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教育与发展论文(精选14篇)
1.古代文学教育与发展论文 篇一
二、隐逸文学的超脱阶段: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六朝时期,社会动荡,道教、佛教广泛流传,隐士大量涌现。
“隐逸”成为最引人注目的社会文化现象之一,风气之盛,可谓空前绝后。
无论高门贵族、官僚富豪,还是寒门之士都有避世隐居的愿望和要求[7](105)。
放浪形骸、恣意酣畅的“竹林七贤”,遁归田园、恬淡出世的陶渊明等,在物质与精神实践上身体力行着自己的隐逸理想,使隐逸文学得到空前发展。
当时几乎所有的著名文人都有隐逸作品问世,诗词、歌赋、散文、小说中均有隐逸之作。
他们以山水之美、田园之趣为抒情载体,以佛家的虚无、道家的空明等为精神旨归,开拓了文学的表现领域。
三国时的“竹林七贤”身居林泉,崇尚清谈,充满学术气息。
围绕着庄学义理、养生、论道等诸多辩题,在竹林阴翳的大自然里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如嵇康著《养生论》,向秀则以《难养生论》与他辩论,嵇康又以《答难养生论》予以反驳。
竹林名士不仅精通玄理,还通晓各种技艺,充满艺术情趣。
在远离尘世喧嚣的清幽竹林中,他们喝酒、吟诗、作文、辩玄、抚琴,忘怀了政治上的险恶多舛,排除了一切宠辱得失,在老庄之道中逍遥自得,感受着人生的自由适意。
晋代的陶渊明“结庐在人境”、“采菊东篱下”,创造出了充满诗情画意、让人无限神往的境界。
他所描绘的“桃花源”更是成为人们梦寐以求的心灵故乡与诗意田园。
南北朝时的左思、谢朓得意于丘山,畅游于林泉,吟咏山川,寄情于景,以轻灵飘逸的“山水诗”,抒发超然物外的意境和逍遥自适的心情。
总起来说,魏晋六朝时期的隐士大多个性独特,其文风也是磅礴流畅,有一种潇洒飘逸的超脱之气。
三、隐逸文学的自由阶段:唐宋时期
在隐逸方式上,唐代开始有了新的变化。
中唐的白居易在他的《中隐》诗中提出了著名的“中隐”理论。
“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
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
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他把隐士分为大、中、小三种,所谓“中隐”,其实是隐逸的中庸风格。
做个不大不小的地方官,拿一份不厚不薄的俸禄,过一种不紧不慢的生活,讨一份不喜不忧的心情。
这种理论的重要意义也许连白居易本人都未意识到,在传统社会文化内部矛盾日深的情况下,它为士人实现人格、追求隐逸提出了一条可行之路[6](81)。
中隐理论被士人广泛接受,促进了隐逸文学的成熟。
唐宋时期,还有一种隐逸理论不容忽视,那就是完备于苏轼的“酒隐”。
苏轼在《酒隐赋》中说“……不择山林,而能避世。
引壶觞以自娱,其隐身于一醉……”,最早提出了以醉酒为外在形式的“酒隐”理论。
其实早在盛唐时期,李白就已是“酒隐”理论的实践者。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8](178)李白在酒气纵横中勃发诗情,酒入豪肠,浇开了浪漫而豪放的青春之花,李白隐于酒,为浪漫主义文学更添一份锦绣。
到了宋代,“酒隐”理论成熟,但与李白相比却是另一种风格———“酒入豪肠”转为“酒入愁肠”了。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9](11)“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10](51)……在梧桐夜雨中、芳草斜阳下、断鸿声里、烟波江上举杯消愁成了文人墨客向往的境界。
时代精神变得柔弱,内心世界却变得细密精致。
从深层次上来说,“酒隐”的内在精神是积极的、进取的,它把个性自由看得高于一切,追求灵魂的高洁,坚守纯粹的文学理想。
“酒隐”融合了“林泉之隐”的审美性和“中隐”的实用性,使“隐逸”进入前所未有的自由状态。
唐宋时期隐逸理论的发达也使隐逸文学繁荣起来。
这一时期,隐逸作品众多,有“隐逸诗人之祖”之称的孟浩然“伏枕慕公干,归田羡子平”[11](323)、“余意在山水,
闻之谐夙心”[12](22);山水诗人王维在“新雨后”的“空山”,观赏“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13](104);宋代“隐逸”词人朱敦儒宣称“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懒慢带疏狂……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14](843),何其逍遥畅意!唐宋时期,这样的隐逸作品可以说是举不胜举。
李白、王维、白居易、陆游、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著名作家几乎都写过有隐逸倾向的作品。
这些作品大都与山水田园有关,而且由于隐逸观念的变化,也涂上了更多的市井色彩。
隐逸文学在唐宋时期可以说是达到了繁荣、成熟、自由的境界。
四、隐逸文学的苦涩阶段:元明清时期
“中隐”理论在被士人广泛接受的同时,也预示了隐逸之风的衰退。
由追求独立人格到应时而动、待价而沽,隐逸开始中庸化。
“隐逸”不再是实现人格独立和价值的途径,而成为一种颇为讨巧的生存手段。
“酒隐”对士人的悲剧意识的舒解是有积极意义的,但也容易造成两方面的分野。
积极者借酒使生命审美化,对现实起到超越的作用,使隐逸文化达到深微的境界;消极者则借酒放浪形骸,逃避现实,游戏人生。
“酒隐”是向内的观照,失去了隐逸文化的忤逆精神,和“中隐”一样,都加速了隐逸文化的衰落。
元代社会的历史比较特殊、复杂,蒙古族一统天下,各民族文化交相碰撞。
这时,文人的地位开始失落,许多士人因为仕进无门或避祸上身,选择了隐逸。
这一时期的隐逸文学表现形式主要是元散曲。
元散曲抒写隐逸志向、描绘隐居生活的闲适自由,既含有一丝壮志难酬的苦涩,也包蕴着一点及时行乐的味道。
2.古代文学教育与发展论文 篇二
1 在解读名著中培养学生文化素质
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是未来的小学教师, 在人格上应具有情感性和人文性, 在知识结构上应突出综合性和生活性, 在这方面古代文学具有很大的优势。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也是人文精神的宝库。古代优秀的作品细腻、真实、生动地记录了古人的生活、思想、追求, 阅读这些作品能真切地让我们感受到古人的思想脉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文学即是“人学”, 因此在教学中不能把古代文学仅仅作为一门单纯的知识来传授, 而应该注意思想的探寻和理论的辨析, 注重从思想上做引导, 把人文教育渗透到古代文学的教学环节中, 使学生不仅掌握应有的学科知识, 而且能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修养”和“境界”, 真正提高他们以人文精神为代表的综合文化素质。
在我承担的古代文学作品选小说和戏曲部分的教学中, 由于课时所限在讲完小说和戏曲的发展简史后我选了古典小说“四大名著”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和古典戏曲“四大名剧” (《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 为主要授课内容, 以讲授为主。授课时, 扼要地介绍了每一部名著的故事源流、成书过程、作者和版本的基本情况, 揭示每部名著的辉煌成就。授课的重点:一是深入浅出地阐释名著丰厚而深邃的文化内涵, 以启发学生对历史、对社会、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二是选取各部著作的主要人物形象, 进行细致入微的剖析, 以促使学生直面自身的人生价值和生存意义, 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和文化涵养。
这几部名著作为中国文化的宝库, 在学习中学生能够学到很多知识, 同时作为可以不断解读的文本, 古代经典往往提出了一系列耐人深思的文化命题和人生命题, 吸引着一代又一代读者去探索、思考、解答, 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提升读者自身的精神境界、充实自身的文化涵养, 还能丰富自身的生命体验。在教学中, 我作为经典的读者与教者, 还注重自身对名著的阅读体会, 以激发学生调动个人的感性生命发现自我、塑造自我。因此, 古代文学教学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缺失以及人格发展偏差将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2 在参与教学中训练学生职业技能
小学教育专业古代文学教学中能否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呢?对这一问题, 我在教学中有一个设计, 即在正式讲授课程内容前, 由学生讲解五分钟。通过一个学期两个班级56名学生的实践, 效果非常好。
首先, 开阔了学术视野。由于课时限制, 对古代文学作品选中的小说和戏曲不可能面面俱到, 那么对其他没有时间来讲解的部分就交给学生来作为训练技能讲解的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一个作品阅读然后讲给同学, 然后由老师点评。在16个教学周后, 班级每个学生都讲解了一部作品。因此, 除了几大名著外, 一学期结束后, 各班学生还了解了诸如“三言”、“二拍”、《平山冷燕》、《醉菩提》、《镜花缘》、《儿女英雄传》等28部著作, 加在一起56部作品。这样学生们不仅通过自己的阅读学到了知识, 也在讲解中接受了老师和其他同学对自己学术的考验。
其次, 训练了职业技能。小学教育专业是个技能训练要求很严格的专业, 其中朗读、说话、三笔字 (包括粉笔、钢笔、毛笔) 都是通过长期严格训练才能取得成效的, 而检验的最好方式就是教学实践中。在给学生的5分钟时间内, 要求他们讲解内容做到逻辑清晰、语言流畅、适当板书、教态良好。这个设计, 学生们表现了极大的兴趣, 整个过程没有一个同学轻视或慢待, 都表现出了很好的精神状态完成了任务。
经研究表明, 在古代文学的课堂教学中, 一方面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 学生只有全身心投入教学内容中受到感染, 在潜移默化中才能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另一方面, 也是更为重要的, 就是学生不能仅仅把自己当成一个知识的接纳者, 而是能主动参与其中, 这样既能得到熏陶又能深入体验、思考, 这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尤为重要。这个短短5分钟,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比单纯由教师一个人讲解效果好很多。对于小学教育专业来说应是师范性与学术性结合的一次实践。
3 在完成作业中提高学生科研能力
与当前全国很多高校一样, 我校学生在论文写作上也存在很多问题, 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同样如此, 诸如选题无创见, 重复他人劳动;选题大而空, 难以胜任完成;不能做理论提升, 生搬硬套文学理论;不用心研究, 抄袭剽窃等等[1]。至于语法错误、逻辑混乱等等表达问题更多。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 除了学校的管理制度、学生的学术素质等主要原因外, 教师方面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教师除了对学生的学术研究严格要求外, 对学生的学术训练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在这方面我在教学中也做了一些尝试, 就是除了课堂上的内容外, 在给学生留的课后作业中有意识渗透学术研究的意识和方法。我的要求是请同学带着问题读书写作业, 如《三国演义》专题结束后, 要求学生写读书报告:第一, 统计曹操的“笑” (或刘备的“哭”) , 写出具体回目、事件过程;第二, 叙述西蜀“五虎上将” (或东吴“四大都督”) 的一生事迹, 写出具体回目、主要事件;第三, 统计出三国主要战争中的谋略、得失关键, 等等问题五六个。这样的题目还有很多, 如《水浒传》中一百单八将 (或“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 的座次排名, 《西游记》中孙悟空被念紧箍咒的次数 (或猪八戒说“散伙儿”的次数) 等等。这些题目学生任选其一, 但必须认真读原著才能写出具体的回目以及事件的前因后果。这种训练不仅能够使学生带着问题认真细致的读书避免了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等问题而且在统计归纳分析中进行了学术训练, 学生们学会了如何读书, 也学会了如何进行思考。最终, 我所实验的两个中文班有10名同学选了这个方向作了学年论文以及毕业论文, 全部都是自己读书总结然后确定了题目, 如《〈水浒传〉“三十六天罡”座次疑义》、《论〈三国演义〉中的古代兵器》、《〈醉菩提〉中的济公形象分析》、《论古代四大爱情戏中定情信物的类别及文化意蕴》等。这些论文选题基本避免了上面提到的大学生毕业论文写作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且大多数同学所写论文具有一定学术价值, 其中有位同学的《论〈镜花缘〉在小说艺术上的创新》一文有一定创新精神, 实属难能可贵, 另外《论贾政教子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一文联系古今有一定现实意义。
以上是我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的部分教学设计与实践, 一门课程的设置目的当然不仅包括这几个方面内容, 这些方法的成果还有待于进一步验证和研究, 仅希望对小学教育专业的相关研究有参考价值。
摘要: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还处于研究阶段。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是研究中的重要内容。针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特点, 通过古代文学的教学实践, 培养了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 训练了学生的职业技能, 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实践成果还有待于进一步验证和研究。
关键词:小学教育,古代文学,教学设计,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3.古代文学教育的现实意义 篇三
关键词 古代文学 育人作用 教学
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丰富的文化遗产,包蕴着丰富的思想内涵,高尚的人格情愫,炽热的爱国思想,雄浑的民族精神。是我国人民的思想、情感、智慧和真、善、美的结晶。
然而,古代文学的现代教育现状不容乐观,面对当代新文化的大融合和大竞争,遭遇商品经济大潮的无形冲击,作为传统学科,古代文学教育正遭受冷落。学生学习兴趣正呈现出下滑的趋势。传统文化陶冶的忽视,学生人文素质和思想底蕴的匮乏成了不争的事实。
但是古代文学应作为一种精神财富,凭借教育,融入当代社会文化之中。古代文学教育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反映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源远流长而又丰富多彩的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播和学习古代文学,对于加强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都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因为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主旋律和最强音。从《诗经》、《楚辞》、汉魏乐府、南北朝民歌,到唐诗、宋词、元曲以及明清小说等,丰富灿烂、博大精深。在学习过程中,爱国主义思想就不知不觉地就渗入到学生的思想中。以当代人文意识融入古代文学,有效利用古代文学得天独厚的经典资源,重新解释古代文学遗产所蕴含的邦国情愫。其意义在于较好地起到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励着我们去建设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二、树立坚强乐观的人生态度
通过古代文学对学生进行教育,可以适当减小忧郁症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如李白的《将进酒》。这首诗就是“酒文化”的结晶,它至少隐含两重意义:
(一)对精神享受的热情赞美。“人生得意需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只要稍加玩赏便知这里的饮酒之乐,绝不是表现口腹的满足,绝不是停留在物质上的享受,而是表现开怀畅饮带来的精神愉悦,物质已经升华为精神。
(二)对人生前途充满信心。“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还复来。”诗人坚定地相信自己一定能干出一番大事业,所以即使“千金散尽”,还会拥有。表现了李白积极乐观的态度和奋斗不止的精神。《易经》中最简短的一句话:“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就是这样的九个字,字字都能使细胞昂扬奋进。所以在面对挫折和失败,面对挑战与压力,面对平凡与显赫等的时候,应该保持一颗积极进取,乘风破浪的平常心。通过这样的阐释,不仅发掘出古代文学作品内涵的当代价值,而且调动了学生的个人体验,引起他们强烈的心理共鸣。从而树立积极乐观的精神与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
三、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
现在有些学生文明道德素质较差,而在古代文学中讲个人修养的例子很多。在《论语*乡党篇》中,几乎就是孔子个人的一幅注重文明礼节的演示图,孔子说“君子意以为质,礼以行之,逊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论语*卫灵公》)即君子做事要把义作为根本,以礼来实行它,用谦逊的话说来,用诚实的态度来完成它。这才是一个真君子啊。要有像屈原为保持高尚纯洁的人格,决不愿与恶势力同流合污,他犹如南国的橘树“独立不迁”,又如清秀的荷花“出污泥而不染”;为追求光明美好的政治理想,他愿上下求索,甚至不惜生命。陶渊明为了保持高尚的徳操,纯洁的人格,不为五斗米折腰,宁愿辞官归隐,躬耕陇亩,过着箪瓢屡空的贫士生活。重读经典,重温古人的高洁傲岸的人格精神,给追求真善美,追求高品质的生活,追求高调人格素养的当代物质生活日益丰盈的人类提供了一个可参照的平台。可以缩短古代文学与现代生活的距离,而且可以调动学生的人生体验,使之获得深一层次的精神享受和提高。
四、提高个人的审美价值
可以说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审美功能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可以满足感官上的许多审美要求。如唐诗宋词,她以秀艳绮丽的姿容而与很早就取得正统地位的诗文争辉媲美。词本配乐歌唱的歌词,可称之为“音乐文学”,是一种融歌、舞、乐为一体的综合艺术,这就决定了词从产生到消费都是带有音乐性,从形体到内质都具有音乐美的特质。古代词人按照乐谱的音律节拍来写词、填词。正是古典诗词中语句的长短的恰宜、字句的推敲、前后的韵脚、郁扬的平仄,无一不使读者得到音乐美的享受。
审美价值的提高,促进正确品评观的确立。在古代文学中,包含着种种学派和思想,而且自先秦至近代,无不出现一些既是文学家又是思想家的学者,他们的文章既是精美的典范文学作品,又是蕴含着哲理的思想论著。老子庄子是道家学派的始祖,孔子孟子是儒家学派的宗师,还有法家、墨家、兵家、阴阳家、纵横家等,这些诸子思想对后代文人思想影响很大,形成了种种不同的人生观、处世观。反映在文学作品里面,精华中难免有糟粕,如何使学生接近到正面教育,消除负面影响,在古代文学教育可以通过让学生自己去比较、鉴别,去识别真,善,美,伪,恶,丑。从而确立正确的品评观点。
古代文学是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传承,使学生通过古代文学中反映出来的健康思想,高尚的情操,坚强的意志,峻洁人格,收到熏陶和洗礼,达到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一箭双雕”之效。
参考文献:
[1]袁世硕.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2]南怀瑾.周易今注今译[M].台湾商务印书馆,1981.
[3]张炯.加强古典文学研究的当代性[J].文学遗产,1996.
[4]赵维江.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审美功能刍议[J].殷都学刊,2006.
4.古代文学课程与新闻人才培养 篇四
摘要:本文结合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联系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在地方高校新闻学专业中的教学现状,积极探索体现专业特色的课程改革新路子,力图提高地方高校新闻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为新形势下的新闻事业服务。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地方高校;新闻学;人才培养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一直是国内高校新闻学专业所开设的课程之一,它是一门教学内容丰富,全面深刻反映中华民族文化的课程,从原始歌谣、上古神话到唐诗宋词、戏曲小说,式样繁多,辉煌灿烂。学好这门课程,不但有利于新闻学专业的学生扩大知识面,提高阅读鉴赏能力、分析评说能力、文学素养,而且还有利于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全面提升人文素养、道德情操、建构价值观念、培养爱国情怀等。因而,它的教学效果好坏将直接影响地方高校新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但目前,由于地方高校开设新闻学专业的历史短暂、办学经验不足、师资力量匮乏、认识不够到位等多种原因,致使该课程在新闻学专业中的教学思想和教学实践都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与随意性,这与我们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新闻人才的目标相距甚远,因此,如何把中国古代文学这门课程与新闻学专业的特点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紧密联系,探寻两者之间的最佳结合点,找出适合新闻学专业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模式,培养更合格优秀的新闻人才,应是一个值得研究探索的教学课题。以下是笔者对此课题的思考与研究,以期抛砖引玉,共同促进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在地方高校新闻学专业中的教学改革与发展。
准确定位课程性质
在当前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地方高校对新闻学专业中开设的古代文学这门课程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与不足,譬如,有的过于拔高了它在整个新闻学专业教学中的地位,安排的课时量过多,走入“文学化”误区,笔者通过实地调查和网络查阅,发现有不少地方高校把这门课程按专业基础课的性质进行教学,照搬中文专业教学计划,课时量多达200个学时左右,开设学期长达三个;有的又无视它的作用,大大压缩课时量,或者整合为文化概论课来上,这都将直接影响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效果。因此,如何正确定位该课程,纠正认识上的偏差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
新闻学专业向来被认为是“文科中的工科”,它具有强烈的实践性,以培养学生的采、写、编、评为核心能力目标,同时还需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与素养,培养学生阅读鉴赏古代文学作品及精确简练使用汉语的能力,培养新闻人必备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分析批判能力等,实践表明,上述这些能力都是新闻人必备的素质,没有这方面的素养,就不可能成为一个有思想的出色的新闻记者,新闻学专业知识加上人文精神以及思考、分析批判等能力,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新闻人。中国古代文学深厚的文化养料恰好能给予新闻学专业学生以宽广的视角、深刻的洞察力与准确的判断力,给新闻学以肥沃的土壤,有力地保障这一教育目标的实现,避免新闻学专业毕业生上手快,但后劲不足的情形出现,提升综合素质。因此,在新闻专业教学计划中,中国古代文学的课程性质既不是主干专业课,也不是公共选修课,而应该定位为文化素质教育必修课,它是对专业课程必要的补充与辅助,是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
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大纲
目前,大多数地方高校新闻学专业所开设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均沿用中文专业的古代文学史教学大纲,为了突出中国古代文学在新闻学专业中属于文化素质教育必修课,保障这门课程教学目的的真正实现,还必须根据专业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大纲。
首先,进一步明确课程教学目的,统一课程名称。作为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其学习中国古代文学课的目的就是要感受古代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从审美欣赏的层面上领悟古代文学存在的价值,在提高文学鉴赏能力的基础上,促进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审美能力、思考分析等多方面能力的发展,对于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历史的把握与理解是次要的,因此,这门课程在新闻学专业中的教学实质是古代文学作品教学,以往冠之以“中国古代文学史”或笼统称之为“中国古代文学”应统一重新命名,代之以“中国古代作品选读”或“中国古代名篇名著导读”或“历代作品选讲”将更为合理。
其次,重组课程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根据新闻学专业学生的从业实际,不但要扩大他们中国古代文学的知识面,更要突出重点、突出特点、突出脉络、突出轮廓,因为中国古代文学渊远流长,博大精深,讲授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要求新闻专业的学生通过听课和自修,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精华与特点,以适应自己的新闻采写工作,尤其是在深度报道和专题报道中对相关背景资料的要求。因此,在教学上须强化新闻学专业所需要的古代文学常识的记忆,弱化字解句译的教学;强化对古代文学作品表现手法的学习与借鉴,弱化文学史教学的系统性;强化古典诗词名篇佳句的诵读,弱化文体源流、文学影响的讲解;强化对古代文学作品人物、事件的思考与评议,弱化作家地位、艺术风格的比较研究。
再次,重新计划教学时数与分配,合理安排教学进度。伴随中国古代文学的课程性质、课程名称在新闻学专业中的重新定位与改变以及教学重心的转移,课程的教学时数及分配都应该作出变动,通常只需开设一个学期,每周5学时,按每学期16周计算,共80个学时,各高校可根据各自学校教学计划整体情况有所变动,但应保持在50至100学时范围之内,在学分比重上不能超出整个新闻学专业毕业所需学分的8%,由此才能既突出专业特色,又保证新闻学专业古代文学课教学目的的实现。同时,在教学进度上要作出合理的安排,教师的教学进度必须与学生的学习接受度保持步调一致,让学生的学习结果更理想。
此外,还须做好教材配套、讲义、教案等修订工作,对授课的要点、重点、难点及教学方式、步骤、课型等作出相应的调整。
5.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篇五
一、春秋战国时期
1.科学技术
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是战国时期发明的“司南”。
先秦时期有世界上最早的日食、哈雷彗星等记录。战国的石申编出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表。后人辑成《石氏星表》,保留了一百多颗恒星的坐标。
2.文学艺术
(1)《诗经》春秋末年,中国出现了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经〉收录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三百多首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以四言诗为主,内容古朴,现实感强。
(2)楚辞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以南方民歌为基础,创作了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楚辞。楚辞采用楚国方言,句式灵活,长诗《离骚》具有浪漫主义风格,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无比热爱。
屈原是楚国贵族,遭受旧贵族谗言而被流放。
(3)甲骨文商朝出现甲骨文,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
2、秦汉时期
1.科学技术
(1)造纸技术的成熟西汉前期,中国已经有了纸。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用树皮、麻头等便宜易得的原料造出便于书写的纸,人称“蔡侯纸”。
(2)数学体系的建立约成书于东汉的《九章算术》,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等的十进位值制记数法,这些命题的解法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运算方法,标志着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中国古代的计算工具,早期采用的是算筹。后来,算筹演变成为算盘。
(3)医学的发展东汉张仲景写出的中医专著《伤寒杂病论》。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
2、文学艺术
汉朝时文学家以楚辞为基础,创造出文体-斌;汉斌辞藻华丽。西汉司马相如是著名代表。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1、科学技术
北魏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齐民要术》一书共92 篇,主要记录了北朝时期黄河中下游的农业生产经验,强调要因地制宜进行农业生产。
2.文学艺术
中国书法艺术魏晋时期开始进人自觉阶段。东晋王羲之所书《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魏晋时期,晋画家顾恺之创作了《女史箴图》等作品,提出“以形写神”的艺术思想。
四、隋唐时期
1、科学技术
隋唐之际,中国出现了雕版印刷术。
中国古代炼丹家在炼制丹药时发明了火药。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最早的火药武器有突火枪、火箭、火炮等。
2、.文学艺术
(1)诗歌唐朝时,诗歌的发展进人黄金时期。唐朝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促进了诗歌的繁荣。代表人物是:李白、杜甫、白居易等。李白字太白,性格豪放,是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杜甫的作品体现了忧国忧民之心。白居易创作了大量平实浅近,针贬时弊的讽喻诗。
唐朝出现情节曲折离奇的短篇小说传奇。
(2)书法和绘画唐代楷书步人盛世,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各具特点,张旭、怀素等都是草书大家。
隋唐时期绘画的代表是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五、两宋时期
1、科学技术
北宋平民毕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
宋朝为了抵御辽、西夏和金的进攻,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
北宋时,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2.文学艺术
(1)宋词词的句子长短不齐,更便于抒发感情。到了宋代,随着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受到市民欢迎。于是,词成为宋代文学的主流形式和标志。
苏轼是豪放派的创始者和代表人物。
辛弃疾市南宋卓越的词人。他的作品以豪放为主,表达了渴望收复中原和壮志未酬的悲愤感情。
(2)小说和绘画宋朝供说话人用的话本,把中国小说创作推向一个新阶段。
北宋画家张择端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是描绘市井生活的最著名的作品。
六、宋元时期
1、科学技术的发展
(1)天文学元代科学家郭守敬革新浑仪,造出的简仪结构简化,精度提高。
郭守敬编订的《授时历》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历法。《授时历》定回归年长度为365.2425日,这与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相差无几。
郭守敬主持进行了一次空前规模的纬度测量。
(2)农学王祯的《农书》是中国古代成就卓著的四大农书之一。
2.文学艺术
宋代民间兴起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即散曲。散曲题材广泛,可雅可俗,抒情叙事兼具,更为生动活泼。到元代,散曲的创作进人繁荣阶段。元杂剧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了成熟。散曲与元杂剧合称为元曲。元曲通俗生动,豪放飘逸,以关汉卿、马致远等人的创作成就最 高。
七、明清时期
1、科学技术
(1)医药学成就明朝卓越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写成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对中药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本草纲目》是对16 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选修4】明朝中叶,李时珍出生在湖北蕲州的一个医生世家。李时珍从小就对医药学产生了浓厚兴趣。父亲希望李时珍能通过科举考试做官,而不是做一名被人瞧不起的医生。14岁那年,李时珍考取了秀才,后来又几次参加举人考试,都名落孙山。李时珍恳求父亲,让他专心学医,父亲无奈,答应了他的请求。李时珍30 岁时便成为当地很有名望的医生。李时珍被推荐到京师的太医院,担任太医院院判,这使他有机会阅览丰富医药典籍,并看到了许多平时难以见到的药物标本,开阔了眼界。他托病辞职,回到家乡。
在李时珍以前,我国医学书籍上记载的药物错误不少。李时珍决心要修订药物书籍,纠正错误。他阅读了800 多种参考书,为了弄清一些药物的形状、性味、功效等,他跋涉无数高山深谷,行程上万里,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并深入民间请教。为了弄清曼陀罗花的麻醉作用,他不顾危险,亲口尝服。经过27 个春秋的艰苦探索,1596 年,《本草纲目》正式出版,此时李时珍已经去世三年。《本草纲目》全书收载药物1892 种,附药方11096 个,其中;有8160平为李时珍本人所收集。《本草纲目》中运用了先进的药物分类法,这种分类思想是现代生物分类学的重要源泉之一。
《本草纲目》一书后来也流传到海外,成为世界医药学的宝典之一,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曾将这部书作为编写《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一书的重要参考书,并称之为“中国的百科全书”。
(2)农学成就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是中国古代成就卓著的四大农书之一。
2.文学艺术
(1)小说创作的繁荣明清时期,手工业、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市民阶层的扩大,为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为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小说创作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明清小说数量繁多,体裁多样,表现手法丰富,在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人物性格的塑造、细节的描绘、语言的运用等各个方面,都大大超过了前代。在众多作品中,《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四部长篇小说最为著名,它们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此外,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和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也是脍炙人口的名作。
《红楼梦》描写贾、史、王、薛四大封建家族的衰亡史和一对贵族青年男女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艺术地再现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情形。
(2)书画艺术的发展元明清时期,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文人画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最能反映文人画风貌的是写意画。
(3)戏曲艺术的成就清朝前期,北京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戏曲舞台非常活跃。江苏昆山一带形成的昆曲,流传甚广,和各种地方戏曲,同城争辉。
乾隆末年,安徽的徽剧戏班进京演出,风行一时。道光年间.又有湖北汉剧(汉调)艺人进京,形成“徽汉合流”的局面。经过广大徽汉艺人的表演实践,徽剧与汉剧互相融合,兼收其他民间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形成了一个新剧种,就是后来的京剧。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
京剧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各个行当的化装都有一定的谱式。
京剧由北京走向各地,成为全国广为流行的剧种。
6.古代文学教育与发展论文 篇六
北宋发明了火箭、火球、火蒺藜等火器,是古代火药火器上的一次重大变革,有《武经总要》《宋史·兵记》《续资治通鉴长编》《金史》等书记载了火药的制作和使用方法及使用火药的战争,因此则有种观点称:“南宋为了抵御辽、西夏和金的进攻,出现火炮、火箭、火球、火蒺藜等火器,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
但笔者在阅读了一些文献并参考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后,不赞同此观点,因火药火器在初期使用时因技术不成熟而产生了许多缺陷,所以没有被广泛使用,未能引起军事上的巨大变革,但在唐基础上有较大发展。
宋代广泛应用冷兵器御敌,而非火器,且用宋代出现的火器种类多这一事实仅能证明其创新性强、作战武器选择范围大,但不能证明其应用广。
宋建立后对城池和要塞的攻防战极度重视,见《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二):
兵法曰:“守城之道,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故善守者,敌不知所攻,非独为城高池深、卒强粮足而已,必在乎智虑周密,计谋百变,或彼不来攻而我守,或彼不挑战而我击,或多方以谋彼师,或屡出以疲彼师,或彼求斗而我不出,或彼欲去而惧我袭。若此者,皆古人所以坐而役使敌国之道也。
守城需要隐蔽我军,远观敌军,“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就需要射程远而命中率高的兵器,但“火箭”射程极短,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才勉强达到弓箭的射程,所以火器在守城上作用不大。
据《宋史》所载,太祖在灭南唐(开宝八年,975)及太宗在灭北汉(太平兴国四年,979)的重要军事行动中,未见火药武器之使用。而在太宗三次对契丹人用兵之记录中,亦未出现使用有炸伤力的火药武器的记载。因此推知,在太祖时期出现的火药武器,在太宗时可能尚未被重视。
南宋冷兵器依旧占据半壁江山,其中步兵兵器达到成熟阶段,"十八般兵器"已基本全部出现,且趋于定型。这些兵器在《武经总要》中几乎都有记录,主要包括远射兵器、格斗兵器、防护装具3类。远射兵器一般还是弓、弩。“三弓床弩,前二弓,后一弓,世亦名八牛弩。张时,凡百许人,法皆如双弓弩,箭用木铁羽,世谓之一枪三剑箭。其次者用五七十人,箭则或铁或翎为羽。次三弓并利攻城,故人谓其箭为踏橛箭者,以其射著城上,人可踏而登之也。又有系铁斗于弦上,斗中著常箭数十只,凡一发可中数十人,世谓之斗子箭,亦云寒鸦箭,言矢之纷散如鸦飞也。”
当时南宋统治者不仅在京师设有弓弩院,而且在各地设有军器作坊,集中能工巧匠大量制造性能优良的弓弩,如床弩就发明于宋。据《宋史》兵志记载:
“弓弩院岁造角把弓等凡一千六百五十余万张,诸州岁造黄桦、黑漆弩等凡六百二十余万。”
南宋的城防工事中建有特有的弩台,高与城齐,上建有棚,突出城墙平面之外,每个弩台容弓弩手24人,将1人。不但可以射击正面之敌,而且还可以侧射在城墙平面火力死角内的敌人,大大提高了防御能力。例如1004年的宋辽澶渊之战中,宋军用床弩伏击射死了辽军主将萧达零,最终导致宋辽之间达成和议。
明中期以后,由于火器制造技术的发展和鸟铳等先进火器的传入,将弩完全排挤出了战争舞台,但是由于当时火器射击速度过慢,所以并不能完全替代弓箭。
又有人认为“火炮”与现代爆炸性强的加农炮类似,但南宋此”砲“非彼”炮“,宋时“火炮”非火药制成的火器,而是投石器。
后期虽在石头旁加入了火药,但火药只起配合作用,且初期仅起燃烧而不起爆炸作用,炮弹其实还是一个“铁疙瘩”,不会爆炸,只不过使石头的温度变高,所以加不加火药对投石机的威力影响较小,石头仍占主要地位。因此,由火炮的使用推断出火药广泛应用的说法不妥。
这种”火投石“,在北宋末年的城防中已被广泛应用,并积累了不少经验。
凡一炮,百人拽,一人定放,放八十步外,石重二十五斤。亦放火球、火鸡、火枪、撒星石,放及六十步外。二炮守则于团敌马面及瓮城内,一人拽,一人定放。放五十步外,石重二斤。守则设于城内四面,以击城外寇。
南宋初年陈规所著《守城录》中很重视这种重型远射兵器的使用,攻城的一方如果"得用炮之术",就可以很快攻破敌城;而守城的一方如果能很好地掌握和运用大炮,也能够稳固地守住城。“凡守之道,敌来逼城,静默而待,无辄出拒,候其矢石可及,则以术破之。若遇主将自临,度其便利,以强弩丛射,飞石并击,毙之,则军声阻丧,其势必遁。”
陈旭麓说:“每一代人都是在主观、客观的双重限制下观察和体验世界、因此,一代人有一代人看法,一代人有一代人做法。”“火药在宋朝广泛使用”这一说法没有回到宋代历史背景下看问题,没有结合当时的科技水平而草率地得出结论。
南宋的火药制作工序繁杂,用料不好,安全性差;火炮铜铸,造价昂贵,发射频率低(三分钟一发)。
《武经总要》中记载制造火药和应用火炮的方法:
火药法:晋州硫黄十四两,窝黄即倭黄七两,焰硝二斤半,麻茹一两,干漆一两,砒黄一两,定粉一两,竹茹一两,黄丹一两,黄蜡即蜂蜡半两,豆油一分,桐油半两,松脂十四两,浓油疑为石油一分,又以松脂、沥青熬为膏入前合匀,以纸五重裹之,麻缚定,更熔松脂傅之,以炮投发。
毒药烟球法:用硫黄十五两,草乌头五两,硝一斤十四两,巴豆五两,狼毒五两,桐油二两半,小油二两半,炭末五两,沥青二两半,砒霜二两,黄蜡一两,竹茹一两一分,麻茹一两一分,捣合为球以绳贯之长丈二,重半斤,更以故纸十二两半,麻皮十两,沥青二两半,黄蜡二两半,黄丹一两一分,炭末半斤。
右放猛火油,以熟铜为柜,下施四足,上列四卷筒,卷筒上横施一巨筒,皆与柜中相通。横筒首尾大,细尾开小窍,大如黍粒,首为圆口,径寸半。柜傍开一窍,卷筒为口,口有盖,为注油处。横筒内有拶丝杖,杖首缠散麻,厚寸半,前后贯二铜束约定。尾有横拐,拐前贯圆。入则用闲筒口,放时以杓自沙罗中挹油注柜窍中,及三斤许,筒首施火楼注火药于中,使然(发火用烙锥);入拶丝,放于横筒,令人自后抽杖,以力蹙之,油自火楼中出,皆成烈焰。其挹注有碗,有杓;贮油有沙罗;发火有锥;贮火有罐。有钩锥、通锥,以开通筒之壅;有铃以夹火;有烙铁以补漏(通柜筒有罅漏,以蜡油青补之。凡十二物,除锥铃烙铁汁,悉以铜为之)。一法:为一大卷筒,中央贯铜胡卢,下施双足,内有小筒相通(亦皆以筒为之),亦施拶丝杖,其放法准上。凡敌来攻城,在大壕内及傅城上颇众,势不能过,则先用藁为火牛缒城下,于踏空版内放猛火油,中人皆糜烂,水不能灭。若水战,则可烧浮桥、战舰,于上流放之。
刘旭先生《中国火药火器史》一书中也提到:“火炮火毬中硝含48.66%,硫含量11.03%,碳不知多少,松脂和竹茹或含些;毒烟球,硝38.61%,硫19.31%,碳6.44%。几方中含硝低,多杂质,较原始,难以爆燃,低速率,只能高温燃烧。试验中制一墨褐色胶泥,晒干研末用炭火和皮纸火皆难引燃,按武经总要以火锥点之,着火透出光焰,愈猛烈,似烟花般,高温达1300度,热浪灼人,49秒内燃尽,残留粉末太多,浓烟呈灰褐色。且中国铁矿、铜矿的产量虽高,但品质较差,炼出的铁硫磷杂质太多,铁脆则火器极易炸膛,安全性差。明火难引燃在于松脂低熔点而化吸走周围热量,引火物降温,火锥高温瞬间便可引燃,浓烟味刺鼻含大量硫化氢,毒性大于燃烧威力,作用于人之皮肤,上呼吸道,五官,令人窒息,皮肤过敏溃烂。”毒熏鼻则鼻口血出,而死。
《宋史》中有载,当时的大炮部分铜铸,重量大,扛着基本无法行军,一般是到了打仗地点才开始组装、填药,这就大大降低了作战效率。因科技水平限制,”性价比“较弓弩低不少,故广泛应用对作战收益不大。
火炮的危险系数也很高,若操作不好,加之风向原因,可能会烧到自己,让城内起火,”偷鸡不成蚀把米“。从南宋法律中看出,火对城内自己人有巨大的杀伤力及人为操作的不稳定性:凡城中日给百用至于水浆,皆有限量,令民灶为天井,高突防火,仍预下令:凡失火者斩!或城内有火发,只令本防官吏领丁徒赴救,仍急报主将,主将遣左右亲信人促往。凡城中失火,及非常警动,主将命击鼓五通。城上下吏卒,闻鼓不得辄离职掌;民不得奔走街巷。
又有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中记,公元975年,宋军进攻金陵南唐主李煜,南唐神卫军都虞侯朱令赟用猛火油纵火攻宋军,由于风向改变,火焰反燃而导致本方军队大败。
7.论国学与古代文学的关系 篇七
关键词 国学 古典文学 文化
“国学热”再次升温,古代文学能否波澜不惊,两者的关联度如何,对两者关系进行研究具有现实紧迫性。笔者从历史的视角,粗略审视国学与古代文学的文脉关系。
一、国学与古代文学的渊源
在中国传统学术范畴将书籍分为四类,即“四部”。晋武帝秘书监荀勖的《中经新簿》将群书分为四部。唐玄宗时期,集贤院分书为四类:经、史、子、集。清乾隆年间,纪昀主持整理书籍,历十年共收书三千四百七十种,三万六千余册,亦分为四类:经部(类十)、史部(类十五)、子部(类十四)、集部(类五)。孔子时有六艺,汉代设立太学,隋立国子监协调国子学与太学并另设有算学、书学、医学等。
“国学”词汇最早出现在《周礼·周官·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少舞。”《周礼·周官·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因此,原初的“国学”,指周代中央设在王城的国家教育机构与学校,与地方乡学相对应,由乐师、大司乐负责,与现代作为学术知识体系划分是不同。“国学”正式称谓产生于西学东渐,为区别“西学”而生,始于清朝末年。光绪年间,刘师培、章太炎、邓实创办《国粹学报》,一般认为是二十世纪以来,中国的第一次国学思潮。第二次国学思潮发生在新文化运动,标榜“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1]。第三次国学思潮发生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今方兴未艾。[2]但“国学”依然没有严格意义上定义。
“文学”一词最早出在《论语》,指孔门四学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之一,专指古代典籍。汉朝“文学”指学术,就是儒学,律令、军法、章程、礼仪,都属于“文学”范畴,另有“文章”指学术之外词章。古代文学是个断代概念,指中国有文学以来至古代社会结束整个历史时期作品,研究与教学古代文学作品成为独立学科。文学分为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和艺术学等。古代文学学科在中国语言文学之下。
二、国学是古代文学的底色
经、史、子、集四部中,集部包括大部分作为文学作品诗文文本,经部与子部属于广义哲学范畴,史部属于史学范畴。经学是国学核心,自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成为许多朝代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式,对各个领域,尤其是对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许多审美观念与美学范畴以儒家经典为底色。不了解中国先秦儒学,就不能深入理解古代文学诸多观念。如中国古代诗歌的“和谐”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含蓄委婉,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审美效果,这就和儒学中庸思想密切相关。子书也对中国古代文学有巨大影响力。如《庄子》的汪洋恣肆、飘逸奔放行文,追求精神自由逍遥境界与全身远害隐逸人生,心斋坐忘、虚静澄明与言不尽意等方式,都对中国古代文人与古代文学观念影响深远,并构成中国诗歌、绘画基本精神与审美范式。《庄子》看重人生个体价值,所有论述均围绕个体生命安顿,为那些现实中受挫、失望甚至绝望文人提供了有效精神支撑。失意文人不能在现实政治中有所成,往往转而追求个体适意艺术人生,这种艺术人生物化形态便是诗文书画,于是就成就了中国纯艺术精神。因此,不了解庄子学说,就不能完整认识中国古代文人人格与精神,也就不能全面认识其所创作的艺术作品以及其古代文学思想。
三、古代文学是国学的情感建构
古代文学以或细腻或婉约或豪放的多种表现手法,抒发人类特有的情感体验,留下众多千古传唱的文学名篇。研究古代文学的历史发现它们已经远远超越于国学的精神内核,塑造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情感与文化。古代文学研究从孔子整理“诗三百”开始,也有两千五百多年。中国古代文学发展,按照作品类别主体,可分为四个时期:先秦时期,或诗骚时期;秦汉至唐代中期,或诗赋时期;唐中叶至元末,或词曲话本时期;明初至“五四”,传奇与长篇小说时期。古代文学范围主要是诗赋、词曲、小说、文章,也包括俗文学、戏剧。古人叙述的古代文学主要为国学的“词章之学”,现代的古代文学范围已经涵盖了文学的全方位情感表现领域。胡适先生对“国学”理解很宽泛,他认为,“国学”在我们心眼里,只是“国故学”缩写,中国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国故”,研究这一切过去文化历史的学问,就是“国故学”,省称“国学”[3]。按照这种理解,古代文学就成为国学之一部分,笔者认为是很重要的核心情感表现部分。
古代文学的“感物道情”表现形式尤其突出,古代文学表现国学的过程中涌现出很多经典,很多文学作品本身就是国学精华。《诗经》与《易经》、《书经》、《礼经》、《春秋经》并重,现存《诗经》古籍就有六百余种。“经”尊为“经禀圣裁,垂型万世,删定之旨,如日中天”,是“天下之公理”,思想统治地位极其崇高。先秦时期,《诗》产生和被整理,并在外交和生活中广泛传播。儒家的分支主张以《诗》说《诗》,还原其民歌面目,反映文学所描绘社会生活与人的思想情感,满足审美需要,基于此,《诗经》的创作旨趣是“感物道情”,《诗经》品赏方式是讽诵涵泳,《诗经》审美品格是性情中和。《诗经》兼有经学和文学双重身份。
古代文学本身是文学家自身的情感体验。国学与古代文学既面对人对宇宙、社会、人生之道的体现也是人对宇宙、社会、人生的事件、生活、行为所思所想的情感叙事。有的中国古代哲学家、思想家、科学家、宗教家、史学家、经学家也有文学学说;有的中国古代文学家也有哲学的、思想的、科学的、宗教的、史学的、经学的学说,呈现出一种国学与古代文学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交融贯通态势。
参考文献:
[1]胡适.新思潮的意义[J].新青年,第七卷第四号,1919.
[2]何爱国.人文与市场的纠结:第三次国学思潮反思[J].福建论坛,2008.
[3]胡适.胡适全集[M](第一卷).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
8.古代文学教育与发展论文 篇八
摘要:古代文学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相关专业如新闻、文秘、旅游、学前教育等专业的文化基础课的中国古代文学课来说,如何在浩如烟海的作品学习中对当代高职生实施素质教育,如何通过传授古代文学基本知识来提高古典文献的阅读能力,如何在挖掘作品中蕴含的民族文化精华的同时赋予其现代性的阐释,进而提升高职生人文素养等问题,已成为古代文学教师面临的重大教改课题。
关键词:古代文学多媒体运用思考
一、古代文学课运用多媒体的现状分析
(一)信息量大、视听效果丰富多彩
从配合教学显示效果来看,多媒体课件比传统教学法显得生动而多彩。丰富多彩的视觉效果及大容量的知识贮备是多媒体课件的基本特点,因此,多数院校都在尝试把各科由原来的纸本讲义变成多媒体课件。特别是中国古代文学欣赏课,实为集文学艺术为一体,目的在于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文学艺术修养和文化品味的课程。因它有文言文表达、文字艰涩、口头传授不易理解的特点,需教师用一定时间帮助学生扫除文字障碍,这一过程是大多是口授加大量板书完成的,费时费功。一旦将多媒体课件用于辅助古代文学的教学工作,首先会大幅度增加课堂信息容量,其次节省大量板书所耗时间。特别是在介绍作品背景知识方面,多媒体课件有着得天独厚的多样功能。凡古代文学史上涉及到的文化建筑遗迹、佛道神像、书法真迹、美术作品、塑像形状、地理版图、综合图表,甚至舞台戏剧中生、旦、净、末等角色形象,电影动画片段等等。
那些难用语言和板书解决的难题,在事先准备好的多媒体课件里均可得到生动直观的演示。例如在讲《项羽本纪》时,要想全面分析理解项羽这个失败的英雄,就必须清楚钜鹿之战、鸿门宴、垓下突围及乌江自刎等几次主要能显示项羽功业盛衰事迹的战争过程。我在用课件展示图像画面时,以时而高昂、气势磅礴,时而沉闷、呜咽悲壮的琵琶名曲《十面埋伏》作背景音乐衬托,依故事情节配合简要的文字提纲,依次出现项羽、刘邦、张良、范曾等人物图像,同时显示几次作战路线的地理图,最终营造出项羽兵困垓下,突围无望时与虞姬对舞悲歌的画面:“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在霸王别姬的剧照中,学生能深深地感受到英雄末路时,项羽内心的悲壮和生死相依的感情。由此,项羽这位盖世英雄的形象,便栩栩如生起来。
教学实践证实,当多媒体课件将古代文学所揭示的距今几千年的远古科学及文化展现在学生面前时;当幅幅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演示激荡着学生的视听神经时,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多媒体课件发挥了声音、图像、动画、影像等方面的优势,将文学知识与艺术鉴赏交相辉映,创造出图文、声乐并茂的艺术氛围,再加上教师画龙点睛式的点拨和升华,更能凸显古代文学课所特有的潜在的艺术审美特性,这不仅使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大为提高,也使学生产生高度的学习热情,课堂气氛热烈,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想象力,对提高教学效率,效果无疑是显著的。
课堂实践证明,多媒体课件虽然都是在原教案、教学思路基础上对作家作品不同角度的个性化诠释,但对作品本身的这种情景创设与再加工,却真实地透露出教师对作家作品的独特理解,凸显着教师对作品的研究成果,有助于督促教师翻阅大量相关书籍,提高教学视野。
(二)课件应用所受条件限制颇多
作为辅助性教学工具的多媒体课件运用,虽相对传统教学方式有其特定的优势,但也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首先在授课教师方面就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尽管越来越多的教师喜欢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特别是在上公开课时,几乎到了非多媒体不用的状况,甚至多到以课件代替教师讲授的程度,更甚者竟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设计课件面画的漂亮、新奇、动感上,几乎忘记了教师本人的`主导作用,但其教学效果却不甚理想。因为,辅助手段成了主要教学手段,教师成了课堂上课件放映员,完全没有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在讲台上以独具人格魅力的语言、手势、神态、情感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一幕。整节课学生只看银幕,老师则只忙操作。如此缺少老师生动言语的诱导、形象神态的感染下的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古代文学作品因内涵丰富,对它的阐释与理解,自然是多方面的、多角度并且永无止境的。课件本身只能是教师本人对作品个性化理解的方式之一,并非绝对正确、无可非议的唯一。优秀的课件往往能营造出浓郁的中国文化氛围,烘托出良好的学习气氛,这是传统课堂教学无法做到的。但优秀课件的制作必将占用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况且由于教学任务的繁重和制作技术的缺乏,许多教师根本不能亲自制作。倘若找计算机专职人员代为制作,非但阻碍了教学思想的灵活映射,更无法充分展现教师对作品的理解与发挥,也就丧失了课件的功能优势。同时,过于依赖事先设计好的教学程式,则又会限制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倘若再有放映操作时的失误等意外事情,其效果就更不容乐观。课件制作水平的无能保证,而强烈的视听效果却会给学生留下极深的感性认识,这非但起不到辅助教学的功能,还会限制学生想象力,甚至导致对作品的错误理解。
二、多媒体课件在古代文学课中合理运用的建议
(一)综合考虑,突显科学性
教师要在熟练掌握制作和运用多媒体课件技术的基础上,根据学科特点、学生特征和使用软件类型来设计。课件的设计首先要求教师改变教学观念,既要考虑教学目标又要考虑多媒体效果,突出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重点、难点。除了考虑课件平面和动静的相互映照、音乐的搭配等技术性问题之外,还要注意突出课件与学生的交互作用,以达到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把古代文学课应掌握的知识表达得更准确、精炼、生动、直观,把课堂教学设计得更集中典型、精粹,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从而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二)讲授与演示,合理搭配
任何形式的教学改革都要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所有的教学工具都不能取代教师的讲授。而传统的古代文学课堂讲授是教师个性化授课风格的展示过程,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心灵互动。教师的人格魅力、学术修养,甚至别具一格的性格特征都会对学生产生无可替代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要求古代文学教师在传统的讲授基础上来使用多媒体课件,即以教师智力资源优势引导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得到科学、有效、针对性地发挥,以保证教学的正确信息和教学质量,使课件成为反映教师理念和思想的手段。切忌只追求画面的视觉美感而脱离了作品内容,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9.古代文学之隋唐文学诗歌选 篇九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凉州词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临洞庭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从军行(选二)王昌龄 其一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其二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渭川田家 王维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歌式微。
观猎
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终南山 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宿处,隔水问樵夫。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古风 其一
李白
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 王风委蔓草,战国多荆榛。龙虎相啖食,兵戈逮狂秦。正声何微茫,哀怨起骚人。扬马激颓波,开流荡无垠。废兴虽万变,宪章亦已沦。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群才属休明,承运共跃鳞。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旻。我志在删述,垂晖映千春。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
其二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其三
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鼻息干虹蜺,行人皆怵惕。世无洗耳翁,谁知尧与跖?
远别离
李白
远别离,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潇湘之浦。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日惨惨兮云冥冥,猩猩啼烟兮鬼啸雨。
我纵言之将何补?皇穹窃恐不照余之忠诚,雷凭凭兮欲吼怒。尧舜当之亦禅禹。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或云尧幽囚,舜野死。九嶷联绵皆相似,重瞳孤坟竟何是? 帝子泣兮绿云间,随**兮去无还。恸哭兮远望,见苍梧之深山。
苍梧山崩湘水绝,竹上之泪乃可灭。
蜀道难 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而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颠。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乌栖曲 李白
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衔半边日。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东方渐高奈乐何!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虐。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长干行 李白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长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早晚下三巴,欲将书报家。相逢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玉阶怨
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青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颠。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江夏别宋之悌 李白
楚水清若空,遥将碧海通。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谷鸟吟晴日,江猿啸晚风。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秋登宣城谢脁北楼
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哭赵卿衡
李白
日本赵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房兵曹胡马诗 杜甫
胡马大宛名,峰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杜甫
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骑驴三十载,旅食京华春。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主上顷见征,欻然欲求伸。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每于百僚上,猥诵佳句新。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今欲入东海,即将西去秦。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
兵车行 杜甫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心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江南春绝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安定城楼
李商隐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
马嵬 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瑶池 李商隐
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蝉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南朝 李商隐
玄武湖中玉漏催,鸡鸣埭口绣襦回。谁言琼树朝朝见,不及金莲步步来。敌国军营飘木柹,前朝神庙锁烟煤。满宫学士皆颜色,江令当年只费才。
隋宫 李商隐
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幕鸦。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乐游原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嫦娥 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锦瑟 李商隐
10.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刍议 篇十
一
宏观地说,任何一门课程教学,对其内容与方法的选择,都离不开教学的目的。而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从较低的要求看,自然是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学发生与发展的基本脉络,对经典性的古代文学作品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从较高的要求看,当然也要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学的实用功能,“培养学生的气质、情趣、谈吐与文笔”。[1]这样,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的内容既要以文学作品阅读消化为主,也要尽可能多地吸纳古今学者研究的成果,只靠讲授一套教材是不足的。
首先,古代文学课程是一种传统的课程,相关教材种类繁多。但任何一套教材的内容,都与编者的学术视野有关,不同的编者对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的看法也有不同。所以,选择一种教材作为教学的主要依据,还必须参考其他教材。另外,任何教材的编写,在时间上通常都比较靠前,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不可能收入教材之中。所以,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当主动搜集最新的研究成果,将其灌注到教学之中。
实际上,要真正将古代文学课程教得有自己的特色,在内容上还少不了教师自己的研究心得。对教材上或其他成果的内容的讲授,离不开教师的辨析,尤其是教材上有表达错误的地方,教师还必须进行内容纠偏,并提供相关论据材料。
比如当下多数高校选作教材的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第三卷述及元杂剧《东堂老》时有这样的文字:
中国传统观念,向来重农抑商,……反映在文学创作中,便是总把商人作为讥讽和鞭挞的对象。……而秦简夫的《东堂老》第一次正面塑造了李实这样一个见财不昧、有情义、重言诺、诚恳可信的商人形象。[2]
从这段文字内容看,编者实际上认为在《东堂老》之前的中国文学中,是没有商人正面形象的。这种说法显然经不起推敲,不要说远在汉代司马迁《史记》中,就有“富好行其德”的商人范蠡形象,[3]就在元代之前的南宋,洪迈小说集《夷坚志》中就有不少品格高尚的商人形象,如《荆山邸客》中的韩洙、《画眉山土地》中的杨文昌等。[4]
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尽管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被多数高校选为教材,像以上所举的纰缪之处也在所难免。针对所选教材内容的不足,教师必须借鉴其他多种教材,搜罗相关知识的论文论著成果,包括自己的研究心得,一并提供给学生。
其次,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虽然以古代文学史教学为主,但不能局限于此,还应当与古代文学作品选、古代汉语的部分内容整合起来。没有大量作品作支撑的文学史教学,往往容易陷入空洞的理论教学,使学生不明所以,容易感觉枯燥而失去主动学习的兴趣。有时还必须结合古代汉语知识具体分析文学作品的构成,否则难以使学生学以致用,往往闹出笑话。
实际上,只有作品决定了作家本身的价值,而非后世某人或某群人的评判;也只有作品所具有的感人力量,才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古代文学史完全可以看成是古代文学作品形态流变史,抓住古代文学作品,才能统合古代汉语、文学评论等知识。所以,在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中,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文学作品选,是极为重要的。
笔者曾经加入过网络诗歌群,看到一些自称是中文系毕业的群友,写作出的“律诗”竟然不讲平仄,不讲押韵,也不讲对仗,不过是七言八句而已;同样,写作出的“词”也只是按某一词牌的句数和字数填写,根本不考虑平仄、押韵与对仗等要求。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可笑现象,与中文系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的失误是有极大关系的。
在当下的中文系课程教学中,关于律诗与词的格律知识,属于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内容,但显然诗词是文学,硬是将律诗与词的格律知识,从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的内容中剔出,容易导致学生顾此失彼,将本应综合一体的知识断为两截。这样的安排,也就难怪中文系培养出的学生在写作古诗词时闹出笑话了。
鉴于当下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在内容上的偏颇,笔者认为,将中国古代文学史、古代文学作品选与古代汉语部分内容重新整合,教师授课时也时常加入自己的研究心得,打破教条式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大胆主动地学习乃至研究古代文学,对于提高中文系学生的古代文学修养,应是必需而切实有效的作法。
二
与课程教学内容相关的,便是教学方法了。古代文学课程内容十分丰富,但目前许多学校为节省开支或过多开设选修课,压缩了古代文学课程的学时,这样,教师们按教材逐章讲授都讲不完,更不要说再根据不同线索进行串讲来组织复习了。所以传统的教学方法因课时减少的缘故,显得无法适应。但是,多数教师仍不放弃传统的按部就班的讲授方式,往往是讲到哪儿就算到哪儿,没讲完的就让学生自习。这种态度相当消极,学生多数都表示不满。为适应学校缩减课时的变革,承担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的教师,应当配合当前市场要求,将古代文学的教学往实用化方向引导,主动改变教学方法,使得校方、学生与市场都能满意。
在更少的学时内教完课程,最方便可行的莫过于直接采用串讲的方法。然而,学生对基本内容都不够了解,采用这种办法授课,没有基础的学生一定会如坠五里云中,晕头转向。或许有人说,让学生提前预习,用串讲法就没有问题,可现实是学校开设了更多的课程,学生课下是没有足够的时间用来预习每门功课的。所以,用串讲法的同时,还必须对代表性作品作深入剖析,即与精讲作品法结合起来。
比如说,以文体为线索来串讲,当讲到宋词时,可选柳永、欧阳修、晏几道、苏轼、秦观、黄庭坚、周帮彦、李清照、辛弃疾、姜夔、吴文英、张炎等“本色”的代表作品进行比照式串讲,从而厘清宋代“本色”词发展的脉络;还可选晏殊、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苏轼、晁补之、贺铸、王安中、朱敦儒、张孝祥、陆游、辛弃疾、刘克庄、蒋捷、陈子龙等“诗文化”的代表作品进行比照式串讲,从而厘清宋代“非本色”词发展的脉络。
教师在分析具体作品之前,对篇幅较短便于诵读的诗词,可以让学生当堂集体诵读一遍,以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对篇幅较长的小说、戏曲,则可提前指定有代表性的篇目让学生课后阅读,待上课时让一名学生简述故事情节,这同样能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并对教师分析具体的作品产生兴趣。在教师分析若干类型的作品之后,也可尝试让学生当堂分析作品,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与感悟或分析的能力。
当然,若要使学生通过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获得更大的收获,还可以鼓励学生与古代文学作品内容“对话”,[5]让学生在一个学期内交上几篇模拟古人作品的作业,以增强他们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不过,在初学阶段要求每位同学都去模拟古人写作,或许有一定的难度,这种情况下可以作为加平时分的条件,鼓励有兴趣的同学提交古体习作。
另外,在抒情性较强的文体教学过程中,可尝试让学生进行作品朗诵;在故事性较强的文体教学过程中,可以尝试让学生课下将故事进行改编,或者以小组方式分角色表演。[6]这样,既可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多方面地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同时增强他们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总之,通过以古典文学作品为中心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动口动手,在有实感的前提下认识古代文学发生与发展的历史过程,才能真正使古代文学课程教学适应市场化的要求,这样培养出来的中文系学生才不至于只会空谈文学发展的规律,拿古代作家的辉煌成就来吹牛,而是以自己实际提高了的思想情操与语言文字表达水平,来为市场服务。而上文提到的中文系毕业的学生写作律诗与词不顾平仄、押韵、对仗之类的笑话,也可声销迹灭。
总之,对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离不开教学内容的整合。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搞活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不仅涉及到学校领导与教师的教学理念与职业精神,也涉及到教师各人的专长,还涉及到学校领导对教学力量的分配与组合。比如说,如果古代文学专业的教师们分别在某一文体研究方面有所专长,则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不一定要按时代分段来进行,中文系领导可以重新安排每位教师专门从事一种文体教学,而学校教务部门也应给予认可,不可以将实际效果更好的教学模式视为异端而加以干涉或惩罚。
参考文献
[1]谢谦.论高校古典文学教学的误区[J].四川大学生学报,2001(2):38.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三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73.
[3]司马迁.史记[M].上海:上海书店,1988:2038-2039.
[4]洪迈.夷坚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6:596、1250.
[5]潘家明.后现代教学观照下的汉语言文学教学[J].江汉大学学报,2009(1):100-101.
11.古代文学教育与发展论文 篇十一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刻苦学习、奋发成材的需要。当代大学生大多出生在改革开放的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视野开阔, 信息量丰富, 思维活跃;个性非常鲜明, 自我定位比较高, 成才愿望非常强烈。同时, 他们又大多是独生子女, 从小就被几代人的挚爱所包围, 心理往往比较脆弱;他们的经历大都比较单一, 没有经历挫折的磨炼。大学阶段, 是从青少年向成年发展, 从校园向社会过渡的重要转型时期, 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确立时期。在这一成长阶段, 难免会遇到一些“成长之痛”。因此, 大学生对理论教育, 对学习如何做人有强烈的内在需求, 这是加强大学生理论教育最重要的基础。
经过几年的古代文学教学, 笔者发现, 古代文学教学中的相当一部分可以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契机。总体来看, 大学古代文学的教学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有以下几点:
一、爱国教育
爱国教育可以说是贯穿整个古代文学教学的主线之一。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 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与日月争光”的巍巍人格, 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 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 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诗人杜甫生活在盛唐与中唐交织的年代, 中年时期遭遇安史之乱, 曾落入叛军之手, 晚年漂泊西南, 亲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可以说最早且最全面反映安史之乱所造成大破坏、大灾难的诗人, 就是杜甫。晚年遭遇颠沛流离和丧子之痛的杜甫在艰难的环境下听闻史朝义兵败自杀, 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相继投降, 河南河北先后被官军收复, 延续了七年多的“安史之乱”才彻底平息。当时诗人杜甫正携着妻子流落在四川梓州, 听到这一胜利喜讯不禁大喜若狂, 在极度兴奋中, 一改过去沉郁顿挫、含蓄蕴藉的诗风, 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 写下了脍炙人口的七律名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此诗被后人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陆游作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首, 他出生后即逢靖康之乱, 随其父陆宰离开中原南迁, 一生仕途不顺, 但陆游的爱国情怀终生不渝, 他一生时刻盼望者杀敌报国, 收复中原, 直到临终在他绝命前仍写下《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 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 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二、人格教育
同样是屈原, 他在《离骚》中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坚贞高洁的光辉形象, 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可以看到其奋发自励而醒世独立的人格,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体现了屈原对理想的执著追求, 同样也是其高尚人格的外在显现。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无辜遭受宫刑, 仍忍辱含垢, 继续创作《史记》, 至征和二年, 他在给任安的信中称“盖西伯 (文王) 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 乃赋《离骚》;左丘失明, 厥有《国语》;孙子膑脚, 《兵法》修列;不韦迁蜀, 世传《吕览》;韩非囚秦, 《说难》《孤愤》;《诗》三百篇, 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表现出峻洁的人品和伟大的精神, 可谓字字血泪, 声声衷肠, 气贯长虹, 催人泪下。著名杂剧作家关汉卿的前半生, 是在血与火交织的动荡不宁的年代中度过的, 而且他又生活在仕进之路长期堵塞的元代, 科举的废止, 士子地位的下降, 使他和这一代的许多知识分子一样, 处于一种进则无门, 退则不甘的难堪境地。和一些消沉颓唐的儒生相比, 关汉卿在困境中能够调适自己的心态, 他生性开朗通达, 放下士子的清高, 转而以开阔的胸襟。他的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套数, 自称“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体现了作者任性所为无所顾忌的个体生命意识, 以及不屈不挠顽强抗争的意志。
三、情感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 谈恋爱已成为大学生活势不可挡的潮流。在大学校园里随处可见手牵手的情侣, 谈恋爱是否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以及今后的发展, 这将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大学生在思想上已趋于独立, 对待爱情, 他们更是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如果他们能理智地对待爱情, 能较好的处理爱情与其他各个方面的关系, 这样, 家长和老师们便可以放心地让他们在大学这片蓝天上自由飞翔。大学生面对爱情少了以往的矜持和羞涩, 更多的表现出对爱情的强烈向往和追求。大学生谈恋爱, 我们是怎样对待的呢?
《诗经》中有大量反映婚姻爱情的诗作, 其中的《郑风·子衿》中的“一日不见, 如三秋兮”写出了女子对男子的思念, 《郑风·出其东门》中, 由男子的“出其东门, 有女如云。虽则如云, 匪我思存。”, 直接说出了对爱情的执著专一。这些诗篇中的经典都对大学生的爱情观起了正面的引导作用。
12.古代文学元明清文学试题及答案 篇十二
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10分)
1.《水浒传》的全书结构是__________________。
2.明初杂剧作家40多人,以_________、________为代表
3.首用魏良辅改进后的昆腔演唱的传奇是梁辰鱼的_______
4.吴江派代表人物沈璟作有传奇17种,合称_________
5.全面而系统地论述戏曲创作和表演的第一人是_________
6.《窦娥冤》以东海孝妇为原型,东海孝妇的故事最早见于西汉刘向的_________卷五之_________《贵德》
7.《桃花扇》的主题是:_________________
8.《红楼梦》的版本分为“脂本”与_________两大系统。
9.元杂剧的文学要素分为_________与_________两部分
10.红楼梦的研究学派大致有小说批评派、____、____三派
11《三国演义》所根据之史书是陈寿的《三国志》与___的12.中国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白话长篇小说是:
____
13.“小说”这一名称最早见于_________的_________篇
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单选多选不定)
1.《三国演义》具有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然而历史上对曹刘双方的倾向却常有变化。下列哪些作品与《三国演义》同样具有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
A.陈寿《三国志》
B.习凿齿《汉晋春秋》
C.朱熹《通鉴纲目》D.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2.下列哪些作品属于关汉卿的公案剧:()
A.《窦娥冤》
B《蝴蝶梦》
C.《鲁斋郎》
D.《哭存孝》
3.下列哪些作品属于古南戏当中的负心戏:()
A.《赵贞女》B.《王魁》
C.《状元张叶传》D.《张协状元》
4.《三国演义》版本众多,其中《三国志通俗演义》是:
A.嘉靖壬午本
B.万历至天启年间的诸本C.毛宗岗本
D.崇祯本
5.下列哪些作品属于明末清初的白话短篇小说()
A.《石点头》B《欢喜冤家》C《西湖二集》D.《六十家小说》
6.小山乐府是()的作品
A.贯云石B.张养浩
C.乔吉
D.张可久
7.王士禛倡导()
A.神韵说
B.格调说
C.性灵说
D.肌理说
8.《四声猿》最能代表徐渭的杂剧艺术成就,其中()当属四部之冠
A《雌木兰》B.《狂鼓史》
C.《玉禅师》
D.《女状元》
9.下列哪些作品属于河北作家群的创作()
A《看钱奴
B.《柳毅传书》
C.《张生煮海》
D.《老生儿》
10.清初各类小说中,数量最多的是()
A.才子佳人小说
B.历史演义小说
C.英雄传奇小说
D.世情小说
三、名词解释(共10分)
1.拟话本
2.戏曲
3.明传奇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简述元杂剧剧本的形式
2.简述《牡丹亭》的戏剧冲突
3.简述《三国演义》的战争艺术
4.简述《西游记》幽默讽刺与诙谐有趣的风格
五、论述题(共30)
1.论崔莺莺
2.试论《红楼梦》的悲剧意蕴
韩山师范学院二00六学第二学期考试试题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A)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10分)
1.珠串式链式结构
2.朱权、朱有燉
3.《浣纱记》
4.《属玉堂传奇》5.李渔
6.《说苑》、《贵德》
7.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8.程本
9.唱词、宾白
10.索隐派、考据派
11.裴松之、《三国志注》12.《金瓶梅》13.《庄子》《外物篇
》
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单选多选不定,多选题多选少选俱不给分)
1.BC
2.ABC
3.ABCD
4.A
5.ABC
6.D
7.A
8.B
9.AB
10.A
三、名词解释(共10分)
1.(3分)拟话本:明代中叶以后,随着话本小说的流行,一些文人在润色、加工宋元明旧篇的同时,开始有意识地模仿“话本小说”的样式而独立创作一些新的小说。这类白话短篇小说有人称之为“拟话本”。从鲁迅起,一般又将“三言”之后的白话短篇小说都归属于“拟话本”一类。
评分标准:时间,文人模仿、独创,白话短篇小说,鲁迅的归类必须全部具备,缺一项扣1分
2.(3分)戏曲:中国传统戏剧形式。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杂技等各种因素而以音乐和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戏剧。
评分标准:传统戏剧形式,各种因素、主要表现手段必须全部具备,缺1项扣1分
3.(4分)明传奇:是在宋元南戏基础上,兼取北曲杂剧的成果发展而成戏曲形式。其特点如下:一、情节繁多、篇幅长至四五十出以上;二、传奇分出,每出标写题目;三、南北合套普遍;四、建立了南九宫或十三调的音乐体系;五、角色分工更细,被统称为江湖十二角色。
评分标准:如何发展而来,各条特点必须全部具备,缺一项扣1分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1)结构体制: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本,个别例外。
(2)文学要素:唱词与宾白两部分,唱词为主,曲以抒情,白以叙事。
(3)音乐体制:一人主唱,一折一宫调,四折不相重复,每折曲牌数不等
(4)角色体制:旦、末、净、杂四大类
2.“内在型冲突形态”,着重表现了人与生存环境的矛盾冲突
评分标准:每一小点2分,每一点简略扩充各3分
3.(1)选取重点(2)侧重人物(3)斗智为主(4)表明倾向(5)虚构夸张
评分标准:每一点1分,每点简略扩充各1分
4.(1)、以戏言寓诸幻笔,具嬉笑讽刺、幽默诙谐风格。
(2)、幽默诙谐有一定的世情情调。(3)《西》幽默诙谐的突出表现:
评分标准:每一小点2分,一二点简略扩充各1分,第三点简略扩充2分
五、论述题(共30)
1.(15分)略(1)
热情、大胆追逐爱情。(2)聪明、灵慧、狡鮚、(3)美丽、(4)娇羞
(5)软弱:无可奈何地听凭母亲悔婚、逼张生赶考
评分标准:每一点1分,每点详细论述各2分
2.(15分)略(1)整体悲剧(2)女儿悲剧(主体)(3)家族悲剧(环境)(4)宝玉人生悲剧
评分标准:每一点1分,第一点详细论述2分,二三四点详细论述各3分
韩山师范学院2006学第二学期考试试题
(B卷)
填空题和选择题与A卷相同
三、名词解释(共10分)
1.(3分)瓦舍
2.(3分)南戏
3.(4分)章回小说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析李香君形象
2.简述《窦娥冤》的悲剧意蕴
3.简述《三国演义》塑造特征化人物的手法
4.简述“三言”的艺术成就
五、论述题(共30)
1.(15分)论林黛玉
2.(15分)试论《西游记》的“
幻”
韩山师范学院二00六学第二学期考试试题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B)
三、名词解释(共10分)
1.(3分)瓦舍:又叫瓦子,是一种规模很大的综合游艺场。
评分标准:瓦子和综合游艺场必答,缺一点扣1分,表述不清晰扣1分
2.(3分)
南戏:与北曲杂剧相对而言,是南曲戏文的简称,特指宋元时期南方地区流行的戏曲形式,又叫戏文、南词等
评分标准:与北曲杂剧相对,简称,宋元时期,另名必须全部具备,缺一项扣1分
3.(4分)章回小说:是中国古代长篇白话小说的别称,其特点是分回标目、分章叙事、情节繁复、内容通俗、语言晓畅、文备众体、模拟说话艺术等。
评分标准:别称,各特点必须全部具备,缺一项扣1分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1)坚贞
(2)刚强
(3)多情
(4)美丽
(5)聪明,有见识
评分标准:每一点1分,每点简略扩充各1分
2.(1)性格悲剧
(2)个人悲剧
(3)社会悲剧
评分标准:每一小点2分,第一点简略扩充2分,二三点简略扩充各一分
3.(1)出场定型
(2)反复渲染;
(3)多用传奇故事
(4)善用对比、烘托等手法。
评分标准:每一小点1分,一二点简略扩充各1分,三四点简略扩充各2分
4.(1)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
(2)心理描写
(3)体式与语言对话本的超越
评分标准:每一小点2分,第一点简略扩充2分,二三点简略扩充各1分
五、论述题(共30)
1.(1)神仙的外貌
(2)凄凉的身世
(3)纤弱的身体
(4)诗人的气质
(5)坦诚的心地
(6)多愁的心怀
(7)真挚的爱情
(8)野蛮的女友
(9)孤傲的性格
(10)狭小的心眼
评分标准:每两点1分,每点详细论述各1分
2.(1)主旨:以幻寓理
(2)艺术:以幻写真
(3)情感:以幻感世
评分标准:每一点2分,每点详细论述各3分。
美学概论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
1.人的本质
2.艺术丑
3.社会美4.艺术美5.自然美6.形式美7.单纯齐一8.调和对比9.节奏韵律10.多样统一11.意境12.传神13.优美14.数学的崇高15.力学的崇高16.悲剧17.喜剧18.滑稽19.移情说20.心理距离说
2.论述题
1.简述西方美学史上对美学对象的几种基本看法。
2.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美?
3.真善美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4.为什么说实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
5.社会美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人物形象的美侧重内容?
6.举例说明自然美在审美活动中的积极意义。
7.举例说明形式美的法则在艺术创造中的意义。
8.简述艺术美与生活的关系。
9.怎样看待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
10.简述意境的美学效果。
11.西方美学史上有那些主要的艺术分类?
12.优美与崇高的主要区别有那些。
13.简述几种主要的悲剧观。
14.喜剧中的讽刺与幽默有什么异同?
13.高考文学常识:中国古代文学常识 篇十三
【贾谊】又称贾生,贾长沙,贾太傅,西汉政论家、文学家。主要作品为《新书》58篇。《过秦论》(上中下三篇)出于此书。另有《论积贮疏》等奏疏,《吊屈原赋》等赋。
【刘安】西汉思想家、文学家。袭父爵封为淮南王。主要作品为《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等故事出于此。
【司马迁】字子长,别称太史公,简称史迁。与司马光并称“史界两司马”,与班固并称“班马”。主要作品为《史记》又名《太史公书》。
《史记》:历史散文。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种体例,被誉为“实录、信史”。鲁迅赞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学“双璧”(《史记》、《资治通鉴》)之一,前“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之首。
【班固】字孟坚,东汉史学家、文学家。“班马”之一。主要作品为《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开创了“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前“三史”、四史“之一。
【《战国策》】共33篇,西汉刘向根据史料编定。属国别体史书,历史散文,载录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个方面的史实,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汉赋】中国古代兼有诗歌和散文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汉代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
史书体例
【编年体】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的;《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原名《春秋左氏传》,相传为春秋末年的鲁国史官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北宋司马光主编,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下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记载了1362年的历史,花了的时间编写成的。
【纪传体】是以人物为纲、时间为纬反映历史事件的一种史书编纂体例。我国最早的纪传体史书是西汉司马迁编纂的《史记》。《史记》从传说中的黄帝写起,一直到作者所生活的汉武帝太初年间结束,上下三千年。中国的官方正史“二十四史”的其他史书,都依照《史记》体例,以纪传体编纂而成。
【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此外国别体史书还有《战国策》和《三国志》。
【通史】 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史实的史书称为通史。我国古代著名的通史有两部: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断代史】是只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二十四史”中除《史记》外均为断代史。
2.两汉诗歌
【乐府诗】继《诗经》、《楚辞》之后,两汉乐府诗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又一壮丽的景观,作为一种新的诗体,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陌上桑》与《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民歌中的最优秀的作品,也是叙事诗的代表作。《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是汉乐府叙事发展的高峰。见于南朝徐陵编纂的《玉台新咏》。《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为“乐府双璧”。
14.古代文学教育与发展论文 篇十四
由于美术的发生经历了漫长时间里程, 所以, 我们若要找寻美术绝对的起点和界限就是一场徒劳。瑞士心里学家、研究发生认识论的著名学者皮亚杰说:“从研究起源引出的重要教训是:从来就没有什么绝对的开端……起源是无限地往回延伸的, 因为一些原始的阶段本身也总是以多少属于机体发生的一些阶段为其先导的。”人、美术、美术教育也遵循这样的过程, 人根据需要, 加工改造“对象”使其为自己服务, “对象”成为人造物品, 真正的人与美术便产生了, 原始社会时期的“美术品”很难归类为是绘画、雕塑还是工艺美术, 她们混合为一体, 互相依附。美术教育便在这种无意识的、生态化的情形下实现了父与子的延续、老与幼的延续。正如马克思说的那样, 他们没有意识, 但是他们做了。
当私有制与掠夺战争发生时, 奴隶制国家代替了原始氏族制, 美术教育不再是原始社会的无意识和原生态式, 为了配合奴隶主的统治, 美术的社会教育功能被无限放大, 审美功能变得次要, 礼、乐、射、御、书、数作为当时美术教育的核心, 成为奴隶主统治的工具。青铜重器和礼器作为奴隶制社会的美术品代表, 被视为“国宝”和王权的象征, 青铜器的制造和使用几乎完全被奴隶主阶级所垄断, 工匠们按照统治者的要求, 炼制出了神秘狰狞、震慑人心的权利工具, 可见我国古代的美术教育思想已初见端倪。
先秦两汉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次重要转变时期, 是中华文化构建的伟大时代, 诸子百家学术争鸣, 为文化的繁荣打下了基础。社会变革促使青铜器设计出现了新面貌, 自由活泼的写实风格反应着时代的审美变化;漆器的流行, 日常生活中的青铜器不再具有以往的重要地位;本地美术品的输出和外来美术品的输入为美术教育带来了新鲜血液, 美术形式和美术材料更为多样化。以工艺样式传承为主要原则的百工美术教育, 主张以父子相传、师徒相授的方式融入了新的美术教育方式。美术教育因社会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中外文化与技术的交流、新技术的产生和新工具的使用, 出现了繁荣的景象, 但是, 受权利统治的美术教育的弊端也显现出来, 高压政策的限制, 严峻刑法的控制, 纵使再伟大的美术成就——秦始皇兵马俑, 也会崩塌。
东汉末年庄园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大量农奴, 出现了标准的自然经济, 士族门阀成为社会的统治中心。随着而来的便是政治、经济、军事、哲学、宗教、文化等等一切领域的变革。儒家思想与玄学思想成为此时的主流思想, 经济文化教育繁荣, 除建立的官学外, 私家教学也开始盛行, 其中鸿都门学被认为是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最早的文艺专门学校, 不过宫廷绘画依然是主流, 并有较为完善的宫廷绘画机构。此时美术作品里大多是古圣先贤和忠诚烈女的宣教题材, 但是美术教育却也有了新发展——绘画理论的出现;虽然美术教育仍然具有“鉴戒”的功能, 但是美术作品已经显现出了独立的审美价值, 美术教育不再仅仅具有社会功能, 而具有了艺术性。
盛唐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都空前繁荣, 是世界上最为强大和发达的国家, 唐明皇创置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翰林院, 广招艺术人才, 为宫廷服务。较之前朝所设宫廷绘画机构规模更大、绘画力量更强。唐代是开放活跃、兼收并蓄的时代, 中外各项交流频繁, 在多种宗教并存的基础上, 佛教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扬且佛教艺术繁荣一时, 从前朝的佛本身故事到幻想欢乐幸福的经变故事, 宗教艺术变得更具人情味、更具亲切感。“画圣”吴道子, 他用高度的想象力和娴熟的技巧描绘了栩栩如生、飘逸灵动的宗教壁画, 其影响广泛而深远。人物画在唐朝确立了以线为主的绘画特征, 谢赫的《画品》中六法成为此时乃至后世人物画的美学规范。吴道子的“吴家样”与谢赫六法宣告着古代美术教育师徒传承达到了至高点。
中国封建社会的后阶段——宋元明清, 城市经济更为繁荣, 市民阶层不断扩大, 中国古代美术发展进入了新的繁荣期。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史上唯一的专门的皇家绘画学校在宋代诞生了, 学校任命宋子房、米芾为博士, 主持画院工作, 画院内设置了待诏、艺学、祉候、艺学、画学正、学生、供奉等职, 兼具培养绘画人才的功能。画学的学科分为专业课和共同课、画理课, 专业课有:道释、人物、山水、鸟兽、花竹、屋木等六门;公共课有:“说文”“尔雅”“方言”“释名”等。著名的大画家李唐、马远、夏圭、张择端等都出自宋代画院。元代取消了宫廷翰林图画院, 文人画家的出现, 一股强调个人感受的绘画风气盛行。明代, 欧洲传教士的到来, 一方面传播天主教, 一方面带来了西方文化与西洋美术教育, 如油画、建筑法则、工艺技巧等等, 不断刺激着延续千年的中国美术教育的经验;版画的出现, 画谱成为我国古代习画的教材, 其影响最大的是《芥子园画传》。和明代一样, 清代并没有设立画院这一专门机构, 但依然有宫廷绘画活动, 画家作画必先画出草稿, 经皇上审阅后, 才能正式落墨, 绘画的内容除了描绘帝王与王妃, 就是歌功颂德的历史画。美术教育实质上就是统治阶级的权利工具。
纵观我国古代社会的美术教育, 无一不受着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的影响, 也无一不反应着时代的风貌。从原始时期到明清时期的美术教育, 样式和门类等都在改变着, 每一个时期都呈现了不同的风格, 呼应着时代的气息。“我国古代的美术教育, 普通学校的教育中始终没有占一席之地。”有的也是为数不多的一些画院和画学, 且多为权利阶层所服务, 美术教育还处在“自己欣赏”与“自我麻痹”的阶段, 这也预示着我国在鸦片战争之后的近代社会, 美术教育之迫切需要被革新, 被发展, 建立起新型的学校美术教育, 以顺应时代的步伐。
参考文献
[1]王宏建.袁宝林.美术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古代文学教育与发展论文】推荐阅读:
古代文学研究生论文06-16
古代文学史试题与答案09-02
武汉大学08年古代文学与外国文学真题07-21
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分析的论文11-06
古代文学书目08-31
古代文学诗词09-09
古代汉语文学11-21
中国古代文学作业06-13
古代文学背诵整理06-28
古代文学李白介绍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