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原理方法论(精选11篇)
1.高二政治原理方法论 篇一
如何把政治课上得更好呢?我认为要在课堂教学环节中运用巧妙的方法,以便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动之于情、晓之于理的教学,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二政治复习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政治复习方法
一、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
首先,要充分认识政治学科特有的价值。政治学科一个很重要的价值体现在,它是人们认识世界、认识生活的思维方法,是思维的工具。这是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
其次,要克服学习中实用主义的倾向。“需要”是同学们学习的直接和重要的动力。现实状况是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有的同学不自觉地将学科分为三六九等,凡高考中必须要考的、分值高的科目就会下大力气去抓,哪怕不喜欢也要强迫自己去学,反之对高考中不考、或者分值比较低的学科,不管有用没用,就不愿意付出更多的精力去学习,而越学不进去就越感到枯燥无味,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最后,要消除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政治课的误解。现实生活中,对政治学科的误解大量存在。这种误解主要是由于对政治课的不了解造成的。就高中的政治课而言,它本身包括经济常识、哲学常识和政治常识三大板块。一些人不了解政治课的学科体系和价值,本能地把政治课和行政工作或时事政治划等号,和思想政治工作划等号,认为政治课就是说教,只是凭自己的感觉想当然的评价政治课。把政治课教学看成是传统灌输,使政治课处在一个不利的社会氛围中,从而影响了同学们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
二、科学掌握高中思想政治课的一般学习方法
1.预习:就形式而言,预习可以分为课前预习和阶段性预习、粗预习和精预习等。搞好预习要求做到:(1)列预习提要;(2)做好笔记;(3)勤思善想(发现问题);(4)持之以恒。
2.专心上课,积极思考:即专心看(书,黑板,屏幕)、听(老师讲解和同学们发言),积极参与(积极动脑,和老师形成零距离互动),还要考虑你预习时所确定的听课重点。看、听、参与等形式都必须动脑,这是衡量专心与否的重要标志。如果这点做不好,就不可能形成自己的知识。
3.课后及时复习:之所以要及时复习,是学习的反复性特征的要求;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先快后慢规律也要求及时复习;及时复习还可以使知识的漏洞得到及时弥补,使对知识的理解得到升华,实现对知识的再认识,再提高,使思维的深刻性得以发展。
三、牢固掌握所学概念和原理的基本要求
有些同学说,老师上课讲到的概念和原理虽然听懂了,笔记也记了,但总是记不住学过的概念和原理。概念和原理是对同类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概括和总结,具有较强的抽象性,记忆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只靠死记硬背,不仅记起来困难,而且只能形成短时记忆,不能形成长久记忆。大家知道学习知识懂是基础,记是手段,用是目的。在真正弄懂的基础上要想牢固掌握概念和原理必须做到:(1)运用记忆技巧;(2)要做到及时复习和定时复习;(3)多思多用,熟能生巧;(4)正确区分相近或相似的知识点;(5)弄清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四、学会知识运用,掌握解题方法,提高应试成绩
首先,要掌握教材基本知识,学会建构知识体系和网络,从宏观上驾驭知识。
其次,要培养理解分析知识的能力。
最后,就是学会答题的方法和应试的技巧。
高二政治的基本学习方法
1.掌握高二政治的基本学习方法
1)预习
就形式而言,预习可以分为课前预习和阶段性预习、粗预习和精预习等。做好预习需要同学们注意以下几点:A.列预习提要、B.做好笔记、C.发现问题、D.持之以恒。
2)专心上课,积极思考
即专心看(书,黑板,屏幕)、听(老师讲解和同学们发言)、积极参与(积极动脑,和老师形成零距离互动),还要考虑你预习时所确定的听课重点。看、听、参与等形式都必须动脑,这是衡量专心与否的重要标志。如果这点做不好,就不可能形成自己的知识。
3)课后及时复习
之所以要及时复习,是学习的反复性特征的要求;爱宾浩斯遗忘曲线的先快后慢规律也要求及时复习;及时复习还可以使知识的漏洞得到及时弥补,使对知识的理解得到升华,实现对知识的再认识,再提高,使思维的深刻性得以发展。
2.熟练掌握所学概念和原理的基本要求
有些同学说,老师上课讲到的概念和原理虽然听懂了,笔记也记了,但就是很难记住。概念和原理是对同类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概括和总结,具有较强的抽象性,记忆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只靠死记硬背,不仅记起来困难,而且只能形成短时记忆,不能形成长久记忆。学习知识——懂是基础,记是手段,用是目的。
在真正弄懂的基础上要想牢固掌握概念和原理必须做到:A.运用记忆技巧、B.做到及时复习和定时复习、C.多思多用,熟能生巧、D.正确区分相近或相似的知识点、E.弄清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3.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政治课的兴趣
要充分认识政治学科特有的价值。政治学科一个很重要的价值体现在,它是人们认识世界、认识生活的思维方法,是思维的工具。这是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
要克服学习中实用主义的倾向。“需要”是同学们学习的直接和重要的动力。现实状况是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有的同学不自觉地将学科分为三六九等,凡高考中必须要考的、分值高的科目就会下大力气去抓,哪怕不喜欢也要强迫自己去学,反之对高考中不考、或者分值比较低的学科,不管有用没用,就不愿意付出精力去学习,而越学不进去就越感到枯燥无味,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要消除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政治课的误解。这种误解主要是由于对政治课的不了解造成的。就高中的政治课而言,他本身包括经济常识、哲学常识和政治常识三大板块。一些人不了解政治课的学科体系和价值,本能地把政治课和行政工作或时事政治划等号,和思想政治工作划等号,认为政治课就是说教,只是凭自己的感觉想当然的评价政治课。把政治课教学看成是传统灌输,影响了同学们学习政治课的兴趣。
高二政治的复习方法
学懂政治而非记住政治
古语云“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这里的“切问近思”,就在提倡多想当前的事情,与自己的实际情况密切相关的事情。高中政治的四本必修模块分别是《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经济、政治、文化是我们社会生活的三大领域,而哲学,来自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为我们认识世界提供哲学方法的指导。
关于经济从多角度解读生活问题
经济学研究的是一个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生产有价值的物品和劳务,并将它们在不同的人中间进行分配的学问。
有限的经济资源,要用于发展商业住宅还是建一所公立学校?一个种梨的果农,如果暴雨减少了苹果的收成,增加了梨的收成,他该高兴吗?为什么北京商场里的服装比周边小城市的服装更容易打折促销?为什么鲸鱼濒临灭绝,鸡却没有繁衍之忧?人民币发行越多越好吗?我们将会了解价格、供给、需求、替代品、弹性、市场竞争、货币政策等经济现象,从经济学的视角解读生活问题。
关于政治深度把握教材
经济与政治密不可分,政府的工作报告给人们带来创业新机遇,英法美宣布加入亚投行的消息给经济带来重大利好,股市因执政党的会议公报而全线上涨……我们置身于政治生活中。
政治生活是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相对于经济,政治生活内容更多的涉及到社会公共管理和公共利益的问题,政治是以经济为基础,并为实现和维护一定的根本经济利益服务的。政府的权力行使是否规范、社会利益的分配是否公平、公民权益的保障是否完善,与每个人的利益息息相关。政治模块包含着公民、政府、民主、国际政治等基本知识,是我们认识政治现象的钥匙。
关于文化以社会生活实际为载体
从人类第一次使用兽皮遮体、保存火种烘烤食物那一刻起,文化就诞生了。“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生活越是富足,有关文化的话题就越多。穿衣有“服饰文化”、吃饭有“饮食文化”,班级有“班级文化”,城市有“城市文化”,文化对人的影响无处不在。“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反映的是文化影响的深远持久,“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反映的是文化的区域特征。
我们将认识文化的多样性、继承性,理解文化的传承、交融和创新的意义,懂得在文化生活中选择。文化模块的学习十分重视实践性活动,同学们可以在轻松愉悦的文化实践活动中体会感悟多彩文化的魅力。
关于哲学源于对生活的深思
据说每个人在童年时期会有一个时刻,也许是在某个夏夜,抬头仰望,突然发现了广阔无际的星空。这时候,心中会油然生出一种神秘的敬畏感,一个巨大而朦胧的问题开始叩击头脑:世界是什么?我是谁?这种讶异和追问既激发了人们对智慧的追求和探寻,也触及了哲学关于世界本原的问题的思考。
生活处处有哲学。知道水到零摄氏度会结冰,到100摄氏度会变成气,这是科学,但由此知道量变可以引起质变并懂得防微杜渐、见微知著,这是哲学智慧;知道树叶有正面有背面,这是生活常识,而由此思考并从中引出“一分为二”,懂得全面看问题,这是哲学智慧。
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追随哲人的足迹,用理性和智慧的明灯点亮生活,便是哲学的魅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高中政治关注运用学科知识、学科思想和学科方法分析现实问题,针对问题陈述见解批判质疑;拟定课题进行有效研究;制定方案具体实施;搜集资料提出建议等。把政治课堂所学的学科观点、学科理论与具体情境和生活主题结合,正是高中政治学习所要特别强调的。
2.高二政治原理方法论 篇二
一、耗散结构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1. 耗散结构理论的基本思想
普利高津提出: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体系, 通过与外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 在外界条件变化达到一定阈值时, 能从原来的无序状态变为时间、空间或功能的有序状态, 这种非平衡条件下的、稳定的、有序的结构称为耗散结构。相比之下, 平衡结构的有序主要表现在微观上的有序、是不随时空变化的“死”结构, 没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而耗散结构中的有序则表现为宏观上的有序, 是一种处于运动变化中的“活”结构, 体系的状态、性能向着优化方向转变, 因此, 比热力学平衡结构更具广泛应用性。耗散结构的形成必须满足四个条件:系统必须是一个开放的体系;而且是一个非平衡态;系统各个元素之间存在着一种非线性的相互作用;系统要出现新的有序结构必须依赖某个个体变量涨落的诱导和启发。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所能达到的理想状态就是耗散结构
根据耗散结构理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耗散可以定义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不断地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 在内部各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下, 系统发展的有利因素不断增加, 使组织有序度的增加大于自身无序度的增加, 形成新的有序结构和产生新的活力。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耗散结构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耗散过程中形成的自组织和自适应组织系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能达到耗散结构是整个工作体系达到的最理想状态。
下面结合该理论主要特征, 解析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理层面的启示。
二、耗散结构理论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原理解析
1. 非平衡特性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与任务
耗散结构理论强调系统的远离平衡状态或非平衡态, 它是相对于平衡系统提出来的, 远离平衡既不是不平衡, 又不是平衡, 而是指当一个复杂的组织不断地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时, 在内部各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下, 组织有序度的增加大于自身无序度的增加, 从而产生新的能量和形成新的有序结构的过程, 这种与环境相互作用自发产生有序性、维持有序性的结构就是耗散结构。按照这种思路, 处于平衡态的系统只能是趋于无序和稳定, 不会产生新的组织系统和新的结构系统, 也可以说, 该系统没有进一步发展的活力或创造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的是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使师生的思想和行为, 以及社会生活的有关方面所要达到的一种未来状态。它有根本目的与具体目的的区分, 根本目的是一元的, 具体目标则是多元的, 是与党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部门的具体奋斗目标相适应的。如在革命战争年代需要的是对为国为民、英勇牺牲的战斗精神的培养, 而在改革开放的和平发展时期需要的是职业精神、技术能力、社会公德的培养等。这种多元性也是与高校广大师生的层次性相适应的。例如, 同是大学生, 不同年级学生的情况就有很大差异。这种特征和要求就是一种典型的非平衡性, 非平衡的特征要求我们在制定师生的具体教育目的时, 要考虑差异, 更加具体和贴近教育对象的实际, 而不致空泛不着边际。也要求我们在历史条件发生变化后, 应适时提出新的具体的目的, 引导教育对象与时俱进, 向根本目的靠近。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培养“四有”新人, 主要任务就是要调动师生的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 促使他们更好地成长、成才, 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服务。但是, 这两种任务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非平衡态, 一个矛盾解决了, 新的矛盾和问题也会不断涌现, 这就要求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要不断树立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的观点;不断转变思想观念, 树立现代意识的观点。非平衡态是有序之源, 国家的发展本质上是人的发展, 要使人的发展有序化, 师生就需树立诸如竞争意识、德才兼备意识、大局意识、教育质量意识、法纪意识等, 这样才能使教育教学活动达到一种临时性的相对稳定, 不断螺旋上升, 从低级有序得以不断向高级有序可持续的发展。
2. 系统开放原则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环境
耗散结构理论强调系统的开放性, 开放系统是产生耗散结构的前提, 孤立系统和封闭系统都不可能产生耗散结构。在热力学原理中, 同外界只有能量交换而无物质交换的系统称为封闭系统;同外界既无能量又无物质交换的系统称为孤立系统, 孤立系统的自发演化趋向最终结果必然是走向无序。而开放系统是指与外界既有物质交换, 又有能量交换的系统, 对于生物系统和社会系统而言, 还包括信息交换。耗散结构理论证明了一个系统要想维持、形成并保持有序的状态, 必须不断从外部环境引入物质、能量和信息, 不断吐故纳新, 系统才能稳定。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与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开放性的系统特征, 其内容是目的与任务的具体化, 内容的确定以目的和任务为客观依据, 以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状况为现实依据, 而内容的实施过程又在具体的环境情境之中, 人的思想意识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的, 马克思也认为“人创造环境, 同样, 环境也创造人”。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本身具有丰富的内在规定性, 同时也受教育者思想状况的多样性、复杂性、动态性的影响, 因此内容也是丰富的、多样的, 是一个复杂的动态开放系统。内容虽然概括起来讲主要包括世界观、人生观、政治观、道德观、法制观五个方面, 但在具体的内容里面, 例如世界观教育中的历史唯物主义教育, 内容涉及的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或基本矛盾, 在人类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的具体体现是不一样的;人生价值观教育中的人生态度、理想、目的也同时具有历史性和层次性等;政治观中的基本国情、党的基本路线、爱国主义、形势政策等都是经常性的教育内容, 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要求, 等等。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来看, 一般不外乎经济、政治、文化、大众传媒等宏观环境;家庭、学校、社会组织、社区、同辈群等微观环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时无刻不在与这样的外界环境永不间断地进行人员流动、信息交流、物质投入等的交换与交流, 因此, 可以看出耗散结构理论中的“开放性”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起到宗旨性指引作用。
鉴于此, 我们在探索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时就要坚持开放的观点, 这种开放不仅要体现在观念上、思想上, 而且要体现在机制与制度安排上, 更要进行环境要素的优化。只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的教育内容、实施不同的教育方法, 教育工作才能收到实效。
3. 非线性机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与功能
普利高津强调耗散结构系统中必须有某些非线性动力学机制过程, 非线性是相对于线性作用而言的, 线性作用是一种简单的数量叠加, 而非线性机制使得系统内各要素之间产生协同动作和相干效应, 产生整体功效大于局部功效的放大效应。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与功能与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地位与功能是一种典型的非线性机制, 它与整个专业教育、创新能力等职业素养培养一起协同才能完成好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才能把千千万万当代大学生培养成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掌握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丰富知识和扎实本领的优秀人才;才能使大学生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才能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从这个全局高度看,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具有的战略地位和社会功能是其它教育方式所无法替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搞好整个高等教育工作的思想基础、政治基础和道德基础, 它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与其它教育要素相比是居于首要性、方向性地位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真正优势, 党的历史已经证明;同时我国高校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然要为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制度所服务;并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决定了科学文化发展的性质与方向, 科学文化又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条件, 两者相互制约, 相互促进。
因此, 高校需增强对广大师生深入进行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和基本道德规范教育的自觉性、积极性与使命感;积极主动推进素质教育, 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贯彻、落实好党的教育方针, 完成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基本任务。
4. 涨落原理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耗散结构理论提出涨落导致有序的观点, 涨落是指系统中某个微小的变化会带来大的结果性偏差, 亦即系统中任一要素的微小变化都能使得整个系统中的其它要素发生变化, 并最终形成一个新的相对稳定状态。系统从无序向有序的演化, 是通过随机的涨落来实现的。因此, 涨落是形成系统新的观念、结构、方法、功能的动因。在这里涨落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具有二重性的意义, 一方面涨落具有不稳定态势, 另一方面涨落也是系统发展演化的建设性因素。它揭示了同一性之中存在着差异, 其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涨落对于系统的发展演化, 既可以起破坏作用, 又可以起建设作用。
具体反映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就是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如何创新与发展是它不可回避的战略课题。从内容上看, 随着网络的普及, 出现了部分青少年网络犯罪、迷恋网络等问题;随着改革开放, 一些西方不良思想涌入, 导致部分师生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缺失、社会责任缺乏。从方法上看, 长期以来,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运用“灌输式”教学方法, 如何针对师生思想意识、消费观念、工作环境、学习条件、工作方法的变化改变这种单一教育方式,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接受性是高校面临的紧迫任务。从功能上看, 我国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出现了多元化, 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功能与教育功能等, 这些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涨落情势。针对新情况、新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创新与发展的历史使命。为此,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 既要反映现代高等教育发展实际, 又要回应师生发展的客观诉求;既要关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向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变, 又要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不断超越与深化;既要吸收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 直接运用其所提供的现代化技术与手段, 又要强化自身理论创新和实践建设。仅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主要方法看, 诸如理论教育、实践锻炼、榜样教育、自我教育、形象教育、心理咨询等, 必须应对学校师生的思想变化实际, 在进程上还要针对新情况、新问题及时采取新的教育方法, 对相应问题进行整体性宏观调整, 从而维持学校的稳定和发展, 完成好高等教育的应有使命。
摘要:耗散结构的开放、非平衡、非线性和涨落有序的基本理论特征具有普遍的价值和方法论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达到的理想状态与耗散结构异曲同工, 它的目的与任务是一种典型的非平衡态, 同时它的内容与环境处于开放状态, 地位与功能存在非线性, 发展与创新依赖涨落原理。
关键词:耗散结构理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原理解析
参考文献
[1]苗红等.基于熵与耗散结构的高教系统管理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4, (3) .
[2]张宗海.试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要求[J].思想教育研究, 2003.5, (02) .
[3]张耀灿, 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105-277.
[4][比]伊·普利高津著.曾庆宏, 沈小峰译.从混沌到有序[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7:108-130.
[5]郭万恒.耗散结构理论中的方法探讨[J].宁夏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4.12, (4) .
[6]段晓静.耗散结构理论及其广泛应用[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3.8, (4) .
[7]孙飞, 李青华.耗散结构理论及其科学思想[J].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03.9, (3) .
[8]郑永廷.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及特点[J].理论之窗, 2001, (6) .
3.高二政治复习指导方法 篇三
第一,课后回忆。
回忆学习了哪些知识,重点是什么,老师是如何分析和解决知识的,象过电影一样。可以一个人单独回忆,也可以几个人一起相互启发,补充回忆,可以按笔记回忆,也可以按教材纲目回忆。
第二,及时复习。
同学们在学完一定教学内容后,有目的地及时复习和巩固知识,可以加深和巩固对教学内容的理解,防止通常在学习后发生的急速遗忘。根据遗忘曲线,识记后的两三天,遗忘速度最快,然后逐渐缓慢下来。
因此,对刚学过的知识,应及时复习。随着记忆巩固程度的提高,复习次数可以逐渐减少,间隔的时间可以逐渐加长。再者,政治课教学是以传授知识、接着能力、提高觉悟为教学任务的学科,不能搞突击复习,应日积月累,循序渐进。
切忌在学习之后很久才去复习,这样,所学知识会遗忘殆尽,就等于重新学习。
第三,循环复习。
这是循环往复,不断重复,加深理解与记忆的一种复习方法。这种方法可用于固定的内容的复习,也适用于累加知识的复习。
比如,多次复习一章、一单元或一本书的内容,每次复习都不是简单机械地重复,而是螺旋式上升,不断获得新收获。
再比如,学了第一节,及时复习;学过第二节,再将第一、二节的内容全部复习一遍,如此类推,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提高熟练程度。
第四,综合归类。
综合,是在认识让把事物的各个部分或不同特性、不同方面结合起来的过程。同学们按照一定标准,把基本概念、原理归类,集中复习。
这样分类集中复习,不但记忆牢固,而且明确其所属,便于应用。从众多的感性材料中,抽象、概括出理性结论,还可以锻炼同学们的抽象、概括能力,有利于理性结论的掌握。
第五,概括提炼。
同学们应该在单元或学科结束后,对学习内容进行概括提炼,确定知识要点及其相互联系,也就是前面提到的构建知识体系。构建知识体系,就是系统地复习、巩固知识,应用理论并使其系统化、深刻化的复习过程。
(2)运用记忆技巧。
第一,分层次记忆。
对基本概念,按其定义内容分成若干层次来进行记忆。概念的定义都是其本质的含义,十分严谨。一般都有种.种限定,即用一定的定语来界定,每—定语都包含着不同的内容。如“物质”的定义包含这样三层意思,即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分别指出了物质概念的”物质性”、“可知性”、“特性”。让学生按这三层意思依次记忆。又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定义包含四层意思,即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
这样按层次依次记忆,既能全面深刻理解这一概念的实质性内容,又便于准确记忆。
第二,联想比较记忆。
高中政治课所学知识中,不同的事物,性质根本相反的事物.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的侧面,同一事物的不同发展阶段的知识很多。如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不同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
哲学中根本对立的哲学派别和观点等。这里只要记住一个事物,就能迅速准确地联想出与此相对应的其它事物,并与之进行比较。
如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只要记住唯物辩证法坚持全面、联系、发展的观点,就能联想并对照出形而上学片面、孤立、静止的观点。
第三,把握关键词记忆。
“少则得,多则惑”,只要能抓住重点和关键,就能“纲举目张”。如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只要记住“前提”、“物质基础”“直接特点”这几个关键词,有了这个提纲,就打下了记忆的基础,就能较好地记住三个原因。
又如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几点内容,主要记住“来源”、“动力”、“目的”、“标准”这四点,好多问题都从这四个方面来分析,就较准确全面了。把握关键词语也就把书本越读越薄,越读越精。
第四,直观记忆。
主要利用图表、图示、图解等直观手段把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关系表现出来。这样使学生便于理解,容易记忆。如将股票和债券,有限责任公司与股份有限公司的特征列成图表进行对照比较。
在对照比较、彼此衬托中,强化了我们对此知识的记忆。
第五,多功能记忆。
4.高二政治复习世界观和方法论 篇四
①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相互联结,相互转化)的。②正确认识事物,遵循“特殊—普遍—特殊”的认识秩序。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
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的发展、农业产业化都是基层创造出来的经验,党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用来指导全国。②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诞生了20世纪中国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和建设道路。
主次矛盾原理
①主要矛盾决定事物发展的进程。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②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①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②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必须高度重视在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存在的种.种矛盾、困难和问题,坚持经济与社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
矛盾主次方面原理
①矛盾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矛盾主次方面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②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①在我国现阶段,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但公有制经济居于主体地位,所以我国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②“一国两制”没有改变我国的社会制度性质。③正确认识形势和估计工作中的成绩与缺点,处理好人际关系。对缺点和错误要防微杜渐,对成绩和胜利不要骄傲自满。
发展的原因原理
①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②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根本原因、源泉)。③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④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①社会的发展是由社会内部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推动的结果。②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依靠自己的发展。③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④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既要“引进来”,又要“走出去”,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⑤技术引进的关键是消化和吸收,把引进和开发、创新结合起来;利用外资要坚持平等互利原则,量力而行。
发展的状态原理
①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结构和排列次序的变化会引起质变。②用量变引起质变的观点看问题。坚持适度原则,不失时机促成飞跃,重视量的积累,学会优化结构。
①青年要把理想和苦干精神结合起来,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才能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②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当脚踏实地、有步骤、分阶段地一步一步地去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目标。③企业要优化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学习要优化时间配置,提高学习效率。
发展的趋势原理
①事物发展的趋势是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②正确对待人生和社会发展中的困难和挫折,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准备走曲折的路。
①要站在发展的立场上,支持改革等新生事物,促进其发展壮大。②既要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又要学会正确对待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的困难,把自己的前途命运与社会主义的改革大业紧紧联系在一起,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③要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坚信光明的前途,才能满怀信心地战胜困难和挫折,向着正确的人生目标迈进。
认识的根本任务原理
①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②实现认识的根本任务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备两个条件:在实践基础上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③科学的思维方法包括分析与综合的统一,想象与创造性思维。
①企业经营者必须抓住生产要素间的内在联系组织生产。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③我们在认识事物时既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关心了解课本以外的社会实际,正确认识其本质。
认识的深化与发展原理
①认识过程有两次飞跃:人们在实践基础上发挥思考的作用,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人们把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使之得以修正和完善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②任何一个具体的认识只是对整个世界一个层次上的认识、一个方面的认识、一个发展阶段上的认识。人们应当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认识需要深化和发展。)
①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再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断发展和丰富。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②在学习中应该由少到多、由浅入深,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多问为什么,层层深入,逐渐扩展。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错误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阻碍作用。③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否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①社会主义制度的存在,决定了我国的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观念等社会意识是以维护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为根本特征,决定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人们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开拓进取精神大大加强。③诚信是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黄金规则,信用机制是市场经济有序发展的基础。④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
①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②正确的价值观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符合人类根本利益。③集体主义是一种正确的价值取向。它反映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关系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正确解决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是全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力量源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根本上是一致的。④坚持集体主义,就是要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国家,正确处理个人和他人的关系,顾全大局,反对小团体主义(本位主义)和个人主义。
①人是自然的朋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科学的生态价值观。②党的基本路线和“三个有利于”是现阶段衡量我国人民价值观正确与否的重要标准。③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原理
①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②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的影响,也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③个人与社会是辩证统一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进行个人正常活动的重要条件,是进行人生选择的基础和前提。
5.必修二高二政治制度学习方法 篇五
第一,多党合作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这种制度是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长期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各民主党派在革命斗争实践中逐步接受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以1948年响应中国共产党发出的“五一口号”为标志,各民主派、无党派民主人士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揭开了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和政党制度建设的新 篇章。
第二,多党合作有共同的政治基础。
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奋斗精神不断激励和感召着各民主党派,他们衷心拥护共产党的领导,自觉追随共产党的奋斗历程,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各自的政治纲领,写入了各自章程,从而形成了多党合作的共同理想和共同的思想政治基础。
第三,多党合作有现实的社会根据。
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各民主党派主要由中高级知识分子组成,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因此,多党合作制度反映了我国政治力量的多样性,覆盖了社会各方面的利益群体。
第四,多党合作有独特的民主形式。
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本着“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实行“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体现了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协商民主,保证了各党派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有广泛、持续、深入参与的权力,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的形式和独特优势。
6.高二政治原理方法论 篇六
一、切合学生实际,实现以生为本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既是教学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仅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还要确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学是否有效果,不在于教师将教学材料准备得有多充分、教学组织和设计有多完美,最直接的效果就来自于学生的学习结果。马克思指出,“一条铁路,如果没有通车、不被磨损、不被消费,它只是可能性的铁路,不是现实的铁路,……一件衣服由于穿的行为才现实地成为衣服;一间房屋无人居住,事实上就不成其为现实的房屋。”[1]也就是说,生产产品的实现要通过使用才能真正实现自身,教学行为的实现也要通过学生的学习效果即教学实效来判断。教学效果的取得同学生本身的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分不开,了解学生现有的《原理》课的知识基础,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现有思维水平,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对学生理论水平的要求,有的放矢的教学,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学过程中的师生间良性互动,达成教学目标。
第一,从学生的前期知识结构和基础看,一般来说,通过高中阶段《生活与哲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有基本认识。这就意味着在教学设计中既要注意同前期知识的连贯性,又要对已学过教学内容进行精减,教学方式上有所区分,教学目标有更高要求,避免成为“复习课”和炒现饭,引发学生的厌倦情绪。如果说高中阶段更多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当作现成结论和“知识点”传授给学生并使学生对马哲形成基本认识的话,大学阶段必须强调结论的来源、合理性的根据和实践中运用的度;如果说高中阶段更多强调其真理性和意识形态性,大学阶段还必须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术性以及智慧之学、为人之学的价值性,引导学生培养健全的人格,实现教学观念上的真正“以生为本”;如果高中阶段更重视显性知识点传授的话,大学阶段必须把其中隐性的思想前提、逻辑方式和方法论加以剖析和讲授。第二,《原理》课一般开设在第一学期,学生刚刚进入大学,经过高中阶段的学习,有些学生暂时能够把某些原理、结论背得滚瓜烂熟,但学生更多的是基于考试需要的死记硬背,当被追问“为什么”或者案例材料有变化就难以应用,没有真正理解原理的本质,这也说明大一新生的理论水平较弱,哲学思维方法未真正入门。由此,结合学生的心身发展特点和兴趣,在学习接受能力允许的范围内寻求最有效的教学切入点尤其重要。授课中,教师必须优化讲课语言和技巧,避免过于深奥、抽象和生涩的哲学学术语言,力求通俗易懂,在概念的分析、原理的推导和案例的讲解中用精炼、朴素、生动的口头语言将理讲白、讲透,使学生听得懂、听得进、记得住,且能举一反三;教学材料的选择尽量从生活出发,从学生成长阶段发展的需要如人际交往、生活困惑、学业规划、未来职业准备等需要出发,从学生的感性认识、从日常经验开始进行哲学的论述,将哲学与生活自然融入,使学生真正能够体悟到哲学中的智慧、情感和价值;采用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方式和手段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课堂互动。比如,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在学生中的普及,如何提高学生的抬头率就成为头疼的问题之一,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把手机的功能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利用手机搜索和查阅学习资料,使之成为学习的帮手,尽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激发自主学习意愿。第三,教学过程必须符合思政教育专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学习的要求。不同于作为公共基础理论课的《原理》课要求,《原理》课是思政专业学生的主干专业课程,也是学好其他课程的理论基础,在课程设置上应该突出《原理》课的主导地位,这就对思政专业学生的理论视野、思想深度、哲学思维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哲学思维方式作为哲学原理和范畴在思维活动中沉淀下来的习惯性的思维线路和规则,是学生理论水平和思想深度提升的基础。由于思政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没有不同层次和类别的哲学课,要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只依赖于短短的一个学期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基于此,作为思政专业的《原理》课的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加强阅读中外哲学史著作和经典原著,拓展哲学史、思想史、科技史等多学科知识背景,夯实理论基础。教师可以敦促学生平时加强原典、原著的阅读,并通过写读书笔记或心得、课外讨论等方式给予巩固,并作为平时成绩的组成部分,记入课业总成绩之中。
二、切合学科特性,提高教学实效
对《原理》课学科特性的准确定位是提高教学实效的基础。教什么、如何教都牵涉到对学科特性的理解。无疑,《原理》课是哲学理论课,作为理论课,教师必须说清楚理,作为哲学课,它必须凸显其哲学特性,按哲学的方式去说理。
首先,《原理》课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说好理是基本要求。影响讲理效果原因较多:从《原理》课理论特性来看,理论具有抽象性、逻辑性和本质性,其思维特点具有间接性、非经验性和推导性,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理论水平是理解和把握理论的基本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同日常生活世界的具象性、生动性相比,更为抽象和一般,其辩证的思维方式也不同于普通的经验思维,这使得理论思维水平不高的初学者常常感到吃力,很难学得进去。从教学实践来看,以往《原理》课的学科性质定位存在问题。如强调其意识形态性,把《原理》课等同于政治政策宣讲课,导致在教学过程中,一是注重政治正确,直接把《原理》课当作权威、教条和绝对真理灌输给学生,学生感觉不到《原理》课本身的学术魅力和严谨的科学性;二是把《原理》课的内容当作直接结论,而不去分析去来龙去脉,更不会引导学生用批判、质疑的方式去学习它,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具备一定的分析和辨别事物的能力,这种结论式的空洞的说教势必引起反感,《原理》课就成为无用之课。
如何讲理?马克思曾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2]对《原理》课教学来说,要使其理论“彻底”,准确理解和清楚讲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是关键。教师对授课之理非常了解是前提。只有授课者自身的理论基础扎实、知识结构完善且能够不断加强学习研究,才能够更为准确理解进而为讲清理提供条件。讲授过程中必须做到:一要统筹安排教学内容,《原理》课内容很丰富,知识点较多,教学课时安排根本无法满足教学需要,这就必须从整体上对教学内容讲解有所考量,根据各教学章节内容分清重、难点和非重、难点问题,详略得当讲解。二要从整体上理解《原理》,把教材中的各部分的关系理顺,找出贯穿其中的主线,避免把课程内容区分为独立的几大块,甚至导致理论先后存在矛盾。就讲理方式而言,具有灵活多样性,比如说图示法、案例教学法、比较教学法等等。就图示法而言,通过画思维导图,从最基本的概念出发,以灵活的图式展示各概念、范畴体系和原理的本质,从整体上系统地分析和概括内在关系。思维导图的绘制图式灵活多样,不同层次的导图形成一个整体,简明直观和清晰,有利于学生准确理解《原理》课知识要点和结构,进行有效思维拓展和强化记忆。学生自己学会制作导图,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挖掘其思考潜力,大大提高哲学思考水平和运用哲学方法论的水平,为学生学会学习,进行研究性学习提供帮助。理论联系实际是《原理》课教学中最常用的讲理方法,案例教学法即是这一方法的应用。教学过程中,借助于案例的生动、形象,通过启发学生的思维可以使抽象、概括性强的理论内化为学生思想,改变单纯理论说教的缺点。在现实生活中,可以选择的案例较多,比如说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的巨大变化,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各种社会思潮等等。在选择案例时,一是要考虑案例的时效性,案例要有时代感和现实性;二是要考虑案例的典型性,一般来说,“人们通常总是被自己亲身所见的道理说服”,很有必要结合教学对象的思想和思维方式的实际,对他们关注各种社会思潮、热点、疑点和难点问题进行辨析;三是要注意案例的专业针对性。即案例的选择要同具体专业相结合,就思政专业而言,结合教学培养目标、结合课程设置需要选择案例,并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方法论去审视、解释;四是解释案例要清晰。教师对所选择的案例,应该清楚解读案例背景、内容和意义,应用哲学原理进行分析和思考,讲清两者的关联性,避免生硬套用原理。对理论联系实际要有正确的认识:要避免把原理当作工具,生搬硬套,机械地运用原理+例子当作理论联系实际;要避免把理论当作包治百病,解决问题的“万金油”;要避免把街谈巷议、小道消息和社会传言放到课堂,这是对理论联系实际的曲解和偏离。讲理的具体方法较多,就不一一赘述,在教学上可以根据实际选择不同的方法或相互结合运用。
《原理》课不仅是理论课,还是哲学课。有研究者指出,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在理念上存在两大误区:一是强调工具性,凸现实用价值,或把哲学当成政治的奴仆,或把哲学当作经济的附庸;二是强调哲学的知识性,把哲学看成是和物理、化学、经济学等具体学科没有区别的知识学科,忽视哲学的人文价值。[3]共同点就是没有把原理当作哲学来讲,没有凸显哲学的人文精神。比如说,割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术渊源,直接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同于哲学本身,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同于绝对真理排斥他哲学。在授课中,问到学生所理解的哲学是,他们通常会回答哲学就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直接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同于哲学,一方面可能与学生所接触到的哲学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高中阶段的《生活与哲学》中的哲学就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另一方面可能的原因还包括现有教材体系或者教师讲授过程中存在过于强调马哲的绝对真理性,忽略或者贬低和排斥其他哲学的意向。因此,有必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按其哲学特性来讲,除了讲解显性的知识点以外,还应把隐含其中的深厚的人文精神和哲学本色体现出来,实现《原理》课的启迪智慧和思想政治教化的双重功能。
第一,以哲学史作为教学背景。哲学是“爱智慧”之学,哲学史是展示人类思维成就的历史,任何哲学都是建立在对以往哲学的批判和继承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不例外。它直接继承和发展了德国古典哲学的成就,实现了各种问题方式的变化和解释原则的变化,是哲学史上的革命。只有在西方哲学的视域下,《原理》中的概念、范畴、原理和思维方法才能够得到真正理解;只有在哲学史的框架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具有的批判性、反思性以及超越性的特点才能得以体现;只有在哲学史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逻辑才能更清晰,并为理解丰富多彩的当代马克思理论发展形态以及为后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学习打下基础。另外,还可以避免“神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把它作为绝对正确和永恒规律的做法。
第二,以问题作为教学重心。爱智慧的哲学源自于对现实生活的好奇,源自于对各种现象和人生终极问题的追问,哲学的本性在于对问题追根究底以转识成智。问题意识的培养贯穿于《原理》课教学过程之中。在认识过程中,主体将疑虑和迷惑表达出来形成问题,进而为解决问题探求方法。理论形成和产生于问题之中,问题也是理论思维形成的重要途径。恩格斯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4]正是通过提问,主体形成理论自觉,其认识由经验层面进入到理性层面,经验思维上升为理论思维。在理解理论的基础上,教师则根据理论的逻辑体系,将问题融入其中,并通过条理的分析、深入浅出地讲解,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运用理论来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在此过程中,实现了从具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换,再到实践思维的转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另外,我们还要看到,采用问题引导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设问,讨论,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可以帮学生澄清思路、提高辨识力,弄懂、弄通相关原理;在辩论的过程中,通过对问题进行拓展和深化,学生可以形成问题意识并获得正确提问的能力,这本身就意味着学习能力的提升。
第三,以最新学术成果作为教学补充。近年来,顺应时代发展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研究非常活跃,学术交流频繁,学术研究成果颇为丰富。将这些研究成果融入教学,有助于学生了解最新学术发展动态,感受思想交锋的魅力,开拓其理论视野,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鲜活的生命力和把握教学要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结合原理要点,将最新成果增加进来,当然,在课堂引入的时候,要注意最新成果与教材基本理论的平衡问题,也就是说,课堂教学过程中最新成果不能代替基本原理的教学本身成为主角。因为教材中的基本原理是基础,一则最新成果产生于基本原理之上,是对基本理论深入或者反思的结果,二则思政教育专业本身就是为了培养合格的具有一定理论素养的中学政治理论课师资服务的,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掌握是其必备素质,因此,教学过程中必须以此为根本,以基本原理的教学为重点,以最新成果为辅。
在《原理》课教学中,切合教学对象实际是对“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的贯彻,只有从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出发,在教学过程中才不至于为了传授知识而传授知识,无的放矢;切合学科特性的教学是因材施教的基本要求,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都有其内在规律,这是由其学科特性所决定,《原理》课作为哲学理论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体系等都必须展现其哲学本性和理论特点,因生施教和因材施教相互结合,教学的实效才有保障。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苏平富.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课程改革刍议[J].广西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9).
7.高二政治原理方法论 篇七
一、基础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一切事物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的反应形式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人脑是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
◇事物的相对静止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础。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哲学基础,也是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
◇实践是人类认识的基础。
◇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基础上作出的。
◇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社会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基础。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二、根本、基本、重要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要求。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矛盾的观点,基本观点是联系的、发展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矛盾分析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最主要的、最根本的内容。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工作方法是群众路线。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
三、途径、方式、形式
◇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的重要途径是加强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是辩证的否定。
◇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是创造人类美好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四、本质、实质、性质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从意识的本质来看,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
◇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辩证法按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科学的本质是创新。
五、特征、特点、属性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意识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相对独立性。
◇实践三个基本特征:客观物质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认识具有无限性、反复性。
六、保证、保障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成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七、最、首先
◇世界观所涉及的问题,是关于整个世界的最普遍、最一般的问题。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重要的特征。
◇迎接未来科技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
◇社会变革的先导:思想运动(或哲学)。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
◇社会的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最根本的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人的贡献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
◇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
八、核心、中心、关键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想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突破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这是我们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
九、前提
◇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是生物的反应形式。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
◇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目标和归宿。
◇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同一以对立和差别为前提。
十、原则、准则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十一、体现、表现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集中体现。
◇地理环境、人口要素和生产方式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矛盾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十二、决定、规定
◇主要矛盾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物质决定意识、实践决定认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十三、目标、目的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十四、源泉、来源
◇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
◇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十五、动力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理想是推动人们前进的强大动力。
十六、精髓、灵魂
◇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思想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勇于批判、不断创新。
十七、主体、主导
◇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
十八、标准
◇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判断一种文化是不是先进文化,要看这种文化是否站在时代的前列,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判断新旧事物标准,其根本标志在于它们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
◇我们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十九、其他
◇意识是人脑特有机能。
◇哲学史上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个对子”。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是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自然科学基础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从意识的起源看,它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它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人脑的机能;从意识的内容看,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意象。
8.高二下期末复习计数原理 篇八
一、3个人要坐在一排8个空位置上,若每人左右都有空座位,不同的坐法有多少种?
二、某外语组有9人,每人至少会英语和日语中的一门,其中7人会英语,3人会日语,从中选出会英语和日语的各一人,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
三、用数字2、3组成四位数,且数字2、3至少出现一次,这样的四位数共有多少个?
四、(1)、5名学生从3项体育项目中选择参赛,若每一名学生只能参加一项,则有多少种不同的参赛方法?
(2)、若5名学生争夺3项比赛的冠军,(每一名学生参赛项目不限)则冠军获得者有多少种不同的情况?
五、用012345可以组成多少个无重复数字且比2000大的四位偶数?
六、用123三个数组成四位数,规定这三个数必须全部使用,且同一数字不能相邻出现,这样的四位数有多少种?
七、五个工程队承建某项工程的5个不同的子项目,每个工程队承建一项,其中甲工程队不能承建一号子项目,则不同的承建方案共有多少种?
八、有4位同学参加某种形式的竞赛,竞赛规定:每位同学必须从甲乙两道题中任选一道作答,若选甲题则答对得100分,答错得—100分;若选乙题则答对得90分,答错得—90分。若四位同学所得的总分为0分,则四位同学不同的得分情况的不同种数是?
九、在一块并排10垄的田地中,选择两垄分别种植A、B两种作物,每种作物种植一垄,为有利于作物生长要求A、B两种作物的间隔不小于6垄,则不同的选垄方法有多少种?
十、把9个相同的小球放在编号为1、2、3的三个箱子里要求每个箱子放球的个数不小于盒子的编号,则不同的方法有多少种?
十一、在7名学生中,有3名会下象棋但不会下围棋,有2名会下围棋但不会下象棋,有2名既会下象棋又会下围棋,先从这7人中选2人分别参加象棋比赛和围棋比赛,共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
十二、现在高一四个班学生34人,其中1、2、3、4班分别为7、8、9、10人,他们自愿组成数学课外小组,(1)选其中一人为负责人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
(2)每班选一名组长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
(3)推选两人做中心发言,这两人需要来自不同的班级,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
十三、用0到9这10个数字,可以组成多少个满足下列条件的数
(1)三位整数(2)无重复的三位整数(3)小于500的无重复数字的三位整数
(4)小于500且末位数字是8或9的无重复数字的三位整数
9.高二政治原理方法论 篇九
在现代,物理学已经成为自然科学中最基础的学科之一。物理网为大家推荐了高二物理多用电表的原理与使用训练试题,请大家仔细阅读,希望你喜欢。
1.在使用多用电表的欧姆挡测电阻时,应 ( )
A.使用前检查指针是否停在欧姆挡的刻度线
B.每次测量或每换挡位,都要进行一次电阻调零
C.在测量电阻时,电流从黑表笔流出,经被测电阻到红表笔,再流入多用电表
D.测量时若发现表针偏转的角度较小,应该更换倍率较小的挡来测量
2.用多用电表欧姆挡测电阻,有许多注意事项,下列说法中哪些是错误的 ( )
A.测量前必须机械调零,使指针指零,而且每测一次电阻都要重新调零
B.每次换挡后必须重新进行欧姆调零
C.待测电阻如果是连接在某电路中,应把它先与其他元件断开,再进行测量
D.两个表笔要与待测电阻接触良好才能测得较准确,为此,应当用两手分别将两个表笔与电阻两端紧紧捏在一起
E.使用完毕应当拔出表笔,并把选择开关旋到交流电压最高挡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欧姆表的.每一挡的测量范围是0~
B.用不同挡的欧姆表测量同一电阻的阻值时,误差大小是一样的
C.用欧姆表测电阻,指针越接近刻度盘中央时,误越大
D.用欧姆表测电阻,选不同量程时,指针越靠近右边误差越小
4.图中B为电源,R1、R2为电阻.K为开关.现用多用电表测流过电阻R2的电流.将电表的选择开关调至直流电流挡以后,正确的接法是( )
A.保持K闭合,将红表笔接在a处,黑表笔接在b处
B.保持K闭合,将红表笔接在b处,黑表笔接在a处
C.将K断开,红表笔接在a处,黑表笔接在b处
D.将K断开,红表笔接在b处,黑表笔接在a处
5. 一学生使用多用电表测电阻,他在实验中有违反使用规则之处,他的主要实验步骤如下:
A.把选择开关扳到1k的欧姆挡上.
B把表笔插入测试笔插孔中,先把两根表笔相接触,旋转调零旋钮,使指针指在电阻刻度的零位上.
C.把两根表笔分别与某一待测电阻的两端相接,发现这时指针偏转较小.
D.换用100的欧姆挡,发现这时指针偏转适中.随即记下欧姆数值.
E.把表笔从测试笔插孔中拔出后,就把多用电表放回桌上原处,实验完毕.
这个学生在测量时已注意到:待测电阻与其他元件和电源断开,不用手碰表笔的金属杆.这个学生在实验中违反了哪一或哪些重要的使用规则?答: .
6.使用多用表的欧姆挡测电阻时,如果两手同时分别接触两表笔的金属杆,则造成测量值( )
A.比真实值大 B.比真实值小
C.与真实值相等 D.可能比真产值大,也可能小
7.用多用电表测电压和电阻时,若红表笔插入多用电表的正插孔,黑表笔插入多用电表的负插孔,则 ( )
A.测电压时,电流从红表笔流入多用电表
B.测电压时,电流从黑表笔流入多用电表
C.测电阻时,电流从红表笔流入多用电表
D.测电阻时,电流从黑表笔流入多用电表
10.高二政治文科答案 篇十
一、选择题
1——5DCBCC6——10BCADC11——15AABAB16——20BBCCB21——26CBADBB
二、非选择题(27题16分,28题14分,29题18分)
27.答案:(1)漫画反映了社会上有些人热衷于对中国古典名著进行影视翻拍的现象。中国古典名著蕴涵取之不尽的思想源泉,用影视翻拍的方式对待中国古典名著,对它的普及有一定的作用。但是,漫画更主要的是提醒人们不应仅仅从中国古典名著中获得创作源泉,对待中国古典名著应有正确的态度。(评分建议:考生只要从辩证两个方面评价,均可酌情得分。)(7分)
(2)中国古典名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评继承,古为今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加以改造和剔除。影视翻拍中国古典名著时不应该“全盘照搬”或“断章取义”。②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9分)
28.(1)“不屈的脊梁”指的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人民族精神。(4分)
(2)①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5分)②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5分)
29.(1)①文化的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②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③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④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5分)
(2)①“古为今用”:就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②“洋为中用”:就是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要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③要克服“守旧主义”、“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保证文化创新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5分)
(3)①面对市场竞争,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文化创新,充分体现如皋地方长寿特色;②着眼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吸取传统长寿文化的精华,同时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赋予其和谐发展、科
学发展等新的时代内容;③要博采众长,学习借鉴国外长寿文化的有益经验和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4分)
(4)①选题要切合社会实际和中学生自身的实际;②要综合运用问卷、走访、查阅文献、上网等方法,收集大量的真实的材料;③要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材料进行客观分析④具体分析存在的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寻找解决矛盾的对策;⑤要把正确的认识运用于自己的行动之中。(4分)
三、选做题(10分)
30.(1)正方观点:“抵制洋节”。(1分)
理由:(4分。若从其他角度作答,只要言之成理,也可得分)
①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感情的集中表达。我国的传统节日积淀了五千年的文化,其力量已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抵制洋节有利于传承本民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2分)②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是由各民族间经济、政治、历史和地理等因素不同决定的。抛弃自己的传统,一味过洋节不值得提倡。(1分)③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抵制洋节有利于形成和保持中华民族的凝聚力。(1分)
(2)反方观点:“引进洋节”。(2分)
理由:(4分。若从其他角度作答,只要言之成理,也可得分)
①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包括西方的洋节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引进洋节是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要求。(2分)
②文化交流有利于中华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传播,共同繁荣世界文化。引进洋节有利于中外文化的交流,繁荣世界文化。(1分)
11.高二政治原理方法论 篇十一
1.识记并理解运动、静止的概念
2.把握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理解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3.懂得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重难点】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导学流程】
一、了解感知——思
(一)速读课本P31-32内容,迅速完成以下自学问题,并在课本上用双色笔做好记录。
1.哲学上的运动的含义?
2.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3.静止的含义?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二、合作探究——议、展、评
1、判断并说明理由。
(1)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和存在方式。( )
(2)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 )
(3)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
(4)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
(5)意识也在运动,所以运动可以脱离物质。( )
2、如何理解以下观点?
(1)赫拉克利特:“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2)克拉底鲁:“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3)芝诺认为“飞矢不动”。
(4)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惠施)
(5)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运动的物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恩格斯)
三、课堂训练——检
1.下列说法与“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诗句的哲学寓意一致的是( )
A.对症下药,因地制宜 B.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C.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D.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来源
2.苏东坡在《赤壁赋》中写到:“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下列说法中与苏东坡观点相近的是( )
A.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B.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C.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D.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3.“水停百日生虫,人闲百日生病”告诉我们( )
A.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B.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C.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D.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4.传统的电影放映是播放电影拷贝胶片上的画面,银幕上人物几秒钟的静止实际是由放映机播放的数十张胶片上相同的画面形成。该现象包含的哲理是( )
A.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B.机械运动是最基本的运动形式
C.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D.静止是物质具体形态的存在方式
5.“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首诗揭示了( )
A.世界上的事物有的是变化的,有的是不变的
B.事物的运动是绝对的,“桃花依旧”是不符合客观规律的
C.事物处于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之中
D.事物的变化是永恒的,人无法把握事物发展趋势
【日日清】——清
【高二政治原理方法论】推荐阅读:
高二政治哲学原理09-08
高二政治哲学原理整理08-31
高二政治学习方法总结10-11
高二政治期中考试07-04
高二政治期末测试11-02
高二年级期中政治试题07-16
高二政治复习专题训练08-02
广西高二政治期末试卷09-15
高二文科政治教学反思10-23
高二政治备课组长总结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