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2024-07-20

激活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精选12篇)

1.激活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篇一

柳慧梅让自主互助学习激活初中语文课堂

让自主互助学习激活初中语文课堂

富蕴县教育局 柳慧梅

实施新课程标准,为语文课堂教学增添了活力。但由于传统教学 思想的影响,在目前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仍存在着许多误区。一些 教师往往还是滔滔不绝地唱“独角戏”,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一 些老师仍按照固定的模式进行教学 ,学生兴趣索然,大大伤害了学生 的学习积极性。自主互助学习是改变学生语文学习方式、充分挖掘学 生潜能的最佳模式。它关心的是学习过程,而不是结果;强调的是学习知识的技能和方法,更关注培养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 的方法和途径。所以,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要依靠自主互助学习来 激活初中语文课堂。

一、自主互助学习的方法和原则

1、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学 过程中应关注学生的主体实践,使学生在活泼、有序的探究活动中自 主质疑、乐于质疑、自主创新、乐于创新。

2、注重学生探究中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理解和发现。让学生有 自己的理性思考,独立的探究、衡量、比较、鉴别,提出自己的看法,发表独特的见解,不惟书,不惟上,突破固有思维模式,求新求异,敢于向权威挑战。

3、面向全体学生和关照个别差异相结合。给予每个学生探究的 机会,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承担探究的权利与任务。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4、师生、生生要学会倾听、合作与交流。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 需要合作,包括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在合作中学会相互接纳、分享,赞赏与互助。

5、辩证地处理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的关系。师生关系应开放。教学双方应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教师要善于进行角色 的互换,做学生学习语文的顾问和引导者、参与者,甚至将自己定位 为学生学习中的兄长、朋友或学生中的一员。

二、如何构建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 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是在相关教学理论指导下,在自主互助 学习型课堂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为发展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 养其科学态度及精神,建构起来的一种教学活动结构策略体系。笔者 在此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1、任务驱动,出示学习任务和目标。上课伊始,教师要告知学 生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目标。也可以向学生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带着明确、实在的任务驱动学习。目标宜少不宜多,宜小不宜 大。

2、创设情景,激发学生课堂提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设法引用实例、故事,运用图片、影片或表演等方式,呈 现出人际冲突的情境,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刺激学生发现问题所 在。所呈现的情境,必须是“未解决”状态,并务求做到清楚、明确。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核心是自主性。因此,学生是否自主地开展探讨合 作性学习,是衡量语文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学习效果的重要标志。“语 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主体实践,使学生在 活泼、有序的探讨合作活动中自主质疑,乐于质疑,自主学习,乐于 学习。

3、积极引导,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学习的 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认识事物,重视过程而不只 看重结论,让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在 教学中应尽量给学生充分时间,充分自由,引导学生用他们自己的方 式发现问题,鼓励学生从各个角度提出各种问题,质疑问难。这可以 算是“脑力激荡”的活动,教师切勿代学生提出问题。

4、创造氛围,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初中语文自主互助学习型课 堂教学的原则是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课堂讨论可以深化学生对 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样,也可以促使学 生独立思考、主动创新。教师在这个步骤中,要善于进行角色的转换,做好学生学习的引导者、顾问和参与者,引导学生依据一定目的,把 握关键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要面向全体学生和关照个别差异相结合,给予每一个学生探讨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承担自主学习的权利 与任务,让他们在合作中学会相互接纳、分享、赞赏和互助。

5、交流讨论,开拓求异空间。在交流讨论结果的过程中,师生、生生要学会倾听、合作与交流。教师、学生不要急于用自己认为最好 的答案去打断发言者,而应该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能畅所欲言。对 学生即使是不完整、不周密的发言,教师也可不予置评,不宜匆忙打 断,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注重学生探究中独特的感受、体 验、理解和发现。要鼓励学生大胆求异,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地 提出自已的看法,发表独特的见解,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6、总结反思,完善互助学习课堂。课堂反思不仅能能帮助教师 及时总结课堂的得失,从而进一步提升教师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 成长,而且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语文课堂要反思课堂上我们有 没有抓住学生心理,给学生兴趣和幽默,有没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 性,让学生在快乐中收获知识;有没有较好的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有没有达到预期教育教学效果,问题的根源 所在,良好效果的抓手是什么,等等。通过总结和反思,进一步改进 课堂教学。

三、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的预期效果

1、构建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能促使语文教师转变原有的教学 观、学生观,寻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方法,促进教师 不断反思教学行为,分析教学过程中的得失,及时总结和积累教学经 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从而更好地在教学中推进素质教育。

2、构建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能大大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方式,解决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 题,有效激活初中语文课堂,提高教育教学实效。

2.激活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篇二

一、引入时代元素, 为语文课堂注入“活水”

传统的语文课堂, 给人的印象是迂腐不堪的学究踱着方步, “子乎者也”地咬文嚼字, 其内容要么腐旧落后, 脱离学生实际;要么空洞乏味, 学生兴味索然, 根本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而现代学生处于高速发展的新时代, 其无论是接受新知识的渠道, 还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相对于以往都不可同日而语。因此,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要将教材作为开展教学活动、对学生传授知识、提升学生能力的依据, 而绝不能仅仅拘泥于教材本身。尤其是在教学中, 给学生呈现一些富含时代特色的新鲜元素, 广闻博采, 不断引进时代的“活水”, 这样才会吸引学生, 让学生钟爱语文。如学习《出师表》时, 运用多媒体这一新颖的手段, 给学生播放《三国演义》的片段, 那恢弘壮观的古战场,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各方枭雄, 无不极大地刺激着学生的兴趣点。此时, 教师再适当点评, 学生无疑是既品尝了文化的大餐, 又享受了视觉盛宴。再如, 在教学《叫三声夸克》时, 我让学生课前查找资料, 结合自己在物理学科中所学的知识, 了解物质的组成和物理学家建立夸克理论的过程。尤其是我国科学家对微观世界的研究, 对我国现代科技发展的作用, 很多学生都兴趣浓厚, 都在课前精心做了大量的准备, 课堂上侃侃而谈。这显然超越了学生对语文学科知识的要求, 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范围, 还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增强了他们对自然学科的兴趣。

二、优化教学思想, 给语文课堂奠定“基调”

语文课堂是充满灵性的所在, 是彰显学生个性的舞台。在教学中, 唯有教师不断变革, 以先进的思想引导自己, 用富有个性的课堂装点自己, 才能给语文课堂奠定基调, 让语文课堂时时焕发生机与活力。

1. 精心设计新课导入, 注重课后总结

精彩的语文课堂犹如一篇跌宕起伏的乐章, 它既要有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的“序幕”, 还要有余味无穷的“终曲”, 唯有这样, 才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使他们沉浸在语文课堂的无尽回味中。新课导入, 在一堂课中的作用不容小觑。一个故事、一句俗语、一幅图片、一首音乐, 抑或是一段视频……寥寥几分钟, 往往就会如磁铁一样吸引学生, 让他们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而课后总结恰如一节课的收官之笔, 要在突出课堂重点、激发学生课后探究上下工夫。当然, 课后总结的方式, 教师也可不断创新, 例如既可采用点评课文的方法, 也可运用课文续写、表演课本剧等方法进行结课。这既可活跃课堂气氛, 又可丰富课堂教学形式, 从而让学生兴味盎然。

2. 巧妙选好兴趣点, 找准切入点

有的老师在教学中, 往往习惯于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 照本宣科, 从课文的开头一直分析至文尾, 这种教法的确具有普遍适用的意义, 但如果一味采用, 则难免会湮没某些文章的特色, 使课堂教学陷于沉闷, 缺乏活力。因此, 语文课堂需要教师不断发现, 寻找学生的兴趣点, 以此为切入口, 奇峰突起, 优化课堂组织。如在教学《捕蛇者说》一文时, 我在学生熟读课文之后, 抓住文章结尾来追根溯源:指导学生找出反映文章主旨的句子, 针对有学生答成“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教师乘势和学生探讨主旨句与写作目的句的区别。然后再结合文中“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让学生分析, 文中写到了哪几种毒?哪一种是最厉害的?为什么?从而抓住文章的关键, 把握了精髓, 也自然增强了教学的有效性。

三、注重启发引导, 为语文课堂铺设“道路”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语文教学的方法应该建立在学法的基础上, 注重启发、引导学生, 让学生主动地思考和实践, 即如叶圣陶先生所言, 教师要“帮着学生学习”。

1. 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思维潜能

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需求, 创设具有启发性和开拓性的问题情境, 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 从而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 让他们自主的思考。如在教学《背影》一课时, 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 我创设如下问题情境:文章为什么抛开描写父亲的正面形象, 而去描写父亲的“背影”?作者又是怎样刻画父亲的“背影’的?作者为什么要抓住父亲过铁道买橘子这一细节进行描写?如果让你也写父亲的“背影”, 你从哪些方面进行构思?这些问题一旦呈现, 学生学习热情立即高涨, 思绪也随之而活了起来。

2. 结合学生喜好, 培养学生想像力

如在学习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后, 我以“百草园趣事续闻”为题, 组织学生开展讨论, 培养学生尽情想象, 从而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3.浅探导入激活初中语文课堂 篇三

【关键词】初中语文 导入 兴趣

“导语是教师在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开始之前,为进入新课而讲述的一段简要的、扣动学生心弦、激起学生思维浪花的、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的话。”导入是一种教学活动的准备,不宜费时过多,但是作用很关键。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课文内容,巧妙的运用导入,当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后开始新课学习,更可以事半功倍,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设置悬念

“问题乃是激起学生求知欲的刺激剂。”心理学上认为:思维过程通常是从需要应付某种困难,解决某个问题开始,概括地说,思维总是从某个问题开始。在导入新课时,在课前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造成学生无法解决问题而留下悬念,饶有趣味的问题,诱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激发学生的思维。给学生造就学习新知识的激情和探究新知识的欲望,从而对即将学习的新课产生浓厚的兴趣,为成功学习新知识埋下契机。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二、多媒体教学手段

利用先进科学技术手段,将多媒体技术有效的利用到初中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例如《中国古代的几种建筑》可采用现成的多媒体材料导入。“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繁为简”化抽象为直观,强化视觉,增强学习效果。罗马尼亚大音乐家文涅斯库曾说:“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音乐包含了比词语大一百倍的力量。”语文和音乐都属于艺术。在学习《音乐巨人贝多芬》时,可以先让学生聽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利用一首首学生耳熟能详的歌曲,既可以轻而易举地调动起学生学习新课的积极性.为学习新课创造了一种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又可以让学生的心境受到不同程度的感染,从而达到上课所需要的氛围,使学生在学课文时能很快地进入角色,与作者、作品发生共鸣。利用计算机的多媒体特性,通过有声的画面再现生动的形象,则很容易把学生引入文章所描绘的意境中,体会文章的主旨,获得深刻的印象。

三、直观教具

音乐欣赏通过是吸引学生的耳朵来导入。直观导入是吸引学生的“眼球”来导入课文。直观教具就是初实物、标体、模型或挂图等。也可利用现成材料,自己制作。中学生还处在青少年时期,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偏重感性认识,根据这种心理特点,在教学中,采用直观教具导入,教师在讲新课之前,先把实物、教具展示给学生看,或者给学生做一个实验,引发注意力,激发兴趣,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对新教材的理解。直观的手段要比言语描述更加生动,更加清晰明了,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四、引用相关内容。

课堂上提到课本外的内容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对这些内容特别感兴趣。 在教学新的课文时,准备一个与新内容有关的故事情节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促使学生聚精会神地听故事,在精彩处留下悬念,激发学生求知欲,引领学生探索新知。与课文或作者(学习一篇文章或一首诗词,我们首先接触的是它的作者。在学习一些名人的文章或诗词时可以介绍与作者相关的内容。)有关的诗词、名言、音乐、图画、照片、成语、典故等等都可以引用来导入新课。紧扣课文内容介绍作者、时代背景、文章内容,来突出文章的思想性和政治观点,形象又生动,能使学生积累一定的知识,还可以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

五、直接生活经验

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内容最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语文阅读的导人中,就是教师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运用自己亲历过的事或由此得来的感受,去设想、理解、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从而达到于作者和作品产生类似的情感体验,更好地进入课堂学习的情境。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六、解析课题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首先所看到的是课题,教师开课时也往往利用对课题的阐述而引入。利用剖析课题导入新课,往往是最直接的导入方法。课题是语文教材中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有的揭示课文的主要内容,有的点明课文的中心,是文章的“眼睛”和“窗口”,能让学生首先了解其课文内容的思想。例如《死海不死》为什么叫死海?死海位于哪里?是怎么形成的呢?为什么又说它不死呢?简练、生动、留有思考余地和悬念的剖析课题,引领学生解决问题,探索知识。课题是文章的眼睛,开课伊始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质疑,对课文产生悬念,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这样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兴趣。

4.如何激活语文课堂教学范文 篇四

古人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许多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中都有一股“源头活水”。因此,激活语文课堂教学,应在教学内容上积极引进“活水”,在教学思路设计上努力求新,把课上“活”,还要在教学方法上真正变注入式为启发式,达到教与学和谐交流,把学生教“活”。“活”是切实提高语文教学效益的必要保证。

一、广闻博采,不断引进时代“活水” 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要把课文作为传授知识、发展能力的基本依据,但又不能拘泥于教材,而应当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和实际情况的需要,广闻博采,时时引进时代的“活水”。如增设“文化快餐”,每堂课拿出三到五分钟,开设“三分钟演讲”,“每堂一首诗”,“每课一成语”等栏目,同时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每两周拿出一堂课展开交流。

二、精心设计、努力优化教学思想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思路,力求拿出个人在处理教材和安排教学步骤上的最佳思路。

1、重视课堂导语、结束语的设计如果把教学比作一首乐章,我们追求“起调”扣人心弦,“主弦律”引人入胜和“终曲”余味无穷。一堂课开头数分钟导语的作用不容忽视。介绍一个故事、一副对联、欣赏一幅插图、设置一个悬念、演示一个实验.....好的导语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认真求知、课堂引入就掀起一个小高潮?quot;起如爆竹,结如鸣钟。“教师可以尝试以点评课文、课文续写、排演课本剧等方法结课。比如点评课文,就是指导学生在充分品读作品的基础上,以片言只语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可以只谈文中的某个细节、某件道具,但要从较新的角度切入、用语简洁悠美。这一训练既活跃课堂气氛,又可带动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提高鉴赏能力,从而获得兴味盎然的学习效果。

2、选好突破口,教出新意

教师顺着课文段落先后,从段首依次分析至篇末,这种教法虽有普遍适用的价值,但是一味拘守,也会湮没某些课文的特色,还可能使学生的思维形成定势,难以生动活泼地发展。设计有新意的教学思路,需要教师以自己的发现,感悟为契机,从课文中选取关键性的语句或问题作为切入口,奇峰突起,优化课堂组织过程。例如教学《捕蛇者说》一文,可在学生熟读后,抓住结尾这一文章的凝结点来追本溯源:指导学生找出主旨句,如果学生答成”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教师借机区分主旨句与写作目的句。再提出:”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作者写到了几种毒?哪种厉害,何以见得?这样一下抓住了要害,增强了教学的有效性,又有助于学生体会课文对比、反衬手法的妙用。

三、启思导学,积极改进教学方法

运用教学方法、应使教法建立在学法的基础上,强调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和实践,教师主要起激励、组织、点拨、引导的作用,用叶圣陶先生的话来说,就是”帮着学生学习“。

1、设思维情境,激发学生创造欲望。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心理需求创设一些具有启发性和开拓性的问题,并不失时机地提出来以触及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其求知欲,拨动他们思考的琴弦。例如教学《背影》一课,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教师可创设如下问题:文章为什么不刻画父亲的正面形象而写”背影“呢?作者是如何刻画父亲”背影“的呢?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过铁道买桔子“时的细节呢?课文几处写了父亲的”背影“?”背影“在行文中起了什么作用?如果让你写父亲的”背影“,你如何构思呢?这样的问题一旦出现,学生学习情绪就会高涨,思绪也就随之而”活“了起来。

2、拨学习思路,鼓励学生大胆想像。教师要指导学生突破课文情景,把思维的领域扩展到更加广阔的生活空间,从而提高学生的认识和想像力。如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为我们再现了”百草园“丰富多采的自然景物,使我们同鲁迅先生一样,体味到了其中无限的乐趣。那么,倘若我们走出”短短的泥墙根“一带,还会有哪些充满情趣的事或物在等着我们呢?我们可以以”百草园趣事续闻"为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启发学生纵情想像和大胆想像,创造出更为奇妙而有趣的情景来。

5.依托课外阅读,激活语文课堂教学 篇五

依托课外阅读,激活语文课堂教学

口贾巧玲

《语文课程标准》(版)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因此,在努力提高课堂阅读教学效率的同时,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使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取长补短,互相促进。为此,笔者提出以下思考:

一、扩大视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阅读中教师不光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精心准备阅读内容如学完《将相和》后,笔者想到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里有一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于是,笔者找到了这首词,并通过网络查到了一些有关廉颇的故事,学生很感兴趣。他们不但了解了廉颇这位古代大将壮志难酬的老年生活,也记住了辛弃疾和《永遇乐・京口北国亭怀古》。笔者还常常以作者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兑读,如必背古诗里有很多首是苏轼写的,于是笔者便推荐苏轼的词,《水调歌头》《赤壁怀古》……有时还通过某一经典诗句推荐整首词,如南唐・李煜的《虞美人》中有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笔者出示这句话时,竟有学生哼唱了起来,笔者顺水推舟,引出李煜以及《虞美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涨。

2.精心组织教学语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精心组织语言,多引用历史典故以及各种好词好句,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如学完《飞夺泸定桥》后,笔者问学生:大渡桥横铁索寒。知道毛主席是怎样描写这次战争的?在学生冥思苦想时,笔者又说:“俗话说得好,眉头一皱,计上心头。你们已皱起眉头,相信马上要计上心头了。”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任何强加给他们的知识,他们都会持抗拒的心理,所以如果教师能精心组织语言,在看似不经意间,让好词好句脱口而出,学生的阅读兴趣便会被我们调动起来。

二、合理规划,引导有选择地读书

由于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有限,所以他们自己选择课外书有一定盲目性,这就要求教师定期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书刊。有选择地读书,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读更多的好书,取得最好的阅读效果。

一是课外阅读,主要是由教师推荐一些名著,让学生去读,如每个周末,笔者都布置学生阅读两小时,要求家长签名,有时为了检查阅读情况,安排次知识竞赛或者寻找一些题目,让学生先做再讨论。具体有以下几点

1注重推荐名家名篇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现代著名作家的文章,教师在推荐读物时可以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如:六年级有老舍的《草原》、巴金的《乌的天堂>冰心的《只拣儿童多处行》等。在学完课文后,教师可让学生说说你还读过这位作家的哪些作品,如果感兴趣,课外还可以找一些文章来读读。教师可趁机推荐老舍的《骆驼祥子》,冰心的《繁星》《春水》。有时为了配合学习课文,教师也可事先推荐,如四年级下册有课文《三顾茅庐》,教师可在开学初便推荐学生阅读《三国演义》,以此来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面。

2.推荐贴近学生校园生活的书籍杨红缨、郭敬明等作家的作品反映了学生的校园生活,如《淘气包马小跳》《女生日记》《漂亮老师和坏小子》等。这些作品的主角都是中小学生,主人公的经历和孩子们相似,学生可以从书中学到很多与朋友相处的技巧,等等。此外,这类书籍语言诙谐幽默,值得推荐给学生看。

二是课内阅读,主要是以简短的`诗词、成语的积累为主,可利用每节语文课的前10分钟或是20分钟的写字课进行。日日积累,月月检测,水滴石穿,使学生的课外知识越来越丰富。

三、榜样示范,引领学生走向阅读

在课堂阅读指导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示范作用,展示出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另外,如果教师读到一篇好文章,可以给学生讲一讲这篇文章以及自己阅读后的感触。当然,要做学生的榜样,教师自己要有一定的积累才行,特别是推荐给学生看的书,自己首先要阅读过。要求学生背诵的,最好自己能背诵。教师要不断扩大自己的阅读面,提高自己的阅读深度,以提高自身素质。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带动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开展活动,展示课外阅读成果

经常开展课外阅读活动课,能大大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如举行朗诵会、故事会、佳作欣赏会、课本剧的表演、读书心得座谈会、读书知识会、辩论会、优秀读书笔记展评等。教师应尽可能地将这些活动交给学生自己去组织,最后对学生的阅读活动作出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提出修改意见,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笔者使用较多的是知识的展示,如从网络上寻找一些情境诗句填空,模拟电视中猜一猜节目,说一段书中人物介绍,学生猜测是哪位人物,等等。这种展示,趣味性较浓,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课外阅读,博览群书,是为“厚积而薄发”提供一片广阔的天地。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引领学生走进书的海洋,吮吸书的芳香,探求知识的奥妙,着眼于学生一生的发展来为他们积淀文化底蕴,相信学生们定能一生受益。

(浙江省浦江县浦阳第二小学322200)

6.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激活语文课堂 篇六

河北省唐山市乐亭县乐亭镇吉祥寺中心小学 魏秀英

关键词:信息技术;网络教学;激活课堂,提高效率。

摘要: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对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有明显帮助;信息技术的参与,使语文教学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彩和新颖。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使得我们的课堂教学内容充实、层次明晰、色彩绚丽。有了信息技术这双翅膀,对于深化语文学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以及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生产、学习和工作。随着教育主管部门关于“信息技术与教育创新”文件的颁发,探讨如何应用信息技术资源,促进教学创新,提高教学质量,使课堂充满活力,成为一个热点话题。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如果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它的优势,势必将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新的变化。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我尝试着将信息技术运用于语文教学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它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内容充实、层次明晰、色彩绚丽。有了信息技术这双翅膀,对于深化语文学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以及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在这里我就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将信息技术运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资源共享是信息技术运用的主要作用,互联网具有巨大的教学资源,它能够把文字、图形、声音、动画以及其他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先进技术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为小学语文教学营造知识多样化、图文并茂、生动逼真的教学情景,是任何单一教学方式都无法比拟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差,难理解的知识或者学生平时少见到的事物,只用语言进行描述,学生很难理解。如果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把抽象的文字变成栩栩如生的图画,把静态的变为动态的、把微观的变为宏观的,学生就能一目了然了。例如在教学《詹天佑》一课时,“人”字形线路图的设计有什么好处,这是教学的难点,只通过读课文,学生很难理解詹天佑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两条隧道时采用的不同方法。如果把开凿的过程制成动画课件,学生会很快体会到詹天佑这种设计的妙处,从而体会詹天佑有着超人的智慧,问题不攻自破。学习詹天佑的创新精神的主题也得到了很高的升华。

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不仅激活了语文课堂,还实现了教学信息的双向交流,以多媒体、网络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化信息技术把课堂教学中的一个个问题变成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改变了学生被动的学习地位,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激发了学生的内在动力,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将信息技术运用于小学语文教学,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现在已经进入信息时代,在语文教学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我通过信息技术创设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知道,写入小学语文课本内容中的许多物体,孩子们都没有亲眼见过。究竟这个物体是什么样的,是不是像书中所写的,孩子们一概不知。如“琥珀”这个物体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很难见到,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的了解它,我在上课前制作了琥珀的动画,上课时利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由于是动画,孩子们兴趣很浓,观察得很认真,同时我让学生结合图片和文字来认识琥珀,加深了对琥珀的理解,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又如在二年级语文教材中《月食》一文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认识日食的成因。由于日食这种自然现象比较少见,大部分孩子从未亲眼见过,如果仅仅通过演示、讲解、阅读等方法,学生是不容易理解的。后来我借助多媒体课件,通过动画的形式生动地再现月食这一天文现象,学生通过看微缩的太阳系运动,便很快地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真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我想,正是这种形象直观的影像视觉冲击使学生一下进入了文本设置的情境之中,才有如此深刻、如此多元的感悟。这种水到渠成的自然景象,就是得益于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三、运用信息技术丰富了语文课堂,寓教于乐。

传统的语文教学用的只是一块黑板,一根粉笔,薄薄的一本教科书,教科书是学生学习的课本,里面的知识面是非常有限,满足不了学生对学习语文的求知欲望,教材又不是教师照本宣科的工具,如何超越教材,教师掌握将尽可能多的语文资料和信息,并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去,成了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如今信息技术的发展将迎刃而解。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指导学生主动地去搜索、查找,充分获取与文本相关的信息,丰富了学生的已有认知。网络中有海量的语文资料,包罗万象,形式多样。利用这丰富的信息技术资源,我们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利用网络信息,了解文中的时代背景、生活实际乃至包括作者的心理历程等等,拉近文字与学生心理的距离,从而形成良好的课堂教学平台。丰富的信息储存能力和快速查找功能,使语文教师拥有了浩瀚的知识宝库,能迅速查找所需要的资料。对学生尽量遵循“教为不教,学为自学”的原则,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提前布置下去,让学生在浏览课上查找相关资料。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认识世界,收获信息,协作交流,研发项目的手段。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孩子们在欢笑中学习、思考,在争辩中探索、创新。不仅丰富了语文课堂,还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将信息技术运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优化了课堂结构,提高了教学效率。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的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求,洋溢着现实生活的气息,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的问题相关,而且能够大大地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但人无完人,书亦无完书。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还出现一些离生活现实、离这个时代比较远的信息,学生们学起来有较大的困难,但信息技术就能弥补此中不足。在教学中,我突破传统语文教学的时空限制,利用大量鲜活、生动的情境帮助学生领悟课文的内涵,把丰富的信息浓缩进短暂的课堂,把千万年的漫长时间变化缩短至几分几秒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还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又如《蝙蝠与雷达》是一篇科学小品文。什么是雷达,雷达有什么作用,它是怎样工作的,小学生很难有个清晰的认识。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利用网络找到这些内容制成课件展示给学生,使学生一看便明,问题解决了,其他的内容也就迎刃而解了。我认为,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有多方面,而教学难点的突破往往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直观性是教学的基础手段,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改变语文教学中只能逐段讲解的繁琐活动,我们可以把一些难以通过口头表达的内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动画模拟等手段,创设情境,使教学更加直观化,化难为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合理运用多媒体及网络信息技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式的学习研究活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给教学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优化了课堂结构,创新了教学模式,增大了教学容量,增强了学习趣味,提高了教学效率。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如何更好的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拓宽语文教学的领域,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为他们的个性发展提供自由广阔的空间,还需要我们小学语文工作者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语文教学改革将会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参考文献:《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

《信息技术对语文课程的影响》

7.激活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篇七

在新课程理念引导下, 不少地方的语文教学都在进行改革, 但有些老师为了显示自己与传统教学方法决裂, 刻意追求个性化教学。这些所谓的个性化教学, 有的脱离文本, 有的标新立异, 有的只追求一种形式上的热闹, 这对激活阅读教学课堂是不利的。

1. 偏离文本中心, 进行所谓“个性化解读”

比如有学生在读蒲松龄的《狼》这一课文时, 认为屠夫过于残忍, 对狼斩尽杀绝, 这不利于保护环境, 认为人与动物要和谐共处, 不要彼此伤害;有学生读《王几何》这篇课文, 认为老师一堂课就让学生画圆和三角形, 没有教一点有用的知识, 从头到尾读完, 就只记住王几何的笑;还有学生在学习《共工怒触不周山》这篇课文时, 认为共工心胸狭隘, 报复心强, 争不过黄帝, 就拿头撞山, 是无能或自欺欺人的表现。

针对这些所谓的个性化解读, 有些老师大加赞赏, 认为学生质疑得有道理, 课堂就应该这样畅所欲言。其实, 这些所谓的个性化解读, 都脱离了文本, 看似有道理, 其实都是错误的解读。因此, 创造性阅读并不是“创造性乱读”, 固然“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但“哈姆雷特也还必须是哈姆雷特, 而绝不能是哈利·波特”。教师应当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本, 运用“文本细读法”认真深入地理解文本所传递出来的内涵和意义。

2.“合而不作”“探而不究”, 自主学习徒有其表

新课程理念强调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这种教学理念肯定是正确的, 但如果忽略学生的特点和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 效果则会大打折扣。

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 必须围绕阅读文本展开, 教师应该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细读文本, 如果脱离了文本, 合作和探究就只能是形式主义的东西。此外, 有些知识点, 教师讲授可以解决, 就没有必要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来解决;有些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就可以明确, 就不需要再进行深入探究。总之, 无论怎样的阅读教学, 都应该根据课堂的实际需要展开。

3. 片面追求课堂教学的“热闹”

有些课堂片面追求 “热闹”, 仿佛学生都“动起来了”就是成功的教学。而有些学校的管理者为了“把课堂还给学生”, 还到教室“掐秒表”, 限定教师一节课讲授不超过15 分钟, 余下的时间必须交给学生活动, 否则判定为“不合格的教学”。这种让教师“戴着镣铐跳舞”的做法, 让广大教师情何以堪!

其实, 语文阅读教学必须围绕文本展开, 不同的课型、不同的文体应该有不同的教学方法, 绝不能强求一个标准。有的老师误解了新课程理念, 以为热闹的课堂才是好的课堂, 学生都“活动开了”, 教学效果就体现出来了。其实这是一种误判。对于那些需要教师深入讲解的重点篇目, 如果也像自读课文那样随意处理, 教学的效果就会非常差。

比如我听过的一堂公开课——《皇帝的新装》, 开课老师在公开课前让学生准备道具服装, 利用课余时间排练课本剧, 课堂上点名上台表演, 三个小组的学生一一上台表演, 虽然表演很精彩, 课堂很热闹, 但一堂课下来, 学生除了了解了课文内容, 其他什么也没有学到。

所以, 课堂教学不能追求表面形式的“热闹”, 公开课不是表演课, 必须引导学生细读文本, 像课本剧之类的小组合作活动, 也必须是课堂学习的一个部分, 切不可喧宾夺主, 冲淡主题, 沦为“为表演而表演”的活动道具。

二、运用“文本细读法”激活阅读教学课堂

1. 文本细读教学要寻找突破口

比如杨绛的《老王》这篇文章, 应抓住“愧怍”一词, 由表及里 (从“文象”到“文脉”) 、由内而外 (从“文本之中”到“文本之外”) 展开细读教学。

首先引导学生理解“愧怍”一词, 然后让大家思考:既然“愧怍”, 作者又为何自称“幸运的人”?这是文本细读的突破口。其实, 杨绛一家人又何曾幸运, 他们在“文化大革命”中的遭遇是大多数中国知识分子都遇到的, 下放五七干校劳动, 对于这两位文坛大家来说, 对心灵的摧残和打击更是难以形容的。而当他们看到比自己更悲惨的老王时, 出于善良的本意, 主动照顾老王的生意, 但老王的“田螺眼”还是让“我”害怕, 老王的生活窘境, 还是让“我”吃惊。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失群落伍、没有亲人依靠的人, 临死前还想着给作者一家送来平时舍不得吃的唯一值钱的鸡蛋, 老王进门, 第一句话“我不吃”, 第二句话“我不是要钱”, 他仅仅是预见到自己要死了, 特地来给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做最后的告别, 表达对作者一家人长期照顾他的谢意。然而作者却没能理解老王的来意, 仍旧像以前一样对待他, 以为他是要钱, 这伤了一个垂死者的心, 这也正是“愧怍”的缘由。

在教学中, 可以引导学生找出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 寻找“我”对老王从同情、关心, 再到对他人品的赞赏, 再到愧怍的心理描写的词语, 教会学生体悟作品中所传递出来的除了“平等观念、人道精神、对劳动者的同情”这些主题外的一个更深刻的主题, 那就是对“文化大革命”的批判, 对那个疯狂年代的人性的反思。

所以说, 找准阅读教学的突破口, 就等于找到了打开大门的钥匙, 如果教学时在突破口上多下功夫, 那么就可以做到“入文、入情、入境、入心”, 就能让学生真正认识文本, 超越文本。

2. 文本细读教学要指导学生捕捉关键而有意义的词语

关键性的词语, 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比如诗眼和文眼。

我在教陶渊明《归园田居 (其三) 》这首诗时, 就按照文本细读的方法, 让学生从“不足惜”三字入手去理解诗歌的内涵。“不足惜”意指“不值得珍惜、不值得遗憾”。在诗人看来, 官场生活是不足惜的, 陶渊明宁愿“种豆南山下”, 哪怕“草盛豆苗稀”, 他也毫不介意, 因为他种的是“豆”, 得的是“趣”, 是“自由”, 是“洁身自好”。这样, 在找准诗眼的基础上, 就能引领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教会学生把握诗歌主旨, 从而获得诗歌鉴赏的新突破。

再如教南宋诗人陈与义的《登岳阳楼》, 可以从“悲”字入手, 因为只有读懂了“悲”字, 才能读懂诗歌的情境和诗人的情怀。尾联“白头吊古风霜里, 老木沧波无限悲”中的“悲”字, 让我们感受到诗人的内心痛苦。以“悲”字为核心,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了解金兵南下, 北宋灭亡整个历史事件, 让学生对作者的内心世界有切身的体会。然后引导学生逐句赏析诗歌, 一起感受“帘旌不动夕阳迟”的孤独和冷清:四下没有一丝风, 天地间仿佛凝固了一般, 给人一种压抑灰暗之感。再体会“登临吴蜀横分地”的“横”字, 感受那种亲人不能相见的分离, 让学生想象三国时吴蜀两国征战杀伐的情景, 体会一种悲壮苍凉之感。再从“徙倚湖山欲暮时”的“徙”字, 引导学生揣摩人民四处迁徙, 徘徊不定, 居无定所之感。所以, 一连串的关键字的捕捉, 如果能让学生自己找出来并加以引导, 就能让学生对作品的思想内涵有更深刻的认识。

总之, “文本细读法”关键在于从细部入手, 切忌蜻蜓点水, 浅尝辄止。教师要巧妙引导, 学生要能自主找出答案, 切忌直接给出答案, 让学生没有思考的空间, 否则, 课堂将成为“一潭死水”, 激活课堂也就无从谈起。

3. 文本细读教学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中所提供的素材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惜我们很多语文教师往往忽略了这一点, 将课本资源弃之不用, 比如课本的插图, 很多老师往往视而不见, 课堂上提都没有提。

其实插图本身就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教学资源, 像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插图, 画面上游子孤单落寞的景象, 以及画面背景荒凉萧索的场景, 互相映衬。如果教师能很好地利用这幅画, 把握画面所呈现出来的九个意象, 就能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深刻内涵。

再如八年级上册苏联作家西蒙诺夫的《蜡烛》一文, 老妇人的形象, 以及风中颤抖的蜡烛, 给人无限的启发, 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课本插图进行再创作, 将人物的内心世界深刻地表现出来。学生可以动笔, 给插图添上色彩, 或者补充炮火纷飞而老妇人屹然不动的表情。学生一边画, 一边了解课文的内容, 一边揣摩老妇人的内心世界, 文中的细节描写一一呈现出来, 这就做到了“长文短教”。

此外, 像《故宫博物院》这课提供的故宫布局图, 在讲解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时非常好用, 学生一看就明白。故宫建筑群是沿着中轴线分布的, 作者沿着参观路线, 以天安门为起点, 穿端门, 进午门, 过汉白玉石桥, 来到前三殿, 最后出顺贞门到神武门而离开故宫。教师利用插图引导学生了解说明文的写作顺序, 清楚明白, 有条有理。教师可以利用插图作为教学环节的切入点, 也可以启发学生据图想象, 从而将插图作为激趣的素材, 调动学生的好奇心。课本中的插图, 其实为师生互动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 也为师生间的对话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课本中的资源非常丰富, 除插图外, 还有每篇文章中的导读、课后习题、课下注解、单元综合训练、口语交际、写作训练等, 甚至书本最后的名著导读、语法知识归纳, 以及书法作品欣赏等, 这些教学资源都体现了编者的匠心独运, 对教学活动的开展是很有帮助的, 应该充分利用起来。

8.激活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篇八

关键词:阅读期待;课题导入;创设情境;关注差异;恰当评价;积累拓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1-345-02

一、概述

早在1989年年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已经再我国召开了“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在会上提出了人类在享受社会与科技所带来的巨大的利益和进步的同时,也应该及时的深刻的反省现代科技所带来的一些难以挽回的破坏,要警惕精神家园的迷失。而作为人类精神文明传播重要载体的语文教育,更是应该从精确的科技文化转向和谐的生态文化,为下一代传播正能量。其实追溯我国的教育历史,在我国的农村经济、封建主义以及君主专制等所构成的文化格局中,人们的发展自由是被压印着的,但是压印有事也可以成为一种激发人们前进的动力,正是这股动力激发了我国很多的文人去追求那种忘我、无我且天人合一的境界。而这种哲学思想也导致我国的文化传统上表现出一种生态化的教育特点,也可以这样说,我国古代的文明就是一种生态化了的文明。虽然上层建筑作用于意识形态的结果会导致传统的教育模式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等多种问题,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文化、资讯等都把人的精神世界捆绑起来了,若是还用功利主义眼光戏谑、不恭敬的看待文化、理解文化,那么其实也是对历史以及文化的玩弄与颠覆,而《新课程标准》正是在时代精神与传统教育的碰撞中所产生的,所以天发挥着引领人们关注作为生命体的人的发展以及成长,而这也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期待的现状

1、从学生的角度分析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主流文化就是网络文化,其最要的载体就是以音像,而这种文化对我国传统的以文字为载体的文化是有着十分巨大的冲击的,而现在,这种冲击已经危及到了语文课堂的教学了。学生的阅读期待的视野多都被一些没有太大的文学价值的网络小说、动漫等所局限了,这也导致师生之间的文化对话更加的难以进行,让语文课堂的人文价值逐渐的被削弱了。

2、从教室的角度分析

我国一直是应试教育,长期在这种教育模式的桎梏下的语文教师,很多率性都很难在课堂上发挥出来,渐渐的,教师身上的文人气质也会被磨灭掉,教师自身的阅读视野也会在不知不觉中从以往涉猎很广泛的文学读物中局限到教材与教辅资料上,同时还有很多反锁的事务性的工作,这些都会让教师逐渐的弱化阅读期待的心理,这样一来,又会影响到学生的阅读期待,最终会很严重的造成了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恶性循环,对学生和教师都不利。

三、运用阅读期待的理论思考

1、概念的界定

其实,“阅读期待”这一词是来源于接受美学的,也就是接受者在某种外部与内部因素诸如问题、动机以及兴趣等因素的刺激下所产生的一种对下一次阅读的期待。但是若是教师把这种理论运用到实际的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的时候又会很轻易的发现,其实它是接入了其他的读者也就是教师与阅读的同伴。所以从这个角度就可以看出来,教师的介入程度以及介入的方式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自身的阅读效果,所以这也就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的时候应该先了解学生已有的阅读“期待视野”,然后再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进而促进学生和作品之间的了解与深入,让学生可以在十分有成效的阅读活动中不断的提升自身的阅读“期待视野”,让学生了解更加全面丰富的知识。

2、理论基础

(1)是实践《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迫切需要

其实在《语文新课程标准》就已经比较明确的对“阅读期待”提出了规定,也就是要提倡多角度的且有创意的阅读,让教师巧妙的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以及批判等多个环节,来不断的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的阅读质量能有所提升。著名的教育学家阿莫纳什维也认为衡量一名教师是否合格的很重要的一条标准就是他所带的学生有没有阅读的愿望,所以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教师必须要重视阅读期待在教学中的作用。

(2)是和谐课堂 教育生态的重要途径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教育观也是在不断的进步,现在的教育观以及从过去的强调教材的单因素转变成了重视教师、学生、内容以及环境这四个因素的结合,让课堂变得更加的合理、生动。而阅读期待正式学生和教师在教学中互相生成的一种关系,教师通过不断的提高学生的阅读期待品质让自己的课堂更加的高效,也让学生更加的享受课堂的教学。

四、将阅读期待运用到初中语文课堂的策略

1、课题导入并激发阅读期待

首先从教材来看,每篇课文都有自己的题目,而题目也正是最先进入读者的阅读视野的,同样也是最可以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引起读者的注意的。正是由于题目具有这么多作用,所以对于一篇文章来说,题目就是它的灵魂,因此教师的教学就应该最先从课文的题目入手,先引领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感知,然后再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让学生逐步的读懂课文的内容,真正的理解课文的中心。在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反复对课题进行质疑问难,让学生的阅读激情可以不断的得到激发。例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这篇课文的时候,学生首先看到这篇文章的题目就会觉得很奇怪、不理解因为皇帝应该有很多的衣服才对,为什么还要写皇帝的新装呢?这时教师就可以提出一些像“大家想一想皇帝的新装应该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要写皇帝的新装呢?皇帝有那么多的衣服为什么要专门写这一件新衣服?……”这类的问题,因为课文的题目首先就已经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那么教师在进行恰当的引导就可以让学生更加期待去阅读这篇文章,想要在文章中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接触他们心中的疑惑。确实,在中学的教材中有很多像这篇课文一样的童话故事,这类文章具备生动的形象性以及巨大的语言张力的文章,可以为学生提供无限的瞎想与阅读空间,引起学生一系列的疑问与联想,这样就可以很有效的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与欲望,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就增加了,学习的效率也会更高。

2、创设情境并制造阅读期待

其实语文一直是一门具有十分强的文学性的学科,所以在语文教材中就会有很多不同类型的文章,也会有很多种不同的情感等待着学生们在阅读中自己去体验,同时也具备十分丰富的人文内涵等待着学生们自己主动的去挖掘,因此怎么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创设什么样的情境,营造什么样的课堂氛围都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这也是构建一个类似于充满着强大引力的磁场,通过这些来抓住学生的心,让学生可以产生主动探究课文的激情,这样一来就可以为阅读期待提供更多的动力,课堂也就会更高效。比如在学习《最后一课》(七年级下册)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先播放国际歌,让学生先领悟一下法语到底是什么样的语言,然后再根据文章的标题为学生创设一个情境,如果大家现在都长大了,并且成为了一名教师,那么在你们要上的最后一堂课你们想教给你们的学生一些什么?想告诉他们一些什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发挥想象不仅可以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让学生融入到课文的角色当中去,对接下来要学习的内容更加感兴趣,课堂的氛围也会更加的积极、热烈。

3、关注学生差异并保持阅读期待

每个学生都是不一样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为学生的差异会导致他们对“阅读期待”的理解也出现很大的差别,所以这也就要求教师不能把学生的阅读期待统一定式。教师在开始教授学生一篇课文的时候,每个学生都在一名教师的指导下也会因为自身的差异而产生或是体会到不一样的感悟,有时甚至是同一名学生在不同的时间与环境中对同一篇课文也会有不同的感想。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重视对学生的个性体验,这样才可以更好的保持学生的阅读期待。比如在学习《珍珠鸟》(七年级下册)这篇课文的时候,讲解到“一个小脑袋探出来”这一句话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觉得这句话中哪个词用的最好,为什么,学生们一般都会说“探”字用的好,然后再让学生讨论为什么这个“探”字用的好,有的学生可能会说“探的恰到好处”;有的学生会说“探字表现了鸟的羞涩、腼腆”;有的学生会评价说“比较简练、生动、形象”;还有的学生可能会说“在读落字的时候要读的轻且快”。通过学生们的探讨,不仅从很多的不一样的角度认识了小珍珠鸟的淘气可爱,还对“探”字的使用有了很深的感悟。从学生们的不同的回答就可以看出这就是学生的个性差异所导致的,同样也正是由于学生们的差异,才可以很好的保持了他们的阅读期待,进而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加的有生机、有活力,同时也更加的高效。

4、恰当评价并及时调整阅读期待

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善于去主动的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然后在恰当的时机给予学生很积极的评价,让学生可以每时每刻都可以有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这样一来就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可以更加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去。比如在学习《海燕》(八年级下册)这篇课文的时候,可以对文章中的海燕和困难做斗争的场面进行多描绘,从修辞手法、抒情语言等方面进行分析,让学生积极的发言,表达自己的想法,然后再结合着情感有感情的朗读出来,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看过的一些和困难做斗争的有关的文章,教师再加以点评进行鼓励,学生在受到了教师的鼓励之后,就会有学习下去的动力,就会自我调整,最终可以达到“课尽而情未了”的效果,让学生对阅读有新的欲望,也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

5、积累拓展并延续阅读期待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在《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求教师要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同时还要经常鼓励学生自主的选择阅读材料来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因为语文的学习是不能仅仅局限在课本与课堂的,所以学生的“阅读期待”也不能被课堂与教材所禁锢,应该积极的引导学生并协助学生拓展空间,从课内期待延伸到课外去,从课文上的文章延伸到课外的读物中午,为学生的阅读期待创造更大、更广的空间,这样的话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会不断的得到提高。在学习完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后可以开展一个主题活动,以“寻找春天的足迹”为主题组织一个为期半个月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课外分组合作通过多种方法与途径去“搜集、采访、餐馆、课外阅读”等诸多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去感受春天是怎样慢慢的靠近我们的,是在哪些我们没有注意到的小角落偷偷的绽放春天的气息,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春天是怎样悄悄的来临、怎样悄悄的吹绿的大地,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这些变化,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更加的了解春天大地是怎样复苏的,同时也可以更加的重视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增加对春天的热爱。。再比如,在介绍一些关于春天的或者是描写春天来临的格言以及古诗词的时候,就可以编制一些以“春天,你在哪里?”为主题的绘画作品与作文作品集,也可以办一期“春天知多少”的知识竞赛活动,让同学们互相分享自己掌握的有关春天的知识或者是生活小技巧。还可以做一个春天故事讲述的活动等等之类的。或者还可以专门为学生安排一节“春天就在我们身边”活动成果展示课,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兴趣,还有可以让学生的阅读期待能被激发起来,这样就可以更好的实现教学的目标。

总之,在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始终保持着积极的心态去思考、研究,让自己的课堂可以更加的吸引学生,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让学生可以自觉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积极的参与互动,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的效率、效果都会有一个很大的提升,也更加具有活力,教学的质量也会越来越高,学生也会越来越喜欢学习。

参考文献:

[1] 张燕兰《让“阅读期待”点亮语文课堂》学周刊,2014(04):5.

[2] 吴思剑《用阅读期待优化语文课堂结尾》广西教育,2013(10):1.

[3] 陈彩霞白继芬;《“阅读期待”让语文课堂更精彩》小学教学研究,2003(07):5.

[4] 刘国琴《阅读期待,让语文课堂精彩无限》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09(11)20.

[5] 冯声扬《“阅读期待”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珠江教育论坛,2010(08):30.

[6] 任蓉《善用阅读期待激活语文课堂——浅谈新课导入中的阅读期待》内蒙古教育,2008(10):15.

[7] 栾成勇《让阅读成为学生个性释放的过程——对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思考》中小学教师培训,2006(12)15.

9.激活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篇九

刘万兵

(湖北省洪湖市峰口镇第二初级中学)

摘 要: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在针对性地创设数学问题情境,能够较好地导入教学内容,为教学任务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情境创设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巧妙设置问题情境,能够有效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度,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而有效优化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标。因此,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创建问题情境教学,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一、通过引入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现阶段,初中课堂中的最高教学目标是寓教于乐,针对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讲,尚未完全脱离小学教学模式和方法。因此,如果教师能够有效引入生动有趣的数学小故事,创建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笔者在进行初中教材“平面直角坐标系”课程时,就为学生讲解了法国着名科学家、数学家笛卡尔在睡梦中获得灵感,从而研究发明出直角坐标系的数学典故。通过讲述这个故事,一方面渲染数学家对于数学执着追求的精神,向学生传达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另一方面利用趣味性、生活化的小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为后续教学奠定良好的课堂氛围。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的优势,有效突破时间、空间等界限,为学生创建出一个直观、形象、生动的问题情境。例如,在进行“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教学时,可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提供埃及金字塔三维图象,便于学生从不同角度了解、感知、体会金字塔,然后再提问,让学生根据之前的观察判断出金字塔的形状,此时有学生说是三角形也有学生说是四边形。接着利用多媒体中的三维动画演示功能,将金字塔从中剖开,使学生能够清楚地看到金字塔底层的剖面为正方形。这时,教师可以将教材内容合理穿插到故事中并对学生提问,“咱们现在科技发达了,可以利用机器设备测量出直角,而古埃及人是用什么来确定直角的呢?”这个问题的提出,得到了学生的热烈回应,学生既能够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和集体合作的能力,又能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综上所述,要激活初中数学课堂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首先要引入趣味小故事提高学生学习情趣,其次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优化教学环境,促进学生思维开发,最重要的是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环节,最终才能使数学教学从根本得到完善。

参考文献:

10.激活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篇十

摘要:网络时代的来临给传统的课堂教学带了许多冲击和变化,对作文教学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从材料的积累到看待问题的角度,从文章的语言的锤炼到布局谋篇的方式方法;从思考问题的深度到个性风格的建立,从酝酿自己的文章到品评别人的作品,视野的扩大,无疑给传统作文教学带来鲜活的力量。

关键词:网络环境传统作文教学

网络时代的来临给传统的课堂教学带了许多冲击和变化,对作文教学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从材料的积累到看待问题的角度,从文章的语言的锤炼到布局谋篇的方式方法;从思考问题的深度到个性风格的建立,从酝酿自己的文章到品评别人的作品,视野的扩大,无疑给传统作文教学带来鲜活的力量。

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的阐述:“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我们必须正视现实,转变观念,积极探索基于网络环境的新型语文教学模式,尤其是作文教学,应当大力促进信息技术教育与语文课程的整合。

传统作文教学模式有两方面的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好:学生思想贫乏、生活贫乏、学识贫乏、技巧贫乏、语言贫乏,一到作文就感到没什么东西可写、无话可说。怎么办呢?只好胡编乱造。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可想而知,内容空洞、万人一面、毫无个性。

而网络的优势不仅可以改善这个问题,还可以激活作文学习的各个环节。网络环境以其教学信息呈现的多媒体化,教学信息组织的超文本方式,教学信息储存的大容量,教学过程具有的交互性、可控性、协作性和开放性,以及学习资源独特的共享功能优势,使学生作文的自主性以及教学信息反馈的功能大为增强,教学资源将得到充分、高效的利用。学生可以在教师的组织、指导、激励下,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借助网络选择自己喜欢的素材进行在线观察、想象、构思和表达。尤其是作文的评改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使每个学生的作品都有机会得到来自教师、学生的多元信息反馈。

一、指导学生关注社会激活心灵

文学是人学,言为心声。只有真正关注社会关注我们所生活的环境,学生才会有开阔的视野,广阔的胸襟。在如今高考压力空前紧张时间极其宝贵的时代,网络无疑为学生了解社会带了来前所未有的快捷方法,抽出一点时间,搜索一两个大型网站就可以将最新信息一网打尽。这些信息的累积能构筑学生们贴近社会的思维宇宙,而不是做一个“两耳不闻外事”的冷漠干枯的“学习机器”,在大事中思索,在思索中成长;在变化中观察,在观察中感动。尤其是在面临民族危难之时,网络信息的迅捷,震撼的图片,多元的角度都给学生的视听带来感动,这首先就比老师单纯的讲述更具感染力。“未成曲调先有情”,不了解就没法感动,不感动也就无话可说,所以,首先,网络为作文教学提供了强大的感情蓄势。

二、指导学生从网络中获取写作素材激活思路

网络可以给学生的写作提供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网络是信息的海洋,在这里我们可以找到 1 需要的许多信息资源。学生写作往往为材料所困,常常苦于难以找到相关的资料,因而无从下笔。而网络则为我们提供了有大量的介绍信息资源,有文字资料,有图片资料,甚至还有声音和动画。通过上网查询写作的相关资源,学生不仅进一步了解了要书写的对象,而且,通过对资源的选择,拥有了大量的写作素材,这样,就不会为“无米下锅”而犯愁了。有了广泛的素材来源,思路就可以开阔起来,古今中外,有效选择,不必拘泥在勾践、司马迁、雷锋、张海迪等有限的几个“万能胶”例子上。

古人倡导“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但是,目前学生普遍学习紧张,基本是“学校—家庭”两点一线的生活,经历简单,生活单调,“行万里路”对他们来说只能是一个梦,他们不可能人人能够亲自仰观天都奇景,俯看九寨秀色,不可能亲自经历各行各业的生产生活,而教师言语所描述的“情境”,显然又是十分苍白的。而网络是社会生活的缩影,它包罗万象,蕴涵无穷;涵盖喜怒哀乐世事人情;舒卷风云之色,展现山川奇景。所以说网络真正成了学生观察社会生活的窗口,是他们创作、灵感的源头活水。

三、自由写作与规定写作并行激活写作热情

由于应试作文的格式化越来越重,很多学生越来越把写作当成一种负担,而一旦倡导“我手写我口”,不限定主题,不要求字数,不规定文体,不设置障碍,不针对考试,鼓励学生有感而发,自由写作,一个片断,一句感想,一点评论都可以发布到网上供同学们交流。并且学生只要有兴趣,可以在学校写,也可以在家里写。当然,教师也可以用它来进行课堂教学,比如怎样把学生的片断改造成完整的文章,换一种文体怎么表达等,不同意网上某个观点怎么与对方辩论等等。网络鼓励自主学习,学生写作活动的个性化特征更突出。还有不少学生建立了自己的博客,抒发个人的生活感怀,生命感悟,与大家在交流中获得快乐。这使文字成为交流情感的载体,激发了他们对文字的热情,以此为引子,再在课堂中进行规定写作,就没有那么枯燥了。

四、方便作文修改激活作文教学效率

写作能力主要是在写成一篇篇文章的实践中逐步提高的。写成一篇文章,修改是最后的、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古今中外的名家没有不重视修改自己的文章的。曹雪芹完成《红楼梦》竟“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列夫•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七易其稿,写《安娜•卡列尼娜》竟修改了十二次,可见,重视文章的修改,对提高文章质量和写作水平,都很重要。改重要,而自己改更为意义重大,新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可见,学生能评价和修改习作也是作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传统作文是写在纸上的,学生在修改作文时涂涂抹抹非常不容易且增加了抄写负担,这使得学生不愿意对作文进行深入和反复的修改,从而严重影响了作文质量和写作水平的提高。网络作文中,计算机对文档的处理功能十分强大,操作十分便捷。作文脱稿既成,可以随时修改,修改时可以覆盖原文,也可以保留原文另存新稿,这样将让学生能回过头去清楚地看到自己写作的过程和思想的成熟。

不过,网络教学模式就像硬币的两面,它也可能存在这样的问题:

①网络教学对于达成情感目标(如思想品质、心理素质等)教学效果不太理想。②网络信息的复杂对教学干扰大,学生的自控能力和信息素养还有待养成。③容易造成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 ④对教学设备要求高。

因此,我们需要把握好这柄双刃剑,扬长避短,激活作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又不能过分依赖网络,使传统作文教学焕发更现代的瑰丽色彩!

参考文献:

1、谢海龙《网络作文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电化教育研究》2005)

2、《网络作文教学的优势》发表时间:2007-10-58:19:16永定县胡文虎小学信息技术中心

3、《关于网络作文教学模式的探讨》2003-12-15

11.开展有效教学,激活初中美术课堂 篇十一

关键词:初中 美术 有效教学 兴趣 策略

美术课程作为一门艺术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能带给学生无限的遐想与快乐,带给学生心灵的净化与智慧的启迪,是学生比较喜爱的一门课程。但现在许多美术课教学模式死板,学生兴趣不大,课堂效率低下。因此,在教学中如何更加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创造性,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度过每堂课应该是美术教师思考和努力的方向。下面结合自己在美术教学实践中的点滴体会,就如何开展有效教学,激活美术课堂做一些探讨。

一、提高专业素质,拓宽课堂知识领域

初中美术课程少,但教材却涵盖美术的各个方面,呈现多而杂的特点。学生往往无法透彻理解教材,赏析作品不到位,难以激发出学生对美术的喜爱。这就需要美术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不断学习新的技能,掌握美术学科的专业理论知识,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自己的审美品位,努力胜任现代美术教学。同时教师要灵活运用和不断挖掘教材知识,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在美术教学中融入其他学科的知识。例如,融入音乐元素,在听觉上带给学生更多的感受和享受;在综合艺术课程中,也可以根据主题融入其他艺术元素,比如戏剧、散文、舞蹈等。这样能够丰富课堂内容,让课堂更加活跃,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美术学习中,让学生感受到更多的快乐,得到更多的艺术享受,提高美术课堂的效率和学生的幸福感。

二、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使学生对美术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感受美术作品的价值、认真完成布置的美术作业。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会有更多的学习实践的机会,会对美术学科产生更多的归属感、幸福感。因此,美术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组织和调控好课堂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美术知识,更好地运用美术知识和技能。教师在授课中可以采用各种有趣的教学手段,如录像、范画、参观,甚至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感受能力与想象能力。

比如在《中国民间美术》的教学中,可以选取剪纸、风筝、年画等展现中国民间美术的艺术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动手制作、讲解作品以及讨论交流活动。以开阔学生的眼界,丰富学生艺术创作的内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体验成功的喜悦,进而使学生对美术创作产生更多的信心与兴趣。

美术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及学生的特点,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提升教学质量。通过图片、短片等形式,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使课堂教学更加直观、生动、丰富,更有品位。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想象力,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美术知识的了解,提高美术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构建文化氛围,培养人文主义精神

美术教育作为一种艺术教育,需要培养需要学生对事物有一定的情感。罗丹认为:“名副其实的艺术家,应该表现自然的整个真理,不仅外表的真理,而且特别是内在的真理。”大师们把他们丰富的情感以及对人生的理解全部倾注于自己的作品中,怎样才能真正领略这些作品的神韵呢?在教学中,笔者尝试着将丰富的美术知识融入美术欣赏课程,提倡人文主义精神的培养。

例如,教师可以先展示单元计划内容,提供查阅相关资料的信息资源,引导学生从美学、文学、心理学、历史学、地理学等人文学科的角度去了解。教师在学生对作品及相关资料搜集的活动中,关心搜集的过程并及时提供帮助和指导,教师由以前的主导者变为组织者、指导者和鼓励者。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同时也丰富了他们的情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又如,开展名画欣赏教学,通过对中国优秀美术作品的分析及对一些优秀美术家的了解,让学生了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不断开阔学生眼界,提高学生文化素养,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到达“润物细无声”般的教学效果。

四、进行人性化评价,促进美术教学发展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我以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因此,在教学中美术教师应把握好评价环节,保护学生的创造萌芽和个性发展。美术课堂是一个注重创造、注重想象和个性发展的课堂,在评价过程中,美术教师不能只根据“优秀”“良好”“合格”等标准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简单的评价,要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美术教师要关注“人”的发展,根据不同的学生进行人性化的评价。注意结合学生的学习态度、作业个性化特点等多个方面,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综合评价;还可以对学生的表现方法、绘画思路、创新意识等给予表扬。言语上注意多采取肯定、激励性的语言,委婉地提出修改意见,如:“你的画色彩搭配得很协调,进步很大!”“你画得真棒,想象力丰富,如果在构图上再注意些就更好了!”……这种人性化的评价方式能有效激励学生对美术课程的重视,使他们对学习美术充满兴趣,增强学生对美术学习的信心和热情,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还可以结合学校的第二课堂活动,组织开展作品比赛和优秀作品展览,给学生更大的创作空间,让学生不断激发自己的想象,创作出富有创意的作品。通过这种奖励机制,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充分挖掘学生的美术潜能,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真正体现美术课的人文关怀。

总之,在“教育以人为本,知识实践创新”的宗旨下,初中美术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优化教学设计,以先进的教学思路来激活美术课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良好个性,让学生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让美术教育成为沟通艺术作品与学生的桥梁,从而有效地提高美术的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陶红艳.新课程下初中美术有效教学的探究.中学教学参考,2010(27).

[2]陆云.浅谈新课改下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问题及对策[J].新课程学习,2009(12).

[3]移小月.浅谈高效美术课堂教学模式[J].文理导航(上旬),2011(5).

[4]孙平.践行生本教育思想,成就高效美术课堂[J].学园(教育科研),2012(22).

12.激活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篇十二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 我就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谈谈自己的见解。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师需要有计划地让学生经过以下三个步骤的系统训练。

一、多观察、多阅读, 占有丰富的感情材料, 这是发展想象力的基础。

有丰富的想象, 必须先有丰富的表象基础, 让学生多观察事物, 多接触社会, 广泛地阅读书籍资料, 大量地搜集感情材料。结合语文教学, 教师要求学生抓其特征, 捕获丰富的事物表象。

1. 写《观察日记》。

有丰富的观察自然, 了解社会生活, 扩大视野, 在广阔的大自然中掌握生动客观的感情材料。通过《观察日记》, 教师及时检查和督促学生, 每天形成认真观察周围客观事物的习惯, 同时组织学生开展“参观”、“游览”等实际活动, 给他们多创造观察的机会。

2. 广泛地阅读。

教师要指导学生在浩瀚的书籍资料中了解古今中外, 历史变迁, 获得实际生活中难以观察到的事物现象。可以通过方式:

(1) 读书小组。组织学生成立“读书小组”, 定期检查、评比。

(2) 讲故事。有计划地开展“讲故事”活动, 组织引导学生通过电影、电视、画展等社会文教手段, 获得信息。比如:“动物世界”、“环球45”等电视节目, 能给学生展观许多新奇生动的内容。

(3) 学习教材。语文课本是教师与学生联系紧密而频繁的中介, 教师应钻研教材, 充分利用课本所能给学生带来的表象信息, 及时而准确地描述给同学们。

二、强化思维力, 激发想象力, 这是发展想象能力的措施。

一个人想象力强弱, 取决于思维力的强弱。再丰富生动的表象展观于前, 如果没有思维力, 就等于盲人观物, 视而不见, 不可能掌握客观事物的表象, 更不可能掌握事物间的联系, 想象就是无风的风筝, 无法飞腾起来。

因此, 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 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铺平想象力发展的道路。

思维和想象, 都是耗神费力的辛苦劳动, 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采用启发式教学, 鼓励学生勤于思考、独立思考, 养成爱动脑的习惯, 同时教给学生正确的思维途径和方法。

2. 强化判断力, 定准想象力发展的科学走向。

想象虽然是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但它必须建立在实际生活基础之上, 违背客观、违背规律的想象是没有意义的, 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锻炼学生的判断力。

(1) 丰富学生的实际生活知识和科学基础知识, 培养学生掌握事物之间的联系和事物发展的规律, 这是正确判断的基础。

(2) 教给学生科学的判断方法, 并敢于下结论, 这是正确判断的关键。

3. 砥砺创造性思维, 开足想象力发展的马力。

想象力的发展离不开想象思维, 想象本身就是创造, 缺乏创造性思维, 就缺乏想象力。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 勇于质疑, 对一切问题要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不迷信, 不依从。

(1) 坚持启发式教学。教师不能把自己观点都强加给学生, 随时鼓励学生动脑, 发表自己的意见。课堂上, 处处注意给学生留有自由思维的余地。

(2) 培养学生创造的兴趣。教师对学生错误的回答或做法, 不仅不能批评指责, 而且要鼓励他们的标新立异, 引导只要得法, 相信学生会得出科学的答案。

(3) 激活学生的思维。包括直觉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和非逻辑思维。教师在教给学生一般思维规律的同时, 要非常重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三、训练与实践, 是提高和检验想象力发展的必要手段和目的。

人的许多能力, 都是在实际的操作锻炼中发展起来的。教师要设计出一系列的训练目标, 拓展训练的空间, 采取有效的手段, 锻炼学生。

1. 结合教材训练。

教师根据课本内容, 可灵活多样地对学生进行训练。

(1) 通过字词句。教材中, 有许多字词句, 准确而形象地描绘出一些事物的特征。

鲁迅的作品《孔乙己》中, 对“孔乙己”有两句这样的描写:“……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 ……”其中的两个词“排”和“摸”, 用得精当。教学中, 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分别表演一下当时孔乙己做这两个动作的神情, 能较准确地把握孔乙己的形态和心理, 如果改换其他一系列动词, 再让学生分别表演新词所蕴含的内容。这样就会加深学生对“排”和“摸”用得精当的体验。

(2) 通过朗读。朗读, 有表情的朗读, 是让学生贴近教材, 引导学生想出“天上的街市”的奇美, “江南春”的朦胧嫣红, “敕勒川”草原的广阔雄浑, 以及“沁园春·雪”的壮丽河山、雄伟气概, 等等。

2. 结合写作的训练。

写作是锻炼和考查学生想象力的常用方法。平时, 除利用写作课以外, 教师还可以结合课本的具体内容, 灵活地安排写作训练。

(1) 补写。根据《七根火柴》的情节内容, 可让学生补写“无名战士”掉队的原因, 胸藏“七根火柴”的经过等内容。

(2) 续写。讲《驿路梨花》时, 要求学生续写出小姑娘在驿站开起了旅店, 既为人民服务又勤劳致富的动人故事。

(3) 改写。违背作者的思路和意图, 或超越现实, 另辟蹊径, 按照自己的设想发展, 这样更能锻炼学生的想象力。

假如, “鲁提辖”与“镇关西”是朋友, “鲁提辖”该如何解决“镇关西”霸占欺辱“翠莲”一事?假如“桃花源”里的居民们穿越到现代会发生什么事?假如“地球人”迁移到月球上会怎样?

(4) 诗歌创作。中学时期, 正是学诗、写诗的美妙时期, 也正是发展想象力的黄金阶段。教师要鼓励和指导学生经常写诗, 定期举办“诗歌朗诵会”和“诗歌擂台赛”等活动, 激发学生创作的热情, 更有效地发展想象力。

上一篇:中考后通知下一篇:领导相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