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与中国梦

2024-10-13

爱国主义与中国梦(11篇)

1.爱国主义与中国梦 篇一

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总书记指出:“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里说得很清楚,中国梦的主体是中华民族,依据是中国近代以来历史主题及其所决定的基本历史实践,圆梦之路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艰难探索、最终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复兴之路”。离开这一确定的政治内涵谈论中国梦,就难免走偏。

一、用西方政治制度塑造中国人的未来之梦,在今天已是暗潮涌动,然而,背后隐含着的却是历史的颠倒和是非的混淆

在当今中国,有一种观点试图用“非意识形态化”解读现代化,视资本主义现代化为“普世价值之路”,否认资本主义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区别,从而兜售“西化梦”特别是西方“宪政梦”。那么,我们首先应看一看,这个梦是如何出现的?它给中国带来过什么?

17世纪英国确立的君主立宪政体被当作是近代宪政制度的开端。他们把1628年的《权利请愿书》、1679年的《人身保护法》、1689年的《权利法案》、1701年的《王位继承法》等作为奠定了英国宪政基础的宪法性文件,把洛克看作是宪政理论的奠基者。洛克宪政理论的实质就是确保资产者的利益:只要财产得到正当保护,就是正义的,其他一切政治价值都是从这里派生出来的,是要服从于这一优先理念的;财产是至高无上的,其他的都是从属。20世纪美国思想家列奥·施特劳斯就怀疑洛克给予个人权利是为了保障大多数人的思想,他说:“洛克把多数人的权力视为对坏政府的制约,以及反对暴虐政府的最后凭借;他并不把它视为政府的替代物,或者就等同于政府。他认为,平等与公民社会是不能相容的。„„最要紧的是,由于自我保全和幸福要以财产为前提,因而公民社会的目的就可以说是保护财产,保护社会中富有的成员免于贫困者的索要。”([美]列奥·施特劳斯:《自然权利与历史》,彭刚译,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239页)施特劳斯不仅明确否认洛克的这种政治学说,而且指出洛克的政治学说本质上是为有产者服务的,只有富有者才享有政治权利,财产上的不平等可以合理地导致政治上的不平等,因为人们进入政治社会的首要目的就是保护其财产。

有一种观点认为,1840年后列强最初来到中国是希望按照市场的逻辑从事商贸和交流,并没有想用强盗的逻辑征服中国。由于我们不懂市场经济、不按市场经济规则办事,西方列强为了使我们按照市场经济规则办事而征服了我们,因而回顾历史应当忏悔的是我们。这种观点不仅一笔勾销了帝国主义在鸦片战争之后对中国人民犯下的种种罪行,而且臆造了资本的平等自由本性,令稍有头脑的人都瞠目结舌。马克思曾经在1857年3月写的《英人在华的残暴行动》中指出:“广州城的无辜居民和安居乐业的商人惨遭屠杀,他们的住宅被炮火夷为平地,人权横遭侵犯,这一切都是在‘中国人的挑衅行为危及英国人的生命和财产’这种荒唐的借口下发生的!英国政府和英国人民——至少那些愿意弄清这个问题的人们——都知道这些非难是多么虚伪和空洞。”

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国的一些仁人志士在19世纪末期力图实行宪政以使中国走向富强。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在中国比较早地提出西式宪政蓝图。在“戊戌变法”中,康有为把制定宪法视为变法的总纲领,在他上呈给光绪帝的《日本变政考》中称,“变政全在定典章宪法,日本如此而成效大著,中国今欲大改法度,可采而用之”。但这种“宪政梦”很快就凋零在封建专制的寒风之中。进入20世纪,为了挽救摇摇欲坠的封建王朝,1906年,清政府发布上谕仿行立宪,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规定:“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说穿了,这种西式宪政梦不过就是帝制梦。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在同盟会的《军政府宣言》中第一次提出了“宪政三阶段”理论。1912年3月11日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试图以宪政下的民主程序限制专权保障民国。但他的梦想很快就被军阀混战击碎了。

这些梦想为什么都遭到了失败呢?第一,不论是资产阶级改良派还是革命派,都是保护资产者利益的政治制度,不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制度。第二,资产者讲的政治制度梦想是以多党制为基础的,是不同的资本利益集团合法实现自己利益的政治表达,是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劳动进行合法分利剥削的政治基础。第三,缺乏先进政党的领导,没有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政党。

在西方的意识形态渗透中,多政党制度被认为是消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有效手段。他们认为,只要用多党制悬空了共产党,人民群众的权利就能实现。这是一个极大的陷阱。它打的是“民意”和“权力制衡”的旗号,可是它永远回答不

了,今天最为完善、文明的西方社会,发展成果却依然为少数人享有,依然存在着1%和99%的对立,最后只能退守到“投票民主”的西式民主,能够真正表达民意吗?马克思主义给出了明确的回答,人民如果不能摆脱资产阶级的金钱统治及其思想统治,就只能作为“沉默的大多数”、“一盘散沙”而为少数人所统治。只有在先进理论和工人阶级政党的领导下,人民才能成为“有机的社会多数”,才可能当家作主。因此,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它代表的是最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只有这样的党,才能真正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领导人民执行宪法和法律;只有这样的党,才能真正高举宪法的旗帜,做到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真正做到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真正做到依宪治国、依宪执政、依宪行政。

二、命运引发梦想,道路决定命运,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发展中国,扎根于中国道路之中的中国梦,真正改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不同的梦,植根于不同的政治理念和世界观。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屈辱命运和艰难抗争,无不和以鸦片战争为起始的西方列强的入侵紧密联系。如何看待这种入侵,成为全部道路之争的焦点。在“西化”的观点看来,入侵尽管也伴随着血腥和压迫,但其带来了现代文明则是历史的进步,因而“西化”是唯一的出路;而在马克思主义看来,这种入侵虽然依靠了现代文明,却不能使被侵略国享受现代文明成果,因而不仅本质上是野蛮的,而且预示了资本主义文明的衰落和社会主义文明的兴起。马克思在谈到英国对印度入侵的后果时指出:“印度人失掉了他们的旧世界而没有获得一个新世界,这就使他们现在所遭受的灾难具有一种特殊的悲惨色彩,使不列颠统治下的印度斯坦同它的一切古老传统,同它过去的全部历史,断绝了联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62页)这一认识成为催生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思想的重要依据。列宁依据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出于高度依赖和“重新瓜分”殖民地的需要,“当世界上其他地方已经瓜分完毕的时候,争夺这些半附属国的斗争也就必然特别尖锐起来”的事实,不仅论证了帝国主义是现代战争的根源,而且只有社会主义才是殖民地半殖民地获得解放的出路。(《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45页)毛泽东依据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经验,确立了建立一个社会主义伟大国家的发展方向,并庄严宣告:“西方资产阶级的文明,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一齐破了产。”(《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1页)

从理论上说,资本主义现代化之所以此路不通、而社会主义现代化之所以成为必然的历史选择,是因为进入帝国主义时代以后,对于后发展国家,尤其如中国这样的后发展大国,由于一些初始条件(如没有形成统一的世界市场,没有形成稳固的势力范围,没有形成世界范围“核心——边缘”的二极结构等,因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自由竞争)的丧失,作为一个统一的国家自发地走向现代化已无可能。

从实践上看,后发展国家之所以在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格局中步履维艰,就是因为落后和受控使得资本主义国家所经受过的历时性矛盾挤压成共时性矛盾,因此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各种恶果叠加显现。而且,资本主义利用与其经济政治实力相应的思想文化上的优势,不断地制造落后是因为没有实行资本主义的神话,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混乱和分裂。选择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选择西方政治发展道路,对于中国只能意味着国家分裂、国内混乱、国际依附、历史中断的无序状态,只能是死路一条。因此,中国现代化之路必定如此,即在社会自觉力量的领导下,先取得政治独立和民族解放,继而取得经济独立和国家发展,再借此参与国际竞争,全面走向世界,实现现代化目标。在这一过程中贯穿始终、起领导核心作用的自觉社会力量,就是中国共产党。承认历史发展的规律性以及自觉利用历史规律的可能性,形成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核心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的历史和理论前提,也是中国梦的圆梦力量。因此,是否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也就成为辨别中国梦和借中国梦兜售“西化梦”的根本界限。离开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伟大梦想只会越来越远。

三、中国梦的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强大影响力和感染力源自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实践,以及由此而形成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我们讲中国梦,不是用梦想代替现实,而是用科学和理想说明中国梦,通过中国梦的传播,促进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众化。中国梦的热议,本身就是中国道路成功的成果,我们必须充分阐明这一根基,夯实中国梦的理论基础。

虽然历史已经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但是,在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却是崭新的课题。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经过90多年的艰难探索,终于破解了这一难题,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国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立足于中国具体国情,又适应了时代的发展进步要求,既遵循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又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加以创新。它初步解决了以下四大难题:一是在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如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改革开放;二是在国内矛盾错综复杂和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条件下如何坚持走共同富裕、和平发展的道路;三是在既不照搬西方、又充分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基础上,把维护人民主体地位和坚持党的领导统一起来;四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植根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这条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而探索出来的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由诸多具体道路构成的中国发展的总道路,在现阶段其具体内容包括:一是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二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人人起来负责,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坚持和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三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四是坚持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相统一,在独立自主、平等互利的前提下,扩大对外交流合作,促进世界各国共同繁荣进步的社会主义和平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指引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30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功,关键是我们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根据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发展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和发展了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勃勃生机。这一理论体系是指引我们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能够确保我们的发展有“两个一百年”的长远战略及实施路径,使我们能够在深刻复杂变化的世界格局中把握住重要的战略机遇、化解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使我们能够在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基础上把握强国之路、立国之本、兴国之要、兴国之魂,获得又好又快的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符合我国国情,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特色鲜明、富有效率的制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不仅使中国经济连续34年保持平稳增长,而且即使遇到重大危机也能够化解存在的种种问题。西方国家老是宣称自己的政治制度优越,可是为什么这么优越的制度化解不了“欧债危机”呢?为什么“笨猪国家”的名单一再增加呢?相比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不仅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而且具有更加科学、更加民主、更加有效、更加公正地配置市场经济资源基础作用的功能,使各种主体的创业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作者 侯惠勤 辛向阳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

2.爱国主义与中国梦 篇二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为“中国梦”实现增加理论自信

恩格斯曾说过:“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 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中国特色社会主体理论体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各界, 经过长征时期、抗战时期、解放时期以及共和国建设时期浴血奋战、艰苦卓绝的斗争与建设所形成的正确理论体系, 具有高度的指导性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体理论体系是经过长期历史实践充分证明的、是吸取马列主义理论精髓的、在新时期不断充实与创新的思想理论。因此, 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 应增强对社会主体特色理论体系的自信, 加强党的思想文化建设,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切实将理论思想当作有力武器, 为促进“中国梦”的实现提供理论基础。

二、人民群众对“中国梦”的高度认同, 是实现“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力量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中国人民经过二十余年的浴血奋战建立了新中国, 经过六十六年的和平建设时期, 迎来了高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历史经验表明,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唯一道路, 是实现国家富强、民主, 居民幸福与社会和谐的唯一道路。“中国梦”的提出基于目前我国国内与国外的复杂形势, 基于群众对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与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所提出的, 具有高度的群众认同度。来自最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认同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实现“中国梦”的根本力量。因此, 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中, 应最广泛地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 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大发展。

三、国际环境的复杂形势, 是实现“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迫切要求

当前, 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中国周边形势中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国际政治、经济和安全领域中依然存在, 并威胁着我国的战略安全。在“中国梦”伟大战略构想的指导下, 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 是在经济上对现有经济发展格局上的重要突破, 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因此, 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下,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对于区域经济与国际经济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 需要通过“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现, 提升我国国际地位, 增强我国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 提升我国综合国力, 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扎实的外部基础。

四、居安思危的社会转型期, 社会建设是“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的要素

当前,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步伐的不断加快, 社会矛盾的出现, 恐怖主义的潜在威胁等多种因素相互影响, 妨碍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因此, 在我国当前的时代背景下, 坚持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以“中国梦”作为引领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 能够为解决当前社会发展所遇到的突出矛盾, 打击恐怖组织与恶性暴力犯罪提供重要的指导方针。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下, 不仅没有褪色, 反而更加光彩夺目, 重要原因在于党和国家领导人坚持实事求是、脚踏实地, 不断推动理论思想上的创新, 务实谨慎, 从群众来到群众去, 从不同的社会层面验证了其理论上的正确性。因此, 社会转型期为“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现, 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平台, 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国家的富强民主、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提供了重要的战略平台。

五、结语

当前, 我国所面临的国内与国外环境极为复杂与多变, 需要在“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 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从而为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提供重要的战略支持。同时, 要积极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加强民主建设、提升群众参政议政的热情与信心, 为实现“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最根本的力量源泉, 从而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黑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中国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境界[J].红旗文稿, 2014 (01) :24-26.

[2]黄一兵.中国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与辉煌[J].百年潮, 2013 (03) :1.

[3]陈宇洁.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与中国梦的双向建构[J].理论导刊, 2014 (10) :23-26.

[4]郭莉, 骆郁廷.中国梦: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动力[J].江西社会科学, 2013 (08) :21-26.

3.爱国主义与中国梦 篇三

【关键词】中国梦 形势与政策 爱国主义教育 路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5C-0037-02

形势与政策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是一门知识性与时效性很强的课程,应紧跟时代发展节奏,在中国梦的统领下为高校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赋予新的时代特征。本文探讨中国梦背景下形势与政策课实施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路径。

一、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对于实现中国梦具有深远意义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可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共同精神支柱和强大精神动力。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实现中国梦的有力支撑。“人是要有点精神的。”这是毛泽东的一句名言。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正是凭着一种精神,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五千多年悠久的发展历程和丰厚文明培育造就了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团结统一、爱好和平的中华民族精神。爱国主义则是其中最核心部分,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质,它是始终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体现了全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并以其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把人们对祖国的神圣感情凝聚在一起,为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做贡献。如果说,革命和建设需要奋发有为、百折不挠的精神状态,那么,在新的历史时期更是如此。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所有中国人的共同心愿和理想追求,也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当代大学生未来将承担起国家建设和发展的历史重任,是国家建设的后备力量,因此以中国梦作为统领,选择合适的路径,对大学生进行全面而及时的国际国内形势教育,培养其爱国主义精神,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二、爱国主义教育应成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要使命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一面具有最大号召力的旗帜。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必须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形势与政策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形势与政策课的课程性质。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的课程。它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对大学生国内大政方针政策、世界政治经济形势与国际重大事件的教育,帮助他们及时了解和正确对待国内外重大时事,使学生视野开阔,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和适应能力,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下能坚定正确的立场,承担起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重任。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大学生可以正确理解和全面认识党和国家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了解国内外重大时事,掌握时代脉搏,认清形势和任务,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信心,珍惜和维护国家稳定的大局,激发爱国主义精神,健康成长,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贡献力量。

(二)形势与政策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具有极强的时效性是形势与政策课区别于其他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其课程内容要求必须紧紧围绕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以及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而及时地对学生做出具有正确的学习导向。因此,形势与政策课可以说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事实也证明,自1987年形势与政策课开课以来,其如今已成为各大高校的必修课,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极大的提高,他们在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上更加全面,国情认识上更加理性;同时他们能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和错误思潮的侵袭,其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等也都得到加强。这些都可以说是形势与政策课在爱国主义教育上取得的良好成效。

三、中国梦背景下形势与政策课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路径

基于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政治性、时代性、实践性、针对性和实效性非常强的课程,而且课程内容都和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每半年印发一次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保持严格一致。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中国梦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启示意义,以中国梦来统领形势与政策课的爱国主义教育。

(一)通过国情教育,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民族危机感和民族自豪感同属国情教育,但基于当今中国民族自豪感严重缺失,且民族自豪感是民族危机感的源泉,也是民族危机和问题的解决之道,因此,当今中国大学生的国情教育更应该注重培养民族自豪感。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努力奋斗,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如今,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综合国力极大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升,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些伟大成就都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讲述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的教学过程中,就可以通过历史变化、现实成就、国际比较,引导学生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通过我国取得的伟大成就来激发大学生作为一名中国人的自豪感。以此让大学生明白,中国梦体现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道路自信,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近现代发展历史的科学把握,彰显了中国在民族复兴道路上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正确道路。

(二)通过国家重要方针策略教育,强化大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通过引导学生关注国家的战略调整和互动态势,在国际国家形势的分析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往往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以“一带一路”建设为例,“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国着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提出的国家级重大战略构想。不失时机地推动实施这一战略构想,必将为实现中国梦开拓新局面、创造新机遇。在课堂上,可通过向学生介绍什么是“一带一路”、为什么国家要投入这么大的人力物力、它具有什么国际意义以及对我们的生活会有什么影响等四个方面,让学生了解“一带一路”是一条和平之路,国家运筹帷幄,有魄力有担当,计划的实施为的是实现国际国内和平发展,国际互利共赢,是确确实实的大国风范,进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国家自豪感,更加爱戴自己的祖国,立志为祖国的事业添砖加瓦。

(三)通过国家重大活动和热点难点问题加强思想教育和引导。大学生群体是社会上思想活跃度较高的群体,他们的政治意识较强,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也比较高。充分利用国内外政治经济热点问题教育大学生,对加强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具有积极作用。新媒体时代,社会热点问题非常多,我们可以抓住一些重要的热点问题作为素材来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如2015年是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中国以及世界上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都举办了系列纪念活动,我们就可以此为契机,紧紧围绕“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主题,对学生进行抗战精神和爱国主义教育。一是着力宣讲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重大贡献和中国付出的巨大民族牺牲;二是着力宣讲在中国共产党主张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全民族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历史功绩,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以此来让大学生们坚信,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证。

(四)通过国际形势教育激发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国际形势专题教育是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要内容,主要是讲授国际重大事件或与中国有关的国际形势。通过国际形势教育,引导学生分析不同时期国际格局的调整、国际形势的发展、大国关系的变化,能使大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我们党制定的相关政策。“大国博弈上升、地区热点发酵,2015年可谓大事频发。迈入2016年,地缘政治的‘蝴蝶翅膀仍有可能扇动世界,传统安全挑战与威胁依存,非传统安全问题凸显”。展望2016年,国际形势仍动荡不安:叙利亚危机牵引着西亚北非局势持续紧张;“伊斯兰国”呈现外线扩张态势,国际反恐尚难形成合力;乌克兰何时能彻底走出危机,还看不到时日;东亚形势因日本安全角色转型,又增添地区安全隐患……面对国际频繁出现的诸多难题和挑战,可以通过国际形势专题教育,让学生了解世情,接受深刻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认清国际形势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珍惜和维护稳定大局,理解对外开放国策及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激发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

总之,中国梦是当今中国发展进步的高昂旋律、思想引领和精神旗帜。实现中国梦,青年正当时。青年是中国梦接续历史、现实和未来的传承者。作为中国梦“接力赛”的“关键一棒”,当代青年生逢其时、责任重大。在这一时期,高校应以形势政策课程为重要阵地,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形势与政策课内课外各项教育内容中去,激发当代大学生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引导当代大学生理性爱国,让当代大学生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8

[2]大力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柱[N].新华每日电讯,2015-12-31

[3]张峰林,李晓衡.“形势与政策”课中的“国际形势专题”的辩证思考[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4)

[4]2016年国际安全形势不容乐观[N].人民日报,2016-01-14

[5]共青团中央书记处.青年梦与中国梦[J].求是,2015(9)

4.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梦的联系 篇四

当我们谈到中国梦的时候,似乎觉得它是一种感性的,但是中国梦的提出确实是一种理性的结果,它既渗透着我们每个中国人的智慧,也渗透着中华民族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智慧。不仅如此,它更是我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理论与实践的结晶,这是我们铸就中国梦最核心最根本的科学依据。中国梦不是随意之梦,中国梦不是无根之梦,中国梦不是无魂之梦。中国人凭马克思主义对我们个人思想成熟、人格培养和人生意义实现的现实指导作用,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伟大实践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凭马克思主义给人类的不朽贡献和所开辟的历史新纪元,从灵魂深处,将中国梦植根于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用马克思主义信仰铸就起伟大的中国梦。马克思主义为中国梦的铸就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是人在实践和认识基础上形成的认识定势和认识运行模式的总和,是先前认识过程及其成果在人头脑中概括和抽象的积淀,是人设定问题、选择问题、剖析问题、说明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结构、思维形式、思维方法的总称。思维方式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人的实践、认识过程与结果。马克思、恩格斯在辩证地批判了人类思想史上所探讨的诸多思维方式之后,将思维方式的研究置于坚实的唯物史观基础之上,强调了思维方式同人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所进行的生产、生活活动之间的内在关系,突出了思维方式的现实规定性与历史规定性的统一,认为任何一种思维方式的出现、形成和发展都同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同时,思维方式作为一种意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实践和历史发展起着一定的能动的反作用。他们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具有唯物性、辩证性、实践性、社会性特征。这种思维方式得到了事实的验证,甚至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学者也予以认可,他们也不自觉地应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来了解和思考事实与例证。马克思主义为中国梦的铸就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奠定了世界共同梦想的认识基础。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并指明了人类社会的未来形态。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是一部物质生产发展史,其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来自于生产力。马克思主义认为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基础上,又引起和产生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人类社会就是在这两对基本矛盾的推动下不断呈现出由低级到高级,由野蛮到文明的发展态势。当人类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在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出现了严重的剥削、贫困和不平等等社会现象,并产生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掘墓人——无产阶级。无产阶级在消灭旧社会的同时也将消灭阶级对立和阶级本身的存在,她所创造的未来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马克思主义为中国梦的铸就注入了现实的个人发展目标,汇聚成了伟大的共同理想。马克思主义指出了人的本质特征和追求目标。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人的类特征,人在劳动中得以产生和发展,在劳动中形成各种各样的丰富的个性特征。马克思主义指出在人的发展过程中,人始终不渝追求目标就是自由而全面发展。自由是人本应具有的一种存在状态和活动方式。列宁说:“当我们不知道自然规律的时候,自然规律是在我们的认识之外独立地存在着并起着作用,使我们成为‘盲目的必然性’的奴隶。一经我们认识了这种不依赖于我们的意志和我们的意识而起着作用的(如马克思千百次反复说过的那样)规律,我们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但是马克思主义又指出要达到这样一种状态,必须还要处理好自由与必然,自由与限制,自由与责任,自由与纪律之间的关系,只有处理好这些关系,人才能够真正实现自由,享受自由。人除了追求自由以外,人还追求着全面发展。这是因为人作为意识的存在物,人要把自己的全部潜能和创造力都释放出来;人作为社会的存在物,人的全面发展虽然“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但是反过来讲社会的发展也必须要依赖于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否则社会的发展就是一句空话。当然,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人、自然和社会的协调、统一,忽视其中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5.爱国主义与中国梦 篇五

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任务,十八大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进一步表述为“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强调以此为内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明确提出,高度凝炼概括了未来国家、当今社会和公民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这些核心价值元素和中国梦理念共同构成现时代精神的精华和引领社会进步的旗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个范畴之间不是简单的观念罗列,而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统一整体。一方面,这种相互联系表现在国家精神、民族精神和社会风俗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精神、民族精神的核心元素,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本质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价值目标在当代中国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总体表现,是国家精神、民族精神的外在显现。【主题征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梦】主题征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梦。两个方面的有机统一,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构成当代中国的精神风貌。另一方面,国家精神民族精神又表现在作为社会平等一员的个人活动和生活实践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在公民个人方面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以实现和丰富的动力源泉。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未来国家,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现代社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梦想成真,描绘了一幅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美好愿景,为每一社会个体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广阔舞台和空间,同样,美好未来的实现,离不开每一个社会成员锲而不舍的身体力行。积极培育和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个人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既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目标,又在这一过程中让每一个社会个体感受自由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理念又紧相关联。【主题征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梦】文章主题征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梦出自,此链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反映了近代以来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美好夙愿,揭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走向。中国梦的理念,归根到底是在于用中国语言讲述中国故事,在于用中国智慧解决中国问题,在于用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在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中国梦是引领未来的总方向总指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是中国梦理念的具体显现和基本要素。中国梦理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统一,总括和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一个较长历史时期的基本理念、根本目标、价值导向、价值准则和实践要求,两者共同贯穿和体现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方方面面。

6.爱国主义与中国梦 篇六

以“中国梦”引领大学生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摘要】“中国梦”为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搭起了一座坚实的桥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梦”的价值内核,是实现“中国梦”的内在要求;“中国梦”是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可或缺的精髓和思想基础,二者密不可分并有机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高校要把“中国梦”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夯实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根基;把“中国梦”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提高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动性;把“中国梦”融入大学日常教育管理中,创设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平台。

【关键词】“中国梦” 引领 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校历来是国民教育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努力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之义。“中国梦”的提出,巩固了我国主流价值观阵地,为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搭起了一座坚实的桥梁。因此,厘清“中国梦”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探索以“中国梦”的新视域、新境界引领大学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努力使大学生群体成为“中国梦”的深入学习者和积极传播者,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紧要任务。

一、“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正确理解“中国梦”的内涵是实现“中国梦”的前提。总书记高度概况了“中国梦”。他指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1]可见,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就是“中国梦”的三大基本内涵。国家富强是“中国梦”的坚实基础,民族振兴是“中国梦”的持续动力,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落脚点。它们在“中国梦”框架下共同形成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三个倡导”,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明确提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略任务。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明确了中国将走什么样的路,向哪里去,奋斗的目标是什么。富强即国富民强,是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质基础。民主是人类社会的美好诉求,是创造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政治保障。文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特征。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生动局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指明了我们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这样的社会应该坚持什么样的理念。自由是指人的意志自由、存在和发展的自由,是人类社会的美好向往。平等指的是公民在法律面前的一律平等,其价值取向是不断实现实质平等。公正即社会公平和正义,它以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平等权利的获得为前提。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是实现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制度保证。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强调了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公民,这样的公民应当具有怎样的理想追求、遵循什么样的道德准则。爱国是基于个人对自己祖国依赖关系的深厚情感,也是调节个人与祖国关系的行为准则。敬业是对公民职业行为准则的价值评价,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职业精神。诚信即诚实守信,是人类社会千百年传承下来的道德传统,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内容。友善强调公民之间应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努力形成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三个倡导”短短12个词、24个字,但内涵丰富、意蕴深刻,是兴国之魂、立国之本、强国之基的有机统一,构成了面向世界、引导未来、凝聚民族精神的价值导向,为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总结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下了基础,指明了方向。不断深化对“三个倡导”内涵的研究总结与充实拓展,让大学生正确理解和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与科学内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前提。

二、“中国梦”与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三个倡导”是新形势下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新要求。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论述,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和奋斗目标,描绘了人民幸福、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美好蓝图,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实现“中国梦”具有特殊而重要的现实意义,二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并有机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梦”的价值内核,指引着实现“中国梦”的正确方向。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在中国大地上全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个人及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实现“中国梦”必须同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联系起来,否则“中国梦”就有可能失去正确方向。

2.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国梦”的内在要求。“中国梦”实际上就是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和价值目标,而这个共同理想和价值目标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换言之,就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内容的“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从“中国梦”的实现途径来看,要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胸怀梦想,又脚踏实地,是任何人走向自我实现必不可少的前提。由众多个人组成的民族国家也一样,要迈向辉煌的未来也需要有伟大的梦想,需要有实现梦想的科学道路。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作为其精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所以,实现“中国梦”的道路离不开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中国梦”是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可或缺的精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梦,既要有强大的硬实力,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又离不开思想、文化和价值观的软实力。其中价值观是软实力中最重要的因素,无论从历史角度出发,还是面对未来国际形势,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都需要在“中国梦”的指引下,形成积极上进,刻苦努力的核心观念,“中国梦”对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具有极强的渗透力和感召力。

4.“中国梦”是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基础。事实证明,任何远大的思想和理想都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也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在“中国梦”的指引下,大学生面对各种纷繁的国际舆论或者现象,才能始终具有坚定的信念和源源不断的动力,因此,“中国梦”对于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提供了必备的基础保证。

三、用“中国梦”引领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

大学生树立与培育正确的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方向的有力坐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强力保证,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实基础,是当代有志大学生启动“中国梦”的关键按钮。高校用“中国梦”引领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把“中国梦”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夯实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根基;就是要把“中国梦”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提高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动性;就是要把“中国梦”融入大学日常教育管理中,创设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平台。

(一)要把“中国梦”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引导大学生深刻理解“中国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联系,夯实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根基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推进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需要以“中国梦”为指引,深入落实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加强学科建设,促进内容转化,改进方法途径,不断开拓思路。

首先,要落实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中国梦”需要依靠人来实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只有深入落实“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时代,关注并解决大学生的思想困惑和人生矛盾,才能增强自身对大学生的吸引力,真正把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落到实处。

其次,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要做好与中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衔接,避免课程之间内容的重复。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完善课程设置,充实教学内容,加强教材建设,形成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具体来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应着重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中国梦”蕴含的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及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课应着重帮助学生系统掌握“中国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体现,坚定学生实现“中国梦”的共同理想;《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应着重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中国梦”的历史渊源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应着重帮助学生处理个人理想与共同理想之间的关系,解决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第三,要促进理论体系、课程体系与素质体系之间的“转化”。一是要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规律性,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渗透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中,为大学生学习和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教材依托。二是要探索课程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的规律性,通过科学的教学体系促进蕴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贯彻和落实。三是要探索教学体系转化为素质体系的规律性,运用各种教学要素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综合素质。

第四,要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方法与途径。一是要坚持情理交融,在教学过程中循循善诱,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二是要坚持身教与言教相结合,不仅要靠真理的力量、逻辑的力量,更要靠教师人格的力量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三是要广泛应用网络、多媒体等教育技术,运用生动的语言、鲜活的事例、新颖的形式,活跃教学气氛,启发学生思考,增强教学效果。四是要注重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形势政策紧密结合起来,紧密结合大学生思想的实际,紧密结合国际国内形势中的热点问题,进行生动活泼的形势政策教育。

(二)要把“中国梦”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动性

围绕“中国梦”和“核心价值观”的主题,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在原有规定的基础上,也应该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一是要大力重视校园软硬环境建设。校园是广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家园,美化校园环境能够愉悦青年学子的心情,更有利于他们的学习与成长。在硬环境上,我们应该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通过增加雕塑、书画作品营造“追梦”的健康的人文景观氛围,增强大学生对校园环境认知认同感,进而陶冶他们的情操,激发他们的爱校情感。软环境上,要更加重视学校发展史的研究与校史陈列室的建设,通过资料记载和实物展示,生动形象地反映学校办学历程,让学生了解学校的发展史也是一段圆梦史;要加强校报、校刊、校内广播电视、校园网、学术期刊、宣传橱窗等对“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的挖掘和宣传,发挥宣传舆论阵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更大作用;要发挥优秀校友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独特作用,用优秀校友实现梦想的感悟和成就,塑造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励大学生立志成才,力争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

二是要精心组织校园文化活动。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思想政治、学术科技、文娱体育等校园文化活动,把“中国梦”主题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之中,使大学生在活动中耳濡目染,充实精神生活,升华道德情操,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利用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纪念日、十一国庆节等重大节庆日和纪念日组织开展“追梦圆梦,放飞梦想”等主题的文艺汇演;可以“我的中国梦”为题开展演讲比赛;可以组织开展“放飞梦想 励志青春”等为主题的青春励志电影展播、青春励志书籍推荐、青春励志歌曲传唱等活动。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形式,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学生、凝聚学生、激励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文化活动中不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是要积极开拓校园文化建设载体。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网络等新型媒体在“中国梦”主题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建设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梦想专题网站或专栏,不断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和空间,积极开展思想积极又活力四射的网络文化活动,使网络成为校园文化建设新阵地。另一方面,要利用手机这一重要载体,倡导使用文明、健康的手机短信用语,开展自编短信,放飞梦想的活动,提高拇指文化在校园文化中的地位,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

(三)要把“中国梦”融入大学日常教育管理中,引导大学生在规范自身行为中提升个人素质,创设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平台

高校的日常教育管理具有工具性,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培育具有重要作用。我们要在日常教育管理过程中,把“中国梦”教育日常化,使其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让学生在日常教育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是要大力培育选树践行“中国梦”的先进典型。榜样的力量是强大的,通过典型可以传递正能量。在大学生中开展“中国梦”教育,要重视培育选树学生先进典型,一方面传播放立德树人的正能量,用“中国梦”凝聚强大精神能量; 另一方面激励广大学生学习先进、崇尚先进、争当先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自己,引导学生坚信“中国梦”,积极投身“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努力成为可担大用、能负重任的栋梁之材。

二是要深入开展“中国梦”学习参观活动。“中国梦”是每一个个体、国家、民族梦的综合。实现“中国梦”是实现成才梦、强国梦、致富梦、幸福梦等各种美丽梦想的综合。各高校应组织学生到革命纪念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的地方参观学习,回首中华民族复兴之路,感受改革开放新成果,领会党和国家事业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增强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感情,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激发他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7.爱国主义与中国梦 篇七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中国梦,意识形态

高校中国梦意识形态建设, 不仅可以为实现中国梦意识形态的政治功能, 寻求理论基础与切实可行操作路径, 也可以彰显中国梦意识形态的理论意义与历史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与中国梦的意识形态共性

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与中国梦都具有意识形态属性, 这是二者相互贯通进行解读的重要纽带。尤其在高技术时代, 形成中国梦意识形态不能忽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理论基础。高校作为科研与教学重镇, 只有继续坚持“在社会主义社会中, 劳动将和教育相结合”, [1]其对中国梦意识形态的解读才能与国家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在高技术时代, 高校开展中国梦意识形态建设, 马克思主义科技观是重要理论之一。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形成, 是对欧洲工业化大生产时期的社会危机的反映, 是对当时关于科技与社会关系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认识成果。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研究, 也构成当下学术界关于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马克思主义与科学论75周年” (美国) ;“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周年》” (法国) ;英国、法国等所举办的“马克思主义大会”相关学术会议, 这些国际学术会议的研讨内容, 很多都已经涉及到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与此相应, 国内学术界研究马克思主义科技观文献则更多, 不仅表现为对马克思主义科技观有比较集中的研究成果, 也表现在从不同角度对马克思主义科技观进行分层、发散的研究。

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又一重要里程碑, 伴随2012年正式提出就涌现出大量研究文献, 不仅从宏观研究中国梦而作为科学社会主义发展规划蓝图的历史意义, 更多则从中国梦作为具有象征性与有着特定所指的复合型理念, 研究中国梦的实现条件与切实可行路径, 还有一些研究则是强调不能忽略对中国梦意识形态属性的研究, 彰显中国梦政治意识形态功能而使科学社会主义而再次放射出耀眼光辉。国内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与中国梦意识形态建设研究的已有成果, 对于深化、拓展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研究无疑有着重要的理论启发。但是, 一方面, 目前对二者的研究还是在相对独立的领域内进行, 忽略二者所共有的意识形态属性;另一方面, 忽略了高校作为社会的意识形态建设重镇, 尤其高校对群众意识中的传播途径与教育方式所具有特殊的引导功能。

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出高校对意识形态的重要价值, 高校可以通过教学与科研, 结合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形成背景, 及其所反映的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 从意识属性作为解读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核心, 从而为群众能更好了解中国梦意识形态奠定理论基础。同时, 依赖高校对社会意识形态的形成所具有的重要地位, 从高校率先解读与树立中国梦意识形态, 不仅可以逻辑自洽地论证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与中国梦二者在意识形态层面的辩证关系, 也可以论证中国梦在发展科学社会主义所具有的意识形态功能与价值。

二、马克思主义科技观政治意识形态的功能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 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立足马克思主义科技观, 都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科技与社会的观点与方法, 了解科技发展的内在规律与外在表现, 掌握其关于科技社会功用的认识精髓, 肯定人类是依赖科技而创造亘古未有的物质文明。但是, 在科技进步中所体现出对人、自然、社会等的影响, 却能以理性的审视视角与审慎的应用立场而反思科技的负面性、片面性与盲目性, 从而在中国发展社会主义进程中能够合理发挥科技的社会价值。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适时调整, 不仅开阔了学界对科技与社会发展作多角度研究, 也从宏观角度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具有意识形态功能与指导价值。

中国梦正是中国共产党在高技术时代, 面对科技发展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力求进一步完善与发展科学社会主义。惟其如此, 实现凝聚中国梦共识的重要前提, 是能够以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作为意识形态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认识与评价科技与社会发展助推作用的双面性。在全社会形成广泛的中国梦共识, 高校将会发挥重要的传播与教育作用。因为, 高校对国家发展的意义, 不仅体现在创造高尖端科技与培养高素质人才, 也体现在如何帮助社会凝聚出一种意识形态。因此, 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在高技术时代也要不断提升对科技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 实现“社会发展问题与青年发展问题同构”[2], 这就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理论作为重要的理论支撑。而且, 高校在研究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对科技与社会功能的认识之中, 可以通过科研与教学的方式和方法, 进一步发掘其理论特性与实践指导的价值。所以, 高校凝聚成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科学的意识形态, 才能与时俱进对国家与社会的发展作出更加科学的归纳, 并最终有助于社会走上可持续的良性发展之路。中国梦的提出有其宏大的历史背景与长远目标, 它是以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一种意识展望。实现中国梦的实质就是在科技不断发展的时代, 能够尽可能广泛地形成一种新的科学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而恢复民族自信。

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科学性在于正确解释了科技与社会的双向关系, 能够为科学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政治意识形态的功能。作为中国共产党执政思想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梦意识形态建设过程中, 应让群众继续深入理解并掌握马克思主义科技观。进入高科技时代, 群众形成这样的科技观才能真正对其理解国家发展有所裨益。但是, 群众如何使其政治意识合乎科技与社会发展需要, 在形成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基础上, 也离不开高校作为重要的传播与教育的作用。

三、高校中国梦意识形态建设的特殊性

凝聚全社会中国梦共识是基本要求, “紧密团结, 万众一心, 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 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3], 其中, 关于高校将会居于何种地位和承担何种角色, 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都可以进行研究, 使“大学义不容辞地应成为‘中国梦’的参与者、书写者”而“大有可为, 大有作为”。[4]但是, 高校作为教育与科研重镇, 其关于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与中国梦的内涵的解读则需要以二者的共性作为前提, 尤其分析二者所共同具有的意识形态属性。这是高校在中国梦意识形态建设中的特殊性的体现。

高校探究中国梦的意识形态属性与建设要求, 首先要明确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在科技继续繁盛昌明时代对科学社会主义发展所规划的蓝图, 其能否实现的关键要素, 是民众自下而上对中国梦意识形态的认识、了解与践行。根据中国梦的根本属性是意识形态性, 高校在中国梦建设的核心问题, 则是如何凝聚中国梦的共识, 并通过教育与科研的方式寻找到在民众中最好的传播与教育方式, 从而通过高校中国梦建设的不断提升, 而发挥中国梦意识形态的政治功能与历史价值。因此, 高校在中国梦意识形态建设中, 首先要立足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关于科技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 率先对中国梦内涵、路径、目标等凝聚成共识。

高校所担负的国家与社会责任, 不仅反映在高校教师与学生所具有何种国家与社会发展的意识形态, 也反映在高校将这种意识形态如何合理传递到社会。作为高校的教师与学生所具有的活力, 决定其担负社会未来发展的重要责任, 他们对社会发展的认识所具有的全局性与前瞻性则非常关键, 中国梦所追求的复兴目标“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5]中国梦实现其政治意识形态功能, 不能缺少高校教书与学生在意识中的认识。而且, 高校教师在教学与学生在学习中, 可以对中国梦提出历史背景、政治目标的阐释, 更好地诠释中国梦所具有的长远价值与意义。所以, 高校中国梦意识形态建设的研究, 不仅要论证其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与时俱进时代特征, 也论证民众对中国梦的认识与践行是赖诸他们对中国梦意识形态的形成。

高校中国梦意识形态建设, 不仅从其自身能够引领社会形成中国梦意识形态, 也是在民众能够传播与教育的切实可行路径。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持续、深入研究, 既是高校所应肩负的时代责任, 也是高校工作开展所遵循的重要理论原则。中国梦归根结底属于一种意识形态, 实现中国梦意识形态建设, 离不开高校中国梦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途径。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对高校中国梦意识形态建设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相对应, 高校中国梦意识形态建设是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与中国梦传播与教育的重要平台。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与中国梦意识形态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高校能够帮助群众对中国梦意识形态的理解与认识, 对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关系的科学认识, 以更加理性、科学、可持续的视角认识国家发展与历史趋势。基于此, 高校对社会形成中国梦共识, 肩负着重要的纽带作用。因此, 这就需要高校在自身的中国梦意识形态建设中, 能够率先厘清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与中国梦的辩证关系, 挖掘其对中国共产党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5卷) [M].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第347页.

[2]杨雄.中国青年发展演变研究[M].上海文化出版社2008年版, 第2页.

[3]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3-3-18.

[4]马德秀.实现“中国梦”, 高校大有可为[N].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3-3-18.

8.爱国主义与中国梦 篇八

关键词:中国梦;理性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研究

2012 年 11 月 29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国家博物馆 “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说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它催人振奋,令人奋进,大快人心;它激起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激起了中华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工作、奋斗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圆中国梦的过程就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爱国主义教育要以圆中国梦为重点内容,这样更好更快地圆中国梦,与更具体、更生动、更有吸引力爱国主义教育就会双赢。

一、中国梦的发展与内容

中国梦在近现代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洋务运动的“自强梦、求富梦”;清末政团的 “救亡梦”;民初政党的 “民主梦”;孙中山的“振兴中华梦”;周恩来的“中华之崛起梦”;李大钊的 “青春之中华梦”;彭德怀的“为穷人找出路梦”;毛泽东的“独立自主”;邓小平的 “富强发展”;江泽民的“民族复兴”;胡锦涛的 “和平发展”;习近平的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到新中国成立 100 年时把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习近平的中国梦同近代一切先进政党和新中国几代领导人的中国梦本质一致。本文论述的中国梦是更全面、更具体、更令人奋进的习近平中国梦,其基本内容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本质与内涵

爱国主义是指人民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并把之升华为爱国主义信念和在爱国主义情感与爱国主义信念制约下的爱国主义行动;它是个历史范畴,它是调节人民与祖国关系的道德要求、社会意识、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它是爱国主义情感、爱国主义信念与爱国主义行为相互融合的整体,其中情感是基础,信念是核心,行为是关键。爱国主义情感只有升华为坚定的爱国主义信念,才可能转化为理性的爱国主义行为。爱国行为是个人行为,爱国主义行为是群体性行为,只有理性的爱国主义行为才是促成国家前进与民族兴旺的强大力量。我国当前的爱国主义是爱国、爱党、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统一,是中华民族精神同时代精神的统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同中国传统爱国主义思想的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同中国和平崛起的统一。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它有利于加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与民族自豪感,它是国家崛起与民族复兴的强大武器,它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历史性、阶级性、层次性与科学性等特征。

爱国主义教育通常是指统治阶级根据民族、国家或政党的时代统治需要,通过一定的教育内容、方法和途径,对受教育者实施一系列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爱国主义思想宣传、灌输和熏陶,培育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感,加强人民的爱国主义信念,引导人民开展爱国主义行为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其丰富内容由国情决定,或悠久的历史,或光明的现在;或美丽的风光,或富饶的资源;或坚实的物质文明,或幸福的精神文明。当前我国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是圆中国梦。

三、中国梦同爱国主义教育的联系

(一)中国梦充实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

1、中国梦奉献了爱国主义教育新内容。第一个百年梦是把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个百年梦是把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的国情正处在圆中国梦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是个发展中国家。爱国主义教育要以圆中国梦为重点、为主要内容。中国梦的目标、实现的形式方式路径,圆中国梦的领导力量、依靠基础、理论来源,中国梦经受的国内外困难等都为爱国主义教育奉献了新内容。

2、中国梦奉献了爱国主义教育新视野。中国梦要攻克的是中华民族复兴规律的问题,是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本质是一致的,它深入与充实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传承与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主义时代化的实际表现,是我党理论的巨大创造,开拓了理论的新境界,为爱国主义教育奉献了新视野。

3、中国梦奉献了爱国主义教育新思想。实现中国梦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中国梦为爱国主义教育奉献了新思想。中国和平崛起,担当促进世界和平使命。和平同复兴互为手段与目的,相联系,相约束,在不同期间,各有侧重:先期重和平,无和平环境,中国就无法持续地前进,就无法复兴;后期重民族复兴,无中国经济等的复兴,中国就会问题重重。

(二)爱国主义教育促进中国梦更好地实现

爱国主义教育是圆中国梦的凝固剂,利于聚集四方力量、是推进中国梦实现的重大动力。

1、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发扬中国精神。圆中国梦一定要发扬中国精神,中国精神包含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它们是聚心凝力的兴国之魄、强国之魂。改革创新永远是时代的最强音,改革开放正在路上,中国梦的光明前景靠的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持续的改革开放。

2、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汇聚中国力量。圆中国梦一定要汇聚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中国力量。圆中国梦一定要牢牢依凭人民、要持续造福人民,一定要为民用权、为民系情、为民谋利。所以,目前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广大领导干部提高为人民服务的目标意识,提高秉持群众路线与群众观点的觉悟,进一步体会到历史的创造者是人民群众,要敬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要自觉视群众为主人、为亲人、为老师。

3、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中国应付国内外的困难。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我们理性认识国际环境。圆中国梦正经受着许多美国操弄施压中国的严峻外部阻力,我们要智慧的同美国搞好关系,少点盲目,多点共识,不因冲动丢掉理性,为圆中国梦创建好的国际和平环境。爱国要捍卫国家的长远利益,要把爱国的动力落实到自己的具体工作中和自己力量的发挥上。圆中国梦的核心是应对好内部困难,经爱国主义教育人民明白我们面临的领导腐败、分裂破坏、资源危机、生态恶化等内困,我们要敢于、善于同他们作斗争,自觉从我做起。

四、尾声

圆中国梦不但给爱国主义教育奉献了新内容、新视野、新思想,而且导致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理念、内容和手段经受新困难。如何审视好中国梦的愿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是目前我国爱国主义教育一定需务实解决的重要课题。

中华民族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爱国主义传统,它激励着中华优秀儿女为中国的正义努力打拼。当前我国正处在圆中国梦的非常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相当重要,内聚国力,外树形象,激励中国各族人民为早日圆中国梦而。我们要以圆中国梦为己任,自觉捍卫国家的利益、尊严与形象,把爱国主义的深厚情谊与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统一起来,为圆中国梦奉献一切。

9.中国梦爱国主义演讲稿三分钟 篇九

中国梦是什么?以前,我只知道中国梦表达一种美好的心愿,读了《共筑中国梦》后,我又有了不一样的体会。

数年来,中国取得了许多成就,,中国成功实现载人航天飞行,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自主地完整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中国青藏铁路建成通车,创造了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奇迹;和,中国先后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中国经济总量超超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这一切,见证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新时期激情拼搏的印记了,是无数普通百姓品味喜悦拥抱幸福的镌刻,是中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生动证明。

这些都是每一个中华人民的骄傲,为了实现更大的中国梦,许多人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心中的梦:最美乡村教师徐其军即使身患绝症,也要用生命中有限的时光奉献给乡村教育事业;最美妈妈吴菊萍,当看到了坠落的孩子,什么也没想,就用双手护住孩子,她说:“这一切都源自于母爱”;环卫工黄孝菊,甘愿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环卫事业……他们都是普通而又平凡的人,但是,他们十分伟大,这来源于他们对梦的追求,对自己事业的热爱,许多人的梦汇聚在一起,就是中国梦。教师的梦,是把学生培养成栋梁之才;医生的梦,是救死扶伤;交警的梦,是指挥好交通,不发生事故……

我也有一个梦,我长大后想当一名教师,教育学生,把棵棵幼苗培养成参天大树,在学生遇到不懂的地方,我会耐心指导,在学生考试考砸时,我不会发火,而是和他一起分析原因,争取下一次能取得好成绩。在学生收获成果时,我会为他们喝彩,等到他们明白什么是爱,长大了后,我会满心欣慰。

我深深地懂得,我个人的梦只能和中国梦结合在一起,才是我的中国梦。我要脚踏实地,现在夸夸其谈是不切实际的。要实现自己的梦,必须从现在做起,好好学习,认真完成当前的任务,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为自己的梦不断努力,不断前进,打下结实的基础,抓住眼前的每一次机会,遇到困难不退缩,迎难而上,不骄傲,不气馁,谦虚对待自己的成功,帮助弱小,不要追逐不适合自己的东西,做到看脚下,看前方,胜利就在前方。

10.中国梦爱国演讲稿 篇十

我认为,梦没有大小,而在于梦是否切合实际,是否自己有能力去实现。圆梦的过程也是追梦的过程,单是追梦,可能会持续一个月,一年,十年甚至更久。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个中国人的,确切地说,就是我们新一代青年的。

在我看来,梦是分阶段的,不同年龄,不同阶段、不同情况下的梦是截然不同的,有的梦实现了,有的梦还未实现,记得我小的时候,看到别人拿第一,我也梦想着拿第一,于是在梦的驱动下,我考试得了第一,赛跑得了第一,朗诵也得了第一。高中时,无疑是梦想考上好大学,在大学中超越胆怯的自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进入大学后,我积极地参加校内外组织的活动和实践活动,经历了各种挑战,获得了全国硬笔书法成人组“优秀奖”,院现场硬笔字大赛“一等奖”,院形象设计大赛“最佳形象设计奖”等,当我一次次地站在领奖台时,我知道我的高中梦实现了。现在,我依旧满载梦想,这个月,很荣幸将和xx级的两位学姐去广东参加一个全国秘书职业技能大赛。因此,我现阶段的梦很明确,就是要在这次比赛中拿到名次。习主席在五四讲话中说:广大青年要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立足本职,埋头苦干,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距离大赛还有不到20天的时间,我相信这短短数日将会成为我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所以我们会积极准备,把有限的时间具体化,各个突破,步步落实,埋头苦干,相信20天以后的我会实现质的飞跃,会完全蜕变,我坚信“只有流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既然播种一个梦,就去点燃它,我们要敢于有梦,用于追梦,勤于圆梦;我们要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我们要把“尽力而为”从我们的字典中删掉,只对自己说“全力以赴”。青春是用来奋斗的,梦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或许花开之时,我们已经别离,但记得我们奋斗之时,花儿曾经绽放过!心若在,梦就在,在这里我希望自己的团队可以在比赛中取得佳绩,实现我的梦,也由衷地祝愿大家可以梦想成真,心想事成!

11.爱国主义与中国梦 篇十一

[关键词] 中国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历史选择;根本保证

【中图分类号】 D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2-067-2

如今,我们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越了6000美元,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梦想的逐步实现依赖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依赖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也依赖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完善。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中国梦的历史选择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选择。自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的志士仁人为求民族的解放和振兴,向西方学习,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思想。先有试图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基础上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实现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的初步尝试。但是甲午战争的残酷现实打碎了这种不改变制度而单纯依靠引进西方技术的强国梦的幻想。之后进行的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度的戊戌变法,还有统治阶层自我改良的清末新政,以及辛亥革命后建立的中华民国民主共和体制,这些尝试和照搬自西方的制度无一不因在中国大地上水土不服而难以成功。民族复兴的梦想也屡屡受挫。直到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振兴中华的梦想才一步步变成了现实。这种制度,确立了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根本的政治制度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力,通过土地革命以及后来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以保证人民共同富裕的经济权力。这一系列制度的确立由于其深深地扎根于中国的大地,由于其既有政治制度的变革创新,也有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制度的配套,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其他各项制度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其强大的生命力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曙光前所未有的展现在世人的面前。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国家富强的历史选择。国家的富强,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更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不断完善。所以,邓小平同志指出:“还是制度靠得住”,“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试设想,如果没有20世纪80年代初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的推广,就不会有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和农业的蓬勃发展;如果没有此后国有企业的改制以及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在体制上的探索和突破,则怎么会有国有企业活力的增强和发展的壮大。更进一步说,如果没有20世纪90年代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并由此建立了一系列适合我国国情的市场经济体制,也就很难有这20多年来我国经济两位数的高速快速增长和今天的发展成果。只有制度的变革才极大激发了全国人民的创富激情,促进了财富的竞相迸流。

当然,这里的制度不单单是经济体制,更有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领导干部退休制度的建立,使我们的事业的新陈代谢有了制度的保证,中央领导集体的新老交替制度化的形成,也保证了政权的稳定和我国现代化事业的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还有行政管理体制的不断变革,政府职能的转变,文化、教育、科技、卫生等一系列制度的跟进,一国两制的实施,才有了今天国家的兴盛。实践充分证明只有中国制度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富强繁荣。

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民幸福的历史选

择。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由温饱迈向了小康。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226美元增加到2012年的6000多美元。涉及13亿人的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基本医保制度全面建立,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这些都让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从收容遣送办法被废除到“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2012年又写入了刑事诉讼法。新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对劳动者权利的保护,物权法对公民合法财产的保护等,切实保障、维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合法权益。2012年全国人大代表首次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标志着农村人口在选举及政治权利的平等上,向前迈出了一大步,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程中的又一里程碑,人民生活的更有尊严。这些成果的取得无一不靠制度的一步步跟进和完善才得以巩固。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证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民族复兴的根本保证。民族的复兴,说到底是一种民族文化精神的觉醒和复兴。这种精神在当代中国,就是改革开放的精神,就是不断创新的精神。克劳塞维茨曾说:“物质的原因和结果不过是刀柄,精神的原因和结果才是贵重的金属,才是真正锋利的刀刃。”只有全面深化改革和进一步扩大开放,营造解放思想的良好氛围,通过教育、科技、文化体制的改革,为思想文化的创新提供制度的支撑,锻造强大的民族精神和文化,才能保证民族复兴的实现。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国家富强的根本保证。国家的富强,说到底是一个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升。只有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更充分的发挥其主体地位,并不断增强其活力。消除各种垄断,更充分地保障非 公有制经济的平等主体地位。为财富的创造营造公平宽松的体制机制,通过金融、财税等一系列制度改革促进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和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升,从而创造极其丰富的物质财富,才能为保证国家的富强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民幸福的根本保证。人民的幸福,说到底是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等各项合法权利不断得到满足和保障的过程。只有不断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项制度的改革,以制度保证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等权利不断得到满足,人民的幸福才能够实现。这就需要进一步改革收入分配体制,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保证人们共享发展成果,实现财富的共享,保障人民合法的财产权。通过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扩大人民的平等参与权,支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行使管理国家各项事务的权利。加快文化、社会和生态体制的建设,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文化生活、社会生活和生态产品需求,用中国制度来保证人民的幸福。

三、坚持和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是来自于书本,也不是照搬自西方,而是产生于中国这个发展中国家的实际,在实践中逐步生成。但由于建立时间还不长,再加之我国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快速转型阶段,决定了我们的制度还需要在坚持根本制度的基础上不断健全和完善。

首先,制度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目标。加强制度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的价值理念和目标。制度建设不是为制度而制度,制度本身并不是目的。制度建设应以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上来,最终目标应落实到保证社会的公平正义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上来。

其次,制度建设必须走法治化的道路。依法治国是我们党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习近平总书记说:“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我国两千多年来有人治而无法治的传统,导致人们法治意识和观念普遍淡薄。所以,贯彻落实依法治国的方略,弘扬法治精神,强化法制观念,各项制度的生成、安排和创新都必须通过法治化的轨道和法律的确认。

最后,制度建设必须坚持协调推进的原则。制度不是单个的、某个方面的,而是一个整体,一个体系。只有坚持协调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个方面统筹推进,才能形成各方面比较完善的好制度。正如十八大所指出:“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之所以如此,正是因为制度这架马车是一个各个部件组成的统一的整体,而不是单个的车轮。它需要各部分统一协调运转才能向前推进。

上一篇:医院文明单位自查报告下一篇:评工程师职称的年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