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问题及对策

2024-08-22

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问题及对策(精选8篇)

1.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问题及对策 篇一

城市居住区绿地的设计现状及存在哪些问题?

民以居为安”,近40年来,中国的住宅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80年代以来,住宅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人民的居住条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同时人们的居住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单纯关注住宅内部环境移向外部更广阔的生活空间,对环境质量的追求,亦已从基本

生理需求的满足,逐渐推向更高层次的心理和文化领域,但是,在取得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居住区绿地设计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

1.表现在理念的炒作上是不惜余力

从欧 洲 小 镇风情到美洲的阳光海岸,从江南的小桥流水到巴厘岛的椰风树影,似乎要把世界各地的风光美景都搬到几公顷的住区中。这样,往往出现两种结果:一是过于简陋,名不副实;二是过于豪华,把住区环境做成了舞台布景,或是类似于主题公园的微缩景观。前者让消费者有受骗上当之嫌,后者则忽视了住区中居住、生活的第一需求。二者失败的关键在于没有把握好一个“度”字。其实在住区景观设计中加入一些异国情调的元素和设定一个主题风格本无可厚非,但需要在超前的理念和实际情况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并通过具体的设计工作加以落实。

2,表现在对环境的“喜新厌旧”

城市居住区绿地是对住宅建筑自然生态的恢复,是对城市人工环境中自然生态的恢复,是对城市人工环境中的自然氛围的补充。然而,在目前城市住区的规划建设中,常常忽视住区原址环境中有价值的信息,如水体、生物种类、地形地貌、景观等,认为人工植树铺草就是高水准、现代化。因此,不论原基址自然条件如何,一律首先填沟堆山,将基地原有的地形、地貌等自然特征一概抹去,代之以全新的布置。使得原有的生态系统遭到毁坏,绿地成为规划建筑师建筑设计的形象点缀。

3.表现在重视觉轻功能

城市居住区绿地设计更多的是将注意力停留在视觉观赏的层面,而对其生态调控功能认识不足,导致绿化设计“中看不中用”的尴尬局面。例如许多城市新建的住区中,把草坪多、树木少看作是“洋化”、“设计新”、“水平高”的典范大加推崇,殊不知以草坪为主的住宅区。不但绿地空间所创造的生态功能大打折扣,同时也给开发商后期的养护管理,从资金和人力方面带来更多的投入和困难。另外,开发商为了提高住区环境的“身价”,追求“卖点”,在绿化配置中片面追求观赏性、稀缺性的名贵品种,不管成活率如何,不惜重金从异地移植古树名花,而轻视易生易长、环保效益显著的地方经济性品种。

4.表现在住区环境设计极尽衰华之能事

现在 有 些 住宅项目开发商热衷于在小区里做大广场,小区园林极尽豪华之能事,求大求奇,有什么空中花园、空中巴比伦之类。试想若用户意识到这项投资与日后的维护费用由他们来出的话,他们会作何选择。我国明代学者李鱼早就说过“土木之事最忌奢靡,匪特庶民之家当崇简朴,即王公贵人亦当以此为尚。盖居室之制,贵精不贵丽;贵新奇大雅,不贵纤巧烂漫。凡

企好富丽者,非好富丽,因其不能创异标新,含富丽无所见长,

5.表现在没有突出地方特色,适应地方气候

近来受欧美影响,亲水住宅风行一时。北方城市也不例外,一些新建住区作大片水景,忽视了“夏季蒸发大,冬季易结冰,北方缺水,成本难控制”的问题,致使一些水景在建成后无法使用,不仅没有创造良好的景观效果,满足居民的“亲水情结”,反而违背了原本设计意图,破坏了景观效果的整体性,而且还浪费了投资。

城市居住区绿地是整个住区最直接形象的外在表现之一,人们越来越习惯于通过对其外在形象的评价,来感知和判断住区的格调和品质。如何形成优美的居住区绿地?这决不是单纯地种植花草可以做到的,而需要对住区绿地进行系统而完整的专业景观设计。之所以会有以上问题的出现,是因为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存在着观念上和方法上的误区:一是,对居民的行为规律和心理需求研究不够。受我国国情与设计体制的影响,设计过程中缺乏对人的研究,致使设计成果不被使用者接受。目前的居住环境设计,充斥着简单化的功能空间,一些虽经刻意处理,但不免流于陷入图案式的平面安排与雕塑式的体量表现等,新的外貌掩盖了地方风格,过于追求建筑形式的“美”,而忘却使用者的实际需要,较少有居住者的行为和生活介入,因此得不到居民的认同,当然也就达不到设计的最终目标;二是,在整个居住区规划中,环境设计一直处于配角的次要地位。不少居住区绿地的设计,在规划布局单体方案完全定稿后,甚至开工或快要竣工时,景观设计人员才介入,绿地设计只是对住宅布置完成之后留下的“剩余空间”的处理,或者是对建造意义及功能不明确的“建筑空地”的处理。由于两个阶段由不同人员去设计,往往致使在主题构思、空间效果及整体风格的把握等方面脱节,造成不协调,形成不了整体感;再者,缺乏投资来源也使精心设计的环境设施得不到完全的实施,也或者由于缺乏对居民对美的欣赏的引导,缺乏完善的管理和维持手段,使设施不久就面目全非。

后两个问题应由开发商或行业管理部门来解决,请他们在开发一个新的住宅区时,多一些对使用者的关怀,少一些利益的追求,将建筑与景观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在开发之前注意解决好资金的来源与分配问题,这不仅不会影响利益,反而对利益的增加有促进作用。但与其相比,更重要的是景观设计师本身的问题,设计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将人性化设计融入到居住区绿地的设计当中去,使其更加符合居民的要求,不再产生这样的现象:

居住区安排有绿地、活动场所、凳椅,却无人光顾;面对单调乏味千篇 一律的绿地犹如进入迷宫而无法辨认自己的家门;住在一个单元里的居民互不相识,咳嗽之声相闻而老死不相往来;偷窃之事常有发生,没有安全感,这种“隐性危机” 与居民的日常生活、心理健康息息相关,不可能通过硬性规定来规范,因此需要设计者在进行绿地设计时更多地对人性予以关怀。

五、)人性化设计的概念

在理 解 人 性化设计之前,我们首先应该对“设计”这一概念有明确地认识。赫勃特西蒙给“设计”做了一个很好的定义,尤其是他将“设计”视作一个积极的动词:“所谓设计就是试图找到一个能够改革现状的途径”。人性化设计只是在设计之前加了一个定语,也就是说是“人性化的设计”,是一个以人为中心进行改造的过程的结果(卡尔。斯坦尼兹,1995),这一结果同时具备了舒适、便捷、实用与优美等特点。它包含双重内容:一是设计者利用设计要素构筑景观的过程;其次涉及人的因素,满足人的各种需求是设计者在构筑景观时赋予景观的意义。前者可看作是人性化设计的前提,它既要遵循一般的美学原理,同时又因后者即人的需求的改变而改变,后者则可看作是人性化设计的目标和宗旨。

2.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问题及对策 篇二

1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问题和不足

目前园林景观设计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不足, 其具体体现两个方面一是设计不能够充分实现绿化环境的功能, 二是景观设计不能够充分发挥其艺术性给人们带了精神上的享受。总之, 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不够合理, 其不仅没有达到美化城市的目的, 甚至对人们的生活环境带来了一定的破坏。

1.1 树木种类单一, 过于追求艺术效果

目前很多城市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的过程中, 采用的树木种类过于单一, 例如单纯的采用香樟、松树或者是桂花。还有的城市为了体现其城市历史悠久的特色, 过分的强度树木对其城市文化底蕴的体现, 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过分的追求艺术效果, 采用一些大树或者是老树。这不仅使大树由于在运输过程中水分的丧失, 降低树木种植的成活率, 生长缓慢利用对城市进行快速的美化, 同时也会造成建设过程中的成本浪费。从生物链角度进行分析, 单纯的种植一类植物会严重的破坏生态环境的平衡, 造成单一品种的树木在一个地区过分繁殖和生长, 同时也会使病虫害的发生概率升高。总之, 单一种类的树木不仅不能够很好的实现美化的效果, 反而会给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危害。

1.2 盲目引起外来物种

在很多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存在着一个误区, 就是认为对城市进行园林景观设计的主要目的就是追求艺术设计带来的美, 这种误区严重的影响园林设计真实目的的实现。并且很多园林景观设计工作者, 在进行园林设计的过程中单纯的追求艺术效果, 经常会在对一种植物不了解的情况下盲目引进的现象。为了片面的追求环境艺术效果, 对于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 不采用甚至很少采用本地的植物, 大多采用从外地引起的花草和植株。这一方面给后期对外来物种进行管理, 防止其入侵增加了相应的工作量。另一方面, 采用外来物中美化城市不能够很好的彰显出本地特色, 这和城市园林景观彰显本地特色的初衷相违背。使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效果大打折扣。

1.3 过度使用绿化部件

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经常出现的另一个问题就是过度的使用各种绿化部件, 为了能够制造出各种花坛或者是草坪的形状, 很多园林工作者都借助绿化部件进行各种造型设计。过度使用这些绿色部件一方面造成严重的资源给浪费, 这节约型社会, 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战略相违背, 同时, 使用这些部件还会占用大量的环境空间, 这就使的人们的休闲越来空间变小。另一方面, 在进行这些绿色部件进行养护的过程中, 还需要使用一些化学农药等, 这反过来有给环境带来一定的污染。纵观这两个方面, 对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过度的使用绿化部件, 从环境和艺术的角度分析其不仅达不到美化城市优化环境的目的, 反而使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变得华而不实。

2 问题应对策略

面对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诸多问题, 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应对, 充分发挥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最初目的, 实现其真正的价值。

2.1 注重生态平衡

注重生态平衡就是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的过程中, 充分的考虑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之间的依存关系。确保景观设计过程中采用的各种植物之间具有很好的依存关系, 能够在景观效果和生态系统中得到相互补充共同协调的目的。就好比嫁接, 如果嫁接的对象或者方法选择不当, 就很难保证嫁接的成功。同样,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如果过分的追求艺术效果, 凭借自己的主观意向, 随便的去掉一部分元素或者增加一部分元素都会印象到原来的生态平衡, 使设计的景观失去了应有的效果。如果设计的景观遭到原来生态环境的排斥, 还会带来高昂的代价。因此, 在进行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过程中, 应该充分考虑当地环境的生态系统, 使新的景观能够和原来的环境很好的吻合。

2.2 尊重自然规律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人们改变社会的各种技术水平都在不断的发展, 但是, 随着技术的发展, 自然环境却变得越来恶劣, 并且人们经常会对恶劣的自然环境束手无策。这就是人们主宰自然的后果, 在过去的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过程中, 设计人员通常会就将自然环境当做设计的原材料, 倾向于人为的对自然进行设计。但是, 这不仅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 反而使城市的环境出现衰退。后来人们意识到现在的自然环境是很多种动植物经过很长时间的生物竞争形成的, 其发展存在着一定的规律, 不能够违背规律按照人的意愿进行随便的改造。只有在充分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 对城市园林景观进行设计才能够创造一片优美的景观, 不断的美化城市环境。

2.3 讲究地区特征

每一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地区特征, 每一个城市都有其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 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应该把城市的地域特征和文化背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景观的设计能够和当地的建筑风格, 文化底蕴相协调。充分的发挥当地特色植被在景观设计中的作用, 采用当地植被配合人工元素对城市的大小区进行有机的设计, 使独具地域特色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条件相结合, 充分体现出一个城市的生活风气和文化底蕴。为人们提供一个沐浴当地城市气息, 尽享城市文化内涵的精神盛宴。

3 结束语

城市的不断发展, 道路的拓展, 高楼的建立, 这都使得城市原有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为了能够增加城市的人文气息, 城市园林景观的规划被提上了日程。但是, 过度追求艺术的设计, 使得城市的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进一步面临着威胁。在对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问题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 我们认识到为了能够充分发挥园林景观设计的最初目的, 就应该在充分尊重自然规律, 关注生态系统平衡以及充分考虑城市地域特征和文化发展背景的情况下, 开展园林景观设计, 实现设计的艺术效果和绿化功能, 不断满足城市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经济水平的不提高, 人们的物质生活也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现在人们已经从单纯的追求物质到追求精神文化需求。这使得城市越来越重视园林景观的规划和设计, 园林规划和设计在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在设计过程中不仅应该满足城市规划的需要, 同时还应该把可持续发展放在重点考虑的地位。园林设计工作人员应该切实明白其自身承担的责任和应该为美化城市建设作出的贡献。随着园林设计在各个城市的开展, 其规划中的问题也逐渐展现出来, 应该采用怎样的对策对逐渐展现出来的问题进行整治也是现在面临的一个主要的问题。文章首先对目前园林设计中的问题进行全面的论述, 然后就相关问题的解决对策进行分析。

关键词:园林景观,规划设计,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景星蓉, 张健, 樊艳妮.生态城市及城市生态系统理论[J].城市问题, 2004年06期.23-25.

[2]孙华勤.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方案规划简论[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7年08期.27-28.

[3]陈满.论我国园林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方向[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上旬刊) , 2008年10期.23.

3.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问题及对策 篇三

关键词 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TU98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15--02

我国的经济一直处于持续高速增长状态,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随着经济和人口的快速增长,城市居民对于城市街道景观的要求也随着时代的变换而不断提升,城市市民对于街道景观的审美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于种种原因,当前我国城市街道景观设计不尽人意,因此,加强城市街道的景观设计的相关研究非常必要。

1 我国城市街道景观现状及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1 城市街道缺乏必要基础设施

一些城市街道交通建设中,往往只考虑了道路本身,忽视了如街道等各种设施的建设,包括交通标志牌、街道照明灯及其他城市居民本应该享用的各种硬件设施。城市是人口集中的区域,出行的方便度是人们选择在城市居住的重要因素。如果道路缺乏必要的硬件设施,不仅不能满足市民景观享受需求,还会影响到市民人身安全。如路灯的缺乏会导致晚上出行的危险。缺乏交通标识,导致路面行车混乱。随着城市人口越来越密集,这些功能设施不够完善的街道交通,会严重妨碍人们的生活。此外,绿色景观设施的缺失和破损也是城市街道常见问题,如街道人行道旁没有绿色植物、道路中央缺乏花坛等。绿色植被的缺乏导致道路的舒适度下降,已经缺损的绿化设施未能进行及时的修葺,会显得街道杂乱无章。基础设施的缺乏会降低街道景观的功能性和美观度,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1.2 城市街道景观缺乏明显的个性展示

每个城市都有其历史,城市的历史会影响到城市的气质,使城市具有区别与其他城市的特点。这些特点在街道景观中的体现就是独一无二的历史遗址、历史人文景观等。如果一个城市缺乏这些独特的历史文化遗址,城市将显得毫无文化底蕴和人文吸引力。当前,我国的城市建设中,千楼一面、千街一面的现象普遍存在,由于没能兼顾城市本身的历史人文背景,又没有顾及到城市规划中的整体性风貌,仿欧式建筑的现象层出不穷,使得城市街道本身失去其应有的个性[1]。另外,在城市街道的空间建设之上,在色彩、材料和形式等方面都过于单一甚至是雷同,导致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缺乏新意,缺乏个性。

1.3 城市街道景观缺乏大型公共绿色空间

城市人口密集,自然植被稀少。因此,市民对大型绿色公共空间非常渴望。然而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市政建设管理者往往过于偏重土地开发的经济功能,忽视了如何在经济发展和人居环境优化间取得平衡,这导致城市居民找不到公共绿色活动场所。绿色自由活动的空间的缺乏,会导致城市的逼仄,拥挤和生态环境的可更新性,市民也很难找到合适的健身和休闲场所。

2 城市街道景观设计对策

科学的景观设计可以提升城市街道的美观度,丰富人们的生活。在景观设计之初,应挖掘城市的文化特点和具体区域的道路空间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城市景观,在保证出行通畅的基础上,赋予道路景观以人文性,并通过景观人文性来彰显城市的魅力,展示城市的特质。

2.1 优化城市街道路线和路面等设计

道路规划会严重影响规划区域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尤其是在老城区,新的道路规划往往意味着一批历史文化遗址的消失。因此,应慎重考虑拟实施的方案,最大限度地保持原有的历史文化遗迹。设计人员应公布设计方案,多方征求专家意见,以获得最佳的设计方案,包括路线规划、路宽和遗址的处理等。在大体框架设计完成后,则应再次根据设计方案仔细勘探,尽可能多地掌握现场情况,根据现场的原有景观和植被群落的状况,将设计方案的细节进一步完善[2]。尤其是对历史遗留的人文景观和被市园林单位设为保护对象的古老和珍贵树木,方案设计中一定要有合适的考虑,以最大限度地保有街道原有的历史以及人文风貌。

城市街道路面景观是城市主要背景景观,街道路面及辅助设施的质感、图案、色彩均是街道景观设计中的重要考虑对象。单一色调容易令人厌倦,但过于花哨的颜色图案又会影响到人们的视觉误差,导致交通安全事故。因此,街道基础材料的视觉感受需要在实用性和美观性之间平衡。通常为保证城市整体色调的和谐统一,可以将整个城市的主色调设定为一两种。如武汉市的道路的主色调主要包括银灰色和黑色。但在主色调之外,可以在重要景观标志区域将颜色丰富化,如武汉市路面颜色以黑色为主,但江汉三桥则以红色为主。该桥为下承式钢管混凝土系杆拱桥,横跨汉江两岸,红色的钢管外观设计使该桥形如彩虹,成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美化了城市。

2.2 加强城市街道绿化设计

街道绿化设计是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的主要内容,没有绿色植物的景观将失去灵魂,也很难达到好的人文效果。城市街道的绿化设计主要包括街道绿色带的设计和街道大型公共绿色空间的设计等。街道绿色带主要是人行道两旁的绿色走廊和街道中央或两边的花团。绿化带是人为造就的绿廊,可以起到隔开车道和改善城市空气质量等功能型效果,在景观上也给行人以审美享受。世界主要城市均重视绿化带的设计,且花较多资金用于绿化的建设,以增加城市绿化率。很多著名城市的绿化率都在10%以上,东京的中心城区的绿化率甚至达到40%以上[3]。大型绿色公共空间是街道景观设计的另一个重点。在公路交叉的转盘处、街道的镜头和街道跨水区域等,通常可以设计大型的绿色公共空间,这些空间一般不适合建造高大建筑,绿色植物成为这些区域的常见景观。

无论是绿化带还是大型绿色公共空间,景观设计中均要考虑绿色植物的搭配、植物与喷泉、雕塑的搭配及亲水平台的设计等。绿色植物的搭配应该以丰富易种植、层次多样和吸尘效果好为原则,选择中高型乔木与灌木搭配,喜阳植物和喜阴植物搭配,赏叶植物与赏花植物搭配。为保证吸尘效果和视觉效果,一般选择多年生的常绿植物作为主要树种,如小叶黄杨、红花继木、龙柏和万年青等。贴近地面的空间上应种植喜阴的低矮植物或者种植草皮,在草种上可以选择矮生百慕大、果岭草等。绿色空间的营造不应有裸露的空土地,即使是小道,也应铺设地砖和鹅卵石,以控制空土地的扬尘。

在绿色植物的空间布局上,以不妨碍驾驶员视线为主要原则,将绿色植物合理低分布在街道雕塑、喷泉、桥墩和路灯间,利用绿色植被来凸显雕塑和遮挡桥墩等。街道的跨水桥梁处的闲置空地可以设计成城市亲水平台。在这些地方安置台阶和亲水植物群落,可以美化空间,并为市民铸就与水亲密接触的空间。大型公共绿色空间应增设市民休闲、歇息和锻炼的设施和空间,绿色植物与休闲设施的相得益彰,可以赋予城市街道以生机和个性,使行人和车辆各行其道,生活便利又舒适[4]。

2.3 凸显城市街道景观的人文内涵

每个城市都有历史遗迹和独特的文化空间。如何在街道景观设计中展示历史遗址和凸显城市的文化空间,是道路景观设计者应重点考虑的。如果能将城市重要历史遗址直接置于街道尽头的绿色公共空间中,将极好地展示城市遗址,并凸显城市的人文性。然而城市街道的规划往往难以直接凸显历史遗迹,因此,应通过街道空间布局,将历史遗迹尽量显现在街道整体天际线之上,使人们能够从较远处即可看见城市的名片式建筑。城市的独特文化空间一般是城市的发源地,人口高度密集区和历史文化名流聚居地等。在这些区域,应修建城市的地标性建筑,并将景观与街道景观融合在一起。如巧妙地利用绿色空间来凸显地标建筑的高大和醒目,用街道的绿色空间来衬托地标建筑。在街道绿色空间的植被选择上,可以多种植本地特色的植物,或将城市名片式的景观植物移植到地标建筑附近[5]。这种街道景观设计不仅可以让街道的行人舒适感倍生,而且为城市打造出凸显出地域文化的特色景观。

3 结语

良好的街道景观设计可以提升城市的美感,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如何将绿色植物与街道景观和历史人文遗址良好的协调,是街道景观设计中的难点。设计人员应透彻理解城市的文化内涵,在保证道路的交通功能的基础上,利用景观设计彰显富有地域特色的城市人文遗迹,以打造城市名片式的街道景观。

参考文献

[1]董瑞.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

[2]汪原.凯文·林奇《城市意象》之批判[J].新建筑,2003(3):70-73.

[3]唐毅.关于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的探讨[D].重庆:重庆大学,2006.

[4]侯引吭.基于共生思想的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5.

[5]周慧.四维空间在街道景观设计中的应用[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8.

4.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问题及对策 篇四

湿地作为地球之肾,对环境有着重要的生态调节功能,但是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剧,湿地遭到严重破坏,景观破碎化程度日益加快导致湿地景观格局连续度下降。本文通过引入景观连接度的基本原理,分析湿地景观设计中景观连接度的影响因子及应用,为修复湿地景观破碎化现状提出相应的设计途径。

引言

近年来,人们处于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模式下,对亲近自然的渴望不断升温,亲水而居成为人们对城市居住区环境的更高要求。将湿地的概念引入到城市居住区的建设中,成为当前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湿地现状不容乐观,迫切需要借助景观连接度理论治理景观破碎化、景观格局连续度下降等状况,因此将景观连接度理论运用到城市居住区湿地景观设计中对城市居住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景观连接度与城市居住区湿地的释义

1.景观连接度

景观连接度是景观生态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1984年Merriam首次使用景观连接度概念用以描述景观结构特征与物种运动行为间的交互作用,景观连接度就是描述斑块、廊道和基质在空间上如何连接和延续的一种指标,是对景观空间结构单元相互之间连续性的度量。

2.城市居住区湿地

城市居住区湿地是指分布在城市居住区范围内的自然湿地或人工湿地,与居住区水景有着本质区别,是拥有景观功能与生态功能同时能够自我维护及发展的生态系统。城市居住区湿地是为了满足居民生态、观赏、游憩及教育的要求而建立的场所,同时又能够保护和修复原有湿地的生态功能,因而在城市居住区湿地景观设计上要充分考虑自然湿地生态系统与人本观念的双重因素。

城市居住区湿地中景观连接度的影响因子

1.斑块

斑块是景观结构中的核心组成部分,是指不同于周围背景的、相对均质的非线性区域,在景观结构中景观斑块包括水体景观斑块、人文景观斑块、植物景观斑块、动物景观斑块等,这些斑块的结构(斑块的位置、组成和质量、大小和形状、数量和密度,同类斑块的间隔和隔离度)对景观连接度的高低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景观是由众多高连接度的斑块组成,那景观连接度就较高,反之景观连接度就较低。

2.廊道

廊道是指两个生境斑块间狭长的线性区域,其存在为斑块间物种的迁移、种群的基因流动提供了保障,因此保护和建立廊道是提高景观连接度的重要手段,然而不同的生物体对廊道的要求不同,故在廊道与斑块的自然属性及生物对两者的反应良好的前提下,增加景观结构中廊道的数量是可以提高景观连接度的。在城市居住区湿地中由于形式不同廊道可分为两类:自然廊道和人工廊道,其中自然廊道包括带状树木、草地、河流等,人工廊道包括道路、桥、木栈道、景观廊架等,合理的配置廊道的空间分布、数量是提高城市居住区湿地景观连接度的有效手段。

3.基质

基质在景观设计中指的是场所的地理环境及人文社会特征,其异样性、多样性和连续性的性质影响着景观连接度的高低,基质斑块内的空间构成是影响景观连接度的重要因素,如阻碍物种运动的斑块环绕在生境周围就会降低景观连接度,反之增加。

基于景观连接度的城市居住区湿地景观设计

1.景观节点

人为干预、设计的斑块常常是以景观节点的形式呈现,斑块的属性体现出景点的性质,斑块的大小反映的是景点的尺度,斑块的外形反映的是景点的形态。在城市居住区湿地景观设计中,考虑景点的数量、密度、大小、形状、间距等因素是保证景观高连接度的前提。

2.道路与铺地

道路与铺地作为景观廊道的一部分,是连接各个景观节点之间的重要构件,不仅为游客提供游览路线并能够优化居住区景观空间格局,提供交通、休憩、观赏等功能。

3.植物

随道路、水系分布的带状树木、草地作为软质廊道是动物迁移生存的地区,同时是游客观赏的一部分,故在植物配置上应满足生态功能、视觉功能并重的要求。

4.水体

湿地离不开水,湿地中流动的线性水域作为自然廊道为水中生物提供了迁移的路线和空间,同时为游客提供游览路线或起到引导作用;湿地中的非线性水域为亲水性种群提供适宜的生境,成为其觅食、休息或繁殖的栖息之地,因而在水体设计时,应将水体与外部的连通性、水系网络的生态功能作为首要考虑因素。

结语

居住区湿地的景观连接度指数可以反映其内部的物质和能量及交流是否一个完善的循环过程,它直接影响了居住区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因而将景观连接度理论运用到城市居住区湿地景观设计中有利于城市居住区湿地的保护、恢复与发展,湿地生物资源管理,城市热岛效应的缓解和人们生活环境的优化,在满足人们对居住环境的高要求下能够解决湿地景观破碎化给城市可持续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

(作者单位: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

作者简介:黄朝霞(1989-),女,河北石家庄人,硕士,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在读,研究方向:景观环境艺术设计;

5.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问题及对策 篇五

J OU RNAL OF H EFEI UN IV ERSIT Y OF TECHNOLO GY Vol.33No.6

J un.2010

收稿日期:2009206210;修改日期:2009208227 作者简介:何疏悦(1981-,女,安徽合肥人,南京林业大学讲师;唐晓岚(1968-,女,湖南辰溪人,博士,南京林业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景观设计对城市居住区公共空间安全性的改善 何疏悦, 唐晓岚, 季建乐, 赵晨洋

(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江苏南京 210037 摘 要:文章综合分析了当前城市居住区公共空间的特性以及使用人群的行为特征与景观安全性设计的关系,探讨了景观设计对于改善区域安全性所起的重要作用,简要概述了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时需要考虑的有关安全性保障的交通、道路、儿童游戏空间及临近建筑的活动空间等,认为景观设计师应担负其所设计区域安全性保障的社会责任,具有人文关怀的景观设计是未来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发展的必由之路。关键词:景观设计;公共空间安全性;建筑高层化;社会责任

中图分类号:TU984.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25060(20100620889204

Improvement of public space safety in urban residential areas by landscape design H E Shu 2yue , TAN G Xiao 2lan , J I Jian 2le , ZHAO Chen 2yang(Colleg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njing 210037,China Abstra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residential areas and t 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ehavioral feat ures of p resident s and safety design of landscape are analyzed comp rehensively.The important role of land 2scape design in improving t he regional safety is discussed.A brief overview of t he involved issues in p ublic space design for residential areas is given including t ransportation ,traffic ,children’s play space ,event space near buildings.Landscape architect should be responsible for regional safety and human 2oriented landscape design is t he only way o ut for f ut ure residential p ublic space design.K ey w ords :landscape design;security of p ublic space;high 2rising of building;social responsibility

在当前城市居住区的景观规划中,很多规划

都忽略了设计与公共空间安全性之间的微妙关系,而城市中优良的居住区公共空间的使用频率以及公众对其人文品质的关注度又充分说明了居住区公共空间安全的重要性。在研究居住区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时,安全性的基本原则和衡量的基本标准都应该被予以特殊的考虑和关注。现代城市居住区公共空间中的生活 111 现状和问题

现代城市居住区公共空间具有多功能的社会意义,已不仅仅是为社区住户提供在闲暇时间散步、休息、健身的场所。社会交往、安全保障、儿童的社会环境生存教育等更多的潜在的城市功能,也在一个相对的独立体中以其独有的生存法则存在。但当下的居住区规划设计对秩序和功能性的追求已在不知不觉地毁坏着其丰富

多彩的公共生活,公共生活空间被肢解,社区道路和预先设计好的活动空地在多数时间变成了无人理睬的空寂之地。这种现状导致损毁绿地和公共设施的案件频发,甚至人身伤害和道路交通事故也总是不断地出现。

这一切看似与规划初期的景观设计并不存在直接的联系,甚至当这些安全性事故出现时,人们也不会将责难的目光投向这片区域建设时期的景观规划设计者。然而,正是因为这些社会“传统的观点”已经占领了公众的思想,一些艺术化的景观设计者们也就更加墨守成规地将他们图纸上美好 的社区花园环境,专制性地种植到一个又一个的城市空地中了。112 安全性

对于城市居住区公共空间的景观环境,安全性大致可以分成3类:①人们通常意识中的人身及财产的安全;②在人们与景观环境发生交互行为时,设施和环境所能提供的避免意外伤害的潜在安全性保障;③处于居住区环境内的公共设施遭人恶意损毁的比率。

有一种现象普遍存在,大量的“看起来很合理”的城市居住区或多或少存在着由于设计问题引发的安全性事故。在一个区域内,肯定会有一定数量的犯罪,罪犯也想方设法地找一个便于犯罪的地方。值得关注的是,有些城市住宅区确实能做到不给这种行为提供任何机会[1]。

众所周知,经常被使用的环境应是一个安全的区域,而很少有人涉足的地方就很可能是不安全的,尤其是在夜间。当户外环境总体质量好时,自发性户外活动的频率增加。社区的安全性随着这些活动行为的不间断地发生也得到了有效的保障。那么如何提高人们自发性的社会活动行为?如何通过设计来提高社区户外环境的综合吸引力?本文通过分析住宅区环境中人们习惯性的户外活动模式,探究景观设计应该为居民的安全保障做出力所能及补充的方式。常见的行为模式

211 步 行

步行是一种交通类型,它为进入公共环境提供了简单易行的方法。仅仅创造出让人们进出的空间是不够的,还必须为人们在空间中的活动、流连并参与广泛的社会娱乐性活动创造适宜的条件[2]。

步行需要空间的关怀,使人们不受阻碍和推搡、不太费神地自由行走是最基本的要求。住宅区的景观设计中需要考虑到一些细节情况,比如婴儿车、轮椅及购物小车等“带轮”的步行交通对空间和道路有着特殊的要求,而景观设计师所钟爱的有设计肌理的卵石、砂子、碎石等凹凸不平的路面,以及诸如精心设计出来仅仅是为了美观的一系列台阶,对于这些行走就会带来潜在的安全性威胁,而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这样的设计会成为阻碍人们出行的不利条件,对于那些行动困难的人更是如此。有潜在安全威胁的社区道路,如图1所示。这些细部的感受直接影响了人们对户外环境的评价,也在潜意识里限定了人们参与户外活动的频率。

图1 有潜在安全威胁的社区道路 212 孩子们的游戏

社区的户外空间中如果有孩子开始游戏,别的孩子就会受到启发出来参加游玩。附近开始有成年人驻足观望,场地周边的住宅窗口中也开始出现看热闹的眼睛,一个良好的社区居民由于自发性活动建立的公共安全监视网形成了,孩子们的活动在成年人的注视下进行,针对游戏中的孩子发生的犯罪事件得到了潜在的控制。

然而很多住宅区的现状是,最初的建筑和景观设计者没有意识到孩子在玩耍时需要多少成人在场才能确保其安全。孩子们喜欢瞎逛,而不是玩一些“被认可的游戏”。建造者希望用设计的手段干预、引导,把孩子们的嬉戏活动圈起来,设立固定的儿童游戏区,而孩子们却顽固地倾向于在充满活力和刺激的道路或者街边绿地甚至施工工地上玩耍[3]。住宅区景观设计需要真正关心孩子们的需要,塑造一个倾注着关怀的公共空间,吸引足够多的孩子和成年人逗留,帮助形成人与人之间良好的公共社会责任感,孩子们的游戏活动和人身安全才能得到最无微不至的安全性保障,如图2所示。

图2 社区道路

213 宜人的户外活动场所

一个安全性设计成功的城市居住社区的基本 098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3卷

原则是,人们在社区里身处陌生人群中时必须能感觉到人身安全,不会潜意识地感受到威胁,步行城市威尼斯的事故统计证明了这一点。威尼斯有许多运河,却几乎没有人溺死。由于运河上和两岸的高活动水平,当有事故发生时,总会有过路人或从窗户向外观望的人发现,从而得到及时的处理[4],如图3所示。一个区域,尤其是居住区,能让那里的居民自愿地使用并喜欢它,而且在正常的情况下,很少意识到他们在起着维护着社区安全的作用,那么这里的景观环境就是宜人且充满活力的。

图3 威尼斯街道的日常生活景象 3 改善的先决条件

311 住宅的建筑布局与安全性的关联

现代城市居住区环境相对于上个世纪更难创造出令人愉悦的整体空间结构,这其中很多困扰都是源自城市建筑高层化的趋势。新技术的不断发展赋予了高层建筑的可能性,于是就出现了由很多细长建筑散落布置在看似宽阔丰富的外部空间的社区[5]。事实上,在高层的建筑物中,只有最低的几层才可能跟地面上的活动产生有意义的接触。在3层和4层之间与地面接触的可能性已经显著降低,而5层以上的任何人和事不可能与地面活动产生联系。高层建筑狭长垂直的形态与周围的公共空间缺少足够的关联,人们和孩子们的地面活动无法吸引楼内居民的关注。缺少建筑立面互动的街道和空地也缺乏足够的趣味。因为人们看不见空间,他们就不会或者是

很少使用它。那些最初设计出来以供人们使用的户外空地就会因此而降低其应有的安全水平。

在高楼林立的现代城市住宅区中,要保持整体空间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就必须使得高层建筑到低层建筑之间有相对清晰的空间转换。低平的建筑形态应对道路和邻近的公共空间,后退的高

层建筑形态配合开发的需求往城市上空继续发展。建筑被区分成不同的层面,以塑造地面层公

共空间的延续性,建筑可以结合需求扩大其裙房的占地面积,使公共空地和社区道路更加符合人性的尺度。整合过后的社区环境,变得立体而人性化,从而建立了良好的安全秩序。312 景观设计者的社会责任认知

城市住宅区中人们各种合理而有效的户外活动内容都应尽可能得到精心的照顾,在环境中获得尊重和照顾的人反而会更加尊重和珍惜自己的居住环境。景观设计的魅力在于通过艺术表现的手段将设计师的认知和社会责任感具体化,并将相关信息直接地传达给受众,获得积极和正面的回应。良好的社区公共环境能够满足民众的参与需求,同时又能唤醒民众被嘈杂的现代生活环境所淡化或遗忘的对自然的体验,使其从参与的过程中获得愉悦、启迪和升华,同时在最大限度上获得自身安全的保障。民众脑力、智力、体能及社会责任意识都应在与户外环境的交互中得到成长和升华[6]。获得改善的策略 411 设计原理

正是居住区中人们的相互交往和丰富的激情

感受构成富有生机的户外生活,而单调枯燥的体验则会使看似精致合理的景观外环境死气沉沉。即使构筑物和植被的色彩再多,体形变化再丰富,也无济于事。所以,公共区域必须能够使得人们自愿留下来,对这个地方产生亲切感。唯有良好社会

认知感的景观设计能让成人在大部分时间里能够出现在地面公共空间里。当然,并不是说有良好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的景观设计可以完全解决社区的安全性问题。要消除这些不安定的因素还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但是,通过环境设计来改善的社区内自发性安全监视是具有最低社会成本的安全性保障措施,同时也是最持久、受外界干扰最小的。总体来说,城市居住区的景观设计应是谦逊的,良好的景观设计为人们的社会性和娱乐性活动创造合适的物质条件,从而逐步把被忽视而受限制的人类需求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412 对汽车交通工具的限制

城市居住区设计中一项重要的安全要求就是防止交通事故。正是危险和不安定的感觉,在特定的情形下对社区的公共空间的活力起着绝对性的影响。怀着对交通安全的恐惧,人们下意识地 98 第6期何疏悦,等:景观设计对城市居住区公共空间安全性的改善 减少某些可有可无的户外行为,尤其对于孩子们,户外空间因缺失游戏中的儿童而丧失了其最具有活力的一部分。即使是成年人,在一个充满交通不安定因素的环境下,出行也变得谨慎、快速、更具有目的性。例如,有的社区道路交通流量偏大, 如图4所示,人们的户外活动水平明显降低了。

图4 交通流量偏大的社区道路

通常情况下,汽车停放得离家门越远,这一区域就会有越多的活动产生,因为慢速交通意味着富于活力的社区。景观设计中采用开放式的交通,而不是将交通封闭于汽车之中,或隐匿于分散的交通系统以及地下通道和停车场中,还可以达到减少破坏公共设施和犯罪危险的积极效果。深圳一些新兴的住宅区开始把停车场安排在距住宅100~200m处,这对于改善公共交通是很有价值的。在这些社区,小区内道路上的行人和娱乐活动都有所增加,为社区平添了魅力,也为邻里之间经常性的、非正式的见面创造了条件。因为出入家门的交通是住宅区所有活动中最广泛的活动[7],所以有必要将尽可能多的其它活动与交通综合起来。对于走动的人群、游戏的儿童以及住宅附近进行各种活动的人来说,综合交通将会使不同活动相互启迪、相得益彰。

413 拯救和利用原有已成形的城市住宅区在当今的城市住宅区改造项目中,需要仔细研究将现有的住宅区空间结构融入统一而有序的空间组织的问题。即通过一

系列的空间组织,将新建的室外空间作为不同建筑与有序活动之间的联系。增建定向的步行空间,将不连续的空间片段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有效的空间序列,强调由一个空间到下一个空间的活动和转换[8]。

良好的改建设计会给居民带来一种高度的责任感,以塑造和维护城市社区的空间形态和对未来社会文化的行政管治,例如:通过强化建筑物边界、重建地面道路、加强步行道的联系等补救中央干道所造成的破坏,并修建通往各个景观节点的舒适步行道路来恢复公共空间的连续性和关联性;重新设计一些交叉口,建立一种强烈的社区意识和亲密的人际关系;建设新的公共设施、修整老旧建筑形式以及景观要素,鼓励使用者设计其生活环境。其最重要的贡献是将社区与社会结合而不是分离,将已形成的个人和公共的习惯融入新的生活模式中。这些积极的措施将大大地提升老社区的综合安全特性和良好的安全形象[9]。结束语

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公共空间的安全性在景观设计中应具有其本应拥有的崇高的地位。但当代中国功能主义的景观设计没有很好地考虑景观、建筑对社区游戏活动、交往类型及聚会的可能性等诸多方面潜在的影响,而更多地着眼于功利和物质的规划设计思想,寻常的具有活力的人性场所也往往被忽视。这种思想的结果就是社区的公共空间变得像壁画一样精美却没有人真正愿意去使用它。精心考虑使用者需求的细节设计会在日后的使用中最大程度地为社区的安全性做出人们意想不到的贡献,这也是景观设计师应有的社会责任。

[参 考 文 献] [1] 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金衡山,译.第2 版.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124-134.[2] 约翰・拉腾伯里.生长的建筑[M].蔡 红,译.北京:中国 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30-36.[3] 诺曼・K・布思,詹姆斯・E・希斯.独立式住宅环境景观 设计[M].彭晓烈,译.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135-140.[4] 王向荣,林 箐.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北 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82-96.[5] 芦原义信.街道的美学[M].尹培桐,译.天津:百花文艺出 版社,2007:97-102.[6] 罗杰・特兰西克.寻找失落空间:城市设计的理论[M].朱 子瑜,张 播,鹿 勤,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42-58.[7] 韩国GROU P HAN事务所.住宅与公共景观设计[M].香

实,译.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110-126.[8] 朱利斯・Gy・法布士.土地利用规划:从全球到地方的挑

战[M].刘晓明,赵彩君,傅 凡,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167-179.[9] 富永让.勒・柯布西耶的住宅空间构成[M].刘京梁,译.北 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145-149.(责任编辑 闫杏丽

298

6.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问题及对策 篇六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 总则

1.1 本导则是为了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要求,满足21世纪居住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促进我国环境景观设计尽早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而编制的。旨在指导设计单位和开发单位的技术人员正确掌握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理念、原则和方法。通过导则的实施让广大城乡居民在更舒适、更优美、更健康的环境中安居乐业,并为我国的相关规范的制定创造条件。

1.2 本导则遵循国内现行的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住宅设计规范和其他法规,并参考国外相关文献资料编制的,具有适用性和指导性。

1.3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应坚持以下原则:

1.3.1 坚持社会性原则。赋予环境景观亲切宜人的艺术感召力,通过美化生活环境,体现社区文化,促进人际交往和精神文明建设,并提倡公共参与设计、建设和管理。

1.3.2 坚持经济性原则。顺应市场发展需求及地方经济状况,注重节能、节材,注重合理使用土地资源。提倡朴实简约,反对浮华铺张,并尽可能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达到优良的性价比。

1.3.3 坚持生态原则。应尽量保持现存的良好生态环境,改善原有的不良生态环境。提倡将先进的生态技术运用到环境景观的塑造中去,利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1.3.4 坚持地域性原则。应体现所在地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因地制宜地创造出具有时代特点和地域特征的空间环境,避免盲目移植。

1.3.5 坚持历史性原则。要尊重历史,保护和利用历史性景观,对于历史保护地区的住区景观设计,更要注重整体的协调统一,做到保留在先,改造在后。

住区环境的综合营造

2.1 总体环境

2.1.1 环境景观规划必须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及详细规划的要求。要从场地的基本条件、地形地貌、土质水文、气候条件、动植物生长状况和市政配套设施等方面分析设计的可行性和经济性。

2.1.2 依据住区的规模和建筑形态,从平面和空间两个方面入手,通过合理的用地配置,适宜的景观层次安排,必备的设施配套,达到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的优化,达到住区整体意境及风格塑造的和谐。

2.1.3 通过借景、组景、分景、添景多种手法,使住区内外环境协调。滨临城市河道的住区宜充分利用自然水资源,设置亲水景观;临近公园或其他类型景观资源的住区,应有意识地留设景观视线通廊,促成内外景观的交融;毗邻历史古迹保护区的住区应尊重历史景观,让珍贵的历史文脉溶于当今的景观设计元素中,使其具有鲜明的个性,并为保护区的开发建设创造更高的经济价值。

园林景观设计及理论——(居住区景观篇)

2.2 光环境

2.2.1 住区休闲空间应争取良好的采光环境,有助于居民的户外活动;在气候炎热地区,需考虑足够的荫庇构筑物,以方便居民交往活动。

2.2.2 选择硬质、软质材料时需考虑对光的不同反射程度,并用以调节室外居住空间受光面与背光面的不同光线要求;住区小品设施设计时宜避免采用大面积的金属、玻璃等高反射性材料,减少住区光污染;户外活动场地布置时,其朝向需考虑减少眩光。

2.2.3 在满足基本照度要求的前提下,住区室外灯光设计应营造舒适、温和、安静、优雅的生活气氛,不宜盲目强调灯光亮度;光线充足的住区宜利用日光产生的光影变化来形成外部空间的独特景观。

2.3 通风环境

2.3.1 住区住宅建筑的排列应有利于自然通风,不宜形成过于封闭的围合空间,做到疏密有致,通透开敞。

2.3.2 为调节住区内部通风排浊效果,应尽可能扩大绿化种植面积,适当增加水面面积,有利于调节通风量的强弱。

2.3.3 户外活动场的设置应根据当地不同季节的主导风向,并有意识地通过建筑、植物、景观设计来疏导自然气流。

2.3.4 住区内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宜达到二级。

2.4 声环境

2.4.1 城市住区的白天噪声允许值宜≤45dB,夜间噪声允许值宜≤40dB。靠近噪声污染源的住区应通过设置隔音墙、人工筑坡、植物种植、水景造型、建筑屏障等进行防噪。

2.4.2 住区环境设计中宜考虑用优美轻快的背景音乐来增强居住生活的情趣。

2.5 温、湿度环境

园林景观设计及理论——(居住区景观篇)

2.5.1 温度环境:环境景观配置对住区温度会产生较大影响。北方地区冬季要从保暖的角度考虑硬质景观设计;南方地区夏季要从降温的角度考虑软质景观设计。

2.5.2 湿度环境:通过景观水量调节和植物呼吸作用,使住区的相对湿度保持在30%-60%。

2.6 嗅觉环境

2.6.1 住区内部应引进芬香类植物,排斥散发异味、臭味和引起过敏、感冒的植物。

2.6.2必须避免废异物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应在住区内设置垃圾收集装置,推广垃圾无毒处理方式,防止垃圾及卫生设备气味的排放。

2.7 视觉环境

2.7.1 以视觉控制环境景观是一个重要而有效的设计方法,如对景、衬景、框景等设置景观视廊都会产生特殊的视觉效果,由此而提升环境的景观价值。

2.7.2 要综合研究视觉景观的多种元素组合,达到色彩适人、质感亲切、比例恰当、尺度适宜、韵律优美的动态观赏和静态观赏效果。

2.8 人文环境

2.8.1 应十分重视保护当地的文物古迹,并对保留建筑物妥善修缮,发挥其文化价值和景观价值。

2.8.2 要重视对古树名树的保护,提倡就地保护,避免异地移植,也不提倡从居住区外大量移入名贵树种,造成树木存活率降低。

2.8.3 保持地域原有的人文环境特征,发扬优秀的民间习俗,从中提炼代表性设计元素,创造出新的景观场景,引导新的居住模式。

2.9 建筑环境

2.9.1 建筑设计应考虑建筑空间组合、建筑造型等与整体景观环境的整合,并通过建筑自身形体的高低组合变化和与住区内、外山水环境的结合,塑造具有个性特征和可识别性的住区整体景观。

2.9.2 建筑外立面处理

(1)形体。住区建筑的立面设计提倡简洁的线条和现代风格,并反映出个性特点。

(2)材质。鼓励建筑设计中选用美观经济的新材料,通过材质变化及对比来丰富外立面。建筑底层部分外墙处理宜细。外墙材料选择时需注重防水处理。

(3)色彩。居住建筑宜以淡雅、明快为主。在景观单调处,可通过建筑外墙面的色彩变化或适宜的壁画来丰富外部环境。

(4)住宅建筑外立面设计应考虑室外设施的位置,保持住区景观的整体效果。

景观设计分类

3.1 分类原则

本导则的景观设计分类是依居住区的居住功能特点和环境景观的组成元素而划分的,不同于狭义的“园林绿化”,是以景观来塑造人的交往空间形态,突出了“场所+景观”的设计原则,具有概念明确,简练实用的特点。有助于工程技术人员对居住区环境景观的总体把握和判断。

3.2 设计元素

景观设计元素是组成居住区环境景观的素材。本导则列出的景观设计元素仅是诸多素材中的常见部分,其中一些重要的量化指标可作为设计参考依据。设计元素根据其不同特征分为:功能类元素、园艺类元素和表象类元素。(详见下表)

园林景观设计及理论——(居住区景观篇)

园林景观设计及理论——(居住区景观篇)绿化种植景观

4.1 居住区公共绿地设置

居住区公共绿地设置根据居住区不同的规划组织结构类型,设置相应的中心公共绿地,包括居住区公园(居住区级)、小游园(小区级)和组团绿地(组团级),以及儿童游戏场和其他的块状、带状公共绿地等。并应符合下表规定。(表内“设置内容”可根据具体条件选用)

注:①居住区公共绿地至少有一边与相应级别的道路相邻。②应满足有不少于1/3的绿地面积在标准日照阴影范围之外。③块状、带状公共绿地同时应满足宽度不小于8米,面积不少于400平方米的要求。④参见《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4.2 公共绿地指标

公共绿地指标应根据居住人口规模分别达到:组团级不少于0.5m2/人;小区(含组团)不少于1m2/人;居住区(含小区或组团)不少于1.5m2/人。

4.3 绿地率

新区建设应≥30%;

旧区改造宜≥25%;

种植成活率≥98%。

4.4 院落组团绿地

其中:L-南北两楼正面间距(m);L2-当地住宅的标准日照间距(m);S1-北侧为多层楼的组团绿地面积(m2);S2-北侧为高层楼的组团绿地面积(m2)。

4.5 绿化种植相关间距控制规定

4.5.1 绿化植物栽植间距和绿化带最小宽度规定

园林景观设计及理论——(居住区景观篇)

4.5.2 绿化带最小宽度规定

4.5.3 绿化植物与建筑物、构筑物最小间距的规定

4.5.4 绿化植物与管线的最小间距

园林景观设计及理论——(居住区景观篇)

4.6 道路交叉口植物布置规定

道路交叉口处种植树木时,必须留出非植树区,以保证行车安全视距,即在该视野范围内不应栽植高于1米的植物,而且不得妨碍交叉口路灯的照明,为交通安全创造良好条件。(见下表)

4.7 植物配置

4.7.1 植物配置的原则

(1)适应绿化的功能要求,适应所在地区的气候、土壤条件和自然植被分布特点,选择抗病虫害强、易养护管理的植物,体现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地域特点。

(2)充分发挥植物的各种功能和观赏特点,合理配置,常绿与落叶、速生与慢生相结合,构成多层次的复合生态结构,达到人工配置的植物群落自然和谐。

(3)植物品种的选择要在统一的基调上力求丰富多样。

(4)要注重种植位置的选择,以免影响室内的采光通风和其他设施的管理维护。

4.7.2 适用居住区种植的植物分为六类:乔木、灌木、藤本植物、草本植物、花卉及竹类。

4.7.3 植物配置按形式分为规则式和自由式,配置组合基本有如下几种:

4.8 植物组合的空间效果

园林景观设计及理论——(居住区景观篇)

植物作为三维空间的实体,以各种方式交互形成多种空间效果,植物的高度和密度影响空间的塑造。(见下表)

4.9 绿篱设置

4.9.1 绿篱有组成边界、围合空间、分隔和遮挡场地的作用,也可作为雕塑小品的背景。

4.9.2 绿篱以行列式密植植物为主,分为整形绿篱和自然绿篱。整形绿篱常用生长缓慢、分枝点低、枝叶结构紧密的低矮灌乔木,适合人工修剪整形。自然绿篱选用植物体量则相对较高大。绿篱地上生长空间要求一般高度为0.5-1.6m,宽度为0.5-1.8m。

4.9.3 绿篱树的行距和株距

4.10 宅旁绿化

4.10.1 宅旁绿地贴近居民,特别具有通达性和实用观赏性。宅旁绿地的种植应考虑建筑物的朝向(如在华北地区,建筑物南面不宜种植过密,以致影响通风和采光)。在近窗不宜种高大灌木;而在建筑物的西面,需要种高大阔叶乔木,对夏季降温有明显的效果。

4.10.2 宅旁绿地应设计方便居民行走及滞留的适量硬质铺地,并配植耐践踏的草坪。荫影区宜种植耐荫植物。

4.11 隔离绿化

4.11.1 居住区道路两侧应栽种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以减少交通造成的尘土、噪音及有害气体,有利于沿街住宅室内保持安静和卫生。行道树应尽量选择枝冠水平伸展的乔木,起到遮阳降温作用。

4.11.2 公共建筑与住宅之间应设置隔离绿地,多用乔木和灌木构成浓密的绿色屏障,以保持居住区的安静,居住区内的垃圾站、锅炉房、变电站、变电箱等欠美观地区可用灌木或乔木加以隐蔽。

4.12 架空空间绿化

4.12.1 住宅底层架空广泛适用于南方亚热带气候区的住宅,利于居住院落的通风和小气候的调节,方便居住者遮阳避雨,并起到绿化景观的相互渗透作用。

4.12.2 架空层内宜种植耐荫性的花草灌木,局部不通风的地段可布置枯山水景观。

园林景观设计及理论——(居住区景观篇)

4.12.3 架空层作为居住者在户外活动的半公共空间,可配置适量的活动和休闲设施。

4.13平台绿化

4.13.1平台绿化一般要结合地形特点及使用要求设计,平台下部分空间可作为停车库,辅助设备用房、商场或活动健身场地等;平台上部空间作为安全美观的行人活动场所。要把握“人流居中,绿地靠窗”的原则,即将人流限制在平台中部,以防止对平台首层居民的干扰,绿地靠窗设置,并种植一定数量的灌木和乔木,减少户外人员对室内居民的视线干扰。

4.13.2平台绿地应根据平台结构的承载力及小气候条件进行种植设计,要解决好排水和草木浇灌问题,也要解决下部采光问题,可结合采光口或采光罩进行统一规划。

4.13.3平台上种植土厚度必须满足植物生长的要求,一般参考控制厚度见下表,对于较高大的树木,可在平台上设置树池栽植。

4.14 屋顶绿化

4.14.1 建筑屋顶自然环境与地面有所不同,日照、温度、风力和空气成份等随建筑物高度而变化。

(1)屋顶接受太阳辐射强,光照时间长,对植物生长有利。

(2)温差变化大,夏季白天温度比地面高3-5℃,夜间又比地面低2-3℃;冬季屋面温度比地面高,有利植物生长。

(3)屋顶风力比地面大1-2级,对植物发育不利。

(4)相对湿度比地面低10-20%,植物蒸腾作用强,更需保水。

4.14.2 屋顶绿地分为坡屋面和平屋面绿化两种,应根据上述生态条件种植耐旱、耐移栽、生命力强、抗风力强、外形较低矮的植物。坡屋面多选择贴伏状藤本或攀缘植物。平屋顶以种植观赏性较强的花木为主,并适当配置水池、花架等小品,形成周边式和庭园式绿化。

4.14.3 屋顶绿化数量和建筑小品放置位置,需经过荷载计算确定。考虑绿化的平屋顶荷载为500-1000kg/m2,为了减轻屋顶的荷载,栽培介质常用轻质材料按需要比例混合而成(如营养土、土屑、蛭石等)。

4.14.4 屋顶绿化可用人工浇灌,也可采用小型喷灌系统和低压滴灌系统。屋顶多采用屋面找坡,设排水沟和排水管的方式解决排水问题,避免积水造成植物根系腐烂。

4.15 停车场绿化

车场的绿化景观可分为:周界绿化、车位间绿化和地面绿化及铺装。(见下表)

园林景观设计及理论——(居住区景观篇)

4.16 古树名木保护

4.16.1 古树,指树龄在一百年以上的树木;名木,指国内外稀有的以及具有历史价值和纪念意义等重要科研价值的树木。

古树名木分为一级和二级。凡是树龄在300年以上,或特别珍贵稀有,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纪念意义、重要科研价值的古树名木为一级;其余为二级。

古树名木是人类的财富,也是国家的活文物,一级古树名木要报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二级古树名木要报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工程影响古树名木生长的,建设单位必须提出避让和保护措施。

4.16.2 古树名木的保护必须符合下列要求:

(1)古树名木保护范围的划定必须符合下列要求:成行地带外绿树树冠垂直投影及其外侧5m宽和树干基部外缘水平距离为树胸径20倍以内。

(2)保护范围内不得损坏表土层和改变地表高程,除保护及加固设施外,不得设置建筑物、构筑物及架(埋)设各种过境管线,不得栽植缠绕古树名木的藤本植物。

(3)保护维护附近,不得设置造成古树名木的有害水、气的设施。

(4)采取有效的工程技术措施和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维护其正常生长。

国家严禁砍伐、移植古树名木,或转让买卖古树名木。

在绿化设计中要尽量发挥古树名木的文化历史价值的作用,丰富环境的文化内涵。

道路景观

5.1 景观功能

5.1.1 道路作为车辆和人员的汇流途径,具有明确的导向性,道路两侧的环境景观应符合导向要求,并达到步移景移的视觉效果。道路边的绿化种植及路面质地色彩的选择应具有韵律感和观赏性。

5.1.2 在满足交通需求的同时,道路可形成重要的视线走廊,因此,要注意道路的对景和远景设计,以强化视线集中的观景。

5.1.3 休闲性人行道、园道两侧的绿化种植,要尽可能形成绿荫带,并串连花台、亭廊、水景、游乐场等,形成休闲空间的有序展开,增强环境景观的层次。

5.1.4 居住区内的消防车道占人行道、院落车行道合并使用时,可设计成隐蔽式车道,即在4米幅宽的消防车道内种植不妨碍消防车通行的草坪花卉,铺设人行步道,平日作为绿地使用,应急时供消防车使用,有效地弱化了单纯消防车道的生硬感,提高了环境和景观效果。

园林景观设计及理论——(居住区景观篇)

5.2 居住区道路宽度

5.3 道路及绿地最大坡度

5.4 路面分类及适用场地

园林景观设计及理论——(居住区景观篇)

园林景观设计及理论——(居住区景观篇)

5.5 路缘石及边沟

5.5.1 路缘石设置功能:确保行人安全,进行交通引导。保持水土,保护种植,区分路面铺装。

5.5.2 路缘石可采用预制混凝土、砖、石料和合成树脂材料,高度为100-150mm为宜。

5.5.3 区分路面的路缘,要求铺设高度整齐统一,局部可采用与路面材料相搭配的花砖或石料;绿地与混凝土路面、花砖路面、石路面交界处可不设路缘;与沥青路面交界处应设路缘。

5.5.4 边沟是用于道路或地面排水的,车行道排水多用带铁篦子的L形边沟和U形边沟;广场地面多用蝶形状和缝形边沟;铺地砖的地面多用加装饰的边沟,要注重色彩的搭配;平面型边沟水篦格栅宽度要参考排水量和排水坡度确定,一般采用250-300mm;缝型边沟一般缝隙不小于20mm。

5.6 道路车档、缆柱

5.6.1 车档和缆柱是限制车辆通行和停放的路障设施,其造型设置地点应与道路的景观相协调。车档和缆柱分为固定和可移动式的,固定车档可加锁由私人管理。

5.6.2 车档材料一般采用钢管和不锈钢制作,高度为70cm左右;通常设计间距为60cm;但有轮椅和其他残疾人用车地区,一般按90-120cm的间距设置,并在车档前后设置约150cm左右的平路,以便轮椅的通行。

5.6.3 缆柱分为有链条式和无链条式两种。缆柱可用铸铁、不锈钢、混凝土、石材等材料制作,缆柱高度一般为40-50cm左右,可作为街道坐凳使用;缆柱间距宜为120cm左右。带链条的缆柱间距也可由链条长度决定,一般不超过2m。缆柱链条可采用铁链、塑料链和粗麻绳制作。

场所景观

6.1 健身运动场

6.1.1 居住小区的运动场所分为专用运动场和一般的健身运动场,小区的专用运动场多指网球场、羽毛球场、门球场和室内外游泳场,这些运动场应按其技术要求由专业人员进行设计。健身运动场应分散在住区方便居民就近使用又不扰民的区域。不允许有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穿越运动场地。

6.1.2 健身运动场包括运动区和休息区。运动区应保证有良好的日照和通风,地面宜选用平整防滑适于运动的铺装材料,同时满足易清洗、耐磨、耐腐蚀的要求。室外健身器材要考虑老年人的使用特点,要采取防跌倒措施。休息区布置在运动区周围,供健身运动的居民休息和存放物品。休息区宜种植遮阳乔木,并设置适量的座椅。有条件的小区可设置直饮水装置(饮泉)。

6.2 休闲广场

6.2.1 休闲广场应设于住区的人流集散地(如中心区、主入口处),面积应根据住区规模和规划设计要求确定,形式宜结合地方特色和建筑风格考虑。广场上应保证大部分面积有日照和遮风条件。

6.2.2 广场周边宜种植适量庭荫树和休息座椅,为居民提供休息、活动、交往的设施,在不干扰邻近居民休息的前提下保证适度的灯光照度。

6.2.3 广场铺装以硬质材料为主,形式及色彩搭配应具有一定的图案感,不宜采用无防滑措施的光面石材、地砖、玻璃等。广场出入口应符合无障碍设计要求。(广场地面材料选择可参见5.4路面分类及适用场地)

6.3 游乐场

6.3.1 儿童游乐场应该在景观绿地中划出固定的区域,一般均为开敞式。游乐场地必须阳光充足,空气清洁,能避开强风的袭扰。应与住区的主要交通道路相隔一定距离,减少汽 13

园林景观设计及理论——(居住区景观篇)

车噪声的影响并保障儿童的安全。游乐场的选址还应充分考虑儿童活动产生的嘈杂声对附近居民的影响,离开居民窗户10m远为宜。

6.3.2 儿童游乐场周围不宜种植遮挡视线的树木,保持较好的可通视性,便于成人对儿童进行目光监护。

6.3.3 儿童游乐场设施的选择应能吸引和调动儿童参与游戏的热情,兼顾实用性与美观。色彩可鲜艳但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游戏器械选择和设计应尺度适宜,避免儿童被器械划伤或从高处跌落,可设置保护栏、柔软地垫、警示牌等。

6.3.4 居住区中心较具规模的游乐场附近应为儿童提供饮用水和游戏水,便于儿童饮用、冲洗和进行筑沙游戏等。

6.3.5 儿童游乐设施设计要点 硬质景观

7.1 雕塑小品

园林景观设计及理论——(居住区景观篇)

7.1.1 硬质景观是相对种植绿化这类软质景观而确定的名称,泛指用质地较硬的材料组成的景观。硬质景观主要包括雕塑小品、围墙/栅栏、挡墙、坡道、台阶及一些便民设施等。

7.1.2 雕塑小品与周围环境共同塑造出一个完整的视觉形象,同时赋予景观空间环境以生气和主题,通常以其小巧的格局、精美的造型来点缀空间,使空间诱人而富于意境,从而提高整体环境景观的艺术境界。

7.1.3 雕塑按使用功能分为纪念性、主题性、功能性与装饰性雕塑等。从表现形式上可分为具象和抽象,动态和静态雕塑等。

7.1.4 雕塑在布局上一定要注意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恰如其分地确定雕塑的材质、色彩、体量、尺度、题材、位置等,展示其整体美、协调美。

应配合住区内建筑、道路、绿化及其它公共服务设施而设置,起到点缀、装饰和丰富景观的作用。特殊场合的中心广场或主要公共建筑区域,可考虑主题性或纪念性雕塑。

7.1.5 雕塑应具有时代感,要以美化环境保护生态为主题,体现住区人文精神。以贴近人为原则,切忌尺度超长过大。更不宜采用金属光泽的材料制作。

7.2 便民设施

7.2.1 居住区便民设施包括有音响设施、自行车架、饮水器、垃圾容器、座椅(具),以及书报亭、公用电话、邮政信报箱等。

便民设施应容易辨认,其选址应注意减少混乱且方便易达。

在居住区内,宜将多种便民设施组合为一个较大单体,以节省户外空间和增强场所的视景特征。

7.2.2 音响设施

在居住区户外空间中,宜在距住宅单元较远地带设置小型音响设施,并适时地播放轻柔的背景音乐,以增强居住空间的轻松气氛。

音响设计外形可结合景物元素设计。音箱高度应在0.4-0.8m之间为宜,保证声源能均匀扩放,无明显强弱变化。音响放置位置一般应相对隐蔽。

7.2.3 自行车架

自行车在露天场所停放,应划分出专用场地并安装车架。自行车架分为槽式单元支架、管状支架和装饰性单元支架,占地紧张的时候可采用双层自行车架,自行车架尺寸按下列尺寸制作。

7.2.4 饮水器(饮泉)

饮水器是居住区街道及公共场所为满足人的生理卫生要求经常设置的供水设施,同时也是街道上的重要装点之一。

饮水器分为悬挂式饮水设备、独立式饮水设备和雕塑式水龙头等。

饮水器的高度宜在800mm左右,供儿童使用的饮水器高度宜在650mm左右,并应安装在高度100-200mm左右的踏台上。

饮水器的结构和高度还应考虑轮椅使用者的方便。

7.2.5 垃圾容器

园林景观设计及理论——(居住区景观篇)

(1)垃圾容器一般设在道路两侧和居住单元出入口附近的位置,其外观色彩及标志应符合垃圾分类收集的要求。

(2)垃圾容器分为固定式和移动式两种。普通垃圾箱的规格为高60-80cm,宽50-60cm。放置在公共广场的要求较大,高宜在90cm左右,直径不宜超过75cm。

(3)垃圾容器应选择美观与功能兼备、并且与周围景观相协调产品,要求坚固耐用,不易倾倒。一般可采用不锈钢、木材、石材、混凝土、GRC、陶瓷材料制作。

7.2.6 座椅(具)

(1)座椅(具)是住区内提供人们休闲的不可缺少的设施,同时也可作为重要的装点景观进行设计。应结合环境规划来考虑座椅的造型和色彩,力争简洁适用。室外座椅(具)的选址应注重居民的休息和观景。

(2)室外座椅(具)的设计应满足人体舒适度要求,普通座面高38-40cm,座面宽40-45cm,标准长度:单人椅60cm左右,双人椅120cm左右,3人椅180cm左右,靠背座椅的靠背倾角为100-110°为宜。

(3)座椅(具)材料多为木材、石材、混凝土、陶瓷、金属、塑料等,应优先采用触感好的木材,木材应作防腐处理,座椅转角处应作磨边倒角处理。

7.3 信息标志

7.3.1 居住区信息标志可分为4类:名称标志、环境标志、指示标志、警示标志。

信息标志的位置应醒目,且不对行人交通及景观环境造成妨害。

标志的色彩、造型设计应充分考虑其所在地区建筑、景观环境以及自身功能的需要。

标志的用材应经久耐用,不易破损,方便维修。

各种标志应确定统一的格调和背景色调以突出物业管理形象。

7.3.2 居住区主要标志项目表

7.4 栏杆/扶手

园林景观设计及理论——(居住区景观篇)

7.4.1 栏杆具有拦阻功能,也是分隔空间的一个重要构件。设计时应结合不同的使用场所,首先要充分考虑栏杆的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其次要考虑栏杆的造型美,突出其功能性和装饰性。常用材料有铸铁、铝合金、不锈钢、木材、竹子、混凝土等。

7.4.2 栏杆大致分为以下3种:

(1)矮栏杆,高度为30-40cm,不妨碍视线,多用于绿地边缘。也用于场地空间领域的划分。

(2)高栏杆,高度在90cm左右,有较强的分隔与拦阻作用。

(3)防护栏杆,高度在100-120cm以上,超过人的重心,以起防护围挡作用。一般设置在高台的边缘,可使人产生安全感。

7.4.3 扶手,设置在坡道、台阶两侧,高度为90cm左右,室外踏步级数超过了3级时必须设置扶手,以方便老人和残障人使用。供轮椅使用的坡道应设高度0.65m与0.85m两道扶手。

7.5 围栏/栅栏

7.5.1 围栏、栅栏具有限入、防护、分界等多种功能,立面构造多为栅状和网状、透空和半透空等几种形式。围栏一般采用铁制、钢制、木制、铝合金制、竹制等。栅栏竖杆的间距不应大于110mm。

7.5.2 围栏、栅栏设计高度

7.6 挡土墙

7.6.1 挡土墙的形式根据建设用地的实际情况经过结构设计确定。从结构形式分主要有重力式、半重力式、悬臂式和扶臂式挡土墙,从形态上分有直墙式和坡面式。

7.6.2 档土墙的外观质感由用材确定,直接影响到挡墙的景观效果。毛石和条石砌筑的挡土墙要注重砌缝的交错排列方式和宽度;预制混凝土预制块挡土墙应设计出图案效果;嵌草皮的坡面上需铺上一定厚度的种植土,并加入改善土壤保温性的材料,利于草根系的生长。

7.6.3 常见挡土墙技术要求及适用场地

园林景观设计及理论——(居住区景观篇)

7.6.4 挡土墙必须设置排水孔,一般为3m2设一个直径75mm的排水孔,墙内宜敷设渗水管,防止墙体内存水。钢筋混凝土挡土墙必须设伸缩缝,配筋墙体每30m设一道无筋墙体每10m设一道。

7.7 坡道

7.7.1 坡道是交通和绿化系统中重要的设计元素之一,直接影响到使用和感观效果。居住区道路最大纵坡不应大于8%;园路不应大于4%;自行车专用道路最大纵坡控制在5%以内;轮椅坡道一般为6%;最大不超过8.5%,并采用防滑路面;人行道纵坡不宜大于2.5%。

7.7.2 坡度的视觉感受与适用场所

7.7.3 园路、人行道坡道宽一般为1.2m,但考虑到轮椅的通行,可设定为1.5m以上,有轮椅交错的地方其宽度应达到1.8m。

7.8 台阶

7.8.1 台阶在园林设计中起到不同高程之间的连接作用和引导视线的作用,可丰富空间的层次感,尤其是高差较大的台阶会形成不同的近景和远景的效果。

7.8.2 台阶的踏步高度(h)和宽度(b)是决定台阶舒适性的主要参数,两者的关系如下:2h+b=60-6cm为宜,一般室外踏步高度设计为12cm-16cm,踏步宽度30cm-35cm,低于10cm的高差,不宜设置台阶,可以考虑做成坡道。

7.8.3 台阶长度超过3米或需改变攀登方向的地方,应在中间设置休息平台,平台宽度应大于1.2m,台阶坡度一般控制在1/4-1/7范围内,踏面应做防滑处理,并保持1%的排水坡度。

园林景观设计及理论——(居住区景观篇)

7.8.4 为了方便晚间人们行走,台阶附近应设照明装置,人员集中的场所可在台阶踏步上暗装地灯。

7.8.5 过水台阶和跌流台阶的阶高可依据水流效果确定,同时也要考虑儿童进入时的防滑处理。

7.9 种植容器

7.9.1 花盆

(1)花盆是景观设计中传统种植器的一种形式。花盆具有可移动性和可组合性,能巧妙地点缀环境,烘托气氛。花盆的尺寸应适合所栽种植物的生长特性,有利于根茎的发育,一般可按以下标准选择:花草类盆深20cm以上,灌木类盆深40cm以上,中木类盆深45cm以上。

(2)花盆用材,应具备有一定的吸水保温能力,不易引起盆内过热和干燥。花盆可独立摆放,也可成套摆放,采用模数化设计能够使单体组合成整体,形成大花坛。

(3)花盆用栽培土,应具有保湿性、渗水性和蓄肥性,其上部可铺撒树皮屑作覆盖层,起到保湿装饰作用。

7.9.2 树池/树池箅

(1)树池是树木移植时根球(根钵)的所需空间,一般由树高、树径、根系的大小所决定。

树池深度至少深于树根球以下250mm。

树池箅是树木根部的保护装置,它既可保护树木根部免受践踏,又便于雨水的渗透和步行人的安全。

(2)树池箅应选择能渗水的石材、卵石、砾石等天然材料,也可选择具有图案拼装的人工预制材料,如铸铁、混凝土、塑料等,这些护树面层宜做成格栅装,并能承受一般的车辆荷载。

7.9.3 树池及树池箅选用表

7.10 入口造型

7.10.1 居住区入口的空间形态应具有一定的开敞性,入口标志性造型(如门廊、门架、门柱、门洞等)应与居住区整体环境及建筑风格相协调,避免盲目追求豪华和气派。应根据住区规模和周围环境特点确定入口标志造型的体量尺度,达到新颖简单、轻巧美观的要求。同时要考虑与保安值班等用房的形体关系,构成有机的景观组合。

7.10.2 住宅单元入口是住宅区内体现院落特色的重要部位,入口造型设计(如门头、门廊、连接单元之间的连廊)除了功能要求外,还要突出装饰性和可识别性。要考虑安防、照明设备的位置和与无障碍坡道之间的相互关系,达到色彩和材质上的统一。所用建筑材料应具有易清洗不易碰损等特点。

水景景观

园林景观设计及理论——(居住区景观篇)

水景景观以水为主。水景设计应结合场地气候、地形及水源条件。南方干热地区应尽可能为居住区居民提供亲水环境,北方地区在设计不结冰期的水景时,还必须考虑结冰期的枯水景观。

8.1 自然水景

8.1.1 自然水景与海、河、江、湖、溪相关联。这类水景设计必须服从原有自然生态景观,自然水景线与局部环境水体的空间关系,正确利用借景、对景等手法,充分发挥自然条件,形成的纵向景观、横向景观和鸟瞰景观。应能融和居住区内部和外部的景观元素,创造出新的亲水居住型态。

8.1.2 自然水景的构成元素

8.1.3 驳岸

(1)驳岸是亲水景观中应重点处理的部位。驳岸与水线形成的连续景观线是否能与环境相协调,不但取决于驳岸与水面间的高差关系,还取决于驳岸的类型及用材的选择。驳岸类型列表如下:

(2)对居住区中的沿水驳岸(池岸),无论规模大小,无论是规则几何式驳岸(池岸)还是不规则驳岸(池岸),驳岸的高度,水的深浅设计都应满足人的亲水性要求,驳岸(池岸)尽可能贴近水面,以人手能触摸到水为最佳。亲水环境中的其他设施(如水上平台、汀步、栈桥、栏索等),也应以人与水体的尺度关系为基准进行设计。

8.1.4 景观桥

(1)桥在自然水景和人工水景中都起到不可缺少的景观作用,其功能作用主要有:形成交通跨越点;横向分割河流和水面空间;形成地区标志物和视线集合点;眺望河流和水面的良好观景场所,其独特的造型具有自身的艺术价值。

(2)景观桥分为钢制桥、混凝土桥、拱桥、原木桥、锯材木桥、仿木桥、吊桥等。居住区一般采用木桥、仿木桥和石拱桥为主,体量不宜过大,应追求自然简洁,精工细做。

8.1.5 木栈道

(1)邻水木栈道为人们提供了行走、休息、观景和交流的多功能场所。由于木板材料具有一定的弹性和粗朴的质感,因此行走其上比一般石铺砖砌的栈道更为舒适。多用于要求较高的居住环境中。

园林景观设计及理论——(居住区景观篇)

(2)木栈道由表面平铺的面板(或密集排列的木条)和木方架空层两部分组成。木面板常用桉木、柚木、冷杉木、松木等木材,其厚度要根据下部木架空层的支撑点间距而定,一般为3-5cm厚,板宽一般为10-20cm之间,板与板之间宜留出3-5mm宽的缝隙。不应采用企口拼接方式。面板不应直接铺在地面上,下部要有至少2cm的架空层,以避免雨水的浸泡,保持木材底部的干燥通风。设在水面上的架空层其木方的断面选用要经计算确定。

(3)木栈道所用木料必须进行严格的防腐和干燥处理。为了保持木质的本色和增强耐久性,用材在使用前应浸泡在透明的防腐液中6-15天,然后进行烘干或自然干燥,使含水量不大于8%,以确保在长期使用中不产生变形。个别地区由于条件所限,也可采用涂刷桐油和防腐剂的方式进行防腐处理。

(4)连接和固定木板和木方的金属配件(如镙栓、支架等)应采用不锈钢或镀锌材料制作。

8.2 庭院水景

8.2.1 庭院水景通常为人工化水景为多。根据庭院空间的不同,采取多种手法进行引水造景(如叠水、溪流、瀑布、涉水池等),在场地中有自然水体的景观要保留利用,进行综合设计,使自然水景与人工水景融为一体。

8.2.2 庭院水景设计要借助水的动态效果营造充满活力的居住氛围。水景效果特点如下表:

8.2.3 瀑布跌水

(1)瀑布按其跌落形式分为滑落式、阶梯式、幕布式、丝带式等多种,并模仿自然景观,采用天然石材或仿石材设置瀑布的背景和引导水的流向(如景石、分流石、承瀑石等),考虑到观赏效果,不宜采用平整饰面的白色花岗石作为落水墙体。为了确保瀑布沿墙体、山体平稳滑落,应对落水口处山石作卷边处理,或对墙面作坡面处理。

园林景观设计及理论——(居住区景观篇)

(2)瀑布因其水量不同,会产生不同视觉、听觉效果,因此,落水口的水流量和落水高差的控制成为设计的关键参数,居住区内的人工瀑布落差宜在1m以下。

(3)跌水是呈阶梯式的多级跌落瀑布,其梯级宽高比宜3∶2-1∶1之间,梯面宽度宜在0.3-1.0m之间。

8.2.4 溪流

(1)溪流的形态应根据环境条件、水量、流速、水深、水面宽和所用材料进行合理的设计。溪流分可涉入式和不可涉入式两种。可涉入式溪流的水深应小于0.3m,以防止儿童溺水,同时水底应做防滑处理。可供儿童嬉水的溪流,应安装水循环和过滤装置。不可涉入式溪流宜种养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水生动植物,增强观赏性和趣味性。

(2)溪流配以山石可充分展现其自然风格,石景在溪流中所起到的景观效果列表如下:

(3)溪流的坡度应根据地理条件及排水要求而定。普通溪流的坡度宜为0.5%,急流处为3%左右,缓流处不超过1%。溪流宽度宜在1-2m,水深一般为0.3-1m左右,超过0.4m时,应在溪流边采取防护措施(如石栏、木栏、矮墙等)。为了使居住区内环境景观在视觉上更为开阔,可适当增大宽度或使溪流蜿蜒曲折。溪流水岸宜采用散石和块石,并与水生或湿地植物的配置相结合,减少人工造景的痕迹。

8.2.5 生态水池/涉水池

(1)生态水池是适于水下动植物生长,又能美化环境、调节小气候供人观赏的水景。在居住区里的生态水池多饲养观赏鱼虫和习水性植物(如鱼草、芦苇、荷花、莲花等),营造动物和植物互生互养的生态环境。

(2)水池的深度应根据饲养鱼的种类、数量和水草在水下生存的深度而确定。一般在0.3-1.5m,为了防止陆上动物的侵扰,池边平面与水面需保证有0∶15m的高差。水池壁与池底需平整以免伤鱼。池壁与池底以深色为佳。不足0.3m的浅水池,池底可做艺术处理,显示水的清澈透明。池底与池畔宜设隔水层,池底隔水层上覆盖0.3-0.5m厚土,种植水草。

(3)涉水池

涉水池可分水面下涉水和水面上涉水两种。水面下涉水主要用于儿童嬉水,其深度不得超过0.3m,池底必须进行防滑处理,不能种植苔藻类植物。水面上涉水主要用于跨越水面,应设置安全可靠的踏步平台和踏步石(汀步),面积不小于0.4×0.4m,并满足连续跨越的要求。上述两种涉水方式应设水质过滤装置,保持水的清洁,以防儿童误饮池水。

8.3 泳池水景

园林景观设计及理论——(居住区景观篇)

8.3.1 泳池水景以静为主,营造一个让居住者在心理和体能上的放松环境,同时突出人的参与性特征(如游泳池、水上乐园、海滨浴场等)。居住区内设置的露天泳池不仅是锻炼身体和游乐的场所,也是邻里之间的重要交往场所。泳池的造型和水面也极具观赏价值。

8.3.2 游泳池

(1)居住区泳池设计必须符合游泳池设计的相关规定。泳池平面不宜做成正规比赛用池,池边尽可能采用优美的曲线,以加强水的动感。泳池根据功能需要尽可能分为儿童泳池和成人泳池,儿童泳池深度为0.6-0.9m为宜,成人泳池为1.2-2m。儿童池与成人池可统一考虑设计,一般将儿童池放在较高位置,水经阶梯式或斜坡式跌水流入成人泳池,既保证了安全又可丰富泳池的造型。

(2)池岸必须作圆角处理,铺设软质渗水地面或防滑地砖。泳池周围多种灌木和乔木,并提供休息和遮阳设施,有条件的小区可设计更衣室和供野餐的设备及区域。

8.3.3 人工海滩浅水池

人工海滩浅水池主要让人领略日光浴的锻炼。池底基层上多铺白色细砂,坡度由浅至深,一般为0.2-0.6m之间,驳岸需做成缓坡,以木桩固定细砂,水池附近应设计冲砂池,以便于更衣。

8.4 装饰水景

8.4.1 装饰水景不附带其他功能,起到赏心悦目,烘托环境的作用,这种水景往往构成环境景观的中心。装饰水景是通过人工对水流的控制(如排列、疏密、粗细、高低、大小、时间差等)达到艺术效果,并借助音乐和灯光的变化产生视觉上的冲击,进一步展示水体的活力和动态美,满足人的亲水要求。

8.4.2 喷泉

(1)喷泉是完全靠设备制造出的水量,对水的射流控制是关键环节,采用不同的手法进行组合,会出现多姿多彩的变化形态。

(2)喷泉景观的分类和适用场所

园林景观设计及理论——(居住区景观篇)

8.4.3 倒影池

(1)光和水的互相作用是水景景观的精华所在,倒影池就是利用光影在水面形成的倒影,扩大视觉空间,丰富景物的空间层次,增加景观的美感。倒影池极具装饰性,可做的十分精致,无论水池大小都能产生特殊的借景效果,花草、树木、小品、岩石前都可设置倒影池。

(2)倒影池的设计首先要保证池水一直处于平静状态,尽可能避免风的干扰。其次是池底要采用黑色和深绿色材料铺装(如黑色塑料、沥青胶泥、黑色面砖等),以增强水的镜面效果。

8.5 景观用水

8.5.1 给水排水

(1)景观给水一般用水点较分散,高程变化较大,通常采用树枝式管网和环状式管网布置。管网干管尽可能靠近供水点和水量调节设施,干管应避开道路(包括人行路)铺设,一般不超出绿化用地范围。

(2)要充分利用地形,采取拦、阻、蓄、分、导等方式进行有效地排水,并考虑土壤对水分的吸收,注重保水保湿,利于植物的生长。与天然河渠相通的排水口,必须高于最高水位控制线,防止出现倒灌现象。

(3)给排水管宜用UPVC管,有条件的则采用铜管和不锈钢管给水管,优先选用离心式水泵,采用潜水泵的必须严防绝缘破坏导致水体带电。

8.5.2 浇灌水方式

(1)对面积较小的绿化种植区和行道树使用人工洒水灌溉。

(2)对面积较大的绿化种植区通常使用移动式喷灌系统和固定喷灌系统。

(3)对人工地基的栽植地面(如屋顶、平台)宜使用高效节能的滴灌系统。

园林景观设计及理论——(居住区景观篇)

8.5.3 水位控制。景观水位控制直接关系到造景效果,尤其对于喷射式水景更为敏感。在进行设计时,应考虑设置可靠的自动补水装置和溢流管路。较好的作法是采用独立的水位平衡水池和液压式水位控制阀,用联通管与水景水池连接。溢流管路应设置在水位平衡井中,保证景观水位的升降和射流的变化。

8.5.4 水体净化

(1)居住区水景的水质要求主要是确保景观性(如水的透明度、色度和浊度)和功能性(如养鱼、戏水等)。水景水处理的方法通常有: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3种。

(2)水处理分类和工艺原理 庇护性景观

9.1 概念

(1)庇护性景观构筑物是住区中重要的交往空间,是居民户外活动的集散点,既有开放性,又有遮蔽性。主要包括亭、廊、棚架、膜结构等。

(2)庇护性景观构筑物应邻近居民主要步行活动路线布置,易于通达。并作为一个景观点在视觉效果上加以认真推敲,确定其体量大小。

9.2 亭

9.2.1 亭是供人休息、遮荫、避雨的建筑,个别属于纪念性建筑和标志性建筑。亭的形式、尺寸、色彩、题材等应与所在居住区景观相适应、协调。亭的高度宜在2.4-3m,宽度宜在2.4-3.6m,立柱间距宜在3m左右。木制凉亭应选用经过防腐处理的耐久性强的木材。

9.2.2 亭的形式和特点

园林景观设计及理论——(居住区景观篇)

9.3 廊

9.3.1 廊以有顶盖为主,可分为单层廊、双层廊和多层廊。

廊具有引导人流,引导视线,连接景观节点和供人休息的功能,其造型和长度也形成了自身有韵律感的连续景观效果。廊与景墙、花墙相结合增加了观赏价值和文化内涵。

9.3.2 廊的宽度和高度设定应按人的尺度比例关系加以控制,避免过宽过高,一般高度宜在2.2-2.5m之间,宽度宜在1.8-2.5m之间。居住区内建筑与建筑之间的连廊尺度控制必须与主体建筑相适应。

9.3.3 柱廊是以柱构成的廊式空间,是一个既有开放性,又有限定性的空间,能增加环境景观的层次感。柱廊一般无顶盖或在柱头上加设装饰构架,靠柱子的排列产生效果,柱间距较大,纵列间距4-6m为宜,横列间距6-8m为宜,柱廊多用于广场、居住区主入口处。

9.4 棚架

9.4.1 棚架有分隔空间、连接景点、引导视线的作用,由于棚架顶部由植物覆盖而产生庇护作用,同时减少太阳对人的热幅射。有遮雨功能的棚架,可局部采用玻璃和透光塑料覆盖。适用于棚架的植物多为藤本植物。

9.4.2 棚架形式可分为门式、悬臂式和组合式。棚架高宜2.2-2.5m,宽宜2.5-4m,长度宜5-10m,立柱间距2.4-2.7m。

棚架下应设置供休息用的椅凳。

9.5 膜结构

9.5.1 张拉膜结构由于其材料的特殊性,能塑造出轻巧多变、优雅飘逸的建筑形态。作为标志建筑,应用于居住区的入口与广场上;作为遮阳庇护建筑,应用于露天平台、水池区域;作为建筑小品,应用于绿地中心、河湖附近及休闲场所。联体膜结构可模拟风帆海浪形成起伏的建筑轮廓线。

9.5.2 居住区内的膜结构设计应适应周围环境空间的要求,不宜做的过于夸张,位置选择需避开消防通道。膜结构的悬索拉线埋点要隐蔽并远离人流活动区。

9.5.3 必须重视膜结构的前景和背景设计。膜结构一般为银白反光色,醒目鲜明,因此要以蓝天、较高的绿树,或颜色偏冷偏暖的建筑物为背景,形成较强烈的对比。前景要留出较开阔的场地,并设计水面,突出其倒影效果。如结合泛光照明可营造出富于想象力的夜景。

模拟化景观

10.1 概念

模拟化景观是现代造园手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替代材料模仿真实材料,以人工造景模仿自然景观,以凝固模仿流动,是对自然景观的提炼和补充,运用得当会超越自然景观的局限,达到特有的景观效果。

园林景观设计及理论——(居住区景观篇)

10.2 模拟景观分类及设计要点 高视点景观

11.1 概念

随着居住区密度的增加,住宅楼的层数也愈建愈多,居住者在很大程度上都处在由高点向下观景的位置,即形成高视点景观。这种设计不但要考虑地面景观序列沿水平方向展开,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垂直方面的景观序列和特有的视觉效果。

11.2 设计要点

11.2.1 高视点景观平面设计强调悦目和形式美,大致可分为两种布局。

(1)图案布局。具有明显的轴线、对称关系和几何形状,通过基地上的道路、花卉、绿化种植物及硬铺装等组合而成,突出韵律及节奏感。

(2)自由布局。无明显的轴线和几何图案,通过基地上的园路、绿化种植、水面等组成(如高尔夫球练习场),突出场地的自然化。

11.2.2 在点线面的布置上,高视点设计尽少地采用点和线,更多地强调面,即色块和色调的对比。色块,由草坪色、水面色、铺地色、植物覆盖色等组成,相互之间需搭配合理,并以大色块为主,色块轮廓尽可能清晰。

园林景观设计及理论——(居住区景观篇)

11.2.3 植物搭配要突出疏密之间的对比。种植物应形成簇团状,不宜散点布置。草坪和辅地作为树木的背景要求显露出一定比例的面积,不宜采用灌木和乔木进行大面积覆盖。树木在光照下形成的荫影轮廓应能较完整地投在草坪上。

11.2.4 水面在高视点设计中占重要地位,只有在高点上才能看到水体的全貌或水池的优美造型。因而要对水池和泳池的底部色彩和图案进行精心地艺术处理(如贴反光片或勾画出海洋动物形象),充分发挥水的光感和动感,给人以意境之美。

11.2.5 视线之内的屋顶、平台(如亭、廊等)必须进行色彩处理遮盖(如盖有色瓦或绿化),改善其视觉效果。基地内的活动场所(如儿童游乐场、运动场等)的地面铺装要求做色彩处理。照明景观

12.1 概念

12.1.1 居住区室外景观照明的目的主要有4个方面:(1)增强对物体的辨别性;(2)提高夜间出行的安全度;(3)保证居民晚间活动的正常开展;(4)营造环境氛围。

12.1.2 照明作为景观素材进行设计,既要符合夜间使用功能,又要考虑白天的造景效果,必须设计或选择造型优美别致的灯具,使之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12.2 照明分类及适用场所 景观绿化种植物分类选用表

13.1 常见绿化树种分类表

7.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问题及对策 篇七

1 我国城市街道景观现状及主要问题

当前, 我国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1 城市街道缺乏必要基础设施

一些城市街道交通建设中, 往往只考虑了道路本身, 忽视了如街道等各种设施的建设, 包括交通标志牌、街道照明灯及其他城市居民本应该享用的各种硬件设施。城市是人口集中的区域, 出行的方便度是人们选择在城市居住的重要因素。如果道路缺乏必要的硬件设施, 不仅不能满足市民景观享受需求, 还会影响到市民人身安全。如路灯的缺乏会导致晚上出行的危险。缺乏交通标识, 导致路面行车混乱。随着城市人口越来越密集, 这些功能设施不够完善的街道交通, 会严重妨碍人们的生活。此外, 绿色景观设施的缺失和破损也是城市街道常见问题, 如街道人行道旁没有绿色植物、道路中央缺乏花坛等。绿色植被的缺乏导致道路的舒适度下降, 已经缺损的绿化设施未能进行及时的修葺, 会显得街道杂乱无章。基础设施的缺乏会降低街道景观的功能性和美观度, 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1.2 城市街道景观缺乏明显的个性展示

每个城市都有其历史, 城市的历史会影响到城市的气质, 使城市具有区别与其他城市的特点。这些特点在街道景观中的体现就是独一无二的历史遗址、历史人文景观等。如果一个城市缺乏这些独特的历史文化遗址, 城市将显得毫无文化底蕴和人文吸引力。当前, 我国的城市建设中, 千楼一面、千街一面的现象普遍存在, 由于没能兼顾城市本身的历史人文背景, 又没有顾及到城市规划中的整体性风貌, 仿欧式建筑的现象层出不穷, 使得城市街道本身失去其应有的个性[1]。另外, 在城市街道的空间建设之上, 在色彩、材料和形式等方面都过于单一甚至是雷同, 导致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缺乏新意, 缺乏个性。

1.3 城市街道景观缺乏大型公共绿色空间

城市人口密集, 自然植被稀少。因此, 市民对大型绿色公共空间非常渴望。然而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中, 市政建设管理者往往过于偏重土地开发的经济功能, 忽视了如何在经济发展和人居环境优化间取得平衡, 这导致城市居民找不到公共绿色活动场所。绿色自由活动的空间的缺乏, 会导致城市的逼仄, 拥挤和生态环境的可更新性, 市民也很难找到合适的健身和休闲场所。

2 城市街道景观设计对策

科学的景观设计可以提升城市街道的美观度, 丰富人们的生活。在景观设计之初, 应挖掘城市的文化特点和具体区域的道路空间特点, 有针对性地设计城市景观, 在保证出行通畅的基础上, 赋予道路景观以人文性, 并通过景观人文性来彰显城市的魅力, 展示城市的特质。

2.1 优化城市街道路线和路面等设计

道路规划会严重影响规划区域人们的生活和工作, 尤其是在老城区, 新的道路规划往往意味着一批历史文化遗址的消失。因此, 应慎重考虑拟实施的方案, 最大限度地保持原有的历史文化遗迹。设计人员应公布设计方案, 多方征求专家意见, 以获得最佳的设计方案, 包括路线规划、路宽和遗址的处理等。在大体框架设计完成后, 则应再次根据设计方案仔细勘探, 尽可能多地掌握现场情况, 根据现场的原有景观和植被群落的状况, 将设计方案的细节进一步完善[2]。尤其是对历史遗留的人文景观和被市园林单位设为保护对象的古老和珍贵树木, 方案设计中一定要有合适的考虑, 以最大限度地保有街道原有的历史以及人文风貌。

城市街道路面景观是城市主要背景景观, 街道路面及辅助设施的质感、图案、色彩均是街道景观设计中的重要考虑对象。单一色调容易令人厌倦, 但过于花哨的颜色图案又会影响到人们的视觉误差, 导致交通安全事故。因此, 街道基础材料的视觉感受需要在实用性和美观性之间平衡。通常为保证城市整体色调的和谐统一, 可以将整个城市的主色调设定为一两种。如武汉市的道路的主色调主要包括银灰色和黑色。但在主色调之外, 可以在重要景观标志区域将颜色丰富化, 如武汉市路面颜色以黑色为主, 但江汉三桥则以红色为主。该桥为下承式钢管混凝土系杆拱桥, 横跨汉江两岸, 红色的钢管外观设计使该桥形如彩虹, 成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 美化了城市。

2.2 加强城市街道绿化设计

街道绿化设计是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的主要内容, 没有绿色植物的景观将失去灵魂, 也很难达到好的人文效果。城市街道的绿化设计主要包括街道绿色带的设计和街道大型公共绿色空间的设计等。街道绿色带主要是人行道两旁的绿色走廊和街道中央或两边的花团。绿化带是人为造就的绿廊, 可以起到隔开车道和改善城市空气质量等功能型效果, 在景观上也给行人以审美享受。世界主要城市均重视绿化带的设计, 且花较多资金用于绿化的建设, 以增加城市绿化率。很多著名城市的绿化率都在10%以上, 东京的中心城区的绿化率甚至达到40%以上[3]。大型绿色公共空间是街道景观设计的另一个重点。在公路交叉的转盘处、街道的镜头和街道跨水区域等, 通常可以设计大型的绿色公共空间, 这些空间一般不适合建造高大建筑, 绿色植物成为这些区域的常见景观。

无论是绿化带还是大型绿色公共空间, 景观设计中均要考虑绿色植物的搭配、植物与喷泉、雕塑的搭配及亲水平台的设计等。绿色植物的搭配应该以丰富易种植、层次多样和吸尘效果好为原则, 选择中高型乔木与灌木搭配, 喜阳植物和喜阴植物搭配, 赏叶植物与赏花植物搭配。为保证吸尘效果和视觉效果, 一般选择多年生的常绿植物作为主要树种, 如小叶黄杨、红花继木、龙柏和万年青等。贴近地面的空间上应种植喜阴的低矮植物或者种植草皮, 在草种上可以选择矮生百慕大、果岭草等。绿色空间的营造不应有裸露的空土地, 即使是小道, 也应铺设地砖和鹅卵石, 以控制空土地的扬尘。

在绿色植物的空间布局上, 以不妨碍驾驶员视线为主要原则, 将绿色植物合理低分布在街道雕塑、喷泉、桥墩和路灯间, 利用绿色植被来凸显雕塑和遮挡桥墩等。街道的跨水桥梁处的闲置空地可以设计成城市亲水平台。在这些地方安置台阶和亲水植物群落, 可以美化空间, 并为市民铸就与水亲密接触的空间。大型公共绿色空间应增设市民休闲、歇息和锻炼的设施和空间, 绿色植物与休闲设施的相得益彰, 可以赋予城市街道以生机和个性, 使行人和车辆各行其道, 生活便利又舒适[4]。

2.3 凸显城市街道景观的人文内涵

每个城市都有历史遗迹和独特的文化空间。如何在街道景观设计中展示历史遗址和凸显城市的文化空间, 是道路景观设计者应重点考虑的。如果能将城市重要历史遗址直接置于街道尽头的绿色公共空间中, 将极好地展示城市遗址, 并凸显城市的人文性。然而城市街道的规划往往难以直接凸显历史遗迹, 因此, 应通过街道空间布局, 将历史遗迹尽量显现在街道整体天际线之上, 使人们能够从较远处即可看见城市的名片式建筑。城市的独特文化空间一般是城市的发源地, 人口高度密集区和历史文化名流聚居地等。在这些区域, 应修建城市的地标性建筑, 并将景观与街道景观融合在一起。如巧妙地利用绿色空间来凸显地标建筑的高大和醒目, 用街道的绿色空间来衬托地标建筑。在街道绿色空间的植被选择上, 可以多种植本地特色的植物, 或将城市名片式的景观植物移植到地标建筑附近[5]。这种街道景观设计不仅可以让街道的行人舒适感倍生, 而且为城市打造出凸显出地域文化的特色景观。

3 结语

良好的街道景观设计可以提升城市的美感, 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如何将绿色植物与街道景观和历史人文遗址良好的协调, 是街道景观设计中的难点。设计人员应透彻理解城市的文化内涵, 在保证道路的交通功能的基础上, 利用景观设计彰显富有地域特色的城市人文遗迹, 以打造城市名片式的街道景观。

参考文献

[1]董瑞.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8.

[2]汪原.凯文·林奇《城市意象》之批判[J].新建筑, 2003 (3) :70-73.

[3]唐毅.关于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的探讨[D].重庆:重庆大学, 2006.

[4]侯引吭.基于共生思想的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 2015.

8.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问题及对策 篇八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07-0072-01

摘要:

分析当前居住小区的现代特点要求及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居住小区园林规划设计思路。

关键词:居住小区;园林规划;存在问题;设计思路

随着人们生活追求的提高,对居住的环境条件不断提升。房产商想方设法通过园林规划设计来吸引消费者,而购房者也在不断的对园林规划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规划设计除要紧密结合居住环境的特征,突出地方人文特色外,还要打破传统思维框架,应用各种艺术设计出独具特色的景观。

1居住小区的现代特点要求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气侯类型丰富,文化艺术和生活习惯都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建筑种类和形状各异。但是居住小区改善了市容市貌,促进了房地产业发展,改善了人们居住条件。它是集居住、服务、经济、社会功能于一体的社会缩影,因此,它的建设与以往城市住房建设具有不同的特点要求。

1.1规划协调而统一。  以往的建筑参次不齐,居住小区根据“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原则,优化了小区资源配置,使其整洁美观。

1.2规模大而功能全。  居住小区一般为多层、多栋楼体建筑群,这些楼体建筑群,除住宅楼之外,还有商业大楼、超级市场、电影院、体育馆、音乐厅、医院等综合性结构。

1.3综合光照强而面广。  现代居民楼外墙体多为彩色粉刷,有的还贴瓷片,封阳台以及大窗户也用了大量的玻璃,使阳面光照更大。阴面也不再是浓荫,尽管造成了眩光现象,但对喜光树种的生长却有积极作用。

2居住小区园林规划存在的问题

居住小区的园林中不同的板块有不同的功能,设计时要有不同的侧重点,避免单一死板。尽管现代住宅区发展迅猛,但在住宅小区的园林规划设计,尚有不少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

2.1设计规划观念陈旧。  一些居住小区设计方案粗糙,仅仅满足符合规范或绿化法规条例的要求,但缺乏情趣、有人情味的可持久的绿化空间设计。有些住宅区的园林甚至有拒人于园外的感觉,草坪、花坛、绿地景观被铁栅栏、围栏包围,这样的绿化虽然覆盖面积达标,但其实用功能却远远不能发挥它的作用。

2.2模仿性强,缺乏创新。  经常可以见到许多居住小区园林工程都是生搬硬套,没有特色,识别性不强,以致来访的客人很难较快准确找到他们所处的位置。许多园林规划设计上都是在不切实际的刻意模仿,没有因地制宜。有的小区为了跟风,不惜将原来的树木砍光建草坪。也有的小区跟着珠江三角洲地区栽植棕榈类植物,没有考虑气候原因,结果一到冬季,都死光了。

2.3过分重视草坪,忽略植物群落。  在居住小区园林规划设计上,过分追求大面积草坪的时尚风席卷全国。无论什么设计都侧重在草坪上,但也经常出现草地成道路的场景,既没起到美化作用,又破坏了居住环境的和谐。植物群落可以制造层次感、神秘感,使小区避免出现一眼望穿之感。

3居住小区园林规划设计思路

在进行居住小区园林规划设计时,其设计思路决定了设计效果,决定了设计者的水平,所以设计思路是设计基础。但是设计并不是凭空想象,在设计之前必须要到基地实地踏勘,了解小区构造,了解当地风土人情,分析生活方式和习惯,才能够有好的思路。

3.1定位——人为本。  进行一个项目的园林设计首先要确定这个项目的定位,有了正确的定位,其设计才能丰满起来。居住小区主要组成部分是人,所服务对象也是人,这就要求在规划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其服务对象的行为感受与需求。因此有必要在规划设计的前期先对其服务对象的行为特征和需求进行一次全面的调查,走群众路线,听大众的意见,充分发扬民主。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避免单纯的由设计师根据个人主观设计。

3.2风格——环境与自然相结合。  园林风格与居住小区建筑风格、气候条件、环境特征、园林主题等密切相关。如苏州的园林,常为私人游憩,怡情休养之所,故其设计,不崇庄严伟大,但精巧,不重对称,免呆滞之感,而须曲折,有引人人胜之概,常以建筑为主体,以花木为培衬,感觉有天之真趣,给人感情之舒适,陶醉之感觉。在园林规划设计中要充分抓住四周景观特色,并将其引入到园林造景中,将园林自然山水融合,形成多层次,丰富且风韵独特的园林景观。

3.3布局与分区——实用与艺术兼备。  居住小区的每个区域和景点的具体设计才能保证设计的统一协调性和可行连贯性。居住小区园林设计不同于公园设计,在居住小区设计中,要注重实用功效和美学艺术。现代人趋向于情感与文化品位的生态化人居环境,正如斯坦利?怀特所阐述的那样“如果我们的设计能含纳草地、森林和山,那我们能占据的景观将富含原土地之奥妙。景观特征应被加强而不是被削弱,而最终和谐应存在于一个复合体上,这些人为化的景观是最动人、最可爱的,只要景观的结构和灵魂能被保留,我们就会感到快乐和兴奋”。因而在其景观效果表达上要结合人文内涵,创造出充满情趣的生活空间。在规划设计中,还应充分考虑居民要求,满足小孩嬉戏,老人活动、品茶、下棋以及居民体育锻炼、健身等。

3.4空间与流线——层次与立体感并驾齐驱。  园林空间与流线是从竖向与空间角度、人的行为角度、人车交通满足角度等方面对设计提出的更高层次的设计思考方向。所以,在居住小区园林设计时,要将小区分割开来,使空间具有层次和立体感,避免一览无遗、平乏无味、人在园中无景可赏。

4居住小区园林规划设计艺术

居住小区园林规划设计要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民族风格,地方特色,时代要求,节约,就地取材,植物造景为原则,再加上专业的设计艺术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4.1因地制宜——结合居住场地特征。  一块场地有他的独特的内涵,在进行设计时要挖掘出所蕴涵的内涵,才能因地制宜的设计出合适的园林景观。准确的把握场地特征、因势利导。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小区的交通和人文关怀。如人行车行出入口、停车场、休闲运动区、后公园等。

4.2因时制宜——结合气候特征。  每个地方的气候特征不一样,植物所适应的气候也不尽相同,所以设计时要根据当地的气候环境条件,特别是在经济和技术条件比较薄弱的地区,尤显重要。切忌盲目引用北欧风情、海南风光。

4.3民族特色——结合地方特征。  近年来国内园林建设中出现许多不切实际的现象,如在住宅绿地设计中出现“欧陆风”城市建设中出现“广场风”,一些园林設计作品追求西化,追求气势,追求整齐划一,缺乏个性、没有民族特色的园林作品随处可见。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民族特色,设计突出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建筑独特,民族风味十分明显,其园林设计就要摆脱完全的西化,在保留民族味的建筑中搭配协调的园林设计。

上一篇:春天的美100字作文下一篇:关于春节期间廉洁自律落实情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