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多媒体技术 优化语文教学

2024-10-01

运用多媒体技术 优化语文教学(11篇)

1.运用多媒体技术 优化语文教学 篇一

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小学作文教学

《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小学作文教学》一文从四个方面入手寻求作文与多媒体的有机结合。阐述了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作文教学,对习作效果起到整体优化的作用。

【关键词】

多媒体 作文 兴趣 想象

作文是信息交流的一种工具,是情感交流的一个载体。当教师面对一本本摊开的作文,便似与学生进行心灵的对话。这是由一个个跳动的字符组成的一曲“心语”奏鸣曲。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更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鲜活力。在引发兴趣、创设情境、启迪思维上,多媒体教学显示出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将之应用于小学作文教学实践,对课堂的整体优化,效果极其显著。

一、提供丰富的素材,构建说话的空间

人类渊博的文字记载是以口头文学为源头。同样,口语表达也应是学生作文的前提和基础,尤其是对于作文水平相对低下的小学生而言,口语交际也是作文训练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充分激起学生说话的欲望。自觉地突破各类文体僵化的藩篱,才能使学生畅所欲言,做学习的主人。可见,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先口动,再笔动,异常重要。多媒体教学就是以其逼真形象的视听效果,方便、快捷的操作模式,以及纷纭繁多的图文资料,让课堂教学就此生动起来。如《自我介绍》是低年级的“说话·写话”训练。我首先运用多媒体导入,大屏幕上有小朋友们所喜爱的卡通形象米老鼠和唐老鸭,首先向大家作精彩的自我介绍,学生的注意力立刻就被吸引住了,也知道了什么是自我介绍;接着,再安排“找朋友”这一游戏形式,让学生间互相交流,用一段话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名字、年龄、爱好、家里都有谁;最后,再利用投影设备展示各类动植物和实物的真实图片,如:大熊猫、小猴儿、向日葵、文具等,学生可从中挑选自己喜欢的图画或感兴趣的事物,转换角色,向别人介绍“自己”的特征。这样一来,既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角色的交流,又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训练了思维。如一只“小兔”这样介绍自己:

我的名字叫小白兔,看我全身雪白,就像一团小雪球,我有两只长耳朵,一双眼睛红通通的,像两颗红宝石。我爱吃萝卜和青菜,喜欢在草地上蹦蹦跳跳着玩儿。

把作文看成是头疼事,缘于学生的知识面狭小,即对生活的感悟程度不高,常常感觉无话可说。作文课教学就应为学生网罗各类素材,从中寻找并发现能与自己的感知形成共鸣的相关内容,通过回忆、链接、联想等多种心智活动,将之诉诸于笔端,形成文字,从而再现

或表现生活,如习作《可爱的家乡》,通过同类教材的学习,作了相应的写法指导后,怎样结合实际,学以致用,把家乡──合肥的可爱之处呈现出来,材料的筛选和组合异常重要。利用多媒体教学后,通过播放家乡合肥的风光片,首先为学生建立起理念的空间框架:东南面的包河公园,西南面的银河景区,环城公园恰似一条翡翠项链镶嵌在合肥这座绿城间,还有雄伟的五里飞鸿立交桥,大气恢弘的明珠广场,景色宜人的三国古战场──逍遥津,以及凝聚省内各地区文化瑰宝的缩影──徽园„„如此这番,进行全方位的接触后,再利用“小导游”“小主持”的形式由学生选择给自己感触最深的2至3个景点,向其他同学作介绍。这样,在形象的感知下,既充分调动起学生口语表达的积极性,又能使其他成员择其优、指其缺,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真正实现课堂的民主大解放,为作文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此,在教师的适当点拨下,将语言转化为文字便不难做到了。

二、激发作文的兴趣,层层深入式练笔

1、善于把握教材上的训练点: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兴趣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是一只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条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我们虽然看不见这些根须,但必须悉心保护它们。因为失去它们,生命和美就会凋谢”。①可见,优秀的作文也得由兴趣的滋养来浇灌。语文教材以其内容的缤纷、包罗万象,为我们提供了练笔的好机会。教师如何诱导学生加以训练,充分体现了阅读教学中读写相结合的成功把握与否,同时也进一步深化了学生对所学教材的领悟。为此,作文教学中我尽量创造机会,建立起语文教材与生活之间的“纽带”。如学习《井底之蛙》一课后,针对课文最后一段小鸟请青蛙跳出井口看看天到底有多大,我将它转化为学生的一次练笔,进行了这样一番设计:首先用多媒体播放课文中的放大插图(青蛙在井里,小鸟在井沿上),伴随欢快悦耳的背景音乐,在逼真的图片环境里,师生情境模拟小鸟与青蛙的对话;紧接着,顺势诱导,让学生续编故事。青蛙会接受小鸟的建议吗?结果如何?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说青蛙不愿服输,一气之下跳出了井底;有的认为这只青蛙自以为是,固执己见„„最后,再根据自己的观点写一段话进行阐述。如一位学生这样给故事安排结局:

„„真相大白了,青蛙很愧疚自己的无知,它请口渴的小鸟美美地喝了顿甘甜的泉水,小鸟愿意带着青蛙一起去旅游,增长了见识后,它再也不是一只“井底之蛙”了!

可见,没了思维的禁锢,在美妙逼真的视听环境里,学生兴趣盎然地提笔,作文不再是难事、头疼事。

再如《青蛙的眼睛》一课,多媒体教学使深奥、抽象的仿生学技术变得直观、形象,便于学生弄明白。我抓住课后思考题,提炼成一次练笔的机会,让学生发散思维:“你想研究什么,制作成什么,用来干什么?”当计算机把这一问题抛给大家的同时,我告诉学生人类是各种发明创造的唯一主人,电脑比不上人脑,赶快为自己想象中的小发明写一份产品说明书吧!于是,学生们一个个快速地投入状态,没过多久,一篇篇短小精悍的小文章就诞生了。学生们有的通过蜗牛的黏液想到了飞檐走壁的办法;有的由蜻蜓的复眼想到了立体照相机;还有窃听情报的神偷手等,不仅有条有理,更充满奇思妙想。

2、捕捉生活资源中的亮点: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因此,除了书本教材之外,教师还可将生活融入教学,那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生生的趣味课堂。叶圣陶先生就曾说:“生活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②叶老的这段话形象地说明了作文与生活的关系。以《有趣的脸》为题,进行人物的肖像描写训练。先启发学生回忆自己所熟悉的一张张脸孔,他(她)最显著的神态特征是什么?再通过多媒体演示出来:高兴的脸,生气的脸愤怒的脸,伤心的、失望的、惊恐的„„说说他们各自的不同处,学生可选自己感兴趣的表情进行三言两语的勾勒,并互写互议,小组间评改结合,取长补短。最后,再由这一张张表情各异的脸孔回到身边熟悉的人物身上,穿插具体的情节事件,由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将一副副表情串起来。如以《妈妈的脸》、《爸爸的眉毛》、《老师的目光》„„为题。不言而喻,类似这样的开放式训练是妙趣横生、灵活创新的。

三、插上想象的翅膀,习作个性化文章

小学作文应鼓励学生真心写,写真心;实话实说,大胆地抒发“童心”、“童真”、“童趣”,而不能以文以载道的条条框框去束缚学生的思维手脚。少一些无中生有,多一些想象和幻想。有一句话说得好:“文章应该事真,情真,理真,否则,就犹如剪彩为花,刻纸为叶,不可能有生命活力”。③因为失落了个性的作文,是没有灵魂的作文。周一贯老师更是将作文形象地称为学生的“个性写真”。它不一定主题积极、理想崇高,但一定是五彩斑斓、形色各异的。我想:真实便是这一灵魂的精髓,从中折射出的是一个孩子的内心世界,更具动人心弦之处。

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学生只能在课堂上正襟危坐,这是习作个性化文章的障碍。有了多媒体的介入,不仅为学生构建了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平台,让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更为思维的个性化推波助澜,实现思维的一次次起飞与远航。同时,它又以其广阔的题材、素材领域,帮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使个性化的语言表达方式畅游无极限。

多姿多彩的音响作文教学就是典型范例之一。声音常会引起人们的各种联想:城市的喧嚣,乡村的静谧,机器的轰鸣,山谷的回音„„各种音响只需轻轻触动播放按扭,就可以随意调出。多媒体的介入,进一步刺激了感官,增强了听觉效果,将生活的大舞台搬进课堂,让学生借助提示想象画面,构筑意境,进而作文。如,为引导想象春天的美景,在布置学生寻找春天的前提下,课堂上反复播放轻音乐《春天在哪里》,一边播放一边提示:春天来了,春风微微地吹──这是在绿野里──到了林子里──这儿是美丽的湖边。学生闭眼遐想,随着旋律展开想象的翅膀,全身心投入美的境界。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以“在春天的怀抱里”为提作文,结果学生想象丰富:有的写在春天的丽日下到山上野炊;有的写在春天的和风中到河边采花;有的写在春天的温馨中到菜地捉虫„„此外,教师还可给出多组相互关联的声音剪辑,或自然音响,或模拟音响,让学生大胆展开想象,通过对生活细节的回忆,构思相应的场面,编写一组组情节,从而形成配乐故事。如《校园的黎明》、《今天我买菜》、《快乐的农场》等等,这一独特的作文形式,让学生信笔由情所至,实现由声音经想象到作文的跳跃,写的可都是心里话,其中一定不乏思维敏捷,另人耳目一新之佳作。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④利用多媒体教学提供的大量信息与视听双效,还可进行图文两结合的大胆创新。对低年级可进行简单的看图写话训练,高年级则可利用成语故事进行创编。以原文为基础,将之配合图片在大屏幕上展示出来,再通过每个学生独特的个性思维,重新安排风格迥异的情节和结局,只要合情合理即可,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课堂教学的不断开放,学生的个性也随之张扬,真实是其不变的本质。

如新编《狐假虎威》结尾写道:小猴博士学成回山,识破了狐狸的诡计,最后那依仗老虎势力,欺压动物们的狐狸被老虎吃掉了。新编《对牛弹琴》:牛天天听弹琴,长得快,产奶多。

浙江省特级教师黄定富在学生中进行了美术作文的教学。即先由教师大体框定写作方向,再指导学生构图,最后写出作文,这也不失为作文训练的好办法。如《五十年后的我》,首先画出自己所要描述的对象,五十年后的自己是什么样,再干什么,有些什么成就„„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愿望去畅想未来,再通过作文这一形式表达出来。这也是从正面激励学生去规划蓝图,进行理想教育,真正实现图文并茂。与之相类似的还有《奇妙的梦》、《我设计的房屋》、《外星来客》等等。

四、利用高效的反馈,促进评价与修改

“宝剑锋从磨砺出”文章也需要一个精心打磨修改、加工润色的过程,因此得加倍重视作文的评价。它不单单是教师的权利与义务,学生也并非被排斥在修改作文的门外,这其中更不应仅仅局限于评价学生作文的好坏,它还涉及学生自身的评价水平。使学生学会评价和修改习作是作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它体现了学生对作文的兴趣,更是学生作文水平提高与否的直接表现。

传统的作文评改,教师在台上读,学生在台下听,耳听为虚,学生的注意力得不到高度集中,往往是听了前言忘了后语,效果很不明显。即使是感觉到了语言表达上的问题,但动手修改却感到困难。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作文的评改环节后,效果立刻有了天壤之别,它以方便、快捷的接收信息并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高效的反馈能力,让学生“眼见为实”,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通过集体修改,还可以集思广益,“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上课时,教师将有代表性的学生作文投影到大屏幕上,引导学生围绕作文要求逐字逐句逐段地进行评改。既方便地实现增添、删除、调序、变换等修改,同时也将一系列的修改符号教给学生,而且还可利用计算机对文字有针对性地处理。如精彩之处和欠缺之处都可变换字体颜色或加入下划线。既使学生直观地感知了修改过程,又一步步地掌握了修改作文的方法。如此这般,加强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作文交流,实现多向互动,有效地提高了学生作文评价和修改的能力。

综上所述,将多媒体的诸多优点融入小学作文教学,必然会使课堂生机勃勃,使学生启有所发,学有所长,畅写所欲言,且其乐融融。

2.运用多媒体技术 优化语文教学 篇二

一、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优势之处

1. 有利于提升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意愿。

每个人都不是一出生就对学习很感兴趣的, 都是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 慢慢受到学习环境跟教育程度的影响, 从而变得想学习, 变得会学习。对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应该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结合相关的语文知识展开。多媒体所呈现出来的美妙乐章、动态景象, 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觉得身临其境, 为他们创设良好舒适的学习情境, 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乐趣。好的教师必须知道课本有趣的地方, 利用多媒体展示出这些趣味点, 让震撼的视觉、听觉感受冲击学生对课本的兴奋点, 使他们的思维能量得以爆发出来, 再加上那些虚拟的情景把语文课本里原先的内容展现得淋漓尽致, 并不时地让学生进行和多媒体的互动、交流, 使学生主动地学习语文, 培养学习能力。

2. 有利于使语文教材的重点、难点和考点凸显出来。

语文教师如何合理科学地处理学科教材,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听课效果。比如教师怎样讲课才能突出教材里面的重点内容, 如何才能突破学生在教学上的难点关卡。多媒体技术就可以通过图形、文字、声音、相关情景直观讲述课程里的难点、重点、考点, 让学生理解起来更加简单, 达到语文教学目标。多媒体使用的是超媒体型结构, 能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在认知上的潜能力量, 更快地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资料,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侣”, 则这样的老师功德无量。

6.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掌握分寸、适度

灵活组织学习, 不能一人承包、独揽。阅读贵在读, 以读为本;重在思考, 在读中思考, 在读中寻求答案。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体验, 改变观念, 重视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阅读教学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 而不是至高无上的权威者。正确引导学生善于从多方面、不同角度思考问

3.有利于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率得以提升。

多媒体教学的模式和以往模式比起来更带有表现的张力跟感染学生的吸引力, 它能够教会学生快速地、精准地搜寻到所需的知识, 开发学生的大脑思维能力, 从而养成善于思考、善于动脑的好习惯。再加上利用多媒体, 可以对教学课件进行压缩, 让教学信息可以无限被储存、被利用, 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了解得更多、更详细, 整体素质得以提高。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小学语文教学的策略

1. 运用多媒体技术, 弥补教材不足。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从儿童的学习需求出发, 既贴近儿童的生活, 又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 还能够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尽管新教材有很多版本可以选择, 但还是无法避免那些偏离地域生活、远离本地实际的内容信息。为了解决这些矛盾, 学术界又提出了“校本开发”、“校本教研”等学术思想, 使这几年的教育论坛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让不知道的东西变成知道的东西, 才叫教学;让不理解的内容变得理解, 才算学习。因此北方的孩子应多接触南方的知识, 而南方的学生应多了解北方的信息。关键是如何让学生先从感性这个层面理解陌生的信息呢?利用多媒体的演示性与直观性, 让学生从直观感知开始感受课文内容。这符合人的认知规律, 更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更重要的是它将教材的缺陷变成了新的知识点。多媒体技术与课程整合, 弥补了教材的缺陷与不足。

2. 运用多媒体技术, 更好地帮助学生突破知识难点。

积极引导学生突破学习重点与难点, 是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小学语文教学所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之一。实际上多媒体技术在综合分析、处理与控制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文字、图像、声音等上, 一般都具有极高的水平。对此, 我们必须综合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这些特点与功能, 把小学语文教学中比较抽象的内容变为客观具体的内容, 真正把那些比较枯燥乏味的、极为困难的内容转化为形象生动、简单易学的内容。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 学生在学习方面遇到的最大障碍是教学重点与难点。但是, 如果我们很好地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这些特有功能, 就能很好地帮助学生解决语言表达、理解思考等方面的实际困难, 大大降低学习难度, 使得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得到顺利解决。

3. 运用多媒体技术, 着力陶冶学生的思维情感。

陶冶学生的思维情感, 是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小学语文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多媒体技术在情境创设、陶冶学生思维情感等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并尽可能地提供最大限度的可能性和最佳的视觉效果。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需要随时注意学生的感情发展变化和心理状况, 适时科学合理地选择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有关教学课件, 进一步激发和陶冶学生的思维情感, 进而产生共鸣, 以求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题, “横看成岭侧成峰”, 让学生求同存异, 异中求同, 不必过于追求“标准”。“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对于学生提出看似偏离或与内容无关的问题, 不能一票否决。因为学生是根据自身的体验发现问题的, 我们或许还不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 但不能以成人的思维给学生画一个圈, 只要学生有了“方向”, 教师就灵活组织, 那么阅读教学就不会像以前那样费力不讨好, 而是得心应手。

低年级语文教学要先让学生“能说会道”

庄丽凉

(泉州市丰泽区实验小学, 福建泉州

摘要:作者从克服学生胆怯心理、灵活处理教材、丰富活动形式和坚持学以致用原则四个方面, 探索引导学生想说、乐说、善说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低年级说话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教会学生熟练运用母语进行交际是语文教学最起码的要求, 更是从事低年级语文教学的老师们必须解决好的课题。可以这么说, 让低年级学生“能说会道”是学生以后学好语文、提高 (语文) 素养的基础和前提, 因为学生的说话能力即语言表达能力是其形成书面语言的奠基石;而且有效的说话训练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 更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既如此, 怎样在课堂教学中指导低年级学生进行说话, 使学生乐说、善说, 并真正做到“能说会道”呢?

叶圣陶先生曾说:“儿童时期如果不进行说话的训练, 真是遗弃了一个最宝贵的钥匙, 若讲弊病, 充其量将使学校里种种的教科书与教师的教育全然无效, 终身不会有完整的思想和浓厚的感情。”足见低年级是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因此, 在低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中, 将说话训练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是十分必要的, 而有效的说话训练应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一、克服胆怯心理, 激发学生“能说会道”的兴趣。

陶行知先生说:“学生有了兴趣, 就会用全副精神去做事, 学与乐不可分。”当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 就能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外在的表现就是爱“说”。低年级孩子大多数胆量较小, 导致课堂回答问题时声音小, 存在怕说错、怕别人笑、怕批评的心理障碍。因此, 教师在课堂上应尽力消除学生的胆怯心理, 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说话。如在教学《冬冬读课文》一文时, 我结合课文内容, 组织学生就课堂朗读课文和发言声音太小进行小组讨论。有的同学说:“以前我不尊重同学, 经常人家还没说完就笑话人, 害得同学都不敢再往下说了!”有的同学说:“我以前胆子太小了, 以后要积极发言。”……在同学们发言时, 我充分抓住其闪光点, 少一点批评, 多一些表扬, 因势利导地消除学生课堂胆怯的心理, 从而激发学生想说的兴趣。

二、灵活处理教材, 开启学生“能说会道”的阀门。

低年级语文教材中, 语言因素十分丰富。因此, 灵活处理教材, 抓住教材中关键的词、句、段, 引导学生通过品味、体悟, 进而以说、讲形式进行交际表达;或通过设置模拟、悬念、假想等情境, 尽量将学生带入某一氛围进行角色扮演, 让学生在演中说, 在说中想, 做到边说、边想、边演;或通过小组合作, 让学

4. 运用多媒体技术, 拓宽视野, 开发潜力。

一篇课文只是教学的一个例文, 教学的目的是通过这一例文的学习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 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对课文知识进行拓展和延伸。多媒体技术凭借互联网这一庞大的信息网络, 可为语文教学的拓展提供极大的便利, 从而更有效地创设情境、提高效率、增加容量, 有利于将课内外内容有机结合起来,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有利于有效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 活跃学生的思维。多媒体教学既能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又能开发他们的潜力。

总之,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 有利于引导学生探究和获取知识,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

生与学生之间联合起来, 通过小组间的合作与竞争, 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 胆子大起来, 说话的声音响起来, 努力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 从而有效地开启他们“能说会道”的阀门。

三、丰富活动形式, 提供学生“能说会道”的机会。

根据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容易分散、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尽可能多地采用不同的活动方式, 丰富活动内容, 在调动学生说讲兴趣和有意注意的同时, 也提供学生能说会道的机会, 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表现自我。如口头造句、看图说话、复述课文, 讲故事比赛、社会实践等, 通过表演、竞争或实践等形式为学生提供说讲机会, 诱导他们能说会道。如在教学《春天》时, 我课前让学生在其父母的陪同下到大自然踏青, 并做到:看一看、听一听、画一画;回家后把描写春天的好词、好句认真摘录下来, 然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课堂上, 有的同学说:“柳树是春天的邮差!”有的同学说:“春雨是白云姐姐因为春天太美, 哭了滴下的眼泪。”……学生们各抒己见, 完全走进了春天的世界, 而他们的说话能力也得到了培养。走进了春天, 他们不仅想说还会说得更好。

四、坚持学以致用, 拓展学生“能说会道”的空间。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 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这就决定了语文的学习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 生活中处处可以学语文。因此, 教师应坚持语言教学的“学以致用”原则, 在日常生活中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观察、在观察中体验、在体验中运用, 从而拓展学生能说会道的空间。如在冬季, 我要求学生利用双休日, 到野外去走一走、看一看, 亲身感受冬天来临的气息, 然后专门利用一节课时间组织他们交流自己的见闻和感受。课堂中, 学生因为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所以发言十分踊跃, 描述得生动而形象。接着我又指导他们把看到的、听到的、想说的用笔写下来或画下来, 然后让他们自己读读看看, 修改修改, 让学生逐步学会怎样把话说明白、说准确, 同时有效地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是:精于思想、寓于情感, 工于表达。”全方位、多层次地增强口语训练的力度是必要的, 必须将说话训练渗透到学生生活的全部活动中。我坚信, 只要我们教师锐意创新, 扎扎实实地指导学生说, 就一定会出现“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的可喜局面。

总之, 低年级语文教师要处处细留心, 时时善引导, 有意识地将看、听、说、读、写有机结合起来, 教给学生说话的方法, 引导学生用音节、字组词, 用词说写句子, 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 把“说”的训练落到实处, 让每个学生想说、乐说、善说, 大胆地、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 久而久之, 他们一定能说会道。

力。因此, 我们在正确认识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位置时, 要勇于进取, 不断探索, 扬利去弊, 以便语文多媒体教学折射出多彩的光芒。

参考文献

[1]周美兰.关于多媒体技术和小学语文整合的思考.科学教育, 2008.7.

[2]彭春涛.关于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的思考.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2.4.

3.运用多媒体技术 优化语文教学 篇三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点燃学生求知欲望的火花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运用多媒体,创设出好的课堂开头,上课一开始就能深深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点燃起学生求知欲望的火花,使他们能情绪饱满地主动地去接受新知识。在小学的课本里,有许多描写景物的文章,例如《三峡之秋》,通篇文章,作者采用了很多的修辞手法,描写出了三峡的不同时间段的秋天景色,时而明丽,时而热烈,时而幽静神秘。那么,怎么样使学生从这些文字中感受到美景同时又可以学到描写景物的方法呢?我是这样设计的:讲课之前,我就出示一组配有优美旋律的三峡秋天的图片,让学生由眼睛开始去感受景物的美丽,另用听觉刺激,利用优美的旋律带动学生的情感。一下子,学生就被这样的优美画面所吸引,情感也不由自主地被其感染。这时候,老师轻声讲述:多美的三峡啊!好想去亲身感受一下这样的美,你们想去吗?那作者又是怎样把这种美描写出来的呢?这样一引入,学生首先有了感官上的刺激,进入了情境,迫不及待地想读一读这样的文字,同时又明确了这堂课的学习目的。我想,这是一般引入方法所达不到的效果。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提供自悟的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感悟是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中介,是衡量学生是否读懂课文的重要标准。如果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仅仅停留在层面上,那么这种感悟是浅层次的,不完整的。网络的交互性使学习者不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发送者,为学生的自悟提供了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提炼出重点问题研读,而后进行网上交流。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能力来安排学习方式和内容,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如:学习《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学生首先进入校园网站,输入关键词“圆明园”,启动搜索引擎,在网上进行搜索。然后,学生打开相关网页进行浏览,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发送到编辑区,接下来,学生点击编辑区进行信息整理阶段。学生对搜集到的信息加工处理,形成自己的观点,再把它发送到讨论区,使学生个人的劳动成果成为共享的知识资源,最后,学生点击讨论区就可以进入课堂讨论阶段。这时,学生可以浏览学习其他同学搜集整理的的信息进行讨论、交流,激起了许多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对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过去的耻辱,今天的现状有了一个全面的深刻的了解,还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在此基础上,我提出:“你读懂了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等问题让学生再读课文,因为有了知识的储备,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运用多媒体课件,有效地突破重点难点

小学生对一些抽象的事务,理解起来很困难,尤其对一些离他们生活实际较远的内容,理解就更加困难。多媒体课件能将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生动有趣的画面。借助多媒体课件理解课文,能帮助学生突破学习中的重点难点,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困难。如教学《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课时,由于学生见过黄河,因而对课文中所讲述的黄河的变化不能深入理解。在教学时,我通过多媒体课文的演示,将黄河变化前后的面貌呈现在屏幕上,让学生意识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使学生较轻松地理解了课文重点、难点。《鲸》是一篇说明文,内容枯燥乏味,很多同学对鲸一点也不了解,学习起来很困难。于是我搜集的大量有关鲸的图片,还有相关的视频资料,课堂上展示给学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运用多媒体课件让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直观的图画,使学生能够感到形象清晰、生动有趣、印象深刻,便于理解和记忆。

四、扩大视野,丰富知识

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时代迅猛发展。多媒体已经走进各科的课堂教学中,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可以使学生能够获悉大量的信息,具有听看的机会,特别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使用多媒体优势特别大,可以将文字、图像、影音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扩大了语文教学的信息量,并且能使课内外融通,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加快学生素质水平的提高。比如,在进行《只有一个地球》的课堂教学时,首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一系列美丽的大自然的图片,配上优美的音乐与小鸟的啾啾鸣叫,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我们生活的地球是多么的迷人,激发学生了解地球的兴趣,通过学习课文,学生知道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然后,播放两段录像,让学生看看目前我国严重的水污染和大气污染的可怕现实,地球在人类的摧残下,已经失去了许多美好的东西。教师可以把学生的目光引向课外,让学生课后自己去看有关的书籍,了解有关的环保知识,让学生成为“保护地球的小卫士”,成功开展“大手牵小手”的环保系列活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充分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通向课外世界架起一座桥梁,把他们引向充斥着浩瀚知识的课外大海,让学生在知识的大海里流连忘返!

4.运用多媒体技术 优化语文教学 篇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适时恰当地选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以形象具体的“图、文、声、像”来创造教学的文体化情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使其重视实践操作,科学地记忆知识,并且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思考,使教师以教为主变成学生以学为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数学教师应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多媒体课件来帮助自己的教学,把多媒体技术融入到小数学科教学中--就像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

一、运用多媒体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创设学习情景

俗话说,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一堂课巧妙成功的开头,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上去,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并能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如,我在教学“认识物体”一课前,先放一段录相中间有各种各样的图形组合成的物体,如房屋图、积木搭的城堡……像这样,播放一段录像,倾听一段录音来引入课题,就会使整个课堂顿时活跃,不仅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醒学生有意注意,而且使学生的心一直被教师引导着,教学紧凑,过渡自然,使教学过程顺利进行,还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运用多媒体讲解重难点时,可以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由于多媒体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所以恰当地加以运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运用多媒体练习巩固时,可以增加训练密度,提高教学效果

在练习巩固中,由于运用多媒体教学,省去了板书和擦拭的时间,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大量的习题,练习容量大大增加。这时可以预先拟好题目运用电脑设置多种题型全方位,多角度、循序渐进的突出重难点。当学生出错后(电脑录音)耐心地劝他不要灰心,好好想想再来一次,这符合小学生争强好胜的过程再一次复习巩固知识。

四、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运用多媒体,可以调整学生情绪,激发学生兴趣

根据心理学规律和小学生学习特点,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很短,加之课堂思维活动比较紧张,时间一长,学生极易感到疲倦,就很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下降等,这时适当地选用合适的多媒体方式来刺激学生,吸引学生,创设新的兴奋点,激发学生思维动力,以使学生继续保持最佳学习状态。如教完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后,同学们会做了,好象没多大兴趣了,这时我适时的在电脑上出示一道习题:请利用所学知识帮学校或社区设计一个花坛,要求用到组合图形的知识。同学们一看,兴趣来了,最后让学生根据所想方案互相讨论、思考。这样就让学生在开放自由的情况下集中的解决了该题。

五、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让数学走进小学生生活

华罗庚曾经说过,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然而现实的生活材料,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因此,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十分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

总之,恰当地选准多媒体的运用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适时适量的运用多媒体,就会起到“动一子而全盘皆活”的作用,发挥其最大功效,就可以减轻学生学习的过重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素质教育实施,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符合现代化教育的需要,有效地培养更多的跨世纪的创造性人才。

作者邮箱: 5524552@163.com

5.运用多媒体优化语文教学 篇五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以其特有的科学性、形象性、快速性显出独特的内在魅力,特别是我们农村学校多媒体的应用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运用越来越广泛,与传统的语文教学有很大的不同,多媒体教学能为学生建立一个立体式的课文情境,动态的教学环境,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主动地学习并发展个性爱好,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实施愉快教育。

经实践证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可见兴趣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学习是一项艰苦的劳动,时间长了,很容易使学生感到疲惫、烦躁,因而懈怠下来。有了兴趣,学习便成了一件愉快的事情,就会让学生感到精力充沛,乐此不疲。传统的教学手段和设施由于其局限性,往往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学生只能从语言文字中去感悟,影响了教学的效果。而多媒体声像兼备,特别是图像、动画、影像、声音使教材变得更为生动形象;使凝固在教材中的静态事物升华为动态事物,将教材中蕴含的意境美、音乐美、艺术美、充分表现出来,同时刺激学生的生理感观,激发学生的各种积极心理因素,调动审美主体的心理功能活动,从而产生强烈的美感效应,运用多媒体技术创造赏心悦目的情境,给学生多种感官刺激,达到“课伊始,趣伴生,课进行,趣渐浓,课结束,趣犹存”的境界,真正使学生爱学、乐学。

如教学《颐和园》一课,我利用多媒体技术把课文移步换景的写法用图片一步一步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从这些图片中真正领略了颐和园的建筑精美,感受颐和园的风采。学生的兴趣被激活了,马上以积极的情感投入到学习中,因此,要让学生轻松、愉快、有效地学习,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兴趣。

二、丰富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增大课堂容量。

语文教材包括的内容广泛多样,涉及面广而大,而多媒体则刚好能把课文内容那些难以看到、听到的事物,通过声音、图像凸现出来。教师用很多时间

难以讲清的问题,一经多媒体演示,学生会霍然开朗,缩短教学时间,丰富了教学内容,突出了重难点,增大了教学内容,保证教学效果,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西沙群岛海底成群结队的各式各样的鱼,再向学生展示岛上群鸟嬉戏,万鸟齐飞的状观景象,从真正意义上懂得“富饶”的含义。又如在教学《草船借箭》时,学生对于“为什么要把船一字排开,且要两面面受箭”这一问题,若光凭教师讲解,学生想象很是费力,且有50%的学生理解模糊。如把这一过程用课件展示,教师只需适时稍加点拔,学生便会心领神会,记忆深刻,同时进一步显示了解诸葛亮“神机妙算”的特点。

三、利用多媒体,突破教学重难点。

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会为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解决一些很抽象的问题,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然而学生感触不深,还会产生疲劳感,甚至厌烦情绪。语文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多媒体能更好地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缩短了客观实物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之为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服务,多媒体的运用,能够快捷、有效的对课文中的关键词语,重点段落“重锤敲打”,这既能加强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同时因为这些词句、段落是文章的精华所在,是“牵一发动全身”的,学的细一点,实一点,体会作者造词造句的精妙独到,段落层次安排的匠心别具,分析这些词句、段落在文中的作用,能使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具体运用获得更多的启迪、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更深入细致地领悟、理解课文,进而形成语文能力。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我把电影《火烧圆明园》的片段和介绍圆明园的图片在课堂上播放,使学生能从中了解圆明园建筑宏大与精美及八国联军的强盗本性,从中受到一次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

运用多媒体手段使教学重点突出,难点顺利突破,帮助学生轻松扫除学习障碍,从而增强了他们学习的信心,把学习的主动权始终紧紧握在手中,利于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大大减少了教师单调乏味的讲解,大量节省时间,在有限的40分钟内获得更大效益,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优化了课堂教学。

四、充分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的培养,是小学素质教育的灵魂核心,在教学中,多媒体作为一种认知工具,将学生的思维过程与动画演示有机的结合起来,运用求异思维,培养观察能力和想象力,激发学生具有创造性的带有个性的回答。

1、大胆想象。“想象是创造力。”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运用多媒体创设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展开想象,发展创新思维。例如教《我爱大海》一课,利用多媒体感受大海万千变化的壮观景象,去想象大海变幻莫测的情况。学习《20世纪的10大发明》这课,利用多媒体具体认识这些发明,启发学生想象21世纪的重大发明。

2、积极求异。儿童总想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求异思维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思考问题,主动探求知识,多方面、多角度、创新性地解决问题。教学课文《蝙蝠和雷达》时,运用多媒体让学生认识雷达的工作原理,再把蝙蝠的功能与雷达进行对比之后,提出“还有那些动物使人类得到了启示?”这样引导大家开动脑筋,发展求异思维,大脑越用越灵活。

3、丰富联想。

联想是创新的翅膀。在教学《长城》中,要求学生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我把有关长城的图片制成课件,学生对着图片读课文再进行联想。这样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锻炼思维,达到了训练目标。

6.运用多媒体技术 优化语文教学 篇六

名:沈丽霞 性

别:女

工作单位:平罗县城关二小

通讯地址:宁夏平罗县城关二小

联系电话:***

电子邮件:plexslx@163.com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优化语文课堂

名:沈丽霞

工作单位:平罗县城关二小 地址:宁夏平罗县城 邮编:753400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教学以其形象、直观、生动的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了学生的美感,激活了语文课堂,优化了课堂结构,提高了语文课堂效率。

关键词:

多媒体

激发兴趣

提高课堂效率

拓展思维

培养创新精神

给予美的熏陶

许多年来,多媒体教学以它自身的优势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它集声、光、形、色于一体,直观形象,新颖生动,完美地融合到课堂教学中,使这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教法达到最佳的结合。它新颖生动,感染力强。由于它不但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且可以打破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化静为动,化繁为简,化虚为实,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语言形象化,深奥的道理具体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和记忆。因此,它对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已经成为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传统教学中,知识传输方法比较单一,“讲,评,练”的教法,不能使学生大脑较长时间处于兴奋状态,极易抑制学生思维,降低学习效率。多媒体课件可以把图像,文字,音乐,朗读等多种信息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大脑皮层交替处于兴奋状态,使学生的各种器官得到充分的利用。这样学生注意力集中了,兴趣浓厚了,思维活跃了,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这就需要教师课堂教学方法在“新”、“活”、“趣”、“乐”上下功夫,多媒体课件运用生动形象的视频、音频象吸铁石一样紧紧吸引住学生,这是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如教课文《武松打虎》,《林黛玉初进贾府》这一类课文时时,我将电视剧片段下载下来制成课件,让学生在读课文的基础上观赏视频,视频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的展现很好地诠释了课文中所刻画的的人物形象,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再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鼓励他们自己对照画面讲或复述,给学生提供表现才能的机会,对讲的好的学生,及时表扬鼓励。这样,不仅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而且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又如,在教学《南京大屠杀》这篇课文时,由于学生对历史了解的甚少,我就把南京大屠杀的视频以及和南京大屠杀相关的资料用大屏幕展示出来,使学生更多地了解历史并在视觉地震撼中认识到战争给人类造成的巨大灾难,激发了学生对和平生活的热爱。形象生动的画面、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及时有效的反馈,给语文课增添了无穷的魅力,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兴趣从而确保课堂教学的优化。

可见,多媒体教学手段是创设真情实境的有效工具,它能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效果,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激发学习兴趣。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效率

合理利用直观形象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它 对突破难点、及时反馈教学、增大课堂容量都有较好的效果。

1、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有效突破教学难点节省教学时间。

小学生年龄小,认识事物的能力不强,小学语文课文里的内容大部分是学生容易接受的,但是有一些语言所描述的内容远离学生的实际,给他们的阅读理解带来一定的困难。如果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有时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把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可以把教学内容化繁为简,化虚为实,突破教学的难点。比如学习《捞铁牛》一文时,学生不理解如何利用浮力捞铁牛的课文情境,不容易理解。我在教学时针对这一难点,设计制作了能准备、铲沙、搭架、打捞的课件,化难为易。在理解课文时,我首先出示课件:八只大铁牛陷在河底,让学生体会捞它的艰难,看到怀柄为捞铁牛做的准备,用动画演示捞的过程,学生一下子明白了怀柄是在利用水的浮力捞铁牛,从而将初中物理学的一些原理直观地渗透到小学语文课堂,课文的重难点得到了有效的突破。同时从情境的体会中增加了对怀柄的敬佩感,较为准确的把握了课文的中心。

又如教学《曹冲称象》一文,怎样利用石块称出大象的重量是文章教学的难点,于是我将称象的过程制成动画课件演示出来:1将大象赶上船,在水下沉到船身的地方划线;2将大象赶上船,在船上装石头,装到划线的地方为止;3称出石头的重量,就是大象的重量。这样一演示,称象过程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教学的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多媒体网络技术能够以交互的方式,将图形、图像、文本、动画、视频、声音等多种媒体显示出来,使呆板的教学形式变得丰富多彩,增强了学习兴趣,能有效的激励孩子学习的兴趣、欲望情绪,极大调动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孩子有兴趣去做一件事,他便成功了一半。如教学《谁住顶楼》一课时,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课件中有高大的小马,机灵的小狗,雪白的小兔,聪明的小猴,各个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再配以动画的效果,深深地吸引了孩子们,从而使孩子们产生一种强烈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课堂的生成就异彩纷呈。很快他们读通了课文,并通过课件的演示了解了各种动物的生理特点如:小兔前腿短后腿长不适合住顶楼;小马脚步重不适合住顶楼;小狗要守们看家不适合住顶楼有效的突破了难点,并且从课文中学到了邻里之间要和睦相处及遇事要多为别人着想的道理。没有了困难,孩子们学得轻松愉快,感受到学习语文是一种乐趣。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节省阅读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一节课只有四十分钟,而一篇较长的课文要在两三节课中完成,想达到既学知识提高能力又能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就需要通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来实现。而多媒体教学手段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因课文较长,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内容结构相似,我先指导学生分析小女孩第一次擦燃时看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然后给学生发下了印好的表格,然后对照投影片全班讨论。这样,学生学习后四次擦燃火柴的内容所用的时间相当于第一次擦燃火柴内容所用的时间。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节省了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

阅读教学中的思考,教师口述一两遍,学生是记不下来的,他们往往是读着课文,望了问题。如果把问题用投影打出,就可以克服这个缺点。在教学中,把一些含义深刻的重点句、段用投影打出,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质量。实践证明,运用投影出示课堂练习,能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孩子感悟语言的能力,丰富孩子词汇 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利用这一特点,用声像再现或创设教学所需的前景,使孩子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而提高孩子感悟语言的能力,丰富孩子词汇。例如:《最大的动物》一课,如果从纯文学角度给孩子分析事物之间,角色之间的关系,孩子比较难理解,应用多媒体技术,不仅形象直观,色彩鲜艳,特别是配上孩子喜欢的卡通形象,会使语言和形象得到有机的融合,直接刺激孩子的感官,有利于提高孩子感悟语言的能力。在这一课件制作中,考虑到为了让孩子了解哪一种动物最大,我采用了切点画面,定格及对比的方法,将故事发展情节突出重点,教学中,一些通过教师的语言解释,孩子仍然无法理解的内容,孩子根据画面的情节,让孩子将给其他同学听,孩子能完整的把故事讲述完,语言的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表达不仅用词恰当,而且词量也得到了增加,让你不能想象这是出自一年级孩子的口中。对课文理解不言而喻,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多媒体教学能充分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精神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教师教学再也不能是满堂灌的方式,要让孩子拥有自己的思维空间,不能束缚孩子们想象的羽翼,而是要去鼓励他们拓展思维,求异思维。呈现思维过程,提供丰富的感知、表象,构成一个跃动的“思维场”,为学生实现由具体感知到抽象思维的飞跃架设桥梁,培养创新精神。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多媒体成为实现学生素质教育这一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和工具。要让学生能放飞自己的想象,不局限于老师的讲评,多媒体成为了重要手段。课堂上,根据学生实际质疑或让学生互相质疑,启发学生多思,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如讲《愚公移山》在肯定愚公移山精神时,课件创设情境,画面展示苍茫的王屋山与太行山画外音介绍两山情况。此时,引导学生逆向思维,提出“移山与搬家”、“移山与挖隧道”的看法。通过讨 论比较认为移山不如搬家,但为什么课本写移山呢?学生质疑后领悟作者意在愚公移山的精神,使学生触类旁通,解决疑难,培养了其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来自质疑驳问。“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只有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制成高质量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学生天性好奇,对万事万物爱问什么,他们会根据自己的想象和经验或课本中的说法,针对问题去寻找一种独立的见解,甚至朝着教师讲的和书本写的不同方向大胆驳问。对此,教师首先应热情鼓励,积极支持,并随机指导。学生的观点独到,如果教师还是一厢情愿地让学生在自己预选设计好的圈内打转,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就都会受到影响,思维的独特性会受到约束。反之,教师给予鼓励和肯定,往往能再次激起学生认识与表现自我的激情,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思维创新的成功。

五、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给予学生美的熏陶

7.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篇七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数学课堂教学, 改变了传统的压抑学生创造性的教学环境, 改变了教师独占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信息传递方式, 促成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向互动的新型教学关系的形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利用计算机对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信息进行处理, 形成声、像、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系统, 有利于学生对数学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使复杂抽象的数学认识活动变得简单而直观, 从而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 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导”, 就是通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 点燃其思维的火花,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 做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和学生之间不再是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主客体关系, 师生之间的交往是作为主体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具有民主、平等的特性, 通过相互作用、相互协商, 建构学生多样化的主体学习活动, 完成认知和发展的任务, 从而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展。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1. 使数学问题化“静”为“动”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 教师基本上是靠一本教科书、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支粉笔, 再加上尺规做图来完成, 展示给学生的大多是静止的图像。而我们知道许多数学问题是动态的变化过程, 无法进行直观的演示, 学生难以理解。由于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现在我们可以制作新颖多样的教学课件来展示数学知识的变化过程, 化“静”为“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了课堂效率。例如, 在讲授二次函数图像变化时, 利用“几何画板”软件, 使学生在动态的变化中观察图像上、下、左、右平移时值的变化情况, 使得教学难点得以突破。

2. 使数学问题化“难”为“易”

从某种意义上说, 数学问题的“难”并不在于知识本身的难, 而在于推导过程的难。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 可以具体形象地演示知识的推导过程, 化“难”为“易”。例如, 在讲授坐标变换与图像变换这个知识点时, 利用Authorware软件制作了课件, 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 使学生自始至终主动投入到知识的发展过程中, 理解了点的坐标变化与图形变换之间的变化规律, 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突破了教材的难点, 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索中, 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3. 使数学问题化“抽象”为“具体”

在讲授函数的图像时, 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 要对于A, 取不同值时的图像分别作出判断, 但学生对图像的变化始终无法融会贯通, 事倍而功半。而现在, 我们利用“几何画板”软件制作出课件, 直观、生动地展示了函数图像的变化过程和结果, 将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的知识融入生动形象的动画中, 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了, 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很快理解和掌握了。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又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同时也向学生渗透了归纳类比、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三、多媒体技术在数学教学应用中的误区

多媒体技术以其新颖多样、生动活泼的特点, 将复杂、抽象、难以理解的数学问题, 转化为简单、具体、容易接受的知识, 而备受数学教师的青睐。但在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也存在着一些误区。

1. 过分追求课件的外在美, 忽视它对教学的干扰

在课件中过度采用与教学内容无直接关系的图像、音乐、动画等。一些课件的背景五颜六色, 美是美, 但学生看不清字幕, 加之课前再播放一段躁人的音乐, 严重扰乱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2. 重视演示现象, 忽视揭示过程

在使用多媒体的同时, 往往注重演示过程, 而没有指出数学方法, 贯穿数学思想, 使得学生只会盲目模仿。

3. 重视课件的制作, 忽视课件的灵活应用

在使用多媒体课件时, 要注意课件使用的步骤和时机, 简单易懂的内容演示时间要短, 复杂难懂的画面时间要长, 甚至要反复几次, 并注意突出重点内容。

4. 重视课堂的“教”, 而忽视与学生的互动和情感交流

制作课件, 既要注重课件的交互性, 又要注重教师与学生的情感沟通。否则学生上课就会像看电影一样, 只看屏幕, 使得课件成为教学的主宰, 淡化了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

5. 过分强调技术, 而不注重实用

制作课件不仅是一门艺术, 更是一门科学, 不应当过分追求所谓的技术含量, 运用多媒体课件应适当。现在很多人认为只有使用Authware、3Dmax软件制作的课件才够档次、够水平, 而忽视了教学本身的需求, 忽视了数学规律的揭示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8.运用多媒体技术 优化课堂教学 篇八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为了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把枯燥的数学知识和生动的故事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引人思索的问题情境这三者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好奇,进而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例如,我利用课件教学《圆的认识》时,先用FLASH制作了开场教学环节:四辆赛车内分别坐着小熊、小猴、小羊、小兔,裁判大象提问:“同学们猜一猜,谁的赛车跑得最快?为什么?”接着,让学生们观看四辆赛车的行进效果图:第一辆,车轮是方的,车子在行进中颠簸不已;第二辆,车轮是三角形的,行进中忽高忽低;第三辆,车轮虽是圆的,但车轴没安在圆心,行进中也颠簸起伏;第四辆,车轮是圆的,车轴装在圆心,赛车行驶起来又快又稳;这时大象进行引导:“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圆以后,你就能解决这个问题。”此时,学生们的积极性完全被调动了起来,极大地激发了学习兴趣。

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突破数学教学重难点

在数学教学中,概念、法则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这些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给学生形成新的认识结构带来不少困难。如教学中教师采用多媒体动态图像演示,不仅能把高度抽象的知识直观演示出来,而且其突出的、较强的刺激作用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在实践中,教师引导学生自行探索、创造,可帮助学生构建新的认知结构。例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我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先在屏幕上显示一个亮点,然后从这一亮点引出两条直线,并同时闪烁着这个亮点和这两条直线组成的图形,使学生感知角的形成过程。然后,再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多媒体鲜明的动态演示,能使学生较容易地找到事物间的联系,顺利建立概念。

利用多媒体提供素材,创设思维空间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蕴含着许多有趣的数学问题,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受时空限制,很多生活情景难以在课堂上再现,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获得丰富、有趣的素材,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在教学《统计的初步认识》时,为了给学生提供喜闻乐见的生活素材,我用录像给学生展示了学校管乐团排练之前学生们入场的情况,让学生统计出持各种乐器的各有多少名同学。当第一次放录像的时候,由于进入的人很多,学生们不能准确地统计出数量,因而自觉产生了分工合作和分类整理的想法。在这个现实的场景中,学生感受着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着学习数学的必要性,体验着合作学习的优势,感受着分类整理的必要性。

利用多媒体拓展教学,丰富学生感知

为了拓展数学教学,丰富学生的感知,我结合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呈现更丰富的内容,使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的知识,丰富自己的认知。如在教学《毫米的认识》时,由于平时生活中学生运用毫米计算的地方比较少,因此对毫米感到陌生。为此,我结合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了毫米的广泛应用——精密仪器制造、航空航天领域、统计降雨降雪量等,使学生对毫米的用处从“小”的范畴,扩展到了“精密”的范畴,丰富了学生的感知。

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恰当应用,不仅促进了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而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整体发展,让数学课焕发出活力,是全面提高小学数学课堂实效性的有效手段。

9.运用多媒体技术 优化语文教学 篇九

21世纪是一个知识激增的世纪,面对着日新月异的新科技,我们的教育该如何与时俱进地与新科技相融合,是我们这一代教师不能不深刻思索的重要命题。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已经使传统的直观教学方式拓宽为多种媒体的教学。灵活运用多媒体,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内在情感,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和培养各种能力。下面结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多媒体辅助优化课堂教学的状况,来概括阐述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与功效。

1.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强大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优化导入环节、创设情境,迅速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的动机,这是进行授课的首要环节。我们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适时地将声音、图像、视频、动画及文字等信息进行处理,进行巧妙恰当地呈现,制成课件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补充学习的知识背景,提出要学习新课题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课题产生深厚兴趣,必能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

例如,我在上《春》时,就用录象来再现课文中的画面,表现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学生认真欣赏屏幕上的画面,体会作者写本文的意图。我在教《送元二使安西》一诗时,配以中国古典十大名曲之一的《阳关三叠》,再加上教师高超的诵读技巧,一种凄凉的氛围顿出,似乎在向学生诉说诗人王维在送别友人离去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这样,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情趣。

2.运用多媒体可以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适当的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我在教《海燕》这首散文诗的时候,考虑到教材通篇运用了象征手法,学生比较难于把握诗的主题。于是采用多媒体循图入文:让学生观看海燕在风卷云集的海面上高翔的画面,感受到海燕矫健、勇猛、不畏强暴、勇于搏击的雄姿。同时,播放朗诵录音,用形象的图象和富于感染力的音乐语言去调动学生感官,启发学生的想象力。然后,由教师交代高尔基创作此文的背景,学生自然而然的理解了海燕象征的是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诗歌单元的教学,运用多媒体极易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又如,我在教学七年级语文第十四课何其芳先生的诗歌——《秋天》一文时,事先用数码相机拍摄了好多有关秋天的实景照片,在教学此诗的过程中,适时展示给学生看,作为学生思维灵感的火花,去诱导他们想象他们眼中的秋天是如何的,并大胆用自己童稚的笔在纸上画出来。最后我将学生的作品收上来一看,令我大惊,原来学生眼中的秋天更是多姿多彩,五色斑斓。学生的想象力竟如此丰富,教学效果极好。

3.运用多媒体可以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传递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运用多媒体,可以把一些散于各课的基础知识,形成系统揭示给学生,形成知识的网络,大大扩充了信息的传递量。尤其是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视自己不同的需求获得认知的满足。有些教材内容丰富,课时较多,所学知识比较分散,在总结课上,利用电教手段,可以化整为零,把文章结构,各部分的关系集中在多媒体投影上揭示给学生,形成整体感知。例如《藤野先生》一文中,作者见到藤野先生前对东京的失望;去仙台途中,作者的忧国思想;以及与藤野先生相识相交过程和惜别的缘由等,集中起来作进一步的分析,让学生自己体会出作者的爱国思想是贯串全文的红线,这样也就能把记叙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点理解得比较透彻了。媒体这种密集型的信息提供方式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又如,在教《鲁迅自传》一文时,为了增加文本的信息,我搜集了一代文学大师鲁迅一生各个时期的照片与寓居场所的图片,用多媒体投影展示,活跃了气氛,扩充了课堂教学信息量。

4.运用多媒体可以弥补教师自身的不足,完善课堂教学结构。

小说、戏剧课文。若单靠教师一人在台上讲解,尽管使尽混身解数,由于受自身表演能力限制,难以完全将情感表达出来。因而学生总是觉得课文干巴,提不起精神。但如果运用多媒体,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于多媒体的直观性,声图并茂,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专业演员表演的逼真,以及演员的语气用得十分恰当,使枯燥的理论和道德规范具体化,将学生的情感细胞都调动了起来,学生就会随着故事的情节而紧张、严肃,时而拍手,时而大笑等。他们的喜怒哀乐得到尽情的宣泄后,进而从中明白了人生的哲理,体会了作者所要表达的生活中酸甜苦辣。特别是一些容易重复的内容,通过多媒体的补充使旧知识增添了新的内容,学生不断地有一种新鲜感和历史接近感,能很好地避免学生的逆反心理。初三第六册有篇课文叫《泰坦尼克号》节选,此为电影文学剧本,若老师只口头介绍电影情节,再请同学将节选剧本分角色读读,势必造成课堂气氛沉闷,若能充分有效利用多媒体,在课前播放主题曲《我心永恒》,课中播放节选剧本电影片段,为了拓展文本内容,再在临近下课十分钟,播放电影开始与结束的镜头片段,那整堂课的效果会很佳。又如,在上戏剧《白毛女》时,我剪辑了电影《白毛女》经典选段,在课堂上多媒体投影播放,大大弥补了教师在戏剧教学中自身表演能力的不足,激活了课堂,教学效果很好。

诚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优化课堂的作用很多,限于论文的篇幅与主题,我不在赘述。接着我着重阐述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就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教学、优化课堂结构的另外一些具体做法。

(一)把握教学中最佳作用点,制作多媒体软件

何谓教学媒体的最佳作用点呢?它是指在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最适合发挥教学媒体优势的地方。课堂教学的最佳作用点找准了,教学媒体的作用就会事半功倍。那么,如何把握教学媒体在教学中的最佳作用点呢?以下是本人在教学中总结的三点具体做法。

1.扣住文章的难点

教学难点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点,是由知识的深度、学生的经验以及认识的模糊造成的,当然教学难点不一定是教学重点,但如果解决不好,就会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课件设计者不应将精力放在流光溢彩的图片、生动活泼的动画上,而应着眼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超越传统媒体的局限,变抽象为形象,化繁为简,更好地帮助学生突破难点,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实现教学的最优化。例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中的难点是精彩片段“三拳打死镇关西”的赏析,着重领会鲁提辖身上的嫉恶如仇的精神。在制作这一课件时,我多方收集资料:剪辑了电视剧《水浒传》中的有关录象,摘选了金圣叹关于这三拳的精彩评点,设计了一个表格让学生以抢答方式完成填空。这个环节的设计,使得学生对这个片段的理解透彻,印象深刻。

2.扣住文章的体裁

体裁是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根据结构与形式,可以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不同体裁的文章,即使是体裁相同的文章,其写作风格也往往是大相径庭:诗歌含蓄凝练,留有较大的空白,需要用联想、想象去丰富;小说注重人物的塑造,故事性强,反映了一定的社会问题;散文“形散而神不散”,潇洒飘逸;戏剧情节紧凑,冲突激烈,表演性强。因此,在制作课件时,应区别对待,有所取舍,不可堆砌。诗歌的课件制作应有典雅庄重,意蕴悠长的风格,比较适合用相应古典音乐贯穿课件的始终;小说应扣住文中塑造人物形象所运用的重要方法;散文,不管是叙述的还是写景的,尤其是写景的,应通过优美画面,再配以背景音乐来诠释其深在内涵,使优美的语言变为立体的直观形象;戏剧表演性强,可以通过一些影视作品再现,使时光倒转,空间轮换。例如小说《变色龙》中对话很有特色。我们可以据此来设计适合以对话描写为主的小说的配音表演,让文中的主人公在界面上“变”来“变”去,进行“哑剧”表演,而学生根据其表情、动作表演配音。这样学生在有一种成功的快感的同时,深切地体会到了语言的表现魅力,更加深了对奥楚蔑洛夫这个虚伪、市侩、趋炎附势的丑陋形象的感受。

3.扣住文章的核心问题

多媒体具有景、情、声的特点,用它们创设立体的教学情境,再现教材的意境和形象,能激发和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为他们输送更多的积极情感的“食粮”,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形成和发展审美能力。它不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形成了如临其境、如睹其事、如见其人的真实感。但是整个课件的结构和一些问题的“标准答案”,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尤其是求异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要有一定的“空白”,即教师要根据教学的目的善于选取恰当的“钥匙”,不断拧紧学生思维的“发条”,使他转动起来,不断开启学生思维的心扉,引导他们发挥聪明才智。这样,核心问题的设置在多媒体课件制作中也应是一个最佳作用点。例如,孔乙己和范进这两个科举功名的追逐者,可让他们在同一“舞台”上表演,我想学生看到这样的场景,自然会引发他们对封建科举罪恶的深层思考,而勿须教师多言。在教学二十二课《羚羊木雕》时,我针对本文精心设置了三个问题,投影展示给学生后,让他们围绕问题去阅读,五分钟后,学生讨论,老师点拨,最后老师总结,问题顺利解决了,课文的重难点也水到渠成地迎刃而解。

(二)巧妙组合多种电教媒体,创造优化的教学环境

多媒体若能巧妙组合,集“声、色、画、乐、形”于一体,有利于创设特定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唤起探索欲望,使得学习过程变得轻松、主动。

1.情境导入,调动情感

开头运用多媒体设置情境,多角度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尽快进入状态,集中注意力,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例如,在《安塞腰鼓》教学中,导入新课时,我剪辑了一组动画视频;一群剽悍的西北汉子在广袤的黄土高原上尽情地敲鼓狂舞,那奔放的舞姿,飞扬的流苏,铿锵的鼓声,顿时上课伊始的被动情绪一扫而光,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学习课文的有利心理因素被激活了,求知欲在这种情况下自然而然地转向课文内容的学习。又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的情境导入,我选择了一组情态各异的鲁智深的肖像画,有憨态可拘的葫芦雕刻画,有大义凛然的重彩卡通画,有怒目圆睁的京剧脸谱,也有来自小说的插图和电视剧中的剧照。然后将这几幅画以不同的动画放映方式组成“连环画”,再同时播放刘欢主唱的《水浒传》主题曲《好汉歌》。这个导入就“导”得有声有色有情,置身这样的情境,学习兴趣倍增,初步感知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又如在学习《过万重山漫想》一文时,我就借助一些有关三峡的影片、图片来演示,使学生对三峡有一个直观的印象,拉近学生与教材中描述对象的空间距离,从而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又如,在上《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我从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中截取一些视频片段给学生欣赏,课文中最棘手的贾府路线图及贾府社会关系图等问题也就迎刃而解,而且,这些材料对于分析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等人物形象,也有很大帮助。

2.再创佳境,体会情感

导入过后,接下来一般涉及的是教学的重要内容。枯燥的讲解,或者煽情的讲解,往往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也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此时可通过呈现多媒体而刺激学生的注意力,拨动学生的心弦,像磁石一样紧紧吸引学生,使他们受到感染和教育,进而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例如,《安塞腰鼓》所描述的生活与我们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距甚远。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我再制作本文的多媒体课件时,重点放在了通过朗读品位语言,体会感情上。因为本文语言的精彩是其最大的亮点,长短句结合,不同形式排比的组合,使得本文语言犹如那“隆隆的”鼓声一样节奏鲜明,激昂有力。在制作时,我把这篇课文的朗读分成了三个部分,配画配乐。教学时,先让学生闭目侧耳聆听其声情并茂的朗读,然后再睁眼看课件仿读,与课件对话。学生情绪激昂,自然而然会理解和把握此文的感情基调——热烈奔放,充满激情。如果一味对着课本朗读体会,学生的情绪会很快陷入低谷。果戈里曾经说“朗读需要同作者分享他那充满心灵的崇高感受,需要用心灵去感受它的每一个词。”那么,声情并茂的朗读,恰到好处的背景衬托能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在制作《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多媒体课件时,考虑到本文是报告文学,因此我从网上下载了许多有关罗布泊的图片,并且进行了分类与命名,一是仙湖消逝前图片,有蓝天白云图、牛马成群图、林边牧歌图;另一是消逝后的图片,有静默的抗议、茫茫戈壁图、龟裂大地图。在课中逐一展示给学生看,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在情感震撼中激起学习的巨大兴趣。这是惟有多媒体所带来的课堂教学效果。

3.再现情境,升华情感

在一节课接近尾声时,学生的注意力会再次呈现低谷状态。这时教师可有针对性地呈现媒体。例如教师在上《安塞腰鼓》一文结束时,可再次播放开头的音像导入,让学生再次聆听那振奋人心的鼓声,这时学生的情绪不仅再次被调动起来,而且学生的认识及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升华。又如《黄河颂》在教师小结内容后,可以让学生欣赏《黄河大合唱》中的片段,那磅礴的气势使学生受到了强烈的感染,下课后还意犹未尽。在《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课临近结束时,我播放歌曲《月牙泉》,回应课文主题,在优美愉快的旋律中升华了学生情感,效果很好。

实践证明,适时、巧用多媒体技术来辅助语文教学,能创设个性化学习的环境,确实优化了语文课堂教学,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热情,使整个学习过程充满乐趣。

10.运用电教媒体 优化语文课堂 篇十

山西省浮山县西关小学 张燕燕

【摘要】现代社会是一个以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和通信技术为特征的现代信息社会。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正以令人惊喜的速度走进课堂。这种新的技术手段、方式方法,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透彻地理解讲授内容,追求“省时”、“高效”的课堂目标,确有明显的优势,亦为沉寂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清新的风”。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可以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美感;提高教学的效率,从而优化课堂教学。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语言优美,富有形象性和趣味性,最适合采用电教手段进行教学。多媒体计算机的引进提供文体、图像、静止图像、动画、声音等教学信息,改变了教师是唯一信息来源的现状,激活了阅读教学课堂,能够帮助学生独立阅读理解课文,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积极发挥电教媒体内容化静为动,化难为易,突破学生对学习的时空限制,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内化学生的素质,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语文教学 电教媒体 恰到好处 【正文】

一、运用电教媒体,激发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他们才能乐于接受。大教育家孔子也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现代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造多媒体教具。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善于把课上得生动活泼、乐观有趣、实现最优化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电教媒体的特点是图文声并茂,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动感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背景,能把学生带进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从而为课堂教学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以此拨动学生的心弦,荡起思维的火花,使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学习。

例如我在教学《检阅》一课时,为了能使学生直观的感受“检阅”一词的意思,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播放我国国庆节大阅兵的录像,在整齐而又刚劲有力的前进步伐中,响亮的进行曲无不给学生以心灵的震撼。这种庄严而隆重的场面太激动人心了,同学们很快对课文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对抽象的检阅一词地理解自然也是简便易行。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直观展示了检阅时的庄严而隆重的场面,由此导入新课的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同时也给课文的学习渲染了气氛。

例如在《赶海》一课的教学中,利用课件创设情境,画面上出示碧蓝的大海,金色的海滩,伴着“哗哗”的海浪声,人们赤脚在海滩上捉螃蟹、捡贝壳,嘴里还哼着《大海啊,故乡》的乐曲。学生伴着轻柔的乐曲,一边听着娓娓动听的朗读,一边欣赏着大海的美丽景色,完全陶醉了。有的学生被金色的海滩吸引了,以至音乐停了,学生还沉浸在那无穷无尽的遐想之中。学生在阅读学习中真正获得探究的兴趣,认识的乐趣,审美的乐趣,创新的乐趣,积极向上的乐趣,并将这些乐趣转化为学习的内驱力,让学生有一个阅读学习的良好开端

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可见兴趣在语文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而现代教学媒体能使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景象,不仅为学生提供认知的感性材料,而且可以在学习中的疑难之处再现情境,启发学生对表现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例如教学《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这首诗时,屏幕上那无边无际的蔚蓝大海所展示的壮观景色,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耳畔回绕着潮起潮落的呼啸声,立即激起了这些从未见过大海的学生的积极反应,不少学生不约而同地发出惊叹,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油然而生。这样,电教媒体把无声的教材内容变得有声有色,化静为动,带着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之中,学生的大脑皮层始终处于最积极最兴奋的状态,对课文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很自然地步入积极思维的状态之中。

例如教《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先让学生闭目倾听配有音乐的课文朗读录音,逼真、生动、优美的声音,使学生仿佛来到了西沙群岛,紧接着教师让学生一边看活动投影片上西沙群岛的美景,一边讲解启发。这样,五光十色的海水、海底嬉戏的鱼群、蠕动着的海参、披甲的龙虾、美丽的珊瑚;海滩上各种好看的贝壳和巨大的海龟;生长着奇特树木的海岛和鸥鸟翩飞、嬉戏、孵卵、多种鸟蛋堆放于鸟巢等新奇有趣的事物活生生地呈现在儿童的面前。加上教师适时适度地点拨,教学始终抓住了学生的心灵,使它们处于情绪愉悦的状态之中,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活动,愉快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在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使学生置身于视频、音频、文字的环境中,忽略了传统教学手段中一些不必要的过程,节省了教师大量板书的时间,使演示和呈现的速度特别快,只需简单的操作,就能使教学内容内容、文字资料等清楚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节约了课堂宝贵的教学时间,增加了知识量,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运用电教媒体,突破重难点。

课文重点部分的关键词、句、段,最能本质地、集中地表现全文的内容。因此,重点段的词句往往牵动全篇。今天学生面临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信息量成倍地增长,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必须适应时代的需要。应该说,准确地阅读理解课文的重点,对培养学生的实际阅读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段落、篇章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在段篇的阅读教学中,不仅要指导学生读懂段落篇章的主要意思,而且要引导学生在读段落篇章的过程中领悟读段章的方法及作者的写法。因此运用电教媒体,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重点,突破难点,有利于培养独立阅读段落篇章的能力,达到正确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目的。例如教《两只小狮子》,教学目标中要求:让学生初步学习结合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方法,培养理解词语的能力,重点理解“练功、苦头、滚、扑、撕、咬”等词语。如果仅重视传统教学过程中的语言媒体,学生对这些词语的理解程度是不够的,教学时通过精心剪辑适时放映一段狮子捕捉猎物,撕咬,吞食的录像短片,既开发了学生的右脑,又让学生更加清晰地看到 “滚、扑、撕、咬”动态形象,词语意思在学生头脑里印象更加深刻。

《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字用得十分绝妙。仅凭教师口头讲解,学生始终难以理解、意会。教学时,师问:“生”字什么意思?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引导学生看录像,画面上:草木葱葱,苍翠欲滴,微风突兀,山峦叠嶂,而香炉峰此时正被烟雾笼罩,在阳光的照耀下,一团团紫烟不断从山谷中升起,景象美不胜收,给学生以美德享受。学生学习兴趣极为浓厚,他们积极观察、思考,很快从香炉峰的云雾源源不断地升腾的动态画面中领悟到“生”字的妙处。通过此环节教学,学生不仅理解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而且他们体会到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和感情色彩。

阅读重点,要求学生对课文有深切的了解,这种深细的阅读过程,是一种由多种因素组成复杂的智力活动。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突出学习阅读理解的重点,不仅使学生能看到,也能听到,往往可以充分感受形象,促使阅读过程的多种心理因素产生积极作用,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例如教学《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及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中,可先请同学们读课文,看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读明白的同学在图上画出爬山虎的脚。然后再把同学们的画展示出来,集体讨论交流。最后出示句子,说说这样谴词造句的好处。这样形象直观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突出教学重、难点,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从而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了知识。

例如在学习《荷花》一文时,可借助录像让学生欣赏作者对荷花静态描写。录像最大特点在于画面连续,层次清楚,形象直观,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根据教学需要暂时定格,让学生尽情欣赏。为了突出课文重点,在荷花的姿态上,让学生欣赏未开、刚开、全开的荷花的不同姿态,弄懂为什么“可以看作一大幅活的画”的道理,理解“一池荷花”静态美;在“一阵风吹来”时“满池荷花翩翩起舞”,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体会“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情感变化,得出结论“满池荷花实在太美了”!生获得的不仅是课文中词的形象,而且感受到荷花动态柔美及静态庄重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发展了思维能力。

在课堂中,教学目标是一个圆的中心,一切教学活动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只有认真研究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选取体现该目标的教学媒体,实现媒体与目标的统一性、协调性、突出性,能达到解决教学重、难点的目的。

三、运用电教媒体,引导学生思维。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现代心理学家认为,疑问是灵感的火花,思维的动力。灵感和思维是辨证的统一,它们总是在教学活动中从发现问题出发,直至解决问题结束。语文教学时,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去创设活跃宽松的课堂气氛,注意激发学生灵感性,培养学生求知欲,养成不懂就问的好习惯,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

如教学《科利亚的木匣》一课,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提出各种质疑:科利亚挖木匣第一次为什么找不到?第二次为什么找得到?找到的理论依据是什么?从中给我们什么启迪?在现实生活中会碰到此类型现象,应该怎样解决?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讨论,各抒己见,并用绘图表示法投影课件进行比较,循循善诱,逐一解说。不仅锻炼学生在学思疑问感受悟理的结合中创新思维,还加深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和体会,培养了学生主动探求问题的能力。

如教学《咏柳》一课时,运用投影把春天的柳树形象展现出来,画面上的柳树绿嫩多枝,在深远处,有一些具有春天气息的山、水、人,采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什么季节?学生边观察边进行思维,将大脑中储存的有关春天特色画面分析。春天有没有风?有什么特点?与冬天相比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善于联想,思考有关四季风的词语(和风送暖、凉风送爽、秋风瑟瑟、寒风凛冽),通过观察山、水、人和柳树的姿态,逐一回答问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学诗,既减轻了教师的劳动强度,又能主动彻底地理解诗意。

教育家弟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每个学生都可以而且应该发展创造力,并在创造活动中体味到成功的喜悦。教师通过教育使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创造性的活动,这是教育成功的标志。多媒体教学能激发学生大脑处于兴奋状态,活跃了学生思维活动,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潜力的开发。

如教学《陶罐和铁罐》一课,根据课文内容和教材安排,制作陶罐和铁罐的动画片系列课件,通过投影观察分析,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体会陶罐谦虚礼让和铁罐傲慢无理而带来不同命运。为了将教学引向深入,把课内导向课外,还根据设制课件的提供画面和设置人物的动作表情,组织学生编演课本剧,逼真地再现童话情景,激跃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感受生动、真实、快乐的教学意境。这样,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又发挥学生的编演能力,最大调动学生的主体因素,收到学习的最佳效果。

如学《观潮》一课,将钱塘江大潮来临时壮观天下的雄伟景象描写得淋漓尽致,使人如临其境。课文中描写潮的样子及潮的响声尤为精彩: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面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象大地都震得颤动起来。在教学中,借助录音让学生感受潮来时浪涌岸滩,汹涌澎湃的声音;借助投影录像,让学生感受潮来时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的壮丽之美。通过创设视听情境,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心理学家契克岑特米哈依在研究人们幸福感时发现,乐观体现经常发生全身心投入到某一事件的时刻,真正的快乐是在过程中,而不是取得之后。多媒体引领学生在得到某中程度进程后,会获得一种个人控制感,并在学习中得到满足和乐趣!教学中采用电化教学媒体并合理地运用,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想象能力,还能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四、运用电教媒体,激发写作欲望。

学习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培养学生从听到说,从阅读、理解课文到运用和写作。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实际运用,可以带动学生从身临其境的感知,领会中过渡到画面的解说,由课文的理解过渡到学生自己的口、笔头作文训练。从而激发了学生内心的情愫,产生了写作的欲望。

例如三年级有一篇习作,教师出示一幅画,让学生在图中添上几种动物,天上、地上、水中都可以添,然后给整幅涂上颜色。学生看到有自己参加绘制的图画,心里自然很高兴,纷纷动手绘制图画。把学生绘制好的有代表性的图画投放到达屏幕上,让学生对自己的图画进行描述,师生共同评议。再让学生把说的写下来,然后把有代表性的作文再投放到大屏幕上进行评议修改。又一次训练的反馈进行开放。这样的开放训练,使学生在自我参与中兴趣盎然。

例如《假如我会克隆》的作文课,就借助了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克隆羊多利”、“环境污染”、“理想家园”等富有时代气息的资料和画面,引导学生写作,使原本枯燥无味的作文课更富想象,最终实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在当今信息社会,如何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大胆进行作文教学改革,推动语文教学的发啊站,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我们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教育家荀子早已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由此可见,闻见识教学的基础,借助计算机教学更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或者对理解课文起重要作用的内容,用计算机展现出来,调动学生视觉功能,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官刺激,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提高教学效率,激活学习的内因。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插图,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但由于篇幅有限,立体感不强,这时教师就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化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生动悟意,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指导以《登山》为题作文时,我先组织学生观看全班同学昨天登山的录像,与同学们再次分享登山的快乐。然后让学生在学习小组中讨论:应该怎样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通过充分的讨论后,学生代表的发言让我耳目一新。有的通过记叙登山途中看到的赏心悦目的景物,把中心定为“热爱祖国的大自然,或对家乡美丽河山的赞美。”有的通过登山途中的感受,把中心定为“不管做任何事情,要想获得成功,必须脚踏实地,付出努力。”有的通过登山远眺,把中心定为“无限风光在险峰,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还有的记叙登山途中的好人好事等。这种问题异作的训练,既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又拓宽了学生的习作思路,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如教《惊弓之鸟》一课时,让学生观看“更羸射鸟”的投影后思考:“图上画的是更羸拉弦前,还是拉弦后?”学生据图联想,静中思动,进行了合理的想象;有的说:“我看到更羸手放到背后,大雁落下来,说明已拉过弦了。”有的说 :“大王在摸胡须,好像感到惊奇,卫兵的脸上露出了赞叹的神情。看出更羸已拉过弦了。”我让几个同学进行表演。这里借助电教媒体为学生提供了想象的材料,架起一座表象与思维的桥梁,加速进入文章的情境之中,使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层层深入,对情感体验步步加深。

现代教育信息化点燃了学生学习兴趣的火花,对提高教学质量,创新教学方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要想让数字化时代的语文课堂真正异彩纷呈,我们要以先进的教育理论,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数字化时代的课堂不仅要让学生动手、动脑,还要动心,要让每一个学生的心灵随着鼠标和画面的滚动而灵动,让语文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根植到学生心灵深处。

五、运用电教媒体,迸发情感共鸣。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各种功能和优点,将不仅扩大了知识的容量,而且激活了语文课堂,优化了课堂结构,极大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语文教材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一独特的优势,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教师应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挖掘,让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使学生与作者、课文的感情产生共鸣,最后转化为自己的感情。

如在教《麻雀》一课时,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欣赏这样的一段画面:在阴暗的林阴路上,一只猎狗在跑着,在被风猛烈摇撼的路旁,一只小麻雀呆呆地站在地上,无可奈何的拍打着小翅膀。在猎狗快要吃小麻雀时,突然,一只老麻雀从树上奋不顾身的落在猎狗的面前,并发出绝望的尖叫,因为紧张它全身发抖了,它扑打的翅膀准备与猎狗搏斗,猎狗愣住了,它慢慢地向后退。整个过程让学生亲身感悟老麻雀那种热爱幼小的高尚品质。再以教师动情的教学,使孩子们领悟人间最伟大的爱---母爱的力量。

《十里长街送总理》是一篇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课文,它真实地再现了周总理逝世后的悲痛场面。在教学前,让学生通过网络了解周总理的事迹,萌发学生的情感。教学时,烘托课堂气氛,唤起小学生的情感上的共鸣,借助多媒体创设或再现情景,同时播放哀乐。悲壮的乐曲,深情的语言,使学生完全沉浸在无比悲哀的气氛中。通过创设这种揪心撕肺的悲痛场面,把学生带进了一个特定和庄严哀伤的情景。课堂上师生情感交融,浑然一体,使学生从心底产生了对周总理无限崇敬和爱戴之情,自然地进入了对课文的学习、理解和回味之中。

感情对人的认识和行动起着刺激作用。学生只有融入情境,与作品的形象息息相通,产生共鸣,才能真正使教学成为学生的需要,达到读懂课文、养成能力、升华情感的目的。如教《尊师爱生》时,事先制作好投影片,教学时先放映一个小女孩背着书包冒雨向学校跑去的画面,问:“什么时间,谁在干什么?”“天气怎么样?”“没带雨具的小同学会怎么做?”接着放映教师把自己的雨衣披在小同学身上画面,问:“谁看见了,怎么做的?”“他们会说些什么?小同学会怎么想?”再放映一个男同学把自己的雨伞举到教师头上的画面.最后放映综合图。这样,把简单画面分解后综合,由静态变为动态,用连贯的活动投影指导学生观察,化难为易,寓说话、写话练习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中,融观察、思维、想象、表达于一体。说话、写话既有顺序又有重点,不但进行了一次生动有趣的说写训练,而且使学生受到了深刻的尊师爱生、助人为乐的教育,进一步融洽了师生感情。

例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课文揭露了英法联军的罪行。而这些对于学生来说既遥远又陌生。在教学时成功地运用录像这一视听觉媒体,便能完成情感转折,并使之达到高潮。如老师讲到:“当年圆明园如此辉煌,多么令人自豪,但是……”陡然一转,通过大屏幕放映“火烧圆明园”录像。直观、鲜明的图像,生动而精炼的语言,具体再现了当年那残酷的一幕。学生亲眼目睹了侵略军的强盗行径,亲耳听到了那一声声愤怒地谴责,愤然之情油然而生。

教师对多媒体的正确运用,贯彻在从设计到应用的整个过程。当教师在课堂上准确、恰当地展示画面时,其高尚的敬业精神和真挚的爱无疑会对学生产生感染,唤起学生对知识的爱。爱的真谛是爱周围的事物。被爱只是一个起点,它需要扩展。有效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拨动了学生“爱”的心弦,不仅使学生感受到“爱”而且也学会了“爱”,即施爱于人。一个人能施爱才能显出人格的内涵意义,才能显出生活的充实,也只有在被爱和施爱中,完美的人格才能真正显现。

【结语】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中,我运用现代电教手段创设情境,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激发学生形象思维及对学习语文的兴趣颇有启发。基于现代电教媒体能创设教学情境,寓教于乐,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之优势。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网络等辅助课堂教学,渲染气氛,使学生多角度接收信息,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利用网络调用各种媒体信息,满足学生“喜新厌旧,基于探求”心里,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开动思维的“车轮”,激发思维的“火花”。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现代多媒体特点,用不同的交互方式对课堂进行美化设计,使课堂呈现艺术的美感。

现在已进入二十一世纪,进入了一个数字化的时代,对我们这些新时代的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获得书本知识的途径,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的听觉。然而今天,我们正处于21世纪,时代不同了,我们做教师的不能再做凄苦的蜡烛,“蜡炬成灰泪始干”,要做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角色。教师的形象可以理解为是一部可以升级的“电脑”,随着时代的需要不断“充电”,不断扩大“内存”,不断地“更新换代”。教师的工作已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移动”、“复制”,而是“点燃”,是用智慧去点燃孩子们的兴趣,点燃他们对知识的渴望,使其熊熊燃烧,照亮他们的人生之路。参考文献:【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2】《运用多媒体进行愉快的教学》 陈凌峰

11.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作文课堂教学 篇十一

一、化抽象为逼真,图文声像并茂,激发写作兴趣

学生的学习认知过程,除了依靠观察力、想象力等智力因素外,还受兴趣、情感、动机、需要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运用多媒体网络图文声像并茂的优势,把抽象的事物变为生动逼真的画面,美丽的画面再伴以悠扬轻快的音乐,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形象逼真、色彩鲜艳、动静相生的教学情景,唤起了学生的审美感受,触发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和表达的欲望。让学生如身临其境,兴趣盎然。现代教育技术更有利于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培养真挚的情感,面对情境,人人兴趣盎然,情绪高涨,强烈的好奇心促使他们去求知、去发现、去创新;促使他们进行情感的表达、流露和交流,有了不吐不快的感受。作文由苦差事转变为学生的情感交际和需要,学生从“要我写”转化为“我要写”。

二、创造习作情景,让学生地愉快写作

运用声像媒体,创设良好的习作情境,让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下写作,能激发学生爱写的兴趣。学生突破习作时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的难点,掌握写作技巧,是紧张的智力劳动。要让学生在心理上不紧张不畏难,靠大谈作文的意义、重要性之类的抽象道理并不能奏效。必须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直观、形象、新颖、感染力、可视性强的多媒体调动学生观察、思维、联想和想象等智力因素,以及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都参与习作活动,并使之相互作用,形成最佳的心理状态,视写作为乐事,达到提高单位时间内学生学习活动的有效率。这种功效,不但能使学生对写作过程和写作结果产生成功的心理体验,而且会对作文产生爱写的兴趣。

三、丰富作文内容,培养创造性想象

有些学生往往因观察不仔细而对所观察的事物只留下模糊的表象,甚至会淡忘掉。因此,造成了写作时的“无米下炊”。他们感到不知写什么,无话可说,或说不清楚,写出来的作文枯燥乏味,或带有主观想象,想当然地进行编造,显得空洞无物,缺乏真情实感。有了电教媒体的参与,既能清晰地再现观察对象,又便于教师对教学的驾驭,使教师能有重点地进行指导。黑格尔曾经说:“对于作家来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爱因斯坦也说过,想象力要重于知识,想象推动着人类的进步,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实际需要,利用一切有利因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

四、再现写作情景,让学生触景生情,有感而写

在作文教学中应运用投影、幻灯、电视、录像等媒体展示一些与写作有关的内容,创设一个写作的情景。由于这些媒体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可以将图画、文字、声音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给学生提供了具体可感的形象,调动了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全方位地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兴趣。信息技术可使作文教学环境更加形象、生动、逼真,做到情景交融,很好地支持音频、视频和图像等媒体信息,将文字、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多种媒体有机集成,以图文并茂、声形辉映的完整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在观察的重点处还能将有关图像、声音等信息进行推进、放大,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就能激发学生,使学生“有话想说,有内容可写”。因此作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创造愉悦的学习气氛,增强信息教学的感染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之,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也是难点之一。学生认为难写,教师认为难教,使作文教学陷入了“两难”境地,而组合“多媒体”参与作文教学全过程,改变作文教学信息传递方法和手段,可有效地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构建,强化学生的内心体验,从而使其兴趣盎然,满怀信心地实现作文教学目标。当前,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提高,多种教学媒体携手进入课堂,有机地结合共同参与课堂教学过程,发挥着其独特的优势。

上一篇:女儿的压岁钱作文下一篇:随笔散文《若是懂得,请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