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认识分数评课

2025-01-17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认识分数评课(精选10篇)

1.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认识分数评课 篇一

一、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用7作分母,比 37 大,比67 小的分数有( )个。

A:2个 B:1个 C:3个

2、一枝铅笔用去它的49 ,剩下的比用去的多( )

A:59 B :19 C:49

3、下列分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是( )

A:410 <910 <1 B :910 <410 < 1 C:1<410 <910

二、判断题

1、把一个梨分成5份,取其中的3份,就是它的35 ( )

2、3个13 和7个17 一样大。 ( )

3、38 表示8个13 。 ( )

4、25 +25 =410 ( )

三、计算下面各题。

1、直接写出得数:

312 + 512 = 1- 39 = 23 + 13 = 1- 38 - 28 =

1324 -1124 = 47 + 37 = 1- 12 = 19 + 29 + 39 =

68 -48 = 79 - 29 = 56 - 16 = 13 + 13 + 13 =

2、竖式计算:(12分)

408×8= 780×6= 618×9=

3、递等式计算:(9分)

360+210×8 24÷3×716 890-358×2

四、解决问题。

1、小明看一本故事书,第一天看了全书的25 ,剩下的第二天看完,第二天看了这本书的几分之几?

2、某班共有36人,男生占 。则男生有多少人?女生有多少人?

3、一块蛋糕,小冬吃掉了它的36 ,小明吃掉了它的26 ,谁吃得多,一共吃掉了蛋糕的几分之几?

4、小东家有64千克大米,第一天吃了 ,第二天吃的是第一天吃的 。这两天一共吃了多少千克大米?还剩多少千克大米?

苏教版三年级下认识分数教案

2.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认识分数评课 篇二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安排了《寓言两则》《争论的故事》《剪枝的学问》三篇课文, 还有一次习作和一道练习。本组课文形式多样, 有寓言故事, 也有生活中发生的真实故事, 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是用具体的事情来说明一个道理, 所说明的道理, 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丰富学生的思想方法, 在哲理思辨中启迪学生的智慧。这类课文的教学, 有利于为学生打下母语的基础, 接受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的熏陶, 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教学本组课文时, 教师要深入研读教材, 把握课文蕴含的哲理, 引领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一要明确本单元教材编排的意图和作用。本单元可以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就这一组教材的内容和文体来说, 既是对低年级《狐假虎威》《狼和小羊》《狐狸和乌鸦》说理文章的进一步拓展, 又为高年级说理文的学习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为学生积累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经验和方法。

二要把握本单元教材编排的训练体系。统筹安排, 因课设练, 多次重复, 螺旋上升, 这是苏教版小语教材的训练体系。本单元除朗读、默读、积累词语和预习课文等常规项目外, 主要安排了四个重点: (1) 查字典解释词义; (2)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句子; (3) 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4) 领会课文蕴含的哲理。教师要充分把握教材的特点, 因课设练, 充分发挥教材作为“例子”的作用。比如, 《寓言两则》《争论的故事》《剪枝的学问》几篇课文对话多、故事情节强, 教材都安排了朗读课文、讲述故事的训练。《寓言两则》选自中国古代传统寓言故事, 教材安排了“再找几则其他寓言故事, 读一读, 讲一讲”的练习。《争论的故事》兄弟俩的语言非常精彩, 教材安排了“把人物争论时的不同语气读出来”的练习。《剪枝的学问》笔调轻松活泼, 娓娓道来, “我”的感悟写得很含蓄, 虽未一语道破, 但读者心中自明, 教材安排了“读了课文, 你有什么感受”的练习, 诸如此类。

三要挖掘本单元教材蕴含的哲理因素。本单元四篇课文以事喻理, 蕴藏着丰富的哲理。这些哲理都蕴含在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的课文内容里。教学时, 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语言文字揣摩,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明白哲理。

单元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和本单元教材的特点, 确立单元教学具体目标 (略) 。

学习本单元教材,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生字,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在朗读中想象相应的画面, 理解叙述顺序, 能理解重点词句及摘抄佳句, 能复述故事等, 让学生在听说读写过程中得到良好的语文素养的培养。教师在备课时, 要很好地把握每一篇课文的教学元素, 以学定教, 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重点

查字典解释词义;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句子;学习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领会课文蕴含的哲理。

单元教学难点

领会课文蕴含的哲理;联系生活实际运用“事中之理”。

单元教学建议

一、分析研究, 把握本单元教学的基本方法。

本单元教学的基本步骤为:“初读, 了解故事→悟读, 研读重点→研读, 探明事理→拓展, 联系生活。”教学时, 关键是要讲清“事”, 使学生通过“事”悟出“理”, 然后再联系实际, 有针对性地延伸拓展。学生在阅读中面临的困难往往是难以弄明“事中之理”, 突破难点的方法是在学生真切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品读关键段落及关键词句, 启发思考, 从而使学生悟出“事中之理”。

二、以读代讲, 引导学生绘声绘色地朗读课文。

“大抵观书, 先须熟读, 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继以精思, 使其意皆如出于吾之心, 然后可以有得尔。”本单元课文层次清晰, 语言流畅, 学生一读能懂。教学时, 要放手让学生去读、去品、去悟。要做到初读, 读准字音, 读通课文;再读, 理清顺序, 概括文意;精读, 抓住重点, 训练语言;品读, 品味词句, 领悟哲理;研读, 延伸拓展。朗读作为融理解和表达于一体的综合性活动, 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

《寓言两则》要抓住人物的心理描写和对话描写, 让学生在朗读中见其形, 入其境;《争论的故事》可从文中的反问句入手, 并抓住“争论不休”的声音变化, 演绎当时情境;《剪枝的学问》要注意读好“怎么、干吗、啦、呢”等词语, 体会人物当时的心情、神情, 打开学生情感的闸门。只有深入思考的朗读, 才能让学生品出语言文字的味道。

三、理清文章脉络, 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课文各部分的要点及其联系, 在此基础上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一般可采用段意合并、中心句摘录、题目拓展等方法, 建议本单元采用段意合并法。比如《鹬蚌相争》, 第一节写鹬蚌为什么相争, 第二、三节写鹬蚌如何相争, 第四节写相争的结果怎样。因而, 这一课的主要内容就可概括为:本文通过鹬蚌相争的经过的叙述, 告诉人们为人处事要宽容。要求学生概括时尽量用简洁的语言, 把课文从厚读薄, 在语言实践中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剪枝的学问》是一篇既蕴含了科技性知识、又揭示了一定哲理的小短文。教学《剪枝的学问》, 为了让学生整体感知, 可抓住题眼设计问题:1.什么叫剪枝?2.王大伯剪掉了什么样的树枝?3.剪掉了一些枝条后桃子长得怎么样?这样三问, 学生粗读课文, 便能从课文中找到答案, 并概括出课文内容:文章记叙了“我”在桃园看剪枝并了解剪枝的原因, 启示我们“减少”是为了“增加”, 生活处处有学问, 我们要做有心人。

四、抓住关键词句, 引导学生深入细致地理解文本。

《语文课标》在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目标中, 特别提出了“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这一教学目标。文中常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 它们或揭示中心, 或蕴涵情感, 或概括内容, 或暗示思路。备课时, 找准这些关键词, 就能教活整篇课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 能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 重锤敲打。一是要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内容。二是阅读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深入思考, 对阅读的内容加以分析和归纳, 进一步理清课文的条理和思路。三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 入情入境地读课文, 把自己的感情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

《揠苗助长》讲农夫急于求成时, 用了许多生动、贴切的词语, 先说“他巴望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 说明他心情的急切;“天天到田边去看”, 反映了他时刻把这件事放在心上, 又为他下面采取的行动作了铺垫;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 这些词语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他当时急切的心情和焦急的样子。《争论的故事》可以联系上下文让学生理解“不以为然”, 教“争论不休”, 先分角色练习朗读兄弟俩的对话, 再让学生比赛查字典, “休”有哪几种意思, 在“争论不休”中应该取哪种解释, 学生自然会作出正确的判断。《剪枝的学问》要求学生反复咀嚼“减少是为了增加”这句话, 从中悟出“只有去除闲枝废叶, 才能留住精华;只有卸去沉重的负担, 才能快捷行走”的道理。

五、积累好词佳句, 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主要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理解。继续重视引导学生掌握理解词句的方法, 能借助词典理解词语的意义, 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 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 辨析词语的感情色彩, 体会其表达效果。二是积累。要在理解的基础上, 通过朗读、背诵、摘抄等形式, 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 同时培养对好词佳句的敏感, 养成积累词句的习惯。三是运用。要引导学生学习和体会作者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方法, 引导学生在习作中运用。

从训练角度看, 可以体会用词的准确, 体会词语表情达意的效果, 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等。比如, 《剪枝的学问》中有关桃园春景的描写的积累, “我又惊又喜, 不禁想起王大伯去年剪枝时说的那番话。噢, ‘减少’是为了‘增加’, 还真是这么个道理”!它就像一句名言, 学生积累下来, 终生受用。再如, 练习中有关语言成语的积累, 不仅可以丰富他们的语言, 而且可以陶冶他们的情操, 使他们从中受到启迪, 得到教益。

六、增强生活意识, 提高习作教学的实效。

“写作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热爱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 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 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本单元习作教学继续倡导生活作文的指导思想, 引导学生走进生活, 观察生活, 体验生活。教师要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 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习作八让学生编一个童话故事, 使学生知道“养成良好习惯的好处”。这篇习作, 强化了作文的实用功能。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编写童话的兴趣,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 引导学生大胆想象, 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 编写童话故事, 把故事内容叙述清楚, 初步学习编写童话的方法。本单元《鹬蚌相争》一文心理和语言的描写, 《争论的故事》一文的对话描写, 《剪枝的学问》一文哲理的揭示, 可以迁移到编写童话故事的过程中。

1.从生活入手, 激发习作兴趣。先让学生观察课本上的图画, 并提出要求:看看是谁, 在干什么?想一想这几个小动物这样做好不好?然后分别说说这几幅图所写的故事。2.鼓励想象, 拓宽思路。围绕“讲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这个中心, 鼓励学生想象, 思考如何帮助小动物们改掉坏习惯。3.分析范文, 引导学生掌握方法。范文条理清楚, 详略得当, 想象丰富, 语言具有儿童特点, 非常适合学生仿写。教师要让学生的习作流淌出个性化的思想和语言, 不断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3.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认识分数评课 篇三

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经历由生活经验到认识分数的过程。

2、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用几分之一表示简单图形的一部分。

3、感受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用几分之一表示简单图形的一部分。

教具准备;每生准备几张长方形和正方形纸。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生谈话。提出观察教材中的情境图讲故事的要求,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看图编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与动物交朋友的情感。

二、新授:

1、指定学生将自己编的故事讲给大家听,注意引导学生说完整话,将故事编完整。然后老师指出生活中的“一半”也可以说是二分之一。

2、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让学生举出一些生活中可以用二分之一表示的事物。如,半块月饼,半个西瓜,半个馒头等。

三、做一做: 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纸,每个学生都动手折一折,涂一涂。

1、提出(1)题的要求,先鼓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让学生充分交流个性化做法。可让学生讨论一下涂色部分表示这张纸的几分之几。最后说明,涂色部分是这张纸的二分之一,并板书。

2、教师提出(2)题的要求,让学生进行操作,并交流。重点指导1/3的写法和读法。

3、教师提出(3)题的要求,在操作和交流的基础上,重点让学生试着读写1/4。

学生如果出现与教材不同的分法,只要正确就应给予肯定。四:试一试:

是前面数学活动的继续,鼓励学生做出更多的分法,读、写出相应的分数。

五、议一议:这两个问题是对分数意义的具体理解,可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一下,再进行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第二个问题鼓励学生举出具体事例进行说明。

六、练一练:第一题,重点让学生回答“为什么”。第二、三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互相评判。

七:小结:说说本节的收获及教法、学法。分数的初步认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交流、讨论等数学活动,经历认识简单分数的过程。

2、初步认识分数,了解几分之几表示的意义,认识分母、分子和分数线。

3、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激发学习分数的兴趣。教具准备;每生准备几张圆形纸。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生谈话。提出观察教材中的(1)题中的两个示意图,让学生说出哪个是平均分,哪个不是平均分。指出哪部分表示这个圆的1/2。

二、新授:

1、提出(2)题中的活动要求并呈现示意图。师生一起边涂色边读、写分数。重点让学生理解2份是这个圆的三分之二,2/3里面有2个1/3。

2、提出(3)题中的活动要求,教学仿照(2)进行,也可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分、涂色,读写分数。

三、议 一议:

先在小组内进行,给每名学生提供发表意见的机会,再进行全班讨论。四:认识分数:

教师说明什么是分数。以3/4为例,介绍3是分子,4是分母,中间的横线叫做分数线。然后写出一个分数,让学生说出这个分数的各部分名称。

五、试一试:交流时,给学生表达个性化结果的机会,以便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六、练一练:第一、二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互相评判。第三题,完成书上的问题后,再让学生提出其他问题。如,每人吃了这张饼的几分之几?两人吃了这张饼的几分之几?

六、知识窗:介绍有关分数的知识。七:小结:说说本节的收获及教法、学法。教学反思:

分数的初步认识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在涂一涂、比一比、说一说等数学活动中,经历比较两个简单分数大小的过程。

2、会比较同分子或同分母(分母小于10)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3、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愿意与同伴交流,并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

教具准备;每生准备几张圆形纸和正方形纸。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生谈话引入本课。

二、新授:

1、提出操作要求。让学生拿出准备好圆形纸(每生一张,两人合作,一人将圆平均分成两份,一人将圆平均分成三份),然后按要求涂色。

2、交流涂色的结果。讨论“哪个面积大”。教材只给出了两种比较的思路和方法,如把两个涂色部分叠在一起比。教师要对学生个性化的比较方法给予肯定。重点指导学生理解:对同一个圆,分的份数越多,每份就越小;反过来,分的份数越少,每份就越大。

3、用符号表示两个分数的大小。

三、比一比:

1、让学生独立观察图,并在○中填上大于号或小于号。

2、让学生交流是怎样比较的。

注意:这里只是直观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不总结比较的方法。

四、练一练:

第一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第二题,因为没有图示,所以比较起来稍有难度。师生可共同完成两道题,再让学生自主做,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第三题,不做统一要求,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

五、问题讨论:这是两组典型的用分数表示生活中事物的素材。要让学生仔细观察每幅图中杯子的大小和盛饮料的多少,充分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回答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实际意义。六:小结:说说本节的收获及教法、学法。教学反思:

分数的初步认识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探索两个分数相加等于1和相应的减法的过程。

2、会计算两个分数相加等于1和相应的减法。

3、在自主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具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生谈话引入本课。

二、新授:

1、填符号、写算式。师出示小黑板,呈现(1)组图,先分别用数表示两个图中的涂色部分,再提出在○中填上合适符号的要求,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如:两个图形一样大,两个1/2合起来等于1。接着在○里填“=”。

2、在前面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写出加法算式。接着鼓励学生:你能写出一个减法算式吗?在学生交流写出的减法算式时,重点了解学生是怎样想的。

3、(2)组图可仿照上面进行。

三、看图列式计算:

1、让学生独立观察图,说一说图表示的意思。

2、鼓励学生写出加法算式,并计算。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计算的思路。

3、看图写减法算式,仿照上述过程进行。

教材只呈现了1-1/3=2/3的算式思路,教学时,还应启发学生写出1-2/3=1/3。

四、练一练: 第一、二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第三题,先鼓励每个学生都讲一讲图中的故事,并提出自己想到的问题,再根据问题列出算式。如,4/4=1,1-1/4=3/4,1-2/4=2/4等。

4.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四

第二单元 千米和吨 第三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四单元 混合运算 第五单元 年、月、日

第六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第七单元 分数的初步认识

(二)第八单元 小数的初步认识 第九单元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二)第十单元 期末复习第一单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

课题: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 第 1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究两位数乘整十数(不进位)以及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过程,初步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及估算方法。

2.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口算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3.在探究算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在具体的情境中,合理选择不同的估算方法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口算练习。出示口算卡片:

1×10= 3×32= 5×11= 2×20= 30×3= 6×20= 学生计算,汇报交流。(选择几题请学生说一说是怎么口算的)

2.导入新课:刚才我们计算的是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同学们都算得很棒,今天这节课,我们要一起探究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1。

(1)出示教材第1页例1。

引导: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 让学生说说从情境图上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2)探究算法。

提问:如何算出10盒有多少个?把算法说给同桌听一听。全班交流。(结合情境图中右下角的菜椒摆放特点来说)①先算9盒,再加1盒。

12×9=108(个)108+12=120(个)②横看,先算2盒,再算5个这么多。12×2=24(个)24×5=120(个)③竖看,先算5盒,再算2个这么多。12×5=60(个)60×2=120(个)

④把算式看成12个十,十个十是一百,二个十是二十,合起来是120。⑤想:把乘法算式看成12个十,那就可以先写12,再在后面添上1个0。?? 追问:比较一下这么多种方法,你最喜欢哪种?

如果大部分学生选择最后一种方法,教师要提问简便在哪里。(3)试一试。

①完成教材第1页“试一试”前两题: 24×10= 20×10= 学生口答,说说口算的方法。

要求:请大家各自出一道这样的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题来考考其他同学。学生出题,教师板书:()×10=提问:观察这些算式,你们能总结出两位数乘十的口算方法吗?

师生共同小结:一个数乘十,只要在这个数后面添一个0就可以得到积。②完成教材第1页“试一试”第三小题。让学生与同桌交流口算方法。指名汇报:

生1:可以看成2×3=6,再算20×30=600。生2:先算2×3=6,再在末尾加两个0就是600。提问:为什么要加两个0?

师小结:整十数乘整十数,只要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上两个0即可。

2.教学例2。

(1)出示教材第2页例2。指名读出例题表格中的数据。

师:根据称出的结果,你能想到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言)

师小结:有的比30千克少一些,有的比30千克多一些。每袋蒜头都差不多重,而且每袋大约重30千克。

追问:你会估算王大伯去年大约收获蒜头多少千克吗?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谈谈自己的想法,再交流反馈,得出最佳的方案。引导:按每袋30千克估算,60袋一共有多少千克? 列式为:30×60=1800(千克)

(2)完成教材第3页“想想做做”第5题。提问: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这一页大约有多少个字?)追问:你想怎么估算?

集体交流,指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分别把两个乘数看作与它们接近的整十数来计算。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页“想想做做”第1题。

提问:这三组题有什么特点?上下两题的答案一样吗?为什么?

根据学生汇报,教师小结:一个乘数相同,另一个乘数多一个0,那么积也应该多添一个0。

2.完成教材第2页“想想做做”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让学生重点说说“80×50,10×55,60×90”的口算方法。3.完成教材第3页“想想做做”第6题。

让学生先仔细观察表格,指名说说想法,再进行计算。

最后集体反馈,交流分析、思考的过程,同学之间相互评价、补充。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一单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

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究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的过程,会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会用交换乘数位置的方法验算乘法。

2.在探究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究的意识。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教学难点: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探究笔算方法。

明确:像这样的两位数乘两位数,我们可以用竖式计算。

师指出:在把两个所得的乘积相加时,个位上是计算8加0,0只起占位作用,为了简便,这个0可以省略不写。

教师板书: 2 4 × 1 2 4 8 2 4 2 8 8(4)归纳总结。

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笔算时先用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数字去乘第一个乘数各位上的数字,得数的末位和乘数的个位对齐;再用第二个乘数十位上的数字去乘第一个乘数各数位上的数字,得数的末位和乘数的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2.教学“试一试”。

引导:怎样检验我们算得对不对?(调换24和12的位置相乘)学生尝试计算12×24,指名说说每一步算的是什么,并提问:第二步2乘12,末尾的4和什么位对齐,为什么?

强调:计算的结果是288,说明我们前面的计算是正确的,我们可以用调换乘数的位置再乘一遍的方法进行验算,平时要养成计算后验算的习惯。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4页“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先独立计算,然后交流汇报,教师展示一些典型的错例,组织讨论,纠正错误。提问:通过计算你认为应该注意什么?

(注意第二步乘得的积的书写位置,计算要正确)2.完成教材第5页“想想做做”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汇报。3.完成教材第5页“想想做做”第3题。指名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答案。4.完成教材第5页“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各自观察题目,找到错误原因,在小组内交流。5.完成教材第5页“想想做做”第6题。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全班订正。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第一单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

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 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2.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经历稍复杂的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的过程。教学难点: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口算。

42×4= 72×7= 28×3= 56×2= 47×4= 74×3= 2.用竖式计算。13×12= 22×33= 要求学生计算出这些算式的结果,并说一说计算方法。3.揭题: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二、交流共享

1.出示教材第5页例4。提问:每箱迷你南瓜24个,53箱一共有多少个?该怎样列式? 指导学生列出:24×53。

追问:谁能说一说这个算式是什么意思?(是求53个24是多少)2.探究算法。

师:请同学们用已经掌握的算法试着算一算,在计算的过程中你会遇到什么新的问题?你准备怎样解决?

引导学生通过计算发现:和之前不同的是,计算时每一个乘数乘两位数所得的积都要进

位。

引导思考:我们在前面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要进位时,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引导学生回忆“乘积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的算法。

出示算式进行讲评: 24×53= 2 4 × 5 3 7 2 师:这里的72是哪个数乘哪个数的积?(3×24)用另一个乘数个位上的3乘24,乘得的数的末位就和个位对齐。接下来应该怎么算?(用十位上的5去乘24)所得的数的末位要和哪一位对齐?(十位)最后怎么算?(把两次乘得的结果相加)学生尝试笔算,完成后指名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计算过程,如果这个学生计算有问题,就多请几名学生,然后让学生判断谁的计算过程是正确的,并帮助计算有错误的学生分析是哪一步出了问题。

3.归纳小结。

师:看来通过同学们的努力,都会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了,你觉得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时,要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归纳笔算时的注意事项:

(1)先用第二个乘数的个位乘第一个乘数,再用第二个乘数的十位乘第一个乘数。

(2)用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和这一位对齐。(3)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的数相加。

提醒注意:满几十要向前一位进几,前一位乘后,不要忘记加上进上来的数。4.检验算式。

师:请同学们用你们掌握的方法来验算24×53。(调换乘数的位置再乘一遍)

学生用竖式计算得出53×24=1272。

完成后,让学生先说一说具体的计算过程,再集体订正。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6页“想想做做”第1题。出示题目,每组对应完成1小题。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集体交流,说说计算步骤。教师巡视时注意发现典型错例,指名上台板演,并让学生判断板演的答案是否正确。学生判断后,教师引导学生把错误的题按错误的原因分成几类,并要求学生说一说这样分的理由以及防止错误的方法。

2.完成教材第6页“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并验算。教师巡视,指名板演,集体交流。

组织学生反思:计算中有没有错误?前面分析的一些防止错误的方法在这里的计算中是否得到了运用?又出现了哪些新的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

3.完成教材第6页“想想做做”第3题。

先让学生认真读题,审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再指名说说思考过程,并让学生独立列出算式,用竖式计算,最后集体交流。

4.完成教材第6页“想想做做”第4题。

先指名读出商品的价格及问题,然后小组讨论,让学生作出合理的假设,再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学生列式计算,集体交流汇报。

汇报:花最少的钱选择便宜的衣服,列式:25×48=1200(元);花最多的钱选择贵的衣服,列式:25×64=1600(元)。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第一单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 课题:练习一 第 4 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笔算,会用调换乘数的位置的方法来验算乘法。2.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有关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

教学难点:将所学知识灵活地运用于具体的问题中。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完成教材第7页“练习一”第1题。

出事题目,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进行活动,说出得数。2.完成教材第7页“练习一”第2题。

出示题目,全班分为四组,每组计算两题,学生独立完成。评讲:计算的正确率和验算的方法。

让学生独立解决,集体交流,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四、反思总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谁能说说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时,要注意什么?

五、课堂作业 《练习与测试》

第一单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

课题: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第 5 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算法的过程,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在具体情境中合理地运用口算、笔算和估算,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3.在于他人的讨论交流中,培养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掌握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竖式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积末尾的0的个数。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口算。

6×30= 30×2= 60×5= 30×20= 10×30= 23×20= 口算后随机抽取几题,让学生说说是怎样进行口算的。2.揭题: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二、交流共享

1.出示教材第9页例5主题图。

(1)提问: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整理信息,提出问题:每个足球32元,买30个这样的足球要用多少元? 让学生列式再汇报,最后全班交流。教师板书:32×30。(2)探究算法。提问:你能估一估吗?

(把32看成30,30×30=900,大约是900)

追问:你想用什么方法来算出32×30的积呢?(口算或笔算)

引导:下面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探究算法,算出结果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发现学生使用的不同算法。学生交流算法。

方法一:用口算。先算32乘3的积,再在得数后面添上一个0。列式为:32×3=96 32×30=960 方法二:用竖式计算。仿照以前学过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算出结果。2.优化算法。

(1)谈话:计算32×30时,同学们有的用口算,有的用我们学过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来计算,这样都可以,老师想介绍一种简单的列式计算方法给同学们。

教师边讲述边板书。

第一步:列竖式。因为0乘32还得0,所以这一步可以不写。这样就先算32×3,列竖式时可以让3与32中的2对齐,把30中的0写在后面。

2 × 3 0 9 6 0 第二步:计算。先算两位数乘一位数32×3得96,再在积的末尾加上0。注意乘数末尾有一个0,那么积的末尾也只能加上一个0。

第三步:检验。这样的计算方法对不对呢?我们不妨与前面计算的结果对照一下,得数相同吗?

(2)(教师指着两种不同的方法)提问:你们喜欢用哪种方法列式计算?为什么?

(3)小结:做计算不仅要仔细认真,而且要动脑筋选择简单便捷的方法,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教学“试一试”。出示算式:40×53= 让学生列竖式计算,汇报交流,并指名板演。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两种计算方法: 4 0 5 3 × 5 3 × 4 0 1 2 2 1 2 0 2 0 2 1 2 0 师:仔细观察,哪一种计算方法更加简便? 学生得出:第二种。

提问:计算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怎样算比较简便? 学生交流反馈,教师小结:列竖式计算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时,把两位数放在上面,整十数放在下面,可以把0前面的数相乘,0不参加运算,有几个0落下,就在积的末尾添几个0。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9页“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在教材上计算,指名板演,并让板演的学生说一说计算的过程。提问:第2小题中乘数50末尾只有一个0,而积1800的末尾为什么有两个0? 让做错题的学生说说自己错在哪里,并要求及时订正。

2.完成教材第10页“想想做做”第3题。

用课件逐题出示竖式,先让学生观察,再判断,并说说对错。3.完成教材第10页“想想做做”第5题。

提问:题目的要求是什么?你怎样比较第一组中的两道题?(第一个乘数相同)你能想到什么?

让学生在小组里说一说怎样比较第二组,第三组的两道题。学生独立计算,再比较每组题的得数,看看与原先的想法是否一致。4.完成教材第10页“想想做做”第6题。

让学生看图说说图意,再列式计算,并说说是怎样列式的。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第一单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

课题:两步连乘的实际问题 第 6 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两步连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探究过程,进一步积累对相关数量关系的认识,感受从已知条件出发的解题思路,能用两步连乘正确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培养灵活组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感受乘法运算的实际应用价值,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并体验成功解决问题的

快乐。

教学重点:能对获取的信息作出正确分析,用连乘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谈话:同学们,你们都有购物的经验吗?这节课我们跟随小明的脚步,到商场去走一走,看看他在购物中遇到了什么问题。

课件出示模拟商场的场景图,学生根据课件给出的条件,提出问题并解决。课件出示:一个乒乓球2元,一袋5个,小明买了一袋,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提出问题:一共要多少元?列式为:2×5=10(元)

课件出示:每袋乒乓球5个,有6袋,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提出问题:6袋一共有多少个?列式为:5×6=30(个)2.同学们帮小明解决了很多他在商场里遇到的问题,你瞧,商场里迎来了大客户,这是体育课的王老师,他想为学校添置一些体育用品。

课件出示:乒乓球每袋5个,每个2元,王老师买了6袋乒乓球。那么他需要花多少元?

二、交流共享

1.组织探究:你能帮王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可以先想一想,然后在小组内讨论。

2.汇报交流。

提问:哪一组来汇报一下你们的解决办法?

各小组自由汇报,教师边听边板书,指名学生表述自己所列式子的意义。方法一:5×6=30(个)30×2=60(元)

教师引导学生看图,使学生明白:方法一根据“有6袋乒乓球”和“每袋5个”,先算一共有多少个乒乓球,再根据“乒乓球每个2元”,算出买6袋乒乓球一共要多少元。

方法二:2×5=10(元)10×6=60(元)

教师引导学生看图,使学生明白:方法二根据“乒乓球每个2元”和“每袋5个”,先算每袋乒乓球多少元;再根据“有6袋乒乓球”,算出6袋乒乓球一共要多少元。

方法三:2×6=12(元)12×5=60(元)

教师引导学生看图,使学生明白:方法三先算假设每袋1个的情况下,6袋乒乓球多少元,再算每袋5个一共要多少元。(方法三学生比较难理解,教师一定要让学生说明列式的理由,如果学生只列式但说不出理由,教师可以告诉学生。由于算法比较难理解,建议不要用这种方法)

3.归纳反思。

(1)提问:你用的是哪种方法?方法一还是方法二?结果怎么样? 1.口算。

40×20 300×8 10×70 50×80 70×50 63×10 9×200 400×6 教师用课件出示题目,让学生快速说出得数,随机抽取几题指名学生说说口算方法。

2.根据13×2=26,快速说出以下算式的得数。130×2 13×200 130×20

二、基本练习

1.完成教材第13页“练习二”第2题。出示题目,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列竖式计算。

指名上台板演,说说计算方法,展示正确的书写格式及得数。2.完成教材第13页“练习二”第3题。

出示情境图,让学生先找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再找出有联系的两个条件,说说可以先算什么。

让学生独立列式,全班交流。

3.完成教材第13页“练习二”第4、5题。让学生默读题目,理解题意。

提问: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怎样列式? 学生计算,集体交流算法。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14页“练习二”第6题。让学生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提问:你能找出有联系的条件吗?想想它们能算什么?

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教师评讲时展示不同的解题方法,并指明说说每道算式表示的意义。

2.完成教材第14页“练习二”第7题。学生读题,列式解答,集体交流。3.完成教材第14页“练习二”第8题。出示图片,引导学生看懂图意。

提问:要求“买5件大衣一共要多少元?”必须知道什么条件?怎么求? 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全班交流。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获得了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练习与测试》 第一单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 课题:复习第 8 课时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以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2.通过复习,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发展数学思维,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究的意识。教学重点:熟练地掌握口算的方法以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教学难点: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系统整理

提问:第一单元即将结束,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引入:这节课我们将通过系统地整理,复习这一单元所学的知识。

二、查漏补缺训练

1.完成教材第15页“复习”第1题。让学生先口算,再说说口算方法。

师小结:(1)两位数乘整十数,计算时先算0前面的数的乘积。然后数一下两个乘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再在这个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2)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用一位数分别去乘两位数中的每一位,并注意进位。

2.完成教材第15页“复习”第2题。让学生独立计算,指名上台板演。教师要通过具体的计算引导学生归纳出:

(1)计算时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先用第一个乘数的每一位数去乘第二个乘数的个位数字,所得积的末位对齐乘数的个位;再用第一个乘数的每一位数去乘第二个乘数的十位数字,所得积的末位对齐乘数的十位。最后把两个积加起来。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2)引导:计算时,你通常会出现什么样的错误,你想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

3.完成教材第15页“复习”第3题。

指名估算,并引导学生回忆估算的方法:用四舍五入法把不是整

十、整百的数看作最接近它的整

十、整百的数来算。一般是先找出两个乘数的近似数,再把这两个近似数相乘。将全班分成四大组,每组完成一题,再互相检验,看看和估算的结果是否接近。

4.完成教材第16页“复习”第8题。引导学生观察表格,明确表格填写的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比较,说说发现了什么。5.完成教材第16页“复习”第10题。

(1)出示第一组题,先让学生计算,再组织对比,交流上下两题之间的联系。

(2)出示第二组题,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组织对比上下两题之间的联系。(3)出示第三组题,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交流上下两题的联系。6.完成教材第16页“复习”第11题。

(1)出示第一组题,组织学生观察题目,得出规律并填空。

归纳规律:当第二个乘数分别是3的1倍、2倍、3倍??时,积分别是111、222、333??(2)出示第二组题,组织学生观察题目,得出规律并填空。归纳规律:当第二个乘数分别是7的1倍、2倍、3倍??

三、综合运用提升

1.完成教材第15页“复习”第4题。

出示表格,让学生算一算、填一填,再说说表中数量之间的关系。得出:单价×数量=总价

2.完成教材第15页“复习”第5题。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读懂题意。

引导学生汇报交流:不可能是第一种,第一种是48元,48×19大约是1000元,超过800元,可能是第二种38元的篮球,38×19大约是800元,且低于800元,第三种是28元,28×19大约是600元,不需要付800元,所以是第二种篮球。

追问:买篮球一共要用多少元?应找回多少元? 3.完成教材第16页“复习”第7题。

让学生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并说说要求“电视机多少台”需要先求什么。4.完成教材第17页“复习”第12、13题。让学生默读题目,理解题意。

引导:先确定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再找出有联系的两个条件,想想可以算出什么,再进行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评讲。

5.完成教材第17页“复习”第15题。

让学生先根据学过的方位知识,弄清图中几处地点的相应位置关系。然后再根据计算的结果在平面图上指一指或画一画。最后全班交流,订正。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练习与测试》

第一单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

课题:有趣的乘法计算 第 9 课时 教学目标:

1.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中特殊数相乘所得得数的规律,并能初步运用这一规律进行一些计算。

2.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通过比较,理解并掌握找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观察并发现数学的秘密,找出事物的简单规律的方法,并学会运用规律。教学难点:能利用所得的规律进行计算。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谈话:同学们,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中,有很多有趣的规律。这节课,我们一起去发现这些有意思的规律。

二、交流共享

1.探究乘数是11的乘法计算。(1)出示题目:24×11 53×11 谈话:一个两位数和11相乘的得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我们先列式计算。学生用竖式计算,指名板演。

3 × 1 1 × 1 1 2 4 5 3 2 4 5 3 2 6 4 5 8 3 提问:把积的每一位上的数和原来的两位数相比,你有什么发现?和小组内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学生交流汇报:

①24×11=264,所得的积的个位上的数,与原来两位数个位上的数一样,是4;积百位上的数,与原来两位数十位上的数一样,是2;积十位上的数,等于原来两位数个位与十位上数的和,是2+4=6。②53×11=583,所得的积个位上的数,和原来两位数个位上的数一样,是3;积百位上的数,与原来两位数十位上的数一样,是5;积十位上的数,等于原来两位数个位与十位上数的和,是5+3=8。

15×15 43×47 69×61(2)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并比较每组的两道题,说说有什么发现,和同学交流。

24×26= 44×46= 74×76= 25×25= 45×45= 75×75= 3.让学生同桌互相出题,写两道这样的算式互相考一考,说出得数。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第二单元 千米和吨 课题:认识千米 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

2.在实践活动中,学会积累与查找资料,继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进行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教学难点: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提问: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常用的长度单位?

学生互相比划并说说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2.出示:给下面的物体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铅笔长18()

一枚1元硬币厚约3()学校跑道一圈长250()课桌长约10()

3.课件出示教材第20页例1。

提问:这是沪杭铁路,它的全长是180()? 追问:为什么沪杭铁路的长度要用千米作单位? 4.举例:你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说过千米?

5.教师出示教材第20页的图片:你知道每幅图片上的数字表示什么含义吗?

说明: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作单位。千米可以用字母“km”表示。千米又叫公里。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千米。

二、交流共享

1.初步体验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1)师:1千米到底有多长,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我们课前的活动。(出示照片)我们学校的跑道从()——()大约是100米,你怎么记住它的?

明确:像这样的100米,我们走10次就是1000米,也就是1千米。(板书:1千米=1000米)

教师指导学生读出这个算式时,要注意前面的数和后面的单位之间需停顿一下。提问:1千米里面有几个100米吗?(10个)

追问:走100米你花了多长时间?如果让你走1000米要多长时间?走1000米的感受和100米的一样吗?

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自由发言。

(2)完成教材第21页“想想做做”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组织交流,说说是怎样思考的。

(3)提问:课前我们做过调查,我们学校的环形跑道一圈是多少米?几圈是1千米? 学生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回答。

回答预测:

①一圈200米,5圈是1千米。②一圈250米,4圈是1千米。③一圈400米,2圈半是1千米。说一说:你感觉1千米长吗?自由交流。2.强化概念。

引导思考:我们刚才感受到的1千米是个环形的,如果我们把1千米的跑道拉直,会有多长?想一想,从学校门口往南走到哪儿是1千米?向北?向东?向西呢?你可以选择一个熟悉的地方想象,现在脑海里想象从学校门口走到哪儿大约是100米,要走10个100米,该从学校门口走到哪儿?

谈话: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从学校门口到哪儿是1千米,你能说一说从自己家到学校有1千米远吗?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1页“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图片并提问:小轿车、步行、动车、自行车每小时各行多少千米? 学生练习并说说理由。

追问:老师家离学校约有5千米的路程,如果你是老师,会选择什么交通工具去上班?请简述理由。

2.完成教材第21页“想想做做”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说说是怎样思考的。3.完成教材第21页“想想做做”第4题。

引导学生看图,并说说从图中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第(1)题组织学生直接计算,第(2)题先让学生讨论,再组织交流,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第二单元 千米和吨 课题:认识吨 第 2 课时 教学目标: 1.借助生活中的具体物体,感知和了解吨的含义,通过想象和推理初步建立1吨的概念,培养用吨这个单位估计物体质量的能力。

2.知道并掌握1吨=1000千克,学会吨和千克之间的换算方法。

教学重点: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1吨=1000千克,学会吨与千克之间的换算。教学难点: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形成印象。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提问:我们已经学过哪些质量单位?(克、千克)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师板书:1千克=1000克

2.谈话:同学们,课前老师请大家去观察和了解货车的载重量,谁愿意把你了解到的信息与大家交流?

课件出示教材第22页图片,提问:老师也搜集了一些这样的图片,码头上这些集装箱,火车皮所运送的都是很重的或大宗的物品,通常用什么作单位呢?(吨)明确:吨可以用字

母“t”表示。

指出:计量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不用千克作单位。今天我们就一块学习另一个比千克还大的质量单位——吨。

二、交流共享

1.直观感知,初步认识吨。

(1)课件出示一袋100千克的大米。谈话:一袋大米重100千克。你平常见过这样的一袋大米吗?提过它吗?提过的说说感受。

学生回答,交流感受。

课件演示,一袋袋地出示,学生跟着100千克、200千克地数,贴满10张。提问:每袋100千克,10袋多少千克?(板书:1000千克)

指出:1000千克就是1吨,即:1吨=1000千克。(板书:1吨=1000千克)2.结合实际,进一步认识吨。

(1)师:课前我们测量了自己的体重,你的体重是多少?(指名回答)教师请体重大约是25千克的同学站起来。

谈话:三年级的小学生大约重25千克,4个学生的体重约是100千克。引导学生想象:如果把这4个学生都压在你身上,感觉怎么样?100千克重不重?想象一下,如果把40个学生全都叠在你身上,会怎样?1000千克重不重?

提问:估算一下,小组里所有同学的体重大约有多少千克?全班同学的体重呢?全班同学的体重相加,有1吨吗?

学生进行估算,并汇报。

(2)实物出示装有10千克水的水桶,指名上来掂一掂。

提问:觉得重吗?这是10千克的水,10桶这样的水是100千克,多少桶这样的水是1吨?

(3)小结:称比较重的或大宗的物品,通常用吨作单位。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2页“想想做做”第1题。指导学生看图,让学生说说图中每种物体重1吨,各有多少?

总结汇报:一头牛重500千克,有2头牛刚好是1吨;一袋水泥重50千克,20袋水泥重1吨;一头猪重100千克,10头猪重1吨;一桶油重200千克,5桶油重1吨。

2.完成教材第22页“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吨与千克的单位换算,交流时,说说自己思考的过程。3.完成教材第22页“想想做做”第6题。

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观察,并说说从图中得到哪些信息。1000千克=1吨

(2)填一填:让学生将结果填入括号内。3.完成教材第24页“练习三”第3题。

(1)让学生看图,读题。提问: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可以解决什么问题?

(2)让学生依次解决教材上的问题。4.完成教材第25页“练习三”第4题。

先出示图,让学生读题,并了解题中所提供的信息。再让学生列式,并说明列式的理由。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25页“练习三”第5题。

先让学生读题,然后指名口答,并让学生说说解题依据。2.完成教材第25页“练习三”第6题。先让学生看懂题意,了解题中所提供的信息,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然后让学生列式解答,再组织交流。

3.完成教材第25页“练习三”第7题。

先让学生读题,重点理解“动车从上海出发经过南京开往北京”指的是哪些路程。再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最后组织交流,并让学生说出解决问题的过程。

4.完成教材第25页“练习三”第8题。

先让学生同桌之间交流课前了解到的黑龙江、黄河、长江和珠江的长度,并填写表格,再指名汇报。

5.完成教材第25页“练习三”思考题。

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最后指名汇报结果。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练习与测试》

第三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

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从问题想起 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题中的条件和问题,选择分析问题的思路,分析题目表示的数量

关系,进而培养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的能力。2.使学生养成认真审题,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发展学生连贯、有序、有层次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如何从问题开始想,根据问题分析数量关系。教学难点:根据问题分析数量关系。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谈话:同学们,你们有去过商场购物吗?

出示商场购物情境图,提问:如果你有100元,这些商品你想买什么?还剩多少元? 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启发引导。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1。

(1)出示教材第27页例1情境图。

谈话:小明和爸爸今天也到商场购物,它们带300元去运动服饰商店购物。他们可能买什么?

利用课件把画面集中放大到运动服饰和运动鞋的场景中,让学生认真观察画面。提问:小明和爸爸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可能花多少元?

学生计算,并说出多种可能,教师相应板书。

明确: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因为选择不同,有多种选法。购买不同价格的运动服和运动鞋,剩下的钱是不同的。(2)出示问题:小明和爸爸带300元,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最多剩下多少元?

先让学生同桌互相讨论:最多剩下多少元?再指名汇报。师小结:购买的商品价格最低,剩下的钱就最多。

提问:你能根据问题说出数量之间的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学生汇报交流:

①剩下的钱等于带来的钱减去用去的钱,可以先算用去多少元。

②求最多剩下多少元,可以先算购买价格最低的运动服和运动鞋一共要用多少元。引导:先想想每一步可以怎样算,再列式解答。

学生列式,指名回答,教师板书。①一共用去多少元?130+85=215(元)②剩下多少元?300-215=85(元)

(3)想一想:如果买3顶帽子,付出100元,最少找回多少元? 提问:你能根据问题说出数量之间的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吗? 学生汇报交流。

引导:先想想每一步可以怎样算,再列式解答。①最多用去多少元?24×3=72(元)②最少找回多少元?100-72=28(元)2.思考: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学生自由发言,师小结:我们要在读题后要弄清题目里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可以从问题开始想,根据问题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要根据题中的条件和问题,选择分析问题的思路。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8页“想想做做”第1题。根据问题说出数量关系式,并说说缺少什么条件。

(1)出示问题(1),引导分析:从“桃树比梨树多多少棵”想到的数量关系是什么? 追问:有了这样的数量关系,要求这个问题,还缺少什么条件?

(2)学生独立分析问题(2),先根据问题写出数量关系,再说说缺少什么条件。

教师强调:在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时,关键是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完成教材第28页“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观察表格,并说明题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得到启发。

提示:要求足球组的人数,可以先算篮球组和田径组的人数之和,再将总人数减去篮球组和田径组的人数之和,即可求得足球组的人数。

3.完成教材第29页“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并在交流中互相启发,加深理解。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让学生说说每道题的数量关系。

师提示:这两题都要先算四个茶杯的总价。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第三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

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画线段图 第 2 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究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会通过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决与倍有关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及相应的变式问题。

2.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探究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用线段图辅助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分析数量关系。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谈话:同学们,咱们身上穿的上衣和裤子是谁买的?你有自己去买过吗?今天,我们就去商场看看。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2。

课件出示教材第29页例2的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1)理解题意。

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说说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2)画线段图。

提出问题:上衣的价钱是裤子的3倍,买一套衣服要用多少元? 追问:你能理解买一套衣服的意思吗?

引导: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今天我们还请来了一位数学小助手,它的名字叫线段图。我们可以借助线段图来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①先画一条线段表示出裤子的价钱。(在黑板上画出表示裤子价钱的线段)48元

裤子

②上衣价钱的线段该怎么表示?画多长呢?(学生讨论)引导:上衣的价钱是裤子的3倍,要画这样的3份。(指名板演)48元 裤子---------上衣-----------------------------?元(3)列式解答。

教师巡视,适时进行引导。

3.完成教材第31页“想想做做”第3题。

先指名说说所求的问题是什么,数量关系是什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出线段图,表示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再让学生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让学生独立计算。最后集体交流订正。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第三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 课题:练习四 第 3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灵活运用合适的策略整理相关信息,感受画线段图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策略。

2.通过观察、交流、迁移等活动,提高学生运用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感受运用策略整理信息的必要性,提高运用策略的能力。教学难点: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借助从问题想起和画线段图的策略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本节课我们将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复习。

完成教材第32页“练习四”第1题。

(1)出示题目,让学生根据问题说出数量之间的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分析:①还剩的米数等于总长度减去已修的米数;②求还剩的米数,等于总长度减去8天修的米数。

指名列式解答,师板书: 已修的米数:45×8=360(米)还剩的米数:520-360=160(米)(2)出示线段图,让学生先说说这道题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然后说出问题的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指名列式解答。

面粉的袋数:60-22=38(袋)一共的袋数:60+38=98(袋)

二、基本练习

1.完成教材第32页“练习四”第2题。

(1)让学生阅读题目的已知条件,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2)让学生说出数量关系,画出线段图,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列式解答。师板书。

(3)提问:要求楼下比楼上多多少个座位,我们必须知道什么条件?你能将上题的线段图改一改吗?师板书。

追问:什么变了?什么不变?数量关系变了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完成教材第33页“练习四”第7题。

提问:从问题想起,要求平均每分钟走多少米,缺少什么条件? 出示两幅情境图,让学生讨论:

①你能看懂两幅图吗?小宁走到的地方一样吗? ②小宁走了多少米? 600-300=300(米)

③怎样求平均每分钟走多少米? 300÷5=60(米)4.完成教材第33页“练习四”第8题。

出示问题(1),并提问:从问题开始,要求一共缴纳的水费,数量关系式是什么?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出示问题(2),让学生仔细读题,说出数量关系,再列式解答。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32页“练习四”第4题。

解决问题(1):让学生先读题,从问题想起,说说数量关系,画出线段图,再列式解答。解决问题

(2):在问题(1)的基础上,说出数量关系,更改线段图,再列式解答。2.完成教材第32页“练习四”第5题。

提问:这两题的问题是什么?数量关系是什么?解题过程相同吗?为什么? 学生列式解答,并反馈交流:

(1)32×3=96(页)150-96=54(页)(2)40+32=72(页)150-72=78(页)3.完成教材第33页“练习四”第10题。出示题目,让学生读一读,并提问:怎么比?(求出每袋多少元)

让学生先计算,再汇报交流。

4.完成教材第33页“练习四”思考题。

让学生读题,并用线段图表示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小芳 ?岁

妈妈 ?岁 27岁

师讲解:从线段图中分析,妈妈比小芳多出的27岁,正好是小芳岁数的3倍,小芳的年龄是27÷3=9(岁),妈妈是9×4=36(岁)。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你能用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身边的问题吗?

五、课堂作业 《练习与测试》 第四单元 混合运算

课题:含有两级的混合运算

(一)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不含小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

2.在学习活动中增强类比迁移和抽象概括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脱式计算。

35-4+27 6×3÷2 让学生计算,说说计算的过程。

2.揭题:在混合运算里加减是同一级,乘除是同一级,当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时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那么,如果一道算是里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该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混合运算。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1。

(1)课件出示教材第34页例1货架图。

谈话:星期天,小军和小晴一起到文具店买文具。(指名读读货架上物品的单价)课件出示问题(1),并提问:要求一共用去多少元,先要算什么?(先要算3本笔记本多少元)

指名列式解答,教师板书:

5×3=15(元)15+20=35(元)引导:你能根据上面的分步算式列出综合算式吗? 指名列式,教师板书: 5×3+20 引导思考:观察这个算式,和以前学过的混合运算的算式有什么不同?(2)学习运算顺序。

提问:根据刚才的提示,你知道这道题应该先算什么吗? 明确:用脱式计算两步式题时,要先在原题下面的左边写“=”,再在“=”后面写第一步运算的结果,没能参加运算的部分要照抄下来,接着对齐上面的“=”,在下一行写“=”,并在“=”后面写第二步运算的结果。

让学生观察算式,引导学生说明在这个算式中先算哪一步,教师适时板书。师:根据刚才的分析,你能自己写出这些题目的脱式计算吗?试一试。让学生拿出练习本试着算一算,师强调:没有参加运算的部分要照抄下来。(3)出示问题(2),让学生思考讨论:先求什么?为什么?(要求找回多少元,可以从50元里去掉2盒水彩笔的钱)提问:你能列出综合算式吗? 学生列式:50-15×2 追问:观察这道题,和上一题有什么区别?

引导思考:这里有乘法和减法,我们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让学生观察算式,说明在这个算式中先算哪一步,教师适时板书。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2.总结运算顺序。

出示:5×3+20 50-15×2 提问: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总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乘法,又有加、减法,不管乘法在前面或在后面,要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三、课堂作业 《练习与测试》 第四单元 混合运算

课题:含有两级的混合运算

(一)第 2课时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不含小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

2.在学习活动中增强类比迁移和抽象概括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含有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教学难点:含有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脱式计算。

35+27-4 6×3÷2 2×8+36 让学生计算,说说计算的过程。

2.揭题:在混合运算里加减是同一级,乘除是同一级,当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时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那么,如果一道算是里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该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混合运算。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2。(1)出示教材第36页例2情境图,让学生认真观察情境图,理解题意。提出问题:买1支钢笔和1个订书机,一共应付多少元?

引导:根据这个问题,我们要先知道什么?(1支钢笔和1个订书机的价钱)题中直接告诉我们什么?没有直接告诉我们的是什么?与这个问题相关联的是什么条件?

(2)思考:怎样求出一共应付多少元?你能列综合算式解答吗? 让学生先独立列式,再交流。指名汇报,教师板书:

40÷5+12 12+40÷5 说说每一步列式表示的是什么?

这两道算式我们都先求的是什么?(一支钢笔的价钱)

明确:40÷5表示一支钢笔的价钱。12是一个订书机的价钱,相加表示一共应付的价钱。那么我们在计算时应该先算什么呢?互相说一说。

指名回答。(先求一支钢笔的价钱,先算算式40÷5)

学生计算,指定两名学生板演,订正时要提醒学生注意书写格式。40÷5+12 12+40÷5 =8+12 =12+8 =20(元)=20(元)(3)总结运算顺序。

出示:40÷5+12 12+40÷5 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的是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计算时要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今天的这两道算式是含有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计算时应该先算什么?

明确:把乘法换成除法的,计算的时候也要先算除法,再算加、减法。2.试一试。

出示题目,让学生先读题,理解题意,再列出综合算式,最后指名汇报交流。学生列式:15-40÷5。

引导:在这个算式里,“40÷5”表示什么?(求一支钢笔的价钱)追问:这道算式,既有减法又有除法,应该先算什么?(先算除法,再算减法)指名板演: 15-40÷5 =15-8 =7(元)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37页“想想做做”第1题。让学生说说每题应先算什么,再计算。2.完成教材第37页“想想做做”第3题。

先让学生估计出上下两题哪一题的得数大一些,并说说估计的方法。再让学生独立计算比较,集体交流,说说计算的方法,验证自己的估计是否合理。3.完成教材第37页“想想做做”第4题。

先让学生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然后全班汇报,教师结合学生错例适当追问,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算的。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练习与测试》 第四单元 混合运算

课题: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第 3 课时 教学目标:

1.根据实际情境,让学生体会括号能改变原来运算顺序的作用。

2.在探索与交流中体会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体会括号能改变原来运算顺序的作用,理解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口算,说说运算的顺序。(1)出示:56-8+9= 49÷7×4= 说说这两题是什么样的题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这两题是同一级的运算,从左往右计算)

(2)出示:7×7-5 77-42÷7 说说这两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含有两级的混合运算,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2.小明是个粗心的孩子,他在计算15-6×2时,得到的结果是18,你知道他在计算时犯了什么错误?

让学生讨论,指名回答:小明的运算顺序是错的,他先算减法,再算乘法。追问:对于15-6×2,如果要先算减法,有办法?(添上小括号)

3.揭题: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3。(1)理解题意。

出示教材第38页例3情境图及问题。

提问:要求这个问题,应该先求什么?(买1个书包后还剩多少元)引导:怎样列式? 50-20=30(元)

追问:每本笔记本是5元,30元可以买几本? 30÷5=6(本)

提问:刚才我们列的是分步算式,怎样列综合算式? 让学生讨论后,指名回答,教师板书相应算式。学生可能回答:50-20÷5。(2)学习算理。

引导:“50-20÷5”根据我们上节课所学应该是先算除法,再算减法,和我们分步列式中的先算减法再算除法的计算顺序不同,如何才能使这道算式先算减法再算除法?

学生讨论并回答。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进行引导:小括号的作用可大了,算式里添上小括号,不管小括号里是加、减法还是乘、除法,都要先算小括号里的算式。

教师板书添上小括号:

提问:现在这道题,变成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并指明学生板演。

师生总结:先算“50-20”,在“50-20”的下面画出横线,再进行计算。(50-20)÷5 = 30÷5 = 6(本)2.试一试。

出示:(42-18)×30 95-(24+50)

5.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篇五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认识液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和溶解现象,能用文字、图画、图表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二)知识与技能:

1、知道哪些液体可以沉浮,哪些可以溶解在水里。

2、知道混合液体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制作果汁饮料的乐趣,留心注意日常生活中的身边的事物。

二、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食用油、蜂蜜、果汁、洗涤剂、烧杯、搅拌棒、天平、凉开水。

2、学生准备:桃子或桔子,榨汁机、干净的矿泉水瓶、少量白糖或蜂蜜。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引入。

(1)液体有哪些不同性质?

(2)液体有哪些相同性质?

(二)学生自主学习。

1、研究把水倒进水中有的沉,有的浮。

(1)提出问题。

A.教师帮助学生提出问题:前面我们研究了把固体放入水中的一些情况,我们发现有的固体在水中沉有的在水中浮,有的会溶解,有的不溶解。那么,把液体倒进水中,是否也会有的沉,有的浮呢?是否也会有的溶解,有的不溶解呢?下面我们先来研究把液体倒入水中是否有的沉有的浮?

B.学生假设。

(2)设计实验。

A.根据我们刚才的假设,我们怎样设计实验来验证呢?

B.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法、实验中应该要注意的一些现象。

C.请学生汇报设计的情况。

(3)进行实验。

(4)分析实验结果。

A.你们预测与实验结果相同吗?你能找这其中的原因吗?

B.在实验过程中边研究边填写P51的表格。

(5)师生共同小结得出结论:和固体在水里的沉浮一样,有的液体浮于水面,有的沉在水下。

2、研究把液体倒入水中有的溶解,有的不溶解。

(1)把液体倒入水中是否也会有的溶解,有的不溶解呢?请同学用刚才的研究方法或者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研究。请自己设计一个表格,把观察到的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2)学生分组研究。

(3)师生共同小结:和固体在水里的溶解一样,有的溶解于水,有的不能溶解于水,但这不是绝对的。在条件改变的情况下,原先不溶解于水的深也可能溶解于水。课后我们可以继续研究。

(三)课后作业。

6.菩萨兵(苏教版三年级下册) 篇六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复述故事。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尽心尽力”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朱德总司令和红军战士对藏族同胞的关心与爱护,感悟藏民与红军之间的鱼水深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朱总司令的话,体会其中包含的意思。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菩萨是怎样的吗?(板书:菩萨)

学生交流。(比喻心肠慈善的人)

2、说说对兵的理解。(板书:兵)

3、质疑:“菩萨兵”是谁?为什么称他们是“菩萨兵”?

二、初读课文

1、自渎课文

要求:画出生字词及不认识、不理解的词。

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检查自学

出示:

藏民 地区 一段 同胞 朱德 翻译 糊涂 春耕 播下 动员 感激平平展展 尽心尽力 多音字:挨 藏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师生共同纠正。

三、学习课文第1、9自然段

(一)学习课文第9自然段

过渡:通过朗读,我们知道“菩萨兵”这个题目出自文中的一句话,请同学们快速地找出来。

1、学生自由读,划出文中的句子。

2、交流出示:他们说:“几时见过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呀!”

(1)“菩萨一样的司令”是谁?“菩萨一样的兵”是谁?

(2)是谁这样称呼他们的?

(3)指导朗读:藏民们说这句话的时候,是怎样的心情?(注意读出感激的语气)

(二)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过渡:藏民们原来的态度是怎样的呢?

1、指名读第1自然段

2、交流:

藏族同胞吃尽了反动军队的苦头,一听说又有军队开过来,早就躲进了深山,谁也不敢露面。

(1)抓住“一……早就……”等词语体会藏民的害怕。

为什么害怕?想象反对军队是如何对待藏民的。

(2)朗读体会。

3、教师小结:藏民们原来是如此害怕军队,可是后来又称红军是菩萨兵,藏民们的态度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已经了解了什么?

3、朗读课文第1、9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

过渡:藏民的态度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

“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可以从什么地方看出来?

1、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问题,用“--”划出来,读一读。

(1)个体学习。

(2)小组交流、讨论,说说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2、集体交流

△“这么多天了,藏胞还在山里,怎么受得了呢?得想办法动员他们回来呀!”

(1)交流,你从什么地方可以感受到朱德总司令的菩萨心肠?

(朱总司令急:长时间待在深山里,吃住条件恶劣,担心藏胞受不了)

抓住“这么”、“还在”、“怎么……呢”体会朱总司令的着急和担心。

从“得想……呀”体会朱总司令对藏胞的无比关切。

(2)指导朗读。

体会朱德对藏胞疾苦的关切之情。

△“这也怨不得他们,他们是让反动军队糟蹋怕了。现在已经是春耕的时候了,节气不饶人哪,得赶紧帮助藏胞把地抢种上。”

(1)“怨不得”:体会朱总司令对藏胞深深的体谅。

(朱总司令急:节气不饶人,怕耽误了藏胞的春耕)

(2)朗读体会朱总司令急藏胞所急,想藏胞所想,关心藏胞疾苦的爱民情感。

△“不能让藏胞来年挨饿,我们要像种自己的地一样,尽心尽力地把藏胞的地种好。要让红军播下的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1)指名交流体会,理解“尽心尽力“,并练习造句。

(2)引导理解含义:

表面上讲春耕,实质上是让红军形象在藏胞心中生根,使藏胞们知道,红军是一心为民的。

(3)指导朗读。

△抓住“热火朝天”体会士兵的爱民之心。

△等到藏族同胞回来时,他们看到的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呢?

干干净净平平展展 (进行词语训练)

3、引读:--全都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4、学到这儿,你能够说一说为什么藏胞会说出“几时见过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呀!”

学生交流。

5、再次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句话。

三、总结全文。

1、齐读全文。

2、小结:本文记叙了长****中,朱德同志亲自带领红军战士帮藏胞春耕,以实际的爱民行动得到了藏胞信任和感激的事。从中体会到藏民与红军之间的鱼水深情。

7.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生字练习 篇七

1、jià()驶

曲zhã()蜿yán()pǔ()写

诗piān()chuàng()造

民zú()chïu()带

2、liáo()kuî()岛yǔ()星luï()棋布

宝kù()zī()源

hã()璧

海guī()

3、lú()山

pù()布

变huàn()sì()乎 lǒng()zhào()一xiâ()千里

流连忘fàn()

4、比sài()kuà()lán()希là()yǎ()典 国jì()yǐn()约

jì()录

5、shâng()下 白gē()Jiǎn()东西

āi()伤

yōu()久

rân()何

zǔ()挡

zhōng()实 传dì()pàn()望

6、fǔ()身 zhāi()花

pěng()水 ná()东西 不知所cuî()huáng()kǒng()shě()不得 招rě()dǒng()事

7、zàng()民 地qū()一duàn()同bāo()翻yí()hú()tú()埋yuàn()春gēng()bō()种

8、táng()代 lú()纶

小zǔ()巡luï()警tì()拈弓dā()箭 liâ()物

惊dāi()zhā()进

9、tàn()望 南chāng()都dū()

滕王gã()yàn()会 文zhāng()dú()书 xù()言

10、萧伯nà()莫斯kâ()文háo()yù()liào()苏lián()意shí()感chù()qiān()虚

11、这zhī()歌 shǔ()假 jiù()jiù()zhuā()住 táo()跑 jiā()住 长xū()niē()住 fú()lǔ()

12、挨挨jǐ()jǐ()莲pãng()花gū()朵 饱zhàng()一fú()画

piān()piān()起舞

舞dǎo()

zuï()夜

好mâng()13 zǐ()色

直chǐ()怀yí()juã()对

14、jìng()子

wěi()qū()走一tàng()多kuī()xiàn()进

足 gîu()

pū()天盖地

关bì()

15、海ōu()huî()轮

wâi()养

xùn()sù()

救hù()救yuán()pâi()服

sēn()林

tán()话

16、dīng()住

jiān()视

狂nù()lì()害

怒hǒu()

fēng()狂 撑láo()

xiâ()气

17、chuí()diào()

tāng()姆 鱼gōu()鱼gān()tuō()出 wâi()来yǔn()许 guī()定 丝háo()

18、kǎi()巴伯 cōng()绿

bǔ()shā()qí()他

jī()荒

消tuì()悲cǎn()传rǎn()

元dàn()、táo()行知

cí()爱

shã()头

苍yíng()掌wî()结gîu()fù()杂

20、两yì()年

màn()游

diào()桥 轻xíng()

望而生wâi()

凶měng()

牙chǐ()

bì()首 mí()团

21、huái()花

jiān()头

kuà()走

bǎi()走

一dùn()饭

bàn()上饭

xián()菜

suàn()泥

chǎo()zhī()麻

22、海dǐ()偷qiâ()自sī()wēi()险 jī()肉 收suō()长tú()lǚ()行jiǎ()藻

23、qī()黑 聚jí()duǒ()藏 ā()里山

jiǎn()刀 shâ()会 翻yuâ()mào()险 挨â()英xiïng()

24、yù()言 守zã()sîng()国 jiāo()急

8.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认识分数评课 篇八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了解关于长城和运河的史实,理解她们的特点,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了解关于长城和运河的史实,理解它们的特点。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教学挂图。

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前置练习:

一、 读一读: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二、 查一查:查出下面几个词的意思

连绵起伏 曲折蜿蜒 谱写 不朽 奇迹 奇异 创造

三、 说一说:

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四、 画一画:

1、画出打动自己心灵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2、画出不理解的句子,打上“?”。

五、 主题探究:

(1)在作者眼里长城和运河是什么样子?

(2)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3)精读课文,理解对长城的描写

六、拓展资料:

1、查找长城、运河山海关、嘉峪关的资料。

2、我们的祖先还创造了那些奇迹?说说它们的奇异的景象。

教学设计:

一、 复述课文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长城和运河》。谁能复述一下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二、 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出示问题:(1) 交流自己读懂的地方。

(2) 在作者眼里长城和运河是什么样子?

(3)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因事先了解了文本,因此这两个问题学生能总结出答案,

只是语言可能不够简练。教会学生用比较简练的语言回答。

教师巡视、指导。

三、小组汇报:我们合作学习的能力越来越强了,下面我们就来交流一下各个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和成果。都准备好了么?

1、在作者的眼里,长城是怎样的?

(像巨龙穿行大地,连绵起伏、曲折蜿蜒)

(由于学生水平的限制,回答可能不全面,这时教师可指导学生从以下方面来理解):

(1)像巨龙穿行在大地:在这句话中,“巨龙”是指什么?为什么用巨龙来比喻长城呢?(因为长城长)长城有多长?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全长6700千米,俗称万里长城。(出示长城示意图、及嘉峪关和山海关的图片)

(2)为什么说像巨龙“穿行”大地呢?可不可以改为“爬行”(想想看,作者是在什么地方看长城?对,飞机上,穿行更生动)

(3)穿行的大地间的长城,有什么特点呢?(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这“连绵起伏、曲折蜿蜒”是什么样的呢?(请看录像)

(4)什么叫连绵起伏?什么叫曲折蜿蜒?为什么会有起伏?为什么会曲折?(因为长城是顺着山势而建,随着山势,自然有起伏,有曲折)

(5)词语积累:山峰可以有起伏,长城可以有起伏,那么还有什么可以有起伏呢?(江水、麦浪)有时候,心情的变化,故事情节的变化,也可以有起伏。出示幻灯片:连绵起伏、波浪起伏、麦浪起伏、心潮起伏、(dié dàng)跌宕起伏

小结:运用这样的方式学习语文,积累词语,这叫举一反三,你就找到了学习的窍门。

2、在我眼里,这是一和什么样的景象?(奇异)

看到这样奇异的景象,你的心情怎样?(兴奋、激动、)

再以相同的方法理解运河的特点。交流。

四、 拓展

我们祖国的美仅仅在于两大奇迹吗?文章仅赞美了祖国吗?

谈一谈你所了解的我们祖先创造的其他奇迹。

五、总结:

今天,我们乘着作者驾驶的飞机俯瞰了祖国的两大奇迹。祖国的奇迹还有许多,如那一座座长江大桥、一幢幢高楼大厦、赶超世界水平的人造地球卫星、令世人瞩目的三峡工程等等。大家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后去创造新的奇迹。

六、作业:

1庇懈星榈乇乘腥诗。

2惫鄄煳闹型蚶锍こ腔蛘呔┖即笤撕拥耐计,写一段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课文,总结课文。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理解课文。

教学难点:了解关于长城和运河的史实和特点,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教学挂图。

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3.哪个词表达了作者对长城的赞叹? (不朽)

二.精读第二部分

1.导读.

听录音并跟着默读第二部分,然后画出作者感叹的句子.(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

2.讲读.

(1) 观察书中插图,填空并回答问题.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这句话是把比成它们之间存在之处,你能说说吗? (相似之处在于:扁,柔,有光泽等)

(2)比较: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

像绸带飘落到大地.

像绸带飘向大地.

(3) 你从“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这句话读懂了什么?前半句“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过渡)“动人”一词可否换成“不朽”?

3.指导朗读.

4.这部分结构完全同于第一部分,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联系奇迹的历史和特点,想一想:朗读时的语气是否也和朗读第一部分的语气一致?

5.老师读两部分相同的前两句,男生读两部分关于描写特点的两句,女生读两部分关于抒情的两句,齐读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两句.

三.总结全文

1.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读懂了什么?我们祖国的美仅仅在于两大奇迹吗?

2. 文章仅赞美了祖国吗?

3.师总结.

四.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完成课后习题第三题.

2.课后作业.

9.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认识分数评课 篇九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有条理地口述课文中的故事。

教学重点:

理解故事所蕴含的做事应抓住时机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读词语:(齐读、指名读)

充饥 争论不休 评理

可惜 两全其美 无影无踪

2、这个故事中谁和谁争论?为什么争论?你能用上这些词讲一讲这个故事吗?

(1)学生同桌练一练。

(2)指名讲。

3、过渡:

那么,他们是怎样争论的呢?看课文,听录音,体会故事中人物的语气。

二、精读训练第一部分。

师述:兄弟俩是怎样争论的呢?出示句子。

1、指导读兄弟俩的对话。(指名读、分角色读、齐读)体会:哥哥不以为然的语气,弟弟不服气的语气。理解:不以为然

(出示:谁能找准“然”的解释)

2、小结:

从对话看,兄弟俩各抒己见,争论激烈,读时要体会兄弟俩这两种不同的语气,让我们再来读一读。

3、过渡:

兄弟俩谁也说服不了谁,课文中用了什么词说明他们的争论没有停止?通过讨论板书:争论不休

出示:(1)停止(2)休息(3)表示禁止或劝阻你能找准“休”字的解释吗?

4、引读第4、5自然段。

(1)他们到村里找人评理,大家建议说-------(生读:“你们把……两全其美了吗”)理解:两全其美

(2)当他俩都很满意,想去射大雁时,可惜------(生读:“大雁早已飞得无影无踪了。”理解:无影无踪齐读句子。

(3)当兄弟俩发现大雁不见踪影后,会说些什么呢?想像一下。

5、如果能把这个故事想像得更具体、生动些,并配上动作、表情表演出来,那就更好了。大家来练一练。

(1)四人小组分角色练习。

(2)学生上台表演。

(3)学生评价。

6、过渡:同学们演得真不错,故事听到这儿,大家肯定有不少感想,同桌互相讨论。

三、精读训练第二部分。

1、同桌互相讨论感想。

2、指名谈谈自己的感想。

3、师述:大家真聪明,有这么多的想法,编书的叔叔已经把这些想法录到书上了。出示句子:(略)分别请4名学生朗读句子,从中弄清:

(1)他们“笨”在哪儿?

(2)他们没有抓住时机,指的是什么时机?

(3)为什么说“他们这样争论下去,时间白白浪费了?

(4)与其这样下去,还不如……(学生自由说)

4、再读同学们的话,品味品味。

5、谁能告诉大家,这儿最后用上省略号有什么作用?师述:大家理解得非常好,从这个故事引发的这些感想,我们可以得出这个结论:出示:无论做什么,都要抓住时机,关键在于先做起来!学生齐读。

6、引读:盛老师聚精会神地听着,不时向同学们投去------(生:赞许的目光)板书:听

赞许

(1)“赞许”是什么意思?

(2)盛老师为什么不时向同学们投去赞许的目光?

四、总结课文。

1、《争论的故事》学完了,这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呢?

2、最后,让我们再一起分角色把课文内容表演出来,好吗?老师就是文中的盛老师,你们当然就是同学们,开始!

五、布置:

作业课后4。

10.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认识分数评课 篇十

长城和运河

一、选字填空。

1.偏旁

诗篇

遍地 2.驾驶

书架

责骂 3.蜻蜓

蜿蜒

拖延

二、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山海关,巨龙穿行,连绵起伏

2.首都北京,天堂杭州,绸带飘落,银光闪闪。3.巨龙,雄伟,绸带,美丽,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三、照样子,把句子补充完整。

中秋节到了,天上的月亮像银盘一样。

万里长城 像 一条腾飞的巨龙,蜿蜒于崇山峻岭之间。黄果树瀑布 像 一条从天而降的白丝带。

四、观察课本上的长城图,写一段话,尽量用到下面的词语。

零五网示例1:万里长城像一条巨龙曲折蜿蜒于连绵起伏的群山之中。

零五网示例2:长城如同巨龙一般盘踞在中华大地,连绵起伏,曲折蜿蜒地伸向远方。

五、阅读片段,完成练习。

1.美不胜收 古老 博大雄伟

绿意盎然 2.紧紧围着

看不清楚

3.八达岭长城的四季美不胜收。春,夏,秋,冬。喜爱。

4.那时看长城,活像一条出水的蛟龙。

六、连一连。

北京故宫 拉萨布达拉宫 西安秦始皇兵马俑 四川乐山大佛

美丽的南沙群岛

一、给下列带点字选择正确读音。shù chè fēn bó jié yù

二、找错别字。1.座布 2.仅计

三、选词填空。1.辽阔 广阔 宽阔 2.蕴藏 蕴含 3.胜地 圣地

四、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航行 捕鱼 开垦 种植 搏击风浪的汗水 生息繁衍的烟灰 2.难以计数 珍贵 极为丰富 矿产资源 用之不竭 第二波斯湾 祖国巨大的蓝色宝库。海洋生物 矿产资源 海洋动力

五、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1.画第一句。南沙也是个迷人的世界。2.标点有逗号 2个顿号逗号 句号,、、。3.好像 未来 舞动或挥动

4.蓝玉 翡翠 水天相连,五彩缤纷。南沙群岛是一个充满魅力的旅游胜地。

庐山的云雾

一、先组词,再填空。

反向

写字

暴风 返回

一泻千里

瀑布 方 访

火 伙

包 泡

二、填上合适的词。神秘

顶 茫茫

座 飘飘欲仙 座 景色秀丽 条

三、写成语。1.一泻千里 2.腾云驾雾 3.千姿百态

四、填空。1.雄伟

2.美丽的南沙群岛真令人流连往返。

五、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千姿百态 瞬息万变 变幻无常 一泻千里。

2.千姿百态 随风飘荡 一泻千里 四蹄生风 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

六、阅读片段,完成练习。1.千姿百态

2.笼罩山头 缠绕半山 弥漫山谷 阻挡山峰 绒帽 玉带 大海 天幕

3.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或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4.那些云彩不知从哪里飘过来的,一朵朵散落在天空,仿佛茫茫草原上欢快的羊群。不一会儿,调皮的羊儿们开始玩耍起来,一只只首尾相连,就像一条夕阳下飞舞的巨龙。不知为何巨龙又盘旋起来,慢慢地聚拢成一座巨大的山峰,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大约是风姑娘不愿意这座大山吓坏了孩子们,轻轻地吹了一口气,大山就碎成了无数小块,像极了一群顽皮可爱的小白兔。孩子们高兴地笑了……

翻越远方的大山

一、在加点字正确的读音上打钩。chè

shē hàn nà

二、仿照例子写句子。

1、祝贺:

零五网示例1:王小明获得了科技文明奖,大家纷纷前来祝贺。零五网示例2:十月一日,我们祝贺伟大的祖国生日快乐!

2、当初:

零五网示例1:我要好好学习,实现当初的梦想.零五网示例2:经过不懈的努力,小红终于实现了当初的梦想。

三、填空。

2001年 想法:刘翔啊刘翔,你将来能和他跑得一样快吗? 2002年 表现:第一次和约翰逊并肩地站在跑道上。

想法:遗憾

2003年 表现:和约翰逊比赛10次,每一次超越他。

想法:我已经站在山脚下。2004年 表现:跑出13秒6的成绩,第一次让约翰逊看到我的背影。想法:成功翻越了远方的大山。

道理:只要坚持不懈地去拼搏,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四、照样子,写词语。

1、最吝啬的人 一毛不拔

2、最快的阅读 一目十行

3、最大的变化

天翻地覆

4、最激烈的辩论

唇枪舌剑

5、最荒凉的地方 寸草不生

6、最安静的地方 万籁俱寂

7、最有学问的人 学富五车

五、阅读片段,完成练习。

(一)1.虽然“我”没有一次超越约翰逊,但“我”和他的差距越来越小,“我”已经站在了山脚下。我总有一天会超过他的,所以我要继续努力。

2.最后一句。

(二)1.:??:“!”

2.感受到了“相互理解、友谊长久、团结一致和公平竞争”的现代奥林匹克精神。3.刘翔真是好样的,你是中国人民的骄傲 谢谢你,你是我不断前进的动力

4.刘翔将约翰逊当做自己的对手,虽然一次次的失败,却没有放弃,依旧坚持着自己的信念,顽强拼搏,最终迎来了自己的胜利。

微笑着承受一切

一、选择正确读音。

输赢 选第二个,其余选第一个。

二、照样子,写写。清风习习秋雨绵绵 威风凛凛 白发苍苍 银光闪闪 北风呼呼 生机勃勃

三、造句。

1.他用询问的目光望想大家。

2.病人在送往医院的途中发生了意外。

四、选择关联词语。1.因为 所以 2.虽然 但是 3.不仅 还

五、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1.躺在床上不能动弹。

2.失声痛哭 没有掉一滴眼泪 桑兰很坚强。

1.桑兰总是一边忍着剧痛配合医生,一边轻轻哼着自由体操的乐曲。2.桑兰非常喜欢体操。3.桑兰你真坚强!4.不屈不挠百折不挠

雪儿

一、查字典,填空。

1.A 〦 哀伤

2.S 刂 十

二、填空。

道 明媚 轻轻

只 蓝蓝 咕咕

双 飘浮 喃喃

三、选词填空。1.(1)顽强(2)坚强

2.(1)连续(2)陆续(3)继续

四、仔细观察课本上的雪儿插图,用几句话描写出雪儿的样子,尽量用到下面的词语。

雪儿的羽毛雪白雪白的,长着一双金黄的眼珠,一见到我就咕咕只叫。

五、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一)1.我很喜欢雪儿,希望雪儿早点好。

2.看蓝天上那自由飞翔的小鸟。

(二)1.,:“。”,2. 雪儿你去吧,我会祝福你的 谢谢

蓝天才是你施展本领的地方

雪儿,保重,我会想念你的

花瓣飘香

二、选字填空。

1.(1)辫(2)瓣(3)辨(4)辩 2.(1)盘(2)盆

三、将正确的词语填入括号。

1.惶恐

2.惊恐

四、填空。

1.俯 摘 捧 穿 跑

2.摘 拿 望

五、阅读片段,完成练习。

(一)1.好奇 低着头不好意思地 关切地 2.孝顺懂事的

(二)1.小女孩 小女孩妈妈生病了 母亲 小女孩让“我”学会做一个孝顺懂事的孩子 2.提示:展开想象,注意人物心理、神情、动作描写。答案参考:我把花送给小女孩时,我会说些什么呢?

菩萨兵

一、选择读音。

三题全是先选第一个,再选第二个。

二、选择语气。

1.C 2.A 3.B

三、读句子,填空。

1.结果 种子选第一个,其余选第二个。

红军播下的种子 对藏民的爱。

2.反动军队 来糟蹋他们的 3.善良 感激

四、阅读完成练习。

1.这么多天了,藏胞还在山里,肯定受不了。

2.担心 在山里受不了 赶不上 非常关心藏民

1.悄悄 干干净净平平展展 感激 2.红军帮助他们春耕。

五、编写故事提纲。

1.又有军队,躲进山里

急坏了

2.去找藏胞

3.想帮助他们把地抢种上

4.帮助藏胞春耕

5.回来了,流下感激的泪水

李广射虎

一、选择读音。

第一行选第一个,第二行选第2个。

二、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1.搜寻 寻找 查寻

2.不但 而且

不是 而是

三、用表示声音的词语。

1.呼呼

2.汪汪

3.沙沙

4.哗哗

四、默写《塞下曲》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1.唐 卢纶

2.李广 西汉

3.平明 没在

4.第二天清晨,将军记起昨晚林间的事,顺原路来到现场,他不禁大吃一惊:明亮的晨光中,分明看见被他射中的原来不是老虎,而是一座巨石。默然蹲在那里,那枝白羽箭竟深深钻进石棱里去了。神勇无比,臂力惊人。

五、阅读,完成练习。

(一)1.朦胧 拈弓搭箭 选第一个,其余选第二个。2.李广射虎的情况 时间

3.1,2句话画横线。最后一句话画浪线。

4.警惕,搜寻,拈弓搭箭,运足气力,拉开 紧张、用尽全力

(二)1.寡不敌众,闻名于世

2.第3句话

3.最后一句。

少年王勃

一、选择正确读音。1.选1再选2 2.选1再选2 3.选1再选2

二、组词。

南昌 探望 田字格 唱歌 深水 阁楼

三、写成语。1.拍案叫绝 2.水天相连 3.笔走如飞 4.文思如泉

四、完成练习。

(一)1.凝望 披着 余晖 缓缓 飘荡

2.边看边想 胸有成竹 文思如泉 笔走如飞 滕王阁序

3.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画第一段冒号后面的内容。

4.文思如泉、笔走如飞、才华超众、才气过人、才气无双、才识过人、盖世之才、七步之才、学富五车

(二)1.画家 画竹 苏轼

2.我胸有成竹地对他妈妈说:“这次考试我一定会考个第一!”

五、连线题。

滕王阁 江西南昌 王勃《滕王阁序》 岳阳楼 湖南岳阳 范仲淹《岳阳楼记》

黄鹤楼 湖北武汉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鹳雀楼 山西永济 王之涣《登鹳雀楼》

大作家和小老师

一、选字填空。1.

毫毛 自豪 豪杰 2.

联系 连续 联合

二、连话并加标点。

1.一个人不论取得多么大的成就,都不能自夸。2.

春雨给春天的大地带来万紫千红。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小姑娘白白胖胖,一对大眼睛很有神,头上扎着大红蝴蝶结,真是可爱极了。2.

英 莫斯科

四、阅读,完成练习。

(一)1.

加标点省略。(不会照书)2.

骄傲 谦虚 骄傲

3.娜塔莎 萧伯纳 4.

画第一句

(二)1.画第3自然段最后一句,和全文最后一句。变化原因是为儿子没有说谎而高兴。

2.因为屠格涅夫说的是真话,是个诚实的孩子。3.是个诚实的孩子。

赶海

一、选择正确的读音或汉字。

暑假(读音)似的 好像 战利品 选第二个,其余选第一个

二、选择合适的词填空。1.

支 只 个 员 2.

哦 哎 嘿 咦

三、照样子,把话写具体。1.

辽阔的 奇妙 2.

西边的 快要

四、完成练习。

1.好,因为这样写首尾呼应 2.

捞鱼 捉海星 抓大虾 捡贝壳

3.每当唱起这首歌便想起童年赶海的趣事。

五、阅读片段,完成练习。1.

赶海的过程。2.

画倒数第二句。

一只大虾 一员武将 生动形象有趣 3.

抓来的敌人 大虾

4.逗 船头飞溅起的浪花,吟唱着快乐的歌儿。

荷花

一、照样子,先组词,再换偏旁组成新字,并组词。挤(拥挤)

济(人才济济)胀(肿胀)

张(张灯结彩)裂(裂缝)

烈(壮烈)蹈(舞蹈)

滔(滔滔不绝)蓬(蓬松)

缝(缝隙)翩(翩翩起舞)

骗(骗子)

二、填关联词,再选一组造句。1.

一……就…… 2.

如果……那…… 3.

不是……是…… 我一接到你的电话就动身了。

三、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义项,写序号。1.③② 2.①③②

四、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1.

都选第一个读音。

2.荷花钻出水面的样子,把荷花写活了,同时也写出了荷花的顽强的生命力。3.

画第二句。荷叶 大圆盘 颜色 形状 碧绿 大圆盘 4.

三 展开两三片花瓣 花瓣全展开 花骨朵

五、按课文内容填空,再回答问题。

1.姿态 很美 也很美 一大幅活的画 本领 真了不起 大自然 大自然

2.停止舞蹈 清早飞行的快乐 昨夜做的好梦 蝴蝶飞过来,告诉我最近新排的舞蹈

13.古诗两首

一、解释诗句中带点的字。1.包含 2.山川 3.可能

二、填表

彳 háng ① 泊 氵 bó ①

三、背诵古诗并填空。

1.飞流 三千尺 银河落九天 唐 李白 望庐山瀑布 夸张

2.鸣翠柳 上青天 杜甫 黄 翠 白 青 春天 蔚蓝蔚蓝的 翠绿翠绿的 在树上鸣叫 在天上飞翔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一、拼音 除松散选第二个,其余三个选第一个

组词 散会 当铺 灾难 挑担

二、1.又白又胖 又细又长

2.惊天动地 改天换地

三、1.如果我们的脚也像小红马那样,陷进沙子里就会拔不出来。

2.马跑得越快,离越国就会越远。

四、1.小溪

2.非常、特别 3.事情发生的很突然

五、1.挺委屈

担心

自豪 长的又大又厚 保护眼睛

储存足够的养料

驼峰、脚掌、睫毛在沙漠里的特殊用处

2.沙漠之舟 不毛之地 飞沙走石 想方设法 坚定不移 有志者事竟成

六、逗号 冒号 顿号 逗号 感叹号

水上飞机

一、1.援(支援)缓(缓慢)

2.谈(谈话)淡(淡淡)

二、1.(1)这件事究竟是为什么?(2)小明遇到问题总想刨根问底,弄个究竟。2.(1)春天来了,气温渐渐变暖了。(2)小姑娘听了大家的劝说,渐渐停止了哭声。

三、1.这幅山水画多么漂亮啊!2.乌云密布,大雨从空中倾泻下来。

3.经过努力,小华的成绩有了很大的进步。4.我断定这个好主意是聪聪想出来的。5.他一口气把小姑娘背到了医院。

四、1、2参见课文。3.各种各样的水上飞机

4.水上战斗机 水上运输机 水上灭火剂 进行水底侦查 水滴侦察机

五、1.我的本领

2.环境 魔术师 通讯 异常 3.特殊 维护 扰乱 本事 4.破坏 吐出 朋友 增强

5.(1)这个本领是树最大的本领,是人类和生命存在的必需。

这句话把大树当做人来写。

这样形象地写出大树吸收二氧化碳,吐出氧气的过程。

(2)画第三段第2句“噪音是人类的大敌……神经出现异常。

6.这句话说明了树木具有:吸收二氧化碳、呼出氧气和消除噪音的作用。

跟踪台风的卫星

一、比一比,组词。厉害 历史

一泻千里 泄气

愤怒 努力

二、加标点。1. :“ ?!”

2. “

!”,“ ?”

三、填空。1.哼 2.哈 3.喂

四、造句。

王爷爷和李爷爷在大樟树下谈笑风生。

她并没有觉得紧张,和客人谈笑风生,场面十分融洽。

五、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参照课文。

六、阅读短文,完成练习。1.全选第2个。

2.球形 罐头形 煤气罐 哑铃形 纺锤形 风车行 3.帆板 无线电天线

4.因为这种形状便于保持运动稳定,不至于随意乱翻乱滚。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二、改写句子。

1.鱼杆被汤姆拖出水面。2.你为什么不把这条鱼放掉?

3.一轮明月像一个大圆盘似的从湖面上慢慢升起。

三、填空。低沉地 很不情愿 指指手表

朝湖的四周看看 斩钉截铁地

四、阅读,完成联系。

(一)1.铭刻 坚定 2.高兴 难过 舍不得 可惜

3.不管有没有人看见,都应该遵守规定。4.因为爸爸以身作则,为他上了生动的一课。

(二)1.路过 竟然

2.主动帮助了许多的人

3.因为他再次听到了那个承诺。

狼和鹿

一、选择正确的读音。悲惨、袅袅选第二个,其余选第一个。

二、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狼 狼吃掉了一些鹿,使鹿群不会发展太快。

2.鹿 在森林里过多地繁殖,成了破坏森林和毁灭自己的祸首。

三、完成练习。1.画第二句话。

2.、、、……。3.消退 蔓延 4.疾病

四、回答问题。

1.把灌木统统砍光,把杂草统统除尽,连地上的枯树烂叶也不放过。2.变成肥料,增强土壤的肥力

做一些小动物的食物和隐蔽场所。3.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4.4231

放飞蜻蜓

一、选择读音。

孑孓选第一个,其余全选第二个。

二、填空。1.慈爱 2.七嘴八舌

3.入神 用商量的语气 4.纷纷

三、填空。

1.一节节的 又细又长 保持平衡 调整方向

2.很大 很杂 成千上万的眼睛 四面八方的虫子 3.吃蚊子

四、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1.玲珑 闪闪发光 灰褐色 光滑 毛茸茸 漂亮 上 下 外貌 2.先……再……然后……最后……

我回家后,先吃饭,再做作业,然后复习,最后洗漱睡觉。

恐龙

一、查字典。1.田 4 害怕 2.戈 7

二、选字填空。1.迷惑 谜语 谜团 迷路

2.血型 形状 形势 模型

3.漫游 快慢 傲慢 弥漫

4.弓箭 宝剑 剑术 射箭

三、填空,仿写。千奇百态 望而生畏 展翅高飞 锋利无比 高耸入云的喜马拉雅山

四、完成练习。1.画第一句 2.吊桥

3.庞然大物 很大

五、完成练习。1.翼龙

2.恐龙 飞翔 现代爬行动物和鸟类 鸟类 特别发达 翅膀宽大 3.翼龙大脑中的平衡信息的神经组织相当发达。

槐乡五月

一、写字组词。1.槐花 怀念

2.坚定 肩膀 监视 3.挎包 跨越

4.搅拌 伙伴 办法 5.炒芝麻 争吵 6.计算 大蒜

二、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玉雕 好客 勤劳 甜甜 槐乡 长长 俊俏 孩子 瓜子 啤酒 刀子 清香

三、写出对应的句子。参考课本。

四、完成练习。

1.小小子真有口福。2.吃槐花

3.用几句话写写你或者你同学亲人是怎么吃东西的,可以吗?力求通顺具体。

我急急忙忙地夹起一个小笼包塞进嘴巴里,可是连味道还没尝到,就急忙吐了出来,原来小笼包很烫。

五、阅读短文,完成练习。1.映衬 竞相 伸展 弥漫 2.画去 撑着 3.香气很浓 很舒服

4.第一自然段第二句话。5.选3 6.桂花香气醉人。

海底世界

一、比一比,组词。凶猛

蜜蜂

旅行 汹涌

茂密

民族

二、照样子,写句子。1.翩翩起舞

2.一头老水牛 一群骏马 一栋楼房

三、填空 参见课本。

四、完成练习。1.第一句话

2.如果……就…… 3.参考课本 4.小声地说话。

开会的时候有些人在窃窃私语。5.小猫 喵喵

五、回答问题。1.雄伟、美观、坚固

2.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

六、排序。

2143

日月潭的传说

一、比一比,再组词。漆黑 剪刀 英雄 膝盖 煎饼 艰难

二、选择正确读音。全部选第一个。

三、比较句子,完成填空。1.很漂亮。

2.恶龙很凶猛,他俩很辛苦。

四、填空。

1.台湾 最大 湖泊 大尖哥和水社姐的传说 2.(1)只有 才 只有 才

我们只有刻苦学习,才能取得好成绩。

(2)集中 解救

3.填空参见课本。

24.寓言两则

一、画错别字,并改正。1.棵 拔 筋 2.毫 示

(红字为后更改,感谢可宝娜提醒。本来补充习题已经做好了,打字的时候打错了。答案难免有错,欢迎大家共同讨论)

二、写出近义词。疲惫不堪 着急 眉开眼笑 疑惑 兴致盎然 希望

三、选择。1.选2 选1 2.选1,选3,选2,选4

四、填空。

1.长得快 往上拔 枯死

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2.互不相让 鹬蚌相争 渔翁得利

在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中,要警惕真正的敌人。

五、完成练习。

1.他掩住了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2.如果把耳朵掩住,响声就听不见了。3.选2

争论的故事

一、组词。

辩论 解剖 关键 辨别 部队 健身 考试 评论 我俩 烤火 苹果 两个

二、选择。1.1, 3, 2 2.1, 2

三、选词。1.建议 意见 2.赞扬 赞许

3.不但 而且 不是 而是 不管 都

四、读句子,填空。

1.为怎么吃大雁而争论。烤吃烟熏火燎,煮吃没好味道。

2.认为好而加以称赞,他们说得很对。

五、阅读,完成练习。1.乌鸦和猪 2.“......!”。

3.(1)猪说它黑得可怜(2)认为黑是很好的。3,大树,池塘边

在第五自然段结束分。

二、补充词语。将信将疑 又惊又喜 远近闻名 满怀好奇 一脸疑惑 欢天喜地

三、选择。1.D

剪枝的学问

2.D 三、四、填空。参考书本。

五、完成练习。

1.仿佛选第一个,其余选第二个。2.第三句话。(1)桃子 脸蛋

写出聊桃子的光鲜红润。

(2)今晚的月亮像弯弯的小船。3.剪去枝条,增加产量。

期末综合测试

一、按要求写字词。1.

看拼音,写词语。自豪 丝毫 驾驶 暑假 笼罩 迅速 关键 货轮 喜讯 建设 旅行 翩翩起舞 俘虏 窃窃私语

2.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流连忘返 星罗棋布 喜笑颜开 后生可畏 谈笑风生 义无反顾 展翅高飞 神勇无比 聚精会神 拍案叫绝 3.

写成语。

百川赴海

汹涌澎湃

海阔天空 翩翩欲仙

瞬息万变

千姿百态

渔翁得利

揠苗助长

杯弓蛇影

三顾茅庐

围魏救赵

二、选择正确答案。1.

选读音。

出没 蕴藏 似乎 挨饿选第二个,其余选第一个。2.

选解释。全选第二个。3.

选4 4.

选2和1 5.

选1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

坚强乐观 才华横溢 神勇无比 善良 2.

2、3参考课文。

4.不管有没有看见,都应该遵守规定。

5.落霞与孤鹜齐 秋水共长天一色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四、完成练习

1.三部分为:1,2,到底。2.

:“,!” 3.

响亮 顺利

4.清晨 小街上 老大爷 两个小伙子争吵堵了路,老大爷疏通道路 5.

小街上人来人往 两个小伙子 6.

231 7.

老大爷疏通了道路。

8.疏通道路,疏通人与人的关系。

五、习作。

我喜欢西红柿

上一篇:十步教学法解读下一篇:营业执照办理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