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帮扶机制(10篇)
1.区域帮扶机制 篇一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市第三次党代会精神,加快形成“一圈两翼”区域发展新格局,现就建立健全“一圈两翼”对口帮扶机制提出以下意见。
一、提高思想认识,把握工作原则
建立健全对口帮扶机制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新阶段城乡和区域统筹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一小时经济圈(以下简称“一圈”)是全市发展水平较高、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强、基础条件较好的区域,具有加快发展、率先发展的条件;渝东北和渝东南地区(以下简称“两翼”)是全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的重点和难点,转移人口、加快发展、改善民生的任务繁重。“一圈”对口帮扶“两翼”,有利于加快构筑“一圈两翼”区域发展新格局,促进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要切实树立全市“一盘棋”的观念,把对口帮扶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和社会责任,合力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一圈”区县要顾大局,讲政治,以帮扶“两翼”区县(自治县)加快发展为己任;“两翼”区县(自治县)也要主动抓机遇,迎挑战,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挥比较优势,实现跨越发展。
合理把握对口帮扶原则。一是坚持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对口帮扶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富民为中心,以项目为载体,以实效为标准,在互助中寻找合作项目,在合作中谋求发展机遇。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结合“一圈”的产业、人才、技术、资本、管理等综合优势和“两翼”的自然资源、劳动力、优惠政策等独特优势,促进“一圈”产业升级,缓解土地、能源、劳动力等要素制约,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两翼”人口转移,疏解环境压力,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二是坚持政府推动、社会参与。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和企业主体作用,由“一圈”有对口帮扶任务的区县政府和北部新区管委会牵头,重点企业、大中小学校、医院、科研院所等多方参与,共同组建对口帮扶集团,完善“一圈”企业到“两翼”投资兴业的利益机制。三是坚持典型示范、全面推进。结对区县(自治县)要整合资源、集中力量抓典型,通过示范带动,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全面推进,促进结对区县(自治县)全面发展。四是坚持长期稳定、力度不减。“一圈”对口帮扶“两翼”是长期的战略性制度安排,2015年前结对区县(自治县)保持不变,市级部门对帮扶项目进行政策支持的原则保持不变。
二、明确帮扶任务,落实工作责任
促进产业联动。建立健全“一圈两翼”对口帮扶机制,核心在产业协作,“一圈”区县要着眼于发挥“两翼”的资源优势,支持结对区县(自治县)发展劳动密集型、资源开发型等产业;引导企业到结对区县(自治县)建立制造或采购基地,培育优势互补型产业链;帮助有条件建设工业园区的结对区县(自治县)加快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和标准厂房建设,促进工业向园区集聚;积极探索对口支援异地办园,完善税收分成等政策措施,力争每年投产2家规模以上的企业;把结对区县(自治县)的招商项目纳入总体计划,一同策划,一同宣传,一同招商,主城各区和北部新区力争每年为结对区县(自治县)至少引进2个规模以上投资项目,其他区县至少为结对区县(自治县)引进1个规模以上投资项目。对已签订投资协议或意向的项目,要做好服务工作,帮助其尽快开工,早日投产;对已落户“两翼”的企业,结对区县(自治县)应适时回访,帮助企业解决具体问题,推动企业生产经营尽快走上良性发展轨道。实行新增耕地指标市内统筹、有偿调配使用制度,优先收购“两翼”区县(自治县)新增耕地富余指标,同等条件下优先用于对口帮扶项目。
加大融资支持。“一圈”区县每年要安排一定的财政性资金无偿支持结对区县(自治县),重点用于新农村基础设施、乡镇文化站、村级社会公共服务中心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和扶贫开发等;帮助结对区县(自治县)搭建投融资平台,支持结对区县(自治县)中小企业发展和开发园区建设。“两翼”区县(自治县)要学习“一圈”区县的投融资经验,用好本地银行存款,争取更多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贷款支持,积极吸引市级投资集团参与本地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建设。
促进劳务合作。“一圈”区县要帮助结对区县(自治县)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并做好村干部、重点产业大户和基层农技人员的教育培训;通过社会保障补贴、贷款贴息等优惠政策,鼓励属地企业积极吸纳结对区县(自治县)的劳动力;有组织有计划地吸纳结对区县(自治县)的劳动力转移就业,主城各区和北部新区力争每年培训、吸纳就业1000名以上,其他区县力争每年培训、吸纳就业500名以上;积极为结对区县(自治县)转移就业的农村劳动力提供廉租房、阳光公寓等,主城各区和北部新区力争每年解决200人以上,其他区县力争每年解决50人以上。
加快人口承接。“一圈”区县要完善转移人口在就业、就医、定居、子女入学等方面的政策,优先承接结对区县(自治县)人口转移定居,同时也要积极吸纳“两翼”其他区县(自治县)人口定居,有条件的区县应尽可能多地承接“两翼”地区人口。渝中区、大渡口区、万盛区、双桥区等面积较小、承接人口能力有限的区,可采取资金支持等方式帮助结对区县(自治县)人口转移。
强化科技帮扶。“一圈”区县要帮助结对区县(自治县)提高科技水平,引导骨干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通过建立技术转移协作机制,促进科学技术普及,完善科技服务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移,力争每年组织20人次以上的科研人员到结对区县(自治县)提供实用技术和科技咨询服务,每年互派10名左右农业科技人员挂职。
推动教育互助。“一圈”区县要引导属地高校、重点中小学、职业技术学校从合作办学、师资培训等方面入手,帮扶结对区县(自治县)的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鼓励教师到结对区县(自治县)学校支教,力争每年互派10名以上教师和10名左右教学管理人员;积极支持结对区县(自治县)发展职业教育,建设校企合作实习实训基地;帮助结对区县(自治县)做好学生公寓建设,资助教育设备,改善办学设施;开展助学活动,主城各区和北部新区每年资助结对区县(自治县)失学和贫困学生1000名以上,其他区县资助结对区县(自治县)失学和贫困学生500名以上。
加强卫生资助。“一圈”区县要帮助结对区县(自治县)改善医疗卫生条件,力争每年帮助培训医务人员20名以上,互派医务人员交流10名以上,支持一批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中心医疗设备或药品。
增进干部交流。结对区县(自治县)每年要互派5名以上干部挂职,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一圈”区县每年要从属地大中型国有企业中选派2名以上的优秀经营管理人才到结对区县(自治县)的骨干企业挂职。
各结对区县(自治县)可以据此协商确定具体帮扶任务。鼓励各结对区县(自治县)因
地制宜探索帮扶新模式,特别是对发展水平较为接近的结对区县(自治县),尤其要突出自身实际科学确定帮扶目标任务。
三、建立长效机制,强化工作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有效整合扶贫集团对口支援扶贫工作重点县、主城区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等多方资源,建立健全“一圈两翼”对口帮扶机制,形成合力。一是强化统筹协调。市政府由黄奇帆常务副市长、谭栖伟副市长负总责,市级部门由市发展改革委会同市移民局、市扶贫办具体负责,评估对口帮扶绩效,提出工作任务。二是强化市级部门职责。市发展改革委、市经委、市农办要指导结对区县(自治县)构建产业链,对帮扶项目优先给予信息服务、贷款贴息、财政补贴等支持;市教委要指导结对区县(自治县)开展教育互助,促进义务教育均等化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市科委要促进结对区县(自治县)科技成果转移;市公安局要完善户籍政策,促进“两翼”人口向“一圈”转移;市财政局要完善财政税收支持政策;市人事局要优先安排结对区县(自治县)的人才交流;市劳动保障局要加快完善就业促进、社会保障等配套政策;市国土房管局要完善用地政策,优先安排帮扶项目建设用地;市卫生局要促进“一圈”医疗卫生资源向“两翼”区县(自治县)覆盖和共享;市移民局要推进三峡库区对口帮扶区县(自治县)异地办园;市扶贫办要指导结对区县(自治县)开展扶贫开发;市建委要加强对结对区县(自治县)小城镇建设的指导;市规划局要促进城乡规划统筹;市统计局要建立健全相应的统计体系。三是落实区县(自治县)责任。结对区县(自治县)政府要各指定一名分管领导负责对口帮扶工作,确定专职部门负责日常工作,每年定期研究部署工作任务,协调解决重大问题。
加强协商对接。结对区县(自治县)间要加强工作联系和信息沟通,建立健全对口洽谈、定期互访、联席会议等工作制度,主要领导每年率队互访、交流衔接和落实对口帮扶任务;突出各地实际,充分磋商、科学制订结对帮扶行动规划,编制和实施计划,工作目标和任务要落实到政府工作报告之中,并配置相应的政策资源。“一圈”有帮扶任务的区县要将本行政区域内的优势企业、事业单位吸纳充实为对口帮扶集团成员,定期召开成员单位联席会议,明确任务,推动工作。“两翼”区县(自治县)要提高政务服务水平,改善投资环境,为帮扶企业提供用地、规费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严格管理、规范使用好帮扶资金和物资。
加强绩效考核。市政府对对口帮扶工作实行专项管理考核,结对区县(自治县)要在年初将商定的当年帮扶计划上报市政府,市政府统筹平衡后下发实施。市政府督查室要会同市发展改革委、市移民局、市统计局等部门每年检查结对区县(自治县)执行帮扶计划的情况,评估帮扶效果,通报考核结果。市政府每年召开一次全市对口帮扶工作会议,交流经验,表彰先进,总结成绩,部署工作。
附件:重庆市“一圈”对口帮扶“两翼”结对表
2.区域帮扶机制 篇二
长期以来,政府一直把帮困扶贫放在重要位置,但是,由于政府帮扶的物力、财力有限,远远无法满足贫困地区、群体的需求,因而需要广泛发动社会、企业、组织和个人的力量,共同对贫困群体进行关心和支持。从本质上来讲,社会贫困问题就是社会财富分配不均问题。从社会财富的分配上来看,有三次分配的说法,公益事业就在三次分配的范围内,三次分配提倡承担社会责任。企业是营利性组织,有能力承担社会责任,应该为社会做出道德表率,这其中自然包括帮困扶贫、捐资助学以及养老敬老。自改革开放以来,许多企业纷纷开展以帮困扶贫为内容的公益捐赠活动,主要包括积极开展科技、教育扶贫,大力推进当地富余劳动力的教育、培训与转移以及努力促进贫困地区贫困群体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等。通过上述活动的开展建立健全企业的社会帮扶体制与机制,为社会贫困群体贡献一份力量,推动社会帮扶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
我国企业的捐赠是社会帮扶公益事业的中坚力量,在调配社会与市场资源、缓解社会问题、缩小贫富差距以及促进社会公平方面具有深远的意义。虽然我国企业的捐赠在三次分配中占据重要地位,但是同国外相比,我国企业的公益捐赠水平仍然较低。以企业对教育的公益捐赠来说,资料显示,在工商注册登记过的企业超过了1000万,但是进行过教育捐赠的企业还不到10万家。所以说,尚有很多企业在社会帮扶上有着很大的进步空间,当然,也不能因此对所有企业全盘否定,有许许多多的企业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对社会帮扶工作做出了瞩目的成就。
二、企业社会帮扶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有效的制度约束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在农村扶贫方面获得了瞩目的成就,农村贫困人口数量与比例均大幅降低。但是,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企业在农村扶贫上的投入绩效呈明显下降态势,部分地区扶贫工作陷入“制度化陷阱”:有些地区的贫困人群往往通过拖欠贷款、出工不出力等行为维持贫困状态,贫困农民由过去依赖土地生存转向现在依赖扶贫资金生存,过分依赖社会帮扶而不进行自助。同时,在企业对贫困病患人群、贫困大学生等弱势群体的公益捐助中,出现了一些受捐个体挥霍捐款、伪造贫困身份以及不知感恩等的现象,导致部分捐助企业产生停捐甚至退捐行为。这些问题一方面反映了某些个体丧失道德与诚信,另一方面也凸显了捐助企业和被捐助个体之间缺少有效的制度约束。
(二)缺乏健全的捐赠资金管理机制
当前,我国企业捐赠资金的管理机制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资金管理机构的内控制度不完善。接收捐赠资金的机构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内部制约、稽核等有效的内控制度。同时,非政府组织和公益性单位大多是受赠组织,资金来源分为国家拨付与接受捐赠两种,而两种资金来源都包含扶贫基金,项目的重叠、交叉导致工作经费的实际支出和预算存在很大差异;第二,扶贫资金的落实与使用不够透明。有些接收资金捐赠的机构只注重筹集资金,却没有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经常性的公布,在大额资金的使用上缺少规划、未列示预算明细支出,普遍存在着重筹集、轻管理的问题;第三,有些社会帮扶捐赠项目受国家或是地方政策影响较大,帮扶项目预算、计划与实施都需要按照政策与工作目标进行不断的调整,严重影响了帮扶项目的预算管理与组织实施,也对帮扶项目的实施效果产生不利影响。
三、建立健全社会帮扶机制与体制的对策
(一)制定规范的捐赠制度
捐赠制度是约束捐赠企业和被捐助对象两者间关系的契约。捐助企业和与被捐助对象之间存在责任义务关系,应该通过契约或是合同的形式予以确定,受捐助者应遵守的捐助企业的条件,捐助企业应履行的资金义务,同时在企业停止资金捐助时,承诺捐助却没有捐助的企业应受到的处罚以及处罚程度等内容,均应该在捐赠制度中体现出来。所以,用制度规范捐赠行为,不仅是保护捐助企业和受捐助者的有效措施,也是节约交易成本的重要手段。
(二)加强对企业捐赠资金的管理
首先,将企业帮扶捐赠资金归入财政专户,并执行“收支两条线”式的管理。有关资金使用机构提前提出申请,在获得政府同意之后,再由财政部门拨付资金;其次,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监督。资金管理机构和银行、财政、审计等社会监督机构要强化对帮扶资金使用的检查与监督,利用加强事前、事中与事后控制,进行定期的跟踪审计,以提高资金使用情况的透明度,保证企业在扶贫资金使用上的安全、有效;第三,针对社会扶贫项目与其他项目重叠、交叉产生的节余经费,及时向捐赠企业提交资金使用情况说明书,适时考虑调整工作内容,编制资金使用预算,并进行项目经费预算与工作规划的调整,在取得捐赠企业的准许与认可之后,在获取授权的前提下再配置资金。
(三)推进公益组织的公司制运作
社会公益组织通常没有行政拨款,如何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获取生存与发展的活力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有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最终得出结论,公益组织生存与发展的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面向需求、面向市场,做好以社会帮扶为主的公益服务,推进公益组织的公司制运作。公益的本质是满足社会需求,不以营利为目的;公司制运作,就是从运作模式上讲求投入与产出,讲求成本核算,追求工作效率与综合效益,这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把公益事业作为上市公司来运作,每一个捐款人都是股东,如何确定明确的目标、清晰的战略以及发展规划,如何将从股东那里融资来的钱进行投放,如何对股东负责,这些均是上市公司需要考虑的问题。
(四)帮扶与自助相结合
在高校帮扶工作中,普遍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贫困学生最大的障碍与困难是缺乏自强自主意识。因而,对贫困学生,直接给钱并不是理想的解决办法,企业可以利用提供实践、实习岗位来提高被资助学生的自强、自助能力。同时,公益事业发展到现在,慈善提供的内容已由按照个体实际发展所需扩展到精神扶助、就业扶助与能力培养等多个方面。“授人以渔”的企业资助方式比“授人以鱼”的捐赠行为更有意义。经验表明,秉持“助人自助”原则开展社会帮扶的企业,能够将商业和公益事业进行完美的连接,有助于从总体上降低社会风险,有助于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企业福利的社会化发展,真正意义上实现“授人以渔”的帮扶型社会。
社会帮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牵涉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团结,必须形成政府、企业、组织、个人共同参与、通力配合的模式,动员社会各界的力量。针对当前社会帮扶中存在的问题,接下来的工作重点包括制定规范的捐赠制度、加强对企业捐赠资金的管理、推进公益组织的公司制运作以及帮扶与自助相结合四项,相信在建立健全社会帮扶机制与体制的进程中,我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水平也会越来越高。
摘要:贫困是现代社会广泛关注的一个问题, 扶贫资金是否到位、是否真正落实直接影响着扶贫事业的成败, 除政府拨付的资金以外, 企业捐赠的公益性资金是缓解我国当前社会帮扶资金短缺的重要来源。帮困扶贫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也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表现, 近年来, 我国企业在帮困扶贫方面取得了瞩目的成就, 但整体的公益捐赠水平仍然较低。本文对我国企业社会帮扶捐赠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建立健全社会帮扶机制与体制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企业,社会帮扶,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胡雪萍.略论在企业中如何发挥工会的帮扶职能[J].经营管理者, 2010 (11) :293.
[2]陈国新.企业工会帮扶机制有待完善[J].工会博览, 2006 (03) :57.
[3]崔树银.关于拓宽企业慈善捐赠渠道的思考[J].当代经济管理, 2010 (10) :35-38.
[4]单东.论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由巴菲特捐赠370亿美元所想到的[J].特区经济, 2007 (01) :19-23.
[5]黄家瑶.社会责任视野下的企业慈善捐赠分析[J].东方论坛, 2011 (01) :110-115.
[6]宁金成, 张昱罡.企业社会责任视域下的公司捐赠问题研究[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2011 (03) :148-153.
3.区域帮扶机制 篇三
关键词:党内;激励;关怀;帮扶
一、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重要意义
在采油生产建设中,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探索,是加强党支部建设、夯实党群工作基础的重要实践之一。
(一)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是凝聚党员队伍的迫切要求
随着采油一线党员人数的不断增加,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能够工作和生活中,有效地将党员凝聚到党组织中来。
(二)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是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需要
党员作用的发挥是党建成果的集中体现,反映着党的光辉,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能够促进党内先进典型选树、带动党员队伍素质整体提升,有效地提高全体党员的素质。
(三)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是推进原油生产的有效途径
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制度,能够充分调动党员的工作积极性,引导党员积极投身原油生产,带动广大员工投身生产,有力促进了原油生产。
二、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探索
近年来,冯地坑采油作业区党总支给合原油生产建设,努力构建党内关怀和帮扶机制。
(一)“四项措施”构建激励机制
1、周例会、月考核。建立支部工作通报和交流机制。通过每周支部书记例会,通报工作、交流经验,形成了班站“岗位立体巡检法”、“快乐工作法”,支部“两定两创工作法”、贴心管理法”。修订和推行月度支部工作考核办法。定期检查各支部党建工作,奖励先进,帮促后进,推进了党组织活动按时有效开展。
2、党员自主工作法。总结指导帮促党员工作的方法,形成了“党员自主工作、书记日常指导、支委集体点评”的“党员自主工作法”,即党员月初规划自己本月的学习内容、承包活动内容、具体工作;支部书记在日常跑现场的过程中指导党员工作,督促党员完成规划;支委会月底对每个党员进行逐个评分考核。这3个环节激发了党员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了党支部各项工作的开展。
3、党员承包活动。结合党内创先争优活动推行“党员承包活动”,指导每位党员结合自身岗位确定一个班站或井组作为承包点、确定一个具体可行和便于衡量的目标,每月制订计划、深入承包点开展活动,促进承包点的具体工作,提升管理水平。作业区一百余名党员讨论确定了各自的承包点、承包项目和承包目标,按计划活动,促进了班站管理。
4、典型选树。宣传优秀党员。结合“十大优秀党员”的选树与宣传,开展“立足岗位做奉献”的宣传教育活动,通过横幅、展版、标语、自办小报营造声势,选拔演讲人员,进行“身边好党员”事迹宣讲,激励岗位员工学习先进,立足岗位、干好本职,掀起了“学先进,争做先进”的热潮。
建设“党员示范岗”。姬二转油站通过创新工作方式、调节业余生活、探索工作乐趣,激发员工的归属感,推进“快乐工作法”,注重培养工作热情,将快乐融入工作和生活,同时,站内员工改进站内巡检方式,充分利用数字化监控,制作巡检指导卡,总结提炼了“标准立体巡检法”。通过近年来的探索,站内员工精神面貌、站容站貌焕然一新,成为作业区的“党员示范岗”典型。
(二)“三个开展”凸显党内关怀
1、开展党员服务。作业区党总支创新载体,建立党员“诉求--服务”机制,通过飞信、微信群、QQ群与党员进行信息交流,了解党员的需求和呼声,把关心和解决问题做为服务党员的出发點和落脚点,切实做到“党员有所呼,组织有所应”。
2、开展思想关怀。作业区党总支结合生产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党员热爱企业、热爱岗位,在党员遇到困难时,及时给予指导,帮助他们克服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在党员入党、提职、调任时,及时进行谈话,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明确方向。通过思想关怀,让党员统一思想,振奋精神,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到自己的本职工作之中。
3、开展党内关爱。作业区党总支坚持“党员四必访”,即党员遇重大困难必访,党员有思想困惑必访,党员未完成工作必访,党员生病必访,为党员送来了组织关怀。在工作之余,作业区党总支适时开展关爱活动,丰富党员业余生活,“七一”前后,慰问困难党员,开展入党观影教育、组织党员联欢活动,丰富党员生活,增强支部凝聚力。
(三)“两个活动”促进党内帮扶
1、坚持分类帮扶活动。在党员干部中实施“素质提升”工程,组织政治理论学习,提高党性修养,注重管理思路、管理方法的探索和培养;在操作岗位党员中,开展“我是党员我争先”活动,引领党员努力学习采油知识和岗位操作技能,在岗位上做到“技能领先、业绩领先”,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2、开展党员“结对共进”活动。机关党员、干部党员与普通党员结对子,以“一对一”、“一帮一”的形式,采取思想帮扶、技能帮扶的互助共进方式,帮助普通党员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帮助党员提高技能,坚定信念,促进了党员队伍总体素质的提高。
三、取得的成效
(一)建立了党内激励机制,先进典型“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行之有效,营造了积极向上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通过认真规划、努力工作,推进了“党员自主工作”法,深入开展了“党员承包活动”,充分发挥了党员模范作用,形成了“党员个个争先”的氛围,涌现了一批“爱岗敬业”的党员典型。
(二)深化了党内关怀机制,提高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增强了党员队伍的向心力和战斗力
通过对党员在思想、工作、生活、心理等各方面的关心帮助,使党员感受到组织关怀,进一步增强了党员的归属感和使命感,有利于促进党内团结和谐,有利于党员以更大的热情投身工作,有利于党员模范作用的发挥。
(三)推进了党内帮扶机制,促进了党员整体队伍素质的提高
4.部队重点人员帮扶机制 篇四
“重点人员”是指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存在发生事故、案件和严重违纪问题的可能,在一段时间内需要重点帮助、教育和防范的人员,通常指以下四种人:一是思想基础差的人;二是表现一贯落后的人;三是遇到实际问题不能正确对待的人;四是有精神和心理疾病的人。在日常工作中,“重点人员”的真实情况隐蔽性强,苗头难发现,给部队管理教育工作带来了难度,也给预防工作埋下了隐患。
1、人员范围难界定。“重点人员”既有义务兵,又有士官、干部;大多出自后进层,有时也出自中间层和先进层。有的在某一时段属于重点关注的对象,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转化,有可能成为先进;有的平时一直是先进,或因领导处事方法欠妥,或因家庭涉法、个人婚恋,或个人愿望落空等,在某一个时期可能成为需要重点管理的对象。因此,既没有一成不变的放心人,也没有一劳永逸的放心事。
2、思想变化难发现。主要表现在思想上的两面性和人格的双重性。有的喜怒哀乐不形于色,把真实想法藏在心里,嘴里说的与心里想的不一样,与干部说的同老乡讲的不一样,公开的学习体会与写在日记中的不一样;有的将立功受奖、学技术、转士官、考学提干作为追求的唯一目标,一且愿望落空,便觉前途暗淡,自暴自弃,不能自拔。
3、行为变化难预测。有的平时积极主动,毫无意外迹象,一且脱离管理视线,便信马由疆,变生事端;有的看似性格内向,不善交际,却性情粗野,时时处处有戒备心理、嫉妒心理和报复心理;有的身患疾病,长期住院,思想负担重,行为失常。
4、转化成果难巩固。“重点人员”教育转化工作极易出现反弹,常常是好一阵、差一阵,热一阵、冷一阵,错误时改时犯,问题时隐时现。有时一个专题教育的效果被一封家信所冲淡,一次谈心的效果被一个电话所逆转;有时刚刚苦口婆心做通了工作,似乎恍然大悟,又拍胸脯、又做保证、稍遇挫折,便涛声依旧。
针对上述问题,做好“重点人员”的教育转化工作,必须抓好以下几点。
一、要在及时发现上下工夫。及时发现,是做好“重点人员”工作的前提。
(一)要准确认定。要密切关注官兵生活起居、言行举止、业余活动、执勤训练等方面的情况,做到吃饭看饭量、执勤着姿态、训练看热情、工作看情绪、交往看群体、活动看参与、娱乐看心情、外出看范围、生活着标准、来信(来电)看表情,及时洞察可能发生的隐患,准确界定“重点人员”。
(二)要周密调查。对已经核准的“重点人员”,要通过查阅档案、个别谈心、问卷调查、询问老乡、访问亲友等多种渠道,了解掌握“重点人员”的性格、爱好、思想品德、日常表现、身体状况、家庭和婚恋情况,找准“重点人员”的思想根源,研究制定针对性管理教育措施。同时,要建立“重点人员”档案,对“重点人员”的帮教措施、每次谈话的情况及“重点人员”取得的进步都要记录入档。
(三)要深入分析。认真落实官兵思想分析制度,中队要从“重点人员”的个性倾向入手,坚持每周对“重点人员”的情况分析研究一遍;支队、大队每月要对“重点人员”的教育转化情况审查排队一次;形势任务发生变化、出现倾向性问题或涉及官兵切身利益的敏感时期,要专题分析,见人见事见思想,透过表现看本质,把准“重点人员”的思想动向。
二、要在教育疏导上下工夫。深人细致的教育疏导,是做好“重点人员”管理教育工作的基础。
(一)要真诚相待。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生活上多关怀,在学习中多帮助,在工作上多指导,要注重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进行朋友式的交谈,不居高临下、不求全责备,实话实说、少讲空话,使他们在组织和战友的关爱中,吐露心声,增强信心。
(二)要对症下药。针对不同诱因,采取多种措施,因势利导,因人施教。对因身体、婚恋和家庭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做到心想到、话说到、力尽到;对思想偏激,认识片面的“重点人员”,要理直气壮地讲大道理:对考学提干、选取士官和学技术等愿望落空的“重点人员”,要帮助其客观认识自身实力,重新拟定切合现实的奋斗目标;对因心理问题而形成的“重点人员”,要区分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积极发挥心理咨询机构的作用,及时疏导解决。必要时,要配合药物治疗或住院治疗,防止走极端。
(三)要表扬激励。要充分发挥“重点人员”的特长,对他们取得的成绩要不失时机地给予表扬和肯定,尽量满足他们的正常需求,增强集体观念,激发工作热情,振作工作精神。
三、要在管理控制上下工夫。严格的管控措施,是做好“重点人员”教育转化工作的关键环节。
(一)要积极防范。对重要工作岗位上的人员,要严格政审,先审后用,防止“重点人员”从事警卫员、军械员、驾驶员、炊事员等工作;防止将“重点人员”列为士官选取对象,安排考学、提干、学技术,支部“一班人”和思想骨干要与“重点人员”组成帮扶对子,责任到人,具体帮教。
(二)要跟踪控制。随时把“重点人员”纳人有效管理视线。“八小时以外”要指定活动区域;请假外出,要指定专人陪同;住院期间,入院有人送,出院有人接;探亲休假,做到离队前有交待,本人有保证,离队后给其家长打电话、写信进行跟踪管控。
(三)要妥善处置。对屡教不改的“重点人员”,要依据法纪法规和条令条例,严肃处理,教育本人和部队;对思想基础差和一贯表现落后的“重点人员”,所犯错误严重的,不姑息、不迁就,断然处理,该劳教的劳教,该除名的除名;对有现实危险的“重点人员”,要立即采取有力措施,坚决控制,防止发生意外。
四、要在坚持经常上下工夫。坚持反复抓、抓经常,是做好“重点人员”教育转化工作的保证。
(一)要依据制度抓。通过思想分析、承包负责、骨干群防、情况报告、检查考核、严格奖惩和建立“重点人员”档案等制度的经常性落实,做到常抓、常议、常分析、常汇报,确保“重点人员”管理教育不断线。
(二)要运用载体抓。要运用“三互”、“双四一”等有效载体,充分发挥思想骨干的作用,密切注意和掌握“重点人员”的思想变化,及时发现问题,迅速反馈情况,形成人人抓、时时抓、处处抓的浓厚氛围,确保“重点人员”管理不失控。
5.职工困难帮扶机制建设经验材料 篇五
两个保障:即组织保障和资金保障。为了使送温暖工作持久有效地开展下去,3年前,**石化公司就设立了“送温暖基金”,形成了送温暖工作的长效机制。为了使长效机制发挥好作用,**石化不断加强工作力度,制定了《送温暖基金管理实施办法》,成立了由党委书记担任主任的送温暖基金管理委员会,并在公司工会设立送温暖基金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定期召开公司困难职工帮扶会议,汇报困难职工跟踪情况,讨论确定每年所需要的困难补助资金的计划,明确筹资渠道及使用原则;通报上一职工困难补助基金使用情况;讨论决定本的困难帮扶工作。为了使“送温暖基金”具备足够的资金能力,**石化在资金筹集上下功夫,采取多种渠道、多种形式进行筹集,在上级、企业及企业工会拨付部分资金的同时,**石化每年都发动公司员工开展“献爱心”活动,用员工的爱心捐款充实“送温暖”基金,据了解,仅2007年,这个公司广大员工就为困难员工捐款了11.97万元。通过多种渠道,这个公司“送温暖基金”得到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一个跟踪,即对困难员工生活情况实行动态跟踪。为了动态掌握困难人员的全方面情况,确保及时为他们送去温暖和关爱,去年,**石化又进一步规范管理,对每一名特困员工建立了困难员工档案表,对其家庭收入、住房情况、致困原因、自救能力、健康状况等18个方面的情况进行了统计造册。根据档案表,公司工会定期通过各基层工会跟踪了解困难员工的生活情况,并作为合理、公平、及时帮扶的依据,确保把“送温暖”基金用好,用在最需要用的地方和时候。
6.区域帮扶机制 篇六
建立互助帮扶机制共建共享幸福家庭
——渝北区回兴街道创新“1+8”城市人口服务管理模式
渝北区回兴街道始终坚持以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为出发点,结合城镇化进程加快,流动人口大量聚居的特点,探索出“1+8”模式,推动辖区居民互助帮扶、共建共享幸福家庭,“大人口”工作格局逐步建立。
一、建网络,凝心聚力服务人
积极探索“1+8”城市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模式,整合公共和社会等优势资源,实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幸福家庭行动、阳光计生的同步推进。
共建委员会,增强统筹力。由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牵线搭桥”,将辖区企事业单位、院校、个体工商户、人大代表、楼栋长、计生协会、流动人口等资源进行充分整合,成立了25人的社区共建委员会,主要负责联系群众、反映民意,集中民智民力,以组建和指导社区协会开展活动的形式,协助进行社区服务管理。
计生协会,发挥主导力。充分发挥计生协会会员多、分布广、影响大等优势,突出其在社区中的主导作用,主要负
责统揽和协助开展人口文化阵地建设、慈孝文化建设、计生政策和生殖健康知识的宣传倡导、计生困难家庭就业帮扶、组织社会评议和意见反馈、人口信息收集等工作,在社区与居民,干部与群众间架起了一座连心桥。
其余协会,扩大影响力。就业协会负责召开招聘会、推荐需就业人员,解决居民特别是计生困难家庭的就业问题;帮扶协会组织辖区单位、个体户、院校、人大代表,重点帮扶弱势群体;组织保安、社区民警、楼栋长、志愿者等,建立86人的群防队伍,维护社区稳定;结合法律顾问进社区活动,成立调解协会,化解矛盾纠纷;成立帮教协会,帮助特殊群体人员;成立文体协会,负责组织开展群众性宣传文体活动,增强社区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抓管理,干群共治带动人
机制科学,运行有效。社区加强领导、指导,及时解决工作开展中出现困难问题。采取上级支持、单位捐赠、居民自筹等方式筹集资金,保障组织正常运作。同时,建立五星服务考核机制,把协会服务详细化、具体化,通过每个协会会员参加服务的时间累计、团队评价、服务对象评价等为考评依据,对优秀协会会员进行考核表彰,一年连续三次受到协会表彰的协会会员及服务时间累积到五星级标准的协会会员,共建委员会将授予社区五星荣誉协会会员称号,并组织会员免费参加体检、免费订阅一份报纸,优先参加社区重
要活动、观看文艺演出等,以此激励协会会员和社区居民积极主动参与社区服务和管理。
以楼管人,纵向到底。针对农转非单体楼栋分布松散、流入人口多、人员居住结构复杂的情况,街道因地制宜、创新思路,实行以楼管人,并实行“楼长制”。即居民经过投票,在每栋居民楼推选一名“楼长”,充分发挥其“信息员、宣传员、联络员、公证员、调解员、倡导员、督导员、勤务员、协调员、维护员”的作用,实时采集居民信息,协助做好育龄妇女生殖健康检查和各项人口计生和法律法规宣传活动。转变党委、政府“唱独角戏”的局面,使社会管理中的自治力量和群众热情得到启发,民间智慧和官方智慧碰撞出美丽火花。
协会配合,横向到边。将八个协会作为联系群众与政府间的纽带,其管理服务触角延伸到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行适时管理和有效预防,收到良好效果。通过群防协会广泛开展群防群治,如今无一例偷盗案件发生,有效提升了群众的安全感;通过协调协会成功化解矛盾152起,做到小纠纷不出楼院、大纠纷不出社区;通过帮教协会,辖区重点人员无一人脱漏管和重新犯罪;通过家政协会,群众方便快捷地享受到室内清洁、电器维修、下水道疏通、开锁换锁、小超入户、8元爱心便餐等便民服务。
三、促和谐,文明奉献感染人
关注特殊群体,为民解急。在流动人口聚集地设置亲情聊天室、心理咨询室,每年开展免费健康检查两次,并在农民工日评选出“优秀农民工会员”,增强其归属感。同时,发挥爱心储蓄作用,合理调配物资,通过发放临时救助金、重大节日时慰问等帮扶残疾人、孤寡老人、低保户、困难计生户,共帮扶群众377人次。在辖区20户空巢老人家中安置爱心呼唤器,并就近对应邻居设立接收器,确保第一时间得到帮助。同时,联系西南政法大学、南方翻译学院师生对社区计生家庭留守儿童开展爱心家教帮扶,现已结对帮扶34对。
关爱居民“小家”,谋求发展。通过与辖区各企事业单位签订长期用工协议、召开现场招聘会、分类向各企业及时输送就业人员等方式,解决社区就业人员达268人。同时,结合“幸福家庭行动”,成立扑克工艺品制作室,解决了近30户计生困难家庭的就业问题。现扑克工艺品种类已达7种,产品得到部分消费者认可,带动计生家庭增收近5000元。下一步,将探索培训、加工、回收、销售一条龙服务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培育品牌,带动更多计生家庭脱贫致富。
7.区域帮扶机制 篇七
一、多方联动, 实施“1+1+1”托管模式
“1+1+1”办学模式由城区优质托管学校校长兼任农村薄弱被托管学校校长, 由托管学校派出一名副校长常驻被托管学校, 主持被托管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托管学校负责为被托管学校制定发展规划, 改善办学条件, 充实调整管理团队, 派出支教、指导教师团队, 对被托管学校实施教学常规管理、教育科研、教师培训和考核评聘等工作。托管学校以自己和被托管学校为培训基地, 在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片区均衡发展指导中心的组织下, 对托管学校所在片区的同层次学校进行干部培训、教师培训, 开展送课、献课、听课、评课等活动, 在两个基地校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课程展示活动、读书节、科技节、 艺术节等活动时, 组织辐射片区的所有同层次学校参与观摩学习、交流研讨。
与一所城区优质学校托管一所农村薄弱学校的模式相比, “1+1+1”的托管帮扶模式赋予了托管学校更大的权利, 也增加了托管学校的责任和义务。要使这种办学模式顺利实施, 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出台相应的配套保障制度, 发挥顶层设计和主要管理职能;县政府教育督导室, 县、片、校督学, 对托管帮扶工作进行效能评估和过程指导;县教育顾问团定期组织托管学校、被托管学校领导和教师开展托管工作的经验交流活动, 对托管工作进行跟踪指导;县教育科研机构对托管工作提供智力支持, 指导托管学校对被托管学校及辐射片区开展各类培训和研讨活动。“管、办、评、导”多方联动, 推动这项创新办学模式有序、有效开展。
二、加强网络建设, 促进资源共享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 信息的传播和人们的交流变得非常便捷。信息技术领域的发展也催生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大部分农村地区已经实现了所有校点班班通全覆盖。无论是在城区还是在最边远的村校, 教师都可以在互联网上下载教学资源, 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开展教学工作。这就为城乡托管帮扶工作中的资源共享提供了必要条件。“1+1+1”办学模式要求托管学校在全权管理被托管学校的同时, 辐射带动其所在片区的多所同层次学校。由于涉及的校点多、师生多, 很多工作的开展就必须依靠网络这一既方便又快捷的平台。
建立共享资源库。托管学校安排专人负责建立资源库, 其中包括各学科优秀导学案、教学课件、课堂实录、微课、名师讲坛、检测资料、常用教学软件及互联网优质资源网站链接。为被托管学校和帮扶片区相关学校的教师开设登录账户, 让他们能免费登录托管学校资源库, 下载自己所需教学资源。
开展在线教研。托管学校、被托管学校和帮扶片区所有教师分语文、数学、综合三个学科建立QQ群, 托管学校的学科大组长为各个群的组长, 每个校点的学科大组长为托管帮扶群的小组长。大小组长负责收集学科教师教学中遇到的重点、 难点问题, 作为研讨的主题, 各校教师畅所欲言, 共同答疑解惑。在不断的研讨、反思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教师个人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也可通过学科QQ群向同行请教;教育教学中的成功经验, 也可通过QQ群与大家分享。学科QQ群还可由托管学校邀请县内外名师、专家加入, 对教师进行在线指导, 也给教师零距离向名师、专家请教搭建平台。
进行在线培训。在托管学校被托管学校和帮扶片区各所学校间建立互动网络, 在托管学校骨干教师、市县名师、专家在托管学校举办讲座及各类培训时, 各校点相关教师无需集中到托管学校来学习, 通过网络进行在线直播, 各校点教师只需登录互动网络平台, 就可观看在线直播。没能观看直播的教师可在课余时间观看实况录像。托管学校的一些大型活动, 邀请托管学校和帮扶片区的教师参加现场观摩, 也可通过互动网络上传现场视频直播, 让各校点教师在不同的地方也能感受现场的气氛。基于互动网络平台的在线培训可以解决集中培训容量受到限制、教师工学矛盾突出等问题, 不分时空的限制对教师进行培训, 既能节约人力物力, 又能达到同样的效果。
打造互动课堂。在托管学校、被托管学校和帮扶片区各所学校 (中心校) 安装远程互动视频教学系统, 开展远程多点同时上课、评课、研课活动。如, 托管学校的优质课、研究课向帮扶片区多校开放, 多个学校多个同年级的班级同时授课, 托管学校的上课教师从远程视频看到各校的实况, 各校还通过视频看到主课堂的实况, 教师抽任意在线班级的学生回答问题。 课后, 多校教师还可通过这个互动网络系统进行评课、研讨。 各校的其他活动如班主任交流、家长论坛等也借助这个远程互动视频教学平台开展。
构建在线学习平台。托管学校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 收集整理本校教师或市内外名师的微课、慕课实录, 引进相关学习软件, 上传各类学生作品, 供被托管学校和帮扶片区相关学校的学生免费使用。
三、团队分类指导, 促进共同发展
农村学校的发展相对滞后的主要原因是管理水平低、教师专业素质不高、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滞后、教学能力不强。要改变农村办学水平, 提升办学质量, 就必须要从“人”的培养入手, 进行管理团队的培养, 提高学校管理水平;进行学科骨干教师的培养, 引领学科教学, 提升教学质量;进行德育队伍的培养, 提高育人质量。
将托管学校作为培训基地校, 每年在县教育工委、县教委、进修校干训中心、各片区均衡发展指导中心的组织协调下, 分类别组织帮扶片区的管理干部和教师到托管学校开展一轮跟岗体验式培训, 每个类别培训时间为一星期。第一轮参培的为各校校长。帮扶片区各同层次学校的校长到托管学校实地观摩学校常规活动、校园文化, 聆听托管学校校长关于办学理念、学校规划、特色创建、学校管理方面的经验介绍, 参与托管学校行政例会、教师大会, 跟岗学习校长一日常规。通过体验式培训, 提高各校校长的教育管理实践能力。第二轮参培的为教学副校长、教务 (导) 主任。教学副校长和教导主任主要是到托管学校观摩教学常规活动、学习教学常规管理经验、学习课程改革理念和经验、学习校本课程开发、观摩各学科优质课、特色活动课程等。第三轮参培的是德育副校长、政教主任、 团委书记 (大队辅导员) , 这一轮主要由托管学校的德育管理团队主持培训工作。托管学校的德育管理干部分别就自己主抓的工作为培训者做经验介绍, 并引导参培者介绍各自学校的好的做法, 提出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供大家研讨;带领参培者参观校园文化建设、班级文化建设、团支部 (少先队) 阵地建设、观摩团队活动、参与班主任论坛等。第四轮参培的是后勤副校长、总务主任、安办主任。托管学校的后勤、安全管理团队负责主持本轮培训, 和参训者分享学校财务、校产、采购及食堂方面的管理经验, 交流安全工作的常规做法, 带领参训者观摩校园安保设施、常规安保活动和安全演练活动。通过分类别对帮扶片区学校管理干部的培训, 全面提升参培者的学校管理实践能力, 为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校的发展除了要有高瞻远瞩的管理团队, 还要有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托管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教学开放周, 帮扶片区各校的学科教研组长到托管学校跟岗体验学习一周, 通过聆听教育教学理论、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教育科研实践路径等方面的讲座, 提高教育教学教研基本素养;通过参与集体备课、观课、评课、教研活动, 提高学科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托管学校每年举办一届班主任论坛, 分年级 (年段) 设分论坛, 组织帮扶片区各校班主任参与相应年级 (年段) 论坛。通过学习先进的育人理念、参与托管学校和县内外优秀班主任经验交流、观摩特色班级文化建设、聆听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提高班主任育人水平和班级管理水平。
8.区域帮扶机制 篇八
关键词:大型国有企业;帮扶长效机制;意义;问题;对策
在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期,大型国有企业在国家经济发展中仍然处于主体地位,是国家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力量。但是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企业职工物质生活质量的不平衡性,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很多大型国有企业存在部分困难职工,需要企业采取有效的措施给予帮扶才能健康发展。因此,为了维护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大型国有企业有必要建立和贯彻完善的帮扶长效机制。
造成企业困难职工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职工的个人因素,部分职工由于综合素质较差或能力过低,导致不能胜任高难度的工作而导致收入过低甚至失业;还有部分职工由于家庭负担过重导致生活困难;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现有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或保障水平整体偏低,部分家庭困难的职工不能得到政府的及时救助和帮扶,再加上医疗费用的不断增高更是给困难职工带来了无尽的工作和生活压力。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型国有企业就有必要利用自身的优势建立和贯彻困难职工长效帮扶机制,帮助企业职工切实解决问题和困难,让职工感受到企业的温暖,从而积极地投身到本职工作当中去,为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1 大型国有企业建立帮扶长效机制的意义
1.1 是职工和企业共同发展的需要
现代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职工的支持,只有满足了职工最基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职工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岗位工作当中去。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企业和职工承受的压力也日益加大,部分职工不仅要从承受高难度、高压力的工作任务,还要面对越来越严重的生活压力,导致部分职工陷入困境,制约着大型国有企业的发展。
因此,企业有必要建立帮扶长效机制,为职工的生活、工作提供基本的保障,加大对职工的关心力度,并营造一个和谐稳定、健康积极的工作环境,从职工的切身需求出发,不断健全帮扶机制,拓宽帮扶内容,切实帮助职工解决困难,让职工感受到企业的温暖和关怀,提升职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和归属感,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本职工作当中,为企业的发展贡创造价值,最终实现企业和职工的共同和谐发展。
1.2 是维护企业职工权益的客观需要
完善的帮扶机制是企业维护和保障职工权益的重要途径,也是切实帮助职工解决困难的客观需要,需要引起企业领导的重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现有保障制度还不够健全,国有企业职工难以享受到国家补助和帮扶政策,社会保障机制落实不到位,导致了部分企业职工的权益得不到保障,在这样的社会发展形势下,大型国有企业通过建立和贯彻完善的帮扶长效机制,能够探索出帮助职工解决困难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作为我国社会保障机制的重要补充,为困难职工脱贫解困提供及时、方便、有效的全方位服务。而且针对目前国有企业困难职工人数多、范围广、解决难度大的现状,必须将帮扶机制长效、贯彻落到实处,从而满足企业职工权益的需要。
1.3 有助于国有企业的稳定和谐发展
建立健全企业帮扶长效机制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和谐企业的重要内容。任何企业的发展都需要一个和谐稳定的内部环境,而这种稳定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企业职工队伍的稳定,需要广大职工安于本职工作,积极认真地做好本职工作。职工队伍的稳定发展来自于物质和精神上的保障,即企业要帮助职工解决实际困难,减轻身心压力和后顾之忧,才能使职工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岗位工作当中去,从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企业也才能实现稳定和谐发展。因此,大型国有企业就要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力量,建立一套完善的帮扶长效机制,为员工的基本物质和精神生活提供保障,切实帮助职工解决困难,从而为企业的稳定和谐发展奠定基础。
2 现阶段企业帮扶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离退休职工的帮扶工作做得不到位
在大型国有企业当中,帮扶工作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离退休职工的困难问题。由于国有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内部组织结构和人员结构变动一般不大,很多年纪较大的离退休职工往往面临一些问题,比如部分人员面临重病疾病的困扰,难以承担高额的医疗费用,由于政策等的缺失,不能切实享受到社会保障体系的关注和帮扶。企业现有的帮扶机制也存在一些困境,不能切实发挥作用,主要是因为帮扶资金筹集困难,不能为离退休困难职工帮扶长效机制的建设提供物质基础,帮扶服务也不够灵活,不能根据离退休困难职工的实际需求提供帮助,不能恰当地利用帮扶政策帮助职工解决困难。
2.2 困难职工帮扶难度大
目前大多数大型国有企业的帮扶长效机制建立的还不够完善,不能满足现阶段职工的实际需求,困难职工帮扶工作难度大给企业管理者和工會干部带来了压力和挑战。困难职工帮扶难度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现有帮扶机制保障面较窄,不能覆盖到全部的困难职工群体。
第二,保障水平低,部分国有企业虽然设立了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但是标准过低,难以满足困难职工的基本生活需要,职工的困难还是不能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第三,企业现有住房、福利等政策机制还不够完善,也不能科学地利用国家优惠政策来加强廉租房制度建设,同样也不利于困难职工生活水平的提高。
2.3 国有企业工会保障工作有待改善
工会保障工作是企业工会组织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帮助职工解决工作、生活方面遇到困难和问题,解决企业和职工之间的各种矛盾,通过工会的服务帮扶促使员工尽快摆脱生活困境,积极地投身到本职工作中去,进而使得企业职工队伍的稳定性得到有效的保证,实现企业的和谐稳定发展。然而现阶段很多国有企业还没有认识到工会组织的保障工作在困难职工帮扶机制实施过程中的重要性,缺乏以人为本的工作观念,工会干部也没有把职工的需求当作自身工作的目标和方向,导致企业工会保障工作做得不到位,不能深入基层职工群众去发现问题帮助职工解决问题,导致企业困难职工帮扶机制流于形式,缺乏长效性,职工的生活缺乏保障,自然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本职工作当中去,进而影响了企业的稳定发展。
3 大型国有企业建立贯彻帮扶长效机制的途径
3.1 及时更新观念,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帮扶长效机制
帮扶机制建立的根本目的就是帮助困难职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大型国有企业管理者必须及时更新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建立帮扶长效机制,将帮扶工作纳入企业的发展规划当中,不断探索帮扶工作的新思路和新途径,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帮助困难职工解决燃眉之急,让职工充分感受到企业的温暖和关怀。企业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的困难职工的具体情况,加大走访力度,充分了解和掌握职工的困难现状和动态,建立集经济救助、维权、服务于一体的长效帮扶平台,建立送温暖、金秋助学、大型疑难病症救助等帮扶机制,让职工切实感受到企业的温暖,从而使帮扶长效机制发挥效用。
3.2 完善帮扶制度建设,促进制度的落实
要想使大型国有企业的帮扶长效机制切实发挥效用,企业有必要完善相关的制度建设,保障机制可以得到有效的落实。
第一,要将帮扶工作纳入企业的日常管理工作当中,保障机制可以长期有效的运行。比如可以建立帮扶救助基金管理制度,设立专门的帮扶基金账户,加强对资金的管理和监督,保障专款专用。同时还要制定明确的资金救助对象、救助标准等实施细则,保障帮扶机制可以得到有效的落实。
第二,建立帮扶动态管理制度,统一和规范困难职工对象、标准、帮扶渠道和程序,为困难职工建立帮扶档案,加大走访和调查力度,使帮扶工作能够及时有效地帮助职工解决实际问题,并根据职工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帮扶措施和救助范围,使企业的帮扶工作更加制度化、科学化和透明化,确保帮扶资金用到实处,帮扶机制能够长期发挥效用。
第三,加大对帮扶救助工作的监督管理,工会作为帮扶机制主要的实施主体,要加大力度对帮扶对象进行抽查监督,保证帮扶资金确实用到实处,解决了职工的实际困难。工会干部还要及时向企业领导和管理者反馈帮扶工作的实际情况,以便企业根据困难职工的实际需要对帮扶机制进行及时的调整,使帮扶长效机制能够长期有效的发挥作用。
3.3 做好困难离退休职工的帮扶服务工作
离退休职工是大型国有企业一个重要的帮扶对象,需要企业制定针对性的帮扶制度来帮助离退休职工解决实际问题。
首先,负责企业帮扶工作的干部要树立高度的服务意识,积极主动地去了解离退休职工的困难,尤其要加大对其心理和思想方面的关注力度,在思想上加强对离退休职工的引导和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防止离退休职工由于年龄、身体健康状况等因素导致心理方面的压力。其次,企业工会工作人员要走进老同志的内心,了解老职工的需求,定期走访困难老职工家庭,及时发现离退休职工晚年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给予及时的解决,让离退休职工能够安心。
另外,还要加大对离退休困难职工的个性化帮扶服务力度。大型国有企业的离退休职工大多都是空巢老人,亲人不在身边,这时候企业就要充分发挥帮扶长效机制的作用,多多慰问和关心离退休职工的生活和情感状况,帮助他们排忧解难,确保困难离退休职工更好地享受晚年生活。
3.4 切实发挥工会保障工作在帮扶机制建设中的作用
要想使企业工会保障工作切实发挥帮扶作用,必须要有一套完善的工作制度作为指导,这就需要企业建立和完善帮扶长效制度体系,对于涉及职工基本生活保障、生活、福利、健康等方面的帮扶内容和标准都要做出明确的规定,从而提高企业工会保障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企业要丰富工会保障工作形式,从多方面、多角度给予员工帮助,使帮扶长效机制落到实处。
首先,企业工会干部可以通过与员工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来了解职工的真实困难,进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帮助员工解决困难,与此同时加强对员工心理和思想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帮助员工树立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保持良好的心态去面对和解决困难。
其次,工会要要做好职工子女的教育帮扶工作。企业当中有部分职工来自外地,職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就成为了企业工会组织帮扶的一项重要内容,这就要求企业各级工会组织协调多方资源,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助学活动,比如通过困难学子座谈、走访发放助学款、赠送学习用品等方式,将企业的温暖送到困难家庭和学子们的心坎上,点燃困难职工家庭对未来的希望。
另外,工会要做好职工健康关爱活动,可以根据职工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增加大病专项援助病种,扩大援助对象范围,建立重大疾病专项援助资金,为病程长、负担重的职工家属减轻经济负担。
3.5 加大宣传力度,拓宽帮扶渠道
为了使大型国有企业的帮扶长效机制落到实处,切实发挥效用,企业有必要加大对帮扶长效机制的宣传力度,拓宽帮扶渠道,从而帮助更多的困难职工解决实际问题。企业除了利用自身现有的资源建立帮扶机制,还可以通过加强宣传,引导和鼓励社会组织机构加入带困难职工的帮扶工作当中,除了要争取政府的行政帮扶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之外,还要通过多种渠道筹集帮扶资金,加大与慈善机构、保险公司等的合作,为职工的生活提供基本的保障。企业还可以尝试成立内部互济互惠重大病医疗互助会,筹措互助金专门用于职工重大疾病的补助等,最大程度地发挥帮扶机制为职工解决实际困难的作用。
4 结语
综上所述,大型国有企业帮扶长效机制的建立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企业管理者和工会干部切实认识到职工在实际工作、生活中面临的困难和困境,发现问题的根源,及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大对职工的帮扶力度,及时更新观念,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帮扶长效机制;完善帮扶制度建设,促进制度的落实;做好困难离退休职工的帮扶服务工作;切实发挥工会保障工作在帮扶机制建设中的作用;还要加大对帮扶机制的宣传力度,从而使帮扶机制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刘云峰.完善国有企业困难职工帮扶机制的探讨[J].山东工会论坛,2015(01):37-38.
[2]高保臣,刘晓东.整合资源 建立机制 打造企业帮扶体系[J].中国工运,2014(02):50-51.
[3]王运才.国有企业创新帮扶救助工作机制的实践与思考[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4(03):15-16.
[4]罗亘.关于建立供电企业困难员工项目帮扶机制的实践与思考[J].广东科技,2014(14):191-192.
[5]魏晶.谈国有企业困难离退休职工帮扶机制的问题[J].科技与企业,2011(15):208.
9.完善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建议 篇九
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是新形势下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这一伟大工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又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急功近利,不能死搬研究书本上的理论。它要求党的心中必须有“人”,回归“人本”,给普通党员以充盈的人文关怀,完善和改进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使之制度化、经常化,不仅关系到党的号召力、凝聚力、战斗力的生成,还关系着党内和谐局面的构建。完善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应积极探索基层党员干部利益保障的新路子,研究出台符合我街党支部建设实际的一些新举措,努力使党员干部在个人利益上有保障,工作上有激情,前进上有动力,后顾时无忧虑。
一、以提高效力为目标,完善激励机制
建立激励机制,要以激发和调动党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出发点,提升工作效力为目标。激励机制的主要方式有政治激励、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
(一)政治激励
一是要鼓励参政议政,使其政治上有成就。要充分发扬党内民主,推行党务公开,调动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积极性,发挥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主体作用。党工委每年组织两次党员座谈会,充分发挥党员参政议政的能力,让党员有机会提出自己的见解,反映出民心民意,以激励他们按照民主、法制、正规的渠道陈述政见,确实让他们感到自己在精神上有归属感、工作上有使命感、政治上有荣誉感。对他们提出的意见党工委要进行整理。各党支部每年要组织两次以上的社区党员座谈会,对党员提出的意见党支部要进行整理上报给党工委。二是要适当选拔录用,使其事业
1上有奔头。对于那些理想信念坚定,工作成绩突出,工作能力较强,个人作风正派,群众评议较好的优秀党员干部,在职务晋升上要有所考虑。党工委要建立优秀党员干部信息库,将符合条件的优秀党员干部及时补充到社区两委班子。
(二)精神激励
一是要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创先争优”活动,进一步营造“学先进、赶先进、作贡献、当表率”的良好风气。要增加评选频率,将现在两年一次的优秀党员和党务工作者评选增加为一年一次。二是要加大优秀干部的宣传力度。对优秀的党员干部,在舆论、宣传方面积极宣传其先进事迹,报道其成功经验,使优秀党员干部始终觉得头上有光环,脸上有光彩。要充分利用网站报纸等媒体对每年评出的先进党支部和优秀党员的事迹进行宣传报道,传播他们的先进经验、典型做法,催生点、面效益,街道网站设臵“党员风采录”等栏目,鼓励各支部积极宣传工作在一线的广大党员干部,竖起他们的形象,亮出他们的风采。三是要完善党内表彰奖励制度。增强优秀党员的荣誉感和典型示范效应;要把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评选结果作为干部年终考核评优,干部提拔使用的重要参考依据。
(三)物质激励
一是要增加优秀党员的物质奖励。党工委每年要拿出一定的资金对“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进行物质奖励,并利用春节、建党纪念日、中秋节等重大节日开展向优秀党员发放慰问品和慰问金的送温暖活动。二是要积极为优秀党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要切实为优秀党员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对于工作突出、成绩优异的党员要创造机会,组织他们参观学习,增强其荣誉感和自豪感。三要建立物质激励机制。对在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或所做工作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且具有较高价值的党组
织和党员,应采取设立党建工作创新成果奖或给予党建活动经费补贴等办法予以物质奖励。
二、以思想引导为目标,完善关怀机制
完善党内关怀机制,关键在于结合形势发展和党员实际,以办实事、解难事为着力点,健全完善党内关怀机制,从思想、工作、生活等方面对党员经常性的关心。
(一)思想关怀
一是建立健全党员需求调查制度。每年对支部所有党员的思想动态进行一次全面的调查,不定期对部分党员进行思想调查,及时掌握党员的思想动态,工作和生活上的期待和需求,并建立党员需求管理档案,使党内关怀工作更有的放矢,取得积极成效。二是要建立健全党内谈心制度。广泛开展党组织负责人与党员、党员与党员之间的谈心交心活动,掌握思想和工作情况,并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联系、交流与互动之中。谈心以“面对面谈心”、“一对一谈心”为主,党组成员每年至少要与所分管的干部谈心一次;各党支部成员每年至少要与支部内党员谈心1次。基层党支部对党员坚持做到“六必谈”。即:工作变动时必谈,受到表彰或处分时必谈,遇到困难或挫折时必谈,出现矛盾和意见分歧时必谈,群众有不良反映时必谈,退休时必谈。通过谈心,了解党员思想动态和实际困难,主动为党员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减轻思想压力,使党员切身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和关怀。同时,对流动党员要采取确定专人定期电话联系、书信联系的办法,确保流动党员“离乡不离党”。三是建立健全党内探访制度。党组织要定期派人到党员家中探访,了解党员的困难和思想动态,帮助党员解决存在的实际困难和思想疙瘩。做到“五必访”,即党员生病、住院必访;思想波动时必访;工作、生活中有重大困难必访;流动党员外出返家时必访;党员无故不交纳党费或不过组
织生活必访。四是建立健全党员心理辅导制度。一方面,各党支部要为党员订阅报纸、杂志、学习书籍等,使他们及时了解掌握国家大政方针和政策;另一方面,党支部在开展干部培训时要增加心理讲座的课程;最后,对个别经受挫折或者面临进退流转的党员,要聘请心理医生开展心理辅导,帮助他们疏导和缓解心理压力,保持心理健康。
(二)工作关怀
一是要建立党员经常性教育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完善党员民主生活会制度、民主评议制度以及学习培训制度等党员教育管理制度。在制度中要细化相关规定,如党支部每年应组织全体党员参加为期不少于一周的集中培训或轮训,每年应开展一次专题活动等。二是要加强党员教育培训。充分利用社区党员活动室等培训阵地,对党员进行理论和业务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增强党员胜任本职工作、发挥先锋摸范作用的能力。三是加强对党员的政治关怀。要重视优秀党员干部的成长,如优先安排优秀党员的干部交流、社区挂职等。对优秀年轻党员干部要按照适人适岗的原则,大力培养推荐,使其尽快成长,充分施展才华;街道党工委每年可组织优秀党员(党务工作者)开展一次专题活动(召开座谈会,参观革命圣地等),增加其基层工作能力。
(三)生活关怀
一是要建立健全特殊群体党员定期慰问制度。要明确慰问对象、慰问方式及慰问物资发放标准,每年“七一”期间和春节前后,各党支部对老党员、长期患病的党员、生活比较困难的党员集中进行走访慰问。对有下岗失业人员中家庭生活困难的党员,所在党组织每年至少走访慰问一次。坚持在党员生病住院、生活遇到困难、发生重大灾害等情况时,随时进行走访慰问,带去生活必需品和慰问金,使困难党员时刻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二是
要开展生日祝福活动。各党支部开展按月或季为党员过生日活动,把党组织的关怀送到每一个人手中。
三、以解决问题为目标,完善帮扶机制
建立完善党内帮扶机制,主要包括建立档案、分类指导、拓宽渠道、保障资金等方面的内容。
(一)建立困难党员信息档案
一是要界定帮扶标准。每年对困难党员进行一次调查摸底,实行动态管理。要规范困难党员的申报程序,采取由困难党员个人提出申请,支部组织民主评议,并将申报情况公示,然后由支部向街道党工委申报,确保对象的准确。二是要建立困难党员统计台帐。对生活困难党员、鳏寡孤独党员、老弱病残党员等特殊群体党员要做好深入细致的调查摸底工作,并分类建立统计台帐,掌握困难党员本人及家庭成员情况、生产生活情况以及致困致贫原因。对困难党员要进行分析、归类,按照轻重缓急确定帮扶对象,做到重点突出,分步实施,进行动态管理。
(二)确定帮扶内容
一是思路帮扶。对暂时落后的困难党员,采取正面引导、集体谈心、典型激励等手段进行鞭策,帮助他们摒弃“等、靠、要、怨”的落后思想。二是生活帮扶。对因老、因残、因病、因灾等原因导致的困难党员,采取雪中送炭式的生活性扶助措施,帮助他们解燃眉之急,使他们感受到党的温暖,坚定生活信念,进一步增强面对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三是知识帮扶。对由于文化知识水平偏低,不能胜任现有工作的党员,重点进行知识帮扶。党支部要有计划的安排其进行业余学习培训,多渠道、多形式帮助困难党员提高自身素质。
(三)拓展帮扶方式
主要在于想方设法强化对困难党员的援助和服务,增强党员
对党组织的亲近感和忠诚度。一是实施党员结对帮扶。采取“一帮一”、“多帮一”等方式,组织有能力、有实力的党员对困难党员结对帮扶。二是实施特困党员救助。把因疾病、子女入学、家庭成员失业等导致生活特别困难的党员作为重点救助对象,根据实际情况发放一定数量的救助金,确保受助对象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安度晚年。三是搭建党组织服务党员的平台。可建立党员服务中心,为党员提供党务政策咨询、接受党员群众求助、代理承办有关业务、组织党员义工活动、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反馈基层意见和建议方面的服务。
(四)建立帮扶基金制度
街道党工委可采取财政补贴、各方捐赠的办法筹集资金,并设立专门账户,实行专人管理、定时审计、救助公示制度,主要用于补助因年老、体弱、患病、伤残以及遭受严重自然灾害或遭遇重特大事故等原因导致生活贫困的党员。
2010年11月10日
10.区域帮扶机制 篇十
局属各单位、机关各科室: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切实尊重党员主体地位,进一步落实党员权利,大力激发党员政治荣誉感、归属感和责任感,不断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努力营造团结和谐、积极进取的党内氛围,结合我局实际,现就建立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机制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建立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机制的重要性 开展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建立相应的长效机制,是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党内和谐、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也是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的内在要求。做好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对于激励广大党员牢记党的宗旨,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政治荣誉感、责任感和党员意识;对于凝聚党心、鼓舞斗志,进一步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对于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对于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保证党的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做好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按照“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改善民生、促进发展”的要求,从激励斗志、鼓舞士气、解决困难、帮助发展入手,采取灵活多样的形
式,着力从精神上、生活上、工作上激励关爱帮扶党员,切实把党的温暖和关怀送到广大党员心中,努力形成党组织关心党员,党员尊重党组织、服从党组织、维护党组织的良好局面。
二、建立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及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科学严谨、务求实效的原则,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发挥各方面综合优势,切实从精神上激励党员、生活上关心党员、工作上扶持党员,不断增强党组织对党员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努力提高广大党员服务群众、服务发展、服务社会的宗旨意识和责任意识,促进党的先进性建设。
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党员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激励、关怀和帮扶措施,力求做到依法依纪、合理合情,确保党内激励、关怀和帮扶工作人性化开展,规范化运行。
2、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做到既要关爱帮助党员,保障党员的政治权利、民主权利,又要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督促党员严格遵守纪律,认真履行义务,不断提高党员的宗旨意识。
3、坚持科学严谨的原则。党组织对党员的激励表彰、关怀帮助要建立在公正公开的基础上,要通过会议公开、文件公开、党务公开栏公开等形式,广泛接受党组织和党员群众的监督。同时,要区分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不能搞一刀切,特别是对那些生产、生活、工作上有特殊困难的党员和弱势群体要实施重点帮扶。
4、坚持务求实效的原则。做到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困难相结合,既重视从思想方面对党员进行精神鼓励和慰籍,又要力所能及地为党员提供一些物质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切实解决他们的生产生活困难,让党员真正体会到党组织的关爱与温暖。
三、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的具体措施
(一)以激发和调动党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出发点,健全完善党内激励机制。
1、建立责任激励机制。不断健全完善部门单位党建目标管理责任制、党建联系点“双结对、双促进”制度,用制度保证党内各项工作任务有人抓、有人管、有人落实。同时要健全完善党员领导干部党建联系点制度、党员服务承诺制度,深入开展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党组织及党员全员承诺、党员先锋岗以及机关党员挂牌上岗、亮牌办公、党员奉献日等主题实践活动,明确党员岗位、落实党员责任,激发和调动党员干事创业的热情、奋勇争先的激情、为民服务的真情,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2、建立奖惩激励机制。结合实际切实建立完善党内表彰奖励制度,在每年“七一”或年终集中对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进行表彰奖励,并大张旗鼓地做好宣传报道工作,让干事创业者得到应有的尊重,让无私奉献者得到应有的回报。同时对不履行党员义务、威信差、有损党员形象的不合格党员要进行结对帮教转化,对帮教仍不见效者,严格按有关规定进行组织处理。
3、建立物质激励机制。对在党建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或所做工作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且具有较高推广价值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要采取设立党建工作创新成果奖或给予党建活动经费补贴等办法予以物质奖励。
(二)以办好事、解难事为着力点,健全完善党内关怀机制。
1、建立困难党员登记制度。结合党内年报统计,建立党员统计台帐,特别是对生活困难党员、鳏寡孤独党员、老弱病残党员等特殊群体党员要做好深入细致的调查摸底工作,并分类建立统计台帐,为党内开展结对联系、扶贫帮困、生活救助等提供准确的信息,确保弱势群体党员始终处在组织的关爱之中。
2、建立党内探访、谈心机制。建立党内结对联系制度、谈话制度、定期走访制度,通过结成一对
一、多对一的联系帮扶对子,对困难党员切实做到“六个必访”,即:每年“七一”、元旦、春节、重阳节等重大节日必访;党员发生意外或家庭受灾必访;
党员生病或亡故必访;党员生产生活遇到困难必访;党员有思想情绪或意见时必访;党员不及时参加组织生活必访。了解党员思想动态和实际困难,主动为党员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减轻思想压力,使党员切身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和关怀。
3、建立政治关怀机制。重视党员干部的成长,对优秀下派干部、优秀年轻党员干部要按照适人适岗的原则,大力培养推荐,适时将他们补充到各级领导班子中,使其尽快成长,充分施展才华。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维护党员的民主权利,党组织做出的重大事项决定、重大决策部署、干部人事任免、发展党员、党费收缴使用、党员教育管理以及项目安排、慰问救助资金发放等党员关注、群众关心的问题要通过会议、公开栏等形式最大限度地进行公开。
四、切实抓好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落实工作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切实把建立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机制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周密安排,认真实施。党组织负责人要负总责、亲自抓,分管领导要具体抓、盯着抓。同时,将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纳入基层党建考核范畴,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督促检查,确保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
(二)加强协作,形成合力。各基层党组织要建立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联系会议制度,积极整合政府、社会、民间等多
种资源和力量,为开展党内关爱帮扶工作提供保障。充分发挥行业特点和优势,通力协作,密切配合,积极开展生活救助、生产帮扶等党员关爱帮扶活动,切实形成多方参与、各尽所能的工作合力。
(三)结合实际,注重实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切实把“群众拥护不拥护、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作为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考虑本部门本单位经济社会现状、党员基本情况以及生产生活实际,坚决杜绝和防止做表面文章、搞花样形式等不良现象的发生,确保党内关爱帮扶工作真正顺应民意、体现民愿,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区域帮扶机制】推荐阅读:
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免费06-18
建立困难党员帮扶机制问题的调查与思考11-03
关于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意见的总09-14
关于建立困难党员帮扶机制工作的调查报告11-26
小班区域游戏计划区域游戏总结小七班08-20
区域管理论文07-10
2024区域规划08-13
销售区域经理09-25
影响区域分析12-09
区域发展条件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