农村初级中学作文教学的反思与启示

2024-09-24

农村初级中学作文教学的反思与启示(精选8篇)

1.农村初级中学作文教学的反思与启示 篇一

对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的反思及教学方法的探析

摘要:

关键字 :农村写作教学;教学设备;教育资源;语文教师;

作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很大的比重。提高中学语文整体教学质量,必须从作文这块着手。关于农村中学作文写作教学的问题,已有很多前辈对其进行过研究,如今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对农村中学生作文写作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究其原因,并寻找相应的对策。希望能为农村中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尽绵薄之力。

一、农村中学生的作文写作教学现状

现今在农村,中学语文写作教学处于一种尴尬境地。语文教师极力想提高学生写作水平,但由于种种原因,教师在作文写作教学中显得无能无力。作文写作课上,某些教师在讲台上高谈阔论,学生在下面呈现出搔首挠腮的状。理论与实践脱节,致使学生写出的作文犹如海绵里面挤出的水,只为凑字数,应付老师,语言苍白无力;要么就是大段截取符合主题的他人之佳作,东拼西凑,最终落得个“四不像”,缺乏独立思考的精神和对事物独到的看法。读一些中学生的作文,写来写去一直围绕一个点“转磨盘”,根本找不到写的东西。学生学语文最害怕的就是写作文,一提到写作文就头疼。学生想提高作文写作水平,却又不知该从哪里入手。

因此,农村中学生作文水平出现普遍偏低的现象。然而,造成农村中学生作文写作水平普遍偏低的原因主要由以下几种:

二、导致农村中学生作文写作水平普遍低下的因素

(一)、农村学生作文写作水平难以提高因素——落后的教学设备

国家虽然关注到农村的发展,但由于长期的闭塞、落后,农村的经济、文化、教育等方方面面都要滞后于城市。农村没有大型图书馆和丰富的网络资源供学生汲取知识来提高文化素养;也没有游乐场、少年宫等场所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农村物质条件匮乏,教育资源短缺,且分布不均,导致农村中学的教学硬件设施不完备。新教学理念的实施需要相应配套的硬件设备,如图书馆,化学实验器材,多媒体设施,体育器材等等。没有完善的设备,学生找寻资料十分困难,教师也只能空谈理论,难以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比如,学生想写一篇有关化学或物理实验的记叙文,但由于缺乏教学设备,实验只能由教师高谈理论或单独摆弄实验仪器,而学生只能结合教材做“观众”、“应声器”。“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未能亲自动手操作,感触不深,记叙的事物自然是干瘪无力的。长期如此,没有更多新鲜奇异的东西来刺激学生的眼球,渐渐地对学习产生倦怠敷衍心理,笔尖流出的文字自然苍白无力,作文就只是几百汉字的堆砌,缺乏思想的深度及深度。作文的写作需要丰富的信息来充实整体框架。教学设备落后导致学生,寻找、积累信息的途径闭塞,对于语文作文教学来说是一个严重的打击。

教学设备落后造成农村中学生作文写作水平整体偏低这一因素是比较客观的。作文教学 的主体之一的教师也是相当大的因素。

(二)、农村学生作文写作水平难以提高因素——教师

农村师资力量较城市而言要薄弱得多。教师整体素质低于城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落后的教学观念

农村教师中存在年龄较长的教师,他们辛苦培育了一代又一代孩子走出大山,脱离农村。但由于他们年龄和如今的中学生相距甚远,他们很难将自己换位到中学生的年龄去揣摩学生的想法。新课程教学理念走进农村,却没能真正走进农村教师的心中。新课改理念重视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传统的教学的模式“教师教,学生学”侧重于教,重视教师的主体地位。教师稳居教学的主体地位,不能将课堂还原给学生。且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把考试放在第一位,忽略了学生能力和素养的培养。

除了教师观念落后,由于农村条件不充分,教师自身水平偏低也影响了作文教学水平的提高。

(2)、教师自身水平偏低

1、方言教学现象。在偏远地区,甚至还有用地方方言教学的情况。语文教师用方言进行教学,那么,学生不知道该怎样用普通话去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把思想纸质化,得出的大都是地方方言,或是口语化现象严重。比如,一次在改作文时,看到学生在作文中写到,“他们和你去乜,阿们我就懒得和你去了”。“阿们”是地方方言,就让我研究了好久才弄懂。

2、不懂多媒体的运用。很多农村教师不懂的多媒体的运用,而一些作文教学如果用多媒体的展示效果会更佳。比如教师要训练学生写观后感这种问题,组织学生看电影,教师不会摆弄“洋机器”,不知该如何连接计算机和投影仪,学校即使配备了多媒体设备,教师却不能将多媒体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之中。

3、教师知识面狭窄。一些农村教师本身阅读面狭窄,讲解知识点时,无法拓展开来。比如,讲解优秀古文《滕王阁序》,教师知识面狭窄,只简单的进行文字梳理,把教学重点定为让学生明白文面意思,会翻译,能理解文章即可。而对文中作者引用的典故只如蜻蜓点水般一带而过,施展不开。那么,学生的知识面就仅限于对文章的理解,对文章的赏析及其写作技巧却不是很了解。学生难以在平时语文学习中就形成对作文写作的积累习惯。

教师自身水平影响着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但农村学生作为水平低主要还是受教师模式化的作文教学方法的影响。

(3)、模式化的教学方法

新课改实施了,但农村语文教师的作文教学法仍一层不变。

首先,教师重量不重质的教学方法。教师没有重视作文写作的教学,要写作文时,教师随便找一篇相关的体裁和题材给学生练习。轻视作文的批改。学生完成后教师就“埋头苦干”,批改作文,且批改作文非常随意,随便翻看一下,不去细查学生的优点与不足。学生拿到老师发下的作文,只有大而红“阅”字和日期。所以,当学生写到关于教师的文章时,大多是“夜深了,老师还在灯光下为我们辛苦的批改作业”。教师不注重作文教学的方式方法,学生即使写的再多,作文水平也难以提高,还加重了学生和自己的负担。其次,教师作文讲解存在问题。作文讲解之前,教师自己不先搜集资料,亲自动笔写文章,在讲解作文时,空谈理论,讲解起来很空洞,学生难以理解。教师一般采取范文欣赏的作文教学方法,讲的都是黄学生不知如何去写作文金模板作文,选取一些优秀的范文读给学生听。但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听了的感受就是文章写的很好,就是自己写不出来,这不仅打击了学生对作文写作的自信心,学生不知如何去写作文,就只有抄袭模板作文来应付老师。那么,学生写出来的文章都是千篇一律,毫无新意可言。再次,教师平时忽视培养学生观察力和想象力。想象力和观察力是作文写作的基础和源泉。据心理学研究“一个缺乏想象的人,将不可避免地幽闭在他个人的狭窄的情感的紧促的圈子里。”并且,“想象力不是生来就有的先天素质,而是后天开拓的结果,它是完全能够培养的一种能力。”农村教师平时没有加强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也很少教给学生观察事物的具体方法。

教师的作文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对学生作文写作影响极大,可直接影响学生的作文写作的兴趣及作文水平。当然,农村中学生作文写作时素材缺乏的原因不仅在于教师作文教学上的有待提高,学生也有其自身因素。

(三)、作文写作水平难以提高——学生的自我因素

(1)、贫乏的生活经历

范围狭小,体验感悟的东西就像太阳底下的海农村中学生整天就是“宿舍——教室——食堂”或“家——学校”直线式的生活,周而复始,毫无新鲜感可言。在假期,中学生回家偶尔做家务,却认为是帮父母的忙,不知从劳动中体验生活,体会父母的辛劳,只知一味抱怨;或有的就整天蜗居家里与电视剧为伴。当懒惰的习惯养成和发现新事物的能力下降,对自然、社会的敏锐的观察力就会降低,对生活及自身缺乏思考反省。如此下去,学生的生活绵里的水,逐渐枯竭,在作文中就没有可写的东西。

(2)、狭窄的阅读面和知识面

中学学习科目众多,中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而且必须把精力合理分散来学习各科。农村长期实行应试教育,只关注分数,不注重学生个性、素质的培养,“分数才是硬道理”。如此,学生的学习重心就偏向分

数提高得较快的数理化等科目。对于语文,学与不学,积累与否,分数也难以提上去。于是就出现索性破罐子破摔,放弃自我的现象,更不用说为了积累素材进行广泛阅读了。然而,作文写作需要的是大量而广泛的阅读。“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毕竟作好文章是一个循序渐进,重在积累的过程。没有宽阔的知识面

(3)、被动的学习习惯和消极的学习态度

农村中学教师在教学中长期居于主体地位,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地位就形成被动的学习习惯。被动的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课堂上,教师在讲台上辛苦板书,而学生在下面卖力地记笔记。

三、与问题相关的解决对策

图书馆,多媒体,小报刊

(二)、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1、促进农村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

《新课程标准》对中学作文教学提出了更高更合理的要求:“善于观察生活,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能有意识地考察写作的目的和对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提倡自由作文,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教师应起到一个引导作用,而不是占主体地位。教师要还课堂予学生,真正做到“授之于渔”。所以,农村中学语文教师应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根据农村中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走出一条适提高农村中学生作文水平的的路子。

2、提高农村教师职业技能和素养

语文教师要上好第一堂作文写作课。学生刚步入中学,并没有深入了解作文的含义,只知道写作就是记叙发生的事,自己所看到,感受到的东西。中学语文教师必须上好第一节作文写作课。让学生明白写作应该做什么,作文有些什么作用,让学生了解作文的意义和重要性。这样学生才会重视写作。并且,教师要了解学生的事迹写作的真实情况,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作文教学方法。

3、改进农村教师作文教学方法

(1)教师必须身先士卒,写下水作文。每一次作文写作,教师必须身先士卒,查找资料,写下水作文,“语文教师教学生写作文,要是老师自己经常动动笔,或者作跟学生相同题目的作文,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1]如果教师只教而不作,那么作文讲解时只会空谈理论,学生无法进行深刻的理解。要求学生作文练习,教师不能存随意心理,选题要具系统性、科学性,有价值。

(2)多样化的作文批改方法。中学生作文批改方法,应多样化,可教师批改,也可学生自改或师生共同批改。教师批改作文应注意多采用鼓励性语言,帮助学生树立写作的信心。详细指明学生的优缺点,让学生更深入了解自己的作文写作情况,只有了解了自己,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批改,教师教给学生批改作文的方法,指出批改作文应注意的事项。让学生自改或当堂相互批改作文有两个好处:学生掌握了批作文的方法比教师批改还要认真,学生不仅能学习其他同学写得好的方面,还能尽量避免同类的错误;同时,这样可减轻了教师的教师的负担,一举两得。采用多样化的作文批改方法,不落俗套,不单一,可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教师不能只在作文课堂上培养学生写作水平,语文教学是一个连贯的整体,不能将某一个环节分离出来。那么,语文教师就可以在平时教学中来引导学生写作。

(3)教师须不断完善教学环节。教师平时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环节着手来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巧设悬疑,激发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课文的内容和特点,设置一系列悬念让学生放开想象力的翅膀去猜想,如在课文导入中,多用巧设悬疑的导入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充满好奇地走进课文,一步

步地去寻找答案,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语文充满好奇,可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语文产生兴趣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作文写作。

创设情境,引发想象。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丰富多彩的图片创设引人入胜的情境,让学生“想入非非”。如教学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教师有感情的朗读或播放的录音,让学生闭上眼睛,在大脑中勾勒出月色中荷塘及荷塘上的美景。也可用图文结合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兴趣,拓宽学生想象空间。教师要深入挖掘农村丰富的教学资源,将农村独具特色的资源,如迷人的自然风光、浓浓的乡土民情、独具魅力的风俗文化等都可纳入语文教学的课堂,让学生感受家乡、祖国山河与文化的美,形成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主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学生作文写作时就可以写农村过节时浓浓乡土情,也可以写村里一家有事百家忙的邻里情„„基于强烈的热爱家乡、祖国的情感,有情感积于心中,学生充满写作欲望,自然有感而发,那么抒发出的情感才来得真挚、感人。

言有尽而意无穷。当一堂课的教学接近尾声部分,如果教师就匆匆结束课文,那学生也势必跟随教师的步伐走出文章。但教师布置一些拓展学生思维的随笔练习,学生将更进一步深入解读课文。如教学沈从文的小说《边城》节选部分,可以让学生续写《边城》。“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让学生去猜想并续写,“这个人”会不会回来?回来以后故事又会有怎样的发展?长期如此训练,学生在大脑中存储大量的片段,到需要用时,就像播放幻灯片一般出现在大脑的“屏幕”上,然后截取有用的部分。写作的时候就不会无话可说了。

要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教师只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真正的主体是学生。针对以上提出的中学生作文写作水平偏低学生方面的原因,从学生角度出发,提出相应的对策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三)、扫除农村中学生作文写作障碍

1、积极参加活动,用心体验生活

农村学生在每天枯燥乏味的直线生活中,养成了“动眼不动心,动心不动笔”的习惯,作文时找不到可写的东西。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写作材料的来源普遍于整个生活里,整个生活时时在那里向上发展,写作材料自会滔滔汩汩地无穷尽地流注出来,而且常是澄清的。” [5]农村中学生的生活犹如一汪封闭的潭,没有鲜活的水注入。在可以充实生活的寒暑假,农村中学生也没有也没有像城市孩子那样参加夏令营,辅导班,少年宫等。而是参加繁重的体力劳动或窝在家里看“泡沫剧”。写作素材就没有来源。农村是一片独具特色的生活天地,学生可自行春天到生机勃勃田野去踏青;夏天到小河里去游泳、嬉戏;秋天去稻田里体验收割的喜悦,体味父母的辛劳;冬天到雪地里打雪仗,这些都是农村特有的生活。从中,学生可以体验到生活的喜悦、心酸、劳苦、美好等等。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同时把自己的体验、感悟记录下来,写作时,文章自然有活水注入。

2、广泛阅读,扩宽知识面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组织诗歌朗诵会、学生作文展、教室小报刊读书报告会等。让教室每天都有新鲜事发生,有新消息传来。教师引导学生针对新消息,时事热点,社会热点展开讨论,让学生知道发生了这么件事,还相互交换自己对这件事的方法。学生开始关注社会热点,自然会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同时阅读面不断扩宽,写作素材便也有了。这些活动可在课间进行,也可以在语文课上课前五分钟开展。如此便不会挤占学生学习其他科目的时间。一举两得的事学生还是乐意做的。学生乐意去学,就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最好的老师,学生成绩自然提升得快。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才能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自觉自愿去学习,就会主动阅读书籍,阅读山水,阅读生活,阅读社会来增加自己作文的底色。那么,学生作出的文章便呈现出应有的深度和广度。

3、变被动为主动,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

四、总结

2.农村初级中学作文教学的反思与启示 篇二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分别抽取湖南省湘西、湘东、湘中、湘南、湘北地区的20个乡镇的53所中学 (城镇28所, 乡村25所) 的13—15岁、1786名留守学生和非留守学生, 其中留守学生和非留守学生各占893人。男生和女生人数分别为493、400人。 (见表1)

1.2 研究方法

1.2.1 测试法

根据《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中的说明, 对1786名留守学生的 身高、体重、速度、握力、进行统一测试。

1.2.2 问卷调查法

共发放问卷1786份, 回收1709份, 其中有效问卷1680份。

1.2.3 数理统计法

应用spss统计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运算, 统计方法用平均数及标准差作T检验, 对测试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1.2.4 比较分析法

对统计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留守儿童—非留守儿童身体形态指标特征的比较分析

2.1.1 留守儿童学生与非留守儿童学生身高特征的比较分析

身高是反映骨骼生长发育的情况的重要指标。身高随年龄增长而增长。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身高方面的数据比较结果 (表2) 表明: 留守儿童的身高总体上低于非留守儿童学生, 由13至15岁组, 均出现非常显著性差异 (p<0.01) 。

总体上看, 非留守儿童男生明显高于留守儿童男生, 女生则比较接近。

注:“**”表示p<0.01, 以下相同。

2.1.2 留守儿童—非留守儿童小学生体重特征的比较分析

体重是反映身体的发育和营养状况的重要指标。儿童少年时期, 体重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学生体重方面的数据比较结果 (表3) 表明:在体重方面, 留守儿童男生均高于非留守儿童男生。女子方面留守儿童女生体重均高于非留守儿童女生。总的来看, 留守儿童、非留守儿童男女生随年龄的增长, 体重差距基本没有变化。

2.2 留守儿童——非留守儿童小学生速度素质特征的比较分析

速度素质是指人体快速运动的能力。50m跑是速度素质的有效测试手段。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学生速度素质方面的数据比较结果 (表5) 表明:在速度素质方面, 留守儿童男女50m速度跑的各组成绩均非常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男女小学生50m速度跑成绩 (p<0.01) 。比较分析的结果显示留守儿童小学生的速度素质明显差于非留守儿童学生。从发展趋势上分析, 随着年龄增加, 留守儿童、非留守儿童男女小学生的50m速度跑的平均速度逐渐提高, 发展的趋势基本相同。

2.3 留守儿童—非留守儿童学生力量素质特征的比较分析握力是反映人体上肢力量的一项重要指标

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学生力量素质方面的数据比较结果 (表6) 显示:留守儿童男生的力量素质非常明显均低于非留守儿童男生, 只有13岁年龄组高于非留守儿童外 (未达显著性水平, p>0.05) , 其余均低于非留守儿童。在13岁男生年龄组未达到显著差异水平 (p>0.05) , 14、15岁年龄组都达到非常显著性差异 (p<0.01) 。留守儿童女生在13岁、14岁、15岁年龄组的握力成绩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女生。从发展趋势上看, 留守儿童、非留守儿童男女生握力值平均成绩, 随年龄增加而逐渐提高, 均有明显的增长。从以上的体质测试结果来看, 发现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身体形态发展方面差异并不十分明显, 除了男生身高存在差异外 (有待进一步研究) 身高和体重发展水平和趋势基本一致。但是在身体素质方面,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间的差异却非常显著。留守儿童小学生速度和力量素质方面均低于非留守儿童的小学生。影响留守儿童学生的身体运动素质发展的原因有很多方面, 其中留守儿童的营养问题, 是影响和制约学生体质发展的重要因素。

3 结论

1.留守儿童小学男生在13岁年龄组至15岁年龄组的平均身高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男生;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学女生的身高发展的总体水平接近。

2.留守儿童男女生的体重基本一致。

3.留守儿童小学生的速度素质 (50米跑) 的发展水平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小学生。

4.留守儿童小学生的力量素质 (手臂握力) 的发展水平、留守儿童明显不及非留守儿童。

摘要:应用文献资料法、体质测试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等方法, 对湖南省初中13—15岁农村留守学生与非留守学生的身体形态进行比较与分析, 结果显示:湖南省农村留守学生与非留守学生在身体形态、身体素质、机能发育、等多项指标上存在显著差异, 农村非留守儿童的各项指标优于农村留守儿童。

关键词:湖南,中学,农村,体质健康

参考文献

[1]徐叶彤, 等.2002年甘肃省7-18岁城乡学生身体形态、机能和素质的比较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4, 27 (6) .

[2]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2000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3]黄念南, 吴明智.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质状况的调查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3, 37 (6) :53-54.

[4]房建武, 周红旗, 袁卫华.华中师范大学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测评分析[J].湖北体育科技, 2006, 25 (2) :542-543.

[5]耿威涛, 张金玲.农村留守儿童情况调研报告[J].中国乡村发现, 2007, (6) :15.

3.农村初级中学作文教学的反思与启示 篇三

【关键词】学困生 英语教学 成因 对策

引言

英语“学困生”是指在英语基础知识、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方面存在缺陷的学生。这类学生的共同特点是英语成绩差,短期内很难赶上去,导致对英语学习没有兴趣,甚至是厌烦,而这时如果老师没有一个正确的引导、耐心的帮助、长期的监督就会使这部分学生放弃英语的学习,成为英语课堂中的“边缘化”学生。

一、农村中学英语“学困生”的现状及原因

目前的中学英语教学中,学生水平参差不齐,两极分化现象普遍存在,直接影响着学生在整个中学阶段的英语成绩,也阻碍了学生的综合发展。通常表现为是七年级差别不大,八年级泾渭分明,九年级分化严重,农村中学英语课堂“睡觉率”是最高的,问学生为什么睡觉——答案是:听不懂,这使英语教学陷入被动。教师如不及时正视这一问题,并积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很容易使一部分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对这一学科由“力不从心”到“半路逃兵”。其产生原因,除了小学阶段的学生英语成绩层次不齐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区域环境的影响

不可否认社会和家庭对学生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目前,不少农村学生家长文化程度不高,对孩子的重视不够,他们或忙于生计,或忙于玩乐,对孩子的英语学习缺乏督促、引导。由于游戏厅、网吧、大量的不良影视作品等对学生的不良影响,吞噬学生纯净的心灵,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注意力涣散、不求上进、厌学等。

(二)学生理想,责任心、学习方法等内在因素

就多数学困生而言,并不是主观上不努力,而是一开始就没有打好扎实的学习基础,没有掌握学习这门学科的方法。这样就不能形成语言技能,越学越困难,最终导致跟不上。

(三)教师和家长对学困生的态度导致学生加速学困

教师对学困生不恰当的态度是他们学习进步慢的重要原因。如果教师讨厌学困生,而对尖子生却偏爱有加,就会引起学困生强烈的反感。时间一长,这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消失了,影响课堂气氛,导致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都不好。同时多数家长平时又很少配合教师监督其子女的学习,甚至认为子女学习成绩的好坏是学校和教师的职责,从而使得这些学生的潜力无法充分发挥出来,成为又一类英语学困生。

二、学困生转化实践之再思考

《英语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是教师神圣的天职。我们不能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只能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在实际的教学中我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一)走进“学困生”

在情感上不放弃他们,在行为上不将他们“边缘化”,多一些赞许和鼓励,同他们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并在学习上给予足够的关心,听他们的真心话,去寻找和发现问题,对症下药。对于暂时落后的现状我们要学会理解,尊重,宽容,善待“学困生”。教师在任何时候都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迁怒,不急躁,切忌使用训斥、伤害学生自尊心和侮辱人格的语言。所以老师在面对“学困生”反复出错时,要用耐心和笑容去面对他们,并且主动采取适当的形式去鼓励他们学习。

(二)认真备课,优化教学

利用学科特点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英语教师作为学生英语学习的引导者,其地位和作用非常重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就要经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例如,牛津译林版7A Unit3 Let’s celebrate为例,让学生自己找资料介绍不同节日的相关文化,然后在课堂上交流,他们听后非常感兴趣,纷纷上网或者查看书籍和杂志。上课时举手发言更是滔滔不绝。而平时很不自信的“学困生”表现得也非常突出,踊跃地举手回答,极力争取这个展示自我的机会。于是他们对英语学习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和更强烈的表达欲望。而英语科目本身就是围绕学生身边的话题展开,只有让“学困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有求知欲,才能真正学有所成。

(三)增强学习意志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1. 提高学困生学习积极性,锻炼他们顽强的学习意志力

考试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困生的学习兴趣。一旦他们成绩不理想,情绪就会低落甚至会丧失学习信心。对学困生来说,他们接受困难挫折的情感或体验比优生多得多,要克服消极情绪,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必须依靠意志力。因此,在转化过程中,教师应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精神与学习的毅力。要着眼于鼓励,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失败,经得起挫折的磨练,有针对性地培养其意志力。

2. 培养学困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减轻学习疲劳。但学困生在学习中往往有很多不良的习惯:先玩后做作业、不认真复习而盲目地写作业,这样也会造成学习困难。要改变这一点,教师就要注意通过其学习活动的指导,从一点一滴做起,养成良好的习惯,以此促进学习的进步。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去发现他们的进步,肯定和鼓励他们。

三、总结反思

在实际的转化教学中,我感受到“学困生”的转化过程不仅是学生自己一种超越,更是老师的一种自我超越。这种超越需要老师首先要战胜自己,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要有变不可能为可能的决心。这种超越更体现在老师自身价值的转变。从这个意义来说,老师从事的将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因为他改变了一个事物的发展方向,并且向着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了。所以在“学困生”的转化过程中我有很强的幸福感,这种幸福感是伴随着一个个鲜活个体学习态度的转变而产生的。

【参考文献】

[1]莫雷.教育心理学[M].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4.农村初级中学作文教学的反思与启示 篇四

误区一:为求写作速成的“背诵模式”

身处农村的小学生从小活动范围有限,学生视野不开阔,对外面世界的了解并不像城市孩子,而农村的小学教师还有一大批是从前的社请教师转正过来的,他们其中好多都没有受过严格的师范教育,虽说已具备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在新一论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学方法依然显出无法适应的迹象,比如,为了让孩子能在考试之中得一个比较好的成绩,不昔花大量时间让学生们背诵《同步作文》《作文大全》等里的范文,致使形成比较别扭的习作,比如:

妈妈,我想对您说:为什么别人都有星期天,我却没有,每当我熬下星期五已经累得不行了,可您却给了我最大的压力,星期六不让我玩,就让我做作业,可是作业做的时间长了,也会让我厌烦。

……

有一次,学校组织春游,你却不让我去,后来我给我的几个朋友说了,是他们说服了你,你才让我去春游。

在路上我们蹦蹦跳跳的走着,我们玩了一会儿,就又到其他地方去,可您就是不让我去。

我就觉得很后悔,人家来了,说那儿的山多美水多美,当时我却为什么不能去,在回家的路上我们搭了个公共汽车,我突然间看见了一片白菜,我高呼起来,好大的白菜呀!有的同学听见了哈哈大笑起来,骂我傻瓜,人家说那是花菜,顿时我脸通红,像布不一样。

妈妈,请你还我星期八,为什么别人有星期天,我却没有,我真的很悲哀,为什么哥哥可以去玩,我不可以,我每天放学,您就让我做作业,我想拥有一个星期天为什么那么难?

——习作《我真想有一个星期八》

这篇作文题目与其为《我真想有一个星期八》,还不如命为《妈妈,我想对您说》更为恰当。文不对题,却强拉硬拽,很显然在进入考场前小作者已经准备了一篇作文。这样的作文教学存在的弊端在于:(1)在没有教会学生如何对待优秀范文的情况前,这种教法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时间结构,徒增学生的学习负担。(2)破坏了正确认识作文乃至正确学习语文的观念,使语文的学习变得枯燥而没有生气。(3)虽然说我们可以在范文当中积累好词好句,但若教师对这篇范文的构思不加以引导,学生在考试作文中将生硬组织,甚至笑话百出。(4)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这种做法严重的影响了作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导向,在这类习作中,作者之所写乃他人的感情,自我已不复存在。

误区二:考试作文之中的片面字数要求

我们翻开一篇失败的考场作文,往往看到的是字迹密密麻麻,写了几页,细读之下不知所云,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有些段落东拼西凑,无法衔接,互无关联。细想之下,很是不解:既然所写内容与题目要求无关,学生为何还要写这些内容?既然所写段落互无关联,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脑筋东拼西凑?在一次家长座谈会上,一位家长说起孩子的语文试卷时道:“我们家孩子的作文一个字也没写,难怪语文只考了40分,考试作文阅卷老师只看开头和结尾,中间写的越多分数就越高……。”后来才知道,持这种观点的人并不限于某些家长,我们很多一线教师和学生都抱着这种态度对待考场作文,这也就不难解释前面提到的一些考场作文的情况了。作文教学陷入“篇幅”误区,忽视学生思维的培养,考场作文真正变成了劳而无功的体力活。

误区三:一步欲登天,方知作文难

很多一线教师都感叹作文难教,特别是在农村小学,老师们常说:有些学生你不管怎么样想办法,他就是写不出一篇完整的作文来。殊不知,“写一篇完整的作文”本身就是对小学生作文的错误要求,的确,一个三年级学生有时连一件完整的事情都难以用话语说清楚,更何况让他述于笔端。在作文教学中,教师片面要求学生多写,忽视了教学的循序渐进原则,导致学生越写越不爱写,因为后一篇作文是建立在前一篇在作文的失败心态上来写的,没有成功感的写作,成了学生心头的一种障碍。

误区四:浮泛的写作辅导课

在好多偏远的农村小学,写作辅导课往往流于形式。在一堂写作辅导课上,老师读一篇上次作文中的优秀范文,接着另外布置一篇作文,再读一篇刚刚布置的要求下的范文,然后就让学生开始作文。这样的作文辅导课,只是流于形式的范文阅读课,教师没有站在作者的角度谈一谈范文是如何构思的,小作者细腻的心理就体现在作文当中,但参与这堂课的学生却浑然不知,我们可以从这篇范文中引发那些思考,还可以在那些角度再行文拓展,范文中有没有不足之处等等,在这趟习作辅导课全没有体现。

误区五:写作材料的“生米”现象

“春天的时候,白杨树的叶子好绿好绿,那棵大白杨树在我爷爷家门前,叶子大大的。

夏天的时候,大白杨树的叶子是绿绿的,看起来好美好漂亮,过了些日子,白杨树的叶子依然是绿绿的,而且越来越多。

……

白杨树就像北方的农民,我爱白杨树!”

——习作《家乡的白杨树》

关于写作材料的重要性问题,很多人都会想到这一句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有材料,写作就是一句空话,上面的这篇习作是典型的没有材料可写、小作者平时积累不多且观察不够仔细的一类,小作者一次又一次的写白杨树的“绿”但白杨树毕竟不是松树, 反复的写白杨树的“绿”却不是为了突出它的这个特征,导致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因为作者并没有观察到白杨树的其它特征,一如“高大”“挺拔”“笔直”“实用价值”等,而作者却在文尾拿来《白杨礼赞》中的感情,在这篇习作中显得很生疏,读之,如揭开盛有“生米”的锅就吃起来一样感到生硬。在教学写作的过程中,缺少对学生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影响到他们的写作习惯,而且也达不到启迪儿童智慧的目的。

人教课标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五组语文园地习作部分是这样安排的:“长城、颐和园、秦兵马俑……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我国的“世界遗产”,我们来写写介绍“世界遗产”的导游词……”,对于农村学生,对于世界遗产的了解仅限于课本和课堂老师的穿插的阅读材料,没有材料,如何作文?这时候学生才明白“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道理。

见于以上五个作文教学中的误区,笔者做了一下几个方面的反思,以期有益于农村教学一线的老师。

反思一:合理使用《同步作文》

应合理使用《同步作文》《优秀作文》等书籍,学生在读一篇好的范文前,教师应指导学生认识它的写作角度,即切入点,其次想一想范文的构思,并要求学生要养成写作前先列提纲的好习惯,最后才考虑和学习这篇范文中的好词好句。在初学写作阶段,也不妨将范文结构放在其次,读完范文后让学生想一想所写事情是否有趣、是否真实,自己有没有类似的经历、体会、想法等,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

反思二:宁可少些,也不空写

考场作文与自由作文、课堂作文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考场作文除了要按题目要求写之外,还要求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考查学生的写作基本功、提取信息和组织材料的能力。作文教学是一个真正体现教师“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一节成功的作文教学课,必然要从细微之处触动学生的心灵,也要在宏观对一篇习作进行把握,这即是作文的构思。在没有真情实感,没有在头脑中形成至少粗略的构思前,切莫急着下笔,宁可少些,也不空写,作文犹如做人,要诚实,只有真挚的情感,才能感动读者,教育家赵谦翔说:“作文源于做人,复归于做人,此即以人为本。”[1]

反思三: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循序渐进培养思维

在小学三年级,可仅指导学生写片段,写一句话作文;四、五年级可适当学着描写、状物,写一棵树、一个人等,这时候学学生注意力的形成尤为重要,引导学生换个角度观察景物;六年级可学着描述一件事,交代清事情的起落、发展即可,可适当穿插细节描写,用一两个常见的修辞手法,举行一次春游,写下他们在春游中的所见所想。丁有宽说:“高年级要求学生观察景物能懂得寄情于静,情景交融,展开想象;观察人物能抓住特征,分析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质”。[2]在习作辅导课上,教师要多一些鼓励帮助,少一些批评,使学生的写作信心培养起来,他们会爱上写作、乐于写作。

反思四:形式多样的写作辅导课

在范文诵读中,抓住闪光点,启发学生,比如有篇题为《童年趣事》的习作,写有一天小作者一个人在家看电视剧《白蛇传》,看到电视上白娘娘的打扮,给自己偷偷的“化妆”的事,其闪光点就是作文选材有趣味性,真实生动地表达作者“自我”;教师的写作辅导课可选择成功与失败作文相互比较的形式,在读范文过程中让学生自己比较两篇习作的优劣;写作辅导课也可在户外去上,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让学生畅所欲言,大胆的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写作辅导课也可以设计一次活动,为校园除草,在山上植树,观看一次电影,让学生讨论从中获得的启发,并把它们写下来。

反思五:去什么地方找下锅的米

当学生苦于写作没有材料可用的时候,老师首先想到的应该是我们的学生思维不够开阔,学生往往经历了不少事情却记住的很少,他们往往并不自发地、主动地对某件事情追根究底,除非那是一件足以引起他们好奇心的事。“然而,远非各种活动都是引人入胜、津津有味、饶有趣味的,因而并非都能自动引起儿童的积极动机。”[3]当诸如《童年趣事》《最难忘的一件事》这样的作文题目出现时,他们很快会完成一篇习作,完成后才突然发现,所写的这件事并不是作者心里最有趣的,也不是最难忘的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笔者认为原因首先是学生急于下笔,其次是没有在那件最难忘的事情中提取最有价值的启发,在头脑中没有形成牢固的联系。“在这种情况下,应当发挥作用的是意志动机——自我命令,自我促进,自我开导……”[4]写作教学,最重要的是对学生思维的培养,我们可以按照这样的方法设计进行写作训练:(1)呈现一个简单的物体,一顶草帽,一幅画,一支笔,一双鞋等,让学生思维法散开来,想到什么就写什么。(2)五、六年级可以设计让学生有顺序的写一写“我们的校园”“我的家乡”等。(3)从真实的记忆、学习的积累、交往的困惑、深刻的阅读中获得材料,先思考,直到作文的结构已在心中时再下笔,即做到胸有成竹,再落墨于纸。

小学作文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口头到笔头,从句到篇的过程,小学作文教学对语文老师来说是一种挑战,在偏远农村,小学语文老师只有在认真、仔细、扎实的教学中不断反思,才能逐渐形成成熟的作文教学法。

参考文献:

[1] 赵谦翔 《赵谦翔与绿色语文》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年4月第一版

[2] 丁有宽 《丁有宽与读写导练》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年4月第一版

[3] 巴班斯基《教育教学过程最优化》 教育科学出版社20xx年1月第二版

5.农村初级中学作文教学的反思与启示 篇五

摘要:我国科学教育引入“科史哲”存在理念与现实中的困境,包括以模式替代思想、以公众替代学生、以反思替代实践。发展引入科史哲的自觉性应做到打通科学教学思想史的脉络、正视学生自我发展的断裂性、给科学教学中的“讲故事”留出空间。

一、我国科学教学引入“科史哲”的观念与现实

(一)引入“科史哲”的概念梳理

本世纪初以来,试图在我国科学教育中引入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的教育思潮绵延至今。在概念意义上,HPS、科学元勘、科学论都在实际上指涉这一领域。现实中,这些议题都普遍为科学教育界、科学史界以及科学哲学界所共享。并且这样的共享也实然地促进了不同学术领域间理论或概念的无障碍借鉴。

为深化我国科学教育对“HPS(Histrory and Philosoyhy of Science)”相关内涵的吸纳水平,概念上的梳理成为必须。事实上,已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运用“科史哲”来指涉“科学史与科学哲学”,如果将“科史哲”作更广义的理解,则科学社会学也可被包摄其中。例如,北京地区“科史哲”研究生论坛迄今已举办5届,并且意在沟通科学史、科学哲学以及科学社会学的学术力量。在更深层的意义上,“科史哲”意味着与传统意义上“文史哲”概念的对举,从而更能暗示一种如传统“文史哲”概念那样的“融合”形态。并且,使科史哲研究拥有宗教史、艺术史、文学史那样的“文明史”尺度,已然是当代一些科史哲研究者的研究纲领。[1]由此,以“科史哲”统领科学教育中对“HPS”内涵引入的相关思潮,拥有更强的纲领性与包容性。以下均在这一话语下展开。

(二)我国科学教学中引入科史哲的困境

当前,科史哲融入科学教育存在着不容否认的困境。在观念层面,“科史哲引入科学教育”究竟意味着什么?是引入科史哲的知识、方法还是别的?科史哲何以实现教育的功能?似这类基本问题都尚未得到明确的梳理。也如有学者指出:“正是理论上对HPS概念认识的不够清晰,基于对科学哲学的价值、方法论及与科学史的关系之缺乏深刻理解,表现为HPS与科学教学实践层面上更多将HPS理解为科学史,对科学教学的应用代之以科学史的渗透或科学发现故事、科学家实验等作为科学教学情境之创设。”[2]事实上,教学实践层面的低效与理念层面的不清存在必然的关联。现实中,虽然“HPS教育”、“促进科学本质理解”等研究依然“繁荣”,然而很难说引入科史哲已成为一线科学教师备课与教学的常规意识。相反,“引入科史哲”仅停留于几类“教学模式”的偶尔套用而徘徊不进,遑论“立足于具体的学科内容、立足于学校木身文化、立足于师生个体的差异,在吸收、消化西方相关成果的基础上做到木土化地拿来、理解与实践”[2]。应该说,在科学教育中引入科史哲已成为我国(科学)教育中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现象的典型案例,对其研究具有“解剖麻雀”式的研究意义。

二、我国科学教学引入科史哲的风险

现实中,我国科学教育引入科史哲存在以下风险,甚至有可能将我国科学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引向某种歧路,因此必须给以洞察。

(一)以模式代替思想

在我国,“教学模式”体现出了颇具本土特色的教育现实,即一种教育理念、一个学校、一个班级乃至一个教师、一个地区,都可能出现一个“教学模式”来体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或“课堂教学改革的成效”。然而“模式”的风险则是容易导致“一劳永逸”的错觉。而事实上,教育教学从来都一种“庖丁解牛”的机智行为,需要源源不断的思想注入。目前,科史哲引入科学教学的应用形式普遍都谈到了“马修斯的适度模式”以及“孟克和奥斯本的融合模式”[3],并大量出现了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的具体教学设计案例研究。然而需要警惕的是以此类模式的有效性贬斥其他引入“科史哲”方式的合理性。

如果将历史与哲学视为一种整体的思想的话,那么“科史哲”正意味着一种文明之思、历史之思。事实上,科史哲的引入普遍致力于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这自然是哲学的事业。然而须知,哲学最终要以哲学的方式来教,而非隐蔽的、无意识的给与。试问:是否我们连学生反思的空间也要侵占?被支配的“反思”是否还是反思?如是观之,“模式”不应是科史哲引入科学教育的终点。

(二)以公众代替学生

对于任何教育而言,“因材施教”应是最基本的准则。不消说,每个教师都需要时刻把握“学情”,这甚至直接决定教师的教学水准。然而在科史哲介入科学教育的过程中,则存在混淆或模糊“学情”的风险,直接表现为对“公众”与“学生”群体差异的模糊化。应注意到,“促进公众理解科学”作为一个研究对象或议题,本是科学哲学或科学社会学的研究内容,其直接体现的是科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纵观科史哲引入科学教育的研究历史,则会发现其思想动因与源泉普遍来自非科学教育领域。这一现实值得专业的教育者警惕。

在教育领域,需要处理的核心矛盾存在于学生、教师以及学习内容之间。学生的发展存在个性发展与社会性发展两个层面,其间亦有深刻的关联。“学生”与“公众”相比,拥有不同学科范式下的不同意义。因此,以公众替代学生,其实是试图在“科学哲学”与“科学教育学”两种“范式”之间进行“通约”,因此需首先说明这种“通约”何以可能?总而言之,不洞察以“公众”替代“学生”的风险,有可能使科学教育与科学传播共同陷入困局。

(三)以反思代替实践

“HPS教育”等引入教育还需警惕的是将科学哲学理论当做既成的知识给与学生,或依据某种科学哲学理论开展科学教学的做法。这归根结底是一种以反思替代实践的做法。事实上,“反思”与“实践”之间的在时间、空间乃至意义上的不同需要谨慎对待。因此,在科学教育引入科史哲的进程中,应再次警惕“哲学指导论”的出现,即任何科学哲学都不能够用来“指导”科学教学的实践,科学哲学与科学教育之间并非一种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

比较研究可以带来新的启示。美国最新发布的《K-级科学教育框架》首位词由“科学探究”变为“科学实践”,并已引起了国内外科学教育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与解读。这一转换诚然意在纠正“科学探究”等术语在之前一段时期的.教育改革中遭到的僵化理解,然而这亦昭示着国际科学教育观念领域中一种“实践哲学”的转向。所谓“科学实践”,可视为对科学教育观念的“现象学还原”。在现象学的视阈下“科学实践”是未分化、前主题化、浑然一体的,包含了科学活动最原始的所有内涵。事实上,实践取向正是时下国内思想界的“时代精神”,如学术领域亦有“教育的实践哲学”[4]与“科学实践哲学”[5]的发展前沿。总体而言,教育学术界的这种实践转向,应该为科史哲引入科学教学提供启示。

三、我国科学教学引入科史哲的自觉

科史哲引入我国科学教育与教学似乎存在太多的“未思”,这同科学和教育作为理性的事业与开人心智的努力是格格不入的。未来发展应为科史哲与教育的结合注入更多的自觉。

(一)打通科学教学思想史的脉络

引科史哲入科学教育的自觉首先表现为范式的自觉与历史的自觉。这两种自觉首先意味着在教育的范式下开展,其次则意味着投入教学思想史研究的视角。其实,我国教育领域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也在不断经历各种困难,“教学思想史”的研究则正是为我国课程教学改革实现稳健性与积累性的一种努力。[6]对于科史哲引入科学教育,如果亦能加强教学思想的研究与发展,则定能实现更加理性的科学教学行为。

教学思想史研究作为一种微观历史研究需要直面历史上出现的学科教学现实问题与观念历史,并要随时回答“何以提出”、“何以可能”、“何以可行”以及“如何传承”等问题,因此这种研究能促进科学教育教学思想的生成与稳健发展。毕竟任何“模式”与“哲学”都不是终点,科学教学应该回归“思想”的活性。

(二)正视学生自我发展的断裂性

科史哲对我国科学教育的介入,背后还存在一种“哲学教育”的诉求。然而哲学教育之于基础教育阶段究竟应如何开展并何时开展?仍然需要作出审慎的回答。有哲学家认为应“三十岁后再读哲学”,有科学哲学家则认为一些科学史(任何科学史都存在一种“编史纲领”)是“少儿不宜”的。[7]这些观点都要求科学教育中的“哲学教育”拥有足够的哲学思考。

哲学研究与思考被视为一种追求人格意义上“自我同一性”的努力,然而不应忽视的是,儿童的心智、自我发展也必然地具有断裂性。并且没有断裂,也无所谓同一。例如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总处于“疾风骤雨”的变化中,成人也会有“不堪回首”、“年少轻狂”的自我发展体验。然而这并不妨碍人们心智与自我的健康发展。并且可以说,没有“断裂”的自我心智发展可能就是不健康的。就此而论,同一性与断裂性是人发展与存在的两个面相,教育不可偏执于任何一面。正是在断裂性与同一性的张力中,教育才得以发生与达成。因此,科史哲引入教育应避免试图达成“一蹴而就”的、单一的“同一性”,并应正视学生自我发展的断裂性,甚至主动促进“断裂”的发生。

(三)给科学教学中的“讲故事”留出空间

6.对长城中学教学模式的体会与反思 篇六

一、长城中学教学的几大优点

1、一切教学设施的配置与摆放以学生为着眼点

学生课桌的设置是以小组为单位编排,有利于学生讨论与合作,形成一个团队意识,达到“共同富裕”的最终目的。黑板的设置遍布教室,四面墙壁的黑板便于小组活动,展示交流起来更加便捷。这种教室的生态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教室的填鸭式讲授,不必使每个学生每时每刻都在面向教师,他们大多时候还是保持着自己的坐姿,大多时间在进行着小组的交流与合作,只是在展示交流这个环节有所调整。教室里还设置了每组的评价栏,对每一个小组采取整体评价,有利于小组的互帮互学。

2、学习小组的组建是各方面因素的整合

学习小组的设置,考虑到学生的成绩因素、男女比例因素、性格内外因素、学科互补因素、身高协调因素,甚至还有纪律均衡因素,以期达到各个小组在一个相对公平、有序、良性发展的基础上的合作与竞争。

3、教师的课改是全范围立体式纵深型的

课改是思想上的认识和变革,课改是全员参与的整体氛围的构建,课改是深入贯彻临沂市教学策略的变奏,课改是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践行。不搞花架子,不讲空面子,不做半拉子。深入灵魂,落到实处,见到好处。

4、教学的理念是人本、学本、生本。

长城中学的课改,是真正吃透了以人为本的精神,教学业务上依靠一线教师,设施协调上后勤跟上,组织形式上领导指挥,学校重心上以学为本,课堂教学中以生为本。

5、长城中学的`课堂教学定义

长城中学的教学以小组为单位,以学案为引导,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导,构成了合作的、竞争的、高效的课堂。

二、长城中学教学对我们的启示

1、教学理念的更新尤为迫切

很多老师不敢放手,习惯于满堂讲授,或者认为有的科目不适合搞合作学习,说到底就是不相信学生,不放心学生。我们要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要敢于放手,积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高度概括能力。教师在课堂中要作为组织、引导、协调的角色而存在。

2、教学模式的实践更要大胆

长城中学的五学六段教学模式实质上就是临沂市的三五X教学策略的实施和延伸,我们在小组合作学习上可以探究更有效的符合实际的做法。

3、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的配套工程要完备

这里的配套工程不仅是指的硬件设施,更重要的是软的一方面。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进一步探索小组合作下的纪律管理、小组合作下的评价机制、小组合作下的互帮形式、小组合作下的学习状态,还要建立系统的学案形成体系。

4、教学评价需要进一步优化

要实施整体捆绑评价和个人评价相结合,要将鼓励性评价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

三、对当前语文教学的深入思考

1、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学生标号自然段落的习惯,上课读书翻页的礼貌提示习惯,良好的坐姿和饱满的精神习惯,声音洪亮的普通话习惯,积极思考踊跃回答的习惯。

2、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朗读。语文是一种语言的学习,所以应该注重这种特有的科目的特点,包括朗读、默读、速读、背诵,吟唱。

3、语文教学更要关注学生的语言。学生的语言要去生动、凝练、概括

4、语文的教学模式要进一步深化,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 课堂教学的体会与反思

★ 《老人与海》读书体会与收获202

★ 《红楼梦》读书体会与感想

★ 《史记》优秀阅读体会与感想202

★ 佳作《老人与海》阅读体会与心得

★ 伊索寓言读书体会与感想202

★ 新课标语文教学反思

★ 建筑工程测量教学的体会与思考理工论文

★ 新课标下的教学反思

7.农村初级中学作文教学的反思与启示 篇七

关键词:农村中学生物教学,实验探究活动,探究性学习

在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作为十个一级主题中的第一个做了明确的阐述和解读, 并在实施建议中单独给予了具体的教学指导建议, 可见作为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重要载体的科学探究实验教学的重要性。针对农村中学的特殊地理和人文环境, 如何因地制宜结合学生的实际开展好科学探究实验教学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反思和建议。

一、农村中学开展实验课程的有利条件和不足及应对策略。

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义务教育阶段生物探究实验教学开展的情况不是很理想, 尤其是农村中学。先说一下农村中学的有利条件, 首先, 由于学生大多来自农村, 他们在周围的生活环境中能够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生物;其次, 他们对农作物的生长和畜牧养殖比较熟悉;最后, 由于活动范围相对较小, 受到的干扰比城里的孩子少, 能够专心学习。不过也存在不足的地方, 实验教学的开展一直被忽视, 原因有很多, 首先中考不考是学校、家长和学生不重视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次是实验器材和材料配备不完善, 最关键的还是任课教师本身对实验课程教学的认识、态度和执行情况。生物教师排除压力和不良情绪的干扰, 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课程标准的要求是开展实验探究教学的关键。

二、做好课前“软件”和“硬件”的准备。

1. 软件的准备

软件的准备概括地说就是教师和学生的知识储备。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和组织者, 教师要尽可能做足课前的知识储备, 包括探究活动的原理、过程、注意事项等, 以及与探究活动相关的社会热点、科技前沿和与学生相关的生活经验等。作为探究活动的主体和具体实施者, 学生的准备主要是基于对即将开展探究活动的基本了解。要求农村学生上网收集资料实现起来可能比较困难, 主要是因为没有相应的条件。

2. 硬件的准备

硬件的准备对于教师而言主要是探究活动的实验工具和实验材料的选择和准备。尤其是实验材料的选择, 教师要提前通过实验操作选择较为合适的实验材料, 在材料的选择上要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最好是学生身边常见的材料。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多选几种材料, 让学生多尝试多体验。学生“硬件”的准备主要是根据探究活动的需要和自己的生活环境有选择地自带一部分实验材料。

三、让学生真正参与并体验探究活动的过程。

新的生物学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 强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积极思考。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处理和收集信息的能力, 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合作与交流的能力等, 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实际教学中要真正贯彻执行, 让学生真正体验探究活动的全过程。在教学“食物中的营养”这一节时, 有一个探究活动———“测定不同食物中的能量”。学生不仅带了花生、玉米, 还带了如薯条、方便面、香蕉干等零食, 在实验过程中虽然出现了一些问题, 如有的食物不易燃烧多次熄灭, 有的学生温度计读数不准确、测量结果误差较大, 等等, 但是学生体验了探究的过程, 分析了数据误差产生的原因, 通过感知比较了不同食物的能量差别, 他们所获得体验远比教材的阐述丰富得多。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和热情, 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交流合作的意识、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师在探究过程中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做好引导和组织工作, 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 同时要正确处理好探究活动中的“意外”。

四、充分发挥学生代表的示范引导作用。

我在每个班级都成立了生物学习兴趣小组, 成员大约5—6名, 在组织探究活动时, 将成员分到各小组担任技术指导, 保证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例如, 在开展探究活动“观察鱼尾鳍毛细血管”时, 有的学生没有找到正确的位置或者有的学生显微镜操作不熟练影响到探究实验的开展, 这些分到各小组的兴趣小组成员就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保证了各组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探究活动。

五、培养学生规范的操作技能及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的习惯。

要保证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 保障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人身安全, 规范学生的操作, 严格落实实验室规章制度就显得极为重要。要让学生养成正确的实验室操作技能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必须从细节入手。七年级没有开设物理和化学, 学生最早接触的实验就是生物实验, 从这个角度来说生物探究活动的开展对其他科目的学习起到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作用。从第一节课开始就要严格要求学生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 从不乱扔实验材料和垃圾、不大声喧哗等细节入手。学生初次到实验室时好奇心强, 往往情不自禁地做一些与探究活动无关的事情, 教师要及时阻止, 不能让他们养成散漫无目的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8.农村初级中学作文教学的反思与启示 篇八

1.学习兴趣:从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出,如果高职招考和高考都不考英语,大部分同学(64℅)是不会选择上英语课,他们对英语的学习都是被动,除了上英语课,大部分同学每天能自觉花在英语学习上的只有半小时,而与此同时,41℅的学生认为自己学习英语的兴趣主要受成绩的影响,受老师的教学方法和水平影响的只有17℅,受教材内容的有趣性和相关性影响的只有19℅。

2.学习方法:60℅的学生认为自己有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33℅的学生不知道如何学习、无学习方法,只有7℅的学生能经常探索,有一些较好的学习方法。25℅的同学能主动完成新课文的预习。

3.学习习惯:在早自修能开口大声朗读的学生不多(9℅),自认为在英语学习上投入时间较少(41℅),碰到看不懂的单词、句子49℅的同学不会去查字典,在平常的学习中几乎没有互帮互助的情况(71℅);在课堂上认真听老师讲,偶尔记笔记的有59℅。

4.学习策略:平时懒散、应付作业、被动学习的比较多(83℅)。对学英语中出现的错误,33℅的同学会积累起来,经常复习。74℅的同学喜欢老师用中英文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45℅的同学认为记单词、句型、笔记对提高英语最有效,因此他们(48℅)认为老师的作业设计应注重基础知识、复习单词、句型和笔记。13℅的同学希望通过找老师辅导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5.教学建议:53℅的同学认为没必要增加课时,反正都听不懂,上多少节都一样。45℅的同学认为需要经常测试,而且应侧重阅读能力方面的教学(37℅)。如此的学情给予我们的教学什么样的启示呢?结合高职招考的考纲要求和多年的英语教学工作经验,我认为日常的英语教学中,我们应当进一步对以下五方面工作进行思考和探究:

1.师生关系是否走进学生内心。在这个讲人脉关系的现代社会,“熟人好办事”。我在教学中坚持的一个做法是,让学生“爱”上我!人都是感性动物,更何况是未走上社会的学生?只有喜欢一个老师,他们才会喜欢这个老师上的课,才会学好这门课。我想作为农村中学教师的我们只有主动地去关心学生,亲近他们,深入到他们中间去,拉近距离,成为他们的朋友,使他们对老师产生亲近感、信任感,消除师生间的隔阂,我们才能从交往中知道他们的学习兴趣,查明他们成绩差的原因和知识的缺漏情况;然后,针对不同情况的学生对他们进行辅导,鼓励他们放下包袱,克服心理障碍,树立信心!从心理上点燃他们进取的火花,为英语教学铺设道路。

2.英语教学是否影响学生今后的人生规划发展。目前农村中学有严重的“英语无用论”和“英语难”思想,上一届的学长学姐在外面打工回来后,总会对自己的弟弟妹妹传达一种“学习英语是吃力不讨好”的思想。有的学生还会想学好数理化来弥补英语的不足,反正高考只要总分上去了,英语考多少都没关系的。针对学生的这种思想,我平常的做法是利用自习课或者班会课的时间给他们讲我教过的学生的工作生活现状,尤其是从事外贸工作的学生的故事,让他们明白虽然我们是农村人,但现在交通便利,世界就是一个地球村,指不定哪天我们的工作需要用到英语,现在尽努力做好,不为将来留下后悔的可能!

3.英语课堂是否以学生的学情为基础。很多老师的课堂教学不是以学生的学期为基础,而是以教材的进度要求为基础,上课只是为了赶进度,完成任务。每一节课都应该是师生交流、互动、相互学习的一次机会,而不是教师为完成某项任务的“独角戏”。做为农村教师的我们应该对学生的实际状况进行分析,包括:学生的学习习惯、兴趣、态度、班级水平和心智水平以及对所学内容的态度、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新的学习所需要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等;仔细阅读教材,梳理每课的教学内容,构建知识网络,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面对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我们的教学过程不能固守统一进度、统一要求的传统教学模式,而应针对学生不同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设计多层次的教学目标。

4.英语教学是否提高学生的学习劲头。们就要根据学生的学情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首先,要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也就是一个人对自己能够成功完成某项成就的能力的主观判断。要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相信自己是有能力掌握英语的。激励学生适当接受难度适中的任务,让他获得成就感。在对教师的访谈中,我们发现,教学成绩好的老师,他的英语课堂氛围也是融洽的、和谐的、民主的,学生是参与到课堂活动中的,学生对英语课都是充满期待的,有兴趣的。

5.课后反思是否深刻到位。反思是一种手段,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我们发现大部分农村中学都有要求教师撰写教学反思,但大部分老师都是在应付了事,有的是网上百度,有的是胡乱编造,教学内容与反思内容根本八竿子打不着,没有一点关系。我认为教学反思就应该从自己的实际课堂效果和学生的实际学情出发,思考应如何改进教学。例如,哪一部分自己讲得比较好,学生还有什么听不懂的,暴露出学生哪些方面知识点的欠缺,下节课要做什么补救等等。

上一篇:第一书记考核管理办法下一篇:我的分数观英文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