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诗歌

2024-10-14

家乡的诗歌(精选16篇)

1.家乡的诗歌 篇一

歌颂家乡的诗歌

南燕竹中心校

太安驿小学

五年级

翟晓婷

指导教师

张拴锁

绿色新区

迎着初生的太阳,一抹新绿舒展枝叶 我看见了,看见了回归自然的希望。轻轻地推开玻璃窗,小鸟在欢快地歌唱,我听到了,听到了森林的畅想。走在绿树成荫的小路上,绿树的芳香沁人心脾,我闻到了,闻到了生命的气息。啊!颉家河 曾经的灰尘,被一片片绿荫洗礼。当年的喧嚣,被欢声笑语所屏蔽。奋斗不息 新农民

一处处破旧、矮小的平房,随着时代的足音,销声匿迹,一栋栋高楼大厦,合着时代的节拍,拔地而起。颉家河新区啊!我不愿把你比作太阳,因为你比太阳放射出更多的光芒。我不愿把你比作月亮,因为你比月亮还要明亮。我很想在天空翱翔,因为我要把新区看在眼里 印在脑中 永生不忘。

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梦想,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希望,祝福你

颉家河

在阳光下茁壮成长,光芒万丈。

2.家乡的诗歌 篇二

关键词:凇露,营销策略,竞争战略

一、行业背景及凇露饮品有限公司简介

目前我国饮用水行业主要的产品包括瓶装水、桶装水及饮水机、直饮机、家用中央水处理机、分质供水的饮用水系统等。近几年中国饮用水市场波澜不惊, 趋于平稳, 但业内的竞争激烈程度有增无减。从饮料巨头对中国饮用水市场的涉足, 逐渐演变成行业的主角, 到新产品新技术与营销品牌诉求的频繁更新, 都全方位的昭示了这一竞争特点。在品牌方面, 已经逐步形成了梯次分布格局, 各量级品牌所代表的细分市场产品互相渗透, 概念性的品牌差异化战略竞争方兴未艾。

吉林市凇露饮品公司是中国石油吉林石化联力公司下属的拥有600多名员工的国有大型企业。在饮用水市场竞争激烈条件下, 吉林石化联力公司引进了世界上最先进的制水工艺设备, 在美丽的松花江上游、朱雀山脚下, 利用长白山源头水质无污染、纯天然的的优势建立了占地面积32万平方米, 生产区占地面积2.5万平方米, 拥有多条国际先进生产线的健康水生产基地。并先后开发出了“刺五加”“松针”等一系列营养型饮用水, 指标超过国家标准。

二、凇露饮品的目标市场及消费者行为分析

凇露饮品以消费者对饮用水的不同需求和实际购买力不同将产品细分为凇露纯净水, 凇露富硒水和凇露刺五加营养水。由于饮用水行业的特点, 产品的目标消费群体是社会各阶层。凇露饮品已成功进入吉林、辽宁、黑龙江、北京等省市地区市场, 产品遍布几万个销售网点和全国各省市中国石油昆仑好客专营店。

根据目前全球饮品的趋势。饮料类产品按特质分为“乐趣”、“养身”、“方便”和“健康”四大类.而果汁属于“健康”一类。

消费者对产品的兴趣并不能构成消费的实际需求。在实际生活中, 消费者需求的满足程度和满足方式主要取决于消费者的经济状况。亦即, 消费者只有同时具备购买欲望和购买力两个要素, 才能产生实际购买行为。

随着科学饮水宣传和市场消费观念的提高, 消费者将根据自己的需求对不同的纯净水进行选择。调查显示, 消费者已形成购买饮用水的习惯, 经常购买者占48.89%, 偶尔购买者占48.15%, 只有2.96%的人从来不购买。

年龄结构明显偏轻。对此凇露的的销售策略是:在卖点粘贴海报, 给消费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让消费者能在第一时间看到并产生印象, 把凇露纯净水摆在纯净水货架的最佳位置, 如果有冰冻货架, 一定要在最上层。同时由于纯净水多为扩张式消费, 要使消费者尽可能的一次多买, 以各种促销方式吸引消费者, 让其多消费。

在我国, 随着经济水平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的安全与健康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关注.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追求纯天然、无污染的绿色饮料。

三、凇露饮品的营销策略

(一) 产品策略

凇露得名于吉林市美丽的松花江以及全国闻名的自然奇观——雾凇。科学表明:地表水才是最适合人类饮用的, 而凇露所采用的正是松花江上游的优质地表水, 并采用国际先进的反渗透技术, 严格的工艺管理, 精密的出厂检验, 从而使其质量在国内同类产品中处于领先地位。凇露公司加强创新, 联合吉化自主研发了‘刺五加水’‘富硒水’等新品种。凇露纯净水虽有高质量高档次的形象, 但却采取一般水平的定价, 作为一种意在树立良好形象的产品, 其在产品设计、定价、包装、促销等各个环节都力求激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凇露低价格高质量的形象在众多同等价位的矿泉水中显得非常突出。硒是人体所必需的在各种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营养素中, 唯一可以直接抗病毒的营养素。富硒水是将富含硒的天然矿物质液通过现代高新技术与凇露纯净水科学配比而成, 保证人体每日对硒的需要量。它的面世, 改变了人类饮水文化的历史。它赋予了人类饮水新的功能, 是人类保证健康的首选饮品。刺五加是一种纯绿色植物, 是木本药植物中的上品。刺五加生长在东北原始森林中, 远离污染源, 品质优良、成分纯正。凇露刺五加营养水是将刺五加精提液 (刺五加精提液是通过现代高新技术从野生刺五加果实中提取出来的精华液) 与凇露纯净水科学配比而成。其口感独特、味道清新、适合各类人群长期饮用。刺五加具有软化血管, 增强肌体免疫能力, 抗疲劳的功效, 尤其对青少年及脑力劳动者有特殊的健脑、醒脑作用。

1.选择市场切入点――亲情牌凇露纯净水早期的广告语是家乡人喝家乡水, 这一词汇深深拉近了凇露水与消费者的距离, 构造消费者的心理感情, 使凇露的市场迅速得以渗透。

2.独特包装凇露纯净水一改纯净水瘦高的瓶体外形, 采用粗矮瓶体并利用水立方式的瓶底图案, 可以防止冰冻后瓶体变软, 不方便携带的缺点, 培养人们新的饮水习惯。

3.水源纯净凇露纯净水生产一厂在长白山松花江上游, 水源未经城市污染;二厂生产采用松花江上游的优质地表水, 并用国际先进的反渗透技术加工处理, 水的质量不容置疑。

(二) 广告策略

凇露的广告语:“常喝凇露水, 健康永相随”。其集中而形象地描述产品的特色、性格等, 让消费者通过广告语就能直接了解产品、品牌的相关信息。凇露广告语主题突出, 抓住了消费者对健康方面的追求心理, 而且语言简洁凝练, 重点抓住“健康”两字, 没有多余的话。凇露广告语清楚简单、明白易懂、用字浅显、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重复、记忆和传播。

(三) 市场宣传

凇露的广告宣传除了LED广告, 化工大楼广告牌, 招牌广告, 车载广告外, 主要采取地毯式的广告宣传, 比如:海报, 各种公益活动, 小区, 公交站宣传栏。此外, 还参与红字会抗癌协会, 长春徒步行, 有关身心健康的一切公益活动, 公益广告, 出租车免费赠饮, 在09年高考考场外为家长提供免费赠水等多种形式的宣传。配合低价策略, 凇露采取了积极的促销活动, 这样的促销活动有利于建立品牌偏好, 同时向消费者说明该产品定价虽低, 但物有所值。饮用水市场品种繁多, 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上推出新产品, 就必须尽快实现市场渗透, 低价位促销有利于加快这种渗透进程。在公共关系上凇露是吉化公司及吉林市政府指定用水, 这就扩大了凇露的知名度。此外散发的产品宣传手册和传单也不断传达着凇露的信息, 而且在各个售点铺货充分, 让消费者在任何地方都能看到买到, 让消费者亲身体验亲身感受。

(四) 销售渠道

由于饮用水自身特点, 凇露的销售渠道非常广泛, 但是中间商只负责运输物流活动, 凇露公司自己决胜终端。凇露采取这种形式有利于一方面严格控制服务水平, 对产品销售进行有效管理, 另一方面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成本, 最大限度地让利给顾客。除零售之外, 凇露也不忘集团消费是另一块巨大市场, 他们是吉化公司以及吉林市政府的指定用水, 专门服务与集团购买, 凇露尽量吸引人们的购买力, 却不失优雅风度。

结束语

中国饮用水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渐走向成熟, 凇露饮品面对行业的激烈竞争, , 面对饮水产业由“便捷时代”、“健康时代, 迈向“生态时代, 坚信多元化、节能、环保、营养、服务是二十一世纪饮用水最突出的特点, 在主打凇露纯净水的基础上, 大力推进凇露富硒水和刺五加营养水的市场开拓, 同时积极开发其它新品, 不断细分饮用水市场, 以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 更好的为消费者服务, 发展前景一定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陈俊宁.消费者心理与饮品策略分析.市场研究, 2007.12.

3.家乡的石磨豆花 篇三

石磨豆花在广安人的心目中被视为天下的美味之一。远方的游子回老家后,第一个要吃的东西便是石磨豆花。据说邓小平生前回四川时,每次点名要的菜品中都有一道广安的石磨豆花。在广安农村,几乎家家都有一架石磨,它是制作石磨豆花的主要工具。我们家里也有这样一架石磨。从我记事起,豆花便是我们家的美食。每当有亲朋好友来我家做客,或是逢年过节,母亲都会事先将一种叫做“八月黄”的豆子放入清水里泡好,然后用那架石磨推豆花。当然,这是最让我高兴的事了。

每次母亲推豆花的时候,我和姐姐都会围着母亲转,给母亲打下手。母亲推磨,我和姐姐会到灶前烧火。这时母亲便会将制作豆花的一些诀窍告诉我和姐姐,并让我们在旁边细心观摩体会。母亲告诉,磨豆浆不能急燥,推磨时要不快不慢,加料也应不多不少,这样磨出来的豆浆才细腻,出浆也才多。推磨时心情要愉快,推出的豆花才会色泽洁白,香甜可口。烧浆时的火不能太大,否则豆浆会翻滚溢锅,甚至还会糊锅。点豆花时炉膛要撤火,否则豆浆沸腾会冲烂已凝结的豆花。点豆花的石膏用量要恰到好处,多了豆花碱味太浓,少了则凝固不好。点好石膏 后,豆浆需要静置约10分钟,这期间,乳白的豆浆慢慢起了变化,水开始变得清澈,中间会泛起朵朵白云似的豆花,这时候应该“打水”。打水是制作豆花的关键,“打水”的工具用的是一种竹编的盛器——筲箕。先将筲箕慢慢地放入锅中,轻轻地往下压,这时锅中的“云朵”就集在一起成了豆花。此时用刀将豆花划成块,再用小火将锅烧开,豆花就做成了。母亲还告诉我“打水”的诀窍:压筲箕的力不能太大,用力太大“打火”过多,豆花就会变老,甚至变成豆腐;用力太小,“打火”过少,豆花则会太嫩,甚至成豆腐脑。只有“打水”用力适度,才能制出白、韧、嫩、甜的豆花来。

4.描写家乡的诗歌 篇四

一条家乡的小河

人们称我:何仙姑

我有春的生机

夏的繁华

秋的柔情

冬的凛冽

春、夏、秋、冬汇成了家乡的河

春来了

我唱起了欢快的歌瑶

叮当,叮当

虾儿在我的怀抱窜行

鱼儿摇摆着动人的尾巴

丝草缠着田螺哥哥

诉说情话

我把乳汁灌溉田野

草儿伸展出嫩芽

花儿遮挡着羞涩

树儿挺身了腰杆

谱写着春的盎然

夏来了

我弹凑着优美的乐曲

翻山越岭

收集甘泉与雨露

把燥热与烦恼蒸发

留清凉在人间

一群群的娃儿

男娃、女娃落光光

投进我的怀抱

嬉戏、追逐

蓝天望着我

把云抛给我作衣裳

让高飞的大雁作我的发夹

让黄昏的夕阳

作我的嫁衣

装盼着夏的繁华

秋来了

我为农民伯伯搭建收获的桥梁

麦子熟了

高粱笑了

稻谷压弯了腰

老农摸着胡须

挑着沉甸甸的秋的收获

来到我身边

手舞足蹈

让我沐浴秋的硕果

装扮秋的喜庆

冬来了

我穿上厚厚的凯甲

唱起了冬日恋歌

严肃是我的外表

认真是我的本色

雪花飘飞的时刻

我要安然地睡去

调皮的孩子

不解我的心情

毫无肆惮地在我身上

滚雪球、打雪仗

半醉半醒的我调戏着顽皮的孩子

你们再跳、再跳

我拖你们下水

让你们感受一下冬的刺骨

孩子溜走了

留下我一人

冬眠

等着来年春天

等着早春的阳光

轻轻地把我敲醒

我是一条河

一条家乡的小河

不争、不显、不露

朝朝暮暮

岁岁年年

缓缓流淌

5.思念家乡的诗歌 篇五

今夜,

月圆,风清

人聚,爱涌

月华倾注,情溢九州

而我

只能身居他乡

思念在心头疯长

愈加广博和苍凉

将要淹没我的身体

连同我的`呼吸

家乡啊

你是我一生最依恋的地方

那里

有母亲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温情

有父亲看似严肃实则和善的面孔

有令人动情令人眷恋的一草一木……

此时此刻

母亲的手中还拿着细线吗?

父亲的身体愈加佝偻了吧?

故乡的草木更令人神往了吧?

家乡的月啊

仿佛与我只有咫尺的距离

请把我拥入怀中

赐予我浓浓的情意

家乡啊

你要等着我

等着你的女儿丰实了羽翼

6.家乡的秋天 篇六

农家的秋天, 是蓝天与庄稼的共同构思, 是充实与成熟主宰的命题。沉甸甸的果实, 在秋日里画下一个大大的问号, 征询农民是否满意, 站在田间, 我感到诗情被风化。在纯朴的乡风中, 语言苍白无力, 我只有和庄稼一样忘我而立, 任默契在土地与我之间升华, 我的心, 因充实而激动。

秋风蘸着秋雨, 把镰刀磨得削铁如泥。农夫们把面朝黄土的岁月割在田垄, 然后打一个结实的扣子, 把漂泊的思绪捆成金色的收成。

哦!农家的秋天, 你是辛勤和喜悦合成的华章, 满眼的生动, 任你阅读。你是电视荧屏对家乡人的眼睛诱惑呀!你是改革开放大潮对农民深情地召唤呀!

贫穷困苦, 早被写成历史的回忆, 锅碗瓢盆合奏的音乐, 不断地增添着生活的美味, 家乡人那求索的执着已伸进科技的田园;蓦然回首才发现, 以前秋天的路走得太艰难, 秋雨洗去了过去的落后, 个体经营, 乡镇企业……个个充满诱惑力的名词, 一壶又一壶干烈香醇的陈酒, 一口口地喝进庄稼汉的肚子里, 翻滚, 酝酿, 发热。他们觉得天高了, 地厚了, 胆子大了, 劲足了。

7.家乡的糯米酒 篇七

糯米在我们滇中常用来做三种美食:一、糍粑。糍粑是冬至那天吃的节令食品,我们把这一天叫做“过冬”。做法是将糯米浸泡后在甑子里蒸熟,趁热在碓里舂黏舂烂,做成大小不等的糍粑。如果是用一般飯米舂出来的,就叫饵块。糯米含支链淀粉,易糊化,做成糍粑后黏性很好,在火炭上烤一下就可以拉出很长的丝来,拿来蘸蜂蜜或卤腐吃,味道十分香醇,就是不易消化,小孩子吃多了,常致隔食。二、汤圆。做汤圆要用糯米面,制作糯米面我们滇中有两种方法:1、将糯米淘洗浸泡数小时后晾干水分,再拿到碓里舂细,用规格不同的几把筛子筛出最细的面粉,粗的再返工舂细,再筛,如此反复,称“磕糯米面”。2、将糯米浸泡数小时后,连水舀到石磨上将糯米磨成米浆,盛到一只细白布口袋里,将它吊在楼底上,靠重力滤去水分,最后把整条口袋埋到灶火灰里,让火灰吸干所有的水分,然后拍打掉灰尘,把结团的面粉倒入簸箕晒干即可,用时遇水即可发开,我们把用这种方法做出来的糯米面叫“吊浆面”。三、甜白酒。甜白酒是用糯米加酒曲发酵而成,故又叫糯米酒。记得小时候,每年糯谷收上场后,母亲就经常焐甜白酒给我们吃。那年代物资严重匮乏,糖果是稀有之物,可在我们眼里,这甜白酒就是我们最好吃的糖果,比水果糖什锦糖还要甜美可口,甜蜜蜜的越吃越想吃,吃过之后就把嘴巴咂得山响。多少次,嘴馋的我们趁大人下田干活之机,一起爬上木楼,扒开米糠,舀出焐在糠箩中的甜白酒来吃。我们往往是贪吃不生数,在不知不觉中就吃多了,结果姐弟四人个个吃得满脸通红,醉得东倒西歪,睡在了门后或石凳底下。

甜白酒好吃,可这好吃的甜白酒只能让我们高兴两三天,三天之后,甜白酒就不甜了,而是辣辣的有股烧酒味,这种辣酒我们不吃,但父亲喜欢吃。父亲爱喝酒,但那时喝酒要到了过年过节才能凭票供应一两斤,如有急事,就只能拿香油去换酒喝了,一斤香油换一斤酒,如今说来,仍让人瞠目结舌。所以,父亲更多的时候还是喝母亲焐的糯米酒。父亲很少吃甜白酒,说是吃甜白酒不过瘾,他要等到这甜白酒由甜变辣,与供销社买来的老烧酒一个味才肯倒出来享用。父亲喝的糯米酒,需从糯米收上场后就要开始酿制,每年要酿水缸大的两坛,一坛备过年时吃,另一坛要等到第二年四五月间挖豆田时才吃,这酿制的时间长达4~6个月。这期间,父亲时不时要揭开酒坛上的塑料布,闻一闻飘上来的酒香,就知道这坛酒酿得好不好了。有时馋极了,父亲就倒一大碗酒出来解馋。这时的糯米酒,早已乳化成一坛白色的牛奶,弥漫着浓浓的酒香。那些糯米糟得只剩下了一个空壳,漂浮在酒碗上,看上去就像一些密密麻麻的小虫子,我们看着就害怕,哪还敢吃。而父亲挖田回来,洗把脸,坐在饭桌边一口气就要喝下去两三碗,既解渴又解乏,酣畅淋漓的样子。后来我读了大学,在唐诗中读到“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这样的诗句,才知道“浊酒”就是父亲当年喝的这种糯米酒(制作工艺一样,但原料也许是苞谷、高粱、小米等),有的地方又叫醪糟。

我岳母也爱喝甜白酒,与妻结婚的那一年冬天,我们一起路过一个农贸市场,见一人挑着瓦缸卖甜白酒,岳母就买了一小碗来吃,待吃完了她才说味道不正,好像是放了糖精。这年头什么都有假,这甜白酒多放一天就味道大变,他若不放点糖精增甜,怎么卖得出去?我豪爽地对岳母说:“甜白酒我会焐,要吃我焐嘛!”岳母兴致很高,回家后果真从市场上买来了糯米和几包酒曲交给我。其实,我一介书生,从学校到学校,再到医院工作,从没有焐过甜白酒。小时候见母亲蒸了糯米,拌上酒药,把搪瓷盆焐到米糠箩里,甚至是被窝里,倒是印象深刻。但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只好按照酒曲包装上的说明把酒曲拌到糯米饭里,端到我检验室的恒温箱内保温,两天后竟然焐出了一盆香甜无比的甜白酒。从此以后,我年年都焐这甜白酒让他们享用,竟然落得个“焐甜白酒高手”的美誉。其实,焐甜白酒与培养细菌的道理是一样的,关键是要控制好温度和湿度,对于一个能够培养细菌的医生来说,焐这甜白酒还不是小菜一碟?岳母不是没焐过甜白酒,只是她焐的甜白酒即便是放在那些松毛堆里,也没有达到酒曲发酵时必要的温度,故失败的时候居多,只得把那些焐坏了的糯米倒去喂猪!与她相比,我焐甜白酒就用上了先进武器——恒温箱,保持的温度可以精确到0.1℃。但有几次我回到乡下焐甜白酒,也失败过。那些钢筋水泥房子,冬天冷冰冰的没有一点温度,糯米与酒曲几天都不发酵,就是拿到太阳底下去晒也是如此。但在这么多年焐甜白酒的过程中,我也总结出了一点小经验:在乡下焐甜白酒,你不能让蒸熟的糯米饭放置太凉,须在尚有余温时将酒曲拌下去,然后再倒四五瓶烫开水捂在旁边,盖上棉衣之类加以保温,成功的可能性将大大提高。当然,温度也不能过高,否则酒曲会被烫坏。还有一点就是:在焐甜白酒时,器具不能沾到油盐,以免甜白酒生醭变味,影响其质量。

8.家乡的老屋的诗歌 篇八

家乡的老屋距离越来越远了!

记忆里,梦里的老屋依旧那么温暖。

老屋承载我童年最美好的记忆。

老屋曾给我无限的幸福!

老屋让我感知家的温暖,

老屋让我知人生应历练与承受。

老屋给我人生无尽的财富。

老屋里曾留下的欢笑给了我无限的力量。

老屋让我的人生懂得了珍惜。

老屋曾给我深深的不舍。

家乡的老屋,不管时光如何变迁。

不管你的容颜如何的摧残,

我依旧能感受到你的温暖。

虽我们舍弃了你,

可是你从没有从我心里抹去。

你依旧是我最温暖的家。

当我又一次走近你时,我依旧能感知你的.亲切!

当我看到一件件我熟悉的物件时。

我心里触动很大,也回到了从前。

9.赞美家乡的优美诗歌 篇九

【篇一:《家乡》】

一条街,一条老街。

一壶酒,一壶老酒。

一张照片,一张旧照片。

街里的人过往很多,但这很多的人又熟似相识。

看他们每人的脸,都印这日光,印这微笑,印这对明天的憧憬,印这全家团圆的喜气洋洋。

这一切像壶酒,百品不厌,越陈越香。

又像在演绎照片,似乎天天都如此重复,但每天又有新的感悟。

秋风无期吹落叶飘满地,秋风呀你可别让它变的匆忙呀,我只求它代着淡黄,古朴和浓香。

因为这是我的家,我的乡。

【篇二:《爱我家乡》】

离开了家乡,走进了另一个地方

在秋菊傲霜之后,腊梅斗雪之后

总有一些荣辱与成败,溪水般匆匆流过

在山的尽头是渺渺的水声,是不歌亦艳的花朵

云开雾散时,多少玲珑的蒡蒂花欲歌亦舞

多少轻盈的鸟影翔入梦境

多少淋漓的情愫被苦难磨亮

多少次梦里的家乡重然而现

浮云飘回来了,夜的花瓣还粘在梦的枝头

夕阳还浮在心跳的地平线上

让爱和春天,展开翅膀,在梦境里飞翔

家乡的雨和阴冷潮湿的风

像是隐秘而稚嫩的少年心事

幽微的烛光,飘动的长夜之声

像一朵刚刚醒来的睡莲

春天,花朵和蝴蝶悄悄耳语

夏天,风的手指,扇动一种欲望

秋天,树叶慢慢凋落

冬天,树木披上了过冬的棉袄

对于家乡,我啁啾于感情树上的孤寂之鸟

兴奋于甜美的向往

惶惑于无边的深思

爱好于斑斓的花朵

在家乡,一丛野草的绿叫野草

一股风的绿叫绿风

一条河的绿叫河流

一个地方的叫森林

你在绿风的袖口里小憩

你在清韵流淌的原野原中长睡

你在鹰府冲而下的草原放浪中形骸

你在青烟袅袅的村庄中形成远处的鸟,忆起途中遇到的风暴

远行的鸟,拍击天空的翅膀被风折断

它们甩动透明的骨节

在归途中歌唱

告别了家乡,踏进了另一个地方

在红叶翻飞之后,白露盈野之后

总有一些令人惊喜与感动的美丽

拥有春天般的精彩

【篇三:《乡愁》】

作者/余光中

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篇四:《我爱家乡》】

那些忧伤的泪啊

曾经为你而流

那还是在我童年的时候

记得当时的家境贫穷

过节了

才能吃上一顿白面馒头

那时阶级斗争的弦绷得很紧

经常开展斗私批修

纯政治的紧箍咒

勒住了人们的头脑

前进中的航船

在历史的长河中滞留

掀开被定格在历史长廊中的底片

心中还不尽地泛起阵阵酸楚

那些喜悦的泪啊

总是为你在流

那是你

一次次取得辉煌成就的时候

童年的土路再也不会去走

破旧的房舍

已建起了林立的高楼

在也不会为生活的贫困而忧愁

平时的餐桌上

总也少不了一壶老酒

经济在振兴

市场在繁荣

人们向往美好的生活

正意气风发地向新的高度追求

因为爱你啊

实事求是才让你变得富饶俊秀

因为爱你啊

科学发展使你更加壮志未酬

我的热血在为你奔涌

我的心儿在为你跳动

我愿为你奋斗不止

我要为你一展歌喉

洒尽一腔热血

为你铸就金色的春秋

【篇五:《我爱家乡》】

阳光照进了城市的楼窗

城市被打扮得分外漂亮

高楼林立碧水荡漾

车水马龙人来人往

繁花似锦绿树成行

蓝天白云雨燕飞翔

春意盎然热烈奔放

学校里传出了孩子欢乐的笑语

工厂里钢铁的歌声飞旋着铿锵

集市里叫卖声此起彼伏

广场上载歌载舞汇成了不夜的海洋

大秧歌扭出了时代的旋律

小腰鼓奏出了新时期的乐章

太极拳推山倒海

速滑轮足下风光

风到处荡起快乐的涟漪

雨过处是一片清新景象

这里勤劳繁忙

这里欢乐吉祥

奔涌的热浪鼓动着繁荣的风帆

要去远航

美丽的家乡

我们的天堂

和风吹进了大地的胸膛

乡村也被舞动得越发辉煌

老绵羊舒适的躺在山坡上

静静的守护在春羔身旁

姑娘的歌声花瓣一样在天空飞扬

小伙子奔跑在致富路上

孩子们的读书声高亢响亮

幸福光阴在老人的胡子里流淌

野草青青花儿香

禾苗茵茵泛波浪

小桥流水青山翠

正是春来好时光

摩托突突鸣声脆

老牛哞哞唤小康

绿树成荫掩映着碧瓦红墙

炊烟袅袅晨曦吐芬芳

这里宁静和谐

这里幸福安康

金色翅膀驾驭着神奇的梦想

飞向远方

可爱的家乡

我们的天堂

快乐的旗子在心的天空飘扬

收不拢的思绪因此不断膨胀

一百年来我们上下求索

追寻着梦中的理想

蹒跚的步履压弯了脊梁

乡亲们在艰难中彷徨

二十年来

这里终于撒满了雨露阳光

百岁老人才真正焕发了青春

孕育了新的力量

发展经济引资招商

励精图治奋发图强

风雨中与你寸步不离

前进中你我共同成长

同舟共济相互守望

摧春布谷在朝晖里放声歌唱

嘹亮歌声播下了丰收的希望

美丽的遐想在我心中逐渐长大

小康之路在脚下通向远方

火红的太阳点亮了城乡

我爱我家乡

这里是我们的天堂

【篇六:《我爱家乡的麦田》】

小时候

麦田是我的天堂

伴着清风在绿地毯上飞跑

把麦苗当做韭菜

就像把高粱当做花椒

后来,飘零在外

麦田是我的望乡

最爱流连街心的花池

若有幸看到一片绿茵场

便依稀看见了流着汗的爹与娘

如今,我回到了家乡

麦田褪下绿丝绸

吐出了园林与工厂

耕耘与收获的火苗越烧越旺

因为,我依然闻到了

10.父亲的家乡 篇十

这是台商开的工厂吗?

大哥的家旁有一个水塘,水塘四边是稻田和油菜,参差着美丽的红砖农舍。水塘的水清澈照人,日落时黄牛从田埂经过,身影和红霞映在水中。暮春的油菜花一片放肆,粉蝶轰轰其上。

水塘对面,建了一个药厂,听说是采用驴皮提炼胶质,胶质可以美容。药厂的厂房逐年扩展,愈建愈有规模,水塘里的清水,今年竟然是一片深紫红色,像肿胀蓄脓的猪肝。水面一层浓密黑色泡沫,卷起不明物质。田埂犹在,菜花灿然,但是那水塘,已是一幅鸟尽兽绝、世界末日的恐怖景象。

幼小的孩子在塘边追逐公鸡,孕妇在农舍前织毛衣,男人在塘边挖井找水。

水,放在杯里,被主人捧到我面前,但我不敢喝。屋外一阵一阵令人作呕的气味飘进来,是制药厂将驴皮渣成堆地摊开在公路上曝晒;剥下来的驴皮,即使绞成残渣,散发出来仍是尸体的气味。

“这是台商开的工厂吗?”我问。人们回答说“不是”时,我发现自己还有一点如释重负的感觉。

我匆匆离开父亲的家乡,不忍回头。

然而我可以离开,那玩耍的孩子、编织梦想的孕妇、找水的农民,可以到哪里去?

江的尸体蓄脓的水泡

自然会想起八十年代的台湾,那个滨海的小镇叫湾里。一年又一年,婴儿出生,却是无脑的婴儿。很多年之后,人们才知道,是焚烧电缆所产生的戴奥辛,污染了空气和地下水,毒化了整个社区环境。二十一世纪中国大陆的经济“崛起”,又以什么样的代价在进行交换呢?

一个小小的水塘,又算什么,如果和一条江比起来。浙江的鳌江,一江清澈的水,引来了成千的皮革工厂,造就了百万富翁和乡镇的富裕,但是每天吸入超过八万吨的工业污水,江水变成水质劣五类,所谓江,已经是一条江的尸体,就好像湖南原乡的水塘,已经是一个蓄脓的水泡。鳌江畔的“中国皮都”水头县政府开始每年编一千万元的预算治理水污染,专家说是杯水车薪。而同时,患肝癌、肝肿瘤的人多了,多到什么程度,没有人知道。孕妇肚里的小生命会有什么问题,还没有人去研究。像湾里一样,总要累积到无脑婴儿数量够大了,成人才会有破釜沉舟的觉悟。

我们栖息在同一株大树上

一个水塘,为什么会化脓?一条江,为什么会死亡?因为有人将自己经济的利益建筑在对社区、对环境、对后代人的掠夺和侵占的基础上。或许说,这是不得已的饮鸩止渴。但是,是什么人、什么制度容许,甚至鼓励了这种掠夺?是什么人、什么制度合理了饮鸩止渴的政策?决策者又是否了解饮鸩止渴的后果,准备了后果的承担?

或者说,有这么一种制度,层层迭迭,架构繁复而权责不清,每一个人都觉得自己只是一个听命于人的小螺丝,拼命转动却不问为何而转。如一株巨大的树,每一根旁伸的枝干上都有人费尽力气在努力,但没人知道下面主干有巨蚁侵蚀,已腐蚀大半。

所谓公民意识,不过是意识到自己和别人栖息在同一株大树上,不得不关心下面那主干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因为不关心的结果可能是,大树轰然倒下时,还以为自己那一支照顾得葱绿可爱,挺有成就感。

11.家乡的草莓 篇十一

一走进我们村,远远地便能看见一个个大棚,小小的草莓就长在里面。走进大棚,一股鲜果的清香气味扑面而来。再走近一看,那又大又红的草莓一个比一个诱人,让人馋得口水会不自觉地流下来。摘一个红透的草莓放进嘴里,立刻便会迷倒在草莓的世界里。轻轻地咀嚼,还会听到一种咯咯的声音。那种声音是怎么发出来的呢?那是草莓身上的“黑头”——也就是它的种子搞得鬼。鲜的草莓所吸引,必定会买一些带回去,让家人也尝尝鲜草莓的味道。

草莓营养丰富,可以直接生吃,还可以用糖拌着吃或者榨成果汁饮用,味道同样非常鲜美。

欢迎大家到我的家乡来品尝草莓!

12.家乡的美景 篇十二

春天, 天气回暖, 万物复苏。春风在碧蓝如洗的天空下帮柳树姑娘梳着柔软的长发。春雨洒落, 草儿探出了尖尖的脑袋, 花儿绽开了美丽的笑脸。

夏天, 树木为我们撑开了一把把绿色的遮阳伞。每当我们玩累时, 就跑到大树底下休息。

秋天, 到处是一片果实累累的景象。树叶渐渐变黄了, 一阵微风吹过, 一片片叶子从天而降, 犹如一只只蝴蝶在天空中翩翩起舞。

冬天, 凛冽的寒风吹过, 给大地披上了一件耀眼的银装。一阵清香飘来, 原来是腊梅花开了, 一朵朵腊梅傲然挺立, 金黄的花蕊, 淡黄的花瓣, 芳香馥郁, 点缀着山坡, 妙极了!

啊!真是写不完的美景, 说不尽的故乡情呀!

13.家乡的四季 篇十三

春天来了,草儿挣开大地妈妈的怀抱,悄悄露出尖尖的小脑袋;田野里五彩缤纷的小花争先恐后地开放,给大地妈妈带来勃勃生机;大树妈妈复苏了,冰雪融化了,动物们也从美好的梦乡中苏醒过来;小溪“叮叮咚咚”地唱着歌儿流淌,地球妈妈听见了,露出了绿色的脸蛋儿。

夏天到了,太阳热得像火球似的,青蛙“呱呱”地叫,蝉“知了知了”地叫,凑成了一首动听的乐曲。荷花开了,小溪也唱着欢快的歌奔向远方。我们在田野里奔跑,累了,就在柳树下乘凉;渴了,就捧一把清澈的溪水喝。

秋姑娘来了,树叶变黄了,随风飘落。落在小溪里,小鱼顶着叶子奔跑,小蚂蚁看见了,把叶子当作小船,乘在上面,风儿“呼呼”地吹,小溪快速地流淌,小蚂蚁开开心心过了河。

冬天到了,小溪结冰了,小朋友在小溪上溜冰,摔了个大跟头,也不哭,拍拍衣服继续往前冲。

家乡的四季是我们的乐园。

[老师点评]

小作者用自己快乐的心情看着家乡的一切。你瞧,“草儿挣开大地妈妈的怀抱,悄悄露出尖尖的小脑袋”“地球妈妈听见了,露出了绿色的脸蛋儿”“小蚂蚁开开心心过了河”。“挣开”,写出了小草勇于走出大地妈妈的怀抱去享受自然的恩泽;“露出了绿色的脸蛋儿”,用孩子的眼光看着咱们的地球母亲。总之,在小作者眼里、心里,花草树木都是可爱的人。读这样的文字,让我们明白了生活中缺少的不是美,而是发现美的眼睛。

14.现代赞美家乡的诗歌 篇十四

家乡的`人民心灵美。

家乡冷家乡寒,

家乡的老少意志坚。

家乡布家乡衣,

家乡的姑娘赛西施。

家乡井家乡田,

家乡的小伙帅青年。

家乡舞家乡歌,

家乡的老人会生活。

家乡节家乡年,

家乡人冬季最清闲。

家乡草家乡花,

家乡的风景美如画。

家乡肉家乡酒,

家乡的爷们爱交友。

家乡鸡家乡鸭,

家乡的禽蛋营养佳。

家乡饭家乡菜,

家乡的粮油无公害。

家乡米家乡面,

家乡的食品最安全。

家乡猪家乡鹅,

家乡的副食全绿色。

家乡桥家乡路,

家乡的路网最丰富。

家乡情家乡义,

15.我爱家乡的葡萄 篇十五

春天, 葡萄才刚探出一个“脑袋”, 春雨就下了起来, 葡萄芽吮吸着大地妈妈的乳汁。

夏天, 葡萄开花了, 而且还结出了一个个青色的小葡萄, 长出了一片片碧绿的叶子, 就像一个个小姑娘害羞地躲在妈妈身后。我太心急, 拿着一架梯子, 爬上了葡萄架尝了一颗。呀!我的牙都快被酸掉了。我一不留神, 手一松, 扑通一声, 摔在了地上, 我的妈呀 ! 我的屁股都好像摔成三瓣了。这时, 我才想起一句话:“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秋天, 葡萄架妈妈被葡萄宝贝压得弯了腰, 葡萄架妈妈好像在说:“谁来救救我呀!我快要被压死了。”我好像能听懂葡萄架妈妈的话, 急忙拿梯子爬了上去, 拿出一把随身带着的剪刀, 剪下了一大串水灵灵的葡萄, 尝了一颗, 真甜哪!我又一个不留神, 又摔了一跤。不过, 我竟然没有知觉 (因为葡萄太甜了 ) 。我又爬上了梯子, 剪下了好几串后, 才心满意足。

冬天, 葡萄架妈妈盖上了雪白的被子, 满足而安详地睡着了。

我爱我的家乡, 爱家乡的果园, 爱家乡果园里的葡萄, 更爱家乡那些辛勤劳动的人们。

16.家乡的露天电影 篇十六

月亮从山坳里探出脑袋,星星在夜幕下眨着眼睛,远处池塘里的青蛙在呱呱地叫着,凉爽的风裹着泥土的清香在人们的脸上身上轻轻吹过,吹了一阵便又躲了起来,像是怕破坏了人们的意境。

不知怎的,许多年来,不论谁提起电影,或者在报刊、杂志等地方,看见电影两个字,我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家乡打谷场上的露天电影。只要一想到它,我心灵深处那一架电影放映机立马启动,将人们看电影时的一幅幅画面展现在我的眼前,那人、那事、那场景,真实、生动、活灵活现仿佛正在发生着……打谷场在大院最南端,三四亩地的样子,三分之一球体状在地面凸现,场中间没有一株树木,边沿处堆放着错落有致、大小不一的麦秸垛。场院的北边是村民住房,东南西边是围墙,西边不远处还有一块荷塘。打谷场地势高、空旷,微风进入无阻挡,通风、干净、卫生、少蚊虫,盛夏夜晚,是院里人纳凉、闲聊、消夏的最佳场地。而那两根木杆挑起的银幕是从天上悬下来的一道瀑布,无论春夏秋冬都在山沟里流淌着。

我的童年,是在黑龙江密山市穆棱河南岸的一个小山沟里长大的,那时候,露天电影是村民们在繁忙的生产劳动后的一处最富诱惑的风景。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驻军部队在附近搞“拥军爱民”活动,意外地发现了这个打谷场,与大伙儿商量后,在场院中央埋上了两根杨木杆子,打谷场就变成了部队夏天每半月一次慰问老百姓的露天电影院,电影一直演到七十年代末。那会儿看电影对大伙儿来说是件很奢侈的事情,能看上部队的电影就更加奢侈了。部队的电影设备比地方电影队的设备强多啦!地方电影队的电影小银幕、单机、窄胶片,部队的电影是大银幕、双机、宽胶片,画面清晰逼真,音响洪亮、浑厚,极具吸引力也特别地招人喜爱,十里八村,几里以外的人都不辞辛苦,跑来观看。为了每一场电影,解放军战士都要付出辛苦的劳动,体现着对村民们的关怀。演电影前的两三个小时,战士挑来清凉的井水,把场面普遍泼上一遍,一来降温,二来防干燥和尘土污染。观众一旦进入场地,立刻被一种清凉、舒适、热闹的气氛所拥抱。特别是晚风一吹,场院内、荷塘里散发出的那种特有的泥土芳香沁人肺腑让人生出几许亲切之感。放电影的两名解放军战士身穿绿军装,高大、威武、干练。挂幕、上片、放映,动作娴熟、利索,举手投足间显示出青春与刚毅。放映时不管天气多热,汗水渗透军衣,从不裸露肌肤。赵奶奶、李大爷、老祁婶、刘大妈心疼不过,纷纷送来井水镇的西瓜,想为他们消夏解渴,都被婉言谢绝:“部队有纪律,不准拿老百姓一针一线!”他们的思想与品质如同头上的帽徽、肩上的领章在观众心中闪光!

每回放电影,场地上的座位排列自然分成五块。每块位置里的观众构成各有特点。银幕正面头几排多是半大的孩子,他们个头矮小,为保证视线他们选择并固守着头几排的位置;中间几排是正在热恋中的青年男女和新婚夫妇,他们喜欢互相说些悄悄话。由于互相吸引,难以分开,他们坚守地盘雷打不动;最后几排多是中年夫妇。因其家务事多,多数人还要抱着孩子,来去随意,他们理所当然地选位在最后几排;第四块位置为电影场地两侧。这个位置上的观众是未婚青年和部分调皮的孩子。未婚青年男女正处于寻觅对象阶段,所以他们选位置不能固定,呈流动状况。调皮的孩子们永远不想扎堆和许多人挤来挤去,他们选择电影场周边的墙头、麦秸垛、树杈上,视线不受任何影响不说,电影场里的动态他们一览无余;第五块位置是银幕背面。这部分观众多是老年人和边看电影边睡觉的孩子,这位置对他们来说是最佳位置——人少、清静、活动方便、坐卧自由。他们不太在意电影画面的效果,他们把看电影当成凑热闹,换一种方式的纳凉,换一个环境去睡觉……观众们根据位置、年龄不同,坐的东西也是各不相同。方便、舒适、随意是他们的原则。孩子们坐的东西最杂,也最随意。女孩子多是马扎、木墩、稻草编成的圆形坐垫,男孩子随便拼几块砖头,扯两把麦秸,有的干脆把上衣褂子脱下来当坐垫……热恋中的男女青年和新婚夫妇坐的东西最统一,全是杨柳木条凳,只能将就着容下两个人,方便说话。中年夫妇坐的基本上都是带靠背的老式方椅,女人坐座,把不睡觉的孩子蹲在大腿上立着,把睡熟的孩子横在大腿根上躺着,男人在后边戳着,骄傲地做着后勤供给。第四位置的观众是流动的,一般不带座位;老年观众则有家人专门做的棉垫,以防着凉。爱睡觉的孩子多是破旧的凉席,方便坐卧,丢了不心疼……

放电影的过程是互动的过程,是军民共同合作的过程。电影通常由三部分内容组成,先是幻灯,后来是新闻简报,再后来是故事片。幻灯片的制作与放映都是由村团支部、民兵连、小学老师、支援三夏的大学生分别完成,全是反映拥军内容的,如《黄继光》、《董存瑞》、《张思德》、《雷锋》、《王杰》、《刘英俊》等。幻灯片在撤换片时银幕上会出现短暂的空白,观众里的嘎小子们会乘机表演一些手技,银幕上就会出现一些可爱的小动物和老头、老太太的形象,形态简单、逼真、活灵活现,常引起观众的惊讶、赞叹、模仿,大伙情绪会激奋昂扬好一阵子。放故事片时,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人们会嬉笑、流泪、怒骂或摩拳擦掌,但当电影结束后他们回想自己的表现都觉得好笑!

这是多么大的一个“电影院”啊,甚至人们有的坐在墙头,有的爬上房顶,更有淘气的孩子爬在树上。观众是自由的,可以抽烟,也可以啃着黄瓜嚼着煎饼大葱,也可以躺在一片草地上闭上眼睛,悠然地听着电影里人物的对话。这里没有城里电影院里那“禁止吸烟”的警告,也不用那木框框把人拘束在一个个坐席里。

露天电影的“布景”是真实的,有时候电影里下雨了,天上就真的响起了雷声;有时候电影里演到庄稼院的时候,就真有不知哪家的牛呀猪呀的叫声从远处传来。当然也常有电影里的场景和天气正好相反的时候,电影里雪花飘飘,银幕前夏风习习。这时候看露天电影也就别有一番情趣了。露天电影的好处还在于所有的观众都可以随心所欲地在一起交流感情,看到开心大伙儿或一齐拍手叫好,或七嘴八舌大声喝骂,毫不掩饰,看到伤心时,那唏唏嘘嘘的抽泣声便此起彼伏像一阵风儿,袒露出山里人纯朴善良的心。

银幕上剧终二字,由远及近,由小变大消失了好长一段时间,人们还在原地发呆。他们也许还沉浸在电影的剧情里,也许还在期盼电影的继续,也许人们不愿打破电影注入心中的那份美好及所给予他们的享受,也许这正是露天电影的魅力所在。如今,尽管城里人对露天电影早已陌生了,可山里人对两根木杆挑起的那道瀑布,却永远是那样的情也深深,意也浓浓。

[作者简介]白雪,黑龙江省密山人民广播电台。

上一篇:送温暖工作管理办法下一篇:搞笑的脑筋急转弯问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