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党的历史(精选16篇)
1.认识党的历史 篇一
世界历史重要历史认识及启示
1、文艺复兴的现实意义:提倡张扬个性,不断创新;以人为本,关注民生;解放思想,构建和谐社会。
2、文艺作品和科技成就带来的启示:我们要从小养成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开拓创新的信念和意识。
3、英国确立民主制度过程的启示:任何国的民主法制建设都是一个渐进过程,法律制度和民主实现程度都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提高的。
4、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给我们的启示: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推翻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旧制度,确立了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重大进步,使我们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5、美国南北战争给我们的启示:从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来看,扫清了美国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又一障碍,为美国经济腾飞奠定了基础;树立历史进步思想,先进比的战胜落后。以国家利益为重,反对分裂,积极维护国家统一。
6、你对俄国农奴制改革有何认识:19世纪中叶的俄国资产阶级性质的农奴制改革顺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潮流,使俄国抓住了历史机遇,跟上了时代的步伐,成为本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改革对社会进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我们要积极学习外国的先进文明,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为我所用。
7、日本明治维新给我们的启示:抓住历史机遇,跟上历史发展的潮流,努力发展外国经济,促进社会发展;向先进国家学习,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重视教育,培养人才,努力发展我国高新技术和产品,增强国际竞争力。
8、我们可以从马克思和恩格斯身上学习到的优秀品质:关心大众疾苦,深入了解工人生活,乐于奉献一生;不惜舍弃个人生活条件,选择为人类谋取福利作为自己的职业,坚定不移地为之奋斗;勤奋好学,善于独立思考,汲取千人思想精华,学识渊博;重视社会实践,结合工人运动实践创立科学理论。
9、我们从发明家身上学习他们的什么精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应该培养自己刻苦学习、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10、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欧美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
11、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19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洋务运动后期学习西方技术,创办企业,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19世纪90年代,随着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加强对中国的控制,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人民救亡图存运动高涨,掀起了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12、本茨与莱特兄弟的发明给我们的启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汽车、飞机的发明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社会面貌和生活方式;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类社会的发展,历来都是在生产力进步的基础上实现的;学习她们勇于实践、积极探索的精神。
13、凡尔登战役和“一战”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战争对人类而言,是一场深重的灾难,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反对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反对任何形式的战争。我们要牢固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反对战争的意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
14、启蒙运动给我们的启示:启蒙运动是一次大规模的思想解放运动,伏尔泰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思想解放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表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思想理论是社会变革的先导,社会变革是对思想理论的实践;现在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的前提下解放思想,以求更大的发展。
15、如何巩固和进一步提高我国国际地位:(1)保卫国家主权和领土的独立完整。(2)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不断提高综合国力。(3)适应世界潮流,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迅速发展。(4)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加强同世界各国联系,提高国际影响等。
16、日本学习中国和西方进行改革给我们的启示:一个国家或民族要想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应善于学习吸收世界先进文化,与时俱进,改革创新。
17、斯大林模式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启示: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实践中,直到改革开放前,也一直实行计划经济的运行机制,这是受到斯大林模式的影响;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就是通过生产关系的调整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也是斯大林模式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18、对历史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竞争并存的局面认识:两种社会制度是可以合作共存的,两种社会制度的矛盾和斗争是长期的,我们应防止资本主义的“和平演变”;社会主义建设应注意借鉴资本主义发展经济的有益经验。
19、罗斯福新政的启示:“新政”是一次创新。它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为当今的现代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借鉴。
20、罗斯福新政对当今经济活动的启示:国家应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以保证经济的均衡发展。
21、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给我们带来的启迪:(1)结合国情,实事求是地进行改革,就能促进经济发展。(2)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就能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3)政通人和,经济发展。(4)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22、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取得反法西斯斗争胜利的经验启迪联合国应如何去应对现今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各国应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或: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加强合作与交流,实现共同发展,构建和谐世界。
23、欧盟成立的启示:国家之间的合作将促进和平与发展,实现“双赢”和“多赢”。
24、美国经济发展的历程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启示:(1)国家统一,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2)国家要制定正确的经济政策,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25、科技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变化的感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人们应该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要树立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树立崇尚科学为荣的思想;学习科学家勇于创新,努力探索科学奥秘的精神品质;科技的发展也带来了各种社会问题,如环境污染与破坏,我们应树立可持续发展思想;等等。
26、理想中的世界格局:世界朝着多极化发展,联合国在世界上真正起到发展经济、促进和平的作用;发达国家帮助发展中国家共同进步,所有国家、民族都在国际舞台上拥有相同的地位和权利;世界人民和平共处,谈判成为解决一切争端的唯一方法;人类不再有战争,让世界充满爱。
27、全球化使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利用国外资本和先进技术,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促进民族经济发展;我国工业基础相对薄弱,生产技 2
术相对落后,市场经济不成熟,加上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制约,增加了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难度。
2.认识党的历史 篇二
埃里克森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 他提出了青少年同一性危机理论。“同一性”这一概念是埃里克森自我发展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具有非常广泛的含义。它可以理解为社会与个人的统一, 个体的主我与客我的统一, 个体的历史性任务的认识与其主观愿望的统一;也可理解为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统一。从十一二岁到十七、八岁是青春期, 也正是同一性危机时期。
历史学习对于帮助青少年度过同一性危机有重要作用。历史记忆对自我的认同至关重要, 它可以使人看清在历史的长河中一个人的位置以及与其他人的关系。我们是一条古老链条的一部分, 过去影响着我们, 就像我们多年以后影响着我们的子孙。如果关于一个人的根源与其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的地位的知识被抛弃, 那么个体将被剥夺完整的自我感和集体归属感, 这将不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后, 社会急速转型, 世界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 多种文化交融、碰撞、冲突同时并存。高中生正处于同一性危机中, 面对多种文化的冲突、碰撞, 很容易迷失自己。通过对自身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学习, 学生可以了解世界各国的发展历程, 了解世界的多种文化、生活习惯和思想观念以及所有文化中人类共有的情感和存在的问题, 让学生有机会对世界的、对自身以及不同于自己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这样有利于帮助学生度过心理同一性危机, 形成同一感。这种同一感可以帮助青少年了解自己以及了解自己与各种人、事、物的关系, 以便能顺利地进入成年期。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 涌现出无数的历史人物, 对他们的解读有利于学生通过别人的故事认识自我、反思自我。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中有一个《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模块, 介绍了22位历史人物。在这些人物中既有中国的也有外国的, 既有现代的也有古代的, 既有政治家也有科学家、思想家。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 历史人物是最具活力、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内容。这不仅是因为任何重要历史事件、历史活动都离不开人的参与, 更是因为通过这些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 通过对他们性格特点、思维模式、行为风格乃至生活习惯的解读, 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通过对历史人物活动的了解、剖析, 可以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历史人物与时代的关系, 认识到历史人物身上所散发出的时代特征, 从而反思自己所处时代的特征和要肩负的时代任务;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 特别是成长的重要环节的讲述, 让学生感受到更多的人生经验和人生智慧。当历史学习成为学生对自己生命的领会和意义阐释时, 知识就会与热烈的人生相结合, 就会带来很强的学习愉悦感。这一学习过程不是追求简单的结果, 而是感受历史, 理解历史人物内心世界并与之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 是重新审视历史人物的活动、人物的命运, 从而让学生通过别人的人生故事看到自己的过程。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学习, 学生汲取了人生智慧和为人处世的道理, 增强了经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有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例如, 在讲述围魏救赵的历史史实时, 我讲述了孙膑和庞涓的故事:庞涓和孙膑是师兄弟, 拜鬼谷子先生为师一起学习兵法。同学期间, 两人情谊深厚。有一年, 当听到魏国国君以优厚待遇招求天下贤才到魏国做将相时, 庞涓再也耐不住深山学艺的艰苦与寂寞, 决定下山, 谋求富贵。孙膑则觉得自己学业尚未精熟, 就留在师傅身边进一步学习。庞涓下山后施展自己的才华当上了元帅。后来, 孙膑受人引荐也来到了魏王身边, 庞涓由于嫉妒孙膑的才能就设计陷害孙膑, 剔除了孙膑的两个膝盖骨, 并在脸上刺字, 之后孙膑装疯卖傻才得以逃到齐国, 得到了齐王的重用, 后来通过围魏救赵、马陵之战等战役才杀死了庞涓, 报仇雪恨。讲完后, 我提出问题:“庞涓和孙膑两人本来情谊深厚, 庞涓为什么要设计陷害孙膑呢?”学生回答道:“因为庞涓嫉妒孙膑。”我又接着提问:“那嫉妒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同学们的身上有吗?”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通过讨论学生认识到:嫉妒是一种中性的情感, 很常见, 如果发挥得好能促进自己的学业, 但如果处理不当将产生严重后果。短短几分钟的讨论, 学生更好地认识了自己, 汲取了历史的智慧。
参考文献
[1]郭念锋.心理咨询师[M].民族出版社, 2005.
[2]朱汉国, 王斯德.历史课程标准解读[M].江苏出版社, 2004.
3.如何认识历史,以及更多 篇三
如果甲在乙中留下了自己的痕跡,生活在乙阶段的历史学家通过解释证据便能发现,眼下的乙一度曾是甲,因此,现时世界中甲的“痕迹”并不是死去了的甲的残骸,而是在活生生地发挥作用的甲本身,只不过被纳入了另一种形式乙之中。乙并不晦暗,乙是透明的,因此甲能透过乙而闪跃,二者的光色融为一体。如果甲标志着某一历史阶段的特点,乙相应地标志着后继阶段不同于甲的特点(因此二者互相否定或互不相容),那么,形成后继阶段特点的决不只是单纯的一个乙,而是伴有甲遗存的乙。人们在试图描绘各个历史阶段的面貌特征时之所以会犯错误,原因就在于他们在做这一工作时过分精确,忘记了他们时代所闪烁的光芒实际上永远是一种复合的光芒,其本身融合了许多不同的颜色。
节选自《柯林武德自传》
4.对党的认识 篇四
敬爱的党组织:
谈到我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我小的时候就经常听我的长辈给我讲共产党的一些光荣业绩,有时候一讲就是一整天,我每次都听的如痴如醉,老人们的那些经历不止一次的让我对中国共产党充满了敬仰和感激,那个时候就让我深深的爱上了中国共产党,一直对中国共产党充满了向往,觉得中国共产党是一颗耀眼的明星,带领着中国人民走向富强,建设了新中国。为了对中国共产党有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在校学习期间,我不断的自主学习党的有关知识,阅读了一些关于党的知识的书籍,增进了我对党的认识,拉近了我与党的距离,也更加坚定了自己为党的伟大事业而奋斗的信念。
从学生时代开始,通过学习使我更深刻的了解了党,更清楚的认识了党。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7月,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为实现共产主义而不懈奋斗,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的反帝反封反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并取得最终的胜利。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经历了从幼稚到成熟,在成长过程的每个阶段,它都表现出了无可比拟的坚韧不屈。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才实现了推翻“三座大山”的梦想,赢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了一个红彤彤的新中国。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使得我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不断创造经济社会发展的奇迹,科技进步明显加快,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使得21世纪的中国站上了世界的舞台,引领着世界的发展。这些成就的取得,无不印证了并不断印证着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党。
中国共产党和以往其他任何政党都不同,因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它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这样的政党,前途一定是光明的。所以,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才能振兴中华。党的事业是全人类最伟大的事业,它要求有最优秀的人才加入并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中来。
另外,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宗旨,把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作为一切工作和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纵观我们党发展历程就可以看出,我们党的一切工作都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时时处处事事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不断
开拓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局面。同时中国共产党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在不懈的奋斗着。
认识中国共产党,我就必须从《共产党宣言》开始谈起。我们都很清楚,《共产党宣言》发表一百多年来的历史证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正确的,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在中国一切实践证明了,共同富裕这一伟大目标正在一步一步的实现。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带来的马克思主义,之后在中国的大地迅速的生根发芽,并繁荣发展。
学习了毛泽东思想以后,让我深刻的理解了,毛泽东思想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的。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通过了初中,高中,大学的政治学习,我也更深刻的理解了毛泽东思想。清楚的认识到了毛泽东思想是由毛泽东倡导并在二十世纪中国革命中大范围实践的一种政治、军事、发展理论,为马列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而中国共产党认可毛泽东思想是其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国共内战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重要理论。还有就是毛泽东思想中比较突出的内容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枪杆子里出政权”、“农村包围城市”、“游击战十六字方针”、“群众路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文艺为无产阶级革命服务”、“三个世界的划分”、“继续革命理论”等等。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开始了全新的中国革命。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理论,把中国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学习邓小平理论以来,我知道它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最主要的是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邓小平理论主要在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上、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上、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上、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上、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问题上、祖国统一问题上、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问题上既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又根据我国目前所处的新阶段,突破陈规,做出新的科学的判断,提出了现阶段我国发展的路线、纲领、政策。邓小平理论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跨越世纪的新征途上,中国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用邓小平理论指导了我国的整个事业和各项工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邓小平理论这一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全党越来越认识到,它是我们党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党的十三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统一认识、增强团结的思想基础,是指引我们事业前进的伟大旗帜。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坚持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武装全党的战略任务,并在党章中规定这一理论是“引导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的指针”。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把这一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道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写入党章。这都充分的说明了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性所在。
同时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大家知道,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从原则上回答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科学地揭示了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客观规律。所以我们也不能要求他们对一百多年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一一作出回答。解决这些问题的任务,当然落在中国共产党人的肩上。我们要做的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结合得好就能找到正确的道路,并不断取得胜利。邓小平同志是我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他尊重实践,尊重群众,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善于总结人民群众的经验,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敏锐地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和契机,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表现出开辟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和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巨大理论勇气,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做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
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又一推进。是在继承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基础上的又一大历史性跨越。通过阅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我对“三个代表”思想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提高了自己的政治觉悟,理解了党的政策,也明白了党为什么能够领导这个国家,成为这个国家的核心。同时,我还了解到“三个代表”的深刻内涵: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发展先进文化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实现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条件,实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发展先进文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同时,我也清楚地认识到了“三个代表”和党的建设之间的关系,它增强了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了党的群众基础,成为不断进取的先锋队,保持了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提出了从严治党,深入持久地开展反腐败斗争,要求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领导水平,与时俱进地面对复杂的世界形势和国内形势,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造就高素质的党的领导人才队伍。总的来说,邓小平理论是一个完备的科学体系,又是需要从各方面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我们今天学习邓小平理论必须从整体上把握它,并在今后的实践中灵活地运用它,并不断的发展它。
科学发展观学习之后,认识到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体系,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既有生产力和经济基础问题,又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问题;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重大的实践问题。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作为一名在校生,首先就是要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领会其深刻含义;其次,我们应该将科学发展观应用到平时的工作学习生活当中,用科学的方法指导自己的工作学习,开拓眼界,不断地吸收新的知识,新的技能。同时作为党的后备力量,学习科学发展观,不仅要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而且要进一步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把学习科学发展观与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结合起来。更要有责任和义务担负起更大的社会责任,切实发挥在学习和工作中的模范带头作用,提高责任感和使命感。
当我明白了中国共产党是一种怎样的党,党员是一种怎样的人的时候,我感受到有一种精神的动力,这种精神与每一个华夏子民血脉相融,所以无论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还是现在的和平建设时期,加入这个组织的成员是各个阶层、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各条战线上的杰出代表和优秀分子。中国共产党也让我深深的感受到了一种凝聚力,这种凝聚力蕴藏在我们民族背后,正孕育着无穷的正能量。
5.对党的认识 篇五
最近经过党组织领导对党章的学习,以及各同志之间的热切讨论,使我进一步理解了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的含义。党章的第一句话.....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它阐述了党是由工人阶级中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分子所组成,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为指南,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统一体。而在中国真正的工人阶级很少,决大多数中国人都是农民。同样在旧社会跟着.....,扛着枪南征北战,为建立新中国流过血,甚至献出宝贵生命的人大部分也都是农民,那么.....为什么还是工人阶级的政党呢
经过学习使我了解到工人阶级政党产生于资产阶级政党之后,它是资本主义进入大生产,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发展到自觉阶段,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而.....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在旧中国,我国工人阶级和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工人阶级一样,没有任何生产资料。它在同资产阶级作斗争中锤炼了高度的团结互助精神和严格的组织纪律性,是历最先进、最革命和具有远大前途的阶级。建国前,由于中国工人阶级产生的历史条件和所处的社会环境,它还具有一些特殊性。首先中国工人阶级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它处于社会的最地层,所受的压迫和剥削比中国其他任何阶层都要沉重,这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其次中国工人阶级的分布比较集中。这一优点弥补了中国工人人数少的不足,便于组织起来,构成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loCalHost第三中国工人阶级与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便于同广大农民结成紧密的联盟,使中国工人阶级领导中国革命具有极其广泛的社会基础。中国工人阶级的这些特点和优点,决定了它是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是现代中国最提高的阶级。
正是工人阶级在*思想的指引下带领占中国决大多数人口的农民群众经过长期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主义的革命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所以.....是工人阶级的政党。
既然.....是工人阶级的政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而在本人周围的许多党员并不是工人阶级。经过学习和谈话是我认识到,.....由工人阶级中的先进分子所组成,并不是说其他阶级出身的人不能入党,也不是说那些人入党就改变了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党员的出身,并不是党的性质的决定因素。列宁指出确定一个党是不是真正工人的政党,不仅仅要看它是不是由工人组成的,并且要看它是由什么人领导以及它的行动和政治策略的资料如何。仅有根据后者,才能确定这个党是不是真正无产阶级的政党。也就是说只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坚持工人阶级的立场,一切从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坚持贴合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纲领和路线,即使党内的工人成分不占多数,也能够建设成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正是这样,在党员中农民出身的党员较多,但党的指导思想、纲领和路线,都是忠实地代表了工人阶级和全国各族人民利益的,所以党始终坚持了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同时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发展了不少非工人阶级出身的同志入党,由于他们理解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抛弃了原先的阶级立场,拥护党的纲领和路线,具备了工人阶级先进分子的条件
,并且经过了严格的考察和考验,所以党并没有改变它的先进性。
6.对党的再认识 篇六
寻找自己的人生归属和方向
在听了严春华教授从天地人三个方面来介绍他自己的入党经历和我们自学了党的十八大报告之后,我们在2013年10月19日进行了小组讨论,我们每个人就自己对于党的再认识和自己为什么要加入党进行了发言和深入的讨论,以下是对我们的小组成员发言的总结: 通过自学党的十八大报告后,再结合严春华教授的入党经历,王伟同学对于党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他明白了党是一个组织,明白了在入党之后他就不再孤单。他也谈到了现在入党是一种趋势,是人们心中的共同的意识,因为党是先进的,党可以提高我们的思想境界,而我们也可以通过党来服务大众,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学习了关于党的知识之后,蔡得胜同学觉得自己受益匪浅,以前他只是听着家族的人们说得入党是如何的好,他的家族也认为入党是家族的希望,但是他自己对于党的认识并不是很多,他只是知道加入党是自己家族的希望,在听了严春华教授的讲座之后,结合书本上的知识,他开始认识到了党的一切,不再像以前那样迷茫,认识到入党也是自己人生的追求,是自己人生的归属和方向。
在认真的学习了党的十八大报告之后,邢继尧同学对党有了更深的理解。入党是他家族的传统,因此他的家族见证了社会的变迁和党的发展,他也认识到党的宗旨便是服务大众,而我们的职业就是医生,我们的职业就是服务大众,所以党的先进性能够引领着我们走向正确的道路,实现我们自己人生的价值,让我们个人的价值和党的价值能够结合起来。
学习了党的章程之后,再结合严春华教授的讲座,原备同学对于党的拥护的决心再一次加强。党是确实具有其先进性的,任何重大社会改革均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入党,不仅仅是一份责任,也是一份荣誉,任何一个想要参与到社会改革,见证中国发展的人都应该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弓伊宁的认识当中,党是中国的执政党,党也需要先进积极分子保持党道德先进性,这样才能领导着整个中国走向世界的前方。而我们作为当代北大的积极分子,我们应该毫不犹豫的投身于党的建设当中去,去实现我们自己的人生,同时也让党的先进性引领我们前进,走向自己的未来。
对于樊梓怡来说,家族对入党十分的崇拜,这份崇拜,在她的家族中,由长至幼,始终热忱。党是神圣的,唯有心怀向往之心,方能体会崇高;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唯有心怀奉献之心,方能实现价值。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在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的今天,心怀对党的向往,积极参与到社会主义建设中,这何尝不是人生一大幸事?
严纯华教授的讲话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开始时不愿入党,到发现自己的错误,自主学习党纲,这是老一辈共产党人的风采。讲座之后,孙素花同学更加坚定了入党的信念。入党,是一种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体现。无论如何,党具有其先进性,对个人价值的实现具有很强的引导性。加入党组织,在党的大旗下走上一条坦然、坚定的道路,是孙素华同学的夙愿。
如果说责任日一个大学生必须上好的一课,那么,使命感和归属感则更难能可贵。张潇月同学一直想要见证中国的变迁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如今有幸参与进来,党将会给她提供一种归属感,同时将为人生指明方向。21世纪,新的思想,新的舞台,时代赋予了新的使命。新一届的大学生党员必将以更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登上更广阔的舞台。
党作为领导阶层,往往会因为它的庄严而给人以距离感。对李芙蓉同学来说,以前对党还是比较陌生的。学习党纲之后,增强了她个人对党的崇拜。入党,通过对大众的服务,更加深入的体验社会,将我们从一种自惭自羞的状态中激发出来,去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这对个人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机遇。
于洲同学认真思索之后发言,她认为,我们并不能因为党的工作便利或是其他优惠条件而加入,套用毛主席的话,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了。听完党课,我们应该进一步加深对党的认识,提高思想认识,做好为人民服务的准备,同时在实践中提升自我。
听完大家的阐述之后,大家进行了思考和总结。同时大家交流了自学党章和科学发展观的成果,并且一起进行了再次学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以及制度加深了了解,明确了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深化改革两个目标,明确了党对每个个体的要求以及自已以后所应该做的、应该扮演的角色和应该承担的责任。
自主学习之后,大家进行了总结。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近五年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了解了党在经济、政治、民生等方面所起的巨大作用,同时了解的党在发展过程中的理论及党的体系,对科学发展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牢记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取得新胜利的八点基本要求,同时学习党章,认真践行。总之,尽管还未入党,我们应该以一个共产党员的要求来约束自己,不让为人民服务成为一句空话。在见识了老一辈党员的风采之后,最自己有更严格的要求,生活中从小事做起,以实际行动证明对党的忠诚。
7.对中考历史复习的几点认识 篇七
一、提高认识, 研究中考, 早做准备
1.中考对学生是极为重要的,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复习效率, 取得理想的复习效果, 这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重要课题。
2.对试卷结构要有清楚的认识。历史试卷依据课标和历届考试, 面向全体学生, 试题难度的难、中、易比例为7:2:1, 基础性试题占的比例较大, 所以中考学生成绩优良与否, 首要因素是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因此, 学生对每个知识点都要烂熟于心, 做到心中有数,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必须围绕这个中心来进行。
二、了解学生, 分阶段进行复习训练
现阶段尤其农村初中学生存在学习目的不明确、应试能力差、不愿思考、只是等老师告诉现成的答案或结论等现象。因此, 老师应由浅入深、有重点地分阶段复习, 加强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1. 联系时事政治、社会热点, 提高复习的针对性、时效性。面对浩如烟海的复习资料, 教师要按照学科的时政性、热点性挑选出一套复习资料。如, 习总书记在讲话中, 向全党提出三个“必须牢记”, 强调“空谈误国, 实干兴邦”……上述材料涉及考点“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可将时政与考点有机结合选出复习资料。
2.重视本学科的《会考指导》, 自己编写学科知识体系。依据课本逐单元、章节全面系统复习, 重点解决学生复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并促进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
3.专题归类, 融会贯通。在知识全面复习后, 对历史知识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形式上最好以列表的方式呈现。这样, 学生将所学知识能中外对比, 辨识异同, 形成横向和纵向联系。如, 八年级第一单元主题“侵略与反抗”可归纳如下表:
概括为:四次侵华战争、三个主要条约、两条主要线索。也可按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对外关系专题列表。学生可依此构建知识网络清单, 又为进入高中学习专题史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精选试题, 强化模拟训练
训练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有效途径。练习要依据《课程标准》和《会考指导》联系考点对知识训练, 从不同的角度、层次, 精心设计、有针对性地筛选题型, 活学巧练。同时, 还要注重方法技巧的指导学习, 及时检查落实, 做到精讲精练, 落到实处。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易混知识点进行归纳, 列出清单, 对所选习题进行区别、比较。如, 学生学完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后容易出现混淆, 张冠李戴, 为了准确定位知识, 可对上述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列表比较异同, 精心研究, 选出高质量的试卷。
四、答题训练
1.审题能力训练
审题能力是一种阅读能力, 也是一种理解能力。首先是关键词语的理解, 着重是解题思路、步骤、方法和技巧。特别是要加强对引述的史学材料的理解, 一定要注意时代背景、主要意旨, 所选材料和课本知识点的联系。
2.表述能力及答题的规范化训练
教师要训练学生, 规范答题, 为此要对同类题型归类强化训练如读图分析、实践探究等, 在反复训练中让学生掌握解答同类题型的方法和技巧。
五、对学生的心理进行调节
8.走进历史去认识《机械制图》课程 篇八
关键词:机械制图 首次教学 兴趣 教学方式
我们都知道《机械制图》课程是机电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也是一名中职学生首先要学习的专业课程,在该课程的首次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引领学生去认识《机械制图》这门课程,还要让学生对机电专业有一个大体的了解。如何上好《机械制图》的首次课,很值得专业教师去探讨。
通常我们在《机械制图》的首次课中,会突出强调《机械制图》课程是一门工业语言,作为一种规范,国家有关于《制图》的标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机械制图》的首次课,很多教师按照教科书安排的内容重点讲解国标中的内容。我们细想一下,在实际教学的教学中,我们其实并没有很好地引领学生认识《机械制图》这门课程,也没有很好的帮助学生了解机电专业这个专业。至少有以下几个问题我们没有帮助学生弄清楚:1.为什么说《机械制图》是一门工业语言?2.为什么国家标准是变化的?3.“图学”(《机械制图》课程)是怎样形成与发展的?4.《机械制图》的主体内容什么?5.《机械制图》在专业课程中有什么样的地位(重要性)?
从什么点切入来帮助学生认识《机械制图》这门课程呢?电视栏目《探索·发现》中一个关于中国绘画起源与发展的节目给了我启示,我在学校的《机械制图》兴趣拓展课中以“语言·文字”的形成与发展为话题切入教学,通过“一个话题,三个故事”展开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结果,人类最早通过“图画”来记述生产和生活的大事,在漫长的历史的进程中,“图画”不仅逐步被抽象形成“语言·文字”,还随着人们对“图画”原料和“图画”方法的深入了解,发展成了“美术”,在“中国画”中还形成了“山水”“人物”“花鸟”等特定的绘画技法。由这个话题切入《机械制图》课程,生动有趣,让学生感受到了"图学"与我们生活的紧密联系,从一个侧面帮助学生认识到《机械制图》课程的重要性。随即,我提出一个问题:在生产中,技术员(管理者)通过“什么”让很多一线员工知道他要生产的零件的形状和要求呢?学生会很自然地联想到“图形”,事实也是“图形”是我们最原始的表达事物的方法,引导学生从历史的发展角度去理解《机械制图》是一种“工业语言”,让学生记忆深刻。
《机械制图》作为一种“工业语言”它与工业的发展必然密切相关,学生会想:《机械制图》的发展与工业发展史中的那些事件相关呢?我引入了一个与工业史划时代有关的故事——“瓦特与蒸汽机的故事”,由其引领学生认知18世纪中叶欧洲“产业革命”在工业史中的划时代意义和瓦特的伟大之处。瓦特的伟大是因为他首先为人类制造出了能源转化装置——“蒸汽机”,从此人类开始真正拥有了“机器”,这一重大发明造就了欧洲的“产业革命”,人类社会开始走进工业化时代。欧洲“产业革命”的意义不仅是生产从手工业方式向机械化变革,更主要的是它是生产管理和生产技术的革命,各种新技术应运而生,推动社会快速发展。《机械制图》作为一种工业语言,在这个时期成为工业生产和管理的必需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最终它很快被纳入到国家标准之中,成为工业生产的一种“规范语言”。
说到国家标准,学生会问标准的设定有什么依据呢?是谁引发了标准化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我们不难回答,图形表达的基本原理一定是符合人的视觉原理,我们只要注意到图纸是平面的,空间是立体的,看懂“图纸”基本要点是分清图纸上“图形”与实际空间的对应关系和对应法则。至于特殊结构是按照什么法则抽象成规定线条的,我们只要记住规则的设定一般与生产的某些环节有关。第二个问题则与一个故事——“纽瓦尔与极限表的故事”有关。纽瓦尔作为英国伦敦一家纺织机械厂的技术员,最早采用“极限表”这一标准来要求工人控制零件加工误差,这一举措带动公司迅速发展,最终英国国家工业局在调查该公司发展的内在因素时,通过“极限表”看到了制定国家标准对工业生产和商品流通的重要性,英国成为了第一个制定国家标准的国家。故事中的人物不是名人,故事的情节也不动人,但我们可以逆向引导学生感知机电专业是一个在“标准”约束下得以迅速发展的行业,珍重“标准”和规则是行业的要求,也是做人的要求。
社会在发展,技术在发展,人也在发展,这个道理每个人都能理解得很清楚,但是要说《标准》也发展,很多人不能理解。该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标准》的发展问题呢?这不仅是一个《标准》是不是应该发展的问题,更主要的是要引领学生关注新技术的产生与发展。我从身边旧事物的消退和新事物的产生为例,来谈《标准》的发展,学生很快就能理解《标准》发展的成因。第三个故事来源于我们平时的生活,我们随手就能找到例子,例如手机:从模拟信号手机到数字信号手机(故事:模拟信号手机被取消时,最后的用户是被买断的。),通信的标准就必须是发展的。我们同样可以引导学生去感知工业生产技术的变化对《标准》发展的影响,事实是随着新型技术在生产领域中的应用,以前没法或难以加工形体现在变得可行了(如数控加工、电火花加工等),以前很难达到的精度现在变得容易了,《标准》是对生产技术的规范,它必然随技术的发展而发展。
探索《机械制图》首次课的教学,重点要放在对学生的专业教育上,只有帮助学生了解了专业,认识了课程,学生才会有学习的兴趣,灵活的教学方式,有趣有教学内容会加强师生的交流,突出学生的学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效果一定会事半功倍。
9.我对党的认识 篇九
我对党的认识,是逐步加深的。少年时代,在父母亲的言传和老师的指导下,幼小的心灵萌发了对中国共产党的敬慕和向往;中学时代,是我人生观初步形成时期,开始接受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上大学后,逐步树立共产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进入大学的第一年,我就积极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并且积极参加学院和党支部组织的各种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不断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各方面都有较大进步,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在学习方面,我对自己严格要求,认真学习学校开设的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并在专业课方面有一定程度的专研,在每学期均完成学校要求的学分标准,并提前修满了选修课程学分。在此期间,我获得学校综合奖学金特等及一等奖各一次,并于大三上学期以优异成绩荣获江苏省政府奖学金。在自身学习进步的情况下,我并不忘帮助周围同学,在班级上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带动了其他同学的学习。在社会工作和实践活动方面,尤其在迎接学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工作期间,我担任XX处的助理,运用所学知识协助老师做了大量有关提高学生管理水平的调研和分析,积极配合领导和老师完成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各项任务,为提高学生管理工作质量作出贡献,被评为本科教学评建工作先进个人。进入大三以来,我担任大一新生助理班主任,在此期间,我协助辅导员老师做好新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并致力于引导新生的思想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使他们能迅速适应大学生活。在个人生活方面,我注重个人生活卫生,并积极参与整理宿舍内务卫生,所在宿舍一直被评为卫生宿舍。同时,团结并主动帮助周围同学,与同学和睦相处,得到了班级同学的信任和认可。
在自己有了一些进步的同时,我还经常做自我批评,发现自己在以下方面还有不足之处,如工作上缺乏开拓精神,思路不开阔,工作过程中有时比较急躁,容易闹情绪等。我会尽快改正,同时还请组织给予指导和帮助。
在党组织的关怀和培养下,我认真学习,努力工作,政治思想觉悟和个人综合素质都有长足进步,已基本符合了一名党员的标准,特此请求党组织批准我的申请。如果组织批准了我的申请,我一定会戒骄戒躁,继续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做一名优秀的党员。如果组织没有接受我的请求,我也不会气馁,会继续为之奋斗,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去,以实际行动争取早日加入党组织,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
10.对党的认识作文 篇十
过了几年,我们又去了老家。可是,眼前的一切让我感到非常惊讶:以前坑坑洼洼的土路变成了水泥路,泥房子变成了两层小洋楼。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心想这还是爸爸的老家吗?怎么变样了呀!这时,奶奶走了过来,我连忙上前问道:“奶奶,这里的变化怎么会这么大呀?我都要不认识这里了,。”奶奶笑着说:“这是共产党领导的好哇!给我们农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耕田都用了机器,不再用一些牛、马了。而且,现在农民种田不但不用交钱了,反而还有补贴。家家户户都盖起了二层小楼,生活水平也改善了,以前吃的馒头咸菜都已经离开了饭桌,现在我们每天都能吃上新鲜的蔬菜和豆制品,我们老年人的身体也越来越好了。”听了奶奶的话,我感觉中国共产党真好啊,为农民带来那么多的好处,以后爷爷奶奶再也不用过贫苦的日子了,也不用再受苦受累了,想到这里我非常的开心,呵呵呵呵的笑了起来。
过了几天我们回家了,我回想起奶奶说过的话,心想热乎乎地:我暗暗的跟自己说: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争取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11.《高力士外传》的独特历史认识 篇十一
关键词:《高力士外传》;历史认识;性格缺陷;太监;外族
《高力士外传》无疑是一篇具有“史才”的唐传奇,虽然它并非是一篇纯粹的文学创作,而是作者郭湜根据与高力士的多次交谈整理而成的笔记小说,它“自属上乘无疑”的史料价值已然为研究者所关注。但是,文本在事件选择、谋篇布局与遣词造句中,几乎不可能不承载着一定的历史认识,而这篇唐传奇的历史认识,迥异于对当时人对同段历史的通行认识。
一、玄宗的性格缺陷早已有之
《高力士外传》的第一段是颇富深意的:初读之,这段叙述似乎意在追忆逝去的开元美好时代。按这样的解读,本文欲写由盛转衰,先写开元之盛,无非如其他许多唐传奇一样,意欲在对比中体现与追索治乱之由。
但细读此段,却发现本段所蕴含的历史认识并非如此。第一段中所记叙的故事其实颇有值得玩味之处:太宗遗下物品以殷切地期待“永存节俭”,玄宗对先祖的祭祀却极尽铺张排场;唐玄宗在祭祀祖先,面对遗物时一次次“如不自胜”,“若不可胜”无疑既过度乖张,又因一个个恐怕暗含一字褒贬的“如”字“若”字而更显得有些做作;当高力士呈上物品,唐玄宗好发了一翻感慨后,他既未想到对遗物作更高规格的安置,也未想到要躬行显然是合理的祖训,以此自诫,反而马上让史官记下,为他的政治美名又添一笔。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玄宗并不虔诚地敬畏儒家伦理道德,也不真正在乎祖宗的训诫,无论是祭祀祖宗还是对待太宗遗物,他都仅仅是对他人——也是对他自己——作一场表演。这个小故事真正想展示的恐怕是,有欠慎独、薄浪轻浮、好大喜功、刚愎自用等性格缺陷,在大唐王朝蒸蒸日上的岁月里,早已内蕴在唐玄宗的性格之中。
在《高力士外传》的叙述中,这些深入唐玄宗骨髓的性格缺陷是导致唐王朝由盛转衰与唐玄宗个人悲剧的重要原因。而这些性格缺陷竟是如此的顽固难改,即使经历了九死一生,苟存于成都,他的政治表现依然有欠成熟。当他终究因为年纪渐长、人生的大起大落与地位的变化而老成起来的时候,无疑已经太晚了:安史之乱与唐朝的由盛转衰已经是既成事实,他也无法再次掌握他曾经掌握的最高权力。
综上所述,在《高力士外传》的叙述中,唐玄宗那些导致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性格缺陷,如有欠慎独、薄浪轻浮、好大喜功、刚愎自用等,在开元初年就早已有之,深入他的骨髓与灵魂之中。
二、对太监与外族的独特认识
在对开元理乱的反思中,太监与外族经常成为被批判的对象,但《高力士外传》对这两种人的认识却比较独特。
首先,《高力士外传》并不认为太监或外族天然便是祸乱唐王朝与汉文明的异质成分。这首先体现在本文主人公的塑造上。本文着力塑造的角色——高力士便既是太监又是外族。可他却无疑符合当时的社会道德伦理规范。他对唐玄宗的忠诚,包括他的孝顺,无疑是发自内心的,也是无比深刻的。同时,高力士这个人物形象又是颇具魅力的,他的不露锋芒、机警明哲、远见卓识以及在困厄中的安之若素,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高力士外传》由是表达了这样的见解:太监也好,外族也罢,都不是天然坏人,其中有忠臣孝子在,有豪杰智者在。
同时,《高力士外传》着力于还原到当时的历史情境与人物处境——当然,也包括太监与外族。《高力士外传》借高力士之口,表现出参与到高层政治的太监与外族因身份特殊与遭受偏见而处境尴尬,这种尴尬处境使他们不得不如履薄冰,即使心欲讽谏,也不得不采取更动摇的态度与更隐晦的方式。另外一方面,他们也丝毫不掌握政治的主动权。在《高力士外传》的叙述中,凡是那些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事务,都是唐玄宗主动向高力士询问,高力士称自己久疏政务,然后再发表自己的见解,于是高力士甚至多少是被卷入政治之中的。《高力士外传》由此隐微地说明,一方面因为身份尴尬,一方面因为其实不掌握政治的主动权,高力士虽然看似是唐玄宗信赖而亲睦的近臣,但他的政治力量终究是有局限的。而这种局限性必然会更加鲜明地体现在其他的太监与外族身上。
《高力士外传》对太监与外族的态度与评价是颇为独特的,一方面《高力士外传》绝不把太监与外族天然地描述作恶人,另一方面,《高力士外传》展示出当时太监与外族在政治力量上的明显局限性。由是,《高力士外传》并不认为太监或外族需要对大唐中衰负上多大的责任。
《高力士外传》对开元理乱的历史叙述,以及从中透出的历史认识,无疑在同类型题材的中唐传奇中是十分独特的,它指出,唐玄宗那些后来导致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性格缺陷在开元初年就早已有之;另外,它并不认为太监或外族需要对大唐中衰负上多大的责任。这种历史认识的独特性是由于高力士和郭湜身份与经历的特殊,也多少是由于,这部作品大概是郭湜“由于二人遭遇相近,皆受到權贵排挤,在担任大理司直时将(与高力士)交谈内容以及此后高力士的际遇追记撰写”,难免对高力士有所回护。因此,这部作品与稍后陈鸿、陈鸿祖等人作出的,更成为当时共识的历史叙述与历史认识,瑕瑜互见。但《高力士外传》的历史认识,至少展示了思考玄宗朝历史的别样而弥足珍贵的视角与思路,展示了历史反思与历史本身的多样性。
参考文献:
[1]穆渭生.《高力士外传》史料价值述评[J].唐都学刊,2006(6).
[2]郭湜《高力士外传》,《开元天宝遗事十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120页,本文引用之《高力士外传》皆出此本,不再赘述.
[3]宁欣,史明文.笔记小说的演变与唐宋社会研究[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5).
[4]毛阳光.洛阳新出土郭湜墓志及相关问题考释[J]中国典籍与文化,2009(3).
12.认识党的历史 篇十二
主体是现代认识论的一个基本范畴。所谓主体, 从认识论的意义上来说, 主要是指有目的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只有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让学生表现其自主、自觉、能动和创造的特性, 才谈得上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地位。而学生主体地位的突出必须有适宜的教学条件和环境, 必须从各个方面实现教学实践重心的转移。要实现学生为主体的高中历史教学, 关键要做好几个环节:更新教育观念, 准确理解教学目标, 优化教学过程, 以此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传统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和忽视
在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中, 过分强调认知性目标, 知识与技能成为课堂教学关注的中心, 忽视了智力、能力、情感、态度等育人目标, 造成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和忽视。比如:在授课方式上, 教师讲得多, 学生活动很少, 容易依靠课后的强化训练和重复操练来加以巩固;在思维拓展上, 历史问题的设置假问题多, 创设情境和激发思维少;在对历史的认识上, 欠缺对历史知识的感悟能力, 注重对历史结论的记忆, 忽视了历史结论论证的过程和方法。这些问题, 既是传统教学实践的延续, 又是新时期教师观念滞后的体现, 其影响的不仅仅是教学质量, 而且关系到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改进。
二、更新观念和方法,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的课程改革, 要求广大的基础教育工作者, 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才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为学生提供可以拓展的空间。课堂教学中只有凸显学生的主体性, 才能调动学生的自主性, 才能培养其创造性, 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的。
1. 更新教育观念
教师要真正转变观念, 充分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 才能有效指导课堂教学。学生是历史学习的主体, 推进素质教育, 深化历史课堂教学改革, 需要我们认识主体、尊重主体、发展主体, 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学生在自身的体验中学习历史, 在体验中“学会学习历史”, 就是能力的培养过程和人文素质的提高过程。认识主体, 就要转变旧的教学观念, 改变“以讲为主”的教学模式。认识主体还要突破以教材为中心的旧观念, 全面了解学生,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按照学生发展的需要, 调整教材内容, 删繁就简, 以保证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尊重主体, 就要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平等、和谐的民主学习氛围。发展主体, 探索适合学生主体学习的教学模式。最关键的是采用主体性教学模式,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2. 准确理解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历史教师教学活动的核心, 也是判断历史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新课标确定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 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对课程的价值追求, 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有效教学的前提是有全面合理的教学目标。然而, 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 一些教师并没有理解教学目标的真正含义。他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 特别重视三维目标中的后两项, 对“知识与能力”目标却不敢深化, 似乎强调了知识就不符合新课标要求, 重视能力就会落入传统教学的俗套。事实上, 新课程并不排斥或贬低知识本身, 恰恰相反, 是为了让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获得更多的知识。我们必须认识到, 知识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 永远是第一位的。它既是学生发展的根本保证, 也是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坚强基石。因此, 准确全面地理解教学目标的真正含义, 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保证。
3. 优化教学过程
国家教育部在《关于推进素质教育、调整中小学教育教学内容、加强教学过程管理的意见》中指出:“优化教学过程最根本的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学会学习, 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因此, 优化教学过程的关键环节是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在历史教学中如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呢?
第一, 激发学史兴趣, 引导学生参与学习。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对所学知识本身产生浓厚的兴趣, 学习就变成一种愉快的事情, 学生会把学习之苦转化为追求成功之乐。在学习中充分发挥主动性, 在充满兴趣的课堂轻松、愉快地获取新知。在历史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紧扣高中生求新、好奇与渴望成功的心理, 充分利用历史教材中诸如曹操、朱元璋等历史人物, 杯酒释兵权、长平之战等历史事件, 三顾茅庐、齐桓公纳贤等历史故事, 李白、苏轼的诗词名句等激趣素材, 运用故事轶闻, 演示活动, 设疑导思, 探索讨论等多种激趣方法, 努力激发学生的学史兴趣, 使其“亲其师, 信其道”,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同时, 还可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和设施, 把投影、录音、录像、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引入历史课堂之中, 用有声、有色、有形的手段来表现有血有肉的历史内容, 把历史教学从多“静态”转向多“动态”。这种教学应该最适合中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 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 也能使历史教学化繁为简, 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历史知识, 也就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用计算机辅助历史教学, 通过运用电脑技术动态地演示诸如红军长征的线路图等历史事件和历史知识, 不仅可使传统教学中难以表达的内容生动有趣、形象直观地再现, 加深学生对历史概念、历史事件的感知和理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等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
第二, 创造参与条件, 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要想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成为学习的主体, 教师必须为学生创造参与条件, 提供活动舞台, 引导他们学会学习。
(1) 提供表现的机会。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管理者和领导者, 学生在教学中能否成为主体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切忌只讲历史教材, 搞满堂灌, 该以学生为主的决不越俎代疱, 全力为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对于一些简明的历史知识、历史概念、历史事件、历史现象, 尽量通过预习、自学、讨论、归纳等途径让学生自己去了解、把握和阐述;同时要根据教学内容, 设计分组知识竞赛或讨论有梯度的各类问题, 为性格内向的学生和后进生提供参与学习和表现的机会。例如在讲述“鸦片战争”这一目时, 可先让学生去预习并思考四个问题: (1) 战前, 中国和英国在制度上有何不同? (2) 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 (3) 林则徐为什么要禁烟? (4) 如果没有禁烟运动, 战争是否可以避免?在课堂上让学生就其中一个问题发表意见, 通过不断陈述、补充、修正, 学生认清了鸦片战争前的国际、国内形势, 林则徐虎门销烟的伟大历史意义, 理解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2) 提供表达的机会。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语言表达是思维的外化过程。让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 借助表象用语言来探求新知识的过程, 可以促使学生理顺思路, 对感性材料进行比较、分析、综合, 进而抽象概括。教学中堵住学生的嘴巴, 无疑就是桎梏学生的大脑。因此, 教学中应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 并要为学生的顺畅表达解除故障, 答题允许有差错, 错了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 允许补充;没想好的允许再想;有不同意见允许争论。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心情舒畅, 思维活跃, 师生关系亲切和谐。让学生在独立观察、自主探究思考和合作学习、共同探究的过程中去发现结果或规律。这不仅有利于知识的学习, 更有利于思维的激活和发展,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第三, 巧设问题, 培养学生思维。
课堂教学是完成教育教学的主渠道、主阵地。历史新课改目标的实现更多依赖于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思考的能力, 必须采取问题驱动的授课方式, 这要求教师设计问题做到精益求精, 把握好“二性”。
(1) 设计的问题要有启发性, 能够“投石激浪”。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现千千万, 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 愚者问得笨。”这充分说明设问与启迪思维的重要性。只有问得好、问得巧, 有启发性, 做到“一石激起千层浪”, 才能激发学生旺盛的求知欲, 使他们产生一种欲罢不能和跃跃欲试的心理。提出的问题一定要有思维量, 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例如在学习世界史有关反法西斯战争的内容时, 可以设计这样一道题:“1941年6月丘吉尔在对德国侵略苏联发表的声明中说‘我们将尽一切力量帮助俄国和俄国人民’, 在另一次广播讲话中他又说‘我希望看到德军葬身于坟墓之中, 而且希望看到俄国躺在手术台上’。丘吉尔的上述言论是否矛盾?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理由是什么?”这样把丘吉尔看似矛盾的两段话放在一起设问就使学生急于想知道为什么, 促使他们积极地思考并结合所学知识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设计的问题要有层次性, 能够步步登高。设计问题要遵循思维规律, 由易到难, 由简到繁, 步步推进, 层层深入, 逐步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引向求知的新高度, 使其“渐入佳境”。
当然学生在探索、思考中也会出现知识性、判断性的错误, 这就要求教师在点拨学生矫正学生失误的同时, 要充分保护学生质疑思辨的积极性, 并让学生在纠正错误的同时, 提高质疑、思考的能力。这样, 在教师的点拨、启迪之下, 学生可以从认识历史进而认识社会, 领悟历史的真谛, 养成善于联想、敢于开拓、敢于坚持的品格。
13.深刻认识党的性质 篇十三
第一次上党课,心里有些许的激动;第一次走进党的课堂,便感受到了党的严谨的纪律性与崇高的荣誉感;第一次接受对党的知识的系统学习,便让我对党的认识更加的深刻与难忘。
在一个简短的开班仪式上,我们的班主任及院党委副书记做了简短的情况介绍,强调了党校学习班的纪律,一下子让我们见识了党的严格要求,整个班级的气氛顿时凝重起来,接着政法学院的丁茜老师就为我们讲了“党的性质”这一课。
现代的社会,是一个“政党政治”的社会,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有自己的政党,并根据自己国家的独特特点建立自己的政党体制。任何一个民主与法治的国家,必然是一个由政党统治的国家,这是当代世界政治发展的基本趋势。一个国家发展的如何,关键决定于其执政党自身素质的高低,即其政党性质的优越性与否。
一个政党的本质属性,是其阶级性。任何一个政党,都是一些特定阶级的代表,代表着这个阶级的利益。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政党,作为无产阶级利益的根本代表,从其创立之初,他就为中国广大的工人阶级及受苦受难的中国人民而奋斗,他虽然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基础的政党,但他从没有忘记其它阶层的优秀分子,通过不断地吸收与培养,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扩大,并最终领导中国人民脱离苦海,建立新中国。
建立新中国后,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方面,工人阶级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壮大,素质不断提高,党的先进性也随之提升。另一方面,社会上出现了其它的一些阶层,如私营企业主、科技知识分子等现代社会因子,他们的力量不断壮大,并深刻影响着现代中国的发展,通过对其优秀分子的吸收与培养,党的代表性变得更加的广泛与全面,能够更好的代表社会各阶层的利益,特别是“三个代表”思想的提出,将党的性质内涵作了更加深刻的阐述,使党的地位变得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总之,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法展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对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概括,是党对其历史的凝练,是党对时代发展脉络的深刻把握,是党性的绝对统一。
了解一个政党,必先了解其性质。时代在发展,我们的党也在发展,我们必须紧跟时代脉络,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党的性质,只有这样,我们对党性的认识才能更上一层楼。
14.入党必备—对党的认识 篇十四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经历了从幼稚到成熟,在成长过程的每个阶段,它都表现出了无可比拟的坚韧不屈。
中国共产党以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为最终目标,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行动指南,是用先进理论武装起来的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是有能力领导全国人民进一步走向繁荣富强的党。它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
作为普通党员在新的历史时期,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应该努力发挥先锋作用,做好表率。要有身先士卒精神,处处起先锋和模范作用。作为一名大学生,也应该用党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正确认识党的表率与标榜作用。
第一,在思想上: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深刻体会“三个代表”的真正含义。要自觉地加强思想改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能够更好地认识党、追随党。要从思想上入党,而不是将其挂在嘴边,树立坚定地共产主义信念,以共产主义思想来自己的行为。
第二,在学习上:要踏踏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模范的履行一个
共产党员的职责,成为骨干,起带头作用。作为学生,我们应该把学习放到第一位,态度端正,认真对待每一门专业课程,严格要求自己。学习有利于提高我们的知识水平,增强本领。一个不读书、不学习的人,必然会鼠目寸光。同时,还要善于学习,掌握本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面临竞争和挑战,会碰到许多新问题,新矛盾,没有雄厚的文化知识、管理知识和现代科技知识,是难于开展的。因此,学习是前提、是基础,每一位党员在任何时候都必须自觉地不断地更新知识,努力提高自己的工作技能。
第三,在生活上:要发扬党的优良作风,有高尚的情操。要克勤克俭,生活严于律己、洁身自好、克服攀比心理。在生活中,要勤俭节约,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遇到挫折要学会面对并将之克服;要克服攀比心理,要比贡献、比成绩,而不是比享受;遵纪守法,接受监督,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蚀。同时,要团结友爱,力所能及的帮助周围的人,以起到一个模范带头的作用。
总之,共产党员一切都要以党和人民利益为出发点,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计较个人得失;一切要从实际出发,要克服华而不实,要做老实人,办老实事,对工作勤勤恳恳,求真务实。共产党应该是并应努力成为全民的模范,时刻不忘党的性质和宗旨,充分发挥模范作用,才会有感召力,才能把各项工作做好,才能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巨任务,才能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锋力量。Xxxx
15.对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点滴认识 篇十五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要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 任何有弊端的东西都必须想方设法被优化, 教育也一样。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广大教师从思想深处真正认识到传统教育在理念上存在的弊端, 让自己接受一次深入骨髓的“大手术”。新的理念, 即以开放的、包容的心态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综合表现, 关注学生发展的生态过程, 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注教师自身成长和学生成长的关系。如:新课程提倡合作学习, 合作与交流作为最重要的学习方式, 能够促进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发展思维、深化认识, 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边交流与合作, 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表达能力。新课改要求我们教师要彻底摒弃传统的“师道尊严”“师者权威”等专制封闭思想, 要求我们学会尊重学生的体验、学会向真理“膜拜”、学会敢于求变求新, 师生共同建构完美的精神家园。
二、变革教学方式,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传统教学方式过于强调教师的课堂“填鸭式”讲授, 教师漠视学生的反应, 甚至几乎完全忽略了学生。教师关注的是自己设计的一节课内容是否完全讲完, 自己教案上的东西是否丝毫不差地向学生灌输完毕, 至于学生能否消化吸收则似乎不在教师的管辖范围之内。这样的教学方式, 学生的个性发展无从谈起, 学生的健康成长成了一句空话, 教育的效率自然就差了。而新课改要求广大教师要在继承传统教学方式光辉点的同时, 大胆创新自己的教学方式——凡是有利于学生的就是正确可行的。我在教学实际中, 采取“兼容并包”的思想, 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如学习《“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一课时, 有的学生提出:为什么不武力统一, “一国两制”与民族区域自治有何区别, 不采取和平的方式中国就不能统一吗等诸多问题。我鼓励学生多角度分析, 多研读史料, 多与同学合作交流。具体做法是: (1) 每节课都解决学生最关心的问题; (2) 科学引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3) 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促进学生高效学习; (4) 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自我评价, 学会自我规划、自我发展; (5) 教师集导演、演员、顾问等多重角色于一身, 和学生一起体验课堂的成功与失败。
教师要优化课堂教学, 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 让学生“愿”学、“乐”学。整个教学流程, 师生和谐互动, 共同探究历史的真相, 进而理解历史、感悟历史、体验历史;整个学习过程, 知识与方法交融, 智慧与能力碰撞, 素质与创新之火点燃了学生生命的激情;整个课堂是生命的课堂、人文的课堂、创新的课堂, 师生共同演绎了完美的教育教学艺术。
三、髙擎创新旗帜, 有效整合教材
新课程最直接的变化就是教材编排方式的变化, “旧教材”注重通史教学, 注重对历史过程的分析, 而“新教材”以专题的方式编排, 打破了原有的知识体系, 学生很难把握。这就要求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每一节课的设计教师都要从整体着眼, 要把每一个独立的子题放在学科知识链条、学生“能力培养场”中进行系统研究, 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体系。
首先, 要宏观把握教材。教师要把每节课都放到整个历史长河中去, 居高临下地讲述。要做到这一点, 必须通读教材, 掌握每个历史阶段的特征。例如, 高一历史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包括三节内容, 这三节前后联系可看作是一个整体, 其基本线索为中国人民的屈辱史、抗争史和探索史。那么以后讲任何一节时都可将其放到这一条线索中去, 使学生能更清楚地把握历史。
其次, 是微观拓宽教材。中学历史教科书曾被一些史界同仁形象地称为“压缩饼干”。因此, 我们在使用教材时, 对一些内容必须进行必要的充实和具体化, 使之生动形象和更易理解。当然, 拓宽是适当地向教材有关内容的顺延, 对史料的补充、理论的深化等, 这对提高学生的读史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很有益处。例如:我在讲述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作用时, 引用了农民战争的相关史料。然后对学生总结阶级斗争观点进行辅导, 即: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 它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形态更替的质变过程中, 还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内部发展的量变过程中。
再次, 深化标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一节课一般会涉及几个问题, 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课时不但要突出重点、难点, 还要注意深化各个标题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是一种艰苦的创造性劳动, 教师应在严谨课堂结构、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下大功夫, 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我们要向有限的45分钟要质量, 从而构建高效课堂。
四、拓宽知识视野, 聚焦社会热点
传统历史教学着重关注的是课堂, 至于课堂以外的东西似乎与学生毫无关系, 教师很少思考课堂和其外延——生活的密切关系, 以致于课堂教学变成了一潭死水。例如, 2010年高考的12题考察“五行学说”, 教材从未涉及, 如果没有生活基础, 学生就会“一片茫然”。为此教师应常组织举办一些历史学科的课外活动, 如开设历史讲座、展示学生的历史小文章、组织一些历史性的纪念活动等, 久而久之, 学生就受到了感染。新课改强调历史教师要用心研究历史教学和现实生活的关系, 并恰当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活中时时是历史, 处处是历史”的道理, 教会学生“课内抓效率, 课外抓广度”, 将历史学习渗透于所有行为中, 这样就会形成强大的历史学习场, 使学生获得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
16.正确认识学好历史学科的重要性 篇十六
【摘要】历史;教学;重要性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对待历史学科的学习。作为初中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我们不应该只是为了单纯地应付考试,而是在博采、了解、欣赏、尊重、和感悟人类丰硕文明成就的同时,从中涉猎对我们未来及终生发展有价值的历史与文化精华为己所用,进而警策自己未来的人生,这才是我们学习它的真正目的。
一、通过历史教学加深我们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理解
如果我们把世界历史比喻成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那么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以及各国家的历史就是汇入长河中的涓涓溪流。世界历史并不是各国分散而孤立历史的简单罗列,而是相互联系、浑然一体的历史集结。在世界范围内,任何国家和民族都不可能与外界隔绝,而且人类文明越发达,国际交往就越密切。中国自古以来就同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许多挥之不去的情结,比如汉代有张骞出使西域和甘英出使大秦,唐朝有玄奘天竺求取真经和鉴真六次东渡日本,明朝有郑和七次下西洋等;而近现代的中国更是与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因此,同学们学习世界历史,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世界,而且可以进一步加深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理解,从而使我们更深刻感受到东西方文明是在不断交流碰撞中才得以形成今天如此的辉煌和繁荣。
二、通过历史的教学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古人说,学则须疑。只有疑才有思,有思才能学到真正的知识。在历史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设疑问难,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依据学生资源和教学内容开展教学活动,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在历史情境中走入历史,感受历史,产生兴趣。中学生总是充满好奇,有时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为什么既肯定元朝统一中国的积极意义,又赞扬文天祥的抗元斗争精神?”、“吴三桂不引清军入关,李自成会成为一个新封建政权的皇帝吗?”、“孙中山为什么要把大总统职位让给袁世凯呢?”、“假如林则徐没有去禁烟,中国近代史会怎样发展呢?还会有鸦片战争的发生吗?”、“林彪不判国,他会成为毛泽东之后的中国领导人吗?”、“是不是正义的战争一定会取得胜利呢?”等等。有些问题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探索、一种创新,是一种对好奇心的满足。他们正是带着这种好奇心来认识这个世界的。学生有了这样的问题后,教师不能只简单的肯定和否定,而要抓住这个契机,不仅要给学生以知识方面的答疑,更要给学生这一良好的求异思维苗头以鼓励与进一步引导,激发他们永不熄灭的创新能力.
三、通过历史教学,锻炼学生的意志
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活动是人们从事的主要活动。既然是创新,就预示着有风险,而且,当创新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后,知识创新的难度只能是越来越高,失败的风险也就越来越大。一次创新的成功也许是千百次创新活动受挫的结果;一个人创新活动的成功,也许是成千上万的人创新失败的结果。面对创新路上的困难,人们只有具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始终不一地坚持创新,才可能最终获得创新的硕果。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历史学科中有其独特的优势。
四、通过历史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帮助学生形成与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条件。如教《抗日战争的胜利》一课,将课本中思考题“八年抗日战争,中国人民为什么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改为“没有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能否取得最后的胜利?为什么”促使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在八年抗战中的作用进行全面的思考、归纳。有的认为没有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就难以取胜;有的认为抗战是正义的, 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组成部分,最终将取胜,但需借助国际抗日力量,否则中国人民将花费更多的时间,付出更大的代价。这样,既复习了前面的内容,又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四、在历史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创新
历史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大胆质疑,大胆回答,敢于幻想,敢于实践,解除学生对错误的恐惧心理,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有同学在学习“秦始皇陵兵马俑”这幅文物图时,用归纳推理的思维模式创造性地提出:①可以反映出秦自商鞅变法以来国富兵强的真实吗?②兵马俑严阵拱卫秦皇陵能否反映秦国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吗?③其陵墓规模的宏大可否想到秦皇耗费人力物力之巨繁,并与秦的苛政联系起来呢?④那栩栩如生的兵马俑可否想到当时雕刻技艺的高超水平?教师抓住这些问题,让学生各抒已见,于是课堂活跃了,气氛和谐了,主体学习的积极性能充分调动起来,收到既传授知识又发展能力的双重教学效果,也是发展创造思维的一条有效途径。另外,一个学生指出,隋炀帝心胸狭窄、不容贤才是导致隋朝迅速灭亡的加速器,而唐初之所以会出现“贞观之治”是与唐太宗爱护人才、善于用人密不可分的。这种善于思考、敢于实践的探索精神是非常大胆而可贵的。其次,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引导他们善于发现问题,提出疑义,求得解决,这样才能有进步:比较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财富各是什么时?教师先有意设计几个答案:金钱、土地、奴隶、房屋……让学生思考。在讨论中,有人出现错误,這时教师不要急于下结论,可要求那个同学说说他的理由。教师在耐心倾听后,再帮他释疑,分析原因,直到错误思维因点拔而澄清,学生因此掌握了知识,同时在思考中发展了创造思维。
参考文献:
[1]李景华,刘洪辉.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1999,(03).
[2]王宇.初中历史教学中素质教育的落实[J].教育评论, 2002,(03).
[3]曲淑贞.浅议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与素质教育[J].济南教育学院学报,2001,(05).
【认识党的历史】推荐阅读:
认识历史人物07-21
对党的认识发言06-19
对党的认识怎么写10-16
个人对党的理解和认识09-01
《入党动机及对党的认识》11-07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赋税的演变及认识01-13
学习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浅谈对《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的认识11-05
《认识角》的初步认识教案06-23
正确认识自己(认识自己)教案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