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六上练习四(精选11篇)
1.苏教版语文六上练习四 篇一
练习5 教学目标:
1、学会认识不同的风及不同等级的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 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2.通过诵读,学习欣赏,让学1上形成丰富的语言积累。3写好钢笔字,注意整体布局。
4.练习口语交际,锻炼听话能力、复述能力、讲述能力等。5学写毛笔字。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语文与生活)1.教学第一部分。
(1)创设情境:爸爸带小芳到云南去旅游,看到“风成偏 形树”。
(2)学生读这段文字。思考:为什么都向一个方向倾斜。(3)学生帮小芳回答这个问题。
(4)教师引导学生小结:由于风的原因。2.教学第二部分。
(1)学生读这些词语,思考它们的区别。
(2)学生读句子,试着填上适当的风。
(3)师生给出恰当的答案,让学生说出理由。(4)教师小结。3教学第三部分。
(1)学生诵读“风速歌”。
(2)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生活实际直观地认识、了解风速。
(3)拓展: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里用这种方法来推测风速,并跟气象台报告的风速比较,看是否很接近。
二、教学第二题
1、诵读。(1)讨论:同学们,现在已是秋天了,你们能用最简洁的语言来描述一下秋天吗?
(2)学生回答。(3)出示《秋》,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4)指名读,老师相机指导。
(5)学生有感情地读,要求读出韵味。(6)学生练读,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2、欣赏。(1)指名说出小诗写的是什么。
(2)欣赏“如一叶扁舟/上面坐着秋天”。(3)学生谈谈读后的感想。
三、教学第三题。
1、指导。
(1)让学生读这两段话,指出这次所写内容选自刚刚学过的课文《青海高原一株柳》。
(2)引导学生读帖。重点观察整体的布局,行款的优美,还要细心观每个字结构的匀称、合理。
(3)通过观察,让学生说出书写的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及每个字在一行中的位置,哪些字不宜和其他字写整齐,写成一样大小。
2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注意观察整体,一气呵成。(2)学生临写,教师巡视、辅导。
(3)教师及时小结,再让学生仿写。3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并请学生说说好在哪儿。纠正写得不好的字。(2)教师范写。
(3)学生再次描红临写。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l审题。
(1)指名读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2)教师进一步明确要求:①你最喜欢的电视栏目是什么? ②为什么喜欢?③这个栏目中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指导。
(1)学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准备好说话的内容。
(2)学生根据自己选定的栏目用几分钟的时间做准备。(教师巡视指导)(3)分组练说各自的话题。(各组学生互相评议)(4)每组推荐代表上台演讲,师生评议。
3反馈。
(1)指名上台进行口语交际。(师生共同评议演讲的态度、情感、习惯和行为举止等是否得当)(2)评议小结。
二、教学第五题(学写毛笔字)l出示学生的优秀书法作品让大家欣赏。2.学生谈感受。3.审题。明确本次学写的字是“林、颗“。
4.指导。
(1)教师边范写边讲解“林、颗”的书写方法。(2)学生练习、反馈,发现问题再指导。5.练习。
(1)学生再次练写,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2)学生在米字格中练习,教师指导两个字的位置和大小。6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2)指出不足,进一步纠正。
2.苏教版语文六上练习四 篇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理解并掌握形如ax±b=c方程的解法, 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 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 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 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形如ax±b=c方程的解法, 会列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如何指导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 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导入:同学们, 经调查, 我们班大部分同学的年龄是12岁 (虚岁) , 也可以通过推理推算出来, 7岁入学, 在学校学了五年, 正好是12岁。老师今年是39岁, 师在黑板上板书39和12。下面请同学比较一下老师和你的年龄, 并用一句话把比较的结果说出来, 注意启发引导学生说出:“老师的年龄比我年龄的3倍还多3岁”, “老师的年龄比我年龄的4倍少9岁”。两种说法都可以。接着问, 明年呢?“老师的年龄比我年龄的3倍还多1岁”。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年龄话题引入, 并训练学生对两数大小比较, 为新课分析数量关系作理解铺垫。把抽象的数量关系分析生活化, 利于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一、在现实问题情境中分析数量关系, 列出方程, 探索解方程的方法——教学例1
(一) 在情境中分析数量关系, 提出问题
1.师谈话进入情境:孙悟空跟随师父历尽千辛万苦从西天取来大量经书, 藏在古城西安的大雁塔中。大雁塔和小雁塔是著名的古代建筑。 (出示大雁塔和小雁塔的图片) 这节课, 我们先来研究一个与这两处建筑高度有关的数学问题。 (出示例1的一部分“西安大雁塔的高度比小雁塔高度的2倍少22米”, 暂不出示所求的问题)
2.师让生读出这段文字并提问:谁比谁少22米?让学生明白“大雁塔高度和小雁塔高度的2倍比, 少22米, 可以把小雁塔高度的2倍看做一个整体。”
师进一步启发:这句话清楚地说明了大雁塔和小雁塔高度之间的关系, 请同学们用数量关系式表示出大雁塔和小雁塔高度之间的相等关系。
出示学生可能想到的等量关系式: (1) 小雁塔的高度×2-22=大雁塔的高度; (2) 小雁塔的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22; (3) 小雁塔的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22。
3.引导学生观察第一个等量关系式。师:经测量小雁塔高度是43米, 你能利用这个关系式口答出大雁塔的高度吗?学生口答, 师板书:2×43-22=64 (米) 。
【设计意图】运用数量关系直接求出高度, 体会顺向思维。既感受数量关系的价值, 又为下面的逆向思维作出对比准备,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下面列方程时也要像这样顺向思维进行思考。
4.师:如果知道大雁塔的高度是64米,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小雁塔的高度是多少米? (出示“大雁塔高度是64米”和“小雁塔高度是多少米?”把例1补充完整。)
【设计意图】在清楚数量关系的基础上, 学生已经把问题迁移到需要用逆向思维考虑解决的问题上。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突出解决问题是学生自己的学习需求, 也为他们探索解答作出心理准备。
(二) 根据等量关系布列方程, 同时唤起有关方程的旧知
1.生观察第一个等量关系式, 师提问:在这个等量关系式中, 这时哪个数量是已知的?哪个数量是我们去求的?
追问:让你求小雁塔的高度怎么办呢?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生:可以列方程解答。如果学生列出正确的算式进行解答, 师给予肯定, 再引导学生用方程的方法解决问题。
师明确方法, 并提示课题:这样的问题可以列方程来解答。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师谈话:我们在五年级已经学过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结合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 谁来说一说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一般要经过哪几个步骤?
生能大概说出“写设句、列方程、解方程和检验等即可。
3.让学生先自主尝试设未知数, 并根据第一个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
解:设小雁塔高x米。
2x-22=64
【设计意图】经历由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在建构数学模型的过程中, 先由情境抽象成数量关系式, 再根据数量关系式列出方程, 实现了学生在逐步抽象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的方法, 体现了数学的简洁性和学习数学的必要性。
(三) 自主探索解方程的方法, 体会转化的思想
提问:这样的方程, 你以前解过没有?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 你能解出这个方程吗?
交流中明确:首先要应用等式的性质将方程两边同时加上22, 使方程变形为2x=?, 即把用两步计算的方程转化为一步计算, 变新知为旧知, 再用以前学过的方法继续求解。
要求学生接着例题呈现的第一步继续解出这个方程。学生完成后, 组织交流解方程的完整过程, 核对求出的解, 并提示学生进行检验, 最后让学生写出答句。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自主探索方程解法的过程中, 体会运用转化策略, 把两步转化成一步、复杂转化成简单、新知转化成旧知。
(四) 思考其他方法, 感受解法的多样化
1.提问:还可以怎样列方程?
学生列出方程后, 要求他们在小组内交流各自列出的方程, 并说说列方程的根据, 以及可以怎样解列出的方程。如果学生不能列出其他方程, 师不能作硬性要求。
2.引导小结:刚才我们通过列方程解决了一个实际问题。你能说说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大致步骤吗?其中哪些环节很重要?
引导学生关注:⑴要根据题目中的信息寻找等量关系, 而且一般要找出最容易发现的等量关系;⑵分清等量关系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 用字母表示未知量并列方程;⑶解出方程后要及时进行检验。 (师板书:找等量关系;用字母表示未知数并列方程;解方程, 检验。)
【设计意图】通过解法的多样化, 使学生明白可以根据自己学习实际和思维习惯分析数量关系, 列方程解决问题, 同时训练学生思维, 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
二、自主尝试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注意比较例题, 进一步形成解决问题模式——自主合作学习“练一练”
“杭州湾大桥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 全长大约36千米, 比香港青马大桥的16倍还长0.8千米。香港青马大桥全长大约多少千米?”
谈话:我们已经初步掌握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下面就请同学们试着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做“练一练”。
1.先让学生读题, 并设想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
2.小组合作交流。交流前要出示交流顺序提示:⑴说说找出了怎样的等量关系;⑵根据等量关系列出了怎样的方程;⑶是怎样解列出的方程的;⑷对求出的解有没有检验。
3.最后让学生核对自己的答案, 检查自己的解题过程。
针对学生不同的思路和方法 (包括用算术方法) , 教师在提出主导意见的基础上要予以肯定。
4.启发思考:这个问题与例1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提炼出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和解形如ax±b=c方程的一般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独自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解决问题, 在探究中学会合作。
三、运用方程策略独立解决实际问题, 牢固形成解决问题模式 (建构牢固的数学模型) ——做“练习一”的第1~5题
谈话:在列方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有两个方面要引起我们重视, 一个是寻找等量关系, 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具体数量;另一个就是解方程。下面我们就对这两个方面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训练。
1.做“练习一”第1题
“解方程。4x+20=56 1.8+7x=3.9 5x-8.3=10.7”
先让学生说说解这些方程时, 第一步要怎样做, 依据是什么, 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交流反馈时, 要在关注结果是否正确的同时, 了解学生是否进行了检验。 (三个同学到黑板上板演, 其他同学选做一题。)
2.做“练习一”第2题
“在括号里填上含有字母的式子。
(1) 张村果园有桃树x棵, 梨树比桃树的3倍多15棵。梨树有 () 棵。
(2) 王叔叔在鱼池里放养鲫鱼x尾, 放养的鳊鱼比鲫鱼的4倍少80尾。放养鳊鱼 () 尾。
学生独立完成后, 再要求学生说说写出的每个含有字母的式子分别表示哪个数量, 是怎样想到写这样的式子的? (把题目中的多、少改成少、多让学生再表示)
3.做“练习一”第3题
“猎豹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动物, 时速能达到110千米, 比猫最快时速的2倍还多20千米。猫的最快时速是多少千米?”
谈话:同学们, 我们既能准确地找到等量关系, 又能正确解方程, 那么我们就具备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了。就请同学们独立解决一个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 指名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进一步突出要根据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
4.课堂作业:做“练习一”的第4题和第5题。
“北京故宫占地大约72公顷, 比天安门广场的2倍少8公顷。天安门广场大约占地多少公顷?”
“世界上最小的鸟是蜂鸟, 最大的鸟是鸵鸟。一个鸵鸟蛋长17.8厘米, 比一只蜂鸟体长的3倍还多1厘米。这只蜂鸟体长多少厘米?”
【设计意图】在巩固训练和应用策略阶段采用先部分后整体的练习步骤, 进一步深化认识, 并在体验中达到知识和技能的内化。
四、总结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 体会方程的思想和价值——学生拓展设计
1.学生拓展设计
师:请同学们回到课前, 我们师生关于年龄的对话中, 看39岁和12岁, 你能设计一个用今天所学的策略和方法解答的实际问题吗?
师要多听学生的发言, 考虑学生所说数量之间的关系以及提出问题的贴切性并作出评价和概括。
2.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还有没有疑惑的地方?教师同时总结, 方程是我们解决问题很重要的一个策略, 正确地运用方程, 能帮助我们解决很多实际问题, 尤其是用算术方法不容易解决的一些问题。我相信同学们经过今天的学习, 对方程会有更深的认识, 并在以后的学习和运用中进一步学好和用好方程。
3.苏教版六上语文 篇三
1、我们爱你啊,中国
1、《我们爱你啊,中国》是一首诗歌,作者以饱含感情的笔墨赞美祖国的美丽 富饶以及悠久的历史,光辉的成就,抒发了对伟大祖国的无比热爱,全诗按总分总 的结构写的。
2、全诗分为三部分,开头歌颂祖国的(幅员辽阔)、总写(对祖国的热爱)。第二部分从从五个方面赞美了祖国,即(幅员辽阔,丰富的物产,多样的民族,光辉的历史,伟大的成就)抒发了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学了课文,我想用这些成语来赞美祖国:地大物博、气壮山河、山清水秀、锦绣中华、万里河山。
2、郑成功
1、《郑成功》是一篇历史故事,记述了明朝末年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史实,歌颂了郑成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
2、中国历史上的十大民族英雄:文天祥 岳 飞 郑成功 林则徐 张自忠 戚继光 霍去病 郑 和 史可法 当代民族英雄:鲁 迅 钱学森 邓稼先 许海峰 邓小平
3、郑成功是中国明清之际军事家、民族英雄。台湾是中国的第一大岛。
4、明朝末年,荷兰侵略者强占了我国的宝岛台湾。他们残酷地奴役台湾同胞,台湾人民恨透了这伙强盗。从祖国内地来到台湾的,有不少爱国的读书人,郑成功让他们办起了学校。他还规定高山族子弟读书可以免除徭役。这样一来,高山族和汉族的关系更融洽了。郑成功建设台湾的两件实事是:发展生产,兴办教育。
5,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伟大功业,是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的。这句话在全文中起总结全文、深化中心作用。
6、载歌载舞:载:又、且。负隅顽抗:负,依仗、依靠;隅,角落。
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1、《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篇课文讲了波兰音乐家肖邦身在异国他乡不忘亡 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表达了对祖国强烈的爱。
2、肖邦:波兰最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被称为“浪漫主义的钢琴诗人”,作 品有《革命练习曲》、《悲伤》。
3、中外爱国音乐家有: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冼星海、聂耳。
4、课后第4题:a、埃斯内尔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为的是让肖 邦永远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b、“弥留之际”指病重快要死的时候,肖邦对姐姐说的话,表达了他至死不忘祖国强烈的爱国情感。
5、悲愤欲绝:欲,将要。绝,死亡。与世长辞:辞,告别
4、古诗两首
1、《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被前人称为“生平第一快诗”。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之后惊喜欲狂的心情,反映了诗人渴望安定生活的思想。“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一句准确地表达了诗人的归心似箭和为收复失地而喜悦的心情。
(2)杜甫被誉为“诗圣”,他的诗被誉为“诗史”。(3)全诗体现了一个“喜”字,从“初闻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却看妻子愁何在”等词句可以体会到诗人因听到大唐军队收复失地而欣喜。
2、《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中作者以遗嘱的口吻,表达了作者对收复失地、洗雪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
(1)爱国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陆 游 我自横刃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2)爱国诗篇: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杜甫《春望》 文天祥《过零汀洋》
3、带点字:△妻子:妻子和孩子。△漫:随意胡乱。△ 漫卷:随意地卷起来。指高兴得不能读书了。△青春:明丽的春天 ◇示:告诉 ◇元:同“原”,本来。◇万事空:什么事情都没有了。◇但:只。◇王师:这里指南宋军队。◇九州:指中原。◇同:全国统一。◇定:平定,收复。◇:家祭:祭祀祖先。◇:无:同“勿”,不要。◇乃:你的。◇翁:父亲。
练习1
1、《爱我中华》这首诗是著名词作家乔羽为第4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所写的 会歌,这支歌真切地表达了全国各族人民“爱我中华”的思想感情及对伟大祖国 的热爱和建设伟大祖国的豪情。
2、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56个民族,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
5、负荆请罪
1、《负荆请罪》是历史小话剧,课文是根据历史故事将相和第三部分而改编的。剧本共分为两幕;第一幕侧重写的人物是蔺相如,第二部分侧重写的人物是廉颇。剧本开头先写明时间、地点和人物。剧中的方括号内主要交代舞台布景及人物活动 情况;剧中的内括号内交代人物说话时的表情、动作等。剧本通过人物对话,讲述 了战国时期赵国大将军廉颇向遭受其侮辱不与之计较的上卿蔺相如负荆请罚的故 事,揭示了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而宽容大度,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博大胸襟和廉颇知错就改、爽直磊落的可贵精神。“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背着荆条去请罪,现示愿意接受责罚,也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2、与之相关的成语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
3、蔺相如:深明大义 宽容大度 廉 颇:光明磊落 知错就改
6、最后的姿势
1、《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人间真情”为主题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是根据发生在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8.0级特大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感人故事课文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赞颂的是一位老师对学生的情,是他对学生的爱与责任。
2、在5.12中涌现出的像谭千秋一样的教师:刘宁、王周明、乔广平、向倩、谭国强„„
3、抓住四处环境描写的句子,这样的环境预示着什么?(1)天空阴沉沉的。(预示着地震的来临。)
(2)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体会连用3个感叹号的表达效果。语调越来越高,越来越急促。)
(3)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楼房马上要坍塌,情况危急到了极点,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4)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这样的环境描写预示着谭老师遇难了,他的姿势成为永恒的瞬间。)
在大家心中,他是一个 尽职尽责、关爱学生 的老师。
7、船长
1、《船长》是一篇短篇小说。这篇小说讲了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遭 到“玛丽”号大轮船猛烈撞击后即将沉没时,镇定自若地指挥60名乘客和船员有秩序地乘救生艇脱险,自己却坚守在船长岗位上,随着客轮一起沉入深渊的故事,歌颂了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
2、课文作者是维克多·雨果,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被称为“法 兰西的莎士比亚”。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悲惨的世界》、《笑面人》、《九三年》。
3、课后第4题句子的含义:(1)人们被哈尔威船长尊重妇女、爱护儿童的人 性美和先人后己、舍己救人的品德所感动,没有一个人再违反他的命令,全部听从他的指挥,有秩序地开展自救。这句话蕴含着对船长忠于职宇、舍己救人崇高品格的讴歌与赞美。(2)这句话是对哈尔威船长一生品德的赞颂,面对死亡的威胁,哈尔威船长作出了以身殉职的选择,他忠于职守、舍己救人,又一次表现他的高尚品格。
做人之道:忠于职守、舍己救人、诚实守信、拾金不昧、见义勇为、尊敬长辈、宽容大度等等。
8、爱之链
1、《爱之链》这篇课文是一首爱的赞歌,作者是美国作家杰尼·巴尼特罗依·李。课文叙写了乔依帮助老妇人修车不计报酬,老妇人帮助女店主,女店主关爱丈夫乔 依的故事,生动展示了人与人之间的爱的链条,赞扬了人间的友爱互助,告诉人们: 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应该伸出援助的手。
1、课文为何用“爱之链”作题目:课文中写乔依帮助老妇人,老妇人帮助女 店主,乔依帮助了别人,就是帮助了自己,只要你付出了关爱,也必定会得到别人的关爱。每个人的爱都在传递着延续,这就是一根爱的链条,这就是爱之链。
2、乔依:助人为乐、无私奉献,关爱他人。练习2
1、《我不期望回报》作者汪国真,他的诗集和小说集,多次获得全国图书“金 钥匙”奖。诗中表达的深刻哲理:尽量多地不求索取地为社会,为他人做一些事情,努力使自己的心灵变得充实、美丽。9,小草和大树
1、《小草和大树》课文讲述了出生于贫困家庭的夏洛蒂·勃朗特在沉重的生活压力下,坚持学习,尝试写作。当她满怀希望得到大诗人指点时,却遭到了巨大的 打击。但她没有失去信心,而是从羞惭与痛苦中昂起头来,与两个妹妹一起发奋努 力,改变方向,继续写作,三姐妹终于脱颖而出,成为震动英国乃至世界文坛的作 家,这个故事折射出夏洛蒂·勃朗特和两个妹妹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与不懈努力的 坚强意志,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她们在保守观念与陈腐偏见盛行的年代,敢于破旧 势力的勇气与胆识。
2、夏洛蒂·勃朗特《简爱》 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 安恩·勃朗特《艾格尼斯·格雷》
3、课文为何以“小草和大树”为题:夏洛蒂为理想而奋斗的顽强意志和不屈 的抗挣精神使自己脱颖而出,成为震动英国乃至世界文坛的作家,用汗水和心血把“小草”浇灌成“大树”,让我们感受并领悟在逆境中只有具备坚强意志和聪明智慧的人才可能拥有精彩的人生。
4、课后第3题句子的含义:(1)作者将夏洛蒂·勃朗特比作“仙人掌花”,意 在突出她不屈的精神和在恶劣环境中茁壮成长的顽强的生命力。(2)从作者比喻中可体会出夏洛蒂·勃朗特姐妹付出的艰辛努力和坚韧不屈的意志。
5、课后第4题。从勃朗特三姐妹身上受到的启发有:要敢于和保守观念、偏见作抗争;要不畏生活的艰难,环境的恶劣,发奋努力;要具备顽强的意志,不怕挫折,才能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
7、节衣缩食:节,节省;缩,减少。指省吃省穿,形容节约。
嗷嗷待哺:嗷嗷,哀鸣声;待,等待;哺,喂。指饥饿时急于求食的样子。要强好胜:好,喜欢。事事不甘落后,愿意为了成功付出努力,喜欢胜利、成功。
大名鼎鼎:鼎鼎,盛大的样子。形容名气很大。
脱颖而出:颖,尖子。锥尖透过布袋显露出来。比喻人的才能全部显露出来。寥寥无几:寥寥,形容数量少。非常稀少,没有几个。
惴惴不安:惴,忧愁,恐惧。形容因害怕或担心而不安。
孜孜不倦:孜孜,勤勉,不懈怠。指工作、学习勤奋,不知疲倦。
10、轮椅上的霍金
1、《轮椅上的霍金》课文讲的是被称为“宇宙之王”的著名科学家史蒂芬·霍 金在自己完全瘫痪,被长期禁锢在轮椅上的情况下,面对常人难人想象的艰难,仍然孜孜不倦地探索宇宙的未知世界,勇敢顽强地挑战命运,为科学事业作出重要贡 献的故事,赞扬了他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和勇敢顽强的人格力量,抒发了由衷的敬 仰之情。
2、霍金:英国著名物理学家,被称为“宇宙之王”,科学著作《时间简史》
3、像他这样身残志坚的人还有:贝多芬、爱迪尔、张海迪、海伦·凯勒、桑兰
4、说说霍金的非凡之处,即课后第4题。从以下方面来组织语言回答:
(1)在受到病魔的残酷折磨下,依然顽强地地行科学探索。(2)取得的成就。(3)忘我工作的事例。(4)回答记者提问的事例。
5、年轻的女记者认为命运让霍金失去的太多,可霍金却觉得自己依然拥有很多:手指还能活动;大脑还能思维;有终生追求的理想,有亲人和朋友,有一颗感恩的心„„从霍金的回答中,我们感受到了:面对残酷的命运,霍金没有抱怨,而逝为了自己所能拥有的一切而感到高兴。霍金正视命运,乐观向上,真不愧是令人折服的强者。
11、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
1、《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讲述了《鲁滨逊漂流记》是“我”家一本三代相传的书,在阅读中,“我”懂得了一个具有大无畏冒险进取精神的人,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中,也终将成为一个成功者,成为一个英雄。故事告诉我们《鲁滨逊漂流记》是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是一本告诉我们学会生存、学会坚强、学会面对困难不畏惧的书。鲁滨逊在荒岛上生活了28年,概括起来,他遇到的困难主要有三方面: 荒凉与孤独、食物缺乏、住宿困难。
2、《鲁滨逊漂流记》作者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在书中的一句名言:“害怕危险的心理比凶险本身还要可怕一万陪。”对于这句话的理解是:一个具有大无罪冒险精神的人,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中,也终将会成为一个成功者,一个英雄。(课后习题2)
3、《鲁宾逊漂流记》告诉我们要学会生存,学会坚强,学会面对困难。练习3 《从岩缝里长出来的小草》启示我们:成才不光需要自己的努力,更离不 开亲人朋友的关心,因此,我们要有一颗感恩的心。
12、姥姥的剪纸
1、《姥姥的剪纸》这篇课文采用第一人称叙写了姥姥心灵手巧、剪纸技艺高超,围绕“喜鹊登枝”和“老牛兔子”的剪纸展开了“我”和姥姥间动情有趣的故事,表现了“我”对姥姥的深切怀念之情。
2、课文为何以“姥姥的剪纸”为题目。姥姥不识字,只能用剪纸来表达她对 我的期待,对我的牵挂。剪纸是我和姥姥之情感联的桥梁。
3、姥姥是个心灵手巧、勤劳善良、技巧高超的人。她剪纸技艺高超、作品很受欢迎的原因有:剪纸逼真;姥姥心地善良,广结善缘,有求必应。
4、课后第4题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姥姥剪得多,剪得时 间长,长年累月的练习使姥姥技艺娴熟。常言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我们在生活中也是这样,只要肯花时间,肯花功夫,就一定能把事情做好。
5、刁难:故意使人为难。挑剔:过分严格地在细节上指摘。耍赖:使用无赖手段。课文中指“我”的淘气与顽皮。调皮蛋:是对调皮孩子的昵称。
13、牛郎织女
1、《牛郎织女》是民间故事,牵牛星属于天鹰座,在银河的两岸,当牛郎隔河 相望,有一颗特别亮的大星星,即就是织女星,织女星属于天琴座。《牛郎织女》的故事表达了勤劳善良的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破坏美好生活的专制者的憎恨。还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善良的人们的深深同情。它与《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孟姜女》被誉为我国四大民间故事。
4、人物素描:
牛郎——心地善良、勤劳能干、重情义,向往美好生活。
织女——心地善良,心灵手巧,善解人意,勇敢、向往美好的生活。老牛——知恩图报,善解人意,勤劳。
王母娘娘——心狠手辣,冷酷无情,无情无义。
14、安塞腰鼓
1、《安塞腰鼓》是我国当代作家刘成章写的一篇抒情散文,课文为我们描述 了安塞腰鼓这一独特的民间舞台艺术,通过写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来赞美黄土高原人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课文按“鼓响之前— 腰鼓表演—鼓声止息”的顺序呈现出“静—闹—静”的表演过程。
2、“好一个安塞腰鼓!”中的“好”体现在:好在有火烈的舞蹈场面;好在鼓声的巨大力量;好在有茂腾腾的击鼓后生;好在变幻的舞姿。
3、“一声渺远的鸡啼”表现了对明天充满了希望。
4、课后习题3:(1)“茂腾腾”写出了沸腾着生命的热烈,写出了后生们的健 壮、朴实与活力。(2)“燥热”、“飞溅”道出了安塞腰鼓热烈奔放的特点。(3)“震撼”、“烧灼”、“威逼”动感十足,将安塞腰鼓的活跃与激烈表达了出来,给人与感官与心灵上的震撼,展现了强烈的生命力。
5、课后习题4:“好一个安塞腰鼓”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4次,着力强调,充 分感叹,从强烈与视觉感受,到声音的震撼,到舞蹈的动作,再到心灵的搏击,层层深入,写出了安塞腰鼓的独特激情。练习4
1、课外俗语:
(1)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2)当家方知盐米贵,出门才晓路难行。(3)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说一方话。(4)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人物品质:
郑成功:热爱祖国,机智英勇。肖邦:热爱祖国,才华出众。蔺相如:宽容大度,顾全大局。廉颇:知错就改,爽直磊落。谭千秋:尽职尽责,热爱学生。
船长:尽职尽责,舍己救人,忠于职守。乔依:乐于助人,关爱他人。
夏洛蒂姐妹:不屈不挠,聪明智慧。
霍金:不断求索,勇敢顽强。鲁滨逊:机智勇敢,毅志顽强。姥姥:心灵手巧,勤劳善良。
牛郎:心地善良、勤劳能干、重情义,向往美好生活。
织女:心地善良,心灵手巧,善解人意,勇敢、向往美好的生活。老牛:知恩图报,善解人意,勤劳。
4.苏教版语文六上练习四 篇四
四 年级 上 册 语文 学科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习八个爱国成语;理解成语意思;会用这写成语;能积累类似的成语;用成语说;学习爱国诗句。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促记,结合所学运用,同类积累拓宽知识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尊敬伟人,增进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学习八个爱国成语;理解成语意思;会用这写成语;能积累类似的成语;用成语说;学习爱国诗句。教学难点:同类积累拓宽知识面。教 法:点拨引导
学 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搜集积累 教学过程:
【教师引导】
同学们,现在我们来一个男女生爱国成语赛写赛,时间五分钟,写多者为胜。
【自主学习】
1、出示请学生轻声自读第46页的成语,思考:读了这些成语,你想到了谁?为什么? 举个例子。这些成语为什么会分在一组?
2、朗读读成语。
3、默读成语,思考: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你知道哪些成语的意思?
4、尝试背诵成语。
5、看《虎门销烟》的插图,思考:你能用这些成语描述图画上的景象吗?
6、再读成语。
【合作探究】
1、出示古诗名句,默读,思考:你知道这两句话是作者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吗?你知 道他们是什么意思?
2、教师补充介绍。
3、交流感受:现在,听了这些故事,你再读这两句诗,你有什么感觉?
4、指导朗读、背诵: 让我们把我们的这种感情用朗读来表达,好吗?
5、你还知道哪些这类的诗句?给我们介绍介绍吧。
【课堂达标】
1、小结: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布置拓展训练:(1)记住这些慷慨激昂的诗句吧。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 《夏日绝句》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作业布置:
1、默写成语和诗句;
2、搜集同类的成语和诗句。板书设计:
以身许国 碧血丹心 嫉恶如仇
大义灭亲 敢怒敢言 忧国忧民
横眉冷对 浩气长存
5.苏教版语文六上练习四 篇五
《练习4(学用字词句)》(教学案例)
执教:刘娜
教学要求:
1.学习四个拟声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回归生活,在情境中感受自然界美好的声音,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2.让学生通过学习、探究,初步了解一些构字规律,懂得表示声音的词大多带有口字旁。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3.能正确运用拟声词进行填空,体会句子的生动有趣,并能联系生活运用拟声词进行说话练习。教学重难点: 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言语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在学习和运用中认识事物,发展语言。教学方法: 在情境中学习、体验;在探究中寻找、发现;在运用中巩固、延伸;在创作中熏陶、发展。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老师知道我们班小朋友都很有爱心,喜欢小动物。你知道哪些动物,它们是怎样的,你能学一学吗?
(指名学小动物叫。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揭题
刚才大家学的小动物的叫声,我们称它为拟声词。今天李老师也为带大家来几组拟声词,请大家借助拼音认真读一读。
gū
jī
miāo guā
咕 咕 咕 叽 叽 叽 喵 喵 喵 呱 呱 呱
(采用的形式有:开火车读,小组读,男女声读,指名读,齐读。)3.请学生亮开嗓门学一学动物的叫声。
(以学习四种小动物的叫声为起点,一步步拓展,由此及彼,不断开阔学生的视野,体现出教学的层次性。)
二.指导看图,学习拟声词。
1.出示图,图上分别画的是什么小动物?它们分别是怎样叫的?谁来学一学。
(指名学小动物叫)2.指名读拟声词 3.学生对口练习
甲:小小鸡 乙:叽 叽 叽
小花猫 喵 喵 喵 小青蛙 呱 呱 呱 和平鸽 咕 咕 咕
4.说说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的叫声,小组讨论并学一学。(学生学小动物的叫声,教师相机板书)
牛:哞 哞 哞 花喜鹊:喳 喳 喳 大公鸡:喔 喔 喔 羊:咩 咩 咩 小花鸭:嘎 嘎 嘎 小蜜蜂:嗡 嗡 嗡(语文学习是个性化的行为,教师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张扬学生的个性,营造民主、和谐、商讨的学习氛围,把学习内容的确定权、学习方式的选择权还给学生,关注个体差异,重视学生多方面潜能的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请学生站起来大胆地扮演不同的动物,学一学它们的叫声。
(让学生扮演角色,满足了学生角色体验的欲望,激发兴趣,调动参与的积极性。同时巧妙将学生引入课文情境,随情境产生感动性体验与更深层次的移情性体验,自主活化个体语言进行有滋有味的表述,强化主体意识,获得主动发展。)三.了解拟声词的构字规律
1.请大家仔细观察拟声词,说说为什么表示动物叫声的字大多是口字旁呢?
2.你还能找出一些口子旁的字吗?交流中师相机板书。
风:呼 呼 呼 闹钟:嘀嗒 嘀嗒 小汽车:嘀 嘀 嘀 雨:哗 哗 哗 泉水:叮咚 叮咚 机关枪:哒 哒 哒 „„
3.说说你找到的这些字为什么带有口字旁。体会汉字构字的巧妙。
4.归纳:
人或动物的发声与口有关,所以是口子旁。一些物体的发声,拟声词也加口子旁。声旁表音,是对实际声音的模拟。
(在观察思考中发现规律,在寻找、探究中深化和发展对规律的认识,体现出教学的深度。)
四.补充句子加上小动物的叫声,再读一读。(课本69页)
1.出示句子
(在师生评议中让学生体会到了句子的生动有趣。)※小鸡一边 地叫,一边在找虫子。
(出示青蛙和小猫的图片及句子,创设情境,让学生自由练读,自己动手完成其他练习题.,然后进行交流。在评议中相互促进、提升。)
夏天的夜里,我听到青蛙在池塘里 地叫。小花猫见了妈妈就 地叫,好像在嚷(rāng):“我饿了!我饿了!”
2.指名读一读句子(学生答老师相机填写)
(朗读是语文学习中的一项重要基本功,应在师与生、生与生的相互评议中不断激励,不断促进,不断提升。)
3.比较读,体会加上小鸡叫声后,句子有什么变化。4.用上表示声音的词说句话。先同桌讨论再集体交流。(练习说话这一设计突出了“学用字词句”中的“用”。整个环节融知识、技能、情感目标于一体,力图体现语文学科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的特点。)
5.交流反馈
6.学生反复读,进一步体会填上拟声词后句子好在哪里? 五.练习(迁移运用)1.出示: 风 呼呼, 雨 哗哗,吓得小鸡 叽叽叽。乐得小鸭,我们拍手笑。2.指名读 3.学生试读 4.齐读
(注意学生训练的受益面,及时了解反馈信息。既交流,也是进行表达训练,真正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同时学生自己设计作业,也拓宽了学习时空,打破课内外的界限。)六.总结 总评:
这一环节的设计力图体现课程标准中:语文学科要与其它学科有机整合的这一要求。并在生动有趣的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造能力。
一.关注差异,鼓励自主学习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 在本课教学中,教师以兄长的角色,努力创设平等的商讨氛围,尊重学生的个性,在统一规范的基础上,充分提供并保证学生“个体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需求、能力,确定学习目标和重点学习内容,掌握学习的时间、速度,选择最擅长合适的学习方法学习。学生积极参与,急于探究,勤于观察,乐于思考发表独特感受、体验,敢于展示收获。学生感受到了学习中的自由自主,体验到作为一个人受到尊重,自然能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与思考。
二、开放实践,引导合作交流: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本课设计了多形式的活动化教学,让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的应用沟通,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
三、以读为本,注重发展语言:
本课注重发展学生的语言,设计了以下一些语言实践活动:
(一)、以读为本,把读与理解,读与思考,读与欣赏品析有机结合。读有层次,在自由读、个别读、想象读,投入感情的美文赏读等多形式的读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
6.苏教版语文六上练习四 篇六
出示幻灯片1:本校概况。
师:请一位同学读题, 我请第一组同学拨第一个数, 第二组同学拨第二个数, 第三组同学拨第三个数。
老师检查并巡视一周。
师:同学们拨的都很正确, 说明同学们对万以内的数学得比较扎实, 我这里还有另外一组数, 也想请同学们用计数器拨出来。
出示幻灯片2:我国2003年茶叶、甘蔗和油菜籽的总产量。
师:用你手中计数器能拨出来吗?不能了吧, 因为这三个数都太大, 后面都带有万字,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认识整万数。
师:那我们怎样才能用计数器把这些数字表达出来呢?
学生讨论, 老师引导。
师:有同学想到了, 把两个计数器合并起来。
出示幻灯片3:两个合并在一起的计数器。
师:很显然, 合并起来的计数器, 计数单位肯定要发生变化了, 怎样变了?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板书:1.认识万、十万、百万、千万计数单位。
师:为什么要这样改变?因为我们国家计数单位采用“满十进一”的方法, 从右向左, 个、十、百、千, 第五个应该是万, 因为10个一千是一万, 那10个一万就应该是十万, 10个十万是一百万, 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动画分步显示计数变化过程。
师:在原来的计数单位上又新增了计数单位, 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学生对照计数器并一起朗读。
师:新增了计数单位到底有多大?我们用人民币来感受一下。
出示幻灯片4:人民币的数量逐步增大, 从100到1000万。
师:计数单位增加了, 新增的计数单位也占有一定的数位, 那么以前的数位顺序表是不是也应该作相应的调整呢?
出示幻灯片5:数位顺序表。 (幻灯片略)
教师板书:2.认识数位顺序表。
师: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这个表有哪些特征?
学生回答, 老师补充。
师:按照我国的计数规则, 从右边起每4位为一级, 个、十、百、千为个级, 万、十万、百万、千万为万级, 这就是数级。
板书:3.学习读写整万数。
师:有了更大的计数单位和数位顺序表, 我们就可以去认识更大的数了, 现在可以用你手中的计数器把刚才例题中大数拨出来吗?
用计数器拨出我国2003年茶叶、甘蔗和油菜籽的总产量。
师:请同学们对着计数器把拨出来的数写出来, 并读给你的同桌听一听。
老师引导, 并进行评价。
师:如果不用计数器, 你会很快的读出整万数吗?
学生小组交流, 得出读写数的方法:分级, 每4位为一级, 画虚线, 左边万级右边个级, 先读万级, 万级是多少, 就读多少万。写数:先写万级上的数后面加4个0。
师:现在我们做一些练习来巩固一下。
出示幻灯片6:巩固练习。 (幻灯片略)
师:同学们对本节课的知识学得很好。其实整万数在现实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我请同学们来阅读并悬赏几组图片。
出示幻灯片7~9:盐城本地的地方资料:面积、人口、资源、工农业生产。 (幻灯片略)
师:很好, 透过这些数据, 同学们不仅巩固我们所学的知识, 而且了解到了我们盐城物产丰富、人杰地灵, 同学们有没有作为盐城人的自豪感?
学生回答。
师:美丽的盐城期待着同学们去建设、去奋斗, 同学们一定要认真学习, 多读书, 为把盐城建设的更加美好做出我们的努力。本节课到此结束, 谢谢大家。
7.苏教版语文六上练习四 篇七
——世间有大美
一、语言积累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惊骇(hài)诳nɡ)垭(mì)语(kuá口(yā)
安谧....B.攫来(jué)模)
倚n)糊(mó托(yǐ)
颤抖(zhà...C.暮霭(ǎi)
混沌(dùn)
空旷(kuànɡ)
酝酿(niànɡ)....D.吞)
扫o)
贪婪(lán)没(tūn)魁梧(kuí帚(sà....2.下列句子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A.这几年,我每年都要去一趟新疆。
B.一轮血红的落日象一辆勒勒车的轮子,静静地停驻在那里。C.四周瘴气雾霭弥曼,我们感到自己如同走入地狱,走入鬼域。D.在那眩目的红光中,我看到一些匆匆的背影,正向历史的深处走去。3.对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我说它像勒勒车的轮子,只是一个顺手攫来的想法,它当然较这轮子要大得多。它悬挂在那里,模糊的群山轮廓线托扶着它。(比喻、比较、比拟)B.它继续依恋地慈爱地注视着人间,好像不愿离去,或者说不愿离去正在注视它的我们。(比拟、比喻)C.我只看到了火烧云,那火烧云,灿烂地,热烈地,夸张地烤红了西边半个天空,烧红了大地上的一切,这种景象令我惊骇。(排比)D.太阳已经落下去很久了,还将最后的一抹光辉像扫帚一样扫向就近的云彩。(比喻)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有时竟忘了吃饭和睡觉。
A.这个人最爱听评书了,经常听得出神入化....B.这位教授正在讲堂里口若悬河地讲着法律知识,他的儿子却在家中被执法机关缉拿....归案。,他没有那么大的能C.听说这位气功大师能够功发疾消,今天会了他一下,果不其然....耐。
。D.这所学校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生活态度、文化修养、举止言谈都显得格格不入 ....5.在下文中甲、乙两处各填入一句话,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作为纪实文学之一的传记文学,也要考虑到“文”与“实”二者的有机联系。甲
,而靠浮辞丽藻挥洒文篇,只能写出苍白无力的东西;缺乏生动
形象的文学语言,乙,也不会葆有长久的感染力。甲 ①真实丰富的事实材料的缺乏 ②缺乏真实丰富的事实材料 乙 ①而仅罗列人物生平事迹 ②只是人物生平事迹的罗列 A.甲①乙②
C.甲①乙①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我要告诉你的第三次日落,是我在阿勒泰草原遇到的。那次实际上并没有看到落日,它隐到云背后去了。我只看到了火烧云,那火烧云,灿烂地,热烈地,夸张地烤红了西边半个天空,烧红了大地上的一切,这种景象令我惊骇。但是,我明白,这一切的制造者仍是落日,是落日在云的背后挥舞着魔杖。
西天的那吞没一切的大片火烧云,是太阳坠入云层以后,突然出现的。我们汽车的方向
B.甲②乙① D.甲②乙②
是正西,因此,我们感到自己正向那一片红光走去。
那辽远的西地平线上,那片火烧云映照的地方,被历史学家称为欧亚大平原,被地理学家称为小亚细亚。在那炫目的红光中,我看到一些匆匆的背影,正向历史的深处走去:曾经在东北亚草原上游荡过许多年的匈奴民族,就是在某一个早晨或黄昏,循着西地平线远去的;还有另外一位叫成吉思汗的英雄,跃起他魁梧高大的身躯,率领铁骑,兵分两路,一路打通伊犁河谷,一路翻越阿尔泰山最高峰——友谊峰,西征花剌子模,直到欧洲。
我多么的卑微呀!我多么的平庸呀!感谢落日,它让我看见了他们远去的背影,它把世间惊世骇俗的一幕展示给我。
火烧云持久地停驻在西天。太阳已经落下去很久了,还将最后的一抹光辉像扫帚一样扫向就近的云彩。直到最后,在落日又贪婪地映照了一阵后,西边天空终于恢复了它平庸的色彩。
接着就是中亚细亚那著名的白夜了。6.作者对第三次落日的描写与前两次有何不同? 答:
7.作者在写了第三次落日后,为什么要提及匈奴和成吉思汗这些历史典故?有什么作用?
答:
8.作者在观赏第三次落日时,为什么会感到自己是多么卑微和平庸? 答:
三、一法一练——散文阅读循“眼”抓“神”。
阅读散文,首先要抓住它的“神”。抓住了“神”,也就抓住了中心,自然也就理解了全文的内容。抓住散文的“神”可以循“眼”抓“神”,文有“文眼”,即文章中起“点睛”作用的语句。它出现在篇末,可起“卒章显志”作用;它出现在篇首,有着总领全篇的功能;它出现在中间,则起统贯上下文的作用;也有的文题即是文眼。读散文要善于抓文眼,抓住
了文眼也就抓住了“神”。,本文的文眼句是“在所有雄伟的风景中,落日大约是最令我震撼的”,这句话总领全文。那么本文的“神”就是作者对生命无比深情的体验和对大西北诚挚深沉的爱。
阅读下面的文字,找出文章的文眼,理清文章的思路。
家园落日
很久以来,我都有种感觉:同是那个太阳,落日比朝阳更富爱心。
说不清楚这是因为什么;当然也可能是:眼睁睁看它又带走一份岁月,英雄终将迟暮的惺惺惜惺惺,想到死的同时就想到了爱。
这么说着我想起已到过许多地方,见过各种落日。
戈壁落日很大,泛黄古旧,半透明,边缘清晰如纸剪。此时起了风。西北一有风则苍劲。芨芨草用力贴紧了地,细沙水汽一般游走,从太阳那边扑面而来,所以感到风因太阳而起;恍惚之间,太阳说没了就没了,一身鬼气。
云海落日则很飘又很柔曼,一颗少女心。落呀落,落到深渊了吧,突然又在半空高悬,再突然又整个不见了,一夜之后从背后起来。她的颜色也是变化的——我甚至见过紫色的太阳。这时候连那太阳是否属实都没有把握。
平原落日总是一成不变地渐渐接近地平线,被模糊的土地浸润似的吞食。吞到一半,人没了耐心,扭头走开。再回头,什么都没啦:一粒种子种进了地里。
看大海落日是在美国。或许因为是别人的太阳,总感到它的生命不遂意:你无论如何也看不到太阳是怎样浸进海水的,隔得还有一巴掌高吧,突然就粘在了一起——趁你眨眼的时候。这时美国朋友便骄傲地说,看,一颗水珠在辉煌地接纳火球了。……
说到底,我看得最多的,还是浅缓起伏的田野之上的落日。一说起它想到庄稼和家园的落日,普通得就像一个人。在我居住的中国川东,就是这种太阳。
我常常单骑出行,驻足国道,倚车贪看丘陵落日。那地势的曲线是多层的,颜色也一一过渡,从青翠到浓绿,从浓绿到黛青,而最近夕阳之处一派乳白,那是盆地特有的雾霭。
似乎一下子静了一阵,太阳就这样下来了:红得很温和,柔软得像泡过水,让我无端想起少女的红唇和母亲的乳头。
有时候有如带的云霞绕在它的腰际。有时候是罗伞般的黄桷树成了它的托盘。农舍顶上如缕的炊烟飘进去了,化掉了;竹林在风中摇曳,有时也摇进去了。
当路人不顾这一切时,我很焦急,很想说,喂,看哪!
两只小狗在落日里追逐,老牛在落日里舐犊……有一天一个老农夹在两匹马之间,在光滑的山脊里走进了太阳。马驮着驮子。老农因为老了,上坡时抓着前面的马尾巴。后面的马看见了,就将自己的尾巴不停地摇着。
我不禁热泪出眶,一种无法描述的爱浸透全身。
这个迟暮的老农!他随心所欲的自在旷达让我羞愧……我突然想到就人生而言,迟暮只有一瞬,长的只是对迟暮的忧虑而已。
这个起伏田野的落日啊……我曾经反复思索这种落日为什么特别丰富——曲线?层次?人物活动?抑或角度的众多?
最终承认:仅仅因为它是家园落日。
家园!这个毫无新意的单纯的话题!
家园的感觉何以如此说不清?譬如在我生长的重庆——我心知凡是它能给予我的,其他地方也能给予,然而一切的给予,又代替不了家园。
关于这个,一切的学术解释都是肤浅,似是而非的。只能说:家园就是家园。而人在家园看落日,万种感觉也许变幻不定,有一种感觉却生死如一: 那才是我的太阳啊!
(有删改)9.本文的文眼是哪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
10.文章倒数第三段说“家园就是家园”,而文章最后又说“那才是我的太阳啊”。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答:
答案
文本17 西地平线上——世间有大美
1.B 2.A 3.B 4.B 5.B 6.①这次对落日的描写不但背景上不同,而且自始至终没有直接描绘落日,而是描写了落日映红的火烧云。“那火烧云,灿烂地,热烈地,夸张地烤红了西边半个天空,烧红了大地上的一切,这种景象令我惊骇。”
7.这些在西部土地上演绎的历史,通过日落一一再现出来,让我们感受到了华夏民族在繁衍生息过程中经历的斗争。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都具有同样的精神:不屈、执著地追求,坚信生是永恒的,哪怕都要逝去。——这是一种英雄精神。作用:①更凸现了落日的雄伟壮阔,②增加了文化韵味和历史厚重感。
8.作者在观看日落时联想到了匈奴铁骑早晨或黄昏时向西地平线绝尘而去,成吉思汗率领蒙古大军横扫欧洲。这两者都给人一种雄壮、阔大的感觉。在这种独特的时空感受中,落日的背影显得分外壮美,历史的幻象和现实景象的辉映,使作者感受到了一种渺小和平庸,落日所具有的丰厚的美学内涵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表现。
9.文章开篇句紧扣题目的中心词,抒写自己对落日的别致感受——落日比朝阳更富爱心。揭示文眼,奠定全文基调。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眷恋和热爱。
10.对家园的热爱、依恋是一种与生俱来、生死如
8.四年级上册《练习3》教案苏教版 篇八
课
件 【教材分析】
本次练习安排了五个项目,内容包括处处留心——介绍读书做记号的作用和具体方法,读读背背——积累山水景色的成语和了解歇后语,写好钢笔字,口语交际——学会赞美、学写毛笔字。处处留心和口语交际是练习的重点,着重培养学生读书做记号的良好习惯和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发现别人的优点。
【教学目标】
.学习读书时作记号,并使用常用的记号预习课文;
2.体会并积累读书名言,明确读书意义,激发学生读书热情;
3.反复记诵八个描写山水景色的词语,体会歇后语的表达技巧并积累;
4.在口语交际的训练中引导学生真诚待人,真诚地赞美他人。
5.以“时、胜”为例,学习日字旁和月字旁这类字写法。(略)
【教学重难点】
.通过介绍读书做记号的作用和具体方法,引导学生认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重要性,使学生养成读书做记号的良好习惯,并通过体会读书名言,明确读书意义,激发读书欲望。
2.用流畅的语言赞美他人的优点。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学习读书时作记号,并使用常用的记号预习课文;
2.体会并积累读书名言,明确读书意义,激发学生读书热情。
【教学过程】
一、学习“处处留心”
(一)谈话导入,明确要求。
.你还记得这些记号的作用吗?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今天我们就来复习这个问题。
(二)指导学习。
.用上面的方法自主预习第16课《说勤奋》,根据需要做记号。
2.在小组内交流预习情况,重在看符号运用是否准确,是否真正理解了这些符号的作用。展开讨论,并交流汇报。
(三)学习两则读书名言。
.出示两则名言。
2.你知道刘向是谁吗?你能来介绍一下这两位名人吗?
资料:
刘向
刘向(约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原名更生,字子政,西汉楚国彭城(今江苏徐州)人,祖籍秦泗水郡丰县(今江苏丰县),刘向是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其散文主要是秦疏和校雠古书的“叙录”,较有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叙事简约,理论畅达、舒缓平易是其主要特色。
高尔基
马克西姆·高尔基,前苏联(今俄罗斯)作家,原名阿列克谢·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高尔基是他的笔名.这个江南小镇是远近闻名的()
.我们的祖国(),秀丽多姿。
.夜晚的的山林一片寂静,(),给人带来无比的惬意。
.这里的生活无忧无虑,仿佛是()。
.漓江山水甲天下,那里(),风景优美。
.在()的季节,我又想起了学过的课文《桂花雨》。
.让他们两人合作,真是(),绝妙的组合。
.望着碧蓝的青海湖,(),仿佛真的来到了海边。
6.出示歇后语:
(1)生自由读一读,不认识的字查字典。
(2)指名读正音。
(3)想一想前后两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前部分像谜面,后部分像谜底,破折号起解释说明的作用。
(4)集体交流,教师适当指导。
(5)选填歇后语。
要发成绩单了,我的心里。
②我对音乐知识可是。
③他又拿着糖果来哄小孩子了,不过小孩子都知道她的意图,他是。
④他白跑了一趟,什么收获也没有,真是。
⑤我跟这件事一点关系也没有,就像。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由练读,练习背诵。
三、巩固练习
.抄写成语,歇后语
2.积累词语,歇后语。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掌握宝盖头、突宝盖、雨字头在不同位置的写法和变化。
2.在口语交际的训练中引导学生真诚待人,真诚地赞美他人。
3.以“时、胜”为例,学习日子旁和月字旁这类字写法。(略)
【教学过程】
一、学习“写好钢笔字”
.指导。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官、窜、霞”这三个字。
(2)引导学生读帖,重点观察这三个字的结构和关键笔画的书写要求。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小结:“官、窜、霞”都是含有“帽子”的字,但是“帽子”会变化,有时大有时小。
2.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2)教师及时小结,再让学生仿写。
3.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并请学生说说好在哪儿。
(2)对写得不好的字,予以纠正,再练习。
二、学习“口语交际”
(一)创设情境,练习表演。
.师生谈话:我们先来表演一个小节目。现在我不是你们的老师,而是你们的妈妈。谁想做我的儿子或女儿?
师生表演:看,这是妈妈下班后,专门为你做的菜。如果你回到家,看到劳累了一天的妈妈已经烧好了几盘可口的菜,你会对妈妈说些什么?
2.请同学评议一下,这位同学表演得怎么样?
根据同学回答板书:态度——真诚;语言——恰当;内容——具体
3.过渡:赞美是一种美好的行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尊敬父母,也要学会赞美自己的爸爸妈妈。
(二)联系生活,运用赞美
.出示书上的例子。
2.指名读题。
3.请同学们小组合作,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来表演。
4.大组交流,全班汇报。
5.小结:赞美不但要真诚,还要看具体的场合和对象,有时在赞美人不在的场合进行赞美,效果更好。
6.我们来看看别人是怎么赞美别人的?幻灯出示:
“小明,你说话真是妙语连珠,真不愧是我们班的语言大师。”
“杨学,你的画真美!在全国性作文比赛中,还得过大奖呢!你真了不起。”
“妈妈,您太辛苦了!劳累了一天,还烧了这么多的菜,真是我的好妈妈!”
7.小结:及时、恰当地赞美别人,是一种美德,能体现一个人的修养。
(三)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赞美。
.在我们班这个集体中,你们有没有发现值得我们赞美的人和事?
2.组织表演。
3.老师采访:我现在是一名记者,想采访一下被赞美的同学。
“XX,你听了同学的赞美,有什么感受?以后准备怎么做?”
4.小结:赞美是一种艺术,能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在生活中,我们就要善于发现值得赞美的人和事。
(四)交流收获,鼓励赞美。
.小结:这一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布置作业:用写的方式,去赞美一个你最想赞美的人。
【教学反思】
课
9.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偏失 篇九
一、编排方式逆反传统,让语文教学左右为难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最大特点是编排方式一反传统习惯,以专题作为文本编排单位,并有意识淡化文体。这种编排方式新、奇,但问题也相伴而生。
1. 按照专题编排,让文本教学偏重人文性远离工具性
语言是人类进行思维和交际的工具,语言具有工具性;语言是人类的心声,语言具有人文性。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已经是一个广泛达成共识的结论。一般而言,文本学习强调的是工具性(技术性、技能性)和人文性(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统一,文本教学应充分关注技术和人文两大元素。
但从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编排看,过于注重教材的专题思想内涵让必修教材的教学无法把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提并论。这导致了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只关注“人文性”,忽略了“双基”目标的落实。课堂教学普遍有滑向“人文课”的现象。
这种导向不足取。语文课毕竟不是思想品德课,作为语文课,应该落实语文知识技能,在落实语文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语文课绝不能“得意忘言”。我们开设语文课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母语的能力。如果丢了这些,那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课。
特别是这种专题编排方式与文体写作应有的技术指导出现了严重错位,使得每个专题后面附着的“写作指导”显得牵强附会。苏教版必修教材偏重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过少关注语文的知识与技能。在这一点上,苏教版与人教版,是务虚与务实的区别。
2. 文体错乱编排,让教学拄着拐棍跳舞
传统的文本编排方式是文体分类编排,最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人教版一直坚持这种教材编排方式。这种方式便于文体教学,便于一线教师的教学操作,符合学习的认知规律。而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反其道而行之,打乱文体,以主题内涵的统一性来编排文本。这样安排导致每一个专题糅杂了多种文体,显得不伦不类。如必修三第二专题“号角,为你长鸣”统领的篇目有:《〈指南录〉后序》《五人墓碑记》《品质》《老王》《离骚》《致西伯利亚囚徒》《啊,船长,我的船长哟》等。古文、中外小说、古代诗歌、外国诗歌等相交错。看起来像一锅杂烩,或是一份拼盘。
文体的不统一,文体知识的错杂,今天古文,明天小说,后天再变诗歌,势必导致教学的跳跃性加大,加重了学习的断续感,让一线教师拄着拐棍跳舞,这符合教学的规律吗?
苏教版教材编写组个人的阅读及欣赏个性彻底扰乱了教材编排要求的教材的系统性和知识的网络性。
二、内容结构比例失调,教材质量多有瑕疵
1. 古诗词数量偏少,不利于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
人教版:共精选29首古代诗词,作者涉及屈原、曹植、陶渊明、谢朓、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陆游、李煜、苏轼、辛弃疾、柳永、李清照、姜夔等15人,并有《汉乐府》《古诗十九首》《诗经》等,覆盖面较广,以最优秀的诗作完整体现了中国古代诗歌“诗经——楚辞——汉乐府——魏晋诗——唐诗——宋词(包括宋诗)”的发展脉络。
苏教版:共选10首古代诗词,作者涉及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李煜、晏殊、苏轼、辛弃疾、柳永、李清照等10人,选择范围只局限在唐诗宋词。
相比较而言,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在古诗词选编上有两个问题:一是选取的篇幅数量上偏少,不利于学生古诗词素养的积累提高;二是选编的范围有些偏狭,没能体现出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只在局部表现了中国古代诗词的高峰成就,学生的阅读及认识视野有局限。如极富成就的宋诗,苏教版教材就视而不见。而江苏省2008年高考考纲明确规定了古代诗词鉴赏的范围是“唐宋诗词”。
2. 古文与其他文体交叉编排,忽视了古文的特殊教学要求
古文因其语言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教学方式的独特性。正因为如此,人教版一直采取单元的编排方式,以方便教师教学操作。这一点经过历史的检验是合理的、科学的,是教师欢迎的。但苏教版教材却无视这一经过实践检验的编排模式,一改单元编排方式,而与其他文体交织编排,现代文和古文混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把小说、诗歌、散文、古文等硬煮成一锅粥。如必修四第一专题“我有一个梦想”的选文:《季氏将伐颛臾》《寡人之于国也》《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我有一个梦想》《〈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等5篇文章,且不说这几篇文章是否都能从属于“我有一个梦想”这一思想内涵,仅就文体而言就够人惊诧的了,古代议论散文、外国悼词、外国演讲词、近代序文等多种文体交错,让人眼花缭乱。
古文的语言现象与现代文不同,古文教学的任务与现代文也不同,在组织教学的时候,教学任务的界定与教学环节的设置都有特殊性,很难想象,教师在两周的时间内,要教学古代议论散文、外国悼词、外国演讲词、近代序文等多种文体。这种随性实难令教师接受。
3. 名著阅读引导不力,内容编排与高考要求严重错位
2008年江苏高考要求对选修历史学科的考生增考15分的“名著阅读”,主要有10部作品:《三国演义》《红楼梦》《呐喊》《家》《边城》《欧也妮·葛朗台》《老人与海》《女神》《雷雨》《哈姆雷特》等。
江苏的这一要求很突然,是在2008年2月份正式提出的,距高考只有三个多月。这一近乎儿戏的突然要求在师生的质疑中被“这些名著篇目在《附录》(《教学大纲》)上有规定这一牵强解释挡了回去。15分的考查要求,3个月的准备,10部厚厚的名著,无疑是一座大山压在了学生头上。
名著阅读需要考查,这一点毋庸置疑,说到底江苏的这一做法是照搬了全国教学大纲的要求。但是,人教版教材在高中伊始就在5册必修教材中有意识、有计划、有序列地给学生安排了“名著导读”,让学生有所准备,有所积累,有所备考。而苏教版必修教材从来就没有就名著阅读考查给学生一个说法,2008高考前3个月冒然提出,面对各方怨言,江苏回应牵强。
对比两种教材对名著阅读的重视及具体引导:
人教版教材:(每册教材中都安排的“名著导读”,共10部)
必修一“名著导读”:《论语》《大卫·科波菲尔》
必修二“名著导读”:《三国演义》《巴黎圣母院》
必修三“名著导读”:《家》《高老头》
必修四“名著导读”:《莎士比亚戏剧》《谈美》
必修五“名著导读”:《红楼梦》《堂吉诃德》
人教版必修教材还在选文中涉及了以下名著名篇:鲁迅作品7篇,《红楼梦》《老人与海》《雷雨》《哈姆雷特》《水浒》《边城》等。
苏教版教材:“名著导读”无。
苏教版教材在选文中只涉及了以下很少的名著名篇:鲁迅作品3篇,《红楼梦》《边城》《雷雨》等。
两厢比较,苏教版教材对名著阅读的引领与江苏高考要求之间是不对等的,相对于人教版名著阅读计划的明晰、内容的序列安排和高考备考方向、备考内容的明晰,苏教版在名著阅读上对学生的硬性要求显然欠缺人文关怀,官本位意识是否太强了些?
不以学生为本,而以编写人员为本,不能不给人自以为是的嫌疑!如江苏高考规定考郭沫若的《女神》,教材中根本没有选编任何篇目,就在高考中要求考查;如高考规定考鲁迅的《呐喊》,而五册必修只选编了鲁迅3篇文章,且没有一篇选自《呐喊》,《祝福》选自《彷徨》,《拿来主义》选自《且介亭杂文》,《记念刘和珍君》选自《华盖集续编》。
这能说是科学合理的教材编排吗?这能说是负责任的教材吗?
4. 探究学习只闻其声不见其形,探究能力培养浮于空泛
人教版在每册教材中都安排了“梳理探究”方面的内容,以文化研究为定位,以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为方向,延展教材知识,整合教材资源,并次第展开,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这一点只要把人教版与苏教版教材作以对比,意思自明。
人教版的探究内容安排:
必修一: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
必修二:汉语成语;修辞无处不在;交际中的语言运用;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
必修三:文体与语体;逻辑与语文学习;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语文学习的自我评价
必修四:诗词格律;文学长河;走近文学大师;影视文化
必修五:文言词语和句式;古代文化常识;有趣的语言翻译;理科中的语文
苏教版的探究内容安排:无。
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学习方式的改革,而学习方式变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世易时移,人教版教材与时俱进,以具体的“梳理探究”这一具体内容进行具体落实,而苏教版在这方面的粗疏无疑让探究能力的培养成了一句空话。
5. 国外选文过多,有舍本逐末、崇洋媚外之嫌
中国文学的浩瀚与中国文化的博大世人共知,我这里表述此意不是反对选取国外作品,但五册必修教材一百来篇文章,选谁不选谁,其选编意图与文本呈现必然表现其良苦用心。在对待国外选文上,人教版与苏教版再次表现了较大不同。
苏教版5册必修共112篇(首),国外30篇(首),占27%。
人教版5册必修共109篇(首),国外18篇(首),占16%。
比较的结果是:苏教版国外篇目数量偏大,甚至苏教版必修二和必修五中的国外选文已经分别占到了1/3。一本高中生语文教材需要近30%的外国选文吗?一个中学生的文学视野需要那么大的国际阅读空间吗?为什么中国诸如鲁迅等那么多优秀作家的篇目被挡在教材选文之外?国外选文近30%的份额让人觉得教材编写组的专家夸大了国外作品的阅读价值!
当学生的母语基本知识结构和语文能力还需要提高的时候,把时间和视野过多关注到国外选文,这是一种舍本逐末,还有一点崇洋媚外之嫌。编写专家的个人偏好和学识不应轻率甚至固执己见地强加于学生身上!中学生的文学视界不应无限大,文学熏染也不应囫囵吞枣,毕竟,他们还不是“大学中文系学生”!
三、写作指导安排随性、散漫,让作文教学繁杂紊乱
与人教版教材写作指导相比,苏教版教材的写作指导最大的问题是:不系统,东一榔头,西一杠头,作文教学让一线教师难以操作。
我们先比较人教版和苏教版各五本必修教材在写作指导的编排上有着各自怎样不同的构设。
人教版:在五册必修教材中,写作指导被按照秩序细化为两大序列(记叙,议论),两个层级(基础等级,发展等级),二十个写作技术专题。
必修一: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人性光辉,写人要凸显个性;“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
必修二:学习描写;学习抒情;记叙的角度;叙议结合的写法
必修三:选择议论的角度;论据的选择和使用;论证方法;写作中的虚构
必修四:横向展开议论;纵向展开议论;了解反驳的途径;作一点辩证分析
必修五:怎样写得深刻;怎样写得丰富;讲究文采;怎样写得新颖
苏教版:写作指导在五册必修教材中随性、散漫
必修一:激活我们的诗情(激活情感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鲜明的观点是议论文的灵魂;夹叙夹议,枝繁叶茂;写难状之景如在目前
必修二:用墨如泼与惜墨如金(详略安排);恰当选用叙述的角度;准确、及时与便捷(消息与通讯的写作);看好处,说门道(鉴赏文的写作)
必修三:生成诗歌的意象(如何写诗歌);写出人物鲜明的个性;为观点提供有力的支撑
必修四:让说理更令人信服;要有描写意识;文学短评的写作;演讲稿,写给听众
必修五:说明要说得清楚明白;写出你的真情实感;学会分析;让你的认识更加深刻
就语文而言,写作特别是不同文体写作要求系统的写作技术指导,并要求相关写作技术知识的系统性和写作技术指导的延续性。比较而言,人教版的写作编排有着科学合理的安排脉络,有着清晰连贯的指导秩序。比起人教版布局科学、知识连贯、指导全面的写作指导体系,苏教版的写作指导编排显得过于随意:
一是写作指导的排序紊乱无序。人教版的写作指导编排必修一和必修二是写人叙事,必修三和必修四是议论说理,必修五是写作提高:深刻、丰富、有文采、新颖。按照由浅到深、由写人叙事到抒情议论、由基础等级要求到发展等级要求等合理的逻辑顺序,是以一种金字塔模式构设的。而苏教版的写作指导明显以散状呈无序编排,逮谁说谁,东一榔头、西一杠头,着实没有头绪。
二是同一文体写作指导跨越多本教材,教学操作相当困难。这一点尤其令人觉得不可思议。如议论文的写作指导,人教版集中以必修三和必修四两本教材连续对议论文写作的各个技术要点作不间断的连贯指导,体现了布局的科学、知识的连贯、指导的全面。而苏教版让人丈二和尚着实摸不着头脑,对议论文的写作指导,必修一第二个写作指导是“鲜明的观点是议论文的灵魂”;必修二第四个写作指导是“看好处,说门道(鉴赏文的写作)”;必修三第三个写作指导是“为观点提供有力的支撑”;必修四第一个写作指导是“让说理更令人信服”;必修五第三个写作指导是“说明要说得清楚明白”“学会分析”。一种文体的系统写作指导竟然跨越五本书,横亘高一、高二近乎两学年,且中间间杂叙事、描写、文学短评等其他文体的写作指导,这种跨度只有苏教版有,也只有苏教版敢这样安排。
这样编排,让教师如何进行作文教学操作呢?如必修三,按照教材编排,教师要完成三个作文教学与指导,即:诗歌写作→写出人物的个性→为观点提供支撑;再如必修四,按照教材编排,教师要完成四个作文教学与指导,即:学会说理→如何描写→文学短评写作→演讲稿写作。这种安排实在让人找不着北!这种紧随专题思想内涵的写作指导编排,让教师对一种写作文体的写作指导时断时续,极不系统,极不连贯;让学生对同一写作文体的训练常常是浮光掠影,甚至是支离破碎!
换作教材编写专家,他们又如何合理安排自己的作文教学?我想不出他们有什么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可以向一线教师建言!
三是写作指导和文本编排油水分离。因苏教版文本编排从属于思想专题,文本的文体属性被彻底打乱,而写作指导又要求着具体的文体特性和技术性,因而每个小模块(单元)的写作指导与专题的粘合就像两张皮,不能合二为一。就像油水分离。如必修二第一专题“珍爱生命”的写作指导安排的是“用墨如泼与惜墨如金(详略安排)”,而本专题的几篇文本是《我与地坛》《最后的常春藤叶》《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鸟啼》,这几篇文本集中表现的主题是关于生命的思考,而写作指导是关于详略安排。问题是:这几篇文章其叙述的突出特点是详略的使用吗?
教材改革是必要的,但教材改革不能为了改革而单纯求新求异,改革不能违背科学,不能不顾规律。江苏2008高考模式本已民怨群起,再加上令一线语文教师群起攻之的教材模式,现状令人担忧。
10.苏教版六上习作6 篇十
他一身陈旧的中山装,一顶老式的鸭舌帽,一张黝黑而又饱经风霜的脸。
张爷爷经常坐在村子里的大柳树下,他的面前摆着一个大木箱子,上面摆着各色各样的泥人,什么“孙悟空”“机器猫”“樱桃小丸子”……个个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这一天中午,我怀着好奇的心情来到了张爷爷的摊前,只见张爷爷正望着刚完成的“小画眉”出神呢,喜悦之情真是溢于言表。我看着这只“画眉”:它身着深褐色的晚理服,玲珑的面孔上,有一张纤长的嘴。眼睛虽是用彩泥捏的,但我却觉得它透出了光,透出了神韵。
在我观看“画眉”这短短的几分钟里,一个“猪八戒”的半成品已经展现在我的眼前。只见张爷爷一手举着“猪八戒”,一手托着下巴,似乎在想些什么。过了一会儿,张爷爷拿出一些红色的泥,左揉右捏,就变成了一瓣“西瓜”,他又从箱子里取出一些黑色的泥,小心的给“西瓜”装上了西瓜子,你别说,简直像极了。接着老人把精心设计的一瓣“西瓜”放在了“猪八戒”的手里,哈,“猪八戒吃西瓜”终于完成了,你瞧“猪八戒”那贪婪的馋样儿表现的淋沥尽致。围观的人不断发出啧啧的赞叹声。
11.苏教版小升初语文练习试卷 篇十一
1拼拼写写(10分)
qiónglóng tuīcè tǎn tè bù ān xún huán
( ) ( ) ( ) ( )
bǐng zhú yè tán xiǎo xīn yì yì yè yīng
( ) ( ) ( )
2、按要求完成句子(10分)
⑴改成反问句:不劳动连棵花都养不活,这是真理。 (2分)
⑵缩句(缩到最简):突然,一幅美丽的海岸风景扑入我的眼帘。(2分)
⑶把草滩上生长着一垄垄黄灿灿的油菜花加工成拟人句。(2分)
⑷把句子写得更生动:小姑娘( )的心灵,像一朵( )的花蕾。 (2分)
⑸改成陈述句:这洁白的梅花是玷污得了的吗?(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修改病句。(用修改符号在原句上修改)(4分)
(1)学校要尽量节约不必要的开支和浪费。
(2)电视机里传出雄壮有力的战士们的歌声。
4、用上这些标点写出一段连续的话,看谁不但能把标点用准,更能把话写精彩。顺序可以自己调整。(4分)
,(我总是只把话讲一半就停下来 ) 。(老师说我们从小就该养成把话说完整的好习惯,我非常听老师的话)?(我最爱提问题,有时还帮小伙伴问这问那)
!(无论是开心还是不愉快,着急或是恐慌,惊讶或是赞叹都要用到我)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关联词语。(3分)
⑴我非常敬佩我的妈妈,她( )是个贤妻良母,( )是一个女强人。
⑵( )生活的路上会遇到沟沟坎坎,我们( )一定坚持向前。
⑶金字塔( )世界古代建筑的一个奇迹,( )埃及的象征。
6、改写句子。(2分)
船快开了,妈妈拉着我登上大客轮。
将这个句子先改写成被子句,再改成把字句。
二、积累与运用。(共28分)
1、补写诗句和谚语。(4分)
天涯若比邻 积水成渊 下笔如有神 只要功夫深 须问打柴人
⑴读书破万卷,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欲知山中事,___________________
⑶积土成山,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___________________ ,铁杵磨成针。
2、根据情景写词语、诗句、歇后语、谚语、格言。(8分)
(1)(横线上可以填哪些成语?)孩子们 , 的儿童节终于到了,校园里处处 ,同学们个个显得 。(3分)
(2)人们常用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来赞美黄河的雄伟气势。你能借用古人三句不同的诗来赞美下面的 情景吗?(3分)
送别友人:
(3)请你写出一条表示团结互助的歇后语、谚语或格言。(2分)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6分)
(1)蝉高居悲鸣饮露, 。这是《 》一文中的语句,这篇古文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
(2)、《在仙台》一文主要写了鲁迅与藤野 先生的事, 先生指_______ ,他是_______人,教_______学的。在我印象中藤野先生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分)
4、读懂句子的意思,再加上标点或关联词语。(2+2=4分)
⑴、工人们高呼□□谁感动刘代表的一根毫毛□我们就把路矿两局打得片甲不留□
⑵、在抗震抢险中□解放军叔叔( )牺牲自己 □( )不放过任何一个生还的希望□他们堪称是最可爱的人□
三、阅读理解(19分)
母 爱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发生在西部一个极度缺水的沙漠地区。这里,每人每天的用水量严格限定为三斤。日常的饮用、洗漱、洗菜、洗衣,包括喂牲口,全都依赖这三斤珍贵的水,而这些水还得靠驻军从很远的地方运来。
人缺水不行,牲畜也一样。终于有一天,一头一直被人们认为憨厚的老牛挣脱了缰绳,闯到沙漠里运水车必经的公路旁。运水军车来了,老牛迅速冲上公路,司机紧急刹车,军车停了下来。老牛沉默着立在车前,任凭司机怎样呵斥驱赶,它就是不肯挪动半步。五分钟过去了,十分钟过去了,双方仍然僵持着。运水的战士以前也碰到过牲口拦路索水的情形,但它们都不像这头牛这般倔强。人和牛这样对峙着,运水车不能前进。性急的司机试图点火驱赶,可老牛仍然一动不动。
后来,牛的主人来了,(恼羞成怒)的主人扬起长鞭,狠狠地抽打在瘦骨嶙峋的牛背上,牛被打得皮开肉绽,哀哀叫唤,但还是不肯让开………鲜血沁了出来,(染红了鞭子)。
老牛凄厉的叫声,和着沙漠中阴冷的风,显得分外悲壮。一旁的运水战士哭了,司机也哭了。最后,运水的战士说:就让我违反一次规定吧,我愿接受一次处分。他从水车上取出半盆水──三斤左右,放在牛面前。
出人意料的是,老牛没有喝水,而是对着夕阳,仰天长哞,似乎在呼唤什么。不远的沙堆背后跑来一头小牛,老牛慈爱地看着小牛贪婪地喝完水,伸出舌头舔舔小牛的眼睛,小牛也舔舔老牛的眼睛。静默中,人们看到了母子眼中的泪水。没等主人吆喝,在一片寂静中,它们掉转头,慢慢往回走去。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9分)
贪婪:
凄厉:
瘦骨嶙峋:
2、这是一头( )的老牛;一头( )的老牛;一头( )的老牛;、一头( )的老牛。(2分)
3、这是一个( )的故事;一个( )的故事;一个( )的故事;一个( )的故事;一个( )和( )的故事。( 5分)
4、文中的省略号是什么意思,用心读这个真实的故事,联系括号中的词语想象当时的情景,把省略的内容补充完整。(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完划线的句子,你最想说些什么?写在横线上。(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妙笔生花(20分)
爱是永恒的主题,我们的生命因为爱而丰富。读了《母爱》这篇文章我们不禁为之震撼,心灵深处一股暖暖的情感开始涌动,这就是我们与作者和文本之间产生的共鸣,感同身受,这样的文章才充满挚热的情感。回忆往事,选择一件最能触动心灵的与同学们分享。(文章中不得出现自己、班级、父母的名字。题目自拟)
【苏教版语文六上练习四】推荐阅读:
苏教版语文六上第四课08-25
语文必修ⅰ苏教版第四专题版块一《西地平线上》同步练习08-01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10-18
四年级上册苏教版语文10-20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09-17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资料07-10
四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苏教版08-22
三年级下语文教案-练习8-苏教版.doc06-18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期中字词练习卷06-28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加偏旁组词练习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