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二复习资料(共7篇)
1.文学概论二复习资料 篇一
第九章
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
1.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
2.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
3.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
4.诗:是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的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分为抒情诗、叙事诗、自由诗等。基本特征是:凝练性,跳跃性,音乐性。5.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分长、中、短篇小说,文言和白话小说,等等。基本特征: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
1.谈谈象征型文学与现实型、理想型文学的区别。
答: 象征型文学与现实型、理想型文学的区别:现实型与理想型文学的意义就在其形象自身,而象征型文学突出文学形象的意义的超越性;现实型文学是通过对生活现象的直接描绘反映现实,理想型文学往往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现情感态度。而象征型文学则偏以间接的方式去暗示客观规律和主观感受;象征型文学淡化具体时间与空间,突出了朦胧性。
2.从诗歌基本特征看其抒情表现的艺术特长。
答:诗歌的基本特征是凝练性、跳跃性、节奏韵律性。诗的凝练性体现在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激起精炼的文学语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诗的跳跃性以断续表现连贯,以局部概括整体,给读者驰骋想象留下了开阔的领域。诗的节奏韵律性可以达到和谐整齐的感官审美效果,也可以促进情感的抒发和意境的创造。
3、比较小说与剧本在反映生活方面的异同。
答:相同点:反映的都是现实的社会生活。不同点:戏剧受舞台时空的限制,不能容纳大量的详细情节和过于复杂的人物关系,所以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具有高度的浓缩性。而小说都有一定的长度,可以容纳一个较完整的情节,可以突破相对固定的时空限制,容纳更复杂丰富的情节,反映更广泛的生活内容。
第十章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1.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他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特征性与艺术魅力是其两大特征。特征性与艺术魅力是其两大特征。
2、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3、意象(指审美意象):是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在某些理性观念和抽象思维的指导下创造的具有求解性和多义性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具有哲理性、象征性、荒诞性、抽象思维参与性、求解性和多义性等特征。
1.文学典型的审美特征是什么?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文学典型的审美特征:文学典型的特征性,文学典型必须具有贯穿其全部活动的,统摄其整个生命的“总特征”。文学典型还必须通过局部“特征”,反映和形成总特征;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应当是来自性格显示的一种生
命的魅力,更来自它所显示的灵魂的深度。
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关系: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典型环境不仅是形成人物性格的基础,而且还是逼迫着人物的行动,制约着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典型人物也并非永远在环境面前无能为力,在一定条件下它有可以对环境发生反作用;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还有相互依存的一面,失去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复存在。
2、举例说明文学意境的特征。答:文学意境的特征: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情景交融包括景中藏情式,情中见景式和情景并茂式;虚实相生是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韵味无穷是意境的审美特征。
3、本书所讲的“审美意象”与一般的意象有何不同?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审美意象与一般的意象的不同之处:一般意象以再现生活为目的的典型和以抒情为目的的,而审美意象是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的。
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审美意象的本质特征是哲理性;表现特征是象征性;形象特征是荒诞性;思维特征是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鉴赏特征是求解性和多义性。
4、文学作品的文本形式有哪些?
答:文学言语层面:指文学文本首先呈现于读者前面、供其阅读的具体言语系统。它有内指性、心理蕴涵性、阻拒性三个特点。
文学形象层面:即读者经过想像和联想而在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的生活图景。有以下基本特征: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假定与真实的统一、是个别与一般的统一、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文学意蕴层面:是指文本所蕴涵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属于文本结构的纵深层次。它可分为三个不同的层面:历史内容层、哲学意味层、审美意蕴层。
第十一章
叙事性作品
1、叙事学:研究叙事艺术的理论和批评方法。
2、行动元与角色:行动元的意识说人物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行动的行动要素。角色的意思是指具有的形象和性格特征的人物。
1、如何理解叙事的特征?
答: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即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叙事的兴趣不在于精致的人或物,而在于动态的事件,即人的行为及其造成的后果,它的认识价值就在于显示了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过程及其意义;叙事是话语的虚构,叙事文学用话语来虚构艺术世界。
2、试分析一篇叙事文章作品中叙述者声音的特点。
叙述者声音的特点:传达内容意义,更准确、生动地表达内容的情感底蕴,凸现出叙述者,把其推到前台,先是个人魅力。
3、叙事的构成有哪些?
答:叙述内容:指构成一段叙述话语主题的故事内容,即被讲述的故事,包括事件、人物、场景等。
叙述话语:即叙事作品中讲述故事的语句。如果认为叙事的全部目的就在于向读者告知一些生活事件,而这些生活事件本身的存在与否不取决于叙述话语,那么叙述话语就只不过是传达故事内容信息的被动载体,不会具有能动的意义,但事实上,话语不仅影响叙述内容,而且影响着对叙事的接受。
叙述动作:即产生出叙述话语的“叙述“活动本身。
第十二章
抒情性作品
1、抒情性作品的构成:抒情性作品的结构:即声音、画面和情感经验这三个结构要素构成。这三个要素相互融合而形成抒情性作品的意义。
1、文学抒情与叙事有哪些主要区别?
答:文学抒情与叙事的区别:抒情偏于表现作者自己的主观世界,叙事偏于再现客观世界;抒情用话语的声音组织和画面组织来象征地表现情感,叙事则用话语的意义来讲故事。
第十三章
文学风格
1、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结构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具有独创性、稳定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2、创作个性:是作家气质禀赋、思想水平、艺术才能等主观因素综合而成的习惯性行为方式,实在日常个性的基础上经过审美创造的升华而形成的独特的艺术品格,是文学风格的内在根据,支配着文学风格的形成和显现。
1、风格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答:风格的基本内涵是:一般指人的个性、作风、气度以及习惯化的行为特点:创作个性是文学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主体与对象的和谐统一时风格存在的基本条件;文体特色和言语组织是风格呈现的外部特征。
2、试述文学风格与创作个性的关系。
答:文学风格与创作个性的关系:创作个性属于文学风格的主观方面,在与客观方面结合之前,它只是潜在于作家的内心,当它一与实践和客观结合,便成为风格的有机组成部分、创作个性是文学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
第十五章
文学接受过程
1、期待视野: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外文本的既成心理图式,叫做期待视野,分为文体期待、形象期待和意蕴期待三个层次。
2、接受心境: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处于一定的情绪状态,在文学阅读活动开始时,这种生活中的情绪状态不可能截然中断,会伴随读者进入阅读过程,影响阅读效果,这种情绪状态就叫接受心境。它分为欣悦、抑郁和虚静三种情况。
3、共鸣:在阅读时,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感情、理想愿望及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灵感应状态。
1、读者的阅读期待视野是怎样形成的?
答:由生活实践和文化教养形成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即读者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审美趣味、情感倾向、人生追求、政治态度等等;一定的文学艺术素养;特定的生理机制。
2、文学接受的主要动机是什么?
答:文学接受的主要动机:审美动机、求知动机、受教动机、批评动机、借鉴动机。
3、文学接受为什么需要填空、对话与兴味?
答:孤立的自在的文学作品需要经过读者的再创造成为自为的。作为审美对象的第二文本,因为文学文本中的文字符号,必须经过读者的想象、体验,才能还原为可以构成审
美形象。文学作品主要使用描述性语言,有着明显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文学作品的接受,只有伴随着读者在文学符号基础上展开的想象才能进行。
4、什么是形象大于思想?
答:形象是指总体艺术形象所蕴含的所能的意义。思想是作者的创作意图,是作者的认识,或个别读者的认识
第十六章
文学批评
1、文学批评:文学批评作为文学理论的重要内容和文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批评主体按照一定的理论思想和批评标准,对批评对象进行分析、鉴别、阐释、判断的理性活动,表达着批评主体的立场观点和价值取向。
2、伦理道德批评:是以一定的道德意识及其由之而构成的伦理关系作为规范来评价作品,以善、恶为基本范畴来决定对批评对象的取舍。这种着重于对文学作品的道德意识性质和品位的评价,实现作品的伦理价值及道德教化作用。
3、社会历史批评:强调文学与社会的关系,认为文学是再现生活并为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所形成的,因而文学作品的主要价值在于它的社会认识功用和历史意义,基本原则是分析、理解和评价作品,必须将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以及作家的生活经历等与作品联系起来考察。
4、5、文学批评的标准:任何文学批评都是有标准的,具体地说,文学批评标准是一定时代,一定阶级的人们据以分析、评价和和判断文学作品有无价值和价值大小的尺度和准绳。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标准包括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
6、文学批评的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思想标准是衡量文学作品思想性正误强弱的尺度,艺术标准是衡量文学作品艺术性高低优劣的准绳。文学作品的思想性是指作品题材、主题或者形象、意蕴所显示出来的社会、政治、道德、哲学、宗教等等意识形态观点及其所产生的思想力量。艺术标准是用来评价作品艺术性的。所谓艺术性是指作家的艺术才情、气质、修养、创作能力等因素在其所创作的作品中所显示出来的艺术魅力及其所达到的艺术水平。
1、怎样理解文学批评的意识形态性质?
答:从批评对象来说,作为主要对象的文学作品,都是精神创造的产物,都是一种意识形态话语,所以文学批评必须对文学作品的意识形态价值作出评价;从文学批评的效能来说,文学批评也表现为一种意识形态评价。
2、为什么说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批评的总原则和方法论?
答:它既反映了文学作为意识形态的普遍规律,体现了文学这种特殊的意识形态,一切文学作品都是审美作品,因而应当用美学的观点加以审视和评价,一切作品又都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社会关系的产物,是建立在一定经济上的社会意识形态,就必须要有历史观点;微观的艺术解析,具体的思想评价及切中肯綮的高下得失的判断,只能在美学的和历史的宏观视野下才可能达到应有的准确尺度,发挥批评应有的效能;美学和历史的观点制约着各种具体批评中的价值取向和方法原则。
3、怎样理解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的具体内涵及两者关系?
答:思想标准是用来评价作品思想性的,较为突出的体现了文学批评的意识形态性质有三个基本点:一是就作品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考虑,其是否具有高度的真实性;二是就作品与作家的关系考察其是否具有进步的倾向性;三是从作品影响人们的特殊途径考察作品是否具有积极健康的情感性。
艺术标准是用来评价作品艺术性的,问题构成的完美性,形象创造的鲜明性、意蕴表现的深刻性,是它的基本内涵。
在具体的批评实践中,思想标准与艺术标准是密切联系的。
4、文学接受(含文学欣赏)和文学批评的区别是什么?
答:目的不同。文学欣赏是为了在作品中获得审美感受,文学批评则是在此基础上还要分析自己的感受,也就是说,它的目的是为了客观的分析和评价作品中的各方面的价值,如社会价值、艺术价值等等。
程度不同,文学批评对作品的把握,对形象的感受和理解比在欣赏活动中要更为深刻和深化,它是对欣赏活动的超越,因此,它能够帮助和引导欣赏者提高鉴赏能力。
特点不同,文学欣赏中允许个人偏爱的存在,而文学批评则不允许主观偏爱的介入,它要求尽可能客观地分析和评价文学现象。这不是说文学批评中不存在主观性,而是说批评中的主观性不象在欣赏中那样表现为个人偏爱,而主要是表现为批评的深浅程度和正确与错误。
范围不同,文学欣赏的对象只是文学作品,文学批评的对象主要是作家和作品,此外还包括文艺运动,文学思潮、文学流派,以及文学批评本身等等所有的文学现象。
思维方式不同,文学欣赏是形象思维或叫艺术思维,文学批评是抽象思维,逻辑思维或科学思维。
5、文学评论文章的特点是什么?
答:运用一定的观点和标准对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所作的评论。由于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的复杂性,文学批评可以采用历史的、道德的、美学的、心理的等多种不同的研究方法。
2.文学概论二复习资料 篇二
一、名词解释
1、国别文学——是指按国家这样的政治概念相区别的文学,例如中国文学、法国文学、美国文学等。
2、教堂山会议——是比较文学发展史的一个转折点。1958年9月,“国际比较文学协会”在美国北卡大学所在地教堂山举行第二届学术讨论会。会上,传统的比较文学观点受到批评,韦勒克宣读了《比较文学的危机》,阐述了美国学派的观点,从而引起了国际上历时十余年的辩论,导致比较文学在理论上更趋成熟,促进学科的健康发展。
3、平行研究——所谓平行研究就是要将那些“相似”、“类似”、“卓然可比”,但是并没有直接关系的两个民族(或几个民族)文学,两个(或多个)不同民族的作家,两部(或多部)属于不同民族文学的作品加以比较,研究其同异,并导出有益的结论。
4、形象学——形象学是比较文学科中的一个门类,它的研究对象是某国某民族文学作品中的异国异族形象,如“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近代中国文学中的西方形象”等。形象学的任务就是探索异国异族神话的创造过程和规律,分析其社会心理背景以及深层文化意蕴。
5、格义——是佛教传入中国后产生的一种研究法,就是以老庄等各家学说来解释佛家的教义,说得更明确一点,格义的方法即是用汉学来解释和比附外来学说,是比较文学中“阐发研究”的最初形态。它是中国比较文学的渊源
6、平行研究——所谓平行研究就是要将那些“相似”、“类似”、“卓然可比”,但是并没有直接关系的两个民族(或几个民族)文学,两个(或多个)不同民族的作家,两部(或多部)属于不同民族文学的作品加以比较,研究其同异,并导出有益的结论。
7、媒介——是指在文学交流过程中,起到传递作用的人和事物,它把一个民族的文学(包括作家、作品、文论、文学思潮乃至文学运动)介绍和传播到另一个民族,使文学的流传和影响得以实现。媒介可以是翻译、评论,也可以是人员往来、国际会议等等。
8、跨学科研究——又称为科际整合,专指对于文学与其他科学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它包括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之间的关系、文学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之间的关系以及文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9、主题学——主题学是比较文学的一个门类,不同于通常所说的主题研究,它包括对题材、主题、母题、情节、人物、意象等方面的研究。它经常研究同一主题、题材、母题等在不同民族文学中流变的历史,研究不同作家对它们的不同处理,研究这种流变与不同处理的根源。
10、套话——在形象学中,套话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时间内反复使用、用来描写异国或异国人的约定俗成的词组。是他者形象在文本中的最小单位,如,中国人用“老毛子”指俄国人,用“大鼻子”、“洋鬼子”指西方人。是在民族心理定势推动下一种不由分说的表述,标志着对“他者”的凝固看法。
二、判断题:将答案填在下面方框里,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全部打“×”或“√”均记0分。
(√)
1、我国藏族文学与蒙族文学的研究属于比较文学的范围。(√)
2、对李白、杜甫的比较研究,不属于比较文学的学科范围。(×)
3、《阿Q和堂·吉诃德形象的比较研究》一文,不属于比较文学论文。
(√)
4、比较文学具有开放性、宏观性的特征。
(√)
5、进入比较文学研究领域的各种文学关系主要有事实关系、价值关系和交叉关系。
(×)
6、1827年,马克思提出“世界文学的时代即将来临”。(×)
7、国别文学与民族文学是同一概念。
(×)
8、所有用比较的方法来研究文学现象的,都可以称为比较文学。
(√)
9、法国学者卡雷指出“比较文学不是文学的比较”,澄清了比较文学同比较方法的关系。
(×)
10、美国学派奠定了比较文学这一学科的基础,最早提出关于比较文学定义的看法。
(√)
11、前苏联比较文学代表人物日尔蒙斯基提出了类型学研究的思路。
(√)
12、可比性是比较文学学科的理论根基,是关系到这一学科能否建立和生存的大问题。
(×)
13、国外比较文学的史前史可以溯源到古希腊时代。(√)
14、1886年,英国学者波斯奈特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著《比较文学》,标志着比较文学时代正式开始。
(×)
15、巴尔登斯伯格和阿扎尔于1921年共同创办的《比较文学杂志》,是美国学派重要的理论工具。
(√)
16、1887年,德国学者科赫创办第一份《比较文学杂志》,成为欧洲比较文学学科史上的一个开端。
(×)
17、梵·第根和阿扎尔于1921年共同创办的《比较文学杂志》,是法国学派重要的理论工具。
(×)
18、第一个全面阐述法国学派观点的学者是卡雷。
(×)
19、1897年,法国波斯奈特在里昂大学创办第一个比较文学讲座。
(√)20、伏尔泰将中国元杂剧《赵氏孤儿》改编为《中国孤儿》一剧,在欧洲文学界引起强烈反响。
(×)
21、中国比较文学的进一步发展是在鸦片战争至新中成立前。(√)
22、我国古代著名翻译家释道安主张直译,并提出了“五失本三不易”的观点。
(√)
23、吴宓于1924年在东南大学开设的“中西诗之比较”是中国第一个比较文学讲座,他是第一个把比较文学引进高校的中国学者。
(×)
24、王国维提出的“信、达、雅”三标准,在近现代中国翻译界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
25、1979年钱钟书《管锥编》前四册问世是中国比较文学复兴的标志。
(√)
26、台湾第一本比较文学论文集《比较文学的垦拓在台湾》是古添洪等编著的。
(×)
27、乐黛云、孙景尧的《比较文学导论》一书是国内第一本阐述比较文学原理的著作。
(√)
28、1985年在深圳大学召开的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暨首届学术讨论会标志着中国比较文学的全面复兴。(√)
29、可比性、文学性是影响行研究的理论依据。
(√)30、阐发研究适用于文化系统相同的诸民族文学的比较研究。(×)
31、阐发研究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是由法国学者首先提出来的。(×)
32、接受理论是德国学者尧斯和伊塞尔于20世纪60年代末提出的。
(×)
33、弗雷泽的《金枝》是研究民俗学的经典之作。主要贡献在于提出了“巫术和图腾崇拜的理论”。(×)
34、形象学脱胎于影响研究,法国是形象学的诞生地,卡雷被视为形象学的奠基者。
(√)
35、主题学研究的对象,是个别作品中的题材、情节、人物、母题和主题。
(√)
36、主题学是从19世纪初期德国民俗学中衍生出来的。(×)
37、文学与其他艺术“相互阐发”的观点是德国瓦尔泽尔提出的。
(√)
38、1963年艾田伯在他著名的《比较不是理由》中首次提出“从比较文学到比较诗学”的设想。
(√)
39、心理学对文学的渗透所造成的直接影响是导致“意识流”和“旁白”等手法的诞生。
(×)40、谬勒的“雷雨神话说”,认为印欧神话中的主要部分是把雷、电、雨、云等自然现象神化之后建立起来的。
(√)
41、太阳神话说是德国著名神话学派学者库恩建立的(×)
39、比较诗学专指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体系的文学理论的比较研究。(√)
42、心理学对文学的渗透所造成的直接影响是导致“意识流”和“内心独白”等手法的诞生。
(√)
43、《马可·波罗游记》是欧洲最早详细描述中国的作品。(×)
44、1856年,雅科布·格林出版了研究神话和民间文学的专著《比较神话学》,被称为“划时代的”事件。
(√)
45、勃兰兑斯的《19世纪文学主流》是一部比较研究文学思潮与流派的集大成之作。
(√)
46、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被称为“现代语言学之父”。(×)
47、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开了欧洲文学描写异域风物的先河。(√)
48、客观性、典型性、形象性是现实主义的三条标准。
三、简答题
1、比较文学定义之争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造成定义之争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由于比较文学本身是一门发展中的学科,它的研究对象和范围正在不断地扩展,不断地变化。学科本身的发展往往突破了原先定义所规定的范畴,从而否定了原先的定义。(2)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极其广泛,而比较文学研究者的思想观点、研究角度和研究范围又各不相同,他们对比较文学的看法也就不同。
(3)对比较文学定义的理解不同,与这一名称在各国语言文字中的不同涵义以及这一名称本身的意义含混有关。
2、平行研究中如何界定文学性的基本原则?
参考答案:文学性是平行比较不可忽视的一个前提。所谓文学性,是指我们研究的内容和重点都必须是有关文学的,而不是别的学科和领域的。在平行研究中有几条大的原则必须遵循:(1)研究者的目的和重心必须在文学上,而不是在别的学科上。
(2)研究的全过程必须始终围绕“文学”这个中心,不论研究者采用多少另一学科的事实和材料,怎样深入到另一学科之中,他总是力图在比较中用另一学科的材料来说明相关的文学问题。换言之,研究者必须以文学为出发点,以文学为主线,以文学为归宿,而不是相反。(3)研究的结果应该能作出对文学的发展有益的结论。
3、比较文学研究对象是什么?
参考答案: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是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界限和跨越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属比较文学研究范围的文学关系包括三个方面:①事实联系:实际存在于两个或多个民族的文学之中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②价值关系:在两个或几个民族的文学中,有些文学现象虽然不存在实际的联系,但它们的相异和相同都具有某种可比性,具有研究价值,因而存在内在的价值联系。③交叉关系:文学与其它学科之间的关系,包括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阐发的关系。
4、接受研究与影响研究有区别吗?
参考答案:虽然接受研究与影响研究有一致性,它们都研究一个民族的作家和作品对外民族文学的影响,或者研究自己对外民族文学的接受。但两者也有明显的区别。影响研究着重探讨不同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它的重点在不同民族的作家作品间的影响和接受上;而接受研究的重点是研究作家作品对不同民族的广大读者产生的作用,或者说是一部作品被外民族的读者大众接受的情况上,当然也可以研究作家作品被不同民族、社会接受的情况。
5、怎样认识文学中的模仿?
参考答案:文学中的模仿是作家根据另一个民族的作家作品来进行写作,它不象翻译那样完全忠实于原作,但要尽可能保存被模仿对象的特征。模仿的对象可以是本民族的前辈大师,也可以是外民族的经典作家。模仿在创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际上,任何作家在创作中都存在着模仿。模仿是作家在学习创作时的必然阶段。正是幼稚、机械的模仿导致作家在不断吸收外来影响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和特色。模仿与创新不仅不矛盾,而且相互依存。它是创新的前提,是达到创新的必由之路。中外许多伟大的作家正是从对他人的学习、借鉴,甚至模仿中丰富了自己的创作宝库,创作出具有永久生命力的伟大艺术品。
6、谈谈哲学对文学的影响
参考答案:①哲学对文学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哲学思想对文学家的影响上,这种影响并不局限于一部作品,而是渗入作家的世界观与创作方法,从而对他整个创作的思想倾向、艺术风格发生影响。如“诗仙”李白受道家哲学特别是庄子的遗世独立思想的影响,诗作中,具有叛逆精神和飘逸风格。②哲学对文学的影响,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比如对于一个民族文学的总体特征和一个时期的文学风尚,对于文学思潮、文学运动的产生和发展产生巨大的作用。比如,中国文学史上,儒道两家的思想影响最大。在这两种思想影响下,中国文学擅长写自然,写伦理道德,而不像西方文学那样善于写人生,写社会。文学史上各个时期文学风尚的不同,也与这两家的影响有关。
四、论述题
1、试论中国古典悲剧与西方悲剧的异同
参考答案:中国古典悲剧与西方悲剧相比较,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差异:①从悲剧的本质上讲,西方悲剧大致可以分为命运悲剧、性格悲剧、社会悲剧;中国的悲剧从古典悲剧到现代悲剧,几乎全是社会悲剧。②从悲剧的产生来看,中国悲剧比西方悲剧晚近2000年。西方悲剧多产生于酒神颂,多取材于神话;中国悲剧则是在古代民间流传的讲唱文学和舞曲歌词的基础上逐渐演变而成,取材广泛。③从主人公来看,西方悲剧的主人公都具有高贵血统,或帝王将相,或名门贵胄;中国古典悲剧的主人公则多是普通人,在这一点上,和西方现代悲剧十分接近,西方现代悲剧中主人公已经由古典的英雄变成了普通人。④从形式结构上看,中西悲剧有较大的差异。西方悲剧除古希腊悲剧使用合唱队、偶有歌唱外,基本上是以对白为主的话剧(或诗剧)的形式;而中国悲剧多以歌唱为主,多是唱白相生的戏曲形式。中国古典悲剧的结构规模庞大、内容复杂,有时一出戏可以多至50折。中国现代悲剧是话剧,基本上是在西方话剧的影响下形成的。
尽管中西悲剧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表现出不同的特殊,但作为悲剧,又表现出一些异中的相似来,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悲剧的起源都与民间活动关系紧密,与宗教关系紧密。因为产生西方悲剧的酒神颂是一种民间的祭祀活动,而中国悲剧的前身应是民间流行的各种讲唱形式。②无论中国悲剧还是西方悲剧,悲剧性(悲剧的因素或精神)总是占据主导地位,成为贯穿始终的戏剧冲突的基础。③中西悲剧不论主人公出身如何,经历如何,他们总是典型的悲剧人物。就是说,他们总是处在与敌对力量的矛盾斗争中,他们往往要遭遇失败和苦难,但却能保持崇高的气节、保持自己的理想和向敌对势力斗争的勇气。他们的理想和愿望反映了人类的普遍愿望和共同追求,因此,他们的失败和受难也常常显出特别的光彩。④悲剧冲突往往是在悲剧结构中围绕着由主人公代表的正面势力与敌对势力的对立而展开,不断推动剧情,并导向最终的解决。其五,悲剧中始终充满了悲剧的气氛和情调,并和悲剧情节的展开相始终、相表里、相辅相生。
2、联系实例论述主题与母题的区别
答案要点: 主题与母题是主题学研究中的核心概念,在许多情况下二者可以混用,但是也有区别。一般说来,主题是通过人物和情节被具体化了的抽象思想或观念,是作品的主旨和中心思想,往往可以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来表述。如“爱国主义精神”、“人性的复归”之类。母题则是较小的、具体的主题性单位。一连串母题的结合就构成了作品内容的框架,从中可以抽象出主题。也就是主题包括了母题。主题可以从母题的结合中抽象出来。
3.现当代文学史第二学期复习资料 篇三
时间:1949年7月2日至19日
总方针:确定了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上的讲话》为新中国文艺事业的总方针。
总方向:指出了建国以后文艺必须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
2、本时期文学创作的人学观及主要的两个核心观念。
无产阶级的、革命的人学观:视阶级性为人的本质,以阶级取代个人,以阶级分析的方法判别人的身份、地为与性质,并满怀信心的站在无产阶级的革命立场来完成对于“人”的种种文学现象。
核心观念:以“为政治服务”为核心的文学观念,以阶级论、革命论为核心的“人”的观念。
3、双百方针提出的时间、内容及双百方针提出以后在文学创作方面出现的两类新颖的作品。
时间:1956年5、6月间(5月2日开始)
内容: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竞争。利用行政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禁止另一种风格,另一种学派,我们认为会有害于艺术和科学的发展。两类新颖作品:干预生活小说。加强对现实政治的“干预性”,揭示时弊,关注社会的“阴暗面”(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爱情小说。开掘文学中被忽视的个人感情(爱情、亲情、友情等)。(宗璞《红豆》)4、8个革命样板戏。
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海港》 芭蕾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 交响音乐:《沙家浜》
5、两结合的创作方法;根本任务论;“三突出”的创作原则。两结合的创作方法:与经济上的“大跃进”相呼应,也展开了文艺“大跃进”。具体措施:一是充分发动群众、走群众路线大规模收集民歌;二是倡导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根本任务论:努力塑造工农兵的英雄人物。
“三突出”的创作原则: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6、“山药蛋派”的代表作家;赵树理的主要作品; 代表作家:赵树理、马烽、西戎、李束为、孙谦、胡正
主要作品:《登记》《三里湾》《“锻炼锻炼”》《套不住的手》《小二黑结婚》
7、几部红色经典作品的内容梗概、主要人物、突出特色。红旗谱 青春之歌 创业史 8.革命历史小说的分类。
以历史容量的广阔性、时代精神的纵深感为主要目标,呈现宏大叙事形态《红旗谱》(梁斌)《红日》(吴强)
另一类是革命传奇小说《林海雪原》(曲波)《铁道游击队》(知侠)《野火春风斗古城》(李英儒)《敌后武工队》(冯志)《烈火金刚》(刘流)
自叙色彩鲜明的革命小说《青春之歌》(杨沫)9.了解王蒙的创作概况;分析《组织部新来的年青人》
创作概况:(1934---),生于北京,中学时参加中共领导的城市地下工作,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调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后来改名为共产主义青年团)北京市委工作。1953年创作长篇小说《青春万岁》。1956年发表短篇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因此被划为右派。1958年下放到京郊改造,中止创作。1963年到新疆劳动近16年。1978年重新发表小说,称为新时期文坛最活跃的作家之一,先后出版中篇小说集《深的湖》、《相见时难》、《坚硬的稀粥》等,以及长篇小说《活动变人形》、“季节”系列长篇小说(《恋爱的季节》、《失恋的季节》、《踌躇的季节》、《狂欢的季节》)。
分析:小说的主题:揭露和批判社会主义条件下官僚主义作风(表层)以个人经验和感受为出发点通过个人的理想激情与现实环境的冲突,表现叙述人心智成长的精神历程(深层)
(理想的人生是永不衰退的青春热情加上成熟复杂的人生经验)主要人物:刘世吾:性格复杂的典型人物,有能力,有经验,有魅力,也很懂得领导艺术,并且有时工作的也很出色,但在内心深处对于工作和生活却是麻木和冷漠的。
林震:热情、单纯,对未来充满理想;对工作有一种韧性和认真的品格,同时又有些幼稚和不成熟,对区委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认识很不够。
10、郭小川为何被称为“战士诗人”;少数民族题材的诗歌主要诗人;“白洋淀诗群”的主要代表诗人。
他的“战士”与“诗人”两种自我身份之间,具有特别复杂的关系,呈现为政治立场与艺术追求的难以协调。在当时普遍缺失思考的诗潮中,郭小川努力地坚持是个的“思”的品格。他的抒情与思考不可避免地留有那个特殊时代的印痕。但由于自我执著,他的诗体现一种生命的激扬,显示出诗的良知和一种独特的富有历史感的诗意色彩,一定程度上与使用功利的诗的观念拉开了距离。
少数民族题材主要有两个方面:公刘、白桦、顾工、周良沛、梁上泉、高平、杨星火、高樱等人的西南边疆诗群的创作,以及以闻捷为代表的表现新疆生活的诗。
主要代表诗人:芒克(姜世伟)多多(栗士征)林莽(张建中)根子(岳重)宋海泉、方含(孙康)等。
11、“第四种剧本”的概念及代表作品。
概念:1956年出现的“第四种剧本”是相对于三种主流剧本(表现先进思想和保守思想斗争的工厂剧本;入社和不入社斗争的农村剧本;我军和敌军军事斗争的部队剧本)而言的。这些剧本一方面突破“人性”、“人道主义”的禁区,大胆描写人的爱情、道德和复杂内心世界;另一方面突破只准歌颂不准暴露的禁区,大胆干预生活,揭露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矛盾和冲突。是忠于生活、诚于写实、真正写人的剧本,是按生活本来面目写工农兵的剧本。被称为“第四种剧本”。代表作品:《同甘共苦》《洞箫横吹》《布谷鸟又叫了》
12、老舍建国后的主要作品;简论《茶馆》民族化特色及“叙情性”和特点。
《方珍珠》《龙须沟》《一家代表》《生日》《春花秋实》《青年突击队》《西望长安》《红大院》《女店员》《全家福》《神拳》《茶馆》 民族化特色: 1)活的“老北京”; 2)浓浓的北京味; 3)地道的中国人; 4)深沉的历史感。
情感整合了《茶馆》“人多事繁”“非冲突化”“开口就响”的外在形式,形成了它的独特的“叙情性”的戏剧体式。
特点:一是使用了“反描法”,生动而精炼地描绘了三个时代和三个社会:戊戌政变后的清末社会、辛亥革命失败后各派系混战中的军阀民国社会和抗战后国民党统治下的国统区。通过对三个时代和三个社会的否定,让观众在反而否定的感受中,理解正面的主题。二是使用了“侧面透露法”。老舍精心选择了“茶馆”这个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典型环境,以小见大,侧面反映了旧中国社会的变迁。三是采用了“人像展览式”的方法结构全剧、展开场面和刻画人物。
13、了解散文三大家各自的主要特点。
1)杨朔:讲究“诗意”“诗意散文”;从一切事物中提取宏大的政治性主题的思维和情感方式,形成“杨朔模式”——“开头设悬念,卒彰显其志”
2)秦牧:散文风格博大精深;融知识性与思想性于一炉;“形散”与“神聚”结合起来,做到寓控制于放纵;具有情趣性与幽默性;语言流畅酣畅,凝练生动直面读者的亲切感和语言氛围。3)刘白羽:雄浑,豪放;格调高亢,具有炽热的共产主义理想色彩;融情于景,借以抒怀壮怀激烈的诗情;以情感为经线,生活的事件为纬线,经纬交织,波澜四起。
14、“八个样板戏”的具体剧目。同第4题
15、引起对西方现代派文艺进行大讨论的主要文章;“东方意识流”特征的代表作品;先锋文学的特征及主要作家。
1982年《外国文学研究》上发表的徐迟的《现代化与现代派》 代表作品:王蒙的《夜的眼》《春之声》《海的梦》等一系列小说。特点:独创性、反叛性与不可重复性 主要作家:残雪,莫言,马原
16、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的介绍;人文精神讨论的主要观点及创作。在中国的介绍始于1985年美国学者詹明信在北京大学所作的题为《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的演讲,以及他的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名著《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在中国的出版。主要观点:P289(考题主要注重观点对应的提出作家)创作:
17、标志着文艺界的全面“解冻”的会议。1979年10月,第四次文代会召开,邓小平《祝辞》坚持“双百方针”
18、伤痕小说的开山之作、名称的由来;反思小说、寻根小说的含义及其代表作家作品。
开山之作:1977年11月,刘心武《班主任》
名字的由来:1978年8月《文汇报》发表了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
反思小说:含义:反思建国以来各种运动和极“左”思潮对人的生活和命运的影响,从一般地揭示社会谬误上升到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内容更为丰富深厚,带有更强的理性色彩。
代表作家:茹志娟(《剪辑错了的故事》起步的标志)鲁彦周(《天云山传奇》)路遥(《人生》)古华(《芙蓉镇》)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
寻根小说:含义: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超越了社会政治层面,突入到历史与文化的深处,对中国的民间生存和名族性格进行了文化学的思考
代表作家:韩少功(《归去来》《爸爸爸》《女女女》)阿城(《棋王》《孩子王》《遍地风流》)郑万隆(《异乡异闻》)贾平凹(《古堡》《远山野情》)王安忆(《小鲍庄》)李杭育《最后一个渔佬儿》
19、了解改革小说的主要作家及作品。
主要作家纪及作品: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贾平凹《腊月·正月》路遥《平凡的世界》王蒙《坚硬的稀粥》何士光《乡场上》张贤亮《男人的风格》
20、寻根小说的主要特点及作家对“根”的态度。
主要特点: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点,风俗意识;具有现代意识,以现代意识关注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创作手法上传统和现代相融合。
对“根”的态度:一持肯定态度,代表作主要有阿城的《棋王》,邓友梅的《烟壶》,《那五》,郑万隆的《异乡异闻》系列。二是持否定态度,代表作有韩少功的《爸爸爸》,王安忆的《小鲍庄》。三是持历史主义态度,冯骥才的《神鞭》,李杭育的《最后一个渔佬儿》《沙灶遗风》
21、先锋小说的主要特点。
1.在文化上表现为对意识形态的回避、反叛与消解;
2.在文学观念上颠覆传统的真实观一方面放弃对历史真实和历史本质的追寻另一方面放弃对现实的真实反映文本只具有自我指涉的功能;
3.在文本特征上体现为叙述游戏更加平面化结构上更为散乱、破碎人物趋于符号化性格没有深度通常采用戏拟、反讽等写作策略。
探索小说叙述形式的更新,努力回归文学本体;以凌厉怪诞的形式书写荒诞、虚无、压抑的精神世界与体验;此外,还有在叙事方式与精神色彩都呈现独异状态的语言。
22、王蒙的主要作品并分析倪吾诚的人物形象。
主要作品:《活动变人形》《青春万岁》《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深的湖》《相见时难》《坚硬的稀粥》《恋爱的季节》《失态的季节》《踌躇的季节》《狂欢的季节》《青狐》
人物形象:全盘接受现代文明,极端迷恋西方文化的“香蕉人”。他是王蒙小说《活动变人形》的主人公。从小就对对中国封建文化中“缠足”的野蛮,“拜祖宗牌位”等愚昧事宜深恶痛绝,并采取了种种极端行为向其发起挑战。推崇现代西方文化的文明、科学、个性幸福等价值理念,渴望现代爱情,但他对西方文化以及现代文明的接受没能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囫囵吞栆,食而不化。
23、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品及特点。
代表作品:《烦恼人生》(池莉)《单位》《一地鸡毛》(刘震云)《艳歌》(叶兆言)《风景》《祖父在父亲心中》《黑洞》《落日》(方方)特点:
一、粗糙素朴的不明显包含文化蕴涵的生存状态,不含异质性和想象力的生活之流。
二、简明扼要的没有多余描写成分的叙事,纯粹的语言状态与纯粹的生活状态的统一。
三、压制到“零度状态”的叙事情感,隐匿、缺席式的叙述。
四、不具有理想化的转变力量,完全淡化价值立场。
五、尤其注重写出那些艰难困苦或无所适从的尴尬生活情境。
24、《红高粱》的叙事策略及语言特色。(重点)
叙事策略及语言特色上追求强烈的陌生化效果。小说的展开是由感觉引导,情绪推动。叙事策略:借鉴福克纳的意识流手法和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打破时空秩序和情节逻辑。
在语言运用上,《红高粱》追求一种富有力度的表达,一切都服从主题的自由创造和审美快感。重视感觉,大胆运用丰富的比喻、夸张、同感,还有对于语言色泽的选择和气势的营造。
25、汪曾祺的主要作品及主要语言特色,并能结合具体作品分析。主要作品:短篇《受戒》《大淖记事》小说集《邂逅集》《羊舍的晚上》《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饭花集》《茱萸集》等散文集《蒲桥集》《塔上随笔》等《晚翠文谈》《汪曾祺自选集》
主要语言特色(重点):语言简洁明快,流畅自然,生动传神,是一种“诗化的小说语言”。清新隽永,淡薄高雅。
26.谌容、张贤亮、陆文夫、高晓声、贾平凹的代表作品及主要人物。谌容:《人到中年》(陆文婷)
张贤亮:《灵与肉》、《肖尔布拉克》、《绿化树》(章永璘)《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陆文夫:《小巷深处》(徐文霞)《献身》《特别法庭》《美食家》《井》 高晓声:《陈奂生上城》
贾平凹:小说集《山地笔记》《商州散记》《野火集》等,短篇小说《满月儿》,长篇小说《浮躁》(金狗)《废都》《白夜》《土门》《怀念狼》《病相报告》等,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等,诗集《空白以及《平凹文论集》等 27.《红高粱》的语言特色。同24 28.新现实主义小说的“三驾马车”。(填空)谈歌、何申,关仁山
29、新历史小说的概念及特征。
新历史小说与新写实小说是同根异枝而生,只是把所描写的时空领域推移到历史之中。就具体的创作情况来看,新历史小说所选取的题材范围大之限制在民国时期,并且避免了在此期间的重大革命事件,所以,界定新历史小说的概念,主要是指其包括了民国时期的非党史题材。其创作方法与新写实小说基本倾向是相一致的。新历史小说在处理历史题材时,有意识地拒绝政治权利观念对历史的图解,尽可能地凸显出民间历史的本来面目。一类创作是“旧瓶装新酒”,另一类是“新瓶装旧酒”。30、90年代主要的长篇小说创作;90年代女性创作的特点。主要作品:苏童的《米》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张炜的《九月寓言》陈忠实《白鹿原》贾平凹的《废都》刘震云《故乡天下黄花》《故乡相处传》《故乡面和花朵》王安忆的《长恨歌》史铁生《务虚笔记》韩少功的《马桥词典》阿来的《尘埃落定》曾维浩《弑父》陈染的《私人生活》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张承志的《心灵史》朱苏进的《醉太平》莫言的《丰乳肥臀》铁凝的《大浴女》等 创作特点:1)以女性为叙述视角和中心来建构文本。2)小说内容的边缘化书写。3)小说的主题意蕴呈现超性别色彩。
31、分析人物形象:白嘉轩。白嘉轩:是陈忠实《白鹿原》中的主要人物形象。他是一族之长,其道德人品完全符合宗法家长的规范,牢记古训,以耕读持家,积善积德,挺直腰板堂堂正正做人。修祠堂、立族规、办学校、振兴家业,艰难地维持着整个家族的日常运转。
同时,他还是一个长者,有忠孝仁义、温柔敦厚的古风。对大儒朱先生尊崇有加;以兄弟之礼对待长工鹿三;不论尊卑,视黑娃如亲子,而对自己的子女,则严格要求,其风范为时人所称道。然而,他性格中还有保守、虚伪乃至残酷的一面。对鹿子霖以利相诱。当上族长以后,又处处以宗法纲常教化约束村人言行,俨然一个卫道者形象。当白孝文、黑娃等触犯族规时,他不悯亲情而施以严刑,果敢严明中夹着专断和冷酷。特别是对田小娥,更显出他的残忍。
32.王安忆的主要作品;其创作的两大题材;分析王琦瑶人物形象。(重点)
主要作品:《叔叔的故事》《纪实与虚构》《长恨歌》“三恋”(《荒山之恋》《小城之恋》《锦绣谷之恋》)《岗上的世纪》
两大题材:
一、对现代都市的文化性格的追问和探索。《长恨歌》《纪实与虚构》等。
二、对现代男女情感关系的描述与剖析。“三恋”,《岗上的世纪》等。
人物形象:是王安忆的长篇小说《长恨歌》的女主人公,小说通过王琦瑶人生的三个阶段,抒写了她40年的情与爱、伤感与痛苦、绝望与希望。在小说中王琦瑶不仅是一个单纯的个人,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一种象征,她既是一种精神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象征,又是上海和历史的某种象征。她的身上体现了大上海的风貌情调,作者通过王琦瑶的故事来讲述一个城市的故事,试图从中寻找上海的真正的灵魂与精神。
33余华的主要作品,其创作风格的转变。(转变后的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 34、90年代崛起的女作家的不同的创作倾向。
以女性为叙述视角和中心来建构文本;小说内容的边缘化书写;小说的主题意蕴呈现超性别色彩;90年代女性写作即呈现出女性固有的细腻精致,又有一种忧伤而平和的情感味道和舒放而凝重的气韵格调。
构成90年代女性写作另一极的,是陈染、林白、徐小斌、徐坤、斯妤、张欣、张梅等在90年代崛起的女作家。她们体现为两种不同的创作倾向:①以陈染、林白为代表的私语化;②以徐坤、斯妤为代表的解构性女性写作倾向
35.了解王朔、王小波的主要作品。(选择)
王朔主要作品:《等待》《空中小姐》《浮出海面》《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顽主》《千万别把我当人》《橡皮人》《玩的就是心跳》《我是你爸爸》《看上去很美》《王朔文集》《王朔自选集》等。
王小波: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时代三部曲”,其中包括《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三部小说集,《黑铁时代》及杂文集《思维的乐趣》、《我的精神家园》,另有学术论著《他们的世界——中国男同性恋群落透视》
36、总结教材上提到的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品
《平凡的世界》(路遥)、《穆斯林的葬礼》(霍达)、《少年天子》(凌力)、《第二个太阳》(刘白羽)、《都市风流》(孙力 金小惠)、《长恨歌》(王安忆)、《白鹿原》(陈忠实)、《尘埃落定》(阿来)
37、朦胧诗的代表诗人:舒婷、顾城、芒克、食指、多多、江河、杨炼、梁小斌等
“归来者诗群”的代表诗人:50年代右派诗人:艾青、公木、吕剑、苏金伞、公刘、白桦、邵燕祥、流沙河、昌耀、周良沛、孙静轩、高平、胡昭、梁南、林希
1955年“胡风集团事件”牵连者:牛汉、绿原、曾卓、鲁藜、彭燕郊、罗格、胡征
因艺术观念不合时宜,在50年代陆续从诗界消失的人:辛笛、陈敬容、郑敏、唐湜、唐祈、穆旦、蔡其矫
38、巴金的《随想录》包括几部作品。(填空)
4.文学概论二复习资料 篇四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文学常识复习
1.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2.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浙江富阳人。1922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创造社”。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有颓废色彩。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自成一家。
3.陆蠡(1908—1942),字圣泉,学名陆圣泉,原名陆考原。原籍浙江天台。天台平镇岩头下村人。资质聪颖,童年即通诗文,有“神童”之称。现代散文家,革命家,翻译家。作品有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译著主要有《罗亭》、《鲁宾逊漂流记》
4.《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现实主义诗歌源头。记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500年的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共305篇,高中教育
高考
所以又称“诗三百”。相传《诗经》为孔子所编定而成。《诗经》的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风”——“国风”,民间歌谣。共15国风,160篇。
“雅”——“大雅”“小雅”,宫廷乐歌。共105篇。
“颂”——“周颂”“鲁颂”“商颂”,宗庙祭祀的乐歌。共40篇。《诗经》的表现手法主要为 “赋”“比”“兴”:
“赋”——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直陈其事,铺陈,排比。
“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打比方,作比喻。
“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以上六项被称之为“《诗经》六艺(六义)。
《诗经》章法特点:重章叠句,反复咏唱。
5.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因受小人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明忠贞爱国之怀。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是以屈原以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西汉刘向编辑。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离骚》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那么“离骚”高中教育
高考
是什么意思呢?离通“罹”,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全诗373句,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
6.《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全诗357句,1785字,选自南朝徐陵所编《玉台新咏》。(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是《格萨尔王》,英雄史诗,一千万字。)
《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民歌中纪实性叙事诗的代表作,后人把《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辞》及唐代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并且前两者又被称为“乐府双璧”。
乐府,本来是汉武帝设立的一个官署。就是掌管音乐的官府。它的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和训练乐工。后来,把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歌词也称“乐府”或“乐府诗”,就成了一种音乐性的诗体名称了。其中属于汉代的叫“汉乐府”。
乐府诗:中国古代乐府官署(汉武帝首设)中配乐演唱的诗歌。包括民歌和文人创作两大类。后人多用以代称入乐的民歌。两汉乐府诗体裁以五言为主,兼有七言和杂言。句式灵活自由,语言自然流畅,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生活气息比较浓厚。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1)叙事性强,出现了第三者叙述的故事,出现了有性格的人物和比较高中教育
高考
完整的情节。
2)能调动各种艺术手段来描写人物。如个性化的对话,人物行动和细节描写等
3)形式多样,有四言、五言、杂言。少数继承四言,大多采用杂言。杂言体句式自由,长短不拘;五言则更是乐府民歌的创新。4)不少作品有丰富的幻想,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7.《古诗十九首》选自南朝萧统的《文选》,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集。从内容上看,主要是写作者的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与相思。
五言诗:中国古代诗歌体裁。全篇以五字句构成。最早产生于汉代民谣和乐府民歌。到了东汉时期的乐府民歌,其五言形式已臻于成熟,如《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等。文人五言诗是在学习民歌的基础上出现的。标志着文人五言诗达到最高成就的,是东汉末年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之为“五言之冠冕”。建安以后,五言诗创作日趋繁盛。唐代以后,五言诗更为发展,出现了五言律诗和五言绝句。由于五言诗可以容纳更多的词汇,从而扩展了诗歌的内容,更灵活细致地抒情和叙事,因此,它适应汉以后发展了的社会生活,逐步取代了四言诗的正统地位,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唐以前的五言诗遂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了。
高中教育
高考
8.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一名吉利,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大魏武皇帝”。罗贯中《三国演义》将其刻画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代表作有《苦寒行》、《龟虽寿》、《短歌行》《观沧海》等。属乐府歌辞。开创“建安风骨”新风。鲁迅称他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
9.陶渊明(365-427),又名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散文家、辞赋家。浔阳柴桑人,自称“五柳先生”。他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抒写田园生话的恬静和谐。他的诗语言清新脱俗,情感真挚自然,诗味醇厚绵远,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他开创了田园诗,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此后,田园诗不断充实、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后世称他为“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
10.王羲之(303~361)东晋书法家、文学家。字逸少。会稽(今浙江绍兴)人。祖籍琅邪(今山东临沂)。世称“王右军”。
《晋书》说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由于他在书法上的成就和贡献,被后世誉为“书圣”。说“序”
《兰亭集序》是一篇序言。“序言”简称“序”,也叫前言,属实用文高中教育
高考
体,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往往还有一些评价的内容。
早在西汉就出现了序,司马迁的《史记·太史公自序》开其滥觞。班固所著的《汉书》中有《叙传》、扬雄的《法言》中有《言序》。早期的序并不都写在文章的前面,而是单篇文章序于前,整部书则序于后,直到梁代萧统《昭明文选》等书才把序一律放在了前面,后面类似序的文章称作“后序”或“跋”。
11.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世称“三苏”。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还有黄庭坚、米芾、蔡襄);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关于“赋”
(1)“赋”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虽然对于现代人来说,其远不及诗词、散文、小说那样脍炙人口。但在古代,特别在汉唐时诗与高中教育
高考
赋往往并举连称。赋萌生于战国,兴盛于汉唐,衰于宋元明清。在汉唐时期,有只作赋而不写诗的文人,却几乎没有只作诗而不写赋的才子。建安以后乃至整个六朝时期,对赋的推崇甚至于诗。(2)赋的来源与发展
“赋”的名称最早见于战国后期荀况的《赋篇》。最初的诗词曲都能歌唱,而赋却不能歌唱,只能朗诵。它外形似散文,内部又有诗的韵律,是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体。
“赋”字用为文体的第一人应推司马迁。在汉文帝时“诗”(诗经)成为经学。在这种背景下,称屈原的作品为诗是极不合适的。但屈原的作品又往往只可诵读而不能歌唱,若用“歌”称也名不正言不顺。于是,司马迁就选择“辞”与“赋”这两个名称。不过,他还是倾向于把屈原的作品以“辞”来命名,这是由于屈原的作品富于文采之故。而把宋玉、唐勒、景差等人作品称为“赋”。真正把自己作品称为赋的作家第一人是司马相如。而后,到西汉末年,文人们就常以“赋”名篇自己的作品了。
“赋”除了它的源头楚辞阶段外,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几个阶段。屈原为代表的“骚赋”,汉代为代表的“辞赋”,魏晋以后的“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为“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称为“文赋”。(3)赋的特点
一、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句式错落有致并追求骈偶。
二、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
高中教育
高考
三、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四、内容上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本文属于“文赋”。排偶和藻饰是汉赋的一大特征。经历长期的演变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于是叫做“文赋”。
12.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列宁《修改工人政党的土地纲领》评)。仁宗庆历进士,神宗熙宁二年授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积极推行新法,遭到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党反对,熙宁七年被罢相,后复位再罢。封荆国公,卒谥文,又称“王文公”。
13.蔡元培(1868—1940),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科学家。字鹤卿,号孑民。1868年1月11日出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17岁考取秀才,18岁设馆教书。青年时期,连续中举人、取进士、点翰林、授编修。1898年,弃官从教。关于“演说”
演说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语言的艺术,它的历史与人类文明的历史一样,源远而流长。两千年前,古希腊哲学家、美学家亚里士多德写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经典著作《修辞学》一书,详细地阐述了修辞的艺术,告诉我们如何运用语言的魅力影响听众的思想,进而影响其行为。演说高中教育
高考
以其撼人的感召力,世代沿袭,风靡于世界,不仅成为文明的一种标志,也成为现代政治角逐、商业竞争甚至于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二战时期坐轮椅的美国总统罗斯福曾拖着残疾的身体巡回演说,让美国人民了解了他的思想。
演说是面对观众,这就使演说的内容即演说词受到些限制。首先,内容上要有针对性,要注意听众的身分,研究听众的愿望,讲大家最关心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做到有地放矢。其次,中心要突出,因为听众是听,而不是看,演说词要便于听众理清演说的思路,抓住演说的中心,理解演说的思想。再次,演说词要富于感情,这是与听众直接交流的一种方式,感情应是真挚的,不能张口训人,也不能众取宠,要打动听众的心灵,引起听众的共鸣。演说词还要在事例的选取、语言的加工上下一番功夫。
14.马丁·路德·金(1929—1968),美国黑人律师,著名黑人民权运动领袖。深受圣雄甘地不抵抗,非暴力运动的影响。一生曾三次被捕,三次被行刺,1964年获诺贝尔和平奖。他为美国黑人的政治权利而斗争,从而为世界其他地区树立了榜样。他带给人们的启示是黑人不应该被隔离,而应受到像其他人一样的待遇,而且应该受到完全的尊重。他政治主张的核心是“非暴力主义”。1968年4月4日,马丁·路德·金在田纳西州孟菲斯市的洛林汽车旅店被枪杀身亡,享年39岁。从1986年起,美国政府将每年1月的第三个星期一定为马丁·路德·金全国纪念日。
高中教育
高考
15.卡尔·亨利希·马克思(1818—1883),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伟大的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
弗里德里希·冯·恩格斯(1820—1895),德国哲学家,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恩格斯是卡尔·马克思的挚友,被誉为“第二提琴手”,他为马克思创立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大量经济上的支持,在马克思逝世后,帮助马克思完成了未完成的《资本论》等著作,并且领导国际工人运动。
5.文学概论 篇五
2.文学的审美性:指的是作家按照美的规律观照和反映客观生活,所创造的适应人的审美性、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提高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一种本质属性。
3、题材:广义的题材是指可以作为创造材料的社会生活现象的某些方面,如通常所说的工业题材、农业题材等。狭义的题材是指经过作家选择、集中、提炼和虚构而进入文学作品中的一组完整的生活材料。
4、结构:组织安排作品的各种因素,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形象,叫结构。结构包括各种人物相互关系的处理方式、情节线索的安排方式以及场面的调度、细节的刻画等方式,其基本任务是使艺术形象彼此协调、匀称和完美,以便构成一幅主题突出、形象鲜明、意境隽永的美的画面。
5、文学体裁的“三分法”:“根据文学作品塑造形象的不同方式,而把文学作品分为抒情、叙事和戏剧文学三大类。这样有利于人们理解不同种类文学体裁的内在特点。
6、四分法:综合文学作品在形象塑造、语言运用、结构体裁和表现方法等方面的不同点,而把文学作品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文学四大类别的分类方法。这种方法是我国“五四”以来传统的文学作品的体裁分类方法。
7、艺术的真实:艺术的真实是以生活真实为基础,经过作家提炼、概括、想象、虚构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的真实。它显示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规律,体现着作家审美评价的倾向性,是主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晶。艺术真实是优秀文学作品的基本属性。
8、文学典型:即文学作品塑造的典型形象。是指具有鲜明而丰富的个性特征,又能高度概括社会本质规律某些方面的,独特的具有较高审美价值和强烈社会效果的艺术形象。
9、典型化:就是将生活素材经过艺术提炼创造出具有典型性的艺术形象以及至典型形象的过程。典型化是文学创作的基本规律。典型化的方法三种
10、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是把感觉、知觉和表象加工改造成为形象的一种艺术思维方式。作家的形象思维就是运用富有感情特色的文学语言,把感性形象改造制作成为艺术形象。
11、创作方法:创作方法是作家在一定世界观指导下,艺术地认识生活、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和塑造形象所遵循的原则和方法。创作方法不等于艺术方法。
12、文学风格:文学风格是作家创作个性的表现。文学风格的形成有客观因素、主观因素和创作实践等三个方面的原因。文学风格有时代、民族、社会、文体、个人和审美等特征。
13、文学流派: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某些政治倾向、一书观点和创作风格相近的作家,常常自觉货不自觉地结合起来,以其理论或作品对社会发生相当的影响。这种由风格相近的作家所形成文学派别,就是文学流派。
1、从哪些方面把握文学形象的特征?p9 1.具体与概括的统一 如李白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诗人通过夸张,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写得具体生动可感,而又概括了封建社会有抱负的人不得志的苦闷;
2.描写与造型的统一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太阳靠着山的那边慢慢落下去,奔腾的黄河汇入大海,想要看到更远的地方,还要再上一层楼。在诗中,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表露了诗人的宽广胸怀,体现了人们奋发向上的人生哲理
3.认识与情感的统一 鲁迅在《阿q正传》和《故乡》中,都以“哀悲所以悲其不幸,疾视所以怒其不争”的感情态度对待阿q和闰土这些被封建势力压迫和损害的人物,既同情他们的苦难,又批判他们的麻木,表现了他希望有一种新生活的审美理想。
2、文学语言锤炼的原则是什么? ① 文学语言里更深层的东西是思维方式、思维模式、而在思维模式的深层,是文学观念 ② 文学语言要开放。要努力吸收外国语中词汇、语法,同时也要注意语言的民族化,群众化。③ 文学语言贵在独创,允许打破语言常规,允许变体交叉,但要注意语言相对的规范和相对的稳定。
3、什么是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P87 文学作品内容是:作家所加工和评价过的社会生活;文学作品内容是主客观的有机结合,由题材、主题、情节、人物、环境等要素组成。文学作品的形式:是指文学作品内容的内部组织和外在形态,是为表现文学作品内容服务的结构、语言、体裁的结合体。两者的关系怎样? P87 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的相互作用
(一)文学作品的内容对形式的主导作用
在真正的文学作品中,内容和形式是统一在形象之中,内容始终起主导作用。
就创作来看,作家是先有了感受,先有了内容后,然后才用相应的形式,把它表现出来。
(二)文学作品形式对内容的能动作用
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发展速度并不是同步进行的。旧形式并不随同旧内容的消失而消失。文学的新内容出现以后,或则利用旧形式,或则产生新形式。
(三)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审美意义
不同文学体裁和语言色彩,影响、制约着题材的选择和形象的塑造。
4、题材和素材的区别?P89 素材是未经作家加工的生活材料,题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题材是指可以作为创作材料的社会生活现象的某些方面,如工业题材、农业题材等。狭义的题材是指经过作家选择、集中、提炼和虚构而进入文学作品中的一组完整的生活材料。我们所讲的文学作品的题材,是指后者。
素材来于社会生活,是作家在生活实践中积累起来的。题材的形成与作家的思想、道德和审美密切相关。题材的形成是作家对素材进行加工改造的产物。
5、什么是结构? 组织安排作品的各种因素,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形象,叫结构。结构包括各种人物相互关系的处理方式、情节线索的安排方式以及场面的调度、细节的刻划等方式,其基本任务是使艺术形象彼此协调、匀称和完美,以构成一幅主题突出、形象鲜明的画图。联系具体作品说明结构的原则?
①要使结构的总体安排符合客观生活和主观感情。曹雪芹在结构《红楼梦》时,“只取其事体情理”而“不敢稍加穿凿”
②要服从表现主题的需要 《复活》的主题,原来是情场忏悔,去顺序方式进行结构,后来改为揭露专制制度的可怕的社会法律主题,结构就顺序变为中间突破。③要为塑造人物性格服务
④要符合故事情节的合理性和曲折性 在《哈姆雷特》中,复仇的故事中交织着爱恨情愁。⑤结构的原则也非一成不变。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结构也应有所改变。《海燕》以海燕的呼唤暴风雨为焦点进行结构。
6、试以郑板桥<<题画竹>>所云“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来阐述文艺家的创作过程。
这里说的“眼中之竹”,是创作主体观察到的自然形态的描写对象,是对象在创作者感官中留下的“表象”;“胸中之竹”,是创作主体构思中呈现的对象与创作者审美感情融合而成的“意象”;“手中之竹”是创作者笔下最后完成的“艺术形象”。郑板桥的这段话形象地道出了创作三阶段,以及在这几个阶段“表象”——“意象——“艺术形象”的大致演变过程。
7、文学的真实性和文学的倾向性两者的关系如何? 文学的真实性是指文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文学的倾向性是指作家对生活的态度。真实性是倾向性的基础,是文学具有综合审美价值的基础和前提;倾向性又是真实性的主导,作家的进步倾向性有助于他去准确地把握现实,创作出具有高度真实性的作品。
如果说文学存在真实性原则,那么,文学的倾向性必然蕴含其间,是文学真实性原则的应有之义。应当把真实性与倾向性两者统一起来。
8什么是典型化,举例说明叙事文学塑造典型的方法有哪些?
典型化,就是将生活素材经过艺术提炼创造出具有典型性的艺术形象以及至典型形象的过程。典型化是文学创作的基本规律。
典型化的方法
一是,在概括大量生活素材的基础上塑造成典型。如作家杨沫在《谈谈青春之歌里人物和创作过程》中写道:卢嘉川这个人物,我想象的成分更大一些,我把我一些年对共产党员的观察、体会,对他们的爱和敬意集中在他的身上表现出来。
二是,以生活中某一个人物原型为基础,汲取其他素材而塑造成典型。如曲波小说《林海雪原》中侦查排长杨子荣,是以作者同名战友的原型为依据。
三是,某些特殊文学题材的创作,如传记文学、报告文学、历史剧等,以生活中实际存在的具有典型意义、审美价值的人物个性和事迹为基础,经过提炼、加工,创造形象。如《甘地自传》以甘地的事迹为基础,塑造了一个精神、理智、心灵上的王者。
论述
1、为什么说文学情感是创作的动力?P25
(一)文学情感的功能 文学创作需要情感。没有情感,就没有文学的生命力。在西方,巴尔扎克说他创作《人间喜剧》都是“以热情为元素”;在中国,刘勰的《文心雕龙》倡导“为情而造文”
(二)文学情感的实践性
① 情感与对象融为一体 如福楼拜创作《包法利夫人》,当按照情节的发展需要,写到包法利夫人服毒自杀,他自己一嘴砒霜味,像中了毒一样,把晚饭全吐出来了。② 情感移入对象 高尔基写《海燕》就是将情感移给海燕,表现革命者的勇敢战斗。③ 情感火山爆发 屈原以“离骚”为情感爆发的火山口,让忧患意识,爱国思想喷涌而出。④ 情感多重显现 海明威提出冰山理论,爆发是情感的强烈,冷静是情感的深沉。
2、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它与其他艺术相比有何异同?(重点,论述)P50 同:文学具有一切艺术共同的特征。异:
(一)形象的意象性
A意象性的局限
1.意象性的文学形象不如其他艺术的形象具有感染力量的直接性、强烈性。如音乐可听,舞蹈视听兼备等,而文学作品的阅读要求读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字水平和文化素养,具有一定的阅历,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阅读经验,才能在想象中构建起作家提供的文学形象;
2.意象性的文学形象一般不如绘画、戏剧、影视等其他艺术的形象那样具有感性力量的鲜明性、确定性,不同的读者感受到的文学形象往往会有较大的差异,甚或引起歧义。
B意象性的长处:便于从更多侧面提供形象的丰富的审美意蕴,给读者留有想象和再创造的广阔天地。如:我国汉乐府诗:《陌上桑》写罗敷的美,写罗敷之美本须写容貌,但诗人没有一句话写他的容貌,专写看罗敷者的心理活动,来突出罗敷的美。
(二)形象的丰富性
①勾勒广阔多变的社会生活;如《西游记》展现了一个神话世界,人,神,妖,天堂,龙宫、地府,变幻莫测。
②多侧面多层次地刻画各种人物的个性;如《红楼梦》中描写林黛玉葬花从语言、环境、动作等多方面描写。
③深入到人的复杂微妙的精神领域;如张九龄用“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表达异地相思之情,柳永用“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表现“离别之痛”。
(三)形象的深刻性 :文学使用语言文字是思维的直接现实,它的语言手段比其他艺术更能准确深刻地揭示事物的实质,所唤起的情感掺和着更多理智因素。作家把自己的思想情感因素隐蔽地渗透于形象塑造之中,通过叙述人的身份从旁议论、评价。比如说篇幅较长的文学作品,塑造的人物多,性格更复杂,主题更多义,因此揭示社会生活本质规律更加多侧面、多层次,更有典型意义。比其他艺术更能表达出历史的哲学的力度和深度。
3、典型人物的特征,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 P155-156 典型人物的特征
(一)要有鲜明而丰富的个性
典型形象强调个性,指某个人特有的精神面貌和思想行为方式,比一般的个性更具独一无二的色彩;
典型个性的丰富,一方面是人的色调是多侧面、多色调的,另一方面,指这丰富复是由占主导地位的个性因素制约着其他因素,要求人物对各种矛盾冲突作出多色彩而符合其个性逻辑的反映;如阿Q出场,其举手投足,音容笑貌,均不会混同于其它典型形象。
(二)要通过个性深刻揭示社会本质规律的某些方面
人物的典型性很大程度决定于对形成人物个性的社会原因的开掘深浅。
A.、典型性不等于阶级性。如《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和薛宝叉,归属于同一个阶级,但那时两个不容混淆的各具社会历史内涵的典型。
B、典型性不等于类型性,塑造典型要以个别概括一般,以个性体现共性,强调典型要有广泛而深刻的意义
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
(一)典型人物在典型环境中活动
1、典型环境,是指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人物生活、行动于其中的,形成其个性的具体、独特的环境和一定的时代社会历史背景的有机统一体。
2、典型环境不能只注意大环境,否则环境的描写就会趋于一般化,甚至导致“一个时代只能有一种典型”的错误结论;也不能只注意小环境,否则环境描写就游离了特定的时代发展和气氛,是片面的,不够典型;它必须是时代的历史的大环境和具体的独特的小环境的结合。如孔乙己生活在辛亥革命时期的大环境中,主要活动是在鲁镇和镇上的小酒店这两个小环境中。
3、再现典型环境,最重要的是要描绘出作品中人与人之间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
4、总而言之,典型环境影响典型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是环绕着作品中的人物并促使他们行动的环境。
(二)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相互作用
①典型环境环绕着典型人物,促使他们行动,对典型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起制约和促进作用。如《水浒传》中的林冲,一方面,他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有比较优裕的物质待遇,这种环境因素形成了他性格中安分守己的一面,对统治阶级的迫害一再忍让。另一方面,他喜欢结交四方好友,这种环境因素形成了他性格中耿直,豪侠的一面,对现实不满,内心勇于反抗。
6.文学概论书目 篇六
豪泽尔《艺术社会学》尼采《悲剧的诞生》弗洛伊德《梦的解析》博尔赫斯《博尔赫斯全集》
弗洛姆《文明及其缺憾》爱克曼《歌德谈话录》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文艺心理学》李泽厚《美的历程》
宗白华《美学散步》刘小枫《拯救与逍遥》
冯友兰或任继愈《中国哲学史》(可任选)钱钟书《谈艺录》
梯利或罗素《西方哲学史》(可任选)海德格尔《 诗·语言·思》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波兹曼《娱乐至死》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美]鲁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 潘知常《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潘知常《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7.文学概论期末考试总结 篇七
一、选择填空
1.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2.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提出文学四要素的著名观点。
3.文学文化学又可以说是一种最新的文学理论形态。4.首先是列宁用“反映”这个词说明了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5.伊瑟尔提出“隐含的读者”的概念。
6.在魏晋以前,文学的文化含义是居于主导地位的。
7.查理斯·巴托作出一个意义深远的区分:诗与绘画、雕塑、音乐、艺术和修辞等纳入七种“美的艺术”之中。
8.话语的要素: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9.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含蓄和含混。
10.文学定义: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11.精神生产的概念最初见于《德意志意识形态》。
12.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经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13.文学创造的主题是具体的社会人。(马克思)
14.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把握以感性直观为思维特征。15.材料是文学创造的第一要素。
16.“诗意的裁判”是恩格斯评价巴尔扎克时使用的一个概念。17.高尔基曾不无道理地把文学称之为“人学”。18.克莱夫·贝尔提出了“有意味的形式”。
19.文学作为认识活动,以内在尺度创造艺术真实,要义是求“真”,体现为“历史理性”。二.名词解释
1.文学本体论:文学本体论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作为本体的作品,并不是指传统理论中的内容或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而是仅仅指作品形式,即所谓“肌质”、“隐喻”、“复义”、“含混”、“语境”、“反讽”等语言学或修辞学因素。
2.话语蕴藉: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有两层意思:第一,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属性。第二,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3.艺术概括:简括地说,就是作家依据自己的体验和认识,以主体的审美价值追求能动介入的方式,对富有特征的事物给予独特艺术处理,从而在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基础上,创造既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又具有相当普遍意义、体现着一定审美价值取向的艺术形象之方法。
4.审美理想:也称美的理想,是指审美主体在长期社会实践和审美活动中形成的、由个人审美经验和人格境界所肯定的、融合了特定历史文化传统的关于美的理想观念或范型。
特征:首先,审美理想是以理念形式存在的鉴赏的原型和最高典范。其次,审美理想是直观形象与理性观念的结合。第三,审美理想是个体性与群体性的统一。三.简答 1.文学活动发生的四种学说:巫术发生说(弗雷泽《金枝》)、宗教发生说、游戏发生说(康德)、劳动说。
2.文学活动发展的几种动力:有的人认为文学发展动力是社会风气的变化;有的人认为文学发展与时代变化密切相关;还有的则认为文艺发展动力是某种非人力可以改变的因素;还有学者从文学内部来探求文学发展动因,以为文学的发展像自然界运行一样只在于它的内在动因;另外,还有学者认为,文学的发展只是文学固有因素的不同组合引起的形态变化。
3.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无功利与功利,形象与理性,情感与认识。4.精神生产的特殊性:精神生产观念地创造对象世界;精神生产以符号活动来创造观念世界;精神生产是富于个性的自由创造活动。
5.灵感:是指形象思维中因偶然机遇的触发而产生的豁然贯通、文思泉涌、创 造力发挥到极致而写作格外得心应手的高效率状态。特征:
1、从灵感产生的情形来看:不期而至;偶然突发
2、从灵感出现后的状态来看:专注敏捷,紧张亢奋
3、从灵感的功能来看:超常独特,富于创造(怎样看待灵感?)四.论述
艺术真实的含义; 五.评析 文学创造
一、物化阶段产生的矛盾
(一)“手”“心”不一: 在具体写作时,作家会出现创造出的意象与构思中的形象不一致,造成心手不一,这就是意图与作品的矛盾。
(二)矛盾产生的原因:
1、主体易变性:情感/情绪/审美价值
2、构思易变性:进行/深化/拓展
3、动机易变性:在创造过程中由于外部刺激造成创作动机的改变
(三)矛盾的表现:
1、意图有时不适应人物性格的发展逻辑
当作家创作的人物形象的性格逐渐成熟后,便形成自己的性格逻辑和成长轨迹,常常违背作家创作的意图按照自身的逻辑发展。
2、作家创作动机中途变换作家在物化的过程中,由于 外在的刺激或从材料中发现了新的寓意,从而突破原有的创作意图而产生新的意图。
二、语词提炼与技巧运用
1、语词提炼:(1)语词提炼的内涵:是指在物化阶段作家要寻找最准确的文字符号把心中的形象、意念,准确、生动、鲜明地呈现出来。(2)语词提炼的原因:首先,自然界的千变万化: 时间上/空间上;其次,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个人的多样性/事件的无限性/感知的细微性/情感的无穷性。
2、技巧的运用:(1)技巧运用的含义:是指创作主体将构思好的内容和中心意念运用各种写作手法和修辞手段恰当的、充分的、自如的表现出来的方法或能力。(2)技巧运用的原则: ①为物化形象的内在物理服务合理性②为形象所要表达的中心意念服务 ——合情性:合乎情感发展的逻辑;合乎情节发展的逻辑。
三、即兴与推敲
1、即兴:即兴是在某一刺激或内在冲动的作用下,作家兴会来临,迅速完成作品的情况。
即兴创作的条件:首先,材料储备/情感积累。其次,环境气氛/心理契机。再次,综合心力/长久酝酿。最后,天赋气质/本领技巧。
2、推敲
【文学概论二复习资料】推荐阅读:
《文学概论》教案10-29
电大文学概论判断题07-31
文学概论考试大纲10-30
法学概论重点复习二08-12
艺术概论复习资料11-12
体育概论复习资料12-05
概论复习08-27
艺术概论考前复习资料08-05
艺术概论复习资料答案11-10
体育概论考研复习资料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