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新理念指导教学实践的反思(精选7篇)
1.用新理念指导教学实践的反思 篇一
用新课程理念指导语文教学
运用新课程理念指导语文教学,可以使教学走出“费、慢、低、差”的困境,提高学生学习语文兴趣,还学生自信和独特个性。走进新课程,我们做什么?以下是笔者运用新课程理念指导语文教学的一些思考与探索。
一、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指导语文教学
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这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形成一个生动活泼而富有个性的过程,改变以前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有利于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交流合作的能力形成。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这一学习方式,我是这样操作的:(1)自主探索,走进文本。(2)合作交流,加强思维锻炼。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合作交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以学习小组或以分组为单位,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并相互进行交流,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交流的内容应该是认知与技能方面的、过程与方法方面的、情感与价值观方面的。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倾听发言,记录下自己没想到的,这种交流达到更大范围的资源整合。教师要在合作的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及时引导启发,使学生思维打开,使问题讨论深刻,不能只停留在讨论的浅层面、表面化。(3)尝试迁移,实施探究创新。教学时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丰富课文的思想内容。不但要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关键是要引导他们把课文中深刻的人文内涵迁移到自己的生活、学习中来解决问题,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二、创建新型的师生平等、互动关系,指导语文教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双方分享彼此的感受、经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语文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必须转变,才能主动适应并投入新课程改革,才能真正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目标。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语文教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处于同一平等地位,与他们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为他们提供充分自由的空间,想方设法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给学生心理安全的教学氛围。一方面教师要成为学生课堂学习的平等参与者。这种新型的平等和谐、互动参与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改变传统教学理念,改变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的被动学习方式,在课堂上教师要降低重心,平等地参与到学生中去,使学生能分享教师的经验、知识,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唤起学习的自主意识。另一方面,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路上“把机会留给学生,把困难留给自己”的陪伴者,这就要求教师不要成为课文的解说员,而要把任何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发展的机会都留给学生,只有学生无法解决的困难才留给自己,在这种平等的交流中,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创造机会,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新课程改革这种新型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的精神与实践能力,是人的个性发展价值的需求。
三、树立语文综合性学习理念,指导语文教学
在全球都呼唤“让学生学会学习”的当今时代,新课程标准明确综合性学习成为课程目标的一个项目,和识字与写字、阅读、作文,口语交际并列。语文综合性面向变化中的整个生活世界,沟通了语文课与其他课程、课内与课外、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课本与生活实践等多方面的联系,使语文课程走出了“以学科为中心”的狭小天地。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提出,体现了语文教学改革的新发展。为贯彻落实好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教师首先必须充分理解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和方式,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这一活动。其次,熟悉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流程,注意活动的开放性,综合性,全员参与性。综合性学习实施难度较大,但它的功效却远非一节普通的语文课能比,因此,教师要敢于迎难而上,把自己的综合活动课上出特色,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取得最佳学习效果。再次,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语文与社会结合。农村的教师要充分利用农村当地的大环境,把它变成学生学习语文的实验基地。让学生和社会接触,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开阔了眼界,让学生在学习时期就关心家乡大事,能以家乡主人翁的身份去思考家乡的一切事情。
四、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模式,指导语文教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因此,语文教师必须改变单一化的评价模式,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模式,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制度。
1.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注意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创设新的评价方法,如“成长记录方式”“语文学习的档案资料”等。“语文学习档案资料”,并不是指学生语文学习分数的成绩档案,而是所有定量与定性评价资料的综合,它与“成长记录”表达的同一个意思,即用成长档案的方式记录学生某一项学习任务从开始到结束全过程中的主要活动,以此来评价学生的语文学习表现。对学生来说,成长档案评价,让学生清楚地看到自己成长的足迹,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2.由过去教师的单一评价转化为多元评价,即注意将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及家长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确立了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如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认为最能代表本学期语文学习进步的成绩,供教师、学生、家长评价;自主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方式,展示自己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成果;围绕某一教学内容,设计多套试题,由学生或家长选择或自愿抽取。这些做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语文课程改革能否成功,改革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于我们教师。教师要适应语文课程改革就必须转变教学理念,转变教学行为,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创建新型的师生平等、互动关系,树立综合性学习理念,建立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来适应语文新课程改革,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为推动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为语文新课改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作者单位 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水寨中学)
2.用新理念指导教学实践的反思 篇二
一、三维目标对物理实验教学的要求
在知识与技能目标中提到:具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 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 能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会记录实验数据, 知道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会用科学术语、简单图表等描述实验结果。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中提到: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在观察物理现象或物理学习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 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 学习信息处理方法;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提到: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学原理, 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科学实践活动, 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二、科学探究能力目标对物理实验教学的要求
提出问题环节:能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观察中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猜想与假设环节:对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进行推测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环节:明确探究目的和已有条件, 经历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过程;尝试选择科学探究的方法及所需要的器材;尝试考虑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 有控制变量的初步意识。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环节:能通过观察和实验收集数据;会阅读简单仪器的说明书, 能按书面说明操作;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 能正确记录实验数据;具有安全操作的意识。分析与论证环节:能初步描述实验数据或有关信息;能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简单的比较和简单的因果推理;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
三、内容标准三级主题中对实验教学的具体要求
例:声和光 (1) 内容标准; (1) 通过实验探究, 初步认识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了解乐音的特性;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2) 通过实验, 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规律。 (3) 通过实验, 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2) 活动建议:阅读投影仪或照相机的说明书, 通过说明书学习使用投影仪或照相机。用两个不同焦距的凸透镜制作望远镜。
四、常用身边的物品进行物理实验
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物理实验可以拉近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 使学生对科学更有亲近感, 增进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 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而且, 由于这些物品本来的用途不是进行物理实验, 所以这种做法本身就是一种创新。例如, 硬币“跳高比赛”实验、电磁波的传播实验等都用到了日常生活用品, 拉近了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距离, 增强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五、注重实验过程的自主探究
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对知识的记忆、严密、深入和演练的要求明显降低, 保证了学生课堂上具有充足的时间经历实验操作和探究过程。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课程内容的科学探究以及科学内容的各级主题中, 很多地方提出“通过实验探究……”、“经历……过程”等, 明确了和实验相关的教学要求。实验方法、途径和结果更具有开放性。不着重要求学生严格按照预设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 以确保实验的“成功”, 并把关键的具体的操作步骤作为知识记忆;而是重视学生按照各自的思路设计各种实验方案, 进行对比分析, 理解设计思想。这样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尝试, 积极主动地思考和探索, 体验和领会研究物理问题的思路、方法, 促进科学创新精神的培养, 同时也体现了尊重学生差异,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例1: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不要求学生按预定的实验步骤统一完成, 而是大胆放手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猜想设计方案进行探究。探究过程也不按焦距的划分来进行。实验要求有所降低, 但注重了实验的过程, 这更接近实验探究的本来面貌。例2:测小灯泡的电阻第一次测量时灯泡两端的电压等于额定电压, 以后几次测量时电压逐次降低, 直到看不到灯泡发光。然后计算灯泡的电阻。让学生一起交流、分析实验过程中发现了什么, 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新标准下的物理实验并不注重实验结果是否一定相同、正确, 而更注重分析造成实验结果不同的原因,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老师要对学生的发言作出肯定性的评价, 使实验真正成为学生探究物理规律、学习物理知识的最有效的手段。
六、重视非学科的通用实践能力
3.用新课程理念指导音乐课堂教学 篇三
一、用真诚鼓励学生
真诚的鼓励能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使学生感受到老师深情的期望。如:某学生爱好广泛,喜欢音乐,就是没有自信,上课让他唱歌,吹曲子,不是一言不发就是一口回绝。经了解,是因他胆小,怕唱错或吹错了被同学讥笑。于是我找他谈话:“你是一个聪颖、善良的男孩子,每次打扫音乐教室都抢着干重活,脏活,显示你小小男子汉的力量。把害怕与担子扔掉,大胆起来唱歌,你会发现原来自己也唱得这么好。如果你同意,下节课老师希望与你同唱一曲,好好回去练练,可别让我失望呀!”一星期后的音乐课上,他提出与我一同演唱歌曲,当《共青团之歌》的音乐在教室里响起时,他向我投来的目光里,满是激动、感激与自豪!
二、批评中少些刺激,多些委婉
由于学生的知识结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的差异,常导致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有所不同。如对一些爱出风头,恶作剧的学生,是批评还是表扬,要根据具体情况分别对待,因为此类学生的自尊心很强,方法不当会适得其反。我认为最好是采取以褒代贬的方式。如,一次音乐课上,同学们都认真地练竖笛合奏《送别》,突然“嗖”的一声,一只“小飞机”落在了钢琴上,我知道一定又是那个调皮王搞的恶作剧,但仍沉住气没有训斥他,只是微笑地说:“这只飞机降落在钢琴上,它的发射者一定是被这首曲子所感动,想用飞机来送别友人吧!” 平时那个调皮王挨批评惯了,批评时他总是一副无所谓的样子,这次我这么一说,他反倒不好意思起来,脸蛋通红,接下来也不由自主地拿起竖笛练习起来。
三、变音乐课堂为“乐园”
在课堂上,老师应放下“架子”跟学生交往、合作,成为他们的“顾问”,成为一个相互交换意见的参与者。在教学语言上,教师可用“让我们一起来”“请”“你能行”“你的想象真丰富”等语言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在教学形式上,可提倡课堂讨论,提倡七嘴八舌,提倡标新立异,提倡优秀加鼓励,教师可以有意识地通过对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表现内容,创作思想等方面加以引导,引发学生思维,使学生敢于表述己见,敢于想象,敢于创新,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尽量减少对学生的行为和思维的无谓限制,给他们自由表现的机会,让课堂成为他们的“乐园”。如,我在两个班做了这样的实验:同是了解打击乐器音色,在一班上课时,我在音乐教室里摆上了各种打击乐器:玻璃瓶、盛水的碗,筷子,家中摆设的风铃,请学生自由去体验、去感受,结果学生很快了解了打击乐器音色,有的学生还发现碗里盛水容量不同,敲出来的音也不同。在二班上课时,我采用传统的讲授法,让他们端坐在位置上,然后拿出三角铁,木鱼,双响筒告诉学生这是什么,怎样演奏,尽管他们记住了名称和演奏方法,但我布置作业——自制一种打击乐器(可以用空的易拉罐装上沙子或者塑料瓶装上米粒,做成沙锤),一班交上来的除了老师提出来的两种外,还有啤酒瓶盖用铁丝串起来的“串铃”,两个废旧的自行车铃用绳串起来的“碰铃”,风铃上的铝条加一根小铁棒做成“三角铁”等等;而二班交上来的只有老师提示的那两种。可见以谁为主体的教学,其结果非常明显。在课堂座位的安排上,应打破传统的“秧田型”,有时采用“O”型或“口”字型,也可根据兴趣、特长、能力分组围成几圈坐,座位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改变,这样同学之间的交流增多了,教师可以与一个学生,一个小组,全班学生进行交流,大大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亲切感,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营造出一个平等、民主、轻松、和谐的交流合作氛围。
四、赞成学生的“不标准”答案
在音乐欣赏课中,每个人对音乐作品的感受是有差异的,我从不轻易否定学生的想法,把答案“引”到资料中所谓的唯一“标准答案”上来。如欣赏贝多芬《命运》交响曲时,乐曲的开头句,有人理解为“命运的叩门声”,有人理解是“贝多芬对命运的挑战和反抗”。再如陈钢的小提琴独奏曲《苗岭的早晨》中的B段,同一段音乐有人理解为描写苗寨人民欢快的劳动场面;有人认为仿佛听到了姑娘清脆的笑声,看到了她们阳光般灿烂的笑脸;也有人认为这是小动物们在晨曦中醒来了,伸伸懒腰,小跑几步,心情舒畅极了。这些理解我认为都是正确的,我称之为“音乐是活的”。又如:在练习学生听觉时,我请学生闭眼听辩手握碰钟相撞的声音,大部分学生都说是“碰钟”的声音,只有一个男学生说:“我觉得好象是打鸡蛋的声音”,他的回答另全班同学哈哈大笑。但我没有批评这个同学,而是启发诱导其他同学说:“的确,碰钟相撞声和打鸡蛋声是非常相似的,他能听出来,说明他具有敏锐的听觉和丰富的想象力。我相信在听音的过程中,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只不过有的人不敢说出来罢了。你们说对吗?”大家纷纷点头。我接着又说:“音乐没有标准答案,我认为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应着重培养提高人的音乐感受力,而人的感受应该是自由的。”如此,不设规范的地方不予以规范,无限放宽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自由畅想,这正是为学生“发展思维”所需要的。
4.用新课程理念引领思想品德课教学 篇四
摘 要: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实施新课程,必须更新观念,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淡化倡导合作交流、勤于动手、乐于探究的教学方法。积极构建思想品德学科的综合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主题词:新课程理念 引领 教学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实施,是初中政治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中的一件大事。新课标、新教材,既为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一个很好的支撑点,又对教学本身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更高的要求。
怎样贯彻落实《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精神,使思想品德课教学有一个高起点呢?在学习领会新课标精神的过程中,笔者认为,教学改革要想真正取得实质性进展,首先必须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标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观念中生发出来的;一切教学改革的困难都来自旧的教学观念的束缚;一切教学改革的尝试都是新旧教育观念斗争的结果。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是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首要任务。教学观念不转变,教学改革无从谈起;教育观念一转变,许多困难迎刃而解。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怎样用新课程理念引领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改革与发展,以就教于广大同仁。
一、坚持“一个观点”----育人为本,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
《读者》上有一段利奥·巴恩格利亚先生写的话:“我们整天在干些什么?我们如此忙于传授知识。如果我们没有教莉亚妮任何真正需要知道的东西,譬如,如何快乐地生活着,如何有个人价值感和自尊心,而单教给她如何读书、写作、算题、背诵,这又有什么用呢?”教学过程若不能成为学生道德提升和人格发展的过程,这是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的最大失职。素质教育呼唤人的主体精神,要求教育者以育人为本,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整个教学过程就要紧紧围绕学生的发展而展开,教学的重点要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要尊重、关心、理解和信任每一个学生,使其人格得以尊重,潜能得以开发,个性得以发展,主体地位作用得以发挥。即要求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的本领。要通过教育,使学生逐渐成长为有个性、有适应性、幸福愉快,有智慧、有意志、有品德、有追求的人。这就要求中学政治教师必须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核心”“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新理念,要把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不仅看成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而且是使学生身心发展、潜能开发、主体性增强的过程;要把自己视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即要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氛围;作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起寻找真理,使师生得到共同的成长与发展,惟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实现思想品德学科价值。
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实行“微笑教育”,理解生命的生成性。人的生命总在不断生存新的生命,生命本身不是一个结论,而是一个历程,生命一直在产生新的意义。要育人为本,就要热爱生命,为学生创造一个有助于其生命充分生长的情景,以微笑传递爱心。有人说,教育的真正秘诀就是“爱”,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以心换心。课堂上把对学生的期望以微笑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学生就会感受到老师的亲切、和蔼,为此受到鼓舞,进而协调好学习生活中的生命状态,把生命力量引出来,使学习的过程成为生命成长的历程。
2、实行“尝识教育”,尊重生命的独特性。每个人的生命都有自己不同的“样子”,尊重生命的独特性,教师要能够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珍惜学生的奇思妙想,宽容学生在学习中的失误,细心呵护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对学生要学会欣赏和赞美,让成功和自信伴随学生一生。故此,上课时要多赞扬,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从不吝啬任何一句赞扬的话,如:“你的提问太棒了”、“你的回答很有创新”、“你的这次小组活动比我组织得好,我祝贺你”…….每一个表扬和鼓励都是发自老师的内心,是真诚的。而这种真诚、欣赏和赞美,犹如温暖的阳光洒遍每个学生的心田,使他们打消了顾虑,发现自我的价值,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不用同一个标准衡量所有的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懂得独特的自我,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
3、实行“平等教育”,善待生命的自主性。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让所有学生都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每节课无固定讲台,而是巡回于学生之中,彻底改变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的灌入法,实行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合作探究,教师由指挥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师徒关系变为平等、合作关系,教师和学生将成为学生式的教师和教师式的学生,从而树立起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心,诱发其学习热情,以最终实现“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和自主发展的目标”。
二、营造“一种氛围”----师生互动,学生学习愉快、轻松、和谐、有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性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为此,中学思品教师必须从自身的学科实际出发,尽力营造“五动”的教育教学氛围。这就是:
“学生求知主动”----教师要积极营造融洽、活跃的学习氛围,就要求教师建立一种平等、友好、和谐的新型的师生关系,要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知己和朋友,成为学生最可依赖的支持源,要以满腔的热情去感化每一位学生,以父母般的情怀去善待每一位学生,以合理而科学地举措去帮助每一位学生。例如,可尝试将课堂的排列方式由“秧田式”变为圆桌式来开展小组讨论,利于信息的多向传递和师生间、学生间情感的相互交流。教师从积极的旁观者的身份予以指导;也可直接改变谈话的语气,使自己以朋友、知己的身份出现,而不是以权威者的身份出现。只有如此,才能促使学生积极地思考与探索,不断提高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课堂教学生动”----教师要努力创设教学环节灵活多样,形式多变的课堂氛围,给学生以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课堂更加生机盎然,使不同才能、特长、兴趣和性格的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使其各种能力都得到发展。
“教学过程师生互动”---教师要主动营造宽松、民主、自由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能自主地学习、体验、观察、研讨,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教师则设身处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学习中的各种情况,预期好下一步的指导方案。
“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教师要自觉创造“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提高”的教育环境,要通俗易懂地指导学生掌握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和方法,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知、感悟和体验,不断地勤于反思,勇于探索,敢于批判,逐渐培养和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指导学生落实行动”----教师要不断创设学生知、行转化的教育条件。通过指导学生参加活动,使学生日益达到自我激励,自我完善的崇高境界,进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人生理想。即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对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
三、着力“三个环节”——创设教学情景、引导主体探究、组织实践活动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规定:“社会实践活动是本学科不可缺少的部分。”教学中应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联系,让学生通过自主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在宽松、平等、愉悦的情景氛围中去感受、去思维、去认识、去实践,达到优化心理品质、培养健全人格、适应社会需要的教学目标。教师怎样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学生创新体验情景,引导学生自主活动探究,并通过有效组织和适时点拨,激发学生情感,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精神,这是上好思想品德课的关键环节。
普罗塔戈说:“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点燃的火把。”新课程教学要求教师要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选择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通过展现教学情景,创设教学情节,营造一种特定的教学氛围,以唤醒学生的激情,让学生的思维真正活跃起来,产生思想意识的创造体验。如在进行“世界因生命而精彩”这一框节的教学时,教师播放了两组画面,一组是火星与地球的画面:火星上是一个荒凉的星球,冰冷的岩石、干涸的土地,没有生命,毫无生机;而地球上有山河湖泊、飞禽走兽、花鸟虫鱼,生命自由生活,充满活力。同是太阳系里的星球,却显示出不同的生命景象。在情景对比中,让学生感受到生命如此精彩,生命值得我们尊重与关爱,生命值得我们歌颂与赞美,地球——这个缤纷美丽的世界不仅是人类的家园,也是所有生命的摇蓝。此时,一个有声有色的学习场景展现在学习者面前,学生思维的火种已“熊熊燃烧”,学习的热情大大提高,学生这个主体已“活”了起来。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当学生有了一定的情绪和情感时,必定会产生新的需要和动机。紧接着教师又展示了另一组现实生活画面:地球上物种在消失,环境被污染,生命受威胁,地球这个湛蓝色的星球已是危机四伏。让学生在对现实生活的反思中,了解生命的脆弱,体验生命的可贵。通过这种循循善诱或疏导的方式,引导学生自由设疑、自由思维、自由讨论和自由选择,鼓励学生勇于挑战,善于探索,通过对过去已有的经验回忆和对当前情景新信息的整合,迁移上升为理性知识,然后转化为各种能力。
最后,教师组织开展“编织生命网”活动,让学生扮演“人、牛、羚羊、兔、狮子、鹰、草”等各种生命角色,将比较抽象的食物链方面的知识,通过游戏方式与学生一起编织,激发学生的亲切感与新鲜感,让“枯燥”的思想品德课堂“鲜活”起来,在游戏活动中让学生感悟到:大千世界,每一个生命之间只是这其中的一个“结”,生命与生命息息相关、环环相扣,当其中某一个“结”消失的时候,整张网就坍塌了……。这不仅使教学内容化难为易,而且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生命价值观,使思想品德课产生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学效果。
创设教学情景、引导主体探究、开展实践活动三个环节,符合思想品德课新教学理念的要求,凸显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课程目标,并将课程的情意因素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赋予其重要的价值取向,使学生通过“(具体)感知→(抽象)概括→(实际)运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教师通过师生的双边活动,使教育目标在学生身上得以实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得到提高与发展,真正实现从“感知→概括”、从“概括→应用”两次飞跃,圆满完成教育目标。
四、强调“综合评价”----更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
新课程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倡导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景测验等质性的评价方法,强调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重视评价的激励和改进功能。作为“德育功能”突出的思品学科应尽量减少量化结果,多多采用质性评价手段,在注重过程的同时,形成教师、家长、学生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去年秋我市政治学科采用新评价模式,传统纸笔考试占40%,而学生在校一日常规执行测评、社会实践活动测评、家中表现测评等质性测评各占20%,这种新的评价收到良好效果。在实践中我认识到其好处在于充分调动思品课教师、班主任、家长及其他育人的积极性,各司其责,形成完善的育人网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新课程的“综合评价”观,要使教学不局限于认知的目的,它还关注学生态度的发展、情感的滋养、信念的形成、人格的完整,关注学生整体生命的健康成长;教师不只是严谨地执行写得详细、系统而完整的教案,而且根据教学实况随时改变原来的计划、调整教学活动和进程;教科书不被当做金科玉律,教师不只是“吃透”教科书、准确无误地宣讲教科书,而是把教科书当做与学生进行交往、对话的部分材料,能够根据学生的需要来改变教科书中的次序或在内容上有所补充和舍弃;教学过程不只是准确、计划周密、环环相扣、层次清晰,而是有着一些松散、一些随意、甚至一些杂乱以及在这种松散、随意、杂乱的情景中师生智慧、情感的真切流露;教学气氛不是刻意营造、而是在相互理解、彼此尊重、共同合作的活动中自然形成;教师的活动范围不只是在讲台,而是经常走到学生中间,以朋友的身份给予学生关怀和帮助;教师不只是精心设问、接连发问,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有时间自由提问;教学不把学生的活动安排得又多又密以显示教学的形式多、容量大,而是真正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多留些空白让学生有自主活动的时间;教学不一定每堂课都很完整、都完成了预定的任务,但却实实在在地解决了临时遇到的问题;教师对学生的赞扬不是为了活跃一下气氛或是鼓励学生配合教师的教学进展,而是出自内心的热望与欣赏;教师把眼光放在每个学生身上,对每个学生都充满着期待,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都能体验到成功的欢喜;教学更多显示的不只是教师自己的能力而是学生尽情施展的才华;师生双方都沉浸于教学活动中忘掉了各自的角色,共同感受到生命力量的涌动和生命质量的提升…..这样的教学才是好的教学,从这样的角度来评价教和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综合发展性评价。
5.用新理念推动县级党校新发展 篇五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县级党校如何适应新形势下的新挑战,是每一个党校人必须思考和面对的问题。筠连县委党校直面现实,从创新理念入手,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有力地推动了县级党校的新进步,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借此机会,我以“用新理念推动县级党校新发展”为题,向各位领导和同行作一简要汇报。
一、贴近学员搞教学,突出一个中心
面对素质不断提高的教学对象和网络迅猛发展的新时代,县级党校面临巨大的压力。老办法过时了,新方法没学会,怎么办?在认真思考和反复讨论后,我们拟定了工作规划,迈出了坚实的两大步。第一步,在全校开展“树名师,建名校”活动,强化学科建设,加大师训力度,通过几年努力,培养出以四名高级教师,两名学者型领导,一名全国知名的面试专家为骨干的师资队伍。第二步,在不断深化学科建设,深化教学方式改革的基础上,打造一批精品专题,及时推出“党校讲堂”。党校讲堂融主体班教学、科研课题、理论宣讲、社会化选学于一体,深受听众欢迎。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党校讲堂”送教上门就达20场,在全县第二批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党校教师成了宣讲团的主力军,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同和肯定。
二、立足县情搞科研,夯实一个基础
科研工作既是党校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又是党校为县委政府工作大局服务的一个极好的途径。为此,我们针对过去理论联系实际不紧的现状,响亮提出“立足县情搞科研”口号,受到县委政府的重视和基层部门的好评。作风深入了,合作紧密了,成果出来了。仅2008年,我校就完成省级课题1项,市级3项,报送科研成果8个,获市、县征文奖项6项。
三、适应形势搞宣讲,开创一片天地
针对县上宣讲力量比较薄弱的现状,我们急群众所盼,深入基层开展宣讲活动。在不到两年时间里,我们到机关、到农村、到学校、到企业宣讲达36场。所到之处,宣讲热点,分析难点,解答疑点,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党校讲堂” 推出后,社会各界更加关注,党校教师在学习中增强了自信,在实践中提升了水平,在付出中收获了自豪。
四、围绕发展育人才,搭建一个平台
建设川南滇东北结合部经济强县已成为筠连人民的共识,筠连的发展急需一大批专门人才。为了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县委党校攻坚破难,乘势而上,在努力办好党校函授学历班的同时,先后与西安科大、宜宾职业技术学院和宜宾学院合作,招收采矿工程专业220人,机电化工建筑专科68人,行政管理专业30人,为有志青年搭起一个新的学习的平台,为筠连发展增添了后劲。
6.用新理念和新思路抓设施蔬菜发展 篇六
榆树林子镇设施菜建设在短短的4年时间里,超越了全县其他乡镇,成为全县设施菜第一大镇,并成为全县乃至全市参观学习的典范,主要是取决于该镇抓住了产业发展的关键,采取了得力的措施。
一、建市场,抓住销售龙头
棚建起来了,农民最担心销售问题,蔬菜销售出去了,农民心里就有了底,就有了积极性。2001年,该镇采取项目资金、抵押贷款、干部集资等多渠道融资的办法,筹集资金100多万元,建起了占地30亩的蔬菜水果批发市场。市场建起来后,为吸引客户,镇党委、政府一方面组织人员到附近的凌源市场,通过疏通关系,寻找客户。一方面继续加大招商力度,采取异地寻商、市场招商、优惠联商等办法,从北京、黑龙江、内蒙、辽宁等地吸引来大小客户50多户,经过几年的经营运作,市场交易数量不断增加、功能不断完善,目前,市场房屋建筑面积达到
二、搞服务,解决生产难题
7.用新理念指导教学实践的反思 篇七
李诗坤强调,要切实加强对“学理论、转观念、促发展”思想教育活动的领导。一要抓学习,以理论武装促进思想解放。当前,最重要的就是把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引向深入,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教育活动。二要抓典型,以推广典型促进思想解放。局党委和路局今年总结的五个分局的六个典型经验,是我局多年工作实践和解放思想的成果。推广这些经验,对进一步解放思想,推进哈局跨越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单位要提高认识,结合教育活动的实践,进一步培养好典型、总结好典型、宣传好典型,以典型示范和引路,推动教育活动的不断深化。三要抓实效,以工作成果促进思想解放。要进一步搞好教育活动的安排和部署,切实做到突出重点,有的放矢,大胆实践,勇于探索,脚踏实地,真抓实干。
【用新理念指导教学实践的反思】推荐阅读: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文言文教学12-24
《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践》心得体会11-03
现代英语教学理念反思11-18
学前班拼音教学设计理念与反思11-03
文化理念与实践07-18
现代培训理念与实践12-08
神笔马良阅读指导课教学反思12-30
树立和实践科学监管理念12-03
《女娲补天》预习指导课教学反思12-28
语文备考应重视理论指导 教学反思(高三)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