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心理咨询中理解型关系的建立(3篇)
1.中学心理咨询中理解型关系的建立 篇一
一人分饰两角
——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角色转换
骏景中学
方莹
心理咨询过程中,第一阶段就是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良好的咨询关系是指咨询者和当事人之间存在一种相互信赖、充分理解、彼此坦诚的特定人际关系,它是有效咨询的前提。要建立融洽、和谐的咨询关系需要咨询者和当事人的共同努力,但咨询者在其中无疑起着决定性作用。
但是,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理咨询的教师往往不是专职的,而是由有其他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兼任,这个时候,其实已经是违反了心理咨询的专业伦理之中的一条:辅导人员不应与当事人形成双重关系,不应与当事人进行专业关系以外的交往。但是,由于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还不成熟,专业人员比较缺乏等客观原因,使这一矛盾无法在短期内解决。
在学校的心理咨询当中,咨询者往往是一人分饰两角,既是咨询者又是当事人的学科教师,这两种不同的角色往往会影响咨询关系的建立。作为专职的咨询者,他是在接受个案咨询时才与当事人有接触,也就是说,在此之前,两者是陌生人,当事人对咨询者好无了解,而咨询者可以依靠自己专业的技术,在短时间内取得当事人的信任,建立起良好的咨询关系。但是,在学校心理咨询中,当事人在与咨询者建立咨询关系之前,他们已经有了师生关系,当事人会直接或者间接地接触或了解咨询者,这个时候,当事人对咨询者日常的印象会直接影响咨询关系的建立。一方面,可以阻碍良好咨询关系建立,例如,当事人感到学习有压力,而咨询者在教学上是有名的严师,这个时候,如果咨询者要为当事人作咨询,当事人潜意识当中会比较抗拒,那么咨询关系的建立必然会受到阻碍;另一方面,可以促进良好咨询关系的确立,例如:如果咨询者在教学过程中,让当事人感到是言而有信的,那么当事人就比较容易信赖咨询者,从而有助于良好咨询关系的确立。
那我们怎样才能把这个矛盾中的有利因素调动起来,把不利影响降到最低呢?的确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个很大的课题。我作为一名政治教师,同时也作为我校的心理咨询教师之一,在我教学和咨询工作同时开展的这一年当中,我有这样的几点体会:
一、明确自身形象的定位,并加以设计
提起政治老师,在人们头脑中已经有一个形象的标识——刻板、严肃、沉闷;而当提起心理咨询者,人们却是看到了一位温柔、充满希望、让人亲近的天使。由于长期以来的经验,以及社会文化的影响,形成了政治老师与心理咨询者之间截然不同的形象。这个时候,我就意识到,在学生面前,必须有一个属于我自己特有的教师形象,所以,在我踏上工作岗位的那一刻起,我就对自己的教师形象有了明确的定位——有知识、有活力、有爱心、有气度的“四有”新教师。有了明确的定位以后,我在我的日常行为,教学过程当中都十分注意确立这一形象。在课堂上,我用生动,丰富的语言、例子演绎了课本枯燥的内容,会用语文、历史、物理、化学、数学等其他科知识解说政治知识,成为了学生心目中一位“有料”的教师,这为我在咨询中建立良好的个帮助关系有很大的帮助,因为,学生相信我有能力帮助他们学得好,就会进一步延伸到有能力帮助他们解决其他问题。
有爱心,让孩子们从我身上感到温暖和安全;有活力,拉近了我和孩子们的距离,缩短了“代沟”,让孩子们觉得和我是“有话可说”的;有气度,让学生感到我是对事不对人,因为每次他们犯错以后,我和他们又像以前一样,不会因为他们的错误而看不起他们,或者是嫌弃他们,这样,孩子们才有勇气在我面前暴露他们的缺点或者曾经犯过的错误,受过的伤害。在课后,我会主动与学生进行交流,尽管有时候只是在走廊上的一种问候,一句寒暄,或者是在厕所轮候时的几句调侃,谈谈明星,说说流行歌曲,聊聊电子游戏等等,虽然不是很深入的交谈,但是足以让我了解他们的喜好,他们当时的心情,这些我都会默默的记在心上,在有需要建立咨询关系时,这些可都是有用的材料。记得有一次,有一个很调皮的学生,他一向是嘻嘻哈哈的,那天,他还是那样打闹着,还是到处欺负同学,但是我发现他的笑容,他的眼神和平常不一样,我走过去,轻轻地问他:“怎么了?今天心情不好?”,就在那一瞬间,他惊讶地问到:“老师,你怎么能够看出来?”后来,他告诉我,中午向一个女孩子示爱,遭到拒绝了,就这样,我给他进行了咨询。我能够迅速准确地判断他当时的心情,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东西,在极短时间内建立起良好的咨询关系,就是因为有平时对学生的观察和了解,这就是兼职咨询者一个优势。
二、善于观察、积极思考。
兼职咨询者的第二个优势:与当事人有相近的生活环境。兼职咨询者与当事人都是处于同一个校园,对于学校都规章制度,学校环境,学校的教学方式,教学进程,活动开展等等都比较了解,因此,只要把眼睛擦亮一点,积极的推理、思考,对于在短时间内取得当事人信任有很大帮助。有一次,在上课的时候,我当时是空堂,上厕所的时候,我发现一个初三的女生躲在厕所哭,我打量了一下她,我大概估计到问题是出在她的头发上了,因为那天早上学校领导在校门口检查仪容仪表,女孩子留长头发的必须全部扎起来,否则要照相,把违规的样子拍摄下来,贴在公告栏。那个女孩子的头发不长不短的,应该是扎不起来的那种,也是违规的范围,以我们学校的规定,她的遭遇是可想而知的。我走过去,把她的头发夹到她的耳朵后面,她抬起头,望了我一眼,我对她说:“早上忘记带夹子了?”这时候她哭得更加厉害,据我所知,她是重点班的学生,所以我推测,她不是故意违规的,从她的反应,我知道我猜对了,我接着说:“初三学习很紧张吧?有压力的时候,生活上的细节没注意到是正常的。”这个时候,她不再沉默,她认为他们班主任针对她,因为她是从普通班调进重点班的,她一直都知道班主任看不起她,她为了不耽误学业,就一直忍着,直到因为头发被赶出教室这件事,她终于忍无可忍,她怨恨,苦恼同时害怕耽误学习。在这次咨询关系建立当中,我的成功之处,就是能够及时把观察到的现象与我校的规章制度联系起来,迅速准确的找到了切入点,找到了打开那位女生心灵的钥匙。
三、坚守保密原则
尊重当事人的个人意愿和私隐,是专职咨询者与兼职咨询者都必须遵循的职业操守。我觉得,作为一个学校兼职心理咨询者来讲,坚守保密原则,是建立良好咨询关系的必要条件。我在晚上或者周末,会通过网络与学生进行交流,他们在QQ上面,我给他们一个空间,他们可以向我倾诉,同时也不需要让我知道他们是哪个班的,是谁。所以他们在QQ上,会畅所欲言,我可以了解到他们对某个老师的不满,对学校某些制度的不满,对社会的哪些东西感到迷惑,感到向往,甚至他们的“爱情”问题,我掌握了他们的思想动态,也掌握了很多的“情报”,这个时候,如果我处理不好的话,我的威信,学生对我的信任都会毁于一旦。我
会通过QQ,给他们分析问题,尽可能改变他们一些认知的偏差,澄清他们的一些迷惑,尽我所能给他们一些指导,我不会轻易地把情况告诉班主任或者学校领导,如果是发现不良的倾向,影响比较大的,我会在不暴露学生信息的情况下,向有关的老师说明情况,有某些不良倾向,不良风气在孳生等等。尽量做到既不失信于学生,也不耽误情况。在学校里,老师们经常会看到孩子们对我说一句没头没脑的话,我只是会心地笑一笑,因为我知道他们心中的“秘密”。
另外,我觉得还必须注意一点,兼职咨询者都是半途出家,也就是说,他是先作为一个学科教师,然后再接受培训,成为学校心理咨询者,那么,学校再选派教师做学校心理咨询者的时候,必须要选择学生信赖,愿意接近的教师,有些老师在学生中威信很高,但是学生敬而远之的,我觉得这类老师是不大适合作为学校心理咨询者的培养对象。以上是我在实际工作中,对如何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建立良好的帮助关系的几点体会。总的来说,作为兼职心理咨询者,必须立足长远,因为咨询者与当事人的关系,早在咨询关系建立之前就出现,而并不结束于咨询完成的时候,所以,一定要注意把自己对心理学的“知识”、对学生的“情感”与教学的“行为”相结合,才能更好的分饰好这两个角色。
浅谈在学生心理咨询中应如何建立良好的帮助关系
心理咨询是指专业人员运用心理学以及相关知识,遵循心理学原则,通过各种技术和方法,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其咨询关系是“求”和“帮”的关系;其帮助解决的问题,只能是心理问题,或有心理问题引发的行为问题,专业人员不帮助求助者解决任何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心理咨询主要依赖于辅导者和来访者之间能否建立起互相信赖、合作无间的帮助关系,这种关系的建立,有助于来访者投入到辅导过程之中,愿意说出自己的心理话、甚至自己的隐私,相信能改变自己的愿望、坚决配合的决心。因而在咨询过程中,良好关系的建立与保持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学校心理工作者或者班主任来说,为建立良好帮助关系, 使来访学生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感情、纠正歪曲的、防御的或排斥的感情,应注意作好咨询信息保密工作,以温和态度、尊重和真诚对待来访学生:
一、做好来访学生的信息保密工作
在会谈前时,学校心理辅导老师很有必要向来访学生澄清保密性的问题,对咨询过程中必要的记录给予说明,对所谈内容和隐私权的保密与尊重作出肯定性承诺,以此消除学生的戒备心理,获得安全感,从而保证其自我探索的进行。因为咨询中的人际关系不是建立在社会交往的立场上,而是建立在一种特定的环境和时间内,具有隐蔽性和保密性。但这种关系的密切程度和深度超过了一般的社会友谊关系,因为这种关系是在没有任何威胁的情况下小心地建立起来的,因此学生营造一种安全、信赖的氛围,使其获得安全感是极其重要的。
例如,一般未经学生许可或法律不允许,不泄露会暴露学生秘密;因专业需要进行案例讨论、教学引用和科研写作、活动交流时,须隐去学生姓名、住址、电话等可以辨认出特定个人的个人化信息,等等。
历史老照片不能说的秘密慈禧军阀明末清初文革晚清2
二、热情友好、温和对待来访学生
学校心理辅导
老师可利用学校现有音像设备如广播、电视、黑板报进行广泛宣传,然后开展心理专题讲座等形式活动。让学生懂得中学生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都是正常的,而没有任何心理问题的人,反而是不正常的。让学生能够有心理问题时,能自愿主动接受心理咨询。
会谈时,来访者往往比较紧张、局促,因此心理辅导老师的态度会对其心理产生很大的影响,热情友好的态度给人以亲切感,可有效拉近双方的距离。
对来访者所谈的内心问题,不管是常规问题还是新问题,都要表示出极大的热情,都要不厌其烦地、耐心倾听问题的陈述,并把它当作新颖的、独特的问题来处理。
当学生出现问题时,用温和态度与学生谈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任何事情都是有归因的,单单与学生讲大道理理是不成的,也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应找出原因,对症下药。
二、尊重来访学生
人的内心里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但只有尊重他人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尊重他人是一种高尚的美德,是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尊重他人是一个人思想修养好的表现,是一种文明的社交方式,是顺利开展工作、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的基石。
对前来咨询的学生要尊重,这对建立良好的帮助关系非常重要的。学生前来咨询,已经鼓了很大勇气而且也表明其本身对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缺点”并想改造。所以,作为心理辅导老师,应该通过语言的形式表达或传递给来访学生,要对咨询学生给予尊重和感情的接纳。对他接纳有利于他自身的表达,更可以增强他改正“缺点”的信心。
无论来咨询学生是怎样的态度、表现怎样的感情,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作为咨询老师都能够接纳它,应沉着、冷静、温和地倾听来咨询学生的倾吐,并适时给予接纳鼓励,如“噢”“嗯”“原来是这样 3 的”“是这样吗?”等话语。
四、真诚接受来访学生
真心实意、坦诚相待,以从心底感动他人而最终获得他人的信任。真诚的眼睛是清澈的,声音是甜美的,态度是和缓的,行为是从容的,举止是涵养优雅的。故诚能行之永久,是处事立身的根本,是人生休咎的关键。
在咨询过程中,心理辅导老师应没有防御式的伪装,不要自我隐藏、戴假面具、扮演假角色、或完成例行公事一般,而是表里一致、真诚可信地以真正的自我投身于与求助者的关系中。真诚给来访的学生树立一个非常好的榜样,可以让他同样真诚信任你,让学生觉得你在帮助他,使其相信老师可以帮助他解决一些问题。并告诉来访学生,老师能够为其提供哪些帮助和服务。让他(她)把自己的想法、看法表达出来。
五、与来访学生保持“同感”
心理辅导老师将自己放在当事人的地位和处境中来尝试感受他的喜怒哀乐,经历他所面对的压力,体会他的处境,进入他的情绪和思想领域中,以他的眼光去看世界,以他的心情去体会,而且,也以他的思想来思想。当教师自己的主观看法,设身处地的投入时,同感的了解往往就会自然出现了。
但是,辅导员要注意将同感与同情区别开来。因为当一个人处于危难痛苦之中时,他所需要的是同感的了解,而绝对不是同情与怜悯。在这一
点上,容易产生一些误解,以为当事人很渴望辅导员的同情,但其实不然,因为在当事人寻求别人帮助时,通常在那一段时间里其自我形象会偏低,而且常常会过分敏感,害怕别人轻视他,如果我们身为辅导员,对来访者带有同情怜悯的心态,那将对辅导关系是有损而无益的。
2.中学心理咨询中理解型关系的建立 篇二
一、理解型师幼关系的价值定位
1. 理解的基本内涵
理解是人际交往中一个普遍而又重要的现象。理解的基本含义是懂、了解。在人际交往中, 理解就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所构成的一种精神活动, 就是一个主体 (教师、我) 彻底了解另一个主体 (学生、你、自己) 的人性 (例如品行、习惯、内心感受、需要、愿望、意图、价值追求等) , 进而表现出同情、容忍或接纳的态度。[1]
2. 理解型师幼关系的价值
理解可以融洽感情、给人温暖, 相互理解是心与心的交流。理解型师幼关系, 一方面, 能够增加师幼的愉快体验, 丰富他们的生命意义。理解是一种美好的生存状态, 教师与幼儿相互理解, 师幼都处于一种良好的状态环境。当教师能够真正地理解幼儿, 才能从容地面对幼儿的嬉戏、吵闹;当教师能够真正地理解幼儿, 才能耐心地面对幼儿的不知、不懂;当教师能够真正地理解幼儿, 才能更好地体会幼儿内心的感受;当教师能够真正地理解幼儿, 才能真正地去倾听幼儿的心声。不会为幼儿的吵闹、不知、哭闹而烦恼, 也少了幼儿的敌意和反抗, 教师才能在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工作, 没有压力, 没有烦恼, 没有紧张和痛苦, 没有与幼儿的冲突, 有这样的收获与感受, 教师生命中就会充满幸福感和成就感。幼儿多了教师的宽容、关爱与鼓励, 少了教师的批评、冷漠与责骂;多了教师的尊重与期待, 少了教师的歧视与失望, 幼儿和教师相处, 如沐春风, 幸福快乐。生命意义的充盈, 乃是理解型师幼关系的首要价值。另一方面, 理解型师幼关系能够促进师幼共同发展。建立理解型的师幼关系并非易事, 特别是在幼儿触犯纪律时, 教师要克制自己, 始终以热情和人性化的手段与幼儿打交道, 这样不仅有助于师幼关系的融洽, 而且还有助于教师加强自我修养, 提升道德境界和管理艺术。融洽的师幼关系, 还增加了教师的愉悦体验, 从而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理解型师幼关系让幼儿能够获得充分的自由, 让幼儿能够得到教师积极公正的评价, 让幼儿有个安全、愉悦的心情, 从而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 提高学习效率。另外, 理解型师幼关系保证幼儿的权利和自由, 促使幼儿愿意参与活动、与人交往, 使幼儿在民主中学会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自己的事情自己决定, 从而发展幼儿自主、自立、自强、自治等品质;使幼儿在理解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活动、角色, 从而发展幼儿与人交往、合作等能力, 为幼儿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个性品质做了重要的铺垫。
二、理解型师幼关系的构建
由于教师的身份及知识、经验、能力等都优于幼儿, 构建理解型师幼关系关键在教师。虽然幼儿有主体性, 但是这种主体性仍需要教师去激发。
1. 幼儿教师正确的儿童观是构建理解型师幼关系的前提
形成理解型师幼关系, 教师首先必须有正确的儿童观, 有怎样的儿童观就有怎样的教育。正确的儿童观如黑暗中的一盏明灯, 指引着每一位实践者前进。儿童观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 主要涉及儿童的地位与权利、儿童期的意义、儿童的特质和能力、儿童生长发展的特点与原因等。例如, 幼儿教育之父、幼儿园的创立者、近代学前教育理论的奠基人福禄贝尔, 基于“儿童期意义的发现”打破传统的“无知无能”幼儿观, 形成了自己的儿童特质与能力观, 指出“婴幼儿时期是人的最重要的发展时期, 真正的人的教育应从此开始”“为婴儿提供各种适宜的物质和人的环境”“游戏是教育的基础”;在教育史上与福禄贝尔齐名的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也是“儿童期的意义”发现者, 蒙台梭利指出, “要教育儿童, 首先要了解儿童”“儿童具有有吸引力的心智”“儿童教育具有敏感期”等。儿童在发展中的作用观, 经由环境决定论、遗传决定论发展为“积极主动论”, 即把儿童看作是对外部世界积极主动的探索者、发现者, 他们有自己的需要和兴趣, 有自己的认知结构, 他们不是消极被动地等待和接受, 而是主动对外部刺激加以选择。我国近代幼儿教育家陈鹤琴曾说, “儿童教育是门科学, 只有了解儿童、研究儿童, 才能教好儿童。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影, 而是有他独特的心理:生理特点。儿童时期不仅作为成人的预备, 且具有他本身的价值”。[2]陈鹤琴从观察和实验入门, 以自己的第一个孩子一鸣为对象, 经过3年的观察和实验, 写成了《儿童心理之研究》和《家庭教育》两本著作, 至今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他指出儿童有七大心理:“小孩子是好游戏的、好模仿的、好奇的, 小孩子是喜欢成功的、喜欢野外生活的、喜欢合群的、喜欢称赞的。”南京师范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刘晓东也提出独到的儿童观, “儿童是人, 但不是小大人”“儿童是探索家和思想家”“儿童是艺术家、梦想家和游戏者”“儿童是自然之子”“儿童是历史之子”“儿童是成人之父”“儿童是成人之师”。幼儿教师形成正确的儿童观, 不是一朝一夕之事, 不仅需要理论智慧的启发、引导, 也需要在实践中摸索、思考。
2. 幼儿教师良好的品质是构建理解型师幼关系的根本保证
理解型师幼关系要求教师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及个性品质, 能够用心教育、理解幼儿。具体来讲, 首先, 需要教师热爱幼儿、热爱工作。我国近代教育家夏尊曾说过:“教育不能没有感情, 没有爱。”“没有感情, 就没有教育。”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也说过:“如果教师不爱学生, 那就最好让他离开教育岗位。”[3]热爱幼儿、热爱工作, 是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 是一种高尚职业道德感情, 也是教师必备的优良品质。教师只有热爱幼儿, 幼儿才能感受并热爱教师, 双方才能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建立和谐的关系。一个教师如果不爱教育、不爱幼儿, 他不可能认真对待幼儿, 并走进幼儿的内心、了解幼儿, 更谈不上对幼儿有什么情感, 理解型师幼关系也就无从建立。其次, 需要教师具有开阔的心胸、乐观的态度。教师的心胸、态度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幼儿的心理健康, 也影响了师幼关系。教师心胸开阔、态度乐观, 就更易具备一颗善良、宽容之心, 在幼儿不尽人意之时, 能够理解幼儿、善待幼儿、鼓励幼儿, 能够心平气和地帮助幼儿分析错误原因, 进行适时的指导和帮助。相反, 如果教师眼里揉不进沙子, 容不得幼儿有一丁点的造次、犯错, 否则就大发雷霆, 这样的教师会使幼儿感到不安、内疚和无所适从, 不仅达不到幼儿园教育的目的, 反而从小就会扼杀幼儿的灵性, 对幼儿身心健康更是极为不利的。再次, 需要教师尊重幼儿。罗杰斯认为, 教师应尊重幼儿, 珍视他们, 与他们在感情上和思想上产生共鸣。这样的教师不但能感受到幼儿在接触新问题时的恐惧和踌躇, 而且也能体验到幼儿在解决问题时的满意感;这样的教师不但能理解幼儿偶尔的淡漠和对探索知识路径的渴望, 而且也能理解幼儿为实现主要目标而作出的努力。他还能体会到幼儿对干扰和促进学习这两个方面所诱发的个人感情, 例如, 同兄弟姐妹比高低, 对权威的敌意, 对个人的适当关心等。[4]教师尊重幼儿, 就能关注幼儿的关注, 体验幼儿的体验, 理解幼儿的理解。如此, 师幼之间才容易产生共鸣。
3. 平等是构建理解型师幼关系的核心要素
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以平等为基础, 没有平等就没有理解;能够理解, 就意味着拥有平等。所以, 和同龄伙伴在一起, 我们常感觉自己很轻松、无拘无束, 因为我们知道彼此是平等的。而试想, 如果对方地位高高在上, 态度蛮横、唯我独尊, 要实现理解是多么困难。当然, 平等不是绝对的相等, 平等只是说人与人之间在人权和人格上平等, 而非地位、知识等方面的平等。
需要承认的是, 由于教师和幼儿在年龄、知识、经验、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 因此教师与幼儿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发动者,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幼儿认识的内容、方向。但是, 这种差别只是“师”与“生”角色上的差别, 从人格的意义上来说, 幼儿是与教师平等的, 是同样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 这是我国当前师幼关系中意识比较薄弱的一点。[5]瑞吉欧教育模式在当今世界算是先进模式的典范, 费利皮尼在论述该教育体系中教师的作用时, 曾将“聆听”的行为作为瑞吉欧教师角色的主要特征[6], 以体现幼儿的主体性, 幼儿与教师平等。与幼儿平等, 不是姿态, 而是真心流露;与幼儿平等, 教师应该是幼儿的朋友, 而非把自己摆在神龛上, 俯视幼儿。
4. 对话是构建理解型师幼关系的必然途径
教师与幼儿之间在平等的基础上对话, 是构建理解型师幼关系的必然途径。由于家庭环境、生存背景、知识经验等的不同, 教师和幼儿交往难免产生障碍, 这就需要对话的介入, 以达到沟通、理解。对话不是封闭性的, 而是开放性的。开放性的对话, 使教师与幼儿成为真诚平等的对话者、积极的参与者、意见的交换者, 使教师与幼儿彼此敞开心扉, 交流自己真实的感受和体验, 双方的思想认识达成一致, 情感得到碰撞, 产生共鸣, 理解的境界就得到实现。另外, 对话也体现了教师对幼儿的人文关怀。在对话过程中, 教师还要善于倾听, 能够听出幼儿话语中的内在含义, 能够真正把握幼儿的内心世界, “很显然, 对我们不断地变得熟悉的不仅仅是语言中的词语和短语, 而且是在那些语词中也被说出的东西”。[7]
参考文献
[1]陈振华.理解型班级管理[M].郑州:大象出版社, 2010.
[2]卢乐山.学前教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1.
[3]赵立伯.教师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2.
[4][美]吉姆·罗杰斯.学会自由[M]//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教学: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3.
[5]常畅.论幼儿教育中平等的师幼关系[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 2006 (3) .
[6]朱家雄.幼儿园课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3.中学心理咨询中理解型关系的建立 篇三
首先,听是说的基础。在语言交流活动中,交际双方都把自己当成听者,而把对方当作是说话者。在交际者接收和理解信息之后,要进行内在信息处理,在此基础上产生表达动机,然后通过内在和外在语言的转化,再表达自己的想法。正确的说是建立在清晰的接收和正确的理解之上的。
其次,说是听的前提。语言输出的目的是为了输入,说是为了另一方的听。这种内在系统的口语交流模式表明交际者要进行口语信息的输入和理解。清楚正确的表达信息能提高对信息的理解和吸收能力。
再次,听和说的技能相互影响。听和说都是对语言口语符号的处理,听和说的能力就是对语言声音符号的处理能力。在正常情况下,听话能力较高的人说话能力也较强,反之亦然。此外,大脑的运动语言神经中枢与听觉神经中枢紧密相联系。因此,在发展英语口语能力的过程中,听和说的能力要协调一致地发展。
总之,语言交流是一个复杂和动态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听和说是两个有着相反运动机制的过程,但双方处在相同的交流环境中,并使用同样的声音媒介和神经心理基础,采用同样的信息处理模式来接收和处理语言信息。正是同样的基础使听和说的技能紧密联系并相互促进和影响。然而,英语听力理解是被很多因素所影响的,了解这些因素会极大地促进英语听力理解的提高。
在听力理解的过程中,听者主要接收两种信息来源,分别是系统的语言信息和图式或非语言信息。语言信息包括语言知识,如发音、语法和词汇等;语言技能,也就是听力技能的掌握和应用。非语言信息包括学习者的文化背景知识、情感因素和听力材料等。
(一)语言因素
在中学英语教学的基础阶段,语言知识尤其是语音和音位知识在听力教学中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因为它经常会成为正确理解的障碍。通常学生只了解单词在孤立状态时的读音,很多学生连简单的句子也无法流畅的表达,甚至还处在单个词说的状态,所以,他们无法感知在连续的语流中单词的语音特征,这给学习者听力的提高造成了很多困难。在连续的口语中,单词互相连接,音位有时会发生很大变化。对于多数教师来说,在听力课堂上他们通常在听前或听后会解释一些生词和较难的句式,并且听力材料至少会播放两遍,因此由生词和较难句法所造成的听力障碍能够较容易地被清除,但是教师很少向学生讲解一些连续语流中的语音知识,如连读、省音、弱读等,这就造成了学生听力理解的极大障碍。
(二)学习者因素
中学生,尤其是初学者,普遍存在畏难情绪,心理紧张、厌倦、没有耐心、容易产生对抗心理,因而造成听不懂的现象。主要原因,一是惊慌:很多学生一到听录音时就显得焦急、慌乱,认为自己老是听不好,其结果是心越急,大脑中获得信息的能力就越低,有的学生甚至听到最后
大脑还是一片空白;二是停滞:有的学生一听到不熟悉的单词便会停下来长时间思考该单词的意思,结果耽误了其余部分的内容。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对听力材料的文化背景缺乏相应的了解,必然会影响听力理解的效果。英语作为一门外语,承载了西方大多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及生活方式等,学生倘若没有这方面的相关知识储备,就会感觉在听天书。学习者的文化背景知识和他的情感因素也会对他的听力理解有很大的影响。前者指学习者对英语国家社会、文化和历史等的理解程度。不同语言的文化差异会导致语言使用的差别,因此在听力中,学生很容易误解语义。兴趣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从而使他们具有进一步深入探求知识的欲望(H. D. Brown, 1994)。这些非语言因素如果被忽视,听力理解的提高同样是有限的。
(三)听力材料的因素
足够的语言输入是听力提高的一个前提,恰当地选择听力材料是及其重要的。好的听力材料应该是语言真实,包含贴近学生生活的知识,实用有趣,能够使他们有机会在日常交流和对某些话题进行讨论时练习和使用。此外,听力材料应该适应学生当前的水平,既不能太难也不能太简单。如果可能的话,应该将听力材料制作成生动的演示光盘,真实的交流场景,真实的人物,并配有必要的图片和文字材料以便加强理解。
(四)缺乏必要的听力技巧
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在做听力练习时因不能听懂所听到的内容,或者在考试当中抓不住所听要点从而不能很好的答题;有些学生觉得自己听到了,但转瞬间就忘了,有的注意了细节,却忘了主体,分不清主次,没有篇章概念。他们通常将这些问题的根源简单地归纳为词汇量不够或者听的量还不够多,这是原因之一,但却不是主要原因。学生听不懂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在学习过程中忽视了对一些基本听力技巧和技能的训练与培养,例如:根据上下文猜测字词的技巧,听力过程中抓取关键词,及时进行笔记记录等等。
【中学心理咨询中理解型关系的建立】推荐阅读:
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09-14
中学生心理咨询讲座10-07
中学教师心理健康07-20
中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暨心理咨询工作计划08-18
中学生厌学现象的心理分析及矫正对策08-08
论重点中学高一学生的心理障碍及疏导策略08-21
中学心理健康教学计划07-22
中学生学习障碍心理研究09-16
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