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学习(精选13篇)
1.语文课程标准学习 篇一
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新语文课程标准》是《语文教学大纲》修订之后,教育部颁布的《新课程标准》。《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上吸收了现代课程论的最新成果,对我们一线教师进行行之有效的教学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是指导我们教学的指路灯,不仅给了我们方向,也给了我们方法。
由于我将担任第一学段的老师,所以我重点学习了有关第一学段的课标,这对我今后的教学工作、教学方向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识字与写字
《新课标》对第一学段的要求是: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这样的目标意在培养学生对汉字和汉字学习的态度与情感,不仅仅是局限在学习汉字的动力问题上。同时也告诉我们,在识字教学中,在注重识字数量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识字的兴趣,关注学生在识字过程中的体会和认识,以及识字方法的尝试和探索。
我即将教学的新部编版教材一年级上册需要学生会写的字有300个,认读字300个。《天地人》《金木水火土》《对韵歌》选材为合辙押韵的韵语文词,短小精练,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时应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联系生活实际进行集中识字,在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语言环境中识字,边识字边阅读,边阅读边识字,二者有机结合。《口耳目》属于看图识字,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把汉字和图片联系起来,并发现汉字字形和身体各部位的关系,了解字义,记忆字形。《日月水火》属于象形字识字,应先让学生观察图片,发现字形与字义的联系,凸显字理,体会汉字的意象美。第二步可以按顺序分步骤展示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象形字的识记规律。《日月明》是会意识字,教师应先将字分解成几个构件,让学生了解各个构件的意义,再将这些意义相联系,理解该字的意义,最后因义识形,让学生从构件和字的意义关系掌握字形。《大小多少》则是归类识字,要图文结合发现文字与图画的对应关系,把认字建立在感知图文、认识事物的基础上,把识字和学习量词结合起来,感知大小不同、数量不同的事物要用适当的量词表示。还有拼音识字、猜猜识字和生活识字等。识字教学要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在语境中学习汉字,可以帮助学生准确读准字音,理解字义。还要充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运用多种识字方法和具体形象的直观手段,帮助学生建立汉字音、行、义的联系,激发学生识字兴趣。识字教学不是教学生识了字就算完成了任务,学生是否自己独立识字才是关键。在教学中应该努力实现在游戏中学,在活动中学,在情境中学,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展现出来。比如:采字果——看字形读出音;捉迷藏——根据露出来的部分部件识别整体;找朋友——拼音与汉字或部件组字,也可巩固同义词、反义词;变变变——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利用熟字记新字;编字谜——将汉字拆开编成口诀、顺口溜;猜字谜、勇闯关、演一演等小游戏,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激发学习兴趣,学生自主学习,学得好记得牢。
我们在写字教学时,要在学生写字过程中给予适时指导,关注学生是否能按笔顺书写,还要注意字的间架结构,而不完全是写字知识。我们可以以教师示范或学生观察范字,学生书空、描红等环节来帮助学生规范书写,最后可以通过展评、生生评、师生评来提高学生书写兴趣,感受汉字的形体美。不仅如此,课标也将“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纳入进去,所以我们在指导写字时,还要关注学生写字习惯的培养(一拳、一尺、一寸),姿势端正不仅有助于学生规范书写,还有助于保护学生视力,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
认真写好汉字教学的基本要求,练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那如何提高书写质量,这就需要我们讲究写字教学策略。第一,每节课尽量安排写的指导和练习,使学生重视写字,教师能及时发现问题进行指导。
二、写字是一项技能,技能的学习要熟习,想把字写对写好写快,只能靠实践,在写的实践中“增强书写意识”,“掌握书写技能”。三,分散难点,引导学生一步步前进。在写对的基础上写好,在又对又好的基础上写快,循序渐进,慢慢进步。四,可以适当利用书空、描红、临摹帮助学生掌握字的间架结构。
关于汉语拼音,课标中是这样说的“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这些内容是在识字写字部分提出的,强调了汉语拼音作为识字,学习普通话的工具,对于识字而言,汉语拼音仅仅是帮助识字的工具,绝不能代替识字,所以在教学中,对于常用字除了要做到读准字音外,还要理解字义,学会书写和运用。
新教材在拼音教学的每一课都提供了整合的情境图,这些情境图既表音又示形,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学生心理,降低了拼音学习的难度,增加了拼音学习的趣味性。我们可以利用情境图,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通过与图建立联系,更好地记住字母的音和形。我们在拼音教学时,要注重方法指导,多做示范,采用直观演示、听读模仿、读读拼音方法的儿歌,设计有趣的环节反复练习,多进行拼读实践,及时纠正,让学生在大量的拼读时间中找感觉,逐渐形成正确、熟练拼读音节的能力。
二、阅读
课标中提出: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用”是初步尝试学习用普通话朗读,强调的是老师指导、示范,重视朗读的过程。还提出: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从这点中可以看出,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和引导,从平时的校园生活中影响学生,让学生爱上阅读。比如在班级里安排阅读角、教师经常给学生读一些有趣的小故事、给学生推荐阅读书目、安排早自习三分钟演讲、在阅读课上进行分享阅读,鼓励课下亲子阅读等。而我们作为老师,更要言传身教,老师爱读书,学生也会受到影响,所以我们要从生活中影响学生,努力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关于阅读的具体内容,课标中是这样说的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显的故事,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儿歌、儿童诗和浅显这些材料短小,有节奏,朗朗上口,适合低年级孩子诵读,这样的要求侧重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以体验情感和想象情境的心理活动为通道,达到感受语言、领悟大意的目的。
在阅读中学生还要达到能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的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这样的阅读目标中蕴含着以下几点,这也是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应培养孩子从以下几方面对重点词句进行理解。一,要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句,比如上下文的内容制约。
二、可以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词句,比如阅读者的语言直觉,即语感。三,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自己探索性地理解词句。这些都是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引导学生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我觉得可以通过听老师读,听其他同学读,句子对比读和自己反复读的方式来让学生体会不同标点符号在语气表达上的不同。
我们经常讨论阅读教学,那么什么是真正的阅读教学呢?课标中是这样说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说明阅读教学中,学生与教师是平等的,在这样的对话中,我们要注意把握教学目标和学生的阅读心理过程,或激发兴趣,或启迪思维,或引导点拨,给学生浓浓的人文情怀。学生可以交流自己的见解或提出自己的疑问,可以评价别人的意见或与别人进行争辩。我们要着力引导学生站在自己的生活世界中,采用读、背、说、写、画、演、做等方式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生命存在的价值,感受到精神相遇的愉悦,感受到心灵成长的幸福。这对我们低年级来说尤其重要,低年级孩子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他们想要获取新知,想要表达自己,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符合学习内容的小游戏、小表演等环节来满足学生兴趣,比如在《青蛙写诗》的阅读教学中,在熟读课文后,可以设计一个小表演,分角色朗读的同时让扮演小青蛙、小蝌蚪、小水珠的小朋友边做动作边读课文,让学生互动起来,这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学生熟记课文内容。还应注意的是课标中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我们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应该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引领和点拨,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实践。
三、写话
写话是学生学习书面表达初级阶段的“内容”和“形式”,课标对写话提出三点要求:对写话有兴趣,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根据表达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那么我们该如何指导写话呢?首先,先说后写,训练遣词造句的基本功。说是写的先导,从说一句话开始,逐步过渡到多说多写,二是引导学生多观察,为写话提供丰富的素材。三是训练语言与发展思维的结合。写话形式要灵活多样,比如看图写话、观察写话,也可以是情境写话、听写、读写等,充分调动孩子的兴趣,并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四、口语交际
关于口语交际的教学,课标指出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景中进行,不宜采用大量讲授口语交际原则、要领和方式。应努力选择贴近生活,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组织教学。一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兴趣是他们学习的动力,如在设计《我说你做》教学设计时就可以这样设计:第一轮游戏,老师说,学生做。师:请大家把铅笔、橡皮放到笔袋里,再把语文书和生字本放在书包里。学生照着做,教师适时进行点评,引导学生说出“听”的礼貌,要认真听别人说话。第二轮游戏,同学说,大家做。学生:请大家站起来,一起拍拍手,再一起跺跺脚。教师适时点评,引导学生说出“说”的礼貌,大声说,让别人能听清。并总结:说得清,听得准,记得牢。第三轮,我来说,你来做。分成小组,一人说,其他人做。通过这样的小游戏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理解了听和说的礼貌,自己总结出应该怎样和别人进行对话。
通过对《语文课程标准》及其《解读》的学习,我充分了解第一学段的学习目标,让我对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及实施建议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为我接下来的教学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我还将继续学习,在实践中落实课标,不断学习,不断反思,努力取得更大进步!
2.语文课程标准学习 篇二
教育,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 和政治进步、经济发展紧紧相连, 和国民心态的变化息息相通。社会的整体进步, 使广大中小学教师焕发了生命活力.在语文教学展示课上, 不同的教学风格异彩纷呈, 多种教学流派争奇斗艳, 给语文课程改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同时, 也要看到, 由于多元文化并存和多种价值观的碰撞导致的国民心态的变化, 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浮躁之气、浮夸之风、浮华之象, 不仅存在于社会其他领域, 存在于高等学校, 也在中小学这块以往公认为比较干净的土地上侵蚀着。课程改革中, 急于求成、花样翻新、新名词满天飞的现象时有耳闻;形式主义、热热闹闹、不讲实效的情况并不少见。
成绩有目共睹, 问题也不容忽视,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 对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认识不足, 导致实践中的迷茫。表现之一是以牺牲工具性为代价的所谓张扬人文性, 出现了新的“架空分析”。教师花费大量时间去探究文本的人文精神, 削弱了学生对语言形式的把握。有的老师特意浅文深讲, 故作微言大义, 把语文课上成了文学鉴赏课和人生哲理课。由于对文本挖掘过深, 反而游离于文本中心之外, 冲淡了对文本自身的解读。加之脱离学生知识、能力实际, 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 大多数学生如坠五里雾中, 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人文性属于一定的历史范畴, 伴随着社会历史的进程, 人文性的内涵必将发生这样那样的变化。现今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绝不是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精神的翻版, 而应该赋予新时代的内涵, 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和价值追求。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育人为本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 在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相机进行思想教育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这既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 也有助于对语言形式的把握。当然, 这种教育不是抽象说教, 也不是生硬灌输, 而是依托语言文学, 在形象感染、情感熏陶中自然渗透。
第二, 对语文课程的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把握不准。例如, 识字教学不落实, 写字教学不到位。识字写字虽是第一学段语文教学的重点, 同时也应贯穿到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又如, 在理解词语方面, 《语文课程标准》对各个学段分别提出了要求:
第一学段:“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
第二学段:“能联系上下文, 理解词句的意思, 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第三学段:“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 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 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体会其表达效果。”
第四学段:“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 理清思路, 理解、分析主要内容, 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上述各个学段的不同要求, 体现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 教师都要认真理解、准确把握, 在各个学段分别把关, 把要求落到实处。
除上述外, 课程标准还对朗读、默读、理解文本、把握主要内容、了解表达顺序、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以及对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诸方面, 在不同学段都有不同的要求, 教师都应深刻领悟, 在教学实践中贯彻落实。
第三, 对语文基本技能训练不到位、不落实。教学中, 一讲到底的现象虽不多见, 但师生之间一问一答的现象常有所见。这些问答或认知肤浅, 只在文本的表层徘徊, 既无思维的有效度, 也无表达的清晰度;或脱离文本, 漫无边际, 海阔天空, 从而占用学生读书写字的时间, 这样既无助于对文本的深入学习, 也不是基于文本的拓展延伸。有的师生问答, 只是两个孤独主体的对白, 班级中大部分学生作壁上观。
教学中, 教师不范读, 不板书。学生齐读的时间多, 自由读书的机会少, 学生写的练习更少。教师一般不纠正学生的错误, 尤其是言语表达上的错误。不辨析字形, 特别是对容易混淆的宇音、字义、字形很少反复练习辨别。对于如何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等, 尚缺乏有效的教学方法, 思想上也重视不够, 因而基本上没有落实。有的学校还不同程度地出现轻视基础知识传授的现象。由于轻视知识, 忽视教师的讲解、讲述等这些常见的教学方法, 把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立起来, 从而弱化了教师组织、引导的职能。有的教师放松要求, 不敢严格要求学生, 廉价表扬, 随意肯定。的确, 有时候课堂上也热热闹闹, 但热闹背后却是学生感情的冷漠。有时是因为眼花缭乱的课件,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有时是因为一些非语文现象激发了学生的情感, 可真正面对文本的时候, 学生反而没有了兴趣。课堂沉闷, 学生心灵之窗紧闭, 没有标新立异的声音, 没有独特的感悟和体验, 没有多元的有创意的结论, 也看不见因思维撞击而迸发的智慧火花。
这些现象反映出对《语文课程标准》理解不够、把握不准, 对我国语文教育的历史经验和成果的认同、吸纳不够, 对我国的国情特别是广大农村教育实际深入了解不够。从方法论的角度看, 说明还缺乏辩证观, 常常容易情绪浮躁, 急于求成, 顾此失彼, 易走极端, 把握不住事物发展的“度”。
上述现象, 是课程改革进程中出现的问题。正确的态度是直面现状, 明确方向, 针对实际, 讲究策略。不是头痛医头, 脚痛医脚, 而是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上, 在正确的课程理念指导下, 在推进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从整体上逐步解决上述问题。
教学是实施《语文课程标准》的主渠道, 如何把《语文课程标准》所体现的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学策略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 转化为实际的教学效果, 使学生真有所获, 确有所得, 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应予回答的问题。
由于各地、各校情况各异, 因此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结构、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法、评价教学效果等都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 不能框得太死, 箍得太紧, 要给每位教师留下变通调适的空间, 为学生的学习活动留下拓宽、延伸的“空白”。
和历次《大纲》相比, 《语文课程标准》的新, 主要是教学观念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课程理念的指导作用。如果我们把提高教学质量仅仅归结到“教学方法”的层面上, 这是舍本逐末。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 思想和方法总是糅合在一起而密不可分的。思想指导方法, 方法体现思想。过去我们说语文教学内容陈旧、方法落后, 其实主要是语文教育思想陈旧。新的教育理念必将产生新的教学内容和新的教学策略, 思想的先导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有人轻视教学理论的作用, 忽视教学思想的指导, 甚至认为讲教学思想的指导性是“空谈”, 是“浪费时间”, 不如学“几招、几式、几法”管用。这些想法反映出当前教学研究中的“浮躁情绪”和急于求成的心理。方法是知识更高阶段的抽象, 任何教学方法都不能脱离该学科的性质、特点, 而成为各个学科都适用的“万用灵丹”。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指出:“方法不过是材料有效的处理, 因此, 方法和材料并不是对立的。方法乃是教材的有效的导向所希望的结果。”又指出:“学生的学习在于变成许多方法的主人。”教学实践证明, 把某种方法的作用夸大到可以涵盖一切学科是错误的。任何方法离开了教学媒体———教材, 离开了教学对象———学生, 无异于构筑空中楼阁。
《语文课程标准》体现当代教育观, 渗透现代人本观, 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方法论基础, 对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育应达到的目标作了明确的规定。标准是目标和基准, 明确了目标和基准, 就要进而研究达到目标和基准的途径和方法。但《语文课程标准》毕竟不是途径、方法细则的罗列, 只能简明扼要地阐述为达到“标准”应持的观点、应遵循的原则和应注意的问题。
3.语文课程标准学习 篇三
一、多诵读,增加学生知识的厚度
在以前的教学中,学生背的诗文非常少,只是要求背诵几篇经典的文章,学生的阅读量也非常少,除了看教科书,基本上没有什么书可看。通过学习,我懂得了诵读的好处:诵读是我国语文教育优秀传统中一种有益于积累、有效提高语文素养的好方法。诵读比朗读更有助于从作品的声、律、气、韵入手,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有助于积累素材、培养语感、体验品味、情感投入,达到语文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目的。
二、多读书,增加学生知识的宽度
除了多背诵之外,我还打算加大学生的阅读量,只有多读书,读好书,学生的阅读水平才能显著提高。农村孩子课外读物比较少,我打算给每个学生订一些课外书籍,如《中学生博览》《作文周刊》《故事书》等。我还要求学生利用假期看四大名著。通過阅读这些书籍来丰富他们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常言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随着读书量的增加,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增强。有道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多读书、多学习就是学生永恒发展的“源头活水”。读书不仅能积淀学生的底蕴,还能提升教师的智慧;读书不仅能丰厚学生的功底,还可以增长学生的学识;读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品味,还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2011年版的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多读书是非常正确的教学措施,我坚决贯彻执行。
三、注重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学习2011年版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使我受益匪浅,原先我知道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现在知道语文学科更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综合性的特点告诉我们语文应注重听、说、读、写相互联系,注重语文和生活的结合,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语文综合应归纳为三个方面:能力训练点的综合、语文与生活的综合、三维目标的综合。语文的实践性是指重视学生读书、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语文实践,提倡多读、多写,改变粗糙、繁琐的作业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会学习、学好语文。根据语文学科这一特点,我会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改变我的教学方式,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
学习新课程标准知道,教学工作给我提出了极大的挑战,作为一名一线的普通教师,一定要认真地学习新的课程标准,尝试着正确领会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和理念,要从陌生走向成熟,期望能更好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4.语文课程标准学习心得感想 篇四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方式,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新的语文教材努力贯彻新课程的指导思想,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学习方面会做出许多有益的探索,而不再像过去那样把学生看作“空的容器”,对学生灌输知识填塞容器,而是认可和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见解,引导他们自主学习。指导他们逐步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特点的学习策略,并能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来不断地调整学习策略。语文教学中不只是单纯的就课本而讲课本,而应引导孩子们自主学习。指导他们逐步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特点的学习策略,并能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来不断地调整学习策略。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动学习,帮助他们形成以能力发展为目的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和探究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同时在教学中我们还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利用其它学习资源来完成学习任务,利用图书、网络等搜集资料,拓展课外知识,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同时扩大自己的视野。
我回想自己过去一年的语文教学,对于书本上的知识可以说对孩子们要求的比较严格,然而现在明显的感觉到自己所忽视的是什么,孩子们的拓展能力,感知能力和表达能力是应该在课堂中逐渐渗透积累的,一定要让孩子们对文章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这点在今后的教学中应紧记。现今的语文提倡教学的大课堂。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活动。学习内容也要具有开放性。不要拘泥于课本的教学,学科的教学,而应该有学科之间的渗透会更好,比如在语文教学中有历史、社会的渗透,学生会更加喜欢内容丰富的课堂,更加喜欢课本以外的知识,对老师会更有钦佩感。语文教学也提倡合作性。小组合作交流来完成老师布置得教学任务。它以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来实现解决问题的目的。生生互动的形式,凝聚了集体的智慧,“人人教我,我教人人”,有利于优势互补,缩小个体差异;教学的合作性主要表现在:以讨论的形式研讨教师或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在讨论中一般要──“倾听”: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评价和补充;“协作”:用自己擅长的形式(如读、画、唱、演等)展示问题的解决过程;“分享”:让每个人获得成功的体验,并从中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新课标提倡的自主、互助在我的教学中也逐渐体现出来并在课堂上不断实践着。
5.语文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篇五
2016年人教版小学语文再次改版了,新的教材体现新的教学要求和教学理念,为了尽快适应新教材的内容特点,明确新教材的教学要求,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认真阅读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借此来进一步提高对语文课程标准的理解和掌握,通过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我受益匪浅,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进一步认识到了自己在教学中尚有许多未贯彻到位的教学要求,也进一步认识到了贯彻执行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打好基础是学习语文的关键。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也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低年级的识字写字要求分为“会认”和“会写”两个部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多认少写”,要求会认的不一定要会写,结合语文教材中对生字的要求和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会认字和会写字进行区分教学,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尽量提高学生的识字量,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此外,严格要求学生规范认真地书写,写好字不仅是为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增加学生的识字量,对学生的性情、态度、学习习惯也是很好的培养过程,因此在作业要求中以认真书写为首要标准。另外,作为识字写字的基础,汉语拼音也是一年级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汉语拼音的学习往往会让很多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在教学中要尽可能提高拼音教学的趣味性,多采用活动和游戏的形式,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结合汉语拼音在现实语言生活中的运用来进行教学,打牢汉语拼音基础,为识字和阅读教学铺平道路。
二、广泛阅读是学好语文的重要途径。
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能作诗也能吟”,从侧面反映出了阅读对语言学习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可以说,语言学习的学与用都离不开阅读。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学习语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低年级的学生阅读能力不强,阅读兴趣淡薄,阅读习惯不好,在日常教学中要注重多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先从激发兴趣开始,利用学生感兴趣的童话故事,百科知识等激发学生的表达愿望和求知欲,然后引导学生认识到知识的学习都是通过阅读得来的,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自主阅读,在课堂上学会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在课外通过阅读学习知识,逐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此外,重视阅读的方式,培养学生学会朗读和默读,在朗读中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语气朗读,表现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初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逐步增加阅读量,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并结合现代多媒体手段,鼓励学生可以适当进行多媒体阅读,创设情境让学生展示阅读收获,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学以致用,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应用语文。
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促进学生在生活中学会进行口语交际,知识传递,知识积累等语言的运用能力,因此,教师要更新理念,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要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自主支配。教学中要强调“精讲”,使学生能在课内完成大部分作业。结合儿童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想象世界、情感世界,以儿童的自我体验为契机、引发学生和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共鸣。即使是学生发表了一些异想天开,有悖于常理的意见,也不要轻易否定,恰恰是学生天真、幼稚毫无忌讳的“童言稚语”,表露了儿童纯真的天性,闪烁着智慧的火花。生活也是课堂,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能力,也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反复历练,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累积起来,才会形成一个人的口语交际能力。所以,教师要打破课内课外的界线,把语文学习的课堂延伸到学生生活之中,关注生活,关注社会,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6.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六
今天听了周老师的讲座,使我受益匪浅。我从周老师透彻的分析中更加了解了小语课程标准,“修订版”的主要变化和它的具体改动。今后在小学语文教学阶段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身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小语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题地位,把发言权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管能动性。因教学几年来都是从事小语中高段教学,对新课改中第一学段目标与内容并不是很清楚了解,通过本次学习,我不仅了解了新课改中第一、二学段的目标与内容,也加深了对第三学段新课改的新目标与内容。这也给了我新的起点,今后我将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和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教科书各种编辑审计的意图和着力点,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备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落脚点,有效第实施语文教学,这也是本次学习之前我不重点关注的内容。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传道授业的我们,必须在《课程标准》的改革春风下,培养出具有现代社会语文素养的新生代学生。
7.语文课程标准学习 篇七
一.给予时间, 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我们知道, “提出问题→充足时间思考→有话可说”, 这是语文课堂进行有效教学的过程。让学生能有充分自主学习的时间, 是培养其自主学习习惯的基础和保证。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条件, 让学生有时间充分自学,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高效的学习习惯。而事实是, 在我们这样只有三流生源的农村学校, 不少学生缺乏自主学习尤其是自主学习语文的习惯。不要说学生, 就是学校领导和老师中认为语文学和不学差别不大的也不在少数。因此, 学生在语文学科上的学习时间几乎都压缩到语文课堂上。在过去的教学模式中, 许多学生几乎从来不预习课文, 即便预习, 也仅仅是在形式上对所学课文读上那么一两遍, 扫清字词障碍。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我们平时语文课堂教学的“少慢差废”。
“活动单导学”模式是这样的, 教师在每节课上课之前都把活动单下发给学生, 给学生争取了独立思考的时间, 让学生在教师“帮助”下带着问题定向阅读, 寻找问题的答案。明确了学习目标, 明确了重难点, 学生学有所依, 学有所据。心中有数, 自然能有的放矢, 课上的合作交流、讨论就有了实效, 课堂的激情高效也就成为了必然。
二.创设情境, 激发自主学习的动力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活动单导学”是课堂教学中教师依“活动单”而活动的导学、导动行为。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通过导入 (通过提问, 引起学生兴趣) 、导学 (培育学生阅读习惯) 、导看 (在老师的演示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导议 (启发学生思考和议论) 、导练 (通过练习巩固所学, 提高技能) 、导结 (以精要的点评, 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作小结) 的导学情境, 引导学生自始至终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授之以方法, 促使学生知识“内化”。
另外, 在“活动单导学”课堂教学的教室里, 没有高高的讲台, 老师始终处在学生中间, 挖掘利用课内外课程资源中的活动因素, 通过“活动场”的培育, 着力于“场效应”的生成, 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组织、引导, 并参与学生的问题讨论。这其中, 老师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 老师可以是学生的学生, 学生可以是老师的老师,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这种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中, 学生更容易主动学习, 积极参与, 互动合作, 反思感悟, 共同提高。
三.提供条件, 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新课改下教学设计改革的方向。在教学中应给学生创造一定的学习条件, 让他们自己去思考, 去探索, 去求知。
我们知道, 在教学过程中, 如果没有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梯度合理的设计, 就会造成学生认知的障碍, 让学生失去在老师调动和引导之下对课本进行深度解读的兴趣, 素养就难以形成和提高。而活动单导学模式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就是强调递度合理的活动单内容的设计。在这种模式中, “活动单”是拐棍儿而不是腿, 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精心思考而预设的, 是为学生进行课堂学习活动提供引领的活动方案, 是学生与教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交流的平台和依据, 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线索和章程。每学习一篇新课文, 我们一般都先设计一个预习单, 预习单上先让学生明确本篇课文学习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并在作家作品、课文字词、课文整体内容等方面提出明确的任务和要求。这样, 学生依据预习单对所要学习的课文就有了一个比较具体的方向和深入的思考, 回答课堂学习活动单上提出的问题相对就容易不少。
8.学习《高中生物课程标准》 篇八
一、爱心是班主任走进学生的法宝
1、 冰心老人曾经说过:“没有爱,就没有一切。”做为一名班主任,就要放下架子,把学生放在心上,“蹲下身子和学生说话,走下讲台给学生讲课”,因为我深知爱心对于班主任来说的重要性。这爱心包括对工作的热爱和对学生的热爱。对自己的工作有了爱才能产生工作的动力,才能在工作中倾注满腔热情,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班主任工作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有了爱你才会舍得付出。而对全班学生热爱之心是凌驾于对工作的热爱之上的,爱学生体现在以真诚、平等、信任的态度对待学生,全心全意地为学生服务,真心实意地热爱、尊重和关心每一个学生,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的心田。在班级中既是学生的“大家长”又是学生的“知心朋友”,用爱感化学生、教育学生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就能把班主任工作做好。
2、作为一名班主任,爱好学生并不难,难得的是爱后进生,对待学生不能因为他的学习成绩好而特别亲之爱之,也不因为他的成绩差,行为不端而厌恶他,而应是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热爱学生应当成为班主任工作的一项基本原则。特别是要善待班级中的后进生,培养他们的自信,激发他们的热情。
二、班主任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1、用发展的眼光全面了解和正确评价学生。在学校里,常有这样的事: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很好,班主任认为他一切都好,而有的学生学习不好,就认为什么都不行,一无是处。当然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班主任尤其要捕捉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并用来点燃后进生求知和上进的欲望。
2、尊重信任学生都具有渴望得到班主任的重视、理解的心理需求。特别是对暂时后进的学生要注意尊重和爱护他们,要苦口婆心、循循善诱,教育学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既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又达到教育的目的。班主任教育学生,要把良好的愿望和正确的德育方法结合起来,特别要遵循心理规律,注重心理辅导,通过教育、疏导、启示,使学生的思想问题得到解决。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上进的动力,才能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才能使自己融入班集体。
3.重视心理健康,做学生的心理“医生”。 由于部分学生心理素质脆弱,当他们在学习、生活等方面遇到挫折时,就心灰意冷,苦闷不安,甚至态度消极等等。针对这些现象,平时我就开展一些利于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活动,让他们在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中理论联系实际,培养现代意识、竞争意识,培养开拓精神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提高社交能力、创新能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使他们在集体交往中保持一种融洽、正常的心境,促进学生个性心理的健康发展。
三、班主任要有敏捷的判断、随机应变能力,采取适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
1、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
如果总是等着事件发生了,再去解决、做工作,伤害和损失往往已经是不可避免了。所以尽量做到预防为主。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和常见冲突行为,提前做好准备工作。
2、正确引导,化干戈为玉帛。
小学生处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思想品行也会有不同的特点。低年级学生自制力较弱,同类的问题会反复出现,思想教育很难有长效,需要反复做大量工作;中年级有了一定的判断能力和自我约束力,但也不够长久,需要耐心细致的工作,同时也需要家长和科任教师共同配合;高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思辨能力,如果能够正确引导,令其心服口服,思想教育便会有长久效果,不但影响到他的小学阶段,甚至会影响他一生的成长。
3、沉默促自省,无声胜有声
对于突发事件,有时进行冷处理,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沉默,也是一种教育。其实,现在孩子什么都懂,只是自制力差或一时冲动,拧劲上来,情绪不稳才犯错误。严厉的批评,能使他们认错。不口头批评,他们自己也会随着时间推移在反省自己,多数也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4、抓好班干部队伍建设
发挥班干部的小助手作用,有利于班级的管理。因此我对学生的各方面采取扬其长,避其短的方式。例如:我让调皮的孩子当纪律委员,管理别的孩子,我让其担任班干部后,使其认识到自己是班干部,要以班干部的身份来严格要求自己。比如劳动委员,学习态度比较认真,一有作业总是想事先完成,学习成绩良好,但是不管班级有什么劳动都不愿意参加,让他当干部以后体会到不愿意参加劳动是不对的。在班级中挑选的学习委员,组长,以及小组长这类的班干部在班级管理中表现出色,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他们的长处,让每个学生都不断进步,带到整个班级积极向上。
四、搞好学困生转化工作
9.语文课程标准学习 篇九
学习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一)(二),发现与《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相比,从内容到形式都有较大的调整变化。纵观新课标,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重视:
一、高度重视识字写字
关于汉字教育,是这一次修订工作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在这些年的教学中我们都深有感触,学生的错别字情况严重,书写质量普遍偏低,小学低年级学生写字负担过重。在2011版语文课标中有关“识字、写字”的目标中,做了比较明显的调整与修订,在加强写字教学方面提出了一些新的举措:
1.从第一到第四学段始终强调“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强调书写的规范和质量。(“实验稿”主要在第一学段提出这样的要求,其他学段不再提出。)
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
“对于作文的评价还须关注学生汉字书写的情况。”从这些变化上我们看出课程标准要求小学阶段必须在写字教学方面投入更多的力量,要做到天天练,确保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的指导下随堂练习,教师要关注学生练习的过程和写字的质量。及时帮助学生保持正确的姿势,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书写技能。学习写字的过程,其实也是学生规范意识、书写技能、习惯、性格养成的过程,是体会和认识民族文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能增强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理解,提高审美感受能力。
2.降低第一、二学段识字写字量的要求。如第一学段,识字量由“1600-1800”改为“1600左右”,写字量由“800-1000”改为“800左右”。第二学段,写字量由“2000个左右”改为“1600个左右”。第三学段,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会写。
调整之后,低、中年级适当减少了写字量,高年级相应增加了写字量,整个小学阶段识字写字总量保持不变,仍然要求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会写。
这就避免了我们在低年段急于赶进度,每节课让学生的写字数量很多,每篇课文后要学十二、三个生字,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忽视了学生写字姿势、写字习惯和规范意识,学生的字越写越差,写字姿势不正确,写字习惯没养成。
3.推出《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附录4 《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是识字、写字教学的基本字表。其中的300字应作为第一学段教科书中识字、写字教学的重要内容。
附录5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共收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又分为“字表一(2500字)”和“字表二(1000字)”。
过去在识字写字教学中,普遍是对具有不同教学难度的字,在不同教学阶段,采用同样的方法平均使劲,往往每学一字都要求学生抄写十遍二十遍以上。实际上,不同的学习阶段识字写字的难度也不尽相同。《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的作用就是,让学生在初级阶段熟练掌握300个“基本字”。选出的这些高频字里面包含汉字的各种笔画类型和基本间架结构类型,学生多花一些工夫认识、体会并且练好这些字以后,学习其他的字可以少花时间和力气,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关注课外阅读 在我们过去的语文教学中就发现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不够,在新的课标中对课外阅读提出了要求: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关注学生通过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名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在第三学段的阅读要求中,增加了“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的内容,体现了对实用阅读策略的关注。
而且在评价建议中对课外阅读的评价也做了详细地表述:要重视学生课外阅读的评价。应根据各学段的要求,通过小组和班级交流、学习成果展示等方式,了解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面,进而考察其阅读的兴趣、习惯、品位、方法和能力。
俗话说“三分课内七分课外”,学习语文必须注重课内外的知识积累。在阅读中,在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中,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加强作文教学
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作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在新的课程标准中对做习作的要求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
首先,要教会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力求写实。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观察是写作的门径。只有热爱生活并且善于观察的人,才能从生活中发现许多可写的素材,并产生写作愿望。其次,多写片段,多记日记,练写随笔。一般地说,学生课外时间有限,过分要求写整篇文章,会让他们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中学生平时可以进行多练笔,多记日记。第三是范例引领,培养能力。对于初学写作的学生来讲,我们应积极提倡模仿和借鉴范文,培养好文风。第四是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丰富写作形式,激发写作兴趣。
10.《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篇十
通过学习《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版),我弄清了小学语文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小学语文不仅姓“语”,它还姓“小”。它是儿童的语文教育,是儿童学习母语、运用母语为主的教育。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标准。通过学习与自己一个月的教学实践,慢慢理出一点头绪,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成为学生的朋友和榜样。
作为一年级的老师,由于接触学生的年龄小,加上一些家长会给孩子灌输教师权威的思想,导致师生之间的情感不能有效沟通。
那么,优化师生关系,重建温馨感人的师生情谊,是师生关系改革的现实要求。新型的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情感关系。创造新型的师生情感关系,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努力:第一,教师需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第二,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第三,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教师要得到学生的爱戴,就要利用内在的人格魅力。努力完善自己的个性,使自己拥有热情、真诚、宽容、负责等优秀品质,这是优化师生关系的重要保证。为此,教师要自觉提高自身修养,扩展知识视野,提高敬业精神,提升教育艺术,努力成为富有个性魅力的人。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就是要建立合理的伦理关系和情感关系。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的师生伦理关系,要树立教育民主思想;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师生伦理关系是师生关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应面向新时代,努力创建民、平等和促进个性发展的师生伦理关系,真正使师生关系焕发出迷人的光彩。
二、上好课堂教学,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创设情境,发挥最佳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心得体会《学习《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心得》。就在每个学生的身边,如热点新闻,医疗健康,个人生活,当地资源,环境保护等,都含有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我们在教学中适当加入这些内容,会开阔学生的思路,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并能够认识到许多社会问题的多方面性。
2、学生应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由于种种原因,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从头讲起;一些具有较高综合性和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教师却将知识点分化,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一些本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试验、讨论、归纳、总结的内容却被老师取而代之;一些学生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形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往往因为老师的“就照我教的来”而扼杀。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奖励激励,提高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光少!你想象力非常丰富!真聪明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课改要求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如何引导,启发,点拔?能否真正地把学生引到这一领域?教师在平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尽量地搜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知识,教具;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里,使学生能够与老师发生共鸣。
语文的外延是生活。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励学生共同参与,发挥想象,积极思维来解决问题的意向。
通过学习,我对新课程有比较深刻的理解与体会但对具体实施仍有一定的困惑,还须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总结和反思。
11.语文课程标准究竟能够走多远 篇十一
一、以往的“标准”走了有多远
历史多曲折。语文教学大纲也随之发生着变化,折射出每个大纲产生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背景,有人把它概括为七次比较大的变迁,①比如1956年颁布的初、高中《文学教学大纲(草案)》和《初级中学汉语教学大纲(草案)》;1963年颁布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1978年颁布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1986年颁布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1992年以后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供试验用)》;2000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等。平均不到十年就颁布一个新的,最短的间隔是七年,最长的也只有十五年。伴随着“三反五反运动”、“大跃进”、“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和世纪末社会转型等,语文教学大纲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变迁,她就像一个历史的晴雨表,记录了新中国历史的曲折与沧桑。
认识有多远,大纲走多远。为什么“短命”的语文教学大纲走不远呢?这固然有历史的问题,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低级到高级、由感性到理性、由粗糙到精致的发展规律,也是左右大纲“寿命”的重要原因。1956年颁布的教学大纲正处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人们认识到我国传统的教育、教学经验远远满足不了基本建设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借鉴苏联的教育模式成为大纲制定的主要依据,实行语言和文学的分科教学成为人们的共识。但是,1958年以后,不少地方把语文课教成了政治课,《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笑声满食堂》等紧跟当时形势、内容空洞的课文进了课堂,引起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忧虑。于是,从1959年到1961年,语文教育领域展开了一场“文道关系”的争论,由此形成了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要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等原则性的认识,成为制订1963年教学大纲的重要指导思想。1978年颁布的大纲是从“文化大革命”的错误认识里拨乱反正走出来的,而1986年以后颁布的大纲,则是在素质教育、人文教育、创新教育、素养养成等认识的不断发展中形成的。语文教学大纲就像一节车厢,永远跟着车头向前奔跑。
二、被质疑得“遍体鳞伤”的新课标
从性质到理念的质疑。新课标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高度概括了语文课程的性质,对语文教育界“工具性”和“人文性”之争做了一个总结,新课标的制定者们也很有信心地说:“我们相信,科学与人文的统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可以成为人们的共识。”②但是,人们还是对此提出了不同程度的质疑,比如钱梦龙先生在《为语文教学招“魂”》(《中学语文教学》2004年第2期)一文中指出,语文课程的性质,本来也是清楚的:工具性。但近年来出现了不少反对意见,于是一下子涌出了许多“性”,诸如“实践性”、“社会性”、“语言性”、“文学性”、“审美性”、“人文性”等,时至今日,似乎再谈“工具性”,便是落伍了。他不认为语文课程必须定性,指出“工具性”在上世纪60年代提出有其历史背景,今天再要坚持并无必要。
从目标到实施的质疑。高中新课标在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不仅以必修课的形式对“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而且以选修课的形式,要求学生在“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等专门领域,都要有所涉猎。洪镇涛先生在《高中语文新课标离我们究竟有多远?》(《语文教学通讯》2005年第4期)一文中提出了他的质疑:高中语文教育仍属基础教育范畴,并非专业教育,在这些专门领域里要求学生既要掌握相关知识,阅读大量(或相当艰深)的作品,还要有相当的评价能力和创作能力,这样的要求,即使是专门研习语言文学的大学中文系的学生也是很难办到的,何况针对的还是处在基础教育阶段的高中生呢?显然,新课标完全忽视了高中语文的根本属性——基础性,竟然把培养专门人才的任务加之于高中语文,这是高中语文无力承担也是不应当承担的。对于课程目标的实施,新课标也做出了详细的建议,但是,以往大纲中常见的“训练”一词,却只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出现了一次:“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高中标准中则一次也没有出现,于是,引出了不少老师的疑惑(魏本亚,《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几个焦点问题》,《中小学教材教学》2004年第11期):语文教育不要训练了,语文课怎么教啊?对实施建议质疑的声音还有很多方面,比如陈黎明先生在《对〈语文课程标准〉的检讨》(《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一文中谈到,《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实施建议》部分首先提出了九条“教材编写建议”,但这九条建议大都属于宏观的原则方面,大都没有真正结合语文课程实际,大都可以用于其他课程,因此显得比较空泛,缺乏可操作性,教材编写者很难凭此建构教材的型式。
三、新课标究竟能够走多远
语文教育转型期有多长,新课标就可能走多远。应该说,语文课程标准的诞生是社会转型带动语文教育转型的必然结果。从20世纪末期开始,人类社会的又一次重大转型开始启动了,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教育首当其冲地引起公众的极大关注。要求语文教育转型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甚至引爆了世纪末的一场关于语文教育何去何从的大讨论。通过讨论,人们认识到社会需求与语文教学模式之间的矛盾,认识到社会观念的发展与语文学科定性之间的矛盾,也认识到语文教育实践与语文教育理念之间的矛盾,语文教育转型已经迫在眉睫。但是,转型不是一件说转就转的事情,语文教育的转型也面临着很多的问题,比如“思想准备、理论建设还不够充分”、“办学条件与新课程的要求距离较大”、“许多教师对于新课程感到不能适应”、“学生、教师和家长对新课程心存疑虑”等,③这些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它们将拉长语文教育的转型过程,使转型经历一个较长的时期,新课标的制定者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当前的语文教育转型尚处于起步阶段,转型的道路将是漫长的,也许是充满了曲折和风险,因为语文教育问题原本复杂,而我们原有的教育基础又十分薄弱。”④他们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新课标是转型的需要,必然打上“转型”的烙印,带有实验、探索的性质,被质疑得“遍体鳞伤”是不足为奇的。但是,随着转型期的结束,新课标也一定会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被修订的或更新的标准所取代,而停止自己前行的脚步。
注释:
①王柏勋等,《中学语文教学大纲50年的变迁》,《语文教学通讯》,2000年,第18期
②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3页,第188页
③④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88~189页
12.语文课程标准学习 篇十二
如果按照三维度的方法去分析《语文课程标准》, 我们可以列出一个具体的识字教学教学目标, 具体的解析如下:
一、识字与写字
知识与能力: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 其中800—1000个会写。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 注意间架结构。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解析以上内容, 要认识到识字教学是以识字、写字为主要目标, 但目标的完成要以正确的笔顺规则、合理的间架结构、端正的写字姿势良好的写字习惯为前提。我们可以发现, 学习较好的学生往往书写规范、端正、整洁。而成绩差的学生往往写字歪七扭八, 反复涂抹且姿势难看。这足以说明笔顺规则、间架结构、写字姿势、写字习惯等亦是识字教学的重要目标要求, 不可忽视。很多老师只知教学生识字写字, 而忽略其它, 造成教学失误。客观上, 应该说低年级识字量是十分大的, 平均每天要完成8个字左右。但是会写与会认, 要求并不相同。不少老师不分识字与写字, 课本上所有生字都要求学生写, 一天的量大大超过8个, 学生任业任务繁多, 自然就成为负担, 难以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难以达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的目的, 并且对于笔顺规则、间架结构就往往忽略, 无从考察。久而久之, 就会造成识字教学效率低下, 导致学生成绩差。
二、过程与方法
识字写字教学时要重视掌握识字方法, 培养识字能力。掌握音序和部首查字典的方法, 尤其要掌握利用汉字造字规律识字方法, 逐步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加强技能的指导;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
解析以上内容, 我们要认识到识字写字教学时要重视掌握识字方法, 加强技能的指导。而在实际教学中, 往往是识字教学方法单调, 训练方法单一。广大教师主要以大量读写, 反复强化训练来实现识字教学目的, 呈现出机械重复现象, 主要做法表现在让学生反复抄写生字, 忽视了字音、字义, 这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又很难实现识字教学的目标, 致使收效甚微。教给学生识字基本方法, 《课程目标》中已经给了提示:即一年级利用汉字造字规律识字与写字, 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二年级掌握音序和部首查字典的方法来识字。利用汉字造字规律识字与写字, 既可利用象形字、形声字特点规律来帮助识字。
汉字是最古老、最富有生命力的文字, 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它本身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在学生识字过程中, 可依据汉字构字规律和儿童认知规律进行教学 (《课程目示》) 。
具体方法有如下几种:
图画法。如教学象形字“月”, 先让孩子观察象形字“月”和图片中的月亮, 让学生在字与图中产生联想, 在对比中发现规律, 从而记住要认识的字。在教学形声字“情、晴、请、睛”时, 让孩子根据形声字的特点, 利用形旁去推测字意———“情”和心理有关, 所以是竖心旁;“晴”, 有太阳的天气是晴天, 所以有日字旁;“请”是一种文明的语言, 所以有言字旁;“睛”, 目就是眼睛, 所以有目字旁。
动作识记法。如“蹲”字的字形比较复杂, 这时如果要学生做一个下蹲的动作, 然后再出示这个字, 通过认读加上学生前面做的动作, 他们一定记得很牢。同样的方法还适用于趴、推、眨等许多表示动作的字词。
儿歌记忆法。这种方法不仅学生喜欢, 而且效果很好。老师要经常引导学生编一些识字顺口溜, 这样可以促进学生思考, 发展学生的思维。特别是对一些形近字的辨别, 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比如:间, 小日回家大门关;问, 小口敲门别开门;青, 牛羊吃草, 草儿青;清, 吃完喝水, 河水清;告, 一口咬掉牛尾巴, 小牛要去告妈妈。
在识字教学法结合在学习中大胆地运用这些方法, 学生的识字能力在实践中逐步提高。同时也感受到了创造的快乐。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喜欢学习汉字, 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解析以上内容, 我们要认识到低年级识字教学的目标, 首先是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 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因为有了这种喜欢和愿望, 可以让学习汉字变得更轻松、更主动。但是, 由于方块字本身不表音, 课文中汉字的出现又无由易到难的规律可循;而且识记量大, 而且一些教师思想上对识字重视不够、方法简单, 课堂上舍不得花时间、花工夫指导识字;学生与生字经常见面的机会不多。老师对学生错则批评, 惩罚。因而, 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没有被很好地调动起来。如何让学生一开始接触汉字, 就喜欢上汉字, 爱上汉字, 从而主动识字呢?这就需要老师在平时的教育行动中去激发、去培养。怎样激发, 怎样培养, 新课标在实施建议中有一段话说的很好:“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 注重教给识字方法, 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 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爱因斯坦说过:“对于一切来说, 只有兴趣, 才是最好的老师。”《语文课程标准》也把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 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列入第一目标。低年级学生年龄小, 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很短, 因此, 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对老师而言, 就是要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 具体可行地采用多种途径, 让学生“乐”学。
1. 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要想让学生喜欢识字, 首先得让学生没有心理负担, 敢于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因此, 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至关重要的。实践证明, 在这种气氛下进行的学习, 学生的兴趣浓, 主动性高, 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采用直观的教具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低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较差, 单凭教师的讲述或学生的想像, 很难对某个字产生深刻的印象。这时, 遵循教学的直观性原则, 恰当地运用直观教具, 尤其是电教手段, 可以使复杂、抽象的教学内容显得比较简单、明确和具体。艳丽的色彩、生动的形象、动听的声音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识字的效率, 还能使创他们很快地领悟字词的意思。实践证明, 采用直观的教学方式, 能使生字的出现更为形象、自然, 符合学生的形象思维, 因而形成的印象就更为深刻。
3. 多表扬鼓励
低年级学生思想单纯, 爱听好话, 只要教师一表扬, 便劲头十足, 往往会有出色的表现;而一旦受到批评, 则萎靡不振, 注意力容易分散。“要学会‘哄’孩子”, “要准备一百顶高帽给学生戴, 要真心实意地给他们戴”。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 应以表扬为主, 我常挂嘴边的是“你回答得真好!”、“你真棒!”、“有进步了, 老师真为你高兴!”……有时, 学生表现出色, 我还会和学生一起鼓掌, 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更浓了。
4. 在生活中识字, 在课外阅读中识字, 看拼音读物识字
13.语文课程标准学习 篇十三
《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语文课程标准》是现阶段语文教学必须遵循的理论依据,对语言起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学习它,我更加明确了语言教育担负的任务,课程目标,懂得了如何科学的搞好语文课程的实施和有效地进行语文课程评价。学会了怎样保质保量地,创造性地完成语文教育任务。我感受最深,受益最大的就是构建适应时代发展的语文课和体系的提法是科学的,语文教育应当建立一个适合社会需要和学生需求的课程结构,更应当形成一个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富有弹性和创新活力的开放机制。
就写作教学,结合我的作文教学实践,谈谈怎样实施开放式作文教学。
我认为。作文是学生观察事物、认识事物、分析事物和运用语言文字表达事物的统一体,是语言教学的难点。要突破这个难点,就必须以大作文观为指导,实施开放式作文教学,为学生提共一个学科与学科间相融合,学校与家庭、社会、自然界相融合以及与学生实际需要相融合的广大空间,让学生在全开放的作文教学空间里自由驰骋,能力得到提高。
第一,作文教学的目标要开放
人的智力有优中差,人的智力发展有先后,也有快慢,这是不容忽视的客观规律。我所在的小镇,是小工业人口混居的小镇,学生来自不同的学校和家庭,基础和个人智力水平相差悬殊,制定目标要分层次。以往的作文教学在教学要求的制定上忽视了这一规律,用统一的标准要求参差不齐的学生,这在不自觉中给学生带来压力,形成心理障碍,致使他们不愿意写作文,怕写作文。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老师不管怎么努力都会收效甚微,因此,我们制定教学目标时,应结合学生的实际,遵循统一与分层次相结合的原则,做到既有“大纲”教材要求达到的基本目标,在此基础上又制定适应不同学生发展需要的发展目标和超纲目标,为一部分学生先“富”起来创造了条件。如个别来年基本目标都打不到的学生,教师可适当的降低要求,为他们的成功开绿灯,循序渐进的引导他们走上正轨,最终达到“大纲”、教材的要求。这样,作文教学就打破了整齐划一的目标模式,为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发展创造了较良好的条件。
第二,作文教学的内容要开放
一般情况下,教学内容是对课程、教材内容的具体体现,课程和教材内容制约着教学内容。然而,对于不断发展变化的学科、社会以及学生,教材总是滞后的。机械地照搬,生硬的处理教材内容肯定不合时代潮流。为此,作文教学的内容应该是开放的。即不应该将课程和教材看成是一成不变的,要灵活的驾驭它们,创造性地使用它们,多方联系、系统思考,创造性地执行课程。在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上做到既与学生的实际能力相衔接,又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潜在能力,使学生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有新收获、新发展。
充分运用教材,丰富习作内容。小学语文教材是面向全国小学生编写的,对于不同地区、不同班级的学生应该有针对性的进行扩展,是教材内容丰富完美。例如:第十一册教材第七单元的作文是“以‘x x,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篇作文”。“对谁说,由自己定”这句话灵活很大,遗憾的是学生受定势思维的影响,跳不出同学、老师、爸爸、妈妈这些框。如何使学生写作的内容更广泛,达到共同生活接轨的目的,可否这样启发:(1)围绕环境问题;(2)围绕外星人问题;(3)围绕生活中所见所闻的英雄模范人物或对邻居家的叔叔、阿姨、小朋友等,你想对谁说,想对他们说些什么等等;(4)新学期将至,你想到谁,想说些什么。只要我们肯善于引导,充分运用教材,学生的习作内容定会百花齐放、千姿万态。
加强学科间的融合,拓宽作文训练内容。《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育要注重跨学科领域的学习,拓宽语文运用的实践领域,使学生在学习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提高学习效率,开阔视野,发展思维品质和创新意识,掌握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和运用现代技术获取信息、相互交流的能力。”学校的教学工作是个系统工程,每个学科都是这个系统的组成部分,学科之间有区别,也有联系。我们要善
于从系统思维的角度,抓住语文这一基础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点进行系统分析和处理,把各科知识,不同的思维方法、学习方法整合到作文教学中来为学生学好学活语文,培养作文兴趣,提高习作水平服务。例如,学习自然,我们因地制宜,结合本地实际和学校实际,让学生写蝴蝶标本的制作;学习数学,让学生写加减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不单单如此,引导学生主动从这些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寻找材料,拓宽作文训练内容,还可以将作文教学与尚未开设的课程联系,把学生引向更广阔的空间。例如,小学语文第八册基础训练四的作文“给远方的亲友写一封信,汇报一下自己的学习情况或家乡近来发生的变化。”就可引导学生汇报家乡人与自然的关系,环境与科学,现代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提供十分广阔的思维空间。
第三,作文的过程要开放
作文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是一个需要学生进行“双重转化”的过程,也就是由事物向认识的转化和由事物向文字表达的转化。因此,作文教学的过程是动态的、发展的、开放的。我根据这一特点调整教学过程,为学生的“双重转化”服务。
我以前在教学中,习惯把一节课看做一个教学过程,而不习惯将一学期、一学年乃至小学看做一个教学过程,缺乏教学过程的整体理念,缺乏对大的教学过程的整体设计,因而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我们不要绝对地把一次作文教学看成孤立的教学过程,则应该看到作文教学在时间、空间以及内容、形式上同方方面面的广泛联系,把整个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都作为作文教学的过程。例如,我曾要求学生以自家或者邻居家的果树为观察对象,坚持并写观察日记,在观察过程中完成四篇大作文,分别反映四个季节中果树的不同特点。又如,在每学期伊始,我都要指定三、五个后进同学作为观察对象,要求同学们观察他们的言行和日常表现,学期末交上三篇大作文,题目分别是《过去的X X X》、《X X变了》、《X X的现在》,写出这些同学可喜的变化。学生的作文写得很好,我更看重的是这一开放的教学过程对学生意志、品质、观察兴趣及观察能力的培养。
开放式作文的教学过程还表现在每一次作文都要注意与前后作文的内容、要求、方法的联系,注意同语文教学中各板块教学的内容、方法等进行整合,为突破难点铺路搭桥。例如,要求学生写《我最喜欢做的一件事》,刚一提出题目,一部分同学不知道写什么,一部分同学要写的事无话说,针对这种情况,请同学们先讲讲有哪些事可写,哪些事有话说。学生列举了可写的事,如看电视、踢足球、下棋、学书法、长跑、集邮等等,一致认为看电视不好写。有疑难问题,有争议问题,充分发动学生讨论,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思维产生碰撞,认识得到升华,一些是非曲直也在民主、开放的教学过程中得到解决。
第四,作文教学的方法要开放
作文教学的方法最忌单调、单一,应该是多种多样的,运用什么方法,应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根据表达的实际需要,灵活掌握。
鼓励学生自由拟题目,大胆地进行写作。以前要求学生写作文,我怕学生拟不好题目,便拟定题目,以至于部分学生见题无话可说或提不起写作的兴趣。我改变教师命题、学生写作的旧模式,多一些自主拟题,采用自由表达的形式。如写一个人,学生可写讨厌的人、尊敬的人、难忘的人、痛恨的人;写一件事,可写快乐的事、难过的事、莫名其妙的事……有时,连写人写事的要求都没有,自己想写什么就写什么,说自己想说的话,可以编故事、谈幻想、写心里话、写顺口溜。我觉得真应该解放思想,少一些限制,学生会少许多束缚,多些真情实感。我们应该相信:不管学生写什么,都离不开人、事、物,都离不开生活。
要引导学生开启记忆的仓库,促进思维的开放。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常常不知道写什么,原因在于平时没有注意观察,或者没有把观察到的材料调出来。这时,我们要帮助学生打开记忆的仓库,促进思维的、活跃。例如,在写《同桌》一文时,有的同学不知道写什么,有的写得空洞无物。我把优秀作文选上的《我的同学》一文给学生读,启发学生借鉴,还拿来课本,看上面相关的课文,学生听了,读了这些文章豁然开朗,原来被自己忽略的事儿,经过加工处理,竟可以成为很好的材料。还可以用谈话引导法,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不同方面,用图像法唤起对生活的回忆;用讨论法相互启发。开启了记忆的仓库,学生就有事可写,有话可说,“材料”滚滚而来了。
第五,作文教学的评价要开放
评价,作为一种工作,是用它来反馈教学信息,更好地完善教学设计。作文教学重视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决定了部分学习结果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完全采用行为化的和量化的手段评价不仅是不可取的,而且是不科学的。
通过为学生建立习作档案,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我觉得,习作评价要实行档案式管理,即为每一个学生建立一个习作档案,上面不但有综合的评价成绩,更有学生习作的兴趣态度,主要优缺点及其实际典型情况。我用八开大纸,设计好姓名、作文题目、作文等级、优点、缺点、写作态度、字迹等八个方面给学生下评语,把学生的作文情况简记于上,个别指导时,有针对性,效果良好。尤其是“给评语的评语”,富有激励性,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的写作体会和感受,是开放性极强的。
注意结合学生的写作提纲,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编写作文提纲是整理自己的思想形成思路,结构文章的重要步骤。在没学习《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语文课程标准》以前,我曾要求学生,在写作前要编好写作提纲,把写作提纲写在作文的前面。编写作提纲,就好像盖楼房前先画好图纸一样,是写作必不可少的重要步骤。条理清晰了,内容充实了,形式完美了,写出的文章才会不仅有完美的艺术形式,而且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学生说:“先列提纲,再写作文,永远都不会跑题。”这话是极有道理的。
教给学生评价作文的方法,作文评改采取互评方式,然后评改者和习作作者讨论,话优劣得失。在评价的过程中,兴趣盎然,扬长避短。这开放式的评价方法,起到了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作用。互评互改后,要学生说说收获。学生反映,以前老师说字太差,看不清,自己不理解,当批到字迹潦草的作文时,才知道老师说的话时那么重要;以前对语言不通顺,条理不清楚,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现在看别人的作文,话说的流利,段落安排合理,才明白是怎么回事,评一篇作文,收获不少于写一篇作文,好的地方可以学习,不好的地方机子写作时要避免。
【语文课程标准学习】推荐阅读: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培训08-15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最新09-10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考试题09-28
关于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心得的12-06
语文课程学习方法09-10
城西小学语文教师新课程标准培训心得体会11-06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方法论文11-23
二年级语文课程学习学期计划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