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小班注意力的研究

2024-06-20

幼儿小班注意力的研究(共10篇)

1.幼儿小班注意力的研究 篇一

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精辟地指出:“‘注意’是我们心灵的唯一门户,意识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经过它才能进来。”有些家长经常能听到老师反映“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上课开小差,学习跟不上”,所谓的开小差,指的就是幼儿注意被某些刺激物干扰了,形成了无意注意,这时就需要教师采用一些方法将幼儿的注意转移到活动上来,形成新的有意注意,从而掌握活动中的内容。

一、什么是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它是有目的、具有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在实际的教学中组织好学生的注意是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如在幼儿园的科学活动中,教师布置任务“注意了,接下来要按照这样的步骤”时,幼儿的注意会通过自身意志的努力控制,由其他事物转移到老师的话上来,因为他需要知道操作流程才能完成任务。

二、小班幼儿有意注意的发展

幼儿的有意注意从幼儿前期开始萌芽,其有意注意是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步发展的。小班幼儿处于注意发展的早期,其注意以无意注意为主,有意注意才刚起步,当接收到外界的要求时,可以短暂地控制自己将注意力转移到某一事物,但这种注意及其不稳定,一旦受到外界刺激,立马就会分散注意,即使是在周围没有刺激的情况下,有意注意一般也只能集中3~5分钟,所以在小班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基本不会提供过多的注意对象。比如,当教师提供图片让幼儿观察时,如果图上同时呈现了几种色彩鲜艳的可爱动物和一片森林,而需要观察的对象只是动物身后茂密的树林,这时幼儿的注意首先就会被小动物吸引,而无法较好地对树林进行观察,由此导致教学计划不能有效展开,所以只需展示需要进行观察的小树林即可。

三、小班幼儿有意注意产生的条件

由于教学对象是小班的幼儿,他们的注意力非常容易分散,因此,为了发展他们的有意注意,必须先了解有意注意产生的条件。

1.了解任务内容。幼儿的有意注意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当接收到任务后,幼儿会根据对任务完成意义的理解来调控注意的集中,对任务目的了解越清楚,完成任务的愿望就越强烈,注意也越集中。

2.展开丰富有趣的.活动。在幼儿园,幼儿的基本教育活动是游戏,通过参与趣味的活动,幼儿能努力把注意集中在感兴趣的游戏中,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活动,从而得到一种自我满足,因此,各种游戏、活动的开展对幼儿的有意注意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3.激发幼儿对活动的间接兴趣。只有在活动开始时抓住幼儿的兴趣点,使幼儿能投入活动中,才能使整个活动得以有效展开。所谓间接兴趣,就是当幼儿需要学习了解某一自己并不感兴趣的事物,感到很排斥,但通过老师的介绍,了解到学习这一枯燥的知识能帮助自己学习另一自己很喜欢的事物,从而提起兴趣,展开了良好的学习。

4.根据幼儿的性格及意志力。不同的幼儿会有不同的性格特征,对待事物的态度、方法都不同,通常,好强、不服输的幼儿在遇到任务时,会强制自己服从任务,如在建构类区域游戏中,有的幼儿在遇到自己辛苦搭的积木倒塌时,会生气,懊恼,然后全部推倒改玩别的游戏,放弃继续完成。而那些好强的孩子则反应完全不同,他们也会懊恼,但不会轻言放弃,而是不服输地坚持完成,在生活中,这类幼儿的注意力也都很好,学习效率会更高。

5.根据教师的语言提示和指导。在活动中,老师会用语言来指导幼儿需要注意的情况,从而达到让幼儿注意集中的目的。如在科学活动中的操作环节中,老师说:“注意看,在用放大镜观察时使用方式要注意。”这样一说,对于这一环节幼儿就会格外注意,减少失误。

四、提高小班幼儿有意注意的方法

为了提高小班幼儿的活动效率,使其能运用有意注意辅助自己获得知识,教师需要在活动中采用一些手段来帮助幼儿获得有意注意。

1.防止无关刺激的干扰。由于小班幼儿的注意力极其容易分散,对新奇的事物总会感到好奇,因此,在活动中,教师最好不要一次呈现过多的教具;上课前应把教室里其他与课堂内容不相干的的玩具、图片等教学用具收起来;而课上要用到的教具也不宜过早呈现,到要用的时候再呈现,用完就马上收起来,防止分散幼儿的注意。教师自身要注意所穿服饰要干净整洁,不要太过鲜艳,以免引起幼儿不必要的注意。

2.将幼儿园的作息制度与家庭作息相衔接。由于小班幼儿初入园,他们在家中的作息与幼儿园的出入很大,对他们会有一定的影响,因此,不仅在幼儿园要严格执行合理的作息制度,回到家后也应与幼儿园的作息衔接,制订合理的起居生活制度,使幼儿能习惯这一作息,并获得充分的睡眠和休息。即使在双休日,也不能过度放松而打乱作息,要保证让他们有充沛的精力迎接新一天的生活、学习、游戏等活动,从而有效防止注意分散。

3.培养良好的注意习惯。小班是行为习惯培养的关键期,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透过各个方面培养幼儿“做任何事都集中注意”的良好习惯,使他们有要集中注意的概念,不论在幼儿园游戏活动,还是在家里做任何事都不能任意妄为或是漫不经心。在幼儿专注于某一件事时,成人不应随随便便就去进行干扰,以免打断幼儿的思路或进程,这样才能使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做事要集中注意的习惯。

4.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交替进行。小班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都很旺盛,对任何新奇、好玩的东西都会感兴趣,因此,在活动中,教师可以提供趣味、生动的教学用具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同时也要注意不能连续进行同一个活动,因为即使是幼儿感兴趣的无意注意也不会长时间保持。在教学活动中,幼儿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会交替进行,所以教师还要培养和激发他们的有意注意。教师可在活动开始时向幼儿介绍本次活动的新本领,引起幼儿的关注,也可通过直观的成品或略微夸大的趣味语言让幼儿有迫切想学习这个本领的想法,从而逐渐能主动地集中注意,这样一来,即使对不十分感兴趣的事物,幼儿也能努力注意。

5.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提高教学质量,这是防止幼儿注意分散的重要保证之一。教师应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阶段特点及学习方式改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采用新颖、符合时代特征的手段来提高课堂效率;提供给幼儿的教具应色彩鲜明,生动形象,能吸引幼儿的兴趣;所用挂图或图片要突出中心,避免同一张图片中出现多个与教学不相干的内容;教师说的话要形象、有童趣,从幼儿的角度出发,便于幼儿理解。其次,教师要积极引起幼儿的兴趣,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激发了幼儿旺盛的好奇心,他们就会产生一种迫切想要探索的欲望,这种欲望能促进幼儿持久集中注意,并有效防止其他刺激物的干扰。

参考文献: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幼儿心理学.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丁祖荫。幼儿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幼儿小班注意力的研究 篇二

本文重点研究一般型个案,其行为特征:能力中等,行为表现一般,交往积极主动性及水平中等,对没有同伴共玩感到不安。

一、小班幼儿同伴交往的特点

小班幼儿同伴交往方式多样,但幼儿还是缺乏交往技能。

幼儿的自由活动时间主要是早上入园的户外晨间活动饭前自由活动、饭后自由时光和下午餐点后的自由活动。连续三天观察了小朋友们在这些自由活动事件中的交往方式并记录,然后经过仔细的分析研究,得出如下结论:语言符号是幼儿通用的交往方式,而且使用率很高,其次是表情性符号,特别是手势,幼儿喜欢用手部动作表达。受欢迎型幼儿会运用各种交往的方式,尤其是语言符号运用比较多;被忽视型幼儿没有任何交往行为,交往方式为零;被拒绝性幼儿的推让行为较多,所使用的语言符号很多,只不过是消极方面的。这反映小班幼儿缺乏同伴交往的技能。

二、小班幼儿同伴交往的影响因素

1.幼 儿本身的身体特征 、性格特点 、认知能力成为影响交往的基本因素

那些外形好、聪明又听话的孩子同伴交往质量高。本研究中的受欢迎型幼儿上课表现认真,经常获得老师的表扬,自我控制力很强,成为班里老师和孩子都喜欢的孩子。被拒绝型幼儿经常表现出不友好的行为,自我控制力差,上课表现不好,经常受到批评,经常受到同伴的拒绝,其交往质量不高,表现出交往不善。

2.幼儿日常生活中提供的交往机会成为影响交往的重要因素

幼儿在园的时间长短、座位变化, 为幼儿提供了交往机会,成为影响同伴交往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中的受欢迎型幼儿在园时间最长,其他类型的孩子入园都较晚,离园也早。受欢迎型幼儿由于比较活跃,经常被老师调换座位,这样在空间上为他创造了很多的同伴交往机会。

3.家 庭的教养风格和家长的自身素质成为影响幼儿同伴交往的又一重要因素

除了孩子本身和幼儿园的因素外,家庭的因素也很重要通过采访一些家长,了解到家长之间也会组织一些互动活动帮助幼儿找好朋友,比如棒棒的妈妈,家家的妈妈。这种开放式的家庭氛围为幼儿提供了充分交流的机会, 被忽视型幼儿的唯一的好朋友也是在家长一方的因素下产生的。家长之间的工作联系、生活联系成为幼儿同伴交往的重要影响因素。

三、相关的教育建议

小班这一时期是儿童学习交往技能的关键时期。心理学研究表明,小班幼儿有较强的交往愿望,他们强烈希望与同龄人交流、沟通,仅仅和成年人特别是单与父母交往已不能满足小班幼儿交往的社会需求, 我们应该不失时机地提供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和实际交往体验,创造开放式的交往环境,促使孩子的交往能力获得良好发展。主要通过以下途径:

1.在专门的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通过组织专门的教育活动,让幼儿感受交往的乐趣。比如开展《好伙伴》主题系列活动,将活动室布置成家的模样,每个幼儿从家里带来一张全家福,张贴在活动室一角,让幼儿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了解同伴的喜好、兴趣,初步学会用语言商量的方式处理与同伴发生的争执。在同伴分享时,老师对愿意一起分享玩具的小朋友给予鼓励和支持,强化这种正面的行为,让幼儿获得交往技能。

2.在集体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通过“找朋友”的游戏,让幼儿了解朋友的简单意义,鼓励幼儿之间找好朋友,在游戏中不断巩固幼儿对同伴的印象(同伴的声音、同伴的外形),让被忽视型幼儿和被拒绝型幼儿受到关注和了解,感觉到在幼儿园有这么多好朋友,大家在一起很开心,逐渐培养幼儿正常的社会交往能力。通过开展结构游戏、角色游戏等创造性游戏,加强幼儿对社会的另一种体验。特别是角色游戏,幼儿在交往中必须敢讲话、爱讲话,消除羞涩、胆小的心理,克服任性、霸道的个性。有些幼儿霸占心理很重,什么东西都爱放在自己前面,不会谦让。我们就教幼儿一些协调同伴关系的方法,如轮流、互相交换、妥协、分享、谦让、助人、抚慰等。

3.在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比如来园时让值日生做小接待员,热情接待同伴,互相问好; 餐后散步时让孩子们自选同伴拉手等; 让幼儿自由选座位,即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喜好选择座位。本文中的受欢迎型就是通过座位的变化, 在空间上增加了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在自选座位的过程中,幼儿学会了与同伴协商、磨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往能力大大提高。这些无形中就让幼儿体验到了交往的乐趣,从而想交往、敢交往、会交往。

4.通过家园合作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家长在家庭中培养孩子敢说话、爱说话的习惯和能力,比如被忽视型幼儿温正楠家庭要在家多和孩子说说普通话,让他适应语言环境,同时可以丰富幼儿的语言,方便交流。家长为孩子创造温馨的家庭气氛,掌握与家人交往的技巧,多带孩子接触外面的世界,多让孩子体验社会与家庭间的关系。还可以和其他家长一起利用双休日为组织一些聚会活动。

此外,教师要关注到每种类型幼儿的同伴交往,尤其是那些被忽视幼儿;教幼儿学会用各种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进行同伴交流;让受欢迎型幼儿带动整个集体的同伴交往发展。

3.幼儿小班注意力的研究 篇三

一般来说,幼儿园是幼儿进入社会进而适应社会生活的起始阶段。对幼儿发展有重大影响,但是由于幼儿身心发展不健全、适应能力差,绝大多数幼儿入园时都会不适应,通常表现为:哭闹、焦虑、不吃不喝、想家、发脾气等情绪问题,造成种种不适应现象,不仅让教师、家长感到十分棘手,严重的还影响到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面对种种入园的不适应,本文从心理学、社会学等角度分析幼儿入园不适应的诸多因素,并针对这些不适应提出相应的对策,帮助幼儿更快适应幼儿园新生活,促使其身心健康成长。

一、入园适应的现状

在美國的幼儿园里,很多孩子并不怎么哭就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很多由妈妈带大的孩子从很小开始参加很多小朋友组成的游戏组,一周有好几次社会活动,适应能力比较强。另一方面,她们的入园准备很充分。

而在当今,我国多数地区幼儿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生活自理能力较差,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很少,不习惯集体生活,易于形成孤僻、自私等不良性格。入园后,幼儿失去了父母的呵护,内心的安全感被打破,心理上会产生种种不适应。

其次,现在的“工作型”、“享乐型”父母越来越多,有的家长迫不及待地想让孩子提前入园,幼儿入园的年龄从3周岁变为2周岁,幼儿入园适应也变得愈加困难。幼儿入园的适应期让家长们更加烦心,于是好多家长使尽了一切“战术”:物质引诱、精神恐吓,软硬兼施。有的家长常常骗着孩子去幼儿园,这样孩子只会大哭大闹,加剧他们内心的恐惧。还有一部分家长在幼儿入园时过分焦虑,孩子哭了没有?肯不肯吃饭?有没有受欺负?分离时,父母的难舍难分、担忧的目光传递给了幼儿。在陌生的情景中,幼儿对环境的判断更多是参考父母的反应,这就导致了对陌生环境的不适感互相强化,造成恶性循环。

其实,幼儿家长的焦虑也是有原因的,因为有些幼儿教师对新入园幼儿是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声称:“让他哭好了,哭够了就不会再哭了。”所以经常会在幼儿园的角落,看到那些哭得都喘不过气来的新生。但是我园现在也越来越多地开始关注新生入园适应,并制定了相应的方案。邀请新生家长与幼儿一起参观幼儿园,参加亲子活动等等。我对本幼儿园的幼儿入园适应问题作了一些调查研究,在设计观察记录表、整理观察的基础上,也对案例进行了深入评析,展示了幼儿入园适应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以及教师采取的对策,希望从中找到更好的办法帮助幼儿快乐地度过入园适应期。

二、个案分析

人物:吴自莹,女,出生于2013年09月02日,简历:出生在水川,一周岁后由于父母工作繁忙,小莹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平时爷爷奶奶都顺着她,在家里比较娇气。但爷爷奶奶对家庭教育比较重视,比较注重对她自理能力的培养,所以小仪性格开朗,不爱哭闹,自理能力强,身体素质好。

刚入园的小莹和大多数同龄孩子一样哭闹,经过教师和家长一段时间的帮助和引导,她终于顺利地度过了入园适应期。入园第一天是半日亲子活动。孩子来园时我蹲下身子与小莹交谈。她很快被活动室内各区域的活动吸引了注意力,但是当奶奶和妈妈消失在她的视线外时,她便会开始小声哭泣并急切地寻找。到了户外活动的时间了,我牵着小莹的手与其他幼儿一起来到了户外大型玩具旁,鼓励她与小朋友一起游戏。小莹很快投入进去,忘记去担心妈妈和奶奶的消失。十一点,我们要开饭了,她却突然大叫起来,然后坐在地上大哭,我抱起她问明情况,原来她在家吃饭时是爷爷奶奶喂饭的,我安慰她不用担心,老师会帮助她的,她才不再哭闹。下午离园时,我和全体幼儿对她说:“拜拜,明天见。”她也高兴地和老师说:“再见!”。评析:从儿童心理的发展来看,孩子出生三个月以后到一周,虽然有了自我意识的萌芽,并开始逐渐脱离自闭期,但作为独立人格的自我意识还没产生,在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的一切方面都需要父母的帮助,是依赖性很强的年龄期。

三、家园合作,促进幼儿适应新生活

在新生入园过程中,总会有一些幼儿存在着入园适应的种种问题。这不仅给老师带来许多麻烦,同时也使家长非常担心,更影响了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新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家庭、幼儿园应成为儿童发展的共同促进者”。教师与家长要结成教育伙伴,家园优势互补,形成教育合力;使幼儿能在新环境中,愉快地接受教育,各方面得到和谐、健康的发展,从而实现家园的顺利过渡。幼儿园鼓励和引导家长直接或间接的参与幼儿园教育,同心协力的使幼儿适应新环境,了解幼儿的家庭环境,亲子关系,家长的教育观,教养态度以及幼儿在家中的表现,掌握第一手资料以便幼儿入园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与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老师,了解幼儿园的教育。

四、创设丰富的环境和开展有趣的活动

陈鹤琴先生早在1951年所作的《如何使幼稚生适应新环境》这一演讲中就提出,教师要解决幼稚生的入园适应问题,其中之一就是要“设置丰富的教育环境……以便转移小孩子的心情,使他从各种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当中消失对环境的陌生感。”创设一个丰富的环境,重要的是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来创设。如:娃娃家的锅、碗、瓢、盆、蔬菜、娃娃等玩具;幼儿从家里带来的一些宠爱的电动汽车、玩具熊、布娃娃等玩具;这样的环境可以大大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转移幼儿想家的情绪,消除幼儿的焦虑。

而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小孩子是喜欢野外生活的。”小班幼儿更是如此,因为好玩是幼儿的天性,丰富多彩的活动最能吸引幼儿、留住幼儿,尤其要以幼儿园同龄幼儿集中的优势,让幼儿感到集体生活的乐趣。作为教师,应尽可能地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吸引幼儿。例如,为了满足幼儿喜欢户外活动的需求,我们可以组织幼儿去玩大型玩具,组织幼儿玩沙土等;我们还可以开设活动区,在活动时老师参与活动,并且到各个活动区内照顾组织好孩子。这样孩子们会完全放松地去活动,在自由自在的玩耍中,让他们感受到极大的乐趣和满足。教师还可以给幼儿讲好听的故事,带他们唱他们喜爱的歌曲,做他们喜欢做的游戏,教师在游戏中充当角色,让幼儿感受到老师、小朋友在一起有无限的乐趣。当幼儿在活动中有一丁点儿进步时,教师要及时以肯定和表扬,让幼儿愉快度过每一天。

总而言之,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尽力地帮助他们,鼓励孩子们积极地来到幼儿园,要设计一些有趣的活动来吸引孩子们的兴趣,及时地表扬孩子的一些积极的行为,这样就可以充分的调动孩子们来园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刘晓东,卢乐珍著.《学前教育学》[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2](美)劳拉·E·贝克著,吴颖等译.《儿童发展》[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4.幼儿小班注意力的研究 篇四

一、与宝宝沟通

许多孩子对于自己将要离开家人,去一个陌生的地方,总是十分的排斥,在家里哭闹着不愿意去。这时,家长们不能狠心的把孩子直接送到幼儿园去哦!应该和孩子好好沟通,给孩子说一说幼儿园的好处,比如:有许多小朋友,有许多玩具等。让孩子尝试1.2天的幼儿园生活,看看孩子的态度,让孩子慢慢接受上幼儿园才好!

二、培养孩子的合群精神

在家里可能只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偶尔有亲戚家的孩子来和孩子玩耍,而在幼儿园却有许多小朋友,因此有的孩子会害羞、怕生而不懂得融入到小朋友玩耍的队伍当中去,这个时候家长们可以在孩子入园的头几天,陪伴在孩子身边,鼓励孩子主动去找小朋友玩耍,当孩子尝试几次成功之后,他就能更好的融入的群体活动中去了!

三、给孩子准备充分的生活用品

孩子在家里的生活用品应有尽有,可是在学校里,孩子众多,老师们可能会照顾不周,所以家长们应该给孩子备齐各种生活用品,例如:水杯、换洗和保暖的衣物等,并且写上名字,做到专人专用。这样做不仅干净卫生,防止疾病传播,还能避免孩子之间的争抢打闹。

四、提高宝宝的交往能力

家长们可以有意的培养宝宝的交往技能,例如:自我介绍、交谈时的礼貌用语,以及培养宝宝乐于分享帮忙、爱心友好的性格。在家

里家长们可以适当的让宝宝学习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例如帮忙妈妈浇花、自己收拾玩具等。这样不仅能锻炼宝宝的独立性,还能培养宝宝乐于助人的精神!

五、家长们摆正自己的心态

家长们不能因为自己太过忙碌或者觉得孩子腻烦,而执意把孩子送去幼儿园,也不是让孩子在幼儿园中学到什么专业技能。而是从小让孩子学习与人接触,让孩子在群体中获得快乐,让孩子健康快乐的玩耍,在这个时期的孩子,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玩!家长们不应当抱有太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目的,给孩子造成压力,应该告诉自己,孩子去幼儿园小班就是去快乐玩耍的!

5.幼儿小班注意力的研究 篇五

活动目标:

1、知道和狗一起玩耍时的安全注意事项。

2、在情景中学习背狗追赶是的正确因对动作。

3、教会幼儿做个胆大的孩子。

4、考验小朋友们的反应能力,锻炼他们的个人能力。

活动准备:

1、小狗、大狗和男孩玩偶各一个。

2、邀请陪班教师进行表演。

3、教学挂图和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1、谈话,唤起幼儿关于与狗玩耍的已有经验。

教师:1)小朋友们,你们 看谁来了?

2)你们喜欢和狗一起玩耍吗?你是怎么和小狗一起玩的。

2、通过对话,知道和小狗一起玩耍时不能揪狗尾巴,不能打扰狗吃东西。

3、与幼儿共同观察看教学挂图,知道大狗追赶时的应对方法。

4、与幼儿共同练习背狗追赶时正确的应对方法。

教学反思:

安全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将继续探讨和努力,将安全教育渗透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不断增强孩子们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为每位幼儿撑起一把安全的保护伞!

6.幼儿园小班课间游戏的实践研究 篇六

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研究背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游戏伴着儿童发展,儿童在游戏中成长。课间游戏是幼儿园自主性游戏之一,由于课间游戏在活动内容、地点、对象的选择上完全由幼儿自由控制,自由安排,孩子们可充分展示自我,课间游戏为幼儿提供了主动开展各种游戏的环境,孩子们可以轻松的进行交流、交往,因此受到幼儿的喜欢。课间游戏也是教师了解孩子发展、增进师生感情、实施教育的良好契机。

但是事实上,当前幼儿园往往只把课间游戏看成是一日活动的过渡环节,容易被忽视。幼儿园课间游戏内容较少、形式单一,且缺乏较强的整合性、系统性。教师对课间游戏存在认识上的误区,特别是对于小班课间游戏,一些老师认为,让孩子们好好玩一下,自己轻松一下,或者做一些准备工作,只要注意安全,就可以了,于是就出现了“放羊式”的现象,而且课间游戏时间得不到保证,不是被侵占就是被挪用。针对本园小班课间游戏中存在的问题,我计划开展“幼儿园小班课间游戏的实践研究”,探寻适合小班课间游戏的内容及材料,并探索有效的组织方法和策略。

二、课题的界定:

(一)课间游戏。

是指:在教学活动之间或教学活动与集体游戏之间开展的游戏活动。

(二)幼儿园小班课间游戏的实践研究。是指:通过幼儿园小班课间游戏的组织与实施,研究适合小班课间游戏的内容、材料及有效的组织方法和策略。

三、课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教师小班课间游戏意识不足的问题。2.小班课间游戏的内容较少的问题。3.小班课间游戏的材料贫瘠的问题。4.小班课间游戏的指导策略较单一的问题。

四、理论依据:

(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幼儿园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游戏环境,满足幼儿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游戏理论。

皮亚杰开拓了从儿童认知发展的角度考察儿童游戏的新途径,他强调活动的重要性,强调儿童游戏是一种积极、主动的结构,强调游戏的情感发展价值。这些理论对我研究幼儿园小班课间游戏有很大启发。

(三)学前游戏论。

《学前游戏论》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它以理论联系实际为原则,详尽阐述了幼儿园游戏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以及在幼儿园设计、组织与实施游戏活动的策略和方法。这本著作对于我选择小班课间游戏的内容、材料以及研究小班幼儿课间游戏的有效指导方面有很大帮助。

五、研究方法设计:

1.行动研究法: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总结、反思、调整、修正方案、调整目标,使研究更富成效。

2.文献资料法:学习幼儿教育学、心理学及游戏理论知识,了解有关幼儿课间游戏的专业知识,并分析幼儿园小班课间游戏的现状与动态,提高课题研究的科学性与实效性。

3.个案研究法:对幼儿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表现出的典型行为进行观察、记录,并进行系统地分析。

4.经验总结法:对教育实践工作及时的回顾、反思、总结、调整工作思路。

六、理论假设与研究目标、内容:

(一)理论假设:

我认为如果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为指导思想,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游戏理论以及《学前游戏论》研究结果来指导本课题的研究,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通过提高教师的游戏意识和开发能力,逐步建立起小班课间游戏材料库,并加强对小班课间游戏的实践研究,就可以明确适合小班课间游戏的内容和材料以及有效的组织方法和策略。同时,幼儿与教师都能在课题实施过程中获得情感、态度、知识等多方面的发展,并对小班课间游戏的发展也有推动作用。

(二)研究目标:

1.培养小班幼儿对课间游戏的兴趣,开发多种潜能,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发展。2.丰富小班课间游戏的内容,提供适宜的游戏材料。3.探索小班幼儿课间游戏的有效指导策略。

(三)研究内容与重点: 1.丰富小班课间游戏的内容。2.提供适宜的小班课间游戏材料。

3.挖掘课间游戏的教育价值,探索小班幼儿课间游戏的有效指导策略。

(四)研究的思路:

对当前幼儿园开展小班课间游戏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研究,运用《纲要》精神及游戏理论指导课题研究。根据课题研究方案,丰富小班课间游戏的内容,提供适宜的小班课间游戏材料,挖掘课间游戏的教育价值,探索小班幼儿课间游戏的有效指导策略。在实施研究的过程中,不断根据幼儿的发展情况调整课间游戏的目标、内容、材料、指导策略,并邀请有关的专家、同行进行指导论证。

七、课题研究操作措施:

(一)落实课题研究工作,规范课题管理。

在园主任的引领下,由我全面负责整个课题的研究工作。同时做好以下工作:

1.在自己的“博客”中,设立有关课题研究的理论学习、研究体会、方案设计等专题内容。

2.每学期至少开展针对两名幼儿的“个案跟踪研究”。3.撰写课题研究计划与总结。

4.每学期至少撰写一篇有关课题研究的论文。

5.围绕课题研究进行至少一次公开展示研究活动。

(二)开展理论学习,转变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始终引领着教师的教育行为。开展课题研究更要求我们不断更新与充实教育理论知识、科研知识。围绕本课题研究,我将加强游戏知识的学习。同时,在专业杂志中,了解有关幼儿课间游戏的最新研究动态,借鉴、研究有效的指导策略,使自己能采用更合适的教育行为来帮助小班幼儿开展课间游戏,促进小班幼儿的发展。同时,邀请青年教师培训班指导老师与同组学员观摩与指导,在与专家、同行“面对面”的交流中更好的感悟课题研究内涵,了解小班课间游戏的基本知识。

(三)遵循科学原则,加强实践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我将主要遵循多样性、兴趣性、发展性等多项原则,培养小班幼儿对课间游戏的兴趣,开发多种潜能,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发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创建一个能与幼儿、家长、同行积极互动的网络平台,形成一个丰富的小班幼儿课间游戏资源库,包括文本资料、照片资料、视频资料等。同时平台中也将开辟专栏将我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的经验、困惑与大家分享、探讨。

八、课题研究对象:

幼儿园2011年9月入学的小班幼儿。

九、课题研究过程:

(一)前期准备阶段(2011.9——2011.12)

1.课题立项准备:收集相关资料,进行调查与分析,初步设计课题研究方案。

2.制定课题工作计划,确立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3.加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教学、教育科研能力。

(二)具体实施阶段(2012.1——2012.7)

1.搭建课题研究网络平台,根据方案开展研究工作。2.开展课题观摩活动。3.做好个案资料和游戏集等课题研究资料的积累、整理工作。

(三)总结结题阶段(2012.8——2012.10)1.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2.收集整理各类资料,完成课题结题工作。

十、预期研究成果形式: 1.结题报告。

7.幼儿小班注意力的研究 篇七

关键词: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

幼儿园对小班幼儿来说是一个新的环境, 幼儿在这里缺乏极为简单的生活自理能力, 他们自己不会洗手、穿衣、吃饭, 更不愿意独自午睡, 有的也许连大小便都不会向老师表述, 这些基本的生活自理问题, 让幼儿们无法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现在的大部分家庭是两老二青一小模式, 孩子是这个家庭的关注中心, 父母和家人对孩子过于溺爱, 致使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逐步退化。

1.欢快游戏, 指导幼儿生活技能融合

有些幼儿专家认为良好生活自理能力的养成为幼儿以后的人生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经实践研究表明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 不仅对自己将来的学习生活各方面有好处, 还令幼儿更具自信心和责任感去处理事情。小孩子的双手是十分灵巧的, 我们要在实践中教会孩子生活的技能和方法, 让孩子勇敢的迈出自主生存的第一步。

小班幼儿的思维比较形象, 也很具体, 他们对那些描述具体事务和生活现象的语言接受能力较强, 所以可以运用生动的语言, 将幼儿对劳动技能的愿望和兴趣积极地调动起来。比如老师可以编一些儿歌, 将简单的生活技能穿插在儿歌中, 儿歌的形态较为简短押韵, 便于幼儿记忆, 像《穿衣歌》、《叠衣歌》等。除了简单的儿歌之外, 还可以将生活技能以拟人化的语言向幼儿提出, 例如:如果提醒孩子们洗手之前要将袖子挽起, 我们可以这样讲:“爬山、爬山、爬大山, 娃娃爬到山顶上, 袖子不能滚下来。”教育幼儿洗手时, 我们特意为他们编了顺口溜, 以便于幼儿更快、更好的掌握正确的方法。

众所周知, 小孩子的天性十分顽皮, 我们可以通过游戏引导的方式, 让幼儿在玩游戏的过程中逐步学习生活技能。像我们经常带领小朋友玩的一个游戏叫做“给小动物喂食”, 幼儿们自己给小动物喂食, 目的是让幼儿学会使用勺子;还有“芭比时装秀”, 让孩子们给芭比娃娃穿衣服、换衣服的过程中, 学会扣扣子、穿衣服的方法;有一个叫“给宝宝找朋友”的小游戏, 主要的目的是帮幼儿们区分鞋子的左右;我们还设计了许多亲子游戏, 像“为爸爸妈妈系围巾”, 在游戏中不仅增进了亲子关系, 还让孩子们在和父母玩耍的过程中学会了系围巾的方法。总而言之, 这些小游戏不仅增加了幼儿们的生活体验, 还提高了幼儿们自己动手的自理能力。

2.创造条件, 进行幼儿生活技能练习

小班幼儿的情感十分脆弱, 对事情充满畏惧感, 他们的年纪太小, 做事情的能力也就差了很多, 如果他们有了一点小小的进步, 我们都应该报以鼓励的态度, 激励他们的独立意识。如果幼儿自己主动扣扣子, 即便扣子的位置错位了。我们要先对幼儿的独立意识给予肯定, 并且对其进行表扬, 接下来才是对扣子位置进行纠正, 这样会令幼儿的自信心增加, 也拥有了良好的自理情绪。当然, 老师可以根据幼儿的自理能力掌握情况定期进行项目评比, 将穿衣、穿鞋袜、洗手、吃点心、搬椅子等小事, 用图形画出来, 做到这些事情的幼儿会在相应图片的地方得到一朵小红花, 谁的小红花数量多, 说明谁是自理小达人。通过激励评比的方式, 刺激幼儿努力地学习生活技能。

在小孩子的心目中, 帮大人做事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我们可以根据这一心理特点, 让幼儿帮我们做一些简单的任务, 为孩子们提供一项锻炼自己的机会。比如帮老师分发餐具, 安排值日生打扫卫生, 给小花小树浇水, 帮老师整理玩具模型等等, 这些活动对幼儿的吸引力非常之大, 每次幼儿都会争先恐后的帮忙做事。还有就是让幼儿自己的事情尽量自己做, 自己的物品自己摆放整理、喝牛奶时自己插吸管、吃饭时自己动手等等, 这些环节都会增强幼儿的动手实践能力。

小孩子自我服务能力的形成需要反复重复, 不断地进行强化才会提高, 所以老师要更需在生活中抓住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机会。例如:进入校园、吃饭、上厕所、午睡等环节, 这些过程中幼儿可以自理的事情有很多, 幼儿园因此也成为培训幼儿自理能力的最佳场所。教师要注重日常生活中对幼儿自我服务技能的锻炼, 并且不断地巩固练习。老师要对幼儿的自理能力加以指导, 什么事都要做到有前有后, 对孩子们的生活习惯进行检查督促并将好的习惯不断加强, 逐步形成一种自觉地自理行为。

3.家园合作, 优化幼儿生活技能培养

幼儿园要和家庭达成一致的教育共识, 家园要做到及时沟通幼儿的生活信息, 互相交流看法和经验, 从而制定正确的教育策略, 有针对性的对孩子进行教育。我们要经常召开家长会, 和家长商讨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过程中家长应当注意的事项以及尽可能为孩子提供一个适当的条件, 让他们做一些自己可以自理的事情。另外, 家长要对一些亲子活动的意义十分明确, 在家一面对幼儿进行督导, 一面也要教导幼儿一些生活技巧。家长千万不要剥夺幼儿自己动手做事的权利, 还要为孩子积极创造自己动手的机会。许多幼儿之所以在很短的时间提高了生活自理能力, 不仅仅是幼儿在园内得到了锻炼, 还因为在家中得到了家长的教育和指导, 有了家长的配合, 我们对幼儿的教育工作才会取得成效。

综上所述, 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需要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 这些事不能一蹴而就, 不要因为幼儿年纪小, 就不敢让他们去做自己的事, 家长和老师要为幼儿创造锻炼的机会, 让他们放手去做, 鼓励孩子们坚定地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相信他们的能力。由此可见, 这些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对幼儿未来的学习和生活都十分有益。

参考文献

8.幼儿小班注意力的研究 篇八

一、核心概念

1.关于活力幼儿:本课题中,“活力幼儿”是指幼儿在游戏中能主动地发起活动,并在活动中能与他人愉快地自由交往。

2.关于交往能力:本课题中,我们的“交往能力”是指小班幼儿在娃娃家游戏时与同龄同伴交往中感受、适应、协调和处理同伴关系的总和。它由主动性、语言、肢体动作等部分组成。

3.关于娃娃家:娃娃家游戏是角色游戏的一种,本课题中的娃娃家是指幼儿在特定的“家庭”内,通过扮演各种家庭成员来体验与周围其他人、事、物情感与态度的交流过程。它包括两方面:一是家庭生活,如,做菜、吃饭、照顾小宝宝等。二是与其他家庭相联系而发生的活动,如,幼儿外出走亲访友、请客吃饭等。

二、现状分析

刚入园的小班幼儿基本处于两种形态:一种是缺乏安全感型幼儿,这种幼儿比较害羞、胆小,不远与陌生人交往,喜欢独自一人活动,即使有同伴主动与他交流,他也采取“回避政策”;另一种是以自我为中心型幼儿,这种幼儿好动、好模仿、自我意识强,他在与别人交往时,遇事容易冲动,解决问题动作为先,往往以打架、吵闹来结束两人之间的交往。以上两种形态都说明小班幼儿不会与他人交往,如何让小班幼儿在集体生活中与他人轻松、自在、愉快地交往成为小班阶段重要的内容。

三、研究目标

1.通过环境创设,引导幼儿形成自主交往的意识。

2.通过材料使用,促进幼儿自主建立交往关系。

3.通过情境创设,提高幼儿自主交往的积极性。

四、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开题阶段(2016年4月)

收集各项资料,了解小班幼儿自主交往意识的现状。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6年5月—2017年5月)

1.2016年5月—2016年6月研究在单一模仿和自我操作的游戏模式下,环境创设对幼儿萌发自主交往意识的引导性。

2.2016年9月—2017年1月研究在平行性游戏中,材料的使用对幼儿与家庭成员间产生自主交往能力的促进性。

3.2017年3月—2017年5月研究在简单的联合游戏中,游戏情景的创设对幼儿与其他区域建立交往关系的积极性。

第三阶段:结束阶段(2017年6月—2017年8月)

总结“娃娃家”游戏提高小班幼儿自主交往能力的重要性及策略。

五、研究方法

1.观察法:观察、记录幼儿在游戏中的转变过程。

2.分析法:分析现状及转变的原因。

3.总结归纳法:总结出在游戏中提高幼儿主动性的有效措施。

4.评价法:了解幼儿的不同发展阶段。

六、实施内容

(一)师幼创造环境,提供自主交往场所

1.创设符合小班幼儿审美观的环境。查阅并收集网络资料,结合小班幼儿的自我表述来选择符合小班幼儿眼中美的材料,进行创设。

2.幼儿与环境互动,参与其中。在创设环境时让幼儿一起选择布置的材料与游戏时的材料,一切从幼儿从发,以促进幼儿交往能力为主。

3.游戏中的规则、标语的设计要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视觉水平。

在制定游戏规则时,从内容到要求都要符合小班的阅读水平,让幼儿更快地掌握游戏技巧。

(二)幼儿参与游戏,提高自主交往能力

1.平行游戏,在模仿成人中萌发交往意识。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可以看出,小班幼儿游戏的特点是以平行游戏为主,因此,老师在幼儿游戏初可以引导幼儿做简单的模仿,让幼儿在模仿中,萌生出自主交往的意愿。

2.游戏主题,在材料使用中培养交往能力。在娃娃家游戏中,小班的孩子可能因为材料不会使用或者不能满足需要而产生问题,引起交往冲突。因此,老师可以让幼儿探索材料,学会使用材料,并在使用过程中,引导幼儿与他人合作,在合作中自我摸索如何自主地与他人交往。

3.情节发展,在观察中指导,提高不同幼儿的交往能力。小班幼儿在玩娃娃家游戏时,随着情节发展的不同,幼儿所获得的经验也不同,与他人合作交往的能力也有所不同。因此,我们要仔细观察,了解不同幼儿的需求,有针对性地指导,使每个幼儿都获得发展,从而提高他们的自主交往能力。

(三)师幼评价游戏,让孩子自信交往

游戏自始至终都要体现幼儿的自主性,评价也不例外,但是小班幼儿的表述、分析能力都比较弱。因此,老师可以让小班幼儿说说在游戏中的情绪及原因,努力完善游戏环境,让幼儿在游戏中更好地展现他们的自主交往能力。

参考文献:

[1]吴玲玲.幼儿园中的角色游戏[J].幼儿教育,2011(8).

9.幼儿小班注意力的研究 篇九

班级:小四班 教师:唐蓓 时间:2014、6 良好的运动不仅能增强幼儿的体质,还能使幼儿的个性得到发展,在运动中注重幼儿愉悦情绪的体验是必须的,也是必然的。因为,任何活动有了兴趣就有动力,有了动力就会去实践,才有可能体验活动所带来的快乐,才会有利于幼儿健康发展。

布鲁纳曾经说过:“任何教学形式都没有情景教学来得直观、深刻。”可见,情景化和游戏化的教学方式具有灵活的、可调控的特点,对幼儿习得知识、掌握经验、养成习惯等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对小班幼儿来说,则显得尤为适当。因为小班幼儿孩子年龄小,直观形象思维占首要地位,情景化游戏化的教学更能让幼儿进入情景、进入角色,以游戏的形式轻松地达到教育目标。在运动中也同样如此,在情景化的环境创设中,先让幼儿具有一定的情绪体验,然后通过游戏达到身体锻炼的目的。本学期,我们小班年级组的三位老师也本着这样的理念,选取并组织开展了《运送蛋宝宝》的观摩活动,也获得了孩子们的喜爱和好评!下面就关于情景与幼儿情绪体验之间的联系,我做出如下总结:

一、创设游戏情景,让幼儿积极主动地运动

1、创设自主选择的运动游戏情景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游戏活动的特点是幼儿在游戏中创造了一种“想象的情景”。要有效地提高幼儿对运动的兴趣,应该遵循游戏活动的这一显性特征,幼儿园的运动场景的情景化,为幼儿运动提供了“联想的场景”,如:草坪场地可以说成“现在我们来到了小动物们住的森林,这是会是谁的家呢,会发生什么事呢?”又如水泥地或塑胶地上“这是在宽阔的马路上,在马路上我们行走时要注意安全,如何注意安全呢?”等等,既能使运动呈现出显现的游戏功能,又能使一些运动的技能隐含其中。游戏的场景有效地吸引幼儿主动参与,让幼儿在运动中体验快乐,让幼儿在游戏中锻炼体能,有利于充分调动幼儿自主运动的欲望。

2、创设童趣盎然的运动游戏情景

运动游戏情景的创设能让幼儿在运动中得到满足是激发幼儿运动兴趣的关键。提供的运动游戏情景要丰富、有趣,从外观上能吸引幼儿。运动游戏情景与幼儿运动呈动态互动状态,运动中孩子们有成功的体验。教师们将运动游戏赋予故事性,让幼儿不再是简单地练习某一动作,而是自发地投入到所创设的故事环境中运动,这其中故事情景的创设显得尤为重要。如:摘物品,对于幼儿这一动作略显枯燥乏味,简单地摘并不能引发幼儿的兴趣与热情。我们将这个动作创建于幼儿所熟知的故事《猴子摘桃》上。在摘桃活动开始前,叙述一个故事引起幼儿兴趣,以故事为载体,让幼儿成为故事中的主角,自发通过不同高度的跳跃摘到诱人的桃。活动与钱老师和倩倩本学期开展的小班游戏活动《摘葫芦》类似,也是设置了葫芦藤的场景引导幼儿参与游戏,培养幼儿不同高度的跳,要求手眼协调,锻炼幼儿跳的能力和手指灵活性等。故事性的运动游戏情景不仅培养了幼儿的协调性,更轻松愉快地达到运动锻炼的目的。

3、创设安全且具有挑战性的运动游戏情景

提供具有挑战性的运动游戏情景,同时要符合小班幼儿现有的运动力,让幼儿既获得成功又受到挑战。自主选择的运动相对比较分散,整个运动游戏情景的创设以幼儿安全为前提,要确保幼儿在自主选择活动的过程中的安全性。就拿游戏活动《运送蛋宝宝》来说,活动过程中“走小路、跨小沟”对小班幼儿来说都有一些难度,因为这只是游戏前的练习准备活动,所以快速走小路就没必要请孩子在一定高度的物体上行走了,主要锻炼孩子身体平衡和协调性,为后面真正有挑战性的“马路上拖小车安全运送蛋宝宝回家”作铺垫,首先当他们第一次尝试玩小拖车时速度是很快的,人和车都容易碰撞,这时要提醒他们注意安全,当初次尝试后,加上蛋宝宝时,孩子们会自己调节运送速度,尽量安全地将蛋宝宝运回家,这时很多孩子分散着一起出发“运蛋”是有挑战性的。

二、借助语言情景,让幼儿轻松愉悦地运动

教师是幼儿学习的榜样,这一点对小班幼儿来说更为明显。教师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神态,他们都会积极地模仿,教师在运动中情绪体验会直接影响到孩子们的活动状态。因此,教师在和幼儿共同运动时,可以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夸张准确的动作、积极丰富的表情等方式来激励幼儿主动地投入到运动中,体验到运动的乐趣。

1、在运动前,教师采用猜谜、儿歌、故事等生动有趣的形式引出活动内容,以积极的情绪引发幼儿对活动内容的兴趣,激发幼儿尝试的欲望,并且幼儿在儿歌的帮助下能立即进入角色,更加大胆的模仿各种动作,幼儿在老师积极情绪的引领下兴趣激昂。特别是对小班孩子来说,他们的思维存在于行动中,这种活动前,教师语言、情绪的支持,使孩子感受到老师就是好朋友,会轻松愉快地投入活动,更有利于提高他们活动的质量。例如,一次我准备带孩子们去玩猫捉老鼠的游戏,就说:“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个小客人和我们一起做游戏。小老鼠,上灯台,偷吃油,下不来,咕噜咕噜滚下来。”接着,我一边念儿歌,一边做起小老鼠偷吃东西的样子,孩子们马上和我一起做起来,还有的幼儿说:“小花猫要来抓老鼠了!”我马上接口:“对了,小老鼠要注意了,小花猫会来哦!”这样一来,既提高了孩子们运动的兴趣,又让他们明确了“我们今天玩什么”。

2、在运动中,教师在观察的基础上,及时根据幼儿的发展情况,和他们进行有效的互动,激励他们更愉快地参加运动,使幼儿维持良好的运动状态。例如玩户外游戏“老狼老狼几点了”时请孩子当老狼,因为已经活动了一段时间,他们的兴趣不是很高。于是,我学着大灰狼凶狠的样子对幼儿说:“现在我是一只强壮的大灰狼了,我今天好饿,要提前到11点吃午餐了,就吃你们,小心了啊”这时候他们一下子来劲儿了,兴奋又害怕的问我”老狼老狼几点了…”,并能坚持玩到最后,玩得也非常的开心。从幼儿最初的运动状态来看,他们的积极性不高,对持续了一段时间的动作已经没有兴趣。但当老师参与活动后,为活动提出新的要求。再一次激发了幼儿积极的活动,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

3、在运动后,教师要以平等的态度给予评价,为下一次活动做好铺垫。活动结束了,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点展开活动。可以了解幼儿更多的需要,也可以对幼儿的活动进行支持性的评价,比如评论游戏《运送蛋宝宝》:“你们今天都做的很棒,都注意安全的把蛋宝宝送回了家,鸡妈妈真高兴!”在回教室的路上,我就请做的不是很好的幼儿说一说,你下次想怎么玩小拖车,你觉得怎么玩更有趣…?有的说想夹着当马骑,有的说想拼在一起跳,还有的想让泡沫板飞起来……我也同意他们的想法。翘起大拇指说,“这些办法真好,我们下一次一起来玩。”同时,也对个别幼儿提出了新的要求,如“XX小朋友,下次玩要注意安全,慢一点、擦擦汗。”孩子们都欣然答应了,情绪也非常好。

由于是小班幼儿,平时我设计的运动活动还常以小动物来贯穿整个主题。在练习跳的时候,就扮演小白兔、小青蛙;练习跑的时候,扮演小马;练习钻爬的时候,扮演小乌龟、小老鼠等,孩子们在童话般的情景中既锻炼了身体,又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小班幼儿进入幼儿园后,对运动活动的兴趣逐渐提高,但活动的目的性差,注意力不稳定,控制能力差,竞赛性游戏和规则性强的游戏不适合幼儿。过多的语言要求,规则限制会使幼儿失去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而借助生动形象的语言,在游戏情景中边说边做,寓简单要求于带领幼儿所做的动作中则能受到很好的效果,让幼儿玩得开心。

三、投放合理材料,让幼儿充满自信地运动

材料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直接进行活动的物质基础,幼儿的发展依赖于对材料的操作。陈鹤琴指出:“小孩子玩,很少空着手玩的,必须有许多玩具的东西来帮助才能玩得起来,才能满足玩的欲望……,玩固然重要,玩具更为重要,”这说明材料与幼儿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教师必须为幼儿提供充裕的活动材料,支持幼儿运动活动的延伸。

1、提供符合幼儿兴趣需求的材料,激发幼儿的运动兴趣

例如:幼儿经常看到飞机在天空中,每次都会兴奋的大声喊:“飞机!飞机!”对于幼儿们渴望的飞机我想出了制作并让他们玩布飞盘的安全方法来尝试玩飞行物品,也教他们在手工活动中折了纸飞机,让他们带回去在户外玩。到四、五月份时,幼儿园出现了很多漂亮的蝴蝶,也引起了幼儿的注意和兴趣,为了满足幼儿的兴趣需要,我们一同收集各种颜色的垃圾袋,并在上面画、粘贴各种有趣的装饰等等,制作了简单了捕网,天气好的时候,我就带孩子们在草坪玩捕蝶游戏,孩子们简直高兴得不得了。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老师投放了一定的材料,既能满足幼儿模仿成人的需要,又让他们在大肌肉方面和智能方面均得到了发展,幼儿对运动的兴趣也大大地得到了提高。

2、选择生活化的材料,使幼儿乐意操作

小班幼儿对那些自己熟悉的、真实的、颜色鲜艳的、形象可爱的材料特别喜欢。因此,我针对他们的喜好,把幼儿在生活中看到的、认识的、用过的实物,经过加工后做成他们的运动材料。比如,薯片罐穿上铅丝和小棒就变成了小滚筒,小碟片插上水彩笔就变成了小陀螺,长袜子塞进海绵就变成了软棍,饮料瓶上装饰下装上沙子就能打保龄球……,总之,要把材料变活,这样,更加激起了他们对材料的兴趣,并乐意操作材料。

3、提供满足幼儿不同水平发展的的材料

根据幼儿发展具有差异性的特点,我们在投放材料中应考虑材料的层次性,使每个幼儿都有成功的体验和自信地发展。如在投掷抛接游戏中,我设制了大小不同的投掷桶和球,有的小些,有的大些,有的高些,有的矮些……在这些蕴涵着不同要求、不同内容的材料中,使每个幼儿在活动中激情昂然,得到满足,获得成功的体验。使幼儿从多种角度锻炼了投准能力,还有助于幼儿视觉运动能力和运动准确性的发展,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幼儿运动的适应能力。呈现多样化的材料,供幼儿自主选择,自由组合。

10.幼儿小班注意力的研究 篇十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近几年来,《纲要》的颁布和实施使我们教师更新了观念,但要使这些新理念能深入到老师们的心中,不是立竿见影的事情。特别是在我们集体幼儿园,家长关注的是每天孩子在幼儿园学会了什么?会念几首儿歌?会讲几个故事?针对这种现状,一方面我们要通过各种活动。如:家长学校、半日活动等,逐步改变家长的观点。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不断学习,提高教学质量,满足幼儿的发展和家长合理的需要。

纵观我们的教学状况,由于为了满足多数家长的需求,教师只注重“教”的过程,只是把让孩子学会几首诗歌,得到家长的称赞作为最终的教育目的,而忽略了孩子“学”的过程,把孩子当成了知识被动的“接受者”,孩子的创造力不能得到发挥,孩子的主体地位更是难以体现。

现代儿童观认为:幼儿是认识的主体,幼儿的发展是主动活动的结果。《纲要》中也指出: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具体地说,就是要培养幼儿爱听、爱看、爱讲、爱表演儿童文学作品,能理解并复述简短的儿童文学作品。诗歌是幼儿接触较多而又非常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它包括儿歌、古诗、谜语、绕口令、散文诗等。特点是:主题单纯;内容浅显、凝炼;节奏明快、韵律和谐;富有儿童情趣,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朗诵、记忆和表达情感。诗歌有节奏、有韵律。小班幼儿表达方式比较简单,欣赏文学作品较少,早期阅读的兴趣不明显,更适合于诗歌教学。

通过研究我们选择了在小班进行诗歌教学指导策略的研究。希望通过这样的研究能让幼儿充分的去看、去想、去说、去体验、去发现、去创造,使幼儿更快、更好的掌握诗歌内容,同时获得诗歌以外的能力发展,为其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的内涵和理论基础

(一)课程的内涵

小班幼儿园语言特点:幼儿期是人类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有无意识倾听到学习有意识倾听并表述,以自身活动和经历为内容,其中夹杂着一些想象的成分,表达方式比较简单,欣赏文学作品较少,早期阅读的兴趣不明显。

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题材,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结,集中的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感情。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也是世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 式。幼儿诗歌是以幼儿为欣赏对象的诗歌。包括儿歌、儿童诗、古诗、谜语、绕口令、散文诗等。幼儿诗歌主题单纯,内容浅显;语言凝练,节奏明快,韵律和谐,富有儿童情趣;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朗读和记忆,是幼儿接触较多而又非常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诗歌作为幼儿文学作品的一种,不仅可以丰富幼儿的知识,发展语言,启迪智力,而且可以使幼儿的心灵和情感受到良好的熏陶,培养幼儿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可以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策略:辞海中的“策略”解释为计谋、办法和计划。我们这里的“策略”泛指:为达到幼儿园小班诗歌教学中,采用的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包括目标的制定,内容的选择,教学的方法等。通过研究幼儿园小班诗歌教学的指导策略,激发小班幼儿学习诗歌的兴趣。

(二)理论基础

1、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教师应该怎样教,学生才能更好的学。

2、《纲要》中指出: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

三、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的目标

1、通过研究找出适合集体幼儿园小班诗歌教学的指导策略,从而激发小班幼儿学习诗歌的兴趣,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让家长切实感受到,幼儿在诗歌教学活动中语言能力得到提高。

2、提高教师有效的诗歌教学水平

(二)研究的内容

1、调查了解目前我园小班诗歌的教学现状。

2、两个实验班进行教学对比

3、通过研究找出适合我园小班诗歌教学的指导策略。

四、研究方法:

1、调 查 法 :对我园小班诗歌教学的现状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小班诗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统计与分析。

2、案例研究法:确立两个小班为实验班,进行小班诗歌教学指导策略的研究,及时分析,根据教学情况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

3、行动研究法:在研究过程中对小班诗歌的指导策略进行有效的分析,及时进行反思、归纳、总结、推广验证。

四、过程与思考

(一)教学过程中有效的策略与方法

1、利用各种形式激发幼儿学习诗歌的兴趣

有效的教学策略与方法是达到有效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即使活动内容再新颖有趣,如果教学方法呆板,仍然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与之相反,如果有了好的教学方法与策略即使是一般的活动内容也可能会因之大放光彩。在小班诗歌教学中,教师不但要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还应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运用启发式的方法,把幼儿从机械的朗读背诵活动中解放出来。充分利用诗歌的特点,启发幼儿积极思考,大胆想象创造,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1)大图与小图标的结合学儿歌

在进行诗歌教学《抓鱼》时,先是导入时运用了故事、欣赏图片、猜谜等形式,也运用了图标教学,并且设计图标时老师也动了一番脑筋,将大图和小图标结合,大图了解诗歌的内容。小图标帮助幼儿熟悉诗歌内容,在活动过程中,幼儿也非常喜欢这样的教学形式,很快的学会了诗歌(2)插入音乐学儿歌

合乎心律的音乐 , 会引起幼儿的心理快感 , 激起幼儿的情感共鸣。因此 , 为儿歌选择合适的音乐 , 会使儿歌本身的音乐性更 强、意境更美、情感更浓 , 而且更加便于幼儿理解、接受、记忆。如儿歌《小白兔》:“小白兔 , 白又白 , 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和青菜 , 蹦蹦跳跳真可爱。”我和孩子们在学习时 , 配上音乐《小兔子乖乖》 , 在跳动而又轻快的音韵中学习儿歌 , 符合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与心里特点。因为他们刚刚离开家庭 , 对亲人的依恋很强烈 , 对幼儿园的环境非常生疏 , 而这种氛围就能够满足他们的心里需求 , 这样他们对儿歌的感受、理解会更加深 , 记忆起来更加容易了。

(3)设置情境学儿歌

小班幼儿处于直觉行动性思维阶段 , 他们的学习必须是在具体的感性的活动中 , 通过多种感官进行。

采用设置情境的形式来学习儿歌 , 可以使幼儿容易了解作品的内容 , 体验角色的情感特征。如儿歌《下雨了》:“刮风了 , 下雨了 , 幼儿园里放学了 , 快去看看谁来了 , 妈妈打着伞来了 , 回头找 , 门口站着张小宝 , 微微笑 , 把手招 , 于是伞下多了一双脚。”在学习这首儿歌前我设置了一个情境表演:我拿着一把小花伞扮妈妈去接孩子……然后 , 张小宝又走进了我们的伞里 , 于是伞下又多了一双脚。情境表演完了 , 再让孩子们接触儿歌的内容 , 他们很容易就理解了。

(4)创编动作学儿歌 有的儿歌很适宜创编动作学习。动手、动脚、动嘴、动眼、动耳、动脑可以使幼儿更有兴趣、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儿歌的过程中去 , 也可以更好的帮助幼儿掌握学习内容 , 同时为幼儿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如儿歌《等爸爸》:“小月牙 , 天边挂 , 我在门口等爸爸。我的好爸爸 , 工作辛苦啦 , 我要请他快坐下 , 喝上一杯茶。”孩子们用手比划着 , 指着天上的月亮 , 双手放在大腿上 , 做等爸爸的样子。教师表演 , 幼儿朗诵;或幼儿表演 , 教师朗诵;或幼儿之间交换进行 , 动作与语言先相辅相成。

(5)游戏互补学儿歌

有些儿歌常常可以和游戏结合起来学习。如儿歌《顶锅盖》:“顶锅盖 , 油炒菜 , 辣椒辣了不要怪 , 噗 , 一口风 , 噗 , 两口风 , 噗 , 三口风。”在教学中我们边朗诵儿歌 , 边做这样的游戏:一个幼儿伸出手掌做锅盖 , 另一个(几个)幼儿伸出食指顶住锅盖 , 儿歌说完了 , “锅盖”就去抓“手指” , 抓住了“手指” , 抓住了就交换角色玩游戏 , 幼儿边做游戏边学习儿歌 , 兴趣盎然。

2、集体教学中激发幼儿主动学习儿歌 导入部分

7(1)“导”要精彩

教师“导”入的语言、方法直接影响幼儿的学习兴趣及其探索知识的欲望。因此教师必须根据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设计能尽快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使其集中精力、全神贯注地投人到教学活动中。在进行诗歌教学《抓鱼》时,先是导入时运用了故事、欣赏图片、猜谜等形式,在幼儿的猜想、讲述中,激发了幼儿主动学习的愿望。(2)“导”要适度。

任何事情都有个“度”的问题,导入也要讲究个“度”。幼儿注意的持久性较差,如果导入部分过分冗长或者花哨,反而会分散幼儿的注意。基本部分

(1)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幼儿积极动脑思考

教师创设一种让每个幼儿都面临的非常真实的问题情境,使幼儿对其中的问题表现处好奇,注意力和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教师激起的疑问,能激发幼儿猜测答案和结论,能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热情,使幼儿在渴求答案的心理状态下全身心的投入学 8习,从而有效地把幼儿耳、目、脑、口充分运用起来,进行积极思考。A、会听

诗歌教学不仅要让幼儿会讲,还要让幼儿学会听,特别是小班幼儿,更要学会听老师讲,听小朋友讲。如在学习诗歌《谁来了》时,教师可以提问“听一听诗歌里哪个小动物来了?”“它们是怎么叫的?”吗?”这样可以集中幼儿注意力,培养幼儿思维的敏捷性。我还让幼儿大家一起听儿歌:幼儿良好情感能力的培养不能缺少儿歌活动。让幼儿参与各种不同情趣的儿歌活动 , 不仅可以使他们更好地认识情绪 , 还可以使他们地各种情绪得到宣泄。“要利用儿歌来改善幼儿的意志 , 陶冶幼儿的情操 , 使幼儿表现真实的自己 , 导向与创造性的发展。” B、会看

有些诗歌内容,幼儿通过自己看图片可以理解的,教师可以少讲,甚至不讲,只要提一些启发性的问题,让幼儿带着自己观察、思考,作出判断。比如诗歌《抓鱼》,教师在导入活动之后,不直接让幼儿欣赏诗歌,而是先出示大图让幼儿观察,图上的大熊想干什么?再出示小图标还是先观察,因为在《纲要》提出:“教师要注重幼儿学习的方法和过程,而不是以往单纯的模仿习得的结果。”当代幼儿与以往同年龄段的幼儿相比已经有新的发 9 展特点,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更容易发起主动学习,运用图标进行诗歌教学能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诗歌、学习诗歌。图标不仅是教师的教具更是幼儿的学具。幼儿可以通过自己对图标的观察,熟悉诗歌,通过和别人交谈满足自己想说的愿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设计图标时老师为了教学效果也动了一番脑筋,将大图和小图标结合,幼儿可以先观察大图,说说图上有什么?让幼儿了解通过大图了解诗歌的内容。小图标帮助幼儿熟悉诗歌内容,在活动过程中,幼儿也非常喜欢这样的教学形式,很快的学会了诗歌。C、会想

首先要使幼儿善于想,这除了靠教师的启发点拨外,更要靠教师“激励”、“促动”,促使幼儿去动脑想问题,教师要给幼儿留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通过讨论,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在诗歌《抓鱼》教学时,在“追”和“游”这两个字上,老师虽然用手势表示了,可是幼儿对这两个字的理解,怎么都觉得困难,每次念儿歌,都有人在这两个字上卡壳。这样的问题到底该怎样解决呢?后来老师让每个幼儿去想,小鱼怎样游?怎样追?并利用游戏的形式使幼儿很快的理解,通过积极的思考与讨论,并利用游戏的形式使幼儿最终理解了“追”和“游”,提高了幼儿学习诗歌的的积极性。D、会说 新《纲要》明确指出“语言能力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的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因此,要尽量让幼儿多说,要鼓励幼儿说,哪怕他说的是错误的,要让幼儿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特别语言表达能力差的孩子,更要给他们说的机会,说的自由。同样是《抓鱼》,在幼儿自己观察的基础上,教师让幼儿对大图内容大胆的进行假设,大黑熊会怎样抓鱼?大黑熊抓到鱼了吗?不论幼儿假设与表达是否正确,都予以肯定,突出了幼儿为主体的地位,教学效果也很好。让幼儿给大家念儿歌:在语言教学活动念儿歌时 , 我先示范念儿歌 , 然后试着让小朋友跟念儿歌 , 每次在儿歌情节中讲人物情感状态时 , 我先出示表情图片 , 然后亲自表演给每位幼儿看 , 让他们了解选择故事人物表情。在讲完故事后我有时后会有意的去引导 , 并和小朋友一起回忆儿歌内容 , 让幼儿进一步体验儿歌中的情感状态。

(2)创造性的朗诵诗歌

诗歌朗诵是一种艺术性的有声语言活动,是一个再创造过程,同时也是诗歌学习活动中重要而又枯燥的一个环节,特别是小班幼儿很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而且诗歌的语言情感可跨性大,这就要求朗诵应充分调动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朗诵诗歌过程中,幼儿除了运用语言外,还可以通过眼神、手势、身姿等表情和动作,创造性地表现诗歌,同时可以借助丰富的想象,加强诗歌的艺术感受。例如《谁来了》中,朗诵中教师在引导幼儿把小动物的叫声也朗诵出来,在朗诵的同时,还可以进行仿编,充分的把幼儿学习诗歌的积极性给调动出来。此外,在朗诵活动中,幼儿的情感体验、联想、表现、表达也是不同的,多元的,可变的,有相当大的自由度。教师要接纳幼儿的差异性、独特性和创造性,及时给予每一个幼儿鼓励和赞许,使幼儿在朗诵活动中体验到成功和乐趣。因为教师对幼儿的鼓励具有很大的感召力和推动力,能激起幼儿潜在力量,激发学习主动性。(3)将诗歌教学与其他领域的教育活动相结合

新《纲要》指出“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其情感、经验、思维、社会交往能力等其他方面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发展幼儿语言的主要途径是通过互相渗透的个领域的教育,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扩展幼儿的经验,提供促进语言发展的条件。”可见,在诗歌教学中还可以进行综合性主题活动,即围绕某一诗歌作品,结合其他领域的教育活动,综合运用多种手段、途径开展活动。这样同时也增强诗歌学习的趣味性,提高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如以某一首诗歌为中心,开展欣赏、朗诵、绘画、音乐等创造性活动,既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又丰富幼儿的想象力,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儿童诗歌与儿童歌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歌唱的儿歌就成了儿童歌曲,好的儿童歌曲也常常是在好的儿歌基础上谱曲而成的。如诗歌《大拇哥》,既是一首朗朗上口 的儿歌,又是一首优美动听的歌曲。因此,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可以边打拍子,边教幼儿有节奏的朗诵;还可以带领幼儿根据儿歌的内容,自由创编动作表演;利用音乐的表现因素和手段丰富儿歌的表现力,增强幼儿的审美感受。诗歌教学也可以同美工活动相结合。例如:诗歌《色彩谣》,就是幼儿可以边朗诵儿歌,边将色彩调配出来。这种形式的教学,对于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有积极的作用,使幼儿通过唱一唱、跳一跳、画一画、捏一捏、讲一讲、玩一玩等形式,让小班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在浓厚的兴趣中,自然而然地学习了诗歌,发展了语言。

此外,诗歌教学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使教学活动变得生动活泼,富有情趣。

(二)日常生活中的诗歌教学

在研究中觉察到,孩子们对比较熟悉的儿歌、常见的儿歌、自己喜欢的儿歌会主动地多次接触,而且善于在唱诵儿歌的过程中认读儿歌中的字宝宝。对于出现在这些儿歌中的字宝宝,孩子们能在无意之中去感知、接受,记忆时间也比较长。基于这样的经验积累,我们充分利用孩子们的一日生活来渗透儿歌教学内容,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又能巩固和熟悉童谣儿歌。如:在盥洗室我们张贴《洗手歌》,在饮水桶旁边,我们张贴儿歌《喝水》,在午睡区张贴儿歌《睡午觉》……小朋友们去洗手、喝水、午睡区睡觉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念儿歌,还可以看到儿歌,触摸字宝宝。同时,在孩子们学习了一些儿歌之后,我们把一些常见的、朗朗上口的、比较熟悉的,还有似熟悉非熟悉的儿歌一起进行了梳理,让一些能力比较强的孩子朗读并进行录像。之后,把他们自己诵读的这些儿歌进行定时广播,孩子们吃饭前、起床的时间到了我们播放,这样在回家的路上、散步的时候……孩子们都能轻松自如地唱诵儿歌,连一些比较内向、语言表达力比较弱的孩子也能欢快地唱诵起来,有的还在下课之后急急忙忙跑到老师们张贴在墙上熟悉的儿歌前,指着字宝宝唱起儿歌来。这样利用孩子们的平日生活来进行的“生活化”儿歌教学,更能促使孩子们对童谣儿歌的学习兴趣,他们在读读、唱唱、玩玩中不经意地习得了许多儿歌及字宝宝。

1、学习符合幼儿生活规范的儿歌

儿歌首先与生活密切相连,规范幼儿的活动规则。由于小班幼儿的记忆力和理解能力,我们可能发现,一个故事,一个儿歌,一个图片,幼儿可能只记住了其中一句有趣的、经典的话,但可能就是这一句幼儿感兴趣的、幽默的语言,就规范了幼儿的某些活动中的规则,加深了幼儿的理解,丰富了幼儿的认知能力。例如:对于儿歌《滑滑梯》“滑滑梯,滑滑梯,你先我后别着急,上去好象爬高山,下去好象坐飞机,忽忽悠悠飞到地。”我在幼儿玩滑梯的时候反复不断的说唱,幼儿在理解其含义了之后,对其中的“你先我后别着急”这句话记忆的特别深刻。并且在生活中学会了 运用,他们会在入厕、喝水、出门的时候,一旦发现小朋友拥挤,就说“你先我后别着急”而且会自然的学会等待,还有的幼儿懂得谦让别人呢;通过对儿歌语言的理解学习还可判断自身行为的对与错,例如儿歌《洗手》“拧开水龙头,冲湿小小手,手心、手背、手指头,全让肥皂走个够,黑的脏的全不留。”这首儿歌幼儿对“手心、手背、手指头,全让肥皂走个够,黑的脏的全不留。”这句话生动形象、拟人的词汇更感兴趣,特别是幼儿在洗手的时候会自然的叨唠,认真的洗手,让肥皂泡沫真的走个够,培养了幼儿良好的卫生常规和认真做事的习惯。

2、模仿适合幼儿生活经验的儿歌

儿歌是幼儿生活的感受,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经验和幼儿共同创编的有时可能不是很押韵,但只要符合他们的生活体验,幼儿一样会积极响应的。记得还是春天刚刚来到的季节,我们带幼儿去春游,路上幼儿兴奋的畅所欲言,回来后他们的热烈讨论,我想怎么样让幼儿在理解的基础上总结,记忆自己眼里的春天呢?于是,我就根据幼儿所看到的、讨论的内容编成了儿歌《春天来了》“春天来了,玉兰花儿开了。春天来了,小草钻出来了。春天来了,柳树发芽了。春天来了,老爷爷卖鱼了。春天来了,小朋友郊游了。”在幼儿有所经历的同时,教师及时用幼儿易于理解、记忆的儿歌形式总结出来。小朋友学说的时候主动参与模仿,积极性非常高,特别是“老爷爷卖鱼了”这句话,小朋友记忆犹新,因为那时他们还和爷爷聊起了卖鱼的事。当我问他们“什么是„郊游‟呢?开始时他们还不是很理解,我引导说:“今天我们就去郊游了。”这时小朋友告诉我:“老师,我知道,郊游就是„走走看看‟”这就是幼儿对儿歌的理解,通过感受用自己理解的语言总结出来的含义。这首幼儿讨论,教师总结创编的儿歌,他们两遍就学会了,而且每次放他们的录音时,他们都会了乐此不厌反复跟唱,因为这是他们理解的儿歌语言。我又把郊游的照片按照儿歌的顺序贴了起来,他们会对着照片和同伴说:“这是我抱着玉兰花树照的。”加强了幼儿与同伴的交流,加深了对春天的认识了解、记忆。

3、创编激发幼儿游戏兴趣的儿歌

日本创造学专家高桥浩在其所著的《怎样进行创造思维》一书中指出:“发现问题的意识是创造性思维的力量源泉。”只有发现问题,有了一个思维的指向和引导点,创造者才可能运用所有的知识围绕这一核心进行发散思维,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活动中教师根据幼儿游戏的兴趣随口编唱的儿歌、顺口溜,更能激发幼儿在游戏时的参与性,而编唱的过程又是幼儿思考、记忆的另一种形式。例如:有一次幼儿在建筑区搭积木的时候,其中有一名幼儿指着积木大声的吆喝了起来:“买豆腐了。”抓住机遇,适时引导。我赶忙走过去问:“豆腐多少钱一斤。”他想了想说:“5块。”其他幼儿看我去买豆腐,激起了对新奇游戏的兴趣,就都 吆喝卖起了豆腐。我说:“我不买豆腐了。”“那我卖菜”范锦旗说。“什么菜?”我问。“白菜”他兴奋的说。我想了想问:“我想要芹菜”他说:“我也有。”“那你怎么吆喝。”“买白菜喽,买白菜喽。”其他的幼儿也开始了:“卖菜,买菜”卖黄瓜,卖大蒜”的唱了起来,我灵机一动把幼儿的吆喝记录了下来,带他们唱起了自编的顺口溜。“卖菜、卖菜,芹菜5毛,韭菜1块。卖菜、卖菜,豆角3毛,豆芽两块。……”幼儿吆喝的劲头更浓了,有的幼儿还自己编呢。他们在吆喝中学习思考、学习分类,在游戏中体验儿歌、顺口溜语言的韵律,节奏。

(三)家庭亲子中的诗歌教学

家庭是幼儿生命的摇篮,是孩子们最温暖、最安全、最自由、最快乐的港湾,家庭成员的讲话水平及语言表达能力直接影响幼儿语言的发展。因此,作为家长,在家庭中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1、家长要做好榜样,培养幼儿学习语言的兴趣

3-4岁的幼儿正处在接受语言能力最强的时期,这时候对孩子进行普通话的教育与培养,孩子也比较容易接受。家庭中家长以身作则与孩子用普通话交谈,积极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孩子乐意讲普通话,特别是围绕孩子在幼儿园里的学习与生活,谈一些符合孩子语言特点的,孩子比较感兴趣的话题,让孩子乐于说、乐于讲,并时时要求她用普通话表达,从小培养幼儿学说普 17 通话的兴趣。同时家长应注意用规范的语言来与幼儿进行日常交谈。

2、充分利用各种环境,激发幼儿想说的欲望

双休日家长可带孩子去公园、书店、游乐园等地,充分利用孩子们感兴趣的周围的景物,在玩的过程中教幼儿认识事物,鼓励幼儿勇于交谈,如与小朋友、售货员、管理员们进行对话。有时,也让孩子与小动物们、植物谈话。这样家长可以从中了解孩子们的内心在想些什么。孩子们的大脑中有了内容,自然会流露出想说的欲望,同时为幼儿的想象插上了美丽的翅膀。

3、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让幼儿接受语言信息

孩子的模仿能力和接受能力强,有时看过一两次广告后也能流利地说出广告语,这充分表现出孩子想学习语言的渴望,因此,选择一些合适的电视节目让幼儿欣赏对孩子的语言发展是很有益处的,特别是一些孩子较为喜爱的动画片等。家长还可以为孩子们选择配乐的优美的儿童诗让幼儿欣赏,时间长了,幼儿自然会跟着读;同时也可以利用录音机、影碟机等电教手段,让孩子在日积月累中学习语言,接受语言,加强对孩子的语言培养。

五、课题开展的成效

(一)整理出适合集体幼儿园小班诗歌的内容和系列的教学指导策略

经过一年的教学探索与实践,我们初步探索出了出适合集体幼儿园小班诗歌教学的相关教案,和系列的教学指导策略:

1、大图与小图标的结合学儿歌

2、插入音乐学儿歌

3、设置情境学儿歌

4、创编动作学儿歌

5、大家来做“儿歌王”

6、游戏互补学儿歌

7、仿编诗歌学儿歌。并整理出小班诗歌的教学内容。

(二)促进了老师的专业成长

经过一年的小班诗歌教学,课题组的教师在课题开展过程中运用这些策略,不但提高了自身的语言文字素养,也日益提高了诗歌教学的技巧,积累了不少有益的经验。通过课题的研究,教师的教育观念有了明显提高,能够充分认识到教师怎样教,才能让幼儿主动学,学会了尊重孩子,以开放、多元的心态对待孩子的差异,并以发展的眼光肯定孩子进步的点点滴滴。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处适合集体幼儿园小班诗歌教学方法、策略,并灵活运用,部分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和教学水平脱颖而出,教师们更注重自我反思、同伴互助,逐步成长为研究型教师。课题组的老师还撰写了相关的论文和案例。

(三)激发了幼儿主动学习诗歌

最重要的是,一年多的小班诗歌教学,使我园小班幼儿对诗歌学习的兴趣日益增长,孩子们变的爱听、爱看、爱想、爱说了,有的家长反应,现在孩子回家就喜欢朗诵诗歌给家长听,有的进行简单的仿编,有的还配上动作,特别可爱。从家长们的脸上,我们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四)改变了家长的教育观

家长们从孩子身上看到了变化,愿意和我们主动交流的多了,交流的话题也越来越宽了。

五、存在的问题和努力方向

上一篇:农机化发展状况与分析下一篇:名人传优秀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