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下册 捐书活动教案 北师大版(精选10篇)
1.二年级数学下册 捐书活动教案 北师大版 篇一
教学内容:教材第113~115页总复习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回顾轴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能辨认轴对称图形,正确区分平移与对称现象。
2.在操作中,体会对称、平移及旋转运动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美,培养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经历数据收集、记录、整理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巩固用统计表呈现数据的方法,体会调查所得数据的作用,培养初步的数据分析观念。
目标解析:
本课是总复习的第三课时,在学生对图形的运动和数据收集整理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对相关知识进行回顾整理。因此本课教学目标的定位不仅在于复习巩固已有的知识,更侧重于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初步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
教学重点:
1.体会对称、平移及旋转运动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正确辨认。
2.巩固用统计表呈现数据的方法,体会调查所得数据的作用。 教学难点: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及数据分析观念。
教学准备:课件、剪刀,手工纸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图形的运动
(一)回顾整理,梳理知识。
1.关于图形的运动,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分别是怎样运动的?
2.动手剪一个对称图形,并指出它的对称轴。
3.利用手中的图形做平移和旋转运动,体会区别。
(二)动手操作,沟通联系。
1.猜一猜、想一想
(1)出示: 猜一猜:按照画的痕迹去剪,打开后是什么呢?
(2)出示: 想一想:这个图形是怎样剪出来?先怎样折,再怎样剪?
(3)你会做风车吗?(让学生先说一说,再出示制作步骤)
2.剪一剪、做一做
小组四人合作,组长自己设计一个图形剪一剪,其余三人分工各选其中一种剪一剪、做一做,做完组内交流。
3.说一说,描一描
(1)在你剪的图案中,有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有,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并用彩笔描出它的对称轴。
(2)全班汇报,复习对称。(实物展台展示学生不同作品)
4.找一找,比一比
上面的活动中,你能找出平移、旋转现象吗? (小花图既可以看成是轴对称图形,也可以看成图形的平移;笑脸图既可以看成是轴对称图形又可以看成图形的旋转;风车则是物体的旋转现象等。)
(三)联系生活,完善认知。
1. 出示:
2.上面的活动中,你能找出平移和旋转现象吗?
3.找出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以及平移和对称现象,并记录下来。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回顾和复习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平移和对称现象,发现平移和旋转的不同之处,沟通其与对称之间的联系,最后走进生活,寻找生活中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沟通图形的变换与生活中的物体运动的关系,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二、复习数据收集整理
过渡:同学们,刚才你们有的在生活中找到对称现象,有的找到了平移现象,还有的找到了旋转现象,以你们记录的第一条为准做一项调查。
(一)收集整理数据
可以怎样收集全班同学的数据?(举手、画正字等)
(二)记录分析数据
1.根据上面调查的结果设计统计表,记录数据。
现象 对称平移 旋转 人数
2.分析数据
(1)从统计表中,你得到了什么信息?
(2)通过这次调查,你有什么感受?
(3)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设计意图:结合第一部分内容让学生统计本班学生在生活中找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一方面复习巩固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知识,另一方面让学生亲身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统计与生活息息相关,体会调查所得数据的作用,培养初步的数据分析观念。
三、巩固拓展
1.教材第117页练习二十二的第9题。巩固复习轴对称图形的知识。
2.教材第117页练习二十二的第10题。 巩固复习了平移、旋转现象。
3.教材第118页练习二十二的第11题。 巩固数据收集整理。
设计意图:通过巩固练习,让学生在观察、判断以及整理分析等数学活动中,进一步巩固图形的运动与数据收集整理方面的知识,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和统计观念。
四、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1.通过今天的复习,你的收获是什么?
2.小小设计师(机动)。
要求:
①画出一个你最喜欢的基本图形。
②根据你画的基本图形,运用平移、旋转设计一个美丽的图案。
③跟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设计的。
④集体交流,展示自己设计的图案说说设计过程。(实物投影)
设计意图:复习后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回顾和反思,在交流收获中自我评价。同时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自己设计创造美丽的图案,在创造中感受图形的变换之美,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意识。
2020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三
教学内容:教材第113~119页总复习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让学生巩固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并能根据实际情况区分、应用克和千克,形成正确的质量概念。
2.通过复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并学会运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目标解析:
本节课复习的内容比较抽象,在复习克和千克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使用数学的语言描述身边物体质量的状态,并能根据实际情况估计出物体的质量,培养学生的估测的意识,帮助学生积累估量的经验。在复习简单推理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和有条理地进行数学表达的能力,让学生学会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
教学重点:巩固克和千克的认识,形成正确的质量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巩固旧知,引入新知
(一)回顾复习过程 请学生回忆已经复习过本学期的哪些内容,对这些知识还有没有什么问题。
(二)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将继续复习克和千克、推理这两部分内容。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反思的平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一)复习克和千克
1.梳理。
(1)说一说,你在水果店买东西时都见过什么?
(2)计量物体的质量用什么单位?质量单位有哪些?
2.直观感受。
(1)看到1克和1千克,你会想到什么?
(2)举例: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约是1克或者1千克?
(3)实物展示:1片口香糖约重1克,2袋500克的盐重1千克。
3.进率关系。
(1)已经明确了克和千克是质量单位,那么克和千克有什么关系呢?
(2)说一说多少块口香糖加在一起和2袋500克的盐同样重?
4.测量。
(1)测量物体的轻重要用到什么?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2)说一说自己所认识的秤。
5.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二第7题。
学生独立练习,集体交流时重点说一说第3小题,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
(2)完成练习二十二第17题。
要求学生课前调查,填写调查结果,课上根据调查结果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在一定的情境中唤起学生对物体质量的关注,通过操作、提问活动让学生去感悟和体验,有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认知结构。在练习时要让学生说说自己容易出错的地方和原因,引起其他同学的注意。
(二)复习推理
1.复习推理(一)。
(1)创设情境:李冰、王明、张强、夏雨一起排队上车。张强在李冰和王明的中间,夏雨是最后一个,李冰不是第一个。请把他们的名字从前往后写下来。
(2)思考:你先确定谁的位置?为什么?
(3)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同桌互相说一说推理的过程,提供充分表达的机会。
(4)指名说一说推理的方法及过程,其他同学补充,引导学生注意表达的有序性。
2.复习推理(二)。
(1)出示题目:在上面的方格中,每行、每列都有1~4这四个数,并且每个数在每行、每列都出现一次。B应该是几?
(2)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教师注意适时点拨。
设计意图:推理重在过程,复习中让学生经历想推理过程、说推理过程、演示推理过程、观察推理过程等环节,有意识地对推理的方法进行提炼和改善。让学生明确推理时一般要找到一个关键句,作为推理的突破口。完善表格填数的方法,将“确认”与“排除”交替进行,这样提升了效果,学生也能轻松接受。
三、课堂总结,明确目标
(一)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二)你能用我们今天的复习内容解决身边的哪些问题?
2.二年级数学下册 捐书活动教案 北师大版 篇二
一、玩中主动思考,生疑而问
问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学生学习的起点,是点燃智慧的火花。课始,先让同学们玩个记忆王游戏,边玩边想这个游戏中藏了什么数学奥妙?
师:屏幕呈现两组数据,你们能在5秒钟之内把他们记住吗?
第一组:345345345345……
第二组:654354364365……
师:看完了这两组数据,你记住了哪一组?是什么?
师:玩这个游戏,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生:345345是有规律的、重复的很好记,而第二组没有规律很难记。
师:345345345345……这样的数以345为一组不断重复出现。
数字记忆游戏是孩子们感兴趣的,孩子们在游戏、对比中发现规律、便于记忆,学生能够在玩中学,自主感知,提出初步的学习主题。
二、紧扣生活情境,“问”上核心
教材中呈现的主情境图是蒙古族同胞们正载歌载舞庆祝节日的画面。
师:请同学们仔细、有序地观察会场图,你有怎样的发现呢?和同桌说一说。
生1:灯笼是一个大一个小。
师:能说得更加完整吗?比如,灯笼是按一个大一个小的规律排列的。
师:谁也像这样说说其他物品的排列规律。
生1:彩旗的颜色是按两面红一面蓝的规律排列的。
生2:气球是按两黄一红排列的。
生3:柱子是两圈黄一圈红色进行排列的。
对于这些规律孩子们能够从简单到复杂的规律说出来,进行迁移举一反三。因此进一步设问:“对于这些物品的排列规律,你有什么想说的呢?”孩子们便不自主地展开提问。生:我发现他们的排列都是有重复规律的,他们的排列一样,有的不一样,老师,我们可以把它们重复的现象进行分类吗?这样以“一”得“多”,也就是以一个问题中辐射到多个问题,孩子们能够从排列规律中,自主寻找本节课的核心问题。
三、有效设计问题,“问”有所思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会有解决问题的方法。先看灯笼,师:你能不能想办法把灯笼的规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用10秒的时间记录在纸上,写好就举手,看谁写得最快!这时学生被逼急了,就发问:“这不可能,除了不画图,我可以寻找到更快的方法。”孩子们便开始动笔跃跃欲试。有的孩子想到了圆形、有的想到了用打钩、打钗等,这时候学生的方法便反应到用画圆、符号等来替代,从而在实际操作中享受多样创造数学的体验,也让孩子逼有所问。反馈时有的学生用大圆圈表示大灯笼、小圆圈表示小灯笼。有的以打节奏的方式,大声表示大灯笼,小声表示小灯笼。还有的用动作表示等,孩子们的想象力如此丰富。接着教师让学生对比画图、数字、文字、符号这4种表达方式,设下疑虑。师:“此时你在思考什么呢?”有的学生问“哪一种表示更快、简洁”呢?也有的学生问“同一个物品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示吗?等等。让学生体会在多种感官的体会下,感知同一个物品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示,用怎样的方式更简洁。这个环节孩子都能举一反三、寻找最适合、喜欢的方法来表示,为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此环节还可以重组教材,设置反面教材,可以出示一些没有规律的灯笼,让孩子思考:看到这些灯笼,你想做什么?生:我想重新排列,让他们有规律地排列,人们看得更加清楚。师:如果想让灯笼有规律变化,你应该怎样创造?
四、及时解疑,“问”有所寻
问题是思维的开始,解疑则是思维提升、创新的过程。
师:如果接着继续摆花盆,会怎样呢?其他规律如果也继续下去,下一个应是什么?再下一个呢?你能像老师这样试着问一问同桌吗?
师:通过说一说,说得完吗?你想告诉同学们什么呢?
生1:可以用什么办法来表示说不完呢(省略号)为什么呢?
师:用省略号更加简洁,同时重复现象至少出现两组才能配上省略号,当我们发现不断重复的规律后,你又在思考什么呢?
生2:我想知道灯笼的规律,第25个应该是什么颜色?
师:除了用数数的办法,还有什么办法?
生3:用有余数除法来解决,先找出几个一组,算算有几组,剩下的几个,从头数起,想想排在第几。
此环节教师提供多种观察、思考、语言表达的时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大胆推断下一个会是什么,引发学生“说不完”,生发用什么办法来表示,进而理解省略号的作用,全方位地体会不断重复的奥妙,从新的角度去观察、引发思考,甚至拓展到更远、更深的数学问题。
五、开阔数学视野,“问”活课堂
教材中,除了对主情境图中重复现象的观察、分析外,我还让学生提前调查生活中的重复现象。课堂上这个环节最为激动,孩子们收集了很多数学信息,当学生提到时钟的24时是重复的现象时,我赶紧展示钟面的画面,让学生观察、思考:“你还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一个数字一个空格,一直重复的规律。
生2:我发现时间不停地转,白天12小时和晚上12小时不停地交换进行。
师:是呀,时间就是这么一圈一圈地转动着。除了时间还有别的规律吗?
生3:每个星期也是这样的规律。
师:怎样说呢?
生4:今天是星期二,明天是星期三,然后星期四、五、六,最后又回到了星期二。
师:真行,是的,这就是周而复始,一周一周地重复着。
生5:一年有四个季节,春夏秋冬也是交替重复着。
生6:老师,窗帘上的凹凸是重复现象吗?窗户的开关是重复现象吗?
生7:老师,你今天穿的裙子有很多重重的图案。等等
师:对于这些重复出现的现象,你想接着研究什么呢?
生:我想研究今年是猴年,下一个猴年在什么时候?要怎样计算呢?
此环节课前让孩子调查生活中的重复现象,学生收集足够多的素材,给这堂课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大大调控了课堂节奏,孩子们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能够寻找许多重复现象,与同学共同分享数学的乐趣,孩子们的思绪万千,联想丰富,能够把重复的现象由“教材”变通到“生活”,由“静止”到“运动”,由“简单”到“复杂”,在不断地惊喜中“发现”,寻找重复的“美”,孩子们的思考达到极致,调动整个课堂氛围,充分开阔了他们的数学视野,碰撞出更多的数学问题。
3.二年级数学下册 捐书活动教案 北师大版 篇三
师大版)
方向与位置
第一时东南西北
教学目标:、学生能根据生活经验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能辨认出其余三个方向。
2、借助辨认方向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学生能在实践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合作。
教学重点:
根据生活经验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在指出一个方向的条下,会辨认其余三个方向。
教学难点:
培养辨认方向的意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教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平时大家出去玩迷路过吗?如果迷路了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学生回答:学生1:可以找人问路;学生二:可以记住一些标志性的建筑物,根据它们找到路
师:大家的办法可真多,那其实只要大家学会了辨认方向是不是就能找到路了!那这节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东西南北”一起来辨认方向。(板书题)
二、自主探究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上的情境图,看看图中的老师和同学们都在做什么呢?谁能给大家来描述一下。
学生:老师在操场上给同学们指出太阳升起的方向。
师:也就是说老师在教大家辨认方向对吗?
师:那同学们,你们也想到操场上去认一认方向吗?
(组织学生去操场)
师:同学们看太阳升起来的方向,那是哪个方向呢?
学生:东方
师:对,太阳是从东方升起的,那你们能指一指东方吗?(老师和同学一起指向东方)
师:同学们真棒,根据太阳从东方升起的规律这么快就辨认出了东方。那大家再仔细观察一下我们操场的东面还有些什么呢?
学生观察后回答
师:嗯,同学的观察力真敏锐,这么快就把我们操场东面的事物都观察出来了。那大家知道除了东还有哪些方向吗?
学生:太阳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还有西方
学生:大雁冬天的时候要飞向南方,春天飞回北方。还有南方和北方。
师:大家知道了太阳升起的方向是东,那其他几个方向怎么找呢
学生纷纷回答
师:老师告诉大家一首儿歌,帮助大家找一找其他三个方向“早上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做游戏找方向。引导学生发现前后左右的位置发生变化,东南西北的方向不变。
师:对,没错,一共有东西南北四个方向。那请同学们再分别观察一下我们操场的西面、南面和北面都有些什么呢,然后在教材附页1的图上记下来并标明方向。
(学生分组观察、交流并记录)
组织学生回教室
师:现在我们把各组的活动成功展示出来。
师:请你们观察图上所标的方向有什么不同
学生:记录的事物是相同的,但三张记录纸呈现出来的结果是不同的,他们画出来的图也不一样。
师:这名同学说的很好。那大家想一想,如果我们在绘制地图时,有的上边是东,有的上边是西,有的上边是南,有的上边是北,行吗?
学生:不行,这样人们看地图就乱了。
师:生活我们对表示地图上的方向做了规定,可以概括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地图就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师:你们现在能按上北下南的规定绘制地图了吗?请把你刚才在
操场上观察到的景物整理成地图,在书上第1页填一填。
学生填,教师巡视指导
三、巩固练习
师:大家会辨认方向了吗?(学生齐喊会)那我们就一起来实际操作下。
练一练第一题,指名做
第二题,小组同学互相我说你做
第三题,自己做,指名回答
第四题作为家庭作业
四、总结提升
通过本节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呢?跟大家来分享一下。
第二时辨认方向
教学目标:、结合具体情境,知道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2、能运用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在制作方向板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教具:
教学重点:
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它七个方向,经历知识的过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资助探索确定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说一说上节我们学过哪些方向?
学生回答
师:上节我们学过的两个辨认方向的方法你们还记得吗?找两名同学到前面来用这两种方法辨别一下方向。
(指名活动)
二、新
师:这节我们继续来学习有关方向与位置的其他知识,辨认方向。
(板书题)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中的情境图,分别看一看体育馆在学校的__面,商场在学校的__面,医院在学校的__面,邮局在学校的__面。
(指名回答)
师:图书馆在学校的什么方向呢?
学生:北面
师:刚才说了体育馆在学校的北面,那描述的时候该怎么区分一下呢?其实只用东南西北来描述方向是不够的,还有东北、东南、西北、西南也可以用来描述方向。
(板书:东北、东南、西北、西南)
出示方向板
找出八个方向点,将北方向给出,让学生写出剩下的七个方向。
再次给出第一幅情境图,让学生分别说出剩余的四个建筑物在学校的什么方向。
通过例题讲解确定观测点,让学生知道方向具有相对性,确定方向时,首先要找准以谁为观测点,再根据观测点判断方向。
师:现在以自己为观测点,找一找自己的东西南北都是谁,同桌之间交流一下。
三、巩固提高
练一练第一题指名回答
第二题,第三题学生做,指名汇报
四、总结提升
通过本节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五、后作业
4.二年级数学下册 捐书活动教案 北师大版 篇四
教学目标:
1.通过“比一比”的活动,掌握比较万以内数大小的比较方法,能够用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
2.通过游戏活动,进一步发展数感。
教学重难点:理解并掌握三位数和四位数的比较方法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好,欢迎各位同学乘坐2年级二班旅游专线列车,我是本次列车导游,今天将带领同学们一起去游览我国的名山大川,大家高兴吗?现在随着我们的列车去领略祖国的优美景色吧!(出示课件)
二、探究新知
1.四位数与三位数的比较
黄山位于我国安徽省,常年云雾缭绕,它的海拔约1873M,香山位于首都北京,秋天枫叶红似火,海拔约为575M。恒山位于我国山西,被誉为天下第二山,海拔约为2017M,华山位于陕西华阴县,以险峻著称,海拔约为2160M,传说中宝莲灯的神话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大家都被沉香救母的故事感动,这也充分体现了学校倡导的“六知”感恩教育,大家今后可一定要孝敬父母呀!(1)提出问题:黄山和香山哪座山高?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个数,小声读一读,再想想这两个数那个
更大呢?(板书1873 575)
生:1873大,因为1873是四位数,575是三位数,所以1873大。师:其他同学还有想法吗?(指生回答并给予鼓励)
师:数位多的一定比数位少的大,对吗?比如四位数比三位数大,那你能举出其他的例子吗? 生:举例说明。
师:同学们自己发现了比较数的大小有一条重要规律是什么?(板书:数位多的一定比数位少的大)2.四位数和四位数的比较
(2)师:好了,言归正传。刚才看同学们在玩的同时学习了新知识,我也想考考大家:谁能帮我比比恒山和黄山,那座山更高呢? 师:指生读数,仔细观察着两个数,你发现了什么?(1873 2017)生:都是四位数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四位数比三位数大,可这次两个数都是四位数该怎么比呢?(小组、同桌、前后、师生之间讨论)请同学们各抒己见。
生:看他们的最前面的数字,谁的大谁就大。
师:也就是比他们的最高位,谁的大这个数就大,那现在2比1大了,还要在往下比较其他数位上的数字吗?
得出结论:数位相同时,先看最高位,最高位上数字大的那个数就大。(板书)
3.两个最高位相同四位数的比较
(3)出示恒山2017M和华山2160M 师:谁能说说这两座山,那座山高呢?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说说你的想法? 指生回答
师:为什么这一次你只比较百位呢? 生:他们的千位相同就比较百位
师:那你是不是就不用比较千位上的数呢?其实我们还是比较了千位上的数,不比的话你怎么知道他们是一样的呢,谁再来说说你是怎样比较这两个数的?
生:从千位比起,千位相同,就比较它们的百位。
得出结论:数位相同,从最高位比起,如果最高位上的数一样就比较下一位,直到比出大小。
二、反馈练习
出示练习题,指生回答,并说一说你比较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
1.师:我们刚才都是两个数两个数比较,敢不敢一次比较6个数,把这6个数从小到大的排列?
独立思考解决,考虑用什么符号连接排序。
小组讨论,这么多数,怎么能很快从小到大的排列呢? 生:可以把这些数分成两位数、三位数、四位数三类。师:你们觉得这个方法好吗?我们一起用这个方法试试。
2.最小的四位数和最大的四位数
师:(结合这题中的99,指出是最大的两位数)刚才我们比较了很多的数,那我想知道最小的四位数和最大的四位数是多少呢? 个别回答,思考还有没有更大或更小的?
3.估一估
①出示课件练一练的1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在组织交流,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②出示课件练一练的2题,只要求学生能正确用计数单位。
四、1.说说你的收获,同学评价
5.二年级数学下册 捐书活动教案 北师大版 篇五
复习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面的旋转
圆柱的表面积
圆柱的体积
圆锥的体积
第二单元变化的量
正比例
画一画
反比例
观察与探究
图形的缩放
比例尺
复习教学目标:
第一单元
1、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引导学生整体把握“点、线、面、体”之间的联系。
2、从多种角度探索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3、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用活所学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第二单元
1、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实例,会利用正、反比例的有关指示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
2、通过观察、操作与交流,体会比例持产生的必要性和实际意义,了解比例尺的含义。
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填空反
1、三角形面积一定,底与高成()比例关系。
2、一个比例的两个外项的积为2.4,其中一内项是0.3,另一个内项是(8)。,3、圆的直径与周长成(正)比例。
4、在一幅地图上,用2.5厘米代表1000千米,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1:40000000)。
5、把一根长5米,底面半径3厘米的钢条截成4段,表面积将增加(169.56)平方厘米
填空6.一个圆锥的体积是12立方分米,高是4分米,底面积是(9)平方分米。7.将一个圆柱体木料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削去部分是6立方分米,这个圆锥体木料的体积是(3)立方分米。238.甲×-甲:乙﹦(9):(8)3﹦乙×-49.正方形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
10.这个比例尺叫0 50 100 150米()50)米表示图上1厘米相当于实际距离(1 : 5000)把这个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11.在比例尺是1:2000的地图上,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20)米。12.在比例尺是1:250000的地图上,图上距2.5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千米。判断
1、做10道题,已经做了的和没有做的成正比例()
2、圆的周长与半径成正比例。()
3、一堆煤的总量不变,每天烧去的数量与烧的天数成正比例。()
4、圆的半径和面积成正比例。()圆柱体的底面直径是2厘米,高是6.28厘米,它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正方形。()
5、一个正方体和一个圆柱体的底面积和高都相等,它们的体积也一定相等。()判断题:
6、小华在绘制学校操场平面图时,用20厘米的线段表示地面上40米的距离,这幅图的比例尺为1︰2。()×
7、某机器零件设计图纸所用的比例尺为1︰1,说明了该零件的实际长度与图上是一样∨的。()
8、一幅图的比例尺是6︰1,这幅图所表示的实际距离大于图上距离.(×)
选①成正比例①成正比例①每块砖的边长①成正比例择③不成比例③
1、三角形的底一定,面积和高(①)。②成反比例②成反比例
2、小芳的身高和体重()。③不成比例
3、铺地面积一定,(②)和用砖块数成反比例。②每块砖的面积③块砖的周长③不成比例②①)。
4、如果y =2x,那么x和y(②成反比例
5、一个数(零除外)与它的倒数(①成正比例②成反比例③不成比例)
B6、每公顷小麦产量一定,种小麦的面积和总产量()。A.不成比例B.成正比例C.成反比例C.7、会议室的面积一定,里面人数和每人所占的面积()A.不成比例B.成正比例C.成反比例
8、在等式a×b=c(a、b、c均不等于0)中,当c一定时,aB和b成()。A.正比例B.反比例C.不成比例
9、用一张长20厘米、宽15厘米的长方形白纸卷成一个圆柱体,卷成的圆柱体的侧面积是(ABC)。A.300平方厘米B.3平方分米C.0.03平方米
10、一个圆锥的体积是24立方厘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是(B)立方厘米;A.8立方厘米B.72立方厘米C.48立方厘米
教学反思:
课前布置学生如何把圆柱的侧面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图形,转化后的图形与圆柱有什么联系,学生预习效果很好。第一单元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 圆柱的体积这部分知识是学生在有了圆柱、圆和长方体的相关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本节课提示课题后,我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要解决圆柱的体积问题,可以怎么办?学生通过思考很快确定打算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那么怎样来切割呢?此时采用小组讨论交流的形式。同爱们有了圆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经验,经过讨论得出:把圆柱的底面沿直径分成若干等份。在此基础上,小组拿出学具进行了动手操作,拼成了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同学们在操作、比较中,围绕圆柱体和长方体之间的联系,抽象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这个过程,学生从形象具体的知识形成过程(想象、操作、演示)中,认识得以升华(较抽象的认识——公式)。不足之处是:由于学生自由讨论、实践和思考的时间较多,练习的时间较少。圆锥的体积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圆锥的特征,又以学过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难点是体验圆锥与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教育心理研究表明:数学知识不是学生听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动手操作更是培养技能技巧,促进思维的有效手段。因此在教学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时,我首先让学生利用学具动手操作,深刻体会到:圆锥与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明确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1/3,即v=1/3sh。从中也体会到1/3的意义。这样在愉快的气氛中,在师生共同参与和评价中,学生可以随时质疑,教师也可以设问挑疑,达到了循序渐进、优化思维,推陈出新的效果,使学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数学源于生活”,因此这节课我是这样导入的:直接出示一个表格说这是我们班某某的体重变化情况,学生比较感兴趣,然后问这个表中哪些量在变化?他十周岁前的体重是如何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然后让学生把答案写下来。(让学生写的目的是让学生全体参与)得出结论:通过看图表能够看出量的变化。然后出示骆驼图片让学生说一说看到骆驼会想到哪些变化的量?然后出示统计图,让学生回答问题还是写下来,然后进行交流。得出结论:通过看统计图也能看出变化的量。再出示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写一写关系式。得出结论:看关系式也能看出变化的量。
《比例尺》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二单元内容,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同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比例尺。难点是多角度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本节课还存在的问题:
1、计算出错多。本单元的计算都牵扯到圆周率,计算比较麻烦,出错率高,因此让学生背诵从1×3.14到10×3.14,提高学生计算效率。
6.二年级数学下册 捐书活动教案 北师大版 篇六
案设计北师大版
【教学内容】
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北师大版教材二年级下册第67-68页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结合观察、操作活动,能够用自然的语言描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了解折、画、比、量等多种认识图形的方法,体会研究图形方法的多样性。
3、在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中,激发对图形研究的好奇心。
【教学重点】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
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过程
【教学准备】
三角板、直尺、大小不同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纸,小棒、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玩过七巧板吗?七巧板可以拼出很多美丽有趣的图案,下面请大家欣赏一下。老师还有七巧板拼出了两个图形,你们认识它们吗?(长方形和正方形)今天,我们大家就一起来研究一下长方形和正方形。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我从学生喜欢的七巧板入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后面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探索环境,在身边找长方形和正方形体现出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二、探究新知
、初步感知,提出疑问
你以前见过他们吗?那你能找到藏在我们教室里的长方形或者正方形吗?
2、探究长方形的特点
从你的信封里拿出长方形。仔细观察,猜一猜:长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点呢?
(设计“猜一猜”一是培养学生的“经验直观”,二是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激发对图形研究的好奇心。)
2利用学具验证猜测,完成学习卡:
长方形的对边
,四个角都是
角。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
折:横着对着,上下两边重合,上下两边相等。
竖着对着,左右两边重合,左右两边相等。
先横着对折再竖着对折,四个角都重合,四个角相等。
量:量每条边的长度,发现相对的边相等;利用三角板的直角比,发现四个角都是直角。
得出结论: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这就是长方形的特点。
(设计意图:学生是第一次探索长方形的特征,所以给出具体探究的内容,引导学生研究长方形的边和角是什么样的。)
3、探究正方形的特点
你能利用刚刚学到的研究长方形边、角的特征的方法去探究一下正方形的特征吗?
小组合作完成探究,小组派代表上台汇报。
最后得出结论: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设计意图:有了前面长方形特征的探究方法,学生会模仿着去探究正方形的特征,所以这部分我设计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再总结特点。为了避免以偏概全,所以我给每个学生提供的正方形不一样大,为了得到一个共同的特征)
4、认一认
刚才,我们从边和角连个方面去探究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你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各边的名称吗?
长方形中相对的两条边相等,较长的一条边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长”,较短的叫“宽”。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我们都叫“边”。
长方形的长和宽是不一样长的,当他们一样长的时候就成了正方形。那么你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吗?
三、巩固练习:、用小棒摆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2、在方格纸中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3、根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完成本P68练一练第3题。
(设计意图:在练习的处理中,我先是让学生用小棒摆长方形和正方形,然后对照摆的图形画长方形和正方形,从实物直观抽象到图形直观,加深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再将学到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运用,完成练习第3题。)
四、拓展练习
数一数,填一填。
、图中有多少个长方形?
2、图中有多少个正方形,你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拓展练习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而且是没有实物图形的情况下,为了培养学生的图形直观,所以运用了演示)
五、小结
你觉得这一节你有什么收获呢?学习了哪些研究图形的方法?
【板书设计】
长方形和正方形
四条边
四个角
对边相等
都是直角
四条边
四个角
都相等
7.二年级数学下册 捐书活动教案 北师大版 篇七
(新授)
年 月 日 教学内容 教材第25页试一试。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已知三角形两个角的度数,会求第三个角的度数。
2、能根据内角和及三角形特点进行判断。能力目标
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操作习惯,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教学重点
已知三角形两个角的度数,会求第三个角的度数。教学难点
能根据等腰三角形及等边三角形特点,根据给出角求未知角。教学方法
实践操作法、迁移类推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
二、学习新知
1、猜一猜,可能是什么三角形?出示25页三角形图
运用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再判断是什么三角形。
2、你还能猜出是什么三角形吗?(1)学生猜一猜,在小组内交流。(2)汇报交流结果。
三、巩固练习
1、出示:
在等腰三角形ABC中,∠A是40°,∠B、∠C分别是多少度?
2、它们的说法对吗?说明理由。
(1)钝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之和大于90度。()(2)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之和等于90度。()(3)一个三角形的一个角是60度,这个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
2、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底角是70°,它的顶角是多少度?
四、全课小结
与同学交流你的学习体会。
五、布置作业
26页第4题、第6题、第7题
六、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内角和
可能是等边三角形 可能是直角三角形 可鞥是钝角三角形
8.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八
1.指导学生运用精读课上学习的阅读方法自主学习课文,了解文章“通过对童年趣事的描写,热爱家乡生活的美好的情感,”培养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对家乡无比眷恋的真挚感情。
2.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品味重点词语、句子、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3.本课要求会认的字有:“榆、沐、浴、呈、奉、混、弊”9个生字,理解“沐浴、呈现、奉献、浸润、披散、齐整、浑厚、晶莹、混合”等词语。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在同学预先准备的基础上,让大家围绕“温馨家园的美丽童年”的话题交流一下自己感受最深的事,教师简单小结,导入新课,请同学们看看在北方农村作者的童年生活和他的家乡是怎样的,走进文本,和作者一起去分享他的童年生活的快乐。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我”的故乡有怎样的风光?
“我”的童年有哪些趣事?
2.课文表达了“我”什么样的感情?
三、默读课文,质疑互动
教师引导学生针对文章中的字、词、句和文章提出问题,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中尝试自己解决问题并交流学习的方法。文章的事件和情感学生一般都能把握,但深入的体味还要教师巧妙的引导。注意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学习。如文章中很多动词用得传神,要让学生学习体会,“探”“绿”“找”等,在语言环境中品味,提高语言感悟能力。
四、朗读课文,以情会文
理解文章思想感情的前提下再朗读课文,读出作者对春天的热爱、故乡的热爱、童年的热爱、因文感情,因情见意,因意生情,使学生受到到美好情感的感染。反复朗读或默读课文。
五、多元评价
1.认读生字、词语卡片。
2.积累词语,填写词语花篮,互相交流。
3.读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说说原因。
9.二年级数学下册 捐书活动教案 北师大版 篇九
《山寨》
阳店镇中心小学
李微花
2011年3月15日
《山寨》教学设计
教材依据:
《山寨》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课文描写了上山寨路上的景象,使学生体验山寨的美丽与神奇,从而培养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设计思想:
依据《新课标》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激发起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入情入境,自然进入对课文的学习,感受山寨之美,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山寨”的朦胧和美丽。
2、学人4个生字,学写8个生字,练习自学形声字。
3、通过朗读、背诵,学习句式“分明(明明)是……,怎么……”。
4、借助课文的语句,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感受上山寨路上的景色,体验山寨的美丽与神奇。教学准备:彩色笔、山寨图片。教学过程:
一、引:
1、我国有许多少数民族,他们大多聚居在山区,他们生活的地方丛林掩映、绿树环绕。你们想去到那里拜访一下吗?今天我们就一期走进美丽的山寨去看一看。(板书课题,随题识字:寨)
2、观看山寨图片。
3、说说山寨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让我们走进文中再次感受山寨之美吧。
二、学:
1、自由试读课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反馈:
1)用爬山闯关游戏检测生字词:山寨、飘起、炊烟、七拐八弯、林遮树掩、青藤、、汪汪(指名读,集体正音,开火车读、齐读。)句:多亏小狗几声汪汪,才把客人唤到门前。(试着用多亏说句话。)2)指名读课文,正音纠错。3)全班齐读全文。
三、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边读边思考,请找一找文中直接描写山寨的句子。
2、细读课文。
1)指名读第一段,提问:看到飘起的炊烟,使人以为山寨与我们相隔的距离怎样?第二句又说“哪知道上山下山,一走就是半天”,为什么会这样呢?你觉得这一段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朗读?(自由读,指名读)
2)指名读第二段,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看起来山寨近在眼前,却一走就是半天,这与山路的什么特点有关?
为什么到了寨边,又一户人家都不见呢?
怎么读出上山人这有点失望和感到奇怪的语气?(自由读,小组赛读)
3)指名读第三段,提问:“到处林遮树掩、青藤垂挂屋檐”这两句说明了山寨的什么特点?
4)观看图片,体会“到处林遮树掩、青藤垂挂屋檐”的感觉。这样的情景使人几乎看不到人家,客人又是怎样找到门前的呢?怎么读出这惊喜的感觉,谁试试?(自由读,指名读)
5)学过这首小诗后,你能在书上的插图中画出诗里所写的山路吗?想一想,这样的山路是什么样子的?同桌合作,用铅笔试着画一画。
四、用:
1、测读词语:
山寨 飘起 炊烟 七拐八弯 林遮树掩 青藤垂挂
2、课文填空:
山路()拐()弯,带着你()转()转,()()是到了寨边,怎么一户人家也不见?
五、练:
1、2、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的位置。你认为哪个字最难写?
3、教师指导难写的字。亏 弯
4、学生练习。
【教学反思】
10.二年级数学下册 捐书活动教案 北师大版 篇十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二课时确定位置(二)(教材第67、68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平面图的观察、分析、比较,认识到确定位置的四要素,进一步调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具体情境和小组内的探讨交流,学生能够利用确定位置四要素,自建参照系,在平面图中确定某一地点的相对位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和出外旅行安全意识,发展空间观念。
3.根据对数学谜所画确定位置的方法图的分析思考,理解数对不但可以描述位置,也可以确定位置,体会确定位置方法的多样性,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自建参照系,根据确定位置四要素来确定物体的位置。
难点:能在具体情境中,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教具学具
En5课件、直尺、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激情导入
1.出示平面图,学生观察图。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这是一张学校周边的平面图,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你从这张图中可以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2.学生交流获取的数学信息。
3.同学们,我们根据这张平面图准确地确定了公园、少年宫、书店的位置,大家想一想,在平面图上确定某地的位置,需要哪几个条件?
4.师:(出示平面图)同学们,老师今天还给大家带来了一张平面图,请大家再来观察一下这张图,这张图又向我们传递了哪些信息呢?
5.学生自由发言
6.师:那么根据这些信息,我们能不能再图中确定某地的位置呢?(不能),现在我们将这张图和第一张图比较一下,你有何发现?
7.学生自由发言。
8.师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该如何处理?该如何在平面图中确定某地的位置?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走进今天的数学研究。
9.揭示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确定位置(二)
二、自主探究、确定位置
同学们,这张图背后发生了什么故事呢?请大家结合旁边的文字信息想一想。谁来告诉大家发生了什么?我们的朋友乐乐在大鸣山迷路了,乐乐现在在哪儿?(大鸣山)想去哪儿?(大本营)大本营在大鸣山的什么位置呢?认真想一想,现在的信息发生了什么变化?
大家有没有信心帮助迷路的乐乐回到大本营呢?
1.明确要求、小组探究
现在请大家拿出研究作业,根据探究要求(出示探究要求),以四人组的形式展开研究。大家请看探究要求,师读要求,强调小组内四个人要团结互助,切莫单打独斗。
师巡视指导,用手机拍照搜集信息。
2.集体交流、暴露信息
师:现在,我请几个小组来与大家一起交流你们的研究成果。老师希望上台的同学汇报时,其它同学要认真倾听,比较他们的思路和你们的思路有何异同,如果你心中有什么疑问或者好的建议可以待汇报的小组汇报完毕后与之交流。
师用link上传图片
组1、组2各派一名代表上台汇报。
3.暴露问题、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我们发现刚才两个小组汇报的数据中,由于确定方向后的角度和距离需要借助工具去测量,这就导致了部分组测量的数据有误差,从而影响确定位置的失败,所以请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需要测量时一定要认真,按照正确的方法和步骤却测量。
4.回顾做法、理顺思路
同学们,小组汇报到此结束,我们一起再来理一理刚才的思路,大家回想一下,我们是如何确定大本营的位置的?
5.外出旅行安全教育
乐乐回到大本营非常感谢大家,他以他的切身体会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安全小常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请大家齐读一遍。
安全重于泰山,愿我们每一位同学不管身处何地,都能够健康、平安、快乐地生活着。
三、观察分析、深化研究
同学们,还是这张图,还是这些信息,我们还有没有其它办法来确定大本营的位置呢?
大家请看大屏幕,这幅图是数学迷画的,你能看懂吗?可以看懂哪些信息?大本营在什么位置呢?
学生交流。
小清山和宝塔呢?
同学们,我们发现利用数对不但可以描述位置,也可以确定位置。同学们以后要勤加思考,做一名向数学迷一样聪明的同学。
四、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师适时点拨,最后集体订正
2.练一练第2题。
指名学生上台利用En5课堂活动完成,其它同学自己在树上完成,最后集体订正。
五、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同学们,请大家回顾一下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二年级数学下册 捐书活动教案 北师大版】推荐阅读:
新版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计划07-09
数学与购物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8-15
新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17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练习五》教案08-19
二年级北师版数学教案10-09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练习三教案,说课稿07-31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估算教案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