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学习总结(19篇)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学习总结 篇一
《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学习体会
罗军 2013111812
学了这学期的《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这门课,我想谈谈我的一些收获与体会。信息技术发展非常迅猛,带来了生活各个方面巨大变革。对教育影响也非常巨大。
在学习这门课过程中,我想传统教学方式确实需要转变了,为了教学目标达成赶进度,提难度,能不讲的内容不讲,能不做的实验不做,知识只是以定论形式教给学生,缺少了学生参与,忽视了学生自己体验和建构。
利用信息技术视听﹑图像﹑动态呈现﹑资源链接,可以全方位,多层次方便学生建构知识。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有了更多互动机会,尽管这些互动并不突出,但毕竟给了学生主动的空间。
信息技术离我们有多遥远?其实在我们每天学习和生活中都用到了信息技术。我想对我以后教学来说,我会更多想到能利用信息技术的教学地方,我会尽量利用。不会因为怕麻烦,图省事,按照老一套“一支粉笔一本书”来教学了。
信息技术教学会渗透到我以后教学工作方方面面:教学设计,知识呈现,体验活动,实验探究等等,在这些方面我会尽量从教学和信息技术角度思考设计,会认真分析学生的兴趣知识水平,把信息技术融入到教学工作中,这么做表面看麻烦费事,实际却有利于学生建构知识。
教学要换位思考,教师如果只是站在自己角度思考问题,为了自己教学方便而图省事,这对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这样的教师当然在我们实际教学中普遍存在。受过系统知识训练,经过各门学科学习,丰富我对教学的认识。使我从一个门外汉﹑跨专业的学生,转变到一个对教学规律,教学活动有了比较深入理解。
我想要做到换位思考,信息技术的应用无疑对此会有帮助的。
技术的应用最终当然还是为了更有利于教学,不可脱离教学目标谈信息技术。一节课,如果做成技术的展示,忽略教学重点,忽略知识传授,显然这样的融合信息技术教学是失败的教学。
学习了这门课之后,我觉得有一些的地方可以更好地进行设计。信息技术范畴需要简单讲清楚,信息技术有哪些技术种类需要简单介绍,至于基于信息技术的各种教学模式,需不需要介绍那么多?这个还可以再思考探讨。
信息技术融合到物理教学中,它的立足点还是要依存于现在的教学实际,所以信息技术的融合,也要首先对现有教学实际模式进行深入理解和探讨。
在现有教学模式深入理解基础上,再对几种新兴的﹑热点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进行扼要介绍,供有兴趣的学生深入理解。不必强求大家都要按要求做。因为对我们来说,以后在教学工作中遇到需要,会有更强的动机去主动学习掌握。这门课里做的介绍会起到一个拓展视野作用。
没有实际教学需要,可能介绍再多教学模式也不能提起大家兴趣。因为现在各门专业课都是按照我们现在社会上教学模式来进行师范生培养的。
因此,对这门课的建议:我认为还是要更多对现有模式进行深入理解。在教学设计环节,哪些可以融入信息技术。或者做成对比课堂,同样知识点,采用现有传统方式讲课,作一个深入分析之后,再给大家讲解哪些地方可以融入信息技术?或者要学生思考哪些地方可以改进把技术融合进来。
这样做实际做成了案例剖析,会对教学工作增加很多负担,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在思考,比如是不是可以让同学找一些案例,或者找其他老师要一些课件。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学习总结 篇二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通过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新型的教学媒体有效的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融合到一起来构建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 实现一种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发现, 以教为辅以学为主并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学模式, 从而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使旧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得到根本性的巨大转变, 促使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策略的分类
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策略是多种多样的, 它取决于不同地域与文化背景及科技发展的状况, 但总的来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当下教学模式改革的大趋势。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教育主抓的工作重点之一,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大体总结了一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策略现分为两个方向:
在信息技术的大环境下以教学指导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策略:指导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 学会运用信息技术工具学习的教学策略;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 (EQ) 的教学策略。
在信息技术的大环境下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中心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认知实践活动的活动性教学策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环境, 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教学策略。
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策略的设计
为了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变为现实, 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并且能够及时的通过网络获取知识和长久的保持记忆。研究发现应当实施以下四种主要的教学策略。
2.1 指导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 学会运用信息技术工具学习的教学策略。
2.1.1 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
随着大量的网络信息进入人类的生活, 改变了人类的学习方式。人类由被动的从书本及教师的教导中获取知识变为主动地通过网络搜寻想要获取的知识。学生应当通过网络获取大量知识, 并且有效的运用在日常生活学习中。通过网络及时解决学习中的困惑及获悉新事物的发展进程。同时可以运用网络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 开拓视野、曾长见识。
2.1.2 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
在信息时代, 知识的更新率越来越快, 多种学科之间相互渗透, 出现了更多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在科学技术、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的大背景下, 要求学习者能够具有主动汲取知识的愿望并且能够付诸于日常生活实践中, 要达到独立自主的学习, 能够自我组织, 并且能够控制整个学习过程, 对学习进行自我评估。
2.2 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 (EQ) 的教学策略
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 (EQ) 的教学策略是一个看似古老的话题, 并且似乎与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没有直接的联系, 但通过深入研究与调查, 我认为成功的课堂教学, 离不开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调动, 并且在当今信息网络发达的时代, 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正是容易被忽视的一面, 鉴于此, 我把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教学策略放在这里, 以此引起注意。研究表明, 在学习过程中非智力因素起到了“催化”作用。激发非智力因素有多种方法, 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方法:
2.2.1 运用多媒体教学模式, 构建生动的教学环境。
学生从多媒体计算机中得到了文本、声音、视频和动画等多种形式的信息内容。这些形式的内容大多形象生动、图文并茂。学生能在这样的教学中得到乐趣, 增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提高主动学习的能力。计算机的显著特点便是人机交互, 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可以产生出一种丰富多彩的、活泼生动的人机交互方式, 并且可以实现即时反馈。这种交互方式对于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它近似于游戏的方式有效的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从而形成学习动机。
2.2.2 鼓励式教学, 构建良好的心理情境。
在当今这个信息发达网络横行的时代, 由于计算机越来越融入人类的日常生活, 致使人们忽略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但研究表明, 人机交互是不可能替代情感交流的。因此,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 教师更应该注意运用鼓励与赞赏的方式, 为学生构建良好的心理情境。
2.2.3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认知实践活动的活动性教学策略。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结果即信息技术课程与学科课程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 也就是指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综合学习。比如, 将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以及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整合, 首先我们要考虑音乐学科的目的和任务是什么。音乐学科的主要目的是陶冶情操培养气质, 任务是通过演练使学生学会从音乐中领悟生活的美好。而信息技术学科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灵活运用信息的能力, 任务是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展开的信息教育, 如, 通过网络音乐网站下载当红歌曲, 从中获得乐理知识。如果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将两者整合, 其结果就变成, 利用信息技术工具IE浏览器, 获取当前乐坛盛况。在这一过程中既需要用到信息工具, 又需要大量的乐理知识。这便是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的局部表现。
2.2.4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环境, 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教学策略。
在当今这个言论自由的社会, 我们的生活周围充满了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中有好有坏, 有真有假。培养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中, 如何去分辨信息资讯的真伪是非常重要的。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从网络中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的知识与能力, 为学生打好全面、扎实的信息文化基础, 同时具备对信息内容的质疑与理解能力, 并能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具有良好的伦理道德和法律意识, 也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构建了一个发展的空间。
3 总结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为学生创建了一个良好的教学模式, 它灵活多变、形象生动, 改变了以往刻板生硬的课堂教学。引发了学生自主吸取知识的兴趣, 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引导学生认识到在教学中以自我为主体的学习方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近似于游戏的环境下大量汲取知识, 增强了学生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所以,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策略应当放在教学改革的首要位置, 这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
摘要:在当今这个信息发达的时代, 旧的教学模式无法跟上时代的发展。那么创建新型教学模式成为了当前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发展方向, 要使其成为现实那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之一。信息技术大量融入各高校的日常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大量提高, 大大加强了学生对获取知识的兴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学习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主编.教育技术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
[2]传媒科学学院.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课件.东北师范大学, 2006年。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篇三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涵义;模式
在世界教育改革风浪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经成为最重要的议题。我国高度重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在新课程中明确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内容。“整合模式”将会成为信息技术教育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涵义
陈至立部长在报告中的定义:“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这充分说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现代必将成为十分重要的教学手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该环境应能支持实现情境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也就是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的方式,这样就可以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若能与各学科的课程加以有机整合,确实可以具有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多种宝贵特性,这些特性的集中体现就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养营造最理想的教学环境,而这样的环境正是创建新型的教学进程结构所必不可少的。
二、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的模式
怎样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这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与探讨的重大课题,而且不同学科的整合方式不完全一样,不可能按一个模式来进行整合。在信息技术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教学的总体能力目标是一致的,即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但对于不同学科定位,信息技术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因此将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分为几种模式。
1.以知识为中心的整合模式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一个教师都应尽量唤起学生对自己所教学科的情感,使他们入迷地爱上这门学科,学生把你所教的学科看作是最感兴趣的学科,他们就像向往幸福一样幻想着在你所教的这门学科领域里有所创造。”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学情境的创设进一步提供了便利条件。情境教学就是从教学需要出发,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通过图像、图形、文字、影音等资料,利用CAI使学生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带来一种全新的学习环境和认知方式。在这个层次中,教师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习性与传统的教学模式并没有发生质的改变。
2.“学教并重”的教学模式
目前流行的教学设计理论主要有“以教为主”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主”教学设计两大类。由于这两种教学设计理论均有其各自的优势与不足,因此,最理想的办法是将二者结合起来,互相取长补短,形成优势互补的“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理论,而且这种理论也正好能适应“既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要求。在运用这种理论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注意的是:对于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不管是多媒体还是计算机网络),都不能把他们仅仅看作是辅助教师“教”的演示教具,而应当更强调把它们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并要把这一观念牢牢地、自始至终地贯彻到课程整合整个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之中。
3. 自主合作研究学习模式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保持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既是知识的建构者,又是信息技术的使用者;而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其主要任务是创设情境,提供必要的帮助。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指导学生利用英特网展示与学习专题相关的结构化的知识;将与学习专题相关的、扩展性的学习素材资源进行收集管理,包括学习工具(如字典、辞典等)和相关资源网站的链接;根据学习专题,构建网上协商讨论、答疑指导和远程讨论区域,收集与学习专题相关的思考性问题、形成性练习和总结性考查的评测资料,让学习者能进行网上自我学习评价。
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和具体化,来自于教学实践。教学实践是教学模式的基石,教学模式必须用于教学实践才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也只有通过教学实践的检验才能不断完善。因此,在研究教学模式的同时,还要将之用于实实在在的教学活动中,研究教学模式是否有利于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和效果,这是我们研究和构建模式的根本所在,也是验证模式是否有效、是否值得推广的基本途径。
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为现代化教学提供了广阔的活动天地,促成了教学改革的深化,使教育教学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巨变,教学方法的策略化、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学内容的信息化、教学操作的简捷化等将逐步成为现实。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项庞大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念的分化反映了人们看待信息技术作用的不同视角,需要我们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地进行完善。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黄甫全.《试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
3.何克抗 . 《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学习总结 篇四
在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我感受比较深刻,其主要观点有:
一、信息技术是中国教育改革的唯一途径。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越来越显其重要性,更受教育者的青睐,实质也在教学当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内涵。
1、以新课程倡导的主流理念指导;
2、学科教学中恰当运用信息技术;
3、课程教学为核心整合;促进传统教学结构的变化;
5、培养创新与实践能力。
三、整合的常见误区:
(一)、在技术世界的迷航。
1、技术排斥观。
2、唯技术主义,过度依赖技术支持。
3、大而全的完整课件。
4、关注课件而不关注教学过程。
5、不堪重负的复杂开发工具。
6、从课件中心信息化教学环境。
7、对技术可能的负面影响恐惧。
8、过多的多媒体展示。
9、技术特色组合不当。
10、局促的课室环境。
11、以信息技术课程为核心。
(二)、错误理解学生主体的误区。
1、以信息作为知识。
2、对学生思维方式的误导。
3、课堂拓展的迷失。
4、无效的协体。
5、主题绝对化倾向。
6、游离于群体之外的差生。
7、对话的迷途。
8、无边界的自主。
9、无需动脑的探究。
(三)、教师主导地位的错位。
1、教学目标不准,书写不规范。
2、知识中心论。
3、教学情景建设偏离教学目标。
4、重活动形式,轻活动效果。
5、课时安排壁垒。
6、过度重视知识。
7、公开课情结。
8、从教案到教学设计单元包。
9、不知所措的教师。。。
(四)错误认识教学资源。
1、对网络资源过分依赖,忽视其它资料。
2、只重视物质资源,忽视人力资源。
3、课堂上大海捞针。
4、教育资源建设类型的转变。
5、教育资源建设渠道的单一。
6、只重视有形资产,忽视无形知识财产。
5.《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学习总结 篇五
在培训的时间里,我坚持出席,不请假,不旷课,上课认真学习,认真完成作业,通过培训学习收获颇丰,对自己的计算机技术应用与教学的能力有较大的提高,我相信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一定能很好的应用于实践当中,提高教学效益。在这里我粗略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我们首先学习的是《动画制作》,这是我第一次接触flash动画软件的使用,我非常认真的听从老师的讲解,认真的进行实际操作,完整的完成了老师布置的堂上练习。掌握了flash动画软件的基本使用技巧,知道怎么样制作生动的动画效果插入到ppt的课件当中,又或者做成flash的课件。当然,由于培训的时间相当短暂,不可能完全掌握软件的精髓,我一定会在今后的教学当中进一步去使用和提高动画制作的能力。
在这里,我要诚恳的谢谢钟志军老师。他的讲课非常直观,能做到深入浅出,当我们碰到学习困难时,他能非常耐心指导我们,而且,他的讲课非常突出重点,又能分解演示难点,使我们在短短的两天半的课时里真正的进入了flash动画软件的门槛。谢谢你----钟老师,是你领我进了门槛。我在后续的工作和学习中继续把这个软件学好并在教学中派上用场的。
何斌老师教我们的《平面设计》,也就是使用photoshop软件进行图片处理的技术。短短的时间内,我也基本掌握了图片处理的一些技巧,回到学校里,我又请教了教信息技术课程的同事老师,我深深体会了图片处理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在现实教学中,也是非常有用的一门技术。之前,我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个软件的使用,通过培训,我懂得了如何处理图文,能使自己制作的ppt课件更完美,更有意境。
最后是李恒才老师给我们上的《常用软件的使用技巧》和《网络资源的应用》,这两门课程虽然都是我们常用的软件(ppt,word,excel)的使用,但是李老师教会我们很多不常用到的一些技巧和功能,通过学习,我觉得我对这些软件的使用更强了,这些都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能更广泛使用的功能和更快捷的方法,有非常实用的价值在,譬如,他教会我们批量处理ppt文字的方法,应用母板使课件统一美观,又如,他教会我们使用word里面的合并邮件功能,还有excel的统计分析功能,模版的使用等。关于《网络资源的使用》更是给我们很实在的指导,指导我们怎么去找自己需要的资源,怎么去处理下载下来的资源,还提供了很多我们教学中很方便找资料的网站地址和一些常用软件都拷贝给我们,李老师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老师,事无巨细,只要我们常用的,他都为我们想到了。真心谢谢你!
短暂的培训已经结束了,但是我们学到的只是我不可估量的,虽然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我们不可能掌握所有的东西,但是正所谓师傅领进门,修为在个人,我们会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学习提高,真正把相关的技术技巧使用到教学中去,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益得到较大的提高。
6.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篇六
什么是整合?整合的内涵是什么?很多教育技术专家和学者都提出了对整合内涵的认识。何克抗教授认为: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这一定义认为营造新型教学环境、实现新的教与学方式、变革传统教学结构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所在。李克东教授在《数字化学习》中提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指在已有课程的教学过程和学习活动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这一定义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结合起来创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数字化学习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和的实质。年轻学者余胜泉在他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一书中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指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广义上的教学与学习行为,其实质与内涵就是要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教育环境的数字化、教学内容的数字化、学习工具数字化为切入点,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师的教学辅助工具、学生学习情感激励工具与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教材、教学媒体的作用以及教师、教材、教学媒体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促进传统教育思想、教学结构、教育模式甚至于教育的组织形式发生全面变革,实现一种全新的学习与教学方式,实现大幅度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培养具备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适应信息时代知识经济要求的素质性人才。这一定义突出信息技术在整合中的作用,就是促进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提高教学效率,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人才。综合以上大家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内涵的认识,笔者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在学科课程的教学中,有机地使用和融合信息技术这种工具,创建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方式,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培养适合信息时代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的人才。
勿庸置疑,教师是进行整合必备的信息技术能力的掌握者,在整合过程中,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比如教育技术基本理论,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教学系统设计,课件制作和常规教学媒体的使用等。老师应该掌握信息检索、加工与利用的方法,常见教学媒体选择与开发的方法,教学系统设计的一般方法,教学资源管理、教学过程管理和项目管理的方法,教学媒体、教学资源、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法。这些基本要求给广大教师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教师应掌握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基本能力包括:
1、教育技术基本理论和方法;其中包括学习理论,视听教学理论,系统理论等,以及整合的内涵,层次,实质和目标等。
2、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其中包括对计算机系统的一般了解,计算机应用的基本操作,OFFICE办公软件的使用,网页浏览,网上下载,发送接受电子邮件,聊天工具的使用等。
3、教学设计的能力;能够将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不同层次的教与学的系统的设计,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等具体教学环节的设计,用理论指导来解决教学的实际问题,并将教学系统中的各个要素、各个环节统一为一个整体,从而达到教学的最优化。
4、制作多媒体教学软件的能力;能够使用一种或几种多媒体软件制作工具制作多媒体课件,在课堂能够熟练的实施多媒体教学。
5、在教学中,能够实施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新型教学结构,合理的将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并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发展和提高的目的。
6、综合评价的能力;改变传统的评价学生的方法,采用多元的评价方法,看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能力的掌握。
7.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 篇七
一、整合的可能性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应从信息技术、语文学科的特点入手。
1. 信息技术的特点。
(1)资源的海量化。“知识爆炸”这个词语在网络上才有最切身的体会。
(2)形式的多样化。多媒体电脑的信息呈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
(3)活动的交互性。人与人的互动、人与机器的互动,而且这种互动跨越了时间、空间的限制。
(4)学习的主动性。以上特性决定了信息化的学习必然由学习主体进行自主选择、探究。
2. 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其教学内容为: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信息技术时代,语文教学必然有新的特点。
(1)阅读。信息时代的阅读应高度重视略读和快读。
(2)写作。随着电子系统交换信息作为人与人之间的重要交流方式,实用文体会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文体,组织和改编有关信息将成为一项重要的写作能力。
(3)口语交际。口语交际技能将被视为获得并保持职业的主要技能之一。
二、学习环境的构建
学校建立语文网络教学网站“网络语文实验室”。网站分为资源区、学习区、交流区、教师区。
资源区分为站内资源和网络资源。站内资源有在线图书馆、基础知识、高考特区、新闻中心、学习方法、课件等;网络资源精选网上相关网站进行链接。
学习区分为课文、阅读、写作、口才、研究几个版块,具体的教学内容在相应的版块以不同的课件形式呈现。
交流区有论坛和聊天室供学生进行异步或同步交流。
教师区介绍在线教师情况,提供电子邮箱,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
三、整合的模式
传统语文教学偏重知识系统和能力训练体系,注重传授语法词汇知识,语言教材中收录的少量文字只是作为传授知识的范文,现代语文教学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
1. 教学内容问题化。
根据语文学科性质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特点,由教师和学生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各种形式的有价值的问题,并在网络上呈现出来,为学生在课内外的探究性学习设置逻辑起点。
2. 教学过程探究化。
学生主动地获取由教师汇编整理并放置在网络上的相关资料及其他的网络资料,在获得基本知识之后,在课堂教学中,围绕着相关的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集体讨论,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的讨论,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传承型转变为探究型。
3. 教学活动网络化。
在教学活动中,改变过去教学内容主要来自于教科书的单一状况,强调培养学生从网络资源中获取素材,自我改造、重组、创造教学内容的能力,养成从网络获取资源的习惯。
4. 教学结果创新化。
网络只是环境,探究只是手段,教学模式改革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上述的改革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的确立,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合作性得到发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
四、整合的实例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着力于探索“双主体探究式”教学模式。此模式是指在教师的指导和安排下,将全班同学分为几个小组,每一小组针对某一主题开展调查研究、搜集、甄别资料,并将本小组的学习成果以电子作品的方式呈现给大家。小组内成员之间交流、协作,小组与小组之间以问题的方式进行质疑、辩论,最终达到全班同学都能共享任何一组的学习成果。
应用“双主体探究式”教学模式设计教学时,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 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题化。
教师要认真研究《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要求,分析教材,然后确定系列课题,供学生选择。选题时,一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让学生“有事能做”;二要与学生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连,让学生“有事可做”;三要与学生的兴趣相结合,让学生“有事愿做”。
2. 自我学习、小组学习成果作品化。
学生个人或小组的学习成果,一定要以电子作品的形式呈现并在班级交流。因为学生根据选定的课题,在研究中会搜集到大量的资料和学习一些相关的知识,但这些知识在头脑中是零散的、无序的,在让其制作成电子作品时,他们会对这些知识、资料进行认真、细致的梳理,通过组内协作学习的方式,达到使认知系统化、有序化的目的和宗旨。
3. 组间交流问题化。
每个小组研究的课题不尽相同,为了使全班同学共享其研究成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为每个小组提供一个展示研究成果的机会。其目的有三: (1) 全班同学共享其研究成果; (2) 其研究的成果会存在不完善甚至错误认识的可能,通过展示会为其他同学或教师所发现,并通过解答其他组同学的疑问,使问题探讨的程度加深,认识更加合理; (3)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回答其他同学的问题和向其他组提出问题的过程,使学生倾听、观察、分析、概括、归纳、讲解、提问、辩论、思维等能力得以提高。
五、引发的思考
在信息技术和高中语文课程整合的实践中,不断受到观念的冲击、技术的阻碍,体验着探索的艰辛和创造的快乐,引发的思考是广泛而深入的。
1.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学革命的支柱。
信息技术不应局限在“媒体论”的阶段,不能成为教师“机灌”的工具,应该认识到它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科技成果,为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学改革提供最佳环境,对教学理论、教学模式、教育观念甚至是教育体制产生深刻的变革。
2.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对语文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信息化时代的语文教师必须有更高的素质。对教材、教法、学生的把握是传统教学模式所一贯强调的,这一基本功在信息时代显得更加重要,同时也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如教材的处理、学生的新特性、教法的变革等。信息化时代的语文教师应积极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3.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对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8.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篇八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教学魅力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而是高层次的融合与主动适应。本文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来谈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体会。
一、灵活的教学,使课程更具吸引力
“整合”后的教学能实时、便捷地引入各种多媒体资源,比如视频、图片、动画、网页等,并通过有针对性地组织、展示和控制这些材料,使教学素材更灵活地呈现出来,解决了过去在单一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环境下,课件模式单一、呆板的问题,使教学更具“生成性”和吸引力。如教学教师在几何课上,用视频来展示著名建筑物,帮助学生学习几何中的外形和角度的知识;地理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谷歌地图和谷歌地球,让学生通过自己旋转谷歌地球,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直观了解。根据不同的内容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使教学过程具有独特的魅力,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在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激发学生潜力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形成了交互式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学习资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策略和发展目标。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中,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主学习的天地,特别是对于“学困生”和“后进生”,更能较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潜力。笔者班上就有几名“学困生”,通过互动教学的形式,笔者发现这些学生不仅提高了学习的参与性,而且他们的一些基本情况也发生了根本变化。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也能激发学生潜力,不但使教学更具感召力,而且还能再现课堂教学的内容,帮助学生们反复理解所学知识,鼓舞学生的自信心。
三、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环境中,激励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使教学更具启迪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但如果不向这种需求提供养料,即不积极接触事实和现象,缺乏认识的乐趣,这种需求就会逐渐消失,求知兴趣也与之一道熄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创设一定条件或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独立地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在大量阅读、活动、操作、观察的基础上,充分地感受、感悟出问题,并进一步去发现新的问题,还可以启发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感悟,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多渠道、多角度、多样化地获取信息的途径、形式和方法。同时,学生还能初步感受到知识的来源、形成过程以及实践体验,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着密切联系,同时它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正确地把握它,一定会使我们的教学变得更有魅力!
参考文献:
[1]何克抗.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王晓素,师书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研究[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4,(7).
[3]王海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J].太原科技,2002,(4).
[4]覃志敏.也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J].廣西教育,2004,(31).
[5]黄伟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策略研究、分析[J].中小学电教,2004,(5).
9.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考点 篇九
1、名次解释
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教学结构、建构主义、多元智能、教学环境、学习资源、教学模式、虚拟现实技术、数字化教育游戏、教学策略、教学设计方案、档案袋评价、智能导师系统、分布式学习系统
2、简答
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
教育信息化的核心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与本质
创造性思维的构成要素
现代信息技术对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
各种教学结构的特点
多媒体教室和多媒体网络教室分别由哪些设备组成、具有哪些教学功能?
探究性教学模式
Webquest
移动教育的系统构成和功能组成3、论述
现代教育技术给教育带来的变化和冲击、整合的误区及解决对策
“学教并重”教学设计过程及各个环节
信息化学习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形态和功能
10.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论文 篇十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广泛而深入的应用,已经成为目前教育发展与改革的一个显著标志。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地被运用于教与学之中,对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整合”成为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个主要内容。
二、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为了整合而整合
在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常常把信息技术神化,把整合看作时尚,堂堂课都要与信息技术搭边,没能从思想观念上意识到整合的客观必要,只是将整合形式化和表面化,纯粹是为了整合而整合。反映在教学上的不良后果就是,让课堂学习停留在了感官和直观学习水平上,弱化了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内在质量,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2.照搬照抄,毫无创意
地理现代教育理念之一是突出个性化,它不仅包括学生的学习,同样也体现在教师的教学方面,如,教师教学的过程、方法、策略以至模式等。这就需要广大地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更多的“整合”模式,然后通过广泛的交流、沟通,吸取别人的精华,并添加上自己的创意,来提高“整合”的效率。“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这句话是最能说明问题的。
3.华而不实,追求“技术含量”
多媒体技术可以利用自己强大的功能,降低难度,突破难点,但是,如果只是简单地以生动形象的画面把本来应该在学生头脑中的想象再现出来,那么,势必会影响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学生的注意力很可能就会被这些无关的内容或音乐所吸引,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理,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这样反而不利于课堂教学,影响了教学效果。
4.以辅代主,本末倒置
信息技术只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但有的教师却把整堂课的所有内容、所有教学环节都纳入其制作的课件之中,甚至是一个简单的地理问题,本应是由教师对学生的活动做出反应的,也由计算机代劳,从而造成了整堂课都由多媒体“霸占”的局面。学生只是跟着教师手中鼠标的点击一步一步地进行下去,有的问题来不及思考又看到了新的.一幅画面,学生失去了积极思考的余地,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得到体现。长此以往,学生会失去他们应有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也造成了教师和学生都成了计算机的奴隶的局面。长期面对屏幕还会引起学生一系列的健康问题。
三、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的解决方法
针对上述情况,为了使信息技术更好地与地理教学“整合”,我通过近几年的实践与反思,认为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提高地理教师自身素质是整合的前提
开展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教学的整合,就必须要求教师掌握最基本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并具备在现代信息技术下设计教学的技能。只有加强自身的信息技术业务进修,提高电脑操作技能,才可以更好地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否则,一切都是纸上谈兵。
2.正确定位教师的主导地位
在此教学中,我们看到的往往是:学生盯着电子屏幕,教师则在教室后面或机房里充当播音员和解说的角色,课堂气氛活跃不起来,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但应用的目的是为了辅助教学,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地理,它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是处于配角的角色。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应起主导作用。
3.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地理学习的“主动体”,而非“被动体”。只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学习、研究、探讨,而不是被动地接受,这样才是最有效的地理学习活动。因此,教师在设计学科“整合”时,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过程中坚持“一切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充分注意学生的地理学习方法,才是科学有效的“整合”。
4.充分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把握时事要闻
现代社会瞬息万变,与地理有关的事物时有发生。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学会搜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材料。注意资料的新颖性、时代性和真实性,以及资料与地理学科的相关性。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在课堂各个环节充分运用地理新闻时事的最新动态进行教学,既可以作为地理课堂的有益补充,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大提高地理课堂效率。
总之,利用信息技术和地理学科的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学演示工具,而是把信息技术与地理知识、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有机地整合,整合的最终目的是给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舞台和创新思维的空间!
参考文献:
[1]郑宝田.地理网络教学模式初探.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xx(6).
1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思 篇十一
首先是对概念理解的偏差,整合不是简单添加,而是更新、升级原有的教学法知识。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中融入作为工具的信息技术,以确保课堂上每一教学要素都能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从而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不仅是学生用来认知、教师用于教学的重要工具,而且还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媒体、教学形态。
但在实际备课和教学过程中,就如何在课程教学中实现信息技术的整合,教师们普遍是从技术角度思考问题,认为只要将信息技术“添加”到原有的教学法知识系统中,就可以实现所谓的整合。譬如,以前听很多教师的多媒体课,有一些课件做得非常漂亮,画面精美、色彩艳丽、动感十足,课堂气氛也非常活跃。但从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上看,却并不好。教学过程片面追求技术带来的视听体验,反而使学生分散了注意力,而学科课程本身的教学目的、知识体系和规律却得不到充分展现。还有教师过多依赖信息技术装备,不管教学内容是否有必要使用信息技术,更不顾信息技术的出现时机是否恰当,而是为了技术而技术,导致学生用于观看屏幕的时间过长,用于独立探究、阅读、实践的时间太短。这样,信息技术的引入只成为了教学的一种装饰或点缀,既没有为学生更深入学习提供支架,也没有促进探究性学习的深入。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质是将信息技术作为工具,服务于学科教学,以有利于新的教学方法的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不等于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简单应用,它是附着在新的教学方法之上,为新的教学方法的实施提供工具和信息资源,发挥信息技术的不可替代作用,如在探究学习中展示问题情景,提供探究解答问题和评价的工具;在协作学习中提供检索信息、交流和发布信息的工具,等等。这种工具的应用,使原本难以实现的教学方法得以实现,并产生用其他手段难以得到的效果。
所以,教师目前更需要的信息技术专项培训应该是针对解构原有的教学法知识和体系,并通过给予教师实际运用机会,重新融合运用信息技术的新教学法知识。与学生天生具有运用技术的能力不同的是,需要给予教师更多的技术运用和体验机会,“言传始终都不如身教”,在此基础上,才能逐步形成教师自己独特的融合了信息技术的新教学法知识。
其次是关于整合意义的误解,教师应该对整合目的有更高层次的思考。
虽然教师对信息技术促进新课改认可程度较高,但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认识,还停留在表面上,大多数人脑海中一想到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还是闪现出诸如形象生动,激发学习兴趣和资源丰富等意义的认识。这反映出教师对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目的认识还有待升级。
因为教师是有效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关键因素,教师对整合目的和实质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进行整合的前提。因此,对什么是整合进行准确的界定或描述是必要的。笔者认为,目前更重要的是要让广大教师通过对自身教学实践的总结和对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理解,真正理解整合的目的、实质、方法和如何评价等问题。
北师大何可抗教授指出:在先进的思想理论指导下,尤其是“主导—主体”教学理论指导下,把平板、网络和富媒体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识工具、情感激励工具与丰富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切实有效地应用到学科教学过程中,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由此可见,课程整合作为信息时代一种新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其核心内容不仅体现在诸如教学和信息教学媒体的整合应用上,更体现在教学思想和教学内容上,这对教师、学生、课堂教学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如果教师认为使用信息技术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那么此时,教师的认识水平已经进入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这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高质量地实现学科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创造性地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交流和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处理、发布和交流信息的能力。总之,是为了促进学科教学,全面地、高质量地实现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综合目标,培养能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这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不竭动力,是整合的出发点和归宿。
12.浅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篇十二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应用于并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 是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学方式, 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 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 从而使切切实实的把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整整实施起来。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状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 我国的信息技术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也存在不少急需改进的问题。对于当前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状, 笔者归结为以下几点:
1基础软硬件设施发展不平衡。目前我国的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是政府主导的, 以教育界主体, 商业、文化、科技界多方参与实施的一项系统工程。这项工程的顺利实施必须要实现硬件、软件两者的和谐发展。可是由于两者发展的内在规律的不同、人们的观念认识不到位等原因, 还远未达到平衡发展的要求。教育工作者在理论研究中忽视现代教学观念的指导、忽视教学结构的改革。比如教师的技术培训, 当前各地教师培训虽然开展较多, 但实际效果不容乐观。目前还有相当部分的教师不会使用计算机;大部分学校还只是将计算机主要用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等等。
2教学课件制作偏离使用价值。有些教师认为, 编写和制作好了多媒体课件就等于把一堂课备好了, 而没有预先进行整体设计。上课就变成了幻灯片放映, 受课件的编制形式所累, 课堂教学失去灵活性和互动性。学生学习也按照整个课件的结构进行, 按照预先设定的模式、思路、线索, 没有足够的时间主动去思考。
3过分偏重于素材性资源。很多教师在利用网络资源网进行教学时, 只是通过搜索引擎找到相关网页资源提供给学生, 大量素材性资源罗列在一起, 并没有对无关信息进行过滤, 对于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分类的工作也没有进行。有些老师要求学生阅读网络资料, 但是只是按教师事先划好的条框、详细的问题条目等进行填表式的回答即可, 并认为这样就完成了对教学内容的学习过程。这样的整合没有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整合。
三、有效开展课程整合的建议
1改变教师传统观念。教师不仅要把知识教授给学生, 在教课的同时还要把专家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个体语言, 还要在教授的同时与学生交流, 互相对话, 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 进而使学生融会贯通。事实上, 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好, 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越充分地得以实现。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扮演一个组织者、启发者、引导者、评论者的角色。也就是说, 教师除了要有主题、有秩序地组织课堂教学, 还要启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引导他们积极思考问题, 及时地、正确地总结、归纳、评论他们在学习中所取得的成绩。教师的角色需要发生很大变化, 教师由原来知识的输出者变成学生的引导者和协调者。
2信息技术的手段应多样化, 取长补短。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使教学的内容得以充实, 也促使着教学方法及手段的不断改革, 先进的科技成果, 如幻灯、电影、唱片、电视、录音、程序教学机和语言实验室等, 被应用到学校教育中后能够带来教学质量的提升。但是这些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 不是简单地应用于教学, 而是应该创造数字化的学习环境, 创设主动学习情景, 交叉使用信息技术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 取长补短, 弥补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不足。强化教师的作用, 增强对课堂的控制力, 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当前的教学内容而非教学载体上。
3完善教学体系, 以科学的教学结构为准绳。我们虽然进行了很多教学改革的探索, 但大多是停留在内容、手段、方法上的改革, 而没有真正进行教学结构的改革。开展“课程整合”实际上是对传统教学结构的反思与完善, 我们认为, 科学的教学结构应该包含以下七个方面的内容, 即: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学习、课程组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七个环节环环相扣, 缺一不可, 且每一个环节实施与操作情况都要在“课程评价”中得到体现与测评。完善的体系仅仅是理论, 能否为“课程整合”保驾护航重在实际的操作与运用, 只有对其中的每个项目进行认真的贯彻与落实, 才能真正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颖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J], 信息技术教学与研究, 2008, 12期。[1]陈颖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J], 信息技术教学与研究, 2008, 12期。
[2]邓晓霞:《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分析》[J], 广东教育, 2008, 4期。[2]邓晓霞:《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分析》[J], 广东教育, 2008, 4期。
[3]徐西敬:《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 科学教育家, 2008, 03。[3]徐西敬:《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 科学教育家, 2008, 03。
13.信息技术与中学实验课程整合 篇十三
难等现实难题。本文正是针对实验教学的新特点,对上述问题做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另外,文中还对信息技术与实验课程如何实现有效整合,以及整合的具体模式,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实验课件设计的理论基础等相关问题作了一定程度的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实验课程;实验教学技术;网络技术;实验教学改革
引言
时代已经进入21世纪,这个以知识经济为主体的时代,对知识型劳动者的需求大量增加,人们对知识的欲望空前提高。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普及渗透,使我国教育领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使教育信息化迅速明显加快。实验教学作为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业已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化速度大大加快。现今实验教学过程中己很少有单纯的传统教学仪器,一般都用计算机做终端,形成新一代智能化实验教学仪器,以弥补传统教学仪器的不足。本文研究的重点正是新形势下信息技术与实验课程的有效整合。
实验是科学的基础,是科学发展的动力源泉,实验教学在现代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实验教学的基本目的是让学习者学习实验的测量方法、学科基本研究方法和科学思维。在中学实验教学中,学生是实验教学的主体,在实验教学中具有能动性,对实验加以理解和体验;无论是课堂实验还是家庭实验,都成为实验教学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一角度上讲,学生也是实验教学的一种资源。但是目前中学实验课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学习兴趣低下,知识面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下降,这已成为中学的实验教学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开展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整合的实践与研究,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寻求现实的可操作性的途径和方案,促进技术优势转化为教学效益,推进信息技术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的效用,因此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整合的实践与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信息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主要是进行计算机辅助实验教学(CAI),即利用计算机接口技术、多媒体技术和虚拟仿真技术对实验进行数据采集、储存、处理和监控以及对实验进行模拟、重现的教学过程。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多种优势,与传统实物实验优势互补,化抽象为形象,提高实验的效果。开展计算机辅助实验教学研究,可以解决传统实验教学模式中难以解决的一些问题,是实现实验教学最优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信息技术应用于实验课程的教学,其作用不仅是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手段,更重要的是将信息化(数字化、多媒体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的教学内容和方式融于实验学科课程教学的过程之中,实现新的更高的教育教学目标和更好的教学效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带来课程内容的不断革新,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要求传统的课程必须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的要求,增加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内容并要求各门课程都必须根据时代发展,革新原有课程内容。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将是课程内容革新的一个有利促进因素。
信息技术与实验整合,有利于规范实验的操作。实验的基本操作是实验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只有掌握了规范的实验操作,才能保证安全地进行实验和得到准确的结果。利用多媒体可通过视频信息为学生展示规范、严格的操作过程。同时也可以模拟出错误操作后造成的不安全后果。
信息技术与实验整合,有利于突破性质实验中的疑难点,物质的性质实验在中学实验中占很大的比重,这些实验中有一部分却属于疑难实验,有的因为反应速度过快稍纵即逝,通过信息技术与实验的有效整合可以放大实验的过程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进行观察。这些经过信息技术整合后的模拟实验都是物质性质实验的有益补充。
信息技术与实验整合可以模拟放大微观过程,促进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有些实验的概念和原理比较抽象,这类实验在学生已感知实验事实的基础之上,很难形成理性认识。要真正认识实验现象的本质和规律。信息技术无疑在对促使学生对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上有明显的优势。通过计算机的模拟功能,用图像化的形式来显示微观运动的动态过程,为学生提供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
1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小结 篇十四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升师生信息素养研究”是由29中学承担的区级课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课题成果推广实验研究”子课题。它是我校根据已有的研究基础,针对学校师生运用信息技术的现状,积极申请参与的科研课题。我们希望在29中的指导和其他参研学校的帮助下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全面提升师生信息素养。
二、研究足迹
本课题从2006年4月开始实施到现在,在29中的悉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我们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
(一)撰写研究方案
申报参与课题推广研究实验后,我们及时撰写了研究方案,并在29中的指导、督促下几次修改,直至最后定稿。
(二)开展课题培训
在学校课题组论证方案的同时,我们从以下三个层面启动了课题培训工作。
1、课题主研人员
课题主研人员的培训对研究的实施至关重要。除了认真参加29中组织的课题培训活动,我们还通过校内的研究例会组织大家学习总课题组方案,并查阅大量相关资料,让主研人员明确了本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和重要价值。
2、全体参研教师(1)通过完成29中和我校分别设计的课题调查问卷,了解教师信息技术实际水平及对课题研究的认识程度,制定培训内容。
(2)学习29中课题研究方案及研究成果,并通过浏览其校园网站丰富参研教师的理论储备,进一步明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及目的。
(3)学习学校课题研究方案,明确研究目的、任务、进程。
(4)设计假期作业,促使教师们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能力。(文字录入、上网查阅、电子备课、网络交流等)
3、全体学生
为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校的课题研究,我们利用国旗下专题讲话、班队活动、红领巾电视台等途径向全校学生介绍了这一课题,鼓励他们创造性地投入到课题研究中,做研究的主人。
(三)实施课题研究
1、确定参研教师分组
我们把教师分为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其他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三个大的研究组,每个研究组又根据年龄和运用信息技术能力分为A、B、C三个小组,对每个组提出不同层次的培训要求。如,50岁以上教师,希望他们最低程度能运用计算机进行交流、写论文,会上网查阅资料,会使用资源平台上的课件;对中年教师,希望他们在达到老年教师的基础上,会从网上下载资料,会运用幻灯片制作简单课件;对青年教师,则希望他们能尽快掌握制作个人网页的技能。个别能力强的教师还可以学习运用Flash技术,制作动画。
2、在参加29中组织的多次培训过程中相机穿插校内培训,引导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让学科教学内容逐步走进微机室,借助信息技术教师的辅助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们也因此初步具有了跨学科备课的意识。
3、鼓励教师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中,勤于思考、勤于动笔,攥写相关论文、案例、研究随笔等。
4、积极参加29中组织的课题研讨会,及时反馈研究情况,争取他们的支持。
5、引导学生树立文明上网的意识,并教会他们一定的技巧,主动自觉地抵制不良网站的影响。
三、研究反思
课题研究中,我们积极探索,虚心学习,努力寻找自身存在的不足和差距。
(一)我校在硬件上还有许多没有完善的地方,如校园网站的建设、资源平台的建设、电教设备的投入等还比较薄弱。
(二)我们在软件上也还有一些不足的地方,如教师专业知识与技能、网站管理与制度建设、班班通的不断完善等等还有待加强。学生在学习知识时还没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功能,运用信息技术服务学习的能力也还有待加强。
目前,在上级有关部门和29中的帮助下,这些不足正在逐步得到改善。
四、后期工作
(一)完善校园网站建设,丰富教育资源,让学生、家长和社会能通过网络进一步了解学校并参与学校建设。
(二)组织青年教师参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赛课及论文比赛,共同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佳途径。
(三)承办“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题研究现场会,及时总结课题研究经验。
(四)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途径与策略,丰富研究内涵。
(五)强化成果意识,注重课题研究资料的
收集、整理,在扎实有效的研究中努力提升师生信息素养。
„„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升师生信息素养研究”已经迈出了艰难而又坚定的一步,我们坚信,接下来的探索一定充满艰辛却又满含甘甜。在此,中山小学全体师生感谢各级领导长期以来对学校的厚爱,感谢29中给了我们提升师生信息素养的平台,感谢你们的倾力指导,也感谢参研学校对我们的真诚关心。
15.《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学习总结 篇十五
盘点2007年的整合热点, 不能不提及魔灯 (Moodle) 的推广与应用, 我们可以称之为“魔灯旋风”。魔灯 (Moodle) 是一个课程管理系统 (CMS) , 它是依据建构主义的教育哲学理论开发的开源软件包, 完全免费, 为课程设计者提供在线课程设计的平台, 同时, 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在线的学习环境。本刊在2007年曾经全面介绍有关魔灯的理论与实践。
上海市闵行区于2007年2月开始启动《基于Moodle的信息化课程设计与应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课题, 并取得了初步成果:建立了区域信息化课程设计平台——“魔灯闵行”, 课程建立101门。“每日在线平均访问人数约有5 0 0人次, 高峰时达到850人次, 近1000个用户, 11所实验学校也相应建立了Moodle课程平台。”目前, 全国有近10个关于Moodle平台的实验区和实验校。
2007年是中小学轰轰烈烈推广Moodle课程平台与建设研究的一年, 上海、广东中山、山东淄博、苏州吴中和常熟等地的学校以及哈工大、浙江师范大学等高校是开展Moodle比较早的学校。鞍山一中Moodle课程平台截至2007年3月, 共有“注册区用户1000余人, 外地用户300余人, 每天有北京、上海、大连、兰州、南京、枣庄等各地”的教师登录其Moodle网站学习。
在大陆较为著名的Moodle网站有东行记Moodle、魔灯中国、上海崇明魔灯、广东中山教师魔灯、淄博教育Moodle、上海仰高M o o d l e课程联盟、南昌中学魔灯、上海外国语中学Moodle等。现在, 很多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 也在纷纷创建基于Moodle的网络课程。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利用魔灯创建了“东行记网络课程”, 并于2006年8月为鞍山一中建立了魔灯网络课程。到2007年11月, 该校的魔灯信息化课程平台“已经从1.5版本升级到1.7版本, 开设8大门类17个科目, 建立信息化课程38节, 开课教师19位, 注册学生用户1000余人”。
在台湾高校、中小学的应用也很广泛, 比较典型的如:Moodle中文加油站, 创意Moodle、嘉义教师数位学习平台、湖中传说 (http://w w w.g o 3 8.n e t/m o o d l e/) 、Moodle1.6研习录影教学 (http://download.ossacc.org/class/animation/moodle16_study/) 等。
魔灯在国外的应用非常广泛, 迄今为止, 它已拥有160多个国家的13万余用户。英国一份著名的教育系统使用开源软件的观察报告显示:魔灯 (Moodle) 是英国大学使用最多的学习课程开发系统。
二、2007年整合的关键点:整合大赛
作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推动的有效方法之一, 开展整合大赛成为目前的热点。各地都在开展本地区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比赛。从全国性层面来说, “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中的教师教学实践评优比赛以及全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大赛是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大型比赛。
“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是由教育部网络科技时代杂志社承办的面向全国中小学师生旨在普及“知识产权”, 培养“自主创新”能力的竞赛活动。作为教师项目之一, 教学实践评优得到了全国教师的关注, 该比赛关注了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应用。2007年, 第五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决赛在重庆举行, 共有来自全国近千名教师参与了此次比赛。该比赛以其权威性正在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可, 也成为交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经验的良好平台。
由东北师范大学理想信息技术研究院承办的全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大赛已经连续举办了五届。2007年是第五次举办此赛事。全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大赛按照小学、初中、高中分别举行。东北师范大学依靠雄厚的学术力量, 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开展有关的课题研究, 并进行教师培训等。
各种层次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比赛的开展, 昭示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得到了重视。虽然比赛总是存在着作秀式的表现, 但我们仍然不能否认其在推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先进经验、引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方面所起的作用。
三、2007年整合的现状与批判
2007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全国呈现一片“大好”形势。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题与研究比比皆是, 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文章也是铺天盖地。但是反思现状, 发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现状出现了“泛化”和“虚化”两种倾向。这种“泛虚”化问题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与发展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先说说在理论研究方面的“泛化”现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内容不断扩大, 包括教学结构改革、课程信息化等内容全部都纳入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体系中。内容的“泛化”可以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走向一个理论的新高度, 但是, 我们必须看到这种理论上的“泛化”必然会导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失去自己的特色, 失去来自实践的土壤。而且理论上的不断“拔高”必然使广大一线实践者失去实践方向。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上的“泛化”必然导致其成为一个包罗万象的大杂烩, 失去其特色。而实践方面的“泛化”则是将各种信息技术教育实践行为都冠以整合的名头, 却根本不体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实践方面的“泛化”就是无限地扩大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所涵盖的内容。只要教师在课堂上应用了计算机或者其他的信息技术工具, 就说进行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了。
再说说“虚化”倾向。这在理论与实践两个领域中表现也非常突出。在理论领域内, “虚化”主要表现为浮躁, 不踏实, 理论研究不深入, 不能够深入挖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模式。目前,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文章很多, 但是我们很难发现有新意、有价值的文章, 甚至还有很多文章是拼凑和抄袭的。“虚化”在实践层面上表现为实践推进不够, 表面文章过多。很多研究者和领导都没有深刻领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与内涵, 就大肆地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研究。很多实践课例仍然是传统的教学模式, 或者就是做做表面文章, 讲几节公开课。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需要的是将信息技术有效地、有目的地应用到学科课程教学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推进。
在技术进入课堂、变革教学方面, 一直以来都存在着正反两个方面的声音。正面的意见认为信息技术将带来教育的变革。例如,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西摩·裴珀特教授将计算机视为儿童用来进行探索和创造的一种学习环境和工具。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 他一直致力于在幼儿教育中推广LOGO编程语言, 试图通过LOGO在计算机画图、编歌曲、玩游戏等活动中, 使儿童能够成为他自己的“智力建设”者。西摩·裴珀特教授把计算机作为帮助学习者形成算法、解决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学习和锻炼智力的强有力的工具。
但是, 自从信息技术走入教育领域的那一天开始, 质疑与反对的声音就持续不断。在技术教育应用发展较快的欧美等国家, 关于技术教育应用理性反思的声音近年来一直不断。例如, 华盛顿邮报《新闻周刊》资深编辑托德·奥本海默在通过对各种丰富的文献资料分析后认为, 人们对技术教育应用的认识其实根本就是一种“计算机错觉”或“飘忽的思想”, 没有任何充分的证据表明计算机能有效促进教学与学习。威廉·弗罗嫫在其所著的《技术的尴尬:学校对计算机的期望与现实》一书中, 更是描绘了一幅“为技术而技术”所导致的令人沮丧的图景。就总体情况而言, 学校拥有的计算机资源85%以上被空置或从未使用, 许多计算机经常是处于关闭状态的。
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不同取向
自2000年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以来, 我国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迅猛发展。然而在繁荣背后, 总是隐藏着各种危机, 正如前面所讲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虚化与泛化现象。在经历了某些实践以后, 很多人提出了不同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指导。这些理论与实践上的不同观点其实代表了不同取向, 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三种。
1.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
何克抗教授在进行了有关的实践研究后, 反思目前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现状, 提出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层次整合的观点。他认为: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 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 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地发挥出来, 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由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为“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
何教授的深层次整合的观点主要是从改变教学结构入手, 强调了信息技术的主动作用, 而不仅仅被动地成为传统教学结构的补充。可见, “整合”的落脚点即“整合”的实质是变革传统教学结构——将教师主宰课堂的“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结构, 改变为既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新型教学结构。
2.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程创新
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的蒋鸣和教授在推动了国内的多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以后, 认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教学, 并非仅仅是把技术教给学生, 也并非仅是把技术作为手段整合于现有课程中, 需要的是在社会信息化的广阔背景下重新审视信息技术给教学带来的变化, 坚持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的全面革新。“整合”在本质上应当理解为以信息技术为平台, 全方位地“重构”现代课程的过程。
蒋鸣和教授是在考察了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千篇一律的怪圈状况后提出了此观点。实质上是希望信息技术不仅仅简单地顺从课程, 而是要真正主动地去变革课程, 这样才能够发挥信息技术的功效。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整合点
东北师范大学的钟绍春教授在大量指导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案例的基础上, 提出了“整合点”的理念。整合点的定义为, 一节课中任意一个教学步骤 (环节、活动) , 只要信息技术支撑它的实施比常规教学手段好就称之为整合点。钟教授提出, 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引入信息技术手段, 关键是要准确诊断出整合点, 在此基础上, 研究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的办法。整合点与教学内容中的难点是两种性质的事情, 一个是内容方面的事情, 另一个是过程方面的事情。
钟教授是从教学实践出发提出整合点的理念, 因为绝大多数教师不可能改变课程, 只能进行有关的教学实践创新。目前, 人们普遍认为一节整合课的技术难度越大, 整合的效果越好, 因此往往更多地关注课件当中的信息技术的含量。而在日常上课时, 教师的普遍做法则是将黑板上的内容搬到大屏幕上。
以上三种观点代表了目前比较流行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观点, 何教授是从宏观上提出要改变教学结构。钟教授则是从微观上希望教师能够抓住整合的关键之处, 不可滥用信息技术。蒋教授则是希望依靠信息技术创新传统课程, 信息技术不仅仅是工具, 而且也是课程创新的内容。以上三种观点说明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逐渐从最初的浮躁与冲动之中走向了成熟。在理论上, 人们已经不局限信息技术工具论的观点, 希望信息技术能够带来课程与教学的创新。在实践上, 已经从滥用、乱用之中觉醒, 希望找出整合的关键点, 从而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
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未来的展望
1.夯实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
富兰 (Fulan) 指出, 一个教育理论基础与变革方法都薄弱的变革是“漂浮不稳的”;如果变革的教育理论基础强而有力但变革方法薄弱, 这个变革是“浅层的”;如果变革的教育理论基础薄弱但变革方法强而有力, 这个变革是“为变革而变革”;如果变革的教育理论基础与变革方法皆强而有力, 这个变革是“深遂的”。总而言之, 在提倡一个与教育有关的变革时, 需要相当的教育理论基础才能让教师相信该变革的价值, 亦需要有相当的变革理论才能使变革顺利推展, 进而长期为人所接受及持续采用。在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需要有一些理论基础来回答教师的疑虑。长期以来,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薄弱, 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理论基础的薄弱导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出现了这样或者那样的偏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包括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教育心理学、学习理论、教学原理及教学设计, 等等。
2.切实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途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需要采取有效途径切实推进。我们认为, 切实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需要关注以下方面: (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观念变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必须要变革学习观念, 要从传统的、灌输的、单一的学习观念中转变过来, 倡导探究性、自主性的学习。 (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策略。观念之下就要具体的实践策略,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从作为教学工具、作为学习工具、作为认知工具、作为环境构建工具四个方面来认识。 (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虽然有人强调要发挥教师的创造性, 但是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必须梳理一些优秀的教学模式, 使教师能够拿来即用。 (4)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评价。任何教学都面临着评价的问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评价需要转变评价观念, 采用多元评价方法来进行评价。 (5)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综合实践。如何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最后都要落在实践中进行检验, 可以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综合实践来进行反思, 并且通过对综合实践的反思来调整前面四个步骤的内容和思路。
3.采取有效措施推进信息技术的常规化应用
2000年以来, 我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很多时候是在应用于表演课、优质课等, 作秀痕迹比较明显。根据国家的有关政策, 积极推进信息技术的常规化应用成为共识, 但在实践中仍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困难。从行政上来看, 并不是所有的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都支持教师进行实践中探索, 缺乏教育行政的支持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中遇到的最大问题。从基础设施上来看, 目前很多学校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条件很差, 很难满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需要。教师缺乏必要的技能和意识来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很多教师不具备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或者没有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设计方法, 资源的匮乏也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的一个主要困难。
我国著名教育家吕型伟先生曾讲到:“我一直在思考, 到底什么叫创新?近年来改革与发展大潮中形式主义与浮躁的现象相当严重, 我称之为浮肿病和多动症, 口号不断翻新、模式层出不穷, 仔细去检查一下, 除了向你展现那一点形象工程之外, 大都是文字游戏, 其实一切照旧。我也曾说过, 这一场教学改革如果最终失败的话, 原因大概就出自上面讲的两种病。”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要避免出现吕型伟先生所说的这个局面。
16.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 篇十六
【关键词】信息技术 计算机辅助教学 课程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4-0173-02
在世界教育改革浪潮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经成为最重要的议题。我国高度重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在新课程中明确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内容。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提出后,各地区和学校都在积极地进行探索与实验。在实践探索过程中,理论与实践层面都出现了一些偏差和误区。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
目前国内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说法与定义很多。综观这些观点,我们发现主要是基于对课程概念的不同理解而产生的分歧。我们可以将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分为“大整合论”和“小整合论”。
大整合论主要是指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的整体中去,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程体系。黄甫全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通过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研制,创立信息化课程文化。它针对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存在的割裂和对立问题,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互动性双向整合,促进师生民主合作的课程与教学组织方式的实现和以人为本的新型课程与教学活动方式的发展,建构起整合型的信息化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从而对课程的各个层面和维度都产生变革作用,促进课程整体的变革。“大整合论”观点有助于从课程整体的角度去思考信息技术的地位和作用。
“小整合论”则将课程等同于教学。这种观点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同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信息技术主要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这种观点是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中的主流观点。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念的分化反映了人们看待信息技术作用的不同视角。在研究与实践中,持“大整合论”的人一般都是专家学者,而一线教师和教研人员则比较认可“小整合论”。笔者认为从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角度出发,“小整合论”是符合当前的发展趋势和实践要求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特别需要关注教学实践层面的问题。
二、计算机辅助教学与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
1.从计算机辅助教学到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基于实践的反思
我国计算机应用于教学是从计算机辅助教学开始发展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观念与实践对教学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推广中出现了一些偏差和问题,例如所谓的“课件”很多还没有改变教学的方式,还是以讲授型为主。演播式的多媒体CAI只是把不形象的形象化,让不生动的生动起来,只不过使教学过程更加具体化、细致化和人性化。这种方式并没有突破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式教学,所以只会成为传统教育的一种补充、完善和发展。国内研究人员对多年来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和教学软件开发与推广进行了反思和探讨,并且借鉴国外的相关研究成果,引入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
国内很多研究者都认识到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局限性,并且对计算机辅助教学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系做出自己的论述。例如何克抗指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等同于CAI(计算机辅助教学)”。他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实际上信息技术不再仅仅是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教育本质”。
2.计算机辅助教学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异同
台湾学者王全世和惟存教育实验室柳栋都曾经系统地将二者进行比较,本人在借鉴了上述的研究成果后,提出下面的具体分析(参照下表,略)。
(1)理 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强调的是整合和融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基于全局观和系统观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考虑的是整个课程的整体效果,而不是孤立的知识点。计算机辅助教学则强调的是辅助,它考虑的只是促进某个知识点的教与学。
(2)信息技术的作用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已经成为课程与教学中的一个因素,成为教师教、学生学以及环境构建的工具。计算机辅助教学则只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的媒体和工具。
(3)范 畴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所包含的范畴很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质上包含计算机辅助教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计算机辅助教学基础上发展起来,不但理念提升,而且范畴扩大。凡是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教学活动都可认为是属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学习工具、环境构建工具。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范畴则较小,主要是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也有较少的时候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来辅助学习。
(4)目 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最高的目标乃是有效地改善学习。在信息技术没有与课程整合之前,学生的学习仍然进行,并能够取得一定的学习效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计算机辅助教学则主要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结果是有限度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5)实 施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施需要将既有的课程与教材进行重新设计。教师需要转变教与学的观念,转变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受到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教师信息化技能和教学设计能力、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所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实施上难度较大。计算机辅助教学则一般只需要教师使用固有的软件进行演示,对教师的课程与教学设计的能力要求不高,所以计算机辅助教学实施的难度较小。
三、结束语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项庞大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另一方面,我们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一种固定的模式,而是一种观念。引用台湾学者徐新逸教授的一段话作为结束语:“信息科技可以是一个工具、一位助手,却不能取代教师的地位而成为教学的全部。只要教师能抓住课程内容的重点,以最适当最有效的方式传达出来,其实最简单常见的Word和Powerpoint,就可以做出很有效的教材,达到所需的学习效果。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同样的教材,不同背景和特质的教师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与互动,就可以赋予教学与学习不同的生命力,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这也是教育可称为一门创造性艺术的迷人之处。”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 黄甫全.试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2002
17.《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学习总结 篇十七
物理系XX班XX
你好:
我是一名普通的通用技术大学生,我的课题是研究中学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课程整合中存在的问题,现对中学的通用技术教学现状进行调查研究,请您抽出宝贵的时间认真回答问题,谢谢!
1、你所在学校的类型是()
A、省级示范中学B、市级示范中学C、普通中学
2、性别()
A、男B、女
3、你所在的年级()
A、高一B、高二C、高三
4、你喜欢通用技术这门课吗?()
A、喜欢B、不喜欢C、一般
5、你对现在的通用技术教学还满意吗?()
A、满意B、不满意C、一般
6、你认为教学中最难懂的是哪个部分?()
A、概念、定理B、课本中的抽象图形C、概念、原理的具体运用
7、你现在接受的通用技术教学形式为哪一种?()
A、传统的教师用黑板、粉笔讲授
B、借助于幻灯片、投影与传统黑板粉笔教学
C、借助于网络手段、投影与传统黑板、粉笔的教学
8、你主要通过什么途径接触到计算机和网络?()
A、家庭个人计算机B、学校机房C、网吧
9、如果课本中难理解的内容、不太明白的内容,你最希望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学习?()
A、教师利用黑板、粉笔讲解
B、教师利用计算机动态呈现
C、有机会自己动手,借助于计算机软件制作相关图形
10、如果在课外遇到教学难题,你会向谁请教?()
A、父母、同学B借助于电话、网络向教师求教C、课本
11、你觉得现在通用技术教学形式适合你吗?()
A、适合B、不适合C、一般
12、如果现在给你个通用技术问题(目前这个问题还没定论),可借助于教师、计算机和网络的帮助,让你自己探索,你愿意尝试吗?()
A、愿意B、不愿意C、一般
13、如果有一天,通用技术教师改变教学形式,既运用传统的黑板、粉笔教学,又用现代技术手段教学,你可以接受吗?()
A、可以B、不可以C、一般
14、请举出目前通用技术学习中你认为最难的具体部分(可多写几个)
15、你理想中通用技术教学是什么样子的?
中学信息技术通用技术整合调查问卷
你好:
我是一名普通的通用技术大学生,我的课题是研究中学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课程整合中存在的问题,现对中学的通用技术教学现状进行调查研究,请您抽出宝贵的时间认真回答问题,谢谢!
1、通用技术与信息技术整合是否必要?()
A、很有必要B、没有必要C、说不清
2、你理解的通用技术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内涵应该是?()
A、课件演示B、多媒体辅助教学C、网络教学D、说不清
3、你觉得通用技术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对于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实际效果是:()
A、很有效果B、有些效果C、没什么效果
4、你认为哪个学习理论最有力支撑通用技术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
A、认知主义B、行为主义C、建构主义D、说不清
5、你所在的学校有下面哪些供研究和教学的设施(可以多选)()
A、学生计算机教室B、多媒体网络教室
C、电子阅览室D、电子备课室
6、你的学校是否组织教师信息技术技能培训()
A、经常组织B、偶尔组织C、从未组织过
7、你上课使用信息技术的频率是?()
A、几乎每节课B、大部分课C、少部分课D、从未使用
8、借助于信息技术你在课堂上使用过以下哪种教学()
A、演示文本课件B、多媒体辅助教学
C、投影D、使用专题网站教学
9、你认为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的原因处于?()
A、领导要求B、教学实际需要C、十分感兴趣
10、你是否建立自己的教学网路平台?()
A、个人主页B、教育日志BlogC、教学论坛BBSD、没有
11、你从事过哪方面通用技术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研究?()
A、出过公开课B、有教研课题C、发表过论文D、以上都没有
12、信息技术应用于通用技术教学的最大益处是?()
A、课堂呈现多样化B、教学手段快捷方便C、丰富教学资源D、改进学习方式
13、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通用技术教学的益处?()
A、创设教学情境B、促进自主学习C、学生建构应用D、培养立体感
14、你认为影响通用技术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最主要因素是:()
A、教师观念落后B、信息素养欠缺C、课前准备耗时D、教学资源贫乏
15、你觉得通用技术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可能有的不良影响是()
A、造成唯技术论B、影响学生想象力C、影响考试成绩D、没有不良影响
18.信息技术与体育课程整合 篇十八
一、明白基本概念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概念及解释百家争鸣,本专题定位的是教学方法。即: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
作为教学方法,从现象使用实态看,可分为五个层次:
1、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
2、信息技术作为个别学习的辅助工具。
3、信息技术引入“任务驱动”。
4、信息技术作为在开放式课堂中,进行发现式学习的工具。
5、信息技术作为数字化学习的载体。
其中2、3、4用得较普遍,对于“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母教学法的框架内,大放异彩。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与教师在一定的资源情境下,根据教学目标,共同构建一个任务,然后紧紧围绕这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第5个层次大城市特别是建立了“教育云”体系的地方,用得较多。比如武汉市,作为全国教育云试点城市,专门建设了武汉市教育云体系,从硬件资源建设和软件资源建设全面规划,全面推进,目前数字化学习、数字化教学正在快速发展。
二、使用基本优势
用FLASI软件做动画,让学生看屏幕数几朵红花,再数几朵黄花,然后列式计算共有多少朵花……,很显然,这没有用到信息技术的优势,因为做几朵实物花更省事,学生看起来、数起来也更直观。我们在使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教学方法时,应该尽可能使用它的优势,并与其它资源配合使用,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信息技术在教学应用中的主要优势有:
(一)交互性优势。
(界面生动、吸引力强、即时受理、即时反馈。)(二)图文并茂、图影并茂、影画并茂优势。
(这是其它手段难以或不能做到的。)(三)多感官刺激优势。
有资料表明,人类记住信息的统计结果为:
1、自己阅读内容的:10%
2、自己听到内容的:20%
3、自己看到内容的:30%
4、自己视听结合获得内容的:65%
5、自己交流中说过内容的:70%
6、自己多感联动(经历情景)内容的:90%
这给我们什么启示?基于多媒体视听技术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教学方法,可以大大提高我们教学的效益,如果教育云体系完善,具备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条件,其效益更可观。
(四)“八化”优势。
即:化虚为实、化静为动、化小为大、化大为小、化快为慢、化慢为快、化毁为存、化险为夷。象人体结构、内脏器官、细胞、天体、分子、电子、原子;人体血液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等等,这些传统教学方法要花较多时间精力才能完成的教学内容,使用信息技术可以大幅度提高其教学效益。(五)“六超”优势。
即:超越地域、超越时空、超越成本、超越人障、超越物障、超越生命。不同地域的学生可以享受同一个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课堂上可以当场接通国内外的资源库、学生可随时随地进行“微学习”等等。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正在走向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甚至与人的生活深度融合。(六)更好更科学地实施因材施教。
“微课程支持下的微学习”、“丰富资源支持下的翻转课堂”等正在不断兴起,一般应用中,超文本支持下的网络多媒体计算机,可以成为:网络名师、数字教员、课件助教、邮箱伙伴、QQ同学。开放式、多元化的学习方式极大地满足了因材施教的需求,也倒逼着我们教师必须因材施教。
(七)构建开放式协作平台。
(八)提供学生创新活动的土壤。
(九)重复自如、缩放自如、切换自如、存取自如。
为提高效率创造了条件。三、掌握基本方法
掌握了一定的信息技术以及获得了技术能力的提升,为了什么?还是为了更好地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并逐步走向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技术只是载体,根本目的还是用整合的方法提高教学的效益。作为教学方法的使用,我们要:
(一)研究确定主题
1、分析教学重难点。
无论什么教法,教学重难点的突出和突破是最重要的主题,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方法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2、研究学科交叉点。
不是各学科所有的内容都要“信息技术化”,要最大限度地提高信息技术使用效益,提高整合效益,就要分析学科交叉点,语文与信息技术、数学与信息技术、其它各门学科与信息技术都有个“交叉点”研究的问题。
3、选好教学突破点。
象解析几何、函数、根式方程等,这些内容理性成份很重,学生学起来,老师教起来都很费力,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使之形象化、生动化,从而突破教与学的障碍。
(二)认真做好设计
做好教学系统设计,是所有教学方法发挥作用的前提,这里省去其理论阐释,着重强调:
1、脚本设计
(1)知识点、技能点
(2)画帧载体
(3)界面设计
(4)互动设计
2、技术设计(基于某一工具)
(1)顺序结构段落设计
(2)随机可控结构段落设计
(3)全程任意返回段落设计
(4)动、静、图、文、影、声技术设计
(5)容错、防爆技术设计
(6)打包、防盗技术设计
(三)精心开展制作
选好自己最拿手的一个工具,PPT、FLASH、专题网站、云网页等都行,只要能实现设计目标。但无论哪个,都要体现“精心制作”,也就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最大限度、最精细、最高水平发挥地制作课件。
(四)反复进行调试(目标达成度;技术合理度)
(五)择时安排使用
选择最佳时机使用课件是整合式方法发挥最大效益的保障。具体操作各种各样,不可能一个模式,但基本原则是:利用信息技术改变学教方式,提高学教效益。所以建议从学与教的十一个环节入手。即:目标设计、重点难点的考量与操弄、过程设计与运作、引入新课、新课教学、巩固、课堂练习、课堂小结、作业、课外延伸、课后反思。
19.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篇十九
例如:在数学中, 算法通常是指按照一定的规则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明确和有限的步骤, 而在计算机中, 算法通常可以编成计算机程序, 让计算机执行并解决问题。由此可见, 算法在计算机科学和数学领域中都占据重要地位, 算法也是将数学应用到计算机中的最重要的步骤。
为了让学生更快、更透彻的掌握数学课本中的“信息技术”知识, 把数学与计算机知识紧密联系起来, 我们应当让学生积极参与实践, 敢于探索创新, 如:在学习算法与程序一章内容时, 通过亲自编写、运行、完善程序来解决数学问题, 让学生养成编写程序的良好习惯, 能够将自己所学和所想用计算机语言表达出来;而在学习函数图像和立体几何、平面几何、三角函数等时也可以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课中学习到的几何画板更清晰、更直观、更深入的认识知识内容, 这样不仅加强了知识的理解, 还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来具体实施, 将信息技术与数学学习紧密联系起来呢?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和认识:
一、注重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
这里的结合主要是指应当重视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数学课堂上, 学生认识了算法、知道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此时, 我们应当在学生对算法尚存探究的同时, 让学生不断的编写程序、实践运行、完善算法, 用各种方法、各种思路来解决问题, 信息技术教师则在学生编写程序的过程中加以指导, 让学生养成有计划、有步骤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方法和技巧上有更大的创新探索, 从而为学生成为编写精炼完善的程序人才打下基础。如:在高中数学必修课本 (3) 中有一个给数据排序的题目, 书中讲了用冒泡法排序, 但在实际编程当中除冒泡法外还有数据交换法、选择排序、插入排序等等很多方法。我们不能让学生只拘泥于课本方法, 更重要的是自主探索、自主发现、创新方法, 给学生一些实践和思维的创新探索, 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方法自己来总结编写程序过程中的宝贵经验, 真正把抽象的数学思维方法转化到计算机实践应用中来。
而在学习函数图像、立体几何、平面几何、三角函数等这些章节时, 虽然数学课堂上已经讲了, 但如果能够让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中用几何画板把对应的图像等再通过旋转、伸缩、变形等操作, 在不同的角度立体认识一下, 相信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认识会更加深刻。几何画板是探索几何学奥秘的强有力的工具, 学习容易, 操作简单。数学家华罗庚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觉, 形少数时难入微, 数形结合百般好, 隔离分家万事非。”信息技术辅助数学教学有助于数学知识的内化和深化, 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高。如:在讲数学必修 (2) 中“空间几何体”一章时, 学生很难理解空间体的结构和形状, 我们可以让学生先自己制作简单的3D立体图, 然后通过旋转来观察空间体的构成;又如在讲“直线、圆的位置关系”一章时, 我们可以先让学生在电脑上绘制圆, 然后移动直线观察出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有哪几种。这样, 学生通过观察实践, 不仅掌握了所学知识, 而且能真正体会到数学运动变化的教学, 体会到图形之间运动变化的美, 通过计算机充分展现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发展的过程, 使学习内容变得生动有趣,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二、积极组织和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竞赛活动
每年全国、省、市或者学校都会举行信息技术知识奥赛、电脑制作等竞赛活动, 在这些活动中, 程序算法编写、平面设计、机器人设计等都与数学知识紧密联系, 而且占到很大比例,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这些活动, 这不仅是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 更能够锻炼学生将严谨的数学思维和创新设计能力应用到实际当中。只有让学生经常编写算法程序、创新设计新方法, 老师重视培养和引导学生, 学校关注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紧密联系, 才能够把信息技术真正深入到数学学习当中。
三、大胆创新、不断探索、总结经验
目前高中数学课本中的程序算法是近几年才加入的, 而且只涉及了计算机程序算法的入门知识, 但是翻开每年的教材进行对比, 我们就会发现数学课本中的“信息技术”知识越来越多。这首先向我们教师指明了教学的方向和重点:数学与计算机应用的密切关系将是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 计算机基础知识中算法与程序编写、平面设计和创新设计能力将成为高中学生必修课程, 这对我们的教学工作更是一个挑战, 我们应当大胆创新、不断探索、总结和积累教学中的宝贵经验和技巧。
当然, 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肯定会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首先,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 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挑战, 教师不仅要掌握好本专业知识, 还要对其他学科的知识也有所涉及;其次, 既然要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密切联系, 信息技术的课程量也就有所提高, 相应的教学资源就要有更多的准备;再次, 数学应用于计算机已经是发展的趋势, 但是在很多学校, 信息技术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总之, 信息技术教育是一个新起的领域, 是一个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发现的过程, 我们应当积极面对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总括以上来说, 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 高中信息技术与数学在教学过程中肯定会有越来越密切的联系, 培养学生将数学应用到计算机中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作为教师, 我们应当积极准备挑战新难点、主动探索教学方法、积累宝贵的教学经验。在这个过程中, 困难与挑战肯定是有的, 但我们的目的是力求将所有能够利用的条件都发挥到极点, 充分来提高青少年学生的综合素质, 数学与计算机应用将是教育技术的一个重点内容, 我们应当做好准备, 不断学习、探索、发现新方法, 总结可鉴经验。
摘要:目前, 高中数学课本中有很多知识与信息技术教学密不可分, 而且有些章节已经渗入一些计算机基础知识中常用到的算法和程序设计, 显然, 培养学生将数学思维方法应用到信息技术中, 通过算法和程序来实现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把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紧密结合, 才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的各种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综合素质才能够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学,联系
参考文献
[1]邓先春.高中数学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认识[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 (3) .
[2]吴志强.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模式研究的现状与对策[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6, (6) .
[3]忻重义, 万福永.几何画板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刘绍学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5]徐福荫, 李文郁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M].广东教育出版社.
[6]解月光, 董玉琦.信息技术整合于学科教学应用的理论与实践[J].中小学电教.200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学习总结】推荐阅读: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06-12
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整合的实践与体会论文06-23
中学体育与现代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实验研究10-26
提高认识,高度重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应用07-08
例谈信息技术与小学低年级语文课程的整合09-25
基于教育生态学的农村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提升策略研究09-18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探索07-14
《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理论与实践09-09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尝试07-06
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