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专业建设自评报告(精选8篇)
1.会计专业建设自评报告 篇一
三峡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自评报告
1、专业概况
三峡大学是经过教育部批准组建的一所以本科教育为主、适当发展研究生教育的综合性大学,学校学科门类较为齐全。为了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培养能够在新技术教育领域从事教学媒体和教学系统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教育技术学科高级人才,包括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师以及各级电教馆和学校的教育技术人员,学校2003年开办了教育技术学专业。
1.1 专业成立时间与教学组织设置
三峡大学成立之前,原湖北三峡学院和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宜昌校区)对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设置进行过广泛调研。三峡大学成立后,由现代信息技术中心联合学校师范教学部、电气信息学院,对该专业的设置进行了进一步的论证,认为开办该专业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2002年,学校申报该专业并获得湖北省教育厅批准,于2003年秋季开始招生,首届招生29人。
2002年三峡大学学科调整,设立了教育学院(2005年改名田家炳教育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归属于田家炳教育学院。田家炳教育学院负责学校教师教育的协调管理和教育学科的教学工作,开办有高等教育硕士点和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学院设有教师教育办公室、高等教育研究所、教育学系,教育学系设有教育技术教研室、教育学与心理学教研室。教育技术学专业在建设过程中,依托教育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科专业,建设了一支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满足了专业办学需要。
1.2 现有师资队伍与学生规模
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3人,另有与其它学院共享的教师6人。专任教师中副教授6人,高级工程师2人、高级实验师2人,讲师3人;其中博士3人,硕士6人(含在读博士2人)。
根据师资力量与办学条件,该专业适当控制办学规模。办学6年,每年学生人数是:03级29人,04级36人,05级48人,06级32人,07级22人,08级38人,09级52人。目前在校四届学生共144人。
1.3 主要办学条件
为了改善学校整体办学条件,三峡大学组建之初,就兴建了现代化的图书馆。目前馆藏图书165万册,各类电子图书53万余种。田家炳教育学院资料室于2004年10月正式搬迁至文科楼一楼,条件建设得到了加强,订阅了教育技术学专业方面的图书、音像资料和期刊杂志,为专业教师的教学科研以及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保证。
近几年,学校陆续修建了新的教学楼,增加了新教室,除了普通教室外,还投资建设了150间多媒体教室,配备了较完整的设备,能够满足多媒体教学的需要。学生宿舍的条件逐渐改善,装了电话,开通了校园网,学生可以在宿舍上网,满足了学生对信息的需求。2004年迁入文科楼后,建设了专业实验室。到2008年为止,专业实验室资产价值443.78万元,为专业的实验教学提供了保障,满足了教学的需要。
1.4 建设与发展思路
本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质量为生命线,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与实验室建设,根据社会对教育技术人才的需求,充分发挥文理交叉学科的特点和优势,努力探索教育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把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知识传授和实践能
力培养、教学改革与科学研究有机地接合起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实力,努力将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成为具有自身优势和特色的专业。
2.专业建设过程及成效
2.1 专业建设规划与培养方案
教育技术学专业自开办以来,根据形势发展与我校实际情况,制订了专业建设规划,力求目标定位准确,规划科学合理。为此每年选派专业负责人与相关教师参加教育技术学专业指导委员会举办的全国教育技术学专业系主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技术国际论坛,以及湖北省教育技术学专业指导委员会举行的工作会议,及时掌握教育技术学专业发展的最新动态。数次组织专业教师考察、调研省内外高等学校,与各类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进行交流、探讨办学措施与经验。
本专业开办之初就制定了2003—2007年专业建设规划,后来根据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的精神,又制定了“2006—2010年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发展规划”。总体目标是:依托教育学科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整合优质办学资源,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优化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办学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科研水平和教学质量,面向基础教育和信息技术行业,培养高素质、强能力、重应用的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努力将教育技术专业办成为具有自身优势和特色的专业。
为实现这一目标,具体措施是:
(1)通过引进、共享、培养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主干学科是教育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所以在
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我们在引进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师的同时,十分注重计算机专业和教育学专业人才的引进。近三年,引入1名教育技术学硕士,2名教育学博士,安排一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做实验员。根据学校课程归口的制度,本专业的一些专业基础课,如电子技术类课程、计算机类中的一些课程由电气信息学院和信息技术中心相关专业的教师担任。近三年有3名教师到华中师范大学做为期半年的国内访问学者,2名教师到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
(2)优化专业方向,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精心构建课程体系 教育技术学专业原属师范类专业,但是随着基础教育形势的发展和教师教育改革,社会对教师的需求量减少,学生就业呈多元化。所以在专业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进行了专业方向的优化、调整,适当减少师范类课程,增加信息技术类课程,精心构建课程体系。科学合理的确定教育学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和专业主干课的比例以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例。原则是计算机类课程贯穿始终,前后课程衔接得当。教育类课程以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课程为基础,教育技术主干课以教育技术学导论、教学系统设计、教育技术研究方法为主。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教育类、计算机类、影视类等各类课程学时比例和衔接进行重点研讨。
(3)加强教研与教材建设,打造优质课程
鼓励教师参与编写专业教材、实验讲义。加强课程建设,课程组3年内必须建设一门校级优质课。组建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促进优质课程建设。近3年内共主编和参编教材六部(含2009年出版),两门课程被评为校级优质课,一门院级优质课。
(4)加强学科建设,努力提高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办学水平
在现有的研究方向基础上,根据教育技术学专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结合我校人才队伍现状,确定学科方向。到2010年本学科要形成2个各具特色的研究方向,即网络与多媒体技术方向、影视技术与艺术方向。鼓励中青年教师报考博士研究生,不断提升队伍实力。提高科研水平,积极开展学术活动,营造学术氛围,在引导和规划青年教师学术研究方向的同时,努力提高现有教师尤其是中高级职称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成果水平。每个方向每年要发表有较高水平的学术论文1—2篇。争取省级科研或教研立项2—3项。搭建学科平台,积极实施硕士点立项建设项目,争取“十一五”期间获取硕士授权点。
经过6年的建设,我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取得长足的进步。2006年我校教育技术学专业通过湖北省硕士点立项建设审批,成为湖北省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点立项建设单位。
从2003年至今,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历经了03、04、06、07、08、09六个版本。基本上每年都进行修订和完善,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发挥我院的教学资源优势,达到因材施教,拓宽学生就业渠道的目的。随着形势发展,培养方案也在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积极借鉴国内其他高校的成功经验,同时保留自己的特色。
早期培养方案主要培养目标是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师,在必修课程中设置师范模块,主要由教师语言艺术、书法、班主任工作方法、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研究方法等构成。课程体系特点是三个不断线,即四年学习中每学期都开设师范类课程,每学期都开设计算机类课程,每学期都开设专业主干课程。早期培养方案经过几年运行,发现其不足是:一是课程过于庞杂,面面俱到,学习难度大,不利于学生个性化发
展;二是由于国家的教师教育体系由封闭走向开放,非师范生也可以当教师,增加了中小学的教师来源,我校传统师范专业毕业生去中小学的比例减小,所以主要培养目标应及时调整。
从06版人才培养方案开始,根据学生就业多元化的特点,改变单纯培养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师的培养目标,本着有利于学生多元化就业的原则进行课程设置。具体做法是适当增加部分专业课的学分,如教学系统设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数据结构等,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增强学生多方面发展的适应性,并满足部分学生考研的需求;减少必修的师范类课程,设置选修师范模块课程,适应愿意当教师的学生的需求;在短学期设置实践课程,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课程结构是一条线,两加强、三结合:即在大学四年内,计算机类课程每学期都不断线;加强专业主干课的主导作用,加强影视类课程的支撑作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技术与艺术相结合,动脑与动手相结合。
通过3年的探索与改革,进一步明确了人才培养的目标。09版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的培养目标是:本专业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够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复合型人才;毕业后主要可从事信息技术教育、信息工程、数字化音视频技术设计开发、广播电视系统支持服务、电视节目制作、教育软件、教育系统平台的设计、开发、管理、维护、服务等工作。
经过六年办学实践,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已经比较完善,课程体系初具特色,且实施情况良好。
2.2 专业基础条件
本专业实验课程在学院专业实验室和学校基础实验室完成。学院专
业实验室下设计算机室、室内摄影室、演播室、非线性编辑室、录音室、多媒体课件制作室、卫星地面接收站、微格教学室、观片室等功能实验室。学院专业实验室用房面积1100平方米,800元以上的实验教学设备和大型仪器设备472台(件),各类实验设备总资产443.78万元。学校基础实验室设在信息技术中心、理学院和电气信息学院,各类实验设备总资产2384万元。
教育技术学专业在校内实习基地有学校信息技术中心、外语学习中心、广播台,校外实习基地有宜昌市教育局教育技术设备装备站、电脑公司、宜昌市28所中学。学生实习期间,由本校教师、实习基地人员进行指导,满足本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
学生毕业实习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办法,愿意到中学教育实习的学生,学院集中安排到实习基地实习,也可以自己找学校或有关单位分散实习。分散实习结束后,学生提交实习日志、实习单位调查报告、实习总结。学院组织分散实习答辩,进行实习成绩评定。经过几年的运行,这种方法日趋完善,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个性化发展与应用能力的培养,达到了培养方案规定的要求。
学校图书馆与本专业相关的理学类和教育学类图书分别有:理学类纸质中文图书83092册,中文期刊6735册,外文图书6755册,外文期刊3193册,中文电子图书19301片,中文电子期刊1659片,外文电子期刊18156。教育学类纸质中文图书51821册,中文期刊24354册,外文图书1709册,外文期刊204册,中文电子图书14277片,中文电子期刊3848片,外文电子期刊18156片。能够满足教师日常教学、科研和学生专业学习的日常需要。
本专业教学活动经费由学院根据经费预算统筹安排,2006安排
教学经费38156.40元,2007教学经费46608.40元,2008教学经费57573.50元,基本能够满足图书资料购买、教学日常管理、师资培训、实践教学等活动的需要。
2.3 师资队伍
专业负责人金林,男,生于1957年3月,大学本科,理学学士、副教授、教育系主任,2002年被评为为校学术骨干。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2003年至今为教育技术学专业负责人。2005年获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的“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09年获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的“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02年获三峡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2004年获三峡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主编《教育技术学导论》(2009年9月北京大学出版社),参编教材两部。近几年撰写教科研论文十余篇。
本专业有专任教师13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10人,占教师总数的76.9%,具有硕士学位及以上的教师9人(含博士3人,在读博士2人),占教师总数的69.2%,学历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大学、西南师范大学、吉林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
近三学年本专业主讲教师符合岗位资格的比例达到100%,55岁以下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率达100%。
主讲教师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学生评教情况反馈优秀比率呈逐年上升态势。具体是:2007年春季学期学生对本专业整体评教为86.56分(全校平均分84.82分),2007年秋季学期86.98分(全校平均分85.08分),2008年春季学期88.69分(全校平均分83.95分),2008年秋季学期89.50(全校平均分87.61分),近三年学生对本专业整体评教得分均高于学校平均分。
近三年专业教师共承担各级教、科研项目24项,发表论文26篇,出版著作6部。如柳庆勇等人参与的省教育厅课题:地方综合性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郭辉等人的省教育厅课题: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体系的建构。杨世军发表论文《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中小学电教2008.2)。金林发表论文《〈新闻摄影学〉学习网站建设实践》(新闻界2008.4)。科研和教研成果对促进教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4 课程建设
教育技术学专业是综合型、应用型学科,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主要由计算机类、教育类、影视类课程构成。为使学生完整的、系统的掌握教学内容,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设置了下列课程类型: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基础平台必修课、专业基础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专业实践课程、课外学分。
公共必修课由学校向学生统一开设,旨在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和身心健康等基本素质教育。如大学英语、军事理论与训练、体育、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
专业课(必修)由专业基础平台必修课、专业基础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实践课程构成。专业基础平台必修课主要由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电路基础、数字电路等课程构成,主要由理学院、电气信息学院的教师讲授。专业基础必修课主要由摄影技术与艺术、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摄像与电视教材编导、电视节目制作技术、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计算机网络等课程构成。专业必修课主要是专业主干课,由教育技术学导论、媒体理论与实践、远程教育基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系统设计、教育技术研究方法、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课程构成。专业必修课中有一到两
门采用双语教学。
专业实践课程主要在短学期内以教育技术项目实践的形式完成,即在长学期学完实践性课程后,在随后的短学期通过项目实践得以巩固、提高。
公共选修课由学校开设,是为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其能力和水平、增强其文化素养而开设的,以适应今后就业和发展的需要。理工科学生必须选修4个学分的文学艺术类课程。专业选修课的开设,是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与特长,使他们进一步拓宽知识面,改善知识结构,培养多种技能。此外,学生还需参加课外活动或社会实践活动等,获得10个课外学分。
通过上述课程体系的构建,充分整合了学校的各种资源,尽可能的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要求,为综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保障。
教育技术学专业现有两门课程被评为校优质课,一门课被评为院优质课程。
教育技术学专业选用教材的原则:
(1)尽量选用国家教育部和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的优秀教材及获奖教材或省级统编教材;
(2)鼓励一纲多本,在双语教学中必须选用外文原版教材;(3)鼓励从互联网下载最新学习资料,随时补充自编材料;(4)尽量采用新教材,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与时代性。近三年有多名教师主编和参编教材6部:主要有金林主编《教育技术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金林、谭平、柳庆勇、杨世军参编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科教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多媒体技术基础》、《远程教育原理与技术》等。通过教材建设,增强了教师的
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
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如下:
(1)教学方法的改革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应用能力,在有条件的课程中采用双语教学。在教学中通过启发式、讨论式、读书报告、学位论文等形式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注意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如实践课程,由学生提交自己的作品,互相开展探讨,给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机会。
(3)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课堂教学重在启发、引导,为学生留有足够的思维空间;课外活动注意引导,使其成为学生学习、思索、实践和创新的过程。例如,把教学设计的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4)改革考试命题与评价方法。通过注重平时成绩、实践成绩,增加主观题、减少客观题,开、闭卷考试按一定比例相结合,着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有条件的课程采取撰写课程论文、开卷考试、口试等方法进行考核,实践性强的课程增加了平时练习、作业、参与实践活动、考勤的权重。
2.5 实践教学
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力求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近年来由于实验设备的更新、实验环境的改善以及实验教学方法、手段的改进,极大地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通过综合和设计性实验教学,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都得到了加强。
实践教学体系由实践教学环节和专业课程中的实践、实验、上机、实训课构成。实践教学环节(不包括课程中的实验课)30学分左右,将近总学分的20%。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组成与学时是:军事训练与军事理论(3学分,2周)、教育见习(2学分,2周)、毕业实习(8学分,8周)、毕业论文(8学分,8周)、摄像技术实践(2学分,2周)、电视节目制作实践(2学分,2周)、教学系统设计实践(2学分,2周)、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实践(2学分,2周)。
专业课程中的实践、实验、上机、实训占课内总学时的30%。通过长、短学期结合;动脑、动手结合;课上、课下结合的连接将实践性强的课程中的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本专业学生由本校教师、实习基地人员指导,在学校基础实验室、学院专业实验室、学校信息技术中心、校外语学习中心、校广播台,宜昌市教育局教育技术设备装备站,宜昌市28所中学等完成实验、实习、实训。
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小组的形式,补充课内实践教学。本专业有三个课外实践活动小组:网站设计小组,影视制作小组,多媒体制作小组。以学院实验室为基地,采用教师指导,老生带新生的方式开展活动,几年里制作了大量多媒体包装、影视作品。仅2007年我专业为宜昌市多家单位制作电教片、电视宣传片67件。2006、2007年获得横向科研项目5项,参与学生近百人。这种开放性的实践教学方式帮助学生以生产实践的形式,将教学实践活动变“模拟”为“实际”,变“实验”为“真实”,实践教学与生产实际相结合,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和实际动手能力。
2.6 教学管理
2.6.1 教学规章制度的执行
为保证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教育技术学专业努力朝管理内容的科
学化、管理制度的规范化、管理过程的程序化、管理手段的现代化迈进。
(1)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本专业认真贯彻执行校院两级制定的《三峡大学本科教学研究活动工作条例》、《三峡大学本科生导师制暂行条例》、《田家炳教育学院教学管理实施细则》、《田家炳教育学院教材建设计划和选用制度》、《本科毕业论文写作与指导方案》、《田家炳教育学院教学视导组工作条例》等十多项规章制度。对教案编写、作业批改、试卷评阅等教学环节提出了明确的质量标准,并进行定期检查。
(2)实行教学质量责任制。明确规定院长为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教学副院长为分管负责人、系主任为直接责任人。
(3)试行课程负责人制。目前主要专业基础课程由课程负责人组建课程组,负责该门课程的教学组织,质量把关、教改与课程建设。
(4)严肃考风考纪。严格执行《三峡大学考试违规处分办法》的有关规定:凡考试(考查)舞弊者,一律给予校外察看一年的处分;复学后再次舞弊者,一律开除学籍;请人代考者、替人考试者,一律开除学籍。
(5)实施本科生毕业论文的答辩制。按照《三峡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条例》和《三峡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与评估办法》要求,规范本科论文环节,采用两次答辩制度,督促论文质量差的学生不断改进。
2.6.2 教学质量监控
对教案编写、作业批改、考试出题和试卷评阅等教学环节有明确的监控措施,执行得力。具体做法是:
(1)加强教案检查。明确规定了课程组集体备课和教案检查制度。教研室和教学视导组对每门课程的教案进行的检查。
(2)建立听课制度。要求院领导、系领导、课程负责人、教学委员会成员、教学视导组成员经常进教室听课。
(3)完善信息反馈制度。通过教学秘书、辅导员、教学委员会成员、教学视导组、学生以及用人单位了解教师教学情况。
(4)坚持课堂教学评价制度。开展了院领导、视导组、教师、学生等多主体参与的课堂教学评价,把学生网上评教和院系领导、教学视导组评教作为评价教师教学水平和质量的主要依据。
(5)坚持作业批改。对必修课程规定教师作业批改的次数,同时规定教研室和教学视导组定期检查作业批改情况。
(6)规范考试命题、试卷制作、评阅与试卷分析。严格按照考试大纲命题;为提高教学监控的效度,每学期对每份试卷的制作都进行A、B试卷制作;试卷评阅要求每门课程的负责人组织所有科任教师集体流水作业,严格按学校的评卷要求和程序操作,统一登分,并由评阅教师和课程的负责人共同签名;试卷分析要求客观、全面总结分析学生的考试成绩,并提出教改建议。
(7)严肃教学秩序。严禁擅自调课、停课;经常检查学生到课情况。2.7 人才培养质量
依照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本着个性化发展、多元化就业的原则,加强高素质、强能力、应用型人才培养。2007、2008、2009三届毕业生共112人,其中15人考取硕士研究生,占毕业生人数的13.4%。2009届48名毕业生,有7人考取硕士研究生,占毕业生人数的14.6%。2007、2008届毕业生英语四级通过率分别为90%、72%。2004级姚涛同学的影视作品“土家‘女儿会’的文化内涵与现实意义”获2007年湖北省第六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
奖。
毕业论文是考察学生综合能力、评估学业成绩的一个重要方式。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毕业论文长度为10000个字符以上,要求文字通顺、思路清晰、内容充实,有一定的独立见解,并严格按照规范的论文格式要求撰写。学生毕业论文撰写的整个过程系统、严密:先举办论文撰写讲座,然后学生选题,指导教师审题、修改、定题;学生开题,指导教师多次修改,定稿,最后全员参加由3-5人组成的答辩小组进行论文答辩。近几年来,教育技术学专业严把学生论文质量关,将优秀率控制在20%以内。从整体上看,论文质量较好,不少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综合创新能力增强;论文语言较通畅,结构较为清晰,条理较清楚,格式较规范。在论文指导过程中我们也发现,极少数论文选题陈旧、狭窄,内容贫乏,创新不够。教育技术学专业注重论文的原创性,特别狠抓学生抄袭、剽窃他人成果的行为,一经发现,进行严肃处理。2007、2008两届毕业生中有2人获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三等奖。
本专业近三年的录取分数线比省线高10分左右,报到率超过90%,第一志愿录取人数很少。本专业学生就业呈多元化。除一部分去中小学任信息技术课教师外,多数去企业、公司,从事网络服务、视频支持、电视记者、影视制作、教务管理、教育培训等工作。
3.存在的问题与拟整改措施
3.1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专业认识不够充分,专业思想不够稳定。教育技术学专业原属师范类,开办之初,适应社会与中小学基础教育之需,培养目标
以信息技术课教师为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师范教育的改革,师范类专业受到了挑战。三峡大学是一所以水电为优势特色、工科处于强势的地方性综合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作为理科专业,学生受到学校水电等工科专业的吸引。因此,在本校的招生、转专业方面本专业显示了一定的欠缺和不足。
(2)师资队伍的人数与结构还不够合理。三年来,专业师资队伍总体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为专业的改革与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由于办学时间较短,受学校所处地域的限制,高层次学科带头人或领军人物引进不够,不能满足专业发展与学科建设的需要。
(3)科研、教学成果,特别是高档次成果较少,教学及教学管理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教学改革需要不断深化。
2.1整改措施
(1)积极进行学科与专业的调整。学校现正启动学科专业调整,发挥本校综合性大学优势,进一步整合资源,拟将教育技术学调整到准备成立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这将有利于本专业的发展,提高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本专业服务社会的能力。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制定明确的人才引进计划和师资培养计划,力争在今后5年内引进或定向培养本专业高水平学科带头人1名,博士2-3人。
(3)加强科学研究,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凝炼学科方向,努力提升科研水平。加强对教研活动与教学改革项目的管理,引导学科组和广大教师广泛深入地开展教研教改活动,促进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2.会计专业建设自评报告 篇二
1. 调研背景
哈尔滨远东理工学院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 旨在培养知识与能力并重的专业技术人才。随着近年来毕业生源的数量的与日俱增, 毕业生就业形势愈发严峻, 摒除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就学校本身问题来看, 也显现出了对于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案等方面的问题, 学校输出的会计专业人才与社会的需求脱节, 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为了提高学校教学质量, 提高学生专业能力, 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特进行本次调研, 希望有助于学校方面对于人才培养定位做出符合时代要求、社会需要的改进措施。并据以培养符合社会实际需要和学生实际能力状况的会计专业人才。
2. 调研对象
本次调研的企业包含了大型商业集团、中型合资企业、小型独资企业、个体工商户以及专业培训机构。
3. 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采用抽样调研法, 选取不同规模, 不同类型的典型企业, 通过访谈方式进行相关信息的收集。希望这次的调研能够对我校会计人才的培养定位, 以及人才培养方案的更新提供帮助, 使之能够更加适应企业需求, 在实务操作教学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针对性。
二、会计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分析
1. 社会整体需求分析
据网络数据显示, 通过各地人才市场统计数据的分析, 会计行业为招聘职业需求的前十位, 全国的私营企业以每年30万家的速度增长, 单此一个类型的企业每年的岗位缺口就达到40万-50万人次。可见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还是比较多的, 但目前的现状是, 一方面, 会计专业学生工作比较难找, 而另一方面, 企业单位对会计人员的需求又较大。而毕业生平均素质则是连年下降。就整个行业就业现状来说, 无论是权威人才网站的统计数字, 还是专业人士、人力资源专家的看法, 都显示出一个结论:低端人才泛滥, 高端人才紧俏。
2. 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企业需求差异分析
(1) 大型商业集团会计人才需求
对于大型商业集团, 财务专业人才引进标准, 主要定位于本、硕学历;中级以上职称;两年以上工作经验, 能够独立完成岗位相关业务等。
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招聘, 以管理培训生岗位为主, 既试聘于企业, 分时间段分配到不同财务岗位, 担任助理工作, 也是再学习的过程, 为期1年-2年, 根据工作评估情况决定是否留聘。入职门槛较低, 本科学历, 应届毕业生, 能够独立完成财务会计基本账务处理, 专业成绩优异, 校内表现活跃。
(2) 中型工、商企业会计人才需求
对于中型企业, 会计专业人才的引进标准, 主要定位于本、专学历;中级以上职称;两年以上工作经验, 能够独立完成岗位相关业务等。
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招聘, 以管理培训生、出纳、保管员、会计员助理等岗位为主, 这些岗位存在工作少、责任小、工资少等劣势, 属于从基层做起, 徐图发展的岗位, 工作一定年限后, 有机会转职至基层会计岗位, 但是本科毕业生往往忽视这些机会, 并且存在与专科生竞争的情况。
(3) 小型企业、私营企业、自主创业的会计人才需求
这一类型的企业, 由于国家政策的扶持以及就业压力的推动, 近年来快速崛起, 数量繁多。在大中型企业会计高端人才稳定, 中低端人才泛滥的大环境里, 这一类型的企业会计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 并且人才引进的硬性标准较低, 针对于基本定位在本、专科毕业, 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有相关工作经验者优先等。应聘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基础知识扎实, 能够独立完成财务会计相关业务处理;熟练使用办公软件、财务软件;能够独立报税;有审计基础知识等。小型企业具有门槛低, 业务类型全, 工资适中等优势, 还可以作为专业能力的锻炼和工作经验的积累平台, 为进入大型企业、合资、外资企业做跳板。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市场需求
会计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量大, 但主要集中在职称高, 经验足的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应用型院校毕业生毕业走向主要集中于中小型企业, 其需求标准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1. 专业知识
企业普遍认为财务人员要有牢固的财务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 并能理论联系实际, 从实践中摸索, 从实践中不断提高, 要熟悉企业的具体实际, 了解财务管理的规章制度和企业有关规定, 并从严要求自己, 做到记账、算账、报账手续完备, 内容真实, 账目清楚, 这是最基本的财务工作基础, 也是最重要的, 是做好财务工作的关键。
2. 专业资格
超过95%的企业要求财务人员带证上岗, 既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对于考取会计初级职称的应聘人员会优先录用, 对于开区国内注册会计师资格证书是人员会重点培养。
3. 专业能力
在专业知识与专业资格合乎标准的基础上, 是否受到聘任的关键就在于专业能力的水平上。企业招聘的是员工, 而不是学生, 站在企业的角度, 希望聘任到的是可以直接上任工作的专业成手。具体根据不同的岗位有不同的要求, 在基础财务处理岗位, 要求能够独立、完整、正确的完成相关账务处理, 能够独立进行报税及税收筹划, 能够熟练应用企业财务软件、办公软件, 能够尽快掌握企业财务制度等。
4. 其他方面
在基本条件一致的基础上, 具有以下条件会加大成功受聘的几率: (1) 广泛的知识面。会计人才应该是综合型人才, 在专业知识以外, 还应该了解会计相关学科, 如经济、税收、营销、法律、管理、金融、证券。 (2) 一定的外语能力。如英语四级, 日语、俄语、韩语等。 (3) 熟练应用办公软件。能够出具简单报告、编制有关数据表格、协助完成幻灯片演示文稿。 (4) 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参赛经验、文体特长、大学时担任一定职务, 能够体现一个人的社会活动能力, 由于会计人员要经常性的与银行、税务、证券机构、公司部门等发生业务往来, 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会有利于更好地完成本职工作。
四、关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改进建议
社会需求就是学校的人才培养导向, 定位于应用型本科人才的会计专业人才输出院校, 我们的市场目标应该定位在中小型企业, 是我们学校的毕业生能够在毕业时符合这一类型企业的人才需求标准, 在进入社会时, 能够第一时间进入企业, 感受企业文化, 感受工作氛围, 在工作中进一步提高能力, 积累经验, 为向大型工、商业以及跨国集团进军积蓄力量, 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助学生快速的走出第一步。基于这一考量, 我认为应对人才培养方案做一下调整:
1. 专业方向划分
在完成大一基础课程的修习后, 让学生制定职业规划, 并据以选择专业方向, 可分为财务会计、审计、资产与投资、报税与纳税筹划、出纳及保管等。
2. 专业资格证书
在选择完专业方向后, 开设会计基础、会计法规与职业道德、会计电算化、经济法、初级会计实务等专业资格考试科目课程, 帮助学生尽早通过相应考试, 开设资格证书相关讲座, 讲解大学阶段可以考取的证书类型, 帮助同学选择性考取有用的执业证书。
3. 校内实训课程
在选择完专业方向后, 修习相关专业知识, 开设相关校内实训课程, 可选择开设出纳实训、中级财务实训、会计电算化实训、税务实操、企业会计综合实训、商业会计实训、审计实训。
4. 校企合作
为了增加学生对于专业的了解, 对于企业业务的熟悉, 应该注重产学研结合。会计专业在产学研方面要积极探索, 建立了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 吸纳社会、行业和企业的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 进入教学过程。可考虑与网络知名会计网校、市内知名会计师事务所、大中型工商企业、有一定规模的代账机构、自主创业团体进行校企联合, 互惠互利, 一方面引进人才开讲座、短课等, 开阔学生见识;输送优秀学生进入企业见习、实习;另一方面, 可以以学校方面承接会计账务工作, 提供学生真账实操, 配备指导教师团队, 完成代账业务创收。
5. 丰富会计专业人才各方面能力
通过组织优秀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市级、校级比赛, 开设会计专业相关课程选修课, 组织参观银行、证交所、税务机构等等活动, 丰富学生见闻, 开发学生兴趣, 增加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敬美.新准则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浅析[J].企业技术开发, 2009.
[2]戴玲.社会对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生专业技能要求的调查报告[J].中学时代 (理论版) , 2013.
[3]杨淑君, 李桂荣.以实践教学改革创新地方普通高校本科会计学专业特色--国家特色专业河北经贸大学会计学专业建设实践[C].中国会计学会会计教育专业委员会2009年年会暨第二届会计学院院长 (系主任) 论坛论文集, 2009.
[4]卢蓉, 黄肖红.中小企业对高职电算会计专业人才需求分析[J].企业家天地 (下旬刊) , 2011.
[5]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济师, 2010.
3.会计专业建设自评报告 篇三
关键词:会计专业;中职数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4)06-0015-032012年3月,笔者所在的课题组所申报的课题“基于中职会计专业数学教学模式的建构”被立项为增城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第二批)课题。立项以来,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和研究生本教育理论和有效教学理念,积极开展基于中职会计专业教学内容整合,构建了中职会计专业数学教学模式,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问题与假设
课题“基于中职会计专业数学教学模式的建构”的提出是源于我校会计专业数学教学实际,源于我们对生本教育和有效教学的思考。课题假设是我们对生态课堂的探究,也是我们对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追求。
(一)问题提出
调查和分析表明:中职会计专业数学教学有效性较低的原因主要包括学生学习基础、数学教材和教学方法三个因素。中职学生数学基础差、能力低,多数学生学习数学兴趣不浓、信心不足,自卑心理严重是客观原因;中职数学课程照搬普通高中的知识,脱离学生实际和专业实际,是教学有效性较低的重要原因;而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主体错位,是根本原因。构建基于中职会计专业的数学教学模式是为了改变中职数学教学有效性较差这一普遍现象提出来的。
(二)研究假设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
我们所要构建的是基于中职会计专业的数学教学模式。研究假设是中职数学教学经过与会计专业知识的整合和生本课堂有效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可以比较明显地形成良好的课堂教学生态,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业成绩。
(三)理论依据
研究假设的理论根据是生本教育理论、有效教学理念和教育部中职学校数学教学大纲。生本教育认为学生有成长的本能,教师可以借助学生的生命自然,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在课题研究中,要以生本教育理论为指导,构建职业教育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学观和评价观,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发挥学生的学习本能,构建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有效教学”是寻求教学效益的活动,是转型教学规范的活动,是关注学生成功的活动。“有效教学”的研究有助于促进课堂教学的转型,从“教的课堂”转型为“学的课堂”。《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大纲》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践意识、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课题研究的过程与方法决定课题的研究质量和课题研究的信度。贯穿本课题研究过程的是行动研究法,在不同阶段也采取了调查研究、文献研究、比较研究和统计分析法。
(一)启动阶段:深入调查研究,进行课题论证
1.采用调查研究法,深入了解教学实际
课题研究首先必须弄清两个问题,一是数学教育对会计专业学生的学习和工作有何价值;二是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第一个问题我们做了两项调查,一是从近三年就职财会工作的毕业生中抽样25人进行问卷调查,一是对具有会计师资格的企业财会人员进行座谈。由此形成了对会计专业学生数学教育功能的初步认识和教学内容整合的初步意见。第二个问题我们先后对11、12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进行入学数学测试(成为课题研究的前测),形成了前面的问题及归因。
2.采用文献研究法,确定课题研究假设
本课题的文献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生本教育理论和有效教学理念的学习与研究,在三年的研究过程中我们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对研究教师进行了6次培训;一个是关注各同类学校数学课程改革情况,有一名教师专门上网了解信息并随时沟通,我们还到6所职校学习数学教学改革的先进经验。
•前沿理念•“基于中职会计专业数学教学模式的建构”研究报告(二)研究阶段:结合教学过程,开展行动研究
研究任务包括教学内容整合和课堂教学模式两项,为了研究方便,我们把教学内容整合作为课堂教学中教学设计的一部分,采用了行动研究法,规划整个研究过程,开展了两个循环的研究,具体表述如下:
1.第一循环:教学模式的初步研究
计划:调查研究表明中职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差的根本原因是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我们设想构建“低入—多做—深思—高出”的教学模式,以此优化教学结构,变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形成良好的课堂生态。所以,我们计划在12级会计专业开展第一轮实验研究,实验班为12级1班、2班,对比班为3班和4班,时间为三个学期(我校数学只开三个学期,每周联排2节)。
行动:第一,组织4个班测试,获得准确信息。前测在第一学期初,中测选取第一、第二学期末结合期末考试进行,后测在第三学期末结合期末考试结业进行,并进行统计分析;第二,研究教学内容整合,增加概率与统计,删除立体几何和三角变换;第三,研究四个环节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观察:其一,课堂状态有所改观,睡觉的现象基本没了;在教师的启发下,多数学生能参与互动。其二,测试表明实验班成绩好于对比班成绩,并且实验班成绩比较稳定。
反思:其一,效果比较明显,原因是模式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力逐步提高;其二,效果比预想的要差,原因在于让学生采取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的指导不到位,缺乏具体的指点和学习策略。
2.第二循环:教学模式的分析研究
计划:初步试验表明“低入—多做—深思—高出”的教学模式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在学习方式的指导。因此,我们采取了两个策略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第一,在“低入”环节,以前置作业的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第二,在“多做”环节,以小组研讨的形式,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在13级会计专业开展第二轮实验研究,实验班为13级1班、2班,对比班为3班和4班,时间仍为三个学期。
行动:第一,同第一循环一样进行测试与分析。第二,研究教学内容整合,在第一循环的基础上增加部分初中代数内容,并编写使用校本教材。第三,课堂教学加强对学生运算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第四,根据教学任务的不同,我们又把此模式划分为感受课、认识课、研评课、应用课几个课型,进行课型分析,形成了本模式的课型体系。
观察:其一,课堂上学生学习比较积极,多数学生主动参与互动,学习气氛比较热烈。其二,测试表明实验班成绩明显好于对比班,并且比较稳定。
反思:效果明显,原因有二。其一,教师比较熟练地掌握该模式的实施策略,课堂教学指导到位,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学效率;其二,校本教材是按照教学模式编写的,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指导。
(三)总结阶段:处理研究数据,形成课题结论
课题研究积累了比较多研究资料和阶段性研究成果,诸如试题、试题分析、教学设计、课型分析、教学课件等。总结阶段,主要是对这些材料进行归纳、分析和总结,从而形成研究成果,此阶段我们采取了如下的研究方法。
1. 采用统计分析法,科学处理实验数据
对前两个循环的行动研究,在阶段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主要采取数理统计的方法,从而获得比较科学的结论。下面是两个循环实验测试的基本数据:第一循环测试数据:12级实验班与对比班之比较
班级N前测中测1中测2后测XSXSXSXS实验班9859.1 11.95 63.211.8869.3 8.4371.9 7.40对比班9657.711.74 58.812.1560.713.1561.713.23
第二循环测试数据:13级实验班与对比班之比较
班级N前测中测1中测2后测XSXSXSXS实验班11462.513.18 67.5 9.3471.3 6.8675.8 5.62对比班109 61.012.6763.013.0465.013.5761.713.94
从上面两组数据我们可以得到两条结论:其一,分别看两个循环的测试数据,实验班中测和后测的平均分和标准差都比对比班好,即实验班平均分高于对比班的平均分,实验班的标准差小于对比班的标准差,说明实验班的成绩比较稳定,也说明实验的效果是明显的。其二,两个循环比较,第二个循环实验班的平均分高出对比班的分数比第一循环大,而相应的标准差更小,说明实验的效果很明显。也反映出经过两个循环的实验,教师的教学经验逐步丰富,教学水平逐渐提高。
2. 采用比较研究法,找准操作关键因素
对实验班和对比班的各个变量进行对比分析,了解模式的要素特点,把握教学的关键。
3.采用教学反思法,形成课题研究成果
组织课题实验教师进行教学和研究反思,撰写教学论文和研究报告。
三、研究结果
(一)数学教学整合会计专业内容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大纲》指出:“教材内容的选择,要突出职业特色,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数学教学整合专业课内容凸显了中职数学教学的应用价值趋向。以数学知识为主线,适当整合专业知识,特别以专业知识为情境引入数学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事实上,专业知识对数学的需求是有层次的。第一类如基础会计、财经法规和会计报表很少涉及数学知识;第二类如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税收基础和会计电算化所用数学知识较多,会涉及到集合、数列、平均数等概念和一些基本的数学方法。如,财务会计计算固定资产折旧的方法、成本会计中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方法、会计电算化生成会计报表时运用数学知识定义计算公式和审核公式等;第三类如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和统计基础对数学知识要求比较高,包括函数、数列、极限、概率、统计等数学知识。在数学教学中适当整合专业课内容,无论是在教学设计,还是在教学过程中都要注重教学策略研究,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低入—多做—深思—高出”教学模式优化了课堂结构
“低入—多做—深思—高出”的教学模式的含义:所谓“低入”是指教学的知识起点要尽量低一些,以学生能自主学习为度,但这一知识点的设计是很有讲究的,它应该是这一节课的知识内核,具有生成作用,学生可以由此展开思维,拓展知识。“多做”具有两层含义,一是人人可做,一是要做得多,此环节是以小组学习形式组织的。“深思”是指学生在多做的基础上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层面、多角度的思考,把知识深化,构建成认知结构。“高出”是这一过程的质量要求,是相对“低入”而言的。实施该教学模式的关键是前置任务,先学后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指导小组合作学习。
(三)数学校本教材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材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和资源,教材的内容、结构、编写方式几乎决定了教学的一切行为。我们的数学校本教材的编写思路是:根据生本教育理论和中职学生学习实际,结合会计专业对数学的需要,按照生本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来编写。具有以下特征:其一,先进的指导思想。坚持以生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坚持就业导向的理念,突出职业教育特点,发挥数学教育功能;以问题为中心,突出数学的感悟和思维。其二,适合我校数学教学学时的基本结构。其三,体现生本教育、有效教学的内容呈现方式。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们把每单元划分为若干节,按照“感受—认识—熟悉”的模式来编写。
生本课堂教学就是要把教师的教转化为学生的学,把学生的学转化为活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感受知识,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形成知识的雏形。感受的设计以学生生活、专业项目及数学故事为背景,引起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并模仿练习,以形成基本知识和技能。认识:在感受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建构知识结构。熟悉:在多做、深思中,培养基本技能,形成数学能力,并以单元自测题的形式呈现。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专业评估自评报告(成稿) 篇四
人 才 培 养 工 作 评 估
自 评 报 告
山东烟台滨海东路508号
二○○九年十月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自评报告
目 录
第一部分 学校概况………………………………2 第二部分 评建工作………………………………4 第三部分 人才培养工作………………………6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人才培养奠定基础………7
二、深化教学改革,推进教学工作……………………9
三、强化实践教学,提升职业能力……………………12
四、以特色谋发展,不断加强特色专业建设…………13
五、强化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15
六、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16
七、多措并举,促进招生就业工作顺利开展…………18 第四部分 存在问题与整改措施 ………………………20
一、存在问题………………………………20
二、整改措施………………………………20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自评报告
山东省教育厅:
根据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有关文件精神,我校从2006年开始进行评建和整改工作。经过三年不懈努力,我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更加明确,职业教育理念不断深化,办学目标定位更加准确,办学基本条件明显改善,管理机制日益优化,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水平不断提高。
我校按照评估指标体系要求逐项进行了自评,自评结论为“通过”。现将自评情况报告如下。
第一部分 学校概况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是一所省属全日制普通高等专科学校,前身为始建于1958年的莱阳专区中医学校,1972年更名为山东省中医药学校。2004年经教育部和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改建为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学校现有莱阳和烟台两个校区,占地面积660亩,建筑面积15.5万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面积7.6万平方米,实验、实训场所面积7.2万平方米,固定资产4.8亿元。拥有针推康复实践教学中心等7个实训中心,医学实验中心和药学实验中心2个中心实验室,中药标本陈列馆和人体生命科学馆2个标本陈列馆,教学仪器设备总值5068.2万元。中药标本陈列馆馆藏中药材标本、浸液标本2700余种,腊叶标本1万余份,是全国中医药院校中规模较大的中药标本陈列馆之一。人体生命科学馆陈列系统标本、塑化标本、铸型标本、断层标本等1104件(套),其中的“十四经脉电动塑化标本”体现了中医特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自评报告
色,为学校新创独有。馆藏图书55.8万册(其中电子期刊数据库容量1.4TB,折合图书28.6万册)。校外实习基地123处。学校校园网主干带宽1万M,计算机终端1200余台,有14个网络应用系统,84个多媒体教室。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先进的教学设施,能满足教学管理及学生学习、生活、成才的需要。
学校实行省教育厅和省卫生厅共管,以省卫生厅为主的管理体制。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政管理机构设办公室、组织人事处、宣传统战部、财务处、监察审计处、教务与科研处、学生工作处、团委、招生就业处、总务处。教学、教辅机构设中医系、中药系、针灸推拿与康复保健系、护理系、公共教学部、西医教学部、图书馆、教育技术中心、附属医院。
学校现有教职工339人,其中专任教师201人,副高级以上职称78人,占专任教师38.8%;“双师素质”教师106人,占专任教师52.7%;硕士以上学位教师80人,占专任教师39.8%;校外兼职教师234人,校外兼课教师27人。设中医学、中药、针灸推拿、护理、医药营销、中药制药技术、药学、连锁经营管理(医药方向)、康复治疗技术、医疗美容技术、医学营养和家政服务(康复保健方向)等12个专业。在校生7116人,生源来自全国12个省市自治区。
五十多年来,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立足于当地基层医药卫生事业,坚持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重点的办学思路,为社会培养了3万多名高素质技能型中医药人才。学校逐步成 3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自评报告
为一所在省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的高等中医药院校。先后荣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教育先进集体、山东省创建学习型组织先进单位,省级卫生先进单位、山东省医学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山东省中医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第二部分 评建工作
学校根据《关于全面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通知》(教高厅〔2004〕16号)精神,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确定了 “早起步,早建设,早规范”的评建工作思路,早在2006年上半年即成立了评估领导小组,组建了评估办公室。《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以下简称16号文件)发布后,学校及时调整评估工作思路和工作措施,评估工作坚持以16号文件精神为主线,按照“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二十字方针和《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要求,确定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靠上抓,评建办公室具体抓,部门领导分项抓”的评建工作模式,制定迎评实施方案,召开评估动员大会,加大学习宣传力度,强化职业教育理念,分解指标,明确责任,全员动员,务求实效。通过三年评建工作,学校的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学质量显著提高,管理和服力不断增强,为学校的发展和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办学条件显著改善。2009年8月烟台新校区正式启用。烟台校区建筑面积约9平方米,现入住学生3000人。建设了护理技能中心、临床技能中心、针推康复实践教学中心、形态学实验教学中心、机能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自评报告
学实验教学中心、公共基础实践教学中心、中药实践教学中心等7个实训中心,建设了2个中心实验室,2个标本陈列馆。烟台校区的建设和启用,大大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增强了学校的发展后劲。
师资队伍建设再上台阶。学校有1人被授予山东省教学名师称号,3人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教师,1人被评为山东省师德标兵,1人被授予山东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人被授予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称号,1人当选教育部高职高专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当选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教育技术研究会副主任委员。1人被评为山东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1人被评为山东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学校引进培养博士研究生8名。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为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了必要的人才保障。
教学科研水平明显提高。中药专业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中药实践教学团队被确定为省级教学团队,建设校级教学团队15个;建设《中药制剂分析技术》、《中药炮制技术》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针灸推拿技术》、《正常人体结构》等省级精品课程7门,校级精品课程30门;学校教师主编的《中药鉴定学》、《中医护理学基础》等18部教材被教育部、卫生部确定为“十一五”规划教材,其中《中药鉴定学》被评为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中药炮制学》《经络腧穴学》被评为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中药炮制操作技能》(VCD、DVD录像片)被评为教育部优秀课件。近三年,主持省部级课题4项,厅局级课题27项,获山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4项。
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围绕办学目标和定位,学校着力加强决策管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自评报告
理水平,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果断决策,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坚持教代会制度,不断推进校务公开,出台和修订了涉及教学、学生、管理和服务各个方面的规章制度50余项,学校管理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工作效率和干部的执行力明显提高,校系两级管理运转顺利,学校民主管理和依法治校水平进一步提高。
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学校在全国率先实施中医药农村50项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其成果和经验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向全国推广应用;自2005年起承担了全省乡村医生中医专业中专学历教育的任务,累计培训学员5000余人,为提高我省广大农村医疗卫生队伍的整体水平做出了积极贡献;作为省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培训保健按摩师、育婴师等2100余人;指导平邑县万亩金银花规范化种植,莱阳市千亩北沙参规范化种植,受到药农欢迎;对崂山、沂山、昆嵛山等地药用植物资源进行普查,基本理清了山东省药用植物资源的分布状况,推动了当地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荷兰青白中医学院培训中医药学员6届288人,扩大了中医药的国际交流与传播。随着社会服务能力的不断增强,学校的社会声誉也进一步提高。
第三部分 人才培养工作
学校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学习贯彻16号文件精神,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内涵建设为核心,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办学条件,强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自评报告
化教学管理,优化专业结构,深化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特色专业、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实验实训中心四个亮点,立足于基层卫生事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巩固特色,规范管理,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中医药人才,逐步把学校建成有较高知名度的高等中医药学校,积极创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确立了“质量立校、人才兴校、特色强校”的战略方针,把师资队伍建设置于关系学校兴衰的战略高度。根据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目标要求,学校把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构建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教师队伍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初步建设了一支作风好、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倡导崇高职业道德。学校按照胡锦涛总书记的要求,在教师中大力倡导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的优良作风;制定了《师德建设规范》,扎实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学校每年进行师德师风培训,开展师德师风大检查,进行“师德标兵”、“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评选活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广大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1人被评为山东省师德标兵。
学校重视强化教师的团队意识和团队精神,以教学团队建设作为师德师风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的契合点,努力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建成省级教学团队1个,校级教学团队15个。
2.提高教师“双师素质”,建设“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双师素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自评报告
质”和“双师结构”教师队伍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学校先后制定了《青年教师培训计划》、《“人才工程”建设规划》、《关于建设双师结构教师队伍的若干意见》、《兼职教师管理办法》等制度,对“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目标要求、具体措施和扶持政策。“双师素质”教师已占专任教师数量的52.7%。学校通过各实习医院、实习企业聘请专业基础知识扎实,有丰富实践经验或操作技能的一线技术人才组成兼职教师队伍,兼职教师占教师总数48.5%。
3.加大培养引进力度,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学校按照“培养现有、引进急需、聘用知名”的原则,加大人才内培外引力度,师资队伍的整体层次与水平得到提升,结构进一步优化。
一是培养现有人才。学校鼓励青年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提高学历层次。山东中医药大学在学校举办了第一届研究生班,为教师攻读学位课程提供便利条件。2006年以来,专任教师中4人博士研究生毕业,28人取得硕士学位,目前尚有28名教师正脱产或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制订了《“123”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办法(试行)》,2009年评出第一层次2人,第二层次3人,第三层次11人,对建设学术梯队,培养学术骨干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学校高度重视中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并积极创造条件,为优秀青年骨干教师脱颖而出提供平台。选送了8名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内知名医学院校担任访问学者,已有5名教师完成访问计划结业回校。第一届校级教学名师评出优秀骨干教师3人,第一届教学新星评出青年骨干教师7人,第 8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自评报告
一届教师说课竞赛有25人获奖。
二是引进急需人才。近3年,学校共引进专任教师51人,其中博士4人,硕士33人,充实了教师队伍,较好地解决了师资不足以及师资队伍学历、学缘结构存在的矛盾。
三是聘用高层次人才。学校聘用了中国工程院院士石学敏等十几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进行专业建设指导、学术讲座等横向交流与指导活动,开阔了师生眼界,拓宽了教师的学术视野。
二、深化教学改革,推进教学工作
学校坚持以教学改革推动教学工作向纵深发展。以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现代教育观念为先导,以培养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宗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目标,以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改革为重点,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实践,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以职业教育理念为指导,更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通过学习16号文件,开展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讨论、召开教学工作会议、开展教学质量年等活动,全校上下实现了育人模式的五个转变:由传统的单纯灌注知识模式,向知识与能力并重模式转变,突出创新能力培养;由传统的单纯专业知识掌握模式,向专业知识掌握与整体素质提高并举模式转变,突出全面发展的思路;由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模式,向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模式转变,突出学习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由传统的中医药教育过多强调学科系统性模式,向技能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自评报告
培养与理论教学兼顾模式转变,突出实践技能培养;由传统的专业能力单一型人才培养模式,向能医能药、能中能西、能治能防能护的全科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突出实用型毕业生培养,从根本上提高了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
2.以岗位需求为导向,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为更好地实现各专业培养目标,学校改变了“本科压缩型”的传统专科教育模式,以职业教育理念为统领,对各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彻底的改革。目前中药专业已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改革经验,对原有的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了较为完善的改革。该专业经过充分的校企合作,对专业的职业岗位(岗位群)和能力进行分析,确定一系列真实的工作任务,即行动领域。然后对真实的工作任务和实际工作过程,以及完成该工作应具备的职业知识与技能序化、重构教学内容,获得了学习性的工作任务,即学习领域,实现了课程体系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重构。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国家职业资格考试、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为依据,结合职业岗位的内涵标准,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筛选、调整、优化组合。
3.以能力培养为切入点,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手段。学校认真贯彻落实16号文件精神,积极探索教学模式的新路子,寻求更适合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围绕校企合作、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结合各专业的教育教学特点,进一步分解、细化,提出或引进了项目导向式教学模式、典型训练-提炼-一般训练的教学模式、“三化,四结合”教学模式、10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自评报告
“一个主线、两个真实、三位一体、五个合一”教学模式等等。教学模式的改革推动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为了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校启动了教学改革项目,目前,学校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基本适合职业教育的需要,且颇具专业特色。中药专业课程常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观察比较法、情景激励法、案例分析发、角色扮演法、任务驱动法等;针灸推拿专业课程常采用的教学方法有直观教学法、理实一体化教学法、模块教学法、反步教学法、体验教学法、仿真教学法、案例分析教学法、验证教学法、演示说明法、问题法(PBL)等。同时,学校投入大量资金创建了虚拟教学环境、建立多媒体实训室与教室、丰富了网络教学资源、搭建了开放式师生互动平台、重视教学扩展资源收集和建设工作。学校教师在教学中均能应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按照“适时、适当、适度”原则,优化教学过程,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效率。
4.以精品课程为突破口,推进课程建设与课程改革。精品课程建设对推进学校的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学校从2006年开始,全面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加大精品课程建设力度,出台了10余份文件,做到了五个到位,即领导重视、组织到位;制度保障、政策到位;加强建设、投入到位;专项资金、激励到位;完善监督、考核到位。学校精品课程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引进了2个精品课程制作平台,所有精品课程的教学资源均免费共享,并实现同步答疑,形成了全员参与创建精品课程的良好氛围,推动了学校教学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自评报告
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三、强化实践教学,提升职业能力
加强实践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要求,学校始终重视实践教学,不断改善实践教学条件,细化教学管理措施,培养了大批动手能力强的实用型毕业生,受到了用人单位和社会的好评。
1.转变思想观念,重视实践教学。学校引导广大师生深刻认识实践教学的意义,逐步树立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理念,进一步明确了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先后3次组织修订了各专业教学计划和大纲,把实践教学作为专业教学的核心环节纳入了课程体系的整体设置中,使人才培养方案更加切合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2.改善实践条件,强化教学管理。学校高度重视实践条件建设,不断加大投入,建设了护理技能中心等7个实训中心,同时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将省内外123所县级以上医院、医药企业建成校外实习基地。制定了实验室管理规范、实习教学条例、实习生守则、实习教学基地建设与管理规定、临床带教教师执教规范等一系列实践教学管理规定,初步建立了以实习单位为主、学校与实习单位共同管理、学校定期巡查的实习管理模式。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锻炼了学生的操作技能,提高了综合职业能力,为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实施“双证书”制度,提高就业能力。学校与驻地劳动保障部门联合组织岗位职业培训和专业技能培训,让学生通过培训掌握一项实用技能,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为将来求职择业创造有利条件。岗位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自评报告
职业培训保健按摩师1400余人、育婴师438人、养老护理员266人、心理咨询师81人;专业技能培训小针刀385人、计算机4176人。2009年护理系454名毕业生参加了护士执业资格考试,428人通过,通过率94.3%。
四、以特色谋发展,不断加强特色专业建设
特色专业是专业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建设特色专业是带动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途径。学校坚持以中药专业建设为突破口,积极推进课程开发,丰富教学资源,密切校企合作,特色专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1.分析岗位能力,进行课程开发。学校采用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模式,吸收中药材生产企业、药品经营企业、药品检验机构专家参与课程设计。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确定培养岗位能力所对应的核心课程、主要课程、支撑课程及主要教学内容,设计出基础知识能力、专业知识能力、职业素质教育、岗位能力拓展、岗位能力提升等若干个课程模块。在课程模块中不同的专业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二级单元模块,如中药专业在岗位能力提升模块中又设置了中药栽培、中药调剂、中药制剂、中药营销等二级单元模块(专门化方向),由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所拟定的未来就业方向来选择相应的学习内容。课程设置和岗位能力的结合更加密切。
2.丰富教学资源,完善教学条件。学校不断加大投入,在加强以“三个合一”为目的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同时,致力于教学资源建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自评报告
设,建成了多种媒体教材、网络课程和素材库(含题库、课件库和案例库等)、网上教学支撑环境以及教学资源管理系统。在全国率先制作完成了《中药炮制操作技能》(VCD、DVD录像片)和“《中药炮制技术》配套多媒体CAI课件”,获教育部优秀课件奖、中华医学会教育技术分会优秀多媒体课件2等奖,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在全国率先制作完成了《中药制药技术》(VCD、DVD录像片)和“《中药制药技术》配套多媒体CAI课件”,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
3.开展校企合作,培养实用人才。学校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努力实现“三双”、“四跟”,构建“1234”模式。中药专业每门专业课程都贯穿生产任务和工作过程,把各个教学单元分解为现场教学、课堂教学、实训教学等环节,从而真正解决“教什么,谁来教,在哪教,怎么教”的问题。推行“双师制”授课制度,即将一门课程拆解成若干单元,有些单元由学校教师讲,有些单元由行业专家、企业技术人员讲授,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由于企业全方位参与了人才培养过程,使教学、实训、实习、就业等人才培养环节更为优化,真正达到了企业满意、学生接受、老师认可、社会肯定的效果。
中药专业建设取得丰硕成果。中药专业教师主持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省级精品课程,9门校级精品课程。中药专业教师主编的4部教材被教育部确定为“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主持完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立法工作计划项目“高等专科教育中药专业设置标准的研究”,对高职中药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成果已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向全国高等院校推广应用,确立了学校校中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自评报告
药专业在全国同类院校中的领先地位。中药实践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中药专业被评为省特色专业。中药专业在学校专业建设中发挥了示范带头作用,推动了学校专业建设水平的全面提高。
五、强化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注重以职业教育理念统领教学工作全局,把握人才培养质量这一主题,通过更新思想观念,强化教学管理,加强质量监控,建设优良学风等措施,推动教学工作顺利开展。
1.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管理任务。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教学工作,党政一把手是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校系两级教学管理组织健全,成立了“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和负责教学质量监控的“教学督评中心”。各系部配备专职教学秘书,设置完备的专业教学教研室。学校牢固树立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教学工作处于学校各项工作中心地位的理念,按照高等教育教学规律,理清思路,更新观念,规范管理,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2.加强制度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学校按照规范化管理、流程化管理、不断深化管理的思路,制定或修订了《教学管理工作条例》、《校系两级教学管理实施办法》等教学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80余项,设计了教学工作流程图8个,制定教学环节质量标准11个,使教学管理有标准可依,有规则可循。加强教学规范化管理,扎实实施教学计划管理,根据医疗卫生及中医药事业发展和学生就业的需要,制定并有效实施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在日常教学管理工作中,重视课堂教学,制定了《课堂教学规范》,推行《课堂教学日记》制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自评报告
度,规范课堂教学管理。制定了《实验教学管理规范》、《实习教学条例》等制度,突出实践教学的核心地位。指导任课教师贯彻“理实一体化”“因材施教”等教学原则,倡导教学中师生互动,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融合的目标。
3.加强质量监控,确保教学质量。学校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出台了《关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规定》、《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教学质量评价办法》等文件,制定了各个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建立了全校上下纵横交错的网络式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通过实施教学质量检查考核、教学工作督导制度、学校领导听课、动态评教、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等制度,建立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确保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4.加强学风建设,营造良好氛围。端正学生的学习风气,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指导大学生刻苦学习、善于学习、自主学习,提出“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多实践、主动实践、自我模拟实践”的新思路,引导学生利用一切机会和条件提高技术应用能力。严格考风考纪,规范命题环节,严格监考环节,强化阅卷环节,实行阅卷抽查制度;良好的考风有力地推动了学风建设,目前,知学、乐学、善学已在学生中蔚然成风。
六、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学校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16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自评报告
把素质教育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合力机制。
1.坚持育人为本,注重德育教育。学校在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方法、形式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尝试,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开展专业思想教育、“双文明”教育、感恩教育等活动,引导学生热爱本职专业,明确学习目的,激发成才欲望。提高了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增强了学生团队意识、责任意识、奉献意识。近三年有4000多名学生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发展学生党员123名。
2.加强制度建设,提升管理水平。学校主动适应社会和高职教育发展需要,从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出发,不断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结合、学生自我教育的工作机制。在制度建设过程中,注重自律与他律、激励与约束有机统一。实施校系两级教育管理体制,建立健全了辅导员队伍的培训、考核制度,现有专兼职辅导员24人,基本形成了一支数量足、质量高、专兼结合的辅导员队伍。
3.加强社团建设,丰富校园文化。学校以烛光爱心协会、校园音乐协会等22个学生社团为阵地,引导学生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通过举办“纪念校庆五十周年”文艺演出、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等活动,充分发挥高雅艺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营造了教育、管理、文化活动互相融合的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先后荣获“全省卫生系统文艺调演优秀奖”、山东省高职院校“体育优秀单位”、山东大学生第七届科技文化艺术节舞蹈大赛三等奖。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自评报告
4.加强心理引导,提高心理素质。学校成立了心理健康领导小组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为每位同学建立了心理健康档案,每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月等活动。通过专家讲座、团队训练、心理剧表演等形式,提高了同学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综合素质。学校还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内涵体系等内容的课题研究,提高了心理干预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时效性。在2009年山东省首届大学生心理健康节上,学校三部作品获奖。
5.重视社会实践,增强服务能力。学校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意见》,把实践教育活动纳入学业要求,坚持社会活动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创新活动模式,突出专业特色。“天使计划”志愿者的感人事迹,被大众日报、山东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宣传报道。19名师生、6支团队受到省委宣传部等六部委联合表彰。
七、多措并举,促进招生就业工作顺利开展
学校重视招生就业工作,将招生就业工作纳入学校发展总体规划,并列入工作要点。
1.调整生源结构,保证生源质量。为适应高职教育对生源的实际需要,逐步调整生源结构,积极拓展生源市场,注重把好办学进口关。2007年录取1961人,报到率84.2%,第一志愿上线率100%。2008年录取2219人,报到率86.9%,第一志愿上线率100%。2009年录取2656人,报到率88.6%,第一志愿上线率100%。
2.完善工作制度,促进就业工作。学校就业工作实行校系两级管理。做到目标明确、责任分明、群策群力、层层落实,确保了毕业生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自评报告
就业工作顺利、成功的开展。学校制定了《就业工作制度汇编》,促进了就业工作的制度化、程序化和规范化。学校设立就业工作专项经费,并列入学校预算。
3.加强就业指导,提高服务质量。学校建立全员参与的就业工作体系,在全校形成人人关心就业、人人支持就业、人人参与就业的氛围。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作为学生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通过举办招聘模拟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为学生提供拓展平台,增强同学的实战能力。针对就业困难毕业生,采取多种形式帮扶就业。
4.建设就业市场,拓宽就业渠道。学校重视就业市场的开拓,广泛了解、收集需求信息,建立近300家用人单位信息资料库,每年举办两次大型供需见面会,10余次校内专场招聘会。三年共有近600家用人单位来学校选择毕业生,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近1.2万个,是毕业生总人数的3倍。2007、2008年正式签约率分别为12.42%、19.19%,初次就业率分别为89.76%、90.76%,就业率在山东高职高专中由2006年的96位上升到2008年的79位。截止到今年7月1日,2009届毕业生正式签约率为20.6%,初次就业率达到97.33%,毕业生就业率逐年提高。
5.做好跟踪服务,构建长效机制。学校实行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毕业生跟踪调查、毕业生思想状况调查和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等分析制度,并进行社会和市场人才需求调研。学校对2007届、2008届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进行调查回访,76%的毕业生对母校的总体评价很满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自评报告
意,18%的毕业生对母校的评价是基本满意。81%的毕业生认为在校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对工作的帮助很大。
第四部分 存在问题与整改措施
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学校办学与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需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整改。
一、存在问题
1、高职教育理念需进一步强化。学校办高职教育时间较短,大多数教职工受传统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影响很深,对高职教育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认识不深刻,观念上存在因循守旧和惯性思维,高职教育理念不够明晰和巩固。
2、实践教学条件需进一步完善。近几年学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与之相配套的实践教学条件不够完善,要实现高职教育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保障“教、学、做”的一致性,实现理实一体化,学校的实验实训条件存在一定的差距。
3、师资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高水平专业学术带头人数量少,部分教师临床实践需加强,专业技能课和实践教学课主要由行业企业兼职教师担任的机制不够完善。
4、课程体系改革深度不够。按行业岗位需求改革课程体系深度不够,“工学结合”紧密度不够,实践性教学环节需进一步强化。
二、整改措施
1、进一步强化高职教育理念。继续深入学习贯彻16号文件精神,20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自评报告
深化高职教育办学理念,引导广大教职工强化“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思想,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
2、加大实践教学投入,加快实践基地建设。加快推进新校区建设,更好地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校企合作,开发校外实训实习场所,充分利用医院、药企资源为实践教学服务。
3、按照职业教育要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进“人才兴校”战略,落实“123”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引进培养高技能型人才;落实“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培养计划,有步骤地安排教师到医院、药企进行临床实践训练,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鼓励教师取得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证书,提高“双师素质”教师数量和水平;按照专业需求,有针对性地聘用岗位技术能手担任兼职教师,力争主干实践技能课程由技能水平高的兼职教师授课,力求达到紧密结合,建立一支专兼结合、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5.学科建设自评报告 篇五
----------马兴银
凯里七小数学学科建设在上级领导的关心和主管领导的指导下,积极推进新课改,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确立了“有实招、练实功、推新人、出好课、以实绩争创市先进科组” 的具体奋斗目标。近年来,在科组建设与发展上稳打稳扎、一步一个脚印地开展数学教学与研究工作,出现了喜人的局面,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显著的成绩。
一、学科建设具体情况。
本校数学教研组现有数学教师30人,教学班30个,近年来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数学学科建设的队伍也逐渐庞大起来,新增了很多年轻力量,使我校的数学学科建设更有活力了,在这30名老师中有副校长1名,学科建设长1名,领导力大管理得当。所有数学老师学历达标,30名中老师中本科文凭占20%,大专文凭约占77%,30名数学教师中只有一名还没达到小教高级高级的职称。一级教师1名,省级骨干教师1名。
二、提升数学科组的整体实力
随着学校条件和环境的改善,如何促进科组建设的平衡发展,大面积、全方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摆在了学校领导班子的面前。数学 学科建设组根据学校工作要求和数学教师队伍现状,提出了明确的奋斗目标,把数学教师工作的注意力和教学行为引导到新的目标上来,从培养教师团结合作精神和凝聚力入手,使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提高认识,统一思想,促进数学科组的整体实力提升,促进数学教学质量迈上新的台阶。具体做法是:第一、注重一个‘实’字,就是要求全体数学教师按照教育教学规律,以学生为本,扎实落实数学教学目标。在教学操作上不能空,做实做细,力求把新的理念、方法和措施落实到课堂,落实到其他每个环节,平时要想实招、充内涵、练实功,取得实际效果。第二、着眼一个“新”字,就是大力培养中青年教师,推出具有培养前途的新人,把她们推到教学竞赛前台,提供锻炼成长的机会;第三、强调一个“好”字,就是要求教学体现课改精神,大胆地运用先进的教育技术和前沿的设计理念,盘活课堂教学,使教学富有生气,形成生动活泼的良好局面。明确的奋斗目标和具体做法,确保了科组建设工作的有序和扎实开展。
三、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主要阵地和途径,是促进学生能力培养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渠道。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求
数学教师努力创新角色,开放思想,大胆尝试,积极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真正树立起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观念,从而提高40分钟的课堂教学效率。首先认真组织好校内的示范课、研究课。让数学教师听课并集中进行点评交流,谈感受与收获,提出更好的教学设想,达到一课一得的目的。其次,抓好每周的随堂听课工作,检查常规教学工作是否落实到位,就日常教学如何体现课改精神及时进行发现式探讨。学校每年每学期以不同的形式开展数学教师教学竞赛活动,先后安排一人一节课、一组一节课、骨干教师示范课,推动教师教学水平提高,每次课后利用教研活动时间组织教师评课。
四、抓好常规教学流程管理
教学质量的高低靠课堂。学校把常规管理的重心下移到课堂、下移到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上,从加强备、教、批、辅、考、评等环节入手,不断规范教师教学行为,扎实提高教学效率。
1.坚持落实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考核五个环节的教学流程管理工作。学校领导定期和不定期的下到科组和班级检查各个环节工作执行情况,随堂听课、及时指导与总结。每位数学教师结合学生实际,认真学习新课标,精心研究教材,做到理解意图,要求备好每节课,上好每节课,批改好每次作业,提高了教学效果。在学校举行的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上示范课中,数学教师的课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在各类活动比赛中均取得了好成绩。
2.组织科组教师努力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新课程标准,研究新教材,实践新教材。能配合市教研部门积极开展工作,严格按教学规律办事,努力把素质教育落实到教学中去,提高了开展素质教育的教学能力。结合本职工作,不断向有经验的专家学习,二年来我校多次请来专家为教师送宝,及时解决了教师在教学中的困惑。不断学习新知识,吸收新东西,把教改的步子迈得更大。在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的同时,为提高教学效果,几年来数学教师充分利用时间学习新教材,不断进行继续教育再学习。
3.认真落实学校教学教研工作计划。每学期制定出详细教研活动计划,备课组活动计划。按单周科组、双周备课组开展活动交替进行。在教学过程中认真落实计划,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建立教师互听、互评课制度。开展参与互动式讨论,使教师增长教育智慧,提高了分析教材,设计教学,驾驭课堂的能力,工作按计划超常规努力创新完成。
五、抓好课改专题研究
学校坚持抓好课程改革与课堂教学改革实验专题研究,要求每位教师根据本班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教改方案。科组每学期都组织示范课、公开课、研究课等活动,每次活动有明确的研究目标,有较
强的探索示范作用,做到把数学与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有机渗透现代数学思想。教师通过操作、游戏、故事等活动情境进行愉快教学,激发了学生兴趣,使学生在一个宽松、快乐的气氛中学习,大大地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心理负担,使学生乐学、爱学、会学,不断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两年来我校在进行苏教版教材实验的同时,坚持抓好“现代小学数学教材实验”和“生本”教材实验,实验教师认真备课、上课、评课,不断丰富了教学经验,实验班教学效果良好,社会影响扩大。
六、立足校本教研培训数学教师
6.安全文化建设自评报告 篇六
一、企业概况
**水库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04年7月,负责**水库工程的建设期管理及建成后的**水电站运行管理。公司实行总经理负责制,现下设综合办公室、安全生产部、财务部。公司现有管理人员5名,职工5名。日常生产采取委托运行维护的方式,受托单位在现场设立运行维护项目部。运行维护项目部接受公司安全生产部的指导管理,项目部人员15名。公司和运行维护项目部均设有专职安全员。
**水电站主体工程于2006年10月开工建设,两台机组于2009年10月24日至30日成功地进行了72h试运行。2010年元月15日至17日,顺利通过了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组织的机组启动验收。随后转入试生产,2011年6月正式转入商业运营。电站自投产运行以来,未发生一起人身及设备安全生产事故。公司安全生产持续稳定,截至2014年3月31日,电站已连续安全运行1611天,安全生产无事故。
我公司自投产运营以来,企业文化建设不断发展,企业文化内涵越来越丰富。安全文化建设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随之逐步发展进步,“安全生产”深驻在所有职工心中。企业通过加强职工的安全教育和技能培训,利用“安全生产宣传栏”、“安全生产月”等多种形式,把公司特有的安全文化理念深深植入职工的脑海里。
企业安全生产方针: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企业安全理念:关爱生命、控制风险、重在预防。
企业安全管理方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推行风险预控管理,实现员工无违章、无伤害,设备安全可靠。
二、安全文化建设自评概况
根据《六安市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创建活动指导意见》(六市安监政法〔2012〕127号)和《关于推荐2013全省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的通知》(六市安监政法函〔2013〕203号)要求,为全面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强化广大从业人员安全意识,推动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建设,有效遏制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根据《**省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评价标准(试行)》,我公司结合实际,认真开展了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创建活动,活动分为四个阶段:
(一)组织准备阶段。制定创建实施方案。组织专门人员开展创建工作,并对工作具体步骤做好安排。
(二)宣传动员阶段。加大宣传力度,为创建工作营造浓厚氛围。
(三)全面完善阶段。在公司现有安全基础上,加强安全学习培训工作,加强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根据评选标准,开展查阅、收集整理相关资料、现场环境检查等项工作,逐条逐项进行完善改进,并编制申报材料。
1、查阅公司“安全生产责任书”“岗位操作规程”“员工安全生产奖惩制度”等相关文件资料是否符合评价标准。
2、作业现场、工作环境观察。调查安全设施的使用情况以及安全设施的实效,检查工作环境是否符合评价标准;观察安全生产宣传栏等设施的更新是否及时并有新内容,安全生产信息传播途径是否畅通。
(四)总结验收阶段。组织人员对创建情况进行检查,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制定整改措施,迎接专家验收。
现评价结果如下:
1、我公司完全达到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评定标准的基本条件。
2、通过自评,我公司自评价总得分为:97.5分。
三、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现状
(一)安全概念
公司制定安全生产方针,明确安全理念和目标,确立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
公司制定了安全生产例会等制度,定期召开公司、项目部、班组安全生产会议。分析安全形势,部署下步工作。
严格落实定期安全生产检查和奖惩制度,实现公司安全管理无漏洞、设备无故障、系统无缺陷、人员无失误。公司建立健全各级领导和员工安全责任制,自公司高层至班组值员逐级落实,将安全承诺、安全责任制落到实处。
(二)安全制度
公司各项安全管理规章制度,规程齐全。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度”、“安全生产委员会制度”、“安全教育培训制度”、“特种设备及特种作业人员制度”、“消防安全管理制度”、“交通安全管理制度”等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各岗位安全规程,并层层开展教育培训,努力使生产行为符合安全、卫生、技术标准和安全操作规程要求。
公司制订了“绩效考核制度”和“奖惩制度”,并结合考核严格兑现奖惩。公司高度重视职业健康管理工作,不断健全完善职业健康保障制度。
(三)安全卫生环境
公司视员工生命为企业之本,严格落实国家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和标准、规程规定要求,努力使生产环境、作业岗位符合国家职业健康安全标准。制定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制度》。生产现场较危险的场所和设备设施设置了安全标示,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安全操作规程。
公司充分利用墙报、宣传栏等阵地,大力宣传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事故预防、职业防护等相关知识。每年以“全国安全生产月”和总公司“10.12”安全生产月活动为契机,结合每年安全月活动主题,在全站范围内深入开展各项安全生产知识宣传活动,来弘扬企业安全文化,营造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
(四)安全行为
1、教育培训
公司高度重视员工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制定了《职工安全教育培训制度》,明确特殊岗位人员聘任和选拔程序,确保公司主要负责人、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等全部经培训考核,持证上岗。
为使公司高层管理至基层充实了解安全教育培训的目标及内容,每年初由公司安全生产部统一制订职工安全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全员安全培训内容包括: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企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电力安全工作规程、岗位职责、岗位危险因素、个人防护、安全生产知识、事故案例等。努力使每个员工掌握个人岗位安全规范和安全职责,理解因个人偏差而可能导致的后果,使每位员工都具有岗位适应要求的知识与技能。
并向每位员工发放《企业安全文化手册》、《安全生产基本常识手册》、《反事故技术措施手册》等资料,其内容包括安全生产法规、安全生产知识、安全操作规程、岗位危险因素及对策措施、习惯性违章行为等。
2、职业健康
公司高度重视职业安全健康管理工作。成立了职业病防治领导组,建立健全职业健康管理制度,明确了职业危害防治申报、告知、教育、防护、体检等工作职责;公司安全生产部、办公室定期为所有员工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办理职业健康证。
3、隐患排查
公司制定了《安全例行工作制度》、《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及“安全生产检查项目”,每月进行一次拉网式安全检查,查出问题,下发“事故隐患整改通知书”,明确整改责任部门,限期整改,下发检查通报。项目部每周上报安全隐患,存在问题立即整改,在每周的安全例会上通报,责任单位汇报整改情况。项目部安全员每月在生产场所对设备设施、劳动环境、劳动防护、消防设施等方面进行隐患自查,发现隐患立即整改,通过层层检查,层层筛查,确保了安全生产。
4、应急管理
公司加强应急管理工作,建立完备的救援体系,制定了《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制度》、事故及灾害综合应急预案和各类专项预案,定期开展演练活动,并总结分析,使之不断完善。
公司在厂房中控室配备急救药品箱,并及时补充药品,配备一定数量的呼吸器和防毒面具,生产区、办公区配置了100余部灭火器、多处消防栓以及消防沙池、消防水池等,制定了《消防安全管理制度》,职责明确,确保应急器材的性能良好。不断改进,确保了安全生产,防止了重大事故的发生。
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工作总结
通过坚持不懈地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我公司的安全文化理念日趋成熟和完善,对企业的发展和生产经营工作起到了强有力的保证和促进作用。我们在安全文化建设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工作中尚有许多不足,仍需在以后的工作中持续改进。
五、整改措施
1、各部门对照评定标准查找问题,制定整改措施,及时整改。
2、公司对活动效果、完成情况进行检查、考核,总结经验,发现突破的捷径。
3、总结安全文化建设方面的经验,并策划下一安全文化建设方案,报公司上级审批。
7.会计专业建设自评报告 篇七
关键词:美人美己,学生自评,臻美课堂
一、研究背景
研究之前, 我们全体教师对“课堂”和“学生”作了独立、深入的思考:
1. 臻美课堂是怎样的课堂?
我们以为:臻美课堂是有弹力、有吸引力、有活力、有生命力的课堂。课堂如一条河流, 学生如活泼的河水, 河水在受限的两岸里, 不息地向前奔流。
2. 明确研究方向和主题。
结合我校课题研究和办学特色, 我们把研究点集中在“学生”, 确定以“美己”为核心, “学生自评”为主题的实践研究, 依据如下———
(1) “美己”的根基是“以生为本”。臻美教育是我校的教育特色。“美人美己”的思想建立在“以生为本”的基础之上。美己, 是通过认识自我, 评价自我, 从而不断完善自我, 最终实现“美美与共”的教育愿景。因此, 确定“美己”为核心的研究, 既符合吴江区“必须聚焦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要求, 也契合我校科研的内容。
(2) 自评, 才能自知、自明, 达成“美己”。教育评价专家强调:评价不在于证明, 而在于改进。小学课文《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中, 小红马嘲笑小骆驼长得难看, 小骆驼很难受。在和妈妈沙漠旅行后, 小骆驼明白了难看的睫毛、脚掌、肉疙瘩, 都是骆驼与众不同、适应沙漠生活的宝贝, 此时, 小骆驼能正确地认识自我的价值, 客观地评价自我, 由衷感受到: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我们的学生, 也如小骆驼, 由于对自己认识不够, 往往仰赖周围人的评价来评价自己。所以, 需要像“骆驼妈妈”一样的老师, 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评价自己。“自评”犹如一面镜子, 让学生真实、正确、诚实地认识自我。只有对自己做出客观的评价, 才能扬长避短, 逐步纠正自我, 发展自我, 完善自我, 最终真正达成“美己”。
(3) 微研究, 是切合我校实情的研究方式。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 学校老, 师资结构也偏老, 科研力量薄弱。“微研究”其内容微、理论微、形式微、成本微, 很切合我校科研的实际。因此, 我们选择微研究的形式进行实践研究。
二、实践“微研究”
明确了研究方向和主题后, 我校以“美己”为核心, “学生自评”为主题, 分层、分组开展课堂实践研究, 在自下而上的研究中总结、提炼。
1. 分组学习理论文章。
教科室印发关于“学生自评”的理论文章, 由教研组长组织学习。通过学习, 使教师了解“学生自评”的现状、意义及引导学生自评的一些策略, 为之后的课堂观察、论文反思做好认知准备。
2. 开展沙龙活动。
我校教科室组织教师开展以“学生自评”为话题的沙龙活动。沙龙以自由、轻松的谈话形式, 把教师对“学生自评”的思考引向宽处。
3. 组织论文评比。
教科室组织以“学生自评”为主题的征文活动。教师通过写论文, 梳理了“学生自评”的现状、问题、意义、方法、策略等, 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各自的思考和观点。通过论文评比, 把教师对“学生自评”的思考引向深处。
三、研究总结
有了以上的系列研究, 我们对“学生自评”形成了以下粗浅的总结:
1. 深入了解了“学生自评”的现状。
(1) 教师缺乏“学生自评”的意识。意识指导行为。我们的课堂教学中, 由于教师缺乏对“学生自评”价值的认识, 就没有主动预设“学生自评”的意识。
(2) “自评”形式单一, 力量羸弱。课堂上, “学生自评”还是以语言评价为主, 如“你觉得自己读得怎样, 写得怎样, 画得怎样?……”有的科目, 如英语、美术、综合实践, “学生自评”主要通过课后的等级 (星级) 进行自评;数学等科目, 作业自批是“学生自评”的主要方式。总体而言, 学生自评的数量少, 形式单一。羸弱的“学生自评”没有发挥强劲而持续的内动力。
(3) 学生不善“自评”。能力在训练中提高。由于课堂上教师忽略“学生自评”, 学生的“自评”能力得不到引导和强化, 总体上, 学生不善“自评”。
(1) 自评不习惯。由于课堂教学中, 以教师评价为重, 学生互评为主, 学生已习惯“被评价”, 一旦让他们自评, 往往显得不知所措。
(2) 自评不正确。学生主观上有迎合教师、同学的意向, 自评就缺乏客观性。低、中年段学生往往“自我评价”过高;高年段学生受传统文化影响, 往往自我评价过低。
2. 提高了对“学生自评”的认识。
通过理论学习和课堂观察及论文反思, 我校的大多数教师提高了对学生自我评价意义的认识。
(1) 自我诊断, 扬长避短。学生通过自评, 对照具体的标准, 发现哪些方面有长进, 需要加以巩固和发展, 哪些地方不足, 有待于改进。
(2) 自我反馈, 自知自明。学生依据评价结果, 调整自己的学习态度、改变自己的学习方法, 不断促使自己校正目标。
(3) 自我激励, 自我完善。学生通过及时的自评反馈的信息, 当觉得学习有成效时, 学习者会从精神上产生动力和满足, 增强信心, 激发更高的学习热情。
四、丰富了“学生自评”的策略
1. 激发启蒙:
形成自评意识。教师首先要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识。有了良好的评价意识, 学生才可能有审视自己、评判自己的行动, 从而促使自己在学习上有一个新的增长点。
2. 引导示范:授之于自评方法。
(1) 标准要清晰。有了自评的意识, 没有自评的标准, 就如少了操作的工具。试想, 一个人想种花, 手头没有锄头、铁铲等工具, 往往因为无从下手而放弃。学生自评也如此, 评价标准是标尺, 是工具, 标准越具体、清晰, 评价结果越精准。
(2) 评价要客观。小学阶段学生的自我评价是起步阶段。特别是小学低年级, 很大程度上是从依赖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到学会自我评价的。在引导学生自我评价时, 教师要做好正确的导向, 激励学生实事求是、客观地评价, 这既是自我评价的要求, 也是学生素养的要求, 力在当下, 功在长远。
五、加深对“臻美课堂”的再认识
所谓“课堂空间”, 并非是一排篱笆围出一个院落, 一道砖墙围出一方空间, 而是一个由学生、教师、教材这三个基本要素建构而成的立体网络状的系统, 它是有生命张力的。
1. 远视, 才能延伸课堂的长度。
课堂的长度, 也就是学生的发展道路。毫无疑问, 教师都知晓课堂教学的起点应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而终点, 很多都落在学生期末的分数。教育者的近视, 往往让课堂急功近利, 为考而教, 这种忽视学生未来的教学, 本质上已经不是教育。“浇树浇根”,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 做的是浇根的工作, 虽然默默无闻, 无花无果, 但力在当下, 功在未来。学生能否成为一个有知识、有道德、有责任、有梦想的人, 取决于我们的课堂, 也就是一块块培养基地, 从中, 他能得到多少滋养和锻炼呢?我们这样的课堂教学, 首先应该是关注人, 关注人的发展, 这样才是有生命力的课堂。
2. 尊重, 才能提升课堂的高度。
课堂教学, 不应只是关注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和技能, 而应最大限度地尊重每一位学生, 让其感受到自身独特的价值。马克思指出:自然界的鲜花都是万紫千红、千姿百态的, 何况人的思想呢!所以对于学生的个体差异, 教育者应当予以最大限度的宽容和尊重。我们要做的是帮助学生尽一切可能去和谐地实现他们自己, 发展自己。缺乏宽容、尊重的课堂是没有高度的, 给人压制和压抑;有了宽容、尊重, 这样的课堂就是高大的, 为学生参差不齐、形态各异的勃勃生命提供了自由生长的空间。
3. 退让, 才能强化课堂的自由度。
乌申斯基提出:“教学不是教, 而只是帮助学。”课堂的主体是学生, 而非教师。课堂时间是有限的, 教师过多的讲解, 无意中让学生成了听众, 占去了学生思考、体验、训练的时间。教师的“懒惰”, 是多给学生一些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机会;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 习得方法, 训练思维, 培养能力, 提高素质。但这个“懒惰”的教师必须是高明的, 他不是袖手旁观, 而是全面了解、观察, 灵活调控、反馈、点拨。
8.企业会计报告的发展与改革 篇八
【关键词】 财务会计报告 知识经济 发展
2001年1月1日实施的《企业会计制度》中规定,企业的财务会计报告由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组成。企业的财务会计报告遵循着特定的会计准则,采用规范、通用的格式进行编制,具有综合性、规范性等优点,但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现有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因滞后于环境的变化而显示出了它的缺陷与不足。本文通过对新环境下传统的财务会计报告存在的弊端及局限性的分析,就财务会计报告的发展趋势谈一下自己的拙见。
1.财务会计报告变革的必要性
会计的发展与企业的财务环境息息相关,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科技推动了国际经济的迅猛发展,金融创新的日新月异则带来了极大的风险。由于一些资产负债表外业务和表外项目不断增加,人们纷纷指出,传统的财务会计报表已不能充分披露有用的会计信息了,现有财务会计报告的缺陷与不足越来越显现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无法满足信息使用者的不同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复杂,企业组织形式及其在社会和市场竞争中的地位不断发生变化,除了直接投资者、债权人外,企业内外还出现了大量不同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包括政府部门、顾客、合作伙伴、社会部门等等。企业财务环境的变化,致使信息使用者对财务报告提出了与传统工业经济条件下完全不同的新需求,传统工业经济下信息使用者注重的是财务信息,而在知识经济下不仅要获取财务信息,还要获取非财务信息;不仅要获取定量信息,还要更多地获取定性信息;不仅要获取确定的信息,还要更多地获取不确定的信息;不仅要获取历史信息,还要更多地获取预测信息;不仅要获取企业整体信息,还要获取分部信息。信息使用者要求拓展信息披露的内容,在信息的质量上强调信息的相关性、一致性与及时性。
1.2无法满足信息的时效性需求
信息的最大特点就在于时效性,及时有效的信息能为商家带来滚滚利润,而延迟滞后的信息则可能导致商家丧失商机。现行财务报告的披露无法达到会计信息质量的及时性,披露的周期、时限过长,如企业的年度财务报告要求在年度末4个月内报出,而中期财务报告要求在中期结束后两个月内报出,这样长时间后报出的信息又有多少是有用的呢,能说明企业现在的何种价值?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两个月的时间企业的财务状况可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英国的巴林银行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1994年底其账面净资产为450亿—500亿美元,而到1995年2月底,该银行已进入破产境地,此时其1994年的财务报告还未完成。由此可见,现行的财务报告体系已跟不上现代社会的发展步伐。同时较长的报告周期为企业进行各种幕后交易创造了时间条件,如在我国的上市公司中,资产重组、关联交易现象一般发生在年底编制报表前。依据过时的、经过调整的信息做决策,成功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
2.财务会计报表变革的可行性
知识经济的兴起,网络的出现同时也为财务会计报告的发展变革提供了技术支持,表现在:
2.1会计数据的载体由纸张变为磁介质和光电介质载体。
从理论上讲,数据载体的改变,从根本上消除了信息处理过程中诸多分类与再分类的技术环节;利用同一基础数据可实现信息的多维重组,从而为会计数据的分类、重组、再分类、再重组提供了无限的自由空间。
2.2会计数据处理工具由算盘、草稿纸变为高速运算的计算机,并且可以进行远程计算。
计算机的使用数据处理、加工速度成千上万倍的提高,不同人员、部门之间数据处理、加工的相互合作、信息共享不再受到空间范围的局限。这种改变将使会计人员从传统的日常业务中解脱出来,进行财务会计信息的深加工,注重信息的分析,为企业经营管理决策提供高效率和高质量的信息支持。
2.3会计信息输入输出模式由慢速、单向向高速、双向转变。
互联网的出现,不仅改慢速、单向为高速、双向,而且能适应网上交易的需要,实现实时数据的直接输入输出。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企业愈来愈多地通过网络与业务伙伴进行经济信息的交换与从事各种商业活动,更多地利用Intranet(企业内部网)进行内部协同工作与信息管理。其结果是会计所需处理的各种数据越来越多地以电子形式直接存储于网络与计算机之中,这样将会计信息系统内化为Intranet的一部分對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进行实时地处理与反映,并利用Internet向企业外部相关的信息使用者发布,通过网络完成会计对内对外的目标成为了可能。
3.几点建议
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的资本市场必将获得充分的发展,广大的投资者将逐渐成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重要的使用者之一。他们的经济决策越来越复杂,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从长远来看,我们需要将为投资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摆在核心和重要的位置上,相应的改变会计信息重可靠轻相关的现状,提高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充分性和及时性,更好的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服务。
不论将选择何种未来财务报告的模式,在推行之前,首先要完善它的外部环境:
第一,制定相应的会计准则,为确认和计量提供依据。尤其是要根据我国市场经济的实际发展情况,适当拓展现行价值或公允价值运用的范围。
第二,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相分离,为突破实现原则创造条件。从根本上说,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目的是不同的,如上所述,财务会计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要考虑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税务会计的目的则是保证国家能够公平、足额的征税,要考虑收益的实现性和确定性。鉴于现有财务报告的附注越来越长,企业在处理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的冲突时能够有制度和法律可循。
第三,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的审计作用,为真实可靠的提供财务报告提供外在的保证。规范注册会计师“市场经济守门员”的作用。
第四,会计作为一门规范性很强的学科,拓展财务报告的模式,特别是大量表外信息的披露,必须在政府出台会计准则加以规范的前提下进行,同时独立审计工作也要随之改进,拓展审计范围,增加对前瞻性信息的审计,以防企业因提供不确定性的信息而陷入诉讼危机之中,也防止企业管理当局操纵会计信息。
【会计专业建设自评报告】推荐阅读:
会计专业社会寒假实践报告06-22
暑假会计专业实习报告06-26
会计专业毕业实习报告11-16
会计专业实习报告结尾11-25
会计专业学生社会实践报告07-24
会计金融专业学生社会实践报告06-24
会计专业毕业实习调查报告的07-16
会计财务管理专业实习报告08-08
会计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09-09
会计专业实习调研报告x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