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知识点总结

2024-10-14

思想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知识点总结(共10篇)

1.思想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知识点总结 篇一

文化创新的源泉与作用

1.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文化发展的本质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文化创新的需要和灵感来自社会实践。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离开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无木。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①社会实践中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的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②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3)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标准。

(4)文化创新的成果要服务于社会实践。

(5)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新的主体。

2.文化创新的作用: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1).文化创新会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2).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3.时代呼唤文化创新(必要性):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呼唤文化创新。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的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

(2).文化创新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基本需要的必然要求。

文化创新的途径

1.文化创新的途径:(1)立足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批判性继承传动文化,并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精神。

(3)以我为主,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加强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学习和吸收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相互借鉴,融汇多种文化特质。

2.在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中应坚持的原则:(1)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2)我们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3)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3、坚持正确的方向,克制错误倾向,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既要防止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又要防止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4、怎样推进文化创新:(1)立足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要积极投身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2)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立足社会实践,批判性继承传动文化,并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3)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在社会实践的基础,加强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学习和吸收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相互借鉴,融汇多种文化特质。(4)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①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②强化文化工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充分发挥文化工作者的聪明才智。③关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着眼于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需求进行创新。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刻苦钻研,锐意创新。

(5)坚持正确的方向,克制错误倾向,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既要防止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又要防止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6)顺应世界文化发展的潮流。(7)善于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抓住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时机。)

1、(2010.广东)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扫墓、踏青、折柳、沐浴、吟咏等等,体现了清明节缅怀、感恩和亲近自然的文化传统。近年来、网上祭祀、家庭追思、鲜花遥祭等为清明祭扫添增了新的表现形式;人文纪念、公祭先烈、文化展览等,为清明文化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文化创新的途径。(1)立足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清明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2)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发扬传统清明文化中健康有益的内容,去除封建落后的成分;采用节约环保的绿色过节方式,注入体现时代要求的新内容。(3)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我为主。既吸取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又保持我国清明文化的民族特色。(4)坚持正确的方向,克制错误倾向。既要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又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倾向。

2.高二政治必修三知识总结 篇二

1、(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

①传统习俗的继承:传统习俗是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②传统建筑的继承: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③传统文艺的继承:中国传统文艺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传统思想的继承:传统思想是传统文化影响的重要体现,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2、传统文化的特点:(即传统文化能够保留至今的原因)

(传统文化的含义: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容又能够因时而变。

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作为特定历史发展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3、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两面性):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因此,传统文化的内容应与时俱进。

4、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①对于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

②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5、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意义(产生的积极影响):

①从民族、国家、社会的角度来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社会才能发展进步。

②从个人角度来看,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自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6、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①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它们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②文化应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

7、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①社会制度的更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代表新的政治、经济力量的新文化,通过反对代表旧的政治、经济力量的旧文化的斗争,有力地促进文化的进步。

②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自古以来,科学技术中每一项重大发现和发明都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当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传播、继承与发展。

③思想运动。思想运动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大大促进了文化自身的发展。

3.思想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知识点总结 篇三

第五单元 公民的政治生活

第一课、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1、国家:

①根本属性:阶级性。

②性质:是由占统治阶级地位的阶级的性质决定。

③我国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人民民主:

①广泛性:表现在民主权利的广泛和民主主体的广泛性。

②真实性:表现在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有制度、物质、法律的保障;也表现在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

3、人民民主专政:

①为什么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a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作为四项基本原则之一,是我国的立国之本,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政治基石,已被写入宪法;

b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只有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才能调动人民群众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只有坚持国家的专政职能,才能保障人民民主,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

4、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 ①权利:

a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基本民主权利,行使这个权利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 b政治自由——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 c监督权——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②义务:

a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b遵守宪法和法律;

c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d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5、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基本原则: ①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②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

③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我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或怎样做?

①在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而不可分割的。国家保障公民充分享有和行使权利,使公民更好地履行义务;公民自觉履行义务,为公民享有和行使权利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②公民正确处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既要树立权利意识,珍惜公民的权利;又要树立义务意识,自觉履行公民的义务。

第二课、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

1、民主选举

⑪为什么选民要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

①选民参与民主选举的素养,即参加选举的态度和能力,是影响选举效果的重要因素; ②是否积极参加选举、认真行使这一权利,是衡量公民参与感、责任感的重要尺度;

③怎样行使选举权,如何投出自己神圣的一票,是公民政治参与能力的体现,也是表明公民政治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志。

⑫选民应怎样行使选举权?

①要不断提高自己参与民主选举的素养,端正参加选举的态度,出于公心,以人民利益为重,选出切实能代表人民利益的人; ②要增强主人翁责任感和公民参与意识,积极参加选举,认真行使自己的选举权; ③要不断提高政治参与能力,在周全考虑、理性判断基础上,郑重投出自己的一票。

*

2、民主决策

①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 a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b通过专家咨询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c通过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d通过社会听证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②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重大意义:

a公民通过各种渠道、采用不同方式直接参与决策过程,是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环节; b有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 c有利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 d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

e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3、民主管理

①基层民主自治的形式: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

②发展基层民主的重要性:

a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

b实行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以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的途径。

③实行基层民主管理的意义:有利于扩大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必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

4、民主监督

①公民监督权的内容: 公民的监督权是公民有监督一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利,包括批评权、建议权、检举权、申诉权和控告权。

②公民行使监督权的合法渠道:a通过信访举报制度;b通过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c通过舆论监督制度行使监督权;d其他方式: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等。③实行民主监督的意义:

a有利于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 b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

c有利于激发广大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④公民怎样行使监督权:

公民行使监督权时,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一方面,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敢于同邪恶势力进行斗争,勇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赋予自己的监督权。另一方面,必须采取合法形式,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干扰公务活动。

△如何对政府的权力进行有效地监督:

①有效监督权力的关键是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这个机制,一靠民主,二靠法制,二者相互结合缺一不可; ②建立全面的行政监督体系,既要加强行政系统内部的监督,还要加强权力机关、人民政协等行政系统外部的监督; ④公民要有序参与政治生活,通过信访举报制度、民主评议会等活动,依法行使监督权。

5、有序的政治参与

①有序与无序的区别:a是否遵循法律、法规;b是否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c是否正确处理权利和义务。

△公民应该如何利用网络参与政治生活:

①通过网络参与公共决策的讨论,提出个人的意见和建议;

②利用网络方式参与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从而促进依法治国; ③遵守宪法和法律,实现有序的政治参与,并自觉抵制网上的不正之风;

④坚持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原则,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并积极地维护国家和集体的利益。

△如何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或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①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

②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坚持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③国家制定相应的法律,保障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生活,保障公民真正享有和行使政治权利和自由; ④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确保公民平等地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

第六单元 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第三课 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1、我国政府的性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

2、政府的主要职能:

①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

②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a宏观调控b市场监管c社会管理d公共服务 ③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④加强社会建设; 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从政府职能角度说明我国政府在供给侧改革中该如何作为:

①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提高政府为经济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②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施宏观调控、市场监管。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促进中高端产品的生产; ③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通过发展科技、教育、文化等事业提高劳动者素质,推进技术创新; 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及时淘汰落后产能,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3、我国政府的宗旨:为人民服务。

4、政府工作工作的基本原则:对人民负责。①具体要求:

a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 b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c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5、建设服务型政府

①我国正在建设服务型政府,其根本目的是进一步提高政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②政府职能的转变:a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b强化政府公共服务的职能;c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

第四课 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

*

1、政府决策

①科学决策: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 ②民主决策: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 ③依法决策:符合法律的规定和法定程序。

2、依法行政 ①意义:

a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力和自由;

b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保证政府及其公职人员不变质,增强政府的权威; c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d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②要求:合法行政、程序正当、权责统一。

△如何提高政府依法行政水平:

①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以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②建立权责明确的执法体制,促使行政权力授予有据、行使有规、监督有效;

③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不断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 ④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努力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3、制约监督

①措施:a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体系。一靠民主二靠法制,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b建立起全面的行政监督体系:外部(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中国共产党的监督、人民政协的监督、社会与公民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

内部(上级政府、法制部门、审计部门、监察部门)C实行政务公开制度 ②意义:有利于规范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提高政府的公信力;更好的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便于公民监督政府工作,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4、树立政府威信的要求:

①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科学决策、依法行政、审慎用权、优化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要自觉接受人民监督,与人民群众保持和谐关系; ②其次,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有良好的业绩;

③最后,政府工作人员要重品行、做表率,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涉及到我国政府机关为人民做好事的材料回答:

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本质与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

②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为人民服务是政府的宗旨,对人民负责是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

③政府职能:a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b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c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d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职能e推进生态文明建设。④政府依法行政及其意义: a有利于提高政府依法行政水平,增强政府权威,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建立服务型政府;b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等

⑤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打造有权威的政府。

△政府为什么要做某一件事:

①国家性质、政府性质、人民地位决定;

②是政府为人民服务宗旨和贯彻对人民负责原则的需要;

③是政府某种职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公共服务)的内在要求;

④是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⑤是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需要 ;

⑥我国政府是有权威的政府,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政府怎样做某一件事:

①履行职能:切实履行好自己的职能,把该管的事情真正管好;

②坚持原则: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政府应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③依法行政:坚持依法行政,才能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④接受监督: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自觉接受人民监督; ⑤坚持科学、民主决策,审慎行使权力;

⑥树立权威:树立政府的权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如何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 政府:

①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②重视社情民意反映制度,运用专家咨询制度和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广泛收集民意,汇集民智; ③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 ④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增强决策的透明度; ⑤正确履行职能,加强服务和管理;

⑥要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依法行政、审慎行使权力。保障人民享有充分的监督权和知情权,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公民:

①通过各种渠道参与决策过程是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环节;

②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第五课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1、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

①性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大表大会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各级人民大表大会是地方各级权力机关。

②地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我国的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其它国家机关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并受它监督。

③职权: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其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行使最高立法权、最高决定权、最高任免权、和最高监督权。

*

2、人大代表: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①义务: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②权力: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

*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

①a我国政体: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体:一个国家的政权机关的组织形式); b我国国体: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体:国家的性质)c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

②组织和活动原则:民主集中制(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③民主集中制的体现:

a在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关系上,人大代表民主选出,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决策少数服从多数; b在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关系上,国家行政、司法机关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c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关系上,中央集权,地方分权,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a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

b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社会主义建设; c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 d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第六课、我国的政党制度 *

1、中国共产党

①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②地位: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③ 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④指导思想:a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⑤执政理念: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把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⑥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⑦领导方式:政治领导、组织领导、思想领导。⑧领导核心: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⑨三个代表:a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b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c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⑩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意义:

a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b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c才能最广泛,最充分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涉及到“中国共产党”为人民做好事的材料回答:

①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先锋队; ②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③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④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⑤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是执政为民、以人为本; ⑥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

△党怎样做某一件事:

①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 ②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

③完善三种执政方式(科学、民主、依法执政)

2、中国的政党制度(基本政治制度)

①内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②地位: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③基本内容:

a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b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c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d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

④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

a性质:是爱国统一战线组织(不是国家机关,不履行什么国家职能);也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b职能(作用):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凡是涉及到“政协”的材料的回答:

①政协是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是共产党领导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②政协具有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

第七课、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①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

②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首要原则,政治基础)、民族团结(重要原则,前提条件)、各民族共同繁荣(根本原则,物质保证)。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内容: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机关。(核心内容:自治权)。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特别是地处边疆的民族自治地方,对维护边防安全,维护国家统一做出了重要贡献;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以实现;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

△如何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①维护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 ②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③坚持民族政策; ④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⑤坚持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⑥公民应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义务。

2、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①基本内容: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 a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基本经济制度结合起来; b坚持把国家层面的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结合起来; c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结合起来。

第八单元走近国际社会

第八课、走进国际社会

1、国际社会的成员 ①主权国家:

a基本权利: 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

b义务: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②国际组织: a作用:促进交流与合作;协调国际关系;调节国际争端;缓和国家矛盾。

2、联合国

①联合国宪章的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②与中国关系:中国一贯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积极支持和参加按联合国宪章精神所进行的有利于世界和平和发展的活动

*

3、国际关系

①国际关系: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②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

③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对立的起因国家冲突的根源。

△如何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个人: ①我们要树立国家观念、民族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 努力学好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 努力维护国家安定、社会稳定的政治局面; 必须同一切损害国家利益的现象作斗争。国家:a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b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c积极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成立国际新秩序,适应多极化趋势,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d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第九课、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1、当今的时代主题

①时代的主题:和平与发展。②世界的发展趋势:多极化趋势。③主要障碍: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④解决途径:必须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新秩序。

2、我国的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①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②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③基本立场:独立自主。

④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中国怎样走和平发展道路 ①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②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努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③切实履行主权国家的义务

④遵循《联合国宪章》规定的宗旨和义务

⑤坚决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兼顾他国的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凡是涉及到“主权、国家利益、和平与发展、国际关系、当代国际关系”的材料的回答:

①主权作为国家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力,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中享有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四个方面的基本权利,应履行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等义务;

②国家利益是国际关在系的决定因素,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对立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 ③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 ;

④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⑤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推动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⑥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⑦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4.政治必修三第三单元知识点 篇四

1.中华文化基本特征? 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2.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是文字。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见证:汉字和史书典籍

3.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表现在哪?

①独特性-----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突出表现: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上。

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精神世界有独特作用;(作用)

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古代科技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②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A、成因: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

B、不同区域文化的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特色。

③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4.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它们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①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②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中华文化。③民族文化的地位: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④中华文化的意义:有利于增强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5.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的原因?

A、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重要标识。

B、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C、【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①含义:求同存异: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积极成分。

②意义: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

1.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关系?

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2.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伟大的创造精神,伟大的奋斗精神,伟大的团结精神,伟大的梦想精神。

3. 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

(1)原因: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地位)

爱国主义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维系着华夏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努力。(作用)

(2)特点: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3)主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4.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原因】

(1)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地位作用)

A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B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2)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和意义

必要性:当前,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文化的相互激荡,要使全体人民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意义:

A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B、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C.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3)大力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可以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必要性:当前,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文化的相互激荡,要使全体人民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5.途径(如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⑴最重要的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心骨”作用。

⑵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⑶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要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汲取各民族的长处。

⑷继往开来,与时俱进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

⑸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6)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我们人人都应该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6.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

(1)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优秀文化结晶;

(2)民族精神形成于辉煌的古代中华文化中,熔炼于近代中国人民救亡图强。前仆后继奋勇抗争中,更彰显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

(3)近百年来,中华民族精神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奋斗历程中,体现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

5.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梳理小结 篇五

(1)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本。

(2)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源泉。

(3)与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

(4)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承接。

(5)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深厚的历史积淀。

(6)是中华文化之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精神命脉。

(7)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6.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篇六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细胞的生存环境:

1、单细胞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多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作媒介进行物质交换

细胞外液主要是血浆、淋巴、组织液,又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其中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

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

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完全不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等相对稳定

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

占优势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

等离子有关;

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

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①稳态的基础是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②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

③稳态相关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及皮肤)

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稳态会遭到破坏

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

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系统

2、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

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3、兴奋是指某些组织(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的活跃状态的过程。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的传导是双向的;静息时膜内为负,膜外为正;兴奋时膜内为正,膜外为负,兴奋的传导以膜内传导为标准。

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突触

①突触的结构

突触前膜

由轴突末梢膨大的突触小体的膜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细胞体的膜

树突的膜

②突触小体中有突触小泡,突触小泡中有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后膜,所以是单向传递。

③在突触传导过程中有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过程,所以比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慢。

6、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①神经中枢位于颅腔中脑(大脑、脑干、小脑)和脊柱椎管内的脊髓,其中大脑皮层的中枢是最高司令部,可以调节以下神经中枢活动

②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感知(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③语言文字是人类进行思维的主要工具,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功能(在言语区)

④记忆种类包括瞬时记忆,短期记忆,长期记忆,永久记忆

7、人脑的高级功能

(1)人脑的组成及功能:

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由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

小脑:是重要的运动调节中枢,维持身体平衡

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呼吸中枢

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

(2)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语言中枢的位置和功能:

书写性语言中枢→失写症(能听、说、读,不能写)

运动性语言中枢→运动性失语症(能听、读、写,不能说)

听觉性语言中枢→听觉性失语症(能说、写、读,不能听)

视觉性语言中枢→失读症(能听、说、写,不能读)

二、激素调节

1、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

2、激素是由内分泌器官(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激素进行生命活动的调节称激素调节

3、血糖平衡的调节

血糖正常值0.8-1.2g/L(80-120mg/dl)

4、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

下丘脑促甲状腺(肾上腺、性腺)激素的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腺(肾上腺、性腺)激素甲状腺(肾上腺、性腺)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性激素)

下丘脑有枢纽作用,调节过程中存在着反馈调节

5、激素调节的特点:

(1)微量和高级

(2)通过体液运输

(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6、水盐平衡调节

7、体温调节

8、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

a、特点比较: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

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

b、联系:二者相互协调地发挥作用

(1)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体液调节可以看作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

(2)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五、免疫调节

1、基础:免疫系统

2、免疫系统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如:骨髓、胸腺、脾、淋巴结

免疫细胞(吞噬细胞、淋巴细胞)

T细胞

发挥免疫作用细胞

B细胞

免疫活性物质(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物质)

如: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

3、免疫系统功能:防卫、监控和清除

4、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

非特疫性免疫

第二道防线:体质中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体液免疫

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

细胞免疫

若病原体两道防线被突破由第三道防线发挥作用,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于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5、抗原与抗体:

抗原:能够引起抗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抗体:专门抗击相应抗原的蛋白质。

6、体液免疫的过程:

抗原吞噬细胞T细胞

淋巴因子B细胞浆细胞抗体

记忆B细胞

二次免疫

a、二次免疫的作用更强,速度更快,产生抗体的数目更多,作用更持久;

b、B细胞的感应有直接感应和间接感应,没有T细胞时也能进行部分体液免疫;

c、抗体由浆细胞产生的;

d、浆细胞来自于B细胞和记忆细胞。

7、细胞免疫的过程:

抗原吞噬细胞T细胞效应T细胞淋巴因子

效应T细胞作用:

记忆T细胞

与靶细胞结合,使靶细胞破裂

(使抗原失去寄生的场所)

8、免疫系统疾病:

免疫过强

自身免疫病

过敏反应: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免疫过弱:艾滋病(AIDS)a、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遗传物质是RNA;

b、主要是破坏人体的T细胞,使免疫调节受抑制,并逐渐使人体的免疫系统瘫痪;

c、传播途径:性接触、血液、母婴三种途径,共用注射器、吸毒和性滥交是传播艾滋病的主要途径。

9、免疫学的应用:

a、预防接种:接种疫苗,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主要是得到记忆细胞);

b、疾病的检测:利用抗原、抗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用相应的抗体检验是否有抗原;

c、器官移植:外源器官相当于抗原、自身T细胞会对其进行攻击,移植时要用免疫抑制药物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

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

一、生长素的发现:

1、胚芽鞘

尖端产生生长素,在胚芽鞘的基部起作用;

2、感光部位是胚芽鞘尖端;

3、琼脂块有吸收、运输生长素的作用;

4、生长素的成分是吲哚乙酸;

5、向光性的原因:由于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单侧光照射后,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因而引起两侧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

二、生长素的合成:幼嫩的芽、叶、发育的种子(色氨酸→生长素)

运输: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到形态学下端,又称极性运输;

运输方式:主动运输

分布:各器官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的分布在生长素旺盛部位。

三、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1、生长素是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而是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

2、作用:

a、促进细胞的生长;(伸长)

b、促进果实的发育(培养无籽番茄);

c、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

d、防止果实和叶片的脱落;

3、特点具有两重性:

高浓度促进生长,低浓度抑制生长;既可促进生长也可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①不同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同一器官,引起的生理作用功能不同,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②同一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不同器官上,引起的生理功能不同,原因:不同的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根〉芽〉茎

四、其他植物激素:

1、恶苗病是由赤霉素引起的,赤霉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成熟;

2、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分布在根尖);

3、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促进衰老脱落(分布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

4、乙烯:促进果实成熟;

5、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

6、植物激素的概念: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7、植物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

优点: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等优点,如:2、4-D奈乙酸。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一、种群的特征:

1、种群密度

a、定义: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

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计算方法:逐个计数

针对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

估算的方法

植物:样方法(取样分有五点取样法、等距离取样法)取平均值;

动物:标志重捕法(对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

昆虫:灯光诱捕法;

微生物:抽样检测法。

2、出生率、死亡率:a、定义: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b、意义:是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3、迁入率和迁出率:a、定义:单位时间内迁入和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b、意义:针对一座城市人口的变化起决定作用。

4、年龄组成:

a、定义: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

b、类型: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c、意义:预测种群密度的大小。

5、性别比例:

a、定义: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b、意义:对种群密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二、种群数量的变化:

1、“J型增长”a、数学模型:(1)

Nt=N0λt

(2)曲线(略)(横坐标为时间,纵坐标为种群数量)

b、条件:理想条件指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

c、举例:自然界中确有,如一个新物种到适应的新环境。

2、“S型增长”

a、条件:自然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

b、曲线中注意点:

(1)K值为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2)K/2处增长率最大。

3、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的数量会急剧下降甚至消失。

4、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临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有重要意义。

三、群落的结构:

1、群落的意义: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与纬度、环境污染有关。

3、群落中种间关系:

种间关系

概念

举例

图形

捕食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

老鹰捕食老鼠

竞争

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

空间等。

在细菌的培养基上生长着青霉

寄生

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生)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人体内的蛔虫

互利共生

两种生物共同生物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豆科植物与根瘤菌

4、群落的空间结构:

a、定义: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

b、包括:垂直结构: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意义: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能力;

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所以动物也有分层现象;

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它们呈镶嵌分布。

四、群落的演替:

1、定义: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类型:

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演替,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

过程: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

森林阶段(顶级群落)

(缺水的环境只能到基本植物阶段)

次生演替: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发芽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

3、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一、生态系统

1、定义: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

2、类型:

自然生态系统

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大于人工生态系统

人工生态系统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3、结构:组成成分

生产者(自养生物)

主要是绿色植物,还有硝化细菌等

消费者

主要有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

异养生物

分解者

主要是细菌、真菌、还有腐生生活的动物

食物链

从生产者开始到最高营养级结束,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

营养结构

食物网

在食物网之间的关系有竞争同时存在竞争。食物链,食物网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渠道。(会数食物链条数)

举例:

植物

蝗虫

青蛙

生产者

初级消费者

初级消费者

初级消费者

初级消费者

第一营养级

第二营养级

第三营养级

第四营养级

第五营养级

食物链三原则:①以生产者开始;②箭头指向捕食者;③存在客观的捕食关系。

4、功能:能量流动

a、定义:生物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输入生态系统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传递沿食物链、食物网,散失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

b、过程:一个来源,三个去向。

c、特点:单向的、逐级递减的(能量金字塔中底层为第一营养级,生产者能量最多)。

d、能量的传递效率:10%—20%

e、能量金字塔:处于最底层是生产者,以能量或质量表示

f、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还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物质循环

1.定义: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2.特点:具有全球性、循环性

3.举例

碳循环

CO2库

呼吸

呼吸

光合分解

作用

生产者

捕食

消费者

分解者

大气中CO2过高会引起温室反应

两者关系: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作为动力

5、实践中应用:a.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

b.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c.能量多极利用从而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d.帮助人们合理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方向。

物理信息

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可来源于无机环境,也可来自于生物。

6、信息传递

①信息种类

化学信息

通过信息素传递信息的,如,植物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

行为信息

通过动物的特殊行为传递信息的,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

都可以传递

②范围:在种内、种间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③信息传递作用: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

信息传递。信息还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④应用:a

.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如:模仿动物信息吸收昆虫传粉,光照

使鸡多下蛋

b.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生物防治害虫,用不同声音诱捕和驱赶动物

7、稳定性

①定义: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能力

抵抗力稳定性

抵抗干扰保持原状

②种类

两者往往是相反关系

恢复力稳定性

遭到破坏恢复原状

备注:营养结构越复杂

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恢复力稳定性越低

营养结构越简单

抵抗力稳定性越低

恢复力稳定性越高

但能力是有限度的,超过限度的干扰会使生态系统崩溃

④应用:a.对生态系统的干扰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b.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的投入保证内部结

构与功能的协调

二、生态环境的保护:

1、我国由于人口基数大而且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所以近百年来呈“J”型;

2、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a、人均耕地减少

b、燃料需求增加

c、多种物质、精神需求

d、社会发展

地球的人口环境容纳量是有限的,对生态系统产生了沉重压力。

3、我国应对的措施:a、控制人口增长

b、加大环境保护的力度

c、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农业发展

4、全球环境问题:a.全球气候变化

b.水资源短缺

c.臭氧层破坏

d.酸雨

e.土地荒漠化

f.海洋污染

g.生物多样性锐减

5、生物多样性

①概念: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及各种

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的多样性。

潜在价值

目前不清楚

②价值

间接价值

生态系统区别调节功能

直接价值

食用药用

工业用

旅游观赏

科研

文学艺术

③保护措施

就地保护

建立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

是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易地保护

将灭绝的物种提供

最后的生存机会

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基因进行保护

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关键)

反对盲目的掠夺式地开发利用(合理利用是最好的保护)

6、可持续发展

①定义: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它是追求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发展。

②措施:a.保护生物多样性

b.保护环境和资源

7.高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篇七

(一)概念

1、物质: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

2、循环:无机环境生物群落。

3、范围:生物圈。

(二)特点:

1、具有全球性,因此又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2、具有循环性。

二、实例——碳循环

(一)无机环境中存在的形式:二氧化碳和碳酸盐。

(二)生物群落中主要存在形式:含碳有机物。

(三)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形式(如图)

1、大气中的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而实现的。

2、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主要靠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形式为有机物。

3、大气中CO2的来源有三个:一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二是动植物的呼吸作用;三是化石燃料的燃烧。

4、实现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循环的关键是生产者和分解者

5、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传递时,只有生产者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传递是双向的,其他各成分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四)特点:具全球性,可反复利用。[

(五)温室效应与气候变暖

1、温室效应的形成:CO2与悬浮粒子是决定地球温度及气候的关键因素。CO2能吸收太阳辐射的红外线。当太阳照射到地球表面时,使地球变暖,这种热能又以红外线的形式向太空辐射,再次被CO2吸收,从而使大气层成为地面的保温层,起到保温作用。

2、大气中CO2含量持续增加的原因:

(1)工厂、汽车、轮船等对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向大气中倾放大量的CO2。

(2)森林、草原等植被大面积的破坏,大大降低了对大气中CO2的调节能力。

3、影响:

(1)气候变暖会使冰川雪山融化,海平面上升,这样就使沿海城市和国家面临灭顶之灾。(2)由于气候变化,也改变了降雨和蒸发机制,影响农业和粮食资源的生产。降雨量的变化使部分地区更加干旱或更加雨涝,并使病虫害增加。

4、缓解措施:

(1)植树造林,增加绿地面积。

(2)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

8.高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篇八

1. 达尔文的实验

实验结论:单侧光照射能使胚芽鞘尖端产生某种影响,当传递到下部伸长区时,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

2. 鲍森·詹森的实验

实验结论: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3. 拜尔的实验

实验结论: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4. 温特的实验

实验结论:造成胚芽鞘弯曲的是一种化学物质,并命名为生长素。

产生:植物体内??运输途径:从产生部位到作用部位5. 植物激素?作用:影响植物生长发育??实质:微量有机物

[解惑] (1)温特实验之前的实验结论中不能出现“生长素”,只能说“影响”。

(2)证明“影响”是“化学物质”而非其他信号,并对该物质命名的科学家是温特;提取该物质的是郭葛,其化学本质为吲哚乙酸,由色氨酸合成。

(3)上述实验中都设置了对照组,体现了单一变量原则。

6、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1)合成部位:主要在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2)分布部位:植物体各器官中都有,相对集中地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分。

(3)运输

?极性运输:从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端。

?非极性运输:成熟组织中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

7、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两重性

(1)实质:即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

浓度: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2)表现?器官:敏感程度:根>芽>茎

??发育程度:幼嫩>衰老

(3)尝试对生长素的两重性作用曲线进行分析

?曲线中OH段表明:随生长素浓度升高,促进生长作用增强。

?曲线中HC段表明:随生长素浓度升高,促进生长作用减弱(但仍为促进生长)。 ?H点表示促进生长的最适浓度为g。

④当生长素浓度小于i时促进植物生长,均为“低浓度”,高于i时才会抑制植物生长,成为“高浓度”,所以C点表示促进生长的“阈值”。

⑤若植物幼苗出现向光性且测得向光侧生长素浓度为m,则背光侧的浓度范围为大于m小于2m。

⑥若植物水平放置,表现出根的向地性、茎的背地性,且测得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为2m,则茎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范围为大于0小于m。

8、顶端优势

(1)现象:顶芽优先生长,侧芽受到抑制。

(2)原因: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积累到侧芽,侧芽附近生长素浓度高,发育受到抑制。

9、生长素类似物:具有与生长素相似生理效应的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如α?萘乙酸、2,4?D等。

生长素的作用机理:通过促进细胞纵向伸长来促进植物生长。

10、各种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见图)

(1)协同作用的激素

①促进生长的激素: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

②延缓叶片衰老的激素: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

(2)拮抗作用的激素

①器官脱落

②种子萌发易错警示 与各种植物激素相联系的5点提示:(1)植物激素是在植物体的一定部位合成的微量有机物,激素种类不同,化学本质不同。(2)生长素有极性运输的特点,其他植物激素没有。(3)植物激素具有远距离运输的特点,激素种类不同,运输的方式和方向不一定相同。

9.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篇九

一、经典力学

1、伽利略、牛顿对经典力学的建立所作的贡献

(1)伽利略:通过实验,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开创了以实验为根据并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为后来经典力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牛顿:提出物体运动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经典力学体系形成。

2、经典力学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对自然界的力学现象做出了系统、合理的说明,完成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科学摆脱神学的束缚,近代科学进入全面繁荣时代。

二、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1)主要观点:生物是由低级向高级不断进化的,进化的规则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2)意义:促进了生物学的发展;打击了神创说,促进了思想解放;“适者生存”成为殖民扩张的借口,也推动了中国维新运动的开展。

三、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

1、蒸汽机的发明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电气技术的应用

(1)蒸汽机的发明:18世纪60年代英国人瓦特改良了蒸汽机(富尔顿汽船、史蒂芬孙火车)。

(2)电气技术的应用: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德国西门子发明发电机,格拉姆发明电动机,爱迪生发明了许多家用电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2、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①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②资产阶级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③社会生活(如:衣食住行娱)发生变化,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密切。

四、相对论与量子论(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的运动)

1、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及其意义

(1)内容:狭义相对论认为,时间与空间随着物质运动的速度变化而变化;广义相对论认为,物质存在的现实空间是弯曲的。

(2)意义:提示了时间与空间的本质,继承和发展了牛顿力学,是物理学的一场革命。

2、量子论的提出与发展

(1)提出:德国普朗克。

(2)发展:爱因斯坦用量子论解释光电效应;后来量子力学建立。

五、现代信息技术

1、电子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明和发展

(1)电子计算机:1946年美国研制出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电子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四个阶段。

(2)网络技术:20世纪60年代美国出现互联网(因特网),90年代发展为全球信息网。

10.高二必修三政治重点知识点 篇十

1、中华文化

(1)特点:源远流长(见证:文字和史书典籍);博大精深(A.领域广:①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精神世界有着独特的作用,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②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B.地域广: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C.民族广:①中华文化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个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征,他们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共同铸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②各民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宿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在于它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2.民族精神

(1)作用: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2)基本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3.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1)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2)是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3)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4)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5)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上一篇:液化气站仓库管理制度下一篇:计算机学院2009年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