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养老院社会实践报告(精选8篇)
1.写养老院社会实践报告 篇一
养老服务管理专题调查报告
一、老龄人口的基本状况
XX年滨州市城镇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有55.42万人,老龄化程度已达14.74%.。高于全国12%和全省14.2%的水平,已经进入老龄社会。老龄化进程提前全国10年时间。预计从现在到2020年的10年内,全市老年人口数量将比现在翻一番,达到100万人,到2050年全市每1.5个劳动适龄人口就将供养一个老年人。养老问题已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
二、老龄人口家庭居住模式与环境
滨州市“421”式家庭结构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子女随着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及本人所受压力的加大,已经难以在时间、精力上更多地顾及父母及高龄老人,要求年轻人在家照顾双亲及祖父母辈老人几乎是不现实的。而高龄老人、失能老人除了日常生活和身体照顾需要外,他们在精神生活方面也需要得到不断的满足,需要得到感情交流。他们对入住养老机构,接受老年护理及专业服务等方面的需求愿望更加强烈。
现代城市住房的日趋宽松,中青年群体和老年群体在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方面差异,越来越多的老年夫妇开始选择和已婚子女分居的方式,初步调查和外地资料显示,滨州城区有半数以上的中老年人选择与子女分开居住。其中59岁以下的老年人,80%都选择跟子女分开过;80岁以上的,有30%选择独居。从职业比例看,医生、干部、教师中多数人愿与子女分开过;工人和农民相对较低。在这种背景下,空巢家庭老人数量不断上升,未来10年,空巢老人的数量还将大幅攀升,空巢家庭将成为老人家庭的主要形式。
中国是一个重视邻里关系的国家,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传统社区的消失,更多的人属于关上门就不知道邻居姓什么了,而且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媒体时常有报道老人死在家中无人知道的事。所以有很多子女不放心老年人独居,而老年人也不习惯独居的寂寞,有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将选择到养老机构养老。
三、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
滨州市目前城镇养老服务机构缺口很大,基本上处于家政服务初级阶段,专业的团队和服务无论从规模上还是从档次上都没有形成。我市城乡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城乡以老年人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家政服务机构、康复护理机构均为零,与当前养老方式多样化需求尚有很大差距。
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不够大,个体私营企业参保率低。政府针对“五保”老人兴办的敬老院供养水平还比较低,公办的老年福利机构体制不活,入住率偏低。民营养老机构仍处在起步阶段,政府缺乏支持政策,规模较小、设施简陋。护理人员多来自下岗职工和农村打工人员,护理队伍不够稳定,经营状况不佳。造成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缺项、标准不高的现象,生活标准有待提高。政府对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缺乏系统规划,因地方投力限制,投入严重不足,硬件设施较为落后。同时,居家养老还处在社区组织的自愿服务阶段,还没有建立系统化的低偿服务政府补贴机制。老年人文化娱乐场地严重不足,设施不够健全,资金普遍缺乏,影响了老年人参与文体活动的积极性。
传统养老观念束缚养老事业发展。老年人家庭观念较强,不愿离开家人入住养老场所。
四、养老机构现状与规划
近年来,滨州市养老制度不断健全,建立完善了城镇“三无”和农村五保老年人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制度、城乡养老保险等制度,养老服务机构和养老服务床位数量显著增加,截至XX年底,全市城乡各类养老机构119个,养老床位13354张,达到了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22张。此外,城镇“三无”、农村“五保”和城乡低保等特殊困难老年人的保障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滨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到XX年末,市级建成2所以收养失能、半失能老年人为主的规模较大且具有实训功能的示范性养护设施;每个县(区)至少建设1处以收养失能、半失能老年人为主的老年养护设施。各级政府要把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在编制实施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和基本公共服务规划时,合理规划布局养老服务设施,要组织编制养老服务设施专项规划,并纳入城乡总体规划。“十二五”期间,市、县(区)两级财政将运用专项补助资金,对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和运营、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以及居家养老服务等方面予以补助。
此外还将加强队伍建设,把建设养老服务队伍与促进社会就业结合起来,将养老服务技能培训与技能鉴定纳入城乡就业培训与鉴定体系。到XX年末,全市养老床位要达到2.3万张,需新增1万张以上,实现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32张以上,养护型和医护型床位
占到各类养老床位总量的30%以上,日间照料服务覆盖全部城市社区和半数以上农村社区,基本实现养老服务信息平台覆盖全市城乡社区。同时要加快建设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及信息平台,积极探索符合滨州市实际的养老模式。
养老院社会实践报告
目录
国共产党的领导的时代下,不幸于不能体会到过去人们创造这一传奇历史的艰辛.我们所能做的或许在某个夜晚仰望天空,看着那被历史刻上的漫天繁星.
大学是一座象牙塔,可我们走出象牙塔,要像红军一样去追求某种精神。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此种思想道德教育建设,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努力营造社会和谐的良好氛围,让大学生们以实际行动为老人家送温暖、献爱心,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贡献青春力量。
今年8月的社会实践活动我班组织了大家前去献血宣传,和去敬老院慰问两件大事,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历来是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在校大学生接触社会、锻炼自我、树立理想,培养和提高当代大学生社会实践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我们选择周浦敬老院,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关心老人还是应该从身边做起,我们身边就有老人。二是我们以为敬老院里可能会有过去参加红军的老党员,想去采访他们,这一点引起大多数同学的兴趣。
在许多人眼里,敬老院是孤寡老人的栖息之所。而现在,许多子女成群的老人主动走进了敬老院。他们有的以前是教师、工程师、干部,也有艺术工作者。选择敬老院,因为子女工作忙、家里楼层高、没人陪自己聊天;更因为在这里与同龄人朝夕相伴,共同的兴趣爱好,相近的人生观念,让他们更能感到夕阳无限好。
XX年8月23日我们到周浦敬老院,门外硕大的铜字刻着周浦敬老院几个大字。走进大门一位热心的阿姨接待了我们,还一边给我
们讲解敬老院的概况:
浦东南汇周浦敬老院位于浦东十八镇,周浦 已经准备了点水果,点心,还有月饼。可远远不够,那些学生用自己平时的零花钱给老人们买吃的。这一幕深深印在我心里。
我们一行人从早上到中午12点,走了部分老人房间。慰问了老人们。到了老人吃饭的时间,大家就跟着负责分饭的管理员一起一边慰问一边帮助老人们进行就餐。有的老人就餐很不方便,一定需要一边喂才行。这时大家早已没有先前的拘谨同学们都争着给老人喂饭,虽然动作显的笨拙。可一见到老人的笑脸大家就笑的很开心。感觉像一家人似的其乐融融。下午1点多,等我们吃完饭,一般这时老人们都出来散步和锻炼身体了.敬老院有个很大的院子,里面有很多锻炼身体用的运动器械.有相当多的老人们在散步和锻炼身体,看见我们来了.就和我们一起玩些小游戏.通过聊天,我们了解了老人们日常的生活。老人们有些是在家呆不住,子女工作繁忙,有些是被子女送过来的。虽然有的刚刚不太习惯,不过时间长了逐渐习惯起来。
老人家在这里都过得很开心,他们有时间的时候会在楼下的树阴或者是楼上先房字里看一下电视或玩一下麻将,也有是到楼下做一些简单的锻炼的。因此,老人在这里也可算是可以晚年安康。
通过这次跟老人家的聊天,是我们明白的很多,明白到他们过去的经历,明白他们的辛劳,明白他们对他们儿女的记盼,更明白他们对我们的希望……
敬老院的1楼住的老人大多是行动较为不便的。2楼的老人有相当部分是刚住进来没一年的。我们上了2楼,发现有些老人在和他们的子女聊天,有的老人在下像棋。
我们慰问到一个老婆婆,她居然哭了出来。很是伤心难过。我们耐心的和她聊天,听她说她把她的退休养老金都给了她的子女,她子女不管她就把她送到这里来,而且很少来看望她。有一位同学和阿婆说“我们都是您的子女。“并给阿婆表演节目,阿婆才破涕为笑,我们才依依不舍的离开。
到下午3点了,我们依旧不忘初来的目的,寻访老红军。我们去门访找到了那位阿姨,问了她敬老院里是否有老红军。很可惜,没有。我们顿时感到有点失望。可阿姨告诉我们有一位过百岁的党员。大家兴致一下子高了起来想去访问下那位百岁老人。
我们来到那位老人住的蓬屋顶房,我们等候在门口阿姨进去和老人说了声,我们健步迎上去,用双手搀扶着老人,跟他做介绍:“我们是建桥学院大二的学生’,今天我们来看看您!”,百岁高龄的他,慈眉善目,显得十分和蔼可亲。他笑着说“好!好!”,我们一一做了自我介绍。他一一点头表示欢迎。
这是一个几米大的房子,地是水泥地,旁边有个写字台和几个水杯。墙壁上挂着一副“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的行书字。字体显的各位苍劲有力道,落款有点模糊不清了。
我马上发现一张靠近门口的旧藤椅,估计这是老人平常坐的椅子,于是大家将老人扶到藤椅上坐下,同时我们将水果根据老人的意思放在旁屋的地上。听老人跟我们讲他过去的事情。当我们说起长征的事,老人眼里泛出的了光芒。他说道:“虽然他没实际性参加过长征,可对长征十分了解。
老人说到说:“过去的长征很艰苦的!现在的年轻人还没有经历
过艰苦的锻炼。“
老人很为自己是党员而感到骄傲,他说:“如果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现在的中国,没有可以让老人们安度晚年的家”。
我们一边慰问老人的日常生活一边有的同学帮老人整理了下房间。
老人家说完,我们不禁从心里充满了敬佩!后来我们问他:“您做为中国共产党员认为当年长征最重要是什么?”时,使我惊讶的是,老人家居然头头是道地说了四条:不怕牺牲;艰苦奋斗;官兵团结,关心群众......一个百岁的老人思维还那么清晰这不得不叫人尊敬和佩服!我们和老人在一起侃侃而谈,和我们讲述着他当党员和长征的故事,相处的非常融洽,不知不觉好几个小时过去了。
临走我们部分同学和老人一起合影留念。照完相以后,老人对我们说:“你们照片洗出来后能不能给我一张?上面写上你们的名字。”“好的,好的,没问题。我们过两天洗好后给您送来!”我们争着答道。
就这样,我们以这样一个结尾,告别了老党员,告别了敬老院,告别了这里曾几 何时拥有和我们一样梦想的老人们。我们回去的时候和来的时候拥有着两种别样 的心境。
或许我们慰问敬老院,已经不是单纯的来敬老院看望老人。而是怀着一颗赤诚之 心访问亘古时代老一辈革命家老一辈人梦想的深邃。
我想那个时候已成我人生中重要的回忆,那些可爱老人的笑脸。我们拍了一叠照片回来,每次翻开相册一幕幕感人的现象:一位
老人拉住了我们 志愿者的手,在志愿者亲自给他们喂饭穿衣时的喜悦,说出的那句话:不是“儿 女胜似儿女”。我心中有点酸酸的,老人们毕竟还是孤独的,他们需要人关心,爱护,敬老院的 设施好并不是最主要的,而是更加需要社会上的一些关注。因为正是那些老人造 就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他们是历史的功臣。而他们现在仅仅需要我们的关爱,仅此而已。
老人们平日里很孤独,儿女大多不在身边,有的甚至没有儿女,他们要的也许不再是简单的金钱所能代替的,在生活的温饱要求之上,有人在身边那是最最开心的了.<常回家看看>里歌词写得好,老人要的是有人陪他们聊聊天交流一下心声。
我们现在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很多都已经不在了,所以看到老年人,我们可能会特别的想念自己已故的亲人,不自觉得就想和老年人们亲近亲近,就像对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样,想要关心他们,照顾他们,而他们也会把我们当成孙女,孙子一样,拉着你的手,把他们的那份慈祥加注在你身上,而我们也欣然地接受了。
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从孩童到青年,从青年到老年的过程,经历生与死。我们现在还是青年阶段,未来亦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要走,如何走下去,我想,每个人都应该心中有数。也许当我们走完我们的人生旅程,该休息时,是否也会象敬老院的老人那样快乐开心地度过自己的晚年呢?
在某个敬老院的墙壁上有这样一段话:孩子!当你还很小的时候,我花了很多时间,教你慢慢用汤匙、用筷子吃东西。教你系鞋带、扣扣子、溜滑梯、教你穿衣服、梳头发、拧鼻涕。这些和你在一起的点
点滴滴,是多么的令我怀念不已。所以,当我想不起来,接不上话时,请给我一点时间,等我一下,让我再想一想……极可能最后连要说什么,我也一并忘记。孩子!你忘记我们练习了好几百回,才学会的 神,一种为他人服务,为创造和谐美好社会的一种精神。志愿者------一个新时代的名词,那是一帮有志青年,怀着自己的梦想前进,但与过去相比不变的依旧是那长征精神。
从意义上来说,这时我们成长了。一次敬老院的慰问,使我们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访问了那些老人年轻时的点点滴滴。我想那就是生命所创造的财富,异常珍贵。
十年,二十年,三年,四十年……当我们老的时候,是否可能在那个时候又会想起那时候的老人,是否又能过的比他们幸福呢?这一切都是问号,自己的人生由自己来把握。那个时候或许我们也成为历史的功臣,成为新中国历史长流中璀璨的一个颗心
极易受到改革大潮的冲击,社会机制转型中观念更新的影响。他们的感情和思想观念丰富多彩,但缺乏稳定性,自发性、朴素性、盲目性和冲动性尤为突出。
为此,教学实践性活动的选择,必须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来确定,不搞形式主义。
2、指导教师: 各课程任课教师
3、确定调查的主题、内容、方向。
调查对象选择要有针对性、典型性、可操作性。社会实践主题可以围绕几大板块:
在社会实践前首先确定小组名单;其次确定实践方向和内容,写出实践提纲,包括主题、方式、问题、思考等;作出时间课题,再参加具体的社会实践;最后撰写实践报告。
5、社会实践基地建设
社会实践基地以固定基地和流动基地相结合、本地基地与外地基地相结合。固定基地可以通过团委就近联系曹路镇团委到相关企业或居委会,流动基地可以由同学自行联系自己居家附近的居委会、企业或其他方式。本地基地指广州地区,外地基地指走出广州如汕头惠州韶关等地。(后者由教师组织少数人参加)。
四、社会实践的考核、考核内容 社会实践考核内容应该包括社会实践的全过程,从提纲的草拟到采访调查的具体经过、到最后实践报告的完成等。因此,考核时必须提交的材料有:小组参加人名单(写
明每个人的具体分工)、社会实践提纲或计划书、访问记录、实践报告(XX 字左右)等。、考核方式 社会实践的考核方式应该与四六评价相结合。四六评价体系可以进一步推进,即40%成绩由指导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社会实践材料进行实践过程的考核,60%成绩由指导教师对研究报告进行评定,最终得出本课程的实践分数。既保障督促了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考察,又避免了对学生总评过程中任课教师盲目不可知现象的发生。
五、经费安排
1、设备、社会实践常用设备有录像机、照相机等,由教师带队
小组配备和学生自己准备。
2、经费问题 如果到广州其他地区社会实践则需要一定的经费。
七、寒假对孤寡老人或儿童(包括留守儿童)生存状况调查活动计划书
1.写一份研究方案
2.调查地点:养老院、孤儿院、家庭 3.调查内容:
(1)了解孤寡老人或儿童(包括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情况。(2)了解孤寡老人或儿童(包括留守儿童)对社会的期望。4.调查方式:
(1)至少调查3名以上人员。
(2)调查过程中可以进行采访、访谈、座谈、问卷等形式。(3)调查过程中注意收集资料:包括 a.采访、访谈、座谈的录音或录像; b.与被调查对象的合影照片; c.被调查对象的生活环境照片; d.被访谈者签名证明或被访谈单位盖章。
5.必须调查的问题:(除以下问题外可以增加其它问题)(1)经济收入情况如何?(2)身体状况情况如何?(3)亲情情况如何?(4)娱乐或学习情况如何?(5)对自己的未来有什么设想,对家人、社会或学校有什么期
望如何? 6.研究成果:
(1)录音或录像及其内容整理的文字稿、照片、签名或盖章证明等资料
(2)1000字研究报告 7.调研经费:
(1)对广东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现状的考察(2).对广东农村教师生活现状的考察(3).对广州公园免费使用现状的考察(4).对广州房地产价格现状的考察(5).对广州珠江新城的治安现状的考察(6).对我院学生环保意识与时政意识的调查
(7).对我院学生参与志愿活动意识与参加志愿者组织情况的调查
2.社会调查采用指导教师负责制。
3.调查将采用自主调查的形式,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针对一些具体的现象或问题进行调研。
4.学生必须按3-4人小组形式参加社会调查。
5.应注重实地调查,重视数据、材料的分析,使用问卷法、观察法、座谈法等调查方法。作好调查过程记录。切忌网上直接下载或照抄有关部门、单位资料,调查过程中尽量拍摄照片以增加调查的真实性。
6.撰写调查报告,必须让事实说话,通过对调查对象的分析得出结论,提出建议。调查报告字数原则上XX字以上。
大学生的身份?思考了两天,我背上背包,带上相机,去上海——一个在我心中年轻,活力,充满梦想的城市。
姐姐在杨浦区一所医院工作,由于工作比较繁忙,所以我的好朋友,就读于上海体育学院的xxx同学就担当了我的全职导游。特别感谢他的陪伴。叮嘱爷爷奶奶们平时多吃水果,保重身体。爷爷奶奶们接过水果,开心的称谢,夸我们是好孩子。一位老奶奶还爱抚地抚摸着我的手,点头微笑。一片欢乐的气氛。
接下来就是为爷爷奶奶们的表演时间了,契合着墙上“庆祝建党91周年,老年朋友唱红歌”的标语,我们集体大合唱,为老人们奉上了一首《北京的金山上》和《唱支山歌给党
听》两首歌曲。一位同学因为赶时间为老人们制作小短片没有时间好好练歌,就把歌词全都抄在手上,满满的,一手黑,但我企业着实感受到了那颗炽热的红心,歌曲唱罢,老人们都显得很欣喜和激动,不知道是不是勾起了他们对往事,对那段青葱岁月的回忆,虽然我不曾经历过,但那段时间肯定格外的动人,美好……在一位较为年轻的奶奶的倡导下,老人们也要为我们演唱一曲《团结就是力量》。那位染着棕色头发的看上去比较“潮”的年轻奶奶打开钢琴,一段激昂的旋律想起,又有一位身着紫红色衣服的胖奶奶起身为老人们打拍指挥,一场在我看来精彩绝伦,无与伦比的演唱就这样开始了。也许声音并不洪亮,也许合唱并不够齐整,但却让我心潮澎湃,仿佛让我看到他们曾经走过的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接下来,三名男生围老人们表演了一段健身操,动感的旋律张扬着青春的活力,我们希望通过这段舞蹈给老人们带去年轻的朝气。
随后,那位“满手小抄”的同学打开电脑,播放了一个短片,展示了改革开放,人们的生活逐步变化,一天天,越来越好,社会越来越繁荣的景象。这位细心的同学还搜集了许多老人们在养老院的生活照,制作成动感影集,许多并没有接触过网络,电脑的爷爷奶奶们一
下子被吸引住了,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一位老爷爷还情不自禁地感慨到:“现在的日子过得好呀……”
活动展示告一段落,接下来我们自由的和爷爷奶奶们交谈,我来到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奶奶身旁。问她今年高寿,奶奶只是一个劲的冲我笑,指了指自己的耳朵,摇了摇头,原来奶奶的听力有障碍,我贴近奶奶的耳朵跟她交谈。奶奶告诉我他已经82岁了,我一边比划着一边贴着奶奶的耳朵说:”您一定会长命百岁的!”奶奶被逗得乐呵呵的。从交谈中我了解到奶奶她原来也是江苏人,听说我也来自江苏,奶奶显得有些激动,只是感慨自己已经有三十年没有回去过了。当我讲到我来自徐州师范大学,给她讲到那里曾经发生的淮海战役后,奶奶的眼睛里闪过一丝泪花,原来奶奶的一个哥哥也曾经参加过淮海战役,兵荒马乱的年代,失去了联系,至今不知道哥哥是生是死,身在何方。我一边帮奶奶擦拭着泪水,一边安慰着她。我的心也在隐隐落泪。革命先辈们用鲜血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一切,却不能亲眼看着中国慢慢强大,不能享受如今的幸福生活。现在的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去抱怨,去不满,还有什么理由不去拼搏,奋斗!想到这里,我更加坚定了心中的梦想:好好读书,回报社会,为我们的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爷爷奶奶们娓娓的讲述着他们的故事,我们静静的聆听,听一个时代的故事,我们也向爷爷奶奶们讲述如今社会的点滴变化。敬老院里一片祥和。充满着爱的味道。这时我又注意到一位身穿红色上衣,戴红色鸭舌帽的叔叔坐在角落里,时不时的冲着我们一个劲的笑,但眼神却显得有些呆滞,经过了解,原来这位叔叔是为智障人士,腿脚也不是很灵便。我走过去,想跟叔叔进行简单的交谈,但是叔叔只是
一个劲的冲着我笑,我剥了个香蕉递给叔叔,他像个孩子一般乐开了花,我的心里却是很酸楚,祝福他一切安好吧。
一个上午的时光很快就过去了,将近午饭时间,为了不打扰老人们的正常作息,我们拍完照后不舍的离去,爷爷奶奶们紧紧地抓住我们手,同样不舍得我们的离去……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趁我们的父母,爷爷奶奶还健在,尽尽我们想孝道吧,也许就是一句关切的话语,也许就是一个在乎的眼神,也许正如那首歌里唱的一样: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给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不要让他们孤寂,不要让他们哭泣。让他们感受到子女满满的爱……
活时阿姨拉过我们,给我们讲这些日渐年迈的老人,给我们讲他们的思念,给我们讲他们的伤心,给我们讲他们的病痛。这些都与他们的孩子,一个个出门在外,一个个以赚钱为借口的不孝子。而这些老人之所以选择养老院,因为子女工作忙、家里楼层高、没人陪自己聊天,一人自说自话,在孤独中老死;更因为在这里与同龄人朝夕相伴,共同的兴趣爱好,相近的人生观念,让他们更能感到夕阳无限好。而那些子女却不晓得,待到“子欲养而亲不待”之时才知道为时已晚。他们何时才会明白这些守候他们的父母希望的是每天见到自己。
小时候,父母牵着我们的手,教你慢慢用汤匙、用筷子吃东西、教你系鞋带、扣扣子、溜滑梯、教你穿衣服、梳头发、拧鼻涕。从不厌烦,从不要求什么回报,他们只是一心的希望我们好。怎么当他们老了,我们却厌烦他们的抱怨,厌烦他们的迟钝了呢?曾看到过一句话:孩子!当你还很小的时候,我花了很多时间。这些和你在一起的点点滴滴,是多么的令我怀念不已。所以,当我想不起来,接不上话时,请给我一点时间,等我一下,让我再想一想······正如古代先贤所提倡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要像对待自己长辈一样,善待天下所有的老人,尊老爱幼是我们应该做的事。
下午三点左右,天开始刮起了大风,乌云也慢慢遮住了天。老人们开始催促我们可以回家了,天要下雨了,要晚了。其实今天天气预报报道说多云,而这些老人就是担心,害怕我们淋了雨感冒,紧张我们晚了路上会有危险。他们就是这样总是时时刻刻在为着每个人担心着,为了出门在外的孩子担心,为着每一个忙碌的人担心,为着每一个善良的人担心。因为他们都是一群善良的人,可是这个世态炎凉的
社会有过担心他们吗,有过为他们做什么吗?答案似毫没有,他们给善良的他们是冷眼观看。
老人,是我们这个社会的弱势群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应身肩重担,将尊老爱幼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发扬光大。这次社区实践活动不仅提高了我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增加了同学们的爱心,并且通过这次的活动我深刻的理解了雷锋精神的伟大意义,大家都希望下次还有机会参加这样的活动,把雷锋精神继续传扬下去。
结果:虽然这次敬老院之旅只有短短一天。我们却受益匪浅。虽然我们不能从根本 上解决老人的孤单问题,但我们确实给老人带去欢乐。并且从老人身上我们学到了很多东西。更加体会到了父母时刻为子女着想的心。
总结体会。:政府应履行号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公共卫生设施、建立养老院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供老人健康水平。还应坚持从群众中到群众中的去的工作方法。诚心诚意为老人服务。尽心尽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我们作为高中生也要发挥自己的作用、。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不仅要尊重那些孤寡老人,更要尊重家中的父母。父母为我们做了很多事情。我们不能对父母大声呵斥。我们应该与父母好好相处。即使有所谓的代沟。我们也应该静下心和父母沟通。而不是火冒三丈得去和父母较真。父母对我们的爱是世界上最无私的爱。对于他们的爱我们怎么能伤害?
养老院社会实践报告
09的寒假如期而至,这是我大学的 人愿意“光临”这位孤寡老人的住所。毕竟王爷爷已经八十多岁,听觉也不好,说话也不如以前那么清楚。他略带伤感的说:“已经一个多月没有人来我家啦,我现在啥也不能干,平时就是看别人打牌。现在眼也不行啦,看不清,听不见。下雨的时候就只能呆在家里,一天从早到晚一个人也没有。人老啦,谁还愿意跟一个老头子聊天啊!”说着说着,老人的泪就掉了下来,这就是孤独的可怕。经历了那么多风雨的人,无数的苦难都没有能让他掉下一滴泪,但孤独就把这位老人折磨的泪水直流。临走时我答应王爷爷以后有空我就会来陪他聊天。小时候我们听他讲故事获得了快乐,现在我听他诉苦衷,却能给他带来温暖。新年的 寒假养老院献爱心社会实践报告
2.写养老院社会实践报告 篇二
农村养老问题是中国养老事业的关键问题。随着城市化、老龄化的发展, 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 农村人口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的实施, 老年人口比重增大, 农村养老面临着挑战, 而且, 农村传统家庭养老方式也面临着挑战, 传统观念也面临冲击, 所以在新世纪, 农村养老问题将是我国最大的问题之一。我们必须认真分析当前形势下我国农村养老存在的问题所在, 并努力找出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 及时提出相应的措施, 缓解矛盾, 化解危机。本文以山西省翼城县东庄村在养老方面所取得的经验为研究对象, 分析了该村如何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 积极采取措施, 及时修建了农村养老院, 并采取新的经营模式,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东庄村养老问题所带来的一系列困扰, 并率先起到了典型示范作用。
2 东庄村养老院的建设
近年来, 我国养老服务需求快速增长, 养老服务体系初步建立, 但总体来看, 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不足, 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还十分突出。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 当前已经进入了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阶段, 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 不断满足老年人持续增长的养老需求, 尤其是加强农村养老事业的发展, 加大对基层和农村养老服务业的投入, 统筹城乡养老资源, 促进基本养老服务均衡发展, 对建设和谐社会及推进新农村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能够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2.1 东庄村基本情况概述
东庄村属于翼城县王庄乡下辖村, 它位于翼城县县城的西北方向, 与县城相距15km的路程, 北与浮山县接壤, 西与襄汾县毗邻, 属于丘陵半山区, 村南北长约5km, 东西宽3km, 全村正中心被一条东西走向的马路隔开, 被分为南北两部分, 同时全村被分为了两个自然村, 共计800多口人, 其中党员干部36人。
东庄村处于丘陵半山区, 总耕地面积198hm2, 村主导产业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 农民主要以耕种小麦和玉米为主, 近两年又引进了果树, 开发苹果园示范区, 农民70%的收入来源于种植业, 有些家庭在发展种植业的基础上还发展养殖业, 饲养了牛、羊等牲畜, 养殖业在农民收入中占20%左右, 然而仅有10%来源于劳务输出。而且, 全村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实现了三通, 即“路通, 水通, 电通”, 2011年, 共投入了48万元硬化村内水泥路2.24 km, 投资1.5万元绿化村内大街, 铲除了杂草, 清除垃圾, 修建了垃圾池, 购置垃圾运输车, 并定期清倒垃圾, 改善了街道脏、乱、差的局面。家家户户通了自来水, 解决了人们饮水难得问题, 同时扩宽、平整田间道路, 修建蓄水池, 利用蓄水池灌溉田间用地, 水浇地面积达到了95%以上。全村修建了光缆, 并呼吁村民使用节能灯, 也在不断扩大互联网的使用范围。全村近年来在国家和政府各项优惠政策的支持和鼓励下, 各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和提升。但近些年村内最大的难题却是养老问题始终无法得到妥善解决, 而且, 每个家庭中引发冲突和摩擦最多的也仍将是老年人的养老问题。
2.2 东庄村养老院
2.2.1 养老院的基本运营状况。
为了尽快解决农村养老问题, 东庄村村委班子响应国家优惠政策的支持与号召, 该村于2015年8月建立起了农村养老活动中心即所谓的养老院。东庄村村委们经过商议并充分让每一位村民建言献策, 最终决定成立了养老院, 该养老院所处位置在该村西北角, 它充分的合理利用村内的一座闲置的学校校舍, 是五年前村内为适龄儿童所修建的一所小学, 一排整齐的教室大约有十余间, 院子非常的宽敞, 还有一个非常气派的大门。但由于近年来教育事业的发展, 还有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迁往城市, 并在城市购置了商品房或学区房, 所以几乎全部的学生都到了镇里或城里上幼儿园和小学, 因此, 这所新建的校舍也就被闲置了下来, 然而村内领导人却能充分合理的利用起被闲置的校舍, 修建起了养老院, 经过工人的重新粉刷和装修, 现在的这所学校的面貌已经全部焕然一新了。
东庄村养老院虽成立不久, 规模也比较小, 正处于刚刚起步阶段, 但在这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内, 养老院的运营状况非常好, 一切都在合理的安排下井然有序的进行。养老中心分别设有厨房、餐厅、老年活动室、老年人休息室、图书室、阅览室、货物存储室、值班室、登记室等等, 所有设施都是国家补贴购置的, 入住的老人每月会交付一定的费用, 只有100~200元, 剩余的费用全部由国家补贴。
2.2.2 养老院的配套设施建设。
厨房是十分重要的场所, 厨房内经过装修, 全部配套了一套完整的最新的厨具设备, 最新的电磁炉, 电饭锅, 干净整洁的厨具, 而且每个餐具上都标明了每位老人的名字, 全部都是自己使用自己的餐具, 水电齐全, 而且还雇佣了富有经验的人定时做饭, 每天一日三餐都会定时定量做好, 为老人们准备好丰盛的饭菜, 每天的饭菜都不重样, 荤素搭配很好, 充分照顾到每一位老人的口味, 最重要的是每日食用的蔬菜都是最新鲜的。每周星期一早晨都有专人从镇上的蔬菜店预先订好所需的蔬菜和配料, 每天早晨都会看到蔬菜店的员工送来当天所需的新鲜果蔬。餐厅是老人们就餐用餐的地方, 桌椅摆放的非常整齐, 干净的大长桌和长椅每天都有清洁阿姨来打扫, 餐厅内布置的干净整齐, 四周的墙壁上还挂着崭新的油墨画, 每位老人在就餐时都会在打饭窗口排好队依次打饭, 对于行动不便的人会有专人帮忙盛饭, 然后每个人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就餐, 用餐过后都会主动去水龙头处清洗自己的餐具。在调查中问到他们为何要自己清洗餐具, 老人们告诉说, 自己动手清洗餐具既能为自己找点事干, 同时还可以饭后锻炼下身体, 在自己还有做一些事的能力时, 不能在任何事情上都去依靠别人。
老年活动室内摆设有棋牌桌, 有各种体育器材, 也有液晶电视, 老人们在闲暇时光中, 可以看电视, 可以聊天, 可以在打牌或下棋, 也可以做一些简单的身体锻炼。
老年人休息室更充分体现了人性化的一面, 床上的物品摆放整齐划一, 统一配置, 这样可以让老人们中午和晚上都能在安静整洁的环境下有一个好的睡眠。
图书室和阅览室在一间屋子, 书架上的图书和报刊都可以免费借阅, 能够丰富老人们的生活, 学习新知识, 扩充知识面, 了解世界。
值班室和登记室则是对每天出入的人群的登记记录, 以确保养老院的安全。
2.2.3 养老院成立前后的变化。
在村养老院成立以前, 村内老人们之间很少往来, 都是独自居住的, 长期以来, 老人们的身心健康缺乏关爱与照顾, 而且, 家庭内部关于养老问题的矛盾冲突不断, 影响着家庭关系的和谐, 也影响了和谐农村与和谐社会的建设, 村内文化活动比较少, 忽视文化建设, 人们的生活也比较单调。
村养老院成立以后, 首先解决了农村的养老问题, 既让许多年迈老人得到了关心和帮助, 老人们每天可以一起坐在院子里晒太阳, 聊家常, 疏解心情。有的老人还为自己找到了有意义的事, 他们在院子的一块空地里种植花草、果蔬, 享受着充实的生活, 老年活动中心的建立, 解决了老人们的后顾之忧, 改善了他们的生活条件, 也提升了老人们的精神境界, 同时也帮助青壮年减轻了负担, 更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家庭的和谐, 对新农村建设发挥重要的作用, 推动农村养老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2.2.4 养老院入住对象典型情况简介。
东庄村老年养老中心自成立以来, 共入住了十位老人, 每位老人的家庭情况都各不相同, 但多数人是失去配偶独自一人生活居住。现介绍其中两位有代表性的老人。第一位老人随着年龄的增长, 身体状况也在不断的下降, 尤其是在老伴去世后的近几年内, 身体一天不如一天, 腿疼的老毛病经常犯, 而且有时自己一个人不愿意自己做饭, 所以吃饭总是不按时吃, 再加上独自一人居住在空旷无比的老房子中, 平时更是无人陪伴她聊天, 心情显得烦躁, 焦虑。第二位老人同样也是一人居住, 自己不会做饭, 在老伴去世后的三四年内, 子女们都在忙于自己的事业, 更是无暇照看老人, 所以该名老人就连最基本的吃住问题都成为了全家人争吵的焦点问题, 经常会引起家庭的矛盾和冲突。其他的几位老人, 他们的情况也大都如此, 大多都是子女们忙于工作, 与子女居住相分隔, 还有的是因为婆媳关系矛盾突出, 所以老人们不愿与子女居住在一起, 而且这些老人们年龄全部都在六十五岁以上, 我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无法维持下去, 所以来养老院入住和咨询的人越来越多。
3 东庄村养老院建设的经验与改进建议
与城市相比, 农村养老问题的解决比较缓慢, 为了缓解养老问题的压力, 农村养老院的建设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但为了更好地从长远角度有效解决问题, 还需要我们进一步从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
3.1 医疗卫生服务建设
为了更好地保障养老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必须要加强医疗卫生建设, 加强医疗设施建设, 可以进一步将村内医疗卫生服务引进养老院, 定期为老人们做好身体检查。农村养老院建设必须在养老和医疗卫生上给予农村相应的支持, 使老有所养, 老有所医。
3.2 心理咨询服务建设
老年人由于长期的独居以及与年轻人长期的分离, 使得他们在心理方面形成了孤僻的性格, 有时对问题会产生很大的偏见, 有些老人还形成了依赖子女的心理, 定期的心理理疗师对他们进行心理咨询和开导将更有益于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
3.3 文体娱乐服务建设
在保证老年人的吃住问题后, 重视老年人身体锻炼和精神文化生活的培养, 充分合理也更加有效的利用起各种体育健身器材, 帮助老人们加强身体锻炼, 比如打乒乓球、练太极等等, 而且还可以充分发挥棋牌的趣味作用, 让他们在闲暇时光打牌、下棋、欣赏戏曲、读书、看报或是练书法等等, 利用这些活动丰富老年人的文化生活, 帮助老人们排解烦恼。
3.4 交通通讯服务建设
如果长时间内生活在养老院, 老人们都会觉得单调乏味, 有时也会思念亲人, 所以他们可能会独自步行回家, 这种事情的发生会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 老人们本身就行动不便, 而如果他们独自回家, 在回家的途中万一出现意外都无法及时的寻求别人的帮助, 而且也不能尽快的了解到老人们的情况。所以, 为了尽量的避免这种事情的发生, 养老中心可以为老人们提供便利的代步工具, 方便老人们回家。除此之外, 养老院的工作人员应该保留每一位老人的信息包括老人家庭成员的相关信息, 预留他们家人的电话信息, 这样可以确保在特殊情况下第一时间联系到老人的家人们, 而且平时经常与他们的子女进行沟通, 及时了解到老人们的生活状况。保证老人们的人身安全是第一位的。
3.5 开展学生下乡服务活动
号召附近学校学生开展服务活动, 让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组织活动去养老中心服务老人, 帮助老人们做家务, 与老人进行交谈, 这样既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积累社会实践经验, 同时也丰富了老人的生活, 帮助老人愉悦心情, 让老人看到希望与活力, 更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
3.6 呼吁社会力量投资养老机构
统筹城乡资源, 根据城乡规划, 不仅依靠国家力量发展养老服务, 同时也要发挥社会各方力量推进养老事业发展的步伐。
3.7 健全服务网络
完善农村养老服务, 使农村老年人老有所养, 支持乡镇机构改善基础设施条件, 并努力向社会开放, 提高养老中心运营效益, 增强护理能力, 并督促家庭成员承担赡养责任, 组织开展志愿服务工作, 解决老年人实际生活难题。
3.8 拓宽资金渠道
各地要进一步的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有关要求, 鼓励城市资金、资源重点向农村倾斜, 各级政府也要加大农村养老的投资, 给予政策鼓励。
摘要:赡养老人在我国自古以来被认为是家庭应有的职责, 但随着城市化、现代化的推进, 家庭结构逐渐改变, 核心家庭大量出现, 空巢家庭和老龄家庭也随之增加, 因此, 由家庭承担照料老人的全部职责已变得日益艰难。与城市相比, 在农村尤其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农村地区, 老年人的生活和养老问题已越来越受到从国家到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关注, 所以养老问题是我们当前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2015年东庄村建立起来的养老中心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这一对矛盾, 得到了绝大多数村民的认可。通过分析该村养老院的建设状况, 总结出了对帮助解决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有益的管理制度和理念, 可以对其它具有类似情况的村庄的养老路径提供有益的参考。
3.写养老院社会实践报告 篇三
关键词:社会养老保险;社会养老服务;协同机制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4)02-0147-005
人口老龄化与养老问题已经成为21世纪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养老、医疗、照料等方面的压力将日益增大,如何化解这些压力,应对老龄化的挑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问题。
一、正确认识社会养老保险与
社会养老服务的关系
社会养老保险是指国家以立法的形式建立的向因年老退休离开劳动者队伍的劳动者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正式制度安排。[1]社会养老保险又称为公共养老金制度(国家养老金或国民养老金),与私人养老金制度(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商业性养老保险、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对,是以国家公信力和法律强制力为基础,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基本养老支持的基础保障性制度。社会养老保险的责任主体是政府,其主要内容包括:国家依法通过纳税或缴费的方式筹集养老保险资金,建立养老保险公共账户和公共基金,依法确定养老金的计发政策并由政府承担养老金支付的担保责任。[2]养老服务是指为老年人安度晚年提供的各类照料和护理服务,广义的社会养老服务即指社会为老年人安享晚年提供的所有正式、非正式的安排,包括物质、精神保障方式及相应制度等,接近于整个社会养老制度的安排。而狭义的社会养老服务特指政府和社会为老年人提供的日常照料、护理等劳动,以及围绕这一劳动形成的设施和制度等,是老年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3]
作为社会养老保障的两大主体支撑制度,社会养老保险与社会养老服务在众多方面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们的主要功能和目的都是为退休劳动者及老年人口提供保证正常生活的基本保障,包括物质经济、起居照料等方面的需求,并将随着经济发展和制度完善而不断提高保障水平;它们的最终责任主体都是政府,是政府行使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职能的表现,同时又需要社会及家庭的共同参与支持;它们都对解决老龄化形势下的养老问题具有十分深远而重要的意义。社会养老保险与社会养老服务的区别也是相当明显的:社会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一部分,经济意义较为突出,是整个社会在宏观经济运行层面对国民退休生活和收入转移支付的安排;社会养老服务则是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体现,具有更多的社会意义,也是将养老保障落到实处的最终载体。两者相互区别又相辅相成,均是新型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和社会养老服务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一直未能从社会养老保障的整体视角出发,对这两项制度的联动性进行研究与探索。构建社会养老保险与社会养老服务的协调机制,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形成超越各部分之和的整体力量,是促进我国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应对老龄化危机的必然要求。
从宏观角度而言,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养老保险划定了养老保障体系的最低标准;从微观角度而言,以国家公信力和强制力为后盾的养老账户为退休的劳动者提供了基本经济保障,社会养老保险是社会养老体系的经济基础与基本保障。社会养老保险虽然为老年群体提供了基本的经济支持与保障,但最终仍需要通过一定的途径转化为有形的养老商品和无形的养老服务。退休账户中的养老金决定了老年群体能够拥有何种质量的生活,却无法直接将之变为具体的现实。只有通过完善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整合各方面的养老资源,提高与老年人生活相关商品和服务的可获得性,才能满足老年群体的不同需求,切实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完备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是将养老保障落到实处的现实操作和最终依托。
社会养老保险与社会养老服务共同构筑了整个养老保障体系的基石。作为一个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两者并不是作为孤立的零件分别存在,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着的。社会养老保险可以借助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力量获得更加有效的执行,从而提高整体的运作效率;社会养老服务的对象——老年人口又是以通过社会养老保险发放的养老金作为获取养老服务的基本经济来源。两项事业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这是由它们的最终目的,即提高老年人的整体生活水准与福利水平所决定的。
二、探索构建社会养老保险与
社会养老服务协同机制
(一)理念先行
一是树立科学正确的新老龄观。世界卫生组织于1990年提出了健康老龄化的新概念,并解读出三项标准:一是生理健康;二是心理健康;三是适应社会的良好状态。“健康老龄化”是针对老年人处于疾病的高发期,强调的是身心健康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即人在步人老年后身心等各方面尽可能长久地保持良好状态,健康地走完人生。[4]积极老龄化则在健康老龄化的基础上,对老年人的精神状态、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提出了更高一层的要求。积极老龄化以尊重老年人的人权为前提,以独立、参与、尊严、照料和自我实现为原则,以“承认人们在增龄过程中,他们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享有机会平等的权利”为出发点,强调“从工作中退休下来的老年人和那些患病或有残疾的人,能够仍然是他们家属、亲友、社区和国家的积极贡献者”,老年人是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中介,“他们的技能、经验和资源是一个成熟、充分融合、高尚社会发展的宝贵财富。”
二是弘扬敬老爱老的传统文化。“孝”是中国儒家思想中产生最早、影响最深远的家庭道德观念和伦理文化,具有融洽亲子关系、维护家庭和睦的积极作用。面对传统“孝”文化的弱化,采取适当措施,把“孝”作为家庭伦理的一部分进行弘扬,引导人们重拾关爱父母、尊敬长辈的亲情孝道,对于现代养老文化的建设以及家庭养老地位的重塑具有重要意义。[5]尊老敬老助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建立政策支持机制,并且通过各种宣传活动营造良好的尊老敬老氛围,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树立孝养相结合的道德自觉,加强子女对老年人的赡养观念,巩固家庭的照顾力量,满足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以及精神慰藉的需求,使家庭养老适应家庭和社会的变化,这是具有战略意义的理性选择。endprint
三是以老年人生活质量为导向。生活质量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恩于1958年提出的。1993年,世界卫生组织对生活质量定义为不同文化和价值体系中的个体对他们的生存目标、期望、标准以及所关心的事情相关的生存状况的感受。[6]中国老年医学会认为,老年人生活质量是60岁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群身体、精神、家庭和社会生活满意的程度和老年人对生活的全面评价。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高低决定着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大小,但经济状况和物质条件绝非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绝对决定因素,在保证基本生存的前提下,稳定的家庭陪伴、良好的人际关系、较多的社会参与及自我价值的肯定等非物质因素在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的过程中起着更加重要的作用。以老年人生活质量为导向,就要求政府、社会和家庭正视老年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肯定老年人追求自我发展、提高生活品质的动机,并积极为此提供支持,在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过程中发掘老年人群的潜在能量,而不是将养老当作不得不背负的沉重负担。
(二)资源整合
一是政府资源:稳步推进、统一调度。政府养老资源即是公共部门养老资源。在养老服务社会化进程中,政府的责任定位是,要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养老支持与服务体系中成为组织和协调的中枢。政府因其无可剥夺的强制力和对社会政治经济巨大的操控力而能够极为有效地在全社会范围内推广实践新的制度,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和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主体框架必须由政府搭建,并由政府的公信力和强制力保证实施。也因此,要构建社会养老保险和社会养老服务的协调机制,促进二者的共同发展,政府必须切实发挥主导作用,稳步推进,统一调度,充分利用政府资源的比较优势,推动新型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建设。
二是社会资源:积极利用、合理配置。社会养老资源既包括私人部门养老资源,如民办养老机构、养老服务产业等,又包括第三部门养老资源,如专门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非政府组织和志愿组织等。相较于政府资源,社会资源虽然不能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进行统一调配,却因其分散性而具备更多的灵活性,是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必不可少的力量,这种重要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小政府、大社会”理念的推广而日益鲜明。如何积极利用潜在的、数量巨大的社会养老资源,并通过政府和市场的双重机制对之进行合理配置,是新时期社会养老事业发展所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三是家庭资源:物质为基、精神为主。家庭始终是每一个人心灵归依的港湾,也是公民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基本单位。老年人参与家庭生活,也是参与社会生活,老年人在家庭中能够获得最大的满足感。同时,受到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老年人不仅仅在生活上依靠子女,重要的是在心理和精神上依赖子女。随着独生子女政策和城市职工基本养老金的影响,城市中的家庭养老正逐步转变为独立养老方式。在城市中,因为父母有了养老金的经济保障,经济供养的责任不再由子女承担,在家庭养老中子女的责任转变为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7]而在农村,由于新型农村社会保险尚处于起步阶段,老年人没有稳定足够的生活来源,因此,最常见的仍然是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由子女承担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的责任。要充分发挥家庭资源在养老保障事业中的作用,既要尊重我国以孝为先、重视亲情的传统,又要积极应对社会结构和人口结构转变对养老方式带来的挑战。
(三)机制创新
一是宏观架构:构建政府主导的社会化养老机制。在中国未富先老的现实国情和社会组织发展不足的客观条件下,政府必须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坚定不移地承担起扶老、助老、养老的重担,这既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应对老龄化加速发展的先决条件。养老模式由家庭养老逐渐过渡到社会养老是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口结构改变所带来的必然趋势,而要顺应这一趋势的发展,实现现有养老资源效益最大化配置,则应当充分发挥各级政府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组织优势,构建由政府主导的社会化养老机制。
顶层设计:建立统一调度的中央机构。在老龄化危机的严峻挑战下,应当尽快理清各部门之间的权责分配,建立统一调度的中央机构,充分整合各方面的养老资源,形成合力,促进养老事业的发展。因此,可以考虑成立专门的老龄化理事会,其主要成员由领导小组、政府职能部门负责人、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组成,以定期会议和政策指导的方式对社会养老保险与社会养老服务工作的开展进行协调,形成专家与政府之间、政府部门之间良好的互动沟通机制,提高决策的科学性、配合性与连贯性。
经办管理:建立覆盖城乡的养老网络。要实现社会养老保险与社会养老服务的协调发展,应探索建立覆盖城乡的一体化养老网络,为老年人群提供方便快捷的一站式服务。社会养老服务网络因其基层性和多元性而拥有更加广泛的民众基础。目前我国养老服务机构城乡分布存在两个显著特征:一是农村多于城市,农村约占总数的80%,但有逐年递减趋势。二是农村利用率高于城市约3个百分点。[8]因此,单从地域分布及利用效率来看,城镇地区社会养老保险经办管理水平高于农村,而农村地区基本社会养老服务机构相对高于城镇。根据这一现实,要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可以考虑将两者的相对优势结合起来,共同构建一张覆盖城乡的社会养老网络。
公私并重:促进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协调发展。“养老事业”是指为老年人基本生活服务的部分,是由政府主办的、以老年人为对象的公共服务事业,是以法律形式保证其公平和公证性,是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非营利性事业。“养老产业”是以老年人为对象,以满足高层次生活、文化需求为目标,向老年人提供商品和服务的民间营利事业活动的总称,亦称老人福利产业、老龄产业、银色产业等。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是两个界限分明的概念,前者属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公共服务的范畴,体现了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需求的政府责任,是普遍性福利概念;后者是满足老年人生活多样化、更高层次生活需求的市场模式的产业概念。[9]发展养老事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也是服务型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从财力投入上看,可以探索利用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投入基础养老设施建设。从人力与物力投入上看,可以探索养老保险机构承办部分养老事业。政府应谨慎推动养老服务业产业化过程,保证基本养老服务的公共性,在此基础上明确可以利用市场力量进行生产提供的养老服务类别,促进公平和效率的共同发展。endprint
二是微观操作:建立以居家养老为中心的服务体系。居家养老作为由家庭养老向社会化养老过度的一种形式,以家庭为基点、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机构为载体,集中了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优点。[10]居家养老不同于传统的家庭养老,它立足家庭,以社会服务进家庭为标志。居家养老是绝大多数老年人的意愿和实际选择,也是世界各国通行的主要养老方式。发展居家养老服务,需要建立社会化的服务机构和机制,培养专业化的养老服务员、家政服务员、病患护理员,配置必要的设备和器具,制定统一的服务标准,明确补贴对象,进行定期评估。
1.发展社区养老。社区养老是居家养老的核心要义。由于地理上和空间上的相对优势,社区在提供养老服务、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方面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也是今后发展居家养老所应重点关注的领域。政府要增加对社区养老的投资比例,充分运用市场机制,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广泛投资,采取集资、捐助等多种方式吸纳社会资源,进而逐步形成政府引导和宏观管理、社会中介组织经办运作、社区养老机构自主经营的管理体制。同时,应加大对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的监督与管理,健全养老服务行业准入制度,规范基本服务标准和设施条件,强化对养老服务机构的评估监管,建立信息公开机制和有效的退出机制,促进养老服务行业的自由竞争。
2.建立老年人信息共享机制。随着社会保障卡的推广,参保者的所有信息将被一一记录在电子档案中,成为个人缴费和领取养老金的重要凭记。将经过整理收集的老年人口健康信息和需求信息在一定区域内发布并共享,建立一定区域内的老年信息共享机制,不仅为老年人的生活和服务提供方便,更有助于提高养老服务的针对性,避免重复生产。
3.推行居家养老公共服务券。“公共服务券”是指政府部门发放给有资格消费某种服务的个体的有价证券。居家养老服务券是指由政府出资为困难老人、特殊贡献老人和高龄老人全额购买或者提供服务优惠的消费凭证。在经过合理精算和科学测定的基础上,可以考虑将社会养老保险账户中的一部分以居家养老服务券的形式提供,既能为老年群体提供直接而优质的服务,又能带动相关服务业及产业的发展。当然,这是一种新的尝试,相应的有效监督机制和监管手段等都应当同步设计实施,如此才能尽力减小制度运行中政府寻租与政府失灵现象的发生。
社会养老保险与社会养老服务协同机制如上简图所示。(下转第177页)
(上接第150页)
三、结 语
一个完善而健全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应当既关注养老保障中的资金问题,也关注老年服务供给问题,这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统一于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实践中。社会养老保障两大子系统稳步发展的同时,我们也不应忽视这两大体系之间的配合协作,更须勤思勤索,认真分析当前社会养老保险与社会养老服务存在的不足,并从资源整合、责任共担的角度寻找弥补不足的方式,形成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协作体系,最终实现养老保障体系的稳定、全面、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邓大松. 社会保险[M]. 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9:172.
[2]穆怀中. 社会保障国际比较[M]. 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8:174.
[3]董红亚. 中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1:46.
[4]孙华清,孙华敏. 对推进我国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的思考[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7).
[5]董之鹰. 21世纪的社会老年学学科走向[J]. 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4,(l).
[6]刘益梅.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探讨[J]. 广西社会科学,2011,(7).
[7]WHO.The development of the WHO quality of life assessment instrument[R].Genva:WHO,1993:l.
[8]赵曼,吕国营. 城乡养老保障模式比较研究[M]. 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155.
[9]李昺伟. 中国城市老人社区照顾综合服务模式的探索[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79.
[10]田香兰. 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的比较研究[J]. 天津大学学报,2010,(12)
[11]奚志勇.中国养老[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8:127.
4.暑期养老院社会实践报告 篇四
暑假一开始,我们组成了实践团队,开始了很紧张的准备,和队员们一起商议着该做什么,最终我们决定去三岩寺养老院做志愿服务。我们联系到了养老院的负责人,说明了意图,院长很开心的答应了我们,于是我们踏上了工作的路途。
第一天,在指导老师和队长的带领下,经过一段路途,来到了三岩寺养老院。偏僻,凋零,与预想的样子完全不同。地面上有很多落叶,扫地的扫帚却已经磨损的很不像话,扫起来很吃力。我们这一代成长的孩子,估计都是没有来过养老院的,老人们安静的坐在走廊的椅子上,看到我们走进来,默默地看着我们,可能是很少有人来吧,刚开始我们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感觉到很尴尬。
这时,院长告诉我们,可以帮忙打扫,地面上的落叶稍微清理之后,有一个队员在陪着老人们聊天,因为这里的老人们大部分是本地人,讲着方言,于是我们的本地人队长发挥了作用,成了名副其实的翻译员。还有队员去陪老人下棋解闷,打扫食堂的桌椅。
养老院不大,算起来还有点小,只有二三十号老人,小小的院子里晾满了老人们的衣服。周围有很多树木,遇到阴天或是下雨天,房间里的湿气就会很重,对老人们的身体伤害很大。
时间过得很快,下午的我们见到了一位很“奇怪”的.叔叔,年纪看上去不是很大,四十多岁左右,身体有些疾病,走起路来摇摇晃晃,叔叔很喜欢拍照,要求我们帮他拍张照片,我们把照片拿给他看,看得出他很开心。
老人们到了休息的时间,我们和他们说再见后,和院长走出了养老院,告别院长后,我们回到了学校。
现在想来,那一天的经历,我们收获还是蛮多的。 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思考。国内养老院普遍存在这种状况,收费不低,服务却很不够。通过交谈我们得知老人的生活并不如意。老人们没有谁能聊天,寂寞孤单,生活起居需要人照顾,可是正式工作人员却很少,有很多地方需要打扫,怎么可能忙得过来。
我们生活的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年代,它时时刻刻提醒我们,现在随着快节奏的工作、生活方式,有很多年轻人忙于事业,而疏忽对老人们的关心,那些曾几何时拥有我们同样梦想的老人们,他们也年轻过,而当年华老去,他们的境遇是否是未来的我们,虽然去之前心里已经做好了准备,但当我亲眼看到时,还是难以抑制心中的心酸,为儿女操劳了大半生,如今却在应该安享晚年时来到养老院。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5.走进养老院寒假社会实践报告范文 篇五
在家休息了几天,见到了小时候的玩伴,大家还像以前一样说说笑笑,聚到一起天南地北的胡侃,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天真无邪的童年,那是有数不尽的毫无理由的欢乐。
在寒假的这五十多天里,我了解到老人的生活现状,家乡有很多迫于生计的要求,就走上了外出打工的道路,家里留下了老人和孩童,老人本身生活不方便,还要照顾小孩子。尤其是那些的孤寡老人,值得一提的事,就是我和同学们去了一家养老院。
有一天,那天的阳光在冬天的生活里还算暖和,我就和几个同学去了县城的一所养老机构,那里的老人大多是五六十岁,他们中的有些人有子女,也有的没有,他们的子女大多在外地,有的时候好几年都不能回家看看,所以他们的命运和大多数老人一样,就住在了养老院或者是其他的一些养老机构。上午十点,我和同学们约好在县城的一个地方碰头,顺便也买了一些水果和花朵,准备去往那里,过了有十分钟,我们几个就来到了养老院的大门外,大门上赫然写着“xxxx养老院”。我们几个相互看了几眼就相约而同地走了进去,引入眼帘的是几个柳树,柳树下安放着几台锻身器材,有拉缸、单杠等等,我们几个边走边看,不久就来到了一个大房子,里边隐约地可以看见碗筷还有板凳,可以断定这是老人吃饭的地方,这时一位老大爷就从那走了出来,我们面带笑意地打了招呼,当我们了解到他就是这所养老院的院长,我们就说明了我们的来意,院长很客气地给我们倒水,院长很和蔼可亲,聊了几句,一位阿姨就领着我们几个来到了老人们的居所。走进里屋,一位老人就坐在一边看电视,他坐着轮椅。当我走进他的时候,我喊了一声:大爷,你好啊,最近生活还好吧?过了一会,他伸手掏包,一看是一包烟,还递给我一支,我回绝了。看到他们的动作,我的鼻子酸酸的。然后阿姨又领着我们看望了另外一些老人,有些老太太拄着拐杖走到了门口,两眼望着我们,我赶紧的跑到她身旁,搀扶着她,老太太很感激,说;“孩子们,你们很长时间没来了,想你们了。”原来县城的高中每一年都会来看他们几次。后来我们说了几句就走了。
6.写养老院社会实践报告 篇六
——在养老院的那段时光
2012年的夏天,我迎来了大学之后的第一个暑假,期待,向往,同时也很迷惘,怎样度过,才能充实?才能符合一名朝气蓬勃的当代大学生的身份?思考了两天,我背上背包,带上相机,去上海——一个在我心中年轻,活力,充满梦想的城市。
姐姐在杨浦区一所医院工作,由于工作比较繁忙,所以我的好朋友,就读于上海体育学院的xxx同学就担当了我的全职导游。特别感谢他的陪伴。第一天,我游览了上海的名校: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宏伟的建筑,洁净的马路,宽广的草坪,美丽的校园,仿佛又让我嗅到了梦想芬芳的气息.第二天,我跟随上海体育学院的一个社团来到红星敬老院,探望慰问那里的孤寡老人。这次实践活动也成了我人生中最难忘的经历之一。
迎接我们的是院长阿姨,她身材高挑,面容十分和善,在给我们交代完一些注意事项之后,便带领我们来到爷爷奶奶们平时集中休息活动的大厅堂。厅堂内有一张乒乓球台,一架钢琴和电视音响等,供老人们运动娱乐。墙上贴着“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标语。这些突然让我觉得,老人们的生活其实并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枯燥,单调。看到我们的到来,老人们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院长阿姨想爷爷奶奶们说明了我们的来意后,老人们都热情的鼓掌,虽然掌声并不响亮,但却足以说明他们此刻的欣喜。介绍的同时,院长阿姨还关切的交代了老人们一些事情,呢喃的上海方言我听不大懂,但却觉得特别悦耳。勉强得听到阿姨关注老人说,天气虽然炎热,但空调温度不要打得太低,以防感冒…….这些话让我深切的感受到院长阿姨对老人们的关爱,顿时让我觉得好温暖。
活动正式开始,我们先将购买的水果糖果分发给老人们。关切的叮嘱爷爷奶奶们平时多吃水果,保重身体。爷爷奶奶们接过水果,开心的称谢,夸我们是好孩子。一位老奶奶还爱抚地抚摸着我的手,点头微笑。一片欢乐的气氛。
接下来就是为爷爷奶奶们的表演时间了,契合着墙上“庆祝建党91周年,老年朋友唱红歌”的标语,我们集体大合唱,为老人们奉上了一首《北京的金山上》和《唱支山歌给党
听》两首歌曲。一位同学因为赶时间为老人们制作小短片没有时间好好练歌,就把歌词全都抄在手上,满满的,一手黑,但我企业着实感受到了那颗炽热的红心,歌曲唱罢,老人们都显得很欣喜和激动,不知道是不是勾起了他们对往事,对那段青葱岁月的回忆,虽然我不曾经历过,但那段时间肯定格外的动人,美好……在一位较为年轻的奶奶的倡导下,老人们也要为我们演唱一曲《团结就是力量》。那位染着棕色头发的看上去比较“潮”的年轻奶奶打开钢琴,一段激昂的旋律想起,又有一位身着紫红色衣服的胖奶奶起身为老人们打拍指挥,一场在我看来精彩绝伦,无与伦比的演唱就这样开始了。也许声音并不洪亮,也许合唱并不够齐整,但却让我心潮澎湃,仿佛让我看到他们曾经走过的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接下来,三名男生围老人们表演了一段健身操,动感的旋律张扬着青春的活力,我们希望通过这段舞蹈给老人们带去年轻的朝气。
随后,那位“满手小抄”的同学打开电脑,播放了一个短片,展示了改革开放,人们的生活逐步变化,一天天,越来越好,社会越来越繁荣的景象。这位细心的同学还搜集了许多老人们在养老院的生活照,制作成动感影集,许多并没有接触过网络,电脑的爷爷奶奶们一下子被吸引住了,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一位老爷爷还情不自禁地感慨到:“现在的日子过得好呀……”
活动展示告一段落,接下来我们自由的和爷爷奶奶们交谈,我来到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奶奶身旁。问她今年高寿,奶奶只是一个劲的冲我笑,指了指自己的耳朵,摇了摇头,原来奶奶的听力有障碍,我贴近奶奶的耳朵跟她交谈。奶奶告诉我他已经82岁了,我一边比划着一边贴着奶奶的耳朵说:”您一定会长命百岁的!”奶奶被逗得乐呵呵的。从交谈中我了解到奶奶她原来也是江苏人,听说我也来自江苏,奶奶显得有些激动,只是感慨自己已经有三十年没有回去过了。当我讲到我来自徐州师范大学,给她讲到那里曾经发生的淮海战役后,奶奶的眼睛里闪过一丝泪花,原来奶奶的一个哥哥也曾经参加过淮海战役,兵荒马乱的年代,失去了联系,至今不知道哥哥是生是死,身在何方。我一边帮奶奶擦拭着泪水,一边安慰着她。我的心也在隐隐落泪。革命先辈们用鲜血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一切,却不能亲眼看着中国慢慢强大,不能享受如今的幸福生活。现在的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去抱怨,去不满,还有什么理由不去拼搏,奋斗!想到这里,我更加坚定了心中的梦想:好好读书,回报社会,为我们的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爷爷奶奶们娓娓的讲述着他们的故事,我们静静的聆听,听一个时代的故事,我们也向爷爷奶奶们讲述如今社会的点滴变化。敬老院里一片祥和。充满着爱的味道。这时我又注意到一位身穿红色上衣,戴红色鸭舌帽的叔叔坐在角落里,时不时的冲着我们一个劲的笑,但眼神却显得有些呆滞,经过了解,原来这位叔叔是为智障人士,腿脚也不是很灵便。我走过去,想跟叔叔进行简单的交谈,但是叔叔只是一个劲的冲着我笑,我剥了个香蕉递给叔叔,他像个孩子一般乐开了花,我的心里却是很酸楚,祝福他一切安好吧。
一个上午的时光很快就过去了,将近午饭时间,为了不打扰老人们的正常作息,我们拍完照后不舍的离去,爷爷奶奶们紧紧地抓住我们手,同样不舍得我们的离去……
7.写养老院社会实践报告 篇七
养老文化主要是指家庭或社会为老年人提供物质赡养、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养老资源方面的思想观念、社会伦理、价值取向和制度规范[1]。其中民族养老文化是指由特定的民族或地区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礼节、惯例、价值观、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等文化因素构成的具有独立特征、结构和功能的文化体系, 是代代沿袭、传承下来的针对养老问题的基本的看法、道德规范等文化积淀[2]。笔者认为, 所谓维吾尔族传统养老文化是指维吾尔族人长期受绿洲文化、草原文化和坎儿井文化的熏陶而产生并代代相传的关于养老观念、养老思想、养老习惯、养老理想和养老价值观的有机统一和总称。受农耕民族道德观念和传统民族文化的影响, 维吾尔族人已形成了以家庭养老、邻里帮助为主, 社区互助为辅的, 多层次、多渠道的特殊的养老文化, 其内容主要包括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两个方面。从内涵上看, 维吾尔族传统养老文化既有对人生不同阶段的理性认识, 又有关于老年人的伦理思想, 主要包括关于政治、经济和宗教方面的某种理念。维吾尔族传统养老文化具有继承性、多样性、连续性、独立性与融通性等特点。其中, 孝顺父母和尊老爱幼为基础的孝文化是维吾尔族传统养老文化的核心和支柱。如果西方国家的社会化养老是一种制度安排, 那么维吾尔族传统养老文化可以说是维吾尔族人的一种道德观念和行为规则, 家庭养老和邻里互助是这种传统养老文化的必然选择。
二、维吾尔族传统养老文化的基本内容
1. 尊老敬老
与西方文化不同, 维吾尔族人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产生了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敬老作为新疆各民族的传统习俗, 规定凡长辈与晚辈同行时, 年轻人不可超越长者走在前面, 只能随后而行;集会或聚餐时, 如果有长者在, 晚辈皆不得上座, 必须请最长者坐首席, 其他人一律按辈分和年龄依次就坐;会晤或讨论问题时, 青年人须待所有长辈都发过言后才能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晚辈不许在长辈面前抽烟、喝酒或说脏话, 不能在长辈面前歪戴帽子和斜穿衣服, 不得在长者座位前穿行;路遇长者应手按腹弯腰施礼侧立让路;给老人端饭、送茶必须双手捧上。维吾尔族传统伦理道德规定年轻人必须怜悯老人;对身体虚弱和年老多病的老人应严加关怀和帮助。由于尊老美行普遍存在, 老年人心情舒畅、无优无虑地安度晚年, 尊老美德已成为新疆老年人健康长寿和选择家庭养老的主要原因[3]。
2. 家庭养老观念比较强, 以孝为核心
首先, 维吾尔族人世世代代生活在被沙漠和崇山峻岭相分割的相对孤立和狭窄的绿洲之中, 村落之间除了血亲、姻亲与集市交易之外, 很少有其他的往来。因此, 人们基本上过着自给自足的原始生活。由于交通不便、孤立自足, 许多村民从生到死没有到过邻近的村子以外的世界, 家庭成员之间的互补性和依赖性很强, 代际关系比较融洽。其次, 维吾尔族人生活相对封闭, 村民之间, 对方的脾气、好恶、生活状况, 甚至其祖宗三代都是了如指掌。虐待老人或对父母不孝者必然遭到周围人的谴责和唾骂。社会舆论对家庭养老虽然没有法律上的强制, 却有道德上和习俗上的约束力和引导力。
3. 自足意识比较强, 老人养老需求不高
维吾尔族人居住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和自然经济处于主导地位, 商品经济不发达、物质资料不丰富、家庭经济微薄, 养老能力十分有限, 自足意识根深蒂固。人们普遍认为不会知足是人最大的耻辱。因此, 新疆农民生活非常朴素, 老人养老需求非常简单, 只要满足衣食吃住, 别无他求。
4. 团结和谐
维吾尔族人主要生活在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天山、昆仑山周围的干旱、半干旱地区, 地多人少, 自然环境恶劣, 生活方式十分落后。因此, 人们在社会生产实践中, 逐步认识到“没有团结就没有力量, 没有团结就无法生存”[4]。维吾尔族传统文化特别强调团结、和谐, 在举行婚礼、割礼、葬礼、祭祀等仪式时, 邻舍、亲戚、学友、同乡、知已等人能够互相提携相助。对残疾人、孤儿寡妇、穷人等不乏怜悯与相助。维吾尔族人的凝聚力不仅增强了本民族内部的亲和力, 而且也为老年人的生活提供了道义力量与精神保障。
5. 养儿防老
维吾尔族传统家庭是以父亲或丈夫为核心的封建家长制度家庭。家庭成员一般包括祖孙三代以内的直系亲属。多子女的家庭, 在儿子长大成婚后即与父母分家, 另立门户。父母身边通常要留下一个最年幼的儿子, 作为养老送终的依靠, 独生子一般不分家。维吾尔族传统家庭中, 两代人为核心家庭和兄弟妯娌共住的联合家庭居多[5], 呈现出家庭规模特大化的趋势。维吾尔族村落地多人少、人均收入低、儿童死亡率高、家庭生活并不富裕、子女个人养老能力十分有限, 只有家庭人口比较多的家庭在生产和生活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因此, 维吾尔族人计划生育意识比较薄弱, 一般对家庭养老方式持肯定态度。
6. 养老文化受伊斯兰教文化的影响
自从维吾尔族人改信伊斯兰教以后, 尊老敬老、孝顺父母、知足、邻里互助等传统养老观念被宗教化。伊斯兰教教义普遍认为孝顺父母是子女的天职、虐待父母罪孽深重, 人与人之间不应互相仇视、互相伤害, 而应当相互同情、相互怜悯、相亲相爱[6]。伊斯兰教教义还规定富有者必须把纯收入的一部分拿出来帮助那些老人和穷人, 这种宗教理念有利于尊重老人等养老习惯的产生和发展。
三、少数民族传统养老文化与新疆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关系
新疆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建立不仅是农村养老制度和养老方式的改变, 而且是一种传统养老文化的扬弃和改变, 因此必然受到传统养老文化的影响。养老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对现代养老保障模式的巩固和发展起着促进和延缓作用。维吾尔族人的传统养老文化至今在南疆大部分农村地区仍然具有很大的市场, 其正面和负面影响长期并存, 负面影响很难在短时间内彻底消除。因此, 为了发扬维吾尔族传统养老文化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尊重维吾尔族传统养老文化的积极因素, 现阶段应当坚持家庭养老模式的主导地位
首先, 维吾尔族人代际关系相对融洽, 家庭成员之间分工明确、家庭既是一个生产单位, 又是一个保障主体, 也是老年人的精神乐园。如今, 南疆农民总体收入比较低, 个人养老能力较差, 老人对家庭的依赖正在显著增加, 维吾尔族老人在物质上并没有过高的要求, 只要吃饱穿暖就行, 但精神需求甚高。在现实中, 如果忽视精神赡养, 只重物质供养, 往往失得其反。维吾尔族农村社区普遍存在帮助老人干家务, 梳理头发, 讲故事, 读书等风俗习惯, 这为农村社区的家庭养老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其次, 新疆农村地区集体经济基础薄弱, 国家养老方面财政投入不足、农民参保能力有限, 对于经济极不发达的南疆农村地区来说家庭养老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和现实基础, 可在一定的时间内减轻政府和社会的养老负担。
2. 积极化解维吾尔族养老文化中的消极因素, 做好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转变的过渡工作
少数民族传统养老文化犹如一把双刃剑, 促进和阻碍新疆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构建。一方面, 维吾尔族传统养老文化把个人的养老尊老行为上升到道德和宗教的层面, 对个人养老行为进行约束和监督。另一方面, 这种家庭养老文化的强化不利于新疆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普及和发展。大部分农民总是把农村养老保障与乱收费混为一谈, 甚至有些年轻人认为父母参加农村养老保障是自己不孝顺和软弱的表现, 感到耻辱, 从而反对父母参加养老保障。有些老人还认为参加农村养老保障相当于对子女的不信任, 丢尽子女的脸[7]。类似观念严重妨碍家庭养老模式向社会养老模式的转变。要从现在做起, 做好养老方式转变的过渡工作。
3. 保证社会主义先进养老文化在新疆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工作的主导地位
虽然家庭养老和社区服务是目前新疆农村养老保障的主要形式, 但社会养老是农村养老的必然趋势和历史主流, 也是新疆农村人口老龄化和家庭养老能力弱化的客观要求。政府应当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先进媒体大力宣传现代生育文化和养老文化, 承担应尽的财政责任、法律责任和政策责任, 坚持对传统养老文化的扬弃, 最终实现各民族传统养老文化的有机融合和传统养老文化向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养老文化的顺利过渡。
摘要:在新疆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构建过程中, 养老文化, 特别是少数民族养老文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新疆各少数民族长期以来已形成了尊老爱幼、邻里帮助、社区互助和以孝为核心的传统养老文化。这种养老文化在促进新疆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构建的同时, 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 我们应吸取其合理成分, 坚持社会主义养老文化的主导地位, 积极引导传统民族养老文化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建立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现代养老文化。
关键词:传统养老文化,新疆,农村社会养老保障
参考文献
[1]李辉.论建立现代养老体系与弘扬传统养老文化[J].人口学刊, 2001, (1) :45.
[2]阿布力孜.玉苏甫.新疆少数民族生态文化与生态移民的关系研究[J].生态经济, 2006, (12) :40.
[3]刘永谦.维吾尔族尊老美德与长寿的关系——新疆百岁老人调查[J].新疆大学学报, 1991, (1) :12-17.
[4]聂爱文.民族谚语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J].昌吉学院学报, 1999, (2) :57.
[5]曹红.维吾尔族传统家庭及家庭功能的变迁[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1999, (1) :29-30.
[6]任维桢, 孙力.伊斯兰教伦理文化与和谐社会的关系[J].中国穆斯林, 2006, (1) :4.
8.写养老院社会实践报告 篇八
众所周知,二十一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时代,目前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已经步入了老龄社会,许多发展中国家正在或即将进入老龄社会。1999年,我国步入老龄社会,是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全球老年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不仅是中国自身的问题,也是关系到全球老龄化的进程。《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十二五”期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将由1.78亿增加到2.21亿,平均每年增加老年人860万;老年人口比重将由在13.3%增加到16%,平均每年递增0.54%个百分点,到2030年全国老年人口规模将会翻一番。面对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的趋势,社会养老服务事业也越来越重要。不过,以我国现阶段的养老模式状况而言,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面临冲击,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社会化养老模式尚未形成,社会养老服务供需矛盾突出,没有形成一套完整健全的体系。本文通过介绍邻国日本成功的养老经验,通过比较研究,摸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道路,并给出相关的建议。
日本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简介
作为亚洲第一个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国家,日本较为成功地解决了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养老问题,在实践中总结了一条与自己国家体制相适应的道路。特别是建立了一种以民族工业传统为基础、法律制度为保障、以专业化服务为手段、以收养型福利机构骨干、以社区化照顾系统为主体的老年人服务体系,既避免了高福利国家的弊端,又满足了老年人的福利服务需求。
健全的法律保障制度,为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战后,随着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发展,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日本总务省统计局的统计数字显示,截止2013年日本65岁老年人占人口总比例的25%,预计到了2024年6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数的30%,并且日本虽然是最后一个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工业化国家,但是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速度却是世界上最快的国家,日本的高龄化比率在1970年达到了7%到了1994年增长到了14%,仅仅用了24年,同一过程法国用了130年,美国用了45年。面对老龄化人口的飞速进程,日本的老年人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法律制度也经历了一个由发展到逐渐完善的过程。目前由一些相关法律构成了老年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的基础。例如:
《老人福利法》于1963年正式颁布实施,被称之为“老人宪章”确立了日本现行的老人福利制度的基本框架。其中,老人福利法明确规定了国家和社会应开展的老人福利服务的内容,包括:开展家庭福利服务;组织派遣家庭服务员协助老人处理入浴、饮食、排泄等生活问题;兴建托老所和保健中心,为居家养老的老人提供福利服务;大量建立老人福利院为有困难的老人提供收养、护理和康复等服务还要开展各类学习讲座,组织老年人俱乐部,充实老人的精神生活,活跃老人社交活动。同时,还将老人福利设施划分五种类型:老人养护之家、老人特别养护之家、低费老人福利院、老人福利中心和收费型老人公寓。
《老人保健法》解决了老年人医疗费用和医疗服务的问题。该法在强调确保医疗服务的同时,加强疾病预防、治疗及功能训练等综合性保健。此法的颁布,使日本形成了一种以积极预防为主的老娘年任医疗保健服务体系;并且在此基础上设立了老人病院、发展预防保健事业、建立保健设施和实行上门服务等措施,为老年人提供了全面的医疗保健服务。
通过法律的实施,确保了老年人的晚年经济收入,同时,有效的解决了老年人的看病问题,以及生活方面的护理问题,最后也丰富了老年人的晚年生活,福利四法的全方位、多层次、强有力的實施使得日本的养老服务体系顺利、健全的发展至今。
完善的福利服务机构,为老年人提供给多方位、多种类多层次的服务。日本现有的福利服务体系是在《老人福利法》颁布以后确立发展起来的,目前已经形成了以收养型福利机构为骨干、社区照顾系统为基础的老年人福利服务体系,基本满足了老年人各方面的福利需求。
在收养型福利机构中,根据机构的功能和入住对象,可以分为三种:老人养护之家、老人特别养护之家和低费老人福利院。老人养护之家收养65岁以上的贫困经济上和住房上有困难的生活不能自立的老人。老人特别养护之家针对65岁以上身体上和精神上有显著障碍的时常需要照护的,家庭中无力看护且需要长期护理的老年人。
日本采取的是日本家庭——社区共同服务模式。日本家庭一社区共同模式与西方国家相比,更加突出额社会福利的有偿提供和企业经营,是有别于其他西方国家的福利混合经济。日本社区共同服务模式主要有4种形式:①政府组织,政府负责经费来源;②社会福利协会等民间组织,经费一部分由财政补助,一部分靠提供服务收取较低的费用;③志愿者服务,服务分为免费和只收取很低的费用两种类型;④企业式的养老服务,企业通过养老保险方式筹措资金,为老年人提供低收费服务。通过实行“老人福利保健计划”、制定“看护保险制度”等社会养老服务政策,日本建立了养老费用共同承担的机制,形成了一种公助、共助、互助结合的、多层次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有效地解决了政府养老负担过重的问题,实现了社会养老的可持续发展。
日本已经建立了一个行之有效的社会养老服务的专业人才制度。经过30年的探索,日本已经建成了一个行之有效的社会养老服务的专业人才制度体系和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培训、资格认证体系。在日本的养老服务员工必须接受专门的业务培训并持有职业资格证书才能由养老服务机构推荐给老年人。其中,这些资格认定证书涉及的领域很广,例如:在社会福利领域中的“社会福祉士”;“介护福祉士”都是由国家认定的资格证书,到2013年12月末,取得社会福祉士资格认定证书的约17万人,介护福祉士的人数为118万人,并且逐年递增。
日本对失智老年人照顾服务。日本政府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关注失智症问题,是亚洲国家中最早面临并着手应对失智老年人问题的国家。目前,失智老年人总数已达305万人,占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10%,其发展速度超过了预期。由此,随着失智症群体总量的不断增加,构建失智症患者照护体系成为日本养老领域的重要课题。1986年,日本厚生省成立“痴呆性老年人对策推进本部”从国家层面开始着手应对日益突出的失智老年人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后,日本政府又陆续成立了“痴呆性老年人对策研讨会”针对“如何控制失智症的发病几率;给予失智老人怎样的治疗和照护;如何减轻家属的负担”等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同时,并推进失智症老年人的照护工作。2012年提出第一个针对失智症的计划“失智症对策五年计划”,着重预防、照护失智症的老年人。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调整,日本逐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失智症照护体系。目前,在服务方面,形成了小规模、多元服务、多元经营主体的照护体系。例如:建立“失智老年人家庭共同生活机构”,简称“小组家庭”,对于失智较明显、缺乏独立生活能力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护,以此延缓病情的进展。
目前,全球仅有13个国家在实行老年痴呆症应对计划,而大多数国家政府都没有做好应对老年痴呆症的准备。日本政府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关注失智症问题,是亚洲国家中最早面临并着手应对失智老年人问题的国家,其发展经验我们应以借鉴和学习。
日本的养老经验对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启示
日本在建设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初级阶段,只是考虑如何提供养老服务而轻视了预防,这种结果就是养老服务体系虽然建成,但失能和半失能老人越老越多。失能和半失能老人的养护不但带来了巨大的国家财政压力,更使老人的生活品质急剧下降,给家庭带来了更多压力和负担。在走过了一段养老体系建设的弯路后,2006年日本修改了《介护保险法》,新的《介护保险法》增加了“介护预防”的内容,日本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开始向“老化预防”转型,老化预防和老年康复运动在日本全国范围内开展和普及,老年康复不仅局限于医院,已经走进养老机构,走进社区,甚至走进了家庭,成为了一项重要内容。日本经验与科学研究表明,失能与半失能是可以预防的,而且是可以通过康复训练得到恢复的。根据日本统计资料显示,日本川崎市在开展活动能力康复训练后,80%老人的失能和半失能状态有所改善,养老服务保险的年度费用平均每人下降了100万日元。
当前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还是养老方式、服务项目等内容的选择上。老化预防与康复还没有得到完全重视。随着失能与半失能老人养护问题的解决路径方面首先会把重点放在老化预防上,在政策层面上预防老人的失能与半失能,提供更为积极的预防性社会体系,并且在预防的同时积极构建老年康复体制。
首先,实行居家养老是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受儒教思想的影响,亚洲各国的传统思想更倾向于家庭养老这一模式,日本在构建居家养老服务的时候,充分利用了社区这一方便的生活条件,就近原则逐步解决了老年人生活上的困难。社区养老相比机构养老更具有投资少、成本低、服務广、见效快等特点,同时也可以减轻入院养老的服务压力。我国可以借鉴日本的居家养老模式,充分利用社区养老这一模式,完善我国社区养老的体系建设,并且明确政府在社区养老中的主导责任,重视居家养老的制度管理和运行。形成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居家养老体制。
其次,重视养老服务的专业人才培养建设。我国现阶段养老服务的专业人才缺乏,当前的养老院、敬老、老年公寓中的养老服务人员主要是下岗、低保人员为主,一般是由30-50岁的中年妇女组成,文化水平偏低,没有受过专业培训,难以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当前,我国应该着重培养养老服务的专业人才,并且在各大专院校开设老年护理学和老年福利学等专业课程;将资格认证与入职门槛、晋级、工作待遇及职称评定等紧密相关,形成一套完善的资格认证配套体系。
最后,重视老化预防与康复,重视老年失智症的问题。目前,中国失智症患者人数已经超过500万人,并以每年30万的速度在增加。我国在失智症老年人预防和照护方面,还没有个建立起来一个完善健全的制度,甚至没有被完全重视起来,我国应借鉴日本的经验,形成以政府引导为主,市场调节、民间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化、灵活的模式。
【写养老院社会实践报告】推荐阅读:
养老院实践报告07-29
机构养老的社会调查报告08-01
养老院社会实践自我鉴定07-02
大学生暑假养老院社会实践心得体会10-19
养老院述职报告09-14
养老院实习报告范文10-02
免费养老院可行性报告09-13
社会养老保险好吗10-23
张书记在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养老金首发仪式上的讲话09-21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情况调查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