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教学

2024-08-24

金融学教学(共12篇)

1.金融学教学 篇一

第一章 金融体系概述

学时:第 1 周,共 3 学时

教学目的: 金融体系是金融运行的基础,完善的金融体系是其功能有效发挥的前提。因此,我们在学习金融课程之初,分析金融运行之前,首先应该讨论金融体系。从而为第二、三篇分析金融运行奠定必要的金融体系理论基础。

教学重点: 了解金融体系的涵义,功能,分析金融体系的构成要素:金融资产、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制度;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行,金融体系功能的有效发挥的制约和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 理解金融体系是由各构成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不同的要素组合构成不同的金融体系,各构成要素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每一要素功能的有效发挥都以相关要素的协调一致为前提.教学内容

第一节 金融体系及其功能

一、金融体系

二、金融体系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三、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

四、金融体系的功能

金融体系的构成

一、融体系的构成要素

二、金融资产与金融工具 :交易对象

三、金融机构:交易中介

四、金融市场:交易场所

五、金融制度:交易规则

第三节 金融体系的演变

一、金融创新的背景

二、金融创新的主要理论

三、金融创新的作用(双刃剑)

四、金融创新的种类

五、金融国际化趋势

思考题:、金融制度创新理论认为,金融创新的作用有哪些?、直接融资有哪些 优、缺点?、金融体系 有哪些 基本 功能?、简述“ 约束引致创新假说” 的主要观点:、简述“ 规避创新假说:” 的主要观点:、简述“ 交易费用创新假说: ” 的主要观点:、试述金融创新的种类、金融全球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本章参考文献

1.陈野华,《西方货币金融学新发展》,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年

2.张亦春:《现代金融市场学》,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 3.黄达:《货币银行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第二章 金融资产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 的学习,使学生 对 金融资产的种类及其创新 金融资产形态的演进、金融资产的特性 等总体上有所了解,使学生掌握各种 金融资产的种类、特性与功能等

教学重点: 货币资产;信用资产;权益资产;衍生工具种类、特性与功能等

教学难点: 衍生工具 的功能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金融资产概述

一、金融资产

二、金融资产的特性

三、金融资产的基本种类及 创新种类

第二节 货币资产

一、货币的三大基本职能

二、货币的种类

三、货币的计量

第三节 信用资产

一、信用与信用资产

二、商业票据

三、银行票据

四、贷款

五、债券

第四节 权益资产

一、股票的基本特性

二、股票的种类

第五节 金融衍生资产

一、金 融期货

二、金融期权

三、金融互换 思考题:、债 券主要有哪些类型?、与其它方式相比,商业票据融资有何特点?、简述股票的种类及各种股票的特征、简述 金融期货、金融期权、货币互换的基本类型、法博齐和莫迪利亚尼(1998)认为,金融资产具有哪些特殊性质?、简述金融资产的创新种类、货币逐步演变、形成了哪些种类?

本章参考文献

1.Amram M,Kulatilaka N.Real Options:Managing Strategic Investment in an Uncertain World.Boston, Mass.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9 2.叶永刚:《国际金融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3.曹凤岐、贾春新:《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王松奇:《金融学》(第二版),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第三章 金融机构

学时: 4 ~ 5 周,共 4 学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具体了解金融机构存在的必要性,金融机构的特征和金融机构的分类。使学生掌握金融机构脆弱性的内在和外在根源,分析我国金融机构脆弱性的表现,并能运用相关原理分析防范我国金融机构脆弱性的建议。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金融机构存在的必要性

难点:金融机构的功能和分类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 金融机构存在的必要性

一、缺少金融机构带来的风险和成本

二、存在金融机构带来的收益

三、金融机构的收益及效应

• 金融机构的功能

一、金融机构的特殊功能

二、金融机构功能的变化

第三节 金融机构的组织体系

一、家管理性金融机构

二、政策性金融机构

三、商业性金融机构

四、国际金融机构

复习思考题

• 金融机构体系有哪些模式?

• 我国金融机构体系包括哪些内容?

• 金融机构的出现如何减少了借贷双方的交易成本

• 论述金融机构存在的必要性

• 金融机构有那些特殊职能

• 金融机构有那些基本职能

• 简述存款型金融机构

• 简述投资型金融机构 • 简述我国中央银行的基本职能

• 论述金融机构脆弱性产生的内在和外在原因

第四章 金融市场

学时: 5 ~ 6 周,共 4 学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具体了解金融市场的组织,功能,结构和效率。使学生能运用相关原理分析金融市场运行效率的关键是降低交易成本,市场发育程度,市场组织,市场结构,交易成本和信息是影响金融市场效率的重要因素。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金融市场的功能与组织结构

难点:金融市场效率及其影响因素

三、教学内容:

• 金融市场组织和功能

一、金融市场的组织

二、金融市场的功能

第二节 金融市场的结构 一、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

• 内市场、场外市场和影子市场

• 主 板市场和二板市场

• 币市场和资本市场

• 其他金融市场

• 金融市场效率

一、市场效率的含义和分类

二、影响市场效率的因素

复习思考题

• 简述金融市场的分类

• 简述金融市场的功能

• 试述我国发展和完善金融市场的重要意义

• 简述货币市场的种类

• 简述证券交易的四种方式

• 简述证券交易所的种类和主要功能

• 什么叫二板市场,有何功能

• 如何发挥资本市场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第五章 金融制度

学时: 6 ~ 7 周,共 4 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讨论金融制度的概念功能及其在维护金融体系的良性运行中的重要作用以及

对货币制度汇率制度的介绍,让学生们加深对特殊金融制度的了解,明白二者的重要性;通过讨论金融管制与自由化,帮助学生们对金融管制的必要性与适度原则及金融深化方向的了解。

教学重点: 1、金融制度的概念功能及其作用、货币制度的内容及其演变

教学难点: 1、货币制度的内容及其演变、汇率制度的演变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金融制度及其特征

一、制度与次序

• 次序与经济活动

• 制度的构成

二、金融制度及其功能

• 金融制度的含义

• 现代金融制度的一般结构

• 金融制度的功能

第二节 货币制度

一、货币制度定义及其主要内容

• 货币制度定义

• 货币制度的主要内容

二、货币制度的演变

• 银本位制度

• 复本位制度

• 金本位制度

三、货币制度的稳定条件

第三节 国际货币制度与汇率制度

一、国际货币制度

二、汇率制度

• 汇率制度的分类

• 汇率制度的演变

• 浮动汇率制度与固定汇率制度的比较 第四节 金融管制与金融自由化

一、金融管制

二、金融自由化

• 金融深化与金融自由化

• 金融自由化内容

• 金融自由化次序

思考题:、金融制度的功能是什么?、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及其稳定基础是什么?、如何评价固定汇率与浮动汇率制度?、金融监管是金融抑制吗?、如何理解金融自由化与金融系统资源配置的关系?

本章参考文献:、安妮克鲁埃格 《汇率决定论》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1990 2、麦金农 《经济市场化的次序》中国香港三联书社 1997 3、米什金 《货币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 4、陈野华 《西方货币金融学的新发展》西南财大出版社 2001 5、黄达 《货币流通银行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6、姜波克 《国际金融新编》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 第六章 利率

学时: 8 ~ 9 周,共 4 学时 教学目的: 通过讨论与货币时间价值相关的利息与利率概念,以及学习西方利率理论的演变,让学生们在掌握了基础概念之上西方利率理论的产生构成及其演变过程。

教学重点: 1、利率和利息概念及计算、西方利率理论的演变

教学难点: 1、名义利落与实际利率的关系、利息的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利息与利率

一、利息与利率的定义

• 利息

• 利率

二、利率的种类

• 市场利率和管制利率

• 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

• 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

第二节 利率理论

• 古典利率理论

• 庞巴维克的迂回生产决定说

• 马歇尔的等待与资本收益说

• 维克塞尔的自然利率学说

• 费雪的时间偏好与投资机会说

• 可贷资金理论 • 可贷资金供给与需求的构成

• 债券的需求与供给曲线

• 债券和货币市场的均衡

• 供求分析

• 影响均衡利率变化的因素分析

• 凯恩斯的利率理论

• 货币需求曲线的移动

• 货币供给曲线的移动

• 均衡利率的变化

• 流动性陷阱对利率的影响

• 弗里徳曼“三效应”学说

四、IS-LM 模型分析的利率理论

思考题:

• 决定和影响利率水平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 简述凯恩斯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的主要内容

• 简述可贷资金利率理论的主要内容

• 为什么说 IS-LM 分析的利率理论是一种一般均衡的利率理论?

• 利率变动对一国经济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利率变动影响经济主要渠道有哪些?

• 结合我国实际,谈谈你对当前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看法

本章参考文献:

• 凯恩斯 《就业利息货币通论》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3 • 陈野华 《西方货币金融学说的新发展》西南财大出版社 2001 • 戴国强 《货币银行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 黄达 《货币银行学》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2 第七章 货币时间价值与现金流贴现分析

学时:第 9 ~ 10 周,共 3 学时

教学目的:货币时间价值是微观金融分析和决策的理论和技术基础,现金流贴现分析微观金融分析和决策的基本方法。通过本章的学习,要使学生在上一章:利率的基础上,牢固树立货币时间价值观念,掌握货币时间价值的表现和计量:终值与现值的计算,年金现值与终值的计算。了解现金流贴现分析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复利现值与终值的计算,年金现值与终值的计算

教学难点:现金流贴现分析的内含报酬率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货币的时间价值

一、复利与终值

在介绍单利和复利两种计息方法的基础上,阐述终值的计算公式并举例说明其运用,阐述一定时间段内多次计息的实际利率并举例说明。

二、贴现与现值

介绍复利贴现方法,阐述现值公式并举例说明。

三、系列现金流的现值与终值

阐述系列现金流现值与终值的计算公式。

四、年金的现值与终值

普通年金终值,即时年金终值,普通年金现值,即时年金现值,永续年金现值。

第二节 现金流贴现分析方法

一、净现值法

净现值的计算公式及实际应用。

二、内含报酬率法

举例说明作图法和试算法。

三、影响现金流贴现分析的因素

通货膨胀,所得税,汇率。

思考题:、如何理解货币的时间价值?、如何计算终值和实际利率?、何为贴现?如何计算现值?、如何计算普通年金的终值与现值?、即时年金与普通年金的区别何在?如何计算其现值和终值?、举例说明净现值法在金融投资决策中的运用。、在利用现金流贴现分析法进行金融决策时主要应考虑哪些因素?

本章参考文献

1.Joseph Stampfli and Victor Goodman 著,蔡超明译,《金融数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年。

2.宋逢明,《金融工程原理》,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年。

3.威廉 F 夏普,《投资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年。

4.叶中行,林建忠,《数理金融——资产定价与金融决策理论》,科学出版社,2000 年。

第八章 货币需求

学时: 10 ~ 11 周,共 4 学时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货币需求的测量,凯恩斯、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了解古典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及凯恩斯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教学重点: 1、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货币需求的测量。、古典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

教学难点:、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货币需求及其决定

一、货币需求的定义

二、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

(一)收入状况

(二)信用发达程度

(三)经济体制

(四)市场利率

(五)人们的预期和偏好

第二节 货币需求的测量

一、规模变量

二、机会成本变量

三、其他变量 第三节 货币需求理论流派

一、古典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

(一)现金交易数量说

(二)现金余额数量说

二、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及凯恩斯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一)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

(二)凯恩斯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三、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论

(一)影响人们货币持有量的因素

(二)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

(三)对货币需求函数的分析

思考题:、简述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简述现金交易数量说与现金余额数量说的主要内容。、简述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主要内容。、比较现金交易数量说与现金余额数量说的异同。、比较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与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不同之处

本章参考文献

1.米什金,货币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年

2.胡庆康,现代货币银行学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年 3.伍超明,货币流通速度的再认识,经济研究,2004(9)

第九章 货币供给

学时: 11 ~ 12 周,共 4 学时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货币层次的划分,货币供给的基本原理,影响货币供给的主要因素;了解货币供给理论及 货币供给的外生性和内生性问题。

教学重点:、货币层次的划分依据及我国的货币层次内容。、商业银行货币 创造 的 原理。、乔顿货币供给模型,结合模型讨论影响货币供给的各种因素。、货币供给理论的内容。、货币供给的外生性和内生性问题。

教学难点:、商业银行货币 创造 的 原理。、乔顿货币供给模型的推导。、影响货币供给的因素。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货币供给的定义及其演变

一、货币供给的定义

二、货币供给的演变

(一)金属货币时期的货币供给

(二)现代信用货币时期的货币供给

三、货币供给的层次划分

(一)西方国家的货币供给层次划分

(二)我国的货币供给层次划分

第二节 货币创造

一、存款创造

(一)存款创造的前提条件

(二)存款货币的多倍创造

(三)对简单存款乘数的修正

二、基础货币

(一)基础货币的定义及其影响因素

(二)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控制方式

三、货币乘数

(一)货币乘数的概念及数学表达

(二)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

第三节 货币供给理论

一、弗里德曼-施瓦兹的货币供给模型

二、卡甘的货币供给模型

三、乔顿的货币供给模型

四、伯尔格模型

五、布伦纳-梅尔泽的货币供给理论

第四节 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和外生性

一、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和外生性的理论依据

二、深层次探讨——通过乔顿模型的进一步分析

(一)基础货币

(二)货币乘数

思考题:、基础货币的定义是什么?它对货币供给有什么影响?、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控制受哪些因素的影响?、试推导乔顿的货币供给模型。、简要分析 乔顿模型中 货币乘数的决定因素。、简要分析货币供给的决定因素。、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在货币供给中的地位与作用。

第十章 货币均衡与经济均衡

学时: 13 周,共 3 学时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商品和劳务市场的均衡-IS 曲线、货币市场的均衡-LM 曲线的基本含义、斜率特征、IS-LM 模型的经济均衡含义等知识点的相关内容。

教学重点:、货币供求均衡与一般经济均衡的含义。、利率变化对社会投资的影响。、IS 曲线、LM 曲线的基本含义及斜率特征。、利率变化对一国进出口规模的影响。

教学难点:、IS-LM 框架中的财政与货币政策的运用。2、决定影响社会投资规模的主要因素。、政府财政支出挤出效应。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货币供求与一般经济均衡-----IS-LM 模型

一、商品市场和劳务市场的均衡-----IS 曲线

二、货币市场市场均衡-----LM 曲线

三、IS-LM 模型

(一)IS 和 LM 曲线的结合

(二)IS 和 LM 曲线的斜率

(三)IS 和 LM 曲线的移动

四、IS-LM 框架中的财政和货币政策

(一)财政政策

(二)货币政策

第二节 总供给和总需求分析

一、总需求曲线

二、总供给曲线

三、总供给和总需求均衡的分析

(一)短期均衡

(二)长期均衡

第三节 货币中性与非中性

一、经济政策有效性的争论

二、凯恩斯主义的菲利普斯曲线

三、货币主义的货币中性论

四、卢卡斯的政策无效性命题

五、新 凯恩斯主义的菲利普斯曲线

思考题: 为什么 IS 曲线向下倾斜 , 而 LM 曲线向上倾斜 ? 2 为什么政府支出会挤出私人支出 ? 3、简述总需求曲线短期内向下倾斜的原因。简述总供给曲线短期内向上倾斜的原因。简述利率的变动如何对一国进出口规模产生影响。

第十一章 货币政策

学时: 14 ~ 15 周,共 6 学时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 考核 货币政策目标体系的构成内容、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传递机制、货币政策效应等知识点等知识点的相关内容。

教学重点:、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含义、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的矛盾性与统一性、货币政策中介指标与操作目标的选择标准及构成、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机理、作用评价、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共性与区别

教学难点:、货币政策传递机制中投资支出渠道的主要内容。2、货币政策传递机制中利率对投资的效应分析。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货币政策目标

一、货币政策目标体系

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一)币值稳定

(二)经济增长

(三)充分就业

(四)国际收支平衡

三、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

(一)选择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主要标准

(二)可供选择的中介指标

(三)可供选择的操作目标

(四)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

(五)货币政策操作目标的选择

第二节 货币政策工具

一、货币政策的工具体系 二、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一)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

(二)再贴现政策

(三)公开市场操作

三、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一)消费信用控制

(二)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三)不动产信用控制

(四)优惠利率

四、其他货币政策工具

(一)直接信用控制

(二)间接信用控制

五、货币政策工具的配合

六、货币政策工具与其他政策工具的配合

(一)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

(二)货币政策与收入政策和产业政策的配合

第三节 货币政策传递机制

一、投资支出渠道

(一)利率对投资的效应

(二)托宾的 Q 理论

(三)信贷观点

(四)非对称信息效应

二、消费支出渠道

(一)利率的耐用消费品支出效应

(二)财富效应

(三)流动性效应

三、国际贸易渠道 第四节 货币政策效应

一、概述

二、货币政策时滞

(一)货币政策传递的内部时滞

(二)货币政策的外部时滞

三、货币流通速度

四、微观主体预期

五、其他经济政治因素的影响

思考题:

• 试分析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的作用机理、政策效果及特点。• 试分析中央银行再贴现政策的作用机理、政策效果及特点。

• 试分析中央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作用机理、政策效果及特点。• 什么是货币政策时滞,其主要表现是什么?

• 如何理解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的矛盾性与统一性? • 选择货币政策中介指标和操作指标的主要标准有哪些?、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与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基本区别是什么? 8 请比较中央银行三大基本政策工具各自的优缺点及其适用条件。9 货币政策效应受哪些主要因素的影响?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共性与区别体现在哪些方面? 11 简述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利率变动对投资规模的影响。

本章参考文献

1.陈学斌,中央银行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年 2.戴国强,货币银行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年

3.伍超明,货币流通速度的再认识,经济研究,2004(9)4.程建胜,中国真的存在超额货币吗,金融研究,2004(6)

5.万光彩、刘莉,凯恩斯主义货币需求理论的演变和发展,江汉论坛,(2)2003 6.中国货币需求: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2(6)

第十二章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学时:第 16 ~ 17 周,共 4 学时

教学目的:使学生明白通货膨胀或紧缩是在货币政策失当、货币失衡的情况下出现的一种宏观经济现象。通过本章学习,要使学生掌握通货膨胀及通货紧缩的概念、成因、治理措施,并能与其他有关宏观经济运行的课程联系起来思考问题。教学重点:通货膨胀的形成原因与治理措施 教学难点:通货膨胀及通货紧缩的治理措施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通胀与通缩的定义与分歧

一、通货膨胀的定义

在介绍各种代表性观点的基础上给出通货膨胀的完整定义。

二、通货紧缩的定义

在介绍各种代表性观点的基础上给出通货紧缩的特征性定义。

三、通胀与通缩的衡量指标 CPI,WPI,GNPdeflator 第二节 通货膨胀及其治理

一、通货膨胀的成因

需求拉上论,成本推动论,供求混合推动论,结构性通货膨胀论。

二、通货膨胀的影响

对产出的影响,对就业的影响,对财富和收入再分配的影响

三、通货膨胀的治理

紧缩性宏观经济政策,收入控制政策,收入指数化政策

第三节 通货紧缩及其治理

一、通货紧缩的基本理论 纯货币的通货紧缩理论,金融结构的通货紧缩理论,非货币金融的通货紧缩理论。

二、通货紧缩的成因

紧缩性宏观经济政策,有效需求不足,技术进步,本币高估,供给结构不合理。

三、通货紧缩的影响

抑制消费投资,导致经济衰退;引发银行危机。

四、通货紧缩的治理

积极的货币与财政政策。

思考题:、什么是通货膨胀?什么是通货紧缩?、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衡量指标有哪些?、什么是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凯恩斯学派和货币学派在这方面的解释有何不同?、简述成本推动型、供求混合推动型和结构型通货膨胀的发生机理。、你认为通货膨胀对产出有益、有害还是中性?、如何治理通货膨胀?、各种理论对通货紧缩的发生是如何解释的?、现实中引发通货紧缩的具体原因有哪些?、如何治理通货紧缩?

本章参考文献

1.黄达,《金融学》,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年

2.白钦先,《金融可持续发展研究导论》,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年。3.钱小安,《通货紧缩论》,商务印书馆,2000 年。

4.柳永明,《通货紧缩理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年。

第十三章 金融风险与金融危机

学时: 17 ~ 18 周,共 5 学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具体了解和掌握 金融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让学生们对金融风险管理在总体上有一个了解,并在次基础上掌握金融风险管理的主要方法。金融危机的形成过程,与以往金融危机相比较的新特点,金融危机扩散的途径以及金融危机防范和治理的方法。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金融危机形成及特点

难点:金融危机的防范和治理方法

•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金融风险与金融风险管理

一、风险及其种类

• 风险

• 风险的种类

二、金融风险的度量

• 价格风险的度量

• 信用风险的度量

三、风险管理过程

风险识别,风险评估,方法选择,实施

四、风险管理的基本方法

回避,预防并控制,留存 • 金融机构的脆弱性

一、金融机构的内在脆弱性

二、金融机构运营中的外部风险

利率风险,汇率风险,通胀风险,信用风险

三、我国金融机构的脆弱性极其防范

第三节 金融危机极其防范

一、金融危机的形成

金融危机的定义和分类,金融危机理论概述,二、金 融危机的扩散

• 当代金融危机的基本特点

• 金融危机的扩散

三、金融 危机的防范与治理

• 提高本国金融素质

• 加强金融监管,防范泡沫经济

• 选择适当的金融开放进程

• 防范与隔绝外来冲击

• 加强国际间的安全合作

复习思考题

• 融风险的概念及其种类

• 如何对金融风险进行度量?

金融危机的形成原因 • A 公司的债券评级为 Aa1 级,B 公司的债券评级为 AA+ 级,比较它们的信用等级

• 为什么说风险管理是一个动态反馈过程?

• 远大公司今年准备投资 10 亿元的 A 股股票,可用什么方法来控制其面临的系统性和非系统性风险?如果市场上有股票指数期货和个股期权,用它们回避风险各自的优缺点是什么?

• 简述货币危机理论,银行危机理论和外债危机理论

• 论述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

• 当代金融危机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 概述金融危机的防范和治理

2.金融学教学 篇二

一、案例教学在《金融学》教学中的必要性及作用

(一)案例教学在《金融学》教学中的必要性

案例教学(casestudy)是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基本知识技术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将学生带入典型案例的特定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提高其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

金融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理论学科,表现为:一生的渊源上来看,其理论主要产生于人类最早的货币借贷实践活动,金融学的理论多数是从金融市场运行的实践中概括出来的。二是从内容上来看,不论是货币制度、金融机构、金融市场、还是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都有着极强的社会实践性和应用性,任何一部分内容,都针对着某一特定的实际的经济运行环节,都需要在实践中找出其相关的案例来佐证,以便加深学生对其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三是从学习目的上来看,和其他社会科学一样,金融学也是致用之学。学生学习金融学理论不是为学而学,而是为培养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学。金融学其教学内容在表面上表现为大量的数理逻辑推导、图表、公式及数学证明等,比较抽象。加之,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是直接由中学考入大学学习的,绝大部分学生缺乏对社会、经济的了解,尤其是对金融机构的管理和运行过程、货币市场与金融工具创新等实践的深层次的了解。因而,就需要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大量的实际案例来传授理论知识。

(二)案例教学在《金融学》教学中的作用

1.帮助学生增强金融学理论的现实感。将国外成熟先进的金融学理论以一种生动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案例分析成为一种最合适的载体。比如在讲完金融衍生工具之后,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郁金香泡沫、327国债风波等案例,学生们都能表现出浓厚兴趣,能自觉地把学过的金融学理论知识和具体实践较好地结合起来。

2.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而金融学基本内容是抽象化的理论和实证化原理,往往是学生最头疼的。通过案例教学这一载体,这一难题就可迎刃而解。因为金融学案例教学往往是以现实经济问题作为研究对象,而且能以经济生活或贴近生活中的一些热点问题,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将枯燥生硬的“苦差事”变成“其乐无穷”的求知欲。以货币职能教学为例,按原来的教学模式对其基本理论进行系统讲解,由于该理论包含了较多的专门术语,许多学生感到难以掌握和运用。而如果从“你会花钱吗?”、“电子货币是钞票吗”等学生感兴趣的案例问题入手,则可以以一种生动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化对这一理论的理解。

3.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学阶段的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体现在教学中,就是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过的理论去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开展综合案例讨论,可以培养学生分析处理内容复杂、头绪诸多的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如在讲完金融与经济的关系、货币演进与货币职能等基本理论之后,就可以选取“我国过剩经济条件下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选择”、“东南亚金融危机”等综合性案例进行分析,以强化所学过的基本理论知识,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二、《金融学》案例教学的具体实施

(一)案例穿插设计

在讲解某一章节金融学基本原理的过程中,可以使用各种案例加以分析说明,把案例作为理论的一部分穿插其中,使学生通过案例理解基本理论。这一形式主要适用于理论讲解过程中对重点难点的理解。如讲授货币需求和供给时可以联系“我国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讲授行为金融学时以“人的非理性行为”为例来解释;这些例子都是金融学中的经典例子,具有不可替代性,也会使得学习金融学变得兴趣盎然。

(二)小案例讨论

在某章或某一问题系统讲授后,由教师提出一个小案例,让学生自由分析讨论,各抒己见,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这一形式主要适用于对某一章或某一问题的理解。如讲完国际资本流动理论后可以引导学生讨论“亚洲金融危机”、“次贷危机”、“热钱”等。采用这一形式应当注意的问题是所选案例要紧扣所讲授的金融学理论,并且案例不宜过分复杂。

(三)综合案例讨论

在某一章或某几章的金融学理论问题系统讲授结束后,有意识选取跨章节的综合性案例让学生加以分析讨论。例如在讲金融危机的案例时,授课一开始,先向同学们提供有关东南亚金融危机的资料:从1997年7月2日泰铢贬值开始,直到1999年7月2日,东南亚各国才逐渐走出了长达两年的金融危机。在看资料的过程中,同学们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接着,大家一起分析什么是金融危机、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如何避免金融危机的产生以及金融危机爆发后如何来应对等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同学们由东南亚金融危机联系到我国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一致认为东南亚金融危机对我国有一定的警示作用。为使我国远离金融危机,必须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从而使我国经济在新世纪能够保持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规模较大的综合性的案例教学课,必须注意案例教学的步骤,一般可以分为布置题目、分组讨论、同学发言、教师总结等。

三、案例教学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尽可能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模式是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事物。多媒体教学可借助信息技术,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动性和互动性,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也是展现案例教学的最好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在金融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将实践中遴选出来的特色案例直观地通过动态化和形象化画面表现、演示出来。利用多媒体的智能化模拟仿真功能,加深学生的理解,领会一些在课堂上难以解决的难点问题。

(二)教学案例“本土化”

“本土化”是针对金融学教学中的“西方化”提出的,指金融学案例教学要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具体国情相适应。从20多年高校进行金融学教学实践来看,所运用的大量案例基本上都是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实际事例,而我国本土所产生的实际案例很少,从而导致了在金融学教学中存在着理论严重脱离我国实际的问题。因而,搜集本土化的教学案例就成为任课教师的主要备课任务。案例的搜集,虽然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但作为金融学任课老师,必须学习、阅读我国经济运行方面的资料,日积月累,渐进形成案例本土化。

(三)正确处理案例教学与教学目的的关系

金融学的教学目的是通过金融学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掌握金融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并能运用这些基本理论和原理解决和分析实际经济问题。这就要求金融学的案例教学方式、时间、数量都必须适合教学目的的要求。教师应根据不同的课时数和不同学生安排不同的案例教学内容。如研究生、本科、专科教学内容,应区别对待,难度应有所不同,这样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金融学案例教学是以现实经济问题作为研究对象,有利于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抽象的金融学理论,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和提高其综合素质与能力。金融学案例教学的内容十分丰富,组织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的具体情况,采用穿插安排、小案例讨论、综合案例讨论、专题讨论等多种方式进行,并尽可能实现案例本土化,从而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金融学,案例教学,实践性,综合素质,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磊.加强金融学实践教学的探讨[J].金融理论与教学, 2010(3):63-64

3.行为金融学课程教学设计初探 篇三

关键词 行为金融学 教学设计 实验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行为金融学是一门金融学和心理学等学科交叉、试图揭示金融市场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和决策规律的边缘学科。行为金融学以行为范式取代传统金融学的理性范式,承认人的行为的非理性,以展望理论、行为组合理论和行为资产定价模型为基础,推动了金融实证研究的发展。目前已有部分高校将行为金融学纳入学科体系的课程设置中,行为金融学在教学设计方面和传统金融学差异较大。

1 教学目标

通过课程教学,让学生掌握行为金融学的基本理论结构,培养直觉思维,发现内在动机。经典金融理论建立在理性经济人假设基础上,但现实中人们的决策行为与理性经济人假设有一定的差异,行为金融学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拓宽理性经济人假设,其理论框架和经典金融学差异较大,因此首先要通过课程教学让学生把握行为金融学理论的基本脉络。

2 教学内容

2.1 课程计划

课程设置上,可以暂定为专业选修课,安排在金融学、金融市场学、证券投资、公司金融等基于经典金融理论的传统必修课程之后;课时分配方面既包括理论讲授部分,也要包括课堂实验部分。虽然目前部分国内高校已经把行为金融学定为核心课程,但对一般高校而言还是暂定为专业选修课更为合适。金融涵盖的范围很广,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未来就业方向,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可在选修模块设立几个不同的方向,每个方向下设关联的课程组合,行为金融学可以和金融计量分析、实验经济学等构成一个课程组合,甚至可以把心理学等课程纳入这个课程组合。

2.2 教材选择

目前,国内已出现较多的行为金融学教材,但质量参差不齐。选择教材,首先要选择行为金融学理论体系完备的教材,其次要注意选择接近理论前沿的新颖教材,最后,教材能结合我国市场实际进行分析则更佳。在选定基本教材基础上,还应向学生推荐补充读物,特别是国外一些权威性的杂志。

2.3 内容标准

行为金融学的主要理论基础应包括期望理论和行为金融模型:期望理论用价值函数代替传统现代金融学的效用函数,价值函数是一条中间有一个拐点的S形曲线,自变量是投资者损益,盈利部分是凹函数,亏损部分是凸函数,行为人在看到损失时的失望程度,会比同等获利情况下的高兴程度高得多,并由此推论,大多数投资者在获得利润时是风险厌恶者,在遭受亏损时是风险偏好者;行为组合理论BPT是对现代资产组合理论(MPT)的改良,行为资产定价模型(BAPM)是对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的扩展,将投资者分为信息交易者和噪声交易者,其中信息交易者是不会出现系统偏差的理性交易者,噪声交易者时会产生认知偏差的非理性投资者,这两类交易者共同决定资产价格。

3 教学方法

3.1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由哈佛商学院首创的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案例教学中有教师和学生两种主要的角色。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而非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负责提供教学案例等材料,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案例材料进行思考与讨论,并对案例中提出的问题作出正确的结论。教师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要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3.1.1 教学准备

这阶段主要工作包括:选择适当的案例、确定讨论题和案例教学的组织形式。

首先要选择适当的案例。案例要围绕教学目标的要求,案例内容与所学知识有关,难易程度与学习知识的深浅度相关,篇幅大小与教学时间相适应,并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提供相应的提示和背景材料。我国金融市场不完善,人们的投资心理更复杂,利用行为金融理论来分析我国的金融市场会更有效,教师应尽量选择基于我国金融市场的案例。其次,确定讨论题。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和案例的内容确定讨论题,讨论题要有一定的诱导性和争论意义,使学生通过积极讨论和争辩,深入掌握运用所学的行为金融学理论。第三,确定案例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案例背景、学生人数、教学环境等确定相应的组织形式,如小组讨论法、智囊团法等,设计和布置案例教学环境。

3.1.2 主持案例讨论

案例教学要组织学生讨论。案例教学课开始,教师首先简要介绍案情,布置讨论题,然后给学生一定时间思考和推敲案情,等学生基本熟悉案情、得出基本结论后再组织讨论。

教师要积极创造和维护良好的讨论环境和气氛,使学生能充分讨论和争辩。既要善于倾听学生发言,又要适时诱导学生,使发言始终围绕题目中心深入开展,促进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和对行为金融学知识理解的深化。

3.1.3 总结

每次讨论结束要做简短的总结,可以教师总结,也可以让学生总结。具体包括两方面:一是对学生讨论情况的总结,主要总结学生讨论发言是否积极,有无同学未积极参与,分析讨论中存在的长处和不足等;二是对案例本身的讨论总结,讲明案例中的关键点,揭示案例中包含的行为金融学理论,从案例讨论中引申出相应结论,为后续的教学提供准备。

3.2 课堂实验法

行为金融学的研究大量利用实验经济学方法,经济学的实验与自然科学的实验一样包含实验设计、选择实验设备和实验步骤、分析数据以及报告结果等环节,通过模拟环境和采用随机化、保密意图等仿真技巧,对社会中的人进行实验,验证投资人的行为。例如弗农·史密斯在张伯伦的课堂实验基础上,设置著名的“双向口头竞价”实验,参与者被分成买者或卖者两个群体,随机分配买者和卖者的角色;每个卖者有一单位的待售品,其保留价格为v,卖者不允许以低于v的价格出售商品,如以p>v的价格出售,卖者可以获得p—v的收益;每个买者也被分配了一个保留价w,即允许购买的最高价格;通过反复实验,史密斯验证了竞争性价格理论的合理性。行为金融学教学可引入课堂实验法,目标是让学生把握探究性思维的方法。其教学程序: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景—提出假设—进行模拟验证—比较评估并得出结论。教师通过设计课堂实验,启发学生思维和独立探索解决问题,形成自主学习的倾向。在课堂上模拟实验环境,然后对随机选取学生和分配角色,诱导被实验者发挥被指定角色的特性,进行实验;借助行为和心理分析的方法验证命题,通过比较和评估,判断实验本身的好坏,验证理论的真实性。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全面发展和个体发展,现代金融业的迅速发展需要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广泛适应性并具有发展潜力的金融人才。行为金融学课程的设置富于挑战性、创新型和趣味性,必须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探索和总结更好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博宇.行为金融学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经济研究导刊,2011(21).

4.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篇四

金融学科知识更新快,操作性较强,实践教学在金融教学中有着课堂教育不能取代的独特作用.近年来我国金融学专业本科实践教学得到飞速发展,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文章结合作者多年的金融教学体会,指出加强金融实践教学改革的迫切性并提出建立一套科学的既有原则指导意义,又有实际可操作性的实践教学体系.

作 者:惠莉 HUI Li 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5 刊 名: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BEI RADIO & TELEVISION UNIVERSITY 年,卷(期):20xx 29(12) 分类号:G42 关键词:金融 实践教学 体系

5.金融学教学 篇五

金融学本科专业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金融学本科专业实验教学是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促进金融学专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但在实验教学中还存在诸多同题.本文提出应从建立独立完善的金融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加强实验教学教材建设、改进实验教学模式与考核方法、提升专业实验教学师资能力等方面进行改革和重视,提高金融学本科专业实验教学水平和质量.

作 者:梁艳 刘美珍 作者单位:大连理工大学经济系,辽宁大连,116024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年,卷(期):“”(23)分类号:G642关键词:金融学 实验教学 教学改革

6.金融学教学 篇六

第二章 货币的职能、货币购买力、货币层次划分、货币形式演变、货币制度、金本位制

第三章 信用、实际利率、复利、终值、利率的期限结构、市场分割理论、无偏预期理论、费雪效应

第四章 信用资产、本票、支票、汇票、期货合约、远期合约、金融期权、市盈率、溢价债券、折价债券、一价定律

第五章 金融风险管理的方法、金融风险的度量主要是价格风险的度量、系统性风险、非系统性风险、缺口管理、资本结构、MM定理

第六章 商业银行的组织形式、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三性”原则、贷款五级分类、商业银行票据贴现、我国政策性银行、中央银行的职能、中央银行的主要业务、我国监督管理性金融机构

第七章 金融市场的功能、一级市场、货币市场、现货市场、期货市场

第八章 现金交易数量学说、现金余额数量学说、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第九章 商业银行存款货币创造的条件、货币乘数、基础货币、货币供给一般模型、众多主体在货币供给决定中的作用

第十章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中介指标

7.金融学课程教学应用性探究 篇七

一、“应用性”的概念界定

一门课程的应用性是指学生从该课程所学到的知识和方法技能对其今后的工作、学习甚至生活都有较大影响和帮助。课程的应用性不仅包括所学内容可以应用于今后工作中, 还对以后的学习与生活有较大帮助。因此, 课程的应用性有以下特征。

(一) 时效性

时效性是指课程教学的内容不过时, 也不太超前。内容是否过时, 不以其产生时间为依据。一些自然科学知识有悠久的历史, 对实践仍有指导作用或仍然在实际工作中应用, 因此仍是一些课程教学的内容;有些经济理论出现的时间不太长, 甚至也曾有过辉煌, 曾指导过人们的实践, 但已不适合今天的社会实践。时效性的另一个方面是不能太超前。过于超前的教学内容即意味着它是脱离当前和今后较长一段时间的实际情况的, 也是不能应用于实践的[1]。

(二) 针对性

培养怎样的人就应安排相应的课程教学内容采用合适的教学模式, 这就是针对性。针对性既考虑所教学生状况, 又联系培养目标和本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作用与地位。较为通俗直白的语言、图文并茂的课件或板书, 生动典型的案例分析, 人人动手的操作都是应用型专业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模式, 并激发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学中还应考虑针对不同的应用型专业对课程的要求安排教学内容以及考虑与前后课程的关系[2]。

(三) 广义性

在关于“应用性”的一般说法中, 往往强调的是知识和技能在工作实践中的应用, 很少包括在学习和生活中的运用。前者我们可以认为是狭义的“应用性”, 而包括后者的应用性则可以称为广义的“应用性”。实际上, 从学习来看, 前面所学课程知识在本课程中会有应用, 后续课程的学习也会以本课程为基础, 更不用说, 学习是人一辈子都离不开的, 因此也有在学习中应用的问题。此外, 一些课程的学习, 在学生今后甚至目前生活中也有应用。许多金融业务都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我们金融专业教师在教学中都会提醒学生如何正确运用为数不多的生活费。

二、突出金融学课程应用性的必要性

作为一门基础课程, 金融学表现了较强的理论性, 但同时也具有应用性特点, 课程教学在注重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也必须突出应用性。这里, 我们主要以金融学本科专业为例进行分析。

(一) 金融学本科专业的培养要求需要突出应用性

金融学专业在国外有“经济学院模式”与“商学院模式”之分[3], 在我国则有“研究型大学的金融学专业”与“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学专业”的说法。前者更注重学生的宏观金融理论学习和研究能力的培养, 后者则偏向微观金融理论的学习和应用能力的训练。但这不是绝对的划分, 由于以下原因, 无论是哪种模式, 都应该突出应用性。

1. 应用型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成为主流。

从国外一流大学来看, “商学院模式”在规模和影响上似乎更胜一筹[4];从国内研究型大学金融学专业建设来看, 也非常注重对学生应用能力培养, 由于它们教学条件的优势, 有的在应用性教学方面甚至强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如暨南大学的金融实验室建立了“全球金融信息实时传输系统”, 并利用该系统设计实验项目, 开展实验教学[5]。

2. 金融理论发展的微观化趋势。

20世纪50年代之后, 金融理论从宏观的抽象理论描述转向了一种市场化的研究, 微观金融领域的研究甚至已多次获得诺贝尔奖。金融学越来越技术化、工程化、实证化、微观化, 其成果逐渐成为现代经济学主流派的重要内容[6]。与金融理论发展的微观化趋势相呼应, 金融学专业越来越多设置微观金融课程, 从而突显它的应用性。

3. 金融业务发展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

二次世界大战以前金融业以传统银行为核心,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金融市场作用超过了银行, 银行作为金融活动核心的地位已大大动摇。多种形式的全新型的金融工具大量涌现;各种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迅速, 各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日益扩大, 业务交叉日益增多, 业务复杂程度日益提高, 各种业务之间的联系也日益紧密。我国金融市场起步较晚, 但发展迅速, 其作用与地位不断提高。这一发展趋势对金融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从事一项业务需掌握多种知识和技能, 在一个部门工作需了解甚至谙熟其他部门的业务。因此, 对应用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 金融学课程教学内容要求突出应用性

金融学是金融学专业开设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 教学内容中有大量的基础理论。金融理论与金融实践的密切联系, 决定了金融理论学习需要紧密联系实际业务, 从而决定了课程教学中必须突出其应用性。

1. 基础理论学习需要与实际业务相联系。

为学生打好扎实的理论基础是金融学的首要任务。但是, 如果教学中仅仅只是概念或理论的讲授, 没有实际的、具体的例子 (实物、业务、案例等) , 学生感觉比较抽象, 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难以让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理论含义及其应用。比如学习“货币充当流通手段”, 如何使学生理解“转瞬即逝的媒介作用”是掌握这一内容的关键之一。通过生活中的一些实际例子就能帮助学生理解。

2. 金融学课程教学内容安排了不少基本金融业务介绍。

货币、信用、商业银行、中央银行、金融市场、非银行金融机构、公司 (企业) 投融资也安排了大量相应业务内容。例如电子资金汇划、转账结算、银行存贷款、信用卡业务、租赁业务、资本运营、证券的发行与交易、外汇交易、同业拆借、金融期货与期权、企业如何选择贷款利率、套期保值以及中央银行业务等等。

(三) 金融学也是一门专业业务基础课程

金融学是金融学本科专业基础理论课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 应该定位为专业基础理论与基础业务课程。它不仅要为后续专业理论学习奠定基础, 也要为专业业务课程学习做好准备。如果没有金融学课程的基本理论的学习, 学生在后续的专业理论学习中会感到比较困难。同样, 没有在金融学中接触基本金融业务, 也会让学生在学习银行业务、国际金融业务、金融市场业务时感到一时难以适应。

三、金融学课程教学中突出应用性的措施

(一) 编写突出应用性的教材

传统的《金融学》教材, 除了某些内容涉及基本业务介绍, 大量的内容还是从理论到理论。一些新编《金融学》或《货币银行学》教材增加了案例分析特别是增加了实训内容, 增强了应用性, 但也存在实训内容较少、操作性不强、与实际业务不太吻合、案例不够典型生动等问题。因此, 至今还没有一部满意的权威教材。国外有达菲、默顿、英格索尔等金融经济学家倾其一生所学铸就的经典著作, 但由于并不涉及我国实际, 也不能真正为我所用。编写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应用性特点突出的《金融学》特色教材, 仍是需要加强研究的课题。

(二) 教学大纲制定要体现应用性

金融学理论逻辑性强、思维严密, 学生初步接触都感觉抽象枯燥, 面对深奥的西方金融理论模型, 更是无所适从。理论究竟如何结合实践化抽象为具体, 化理性为感性, 化模型为运用, 又从具体事例中归纳抽象理论;从感性认知去体验理性知识, 从运用中理解和领悟模型内容。这都要求教师在制定教学大纲时, 合理安排理论学习与应用训练。应用训练教学包括金融产品认知、业务实操、案例分析、理论模型运用、实地参观学习等方面。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 既讲授理论知识, 又完成应用教学, 并使两者有机结合, 需要在教学大纲中全面考虑、周密安排。

(三) 建设金融实验室, 加强业务实操训练

金融学专业有关专业课如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证券投资分析、国际结算等都是业务性很强的课程, 相应的都有大量实操训练。在这些课程之前开设的金融学有相应内容, 也涉及这些业务的初步内容。它一方面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理论, 也为后续业务学习打下基础。如果在学习这些业务内容时, 仅仅只是课堂上一般介绍, 学生对这些业务还是不太清楚。广东技术师范学院金融学专业建立了商业银行业务实训、证券投资分析实训、国际结算实训等实验室, 完全可以在学习金融学课程相关内容时, 就让学生开始到实验室中亲手操作业务。此外,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还应抓紧建设期货交易实验室、外汇交易实验室等金融业务实验室, 为期货、外汇业务实训创造更好的条件。

(四) 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增强感性认识

学校实验室业务操作训练是必要的, 但代替不了对实际情况的了解。在学习货币、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的内容时, 让学生参观货币博物馆、商业银行、证券交易所、证券公司、期货公司、保险公司, 请有丰富业务经验的业务人员、管理人员介绍相关业务, 对学生有较大帮助。通过现场参观, 透过真实的物件和银行发展史的缩影, 学生可以较为深入地体味货币和银行变迁与发展的历程;通过实地考察和学习, 让学生了解掌握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的总体运作与各部门职能, 了解各个工作岗位的职责与要求, 使他们对专业岗位有一个感性认识, 为今后的专业学习与工作作好准备[7]。

参考文献

[1][2]王敬.对金融学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设置的思考[J].财经科学, 2002, (S) .

[3][4]蒋天虹.关于应用型本科金融学教学改革的探索[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9, (3) .

[5][6]赵家敏.从金融学科发展趋势看我国的金融人才培养——对金融学课程实验教学的思考[J].高教探索, 2003, (4) .

8.高职高专金融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篇八

【关键词】高职高专 金融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048-02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我国对经济类人才需求与日俱增。高职高专学校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将金融学作为基础课程之一纳入财经类学生学习的范畴。金融学教学改革以适应国际经济发展趋势为前提,以加强与其他各类学科联系为目标,以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为重点,在打破以往教学模式的束缚下,不断创新理念,为培养高素质、高专业技能的财经类人才而奋斗。但到目前为止,我国高职高专学校的金融教学仍十分的落后,因此,针对这一情况,如何尽快提高改革步伐就显得尤为关键了。笔者在总结自己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下研究讨论,以便同仁相互借鉴。

1.现阶段高职高专金融学教学特点

⑴金融学作为现阶段一个热门专业,其学科涉猎范围十分广泛,与众多学科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如何使金融学具有自身的优势与特色,则是目前金融学教学改革的一大重点。

⑵在如今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但是,金融信息的传播占据了信息的主要部分,当很多学生从媒体、杂志等看到有关金融方面的信息时,基于不懂的原因,就想进一步加深了解,由此可见,为何金融学已发展成为一大热门学科。

2.进行金融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⑴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般是在以教师教学为中心的前提下,形成的一种“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而这种模式会造成学生思维定式,不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学生的这种学习习惯、学习情趣也会影响到课堂教学气氛和教学效果。由此可鉴,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趋势。

⑵在传统金融教学中,常常以研究宏观经济模式为重点,而忽视对微观经济的研究,但在脱离微观经济的基础上研究宏观经济未免会显得十分泛泛,缺乏实际的支撑。

⑶现阶段大多数高职高专学校的金融学教师大多实践能力不强,对金融信息的获取不及时,这也就在很大程度上造成教学内容过于落后,陈旧,不能让学生掌握最新的金融动态。另一方面,学校过于注重理论课程的讲授,而忽视实践课程的设置,从而造成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不强,缺乏自主性。

3.如何更好地推动改革步伐

3.1改革教学内容

所谓高职高专,就是在提高专业素质的基础上大力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此教学内容的改革将更加具有针对性。应该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大力推广实践教学,让学生在自主实践中深化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尽最大努力培养出一批适应岗位需求的金融高素质人才。

3.2 改革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实行改革时要关注这一问题,创新教学方法。

⑴问题教学方法。此种方法以小组合作为主,由教师设置问题或由学生自主设置问题,然后大量的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并由小组代表上台汇报本组研究成果,接受其他学生的提问,最后由老师进行点评。这种方法,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增强了学生间的团队合作精神。

⑵模拟教学方法。模拟教学方法意在模拟真实的金融环境,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对于这种方法的运用,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教程模拟方案。例如:企业沙盘模拟实验。教师可将学生分成不同的组,然后由学生自由竞选公司职位,待确定各自职位后进行公司的运作,如何运作生产线、生产何种产品、何时注册公司开发新型产品等,都需要学生的合作讨论。这种教学方法是在课程基础上生成的一种实践课程,它在培养学生金融思维方面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⑶竞赛教学方法。学校应多组织一些类似学生职业规划的竞赛,设置相应的奖项。这种竞赛的举办会增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也会使学生的创新型思维得到发挥。

3.3 改革考核制度

教师不再为学生勾画考试重点,而是由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总结;考试形式多种多样,例如开卷、实践考试、课堂测验、口试、提交论文等,最大限度地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

4.改革教学模式的建议

⑴以学生为中心,制定一种适合学生自身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提高的教学模式。例如:学校可以丰富课程的设置,开设一些公共选修课、业务素质课、实践课等,多角度、多方面地满足学生的要求,为学生学习和专业素质的培养提供便利条件。

⑵加强学校和用人单位、企业间的合作,实现双导师学习模式,学生可以在学校学习基础课程的同时到企业等用人单位实习,以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专项能力。

⑶以往的课程设置主要以宏观经济为主,因此,要一改以往的教学模式,在以宏观经济学为重点课程的基础上补充微观经济学内容,让学生全面地学习经济学知识,掌握全面的经济运行模式。

⑷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建设,高职高专的大部分教师工作任务繁重,很难有时间去补充自身的专业知识,不能做到及时了解经济的最新动态,从而造成知识内容陈旧,思想落后,并最终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对教师队伍的培养至关重要,学校应为教师多提供一些外出学习的机会,也可以聘请一些外籍教师及金融专业人士为学生教授金融课程。为学生了解最新金融动态提供有力保障。

5.总结

随着改革的不断加快,金融经济的发展呈现多样化发展态势,由此高职高专的教师应时刻关注金融动态,更新金融理念,丰富金融知识,使教学模式在创新的基础上获得较快的进步,使教学模式在改革的基础上不断培养全新金融人才。在改革的过程中,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的需要,尽最大能力挖掘学生的潜质,培养学生的兴趣,教导学生形成一种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教学质量提高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齐微微.高职《金融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2, (11):58-59.

9.金融学教学 篇九

在互联网金融时期,从社会需求人材来看,需要职业院校把“高素质、强能力”人材培育目标落实。目前,高职院校金融专业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经显明地不能知足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请求,通过怎么的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来培育当代社会需求的金融专业人材是现阶段高职院校教育体系重要斟酌的问题。

1、高职院校金融专业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

(1)“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目前,高职院校对于教师的考查以及评价主要是以课时量为标准,专业职称也是从科研成果以及课题层次与数量来考评,对于专业教师的实践经验没有甚么请求,造成“双师型”师资队伍评估体系不够完美;到目前为止,我国高职院校尚未树立“双师型”教师队伍培训相应的轨制,也缺乏专门的“双师型”教师培育的院校,仍在沿用传统的基于职业技术示范学院的培训模式以及以普通院校为基地的培训模式对于“双师型”教师进行培训;金融行业从业人员待遇好、业余时间不多,1般都不愿意到高职院校担任校外兼职老师,从而致使金融专业的老师专业理论知识比较丰厚,然而缺少行业以及企业工作阅历;也很少有专业技巧证书,有的有专业技巧证书也没有从事相干的工作;致使现在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

(2)不公道的传统课程体系。传统的高职院校金融专业课程体系在专业课程触及的内容方面对于计算机、数学、外语、法律、心理学、管理学等缺少斟酌。从传统的专业课程体系教材内容来看,也只是简单的把课程习题变为虚拟业务题,实训仿真不够,跟不上金融行业以及具体工作岗位需求。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不公道的传统课程体系远远不能知足现今社会对于高职院校金融行业人材培育的请求。

(3)滞后的传统教学模式。高职院校普遍存在两种传统教学模式:1是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在下面当真地记笔记的“1言堂”式的“1讲多记”的教学模式;2是老师在对于教材进行简单的讲授的“翻译”式的教学模式。滞后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大学的学习进程中处于被动地位、疏忽了学生个性化、主动性以及立异性的培育。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来看,这两种教学模式已经经滞后了,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的请求。(4)单1的教学成果考查方式。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1般都是在1个学期期末组织学生进行课程测试,就是很简单的把卷面成就与平时形考成就相加,构成1种过于单1的学期教学成果考查成就。这类简单的教学成果考查方式不能凸起对于学生动手能力以及文化素质的考查。它的存在忽视了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育,造成高职院校大学生重理论轻实践,动手能力差,远远不能知足社会对于职业院校金融专业人材培育的`需求。

2、树立完美高职院校金融专业教学的措施

(1)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职业院校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现专业现代化以及国际化的重要前提,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需求动身,加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逐渐把专任教师向“双师型”教师方向发展。比如,职业院校要制定轨制,在职称评定、评优评先、工资待遇方面适量向对于“双师型”教师歪斜,给专业老师向“双师型”转变提供强大的支撑;遴派专业课程教师到企业或者者行业工作1线体验、观摩学习,丰厚其企业工作阅历,提高他们的实践工作能力;吸纳企业专家以及技术人员实质性介入专业课程开发,做到“工作进程导向课程”的专业课程;聘用企业、行业专家以及1线的优秀人员到学校兼职授课。以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请求来增进校园文化建设、拓宽专业以及课程体系建设、夯实校内外试验实训基地,全面增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努力建成教学以及实践水平高的“双师型”专业课程教学团队。

(2)努力构建优良的师生瓜葛。在互联网发达的时期,大学生1般都是颇有个性,高职院校不能用1成不变的方式来组织施行教学。“知识是学生自己学会的,老师只是引导,老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师生瓜葛直接影响到教育质量的高下,这就请求专业老师以及学生处理好教与学瓜葛。比如,老师要充沛的应用“功课—答题”的情势来促进师生沟通,要换位思考,谅解学生学习的辛勤,也要学生尝试上讲台试试,也要他们体验出专业老师教学的辛勤。做到通过师生之间的互相体验交换,端正了学生学习念头,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致,把专业老师的教学工作以及学生的学习都落实,同时也潜意识的构建好了融洽、优良的师生瓜葛。

(3)加快构建公道的课程体系。在“互联网+”的时期,高职院校金融专业要结合互联网金融模式请求改革陈腐的课程内容。打破传统布局,对于传统的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公道的分析以及计划,提倡专业教师开发适合高效的课程,比如,开设互联网金融课程;重视与其他相干学科知识的交叉融会以及互相渗入,要在专业课程建设中充沛的斟酌计算机、数学、外语、法律、心理学、管理学等方面的内容;重视大学生能力培育,强化实践课程,建设好学生实习基地,要以实际工作岗位以及工作进程请求来对于现开设专业课程进行构建;在所开设的课程中做到理论与实践充沛结合,努力构建大学生的

综合能力以及宽泛的知识基础,终究构建成互联网模式下公道、完美金融专业课程体系。

(4)运用灵便多样的教学方式以及手腕。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的保证以及条件是公道科学的教学方式以及手腕。目前,高职院校专业教学大多以灌输式的课堂讲解为主。为了适应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请求,要立异教学法子,斗胆、公道的推动“导学式、探讨式、案例式、互动式、摹拟式”教学模式。比如,在讲授“金融服务礼仪”以及“银行综合柜台业务”课程时,摹拟创设情形同银行服务引导、大堂咨询、客户招待、柜台工作人员业务操作相结合;在讲授“金融营销服务”课程时把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情势进行调研分析、写讲演以及营销方案,然后组织大家依据评分准则进行打分,通过打分成就来判断学生金融营销服务的能力。要通过“发问—计分”情势来活跃课堂气氛,通过案例教学、互相讨论、摹拟实操等教学手腕,让学生熟识金融行业1些工作的业务流程,并到达对于所学的专业知识的理解掌握,为学生毕业后参加工作奠定好基础。

10.《农村财税与金融》教学计划 篇十

课程名称:农村财税与金融 总学时数:60学时 学分:5 适用专业:农村经济管理

课程性质:本课程是农村经济管理专业的综合性课程,为该专业的必修课程,核心课程。

一、培养目标:使学生具备初中级农村经济管理人才所必需的农村财税、金融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确立财税金融观念,较好地适应宏观经济环境,提高管理水平和综合运用能力,为职业变化和继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构成:本门课程分四部分,一是农村财政基础知识,二是税收基础知识,三是金融基础知识。四是农村保险知识。总学时为一学年,累计60学时。本学期28学时。

三、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当前的财税金融理论、法规制度、保险常识等介绍给学员,让学员领会国家的财政政策、财经制度,保险知识,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社会生活环境去体验,构建相关的概念,从而指导自己的实践。

四、本学期教学内容: 第一章

导论 1.1 财政概念(2学时)1.2 财政制度(1学时)第二章 财政职能

2.1市场效率(1学时)2.2市场失效(0.5学时 2.3财政职能(0.5学时)第三章 公共产品最佳供应

3.1纯公共产品提供的局部均衡模型(2学时)3.2纯公共产品一般均衡模型(2学时)3.3准公共产品最佳供应分析(1学时)

3.4公共产品供应的困难与公共产品的私人提供(1学时)第四章 公共选择

4.1财政决策与公共选择(1学时)4.2财政决策机制(1学时)4.3财政决策主体行为(1学时)4.4政府失效(1学时)第五章 财政支出理论

5.1 财政支出分类(1学时)5.2

购买性支出(3学时)5.2.1行政支出 5.2.2国防支出 5.2.3文教科卫支出 5.2.4农业支出

5.2.5基础设施与基础产业支出 5.3转移性支出(3学时)5.3.1社会保障与财政 5.3.2财政补贴 5.3.3其他财政支出

六、参考教材:

1《农村财税与金融》,主编:崔从光 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2《财政学》,主编:陈共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3、《中国财政基本情况》,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制定人:佟春桥

11.金融学教学 篇十一

摘 要: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以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为目标,通过准确把握当前金融学教学内容的变化及教学过程中的难点,提出对讲授法继承和创新,合理运用视频辅助案例分析法、调查探究法、情景模拟法、启发式自主复习法等,让课堂教学丰富多样,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金融学教学方法改革;调查探究;情景模拟;启发式自主复习

一、金融学教学内容的变化

(1)金融理论由宏观转向微观。金融理论可以划分为侧重货币供求机制及货币政策的微观金融和侧重通过资本市场的运作,对资源进行跨期最优配置并逐渐形成理论体系的宏观金融。西方金融理论的学科重点由货币、银行,发展到资本运营与资产配置,再到金融危机以后转向金融市场的研究。对应的学科内容设置由货币、金融机构拓展至金融市场,逐渐偏向微观。(2)金融业务创新趋势明显。伴随资本市场的发展,资产证券化规模的扩大,金融业务创新频繁。因此,金融学课程内容也增加了银行表外业务,金融衍生产品等知识点,课程的应用性增强。

二、金融学课程教学的难点

(1)综合性强,对学生知识结构和基础要求高。与经管类其他基础课相比,金融学对前续课程基础要求较高,文理结合较为明显。学生除了需要具有宏微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会计学原理等基础知识,还需具备较扎实的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逻辑推理的功底。独立学院的学生综合知识水平有限,文理科折衷平平的学生占主体,偏科现象也明显,经管专业尤以数理薄弱为主,这对金融理论及模型的推演等教学形成了障碍。(2)知识点繁多,涉及面广,知识链形成困难。金融学课程内容涉及到资金融通的各个要素,知识点繁多。知识点之间表面上看联系不紧,而实质上有很强的内在逻辑关系。再者,商业银行业务不复杂,但简单的存款业务却能带来货币总量的成倍扩张或收缩,而这种变化将引起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学生如果没能正确理解银行的业务运作及商业银行的存款货币创造,在下一个环节就很难弄清楚货币供给模型的构建与推演。因此,单纯强调独立知识点而忽视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金融学的教学效果就无法落到实处。(3)知识更新迅速,教学内容需随时调整。伴随着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金融学原理不断深入和创新,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也使金融业务的运作方式产生较大的变化,教学内容需对应调整。然而,学生在接受这些抽象的新知识新业务时,由于接触少且陌生,极易形成理解上的障碍。此外,当新旧理论和方法存在矛盾时,如何权衡和取舍,如何把握之间的联系,让学生理清关系,成为教学过程中的又一难点。(4)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传统教学方法无法适应需求。美国国家实验室记忆金字塔的研究结果表明,单纯听的记忆率为5%,单纯阅读的记忆率为10%,视听并用记忆率20%,教师示范记忆率30%,小组讨论记忆率50%,实践练习记忆率75%,学生互助或实践所学知识记忆率90%,学生参与度与教学效果成正比,因此,在金融学这样一门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教学中,传统讲授法必然面临较大的变革。

三、华科武昌分校金融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1)讲授法的继承与创新。近年来,我国金融业蓬勃发展,金融专业也受到学生和家长的亲睐,生源较好,特别是在独立学院,招生数量稳中有升,传统讲授法仍不可避免地成为主流教学方式。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多媒体教学设备的运用为课程改革提供了条件,作为现代教师,应充分整合各种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课件制作水平尤为重要,特别是动画设计与演练,让枯燥的理论推演或业务步骤清晰地运动式地陈列出来,视听并用,加深学生的记忆及理解。必要时,学会制作简单的FLASH动画、微视频等,随时将教师日常积累的与对应知识点相关的重要信息生动地传递给学生,让讲授法的课堂生动起来。(2)视频辅助案例分析法。金融业的发展吸引了媒体的关注,各类财经访谈节目百花齐放,如,财经郎眼、解码财商等,节目大都围绕近期的热点金融问题展开,邀请知名经济学家、学者等现身解读,有一定专业性,是金融学教学的良好素材,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选择与章节相关的访谈话题作为导入案例或复习案例。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直接将访谈视频放给学生看并不可取,一次富有效率的视频辅助案例分析,应该是经过精心设计,启发、引导学生围绕视频的话题展开讨论与分析,最终鼓励学生们通过自己或团队的努力得出结论。视频辅助案例分析应注意几点:一是视频内容应简练,时效性强,与教学内容充分吻合,专业程度也要与学生能力匹配,整门课程3-4次即为上限,否则产生视觉疲劳起负作用;二是视频案例播放之前应设计好需要讨论的问题,以问题作为导向,明确观看视频的目的,同时,还要合理设计环节启发学生思考,要具体到讨论的分组、方式等;三是采用头脑风暴法,广开言路,不束缚学生的思维,往往会有很多意外却欣喜的结果;最后,及时总结归纳学生讨论出来的结果,不仅巩固知识点,还能用学生自我成就感激励下一阶段学习。(3)调查探究法。金融学属于应用经济学的范畴,调查探究法直观实用。金融机构作为金融学的核心内容,大致包括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四类组织。具体组织机构的特点、业务运作如果采用传统讲授法势必让课堂枯燥,学生学习积极性降低。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地处省会城市,金融机构密集,完全可以充分利用地理和资源优势,实地考察探究式学习,让学生走出象牙塔,关注学习和生活的城市,鼓励学生自己去寻找武汉市相关的金融机构、监管机构,通过去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办理业务,或咨询业务,真实地了解金融机构的运作。在实地调查探究后,学生们往往会产生疑问,带着问题,再回到课堂上,首先让同学之间相互交流调查心得,互相解答疑问,最后再由教师统一讲解与总结,教学成效显著提高。(4)情境模拟法。情境模拟适用于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金融学课程中不乏实践性的知识点,这些内容如果通过单纯教师抽象的讲解常常让学生无法明白实际的操作细节,学生似懂非懂,甚至曲解其意。比如,消费贷款特别是住房贷款又是当下的热点,撇开住房贷款还款方式的计算与选择,开发商、银行、消费者之间的借贷关系如何产生及偿付,具体实施流程和注意事项等都足以让学生费解。在这种情况下,纯讲解只会让学生越讲越混乱,而此时,若采用先简单讲解并板书流程图,再邀请三位同学分别扮演三方的代表,教师扮演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的服务人员,模拟真实情境,完成贷款环节的演示即可让学生身临其境,轻松理解三方之间的权责关系,为日后从事银行贷款业务工作,或是贷款购房提供基础。(5)启发式自主复习法。复旦大学对MOOC的调查表明,即便是中国一流学府的学生都无法自觉完成复习环节的学习,学生的复习高峰大都仅出现在考试之前。在独立院校,复习阶段若交给学生自己完成,后续教学必然举步维艰,但复习如果单纯由老师串讲,学生参与度低,效果也不理想。在实践教学中,可以采用启发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回顾所学内容。具体可采用问题引导式,即按照逻辑顺序精心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回忆所学并思考解答;自主回顾式,即在前一次课时要求学生课后复习并告知下一节课会抽点学生到讲台上陈述上一章所学重点,特别重要的章节,要求学生制作

PPT,并准备简短的PRESENTATION,学生汇报结束后由教师更正和补充,学生的汇报表现作为平时成绩的加分项。

参考文献:

[1] 王琦.关于金融学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J].新课程学习,2014,(10).

12.金融学教学 篇十二

关键词:金融学,“全真”实践,教学模式

一、引言

目前, 国内从事实践教学模式研究的院校虽然很多, 但主要以两种模式为主:一是以案例分析、模拟操作为主的课程教学模式;二是以毕业实习为主导的实践教学模式。就第一种模式而言, 还属于“纸上谈兵”, 没能真正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 学生总有一种不真实之感, 在模拟中的积极性也不高;第二种模式虽然在实践方面效果较好, 但也存在很多的问题, 如目的不明确、学生只是为学分敷衍了事, 时间较短、实习单位难找, 实践与教学脱节、学生难以在实践中进行理论的升华, 教师缺乏实际业务经验、盲目指导……总之, 这些模拟或实习, 或者因为脱离全真实践环境, 或者因为学生在全真实践环境中独自摸索、缺乏教师指导, 效果均不尽人意。

基于此, 我们课题组向辽宁省教育厅申请了“综合构建经济管理类专业‘全真’实践教学体系研究”这个课题。所谓“全真”实践教学体系是指创建一种以锻炼学生专业实践为目的的, 在完全真实的职业环境下, 使学生能够在真实情境中亲身实践, 检验学习效果。本课题主要研究经济管理类专业“全真”实践教学体系的综合构建与实施问题。具体说来, 就是建立以学生为主体, 以多种具体业务为纽带的创业中心或“学生公司”, 并将其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全真”实践教学体系的主要载体。通过公司制度有组织、有指导、有报酬、有责任、有权利的实际的运营, 让会计、金融、国际贸易、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专业的学生真正参与到公司的业务中, 让他们通过实战的摸爬滚打把理论课、模拟课上所学到的知识真正做到融会贯通, 学会思考、总结, 培养他们综合实践能力。由于各专业特点不同, 我们分专业进行了子课题的研究。下面, 拟就金融专业“全真”实践教学模式研究进行一下阶段性总结。

二、金融专业进行“全真”实践教学的特殊性

与市场营销、工商管理、会计学、国际贸易、物流管理等专业不同, 金融专业进行全真实践有其特殊性。具体说来有三:一是金融学专业涉及面较广, 银行、证券和保险是其三大支柱, 在进行“全真”实践教学时必须结合各行业的特殊性进行;二是金融学专业在进行“全真”实践教学时, 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 否则难以入手;三是金融学专业在进行“全真”实践教学时, 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棘手问题, 单靠学生个人能力来解决往往效率较低。

这三个特殊性决定了金融学专业在进行“全真”实践教学时, 必须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进行。考虑到我们金融教研室目前的实际情况, 我们决定新建一个“全真”金融模拟实验室来配合本次全系所有专业的“全真”实践教学改革。做出这个决定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1) 到银行进行“全真”实习几乎是不可能的。从我们前几届学生的实习来看, 给学生联系实习银行十分困难, 即使费尽周折进去了也往往只能在旁边观看或送个材料、打打字, 学生学不到真本事。 (2) 我们教研室新引进一位在银行业有多年从业经验的教师, 银行基本业务流程她都很熟悉, 完全可以依托她而组建一个小型学生银行, 进行银行业务流程的“全真”实践, 并且这个学生银行还可以为证券、保险等金融业务和其他专业“全真”实践提供信贷支持和服务。 (3) 我们教研室还引进一位新华人寿保险公司的地区级副总, 完全可以依托他而进行保险业务流程的“全真”实践教学。 (4) 证券业务主要是股票业务, 完全可以让学生以个人或小基金组织的形式进行实战操作。但进行以上“全真”实践教学的一个前提是要有一个“全真”实验室, 所以, 在工商管理系和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 我们组建了金融学“全真”教学实验室。

三、金融“全真”教学实验室的建设

目前, 金融“全真”教学实验室占地约100平方米, 分两个区:一个是银行“全真”实践专区, 模仿银行场景进行了简单的装修, 并且购买了相关的备品, 还配备电脑4台;另一个是公共区域, 配备了30台可上网的电脑和1套多媒体设备, 用于必要的理论教学和“全真”实践。为了配合“全真”实践教学, 教学计划我们也进行了重新修订, 除安排银行业务实训、证券交易实训、保险业务实训等专用周外, 我们还将学生的理论课尽量安排在每天的上午, 这样金融专业学生就可以利用实训周和每天下午的时间进行“全真”实践。鉴于金融学专业覆盖行业过宽、学生兴趣存在差异等, 我们还将金融学专业分为银行方向、保险方向、证券方向, 力争培养出“一专多能”的金融专业人才。除在专用周我们配备指导老师外, 在每天的下午我们还指定专业教师进行“全真”指导, 并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 结合各专业方向, 成立了不同的课外活动小组, 每周各活动小组都要定期在金融实验室进行专项活动。

四、小结

通过近一年来的 “全真”教学活动, 我们再次认识到了理论与实战结合的重要性。通过这种“全真”实践, 金融专业学生实现了从理论教学到模拟教学再到实战教学的飞跃, 充分实现了金融学专业教学改革的深化, 让所有参与的师生都得到了一次“货真价实”的锻炼。具体说来:第一, 最大可能地缩短了理论教学、模拟教学与实际业务的距离;第二, 让学生巩固和消化了课堂理论知识, 学以致用, 促进了理论知识的升华;第三, 提高了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 加强了学生对工作岗位和商业竞争的感性认识;第五, 检验学生全方位的专业技能, 增强他们就业的信心。

上一篇:贵州正式启动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改革试点下一篇:初中作文伟大的母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