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中国梦征文

2024-09-27

大学生中国梦征文(精选12篇)

1.大学生中国梦征文 篇一

我的老家是乡村,那绵亘数千里的大山沟沟把一代又一代穷苦的劳动人民困在了里头。我的童年就在老家度过。

小时候最喜欢的事就是搬个小板凳跟着外婆去菜园里务农,外婆干着活,而我就坐在板凳上望着外婆佝偻的身躯。那时觉得外婆的背真有趣儿,可以比村头的拱桥还弯呢!碰到菜园里有长熟的、可以生吃的蔬果外婆总会摘下洗净给我吃。我吃的脆脆的响,外婆看着我哈哈地笑,顺便拿着肩上发黄发黑的毛巾抹了一把脸。我看着她空空的牙床和脸上笑得挤成一团的褶子也咯咯地笑......那时平常日子里没有什么糖果、零食能够给我吃,外婆最大的奢侈就是将园子里的瓜果给我吃,丰富我的口味。而她自己又默默嚼着干硬的咸菜咽稀饭。小时候也是渴求玩具的,尤其是见到别家伙伴抱着玩具在我眼前晃悠时,我就逃似的跑到屋里哭哭啼啼地缠着外婆要玩具,黏着她不让她干活。姥爷走得早,家里的收支全靠姥姥,所以我认定姥姥是有给我买玩具的神奇票子的。也不知她变换了多少种方法,成功的哄了我一次又一次,我竟也渐渐的不去闹腾她了,仿佛知道了玩具这种奢侈品不属于我。有时夜里想起了爸爸妈妈,想吃糖果、想要玩具了就委屈的哭,是那种小声的抽噎,想让姥姥知道又不想让她知道,那时的我模模糊糊的仿佛也懂得了什么。姥姥听到后忧伤的叹息一声,然后往我嘴里塞颗冰糖,又去给我找件旧被单儿,于是我就这样,嘴里唆着冰糖、怀里抱着单子、脸上糨着泪渍,沉沉的睡去……

到了上学的年龄,姥姥用半旧不新布给我缝制了一个书包,我背着欢欢喜喜的去上学了,因为姥姥跟我说好好上学,就能有漂亮的花衣服穿,有香喷喷的饭菜吃,有大大的房子住......可是,上学是个艰苦的活儿,那时公路还没有兴修,而且我家离学堂远,土路狭长而磕巴,每天我得趁着未褪去的星光起床,匆匆洗漱后挎起书包、抓起姥姥捏的饭团就赶向学校。有时天下大雨了,还得撑把又大又笨的伞,手被冻的又红又肿,痒痒的、麻麻的。暴雨常伴有劣风,有时小小的我顶着风、缩着脖子、眯着眼、咬着牙,吃力地把伞往我这边拽,手被大风刮疼了也不敢松手,生怕这家里唯一的一把伞被风掀跑了。有时讨厌的风戏谑似的猛地一停,我用的撑伞的劲儿,一下子还回来,结果我一屁股跌坐到了泥地上。雨水顺着我凌乱的头发肆意的倾泻,浸湿了我的脸颊,浸透了我的衣裳。一想到迟到就要罚站,就要凄着冻在教室外头,我就一咕溜儿爬起来,揉了揉屁股,拧了拧湿哒哒的衣服,揙了揙冰凉的裤管、胡乱地扯起衣角蹭了一把脸,就又向学校奔去,不顾身上浓重的泥水腥味儿,也不顾跑起来一步一吧唧的、被泥水浸透了的鞋,只想着在师傅敲铃之前赶到教室。可这漫长的路仿佛怎么也跑不到尽头,在风中瑟缩的我任凭泪水和着雨水模糊了视线。。。想起了相依为命的姥姥,想起了远在城市的父母,我必须奔跑。那个时候多希望有双保暖的手套、有套自己的雨衣,多希望有辆自行车,多希望公家的路通到我们村子啊......后来,在城里挤得一片安身之地的父母把我接到这儿上学。每年一到暑假,我便回去探望那个慈祥的寨子,自经济发展以来,家乡也一天天生长着、蓬勃着。如今,故乡的变化竟让我产生了‘小时候曾在这片土地上生活是虚拟的梦’的错觉。党的三农政策一下达,人们的精气神儿焕然一新,男人们不再是吧嗒吧嗒抽着旱烟的一副愁苦脸,女人们的脸上也舒展了笑颜。老人们有了医疗保障,看得起病了;孩子们得到了教育补助,上的起学了,胸前鲜艳的红领巾迎风飘扬......土房瓦房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复式小洋楼,精巧的艺术造型一家堪比一家;曾用锈迹斑斑的铁锁拴着的木板门,也被镂空花式的合金防盗门代替了;院落里停上了摩托车,有的也开上了‘会移动的房子’;旧时的土井和淤塘被填了,建起了自来水管道和净水装置;厨房里的柴火和土石灰垒起的大铁锅也换成了沼气天然灶;粮仓鼓鼓地,以前家里是有什么吃什么,现在是吃什么有什么;猪牛羊也住进了红砖房,吃起了高营养饲料;盘山公路建成通车,沥青路伸到了天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历史的种种实践和探索表明,只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才能生存和发展,才能屹立于世界之林不倒,才能实现中国梦。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我们每个人为实现梦想的努力就拥有广阔的空间,生活在我们伟大的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下那个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就能够创造出来。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牢记使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十三亿人的智慧和力量,汇集不可战胜的磅礴。

我们作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长的有志青年,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要提升思想道德修养,做四有公民,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努力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将个人的价值追求,与祖国的发展建设相统一,树立实干兴邦精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为自己读书、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中国梦,我的梦。我的梦,中国梦。

2.大学生中国梦征文 篇二

一、必须废止注入式教学, 实行启发式教学

《学记》明确提出“君子之教, 喻也”。“喻”, 就是启发诱导。“道而弗牵则和, 强而弗抑则易, 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 可谓善喻矣”。善喻就是善于使用各种方法去启发诱导学生, 教师教学关键在于启发诱导。对学生要引导而不要牵拉, 要鼓励而不要压抑, 要启发而不要灌输。引导而不牵拉, 师生关系自然和睦;鼓励而不压抑, 学习就会轻松愉快;启发而不灌输, 学生就会认真思考。师生关系融洽, 学生就会对学习产生兴趣并能独立思考, 这样的教师可谓是善于启发诱导的人, 即做到了“善喻”。但仅做到“善喻”还不够, 教师还必须做到“博喻”, 即根据不同学生的资质品行, 深入了解其思想志趣, 有的放矢地启发诱导。“君子知至学之难易, 而知其美恶, 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教师既要从教学实际出发, 掌握教学入道的难易, 又要辨析学生资质品德的美恶, 这样才能从各个不同的层次上采用多种方法, 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只有做到既能善喻又能博喻, 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显然教学的关键在于循循善诱, 让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 发展智力, 提高能力。因此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 实行启发式教学, 坚决废止注入式教学, 教师既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要加强对学生学习的具体指导, 使学生学会学习。

历史文选课讲选文时, 老师应该先让学生预习要讲的内容, 找出自己不懂的词及句子, 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 预习的好处是学生可将自己的理解与老师的理解进行对比, 寻找差距, 知道自己的译文有何问题, 理解有何问题, 以及如何改进。如果学生的译文比较正确得到老师的肯定, 学生会增强学习的信心。老师先读古文对该句中的重点词的含义逐一提问, 由学生回答, 学生答对了要给予表扬与鼓励, 如果学生答错了, 老师就要及时纠正。接着老师可启发学生进行今译, 有的句意很明显, 学生能很快说对。有的句子可直译而学生却意译, 这时老师必须告诉学生能直译就不要意译, 并要求学生按“信”、“达”、“雅”的要求重新今译, 学生会争着表述各自的理解。对译文正确的要及时给予表扬, 而对译文不准确的要帮助学生找原因, 如望文生义, 自由发挥太多, 没有看整段原文, 上下句的语意不贯通, 译文不简明, 能直译却用了意译等。当老师指出学生译文中存在的问题时可继续进行启发诱导, 这时学生会进一步地深入思考。最终正确的译文如果由学生做出, 老师要给予表扬, 学生会很高兴;如果由老师做出, 老师就要讲为什么要这样译, 帮助学生找原因, 直到学生真正理解为止。有时学生译文会有一种可以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 这时老师可将自己的今译讲给学生听, 并鼓励学生多读书勤练习, 才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总之, 在教学中老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 想方设法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把教学重点放在组织与指导学生独立学习上, 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使学生乐学、善学。教会学生学习,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要做好这件工作, 教师必须改变注入式教学方法, 实行启发式教学。

二、加强学法指导, 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一年级的新生很多人不知如何学习历史文选这门课, 更不知如何读选文, 学习方法方面需要教师的指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老师应该首先从教学生认繁体字入手。可以采取以下两个措施:一是复印繁简字对照表, 让学生多看多记, 一边读一边写繁体字对应的简体字;二是在讲选文的过程中, 把选文中出现的繁体字, 逐一板书, 并写出其对应的简体字, 让学生当堂把简体字写在书上对应的繁体字下面, 以便读选文时帮助记忆。在精讲选文的过程中, 老师要严格要求学生熟读选文或背诵一些内容, 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古文语感, 为以后的标点断句打下基础。在古文的今译方面, 主要借鉴前人提出的“信”、“达”、“雅”的三条要求, 要求学生尽量直译。现代汉语是从古代汉语发展而来的, 虽有不少差异, 但它毕竟来源于古汉语, 遣词造句的方法有很多相同之处。因此, 在今译的时候, 大多可以一句对一句, 甚至一个字对一个字的直译。能够直译时就要求学生尽可能做到直译, 但不少学生在可直译时却用了意译, 常造成译文的不准确。当然在词语及词语的搭配、句子结构、表达方法上, 古汉语和现代汉语又不完全相同, 因而并不是文言文所有的句子都可以直译。遇到这种情况, 又不得不根据现代汉语的一般习惯, 部分借鉴意译的方法来补充。老师必须对学生强调古文今译必须坚持“信”、“达”、“雅”。应该在“信”的基础上求“达”、“雅”。其次, 要求学生精读。要求学生从文字、篇章结构到人物事件、思想内容彻底通晓;要求学生要勤奋, 碰到不识的字、不懂的词、不知的典故、典章制度, 等等, 要随时利用工具书和有关史籍查检;要求学生通过精读, 真正读通一些名篇名著, 从而达到融会贯通, 举一反三。再次, 教师要让学生做有心人, 要求学生平时注意积累词汇, 要懂得古汉语基础知识。最后, 就是多练。历史文选课文选内容多、难度大, 单纯依靠课堂教学难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要让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 利用各种工具书和参考书多读历史名著。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自选练习, 让学生自己动手做, 不断进行今译练习, 使之向“信”、“达”、“雅”方向努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读一定数量的论文参考书, 并开展一些科研活动, 以提高学生的兴趣, 并指导学生进行论文的写作, 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

三、教师必须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传统的历史文选教学以课堂教师讲解为主, 效果并不好。讲解古文为主的教学内容, 使教师的课变得难上, 学生难学, 课堂气氛不够活跃。为改变社种状况, 教师必须了解不同学生的特点, 因材施教。必须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历史文选在大一开设, 大一新生多数是19岁左右的青年, 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性, 喜欢探索一些问题。因此教师应该因势诱导, 抓住时机培养自学能力与创造性, 结合文选课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探讨, 设计一些“兴奋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可以对文中的一些语句进行新的解释, 还可对史料进行分析评价, 可根据选文内容来评价历史人物, 讲一些相关的历史典故, 还可以利用一些历史剧, 等等。总之, 要围绕教学内容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动起来, 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去学习, 这就要求教师平时要深入了解研究学生的所思所想, 建立起民主、平等、良好的师生关系, 使学生把老师当做良师益友, 学生乐意亲近老师, 愿学乐学, 这样学生才会主动配合老师, 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使历史文选课变成讨论课、研究课, 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学生有了学习的热情, 教育教学才会成功。实践证明当师生关系融洽时, 学生愿意与老师交流思想。如果教师不了解学生, 不考虑学生的需求, 只顾完成教学任务, 搞满堂灌, 这样师生关系自然会疏远、冷漠, 学生就不愿意在老师面前畅所欲言。在教学中如何处理好师生关系?《学记》提出了“教学相长”这项重要原则, 要求师生必须相互学习, 相互尊重, 相互促进。历史文选课老师应该多听学生的理解, 多了解学生的需求, 这样才知学生的困难所在, 才能对症下药, 进行有效的点拨, 促使学生在知识与能力方面得到快速发展, 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四、教师必须不断进行自身素质的提升

诚如笔直调查显示的, 大学一年级新生对教师的学识、师德有很高的要求, 因此, 大一的教师必须全力不断提升自身素质。首先, 教师要加强师德建设, 真正关心学生的成长。师德建设的关键是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只有心中有学生, 才会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而不会因循守旧, 混日子。其次, 要热爱学生, 对学生充满爱心耐心, 教师面对的不是黑板, 而是有思想有感情的学生。教师要平易近人、诲人不倦, 使师生关系得以和谐, 使师生相处充满快乐, 使师生之间思想感情相通, 能互相理解, 教师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使学生乐意亲近老师。虽然大学老师不可能像中学老师那样常到学生中去, 但现代科技手段为教师课后与学生交流思想提供了条件, 如教师可通过邮箱和手机解决学生思想上、学习上和生活中的困难等。最后, 教师要努力钻研, 不断改进教学, 永不知足, 教学没有最好, 只有更好。中国历史文选是一门交叉性很强的学科, 要求教师具备古汉语、文献学、文字、音韵、训诂、天文、地理、宗教、民族、官制、典制、民情风俗等方面的广博知识。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学习, 丰富自己各方面的知识, 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才能适应当今历史文选的教学需要。

摘要:中国历史文选课中的选文不同于古代汉语文选, 它要通过典型、精粹、多样、广博的选文, 帮助学生了解史学要籍的概貌, 在培养学生提高阅读史料、分析史料的基本治史能力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该课程的特殊性, 存在着课难教、学生听课兴趣低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 教师就要尝试新的教学方法, 如改变注入式教学, 实行启发式教学、加强学法指导、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不断提升自身素质等。

关键词:大学生,中国历史文选课,选文教学,方法初探

参考文献

[1]吕友仁, 等.礼记全译[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8.

3.小学生放飞中国梦征文 篇三

每个人都有自己各种各样的梦,我也有,但它很简单,就是长大以后成为一名教师。我问爸爸你的梦想是什么?爸爸告诉我“上学时老师问梦想,他的同学大部分回答是科学家,爸爸也是”。现在爸爸的梦想是:“家人健康快乐,他的宝宝也就是我能实现我的.梦想”。是不是也很简单?我们生活在中华大家庭里,这个家里有十几亿的家庭成员,他们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梦,而这个梦不会是每个人都成为科学家,那他们的梦是什么呢?我想一定是和我一样。梦很简单。虽然简单,但大家只要怀揣梦想,那么十几亿人的梦就会构成一个庞大的中国梦。这个梦像金字塔一样,由简单开始,一点点向上汇聚,最后形成一个整体。

如何实现它呢?那只有为我的梦插上翅膀。怎样才能找到方向呢?那只有用我们所学的知识作为导航。遇到困难怎么办呢?那只有用那坚实的翅膀去搏击风浪。

同学们现在就让我们放飞你的梦,它会越飞越高,梦想也会越来越近,你会看到一个庞大的中国梦。

4.大学生中国梦征文作品:从爱出发 篇四

在传奇和诗意的联想上,梦别具魅力。不管命运如何,中国梦包含着某种使我兴奋和活跃的东西。即使静止不动,梦仍前往思索。

废墟、大海、流浪,中国梦常从爱出发。

风雨雪能够阐述这中国大地的本质,这是中国梦的玄机。海啸激愤千钧一发,火山熔浆汶川地震的来临,街道、店铺、住房瞬时彻底毁灭,百姓的伤亡、无家可归、流离失所,哭泣声阵阵传耳。灾难降临之时,中国处处闪烁着人性之光---爱。爱是中国人的责任。中华民族物质捐献,用行动送去温暖与关怀。这灾难正在考验着人性价值---爱。日本地震,核电站泄漏的事故,中国梦亦是绽放跨疆越界的大爱。

执着,悠久,流长,中国梦从文化隐蔽。[课件 ]

日月悠长,山河无恙,中国梦源远流长。文化是一种提醒,一种思索的力量。文化既有诗情苍老的远年陈示,也有含蓄飘然、高雅的建筑;既有美食文化,也有饮茶的悠长…….一页渊源换来万般文化、民族庄严。文化的道义和良知永远是灵魂所在。梦之文化不是铺张的点缀,无聊的品咂,尖酸的互窥。在中国梦的复兴之路上,文化是我们发展的精神食粮。因此保护文化遗产亦是我们的责任。

热闹、精致、发展,中国梦常在创新腾飞。

书籍---报刊---影视---互联网产业,是创新发展的思维。奥运会开幕式长卷舒展、活字跳跃、神火激荡,让五千年文明跃然呈现,那一夜中国精绝世界,创新震撼民族力量,神七航天,太空漫步、辽宁号航母服役等等事件中创新智慧实现中国的伟大复兴。创新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发展中国梦的规则。

爱是国家团结、凝聚力的核心;文化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的整体利益;创新是民族前途命运的艰巨事业。

作为大学生的我,不仅长大成人,更承担着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的责任。中国梦,即使面对黑暗突临的黄昏,爱将托起明早的日光;中国梦,即使迷茫飘渺世界,文化将热血燃烧,中国梦,即使是生命之舟停止前行,创新发展未来。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我们传递爱,发扬保护文化,追求创新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5.大学生中国梦征文 篇五

人人都有自己的梦想,而国家也有国家的梦想。“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和进步的机会。”这是习近平主席在全国两会上发表的一段关于“中国梦”的重要讲话。这雄壮有力的声音一经传出,立刻凝聚了全中国人民的雄心,进一步鼓舞了他们实现自己梦想的信心和决心。

我的梦想是长大之后当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孔子的儒家思想:“三人行,必有我师”,孔子是私塾学校的创始人,是他开启了我国教育事业的第一页。如今,在世界各地,到处都有我国对外宣传中国文化而成立的孔子文化学院,我为此而感到骄傲。日本通过提升教育水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迅速成为了发达国家,而我国目前仍是发展中国家。实现中国梦必须从教育抓起。长大后我要为中国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今后,我要好好学习,奋发图强,为实现我的教师梦迈出坚实的步伐。

“中国梦”,用自己的发展,造就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我的梦”,愿用自己的智慧辛勤培育祖国的未来一代。“中国梦”需要一个个鲜活的“我的梦”来实现,让我们团结起来、努力奋斗,将13亿人的梦想汇成一个最伟大的梦,那就是宏伟壮丽的“中国梦”。

五(2)王欣宇

中国梦

我的梦2 4月2日,三年级二班田正宇同学的爸爸给同学们讲了一节以“中国梦,我的梦”为主题的家长讲坛。

6.中国语文教材变革的史脉与沉思 篇六

一、经文之分

1904年语文教育的独立设科, 意义不仅在于摆脱了经学与科举附庸的地位, 更在于其参照西方近代学科分类的原则, 从混沌的经史哲理综合教育中分化出来进而获得了本学科的自在意识。语文渐次明确了自身的教育目的, 在引进借鉴国外教育学、心理学和教授法理论的同时, 使自身步入了具有现代意义的科学道路。但独立后的国文教材仍带着旧式教育的积习, 语文教学依然未能从根本上跳出“讲经读经”、“讲古文、写文言”的窠臼。[1]独立之始的语文学科地位还不稳固, 特别是其作为学生学习最重要的工具属性的学科意义尚未被充分认识。

二、文白之辩

“五四”新文化运动成为国语、国文教育的催化剂, 改古人僵化的书面语言为民间通俗的口头语言并以此为学习交流的载体渐成时人共识。语文学科在新式学堂独立初设之名始为“词章”, 继为“中国文学”, 后为“国文”, 此时的“文” (书面文字) 与“言” (民众白话) 是分离脱节的, 学生读写的对象依然是“文言文”。这时, 学校教育中听话和说话训练的问题已引发社会的关注, 白话文教学也发展起来。1916年北京组织了促进国语运动的机构“国语研究会”, 1917年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第三届大会议决《推行注音字以期语言统一案》, 要求教育部速定国语标准, 推行注音字母, 为小学国文改为国语作准备。1918年11月23日教育部正式公布注音字母, 1919年全国教育联合会提出改中小学国文科为国语科。当时, 蔡元培等创办的孔德学校自编国语读本, 江苏等省始用国语教材, 商务、中华书局所出教科书也开始采用若干白话文。国语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结合, 为最终在大、中、小学完全采用白话文教材打下了基础。

三、言文之用

由于文言文是古人的书面语, 白话文是今人的书面语, 因而所谓的“国文”、“国语”教学实质上还是注重书面语。当白话文教材在学校取得地位并发展时, 对其在实际日常生活和学生的学习生活中特殊和重要的工具性功能的认识也随之深化了。王森然指出:生命进化的蜕变、古代文化的存在, 乃至一切学术技艺的渊源, “无不在此共同应用之语言文字中”;所有新人生的启示与指导, 理想世界的显现, 均需语文传达。他强调, “人类能继续发展, 便当首先习成此共同应用的工具”;“故知社会生命的永久与否, 全基于此”。[2]叶圣陶则从“养成善于运用国文这一种工具来应付生活的普通公民”出发, 抨击传统的古典主义和利禄主义, 主张学生摆脱“活书橱”和“学舌鹦鹉”的困境, 使学习与实际生活联系。

四、文道之争

传统语文教学强调义理、考据、辞章的统一, 亦即“文道合一”。至新式学堂实行分科制, 则“文”与“道”有了某种程度的分离, “修身”、“读经”等课程承担着传道的职责, 而新设置的“词章”、“中国文学”等科目, 主要在传授或探究各类文章及诗词歌赋的作法。“五四”时期复古派的读经活动企图重倡传统的“文道一统”, 革新派在提倡新知时专重精神和思想, 又不免轻视语言文字运用的技术训练, 这就使刚获独立的语文工具性能被忽略。于是, 语文教材作为工具的科学性问题渐成教育界关注的热点。由夏丏尊、叶圣陶合编的《国文百八课》在《编辑大意》中说“国文向和其他学科对列, 不被认为一种科学, 因此国文科至今还缺乏客观具体的科学性。本书编辑旨趣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想给国文科以科学性, 一扫从来玄妙笼统的观念。”伴随语文教材科学化而来的是教授方法的科学化及其相关实验。

五、道之变迁

新中国建立后小学所用语文教材是叶圣陶等以陕甘宁边区、晋察冀边区、华北、东北、山东等老解放区的“国语”课本为基础的修订本。中学则是以老解放区所用的《中等国文》为蓝本修订的临时课本, 其课文都是白话文, 不分单元, 只有简单的注解和问答式的习题。此后成立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对这些教材

·传统文化与中小学教育·

又做了修订, 但不脱老解放区课本的框架。选文偏重政治思想性及政策观念, “注重与斗争实际、群众生活相结合”。新中国最初的大、中、小学教材都以苏联教材为范式, 这也体现在语文教材上。上世纪50年代初期, 选入语文教材的外国文学作品以苏联作品为首, 不少选文政治性浓厚, 革命斗争色彩鲜明。

这一时期, 教育部正式把“国语”改为“语文”, 制定了《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 (修正草案) 》, “语文”这两个汉字正式组合在一起, 成为一个专有名词。由人教社出版的中学语文课本, 强调从各个方面反映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 清除旧社会所用的国文课本里的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的思想内容, 用革命思想教育下一代。可见, 语文教材中的“道”由于被赋予了新时代的内涵而被高度推崇。

六、言文分立

由于文道关系处理失当, 加之语文教学规律的内在制约, 教育界人士开始反思语文教育的问题。再加之苏联教材是中国学习的样板, 这就为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的中学汉语、文学分科教材的改革拉开了序幕。正如叶圣陶所说:“几年以来学习苏联的热情越来越高涨, 介绍到我国来的苏联的先进教育理论非常多, 苏联的语言文学分科教学的经验足够我们参考, 这是我们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极有利的条件。”[3]语言与文学作为两种文字系统, 前者为一般的思想表达工具, 后者为特殊的审美鉴赏工具, 自身均有独自的规律性, 分设讲授自然有着方便且快速的功效。当时出版和发表的大量经验总结和教学方法, 其中的一部分, 直到现在仍在语文教学中通行, 可见其确有可取之处。虽然此实验由中央政治局讨论通过, 毛泽东曾经过问, 由胡乔木直接领导, 但语文教材分科与中苏关系复杂化及国内特殊政治气候渐生抵牾, 政治之手播弄的结果是分科改革的停顿。改革可能带来的利弊始则未能在学术界和语文界展开充分的学理讨论, 继则未能在实践过程中总结得失, 这就注定了改革的忽起速下之命运。

七、文道再争

1958年的“大跃进”狂潮, 中止了语言和文学的分科实验, 一批艺术水准较高的文学作品被大量政治时文取代。1959年6月5日, 上海《文汇报》开辟

·传统文化与中小学教育·

专栏, 展开了“关于语文教学目的任务的讨论”, 此后, 《光明日报》《天津日报》《北京日报》等各大报刊也先后发表了相关文章, 从而又一次开启了“文”与“道”的论争。1961年11月3日《文汇报》发表社论“试论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 对“文”、“道”关系作了辩证分析, 要求教师恰如其分地把握语言文字教学和思想教育这两者的区别与联系, 着重引导学生掌握表情达意的语文工具。1963年5月, 国家再次颁布《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草案) 》, 对语文教学进行了正本清源的修正。大纲强调语文学科的性质是:“语文是学好各门知识和从事各种工作的基本工具。”指出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 “是教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使他们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同时, 大纲还针对语文教学的实际, 明确地指出:“一般不要把语文课讲成政治课, 也不要把语文课讲成文学课。”

八、道之异化

1966年, 文化大革命开始, 各地自行编写的“革命教材”五花八门, 语文课本普遍的选文标准是“以毛主席著作为基本教材, 选读文化大革命的好文章和革命作品”, 这样, 各地的语文课本不可避免地充斥着“语录加批判”式的文字。“语文”课基本变成了“政治课”。有的地方将政治、语文、音乐、美术合在一起, 称“革命文艺课”。据有关统计, 在上海市1972年《初中语文课本》一、三、五册中, 毛泽东的文章和诗词、马恩列斯的文章、鲁迅的杂文占50.2%, 样板戏选场、评论、总结、家史和通讯占37.3%, 古代诗文仅占2.4%。文革十年语文课主要是学习背诵《毛主席语录》、《老三篇》以及写大批判文章。

九、新题旧义

文革结束, 新时期的改革开放再次触动着语文教材的敏感神经。1978年, 吕淑湘在《当前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中评说“学生用最多的课时, 学习本国语文, 却是大多数不过关, 岂非咄咄怪事。”1979年, 张志公在《试谈语文过关及其他》文中指出“语文这门课程, 从废八股办学堂就设立了, 直到现在, 时间很长了。但长期以来未对之作过科学研究。教材怎么编, 体系怎样, 教学方向问题, 幼儿、少年、青年, 不同年龄段的语言能力发展, 都未作过科学研究。”时至今日, 语文的外部环境益发险峻:强势外语、实用学科、网络媒体, 无不侵蚀、干扰、阻碍着语文教材的革新和母语教育的发展。早在1978年就已提出的语文教学“少慢差费”问题, 迄今为止似更不尽如人意:小学五、六年的时间解决不了识字的问题;初中语文教学基本无目标可言;高中语文教育在应试背景下变了味, 学生成了做题机器, 教师的灵性与创造力则遭到压制与扼杀。近几年来, 语文教学改革已出现停滞现象, 效率问题不仅未得解决, 而且更令人不安。迄今未对语文教育规律、语文教育发展历史、语文教材改革的多重依据等作出认真的梳理与研究, 语文教材的构建缺乏坚实的基础, 语文教学改革难以为继就成为必然结果。

十、世纪之问

20世纪以来, 中国的语文教育每十年左右就要“折腾”一次:如五四运动后, 因推行国语、白话文教学, 产生了“文白之争”;到1934年, 恢复文言教学呼声大涨, 从而引发了关于文言、白话、大众语的论争;20世纪30年代中期有关于“中学生国文成绩低落”问题的讨论;40年代初期有关于“抢救国文”问题的讨论;50年代初学习苏联, 开始《红领巾》观摩教学的讨论;1956~1958年试行“汉语”、“文学”分科教学;50年代末期开始持续到60年代的“文道之争”;十年内乱时期的“文乖道废”。1978年3月吕叔湘在《人民日报》发表《当前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 开始了“文革”之后对语文教学的批评和讨论;到80年代对语文教育的民族化与现代化问题、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与科学性问题进行探索;90年代从“淡化语法”的讨论、语文学科性质的论争, 延续到语感问题及文学教育问题等的论争, 此起彼伏。

20世纪末, 语文教育遭遇更大的危机:1997年第11期《北京文学》推出一组三篇文章:邹静之的《女儿的作业》、王丽的《中学语文教学手记》、薛毅的《文学教育的悲哀》, 集中批评中国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 引起了社会强烈反响。《羊城晚报》1998年3月27日头版头条刊载洪禹平、杨东平的文章《误尽天下苍生是“语文”?》。文章在历数语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时, 引用一位从事半个世纪文字工作的老编辑的话说, 这已不是误人子弟的问题, 而是“一件误尽天下苍生的大事”, 所有的教师、父母、孩子都在为语文教育的错误付出宝贵的生命, 语文教育甚至沦为了“人民公敌”。[4]

刚刚过去的2010年, 中小学教材成为社会各界争议不断的热点。先是2009年温家宝总理在北京听课时发现地理教材中有错误, 其后, 各种版本中小学教材中存在的违背常识、明显编造的问题被不断揭露出来。与之相对应, 民国时期的小学语文教材受到读者追捧, 乃至在市场上脱销。至年底, 某民间学术团体强烈批评我国中小学语文教材存在四大缺失:缺失经典、缺失儿童视角、缺失快乐和缺失事实。有人甚至指责, 有的教材内容对孩子成长比三聚氰氨毒奶粉……还要有害。

对于语文教材, 人们仍然在文与道、工具性与人文性之间摇摆不定, 至今尚未梳理出形成共识的基本元素。语文到底应该“教什么、学什么”难道竟然成了聚讼纷纭、莫衷一是的无解之谜吗?

十一、解题路径

纵观百年语文教材的发展演变, 其目标多元化, 内容复杂化, 体系烦琐化, 但千变万化, 其工具之根不变。语文工具“实际指向的就是汉语言结构、组合、运转规律等与言语形式相关的知识的学习和训练。把学习和训练言语形式的相关知识作为语文教育的根本任务就使得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区别开来。”[5]语文课的属性不明, 窃以为在相当程度上是各类参与主体功能角色的错位所致。既往的语文教材编写者与审查者、使用者的结构长期处于失衡状态, 众所周知, 教材编写人员结构、审查人员结构、选用人员结构、评论人员结构等内部结构以及四者的总体结构在语文教材发展过程中呈现着不同的功用, 但长久以来, 这一机构本身严重失衡, 故未能发挥应有的协同效应。

举例说, 现代女性主义者认为现代学校教育成功地“再制”了性别意识形态, 无论是在学校管理、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性别分化和歧视的现象都普遍存在。这在教材的内容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以女性主义的视角观察变革中的语文教材, 可以发现语文教材角色分配的不平等、教材中男性化语言现象、教材中产生性别偏见的原因, 从而引发对教材编制的思考。正是基于女性主义者对教材的研究主张, 从不同方面提示教材编制者对性别公平必须保持高度敏感。[6]但由于编写、审核、选用及评议等各类人员架构的不平衡及各类人员在权力架构下的高度趋同性, 使教材生产过程中难以形成自我的纠错机制, 各种异质的声音被超强的主流音质所掩盖。

当前, 要在明确语文的学科特性和基本功能的基础上, 着重从下列五方面为中小学语文教育的改革和教材的编写建立基本框架:1.制定学生语文水平和能力的分级标准及选材依据;2.确立语文教材的编写原则和利益边界;3.保障语文教材和教学的各类改革试验;4.推进中小学语文考试的综合改革;5.分解和制约语文教材的行政权力。[7]如通过学术界的讨论, 确立起语文教材编写的五大原则:即历史经验、逻辑自洽、现实中国、世界文化和未来发展的五种观察维度, 从而为教材的改革创新获取基本共识。教材的创新首先应基于历史经验的积淀, 还应呈现改革进程中的有理、有序、有度。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李杏保, 顾黄初.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0.5.

[2]王森然.中学国文教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29.3.转引自李杏保, 顾黄初.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0.6.

[3]叶圣陶.关于语言文学分科的问题[J].人民教育, 1955, (8) .

[4]史绍典.改进语文教学的先声[J].中学语文教学, 2009, (2) .

[5]周敏.语文课程人文性的知识进化论审视[J].课程.教材.教法, 2009, (10) .

[6]乔晖.小学语文教材的性别偏见——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J].教育学术月刊, 2008, (7) .

7.大学生中国梦征文 篇七

“爱国”,这个词太抽象了,抽象到实在找不出词来形容。虽然,我不懂如何去爱国,但我却想坚持我是爱我的国家的,没有理由,只是固执的想坚持而已。我承认我的民族主义很狭隘,我反感一切对中国制度具有攻击性的言语。哪怕是对的,我也不能接受。

我不否认,中国当前的制度,有的地方的确存在漏洞。例如教育,作为学生,我能体会到应试教育所带给我们的沉重负担,但它既然存在,那必定有它存在的理由。没错,青少年不堪于这份沉重而自杀的,在中国也的确是有很多。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正是因为这种制度,才促使了中国这么快崛起,傲立于东方之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永恒不变的真理。

我周围总有那么几个嘴里嚷着“生是中国人,死是中国魂,要我学英语,坚决不可能”的同学,这不过是他们为自己不努力而找的借口,我英语也不好,我也对英语没兴趣,但我不拿自己是中国人当借口。曾今一个十分有名的学校校长说过这样一句话“学英语是国耻,但我们必须学英语,因为人家比我们强”。是啊“落后就要挨打”。这个教训对我们来说太深刻了,可以说刻在我们中华民族的骨子里。

我不排斥英语,与不排斥英语学得好的中国人,但我看不起那些英语学得比自己母语还好的中国人,这让我想起来复旦大学的一个副校长,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他说若是让他主持考试,他第一堂便考语文,若是语文没达标的人,也不用参加其他的考试了,试问一个年自己母语都不好的人,其它科目再好有什么用

我是一名学生,一名普普通通的中学生,我没有周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伟志向,我的祖国不需要,我去为他抛头颅洒热血,但我仍旧想要坚持我是爱他,尽管我不懂如何去爱。

我突然想起了“使命”这个词,什么是,使命就是把个人理想融入到社会共同理想中而产生的神圣的责任感,这就是使命,是中国青少年的使命,也是我的使命,所以我想把我的梦融入中国梦中,去完成我的使命,去体现一位中国青少年的存在意义。

8.大学生中国梦征文 篇八

关键词:中国现代语境,人文教育,人文精神,再认识

语境是语言的环境, 这一词汇凸显的是对话语人的一种客观约束。如今“语境”作为一种引申意义而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科学研究, 尤其是在社会学研究上, 其常被指代为该项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所面临的客观环境。依托“语境”的概念, 可以对“中国现代语境”做出阐释, 即指我国现代经济、政治、社会等多种因素所交织关联而构成的客观环境和其固有特性。从教育视角审视中国现代语境, 应注重把握其如下特征。

一、人文教育遮蔽与人文精神失落的现状思考

人文教育遮蔽与人文精神失落是中西方教育面临的共同问题, 或者也可以说, 在全球经济整体快速发展、政治社会结构急剧变化的现代时空, 世界范围的教育体制都呈现重科学而轻人文的过度功利主义倾向, 亦即“科学挤压人文”这一命题的现实阐释, 以科学教育遮蔽人文教育, 于是在人文教育愈发边缘化的过程中人文精神随之呈现整体失落状态。人文教育边缘化导致的教育主体人文价值缺失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深重叹息, 并必将随着时代的前行而愈发暴露其难以补救的弊端。

1.人文教育和人文精神

人文教育和人文精神是相对于科学教育和科学精神而言, 同时人文教育同人文精神又有着内在关联, 二者具有高度一致性。

(1) 人文教育

狭义的人文教育概念认为人文教育就是针对文学、哲学、历史学、艺术、政治等人文社会学科的教育活动, 广义的人文教育则相对笼统, 是指实施人性化教育的活动, 进一步而言, 即是通过系统的社会人文理念熏陶培养, 使受教育者具备特定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 也就是养成特定人文习惯。人文教育同科学教育既相互对立, 又相辅相成, 人文学本身广义上也是科学之一种, 科学教育也具有一定的人文价值, 而同时人文价值需要依托学科教育加以开展和实施, 籍此培养受教育者形成基础人文素养和崇高人文精神。因此谈论人文教育, 脱不开科学教育的维系。

(2) 人文精神

在上述对人文教育概念进行阐释中可以发现, 人文教育同人文精神在内在本质上具有统一性, 而在外在表现形式上也往往浑然一体, 无法割舍其一。人文精神是人类对自身存在和发展、价值与意义的积极思考, 是对人类现状和未来、困境与解脱的探索实践, 其内涵是积极向上的人类精神表象, 是人类主体在价值和品行上自我提升的意愿和能力, 是对“人之所以为人”和“人如何更好为人”的理性诠释。以概念解读人文精神, 可以如下方式阐释:人文精神是一种具有积极导向的思想境界, 是对人类共同认可的有助于人类自我发展的价值共性的追求和践行, 是一种源于社会实际而又高于社会实际的理想和追求状态, 人文精神以“人”为核心内容, 其精神内涵源于人性, 以人为本, 又超脱现实人性。

2.中国现代语境下“科学挤压人文”的理性思考

传统的中国语境之下, 有着所谓“道器两分”的重人文、轻技艺的认知, 形而上者谓之“道”, 即人理, 而表征技艺的“器”只能算做形而下者。但随着中国社会的整体发展和变革, 存在其间的教育语境也随之发生根本变化, 中国现代语境之下, “科学挤压人文”同样深刻地影响着我国教育健康和持续发展, 给中国现代教育带来诸多现实的弊症和深远的思考。正如学者刘献君所说, 教育一旦失却了人文价值思考, 培养出来的必然会是“有智商没有智慧, 有知识没有思想, 有文化没有教养, 有目标没有信仰, 有欲望没有理想, 有青春没有热血”的一代。“科学挤压人文”表面上是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短视教育观的产物, 实则却是科学高度发展背景之下科学理性意图控制人文理性并篡越人文理性的以末定本的畸形选择。实则就社会发展对教育职能的需求而言, 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二者并非不可调和的二元对立, 而可以也必须形成优势互补。而纵观我国教育语境变革, 传统中过度强调人文而视科学为淫技, 现代教育则恰恰相反, 表现出对传统教育误区调整的过犹不及。如今面对现代教育人文缺失的现实, 我国教育管理者、组织者和实施者需要进行冷静的思考和权衡, 以及以壮士断腕的决心采取必要举措, 以解决诸如我国教育该如何重塑文化素质教育在现代教育中的价值本位、如何凸显人文教育在现代教育中的深远意义、以及如何强化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间的共存、互通、融合和互补等等诸多现实问题, 这也是关系我国教育健康发展、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在对这一系列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的过程中, 首先要清晰地认识到, 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间并非是简单的二元对立或者统一, 而需要将其放在中国现代语境之下, 在现代语境的框架之内寻求深入分析和探究问题本质的有效途径, 以此寻求变革创新和对现有框架的大胆突破。

二、人文教育遮蔽与人文精神失落的原因探析

如前所述, “科学挤压人文”通常被作为世界范围内人文教育遮蔽和人文精神缺失的根由, 然而具体到我国, 结合中国现代语境分析, 却又不足以一言以蔽, 其深层原因还应做如下细化解读和挖掘。

1.以传统文化为主体的人文教育失守

对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进行提炼、加工、传承, 是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 也是一个社会人文精神塑造和一个国家乃至民族维持自身优势和生命力的主体路径, 教育的人文使命即在于对传统文化进行有效识别, 并将优势部分融入教育内容将之继承和发扬下去, 以此作为受教育者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的基础。而我国现代语境之下, 受制于五四运动后对我国传统文化一刀切式的批判, 长久以来形成的中华人文精神遭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传统道德、伦理、文化、思想、宗教等等被以科学和民主为代表的“新时代”思潮大举排斥, 不仅传统文化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质疑, 更使传统文化在现代发展进程中出现停滞、断裂, 甚至倒退。表现在教育上, 即是以传统文化为主体的人文教育阵地失守, 并迅速被西方式的科学和民主教育所取代。

2.社会转型期的价值观迷失

中国现代语境之下一个不可绕过的现象, 甚至是主导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变革的话题, 即是“经济建设”, 是“民族复兴”, 是“富国强民”。诚然在19世纪中期开始就积弱不堪的中国需要大力发展经济来实现强国梦, 然而很多人有意无意的误解是:“强国”即是“功利实现”, 因而将所有的包括教育在内的社会活动全部同功利画上等号, 以功利为评判教育成败得失的标准。在以功利主义为核心的价值坐标中, 一切与其相悖, 甚至不能直接创造功利的因素都被划归在了坐标系的边缘位置, 在这一坐标系中, 具有一定超现实主义色彩的人文教育和人文精神显然属于另类而难以容身, 目前也只能被窄化为思想政治教育而勉强靠入了现实主义的领地得以在教育活动中维系。在现代中国语境之下, 功利主义、现实主义有其存在的空间和滋生的土壤, 也更易获得价值认可, 相比之下, 以“固本”为长远价值实现方式的人文教育被遮蔽和由此导致的人文精神失落显然是不可避免的。

3.人文教育和人文精神自身价值的失守

如前所述, 现代人文教育和人文精神仅仅被窄化为思想政治教育而存在, 这一方面是人文教育适者生存的无奈之举, 另一方面却也彰显了人文教育自身的价值失守。尽管我国传统的人文精神中也有政治性内容, 但这同现代人文教育所展现的狭隘的政治偏向是有根本不同的, 这也正是我国传统人文精神的精华所在, 即以更宏阔和深邃的视角思考和解答“人之为人”的问题, 其更为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人与世界的相互关系, 更为强调主体道德人格, 强调个人自我精神塑造, 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文观, 即将“修身”放在首要位置, 而中国现代语境下的政治化人文教育则忽视了“个体精神塑造”这一基础价值操守, 独立性缺失, 而代之以集体价值精神和“被需求”价值精神。

三、人文教育遮蔽与人文精神失落的再认识

依托中国现代语境, 考虑科学教育同样具有不可或缺的现实意义, 意图通过如下策略达成人文教育同科学教育的融合共生和优势互补。

1.提升教育人文性, 彰显教育的意义价值

事实上, 教育的实践过程也是一个人文教育过程, 而不单单是知识和信息的传递过程, 只是在现代语境之下被弱化。因此, 提升教育自身的人文价值和意义价值是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融合的有效途径。具体应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 提高教师人文素养。教师是教育活动的践行者, 教师人文素养会直接内化为教育内容而对受教育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次, 摆脱狭隘的学科教育观。学科教育在向学生传输专业知识的同时, 也应注重一般教育意义实现, 即教师应摆脱狭隘的“专业”身份, 而以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文化形象从事学科教育, 充分挖掘科学教育背后所蕴含的人文价值意义;再次, 注重校园人文环境建设。现代语境下的校园愈发体现现代化、先进性特征, 却忽略了传统人文内涵展现, 因此应注重将人文教育体现在日常生活中, 如学校活动, 如教学环节, 如日常管理, 等等, 耳濡目染, 陶情冶性。人文教育价值非一朝一夕所能展现, 同样, 人文精神塑造的三尺之冰也绝非源自一日之寒。

2.制度层面高度重视人文价值

要改变“重学轻文”的人文教育困境, 必须从制度层面给与人文精神以应有的尊重, 以制度规范和激励提升人文教育的现实地位。长久以来, 我国教育体制在解决技术化、实用化、社会化、人文化之间并行不悖的问题上乏善可陈, 因此以政策制度的高度去从上至下推行人文教育, 确保人文教育良性发展的实质保障就显得极其必要。尤其考虑现有教育体制, “唯科学化”的教育模式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来自教育制度对“功利”和“成绩”的另眼相待, 以成绩为标准评估教学效果, 挂钩奖惩绩效, 因而改革现有教育体制, 在制度中凸显人文教育的重要地位, 将人文教育内容和成果作为考察教育绩效的重要标准之一, 是人文教育得以推行和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这就要求教育管理者首先改变教育管理模式, 树立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并重的教育理念;其次, 在政策制定中, 为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间的互动和融合提供机制运行空间和权衡融合规范。

3.力求培养全面发展人才

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是我国基础教育体制改革的首要目标。所谓全面发展人才, 即是德育与智育并重, 人文与科学并举, 使学生既具备丰富先进的理论知识, 又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人文修养,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全面人才培养是现代教育的现实需求, 也是学生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的自我发展诉求, 因此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也应紧紧围绕这一目标, 以人文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发展观, 强化师生协作, 校生协作, 要求学校、教师、学生等教育主体以及宏观环境整体转换教育和受教育观念, 淡化专业教育, 去除专业隔阂, 走通识教育和全面教育之路, 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具适应性、更具生存性、更具能力和素质、兼容先进的科学水平和崇高的人文精神, 并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的现代化全面发展人才。

参考文献

[1]肖健平, 贺志明.融合科学教育的高校人文教育的实施路径.湖南社会科学, 2013 (4) .

[2]朱惠娟, 韩照祥, 于秀玲.人文与科学教育体系整合模式的研究.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2008 (3) .

9.中国梦征文:古今中国梦 篇九

古今中国梦

河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司法事务系 李康
2013 年 05 月 16 日 15:31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打开历史的画卷,看到一幅幅惊心动魄的画面,有谁能不感慨她的深奥,有 谁能不钦佩她的伟大。她蕴含着中国发展,承受着千载的故事。古往今来,有多 少英雄豪杰在历史的变化中大展宏图,雄霸一方。用他们豪情谈古论今,激励着 千万人,又有谁可以否定他们的伟大呢? 少年智则中国智,少年强则中国强。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这片伟大的土 地上蕴含着千万个华夏儿女的梦想。在这一方净土上,有那么多为梦想而拼搏和 奋斗的人,他们把自己的梦想同中国的梦想相结合,不断地奋斗、拼搏,创造出 一个有一个的奇迹。一支铁骑扰乱了春秋分割的梦想,他用一次又一次的胜利创造了华夏第一大 王朝——秦王朝,结束了长期分割的局势,他用自己的梦想创造了一个有一个的 的奇迹。一支笔画出万丈天幕,长夜无明的旧中国透射出点点星火,他弃医从文,把 边缘的人群唤醒,他以笔代刀,令魔鬼无处藏身,声声呐喊,声声祝福。他正义 的声音穿越百年的时空,依然鼓舞人心,余音绕梁。若干岁月过去,他的作品没 有化为烟尘并长久不息,普照文学的思想殿堂。学医是鲁迅的梦想,但他没有自 私,而是放下自己的梦想,承担中国的梦想。他为中国而活,更为广大人民而活。星火燎原,一代将才的睿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一代领袖激昂“问苍茫大 地,谁主沉浮?”谁有可以否定他们的伟大? 从古到今,从秦王朝的建立到中国时代的至今,他们都怀着同样的梦想—— 让中国强大起来。他们的努力推动着历史的卷轴,更为如今的“中国梦”奠定基础。真正的中国梦是什么?每个人所理解的“中国梦”不同,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从个人来说,不断提高每个人的素质;从整个国家来说,不断繁荣昌盛。那便是梦,那边是数亿国人的梦,更是穿越古今的中国梦。

梦想创造奇迹,让中国梦鞭策你我成就辉煌梦。


梦想创造奇迹,让中国梦鞭策你我成就辉煌梦。

10.放飞中国梦征文 篇十

要说每个人心中都藏着一个闪烁到深邃黑夜中光亮刺眼的梦想的话,这些光亮总要拖着长长的尾巴彗星般落至一块儿,拨开这些闪亮,中国的梦想就傲立在那里。犹如冰心口中“成功的花那样洒落了牺牲的血雨,浸透了奋斗的泪泉”,因此中国梦这朵令人惊艳的光,散发出的清香中也蕴藏着几丝苦涩。

自风筝诞生之日起,中国的飞天梦就伴随着云中飞舞的风筝寻找着落脚点。万户再点燃座椅上的火箭之时,就拉开了现代航天技术的帷幕。人民不辞辛劳地将“东方红,太阳升”传遍了外太空;杨利伟又驾着神舟五号圆了万户的遗愿。此后,翟志刚舱外行走,“嫦娥一号”的奔月,“天宫”“神八”的天外之吻……中国在“航天科技”这座高峰上节节攀升,有如芝麻开花般簇拥之上,中国的飞天梦,将国人的目光带向天外。

孔明《出师表》中一发“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之至;陆游《示儿》中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后含泪而去;岳飞《满江红》抒尽“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愿望。自古以来千家万户都以和为贵,所谓“家和万事兴”,国家分裂百姓向来安康?帝国主义列强深入中国的魔爪在一次又一次的抗争中被斩断,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为中国换上了和平的天宫。人民的幸福生活以祖国大陆完全统一开始。坚实的土地踩在脚下,中国的梦想再次生根发芽。

但美味的大肉总是会引来豺狼,面对钓鱼岛这颗东海上的明珠,日本早已垂涎三尺,这次居然光明正大挡住中国直追梦想的道路,如何搬来这块拦路石已经成了眼下当务之急。新中国成立后的两弹一星到前段时间的航母“辽宁号”以及歼—15舰载机,科研人员的付出与牺牲造就了中国军事事业的飞速发展。但这还不够强有力,发展军工企业的担子需要我们去承担,背负着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这会是我们的动力。保卫中华的梦,我们来追求。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是我的义不容辞的职责。

对外关系搞好的同时,内政必须清廉,身为人民的领导,就要像朱镕基总理那样清正廉明,七品芝麻官,做好了也是人民的父母官。作为九一班的班长,担负的也是管理好这个小型社会的责任,创造浓厚的学习风气,也担在我肩。这是中国梦,也是我们梦所在之处,脚踏实地才能放心仰望星空。梦,飞翔,坚持。

放飞中国梦征文之一:

在美丽而遥远的东方,有一条沉睡的巨龙,它承载了五千年的悠久历史,诗词歌赋,古典文学;它包罗世间万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光灿烂,若出其里”;它将人间美景尽收眼底:长城雄伟,黄河壮丽,华山巍峨,大漠苍茫……;它历经无数沧桑:鸦片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而今天,它在几百年的沉寂中终于苏醒了!它已经腾飞,带着民族的希望,带着历史的使命,它力争要飞到云天之巅,去展望世界!它的名字叫中国!

身为华夏儿女,炎黄子孙,每个人都为中国的腾飞而欢呼助力,同时,也为中国龙的发展寄寓了希望,放飞了梦想。我的心中,就有一个中国梦!两岸统一梦

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一直被广为传颂,“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更是成为“海峡那头”同胞的深情呼告。自一九四九以来,台湾的回归问题就

成了全国人民心中共同的心病。台湾就像与母亲走散的孩子,渴望回归母亲的怀抱,回到温暖的大家庭中。我梦想在以后的日子,能为两岸统一做出更大的贡献,使母子团聚,祖国实现真正统一。我的中国梦-----两岸统一。

祖国和平梦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我国是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然而,近几年发生的民族暴力事件让多国人都为之心寒。和平团结,乃祖国之大计。少数反动分子不顾国家利益,公然挑起冲突,这种行为是每一个华夏儿女所痛恨的。我希望,在以后的发展中,祖国能少一些冲突,多一些团结;少一些暴力,多一些和平,让中华民族真正成为一个相亲相爱的大家庭。我的中国梦------祖国和平。

……

这许许多多的中国梦,汇聚成了中华情,爱国情。这绝不仅仅是我一个人的梦,而是全体中国人的梦。梦想祖国统一,梦想和平团结,梦想繁荣昌盛,梦想国泰民安……那就让我们化梦想为行动吧!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我们应该树立远大理想,以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在党的领导下,为建设新中国,为实现巨龙的腾飞贡献自己的力量!让中国梦,梦想成真!

放飞中国梦征文之二:

那,是我的梦:在高山之巅响起雄壮的国歌,在蔚蓝天空飘起五星红旗,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迸发出中国豪迈的声音!这,便是我的梦,东方巨龙腾飞的梦,中华民族崛起的梦,五千年文明古国复兴的梦!

恍惚中,你飘进了我的梦里。你带着女娲补天的彩石缓缓走来,诉说着瑰丽无比的神话故事;你敲打着战国悠扬的编钟,让我聆听着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你吟诵着四书五经,唐诗宋词,诠释者圣贤智慧……啊,我的中国,你用诗意般的文化颤动着我的心,我陶醉于你的优雅,我爱你,祖国!

依稀间,你浮现在我的脑海。你用四大发明震撼着世界,开辟了新纪元;你用地动仪探索着地球的奥妙,用《九章算术》推动数学发展……无数的科学发明、伟大发现无一不彰显着你无穷的智慧!啊,我的祖国,我赞叹于你的伟大,我钦佩于你的创新。我爱你,中国!可是,风云突变,灾难接踵而至,一次又一次击打着你的心。

模糊中,你的伤痕刻在了我的灵魂。鸦片战争爆发,你沦为他人的奴隶,我分明听见你伤感的啜泣;八国联军的铁蹄又一次震撼着你的心,我分明感受着你痛苦的压抑;可,这还没有结束。当日本肆无忌惮地摧残着你,当狂妄的暴徒扬言要摧垮你,我又分明感受到你的愤怒与奋起!祖国,我在痛心啊!我在流泪,为你的痛苦,为你的伤痕累累……

终于,你觉醒了!现在的你焕然一新,力图复兴,东方巨龙又要昂首屹立于世界了!由此,我又有了一个中国梦,为你的魅力,为你五千年的风雨沧桑,为你即将实现的繁荣富强……

这,便是我的中国梦——我愿付出一生之努力,为你的繁荣而奋斗拼搏,为你的复兴而挥洒汗水;我愿为你注入一丝活力,让你的名字响彻环宇,威震世界;我愿将理想投入到

你的建设中,用行动为你一展宏图,让每个国人因你而骄傲自豪,因你而挺直胸膛,因你而为之振奋,因你而歌声嘹亮!

这,这就是我的中国梦,真真切切的中国梦,我会用一切行动托起中国梦!

放飞中国梦征文之三:

时光匆匆,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又迈过了二十多年的岁月。看浩瀚苍穹,有“神州”与“天宫”的掠影,看碧色海洋,有“蛟龙”过海的涟漪;游盛世北京,有奥运奇迹,游繁华上海,赏世博绮丽。我感叹,我所在的地域蓬勃发展!我感叹,我所在的国家大步迈进!

如今已是二十二世纪的二十个十年,祖国正以一种崭新的面貌迎接未来。英明睿智的习主席领导全国人民构想中国之梦,作为新时期后续动力的一届学子,我忍不住也要谈谈中国梦。我梦想,未来的某一日中国能够真真正正的成为新型国家。为何我们的国家培养不出真正的人才?“钱学森之问”是否能引起我们的思考?我渴望调动活跃的大脑,去积极的思考和探索,发现我们应该发现的,创造我们能够创造的。我希望我们所拥有的不只是学习和模仿,更多的是思考和创造。我们“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将来为祖国贡献出一份力量!

11.大学生中国梦征文 篇十一

在伊淑文看来,一首乐曲,不单单是音符的弹奏,而是要以有血有肉的乐曲感染人,有内容有意境的旋律感动人,有感情有真情的演奏鼓舞人,才是演奏效果和目的。这就要求演奏者除了要有熟练的演奏技巧,处理乐曲的能力,还要能准确地诠释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因此,伊淑文在教学过程中十分注重乐感的培养,重视乐曲的艺术表现力。

不少人认为,乐感没法通过后天培养,只能在一些天赋很好的孩子身上体现。但伊淑文通过多年的实践证明,乐感完全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而获得。伊淑文介绍说,多听多思考是培养乐感的主要方式。音乐是一种声音的艺术,它是将不同频率、强弱、音色的音波有规律地组织成一个个串联的乐符,通过媒介传达的人的脑海里,形成意象和感触的一种艺术。人与音乐的最初接触就是听觉, 所以,多听音乐,在脑中树立一个审美标准和辨别优劣的能力是培养乐感的基础。在平日的教学里,伊淑文会精心挑选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让她的学生反复聆听,用心体会,发展与建立内心听觉,记录自己的感受。她发现,学生的音乐素质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对音乐作品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掌握,乐感也被逐渐培养起来。

对于演奏者来说,乐感的培养最大的好处,就是更有助于传递艺术作品的感染力。演奏家需要通过演奏输出音符,将自身领悟到的曲谱中的情感和意境,通过手指的律动形象的传达给听众,仿佛为听者开辟出一个全新的维度,使听者闻之,有身临其境之感。以准确的节奏、恰当的力度和速度,自然而美好、真切而饱满的感情把乐曲的艺术形象再现出来,赋予乐曲生命力,给人以震撼力,是二胡演奏家终身的追求目标。

在艺术表现力的培养上,伊淑文强调对作品背景的准确了解。 “要想准确表达每一首二胡曲的情感和意境,我们首先要对作品的背景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如果说我们处理和演奏一首乐曲,只是简单按照自己的理解,而并未设身处地的了解作者的作曲意图,在表达上就会显得肤浅,这是不可避免的硬伤。”伊淑文解释说,只有充分掌握曲作者的生活经历、所处环境、演奏风格等,对作者的情感产生理解和共鸣,将真挚的情感融入到曲调里的魂打动人,才能淋漓尽致地将艺术表现力多层面、完整的演奏出来。此外,把握音乐表现力、乐曲的个体特征是提升艺术表现力的基点之二。用简洁明快、节奏型强的声音演绎欢快、跳跃、活泼的曲谱;以激情的状态,复杂的方式来表现激情励志类的曲谱;以舒缓的情绪、优雅的韵律来诠释抒情类的曲谱。如《江河水》的人间悲切;《洪湖人民的心愿》的浩然正气;《新婚别》的柔肠寸断;《长城随想》的雄浑壮丽。不同风格的乐曲需要通过不同的表现方法,用彰明显著的音乐特性,起到提升艺术表现力的作用。

12.中国梦征文演讲 篇十二

首先,我想说的第一个词,就是“定位”。定位的直观意思是指某一事物在一定环境中的位置。大家知道,没有一个明确的、真实的定位,就不会有发展的基础,没有基础就意味着没有原点,没有原点,我们又何谈方向,如何发展呢?所以,我认为任何事物,只要你想发展,定位是非常关键的。控股公司发展到现在,经历了很多风风雨雨,坎坎坷坷,然而,我们以坚实的步伐终于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时至今日,公司已经整体初具规模。但同时,也要明白我们所面临的问题仍非常多,并且,随着将来改革发展的深入,我们还会遇到很多新的问题和挑战。

因此,就“定位”而言,我首先说说对“讲政治”的理解:我们控股公司虽然是带有政府职能的企业,但我们还是企业,所以我们早晚要进入市场,去真刀真枪地和别人竞争。然而,必须承认现在我们的基础还相对薄弱,市场经验也不足。大家知道,我们控股公司系统有很多企业,它们都或多或少的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有些更是处于低水平维持或停产停业状态。诚然,它们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但历史代替不了现实。这就如同一支曾经功勋卓著的部队,在经过战场的残酷厮杀之后,已是损失惨重,伤兵满营,失去了战斗力,不宜再战。可问题是,这支部队要想生存,就必须重新杀出去,否则,就意味着解散和灭亡!怎么办,是放弃吗?想想曾经的辉煌,想想那些战士,甘心吗?可现在就杀出去,现实吗?都说,修身,起家,然后才能治国平天下。在外面,炮火连天,而自己又兵不满千,弹药奇缺的情况下,就杀出去,无异于自取灭亡。所以,对于这么一支部队而言,当下所要做的是,赶紧把战士们的伤治好,重整队伍,积累弹药,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将来的征战中取胜。通过这个事例,我想,控股公司现在是否尚处于企业发展的原始积累阶段,如果是的话,在这个阶段当中,我们要做的就是尽快解决好自身内部问题,积累有效资金,观时待变,以求在大势上立于不败之地,同时,这个时期也将是我们最累,最辛苦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一丝一毫的放松和懈怠都有可能使我们功败垂成。换句话说,至少现如今,真不是我们打大仗的时候。说句不太中听的,现在的控股公司应该还是属于实力较强的游击队,但游击队怎么了,只要决策和行为得当,游击队同样可以成为大部队!因此,为了“五化”战略的实现,我们现在除了进行一些前期必要的准备外,更应耐心地积累经验和积蓄实力。应该说,有耐心,能忍耐同样是一个企业成熟的表现。当然,积累经验和积蓄实力的最好方法还是不断地参加实战,所以我们可以出击,有时也必须出击,但由于现在出击的目的还是为了原始积累,因此要尽可能做到必胜。一句话,我们输不起,这个要求可能跟市场自身规律有些不符,然而这就是现实,我们应当正视这个现实。说实话,对于是否出击的问题,我说的有些矛盾,但世间万物本不就是一个个矛盾体吗?问题的关键是要看我们怎样把握住这个度,而这个度就是我们的共识。

下面就“定位”而言,我再说说对“敢担当”的理解。盛总讲,敢担当是一个能力问题,是一个责任心问题,是一个综合素质问题,因此,“敢担当”之于“定位”来说,就是对自身能力要有一个清晰地定位。如果将“讲政治”的定位定义为宏观的定位的话,那么,“敢担当”的定位,我认为在这里,就是一个微观的概念。只有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身能力的大小和不足,我们才能真正做到查

缺补漏,有的放矢地提升自己。同时对于“责任心”,也是有必要做一个准确定位的。要知道,一个人的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如何将自己有限的精力放置于无限的工作,特别是像实现“五化”战略这么庞大的系统工程,这是一个选择的问题。知道自己负责什么,负责的工作处于整个系统的那一部分,起什么作用,从而明确自己要负责到什么程度。这就如同我们需要明白在未来,那架庞大的控股公司号飞机中我们在其中扮演的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当然,这里说的负责只是基于微观的具体工作而言,对于宏观的整体目标,又要另当别论。

然后,就“定位”而言,我再说说对“求圆满”的理解。大家知道,圆满是一种状态,而且是一种相当状态,世上本就没有绝对圆满的事物,因此,对于圆满的定位,真的很难,既然很难,那么我们在工作时,难道有必要为自己画上一条圆满的意识红线呢?要知道,没有绝对的圆满,只有更加的圆满,在“五化”战略的宏伟目标面前,我想永远都会存在更加圆满的状况和可能在等待着我们为之奋斗与实现。

说完第一个词“定位”,我想说的第二个词就是“奉献”。说实话,我本来只打算从“定位”和“创新”两个层面阐述我对“讲政治、敢担当、求圆满”的认识,但在写这篇论文时,正赶上神十飞天和端午节。神十飞天让国人再次为之自豪,然而航天工程背后的英雄们,在短短14年的时间里,连续十次成功发射神舟飞船,为实现这些,他们放弃了什么,失去了什么,却很难用一个词来概括,但可以用一个词来解释——奉献。我们总说被他们的“精神”所感动,所以这跟成功与失败是没有什么关系的。第二天,就是端午节,大家知道,端午节是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来的。在我看来,端午节纪念的不是屈原的文采,也不是他的功绩,因为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屈原最后还是失败了,他也愤然跳入汨罗江,但屈原那种舍身为国,不计个人得失的奉献精神,却感动了后世千千万万的人们,所以大家纪念他,颂扬他!通过这两件事例,我认为,奉献精神对于正处于转型发展重要时机的控股公司,对于最终实现“五化”战略是很重要的。因为“五化”战略发展目标是非常远大的,为了这个目标的实现,我们有时必须有所取舍,而且,只有本着一颗奉献之心,我们的能力和勇气才有可能更加有效和长久地为“五化”目标的实现做出贡献。

因此,就“奉献”而言,我对“讲政治”是这么认识的:“讲政治”的核心是统一思想,但事物发展的方向习惯是分散且不规律的,所以要将任何一件事物归于统一,都需要一种力的约束和限制。这种力,从外部来看是制度管理,但说实话,这是一种被动的,强制性的管理方式,短期内虽然有效,但时间一长,难免出现偏差,故此我们一直在强调管理上的长效机制,目的就在于此。可是如果我们将这种力从外部的被动转变为一种自身内部的主动,情况又会如何呢?显而易见,由于降低了管理成本,使我们可以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工作当中,同时,工作环境也可以变得愈加和谐和融洽。而这种内部的力量的始发点,我认为就是一种奉献精神、奉献欲望。在这种精神的作用下,人们会自发地,不由自主地统一到一个方向和思路上来。

下面就“奉献”而言,我再说说对“敢担当”的认识。“敢担当”要求我们有能力同时又要敢于承担我们的工作责任与义务。我认为这句话的深意告诉我们,人的能力和胆量是有限的,而跟整个大千世界相比,那就更加不值一提,可问题是,为实现“五化”战略,我们将来所可能遇到的困难与挑战会非常多。如何用有限的能力面对无限的问题,用有限的胆量克服无限的挑战,我们就需要一个放大器——奉献精神。有了这个放大器,我们就可以完成很多在我们看来几乎不可能完成的工作和任务。谁实话,再难的工作,放置于一个时间点上的,难度也有限,而再容易的工作,一旦被拉伸到一个很长的时间里持续完成,就会变得很难,而奉献精神恰恰强调的就是长时间的付出,时间点上的奉献不是真正的奉献。在这里,我无意强调精神至上论,但精神却真的是一个很好的成倍放大器。

然后,就“奉献”而言,我再说说对“求圆满”的认识。圆满本身的定义是至余至善,尽善尽美,然而依据对象主体的差别,其内涵或外延亦会出现不同。对于一项具体工作而言,我们应本着负责的,智慧的态度和方法使工作成绩趋于圆满,而放置于“五化”战略的而言,圆满的含义则要更加复杂和深远。诚然,每一项具体工作的圆满完成促就了“五化”战略目标的实现,这是微观与宏观的关系,但我认为,这种关系是一种包含的关系,却不一定是一种组成的关系。换句话说,众多的微观具体的工作在最终实现“五化”战略的过程当中,彼此之间必然会存在诺干空白与漏洞,因此微观具体工作的圆满实现并不意味着宏观的整体目标的圆满完成。当然,这种空白和漏洞可能是人为的,也可能是制度上的,但问题的关键不在这里,而是有了空白和漏洞谁去填补,怎么填补的问题。对于具体的每个人,他们可能都已完成了本职工作,但要知道,我们完成工作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工作本身,而是为了实现“五化”战略。为了实现这一战略,我们是否应当本着奉献精神,在必要地时候,去填补那些可能的空白和漏洞呢。在论文的前面,在说到就“定位”而言的“敢担当”时,我提到,负责的含义对于“微观的具体工作”和“宏观的整体目标”而言,内容是不一样的。在一项具体的工作内部,我强调的是负责的定位性,而在不同工作之间所可能出现的空白和漏洞地带,为了宏观目标的实现,我认为应当更加强调的则是负责的奉献性。而且,通过奉献精神将各项具体工作连接粘合起来所实现的目标也将会更加坚固并至于长久,所以说,奉献不但是放大器而且是整体目标圆满实现的填充剂和粘合剂。

说完了第二个词“奉献”,最后我再说说第三个词“创新”。“创新”简单来说就是创作革新。大家知道,我们控股公司确定了“五化”发展战略,这一战略将指引我们不断向前迈进,然而正是因为如此,前进的道路对我们而言,将可能是非常陌生和几乎未知的,因此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过去旧的,我们所习惯的一切可能都要改变,而这就必须要创新。可问题是,新的东西太多了,有别人创造的,也有我们自己创造的,但我们不可能全盘接受,这时,则需要我们立足于当前现状,基于实际需求,有选择的使用。这不是对创新的不恭,恰恰是我们睿智的表现。故此,我们的创新应当基于一个方向,只有符合这个方向的要求,我们的创新才有意义和价值,同时创新的效率也可以得到有效地提升。

下面我就“创新”而言,先说说对“讲政治”的理解。前面说了,“创新”要有一个统一的方向性,这不是对“创新”的约束,更不是扼杀“创新”,恰恰相反,这是在鼓励“创新”!我们知道,“创新”是突破现有的思维模式,跳出当前的视野范围,去审视、思考和处理事务。这种跳出和突破可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甚至可以说,这是世界上最难的事,有些人穷其一生,可能也未成功一次。所以,像这么一件费时费力的工作,我们如果不能集中有限的力量,攻其一点,而是选择四面出击,后果可想而知。打个比方吧,一个水球,如果它足够结实,大概我们怎么挤压,里面的水也不会突破水球的限制喷涌而出,但如果在水球的表面,用针扎一个哪怕很小的眼,大概只需轻轻挤压,水就会破洞而出,而且,这个洞还会随着喷涌的过程,不断变大。通过这个比喻可以明白,方向上的统一约束性,不是束缚,它的作用其实是那个小小的针孔,目的恰恰是为了最终更多更有效地实现。

下面就“创新”而言,我再说说对“敢担当”的理解。前面说了,敢担当是在工作时,你要有能力,同时敢于承担起你的责任和义务。我认为这句话的深意在这里告诉我们,做任何工作时,我们都应当以现实为基础,盲目的蛮干和逞能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有时还可能会使问题复杂化,所以,实际工作上不断创新对于我们真正担负起本职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当然这种创新的能力也是工作能力的一种表现。这种创新更多的是一种基于经验和学识上的创新,这很难,它的难点实际上是经验和学识本身的积累,但当积累到一定程度,有时这种创新会不由自主的迸发出来。这种能力是很可贵的,但却也是不能强求的,换句话说,不是我们咬咬牙,跺跺脚就能实现的。因此在这里我更强调的创新是一种怎样加快经验和学识积累的创新,这对于我们年轻人尤为重要。因为每天我们所接触的工作内容难保不会超出我们的经验与学识,为了能够真正的做到敢担当,能担当,我们在接触每一项具体新的工作时就要适时地转化我们的工作思路,打破长久产生的惯性思维,这不但是对工作的负责,更是我们能力的提升。另一个方面讲,既然是“创新”,就必然伴随着不可预见性和风险性,也就是说,可能会出现某种不利的结果,这种情况下,我们应当有能力,敢于承担这种结果,并且不会因为不利结果的出现,阻碍或丧失我们对于创新的追求!

上一篇:医师资格证查询下一篇:新概念第二册第25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