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江浙地区考察学习体会(精选8篇)
1.赴江浙地区考察学习体会 篇一
赴江浙考察体会与心得
石板岩乡党书记范红彬
12月6日至12日,市委、市政府团赴江苏、浙江考察学习当地先进的发展经验和做法。我有幸参加了考察,听取了当地政府及旅游部门发展旅游业的经验介绍,并实地考察了碧云花园、九龙山景区和红星美凯龙、徐工、艾美德箱包等知名企业。在考察中,亲眼目睹了当地旅游业日新月异、蒸蒸日上的景象,被当地积极融入长三角开发区,进行新一轮大开放、大发展、大提高的气势所震撼,被当地发展旅游的意识和良好的创业氛围所感染,被发展旅游的大手笔、大气魄和求实创新精神所折服,也深深地感到我乡旅游存在的巨大差距。现将学习考察体会汇报如下:
一、发展旅游业,政府主导、加强管理是前提。江浙等地的成功经验证明,发展旅游业首先要从领导层统一思想认识,确立旅游业作为新型的支柱产业的思路。党委、政府要围绕发展思路,在政策导向、设施建设、市场推介、人才资源建设、资金投入等诸多方面给予全力支持,最终形成生机勃勃的旅游发展产业链,促进经济发展和群众增收。同时,旅游产业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规划布局、基础建设、资金投入、生态保护、资源开发以及长远利益与近期利益的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等,都离不开政府的主导,一个景区在发展的初始期和攻关阶段尤其如此。
我们要围绕全乡“十二五”规划,用更宽的视野和国际化眼光,1大手笔、大气魄,高起点、前瞻性地抓紧制定全乡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按照“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做好太行大峡谷内各重点旅游景区的详规编制工作。搞好宏观调控,加强组织领导,监督实施旅游发展规划,强化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综合协调管理职能,动员各部门各行业积极支持旅游产业发展,共同培育和壮大旅游支柱产业。
要规范和加强旅游行业管理,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深入开展5A级旅游区和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创建活动,培育良好的旅游市场,提升旅游综合服务功能。要建立健全执法监督体系,规范各类旅游经营单位和个人的经营和服务行为,保护旅游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使旅游管理工作在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基础上依法、合理、有序地运行。不断加强道德教育,提高全民的整体素质,增强全社会的文明意识,共同塑造和维护大峡谷良好的旅游形象,在全社会形成一种“人人都是旅游环境、人人都是旅游形象”的氛围。
二、发展旅游业,解放思想、加大宣传是关键。谋大事、求发展,首先要解放思想,要有敢为人先的胆略,要有敢作敢为的勇气。在江浙一带人们的头脑里,只有想不到没有办不到的,思想有多远,路就能走多远。由于他们站位高,理念新,力度大,不论是工业还是景区都已形成了大规模、大产业、大气候。所有考察点都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典型,这告诉我们一个深刻道理,想成大事就要有干大事的雄心、谋大事的胆识、创大业的勇气、成大业的手笔。
要坚持大手笔、大投入、大产出、大影响、大人流的发展模式,走开放型、联合型、持久型、多赢型之路,采取务实灵活的宣传推介方式,高度、高调宣传,营造旅游发展的良好氛围,努力提升太行大峡谷旅游品牌知名度。要立足宣传效果,精心策划宣传活动,选择有效宣传媒体,政府与企业互动,以大峡谷旅游整体形象推广和旅游产品具体促销相结合,有效选择和充分利用各种大众传媒,进行连续性集中宣传推介,营造大旅游氛围,提高我区旅游知名度。要积极组织宣传促销活动,广泛传播“太行大峡谷旅游”信息,拓宽宣传太行大峡谷旅游的途径和方式,出版一批介绍太行大峡谷名胜古迹、自然风光、风俗民情的书籍、影像作品,打造一批影视、歌曲、舞蹈等文艺精品。
三、发展旅游业,整合资源、融入文化是手段。有效利用旅游资源、整合旅游资源是各地发展旅游产业普遍遇到的问题,也是共性的经验,联系石板岩实际,如何切实整合旅游资源,把分散的景点变成黄金线路,是破解我乡旅游瓶颈的关键点之一,要下大气力论证好、实施好。但在整合资源的同时,不可忽视抓旅游力量的整合,这同样是外地先进旅游城市的成功经验。我乡设立风景区管理局,就是要整合各部门人力资源,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凝聚发展旅游业的合力。
我们要紧紧抓住“三阳开泰”这个主题,坚持“自然风格,文化嵌入,景政合一,旅商并举”的原则,深入挖掘太行大峡谷文化内涵,充分利用本地每一个文化和自然资源,捕捉旅游与文化的最佳结合点,打造出一个个旅游文化经典项目,打响大峡谷的文化品
牌,以吸引更多的外地人到太行大峡谷来游览、投资。通过举办滑翔节、攀崖节、摄影赛、书画节等,提升旅游文化品位,实现文化与旅游的有机结合互相渗透,赋予景区“活”的灵魂,努力打造“山水景观、文化峡谷”旅游黄金品牌。
学习先进,要“立足石板岩看石板岩”、“跳出石板岩看石板岩”。所谓“立足石板岩看石板岩”,就是要充分看到石板岩近几年旅游发展取得的显着成就,增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信心;同时更要“跳出石板岩看石板岩”,进一步增强危机感、责任感和紧迫感,站在更高层次和更大范围审视和谋划石板岩未来旅游业发展。义乌、平湖、昆山等地能在短短的时间内成为全国旅游大市、大县,经济结构发生深刻变化,财政收入成倍增长,他们的成功做法为我们突破性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经验。我乡在今后旅游发展中,要坚定不移的把旅游业作为全乡支柱产业来培育,把林州人敢想、敢干、敢试、敢闯的精神运用到旅游发展上来,以高昂的斗志,扎实的作风,抓典型、打基础、促发展。要坚定不移地舞活景区这个龙头,打造西南环线发展引擎,创建全国知名特色景观旅游名镇。要坚定不移地抓好旅游宣传推介,提升太行大峡谷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力争通过几年努力,真正建立起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的格局,实现由旅游大乡向旅游强乡的转变。
2.赴江浙地区考察学习体会 篇二
1.1 考察团组成和考察地
“中德关于物种丰富的高碳生态系统保护合作平台”项目是受德国联邦环境、自然保护和核安全部(BMU,简称德国环境部)委托,由德国技术合作公司(GTZ)承担实施的中德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的自然保护区管理策略合作项目。该项目自2009年起与江西省开展多方面合作,并于2010年对江西省发展改革委员会应对气候变化处发出邀请,希望江西省自然保护相关工作人员于2010年5月16~22日对德国的自然保护及应对气候变化举措进行为期一周的考察。此次考察成员由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江西省发展改革委员会应对气候变化处、林业厅野保局、农业厅环境监测站、省国土开发整治研究所、鄱阳湖、井冈山、桃红岭、九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派员组成。考察团访问了设在波恩的德国联邦自然保护局(BfN),艾博斯瓦德可持续发展技术大学(Hochschule fuer nachhaltige Entwicklung Eberswalde)森林与环境系、柏林技术大学(Technische Universitaet Berlin)景观设计与环境规划研究所,勃兰登堡州的朔夫海德(Schrofheide-Chorin)生物圈保护区、下奥得河(Unteres Odertal)国家公园,法兰克福的申垦别格(Senckenberg)生物多样性及气候研究中心。北京至法兰克福8 000余km,飞行约9 h,柏林时间比北京时间晚6 h。
1.2 GTZ与BMU简介
德国技术合作公司(GTZ)是一个在全世界范围内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合作的联邦企业。德国经济合作与发展部(BMZ)是GTZ的主要委托人,此外,GTZ也受德国其它政府部门,尤其是德国环保部(BMU)、以及欧盟等其它组织及私营企业的委托。GTZ在中国开展合作已有25年。“中德关于物种丰富的高碳汇生态系统保护合作平台”是由BMU出资,委托德国联邦自然保护局(BfN)和GTZ共同实施的一个项目。
德国联邦自然保护局(BfN)是BMU的3个直属局之一,员工350名,总部分设在波恩、莱比锡以及波罗地海威尔姆岛3处。该局的主要任务是:承担联邦政府有关环保工作的咨询,开展环境保护与开发,与各州开展环境保护与合作,执行欧盟和联邦政府物种保护和进出口等有关规定。在国际合作方面主要参与研究制定和实施国际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和地区性公约等,开展国与国的双边合作。
2 德国国情和林情[1,2]
2.1 国情
德国位于中欧西部,面积35.70万km2,辖13个州、3个直辖市,人口约8 252万。绝大多数为德意志人,通用德语,居民多信奉基督教和天主教。世界著名的工业大国,工业产值位居世界前列。采煤、钢铁、机械、化工、精密仪器和光学仪器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农业机械化程度高。畜牧业在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多饲养乳用、肉用牲畜。1949年5月23日美、英、法占领区建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1949年10月7日,原苏联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1990年10月3日两德统一,对外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首部柏林,人口339万,是全国政治中心。
德国海岸线长1 300多km,南部为高原山地,中部为丘陵和中等山地,北部为冰啧平原。全国最高点楚格峰,海拔2 963 m。河流以多瑙河、莱茵河、易北河和威悉河为主。湖泊星罗棋布,博登湖、基姆湖较大。水力资源较丰富。温带性气候,年降水量为500~1 000 mm,平均气温7月份为14~19℃,1月份为-5~1℃。
2.2 林情
德国是世界上林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森林面积约1 074万hm2,其中国有林占34.1%、公有林占19.3%、私有林占46.6%,森林覆盖率30.7%,活立木蓄积量近30亿m3,森林平均蓄积量高达270 m3/hm2,在欧洲国家中居首位。森林储存的碳约12.3亿t,目前储碳还在增加中。森林中有1/3是天然次生林,林种主要是山毛榉林,该林分在欧洲分布比较广,在德国约占森林面积的25%,绝大部分是二战以后自然恢复的。勃兰登堡州和黑森州是德国森林资源分布较多的州,黑森洲以山毛榉、勃兰登堡洲以松树为主。德国的山毛榉林从南到北均有分布,平均胸径约40 cm,平均树高约20 m,平均林龄60 a左右。此次考察,正值该国春季,林相透绿清澈、郁郁葱葱,地下更新良好,极大地调节和改善了德国自然环境,所到之处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由全球著名咨询机构美世公布的2010年全球221个城市生活质量调查报告,德国有杜塞尔多夫、慕尼黑和法兰克福进入前10名就可见德国的森林资源和自然环境。德国森林资源之所以可持续性较好,主要缘于古老建筑以及教会等对森林的庇护和世代传承。500多年前,日耳曼民族来到了德国,期间,斯达夫人和日耳曼民族等不同群体相互争斗,最终日耳曼民族站稳了脚跟,由该民族在中世纪发起修建的修道院长期以来对森林顶礼膜拜,引导了公众的良好保护意识。
3 欧盟自然保护“2000”框架和德国自然保护
3.1“2000”框架
欧盟自然保护“2000”框架,对所有成员国,一要设立自然保护区,二要保护重要物种。采取红绿灯的办法进行评价,亮绿灯表明该区域比较好,想办法保护其生物多样性和让其持续;红灯表明要调整。“2000”框架比国际法更严格,如进出口野生动植物,除了各成员国按各国程序办理外,还要经欧盟的特殊许可,即便是死亡的野生动植物也无例外;再如保护山毛榉,无论是德国还是意大利,该框架对其作出了严格的规定。
3.2 自然保护地
3.2.1 类型和面积。
德国有580个天然林保护区,占国土面积的4.5%;16个生物圈保护区,占国土面积的3.2%,其中有15个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可;14个国家公园(National Park)和5 171个自然保护区,占国土面积的38%;85个自然公园,占国土面积的16%以上。自然保护区大部分布局在沿海、西南和东南阿尔卑斯山等地区。
3.2.2 管理体制和方式。
共有22个生物圈保护区或国家公园的管理由联邦自然保护管理局总体实施,其中18个隶属于州政府,其它4个则采取其他管理体制。州政府即国家管理主要是采取目标管理方式,其它管理体制主要由公司或通过协会的方式进行运作。
3.2.2. 1 核心区实行严格保护。
核心区即绝对保护区面积占德国自然保护面积的5%,森林或土地大部分属于州政府。森林生态系统任其自生自灭,即便发生火灾,一般不进行施救。枯立木不允许利用,主要是为野生生物诸如蘑菇和昆虫等提供栖息环境,同时枯立木对温度变化有缓冲作用,能改善潮湿度。对违反规定进入核心区从事采收、盗猎的行为,自然保护管理机构有权开罚单进行干预。
3.2.2. 2 其它区域实行近自然式管理。
德国人口密度较大,将所有自然保护地进行严格保护难于实行,必须要考虑生产发展,且发展必须要为当地民众服务。如位于德国朔夫海德生物圈保护区实验区的某生态农场,面积1 500 hm2,250头奶牛,同时生产有机粮食和蔬菜。农场50名员工主要负责养殖、餐饮、食品粗加工、食品精加工以及运输等行业,平均每天有1 500多t的农副产业成品和半成品运到柏林进行销售。他们90%的产品均经认证与标识,容易打入市场。另如下奥得河国家公园,是全德惟一一个保护河流和冰川遗迹的国家公园,由奥得河和人工营造的运河合围而成,借由堤坝与闸门调节水的流动。该公园土地面积13 000 hm2,其中7 000hm2用于发展绿色经济。该公园1995年之前大部分土地属于私有,由州政府采取置换的方法,用公园外围的政府土地置换公园内的私有土地,并给予一定程度的补助。每年10月到翌年4月枯水期,将闸门关起以保持湿地水位;5~9月丰水期,打开闸门允许水体自由流动,以便鸟类自由繁殖栖息。
3.3 野生动植物保护
3.3.1 用绿带或通道保留或扩大野生动植物栖息空间。
德国发达完备的高速、铁路等交通体系,给物种生存造成了隔离,使栖息地缩小或孤立。为解决这对矛盾,一是开展动植物栖息地空间联合。自然保护法律规定至少要有10%的土地归并到区域联合中,联邦政府要求各州政府承担该项责任,联邦自然保护局进行协调指导。空间联合体系分3个层次,即点、线、面,生物圈保护区和国家公园的核心区为点,各点之间的廊道为线,廊道向两旁辐射为面,这一联合模式使德国大部分分散零乱、破碎化的景观整合成数十条近似“完整”的绿带。如前东德和西德的国界,俗称“死亡线”,通过近20 a的空间联合,已变成了绿色生命线,采取的模式主要是设立旅游业发展区、徒步的纪念场所和风景区等。二是在公路或铁路修建中,建立生物通道。欧盟自然保护“2000”框架对各成员国均提出了要求,修筑公路、铁路必须要有生物通道。为了解决乡村或保护区沙石路面通行、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当地的文化,尤其是便于蛙类等两栖爬行动物通行,有不少路面一半实行硬化,一半仍保留沙石路面原状,每隔100 m设置一个边长30 cm正方形的通道,取得了多赢的效果。
3.3.2 对野生动物危害家禽实行补偿。
德国目前少有以捕猎为生的人口,打猎基本属于业余爱好,需要申请专业牌照。国家公园内允许打猎。经过多年的生态恢复,几乎在德国绝迹的野生狼又重新出现在其东北部紧靠波兰、人烟稀少的区域。联邦政府对饲养家禽易遭狼危害采取补偿的办法,让公众不必担心狼和驯养家畜有矛盾。
3.3.3 存在生物入侵现象。
二战后,德国木材紧缺,政府希望发展生长快、好养、通直易加工便种植了欧洲赤松林。该林分密度为2 m×1.5 m,树高约30 m,林龄40 a,胸径在18~20 cm,林相长势比较好,杆型通直树皮略显红色,枝下高比较高,由于林分密度大,高生长迅速。该松树林在勃兰登堡州占有主导地位,林下灌木、草本见不到阳光而生长不良,只有单一的几个种类,也给局部地区生物入侵创造了条件。刺槐,150多年前由美洲引入德国,该物种耐干旱、耐瘠薄、耐干热,在树林和长后具有排他和化感作用,且难于清除,在德国一些地区构成了生物入侵现象。刺槐150 a前从美洲到德国,100 a后从德国引入到山东青岛(原德国殖民地),即刺槐在中国分布时间80~100年。
4 对气候变化的推测和政府采取的行动
4.1 对气候变化的推测
根据德国有关机构在该国近1万人的有关自然环境质量的问卷调查,按照受关注程度排序是:气候、水源、生物多样性、空气污染、噪音、景观破碎化,可见德国民众对气候变化的认识已深入人心。大约1 200万年前,德国境内均是冰层覆盖,深达几km。约1万年前,冰川消融,形成了该国如今的地形地貌。德国专家推测,如果未来全球气温升高2℃,则德国可能会升高4℃,对其森林有很大影响;如果当地气温升高6℃,则山毛榉等原生自然林将大面积消失。同时,气候变化会给生物生态位带来影响,物种分布会向高纬度和高海拔转移,适合温度变化幅度比较大的物种将得到扩展,喜冷动物会减少。
4.2 联邦政府采取的应对措施
4.2.1 制定气候保护倡议。
为应对气候变化,联邦政府制定了气候保护倡议。该倡议有3个重点:一是研究制定了减少排放的国家政策,包括开发新能源、监测经济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等。二是以近自然的方法保护物种多样性,扩大自然保护区面积,使森林得到保护,增强森林碳汇能力,减缓气候变化进程。三是设置保险项目,如水质管理、调整土地使用模式和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使生态系统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
4.2.2 开发使用新能源。
德国长期以来和其它欧盟国家一样,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方面走在了世界前面。早在1990年德国就制定了绿色能源扶持计划。2004年《可再生能源法》出台之后,德国绿色能源获得了蓬勃发展,德国生产的风力和太阳能发电设备70%以上出口到世界各地。2008年底德国《国家节能计划》中指出,要大幅增加包括风能和太阳能在内的新能源利用,将其占德国总能源利用份额从现在的14%增加到2020年的20%。据统计,新能源在欧盟能源比中占有20%的份额。分布在德国国内如星星般的白色风力发电机扇、黄色斑块状的油菜,是德国开发使用新能源的典型标志,即便是机场周边、高速公路两旁、城镇周围均有分布。在德国,风能占了新能源60%的份额,年有效风力达到2 300 kw·h。所种的油菜为生物质能源,将油菜提炼出的植物油可以作为重要的工业用油。自然保护区规划管理要让位于风力发电。在朔夫海德生物圈保护区,该保护区管理机构曾经反对在保护区范围内架设风力发电车,但为了新能源发展总体布局需要,该保护区不得不做出调整,允许保护区实验区域内风力发电设备的架设。
4.2.3 实行碳排放许可。
欧盟国家制定了碳排放交易协作规定,碳总量的排放通过申请许可证的形式进行实施。欧盟将碳排放份额分配到各个国家,然后由每个国家按照自己的方案进行配置。德国环保部专门设立了碳排放交易司,由该司进行碳排放许可发放和处理日常工作。德国以法律手段明确规定工业企业有购买碳排放许可资格的义务。2008~2009两年,德国批准设立了176个碳排放项目,涉及61个合作伙伴,共融资3.57亿£。出售碳排放许可资格所带来的收入,其绝大部分用于支持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新能源等方面的科学研究以及技术更新。
4.2.4 要求农林业实行环境友好型生产。
德国土地类型,50%是农业用地,30%是林业用地,剩下的是道路、城市等建设用地。农业占了整个温室气体排放的13%~16%,且有很多濒危物种分布在农业用地中,为此德国制定了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要求在农林业生产中实行环境友好型生产,避免过多的土地用于农业种植,用物种增加或减少等指标评价其保护效果。在林业生产中,尽量减少采伐,将近自然林面积在2020年提高到5%。在农业生产中,要求生产、物种保护和减少碳排放实行一体化。
4.2.5 用景观规划引领其它规划。
由于气候变化是渐进的过程,不是定期的突然变化,不能说到了2050或2100年气候变化就停止了,要求用发展的眼光做景观规划。景观规划的目的就是更好的保护自然,为环境保护作贡献。土地使用规划、建筑规划、道路交通规划均要求与景观规划相衔接。景观规划的范围比较全面,包括生物圈、生物多样性、景观资源、自然环境、土地、水和空气,以及与人相关的休闲、健康、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建筑物等。景观规划一般分4个层次:(1)州级规划。主要是考虑规划建立自然保护区、打通生物通道或廊道,规划图纸用1∶30万。(2)地区景观规划,规划图纸一般做成1∶50 000,内容比较详细,主要是将州的规划具体化。(3)地方基层规划,包括城市和城镇的详细规划,规划图纸用1∶5 000或10 000,如小城市规划,主要是目标物的标识等。(4)街区或乡村规划,规划图纸用1∶2 000,大部分是要借用其他专业方面的数据。
4.2.6 设立了专门研究或应对气候变化的高校和科研机构。
德国设立了可持续发展应用技术大学,是德国惟一一所直接以可持续发展命名的高校,2010年正式更名,约2 000名学生,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培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考察与交流相促进。该大学很早就设立了全球变化专业,英文名为“global change management m.sc.”,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环境变化影响,人类生存和环境变化,如何管理和经营自然资源,如何避免因为生存而产生的负面的气候变化,如何减少自然变化和环境变化,如何提高我们的承受能力,如何改变土地使用体系等。另外,德国的Senckenberg学会,成立于1817年。Senckenberg学会分布在德国各个地方和世界多个地区,是一个重要的私立研究机构,在世界范围内有1 000多个研究人员,分布在各大洲和海洋的研究站点。该所有很多科研部门和领域,包括陆地动物学,地质岩石矿物学,海洋动物学,海洋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植物以及分子进化,历史地质事件,人类进化学,生命进化学。在海洋方面,阿拉伯半岛、海湾国家、非洲海岸带和苏丹等均有他们的研究基地。
4.2.7 注重国家和地区间的合作。
早在2005年,德国联邦政府制定的《国家气候保护报告》中明确指出,德国将在2020年前削减40%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由于毁林等活动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约占全球总排放的17%,为此德国政府将在2012年至少提供3.5亿£资金,用于国家和地区间应对气候变化的合作,支持世界森林保护。
5 考察所得的启示
5.1 优先发展林业,注重自然经营
相比发达的工业,德国林业年产值只有30~40亿£,占国民经济总产值数额极小,但在环境政策中林业被列为最优先发展的地位。面对18世纪末到19世纪大部分地区的天然林被改变为针叶树种人工林所带来的地力衰退、病虫害加剧、景观单调、风灾雪灾加重等生态经济问题,1990年代逐步在针叶林中引入阔叶树种,采取“近自然林业”理论作指导。从此,德国森林逐步向以山毛榉为主的“近自然”阔叶树林转变。该林分生态系统稳定,蓄积量、生长量大,林下更新良好,是承载德国优美自然环境的重要支撑。
5.2 广建保护地块,构建生态网络,延伸物种栖息
据统计,在德国,天然林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生物圈保护区、国家公园和自然公园的累积面积约占其国土面积的27.5%,大大高于我国总体水平。其不同保护区、国家公园之间由廊道沟通,连点成面的点、线、面生态网络景观结构不但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形式,更是减缓气候变化的重要力量。不仅如此,强调50%的农业生产用地的有机耕作、物种保护,以及在州与州、地区与地区边界,以及重要交通道路等造成景观分离、破碎的建筑区域建立生物廊道或通道,这些都是在保护森林之外的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举措。换言之,德国自然保护基本覆盖全境,物种保护覆盖农林牧副渔等相关行业。
5.3 更重视、更关注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
气候变化说到底是对人生存环境的变化,人无法抗拒自然、唯有适应自然,地处温带性气候的德国民众,对温度升高尤其恐惧。一旦温度升高,致使维系其良好自然环境的森林资源将受到严重影响;二是人本身的耐热能力远不及热带、亚热带地区民众的能力强。基于此,德国乃至欧盟民众更加重视气候变化给其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和变化。
5.4 集聚固碳、减碳、出台政策、制定规划等措施以应对气候变化
坚持木材采伐量小于生长量的原则不断地累积碳,该国森林年生长量6 000万m3,而采伐量只有4 000万m3。用实际行动融入低碳生产生活中,如风力和油菜等新能源应用与开发,旅馆、宾馆拒绝一次性用品,鼓励自行车和徒步旅行等。制定了相关政策,如工业企业实行碳排放许可制度,农林业实行环境友好型生产制度等。用景观规划引领各专业规划要保护自然、保护环境。
致谢:承江西省发改委沈丰处长、江西省国土开发整治研究所刘影教授、德国技术合作公司(GTZ)技术顾问王韵晟博士等领导和专家的悉心指导。
参考文献
[1]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主办.德国森林资源概况[EB/OL].http://www.lrn.cn/invest/internationalres/200612/t20061228_17030.htm,2006,12,28,资源网(LRN),
3.赴江浙地区考察学习体会 篇三
为更好谋划“十三五”语言文字工作,发挥语言文字工作服务广东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作用,11月30日至12月4日,省教育厅副厅长王创带领部分省直单位、高校分管语言文字工作领导赴上海市和湖南省考察学习语言文字工作。
在上海市,考察组一行先后到上海市语言文字水平测试中心、教育考试院、教育评估院,通过听介绍、看现场、座谈交流等方式,全面深入了解了上海市开展语言文字工作法制建设、监督监测、联合执法、中华经典诵读、高校评估、有声资源数据库建设、普通话水平测试管理等的经验做法,还实地考察了上海市部分区域社会用字管理情况。在湖南省,考察组实地考察了湖南省语言文字培训测试中心,与湖南省语委部分成员单位进行了交流座谈,着重了解了湖南省开展语言文字开展法制建设和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的经验做法。
王创在考察学习时指出,上海市和湖南省在语言文字工作方面创造了许多鲜活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他强调,广东省要科学规划“十三五”语言文字工作,做好顶层设计和制度设计。一是要贯穿“一条主线”,语言文字工作的科学定位是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广东省语言文字工作要以服务广东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主线。二是要抓好“两个支撑”:立法支撑,启动语言文字立法工作,将语言文字规章上升为地方性法规;机构支撑,成立广东省语言文字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全省语言文字工作力量。三是明确三个重点:大力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启动“语保”工程,科学保护地方语言与文化;开展高校语言文字工作评估,将语言文字工作与人才培养、就业创业等有机结合。四是做好四个保障:经费保障,不断加大语言文字工作经費投入;科研保障,启动省级语言文字科研工作;队伍保障,不断壮大语言文字工作专家队伍;督导保障,将语言文字工作纳入教育综合督导。(广东省教育厅办公室供稿)
4.赴江浙地区考察学习体会 篇四
——赴江浙主要丝绸专业市场学习考察调研报告
根据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构建西部丝绸集散交易中心”的部署要求,最近,我局以“创建中国西部丝绸纺织服装城”为课题,由分管副局长李伟同志带队,组织市丝绸行办、南充光彩大市场、南充日报社相关人员,赴江浙主要丝绸专业市场进行了为期六天的学习考察和调研。考察学习过程中得到了浙江省杭州市贸易局、嘉兴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江苏省吴江市经济贸易委员会及中国丝绸城、中国茧丝绸市场、中国东方丝绸市场管理委员会的高度重视和热情接待。我们采取听、看、访、谈、议等多种方式,重点了解了政府和职能部门对市场建设的理念、方针及扶持政策,参观了主要丝绸专业市场和一些丝绸纺织服装方面的展览(示)馆(厅),收集了大量相关资料,并将南充情况与三大市场进行分析对比、寻找差距,、评估南充丝绸产业优势,论证创建市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以“中国绸都”建设为契机,学习江浙先进经验,着力创建西部丝绸纺织服装城的建议。现报告如下:
一、江浙丝绸专业市场的发展态势及成功经验
(一)三大丝绸专业市场的发展态势
●杭州中国丝绸服装城位于凤起路以北,体育场路以南的西健康路、健康路及新华路一带。创建于1987年,现有600余家丝绸企业,主要经营各种真丝面料、丝绸服饰、丝织工艺品、丝绸旅游纪念品及丝绸坯料。产品远销欧美、港台及东南亚等地区。已成为浙江省、杭州市“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街”,全国诚信规范市场,省、市级质量管理先进单位和文明规范单位。2005年被中国步行商业街委员会授予“中国特色商业街”。
杭州中国丝绸服装城采用明清仿古建筑,以承办杭州丝绸博览会、杭州丝绸服装节、旅游文化节、丝绸特色展示为主体,经营面积2.7万平方米,年成交额122亿元,税收1000多万元。最近市政府计划再投资1600万元加强综合大楼、夜景灯光、背景音乐等硬件建设,将杭州中国丝绸服装城打造成杭州“生活品质”标志,千年“丝绸之府”和新兴的时尚名城。
●中国茧丝绸交易市场位于浙江省嘉兴市经济开发区,1993年由中国经贸部批准建立,原来是国家丝绸交易垄断企业,旨在合理配置资源,组织交易,引导产销,探索中国茧丝绸流通管理的新办法,为中国茧丝绸行业的深化改革服务。2001年取消双轨制全面放开,转入市场机制轨道。现拥有国家资助建立的先进的计算机交易网络系统(金蚕工程)、营业用房、资金结算中心、仓储配套体系和信贷担保的融资、保证体系。
市场总占地面积约五万平方米。以茧丝绸为主、兼顾多种经营,允许除茧、丝、绸、绢纺、丝绸服装以外的其他纺织原料、染化料、面辅料、服装、纺织机械设备及零配件等在市场内经营。市场1994年投入运转以来,交易规模日益扩大,目前年交易量100多亿元人民币,已成为中国茧、丝、绸等方面的重要集散地,市场的价格、信息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中国甚至国际丝绸商品的价格和供求,“嘉兴指数”已成为世界茧丝绸市场价格的风向标。
●中国东方丝绸市场位于盛泽镇东南面的姚家坝桥西,始建于1986年10月,1993年4月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批准,正式更名为“中国东方丝绸市场”,由吴江市人民政府主办。于2003年4月,进一步理顺了属地管理的关系,委托盛泽镇党委、政府管理。20年来,市场的服务体系不断得到完善。市场配设工商、税务、公安、交通、城管、消防等管理部门,以及金融、电信、运输、住宿、餐饮、购物、娱乐等服务体系,尤其是电子商务、纺织科技、知识产权、外贸咨询等四大公共服务平台的建立,极大地提升了市场的服务功能。
市场仿照明清市集布局,拥有4家投资主体,设白坯、色坯、精品、原料和纺机5大交易区,占地4平方公里,建筑面积22.6万平方米,经营用房6549间,其中营业用房4764间,仓储用房1785间,来自全国各地丝绸纺织经营户3996家,云集从业人员2万多人。2005年实现成交额300.85亿元,成为内地丝绸化纤薄型织物的集散地和价格形成中心,名列全国纺织品服装市场第一位,被江苏省评为省级样板市场和苏州市诚信市场、文明市场。
(二)成功经验
通过对上述三大市场的学习考察,体会最深的是江浙人善抓机遇,高起点规划发展,深化改革,开拓市场,不断创新的勇气和理念。我们考察组认为,其主要成功经验归纳为以下四条:
一、有一个紧紧依托地方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市场的坚定目标。这三大市场的所在地都是国际国内较著名的“中国绸都”,历史悠久,丝绸产业优势明显,他们几乎一致的认识是:靠产业来支撑市场,用市场来带动产业,以大市场带动大产业发展。从中国东方丝绸市场的形成、繁荣、提升
,说明了盛泽人做大做强市场的坚定目标。1986年还是计划经济年代,盛泽人把一个简陋马路市场,依据市场的变化科学规划,不断调整产品结构发展丝纺产业,升级和拉长产业链条,逐渐发展壮大了市场。市场有了基础,盛泽人又把目标定位于“中国第一布市”,成立市场管委会,建立电子商务信息中心、纺织科技中心、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外贸咨询服务中心,力争用2—3年时间赶超绍兴“中国轻纺城”,打造最具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大市场。盛泽镇党委副书记、中国东方丝绸市场管委会主任周月林说:“不失时机地把握地方产业优势,抓住商机,就是地方政府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负责”。
二、有一种面向全国、面向世界,开放办场的创新理念。牢固树立“无外不快、无外不优”的意识,坚持以平等的“国民待遇”,宽松的投资环境,配套的服务设施,吸引境内外经营户、创业者和客商到本地来“安居乐业”。在杭州中国丝绸城内的670多家经营户中,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的外地经营者比例占55,常驻丝绸城外商贸易办事处56家,客商达800余人,市场的聚集效应凸现,已成为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重要集聚地。由此说明,开放的过程,就是集聚的过程,集聚的过程就是带动的过程。开放带动了市场规模,带动了市场升级,带动了市场配套,最终带动了杭州丝绸经济的兴旺和服务业的繁荣发展。市场开放程度越高,集聚程度越高;集聚程度越高,带动程度越高,吸引力就越强。
三、有一条超前规划,“兴商建市、兴市建城”的发展思路。90年代初期,盛泽镇的轻纺产业已有相当规模,盛泽镇所处交通相对便利,出现了自发形成、批零兼营的“布街”。吴江市政府因势利导,积极规划,抓住当时市场发育不全、商品流通不畅的机遇,鼓励社会各方投资创办了中国东方丝绸城。经过近十多年的发展,培育了一个专业市场,不仅带动了一片产业,活跃了一地经济,富裕了一方百姓,而且将一个小镇拓展成了一个新城,佐证了“化市为城”的成功发展道路,实现了兴市建城的跨越。
四、有一套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市场机制。杭州市政府对中国丝绸城的培育、发展,起到了关键的引导及推动作用。杭州市贸易局副局长唐跃风趣地说:领导也是生产力,而且是难以比拟的生产力。2000年杭州市政府提出了:“构造大都市,建设新天堂”的响亮口号,确定了建设九大商业街的宏伟设想。贸易局及杭州中国丝绸城筹委会积极向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汇报,促成了以市委书记王国平、市长茅临生亲自带队的“上海商业考察团”赴沪考察学习。回来当天就进行研究,明确了目标、坚定了信心,出台了一系列管理办法,每条街成立管理委员会纳入政府管理,进行目标考核,确立了以创新市场机制引导人,以宽松投资环境吸引人,以富民亲商举措留住人的市场运作机制。杭州中国丝绸城建设过程中采取“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多元化投入”的建设理念,由下城区政府和工商部门投入资金建设丝绸城3个核心区,吸引民资等混合型经济投入建设5个商贸区;投资2.7亿元新建的丝绸城,政府控制所有门面的租赁权,杭州市政府站在宏观的角度设立奖励基金,采用拍电视片、召开大型研讨会、出版书籍、印发资料等多种形式加大整体宣传力度,扩大对外影响力,确保市场长久繁荣。
二、南充丝绸产业对照江浙三大市场的反思
纵观南充和三大市场,差距很大,但也有一些共同点和比较优势。就其差距而言:其一,在市场建设的时差上距离较大,三大市场已进入成熟阶段,南充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其二,在市场的总体规划上存在差距,三大市场基本形成了功能完备的“国际丝纺贸易中心”,集国际会展、轻纺交易、电子网络平台、智能化写字楼、高级精品公寓、五星级商务酒店于一体,并建设融合托运、仓储、配送、信息等多功能配套的国际物流中心,实现了市场提升;其三,市场的开放度存在差距,特别是拓展外贸渠道和境外设销售窗口、引进驻场外国贸易机构、吸引国外客商到场购货人数等都具有十分明显的差异,我市几乎是空白。其四,市场现有的规模存在差距,从市场的建筑面积、营业用房、经营户、成交额以及外销率等诸多方面还不能与日同语。就其共同点而言:其一,南充和三大市场都处于“中国绸都”,有一定的影响力。其二,市场发展均依托了地方集群板块的优势产业,能汇聚大量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其三,经营品种都以丝绸纺织专一产品为主,能够起到明显的辐射、带动,导向作用。其四,地方各级领导都十分重视市场发展,已把它作为拉动地方支柱产业的重要手段和举措。
但是,要正视存在的差距,更要挖掘南充丝绸产业发展优势和潜力,找准目标,加快发展,迎头赶超。目前,南充的比较优势很多,甚至江浙的弱势方面就是我们的强势,如资源(电力、能源等)、人力、人才等等,我们应该加以充分利用。南充创建市场的主要比较优势有:
1、南充是古丝绸南路的起点,古老名城、将帅故里、旅游胜地,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这些历史文化优势利于市场造势。
2、南充是全国四大蚕桑基地之一,全国十二大丝绸工业生产基地之一,也是四川省蚕桑丝绸业的中心,是国内外商家普遍关注的桑蚕丝绸集散地之一,这些资源优势已经形成南充市场。
3、南充是西部唯一的具有完整的桑、蚕、种、茧、丝、绸、服装加工以及教学、科研和行业管理体系的城市,拥有和储备了大量丝绸方面的专家、教授、民间艺人、企业厂长、经理,这些技术人才优势可以加快市场的发展。
4、南充是全国四大蚕茧丝绸生产出口基地,拥有大型丝绸企业45家,缫丝能力10万绪,丝织能力3500万米,绢丝纺11000锭,炼印染能力7600万米,拥有“美亚”、“六合”、“夏佳尔”、“梅花”、“爱肤尔”等著名品牌,实现丝绸工业总产值超过十亿元,出口创汇达8000万美元,这些加工企业优势利于市场持续发展。
5、南充市土地、能源、劳动力资源等丰富,这是沿海地区的弱势,但却是我们的强势,借助国家“西部大开发”和“东桑西移”政策,有利于我们招商引资把市场做大作强。
三、创建“西部丝绸纺织服装城”的初步设想和建议
通过学习考察,对江浙丝绸专业市场的发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同时,对南充丝绸产业发展状况和具备发展的条件及潜力有了更深的认识。为此,提出以下几点设想与建议:
(一)创造市场发展的空间条件。目前制约南充丝绸市场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三:
1、丝绸产品对外影响力不够,部分企业间无序竞争严重,缺乏长远发展的目标和团队意识;
2、丝绸工业产业链条不够完整,终端产品少,利润空间小,企业效益欠佳,企业产品销售形成“瓶颈”;
3、市场起步迟、起点低、规模小、集聚差制约了市场的快速发展。要拓展南充丝绸市场发展空间,必须尽快高标准规划市场,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市场硬件建设,首先引导南充丝纺产品进入本地市场,打造“南充制造”品牌集散基地,扩大对外影响;然后广泛吸纳全国大中小各层次的丝纺产品经营客户进入南充场、特别是吸引国外商进场投资经营,用市场来支撑产业发展。
(二)建立健全市场发展的体制机制。市场发展按照“市级管理,管办分开,统一规划,多元投入”的管理体制和机制运作,政府部门履行“规划、指导、管理、协调和服务”五项职能,即组织实施市场发展规划;统一招商政策,吸引外资、民资进入市场投资兴业;对经营者主体资格、经营行为实行统一管理,实行税收、工商管理费、治安费、卫生费等各项收费一头联合收取;对公安(消防)、工商、税务、技监、金融等职能部门的驻场机构进行统一协调;完善市场功能,为市场内的经营者提供便利。西部丝绸服装城和中国西部茧丝绸交易中心建设纳入市本级管理。
(三)拓展市场发展的融资渠道。借鉴江浙三大市场的投资机制,“政府推动、部门投资、多元投入、上市融资”的做法,拓宽市场发展的融资渠道,采取“部门启动、多元投入、上市融资、政府先控后退”的投融资机制,吸纳社会民资投入,可解决资金不足。目前,丝纺龙头企业、骨干经营公司、银行资金实力浓厚,只要正确引导、方法得当、运作顺畅,已基本具备创建市场的融资条件。
(四)优化市场建设的氛围条件。“中国绸都●西部丝绸纺织服装城”创建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是实现市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将我市构建成西部优质茧丝原料基地、丝纺服装生产基地和丝绸集散交易中心(即两基地一中心)战略唯一途径。全市上下都要积极配合,参与创建。工商、税务、公安、城管等相关部门要按照“时间从短、手续从简、收费从低、处罚从轻”要求,从发展大局出发,创造宽松的环境,积极引导、扶持丝绸企业进驻西部丝绸服装城和茧丝绸交易中心。
金融部门要放宽对已进驻的丝绸企业贷款条件的限制,加大资金信贷力度,及时发放贷款。
市委宣传部和文化广电部门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大力宣传丝绸历史文化和丝绸产业,引导鼓励社会各界兴办丝绸企业。大力宣传政府的优惠扶持政策和丝绸企业的成功经验,通过典型引路,带动更多的有识之士加入丝绸生产、贸易行业。要进一步加大对外宣传力度,通过互联网、在市外召开信息发布会等形式宣传南充丝绸发展政策与环境,打响南充丝绸品牌,引进市外品牌丝绸企业落户南充。
5.赴珠三角地区学习考察报告 篇五
(2009年12月)市第十八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
根据教学计划安排,11月8日至20日市第十八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53位同学,在市委党校副校长张存俭、市委组织部副调研员田习文和班主任王伟高老师的带领下,赴广州、珠海、中山、东莞、深圳参加异地培训。学员们均表示收获丰硕,受益匪浅,现报告如下。
一、学习考察的主要内容
在广东省委党校和我市市委党校的精心组织下,为期12天的培训紧张有序,务实高效。市第十八期青干班学员听取了中国当代行政学的主要奠基人、“中国MPA之父”夏书章,广东省委党校巡视员、副校长陈鸿宇和中山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蔡立辉等10名专家、教授的课堂授课,考察了珠海、东莞高新区和广汽本田、格力电器等企业。大家对广东省依靠科技创新加快新型工业化、推进城市群和社区建设、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等经验和做法,进行了认真研讨。
二、珠三角地区发展的几个鲜明特点
(一)经济发展速度快。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主要是他们能够立足沿海沿边的区位优势,抢抓建特区的机遇,改革开放的机遇,加入WTO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机遇,不断解放思想,创新发展、管理理念,用足用活上级政策,营造了良好的发展氛围,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如东莞市,130多万人,GDP从1978年到2008年一直保持两位数增长,2008年达到了3702.5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43.03亿元,实现地方财政收入209.2亿元,年末全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638亿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27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2328元。同时,这些地方干部群众的观念新,经济发展的特色突出。如在工业园区建设方面,不论是市县区,还是乡镇、村,都建有工业园区,并且园区建设正在转化升级,由粗放到精细,由无序到有序,由低水平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外开放步伐明显加快,跨国公司不断涌入,外向型经济生机勃勃。各地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避免小而全,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如中山市小榄镇的五金制品,形成了大市场,2008年,小榄五金塑料行业销售收入达150亿元;电子音响业形成了规模,2008年底小榄镇有电子音响企业1080家,全年实现行业销售收入100.4亿元。
(二)招商引资政策活。如珠海市在引进中山大学等名校时,政府除无偿提供土地外,每年还拿出4000多万元补助到珠海办学的教职工;深圳市对引进的高新技术产业每平方米建设用地补助300-400元;深圳、东莞等地充分发挥沿边、沿海、侨乡优势,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了一大批外资企业。东莞市2008年年末民营单位登记注册户数47.6万户,全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203.3亿元,占全市总量的32.5%;外资经济增加值1555亿元,占总量的42%;松山湖高新区全年引进项目105个,合同引资85.4亿元。外资企业多,进一步提高了经济的外向度。深圳市2008年出口总额1797.2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12.6%,占全省出口总额的44.5%;深圳外贸出口总额连续十六年位居全国大中城市榜首。
(三)城市建设标准高。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城市建设上立足“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高文化品位”,所到城市给人的感觉是山青、水秀、城绿。深圳市2008年基本建设投资中用于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达500亿元,比上年增长13.8%。东莞、珠海等地的城市建设,布局科学合理,管理严格规范,道路宽广、绿化面积大、亮化程度高、功能齐全、文化品位高。东莞2008年年末全市建成区土地面积为706.6平方公里,公共设施用地面积19.3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41%,绿化覆盖率为44.3%,人均公共绿地15.2平方米;镇街所在地绿化覆盖率35.1%,村庄绿化覆盖率31%;全市建成公园、广场1446个,面积4189公顷。珠海市沿海铺建了一条长达28公里的情侣路,将珠海渔女、野狸岛、海滨泳场等沿线景点有机相连,曲折蜿蜒,形成了一条浪漫雅致的景观带,充分体现了自然和人文的相互交融,每年来此的游客近400万人次。
(四)社会保障体系全。在这些地区考察,时时能体会到让老百姓充分享受改革开放成果的喜悦。如中山市小榄镇大力推进“三个一”民心工程,努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一是确保每一个有就业愿望的劳动力都有一份工作。镇政府成立了“帮助本镇群众就业办公室”鼓励创业,并设立创业贷款,2004年至今,小榄镇政府已为324个居民提供了1450万元创业贷款;开展多种形式的就业培训,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实行补贴,提高其参加培训的积极性。目前,经多次推荐仍未就业的劳动力少于全镇总劳动力的1%。小榄镇还借鉴新加坡经验,对人均月收入低于600元的家庭,只要其工作,每月就能拿到100元补贴。二是确保每一个小榄人都有一份医疗保障。从2004年开始,镇党委、政府在全镇范围内推行让每一个小榄人都有一份医疗保障,并且逐步提高了报销比例,每人缴费120元/年,即可在本镇住院时药费、手术费报销90%,均不封顶;检验费、治疗费、护理费等有关费用报销50%。现在,全镇92%的居民拥有两份医疗保险,患病住院的费用报销率达89%。三是确保每一个适龄小榄人都有一份社会养老保险。为了使每个人都有一份社会保障,确保他们老有所养,安享晚年,小榄镇全力推进全镇性的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到目前,镇各村委会都给予股民老人每月723.6元或以上的养老保险金。同时,发动党员干部和富裕人家对人均月收入高于350低于500元的436户家庭结对,实施“帮思想、帮就业、帮就读、帮就医、帮生活、帮住房”的帮扶措施;为人均居住面积少于15平方米的双困户解决了住房问题。
三、学习考察的几点体会
(一)加快发展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思想是行动的总开关,没有思想的大解放、观念的大更新,就没有工作的大进步、事业的大发展。考察学习的广东各地在工作中敢于打破框框、突破陈规,善于用超常的思维分析问题、用超常的办法推动工作,有利地推动了经济的迅猛发展。如珠海格力集团不断创新经营体制,稳步实施品牌拓展,努力强化实业经营,积极拓展资本运作,按照“做大、做强、做优”的要求,使企业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成为“集团化经营、多元化拓展、国际化运作”的大型企业集团,空调年产能达2000万台,“格力”品牌已成为世界名牌。我们是欠发达地区,摆脱落后面貌,加快赶超步伐,就必须紧紧抓住解放思想这个关键不放松,而且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常抓常新、不断深化。当前,解放思想要着力解决小成即满、小富即安、自我满足的问题,牢固树立干大事、创大业、争一流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意志消沉、情绪低迷、得过且过的问题,牢固树立事在人为、不甘人后、迎难而上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瞻前顾后、缩手缩脚、患得患失的问题,牢固树立敢闯敢试、敢担风险、大胆创新的思想观念。
(二)加快发展必须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所考察的各地,都把招商引资、扩大投入作为项目建设的重要举措,从而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如深圳市2008年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40.3亿美元,在深圳投资的世界500强跨国公司总数累计达164家。我们欠发达,最突出的表现是工业落后,最根本的原因是投入不足。要拉动经济增长,加快赶超步伐,最根本的出路就是扩大投入,没有大投入就没有大发展,这是解决菏泽经济发展问题的根本所在。菏泽自有资金少,解决投入问题关键靠招商引资,这是多年来的实践得出的结论。因此,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抓好招商引资,力度只能加大,不能减小,保持强大的投资后劲,争取有更多的好项目、大项目落地。广东省已经注重从招商引资到招商选资的转变,不再对所有“外来的和尚”都感兴趣,而是把引进世界500强作为招商引资的真正目的。比如东莞作为一个加工密集型产业集聚的城市,早已不再满足于只做来料贴牌加工,为他人做嫁衣的发展思路,近年来东莞明确提出“经济社会双转型”的口号,开始积极采取措施推进其产业升级和社会结构转型。虽然产业结构升级的思路,直接导致已建立几年的松山湖科技产业园至今没有“吃饱”,但当地官员说,我们就是把大多数企业挡在门外,也要坚持松山湖的高技术生态型的门槛。这一点,我们欠发达地区应该后发而主动,认真加以借鉴。
(三)加快发展必须进一步培育骨干企业。所到各地在鼓励、扶持重点骨干企业做大做强方面,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我们这次参观的广州的广汽本田和广东威创视讯、珠海的格力集团等,都是逐步成长壮大起来的企业,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象中山市小榄镇,规模以上的企业达到了1300家,2008年实现工业销售收入380亿元,全镇有华帝、乐百氏、康妮雅等“中国名牌”产品12个,“中国驰名商标”6个,依靠强有力的企业支撑,全镇2008年实现税收总额27亿元。我们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的同时,也要拿出相当的精力抓好企业的培育,重点扶持一批主导品牌突出、核心竞争力较强、具有带动辐射潜力的企业,在项目、资金、技术、人才和服务等方面向骨干企业倾斜。要进一步鼓励引导我市企业与国内外大企业、大财团合资合作,引进外来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实现快速膨胀。要加强对企业家队伍的培养,通过专家讲座、学习深造、外出参观等多种形式,提高企业家的经营管理水平,尽快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为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智力支撑。对招商引资项目不能“一招了之”,要加强跟踪服务,优化发展环境,帮助解决项目在建设、生产中遇到的困难,促使其尽快落地生根、发展壮大,发挥出应有的效益。
(四)加快发展必须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广东省经济社会建设之所以取得显著成效,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广大干部工作用心、作风扎实。他们对每一项工作都能做到善始善终,有布臵、有检查、有督促、有落实,稳扎稳打、步步推进,从不虎头蛇尾、半途而废,更不急功近利、追求轰动效应。他们在完善体制机制、推进制度创新、干部队伍建设、维护社会稳定、优化发展环境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形成了比较健全的良性发展机制,为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相比之下,我们有些同志不愿意铺下身子做过细的工作,说的多、做的少,布臵多、督促检查少,做显性工作多、做隐性工作少,心态浮躁,不利于菏泽的长远发展,特别是管长远、管根本的机制、制度建设还很不完善。今后,要进一步严格实行责任制、承诺制和责任追究制,促进广大干部转变作风、真抓实干。引导大家按照“高境界、高标准、高效率、高效益”的要求,牢固树立争创一流的观念和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真正干出一番经得住实践考验,经得住经得住群众评判的业绩。
四、几点建议
(一)这种异地培训的学习方式值得借鉴。参加这次异地培训,学员们普遍感觉收获很大:一是深入学习了广东精神。对广东加快科学发展、再创新优势的的开拓进取、科学务实、积极作为的精神进行了认真学习和深入解读,对如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了深刻理解,对广东省加快新型工业化、推进城市群建设、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等经验和做法,进行了认真思考,对粤鲁两地的发展走向有了正确的判断,增强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二是解放了思想。站在改革开放的最前沿,立足广东看全国看世界,自己的认知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对比广东看山东看菏泽,找到了现实的差距,增强了分析思辨能力;对照自己固有的思想看当今看未来,思想境界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三是锻炼了意志。53名同学一起异地学习生活十几天,朝夕相处,大家普遍增强了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亲身感受到了真挚的友情和班组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以上都是在学校教室里不能感受到的,由此,也建议我市各级各部门多组织到先进地区的参观考察,以起到解放思想,借鉴经验等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广东加强区域协调发展的做法值得借鉴。广东省十分注重区域协调发展,实施 “双转移”(产业转移、劳动力转移)的重大决策,加快珠三角产业升级步伐,加快粤北、粤西、粤东整体发展步伐,缩小山区和沿海、乡村与城市的经济差距。2008年以来,广东通过“结对”共建产业转移园等方式推动珠三角产业向相对欠发达地区转移,同时通过培训农村劳动力,实现其就地转移、异地转移。大批珠三角企业纷纷将企业的子公司、子项目迁往广东省内相对欠发达的山区,广东省的劳动力“扎堆”珠三角的局面也得到改善,开始向周边地区扩散。这样,广东经济出现了三大现象:一是欠发达地区隆起。2008年,粤东、粤西、粤北地区GDP分别增长13%、10.2%、12.6%,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二是珠三角产业结构出现可喜变化,经济发展的科学性、可持续性增强。目前,珠三角各市劳动密集型产业产值比重已经出现了明显下降,其中深圳、珠海、东莞降幅均超过2个百分点。三是农民非农收入、人均收入双提高。2008年,广东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399.8元,增长13.8%,非农收入在农民收入总额的占比较2007年提高了2个百分点,达到73%。
6.赴省内外先进地区学习的考察报告 篇六
按照全县“三察(查)”活动的总体安排,3月下旬至4月上旬,以县四个班子主要领导为团长的四路考察组,历时20余天,行程近万里,就城乡建设、旅游文化产业、工业经济、农业农村和财源建设等方面,分7个批次先后对肇东、依兰、杜蒙、大庆、五常和吉林省松原、农安、公主岭、德惠、大安、梅河口等10多个地区进行了学习考察。一路上,大家边看、边听、边议,入园区、进企业、上工地、到小区,开阔了眼界,学习了经验,启迪了思维,一致认为深受启发,受益匪浅,不虚此行。
一、考察的主要感受
考察所到之处,各地生机勃勃的建设场面,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加快发展的浓厚氛围,争先恐后的创业精神,令人震撼,令人折服。
一是产业项目亮点多、速度快。肇东提出发展产城融合型经济,紧紧盯住世界500强大企业、出口创汇大集团、产值百亿大公司,以绿色食品产业大园区为依托,成功引进中粮生化、大庄园肉业、金源仑特种纤维、伊利集团、汇源食品饮料等利税超亿元企业,展现了强大的竞争力。XX县合隆经开区立足“项目拉动产业、园区带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园区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等多种途径的招商活动,开发区项目达到268个,其中投资超亿元以上的项目56 个。公主岭新开工3,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98个,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实现298.7亿元和81.5亿元。德惠经开区 20引进项目52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5个,超3,000万元项目31个,总投资156亿元。
二是现代农业规模大、措施实。考察地区都把现代农业示范区作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来抓。省农科院现代农业示范区占地面积8,410亩,为全国规模最大,总投资30亿元,已完成投资8.7亿元。五常现代农业示范区是国家级整市推进型现代农业示范区,仅水稻科研机构就有十多家,引进培育了东方集团、金健米业等100多户够规模的大米加工企业,企业与农民签订生产合同,确定最低保护价,实行“五统一”生产,解决了农民育种、技术、销售等后顾之忧。
三是旅游发展思路清、成效好。松原围绕水、桥、岛做文章,宁江森林公园、奥林匹克公园、滨江公园、查干湖、龙华寺等景点特色鲜明、独具魅力,叫响了大金碑文化、查干湖民俗文化和冰雪渔猎文化旅游品牌。大安利用嫩江航运水系、城市景观水系和外滩湿地生态水系发展特色旅游,投资1.4亿元,围绕嫩江湾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打造集“自然湿地、城市开发、生态景观”三位一体的滨江园林和生态旅游产业。依兰举办了3届中国五国城旅游文化节,慈云寺、清真寺、财神庙整体建筑错落有致,打造了中国北方第一漂——巴兰河漂流,聚集了众多香客和游客。杜蒙投资1个亿在城区建设了天湖公园,发挥连环湖、当奈湿地旅游业“龙头”作用,打造民族赛马、蒙古大营等特色旅游品牌,近3年旅游收入实现7亿元。
四是城市建设品位高、手笔大。肇东抓住哈尔滨实施“北跃”战略的契机,制定了850平方公里的都市圈总体规划和中心城区“三区一城”发展规划,大规模开发北部XX区、西部开发区、南部连绵区,年均城市开发面积270万平方米,近3年突破400万平方米。松原将中心城区规划成“一心两翼、三区五片、东进西拓”的城市形态和空间布局,总规划达到729平方公里,总长度65公里,目标宏伟,气势磅礴。大庆龙凤小镇高层、多层和别墅错落有致,欧式风情、传统风格和现代气息交相辉映,彰显了“大庆最美社区”的独特魅力。萨尔图行政服务中心8个月时间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工程设计精巧、神韵十足、进度之快无不令人叹为观止。
五是财源建设领域宽、后劲足。考察地区都把工业作为财政增收的支撑力量。农安、公主岭、德惠工业经济税收均占全口径财政收入的60%以上,仅德惠大成集团年上缴税金就达3.5亿元。肇东发展园区、项目、三产“三个经济”,建设群体、骨干、后续“三个财源”,构建了园区主导、项目支撑、龙头牵动的可持续发展财政体系,年实现财政总收入20.12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2.4亿元,位居全省县级第一。梅河口坚持把投资拉动作为财源建设的突破口,五年开工建设各类项目1,100项,完成任务投资660亿元,打造了能源、医药、食品三个支柱产业和机械、化工、冶金、建材四个优势产业, 2011年实现工业税收8.5亿元,占税收总额的一半以上。同时,该市建立了乡镇明确基数、超收分成的财政管理体制,充分调动了各方面财源建设的积极性。
二、考察的丰硕收获
通过考察学习,解放了思想,鼓舞了士气,坚定了信心,增进了友谊,达到了对照先进找差距、反思自我换脑筋、增添干劲促发展的目的。主要收获有三点。
(一)认清了差距。站在肇源看肇源,有发展有进步;走出肇源看肇源,与先进地区存在很大差距。在项目建设上,农安合隆和德惠经开区引进的超亿元项目数、开工建设数、总投资额均为我县数倍;公主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114家,是我县的4.4倍。相比之下,我县引进的大项目少,质效不高,牵动力不强。同时,各地都强化园区基础建设。农安合隆经开区基础建设投入8亿元,达到“八通一平”;公主岭经开区占地30.5平方公里,5.6平方公里建成区基础设施配套;肇东绿色食品产业大园区占地面积超过360平方公里,而且规划区内全部实现了“三通一平”。相比之下,我县的园区建设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欠帐多、承载能力不强。在农业示范区建设上,省农科院和XX市现代农业示范区都是国家级示范区,投入多、标准高、规模大,示范带动作用明显,品牌效应突出,形成了“企业带动农民增收、农民为企业扩大效益”的良性循环。相比而言,我县的农业示范区建设处于起步阶段,还有许多工作需要加强。在城乡建设上,松原投资2,200多万元聘请名家名院,高标准完成滨江新区规划;肇东以建设中等规模城市为目标定位,每年城市开发面积达到400万平方米;龙凤小镇别墅群风格独特,成为新村建设样板;同时,各地的城管机制健全,制度完善。相比而言,我们在城市规划、建设、经营和管理上存在很多差距。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上,杜蒙、大安、依兰近年来旅游投入均超亿元, 2011年旅游业收入分别达到4亿元、5000万元和1.5亿元,XX市达到36亿元,旅游业已经成为先进地区县域经济的重要增长极。相比而言,我县旅游业仍处于起步生成阶段,还存在思想认识、规划编制、重点建设、资金投入“四个不到位”问题。在财源建设上,肇东、梅河口产业项目多,投资数额大,骨干财源支撑能力强,工业税收占税收总额的比重均达到50%以上。在各项建设中综合运用民间资金、金融资本和行政资源,发挥了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重要作用。相比而言,我县正处在农业财政向工业财政转型过渡期,财源建设任重道远。在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上,考察地区的共同特点是他们理念先进,思维超前,视野开阔,面对困难总能找到破解的办法。抓工作、抓落实,一个声音抓下去,各尽其职、各负其责。相比之下,我们站位不高,放大优势不足,工作推进力度不大。
(二)学到了经验。通过学习讨论,考察组达成四点共识。一要学习先进地区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争先意识。松原提出“一个有深远文脉的城市才会被记忆,一个有鲜明特色的城市才不会被遗忘,一个有动力之源的城市才会健康可持续发展,一个有规划引领方向的城市才会辉煌百年”四大理念,确定了“实施沿江开发、打造百年松原”的战略决策;肇东确定了建设全国一流发达中等城市目标,提出了城市“双百工程”(100平方公里、100万人口)和“50年不落后,1还是景”的设计要求;杜蒙全力推进“牧业强县、旅游大县和生态名县”建设;公主岭主打“中国玉米之乡”品牌。实践证明,在百舸争流、不进则退的发展形势下,只有保持敢于超越的豪气、争创一流的锐气、舍我其谁的霸气,才能在不断拼搏中创造新的天地。二要学习先进地区解放思想、敢想敢干的创新精神。省农科院为促进土地有效流转,一次性投资9,000万元,为失地农民办理了养老保险;德惠抓住上级业务部门、园区招商企业、在外成功人士、机关对外网络以及各级各类展会“五条线”,形成了全民动员、全员招商的浓厚氛围;农安合隆经开区实行并联审批运行体系,开通了从签约到投产的绿色通道。实践证明, “没有干不到,只有想不到”。谁思想解放,敢于打破常规,谁就能抓住机遇,赢得发展的主动权。三要学习先进地区立足资源、放大优势的发展定位。松原发挥滨水临江区位优势,确定了“以江为轴,以岛为芯,以星为标,以宜为纲,以特为魂”五项纲领和“一廊、两岛、三港、四区、五桥”十字概要,探索出一条成功的滨水城市发展之路。XX县依托松花江、牡丹江、倭肯河、巴兰河四条河流的资源优势,打造了巴兰河漂流,成为旅游产业最著名的品牌之一。五常数十年如一日,一件事抓到底,做大了水稻加工产业。实践证明,资源是发展的资本,项目是发展的源泉,只有将资源和项目有机结合起来,挖掘潜力,放大优势,做成项目,才能将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
(三)增强了信心。通过对比分析,我们也看到了肇源未来发展的希望。一是加快发展的思路明晰。我们明确了冲击全省“四项十强”的目标定位,提出了实施工业集聚、农业转型、城乡联动、三产激活、财源培育、管理创新“六个战略”举措,以及“三下三民三风”的作风建设思路、“四用四不用”的干部工作思路,等等。这些思路符合上级精神,符合肇源实际,与先进地区的思路抓法也大体吻合。只要发挥后发优势,按照既定思路一如既往地抓下去,肇源的发展就会大有希望。二是加快发展的基础坚实。近几年,我县主要经济指标一直保持两位数增长,2011年,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利用域外资金等综合指标上升幅度较大,增速都在30%以上,有的达到了50%。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在产业结构调整、项目开发建设、招商引资、外经外贸、小城镇建设、财源建设等各方面也都取得了显著成果,积蓄了力量,夯实了基础。三是加快发展的潜力巨大。我县幅员辽阔,水、草、田、油、旅游资源丰富,特别是石油产业开发持续升温,几年内油田产能仍将保持在100万吨左右,每年来自油的财政收入不会低于4-5个亿,这是我们加快发展的重要保障。大广工业集中区“一区三园” 相继进入税收回报期,沈铁新肇内陆港、展华玉米二期、中科科凌新能源、300吨鲜奶加工、东方集团杂粮加工、新龙顺德风力发电、隆赫达果蔬加工、江苏雨润 100万头生猪屠宰等一批大项目陆续上马,正在释放出巨大潜能。四是加快发展的氛围浓厚。我们拥有良好的政治环境,几大班子、各级班子谋事创业,精诚团结,干部队伍素质较高,作风过硬。特别是经过学习考察,各级干部解放了思想,凝聚了力量,全县上下“思发展、谋发展、争发展”的氛围更加浓厚。这是我们加快发展的根本保证。
三、努力方向
当前,肇源正处在压力和希望并存、挑战和机遇同在的关键时期,处在爬坡过坎、蓄势待发的关键阶段。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发展经验,我们要坚持既定的发展思路和目标不动摇,创新体制机制,狠抓工作落实,全力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大发展、快发展、好发展。
(一)在产业项目建设上求突破。产业项目是经济发展的引擎,是肇源大发展的根基和保障。学习先进地区经验,我们必须调整工作重心,扩大规模,壮大总量,提升层次,加快推进工业强县。一要打造城市名片,明确产业定位。借鉴公主岭打造“中国玉米之乡”、德惠叫响“中国食品名城”经验,一以贯之地抓好特绿色食品、皮革加工、玉米生化、粮食物流等主导产业,形成规模优势和集群效应,打造“中国健康食品名城”、“北方皮革之都”、“两省一区物流基地”新名片。二要完善投入机制,增强园区承载能力。采取财政投入、企业垫资的办法,加快园区土地的征收速度,抓紧将园区土地变成净地。争取省市有关部门对工业园区的扶持政策,有针对性地做好项目对上争取,利用上级扶持资金完善部分园区基础设施。采取以地换路、拍卖冠名权、设立商业区段、实行土地置换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园区建设。三要调整工作重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走借力发展之路是先进地区加快发展的成功经验。为此,要把招商引资作为产业项目的重中之重,大打一场招商引资攻坚战。在招商重点上,要做大做强现有企业。借鉴德大公司历经、达利集团历经发展壮大之路,把招商引资工作的重点放在鼓励和支持现有企业加大后续投资上。对展华公司、金天然乳业、雨润生猪、隆赫达果蔬、文国冷冻等现有企业加大扶持力度,使其做大做强,延伸产业链条。要引进产业龙头。把农畜产品加工型项目作为招商重点,着力引进乳品加工、畜禽产品加工、果蔬加工、皮革加工和水产品加工企业,实现本地农畜产品就地加工增值。要集聚配套产业。以园区骨干企业为核心抓好以商招商,着力引进核心企业的上下游吃配项目,推进园区产业资源共享,降低成本,集群发展。在招商措施上,要营造招商氛围。组建专业招商、行业招商、乡镇招商、以商招商、社会自然人招商和肇源籍老乡招商六路招商团队,形成千人招商队伍,在全县形成全党动员、全面参与、全方位启动的招商格局,提高招商成功率,形成议招商、谋招商、争项目、引资金的浓厚氛围和热潮。要提高招商层次。县几个班子处级领导都要作为肇源招商引资的特使和代表,亲临一线招商,定期听取本战线、本行业、所包乡镇的招商情况汇报,及时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各乡镇、各部门主要领导要靠前指挥,主动作为,带领班子成员和招商办同志,动起来,走出去,见成效。要强化招商考核。今年,把招商引资作为目标考核的重点,县政府列支500万元作为招商经费,对招商成效大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补贴,对招商引资有突出贡献的,要给予重奖,对完不成全年任务的,实行诫勉谈话。
(二)在农业转型上求突破。发达地区经验再次证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实现粮食持续增产、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持续繁荣的唯一选择。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重点抓好“双百工程”,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叫响“肇源大米”品牌。在“百万亩水田县”建设上,五常的经验告诉我们,肇源发展百万亩水田的条件是成熟的。我县地处全省第一积温带上限,无霜期长,是优质水稻生产的黄金地带,而且松嫩两江流经边境200公里以上,境内还有八家河、茂兴湖、靠山湖和引嫩工程等优质水源49处。现有大型泵站7座,浮船抽水站10个,小型二级抽水站达80多个。全县盐碱地面积58.1万亩,退化草原面积26万亩,苇塘面积5.9万亩,江湾地80万亩,适宜打井种稻面积11.5万亩。在开发上,建议立足“三个围绕”:一是围绕沿江灌区和浮船泵站开发20万亩;二是围绕中低产田和盐碱地以及退化草原等打井开发10万亩;三是围绕八家河河边、南湖湖边、南引水库渠边开发10万亩。在推进上,要在松嫩两江争取取水口政策,保证沿江扩面水源供应;动员社会资金、民营资本、金融资本投资开发建设,群众自发组织建设,财政可列支专项资金给与贴息支持;对上争取旱改水和水利基础建设项目、农业开发项目、千亿斤粮食产能项目和农电入地项目,为开发水田创造条件;积极与国内高校或科研机构合力攻关,破解盐碱地种稻的瓶颈问题。在百万亩高标准灌溉农田建设上,要抓住国家重视发展水利的历史机遇,捆绑使用农业开发资金、土地整理资金、江河流域治理专项资金等项目投资,推广新站镇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做法,全力推进渠首渠系改造、浮船导水设施提升、堤防提标、大型泵站改造等水利工程。加快对流域性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组建南引工程项目推进组,全面推进菱角泡疏浚工程,争取年内省里立项。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建成一批旱能灌、涝能排的高产稳产田。推进旱田节水增粮建设,大打一场机电井保有量攻坚战,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全面提高农业用水效率,今年,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00万亩。在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上,按照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梯次推进的思路,今年重点规划启动立陡山良种繁育、肇源镇四方山和二站平原3处水田示范区,民意大庙现代旱作农业示范区和茂兴高效经济作物示范区2处旱田示范区,福兴和大兴乡棚室高效生产示范区2处棚室示范区,初步形成了东、中、西部全领域覆盖,水田、旱田、棚室种类齐全的现代农业示范区格局。力争用2-3年时间,水田示范区达到渠系衬砌硬化、涵闸配套、土地平整、小池变大池、单格田10亩以上;旱田区节水灌溉设备、农田电网、新型设备、农防林同步入区标准。在打造肇源大米品牌上,要选准“肇源大米”品牌突破口。建议围绕立陡山10 万亩水稻健康产业园和肇源镇四方山10万亩水稻标准化产业园“两个产业园”和立陡山良种场水稻良种良法示范基地建设、肇源镇四方山村、二站平原村水稻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三个典型示范区”,高标准、严规程、有计划地推进实施。要整合龙头企业,规范技术标准。筛选有一定条件的企业及产品列入肇源大米品牌培育名单,有计划地指导帮助引入名单的企业或专业合作组织做好大米标准制定、质量认证、计量检测、商标注册、产品包装等工作,着手引进现代大型稻谷加工龙头企业,靠龙头企业整合品牌、整合品种、整合市场。要强化领导力量和宣传力度。建议成立XX县大米产业发展工作推进小组,聘请策划专家,统筹规划,明确发展目标、方向。加大对外宣传推介力度,突出发挥媒体舆论导向作用,加快实施品牌战略,动员有创业激情的在职干部办企业,组织营销,积极参加绿博会、农交会、哈洽会等大型展会,全力打造肇源大米品牌。在工作推进上,建议成立百万亩水田、百万亩有效灌溉农田、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对上争取项目组。同时,研究建立副县长跨战线协调、部门牵头协调和督查问责机制,提高工作效率,确保工作落实。
(三)在旅游文化产业上求突破。借鉴考察经验,建议县委、县政府将旅游文化产业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综合协调领导小组,加大推进力度,力争短期内取得突破。一要进一步完善旅游业发展规划。建议聘请旅游专家名院编制《XX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XX县旅游发展四年提升战略计划》,打造“一城中心(以县城为中心)、二品形象(大庆古文化引领高地、松嫩流域文化发源福地)、三园支撑(开发建设白金宝国家公园、松花江沿江湿地公园、小拉哈北方避暑山庄)、四线辐射(东线到二站赏莲游、北线到拉哈湖休闲游、西线到白金宝考古游及大庙风景区水上观光游)、五湖点缀(新新湖、后土湖、拉哈湖、西海湖、莲花湖)”的旅游文化发展新格局。二要进一步挖掘培育旅游特色品牌。立足我县悠久的历史文化、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灵秀的松嫩两江,叫响“大庆古文化引领高地”、“松嫩流域文化发源福地”两大品牌,依托两大品牌重点建设“三园”。白金宝国家公园重点推出“西看嫩江湾、东看大青山、远看黄龙滩、近看万佛殿”胜景,着力打造宗教传说、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等旅游特色品牌;松花江沿江湿地公园重点以西海水系、八家河水系为主引水入城,再造肇源新城护城河,打造“江北水乡”;小拉哈北方避暑山庄打造夏季避暑、春秋观景、四季狩猎,集避暑度假、休闲渔猎、会议旅游于一体的北方最大避暑胜地,以“三园”建设,挖掘历史文化、滨水文化和古莲文化。同时,建议滨江大道北侧规划建设江畔渔村一条街,依托肇源渔文化内涵,着力打造肇源江鱼美食精品特色招牌。在滨江新城规划新建肇源博物馆和文化长廊,作为松花江沿江湿地公园的地标性建筑,对弘扬发展肇源的历史文明和地域文化将会有重大的.推动作用。三要进一步加大旅游产业资金投入和招商引资力度。依据旅游业自身规律、借鉴发达地区经验,坚持政府主导旅游产业的原则,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项目开发和旅游宣传等项资金的投入。积极利用国家、省市发展旅游产业的优惠政策,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出台旅游产业招商引资优惠政策,鼓励民间资本、社会资金、大财团、战略投资者投资开发旅游产业,推动我县旅游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四要进一步做好对外宣传。加强与省、市电视台、电台、报社等媒体合作,以节庆为平台,通过旅游演艺、旅游交易展会、发行旅游地图等形式增加影响力,使肇源旅游形象深入人心。
(四)在城乡建设上求突破。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必须站在全市、全省、全国的高度,谋划城镇化与城市现代化。一要放宽眼界,发挥优势,找准城市发展定位。在城市规模上,要建设中等规模城市。今后城市经济发展、产业布局、城区控制面积以及总体规划、设计、建设,都至少要以30万人口规模的中等城市为标准,以适应我县城市发展需求。在城市功能上,要体现亲水生态宜居宜业。把这种优势和特点渗透到城市建设的每个环节。在城建方向上,要加速“产城融合”步伐。一方面,力争把每个城建项目都做成旅游文化项目,打造全城一景型城市,以城建带旅游,以旅游促城建。另一方面,依托我县的产业园区与主城区相融相通,极具统筹规划、一体发展优势,着力构建“产城融合、一体发展”的城市新格局。二要注重规划,强化制约,健全城市规划体系。要提升规划水平。一方面舍得花重金,聘请国际国内优秀设计团队高标准编制规划,另一方面要谋划组建规划所,强化规划人才储备。要完善规划体系,既要有县城规划、村镇建设规划等城市发展总体规划,也要有滨江景观规划、县城绿化规划、公共设施规划、整体风貌改造规划、色彩规划、灯景规划等配套规划作支撑,形成完备的规划体系。要严格规划管理,建议严把规划控制关口,对于各类城建申请,凡是有悖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规的,一律不予批准;凡是没经规委会通过的一律不准开工;凡是没有完成全部规划内容的,一律不予验收;凡是占用红线的违章建筑,一律予以拆除。三要提高标准,超前思维,推进城市建设升级。借鉴松原“今天的多层建筑就是明天的棚户区”的理念,积极推进高层住宅建设。今后,所有新建小区的建设都要以高层、小高层、特色多层和单体别墅、连体别墅组团为主要建设风格,打造建筑精品。加快城区主次干道拓展,新建建筑一律退出道路红线,预留足够的道路发展空间。把文化元素融合到城市建设中,科学搭配主题色调和调剂色调,做到单体建筑有风格,组合建筑有特色。坚持“三优先”原则,即,新建区块绿地、公园优先,棚户区改造环城内优先,城区拓展滨江新城、西海湿地优先,使城市建设与城市发展相适应,有序推进城市开发。特别是在棚户区改造上,要以主城区为主,兼顾码头开发,带动XX区建设进度,力争5年内消灭环城内所有棚户区。四要加强管理,凝聚合力,改善城市环境状况。进一步强化城管职能,成立城乡管理委员会,城管委作为综合办事机构,全权负责城区和乡镇的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工作,形成以城带乡、城乡联动、同步推进的城市管理体系。推进城管内部机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监督、收费机制,适时启动卫生费收缴。整合公安、交通、住建、工商、卫生等部门执法力量,加大执法力度。进一步完善《市民公约》《XX县城市管理条例》,建立健全对市民行为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地方性法规。进一步完善网格化管理机制,建立数字化城管信息平台,尝试推广城市道路清扫保洁权、公厕管理权的拍卖或者招标,最大限度把城市管理推向市场,减少政府管理投入,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五)在财源建设上求突破。财源建设是促发展、保民生的基础和保障。要立足优势涵养财源。稳定油田经济对财政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加油田产能。培植壮大农产品深加工等龙头企业,提高贡献份额。加快大广园区建设,使之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型财源。要强化运营补充财源。牢固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有计划的把城市土地作为最大的国有资产来经营,做活以地生财这篇文章。要创新机制激活财源。借鉴梅河口经验,按照“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建立县乡 “分级分税分管”机制。按照“谁发展、谁受益,发展快、多受益”的原则,尽快建立增动力、强活力的奖励机制。要创优环境扩大财源。进一步创优税费公平环境、创优投资平等环境、信贷宽松环境,支持企业的发展,壮大地方后续财源。要研究政策争取财源。紧紧围绕“八大经济区”建设和国家实施老工业基地振兴等战略机遇,掌握国家宏观调控的新政策、新动态和新机遇,加大对上争取力度,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有利的财力支持。要营造金融生态保障财源。加大政银企对接力度,推进新站镇金融服务中心建设,扩大金融企业服务县域发展领域。
(六)在优化发展环境上求突破。先进地区发展经验证明,在目前各地都在竞相发展的新形势下,好政策不如好服务。因此,要牢固树立“环境是第一竞争力”和“人才XX县”观念,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做好服务保障文章。在优化环境上,要重点破解抽象赞同与具体抵制、收费与吃饭、条条框框与发展大局、政令畅通与“中梗阻”等“四大难题”。对于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单位和个人,建议一次查实,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当事人作检查;二次查实,全县通报,警告处分;三次查实下岗或就地免职。当前,重点要研究如何优化交通执法环境问题,设立固定检查站,禁止随意上路、流动执法,切实为投资者保驾护航。在人才建设上,要制订和完善人才引进工作机制,有计划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并通过制订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的相关政策,营造尊重人才、激励人才、用好人才的社会氛围。要采取办班培训、实践培训、挂职培训等办法,抓紧培养一批懂经济、会管理、能决策的复合型人才。要搞好人才普查工作,整合现有人才资源,打破行业界限,实现有效对接,充实项目一线,达到人才作用最大化。要整合县内培训资源,抓好各类职业技能和岗位培训,培训一批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急需的技术型人才,推进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要借鉴XX县经验,结合我县工业园区发展,引进或者建设1—2所高等级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有针对性的培养县域经济发展所需的各类人才,形成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
(七)在执行落实上求突破。抓落实的态度影响抓落实的力度。必须做到视野再宽一些、标准再高一些、速度再快一些、胆子再大一些,切实把工作抓实抓好。一要想干、敢干。任何事情都是从无到有,把没有的东西创造出来、把别人干不了的事情干起来,这是真正的领导干部。在困难矛盾面前,要想着去实践、敢于去克服,先别说不能干,要琢磨怎么干,这才能破题。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具备思维的前瞻性、认识的深邃性、事业的开拓性和工作的主动性,跟上人民群众的期待、跟上各地竞相发展的形势、跟上当前发展的客观要求。否则,必将丧失机遇、贻误发展。二要会干、快干。会干就是要多琢磨办法、多研究怎么能把事情干成、干好。当前,各乡镇、各部门要在产业项目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城乡建设、旅游文化产业发育和创税增收上研究怎么落实,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快干就是不推不托、雷厉风行,打破常规、超常推进。对待工作总是按部就班、亦步亦趋,必然跟在别人后边。实践证明,事业不怕干不成,也不怕干的过程中出问题,就怕坐而论道、纸上谈兵。三要求实、落实。执行落实能力对干部来说最重要。同样一件事,不同的人去干,有的能干成,有的干不成,主要是工作态度问题。对部署的工作,必须认真对待,坚决杜绝部署之后无动于衷。实事求是地说,工作难免有困难,就怕不动脑筋、不干、不认真。肇源的干部有攻坚破难的传统和实干苦干的作风,必须传承弘扬。要坚持躬身实干,深入基层、深入企业、深入一线,及时发现、及时解决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要落实责任,县政府要把工作目标细化、量化、具体化,把任务分解落实到部门、人头,保证各项工作不悬空、不断档、不跑粗,切实取得预期效果。要强化督查,县委、县政府督查中心和七个专项督查组要进一步加大督查力度,采取定期与不定期、明察与暗访相结合的方式,全面了解各项工作做得怎么样、进展如何、有哪些困难和问题,确保下情上达。督查工作要一针见血,不能流于形式,不仅要督查工作过程,更要督查工作效果,把督查的重点放在未落实的工作上、任务完成的质量和时限上。对行动快、效果好的要给予表彰;对拿事不当事,拖拖沓沓,不能按时完成任务的要通报批评,必要时采取组织措施处理。
7.赴江浙地区考察学习体会 篇七
今年我参加了由国家外国专家局举办的西部地区千名乡(镇)干部赴深圳、珠江三角洲、香港培训班。此次培训主要采取专题讲授与现场考察相结合的方式,使我经历了一次难忘的学习之旅。
一、基本情况
这次学习培训分别赴深圳、香港、顺德、中山、珠海五个城市,对其
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和经验进行了初步了解和实地考察。了解深圳市经济发展的动力、深圳改革发展和自主创新的有关情况和经验、考察全国两个文明建设先进单位、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深圳市龙岗区南湾街道南岭村社区居民委员会,听取村领导介绍经验。参观香港市政建设设施、太平山顶、金紫荆广场及香港标志性建筑——香港青马大桥等。
二、主要收获与启示
(一)对照科学发展观,感悟经济特区的发展
深圳是我国最早开放的特区,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可以说,深圳是我国发展最快的城市,是一种现象。“深圳速度”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日新月异的标志。从根本上讲,深圳的改革发展和自主创新则是深圳快速崛起的真正动力。
一是发展为纲、紧抓不松。深圳的开放开发一开始就建立在现代市场经济的理念与本地实际紧密结合的基础之上。大力引进香港的资金、技术、机器,充分发挥劳动力和土地资源优势,围绕发展是硬道理,紧抓硬指标、用硬手段、抓硬任务不放松,不断探寻适合深圳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是改革探路、带动发展。深圳人能够始终发扬“敢闯、敢冒、敢试”的“三敢”精神,在总结经验中不断深化改革,提出准、快、深、细、大、坚“六字”方针。探寻深圳的经济发展,结合理论实践,深圳的经济发展源泉主要来自于五大发展动力,即:劳动力投入、资本投入、科技进步、教育和制度创新。
三是坚持开放、勇于实践。在坚持开放中,深圳人始终实践“433”发展模式。坚持开放,扩大开放,贯彻政策。
深圳作为一个经济特区城市,28年(1980年—2008年)的成功经验缔造了深圳独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发展现象,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今天,深圳逐步从农业经济时代到工业经济时代,走向知识经济时代。
(二)对照现代市场经济,感悟“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
首先,香港是一个特殊的地方。香港地区辖香港岛、九龙半岛和新界三个区,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
其次,香港是一个特殊的经济模式。香港虽然只是一个弹丸之地,但极具特色和活力,是主要以转口贸易为主的自由港,被誉为“最自由的经济体系”,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高度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和高效的市场运行机制。
再次,香港是一个成功地方。之所以说香港是一个成功的地方,有它其成功之道,即:经济自由、鼓励竞争、实行法治和廉洁政府。香港在经济发展上除了具有资本市场成熟、法制完善、税制简单,以及良好的管治文化等优势,同时,实行“低税率、简税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信息自由流通,这不仅使香港的企业所承担的税负降到相当低的水平,而且使企业拥有充分的活力,并吸引了大量投资者。香港政府是法治政府,比较而言,香港拥有诚信和法治两大社会资本,香港法治被评为亚洲第一,在2007年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的评选,香港位列榜首。我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发展的基础和现实比作为一个大城市的香港要复杂得多,难以简单类比。但香港完善的现代市场经济机制却是最值得我们借鉴的,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已成为当前内地改革的主要聚焦点和首要任务。正是在这一点上,香港经验为我们提供了范例。
(三)对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感悟壮大集体经济的对策与思路
在这次学习考察中,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我们参观考察了深圳市龙岗区南湾街道南岭村社区和中山市长洲社区,并聆听了社区主要领导介绍如何加强社区建设及如何壮大集体经济的作法和经验。他们的主要做法是在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的同时,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一是注重经济建设。通过外引内联,加大创办村办企业力度。二是注重精神文明建设。
香港是发达的国际大都市,深圳和珠江三角洲都是内地最发达的城市,也是竞争力最强的城市。每个地区的发展都会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包括政策和区位优势等。如何将优势转变为发展的现实动力,最重要的,就是塑造一个高效率的机制。我们##镇位于前旗境东部,离旗政府所在地55公里。从政策优势上说,国家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及蒙东地区发展战略及自治区厅局帮扶,无疑都是对我们前旗乃至于我们##镇大发展和快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机遇和挑战;从区位优势上说,我们##镇是前旗的“东大门”,是兴安盟、前旗、乌市联系扎旗的桥梁,交通便利,111国道和省际通道贯穿全境;从资源优势上说,我们##镇土地资源丰富,有耕地26.46万亩。风能
资源丰富,年有效风时达到2800小时。年平均积温为2193.7℃至2555.4℃,无霜期112至131天。发展工业条件十足,我旗的重化工园区位于我镇兴牧嘎查境内。
作为东北地区的科右前旗及##镇,我们不可能完全复制发达地区发展的环境,学习借鉴发达地区的经验,关键在于从我们的实际出发,学习如何运用现代市场经济机制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对此,深圳、香港、珠江三角洲的成功经验给我们启示是:
一是要大力推进观念创新,跳出旧体制、旧工作方式方法惯性的束缚,切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努力用市场经济的观念研究解决自身的问题。
二是要大力推进机制创新,加快改革步伐,特别是要在转变政府职能,健全市场配置资源机制上狠下功夫,创造一个激励人们创新创业、有利于市场主体成长发展的体制环境。这是我们和发达地区最根本的差距,也是振兴和促进我旗乃至我镇经济发展最艰巨而紧迫的任务。
三是要着力于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克服深层次的矛盾和困难,大力推进结构调整和生产方式的转变。资源、能源的支撑已难以维持长远发展的需要,区域竞争的压力要求产业竞争力的大力提升,这一切都提出了优化结构、切实转变增长方式的迫切要求。
(四)对照学习和考察,感悟提升领导素质和能力
8.赴先进地区工业园区考察报告 篇八
一、基本情况
本次考察的天津滨海新区、深圳市、厦门市等地,具有发达便捷的交通优势和雄厚的工业基础,是我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三个城市的工业园区建设不但起步比较早,规划起点和标准高,基础设施和产业功能完善,而且体制精简,运作高效,经济实力较强,聚集了一大批富有特色的产业和项目,实现了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工业园区已经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和推动力量。
本次考察的三个地区的工业园区建设具有以下特点:
(一)规划建设标准高。三个城市工业园区规划建设的标准比较高,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占了绝大部分,均为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天津滨海新区主要包括先进制造业产业区、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滨海化工区、临空产业区、临港产业区,已经形成了电子信息、汽车及装备制造、石油和海洋化工、现代冶金、食品加工、生物制药、新材料新能源七大主导产业。深圳市工业布局遵循加快特区内外一体化进程,促进特区内外产业协调发展的原则,根据区域资源禀赋,强化“外二内三”的产业格局,建设和完善“一带四区九基地”和高端服务业功能区,实现产业链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结构合理、定位明确、配合协作和集群化为特征的市域产业布局。厦门市共有17个重点工业园区,它们都有明确的产业发展定位,分别为:厦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园;信息光电园;航空工业园;新阳工业区;排头船舶工业园;东孚工业园;厦门出口加工区;厦门(集美)机械工业园;杏林工业区;后溪工业园;集美北部工业区;火炬(翔安)产业园;银鹭工业园;同安环东海域工业区;同安综合工业区;同安城东工业区;同安城南工业区。形成了电子信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原材料工业、消费品工业等主体产业,同时还积极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技术和工业设计及研发服务、信息技术服务、现代物流及电子商务、节能环保服务、制造业服务化等生产型服务业。由于起步早,建设标准高,这些地区的工业园区不但享有政策上的优势,而且园区对所属地区的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一些园区还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
(二)基础设施等配套功能比较健全。三个城市在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力度都比较大,园区的基础设施和配套功能比较完善。滨海新区自2009年以来累计固定资产投资额1.65万亿元,年均增长21.1%。深圳市自2009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额1.07万亿元,年均增长15%。厦门市自2009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额5698亿元,年均增长12%。实现了“十通一平”全方位配套。在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还配套建设了物流、商贸、房地产等配套产业,为各类企业入园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经济发展实力强。滨海新区2013年地区生产总值达8000亿元以上,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到87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到1158亿元,累计固定资产投资1.65万亿元。深圳市2013年地区生产总值14500.23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73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33.59亿元,固定资产投资额2501.01亿元。厦门市2013年地区生产总值3018.16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25.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74.5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347.54亿元。工业园区已经成为当地经济增长的重要载体、财政增收的主要来源和促进就业的主要经济板块。
(四)产业特色突出。天津滨海新区依托科学技术和人才资源优势,规划了185平方公里的先进制造业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石油钢管和优质钢材、生物技术和现代医药、新能源和新材料、数字化和虚拟制造等六大产业;依托滨海国际机场优势规划了102平方公里的临空产业区,重点发展临空产业。依托技术和人才优势,规划了25平方公里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点建设生物技术和创新药物、高端信息技术、纳米及新材料、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5个研发与转化基地。依托海洋资源优势,规划建设了南港工业区,重点发展石化、冶金钢铁、装备制造、港口物流4大主导功能,同时互补发展海洋产业、新能源、环保产业等。依托天津港的港口优势,规划了临港产业区,重点发展大型装备制造、化工、物流加工等产业。深圳市已形成金融、物流、文化、高新技术四大支柱产业和生物医药、互联网、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文化创意六大战略新兴产业。厦门市在中心城区重点发展物流、旅游、商贸、会展、金融保险、中介服务等第三产业和软件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研发、中小企业孵化和必须依托航空港发展的航空工业;在环西海域产业区重点发展化工和机械产业、物流产业、文教产业及高校后勤服务产业、旅游业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和生态农业;在环东海域产业区重点发展电子、光机电一体化、生物与新医药、新材料、轻工、食品、纺织工业等高新技术产业和轻型加工业、现代物流业、旅游业、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农作物及水产种子种苗筛选繁育基地、生态休闲观光农业等。
(五)外向度高。由于三个城市都是滨海城市,具有临港交通优势,工业园区中的外资企业比较多,外向度比较高。2013年,滨海新区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894亿美元,累计实际利用外资364亿美元。深圳市外贸进出口总额5373.59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3057.18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13.8%,占全省出口总额的48.0%;进口总额2316.41亿美元,外贸出口总额连续二十一年居内地城市首位。厦门市外贸进出口总值840.94亿美元,全年新批外商投资项目331个,合同利用外资19.0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8.72亿美元;全年引进千万美元项目89个,合同外资14.4亿美元,其中新批项目47个,合同外资7.5亿美元,增资项目42个,合同外资6.9亿美元。至年末,历年累计共有55个全球500强公司在厦投资100个项目,投资总额为57.1亿美元,合同利用外资26.4亿美元;全年对外协议投资项目65个,投资额6.36亿美元,实现对外承包劳务合同总金额1.13亿美元。工业园区已经成为当地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载体。
二、主要经验
(一)思想解放认识到位是先导。三个城市的工业园区建设起步时间比较早,认识到位,思想统一,重视程度比较高,推进力度比较大,形成了工业园区建设的先发优势。不论是确定工作思路、工作目标、工作重点,还是制定政策、建立工作机制、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都具敢想敢干,大胆实践和先行先试的创新精神,而且每次发展的关键时期都能够审时度势,抓住机遇,先人一步。
(二)规划引导发展是前提。三个城市在工业园区建设过程中,坚持规划引导发展,将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市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有机衔接起来,突出本地特色,发挥各自优势。
(三)健全运行机制是保障。三个城市的工业园区基本上采取了政府管理机构加市场开发实体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并且行政职能和经济开发职能融为一体,运行机制健全高效。
(四)招商引资和项目推进是关键。三个城市在工业园区建设过程中,始终把招商引资和重大项目推进作为工业园区建设的重中之重,树立“招商引资是园区建设生命线”的理念,结合各园区产业特色和产业优势,挖掘园区的特色和优势,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注重重点招商、产业招商、以商招商,实现招商形式多样化。
三、比较与启示
通过本次外出学习考察,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工业园区不但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也是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更是经济发展的潜能所在。
(一)高度重视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只有高度统一的思想才有步调一致的行动,才能形成工业园区建设的共识和合力。一定要更加解放思想,进一步提高加快工业园区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把工业园区作为工业经济发展的重点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坚持发展先于一切,发展重于一切,发展高于一切,以宽广的视野、超前的意识、有力的措施,推动资源向工业园区配臵,政策向工业园区倾斜,工作重心向工业园区转移,千方百计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步伐,把工业园区建设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二)强化规划对园区建设的引导。坚持规划先行,在制订工业园区规划过程中,要把长远发展与近期目标结合起来,整体发展方向与产业合理布局结合起来,要把园区建设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等结合起来,严格按照规划组织园区各项建设,确保园区规划切实可行,建设科学有序。
(三)创新工业园区建设模式。要通过市场化运作建立多元的投资主体和投融资机制,加快园区建设步伐。用经营城市的理念,采取多种模式,通过房地产、商贸等综合配套开发,筹措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创新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筹集方式,建立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扶持性资金,积极与金融机构沟通,争取和引导银行资金投入。要在资本运作方面积极探索,以企业为投资主体,通过上市等资本运作模式来筹集建设资金。同时,加大市场化运作力度,以园区内道路路灯广告权、冠名权等方式吸引民资参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公用项目的产业化步伐,来解决工业园区建设过程中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
(四)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推进力度。要把招商引资和项目推进作为工业园区建设的生命线。一方面认真研究和对接国家、自治区的规划和产业政策,建立工业园区项目库。另一方面要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采取项目招商、中介招商、以商招商、驻点招商等多种方式,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选准招商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引资。再次,要集中力量推进园区项目建设。要强化责任制,把项目服务的关口前移,对有意进入集聚区建设的项目,落实代办制等服务制度,促进企业项目尽早落地。要及时了解、协调解决项目推进中遇到的各类问题,特别是对重点项目要实行对口服务,促进一批重点项目在园区落户。
(五)优化工业园区发展环境。要进一步强化园区的服务功能,积极探索推行“一对一服务”模式,不断提高服务的档次和水平。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全力打造透明高效政府,提高办事效率,大幅度减少政府审批事项,加快实现从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建立完善软环境建设投诉举报和责任追究处理机制,切实为工业园区建设服务。
(六)提高工业园区管理和运作水平。创新园区管理体制,激活园区运作机制。把想干事、会干事的干部调整充实到园区管理岗位,落实待遇,充分调动积极性。完善工业园区考核机制,建立工业园区建设绩效考核机制和考核指标体系。工业园区实行“开放式运行、封闭式管理、自主式开发”的模式,同时成立园区经营管理开发公司,与园区管委会两块牌子,一支队伍,专门负责园区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和固定资产投资经营。成立工业园区建设的领导协调机构,加强对工业园区建设工作的领导,定期研究解决工业园区建设过程中有关问题,确保园区建设大力推进。
2013
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
【赴江浙地区考察学习体会】推荐阅读:
关于考察常州等地区服务业发展的调研报告08-28
西部地区案例10-25
地区推广方案11-06
4.3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教案 (湘教版八年级上册)06-15
东北地区介绍11-15
民族地区县域经济问题07-05
地区代理授权函格式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