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儿童诗教学设计(15篇)
1.小学儿童诗教学设计 篇一
小学儿童诗教学方法实践的研究初探
【摘 要】小学语文儿童诗的教学方法有很多,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并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班级实际和生活经验,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表现欲,使学生积极地、快乐地参与其中,同时教师要处处从学生主体的实际出发,鼓励学生多读、多思、多写,以提高学生读诗写诗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会创作的乐趣,掌握创作技能,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儿童诗;素材;百家诗
诗歌是文学中最美的花朵,素有“文学之母”“语言钻石”之美誉。我国是诗歌的国度,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作品浩如烟海,博大精深。新中国成立以来,冰心、雪野、鲁兵、任溶溶、樊发稼、金波、蒲华清、刘有贤、李少白等优秀作家坚持笔耕,创作出大量富有童趣和教育意义、旋律优美的儿童诗,为传统诗歌注入了新鲜血液。儿童诗具有生动的形象、丰富的想象、铿锵的音节、明快的节奏等特点,广泛受到学生们的喜爱。现行人教版的实验教材,从小学一年级开始精选了大量优秀的儿童诗,供学生阅读。到了六年级上册的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开始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写诗。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如何正确指导学生爱读诗、会写诗、能写诗,体会其中创作的乐趣呢?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诵读百家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鉴赏能力
古语有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又有云:“熟读唐书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都告诉我们要多读。写诗,也应该胸中有诗才行。因此,我们根据各年段的阅读能力,推荐一些好诗让学生阅读,包括古代诗《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课外古诗词70首》等读物,现代诗歌《繁星》《纸船》《中外儿童诗精选》《中国最美的童诗》《感动小学生的100首儿童诗》等,以及国外的泰戈尔《飞鸟集》和《新月集》、普希金《普希金诗选》、纪伯伦的《先知》等。
为了确保学生的阅读质量和阅读数量,我们利用每周的阅读课让学生读诗诵诗,并告诉学生读诗的一些方法:首先要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作者的写作风格;然后要读懂每个字、每句话的意思,走进作者的心里,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最后还要想一想诗中运用了哪些写作方法,哪些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这样动脑读诗,日积月累,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
二、注重与教材相结合,激发学生读诗写诗的兴趣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翻开现行人教版实验教材,你会发现越是低段的教材,儿歌、儿童诗所占的比例越高。但令人惋惜的是教学目标中没有儿童诗的写作要求,学生只停留在阅读、欣赏的层面,而无法亲身体验写诗的乐趣。这是课本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一个遗憾。因此,教师可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选择形象生动、节奏明快、朗朗上口的儿童诗作为创作对象,这样既可以丰富课本资源,又可以在语文教学中,引导、组织学生学习更多有意思的东西。
现在的小学生求知欲旺盛,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很强。因此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激发学生读诗写诗,如在学生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这一单元后,教师可以遵循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诗歌,从而激发学生进行诗歌的创作。只要学生感兴趣的,教师都可以让他们去涉猎,这样学生才会愿意去写,才会写得轻松惬意,不仅可以丰富学生自己的精神世界,也可以为学生全面提高综合素养打下基础。
三、帮助学生选择好素材,让学生体会写诗的乐趣
学生的生活“两点一线”,那怎样从平凡的生活中挖掘写诗素材?教师可以利用利用网络,阅读大量的资料,并联系学生的生活,摸索出一条可行之路。
1.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引导学生从每天香喷喷的饭菜中找到伟大而朴实的母爱;从父亲严厉的批评中看到父爱的深沉;从老师伏案批改中发现奉献的可贵;从同学的问候声中感受友情的无价;从陌生人的“对不起”领悟宽容的力量……这些身边的生活小事都可以作为写诗的素材。只要我们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去寻找、去感受,就不缺写诗素材,学生写起诗来就比较容易了。
2.走进学生的生活
著名儿童诗作家金波曾说:“儿童是天生的诗人。”的确,学生是多情的、敏感的、好奇的,他们常会出其不意地吐出很有韵味的话。在他们的眼中,一草一木,一花一蝶,一事一物,乃至世界万物都是有生命的、会说话的、懂感情的。他们这些天真的想法,适当加以引导,可能就是一首首优美的童诗。因此,教师的因势利导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教师经常向学生了解课内外突发的事情是十分重要的,如受伤的同学谁帮忙的?课间有趣的活动有哪些?最近听到哪些有趣的事等等。如有一次问学生:“你喜欢玩什么?怎么玩?”学生一下子七嘴八舌地说个不停,说完了笔者让他们动手写诗,结果出乎意料,很多学生都写得很不错。
3.让学生亲近自然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小娃撑小艇,偷取白莲回。”“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这些诗句都是描写大自然中的儿童。每个人的童年故乡,都是在大自然中的。只有在大自然中,孩童纯真与好奇的秉性,天真烂漫的行为,才会让人觉得更真实、更有趣。于是,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观察、体验大自然的风雨雷电、日出日落,丰富学生的自然生活,例如清明踏青、中秋赏月、重阳登高等。从花草树木,鸟兽虫鱼里感受大自然,陶冶性情。开展有意义的课外实践活动,为学生增加写诗素材。如:开展运动会、活动比赛、社会实践活动;举行节日庆典、生日聚会;走亲访友……这样,学生写诗积累了素材,创作起来就不困难了。“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其实生活处处皆真情,生活处处皆有诗。
四、优化读诗写诗的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为了能使学生享受到阅读好诗的乐趣,进一步激发学生写诗的愿望,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1.结合自己班级学生的实际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
活动内容有“儿童诗手抄报评比”“优秀儿童诗笔记展评”“班级诗歌交流会”“班级诗歌之星”“美文欣赏”“诵读露一手”等。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坚持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积极阅读课外诗歌,自觉阅读课外诗歌。这样学生的知识面拓宽了,思维也变得活跃了,能力也增强了,创作诗歌也变得有兴趣了。
2.组织学生订阅优秀的诗歌报纸、刊物或者书籍
这是培养阅读习惯、兴趣和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一个四五十人的班级,可以几个人合订一份诗歌报刊,可以几个人购买一本诗歌刊物,教师组织学生交换阅读,这样学生阅读诗歌资料的数量扩大了,知识面自然也会扩大。学生获取的信息量也会大大增加,为学生的诗歌创作提供了借鉴和保障。
3.结合班级实际开设专栏,定期介绍古今中外的优秀儿童诗作品
通过开设专栏,引导他们多读诗、读好诗,避免学生读诗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通过诗歌专栏的推介,还能让学生丰富文学知识,了解古今中外伟大诗人的历史、人格及代表作,这同样是对学生人格的熏陶和文化熏陶,让学生产生想看古今中外的优秀诗歌作品的兴趣,为学生的诗歌创作打下良好基础。
2.小学儿童诗教学设计 篇二
一、儿童诗教学的情感体验
儿童诗本质上是抒情性文学, 其最大的意义就是让学生通过情感体验, 达到感情上的共鸣, 从而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和满足, 由此产生健康快乐、积极向上的情感情绪。小学儿童诗的情感体验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 由初步体验到深入体验的逐渐深入的过程。
第一步, 以朗读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初步的情感体验。朗读是一种传统的但又非常有效的同时也被学生喜爱的教学方式, 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饱含感情地反复诵读, 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面带表情。朗读的具体方式可以多样化, 可采用配乐朗诵, 教师范读、经典片段诵读、指导朗读, 看图朗读, 学生讨论朗读、练读等方式。在反复诵读过程中, 让学生形成初步的情感体验。比如《四季的脚步》, 这首诗歌表现了儿童在探索、认知大自然时的欣喜, 情感天真活泼、灵动浪漫。如何去感受那种内心世界的欣喜?教师可引导学生面带表情, 甚至作出身体动作去反复朗读。文字动听的音韵生动地传达了大自然四季的天籁之音, 这种字音音韵之美和诗歌描写的大自然美妙的音乐之声相结合, 在使学生获得双重的审美享受同时, 可以让学生直接获得美好而愉悦的情感, 与诗歌产生共鸣。
第二步, 在学生对诗歌形成初步情感体验的基础上, 教师可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美, 使学生获得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情感本身是抽象的, 学生对情感美的把握很难一步到位, 因此, 在引导学生对诗歌情感进行深入体验时, 教师应尽可能地创设情景, 帮助学生获得感同身受的体验。1.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转换并让学生展开联想, 去获得情感交流和体验。比如冰心的《雨后》, 可引导学生扮演其中的小哥哥或小妹妹, 让学生在各自的角色中去想象自己在雨后踩水嬉戏的有趣情景。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和《雨后》中的主人翁小哥哥、小妹妹相仿, 角色互换, 就比较容易感同身受, 体验到那份玩水的喜悦, 那种真纯的童真童趣。又比如讲解滕毓旭的《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时, 让学生进行角色互换并展开联想, 去扮演植树的少年儿童并想象身处其中的感受心情, 他们更容易体会到劳动和改造自然所带来的那份喜悦和激情。2.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发现诗歌中富含情感张力的词语, 加以反复不断地咀嚼品味, 来感受诗歌情感。比如《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染绿”一词情意饱满, 首先它表达了一种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生命涌动的自然情景;其次, “染绿”的对象是“我们双脚”, 实际上抒发的是少年儿童在感受充满生机活力的自然时, 心中洋溢着的喜悦;再次, “染绿”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双脚”为什么会染上绿色?这片片绿意从哪里来?是“春光”, 那么, 如果我们身处寸草不生的荒芜山野, 还会感受到春光吗?———现在, “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种树, 使大自然春意四溢, 生命涌动, 让人们感受到这片土地上的绿意, 让人们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带来的喜悦, 这是一件光荣的具有极大意义的事情。因此, 学生可以从对“染绿”一词的深入理解和品味中, 体会到诗歌中的少年在劳动时的热情、喜悦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二、语言审美教学———简洁、韵致和音乐美
简洁, 即是言简意赅, 指语言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受体制所限, 儿童诗语言要求是凝练简洁的, 在语言的审美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该把握住这点。
在实践教学中, 1.教师可以结合诗歌上下文背景, 针对一个字, 一个词, 或者一个句子, 甚至整首诗歌, 在原有意思不变的情况下进行语言扩张, 通过对比来领会原有语言的丰富内涵。2.通过原有语言的相应替换, 来感受原有语言的简洁性。
韵致之美, 是由语言的简洁而产生, 是一种浓缩的能令人反复回味的美, 诗歌语言的韵致之美使得诗歌语言富含魅力。如何感受诗歌语言的韵致呢?
教师可以抓住富有色彩感的形容词、具有别样意味的动词或具有丰富内涵的句子进行品味鉴赏。比如《雨后》第一句“嫩绿的树梢闪着金光”, 其中“金光”一词, 生动凝练地呈现出了夏日雨后世界的清新、明朗和生机活力。《春光染绿我们双脚》中“荡漾的碧波轻抚着河畔的小草”一句, 其中“轻抚”一词别有意味, 蕴含着绿化改造后大自然生动、和谐之美。金波《小鹿》中:“花的影、叶的影/给你披一件/斑斓的彩衣。”第一句“花的影、叶的影”就描述了一个春光明媚, 光影交错, 富含无限生机和活力的美丽世界。
此外, 儿童诗的语言节奏感强, 富有音乐美, 感受儿童诗语言音乐美的最好方式就是诵读。教师具体可以采用诵读———讲评———再诵读的方式。在学生诵读之后及时讲评, 讲评形式可以采用教师单独评、学生单独评或师生共同评价的形式, 其中师生共评的方式较好, 因为学生既有教师的引导, 又能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诗歌诵读讲评之后, 再次诵读, 或者采用听读的方式, 让学生完全把握诗歌的韵律, 在和谐流畅的节奏中尽情地聆听诗歌的音乐美。诗歌的音乐之美作用于听觉, 传达于心灵, 能使学生初步感受到作品的魅力, 由此才能产生进一步的对作品内容意义的认同。
三、阅读儿童诗的故事性和形象之美
儿童诗的情感是通过诗歌的叙事形象表达出来的, 因此, 对诗歌形象的审美把握是儿童诗教学的重要内容。如何体会诗歌的形象之美?儿童诗具有或强或若的叙事性, 在叙事过程中塑造形象是儿童诗的特点之一。因此, 在分析儿童诗的形象之美时, 教师应该把形象审美和故事性结合起来, 首先让学生表述诗歌讲述的内容, 在此基础上, 再进行形象的审美阅读。在形象审美过程中, 最重要的是让学生积极展开联想。
(1) 通过情节进行联想, 把握儿童诗的人物形象。如郑春华诗句“一片黄叶/离开了大树妈妈/飞哟, 飞哟/飘落在窗下/小佳佳拾起黄叶/看呀, 看呀……/小佳佳, 你在看啥?/“在看一封信/你知道吗/秋天来了/该给布娃娃/添衣服啦”情节是什么?女孩小佳佳看到秋天的景象, 感受到了秋的凉意, 想起要给布娃娃添衣服。联想———这首诗歌通过情节的叙述, 塑造了一个奉献爱心的天真浪漫的小女孩形象。
(2) 通过整体感受, 进行联想, 感受儿童诗画面之美。如《插秧》“水田是镜子/照映着蓝天/照映着白云/照映着青山/照映着绿树/农夫在插秧/插在绿树上/插在青山上/插在白云上/插在蓝天上”通过整体把握和联想, 把蓝天、白云、青山, 绿树和农人插秧的劳动融为一体, 学生能感受到诗作描绘出的农民水田插秧的充满浓郁诗情画意的美的画面。
(3) 感受诗歌形象流露出的儿童情趣。如杨唤《水果们的晚会》作品中的水果形象, 香蕉姑娘、凤梨小姐、龙眼先生、西瓜、甘蔗、芒果、杨桃形象, 以及它们的舞会盛宴, 表现出的是儿童的天真、活泼、热情、敏捷、欢乐。通过联想, 进入作品的形象角色, 做到物我交融, 心灵相通, 体会乐趣。
感受诗歌形象之美最直接的方式是作画, 即让学生在联想的基础上, 拿出纸和笔, 把诗歌塑造的画面形象, 或者人物或者景象画出来, 看看是不是符合诗歌本意。作画过程是一个联想的过程, 通过思维转换, 以直观形象呈现出来, 通过教师的指引, 最终以直观印象进入大脑, 加深理解和审美感受。
在教学时间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教师还可组织学生进行儿童诗的仿写创作。儿童诗写作训练可以促进儿童诗教学成果的深化和巩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堂上或课后进行儿童诗的仿写或创作, 通过灵活形式评点作品, 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增强对语言美、形象美的理解能力、创造能力, 以此巩固儿童诗的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方卫平、王昆建.《儿童文学教程》 (第2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冉红.《儿童文学与语文教学融合研究》.首届全国儿童文学与语文教学学术研讨会报告.
3.小学中年级儿童诗教学浅探 篇三
一、营造浓郁氛围。让童诗沁润学生的心田
校園氛围的创设对学生的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创设儿童诗学习的氛围,应通过外显的宣传布置、活动的开展等,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耳濡目染,感受潜移默化的熏陶,让优美的童诗伴随在学生的左右,沁润学生的心田。比如,走廊过道的墙上可以悬挂图文并茂的优秀儿童诗,楼梯拐角处的温馨提示、校园草坪的插排也都可用儿童诗的形式来表现,让学生在目之所及的地方感受语言的诗性。校园的文化走廊和学校的宣传橱窗,定时更换儿童诗的报刊读物和学生的优秀诗作,使校园的每个角落都能成为学生展示才艺、张扬个性的舞台。校园广播定期播放经典的儿童诗作品,让优秀的儿童诗伴着优美的旋律萦绕在学生的耳旁。教室的每一面墙壁都可以成为儿童诗的世界:黑板报可以开辟“童诗专栏”,定期更新儿童诗内容:班级的“才艺展示台”可以展示学生自己写的小诗……这样,打造一个诗意的校园,让童诗的影子触目可及,让童诗的声音环绕耳旁,让童诗的音符弥漫整个校园,让学生在充满童真童趣的童诗世界里阅读童诗、欣赏童诗、分享童诗,享受童诗带来的美好体验,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二、创设诗意课堂。让学生品尝童诗的味道
儿童诗通过巧妙的构思,把童真童趣的语言用富有韵律和节奏的音乐形式表达出来,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深深的情感。因此,我们要善于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品读,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受诗歌的优美意境和纯美诗情,从而品尝到儿童诗的甜美味道。一首儿童诗,就像一首优美的歌一样有着深远的意境。教学儿童诗时,教师应带着学生深切感受儿童诗盎然的儿童情绪,体会诗中浓浓的情感和幽美的意境,走进儿童诗的世界,其中童诗意境的营造就显得特别重要。导入新课时,可以用优美的语言创设教学情境,可以用歌曲、图片、视频做教学铺垫,带着学生不知不觉走进童诗的意境里。如教学儿童诗《一株紫丁香》时,以一首熟悉的《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为背景音乐,加上教师深情的语言导入,很快就能激发学生赞美教师、热爱教师的情感,从而进入真诚而又温情的美好意境里。
优美的语言,明快的节奏,使得儿童诗富有朗朗上口的韵律和节奏感。教学时,要通过范读、赛读、配乐读等多种朗读形式引导学生反复诵读,领悟内容,读出诗的节奏、读出诗的韵味,还要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体验情感,展开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语言的优美。比如《小小的船》中“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其中“弯弯”“小小”“闪闪”“蓝蓝”等几个叠词的使用使得诗的意象更具形象性,也使整首诗更具韵律感,全诗有着回环整齐的美感。教学时,通过引导学生展开大胆的想象,感受夜空的美丽,从而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朗读指导时,注意朗读的速度和音调,必要时在叠词处加以强调和停顿。最后,还可通过配乐唱读童诗,让学生体会童诗中呈现出来的美好意境,感受童诗内在的乐音之美。
三、感受多彩儿童诗,让童心遨游于童诗的海洋
儿童诗活泼短小,体裁丰富多样,常常以诗的外壳包容着各式各样的内容。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展精彩纷呈的趣味学习活动,鼓励学生接触各种风格的儿童诗,让学生感受到儿童诗的丰富多彩,从而进入儿童诗的广阔天地,邀游于儿童诗的海洋。晨诵的时候,让学生读读《森林的早晨》《苏醒》等优美的儿童诗,让优美的语言伴着歌一般的旋律给学生带来美好的享受,开启一天愉快的学习生活。音乐课上,学生可以先读读优美的童诗《谁会这样》《春天在哪里》等,再感受音乐优美的旋律,大家一起动情地唱一唱。体育活动课上,结合《做早操》《蹦蹦跳跳身体好》等节奏明快的儿童诗,带着学生蹦蹦跳跳,让体育课堂也变得生动活泼、富有诗意。美术课中,让学生试着给儿童诗做插画,或者给自己的绘画作品创作一首简单的童诗,设计简单的儿童诗绘本,既能点燃学生思维创作的火花,又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不同类型、不同创作风格的儿童诗,带给学生不一样的感受。例如,《好孩子人人夸》《小猫走路没声音》等儿童诗可以让学生在诵读时受到潜移默化,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的祖国真大》《唱给祖国的歌》《快乐的节日》则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祖国的伟大和节日的快乐。让儿童诗不同的内容和形式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浓浓的文学气息时刻弥漫在学生的周围,可以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儿童诗的强大魅力。
四、捕捉创作灵感。让学生绽放飞扬的诗情
儿童诗的创作要求小诗人们要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丰富的语言积累。教师要鼓励学生深入生活,多观察、多发现,通过各种途径丰富学生的表象,捕捉童诗创作的灵感。在学生纯真的眼里,大自然的动物、植物、山河、日月星辰……都像可爱的小朋友一样会呼吸、有思想、有感情。看着可爱的“蚕宝宝”,小诗人们写出了“蚕呀!你真像火车,嘟嘟嘟……载着客人去玩耍,我看你胖胖的样子,好可爱呀!我好想坐一坐呢!”短短的几句小诗,就把蚕宝宝可爱的样子描写得淋漓尽致,把可爱的蚕宝宝想象成小火车,多么独特的儿童思维啊!读完儿童诗《家》:“蓝色的大海,是珊瑚的家。黑色的云朵,是大雨的家。深深的地下,是石油的家。密密的森林,是蘑菇的家……”让学生带着独特的眼光试着为其他东西“找家”,在学生的眼里:黑黑的夜空,是星星的家:蓝蓝的天空,是白云的家:清清的小溪,是鱼儿的家:美丽的校园,是我们的家…多么丰富的想象,多么真实的话语,把这些连起来,不正是一首优美的儿童诗吗?课外时间,组织学生走向大自然去寻找、去猜想,去捕捉大自然中各种有趣的表象,激发学生潜在的神奇想象,触动他们内心最深切的感受,学生便会创作出更多属于他们的童诗作品。
4.小学体育教学语言要儿童化 篇四
翔安区实验学校
陈内国
如何使教学语言更适应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那些对成人或中学生行之有效的语言用到儿童身上,只会适得其反,使他们感到枯燥、单调,甚至厌烦。在小学低年级和高年级的学生中,生理和心理上有明显的区别,即使低年级的学生,一年级和三年级的学生也有不同。
儿童的情绪不稳定,注意力不集中,练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不容易持久。因此,教师语调要柔和,吐词要清楚,铿锵有力,举例生动活泼,绘声绘色。教师的教态就是满面春风,和蔼可亲,富有亲切感。例如:在学生注意力分散时,教师不能急躁地训斥学生,因为这样做会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恐惧和慌乱,不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此时教师应该停顿片刻,等学生的情绪稍稍稳定后,提一两个问题。如“我刚才说到哪里?”“这个动作要领是什么?”这样就会使学生对课堂的内容产生快速追忆,使学生注意力迅速转到教学内容上来。儿童的知识面比较狭窄,所以教师应该多使用简单、易懂、易记,儿童读起来上口,听起来有趣的“儿歌”、“口诀”和顺口溜来讲解。例如:对刚入学的儿童讲“踏步”时,要求他们“两臂前后摆,大腿抬起来,脚尖先着地,威武又神气”;教三年级学生前滚翻时,要求他们“一蹬、二撑、三低头,用身滚似圆球”;教四年级同学投掷手榴弹时,要求他们“蹬地轻身似弓,挥臂扣腕如风”等。这些“儿歌”和“口诀”既能启迪儿童对体能课的情感,又能营造课堂气氛,帮助他们熟记动作要领,这样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教师语言要准确、形象、精练。所谓准确,就是准确地运用语言表达技术概念、术语,做出科学判断、合乎逻辑的推理。例如:教小学生跳高时,教师就要贮备诸如助跑、起跳、过竿、落地等有关的许多词语。讲解时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运用准确而又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所谓形象,就是用生动形象化的语言,讲解动作概念、要领等,使学生对感知过的旧事物重新结合,出现鲜明、具体的动作形象,达到直观的效果。例如:在教“前滚翻”和“后滚翻”时,利用“滚动中圆球”的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滚翻”的概念。在耐久跑教学中,讲授呼吸深、吸气多的道理。通过这些日常生活中小学生已有的知识,启发他们的积极思维,达到发展学生智能的目的。
所谓精练,就是语言简练,重点突出恰到好处。在体育课中,教师讲解和讲评时,用词准确、简练、口齿清楚、语气肯定,对学生掌握动作要领是十分有利的。例如:在教学用肩倒立时,如果把所有的要领进行泛讲,学生必然感到繁琐,一时得不到要领。假如用倒、举、伸、撑、夹几个字加以概括,就易懂易记了。
5.儿童视野下小学语文教学思考论文 篇五
2.1利用插图激发儿童想象:小学语文教材凝聚着编写者的智慧,突出了儿童视野,小学语文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资源,例如教材中的插图资源,抓住儿童的认知特点激发儿童想象力,使儿童借助图文展开合理的想象,从而深化语文阅读教学。例如《苹果落地》一课,教材穿插了两幅图画:一幅是苹果落地图,一幅是牛顿静思图。在教学时,我先引导儿童观察两幅图画,结合文本内容给两幅图画起一个名称,再发挥想象,再现当时牛顿是怎么想、怎么做的,从而不断地将儿童引向深入,激活儿童思维。
2.2融合儿童生活激发兴趣:儿童阅历较少,缺乏足够的语文积累,小学语文教师在设计语文教学内容时,要善于将语文教学内容与儿童的生活结合起来,促使儿童借助生活经验进行学习迁移,从而弥补儿童不足,提升语文教学效率。例如《我必须去》这篇文章,本文一个重要教学目标是激发儿童守信意识,培养守信美德,我就结合角色翻转法引导儿童进行理解,假如你是敬老院的老人你会怎样想,再利用生活中守信的事例,促进儿童理解。
2.3选择适合儿童的游戏法:儿童视野下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举措是选择适合儿童的教学法,从儿童的认知特点出发,贴近儿童学情实际,例如游戏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游戏教学是深受儿童喜爱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寓教于乐,注重儿童参与,使儿童在游戏活动中感受到语文学习之趣,从而培养儿童语文学习的热情,使儿童爱上语文。例如《想飞的乌龟》一课,对于乌龟的做法儿童容易产生意见分歧,我就引导儿童展开辩论赛,将儿童分为两组,组织儿童根据文本、结合自己的体验展开辩论,在辩论游戏活动中初步培养儿童辩证思维。
2.4角色扮演深化儿童体验:儿童生性活泼好动,参与欲望强烈。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儿童参与角色扮演,使儿童在角色扮演中获得真切体验,侵入到角色中,透过语言去触摸角色,增强儿童感性认识,发挥儿童感性思维丰富的优势。例如《丑小鸭》这篇童话,这篇童话故事性强,深受儿童喜爱,但是要使儿童领会其中蕴含的道理,需要教师基于儿童实际优化教学方法。
在教学设计时,我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先引导儿童梳理文章中涉及到的角色,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角色进行表演。为了激发儿童的参与愿望与好胜心,我采用角色竞赛法,儿童需要对自己选择的角色进行解说,谁出喜欢这一角色的原因,谁的原因最棒,就由谁扮演这一角色。这一教学设计,正是基于儿童视野,从儿童的认知特点出发,给儿童足够的时间自主解读文本,激发儿童自主意识,儿童的学习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
3结语
总之,儿童视野应该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共识。小学语文教师要树立明确的生本观,将儿童作为语文教学的一切出发点,基于儿童语文学习需求、认知特点、学习兴趣与能力等,不断优化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唤醒儿童语文学习兴趣,激发儿童主体意识,全面提升儿童综合素质,为儿童终身语文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吉银.小学语文教学要有儿童视野[J].中国教育学刊,2011,(09):78-79
6.小学儿童诗教学设计 篇六
小学生认识事物带有很大的形象性,只要提供较多的具体事例,使他们在思维过程中积累起丰富的感性材料,就可以帮助他们逐步学会抽象出数学概念的方法。基于这种状况,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儿童观察力显得尤为重要。
在培养儿童观察力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不仅观察事物的表面现象,而且要透过现象观察事物的本质。要指导他们逐渐懂得看问题应该从什么角度看。同时,要教会他们特别注意进行分析、比较。例如:在讲对长方体、正方体认识的时候,教师手里拿着一个长方体教具告诉学生,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几何图形长方体,然后要求学生观察后说一说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长方体的?教师将学生举出的物体贴在黑板上,再引导学生观察,使学生认识到虽然这些物体的形态、大小不同,但都是长方体。这时,学生只看到了长方体的表象,在这个基础上,还要引导他们观察长方体的本质特征。可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将课前准备的长方体物体拿出来,要他们从三个方面观察(面、棱、顶点)长方体共有几个面?有几条棱?相对棱的长度怎样?有几个顶点?然后由各小组报告观察结果,教师将这些数据分别板书出来。据此,教师进一步要求学生观察长方体有什么特征?这时已有许多学生能够说出长方体的本质特征就是: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面的面积相等;有12条棱,相对棱的长度相等,有8个顶点。教师在肯定了学生对长方体的认识后,把几种长方体斜放在不同的位置,问学生是否还是长方体?通过观察,学生认识到判断长方体要看面、棱和顶点,与放置无关,这样就加深了对长方体本质特征的认识。这时教师拿出正方体教具让学生再观察,并说出现在这个形体与长方体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观察后,学生认识到它们都有6个面,相对面积都相等;都有12条棱,相对棱长度相等;都有8个顶点。不同点是长方体每个面一般都是长方形,而这个形体,每个面都是正方形。由此引出正方体的概念。
为了把问题引向深入,接着教师拿出一个长方体活动教具问学生这是什么图形?当学生肯定是长方体后,教师把长方体切下一块变成正方体问:“这个图形是长方体吗?”在仔细观察后学生发现,现在6个面都是正方形了,并且其它都符合正方体所有特征,所以说:“不是长方体,是正方体”。到这时,学生的观察能力有了进一步发展,已能在变化中观察出本质特征。为了巩固成绩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教师又拿出一个泥做成的长方体,然后请学生观察并想一想从哪里切下后,可转化为一个正方体?有的说:“6个面都是正方形时”。有的说:“棱长都相等时”。有的说:“长、宽、高都相等时”。至此,可以说学生已从观察表面现象发展到观察本质特征,同时比较牢固地形成了关于长方体、正方体的概念。这种先用教具给学生一个清晰的形象,再通过语言的解释,使学生在观察、比较中建立形体的概念,学生易于接受,又发展了观察事物的能力,教学效果较好。贵州省黔东南州麻江县碧波乡又诗小学
7.浅析小学美术儿童画教学 篇七
一、儿童绘画的特点
通常我们把儿童期界定为3~12岁, 其中, 4~9岁是典型的儿童心智期。通过对儿童绘画作品的分析, 儿童的心智具有“现实性”和“泛灵性”特征。所谓的“泛灵性”指儿童总是赋予物质世界以心理的特征, 正如他们总是赋予心理存在以物质的特征一样;反过来, 在他们眼里, 物质世界似乎是有心理活动的, 是有人性的, 他们不会根据物质世界自身的规律来解释世界, 而是根据自己的想法和愿望来判断事物。儿童在绘写涂画过程中, 锻炼了手、眼、脑协调能力和操作能力及其思维开发能力, 他们通过绘画活动去发现美、创造美, 在获得美术绘画技能的同时, 其观察、记忆、想象、创造等诸多基本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儿童画充满着天真烂漫、稚拙、单纯的情趣, 是孩子认识生活, 展现其心理活动的真实写照。绝大多数儿童不能很好地用语言来表达他们的内心世界, 然而就在他们信手涂鸦之间, 真正的艺术便诞生了———这就是艺术, 属于孩子的艺术, 也就是我们谈到的儿童画。儿童对观察对象所产生的理解是肤浅的, 他们的知觉主要由刺激物的特点和个人兴趣、爱好所决定。他们基本上只专注对象引人注目的地方, 一开始只会对局部发生兴趣, 忽视对象的整体, 观察事物常常笼统、模糊, 较注意事物表面的、明显的、无意义的特征;对事物间细微的差别难以觉察, 不能表述, 往往看不到事物之间的关系, 更不善于揭露事物的有意义的本质特征。
二、儿童绘画的表达方式
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 我们通常是通过儿童的语言以及肢体动作来体会他们的想法和内心世界的, 但是, 儿童也可以通过绘画来表达他们的内心世界。因为儿童绘画是非理性的, 是即兴发挥的, 也就是以随着感官所接触到的事物为蓝本, 采取看到即接收, 接收即表达的方式来表达他们对自然界的感知。由于天性使然, 加之对新事物的感知, 儿童在创作过程中往往是随意地表达, 这种无拘无束的画法不仅是他们外在兴趣的表达, 更体现了艺术的真谛——毫无修饰、回归自然。他们的画放任自流、随意发挥、超越想象、超越规则, 这种表达方式完全是“原生态”画法, 不追求“活灵活现”, 不追求“大家风范”, 只在于“即兴发挥”, 只在于“本能感知”, 运用他们独特的表达方式来表达他们的内心世界, 以及天真烂漫的思维。
在美术教学中, 儿童画是儿童们用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以及简单的表达方式把他们所感知到的大千世界复杂的景象, 通过儿童天真的思维加工器, 抽象概括成他们自己的独特的、简便易学的绘画符号。这种符号的基本特点是:一笔一个结构, 一笔一个画面, 再反复地形成图形, 最后构造成他们自己的绘画。儿童画有其独到的表达方式, 他们的画不合常理而又有画理, 无意中与自然相通, 与画道相契。儿童画以心灵智慧为笔, 以独特感知为墨, 通过简单勾勒, 来画万事万物之相, 之后又反过来以万事万物之相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这样就做到了心与万物的相通。只要我们教师能够仔细分析他们勾勒的简单线条, 就不难发现其中的特点。如果把这个规律“编译”出来, 将会看到儿童画造型的奥秘。那就是儿童在创作过程中, 使他们所认知的世界万物通过情感得以表达、得以宣泄。
三、提高儿童画学习兴趣
1. 培养学习美术爱好
从一定意义上说, 培养儿童学习的兴趣比教给他知识要重要。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要真正地让孩子领略绘画领域的乐趣并重视学生成功感的培养, 学习兴趣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 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爱好。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多举办活动, 适当表扬, 不断肯定学生的优点与成绩, 用欣赏的眼光对待学生。只有这样, 才能使得学生以愉快的心情来共同配合老师的指导教学, 达到师生双边活动的高度统一, 达到兴趣与爱好的融合、情感与知识的升华。
2. 保护儿童绘画天性
儿童画本身的特点就是自由涂鸦, 随意表达。自从儿童对外界事物有感知以来, 就会运用简单的线条、鲜艳的色彩来非常自由地、轻松地, 甚至放肆地表达他们的内心世界。这是发泄自己心中的感觉, 是最难得的童心流露, 是最原始的创造活动!尽管在有些大人的眼里, 他们的即兴之作简直就不像画。但是, 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原始的“涂鸦”, 有了他们对世界的独特感知, 才会有将来丰厚的绘画底蕴以及独特的思维模式, 才会有将来惊人的创造和想象。因此, 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我们一定要注意并保护孩子的绘画天性, 保护他们的创作之源。
四、实施儿童画教学的意义
前面提到, 儿童美术教育是人的基本素质教育中的一种, 是促使儿童用绘画来表达他们的认知, 发展他们的思维和表现能力的学科。绘画可以扩大儿童的视野, 增进儿童的体验。与此同时, 儿童在绘写涂画过程中, 锻炼了手、眼、脑协调能力和操作能力, 以及思维开发能力, 他们通过绘画活动发现美、创造美, 在获得美术绘画技能的同时, 观察、记忆、想象、创造等诸多基本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 我们一定要知道儿童画教学的目的, 在于要通过儿童思维方式的表达工具之儿童画来体会他们幼小的内心世界, 了解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对不同事物的自我感知、自我表达的方式, 以及绘画时所体现出来的独创的思维模式, 以发挥他们天真的童趣, 并促进儿童心智的全面发展, 最终使得孩子们能够身心全面进步, 能够完美地度过美好的童年时光。
教儿童画画, 重在启发、引导, 重在激发儿童学画的兴趣。孩子只有始终保持对美术的浓厚兴趣, 才能在轻松的环境中学到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潜移默化中各方面的能力才能得到培养。但是, 简单的挖掘是不够的, 教师还需要引导和帮助学生从自己的作品中寻找优点, 汲取知识, 建立自信, 建立兴趣, 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 教师也要学会寓教于乐, 能够让孩子在体会绘画乐趣的同时也能够真正地感知到学习的乐趣。只有这样, 才能够真正地使得孩子们能够长期、持久地热爱绘画, 能够认真地体会绘画给他们带来的乐趣。
总之, 儿童画是孩子们感知世界的一个窗口, 儿童画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教师不但要体会儿童们的内心世界, 还要体会他们的喜、怒、哀、乐, 同时还要使其掌握绘画造型的特点和绘画发展的规律, 并立足于儿童的兴趣、经验和技能的实际情况, 进行有效的引导和启发, 鼓励儿童积极探索, 不断创新, 充分体验创造的成就感与满足感。只有这样, 才能使儿童的创造潜能得到更加有效的培养和发展, 才能使得儿童能够更好地发挥他们纯真的天性来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朝华.儿童画创作中的线条语言[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 2005, 22 (1) .
[2]王胜选.从“儿童画”看其审美心理[J].艺术探索, 2007, 21 (1) .
[3]容州.儿童画的特点及教学[J].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 18 (3) .
8.小学特殊儿童的语文教学 篇八
一、特殊儿童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
语文学科与社会人文联系紧密,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是启发学生语言能力运用和入门的过程,也是文化积累的起始阶段。因此,对特殊儿童开展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帮助特殊儿童获取知识和学会交流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是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水平的过程,还是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五千年繁荣文化的过程。在特殊儿童学习语文时,教师要帮助他们从生活出发,感受语文学习中蕴含的真善美,充分挖掘和利用阅读文本中的人文资源,引导他们构建自己的情感世界和精神世界。特殊儿童语文教学,教师一定要体现出对特殊儿童的关爱和照顾,不能够像对待视听、表达能力正常的儿童一样,对孩子有过高的要求。同时,还要发动家长倾注更多的关心在孩子身上,及时给予其陪伴,通过多沟通和多交流的方式,打开特殊儿童的心扉,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二、特殊儿童语文教学的措施
1.适度增加基础教育的具体内容。国家教育部在《以教育科研为动力全面推进“十五”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十五科研课题评审”后记》中提出,为了加强特殊儿童的人教版《语文》学习水平和运用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感受语文学习中的快乐,残疾儿童应该和正常儿童一样受到学校和社会的关爱,同时加强对小学特殊儿童群体的重点照顾。为了更好地提高特殊儿童语文教学水平,教师应该积极参与日常的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教师必须从自己的言行举止做起,促使特殊儿童自身品德修养的提高。首先,要教会特殊儿童尊敬老师,从而更好地弘扬我国传统美德中“尊师重教”的优良文化。要教会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要通过人教版小学《语文》学习,增强特殊儿童学习的自信心,让他们感受到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温暖,使他们的身心更快更好地融入到社会生活中去。
2.有效利用课余时间强化学习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布的《201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通过针对小学一年级至三年级总共220个小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小学生群体中,70%有比较充足的课外阅读时间,每个月阅读短篇文学作品在10篇以下。但是,还有30%的小学生缺乏充足和有效的阅读课外作品时间,休息时间被大量课外作业安排所占据,这部分的学生每个月阅读短篇文学作品的总量被挤压在3篇左右。当前的小学生课余休息时间整体呈现出较为充足的状态,但是有效利用的程度不容乐观。对于特殊儿童这个群体,教师应该发动家长充分利用这些课余休息时间,通过配合学校教师进行互助教学,实现对特殊儿童小学语文学习的辅助性帮助。教师应该在特殊儿童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注意对孩子阅读社会新闻图片和报刊能力的培养,强化学生的记忆能力,只有让学生在文段信息中发现人与自然的不同,才能够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生活中的各种社会人文现象,让特殊儿童的语文知识素材积累更加丰富。
3.提高特殊儿童的语文感知能力。在对特殊儿童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发动家长通过《天气预报》的播放和编导讲解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比如,中央电视台第一频道每天晚上黄金时间会播放《天气预报》节目,在这个电视节目播放时,家长可以让特殊儿童感受到什么是天气,并通过室外气温的实时情况介绍,让学生结合自己身体的感悟情况,体会到四季交替过程中的天气活动特点。然后,通过陪同特殊学生收听(或者收看)节目的方式,让学生对中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记忆,帮助学生厘清天气预报之前的地理脉络。与此同时,家长也可以配合电视节目中的地区天气中的“晴雨”“湿度”“风力”等预报介绍,让学生对天气变化有比较直观的感觉和初步的印象。配合介绍中优美的动画展示,让特殊儿童感受到“雨水”“雪花”“霜冻”等不同气候的特点,既能够提高特殊儿童感知环境变化的能力,又能够提高他们的词汇量和有关名词的理解水平,还能够强化他们与外界环境的联系,增强特殊儿童与陌生人群沟通交流的信息,感受到大自然变化的神奇,为初步实现儿童塑造“世界观”,进而形成“价值观”和“人生观”的目的做点铺垫性的工作。
9.小学儿童诗教学设计 篇九
【摘要】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是小学生最先接受的知识,在小学阶段培养文学素养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热爱。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学习成果。
【关键词】想象力;素质;修养;人格
(1)我们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影响学生最深远的便是与学生朝夕相处的老师。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教师所呈现出的世界观价值观也影响学生的人生道路。教师需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儿童文学素养,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理解儿童。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天性,让学生积极的学习。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始终保持热情,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教学。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适当引入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让课堂充满活力。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教师要充分了解每位学生,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真正的做到对每位学生负责。为促进儿童文学素养提升,老师首先应该加强自身学习,不断积累和丰富知识,让自己的知识变得更加渊博,能熟练掌握并应用儿童文学作品开展教学工作。要善于利用课余时间扩大阅读量,促进儿童文学素养提升,丰富知识储备。除了阅读经典作品之外,还要了解和学习当代儿童文学作品,把握时代脉搏。增进所学内容与小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方便学生理解和接受知识,更为有效的开展教学活动,进而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果。
(2)语文教师应该是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化身,带领学生在儿童文学的世界里翱翔。儿童的眼光是天真无邪的,他们的思想没有任何世俗的杂念。我们说“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堪称甲桂林。群峰倒影山浮水,无山无水不入神。”当我们学习《桂林山水》的时候,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尽情欣赏祖国大自然的美景。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当我们置身于这美景时我们的所想所感。同时教师也可以给学生选择一些适合的课外读物,在课外阅读中,学生不仅可以开阔自己的眼界,还可以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例如《鲁宾逊漂流记》,在这本课外书中,我们可以想象一个人在一座孤岛上生存的各种情景,可以让学生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如果是自己,在一个小岛上,我们会怎样的生活?在岛上鲁滨逊凭借自己顽强不息的劳动与大自然作斗争,在克服了最初的悲观绝望情绪后,立即投入了自力更生、征服大自然的斗争。在艰苦的条件下,每做一件事他都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和很长的时间,但他从不气馁,不断尝试,直至成功。主人公勇于向困难挑战,打不垮,压不弯,压力越大越要坚强,这样勇于斗争、勇于行动、勇于挑战、勇于追求,勇于探索的鲁滨逊精神是不是更加值得我们学习呢?
(3)阅读大量的儿童文学作品,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发展学生智力。“在教学中要发掘人的潜力,就是要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这就要从了解儿童、理解儿童开始。”小学生的特点是单纯善良,像一张白纸。这样我们应该合理运用学生的这一特点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小学语文教材里的《小萝卜头》这篇文章时,小萝卜头在敌人的监狱里关押了8年,8年中小萝卜头吃不饱饭,不知道糖的滋味,也没有机会去读书,学习,那么我们可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想象一下小萝卜头在监狱中的生活,他每天会想些什么?他有什么愿望等等。通过这样的想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我们现在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学习是不是很幸福?我们是不是应该努力的学习,让我们的祖国更加的繁荣昌盛。
(4)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修身养性,培养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我们说“教书育人”,我们应该学会怎么做人再去做学问。大量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可以影响学生的发展。例如《弟子规》,这一本书,可以说完全融入儒家经典的精华。从“学而篇”摘录的一章叫“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就是教育我们首先为人子女要以孝为先,而后是学习怎样做一个“忠、义、理、智、信”之人,最后才是我们学习知识的方法。我们国民的素质有待提高,就要从小抓起,在小学阶段就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抓起学生的素质教育。
综上所述,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积极重要的意义,提高儿童文学素养,是所有小学语文教师提高职业素养的基本途径与根本动力。少年强则中国强,祖国的繁荣昌盛是需要正在成长的最具生命力的学生去实现和完成的。只有培养出具有高素质、高人格的学生,才能为祖国的发展添砖加瓦。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更是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儿童文学修养,更好的引导学生学习。
参考文献:
[1]王月华.试论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1(8):63.[2]谢红仙.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现状调查与分析[J].语文学刊:基础教育版,2011(16):147
10.小学儿童诗教学设计 篇十
2.2开展小组合作,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在新课改实施以后,各种新的教学模式便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出来,而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就是非常受欢迎的教学模式之一。在留守儿童的语文教学课堂之中,很多学生的性格都是比较沉闷的,不敢向教师请教问题,在课堂上也鲜少和其他学生交流,为了有效的提升语文教学成果,使得学生们能够敞开心扉,教师可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教学。比如在学习《那桥,那河,那船》这篇文章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对文中的优美句子进行赏析,因为学生之间的话语总是可以有很多的,将学生安排在一起进行探讨,可以使那些在课堂上害怕发言的学生在组内进行发言,详细的表达出自己的课文的理解,这样小组内的学生就会给予肯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同时对于那些不理解课文的学生来说,在听了小组同学的发言后,可以有效的促进自己的理解,从而让学生之间形成共同的成长进步。还有就是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身份总是存在一定的权威性,让很多学生都不知道在课堂上该如何和教师相处,但是和同学在一起的时候,学生的心情是愉快放松的,因此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可以有效的帮学生敞开心扉,让学生自觉投入到语文的学习当中。
2.3巧借农村资源,设计有乡土特色的语文活动:在农村留守儿童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来开展情景教学,满足学生的学习心理,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生活在农村的学生在很多方面都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比如他们对于自然的了解、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创新能力等是城市学生无可比拟的。教师可以在高年级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充分的利用学生的这些优势,让语文活动的开展更加丰富有趣,有效的激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例如在学习五年级下册的《春》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描述一下农村的春天是怎样的,在春天的时候学生们都有哪些好玩的时,成人们会在春天干哪些农活,因为这些都是学生身边的事,所以学生在交流讨论的时候就会特别的积极,既能打开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让学生通过探讨加深对文章的认识,有效理解课本知识内容。总之,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方面的投入力度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应该在教学中积极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使得留守学生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都能获得健康的发展,将学生培养成一个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秀玉.语文情感教育对留守儿童情感缺失弥补的实践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4.
[2]吴爽.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农村留守儿童积极人格构建的路径探究[J].企业技术开发.2013(Z3).
11.小学语文儿童诗歌教学的实践研究 篇十一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诗歌教学 儿童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043-02
小学语文儿童诗歌教学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塑造艺术修养和文化品格。诗歌凝练了人类语言运用能力的精华,对于诗歌的研究将使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得到提高。我们要在小学语文诗歌教学中不断的探究和摸索有效的教学方式,在实践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文化素养。
一、儿童诗歌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诗歌整体性
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诗歌的讲解时喜欢把诗歌拆开来理解,一句一句的为学生讲解诗句的意思,以便学生能够更容易地进入学习状态。但是诗歌艺术毕竟是有着自己的整体性的,诗歌整体的意蕴并不是诗歌各部分含义的简单相加,只有对诗歌整体综合起来理解才能让学生真正了解诗歌的原意。有时一整节课上完了,所有的句子都已经解析一遍,学生却对诗歌的内容似懂非懂,把握不了中心和重点。
(二)缺少儿童的视角
能够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诗歌一定是最优秀的作品之一,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这些诗歌往往都是从成年人的成熟审美视角来看的,小学学生未必能够很好的领会其中的含义。儿童理解世界的方式与成年人是不同的,从儿童的视角来选择和讲解诗歌才有可能让儿童达到充分理解的程度。在进行诗歌学习时,儿童不是诗歌世界的过客,而是要真正融入诗歌世界之中,用他们能够理解的方式领略诗歌的魅力[1]。
(三)教师对诗歌的理解缺乏深度和广度
诗歌是凝聚着人类智慧和情怀的艺术作品,拥有着巨大的深度和广度。只有在深度和广度上对诗歌进行充分挖掘,才能更好的掌握诗歌的精髓。但是许多教师对于诗歌艺术缺乏研究,对于诗歌作品理解不深,对于诗歌的技巧和内涵缺乏思考。
(四)对诗歌的课外阅读缺乏指导
诗歌修养的积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大量的诗歌阅读才行。但是诗歌教材的容量有限,智能挑选出最优秀的几首作为示例。加强小学诗歌教育,必须在教材的基础上提高阅读量,这需要教师在课外为学生们进行诗歌阅读指导。对于教材内的诗歌,也要让学生进行充分的预热,由教师指导学生正确的诗歌阅读方式,只有对诗歌有了基本的认识和熟悉度之后,学生在课堂上才能高效的学习[2]。
二、儿童诗歌教学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缺乏诗歌资源
诗歌,是诸多文学体裁中是门槛最高的一种,不如其他的文学体裁普及。诗歌在理解上有天然的难度,教育界对于诗歌的培养并不十分重视,导致相关的资源非常缺少。许多人存在着学习诗歌没有用的错误思想。目前在教材中,诗歌所占的比例非常低,远远低于叙事文和散文,即使是出现了也没有受到重视。在课外阅读中,诗歌同样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二)教师的差异性
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方法,也有不同的教学理念。教师的教学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诗歌教育的水平。有的教师擅长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在讲解诗歌时为学生提供丰厚的文化背景,提高学生的思维联想能力。有的教师偏重于诗歌之中的优美语言,尝试着引导学生发现诗歌中的语言运用技巧。还有的教师则重点培养学生的精神品质,诗歌成为了良好品质的载体。不同的教学理念最终让学生走上了不同的学习方向,对于诗歌的理解也大有不同。
(三)来自学生的因素
小学生正处于认识世界的阶段,比较活泼好动,缺乏自主性,容易被其他的东西吸引,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在同一件事上,需要教师不停的吸引注意力。儿童的思维也与成年人不同,他们缺乏理性思维,但是形象思维特别发达。这让他们在诗歌的理解上有着与成年人完全不同的方法。
三、改进学校语文儿童诗歌教学的对策
(一)补充诗歌教学的内容
利用图书资源和互联网资源为孩子们尽可能多的搜集诗歌资源,同时要组织教师培训,让小学语文教师的诗歌艺术功底快速提升,为孩子提供更高质量的诗歌教育。
(二)把握诗歌教学的综合性及整体性
在进行诗歌讲解时,不能仅仅把诗歌拆开了、掰碎了就行,而是要从整体上来把握诗歌的精神价值,引导学生去发现诗歌的美好。为学生讲解诗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有助于学生更好的领略诗歌魅力。
小学正是儿童学生成长的关键阶段,小学时期的语文诗歌教育直接影响了学生日后的文化修养和审美能力。本文针对儿童诗歌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究。
参考文献:
[1]张春娟.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教材诗歌教学策略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12.小学儿童诗教学设计 篇十二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现状
(1) 存在功能上的认识偏差。相当一部分的小学语文教师错误地认为儿童文学所具备的功能只是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而实际上儿童文学绝非只是有助于作文水平的提高。在很多教师和家长眼中, 如果对作文不能提供立竿见影的直接帮助, 那么就会被摒弃和忽视。不可否认的是, 儿童文学阅读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但是儿童文学的作用及功能并非仅仅如此, 不仅有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 更重要的是能够将学习的乐趣给予学生, 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情感和心灵, 发展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想象能力。还有些教师将道德说教看作儿童文学主要的教学功能, 使得儿童文学教学的开展受到限制。
(2) 正确的引导不足。通常儿童文学作品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 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多元地进行解读。但是, 多元解读并非就是说随意地解读。如在《去年的树》这篇儿童文学作品进行讲解时, 教师应当对文章主旨进行多方面、完整地加以解读, 尊重学生独特的见解和富有童趣的视角, 然而, 很多教师却忽视了这一点, 对学生的正确引导缺乏, 对学生整体划一, 这便使得学生在解读作品上偏离了方向。另外, 教师在儿童文学作品教学中, 要么是硬拽生拉学生将自己明确要求的理解深度达到, 要么是满足于个人对文本理解的展示, 导致学生“误读”了儿童文学作品。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儿童文学作品教学的有效策略
(1) 正确认识儿童文学作品教学的作用。审美功能是儿童文学的一种首要功能, 智力开发功能、教育功能及认识功能等均从属于审美功能, 而小学语文教学中儿童文学的作用主要是文学教育作用。即便是语文课程标准没有将文学教育的目标明确, 但是语文教师应当重视其人文内涵, 提高文学教育的地位, 正确认识儿童文学作品教学, 最大限度地发挥儿童文学作品教学的文学功能, 以便于从根本上提高小学语文儿童作品教学的效果。
(2) 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在小学语文儿童文学作品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当借助于氛围环境的熏陶、主题活动的影响、学科教学的渗透、评价表彰导向等一系列措施进行融化、转化、感化。儿童文学作品教学的重要内涵就是将适合学生发展及成长的儿童文学作为主要媒介, 通过教师的点拨及启发, 在主动状态下促使学生将人文精神的发展实现, 进而使学生逐渐形成能够用自己语言来感知世界的一种能力, 并且将对待他人、对待世界的人性关怀态度最终树立起来。一方面, 教师的工作态度、精神面貌、心理状态和言行举止等要切实进入状态, 在儿童文学作品教学中, 教师的言行举止要具备感染力、生动性和形象性, 精神要饱满, 以此更好地带动学生;另一方面, 要注意教室环境的布置。按照儿童文学作品的具体需要, 可以布置书法作品、展板、图画、鲜花等饰物于教室, 还可以利用音乐的播放或者桌椅的摆放等, 来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3) 联系生活实践, 加强朗读指导。正是因为儿童文学作品是学生语文学习的良好语言材料, 因而在小学语文儿童文学作品教学中, 教师要尤其重视学生的朗读指导, 要以充满感情且独特的语言吸引学生。例如:语文教师在儿童故事方面的文学作品教学中, 应当明确教学的重点是课文的朗读及认字, 要让学生在富有内涵且有趣的故事中自主地领悟和阅读, 体会作品中所蕴涵的道理, 以此在学字的前提下, 使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和理解加深, 在生活实际中使学生体验作品中的深刻涵义。首先, 要注重方法的指导, 让学生通过字典识字, 教师采用教学课件的演示将学生的写字兴趣激发出来。其次, 要注重生活体验。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教学情境的创设来让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让学生联系生活, 亲身感知。第三, 要重视情感的渗透。教师要将各种有效的途径利用起来, 对有利的教学情境加以创设, 将文本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拉近, 让学生尽快地融入到教学情境中, 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 掌握作品中的知识点, 提高素养和水平。
总之,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 鉴于儿童文学作品教学的重要意义, 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尽快将传统教学模式摒弃, 高度重视儿童文学作品教学, 充分发挥儿童作品教学的功效, 并且探寻有效的教学途径, 从而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一鸣.小学语文教学中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现状及对策[J].散文百家·教育百家, 2012 (12) .
[2]范洪丽.儿童文学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研究[J].课外阅读, 2013 (4) .
[3]王伦.语文教学研究中儿童文学的融入[J].小作家选刊, 2013 (5) .
13.小学儿童诗教学设计 篇十三
建瓯市建安小学福建建瓯353100
【摘要】小学一年级五、六岁的孩子正是处在涂鸦的末期,他们具有单纯、随性、多样的特性。在美术教学中,注意对这个时期儿童的引导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仅能极大地培养他们的想像力、创造力、开发的潜能,而且能让儿童都体现自己独特的个性,在创造的过程中享受创造的快乐和成果。
【关键词】小学美术涂鸦末期美术教学引导
儿童美术教育,许多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研究分析,也得出了许多宝贵的结论。无论是从中国美术教育家还是从外国美术教育家的分析研究结果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这样大致相同的特点。“涂鸦期”被划分为儿童美术发展的阶段之一。而且大部分研究者都把它作为第一个发展阶段。这完全可以说明“涂鸦期”是小学低幼儿童美术发展的初级阶段,是孩子进行画画行为的起点,也是儿童美术教育中的重要阶段。笔者长年从事小学低年级教学,对这一涂鸦末期儿童的美术学习进行了研究,感受颇深:
1小学一年级学生正处在儿童的涂鸦末期
“孩子们都是艺术家。”这是一位美术教育家对儿童画之原始美发出的由衷感叹。孩子们都喜欢涂涂画画,对他们而言,画画没有目的,而是一种情感的表达、语言的延伸。那是他们自己的语言――被称作涂鸦的语言。
小学一年级学生五、六岁,正处在儿童涂鸦的末期。孩子在新学年、新同学、新环境下,他们的涂鸦本性会又一次重新爆发,比之在幼儿园涂鸦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期间老师、家长应该应势利导。
案例:明明从小就喜欢画画,上小学一年级时,爷爷给妈妈说应该尽早地给孩子报个什么绘画辅导班,进行正规的训练,打好扎实的基础,说不定孩子以后就能在绘画方面有大的发展。做画家也不知不觉成了大家对明明的期望。在辅导班老师的培训下,明明比别的孩子画得都好。这一点让大家都特别兴奋,自然地,对明明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一天,爷爷让他给自己画一幅像,爷爷坐在明明对面,满怀期待地等着明明的“成果”。没想到,爷爷看完明明的画以后,皱着眉头说明明画得不像,比如把他的头和嘴画得太大,眉毛画得太浓等等。但是,老师看到这幅画后,还表扬了明明,说明明画得生动富有想象,画出了爷爷的特点。
人们开始用对待成人绘画的眼光去衡量孩子们的“作品”,往往只看形象是不是准确,画面是不是漂亮。其实,画画只是一种形式,其目的是训练孩子们去想象、去表现、去获得创作的能力,而非锤炼他纯熟的绘画技法。这个时期的儿童在创作题材上,还是善于表现成人所不易注意的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是现实与理想的结合,带有很强的想象成份。他们画自己,而画面上的自己经常出现在想象的特殊环境之中,如与外星人、机器人、拟人化了的小动物们在一起。他们没有去过海底和太空,却爱画海底的世界,喜欢描绘天外的世界,在儿童涂鸦末期,我们看到了孩子未来的希望。
2儿童涂鸦末期在小学低年级美术教育中的重要性
14.小学儿童诗教学设计 篇十四
摘 要:本文分析了儿童文学的重要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以及应用策略。
关键词:儿童文学;小学语文;重要性;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8-301-01
一、前言
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科学运用儿童文学能够大大提升语文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素质能力。
二、儿童文学的重要性
1、儿童文学在教育中的重要性。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儿童文学作为文学的一个重要的独立分支、特殊的门类,与成人文学一样,也是反应社会现实生活的。因此,儿童文学作品中蕴涵的丰富信息,不仅仅有作家童年的记忆,也囊括了民族文化、历史知识、社会形态、文化传统等等。小学生们在阅读作品过程中,在得到愉快的精神享受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吸纳了人类文化精髓、丰富了自身的文化底蕴。
2、儿童文学对于小学生精神构建的重要性。别林斯基曾指出,“儿童读物的宗旨应当说不单是让儿童有事可做和防止儿童沾染上某种恶习和不良的倾向,而且更重要的是,发扬大自然赋予他们的人类精神的各种因素――发扬他们的博爱感和对无尽事物的感觉。”因此,儿童文学作品中传达的是“以善为本”,颂扬的是人类共通的基本美德,如勤劳、勇敢、诚信、不畏困难、宽容等。这对于提升儿童的思想境界、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习惯起着积极的作用,也促使小学生塑成健全的人格。
3、儿童文学对于儿童阅读能力的培养。小学教育是儿童启蒙教育的关键,小学语文教育不仅要教会孩子们读书识字,还要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道德意识的教育,更是承担了引导小学生汲取人类文化精髓、培养小学生的人文素质的任务。儿童文学的独特性在于其基本受众是儿童,语言明快、形象生动,符合儿童的心理发展并能被儿童认可及接受。小学生在阅读儿童文学的过程中,不仅获得了对作品的理解和欣赏,更能掌握基本的汉字和语法知识,汲取充盈的语言养分,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
三、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
1、没有把握儿童文学的文体特点。儿童文学作品包括多种不同的题材,而小学语文教师对儿童文体基础知识的了解度不够,经常出现应用固定教学模式对不同题材的文章进行讲解的问题。例如:对童话体裁的课文进行讲解时,只认识到虚构、夸张及叙事等文体特点,但缺乏对文体知识内涵的分析;在童话题材文章中应用的修辞方式只是做了简单的阐述,学生不能从其中认识到夸张、幻想手法都是写作表现方式,彼此相互映衬才能凸显童话题材课文的涵义。
2、没有把握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同其他文学作品存在很大的差异,儿童文学作品具有其独特的美学品格,如果教师儿童文学素养不高,就无法感受儿童文学作品的艺术个性,从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忽视儿童文学课文的美学特质。具体体现为:(1)使儿童文学课文教学过分成人化。教师以成人的角度看待儿童文学课文,通过成人的思考方式、心理理解课文的主旨,必然会搀杂着一些利益、世俗的思想,过分成人化会丧失儿童文学作品本身的价值;(2)儿童文学作品教学只重视工具性。小学语文教师在讲解儿童文学作品时,没有将其看待成儿童文学课文,应用传统的教学手段,硬性要求学生理解文章中字、句、段的含义,机械式总结文章主旨和线索,单方面重视工具性,这不仅会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失去了儿童文学应有的美学特质,导致教学过程枯燥乏味。
四、加强小学语文中儿童文学的运用策略
1、注重儿童文学和成人文学的不同,从儿童发展水平出发展开教学。儿童文学的主旨是“以善为美”,通过简短的故事向学生传递一些基本的道德,由于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儿童文学的一个故事只传递一个基本的道德,例如《汤姆?索亚历险记》塑造的是一个可爱的孩子不断寻求新事物,追求自由公道的世界,追求友谊。这也是儿童文学区别于成人文学的本质特征,成人文学“以真为美”,强调在现实生活中道德的实践性和可行性,强调道德的现实转化,而儿童文学则侧重于道德观的塑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儿童的思维发展特点和生活经验,从儿童出发进行道德的渲染和教育,引导学生习得明确的是非观念,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
2、利用儿童文学的特征,促进学生思维和想象力的发展。小学语文教材内容的80%是由儿童文学构成的,儿童文学的语言和内容特点与学生的思维发展特征相吻合,这是促进小学语文课堂有效开展的重要前提。教师要充分发掘儿童文学的内涵,发挥儿童文学语言和思想的启发性,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展开想象,从而形成互动的课堂。例如,《庐山的云雾》,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没有亲眼见过庐山,庐山的云雾学生没有身临其境的感知,因此庐山云雾的感受一方面是通过文章的语言,而另一方面则必须通过学生想象的感知。这时,教师借助音乐,引导学生在意境中听本课的朗诵,并闭起眼睛感受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庐山云雾的美景逐渐立体起来,在借助文章语言解释自己图画的过程中,学生逐渐掌握基本内容,并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感受语言的美丽。
3、发挥儿童文学在课外阅读中的作用,丰富学生的语文学习。语文知识的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无论是字词句的准确使用、语文文本的理解、语言的表达和写作以及文学知识的积累都是一个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过程。单一的课堂学习,无法实现语文知识的丰富性要求,因此,语文的学习必须突破课堂的时空界限,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展开语文文本的阅读、文学知识的写作以及语言的表达。课外阅读是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教师和同伴的监督,阅读的有效开展大多依靠于文本内容丰富性,儿童文学的内容简单语言精练,通俗易懂,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儿童文学促进学生有效展开课外阅读,包括引导学生学儿童文学文本,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
五、结束语
总之,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巨大的。我们要注重教学过程中加强儿童文学的应用,发挥儿童文学在课外阅读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5.小学儿童诗教学设计 篇十五
关键词:形象思维,逻辑,小学作文,教学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 小学的教学水平也提高到一个层次。具体表现为:小学教学逐渐放弃了以往填鸭式的机械教学法, 转到以“趣”、“真”“活”“实”为特色的教学上, 从书本教学逐渐转移到生活教学的轨道上, 这点特别体现在小学的作文教学上。
一、儿童的思维发展规律
所谓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儿童的思维是人类思维发展的低级阶段, 思维定向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抽象概括水平还处于较低层次, 还不具有人类的逻辑思维特征。儿童最初的思维习惯较多依赖具体的事物, 可以说, 离开具体思维和感性认识, 就不太能思考了, 这时候需要通过必要的引导, 使之转换为较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上来。
人从3岁左右开始, 在大脑良好发育的前提下, 已具备了从较低级的思维模式向较高级的思维模式转换的客观条件。这时候, 儿童开始能够把实物象征符号和实物本身联系在一起, 逐渐有向逻辑抽象思维过渡的趋势。
人成长到6-7岁, 是思维从“低级的、不随意的、自然的”向“间接的、概括性的、随意的、高级的、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这段时期也仅仅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较抽象的逻辑抽象思维过渡的过程。这时由于儿童还不能真正地运用词的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 思维还具有“狭隘性”、“表面性”, 还不能概括事物的本质规律和关系。这段时间完全要让儿童放弃形象思维能力向逻辑抽象思维能力的转变是不可能的。在教学方式方法上, 要逐渐开导学生逐渐走到逻辑思维方式的路线上来, 必须在发展好儿童形象思维的前提下, 因势利导发展儿童的逻辑抽象思维能力, 不能操之过急, 这样才能在遵循儿童思维发展规律的基础上, 正确引导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 方便课堂教学, 提升学生素质。
根据儿童思维发展规律, 笔者认为, 在小学教学中, 特别是在作文教学中应该采取开放式教学模式, 充分考虑到形象教学的基础上, 提升学生的逻辑抽象思维能力, 主要培养在创新思维能力上的提升。
二、小学作文教学存在的误区
小学生提到写作文, 出现最普遍的反映就是“没东西写”, 教师批改作文, 出现最频繁的评语是“千篇一律”。学生对作文缺乏激情, 教师对学生作文的无奈, 是小学作文教学中最容易出现的状况。笔者认为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 过于局限课本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 教师不应该太过于局限课本。这是大多数教师都容易走入的误区, 认为, 按照课本教, 不会有错。其实, 作文教学就忌讳条条框框的束缚和写作方法的机械教学。这样不仅抹杀了学生写作的激情, 更扼杀了学生的自由思维带来的创新性。相对于小学生来说, 写作不在乎用华丽的辞藻、不在乎有相当系统的思维性, 只要合乎天性, 贴近生活的真实性便可。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观察能力, 发挥其形象思维能力, 只要求能把一件物品描述清楚, 讲述一件事情让人明白, 但前提是真实性和原创性。这一方面,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观察能力, 另一方面, 充分发挥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遵循了儿童思维的发展规律。
(二) 缺乏互动交流
笔者认为现在的小学作文课, 仅仅局限于课堂上的填鸭式教学。基本上缺乏学生与教师的交流, 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并得到教师的鼓励和适当的纠正的机会很少。学生上课还处于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 教师不太顾及到学生的感受, 处于一种盲目教学状态。
(三) 题目要求雷同
笔者认为现在的小学作文课上对作文题目的要求过死, 不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限制了学生的思路, 不利于思维的充分发展。作文题目的雷同导致了学生写作内容的雷同, 这是必然趋势。学生对该题目没有一定的社会经验积累和素材, 或者不感兴趣, 就开始参照作文书, 导致雷同现象。
三、小学作文课的几点建议
(一) 提倡自由教学
思维具有多样性, 这种多样性不能被统一。在作文教学上, 应该多让孩子使用比喻, 这是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前提。不能用课本上的框架固定了儿童思维能力的自由发挥, 多让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生活, 多学多观察。叶圣陶先生曾提出:作文教学首先强调生活的积累, 其次是精蕴的探求, 最后才是表达的技巧的精辟论断。对于小学作文教学, 仅仅是教学生一些基本的东西, 重在培养学生对写作的爱好, 而不是培养一个作家。其实, 儿童天性爱玩, 对于有趣的事, 充满好奇。这些都是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必须注意之处, 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 可以在小学教学中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教师应该发挥学生形象思维的力量, 对比较抽象的字、词、句、段、思想, 尽可能引导学生依靠形象思维去理解。并配合形象教学,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如课件教学、声音教学和影像教学。在不具备自然教学条件的学校, 建议教师将大自然的声音、动物的图片展示给学生, 在外表形象和声音的展示过程中, 促进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和对于生活知识的积累。
(二) 遵循思维规律
儿童的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是需要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儿童只有逐步从以具体形象性为主导的思维形式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概括性为主导的思维形式, 才是教学进一步深化的关键和主要目的。当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 巧妙地加以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极其重要的。在学生作文的实践中, 在正视学生对于事情的感性描写外, 适当引导学生组织语言和对文章结构逻辑的初步涉足, 引导学生把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巧妙结合, 对于作文的教学有进一步的重要意义。
(三) 培养创新能力
不要太过于拘泥学生作文题目, 发挥学生的自我创新思维能力, 作文的题目可以涉及一些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作文题材。语言也不要太过于拘谨, 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通过对自然生活的观察, 贴近生活, 巧妙运用一些比喻、拟人的形象描写写作手法, 加深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 在足够掌握经验的基础上, 推陈出新。从而, 在作文教学中, 增强学生创新的信心, 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 引导学生去感受生活、观察生活。
以上是笔者在多年教学的基础上得出的一些心得体会, 笔者认为, 能做到这些, 并达到应有的效果, 小学作文教学就算是成功的了。课程改革使我国的国民教育更上一个台阶, 但仍不能掉以轻心。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 也应该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 为加快国家教育多尽一份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李颖.从思维概念的辨析中看儿童思维的独特性[J].学前教育·幼教版, 2008.4
[2].戴斌荣.儿童思维分类实证研究综述[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6.8
[3].华晓芬.浅谈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几个要点[J].当代教育论坛, 2008.9
[4].史淑敏.走出当前小学作文教学的误区[J].时代教育, 2008.8
【小学儿童诗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小学二年级儿童诗教案教学设计07-26
儿童文学如何走进中小学语文教学12-20
小学留守儿童论文09-24
《小学语文教材内外结合的儿童文学故事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结题报告12-03
小学特殊儿童关爱计划10-24
小学留守儿童个案分析11-07
小学生儿童诗歌创作08-01
小学儿童节主持词08-12
小学三年级留守儿童帮扶小结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