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网络教育专业

2024-10-09

厦门大学网络教育专业(共11篇)

1.厦门大学网络教育专业 篇一

美国大学专业介绍:儿童早期教育专业

1.简介

儿童早期教育专业研究如何教育从婴儿期到八岁的儿童,你将通过实习,系统学习如何照顾儿童,幼儿园学前教育,学前班教育等等。

2.是否适合你

你是否喜欢以下内容:喜欢和儿童在一起,并观察他们成长和改变,社区和托儿所的自愿服务,做游戏,手工艺,木偶戏,团体运动,有创造性,喜欢做辅导工作。

你是否擅长以下内容:主动倾听,照顾别人,作指导,沟通,批判性思维,理解儿童的想法和感受,动手能力,耐性,体力好。

3.典型课程设置

Child development and learning Parent-child relations Curriculum methods in early education Early childhood children’s literature Music methods Arts and the child Early childhood mathematics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la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Classroom management and behavior Instructional resources and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issues or foundations of education Inclusion methods for special-needs students 针对特殊需求学生的教育方法

Diversity of learners’ methods Early childhood health and physical education 4.概述

很多大学要求早教专业学生要有一个广泛的学识,因此会安排类似于文理学院的基础教育课程,比如人文科学,数学,生物和物理,社会学,历史,健康,体育,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你可能会被和要求辅修或者研究上述某一个具体学科,如果是这种情况,那么学生的四分之三的本科教学课程将由基础教育课程组成。在专业课课程里,将学习早教的历史,教学哲学以及儿童的成长和发育,学习如何计划,实践和评估适合于儿童的教学计划。

很多大学都会要求学生在大三,大四时,花一个学期的时间在从学前班到三年级的班级里的实习。

教学方式通常为课堂教学,小组互动项目,讨论,演示以及个人陈述。你还会通过远程学习来观摩一些视频教学和专家演讲。

各大学的早教专业可能会强调不同的教学哲学,然后由学生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哲学,有些大学会则重于一种教学哲学,比如班克街或者是蒙特梭里教学法。

其他相关专业:

Elementary education 初等教育 Middle school education Special education 特殊教育 Teacher assistance Communication disorders 沟通紊乱学 Sociology Human development and family studies Behavioral sciences Psychology Social work

Child development Child care management 5.早期儿童教育专业职业导向和就业前景:

助教,学前班教师,幼儿园教师,儿童教育管理者,家庭服务协调员。公立学校的助教工作以及教师的辅助人员通常需要有大专学历,他们会负责较小的儿童或者年长一些但有残疾的儿童。中心主任通常会有研究生学历,虽然不是必须的。

美国教师数量一直是短缺的,早期儿童教育教师也不例外,虽然相比之下短缺情况没有那么严重。南部和西部的几个州由于儿童数量的增加对于早期儿童教师需求比较大。就业前景在城市和偏远乡村将持续看好。对于那些愿意搬家,并持有多个教育证书(如早期教育证书,特殊教育证书或者ESL证书等)的教师来说,就业前景和优势会更明显。

文章来源:启德教育

2.厦门大学网络教育专业 篇二

一、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内涵

普通教育 (General Education) , 又译为通识教育。该思想的古典先驱是古希腊的“自由教育” (Liberal Education) 。普通教育既是大学的一种理念, 又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其目标是培养一个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 而不仅仅是某一狭窄专业领域的专精型人才。最早明确提出“通识教育”概念的是美国博德因学院 (Bowdoin College) 的帕卡德 (A·S·Packard) 教授, 我国最早提倡通识教育的是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教授。普通教育是由自由教育演变而来, 国内学者在对通识教育这一概念的理解也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有学者认为:“广义的通识教育既包括非专业教育, 也包括专业教育;狭义的理解只包括不直接为学生将来的职业作准备的那部分教育, 即非专业教育。”[1]有学者指出:“就性质而言, 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 是所有大学生都应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其目的而言, 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就其内容而言, 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2]还有学者指出:“通识教育是一种建立人的主体性, 并与客体情境建立互为主体性关系的教育, 它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3]总之, 普通教育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 它既是“如何做人的教育”, 又是“非专业性、非职业性、非功利性的知识能力和态度的教育”, 还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

专业教育 (Specialized education) 起源于十一二世纪在城市和行会中进行的职业训练。随着18世纪工业革命的爆发, 科学知识逐步取代了宗教、哲学的知识。知识爆炸、社会分工、高等教育的普及使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增加, 从而专业教育的思想广受欢迎。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 古典教育的局限性逐渐体现出来, 而专业教育逐渐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的主流。专业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一种模式, 是专门教育形式中的一种, 它是指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 是为学生从事某一领域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作准备的高等教育。专业教育以科学主义、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为取向;以培养社会职业所需的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强调专门性、特殊性、实践性和职业性。[4]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贝克在《高等教育哲学》一书中将专业教育解释为“为工作而接受的教育或训练”, 即通过专门教育, 让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使之成为该专业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演变

从古希腊到18世纪工业革命之前, 自由教育思想绵延数千年, 几乎没有任何“异端邪说”与之抗衡, 是当时代表了人类智慧的主流教育思想。当然, 自由教育的传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显现出了不同的特点。在中世纪, 教会把“自由教育”改造为宗教版, 自由变成了对神性的皈依, 教会学校仍设自由课程, 即语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文艺复兴时期, 人文主义者高举“人性”的大旗, 重新倡导古希腊式的自由教育, 恢复了古希腊的经典课程。由于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们在古希腊和罗马作家的著作中重新发现了自由教育的整个理想, 因此把自由教育与希腊、拉丁文学的知识联系起来就成了一种时尚。这些文学作品或我们后来所说的“古典作品”便成了自由教育课程的主要教材。这种教育主要是人文学科的教育, 它赋予了自由教育以“文科教育”或“人文教育”的含义。[5]

19世纪以后,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膨胀, 以及民主政治的广泛确立, 工业革命导致人人都能参加工作且人人都需要接受教育以适应工业发展的需要, 此时, 专业教育逐渐取代自由教育成为主流。“这些事件深深地动摇了在此之前一直是自由教育哲学基础的政治经济基础。它迫使那种绅士的、尖子主义的传统处于被动地位, 并开始从根本上动摇了自由教育只为少数有闲阶级服务的观念”。[6]然而, 工业社会的劳动分工和知识分化使高等教育变得十分专业化、狭隘化, 致使整个教育模式出现了背离社会发展的倾向。在这种情况下, “普通教育”这一名词出现并与专业教育形成对立, 其二者的相互关系成为教育界长期争论的话题。

可见, 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对立是随着社会的分工以及进步而逐渐出现的, 至今其在大学本科教育中如何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仍然是学界探讨的问题。

三、现今大学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与对立

(一) 关于增设通识教育课程

目前, 很多学者提出通过完善课程设置来实现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最典型的就是增设通识教育课程。如, 实行学分制, 增加选修课的学分比例, 优化课程结构和内容;鼓励教师钻研为非专业学生开课的问题, 并鼓励不同专业的教师在一起对学科之间的异同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 以便为选修课的整体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等等。这些建议在理论上可行,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由于我国高校公共必修课 (“两课”、体育、外语和计算机等) 占了约40个学分, 再加上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学分, 可供学生选修的通识课程学分少之又少, 可见学分制背景下强调的还是专业教育。

另外, 目前很多高校在概念上将“通识教育”等同于“通选课”, “通识教育”包括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方式、学业评估、学生管理等一系列重要内容, 而不只是一系列课程。将一种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与一类课程相提并论显然是对普通教育的错误认识。而且, 高校普遍重视专业课程, 对专业课程的开设、实施、考核等都有严格的程序, 但通识课的开设有时只是一种“摆设”。一方面学生对这些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 部分学生只是抱着“凑学分”的态度而选修此类课程。另一方面, 高校管理者和教师对待选修课也只是敷衍了事。教师很少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如何上好此类课程, 部分教师直接用专业课的课件来讲课, 外专业学生自然很难听懂;部分教师对待此类课程的课堂组织也较为松散。因此, 从整体来讲, 通过开设通识课程、增加选修课的比例来进行普通教育是一种较普遍的提法, 但在专业教育的大背景下, 学校、教师、学生对此重视程度不够, 而且这给学校的管理也带来了很多困难。

(二) 关于学科专业综合发展模式

为克服专业划分过细的弊端, 实现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部分高校开设了新的专业或者对原有专业的内涵加以修改, 将原来的几个专业综合为一个新的专业, 但这些综合专业是将原有的专业进行“融合”还是“叠加”?目前, 很多高校开设这些综合专业的初衷是为了让学生涉猎了更多的知识, 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为学生今后的就业创设了更高的平台。但实际上, 由于综合专业是一些新设的专业, 尚处于试点阶段, 其人才培养模式等还不成熟。很多综合专业就是将原有的几个专业的课程进行叠加, 其结果是, 学生的课程任务繁重、学习压力较大。但由于受总学分及学生个人时间精力的限制, 很多课程的学习也是蜻蜓点水。原来4个学分的课程压缩成2个学分修完, 学生学得广而不精, 到头来反而觉得自己既没有“通识”又没有“专业”, 在就业大军中显得很没有竞争力。因此, 高校在增设综合专业的同时, 应考虑如何实现原有专业的融合, 使学生能够发现学科专业之间的联系, 将这些知识进行整合, 从而达到“通”与“专”的结合。

(三) 关于先“通识”后“专业”模式

目前, 学者提得较多及在部分高校已开始试点的一种模式就是先“通识”后“专业”模式, 如北京大学曾为实施通识教育制定并落实了元培计划:在低年级实行通识教育, 在高年级实行宽口径的专业教育。学生在一、二年级不分专业, 到了三年级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专业, 进行专业教育。目前在部分高校的“文、理强化班”也实施了该种模式。笔者走访了该专业培养模式的部分学生, 发现该专业培养模式也是一把“双刃剑”。其优势在于首先学生在高中毕业选择专业时, 对自己的兴趣及专业概念还比较模糊, 该模式给学生一个过渡期, 以实现与高中的衔接;其次, 两年的基础课增加了通识教育的分量, 避免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在时间、精力等方面的冲突, 使学生能全身心地接受通识教育;再次, 由于该专业的学生在高年级选择了不同的专业, 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和不同专业的老师、同学交流, 扩大自己交际圈的同时使自己的专业了解、思想认识等都提高了一个台阶。但另一方面, 该专业培养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却暴露出很多问题, 比如由于学生学习的课程内容较广, 但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 这势必造成学生学业负担过重而且深感知识结构凌乱;在低年级应不同学生的需求而开设课程, 这给高校排课及学生管理造成很大的压力, 甚至出现学生选课顺序颠倒、先难后易、先修课还没学就学后修课的情况;高年级学生在进入专业学习之后又回到传统的专门教育模式而且学生学习缺乏连续性和归属感。

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学术界争议的话题, 如何在专业教育的大背景下实现普通教育、如何使学生做到一专多能也是高校在改革中不断探索的问题。普通教育的理念值得倡导, 但实现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不管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都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参考文献

[1]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8.

[2]刘剑梅.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冲突与结合[J].文化与教育技术, 2010 (2) :232.

[3]黄俊杰.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27.

[4]唐琼一.高等教育哲学视野下的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J].复旦教育论坛, 2007 (3) :23.

[5]赵淑岩, 王海义.论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现实意义[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5) :88.

3.厦门大学网络教育专业 篇三

【摘 要】专业认同对于个体的学习动机存在制约或者促进的作用,对个体的学习行为有超乎想象的影响。近年来,研究者们从未中断过对专业认同的研究,特别是特殊教育专业的研究。本文立足于对大学生特殊教育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相关观点进行综述研究。目前特殊教育专业认同研究还存在的一些不足。

【关键词】大学生;特殊教育;专业认同

一、前言

专业认同对于个体的学习动机存在制约或者促进的作用,处于生活中的人们深刻的体会到,当主动自愿的去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时,人们就会以饱满的热情全身心的投入所要做的事,而且更能在完成事情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获得完成事情的成就感。在专业认同的学习中也是如此,当个体把专业认同从“要求我选择”转向“我要选择”时,个体在接下来的专业学习中,对所选专业的学习就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所以,专业认同度的高低对大学生专业的学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是提高素质教育的重要因素。

何为“专业认同”?心理学上将专业认同定义为:是个体在与家庭、学校及社会环境的接触中,逐渐认可、接受、喜欢所学专业及相关职业,愿意以积极的态度和主动的行为去学习和探究,依据专业选择职业,并愿意将专业或相关职业作为个人终身发展的目标等一系列认知、情感、动机或行为。而由王顶明[1]等人提出,专业认同是学习者对所学专业的接受与认可,并愿意以积极的态度和主动的行为去探索,表现为学习者结合自身兴趣、爱好和特长,在诸多专业中将某一专业视为与自我同一的,而将其他专业视为它者,甚至希望自己成为该专业杰出者的人一样的反应。为此,我们能够看出,专业认同是个体对专业的接受程度的过程,是个体将所感兴趣的领域转化为专业选择上的一种体现。总之,专业认同即个体对所选专业的接受程度。

二、专业认同的理论研究

在心理学范畴中,最早提出认同概念的是著名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他提出认同就是个体与他人、群体或模仿对象在心理与情感上趋向相同的过程。提出自我认同的概念及角色认同概念的则分别是:新分析精神学派的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斯特莱克等。在国外,美国的心理学全书中则把认同理解是主体的一种同化,吸引其他人或事,以完善自身人格的一种过程。[6]当前,心理学认同理论的探究有三种取向:埃里克森定向的自我认同、斯特`莱克定向的角色认同和Tajfel的集体水平定向的认同——即社会同一性。以上三种认同理论在心理学的探讨中渐渐趋向统合。在自我认同理论中,自我同一性被叙述为个体自身的个体感、唯一感、完整感和连续感的一种内在的状态,而且在这种内部状态里,自我的概念发展存在内部的指导和机制,指引个体与社会建立一定的关系。埃里克森觉得,人的自我发展和社会、文化情境都存有相互作用的关系。[6]角色认同理论则是进一步将对自我的概念融合到社会中的互动层面,是个体在社会中对自我角色的确立,它更加强调关系互动中自我的体验与获得。社会认同理论则是把个体的社会角色和个体所在的群体联系起来,在人们获得了个人的社会角色后,就会把自己看做是该群体组织中的一名成员,并且会按照成员或该社会角色的准则作出相应的行为表现。在我国大学生与青少年的研究认同中,埃里克森的自我认同对于大学生的认同状况具有非常良好的解释。但是有关专业认同的探讨则非常的少,大部分都只和职业认同交叉到了一起。但在我国专业认同特别是特殊教育专业大学生的专业认同不仅仅与他们对学习专业的认同度有关联,而且也和他们对自身是否与该专业的匹配度有一定的关联,甚至与他们将来是否想要从事特殊教育相关事业的社会角色的认同度有关。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中有关“大学生的专业认同”的研究较少,大多数文献是关于“从业者的职业认同”的研究。而对“职业认同”这一概念的讨论,其职业范围也并不广,主要集中在心理咨询师、教师、护理等几个职业领域。在特教领域中比较注重特教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如美、英、韩、新加坡等国家通过制定特教教师专业化发展标准,提供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法律保障,开展特教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等等对特教支持服务体系进行较大改革,以促进特教事业的发展。

目前国内对于作为学科门类的大学生的专业认同的研究比较少,例如王顶明(2007)对硕士生专业认同的研究;[1]台湾学者李致莹(2006)对职能治疗专业大学生的研究;[2]杨晶(2007)对师范专业大学生的研究;[3]而对于特殊教育专业学生的研究仅有官春兰(2011)等人以两所部属全国重点师范大学为例研究了其专业认同的现状。[4]从以上情况来看,对专业认同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发展,专业认同的特点和现状随着群体的不同存在一定差异,影响专业认同的因素有环境外在的因素和个体内在的因素。

1.评价

从前人的文献中可得知,我国有关专业认同的研究还在不断探索中,当前的专业认同还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系统及模式,在未来的研究中还应向以下几个方向对专业认同进行深入的探究:

2.研究对象可以向更宽的领域扩展

研究者们对于特殊教育专业专业认同的研究对象比较局限,大部分都是以部分学校或者城市为研究对象而忽略了其它地区的特殊教育专业大学生的专业认同状况。如何更加全面的对特殊教育专业大学生专业认同现状进行探讨是值得我们去研究的。

3.采用的研究方法可以更多样化

当前的课题研究多采用的是问卷调查法、文献综述法及访谈法。其实除了我们惯用的这三种研究方法外,我们还应尝试用其它法,如实验研究法。他不仅具有可操作性而且还是建立因果关系的最好方法。

4.可进一步完善研究的内容

大部分研究者都是围绕特殊教育专业大学生的专业认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的,我们可以在特殊教育专业大学生专业认同的特点、原因等内容上有所延伸。

参考文献:

[1]王顶明.刘永存.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调杏[J].中国高教研究,2007(08):18-22.

[2]李致莹.职能治疗专业认[H]感之探讨.医学教育,2006.10(3):197-208.

[3]楊晶.高师学生教师专业认同内涵研究.科技信息,2007(34):181.

[4]官春兰,王雁,张丽敏.特殊教育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现状的调查研究——以两所部属全国重点师范大学为例[J].中国特殊教育,2011年第4期(总第130期):22-29.

[5]陈瑰.刘儒德.教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5.

[6]张弘,曹大友.大学生专业认同对学业成绩的影响.主动学习的中介作用.网络财富,2010,(4):3-4.

作者简介:

吴俊华(1981~),女,贵州贵阳人,贵州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人格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

黄露旭(1992~),女,贵州遵义人,贵州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2012级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

基金项目:

4.厦门大学网络教育专业 篇四

1、通识教育概述:最早将通识教育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的是美国博多因学院(Bowdoin College)的帕卡德(Pack2ard),他声称:“我们学院将给青年一种通识教育,一种古典的、文学的和科学的,一种尽可能综合的教育,它为学生进行任何专业学习做准备,为学生提供所有知识分支的教学,这将使学生在致力于学习一种特殊的专业知识之前,对知识的整体状况有一个综合的、全面的了解。

通识教育的“通”,即通晓、明白;“识”即智慧、见识。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阶段的一种素质教育或普通教育,即对全体学生所进行的基础性的语言、历史、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授,个性品质的训练,公民意识的陶冶;用一种适应时代的文化内容来充实自己,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生活的意义及价值变得丰富起来,从而使自己在专业教育中保持自由,在精神上不致成为受专业束缚的奴隶。

换言之, 通识教育首先关注的是一个人的培养, 其次才将学生作为一个职业的人来培养。此外,通识教育中的“通”不是通才的“通”, 即什么都知道;而是贯通的“通”, 即不同学科的知识能够相互通融, 遇到问题时能够从比较开阔的、跨学科的视角进行思考, 收集资料, 与人交流合作, 达到不同文化和不同专业之间的沟通

通识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学有专长, 术有专攻, 而且在智力、身心和品格各方面能协调而全面地发展;不仅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独立思考以及善于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且能够主动、有效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 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 是所有大学生都应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李曼丽, 汪永铨1999)。加强通识教育已成为当今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 因为随着现代科技向着高度分化、高度综合的方向发展, 出现很多交叉学科、边缘学科, 社会需要后劲足、反应快、适应能力强的人才, 需要高等教育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单一的知识结构, 加强通识教育。

美国著名教育家赫钦斯(Hutchins)指出:没有充分的通识教育做基础,专业教育就只能培养出一些没有教养的专家。

2、大学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关系: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是构成本科教育的两个基本要素,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对立的,而是互为补充、密切相关的,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我们不应把两者割裂开来、强调一方忽视另一方,要平衡它们之间的关系,深刻认识它们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的各自独立又互为一体的作用 通识教育是基础,是前提;专业教育是通识基础上的知识掌握的深化,要培养创新型高级人才,两者缺一不可

通识教育体现了教育的本质,以培养“全人”为目标,追求的是理性主义的价值取向。通识教育并不排斥专业教育,是专业教育的基础,与专业教育一起构成高等教育。

3.通识教育的意义:通识教育无论对哪个专业的学生都是必要的,它实际是让学生学做人、学做事。

实行通识教育是大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

相对于专业教育,通识教育有很多优势。通识教育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独立思考、如何独立学习、如何分辨是非;使学生变得更加智慧,聪明的应对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让学生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大学生想要获得长远的发展,必须要掌握扎实的知识基础,广泛涉猎各种学科。哈佛大学校长萨默斯2002年5月14日在北京大学以“什么是一流大学的特色”为题的讲话中指出:“让我对知识进行一个总的评价,这就是,你根本没有办法说出最有用的知识是从何而来,你无法预测它来自何处;你也无法设计一些程序来找到最有用的知识形式是什么。……正因为我们不能预测到哪一类的知识会对我们的社会做出巨大贡献,我们才能有信心地预言,新知识、新观点、新方法和聪明的想法对我们的未来是很重要的。”可见通识教育的重大意义。实行通识教育是满足经济全球化对综合性人才需求的需要。

当今科技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不断发达,全球化和国际化日益加强,社会的快速进步使得单纯的专业性人才已经不再符合其发展需要。另外,现代科学的重大进展越来越需要多学科的相互借鉴与支持,现代科学呈现出综合化趋势,即使从事专门领域的研究,也需要广博的知识为后盾,因为一个问题可能需要多学科的知识才能解决。因此,实施通识教育,不仅是要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开阔眼界,更重要的是综合的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以适应社会对人才越来越高的要求。

攻辩问题

1.既然对方辩友认为专业教育更重要,那么请问美国大学大

一、大二两年时间里先集中修习通识课程,之后再进入专业阶段的学习。近年来我国一些研究型大学也采取了这种大学一、二年级不分专业的“大类培养”模式,如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学院、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等学校,请问您怎么看?

答:这样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通过前面1-2年通识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认真思考个人和学科的关系,发现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有效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也给学生一个认识自己、认识学科的机会,培养自己更全面地看待知识、更正确地对待生活的观点,而这正是通识教育教会学生正确看待个人、看待世界的功能之一。高校要改革现行教育体制,实行多样化的培养模式,给学生充分选择的权利,允许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转到自己喜欢的专业当中去学习,当然具体操作还是要看其成绩来决定

自由辩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也曾指出:“如果专家受过广泛的教育,那么,必要时他就能通过自学来掌握新的科学而无需学习新课程。所以大学应反对过于专业化的倾向。专业教育是为学生从事某一领域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做准备的高等教育,而通识教育则更加注重学生的总体发展,是一种“全人的教育”。但通识教育并不是排斥专业教育,一定意义上讲,通识教育包含了专业教育。通识教育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生活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专业教育更侧重于掌握某一方面的技能:可以说,通识教育是专业教育的补充与延伸。因此,通识教育是比专业教育更加综合的教育形式。

我国的高等教育模式主要是照搬前苏联而来,是计划经济模式下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这种教育模式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表现在课程设置方面主要有:必修课多,选修课少;专业课程多,通识课程少;专业划分过细,学科知识狭窄;灵活性不足,通识科目种类单调。在市场经济模式下,人们逐渐体会到了本科教育中知识结构不合理而招致的缺陷:学生知识面狭窄,技能单一;变通性不足,适应性差;创造性不足,工作能力低下;道德及法制观念薄弱,心智、个性发育不良。究其原因乃是,僵化、教条的体制或多或少阻碍了青少年身心发展成长的规律,违背了人性至美的原则,也违背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至于至善”的古训,它偏离了教育的直接任务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智力、体力得到充分和自由的发展;人的道德品质、美的情操的高度发展,而只有通识教育才是促成人的全面发展理想的真正体现[6]。

我国所有的商学院、法学院都是本科教育,而在美国,只有本科特别优秀的人才能考入这两个学院,因为它们考分非常高,这样一来就一箭双雕、两边都可以保证:只有本科通识教育学得好,才有可能考入法、商学院;同时也保证了进入法、商学院的是通识教育中付出努力比较大、天资可能也比较好的学生。我们谈通识教育,我觉得一方面通识教育很重要,另一方面我们也很现实,现代社会有很多和传统社会不一样的地方,不可能完全按照从前的那一套。通识教育基本上是针对现代性问题,是针对现代社会特有的问题而制订的、当今世界上一些著名的教育学家如欧内斯特、德里克?博克(Derek Bok)、克拉克?克尔(Klark Kerr)等人认为,在社会分工愈来愈细和社会发展日趋专业化影响下,知识已经处于分散、零碎的状态,这严重违背了整体知识观原则,整体知识观认为全部知识应该是相互关联的,并且可以整合为一个统一的知识体系。

大学应该树立整体知识观思想,构建完整的本科课程体系。应该教会学生超越割裂的事实,在更广阔的背景中进行学习。要增强各学科之间的联系,重视跨学科课程的设置,使学理、学工的学生懂得一些人文社会方面的知识,学文的也懂得一些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促进文理知识的融合。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文理交叉学科的学习,突破专业教育的局限性,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了解、学会应用“其它学科的视角、方法和语言”来看问题。要让学生在研究和探索各类现实性问题的过程中,从其它学科中吸取方法,培养起终身学习的能力和意识[7]。(3)实行通识教育是我国现行教育现状的必然要求

我国现行教育体系下存在着诸多问题,使得大学教育由原来的重视专业教育转变到通识教育变得刻不容缓。在社会的实践中我们看到,大学培养的人中有许多都正义感、责任感淡化,是非混淆,道德素质低下;有许多动手能力弱,不懂得理论联系实际,缺乏创新精神。大学应经逐渐失去了他应该发挥的作用。所以,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必然要迎来一次深刻的变革。

这种文理分割的结果是通识教育课程的系统性不够。一方面由于缺乏通识教育课程长远的预期和规划,另一方面因为目前的教学资源很难根据学校统一要求与规格开设相关课程,课程建设与管理在总体上表现出系统性的缺乏。

3、实施通识教育是实现高校教育目标的必然选择,是高等教育法的客观要求。大学的培养 目标要和社会需求、学生需求相匹配。克服专业教育的狭隘性,造就具备远大目光、融通见 识、博雅精神的人才是通识教育追求的目标。应该努力保持非专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平衡。但在科学主义、功利主义盛行的时代,专业教育具有强大的势力。教师和学校的声望都 来自专业,学生求学的动机也为职业做准备,通识课程常被视为广博空疏,不切实际而受到 贬低。通识教育应该成为大学的办学思想,大学的动力源泉。

哈佛大学的传统是重视通识教育,重视人文精神的培育。哈佛的理念是:最佳教育是开放式、创造性教育,它不仅应有助于学生在专业领域内具有原创性的思想与能力,而且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善于深思熟虑,有理想目标和洞察力,成为具有自由人格的、完美的、成功的人。

斯坦福大学明确以博雅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目标,该校要求学生们不局限于一个专业,要有广博的知识与修养,要“均匀”,即接触不同学科,同时了解不同文化的经典、观念与价值。

通识教育是防止学生偏科的重要方式。中国教育由于历史的原因,偏科、专业过窄的情况比较严重,在中学打基础时就分文科、理科,进入大学又产生较严重的文理分家。而通识教育则规定学生必须跨专业、跨学科选课,禁止选那些与本专业相重复或相关相近的课程,这就从制度上保证了学生课程结构的合理性,从而也就能使学生知识结构趋于合理。

通识教育还能防止因应试教育出现“高分低能”学生。因为通识教育特别强调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以北师大为例,他们把能力素养课作为通识教育五大模块之一,强调让学生必选和通选,同时与国家人事系统的专业资格证书自愿培训相结合,从而可以全面增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通识教育是现代教育理念中国化的实践过程。无论是国外与通识教育相关的博雅教育、全人教育、自由教育、能力拓展训练等教育方式;还是中国贯彻多年的素质教育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以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还有培养一专多能、德才兼备的人才教育;或者弘扬传统文化教育等等,都能涵盖在通识教育的范畴之中。这种包容体现了中国通识教育即有中国特色,又全面改革开放面向世界。用通识教育的理念可在相当程度上,整合多样性的现代教育理念和模式,赋予通识教育以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既体现时代性,又保持民族性,把现代科学技术与中国传统的文化典籍结合起来,把现代信息文明与中华优秀文化历史统一起来。

感谢对方辩友精彩发言,但是您观点却太过于短视,而未从大学生和社会发展的宏观角度来论证。

我方实在不敢敬同。下面,我来一一指出您的偏颇之处吧。

1、混淆了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概念:从本质上看, 学科专业教育的教学过程是以学科专业理论体系为出发点的;而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是以职业能力为出发点。这里说的是“ 本质上” , 并不是说学科专业教育不考虑职业能力, 或高等职业教育不考虑理论体系。学科专业教育要求学习基础理论知识面较宽广;高等职业教育则要求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的量和内容“ 够用”既可。学科专业教育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高等职业教育则更注重理论知识的应用性。高等职业教育对培养实践能力的要求较多、较高;学科专业教育则相对要求较低。

2、割裂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两者并非对立的关系, 而是相互包含、水乳交融的关系。后者包容在前者之中, 是前者的组成部分, 而不应游离之外, 或与之并列, 甚至与之对立。首先, 通识教育模式下培养的人才也需要有过硬的专业本领。在现代社会, 人必须有谋生之技, 方能择业糊口———这实际上是价值合理性教育与工具合理性教育的统一。通识教育应该既有宽度也有深度, 学生既广泛涉猎多门学科又致力于某一学科领域的深入研究。其次, 在当前职业变换非常频繁的情况下, 通识教育模式下培养的宽口径的专业人才更能灵活地适应工作转换。再次, 在通识教育模式下, 即使是学习专门技术, 也关涉到学习者其他相关禀赋的发展以及学习者对人生意义和社会价值的感悟。

总结 3请对方辩有注意我们今天的辩题是“对大学生而言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谁更重要 ”。这个辩题的前提就是大学生,然后我们才能讨论他们谁更重要。而对方辩友却反复纠缠于“应不应该实行通识教育”这一毫无意义的问题上。我方可否认为对方辩友根本就没有理解今天的辩题呢?

4.对方辩友强加因果,认为当下大学生出现的等等问题都归咎于通识教育,而对方辩友自始至终未能举出一个由通识教育本身带来的弊端,这些片面观点又如何让我们信服呢?

5对方把辩题中的“对大学生而言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谁更重要”的讨论缩小到“大学生通识教育带来的恶果”的讨论,如果要证明这些负面效应,我想在座观众能找出比对方还要多的材料,但我们的目的只是发现一小部分由于主观偏差而带来的弊端,就因噎废食而否定通识教育吗?显然不是,我们今天辩论的目的就是要正确认识大学通识教育的意义,同时了解到在此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阻碍,从而趋利避害,更全面的认识通识教育 和专业教育啊。

我方无意指责对方,只是作为友善的辩友,希望纠正对方片面的形而上学的观点,让我们更加清醒的认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孰轻孰重下面由我带领大家拾起心中的激情,在古今中外的历史的长河中重温大学生通识教育的重要性

通识教育的思想,源远流长。《易经》中主张:“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中庸》中主张,做学问应“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古人一贯认为博学多识就可达到出神入化,融会贯通。

西方文化中通识教育思想同样也很古老,亚里士多德主张“自由人教育”,他的对话式、散步式、讨论式多学科教育,被称为吕克昂式逍遥学派。由马修•阿诺德多方倡导的现代大学“通识教育”影响广泛,备受关注,逐步受到世界知名大学的认同。

较早开展自由教育的耶鲁大学倡导学生选修人文艺术课程;哈佛大学则在通识课中极力打造通识核心课程,在教育计划中倡导文理交叉;北京大学的“通识教育文库”与芝加哥大学的“名著课程计划”在通识教学中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试图把“全人类的文明经典”介绍给学生。台湾大学、台湾辅仁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在通识教育中,也试图增加学生知识的广度与深度,拓展学生视野,使学生兼备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

美国著名大学阿默斯特学院院长米克尔约翰认为一所大学“如果只教会一技之长而不能培养出掌握完整知识、具备较深见识的人,那么大学就降为造就营造手工匠的作坊了”。[5]芝加哥大学校长哈钦斯认为通识教育应致力于全人的发展,他认为“就青年而言,无需教会他们一切,但要帮助他们获得继续教育自己的习惯、观念及方法。教育的目的并不是人力(manpower)的形成,而是全人(manhood)的发展”。

我国著名学者杨叔子曾指出:“我们的教育失去了人,忘记人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有精神世界,就失去了一切。” 我国台湾著名学者黄俊杰教授提出“通识教育是一种建立人的主体性并与客体情境建立互为主体性关系的教育, 也就是一种完成‘ 人之觉醒’的教育。”其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 即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 而不仅仅是某一狭窄专业领域的专精型人才。

美国一项针对全国本科生调查表明,跨学科课程能够巩固特定领域及学科的知识,强化学生的批判性思考与交流能力,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为专业或技能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8]。

总之,中国现代通识教育,贯彻“博学与精专相统一的个性化素质教育”理念,体现道德人格、知识智力、实践能力平衡发展的教育思想,贯彻“有教无类、教学相长”的传统精神,践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建设“学习型社会、创新型社会”造就人才。通识教育力图培养出具有现代精神和国际精神、高素质、多识博闻的学生。其基本目标是培养有健全人格、健康体魄的合格公民,使接受过通识教育的学生,在家庭中是一位素质较高的成员;在社区中是一个合格居民;在社会中是一员健全且能承担责任的人。在高等教育逐步平民化的当代中国,经通识教育,使学生掌握终身学习的基础和方法,在毕业时把握和了解科学、技术、文学、政治、经济、商业、艺术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和相关学科前沿的基本结论,充分了解中国国情,熟悉世界状况与格局,成为爱国进步、诚信质朴、务实求真、见多识广,有恢弘的中国气度和健全人格又全面发展的人才。

我们可以看出: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辅相成:通识教育犹如奠基,专业教育好似建楼;通识教育让人有灵魂、有眼光,专业教育使人有能力、会动手。作为一种理想的教育和教育的理想,通识教育被许多人视为教育的最高阶段和最高境界。在经过基本教育和为职业生活做准备的专门教育之后,人们以一定的专门知识领域为基础,向外迅速汲取各种文化领域的营养,用一种适应时代的文化内容来充实自己,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使心灵的内涵不断加宽加深,生活的意义及价值也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因而能在自身所受的专业教育中保持自由,在精神上不致变成专业的奴隶。

5.厦门大学网络教育专业 篇五

2018年中国医科大学网络教育招生专业

中国医科大学是教育部2002年批准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院校,是一所医学学科门类齐全,教育层次完整,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经验丰富的医学院校。我校在远程教育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制作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良好的服务,为开展现代远程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现在开始2015年秋季全面招生。招生专业

高起专:护理学 药学

专升本:护理学 药学

报考条件

高中起点专科:年满18岁、具有普通高中、职业高中、中等专业学校、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证书或具有同等教育学力者

专科起点本科:具有国民教育系列高等专科或专科以上毕业证书者

报名时间

春季报名截止时间:4月底(具体时间以学校官方公布为准)

秋季报名截止时间:10月(具体时间以学校官方公布为准)

报名准备资料

1、二代身份证扫描件

2、一寸蓝底电子版照片

3、报考本科的学员需提供专科毕业证书扫描件;

教学与学习

成人大专|本科学历教育网 www.jxjxedu.net

教学模式:江南大学网络教育教学环节主要由教材自学+课件学习+网上答疑讨论+课程作业+集中考试等组成,本科学生还需要完成毕业论文(设计)。

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比重:约占30%(特殊课程除外)

6.网络专业大学生的自我评价 篇六

以下就分享一篇一名网络专业的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自我评价,供参考:

大学生活马上就要结束了,即将踏上新的旅途。回顾大学生活,我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发展,可以说,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我已经具备了适应社会工作的能力。

在学习上:我刻苦努力,孜孜不倦,争取着大学那美好的时光去学习。大学四年,不光使我学到了许多知识,也使我懂得了学习的方法。正是利用这种方法,在除学校开设的课程外,我还自学了日语、网络数据库、网页制作、平面设计等知识,很好地充实了自己的业余生活,并为自己的将来打下良好的基础。

到目前为止,我已掌握了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有关网络的基本知识。除此之外,对计算机的爱好让我对计算机有一定的了解,对photoshop、coreldraw、frontpage、flash等软件能够熟练应用,并具有一定的编程能力。

工作方面:我参与了校学生社区的建设与维护工作,使它成为同学们喜爱的校内站点之一。目前正在参与校远程教育的建设。除此之外,曾参与《印刷科技词典》电子版以及07052班班刊、毕业光盘的制作。实践的经验让我在巩固已有知识的同时,更激起我强烈的学习欲望,让我不断进取,不断提高。

在思想上:我要求上进,一直以乐于助人为已任,多次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为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在日常生活中:我生活俭朴,有着广泛的兴趣爱好。我爱好体育,尤其是足球和乒乓球,曾参加院足球队并获得校联赛第三名,参加班足球队并获院足

球联赛冠军。也多次代表班级出战院乒乓球赛。我还喜欢上网,利用网络获取更新更多的知识,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

将来的工作是对我知识的检验,也是对我人生的挑战。我会在工作中不断地完善自己,提高自己,适应工作的需要。所以我希望找一份与自身知识结构相关的工作,如网络出版、多媒体制作、印前处理,可以有更大的空间来证明自己,发展自己!

还有很多相关的文章,请浏览

计算机网络专业大学生自我评价

一.具备比较扎实的计算机基础和软件应用能力.熟悉电脑硬软设备,熟悉其操作平台以及一些相关配置.熟悉office,dreamweaver,potoshop flash cad access 等一些常见可视化操作软件与自学能力较强.对html asp asp.net vb vc 等非可视化操作性软件有一定基础性认识.二.有过良好的社会经验和一定的组织能力.三.受家庭环境影响有较好的销售经验和推广经验.四.思维积极;为人热情爽快。学习专心,处事有信心,做事有较好的耐心与严格的自我要求。勤奋好学,注重实践;注重社会分工和团 队协作精神,诚实信用,效率优先,有较强的社会实践性和适应性!

网络技术员自我评价

本文由自我评价网提供参考!

在xx网管项目部任职技术员以来,已经过去了半年多,回顾这半年来的工作历程,工作中的经验、教训,有利于在以后的工作中扬长避短,更好的做好技术工作。

过去的半年里,很感谢公司及项目部的支持,在管网项目部中担任技术员职务,施工中,在项目部很多同事的关心帮助下,不管是技术方面还是质检与管理,使我工作上有了很大的进步,当然成绩只代表过去,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加倍努力,争取做的更好;

在工程中,技术含量较高,这就要求作为技术人员对待工作不能人浮于事,做好人,要以踏实、严谨的态度对待工作,不懂的东西要善于学习,已懂的东西更要精益求精,因为技术在不断进步更新,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自我评价网辅以求精务实,脚踏实地的作风,方能胜任自己的工作岗位.一切工程施工,技术和质检工作贯穿始终,在工作经验的积累中,逐步培养自己的预见性,方能起到技术先行的作风,建筑职业不同于其他行业,它需要不断在现场检查、监督,随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这些工作都在现场比较恶劣的环境下进行,这要求我不断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

工作中我不怕苦不怕累,放下管理人员清高的姿态,从工程的实干中不断丰富自己所学才能,使自己的现场综合处理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身为公司的一员,有机会能在这样的条件下学习和锻炼,我感到无比的自豪,这种环境和外部的条件给了我一种自信和荣耀,但

更多的是对我的今后工作的鞭策,就要求我在工作中时刻要以企业的形象来约束自己,我所有的言行要符合特级企业的标准,逐步培养自身的个人素质和修养,才能无愧于领导的信任和培养.

我通过半年来的工作,找出工作中的不足,以便在以后的工作中加以克服,同时还多看书,认真学习好规范规程及有关文件资料,掌握好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加强工作责任感,及时做好个人的各项工作。自我评价网

总之,在今后的工作与学习当中,我将不断的总结与反省,不断地鞭策自己并充实能量,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与业务水平,以适应时代和企业的发展,与公司共同进步、共同成长。我按照领导确定的工作思路,以微笑服务为己任,以顾客满意为宗旨,立足本职、爱岗敬业、扎扎实实地做好基层营业工作。

作为网通基层服务人员,我深刻体会到理论学习不仅是任务,而且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境界。所以我坚持勤奋

学习,努力提高理论水平,强化思维能力,注重用理论联系实际,用实践来锻炼自己。自我评价网

1、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工作中用理论来指导解决实践,学习目的再于应用,以理论的指导,不断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工作中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

2、注重克服思想上的“惰”性。坚持按制度,按计划进行理论学习。首先不把理论学习视为“软指标”和额外负担,其次是按自己的学习计划,坚持个人自学,发扬“钉子”精神,挤时间学,正确处理工作与学习的矛盾,不因工作忙而忽视学习,不因任务重而放松学习。

文章来源于:http:///ziwopingjia/(作者:好范文)

我自从进入xxx网的运营部,在编辑部担任编辑工作,在领导和各位同事的帮助指导下,保证工作质量的情况下完成了各项工作安排,从公司安排的各

项系统的培训中学习到了很多。作为一名产品编辑人员,应该掌握的专业知识,并融入了这个十分优秀的团队。

我目前的工作是按照领导的工作分配,完成每日资讯站定量的新数据的添加,并且以培训的seo思路来添加数据,并最后评估所加数据带来的流量。在实习的这两个月里,熟悉了编辑部的各项工作任务和工作流程,规章制度,更加懂得了聘大的优秀的企业文化和团队成员之间那种默契的配合,完成了资讯站新专题的策划、数据添加、上线和跟进的维护,在这个过程中,我充分的体验到了工作的快乐与激情,能够在这样一家有实力的公司上班,能够在这样一个优秀的团队工作,能够和所有人一起在聘大这个舞台上实现自己的梦想,是多么的幸福。

这段时间里,我也发现了我的不足之处,比如在思路上还是不够开阔,有时候过于追求任务,而忽略了其他几个方面,我相信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努力,活跃思路,把今后的工作完成的更加完美。我相信,在聘大的每一天,我都在进步,并且每天都将是我充满激情与奋斗的一天。

网络专业学生的自我评价

较强的网络管理能力,熟悉网络设备及局域网建设维护工作,熟悉病毒的防护。具有良好的网络安全知识和技能;

熟悉pc服务器、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等硬件设备的设置,熟悉多系统的配置以及数据管理。熟悉windows2014/xp/2014,对sql server有一定了解;熟练掌握计算机以及其他办公设备的日常维护和故障处理,精通组装电脑,网络维护,网络布线,电脑故障维修,责任心强、工作主动、细心踏实。

对计算机有一定的了解和运作能力,会应用word、excel等办公软件。熟悉常用的通讯工具软件。能迅速的整理好资料和档案以及文档。

实事求是,细心谨慎,诚实守信,做事认真,有上进心、自信心,能够吃

苦耐劳,乐于助人,愿意从基层做起,有敬业精神、团队精神、奉献精神、创业精神。

7.会计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分析 篇七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正确认识与定位

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 是素质教育的拓展, 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 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使他们在工作中不断创新, 事业上有所发展;并鼓励有创业意愿与能力的大学生, 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去创业, 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创新教育的定义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力或创新人格等创新素质以及创新人才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另一类是相对于接受教育、守成教育或传统教育而言的一种新型教育。创业教育则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视角来理解:广义的为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人, 通过相关的课程体系, 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创业能力, 使其具有创新精神、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狭义的则指为创办企业所接受的职业教育。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紧密相关, 创新教育使创业教育融入了知识技能的要求, 创业教育则使创新教育变得更具体更实在。

二、当前会计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会计专业是当前各高校开设最为普通也相对成熟的一个专业, 但针对会计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却还比较薄弱, 创新创业教育基本属于选学内容, 未能与专业相融合。

1. 未能与会计专业教育相结合, 课程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 各学校虽然有许多教师在做创业教育探索, 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仍处于“两张皮”的状态。创新创业教育内容未能针对各专业特点设置, 侧重在基本知识的介绍。而会计专业是以理论为基础且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也是集金融和管理于一体的复合应用型学科。这些知识在会计专业课程中都有系统学习, 已为会计专业学生所熟知。当前大多数学校所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 在课程设置方面, 缺少创新创业能力和意识方面的培养, 以创业知识为主, 创新方面内容较少, 忽略了创新才是创业的前提, 未开成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的课程体系。

2. 未能充分结合会计专业学生“文科生居多, 女生比重大”的特点。

虽然在千千万万的创业大军中, 会计人因拥有令人羡慕的风险预测能力和谨慎的投资观念, 成为受人关注的一部分。但会计专业文科生居多, 女生比重大的特点, 却使他们在独立性、敢为性、适应性、坚持性等创业心理素质要弱一些。因此, 不少会计专业学生认为:创业虽然可以锻炼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 但自己是学文科的, 没有一定的技术背景, 更适合找个稳定的工作, 所以我自己不会去创业;另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创业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有较大风险, 且太累了, 还不如找份工作来得轻松。因此, 当前的创新创业课程应结合以上特点, 在相应心理和精神方面培养有所突破与强化。

3. 未能在创新创业实践环节有所突破, 以理论知识讲授引导为主。

会计专业虽然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 但却仅限于本专业知识的实践, 在创新创业实践方面未能有所突破。一方面, 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参加实践和接触社会的机会很少, 缺乏实践锻炼, 动手能力与社会经验不足。即使有机会到实践现场, 会计专业学生也大多在办公室, 很少有机会到一线现场。另一方面, 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大多也都是从学校到学校, 他们也较少有机会参与创新创业项目实践。

三、加强会计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对策

针对以上问题, 笔者结合多年会计专业教学及创新创业教育认为, 要加强会计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应在以下方面有所加强:

1. 形成会计专业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为更好地强化会计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应注重课堂的改革, 改变传统的接受性教育模式, 把培养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整个会计专业教学课程体系中。会计专业应增加开设创新理论与实践、创业理论与实践、创新创业政策制度、市场营销学等方面的课程, 加大选修课, 增加实践课程。在教学方式上, 应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在考核方面, 应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 鼓励学生选择性学习、和个性化学习, 建立合理的考核激励制度, 把创新创业作为学生考核指标。

2. 结合专业特点, 强化会计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达到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笔者认为:在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的同时, 要突出创新创业教育, 使学生在获得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 正确地理解创新创业, 把创业教育的理念和内容融入到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 科学提升会计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及基础能力。首先, 树立会计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新理念, 注意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创业教育从本质上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素质、创业技能的教育活动, 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是重点会计专业学生相对其他相关专业来说, 总体上学习较认真、踏实和努力, 但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 需要通过典型案例的宣传引导等方式, 营造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思想, 引导会计专业学生和教师价值观和就业观的转变, 树立创新创业新理念, 形成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其次, 发现和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积极创造和提供相应的平台, 重视个性化发展, 把学生的个性作为一种潜在资源来挖掘与培养, 并提供多种多样的服务平台, 给学生个性发展予以宽松的环境, 让学生发现和发挥自己的优势。第三, 宣传本专业学生创新创业的优势。会计专业往往在人际交往、协调沟通、团队合作、组织管理等方面表现出较强的才华和活力, 这些因素在创新和创业方面有较大的专业优势。同时, 作为年轻人, 会计人也渴望通过创新创业展示自我生命的价值和才能, 为社会和自己创造财富。同时, 在创业活动中, 会计专业学生更能发挥专业特长, 综合运用专业中所学的财务、会计、管理、金融等知识, 使创新创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强化实践教育。

(1) 对师资进行进一步培训, 强化实践教育。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所以, 必须采取一些可行的办法打造一支具较高水平的创新创业教育能力的师资队伍。首先可以通过鼓励教师开展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为教师提供参加国际国内创新创业领域的学术交流和研究的条件。其次, 可以选派有潜质的教师直接参与创业实践, 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师创业教育水平。第三, 可以聘请一些有学术背景的企业家、成功的创业者到任兼职教师, 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更多的实践指导。 (2) 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到现场一线, 拓展创新思维。创新创业来源于实践, 但应高于实践。会计专业学生在参加专业实习实训或社会实践时, 要组织引导他们, 不仅要使之了解会计业务的流程和特点, 掌握专业技能, 更应该使之到生产一线去参观, 与一线工作人员沟通, 并组织会计专业学生与其他专业学生加强交流, 开阔眼界, 拓展思维。此外, 还要引导会计专业学生通过各种途径, 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创新创业的闪光点, 为创新创业做好准备。 (3) 积极组织会计专业学生参加创新创业计划大赛, 践行创新创业实践。这方面一是要鼓励支持并组织会计专业学生积极参加国家、省、市、举办的创业计划大赛, 参赛时可以同其他专业 (尤其是理工科专业) 学生密切配合, 充分发挥各专业学生的优势。通过比赛的模拟创业, 既可以让会计专业学生积累经验, 同时也使他们认识到创业不光是一个人的创业, 更应该是一个团队的协作, 会计专业学生在其中的作用更是举足轻重, 不可小觑。此外, 还可通过举办一系列院系级的职业生涯规划大赛, 创业计划大赛等, 让更多的会计专业学生可以参与其中, 通过比赛的开展, 全面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创新意识、风险意识、团队精神等, 为以后自主创新创业打下良好的实践基础和思想准备。

总的来看, 对会计专业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创新创业教育, 一方面可以使本专业学生到了工作岗位可以具有更好的社会适应性, 另一方面还可以缓解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压力, 使他们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去创业, 充分展示自身的才华, 创造人生更高的价值。但同时, 我们也应注意, 不同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不能千篇一律, 对不同专业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时, 更要结合专业特点, 突出针对性。对会计专业学生, 首先要让他们认识到会计专业在创新创业中的的重要性, 把会计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相互融合, 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 同时也应努力培养他们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 并积极引导会计专业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实践, 为将来进一步的创新创业做好充分准备。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创新创业被提到了一个较高的位置。文章从创新创业的教育的正确认识与理解入手, 分析了会计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及现状, 认为当前未能形成针对会计专业特点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且在实践方面应有所加强, 并对此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会计,大学生,创新创业

参考文献

[1] .杨华.对高校会计专业学生创业教育的思考.鸡西大学学报, 2010 (2)

[2] .胡潇.推进会计专业学生就业的初探.中国商界, 2009 (3)

[3] .赵红梅, 廖果平.以构建核心竞争力为导向的会计本科创新创业教育.会计之友, 2010 (4)

8.厦门大学网络教育专业 篇八

关键词:专业教育;思政教育;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整合

【中图分类号】G641

一、专业素质教育

专业素质教育是贯穿于每一时期、每一环节的教育活动,并不是某一阶段、某一层面、某一些人的任务,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职责;专业素质教育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否则,很容易事倍功半。实践中逐渐暴露的问题也证实了这点,如将文化素质教育等同于成立一个部门、开设几门文化素质课,课程的设置缺乏系统、规范,满足文化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文化知识的忽视,教学教师哗众取宠,选修学生在新的冒险等,这大大降低了文化素质教育的影响。教育部部长周济充分肯定了“主流”的实现”,好有意义的结果,并坦率地指出,“许多问题和挑战,相当多的大学生在政治和道德上概念模糊,缺乏道德责任和心理失衡等问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在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具有相同的效果。

二、大学生思政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是我国很多大学开设的专业。本专业培养具备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能在党政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专门人才。这个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技能与方法的基本训练,掌握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能力。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 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整合的可行性

1,二者目的的合一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即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思想政治教育对我国从建国前的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发展到今天的“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教育是根据社会现实的发展要求而确立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以及科技发展的要求,特别是重理轻文,轻知识能力,重做的事情轻的生命,如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弊端而提出的,同时也为了提高学生的素质。而且,两处理负面思想和校园生活的腐蚀青年的必要措施影响价值和追求社会转型期。

2.教育内容的交叉互补性。虽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内容是不确定的,但认为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教育”的“五要素说”已得到广泛认同。在人民党的十六大报告全面发展方面,充分肯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五个要素。 因为我们国家大学太重视科学教育,忽视人文教育,决定了中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更注重人文素质教育,这从文化素质教育缘起于人文教育相对薄弱的理工类大学可见端倪。人文素质教育是解决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关系。不可避免地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意识形态、道德、法律和秩序,心理”的内容,培养现代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必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总之,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断丰富,已经不是过去以政治教育代替思想政治教育的年代了,也不是仅仅局限于“思想、政治与品德”,但是,如果上述五个因素,并将继续与时俱进。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改变的内容“两课”陈旧,单一,更新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思想政治教育完全内化,培养“四有”全面发展的人。显然,文化素质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内容虽各有侧重,但在培养人的全面发展方面是伟大的交叉互补。

3.教育途径与方法的相似性。文化素质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教学生如何“生活”,即将进入社会之前,学会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人”必须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宜情感熏陶,不宜灌输说教;不应以教师的人格环境影响特征。强大的风暴;高要求的培养,对环境依赖性强。因此,必须采取不同的两种途径和方法,结合直接和间接教育,设置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在一起。为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保证主渠道直接教育的作用;强化全体教师的责任心,将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渗透进各科教学之中,将专业教育、知识教育与人文教育、思想道德教育融合起来;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动,提倡个体的感悟与反思,促进知识的内化,最后形成稳定的人文素质与道德品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校风,巧妙地培养人文素质和道德行为;等等。由此可看见,适合文化素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同样适合思想政治教育,反之亦然。

4.整合的可行性措施。以南京大学为例,首先从专业到实践,从现实生活中找答案。南大十分注重发挥学科特色、专业优势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鲜活性,像历史系这样的活动也越来越多。例如,社会学院搭建了传统大型师生活动和以专业、课程教师为主组织的特色主题与特色小组活动,共同构成社会学院师生交流体系。物理学院加强教师党支部与学生党支部的共建、商学院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等一系列举措都是这方面的有益探索。其次,课外做学生贴心的小伙伴。党员学导制是南大创设的一种学生管理、学生党建工作的新模式。在2009年下半年,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最先开始按照1∶20的比例,为新生配备一批高年级的优秀学生党员,以使新生迅速适应大学生活,陆爱中就是其中之一。由于年龄接近,陆爱中很快就与新生打成了一片。“每周我都往新生宿舍跑两三次,开始还觉得尴尬,但是很快我们就找到了共同话题,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通过担任党员学导,陆爱中的组织协调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最后,鲜活课堂,让学生乐在其中。在不断拓宽教师视野、丰富课堂内容的同时,南京大学还充分利用科研优势、学科优势,及时将研究成果引进和融入课程教学。几年来,南京大学多名思政教师获得“全国高校优秀思想政治理论教师”、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彩一课”等光荣称号,学生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表示满意和基本满意的达到90%以上。

参考文献:

[1] 王枬 王彦 教育叙事:在实践中体悟生命[J],《教育研究》(北京)2005.2

9.网络编程专业大学生简历 篇九

姓名:YJBYS

二年工作经验

女| 25岁(1987年8月1日)

居住地:杭州

电 话:138********(手机)

E-mail:xx@yjbys.com

最近工作 [ 2 年]

公 司: XX(中国)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行 业: 互联网/电子商务

职 位: 互联网软件开发工程师

最高学历

学 历:本科

专 业: 计算机应用

学 校: 武汉大学

自我评价

能熟练运用JAVA语言和c,有丰富的编码经验。熟悉面向对象语言设计,和软件开发过程。能熟练运用英文交流和阅读英文技术资料。为人热情,乐观,向上,能够很容易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有团队精神。

求职意向

到岗时间:待定

工作性质:全职

希望行业:计算机软件,通信/电信/网络设备,互联网/电子商务

目标地点:武汉

期望月薪:面议/月

目标职能:软件测试,高级软件工程师,需求工程师,互联网软件开发工程师

工作经验

/3--至今:XX(中国)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1 年8个月]

所属行业:互联网/电子商务

技术部 互联网软件开发工程师

1. 项目系统分析、开发、跟踪项目上线,跟进后续相关的需求并提供解决方案、分析系统存在的可优化的.地方并逐步有计划的优化,持续完善企业架构文档。

2. 担任集团支持接口人,负责接受集团子公司业务咨询和解决他们在日常环境中使用XX产品服务遇到的问题。

3. 担任升级包和项目的开发人员,参与项目和若干个升级包的编码。使用到的技术是:java,spring,velocity,ibatis,mvn。

4. 担任组内升级包小pm工作。从pd处接收需求,排列需求的优先级,分配开发和测试资源,制定项目计划,跟进开发和测试进度,识别项目中的风险并提前计划解决方案。

-------------------------------------------------------------------------------

/3--2011 /3:XX计算机公司 [ 1年 ]

所属行业:计算机软件

软件开发部互联网软件开发工程师

进行mis系统开发。使用java,jsp,servlet

项目经验

2011 /11--至今:XX产品

硬件环境: linux

开发工具: eclipse

项目描述:完成系统分析,uc设计,概要设计;制定开发计划,编写核心模块和单元测试,跟踪线上日志;系统分析,系统优化的工作。

-------------------------------------------------------------------------------

2011 /3--2011 /6:担保交易

项目描述:为国际站设计的担保交易

责任描述:损益模块开发;支付模块开发

-------------------------------------------------------------------------------

2010 /3--2011 /3:XX信息管理系统

软件环境: windows xp

开发工具: eclipse,mssql server,tomcat

项目描述:设计DEMO,并完成部分模块设计,包括数据库设计和编码

教育经历

/9--2010 /6 武汉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本科

证书

/9 大学英语六级

/9 大学英语四级

语言能力

英语(熟练) 听说(良好),读写(良好)

英语等级:英语六级

IT 技能

技能名称 熟练程度使用时间

J2EE 熟练 48月

Java 精通 60月

SQL Server 熟练 10月

10.厦门大学网络教育专业 篇十

参加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的学习已经结束,在此我谈一谈参加学习两年多的心得体会。

2009年我大专毕业,通过努力走上教育教学道路。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在参加工作后,感觉自己的知识水平以及能力不能跟上现代知识的更新速度,以前在学校里所学的知识,远远不能满足现工作的需求,我想到了必须为自己“充电”,来拓宽知识面,更好的适应工作需要。面对这种情况,唯一的办法就是继续学习、进修。但是由于工作性质的关系,不能脱离工作岗位,只能边工作边学习。针对这个问题,2009年秋,我怀着强烈的求知欲和报读了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专升本),两年多来,在老师的关怀下,我克服重重困难,虚心求学,现已修完全部课程,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西南网院的教育是开放教育,以自学为主,结合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辅导学员学习。为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教师工作繁忙,要进行继续教育只能利用课余时间,而网络教育则给教师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我可以自由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安排学习课程,学习不受限制,学习方式很灵活。观看视频授课光碟和利用网上教学平台向指导教

师请教学业疑难并进行自主学习。在规定时间内学习完课程内容,完成作业,按时参加小组活动,真的达到了工作学习两不误。

网院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我的专业知识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学院开设的课程对于教学很有帮助,从不同的方面使我的能力得到提高,尤其是在专业技能方面,通过学习,对专业知识理论有了系统的了解和把握,对文学作品的认识有了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弥补了以往对此认识和把握不足。而且网络平台上的论坛也给我了很多帮助,在遇到问题是可以在论坛提问,学院老师和同学都能及时给与答复,使问题能很快的解决。我把网上学习当作了一种生活方式。再忙再累,每天都要抽点时间浏览学院网站,或调阅课件,或与人交流,或完成作业,或自我检测,或搜寻信息。网络学习的关键还在与相互的参与。在学习过程中我努力学习专业知识,认真学习,积极主动的完成作业,按时参加小组活动,与老师同学主动交流探讨,在考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同时把所学知识及时的应用到日常教学中,使教学水平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人要走进知识宝库,是一辈子的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我们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网络教育,给了我们一把学习的钥匙。这是一把增长知识才干和提高思想素质的钥匙。我发现通过西南网院开放教育学到的不仅是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会了一种新的学习方法,为我终身的继

续学习创造了极好的条件和基础。

最后,要感谢在两年多的学习中给予我指导和帮助的班主任李跃林老师和各指导教师,感谢同学的帮助,使我圆满完成了学业。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我也会一如既往的努力学习专业知识,钻研课程,不耻下问,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进行终生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2012

杨红文

11.厦门大学网络教育专业 篇十一

【关键词】工商管理类学生;教育现状;对策建议

近年来,我国的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大学毕业生远远超过毕业生实际的市场需求量,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也只有越来越苛刻才能适应高速增长的经济发展。供应量继续飙升导致大学生收入降低和就业难的状况加剧。对于工商管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情况而言,形势异常严峻,并且还有大量大工商管理的毕业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根本不具有竞争力,甚至还不如有一技之长的中专生,该情况令人懊恼不已。

1 工商管理类学生的教育现状

1.1 工商管理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现状

我国有很多学者已提出来,大学目前的教学模式需要适应市场的需求,重点把握对人才需求的特别培育。有文献曾说高等教育中,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扩大社会需求的因素,工商管理具有日益庞大的专业人才教育和培养规模,已开设该类专业的学校竟然高达82%。有学者在7年前就已提出,各大高校应该根据自己学校的层次和主要培养类型的热点,形成适合自己学校和学生的教育特色模式,这样的方式既避免了出现教育雷同,又可以彰显学校的教育特色。目前工商管理类的学生培养的实践能力都很差,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其实满足市场需求的工商管理类学生应该是复合型和应用型的综合高素质人才,但是实际情况却是培养出来的实践水平参差不齐,普通院校更不用说要培养国际化的经管人才了。

1.2 工商管理类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现状

对于就业能力这一概念,也是近几年开始火热的话题。因为就业率是评判高校教育质量的其中一个指标之一。大约十年前,当时的那几批大学生毕业后,他们的就业问题慢慢的出现问题且情况愈演愈烈,相关的政府职能部门和社会上凡是关注此的各界纷纷高度关注此类问题。按照现有的研究,我国的学者对大学生,尤其是工商类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的研究主要顺应三个思路。什么是就业能力理论,如何科学有效的界定就业能力的概念和原则、因素等。其次就是对目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现状的综述和分析,最后通过量表等实证方式对其进行研究。

2 工商管理类学生的教育问题分析

2.1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

目前尚不清楚是否应用型人才的具体概念和实际培养过程中的培养步骤,中国的工商行政管理学生满足工业和商业管理需求并没有一个科学可参考的文件或方案。社会主导,也会造成当代大学生素质缺失。因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对教育有利有弊,比如它导致学生去追求功利和个人利益、过于追大众文化等。目前我国的社会处于转型期的关键阶段,改革必然带来社会发展的一定程度的负效应。对于人才的培养要时刻警惕。因为曾经有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目前的大学生,其中包括工商类的大学生对金钱和权力热于追求,因为工商管理类整天和利润和财富等字眼打交道,过早的认识到财富的重要性。

2.2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是不合理的

目前我国整体的工商管理专业,学校貌似十分重视引进最新的理论和西方经济管理实践经验,再根据学校的情况设置课程或基于国外最新的成果和经典成果修改所学。在人有我无的阶段,我们可使用这种比较原始且投机性的方法,先引进来,在革新。一系列的方式的确推动了我国的工政管理教育水平。但是,事物的发展总不是那么完美,借来的东西当然需要完善。目前的教材有的来源于国外,案例研究也是国外比较经典的案例,但是工商管理是处在一个动态变化的系统中。首先国外的案例情况在我国,可能因为政策法规和文化不同,不能完全借鉴;其次因为案例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它的时效性就有待考代。

3 提升工商管理类学生的就业和实践能力的对策

3.1 教育理念的转变

随着我国高校在培养人才方面出现的与市场需求不吻合的态势愈来愈严重,国家相关的职能机构必须严格限制招生,要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强制学校在培养中的成果和质量。学校也要高度重视这类问题,不是大规模招生后对于人才的培养就淡化,相反要培育优质的大学毕业生。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不仅要掌握知识也要注重就业的实际能力需求,找准培养学生的精确定位。大学生不仅要在学校学习,也要下到基层去现场管理,现场学习,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课堂高高在上的学习。

3.2 优化工商管理类教师团队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名师出高徒”的深刻哲理。因此高质量的教师团队才是高质培养工商管理类大学生的保证。高校教师的来源一般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目前我国211学校的大学教师学历要求是博士学位,普通本科类的学校教师至少需要硕士学历。在高校老师的学历上,基本可以满足教育的资格。但是因为我国的大学生的教师基本上从学校出来后再次进入学校,原本老师自身的社会实践的经验并不足矣支撑有很多的管理经验可以教育学生。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完善师资队伍。首先是聘请具有丰富社会实践经验的老师到学校,当然这些老师的受教育水平必须有所保证。其次是聘请业界精英担任学院或课程的客座教授或兼职的教师,让大家实际的感受到真正的工商管理人才的养成过程。最后可以给老师们提供实际的企业历练机会。

为了能够更好的培养工商管理类的大学毕业生,除了要高度重视之外,也要国家出来完善高等教育体制,学校出来进行教师队伍的整合优化,整合实习实践资源,将学生的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范泽瑛,谢超.关于2006年就业力问题及其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08):196-199.

[2]蒋天颖,程聪.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现状与对策建议[J].现代经济,2008(07):91-92.

[3]郭露.工商管理培养系统思维创新:面和脸的辩证法[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10(04):87-91.

[4]梁莱欲.新形势下培养工商管理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途径探索[J].高教与经济,2010(06):8-11.

上一篇:七夕情人节祝福语下一篇:幼儿园中班科学优质课教案《小种子》及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