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议论文(精选8篇)
1.文言文议论文 篇一
浅议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读背教学的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了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是:“读文言文,要了解内容,能顺畅的朗读,背诵一些基本课文。”《课标》中规定的文言文基本篇目约占全部篇目的百分之二十。这些课文,文质兼美,有助于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有助于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课标》中强调了朗读和背诵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特殊地位。而如今,不少语文教师因为中考时对朗读和背诵较难涉及,爱应试教育的思想束缚,忽略了读背教学。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加强读背教学,已经成为摆在每个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加强读背教学,首先要明确朗读和背诵在教学中的意义。
不要以为读背教学是传统的方法,与教改相干悖。如果单纯地追求教改花样,在学生尚未熟读课文之前就提出一系列问题;要求学生思考回答,学生只能是拼凑一些答案,甚至会出现“启而不发”的僵局。从认识论的观点看,机械读背的初级阶段是感性认识阶段,它就像小孩子学说话一样,开始全是凭借感觉,感觉得时间长了,便渐渐地形成了内在能力,然后逐步地向更高阶段发展。在发展过程,内在的能力起主导作用。学生读第一遍课文时,不大理解其内容,接着再读,会一遍比一遍强。当学生能把一篇文章读得很熟练,甚至能背诵下来时,对文章的认识就已经有了一种飞跃。此时,再经过老师的讲解,会使学生的认识完全上升到理性阶段。读背和理解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在实际教学中,我采用的方法是:先让学生去朗读背诵,在优等生能够熟练地背诵、差等生也能熟练地朗读时,再进行点拨讲解,分析课文。从学生们的反馈中了解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比较深刻,教学效果良好。
加强读背教学有助于学生语言的积累,有助于学生熟悉文言文的语言习惯,有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在我国古代,读书学文就非常注重熟读与背诵。学习写诗填词,除了要熟悉诗句的.一些格律以外,重要条件之一就是要诵读大量诗词佳作。其中有些要熟读成用。文言文与我们相隔年代较为久远,学生对于文言文的语言习惯很不熟悉。这就使学生理解文言文有一定的困难。要指导学生学好文言文,必须指导学生积累大量的语言感性材料。没有必要的语言积累,学生就无法真正地领悟课文内容和语文知识,而要进行语言积累,朗读和背诵是十分有效的途径。有的人一谈读和背诵就一律贬为“死记硬背”,认为这不符合教改精神。其实,并非如此。熟读背诵一部分名篇佳作,其作用不仅仅在于记诵这些佳作本身,还在于通过记诵,使学生掌握的字、词、语、句日益充盈起来,并可以渐渐地熟悉文言文的语言习惯,进而具备敏锐的文言文语感,为进一步学好文言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2.文言文议论文 篇二
一、让学生认识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性
对于高中的学生, 我们已经不能强迫性的要求他们应该学什么而不应该学什么了。他们之所以不喜欢学习文言文, 是因为感觉文言文难学且实用性不大。所以在学习文言文之前, 教师必须要让学生明白语文教育的基本目标, 一言蔽之, 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且不说这一“祖国语言文字”本身就应包含祖国古代的语言文字, 仅从现代语文的学习来看, 文言文教育的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 才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方能以学为乐, 欲罢不能。因此, 教师要想唤起学生的参与热情, 就必须掌握学生的心理, 选好突破口, 优化课堂教学, 在“活”“新”上下功夫。如教《勾践灭吴》这篇课文时, 可以适当介绍勾践灭吴的历史事实, 以及范蠡与西施泛舟太湖的美妙传说, 引发学生思古的情怀, 这既丰富了课文内容, 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在讲龚自珍的《病梅馆记》时, 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向学生介绍清朝的“文字狱”及八股取士制度, 使学生理解当时官府对人才的压抑和迫害, 对正确把握文章中心思想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这样做, 不仅有利于文章的讲解, 同时也开阔了学生眼界, 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 让学生消除了对文言文的恐惧心理, 促进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三、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
“教无定法。”不同的文言课文有不同的教学方式, 恰当的教学方式能有效提升教学的效果。因此, 教师不要固守一种教法, 而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例如, 对于那些字词比较难、思想较为深邃的文章, 教师可以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方法去教学。因为对较难的文章, 如果采用学生自主探究的方式, 效果不会很好, 时间也占用太久, 会直接影响教学进度。而对于那些浅显易懂的文章, 教师可以放开束缚, 让学生通过独学、对学、群学等方式, 解决课文的难题。再比如, 在每一课学习之前, 教师一定要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逐步培养学生制定文言文学习计划的习惯, 做到有的放矢;在文言文诵读方面,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学习优势, 各显其能, 通过朗读、默读、抄写、比较等途径达到诵读要求。恰当的教学方式不仅提升了教学效果, 更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使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不再感到枯燥。
四、重视熟读、背诵
在以往的文言文教学中, 教师往往只注重讲授, 很少留出时间让学生去读, 结果在课堂上教师讲到什么地方学生都不知道, 教师的讲解、分析简直就是“对牛弹琴”。这个教训是深刻的。古语有云:“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学习古典文学的传统方法即背诵和熟读。背诵古典文学, 不但能使学生获得清晰的印象, 有助于透彻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而且对于开拓思路、丰富词汇、熟悉文言文语法、掌握篇章结构、学习古人的写作技巧, 都有着积极的作用。传统的文言文诵读方法是科学的, 它利于知识的积累, 利于学生明白事理, 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的提高, 从而能使学生真正掌握语言的运用能力。
熟读、记忆的目的是为了帮助理解, 而理解又有助于记忆。若能在透彻理解的基础上熟记和背诵若干首诗和文言佳作, 真正从中吸取养料, 那么, 在读文言文时, 学生就会触类旁通、得心应手。正如古代诗人杜甫所说:“读破万卷书, 下笔如有神。”而高考文言文阅读中考的正是这种知识迁移的能力。
五、突出学生主体
文言文学习的主人应该是学生, 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呢?第一,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千万别帮忙解决;第二, 要提倡学生大胆质疑, 把自己阅读过程中的感受和问题, 记下来与教师一起分享;第三, 教师可结合实际情况, 开设各种文言文学习活动, 让学生参与其中;第四, 可以鼓励文言文功底好的学生尝试着写文言小片段和古体诗歌, 这有利于学生切身体会文言文句式和遣词造句的奥妙。总之, 我们应该明确:学习的主人永远是学生。
六、对比阅读, 深化理解
文言文教学, 若只注重翻译, 难免会枯燥无味,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师可从对比阅读、广泛联想、深化理解方面入手。例如, 高二册的文言文《过秦论》《阿房宫赋》都是探讨秦国灭亡的原因, 但两文的写法和所运用的材料是不同的, 前者运用的是对比手法, 重在通过对比秦、六国和陈涉三方面力量的悬殊来揭示秦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后者则是运用铺陈的手法, 采用比喻、排比、夸张、对偶等修辞, 从秦爱纷奢、大兴土木的角度来揭示秦亡的原因:“灭秦者秦也, 非天下也。”教师可以通过对比阅读让学生深刻领悟同一题材的文章可运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写法来揭示主题。从总结历史兴亡的规律上, 还可把它与《谏太宗十思疏》联系起来, 进一步明确国君修身养德、施行仁政对国家兴亡的重大意义, 这样就可做到三篇文章内容上的融会贯通, 既培养了学生的联想归纳能力, 又增强了学生的思想深度, 为写作提供了素材, 消除了学生对文言文晦涩难懂、枯燥无味的感受, 让学生深刻领悟到“读史可以知兴替”, 自然会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文言文是历史的瑰宝, 也是当今社会的宝贵财富。文言文教学方法的改革不可能永远停滞,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语文教师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不断创新, 激活文言文教学, 让学生学好文言文, 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杨泉, 宋毅.文言文教学的思考与探索[J].文学教育 (下) , 2009. (05) .
[2].赵家学.文言文教学浅探[J].才智, 2009. (09) .
3.浅议小学文言文教学 篇三
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学生,在小学五年级下册学习《杨氏之子》才第一次接触到文言文。对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的小学生来说,既陌生又新鲜。怎样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我以学生学习《杨氏之子》这篇课文为例,谈一谈我的拙见。
一、引导诵读,激发兴趣
小学生初次接触到文言文,会充满好奇。教师先给学生尝试的机会,让学生自己读一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这时学生都会迫不及待的自读课文,想一探究竟。学生自学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展示读书情况,在学生展示的过程中会发现:不同的人读同一句话,停顿会有不同。这时老师相机引出文言文的诵读要讲求停顿与节奏。我把划分好了节奏的《杨氏之子》展示给学生,这时教师可以范读,恰当的停顿、朗朗上口的节奏,很快就会引起学生小声附和,这时,再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们入情入境的体验一下文言文诵读的乐趣。如果再配上《渔舟唱晚》的古筝曲,学生们更加有兴趣陶醉于文言文诵读之中了。
二、教给方法,理解句意
熟读是理解文章的前提。我在教学文言文时,引导学生这样理解文章的句意。
1.结合注释,理解句意
在学生们喜形于色、如醉如痴的熟读这篇文言文后,总有一些学生想对这篇课文的内容一探究竟,善于观察的学生会发现文章正文的下面有几行小字,还标着顺序号。如标号①介绍《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佚事的小说。这让学生了解这篇课文的作者、出处以及《世说新语》是一部怎样的书。标号②甚:很。③惠:同“慧”,智慧的意思。把②和③的意思结合起来就可以理解课文中“甚聪惠”的意思就是:很聪明。再如“孔君平诣其父”一句只有诣的注释是拜见,本句可以理解为: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告诉学生这些标号的文字就是注释,用注释中的现代白话文替代文言文中的相应文字就可以理解原文的句意了。
2.合理的想象,理解句意
理解文言文的句意,仅靠文下注释是远远不够的。如:上文谈到的第二句话“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注释中仅有④诣:拜见。⑤乃:就,于是。如果只按照注视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父亲不在,于是叫儿子出来。这样一来,有些人物像:他、父亲、儿子等,具体是谁,对于初学文言文的学生,就有点搞不清楚了,课文中究竟有几个人。如果结合课文再加入合理的想象,《杨氏之子》的前两句“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可以这样理解: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他们有一个儿子,九岁了,很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访杨氏子的父亲,杨氏子的父亲不在家,于是(孔君平)叫出了杨家的这个小孩儿,(想了解一下他是不是像别人所说的那么聪明)。像这样结合注释,加上合理的想象理解文言文的句子,一个兴趣盎然的故事就跃然纸上,必然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3.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
课文的第三句就是“为设果,果有杨梅。”要理解这句话的句意,需要弄清楚“为”读第几声?谁为谁设果?这时,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想:谁是客人,谁是主人?家中来客人了,主人要怎么做?学生联系上下文就不难发现孔君平是客人,杨氏子是主人,主人招待客人是理所应当之事,结合句中的文字就会发现,杨氏子用水果招待客人,既然是为客人摆设水果,那么“为”就应读第四声。这第三句话的意思就应为:杨氏子为孔君平摆设水果进行招待,水果中就有杨梅。这么丰富的场景仅用短短的七个字就描述了出来,不但让学生体会到了文言文语言的简洁,还学会了理解文言文句意的第三种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
三种理解文言文句意的方法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恰当运用,理解文言文的句意就不难。让学生小组合作理解孔君平和杨氏子对话的两句——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很快,学生就能准确说出这两句话的意思了。
三、背诵文章,加强积淀
小学语文第三学段要求学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杨氏之子》这篇文言文故事情节简单,语言精练、风趣幽默,颇有趣味。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会复述课文的基础上,在学生间展开竞赛,看谁能先把这篇课文背诵下来。对于一篇55字的短文,学生们很快就能背诵下来。及时的强化、积累,学生的语言储备才会更加丰富。
4.文言文议论文 篇四
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十分感伤,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家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刻苦读书。五年中,竟然不曾(从没有)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慷慨激昂地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
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接待客人?”陈藩说:“大丈夫立身处世,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怎么能只会清扫一间屋子 呢?”薛勤认为他有澄清世道的志向,认为他与众不同。
3、班超投笔从戎
班超字仲升,扶风安陵人,是徐县县令班彪的小儿子。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讲究一些小事情。然而内心孝顺恭谨,在家常勤勉地干些苦活儿,不以干劳苦低下的事为耻辱。他能言善辩(有善辩的口才),广泛阅读了许多历史典籍。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到京城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罟到了洛阳。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曾经(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
4、宗悫(què)乘风破浪 宗悫,字元干,是南阳涅阳人。他的叔父宗炳,志趣高尚但不肯做官。宗悫小的时候,宗炳问他长大后志向是什么?他回答:“希望驾着强劲的风吹散绵延万里的巨浪。”有一次宗悫的哥哥宗泌结婚,结婚的当晚就遭到强盗打劫。当时宗悫才14岁,却挺身而出,抵御强盗,十几个强盗被打得四下溃散,根本进不了屋。当时天下太平,读书人都把习文考取功名作为正业。宗炳因为一向品节高尚,大家都喜欢跟着他读儒家经典。而宗悫因为任性(崇尚侠义)而且爱好武艺,因此不被乡里人所称赞。
5、祖逖闻鸡起舞
5.文言文议论文 篇五
1、阅读
文言文我们平时要多朗读,这样我们可以纠正我们的读音,还有熟悉之后背诵起来也容易了很多,经常都文言文也能培养我们的文言文语感。
2、翻译
学习文言文必须要做的一件事就是翻译了,这是我们理解文言文内容的一个好方法,我们要根据课本中的注释联系一些课外资料,将翻译出的内容写在笔记本上,这个方便我们记忆,也方便我们理解文言文。
3、背诵
高中的文言文基本都是要背诵的,我们不仅要会背诵,更重要的是会默写,背诵也是加深记忆以及培养文言文语感的一个好方法,当然我们要利用好睡觉前和早上起床后这两个黄金记忆时间来背诵。
4、练习
6.文言文 句式 篇六
一、判断句主要形式:
(一)用“者”“也”表判断,形式有四种:(1)“„„者,„„也”
例:陈胜者,阳城人也。(2)“„„者,„„”
例:天下者,高祖天下。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3)“„„者也” 例:莲,花之君子者也。(4)“„ „,„ „也”
例:夫战,勇气也。
(二)用“为”“乃”“则”“皆”等表判断
例:中轩敞者为舱。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例:环滁皆山也。
(三)用“是”表判断。例:不知木兰是女郎。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注意:古汉语中出现的“是”,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指示代词或形容词,应译为“这”或“正确”,不能看作判断词。
(四)没有标志的判断句。文言文中有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作出判断。
例: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五)否定的判断
例: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戈非不坚利也。例: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判断句应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1.点明事物的性质、情况或事物之间关系。2.要作出明确的判断。(表肯定或否定)3.形式上是个完整的句子。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2、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3、中轩敞者为舱。
4、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5、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6、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7、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8、“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9、“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判论战》)
10、“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11、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12、“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世说新语》
13、“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两小儿辩日》
14、“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15、“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毕,只增笑耳!”(《狼》)
16、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17、“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二、倒转句主要形式:
1、宾语前置
例子: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当时的人都不承认这件事。)《隆中对》(时人莫许之)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忌不信自)
全石以为底。(以全石为底)
白雪纷纷何所似?(白雪纷纷所似何)
微斯人,吾谁与归。
何陋之有?
2、状语后置(将介宾短语放在动词后面,常用介词“于”“以”)例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起于鲁。
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想要在天下伸张大义 战于长勺。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蒙辞以军中事务多。躬耕于南阳
屠惧,投以骨。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 祭以尉首
醒能述以文者:“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
“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
3、定语后置(1)用 “者”表示
例子: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原句应为:盖简修狭桃核为之。
其两膝相比者„„“相比”是中心词“两膝”的定语.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2)数量词作定语常后置
例子:尝贻余核舟一,原句应为:尝贻余一核舟。
又用篆章一,原句应为:又用一篆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为人五,为窗八。
(3)中心词+之+定语式结构 例子: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能面刺寡人之过之群臣吏民,受上赏)
4、主谓倒装
例子:甚矣,汝之不惠(你的不聪明太过分了)《愚公移山》!正常语序为:汝之不惠,甚矣!
三、被动句主要形式
一是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例子: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所吞”即“被„„吞掉”
管夷吾举于士“举于„„”即“在„„被举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山峦为晴学所洗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国家危险时人民却依附,有才华的人就可以被这个国家使用了)
二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1、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被„„所感动。
2、樯倾楫摧。可译为:船上的桅杆被吹倒了,船桨被折断了。
四、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主要有:
(1)省略主语:
例子:(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此)忠之属也。(《曹刿论战》)
日中(友人)不至。
(2)省略谓语:
例子: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3)省略宾语:
例子:投(之)以骨。(《狼》)
君与(之)俱来。(《隆中对》)
尉剑挺,广起,夺(剑)而杀尉(都尉拔出剑,吴广起来,夺剑杀了都尉)(4)省略介词“于”
例子:林尽(于)水源。(《桃花源记》)
急湍甚(于)箭。(《与朱元思书》)口技人坐(于)屏障中。(5)省略量词: 例子: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
孔子东游,见两(个)小儿斗。中考链接:
1、下列各句中与“公将焉之”(之:到、往)一句句式相同的一项。• A.微斯人,吾谁与归。• B.顾野有麦场。
• C.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2、下列各句中,与“猫厌以腥膏”(厌:饱,腥:鱼,膏:肥肉)一句文言现象相同的一项。
• A.上使外将兵。(皇帝派他在外面带兵)• • • • • • • • • • • • • • • • • •
B.仰而视之曰:“吓”。(猫头鹰仰头看着,发出‘吓’的怒斥声)C.咨臣以当世之事。D.宋何罪之有。
3、下列各句中,与“善哉,祁黄羊之论也”一句句式相同的一项。A.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B.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D.何陋之有。
下列各句中,与“此正午牡丹也”一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A.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B.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C.山峦为晴雪所洗。D.中轩敞者为舱。
7.文言文议论文 篇七
一、文言文的特点
1. 历史悠久, 语言成分无变化。
文言文在古代书面语言上占领着重要位置, 其内容一直被世人传承下来并沿用, 其语言的组成是去变化的。例如:先秦的基本句式以及虚词的用法等在文言文中一直保存着;语言中一些最活跃的词汇, 其地位在文言文中也存在很强的稳定性;另外, 有些词在口语中虽然已经消失不见, 但是在文言文中的使用很普遍。即使在后人的口中, 文言文或多或少有些变化, 但是综合起来看, 文言文的语法以及内容还是保留着原来面貌。
2. 文言文与口语相分离。
经语言研究者的探讨, 其书面语言是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及发展起来的, 它们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随着时间的流逝, 文言文与后来的口语的距离逐渐地拉开。从汉朝到清朝的文言发展历程中, 根据科举考试的需要以及官府的推广, 四书五经成为了人们语言写作模仿的模式。所以, 文言文与口头语用的相应的语言之间的差距产生越来越大, 使文言文与口语产生相分离现象。
3. 文言文形式简单。
由于古代的重要典籍大部分都是采用的文言文, 很多的经典作品都是内容、形式简单但内容凝练。在文言文中, 单音节的词汇占的优势较大, 其多音节及双音节的词语较少;另外, 文言文有些内容多使用省略, 例如:省去一些主语、宾语、介词等等, 这些现象都是很常见的。因此, 文言文的形式就是相当简单的, 但内容却很凝练。
4. 文言文有些词句艰涩难懂。
因为文言文的发展历史时间较长, 与现在口语相比, 文言文有些词句就显得艰涩难懂, 相当偏僻、古怪, 意思也很令人费解。这些问题的存在成为了学生学习的障碍。因此, 要理解这些艰涩难懂的意思, 就需要教师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
二、文言文教学在职业教育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职业教育语文教学中, 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是占有的比例少, 大部分教师重视程度也不够, 所以, 不管是在教法上还是在学法上都存在着一些问题。 (1) 教学方法的落后。对于职业学校文言文教学来讲, 由于学生语文底子普遍较薄弱, 文言文的讲法一般都是采用串讲的方式, 其好处是能使文言文的字词分析清楚, 句子得到落实。但也存在很大的弊端, 那就是整堂课下来没有一点活跃的气氛。常常都是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 学生在下面一刻不停地记, 整堂课下来都是教师的声音, 学生很少参与课堂中去, 导致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积极性丧失, 求知的欲望逐渐地下降。 (2) 教学观念存在的问题。在职业教育语文教学的文言文教学中, 教师眼中总认为讲的知识越多、越细致, 学生的理解能力就越高, 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师总是把有结论的知识结论及现成的答案传授给学生, 把一篇完好的文言文分析得七零八落, 导致文言文失去了原来的韵味, 其艺术性也难以表现。
2. 学生在学习文言文中存在的问题。
(1) 学生对文言文学习产生厌烦。对于现在汉语来讲, 古代汉语及文言文的使用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 在语法方面也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很多的学生不喜欢文言文, 又由于在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中, 其文言文的学习就是进行不停的翻译和背诵。语法中存在的不同, 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 加重了的厌烦情绪。 (2) 学生在学习文言文中缺乏相应的学习方法。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 一般都忽略文言文的阅读、学习技巧等重要性, 导致学生在面临文言文学习时陌生感会油然而生, 不能主动地寻找到与以前学习经验之间存在的关联性方法, 也不能够寻求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使学生对文言文学习产生畏难情绪。 (3) 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迁移能力较差。一些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掌握是通过教师的讲解、课本中的解释以及参考一些资料。平时做课内的文言文题目还可以。但是如果接触到课外文言文时, 学生就不知道该从何下手, 其学习的迁移能力较差, 直接导致了对后续文言文学习的反感, 形成连锁反应。
三、针对文言文在职业教育语文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应对措施
1. 教师要对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学法进行指导, 并传授有效的方法。
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 要发现文言文存在的规律性, 传授给学生得当的学习方法, 使学生学有所得, 成为一个会主动学习的人。对于教师来讲, 教师的教不是纯粹为了教, 重要的是要求教师授课的过程中, 能更加地注重学生的学法并加以进行指导。因此, 在文言文学习中, 教师要采取以下措施: (1) 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的朗读。古云:“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这就是朗读要达到的效果。文言文的语言生动且富有节奏感, 朗读起来是很有韵味的。学生只有不断地重复朗读就能感受到文言文语言的美妙之处, 能够领悟语言的意识, 能够在文言文语言方面积累一定的知识经验。通过文言文的朗读, 还可以形成文言文的语感, 品味文言文的内涵。在文言文的朗读中, 不仅要读准句子, 还要读出句子的语气, 这样才能够使文章的美妙之处显现出来。例如:在《邹忌讷齐王纳谏》中邹忌问妻子他美不美的时候, 他的妻子与妾的回答的意思几乎是一样的, 妾是“君美甚”三字。但是对于同样的问题, 妻用一句“徐公何能及君也”, 这句话表明邹忌的美无人能比, 其所表达的语气与“君美甚”的表达大不相同, 这使其感情流露得更加强烈, 而妾的回答并没有那么强烈, 其语气则是收敛一些, 则是由于古代妾的地位所决定的。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在朗读方面主动地参与也是对学习过程的一个探究。教师要让学生知道朗读不仅要做到读音标准, 句子读准, 而且还要对音调、语气的停顿以及重音的朗读技巧进行掌握。这样, 学生对文言文的熟悉程度会逐渐地提高。 (2) 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文言文学习的拓展。教师在对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 不能只限制在语言教学方面, 还要注重文言文的教学, 使学生能学习到古人的思想文化, 以此来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所以, 在文言文教学中, 可以通过很多方式来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首先, 引用相关文章进行阅读的对比, 提升学生欣赏文言文的水平。其方法就是通过与文章有联系的作品把他们放在一起进行阅读的比较, 从中获取较为全面的认知, 来开阔学生的眼界, 使思维能力、欣赏水平得到提高。然后, 在文言文的教学中, 要对文章的相关背景及史实结合、联系起来, 知人论世。比如在讲《鸿门宴》时, 就可以介绍司马迁个人对项羽和刘邦的态度, 让学生对情节特点掌握清楚, 这样可以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 还可以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只要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加以指导, 就能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能力。 (3) 在文言文教学中要寻找其规律。在文言文中语法、词汇的应用也存在一定的规律, 若能找到其中的规律, 把文章和学生本身所具有的知识及经验连接起来, 使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得到知识的稳固, 还可以扩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对于文言文的教学也有一定的效果。
2. 使学生主动参与进来, 发挥好以学生为主体的作用。
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 则要以学生为主体, 在教学的课堂中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活动,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让学生自己学会阅读, 尽量自己理解课文的意思, 教师在学生的学习中起到指导的作用就好了。 (1) 创建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 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 加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讲课前, 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 就需要设定学生参与的板块。在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自己利用相关资料对文言文的重点加以理解。课后, 教师要从学生的作业中得到一些重要信息, 例如:学生在文章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要加以进行指导并进行讲解。也可以让学生把一些文言文片段创设成小情景剧, 来使学生体验、体会人物、环境。创建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会使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更加有激情。 (2) 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探讨并能融会贯通。对于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就需要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索及创新。只有这样, 在文言文教学中, 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例如在讲古文中判断句式时, 就可先请学生举例说明现代汉语中判断句式, 引出“是”在不同时期的用法, 从而加深对古汉语几种判断句式的理解。
结束语:
总而言之, 在职业教育文言文教学中, 要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把文言文特点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采取多种措施, 正确、积极地引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文言文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而提升高技能人才对祖国文化的热爱, 树立为国效力的远大理想。
摘要:为了提高技能人才的知识水平及素养, 为了继承、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在职业教育中, 我们还要注重对文言文的学习。如何在职业教育的语文课程中激发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 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纳, 是我们需要不断探讨的问题。本文将通过对文言文的特点、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来谈谈在职业教育语文教学中的文言文教学应该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文言文,职业教育,语文教学
参考文献
[1]董平.中专生职业指导[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 1998:44-48.
8.浅议中学文言文教学的定位问题 篇八
关键字:中学文言文;定位;浅易;价值取向;定篇
中国分类号:G633.2
白话运动以来,随着现代文在书面表达中正统地位的确立,尽管文言文在中学语文教育中占有不可忽视的位置,但争议不断。近年随着“国学热”、“汉字热”兴起,推动了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热潮之下,中学语文老师却对文言文教学“因循守旧”。除去中、高考文言分值低、涉及知识点固定等客观因素,语文老师对于是否要耗费大量时间教文言文也存在疑虑。笔者在合肥多所初、高中听课调研时,一线教师普遍表示如果要把文言文“学好学透”,要耗费至少一半课时,在考试中成绩提高却不明显,反而影响其他知识的学习。该现状的实质是中学文言文教学定位范畴的问题。以下,筆者将从三个角度论述,对文言文教学的一些根本性问题进行思考。
一、教学目的: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文言文的教学目的,课标中明确规定:“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而“浅显”二字表述就是模糊的,这也导致具体教学和命题时极难把握它的程度。吕叔湘认为“浅易”不能根据生字词多少判断,文字浅易但内容深也不能说是浅易。朱光潜主要将字词冷僻和句法奇奥与否作为文章是否浅易的标准。张中行观点又不同,他以读懂加标点的宋以后的记叙文为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标准。这些想法各有依据也合情理,但差别很大。要分清其中的浅易和高深是很困难的,中学文言文教学该让学生的能力到达怎样的程度,没人能说清楚。因此,中学文言文教学一直以来都在近似无目标的状态中进行,教者、编者、学者、命题者都没有一个明确目标。
在课程标准中,也没有对“浅易”的标准加以阐释,虽然加了“借助工具书和注释”显得要求不高,可是阅读文言文需要查阅的工具书不少就要求使用者有一定文言阅读能力,说明课标对“浅易”的要求其实不低。因此,死扣住“浅易”文言文阅读能力就不现实了,适当降低中学文言文教学要求的难度,诚如有人建议改为“阅读适量、具有经典性的文言作品,以传承中国古代优秀文化,帮助他们提高现代语文的素质,并为他们今后进一步学习文言打下必要基础”,笔者以为更恰当。
二、教学价值取向:把“原生价值”作为教学价值
文言文本身的价值无可争议,主要包括三方面:传承文化、道德建设、促进语言和文学建设,这是学界共识,笔者不再赘述。文言文本身的价值可被称为“原生价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把“原生价值”作为文言文的教学价值,可以说是一种价值错位。
第一,文言文是传统文化的宝藏。文化学者汤因比和池田大作认为中国没有重蹈古埃及和古罗马的覆辙,主要由于儒家文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于是有人提倡中学开始大量学习文言文,以培养学生阅读文言的能力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当然要重视引导学生吸收传统文化,但试图在中学教学中好高骛远地期望通过文言文学习,来塑造中学生的文化心理结构,以保持中国特色的文化,则未免不合理。
第二,文言文包涵了许多为人处事的良好原则,也仍具现实意义的内容。但这不能作为让中学生大量阅读文言文以进行道德建设的理由。首先,学习并记住其中良言佳句不代表就能实践。其次,现代文中对这些道理亦有传承并具更符合现代意义的论述。道德建设也不应是通过语文甚至仅是文言的学习承担。文言文的道德建设只是潜移默化的过程
第三,现代文是文言文的传承,文言对现代汉语的促进作用无需赘述。但不意味着文言文教学就必须实现这种价值,中学生语文学习时间、语文水平和心智水平有限。教学中文言文学习被错误地变成了语法学习的现状也仍没有根本性转变。王尚文认为:“文言中仍然具有活力的成分,已经在现代汉语中得到了继承,没必要舍近求远从源头学起。”虽然笔者不完全认同这一观点,仅从知识学习效率角度,靠文言文来提升现代汉语和现代文能力的确高耗损低效能。
笔者认为文言文教学价值在于让中学生具备理解和赏析经典性文言文的能力。而中学文言文教学价值的选择还涉及到另一个问题,就是文言文在教学中应作为“定篇”还是“例文”存在。
三、教学有效内容选择:“定篇”还是“例文”
这是教学价值选择的延伸问题,根本上是我们的语文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所谓“例文”就是把文言选文作为“例子”,作用是使教学内容更具体、直观,这是建立在教现代文的方式上的认识。所谓“定篇”就是把选文本身作为语文课程内容,一旦确立不可随便更改。
把文言文选文当作“例文”的教学目的就是培养“浅显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旨在通过“例子”培养阅读能力,需要把大量的时间用于启发和引导学生掌握“例子”所展示的规则性知识,如词的活用规律、特殊句式的辨别等。其教学价值取向更加贴近文言文的“原生价值”。
笔者认为把文言文选文作为“定篇”更现实。根据前文,文言文教学价值不是包揽一切,是对课文本身能够深刻掌握,学一篇算一片,让学生能理解和欣赏经典的文言文。如王荣生先生所说“定篇”,是文言文选篇的标杆,代表民族文化的高度。也就是倪文锦先生强调的经典,那些中国文化中绕不过的典籍、符合中学生心智水平的作品。
参考文献
[1]郑大伟.文言文教学模式的探究尝试[J].中小学教育.2013(10)
[2]刘梅珍.当前中学文言文教学论证误区[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