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2024-08-06

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共12篇)(共12篇)

1.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篇一

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目标及具体措施

一、指导思想:

德育工作的开展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全面落实《少先队辅导员工作纲要<试行>》,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主课堂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工作体系。进一步树立全员育人、全时空育人意识,不断提高德育队伍素质。拓展工作思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育人氛围,突出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指导,培养举止文明、品德优良、心理健康、富有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同时加强师德教育,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把德育教育内容拓展为安全育人、知识育人、环境育人。

二、主要工作及目标:

1、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提高学校德育工作水平,通过德育研究小组的建设,进一步推动我校德育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分阶段,有计划地将德育研究小组的学习对校内中队辅导员进行培训,更新德育理念,提高理论与业务素养。以进一步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管理水平为突破口,全面推动我校德育工作上新台阶。

2、加强学校队室、心理咨询室等阵地建设,丰富校园文化载体。有效利用展廊、板报等阵地建设,丰富校园育人资源,优化学校育人环境,打造校园文化特色,提升校园文化品味。

3、搞好养成教育示范生评比工作,着重加强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以纪律卫生教育为突破口,抓好常规管理,形成良好的校风、班风和学风。加强安全纪律教育,实现校内外学校组织教育活动无安全事故发生的目标。

4、把“大手牵小手、共创新风尚”活动落到实处。

5、坚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少先队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文明礼貌和班风队伍教育。

6、加强心理健康辅导,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7、加强法制教育,继续开展自理、自护、普法系列教育活动。

8、办好家长学校,探索家教联合教育途径。

三、具体措施:

1、全体教职工树立正确思想,潜心研究,潜心工作,潜心奉献,爱生爱校,团结务实,以主人翁的态度,实事求是,踏踏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

2、不断探索科学的德育工作方法,寻求合理的德育教育途径,争取家庭与社区配合,提高德育工作实效。

3、科学规划德育目标,做到学校教职员工全面投入,学校行政会上研究德育为先,各线计划安排德育为主,学科教育为辅,渗透德育。

4、配合学校加强教职员工的政治思想教育,提高教师德育素质。一是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提高教职员工的政治素养。

二是开展学习优模活动,注重师表形象,严禁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发扬无私奉献精神,提高教师德育修养。

5、形成德育管理制度化,抓好班主任、辅导员为主的德育工作队伍,抓好后进生工作,通过教师学生反馈德育工作存在问题,探索德育工作的新方法。

6、抓好德育工作的宣传教育阵地建设,宣传教育做到主题明确,内容丰富,集趣味性与知识性为一体,每班板报、班星每月更换一次,各中队在每月月末进行评比,纳入期末评优考核。

7、继续强化规范制度,抓反复,反复抓。

一是充分利用思想品德课、班队活动等时间,加强行为规范教育,做到教育时间保证,教育内容落实,教育形式多样,教育成效显著。

二是美化、净化、绿化校园,营造美好的育人环境,以“让每栋墙都说话、学校管理人性化”为主线,抓好校园文化建设,提升校园文化品味。

8、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教育模式,办好家长学校,建立与宣传法制制度,加强学校与社区联系,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宗 申 小 学

2014年9月

2.扩大内需的具体目标是什么 篇二

中国的消费增速其实一点也不慢

一般来说,国内需求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那么,扩大内需究竟是要扩大投资需求还是消费需求?

在投资需求方面,中国的投资需求长期以来都处于一种过热的状态。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达到301933亿元,比上年增长23. 8%,这个增速是GDP增速的两倍多。很显然,鉴于国内长期以来基本上不存在投资需求不足的问题,因此在大多数的场合中,扩大国内需求就特指要着力扩大国内的消费需求。

如果笼统地说扩大内需,在预算软约束的情况下,往往变成了盲目扩大投资需求的最好借口。即使是在投资需求中,需要鼓励和扩大的也只是民间的投资需求,政府和国企的投资冲动则必须得到有效遏制。

即使扩大内需专指扩大消费需求,但从增长速度上来看,中国的消费增速其实一点也不慢。有关数据表明,近些年来,消费一直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对国民经济长期增长的贡献也在逐步增加。2003年以来,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从35. 8%逐年增加到2010年的52. 5%,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大动力。到2011年,最终消费对GDP的贡献率有所下降,但也保持在51. 6%。消费增长之迅速,实为罕见。

不仅如此,中国人的消费能力甚至被国际媒体誉为拯救世界经济的一股力量。比如在刚刚过去的2012春节黄金周,国人再次掀起了一股出国旅游购物的浪潮,中国人在海外消费达57亿美元,创历史新高。

世界奢侈品协会近日发布数据显示,预计2012年,中国奢侈品消费将达146亿美元以上,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奢侈品消费国。

不少商品仍在限购之列,这是对内需不足的一个反证。2012年,绝大多数城市仍将对住房实行限购政策,限购政策不仅抑制了住房需求,还抑制了与住房有关的装饰装修、家具建材等方面的需求。此外,对汽车的限购令也在一些中心城市继续实行。

为何认为“消费需求不足”

既然消费增长如此迅速,而且某些商品还需要依靠限购来解决需求过热问题,那为何我们还一直认为“消费需求不足”?其中的缘由无非有三个。

一是相对于投资贡献率而言,消费一直处于“老二”的地位,并由此形成了中国投资驱动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在改革开放初期,按照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发展中国家需要通过大量投资以促进国民经济的“起飞”。从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程来看,为了保证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本形成率(投资率)对GDP的贡献越来越大,而最终消费率的贡献却越来越小。这就表明,为了维持国民经济始终保持在8%以上的高增长率,对投资的依赖性越来越大。

二是和国外发达国家的消费贡献率相比,中国的消费贡献率和消费水平明显偏低,这正是中国跨过“中等收入陷阱”必须克服的主要障碍。与发达国家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的消费率至少要低10~20个百分点。

令人惊奇的是,最近十余年来,中国的消费贡献率基本上呈现单边下降的走势。2001年,最终消费的贡献率为61. 4%,投资贡献率为36. 5%。经过十余年的此消彼长后,消费对投资的优势已然转变成劣势。2011年,资本形成总额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是54. 2%,最终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是51. 6%,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是- 5. 8%。

第三,国内消费不足实际上是对当前收入分配现状的一种反映。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2011年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相差3. 13倍。而据商务部的调查显示,占全国人口10%的最高收入群体消费倾向只有0. 66,10%的最低收入群体消费倾向高达0. 99。

显然,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中低收入者将大大地拉低整个社会的消费水平。试想,一个拥有13. 4亿人的大国,如果消费只能依靠10%的中上收入者支撑的话,总消费不足就是必然的事情。

除此以外,持续性的通货膨胀和部分民生产品价格的上涨,也削弱了居民的实际购买力,这也是导致国内消费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

数据显示,如果以1978年为100,2009年中国全体居民消费水平指数为1001. 6,其中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指数为712. 2,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指数为616. 8;但同期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CPI)达到519,其中城镇为558. 4,农村为389. 5。以住房价格、医疗价格、教育费用等为代表的关系民生的产品价格更是一飞冲天。仅以房价为例,近5年来,许多城市的房价上涨幅度都超过了100%,一些中心城市的上涨幅度更是在300%以上。

有关估算显示,近两年中国住房销售总额年均在6万亿元左右,几乎占到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万亿元的三分之一以上。

扩大内需的具体任务

中国的关键问题并不是内需不足。即使有,内需不足也仅是表象而已。进一步讲,中国内需不足的根源在于需求的结构性失衡。因此,实行扩大内需的宏观经济政策,必须做到能抓住问题的核心和本质,不能用模糊笼统的概念来代替,这样才能精准地定位宏观调控的目标和任务。

首先,扩大内需要着力培养以民间投资和民间消费为新动力。长期以来,扩大内需的政策落实起来就变成了政府投资和消费为主导的发展模式,民间投资和消费受到了较大的压抑。而政府消费除了正常的行政管理支出外,还包括颇受争议的“三公”支出。如 1978年,行政管理费用支出只有52. 9亿元,而到目前差不多达到1万亿元的规模,30多年增长了近200倍。如何鼓励民间投资和消费就成为当务之急,也是实现经济自主增长的关键所在。

其次,扩大内需要尽快完善市场竞争机制。由于垄断现象的存在,市场被分割,壁垒始终难以打破。在投资需求上,国有企业对民营企业的“挤出效应”也十分明显。在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过程中,急需再来一次国有企業管理体制的深度改革,约束国企的经营范围和领域,给民营经济腾出更多的活动余地,激发民营经济的活力。在鼓励民间投资方面,最重要的是要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同时,加快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加快培养中等收入阶层。虽然从名义收入上来看,近十年来职工的收入增长每年都超过了GDP的增速,但在通货膨胀和部分主要生活用品价格暴涨的情况下,真实收入与实际购买力大打折扣。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扩大,少部分高收入阶层奢侈性消费与大部分居民消费捉襟见肘形成鲜明对比。在中等收入者比重过低的情况下,中国的国民经济也形成了“消费塌陷”的格局。只有加快形成一个庞大的、稳定的中等收入阶层,消费推动型经济发展方式才能真正成型。

此外,必须坚决实行减税政策。要扩大民间消费,就必须坚决实行减税政策,这是实现“藏富于民”的必经之路。我们已经提出了结构性减税的任务,减税的重点应放在为企业所得和居民个人收入方面。其中对中小型民营企业减税,还能起到促进企业提高普通职工工资的效果。

3.教育教学改革具体方案 篇三

(2009——2010学)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重视教学理论学习,将教育教学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教程,率先提高教师素质。以时代特点为背景,以现有教育教学理念为起点,以国外先进教学理念为借鉴,不断更新观念,推进素质教育。以改革为动力,大力推进学校的各项工作,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目标任务

1、管理体制改革。改变原有学校管理过分高度集中的固定模式,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体现制约机制,竞争机制,激励机制的各职能部门分工协作的管理体制。

2、课程改革。改变原分正、副科,文字课和活动课,建立校长负责制,坚决按部颁计划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做到两不分,即不分正、副科,不分文字课和活动课,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3、教师队伍改革。改变教职工队伍的数量与结构不合理状况,建立教职工聘用制,岗位责任制,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满足学校工作要求,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和管理。

4、教育教学改革:

① 改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建立素质教育管理体系,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民族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② 改变传统的单

一、枯燥、被动型、重复型教学方法,建立全新的,有更大推动价值的教学新模式。使教师灵活多样地选择教学方法及运用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创造性学习的方法,最大效率地激发学生求知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

三、具体措施

1、我校实行校长负责制的管理体制,校长对学校工作全面负责,校长行使决策和指挥的工作权力。党支部要发挥政治核心作用与监督保证作用。教代会要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校长、党支部、教代会的关系要有效协调配合。

2、实行教师聘用制,采取校长聘教导主任、政教处主任、后勤主任。班主任聘教师的逐级聘任方法。完善教师岗位责任制,学校定编,定岗,定责,建立相应的岗位考核细则,对教师履行责任的情况进行考核,记载,督促各项任务的完成和责任的落实,并把教师的责任落实情况与资金挂钩。

3、关心教师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提高教师的素养和能力,经常组织政治业务学习,参与高校培训和函授。强化教师队伍的管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4、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目标、理论基础、原则、标准以及新课对教师提出的具体要求与挑战,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并开齐上好活动课。加强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开发环境课程,优化学校的人际关系。

5、建立科学、全面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建立书面考试、口试、动脑思考,动手操作,校内学习状况,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科学、全面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全面衡量学生素质的发展水平。

6、优化教学方法,从应试教学到素质教学,从注入式到启发式到学导式,从教授到学导,从专制教学到民主教学,从粗放教学到集约教学,使教师灵活多样地选择教学方法及运用教学手段,使我校的教学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

4.小班五大领域具体目标 篇四

健康目标:

1、在老师鼓励下,愿意参加各类活动。

2、喜欢玩各种运动器具。

3、学习模仿操,拍手操和排圆形,一路纵队等应用队形。

4、能自然地走、跑、跳、爬和拿小勺、扣钮扣、穿木珠、搭积木等,发展幼儿的大小肌肉动作,逐步增强身体适应和抵抗能力。

5、学习正确地洗手、洗脸、用自己的毛巾擦手。

6、不把手指和不干净的东西放进嘴里。

7、在成人的帮助下学习穿脱衣服和鞋子。

8、初步知道牙齿、眼睛、鼻子、耳朵的用处。不用脏手揉眼睛,不将异物塞入耳鼻内,学习饭后漱口。

9、在成人的鼓励下,学习与医生合作,接受健康检查,防接种及疾病和外伤的治疗。

10、懂得安全使用玩具和用具。

11、在成人的提醒下不到危险场所去玩耍。语言目标:

1、学听普通话、初步听懂教师对自己的和对大家说话的意思。

2、学说普通话,乐意模仿老师的发音。

3、愿意说话,学说简单的礼貌用语和生活中的常用语。

4、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用简短的语句表达自己的请求,回答别人提出的问题。

5、爱跟着教师念儿歌,学讲故事中的简短词句。

6、有看图书、图片和听故事、儿歌的兴趣,喜欢跟着教师一起看看、听听、讲讲。

社会与情感目标:

1、认识自己,知道自己是中国人。

2、喜欢教师、阿姨、同伴,了解父母的家务劳动,有爱父母 的情感。

3、喜欢上幼儿园,逐步习惯集体生活,高兴参加各种节日活动。

4、经常保持愉快的情绪,不好哭,不怕陌生。

5、愿意学做自己能做的事,遇到困难不害怕。

6、在日常生活中,学会称呼自己接近的人,学说早、再见、谢谢等礼貌用语。

7、能区分自己和幼儿园的东西。

8、喜欢和同伴一起玩,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愿望。

9、知道幼儿园的玩具是大家的,不争夺玩具。艺术表现目标:

1、让幼儿充分感受美,乐于将自己的感受通过音乐、美工等艺术活动表现出来,发展幼儿的感受力,想象力和表现能力。

乐意参加各种艺术活动,萌发幼儿感受周围事物和艺术作品中的美的情趣。

2、学习用唱歌、韵律节奏、绘画和手式制作等形式,表达自己对事物的感受,发展幼儿的感受力,想象力和表现力。

3、喜欢听、看、触摸周围生活中物各种颜色、声响、形状、知道它们是很美的。

4、喜欢各种儿童艺术作品(简单的音乐、美工、戏剧等),从中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

5、乐意用声音和动作表达自己喜爱的事物,学唱简单的歌曲,学做简单的韵律动作,随着音乐敲敲打打。

6、喜欢使用各种美工材料和工具,愉快自由地涂、画、捍、折、撕、贴、印,用颜色、线条、形状表现自己对喜爱物体的情感。

7、乐意参加简单的表演游戏,讲讲,唱唱,做做,扮演角色的愿望。

8、在各类活动中,初步有表现的自信心和简单的联想能力。科学目标:

1、增进幼儿对周围环境的认识,激发兴趣,培养幼儿运用感官的能力,促进幼儿智力发展。

正确运用感官感知社会与自然界的现象与变化,激发幼儿好奇、好问、好学的求知欲。

2、增进对环境的认识,初步了解周围生活中的事物、数、形、量、时间、空气等概念,对常见的科学现象发生兴趣,并了解同人们的简单关系。

3、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能用感官感知周围事物,并感兴趣。

5、观察生活中最接近的成人的劳动;认识自己的幼儿园。

6、感知明显的季节特征。

7、观察风中常见的动植物,并喜欢它们。

8、观察常见的交通工具和生活用品。

9、区别1和许多、多少、一样多;学会手口一致地点数4以内的实物,并能说出数。

10、认识最简单的几种几何图形等材料拼搭简单物体。

11、知道白天、黑夜等初步的时间概念,能区分以自身中心的上下、前后空间方位。

5.班级目标、班级管理具体措施 篇五

班集体的形成和巩固是以共同奋斗目标为前提的;正确的奋斗目标是维系师生为之奋斗的共同纽带,是班集体前进的动力。所以通过几周的努力,我与班上的同学共同制定了班级的奋斗目标:

长期目标(学年目标):

1、品德方面: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做一个爱自己,爱同学,爱班级,爱老师,爱父母,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的人。

2、学习方面:全班同学都要认真刻苦学习文化科学知识,不懂就问、不怕困难、乐于助人、积极良性竞争。

3、生活方面:独立自主,自尊自重,互敬互爱,人人在班内有受人尊重的地位,也有尊重他人的义务,使人人在班级里都感到温暖和愉快。

4、身体方面:人人爱清洁,人人讲卫生,不断提高自身身体素质,毕业时能让自己拥有一副强健体魄,全班同学都要达到体育锻炼标准。

中期目标(学期目标):

1、品德方面:①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做一个爱学校、爱父母、爱老师、爱班级的人。②每一个少先队员心里飘着“队旗”,做一名优秀的少先队员。

2、学习方面:

①全班同学都要认真刻苦学习文化科学知识,不懂就问、不怕困难、乐于助人。②学期考试语文、数学、英语各科的及格率分别达84.6%,优秀率达50%。

3、生活方面:

①独立自主,自尊自重,互敬互爱。

②人人都有为集体、为他人服务的意识,坚持为班级、为学校、为他人、为社会做好事。

4、身体方面:

人人爱清洁,人人讲卫生,不断提高自身身体素质,全班同学都要达到体育锻炼标准。短期目标(周目标):

1、品德方面:遵守《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加强纪律教育,做一个遵守纪律的好学生。

2、学习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按时作业完成,在课堂上能认真听讲,做一个热爱学习的孩子。

3、生活方面:加强劳动教育,热爱班级卫生,当好值日生、不乱丢纸屑、不乱涂乱写。

4、身体方面:合理安排时间,多参加阳光运动,积极锻炼身体。

班级管理的具体措施

1、做好常规管理

以《中学生守则》、《学校一日常规》为准则,狠抓学生基本生活习惯、文明语言、举止行为、纪律道德,使常规管理制度化。其次,依靠班委的力量,及时了解情况,适当加以引导,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把常规落到实处。

2、及时引导,制止学生不正确言行

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平时做好预防工作,对随时可能发生的不正确的言行要及时引导、制止学生,要始终遵循教育无小事的原则,晶体在班级中“破窗效应”的产生。

3、树立典型,讲求效果

6.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目标的设计思路 篇六

关键词: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1-015-01

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步伐的不断加快,我国已处于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的关键时期,这为我国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契机。职业教育课程的随之改革已成为了未来的必然趋势,在课程改革中对课程的定位和课程目标的确立是关系到课程改革成败的重中之重。

一、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的定位

职业教育有别于院校的生长型学历教育,其课程的教学定位也有别于生长型学历教育的学科体系,对职业教育课程的教学定位就是确立课程教学目标的纲领。

如何对课程进行定位?首先要明确培养对象需求方的要求,目前的企业大多需要具备一定理论基础的,能够具备熟练操作能力的学生,希望新进员工能够快速的适应岗位的要求,创造效益。因此职业教育的课程应该具有指向性明确、实践性强的特点,其课程应侧重于理论的应用性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强调学用结合、急用先学,重视所学知识、能力的直接、快速转化为实际工作的能力。

笔者对职业教育的课程定位为:以工作岗位需求为根本,以培养技术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实践型、岗位型人才为主体,突出“能力本位”、理论知识的应用性。

二、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目标确立的来源

教学目标是整个课程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既对整个课程教学起导向作用,又是评价教学效果的主要依据。教学目标应包含教学的目的和培养应达到的要求标准。教学目标应同时具备导向、激励、标准的功能,既要具备一定的层次性,由简到繁、由低到高,也要具备一定的整体性,构成完整的教学目标体系;既要具备一定的灵活性,考虑到个体的差异,也要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

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教学目标的确立主要考虑三个方面的问题:

1、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学生大多数初始文化程度是高中,其进校后的工作岗位的指向性明确,发展方向清晰。教学目标的确立要有助于学生的能力成长,具备岗位任职能力的长期指导作用。

2、任职岗位对专业理论的需求。学生的任职岗位均是针对具体的职业或工种,不同的任职岗位对专业理论的需求不同。但对学生岗位任职能力的培养课程是一个整体的系统,各课程之间也存在着内在的联系,教学目标的确立既要考虑到不同课程的区别,也要体现各课程间的联系。

3、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的要求。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强调的是“系统的应用知识”,专业理论知识首先要“能应用”,其次是“要系统”。在教学目标的确立上不仅要对任职岗位知识进行阐述,适当和必需的理论基础知识也不能忽略。

三、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目标的设计

国内外对教学目标的设计分类体系有很多,也有比较成熟的方案。不同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和体系,都包含有知识、能力、素质、情感等分类目标,而对于设计职业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来说,三维目标分类体系更加适合,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三维目标体系中以知识与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体现在过程和方法中。

1、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设计。知识和技能目标是相辅相成的,知识是技能的基础,技能是知识的升华,知识与技能合在一起也被称为结果性目标。职业教育课程能力目标可以细化为基础技能目标、岗位能力目标和综合能力目标。

职业教育的基础技能目标是每一名学生都需要掌握的最基本的技能。岗位能力目标必须按照任职岗位的划分,分岗位进行设计;综合能力目标是一名学生经过长期的训练逐渐形成的一种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标,它是学生能力的最高体现。

知识目标是在能力目标的基础上进行理论的推衍,即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就需要学习相应的理论知识。不同任职岗位的学生,其知识目标是不同的,需要根据任职岗位的性质确定其知识目标,应突出对应用性知识的学习,弱化对原理的复杂推导,强调理论知识的结果性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设计。过程与方法目标属于体验性目标。过程是为达到教学目的必须经历的活动程序;方法是师生为实现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任务在共同活动中所采用的行为或操作体系,主要体现为获取知识结论的学习方法,而学习方法则是设计过程中的重点。过程与方法目标的陈述,不能是教学过程的简单概括,也不能仅描述获得知识结论的学习方式,应该包括三个要素:学习的知识内容(活动内容)、经历的过程方式、感受的结果内容。

职业教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与方法目标要注重传统与现代教学过程的有机结合,要注重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充分体现“教、学、做”的一体化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设计。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一是要通过学习培养爱岗敬业的情操;二是要培养安全工作的意识;三是要培养对岗位文化的热情意识;四是要培养长期学习和发展的信念。

总之,确立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目标是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核心,好的教学目标能够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使老师愿意“教”,好“教”,也能让学生愿意 “学”,有目的的“学”。课程教学目标是否适应职业教育改革的大趋势,是反映课程开发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 《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指南》 徐国庆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年

7.小班下学期各领域具体目标 篇七

(一)身心状况

1、不高兴时能听从成人的哄劝,较快地平静下来。

2、能在较热或较冷的户外环境中活动。

(二)动作发展

1、能身体平稳地双脚连续向前跳。

2、四散跑时能躲避他人的碰撞。

3、能双手向上抛球。

4、能单脚连续向前跳2米左右。

5、能行走1公里左右(途中可适当歇歇、停停)

6、能熟练地用勺子吃饭。

7、能用剪刀沿直线剪,边线基本吻合。

(三)生活习惯与卫生习惯

1、在引导下不偏食、挑食。喜欢吃瓜果、蔬菜等新鲜食品。

2、不用脏手揉眼睛,连续看电视不超过15分钟。

3、在提醒下,每天早晚刷牙。

4、在帮助下能穿脱衣服或鞋袜。

5、在提醒下能注意安全,不做危险的事。

6、在公共场所走失时,能向警察或有关人员说出自己的名字、家庭住址、家长的名字或电话号码。语言领域:

(一)听与说

1、别人对自己说话时能注意听并做出回应。

2、愿意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想法,必要时能配以手势动作。

3、能口齿清楚地说儿歌、童谣或复述简短的故事。

4、说话自然,声音大小适中。

5、能在成人的提醒下使用恰当的礼貌用语。

(二)阅读和书写准备

1、爱护图书,不乱撕乱扔。

2、会看画面,能根据画面说出图中有什么,发生了什么事等。

3、能理解图书上的文字是和画面对应的,是用来表达画面意义的。

4、尝试正确握笔。

社会领域:

(一)人际交往

1、喜欢与熟悉的长辈一起活动。

2、想加入同伴的游戏时,能友好地提出请求。

3、与同伴发生冲突时,能听从成人的劝解。

4、为自己的好行为或活动成果感到高兴。

5、喜欢承担一些小任务。

6、身边的人生病或不开心时表示同情。

7、在提醒下能做到不打扰别人。

(二)社会适应

1、对群体活动有兴趣。

2、知道不经允许不能拿别人的东西,借别人的东西要归还。

3、知道和自己一起生活的家庭成员及与自己的关系,体会到自己是家庭的一员。

4、能说出自己家所在街道、小区的名称。

科学领域:

(一)科学探究

1、经常问各种问题或好奇地摆弄物品。

2、能用多种感官或动作去探索物体,关注动作所产生的结果。

3、能感知和发现物体和材料的软硬、光滑和粗糙等特性。

4、初步了解和体会动植物对人类的贡献。

(二)数学认知

1、体验和发现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数。

2、能手口一致地点数5个以内的物体,并能说出总数,能按数取物。

3、能用数词描述事物或动作。

4、能感知物体基本空间位置与方位,理解上下、前后、里外等方位词。

艺术领域:

(一)感受与欣赏

1、喜欢观看花草树木、日月星空等大自然中美的事物。

2、喜欢听音乐或观看舞蹈、戏剧等表演。

(二)表现与创造

1、经常涂涂画画、粘粘贴贴并乐在其中。

2、能用声音、动作、姿态模拟自然界的事物和生活情景。

8.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篇八

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以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扑面而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在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8个实验区全面展开,我们省17个市33个省级实验区的实验工作也于2002年秋季正式启动。新课程已经走进学校、走进千万师生。那么,为什么要开展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程从哪里来?新课程新在什么地方?如何理解新课程?等等问题,都是教育管理者、新课程实验者、广大教师所关心、关注的问题。

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为什么要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至少进行了7次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

第一次,是1950年,我们国家开始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一次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这次改革出台了小学各学科课程暂行标准和中学暂行教学计划,形成了第一套全国通用的中小学教材。

第二次,是1952年,在第一次立新的基础上,出台了进一步修订的中小学各学科教学大纲,并依据新大纲完成了全国第二套新教材的编写工作。

第三次,是1956年,这次改革主要对1952年的中小学各学科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在此基础上重新组织编写了第三套中小学通用教材。

第四次,是1963年,在各地实验和进步研究的基础上,出台了全日制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同年,在全国使用第四套教材。

第五次,是1978年,‚文革‛结束,百废待兴,课程改革也不例外。国家组织力量对全日制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并颁布了全日制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试行草案),新教材的编写工作也紧锣密鼓,同年,第五套通用教材开始在全国使用。

第六次,是1981年开始的,原国家教委颁发了《五年制中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五年制小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1984年,又颁布了《六年制小学教学计划(草案)》;1986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正式颁布并于同年7月1日开始实施,国家教委制订了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阶段教学计划(草案),组织编写了第六套通用教材在全国使用。

第七次,是1988年开始,原国家教委陆续颁布了‚九年制全日制小学和初中各科大纲‛的初审稿,1990年,编写了第七套全国通用教材。同年,国家教委还组织修订了1981年的高中教学计划和1986年颁布的高中教学大纲。1992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中各学科教学大纲正式颁布。

从以上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到,建国以来,国家一直关注、重视并结合时代、社会发展实际,不断地改革、发展、完善基础教育课程和教材。通过改革,使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发展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这成就可以归纳为四点: 表现其一,是初步打破了单一的课程结构。多年来以‚学科课程‛和‚必修课程‛为主的单一课程模式得到了初步的扭转,‚活动课‛、‚选修课‛等在实践中得到初步落实,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

表现其二,是初步改变了过于集中的课程管理模式,在单一的国家课程管理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国家和地方两级管理课程的格局,地方上有了一定的自主权,这对课程更好地适应地方和学校的需要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表现其三,是初步实行一纲多本的教材多样化政策,在统一要求的基础上,体现不同特色的多样化教材开始出现,人教版教材一统天下的‚统‛开始松动。

表现其四,是教学实践中涌现出一批好的典型。如从地域来讲,有汩罗经验、烟台经验等;如从教学来讲,有愉快教学法、五步教学法、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等;如教师典型,有于氵奇、魏书生等等。一批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注重教育教学过程改革,强调积极有效教学的典型涌现出来。

既然现行的课程、教材是经过多次改革完善、多年总结研究的成果,那么,为什么还要兴师动众,进行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呢?

(二)、我国现行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建国以来,尽管我国进行了七次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但是,这七次改革,主要偏重于教学方面的改革,特别是在教学方法上、教学方式上想了不少办法,出了不少经验,而对于课程,对于教材,改革的不多,触及的太少,力度不大,深度不够(教材虽然出了七套,但后一套教材基本上是对前一套教材的修订),不少弊端没有根除,甚至没有受到冲击。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时期,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时代对培养目标的新要求,现行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和弊端日显突出。其主要表现:

一是在学校教育中过分注重知识传授,忽视了学生的社会性、价值观、创造性。关注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培养,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个传统,在国际上可以说是我们的优势。重视‚双基‛本身是没有错的,优势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但是,不容忽视的是,我们的学校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了本门学科领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忽视了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这不利于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我国一些教育专家们认为,这不是一种成功的教育。什么是成功的教育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习一财方蕴藏其中》的报告中指出‚学习知识的过程永远无止境,如果最初的教育提供了终身继续工作之中和工作之外学习的动力和基础,那么就可以认为这种教育是成功的‛,反过来讲,如果我们的历史、语文、地理课程不能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化、山川河流的热爱;如果我们的物理、化学、生物学科课程不能让学生体验探究的无限乐趣,不能使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那么,无论学生能背诵多少名篇绝句,记住多少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了解多少地理名称,掌握多少公式定理,这种教育也是失败的,或者说是不成功的。因为这种教育,使我们的学生失去了梦想和激情,变得现实、麻木;失去了积极的态度和探究的兴趣,变得消极、沉默;失去了活泼和开朗,变得自我封闭;失去了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变得机械、呆板。没有了活力,在情感上没有给学生培养良好、高尚的东西,没有给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上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是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并且过于注重书本知识,脱离了学生经验。课程偏难是我国现行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的突出问题,例如初中《语文》第一册中《诗经三首》练习题,要求学生在三首诗下面标出叠字、叠韵词、双声词;要求学生从《木兰诗》中分别找出运用了起兴、回答、比喻、夸张、象声、顶真、对偶、复叠铺排等手法的诗句等诸如此类的语法教学。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学习语言主要用来交流的,而不是去搞研究。难而繁锁的语法教学,使我们的学生对语文失去了兴趣。又如某小学六年级一道数学测验题,加工一批零件,计划7天完成,按计划工作了2天后,又增加了生产60个的任务,如果要在计划期限内完成,功效必须提高15%,原计划每天加工多少个?答案是60÷[5×(1+15%)-(7-2)]的结果。三年级体育考试不考基本的东西,而考比赛的体操叫什么?(竞技体操),比赛可分为哪三类?(个人单项、个人全能、团体赛)。难的让少年儿童失去了学习兴趣。‚繁‛,主要是课程内容繁多、重复,使一些简单的命题复杂化,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偏‛,就是偏于知识的传授,偏到考试科目上去了,考试出偏题、怪题。如中考政治试题,填空要求学生填99年昆明世博会有多少个国家和地区国际组织参加,我想有些专业人士都不一定清楚;要求学生填99年国家首都大阅兵有多少万军民参加庆典,谁去数过吗?又如中考历史,让学生做历史剧《曹操》的导演,餐桌上放的道具有玉米、葡萄、萝卜、核桃,哪一个不对?我不知道了解这个干什么?‚旧‛主要是内容陈旧,不能反映科技、经济、社会的新知识和新进展。书本的题目还出现生产队、公社;生物学科仍然只介绍达尔文的进化论,而不讲克隆、基因技术等等。

三是现行的课程体系以学科知识为核心,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强调不同学科的独立性,科目过多,忽视了科学、艺术和道德之间的联系,忽视了学科之间的整合性和关联性。以学科为中心是我国延用多年的传统,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很多现象和问题是无法用一个学科知识去解释、去探究的。

四是学生学习过于强调接受式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加班加点、一个字看上几

十、上百遍。加班加点,首先体现老师对课堂教学没有自信心,怕没有讲到、讲透,怕学生没有学到、学好,用加班加点来弥补;其次是教师本身业务能力不强,在课堂45分钟不能完成教学计划,而加班加点;第三是不尊重学生,占用学生时间,同时也浪费了自己的时间,也浪费了家长时间。我国目前的教与学的方式,以被动接受式为主要特征,突出表现为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缺乏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机会。很多学生从小学到高中没有搞过社会调查、野外观察,不知什么是调查报告。我们教出来的学生缺乏创新精神,也不敢创新。有这样的案例,一位教师讲《铁杵磨成针》一课时,问学生‚老婆婆铁杵磨成针包含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一名学生的答案竟是‚她在浪费时间!为什么用铁杵去磨针呢?难道不能想别的办法又快又好地造出针来呢?‛对这样的回答,老师沉默一会后,斥责道:‚上课不认真听讲,要根据课堂讨论的内容去思考‛,然后继续讲‚持之以恒‛,讲‚锲而不舍‛,这样的教法持续了千百年,我们不能讲老师的结论不对,但这样的教法扼杀多少创新思维的闪光,学生敢再去‚胡思乱想‛吗?敢去创新吗?又如《愚公移山》等。

五是在教育评价上过于强调评价的甄别(把学生仅用‚好‛与‚差‛、‚对‛与‚错‛区别开来)和选拔功能,忽视评价促进学习者发展和提高的教育功能;过于强调对结果的评价,忽视了对过程评价或者说对过程评价不够;评价技术方法倾向于单一的量化评价,忽视了定性评价,或者干脆就以考试代替了评价。这样的评价方式,把我们的教育看成了一种单纯的生产活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被看成了一种工具,受教育者被看成了可打造的产品,而且这种生产活动是制造自卑者的活动(批评的多,表扬的少;讲差的多,讲好的少),学生从幼儿园到大学都在淘汰过程中生存、在自卑中生活。

六是课程管理过于集中,强调统一,忽视了地方在课程管理与开发中的作用,国家课程一统天下,对学校的积极性重视不够,教师缺乏参与课程开发与管理的权利和机会。开发课程都是国家的事,专家的事,你规定什么,我怎么做,你发给我什么教材,我捧什么课本。这种管理模式难以调动各方面参与课程的积极性,难以适应不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发生多样化的发展的需求。

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对我国的教育发展产生了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李岚清副总理对此十分关注,他提出了实现素质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必须突出抓好四个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积极推进课程改革摆在首位是核心的核心、关键的关键。关于课改的时间问题,李岚清同志曾经询问教育部的同志,需要几年能到位,当时教育部回答10年,李岚清同志说10年太长了,我等不了了。于是,从工作规划上,教育部把原定的10年改为了5年,2001年启动实验,到2005年所有义务教育段启始年级均进入新课程。高中阶段和幼儿教育课程改革也在紧锣密鼓筹划中。

以上,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来看,还是从社会发展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需求来看,还是从我们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程度来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都势在必行。

(三)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和趋势

课程是学校培养未来人才的蓝图,它体现了一个国家对学校教育的基本要求,影响着学校教育的总体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20世纪中后期以来,世界各国政府在推进教育改革中都十分重视中小学课程改革,并将其作为关系国家、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优先予以政策考虑。我们如果分析和研究和国课改情况,我们会出现各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呈现出以下四个主要方面的特点:

一是各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都非常重视调整培养目标,努力使新一代国民具有适应21世纪社会、科技、经济的发展所必需的全面素质,强调学生的新体发展,而不仅仅关注学生学业目标。

二是各国都十分关注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和调整,强调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以培养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未来公民。

三是各国都非常重视课程内容的调整,强调精选适合学生发展需要、具有合理结构、符合时代需要的课程内容,关注学生经验,反映社会、科技最新进展,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

四是各国都非常重视评价改革,目标取向的评价在被过程取向和主体取向的评价所超越,评价方式进一步多样化,注重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等方面发展的作用,使每一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从课程比较上讲,外国有外国的优势,我们有我们的优良传统,我们的优势是西方教育所力图解决的问题,而我们的问题也是西方教育的优势。优势与问题同样突出,世界各国都 在改,从发展的角度上讲,我们不改不行,非改不可,势不我待、时不我待。

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课程改革改什么?新课程新在哪里?)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启动可以讲从1996年开始,国家教育部用三年多的时间对现行基础教育课程进行了调查、研究、论证,于1999年1月正式成立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工作组;1999年底至2000年初召开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启动会议;2001年1月形成课程标准意见征求稿,并于7月正式公布17个学科18本课程标准,其中有语文(1-9)、科学(3-6)、科学(7-9)、历史(7-9)、历史与社会(2本,7-9)、物理(7-9)、化学(7-9)、生物(7-9)、地理(7-9)、艺术(1-9)、音乐(1-9)、美术(1-9)、体育(1-6)、体育与健康(7-12)、英语(1-12)、日语(7-9)、俄语(7-9);2001年4月至6月对20个学科50种教材进行了初审和复审;2001年6月正式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年秋季新课程开始在国家级实验区进行实验;2002年秋季,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实验区进入实验。

相比以前七次课程改革,这次课程改革可以说是国家行为、深层次、多层面的改革。它经历了一个较长时间的准备过程,进行了较为深入了调查研究,征求了多方面意见形成的。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两个‚三‛,两个‚全面‛)

(二)培养目标

(1)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

(2)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导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

(4)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5)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6)具有强壮的体魄和良好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可以看出:新的培养目标,高度重视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引导学生关心社会发展和社会问题;突出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强调培养学生具有强壮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课改的目标和任务

根据指导思想、培养目标,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针对现行基础教育的弊端而确立了六项改革目标。

目标之一:改革课程功能。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由过去单一的重视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转变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其途径主要通过制定课程标准、编著教材和实施教学与评价来实现。例如:

语文标准:能用普通话与人交流,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能领会要点,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对方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交谈。

历史标准:收集过去的一些购物票证,如布票、粮票、油票、副食本等,以及现在报刊上的各种广告资料,感受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

地理标准:认识世界的地区差异,初步学会分析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认识气候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相互关系,形成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

数学标准:通过统计家庭每天丢弃垃圾袋的数量,学生经过数据收集、整理、呈现的过程,体会塑料垃圾对人类生活可能产生的危害。

新课程充分体现了基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例《地理课标》整体上要求评价学生参与地理探索性活动的程度和水平,重点不在于学生记忆的准确性和使用技能的熟练程度,而在于学生实地观察与观测、调查、实验、讨论、解决问题等活动的质量,以及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兴趣、好奇心、投入程度、合作态度、意志、毅力和探索精神,同时注重评价学生爱国的情感和行为,以及爱护人类的意识和行为及责任感等。

目标之二,改革课程结构。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九年一贯制整体设计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设臵综合课程,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本次课改对现行课程结构进行重大调整。在课程设臵上,小学阶段以综合课为主,初中阶段分科与综合课程并有、供选择,小学、初中段都加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和劳动与技术教育等,从小学三年级起开设,目的在于通过实践增强学生探索和创新意识,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发展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丰富学生的社会经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形成初步的技术意识和技术实践能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英、澳、日、法、挪等国以及我国台湾省都开设了综合实践课程,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主题探究或课题研究,包含自然现象和问题的研究、社会研究;二是社会实践学习,包含社区服务活动、考察活动、公益活动;三是生活学习,包含生活技能的训练活动和生活科技与创造生活活动。在学科整合上,出现了综合课程,如1-2年级的‚品德与生活‛、3-6年级的‚品德与社会‛、7-9年级的‚历史与社会‛(历史、地理的综合)和科学(物理、化学、生物的综合),还有体育与健康、艺术(音乐、美术的综合)等,综合课程与分学科课程供我们选择。在课程结构科目比例中,将语文所占此重由原来的24%降至20-22%,数学由原来的16%降至13-15%,其它科目也都进行了下调,调整后积累下来的课时量分配给了综合实践活动和地方校本课程,其中,综合实践活动拥有了6-8%的课时,地方与校本课程拥有10-12%的课时。

目标之三,改革课程内容。改变课程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例如在《生物课程标准》中,改变了沿用多年的以‚动物学‛、‚植物学‛和‚生理卫生学‛等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构建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删除了占原初中生物和教材中大约40%篇幅的动物、植物论述,而且选取了健康与生命科学发展等前沿问题、如基因技术、核糖核酸等。《地理课程标准》中,地学内容大幅度调整,突出了各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基本特征和相互关系,增加了天文学和空间科学。《科学标准》中要求学生知道科学技术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的好处,也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要求学生了解人体各系统生理保健知识,形成健康的生活模式,提高戒除不良嗜好和远离毒品的自觉性等。总的来讲,这次课改不再单纯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不再刻意追求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完整性、逻辑性,而是关注学生生活经验,建立在学生生活的基础上。

目标之四,改革课程实施。这次课程改革通过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以及对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指导,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印度尼西亚巴东镇的房子都是尖斗状的。)过去,学生学习以教师、教室、教材为中心,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被动性地学习,习惯于老师、教材的答案都是正确的,不允许学生提不同意见,学生学习的方式仅限于课堂、做作业、考试、做模拟题,没有了活动、没有游戏、没有实践。家长关心孩子最常讲的是‚考多少分、排多少名、作业做了没有?‛老师最关心的是学生‚课堂上有没有认真听讲‛,给学生评价出现最多的是‚上课不做小动作‛。新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力图扭转这种局面。例如。《生物标准》中的‚组织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调查、收集生物圈的相关资料,模拟研究‘国际生物圈’研讨会,结合本地实际讨论如何保护生物圈‛。《艺术标准》通过唱一支歌、做一件礼物,在唱歌、绘画、制作的过程中体会怎样表达对祖国、对亲人的爱,共同分享创作的乐趣和喜悦;我在前面提到的各学科标准,都提出了这样的实施建议,以指导教师改变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转变学习方法。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接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是两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它们对学生学习来说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过去,我们过多地注重接受式学习,而忽略了探究性学习的重要价值,由此导致了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竞争能力差,知识面窄,技能单一,缺乏创新的激情。

目标之五,改革课程评价。改变过去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过去,我们往往把评价简化成了考试,对学生的评价就是考多少分(考试本身没有错,关键是对考试结果如何利用)、排第几名(排名次本身也没有错,错在‚公示‛名次,给学生带来压力,制造挫折。排名次的目的应该是老师掌握学生的学习程度,来进行因材施教)。新课程致力于构建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的科学评价体系。在各个课程标准中都提出具有指导性、操作性的评价建议。在评价方法上建议采取成长记录、测验与考试、答辩、作业、集体评议和学生自我评价等多种方法。在对学生各种能力表现方面也提出各种评价的方式,如能否根据观察或生活经验提出问题并根据问题提出假设?能否按照实验操作的规范要求完成实验?能否实事求是地记录和收集数据?能否在探究活动中与他人合作交流?能否积极主动地完成收集一周垃圾的任务?能否独立思考提出与他人不同的见解?等等。新课程倡导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希望教师们根据学生不同的差异,多用一把尺子,多一把尺子就会多一批好学生;倡导关注学生发展过程,使用发展性(形成性)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关注学生成长的每一个过程,在过程中促进每个学生不断发展。过程性评价,就需要我们多有鼓励、赞赏的语言。

目标之六,改革课程管理。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给地方和学校留有空间,留有余地。中国这么大,各地经济、文化、地理环境等存在差异,实行大一统,一刀切,显然不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学生的需求,三级课程管理、实现教材多样化是发展趋势和方向。这次课改划分了国家、地方、学校在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中的职责分工,明确了各自的权利和责任。

所谓国家课程,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统一课程,它体现了国家意志,是专门为未来公民接受基础教育之后所要达到的共同素质而开发的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框架的主体。

所谓地方课程,是在国家规定的各个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内,由省一级的教育行政部门或其授权的教育部门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开发的课程。利用地方教育资源,反映地方特色。

所谓学校课程,也称校本课程,是学校在创造性地执行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同时,以教师为主体,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是选择性课程的主体。

什么叫课程资源:这是新一轮课改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与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两方面。其中课程的要素来源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目标等因素;而课程的实施条件包括直接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时间、地点、媒介、设备、设施、环境等诸因素。课程资源是课程形成的前提条件。没有课程资源也就没有课程,相反有课程就一定有课程资源作为前提。过去,教材一直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所以我们常常误认为教材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一提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马上想到的就是订购教材、买教材。其实,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广泛的自然资源,都是可以开发、利用的课程资源。

课程管理实行三级课程政策,其意义从观念上讲实现了国家、地方、学校、师生共同建设课程,突破了大一统;从管理上讲,实现了课程形态综合或分科的选择,实现了课时固定制到课时比例制的转变,实现了教材多样化并可供选择等等;从时空上讲,15-20%的课时由地方和学校来自主安排。这是我们国家课程管理上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三、如何应对新课程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国家提出始终贯彻‚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工作方针。按照国家和省统一部署和要求,我市的工作时间和步骤已经确立。

(一)新课程改革实验推广工作计划。(略)

(二)新课程改革实验的任务和要求。

1、验证、修订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通过修订,正式颁布各学科课程标准(我们要提建议)。

2、形成教材编著、审题、选用的有效机制。教材选用要成立委员会。

3、形成三级课程管理的具体工作机制。

4、形成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

5、初步形成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6、促进广大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提高专业水平。

(三)迎接新课程教材改革的挑战

新一轮的课程教材改革,一方面强调课程的三级管理,强调教材的多样化;另一方面则倡导教学方法、学习方式、评价办法的更大改革,这些都给我们教育教学的管理者提出了新的情况,新的问题,我们面临新的挑战。

首先,要保证新一轮课程改革得到顺利实施,必经创造良好的改革环境和条件。国家在目前社会观念、教育观念滞后,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滞后的情况下,强力推进并实施课程改革,其目的就是要以课程改革促进相应的观念改革与体制、机制改革,促进、带动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就目前来看,课程改革的环境或条件至少面临以下四个方面的困绕:一是传统的人才观念与评价标准根深蒂固,会对教学内容的任何调整,特别是对某些偏难、偏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调整表现出强烈的怀疑,甚至抵制;二是习惯于统一要求的教育工作者、广大教师对弹性化的课程设臵与教学要求难以适应,甚至会表现出不满;三是习惯于传统教学的老师对研究性、实践性、综合性课程的设臵和强化不能适应,面临教学方法上、知识上的困难,受传统观念和惰性的影响而不愿意自觉地投身到改革中去;四是多样化的课程、多样化的学习选择机会,使习惯于老套学校教育的学生们,乃至家长们手足无措,对老套的东西难以割舍,对新的东西难以适应。这些,要求教育管理部门、学校一方面要加强学习、加强宣传,努力改变社会、家长、教师、学生以及自身与课程改革不相适应的观念、习惯、制度及影响;一方面要坚定改革的决心和信心,改革必然在校内外、教育圈内外遇到很多的困难和问题,我们必须坚持改革的目标不动摇,直而困难和总是,从而在主客观两方面为课改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其次,要保证与新一轮课改相适应,必须改革现行的管理模式,特别是学校的管理模式。长期以来,教育管理者习惯于按照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各项要求、标准,制定各种学校或师生必须身体力行,尽量实现的规章制度,来实施管理,单纯地认为,管理者管制越严格、周密、精确、具体,就越有效,过于迷信‚规定‛、‚制度‛的作用,进而成天忙于开会、忙于制定各种各样的规章制度。这样的管理模式,对于统一人才培养的规格、规范学校和师生的行为、保证学校的基本秩序和教育教学的质量无疑是有帮助的,而且功不可没。但是,新一轮课程改革追求的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公民,使公民具有自主学习的发展能力,学校课程设臵丰富多彩,教材版本精彩纷呈,学生选择自主多样,学生学习成绩和发展能力的评价不再单一,教师教学将通过课堂、多种活动、鼓励学生质疑等多种方式来完成,这些,教育管理者仅仅靠按部就班、强调统一步调与行为规范就不够了,必须建立、探索更加科学而灵活的管理措施,为创造性活动开辟宽松的活动空间。当然,我们不能,也不应简单地否定制度管理,不能也不应提倡无政府状态,我们必须探究一种新的管理模式,放而不死,活而不乱,在破旧立新、传承与创造中不断改革现行的管理模式。近年来,报刊杂志不断推出课改革实验区在管理上探索、实践的经验,值得借签。

9.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篇九

【关键词】体育课程目标 后现代教育 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9-0100-01

我们通过对中、美、日三国的体育课程目标进行比较,分析各国现行的体育课程目标的异同,进而明确其目标的价值取向,为课程改革提供出可参考的客观依据。

一、体育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和要求

中国中小学的学校体育课程目标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根据课程目标划分领域目标,根据领域目标划分水平目标,从而构成课程目标、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3个递进的目标体系。课程目标分为5个方面。包括增强体能,培养运动兴趣与爱好,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发扬体育精神。课程领域目标同样分为5个方面,包括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

日本中小学课程目标的实施要求日本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的进一步贯彻与发展,在结构上产生了多种层次。其中包括一般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前面提到的课程目标和学习领域目标是带有总体性的一般目标,而作为体育活动或一堂体育课如何实施它的目标体系,这就要进一步分析其具体目标。体育课程的具体目标体系即是体育的教学目标,它包含了认识目标、技能目标、社会性的行动目标和情意目标4个方面。

近年来,美国出现了多种体育课程模式,海尔森的社会责任模式是较有代表性的一种。海森尔模式培养学生怎样对自己和社会负责。海森尔模式就是吸引学生参加体育活动,从而改变他们的行为模式,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海森尔模式认为,首先是培养学生通过体育活动学会尊重自己、理解他人;其次是参与体育活动并且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尝试;第三是提高学生的自我导向,从内心知道怎么去参与、怎么去努力,能够规范自己的行为,做有利于社会的一些事;第四是培养学生从只关心自己转向关心他人,能够考虑到别人处在什么样的情况;第五是学生在体育课外能够帮助其他学生来规范行为,也就是不仅在课内,在课外也要对个人和社会负责。

二、体育课程目标的比较异同

中日美三国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都具有多元化的特点,有一套完整的目标体系。在实施、贯彻课程目标过程中,重视学生在运动技能、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思想品德、团结协作、情感体验、社会适应和社会发展等多方面的发展。

中国、日本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都突出了运动和健康2条主线。中国5项学习领域目标中有2项(运动参与、运动技能)为运动主线,有3项(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为健康主线。日本有专门的体育领域和保健领域课程目标,有一套完整的实施体育、保健体育课程目标的计划体系;在贯彻一般目标、实施具体目标过程中,注重认识目标、社会行动性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意目标,注重一般目标和具体目标的有机结合。美国则主要突出运动和发展2条主线,在3项领域目标中除运动目标外,有两项是发展目标(自我表象和个人发展、社会发展),这说明美国非常注重学生在体育课程学习过程中的个人发展和社会化发展。

三、展望后现代教育

分析了三国的体育课程目标,作为同一门学科课程,许多目标相同或一致不足为奇,存在一些差异也属正常,毕竟三个国家课程编制背景不一样。但依旧有些问题值得课程编制者们深思。

在后现代教育的历史背景下,对于如何设置适应时代的课程体系,国内外的教育专家大多认为:一是就设置课程体系的客观依据而言,从单纯的“学科中心”转向了兼顾社会需要、学科体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实际,主张“把三者辩证地结合起来”;二是就设置课程体系的主观依据(即所培养的学生的角度)而言,不再以单纯培养学生的知识为宗旨,而是主张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方面的全面发展。

我国的教育正在向现代化迈进,当前大力推进的素质教育,就是一种现代主体性教育。我们培养的是未来人才,我们所造就的人不仅应具有强健的体魄,還应具有灵活的头脑、灵巧的双手,主动参与的意识和健全、独立的人格。我们强调终身教育,就必须摒弃通过学校课程为学生提供全部知识的想法,承认基础教育的宗旨乃是夯实终身学习的基础。这是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呼唤,也是我们育人观念的一个转变。

教育目标是一个目标体系,是有层次的。学校教育的目的或目标是第1层次,课程目标是第2层次,教学目标是第3层次。3个层次的目标应一脉相承,下位目标应比上位目标更详细、具体。课程目标是中位目标,它提供了学习的方向和学习过程所要取得的成就,同时也提供了评价教育活动的依据。我国的中学体育课程目标目前定位偏高,“促进身体素质和人体基本活动能力的全面发展”,“掌握体育基本技能和基本技术”,“发展学生个性”,“陶冶美的情操”等,缺乏明确的指向性。教学目标偏高往往会给课程的实施与评价带来困难。

后现代教育所张扬的许多教育理念往往是对现代教育某些方面的纠偏,也是一种在更高层次上的坚持和深化。以后现代教育观为理论基础的后现代课程在目前的中国只是处于摸索和实验阶段,它必须在很好的吸收现代教育课程的优点和长处的前提下,并能和我国的社会、政治和经济有机的结合起来才会不断地发展和壮大。

参考文献

1 顾明远、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166

2 大卫·杰弗里·史密斯.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郭洋生译)[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47

10.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篇十

时 间:2010年3月19日下午5:00 地 点:各部门办公室 参会人员:各部长及部门员工 会议内容:

3月12日,集团公司下发了《关于2010年五项管理工作量化、细化的通知》,接此通知后,热力公司高度重视,在春节后开展的细化流程、五项管理的基础上,又组织中层以上管理人员进行了专题讨论,明确了2010年五项管理工作的具体任务及目标。现将讨论情况摘要记录如下:

财务部长:李晋生

五项管理工作是公司在长期管理实践中提炼、归纳出来的管理理念,是公司管理创新的成果,财务部根据公司发展要求,不断开展五项管理,对五项管理进行了细化。

一、信息化建设:

1、通过每日日总结会,部长明各组的工作任务。

2、讨论、修改部门工作流程,明确各项流程的作用和目的。

3、对涉及部门间的工作流程,召集相关部门进行交流并补充,使财务共平稳、高效进行。

二、绩效评估:

1、整理出目前各岗位的岗位职责和工作标准,组织各组进行分析、讨论后制定出具体、完整的岗位规范,并重新制定绩效考核标准。

2、通过考评,全面评价员工的工作表现以及工作态度,并让员工自己了解并取长避短。

三、5S管理:

1、整理:工作中一些作废文件、票据必须在规定时间内清除。

2、整顿:对每日的文件、票据等整理后进行分门别类放置、做到摆放整齐。

3、清扫:保持办公环境干净、明亮,没有卫生死角。

4、清洁:保持个人卫生,上班统一着装,制定考评标准。

5、素养:增强员工团队意识,养成按规定行事的良好工作习惯。

四、组织建设与队伍建设:

根据公司组织机构的变动和调整,财务部重点考虑了公司整合以后的机构设置和岗位设置。

1、编制财务人员机构图,计算需增设的岗位及员工。

2、编制各岗位的机构职能以及具体规范。

3、编制各岗位与总公司的财务流程。

五、团队文化建设:

制定出各组以及部门本年度的培训计划,包括业务知识的培训和企业文化的培训,使员工在不断熟悉业务知识的同时,对企业文化得到更加深刻的认识。

预决算部长助理:郭艳红

一、信息化建设方面:

1、重点加大沟通力度。及时与相关领导及相关部门进行交流、讨论。

2、加大目标计划管理。制定计划时要按照目的、任务、方法、步骤进行分解,将每一项工作具体安排落实到责任人,将计划的落实与绩效考核挂起沟来,用考核办法作为监督的有力手段;

二、绩效考核方面:综合组要对照计划完成情况和制定计划对各小组进行考核,如预算组有倒排结算时间表,综合组有编制计划总结是否按时、规范报送。

1、制定计划时要切合实际,每计划一件事要考虑完成时间和工作效率,本周未完成的工作要纳入下周的工作任务,并制定出完成措施。

2、在考核当中未按计划完成工作的,扣除相关责任人的分值,并在每周一碰头会通报考核结果;

3、在下一周计划当中检查各小组所报的计划是否相与月计划对应,是否有脱节情况,以此促进各小组按公司要求提高小组职能。

三、环境营造方面

1、将条例工作事务作为重点;

2、每周有重点突出5s营造;

四、组织队伍建设:根据公司的发展特制定操作锅炉方面的知识,提高员工业务水平。在培训期间,各小组轮流授课以便达到深思熟虑的效果,三月下旬聘造价师讲授土建预算与锅炉安装预算专业知识。

五、团队文化建设:在以后的工作中逐步提炼符合本部门特色的小团队文化。

经营部长:邢尚志

1、信息化建设:根据工作实际补充制订了收费结算流程、票据管理流程两项内部流程,使小组间业务传递和各小组内信息互通、共享更加顺畅。对部门间入网业务流程、采暖收费业务流程、用户报停业务流程、强制停暖业务流程都进行了逐项学习、讨论和修改。

2、绩效评估:细化了内部工作业绩考评内容,包括小组内绩效考评和各岗位员工考评,根据各项工作的完成情况和日常工作对每位员工进行考评打分。3、5S管理:每日对员工及办公现场进行检查,通过不断检查纠正,在实践工作中培养员工相互配合的意识,同时自觉规范、约束各项行为。

4、组织建设与队伍建设:经营部内部分为:市场一组、营销二组、营销三组、综合组四组。进一步明确各小组内部组织机构职责和岗位职责。小组内各员工根

据自身岗位职责明确了自身工作任务与目标,严格按照流程在各项工作中严守把关,能够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

5、团队文化建设:利用每日下午开晚会时间对员工进行业务、礼仪的培训学习,并参加公司组织的业务知识培训。在现有“愈挫愈奋、百折不挠”的小团队文化的基础上继续摸索、提炼。

工程部长:赵勇宏

一、信息化建设:

1、重点加大协调力度,及早与帮里施工手续的各单联系、沟通,并及时汇报工程协调情况,部门协调处理不了的问题,与公司领导进行沟通,研究解决办法;

2、修改了部门8条工作流程;

3、抓目标计划管理,制定计划时要按照目的、任务、方法、步骤进行分解,将每一项工作具体安排落实到责任人,将计划的落实与绩效考核挂起沟来,用考核办法作为监督的有力手段;

二、绩效考核方面:

1、重新修改绩效考核方案,补充了施工组长考核标准;

2、规定考核时间(周六),采取公开、集体进行考核、当场反馈的办法进行评估;

3、增强基层管理人员考核的意识,强化他们对“劳动纪律、工作秩序、环境卫生”的督查力度和管理意识;

三、环境营造方面

1、办公现场环境营造由综合组长进行监督检查;

2、施工现场环境营造由施工组长监督检查反馈;

四、组织队伍建设

1、修改相关管理制度,严格按制度执行,违反者,第一次扣分;第二次罚款;第三次清退回办公室;

2、补充空缺的岗位人员,将施工组分成三组,分别为电工小组、协调小组,增添材料员、综合管理员,并细化各组岗位职责;

3、坚持进行工程前期培训工作,与办公室沟通前期施工的现场人员到岗时间,到岗后进行学习,重点培训签定签证的相关内容;

4、分组包月制定年度培训计划,准备好前期到岗人员的培训资料;

五、团队文化建设:通过完成以上四项工作体现出来的部门文化就是我们的团队文化,具体还需在工作完成中体现。

技术部长:苏中勋

根据技术部五项管理开展情况,以及五项管理在2009年的落实情况,部门经过讨论研究,制定出以下五方面需要改进、细化的内容。

一、信息化建设

技术部现有的业务流程有三个,分别是:二网图纸设计流程、工程施工技术变更流程、生产技术改造流程。

根据第一阶段的梳理工作,技术部的三项流程均运行正常。三项流程在规范工作方面的作用显而易见。进过讨论工程施工技术变更流程需要改进,目的是为了更加方便技术变更,通过简化流程,达到节省时间的效果。

二、绩效评估工作

根据公司绩效评估方案和部门绩效评估方案,技术部每周一对部门员工上周的工作表现进行打分,并将结果报办公室并反馈给部门员工。目的是在工作中发现薄弱环节,对员工的不良习惯进行纠偏。

三、5S管理工作

按照5S管理工作三个层面上的要求,分别制定目标

第一层面,规范办公现场,保证办公场所卫生时刻保持干净,物品摆放时刻保持整洁。

第二层面,条理工作事务,整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工作进行细化和分类,保证工作有条不紊。

第三层面,提升员工思想,通过在实践中规范员工的行为,进而提高团队的综合素养,培养员工良好的工作习惯。

通过全年的5S工作的实践,实现整体素质的提高。

四、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

1、根据二期工程补充部门人员,进一步完善部门职能,部门计划增加土建工程师一名、电器工程师一名、综合管理员一名,部长助理一名。

2、重点对技术方面知识进行培训,以适应工程建设的需要。

3、按照公司的要求,每周组织例会和民主生活会,将员工思想紧密联系在公司的理念上,用公司的管理去同化员工,去感染员工,使得员工相信团队,拥护公司领导,维护公司利益。

五、团队文化建设

团队文化建设是在公司文化理念的引导下,在工作实践中逐步提炼出一种为所有成员所认同的组织文化,并以此作为团队成员的精神支柱,指导团队的行动,在实践中总结,形成部门特色的团队文化。

材供部长:康丽冰

一、信息化建设:

1、修改了部门7项大的工作流程,补充了部门内部4项工作流程,准备增加整合后的岗位工作流程。

2、信息的传递:增加了部门与员工之间的信息传递,每周六下午通报下周的工作计划,对各自的工作做到心中有数,按计划执行完成。

3、继续保持部门与部门之间的信息畅通;及时与上级领导沟通、汇报工作;做好员工与员工之间的信息传递主要是每日采购员、保管员、材料员之间的票据传递。

二、绩效评估

1、修改了绩效考核方案,增加了上周存在问题的改进措施、时间、效果。

2、每周除日常工作的考核外,有着重项目的考核,如员工每月的业务学习考试成绩纳入绩效评估。

三、“5S”管理

1、除每日的办公环境“5S”,内部综合管理组每日进行卫生检查,检查结果及时反馈,养成保持良好环境卫生的习惯。每周增加了重点检查项目,检查员工的工作纪律、工作秩序、出勤等方面。

2、条理工作事务:

(1)做好保管员的工作日志的监督检查。(2)材料员、采购员账务日清日结

四、组织建设与队伍建设

1、每日下午6点组织部门员工开日总结会,总结一天的工作情况,查找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措施。

2、每周六与员工进行沟通,通过谈话做好员工的思想教育工作,与员工保持信息堂堂。

3、每周六下午开员生活会:

(1)总结一周工作中的问题,并制定改进措施,梳理那些工作完成了,那些工作没有完成,存在的问题解决了没有。

(2)2010年仍将以五项基础管理工作为重点,针对整合后部门人员增加和结构的变化,部门如何对新员工进行传、帮、带的问题,模拟部门组变成科室以后假如各自作为科室负责人如何开展工作进行讨论。对每周的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通过讨论提高管理水平,抓好新一年的管理工作。

4、每周的业务培训:

(1)员工按时间、要求参加公司的培训。

(2)为了满足公司发展需要,提高部门员工的业务知识水平和业务技能,根据部门的实际情况制定了部门业务培训计划。

五、团队文化

1、随着公司的发展,现在部门需要在原来的部门文化基础上逐步提炼更准确更能反映部门工作的特点和公司倡导的企业文化揉合在一起

2、每周部门负责人参加公司的培训,提高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增强综合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和执行能力。

3、每周部门组长参加公司的培训,提高基层管理者的管理水平,既有专业技能,又有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生产运行部长:赵永翔

在认真学习了公司组织的五项管理培训及集团公司关于加强五项管理的具体要求后,部门认真查找了在五项管理中仍存在的不足,并结合公司的发展前景该如何细化部门的五项管理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初步计划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细化:

1、补充、细化绩效考核标准和指标。在公司成立分公司后,对各分公司从营业利润、供热收费、成本管理、用户室温合格率、安全生产、公司管理、文明服务、可控费用、五项管理及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制订相应的指标对分公司进行考核。

2、完善设备管理。部门要进行全面检查、摸底,完善设备档案,掌握设备检修规律,找出设备存在的安全隐患和影响机组经济运行的关键问题,编排设备治理计划,并逐一落实;加强设备维护、消缺管理,加大人员巡检力度,做到对设备缺陷及早发现、尽快消除、避免扩大、杜绝返工;开展标准化大、中、小修工作,实行检修质量评价制度,通过完善对设备的管理来不断提高生产运行效率。

3、补充制订各类运行记录。主要是完善管网运行、调节记录。如每个站点在供暖运行期间,要根据站点负荷大小、建筑能耗状况、室内采暖系统形式、用户室温状况、井室状况对站内管网进行调节,并要根据以上状况对调节后的阀门开度、调节后回水温度、井室内阀门、操作人等进行详细记录,以此来完善我们的管网运行、调节档案,便于管理和合理生产运行。

办公室主任:郑向荣

一、信息化建设

根据集团公司《关于2010年五项管理工作量化、细化的通知》要求已于15日上报相关内容,19日办公室再次组织部门员工对相关8项流程进行了二次学习、讨论。8项办公室流程在09年修改过后,符合现在工作实际情况,不需要进一步修改。

二、绩效评估工作

1、考核办法

①各部门负责人结合部门员工实际工作表现,依据员工绩效考核标准,对本部门员工进行考核。

②各分管领导结合部门负责人自我评价及实际工作表现,参照办公室考核评分依据,对各分管部门的负责人进行考核。

③常务副总经理结合各分管领导的实际工作表现及各分管部门的工作表现对各分管领导进行考核。

④员工一周请假天数在3天以上的,本周绩效考核成绩记0分,但不作为扣绩效工资的依据。

2、考核程序

1、每周六各部门负责人要对部门员工进行统一考核。并于下周一下午6:00前将本周考核结果提交办公室。

2、每月底各部门员工根据本月工作情况各自填写自我评价表,由组长、部门负责人逐级进行评价后,于下月10日前提交办公室。

3、每月底各部门负责人根据本月工作情况各自填写自我工作评价表,并报分管领导进行评价后,于下月5日前提交办公室,然后由办公室组织各分管领导对分管部门进行考核评分。

4、每月5日后各分管领导根据月工作情况各自填写自我工作评价表,并于本月10日前将对分管部门的评分表一起提交办公室,由办公室报送常务副总经理对分管领导进行考评。

三、5S管理工作

工作环境就其性质可分为两大类:硬环境,即有形环境,如满足工作需要的设备设施、办公室、厂房、电脑、空调等;软环境,即无形环境,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工作的氛围、公司的经营理念、价值取向等。硬环境相对于软环境来讲,较易实现。2010年,公司软环境营造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抓起:

1、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随着公司事业的壮大,特别是上马第二热源厂及整合忻州供热市场,对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以及员工的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今年主要通过三级培训的方式对全体员工进行学习培训,从企业文化、管理理念到具体的业务知识学习分层次、分类别进行培训,使员工的业务技能能够适应工作发展的需要。

2、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提高员工工作效率。温馨和谐的工作环境,可以使每位员工在工作时能够时时感受到的精神舒适、心情的愉快。从三个方面抓起:

一是时刻保持办公场所整洁、干净、明亮,从工作环境抓起,培养员工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二是抓好工作事务的条理。三是抓好与员工的思想交流。

3、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激发员工的创新能力。

一是激发员工工作的主动性。二是鼓励员工工作的独立性。三是积极总结工作经验、挖掘不足。

四、组织建设与队伍建设

2010年公司将实现第二热源厂的建设、整合两家供热企业,根据公司二期工程建设需要及公司整合后的发展,公司将及时调整和构建适合公司发展的科学的、合理的组织运行结构,同时规范、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确保各项管理、业务工作政令畅通,为团队的成长,提供完善的组织保障。对整合后的人员组织培训学习,引导新员工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努力培育和造就一支业务精、思想好、勇于开拓创新的员工队伍。

五、团队文化建设

团队文化是指在公司文化理念的指导下,在工作实践中逐步培养、提炼、归纳、总结形成的,被团队成员共同认可的一种组织文化,它是团队成员的奋斗目

标、判断是非的标准和精神支柱。“共同的目标”是团队的凝聚力,“相互的信任”是团队的基石,“积极性”是团队前进的力量源泉。

1、目标

根据公司实际情况和发展目标及工作计划,公司将以全面建设“学习型、互动型”团队为出发点,不断提高组织与员工之间的协作精神,开阔视野,调整思维方式和工作模式,营造和谐、朝气蓬勃的团队。

2、具体方案(重点加强以下六方面的工作)①发扬团结协作精神,相互配合 ②建立无间隙的沟通方式 ③彼此间互相尊重

④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

⑤留意每个节日与员工的生日。⑥加强培训工作。

11.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篇十一

和县信用联社:

按照联社【2009】1号文件《关于印发<和县农村信用社2009年工作意见>的通知》精神,我社制定了详细的工作目标方案和措施,具体如下:

一、工作目标方案:

各项存款净增1270万元,不良贷款可疑类净下降350万元,贷款利息收入270万元。

二、具体措施:

(一)营造浓厚氛围,再增资金实力,全力以赴抓存款。

今年我们将一如既往的紧绷资金组织这根弦,再增资金实力,再创新的佳绩。

1、营造浓郁的宣传氛围。开展挂横幅、贴标语、辟专栏等传统的宣传模式,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狠抓资金组织工作。

2、瞄准外出务工人员这一特殊群体,利用他们春节期间返乡之机,上门服务,切实抓住这一庞大储源。

3、着眼于“勤”。以勤补拙,发扬“流动银行”、“背包银行”的优良传统,走街串巷,通过联络老客户,发展新客户,广搜储源信息,掌握资金流向,使社会闲散资金真正截留归社到位。

4、抓好职工业余揽储。业余揽储使信用社资金组织工作的重要补充,全体员工将把业余揽储工作变成自觉行动,千舟竞发,人人参与,个个争先。同时,加大个人揽储业务的考核力度。

5、加强柜面服务,满足客户需求。以服务留人,以服务增存,再工作中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不断实施服务创新,以方便、快捷、高效的服务,向客户传到人性化、个性化、专业化的服务理念,达到感动客户、吸引客户、留住客户的目的。营业场所要始终保持窗明几净,环境优美,临柜营业人员统一着装,配证上岗,站立微笑服务,以一流的办公设施、优雅的办公环境、娴熟的业务技术、温馨的文明用语、快捷的办事效率赢得客户,全面提升我社的社会美誉度,创建精品服务网点,全方位扎实做好揽储工作。

(二)、着力于“清收盘活”,催收不留死角,切实降低不良资产占比。

今年的清收工作我们将继续发扬“迎难而上、克难奋进”的精神,采取“内控外联、多管齐下、全力攻坚、多措并举”的方法。

1、继续推行不良贷款分类处置方案。根据不良贷款的成因、企业的现状和借款人、担保人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策略,实施不同的分类处置方案。灵活运用经济、行政、法律等多种手段,按照先大后小,先易后难、先急后缓的顺序清收不良贷款。动态掌握贷款企业和担保单位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清收方案,确保清收方案的克操作性。

2、切实提高依法收贷的一是,继续加大依法清收力度。对信誉状况差、多次催收无果的不良贷款户,包片信贷员要认真清理统计,做到户户催收,不留死角,且要求债务人再催收通知书上签字确认,保全诉讼时效;对于逾期时间较长、潜在风险较大或因经营者素质低下形成的不良贷款,分析原因,选准对象,找准突破口,采取果断措施,集中力量抓诉讼工作,达到“起诉一户,震慑一方,带动一片”的效果,保全信用社资产。

3、抓降化险、积极清收到、逾期贷款,制定清收方案,建立清收责任制,加大考核力度,实行奖优罚劣的激励机制,并区别情况,因病施治,综合清收,对信用观念不强的欠贷大户,一方面对他们宣传诚信的社会重要性,讲解“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存”之理,另一方面采取强硬措施,集中人力,团队清收。

4、对列入呆账核销的贷款和央行票据置换的不良贷款,将按照建立的台帐逐户进行清理核对,并制定清收计划,落实清收责任,尽量减少信贷资金损失,确保央行票据提前兑付。

(三)、严肃信贷纪律,谨慎发放贷款,有效营运资金。

今年的贷款投放我们将坚持“小额、流动、分散、效益”的原则,坚持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坚持贷款的准入条件,规范贷款决策行为,进一步提高对宏观经济形式的分析能力,提高科学决策水平,谨慎发放贷款,确保贷款质量。

1、严肃信贷纪律、遵循贷款管理规章,坚持贷款发放的原则性,成立审贷小组,对大额款项发放严格坚持集体审批制度,规范放贷程序。

2、扎实做好日常信贷基础工作。全面进行信贷档案统一模式、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实行专柜归档、专人保管,并建立调运登记制度,确保信贷档案的完整性。

(四)、强化经营意识,努力增收节支。

1、切实加大收息力度,克服喜大厌小思想,打消对以贷收息的思想依赖性,下苦功,做细活,应收尽收,实实在在地把现金拿回来。加强考核奖惩,认真落实奖惩规定,充分调动信贷人员工作积极性。

2、做好节支工作。加强财务管理,严控费用支出;加强资金管理,将不生息资金压缩再最低限度。

(五)、狠抓员工的思想素质、业务学习教育,努力培养一支现代化、专业性的复合型人才。

1、高度重视员工的业务学习,进一步提高业务技能,努力培养一人多专、一专多能的专业性复合型人才。

2、加大会计电算化、电子网络化的学习力度,进一步扩大员工对电脑知识的学习面,努力培养一支现代化、专业化、信息化的拼打型队伍。、3、加强对柜员制业务的提前介入学习,努力创新工作机制,激励竞争上岗,积极筹备综合柜员制。

(六)、加强内控管理,防范经济案件,确保安全经营。

内控机制使内部管理的重要内容,使保障信用社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农村信用社服务对象点多面广,业务全面,更要抓好内控管理和安全保卫工作。

1、规范内部管理。

1)、严格执行联社财务费用管理规定。

2)、规范信贷管理。不断优化信贷结构。健全信贷进出机制,严

格控制信贷风险、完善分级授权制度,不断提升管理档次、完善风险预警机制,防范化解信贷风险等措施,不断提高信贷管理质量。

3)、规范会计基础管理。加强员工执行制度的自觉性,强化岗位制约,加强内部监督,防范会计风险;加强库存现金管理,确保现金调运畅通,做好反洗钱、旧币回笼、账户管理、利率执行、汇兑结算、大额支现等工作。

4)、搞好形象工作建设,继续完善会计、信贷、文秘档案。

2、加强安全保卫工作。

1)、坚持每月召开一次全体职工安全保卫工作会议,加强员工的安全思想教育,牢固树立安全就是效益,安全就是生命,安全重于泰山的思想观念。

2)、对摄像监控,报警系统及安全防范器械等,做到定期检查维护,确保运转正常。

3)、认真执行“预防为主、群防群治、突出重点、保障安全”的方针,于周围的企事业单位或个体工商户签订安全联防协议书,确保安全万无一失。

4)、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定期检查制度,对现金库存,重要空白凭证、各种登记簿及其他业务的重要环节,做到坐班主任按旬,主任按月检查制度,确保库款及各项业务的绝对安全。

12.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篇十二

[关键词]行为目标 职业教育 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张友辉(1978- ),男,江西南昌人,天津工程师范学院2006级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天津 300222);肖凤翔,男,天津大学职业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 300072)

[中图分类号]G71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4-0014-03

美国课程论专家舒伯特(W·H·Schubert)根据课程发展的基本特征将课程目标取向归结为四类,即普适性目标(Global purposes)、行为目标(Behavioral objectives)、生成性目标(Evolving purposes)和表现性目标(Expressive objectives)①。不同的教育类型在课程体系的价值取向上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尽管我国的职业教育经过二十几年的长足发展,取得了不少成绩,但相对而言还比较滞后,难以做到与经济协调发展,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得不到充分的锻炼。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目前,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应主要定位于为行为目标服务。

一、职业教育课程行为目标取向的规定性

(一)职业教育课程行为目标取向的由来

行为目标(behavioral objectives)首先由课程开发科学化的早期倡导者博比特在课程与教学领域确立,经由查特斯、泰勒、布卢姆等著名的课程论专家不断发展,其内容越来越丰富也越来越完善,从而成为课程目标的一个重要取向,在当今课程与教学领域仍占有重要地位。行为目标是以具体的、特定的、外显的、可操作性的行为方式陈述的课程目标,它指明整个课程活动结束后学生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阐明学生应该做什么,需达到什么程度。行为目标的基本特点是目标的精确性、具体性和可操作性。行为目标具体、明确,既有利于安排教学过程,也有利于准确评价和有效控制教学过程。用泰勒的话来说,行为目标的作用是有助于选择学习经验并指导教学②。行为目标取向在本质上受“技术理性”或“工具理性”支配,体现了“唯科学主义”的教育价值观, 以对行为的控制为核心,所追求的是社会效率。为了对人的行为进行有效控制,可以对目标进行分解,使之尽可能具体、精确,从而具有最大程度的可操作性。从历史的角度看,行为目标是古老的师徒制的一部分。在作坊中,师傅常常要求徒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确定的、具体的任务,这些任务实际上就具有行为目标的性质 ③。按照行为目标的观点,课程目标应来自对广泛的人类经验和现有社会职业的分析,它关注的焦点是具有工具性和效用性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行为目标被批判最多的就是太注重实效性、工具性,而忽视了人的主体性发挥、个性的养成。其实不然。泰勒认为,目标确定之后,应当用一种最有助于学习经验的选择和教学过程的指导方式来陈述目标。在他看来,这样的方式应该是“既指出要使学生养成的那种行为,又指明这种行为能在其中运用的生活领域或内容。”这样目标实际包括“行为”和“内容”两方面。后来,泰勒又指出课程应注重使学生学会一般的行为方式“目标应该是清楚的,但不一定具体” ④。布卢姆等的“教学目标分类学”把课程与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它为教育提供了一套价值观念即“能力本位”的教育价值观——将教育目标由“知识”转向“理智的能力与技能”。这些都说明行为目标在实际上并不是纯工具性的、纯技术理性的,它也涵盖了一定的人本主义精神。

(二)职业教育课程行为目标取向质的规定性

1.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规定。职业教育主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这类人才首先要具备某一职业岗位或岗位群所必需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这种职业规定性使得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活动应体现相关职业的专业知识要求和操作技术要求,这种要求实际上是由一系列具体、明确的特定职业岗位能力要素组成。因此,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制定以培养学生掌握特定职业岗位能力要素为宗旨。由分解的行为构成要素组成整合的行为能力正是行为目标取向的价值所在。

2.职业教育的学生特征要求。众所周知,职业学校的学生与普通学校的学生相比,两者的“基础学力”有着不同的表现方式,所谓“基础学力”,是指学生通过学校学习所获得的能力。它涵盖了学习者的知识因素、技能因素、态度因素,而学习者的态度则是构成“基础学力”的核心因素。“基础学力”是落实课程目标的关键环节。前者的“三基”显然不如后者,但“术业有专攻”,两者各有所长。根据加德纳(H.Cardner)的“多元智能”(Multiple Intelligences)理论来分析,两者都拥有很大的发展潜能和学习潜力。职业学校学生基于自己的理论知识较薄弱,往往对动手操作感兴趣。课程目标的明确、具体,有助于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否则,目标不具体,含糊不清,学生往往会失去方向,从而也失去努力进取的劲头。目标的相对具体化、精确化恰恰又是行为目标取向的基本特征所在。

3.职业教育所处的社会环境影响。职业教育课程目标通常是劳动市场的“晴雨表”或人才结构的“聚焦点”。这种市场定位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不同地区、行业,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不同的劳动分工水平对职业教育的实际需求与可能达到的目标。因此,无论是职业教育的课程目标、课程决策,或是课程实施、课程评价,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劳动市场的影响。职业教育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企业或行业的“接受度”的高低。而企业或行业的“接受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职业学校所培养的学生是否掌握了一技之长,能否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为企业或行业创造价值,将所学的知识、技能迅速转换成产品,产生效益。但是要实现这种迅速的转换,前提条件是学生必须具备娴熟的操作技能。而要拥有娴熟的操作技能,学生需要在明确、具体的目标下,经过反复的训练。因而严峻的就业形势、现实的社会环境构建了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以行为目标取向为主的社会大背景。

4.职业教育心理学分析。职业教育课程行为目标取向,依托于行为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类的活动都是由刺激而引起反应,教育的作用就在于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情境以引起其行为变化。这种学习就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学习结果就是要造成许多适应的联结点 ⑤。在整体情境中,不同的刺激对应不同的联结点,因而整体的知识是可以分割的,可以说,整体是各部分之和。根据这种思想我们可以把复杂的知识技能划分为若干简单的教学任务来进行,学生通过观察、模仿和练习较为快速地掌握某种技术。这种课程设计比较适宜实践、实训课,而实践、实训也恰恰是职业教育需要加强的环节,是体现职业教育特色之所在。因此,行为主义心理学为行为目标取向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提供了一个心理支撑的平台。

二、构建行为目标取向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设想

在构建行为目标取向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我们主要是从课程设计、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三个方面进行设想。

(一)行为目标取向的职业教育课程设计

在这里,使用课程设计一词而不用课程编制,是因为课程编制涉及课程的全部,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选择和组织、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其实,课程编制就像建楼房一样,先由设计人员进行图纸设计,再由施工人员进行施工,最后由质检人员进行验收、评估,而设计只是全过程中一个前期的准备阶段。因而,我们比较认同施良方教授关于两者的界定,他认为“课程编制是一个不断改进的过程,必须把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包括在内,而课程设计主要是指课程计划的制订,只有计划完成后才能实施和评定。⑥ ”(见图1)

1.课程目标确定。行为目标取向的职业教育课程首要任务就是确定课程目标,使职业教育具有针对性、现实性。课程目标的确定有三个依据,即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和对学科的研究。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我们主张职业教育的课程目标主要依据对社会的研究,确定课程目标的主要方法是“需要评估”。“需要评估”是一种收集、分析信息的过程,目的是要识别个体、群体、机构或社会的种种需要 ⑦。在职业教育领域,特别是现阶段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更要满足社会企业的需要,而要获得这种需要的满足,我们应从职业分析、工作任务分析入手来确定职业教育的课程目标。

其一,职业分析。目前,我国的职业种类有2000种之多,而且每年都有旧的职业消失,新的职业诞生。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要求职业院校要根据本地区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开设一些本地区急需且有竞争力的专业课程,以满足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职业院校应积极主动与企业及相关的政府部门联系,并对劳动力市场进行前瞻性的职业分析,组织企业和学校的有关专家合作,开设符合市场需要的专业课程,从而使企业、学校及学生实现三者互利。

其二,任务分析。在分析了市场所需职业,确定要开设的相关专业之后,为了有效地了解和辨认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我们还要采取一定的手段和程序对相关的职业活动进行任务分析。我们可以把职业的业务活动,先分成几个相应的职责,再把每种职责细分为几个相应任务,最后每个任务落实到具体的行为上。这样,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之前,就会目标明确、具体。在教学过程中,就能按顺序有梯度地进行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至于具体的任务分析方法,与美国的心理学家加涅的“梯度序列”理论(见图2)是如出一辙的,即将这些活动逐级分解为若干组成部分并按序排列,若要完成学习某项业务活动,则必须从那些最小的最简单的并且可以直接测量其完成效果的行为学起⑧。

2.课程选择。课程选择(curriculum selection)就是对课程内容的选择,是根据特定的教育价值观及相应的课程目标,从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或学习者的经验中选择课程要素的过程 ⑨。职业教育应根据自己的特点,紧紧围绕社会需要,在职业分析、任务分析的基础之上,从生产和工作过程中的各种技术、知识和职业特征出发,综合提炼、选择出某专业(工种)的具体内容。这种课程选择把人们的工作活动本身看做一个整体,与工作活动相关的知识、技能不是按分门别类的学科来运用,而是使课程内容的每一部分都围绕特定的职业实践活动这个核心形成一个整体。因此,选择课程内容主要以在学生身上是否引起行为变化为依据。职业教育课程内容选择要以职业实践活动为本位,才能更好地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色,职业教育的定向性才会更明显,实用性、实践性才会更强,学生身上被期待的行为变化也将更突出。

3.课程组织。课程组织(curriculum organization),就是在一定的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下,将所选的各种课程要素灵活地组织成课程结构,使各种课程要素在动态运行的课程结构系统中产生合力,以有效地实现课程目标 ⑩。以行为目标取向的课程内容选择是通过职业、任务分析的方法进行的,但这种职业、任务分析毕竟不能等同于最终的教学课程,只是确定了教学的基础内容。要想成为最终的教学课程,还需经过一定的归并、整理和排列组合即进行课程组织的过程。以机械加工工种为例,经过职业、任务分析,该工种所涉及的知识技能包括数学、物理、机械制图、机械基础、工程理学、金属工艺和专门供医学等多门学科知识。我们在组织课程时,紧紧围绕职业实践活动这一核心,可以把这几门学科的相关知识,按工作任务体系有机地组合成专业理论、专业计算和专业制图三门课。这样精简,合并了课程内容,不仅避免了不必要的简单重复,还避免了课程安排上的不协调和课程学习的盲目性,有利于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本专业所需的实用知识。需要特别提出的是,这三门课程从横向看,其课程内容都是围绕职业实践活动这一核心,覆盖面广而不求深;从纵向看所有课程内容要按基础培训、专业培训和专长培训三个阶段逐渐上升,采取螺旋式课程而非直线式课程。这种课程组织结构就是“核心阶梯式”(见图3),山东平度职教中心的专业课课程组织就是采取这种结构,并取得较理想的效果。

(二)行为目标取向的职业教育课程实施

1.课程实施的取向——忠实取向。美国课程学者辛德尔、波林和扎姆沃特(J.Snyder,F.Bolin&K.Zumwalt)等认为,课程实施有三个基本取向,即“忠实取向”“相应适应取向”与“课程创生取向”。其中,“忠实取向”是指课程实施过程就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衡量课程实施成功与否的基本标准是课程实施过程实现预定的课程计划的程度。现阶段,基于职业学校的学生“基础学力”不足的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的要求,职业教育的课程实施取向应以“忠实取向”为主,辅之以“相应适应取向”与“课程创生取向”。

2.课程实施的策略——工作实践性教学。课程实施(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即将选择并组织好的课程内容付诸实践的过程。这是课程中的重要一环。以行为目标取向的职教课程体系,在课程实施上采取的策略应是工作实践性教学。所谓工作实践性教学,就是教师把按照职业实践活动而精心设计的知识、技能在教学过程中忠实地传授给学生,再让他们在具体、实际的工作环境下领悟、掌握及运用这些知识,技能并期待他们的行为发生变化。但这种教学模式不是像传统职业教育课程按照从理论到实践的正三角形模式来讲授,而是按照先实践再到理论再实践的过程来进行,这样做更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早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工程教育家茅以升曾就此问题作了精彩论述,他认为“学的对象是理论,习的对象是实践,因此,在学习里应求其统一。一个阶段里不能不有一定的次序,于是发生学和习的先后问题。这里主张的,是先习实践课程,后学理论课程,由‘知其然’达到‘知其所以然’,是‘学而时习之’的大翻身……理论课程是重要的,是必须修学的,但切不可空,亦不应泛。欲避免此种空且泛的毛病,唯一方法既是先习而后学” 。

(三)行为目标取向的职业教育课程评价

1.职业教育课程评价的功能。课程评价(curriculum evaluation)就是通过收集和应用信息对课程在实现教育培养目标过程中的可能性、有效性进行价值判断,以便为课程的改进做出决策。课程评价应贯穿课程编制的整个过程,但课程评价主要还是随着课程的实施而展开的,通过评价工作揭示课程的价值和效果,为课程规划及课程目标、内容等的设计和改进提供有效信息。教育者可以通过评价,发现教师对某一课程内容的行为和态度是否会影响学生获得这一内容,发现具有某些特定学习风格的学生是否有助于掌握某种课程内容。教育者还可以通过评价来了解课程计划管理和实施程序上是否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

2.职业教育课程评价的模式。目前,在课程领域中存在多种课程评价模式,这些模式大致可以归为两类:一是科学—实证主义模式,二是人文—自然主义模式。由于职业教育与社会关系最为密切,可以说社会需要是职业教育课程评价的最高标准。在各级各类职业院校,社会需要是通过培养目标来具体落实的。培养目标既是社会需要在职业院校的具体化,又是职业院校教育活动的归宿。因此,各级各类职业院校的课程评价只能以培养目标为准绳。同时,基于职业教育课程本身的特点,职业教育的课程中纯理论的内容较少,理论以够用为度,大量的是应用型知识的学习和操作技能训练,课程活动目标本身较为具体外显,使实证性评价成为可能。职业教育课程能否实现预期的目标总是最为重要的,因此,行为目标取向的职业教育课程应以科学—实证主义的课程评价模式为主,当然,也不能排斥对人文—自然主义模式的有效成分的吸收。

3.职业教育课程评价的方法。职业教育课程评价在对课程本身进行评价时应采取形成性的评价方法。在课程系统运行过程中,为了有效控制,每一步都要评价。而对课程的对象——学生的评价则更多采用终结性评价和量化的评价方法,因为对学生的最终评价不在于学校,而在于社会用人单位。现在社会用人单位的主要用人标准是职业院校的学生能否有熟练的、具体的,可测量的技术技能。

三、总结

职业教育课程主要分为“通识课”和“专业课”两部分,本文对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设想主要针对“专业课”特别是专业实践、实训课进行。现在,许多教育界的学者对行为目标进行批判,认为课程体系定位于行为目标,而使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过程中的创造性、人的学习的主体性泯灭了,目标的精确化、具体化把“完整的人”给肢解了。因而他们极力主张应把课程体系定位于“生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不可否认,在一定程度上,他们的批评和主张是合理的。但是,就现阶段大多数职业院校的现实条件来看,我们很难在实践层面上,实行以“生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至于职业教育要体现人文精神,我们可以在职业教育的“通识课”的设计及实施上动脑筋,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下功夫,充分发挥职业教育隐性课程的价值。

[注释]

①See Schubert,W.H.Curriculum:Perspective,Paradigm,and Possibility[M].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1986:90-195.

②③④⑨⑩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56-158,

191,230.

⑤⑧黄克孝.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3,121-122.

⑥⑦施良方.课程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80-81,103.

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47-148.

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11.

[参考文献]

[1]李雁冰.课程评价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泰勒.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M].施良方,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上一篇:2024寻找最美乡村教师有感下一篇:股份托管协议范本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