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思想的演变

2024-06-28

西方经济思想的演变(精选12篇)

1.西方经济思想的演变 篇一

课题:第一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课型: 新课

【教学目标】

1.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原则;

2.了解人地关系思想在时间轴上的演变以及当代环境问题在空间轴上的表现; 3.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及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4.理解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教学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1.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后果及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和基本原则。难点:人地关系的实质。解决方法:材料分析法、读图分析法、比较联系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板书设计】

第一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新课导入】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世界环境问题”

学生学、思过程设计 思考视频的内容反映了什么事实?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地理问题? 【小结】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一系列环境问题陆续产生,这些都是由于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引致的。

第二环节:新课讲授

学习主题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承转】环境问题自古以来就一直存在,不同时期,人类是如何与环境相处的?环境问题和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共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教师总结】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谋求人地协调

【设计意图】以动画形式展现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激发学生学习本专题的兴趣,归纳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过程。

学习主题二:直面环境问题

【学生活动2】读《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

【提问】从图中可以看出人与环境是怎样的关系?

【提示】先读出每个箭头的含义。

【分析】A人类社会从环境中输入能量、物质;B人类通过消费活动,以“三废”等形式输出给环境;C当人类合理开发利用,保护环境资源时,环境对人类社会将产生良性反馈。D当人类掠夺、破坏环境资源时,环境将对人类产生恶性反馈,出现环境问题。

【归纳】人与环境的关系如何? 【小结】人类社会是在与环境密切联系、相互制约、互相影响中,不断向前发展的。

【设计意图】通过《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让学生明确环境与人类的关系,人与环境处于统一关系,人地和谐发展。随着人口压力增加、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等,人与环境处于对立关系,环境会进一步恶化。

【学生活动3】给出一组因果联系框图,让学生分析相互之间的联系。

【读图指导】对于已经给出的完整的因果联系框图,要把握住主导因素,将材料进行整理归类,层层深入,递进分析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发展变化过程。

给出一组填充式因果联系框图,让学生思考完成。A.生存条件恶化 B.人均收入减少 C.土地生产力下降 D.人均资源减少

E.教育落后,环境意识薄弱 F.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增大

G.劳动生产率低,需要增加劳动力 H.将森林开辟为耕地以增加粮食生产

I.当前的生存要求需要压倒长远的环境保护

J.社会保险不完善,需要多养育子女以保证老有所养

观看FLASH动画──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1.人们为什么要不断扩大耕地面积?

2.人们是通过什么方式扩大耕地面积?

3.这些扩大耕地面积的方法会带来哪些负面影响?

4.耕地面积是扩大了,但是并没有像人们期待的那样解决了吃饭问题,反而越来越贫穷。讲讲其中道理。

学生学、思过程设计 【读图指导】对于填充式的因果联系框图,要先分析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把有关的因素归为若干组,结合所学知识,把它们的因果关系理顺,最后检查整个框图的关系是否合理。

【分析】1.贫困会引起劳动生产率低,需要增加劳动力,还使得社会保险不完善,需要多养育子女以保证老有所养,因此,贫困意味着人口的增加。2.人口增加使人均资源减少,人均收入减少,导致愈加贫困,为满足其最基本的需求,不得不将森林开辟为耕地以增加粮食产量,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增大,必然造成环境恶化。3.受贫困困扰的人们,当前的生存需要压倒了长远的环境保护,同时,由于贫困导致教育落后和环境意识薄弱,并最终导致环境恶化。4.环境的退化,使得人们的生存条件恶化,土地的生产力也随之下降。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图表的能力,了解人口、环境与资源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承转】阅读教材P95图6.11当今世界环境问题举例

【归纳】北半球问题多于南半球;发展中国家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发达国家将污染转嫁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以环境污染为主,发展中国家以生态破坏为主;„„

【问题2】哪一个环境问题有可能影响到其他地区甚至全球?

【归纳】CO2增多──温室效应──全球气候变暖──全球性环境问题

【材料探究】引出《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的报道材料,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有何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读图获取信息,了解环境问题在空间轴上的分布,培养学生总结地理规律的能力,得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环境问题的共性和差异,培养全球环境意识,明确保护环境是人类的共同使命。

学习主题三: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思考】什么是可持续发展?理解概念及内涵,解读“可持续发展系统示意”图。

【设计意图】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同时提高学生对结构示意图的逻辑分析能力。

【理解】可持续发展三个基本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思考】美国否决实施《京都议定书》所规定的义务,此举违反了什么原则?

【设计意图】以美国不参与《京都议定书》为例,反映了“单边主义”,违背了共同性原则和公平性原则,虽然中国没有承担“减排”任务,但我们也会遵循以上原则积极自律。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明白地球是属于全人类的。

【材料分析】

全球环境问题分布特点如何?在南北半球及不同类型国家和地区有何表现?

学生学、思过程设计

1.贫困村的村干部为了带领大家奔小康,想出了一个致富的好办法:决定把本村麦田的土卖给城市建筑公司做工程用土,取土形成大坑,又用收费方式给城市堆放垃圾。这样他们两头进钱,是种麦收入的几十倍。村民果然手中有了钱,大家都很高兴,衷心感谢他们的致富带头人。

2.由于附近金矿生产废弃物尾矿砂的堆积,孙家村的大沟里十几年来就吃掉了近百亩土地,使人均耕地下降到0.03公顷。村里和矿上共同商量,共同开发复垦,由矿上出钱,村里出劳力、机械,运来“客土”覆盖到尾矿填平的沟壑上,形成耕地。十年来,通过这种方式恢复耕地15.335公顷,不仅解决了尾矿污染问题,而且村里耕地由25公顷多增加到40公顷。

【思考】分析以上两个例子,哪一个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为什么?

【分析】第二个材料体现了可持续发展。因为材料1用农田堆放垃圾会破坏土地肥力,影响农业生产,又污染环境,危害村民健康。这种行为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没有考虑长远发展。材料2既解决了尾矿污染问题,又增加了耕地面积,耕地是可再生资源,利用得当,可为村民提供农产品,解决温饱同时创造经济效益,达到良性循环。所以说保护环境就是挽救人类,我们要将这种意识转化为自身行为,使人地关系走向和谐。

【设计意图】保护环境就是挽救人类,让学生深入了解可持续发展内涵,将这种意识转化为自身行为,使人地关系走向和谐。

第三环节:课堂反馈、小结

【总结】我们的选择──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布置作业】在解决环境问题过程中,我能做什么?

2.西方经济思想的演变 篇二

关键词:流派,自由放任,政府干预,经济思想

西方经济学始于重商主义, 自重商主义以来, 西方经济学界逐渐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 没有哪一个学派的理论能够做到让所有学者都认同。虽然诸多学者意见各不相同, 但是从从事经济活动的动机来看, 西方经济学说主要分为两大学派:一个是注重以个人欲望满足为归依, 分析经济问题建立体系的自由主义经济学派, 另外一个就是主张个人欲望某种程度上服从社会利益社会需要的国家干预经济的学说。简而言之, 政府干预为国家的行政机关通过采取经济计划和财政金融等手段对经济进行必要而合理的干预;而自由放任则相反, 主张尽量的少干预甚至是不干预经济, 通过市场自行对经济调节。

纵观整个西方经济学说发展史可以发现, 政府干预和自由放任经济思想一直都处于此起彼伏、相互交替出现的状态。这种现象与特定的社会经济背景相关, 根据时代的发展所表现出的不同的社会性质以及呈现出的相对应的经济思想, 西方经济学说史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一、早期的经济思想 (从远古至中世纪中叶)

这一时期是各种经济观念、思想产生和发展时期, 此时经济学尚未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较为突出的经济思想便是重商主义。重商主义以前的经济思想处于一种“萌芽”状态, 所关注的问题更像“家庭管理”方面的问题, 比如治水发展农业、等级和阶级的观点等。直到15世纪末16世纪初西欧封建社会晚期, 国王为了巩固统治地位以及满足王室的大肆挥霍, 铸币无法满足王室的需求, 于是当时出现了一股以追求金钱为目的的学说———重商主义。重商主义的基本观点是财富就是货币, 货币就是财富, 国家的经济政策和经济活动统统归结于截取金银。之后蒙克莱田上书路易王朝, 极力主张国王积极干预管理国家经济, 将重商主义推向了高潮。他认为政府的主要任务就是使国家获得荣誉和不断致富, 因此政府应执行有利于本国商人的政策。蒙克莱田可以说是早期重商主义向晚期重商主义过渡时期的人物, 也是较早将政府干预经济思想上升至国家层面的人。到了重商主义晚期, 詹姆斯·斯图亚特继承了蒙克莱田的思想, 在他看来, 政府的每一项措施都是按照人民的精神加以审查, 政府已构成人民精神的一个部分, 因而依靠政府管理已成为人民的一种习惯, 人民离不开政府。

重商主义时期的政府干预思想相对狭隘, 此时政府干预经济思想主要体现在进行中央集权以获得金钱来巩固地位, 这也是重商主义政府干预的唯一目的。即便蒙克莱田将政府干预上升到了国家层面, 也仅仅是为了使国家不断获取金银。这种体现出了当时封建社会特征的“唯利是图”的经济思想, 随着时代的发展, 遭到了后来大批学者的反对。

在詹姆斯·斯图亚特对重商主义经济思想进行总结的时期出现了一批经济学家, 他们反对重商主义的政府干预经济思想, 主张经济应该遵循自然秩序, 这种经济思想被称为早期古典主义。法国的古典经济学从布阿吉尔贝尔开始, 他有着重农的观点和自由放任的双重思想, 其中自由放任的经济思想体现在他认为, 由于买卖人都是为自己打算, 因此社会经济秩序就需要整顿, 这种整顿经济秩序的权利只属于大自然不属于国家政府。作为重农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创立者, 魁奈主张经济自由。在他看来, 在不妨碍别人的情况下实行经济自由是增加社会财富和私人财富的重要条件, 其著作《经济表》描述了一个理想、自由竞争经济的商品与货币的循环流动的过程。此时的自由放任经济思想主要是主张遵循自然秩序, 不要人为的打破自然规律。他们还没有认识市场规律, 因此, 他们所主张的自由放任也是狭隘的。

这一时期的经济思想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经济体系, 不论是主张政府干预的重商主义还是主张经济自由的重农主义, 其大部分的经济思想都是围绕奴隶主与奴隶, 农田水利等方面, 这些理论相对分散而没有融会贯通, 此时的重商主义与重农主义都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政府干预主义和自由放任主义, 而只能算是“萌芽”。

二、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确立时期 (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

这一时期是经济自由主义盛行时期,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亚当·斯密和他的《国富论》。在某种程度上, 亚当·斯密受魁奈的影响颇多, 重农主义的学说让他觉得耳目一新, 但斯密并不是完全赞同重农主义的学说。在理清他与重农主义者争辩时所产生的思想后《国富论》诞生, 经济自由主义形成了具有说服性的学说体系。亚当·斯密主张经济自由的思想可以从他的“经济人”假设、“看不见的手”、政府充当国家经济的“守夜人”这些理论中体现出来。“经济人”假设即认为参与经济生活的每个人都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 并且参与经济生活的人对自己的经济活动能够做出比其他人更正确的决策。除此之外, 斯密认为, 社会经济生活中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幕后组织管理着经济, 这只“看不见的手”对社会经济问题的处理及时又有效, 因此在经济方面国家的职能非常有限。在他看来, 经济根本不需要政府部门来干预, 政府只需要保证企业和个人的天赋自由权得到充分实现即可。在斯密看来, 国家的作用不过是“守夜人”, 个人理智的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行为, 必然使全社会的福利最大化。

古典经济学在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那里发展到了最高峰。李嘉图批评、继承和发展了斯密的主张,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主张自由贸易并废除强制干预农作物价格的《谷物法》。李嘉图认为, 农产品价格上涨和利润的下降是一种“自然趋势”, 人为干扰反而会导致农产品价格的上涨, 因此他主张废除《谷物法》。同时他又提出了自己的自由贸易学说———比较成本说, 这种理论为自由贸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李嘉图认为, 国际分工与国际交换的利益只有在政府不干涉对外贸易、实行自由贸易的条件下才能实现。

作为保护贸易论倡导者, 李斯特并不十分赞同古典经济学的观点, 他认为古典经济学忽视了各个国家的区别, 同时他对自由贸易的经济思想做出了改进。李斯特认为, 李嘉图的自由贸易学说太绝对, 在比较落后的国家是无法实行自由贸易的, 因此实质上李斯特并不是绝对的自由放任经济思想的坚持者。李斯特反对斯密关于政府充当“守夜人”的说法, 在李斯特看来, 生产力的发展还是要靠国家政府的努力。与李斯特一样, 穆勒也是一个折中主义者而非一个彻头彻尾的经济自由主义者。起初他继承了古典自由主义关于自由放任的基本观点, 在《论自由》中他提出, 只要不涉及他人的利害, 个人就有完全的行动自由, 其他人和社会都不得干涉。但是同时他也看到了市场制度存在的缺陷, 因此他认为自由放任不是绝对的, 政府干预适当需要, 政府干预应以不损害自由市场的效率为限度。

这一时期是古典经济学盛行与发展的高峰时期, 这一时期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经济学家, 他们的理论和研究方向各有侧重点, 但是他们的经济思想中自由放任经济思想占主导地位, 反对重商主义时期的国家干预经济思想。这一时期经济自由主义发展由自然秩序转移到了市场规律, 实行经济自由变得更有理可循。

三、西方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

古典经济学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后已不再受到人们热烈的追捧, 它体系中的一些被多数人认为是错误的理论和思想引起了一批经济学家的反对。这些反对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后爆发了号称“经济学思想变革”的边际革命, 同时也意味着古典主义的结束。边际主义者中有三位杰出的代表人物杰文斯、门格尔和瓦尔拉斯, 他们在差不多同一时期各自独立发表著作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他们的观点并非一致, 也不属于统一体系, 但是他们都在继承了古典主义的政府对经济的最小干预的主张后, 反对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边际效用学派强调消费效用和需求, 把研究范围限定在资源的合理使用或最优配置方面。边际主义者捍卫市场配置分配, 反对政府干预, 谴责社会主义并阻止劳动者工会主义, 认为它们是无效的或有害的。

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 边际效用学派的发展逐渐转变为新古典经济学。它在继承古典经济学经济自由思想的同时, 以边际效用价值论代替了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 以需求为核心的分析代替了古典经济学以供给为核心的分析。马歇尔是新古典经济学的标志性人物, 他将古典经济学、马尔萨斯和萨伊的学说以及其他一些经济学派的理论兼收并蓄, 集中了其中的所有精华, 在融合了供求理论、生产费用理论、边际效用理论、边际生产力理论等的基础上, 建立了以均衡价格论为核心的完整的经济学体系, 从而建立了西方微观经济学的完整体系。直到20世纪30年代以前, 新古典经济学一直是西方国家的处于统治地位的经济思想和学说。

新古典经济学还有另一位代表人物———庇古, 同时他也是福利经济学的创始人。虽然他是主张经济自由的新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 但是他的福利经济学思想中, 政府干预占有一定地位。庇古认为应该通过税收和津贴来克服外部影响所造成的边际私人净产值对边际社会净产值的背离。庇古也主张运用间接控制手段来消除或限制垄断以克服各种形式的垄断对资源配置造成的不利影响。

边际主义出现后, 瑞典学派的主要创造人威克赛尔也对经济理论进行了大综合, 但是威克赛尔的综合理论体系更偏向于边际分析方法, 与之后的凯恩斯经济学有着很多相同之处, 但是由于威克赛尔并非英语世界的人, 因此他的学说被埋没了。

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 流行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奥地利学派也主张经济自由, 其中奥地利学派的代表人物米塞斯就发表了《自由主义》一书来全面的概括他的观点。他认为, 自由主义的纲领就是生产资料的私有制, 私有制为个人创造了一个不受政府控制的领域, 成为个人自由和自治的基础, 同时他强调, 是资本主义中的自由导致技术进步, 而不是技术进步导致资本主义。米塞斯主张自由劳动, 自由贸易以及自由迁移。奥地利学派的继承人哈耶克是新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 他与米塞斯等经济学家一起反对马克思主义, 也反对主张国家调节经济的凯恩斯主义, 竭力鼓吹自由主义, 崇拜市场自发势力而诽谤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

自由竞争时期后期, 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 开始大规模的积累资本和扩大生产规模, 垄断自然形成, 并逐渐形成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受垄断资本主义的影响, 这一时期所出现的经济思想不再坚持彻底的自由放任, 而是认为适当的国家干预十分必要。可见这一时期虽然继承了古典经济学自由放任的经济思想, 大部分的经济学派也坚持经济自由。但是相比18世纪中叶至19世级中叶, 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确立时期那种自由主义一边倒的情形, 此时经过多数经济学家的补充和发展, 政府干预主义开始占有一定地位。

四、当代西方经济思潮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

以马歇尔和庇古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也影响了这一时期的经济思想, 许多经济学家都是在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下熏陶成长。但是一场“凯恩斯革命”将新古典主义从西方经济学正统派宝座上拉下, 政府干预主义取代自由放任经济思想成为主流。这一时期, 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凯恩斯和凯恩斯经济学。20世纪30年代, 严重的西方经济大萧条让自由放任的经济思想无所适从并逐渐被人诟病, 不再居于西方经济学主导地位, 取而代之的是国家干预的经济思想, 凯恩斯经济学的出现正好符合时代背景的要求。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英国经济逐渐衰退。凯恩斯思考了当时社会中存在的许多问题, 例如失业和公共工程等。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世界经济危机表明, 单凭私人企业在自由放任的市场条件下的利润驱动已经无法解决这一危机, 越来越严重的危机宣告了完全自由放任的市场交易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终结。凯恩斯在《通论》中体现出来的政府干预经济思想都是针对自由放任的私人企业制度的弊端及其成因所提出的。凯恩斯通论的出版不仅描绘了客观存在着向国家干预型私人企业制度发展的可能趋势, 更重要的是它加强了这种可能实现的概率。自此, 国家干预不再被认为仅仅是作为临时的危机时课的应急措施, 而是以后将长期居于经济思想正统地位。

但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 大多数西方国家出现严重的滞胀问题, 当时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无法解决这一难题, 受此影响, 凯恩斯主义的正统经济学地位产生动摇。加上当时已经有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凯恩斯经济学从一开始就没有从根本上解决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问题, 而只是将问题延缓了。此时, 凯恩斯主义在宏观经济学中不再处于一枝独秀的地位, 宏观经济学中出现了很多反对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学派, 呈现出了群雄并立的局面。其中以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供应学派以及公共选择学派等为代表, 主张经济自由的流派不断地对凯恩斯主义提出了挑战。

五、总结

综上所述, 整个西方经济学说史可以说是政府干预与自由放任经济思想相互交替的历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产生了与该时期相适应的经济思想, 有些可能是在反对前人的基础上成立的, 有些则是继承了前人的经济思想, 但是我们无法肯定的说后产生的就要比之前的好, 每一种思想都有它的合理性与闪光点。弄清楚这两种经济思想在不同背景时期的发展演变过程可以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参考。中国经历过由政府完全掌控经济的计划经济时代, 目前正处于倡导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初期, 在中国坚持改革开放,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别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中, 对当代西方这两种经济思潮的演变和实践, 应该进行理性分析和准确把握。我们应当既要看到西方经济思想中适合中国的长处, 借鉴其中的有益成分, 又要吸取现代资本主义经济运作的经验教训;既要深化市场取向的改革, 又要提高政府驾驭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总之, 在强调实行国家干预的同时, 应充分保护和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调节作用;在强调实行经济自由的同时, 又必须发挥国家的经济调节职能, 维护市场经济的公正平等竞争, 保证市场机制的有效性和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序性。

参考文献

[1]何正斌.经济学300年[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 2007.

[2]蒋自强, 张旭昆, 等.经济思想通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3.

[3][美]斯坦利.L.布鲁.经济思想史:第6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4]方福前.20世纪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发展与成果[J].教学与研究, 2004, (1) .

3.西方经济思想的演变 篇三

关键词:思想演变;经济发展;力量对比

中图分类号:F0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09)10-0052-01

自1840年起,中国步入了经济近代化的起步阶段。而正在这个时候,西方国家的侵略压迫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中国突破几千年来形成的传统思想,走上了不拘一格、积极探索的道路。鸦片战争之前,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经济随着封建社会走向末期而步入由盛转衰的阶段,封建社会内部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然而,自给自足经济仍然占主导。与此同时,西方强国大肆走私鸦片以及小规模的侵略战争不足以惊醒统治者与国人,虽然有少数有识之士提出向西方近代化学习谋求改革创新,但是不为人所认同。但是,随着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战败,近代化的思想渐渐被人们接受,并慢慢步入正轨。接下来,笔者将深入阐述经济思想演变对经济发展轨迹的影响力以及影响力大小的决定因素。

1经济思想演变对经济发展轨迹的影响过程

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两次大规模的大战对封建王朝产生了巨大的触动,以及战争之后的不平等条约加剧了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入侵。这时,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资本主义经济思想在国内渐渐传播,同时统治者以及国人都在寻找一种救过图存的方案,洋务派由于其思想符合这样的大背景,满足了统治者的需要,而渐渐成长起来并在政治舞台上唱主角。

以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为代表的洋务派在初期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首先在物质上去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他们发展军事工业,建立海军舰队,进一步发展煤炭开采、铁路运输等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行业,以图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洋务运动中后期,由于军工发展的需要,洋务派进一步提出的富民的思想,认为“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 尤为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在这里,笔者认为,首先,军事工业的发展需要有民用工业来扶持、补充;其次,洋务派发现,军事工业经历一个阶段发展之后,并没有让他们感受到他们预期的效果,于是总结历史经验,洋务派认为民富是强国之本。以上两个原因促使洋务派将目光投向了民用工业。

但是,洋务运动的根本出发点始终是巩固封建制度,维护清政府的统治。基于这一点,洋务运动从始至终都想着用资本主义经济思想来巩固封建主义,并不断提防资本主义思想的发展。也就是说,在面对资本主义思想时,洋务派的态度是相当尴尬的。于是不伦不类的洋务运动产物便出现了:如官督商办、官营资本等。洋务派的最引以为豪的成果——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2经济思想对经济轨迹影响的总结

笔者发现,当统治阶级的实力还较为强大、统治地位还较为稳固的时候,既能够得到统治阶级认可又得到人民大众认可的思想才会对经济发展的轨迹产生显著影响,如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的洋务派。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比如在鸦片战争之前的以魏源等人为代表的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者和与洋务派同时存在的保守派就对经济的影响甚微。而随着封建统治阶级力量不断衰弱、统治地位日益动摇,一个经济思想是否会对经济发展产生的作用,民众的认可与时代历史的认可占绝对主导作用。只有脱离于统治阶级的思想才有可能产生实际作用。就拿洋务运动失败后改良派与维新派的思想来说,他们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当时的统治阶级,这对他们来说是致命的。因为在统治阶级即将衰亡的时候,他们首先考虑的是不择一切手段来维护自己的生存。

3结论及启示

在近代中国,经济思想影响力大小的决定因素依托于统治阶级与人民大众之间的力量对比。当统治阶级处于强有力的时期,一种经济思想是否会付诸实践并得到显著效果,一定既要得到统治阶级的认可,又要符合人民大众的思想,即社会历史的需求。那么,如果当这种思想符合人民大众的需求,但是不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的时候,这种经济思想的实际作用有待商榷。而只有当统治阶级衰弱之时,不必满足统治者,只要满足人民大众利益的思想就能占据主流。

参考文献:

[1] 陈勇勤.中国近代经济史的主要线索[J].甘肃社会科学,2003,(1).

[2] 李光泉.张之洞经济思想实践与近代中国经济发展[J].求索.2008,(1).

4.西方经济思想的演变 篇四

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掀起了对经济学范式研宄的热潮,西方经济学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下,范式结构也发生了演变和转换,范式结构作为科学的共同体,具有其独特的理论模型,西方经济学的最核心的内容是观念范式,它是稳定不变的界定、思维等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西方经济学范式结构也发生了转变。因此,必须对其结构和演变进行分析,从而探索西方经济学的发展规律。

一、西方经济学范式结构

西方经济学既是广泛的概念又是经济内容,包含着大量的经济问题和资料,本文所研宄的西方经济学只是西方主流经济理论中的一部分。随着资本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不断完善,出现了范式理论。从系统角度来讲,西方经济学范式结构是一个有层次结构的系统,主要包含方法规则、观念范式和基础假设三个方面。

西方经济学范式主要是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的,它指的是科学共同体在按照范式进行专业活动,范式是一个科学的专业,依赖于学科理论的模型[1]。西方经济学范式是在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指导下,在经济领域范围内,人们对范式结构和范围进行判断。在西方经济学范式结构中,观念范式是最核心的内容,而方法规则和基础假设则属于外围。当然,范式结构也具有不同的层次。比如,理性经济人观念和制度文化观念则在非主流学派和主流学派有一定的区别。同时,西方经济学范式结构还包含总收入和需求等内容,所以通过范式结构能够对其进行有效地论证。

二、西方经济学范式运动的形式

不同的历史时期,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而且存在西方经济学范式运动。经济学理论的变化,会出现西方经济学范式革命,继而出现新的范式结构。西方经济学范式存在几种运动形式。首先,对已有范式的继承,继承的内容包含经济人的.核心硬核和调整保护带等。同时,在完全竞争市场经济环境下,资源达到最佳配置,也就是帕累托最优;其次,张伯伦和罗宾逊在经济人硬核的基础上,对市场充分竞争的前提假设进行修改,开创了产权经济学新领域。在厂商理论中,对企业物质要素生产和技术的关系予以假设,但在现代契约理论的作用下,将成本交易为前提,通过对西方经济学的范式内部结构进行调整,不断完善现实方面内容。1947年西蒙提出,对于经济学理论,应该将焦点放在人的社会行为理论方面和非理论的界限,而且把完全理性修改为有限理性;最后,范式运动指的是在经济学不同学派理论下,对新经济学框架体系予以统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有若干个研宄范式理论体系,它们之间需要相互调和。穆勒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和萨缪尔森的《经济学》等都包含市场经济原理,通过对收入再分配的改革,并提出边际效用论和节欲论、供求论等理论,从而对西方经济学范式结构加以完善,然后将效用价值偏重需求分析和客观价值论篇重供给分析作为生产成本的核心理论,使得西方经济学理论得到有效创新。

三、西方经济学范式结构的演变

1.前期西方经济学范式结构

西方经济学范式结构在运动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历史逻辑,对于前期西方经济学范式结构而言,范式处于发展阶段,尚未形成系统的经济学知识体系,所以在这时期,思想家们通过直觉和生活经验对经济问题予以分析和判断,但欠缺系统的分析范式。随着经济学理论的不断发展,现代西方经济学和古典经济学能够为经济学范式所支配,成为经济学理论体系中的主要系统。到亚当?斯密时期,古典经济学范式已经发展到巩固时期,然后到约翰?斯图亚特?穆勒对西方经济学的研宄到了发展时期。古典经济学范式核心是客观价值论,通过范式逻辑,出现了实物经济与货币现象,而且形成货币数量论和两分法,构成系统性的古典经济学体系。1870年,边际革命的核心是用主观心理分析的价值理论,并在经济分析中引入数学方法,通过价值论和分配论,从而实现对西方主流经济学从古典分析范式向现代分析范式的转换。

2.P恩斯经济时代

随着西方经济学范式结构的演变,凯恩斯革命是时代的产物。在大萧条的经济环境下,工人运动对资本主义制度构成了威胁,西方经济学的复兴,必须对原有的基本前提假设予以修正,从而实现西方经济学范式革命。凯恩斯革命修正的只是与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相抵触的部分基本前提假设,对西方经济学的硬核并未造成影响。20世纪60年代末,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处于黄金时期,但之后呈现衰落;70年代,出现了高通货膨胀和高失业率,凯恩斯对此感受到不知所措,正在经济理论和经济现实存在双重困境下,理性预期学派和货币学派的经济学家们批评国家干预主义下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负作用,提出单一规律货币供给政策,完善市场机制,从而平衡市场经济。

3.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时代

自以来,全球处于经济危机时期,西方经济学范式也存在危机,明斯基在凯恩斯经济学基础上,融合了经济学、演化经济学等观点,证明西方经济学范式已经进入了宏观经济学的黑暗时代。在现实交易过程中,人们很难对每一个措施产生的结果予以正确地了解和预测,而是通过主观判断来决策通过坚持完美市场和经济人基本假设,进而消除经济危机。因此,西方经济学范式结构必须发生改变,进而适应时代的要求。通过对政治和制度的不断调整,优化西方经济学范式结构,使得经济体制具有稳定性,从而确保西方经济学范式结构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四、结束语

5.论管理思想演变中的人的因素 篇五

论管理思想演变中的人的因素

现代管理理论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期间众多的历史流派和学术主张丰富了这门古老学科.如今,对管理理论及其在社会实践中的发展这样一个历史的..具体的过程进行整体透视已经并非易事.为此,选择一个特定的视角作为观察公共管理理论演变的“一斑”,并借此来窥见公共管理理论演变的“全貌”,就是一个有方法论可靠性的做法.在经历深思与辨析之后,我们发现,关于管理中人的地位和作用的重要性,始终贯穿管理理论发展的全部过程,因此,把管理中人性的变迁作为审视管理理论发展全貌的视点,无疑是可行和具有实践意义的作法.

作 者:朱彪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9刊 名:安徽文学(文教研究)英文刊名:ANHUI LITERATURE年,卷(期):“”(10)分类号:B0关键词:管理 思想 演变 人 因素

6.西方经济思想的演变 篇六

反思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这一单元主要围绕儒家思想的产生形成发展而论述的,课标选取了春秋时期\战国时期\汉武帝时期\宋明时期\明清时期,这么几个阶段.这单元的难点在教学上我认为是第一把一些哲学思想让学生明白;第二点如何讲思想时使思想史变的生动.

关于知识教学方面遇到的难题是如何使自身的知识获得充分的准备,让学生对这些思想有着充分的认识,所以在教学中我主要采取大量的引入代表作者思想观点的名句,让学生去总结,这些思想家的主要思想,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我明确告诉学生,理解或者说是应付考试的角度,关键是把这些思想的关键点记住,比如孟子的思想只需记住: 仁政\王道,民贵君轻,性本善的观点,之所以这样还要结合学校的实际,因为每个学生平均三个人一本历史书的情况下,老师教学又需要在这学期结束时,把必修三上完,只有精讲,让学生精记.但对知识的诠释方面要明确一个观点,这些思想的产生是与当时的社会经济环境是分不开的,所以要把这些思想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学习.对于教材的处理方面,我感觉我补充了一些东西,比如玄学的产生,书中没讲,但我认为这也是儒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有利于讲解儒学与佛道的融合问题,说明三教合归儒的问题,从而突出此时的儒学已经在注意自己思想的思辩性了,我在讲董仲舒新儒学时强调儒学没有这种理论系统性的缺陷.在教授过程中所应注意的是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学生第一次接触哲学,必须有一个完整而准确的理解,才能有所收获,但在语言表述严谨的同时,还应注意解释的通俗易懂,事例的生动性,比如讲到五常时,我认为它相当于现在的八荣八耻,判断人际伦理的标准,它是打上地主阶级烙印的道德标准.在整个的儒学思想讲解过程中,宋明理学是个难点,不容易讲清楚,因为学生在没有接触到唯物论时,当你告诉他们所谓的唯心唯物时,虽然举了通俗的例子,但很多学生想确切知道哲学是怎么回事,容易偏题.在讲述的吸引学生方面,我受到于丹论语解读的影响,尽量把引入的史料通俗的讲解出来,比照现在社会生活中的情形,对于大思想家还主要从一些历史命题中去引入 ,比如在讲述董仲舒的新儒学时,把汉武帝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作为你所面临的难题,你会如何做,创设历史情景,让学生对董仲舒的举措有所期待.另一个方法就是穿插历史故事,比如我穿插陶弘景这个山中宰相既拜老子也拜孔子说明道学向儒学的史实,问学生为什么,引入三教融合的问题;在比如举王阳明打败朱宸濠反遭诬陷的问题说明儒学需要进一步的革新为下一课留下话题.由于这些人物的轶事较多,容易和他的思想主张联系在一起,所以我想思想课想生动点,除了问题的引领,就需要这些生动的故事来说明这些思想家的伟大了。

7.浅析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地位演变 篇七

一儒家思想的创立

春秋晚期, 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他提出以“仁”为核心的学说, 主张以仁爱之心处理人际关系。在政治上把“德”、“礼”作为首要的统治手段, 要求以德治民, 爱惜民力, 反对苛政和刑杀;主张“克己复礼”, 维护周礼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孔子首创私人讲学, 主张“有教无类”, 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二儒家思想的发展

战国时期, 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 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 使儒家体系更加完整。孟子主张实行“仁政”, 提出“民贵君轻”、“政在得民”的思想, 同时又宣扬“劳心者治人, 劳力者治于人”。这种温和的政治主张, 不能适应当时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需要。荀子在政治思想上主张“礼法并施”的观点, 同时也强调统治者施政应该讲求“仁义”、“王道”、“以德服人”, 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 强调人民群众力量的巨大。自然观方面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观点, 是当时生产力进步的反映, 具有唯物主义思想。

三儒家思想遭受厄运

秦朝时虽然已经实现国家统一, 但当时私学兴盛, 百家争鸣, 许多儒生、游士非议时政, 造谣惑众, 不利于当时国家统一和加强中央集权, 因此, 秦始皇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 实行野蛮的“焚书坑儒”政策, 焚烧百家书籍, 坑杀儒学之士, 使儒学遭受毁灭性摧残。

四儒家独尊地位确立

西汉时期, 儒生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 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董仲舒倡导的“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君权神授”、“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三纲五常”的思想, 适应了封建中央集权的需要, 使儒家思想获得了独尊地位, 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五儒家思想的创新

北宋时期, 儒家学者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 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 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 他提出“理之源在于天理, 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他还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 提出“存天理, 灭人欲”。

六儒家思想遭到批判和挑战

明清之际,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在思想界里出现了一批反对传统儒家思想, 反对封建专制主义腐朽统治, 乃至带有民主色彩的思想家。“异端”思想家李贽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 反对以孔子学说为权威和教条, 提倡个性的自由发展, 批判理学的“天理”学说。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 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出“天下为主, 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另外, 黄宗羲还反对重农抑商, 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著名思想家顾炎武重视对社会实际情况的了解, 形成了“经世致用”思想, 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 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明清之际,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等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 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 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七儒家思想受到冲击

近代前期, 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传入, 资产阶级各政治派别以启蒙思想的一些原则为依据否定了儒家思想的合理性, 特别是新文化运动, 把斗争矛头直接指向了封建礼教, 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而发生动摇。

八儒家思想统治地位被摧毁

新中国成立后,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新中国的意识形态领域取得绝对领导地位, 受“左倾”思想的影响, 一度对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采取了一种偏激的态度和措施, 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被彻底摧毁。

九儒家思想获得新生

8.日本的地缘特点与海权思想的演变 篇八

在浩瀚无际的太平洋的西北角,自东向西分布着一系列的岛屿,与亚洲大陆隔海相望,这就是日本。

有学者指出:“日本历史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受到地理位置的影响,这一点与不列颠岛颇为相似。因此有人说,日本既离大陆非常近,近到足够从伟大的中华文明中得到好处;又离大陆非常远,远到可以保持自己的独立。在近代世界大舞台上,最早实现工业化的西方国家是不列颠岛上的英国,而在东方,最先成为工业化国家的恰恰正是地处欧亚大陆东北端的日本。”两个同为孤悬海上的列岛国家,却能成为称霸东西方的大国,绝不是历史的偶然。

日本的地理条件并不优越,国土面积仅37万平方公里,不仅矿产资源匮乏,而且经常遭受地震、台风和火山喷发的袭击。恶劣的自然环境,匮乏的自然资源,使这个东方岛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一直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同时也直接造就了这个民族强烈的危机感,从而形成了一方面比较开放,善于虚心学习,另一方面崇尚武力,热衷扩张的国民特性。

日本海权思想的萌芽

日本从17世纪开始一直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1623年和1624年,先后禁止了与英国和西班牙的贸易关系,虽然允许中国和荷兰商船前往通商,但仅限于长崎港,并且行动受到诸多限制。由此,德川幕府统治下的日本进入自我封闭状态,历史上称之为“锁国时代”。然而,大陆的封闭隔绝被新航路的开辟所打破。地处东方航线末端,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的日本,自然而然失去了天然的地理屏障,进入了英、法、美、俄等海上强国的视野。从18世纪末俄国沙皇派使节到日本要求通商到19世纪中叶的近60余年里,这些列强到日本要求通商多达50多次。1791年,著名学者林之平在《海国兵谈》一书中指出,由于“海国”兼具“易遭外敌入侵”和“易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双重特点,“若无防备”,便难以抵挡“外敌入侵”,所以作为“海国”的日本必须“拥有与海国相称的武备”,否则“难以建立日本的国防”。1840年发生在中国的第一次鸦片战争极大震惊了同属封建主义国家的日本。“通过鸦片战争,幕府终于懂得了锁国海防的局限性。……由此,幕府感到总有一天英国势力会同样达到日本,于是攘夷论开始后退,1842年取消了驱赶外国船只的命令,日本海权思想实现了第一次大解放。

日本海权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1866年日本明治天皇睦仁即位,这个在日本近代史上具有极其重要地位的君主立志开国进取,革除旧习,吸取西方文明,在充分考察了西方列强之后,提出了“文明开化,置产兴业,富国强兵”三大政策,在日本国内兴起了一种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改革,国力迅速大增。日本是一个一直都自诩为万国之本的国家,强调天皇统治世界。年轻的明治天皇更是有着“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海外,措天下于富岳之安”的勃勃雄心,刚刚开始推行维新12天就出席海军的阅舰式,并于1887年和1893年两度带头从自己的私房内库中拨钱捐款发展海军。

1890年,美国学者马汉写了《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一书,认为,“海上力量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部军事史。在其广阔的画卷中蕴藏着使得一个濒临海洋或借助于海洋的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秘密和根据”;“获得海权或控制了海上要冲的国家,就掌握了历史的主动权”。随着马汉的海权理论日益扩大的传播,大洋彼岸的日本以此为本逐步形成了其完整的近代海权思想,从根本上奠定了其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的基础。而这种发展海洋权力的观念一旦与日本传统的民族主义和扩张主义结合则构成了日本海权思想的核心,成为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日本始终坚持的基本国策。于是,当时的日本就像一辆只有加速挡没有刹车的战车:1874年,入侵台湾失败;1875年,发动“江华岛事件”强迫朝鲜签订《江华条约》;1879年,吞并琉球国;1882年,强迫朝鲜签订了《济物浦条约》;1887年,通过《清国征讨策案》;1894年,发动挑起中日甲午战争,强迫中国签订《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岛等,赔款白银2亿两;1905年,发动挑起日俄战争,强迫俄国签订《朴茨茅斯条约》,割让库页岛南半部,并获得俄国原先在中国和朝鲜的特权;1910年,正式吞并朝鲜……

在二战结束之前的这一段时期,对海权军事性质的强调是日本海权思想的主要特点。

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宣布无条件投降,美国军队开进了冲绳,朝鲜取得独立,台湾主权被中国收回,北方四岛并入苏联版图。身为战败国,日本还在一部其并不情愿的宪法中声称日本永远废弃以国家权力发动的战争和武力威胁,并放弃保持陆海空军及其他战争力量的权力,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从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出发,当时的日本选择了以“日美关系为主轴”,“经济发展为中心”的“吉田路线”;其霸权逻辑摇身一变成了经济自由主义及和平主义。日本一方面将自身的安全托付于美国,尽量藏锋守拙,把构筑国际政治战略构想的实质权力转让给美国,服务于美国的全球战略,利用美日同盟这张政治牌打压传统战略对手苏联和中国;另一方面通过美日同盟在美国主导的自由开放的国际经济秩序中发展经济,以对外援助为手段展开经济外交攻势,通过“贸易立国”、“经济立国”的发展之路进行经济渗透、经济占领。该战略思想的实质是在发展的低潮期,借助强大盟友的力量来维持日本对海权的诉求,主要表现为确保海上交通运输线安全,开发东南亚市场和充分利用东南亚的廉价资源,以及介入中东发展能源战略。

20世纪70年代,日本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而使其具备了从重视海军及海上安全的传统海权思想向新综合海权思想过渡的条件。所谓新综合海权思想是战后世界新国际格局的产物,即在高度重视传统的海上军事力量及海上安全的同时,关注海洋资源、海洋环保、海洋科技等非军事因素。

1991年苏联解体,以意识形态为堡垒的激烈对峙的两极格局崩溃,世界进入后冷战时代。由于共同敌人苏联的消失以及美日间严重的经济摩擦,美日同盟一时处于动荡的“漂流”状态。但是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两国又于1997年9月23日公布了《日美防卫合作指针》,完成了对冷战后美日同盟的再定义,这其中也蕴藏着日本的海权思想的重大变化,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防卫范围的扩大。美日两国在《指针》中提出了“周边事态”的概念。“周边事态的概念不是地理性的概念,而是着眼于事态的性质。”这意味着,只要周边地区发生了日本认为已经对日本安全构成威胁的任何事态都可视为“周边事态”,美日即可出兵干预,从而在实际上无限扩大了日本海上自卫队的防御范围。二是防御重心向西南转移。冷战结束后,日本防卫的重点对象已经从北方的苏联转向中国和朝鲜。三是“主动先制”防卫理念的确立。即强调在日本周边海空部署强大军事力量,从而在距离本土尽可能远的地域消灭敌人。

进入21世纪,科技发展突飞猛进,尤其是海洋资源开发的相关技术的飞跃,使资源匮乏的日本看到了基于工业技术在周边海域获取资源的途径,这导致日本注重谋求海洋权益的战略意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促进了其新综合海权思想的完善和成熟。2005年秋,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在向政府提交《海洋和日本——21世纪海洋政策建议》中建议以“海洋日本”立论,要求政府从国策高度重视海洋利益,不仅要把同邻国尚存争议的领土算在内,连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有关规定不具备岛屿资格的“冲鸟礁”也纳入其中,2005年日本政府明确把该报告主张的管辖海域范围列入了“防卫白皮书”。除此以外,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在《海洋国家——日本的大战略》一文中极力呼吁要尽快改冷战时期日本战略中“猥琐式思维”为“进取式思维”,积极主动地参与、介入海洋问题和世界事务,把海权放到如何真正成为一个主权国家这样一个大战略中来研究。另一方面,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所面临的各种内外危机更是促使了日本国内民族主义的日益兴起,右翼势力大行其道。可见,日本民族文化根底中的扩张意识是始终存在的,并且会随着各种因素的作用而不断发展膨胀。

综上,日本的海洋利益已经从东北亚扩展到了太平洋和其他地区。“海洋国家论”与发酵的民族主义已经成为新时期日本海权思想的内核,并正对世界海洋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9.西方知识论中的知识动力观演变 篇九

基础主义的镜式认知方式认为知识增长动力源于逻辑方法的采用.语言学转向后,知识增长动力侧重于主体间性问题研究.到后现代哲学时期,知识增长动力问题则深入到复杂的人文社会系统研究中.

作 者:赵丽 王良滨 作者单位:赵丽(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北京,100084)

王良滨(大连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辽宁大连,116000)

10.西方经济思想的演变 篇十

【2011·巢湖一检】26(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唐是《五经》时代,宋后是《四书》时代。《四书》是儒家重要的经典,其中的“仁爱”“忠恕”之道,“己欲立而主人,己欲迭而选人”,“己所不欲,匆施于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格言,不仅是中国人做人的根本,而且是奎人类文明中最光辉、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摘自百度百科·《四书》

请回答;

(1)《四书》是指哪四书?说出上图《四书章句集注》的作者及其主要成就和影响。(5分)料材二 18世纪初,《四书》已被奎部译成欧洲文字,以巴黎大学为中心形成了一股 来”,“这个制度防止了权力的世袭化,保证了知识阶层的合法对流。”“在这个地球上曾经有过的最幸福的、并且人们最值得尊敬的时代,那就是人们尊从孔子法规的时代。州‘在道德上欧洲人应当成为中国人的徒弟”。

——摘编自《中国大形势》

(2)概括材料中伏尔泰赞赏的中国文化内容。(3分)(3)有人认为伏尔泰的言论只是“借助孔子进行革命”,是对中国文化的“误读”。根据上述材

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6分)

【答案】 26.(14分)

(1)《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2分)作者:朱熹(1分)

成就和影响: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理学从此成为南宋以后长期的官方哲学;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至国外,甚至形成“朱子学”派。(2分)

(2)内容:君主专制;科举制;儒学伦理道德(3分)

(3)伏尔泰盛赞中国文化只是为了反对法国君主专制、宗教神学和提倡理性的需要;中国的封建制度和儒家思想促进了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文化繁荣;明清时期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成长,导致中国全面落后并与西方差距拉大。(6分)

【2011·宁波期末】1.有学者在评价中国某位先哲的思想时说“强调万物存在意义上的齐一

用心

爱心

专心性,而不排斥实在意义上的个别差异。”这一先哲思想当为

A.老子的“无为”思想 B.荀子的“天行有常”思想 C.庄子的“齐物”思想 D.墨子的“尚同”思想 答案1.C 【2011·东城一模】10.河南少林寺钟楼前有一块石碑,碑上刻有“混元三教九流图赞”,赞语是:“佛教见性,道教保命,儒教明伦,……各有所施,一以贯之”。碑文反映出当时的文化趋势是()

A.儒、释、道三教的斗争

B.儒、释、道三教合一

C.儒家思想统治地位动摇

D.佛教在社会广泛流传 【答案】10.B 【2011·巢湖一检】3.“仲尼虽圣,效之则颦,学之则步,丑妇之贱态。”下列思想家的主张中与此最相符合的是

A董仲舒 B李贽 C康有为 D.陈独秀 【答案】 3.B 【2011·丰台期末】2.提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一观点的思想家还主张

A.民贵君轻

B.无为而治

C.以法治国

D.兼爱非攻 【答案】 2.B

【2011·丰台期末】3.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百家杂陈。与孔子的“仁”相比,墨子的“兼爱”注重

A.恻隐之心,人的善良本性

B.倡导重义轻利

C.道德的重要

D.无等级名分差别

【答案】 3.D 【2011·丰台期末】9.两宋以后,程朱理学确立了在思想上的统治地位,主要是因为理学

A.易于被知识分子理解

B.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的社会现实 C.有利于约束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D.摒弃佛、道的干扰,振兴了儒学

【答案】 9.C

【2011·东城一模】4. 西汉时,一大夫随汉武帝外出打猎,汉武帝得到一头小鹿,交给大夫带回,路遇母鹿,两鹿互相哀鸣,大夫便放了小鹿。董仲舒断曰:“中感母恩,虽废君命,徙之可也”,对大夫减轻了处罚。董仲舒断案体现的思想是

()

A.君权神授

B.礼主刑辅

C.天人感应

D.兼相爱、交相利 【答案】 4.B

【2011·东城一模】7.李贽抨击理学家:“实多恶也,而专谈志仁无恶;实偏私所好也,而专谈泛爱博爱;实执定己见也,而专谈不可自是。”下列对李贽思想评价不正确的是 .()A.挑战正统思想

C.批判理学家虚伪

B.否定儒家思想 D.反对绝对权威

用心

爱心

专心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兴起的历史条件。举一例说明“士”的崛起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5分)

材料二 这些哲人受牛顿证实的万有引力定律的影响很大,相信存在着不仅控制物质世界、而且控制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按照这一设想,他们开始将理性应用于所有领域,以便发现种种有效的自然法则。他们使一切事物-------所有的人、所有的制度、所有的传统---------受到理性的检验。虽然这对任何时期的任何社会来说,都是一个严峻考验,但是,对于已过了全盛时期、许多关节嘎嘎作响的法国旧制度,是尤其严峻的考验。因而,这些哲人使法国和整个欧洲的旧制度受到毁灭性的批判的猛击。更重要的是,他们发展起一系列革命的原则,打算通过这些原则实现大规模的社会改革。

——(美)斯塔夫里阿若斯《全球通史》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这些哲人们思想的主要特征。“他们发展起一系列的革命原则”主要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原则在历史上产生了怎样的影响?(6分)

材料三 他的思想中包括一整套西方的政治价值观,这是康有为与其他同时代维新派思想家全都具有的,所不同的是康氏用一种思想体系来阐明这些价值:这个体系不但把他们纳入对儒家总的解释之中,而且将它们和清末国内的重要思潮联系在一起。由于康有为以人们熟悉的传统形式提出问题,因而西方的政治价值观发挥的号召力比以往其他形式所发挥的要大得多。

——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

(3)根据材料三,分析康有为思想的主要来源。《剑桥中国晚清史》作者认为康有为思想主张的特点是什么?(4分)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这些有识之士在社会转型时期起到的作用。(2分)

答案

用心

爱心

专心

想们先天不足,楚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孟德斯鸩、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二共和带3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回答:

(1)分别慨括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主要观点。(2分)

(2)根据材料三,结合法国历史分析法国启蒙思想家们极力推崇“中国文化”的目的有哪些?(4分)

(3)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被称为“中世纪末的产物”而欧洲启蒙思想则被称为“近代社会的宣言书”?(4分)

答案

[2011·南昌一调]6.周敦颐是湖南道州濂溪人,后人称其为“濂溪先生”,是宋明理学的创始人之一。他提出了“主静”的修养方法,强调“无欲”。这一修养方法的实质是()

A.发扬光大“无为而治”的思想

B.淡化儒家重现世事功的主张 C.努力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D.体现佛、道思想对儒学的冲击 答案 6.C

[2011·南昌一调]5.“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语出宋真宗赵恒)这首诗不能说明

()

用心

爱心

专心

C.朱熹、王夫之、顾炎武

D.王夫之、王守仁、顾炎武 答案 6.A

【2011·杭州一检】5.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是明清之际著名的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实质上是()

A.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

B.宋明理学的深化和发展

C.前秦儒家民本思想的复兴

D.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兴起 答案 5.A

【2011·石家庄一检】ll.l898年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出版。他宣扬的进化论思想在当时风行全国。胡适说:(进化论的介绍和传播)“当头棒喝,给了无数人一种绝大的刺激。几年之中,这种思想像野火一样,延烧着许多人的心和血。”这说明严复的《天演论》及其思想

A.刺激了国人的民族自强意识 B.确立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目标 C.推动了近代中国的科技发明 D.直接推动戊戌变法高潮的到来 答案 11.A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影响深远。回答24—26题。

【2011·山东泰安期末】24.从服饰的演变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和中国文化审美意识的嬗变。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无不体现出中国古人的审美设计倾向和思想内涵。折射出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的历史现象分别是

A.宗法制、“百家争鸣”、民主政治、新思潮萌发 B.郡县制、“罢黜百家”、政治腐朽、理学盛行

C.专制皇权加强、“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经世致用”思想 D.宗法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理学盛行 答案 24.D

【2011·山东泰安期末】25.宋明理学家倡导的“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

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均以

A.研究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 B.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C.认识自然发展规律为导向 D.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 答案 25.B

【2011·山东泰安期末】26.明清时期,顾炎武、黄宗羲等人在反思和批判旧儒家思想的同时,又继承了传统儒家思想的一些精髓。下列能体现这种继承关系的是①以天下为己任 ②凡为帝王皆贼也 ③议会至上,实行众治 ④经世致用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用心

爱心

专心答案 26.C

2011·寿光一抽】5.西汉时,一大夫随武帝外出打猎,武帝猎得一头小鹿,交大夫带回,路遇母鹿,两鹿

互相哀鸣,引起大夫的恻隐之心,便放了小鹿。董仲舒断日:“中感母恩,虽废君命,徙之可也。”即大夫胸怀母爱之情,虽然有违君命,但也应减轻处罚。董仲舒的断案

体现的思想是

A.“兼爱” B.“以仁入法” C.“性善说” D.“致良知” 答案 5B.【2011·浙江五校联考】6.据史料记载,宋代女子吴妙静新婚之日,未婚夫在迎亲时溺水身亡,她遂出资在溺水处建造一座五孔石桥,并终身守节。吴妙静此举的思想根源最有可能来自于

A.董仲舒

B.朱熹

C.陆九渊

D.王阳明 答案 6.B

【2011·豫南九校四联】3.“一兔走,百人逐之,非以兔可分以为百也,由名分之未定也。夫卖兔者满市,而盗不敢取,由名分已定也。…… 故夫名分定,势治之道也;名分不定,势乱之道也。”请根据所节录文献内容判断,这段文字最有可能表达的是下列哪一派的观点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答案 3.D

【2011·浙江五校联考】6.据史料记载,宋代女子吴妙静新婚之日,未婚夫在迎亲时溺水身亡,她遂出资在溺水处建造一座五孔石桥,并终身守节。吴妙静此举的思想根源最有可能来自于

A.董仲舒

B.朱熹

C.陆九渊

D.王阳明 答案 6.B

【2011·寿光一抽】5.西汉时,一大夫随武帝外出打猎,武帝猎得一头小鹿,交大夫带回,路遇母鹿,两鹿

互相哀鸣,引起大夫的恻隐之心,便放了小鹿。董仲舒断日:“中感母恩,虽废君命,徙之可也。”即大夫胸怀母爱之情,虽然有违君命,但也应减轻处罚。董仲舒的断案

体现的思想是

A.“兼爱” B.“以仁入法” C.“性善说” D.“致良知” 答案 5B.【2011·潍坊质检】22.“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学者须要于此体认省察之。”提出这一主张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是

()

A.董仲舒

B.程颢

C.朱熹

D.王守仁

用心

爱心

11.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演变 篇十一

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军队和国防等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是人们长期从事军事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军事思想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既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制约和影响,也影响和作用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军事思想是军事科学的综合性基础理论门类,对军事科学其他门类的研究与发展具有总体指导作用,又从军事科学其他门类中汲取营养,使自身不断发展。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指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西周至清朝)时期,各阶级、集团及其军事家和军事论著者对于战争与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在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宝库中,是别具异彩的珍贵遗产,它不仅曾经哺育了无数精兵良将,而且影响和指导了历代军事活动。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根植于中国社会土壤,有其鲜明的特征:1、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形成早、发展快,内容博大精深。西周时期的《尚书》、《军志》、《军政》是中国最早的兵书,它们虽然早已亡佚,或仅存只言片语,但已高度概括和抽象出一些有关战争指导的理性原则。春秋末期出现的《孙子》兵法,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素有“兵家圣典”、“世界第一兵书”之称,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至战国时期,又诞生了《吴子》、《司马法》、《尉缭子》、《孙膑兵法》等兵书巨著,达到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一个高峰;2、舍事言理,思辨深邃。中国古代之于战争与军队问题,素有从哲学高度进行观察分析的思维传统,因而具有较强的思辨性和较高的理论概括性。3、崇尚道义,以和为贵。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在战争观上提倡重道慎战、以战止战。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倡导以礼治国,以德服人,主张言兵议战必须谨慎,“临事而惧,好谋而成”。4、注重谋略,以智使力。有人说东方重道轻器,重谋轻力,此话不尽全面,却不无道理。在中华民族的观念中,羽扇纶巾,胸藏奇谋方略、锦囊妙计的诸葛亮向来是智慧的化身。讲究谋略,以智使力,一的确是中国传统军事思想的一个鲜明特征。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大致经历了一个“屋顶”式的发展轨迹:萌生于夏、商、西周时期;在春秋战国进入迅速生长时期,达到了中国古代至世界古代军事思想的高峰;从秦王朝建立到清前期,则是其长时期缓慢演进时期。

第一阶段——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初步形成:

据实物和文献记载,我国古代兵书源于殷商,但作为研究和指导战争的军事思想,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即已开始萌芽。大约从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8世纪,中国为奴隶社会时期,也就是在这时国家建立了军队,出现真正的战争及其相适应的军事思想。这时战争的主要特点是:兵器以木器,石器为主,作战方式基本是以密集队形进行集团肉搏正面冲杀。作战中形成了以车兵为核心的方阵队形,产生了一些萌芽的军事思想,但对军事的认识不够全面深刻,军事专著比较少。

此时并不重视和提倡军事中谋略的运用,视谋略为小人之举,不仁不义。如春秋时期宋、楚两国在泓水交战,宋国在战前已布好阵势,有人向宋襄公建议趁楚军对正在渡河及渡河后处于处于混乱的时机出击,但宋襄公“讲求仁义,耻于诡道”,结果遭到失败。

第二阶段——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成熟

大约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为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它是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大变革时期。在这一时期我军古代军事思想取得辉煌的成就,涌现出许多杰出的军事专著,被封建社会一直视为兵学经典的7部兵书中,就有5部产生在这个时期。在这一时期取得辉煌成就并趋于成熟的原因:1、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社会的大变革。在新旧社会交替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许多新的思想来指导新生力量的发展,军事思想也是其中之一;2、是这时候战争比较频繁。这些频繁发生的战争和会盟就为军事思想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源泉;3、是由于文化的普及。由于私学的兴起,春秋战国打破了奴隶社会“学在官府”的局面,文化教育普及于民间。这就为军事思想的成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4、各诸候国的重视和提倡。各诸候国出于生存和争霸的需要,也都争相招贤纳士,广揽人才,鼓励人们进行军事理论的研究,出现百花齐放的局面。客观上也促进了军事思想的发展。

第三阶段——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丰富和发展(公元前221年至1840年)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至1840鸦片战争,我国为封建社会时期。秦朝统一天下后,进入了以铁兵器为主的时代,骑兵成为战争力量的主角,出现了新的军种---舟师水军。但历代封建王朝为巩固其统治,限制人们对军事的研究和探討,影响了军事思想的快速发展(秦朝谈兵论法是杀头之罪)。大约从公元960年到1840年,我国经历了宋元明清,这是封建社会会的后期,也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形成体系的重要时期。这时的战争火器逐渐普遍使用,战争进入了冷热兵器时代。

此时军事思想的特点有:1、战略思想成熟、完善。三国时的诸葛亮隆中一对;明朝的朱元障,采用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取得了天下。在中国历代开国皇帝中,由农民起义领袖转化而来的只有刘邦和朱元障,而他们二人恰恰是在战略构想方面高人一筹;2、与各军兵种相适应的军事思想的形成。由于骑兵、舟师的出现及火器的应用而出现相应的军事思想;3、军事理论的研究向体系化发展。先秦兵书的特点是内容繁杂,无所不包,同一本兵书可能包含战略、战术、气象、地理、兵器、训练、编制等不同的内容。而这个时期的兵书除了总体性的研究外,还有各个方面的具体研究,专题性的兵书增多。从一些兵书的书名就可以看出这种发展倾向:《历代兵制》《守城录》《练兵纪实》《神器谱》《火攻挈要》《海防图论》等。

12.西方经济思想的演变 篇十二

关键词:程朱理学,儒学思想,台湾

清代统治复原辽阔, 人口众多, 只有少数人口的满清政府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 在吸取前代统治的基础上加强了文教思想的教育, 推崇儒教, 提倡程朱理学, 力图证明自己统治的正统性、合法性。台湾作为大清的边陲, 虽然受中原地区影响较小, 但在文教思想上也打上儒学烙印, 在地域差异的背景下体现出了自己的独特特征。

一、程朱理学兴起与普及

1. 程朱理学的兴起。

程朱理学兴起是清初台湾儒学教育的最显著特征, 其他特征都是在此特征基础之上衍生而来。程朱理学的兴起与当时的背景是密切相连的。满清统一中原之后, 郑成功在福建沿海号召抗清, 并收复台湾, 将台湾当做抗清总基地, 台湾的汉民族意识很强。即使统一台湾, 台湾民众中仍然存在着强烈的反清意识。为了巩固在台湾的统治, 清朝统治者将程朱理学当做控制人们思想的武器。之所以将程朱理学当做控制人们思想的武器, 是因为清政府认为儒家思想中的程朱理学士最利于控制人们思想、消除反抗情绪的学说。康熙为此特意令李光地编撰《朱子全书》, 将朱子学说当做儒学的最正统学说, 并作为治国安民的主导思想制定下来[1]5。

朱子学说在闽台一代复兴得最为盛行, 这与福建的闽学传统及地方官陈瑸、大儒蔡世远等人的大力宣传是分不开的。陈瑸从康熙三十八年就任福建古田县县令, 是朱子学说的大力支持者, 康熙德治他笃信朱子学说, 就将他调到台湾任知县。陈瑸到任后, 在勤政爱民之余, 还重修孔庙, 创建学堂明伦堂, 召集学生来这里学习明伦之旨, 阐述朱子理学。当时台湾百姓主要是闽南一带的贫苦移民, 文化水平较低, 为了便于他们理解, 陈瑸就用通俗的道理对朱子伦理进行推演, 从人类讲到人心, 再从人心讲到人理, 又从人理讲到人伦, 阐明人伦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在推演的过程中, 陈瑸始终结合着朱熹的伦理观, 将朱熹对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的五伦道德规范与人们的生活相联系, 结合台湾士子的人生德业和《易》、《书》、《诗》、《礼》、《春秋》等五经的功用, 强调儒家伦理对人生事业、道德修养的影响, 极力宣扬朱子学说, 号召百姓读朱熹之书[1]6。除了明伦堂, 陈瑸还主持新建了朱子祠, 兴建了文昌阁, 将台湾民众对朱熹的信仰与对文昌帝君的信仰等同起来, 从传道的角度阐释朱子学说的必要性。为了高度重视朱子祠, 陈瑸还专门将朱子祠中的香火费、油灯费等相关费用拨出来, 专款专用。此外, 他还要求士子奋发图强, 将通经学古当做主业, 行道济世, 以不辜负国家对他们的栽培, 将儒家的士子观充分运用到实践。蔡世远是福建漳浦人, 其祖辈有朱子学传统, 他自然而然承家学, 自幼便接受了朱子教学。康熙四十八年, 蔡世远中进士, 在陈瑸调任台湾不久, 被陈瑸聘请到福州鳌峰书院主讲, 蔡世远借此机会将的自己的学术思想带入台湾。蔡世远从社会对利禄的追求入手, 认为朱子学的义与利、天理与人欲之辨是儒生学习的关键。他将义与天理等同起来, 将利与人的欲望等同起来, 认为复兴朱子学的关键, 就是让学生明白朱子学不是空谈理论, 而是知识分子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武器。在鳌峰书院主讲的时候, 蔡世远从立志入手, 以小蹄为基础, 以读书克己体察躬行为实现程朱理学的纲要, 鼓励学生学习程朱理学。他向学生强调程朱理学的有用性, 鼓励学生以诚为动机和方法, 将程朱理学当作修养自己心性的工具。为了达到“诚”的境界, 蔡世远认为, 学生应该像程颐所说的那样, 要以诚为本, 培养敬畏之心, 做人做事不欺不妄, 最终实践伦理, 而不是将读书当做实现成名牟利的渠道。蔡世远认为, 学生只有通过这样的教化, 才能为国为民发挥自己的才能, 并在此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在蔡世远的理论指导和陈瑸的实践支持下, 朱子学说很快在台湾发展起来, 成为台湾儒学的主导思想[1]7。

2. 程朱理学的普及。

程朱理学在台湾得到复兴, 但仅限于极少数知识分子阶层, 广大民众并未受到广泛的教化。民众喜犯法, 好斗, 聚赌成性、盗窃成性, 并于康熙六十年爆发了朱一贵起义。清政府认为这都是教化不深入造成的, 平定叛乱的南澳总兵官蓝廷珍及儒生蓝鼎元走遍整个台湾西部, 认为当务之急要重视台湾文教事业, 广泛普及儒学教育[2]112。蓝鼎元提出, 应让台湾民众普遍受到儒学教育观点, 建议在台湾广设义学, 设讲约, 振兴文教事业以转变当时台湾社会的不良习俗。他认为, 教育有教化的作用, 政府应通过教育崇正去邪, 移风易俗, 将台湾社会动荡的根本原因归结为教化不兴, 因为倡导政府通过振兴文教的方式让百姓明白是非善恶, 最终移风易俗, 消除动乱。在对清巡台御史吴礼达的建议书中, 他要求政府在从府城一级逐次普及最小单位的村社中推行程朱理学, 每一村社都设置负责教化庶民的儒生秀才。他的这些建议后来都得以实现, 政府在台湾广泛建立了书院、私塾、社学、义学等机构, 儒学教育得到普及, 朱子学成为台湾的主流思想, 儒学教育水平显著提高[2]113。

台湾儒学教育水平的提高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教育碑文中朱子学说频现, 重视由敬而成的心性修养, 强调穷理与实践并重, 重视理学与经学的结合, 重视文史, 这些儒学思想的形成都是陈瑸、蔡世远等人努力的结果。二是书院书规中朱子学说占主导地位。根据台湾地方志的记载, 台湾的书院书规中列了很多有关朱子学说的内容, 如分巡台湾兵备道刘良璧立的《海东书院学规》、澎湖通判胡建伟立的《学约十条》等。在这些书院书规中, 君臣之大义、三纲五常等经典程朱理学被当做治学要则, 为全面复兴朱子学以及朱子学说成为台湾民众生活道德规范提供了保障。三是台湾师生的诗歌作品中所体现的儒学思想。在清初台湾的诗歌作品中, 有一部分既体现了儒学教育的情形, 也反映了程朱理学的思想。最能体现这个特色的诗作, 以凤山县师生为多。如凤山知县宋永清的《新建文庙恭纪》、知县陈文达的《莲潭夜月》、林青莲的《莲池潭》、杨桂森的《乐耕楼记事》、胡建伟的《留别文石书院诸生》等等, 都对台湾的儒学教学、朱子理学思想有明显提及[2]115。

二、朱子学说主导下的三种思想兼容

在清朝统一台湾后的二百多年里, 地方官的宣传及办学实践以及科举的诱惑, 使得程朱理学得到广泛和深入的传播。但由于台湾仍然处于开发期, 文教事业与中原地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程朱理学在台湾的传播又很不均衡, 功利性很明显。随着大陆移民不断向台湾的嵌入, 清政府对台湾的政策不得不适时更改, 人民反清意识难以得到根除, 明郑儒学思想在台湾仍然有较大的影响。到了乾隆、嘉庆年间之后, 由于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 一些有志之士重提经世实学。鸦片战争之后, 台湾社会发生重大变化, 重视科技提倡实业成为经世实学的新表现, 台湾地区的儒学思想从清初的程朱理学独尊走向各种思想的兼容。因此, 台湾的儒学教育思想总体来说有三个分支[3]26。

第一个分支为朱子学说的独尊。这一分支的形成和发展从地方官陈瑸、大儒蔡世远对朱子学的宣传和实践开始, 一直到同治年间甚至光绪年间, 朱子学对台湾的儒学教育影响一直未有间断, 政府官员不断倡导和兴建学校、选拔贡生科举为其主要表现。第二个分支即隐藏在清代的明郑儒学的忠义思想。这支思想从清朝统一台湾之后就一直在民间流传, 以民间传说中的陈近南为首的反清复明人士不断秘密组织, 并不断发展衍生出很多流派, 逐渐发展成为全国范围内的秘密社会势力, 康熙六十年的朱一贵起义就是这种思想的具体体现。清朝统一台湾后, 被迫屈服的明郑遗民将忠义精神寄托到关帝身上, 清政府便在复兴朱子学的时候重修关帝庙, 强调关帝的忠信, 巧妙地程朱理学的纲常伦理衔接, 程朱的道德修养与关帝的忠义思想合流, 形成一个新的儒学体系。第三支儒学思想形成比较复杂, 它主要体现为经世致用。早在明末清初时期, 以浙东学派为代表的学者基于社会危机, 提出致力于天文历算、农学水利、化学药学、机械制造等实学研究, 还有的投身于为国为民的政治军事俊东中, 如顾炎武、郑成功、陈永华等人[3]27。康熙年间提倡程朱理学, 经世致用的实学受到压制, 转化为注重朴实经史考证的清代汉学, 将学术研究扩大到自然、社会、思想等领域。经过二百多年的发展, 清代汉学不断演变, 随着清政府统治的不断削弱而日趋呈现出经世致用的精神。直至到鸦片战争, 一些爱国志士意识到朱子学的弊端, 开始兴起一股经世实学的思潮, 先后涌现出沈葆祯、刘铭传等重视实学的地方官, 台湾的儒学教育呈现出西学的特征。沈葆祯在同治年间被派往台湾巡视察, 他的一些举措开创了台湾地区近代化。在教育方面, 他让学童学习读书、认字、写字、学算、学唱歌、跳民族舞等多种知识和技能;在基础建设方面, 将福建沿海先进的近代科学和近代教育理念引入台湾, 促进台湾的近代化;在交通方面, 开山筑路, 发展邮政通讯和交通;在工业方面, 以煤矿为“始基”, 引进西洋采煤机器, 雇请英国工程师, 致力于现代工业的兴起。此外, 沈葆祯还试图炼铁, 并在台湾建设了百里的天线。刘铭传是第一任台湾巡抚, 他在任期间, 高举明郑儒学中的民族大义旗帜, 以程朱理学的道德修养为基础, 大力在台湾宣传洋务运动中的务实精神。他对台湾的近代化影响更大:建立近代化军事体系, 建设铁路, 兴办新式企业, 发展对外贸易, 创办新式教育, 培养西学人才, 使得经世实学成为儒学的主流, 为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奠定了物质基础和思想基础[3]28。

综上可知, 我们可梳理出清代台湾儒学思想的路径。清初, 统治者为了巩固在台湾的统治, 将福建的儒学教育移植到台湾并大力宣扬和实践, 在台湾形成以朱子学为主流的儒学思想。

参考文献

[1]王炯.清代台湾的儒学教育 (1683-1895) [D].福建师范大学, 2011.

[2]杨齐福.台湾举人与清代台湾社会[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10 (4) .

上一篇:铸造车间安全生产通则下一篇:教育学资料内部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