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高中必修1第三单元作文

2024-10-13

人教新课标版高中必修1第三单元作文(精选10篇)

1.人教新课标版高中必修1第三单元作文 篇一

我的爸爸,是一个工作狂。他对于工作上的事情,特别专注。说废寝忘食,都是常事了。对于生活的其他事情,似乎就不怎么在意了。

我这样说,并不是说他没有感情,他很爱我,很爱这个家。只是有时候,对于日常生活,有些迟顿。

记得在上个周末,妈妈有事情出门。就我和爸爸在家。当我睡意朦胧的时候,他在我房间外边大声问我中午想要吃什么。当时,我有点被吵醒了。

考虑了一下,便告诉他买一个洋葱和两个西红柿回来。说完,我就躲进被窝里,就继续睡了,也没听清些什么了。

中午的时候,妈妈提前回来了。妈妈一回来,我便起来了。还问我菜买了没,我随口说了一句老爸买了。妈妈随后就又让我洗漱,到厨房打下手了。我喜欢和妈妈在一起,因为我知道她平日里的辛苦和她对我们家的爱。

直到我看到厨房的桌子上,摆着一棵大葱,两个西红柿,我就震惊了。这时,爸爸也走进了厨房,看我一脸惊讶的表情,还问我发生了什么。于是,我摇摇头,将他推出了厨房。

然后我在厨房和妈妈聊天,我告诉妈妈。我要爸爸买的是洋葱,不是大葱。妈妈听了,都笑得合不拢嘴了。妈妈觉得好笑,而且觉得爸爸的迷糊,很可爱。她说起了从前,说从前爸爸一个人的时候,天天外卖泡面的,也难怪这样……并且吹嘘着,这个家要是没有她,会怎样怎样……

妈妈总是说起很多有趣的事情,其中我最爱听爸爸妈妈从前的故事。有时候,我还是会不理解爸爸为什么工作那么忙。但是,我知道他爱我。

也许来自父亲的爱,都不够明显,但是我们细心体会,一定都感受的到。我喜欢我的家,因为这里有爱,有爸爸。

2.人教新课标版高中必修1第三单元作文 篇二

在这样一种敌意下,生命里便出现了一道道围城。突围是实现理想的不二法门。

突围,是用有劲的双手推倒高耸的墙。

当命运的绳索无情地缚住双臂,当别人的目光叹息生命的悲哀,他依然固执地为梦想插上翅膀,用双脚在琴键上写下“相信自己”。

脚下风景无限,心中音乐如梦。那曲流转无滞的《梦中婚礼》响彻维也纳金色大厅,无臂钢琴家刘伟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突围。

突围,是用有限的生命交换无限的价值。

汉乐府《长歌行》中“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的告诫,陶渊明“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的规劝,王贞白《白鹿洞》中“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妙喻,明代文嘉《今日诗》中“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的感叹,让我们感到时间的围城所带来的窒息感。

时间的围城令人逼仄,却也有突围重生的人。那汨罗河畔追求理想至死不渝的屈原,那塞北边疆忠于大汉甘于牧羊的苏武,那赤胆忠心精忠报国的岳飞,他们都是在时间的围城中突围而出的英雄,用有限的生命换取无限价值。

突围,是以隐忍的心襟去平息古老的敌意。

史铁生曾言:“此岸一定是残缺的,否则彼岸将会坍塌。”在残酷的现实中,怀有一颗隐忍的心是实现突围的前提。

愈穷而愈工,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突围,需要张载“为天下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般的出发点。需要纪德那“为美好的事物消耗自己的感情,它的辉煌来自我的燃烧般的风雨兼程”,才能平息敌意,实现突围。

3.人教新课标版高中必修1第三单元作文 篇三

1.4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基础训练题

1.电视剧《宰相刘罗锅》播出之后,人们认识了清朝官吏刘墉但是,有历史学家认为这个电视剧名犯了错误,他最有可能的理由是

()A.刘墉不是驼背,所以不能称为“刘罗锅”

B.宰相制度早在明太祖时已经被废除,所以称“宰相刘罗”会误导观众 C.刘墉既不是驼背,宰相也不是他,所以剧名错误 D.他没有理由,只不过是哗众取宠

2.史料记载,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内,皇帝平均每天要处理411件政事。为减轻负担,明太祖

()A.废除丞相

B.设置内阁 C.设殿阁大学士

D.设军机处 3.某学者描述中国史上的一种制度是:“虽无相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实。”这种制度是指

()A.秦汉的“三公九卿”制度

B.唐代三省制 C.元代行省制度

D.明代的内阁制度 4.“票拟”是我国封建社会晚期中央政府行政运作的重要制度,该制度始自于()A.汉武帝

B.唐太宗

C.明宣宗

D.康熙帝 5.康熙帝统治时期,清朝中央机构呈现三足鼎立状态,下列图示正确的是

()6.反映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趋势的排列是

()①参知政事的设置

②宰相制度的废除

③军机处的设立

④三省六部制的创立 A.①②③④

B.④②③①

C.②④①③

D.④①②③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康熙中,御旨或命南书房翰林院撰拟。是时南书房最为亲切地,如唐翰林院学士掌内制。

——《檐曝杂记》

材料二

乾隆五十六年十月二十四日谕:“国初以来,设立议政王大臣。彼时因有议改处,是以特派王大臣承允办理。自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之后,皆系军机大臣每日召对,承旨遵办,而满洲大学士、尚书向例俱兼虚衔,并无应办之事,殊属有名无实。朕向来办事祗(恭敬)崇实政,所有议政空衔,着不必兼充,嗣后改部也毋庸奏请。”

材料三

嘉庆四年正月初八日谕:“各部院文武大臣亦不得将所奏之事预先告知军机大臣。即如各部院衙门奏章呈递后,朕可即行召见,面为商酌,各交镇衙门办理,不关军机大臣指示也。”

——材料二、三均选自《枢垣纪略》

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教材知识,概括清朝前期的四个皇帝为加强皇权各采取了什么措施?

参考答案

1.B 2.【解析】选C。本题考查内阁出现的背景,明太祖时设殿阁大学士帮助他处理繁多的政务,因此应选C项。3.D 4.C 5.B 6.【解析】选D。本题考查整体把握历史线索的能力,实际考查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发展的过程。四个选项分别出现的时间是:①北宋,②明朝,③清朝,④隋唐时期。7.(1)康熙帝设南书房,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相互制约,加强皇权。

(2)雍正帝增设军机处,使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内阁形同虚设,全国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3)乾隆帝取消议政王大臣会议机构。

(4)嘉庆帝严格限制军机大臣的权力,确保皇帝的权力。

4.人教新课标版高中必修1第三单元作文 篇四

记念刘和珍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采用勾画,摘录关键词语的方法,抓住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理清全文思路。

2、过程与方法: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和含义深刻的句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爱国青年的斗争精神,铭记血债,不忘教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学习文章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 体的表达技巧,重点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品析文章关键词语的深刻含义。

2、教学难点:训练并培养学生自行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背景介绍;整体感知

一、导入:

一个年轻的生命陨落了,如一枝怒放的鲜花凋零了。刘和珍,一个22岁的女孩,将自己永远定格在那让人钟情的花季。人们痛悼她,是因为她将青春的热血化作了灿烂的星辰;人们怀念她,是因为她像一颗明星照亮了黑暗的天空。对国家、对民族来说,她的牺牲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巨大的悲痛,鲁迅曾经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今天,我们再来重温“三一八”惨案这段让人沉痛的历史,一起《纪念刘和珍君》吧。

二、解题

“记”: 相当于“纪“,在白话文刚刚兴起时,人们有时不能严格界定字词。“记”指出本文是一篇记人叙事类的文章。“念”: 思念

怀念

悼念 “念”指出本文也是一篇抒情类的文章。“君”:对刘和珍的尊称。

三、作者简介

鲁迅: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教案

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

小说集 :《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历史小说〕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他的作品是一部记录着对黑暗的愤懑和对光明渴慕的民族启示录

四、背景简介 大沽口 事件——导火索

1926年3月12日,为了帮助奉系军阀张作霖消灭冯玉祥统帅的倾向革命的国民军,日帝的两艘驱逐舰悍然进攻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舰被迫退往塘沽。

大沽口事件发生后,16日,日本帝国主义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向段祺瑞政府提出抗议,并纠集美英等帝国,向段政府提出最后 通牒,限48小时内即18日午前作出答复。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悍然侵犯中国主权的强盗行径,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慨。17日,部分学校、团体代表到国务院请愿,执政府卫队竟用刺刀刺伤代表多人,广大群众更加愤怒。

3月18日,北京的工人、学生、市民五千多人在天安门前举行反对八国最后通牒的示威大会,共产党人李大钊在会上作了演讲。会后,两千多名群众组成请愿团,到段祺瑞执政府前请愿。这时数百名荷枪实弹的士兵,奉段祺瑞之命,突然向群众队伍开枪射击。随后,士兵们又手持马刀、刺刀追杀群众。群众死47人,伤200多人,死难烈士中就有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刘和珍、杨德群。鲁迅称这一天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几天后,几个“学者文人”发表文章,说是共产党和少数民众领袖置青年于死地,说遇害的爱国学生盲目地被人引入“死地”,是“受人利用”。大屠杀的惨象和卑劣的流言,使鲁迅先生忍无可忍,“出离愤怒了”。惨象发生两周后,他写下了这篇悲愤警世的名作。

五、整体感知

1、注

徘徊

pái huái

长歌当哭 dàng

菲薄 fěi bó

肆无忌惮dàn 桀骜

jié ào

踌躇chóuchú

噩耗è hào

黯然àn 喋血 dié

攒射cuán

屠戮 lù

浸渍

zì 绯红 fēi

和蔼 ǎi

殒身不恤 yǔn xù

寥落liáo 抹杀 mǒ

mò抹墙转弯抹角

mā抹桌子

2、整体把握之一: 梳理情感脉络的语句线索: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教案

“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我还有要说的话” “呜呼,我说不出话”

3、整体把握之二: 理清思路:

全文由七部分组成,概括每部分内容

一、说明写作的原因 和目的(祭死者)

二、进一步申述写作意图。(醒庸人)

三、追叙与刘和珍交往的经过,赞扬她敢于斗争的精神。

四、写刘和珍遇害。(事件概括)

五、叙述遇难经过。(详写遇害细节)

六、总结经验教训。

七、热情讴歌赞颂。

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一、二小节)本文的写作缘由(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三、四、五节)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记念主体)(第六、七小节)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意义。

文章总体思路: 全文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缘由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记念主体);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意义。

三者相互交错,始终统一于“记念”这一中心,这就是本文的总体思路。把握每部分的思路:

第一部分:由爱到憎的逻辑思路:

第二部分:追述生前事迹到详写遇难经过,时间顺序;

第三部分:劝诫徒手请愿到激励奋然前行,由肯定到否定的逻辑顺序。

4、整体把握之三: 本文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纪念刘和珍

评述“三•一八“惨案(重点)

5、整体把握之四:

文中涉及到了哪些人?作者对他们持什么样的感情?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教案

爱国青年(刘和珍、杨德群、张静淑、四十余被害的青年、数百死伤者、请愿的群众)

沉痛哀悼

热烈颂扬

激励告诫

反动势力——段祺瑞执政府(或称“当局者”)、几个所谓学者文人(或称“有恶意的闲人”“流言家”)、八国联军、中外的杀人者

愤怒

控诉

痛斥 中间状态的“庸人”(无恶意的闲人)失望

批评

呼唤

6、整体感知之五:

全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5.人教新课标版高中必修1第三单元作文 篇五

一、教学设计思想

1、教材分析

本课时讲述的是太湖流域人们的生产、生活与水的密切关系。它是学好第三课至关重要的第一节课,它右可以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本课的知识结构为:

农业以及其他行业发展

太湖流域城镇的兴起和发展水

建筑与居民的生活

今日太湖流域的发展

2、课程标准

能根据资料和图片描述、分析“水”对太湖流域生产、生少的影响。

通过对太湖流域的形成、发展、人们生产和生少特点的分析,理解它们与“水”的密切关系。

能根据相关资料,了解太湖流域的现状或家乡的现状及其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自己对这些问题的设想。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太小朋友流域的人民生活、生产及城镇的发展与水的密切关系。

教学难点:以“水”为主要线索贯穿始终。

4、教学方法

本课采用探究性教学的方式,即问题的提出—问题的求索—问题的解决—问题的延伸和发展—新问题的提出等。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选择的教学策略有:愉快教学策略,如利用歌曲创设情境,设计具有趣味性、启发性的问题愉快导课;置疑策略,紧扣教学主线,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思、质疑;迁移和扩容策略,在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网络的同时,要促进外在教学向学生个体内化,从而成功实现知识的迁移和扩容。

5、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太湖流域的有关图片,反映太湖流域发展近况和太湖流域水资源的现状的资料,中国著名水乡乌镇、周庄等有关音像材料或图片。

学生准备:组织学生课前开展对家乡水的考察、调查或水样的采集。

二、教学流程整体构架

展示图片观察思考----师生共同讲座分析----展示图片观察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住处交流加深了解

三、学与教的过程

播放:歌曲《太湖美》片段。

问:这首歌曲描写的是哪里的景色?

太湖美吗?美在哪里?

为什么说太湖的“水”美?

承转:今天,我们就一起到与水息息相关的太湖流域支走一走,看一看,进一步了解那里的城市、河流、居民、生活、生产等。

展示:《太湖流域图》。

问:大家数一数太湖流域一共有多少河流、湖泊?

总结:通过同学的发言,我们右以看出太湖流域具有河网密布、湖泊星罗棋布的特点。总之,水多。

问:大家看看图中有一条比较特殊而非常有名的河流,它是哪条河流?

你们知道京杭大运河专心起于何处?通往何处?是谁修建的?有什么意义?

6.人教新课标版高中必修1第三单元作文 篇六

(1)汉字:原始社会晚期起源于“文字图画”,经历了:甲骨文、篆书、隶书、楷书的演变发展过程。

(2)书法艺术的发展:两个阶段: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

楷书发展:始于东汉,魏晋楷书有定鼎之功,唐代步入盛世,名家群起。初唐的欧阳询、盛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是这一时期的代表。

草书发展:起源于汉初,成熟于东晋。魏晋以来盛行不衰,名家辈出。代表人物:盛唐的张旭、怀素等。

行书发展:经过东汉至西晋约两个多世纪的演变,书体完全成熟。代表:王羲之等。

(3)绘画:

起源:远古彩陶画:《鹳鱼石斧图》。

战国:楚国帛画《人物龙凤图》和《人物御龙图》。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的关键阶段。

魏晋南北朝时期: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出现了。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隋唐五代时期:中国绘画的一个高峰。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图》,是现存中国最早的山水画。初唐阎立本的《步辇图》。盛唐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隋唐时期,敦煌莫高窟壁画盛极一时。

两宋时期:宫廷画院进入最为活跃的阶段,画学兴起;风俗画是当时画坛的最大亮点。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长卷。

元明清时期: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元代王冕的《墨梅》、明代徐渭的《黄甲图》、清代郑板桥的《墨竹图》。

(3)戏曲:

京剧:乾隆末年,安徽的徽剧戏班进京演出;道光年间“徽汉合流”的局面;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并涌现出程长庚、谭鑫培等著名的“同光十三绝”;从清朝末年到民国初年,京剧迎来了它的繁荣期。京剧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风靡全国,被誉为“国剧”。民国以来,又逐步走向世界。

其他戏剧剧种:秦腔、越剧、川剧、粤剧、黄梅戏等出现。

方法总结

1、运用列表的办法将本单元繁杂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便于掌握。

2、运用比较的方法,突破一些重点和难点,加深理解。如总结我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并归纳处于世界之最的成就,分析古代中国科技一直领先于世界,为什么16世纪以后,中国科技的发展越来越落后?

(1)四大发明

(2)《九章算术》

(3)留下了世界上最早日食、月食、太阳黑子以及哈雷彗星的记录,编制出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表《石氏星表》。

(4)《授时历》比现行公历早3百年。

原因:

①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使科技的发展缺乏足够的动力;

②封建统治者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与后期的“闭关锁国”政策,进一步限制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

③中国古代以儒学为主的教育内容与残酷的文化专制统治使中国古代科技缺乏足够的重视与人才;

④科技本身存在重实用性而少理论探讨;

⑤重文轻技和封建迷信思想的阻碍。

3、文史联系比较、情景创设等。有了人类就有人类的劳动、人类的情感,逐步就产生了表达人们劳动、生活和思想情感的文学。中国文化源源流长,文学更是辉煌灿烂。同学可列举自古以来我国文学的主要形式:先秦诗经、楚词,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

4、深层分析文化现象背后的社会原因,理解一定社会的文化和经济、政治的内在联系,逐步培养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1)如中国古典诗歌最辉煌的时期当数唐朝,其原因是什么?

①国家的统一和国力的强盛,为诗歌的发展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②南北、中外的文化交流也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础;

③开明兼容的政治及文化政策和科举“以诗取士”,不仅使文人思想开放、活跃,也直接刺激了诗歌创作的迅猛发展。

(2)宋词繁荣原因:

①两宋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是宋词兴盛的物质基础;

②市民阶层的扩大,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

③两宋社会矛盾尖锐,文学家用词更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3)明清小说产生的背景:

①明清小说是从宋元话本发展而来的。唐代传奇、宋元话本都是短篇,明清小说创立了长篇体裁,开辟了我国小说史的新阶段;

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

7.人教新课标版高中必修1第三单元作文 篇七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结合文中语句和生活实际,对生命进行哲理思考

2.认识生命的本质和意义,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重点:认识生命的本质和意义,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难点:结合生活实际,对生命进行哲理思考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二.有关“热爱生命”话题的文化访谈(我与“蒙田”面对面)

访谈一:走近蒙田,正确认识“生”和“死”

(小组代表提出问题,其他小组同学把自己模拟成蒙田,解答问题)

1.许多人浑浑噩噩、碌碌无为的过日子,请问“蒙田”先生,你是怎样理解“度日”的?

“蒙田”:天色不佳,令人不快的时候,度日就是消磨光阴;风和日丽的时候,我就慢慢的玩赏、领略美好的时光

“蒙田”:坏日子,要飞快的“度”;好日子,要停下来细细品尝

2.一般人认为生命的利用是打法、消磨时光的苦事,你对生命的态度是什么?

“蒙田”:我认为生命是值得称颂、富有乐趣的“蒙田”: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不能虚度此生

3.你是如何看待“死”的?

“蒙田”:生之本质在于死,只有乐于生的人才不感到死之苦恼

“蒙田”:我眼看生命的时光无多,我就愈想增加生命的分量

“蒙田”: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暂,我愈要使之过得丰盈饱满

访谈二:感悟生命,对生命进行哲理思考

(这一环节采用小组代表围绕问题进行访谈,其他小组同学把自己模仿成蒙田,对生命进行哲理思考后作答)

1.学生以四人一小组为单位,就理想前途和生命中的一些困惑进行交流

2.请蒙田帮助,做到乐观的生活,培养热爱生命的意识

问题一:我每天都看书做习题,感到学习压力很大,对前途信心不足请问“蒙田”先生,我该怎么办?

“蒙田”:“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这说明生命是经过漫长的演化而来,是自然的哺育,也是自然的杰作

“蒙田”:“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这说明:关心生活,才能感受生活的乐趣,更好地享受生活同学们只有关爱书本,喜爱学习,培养对书本的兴趣,才能享受到读书学习的快乐你的学习成绩优异了,才能对前途充满信心

问题二:汶川地震发生后,我看到了那么多惨不忍睹的场面,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对死亡产生了恐惧请你为我作一下心灵疏导,让我快乐的生活,好吗?

“蒙田”:“生之本质在于死”,这说明有生就有死,没有死就没有生死亡是生命的另一种形式

“蒙田”:“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亡之苦恼”只有好好享受生活,当面对死亡时才不感到遗憾对于学生来说,就是要抓住大好时光,勤奋学习,不辜负美好光阴

“蒙田”:“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暂我愈要使之过得丰盈饱满”用丰盈饱满的生活使生命相对延长所以,生命虽然脆弱短暂,但同学们可以让它有意义、有价值

“蒙田”:就像奥斯特洛夫斯基说的:“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它可以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正确对待死,就不要碌碌无为,不虚度此生

“蒙田”:这使我想起了汪国真《热爱生命》一诗中的几句话:“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有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访谈三:深入认识生命的本质,做到热爱生命(深度访谈)

(这一环节采用师访生谈的方式进行,让学生结合实际来深入认识生命的意义和本质,做到热爱生命)

师: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时间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让生命过得充实而有意义,则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古今中外,有许多名人智者能在人生的痛苦和悲悯中,挖掘出生命诗意的本质和快乐的天性

同学们,请联系身边的实际或你了解到的名人热爱生命的故事,谈谈你对生命的深层认识

生: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霍金,患有运动神经细胞病,全身不能动弹,不能说话,但他身残志坚,仅用一只活动的手指敲打着键盘,研究宇宙的奥秘,提出大爆炸、黑洞理论,并写成了举世瞩目的科普著作《时间简史》从他身上,我学到了坚忍执着,我看到了生命耀眼的光芒

生:霍金的故事,让我明白了:人处逆境艰难时不要垂头丧气,不要停下求知探索的脚步,要以从容乐观的心境面对人生,要不懈的追求,要迎难而上

师:如果你生活在贫困中,你将怎样对待生命?

生:这使我想起了音乐家莫扎特的故事有一天寒冷的清晨,一位友人去拜访他,看到莫扎特和他的妻子在翩翩起舞友人莫名其妙,问明原因才知道他们已无钱买炭御寒,就以跳舞取暖在夫妻双方明亮乐观的眼睛中,那位友人一定看到了快乐只要心灵快乐了,即使生活困苦,依然能享受到生命的快乐;只有生命真正的快乐,我们的心灵才能健全美好

生:从莫扎特的故事中,我懂得了他的音乐为什么会那么优美抒情、柔和舒展,他让我体会到了生命的大快乐

师:人生有许多苦恼,有许多打不开的名利僵锁,热爱生命,你应如何看待金钱和名利呢?

生:金钱固然重要,但生命中有许多东西是金钱买不来的,比如母子亲情、同学情谊、男女爱情只有真正热爱生命、不把金钱视为获得幸福的手段,才能真正获得快乐幸福的生活

生:许多人在对名利的追逐中,把自己搞的心力交瘁,以至忘了人生最值得珍惜的亲情、友情和爱情,忘了欣赏路边的野花,忘了观看天上的云卷云舒这样,名利成了束缚自己身心的枷锁,自己也成了人生路途中四处奔走而不知所终的匆匆过客,忽略了生命存在的价值,丧失了生命中闲庭信步的从容

师小结:如果我们对生命能多一些认识,对生命的快乐有一种切身的体会,就会克服艰难险阻,就会抛弃金钱铜臭,远离功名利禄,去除浮躁不安,从而在生命的从容和快乐中感受到生命的真正意义

三.            课外拓展,生华提高

通过对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一定对生命有了深入的理解,请你用精炼的语言表达对生命的感悟

(学生思考后,全班交流)

四.            教师总结

生命是短暂的,也是美好的我们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把握生命的宽度,让人生更有意义让我们正确对待苦恼和逆境,以乐观的心态去生活;让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追求生命的真谛,去寻求人生的真善美愿我们每个人都能珍惜时光,热爱生命;愿我们的生命焕发出“丰盈饱满”的旺盛活力

一天傍晚,一个人心烦意乱地走到悬崖边。他觉得生活平淡而无聊,年轻的心不愿再负担人世间的孤独和艰辛。于是,他把脚轻轻凌空一提。忽然,从远处传来一阵独特的声音,他不禁侧耳静听。原来是婴儿的哭声,在这荒山野岭,他能够感到生命依然高高在上。顿时,一种前所未有的激动向他袭来,他一把推开诱他自X的死神,循着啼声和灯光走去。那是他生命里最为惊心动魄的一次闪电。数年后,他的伟大作品如春雨般洒落在俄罗斯及世界各地。他就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家屠格涅夫。

问:是什么使屠格涅夫最终抛弃自X的念头?

(是生命的呼唤,是屠格涅夫心中尚存的热爱生命的信念。)

蒙田(1533——1592),是法国重要的思想家和散文家。他几乎把毕生精力用在对人性种种形态的审视和研究上,撕去一切人为的伪装,揭示人的本来面目。所以,在16世纪的作家中,很少有人像蒙田那样受到现代人的崇敬和接受。

8.人教新课标版高中必修1第三单元作文 篇八

宽容是一种姿态,是生活中的一种美丽;宽容是一种生活方式,学会宽容的人,心底如大海一般蔚蓝;宽容是一缕春风,可催生爱情和友谊的萌芽。我们都应该学会宽容。

宽容又是一种风度,对上不必谄媚,对下不存隔膜,既不难为自己,也不难为别人;宽容是一种心境,是一种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大度;宽容是一种修养,是一门通俗又深奥的学问,是一种爱,是一种付出。

宽容并非是一味地退让,宽容是对那些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人或事,用爱的真诚、爱的体谅去化解、去包容。我们要理性地把一分宽容给对方、把一分爱给这个世界。

学会宽容,就不会因一些小事而斤斤计较,就不会被那么一点名利所左右。学会宽容,是一个人自我品格升华的过程。因为宽容是人们心灵美的折射和豁达胸怀的表现。学会宽容,你就会宽厚豁达,走出忧烦绕心的泥沼,你就会更有朝气和活力、更有信心与力量面对生活、面对人生。

学会宽容,我们的生活就会充满阳光,就能营造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就能挣脱各种荣辱得失和恩恩怨怨的羁绊,就能使彼此拥有更多的信任。

学会宽容,无疑是一种积极意义上的超越,从而使自己拥有平和的心境,从从容容、坦坦荡荡地走属于自己的路。但宽容并不是好人主义,搞一团和气,它要我们学会放下包袱、轻松上路,学会善待生命、坦对人生。

学会宽容,对于夫妻,只要大事讲“同工”,又何妨细枝末节“异曲”。也许是各持己见,甚至是“你我争鸣”,可这正是夫妻协奏中不可或缺的点缀和插曲。只要人人都学会宽容,心与心之间就会少一层隔膜;只要人人都讲一点宽容,人与人之间就会多一份温馨。让我们怀着善良、包容的心向世界敞开博大的爱。善待、宽容、理解别人。宽容像美丽的天空一样,高远辽阔,使人们忘却了冰雪的冷酷,倍感阳光的温暖,多一点对别人的宽容,我们的人生将温暖如春。

宽容的世界是一个充满爱的世界,宽容的人生是一个真、善、美的人生。只要我们宽容仁爱,人间才能充满大爱的芬芳。让我们学会宽容,我想我们的人生会是另一种豁亮的人生!

宽容,是和谐的底色,是一种力量。面对大发展、大繁荣的新的历史时期,一个人必须有宽阔的胸襟,才能保持良好的竞争状态。如今,时代的特点是兼容,谁不能把握和顺时代的主流,谁就不能把握创造和发展的机遇。面对多元化的价值世界,我们都应该认真反思我们人性中陋习,锻造一种适应时代特点的新人性,那就是宽容。

大同煤矿集团大同地煤青磁窑煤矿财务部王瑞平

9.人教新课标版高中必修1第三单元作文 篇九

新人教版《历史》必修1在高一前半学期学生进行了初步学习,为了加深印象,我对第一单元4课内容一堂课完成,感触很深:

1、本节课由于距离学生时间久远,我设计成复习课+新课形式。果不出其然,通过前面内容的讲解,部分学生还是不能掌握其中关键。在师生互动中夸夸其谈,不得要领。

2、教学准备充分至关重要。本节课容量大,知识点多。虽然课件丢失,但由于是本人制作而成,很快又重新完成,并符合教学需求。由此得出,多媒体辅助教学必须真抓实干,结合个人特色。我在教学课件中应用最多的是超级链接,结合课堂教学实际操作,机动灵活性强。常常我们许多老师上课,课件制作精美,但往往明显在下课时期给人以不足的感觉。

课堂习题的设计不易过难。起到巩固作用即可。一些专题性内容,可留作学生课后完成。

3、学生互动也要操控。本节课中虽然学生活动,也出现自发的讲解,但明显感觉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讲解有了,互动在了,而时间却被浪费了。

说明我们学生高一知识学习的不足,这样解决问题也难怪他们在检测中主观题失分现象严重。于是,在课堂可能的情况下,我还是结合不足进行评论,学生不高兴但必须讲。

4、结合思想建设。本节课中,我结合宗法制谈和县风土人情,把成龙家族史和杜默宗祠给学生展示,使得他们有新的认识,从学习中找到用武之地,学生兴趣盎然,听课教师大加赞赏。

5、一堂课的关键=态度+学案+(课件)+学生配合+时间操控。

6、任重道远,树立信心。虽然我们的学生有诸多不足,但我必须加强个人教学,多结合他山之石,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工作中,为学生最大可能的发展作努力。

10.人教新课标版高中必修1第三单元作文 篇十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方案” 【设计特点】

1、体现课程改革精神,突出学生学习主体性,可以执行操作。

2、体现整合思想,阅读鉴赏、表达交流、诊断评价有机结合,突出学生作为。

3、抓住本单元“诗歌”这个文体特点,整个教学设想,处处不离“诗”,单纯而精练。

4、打破“单篇组接”式教学,而以本单元的学习核心——“情感与意象”作为教学主线贯通四首诗的阅读鉴赏活动。力争让学生在诗歌的“情感与意象”这一方面学实、学透。

5、单元学习诊断,也紧扣“诗歌”的读赏和切近的知识做文章,突出了本单元的核心与重点,绝不旁逸斜出,体现了单元教学的“聚焦”意识和积累意识。

明确单元学习任务

1、品味、鉴赏《沁园春 长沙》《雨巷》《再别康桥》《大堰河——我的保姆》四首诗歌。

《沁园春 长沙》为“略读”,《雨巷》《再别康桥》《大堰河——我的保姆》为“精读”。

2、背诵《沁园春 长沙》《雨巷》《再别康桥》三首诗。明确单元学习核心 聚焦于“情感与意象”

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分析诗中运用的意象。明确单元学法

①解 意——初读知意——初读初感,疏通句意,概述内容,质疑问难

②悟 情——知人通情——了解作者经历,结合经历找到情感生发点,并辨析情感类型

③识 象——认识意象——勾画意象,把握意象特点,能说出意象构成的氛围 ④品 语——品味语言——勾画喜欢的诗句,结合语言,展开想象,说出美点(用词、句式、修辞、艺术手法等)

⑤践 读——诵读通悟——整体诵读感悟,开展朗读比赛(结合“表达交流”中的【朗诵】进行)⑥活 写——联系实际、思考人生、诗写真情——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结合“表达交流”中的【心音共鸣】进行),并在班上交流。⑦积 得——梳理小结、测试巩固——单元反馈 单元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中国文学中的奇葩——诗

二、明确学习任务(投影片)

三、与学生共同商讨学习目标、学习方法

提问:根据过去学诗经验,我们如何学诗?抓住哪些关键?(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引导,投影片归纳)

四、依据学法,具体实施

学生结合注释,初读初感四首诗,完成解意。

1、初读初感,疏通句意,概述大意。教师根据需求点拨,形成基本认识。诗歌大意:(投影片)

《沁园春 长沙》:写了诗人独立橘子洲头所见的壮丽秋景以及所引发的联想,表现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

《雨巷》:写了在细雨蒙蒙中,“我”撑着油纸伞在悠长寂寞的小巷中踽踽独行以及心中的惆怅和微茫的希望。

《再别康桥》:写了诗人只身悄悄来到康桥的所见所想和离开康桥的情景。《大堰河——我的保姆》:写了“我”与大堰河之间的亲情关系,用大量的生活场景刻画了大堰河的形象,表达对大堰河的怀念。

2、质疑问难。

先问自己,形成问题。再同学间相互询问,交换问题与看法。不能解答或不信服的问题,提交老师,或者延于后面的学习过程中。-第二课时

一、导入:情——诗之魂。情动于衷,有感而发。

二、齐读《沁园春 长沙》,知人悟情,找到“情感生发点”

(一)抽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作者毛泽东的情况,教师补充背景材料(投影片)。1925年,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创建党支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秋景,回忆往昔岁月,展望革命前景,表达雄心壮志。正因为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因此,他不像一般文人那样顺势而问“秋光正好,何日再游?”而是出人意料地提出了一个巨大而严肃的问题: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二)找到“情感生发点”后,结合诗句讨论作者抒发的感情,教师点拨归纳(投影片)

【找到“情感生发点”,其实是引导学生明白:诗歌(文章),是作者情动于衷,有感而发的结果,强调作文的真情实感。】 《沁园春 长沙》——青年诗人的革命豪情

三、自由诵读《雨巷》,知人悟情,“情感生发点”

(一)抽生介绍自己了解的戴望舒的情况,教师补充(投影片)。

在第一次革命战争高潮中,戴望舒受到了革命的洗礼,他还加入了共青团,在震旦大学投入了革命的洪流。成为一个对政治和爱情苦苦追求的理想主义者。然而,为他所意想不到的是1927年4月12日,反革命政变发生了,无数共产党人和革命者遭到屠杀,他也遭到通缉。革命的低潮,使诗人陷入了深深的失望。《雨巷》约作于政治风云激荡、诗人内心苦闷彷徨的1927年夏天。

诗作写成后差不多一年,作者将它投寄到《小说月报》。当时代理《小说月报》编辑的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非常喜欢,称它“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并送给作者“雨巷诗人”的称号。这一年作者才22岁。

(二)找到“情感生发点”后,结合诗句讨论作者抒发的感情,教师点拨归纳(投影片)

《雨巷》——对丁香姑娘的朦胧爱情(情感复杂、朦胧,可以多元解读)

——对理想追求而不得的抑郁之情

【戴望舒的诗深得中国古典诗词中婉约词风的遗韵,又受到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因而他的早期诗作总体上表现出孤独、抑郁和消沉的特点。】

四、自由诵读《再别康桥》,知人悟情,“情感生发点”

(一)抽生介绍自己了解的徐志摩,教师补充写作背景(投影片)。

康桥,现通译“剑桥”,是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徐志摩1920年9月离开美国到达英国,在剑桥大学皇家学院做旁听生学习政治,于1922年8月下旬离英返国。1928年秋,徐志摩再到英国,重访剑桥大学。在一个傍晚,他一个人悄悄来到了久别的母校,漫步于寂静的校园,怀念逝去的美好岁月。但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没有人认识他,满腔的热情和对母校的眷恋之情无以倾诉。前来寻梦的诗人,怅然若失。于同年11月6日回国途中在轮船上作《再别康桥》这首诗。志摩曾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二)找到“情感生发点”后,结合诗句讨论作者抒发的感情,教师点拨归纳(投影片)

《再别康桥》——对母校的绵绵别情

五、自由诵读《再别康桥》,知人悟情,“情感生发点”

(一)教师介绍艾青、大堰河的有关情况(投影片)。

1、艾 青:原名蒋海澄,1910年出生于浙江省金华的一个地主家庭。据说艾青出生以后,一个算命先生说他命中“克”双亲。于是,他被送到本村一个贫苦农妇“大堰河”家抚养。艾青在“大堰河”家住了五年,吮吸着大堰河的乳汁,在她精心爱抚下成长的,到了读书的年龄才回到父母家里。而亲生父母对他非常冷漠,他幼小的心中得不到一丝家庭的温暖。艾青后来说过他“从小就等于没有父母”,只有“大堰河”这个贫苦善良的农村妇女深爱着他,给了他温暖的母爱,在艾青的情感世界里,对大堰河的爱远远超过了对父母的爱!1932年,因为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爱国运动而被捕入狱。狱中一日他见牢房窗外飘起了大雪,联系自己的身世,想起保姆落满白雪的坟头,因冷而神飞,睹雪而思人,挥笔写下了这首《大堰河——我的保姆》。

2、大堰河:原出生于离艾青老家五里远的大叶荷村,很小就被卖到艾青的家乡蒋村当童养媳。她没有名字,人们只好用她的出生地称呼她,“卑微到连自己的名字也没有!”她一生命运非常悲惨:与前夫生了三个孩子;前夫死后,另嫁,又生了两个孩子。当时农民生活非常艰难,苛捐杂税,还有地主盘剥。大堰河孩子多,生活更是艰难,她受尽煎熬,仅四十多岁就离开了人世。

(二)找到“情感生发点”后,结合诗句讨论作者抒发的感情,教师点拨归纳(投影片)

作者回忆说:“《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诗,是出于一种感激的心情写的。” 《大堰河——我的保姆》——对“母亲”大堰河的赤子之情 第三课时

一、导入

诗歌抒发了诗人不同的感情,不同的感情也可以借助诗歌来表达。提问:在表达方式上,都有一个怎样的共同之处?(引出“意象”)

二、认识意象

1、结合学诗经验,谈谈什么是意象。老师补充(投影片)。意象是诗歌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意”即欣赏者(作者)的心意、情志,“象”即形象、物象,“意象”即审美主体(作者)眼中的形象或心中的物象,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有形与无形的统一。欣赏一首诗歌,外行眼中只是词语与词语的连接,内行眼里却是意象与意象的组合,这些组合担负着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任务。

2、认识《沁园春 长沙》《雨巷》中的意象及其特点。勾画意象,把握意象特点,能说出意象构成的氛围。同学们交流后,归纳总结: 《沁园春 长沙》

(1)上片通过寒江、霜天、万山、湘江、飞鹰、游鱼等意象,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对自然和社会的乐观态度和壮志豪情。(投影片)

远望千山万岭,枫林如染,像熊熊燃烧的烈火;近看漫江水碧,千帆竞发,像战场上无数奋进的勇士。抬望眼,雄鹰展翅,矫健勇猛,翱翔长空;低眉处,鱼儿戏水,自由轻快,生机盎然。诗人以“看”总领上阕,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的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一个“竞”字写出了秋天里自由舒展、蓬勃生长的宇宙万物的热烈和活泼,赋予秋景以旺盛的生命力。也使首句的“独立”具有沉着、镇静、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的英雄气概。上阕重在写景,但景中有情。

(2)下片意气风发、挥斥方遒、激扬文字、指点江山、击水中流、浪遏飞舟的同学少年,表现了“同学少年”以天下为己任、改造旧世界、创造新天地的战斗精神。(投影片)

《雨巷》

(1)知道丁香吗?

丁香开花,在仲春时节,诗人们往往对着丁香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色香却不轻佻。丁香是美丽的、高洁的、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丁香娇好,但易凋谢。

借助“丁香”这个意象来刻画这个姑娘。

(2)姑娘是怎么样的一个形象?学生在阅读中归纳。愁怨、哀婉、美丽、高洁、迷茫…… 通过悠长寂寥的雨巷、颓圮的篱墙、冷冷的哀怨和绵绵细雨等环境来渲染“丁香”的特点。(投影片)

雨巷————幽深、寂静

意象: 丁香————美丽、高洁、愁怨 油纸伞————迷蒙 篱墙————凄凉、衰败

第四课时

一、导入:继续认识诗歌的意象。

二、认识《再别康桥》《大堰河——我的保姆》中的意象及其特点。《再别康桥》

同学们先交流,后教师点拨。

(1)这首诗歌有哪些意象?(投影片)

有“云彩”“金柳”“青荇”“柔波”“青草”“星辉”“夏虫”等意象。(2)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投影片)

这些意象都是远高了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的自然景物,避开了人间烟火,给人一种清新感。

(3)这些意象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投影片)

联系诗歌标题分析,理解这首诗的关键是抓住一个“别”字。因此,作者运用这些意象,创造了一种特殊的离别气氛;同时,再联系正文中“作别”“不带走”这样的词语分析,可以肯定,作者在这些意象中寄托了对康桥深深的依恋和惜别之情。

《大堰河——我的保姆》 同学们先交流,后教师点拨。

(1)师导: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有比喻意象和描述意象。(投影片)本诗几乎通用的都是描述意象,它选择日常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大量细节构成一幅幅画面,由诗人饱含深情的笔墨把它们化成叙事性的诗句,给人强烈的画面感和情感冲击力。

(2)用笔画下自己感受最深的诗节,并写下你的理解:(投影片)这是一位 的大堰河。如,第①节:这是一位身世悲苦的大堰河

第④节:这是一位辛苦劳累,深爱乳儿的大堰河。

第⑦节:这是一位生活负担沉重,不向艰难生活低头的大堰河。第⑧节:这是一位深爱着乳儿,淳朴善良的大堰河。第⑩、⑾节:这是一位命运悲惨的大堰河。

第⑿节:这是一位千千万万劳动妇女的代表,值得深情赞美的大堰河。

三、熟读并争取背诵前三首诗歌。

第五课时

一、导入品味语言活动。

二、学生勾画喜欢的诗句,结合语言,展开想象,说出美点(用词、句式、修辞、艺术手法等)

学生交流后,教师再做一些关键点的点拨。

《沁园春 长沙》

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他写作时,常在屋里踱来踱去,时而凝眉沉思,时而昂首吟哦,时而坐下来写几句,又摇摇头,把纸揉成一团。第二天清晨,工作人员发现纸篓里已装满了大半。毛泽东这种苦心孤诣,“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锤炼语言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那么我们来探究几个问题:(投影片)

1、“独立”能否改成“站立”、“直立”?

(军阀通缉,身处险境,坦荡从容,显示了砥柱中流的气概。)

2、“染”字为什么用得好?

(拟人手法。“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漫山遍野像火一样的枫林,让人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革命形势蓬勃发展。)

3、“击”改成“飞”好吗?

(“击”准确地表现了雄鹰矫健翱翔的姿态。)

4、“翔”改成“游”更准确一些,鱼儿怎能像鸟儿一样飞翔呢?

(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浅底并非真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显得水浅。“秋水共长天一色”。)

5、“中流击水”这幅画面的含义是什么?

这里以设问结尾,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这不是一般的游水嬉戏,而是用中流击水的气魄豪情给同伴以期许和鼓励,体现词人乘风破浪、振兴中华的豪情。

《雨巷》

(1)探讨象征

姑娘为什么很快消失?

(邂逅、虚幻、朦胧又美好的理想的象征。)

A、诗人在那个特定年代感到迷茫,找不到出路的一种情绪的反应。B、爱情诗,即一位情窦初开的青年在江南雨巷邂逅一位姑娘后激起的感情涟漪。类似《蝶恋花 花褪残红》苏词中所表达的情结,“多情却被无情恼”。C、诗人对理想和美好事物的追求。教师解读:

“姑娘”是作者的理想化身。他彷徨求索,就是为了寻找姑娘——理想。但出现后又象梦中的飘过一样消了,连用她的颜色,芬芳,叹息,惆怅,空留下抒情主人共在雨巷中独自彷徨,孤苦的心情。

(2)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一”,探讨诗的音乐性和韵律感。读出感觉。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的,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静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诗歌多处运用重叠和反复的手法,构成声音和感情的回环往复,强化了节奏,增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再别康桥》(1)诗的意境

诗人将自己多年对母校感情,浓缩在凝练链的诗句中,融化到一些富有个性色彩的形象和想象中。由于诗人巧妙地把气氛、感情、形象融合为一体,因而造成一个色彩鲜明、线条清晰、匀称柔和的境界。

(2)诗的画面美(“新月派”主张的诗歌三美:音乐美、画面美、建筑美)全诗共八节,几乎每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这就是诗的“画面美”。画面美表现之一,是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康河水底招摇的水草,榆阴下的长着浮藻的清潭等。

画面美表现之二,是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诗人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他发现的“康桥世界”是人类心灵共同的自然保护区。在诗中,他与大自然似乎有一种本能的感应和认同,与大自然达成和谐,如“我”与“西天的云彩”的感情交流,感觉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魅力,“我”想化入康河柔波里,做“一条水草”的体验等。(3)回环呼应的结构

本诗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语音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难人以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感受。但相似并非相同,“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变成了“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我轻轻地招手”,是向彩云告别;“挥一挥衣袖”似乎是“彩云”依依不舍,拽住了“我”的衣袖,“我”不得不挥之而去。首节写“彩云”告别,尾节斩钉截铁地宣告“不带走一片云彩”,表现了诗人个人的自由天性,诗意又深了一层。

《大堰河——我的保姆》

(1)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二”,品味细节描写。(投影片)

诗的感染力来自真切而具体的生活细节描写。如第4节一口气用8个排比句,这就是8个生活细节,充分表现了大堰河的善良、勤劳,对乳儿无私的爱。再如第8节,通过富有典型意义的细节,真切地表现了她对乳儿的感情和美丽丰富的内心世界。

(2)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三”,品味反复和排比。(投影片)找出诗中运用反复和排比的句子,分析其作用。

排比的作用: 内容凝练,形式整齐,节奏鲜明,气势酣畅

反复的作用: 加强感情和音节的旋律,一唱三叹,回环婉转,增强诗歌的抒情效果。

第六课时

一、引导学生自读教材P69页“表达交流”中的《朗诵》,指导学生读诗技巧。

二、诵读通悟四首诗。

自己整体诵读,感悟情意,提升对诗歌的“融合性理解”。注意读出诗歌的情味。

提问:四首诗歌我们应该分别读出怎样的情味呢? 师生先讨论,达成共识(投影片):

《沁园春 长沙》:读出博大的气势、豪迈的气概。《雨巷》:读出落寞、惆怅、朦胧恍惚的情味。《再别康桥》:读出一种淡淡的离情别绪。

《大堰河——我的保姆》:读出敬爱、感恩、怀念之情。

同时,要注意区别《沁园春 长沙》这首词与《雨巷》《再别康桥》《大堰河——我的保姆》这三首现代诗歌在形式和诵读上的不同。

三、开展朗读比赛,看谁读得好。

1、组织:先小组内进行,然后推选代表进行,最后分成四个大组比拼。

2、内容:可以读教材中的四首诗,也可以读“研讨与练习”中提供的诗,还可以读课外自选诗。

3、核心要求:读出诗歌本有的“诗味”。

4、功效:学生既做朗诵者,又做听众,还做评判者。从不同的角度来体会诗歌的朗诵,提高朗诵技艺。

第七、八课时

内容:思考人生,书写真情,交流成果。

一、引导学生自读教材P57页“表达交流”中的《心音共鸣 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指导学生作文。

二、活写——联系实际、思考人生、书写真情,并在班上交流。

可以完成“写作练习”中提供的题目,也可以写成诗歌。并在班上评阅、交流。

第九课时

内容:梳理小结,测试巩固,实现单元反馈。

一、由同学们快速独自或小组进行本单元梳理小结。反思自己的学习任务完成情况。未完成好的,找到补救办法。核心:

能够理解诗歌的“情感与意象”; 能够品味典型的语言; 能够赏析诗歌“美点”;

能够背诵《沁园春 长沙》《雨巷》《再别康桥》三首诗。

上一篇:美丽的荷花池塘作文800字下一篇:阀门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