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复习之诗歌鉴赏(精选10篇)
1.期末复习之诗歌鉴赏 篇一
高考语文复习之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是历年高考中的必考题目,也是学生们很头疼的一个题型。如何在高考时拿到更多的分数,这是同学们十分关心的问题。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20XX-20XX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如何在考试中做好诗歌鉴赏。
纵观历年的高考题,我们不难发现诗歌鉴赏不外乎从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这四个方面去考查。四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即:无论诗人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用到了怎样的语言,在表达时用到了怎样的技巧,这都是为了表达诗人的某种感情。
一、形象
诗歌中会塑造人物形象,也会描摹景物,刻画事物等,这些都可以称之为形象。
1.人物形象
在历年的高考题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问法:
a、结合作品,对作者塑造的“镜湖女”形象加以赏析。(上海卷《镜湖女》)
b、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运用了什么手法?(重庆卷《鹧鸪天.酬孝峙》)
由此可见,诗歌鉴赏中的形象也会是两类:一是主人公形象,二是诗人形象。
主人公形象可以理解为诗歌中描写的人物形象。如《邶风.静女》中刻画了一对青年恋人的形象,女青年活泼俏皮,美丽动人;男青年痴情淳朴。我们以试题《镜湖女》为例再做进一步的分析。
镜湖女 【南宋】陆游
湖中居人事舟楫,家家以舟作生业。
女儿妆面花样红,小伞翻翻乱荷叶。
日暮归来月色新,菱歌缥缈泛烟津。
到家更约西邻女,明日湖桥看赛神。
问题:结合作品,对作者塑造的“镜湖女”形象加以赏析。(20上海卷)
读完诗歌后我们可以组织这样的答案,镜湖女以打鱼、采藕为生,说明热爱生活,生活态度积极;面容姣好,美丽动人;镜湖女歌声优美,回家之后还要和朋友相约明天出去玩耍,说明镜湖女活泼可爱的性格。
2、诗人形象在古代诗歌中有几种形象类型:
a.傲视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古代文中最有这种情怀的是李白,如《梦留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b.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杜甫是这一形象的代言人,他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这种忧国忧民情怀体现的淋漓尽致。
c.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诗人形象。
d.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诗人形象。古代文人大多是因为仕途不得志,才有了很多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诗人形象。
e.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陶渊明是这一类形象的代表。
f.矢志报国、壮志难酬的形象。岳飞、文天祥、陆游和辛弃疾是这类形象的代表。
掌握了上面的知识点,下面我们以试题《鹧鸪天.酬孝峙》为例进行分析。
鹧鸪天.酬孝峙① 【清】钱继章
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
闲倚仗。戏临罾②。折腰久矣谢无能。熏风③未解迟亭暑,捧出新词字字冰。
作者简介:钱继章,字尔斐,号菊农,浙江嘉善人。明崇祯九年(1636)举人,明朝曾为官,入清不仕,撰有《菊农词》。
【注】①孝峙 :王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明末文学家。②罾:用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网。③熏风:东南风。
问题: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运用了什么手法?(20重庆卷)
我们可以先大致翻译一下诗歌的上片,“一个头发短胡须长眉毛棱角分明的人,面容病态,比其他的僧人要奇怪的多。霜侵雨打已经是寻常事了,坚毅的就像终南山里的藤条”。整合答案,通过外貌描写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容貌病态怪异的人,通过比喻的手法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性格坚毅不拔的诗人。
诗歌中不仅会出现人物形象,还会出现一些景物,如“羁鸟恋旧林”中的“羁鸟”和“旧林”,“梧桐更兼细雨”中的“梧桐”和“细雨”,作者不单单是写这些景物,而是通过这些景物和自身形象有某些联系,以表达某些感情。如天津《野菊》。
当然在古代诗歌中会出现一些意象,这是研究古代诗歌的专有名词。“意象”就是指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如20江西《江城子》中:概括“杨柳”、“飞絮”意向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古代诗歌常见的意象见附录】
多个意象的组合就会组成意境,从这可以看出,意境的范围要比意象的范围大。关于画面,关于意境,高考中还有一类题这么考查,如下:
高考全国卷Ⅱ《新晴野望》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注。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尘垢:尘埃。
问题: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人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给前面所绘的一幅表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修画面活了起来。
总结一下,通过上面的例题我们可以试着整理出形象题的答题步骤。当考查到人物形象时,我们可以先通读诗歌,用二到三个双音节词概括人物形象的特点。然后要结合诗句去分析,诗中是怎样体现出人物形象特点的。如果其中用到了某种手法,要写出来。如果考查的是景物形象,要看是不是将其拟人化,一般景物的身上都有人的某种特点在里面。如果是画面题的考查,要根据诗中出现的景物,展开联想,以构成一个画面,用自己的话描绘出来。说出画面体现了怎样的氛围。从而表达出作者怎样地感情。可以关注里面是否有某些意象在里面,若有手法的运用,也要指出。
二、诗歌的语言
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的是鉴赏诗歌的遣词造句、韵律格式、诗眼。其次是了解诗歌的语言风格,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进而提升语言的鉴赏水平。
1.鉴赏诗歌的遣词造句
诗歌鉴赏中那些传神的字词主要集中在了动词、形容词、数词和副词的部分。例如年湖北卷《早发》中让赏析“独向长空背雁行”中的“背”字的表达效果。这就是从动词的角度考查的,一个“背”字,描写了诗人与大雁相背而行的情境,使诗人的向北向寒与大雁的向南向暖形成强烈的对比。再如年福建卷《送何遁山人归蜀》中让简要分析首句“绿”字的妙处。也是从动词的角度去考查的。“绿”字写出了春风吹绿树木的动态,表现出了春风的活力。再如2013年重庆卷《鹧鸪天》中问道:“‘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两句写出了山水的变化,请分析其巧妙之处。”从两个形容词“瘦”和“肥”去考查,此句是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历年的高考题就告诉我们,在做诗歌鉴赏的题时要注意里面的形容词、动词等词语。我们以2013年福建卷《送何遁山人归蜀》为例,展开讲解。
送何遁山人归蜀 【宋】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远壑杜鹃①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②。
【注】①杜鹃,又名子规。②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
问题:请简要分析首句中“绿”字的妙处。(2分)
答:“绿”字的本义是“绿色的”,在诗中的意思是“吹绿”,一阵春风吹绿了树梢。一个“绿”字将春风吹绿树林的动态写的跃然纸上,表现了春风的活力,从而显示出春天的生机,增强了诗歌的韵味。
诗歌中除了这一类词外还有叠音词,这有助于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可以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如《迢迢牵牛星》中“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还有颜色词,这样的颜色词可以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起到了渲染气氛、烘托感情的作用。
1、诗歌的语言表达顺序
因为诗歌在字数上有限制,不能像现在的语言表达那样顺畅。几十个字要表达出无尽的情感,而且还要做到韵律工整,所以作者在组织语言时会调整语序。比如杜甫《秋兴八首》“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按字面不好理解,但要是改成“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就好理解很多。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变换语序的例子。
2、诗歌的语言风格
每个诗人或者某一诗歌流派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但这种风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同一个作者会在不同的作品里反映出不同的语言风格。所以这需要根据具体的诗歌将具体的去分析。诗歌中出现的风格会有如下几类:清新雅致、平实质朴、含蓄隽永、绚丽飘逸、雄浑壮阔、豪放旷达、沉郁顿挫、慷慨悲壮、婉约细腻等。
纵观历年真题在语言部分的考查,我们可以看出偏向于炼字题的考查。现在我们总结一下炼字题的答题过程。
a.可先解释字的本义,然后解释在诗歌中的意思。
b .结合诗句描绘画面。
c.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三、诗歌鉴赏中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方式。诗歌中的表达技巧可分为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这三类。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拟人和拟物,拟物的手法如诗句“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后两句用了拟物的手法,将无形的愁苦形象化)、双关、借代、夸张、对比、衬托等。
表达方式有:叙述、议论、描写、抒情。其中在诗歌鉴赏中叙述和议论不会出现。
a.描写可以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在诗歌中的体现有如下几个方面:外貌、动作、心理。而景物描写、白描可算作侧面描写。
b.抒情可以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也就是诗歌鉴赏中的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可有如下的术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于景、用典抒情、托物言志。
表现手法:烘托渲染、象征、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多感官结合(听觉、视觉、嗅觉等)、远近高低结合、对比衬托、比兴、铺陈、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联想、想象、借古讽今。
要想做好诗歌鉴赏中的表达技巧题首先得知道以上的专业术语,这样在做题时才有把握。当然,这些术语并没有涵盖所有,同学们还需要在平时的练习中不断地积累。总而言之,只有知识储备充足,做题时才不会乱了阵脚。下面我们举几个例子看看遇到这类题时如何作答。
例如安徽卷《月圆》
月圆(1) 【唐】杜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2)
未缺(3)空山静,高悬列宿(4)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1)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所作(2)这里指光彩更加柔美。(3)未缺:指月圆。(4)列宿:众星。
问题: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进行赏析。
要求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去分析后两句的感情,这其实是把表达技巧和情感分析两种题型结合在了一起。最后一句中实写是眼前月景,虚写是联想家乡亲人,虚实结合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总结答案可得:诗人由眼前的月亮想像到千里之外的家乡和亲人,联想到与他们远隔万里共沐月光。表达诗人的.美好的愿望和真情的祝愿,也是自己长期滞留异乡,久久难归的无可奈何的告慰。
再如:20天津卷《雨过至城中苏家》
雨过至城中苏家 宋 黄庭坚
飘然一雨洒青春,九陌净无车马尘。
渐散紫烟笼帝阙,稍回晴日丽天津。
花飞衣袖红香湿,柳拂鞍鞯绿色匀。
管领风光唯痛饮,都城谁是得闲人。
注?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黄庭坚时任秘书省校书郎,是年,长期贬谪外放的苏轼被授予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要职。
问题:结合诗句说明颈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4分)
这是一道单独考查艺术手法的题,答案如下:①对仗,如“花飞”对“柳拂”,“红香湿”对“绿色匀”。②比拟,如“柳拂”。③从视觉、嗅觉、触觉等多角度(运用通感)进行描写,如“衣袖红香湿”。
现在我们可以总结一下,遇到此类题时的答题步骤:
a.准确指出用了某种手法。
b.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在诗歌中是如何体现的。
c.最后指出用了此手法的作用与好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四、诗歌表现的情感
古代诗歌表达的情感不亚于今天现代文表达的情感。我们可以从古代诗歌常见的题材入手。
1.边塞征战诗
这一类诗歌写的内容很宽泛。a.写边塞的风光,如杜甫《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中写道:“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b.写塞外的军旅生活;c.写边塞恶劣的生活环境。在表达感情上会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厌恶战争、渴望和平的情感,戍守边关的将士对故人家乡的思念,以及家中思妇的绵延愁绪。
2.山水田园诗
这类诗以东晋的陶渊明和唐代的王维为代表。这类诗歌多是描绘的山水田园风光,以农民,渔夫等为主体去刻画,营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意境。这类诗歌要表达的情感有如下几种:a、沉醉于大自然的美景,热爱自然,钟情山水的情趣;b、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怀;C、厌恶了官场,向往隐逸生活的志向。d、抒发了一种宁静、悠然自得的心境。
3.借物抒怀诗
这类诗歌会出现某个物象,描摹物象的外在特征,是想通过某个物象寄托自己的志向,如于谦的《石灰吟》,借对石灰的特点描写,不只是说石灰外表“清白”,而是想说自己也如这石灰一样,有清白的品质,拥有一颗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4.友人送别诗
这一类诗以送别为基调,表现出友人之间依依惜别、思念,或是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语劝勉之情。这一类古诗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5.羁旅思乡诗
在古代,好男儿志在四方,所以有的是人会长期客居在外,或是想求取功名,或是游历名山大川。当然还有一部分是被贬在外,或是漂泊异乡。往往会抒发独居在外的思乡之情、被贬之后的苦闷之情等。 6.咏史怀古诗
诗人借助先前的历史故事、认识等来抒发情感的一种诗。诗人要么感慨朝代更迭,要么寄托哀思,借古代来讽刺今天。描绘昔盛今衰的场景,如“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有时怀古坏人,以抒发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情怀,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每年每省的高考题都会涉及到感情问题的考查,而且多放在第二问,例题就不在赘述。同学们要在读诗过程中勾画出主要的字词,大致确定诗歌的情感基调。诗歌到底是想表达积极的情感还是想表达消极的情感。然后再统观全诗,得出诗人具体想要表达的情感。不要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作者身上。这几年高考的趋势是弱化作者的影响,翻阅近几年的高考题发现,一流诗人、二流诗人不再是考查的重点,三流、四流诗人反倒成了热点,所以不要说看到作者熟悉就按照平时的思维去答,一定要耐心的读诗歌。同时诗歌下面的注释一定要看,有时这是解决诗歌鉴赏的关键。
2.期末复习之诗歌鉴赏 篇二
一、读标题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要把握好标题信息, 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 有的揭示了作品的线索, 有的奠定了作品的感情基调, 有的揭示了写作的对象、事件、主旨等。标题是指导学生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如: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如果不看诗题, 会以为此诗是写将士们勤苦训练, 驰骋疆场的雄心壮志。但结合诗歌的题目看, 全诗四句, 一句一景, 表面上似乎不相连属, 实际上却统一于“征人”的形象, 都围绕着一个“怨”字铺开, 收到了“不着一字, 尽得风流”的艺术效果。
如《竹窗间风寄苗发司空曙》, 这首诗就交代了写作缘由是竹窗间风, 暗示了诗的感情基调, 是对远方之人的怀念。教《征人怨》, 这首诗暗示了诗的内容是边塞诗, 揭示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是“怨”。《咏山泉》、《咏素蝶》, 点明了诗的类别是咏物诗, 暗示了写作手法是托物言志;柳宗元《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通过这个标题, 我们可以了解到时间是中夜 (半夜) , 地点是西园, 中夜起来后望着西园的月亮。在掌握了这些信息后, 我们就能比较容易地深入到诗的内容中去。
二、注释的暗示
诗歌中的许多提示性、暗示性的信息, 如注释等, 这一信息很重要, 有的是关键。高考诗歌的题材多样, 大多附有注释。有的注释介绍写作背景, 那是在暗示诗的主旨, 有的介绍作者, 那是暗示诗人的情感。
如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此诗作于李白流放途中遇赦之后的秋季。夏十二是李白的朋友, 排行十二。诗后注解提供了该诗的写作背景, 从“流放途中遇赦”这几个字可以想到, 诗人应是带着轻快的心情写。了解注释后就知道诗中的自然万物好像被赋予了生命, 不难看出这些有情有意之景衬托出诗人遇赦后极其欢快的心情。再如, 宋朝郑谷的《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 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 君向潇湘我向秦。”注释:愁杀, 极为忧愁;离亭, 古代驿路上的亭子, 因人们多在亭里送别故有“离亭”一说。鉴赏这首诗歌, 下面所给的“愁杀”和“离亭”的注释极其重要。可以说, 通篇都是紧紧围绕一个“愁”字而写的。作者将与友人分别时的愁情赋予了扬子江畔的诸多景物之中, 不言愁而愁自现。言有尽而意无穷, 是一首难得的佳作。
三、了解古代诗词的结构章法和基本特点
中国古代有古体诗和近体诗, 词分上片和下片。它们的基本特点是:情景结合, 前半部分往往是写景, 后半部分是抒情, 前后内容要么对应一致, 要么是相反、相对, 如乐景乐情, 哀景哀情, 乐景衬哀情等。如:
绝句二首 (其二)
杜甫
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
前两句是漫江碧波荡漾, 显露出白翎的水鸟, 掠翅江面, 好一幅山青水秀, 鲜花盛开的绮丽画面。这初夏的景色不可谓不美, 但从后面两句看, 眼前的美景非但引不起诗人游玩的兴致, 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 因此, 这首诗是从乐景写哀情, 从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不同来反衬诗人思乡之深。
四、看背景
诗是现实生活的写照, 一首诗的形成总是与作者对特定历史事实的感悟有关 (不同的是其表现方式的差异) , 诗歌表现了作者对社会, 对生活, 对某人、某事或某种现象的或褒或贬, 或肯定或否定的态度。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应尽可能多地联系诗歌创作的特定历史背景, 结合诗的内容作细致、全面的分析。古诗鉴赏题中的注解有时交代了创作的背景, 我们要学会关注。
除以上列举四例外, 诗歌鉴赏中还有一些重要的切入点, 如抓意象悟“情语”等等, 在此不再一一列举。只要我们在复习中勤加思考, 就会发现并总结出很多潜在的规律来。
3.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策略 篇三
【关键词】诗歌鉴赏 鉴赏技巧 解题方法
诗歌鉴赏题在高考语文试卷中的分值为6分,自2002年至2007年,一直是以主观题的方式进行考查。考试命题选点十分灵活,要想把握住出题人的赋分点,必须花大力气吃透教育部考试中心编制的语文科《考试大纲》的要求,从而做到有备无患。
《考试大纲》针对“诗歌鉴赏”提出了两个要求:(一)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二)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高考语文试卷中的诗歌鉴赏题就是围绕这两个方面来出题的。以2006年江西高考题为例,命题者让考生阅读杨万里的《三江小渡》,设置了两个问题,其一是问本诗的“诗眼”是什么,其二是问作者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第一个问题是在要求考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第二个问题则是在要求考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考试就是指挥棒,考什么则讲什么。要想把“诗歌鉴赏”这个单元复习好,主要应该分三步走,深挖教材资源,引导学生规范答题。
第一步,温故而知新
高考复习切不可抛开教材,应该以教材为基础,从教材中挖掘资源。高中语文教科书中共有诗歌42首(不包括附录)。其中唐宋以前为8首,唐宋时期为23首,现当代为8首,外国诗有3首,唐宋诗歌占了半壁江山。
教师以阅读材料的形式把这42首诗歌统一印发给学生,让学生在早读的时候多读多背,教师有针对性地抽查。一旦学生能够熟练地背诵出这42首诗歌,那么,在接下来将要复习到的名篇、名句默写中也占据了先机。
通过归纳,我们可以整合出许多与《考试大纲》相联系的知识点。
诗歌中的形象可以是景,如刘禹锡《石头城》中所展示的故国萧索之景;可以是诗人自己,如陆游《书愤》中老当益壮的作者;可以是诗人心目中的别人,如白居易《琵琶行》中所刻画的年老色衰的琵琶女。当然,不管是写景、写物还是写别人,诗中刻画的形象多为诗人的感情寄托。
诗歌的语言注重修辞,姜夔《扬州慢》中一句“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运用拟人的手法反映了人们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辛弃疾《永遇乐》中一句“金戈铁马”则用借代的手法给我们展现了“当年”那场战争的惊心动魄;李白《将进酒》中一句“朝如青丝暮成雪”运用比喻的手法道出了人生短促之叹。
诗歌的语言也注重“炼”字。“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杜甫《蜀相》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以一“自”字和一“空”字道出了诸葛武候身后的寂寞;而《登岳阳楼》中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则以一“坼”字和一“浮”字把洞庭湖的景象写得宏伟壮丽。
诗歌的表达技巧多种多样。《山居秋暝》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以“竹喧”来写“林静”;《琵琶行》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以“东船西舫悄无言”来烘托琵琶女的高超技艺;李煜的《虞美人》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小楼昨夜又东风”是实景,“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是虚景,以实衬虚,把读者带进作者的亡国哀思之中;杜甫的《登高》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惨淡的画面不正是包括诗人在内的千千万万个流离失所者的写照;《旅夜书怀》则运用直抒胸臆的手法,“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一句否定,一句肯定,道出了作者不受重视的苦闷。
另外,《秦风·无衣》运用赋的手法写了秦国军民的同仇敌忾,《卫风·氓》运用比兴手法道出了弃妇由伤心到坚定的性格变化轨迹。
在诗歌的思想内容背后往往隐含着作者的观点态度。王维在《山居秋暝》中给我们描绘了秋天的山林之美,“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表达了作者对归隐生活的向往;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通过描绘一个梦境,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结束全篇,表达了作者不向权贵低头的决心;杜甫的《兵车行》中,“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是作者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政策的有力控诉。
通过温习高中三年所学的诗歌,可以起到强化“考纲”意识的作用,从而帮助学生初步建立一个鉴赏诗歌的知识体系。
第二步,借鉴名家的鉴赏方法,积累鉴赏术语
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了一套“鉴赏辞典”,涵盖非常广,选摘了自先秦一直到现代的诗词,请名家写出鉴赏评论文章。这套丛书很有价值,老师可以挑选一些有代表性的诗句鉴赏文章,组织学生学习、借鉴。
浪漫主义诗人多采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表达情感,而现实主义诗人则多采用形象和具体的手法来反映民生疾苦。《唐诗鉴赏辞典》中有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杜甫的《倦夜》,分别由何国治与何庆善写出了鉴赏评价文章。
白居易的诗清新通俗,李商隐的诗华丽、含蓄。可以选白居易的《观刈表》和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孟浩然为山水田园诗人,岑参为边塞诗人。可以选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和高适的《塞上听吹笛》。
柳永为婉约派词人,辛弃疾为豪放派词人。可以选柳永的《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和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一为北宋词人、一为南宋词人,从他们的词中可以体会到时代的特征与两种流派的不同风格。
苏轼的《题西林壁》道出了一个平凡的哲理,《宋诗鉴赏辞典》有何满子对此诗的评论;关汉卿的《南吕·四块玉闲适》作为一首元曲小令,明快清新,可以印发给学生。
一共选择十篇鉴赏文章给学生阅读,阅读量约为一万五千字。通过阅读可以从中学到鉴赏术语。如在形象方面有生动、雄伟、萧瑟、清幽、凄清、浩渺等;在语言方面有清新、庄重、含蓄、明快等;在思想感情方面有喜悦、愉快、悲苦、孤苦、乐观、悲观等。从而在答题的时候做到语言规范。
第三步,归纳解题方法
有了前两步的铺垫,学生解题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做起题目也就不至于无话可说了。
第一,细读诗歌。所谓“细”,意在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先看作者,属于何朝何代,诗歌多会打上时代的烙印。以李清照为例,前期的诗词多明丽、雅致,后期的诗词多凄清、洗练。再看题目,通过题目,多可“猜”出诗歌的体裁,像山水田园诗﹙如《山居秋暝》)、送别诗(如《赠汪伦》)、思乡诗(如《旅夜书怀》),诗歌体裁不同,主题有差别。三看诗句,诗歌讲究“起”、“承”、“转”、“合”。首句多点题,次句则承接第一句而写,第三句多是为第四句作铺垫,因此,“诗眼”一般是在第三句。当然这只是一般规律。重要的是,读者要能够解释诗句的含意。
第二,弄清楚命题者究竟问的是什么。命题者在设置题目的时候,多会要求考生从某一个角度来答题,2007年江西省高考卷要求考生结合诗歌,对“一片伤心画不成”和“谁谓伤心画不成”作简要分析,高蟾说“画不成”,韦庄说谁谓“画不成”,原因在哪里?
第三,条理清楚地答题。命题者有时连提几问,考生一定要清楚先问什么,后问什么,按照次序来,切不可打乱步骤,胡乱回答,让阅卷者无从给分。
第四,答案必须落实到诗句,切忌扣“大帽子”。
考生积累了很多的鉴赏术语,这是一件好事,但乱用便成了坏事。如“深化了主题”,深化了什么主题,没有写;“表现作者的感情”,什么感情,也没有写。或者是写了深化什么主题,表现什么情感,但不作任何分析,脱离原诗句作抽象的回答,自以为答案很精练,实则空洞无物。
4.期末复习之诗歌鉴赏 篇四
解题格式:
人物形象:身份+性格 答案构成:
(1)什么形象;——身份
(2)形象的基本特征;——性格(结合诗句简析形象)(3)形象的意义。——情感 简答题答案也应有以下三部分构成:
1.诗歌塑造了(描述了)什么形象(意境)。2.形象(意境)的基本特征(如何展现的)。
3.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答题步骤:
(1)找到诗人描绘的形象的有关诗句(2)分析形象的基本含义
(3)结合文章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一形象(4)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常见思路:
先“盖帽”,即说出诗歌形象的总体特征,再以此为“中心论点”,从诗歌的具体语词方面对这个论点进行分析论证。
评分标准:
要在文段的开头或结尾点出诗人的形象特点,即用一句话“盖帽”。然后再结合全诗中的文句进行分析说解,注意要围绕“诗人形象”这个中心来写。缺第一方面,扣2分;没有分析,而写出形象和诗中的一部分内容,扣3分;不能围绕中心写,扣3分。
方法点拨:
1、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从诗句中确定人物形象的身份;
2、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细节、侧面描写中剖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3、要知人论世,关注背景;要特别注意作者及其经历、注释、题目等;要注意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但不能任意拔高。在此基础上明确人物形象及其特征、典型意义。
4、人物描写的方法:
肖像描写
行动描写
表现人物
正面描写
语言描写
性格,使形
心理描写
象血肉丰满
细节描写
自然环境
环境
烘
侧面描写
社会环境
托 【例析】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登科后 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注释】 ①龌龊:指处境不如意和思想上的拘谨局促。②放荡:自由自在,无所拘束。
(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2)试析这首诗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 【迁移训练】
1.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2.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
江雪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3、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试简要地分析“蓑笠翁”的形象。诗歌鉴赏复习教案之景物形象赏析
【题目类型】
1.“╳╳的寓意是什么”,“╳╳指什么”,“╳╳在诗中是什么意思”等。2.“表现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什么意思”,“营造了怎样的气氛”,“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景物有什么特点”等。
3、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变体: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题要领】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写的意象、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可以利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适当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第二部分,在描摹出图景后,结合主旨分析为什么要写这一形象,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或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雄浑壮阔、高阔远深,或恬静优美、或萧瑟凄凉、或生机勃勃、或孤寂冷清„„准确体现其特点和情调。
第三部分,根据这首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一般可表述为:愉悦、欢快、激动、沉痛、悲愤、哀伤,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等
【答题步骤】
(1)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
(2)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再现画面时既要忠于原诗,又要力求语言优美
(3)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4)分析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哀伤的情怀”是不够的,还应答出为什么而“哀伤”。
【例析】
西
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问: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诗的前两句从什么角度来渲染这种景象?
【迁移训练】
1.(2011·海口市调研测试)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野水孤舟 梁 栋①
前村雨过溪流乱,行路迷漫都间断。孤洲尽日少人来,小舟系在垂杨岸。主人空有济川心,坐见门前水日深。袖手归来茅屋下,任他鸥鸟自浮沉。
【注】 ①梁栋,南宋诗人。此诗大约作于南宋灭亡之前。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2.(2011·宁夏银川一中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 过岳阳楼作① 张孝祥
湖海倦游客,江汉有归舟。西风千里,送我今夜岳阳楼。日落君山云气,春到沅湘草木,远思渺难收。徒倚栏干久,缺月挂帘钩。
雄三楚,吞七泽,隘九州。人间好处,何处更似此楼头?欲吊沉累②无所,但有渔儿樵子,哀此写离忧。回首叫虞舜,杜若③满芳洲。
【注】 ①此词作于作者请祠侍亲获准后,乘舟沿江东归途中。②累:无罪被迫而死。③杜若:一种芳草。
上阕写了怎样的景色?请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
3.(2011·银川市实验中学模拟)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 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5.《英语诗歌鉴赏》期末测试 篇五
英语诗歌鉴赏
Name : ____________
Mark: ____________ Part one: Choose 4 of the 6 questions to answer.(40% 10 for each).1.Write down your appreciation of the poem Annabel Lee by Allan Poe from one of the following perspectives: the images, musical /sound effect and theme.2.Analyze the striking stylistic features of Dickinson’s I Could Not Stop for Death by listing some examples.3.Illustrate the major themes of 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 by Robert Frost.4.In the poem I(a by E.E.Cummings the form reinforces the theme.Please make a detailed analysis.5.Make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 Biff or Happy in Arthur Miller’s Death of a Salesman by referring to the selected part.6.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mily in A Rose for Emily.Part two: cope the section of a poem;pay attention to your handwriting(30%).Life, thin and light-off time and time again Frivolous tireless
I heard the echo, from the valleys and the heart Open to the lonely soul of sickle harvesting Repeat outrightly, but also repeat the well-being of Eventually swaying in the desert oasis
I believe I am Born as the bright summer flowers Do not withered undefeated fiery demon rule Heart rate and breathing to bear the load of the cumbersome Bore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art three: write down a poem you learnt in the course(3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高考诗歌鉴赏复习 篇六
一. 鉴赏用词之妙
(一)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进行诗歌鉴赏,首先要了解诗歌语言的特征,即要懂得“诗家语”,懂得诗歌对语言的变形。这是诗词鉴赏的基础。同时,也是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
二、总体的语言特色
总体的语言特色包括一句话或者全篇的语言特色。
一.清新
《名师手把手》上讲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清新一般是用在写景诗中,一般诗风比较亮丽,语言比较通俗,比喻新颖独到,包含着作者的喜悦之情。清新之风常见于以下一些人诗中。一是大部分山水田园诗人,陶潜的诗特点主要在平淡,有时候也不乏清新,而王维,孟浩然的诗则相对比较清新。
平淡
平淡不同于平庸与淡而无味,是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思想用朴素的语言说出,富有情味的,所以说往往平淡而有思致。正如王安石所说:看似平淡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平淡首推陶渊明,能够把诗写到平淡的人不多,李煜的词绝对不是平淡,相反,带有一种强烈的感发的力量。
绚丽
比如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春燕琢春泥。李商隐的诗歌不但绚丽,而且朦胧晦涩,李贺的诗也比较绚丽乃至于奇丽。
二. 明快
就是不绕弯子,一语道破,一语中的。明快莫过于白居易了。
其他如含蓄简洁也不是那一个诗人所独有的,大部分诗人多多少少都有一些而已。事实上,在做题的时候,我们往往不能单独析出一个特点,而往往连在一 起说,比如简洁明快,清新平淡等等。而诗的语言风格也远不是这些词所能够概括的。例如:
1、简洁又表述为: 洗炼(练):语言简练利落。
浅显 明白如话:不雕塑饰,不加修饰。
2、质朴清新 淡雅,自然,3、词藻华丽
4、明快:明白通畅。
5、沉郁顿挫 苍凉:低沉、苍劲、舒缓、悲凉等。还有雄健、雄浑、雄壮、强健、浑厚。等,这一般是用在诸如杜甫、辛弃疾、陆游等人的身上。
诗歌鉴赏
(二)一、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
● 忧国伤时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如: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反映离乱的痛苦 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同情人民的疾苦 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
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如:杜甫《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伤心感喟。进而想到朝廷就象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全诗即景抒情
● 建功报国
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
保家卫国的决心 如:王昌龄《从军行》
报国无门的悲伤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山河沦丧的痛苦 如: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如: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如:杜甫《兵车行》
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如:屈原《涉江》
● 思乡怀人
羁旅愁思 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温庭筠《商山早行》
思亲念友 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边关思乡 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闺中怀人 如: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 生活杂感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昔胜今衰的感慨 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借古讽今的情怀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青春易逝的伤感 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仕途失意的苦闷 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告慰平生的喜悦 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 长亭送别
依依不舍的留念 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别》情深意长的勉励 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坦陈心志的告白 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二、命题规律。
1、考查范围大都是唐诗宋词。
2、考查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鉴赏诗歌的形象;品味诗歌的语言;奖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评价诗歌或作者的观点。
三、考点诠释
1、鉴赏诗歌形象要注意了解传统的审美习惯主要有以下几点:(略)
2、鉴赏语言即语言特色
特点:(1)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部落俗套。
(2)平淡,也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3)绚丽。其特点是斩钉截铁,一语道破。
(4)含蓄。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
(5)简洁。就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3、鉴赏表达技巧
概念:表达技巧指的是表现手法和抒情方式。
(1)表现手法主要看看诗歌想象是否丰富,联想是否恰当,特别要看有没有运用烘托、反衬、象征等手法。
①情景交融借对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的描摹来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如杜甫诗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竟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②因事即理就着某一事情或画面的叙写阐明某种道理。苏轼《题西林壁》“远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对西林的景物描绘之后发表了富有哲理的议论。
③对比衬托
为了突出某些人物后事件而用其它人物或事件作为对照和陪衬。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用“落花”、“月出”、“鸟鸣”这样动景写春涧的幽静,以动衬静。
④借助修辞看它们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感情或创造了什么意境。尤其要注意比喻、对比、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在诗歌中所起的作用。如秦观的《鹊桥仙》中运用对比的手法。“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一方面歌颂了理想的爱情的圣洁与永恒,另一方面也揭示了短暂与永恒的辨证关系。
⑤托物言志借写某一物表明某一中心。如虞世南《蝉》“垂瑞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托蝉言志: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
(2)抒情方式
①借景或借物抒情。②寓情于景(物),情景交融。③直接抒情。
总之,欣赏诗歌,要注意诗歌作者的炼字、炼句,物象描写的动与静,声与寂,情与理等方面的相互映衬、烘托语序倒置的修辞色彩等。
4、表达
(1)表达过程要完整诗歌赏析一般的步骤是叙、析、评。“叙”即概括的引述原句;“析”作过程的简析;“评”就是旗帜鲜明的亮出观点。
(2)按要求回答,重点明确题目要求你回答什么,要求你分析意境、环境描写、语言特点、修辞运用,等等,一定要看清,表达才能有的放矢,重点明确。
(3)表达流畅表达流畅,一是指文句通畅,二是指先后有序,三是反映用语准确、表达到位。
7.语文高考诗歌鉴赏试题之走势预测 篇七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加强诵读涵咏, 在诵读涵咏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 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 学习从创意和构思、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诗歌作品进行赏析, 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笔者根据对近年来高考诗歌鉴赏题的分析思考, 结合自身教学实际, 拟对2008年高考诗歌赏析试题的走势作一预测。
一、命题展望
笔者将2007年全国各省市高考卷中诗歌鉴赏部分情况整理如下表:
分析今年的高考诗歌鉴赏试题, 再联系近年来的高考试题, 笔者推测, 08年的诗歌赏析命题将会有如下发展:
1. 稳中有变, 趋向多元。
(1) 题型
题型的设置上, 除了北京卷、浙江卷设置填空题, 上海卷设置填空题、选择题, 其余省市均为书面表达题。这与去年、前年 (05年北京卷设置选择题;06年北京设置选择题, 上海设置填空题、选择题, 浙江卷设置填空题) 相比, 基本不变。02年以前, 全国各省市高考试题中, 诗歌赏析的题型, 选择题和主观表达题还各占半壁江山。而事实证明, 过多地采用客观题尤其是选择题来考查考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有着很大的弊端, 难以区分考生鉴赏能力的高下, 不符合本学科的特点。
(2) 分值
诗歌鉴赏试题所占的分值仍在6分至8分之间。
(3) 体裁
选整首诗设题, 明确考查古诗阅读能力, 始于1994年。13年来, 诗歌鉴赏试题文本体裁的选择逐渐向多样化发展, “诗词并重, 兼顾其他”。如在05年湖北卷中出现了元杂剧选段鉴赏 (《汉宫秋》第三折) , 06年湖南卷要求对《红楼梦》诗词进行鉴赏, 07年北京卷更是将《诗经》入题。这也预示着将有愈来愈多的作品类型进入高考试题, 如汉魏晋五言诗、乐府诗、元曲、明杂剧等。
(4) 作者
作者的范围在逐渐扩大。大体上凡属重要诗人都可以进入备选视野, 这是诗歌鉴赏试题发展的必然趋势。如05卷中的刘颁、汪元亮、方惟深、徐凝、李德裕、戴复古, 06卷中的王炎、谭敬昭、严维、韩琮、魏初、刘过、王罔运、周密、张籍、张维屏, 07卷中的高启、周弼、吴激、赵善庆、陈维崧、谢枋得、吴融、李约、林景熙、徐兰、高蟾, 这些作者都是大多数考生不了解或不熟悉的。尽管这些作者没有在课本中出现过, 但并不影响考生对其作品的内容、语言、技法的理解和鉴赏, 也就是说, 命题者没有从“知人论世”的难度选择和处理文本, 而是以能够考查初步的理解、鉴赏能力作为选择和处理文本的标准。
(5) 题材
在题材的选择上, 日见异彩纷呈 (如05全国卷Ⅱ的思乡诗、北京卷的记梦诗、江苏卷的怀友诗、重庆卷的边塞诗、江西卷的思乡怀友诗;06全国卷Ⅰ的题画诗、北京卷的田园诗、湖北卷和安徽卷的送别诗、天津卷的边塞诗;07浙江卷、湖北卷以及江西卷的咏史诗、江苏卷的送别诗、湖南卷的思乡怀友诗, 山东卷的边塞诗等) , 但仍将以写景诗和咏物诗为主。
(6) 考查内容
在考点的设计上, 不脱离考纲的要求, 仍围绕作品的形象、语言风格、表达技巧、思想情感等方面, 设置考点进行命题。
以07年全国各省市高考试题为例:
如全国卷Ⅱ王维《新晴野望》一诗分别以“明”和“出”二字, 充分显示田野外河水上涨, 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粼粼, 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 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的美景。广东卷林景熙《溪亭》诗中“独行穿落叶”一句活画出独自一个人在萧萧落叶中穿行, 而无人相伴的寂寞情景。这些试题乃是围绕了形象这一考点。
如山东卷徐兰《出关》极写居庸关的雄壮气势, 景物描写鲜明生动, 体现出大气雄浑的语言风格。浙江卷三首同为表现兴亡之感的诗歌, 刘诗今昔对照, 寓情于景, 含蓄深沉, 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 温婉悲凉, 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赵曲以议论作结, 点破兴亡, 明快直露, 有浓郁的散曲风味。这些试题均围绕语言风格这一考点。
又如重庆卷苏轼《海棠》诗中的“只恐夜深花睡去, 故烧高烛照红妆”一句巧用拟人手法, 以花比人, 描绘出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在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安徽卷陈维崧《醉落魄·咏鹰》一词借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 来衬托鹰的形象, 从而体现出作者猛气犹存、老当益壮, 期待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湖北卷中两首写华清宫的诗都应用了映衬的手法。第一首以宫外的飞血阴云, 分外寒冷与宫内的绿树成阴, 温暖如春作比;而第二首则是拿昔日的霓裳羽衣, 歌舞升平和今朝杂树丛生, 宫殿荒凉形成反差。这些试题围绕表达技巧这一考点。
再如全国卷Ⅰ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一诗以“咨嗟”、“休对”、“且将”体现了一种作者始终无法排遣的郁郁不得志的苦闷, 又极力想把这种苦闷暂时排遣的心情。福建卷谢枋得《武夷山中》借“山雨”过后“天地寂寥”的景象, 表达了诗人孤傲寥落的感情, 又借梅花这一意象, 表现了诗人孤傲步裙、坚贞自励的情怀。江苏卷辛弃疾《鹧鸪天·送人》借“浮天水”、“无穷树”、“带雨云”等意象表现作者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 路途艰难、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和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四川卷王安石《葛溪驿》借诗眼“乱”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这些试题则体现了思想情感这一考点。
值得注意的是, 命题的选材, 近年来从单篇诗歌的赏析扩展到对两首诗歌甚至多首诗歌 (07浙江卷三首诗歌的对比鉴赏) 的比较阅读鉴赏。往年只有00年上海卷和03年北京春季高考卷中出现过此类题型, 而近年日趋“升温”。如05年的湖南卷、辽宁卷、上海卷、浙江卷, 06年的重庆卷、湖北卷、湖南卷, 07年的辽宁卷、浙江卷、湖北卷、重庆卷、江西卷。这种题型要求学生对两首甚至多首古诗进行鉴赏, 或比较思想内容, 或比较表达技巧, 难度较单首诗歌赏析要大, 对学生的鉴赏能力的要求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2. 紧扣考纲, 联系教材。
考纲对诗歌鉴赏考点的要求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鉴赏评价是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 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的综合审美认识活动, 在能力考查中属最高层次E类。
历年来诗歌鉴赏命题均紧扣考纲, 始终围绕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等方面, 而且与教材联系紧密, 答题中涉及到的基本知识在教材中均有出现。如古诗中的表达技巧, 重庆卷涉及拟人, 安徽卷涉及衬托。又如北京卷中考到的《诗经》中的赋、比、兴手法在教材《诗经》单元中已有涉及。而对湖北卷中两首关于“华清宫”的诗的思想内容的理解, 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无疑会产生帮助。再如诗词中的形象, 07广东卷中“孤灯”、“落叶”等意象表清冷寂寞之情, 全国卷Ⅲ借“琴”、“棋”二物的“品”, 来写自己的“志”。06湖北卷借“水”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05天津卷“大江东去水悠悠”则充满了历史流转、英雄不在的感慨。反观教材, 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 (必修) 第三册一、二单元涉及的诗词篇目中, 如王维《山居秋暝》、李清照《声声慢》、杜甫《登高》是典型的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诗篇。姜夔《声声慢》、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李商隐《锦瑟》均援引典故。由此可以看出, 考点设计与教材联系始终是命题研究的基本出发点, 也是此类命题一贯遵循的原则。
二、复习策略
1. 用好教材, 巩固课内所学, 为提高鉴赏能力夯实基础。
笔者认为在组织2008年高考诗歌赏析专题复习时, 首要任务是夯实课内基础, 系统复习课内诗歌作品, 牢固掌握鉴赏诗歌的重点。
(1) 反复吟咏, 把握节奏。
诗, 是最高的语言艺术。诗歌的语言, 精炼简洁、音韵和谐, 值得细心品读、反复吟咏。诵读, 是诗歌鉴赏的最基本环节, 必须指导学生反复诵读, 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和节奏。
(2) 品读“诗眼”。
“诗眼”指的是一首诗中或一首诗的某一句中最传神最富于表现力的文字。诗歌的语言一般都是比较含蓄的, 很多诗词都是“言简意丰”、“意在言外”, 因此, 品读“诗眼”, 有助于把握整首诗歌的思想感情。
(3) 分析意象, 领悟意境, 体会感情。
“中国古典诗歌的形象, 是借助客观物象 (如山川草木等等) 表现出来的主观的感情形象, 姑且称之为‘意象’。鉴赏这类作品, 不仅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 还应透过它们的外表, 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注意主客两个方面融合的程度。只有抓住诗歌的意象, 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 意象所体现的情调, 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 才能真正地鉴赏中国古典诗歌”。 (袁行霈《感受、联想、修养———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鉴赏》) 意象是意境的组成部分, 通过对意象的分析, 有助于我们领悟诗人的情感主旨和写作技巧。古代诗歌的意象可以是具体的小景, 也可以是山川风物, 可以是古物, 也可以是古人, 特别要注意诗人自身的形象。抓住了意象就基本把握住了作者的情感倾向。如06年江苏卷《鹧鸪天》中“满林残照见归鸦”句“残照”、“归鸦”, 寓情于景, 写出了作者也希望像乌鸦那样早早归家的情感。07年辽宁卷通过“山”中“果落”、“灯”前“虫鸣”表现悲哀孤独之情。
(4) 研究诗词的表达形式及写作技巧。
高考诗歌鉴赏考查到的一些诗歌表达技巧在教材中其实都是有所涉及的, 笔者认为, 在复习中应该帮助学生罗列并整理常见的表达技巧。整理时可从修辞手法、描写手法、抒情手法三方面着手。如修辞手法常见的有比喻、比拟、双关、互文等, 描写手法如烘托、动静结合、正侧结合、虚实相生等, 而抒情手法常见的有借景抒情、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只有具备了这些必要的诗歌鉴赏知识, 并举一反三, 才能做好试题。
2. 拓展课外阅读, 为提高鉴赏能力增加积累。
笔者在日常教学中, 注意以多种方式、多个角度地开展课外拓展阅读,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如利用课前五分钟的时间全体学生按学号轮流, 每天一位, 或朗诵一首诗歌, 或鉴赏一首诗歌, 或出示一道诗歌鉴赏试题, 全班学生共同完成, 增加了学生们的诗歌“储备”。
再如在早自修要求学生朗读课本或读本中的诗歌单元, 要大声地、旁若无人地读, 并且在一定时间内尝试将之背出来。
经常性地在班内开展诗歌朗诵比赛, 或诗歌鉴赏能力竞赛, 赛前做好动员工作, 学生踊跃参加。在愉快地开展语文活动的同时, 学生广泛地接触课本以外的作者和作品, 增强了诗歌鉴赏的能力。
8.2007年高考诗歌鉴赏复习指导 篇八
随着自主命题的发展,高考诗歌鉴赏题型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今年全国及各省市共十七套考卷,诗歌鉴赏题分值为8分的已占到9套。由于更能灵活全面的考查学生的阅读、鉴赏等语言和文学综合知识技能,2007年高考该题型依然是热点和重点。为了使考生能有目的地进行复习,首先,我们回顾一下前几年高考题的命题特点。
一、考查诗歌类别:所选作品以唐宋绝句为多,其次为唐宋律诗,再次为宋词、元散曲 、元杂剧(片断)。旧体诗的各种类别均已涉及到。
二、考查形式:单篇诗文赏析为主,两篇诗文比较赏析占少数。
三、主要涉及考点:
1.意境
2.关键字词或重点句子的理解与赏析
3.表现手法
4.修辞手法及作用
5.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
6.观点评论
7.语境
8.语言特点
综合来说,除个别省份偶尔考查到一些诗歌常识(如律诗绝句的特点,词牌或曲牌的判断)外,绝大部分考点都在考试说明之内。因此,07年的考生对该题型的复习应当着重注意以下方面:
一、吃透考试说明的要求。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简单说,作品的形象即诗歌刻画的艺术形象,不仅指人物形象,还包括诗歌中的意象(熔铸了作者思想感情的景与物)。语言是指对用词炼字特点的概括或对诗歌语言风格的概括,领会语言的优美、生动、精炼、传神、隽永等。表达技巧主要指诗歌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其他还有互文、色彩、远近、大小、俯仰、高低等写作技法。
思想内容指诗歌所表现的主题、内容及社会意义。观点态度主要指作者对人和事的看法与主张。
二、了解古诗鉴赏题型命题的基本模式。
1.意境分析 (意境,指作者将思想感情与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1)命题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或者: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像?表现了诗人(或主人翁)怎样的感情?
(2)答题指导:结合诗歌内容,具体点明景物、氛围,再分析作者感情。切忌脱离诗歌,片面孤立,空泛议论。
例如,2005 年湖北卷《汉宫秋》(节选)题1:这段曲词描写了汉元帝所见所想的哪两种情景?表现了汉元帝什么样的感情?
解答:描写了旷远悲凉的深秋塞外景况,凄清阴冷的秋夜王宫景象;感叹昭君远去塞外的艰辛,伤心别离,想象独自返回皇宫的凄凉,深感孤独。
2.表达技巧分析
(1)命题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者: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感情的?或者:请分析本诗中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的艺术效果。
(2)答题指导:首先应准确指出诗句用了何种表达技巧。其次结合诗文分析作者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再次应说明这种手法的作用或艺术效果,突出了什么感情。
例如,2006年福建卷 李商隐《端居》题2: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解答: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虹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3)重点、难点回顾
表达技巧一般可分为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三类。
表达方式具体分为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常见的考点是描写、抒情。
描写注意正面、侧面描写的区分及白描手法的特点。
抒情分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
修辞手法常见考点有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设问、反问等。
表现手法常见考点有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用典,衬托(正衬、反衬),渲染烘托,对比、对照,联想,想象,象征,正面、侧面描写,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
3.关键字词的评价分析
(1) 命题方式:分析某字或某词在诗歌中的作用,或者某句中用的最好的字是哪一个?为什么?
(2) 答题指导:一般应先解释该字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及意义,再结合相关的句子或全诗主旨进行综合归纳概括。
例如,2005年天津卷 汪元量《湖州歌》题1:简析“望”字在诗中的作用。
解答:“望” 字是全诗的统领,四句诗只写一个“望”字,紧紧围绕一个“望”字来写。北“望”燕云,不知命运如何;眼前“望”着大江东去,无力挽回颓势;向东西的四百州一望,不胜依恋之情。
4.观点评论
(1)命题方式:有人认为这样,有人认为那样,你同意哪种看法?说明理由。
(2)答题指导:此类题型考查考生的综合鉴赏和判断能力,往往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但也不可盲目赞同或反对。考生应该结合全诗,把握主旨,回答要有理有据。
例如,2006年全国卷I 黄庭坚《题竹石牧牛》题2: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
解答:表面上作者似乎是“厚”竹而“薄”石,但实际上作者对石与竹同样怜爱;因为在作者心目中,竹、石都代表着一种田园生活,竹石的寓意是一种坚韧的品格,高尚的节操,无论是牛角砺石还是牛斗残竹,都是作者不愿意见到的。
5.语言特色分析
(1)命题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或者:分析诗歌的语言风格(语言特色)。
(2)答题指导:一般当直接问诗歌语言有什么特点时,可以简洁地以术语概括回答;当要求考生分析诗歌语言风格或语言特色时,应当先概括出语言的特点,再结合诗文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最后点明该特色与作者表达感情的联系。
(3)古诗语言常见风格:清新自然,明快活泼,平白如话,平淡宁静,质朴无华,含蓄委婉,雄浑豪放,典雅绮丽,简洁洗练等等。
例如,2005年全国卷II 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题3:该诗写“思家”的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解答:语言质朴无华。
三、答题信息的捕捉。
能够辨别和筛选文中的重要信息和材料,对古诗鉴赏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审清题目
题目可以暗示写作原由、写作目的、写作场景和思想感情等一系列重要信息。如2006年安徽卷刘过的《柳梢青 送卢梅坡》,一个“送”字,便交待了朋友间的聚散依依,离别的惆怅与感伤,全诗的内容与感情已一目了然。
2.作者及朝代的暗示
任何一篇作品 ,都包含了作者特殊的感情,都和作者的学识、遭际、思想性格及生活背景密切相关。对作者和时代背景的把握,可以提炼出许多有价值的信息。如2005年重庆卷王昌龄的《从军行其二》,我们首先了解作者为唐朝著名边塞诗人,再结合诗中的特定意象“琵琶新声”、“关山别情”、“边愁”及“秋月照长城”等,便可确定本诗写边塞军旅生活,抒发了征人久戍思家之情。由此,所有问题迎刃而解。
3.注释的把握
注释往往是对作者或诗歌中关键字词的解释或诗歌写作时间、时代背景的交代,也往往是我们理解诗意甚至解答问题的关键所在。如2005年山东卷戴复古的《江阴浮远堂》,许多同学对该作者并不了解,但注释指出作者是南宋后期诗人(可联想到同时代的辛弃疾、陆游 ),由此可得到重要信息:南宋后期,统治者昏庸腐朽,无心抵抗,致使山河破碎,国土沦陷。作者登堂遥望,中原失地,尽在眼底,触目辛酸,抒发的应是国破家亡之恨。
总之,古典诗歌是中华灿烂文化的精华,其创作艺术具有几千年的传承与发展,内容涉及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以考生在鉴赏古诗时除了掌握上述的基本考点、命题规律与答题技巧外,平时应多欣赏一些名家名篇及鉴赏评论,了解古诗的基本常识,了解不同时代、不同诗派与不同作者的创作风格和创作技巧,多积累一些惯用意象、典故,这样才能逐步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准确全面地解答问题。
9.期末复习之诗歌鉴赏 篇九
教学目标:1把握炼字题切入角度。
2.掌握炼字题答题方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文须字字作,亦要字字读,咀嚼有余味,百过良未足。
——金 ·元好问 古人讲究炼字,力争在刹那间见终古,于微尘中显大千,因此留下了很多“炼字”的佳话趣闻。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也非常愿意为炼字而苦。韩愈和贾岛“推敲”的故事是众所周知的“炼字”佳话,孟郊感慨“夜学晓不休,苦吟鬼神愁”,杜甫决心“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我们深切感受到古人“炼字”的艰辛,也由衷敬佩他们对诗歌语言追求的执着。
那么, 在鉴赏古诗词中的炼字时, 该怎样入手作具体的分析, 阐述其妙处呢?就先请同学们看学案的第一题,找出诗句中精彩的字,并说说理由。
二、学生自由谈论学案的第一题。
总结:炼字往往抓住哪些词,这些词一般具备什么作用。
一、从词性入手
(1)关注动词,可以使诗歌的意象化静为动,形象生动,还要善于通过动词的使用来揣摩诗人的思想感情。
例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例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关注形容词,可以绘景摹状,具有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的作用,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例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例2: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3)副词主要表现描写对象的程度范围。例1:花自飘零水自流。
例2: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4)关注数量词往往是含虚数的意义,这样可以起烘托作用,增强诗句的表现力,更好地表现主题。
例1:前 村 深 雪 里,昨 夜 一 枝 开。例2: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
2、练习:
过香积寺
王 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①制毒龙。
【注】①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宇。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案】“诗眼”是“咽”“冷”,分别有“呜咽”、“阴冷”之意(找出诗眼解释字意)。山间的流泉,由于危石的阻拦而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因为山林的幽暗,似乎显得十分阴冷(展开联想描述景象)。
两句中的“咽”“冷”二字绘声绘色、精炼传神地勾画出了山中的幽静冷僻的景象(意境)(分析效果)。
二、从修辞入手
从修辞的角度诗歌是一种语言的艺术, 为了表达的生动、形象、新颖、贴切, 常常需要借助修辞手法。
例1: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楼。
例2: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练习:试分析“惹”和“拂”使用的妙处。
丰乐亭游春三首(其二)
欧阳修
春云淡淡日辉辉,草惹行襟絮拂衣。行到亭西逢太守,篮舆酩酊插花归。
注:篮舆:竹桥
【答案】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惹”有招惹之意,写出了春草茂盛,生机勃勃,主动牵惹游人衣襟的样子;“拂”有轻轻拂过之意,写出柳絮纷飞,洒落在游人身上的样子。
三、从联想想象入手
诗词鉴赏始终离不开一个想字, 在鉴赏过程中, 根据诗词的内容进行联想想象, 就可以有效地还原诗歌的场景, 把握作者的用字之妙。例1:红杏枝头春意闹
练习: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分别是哪两个字? 请简要分析。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 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 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 碧峰出山后。浓月无闲人, 倾家事南亩。
四、从情感入手
诗人情感的表达有的比较直接, 有的比较含蓄, 但不管如何表达,诗歌中信息量最大、含金量最高的往往在那些带有情感的诗眼当中。所以, 抓住情感分析作者的炼字, 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练习: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 壬辰寒食①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②潮。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注]①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②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
五、总结本课
古代诗歌的语言是最凝炼的,往往一词一句就能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反映思想内容。
鉴赏时应联系全诗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作者炼字炼意的技巧。
其次,要学会根据语境推断词义的方法,并特别注意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等情况。
10.期末复习之诗歌鉴赏 篇十
三、文艺表现手法
1.象征
象征是古典诗歌中惯用的表现手法之一,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例如,龙象征皇上最高权力,凤凰象征皇上的德行,麒麟是长治久安的象征,猿声是旅人离分时的伤感的表现,鹤是永生的化身,蝙蝠跟西方相反,则代表着幸福,鸳鸯是爱情的象征,大雁给分离的情人带来消息,梧桐常在描写秋天的诗中出现,杨柳表示别离,兰花是纯洁的象征,牡丹是富贵的标志,“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素朴;“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被称为“隐逸之花”;“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等等。
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再次是主要用物象征人的品德节操。如黄巢的《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写的是秋风萧杀,百花凋零,唯有傲霜挺立的菊花却精神百倍,方兴未艾,长安城里遍地黄金璀璨,清香弥漫;实际上,诗人是以菊花盛开象征起义的最后胜利,表达了推翻唐王朝腐朽统治的决心和信心,显得含蓄隽永并意味深长。
再如于谦的《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是一首比较浅易直白的托物言志诗,诗人运用象征手法,表面上是写石灰,实际上石灰只是个象征体,目的在写人的志趣情操,其中“清白”二字,不只是对所咏之物外形特点的吟咏,也是对其神韵、品格的高度概括。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心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石灰就象征歌咏诗人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
还如白居易的《白云泉》: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诗人采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与闲造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波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透过本诗我们可以看出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神情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诗人的这一思想性格充斥在整篇诗作中。诗人以“云自无心水自闲”自况,表面上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从容自得,实际上这正是诗人内心的独白。“何必”两句更表达了诗人这种性格特点。再如皎然的《寻陆鸿渐不遇》: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析】“篱边菊”象征陆鸿渐具有高洁的节操。
屈原用“兰芷”象征自己的芳香、不与世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陆游以“梅花”象征自己的孤高与劲节(《卜算子·咏梅》);等等。
总之,象征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生命线,“犹如心脏之于躯体”,“没有象征,诗歌就将失去力量”。我们阅读诗歌时要抓住这把钥匙,它能带我们登堂入室,去体味诗歌艺术的独特魅力。2.联想和想象
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用。如李白常把现实与梦境、仙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打成一片,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飞越的神思结构全诗,诗人的想象犹如天马行空,所描绘的梦境、仙境,正是他所向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小时不识月,呼着白玉盘”、“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郞西”、“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都是奇思遐想与自然天真相结合的神来之笔。大胆丰富的想象也常表现为夸张手法的运用。所谓夸张即故意地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写,借以表达诗人异乎寻常的情感。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夸张的手法随处可见。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该句就运用了夸张和烘托的写法来表现天姥山的巍峨高峻。又如李贺的《梦天》“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在诗人的眼中茫茫中国大地上的九州成了微不足道的尘烟九点,浩淼无边的东海成了杯中之物,通过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抒写了诗人对人事沧桑的深沉感慨。
3.抑扬关系
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欲扬先抑]欲扬先抑又叫先抑后扬,即文势先下抑后上扬,或文意先贬抑后褒扬,犹如登山,由谷底到山顶。
[欲抑先扬]欲抑先扬又叫先扬后抑,即文势先高扬后下抑,或文意先褒扬后贬抑,好像瀑流,从高处飞泻而下。
例:“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似贬实褒]对值得歌颂的对象不正面褒扬,而寓褒于贬,正话反说,用贬抑的语气来褒扬,看似贬抑实为褒扬。
[似褒实贬]对应该贬抑的对象不直接贬抑,而寓贬于褒,反话正说,用褒扬的语气来贬抑,看似褒扬实为贬抑。
例:《红楼梦》中的《西江月》: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袴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这两首词用似贬实褒、寓褒于贬的手法揭示了贾宝玉的性格。
《过秦论》对陈涉的描写也是贬陈涉行军用兵不及向时几国,实则褒其用兵出奇制服。
4.借古讽今或借古抒怀
借古讽今或借古抒怀:借古人抒发自己的抱负,表面回忆历史,叙述古人,实则抒发自己对人事物的认识。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影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际老臣心,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蜀相》杜甫本诗借诸葛亮的故事,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⑦抑扬。
⑧借形象说理(寓道理于形象之中)《琴诗》(苏轼)“若言弦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诗人从“琴”与“指”这两个形象入手,通过两个假设句和两个反问句,揭示了“天下事物的完成都有赖于主、客体的紧密配合”这样一个深刻的哲理。
5.主客移位
主客移位是我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之一,就是移情于景、移情于人的写法,也称“对写”。明明是主人公对对方有所举动有所思想,作者却不直接描述,而从对方入手下笔,把深挚的情思表达得婉曲含蓄。
例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三、四两句,正面写“思家”。其感人之处是:他在思家之时想象出来的那幅情景,却是家里人如何想念自己。这个冬至佳节,由于自己离家远行,所以家里人一定也过得很不愉快。当自己抱膝灯前,想念家人,直想到深夜的时候,家里人大约同样还没有睡,坐在灯前,“说着远行人”吧!“说”了些什么呢?这就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每一个享过天伦之乐的人,有过类似经历的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想得很多。宋人范希文在《对床夜语》里说:“白乐天‘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语颇直,不如王建‘家中见月望我归,正是道上思家时’有曲折之意。”此诗的佳处,正在于运用主客移位的手法以直率而质朴的语言,道出了一种人们常有的生活体验,因而才更显得感情真挚动人。
再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古往今来,漂泊异地的游子,羁縻他乡的旅人,读这首诗时,都能产生强烈的共鸣。这种艺术力量来自于它的质朴、深厚和高度的艺术概括,同时,也来自于它的超乎寻常的“主客移位”表现手法。前两句是“直写法”,使“每逢佳节倍思亲”成了最能表现客人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后两句作者采用了另一种方式,笔锋陡转出新:反过来写自己“遥想”这一天“兄弟”们想念自己的情景和“少一人”的心理活动,烘托出对兄弟的思念之情,情感曲折有致,更浓郁,更鲜明。
同样如戎昱的《移家别湖上亭》:“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都是运用了主客移位的手法,使感情的抒发更加委婉贴切,淋漓尽致,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6.移情
移情就是将人的情感转移到事物身上,使外物与人同喜同悲。比如《扬州慢》也有“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之句,乔木尚且厌恶战争,何况扬州百姓呢?
赠别二首(其二)(唐·杜牧)
多情却以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期末复习之诗歌鉴赏】推荐阅读:
期末复习之默写测验10-05
影视鉴赏课程期末综合练习题11-18
期末复习范围07-01
税法期末复习07-11
《期末复习计划》09-14
模块一期末复习08-19
期末复习-----班会记录08-28
期末专项复习卷10-05
港口物流期末复习10-05
怎么做好期末复习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