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推广农业科技论文(精选8篇)
1.高校推广农业科技论文 篇一
「农业推广论文」农业推广体系问题及策略(共2616字)
摘要:近年来,国家陆续出来了多项扶持农业发展的政策,极大提升了荆州市农民参与现代化农业的积极性,农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与此同时,我们必须要深刻认识到荆州市农业推广体系尚不完善,存在农业科技成果质量差、农民素质低、推广队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不仅影响了荆州市农业发展,而且减少了农民的收入,因此,解决农业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刻不容缓。
关键词:荆州市;农业推广;推广体系
1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的基本现状
我国农业推广体系从农业部到各省、市、县、乡、村、村民小组分别建立了农业推广总站、市县农业推广中心、乡农业推广站、村科技组和科技示范户,最后把农业技术以及科技成果推广到农户中。从组织形式看出,省级以下的农业推广组织是受政府和上一级推广组织的双重领导。经过建设,我国己形成政府推广机构为主体、专群结合的多元化农业推广网络,专职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已经达到210万人,推广站数达到35.5万余所。
2荆州市农业农业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1)农业推广体制不完善。荆州市现行农业科技体制是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逐渐形成的,它具有一套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在这一时期确实为荆州市农业生产的技术进步与产量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农民非农收入的提高与农业生产比较效益的下降,农民在农业生产上采用新技术,尤其是大田作物新技术的积极性降低,使这种(搞行政和计划为主)体制失去了其以前所发挥的作用,农业推广效率降低。由于推广项目均是由各级政府决定的(而不是由农民决定的),从而为技术推广活动带来诸多不确定性。技术的推广与否,一是决定于政府财政是否有钱;二是决定于政府财政部门及相关财政预算编制人员的知识水平与个人行为。在现行农业推广体系内,上层的农业推广单位经费多、工作条件好、人员的待遇高;而基层单位经费少、工作条件差,人员的待遇低,影响农业推广效率。
(2)农业科技成果质量低。由于科研选题偏离市场需求,造成农业科技成果偏离市场需求,而科研选题偏离市场需求主要是科研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荆州市现阶段农业科研管理体制基本上还是政府主导型,而非市场主导型,多数农业科技成果不能直接应用于生产,只是停留在基础研究阶段和实验室成果阶段,并没有到达应用技术开发阶段和中试、示范推广转化阶段。
(3)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低。受历史、体制、政策等因素的影响,荆州市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偏低。资料显示,荆州市6亿农村劳动力的60%以上仅为小学文化程度;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转向城市二、三产业,农业从业人员素质更加低下。由于文化素质的`限制,农民缺乏接受新知识、新信息以及应用新技术新设备的能力,缺乏市场意识,缺乏科学管理能力,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业科技推广整体质量的提高。而只有农民综合素质的整体提高,才能使农民有能力增加投入,调整结构,发展农业,才能使农业现代化具备现实可能性。
3荆州市农业推广的策略
(1)实施目标管理。一是对乡镇政府的年度考评中明确对农业发展规划、资金、人员、设备保障及农业发展指标等内容实现量化考评,并在整个考评内容中占有一定的权重,从而有效的确保各级领导对农业工作的重视与投入。二是明确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工作责任,量化其工作任务,年终进行考评,建立激励机制调动推广人员的积极性。从而有效的使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农业推广工作中。
(2)创新推广理念。农民是农业生产和经营的主体,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最终要通过农民来实现。因此,要尊重农民的自主权,从农民的需要出发,以效益为目标,开展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不仅要为农民生产提供技术指导和信息服务,也要为农户经营管理、组织化发展以及社会生活等提供帮助。
(3)强化技术培训。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要十分重视开展技术培训,把提高农民素质或通过提高农民素质提升农产品的竞争力作为指导思想和基本目标。引导农民主动参与到技术推广之中,把技术推广融于提高农民素质的过程之中。可分不同情况进行:①参与式农业推广模式,组织农民参与推广过程;②培训与访问相结合模式,即专家培训推广员,推广员访问(服务)农民;③费用共担模式,即各级政府之间合理分摊推广经费;④农作系统开发模式,即以农户为综合整体,开发系统技术,使农户取得综合效益。
(4)增加资金投入。基层农业服务中心的推广经费缺乏,推广设备和设施手段落后,农技人员的知识老化、素质不高,很不适应新时期发展的需要。建议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改善农业技术推广条件。①按照现行财政负担体制,县、乡镇政府均应加大对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的事业经费和项目经费投入。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搞好站房和科技示范场建设,添置必要的仪器设备和办公设施,不断提高技术推广的现代化水平。③增加基层农技人员的福利待遇。④增加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的资金投入,扩大项目覆盖面,延长项目实施期,以充分发挥技术推广机构的公益性职能。
(5)加强学习培训。应制定在职农业推广人员再教育学习激励机制,争取财政在支农支出中列出一定比例,专项用于农技推广人员继续教育工作;考虑到县乡财政困难,对基层农业服务中心技术推广人员的培训经费,建议纳入省级财政预算,建立培训专项资金,每年对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和选送部分技术骨干进修。
4结语
综上所述,农业推广体系作为我国现代化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影响着“三农”各个环节工作的开展,完善我国现代化农业的推广工作,是当前和今后必须要重视的问题,有关部门必须要正视农业推广现存的问题,积极应对,采取有效的策略来提升农业推广的水平,确保科教兴农战略的各个目标顺利实现。
作者:周振坤 单位:长江大学经济学院
2.高校推广农业科技论文 篇二
科教兴农是全国科技界、教育界的共同责任和努力方向, 更是高等农校义不容辞的职责与使命。我国借鉴西方国家以大学为主体的农业推广体制经验, 依据我国国情及现代农业发展规律, 建构起依靠政府, 依托大学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70年代末以来, 以高校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得到了长足发展, 主要有河北农业大学“太行山道路”模式、南京农业大学“科技大篷车”模式、东北农业大学“农业专家在线”模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模式、湖南农业大学“科技富民双百工程”模式。
这些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模式, 是涉农高校在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 结合各自的具体情况, 开展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工作长期摸索, 凝练而成的。
河北农业大学“太行山道路”模式在科技成果转化途径及模式上做的探索值得关注。它创办了全国第一个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技术专业化市场, 在企业建示范园区;注重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技术入股科技治山;与县合作建实验基地, 推动县级产业结构调整;帮助村里试点, 科教致富[1]。“太行山道路”模式注重人才培养, 通过组织单独招生, 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 举办农村女状元、女能手大专班, 以多种途径服务农村, 服务企业, 在获得良好的社会声誉的同时, 也收获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东北农业大学“农业专家在线”模式注重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 扩大了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面, 服务对象从黑龙江省扩展到了国内其他地区, 还有国外。局限在于一是对咨询方有一定要求, 必须有条件上网, 会打字, 能准确描摹病虫害特征;二是专家无法24小时在线, 咨询时段有限制[2]。
南京农业大学“科技大篷车”模式注重送科教下乡的普及教育、信息传递, 在活动进行过程中方式方法也不断与时俱进, 从面到点, 从单向传播知识、信息、赠送产品到咨询、服务、指导的双向互动, 从科技普及到宏观发展思路的指导, 内容在深入, 形式在创新[3]。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模式为专家研究、实验、示范、推广建设良好的外部环境与条件, 让专家们直接面向农业生产及农村经济发展现实问题展开应用技术研究, 从而带动产业带的发展[4]。在发展过程中,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将专家大院模式拓展为一体两翼模式, 示范推广的同时开展三个层次的系列化培训, 并进行综合信息咨询服务[5]。这种模式的特点在于政府的主导作用强, 产业方向明晰, 提供的设施条件优良。
湖南农业大学“双百工程”模式强调高校科技团队直接与农业基地一一对接, 并建立长期工作机制, 在管理制度、合作机制建设上都有一定突破。“双百工程”模式推行项目责任管理, 以制度来规范、约束科技服务人员的工作内容、方式、效果, 使农业高校为农服务走向了主动化、制度化、程式化的规范管理轨道[6]。
2 依托高校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模式的启示
2.1 高校参与农业推广优势突出
1) 人力资源。
至2007年全国独立建制的普通高等农业院校和高等农业职业院校达到74所;同时, 在全国高等院校开设农学专业的大学达150所。2006年371244人, 其中博士在校生7302人, 硕士在校生32336人, 本科在校生188067人, 专科在校生143539人[7]。
农业科技推广需要优秀的人才与智力支持。涉农类高等农业院校、职业院校教师、学生成为农业科技推广的主力军、生力军。
2) 物质资源。
高校非常重视科研基础设施建设。许多高校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或重大科研基地。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直接定位于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 对生产性实验实训设备投入多, 建设力度大。
3) 科技资源。
科研是高校一项重要的职能。高校教师、研究人员往往有完成科研项目、撰写科研论文、参与技术研发等的科研任务和考核要求。从对科技成果的贡献率来看, 我国高校相较其他科研院所、企业而言, 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近20年来, 农业高校先后转让重大科技成果915项, 大部分已在农业生产中获得应用, 且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5]。
2.2 农业高校在推广、服务中同时获益
1) 推动教学。
与理论学科、基础学科教学相比, 作为科技型、实践型的农业院校, 需要将教学与农业工作对接、融合, 在实践中教学、在推广中学习, 在应用中研究, 实现教学、科技、服务三位一体。教学贴近实际, 一是将农业推广的知识体系融入专业教学体系, 纳入课程体系建设范畴, 二是在教学阶段上设置专门的实践环节, 组织学生到农村去, 进行具体的农业科技推广工作。这种教学兼有科技服务的功能, 能有效调动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 将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2) 推动科研。
高校产生的科研成果, 通过科技推广到农业生产第一线, 成果的价值与效益在实践中得到检验, 并可带来相应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与此同时, 广大农民在应用科研成果时出现的一些问题也可通过科技推广人员反馈给高校, 成为高校进一步攻关的科研课题或教育教学案例。
3) 推动就业。
农业高校参与农业科技推广, 可有效提升学校的影响力, 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为学生就业打下良好基础。农业高校学生在参与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中, 与农民、农村、农业工作有了近距离的接触, 让他们对我国三农现状有一个真实的了解, 增进与农民的感情, 体会农民的困难与需求, 逐步树立用科技改变农村面貌的理想, 有利于推动农业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创业。
2.3 政府的引导和支持非常重要
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中, 政府部门尤其是当地科技部门的引导和支持非常重要。政府部门在推广过程中有三个主要职能:一是产业规划布局, 二是相关政策、信贷、农资、市场运销体系的配套, 三是管理协调。只有技术, 没有政策、信贷、农资、市场运销体系的合作, 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推动不了, 在小范围实验示范成功了, 推广效果也不会好。技术的推广要符合当地的产业规划布局, 同时也要受到相关法律法规的保护, 避免权益损害。鼓励和支持高校参与农业推广, 政府可以将一部分农村公共服务职能如培训、示范、推广等下放或委托给院校承担[8]。在资金引导上, 政府势必要加强投资, 如设立专项培训和科研、推广经费等对涉农高校给予支持。
2.4 推动高校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目前涉农高校普遍存在农业科技人员市场意识弱, 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9]。农业高校的科研项目以基础研究为主, 应用性研究数量不占优势, 且现有的应用性研究成果一定程度上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 获取不到良好的经济效益,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农业科技人员转化成果的积极性。因此要大力推动涉农高校建立与市场紧密对接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在科研项目的遴选、确立、评价上进行有效引导。
2.5 必须建立长期服务机制体制
农业项目根据产生效益时长, 可分为短期项目、中期项目、长期项目。大多数项目从土壤改良、环境改造着手, 有一个漫长的过程。不科学测验、科学规划, 盲目跟风, 只见短期效益, 看不到长远效益, 频繁换产、换项目, 将会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 损害农户利益。所以我们必须建立长期服务机制, 根据作物生产周期、品种更新周期, 在一个较长时段科学评价推广项目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河北农业大学.深化太行山道路, 探索农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2003-09-05.[EB/OL].http://www.most.gov.cn/kjzj/kjzjdt/200309/t20030905_7917.htm.
[2]东北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农业专家在线”网站服务“三农”初见成效[EB/OL].http://www.most.gov.cn/kjzj/kjzjdt/200309/t20030905_7913.htm, 2003-09-05.
[3]刘光哲.中美大学主导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比较研究——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科技推广模式为例[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5 (3) :73.
[4]赵广东.杨凌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的创建[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11 (6) :32.
[5]于水, 黄自俭, 钱宝英, 袁登荣.基于高校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研究[J], 科技与经济, 2008, 10 (5) :43-44.
[6]曾朝辉.农业高校科技兴农运行机制研究[D].湖南:湖南农业大学硕士论文, 2011, 5.
[7]李国杰.改革开放30年的我国高等农业教育回顾与展望[J].高等农业教育, 2009, 1 (1) :11.
3.创新推广模式 普及农业科技 篇三
10月13日上午,在滑县城关镇贾固村的一块花生田里,在县农技推广中心技术指导员魏凤梅、尚红艳的指导下,李现令等几位农民正在把麦种倒进机播耧,以每亩8.5公斤的播量,把包衣种子均匀地播在畦间。李现令等几位农民一边播种,一边向技术指导员讨教技术问题……这是滑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开展科技服务活动的一个缩影。
为了更好地服务三农,滑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创新农技推广模式,构建了科技入户的长效机制,有效解决了农业技术推广棚架断层问题,完善和充实了县、乡、村三级农技推广服务网络,提高了农民科学种田水平,促进了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全县粮食产量逐年增加。2003年以来,连续6年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被树立为全国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一面红旗。
一、构建“五三二0”体系,确保科技转化工作落到实处
在县农业科技服务大厅,滑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技术指导员孙彩霞正在通过电话解答农民咨询的小麦春季施肥问题,其桌子上放着一叠叠农广校教师自己编写的农业科技“明白纸”,内容简明扼要,通俗易懂,供农民取阅。县农业科技服务大厅是滑县在实施农业部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时,创造性地构建的“五三二0”农技推广新体系中“三级阵地”的一部分。“五三二0”农技推广新体系的“五”系指“五级”组织。即“县农业科技推广协会”、“县专家组”、“乡(镇)技术指导组”、“村科技行动小组”、“村辐射带动小组”。“三”指“三级阵地”。即县“农业科技服务大厅”,乡“科技服务站”,村“科技文化大院”。“二”系“双层”网络。即完善由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乡(镇)农技站、村科技专干组成的行政性农技推广网络和以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为龙头,以全县100个科技行动小组、1000个辐射带动小组为基点的新型农技推广网络。“0”即“零”距离对接。实现了科技人员与农户、科学技术与生产、放心农资与农田的“零”距离对接。“五三二0”体系的建立,确保了科技转化工作落到了实处。
二、实施“1231”战略,全面提高科技服务能力
2009年2月,在县农技推广中心帮助下,滑县禾丰植保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了,合作社的成立象征着“1231”战略“一体两翼”中一体(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合作社设6个村级机械化防治专业队,配备了180台套车载喷雾器及其配套设备,建起了一支装备精良的农民专业病虫害防治队伍,构成了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一翼是创新农技推广体系运行机制。全面推行以聘用制和考评制为核心的内部管理改革,实行全员聘用制和综合考评制,创新以目标管理和百分考核为主要内容的奖励与制约机制,以调动科技服务的积极性。另一翼是创新农技推广服务手段。建立了“三电合一”农业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和触摸屏幕咨询系统、“QQ”网络视频、热线电话、手机短信等咨询系统,大大提高了农业信息化水平,促进了经验型技术指导向数字型技术指导的转变,全面提升了技术服务能力。强化“三个推进”。在全县强化推进粮食作物主导品种的推广,强化推进粮食增产主推技术的应用,强化推进农民科技教育主体培训的开展。使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入户率达到90%以上,小麦、玉米良种覆盖率达到100%,优质专用率达到100%。实现“一个目标”。实现粮食持续、稳定、均衡增产的目标。
三、培养科技示范户,增强基层推广力量
针对农业小规模分散经营和农民接受新技术以模仿为主的特点,结合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项目的实施,全县狠抓示范户“三个能力建设”,使他们掌握一套高产集成栽培技术,并率先推广应用先进实用技术,将学到的知识和技术运用到生产经营中,自主创业致富。示范户成为“土专家”后,将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周围农户,逐渐形成以户带户,以户带村,以村带乡的农业技术示范推广新模式,增强了基层农技推广力量。2006年以来,城关镇贾固村在示范户的辐射带动下,种植业、养殖业、沼气三管齐下,入选了央视七套“魅力乡村”的评选;留固镇程新庄村已建设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小麦良种繁育基地;高平镇在前留香寨、苗西等示范村的带动下,已成为全县最大的温棚蔬菜种植乡镇。“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种植模式已趋形成。科技推广普及的另一项成果是,培养了一大批科技示范户。如:滑县白道口镇西河京村的科技示范户黄国兴,被村民誉为“农业土专家”、“科技迷”、“农业致富带头人”。2008年,他作为农民代表,光荣地参加了北京奥运会的圣火传递。城关镇东孔庄村科技示范户王贵海,2008年10月荣获“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神内基金农技推广奖”。2009年7月20日参加了首届“两岸乡村座谈——大交流背景下两岸基层农业交流与合作”活动,并围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与服务”进行主题发言。
四、实行示范培训一体化,促进了高产创建活动开展
一是为强化技术示范,改“指导农民干”为“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为农民树立样板,辐射带动周边农民学着做、跟着干。按照有区域代表性、基础条件好、便于示范、便于农民参观学习等原则,滑县农技推广中心在交通要道旁,设置了万亩高产高效示范区、千亩示范方、百亩攻关田和新品种展示田。二是实行了“三包”责任制,县领导包乡、乡领导包村、技术指导员包服务,重点推行“一集成六统一”高产创建模式。“一集成”即将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精量半精量播种、节水高产、氮肥后移延衰和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组装配套,集成推广。“六统一”,即统一供应主导品种,统一测土配方施肥,统一培训指导,统一机耕机播,统一防治病虫害,统一订单生产。上述措施的实施,确保了高产创建活动落到实处。2008年6月7日,省农业厅厅长朱孟洲等省市有关部门领导、专家对留固镇后五坊村小麦攻关田中张天然农户的1.57亩小麦进行现场实收实打测产,经过丈量、机收、称重、除水和除杂,最后折合亩产708.5公斤。
五、通过科技推广普及,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由于农业新科技、新品种的推广普及,全县粮食生产逐年增产,2004年粮食总产20亿斤;2005年21亿斤;2006年23亿斤;2007年25.98亿斤;2008年小麦平均单产499.2公斤,总产达84.9万吨;2009年小麦平均单产519公斤,总产89.7万吨,连续6年蝉联“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由于全县农民科技种田水平显著提高,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入户率达到85%以上,小麦良种覆盖率达到了100%,优质专用率达到了100%,科技贡献率达到49%。
4.探析基层农业科技推广现状论文 篇四
摘要:分析我国基层农业科技推广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基层农业科技推广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基层农业科技推广;经济发展;科技素质
我国农业科学技术蓬勃发展,传统的推广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农业经济发展的要求。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力度不够,专业水平较低,没有充分的保障,农民不能很好地吸收新型技术等都对农业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急需改革农业科技的推广模式,推动科技加速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提高农民科技普及意识,政府也要加强人力、财力的投入,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
1现状与问题
农业科技快速发展与推广体系的落后是阻碍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广大的农民是基层农业科技成果的最终使用者和受益者,但是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限制,这一群体又是吸收转化科技成果的弱势群体,科技素质不高,科技成果转化环境的不稳定性一直存在,导致很多研发成功的农业科技成果未能真正应用在农业上,最主要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1农业科技推广机制不够灵活
基层农业推广是一项长期复杂的项目,属于公益事业,短期并不能看到明显的效果,但是从长远看来,有利于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对建设新农村,促进农业经济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本来农村的科技推广机构的主要任务就是宣传提高农民科技意识的关键部门,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这些基层机构的推广人员作为政府部门的一部分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应付政事上面,没有为老百姓做实事,同时这个推广体系没有长效的激励机制及制约的方式,责任没有分配到人,推广的效果和力度都不能得到很好的落实,推广人员的作用发挥不出来。
1.2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科技素质良莠不齐,队伍结构不合理
现在农村有很多的科技推广人员,但是其中的专业素质人员并不多,实际上有很多的农业科技推广机构的人员都是受到临时安置的流动人员,他们必然不具备充足的农业知识和科技素质,所谓的在其位不谋其职,当真正需要推广实验成功的科技成果时,他们也只能是一问三不知。除此之外,由于农村条件差,年轻的农业科技人员并不愿意到农村奉献自己的知识,农业的推广队伍没有新鲜血液的注入,年龄构成不合理,年龄较大的推广人员科技素质又不高,这必然致使,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效果打折,阻碍科技促进农业经济发展[1]。
1.3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单一
目前,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主要以政府为主导,市场化组织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没有确定的法律地位,威信力度不高,不能大面积大力度的发挥科技推广的重要作用。根据不同的专业农业推广机构被细分为不同的部门,牧业、渔业等等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沟通,较差的协调性,农业科技信息不能共享,各部门的利益与整体的农业科技的利益不能很好的分配与协调,必然导致办事效率低下。除此之外,农业科技推广与市场相脱离,在农村这个主战场,应该主要以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为最终目的,但是现行的推广手段行政化,强制化,没有根据农民的实际情况,违背了市场经济的要求。
1.4农业科技推广经费投入不足
国家的财政资金投入是基层农业科技推广费用的主要来源,这一单一的资金投入方式,不能发挥企业对农业经济的支持,他们对农业的科技风险投资和相应的优惠政策得不到很好的利用。近年来不利的是,国家投入的推广经费在下降,甚至发生这少量经费也被非法挪用或者截留的情况,使农业科技推广不仅不能顺利进行,甚至有网破、人散的情况出现[2]。
2加强基层农业科技推广的主要措施
要想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必须加强基层农业科技推广,只有这样才能加快农业经济进步的步伐,提高农业的经济实力,建设好新农村,针对上面的问题,笔者提出了几点措施。
2.1拓宽基层农业科技推广途径
首先,应该发挥政府关键作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具有公益性,所以应该由政府作出表率,组织建立具有较高素质的农业科技推广的队伍,这对我国科技转化为第一生产力,促进农业及农村经济的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农业科技推广必须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树立科技兴农的理念,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合理调整,利用先进的技术和信息以农民能理解的方式引导他们进入市场。各个政府部门还应该提高农业科技推广的设施水平,拓宽农民接收渠道,确保各个职能部门发挥好作用。其次,拓宽推广的渠道,农业科技推广范围越来越大,很多的科技企业也逐渐参与到推广工作中来,还有农村建立的技术协会,成功的养殖大户,都可以作为科技的推广力量,各级政府部门应当引导鼓励这些力量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推广技术应用。政府与各种推广力量的结合,可以实现信息共享、多方合作、优势互补,对于科技力量转化为生产力起到推动作用。
2.2树立基层农业科技推广重要性的意识
行政人员的思想意识对当地农村的行政方向有重要影响,尤其对于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作用尤为明显。目前很多领导人员认为农民科技素质较低,农业科技推广也不过是形式主义,在他们眼中,农民耕田不过是一种耕作方式,种子是主要的,其他因素并不重视。所以也没有加大对基层农业科技的推广,当然成功的农业科学技术也不能被很好的利用,反而产生浪费。所以,领导班子必须首先树立科技兴农的思想意识,各地也应该有相应的对领导的奖惩政策,农业科技的推广与使用直接与他们的业绩及职位挂钩,只有这样才能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3]。
2.3建立完善农业科技推广的信息来源
科技的最直接产物就是信息网络技术,这对于基层农业科技的推广、成功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及促进农业的快速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所以政府应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提高各地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争取农村也要引进网络,争取村村通电视,村村通网络,只有大力改善了农村的生活条件,拓宽了科技信息的来源,建立覆盖农村的信息系统,才能让农民对最新的科技有所了解,深入民心,加速传播科学技术,促进基层农业科技的转化。
2.4提高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专业素养,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
在基层,农业科技人员的专业素质普遍不高,甚至80%推广人员都是非专业的,这种盲目引进非专业人员占有编制,使得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不能很好地在农村推广利用。所以,政府的人力资源部门应该进行严格把关,在进入农业推广体系之前进行严格把关,培训及考核,既要提高准入的门槛,允许更多的具有住哪也素质的人员进入,也要对已经成为农业科技推广的人员进行提升和培训,从而提高整个农业科技推广组织人员的整体素质。农民是农业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主体,如果没有推广对象,农业科技只能是无本之木,所以必须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和素质。(1)加强农民的技术培训,可以开办培训班,讲座,电视,网络等途径,发挥领导人员的引导作用,还可以进行现场示范,激发他们对科技的好奇心和兴趣[4]。(2)进行科技示范,典型宣传,让农民真正看到科技兴农的榜样和学习的样板,使农民迫切想学习农业科技新技术,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科技兴农的例子来鼓励引导农民,科技兴农,科技致富。
参考文献:
[1]高启杰.中国农业推广组织体系建设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107-111.
[2]范伟杰,张华.新形势下中国农业推广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吉林农业,2010(11):2-3.
[3]钱爱文,杨学龙.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伦理支点[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1):11-13.
5.高校推广农业科技论文 篇五
例
日期:2012-05-16
来源:《世界农业》2012年第3期 余学军
摘要:美国建立了以大学为基础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实现了农业教育、科研、推广的紧密结合,促进了科研成果的迅速转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中国推出了科技特派员制度,科技人员通过多种形式开展科技服务和科技创业。以浙江农林大学为例,组建多层次的科技特派员,围绕欠发达地区的木材加工产业、养殖产业、茶产业、竹产业等开展科技服务与技术支撑;同时,以法人科技特派员的形式与县域开展全面的科技合作与对接,有效地促进了地方农业科技进步,同时也为高校教师提高创业能力搭建了平台。这种以科技特派员为载体的大学服务社会的模式是
中国农业科技推广的一个创新案例。
关键词:美国;农业科技推广;浙江农林大学;科技特派员;大学服务社会
农业科技推广是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桥梁,是促进农业技术进步的重要手段。美国是以农业教育机构为基础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这类推广组织体系在农业教育机构建立农业科技推广站(中心),由大学的推广部门负责组织、管理和实施基层推广工作,并在各县设有推广站。其特点是农业教育、科研、推广三位一体,实行统一领导,使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中国是以政府农业部门为基础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下属推广局和推广站(中心)负责组织、管理和实施全国的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美国这种通过大学教育机构的推广体系,主旨是“通过把农业教育机构带给人们而达到帮助人民帮助自己”的目的,通过大学推广、大学的介入,加快了农业科技转化率,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美国农业科技推广——以大学为基础,农业教育、科研、推广相结合
1.通过立法,农业科技推广迅速兴起
美国相继通过立法程序,建立了农业科技推广制度,使美国的农业科技推广迅速兴起,主要历程为:1862 年《莫里哀法》(Morrill Act of 1862),亦称《赠地学院法》。该法案规定:拍卖拨给各州一定面积的联邦公有土地来筹集资金,用于每州至少成立一所开设农业和机械课程的州立农学院,负责本州的农业教学、科研和推广工作,促进了农业教育的普及;1877 年国会通过《哈奇法》(Hatch Act of l877)。该法规定:为了获取和传播农业信息,促进农业科学研究,由联邦政府和州政府拨款,建立州农业试验站。试验站属美国农业部、州和州立大学农学院共同领导,以农学院为主的农业科研机构;1884年,南伯(S.A.Knapp)担任艾奥瓦州农学院院长,后任美国农业部部长,强调通过亲自实践来学习,通过示范教育,让农民根据自己农场条件进行耕种。南伯亲自在得克萨斯州创建合作示范农场,推广良种和新技术,后来被美国人称为“美国农业科技推广之父”;1914年5月8日,威尔逊总统签署了《史密斯—利弗法》(Smith-Lever Act)即《合作推广法》。该法案规定:由联邦政府拨经费,同时州、县拨款,资助各州、县建立合作推广服务体系。推广服务工作由农业部和农学院合作领导,以农学院为主。根据这3个法的规定,美国50个州都先后创办了赠地大学(即州立大学),并在赠地大学农学院的领导下设立了农业试验站和农业合作推广站。农学院既担负农业教育工作,也担负科研、推广工作,形成了以州立大学为依托,教育、科研、推广之间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相互渗透的三位一体的教科推体制。
2.美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美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由联邦农业推广局、州农业推广站和县农业推广站3 个层次组成,其中州农业推广站居核心地位。
(1)庞大的技术传送网络。美国设置农业推广局主管全国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州农业推广站在美国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中居核心地位。该体系是个庞大的教育、科研和推广协作网,包括130多所大学、59个农业试验站、63所林学院、27所兽医学院及多数县级农业推广站。全国3 150个县农业推广站,共同组成了覆盖200多万个农场的技术传送服务网络。联邦政府每年拨款资助各州推广项目,经费一部分是按固定的比例分配,由州政府直接管理使用,其余拨给专项课题。农业部还同联邦政府各有关部门保持联系,协助推广项目的完成,批准州级农业科技推广机构的人事任命,同州政府协调推广计划和督导检查推广计划的执行情况。美国50个州和哥伦比亚特区、波多黎各、关岛以及维尔京群岛各设有一个州级农业推广站。州农业推广站归属于各州赠地大学农学院。既是各州农业推广工作的组织者、管理者,又是科技各州农业科技推广计划的具体实施者。它上对赠地大学农业学院和农业部推广局负责,下对本州农场及公众负责,是美国合作推广体系的真正核心。县级推广人员受州立农学院领导,并以联邦农业和州立农学院工作人员的身份,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工作。这些推广人员的罢免,均需取得州立农学院和农民团体的同意。
(2)显著特点:农学院专业推广。美国各州都设有州立大学,在州立大学农学院下设立农业推广站,站长由农学院院长兼任。农学院既负责农业教育、科研,又要负责全州的农业推广工作,这是美国农业推广的一个显著特点。推广人员由农学院各系、各学科教授组成,教授们根据各自的专业特长参与相关的项目组,具体负责制订推广计划,设计推广方案,实施推广项目。县农业推广站是州农业推广站的派出机构,推广人员由州推广站雇佣,其中绝大多数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推广人员直接与若干农场保持联系,随时将自己或者收集到最新科技成果提供给农场。通过举办农业科技讲座和短期培训班,以及提供经济技术咨询等,向农场主传播最新农业科技成果。通过科技服务帮助农户利用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和企业经营管理知识,有效地从事农业生产,确保农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效率。
二、美国农业科技推广对中国的借鉴——以浙江农林大学科技特派员制度实践为例
美国通过州立大学农学院这一中间环节,把农业科研、人才培养和推广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这种体系使农业教育能针对生产上需要解决的问题,确定教育计划,培养需要的人才,克服了人才培养上的盲目性。还能把推广工作作为对农民教育、正规教育、短期培训、继续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效地保证了美国农业的迅速发展。被认为是一个积极的有效组织,其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率已达80%左右,农业科技对农业总产值贡献率达到75%以上。但是美国大学推广模式无法照搬到中国来,两国国情存在着极大差异。美国农民人数相对较少,受过高中以上文化教育的在80%以上,知识获取能力较强。每个州立高等农业院校所承担的技术推广任务并不是很重的。而中国每个省就有数千万的农户,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的不到12%,还有37%的是小学以下文化程度。每个省的高等农业院校或大学是无法满足推广咨询服务需求的。大学不可能成为公共农业技术推广的主体,只能成为重要辅助力量。但是,这种辅助力量借助高校的社会服务工作,按照市场需求和农民实际需要为农民提供服务,把科技直接导入农村基层,在科技人员与农民之间建立起一个直接联系的机制与平台,有效促进科技导入农村基层,繁荣农村经济。中国1999 年福建南平发起科技特派员制度,2000年由科技部代表国家正式肯定、认可并在全国推广,大学及农业大学深度参与推广,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科技特派员科技推广服务类型,为构建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和大学服务社会作出了有益探索。浙江农林大学自2003年,已经连续7 年被浙江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派出单位荣誉称号,向欠发达地区派遣科技特派员制度,直接对农民进行科技指导,解决生产上遇到的各种难题,增强外力支撑和带动作用,构建起一个以高校科研院所为依托,以科技特派员和产业带头人为主体,以乡土人才和农民为基础的宝塔形农业科技传导网络。这种以科技特派员为载体的大学服务社会的模式是中国农业科技
推广的一个创新案例。
1.围绕农业产业链的关键技术环节开展科技推广
科技特派员推广服务模式的目标之一是推动区域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通过瞄准产业链上的关键技术环节进行技术传播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这也大大加强了科技推广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例如,在无公害蔬菜生产中的良种选育、壮苗培育、合理施肥、病虫防控、科学管理等技术环节开展科技推广服务,有效地提高农户的生产技能,并推动该项产业的发展。
2.与农户(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
在各地的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中,科技特派员自身通过创办或协办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与农民、专业大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创造了科技中介服务型、技术资金入股型、独资创办科技实体型、科技项目承包型等多种创业和服务类型,这些推广服务类型也是科技特派员进行科技传播的渠道和载体。在利益共同体中,进行无偿或有偿的科技推广服务成为联结科技特派员与农户的纽带,科技传播结果也成为能否实现共同利益的关键。舒尔茨认为,必须使大部分基础研究和部分应用或开发研究“社会化”。如果基础研究完全依靠营利的私人企业,那么对这种研究的投资必然会很少。而作为需求者的农民,对新技术的接受速度主要取决于有利性,并且只有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农民才会花费时间和金钱去寻求新农业要素。向提供新投入的农业研究以及利用新投入的农民投资,将为农业的技术变革和生产率增加提供基础。
3.科技创业与科技推广关联
在科技特派员推广服务体系中,科技创业和服务是密不可分的,科技特派员在农村进行科技创业。农村科技特派员推广服务体系与传播机制分析是能够向农业、农村提供科技服务,并在服务中进行科技传播,进而带动产业发展和促进农民收入的提高。创业锻炼提升了科技特派员的服务“三农”的能力水平,推广服务体现了科技特派员创业的价值。基于科技成果商品性和准公共性的特点,市场经济条件采用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的形式是更好配置科技资源的重要途径,从而有助于促进科技要素带动人才、资金等其他生产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据《2009 年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年度报告》显示,2009年科技特派员有偿和无偿服务类型比例分别为62%和38%,通过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的形式积极地推动了科技成果的传播。高校科研院所派出的科技特派员要帮助入驻乡镇龙头企业建立企业科技研发中心;同时各级龙头企业也可以派出科技特派员,投资在入驻乡镇建立原料生产基地和种养大户,不仅可以解决企业生产原料问题,还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大学在特派员制度的实践中广泛介入,发挥科技对农业发展的作用,同时科技人员实现个人价值而深入农业、农村生产一线进行科技服务或创业,以多种形式为农民提供科技服务,有的与之结有利益关系,共同创业。科技特派员主要通过以下几种形式开展科技服务或进行科技创业:①创办科技示范园区和基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②在乡镇统一规划建设的科技园区里,采用投资入股,建立利益共同体;③租用农民承包地或公司土地,再转包给农民,通过统一的技术指导,提高生产效益;④以技术、资金入股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形式;⑤组建公司、经济实体,以企业运作方式面向农村开展技术服务;⑥把技术服务与提供新产品或开辟营销市场等结合起来,从实物的营销环节中体现技术服务的价值。
三、浙江农林大学科技特派员制度有创新,丰富了选派形式
从制度安排的角度出发,“科技特派员制度就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科技特派员以知识为依托,深入农村一线,与农民、龙头企业及经济合作组织建立利益共同体,开展科技服务和创业的一种制度安排”。林毅夫从制度变迁的角度对制度创新理论进行了丰富。林毅夫认为,制度供给是国家的基本功能之一,制度安排是一种公共物品,弥补制度供给不足是强制性制度变迁代替诱致性制度变迁的客观因素。浙江农林大学科技特派员制度有创新,丰富了选派形式,进行项目支撑与人事保障,创建了新型校县合作模式和提升创业技能等。
1.丰富选派形式
浙江农林大学组建了7 个团队科技特派员,围绕欠发达县(市、区)的木材加工产业、山地林下养殖产业、茶产业、竹产业等开展科技服务与技术支撑;派出形式有个人科技特派员、团
队科技特派员与法人科技特派员3 种形式。
(1)创新科技特派员遴选方式。浙江农林大学科技特派员选派实行组织选派、组织选派与双向选择相结合两种方式。组织选派是针对乡镇需求和每一位科技特派员的专业特点,并将科技特派员选派与地方产业项目建设、优势资源的开发相结合,实现科技特派员与项目的互动。组织选派与双向选择相结合的方式,是将各县(市、区)乡镇根据本地区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求与学校结对,由所辖区域内的各类农村生产经营主体、服务组织或农村社区等单位提出科技需求,按双向选择的原则,通过个人申请,学院推荐,学校筛选,省委委派,层层把关的遴选方式,选拔出高素质科技人员,以个人或团队的形式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2)创新多层结合工作方式。在团队特派员工作中,实施首席专家带技术专家的方式,首席专家起技术引进示范作用,负责面上的工作;技术专家抓落实,负责点上的工作,上下联动,点面结合。专家与乡镇两级科技人员组成课题组,采取手把手、传帮带的方式,培养本地的科技特派员,扩大服务范围,提高科技服务成效。如派驻遂昌的老师,服务当地的乡村旅游产业和林下生态养殖产业,扶持了山区林下经济产业的健康发展;派驻庆元、江山、衢州的老师,为山区竹产业和经济林产业提升服务,对浙江山区特色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作用。
2.项目支撑与保障
要真正发挥科技特派员的作用,必须有项目支撑。一方面科技厅、学校和地方给每位科技特派员设立启动基金;另一方面学校和各地合作,积极申报争取科技项目,将每位科技特派员安排在研发推广科技项目中,共同实施促进当地林业增效、林地增收。5 年来,共争取并实施科技特派员项目110 个,项目总经费达5 800 余万元,有效促进了地方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为学校和教师了解林业生产科技需求、提高基层创业能力搭建了平台,同时,也为教师积累实践经验和提高授课水平,为学习提供实践基地和提高动手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结合浙江省委、省政府有关科技特派员工作政策文件,浙江农林大学制定了一系列鼓励科技特派员在农村建功立业的政策,明确规定科技特派员下派期间,其行政关系、职务、待遇等保持不变,工资、奖金、福利从优,并对科技特派员实行人身保险;鼓励科技特派员领办科技企业,组建利益共同体,通过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技术入股或技术承包等形式参与产业发展。由于政策给力,教师在安排好工作后下基层的积极性很高,并真心实意地为基层服务,在基层创业,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活力。各派出单位可根据其工作表现,结合本单位实际,在年终考核评优中优先考虑,并享受相应的考核奖。其中,被评为市、省或国家级优秀特派员的,考核奖可酌情增加。对列入市科技计划的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项目,派出单位要在年终业绩考评、核算等方面视同为由本单位牵头承担的市级科技项目对待。对在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中成绩突出的专业技术人员,符合专业技术
职务任职资格申报条件的,优先推荐。
3.创新校县合作机制,搭建法人科技特派员合作支撑平台
从20 世纪80 年代开始,浙江农林大学就与遂昌县开展了科技合作,法人科技特派员建立后,更以接力、辐射、繁殖等模式为内容,集一个法人单位的优势人才与技术力量,服务一个县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目前已初步形成个人特派员结对项目、团队特派员服务产业、法人特派员支撑全县的遂昌法人科技特派员工作机制。建立了学校和地方双方党政一把手定期会议机制,双方领导的多次互访进一步促进了县校之间的合作,建立了学校科技处、二级学院与县科技局、农业局、林业局、环境保护局、旅游局以及相关乡镇等的对接交流机制;成立了浙江农林大学和县政府科技特派员办公室,承担着双方技术人员的日常联络工作;围绕遂昌的6 大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和经营大户共同建立了12个科技合作与示范基地、6 个专业合作社。浙江农林大学法人科技特派员运作方式,并在浙江省内率先举行了法人科技特派员启动仪式,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合作以来,双方共同承担了国家星火重点项目“毛竹低产低效林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关键技术推广”、国家农业成果转化项目“优质阔叶用材树种资源培育关键技术中试与示范”等35 项,进入生产应用阶段的有12 项。其中,张齐生院士领衔竹炭研究推广团队,与遂昌县文照竹炭有限公司联合攻关实施的“竹炭生产关键技术、应用机理及系列产品开发”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这一成果已开发出7 大系列300 多种产品,成果辐射到浙江衢州、遂昌及福建建瓯等地,形成了竹炭产业集群,在竹产区建成20 多条竹炭示范生产线,年产竹炭10
万t,产值20 多亿元。
4.提升创业技能,完善利益机制
6.高校推广农业科技论文 篇六
摘要就农村科技推广培训工作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以深化科技推广培训在基层的投入力度,为解决“三农”问题奠定基础。
关键词农村科技推广培训;存在问题;对策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农业和农村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农业科技推广培训在两者之间发挥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1]。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每年有6 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问世,但近2/3没有应用到生产领域,不能转化为生产力,这与基层农技培训推广力量薄弱有关。如何抓好基层培训,普及农业科学知识与技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当前“三农”工作中需要认真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2]。
1存在的问题
农业科技培训工作重点在乡镇、关键在农村。由于存在思想认识、工作方法、资金保障等方面的差异,农技培训覆盖面不广和工作难开展的现象依然存在[2],其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1.1农业科技推广培训体系不健全,培训服务难以到位
由于农业 “弱质产业”和农民 “弱势群体”的地位,农业科技培训服务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再加上经费得不到保障,农村科技培训推广工作弱化、边缘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原有的四级农技推广培训网“线断、网破、人散”,造成大多数乡镇农业科技推广组织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使农业科技培训推广工作在乡镇一级失去了同农村、农民之间的桥梁搭接,农业科技新成果的推广到了乡镇便出现断层,难以推广到农民家中。同时,对农业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等农技推广的主力军缺乏有效技术培训指导,难以发挥整体效益。
1.2农业科技推广培训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由于从事基层农业技术培训服务工作条件差、工资待遇低、人员流失严重,导致现有人员年龄偏大、专业知识缺乏、总体素质偏低;再者,受编制的限制,许多基层农技培训机构无法吸收农业院校的毕业生,队伍得不到及时补充和更新,人才出现“断层”,无法适应农业科技培训的要求。
1.3农业科技供给不足且供需脱节
一方面,农业科技与生产结合不紧,研究课题不适应实际需要,农户生产过程中迫切需要的适宜性农业技术供给短缺,科技储备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农业科技供给严重滞后于农业发展的时代需要,难以满足人们对农产品优质化、多样化的需求。
1.4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应用科技难以普及
现阶段我国农民的整体素质同农业经济的发展极不适应。据统计,我国现有60%以上人口居住在农村,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年;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40.31%,初中文化程度占48.0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1.62%,接受过系统农业职业教育的不足5%。由于文化素质偏低,消化吸收农业科技知识的能力比较差,使得他们对农技推广培训活动不感兴趣,农业科技难以普及。
1.5经费投入不足,难以适应农业科技推广培训实际
经费投入是开展农业科技推广培训的前提,但基层农技推广培训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乡镇农技推广培训机构,绝大多数编制内财政经费不能落实到位,有限的经费被截留或挪用的情况普遍存在,农技推广经费大部分被用于行政事业费用支出,支出结构不合理且使用效率低,从而制约了农业科技推广培训工作的正常开展。
2对策
2.1建立完善的基层乡镇农业科技推广培训体系
基层农技培训推广体系是实施科技农兴的关键环节。为此,应根据各地实际,建立高效、精干、多元化的农技推广培训组织,如以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为主体的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以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主体的订单推广服务模式,以农资生产厂家为主体的农资推广服务模式,以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为主体的技术开
发和示范服务模式,以各种协会或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主体的推广服务模式等,从而鼓励和引导农业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科技服务[4]。
2.2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农业科技推广培训队伍
农业科技推广培训队伍是农技推广的根本。一要加强队伍建设,支持现有农技人员带薪学习培训,通过脱产、函授等多种培训形式,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知识水平,以适应农业科技不断发展的需求。二要鼓励农村大学生回到农村就业和创业,充实基层农技培训推广队伍。三要建立农技人员资格准入制度,严把进人关,提高农技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四要实行绩效挂钩的考核制度,建立以服务对象为主体、以一线推广业绩为主要内容的考核评价体系,切实做到责、权、利相统一,提高农技推广培训质量。五要推行全员聘用制度,由身份管理转向岗位管理,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市场化人事管理制度,促使农技人员扎实工作。
2.3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解决供需脱节问题
提供农民和市场真正需要的技术是科技兴农的基础和
前提。为此,必须面向农民和市场,按照“科学布局、优化资源、完善机制、提升能力”的思想,构建“层次清晰、分工明确、运行高效、支撑有力”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一要深化科研院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现代科研院所制度。二要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实行课题招、投标制度,提高农业科研产出效率。三要鼓励农业科技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加强部门之间、地方之间和农民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围绕农业生产中的关键、实用技术问题,发挥各自优势,集中攻克农业技术难题,满足农业科技服务的需要。
2.4强化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应当坚持以市场需求和农民需要为导向,促进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在当地的普及与推广。一要建立支持农民培训的法律法规体系,依法规范农民培训工作,并把宣传发动与经济补偿措施结合起来,吸引农民积极参加农业科技培训。二要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培训,如通过广播电视、信息网络、远程教育、现场讲授示范、举办技术讲座、专业培训、函授和农民夜校等,把科学技术送到干家万户,传授
到田间地头,培养一支有技术、懂经营、善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三要积极引导农村逐步实行农业专业化分工协作,在此基础上对农民进行针对性的专业技术培训,条件成熟时对农民实施“绿色资格证书”制度,推动农村急需的农业技术骨干和带头人的培养。
2.5加大财政投入,完善农业科技推广培训筹资渠道
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渠道农业科技推广培训投融资体系。一要强化国家拨款的主渠道,增加农业科技推广投资总量,改善投资结构。二要完善间接融资体制,设立科技推广培训基金。鼓励民间、私人投资到科技推广事业,使之逐渐成为继政府拨款之后的重要资金来源。三要鼓励农业科技推广培训部门兴办经济实体,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四要鼓励金融部门加大金融产品的创新力度,积极支持农业技术培训项目。3参考文献
7.高校推广农业科技论文 篇七
关键词:霍尔三维结构,时间维,逻辑维,技术维,科技成果
0 引言
高校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系统是有人参加的且人通过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可以影响其运行与变化的事理系统。该系统能够主动的确定目标,是具有自学习、自组织功能的高层次的目的系统与控制系统。由于该系统具有多层次、多阶段、配套性与复杂性等特征,因此需要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来分析、描述该系统,考察其多项影响因素,以便促进高校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工作运行机制的完善。
1 相关概念
1.1 科技成果
依据国家科技部《关于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管理的规定》,科技成果是指人们在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活动中,经过实验研究、设计试制或调查考察后,所得到的经过鉴定的,具有学术意义或实用价值的创造性结果[1]。
1.2 科技成果推广转化
科技成果的推广是指有计划、有步骤地将科研成果内容传播,在一定范围内运用,使之转化为效益的过程。推广的过程其实是一个传播的过程,传播为推广打基础,是推广的前提,推广的目的是应用[1]。科研成果的转化是将科研成果转变成为生产者所能掌握并应用的技术或知识体系,应用于生产活动,最终为社会带来效益[2]。由此,“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可以定义为:对具有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创造性的科技成果进行系列的科技成果转化活动与科技成果推广活动的全过程。
1.3 高校科技成果推广转化
借鉴上述概念内涵,我们将高校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定义为:高校为服务社会和发挥院校自身优势,对其内部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中所产生的可供推广转化的各类科技成果,经过由后续试验、开发、研制、应用、生产等一系列研发活动,形成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教材,直至实现商业化、产业化而获得预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收益的一个系统工程。
1.4 霍尔三维结构理论
霍尔三维结构是美国系统工程专家霍尔(A.D.Hall)于1969年提出的一种系统工程方法论。为大型复杂的系统进行规划、组织、管理提供了一种系统的思想方法,因而在世界各国得到了广泛应用。霍尔三维结构是将系统工程整个活动过程分为前后紧密衔接的7个阶段和7个步骤,同时还考虑了为完成这些阶段和步骤所需要的各种专业知识和技能,这就形成了由时间维、逻辑维和技术维所组成的三维空间结构[3]。
2 高校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的三维结构分析
基于霍尔三维结构理论,可将高校科技成果推广转化问题活动分为前后紧密相连接的六个阶段和七个步骤,同时考虑为完成各阶段和步骤所需要的各种专业知识,具体包括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时间阶段,将该问题的解决,从中长期计划制定开始到推广项目的实施管理、验收划分为几个大的阶段,称为时间维;第二个层次是每一阶段问题的解决,从明确问题、确定目标到实施方案,依解决问题的逻辑过程划分为若干个程序,称为逻辑维;第三个层次是该问题解决的每一阶段,甚至逻辑维的每一步处理具体问题都要运用的许多种具体方法或技术,称为技术(方法)维。这三个方面共同构成了高校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的三维结构(如图1所示)。
2.1 时间维
时间维表示系统工程活动从开始到结束按时间顺序排列的全过程。高校科技成果推广转化问题的时间维划分为6个阶段。
(1)中长期计划制定阶段。科技成果推广转化中长期计划主要包括:对上一个五年计划进行总结并提出存在的问题,分析今后五年面临的发展形势,下一个五年计划的指导思想、发展方向和主要任务,提出确保中长期计划实施的保障措施以及经费预算等。(2)年度计划制定阶段。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年度计划主要内容包括:本年度科技成果需求现状、高校科技成果推广项目的主要技术指标、推广组织实施方案、所需经费、技术支持能力等。(3)项目评审阶段。按照客观、公正的原则,确保将科技成果推广转化项目选准、选好。(4)推广项目的实施管理阶段。主要涉及到进度管理、费用管理、人员管理、质量管理和文档管理。(5)推广项目的验收阶段。依据验收的标准,采取跟踪问效的方法,综合企业、各级业务机关的反馈意见,重点在对企业、社会创造的价值及推广效益等方面进行评估。(6)推广项目的后期绩效评估阶段。主要包括:后续结果;技术持有方的服务保障;潜在的应用领域和效益;继续推广的必要性等。
其中,中长期计划制定阶段、年度计划制定阶段和项目推广评审阶段决定了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成果的“优生优育”;推广项目的实施管理阶段是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的关键阶段;推广项目的验收阶段和后期绩效评估阶段是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效果的评估阶段。
2.2 逻辑维
逻辑维是指时间维的每一个阶段内所要进行的工作内容和应该遵循的思维程序。高校科技成果推广转化问题的逻辑维反映了用系统工程方法论分析该问题和解决该问题的逻辑思维过程,主要由下述7个程序(步骤)组成。
(1)明确问题。即弄清科技成果推广转化问题的实质和范围,尽量全面地搜集有关资料和数据,为解决问题提供可靠的依据。(2)确定目标。弄清并提出解决科技成果推广转化问题所要达到的目标,并制定评价系统功能是否达到目的要求的标准,以用于比较可供选择的系统方案。(3)系统综合。按照科技成果推广转化问题的性质及总目标形成一组可供选择的系统方案,方案要说明系统的结构、相应的参数和所需的条件。(4)系统分析。通过建立模型等途径,按照达到目标、解决的问题和满足需求的情况,说明方案与系统性能、特点间相互关系,对各备选方案进行分析比较。(5)优化方案。在一定限制条件下改进方案,并按评价标准衡量,确定各个方案的优劣次序。(6)制定决策。由科技成果管理部门根据更全面的要求,决定选择一个或几个方案试行。(7)实施方案。根据最后选定的方案具体付诸实施。
上述七个程序是一个大致的过程,其先后顺序并不一定严格要求,在进行中往往会出现反复。
将高校科技成果推广转化问题的六个工作阶段和七个逻辑程序归纳在一起可以组成高校科技成果推广转化问题活动矩阵,如表1所示。矩阵中每一元素表示科技成果推广转化问题的一组具体活动。如a32表示在项目评审阶段中确定目标这一步骤所进行的活动。
2.3 技术维
技术维是指解决复杂的系统问题需要的技术知识综合。高校科技成果推广转化问题的技术维表示为完成高校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工作各阶段、各步骤的活动所需要的各领域知识和各种专业技术。至于每一步骤和每个阶段都需要其中哪些专业知识,应视高校科技成果推广转化问题的性质、特点而定。一般采用系统的方法有效地获取上述各个阶段、各个逻辑步骤所必需的知识,并对其进行开发、利用、规划和控制,以便更好地实现高校科技成果推广转化问题的目标。
基于此,可将高校科技成果推广转化问题的关键技术梳理划分为以下八项技术,即科技查新技术、信息融合技术、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技术、系统分析技术、系统评估技术、项目管理技术、风险投资技术和人力资源管理技术。
3 高校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系统模型的建立
从系统理论的角度来看,高校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的整个过程实际上就是一项复杂的、动态的系统工程。因此,应将高校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的三个维度有机集成,建立高校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的系统模型(见图2)。该系统是由三个子系统,即主动子系统、动力子系统和支撑子系统有机联系组合而成的一个复杂开放系统。主动子系统为主体,动力子系统和支撑子系统为从动系统,三个子系统之间既相互协调又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在动态运行中实现成果的推广转化。
主动子系统,也可以称为科技———产业子系统,是真正实现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的组织实施系统,在科技成果推广转化中起着最重要的主导作用,主要包括三个环节:成果需求分析与决策规划、高校科研与开发、中试与工业化生产,涵盖了科技成果从论证阶段、实验室阶段到产业化阶段的全过程。
动力子系统,是促进科技成果实现推广转化的动力系统,在科技成果推广转化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主要包括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即企业需求拉力、社会竞争压力。
支撑子系统,是辅助科技成果实现推广转化的支撑系统,在科技成果推广转化中起着必不可少的支持作用,主要包括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人才、资金、技术、环境等要素,解决了科技成果推广转化中的人、财、物、信息、组织结构、规章制度等重大问题,同时为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的宏观调控提供了依据。
4 结论
霍尔三维结构中的三个维度在实践中是紧密相连的。高校科技成果推广转化过程中各阶段、步骤以及所需的技术知识三者是相互渗透、相互依赖的,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参考文献
[1]姜忠鹤,冷护基等.基于霍尔三维结构的质量管理研究[J].物流科技,2011,(2):81-83.
[2]高军,夏良华等.系统工程理论、方法与应用[M].军械工程学院(内部教材),2007,(5):84-124.
8.桐乡市完善创新农业科技推广模式 篇八
一、桐乡市完善创新农业科技推广的主要做法
1.不断深化制度建设。高度重视新形势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先后出台了《关于构建新型农技推广体系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通知》和《关于扎实推进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建设 进一步强化为农服务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全面落实农业科技推广工作责任,构建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形成了以首席农技专家、农技指导员、责任农技员为主的农技推广队伍,不断促进农业科技推广机制和服务创新。
2.不断完善组织体系建设。按照“提高市一级、强化镇一级、发展村一级、延伸户一级”的总体要求,通过完善市农业经济局职能设置,开展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村级农业综合服务站建设及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等措施,建立起市级主导、镇级主体、村级配合、户级参与的“四级联动”的多层次、多功能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组织体系。目前全市建有市级“12316”为农服务中心1个、镇(街道)农业公共服务中心12个、农技社会化服务基地21个、村级农业综合服务站167个、科技示范户3800余户。同时,积极创建新型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全面推行“3+X”的“一站式”职能配置和服务模式,即在履行好农业科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三项基本服务职能的基础上,根据需要和可能,提供“三农”政策宣讲以及农业市场、农业科技、土地流转等信息服务,防汛抗旱、农业资源管理以及农田水利、标准鱼塘管护等管理服务,引入农业气象服务等。
3.不断探索推广模式的创新。一是责任农技员包村联户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通过责任农业科技推广制度,农技人员每人联系1个行政村、1个涉农企业或农业专业合作组织、10个科技示范户,开展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建立起“专家组—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农户”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快捷机制。
二是示范基地样板示范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目前桐乡市已建立各种农业示范基地251个,通过农业示范基地,大力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新生产模式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最终实现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应用。
三是推行科技特派员服务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根据各镇街道的农业产业特色和布局,将选派方式由兼任改为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专任,任期为两年。科技特派员在所驻镇、街道积极开展适用技术的推广和培训、开展示范基地建设、进行“定期坐诊”活动等,及时解决种养户难题。
四是应用农业信息化技术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以农民信箱工程、万村联网工程和农业信息进村入户工程为主体,不断强化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和主流媒体、网络平台宣传,逐步形成了广播、电视、报纸、电话、网络、手机短信 “六位一体”农业科技进村入户服务体系,成为千家万户接收和应用农业科技的重要渠道。
4.不断健全保障机制。全市各级农业科技推广机构的工作经费全部由财政承担,确保各镇(街道)在编农技服务人员留得住、用得上,保证农业公共服务中心长效运行。同时,各级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基础设施及设备仪器等硬件投入,分别由各级财政承担解决。2012年财政仅用于全市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服务用房、检验检测室、仪器设备的资金就达465.80万元。
二、桐乡市农业科技推广取得的主要成效
1.农业产业不断转型升级。一是推动了科技成果转化,增加了农业生产中的科技含量,有效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如成功解决了“红阳猕猴桃”平原地区适应性栽培技术的难题,使本地种植猕猴桃获得了成功,种植面积由起初的50亩扩大到目前的1000余亩,该项目也获得了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立项。目前,全市已认定特色产业基地8个。二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成效显著。桐乡市拥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2家,其中省级3家,嘉兴市级26家。2012年,全市32家农业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9.8亿元。桐乡市拥有纳入农经部门管理的农民专业合作社99家,其中国家级示范性合作社1家,省级示范性合作社18家,嘉兴市级16家。三是农业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以创建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为契机,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形成了多种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如“桑枝—食用菌—肥料—作物”(全市每年产生8万吨桑枝条,可生产4000吨食用菌)、“猪粪—蝇蛆—禽”等多级循环利用模式,“菜(瓜)—粮”粮经结合水旱轮作模式,以及“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物理生物防治”等低化学品投入生产模式。其中同润现代农业科技专业合作社的“猪粪—蝇蛆—禽”等多级循环利用模式成为全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样板。截至2012年底,全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普及率达75%,农药减量控害示范面积2.8万亩,亩均化肥和农药使用量的减幅达20%以上,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79%,规模畜禽养殖场排泄物资源化利用率达90%以上,规模化畜禽养殖小区环保节约型设施普及率70%,雨污分流和干湿分离普及率 80.15 %,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率达到92.16%。
2.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成效显著。近年来,围绕晚稻、蚕桑、畜禽、蔬菜、杭白菊、水产、水果、苗木八大农业主导产业,引进农业新品种上百个,新技术上百项。通过试验、示范及推广应用,2012年全市主要动植物良种及配套技术覆盖率达95%以上,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达到74.9%,形成了良种、良法、良机配套的良好态势。
3.农业劳动者科技水平不断提升。通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阳光”工程、科普下乡、科技进村入户等多种途径、多层次、多角度、多专业的科技教育培训和宣传,使全市农民由劳力型向智力型转变,大大地提高了农业劳动者的科技水平和素质,加快了农业科技普及应用。
nlc202309012357
4.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先后制定、修订了农业地方标准85项,地方标准范围涉及各大农业主导产业,覆盖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2012年,我市农作物标准化实施面积38.52万亩,标准化程度达到67.1%,畜禽养殖标准化实施规模725.67万羽(万只/万头),标准化生产程度达到60.2%。建成国家级无公害生产基地22.49万亩,绿色食品生产基地2.92万亩,有机食品生产基地700亩。全市已有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2个,农业品牌60个(其中国家级4个,省级9个);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85个,国家绿色食品认证54个,国家有机食品认证8个。
三、目前农业科技推广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农业科技推广运行机制陈旧,技术推广供给与需求脱节。目前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是以政府领导、农业行政部门主管、以政府名义兴办各级农业推广机构来组织协调实施各项推广工作的,农业推广、农业教育和农业科研分别由不同的部门管理,各自独立,缺乏直接的和有效的联系,同时,专业农业科技推广部门相对独立,如种子、农技、畜牧、植保、林果、水产、农机等部门,都有各自的推广计划和方案,相互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与沟通,使得农业科研项目分散,真正实用的科技成果不多。同时,对农业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等作为农业科技推广的主力军缺乏有效技术指导,导致农业科技推广难以发挥整体效益。
2.农业科技科研经费投入相对不足。首先表现在农业科技推广经费投入渠道单一,多渠道、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农业科技推广投入体系尚未形成。当前,对农业科技推广还是以财政投入为主,其他资金来源较少;其次,虽然各级财政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每年有所增加,但农业科技推广财政投入占比不高。以2012年桐乡市为例,当年公共财政预算支出中,“农林水事务类” 支出总额为38937万元,其中“技术推广与培训”为1629万元,占比仅为4.18%。
3.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人员专业素质不高。以桐乡市为例,目前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平均年龄为49.5岁,学历大多为中专。尽管近几年加强了对农技人员的培训,但总体素质偏低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而新的农业技术的出现需要新鲜血液的补充。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也十分突出,多数人员对传统产业的种植等比较在行,而具有产前、产后服务专业知识的人很少。
4.留守农村劳动力素质低,致使农业新技术推广难。目前农村留守种地的大多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对农业科技推广的热情和接受能力都不高,致使农业新技术推广难。不少农户市场信息闭塞,种植结构调整随大流,跟着感觉走,使农业新技术推广遇到较大阻力。
四、创新农业科技推广的建议
1.为农业科技推广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农业科技推广必须依靠国家和省市各级相关部门在政策上给予强有力的支持,创造一个宽松有利的宏观环境。为了提高农业科技的普及率及保证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良好运行,政府应尽快建立新的政策体系,包括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使科研、开发、转化投入能够获得高额的预期收益,从而激励各方面进行投资;积极培育和完善农业技术市场,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每年有重点地扶持一批示范性社会化农业技术推广组织;鼓励开展经营性服务,对一些发展较好、带动能力强的农业科技经营性服务实体,可优先培育成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并享受相关的优惠政策。
2.进一步深化农业科技推广机制创新。一是稳定和发展市、镇(街道)两级专业农业科技推广机构,鼓励和扶持农业服务组织、专业大户、农业企业兴办各种形式的农业科技服务组织,逐步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科技人员、农民、农业服务组织、农业企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二是切实加强农技队伍建设,加快引进高层次、年纪轻的农技人才,进一步落实农业科技推广责任制,完善定编、定岗、定责、定员工作,强化对现有农技人员的知识更新轮训,从根本上保证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素质和服务能力。三是搞好农村劳动力素质提升工程。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与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关系极大。要以培育现代职业农民、现代农业领军人才、农村实用人才为重点,多形式、多层次培训各类农业技术人员,不断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的农民技术员队伍,提高农业科技的转化率、入户率,为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坚强的智力支撑。四是进一步推进以农民信箱、“12316”为农服务中心和东方农业信息网为重点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农业信息服务对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作用。
3.拓宽农业科技推广投入渠道。为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科技投入不足的状况,必须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渠道农业科技推广投融资体系。一要逐步增加财政资金对农业科技的投入,保障农业科技推广能得到长期和稳定的投入。财政投入重点是扶持公益性强、风险较大、社会效益高的农业科技项目。二要强化农业部门与科技部门协调合作,建立“农业出题,科技助力”的协作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农业科技经费使用绩效。三要增加信贷资金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强化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支农作用,积极探索建立适应农业科技需求的农村金融服务方式。鼓励金融部门加大金融产品的创新力度,积极支持农业技术推广项目。逐步探索建立担保公司和金融机构的合作方式,放大对技术推广项目贷款的信用额度,解决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贷款担保难的问题。四要坚持在以国办推广机构作为主体、国家财政作为推广经费主要来源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合作组织,完善间接融资的体制,设立科技推广基金;鼓励民间、私人投资科技推广事业,使之逐渐成为继政府拨款之后的重要资金来源,逐步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多元化、市场化的农业科技投入机制。
(作者单位:浙江省桐乡市财政局农业科)
责任编辑:欣闻
【高校推广农业科技论文】推荐阅读:
高校阅读推广案例08-12
高校活动推广方案11-26
农机技术推广科技信息技术论文06-12
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课程论文10-17
农业科技推广情况调查与思考10-05
农业推广经验总结09-27
学习农业推广心得体会06-16
浅析民族地区农村科技推广08-09
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10-05
加快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思考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