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下经济产业现状及发展重点探讨论文

2024-11-24

林下经济产业现状及发展重点探讨论文(共9篇)

1.林下经济产业现状及发展重点探讨论文 篇一

基于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的思考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林下经济产业的发展展开了思考,对林下经济的模式作了详细的阐述和系统的分析,并给出了一系列相应的林下发展对策,以期能为有关方面的需要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林下经济;产业发展;思考

随着如今我国提出了林、农、牧三大产业协调发展的战略目标,我们对林下经济产业的发展需要建立起高度的重视,并采取有效地对策积极做好林下经济产业的发展工作,以促进我国林下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基于此,本文就林下经济产业的发展进行了思考,相信对有关方面的需要能有一定的帮助。

一、林下经济模式

1.林下种植。林下种植是广东地区最常见的林下经济模式,其林下种植的品种包括药材、粮食、油料、棉花、蔬菜、牧草以及食用菌等等。(1)药材种植。一般情况下,广东地区的林下药材种植多选择一些喜阴凉的药材种类,例如金银花、白芍、板蓝根等。这些药材在种植的过程中不仅容易管理,同时价格也比较高,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种植者的经济收入。(2)粮食种植。广东地区的林下粮食种植以绿豆、豌豆、花生等小杂粮为主,这些小杂粮的营养价值非常高。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这些小杂粮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地增加,因此具有非常高的经济效益。另外,这些小杂粮的种植还起到了防止水土流失、提高土壤肥力等作用。(3)经济作物种植。广东地区的林下经济作物种植种类包括油菜、棉花等,这些经济作物的根系都非常浅,一般不会出现与林木争夺水肥的情况,从而不会影响到林木的正常生长。同时,它们还起到了防止水土流失等作用。(4)蔬菜种植。林下蔬菜种植是一种经济效益非常高的种植模式,但是它需要根据林间光照的强弱来进行选种。一般情况下,广东地区林下蔬菜种植的种类包括大蒜、菠菜、辣椒以及花菜等。(5)牧草种植。牧草的种植一般可以选择那些郁闭度比较高的林地,因为林木的生长对于牧草的影响不是很大,这些牧草长大之后可以收割用来喂养牛羊等牲畜。而且,牧草在生长过程中根本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管理,因此其经济效益相对来说还是比较高的。(6)食用菌种植。在林下进行食用菌种植是提高林地空间利用率最好的方法,且食用菌具有喜阴凉的特性。林地内比较凉爽,且空气的湿度比较大、氧气充足,因此非常适合于食用菌的生长。另外,食用菌在采摘结束之后,其废料还可以作为林木生长的肥料。

2.林下养殖。林下养殖模式是最典型的林下经济模式,其具有立体、生态等特点。目前,广东地区的林下养殖主要包括鸡、鸭、鹅等禽类以及牛、羊、兔等畜牧类。(1)禽类养殖。广东地区的林下禽类养殖一般以鸡、鸭、鹅等为主,这些家禽可以在林间进行活动并以林间的虫草为食,其粪便还可以作为林木生长的肥料;而林地的树荫起到了供氧、通风、降温的作用;同时,由于林地的空间宽广、环境卫生,因此十分有利于家禽疫病的防治。这样就使得林木与家禽之间形成了一个生物的循环,从而促进了林木与家禽的共同生长。(2)畜牧类养殖。广东地区的林下畜牧类养殖种类包括肉牛、肉羊、肉猪、肉兔等,林地由于受到树荫的遮挡,使得林地的温度非常适宜于家畜的生长;同时,林间的空地又为牛、羊等家畜提供了天然的运动场地;还有就是,林间的环境非常优越,适合于家畜的生长与繁育,并对于畜牧类疾病的防疫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另外,这些家畜的粪便也给林木的生长提供了很好的养分。

3.林下产品加工。林下产品加工是广东地区逐渐兴起的一种新的林下经济模式,其主要包括林下食品加工以及林下工艺品加工两种形式。(1)林下食品加工。广东地区的林下食品加工业,一般是将林下种植以及养殖蔬菜、食用菌以及禽蛋、肉类等加工成绿色食品,这些绿色食品的营养非常丰富,而且属于纯天然、无污染,因此受到了消费者的广泛欢迎。这种经济模式,一方面为广大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增加了收入;另一方面,它还使得我国的绿色食品比例逐渐增加。(2)工艺品加工。我国广东地区的桌椅等工艺品在国内外受到了非常大的欢迎,其中以广西最为著名。这些利用林木等加工而成的工艺品价值非常高,而且制作的工艺也是非常简单。这一方面促进了广东地区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还提高了这些地区在国内外的知名度。

4.森林旅游。近年来,我国的森林旅游业发展非常迅速,并且已经建立了一大批的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并且吸引了大量的城市游客。这种森林旅游模式的特色主要体现在生态、文化、休养以及参与四个方面。另外,再加上现如今的农家乐,两者结合使得广东地区农村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同样得到了非常大的提高。

二、林下产业发展对策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广东地区的很多林地都是建立在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这些地区由于经济比较落后,从而导致林区基础设施非常薄弱。因此,广东地区的林下经济产业想要获得发展,就需要加快林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其中包括交通、通信、网络以及水电等。而林区基础设施的建设主要可以通过两种途径:一方面当地政府需要对林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财政投入;另一方面,可以发动政府、种植户以及企业的共同出资、共同参与林区基础设施的建设。

2.建立示范基地。广东地区在发展林下经济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可以在本地区选择一些基础设施完善、布局科学合理的林区建立示范基地,并且严格按照林下经济产业的标准来进行管理,从而起到引导本地区林下经济发展以及增强竞争力的作用。

3.扶持地方龙头企业。广东地区的林下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其基础是广大林木种植者,而地方龙头企业是林下经济产业的支柱,地方政府主要起到一个中间人的作用。因此,在发展林下经济产业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可以扶持一些规模大、效益好以及诚信度高的地方林业龙头企业,充分利用这些龙头企业来带动地方林业经济的发展,从而促进林业种植者收入的增加。

4.加大宣传力度。地方政府和林业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形式进行宣传;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对林木种植户发放林下经济技术资料等,从而提高本地区林业种植户发展林下经济产业的积极性和热情。

5.树立品牌意识和形象。广东地区的林下经济想要获得长期的发展以及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就需要树立起其品牌意识和形象。打造地方特色品牌和形象需要地方政府、龙头企业以及林业种植户共同联合起来才可以成功。其主要是通过地方林业龙头企业将林下种植和养殖的蔬菜、食用菌、肉类、林木等打造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食品、工艺品等,并将其销往国内外,从而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民的增收。

6.保持林下产品的生态特色。广东地区林下经济的最大特色就是其产品的有机、生态与绿色,这也是人们所追求的健康食品。广东地区林下产品的生产,完全按照国际标准来实行,并加强产品的质量监督,从而做到林下产品的“零”安全隐患。

7.拓展新型营销渠道。广东地区林下经济的发展与市场有着非常大的关系,因此需要不断开拓新型的营销渠道。目前,网络营销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其具有成本低、交易便捷等优势,从而促进了林下经济的发展以及产品的销售。

三、结语

综上所述,林下经济产业的发展对于我国提高一些贫穷农村地区的经济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需要认真分析林下经济的产业形势,并采取有效的措施积极做好林下经济产业的发展,从而实现林下经济的市场化以及产业化。

参考文献:

[1]刘丽萍.神农架林区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的思考[J].湖北林业科技.2011(04).[2]杨定有.浅析林下经济产业发展与森林防火关系[J].农业与技术.2015(35).

2.林下经济产业现状及发展重点探讨论文 篇二

1 特点

林下经济产业并非将林业同农业两者进行简单的组合, 它可以有效提高土地、林业资源的利用效率, 实现整个农业生态系统在时间、空间的高效运转。具体来讲, 林下经济产业有以下特性: (1) 生产模式具有立体性特征, 林下经济产业系统上层一般是茂盛的林木, 林间通常种植高效的经济作物, 而地面则可以养殖鸡、鸭、鹅等家禽, 或种植食用菌类; (2) 结构有着复杂性特征, 林下经济产业是一种将农、牧、林等产业链条结合在一起实现共同发展的高效的复合型产业结构; (3) 管理服务具有广泛性特征, 林下经济产业在管理方面涉及到了农业、林业、医药以及农业等多个相关管理部门。总而言之, 与传统的农业、林业相比较, 林下经济产业具有生态及经济方面的综合优势, 可有效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 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大力发展我国林下经济产业, 可以进一步提高生物的稳定性和多样性指数, 实现物质能量流的闭合式循环, 并实现零排放目标, 促进森林资源循环、有效使用。

2 发展现状

进入21世纪后至今, 我国林下经济迅速发展。林下经济产业的产生和发展, 有着深刻的历史、社会背景。20世纪90年代末期, 我国针对林业发展确立了以生态建设为首要任务的战略。随着林业建设重点战略性转移的实现, 我国生态建设成效显著, 整体生态环境逐渐得到改善, 生态建设的成果举世瞩目。为实现生态建设, 大量森林不再被采伐, 这也给林业产业建设及经济发展造成一系列新的问题。

当前我国林下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主要包括森林景观利用、林下产品采集加工、林下养殖和林下种植等4种模式。森林景观利用和采集加工是二级模式, 即充分利用林下经济产业的产品资源, 大力发展流通、加工、销售及观光、旅游产业, 实现经济效益的全面提高。林下养殖和林下种植, 就是利用林业产业的林下资源, 适当地发展药类、菌类、牧草种植, 或者立体养殖禽畜类产品。

林下经济产业凭借资源利用率较高、经济收入的种类多、涉及的流通销售方面广及可持续发展性较强等优势, 十分适合我国当下林业经济的发展态势, 同时也符合我国农业发展的需求。一旦实现良性发展, 就可以实现森林资源科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进行及农民收入大幅提高的多赢目标。

3 存在的问题

相比传统林业经济的增长, 当前的林下经济产业拉长了我国林业经济的产业链, 也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益, 但是当前的林下经济也有着很多问题:

(1) 扶持政策欠缺, 启动资金明显不足。由于当前我国许多地市都没有专门针对林下经济产业的扶持政策和发展优惠的政策, 很多农户没有足够的启动资金和前期运转流动资金支持, 不利于我国林下经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 没有龙头带动, 很难实现产业化发展。目前, 我国的林下经济产业依旧难以实现集约化、产业化、规模化的发展态势, 所以, 不得不依托龙头企业的带动, 借势、借力实现产业化发展, 特别是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撑, 借助多家产供销一体化的龙头企业, 带动我国林下经济产业的产业化发展。

(3) 缺乏相应组织领导, 很难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目前, 我国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存在组织化程度偏低的问题, 农户不能及时掌握准确的市场信息。因而, 产品很难根据市场需求适时进行有效地调整。同时, 林下经济产品通常缺乏有效的畅通渠道进行销售, 难以保障农户的利益, 因而很难实现林下经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4 重要性

4.1 可以充分利用我国林下资源

发展林下经济可以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林下资源, 有效提高土地的使用率。林木覆盖下土地资源有着很大的特殊性, 林阴地与裸地、农田相比有着很大的变化, 比如, 直射光强度大幅减弱, 而散射光的强度得到增加, 光质发生了变化, 昼夜温差减小等等。这些变化为部分动植物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如果辅助以科学技术, 在掌握了这些动植物生活习性的前提下, 发挥林阴环境的优势地位, 进行立体种养, 就可以给实现农业、林业、畜牧业以及渔业的资源共享创造条件。

4.2 有助于提高产量

发展林下经济有利于提高产量, 增加林下经济产业的经济效益。利用复杂多变的生态系统, 充分发挥林业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的作用, 发挥林木与其他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 实现林业产业的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 多方位、多目标、多层次地利用农、林、牧、副、渔业的各种产品, 增加单位面积农林产品的总数量, 提高产品质量, 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从而提高单位面积林业经济产出及整体的经济效益。

4.3 增加农林主副产品的数量和种类

林下经济生态环境比较复杂, 可供多种物种生存。因此, 可以生产很多种绿色产品, 可以提高林下经济的产量和产品质量, 充分满足广大消费者的农林产品需求。通过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产业, 发展养殖、种植等多种产业, 可进行林下经济产业的结构调整与升级, 以弥补林下经济生产周期过长的不足, 达到长短结合和以短养长的效果, 实现林下经济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5 发展的策略

5.1 合理进行林下经济产业的规划和统筹

在当前经济体制进行改革的大环境下, 我国应该重点推动滩涂、森林和土地的利用, 完善我国林下经济相关金融制度和法律制度, 建立和健全资产评估制度, 有效促进我国林下经济产业的资产有序合理流转。在资产评估得以完善的前提下, 林下经济资产的使用权便可作为经济性的权利来进行继承和流转, 从而得以使用、处分和收益, 充分调动林下经济产业经营者进行开发和投资的积极性。

5.2 加大资金投入, 规范开发、投资标准

在林下经济产业基础设施以及公益林业的建设上, 我国已经给予了大量资金方面的支持, 对其起到了有效的发展和促进作用, 接下来应当逐步地增加资金投入、加大林下经济产业的基地建设、优质种苗的开发和推广及珍贵品种的引进等几个方面的投资, 逐步加大和规范国家补贴和补助指标和标准。

5.3 加强国家政策的扶持

林下经济产业是目前我国科学技术带动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实现农民收入增长的一种重要的产业模式。林下经济产业的发展可以促进我国林业经济的新增长, 所以, 国家政策扶持和鼓励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政府应该出台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和实施办法以及其他相关的配套政策和措施, 统一资源利用、税收以及游资和融资政策, 保证林下经济产业的发展有序推进。

5.4 建立林下经济产业发展保障机制

5.4.1 以林改为契机, 促进产业发展

我国林改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林业体制改革为我国林下经济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环境, 因此, 林下经济产业理应顺应这种政策变革的趋势, 积极地寻求相关政策的扶持, 促进我国林下经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将林改的经验推广到林下经济产业的发展进程中。在明确林业权属的前提下, 推进林下资产使用权科学合理地流转, 各个社会主体均可以通过转让、拍卖、承包、租赁、等合法形式进行流转。积极有效推进林下资产的有偿转让, 创建林下经济资产流转市场, 加速建立和健全林下经济资产的评估制度。

5.4.2 推动非公有制林下经济产业的发展

国家应该鼓励各个社会主体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投资发展我国林下经济产业, 只要是有能力的城镇居民、农户、私营企业主、科技人员、机关团体及企事业单位的干部和职工, 均可以合伙或单独从事林下经济产业, 参与林下经济产业的开发。在此过程中, 要切实明确非公有制林下经济产业的合法地位, 落实相关政策, 统一投、融资政策、资源利用政策以及税费政策, 为各种所有制的林下经济产业的经营主体营造良好的公平竞争环境。

5.4.3 政府应该加大林下经济产业的建设投入

要结合我国公益林建设和管理以及重大林业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 逐步加大林下经济产业建设的资金投资规模, 以工代贩和农业的综合开发等相关的财政扶持资金, 也应该相应地增加投人, 对重点地区的林下经济产业建设以及珍贵品种的引进和优良种苗的研究开发和推广等, 安排相应的投资, 逐步规范各项工程建设补助的标准。相关地方政府必须承担起本来由森工企业所承担的投入, 给予必要的支持, 使林业企业能够有精力、有能力发展我国林下经济产业。

5.4.4 完善相关的优惠政策

制定并完善一整套适合我国林下经济产业建设以及自身发展的政策, 增强我国林下经济产业进行自我发展和自我积累的能力, 提高林农投身到林下经济产业建设中的积极性, 已然迫在眉睫。这方面相关的内容有很多, 比如对发展林下经济产业林业资源的更新和改造免征采伐等相关税费、土地占用费等;林下经济产业生产用电收费以农业灌溉的用电标准来收取;林下经济产业所需的灌溉、育苗用水, 要切实保障, 并免收相关费用;对于那些成功造林的生态林地, 可以允许农民继续在所在林地从事林下经济产业, 使农民能够尽快地受益, 从而进一步调动林农发展林下经济的积极性, 保障林下经济产业的稳定可持续发展。

6 结语

3.林下经济发展现状与产业模式分析 篇三

【摘 要】本文简述了我国林业经济发展现状,重点分析了几种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最后,对如何发展林下经济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林下经济;现状;模式

林下经济是指以林地资源为依托,以林木资源为背景,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空间,选择适合林下生长的动植物和微生物种类,进行合理种植、养殖以及各种修养生息等健康经营活动的一种经济模式,是由现代生态学向应用科学的创新实践,能有效地实现农林牧各业资源共享,符合当前或今后循环经济得发展方向。

1.林下经济发展现状

20世纪90年代末,国家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因此,发展新型林业产业,尤其是发展林下经济就成为支撑国家生态建设,促进林区经济发展,推动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选择。

林下经济是林业产业的重要内容,国家林业局一直非常重视发展林下经济。贾局长在2007年“全国林业产业大会暨中国林业产业协会成立大会”讲话中提出了要在发展林下经济上取得突破的要求,要探索高效合理的林地复合经营模式,扶持林下产品加工业,以加工业的大发展带动种植养殖业的大发展,全面提高林下经济效益。在国家的政策引领、财政扶持和技术支撑下,近年来全国各地林下经济产业得到长足发展。截止2013年,我国国有林区林下经济产量情况如下,其中,11种主要林产品产量28216吨,中药材产量11682吨,食用菌产量46740吨,山野菜产量19915吨,大牲畜343万只,家禽424万只,森林旅游观光人数4393597人次。

2.林下经济发展模式

2.1林农模式

林农模式即林农间作,主要包括林粮间作、林菜间作和林棉间作。随着林下经济的不断发展,林下种植类型也不断增多。据调查,在林下种植小麦、谷子、西瓜和花生等,这些作物不仅具有固氮根瘤菌,而且不与林木争肥争水,又能覆盖地表,防止水土流失,提高土壤肥力,每亩年平均增加收益4,000元以上。

2.2林药模式

为充分挖掘林地价值,根据市场需要可尝试发展林药模式。主要以种植中药材西洋参、党参、金银花、刺五加、五味子和枸杞等。据调查,在林下种植药材每亩平均增加收益6,000元以上。

2.3林禽模式

利用林荫环境在林下放养或圈养鸡、鸭、鹅等禽类,林下的草木、昆虫可补充鸡鸭鹅的饲料,不需再喂任何添加剂,所产蛋的营养成分比普通养殖高出30%左右。同时,鸡鸭鹅的粪便经过处理可做林地肥料,与纯粹圈养相比可以极大减少资金投入,此林禽模式也是发展林下经济的主要模式之一。

2.4林草模式

在林下套种多花黑牧草,紫花首荷等耐阴性牧草,这种牧草不仅可以在幼龄林下套种,也可在中龄林和近熟林下套种。林间种植牧草为发展养殖业提供基础。林草模式是一项投人少、产出多、见效快、效益好的致富项目。

2.5林菌模式

根据部分菌类在生长过程中只需要散射光的特点,可在林内庇荫的环境下培育各种菌类,培育的菌类以平菇、滑子菇和鸡腿菇为主,经济收益十分显著。

2.6林游模式

森林旅游是目前发展最快、效益最高的林下经济模式。以森林资源景观为依托的旅游景区有近千个,仅2013 年,全国年均接待游客量近4亿人次,实现利润400亿元。

3.建议

林下经济发展前景广阔、潜力巨大,应将其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放在突出位置,倾注人力、物力和财力,逐步将林下经济做大做强。

3.1统筹安排,做好科学规划

按照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发挥优势、讲求实效的原则,明确林下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做好科学规划,确定任务目标。規划制定过程中,要把发展林下经济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与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相结合,与畜牧业发展相结合,多角度、深层次地挖掘林下经济的发展潜力。

3.2加大宣传力度,落实林改配套政策

林业部门应结合实际特点制定林改配套政策,并将促进林下经济发展的政策宣传、实施到位。积极动员和引导林农利用丰富的林地资源优势,探索林下种植、养殖等多种复合林业发展的新模式。此外,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对发展林下经济的重要意义、技术、模式及成功典型进行广泛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增强群众发展林下经济的积极性。

3.3培育龙头企业,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要把培育龙头企业作为推进林下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走产业化发展、规模化经营的路子,鼓励经营户搞深加工,拉长产业链,实施品牌战略,不断做大做强。对现有企业中发展经营好、带动能力强的进行重点培育,促其上档次、成规模,增强辐射力,从而带动更多的群众投身于林下经济发展。

3.4强化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加强技术指导。林业技术人员应经常深入实地,开展技术指导,积极开展对林下种养殖户的技术培训,要加大技术推广、病虫害预测预防工作。二是资金服务。应不断加大林下经济资金扶持力度,通过大力争引上级有关部门专项资金,对林下经济示范大户给予补贴。三是市场服务。积极培育市场营销组织,成立行业协会,提高组织化程度,加强市场调研,建立市场预警机制,使群众能够及时了解市场行情,最大限度地躲避市场风险。

3.5部门协调,合力推进

林下经济产业发展涉及农业、林业、规划、旅游、工商、土地等多个领域,需要各部门配合协调。建议政府成立林下经济产业发展推进小组,解决林下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切实推进林下经济快速发展。

3.6保证森林可持续发展

4.林下经济产业现状及发展重点探讨论文 篇四

全县有耕地面积32万余亩,2012年粮食总产20.3万吨,农业总产值45亿元了,农民人均纯收10150元。现有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3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4家,县级29家、一、种植业 ㈠伏季水果产业

1、万亩葡萄基地:现有规模7000亩,计划3内发展到1.3万亩。

2、蓝莓基地:现有规模2000亩,计划3年内发展到5000亩。

3、猕猴桃基地:现有规模2200亩,计划3年内发展到8000亩。

㈡优质蔬菜(食用菌)产业

1、食用菌基地:在巩固现有大田食用菌生产规模的情况下,大力推动食用菌工厂化栽培项目建设,计划3年内新引进建设食用菌工厂化栽培项目10个,生产总量翻一番,全面提高我县食用菌产业的技术水平、产值水平和效益水平。

2、唐王坝高山生态蔬菜基地:现有规模1000亩左右,计划3年内发展到3000亩。

3、出江佛手瓜基地:现有规模1.2万亩,计划3年内发展到1.6万亩。

㈢中药材产业

现有规模3.07万亩,计划3年内新发展1万亩。重点开展三木药材、黄莲、丹参等中药材生产。主要生产基地有斜源镇中药材基地、蔡场镇成都汇益中药材基地等。

㈣花卉产业

以非洲菊、玫瑰等高端花卉为重点,在现有500亩规模基础上,计划3年内新发展1500亩。

㈤茶叶产业

在加强现有1.25万亩茶叶基地的管理基础上,计划在3年内发展到2万亩,重点开展铁观音、大邑雀舌等茶叶品种的生产经营。

㈥设施农业

现有规模2.1万亩,在未来3年内,计划发展到3.2万亩。

二、畜牧业

大邑县是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国无规定动物疫区县,四川省现代畜牧业重点县。今后几年,要通过现代畜牧业重点县建设,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提质扩面,到2015年,建成新增出栏50万头优质生猪生产能力,年出栏生猪总量达170万头,猪肉产量达到15万吨,猪肉外销量达到13.5吨,初步建成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实现全县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5以上%,以生猪、家禽为主的畜禽规模养殖比重达到70%以上,以DLY等纯外血种猪为主的生猪良种面达95%,农民人均畜牧业现金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具体抓好以下工作:一是良种繁育推广。

新增出栏的优质畜禽全面实现良种化。到2015年,生猪良种覆盖率达到95%,肉牛、肉羊、禽、兔良种面分别达到60%、92%、95%、98%。二是规模养殖。到2015年,重点在晋原、青霞、沙渠、董场、上安、韩场、蔡场、三岔、王泗、安仁、苏家、新场、悦来、金星、鹤鸣等15个乡镇,新增存栏规模500头以上标准化养猪小区20个,使全县标准化养猪小区达到100个,年出栏50头以上的生猪规模养殖比重达到65%以上;在三岔、上安、王泗、悦来、蔡场、沙渠、韩场、董场、安仁、苏家等10个乡镇发展和建成标准化养禽小区30个,每个存栏肉禽规模30000只,蛋禽规模10000只;在悦来、斜源、蔡场、安仁、苏家、晋原、韩场、新场和三岔镇发展优质肉兔(獭兔)标准化养兔小区达到10个,每个存栏5000只以上;在新场、出江、悦来、鹤鸣、斜源、晋原、金星等乡镇发展养羊(牛)小区达到15个,每个存栏羊(牛)500只(头)。三是畜产品加工。到2015年,全县形成年宰杀生猪200万头加工能力,猪肉精深加工率达到50%以上。四是疫病防控。到2015年,全面建设和完善县、乡、村动物疫病防控体系,使其功能完备,全面建立畜产品可追溯制度。五是产品质量安全。到2015年,全面建立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兽药残留和有害物质监控达到国家要求,全面建立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六是节能减排。到2015年实现养殖业生产、加工减量化排放、无害化处理和资源综合利用,实现养殖业达标排放,清洁生产助推全县农村生态环境建设。

5.林下经济产业现状及发展重点探讨论文 篇五

摘要:目前,我国的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依托特色资源和高新技术发展特色经济,必然成为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趋势。本文基于对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枝江市、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等三地特色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的了解,分析了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特色经济发展的优势及其存在的问题,从而对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特色经济产业发展前景进行深入分析。

关键词:少数民族 农村地区 经济产业

一、现状分析

(一)相关政策和概念解读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有了长足发展。但是,由于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总体发展水平不高,落后的面貌没有根本改变,与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有较大差距,且这种差距还在不断加大。鉴于此,探索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不仅是少数民族地区,同时也是全中国亟待思索和解决的课题之一。

所谓“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经济”是指以一个或多个少数民族自治区的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和趋势作为整体研究对象,以明确我国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的实际经济发展状况。作为推动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动力,特色经济产业发展的好坏关系到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关系到这些地区能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脱贫致富的目标。在我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背景下,加快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特色经济产业发展问题的研究步伐,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

(二)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枝江市、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农村地区特色经济产业发展条件分析

1、政策支持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大力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特别是随着《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的实施,扶贫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以上三个地区处于中部崛起与西部大开发的结合部,县域贫困程度较深。根据这一情况,湖北省制定了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攻坚规划,对这一地区的发展提供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

2、自然资源丰富

这些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特征,年平均气温16.5℃,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降雨充沛、雨热同季、无霜期长,植被茂盛,农林牧副渔的发展都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清江河从此流经,在提供丰富水资源的同时也带来了美丽无比的自然景观。

3、人文资源优势明显

作为传统的少数民族聚集区,这些地区的民族文化一直得以保存与发展。无论是巴山舞还是布鞋,都有着浓厚的民族文化气息。一代又一代的民众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下成长,不断赋予民族文化新的活力。

4、地理位置优越

这三个地区自古以来上控巴蜀,下引荆襄,为川鄂咽喉,而今西部开发三大通道(高速公路、铁路、天然气管道)与318国道东西向并行过境,四通八达。处于武汉---重庆和宜昌---柳州两轴线的交汇点上,为武陵山区东北门户,产品销售便捷,外在市场广阔。

二、发展前景分析

(一)美食业

中国是一个美食的国度,经过时间之火的慢炖,中华美食已经散发出浓郁的味道,刺激了全世界人的味蕾。除了汉民族那几大菜系之外,少数民族的美食也渐渐推向了全世界。但因为原材料、制作工艺等的限制,对外推广的速度比较慢。所以,要加快美食原料代替,以及改进制作工艺等方面的研究。以期获得民族是平的一次上升。

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民族食品要在新世纪焕发生机与活力就必须进行创新与发展。恩施,枝江,长阳三地在对外的交流中,要广泛的吸收其他主流菜系的优点,发扬自己特色菜中的亮点,并且要集中智慧改进特色食品的制作工艺,使美食能够以更快的速度做出来。提升他们与其他美食的竞争力。只有这样,这些地区的美食才能走出去,走进各大城市的市场,走向主流社会,走进亿万消费者的视野。实现恩施,枝江,长阳三地民族食品产业的一次腾飞,增加当地人的收入。

(二)民族服饰业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的民族服饰款式多种多样,但为今人采用的却寥寥无几。月华裙、凤尾裙都是精美、别致的裙装,但因其长度、款式等原因,无法适应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因此,以中华民族文化为出发点,根据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节奏,对传统民族服饰进行“扬弃”,将“东方风格”和“西方裁剪”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发展民族服饰业的关键。

恩施,枝江,长阳三地在探索传统服饰与现代生活服装的有机结合时,必须坚定地推出具有民族风格的时代生活装,推出土家族的生活装、礼仪装、工作装、休闲装、劳动装、婚纱装等,以适应在不同场合穿用,使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发展各民族不同时令、不同场合的着装,对于把握好民族与时尚的关系,使民族传统服饰与现代审美追求相结合,使民族服饰与主流社会相和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只有如此才能创造出现代民族生活装,使土家族族服饰走向市场,走出恩施、枝江和长阳,赢得广大消费者的赞美,成为亮丽的旅游商品。这有利于继承和保护民族服饰文化,培植民族服装产业化的新发展,也有利于将民族服饰这一具有民族特色的丰厚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业优势和产业优势,并努力实现民族服装服饰产业规模化,为少数民族群众服务,从而推动民族经济的发展。

(三)特色农业

中央政府和湖北省政府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的“三农”工作,营造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农业的氛围,以城乡统筹为主要内容的政策导向,已经开启了支持农业、扶持农村的新举措,进一步调动了少数民族地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但是,农业发展也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农业发展的社会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农业的基础地位需要进一步加强,“三农”工作需进一步深化,涉农政策需进一步完善和加强;二是农业结构不够合理,还需进一步加大调整力度,不断适应市场需求;三是农业服务组织化、市场化程度还比较低,社会化服务规模不够大,不能适应推进农业服务产业化的要求;四是基层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人员队伍力量和推广经费不足;五是农业生产的整体科技含量低,农副产品初加工发展及推广力度不够,农民增收领域需进一步拓宽;六是各级政府对农业扶持和引导力度还不够,尚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迫切需求。在此机遇与困难并存之际,只有对农业发展进行调整,大力大展特色农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抢得先机。

(四)旅游业

区域差异是特色产业形成的前提。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需要依托区域特色优势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独具市场竞争优势的民族特色旅游业,才能实现民族农村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调研,初步了解一下现阶段长阳、恩施等少数民族农村地区旅游业的发展现状,探索其发展前景,尽我们最大的努力提出相关切实可行的建议,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通过以上对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的旅游业资源条件及现状的分析,我们设想出以下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前景:

1、加强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有效衔接,建立大旅游产业体系

只有实现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有效衔接,才能充分发挥当地的旅游资源,增强当地旅游业生命力,进一步促进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根据长阳、恩施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可加强旅游业与农业的联系,开发土家茶文化生态旅游。

2、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开发与旅游业的融合,创建独具特色的旅游品牌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化已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现代的经济发展新模式相结合是少数民族文化在现代社会下生存与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胡延松.山区县域经济特色产业的选择与实证分析[J].价值工程,2010(10).2.熊正贤,杨艳辉,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研究[J]民族学刊,2011.3.张颖,《长阳土家族巴山舞深层开发的思考》,北民族学院学报,2006(6);

6.林下经济产业现状及发展重点探讨论文 篇六

为进一步推动XX的经济发展,XX县林业局以林地资源和森林生态环境为依托,深入开展森林康养及林下经济产业,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XX县林业基本情况

XX县坐落于(略)。

主要树种有:红松、云杉、落叶松、胡桃秋、椴树、柞树、白桦等。?野生动物主要有:林蛙、梅花鹿、马鹿、野猪、狍子、野鸡、飞龙、野兔、野鸭、黑熊等。?药用植物主要有:人参、西洋参、野山参、轮叶党参、穿龙薯蓣、细辛、贝母、白芍、灵芝、桔梗、红景天、刺五加、五味子等。山野菜主要品种有:蕨菜、薇菜、猴腿、广东菜、柳蒿芽、马蹄叶、大叶芹、水芹、东风菜、黄花菜、刺嫩芽、刺五加等。?野生食用菌类有:黑木耳、松茸、榛蘑、元蘑等,资源得天独厚,特别是松茸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1999年4月,经吉林省人民政府同意并经省林业厅批准,在我局建立了省级“明月松茸自然保护区”。?

多年来,XX县林业局依托得天独后的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大力发展了具有长白山特色的种、养殖业项目。自80年代末就开始了林下多种资源开发,全县共开发沟系96条,面积为69292公顷,开发的主要项目有30余个,拉动了全县林业经济的发展。?

二、森林康养和林下经济发展现状

(一)森林康养现状

森林康养产业是21世纪的新兴产业,是充分借助当地自然资源,打造适合所有群体人员的游憩、度假、疗养、保健、养老、养生等服务活动,全面推行特有的休闲、度假、森林康养的发展。

XX县生态完好,拥有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最重要而又最优质的空气、水、土壤、植被等自然生态资源,是发展森林康养的资源基础。同时,历史悠久,民族文化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将极大增强森林康养产品的生命力和吸引力。水资源丰富,全县大小河流88条,河流总长1800多公里,年径流量40多亿立方米,是松花江、图们江、鸭绿江三江之源。XX县属温带季风气候,夏季平均气温19.3℃,是理想的避暑天堂,冬季平均气温-12.7℃,适合开展登山、滑雪、冰上运动等户外活动。

今年10月,XX县通过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审核,成为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县。

(二)林下经济发展现状

林下经济是借助林地的生态环境,充分利用现有的林木土地资源和林荫优势,在林冠下开展林、农、牧等多种项目的主体复合生产经营,从而使林、农、牧各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

我县国有林地面积62 516公顷,集体林地面积67 084公顷,由于对林下经济发展的认识程度不高,缺少创新精神,思想上很少向“围着山林转”、“围着林地转”、“围着市场转”转变等原因,导致林下经济发展规模小、模式少、品种单一,林外缺乏企业带动,森林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林业经济优势。

三、存在的问题

1.森林康养存在问题:作为新兴产业在我国尤其是我省还处在萌芽阶段,发展潜力巨大。但人们对于森林康养与生态旅游、退休养老、康复医疗的关系认识不到位。对森林康养相关的资源利用、产业发展模式、发展前景、发展路径等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对森林康养认识表面化,多停留在以满足感官体验为主的休闲旅游初级阶段,开发康养精品项目少、特色不明显,品质有待进一步的提升。

2.林下经济发展存在问题:产业发展规模较小,没有主导产业,品种结构单一;农民思想认识不够高,对林下经济重视不够,信心不大,认为收益小,投资回收期长;资金投入不充足。XX县林地经济潜力巨大,但目前还没有出台林地经济扶持政策,限制了林地经济的良性发展;服务体系不配套,截止目前,尚未建立林下经济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没有建立覆盖全县的林下经济服务中心、林下经济服务协会或专业合作社;龙头带动不显著。林下经济产业的发展必须要借力借势,仅仅依靠农民放鸭式的发展林下经济显得势单力薄,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辐射作用则是明智之举。

四、发展规划

(一)森林旅游开发。吉林旺达通经贸有限公司依托我县林业资源投资建设开发五虎山古城墙旅游项目、五虎山冰雪旅游景区配套设施建设项目、宾馆、酱文化产业园、田园综合体、延边朝鲜族特色小镇建设、森林康养及17公顷建设用地项目,该项目坐落于XX县石门镇,总投资1199万元,项目分为两期推进,五虎山景区内新建民俗宾馆、新建漂流码头、新建唐渤海国驿站风情体验区、亲水文化休闲区等,预计2020年立项。

(二)开发林下经济+森林康养综合型项目。福兴林场利用独特的地里环境优势和管理养殖经验,发展养鱼+餐饮+娱乐项目。一是在原有的基础将面积3公顷鱼池修建投入使用,冬季进行捕捞,盈利可翻倍。二是发展野外餐饮业,对外餐桌出租、人工林搭设吊床出租,还可以建设小木屋,鼓励周边农户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民宿业,如种植有机蔬菜、黏玉米,养殖大鹅、土鸡等,共同致富。三是利用鱼池开发娱乐项目。建设滑雪道370米,吊桥1座,滑雪道桥1座(原地类老爬犁道),冬季利用鱼池开发滑冰、冰车、冰爬犁等娱乐项目。

养殖认领。为满足现代人回归田园、健康而富有意义的生活需求,在抓好生态林业的同时,引导职工开辟“养殖认领”的新路子。养殖林下猪、兔子、鸡等动物,以放养及圈养的饲养方式,喂食不放任何添加剂,顾客可以“认领养殖”,在自己的动物脖子上挂上名签,顾客可以现场观看动物成长情况,平时在家里可以通过监控视频观看。未被认领的林下猪、兔子、鸡等动物,也可以现杀现烤,为顾客提供原汁原味的生态美食。还可以养一些观赏型动物,如:鸽子、孔雀、大雁、鹿等,吸引众多游客,为他们提供一个亲近自然,亲近动物的好场所。打造成认领、观赏、美食等休闲与保护一体化的综合性娱乐项目。

森林康养:依托绿色自然环境,推行“森林+疗养”康养模式,培养专业化的理疗师,为病人提供疗养治愈、建立完备的森林疗养基地。推行“森林+民宿”、“森林+温泉”康养模式,为现代年轻人提供优质的住宿、SPA、饮食等项目,享受天然森林氧吧服务。

(三)娱乐休闲。东清林场位于XX和敦化去往长白山的道路枢纽,地理位置优越,结合红旗朝鲜族民俗村、长白山旅游,利用大关东文化园等开发漂流、木栈道等项目,科学布局,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营造休闲避暑、水上漂流、玻璃栈道、冰雪项目、户外拓展基地等项目,给人们一个能亲近自然感受自然的环境。

(四)林下药材、采摘观光、果蔬种植。林药种植:所有林场利用自己得天独厚资源优势发展林下药材:林下参、灵芝、五味子、返魂草、贝母、刺五加等,合理规划、均匀分布,争取打造成为“XX县北药示范基地”。采摘观光:建设生态农业观光采摘园,以生态开发为宗旨,集种植、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绿色生态园,为确保产品优质高产,生态园可以聘请农业专家为技术指导,将水果、山野菜的种植,以及观光休闲集于一体。果蔬种植:引进栽培特色水果,培育具有地方风味的果品,繁育适合当地实际又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特色鲜果种苗,如:苹果、草莓、蓝靛果、蓝莓等。引进高产栽培技术,种植反季节特色蔬菜、有机蔬菜及特色山野菜。

(五)建设人参养殖示范基地。在福满林场进行大田土壤改良建设10公顷人参种植示范基地,邀请山东烟台大学教授,深入开展人参栽培和加工技术研究,实现温控、水控,依靠高新科技手段实现高端健康养生参产品的多元化开发,如:参茶、参凉茶、参酒、参糖果等产品,向社会提供多种优质、安全、高营养的林下参产品。

(六)养蜂项目。在局属石门、福兴、福满等7个国有合理安排有养蜂经验的林业管护员作为养蜂人员,养殖2000群蜜蜂。与企业合作,加大品牌开发,积极开展蜂产品深加工,利用我县良好的蜂蜜质量,引导合作企业开展蜂产品深加工,开发蜂蜜、蜂糕、蜜饯、蜂蜜饮料等产品。特别要结合林下药材种植,开发中草药保健蜂蜜系列产品,把蜂产品开发成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产品。

五、几点建议

(一)构建林下经济专业合作社。建议规划以乡镇为单位,若干宗林地为基础,成立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林下经济专业合作社,统筹发展森林工程、林下经济、森林康养等,使发展林下经济有人说话,有人做事。培育林下经济种养殖专业大户。XX县种养殖户较多,但缺乏真正的种养殖能手和上规模的大户。故此,集中培育林下种养殖大户,可以很好地引导扶持成更多家庭林下种养殖专业户能手,使之成为一条富民捷径。

(二)注重质量打造品牌。通过“对林果类品种的选育、林果类科技研发和林下种养殖技术的推广和运用,切实提高林产品的质量。要通过各种渠道大力宣传和推介松茸、蓝靛果、蓝莓等林产品,对现有的林产品进行包装打造,突出发展XX县林果品牌项目,积极推进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地理标志产品证明商标申请、注册果园、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工作。加快林果质量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强化生产、加工、分级、包装、销售全过程质量监控。积极推进统一标准、收购、分类、包装、品牌、检验检测,形成生产、销售、贮藏、运输、加工、包装一体化的经营模式,打造XX林产品品牌。

(三)坚持绿色发展。发展现代林业产业要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生态优先、富民强县”原则,牢固树立“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要把生态建设作为重中之重,进一步依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着力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要结合大规模绿化XX行动,依托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大力发展森林康养产业,采取“林业+旅游”的发展方式,积极开展森林人家、森林小镇、森林公园创建,助推全县乡村生态旅游快速发展。

7.林下经济产业现状及发展重点探讨论文 篇七

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地处云南西部、怒江大断裂带,属滇西横断山脉南延的高黎贡山山系,多地震地热,与保山市的施甸、永德、镇康、芒市、梁河、腾冲、隆阳7个县市毗邻,南与缅甸接壤。全县总面积288400hm2,山区面积占98%,是典型的山区县。最高海拔3001.6m,最低海拔535m,相对高差2466.6m,属亚热带山原季风气候,跨越从北热带到中温带的6个气候带,表现出典型的立体气候特征。由于印度洋暖湿气流自南向北到龙陵与横断山脉相遇,在这里形成了暖湿多雨的气候特征,共有6种气候类型,年均降雨量2100mm,气候多样,雨量充沛,素有“滇西雨屏”之称,充沛的雨量造就了丰富的森林资源,全县林业用地面积203800hm2,其中有林地面积175800hm2,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73%[2],森林覆盖率达67.85%,绝大部分山区属温湿、冷凉的气候环境,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气候环境为石斛、重楼、草果以及各类林下中药材的生长创造了“天然居室”。

1 龙陵林下经济产业发展概况

林下经济产业是一项绿色生态的生物产业,是不以采伐木材为主要目的林下经济,它主要依托森林资源和林地资源,合理利用生物多样性气候环境条件,在不消耗木材资源的前提下,选择适合林下生长的微生物、动植物等物种,进行合理种植、养殖,构建稳定、持续的农业复合生态系统[3]。发展好林下经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体现,是生态、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成功实践,是满足社会需求、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巩固退耕还林及林权制度改革成果、保护森林资源的迫切需要[4]。龙陵县由于具有得天独厚的森林资源和多样的生态环境,林下产业经济模式由来已久,当地老百姓通过发展以石斛产业为首,重楼、白花蛇舌草、龙胆草、川乌(附子)、白芨、草果及其它中药材等林下种植及胡蜂养殖的林下经济,不仅可提高收入,同时有效保护了原有的自然资源,促进森林资源管护,优化林分结构,增强林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但是,林下经济长期以来处于散、乱、差、经济效益低下的问题一直比较突出。为此,如何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和积极探索龙陵县林下经济的长期发展模式成为当地农业、林业部门应当着重思考的问题。

1.1 石斛产业

龙陵县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人工种植石斛,全县10个乡镇在海拔1300~2100m的冷凉山区均有石斛种植[5],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探索出仿野生种植、床式种植、槽式种植、独横木种植、移活树种植和地墒种植等多种种植模式。其中,独横木种植模式为龙山镇河头村所特有,江浙一带商户对此种植模式的石斛鲜条更为感兴趣;仿野生种植、移活树种植为目前大力发展推广的种植模式。而紫皮石斛仿野生种植技术就是利用现有林地资源发展立体生态产业,以野生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和谐发展为基础,其特点是,一次性投资可多年收益,管理成本低,保证了产品质量绿色、环保,使现有林地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实现产业上山,石斛种植回归大自然,有力推动了广大山区群众依托林地资源发展石斛产业增收致富的步伐。全世界有石斛品种1000多种,广泛分布于亚洲热带、亚热带地区及大洋洲[6],据相关资料记载,我国有石斛74种2个变种,云南有46种,龙陵就有40余种,其中分布最广、产量最高、质量最好的是紫皮石斛,代表种为齿瓣石斛,是目前全县人工种植规模最大的石斛栽培品种。据1984—1994年全国中药资源普查以及历年来相关研究的结果表明,云南省药用石斛资源分布与生产的21个最佳适宜区中龙陵县就是其中之一,2008年全县石斛种植面积为214000 m2,截止2015年已经发展到了600万m2,产量2500 t,种植户达12000多户,每年的种植面积都以翻1翻的速度在增长,龙陵紫皮石斛栽培面积已占到全国石斛栽培面积的9.3%,产量占全国紫皮石斛产量的70%以上、云南省的80%以上、保山市的90%以上。

2008年以来,龙陵县各级政府把石斛产业作为农业亿元产业来重点培植[7],坚持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坚持走“绿色、生态、环保、健康”的石斛发展理念,推动了龙陵石斛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生态化发展,成功申报注册了“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农产品地理标志”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3个认证,先后获得“中国紫皮石斛之乡”、“中国滋养文化示范基地”、“云药之乡”等称号;成立石斛种植专业合作社28个,创建公司34家,获国家认证专利6项。为增加附加值,实现石斛产业的增效,已从初加工逐步向深加工衍伸,目前主要的石斛产品有3大类:鲜品即未经加工直接食用;干品,如枫斗、直条;精深加工开发生产的各类产品,如石斛纳米粉、袋泡茶、精片、浸膏、冲剂、即饮功能饮料和保健酒等产品。据全国中药资源调查资料,石斛每年需求量为80~100万kg,国内外药材市场对石斛的需求量每年仍以20%的速度增加,目前石斛制品作为食品、药品、保健品的主导趋势明显,新研发的产品少,难于满足市场的需求,市场发展潜力较大。

1.2 重楼产业

龙陵县种植重楼始于十余年前的龙山镇河头村,但大多数都呈零星分布或为零星种植,或是百姓从山里面挖来野生植株再进行人工培育,直到2012年采用现代种植技术,严格选地,地块通常选择在海拔1400~2500m的稀疏林地、农地或大田中,加盖塑料大棚及遮阳网,并选用高产、优质、抗病虫害强的“云南重楼(滇重楼)”、“七叶一枝花”品种进行规范化种植,全县才开始呈规模化种植,截止2015年底,全县重楼种植总面积累计达160hm2,涉及种植户800余户,重楼的产量直接关系到云南省多个中药产品的生产与发展,每年仅云南省的用量就达数百吨,市场需求量大[8]。为助推重楼产业发展,提高重楼单产和总产量,结合龙陵县退耕还林2533 hm2的林地,增加9492户退耕户的收益,促进林下经济产业发展[9],在龙陵县一家名为青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重楼种植基地对其进行林下仿野生栽培,且该公司与云南白药集团签订了购销合同,成为云南白药集团的一个种植基地,主要的栽培品种为滇重楼,整个基地是典型的山林基地,呈立体种植模式,共有7hm2,基地中套种了旱冬瓜树(又叫桤木树),既能形成天然的遮阴屏障为重楼植株遮阴,又能增加木材的经济效益,同时在旱冬瓜树上种植石斛,又有额外的石斛收益,一举三得,是未来发展立体农业趋势的样板。

龙陵县全部重楼种植区域坚持因地制宜,集中连片,合理布局,以质量为生命,以龙头为引擎,以科技为支撑,以政策为保障,突出生物资源开发,推进“公司+协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实行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加快发展重楼产业,使之成为龙陵县重点生物产业,促进龙陵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3 其它林下中药材发展现状

中药材产业是云南省发展区域经济的优势特色生物产业,中医药是国家医保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成药品种占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1/3[10]。云南有中药制药企业78家,对道地药材需求旺盛,而龙陵县中草药种类繁多,在10个乡镇都有不同的药用植物分布,但大多都呈零星分布,不成规模,各类中药材蕴藏总面积约为0.67万多hm2,共70余个重点品种。为充分发挥现有资源优势,提高药材利用率,促进中药材产业发展,老百姓把具有一定数量的部分药材在赶集日进行少量的商品交易,例如:燕麦灵、龙胆草、茯苓、绞股蓝、杜仲、黄精、回心草、白芨、黄连、麦冬、金银花、野三七、续断、三黄草、半夏(分树生和地生)、白花蛇舌草等。另有数量稍大,亦可用作食材的中药材有:草果、花椒、川乌(附子)、芫荽、当归、葛根、香柏枝、鱼腥草、大蓟(鸡刺根)、鸡肚子花、川芎等。

全县正在积极探索以白花蛇舌草、续断、白芨、黄精、川乌(附子)为主的中药材种植。截止2015年底全县种植龙胆草133.33hm2,种植户300余户;白花蛇舌草13.33hm2,种植户20余户;川乌(附子)66.67hm2,种植户200户;续断233.33hm2,种植户450余户;种植其他试验性中草药66.7hm2,成立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5个,入社人数378人,入社资金1000多万元,全县中药材产业实现产值5000多万元。而白花蛇舌草目前已呈规范化发展,有茶饮料开发有限公司对其进行初加工,再包装成礼盒入市销售,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1.4 胡蜂产业发展现状

胡蜂产业是龙陵县近年来新起的林下养殖朝阳产业,推行由政府主导、由龙陵县黄氏蜂业有限公司进行“公司+基地+农户”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建成了集交配室、越冬室、筑巢室、电教室等为一体的多功能胡蜂育种基地和培训中心,有3个规模养殖标准化基地,养殖大棚18个,其中5个恒温棚、2个苍蝇繁殖棚,另有蜂毒提取室、专用设备研发工作室;先后获得4项国家专利,凭借不断增强的技术创新能力、日臻完善的技术支持服务能力赢得全国各地养蜂专业户、爱好者、创业者和山区农户的信任,依托完善的胡蜂人工辅助交配、越冬、引导筑巢、野外放养、专业采摘等技术,灵活满足全国不同养蜂专业户和山区农户的差异化需求,引起了央视多个频道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

龙陵县紧紧围绕“发展林下生态养蜂、促进林农增收致富”的目标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积极开展技术培训、产品研发、舆论宣传等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截止2015年底,生产蜂蛹50000kg,生产“蜂子酒”9000kg,提取初蜂毒原液10kg,实现产值3400万元,有力推动了蜂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 龙陵县林下经济产业中期发展规划

在龙陵县“十三五”发展规划中,到2020年,计划完成新植石斛面积400 hm2,使全县石斛净栽培面积累计达1000hm2,石斛鲜条年产量达4000t以上,实现农业产值5.7亿元,工业产值10亿元;计划完成新植重楼面积173.33hm2,使重楼种植面积累计达300多hm2,重楼鲜品年产量达2000t以上,实现农业产值7亿元以上;计划完成新植白花蛇舌草面积320hm2,使白花蛇舌草种植面积累计达350hm2,年产量达15000t,实现农业产值7500万元;计划完成新植龙胆草面积870hm2,使龙胆草种植面积累计达1000hm2,年产量达5000t,实现农业产值4000万元;计划完成新植续断面积766.67hm2,使续断种植面积累计达770hm2,年产量达2500t,实现农业产值5000万元;计划完成新植川乌(附子)面积270hm2,使川乌(附子)种植面积累计达330hm2,年产量达5000t,实现农业产值1亿元;计划新植其它林下中药材267hm2,使其种植面积累计达340hm2,实现农业产值3500万元;继续巩固好3000hm2现有草果面积,使其提质增效;探索开发食用菌种植,拓宽林下经济种植产业发展路子(表1)。龙陵县规划蜂蛹养殖达到13万巢,年产蜂蛹1300t,精炼蜂毒250kg,酿制蜂子酒1000t,实现总产值10亿元以上(图1)。

3 龙陵林下产业发展前景分析

龙陵县发展以石斛为首的林下种植产业和以胡蜂为主的林下养殖产业是其按照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战略和森林龙陵建设的要求,是顺应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结合龙陵县情而作出的一项重大决定,是龙陵县合理开发优势资源,发展特色经济,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所作出的重大决策,为建设森林龙陵、和谐龙陵而提供的产业支撑。而继续发展重楼、白花蛇舌草、川乌(附子)、续断及龙胆草等中药材项目建设,是以推进现代林业产业建设、提高林业整体竞争力为重要依托。毋庸置疑,在加强野生资源保护的情况下,种植生产就会得到发展,这对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十分重要的[11]。同时,以市场为导向,相对连片种植经营为基础,依托市场将林下经济产业进行规模化发展,形成种植、养殖、加工、销售及资金、技术、信息的有机结合,符合现代林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也符合生产无污染、高质量绿色产品的现代市场需求,表现出广泛的适应性和强大的生命力,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4 讨论

据中国林业统计年鉴(2011)统计结果,云南省森林覆盖率47.5%,全国排名第7,远远高于全国的20.36%,而林下经济产值占林业总产值比重只有1.02%,与全国平均水平2.85%差距较大[12]。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是结合云南自然条件,充分发挥云南生物资源优势,加快云南省经济结构大调整步伐,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有力措施。

龙陵县具有独有的森林资源和历史悠久的农耕文化,林地资源在云南省处于前列,充分利用当地林业资源、水利和气候优势,深入发展林下经济、巩固生态文明成果是龙陵县林业发展的长期目标。然而,现阶段仍然受到诸多因素制约。

没有形成成熟的产业链,生产规模小,产品质量缺乏保障,附加值较低。主要体现在本土中药材种植和加工仍然停留在由老百姓进行的民间零散种植和加工,盲目性较大,且中草药的质量和价格也无法保证。

以市场为导向的生产经营模式仍存在盲目性,对市场缺乏可靠的把控。种植户对产品的市场风险认识不足,前瞻性较差,容易盲目跟风,造成经济效益低下,挫伤生产积极性。

生产经营者缺乏在个生产环节中技术风险控制能力,仅仅依靠有限的生产经验或片段化的生产知识,没有形成系统的生产、加工技术体系,生产效率低下。

因此,未来在林下经济的发展中,首先政府和农业生产技术服务部门应当发挥重要的引导和服务职能,积极完善市场调研,在适宜地区有计划地引导和推广产业模式。同时在中药材种植适宜区创造条件引进中小型粗加工厂甚至是成品生产企业,最大限度延长产业链,提升林业产品附加值。重点放在石斛、重楼、龙胆草、川乌(附子)、白花蛇舌草、白芨、黄精、天麻、红豆杉、金银花、茯苓、灵芝等林下中药材。只有为中药材基地生产者、经销者、加工企业提供及时、准确、真实的市场、技术、管理信息服务,使之形成具有现代化农业科技产业基地特色的科技信息网络体系,才可能达成预期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龙陵的林下经济模式才能对云南乃至全国产生深远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张以山,曹建华.林下经济概论[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2]张永弼.龙陵县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思考[J].林业调查规划,(下转第227页)2011,2(1):108-111.

[3]钱静,律江.都市现代农业[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4]陈飞,乐建根,陈京元.竹山县核桃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湖北林业科技,2015,44(1):50-52.

[5]冉懋雄,刘家保.云南龙陵紫皮石斛产业发展的思考与建议[J].中国现代中药,2010,12(2):11-13.

[6]白燕冰.德宏石斛产业化发展的思考[C].热带作物产业带建设规划研讨会-其他热带经济作物产业发展论文集,2006:465-467.

[7]起建凌,杨生超,卢迎春,等.龙陵县紫皮石斛产业化发展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3,7(4):1-5.

[8]陆辉,许继宏,陈锐平,等.云南重楼属植物资源现状与保护对策[J].云南大学学报,2006,28(SI):307-310.

[9]匡秀芬.龙陵县滇重楼林下栽培试验[J].林业调查规划,2013,2(1):115-118.

[10]杨生超,文国松,孟珍贵,等.云南省中药材种植(养殖)科技产业发展对策[J].中医药现代化,2010,12(4):626-631.

[11]张明,刘宏源.药用石斛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J].中国现代中药报,2010,12(10):7-11.

8.林下经济产业现状及发展重点探讨论文 篇八

石化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及现状情况,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和改进措施。

关键词 循环经济 石化行业 清洁生产 区域协同

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日益面临着能源紧张、环境污染严重的威胁,推行节能减排、实施循环经济成为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亟待解决的任务。中国/十一五0规划纲要提出/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0。2006年,中国没有完成万元GDP 能耗下降4%的目标,为后面4年累积了更大的压力[1]。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石化产品生产和

消费大国,到2020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高达 64.5% [2]。随着石化行业的快速发展,石化行业日

益受到能源、资源和环境的三重约束,石化行业发展循环经济势在必行。石化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1.1 国际经济发展新形势的要求1.1.1 来自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和挑战

入世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对外开放程度的加大,中国石化行业内外经营环境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中国已成为欧美石化公司在亚太地区的投资热点地区,周边国家和地区石化产品出口的主要目的地。中国石化行业正处于入世后国内市场全面开放的转折期,国有石化企业面临日趋加剧的来自国内国外多方面的竞争压力。例如,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石化行业是典型的出口导向型行业,占据了中国进口市场50%左右的市场份额;中东地区石化行业有丰富的原料和低成本优势,并积极引进世界最先进的工艺技术,预计/十一五0末,其石化产品将大量进入中国,届时将对中国石化行业的发展构成直接威胁

[3]46。

1.1.2 环保舆论压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逐渐加强,对环境友好产品的需求也随之增加。研究表明,在发展中国家,正面的环境新闻可使企业股票价格平均增长20%,负面的环境新闻却使企业股票损失4%~15% [4]。随着中国两大石化企

业巨头分别在国内外上市,这种影响会更明显。1.2 发展循环经济是节能减排的要求1.2.1 节能形势严峻

/十一五0期间中国要实现单位GDP 能耗下降20%左右的目标,其中平均到每年的目标是下降4%左右。而根据国家统计局年度统计公报显示,2006年上半年全国单位GDP 能耗同比上升0.8%左右,2007年上半年,虽全国单位GDP 能耗同比降低2.78%,电耗却同比上升3.64%;2006年石化行业单位增加值综合能耗上升8.7%左

右,2007年上升1.27%,2006年石化行业各种能源消耗同比增长约9%。石化行业节能形势十分严峻。1.2.2 减排压力大

2005年,石化行业排放工业废水30亿t,工业废气1.4万亿m 3 ,产生固体废物8400多万吨,分别占全国工业/三废0排放总量的16%、7%、5%。因此,石化行业迫切需要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节能减排工作的进行。中国石化行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2.1 产业集中度、资源利用率低2.1.1 产业集中度

中国122家在册炼油企业中,平均加工规模为238万t/a,只有世界平均规模(572万t/a的一半不到。选用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 I(见式(1和

# 104# 熵指数(E I(见式(2考察中国石化产业的相对区域集中程度。H I 在1/N ~1间变动,H I 越大表示区域分布的不均匀度越高,即区域集中度越高。与H I 不同的是,EI 赋予产值份额较大的省区较小的权重,份额较小的省区较大的权重。E I 在ln N ~1间变动,E I 越大表示集中度越低。中国石油产业链上部分产业区域集中情况见表1。

H I =E N i =1 S 2 i(1EI =E N

i =1 S i ln S i(2 式中:i 为石化企业数量;N 为石化企业总数;S i 为石 化企业加工规模,万t/a。

表1 中国石油产业链上部分产业区域集中情况1 产业原油及石油制品加工业化学原 料制造化学纤

维制造合成材料制造H I 0.080.080.240.15EI 2.80 2.89 1.92 2.33集中省区 辽鲁、粤沪 苏吉、沪鲁 浙苏、沪闽 苏鲁、粤浙

注:1以中宏产业数据库2005年数据为基础整理。

一般,H I 的变化范围为(0.03,1.00,EI 的变化范围为(0,3.43,而表1中H I <0.25,EI >1.90,可见各产业的区域集中度低。

与此对比,世界石化工业主要生产国大多在沿海或资源地集中布局。如美国墨西哥湾沿岸集中了美国70%~80%的炼油能力和90%的乙烯生产能力;韩国蔚山工业园集中了本国32%的炼油能力和20%的乙烯生产能力,日本东京湾集中了日本38%的炼油能力和55%的乙烯生产能力

[3]48。

2.1.2 资源利用率低

生产装置布局分散、单装置生产规模小的特点导致中国石油石化行业资源利用率较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资源利用率情况(见表2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各项生产指标仍存在很大的差距,资源利用率还有待提高。

表2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资源利用情况 1 生产指标2004年平均水平2004年排名

轻质油收率/%72.2714加工损失率/%0.817综合商品率/%89.1818单因耗能/(kg #t-111.7918综合能耗/(kg #t-1 79.70 24 注:1资料来源于5中国行业统计年鉴20066。2.2 装置技术水平不高

装置技术水平低主要有两个原因:(1历史的原因。中国石化企业大部分关键装置都依赖进口,缺乏制造先进装置的技术。据悉,英国石油公司、埃克

森美孚石油公司、皇家荷兰壳牌集团、道达尔集团和雪佛龙股份有限公司五大跨国公司和巴斯夫集团、道化学工业公司等四大化工公司的技术开发与转让占全球80%以上的份额[3]47。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石化行业装置的更新;(2设备陈旧,超

长周期运行,效率下降。装置技术水平低直接导致化工物耗、能耗高。中国石油大庆石化公司丙烯腈、丁辛醇装置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技术水平对比情况见表3。

表3 中国石油大庆石化公司丙烯腈、丁辛醇 装置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技术水平对比情况 项目

大庆石化国际先进水平

丙烯物耗/(kg #t-110831020丙烯腈装置 氨物耗/(kg #t-1 509 490精制回收率/% 89~94>97丙烯物耗/(kg #t-1 796743丁辛醇 装置 能耗/(kg #t-1 336336采用技术 羰基合成气相循环技术

生产能力大、操作条件缓和、原料利用率高的液相循环技术 2.3 石化园区发展模式落后,炼化一体化程度低

中国现有的石化园区,由于在装置的设置中缺乏循环经济的指导理念、合理的产业布局和统一规划,没有形成生产装置互联、上下游产品互供、管道互通、投资相互渗透的集群化优势[5]。从石油催化裂化到石化的生产链中产生的大量可作为下游精细化工原料的炼厂气等下脚料由于没有相应的回收利用装置流程,大部分送火炬烧掉,既浪费了资源,又对环境造成了影响。

与国际先进石化企业相比,中国石化企业炼油化工一体化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油头大化身小的结构性矛盾突出[6] ,表现在:(1许多主要的石化产品大量依赖进口。由图1可见,2010年聚乙烯、乙二醇的进口比例将达到50%以上,说明中国主要化工产品的自给率较低,对外依存度过高。(2中国化工产品层次低,多为原料型的基础产品,化工原料本地加工率低,具有高附加值的化工产品的生产量需要不断提高。

图1 20062010年中国石化产品进口比例

注:根据5中国行业年度报告200620106数据绘制。# 105# 2.4石化行业缺乏和所在区域循环经济的联动

在中国循环经济的发展中,由于各种原因,区域与石化企业形成了两个基本独立的系统,缺乏应有的联动和协同,主要表现在:(1在石化园区的建设中,政府部门在各种共生产业或企业的引入和建设上协助不够,而这些单靠石化企业很难实现;(2各种公用辅助工程和环保设施的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协调,重复建设情况严重,不成规模效应,降低了使用效率,提高了建设和使用成本;(3石化行业大量的副产品及可回收利用的废物在区域内没有相应的下游企业协同消化。

3中国石化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建议和措施 3.1构建产业集群,建设生态工业园区 3.1.1合理规划,构建企业簇群

推进与石化产业有生态关联的产业或共生企业的簇群式发展,通过贸易方式把其他企业废物或副产品变为本企业的生产原料,建立工业横生和代谢生态链关系,实现热能多级使用,废物的资源再利用和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如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园以炼油厂和发电厂为中心,注重建设面向共生企业的循环经济体系。斯塔多尔炼油厂用管道向吉普洛克建材厂供应排空气,不仅减少了炼油厂常见的火炬气排空现象,而且满足了建材厂的燃气供应要求;含硫气体经吸收制成硫酸,作为克米拉硫酸钙厂的原料,或气体脱硫后供应阿斯奈瓦尔盖电厂作燃料用气。在水的循环利用上,斯塔多尔炼油厂每年用管道输送70万m3的冷却水到阿斯奈瓦尔盖电厂,经净化后做锅炉用水,斯塔多尔炼油厂也可从阿斯奈瓦尔盖电厂获得总用量40%的蒸汽。由此可生产约20万m3/年的水用于公共事业。循环利用使丹麦卡伦堡节约了25%的用水[7]。

3.1.2抓住生态化、一体化的核心

(1系统和公用工程一体化。参考国内外石化企业基础设施建设经验,针对石化企业自身的特点,石化园区的系统和公用工程一体化可通过以下实现:原料、燃料、能量的装置间直供和共享;原料、成品储运系统优化,降低储运系统损耗率;设备管理微机化、网络化;简化石化园区内供水管网,形成大循环低压供水系统,污水采用污水深度处理回用技术;集中供热、供气、供电,实现资源的规模化利用。

(2产业链一体化:¹企业内一体化。炼油装置的建设应与乙烯和纤维原料装置建设紧密结合,尤其是千万吨级原油加工装置应与百万吨级乙烯装置和化纤原料装置紧密配合[3]49;º企业间一体化。通过寻求不同企业、工业流程间副产品及废物的资源化,建立工业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0的循环途径,形成一个闭环式流程,减少整个产业链废物的排放。

(3通过一体化实现生态化目标。以中国石油大庆石化公司为例,其厂区分为炼油区和乙烯区,龙凤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两厂区间。这使得中国石油大庆石化公司更注重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上下游一体化、原料及公用工程互供、资源循环利用,实现了集约化生产、排放减少、能耗降低,公司规模的扩大并没有对湿地产生不良影响。据调查,龙凤湿地目前整个生态系统呈现良性循环形态。这充分体现了工业生产和生态保护的和谐统一。

3.2切实搞好清洁生产

(1加强清洁生产工艺技术的研究。根据当今清洁生产工艺的发展情况,提出重点加强热裂解制乙烯过程综合技术优化及研究、裂解原料优化及操作条件优化、延长裂解炉运行周期技术研究、炼厂气中低碳烯烃齐聚催化研究等化工原料选择及优化技术开发;选择合适的工艺技术、降低炼油及化工的污染等炼油及化工三废处理技术研究;热电联产、余热余压利用洁净煤及先进的用能检测和控制等技术的研究[8]。

(2加强清洁产品的生产。随着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及汽车工业的发展,清洁燃料的生产是目前乃至今后相当长时间内炼油工业的发展趋势。然而,中国燃料清洁化进程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中国清洁燃料的质量标准也较低[9]。目前,中国炼油厂汽油质量与欧Ô指标比较见表4,柴油质量与欧Ô指标比较见表5。

表4中国炼油厂汽油质量与欧Ô指标比较1控制指标欧Ô 2008年一级 城市预测 2008年二级

城市预测硫2/%[1K K 烯烃3/%[0.005@@

芳烃3/%[18〇〇 苯3/%[35K K 注:1K满足,@不满足,〇部分满足,表5同;2为质量分数,表5同;3为体积分数。(3加强催化剂产品的研制和生产。应以实现清洁生产工艺和生产高性能、高附加值化工产品为目标,开发新型催化技术、高性能催化剂及催化新材料。例如加氢催化剂及工艺,提高产品质量、促进产

# 106 # 品升级换代、实现清洁燃料生产;聚烯烃催化剂及工艺,提高聚烯烃装置的生产能力、提高产品的性能和附加值[10]。同时,加强技术创新的产业化,使其有效转化为生产力。

表5中国炼油厂柴油质量与欧Ô指标比较 控制指标欧Ô2008年一级 城市预测 2008年二级 城市预测

十六烷值58〇〇密度(15.6e /(kg#m-3820~825〇〇 95%(质量分数 馏出温度/e [340K K 多环芳烃1/%[8K K

硫/%[0.005@〇注:1为质量分数。3.3推进石化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 3.3.1区域支持石化园区

构建多种物流运输方式相结合的现代物流体系;配合大炼油、大乙烯等工程,建立完善的供水、供热、供电管网及废物回收利用产业链;建立若干有水面绿地构成的外围绿化带,优化园区环境。

3.3.2石化园区支持区域经济

为区域经济提供大量的石化产品和下游原材料;为区域重化工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和人才支持;石化行业可发挥自身强大的产业辐射带动能力,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产业群的形成。参考文献

[1]辛华仁.中国节能减排工作面临严峻形势[J].广西电业,2007(9:8.[2]曹小奇,郭焦锋.我国石油(成品油供需形势及石油安全对策 [J].天然气技术,2007,1(5:19-22.[3]陈国辉,杨维军,曹坚.我国/十一五0石化行业发展环境分析及 对策建议[J].国际石油经济,2006(1.[4]黄贤金.循环经济:产业模式与政策体系[M].南京:南京大学 出版社,2004.[5]孙艳华.抚顺石化园区发展战略建议[J].辽宁经济,2007(10: 25-27.[6]陈红霞.循环经济与抚顺石化园区建设[J].中国石油和化工经 济分析,2006(13:143-145.[7]劳爱乐,耿勇.工业生态学和生态工业园[M].北京:化学工业 出版社,2003.[8]郭斌,庄源益.清洁生产工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6.[9]李书珍,王磊,沈本贤.国外清洁燃料生产技术进展[J].上海化 工,2004,29(8:36-39.[10]张广林,孙殿成.当代石油和石化工业技术普及读本炼油 催化剂[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5.责任编辑:黄苇(修改稿收到日期:2008-10-31(上接第100页 表4COD、二氧化硫排放强度的增长率和GDP的增长速度时间 COD排放强度 增长率/% SO2排放强度 增长率/% GDP增长

速度/% 2001年-10.3-10.08.3 2002年-10.1-8.69.1

2003年-10.6 2.710.0 2004年-8.7-5.010.1 2005年-4.1 2.710.4 2006年-9.1-8.611.1 2007年-13.1-14.411.4 20012007年-9.5-6.19.8 20082010年1-12.4-12.111.0 20082010年1-11.6-11.310.0 20082010年1-10.8-10.59.0 20082010年1-9.9-9.68.0注:1假定GDP增长速度为8.0%、9.0%、10.0%、11.0%,分别以2007年的COD和二氧化硫排放强度为基础、2010年的总量控制为目标值,计算得到20082010年COD和二氧化硫排放强度。

4结语

要实现2010年COD和二氧化硫的总量控制目标,未来几年需重点抓好以下工作:(1坚决完成规划目标的结构减排工程,至2010年底,关停约5148万kW小火电,淘汰约1亿t落后炼铁能力和5500万t落后炼钢能力,同时淘汰建材、电解铝、铁合金、电石、焦炭、平板玻璃等高耗能行业的落后产能和造纸、酒精、味精、柠檬酸、制糖等高污染行业的落后产能。(2保证工程减排措施的落实到位,真正发挥减排效果。继续实施燃煤电厂的脱硫设施建设,加大对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投入,尤其是要保证纳污管网配套设施的建设,使脱硫设施和污水处理设施在减排中发挥作用。(3充分发挥管理减排的积极作用。控制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等6大/高耗能0行业的无序发展,坚决不予批准新建高耗能行业的落后产能。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0制度,结合生态环境容量和总量目标控制/两高一资0行业在环境脆弱区和敏感区的发展。加强对脱硫设施和污水处理设施的监管能力,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切实发挥治污工程的治理效益。

参考文献

9.农民发展林下经济的建议 篇九

关键词: 林下经济 农民 增收致富 职称论文 毕业论文 论文发表

摘要林下经济是近几年农业生产领域涌现的新生事物,它是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空间、提高林地综合经济效益,从事的林下种植、养殖等立体复合生产经营,从而使农林牧各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

关键词林下经济;农民;增收致富

1林下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河南省南乐县紧紧围绕种植结构调整和优化,大力发展经济林建设,因地制宜地发展林下种植、养殖、林果业等复合经济模式。目前南乐县发展林下经济近2 133.33 hm2,其中,林牧1 46.67 hm2,林菌333.33 hm2,林药133.33 hm2,林菜133.33 hm2,其他66.67 hm2。由于林下经济是一个新兴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发展中还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

1.1规模总量不大,缺乏龙头带动近年来,林下经济虽然取得了初步进展,但由于缺乏龙头企业带动,林下经济发展规模较小,难以形成规模优势,不能满足市场批量需求和有效的辐射带动能力。

1.2资金制约因素大经调查,大多数农户对发展林下经济热情很高,但由于缺乏启动资金,发展初期就受到限制,致使全县林下经济发展缺乏后劲。

1.3市场组织化程度低由于缺乏专业协会,养殖和种植户的市场信息不灵通,在种养品种选择上存在盲目性,在产品经营中,大多数只有等待收购者上门或零售,效益得不到保障。

1.4管理水平低在种养过程中尤其是养殖方面,养殖户大多采用传统的养殖方式,对科学养殖技术掌握不够,致使饲养成本高,效益差,不能适应市场需求。

1.5群众认识理解有偏差一是农户普遍认为林下种养与普通种养没什么两样,甚至还不如普通种养;二是部分农户对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扶持方式和优惠政策等内容认识不够,缺乏参与热情;三是有的农户思想不解放,怕吃亏、怕赔本,畏首畏尾,对发展林下经济持怀疑观望态度。

2发展林下经济的优势

根据“近期得利、长期得林、远近结合、以短补长、协调发展”的原则,南乐县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表现在:

2.1气候优势南乐县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风沙,夏季炎热雨量大,秋季晴和日照长,冬季干旱少雨雪。光辐射值高,非常适宜发展林下经济。

2.2林地空间优势目前,全县林地面积2 666.67 hm2,其中适合发展林下经济面积达到2 133.33 hm2,并且绝大部分处于闲臵状态,为林下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优势。随着上级部门对林业种植的重视程度及退耕还林政策的落实,林地面积将进一步扩大,林业对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贡献率也日益凸显出来,林地优势更加明显。

2.3政策优势近几年来,濮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林下经济,并把它列为“十一五”规划的重点项目,在财政资金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决定每年拿100.0万~200.0万元,支持林下经济的发展,并提出“百万亩速生林林下经济基地”的建设目标,对林下经济发展在资金方面予以重点倾斜,以此夯实林下经济快速发展的物资基础。南乐县为抓好林下经济发展,成立了林下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并在县林业局设立了专门办公室,县政府明确表示,对发展林下经济达到一定规模的乡镇给予适当资金补助,为林下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财力支持。

2.4效益优势利用林地资源,在林下综合发展种植业、养殖业,经济效益十分可观。据调查,近几年,濮阳市5县2区结合各自的实际,因地制宜开发林下经济的不同模式,如南乐县张果屯乡的林鹅模式,667 m2养鹅1 000只,1年养4茬,667 m2年效益可达2.0万余元,近德古乡的林下种植双孢菇,每667 m2林地有效种植面积300 m2,全年按3茬计算,每667 m2纯收入1.5万元,是单纯种粮或种树效益的数倍甚至10倍以上,取得了显著的效益。

3发展林下经济的建议

林下经济作为生态、高效、循环经济,发展前景广阔、潜力巨大。结合南乐县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和普遍存在的问题,就全县林下经济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扩大宣传,营造氛围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新闻媒体,通过技术讲座、科普宣传等方式,对发展林下经济的重要意义、技术模式和成功典型进行全面、深入、广泛的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通过算对比账、算效益账,展示林下经济的综合效益与优势,引导群众转变观念,激发广大群众发展林下经济的热情。

3.2培育龙头企业,示范带动要把培育壮大产业龙头作为推进林下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产业化发展模式,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鼓励种植户、养殖户搞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尽快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格局。要充分发挥政策扶持、金融支持等优势,培育种养大户,促其上档次、成规模,催生扶强一批专业化林下经济发展龙头,带动更多的群众投身林下经济。

3.3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发展适销对路的林下经济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维护农民利益的基础上,制定完善林地发展规划。根据农业企业和产品市场情况,结合县域经济发展和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充分发挥地域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优势,突出产业发展建设重点,把规划做得科学合理。

3.4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要按照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发挥优势、讲求实效原则,对林下经济发展进行合理布局,确定中长期发展目标,科学选择林间种植、养殖模式,拓宽林间种植、养殖类别,因地制宜,宜养则养、宜种则种,提高林下经济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3.5加大政策、科技扶持力度为了促进林下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必须在政 策、技术等方面予以大力扶持。首先,在县乡建立健全科技推广、培训和服务的信息网络体系,加大技术培训力度,建立林下经济科技推广、培训、服务机构,加大产前、产中、产后的跟踪服务,以保障林下经济产业的健康发展。二要搞好资金服务。各乡镇财政每年应安排林下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用于补贴农户和林地基础设施建设。其三要加强林下经济的科学研究工作,与科研院所建立联系协同攻关。其四要搞好市场服务。按照群众自愿、民主管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原则,成立林下经济专业合作组织或协会,发展经纪人队伍,加强市场研究,建立预警机制,规避市场风险,提高林下经济产业化组织程度,使林下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浅析林下养殖土鸡的经济优势

摘 要:近几年来,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农村土鸡,特别是天然林下生态土鸡越来越受消费者的青睐。因此,为了满足广大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同时提升养殖业的经济效益,大力发展林下土鸡养殖是一项不错的致富途径。现阶段,传统的家禽养殖业向着规模化、集约化的养殖方向转变。在另一方面,很多农民利用闲臵的土地、果林、人力、时间、搭建棚子、围栏等方式也积极参与到了养殖业中来。林下养殖土鸡具有较大的经济优势,应该集中发展林地放养生态土鸡。本文就林下养殖土鸡的经济优势作简要阐述。关键词:林下养殖; 土鸡; 生活水平; 优势

目前,林下土鸡养殖的规模呈现逐渐扩大的趋势,林下土鸡养殖作为一种新的养殖方式,其养殖周期短,经济见效快,同时由于有巨大的需求,所以市场价格高,具有很大的经济优势,市场开发前景大有可为。土鸡在林下养殖,这样可以使鸡具有较大的活动范围,可以自由采食,使鸡具有无公害、肉质结实、脂肪少、味美等优点,符合当前人们“绿色、环保”的消费需求。

林下土鸡养殖的背景与现状

现代畜牧业的发展步伐逐渐加快,畜牧业的产业结构不断改变,纯农业发展逐渐转向养殖业方向。在退耕还林面积不断扩大、生态环境逐渐得到重视的新形 势下,发展林下土鸡养殖可以显著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新的增收亮点,林下养殖土鸡成本低,疫病防控简单等诸多优势。同时,大力提倡发展林下养殖土鸡规模化,更能提升其经济效益。近年来的养殖业发展趋势是,在稳定发展生猪、山羊养殖的同时,充分利用鸡的各种品种资源优势,其中就包括林下土鸡养殖。在有条件的地区,依托丰富的林地资源,积极发展林下土鸡养殖,可以经济效益与生态发展相结合,促进畜牧特色产业的形成,推进林下土鸡养殖为代表的畜牧特色产业蓬勃发展。

探析林下土鸡养殖的经济优势

随着林下土鸡养殖的深入推进,核桃树下养鸡、森林下养鸡、茶树下养鸡、果树下养鸡等模式相继出现,林下养殖模式正处于关键的转型期。但林下土鸡养殖的品质优势和规模效应已经得到初步体现,林下土鸡养殖的推广应用可以为山区农民带来更多更好的实惠,进一步规模化、产业化是其发展趋势。

2.1林下土鸡养殖的含义

林下土鸡养殖即是在有竹林、树林或果树等的林下养殖土鸡,利用生态资源与养殖相结合的优质土鸡饲养方法。主要采用自由放养的方式,养殖特点是品种优质、饲养期长。在市场需求量日益增大的今天,其优点是色香味俱全,适合现代高品味消费,有很高的经济效益。

2.2林下土鸡养殖的环境要求

林下土鸡养殖的基本环境要求是养殖场地远离人群集中居住的,饲养场地的空气、水、土壤等应符合规定和要求,周围无污染,充分保证养殖安全。第一,要有安宁清洁的环境和有充足干净的水源,这是关键之一;第二,林子的选择也很重要,最好有树林蔽荫,例如竹林、果林、灌木林都不错。第三,重视环境卫 4 生,粪便要有合理的处理方式,最好鸡棚舍四周有排水沟,以避免粪水混合。

2.3林下养殖土鸡的经济优势

林下土鸡养殖作为养殖业的创新发展模式能够取得好效益。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在重视生态农业建设,生态保护和建设、新产业的培育和壮大等方面都在凸显地域特色。利用地方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林下养土鸡经济模式,可以获得果树增产、土鸡增收的双丰收经济效益。同时,土鸡蛋远高于市场价格,也是重要的增收途径。具体的经济优势如下:

2.3.1 养殖的成本低,饲料消耗少

发展养殖业,尤其像养鸡这种饲料消耗性较大的行业,饲料成本占了整个饲养成本很大的比例,所以可以说增加效益的关键措施就是节约饲料成本。当土鸡放养在宽阔的林下时,鸡可以自由采食,青草、落叶等都能成为采食对象。

2.3.2 所需鸡舍设备简易,投资少

林下土鸡养殖一般都是在乡村林地地区建立鸡场,大部分周围都设立护栏,以防止鸡的逃出。例如养殖约1000只鸡,需用护栏围出大约3-6亩林带。而鸡舍一般设臵在林带中英,或者地势较高的地方,最好为南北朝向,这样可以提供较好的采光效果。

2.3.3 林下养殖土鸡可以提高鸡只成活率,减少环境污染

一般选择优质土鸡品种在林下养殖,同时林带地区空气清新,鸡只能够在林地中自由走动,这样就保证了土鸡有足够的运动,有利于增强肉质和提升其对于疾病的抵抗力。

2.3.4 林下饲养的土鸡市场需求大,肉质好,价格高

林下饲养的土鸡有很大的市场需求,其肉质好,味道鲜美,因此具有很高的市场价格。在农村,树下养殖的土鸡又被称为“走地鸡”,因为林下饲养的土鸡,处于自由放养状态,时时走动,肌肉强健。在另一方面,土鸡在林下饲养,可以自由采食自然界中的 5 各种昆虫、青草,可以提供充足的自然营养,再加上一些谷物和饲料喂养,特别有利于鸡的生长。

2.3.5 充分利用农村果木资源,获得社会经济效益

林下养殖土鸡作为一项新生的林下经济产业,在盘活利用农村闲臵土地资源的基础上,推行立体复合种养的模式,既可以充分发挥农村果木林阴优势,为土鸡生长创造良好的环境空间,同时,也可以为果木生长提供自然肥料。

2.4林下养殖土鸡经济优势的现实意义

林下养殖土鸡的具有较大的现实经济利益,我们假设每亩投资4000元,则有:[3元(鸡苗)+5元(饲料)+1元(防疫)]×400(每亩养殖数)=4000元〕?,产值为:400只(年亩养殖数)×2.5斤(每只重量)×9元(每斤单价)=9000元,所以最终利润为9000-4000=5000元。从具体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知道林下养殖土鸡的巨大经济优势。

总结分析

林下土鸡养殖有巨大的经济利益,但如何在广大农村地区中开展推广这一模式?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一直在争论与思考中前行。我们必须承认,由于农村地区的条件所限,这将是一项长期而艰难的系统工程,但是只要坚持下去,坚持总结分析这一模式的利弊,坚持为广大群众谋福利的理念,在这种模式下,农村的经济发展一定可以取得丰硕的成果。参考文献

[1]

李金容;;发展林下养殖 促进农民增收[A];第六届重庆饲料工业暨养殖行业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陈卉;林地放养土鸡技术[J];湖南林业;2005年08期 [3]

连三红;养土鸡 开富门[J];农家顾问;1999年07期

浅析林下养殖土鸡的经济优势

摘 要:

浅析林下养殖土鸡的经济优势中国论文资源库

目前,林下土鸡养殖的规模呈现逐渐扩大的趋势,林下土鸡养殖作为一种新的养殖方式,其养殖周期短,经济见效快,同时由于有巨大的需求,所以市场价格高,具有很大的经济优势,市场开发前景大有可为。土鸡在林下养殖,这样可以使鸡具有较大的活动范围,可以自由采食,使鸡具有无公害、肉质结实、脂肪少、味美等优点,符合当前人们“绿色、环保”的消费需求。林下土鸡养殖的背景与现状

现代畜牧业的发展步伐逐渐加快,畜牧业的产业结构不断改变,纯农业发展逐渐转向养殖业方向。在退耕还林面积不断扩大、生态环境逐渐得到重视的新形势下,发展林下土鸡养殖可以显著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新的增收亮点,林下养殖土鸡成本低,疫病防控简单等诸多优势。同时,大力提倡发展林下养殖土鸡规模化,更能提升其经济效益。近年来的养殖业发展趋势是,在稳定发展生猪、山羊养殖的同时,充分利用鸡的各种品种资源优势,其中就包括林下土鸡养殖。在有条件的地区,依托丰富的林地资源,积极发展林下土鸡养殖,可以经济效益与生态发展相结合,促进畜牧特色产业的形成,推进林下土鸡养殖为代表的畜牧特色产业蓬勃发展。探析林下土鸡养殖的经济优势

随着林下土鸡养殖的深入推进,核桃树下养鸡、森林下养鸡、茶树下养鸡、果树下养鸡等模式相继出现,林下养殖模式正处于关键的转型期。但林下土鸡养殖的品质优势和规模效应已经得到初步体现,林下土鸡养殖的推广应用可以为山区农民带来更多更好的实惠,进一步规模化、产业化是其发展趋势。

2.1林下土鸡养殖的含义

林下土鸡养殖即是在有竹林、树林或果树等的林下养殖土鸡,利用生态资源与养殖相结合的优质土鸡饲养方法。主要采用自由放养的方式,养殖特点是品种优质、饲养期长。在市场需求量日益增大的今天,其优点是色香味俱全,适合现代高品味消费,有很高的经济效益。

2.2 林下土鸡养殖的环境要求

林下土鸡养殖的基本环境要求是养殖场地远离人群集中居住的,饲养场地的空气、水、土壤等应符合规定和要求,周围无污染,充分保证养殖安全。第一,要有安宁清洁的环境和有充足干净的水源,这是关键之一;第二,林子的选择也很重要,最好有树林蔽荫,例如竹林、果林、灌木林都不错。第三,重视环境卫生,粪便要有合理的处理方式,最好鸡棚舍四周有排水沟,以避免粪水混合。

2.3 林下养殖土鸡的经济优势

林下经济---森工转型发展新引擎 2012-10-15 10:52:21 来源: 黑龙江日报

核心提示

近年来,黑龙江省森工牢牢抓住国家实施“两大工程”的战略机遇,紧紧围绕“四八四三”发展战略和打造“七大定位目标”,把发展林下经济作为加快林区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作为拉动职工群众创业就业、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林下经济呈现出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按照建基地、上龙头、树品牌、闯市场的思路,正逐步形成一场一品、一局一业的格局。去年林下经济产值达到154亿元,占森工产业总产值的39.5%。“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4.5%,拉动森工经济增长5.7个百分点;林下经济专业户达到9.7万户,实现收入120亿元,年均增长14.9%。产业跨度大、分布广,涵盖了森工八大产业的一半;产品种类多、市场占有率高,已经发展到以木耳为主的食用菌、以粮豆为主的农产品等十大系列二百多种。

大山,鲜花不是年年如期盛开、天天新鲜灿烂;森林,也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绿色银行。林海虽广,独木难支,赢得未来,惟有转型。

进入“十二五”,我省森工进入了改革发展的黄金机遇期,也面临着转型发展的艰巨任务。刚刚颁布实施的《黑龙江省国有重点林区条例》,从根本上解决了森工的管理职能和体制定位,这使森工从原来的以生产经营为中心,转型到了建设生态、发展经济、管理和服务林区社会三者并重的新模式。从发展要求上看,要在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基础上,着力实现生态、经济、文化、社会同步发展,实现职工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可支配收入的持续增长。从产业转型上看,要从过去的以木为主,向发展生态主导型产业转变;从过去以木材生产为主的林木经济,向以开发利用林下资源为主的林下经济转变。

而森工转型发展的突破口,就是发展壮大林下经济。

职工增收的主渠道

金秋十月,又到了紫苏收获的季节,记者一行来到全国集中种植面积最大的紫苏种植地——桦南林业局。今年桦南林业局种植的10万亩紫苏喜获丰收,产值可达到7000余万元,有2600多名职工通过种植紫苏走上了致富的道路。桦南局还引资1亿多元在工业园区建起了紫苏油、紫苏米加工厂,对紫苏进行精深加工,形成种植、加工、销售的产业链条,产品全部出口到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小小的紫苏已经成为桦南局林下经济的新“宠儿”,林区转型发展的又一新亮点,助力职工增收致富的好项目。

通北林业局过去是森工系统最穷困的局,但依靠发展种植业,已经成为人均收入较高的林业局。全局山上从事种植业的有8000户,从事养殖业的有400户,农业人均年收入超过2万元,部分种植大户年收入可达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

据统计,去年森工林区人均收入超2万元的林场(所)有178个,占林场(所)总数的30%;年收入超千万元的林场(所)有146个,占25%。年收入超10万元、50万元、100万元大户分别达到4728个、229个和84个。去年仅黑木耳种植、山野菜采集两项,就有20多亿元收入进入职工群众的腰包。

生态保护的承接点

林丰则民富,民富则林安。

林口林业局曾创造人工造林200万亩的奇迹。林子长起来了,林口还要让“企业兴起来,职工富起来”。林业局率先对处于盛果期的10万亩红松果林以公开 竞价的方式进行发包,每亩地每年只收10元钱的管理成本。这项惠民政策的实施,直接给企业每年增加100万元的利润。刁翎经营所职工吴长河承包了357亩的红松果林,仅松子采集一项,每年都能获得10多万元的收入。

为减轻人为活动对森林资源的破坏,森工林区自2010年起全面实施生态移民战略,188个林场(所)5年内全部撤并,12万人走出大山还绿于林。两年多来,全林区已完成99个林场(所)的撤并任务,生态移民1.63万户、4.4万人。

移民拆迁最容易触动社会的敏感神经,然而森工林区声势浩大的生态移民工程却是风平浪静,职工下山时甚至是欢天喜地的。

清河林业局在林场(所)撤并中把发展林下经济作为拉动经济、带动就业的载体。2011年,全局实现林下经济总产值8.6亿元,职工群众经营性收入2.7亿元。

林下经济的大发展为巩固生态建设成果筑起了一道绿色屏障。2011年是黑龙江森工林区实施天保工程二期和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的第一年,生态建设成绩斐然:完成天保工程投资54.6亿元。完成人工更新造林30万亩、森林抚育748万亩。

擎起森工经济半壁江山

森林牛、生态猪、溜达鸡、野生黑蜂,贴上了森林的标签就身价倍涨;黑木耳、猴头菇、刺五加、五味子、山葡萄,大森林里的东西都卖上了好价钱……背靠大森林,“黑森制造”以“纯天然”、“无公害”闻名于世,绿色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大受推捧。如今,林下经济在省国有林区的广袤大地上遍地开花,并结出累累硕果——去年全局林下经济产值达到154亿元,占森工产业总产值的39.5%,林下经济产业涵盖了森工八大产业的一半。

种植业、养殖业大步迈进。去年农业总播种面积520万亩,种植业产值完成49.5亿元,粮食产量20亿斤,农用机械达到9.4万台,种植业产值、粮食产量、农机数量五年均翻了一番。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进一步加大,牡丹江、合江两个林管局种植白瓜子30.1万亩,占播种面积的14.8%,收益是种植大豆的三倍。去年全林区养猪达到98.8万头,养禽达到1591万只,各类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小区已达到315个,比2006年增长86.2%。

森林食品和北药业势头强劲。目前,森工林区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黑木耳生产基地和山野菜采集基地。去年全系统黑木耳栽培16.6亿袋,产黑木耳5.9万吨,五年增长5.7倍。去年全林区采集山野菜3.6万吨,采松子1.5万吨,栽培蓝莓1.9万亩。以五味子、“两参”、平贝为代表的优势药材人工种植面积已达18.3万亩,清河局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五味子生产基地。

龙头企业牵动力增长迅猛。全林区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企业已达35户,其中亿元以上的企业9户,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6户。桦南、迎春局两个物流园区去年全年发运粮食7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2.1亿元。柴河威虎山饮品有限公司开发了松仁露、松仁牛奶、松仁玉米浆等40多个系列产品,年销售收入实现1.25亿元。山河屯局三木制药厂不断扩大产品的销售市场,年产值实现4000万元。迎春局的小黑蜂做成了大产业,精炼蜜车间今年4月投入生产,年可产蜜1500吨,将实现销售收入9000万元。

按照森工发展的战略规划,到2015年,森工林区林下经济产值将达到270亿元,撑起森工经济的半壁江山。届时,年收入超过10万元、50万元的大户有望达到7500户、500户,林下经济将吸纳林区新增就业人口九成以上。

林下经济主要是指以林地资源和森林生态环境为依托,发展起来的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产品加工等林下产业、林中产业和林上产业。林下经济的范畴很大,几乎包含了除林木经济以外的其他各种林区经济。

发展林下经济森工得天独厚:森工有10万平方公里施业区,各类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林区动植物资源丰富,有药用植物600余种,其中22种重点野生药材的储量达70万吨;有各类食用菌和山野菜300余种,储量50万吨以上;有松子、榛子等油料资源20余种,储量16万吨;有各类浆果20余种,储量30万吨;有野生动物500余种;还有500多万亩耕地。林区远离大城市,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是纯天然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的生产基地。(作者 马一梅 赵辉)

林下经济---森工转型发展新引擎 2012-10-15 10:52:21 来源: 黑龙江日报

核心提示

近年来,黑龙江省森工牢牢抓住国家实施“两大工程”的战略机遇,紧紧围绕“四八四三”发展战略和打造“七大定位目标”,把发展林下经济作为加快林区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作为拉动职工群众创业就业、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林下经济呈现出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按照建基地、上龙头、树品牌、闯市场的思路,正逐步形成一场一品、一局一业的格局。去年林下经济产值达到154亿元,占森工产业总产值的39.5%。“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4.5%,拉动森工经济增长5.7个百分点;林下经济专业户达到9.7万户,实现收入120亿元,年均增长14.9%。产业跨度大、分布广,涵盖了森工八大产业的一半;产品种类多、市场占有率高,已经发展到以木耳为主的食用菌、以粮豆为主的农产品等十大系列二百多种。

大山,鲜花不是年年如期盛开、天天新鲜灿烂;森林,也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绿色银行。林海虽广,独木难支,赢得未来,惟有转型。

进入“十二五”,我省森工进入了改革发展的黄金机遇期,也面临着转型发展的艰巨任务。刚刚颁布实施的《黑龙江省国有重点林区条例》,从根本上解决了森工的管理职能和体制定位,这使森工从原来的以生产经营为中心,转型到了建设生态、发展经济、管理和服务林区社会三者并重的新模式。从发展要求上看,要在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基础上,着力实现生态、经济、文化、社会同步发展,实现职工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可支配收入的持续增长。从产业转型上看,要从过去的以木为主,向发展生态主导型产业转变;从过去以木材生产为主的林木经济,向以开发利用林下资源为主的林下经济转变。

而森工转型发展的突破口,就是发展壮大林下经济。

职工增收的主渠道

金秋十月,又到了紫苏收获的季节,记者一行来到全国集中种植面积最大的紫苏种植地——桦南林业局。今年桦南林业局种植的10万亩紫苏喜获丰收,产值可达到7000余万元,有2600多名职工通过种植紫苏走上了致富的道路。桦南局还引资1亿多元在工业园区建起了紫苏油、紫苏米加工厂,对紫苏进行精深加工,形成种植、加工、销售的产业链条,产品全部出口到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小小的紫苏已经成为桦南局林下经济的新“宠儿”,林区转型发展的又一新亮点,助力职工增收致富的好项目。

通北林业局过去是森工系统最穷困的局,但依靠发展种植业,已经成为人均收入较高的林业局。全局山上从事种植业的有8000户,从事养殖业的有400户,农业人均年收入超过2万元,部分种植大户年收入可达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

据统计,去年森工林区人均收入超2万元的林场(所)有178个,占林场(所)总数的30%;年收入超千万元的林场(所)有146个,占25%。年收入超10万元、50万元、100万元大户分别达到4728个、229个和84个。去年仅黑木耳种植、山野菜采集两项,就有20多亿元收入进入职工群众的腰包。

生态保护的承接点

林丰则民富,民富则林安。

林口林业局曾创造人工造林200万亩的奇迹。林子长起来了,林口还要让“企业兴起来,职工富起来”。林业局率先对处于盛果期的10万亩红松果林以公开竞价的方式进行发包,每亩地每年只收10元钱的管理成本。这项惠民政策的实施,直接给企业每年增加100万元的利润。刁翎经营所职工吴长河承包了357亩的红松果林,仅松子采集一项,每年都能获得10多万元的收入。

为减轻人为活动对森林资源的破坏,森工林区自2010年起全面实施生态移民战略,188个林场(所)5年内全部撤并,12万人走出大山还绿于林。两年多来,全林区已完成99个林场(所)的撤并任务,生态移民1.63万户、4.4万人。

移民拆迁最容易触动社会的敏感神经,然而森工林区声势浩大的生态移民工程却是风平浪静,职工下山时甚至是欢天喜地的。

清河林业局在林场(所)撤并中把发展林下经济作为拉动经济、带动就业的载体。2011年,全局实现林下经济总产值8.6亿元,职工群众经营性收入2.7亿元。

林下经济的大发展为巩固生态建设成果筑起了一道绿色屏障。2011年是黑龙江森工林区实施天保工程二期和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的第一年,生态建设成绩斐然:完成天保工程投资54.6亿元。完成人工更新造林30万亩、森林抚育748万亩。

擎起森工经济半壁江山

森林牛、生态猪、溜达鸡、野生黑蜂,贴上了森林的标签就身价倍涨;黑木耳、猴头菇、刺五加、五味子、山葡萄,大森林里的东西都卖上了好价钱……背靠大森林,“黑森制造”以“纯天然”、“无公害”闻名于世,绿色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大受推捧。如今,林下经济在省国有林区的广袤大地上遍地开花,并结出累累硕果——去年全局林下经济产值达到154亿元,占森工产业总产值的39.5%,林下经济产业涵盖了森工八大产业的一半。

种植业、养殖业大步迈进。去年农业总播种面积520万亩,种植业产值完成49.5亿元,粮食产量20亿斤,农用机械达到9.4万台,种植业产值、粮食产量、农机数量五年均翻了一番。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进一步加大,牡丹江、合江两个林管局种植白瓜子30.1万亩,占播种面积的14.8%,收益是种植大豆的三倍。去年全林区养猪达到98.8万头,养禽达到1591万只,各类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小区已达到315个,比2006年增长86.2%。

森林食品和北药业势头强劲。目前,森工林区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黑木耳生 产基地和山野菜采集基地。去年全系统黑木耳栽培16.6亿袋,产黑木耳5.9万吨,五年增长5.7倍。去年全林区采集山野菜3.6万吨,采松子1.5万吨,栽培蓝莓1.9万亩。以五味子、“两参”、平贝为代表的优势药材人工种植面积已达18.3万亩,清河局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五味子生产基地。

龙头企业牵动力增长迅猛。全林区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企业已达35户,其中亿元以上的企业9户,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6户。桦南、迎春局两个物流园区去年全年发运粮食7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2.1亿元。柴河威虎山饮品有限公司开发了松仁露、松仁牛奶、松仁玉米浆等40多个系列产品,年销售收入实现1.25亿元。山河屯局三木制药厂不断扩大产品的销售市场,年产值实现4000万元。迎春局的小黑蜂做成了大产业,精炼蜜车间今年4月投入生产,年可产蜜1500吨,将实现销售收入9000万元。

按照森工发展的战略规划,到2015年,森工林区林下经济产值将达到270亿元,撑起森工经济的半壁江山。届时,年收入超过10万元、50万元的大户有望达到7500户、500户,林下经济将吸纳林区新增就业人口九成以上。

林下经济主要是指以林地资源和森林生态环境为依托,发展起来的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产品加工等林下产业、林中产业和林上产业。林下经济的范畴很大,几乎包含了除林木经济以外的其他各种林区经济。

发展林下经济森工得天独厚:森工有10万平方公里施业区,各类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林区动植物资源丰富,有药用植物600余种,其中22种重点野生药材的储量达70万吨;有各类食用菌和山野菜300余种,储量50万吨以上;有松子、榛子等油料资源20余种,储量16万吨;有各类浆果20余种,储量30万吨;有野生动物500余种;还有500多万亩耕地。林区远离大城市,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是纯天然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的生产基地。(作者 马一梅 赵辉)

林下经济是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优势以事林下种植、养殖等立体复合生产经营,以而使农林牧各业实现资源共产、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进展的生态农业方式。泸溪县集体林权制度革新完成后,林农对进展林业,依靠林业致富的热情高涨,但全县林业的生产水平仍比较低。就泸溪县来讲,全县180多万亩林地亩平均产出仅5元左右,不到耕地的5%。因此,林业部门必须要把如何保护林农进展林业的热情,提高林业综合效益纳入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

泸溪县位于湖南省西部,隶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土地肥沃,自然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达45.2%。县城白沙镇号称“中国氧吧”县城。县境处于武陵山脉和雪峰山脉过渡地带,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号称“ 七山半水分半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地形为林下经济的进展提供了极大的空间。然而,目前泸溪县林下经济虽然有了初步的进展规模,但仍处于林农自发摸索阶段,缺乏让林农循之有效的进展方式。为此,我们就泸溪县的林下经济进行了调查,以期探讨出适合本县乃至湘西山区的林下经济进展之路。

一、泸溪县林下经济进展近况浅析

近10年来,泸溪县实施了退耕还林、长防林建设、世行贷款造林、八百里绿色行动等几大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新造林24.2万亩,新增有林地面积28.32万亩。这些森林优势的形成,为进展林下经济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尤其是2009年集体林权制度革新后,林地进入流通领域,可进行租赁、流转,泸溪县 的林下经济进展开始走向多元化,目前主要有以下七种方式。

1.林农方式

主要有林粮间作、林烟间作和林菜间作等。如全县30多个柑桔产业合作社共进展桠柑10万余亩。桠柑成长初期,在柑桔空地中种植红薯、花生、马铃薯等,亩收益达到500余元。这样既弥补了果树生长的先期投入不足,又增加了土地肥力,推动了林木生长。达岚镇、合水镇、武溪镇、浦市镇、八什坪乡等乡镇部分村民利用退耕还林后期巩固项目探讨农林复合经营方式,进展林农间作,在林间套种烤烟,实现林农双赢,亩增收2000余元。洗溪镇邓家坪村的民民生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兴隆场镇的喜农辣椒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合作社农民进展林下蔬菜种植,分别有常规蔬菜230余亩和辣椒面积300余亩,这种林菜复合方式种植的蔬菜大受消费者的喜爱。兴隆场巴斗山的辣椒、邓家坪的大蒜、萝卜被市场誉为高山无污染的“绿色食品”,兴隆场的玻璃椒,声名远扬,出口国外,被县里定为致富支柱产业,正在进行包装上市。另外,解放岩的生姜种植面积也达到800余亩,市场份额占到吉首市场的一半以上,每年为农户带来800余万的收入。

2.林药方式

泸溪县是中药材生产大县,中药材种植已经形成规模的有青蒿、迷迭香、金银花、杜仲等,泸溪县八什坪乡农民张祖金,依托华立(吉首)青蒿素制药有限公司、重新科瑞南海制药有限公司和本县武陵阳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带动全乡90%以上的农户利用林下空地,荒山荒地进行中药材种植。共进展青蒿5000余亩,迷迭香1000余亩,年产青蒿和迷迭香干品70~80万斤,产值2000余万元。并且种植范围还辐射到邻近的武溪镇、梁家潭乡和沅陵县的二西乡。合水镇林农刘自文在本镇新桥村种植金银花新品种“九丰一号”300余亩,还带动全村10余户农户种植40余亩,金银花干花供应湖南济草堂金银花科技开发公司,亩产值达到600元以上。

3.林禽方式

森林不仅可以为鸡、鸭、鹅等家禽提供良好的存活和活动环境,还能提供昆虫、草料等食物资源。林下的青草、杂草、昆虫、小动物以及新鲜阳光、空气等作为畜禽的食物、空气和活动场所,以而生产出市场销量大、售价高的带“土”字的畜禽产品。据了解,林下养殖的土鸡不易生病,且口味好,售价比普通肉鸡高50%以上。另外,通过鸡、鸭、鹅等家禽摄食制约林地内杂草生长,减少林木病虫害发生,降低林业生产成本,同时可将家禽粪便发酵后施入林地,推动林木生长,提高林果产量,实现“林养禽,禽育林”。武溪镇朱食洞村杨磊等林农创办的泸溪县金庄土鸡开发农民专业合作社利用本村沙渡溪水库周边山林面积280余亩,水面50余亩.养殖土鸡4万羽,养鱼2万余尾,年出售土鸡5万余羽,土鸡和土鸡蛋销往吉首、泸溪、沅陵、常德等地酒店、宾馆,产品供不应求。2010年合作社总收入150余万元,纯收入达到40万元,平均每亩林地养鸡增收达到800多元。

4.林畜方式

在林下放养牛、羊等牲畜,或在林下种植牧草进展养殖业。林下的青草且有良好的营养价值,同时放牧有利于强健牛、羊体质,增强抵抗力,提高其生活力和生产力。林下放养牛、羊等进展方式在泸溪

县各个乡镇都有典型。例如,武溪镇朱食洞村石旦生林下散养南江黄羊300余只,潭溪镇大成畜禽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散养南江黄羊200余只,潭溪镇楠木冲 村向巨全散养麻羊130余只。这些林下放养牛羊的方式不仅可以提高牛羊的生产力,同时,所养牲畜所产生的粪便为林木提供大量有机肥,推动树木生长,形成生物产业链。另外,县种羊场及县铁骨猪资源基地通过在林下种植牧草、圈养种羊及本县乡土品种——浦市铁骨猪,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浦市铁骨猪属于我省地方猪优良品种,具有繁殖力高、适应性强、肉质好等优良特性,市场前景广泛,2010年还获得农业部优势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

5.林蜂方式

泸溪县植物资源丰富,油茶、桠柑、油茶、桂花、山槐、野山菊等资源为进展林下养蜂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潭溪镇小陂流村民和养蜂场,长年养有意大利蜂50多箱,利用不同的花期进行异地养蜂,年产蜂蜜300余公斤,年收入12万多元,经济效益显著。另外我县武溪镇五里洲村,白沙镇红土溪村的养蜂规模分别达到了65箱和40箱.6.林特(特种养殖)方式

即利用本县丰富的林地资源进展特种养殖,包括养殖竹鼠和娃娃鱼。泸溪县的竹鼠养殖已初成规模,全县形成了以泸溪县森竹绿色产业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一批特种养殖大户。该公司竹鼠养殖常年存栏1000余只,年出售竹鼠2000多只,售价高达60元/斤。目前全县竹鼠养殖规模达20000余只,养殖企业30余家,全年总产值达到200余万元。潭溪镇朱雀洞村的鑫兴大鲵特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利用林下人工开发的溶洞,进展新兴的大鲵(娃娃鱼)养殖,开创泸溪县娃娃鱼养殖先例,现已初具规模,并获得高收益。1 经济论文 7.林游方式

以森林景观作为休闲、旅游景点景区或旅游目的地。充分利用森林资源作为休闲、游玩场所或开发农家乐。例如泸溪县的天桥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和县级的代朝山、巴斗山自然保护区等。这些地方山大林密,植被丰富,环境优良,森林覆盖率高达95%以上,其林中的负氧离子含量是城市的200倍以上,进展森林旅游前景可观。随着泸溪县森林旅游和生态旅游的进展和升温,森林农家乐也不断进展和壮大,成为一种新兴的经济方式,这也是泸溪县的一种新兴的林下经济。泸溪县军亭界渡假山庄,依托军亭界林场3万余亩的森林资源,总投资400余万元,打造目前我县最具规模的休闲农家乐。其休闲项目有烧烤、采摘果园、水库垂钓、原生态养殖体验、原始油房水碾、天然浴池、民间民俗表演、民间艺术品展览。渡假村除了接待本县游客休闲渡假外,还辐射到周边的沅陵县、吉首市等县市。2012年被授予“湖南省五星级乡村旅游景区”,是我州唯一一家获此殊荣的乡村旅游景区。洗溪镇峒底村红山果园负责人谭永峰,大学毕业后创办泸溪县红山桠柑专业合作社(公司),带动全镇9个村的林农进展果业种植,面积达1200余亩。2010年5月,还创建以自养山鸡和纯农家菜为特点的“红山柴火饭店”,成为全县农家乐休闲旅游中的佼佼者。其公司被州政府确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并被省委、省政府定为“为民办实事省级示范企业”,红山果园被省科技协会定为“湖南省先进农村科普示范基地”。据不完全统计,泸溪县现有各种森林和生态类型的农家乐,休闲农庄达40余家。

二、泸溪县林下经济进展中有着的主要不足

通过对泸溪县林下经济的调查浅析,发现目前林下经济虽然呈现欣欣向荣之势,有良好的政策环境,有进展较为成熟的方式,有一定的科技支撑,但仍有着 不少制约其进展的因素。

1.区域分布不合理

林下经济区域分布不够合理,没有统一的组织和协调。如果林下养殖在局部或者总量养殖数量失控,可能会造成动物疫病防控和生态环境受冲击等不足。生态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统筹不平衡。某些乡镇规划不合理,一味追求经济效益,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2.缺乏品牌和市场竞争力

林下经济缺乏品牌,缺乏市场竞争力,经济效益得不到长远进展.对于产品进入周边的大中城市缺少营销对策。

3.方式比较单一,缺少复合循环方式

泸溪县林下经济多是传统的单一方式,立体或者循环种养的方式少,缺乏对林下资源的综合利用。

4.缺乏标准的生产技术规模

农户缺乏统一的技术培训,造成生产上操作不合理,产量不理想。

5.大多数林下经济方式辐射效益不太显著

全县林下经济以业者基本上是各自为战,缺乏龙头带动。虽然有金庄土鸡、民和养蜂、红山果园、军亭界渡假山庄等典型示范,但还没有完成形“公司+基地+农户”的动作方式,不足以带动周围林区的共同进展。

三、泸溪县林下经济进展的对策和倡议

1.强化宣传,营造氛围

积极开展林下经济进展成效宣传,推动社会各界对林下经济进展认识的普遍提高,吸收民间资金投入,加快林下经济进展,转变林业经济增加方式,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对进展林下经济进行全面深入、广泛宣传,通过收入比较,邀请专家开展技术讲座,科普宣传,参观考察等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激发群众进展林下经济的热情。

2.出台政策,加快进展

林下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方式,在泸溪县尚处于自发的自然状态,政府要及时出台一些优惠政策,给予一定的扶持和鼓励。一是规范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建立林权交易中心和林产品专业市场,大力开展林权抵押贷款,推进森林保险,拓宽融资渠道,支持林下经济进展。二是按照性质不变、渠道多样、捆绑使用的原则,进展林下经济与农业综合开发、经济结构调整、畜牧养殖、扶贫开发、科技推广等项目相结合,在资金使用上进行有机结合,推进林下经济快速进展。

3.扶持龙头,典型带动

由于林下经济目前还不成熟,具有盲目性、探讨性和试验性,干得干不得,大多数农户在等待观望,要等到别人干出效果之后,才会纷纷效仿。因此,扶持龙头和大户,抓好典型带动很重要。一是把培育壮大产业龙头作为推进林下经济进展的突破口,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产业化进展方式,鼓励种养户搞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实施品牌战略,不断做大做强,林业、科技、农业、畜牧、扶贫等部门要各自选择2~3个种养户作为自己的基地或示范点,进行重点培育,促其上档次、成规模,催生扶强一批专业化林下经济龙头企业,带动更多的群众投身于林下经济进展。二是发现培育本地有一定经济实力和开拓精神的大户先干一步,起到龙头和典型的作用。三是筑巢引凤,招引外面有一定投资能力、看好林业进展方向,有志于进展林下经济的能人或人才。并且为他们创造宽松的进展环境,让其做大做强,起到滚雪球式的带动作用。

4.强化服务,合力推动

林下经济进展涉及各行各业,覆盖千家万户,需要众多部门精诚合作、优势互补、协调服务、形成合力。一是搞好技术服务。要整合技术服务资源,在产业选定、项目进展、产品开发及其程序操作等各个环节,有关部门要搞好送科技下乡、下村,甚至下到农户或项目,通过会议、培训、现场指导等多种策略,普及推广林下经济方面的科学技术。不断提高农民技术骨干和示范户的专业技术、技能水平。同时,密切关注林下经济科研信息和外地成功经验,搞好适宜林间种、养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和推广工作。二是搞好资金服务。县、乡财政应根据工作需要,每年列支一定的专项资金,给予重点扶持,鼓励快速进展。搞好上级扶持资金整合,在不违反项目使用范围和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与林下经济结合起来,进行整合和捆绑投入,共同推动林下经济快速进展。金融部门要将林下经济作为重点扶持对象,加大信贷支持。三是搞好市场服务。积极培育市场营销组织,成立行业协会,大力进展经纪人队伍,加强市场探讨,建立市场预警机制,使群众能够及时了解市场行情,最大限度地规避市场风险,使林下经济种(养)得好,卖得出,能得利。

参考文献:

向林荣 陈连荣等 武义县林下经济进展的调查与深思[J] 华东森林经理 2011.25(3):29~32.鲁泽广 进展林下经济实现林业可持续进展[J] 河南农业 2007(11): 45~46

[3] 董棣 泸沽湖区域内生态与经济不足的深思[ J].生态经济, 1993(5): 48~51.[4] 李金海, 胡俊, 袁定昌 进展林下经济加快首都新农村建设步伐[ J].林业经济, 2008(7): 20~ 23.[5] 邓家友 进展林下经济正当时[J] 湖南林业信息网.2011年5月6日.作者介绍:谭子幼:1974年出生,男,林业工程师,主要以事营造林和林业经济管理工作。

上一篇:夜雨寄北 李商隐-夜雨寄北赏析下一篇:中医助理医师考试诊断学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