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算》展示课教学设计(精选18篇)
1.《口算》展示课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把14、16与24、26分别看作15、25用口算试商的方法。提高试商的速度与正确率。
教学重点:把14、16与24、26分别看作15、25用口算试商的方法。教学难点:把14、16与24、26分别看作15、25用口算试商的方法。
教学关键:把14、16与24、26分别看作15、25用口算试商的方法。提高试商的速度与正确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看卡片口算。
2、口答。
14×()<116 24×()<150 16×()<120 15×()<139 25×()<182 26×()<140
二、指导练习。
1、板演:230÷25(1)审题,比较除数、被除数,题目有什么特点?
(2)议论:怎样用口算法试商?可以商几?(10个25是250,230接近250,比250少20不到一个25,所以直接商9。)
(3)归纳:今天继续学习用口算试商方法,题的特点,被除数的前两位接近除数(略小于除数)可以试用10倍同被除数比较,直接商9或商8。
2、出示:168÷26 95÷14(1)先用口算试商,说出商和余数。
(2)教师指出:有时对于14、24和16、26乘以一位数的结果,口算不一定都很熟练。我们还可以把14、16看作15来试商,把24与26看作25来试商,这样口算试商比较快。(3)结合上题把除数14看作15,除数26看作25,重新试商一遍。
(4)小结:因为14、16接近15,24、26接近25,所以当除数是14、16或24、26时,可以把它们当作15或26用口算直接求商,这样只要熟记15和25的2倍、3倍、4倍„„9倍,就能够很快地确定商。
三、作业。做练习十二的第1—10题。(9)商两、三位数的除法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7、58页上的内容,练习十三的第1—4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试商方法和计算法则,能正确、较熟练地运用试商方法计算商是两、三位数的除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下面每个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90×()<532 15×()<74 25×()<94 20×()<59 28×()<237 33×()<320
2、口算被除数是多少?
(可提出不同要求,如没有余数,余数都是7,9、13等等。)
3、板演:
做题后,由学生口述计算过程。
分析讨论:说一说这两题在计算时有什么不同?
归纳:第1题计算时,先看被除数的前一位,商1写在百位上;第2题计算时,先看被除数的前一位,不够除,看被除数的前两位,试商9写在十位上。
二、新授。
1、引言。前几节我们学习了两位数除多位数,商是一位数的除法计算,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两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商最多位数的、(板书课题。商是两、三位数的除法)
2、教学例9。768÷32(1)读题,三位数除以两位数,或两位数除多位数。
(2)32可以看作几十来试商?(用四舍法,舍去尾数,把32看成和它接近的整十数30来试商。)(3)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是怎样定商的?(除数32是两位数,先看被除数前两位76,够除,即32除76个十。
(4)商是几位数?为什么?(用32除76个十,试商2,写在十位上。)例9的第二次试商:32除128。
(5)试商用30除128,初商4,写在商的个位上。(6)把例9的竖式继续写完整。
小结:两位数除多位数先从高位除起,因为例9商是两位数,要经过两次试商。因此,要提高除法计算的正确率,必须把试商方法练得熟练又灵活。
3、教学例10。3293÷39(1)读题,四位数除以两位数,或两位数除多位数。
(2)39可以看作几十来试商?(用五入法,把39看成和它接近的整十数40来试商。)(3)除数是两位的除法是怎样定商的?(除数39是两位数,先看被除数前两位32比除数小,要看前三位329,够除,即39除329个十。
(4)商是几位数?为什么?(用39除329个十,试商8,写在商的十位上,所以商是两位数。)板书:
(5)指定学生板演把例题做完。让学生讲述。
①例10的第二次试商是多少除多少? ②商是几位数?
小结:例10两位数除多位数,也是从高位除起,因为除数是两位数,试除时要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如果比除数小,再看前三位。
三、巩固。完成教科书第57页上的“做一做”题目。
四、讨论。
把除数是两位数除法与除数是一位数除法进行比较,看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1、相同的地方:
都是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在那一位上面写商,每次除后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2、不同的地方:
(1)除数是一位数,先用除数试除被除数的前一位,如果它比除数小,再试除前两位数。(2)除数是两位数,先用除数试除被除数的前两位数,如果它比除数小,再试除前三位数。
3、讨论总结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法则。思考:(1)从哪位除起?
(2)怎样写商?
(3)余数怎样? 归纳三条: ①从被除数的()位除起,先用除数试除被除数的前()位数,如果它比除数小,再试除前()位数;
②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在那一位上面写()。③每次除后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
五、作业。做练习十二的第1—4题。
2.《口算》展示课教学设计 篇二
如今, 我们绝大部分老师把学生计算上出现的错误, 归纳为“粗心”, 其实不然, 计算上的错误就是学生基本功不扎实的体现。有的老师在分析试卷时, 对计算上的错误误认为是孩子的粗心, 这样孩子也不会引起注意, 下次又会犯同样得错误, 这难道是粗心吗?除此之外, 我们的学生由于书写方面的习惯差, 速度慢, 有时会犯一些莫名其妙的错误, 例如:有的学生把“0”写成“6”、把“7”写成了“1”、把乘号写成加号, 在做题时有时会把加法当成减法算, 甚至还有一些学生不是漏题, 就是步骤没有做完, 这样的错误往往令老师、家长都无可奈何, 只会谆谆告诫孩子要细心点、慢点。这样的呵斥总是以学生下一次的“粗心”而收场。
在计算时, 心理因素也是相当的重要。小学生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 他们往往会被其他的事物所吸引, 当他们在同一时间内, 把注意力分配到多个对象上时, 往往会顾此失彼, 丢三落四。同时小学生的记忆同成年人比还有不足, 在计算时造成“遗忘性差错”。例如:在计算2 4×5他们也会不加思索说出24×5=100, 其实他们是把它错误的看成了25×4=100, 由于两个式子相似, 没有引起他们的注意。
口算来源于生活, 只有将口算教学扎根在现实生活的土壤中, 从现实生活中吸取丰富的营养, 以儿童的视觉组织教学, 关注儿童独特的方法和口算习惯, 才能体现出它独特的魅力。根据以上因素, 我对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采取了以下的方法:
一、课堂教学中, 用生动有趣的生活情景代替枯燥无味的讲解
就拿西师版数学课本一年级下的实践活动“赶场”一课来说吧, 以学生熟悉而又喜欢的生活情境“赶场”导入, 激发了学生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实践表明, 学生对情景中的问题很感兴趣, 都积极主动参与学习, 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在此基础上, 我启发学生用心观察, 感受身边存在的数学问题。在学习过程中鼓励全体学生参与探究算法的多样性, 让学生充分交流自己的方法, 引导相互间的理解, 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意识和创新精神。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对众多方法进行比较、归类。这样既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口算能力。由于口算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 只有通过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训练, 才能逐步养成学生良好的口算习惯, 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为此, 我利用课余时间, 举行了各种形式的口算比赛活动, 如:视算、听算、抢答、同桌比赛、小组比赛、师生角色互换等多种形式, 并每周评出一位“口算之星”, 以激励学生。
二、业余时间, 让家长引导孩子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家长在孩子的学习中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我利用开家长会给家长们谈了口算的重要性, 并告诉了他们怎样把生活情境与数学知识结合起来, 利用生活情境对学生进行口算训练, 例如:乘车时, 可以数数车上有多少人, 到某个站下了多少人, 上了多少人, 现在又有多少人。还可以算算回家时, 你步行的速度等等。每个星期由学生汇报学习情况, 根据学习的效果评出“口算家庭”, 让孩子在生活中快乐的提高自己的口算能力, 同时也体会到数学的重要性。
三、平时的训练课中, 注重口算技巧的传授
口算不是机械的、呆板的计算, 口算中存在许许多多的技巧、方法、规律, 一个学生口算技巧越多越能体现这个学生的思维越活跃。在小学低年级的时候, 我教会孩子凑十法, 他们在此基础上又有了一些属于他们自己的算法, 例如:9+9, 他们先把两个数都看成10, 然后再减去2。在中段的时候, 我教会孩子们凑整, 如:25×4=100, 125×8=1000, 他们又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 如23×25他们看23里面有多少个4, 我可以知道23里面有5个4还余3, 从而就可以很快地知道23×25=575。在小学高段的时候, 我教会孩子们寻找运算中的规律、技巧。如1÷9=0.111……, 2÷9=0.222……, 3÷9=0.333……, ……, 8÷9=0.888……, 他们又在此基础上, 得出20÷9=2.222……, 32÷9=3.5 5 5……, 等等。同时我也让学生把自己平时发现的规律、技巧记下来, 大家一同分享。这样在他们口算能力提高的同时, 也培养了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3.小议课前5分钟口算训练的效果 篇三
关键词:加强练习;格式规范;总结反思
口算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是四则运算的基础,还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计算的基础,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口算能力不仅是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而且也反映了学生个体的数学素养。但是在实际的口算教学中却存在各种各样的状况,学生虽然也经常练口算,但每次口算作业完全正确的并不多。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呢?为了解决这个现实问题,2014年,我们年级组申请了基础教育科研课题:《课前5分钟口算训练》。为了研究这个课题,我们在平时工作中努力做到以课题研究的要求指导平时的教学实践,对教改实践的经验及时加以总结、交流和完善。定期进行口算测试,总结交流经验,改进方法措施。加强了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计算习惯,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分析学生口算错误的原因
1.形式简单的外表让学生视觉产生感知错误
由于计算试题本身是由一些数字和运算符号组成的,没有文字,没有情节,看起来很简单,而学生在初次感知试题时,由于形式简单对视觉产生影响,导致学生对试题感知不精细,从而造成学生在看题、计算以及抄写过程中精力不集中,心不在焉,使得大脑对所接收的试题产生错误的判断,会把计算试题中的数字、符号看错或抄错。如,把87÷3错看成78÷3,把28+28÷7错抄成28+28+7,0×1.37+1×1.3很多学生都会得出0的结果,这些都是形式简单对视觉产生的错误影响,自然结果也就算错了。
2.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造成计算的错误
例如,利用乘法分配律计算12×43,有的同学会这样计算:3×12=36,4个10×12=48个10,但36个1与48个10相加时学生容易做成乘法,即12×(40+3)=12×40×12×3。这道题出错的原因就是学生对所乘的积相加还没有完全理解,方法还没有掌握。数学中有一些性质、定律、法则等基础知识,学生只有深刻理解、牢固掌握才能正确运用。
3.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造成计算的错误
有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注意学习习惯的养成,再加上平时教师培养训练的力度不大,没能长期坚持下去,逐渐形成了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如写字速度过快,字迹潦草马虎,数字写得不规范;演算时随意在桌面上、作业本背面或课本的边缘上乱画;计算完毕后不检验等。这些不良习惯时常会导致计算出错。如有的同学把“0”写成了“6”,或计算时把“6”当成“0”,甚至有时写得既不像6也不像0。
二、提高学生口算能力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既是笔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口算是一种不借助计算工具,主要靠思维、记忆直接算出得数的计算方式,所以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打好口算的基础。为了预防学生口算出错,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几种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加强练习,运用多种形式,使学生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养成良好习惯
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计算能力的保证。然而这些好习惯不是天生具有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而是要通过长期有目的的训练才能养成。因此,从一年级开始,我们除了每天发一页口算卡以外,还进行课前5分钟的口算训练。这样坚持了两年多,效果还是明显的。比如,在2014年12月11日的全校口算比赛中,三年级共有六个班,其中四个班采纳了课前5分钟训练,而其他两个班没有进行这项训练,在此次比赛中训练过的四个班的平均分都在94分以上,得100分的人也基本上都在这四个班,而其他两个班的平均分只有82分和83分,100分的同学寥寥无几。其实,在每学期的全校期末口算比赛中,成绩也大多如此。这一切充分说明了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长期的培养和坚持不懈的练习,相信日积月累总会有进步。训练的方式有:以开火车的形式直接说出得数,对口令,夺红旗。除了在课堂上的练习之外,还可以建议孩子们在生活中进行口算练习。比如:孩子跟父母外出购物时,帮助家长口算花费的钱数等。让父母把10以内的加减算式全部做成卡片,每天练习,这样学生就不会感到口算枯燥了。
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书写工整、格式规范的良好习惯
这就需要家长和老师耐心、细致地监督和引导,在家需要家长的督促、检查、指导,在校一定要发挥好老师的引领和指导作用,老师没必要每天批改,可以抽组批改,也可以由组长批改后老师检查,要充分发挥组长的作用,这样长期坚持,学生的书写、格式规范也就自然养成了。
3.培养学生总结和反思的良好习惯
学生准备一个错题本,把平时作业中的一些错例摘录在自己的错题本上,并写出产生错误的原因和纠正的方法,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每周开展一次经验交流会,经常这样做可以吸取平时的教训,在以后的学习中避免或减少错误的产生。
总之,提高学生的口算正确率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在口算练习中逐步形成数学思想和方法,掌握算法,理解算理,形成技能、技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提高口算及计算的能力,完善教学。
参考文献:
李兴泉,李晓萍.数学课前五分钟百道口算题训练尝试[J].小学教学参考,2004(35).
4.英语展示课教学反思 篇四
在杜郎口中学听了节展示课,看到学生们精彩的展示,而且精神面貌特别好,确实很是羡慕。虽然在展示中也出现不足,但他们一遍一遍地讲解,直到得到满意的结果为止。我记得学生在讲解关于spend的用法:spend in doing sth/spend on sth 学生在举例子时混淆了,一个不行,另一个接着,直到讲清楚了。看了这一幕,想到我们的学生会是怎样呢?有时候学生对似是而非的问题时,老师连着反问两遍,有多数学生就不大声回答了,为什么呢?关键是学生对自己自信心不足。
周五在九一上了一节试卷讲评课,我事先给学生设计了预习任务,而且再而强调一定要都参与,在我刚说完就听齐伟小声说:“我不会讲”,我说各组组长负责分工。在展示时,各组虽然讲的`不是很到位,但是重在“我参与了,我展示了,我就快乐了”, 齐伟在展示时也表现的很好,赢得了同学的掌声。
5.异域风情展示课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内容: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展示课 教学目标:
1、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特点的,学习运用作者的写作方法;要注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2、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各自条件,通过多种途径尽可能多地搜集资料,以丰富对异域风情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交流学习感受,分享课外资料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诵读单元导读
教师导入:五彩斑斓的世界里,既有让我们引以为荣的祖国的锦绣河山,优秀的中华文化,也有陌生而又神秘的外国风光、异域情调。今天我们围绕“异域风情”来上一节展示课!板书:异域风情
1、出示单元导读:荷兰的田园诗情,瑞士的满眼碧绿,西班牙斗牛的匪夷所思,威尼斯的恬淡与安逸,密西西比河的秀色可餐,北极的原始和神秘……乘上文字的风帆,带你周游世界各地,定会留下最美丽的回忆。
2、指名诵读单元导读
二、师生共同进入第二版块——走进异域(意在回顾课文内容,畅谈学习感受)
1、欣赏图片回忆课文内容(课件出示)1)谈一谈语文书中的四篇课文给你留下的印象? 2)谈一谈《新语文主题阅读》中的文章留下的印象?
2、阅读分享,汇报总结
教师引入:优美的文章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异国文化的窗口。在学过的文章中,你积累了那些雅句佳段,学到了哪些写作方法?与大家分享分享。
(根据学生汇报,教师随机播放课件)
三、我们一起我进入第三板块----异彩纷呈
请同学们将自己或小组课下搜集的资料不拘一格的展示出来。(展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个人展示,有导游形式介绍,有图文结合的展示小报介绍,有的小组九人共同展示,有舞蹈、朗诵、唱歌等等。)
6.英语组预习、提升展示课设计说明 篇六
利用学生“自主探究”的心理设计学案思路。几个知识点的习得路径为:学生通过观察例句,自我归纳语言点,并能加以举一反三地运用,从而达到习得的目的。
“说”的训练主要围绕新的语言点设计,因为学英语是为了应用,除了书面语,就是口语交际,所以设计此环节第一实现应用的目的,第二使知识的学习得以适当提升。前面设计的知识点是问答日期、星期的,What day is it today? It’s Wednesday.What is the date? It’s December 14th.以及学生喜爱的科目及其原因的,Why do you like...? Because it’s....而 知识点be busy with(doing)和be strict with sb.in sth.是为谈论喜爱的老师准备的句型。围绕这些展开口语交际训练,既能巩固知识又能提升能力,而且会话训练也是学生的最爱。
“我解决不了的问题”专栏是为了体现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而遇到的困难,即难点问题,有了这样的问题,合作探究讨论时便能更加有的放矢。
预习展示课教案的说明
本节教案上不同的栏目是小组任务分配上(Assign the tasks)。知识点一共三方面,分别由三个大组展示,而每个大组都要为口语交际做准备并进行展示。这样设计是为了在互相补充、质疑、解疑、拓展而校正知识点的基础上每个人都能进行口语能力训练。
“Individual design”专栏是为了个体差异、各班学情差异等问题而设计,个性化较强。
“Self examination”专栏是老师们本堂课后的总结、得与失的反思、下节课如何改进等内容的反映。
提升展示课导学案的说明:
总体原则:循序渐进,分层有梯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所及选择展示范围。
具体说明:在预习展示课上学习了重点知识点:be busy with(doing)something和be strict with somebody in something...这些为挖掘文本、理解文本大意扫清了障碍,所以提升展示课主要设计思路为:在巩固基础的同时,重点训练能力:
1.阅读理解的能力------就文本信息回答问题;
2.拓展演绎的能力------记固定表达法,如:have math, my last class 等,从而演绎
拓展出have scienceChinese..., his first class 等等。
3.语感的练习提升能力------熟读或朗诵;
4.写作的能力------能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综合描述一些信息。
提升展示课教案的说明:
本节教案上不同的专栏仍然是小组任务分配方面。因为本节准备、展示的内容为读、诵、演和讲或述。层次分明,梯度性强,学生有选择性。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所及有选择的准备展示。
7.《口算》展示课教学设计 篇七
一、北京市体育课程教材改革实验阶段成果总结
本次活动首先在北京小学的礼堂进行了北京市体育课程教材改革实验阶段成果总结。市教委体育美育处处长甘北林就“关注全体学生身体健康, 提高中小学课堂教学质量”发表了讲话。北京市中小学部分学生体重超标和学生视力不达标的现象, 已引起市教委的重视和关注, 甘北林提出了今后的工作改进措施和重点, 包括深化中考体育考试内容和考试项目的改革。
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的樊伟老师对北京市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实验成果进行了阶段总结。北京市从2001年秋季启动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 首轮实验在11个区县的198所学校2万名一年级学生中进行。然后采取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的方式, 2004年已在除三个国家课改实验区县 (海淀、宣武、延庆) 以外的15个区县全面实施。今年, 实验已进入八年级,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 将构建北京市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新体系。
课改进程中, 首先通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抓课堂教学来提高教学质量, 并借助“义务教育质量监控与评价”项目, 从学生学业测试结果, 折射课堂教学中的问题, 掌握实际情况, 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使课堂教学研究科学、规范。
在课改中通过调研中发现有不同程度的教师不能完成低单杠、支撑跳跃、武术、韵律舞蹈、技巧等内容, 于是便将提高体育教师讲解与示范能力, 作为体育教师专业技能培训与考核的第一步。体育教师专业技能培训与考核分四个阶段进行。第1~3阶段为学校、学区 (片) 和区县级培训、考核阶段, 第4阶段为市级培训、考核, 由市教委体美处会同教科院基教研中心, 组织专家对区县进行抽查。通过三年的时间, 对现有体育教师进行市、区级的培训与考核, 并实行持证上岗制度。
2005年以来, 主要围绕“课程内容资源开发与利用”、“多种教学方式研究”、“同一内容不同教学方式的研究”、“体育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体育学科中德育实效性的研究”等专题, 进行专题课例研讨。在课程资源开发方面,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身心发展的规律等, 巧妙运用叠加、裁减、替换等方法, 创造性地处理教学内容;采取简化规则、简化技战术、降低难度要求、改造器材等方法, 对现有运动项目进行改造;加大对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资源开发与利用;根据学校的条件合理引进新兴体育运动项目, 根据学生的实际, 进行教材化处理, 使其具备教育教学因素。在选用教学方式时, 要考虑教学内容的难易度, 运动技能的复杂度, 组织教学的危险度, 以及授课类型、教学条件、学生的认知水平、体能基础等多种因素进行恰当的选择, 不能简单用一种学习方式替代其他学习方式;在实践中, 既要注重充分发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功能和价值, 又要防止将其绝对化、片面化。要将各种学习方式兼收并蓄, 合理运用。
在教学的有效性方面, 北京市下了很大的工夫, 在从“北京市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调研的数据中, 发现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学校, 以及不同性别学生群体的学业质量的问题, 对学生的学业情况和教学情况进行分析, 并以区县反馈报告的形式进行反馈, 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引领区县从各自的薄弱环节入手, 抓日常教学的实效,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在调研教师工作量方面, 通过2007年质量监控与评价测试结果显示:周课时在18节以下的教师所教学生的得分率显著高于18节以上的教师, 且教师课时越多, 学生的得分率越低。由此可见, 体育教师的课时过多对课堂教学质量已产生负面影响。通过对日常教学的观察, 这一问题已日渐严重。若根本问题得不到解决, 提高日常教学质量会有很大难度, 希望能引起教育行政部门的注意, 并呼吁北京市尽快出台相关政策, 适当减少体育教师的每周课时量。针对课堂安全问题影响着教学内容的问题, 建议市人大立法部门将《中小学生人身伤害事故预防与处理条例》上升至法律条款。若能有法可依, 既能引起体育教师高度重视, 又能打消体育教师的顾虑;健全保险制度、建立社会保障赔偿基金, 既能使得受害者得到应有赔偿, 又能使学校及体育教师摆脱不必要的纠缠。
二、教学观摩展示
教学观摩展示活动在北京小学的室内体育馆进行。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的目的主要是总结北京市8年来小学体育教学改革式样的阶段性成果, 进一步明确推进体育课改的工作思路;总结经验, 正视困难, 并针对课改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建议。首先由北京小学的学生展示了花式跳绳、花式篮球表演。教学观摩展示由来自海淀、宣武、昌平区的三位青年教师, 在观摩现场展示了“仰卧推起成桥”、“助跑几步, 单脚起跳摸高”、“有人扶持手倒立”。现场展示的三节体育课均在2007年北京市中小学生体育教学评优活动中获得一等奖。本次观摩课质量较高, 受到与会人员和教师的好评。如:中关村二小王金良老师的“仰卧推起成桥”一课, 属于异地授课, 该老师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比较到位, 教法步骤层次比较清楚, 通过多样的游戏方法练习推手、顶髋、蹬地, 使身体拉满弓成“桥”, 在游戏中完成教学任务 (如图所示) , 并且在游戏中让学生发现问题, 激发学生的锻炼热情, 因而学生的动作完成得也较好。
8.展示课,展示的是什么 篇八
“你别抢啊!”“老师,他抢我的礼物!”另外有几个孩子紧紧抓着圣诞老人的礼物袋在挣抢里面的礼物。
“同学们,同学们,圣诞老人给我们礼物,我们应该怎样说啊?别忘了礼貌,说‘谢谢’圣诞老人!”老师声嘶力竭地在下课的音乐声中和学生们的争吵声中想要重新整顿课堂纪律,让学生以“谢谢”,给这节课画上完美的句号。
“圣诞老人不是走了吗?”有个女孩大声说。
大家一看,是啊,那个扮演圣诞老人的女孩已经回自己的班去上课了。
这是在一所有名的实验小学上的一节班主任的展示班会课。学校安排了一个大教室,一位好老师,给各区、县赶来的班主任们展示了一节“漂亮”的班会课——“福娃迎春”。显然,王老师的课经过了精心设计,包括每个孩子的每句话都有事先设计好的台词。
课由一男一女两名小主持人贯穿始终。
主持人:“春到、福到,福娃到了,小朋友想不想与福娃交朋友啊?”
全体学生大声地说:“想!”
于是五位扮演福娃的学生出场,亲切地与小朋友打招呼并一一作了自我介绍:礼仪、勤学、爱心、环保、巧手福娃。
福娃:“大家愿意与我们交朋友吗?”
全体学生:“愿意!”
王老师播放“找朋友”的歌,小朋友立刻自动与福娃一起跳舞,并在音乐结束的时候已各自围绕一个福娃分成5个小组重组了座位。
主持人:“现在福娃和小朋友都成为了好朋友,他们要给大家表演节目呢,大家说好不好啊?”
全体学生:“好!”
环保福娃:“我给大家带来了环保拍手歌。”
环保组集体表演,其他学生拍手配合。接着是爱心福娃在视频的配合下带唱手语歌“感恩的心”;礼仪福娃表演情景剧带小朋友去福利院,给老奶奶让座、唱歌、跳舞送对联和“福”字等;勤学福娃介绍各地过年习俗:幻灯出示埃及、意大利、德国等各国国旗,让学生猜,然后介绍他们的过年习俗(当然学生一猜就中,习俗介绍如数家珍);巧手福娃展示中国结、剪纸窗花等作品并给乡下的爷爷、美国的妹妹打电话,吹笛子拜年。
主持人:“新年到了,新年到了!让我们把祝福也带给其他的人吧!”
于是老师播放“铃儿响叮当”的音乐,每个小朋友都拿出事先准备好的贺卡,写下自己的新年祝福,在六年级两位大姐姐的帮助下把贺卡贴上新年树。
这时,圣诞老人出现(由高年级一名学生扮演)。
圣诞老人:“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要给大家送礼物了!等钟敲完十二下再睁开!”
全班学生闭眼,钟敲了12下,圣诞老人给每个组分一个袜子袋,里面装了各种不同的礼物。到这里,各个环节紧紧相扣,起承转合顺理成章,整个教学环节非常顺利,老师几乎没有说一句话,只是站在讲台上,根据情节需要播放课件,过程全都由两个主持人组织进行,离下课还有2分钟,这时老师的脸上已经露出了满意的微笑。突然,意外的一幕发生了,由于教师没有想到因为礼物不同,又让小朋友自选,会出现学生抢礼物、调换礼物、交换不遂等矛盾,又因为礼物是学生课前没有看到过的,感到十分新奇,就顾自己开始玩礼物、吃礼物,再也不听老师指挥了,纪律出现混乱状态。但老师设计的要谢谢圣诞老人这一环还没有做好,下课铃声已经响了,王老师扯着嗓子喊了好几声,学生才陆陆续续敷衍着说:“谢谢!”但这时,那位扮演圣诞老人的学生已经着急地回自己的班级准备下节课去了。老师无奈,赶紧让学生跑出去找回了圣诞老人。
圣诞老人:“由于圣诞老人看大家这么开心,忍不住又回来了!”
全体学生大喊:“谢谢圣诞老人!”
很明显,这是一堂表演型的课。这样的课是经过“导演”和“演员”反复排演,千锤百炼,“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整堂课,学生们配合的极好,那么长的歌词都能记住,那么复杂的手语都能做出,那么难的题目都能对答如流,给人一种非常完美的印象。
我由此陷入了深思,展示课,究竟应该展示什么?
熟悉中小学教学的人都清楚,许多教师在上展示课时,往往会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上精雕细琢,除了要使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外,还要处理好教学的各个环节,既要有引人入胜的开头,又要有高潮迭起的中场,还要有画龙点睛的结尾,少了哪一个环节都不行。许多教师已经习惯了按照事先准备好的教案上课,这些教案都是精心设计的,而且要花费老师大量的时间和心血,几乎可以说是全体动员。上课老师就拿着“集体智慧的结晶”按部就班,严格按照设计好的程序进行。一堂被领导赞赏、非常精彩的“好课”,往往是表面热闹纷呈、学生积极参与,而实际上还是教师一个人在唱“独角戏”,不管学生们怎样“自主”,幕后老板还是老师。
究其根源,我想原因有三:
一、教师课堂目标定位的错误
教师对于展示课,首先想到的是来听课的领导和同行,要怎样符合他们的口味,迎合他们的评价。所以他预设的课堂目标是怎样成功地“展示”一堂课,为此,他过于强调课堂教学过程的预先设定性、计划性和规定性,而忽视课堂教学过程的多变性、差异性、具体性等动态生成特征,导致课堂教学实质上的模式单一和僵化。的确,教师需要预设教学目标,但在预设目标的时候,不能确定了程序,然后机械地去实行,应该结合这堂课的具体内容,以过程、方法为主线,以探索性的、体验性的、过程性的目标作为主线,然后将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渗透在其中,学生是活的,如果为了展示而表演,可以预见的是,教学的价值被大大削弱了,教育的功能被极端异化了,这样的教育还有怎样的价值呢?为了展示而作秀,让学生成为了非常优秀的“演员”,这又是谁的悲哀和不幸?
二、教师对新课标理解的偏差
教师理解课标规定“教材内容的组织应多样、生动”,就把它理解为上课尤其是班会课,就必须要有各种内容,要热闹纷呈,学生看上去都在唱啊、跳啊、说啊、演啊,那才是成功的。但他忽视了课标的另外一个方面要“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要“有利于学生探究,并提出观察、实验、操作、调查、讨论的建议”,学生在老师的安排下进行各种表演,既不利于其身心发展,更别说能主动探究并提出建议了。
另外,教师在整堂课什么话都不说,都由两个主持人进行,就认为是“课堂要以学生为主”的体现,虽然这堂课上老师没有发表任何言论,但在为这堂课的彩排中,教师早已把任何一个具体任务都落实到个人了,主持人说完一句台词后,立刻学生A吹笛子了,接着学生B弹琴了,此时学生已经如流水线上的木偶被安排好了出场次序,当然课上老师不需要再交代什么了。
新课标所指的“丰富、多样、生动”,都是围绕促进学生由内而发的“主动探究”而服务的,脱离了学生的主动性,再多的花样,都是表面的风光。
三、教师的学生观还没有真正转变
传统学生观把学生当作物或成人的附庸,在教师的“灌输”下被“塑造”,在教师的要求下被教育,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教师不相信学生具有创造潜能不相信学生能主动发展,课上一味地按照既定教案来框架学生的行为。教师心里没有学生,不能真正“倾听”学生,没有与学生展开真正的“对话”,这样学生的参与也只能是限于表面上的热闹。
更有甚者,为了展示课的顺利进行,特意借来别班的学生,剥夺了他们正常上课的权力,这显然失去了教育应有的价值和意义,甚至对于正常的教育来说是有害的,打破了既定的教学计划,扰乱了系统教育的教学秩序。教育是需要用心经营的事业,如此表面灵光的作秀,难免要助长教育领域的形式主义及弄虚作假的歪风邪气,而学校一再强调并把诚信教育纳入学校德育工作中,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导学生要诚实守信,自身却如此这般作为,这无疑是绝妙的讽刺。
不可否认,在某种程度上,展示课是教师自身专业水平的一种展示,也是学校形象、品牌、办学思想等各方面综合素质的展示。但出现这样一种“展示课”,决非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也不利于教师自身的光辉形象,更不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一堂预设得太过精致的课,一堂准备得太过充分的课,当它展示出来的时候给听课者除了作秀的感觉,其他还有什么呢?正如有评论指出的,展示课的作秀之风是一种畸形的教育现象,无论对学生本身的学习状态,还是对学校的整个教学秩序,都有害无益。
展示课,究竟应该展示什么……
9.《口算》展示课教学设计 篇九
《岩石会改变模样吗》教学设计
执教:温州市瓯海区潘桥一小 谢晓静 教材版本: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
本课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3课,本课把探索岩石破碎的原因作为认识这种外力作用引起地形地貌变化的开始。教材主要由“探索岩石变化的原因”和“风化作用改变了地形地貌”两部分的探究活动组成。第一部分:探索岩石变化的原因”。教材中用图片和简单的文字介绍了实验的方法。实验分别是冷和热的作用、流水的作用、植物的作用、动物的活动。第二部分:认识风化。教材要求学生能用简单的流程图或文字、图画表示这个过程。教材最后还安排了拓展活动是调查家乡特殊的地质景观及地形形成的原因,目的是让学生对风化作用改变地形地貌有更多的了解。
学生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对于大自然充满了好奇心,经过了前面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于地表地形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在平时知识积累中,他们对于岩石以及岩石的形成也具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只是这种感性的认识还没有上升到一定的理性认识的高度,没有形成一定的科学概念。因此,本课的学习,学生具有一定的基础,可以在他们自身的努力和探究下,在实验和学习中构成一定的科学概念。
设计理念:
在本课教学中,我们希望利用学生对岩石与生俱来的兴趣,通过老师的引领,通过学生的科学探究,利用 “冷热的作用”和“流水的作用”两个模拟实验,同时整合利用各种学习途径,经历多通道经历岩石变化原因的探究过程,多角度寻找支持自己解释的证据,培养学生的推理、求证意识。同时在探索岩石变化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岩石在大气、水、生物等长期联合作用下会发生风化现象。
2、风化作用会改变地球上的地形地貌,但这种变化是在缓慢的过程中进行的。
过程与方法:
1、根据岩石变化的特点,做冷热变化、流水等对岩石影响的模拟实验,尝试推测岩石变化的原因。
2、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想象并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3、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来描述实验中的现象。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过程与方法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
2、欣赏自然界岩石变化形成的景观,获得美的体验。
3、建立自然界的事物在不断变化着的观点。
教学重点:通过模拟实验,求证冷热变化、流水等对岩石的影响。教学难点: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想象并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教学准备:酒精灯、水、镊子、岩石、玻璃瓶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一)谈话引导主题:同学们,我们在哪里见过岩石?你印象最深刻的岩石是什么样子的?学生描述。
(二)图片引领观察:教师课件出示连续六天拍摄的一组岩石的照片:要求学生先观察,这6天里,这块岩石的模样有没有发生改变?学生观察汇报。
(三)触发学生矛盾:那7天后呢?8天后呢?模样会改变吗?那八年后呢?八百年后呢?八千年后呢?
(四)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岩石又改变模样了呢?这其中,什么发生了改变?(板书)
(五)激活实验动机:是不是这些因素作用下,岩石模样就会发生改变呢?(板书)就这样一直争论下去?(由学生提出实验求证)
二、实验求证
(一)冷热实验
1、我们就用这块小石头模拟校园里的岩石(出示小石头),那阳光和雨水用什么代替?
2、你打算怎么做这个实验?
3、讲解实验单的填写。
4、课件出示温馨提示。
5、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6、汇报实验收获。教师相机追问:你观察到的现象是什么样的?如果继续实验下去,这块小石头又会变成什么样?你为什么会这么认为呢?
7、小结:这些现象告诉你一些什么信息呢?
(二)水流摩擦实验
1、过渡:当然,咱们这块岩石在雨水的冲刷下,肯定还会受到水的摩擦和冲击,那么岩石会不会因此改变模样呢?我们照样通过模拟实验来验证一下。
2、怎么去做这个实验?
3、温馨提示:同样的,我们也需要完成这张实验单,通过刚才实验得到的经验,你觉得做这个实验你有什么建议给大家,这个温馨提示请你来提。
4、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5、汇报实验收获。教师相机追问:你又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如果继续实验下去,这块小石头又会变成什么样?你为什么会这么认为呢?
6、小结:这个实验,又告诉你什么信息?
(三)实验总结
1、课堂当中,我们用短短的几分钟时间去模拟了岩石受冷热、水流摩擦影响后发生的现象,现在让我们重新回到大自然当中,现在你认为这块岩石在这六天里,它的模样发生改变了吗?那为什么难以发现它的变化?如果经过很长时间以后,它又会发生什么变化?你这么推测的依据是什么?
2、是啊,这种变化是细微的,缓慢的,不明显,有时候甚至无法用肉眼直接观察出来。但这也是一种改变。试想,现在是六天的时间,那经过六年后,六百年后,当这种变化经过时间的累积以后,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另外的一番情景了。
三、推测与解释
(一)课件展示另外一些岩石的图片。它们以前长这个样子吗?
(二)科学推理:联系刚才的实验,说一说这块岩石是怎么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
(三)在你们的讲述中,还有什么因素也能使岩石的模样发生改变?学生讲述,教师板书。(教师相机出示“石生树”图片:这棵树长在什么地方?一直长,岩石会怎样变化?植物的根也能改变岩石的模样。另外,动物、大气污染等对岩石的破坏也很厉害,大家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设计模拟实验验证其它因素对岩石的作用。
(四)明确风化概念: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四、实践强化
(一)再次出示六张照片,留白第七张照片,问学生:如果真在800年后拍到了这块岩石的第七张照片,你觉得会是怎样的画面?请你画一画!这么画,你的理由是什么?
(二)学了今天这堂课,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上课教师个人简介:
谢晓静,女,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任教于温州市瓯海区潘桥一小,2001年,她以《空气在哪里》一课代表温州市参加省优质课评比,获一等奖。温州市科学骨干教师、瓯海区第二轮名师、瓯海区教坛新秀、课改之星。从教十余年,分别在省、市、区各类论文、案例比赛中获奖共40余次;多次应邀在省、市、区级做观摩教学;近年来主持《小学自然教学中科学基础启蒙教育之研究》、《问题意识的培养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实践研究》、《立足农村教育现状,强化家校同向合作,优化学生学习环境》、《重视课内外的有机整合,延伸小学生的探究空间》等省、市级课题,更荣获19届浙江省“春蚕奖”称号。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
执教:舟山市定海小学
袁优红
教材版本: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
● 教材分析
《谁先迎来黎明》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第4课时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认识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基础上,对地球自转方向和时区的探究,其中,地球自转方向是本课的探究重点。教材的内容分成四个部分:
1、提出问题:谁先迎来黎明?
2、模拟实验:地球自转方向不同,迎来“黎明”的时间先后就不相同?
3、探究地球自转的方向?
4、认识世界时区图。第一部分直接让学生在中国行政地区图中观察北京和乌鲁木齐的地理位置,明确黎明迎来的时间与各地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开门见山。第二部分用地球仪和手电筒模拟观察各地迎来黎明的先后顺序,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地球自转方向不同迎来“黎明”的时间会不同,很自然进入“地球自转方向究竟是怎样的” 探究。第三部分在地球自转方向的探究中,通过让学生建立相对运动概念,根据天体的周日视运动来认识地球的自转方向。第四部分希望学生能够关注到地球仪上的经线,并且能够根据不同地区的经线差来计算两地的时差。这实际上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地球自转方向及地球自转周期的知识来解决,是有一定难度的。
● 教学设计
?
教学目标
1、知道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地球自转而发生的现象,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逆时针或自西向东;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不同地区所处的经度差决定了地区之间的时差。
2、通过回忆生活经验和亲身体验,理解相对运动,并用来解释太阳等天体的视运动;根据天体视运动的方向推导地球自转的方向。
3、初步知道因参照物的不同,对物体的运动需要从多角度去认识,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认真思考分析的能力和小组合作精神。
?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探究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逆时针或自西向东。
2、难点:世界时区图的认识。
?
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地球仪一个、手电筒一只、世界时区图一张。
教师准备:世界时区图一张、转椅一把、课件。
?
教学过程:
一、课件导入
1、我们祖国历史悠久,风景优美,老师搜集了两个城市的一些照片与大家共同分享。欣赏完后,请说一说是什么城市?(北京、乌鲁木齐)
2、你们知道这两个城市分别在我国的什么位置吗?我们可以通过地图来观察一下。我们还可以在地球仪上找到这两个城市的位置。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地球在不停的自转,由此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那这两个城市,每天迎来黎明的时间先后一样吗?哪个城市会先迎来黎明呢?
二、模拟实验: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
1、模拟实验
2、汇报:地球在自转的过程中,北京和乌鲁木齐迎来黎明的时间先后顺序是怎样的?为什么会出现两种情况?
3、但是地球自转的方向不可能有两种,究竟是怎样的呢?让我们继续研究。
三、理解相对运动,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
1、为了帮助我们研究,我们先来回忆与感受几个生活中常见的几种运动现象,看看有什么规律?
(1)乘在向前行驶的汽车上,看到外面的景物是怎样的运动的?
(2)乘在向后倒退的汽车上,看到外面的景物是怎样运动的?
(3)乘坐旋转木马,大转盘,看到外面的景物是怎样运动的?
你们能得出什么规律呢?每个同学把规律记录到记录单二中。
科学记录单二
上面的几种运动现象,我们能得出的规律是:
(4)推想:乘上转椅,看到周围的景物是在顺时针旋转,你的转椅应该往哪个方向旋转?为什么?再请几位学生在转椅上体验。
(5)现在我们假想这是一把地球大转椅,我们每天看到地球周围有哪些星体在运动,它们的运动方向如何?(自东向西),由此,你们推断地球的自转方向是怎样的?(自西向东)
四、认识世界时区图
1、确定了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现在你们能判断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再次让地球仪自转起来。
2、北京和乌鲁木齐迎来黎明的时间相差几小时呢?也就是说,北京迎来黎明了,乌鲁木齐要再过几小时才能迎来黎明呢?
3、这个问题我们请世界时区图来帮助我们解决。出示世界时区图。从图上观察:北京和乌鲁木齐日出的时间相差几小时?
4、介绍世界时区图:为什么世界时区图可以帮助我们算出各个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相差了多少呢?(它到底是怎样的一副图呢?)
五、课堂总结
总结地球运动的几个特点:运动方向和方式、周期、证明地球自转的证据。
上课教师个人简介:
袁优红,女,大学本科学历,于1993年参加工作开始一直致力于小学科学(自然、常识)教学,市教育学会小学科学分会常务理事,区小学科学学会副会长。2007年获全国小学科学优质课一等奖,全国小学科学教学先进个人、省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市课堂教学能手、市德育先进工作者、区先进工作生产者、骨干教师等荣誉称号。教学中,以踏实、求真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以学生为本”,力求让学生全面主动探究实现科学素养的培养。担任各级公开课、观摩课达30多节次,在省小学科学教材培训上作讲座,所撰写的论文、案例在全国、省、市、区多次获奖或发表,优质课连续四届获市一等奖。辅导学生参加科技实践活动获省青少年科技创新一等奖,辅导学生撰写的科学小论文在《研究性丛书》中发表。主持、参与《小学科学自主—合作—探究》、《小学科学教育灵魂——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德育之探索》、《大班额教学班中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等课题的研究,分别在省、市获奖。
浙江省优质课一等奖课堂教学展示活动
《月相变化》教学设计
执教:台州市椒江区实验小学 林志 教材版本: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
一、教材分析
月相变化学生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在先前的学习中,学生对月球以及月球的运动又有哪些知识储备?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看到过月亮是有圆缺变化的,能够知道农历十五是满月。在上一节课学习中也了解了月球是自身不会发光的,我们所看到的月光是月球反射的太阳光;月球在绕着地球逆时针运行等。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到月相是变化的,变化是又规律性的。学生根据生活中的记忆,画出月相的变化,再通过小组以及全班的交流比较,初步了解月相变化的规律。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让学生初步认识月相变化跟月球不发光有关,跟太阳照射有关,跟月球在围绕地球公转有关,同时通过模拟实验,对原先的月相变化规律进行一次检验。
对月相变化的规律的认识,要让学生真正形成,仅仅靠记忆画和模拟实验只能算是“纸上谈兵”,真实的记录是最具有说服力的,这对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方法是有利的。促进学生开展课后观察活动,一方面要对学生的课后观察活动进行指导,让学生明了做什么,怎么做。另一方面,在课堂中留下争议的问题,需要学生用事实去确定。
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
2、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过程与方法:
1、持续地观察月相的变化过程。
2、根据已有的现象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而做出假设,同时能在小组学习中收集整理别人的观点,并且根据一定的事实对自己的假设进行调整。
3、初步学习利用模型来解释自然现象。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坚持记录的习惯。
2、初步形成观察月相的兴趣。
【教学重点】月相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亮面在右侧;下半月由圆到缺,亮面在左侧。【教学难点】要求学生持续一个月进行观察,在观察过程中详细记录月相的形状和相应的农历时间。
【教学准备】
上半月月相绘制图、模拟实验记录图、模拟月球的黑白球等。【教学过程】
(一)画月相
1、苏轼的《水调歌头》引入,引出月相话题。(圆缺变化)
2、出示月相的若干个照片,使学生了解圆缺变化中看到的亮的部分是月球反射太阳光的结果。
3、学生画一个印象中的月相。
4、提问:所画的这些月相都真实出现过吗?
(二)月相的规律
1、提问:这些月相的出现是否存在一定的先后持续?
2、每生画一组农历上半月的月相图。
3、在小组中先讨论交流:所画的月相规律是否都一样?有哪些不同之处?
4、全班交流,达成对月相规律的初步共识。
(由缺到圆,亮面的方向、位置,初七八后明暗交界处是凸还是凹)
5、讨论:农历下半月的月相规律
6、小结:指出学生对月相规律还存在的不同意见,并指明这些月相是大家凭平时的印象得出的结果,并不是对月相进行观察记录的结果。
(三)模拟月相变化
1、学生带着以下三组问题自学书本“模拟月相变化”P49大标题开始到P50第一自然段。
⑴用什么模拟月球、地球上观察月相的人?还要模拟什么?
⑵月球是如何运动的?
⑶进行模拟月球运动的同学在进行“运动”时要注意哪些?
2、讨论交流上述三组问题,重点强调“模拟月球运动的同学进行‘运行’时要注意什么”。
3、分小组内进行月相模拟活动,观察者记录观察到的“月相”。
4、根据模拟实验的记录结果,重新认识月相变化的规律,纠正前面所画月相规律图中存在的问题。
5、小结:月相模拟实验不能等同真实的月相。
(四)课后观察月相
1、在课堂内我们无法观察到真实的月相,只有记录下真实的月相才最具有说服力。
2、引导学生确定观察月相的时间,清晨或傍晚观察月相。
3、思考讨论:观察月相,主要观察记录月相的哪些内容?
4、引导学生了解月相的记录内容:月相的形状、亮面的朝向、月相的位置、月相的农历时间、以及观察时的具体时刻等。
5、说说在观察过程中,可能会有哪些问题或困难。
上课教师个人简介:
林志,男,1976年6月10日出生,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任教于台州市椒江区实验小学,校科学教研组组长,台州市椒江区教研大组成员。自1996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担任科学(自然、常识)学科的教学工作,本着“让孩子们快乐地学习”的信条,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轻松地学习。2006年执教的《蜡烛能燃烧多久》在浙江省首届小学科学新生代课堂教学展示活动获一等奖,1999年获台州市优质课评比一等奖。近年来主持(参与)了多个科学教学课题的研究,撰写的论文、案例已有近10篇在市级以上发表、获奖。制作的CAI课件多次在省、市级评比中获奖,其中一个作品省电教馆发行的“优秀课件集锦”。2007年——2008年被选拔为浙江省中小学骨干教师高级访问学者。
浙江省优质课一等奖课堂教学展示活动
《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教学设计
执教:衢州市柯城区鹿鸣小学
陈芬红
教
材: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
《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是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教材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的第二课。地球表面的形态是复杂多样的,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变化的原因:一个是地球内部的力量,主要由地球内能所引起的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在其作用力下创造了地表形态的基本轮廓,即海陆的分异和大的地形起伏;另一个是地球外部的力量,主要是指地表受太阳能和外力作用而产生的各种作用,如风化、流水、冰川、海流、波浪、潮汐以及风力等的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等。
本课内容主要分为“火山和地震”、“地球内部的运动”两部分,主要通过火山和地震的事例来认识地球内部的力量是如何改变地形地貌的。火山和地震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话题,特别是今年的汶川大地震让学生对地震有了较为直观的认识,然而对火山和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又是怎样改变地形地貌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等知识则是学生所欠缺的。本课主要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重点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直观地感受到地球内部运动会造成火山和地震以及地形地貌的变化。教学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基础上进行的。在教学中,主要通过火山地震等现象寻找原因,从而认识地球内部运动改变地形地貌的事实。由于地球内部运动对于学生来说是难以察觉的,在具体的教学方式上,本课主要通过是资料阅读、讨论交流和模拟实验等方式进行,特别是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本课在设计时采用模拟实验与多媒体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地球内部运动改变地形地貌。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
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
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
地球表面的变化有时是迅猛激烈的,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的。
过程与方法
阅读资料,了解火山和地震是怎样改变地形地貌的;
做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想象和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的,地形地貌也是不断变化的;
了解地震避险自救常识,增强避震的意识。
教学重点
地球内部的运动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是迅猛激烈的,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的。
教学难点
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板块运动,板块运动影响和改变着地形地貌。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资料、板块平移学具等。
演示材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形地貌
1、地球表面有哪些地形地貌?这些地形地貌是不是永远不变的?
2、观察四川省北川县地震前后对比图,感受地震使北川地形地貌发生的变化。
3、借助多媒体资料认识火山也能使地形地貌发生变化。
4、讨论:火山和地震会使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二、地球内部运动与地形变化关系
1、尝试解析:是什么原因引起火山和地震的?
2、教师讲解: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球内部分地壳、地幔、地核三层。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越高,压力也越大。地球的深部物质就像一锅煮热的粥,在不断的运动,促使地球的表层运动,造成地球表层的变化。
3、了解板块构造学说
(1)课件演示地表六大板块的构成。
(2)地球深部物质的不断运动,会对板块造成什么影响?
(3)观看模拟实验录像:用两张纸表示两大板块,把两张纸靠紧平放在水面上,再用一根吸管插入水底,向两纸中间吹气,使水运动起来,表示地球深部不断运动的物质。多媒体演示板块分离形成裂谷、海洋的过程。
(4)做板块碰撞、平移的模拟实验。
模拟实验一:用两本科学书表示两个大陆板块,把两本书平放在桌面,模拟板块碰撞,观察书本的变化。图片展示雄伟的喜马拉雅山脉,体会大陆板块相互碰撞形成山脉。
模拟实验二:用泡沫块模拟两大板块的上下、水平移动,观察地形发生什么变化?如抬升的地方会形成山脉或高原,河流会形成瀑布等。
4、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的,造成地球表面的地形也在不断变化。猜测未来的喜马拉雅山脉、东非大裂谷将会发生什么变化?
三、总结延伸
1、小结所学知识并揭示课题。
2、避震知识介绍。
上课教师个人简介:
陈芬红,女,1976年出生,中共党员,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现为衢州市柯城区鹿鸣小学科学教师。自1995年毕业以来,一直从事小学科学教学,曾获柯城区第八届教坛新秀,浙江省首届“新生代”(小学科学)教师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市、区优质课一等奖;多次承担市、区教学观摩课及送教活动;有多篇教学论文在省、市、区各级比赛中获奖。
浙江省优质课一等奖课堂教学展示活动 《我们来造“环形山”》教学设计
执教者:浙江省龙泉市教研室 陈永飞 教材: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六年级下册
教材分析
“我们来造环形山”是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的第三课。让学生造环形山,是让学生以模拟实验的方式来探究环形山的成因。本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用造“环形山”的活动来帮助他们认识环形山,重点不是让学生真正找到环形山的形成原因,而是如何造一个相似的“环形山”,在“造山”过程中有所思,有所悟,能做出有根据的推测。通过一个有趣味的活动——造环形山,让学生在造环形山模型过程中,对环形山的成因展开探究。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月球地形的最大特征就是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环形山;月球上环形山的成因有多种不同的解释。
2、过程与方法:认识月球表面环形山的特点;能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推测环形山的成因;经历月球环形山的模拟实验过程;了解有关月球环形山的成因的假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大胆地想像,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能够合理地运用多种手段,创造性地制作“环形山”;在造“环形山”的过程中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实验方案的重要性以及意识到模拟实验和推测与客观真实是有一定的差距的。
教学重点、难点
环形山是月球地形的主要特征。建造月球环形山的模型,并提出有根据的推测。
教学准备
沙、石子、玻璃球、注射器等。
教学过程
一、认识环形山
1、呈现图片:这里有一张月球表面的图片,我们一起来看看,从中你观察到了什么?
2、播放视频:这里还有一小段有关月球环形山的短片,我们一起来看看,看的过程中请你留意一下,月球上的环形山都有些什么特点?
二、模拟造环形山
1、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月球环形山的这些特点,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模拟造环形山,看一看,哪个小组造出的山跟月球上的环形山最相似?
2、分小组讨论:那你们又会怎样去造“环形山”呢,你有多少种造山的方法呢?
3、模拟方法的选择:看来同学们很有方法,在这些模拟方法中,你认为哪几个是比较符合月球的实际情况的?
4、同学生又需要哪些模拟实验材料呢?
5、指导模拟实验的注意事项:怎么样做好这个实验,才使得我们造出的“环形山”和月球上环形山的特点比较符合?
6、分小组造“环形山”。
7、师生评价“环形山”。
三、交流,并提出环形山成因的假说
1、交流:哪个小组愿意来说说,你们小组是用什么方法来造环形山的?在造“环形山”的过程中,有什么发现?
2、提出假说:你现在是否能推测一下环形山的成因了呢?你推测的依据又是什么?
3、如果让你到月球上去考察,你认为有哪些证据是需要进一步去寻找的?
四、呈现有关环形山成因的资料
1、老师这里还收集到了一些有关环形山成因的资料,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2、环形山的成因你了解了吗?
3、科学家提出假说时用了哪些证据?
4、我这里还有一点有关环形山成因的影视资料,我们一起来看看。
5、你需要重新修改你的推测吗?如果需要,主要修改什么?
6、是的,科学家对环形山的形成也只是一种猜想。他们也还在不断的寻求证据,证明这种猜想。我想总有一天,科学家会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课后,同学们也可以继续找资料,求证我们的猜想。
上课教师个人简介:
10.语文学科教学展示课之听课反思 篇十
小学语文六年级杨霞
2013年10月份是我从事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的第二个月,作为新教师的我有幸观看、聆听了我校优秀语文教师的上课风采,10月15日下午第五、六、七节课,米世蓉老师《北京》,闵涛老师《ie üeer》,郭德勤老师《巨人的花园》这三堂公开课让我领略了小学教师课堂的精心设计、环节新颖、师生间的活跃氛围,10月22日下午第五、七、八节课,朱世平老师《只有一个地球》,胡志兰老师《走一步,再走一步》,夏兰老师《秋天》这三堂课让我感受了小学高段、初中老师的博学多识、语文精练、课堂张弛有度。老实说,这次展示课给了我许多启发,作为才步入新岗位的新教师,结合我这两个月在教学中的一些问题,谈一谈我的心得体会。
一、尽心备课、打磨课本。新教师对课本重难点、课堂教学设计的把握、拿捏、掌握程度完全没有老教师的独到、有经验。让我觉得自己很惭愧的是这些有经验、在语文学科中有着建树的老师在备课中都是精心设计、细心准备。而我却在这方面做得不足,备课只是单一的翻翻教案、网上查查相关资料,主要依据课本进行备课。我拜读了我校上展示课老师的教案,各位老师的教案各有千秋,从教案中,可以看出,老师精心设计、教案独具匠心。特别是夏兰老师《秋天》教案,真的让我领略了优秀老师教案的风采,夏兰老师教案由预习案、导入、找词绘春、读诗感秋、品诗言秋、写诗颂秋、课外拓展、作业布置组成。从这个流程中,我们清晰、明确地感受了夏老师为这次展
示课时精心准备,刻苦专研教材,明确教学目标。夏老师从所在班的具体学习情况,采用新颖、独特的教学流程,真的让我受益匪浅。
二、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注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从事教师行业,我们同事之间讨论的最多的问题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老师在课堂中只是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课堂上应该让学生自由畅谈, 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应该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分享自己喜欢的声音。如何实施学生的主体地位?一直困扰我许久。听课这次展示课,我学到了:朱世平老师用辩论赛的形式,米世蓉老师采用同桌交流的形式,闵涛老师课堂形式多样、环节新颖,胡志兰老师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采用多种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师的课堂效率。
三、语文课文需要反复朗读。好的文章是用来读的, 无论是诗歌、拼音、还是阅读, 老师都应该把朗读当作理解文章的必要途径, 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体会文章的感情色彩,借助朗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米世蓉老师在讲《北京》一课时,采用开火车读课文、小组合作读课文、分角色读课文,郭德勤老师在讲《巨人的花园》时,重点叫学生朗读文章中重点段落,夏兰老师《秋天》这首现代诗,在整个课堂中学生的朗朗读书声一直未停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朗读、点评、再读培养学生体会语言的魅力, 让学生从朗读中也深刻理解了文章的内涵。
11.让初中语文展示课“活”起来 篇十一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0B-
0070-01
推行多年的“展示课”在逐步尝试和推行的过程中开始出现一些问题,如80%~90%以上的学生成为无所事事的课堂“看客”和“听众”;本该灵活、机动的课堂因被程序化、程式化的东西所掩盖而毫无生趣;看似有生命力的、活动的教学模式实际上在教师和学生的按部就班中呈现出令人窒息的静止状态。我认为,有必要对初中语文课堂展示课的“活”及时做一个“会诊”了。
一、把握课改之脉
初中语文课程改革的实质就是“以人为本、关注生命”,而核心价值在于“归还课堂、引导自主、讲求合作、学会学习”。简单地说,就是“放生(解放)学生,归还话语,尝试活动,回归主权”。但是,如果把课堂的“活”单纯地理解为“归还”两个字——即“归还课堂、归还话语”,而忽略其关键“引导自主、讲求合作、学会学习”的话,那是唯心的、不负责任的态度,很可能导致实验失败。我们应该明白“归还”更多意义上是强调实施教学双方角色和地位变化的形式,而真正教学和学习方式的转变还在于“引导自主、讲求合作、学会学习”。
二、突出“预习”之重
初中语文自主学习模式主体主要是预习、展示、反馈三个模块,与其他教学模式相比,其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把预习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由辅助性环节演变为整个教学模式之本的独立的教学环节。要想语文课堂具有活力,展示是其核心,而展示必须是学生咀嚼过的、成熟的或者是有疑问的东西,是需要对该知识有整体感知才可能顺利进行的。所以,预习应该成为展示的原发地。所谓“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大概可以概括预习与展示的关系。
三、把握“展示”之法
1.活。活,即环节灵活。我们可以把展示课大致设定为预习交流、确立目标、分组合作、展示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六个环节,但这个基本的建构和框架并非一成不变,只要有“六环节”的基本意识,可灵活变通、别具一格地使用各环节,使展示课“活”起来。
2.动。笔者听过很多这样的展示课,在老师激情高昂的引入后,学生分小组在固定的程序下,依次上台 “宣读小组的总结”。可是座位下面的学生,书放在一边、目光呆滞、满脸疑团,既不认可也不否定。这样的展示算展示吗?这样的课堂是动态的还是静态的?在我的意识中,在课改的核心理念中,展示应该是动态的、有活力的、有生命的,是互动的。所以在展示课中,教师要对展示和听课学生提出相应的、互动的要求:展示的学生要改单一的朗读为多形式的表演,比如讲故事、演小品、说相声、念对白等,以兴趣抓住听众、观众,以丰富的表演传递知识;而听课的学生要学会倾听,学会做笔记,学会收集有价值的知识点,学会发现和记录别人展示的不足、漏洞,以完善自己的知识和观点,甚至于在展示中可以与展示的同学形成互动。这样的展示才是有价值的,这样的课堂才是动态的、永恒的、有韵味的。
3.争。展示课的平台不是一家之言、一言之堂,“争”才是让课堂真正活起来、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的良药。所以展示应该表现为:(1)争先恐后抢占“舞台”。既然学生要展示,既然要求学生展示,那就完全可以取消人为的障碍,打开展示的通道。(2)争先恐后表达观点。在展示课上,学生除了认真倾听别人的观点加以吸收以外,更主要的还在于自己的主动性,应该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既可以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更主要的是让他人分享自己的观点,对自己、对别人都是一种可贵的学习过程。(3)辩论释明疑点。不为活跃课堂,单为真知灼见,我们提倡辩论,何况展示课本来就是展示自己观点的战场。
4.评。“评”是学生参与课堂的有效见证,也是指挥棒。一堂成功的展示课绝对少不了评价。展示关键要看学生,看学生是否大面积地动起来,看学生的动是否在主动的状态下进行,看学生的活动是否生成了新的发展。
5.点。我们的展示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随心所欲,任何小组在全面完成预习提纲之后,在对知识有过整体感知后,就应该围绕某个“点”进行充分展示,至少在展示过程中不至于偏离“主航道”过远。在这些“点”的展示中,融入以上的“活”“争”“动”“评”,展示课堂也就深入了、实在了、有效了。当然,这个点可以是“读点”“疑点”“重难点”,可以是“写作特点”,还可以是“方法点”“表演点”“创造点”“感悟点”“评价点”,重心不同而已。
展示课其实就是一个体系,有其精髓,它需要我们去尝试、去丰富,不要按着形式去走。也许以上五个要素还不足以完全激活展示课,但至少可以使当前的展示课变得更充实些。
12.由一堂失败的展示课说起 篇十二
杨老师找到了其他几位同科老师, 请求帮助。A老师说:“我认为本课单词较多, 可以开门见山。然后, 将重点放在课文的讲解处理上。”B老师说:“单词是最基础的, 我赞成以小故事的形式将单词呈现出来。这样, 学生们的识记效果要更好。”C老师说:“我建议将课文提炼出一个话题, 让学生们充分去表达。这样, 不但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还能强化学生们的口语表达。”三个同科老师, 你一言我一语, 都尽心尽力地为杨老师参谋着展示课的教学思路。杨老师也是很虚心地听着, 记着, 想着。
展示课那天, 李副校长和其他几位老师早早地坐在了教室里。课上, 杨老师先是以小故事的形式将课文中的生词进行了呈现。然后, 又边听录音边处理课文。当他准备将课文设置成一个话题让学生们进行讨论的时候, 下课铃声响了。这时, 他不得不宣布下课。从李副校长的听课表情上和其他听课老师的小声议论中, 杨老师知道, 自己的这堂展示课上得很失败。
课后, 杨老师找到了李副校长征求听课意见。“看得出来, 课上, 你很紧张。没事的, 我也从你这个阶段经历过。”李副校长微笑着安慰道。“从你上课的形式来看, 我知道你和其他几位老师进行了集体备课。但是, 集体备课不等于完全照搬别人的授课思路。一味地使用‘拿来主义’而不加以摒弃, 对一位老师的专业成长是非常不利的。因为那样, 永远没有自己的东西, 永远不会形成自己的教学能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对于别人的教学优点, 我们需要学习和借鉴, 但是, 要学会有选择性地学习。通过学习与模仿, 然后结合自己的教学个性优势形成一种创新, 这便是一种教学能力的提升和质的飞跃, 这也是我们一直坚持和真正所需要的。我们倡导集体备课, 但不提倡人云亦云和盲目照搬。老师们在一起集体备课, 是为了集所有老师的教学智慧与思路, 形成一种创新思维火花的碰撞。在这种教学思维火花的相互碰撞中, 每个老师都要学会找寻到适合自己的一种教学启发。……”听着李副校长的分析和建议, 杨老师频频点头, 感觉茅塞顿开, 收获颇丰。
这之后的集体备课, 和其他老师一样, 杨老师也开始尝试着大胆表述自己的教学预设和感想。每次集体备课后, 杨老师也不再盲目地照搬别人的教学建议和教学模式, 而是结合自己的教学优势逐渐地形成了自己的个性教学特色。当李副校长再次听过杨老师的展示课之后, 他对杨老师的进步和成长给予了肯定、鼓励和表扬。
13.《口算》展示课教学设计 篇十三
一、《分苹果》
首先,本节课教师能根据低年级儿童喜欢小动物的心理特点,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贯穿全课,极大地吸引学生参与探索活动。如:以格林童话主人公小熊嗒嘀嗒情景引入分苹果;以打老鼠游戏进行巩固练习等。其次,教师注重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主动探究新知,并结合师生互动小游戏在学生学得有效又有趣。第三,教师能把新知识化解为几个梯度逐步展开,把新知识与旧知识紧紧相扣。如,导入环节的学生手中有几个苹果图片有的不足10个,教师追问再拿几个就10个,以此渗透10的组成,为新知识的探索做好铺势,如对10的组成几种分法也由集体模仿到独立,尝试到发现规律,逐步推进,建构数学模型。第四,郭老师注重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多次指导学生说完整话,培养学生说数学的能力,借此提升学生数学思维表达能力;多次指导学生注重写字姿势,表扬学生声音响亮,指导正确发音“十”读“Shí”。
几点建议:① 在出示几组10的加减法算式让学生发现规律这一环节,教师留给时间思考太少,显得教师太急燥了。“以生为本”的理念不能得到很好的落实,在这个很有数学探索价值的环节,教师可放手让学生思考、交流、总结,而不是怕后边的练习无法全部完成,蜻蜓点水,一带而过。课堂上有限的40分钟是应该给学生探索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还是完成教师课前预设的每个练习,在课改回归理性的今天,教师应知道如何选择。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案,更是对教师教学机智的考验,同时也能体现教师是否真正领会新课改理念,是否以理念指导课堂教学。②本课课末有连续5个的练习应用,形式活泼多样,生动有趣,但因为时间紧迫,教师为了完成全部练习,如似赶场子。练习重要的是应扎实有效,如本末倒置,反而会显花哨、繁杂。③评价语言较为单一,全课中对学生的回答,教师有8次给予“声音响亮”的评价。我个人认为,数学课堂上的评价语言除了生动丰富外,要体现数学味,要有针对性,既能激励又能导向。
二、《搭配中的学问》
陈丹凤老师与何立娜老师执教同一课题《搭配中的学问》。下面我就谈谈听完这两堂课后的一些思考。
第一,两位老师都能创造性使用教材,创设生活问题情境,唤起学生已有经验,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标准》中指出:在数学实践活动中,要从学生身边的行为、自身活动出发,激发学生对活动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才能使他们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实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同时达到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目的。这两节课中,两位老师从设计搭配衣服的情境引入,再到午餐菜式搭配到游玩线路等一系列与学生熟悉生活情景中,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培养了参与意识和探索创新精神。
第二,两位老师的课堂设计,环节清晰,层次分明。从依靠实物图片表示到连线表示到符号表示,促进了学生对数学抽象模型的自主建构。相比之下,陈老师设计了以“笑笑一天的活动”为主线的搭配活动,过程更为流畅,思考探索的过程更为连接。
14.《口算》展示课教学设计 篇十四
我爱我家
活动目标
1.引导学生感悟亲情,关心他人,培养热爱亲人和集体的感情
2.锻炼口语交际能力,做到说话简洁、有条理,口齿清楚,语言流畅。
3.学会从日常生活中,搜集整理写作素材,挖掘有价值的典型材料。课前准备
1.教师进行家庭情况调查,了解学生的家庭境况。
2.学生回家与父母沟通,收集家中物品和家庭生活中的故事,收集有关家的格言、诗歌等有关资料。
活动过程
一、播放课件《我想有个家》,激趣导课。
师:孩子们,知道这首歌的歌名吗?不错,这首歌叫《我想有个家》。一提到家,就给人一种亲切、温馨的感觉。家是我们成长的摇篮,是我们最温馨的港湾。上周咱们开展了《我爱我家》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通过这一时间的搜集、整理,你们的资料都准备好了吗?今天,我们就来个现场展示,以小组为单位把搜集到的资料汇报给大家看,比一比,赛一赛,看哪一个小组展示的内容最丰富,形式最新颖。另外,其它小组在汇报的时候,咱们还要比一比看哪一个小组的孩子听得最认真,发言最积极.大家有信心吗?哪一个小组先来?
二、汇报展示
(一)温馨之家(介绍家)
1组长主持词
2小组汇报展示
3、师:谢谢第一小组的汇报.你们这个小组在介绍的时候不但观察很有顺序,而且汇报的时候介绍得也非常清楚,有的同学还用上了许多优美的词语。以一生为例点评。今后我们不但要像他那样按一定的顺序仔细观察,还要把观察到的向别人讲得清楚明白。不过老师有个问题想问你们,刚才你们有的用了照片,有的用了视频,你们这些资料是怎么搜集来的?能够在父母的指导下动手参与这项活动,而且还做得不错,真能干!谢谢你们.(二)甜蜜之家:(家庭故事)
1、组长主持词
2、小组派代表汇报
3、师过渡:孩子们, 家不一定有多大,可家是自由自在的乐园;家不一定富丽堂皇,可家却是温暖如春的天堂。下面哪一个小组又来汇报你们的活动成果呢!
小组选派代表讲述家庭生活中的甜蜜故事。
师:他们的故事讲得怎么样?谁来评评?点评:咱们在讲故事时,一定要把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尤其是事情的经过交待清楚,如果还能加上表情、动作会更棒的!甜蜜之家的孩子真是细心,他们在活动中善于用心去感受生活,挖掘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举例点评。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个家庭背后可能都有一段令人感动的故事,如果你们能够处处留心,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一定能发现它。谢谢甜蜜之家的汇报.(三)快乐之家(手抄报)
1、组长主持词
2、小组汇报
3、师过渡:还有用其它形式汇报的吗?
师点评:能够自己动手,有所收获,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看得出,你们这个小组是实实在在地开展了这个活动,每个人都办了手抄报,有的还是一起办的,版面非常整洁、美观,内容也很丰富,有诗歌、童谣、三字经等等,有的还写了自己家快乐的小故事呢!在汇报中,你们还能选择有代表性的来汇报,这一点老师特欣赏!谢谢你们!
(四)幸福之家(诗歌)
1、组长主持词
2、小组汇报
师:今天,前面三个组的孩子们都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领,汇报中各有千秋,表现的特别棒!第四小组有信心赛过他们吗?我看第四小组的孩子们早已摩拳擦
掌,跃跃欲试,掌声有请.师点评:生活中处处都在学语文.孩子们,你们用声情并茂的朗诵展示了你们对家、对父母的爱,幸福已经写在你们的脸上了.而且你们的组长还调动了全班同学的积极性,把活动中积累的格言教给大家.这一点非常有创意!老师真为你们骄傲!让我们把最精彩的掌声送给他们小组.我发现这首诗里有很多打比方的句子,写得很好.比如,把爸爸比作青枝,妈妈比作绿叶,我比作花。你还能把爸爸妈妈比作什么呢? 象这样的句子用得非常好,以后我们要多积累它,有时候写的时候还要用上一两句。
三、拓展:
师:爸爸、妈妈和我是一个家,班级、学校是一个家,祖国五十六个民族也是一个家,五大洲四大洋更构建了一个地球大家园。其实,只要心中有爱,祖国处处都有幸福的家。你爱你的爸爸、妈妈吗?你爱你的家吗?你爱我们这个大家庭吗?那就快快提起你手中的笔,把你对父母的爱、对家的祝愿写下来吧!
师巡视指导,生交流。
15.信息技术展示评价课的教法 篇十五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成果展示是不可缺少的一环, 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因此, 信息技术作品展示评价课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它可以使学生对作品有综合的认识及领悟, 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增强学生的创新学习意识。在教学实践中, 我认为信息技术展示评价课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课前准备工作
精彩的课堂源于学生充分的课外准备, 特别是对于作品展示评价课来说更是如此。学生有了充分的准备, 课堂上的交流才有资料、有内容可说。再加上教师对其中的“亮点”适时地给予肯定, 使他们产生学习动力, 变得乐于交流、爱交流。
二、课堂展示
课堂展示是信息技术展示评价课的根本, 它强调师生间、生生间的合作交流, 引导学生对活动过程、活动方法、活动体验等进行全面的总结与反思, 让学生通过交流实现资源共享, 深化活动体验、增强合作能力。
(一) 强调资料的真实性
教师在组织展示交流课活动中, 要积极并善于引导学生把自己获得的亲自参与研究的积极体验、发现、感悟等思想真实地体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 有的学生也会拿一些不真实的、没有经过自己加工处理的资料、作品来蒙混过关。这时, 教师就要为学生把关, 即使有的交流资料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但这也是学生自己获得的独特体验与感悟, 对他们来说是最有价值的东西, 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 不要为了交流而弄虚作假, 更不能因为一些不真实的资料而影响其他学生的创作。
(二) 展示交流的内容要精炼而丰富
在这个信息时代, 相关相似的资料可以搜到很多很多, 但在作品展示交流课上, 我们不一定也不可能把这些资料全部展示出来。这就需要我们运用自己的智慧, 根据主题确定选用内容, 去粗存精, 选一些最有代表性、最有说服力的内容来进行展示交流, 呈现出精炼而丰富的课堂内容。
(三) 让学生自主决定交流方式
成果展示的方式很多, 教师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结合主题自主采用最有效的展示交流方式。如果开展的课题是带有动手操作性的, 就要求学生带上他们的作品并进行介绍。如我在教学《图像处理软件Photo Shop》之后, 让学生每人都完成自己的作品——照片的处理。开始展示了, 作品一亮相, 立即引起大家的兴趣, 学生互相讨论、评价, 积极发言, 作品千奇百怪, 应有尽有。一节课结束后, 学生意犹未尽, 更期待下节课的精彩。如果课题是搜集有关资料, 展示的方式可以由小组展示手抄资料, 剪辑资料, 制作课件, 利用知识抢答等, 让学生对有关思考问题进行辩论。如在综合实践活动课《制定旅行计划》中, 我要求学生在“十一”期间制定自己的旅行计划并完成。让我意想不到的是, 学生的作品内容尤为丰富。在展示课上, 学生的作品有手抄报, 但更多的是电子板报, 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内容完整、详实, 再配上主持人的解说, 让人身临其境, 真是美的享受!
三、作品评价
作品评价有诊断、反馈的作用, 是学习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在信息技术课程学习中, 很多学习成果都是以提交作品的形式来呈现的。学生在欣赏评价自己和他人作品的同时, 也能了解自己存在的优点和不足, 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在教学评价阶段, 笔者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并要求学生说说自己的设计意图, 创作思路, 让大家了解作品的产生过程。
(一) 评价的内容及标准
具体的评价内容及标准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学习和发展为目的, 不仅对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进行评价, 还应对作品中体现出的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小组合作情况等多方面制作评价标准。如下表是对“制定一个旅行计划”的评价标准。
(二) 评价的形式与方法
评价要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 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在评价过程中, 要给有困难的学生以支持和帮助, 使之在评价过程中逐步掌握获取信息、筛选信息、传输信息和处理信息的方法。
1. 及时的鼓励性评价
在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抓住每一个评价机会, 对学生的点滴进步都要给予及时表扬, 而且要多用一些鼓励性的评价语言。适时、恰当的课堂评价用语会起到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 更能使学生及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激发其学习兴趣和创作激情。
2. 课堂作品分享评价
在展示评价课中, 要根据不同的作品, 采取灵活的评价方式及时进行评价, 如教师评价、师生互评、学生互评、自评等。不同小组的学生可以就本题涉及的内容进行提问、质疑, 由展示组的学生进行解答, 每个小组展示后, 根据展示中反映的共性问题和学生接受情况, 教师适时适度地进行追问、点拨、拓展和提升。
3. 根据学生课堂反馈情况, 促进教学评价
课堂反馈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的理念, 同时也赋予学生评判教师得失的权利。教师根据学生展示情况, 对出错率高、难度大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反馈训练, 同时根据新课程要求进行适度拓宽、延伸, 达到巩固提升的目的。学生将会在这种对等的气氛下进行自我评价和得到他人的评价, 更容易发扬自己的优点, 改正缺点。
总之, 信息技术展示评价课既要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表现自己的综合能力, 又要建立客观、合理、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 既注重结果, 又关注过程, 使二者和谐统一,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摘要:信息技术是一门知识性、趣味性、操作性相结合的课程, 教师在教学中应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 为学生提供自主发挥、自由创造的空间。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示及交流评价是信息技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在信息技术展示评价课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创作展示的能力, 还要培养学生对作品的评价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展示评价课
参考文献
[1]陈吉利.信息技术教学课堂管理刍议[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8 (4) .
16.《口算》展示课教学设计 篇十六
一、交流独特感受,培养健全人格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通过活动促成学生丰富的经历,获得情感的体验和价值观的升华,培养健全的人格。在整个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亲身经历了各种探究活动,采访、发放调查问卷、实地考察,他们遇到了许多问题,或困惑或委屈或兴奋,这些独特的感受,若经过教师的精心点拨与引导,便是一种润物无声的、有力度的情感升华体验。
在“寻访小白鹭民间舞团”的小组展示汇报结束后,教师问:“从你们的汇报中,老师发现你们的采访十分成功,哪位小组成员来说说你们采访的故事或者采访的感受?”该组组长站起来讲述了采访时,自己如何在大家的鼓励下,勇敢地去找小白鹭民间舞团团长,勇敢地到他的办公室敲门采访,并回忆之前的每次采访活动,自己采访预约时的怯弱。教师赞许地为该小组长竖起大拇指。
当然,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不可能时时处处享受着成功的快乐、实践的喜悦。当学生谈自己在活动中的失败、挫折、失望、烦恼感受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倾诉、交流。在教师的正面引导下,正确的价值观会明显占上风,情感体验会得到升华,并反复冲击学生的心灵,这必将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
二、交流解决问题的途径,练就各种能力
综合实践的课堂是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以及活动的过程中,向能力转化、向思维方式转化、向学科素养转化的过程。学生在汇报展示的过程中,对研究的主题在认真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结论,这是总结能力的培养;学生谈收获、谈反思,是自我反思能力的培养;学生谈自己遇到问题、分析问题,这是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还有采访能力、调查分析能力,这些是汇报展示课中更具价值的无形成果。
在汇报展示“纸的历史”的成果后,教师发现,平时汇报展示都没用PPT汇报的第一小组,这次用上了PPT,而且制作十分精美。于是,教师请制作PPT的学生来交流,介绍自己是如何学会这项本领的。学生通过交流,进一步梳理强化了自己的收获,再一次得到锻炼。其他学生从他的汇报中得到启发,有所收获。在进行“防火自救”主题汇报展示时,学生总结了自己在采访消防队叔叔的过程中所作的准备。准备一,利用身边的资源;准备二,学会沟通的技巧;准备三,写采访方案,围绕采访目标拟定问题;准备四,进行采访演练。实施采访活动的学生在活动中练就了采访能力,其他学生也看到了榜样的力量。
学生在“纸的浪费现象”综合实践活动中,设计调查问卷、发放问卷、统计、小结。通过对年段、班级卫生角的观察,发现了纸张浪费现象严重的事实。汇报展示阶段,学生们联系实际,各抒己见。通过亲身体验和过后的总结梳理,学生从心里发出阻止浪费纸张的呼声。这样的活动,提高了学生对自己行为的约束力,也提高了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三、交流对彼此的评价,提高课堂思维品质
存在于学生大脑中的思维,教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课堂上需要一个载体,一条“传输带”,让学生在汇报展示中,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得到提高。语言就是思维的载体,提高思维品质需要彼此间的语言交流。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交流应该贯穿于整个展示汇报的始终。在每个小组汇报展示结束后,要让学生学会对自己和他人开展的主题活动过程、汇报的成果、汇报的效果进行评价、分析、共享。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勇于参与的精神,更培养了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了课堂思维品质。
那么,评价些什么呢?在学生还不懂得如何互评和自评的时候,我们要给他评价的支架,告诉他们从哪几个方面评价。如,汇报展示方面、成果方面、分工合作方面、研究方法的应用及过程方面。在整个汇报展示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这几方面的亮点和不足之处。当然,评价并不只局限于这几个方面,应该给学生更加开放的评价空间,让学生大胆地畅所欲言,教师适时启发,及时点拨,注重观察,开发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比如,在“过度包装调查”这一主题的汇报展示课上,有学生这样点评:我觉得这一组同学最棒的地方是,他们掌握的调查方法可真多:实地考察,到超市调查商品过度包装情况;发放调查问卷;调查分析。我给这一组的建议是,调查分析不够详细,用图形来分析会更清楚。由此,有学生进一步深入提问:怎样做更详细的调查分析呢?怎么用图形来分析呢?
在师生、生生的互动评价中,教师作为引导者,引导学生听和思考,对活动过程中的成果、分工合作等方面做深入分析和点评,并提出自己的见解或建议。依据思维规律有目的地反复训练,在训练中不断矫正学生的不良思维习惯,使思维主体逐渐形成主动探究知识,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
在展示汇报交流阶段,总结、反思,交流独特感受、交流解决问题的办法途径、交流互相之间的评价。这样才不枉费了丰富多彩而又辛苦的活动过程,这样才能从中得到更多的收获和反思,这样整个综合实践活动才更具实际价值。所以,综合实践“汇报展示课”需要充满“交流味”。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天安小学)
17.《口算》展示课教学设计 篇十七
20XX年宜昌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物理试题以初中物理课标和教材为依据,按照宜昌市编写的《中考说明》的要求,结合学生学习实际和认知水平,突出能力立意,注重在学生熟悉的情景中考出新意,全面考查了课标和教材所要求的核心内容和核心能力。能真实考查出我市课内比教学和高效课堂的实施实情,正确引导老师扎实开展课堂教学研究。
一、紧扣课程标准、教材及《考试说明》
试题遵循教育局对20XX年中考命题的要求,紧扣课程标准、教材及《考试说明》,一是考试内容覆盖面广,确保《物理课程标准》规定的物质、运动与相互作用、能量三个一级主题的全面呈现,覆盖了课标中所有二级主题和90%以上的三级条目和教材中所有的章。二是试题的命题原则、试卷结构、内容比例、试题难度等,都紧扣20XX年宜昌市《考试说明》,避免老师在备考中进行无目的泛化和对学生进行机械重复训练,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二、从学生熟悉的教材中考出新意
教材是师生重要的教学资源,试题素材注重从教材中选取,并在学生熟悉的教材中考出新意。如选择题的2、3、4、6、7、8、9、12、16题,填空题的21、22题,实验探究题的27题和30题等题的题干均取自于课后习题和想想议议,其中骨传导,声音的反射,声波,汽化,欧姆定律,质量的估算,马德堡半球实验以及功和能的场景均取材于教材并进行了拓展,目的是引导教师吃透教材、用好教材,在常规考查的基础上突出创新,如第30题“马德堡半球实验”虽是一个师生熟悉的课后实验,但是改变了以往的考查方法,用学生对马德堡半球实验的常规训练为母本,要求学生分析四个人也能拉开半球原因,构思巧妙,设计新颖,最后让学生对问题提出解决排除锅内的`空气办法,突出了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考查。
三、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考出新意。
试题突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如第2题和第4题考查学生对教室空气质量的估算和生活中透镜的应用,第6题的霜、雪、雾、露等自然现象,第25题学生搬书上楼梯、27题的微波炉,29题的拉弓射箭等,这些素材和情景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如第26题设置一个情景游泳运动员看岸边物体的情景,将作图与折射规律的理解有机结合起来,避免学生进行机械作图训练和死记硬背定律。第28题通过教材中的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将力臂的定义和力臂的测法这两个难点结合起来,有利于考查出学生的真实理解能力。
四、从课内比教学的内容中考出新意。
试题结合我市开展课内比教学的内容,能真实考查出我市课内比教学和高效课堂的实施中,教师是否扎实开展了说、讲、观、议活动,有利于正确引导老师扎实开展课堂教学研究。如我市今年开展课内比教学的内容主要是电功率的概念及其测量、电功率与安全用、电功率的综合计算等,这些内容既是课标要求的核心内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内容,试题对这些内容进行了重点考查。如第11题是根据课内比教学中真实发生的安全用电事故改编的;第27题将电功率的测量、电功率的定义理解以及电功率与电能的区别的通过巧妙的情景设计综合在一起,进行了比较完整地考查。第32题将实际电功率的计算、导线发热功率的计算等综合在一起,试题立意新,考查的问题真实。
四、突出物理语言和思维的严谨性
18.高效课堂课展示活动的教学反思 篇十八
最近两周学校组织了高效课堂精品课展示活动,我有幸聆听了房先琴老师的一节数学课,得到了很多启发,高效课堂听课感悟。虽然我是一名英语老师,对于数学算是“门外汉”,但是学科是相通的,听了房老师的课对于我以后的英语教学也是有帮助的。下面就谈谈我的一些感想和体会,希望我的粗知略见不会贻笑大方。
一教态自然,极具亲和力
房老师本身就是美女,所以学生们见到她就不会有紧张感,再加上她轻柔的话语,得体的语言表达,孩子们马上就喜欢上了她。坐在下面听课,我都有举手发言的冲动,我想做她的学生真是幸福呀!
二循循善诱启发引导
房老师整节课都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主,没有包办。这节课的内容是可能性,她让孩子们玩摸球游戏,通过变换球的颜色,让孩子们自己说出一定有什么球,不可能有什么球,可能有什么球,自然而然的导出本节课的知识,范文《高效课堂听课感悟》。接下来又通过做练习,更加深了孩子们对这节课内容的理解,这样,老师虽然没有对可能性这一词语做解释,孩子们却已心知肚明。然后她又让孩子说出自己的思路,无形中又使其他没有掌握的孩子从其他人的描述中得到了理解,房老师设计的这一环节太妙了!
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房老师这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标理念,同时也体现了高效课堂提倡的1129模式。一节课下来,老师大概只讲了十几分钟,并且都是一些颇具启发性的语言,例如,“为什么呢?”“请大家想一想,还有没有补充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它成为孩子们开动大脑,活跃思维的乐园。
四表扬激励尊重学生
“你真棒!”“你说得真好!”“真是个聪明的`孩子!”这些表扬的话语充斥了整节课。对于表现好的,说的好的孩子,房老师大力表扬,同时还送给他们表扬信。对于说的不是太好的孩子,房老师总是鼓励他们,“不要急,慢慢说。”这些充满激励性的语言,既消除了孩子们的紧张感,也体现了房老师对孩子们的尊重,同时也符合高效课堂所倡导的尊重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的原则。
五游戏形式课堂活泼多彩
这节课给我最深的印象是游戏特别多。一开始,房老师就让孩子们猜一猜硬币在她的那只手里,一下子抓住了孩子的注意力。接下来又开展摸球游戏,老师队和学生队PK,孩子们兴趣更加高涨。后来又让孩子们帮老师解决实际问题,孩子们很高兴。下课了,房老师问孩子们“玩得开心吗?”孩子们异口同声的说“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