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河流域近期综合治理治理规划

2024-07-27

塔里木河流域近期综合治理治理规划(精选16篇)

1.塔里木河流域近期综合治理治理规划 篇一

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指导意见

(征求意见稿)

一、总则

(一)编写依据与目的

根据水利部、财政部“关于印发《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建设规划》的通知”(水规计[2009]497号)和水利部印发的《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管理暂行办法》,为指导全国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初步设计工作,科学规划工程布局,合理确定治理方案,规范主要设计内容,提高设计工作质量,提出本指导意见。

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初步设计应参照现行有关规范及《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程》规定的内容和深度要求,结合本指导意见,进行初步设计报告的编制工作。

(二)治理范围

初步设计原则上应按照《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建设规划》、《全国中小河流治理实施方案》及后续规划(以下简称《中小河流规划》)确定的治理范围和规模开展项目设计工作,确需调整的应说明调整的缘由,根据治理河流实际情况,结合治理方案论证,对工程治理范围和建设规模进行适当调整。

(三)治理标准

中小河流治理要符合流域、区域防洪规划,其防洪标准一般为10年~20年一遇。设计中应根据国标《防洪标准》(GB50201-94),结合中小河流防洪保护区现状及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统筹考虑中小河流治理对大江大河的防洪影响,对具体河段的治理标准进行分析论证后合理选用。排涝标准一般为5~10年一遇。

(四)治理原则

1、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的原则。设计要在河流整体治理规划和相关规划指导下,处理好干支流、上下游、左右岸的关系,处理好与水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注意与除涝、山洪和地质灾害防治等相衔接。

2、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原则。以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作为中小河流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留足洪水出路,严禁缩窄河道,合理确定治导线和堤距。

3、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的原则。根据河流特点和防洪保护需要,通过方案比选合理确定治理方案和措施,注重治理效果,处理好工程安全性与经济性的关系。

4、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原则。要结合当地条件,优化设计方案,充分利用当地材料,合理规划料场,尽量少占耕地,从严控制管理用地;设计方案要尽可能减少对河流生态及当地环境的影响,护坡、护岸尽量采用植物措施和天然材料、生态复合材料,注意与城市景观、生态环境的协调。

(五)设计总体要求

1、工程建设内容要避免与市政园林建设相混淆,生态措施只能放在护岸、护坡、堤防等河道治理工程上,不能用于绿化、靓化等市政园林工程。河道治理工程与市政、园林工程结合实施的项目,应分别列出其工程量和投资。中小河流治理中涉及到的占地和移民安置、交通桥梁、环境影响等问题,应按照相关规定并结合各省(区、市)具体情况,做好相应的衔接工作。

2、设计中应加强基础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认真开展必要的现场调查和勘测等工作;重视水文分析、河流冲淤演变及河势变化分析,加强整治河宽和堤距的分析论证;优化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做 2 好土方挖填平衡,减少弃渣占地,根据加快中小河流治理的原则择优确定施工工期。

3、要按照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认真做好各设计环节质量控制,确保设计成果质量。

二、水文

(一)说明工程所在流域自然地理概况、河道特征和洪水特性;收集和整理本流域和相邻流域的水文站、雨量站的实测系列资料,收集省区的暴雨查算手册或水文图集。

(二)收集以往河道治理规划设计中设计洪水的计算方法和成果。

(三)参照《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洪水计算规范》(SL44-2006),结合具体资料情况,选择合适的设计洪水计算方法。当工程地址及上、下游附近有较长实测洪水流量资料时,可优先采用频率分析计算方法,直接推求设计洪水;当工程地址及上、下游实测洪水资料短缺时,可根据经审批的省区的暴雨洪水计算方法,由设计暴雨推求设计洪水。

(四)应对采用的设计洪水成果进行合理性分析。

(五)初步设计应附流域水系图(标明水文站、雨量站,以及已建、在建和规划的水利水电工程位置)。

(六)涉及排涝工程的,应根据相关规划和涝区自然地理条件、经济社会情况合理确定排涝原则和标准,划分排涝分区,进行排涝水文计算。

(七)对部分多泥沙中小河流,应进行泥沙分析计算,分析河床淤积演变情况。

三、工程地质

(一)工程地质勘察的适用规范

中小型河流治理工程基本上属于“线性”工程,原则上可以参照《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SL 188-2005)和《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SL 55-2005)中的相关条款,其勘察精度和深度可根据具体工程实际略低于以上规程规范的要求。

工程区地震动参数及相应的地震基本烈度应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查图获取。受“5.12”汶川地震影响区应根据GB18306—2001《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国家标准第1号修改单《四川、甘肃、陕西部分地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确认地震动参数和相应的地震基本烈度。

鉴于全国中小河流分布地域广泛,南北东西、平原、山区、丘陵等不同区域的河流其工程地质条件相差较大,河流治理工程的侧重点亦有所不同,工程地质勘察需要结合工程实际区别对待。

(二)工程地质勘察的总体要求

1、区域地质环境

区域地质环境可以参照区域地质志和区域地质图作出简略概述。对于山区中小河流治理工程,还应通过现场调查,简述工程区内以及与之相关范围内的地质灾害的类型和发育程度,评价地质灾害与河道治理工程的关系。

2、堤防工程

拟治理的中小河流堤防工程应按已建堤防工程和新建堤防工程分别进行工程地质评价,明确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提出处理措施的建议。新建堤防工程还可能存在线路比选问题,需对比较线路作出相应的工程地质评价。

堤基工程地质条件一般说来较为简单,但工程线路较长,所遇地 4 质条件可能变化较大,因此较为强调按“线性”工程进行分段分类评价;岩相变化大地质条件复杂区段应加密勘探,以达到有效控制的要求。岩土体物理力学地质建议参数可结合本工程区的地质特点、代表性试验和已建工程经验,采用工程类比法分段提出。

关于堤基渗漏问题的地质评价,应通过工程地质勘察(已建堤防工程的勘察重点在险工险段区),明确堤基渗漏的性质,分析研究正常运行工况下堤基是否产生渗透破坏,工程措施的建议宜按“允许渗漏但不允许渗透破坏”的原则提出。堤基垂直防渗会带来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特别是山区河流的堤防工程,洪水过程较短,堤基垂直防渗措施应谨慎采用。

3、护岸工程

护岸工程应根据工程型式实施工程地质勘察和评价。重力式护岸工程的重点在地基稳定,斜坡式护岸工程的重点在岸坡地质结构的稳定性评价;两类护岸工程均应根据河势水流条件考虑冲刷深度。

对地震动参数大于等于0.10g且存在可液化土层的工程地基,应根据实际地质条件评价地震液化的可能性并提出处理措施的建议。

对城市区的兼有防洪工程以及城市景观(滨江路、江边公园等)的防洪堤(墙)工程,其工程地质勘察可按护岸工程考虑。

存在迎流顶冲导致崩岸类型岸坡稳定问题的护岸工程,其工程地质评价与以上一般性护岸工程建筑物应有所区别。

4、河道疏浚工程

河道疏浚工程地质评价的重点是河道挖深或拓宽后改变了原始河流岸坡稳定条件,在水流冲刷浪蚀作用下可能存在岸坡稳定和岸坡再造问题,应根据岸坡岩土体性质来考虑,地质建议的岸坡坡度应是地质结构上的稳定岸坡坡度,当不能保证稳定岸坡成型时宜适当考虑 5 相应的工程措施。某些河道疏浚工程必要时应分析河道淤积物质来源,并提出河道清淤土层的开挖类别。

5、穿堤建筑物

规模较小的穿堤建筑物可结合堤防工程一并勘察,规模较大的桥涵闸工程应按单项工程实施工程地质勘察。

6、排涝(水)工程

排涝(水)工程较为简单,可参照挖方渠道工程类型进行工程地质勘察和评价。

7、天然建筑材料

堤防工程填筑料一般按就地取材的原则考虑,勘察评价料源的质量和储量。混凝土骨料可根据当地条件自选料场开采或者采购、外运,地质上均应明确料源的质量和储量评价。

四、治理方案与规模

(一)收集本工程防护区的自然和社会经济现状及发展规划,简述洪涝灾害情况及其成因,说明本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二)简述河道及堤防工程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河道现状安全泄量及其标准。

(三)概述工程所在流域或区域防洪规划编制和审批情况,防洪规划的主要内容和成果以及规划实施情况。其中,应重点说明防洪规划确定的河道治理标准、工程方案布局和堤距控制要求,河道设计防洪除涝水位推算方法、主要参数及采用成果。

(四)应明确本项目的建设任务、治理原则和治理范围。初步设计应附本工程位置图和工程总体布置图。

(五)根据国标《防洪标准》,考虑河道洪涝灾害特点和防护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统筹考虑本河流治理对大江大河的防洪影响,与 6 流域区域防洪标准相协调,复核确定本次防洪、除涝的治理标准。对于以保护县城和乡镇为主的防洪工程,防洪标准一般为20年一遇;对于以保护乡村农田为主的防护工程,防洪标准一般为10~20年一遇。

(六)应以不侵占河道行洪通道为原则,合理确定治理河段的治导线(河岸线、防洪堤线等)。

(七)应说明河道设计水面线推算的方法、采用参数和主要成果。对干支流洪水、河湖洪水相互顶托的河段,应分析洪水组合和遭遇情况,进行不同遭遇组合的水面线推算,以外包线作为设计的依据。

(八)经复核河道断面不能满足行洪能力要求时,应综合考虑流域特点、地形地质条件、施工条件、环境影响、工程占地、工程量及投资等因素,兼顾水资源利用、水生态与环境治理,对新建(改建)堤防、现有堤防加固扩建、河道清淤疏浚、堤防与疏浚工程结合等河道整治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选,提出经济合理的河道整治方案。

平原丘陵地区原则上以堤防工程为主,结合护坡、护岸;山区河流原则上以护岸工程为主,结合堤防;对部分淤积严重或卡口河段,可采取清淤疏浚、清障或局部切滩拓浚措施。

(九)在河道断面满足行洪能力要求的情况下,堤防工程原则上以原有堤防除险加固为主,尽量维持原堤线及堤距。原堤距不满足河道行洪要求的,经分析论证后堤防可适当退建;现有堤防原则上不得向河滩地进建,不得缩窄河道行洪断面。

确需新建(改建)堤防的,堤线选择应按照治导线要求,综合考虑堤线顺直、与上下游协调、与原有堤防平顺衔接等因素,尽量兼顾两岸城乡规划、生产布局和群众利益,经技术经济比选确定。不得将近岸河滩地和低洼地纳入堤防保护范围,维护好现有行洪通道和洪水 7 滞蓄场所。

(十)对迎流顶冲可能发生冲刷破坏的堤岸,可采取护坡护岸措施。护岸工程原则上应采取平顺护岸形式,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安全实用,便于维护,生态亲水,应避免对河道自然面貌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十一)淤积严重或泄流能力不满足规划要求的河道,经比选后采取河道清淤疏浚、卡口河段拓宽切滩等措施,以恢复或提高河道行洪、排水能力;对多沙河道应分析疏浚回淤的可能性,预测、评价疏浚工程效果。

(十二)在治理方案分析论证的基础上,复核确定本项目工程建设内容和规模。

五、工程布置及建筑物

(一)建筑物级别

1、堤防工程级别划分应按《防洪标准》(GB50201-94)和《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8)规定执行,一般根据当地防洪标准为4级或5级堤防。经论证需提高或降低堤防工程级别时,应报流域机构或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2、穿堤建筑物(涵管、涵闸、泵站等)的建筑物级别不应低于所在堤防工程级别。

3、防洪墙的建筑物级别应与相应堤防级别相同。

4、具有通航、交通等功能的建筑物,应同时满足相关行业标准。

5、堤防工程一般可不进行抗震设计;对工程场地地震基本烈度为7度及以上的重要防洪墙及穿堤建筑物应按照《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SL203-97)的规定进行抗震设计。

(二)堤防工程

1、一般原则

(1)堤防工程设计应遵照《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8)规定执行。

(2)堤防工程的堤顶超高值不宜大于1.0m。

(3)堤顶道路宽度宜采用2~4m,堤顶道路路面结构宜采用泥结碎石型式。

2、新建堤防

(1)对新建堤防,应根据河道整治和防洪要求,经过比选,合理选定堤线和堤距布置。

(2)根据河道行洪断面、地形地质条件、当地材料以及占地情况,合理确定堤防结构型式。河道两岸地形有条件时,优先采用土堤型式;对人口密集区或占地较多、取土困难地区应对土堤、防洪墙及两者结合等堤防结构型式进行比选,选定经济合理的堤防型式;受地形条件或已建建筑物限制的河段,可采用防洪墙等型式。

(3)土堤设计应根据筑堤材料物理力学特性,经抗滑及渗透稳定分析后,合理确定断面结构型式,并提出填筑材料质量要求及填筑标准要求。

(4)防洪墙设计应对重力式、衡重式、悬臂式等结构型式进行技术经济综合比选;应计算防洪墙稳定、地基应力及结构应力。

3、堤防加固

(1)对未达标的堤防,应根据现行规范要求复核堤顶高程、堤身和堤基的抗滑及渗透稳定性。

(2)现状堤坡稳定性不满足要求时,可根据建材、占地、交通和地形条件等因素,综合分析放缓边坡、加高培厚等方案,合理确定堤防边坡加固型式。

9(3)堤防加高培厚宜优先采用土堤型式。根据具体情况,可采用堤防临水侧或背水侧加培方式。靠近城镇、工矿区或取土占地受限制的堤段,经综合比较选择加高防洪墙、增设防浪墙或结合路面加高方式。

(4)堤身、堤基隐患处理,应在综合分析堤身填筑质量、堤基地层结构、历史险情等资料的基础上,经综合比选后,选择合理的除险加固措施。

(5)对堤身填筑质量差、散浸、渗漏等堤身隐患,应综合比较堤身灌浆、土工膜、搅拌桩、冲抓套井粘土回填以及加设下游反滤排水等方案,选定经济合理的处理措施。

(6)对堤基渗透破坏情况,可根据地层结构、险情情况,结合必要的渗透稳定分析,可采用堤后盖重结合排水或垂直截渗型式。对堤防背水侧坑塘,结合堤基渗透稳定分析,可采取填塘固基措施。

(三)护坡和护岸工程

1、中小河流堤防护坡型式宜与自然和谐,除必须采用硬护坡的堤段外,可采用水泥土、草皮护坡型式。背水侧可采用草皮护坡。

2、对崩岸、塌岸、迎流顶冲、淘刷严重堤段,应采取必要的护岸措施。

(1)护岸型式宜优先选用坡式护岸。受地形条件或两岸建筑物限制时可采用墙式护岸。

(2)护岸工程上部护坡措施应进行综合比选后确定。有生态、环境要求的城镇段堤防,经论证后常水位以上可采用生态型硬护坡或框格草皮护坡。上部护坡顶部高程应超过设计洪水位0.5m。

(3)护岸工程下部护脚措施可根据水流条件、河势条件、材料来源等,选用抛投体、沉枕或沉排等方式。护脚顶部可设置枯水平台,10 枯水平台顶部高程高于设计枯水位0.5~1.0m,滩岸护坡顶部高程宜与滩面相平或稍高于滩面高程。

(四)清淤疏浚与清障工程

1、应根据河道整治工程总体布局,结合河道治导线确定疏挖范围。疏挖后应使河槽与河岸保持稳定,满足边坡稳定的要求。

2、河道需扩挖时,应沿滩地较宽的一侧或沿凸岸扩挖,并尽可能使河线顺直。

3、疏挖段的进、出口处应与原河道渐变连接。未经充分论证,不宜改变整治河段的河道比降。

4、应根据当地地形地质条件、环境条件等合理选择排泥场地,并尽量采用环保型清淤疏浚方式。

5、应对河道内垃圾及支堤(交通堤)等碍洪构筑物进行清除。

(五)穿堤、跨河建筑物

1、应根据堤防现状、险情情况和质量检测成果分析,对穿堤建筑物进行加固、改造或拆除重建。必要时,可对现有穿堤建筑物进行封堵、合并。根据防洪排涝需要,经论证,可配套新建部分穿堤建筑物。

2、新建穿堤建筑物选址及施工方法等需结合排涝要求、河道整治情况及堤防现状,经综合比选确定。

3、现状穿堤建筑物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加固方式:经充分论证确定已基本失去排灌功能的涵闸可拆除或封堵,封堵方案必须安全可靠;建造时间长,结构强度不足,存在严重防洪隐患难以加固的涵闸拆除重建;对主体结构基本稳定、部分老化失修、损坏的建筑物可采取适当的加固处理措施;对洞身强度基本满足,长度不够的可采取接长措施等。

4、新建穿堤涵管、涵闸基础承载力不满足要求时,应对夯实、换填、人工复合堤基等加固措施进行技术经济比选,采用桩基时应进行充分论证。

5、建筑物基础不满足渗透稳定要求时,可调整基础结构或采取水平或垂直防渗透破坏措施。

6、跨河闸、坝等跨河建筑物,对影响堤防安全和对河道过流能力有较大影响的可结合河道治理方案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

六、工程运行管理

(一)治理河道已有管理机构的,工程建成后原则上应由原河道管理机构管理,不再设置新的管理机构。

(二)确需新设管理机构的,应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落实人员编制,明确管理范围、任务和职责,落实管理运行费用来源。

(三)对堤防加固工程、护岸工程和河道疏浚工程原则上不新征管理用地,对新建堤防根据堤防级别和相关规范设置护堤地。

(四)应从严控制管理设施、设备配置标准和规模。

七、设计概算

(一)中小河流治理工程设计概算的编制一般采用地方标准,无地方标准的,可参照《水利工程设计概(估)算编制规定》(水总[2002]116号)中的河道工程标准编制。

(二)以编制年作为编制设计概算的价格水平年。

(三)基础单价的编制应满足编制规定、工程设计的要求。在满足质量、供应能力的前提下,就近选取主要材料的供应地。按照工程设计确定的供应方式,合理计算砂石料价格。

(四)为合理编制工程投资,主要材料钢筋、水泥、油料应限价进入工程单价,预算价与限价的差额计取税金后列入独立费用,并单 12 独出项。地方有限价标准的,执行地方标准;地方无限价标准的,参照以下限价标准执行:钢筋3000元/吨,水泥300元/吨,汽油3600元/吨,柴油3500元/吨。

(五)工程单价应结合中小河流治理的特点,按照合理、经济的方法编制。

(六)按照工程设计合理确定工程项目,严格控制管理房屋、通信、监视、监控、交通设备等工程项目及投资。

(七)独立费用中不再计列生产准备费、定额编制管理费、工程质量监督费等项独立费用。按照国家现行有关规定计算工程建设监理费、勘察设计费。

2.塔里木河流域近期综合治理治理规划 篇二

1城市中小河流治理规划存在的问题

随着工业快速发展, 城市环境和河流水资源污染严重, 阻碍了城市进一步发展, 甚至对城市居民的生产形成了威胁。这使得全世界都开始重视城市河流治理工作, 并明确了建设生态河堤是现代城市河流治理的发展趋势、现代防洪规划新理念为还河流以空间、减轻河流污染的根本措施为控制污水直接排放入河以及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内容为城市水滨景观建设的观念。虽然, 近年来我国大部分城市都开始意识到城市规划建设中河流治理规划的重要性, 并建立了新的防洪标准, 有效改善了河流两岸的交通、绿化环境, 使得城市水环境取得了明显的改善。但是, 就整体城市中小河流合理情况可以看出, 我国城市中小河流治理规划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对我国城市中小河流治理规划形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作用。

1. 1扩大城市用地面积, 盲目侵占河流

随着城市化发展步伐不断加快, 城市发展面临日益紧张的用地问题, 为了扩大城市面积, 进一步促进城市发展, 出现了很多河流水面人为侵占或缩窄的现象, 城市规划建设中盲目的填河, 将河道排水改为管道排水, 排水系统不协调, 导致城市中小河流的天然调蓄功能遭到破坏, 在暴雨季节更加容易引起洪涝等灾害, 对城市居民生命安全形成了威胁。除此之外, 工业污水对城市中小河流形成污染, 使得河流散发出异味, 对人们的生活质量形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作用, 人们在治理城市环境的时候错误的认为将河道填埋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盲目的填埋河道, 对城市生存产生了严重的威胁。

1. 2城市中小河流遭到严重的污染

目前, 影响城市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的另一个问题为河流遭到严重的污染, 使得河流生态功能遭到破坏。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为城市经济发展速度快, 带动了工业的发展, 再加上河流两岸土地的开发利用, 使得城市河流功能受到了非常严重的损害, 工业生产中的污水、废水未达到排放标准直接排放到河流中, 造成严重的河流污染, 也破坏了城市河流生态功能。城市中小河流中生物面临濒临的问题, 河流也难以实现天然调蓄的功能, 对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作用。

1. 3河流治理工程不合理

虽然许多城市已经意识到城市河流治理的重要性, 并积极投身到城市中小河流治理规划工作中, 但河流治理工程集中于增加河流两岸绿化覆盖面积, 增强河流的防洪功能水平, 但是, 忽视了河流良好的资源功能和生态功能, 没有及时采取措施对城市河流的资源功能和生态功能进行保护, 导致城市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对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和保障城市居民说生命安全形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作用。

2城市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的有效措施

2. 1突出建设生态河堤的重要性

生态河堤是国外城市河流治理中提出的观念, 并将这一观点作为城市河流治理的必然趋势。现阶段我国城市中小河流治理中也可以吸取国外城市河流治理的优秀经验, 将建设生态河堤这一观念纳入到我国城市河流治理规划中, 重点突出“以人为本”的重要性, 从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出发, 在城市中小河流治理规划方面, 对于建设生态河堤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这主要是因为与人工混凝土河堤相比, 生态河堤具有更明显的优势, 它可以为生物的生存和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促使土堤和河堤可以进行充分的交换和循环, 增强河流的生态功能, 促使河流可以充分展现调蓄功能, 为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提高和保障居民生命安全提供充分的保障。

2. 2保护水面, 为河流提供足够的空间

城市建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就必须将生态建设与城市发展结合起来, 在城市中小河流治理规划中, 保护水面, 不以城市发展为目的蓄意侵占河流水面, 不以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盲目填充河道, 尽量保留城市原有的河流、湖泊以及排水通路, 必要时还需要建造人工湖, 进一步拓展河流面积和排水通道, 提高河流河道的泄洪功能, 保证暴雨季节大量的雨水可以排走, 进而为城市居民生命安全提供充分的保障。

2. 3控制河流污染

城市河流污染会直接影响城市居民生活饮用水质量, 对居民身体健康形成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 城市中小河流治理规划中, 应该加强控制河流污染, 制定科学的工业生产污水、废水排放标准, 保证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水不会对河流水质形成不利影响。另一方面, 为了增强城市河流的生态功能和资源功能, 应该营造水景, 建立滨水环境, 充分满足人们对自然的追求, 结合城市景观规划, 将水作为景观融入到城市景观构建中, 营造出一个更加生态盎然的水边环境, 从而充分实现城市河流的重要作用。

3结束语

综上所述, 城市中小河流治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主要是因为城市河流直接关系着城市的生存与发展, 只有做好城市河流治理工作, 才能为城市发展提供充分的保障。因此, 现阶段城市发展中, 必须注重河流治理工作。

参考文献

[1]刘联兵, 汪鹏.长江流域片中小河流近期治理规划工作概述[J].人民长江, 2012, 43 (18) :4-7.

[2]翁振富, 徐文.梅州市中小河流治理规划及措施分析[J].黑龙江水利科技, 2013, 41 (6) :122-124.

[3]张黎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小河流洪水灾害成因及治理规划分区探讨[J].水利规划与设计, 2010, (5) :5-7, 46.

[4]宁环军, 周华彬, 刘毅等.重庆市彭水县中小河流治理规划设计与建设管理[J].人民长江, 2012, 43 (18) :24-27.

3.小流域综合治理方法 篇三

关键词:水土流失;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

中图分类号: TV85;S157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23.055

1我国水土流失现状

水土流失面积大且范围广。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7.1%。侵蚀类型多样,土壤侵蚀类型主要有水力侵蚀、风蚀、风蚀水蚀共同作用以及冻融侵蚀;时空分布不均。夏季多水力侵蚀,冬季多风力侵蚀;土壤流失严重。

2工程项目总体建设任务

一是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重点,以改善农村水土流失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为着力点,做到水土流失治理与水源和水环境保护、人居环境改善相结合,建立综合防治和立体开发体系,促进项目区生态环境向良性循环转化,使小流域达到景观优美、自然和谐、卫生清洁、人居舒适;二是治理水土流失,减少泥沙入河;三是保护耕地面积,促进粮食增产;四是涵养水源,控制面源污染;五是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3治理措施

3.1工程方面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是综合治理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通过改变一定范围内小地形,拦蓄地表径流,增加雨水入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建立良好生态环境,减少或防止土壤侵蚀,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而采取的措施。

以近期所做的某地区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为例,项目新建两座挡水堰,铺设坡改平生态护坡砌块护砌两侧河岸。挡水堰采用C25埋石混凝土重力宽顶堰型式,上下游设置连接段,尾部设置齿槽。边坡采用坡改平生态护坡砌块护砌,规格为正六边形,上表面为平面,下表面适应边坡,砌块空心内回填种植土。

3.2林草方面

设计原则应结合当地特色产业,本着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本地自然资源优势,遵循合理布局、适地适树、兼顾周围、相对集中、方便管理的原则。

3.2.1水保林及疏林补植 首先要准确选择树种,在坡度较陡,土层较为贫瘠的荒地营造水保林。以近期所做的某地区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为例,根据“适地适树”的原则,结合小流域植被现状、群众的意愿和种植管理技术水平,项目区水土保持林与疏林补植树种选择侧柏;其次是合理的营林措施,三月底进行造林,起苗时带宿土,栽后浇水压实,严格掌握“三埋两踩一提”的技术要点,定期进行松土、除草、修枝及抚育更新等,及时进行病虫害防治。

3.2.2经济林 小流域经济林建设既是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也是发展小流域经济、促使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手段。经济林建设,应选择流域内坡度相对较缓、距居民点较近、水源方便的坡耕地。以近期所做的某地区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为例,结合项目区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选择了被当地农民较为接受的树种——核桃,配置方式为纯林。

3.3封育治理方面

在适宜的水土资源和光热资源的疏幼林地,通过封育治理并辅以管护措施来恢复林草植被,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大面积水土流失的初步治理和生态恢复。主要措施包括:划定需要封禁的区域,设置封育标志,防止人畜进入。由相关部门建立封禁制度,禁止在封禁区内进行任何生产性活动。地方上成立护林小组,定期检查树木生长恢复情况;有关部门及时查处违规活动,防止林区遭到破坏。

4工程管理

4.1组织管理机构

为实施好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由当地街道办事处成立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领导小组,由街道办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确定专人办公,具体负责项目规划设计、资金管理、技术指导、质量检查、工程验收和监测评价等事宜,以确保工程的顺利实施。

4.2组织管理措施

4.2.1严格落实建设项目“四制”管理,加强质量监督 严格建设管理程序,落实项目法人制、工程招投标制、监理制、合同制。

4.2.2项目公示 项目实施前,对项目的项目法人、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责任人、建设地点、任务工期、市补助资金、地方配套资金等以公示牌形式进行公示。工程施工自验后,需根据验收结果,将完成的各项措施的工程数量、市补助资金和地方的配套资金使用情况、工程管护单位(人)等主要内容以公示牌形式进行公示。

4.2.3项目财务管理 按照水土保持项目建设有关资金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对该工程实行“专户、专账、专款、专人、专用”的五专管理。严格各项财务纪律,保证工程资金安全。

4.3技术保障措施

为做好技术保障工作,从前期工作开始,项目法人就需成立技术培训部门,培训对象为农民技术员以及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农村中青年人员,采用室内教学和野外实践相结合、集中教学与分散教学相结合、定点培训与巡回教学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培训内容主要围绕水土流失治理与工程管理、果树管理、效益监测、新技术推广应用等。为提高小流域治理水平和管护能力,计划派出部分技术人员外出学习外地小流域治理先进经验,引进先进流域治理技术。

4.4工程运行管理

项目由产权单位负责工程日常管理和养护。

4.近期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自查报告 篇四

根据《XX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督查工作的通知》要求,我市高度重视,立即行动,迅速对各项工作开展情况对照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依法治理,提升环境质量

(一)深化“五乱”治理。

“五乱”治理是环境治理工作中的“顽疾”,在xx工作中,我市继续强化“五乱”治理,把治理工作常态化,市委、市政府领导多次召集相关职能部门,召开专题会议,解决主城区停车位不够,车辆乱停乱、建筑工地乱象、市容市貌较差等问题。对此,我市成立联合执法组,加大整治力度,清理和规范流动商贩及越门占道经营、规范骑门摊5400起;拆除、清理违章设置的户外广告18处,规范店招店牌27个,清除“牛皮癣”0.5万张;清理机动车、非机动车违章停放1436辆,现场处罚人力三轮车乱停乱放380余辆,“五乱”治理成效明显。

(二)狠抓综合整治。

加强对重点行业、区域的大气污染防治,强化对烧烤、煤油烟、不清洁能源、露天焚烧等污染治理;开展全市河道沿线环境专项整治行动,积极组织人员对河道进行清理,清除河道白色垃圾、水上漂浮物290吨,清理“乱搭建、乱倾倒、乱采挖”131处,确保河道干净整洁。同时,水务部门加大执法监管力度,从严查处占用河道乱搭乱建、非法采砂等行为。

(三)加大绿化工程建设。

强化投入,以春季义务植树为契机,加强对公园、广场绿地的扩建、改造,道路、公共绿地的补植补造,我市城区绿地总量明显增加。年内新增城镇绿化景观0.5万平方米,新增植树造林3800余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2.3%。

二、夯实基础,巩固农垃治理成果

(一)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

今年3月以来,我市以迎接国家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验收工作为契机,加大乡、村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力度,90%以上的村庄达到“五有”(有垃圾收运处理设施、有清扫保洁队伍、有再生资源回收站(点)、有村规民约、有资金投入机制)标准,全市建垃圾收集点的村224个,占行政村总数的60%;建村庄生活垃圾处理简易填埋场43个、堆肥池2580个;建设垃圾房80间,垃圾中转站4个,新建乡镇再生资源回收站7个、村级回收点5个、乡镇再生资源分拣点1个,维修完善再生资源回收站(点)8个。

(二)环卫设备的配置科学合理。

今年以来,我市按照各地的幅员面积、人口、村庄布局等因素,合理配置环卫设备,全市新增垃圾分类桶(箱)3000余个,新增垃圾转运机动车7辆,非机动车68辆。

5.公开课——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 篇五

——以田纳西河流域为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分析田纳西河流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

2、了解田纳西河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

3、了解美国的田纳西河流域开发整治的一般方法、过程和田纳西河流域开发整治卓有成效可供借鉴的经验。

4、学会通过案例分析,评价流域综合开发与治理的对策和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田纳西河流域治理前后的地理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差异的分析,学会以辩证和发展的观点来分析地理问题,逐渐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科学观点。

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结合学生讨论过程,引导学生总结田纳西河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的成功经验,并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指导我国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认识环境和资源的关系,培养对环境、资源负责的观念和行为,还要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掌握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和综合开发状况。

三、教学难点

流域开发所产生的生态与环境问题及其对策。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通过多媒体展示洪水图片,说明河流的合理开发十分重要,引出以美国的田纳西河流域为例,共同探究河流流域如何开发与治理。

一、田纳西河流域的概况

田纳西河发源于美国阿巴拉契亚山脉的西坡,是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的支流,全长1450千米,流域面积10.6万平方千米。

二、治理前的田纳西河

田纳西河流域的地理条件:

1、自然地理条件

1)位置——中低纬度亚热带,美国东南部,距墨西哥湾很近

2)地形——上游为山地丘陵,中游为丘陵,下游为冲积平原。

3)气候——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降水丰沛,冬春多雨,夏秋降水较少 4)自然资源——煤炭、铁矿、石油、水能等 劣势:洪涝灾害 优势:水能资源丰富

2、人文地理条件 人口激增、掠夺式开发、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经济贫困落后

三、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

活动:角色扮演:分小组合作学习课本48-49页,第一小组:水力部门 第二小组:工业企业 第三小组:当地农民

第四小组:政府官员(TVA)结论:

水力部门:以水资源综合开发为流域治理核心——梯级开发

工业企业:以充足廉价的电力优势,发展高耗能工业,同时不断进行

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当地农民:因地制宜地选择栽培作物,由单一经营到综合发展农、林、牧、渔业

TVA: 重视环境保护,全面和系统的综合治理开发

四、今天的田纳西河流域

水利工程建设——控制洪灾

大坝、船闸、运河——改善航运条件

水电、火电、核电——建成综合性工业基地

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

人均收入达到美国平均水平

五、田纳西河流域治理与开发的经验

1、设置专门的开发机构,加强管理——保证流域治理与开发的长期稳定。

2、因地制宜地选择开发重点,形成各具特色的开发模式——从防洪入手,重点发展水运、水电。

3、加大开发力度——以便利的运输条件和廉价的电力供应,吸引大量投资。

4、提高流域的开放度

六、研究和规划流域开发治理的一般方法

6.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教学设计) 篇六

——以田纳西河流域为例(教学设计)讲课人:何敏 课标要求:

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课标解读:

首先应该从以下方面了解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包括流域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口和社会经济基础。根据该流域的地理条件,规划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具体包括防洪、航运、发电、土地利用、矿产资源的开发、旅游、渔业、灌溉等方面。针对开发过程中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综合治理的对策。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

2.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及综合治理的对策与措施。

3.学会运用图表与资料,分析大坝建设的意义,培养运用地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种途径收集资料,分析、思考、交流,尝试用已学知识整理、分析,提高处理资料与信息的能力。

2.创设多种问题情境,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感受知识的发生与发展的过程和规律,在活动中提高探究知识的能力,亲身感受知识发生与发展的过程和规律,逐步领悟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案例分析,培养人地协调的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同时由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联系周边地区河流的开发利用,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为地区的国土整治出谋划策。教学重点: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教学难点: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对策。教学方式: 1.课前印发导学案,课堂上确定预习答案。

2.案例教学法。以田纳西河为例引导学生分析流域的背景、以及开发情况。

3.小组讨论。

4.角色扮演、学生展。

5.补充了田纳西河流域的人口、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关于流域开发的相关图片资料。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长江三峡水利工程综合效益

归纳小结

以实例导入新课

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分析

展示美国地形图、田纳西河流域矿产资源分布图及文字资料

分析田纳西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特征等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及人口、社会经济条件。

使学生掌握流域开发地理条件的分析思路与方法,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表的能力。

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

展示图片、资料,把学生分成小组谈论、引导学生讨论、和学生一起探讨。

小组讨论、扮演角色,谈谈你要投资开发的项目及原因或者应注意的问题和治理措施。

使学生掌握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突破教学重点与难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自我表现的能力。

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的成效

展示图片、资料,并进行小结。

思考田纳西流域综合开发的成功经验。

以成功的效果,激励学生,要善于探究、解决流域问题。

思维建模

教师总结

完成学案的框图

思维拓展与提升,便于知识和方法的迁移应用。

课堂检测

指导学生完成学案课堂检测

学生完成检测

巩固知识,检测效果

知识迁移

布置课后任务:1.探讨我国长江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2.辩论:河流上该不该建大坝?

课后探究,写出结果

7.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的意义 篇七

1 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意义

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是贯彻落实建设生态文明和建设美丽中国的一项重要措施, 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改善当地小气候, 加快推进当地生态环境系统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1 保障生态安全的需要

近年来, 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 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到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目前小流域范围内各项产业发展迅猛, 一些中小企业相继建成投产, 生产污水排放, 将会导致小流域不同程度的污染, 如不加强治理, 将给脆弱的生态系统增加负担。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 也是保障生态安全的重要手段。

1.2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流域虽小, 但点多、面广、线长, 流经面积覆盖面大, 好多小河流绕村或穿村而过, 如治理不好, 将会出现污水横流现象;如果治理得当, 将会为村容村貌的改观, 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小桥流水、绿树成荫、花果飘香, 是现代人们追求的理想境界。因此, 将小流域治理好, 必将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小流域内的水质资源改善后也可用来灌溉农田, 旱能浇、涝能排。

1.3 对改善当地小气候具有重要的意义

纵横交错的小沟小河, 流水通畅, 两侧林木茂盛, 形成了独具中原特色的农田风光, 是优良的生态涵养区, 能起到防风固沙、减少旱涝灾害、涵养水源、减少污染、释放氧气、调节农田小气候等作用。

1.4 河道治理是改善当地生态环境的迫切需要

商丘市平原农区所处的小流域多为暴雨易发区, 夏季极易爆发洪水。因近几年连续干旱, 小河道内几乎没有水, 造成村民防洪意识减弱, 导致了主河道多处堆积物侵占, 有的甚至在主沟道内建起了养鱼池, 加上河道年久失修, 部分河段已经变成河滩地。由于土质沙化等原因, 好多排水沟道塌陷基本上没有沟状, 完全不具备防洪功能, 如有大的雨水来势急流量大, 整体灌排对土地冲蚀极大, 对房屋及人员的安全也造成了一定的威胁。

2 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现状

世界上开展小流域治理较早的国家有欧洲阿尔卑斯山地区的奥地利、法国、意大利、瑞士等国家以及亚洲的日本。我国1949年以后, 才大规模地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 截至2000年, 全国已完成5000余条小流域治理。从这些年来小流域治理的成效看, 只要坚持实行全面规划、发挥林草措施、农业耕作措施以及工程措施综合防护作用的, 均达到了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控制水土流失、发展生产的目的, 土地综合生产率 (包括农、林、牧等用地) 提高, 流域内人均粮食产量达500kg左右, 农业经济结构显著改善, 生态环境得以好转。但在治理过程中, 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小流域好多是年久失修, 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因此, 在今后的治理工程中要做好规划, 统筹推进。

3 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原则

3.1 本着生态至上的治理原则

要对小流域治理工程进行科学规划, 并根据小流域内水土资源现状及社会经济条件, 本着生态发展优先的理念, 科学合理地安排农、林、牧用地的空间和规模, 走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治理之路。

3.2 本着为农业发展服务的原则

治理的目的和原则是有利于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小流域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 在治理过程中, 应本着为当地农业的生产发展进行服务, 最大限度地为农业生产提供必要的保障性服务, 以达到旱能浇、涝能排、不成灾的目的。

3.3 本着治理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在全面进行治理的同时, 要考虑到布置治理的措施, 以达到治理措施与生态修复工程同步推进, 清淤工程与护岸或护坡工程同步进行, 植树造林与栽花种草和农业耕作措施相配合, 治坡措施与治沟措施相结合。

3.4 本着治理的顺序性原则

在开展治理的过程中, 要讲究实施的顺序性, 并根据有关操作技术规范的要求, 通常是先坡面后沟道、先支、毛沟后干沟, 先上中游后下游的治理顺序来展开。

3.5 本着治理与实效的原则

检验小流域治理成效的标准是, 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为当地的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对产业结构调整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 在开展小流域治理工程中要讲求实效, 并从提高粮食产量与经济收入和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态环境角度来综合考虑。

摘要:小流域在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中, 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与规模, 与农业生产, 居民生活关系密切。利用好、发挥好小流域的积极作用, 特别是在改善当地生态环境中, 具有更加突出的位置与作用。本文就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意义、现状和治理原则进行论述。

8.城市河流生态治理措施分析 篇八

关键词:城市河流;生态治理;措施

城市中的河流比一般的河流与人们的关系更加密切,许多城市也都是沿着河流建设的,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对于城市河流的改造也从没有停止过,比如疏浚河道、修建水坝等,这些认为的建设改造能够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但是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对河流水文环境稳定性的破坏,对于城市的整体生态系统以及能量流完整性等方面都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一、城市河流生态治理的理念

城市河流生态治理是在城市河道陆域线内,在满足防洪、排涝及引水等河道功能的同时挖掘城市历史文化、人文气息,运用水利工程学、生态工程学等技术,通过人工干预构建完整、稳定河流水生态系统的建设活动[1]。在长久的城市河流生态治理过程中必须坚持四个方面的治理理念,第一个方面就是安全,安全是治理的基础条件,城市中对于河流生态的治理往往是为了增强其多种功能的发挥,但是生态能力的提升应该是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前提之下的,对于城市河流的生态以及景观灯功能进行综合的考量,提高河流的各方面的安全性能。第二个方面是自然,这是河流治理的主要目的,在治理中应该坚持自然修复为主要手段,人为的治理干预只是起到辅助的作用,使得城市河流的发展能够符合当地的环境类型。第三个方面是亲水性,这是河流治理的最终效果,在治理中需要结合人、动植物对亲水的需求,结合实际设置亲水设施以及适合动植物生活的环境。第四个方面是文化,这是治理的内在涵义,城市河流在治理中应该与该城市的文化特色相统一,河流生态体系也应与城市风格相一致,达到传承城市文明的效果。

二、城市河流生态治理过程中的问题

1、渠道被挤占、填埋,过水断面面积减小

城市化发展速度的加快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变革,使得城市中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土地、水文等城市资源都得到了充分的利用,甚至达到了过分利用的程度,比如城市中的河流出现的侵占河道或者填埋河流等状况,有的地方为了配合城市建设,还会将河流改道截流等,这些行为使得城市河流出现了水面变窄,城市水域面积缩小的问题,这也造成了城市河流的天然的环境调节功能退化,很多河流被侵占建成了水泥路,当遇到降水的时候,排水能力非常差,这也增加了内涝灾害的发生频率。当河流出现污染的问题时,人们也往往采取填埋等方式治理,这进一步破坏了城市河流生态的平衡,治理方法的不当使得城市水文环境逐渐恶化,比如河流水位的升高、灾情治理难度越来越大等,这些与人们堵塞河道、无度的索取等行为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2、河道的渠化、硬化破坏了城市景观、生态系统和水环境

传统的城市河流整治仅考虑河流的防洪、排涝、排污等功能,而没有考虑河流的生态景观效益,为了保证泄洪和防止冲刷,河道工程中大量地使用混凝土、浆砌块石等硬质材料砌筑河床,致使河流被完全人工化、渠道化[2]。混凝土以及其他材料的修筑使得河床呈现出硬质化的特点,这样虽然从表面上来看使得河流防冲刷、防腐蚀的能力增强了,但是从生态学的意义上来看,这种做法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河流中水质的恶化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长此以往城市河流整体景观就会遭到破坏,河流中的动植物成长环境也会被破坏掉,生活以及工业废水的无节制排放,使得河流污染加重,破坏了城市的生态平衡性,这也是对回归自然的需求的损害。

三、城市河流生态治理措施分析

1、保护城市水域面积,建立滨水环境

在进行城市规划时,要对城市水的出路有很好的考虑和安排,尽可能地保留城市内原有的河流、湖泊、洼地及排水通道,不得任意将其填埋和淤塞[3]。当前的城市普遍存在排水、防洪的问题,遇到大量的降雨就会造成严重的道路积水,影响城市交通以及其他功能的发挥,因此在城市河流治理中需要重点对其进行疏通和保护,在条件允许的时候可以增加人工湖或者运河的挖掘,这样能够有效的提升城市的防洪排水能力,也是对城市整体生态环境的改善,在河道的断面规划方面应该采取复式断面的治理方法,有助于洪水的及时排放。另外,城市河流是城市环境的一部分,它的建设和治理应该与人们的城市生活相互融合,提高对城市滨水空间规划设计的重视,有利于达到人与水的和谐,在滨水环境的构建中需要结合城市景观进行具体规划,达到以水造景、融水景入城市景观的效果,充分考虑城市河流沿岸居民与游人的活动需求、环境感受。

2、建设城市生态河堤

城市河流的生态化治理应该满足生物对生存条件的需求,尽量不适用混凝土等材料将河道与水进行隔离,这样会影响水土之间的循环效应,所以在河堤修筑的时候应该进行科学配置,对城市河流周围的地形进行自然的运用,使阳光、水、动植物、微生物、堤体之间建立起协调配合的河流生态发展体系。另外,生态河堤还能够起到加强水体自净以及调节水量的作用,生态河堤对于种植于水中的柳树、芦苇等水生植物加以利用,不仅可以从水中吸收无机盐类的营养成分,而且它的根系也是微生物以生物膜形式附着的介质,对河流水质的净化非常有利,生态河堤中的植被有储存水分的能力,在河流的丰水期,可以在堤中储水,在枯水期,水分就会反渗入河道或者蒸发,能够达到滞洪补枯、调节气候的效果。

结束语:

城市河流的生态治理属于环境生态治理的一部分,在对城市河流进行治理开发的过程中,需要明确治理的主要思路以及坚持的治理原则,对城市河流水体的利用、防洪、景观等功能进行综合性的考虑,形成人与水之间的和谐共处,也使人们的居住水平得到提升,并且城市的经济以及社會的发展与环境生态的保护之间也能够达到协调的关系,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参考文献:

[1]江红梅.城市河流综合治理与生态建设理论及方法探索[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

[2]王玲,刘建林,雒望余,朱记伟.城市河流生态治理模式研究[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1:54-57.

[3]杨玲,邓卓智,周志华.北京市城市河流生态治理小结及建议[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4,08:6-9+56.

9.通渭温泉水流域综合治理项目简介 篇九

1、项目建设必要性:通渭温泉历史悠久,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早有记载,其水温高、水量大,水质优而居西北温泉之首,有“陇上神泉”之美誉。温泉矿区所在的汤池河流域总土地面积9.59平方公里,温泉分布于汤池河中约1公里,属硫酸钠型矿泉。目前使用的温泉主要是自流热水井,其它8个泉点有的出口被堵住,有的处于自流状态,流出的泉水用于热带鱼养殖和附近居民用水。近年来随着温泉地热资源的全面综合开发,产生的大量洗浴垃圾和污水对景区环境造成污染,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矿山营运环境不断恶化,对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不良的后果,亟需对温泉水源地周围滑坡综合治理。

2、主要建设内容:建设洗浴及生活废水处理场及水资源二次利用工程,修建排水排洪明渠、地热井和药王池保护设施、垃圾收集处理场、境内道路通畅和绿化等工程。达到资源综合利用的目的。

3、投资估算:总投资2700万元

10.城市河流淤泥污染的治理对策 篇十

城市河流淤泥污染的治理对策

针对河流淤泥,详述了物理法、生物法、生物化学法等多种处理方法,列举了香港城门河治理工程范例.并对于河流淤泥综合治理提出了建议.

作 者:林家森  作者单位:广州市自来水公司,广东,广州,510160 刊 名:中国给水排水  ISTIC PKU英文刊名:CHINA WATER & WASTEWATER 年,卷(期):2004 20(12) 分类号:X522 关键词:河流淤泥   治理方法   实施策略  

11.辽东山区小流域治理模式研究 篇十一

关键词:小流域;水土资源;辽东山区;措施配置

中图分类号:S15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4)06-0069-04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水土流失及江河湖泊水体污染、富营养化等问题日益严重,流域水土环境不断恶化,已成为制约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能够改善流域内的水土环境,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传统的以水土保持为目标的小流域治理,已经难以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水土环境污染的加剧,对小流域综合治理提出了新要求,在水土保持防治基础上,增加了面源污染控制、人居环境改善等目标。以本溪市溪湖区三会厂小流域为例,建立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体系,为辽东山区小流域治理理念和技术创新提供理论与实践基础。

1 研究区治理措施

1.1 研究区概况

本溪市溪湖区三会厂小流域为典型研究区,流域面积3.552 km2,其中土壤侵蚀面积0.484 km2(无侵蚀区3.067 km2,轻度侵蚀区0.267 km2,极强度侵蚀区0.218 km2)。研究区地处中纬度,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冷暖分明,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湿多雨,年平均气温6~8 ℃,年均降水793.7 mm。区域内土壤类型主要为棕壤土,土壤偏砂,含有大量石砾、石片。质地多为重砂砾壤,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为3.8 mg/kg,全氮0.11%~0.30%,全磷0.10%~0.27%,pH 6.0~6.2。项区内植被为长白植物区系,其地带性植被为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植被覆盖率73.04%。

1.2 治理原则与措施体系配置

三会厂小流域建设是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形势下,针对区域水资源问题,结合当地水土流失特点,在传统水土保持措施的基础上,提出以小流域为单元,根据系统论、景观生态学、水土保持学、生态经济学和可持续发展等理论,结合流域地形地貌特点、土地利用方式和水土流失特性等,将小流域划分为“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围绕研究区水少、水脏两大问题,应用“三道防线”小流域治理理论,坚持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有机结合,治理与开发并重,拦、蓄、灌、排、节综合治理的新理念,实现控制侵蚀、净化水质、美化环境的目的。

本溪市溪湖区三会厂小流域实施的治理措施体系主要有:通过实施封山育林使林草植被自我修复,在流域最上游地区形成第一道生态防线;通过生态农牧措施、植被恢复措施和调整产业结构,建立第二道生态防线;通过沟道水土保持措施、河道整治措施和河岸植被缓冲带建设等,综合利用水陆交错带和生态过渡带的拦沙滤水、净化水质、美化环境作用,建立第三道生态防线。

在研究区设计的主要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包括修建方塘、谷坊、道路作业等,该流域的综合治理历时4 a时间完成。

1.2.1 方塘典型设计 方塘是为拦蓄地表径流而修建的蓄水工程,可拦蓄地表径流,充分利用自然降雨或泉水,是满足山区、丘陵区农业用水需求的一直有效工程措施。三会厂小流域夏季降雨充沛,为有效利用区域内水土资源,在工程建设中将方塘规划在坡面水汇流的低凹处,并充分利用当地土料,工程造价低,基础稳固,来水充足,能满足三会厂小流域的农、林用水需求。

方塘水位—容积(H—V)曲线见图1。

式中:G为多年平均悬称质年输沙量,G=gF,g取400 t/km2;T为设计淤积年限,取10 a;R为淤积泥沙容重,取1.4;E为岸崩及推移质泥沙占悬移质泥沙比重,取10%。

经计算得V垫=300 m3,垫底水位H垫=2.5 m。

方塘的纵剖面及垂直投影图分别见图2和图3。

1.2.2 谷坊设计 谷坊是水土流失地区沟道治理的一种主要工程措施。三会厂小流域谷坊的主要作用是固定、抬高侵蚀基准点,防止沟道下切和沟岸扩张。三会厂谷坊设计标准参考GB/T16453.1—2008《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按10年一遇24 h最大降雨量标准设计,在实际工程中,可结合实际情况相应提高设计标准。

1) 谷坊出流流量计算。当谷坊上游水面高于谷坊高度时,其出流形态近似堰流。若忽略谷坊顶水流的水头沿程损失及杨干的侧收缩影响,谷坊出流流量可用下面公式计算:

2) 谷坊高度与间距的确定。谷坊间距、高度与淤积泥沙表面的临界不冲坡度有关。实际调查资料证明,在谷坊淤积满之后,其淤积泥沙的表面不可能绝对水平,而是有一定的高度,即稳定坡。按照瓦兰亭(Valentine)公式计算稳定坡度:

2 项目实施效益分析

在研究区设计的主要水土保持措施为:建设方塘3座、谷坊24座,小河道治理1.6 km,修建作业路2.4 km,营造水土保持林10.98 hm2,封育71.36 hm2,总投资551.49万元。方塘能够满足附近经济林果的需水要求,有效蓄积降水,实现雨水的高效利用;谷坊层层拦蓄的配置,能够有效阻止沟壑发展,且有很好的景观效果;经济林果的栽植,能够增加经济收入,改善生活条件;排水渠的修整,可减少渠内泥沙的堆积。三会厂小流域水土保持治理工程效果图见图5—8。

2.1 生态效益分析

三会厂小流域治理措施体系实施后,可有效防治流域内的水土流失。水土保持三大措施发挥效益显著,使区域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截止2016年工程完工,当全部水土保持措施发挥效益时,流域内植被覆盖率可提高至86%,比治理前提高14.67%;年保水量为11.59×104 m3;年保土量0.70×104 m3。主要措施保水、保土量见表1及表2。

2.2 经济效益分析

在研究区内实施的所有水土保持措施全部发挥效益后,预计年可增加效益258.46万元。其中水土保持林年可产生活立木4 941 m3,增加效益197.64万元;方塘年可养殖林蛙12 000只,增加效益18.00万元;封育年可产生枝条214.08 t,增加效益42.82万元。

2.3 社会效益分析

三会厂小流域水土保持治理工程刚开工建设,各项水土保持措施还未产生经济效益。工程完工后,林木、牧草、方塘等经济效益显著,预计人均纯收入可达13 611元,比治理前增加1.65倍,解决就业人数38人,增加就业岗位10个,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时,工程实施后,可有效提高研究区植被覆盖率和土壤肥力,为区域农、林、牧生产发展及生态旅游开发创造良好条件,拓宽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渠道,有效地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 结语

三会厂小流域治理是传统小流域治理方式的继承和创新,其将整个小流域作为一个完整的社会—经济—环境复合生态系统,以控制水土流失、治理面源污染和提高流域内生产生活环境为主要工作内容,坚持生态优先、人工治理、自然修复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当地生态环境面临的突出问题和矛盾,采取对应的工程措施与植物保护措施,建立适合辽东山区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体系,使当地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明显提高,对辽东山区小流域建设具有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振华,李青云,黄茁,等.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研究现状及展望[J].人民长江,2011,42(Z2):115-118.

[2] 张锦娟,叶碎高,徐晓红.基于水源保护的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措施体系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10,30(5):237-240.

[3] 刘震.扎实推进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J].中国水土保持,2010(1):5-6.

[4] 祁生林,韩富贵,杨军,等.北京市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理论与技术措施研究[J].中国水土保持,2010(3):18-20.

[5] 刘震.扎实推进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J].中国水土保持,2010(1):5-6.

12.浑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模式研究 篇十二

1 浑河的水环境污染现状

稳定、健康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水资源是生态环境的基本要素[1]。长期以来, 水资源开发利用主要考虑工农业和城镇生活用水等方面的经济利益, 没有考虑河流的承载能力, 更没有重视维持浑河生态系统平衡所需的用水量, 因而导致水质污染、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水土流失等问题。生态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地威胁了浑河流域地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

浑河为不对称水系, 东侧支流密集、坡陡谷深、水量丰富, 西侧支流很少、水量不大, 流经抚顺、沈阳等市县。浑河流经辽宁中部城市群, 这里传统的重工业相对发达、人口稠密, 浑河基本上成为沿岸城市废水排放的主要渠道[3]。在非农业灌溉季节, 上游的大伙房水库停止放水, 河道水量很小, 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 已造成沈阳市地表水体浑河及其支流水质均受到污染, 水环境生态受到破坏, 水体达不到使用功能要求, 严重影响了全市生态平衡, 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据近10年沈阳市环境公报统计, 浑河受纳了全市污水量的86.45%, 水质受到的污染最重, 沈大铁路桥、七台子桥、于家房桥断面水质污染指标统计如表1所示。

(mg/L)

统计可见, 无论是枯水期还是丰水期, 各断面水质全部超过国家地表水五类水体标准, 其中七台子桥断面污染最重, COD超标1.87倍, NH3-N超标24.56倍。丰水期污染较枯水期减轻, 但是有机污染仍很突出, 七台子桥断面污染仍为最重, COD超标0.67倍, NH3-N超标18.47倍。另外, 浑河流域内Cd、Hg、Pb和Zn等重金属含量在沈阳段最高, 流域底质中Cd的含量分别为1.790、0.294、60.000、172.000μg/g, 分别为全国平均值的12、7、2、2倍以上。由此可见, 目前浑河的水环境状态不容乐观。

2 浑河水环境问题成因分析

环境学中的水体污染定义:水体污染是指一定量的污水、废水、各种废弃物等污染物质进入水域, 超出了水体的自净和纳污能力, 从而导致水体及其底泥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生物群落组成发生不良变化, 破坏了水中固有的生态系统和水体的功能, 从而降低水体使用价值的现象。从定义中可以分析造成严重水环境、水污染问题的原因, 主要有2个方面, 即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一方面是污染物的排放增加, 另一方面是水体自净和纳污能力的不足, 当两者平衡被破坏, 水环境就会发生变化。用公式表示如下:

式中, Np—水体污染排放能力, NJ—水体自净和纳污能力。

造成浑河水体污染、水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包括2个方面:一是浑河属于北方平原河流, 径流具有季节性, 水量分配不均, 导致河道的天然净污能力较差, 这是浑河水环境问题的内在因素;二是由于浑河沿河工业、生活污染物的排放, 浑河仅在沈阳境内的排污口就有37个, 由南部、西部、北部、东部和浑南五大排水系统构成。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 已造成沈阳市地表水体及其支流水质均受到污染, 水环境生态受到破坏, 水体达不到使用功能要求, 严重影响了全市生态平衡, 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3 浑河水环境治理的目标和途径

3.1 治理目标

随着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振兴战略的实施、经济发展显著加快、人口压力进一步加大、生活质量的提高、生态环境的改善, 对水的需求越来越大, 对供水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 这就要求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把国民经济发展同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对浑河水资源进行科学地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 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3.2 治理途径

综合分析浑河流域水环境污染的主要问题和成因, 确定流域水环境污染控制治理的主要途径:“治理与控制相结合, 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 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总体治理包括3个方面:一是规划建设河道雍水枢纽工程形成梯级景观水面, 增加水体面积, 提高水体自净和纳污能力。二是优化流域水资源调度模式, 增加环境生态用水量[4]。三是推进污染型产业结构调整, 推广防污技术成果, 改善重点点源污染。

4 浑河水环境治理的技术和措施

4.1 工程措施

由于浑河径流具有季节性, 水量分配不均, 导致河道内的生态水体不稳定, 尤其在枯水期, 水量匮乏, 水体天然净污能力较差, 导致水污染现象加剧。为彻底解决这一问题, 建议采用建设多级河道雍水枢纽工程的方式, 形成连续的梯级景观水面, 保证河道的生态用于量, 达到提高水体自净和纳污能力的目的[5]。该研究对浑河沈阳段的枢纽规划建设情况绘制概化图如图1所示。

另外, 应建立完善的河道清淤和疏浚制度和体制, 对河道进行清淤, 除去淤积在河床上的淤泥, 从根上消除底泥对水体的污染, 消除恶臭源。在清淤的同时进行河道疏浚, 特别要消除不合理、不科学的采砂行为, 保证河道畅通。

4.2 非工程措施

4.2.1 河道控制工程的合理调度。

充分利用现有水利工程调度水资源, 缓解水污染, 改善水环境。加强大伙房水库及浑河上的重点控制枢纽工程的调度管理, 充分考虑河道的生态用水需求。通过优化调度, 实现加大水体的稀释能力、提高水体置换速度、加快污染物外排、加快水体流动、增强水体自净能力的目的。

4.2.2 城市污水集中处理。

在流域内的各市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是削减COD等水体污染物的必需途径。在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上, 坚持以建中小型、环保型为主, 污水就地收集、就地处理、就地回用的总原则。对于城市中心区, 按照现有的污水汇集系统收集的污水, 处理工艺用深度处理。目前, 抚顺市、沈阳市相继建设多座污水处理厂, 其中抚顺市最大的城市污水处理厂——三宝屯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能力为25万t, 目前的日处理污水量为23万t, 是辽宁省污水处理率及处理效果最好的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之一。沈阳市的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71.03%, 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2.20%, 已经在浑河的治理工程中发展重要作用, 应进一步加强建设。

4.2.3 水保生态流域治理措施。

在中上游地区, 要重点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水土保持等生态建设, 恢复湿地基本功能, 有效地涵养水源。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 控制水土流失, 尽可能恢复浑河自然的水循环系统。在流域内有条件的地区建设人工湿地处理城市污水[6]。人工湿地是由人工建造的填料和在填料上面种植的特定湿地植物所构成, 而人工湿地主要是利用生态系统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3种协同作用, 通过吸附、过滤、沉淀、离子交换、植物吸收和微生物分解来实现对污水的高效净化。目前, 沈阳市已提出投资30多亿元建设蒲河生态廊道, 以彻底解决存在多年的河流水质污染问题。

4.2.4 加强对农业污染的控制。

调整农业结构, 开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建设, 发展绿色产业。开展农药化肥限施、禁施措施, 大力推广生物肥和有机肥, 控制化肥农药的施用量, 淘汰高残留的农药, 采用生物和生态方法防治, 减少农作物大量施用化肥、农药致使水污染的情况。

4.2.5 加强立法和执法力度。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1999年颁布实施《沈阳市水污染防治条例》的部分内容已经不适应实际需求。为此, 沈阳市人大常委会将修订《沈阳市水污染防治条例》列入立法计划。新《条例》将首次对饮用水水源保护、中水回用提出具体规定, 并要求各级政府制订鼓励使用再生水的政策, 采取措施, 发展工业再生水用户, 扩大农业再生水灌溉范围;建立上下游补偿机制。以流域内污染物的承载能力为依据, 整治关闭不能达标排放且生产能力低的沿河“五小”企业, 对流域内的大型企业进行整改, 实行污水净化和水循环利用, 减少污染物的排出。实施河道联合执法行动, 清理了河道乱挖、乱采、乱垦、乱倒垃圾现象, 规范了河道采砂行为。对生活做到垃圾定点收集、定点堆放、定点填埋, 减少垃圾在河道乱倒、乱堆而污染河流的现象。总之, 应将污染源限定在流域内污水承载力范围之内。

5 结语

近些年来, 通过大力加强污水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和河道综合治理, 浑河流域河道水环境已有了明显改善, 但水环境污染是由多种污染源、多种途径、多种因素造成的, 是人类综合活动的结果, 因而水污染的控制也需要多种措施、多种方式、多种层面。只要树立科学发展观, 按照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总体要求, 在节水优先、治污为本的原则下, 科学合理地进行浑河的治理改造, 就能恢复河流的原始环境, 适应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的需要, 实现浑河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军华, 杨珊珊.新疆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10 (5) :30-32.

[2]高晓婷, 姚德仓.浅谈冯家山水库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陕西水利, 2010 (5) :102-103.

[3]康利荥.浑河沈阳段水质污染特征分析及治理建议[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08, 28 (7) :47-49.

[4]李俊斌.对漳泽水库水环境治理问题的思考[J].山西水利, 2010, 26 (10) :23-24.

[5]潘保原, 叶珍, 李晶.牡丹江南湖水系水环境评价及治理措施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 2010, 35 (12) :44-46.

13.塔里木河流域近期综合治理治理规划 篇十三

PPP项目开工仪式圆满举行

---新闻稿

2016年9月2日,中建水务环保有限公司丰宁满族自治县汤河流域综合治理PPP项目开工仪式在丰宁满族自治县汤河乡大草坪村顺利举行。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党组副书记、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刘锦章,中建水务环保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顾吉海,中建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明祥,中建水务环保有限公司助理总经理、中建水务丰宁投资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徐荣福,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助理总经理尉家鑫,丰宁满族自治县党委书记方志勇,县长杨宪军携县委领导班子及县各局负责人出席了开工仪式。开工仪式由中建水务助理总经理徐荣福主持,中国建筑党组副书记、副总裁刘锦章在仪式上致辞。

14.塔里木河流域近期综合治理治理规划 篇十四

施工单位竣工验收报告

各位领导:

各位验收委员会代表、同志们:

大家好!

XX流域域治理工程第X标段,于2010年12月X日开工,在各级政府领导、各级有关部门的鼎力支持和帮助下,在全体工程建设者的顽强拼搏和共同努力下,至2012年X月圆满完成了施工建设任务,在此,我代表XX省XX市XX建筑公司对一直以来关心和支持本工程建设的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工程设计规划防洪标准为XX年一遇,从老XX河两岸LZ0+000和 LY0+000桩开始,沿两岸下游向上游延伸,LZ计XX公里,LY计XX公里,流域治理段两岸合计全长XX公里。主要施工内容包括:雷诺护垫护坡、草皮护坡、临河侧设施改造等项目。

(1)、堤坡清表:沿原有堤身结合设计堤脚基座定位堤基清理范围,对全线堤坡进行植被砍伐、树墩清挖外运、树墩坑回填、堤表非适用土清理30cm,特殊部位清淤达到设计要求的地基承载力并进行抛石和土方回填。

(2)、浆砌石基座:对LY0+000~LY+XXX、LZ0+000~LZ+XXX段按设计要求进行600×800mm浆砌石砌筑,全长XXXm。

(3)、混凝土基座工程:对LY+XXX~LY+XXX、LZ+XXX~

LZ+XXX段按设计变更要求进行600×800mm混凝土基座浇筑,全长XXXm。

(4)、边坡修整工程:对LY0+000~LYX+XXX、LZ0+000~

LZX+XXX段按设计变更要求进行修整;对原坡比不足1:1.5的堤坡进行土方回填。

(5)、土工布铺设工程:对LY0+000~LYX+XXX、LZ0+000~

LZX+XXX段堤坡按设计要求在雷诺护垫施工前进行土工布铺设,沿线全长XXXXm。

(6)、雷诺护垫工程:对LY0+000~LY4+820、LZ0+000~LZ4+470段堤坡按设计要求采用75-150mm粒径卵石进行170mm厚雷诺护垫施工,坡比大于1:1.5但小于1:1.8的雷诺护垫笼体锚固钢筋,沿线全长XXXXm;

(7)、根据2011年X月《XX流域域治理工程补充设计》要求,对XX河治理段存在的XX处穿堤涵管、涵闸进(出)口段进行整修加固,其中新增涵管涵闸配套踏步X处、安装斜拉门X处。

在根据补充设计内容对涵闸进出口改造和修筑下河踏步过程中,应当地村组要求并会同相关单位领导现场勘察后拟定:同意在沿线居民密集的堤段增设下河码头,左岸共计X处、右岸共计XX处。

(8)、将LY0+000~LY3+320、LZ0+000~LZ2+970段堤顶向下斜长2m铺设绿霸生态护坡变更为草皮护坡,路肩铺草皮,雷诺护垫护坡常年水位以上撒播草籽。草皮护坡沿线全长XXXXm;雷诺护垫护坡常年水位以上撒播草籽。

本工程在严格按照XX省XX设计院出具的《XX流域域治理工程技施设计图册》及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有关规范进行施工过程中,发

生的重要设计变更如下:

1、坡度陡于1:1.5的堤段回填土方至1:1.5,坡度缓于1:1.5的堤段按原坡比不变;

2、堤顶在砼路面外预留不少于0.3m宽的土路肩,土路肩外再做护坡;

3、原绿霸护坡段水下部分改为雷诺护垫护坡;

4、将LY0+000~LY3+320、LZ0+000~LZ2+970

段堤顶向下斜长2m铺设绿霸生态护坡变更为草皮护坡,路肩铺草皮;

5、雷诺护垫护坡常年水位以上撒播草籽;

6、增设居民下河踏步、穿堤构造物临河侧改造。

在施工过程中,为保证XX河沿河两岸农田灌溉的需求,XX电排站于2011年X月X日关闸蓄水,至2011年X月底两岸农田解除抗旱需求;又因XX古镇旅游开发为争创4A景区的评审,要求继续蓄水以保证古镇内河游船在10月旅游旺季能够正常运营,直至2011年11月X日XX电排站正式开闸放水,使水位退至全部护坡工作面能够正常施工。因此本工程实际施工时段为2010年12月~2011年4月、2011年11月~2012年X月。

在施工过程中,我单位组织施工分为5个阶段:第一阶段,砍伐堤坡杂树、灌木,清表及回填树坑,同时组织砌筑浆砌石基座;第X阶段,土方填筑、边坡修整,同时根据设计变更要求继续进行浇筑混凝土基座;第三阶段,铺设土工布垫层、雷诺护垫;第四阶段,进行穿堤构造物临河侧改造、增设下河踏步;第五阶段,进行草皮护坡施工、撒播草籽。

本工程质量检测单位为XX省XX工程质量检测中心有限公司,按照相关规范要求,由监理现场旁站见证取样,对雷诺护垫专用卵石级

配现场检测X组、土方填筑压实度现场检测XX组;共检测水泥X组,粗砂X组,砂浆配合比X组,砂浆试块X组,混凝土试块XX组,回填土料X组,土工布X组,雷诺护垫X组,雷诺护垫专用卵石X组,锚固钢筋X组,送检数量及检测结果均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

我公司始终坚持质量第一、安全第一的原则,做到先编制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事前进行交底、事中控制检查、事后组织阶段验收,严格按照相关规范和设计要求进行施工。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坚持跟班作业,热情参与每道工序的方案制定、质量检查、阶段验收,使得施工过程中的问题均能得到及时解决,从而保证了本工程的安全生产和质量把关,确保了本工程的顺利竣工。

由于本工程施工管理受到了省市区各级人民政府、水务局的高度重视,因此本工程项目进展比较顺利,在设计单位、建设单位、质监单位、监理单位、检测单位、质监单位及各界人士的热情配合下,整个施工过程中未出现一次质量事故和安全事故,在此我代表公司向参加验收工作的各位委员和代表,向为此次验收做了精心准备、精心安排和热情周到服务的会务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祝大家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谢谢大家!

XX省XX市XX建筑公司

XX流域域治理工程第X标段项目部

15.韩家湾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及成效 篇十五

家湾小流域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藉河北岸, 为藉河一级支流, 总面积15.51平方千米 , 涉及中梁、太京两个乡镇的6个行政村, 1998年底有农业人口994户, 共4736人, 粮食总产1355.07吨, 平均每亩单产104.3千克, 人均占有粮食286.12千克, 人均产值2386元, 人均纯收入1432元。该流域属典型的黄土丘陵地貌, 地形破碎, 每平方千米沟壑密度为3.54千米, 土壤以黄绵土、黑垆土为主, 土层较厚, 适种性较广, 但土壤结构不良, 肥力低;流域内植被稀少, 林草覆盖率仅为13.56%;农林牧用地比例严重失调, 人多耕地少, 生产条件差, 以种粮为主, 生产结构单一;流域内水土流失严重, 流失面积13.72平方千米, 占流域总面积的88.46%, 多年平均侵蚀模数达每平方千米5172吨。

二、流域治理主要措施

在流域综合治理中, 针对该流域的自然、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水土流失状况, 从防治水土流失、夯实农业基础和改善生态环境入手, 以径流调控理论为指导, 确立了“沟坡兼治、对位配置、依靠科技、深度开发、实现坡耕地梯田化、荒山荒坡林草化、径流拦蓄利用化、田间道路网络化、地埂利用生态化、农田种植高效化、产业基地规模化”的治理开发目标。围绕这个目标, 自1998年和2006年藉河示范区一期、二期项目建设以来, 共完成综合治理面积13401.3亩, 其中梯田6209.1亩, 水保林552.15亩, 建设果园3403.05亩, 经济林1200亩, 种草2037亩;新修道路26千米, 配置行道树2.3万株;发展集雨节灌水窖899眼, 硬化集雨场4000平方米;新建治沟骨干工程1座, 淤地坝1座, 谷坊456座, 沟头防护104处。初步建成了水土保持综合防治体系、温饱工程体系、产业开发体系、径流拦蓄利用体系、科技推广应用体系, 全面实现了建设目标。

㈠构建综合防治体系, 改善流域生态环境 在韩家湾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防治措施的配置上, 以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 根据流域的自然状况和水土流失特点, 按照梁峁顶、梁峁坡、沟坡、沟道等地形地貌依次布设相应的防治措施。

1.沟坡治理。在梁峁和坡面的治理措施上, 依照“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原则, 把防治水土流失同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产出效益、改善生态环境统一起来, 主要实施以水平梯田、经济林果为主的综合防治体系、配以雨水集流与水资源高效利用体系和以地埂、田埂牧草种植为主的陡坎利用防治体系。梁峁顶, 土层深厚, 耕性良好, 光照充足, 在治理过程中与土地利用开发相结合, 建成以富士苹果为主的经济林果带;在坡面土层较厚的区域建设高标准的基本农田, 配套田、路、窖、渠, 兴修水平梯田6209.1亩, 配套主干公路4条长26千米, 修建集雨节灌水窖899眼, 配套引水渠道7.2千米;在坡面的中下部, 建薄皮核桃园540亩。

2.沟道治理。韩家湾流域沟壑密度为每平方千米3.54千米, 主沟长5千米, 断面呈“V”字形, 且正处于发育活跃期, 沟头溯源侵蚀、沟底下切及沟岸扩张较为强烈, 做好沟道防护体系建设对控制流域水土流失具有极其重要作用。在主沟建立治沟骨干工程1座, 淤地坝1座, 支沟布设谷坊456座, 沟道两侧、沟底及沟头适宜地段布设生物措施, 营造防冲林, 有效地控制了沟岸扩张和沟头前进。

3.配套措施。在建设从梁峁到沟口、从坡面到沟道, 全方位、多功能、系统化水土保持综合防治体系的同时, 致力于农业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一是建成了完善的道路网络, 兴修主干公路4条26千米, 通往农田、果园的田间道路11条31千米, 结束了人驮肩挑的历史;二是实施人饮解困工程, 打水窖754眼, 解决了4村734户, 共3043人以及1011头家畜的饮水问题;三是实施集雨节灌工程, 硬化集雨4000平方米, 打水窖899眼, 发展灌溉面积2010亩。

㈡调控流域径流, 发展流域经济 干旱缺水是影响群众生活、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韩家湾流域是典型的浅山干旱山区, 多年平均降水567.2毫米, 极端干旱年份1996年仅降雨321.8毫米, 且时空分布不均。在治理开发中, 以径流调控理论为指导, 立足于径流的调控、开发和利用, 截流与分流相结合、疏导与聚集相结合、治理与开发利用相结合, 建成了径流调控开发利用体系, 有效地开发了水土资源, 促进了小流域经济的发展。首先, 加大工程建设对地表径流的拦蓄, 以达到利用径流、提高水资源利用、改善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紧张的现状, 实施了以坡改梯建设和水平台、方格网、燕尾式鱼鳞坑整地等工程, 改变了原有的地貌, 减少了水资源浪费, 增加了土壤含水量, 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其次, 以疏导工程和聚集工程相结合进行水资源利用的季节性调整, 以达到充分利用水资源的目标。建设了以集雨场、水窖及蓄水池和引水渠道三位一体的聚集系统, 把交通道路、打麦场、庭院场地的地表径流通过引水渠道引入水窖和蓄水池, 既减少了径流的汇集区域, 又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 充分发挥水窖和蓄水池的贮水作用, 实现了水资源的反季节利用, 有效地提高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农业生产效益。第三, 通过节灌技术实现水资源的利用效益最大化, 有效地保障了农业生产用水, 提高了土地的产出效益, 同时利用管灌和喷灌相结合的方法, 实现节水灌溉农田450亩, 发展节水灌溉果园765亩, 极大地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益。

㈢发展支柱产业, 优化经济结构 以调整土地利用和农业生产结构, 促进流域经济快速增长为目标, 通过实施以坡改梯为主的工程措施, 提高农业生产的产出效益。在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中, 降低了粮食作物的种植用地比例, 加大了林果产业开发和生态林用地比例, 实现了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的双赢。在建设中, 以建设高产出效益、高附加值、高示范效应的经济林果基地为目标, 现已建成了千亩核桃基地、百亩欧美大樱桃基地和地埂黄花示范基地, 使流域的土地利用结构和农业生产结构趋于合理,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㈣以科技为先导, 提高治理开发水平 韩家湾小流域是藉河示范区的八条高效治理开发示范流域之一。自项目实施以来, 坚持提高流域治理的科技含量, 着重解决核心和关键技术难题, 将新技术的试验、应用、示范和推广贯穿于流域开发治理的全过程。在流域的综合治理中, 进行了优良植物引进繁育与推广、集雨节灌与雨水利用技术和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与管理运行机制等课题的研究, 为今后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科技应用与推广经验, 同时也提高了流域治理的科技含量和土地的产出效益, 发挥了流域的科技示范和带动作用。在该流域治理中引进了新疆薄皮核桃、大樱桃等优良品种, 取得成功后迅速在其他流域中进行了大面积推广, 现已建成罗峪沟万亩大樱桃园和放牛沟千亩薄皮核桃园, 取得了显著的示范推广效应, 为天水市水土流失治理和产业开发增添了新的优质经济林果树种, 为今后进行大面积的推广奠定了基础。同时在地埂上成功地栽植了优良黄花, 为发展地埂经济提供了新的思路。在新技术应用方面, 推广梯田优化设计技术、集雨节灌技术、径流调控利用技术、保土耕作技术、抗旱造林新技术、旱地果园早产丰产技术及使用保水剂、生根粉、根宝等造林的高新科技成果, 提高了造林成活率及保存率。

三、流域治理成效

通过综合治理, 流域内的水土流失得到初步控制, 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土地利用结构和农业生产结构得到合理调整, 土地生产能力得到提高, 实现了流域内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㈠水土流失得到控制 韩家湾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 促进了流域的环境协调发展。通过治理, 各项治理措施共拦蓄泥沙7.36万吨, 径流总量为63.50万立方米, 减沙效益为91.80%, 减水效益为46.90%。林草措施建设提高了流域内林草覆盖率, 由治理前的13.56%上升到44.50%。过去的荒山秃岭, 现已变成满目青山、绿树成荫, 恶劣的生态环境得到了彻底的改善。

㈡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 通过治理, 流域新增梯田6209.1亩, 优质高产的基本农田由治理前的1994.1亩增加到8203.2亩, 人均1.8亩, 粮食总产由治理前的1355.07吨增加到1713.97吨, 人均纯收入由治理前的1432元提高到1811元, 农业产值占社会总产值的比例由治理前的60.41%下降到43.20%, 土地生产力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为发展优质高效的生态农业奠定了基础。

㈢土地利用结构趋于合理 通过坡改梯、发展经济林果、植树种草和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农林牧副各业协调发展, 逐步形成了以农业为基础, 林果业为主体, 各业协调发展的流域生态经济系统。

16.论我国流域水环境的税收治理 篇十六

【关键词】流域;水环境;税收;经验

1.流域水环境现状分析

流域(river basin)是陆地上由分水线(岭)包围的天然的集水区域,是一个从源头到河口、自成体系的,以降水为渊源、以水流为基础、以河流为主线、以分水岭为边界的水文单位。流域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每一个流域的上中下游、左右岸、支流和干流、河水和河道、水质和水量、地表水与地下水等等都是该流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从流域的社会特征来看,流域和人类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流域是人类发展史上的功臣:黄河之所以被称为中国的母亲河,就是因为黄河流域两岸具有最适合人类居住、繁衍的条件,从而成为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同样,尼罗河浇灌了古埃及的文明之花;两河养育了巴比伦灿烂的文化硕果。因此在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要时刻注意流域的保护,实现人类与流域的共存。

但是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流域的水环境问题日益凸现出来,已经成为制约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欧洲第三大河莱茵河从50年代末开始水质逐步恶化,到80年代初其污染物总量已经达到1949年的20倍,一度被称为“欧洲的下水道”,使中下游的1000多万德国人和荷兰人的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威胁。加拿大第一大河圣劳伦斯河流域在70年代一度遭受较为严重的污染和生态破坏。全球各大流域在随着各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大部分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破坏。据联合国预测,水问题将成为21世纪的三大问题之一,会严重制约21世纪全球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并可能导致国家间的冲突,届时,全世界将有10亿多人得不到清洁的饮水,17亿人缺乏起码的公共用水设施。

在我国,流域的水环境问题同样不容乐观,水污染状况十分严峻,水环境质量在日益恶化,大部分地区的污染超过了水环境的容量。全国流经城市的131条河流中,有26条严重污染,11条重度污染,28条中度污染,流经城市的河段80%被污染,全国缺水城市达300多个。1999 年度《中国环境状况公报》中指出:我国的主要河流有机污染普遍,水源污染日益突出。《2005中国环境统计》显示,全国133545千米的河长中,劣五类河长达21.8%。七大水系中,辽河污染最为严重,劣五类河长达到63.2%;长江、珠江干流水质尚属良好,达到二类或三类水质;黄河五类、劣五类水质河长占了33.4%;松花江处于中等污染水平,15个监测面中全部是三类和四类水质;淮河污染严重,四类至劣五类水质河长占68.8% ;海河污染也很严重,4个监测断面中四类、五类及劣五类各占25%。另外,据水利部门对全国10万公里河流的调查,被污染河流已占半数,其中有 4万公里河流不符合渔业水质标准,2400公里河流鱼虾绝迹。大型淡水湖泊中,太湖全湖处于富营养状态,滇池富营养化依然严重,巢湖营养状态指数有所下降,但仍属富营养状态;洞庭湖、洪泽湖水质较差;白洋淀污染较重。有资料显示,我国每年排放污水350亿吨,78%的城市河段不适合饮用,50%的城市地下水受到污染,每年因缺水造成工业产值损失达2300亿元。

2.税收政策介入流域水环境保护的理论分析

2.1 理论基础——外部性理论

“外部性理论”是1910年由著名经济学家Marshall提出来的,并经过他的学生、著名经济学家Pigou加以丰富和发展。外部性理论阐述的是人类某些经济活动对社会造成了某些成本或效益,但是这些成本或效益却不能正常地通过市场反映出来。外部性活动根据其对社会的影响可以分为正外部性活动和负外部性活动。

流域的水环境问题是典型的负外部性(外部不经济)问题,表现为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的不一致,而且这种表现不能在市场上反映出来并加以界定。如图1所示,当存在外部不经济时,私人成本Cp小于社会成本Cs,私人边际成本MCp也小于社会边际成本MCs,其差额就是外部环境成本ME。假定造成外部不经济的厂商处于完全竞争市场,则该厂商的边际收益曲线、需求曲线和代表市场价格的水平曲线相重合,即AR=MR=Po。根据理性人假定,厂商的选择肯定是生产当MR=MCp时的产量Q1(均衡点为B),此时私人厂商的收益最大;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MR=MCs=Po时的产量Q2(均衡点为A)才是最佳产量,此时社会整体收益最大。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存在负外部性时,市场均衡时的产量大于社会最优产量,从社会的角度来看生产了过剩量Q1-Q2,社会资源没有得到最有配置。

2.2 税收政策的效应分析

由于负外部性的影响,市场不能自动地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国家有必要运用一定的宏观经济政策来纠正市场失灵的情况。西方经济学家们最推崇的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是税收,它是治理负外部性的重要经济手段之一,即庇古手段。庇古在《福利经济学》中所表述的政策措施主张国家对造成外部不经济的主体征税,其数额应该等于该企业造成的外部成本,使得私人成本等于社会成本。

(1)税收政策优化了资源配置。如图1所示,对造成流域水环境污染的厂商征收税收T=ME时,MCp上移BC距离与MCs重合,这时理性的厂商将追求利润最大化而选择产量Q2,此时MCp=MCs=Po,厂商利润最大化的产量选择等于社会福利最大化时的产出量。可知,开征税收能有效地解决负外部性问题,它通过使造成流域水环境问题的厂商承担与其造成的外部环境成本相等的税收,使得私人的最优选择与社会的最优选择一致,有利于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2)对企业开征税收有利于减少污染量。征税是使污染的外部成本内部化,迫使企业自身负担由污染而产生的外部成本,其实质是改变了企业的利润函数,即企业利润不仅是价格、产量的函数,而且是污染水平的函数。随着企业对流域污染程度的加重,税收相应增加,企业的总成本也随之增加,假定其产品的价格不变,即不发生税负的转嫁,那么企业的总利润随之减少。因此企业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必将减少污染,控制污染数量。

(3)征税有利于企业改进技术,寻求创新。征税之后,企业为追求最大利润,一方面要控制污染的数量,另一方面会竭力寻找能有效减少污染水平的新式的生产技术和设备,积极鼓励减少污染的创新行为,于是就产生了流域水环境保护的技术替代效应,使得企业在每个污染水平上都降低了污染的边际成本。正是每个企业寻求适合自己的技术设备的创新行为促进了整个社会的不断创新。

由以上分析可知,税收政策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可以作为治理我国流域水环境的一项重要工具,将税收引入我国流域水环境的治理,有利于我国流域水环境的好转、改善,我国可以而且应当积极引进税收政策来完善我国流域水环境的治理。

3.我国在流域税费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3.1 我国流域治理中税费政策的现状及问题

我国已经尝试着用经济手段去解决流域水环境问题,借鉴国外经验提出了“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水污染防治法》第15条明确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按照国家规定缴纳排污费;超过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按照国家规定缴纳超标准排污费。”对于我国采用和执行环境经济政策,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中也做了充分阐述:“按照资源有偿使用的原则,要逐步开征资源利用补偿费,并开展对环境税的研究:研究并试行把自然资源与环境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使市场价格准确反映经济活动造成的环境代价;制定不同行业污染物排放的时限标准,逐步提高污染收费标准,促进企业污染治理达到国家和地方规定的要求;对环境污染治理、废物综合利用和自然保护等社会公益性明显的项目,要给予必要的税收、信贷和价格优惠;在吸收和利用外资时,要把环境保护工作作为同时安排的内容,引进项目时,要切实把住关口,防止污染向我国转移。”我国实行排污收费制度目的有两个:一是为治理污染筹集资金;二是对经济主体提供行为刺激,减少污染量。

回顾我国在流域的税收治理过程中的做法可以发现以下问题:一、我们国家还没有把流域水环境保护提高到应有的认识高度,并没有执行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方针。尽管早在1992年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世界各国领导就一致同意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要将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起来发展。我国政府也早就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我们国家的基本发展战略之一,但是可以看到我们国家在流域使用上的很多做法并不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总是将经济发展列为第一位,把环境保护放在次要的位置。二、尽管《水法》明确规定了国家对水资源实行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但是在现实中存在明显的行政分割,各个地方政府往往过多地考虑本地区的利益,而忽视了整个国家的整体利益,由此决定了各个地区对水资源的无节制的使用,不顾及整个流域的长远利用,对流域水资源盲目的、过量的、甚至掠夺式的开发和使用,既浪费资源又破坏环境。三、法制不健全,执法不严。我国与流域管理有关的法律法规主要有《水法》、《水污染防治法》、《河道管理条例》等,这些法律法规相对于流域的复杂性而言很不健全,仅限于授予各流域管理机构流域水利工程管理、防洪管理、河道管理、水土保持和水资源保护等相关权益,而且制定的条例不够具体,缺乏量化标准和具体的可操作性的实施办法,从整体来看更是缺乏一部统揽全局的流域性法律。另外,在执法过程中广泛存在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应有的税收收入没有得到足额征收。四、排污收费标准不合理,收费率偏低、收费额偏少。我国现行排污收费的标准仅为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成本的50%,某些项目的收费甚至不到治理成本的10%,排污费严重低于污染的治理成本。问题的直接原因是税率偏低、税目不全,间接原因是检测技术落后、污染损害估价不准,从而影响了收费标准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公平性。五、在治理中存在治标不治本现象。30年来,工业污染控制的基本策略还是没有跳出末端处理的老框框。“三同时”、“达标排放”指的就是建设工业内部的废水处理厂达到工业排放标准,这样的策略虽然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其效益是很低的,并没有做到预防为主的原则,也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3.2 对策研究

第二部分的税收效应分析可以说明税收是治理我国流域水环境的可行的措施,但是实际情况是我们国家只是单一的使用排污费这一方法,并没有专门的开征一门税收。本文认为国家有必要在流域治理过程中进行“费改税”,将现行的排污收费制度改革为征收水污染税,这样有利于强化污染者的法律责任,增加征收的刚性,且有利于统一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其中,合理设计税制结构是改革的核心、重点,笔者就最基本的几个税制要素提出自己的看法:

(1)纳税人的确定。我国流域水环境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各流域的水质污染,根据“谁污染谁治理”、“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纳税人应该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一切对流域有污染行为的企业、行政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但是在实际制定过程中可以考虑我国的现实情况,在税收实践中为了易于控制税源和便于征收,可以通过价格机制,把税负转嫁到生产环节,即实际纳税人可以确定为在我境内对流域排放污染物的企业,遵循先试点再铺开的原则,由企业着手,待条件成熟后,可以把纳税人扩大到所有对流域水环境有污染行为的主体。

(2)课税对象的选择。理论上讲,最好是对流域产生污染的生产者和因消费产生污染的物品征税,但是在税收的实践中,由于检测水平和评估技术的限制,一般是对重点污染物和易于征管的课税对象开征税收。我国在实践中可以依据废水的排放量来课税,以废水中各种污染物质的含量为计税依据,使税负与废水污染物质的含量呈正相关关系。要注意的是,以废水排放量为征税依据需要有一个前提,即要求监测机构有先进、有效的污染检测技术、设备,随时监控好废水的排放量及污染物质的含量。

(3)税率的选择。税率大小直接关系到税收对污染物排放者的影响程度,理论上讲,最优税收水平应该等于外部不经济行为造成的边际环境成本,但是边际环境成本是个难以测定的问题。我国在实践中可以遵循统一而又有区别的税率原则,首先要有一个统一的税率基准,以外部性造成的流域水环境治理成本为基础,对在排污标准以内的应税排污行为采取比例税率,对超出排污标准的行为采取累进税率。其次,税率要根据不同流域的环境质量要求不同采取差别税率的原则;对于不同的污染物质、同一污染物质的不同浓度以及不同地区、不同流域,可以采取差别定额税率。总体设计上,可以根据每一种污染物排放量及污染物质的含量在各个地区对流域污染的边际影响程度,采取适度从重的原则,使得征收的税额不低于治理成本。另外从长远看,随着防治污染技术的不断提高,环境治理的边际成本也会趋于减少,因此税率应该随之调整,使之不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4)税收征管。《水法》已经确立了我国的流域管理机构的法律地位,但是并没有授予应有的权利。笔者认为,各流域机构应该享有更多的权利,国家税务机关可以在各流域机构下设立单独的税务部门,由各流域机构负责领导、指挥,国家税收机关负责起监督作用即可。这样,流域机构可以凭借有其独有的检测、估算等技术而使得税收的征收工作更有针对性,也更有效率,而且由流域机构统一征税并由其负责利用税金进行流域的治理可以减少操作成本。

(5)税款的使用。对流域水环境的课税是专门性的税收,应该遵循专款专用的原则,税收收入全部由流域水环境管理部门分配、使用于流域水环境的保护、治理。税款可以在两个用途上使用:一、用于流域水环境的治理,对已经造成的流域水环境的污染进行恢复性治理;二、用于鼓励企业采取减少污染的创新行为,例如投资减免、免除税收、加速折旧等形式。这需要制定严格的法律予以保证,坚决杜绝一切把税金用在其它用途的做法。

3.3 其他相关问题

另外,笔者认为国家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一、从国家到政府、居民,三个经济行为主体都应该在思想上高度认识流域的重要性,按照流域统一管理的要求,建立流域水资源与水环境的统一治理机构,完善地方政府、各部门、流域上下游行政区际等协调与合作机制,在流域水环境的保护上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走经济发展与流域水环境保护相得益彰的发展轨道,只有这样才能够取得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二、建立健全严格的法律法规,并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建设有效的法制环境来维护税收制度的严肃性,加大执法力度,坚持依法治水,严格执行既定的税收政策,坚决杜绝税收征收不力现象,杜绝征税过程中的寻租行为。三、税收政策需要与其他行政、经济手段配合使用,没有哪一种政策是完美无瑕的,税收也只是一种辅助手段,只有结合其他政策,凭借法律的保障,进行综合治理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四、加大对流域水环境的治理力度。初步估计,用于流域水防治的投资至少应增加到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 1%,在治理过程中除了要做到专款专用,政府部门还应该给予支持,适当补贴。如果到现在还不痛下决心增加投资,任凭流域水环境状况恶化下去,那么其造成的经济损失必将继续增加,最终发展到无法收拾的地步。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水文科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549-553.

[2]姚志勇.环境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44-99.

[3]沈满洪.环境经济手段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11-138.

[4]王道树.转轨经济中的税收政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0-235.

[5]马中.环境与资源经济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9-202.

【塔里木河流域近期综合治理治理规划】推荐阅读:

塔里木乡农业农村经济工作调研材料08-22

上一篇:保温瓶销售部工作总结下一篇:【精华】感恩作文400字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