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总体规划大纲(精选11篇)
1.旅游总体规划大纲 篇一
苏州吴中太湖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
吴嘉 旅游090
2摘要:苏州吴中太湖旅游区位于天堂苏州西南隅的太湖之滨,境内有中国碧螺春之乡”东山景区,“天下第一智慧山”穹窿山景区和“苏州最美的山村”旺山景区。古镇、古村、古岛等历史人文景观数量之多、档次之高,堪称世界之最。本文从市场需求、生态保护、融合一致、因地制宜等4个方面分析了设计生态旅游产品的原则 ,据此对江苏环太湖地区生态旅游产品类型设计进行了论述 ,并提出了一系列有关生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对策。着力提升软件服务质量,太湖旅游品质形象亮点凸显。强势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景区基础配套设施日趋完善。
目录
第一章 规划总论
一、规划背景
(一)休闲旅游时代来临
(二)区位优势突出
(三)太湖生态产业发展基础好
二、规划范围
三、规划年限
四、规划依据
(一)国家法律法规、规范文件
(二)地方规划指导
(三)其他参考文件
五、规划理念
(一)以旅游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三效合一和产业联动
(三)因地制宜、适度超前
(四)坚持科学发展
(五)政府主导,市场运作
(六)倡导低碳旅游
六、规划目标
第二章 旅游发展背景与条件分析
一、旅游业发展背景及综合分析
(一)区位分析
(二)交通分析
(三)自然环境
(四)人文历史
(五)社会经济
(六)综合分析
二、旅游业发展现状
(一)太湖旅游业发展现状
(二)太湖旅游区发展现状
三、旅游业发展SWOT分析
第三章 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
一、旅游资源分类
二、旅游资源评价
第四章 客源市场分析与预测
一、客源市场现状
(一)苏州市旅游市场现状
(二)太湖生态风景区旅游市场现状
二、目标客源市场细分
(一)按地域划分
(二)按职业划分
三、目标市场的选择与定位
(一)省内目标客源市场定位
(二)国内目标客源市场定位
(三)国际目标客源市场定位
四、旅游市场预测
第五章 总体定位与旅游总体形象策划
一、旅游区发展定位
(一)目标定位
(二)功能定位
(三)形象定位
(四)市场定位
二、战略时序
三、核心策划
第六章 旅游产品规划与旅游线路设计
一、旅游产品开发现状
二、旅游产品开发思路
(一)总体开发思路
(二)分期开发思路
三、旅游产品开发系列
(一)观光游赏系列产品
(二)山林休闲系列产品
(三)乡村体验系列产品
(四)艺术专项系列产品
(五)科普科考系列产品
四、重点项目规划
五、旅游线路设计
六、旅游商品规划
第七章 环境容量与环境保护规划
一、旅游区环境容量估算
二、自然旅游环境的保护
(一)水环境因素
(二)水资源保护
(三)林木及生物资源保护
(四)草地资源的保护
(五)实施生态农业发展战略
(六)大气环境保护
(七)其他方面
三、人文社会资源及其环境保护
(一)保护与挖掘人文社会资源
(二)建设中外游客友好之地
(三)发挥质量监督管理作用
(四)主要景点设立巡警制度
(五)逐步建立旅游紧急安全救援网络
四、建立完善的评估量化指标
(一)大气环境质量控制
(二)水环境质量控制
(三)噪声环境质量控制
(四)绿色生态环境
第八章 旅游市场营销规划
一、营销理念
(一)低碳营销
(二)区域联合营销
二、营销总体战略
(一)低碳营销战略
(二)绿色形象营销战略
(三)整体营销战略
(四)差异化营销战略
(五)全球化营销战略
三、营销方案的具体设计
(一)省内旅游市场营销方案
(二)国内旅游市场营销方案
(三)国际旅游市场营销方案
第九章 旅游综合设施规划
一、基础设施专项规划
二、旅游服务设施规划
第十章 开发时序与投入产出分析
一、开发时序
二、投资成本预测
三、经济效益估算
四、规划近期投资回收概算
2.旅游总体规划大纲 篇二
1 问题的提出
1.1 旅游地理区划的原则
在考查旅游发展的地理总体环境基础上, 通过对各县市旅游资源的差异性比较和分析, 结合主导因素、行政区的完整等原则, 进行旅游地理分区。[1]这是进行旅游地理区划的原则。
1.2 南昌市的旅游地理区划及等级系统
1.2.1 旅游地理区划
《南昌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2008~2020) 》, 以下简称规划, 将全市旅游资源分为五区:西部乡村生态人文综合区;东部水上风情区;南部特色区;北部生态休闲区;中心文化区。
很显然, 规划紧扣了南昌市的优势旅游资源, 抓住了主导因素。但是规划在分区时, 多个区域都没有照顾到行政区域的完整性, 这样说并不代表旅游区和行政区要完全一致, 但应该大致一致, 以便实现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管理。
1.2.2 旅游地理区划的等级系统
旅游地理区划一般按区划范围大小, 可分为国家、省、市三级。[3]一级、二级旅游区划偏重于宏观性, 主要在全国、省层次上, 三级旅游地理区划以市县为主。本旅游地理区划属于第三级区划。而在市以下也应该分为三级等级系统, 即若干旅游带、旅游圈和旅游景区。
2 南昌市旅游地理区划构想
根据旅游地理区划原则及等级系统, 本人认为南昌市应把规划中的五大区上升为三大旅游带和一个旅游中心区, 分别为西部乡村生态人文综合带、东部水上风情带、北部生态休闲带和区域旅游文化中心。在旅游带下设若干旅游圈, 旅游圈下即是旅游景区。这里变化最大的是略去了南部特色旅游区, 而把它并入东部水上风情区。以特色旅游圈的形式出现。这样即保持了旅游区划与行政区的相对统一, 又能突出南部特色旅游资源优势。
3 区域旅游合作
区域合作的目的是实现各区县旅游资源整合, 整体开发、差异性开发, 形成各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应从以下几个层次进行探讨。
3.1 区域旅游的合作机制
南昌市区域旅游合作应该走政府主导, 企业参与的, 市场化的共赢的合作方式。充分发挥政府之间协商机制与市场机制双重作用。区域旅游合作不能虎头蛇尾, 名存实亡。
3.2 区域旅游的模式
区域旅游合作有三种类型, 即资源——资源型、资源——市场型和资源——市场融合型。南昌市对外与经济发展水平高、经济联系紧密的区域之间进行合作时, 应发挥旅游资源的优势, 走资源——市场型的发展道路, 培育旅游市场。
在与区内或区外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地区合作时, 旅游业核心竞争力主要依赖于旅游资源, 区域旅游合作培育的是区域核心旅游产品, 应走资源——资源型的发展道路。如目前江西省陆续推出的六条红色旅游精品线中就有五条是与南昌有关的。因此, 应在充分挖掘本市红色旅游资源的基础上, 加强与省内外其他红色旅游景点合作。
3.3 协调好旅游产品政区分割和制订区域旅游利益分配机制
因为旅游资源不属于同一行政区, 同一主题的旅游产品无法统一协调开发。不同政区从自身利益出发, 在旅游产品开发方面各自为政, 最终使这一产品失去竞争力。如沿温厚高速公路, 存在几个特色旅游圈, 新建的绿洲沙漠特色旅游圈、南昌县的南部农业观光特色旅游圈、进贤县的南部传统文化特色旅游圈, 为了开发一条展现南昌特色的旅游路线, 各政区要协同开发, 共同营销。
4 结语
综上, 在进行旅游地理区划时, 要遵循主要的旅游区划原则, 即主要考虑主导因素原则和旅游区与行政区域相一致的原则, 以利于区域旅游业的政府推动和调控;区域之间在发展与竞争时的协作以及存在的矛盾, 可以通过区域旅游合作来弥补;对于南昌市各区之间的合作, 本文只作了初步的原则性探讨, 在“大南昌”旅游业发展思想指导下, 如何进一步加强区域合作是我们应深入研究的问题。
摘要:通过旅游地理区划可以找出区域旅游资源的优势, 确定其市场定位与发展战略, 发挥区域旅游的整体效应;通过区域合作, 可以发挥市场机制和协调机制的双重作用, 实现区域旅游经济之间的双赢;本文通过对南昌市的旅游地理区划及其合作的探讨, 以期为南昌市制定旅游详细规划以及旅游业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旅游地理区划,区域旅游合作,旅游资源,旅游规划
参考文献
[1]保继刚, 楚义芳.旅游地理学 (修订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2]上海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南昌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2008/2020) [EB/OL].http://www.nc.gov.cn
[3]丁季华.旅游资源学[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 1999.
[4]肖光明.肇庆市旅游地理区划系统研究[J].肇庆学院学报, 2003, (1) .
3.旅游总体规划大纲 篇三
由农业部、中国科协和中宣部、教育部等17部门共同组织编写的《农民科学素质教育大纲》前不久正式与全国农民见面。根据大纲提出的整体规划,到2020年,要使全国95%以上的农村劳动力接受科学素质教育培训,95%以上的乡村能够开展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的科学普及活动,全国农民的科学素质能够基本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中国农学会编制、编绘了重点突出、通俗易懂的《农民科学素质教育大纲》宣传挂图和农民辅导读本,以农民的切身感受和朴实语言,对主要内容二十条作了全面细致的解读,今后将作为科普共享资源免费向全国广大农村基层提供。(北京 姚润丰)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参合率已达85.96%
截至2007年9月30日,全国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县(市、区)达到2448个,占全国总县(市、区)的85.53%,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口7.26亿,参合率为85.96%。
从基金支出情况看,2007年前三季度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累计支出总额为220.31亿元。第三季度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支出总额为86.93亿元。其中,用于住院补偿73.61 亿元,占基金支出总额的84.68%;以统筹基金形式进行门诊补偿5.51亿元,占基金支出总额的6.34%;以家庭账户形式进行门诊补偿6.18亿元,占基金支出总额的7.1%;其他补偿1.23亿元,占基金支出总额的1.41%;体检支出0.4亿元,占基金支出总额的0.47%。
从受益情况看,2007年前三季度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累计受益26331.89万人次。(北京 吴晶)
玉米新品种通过审定
大连盛世种业有限公司(邮编:116600,电话:0411-87703578)选育的玉米新品种“盛单218”,前不久通过了辽宁省品种审定。
该品种春播生育期131天左右。株型紧凑,穗轴粉色,籽粒橙色,半马齿型,百粒重34.9克。中抗大斑病、灰斑病、青枯病;抗丝黑穗病;感弯孢菌叶斑病。籽粒粗蛋白质含量10.08%,粗脂肪含量5.60%,粗淀粉含量72.90%,赖氨酸含量0.35%,容重752.0克/升。平均667平方米(1亩)产量达680.7公斤。(辽宁 付永军)
湖南选育成功“湘杂油7号”
湖南亚华种业科学研究院(邮编:410116,电话:0731-5634082)选育的甘蓝型杂交油菜中熟组合“湘杂油7号”,前不久通过了湖南省品种审定。
该品种生育期219天,株型紧凑,茎杆坚硬抗倒,种子黑褐色,近圆形,千粒重约3.65克。芥酸含量为0.98%,硫苷含量为41.24微摩尔/克,含油量为39.89%。平均667平方米(1亩)产量为153.1公斤。(湖南 涂小林)
水稻新品种在福建问世
福建省南平市农科所(邮编:354200,电话:0599-5628968)选育的水稻新品种“宜优1659”,前不久通过了福建省品种审定。
该品种全生育期129.2天,结实率76.49%,千粒重31.0克。感稻瘟病。糙米率78.0%,精米率67.5%,整精米率36.4%,粒长7.3毫米,垩白率31.0%,垩白度10.4%,透明度1级,碱消值5.0级,胶稠度90.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2%,蛋白质含量7.6%。667平方米(1亩)产量达510.05公斤。(福建 程学先)
湖北选育成功黄瓜新品种
湖北省农科院蔬菜科技中心(邮编:430064,电话:027-87389846)选育的黄瓜新品种“鄂黄瓜3号”,前不久通过了湖北省品种认定。
该品种极早熟,第2~4节开始结瓜,膨大速度快;特别耐寒,遇1~2℃短时低温仍能正常生长;瓜条直,瓜肉厚,瓜长30厘米,直径约5厘米,单瓜重300克,瓜把短,刺瘤少,嫩绿白色。(湖北 李金泉)
小麦新品种在甘肃问世
平凉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邮编:744000,电话:0933-8212451)选育的小麦新品种“平凉44号”,前不久通过了甘肃省品种审定。
该品种属强冬性,幼苗半匍匐,生育期278.7天,抗冻抗旱性强,耐瘠薄, 容重786.1克/升。千粒重48.8克。粗蛋白质含量10.92%,湿面筋含量18.07%,赖氨酸含量0.31%,粗淀粉含量68.1%。中抗条锈病。平均667平方米(1亩)产量达286.93公斤。(甘肃 刘乐陶)
“苏杂棉66”通过审定
江苏中江种业股份有限公司(邮编:210036,电话:025-83243549)选育的中熟陆地棉杂交一代新品种“苏杂棉66”,前不久通过了江苏省品种审定。
该品种生育期138天,单株成铃25.4个,铃重6.0克,籽指10.7克。大样衣分40.1%,小样衣分40.9%,霜前花率89.8%。耐枯萎病,耐黄萎病。马克隆值4.8,比强度30.6厘牛/特克斯,纺纱均匀指数148。平均667平方米(1亩)产籽棉241.1公斤、产皮棉96.7公斤。(江苏 魏成义)
大豆新品种通过审定
石家庄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邮编:050041,电话:0311-86850664)、中国科学院石家庄农业现代化研究所共同选育的大豆新品种“石豆1号”,前不久通过了河北省品种审定。
该品种生育期105天左右,亚有限结荚习性。单株有效荚34.7个,单荚粒数2.3个,百粒重21.4克。籽粒圆形,黄色种皮,黑色种脐。抗倒性较强,抗病性较强。粗蛋白质含量40.45%,粗脂肪含量20.40%。平均667平方米(1亩)产量达190.01公斤。(河北 程大力)
白菜新品种通过审定
河南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蔬菜育种室(邮编:450002,电话:0371-65714026)选育的秋白菜早熟新品种“豫新58”,前不久通过了山东省品种审定。
该品种生长期64天,单球重1.9公斤左右。净菜率73.4%,软叶率57.5%,不结球率2.3%。品尝风味品质较好。粗纤维含量0.4%,蛋白质含量0.97%,干物质3.7%。维生素C含量15.1毫克/100克鲜重,可溶性总糖1.34%。高抗病毒病(TuMV),中抗霜霉病。平均667平方米(1亩)产净菜4836.2公斤。(山东 黄胜海)
广东选育成功蝴蝶兰新品种
汕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邮编:515021,电话:0754-8101302)选育的蝴蝶兰新品种“汕农玫瑰”,前不久通过了广东省品种审定。
4.(乡村旅游)教学大纲 篇四
课程编号: ZB101675 课程性质: 专业课
适用专业: 旅游管理类专业
先修课程: 旅游学概论
后续课程: 专业课 总 学 时:
总 学 分: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培养学生具备现代农业经济体系建设、科技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知识能力体系,是学生具备整合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品、增加乡村旅游供给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
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 绪论(2学时)
第一节 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概念及意义
一、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概念
二、开展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意义
第二节 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研究的方法
第三节 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种类和特点
一、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种类
二、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特点
第四节 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一、发展简史
二、现状分析
第二章 观光农业与乡村景观(2学时)
第一节 观光农业
一、国外观光农业的发展
二、我国观光农业的发展
三、观光农业的分类
四、观光农业的功能分区和特点
五、我国发展观光农业的意义与优势
六、我国观光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第二节 乡村景观
一、乡村景观概述
二、我国乡村景观的现状及前景
三、乡村景观规划
四、乡村景观评价
第三章 都市农业与现代农业(2学时)
第一节 都市农业
一、都市农业概述
二、发达国家的都市农业
三、发展中国家的都市农业
四、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都市农业的差异
五、中国的都市农业 第二节 现代农业
一、现代农业发展概述
二、现代农业的特点
三、国外建设现代农业的主要模式
四、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
第四章 生态旅游与民俗旅游(2学时)
第一节 生态旅游
一、生态旅游的兴起
二、生态旅游的概述
三、生态旅游的标准
四、生态旅游的基本特征
五、生态旅游资源
六、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
七、我国农业生态旅游及其发展前景 第二节 民俗旅游
一、民俗旅游概述
二、民俗旅游资源
三、我国民俗旅游的开发前景
第五章 乡村旅游发展与中外现状(2学时)
第一节 乡村旅游的产生与发展
一、乡村旅游的产生与发展
二、现代乡村旅游的兴起 第二节 中外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一、国内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二、国外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第六章 观光农业的开发模式及经营管理(2学时)
第一节 观光农业开发的理论基础
一、地域分异规律
二、增长极理论
三、点一轴理论
四、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五、农业区位论
六、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二节 观光农业的开发模式
一、现光农业开发的区域背景
二、几种常见的观光农业开以模式 第三节 观光农业的经营管理
一、观光农业的经营理念
二、常见的几种模式
三、推荐模式——复合型观光农业园
第七章 民俗旅游区的开发模式与经营管理(2学时)
第一节 民俗旅游的研究方法
一、调查法
二、比较法
三、综合法
四、形象定位法
五、市场预测法
第二节 我国民俗旅游发展的现状和思考
一、我国民俗旅游的主要问题
二、应采取的措施
第三节 民俗旅游区的开发模式
一、开展民俗旅游的意义
二、民俗旅游的开发原则
三、民俗旅游的开发思路
四、民俗旅游区的开发模式 第四节 民俗旅游区的经营管理
一、民俗旅游区的保护对策
二、民俗旅游区的管理模式
三、民俗旅游的营销策略
第八章 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开发与经营管理(2学时)第一节 国外农业科技园概况
一、农业科技园产生的背景
二、国外农业科技园区的主要模式
三、国外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的主要经验 第二节 我国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发展状况
一、我国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概况
二、我国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产生的社会背景
三、我国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发展的历史阶段
四、园区的发展思路和基本原则
五、园区的基本特征与主要功能
六、园区的分类
七、园区建设的意义
八、园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新内涵
二、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可持续发展理论
三、实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第四节 我国“十一五”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纲要
一、发展现状与面临的形势
二、指异思想、发展思路和基本原则
三、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
四、保障措施
第九章 个例展示与分析(2学时)
第一节 上海孙桥模式
一、园区简介
二、发展重点
三、农业旅游 第二节 浙江滕头模式
一、滕头村简介
二、滕头村生态农业的发展
三、滕头村农业旅游的发展
四、滕头村的发展历程
五、滕头村的今天
第三节 苏州未来农林大世界
一、园区简介
二、涉农会展培训
三、涉农商贸投资
四、农业休闲观光
三、实践性教学内容
实践性教学包括课内实践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两大部分,其中课内实践教学最少要占课内教学总学时的20%,课外实践教学视具体情况而定。具体见该课程实践教学大纲。
四、主要参考书目
1.本书编委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工作手册.第一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5.《物流规划》教学大纲 篇五
一、课程的地位、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
本课程地位:
《物流规划与》课程是为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开设的大类专业课程,是该类专业本科生的重要专业课程之一。
本课程目标:
1、正确理解物流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体系;
2、了解物流系统的内在特征和未来发展趋势;
3、针对物流系统问题,学会运用相应的技术方法进行规划与设计;
4、增强学生继续学习物流管理知识及从事物流管理职业的兴趣 本课程的任务:
使学生掌握物流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学科组成,初步了解物流系统的研究对象和基本理论体系,通过介绍物流系统的构成和未来趋势,使学生对进一步学习物流管理专业的各类知识与技术产生兴趣。
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有《经济数学》、《管理学》、《经济学》等课程。《经济数学》提供数量方法;《管理学》、《经济学》为本课程提供理论基础。
三、课程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绪论
教学要求:
(1)了解物流系统的定义、功能和分类(2)掌握物流系统的作用机制
(3)掌握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的基本理论 重点:物流系统的功能与分类 难点: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的基本理论 教学内容:
第一节物流系统概述
(一)物流系统的内涵
(二)物流系统的功能
(三)物流系统的分类
第二节物流系统的作用机制
(一)结构和功能相一致
(二)竞争与协同
第三节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的基本理论
(一)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概述
(二)基础资料的调查与分析
(三)物流需求预测
(四)物流系统规划设计评估
第二章物流园区/基地的规划与设计
教学要求:
(1)了解物流园区的定义、分类和功能设计
(2)掌握物流园区规划与设计的目的、基本原则、规划与设计的要素、规划与设计的技术流程和物流园区规划的关键问题
(3)掌握物流园区规划与设计的典型案例,包括成功案例和失败案例 重点:物流园区规划与设计的目的、基本原则、规划与设计的要素 难点:物流园区规划与设计的技术流程和物流园区规划的关键问题 教学内容:
第一节物流园区/基地规划与设计的基本理论
(一)物流园区/基地的含义及分类
(二)物流园区/基地规划与设计分析及其基本原则
(三)物流园区/基地规划与设计的一般步骤
第二节物流园区/基地规划与设计的典型案例
(一)成功案例
(二)失败案例
(三)原因对比分析
第三节物流园区/基地规划与设计的实际训练
(一)原始材料
(二)材料分析
(三)规划设计
第三章仓储的规划与设计
教学要求:
(1)了解仓储系统在物流中的功能(2)掌握仓储系统规划与设计的内容(3)了解仓储规划与设计的基本原则
重点:掌握单一仓库选址的基本方法以及仓库储存区域面积的计算 难点:掌握搬运系统设计中的流程分析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仓储规划与设计的基本理论
(一)仓储的含义及社会作用
(二)仓储子系统在物流过程中的功能
(三)储存的分类
(四)仓储系统规划与设计的内容
(五)仓储规划与设计的基本原则
(六)规划与设计的一般步骤
(七)仓储系统规划与设计的方法
第二节仓储规划与设计的典型案例
(一)单设施选址重心法案例
(二)多设施选址混合整数规划法案例
(三)仓库面积荷重计算法案例
(四)利用表格编制搬运方案案例
第三节仓储规划与设计的实际训练
(一)案例1原始材料
(二)案例1材料分析
(三)案例1规划设计
(四)案例2原始材料
(五)案例2材料分析
(六)案例2规划设计
第四章配送的规划与设计
教学要求:
(1)了解配送规划的目标和原则(2)理解配送中心规划的程序框架 重点:熟悉EIQ分析方法
难点:掌握基于SLP的配送中心规划方法,并能够解决小型配送中心的规划问题 教学内容:
第一节配送中心规划与设计的基本理论
(一)配送的含义及分类
(二)配送中心规划与设计的材料分析与基本原则
(三)配送中心规划与设计的一般步骤
第二节配送中心规划与设计的典型案例
(一)日本千里丘配送中心的设计与建设方案
第三节配送中心规划与设计的实际训练
(一)零售商品物流配送中心的系统规划
第五章运输规划与设计
教学要求:
(1)理解现代物流运输系统的概念和功能
(2)掌握现代物流运输方式优化组合,包括选择运输工具和物流运输合理化问题 重点:理解和掌握运输过程管理,包括运输管理的任务、运输合同、运输保险和国际现代运输方式
难点:掌握多式联运及国际多式联运的相关内容 教学内容:
第一节现代物流运输系统
(一)运输——物流系统中最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物流的功能
(三)物流的特征
(四)物流系统
第二节现代物流运输方式优化组合
(一)选择运输工具
(二)物流运输合理化
第三节运输过程管理
(一)运输管理的任务
(二)运输合同
(三)运输保险
(四)国际现代运输方式
第四节多式联运及国际多式联运
(一)多式联运
(二)国际多式联运
第六章物流信息系统的规划与设计
教学要求:
(1)掌握物流信息的基本概念、功能、特征及分类(2)掌握物流信息系统的概念、功能及体系结构
重点:熟悉目前应用于物流信息系统的计算机信息技术,掌握其应用原理及流程 难点:熟悉掌握物流信息系统开发的原则、方法及步骤 教学内容:
第一节物流信息系统概述
(一)物流信息
(二)物流信息系统
第二节物流信息系统的计算机信息技术
(一)计算机网络技术
(二)数据库技术
(三)物流信息采集技术
(四)物流EDI技术
(五)其他物流技术
第三节物流信息系统规划与设计
(一)物流信息系统规划
(二)物流信息系统设计
第七章一体化供应链与企业物流的规划与设计
教学要求:
(1)了解一体化供应链的基本理论模型和实现一体化供应链管理的步骤
(2)掌握一体化供应链规划与设计的问题、原则以及几种典型的供应链结构体系模型
重点:了解一体化供应链设计的策略和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的构建
难点:掌握企业物流规划与设计的内涵、原则、内容,掌握企业物流网络规划与设计 教学内容:
第一节一体化供应链规划与设计的基本理论
(一)一体化供应链规划与设计应考虑的问题
(二)一体化供应链规划与设计的原则
(三)一体化供应链规划与设计的策略
第二节一体化供应链管理理论模型及实现
(一)一体化供应链管理理论模型
(二)一体化供应链管理的实现
(三)供应链合作关系的形成与合作伙伴的选择
第三节企业物流规划与设计的基本理论
(一)企业物流规划与设计概述
(二)企业物流规划与设计的流程
(三)企业物流规划与设计的步骤
第四节企业物流网络规划与设计
(一)企业物流运输方式的选择
(二)生产企业物流系统改造
(三)连锁零售物流企业系统改造
第八章物流发展战略的规划与设计
教学要求:
(1)理解物流战略的概念及内容(2)掌握物流战略规划与设计 重点:物流战略
难点:供应链管理、战略规划 教学内容:
第一节物流战略的概念及内容
(一)物流战略的概念
(二)物流战略的内容
第二节物流战略规划与设计
(一)物流战略规划
(二)物流战略管理
(三)物流战略控制
第九章区域物流网的规划与设计
教学要求:
(1)掌握区域物流网络的内涵
(2)理解区域物流网络空间结构形态及其要素特征 重点:了解区域物流网络特征和功能 难点:掌握区域物流网络的规划方法及步骤 教学内容:
6.旅游英语教学大纲 篇六
一、课程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旅游英语
英文名称:English for Tourism 适用专业:英语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开课时间:第1-4学期 总学时: 16学时 总学分: 2学分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简单介绍旅游基础知识、旅游业务等,主要话题包括旅行社服务、山西名胜、中国饮食烹饪、中国传统节日、风俗、涉外礼仪常识等。
三、相关课程的衔接
预修课程(编号):无特别要求 并修课程(编号):无特别要求
四、教学的目的、要求与方法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在英语专业一年级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阅读及翻译能力,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运用旅游英语进行交际的综合能力,达到从事一般旅游业所需的英语水平,并具备必要的旅游专业知识。帮助学生通过英语导游资格考试。
(二)教学要求
1.能讲述山西景点的英文导游词,能教流利的谈论旅游文化相关的专题。2.能进行日常生活和一般旅游交际中的英语会话,能胜任运用英语来进行旅游服务工作。能就课文内容或程度相当的各方材料用英语进行口头回答、复述和讨论,语音语调正确,表达流利,语法基本正确。
3.能读懂常见英文旅游函电,并能阅读一般旅游资料,速度为每分钟70词,理解基本无误;借助词典能阅读难度较大的旅游资料,每分钟50词。4.能用英文拟写常用旅行社宣传及业务表格。5.能进行一般旅游业务有关的英汉口译;能笔译一般的旅游函电;借助辞典能笔译难度较大的旅游资料,英译汉的速度为每小时350词,基本无误。
(三)教学方法
采用基础知识教授和模拟实训相结合的方法
五、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Chapter1---Welcome speech欢迎词 A: Welcome speech欢迎词 B: Itinerary 旅游行程 Chapter 2—On-the-way guiding 沿途讲解 A: General condition of SX province B: Introduction of local products Chapter 3----Scenic-spot guiding A: Natural scenery Water tour Mountain tour B: Humane scenery Ancient architecture (Temples.mansions) Religions, Folklore Chapter 4—Hotel and restaurant service Chapter 5----Shopping and entertainment Chapter 6----Handling problems Chapter7----Farewell
六、作业
本课程每章结束后布置若干翻译和会话练习。
七、课程考核
本课程通过平时考核、期中考查、期末闭卷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考核学习效果,评定学生的综合成绩。综合成绩=平时成绩+期中成绩+期末成绩。平时成绩、期中成绩、期末成绩分别占15%、15%、70%。
八、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一)建议教材
教育部《旅游英语》教材编写组编;《旅游英语》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
(二)主要参考资料
1.王苏平主编;《旅游英语》,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2.路旦俊编;《实用旅游服务英语》,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
7.旅游规划三元论 篇七
基于20年来风景景观规划设计和近年旅游规划的研究实践,笔者以为,旅游规划其狭义的概念就是包括旅游发展规划、旅游项目设置、客源市场在内的旅游策划,这是旅游界的强项、核心。其规划的形式特点是以文字、数字、图表为主的描述、分析、论证、设想。然而,过去的实践结果和未来的社会需求告诉我们,仅有这种旅游策划是不够的,尤其要把设想计划落实在有形的空间形体和有阶段的时间范围上,这就需要有更为具体的时空规划以及对应于单体项目的设计,需要以景观规划设计界的规划设计图纸为主。此外,除了客源,近年旅游规划中,大家都无法回避旅游地生态环境保护和美丽旅游景观环境创造这两大问题;同时,除了经济产业的问题,游憩心理行为和旅游地时空形态格局正在成为旅游规划理论研究的重点。
因而,新一代的中国旅游规划,实践深度要从宏观的策划这一元走向宏观策划、时空规划、单体设计的三元,实践内容要从以客源市场为主的一元扩展为客源市场、生态环保、美景创造的三元,理论研究要从产业经济为主的一元扩展为产业经济、游客心理行为、时空形态格局的三元。这三个层面的三元及其分别从一元向三元的扩展,就是笔者所提出的旅游规划三元论的核心实质。
1.现代旅游规划的三元
如同传统的旅游规划,现代旅游规划其基本的追求仍然是为旅游者创造时间与空间的差异、文化与历史的新奇、生理心理上的满足。笔者认为,现代旅游规划自始至终都应以此为核心和最终目标。
以此为出发点,从中国旅游规划的实践需求看,笔者认为,其中均蕴含着三个层面不同的需求:
(1)旅游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历史与艺术层面,包括潜在于旅游环境中的历史文化、风土民情、风俗习惯等与人们精神生活世界息息相关的文明,即关于人们行为活动以及与之相应的经营运作的规划需求;(2)景观时空层面,基于景观空间布局的规划,包括区域、总体、景区、景点的时间与空间上的布局、设计,即关于景观时空布局的规划需求;(3)环境、生态、资源层面,包括土地利用、地形、水体、动植物、气候、光照等人文与自然资源在内的调查、分析、评估、规划、保护,即生态环境大地景观的规划需求。这些构成了旅游规划需求的三元。与需求对应,现代旅游规划的内容同样包含三元:(1)以“旅游”为核心的群体行为心理规划和项目经营;(2)以“景观”规划为核心的美丽的旅游景观环境形象创造;(3)以“生态”为核心的旅游环境生态保护。简而言之,旅游、景观、生态,这就是笔者所提出的现代旅游规划的三元素(刘滨谊,2001)。
笔者认为:对于中国,全面的旅游规划应包括“旅游”、“景观”、“生态”这三元的规划,并以这三元作为基本侧重。“旅游”的规划,其核心是对旅游资源(分为自然天成的和人为创造的两类)、游客行为心理与项目经营运作,这相互交织的三者进行揣摩、分析、设定、猜测,统称策划;“景观”的规划,又称风景园林规划,其核心是对旅游项目、游客活动、设施建设这三者进行空间布局、时间分期、设施设计,统称规划;“生态”的规划,其核心是对旅游区、旅游地的自然要素环境与因旅游开发建设而引起的影响进行识别、分析、保护规划。一个几万平方公里的区域旅游发展规划也好、一个旅游地的项目策划也好、一个旅游地修建性具体规划也好,虽然规模、层次、深度各不相同,但是,规划中都必须将这三方面作为基本内容予以考虑,所不同的只是三方面的比重、深度而已。纵览全球旅游规划的实例,任何一个具有时代风格和现代意识的成功之作,无不饱含着这三个方面的刻意追求和深思熟虑,所不同的也只是视具体规划设计情况,三元素所占的比例侧重不同而已。
笔者提出现代旅游规划三元论,首先,源于旅游与景观规划实践的切身体会和理论思考(刘滨谊,1999a),其次,源于人类聚居环境学的系列理论研究(刘滨谊,1999b),再次,分析旅游规划本身,笔者发现旅游规划在层面、重点、阶段、支撑专业等方面都具有三元的特征:
(1)旅游规划的三个层面:区域—景区—景点;
(2)旅游规划的三个重点:资源(区域上)—布局(总体上)—选择(景点与项目策划);
(3)旅游规划的三个阶段:发展规划(阶段1)—总体规划(阶段2)—具体规划(阶段3);
(4)旅游规划的全过程:“策划”—“规划设计”—“治理”;
(5)支撑学科领域:旅游游憩学、景观园林(包括建筑、规划、园林)、环境艺术。
根据旅游规划三元论,在众说纷纭的各类旅游规划倾向和流派中,我们可以辨别出三种极具发展潜力的流派:(1)以旅游策划为核心,重在大众行为心理景观策划的游憩流派;(2)以景观规划和环境艺术设计为核心,重在空间规划布局与景点设计的景观流派;(3)以旅游资源、环境生态保护利用为核心,重在自然生态的生态流派。这三种流派代表着现代旅游规划学科领域的发展方向。对于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旅游规划,提出旅游三元论的基本目的就是要解决旅游规划的定向问题,寻求符合中国国情的旅游规划发展方向。
2.旅游规划学科领域的新观念
旅游规划学科领域的新观念,其形成与现代旅游治理和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学科专业观念的转变有关。与全世界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国际潮流同步,向国际同类先进学科专业看齐,在今后5~10年期间,中国旅游规划设计作为一门学科专业,在学科建设、专业设置、知识体系、实践取向这四方面都需要形成结构性的体系,目前,作为这种体系的雏形———现代旅游规划的观念正在形成。
中国的旅游规划,尽管在过去20年中,依附于经济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风景园林规划等相邻学科专业的研究与实践已得到一定的发展,然而,就现代与国际接轨的旅游规划意义而言,这一学科领域目前尚处于形成初期,姑且称之为“生成期”,正在经历着最为要害的结构确立、反馈调整、转变重组。学术方面,一是受到中国旅游界、风景园林界、建筑规划界的影响,二是受到国际旅游学科专业的推动;社会实践方面,一方面,迅速发展的旅游市场需求为该学科专业提供了广阔的生存发展空间,另一方面,鱼目混珠、外行多于内行的状况,导致该专业实践成果缺乏原创、“克隆”国内外旅游景观实例成风,水平难以提高。对此,首先需要在学科专业上形成正确的观念,这是解决生成期该学科专业“定性”问题的基本出发点。
这种观念的形成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原旅游治理学科关注重点的转移和范围的扩展:从后期治理运营转移到先期开发建设,从单一传统专业扩展为综合交叉的现代专业;二是指随之而来的学科核心内容的转变:从以项目策划为核心的旅游规划转移到以包括项目策划等多种元素构成的以旅游规划三元素为核心的综合旅游规划。对于中国旅游界,这种新观念已经具备客观条件基础,这就是近年迅速扩展的旅游规划市场需求及其工程实践。与过去20年的实践相比,旅游规划项目种类、规模和工作深度均已大大扩展。例如,在许多城市发展规划中,旅游发展规划已从总体规划中的专项规划中分离出来而作为一项相对独立的规划;又如近年兴起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景观风貌规划、滨水区规划设计、街道景观设计、城市广场规划设计、交通道路景观规划设计、旅游度假区规划设计等,这些项目都在不同规模层面上与旅游规划相互交织。此外,随着国外高水平旅游规划实践的介入和国内旅游规划院所日趋国际化的旅游规划的操作方式,学科领域新观念的形成与国际接轨的实践操作已开始深入人心而势在必行。
这一新观念形成的主观条件是国内一批专家学者数十年坚持不懈的追求、倡导、宣传、开拓。诚然,时至今日,在专业内容侧重的理解上,仍然主张各异,称呼有别。对此,笔者呼吁,需要就以下3方面学科领域基本原则达成共识:(1)学科领域核心:广义的旅游—景观—生态;(2)学科领域根基:旅游学、景观规划、景观生态学;(3)与近邻专业的关系:该专业是与景观规划设计、环境艺术成三足鼎立,缺一不可,相互无法替代。学科领域新观念的确立,这是解决中国旅游规划定性问题的要害。
3.旅游规划学科领域的支撑专业
当今中国旅游规划学科正在迅速扩展。传统旅游规划界由旅游经营为导向的规划局面正在被打破,代之而起的是旅游游憩学、景观园林(包括建筑、规划、园林)、环境艺术三大类专业共创旅游规划设计天下的“三国格局”。就发展趋势而论,这三大专业正在构成现代旅游规划设计交叉学科的支撑专业。对于旅游规划设计学科,其核心就是这三元的综合。一元是艺术,即以景观环境形象为核心带动的景观艺术,在这方面,环境艺术专业最为擅长;一元是物质环境的规划设计,即以植物的综合运用、以环境绿化、水土整治为核心的园林绿化艺术与技术,这是建筑、规划、园林专业的强项。此外,园林绿化也好,环境艺术也好,所营造的景观园林环境终究是为人类所使用的。这就涉及研究人的心理行为,什么样的环境为人们所喜爱,什么环境下会引发什么样的行为活动,进一步通过组织人的活动、安排娱乐休闲时间,以及由此引发的经营投资回报效益等问题,这样又引出一个大的分支,国际上叫游憩娱乐学。在中国名义上没有这个专业,但在实际上正在从旅游治理、风景园林学科中派生。这就是三元中的又一元。从与这三元相对应的教育来看,目前全国设有环境艺术专业的大专院校有100所左右,设有园林专业的大专院校有50所左右,设有旅游治理类专业的大专院校有80多所。尽管迄今中国还没有“旅游规划”这一学科专业名称,这些院校专业背景也不尽相同,专业名称各异,或是一级学科,或是专业,或是某一专业中的方向,但都或多或少具备了培养从事旅游规划专业人才的能力。从与这三元素相对应的规划设计院所来看,国内已存在风景园林类、环境艺术类、旅游规划类三类规划设计院所,其工程实践的都与旅游规划有关。
从学科领域基本组成而论,现代旅游规划学科领域包含这三大方面。从专业操作过程看,环境艺术以“设计”为全过程,风景园林以先期“规划”、后期“设计”为全过程,游憩娱乐以项目选取、游人活动组织治理的先期“策划”和旅游景区运营的后期“治理”为全过程。“策划”———“规划设计”———“治理”这三个过程的结合构成了现代旅游规划的全过程。
从学科发展演化来看,环艺、游憩娱乐都是近现代、工业革命以后引入的,景观园林专业则较为传统。
学科的综合交叉、学科支撑专业的增加、实践过程的完善、实践领域的扩展,这是当代任何具有竞争生存力的现代学科的必备条件。对于现代中国旅游规划学科,面对未来学科之间的竞争,这种学科交叉与专业综合无疑是有利的。但是,目前国内3个专业及其依托的主管部门之间缺乏交流、各自为主的局面已经造成了学科发展上的混乱。应当改目前这种群雄逐鹿的“三国格局”为现代旅游规划学科的“三位一体”。对此,对于这一学科专业的整合“定位”,基于数十年的积累和未来将要发挥的作用,中国旅游界和国家旅游局理应担起重任。
4.旅游规划专业教育的结构
要使中国旅游规划学科领域具有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其专业教育需要有三个层次:(1)面向学科发展,为长远学科建设培养高层次博士、硕士人才;(2)面向社会需要,为国家旅游治理和旅游规划设计建设部门培养大学本科、硕士人才;(3)面向中国数量与质量日益高涨的旅游开发市场需求,为各类规划设计院所、园林工程公司培养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多层次人才。在这三个层次中,第三个层次已运转若干年,为中国旅游规划业培养了一定数量的专业人才,第二层次也已开始运转,随着近5年专业教育的发展,第一层次正在走上正轨。专业教育层次结构的完善,将为旅游规划学科领域未来的加速发展铺平道路。
三个层次教育中,大学本科专业教育当为基础。但是,目前这个基础还相当薄弱。原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工科)本科专业取消,原来独立的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硕士点降级为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硕士点中的一个方向,在轰轰烈烈、日渐上升的旅游规划事业表象的背后,教授讲师们已感受到了由于这两方面所造成的学科专业危机:旅游规划专业人才奇缺,高层次人才培养断源,外行大量涌入,学科专业水平难以提高。对此,需要一个专业教育上的“革新”、“强化”:一方面,争取恢复原风景园林工科本科和硕士点专业目录,另一方面,强化“旅游规划设计”本科、硕士、博士这一专业方向的独立专业教育,采取多层次、多途径、多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其次是专业知识结构的调整。当前中国社会的旅游规划业需求孕育着新型的专业人才知识结构。除了城市规划中的风景园林规划(工科)、环境艺术(文科)、旅游治理中的规划(理科)专业的兴起,一批近邻、边缘学科专业的实质性介入也大大扩展了旅游规划专业的知识范围:建筑学科、地理学科、计算机与信息学科等。旅游规划专业教育课程设置面临着扩展转变的需求。对于这种转变,笔者主张:一方面,要开设旅游治理的专业课程;同时,更要引入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学、城市规划、建筑学、环境艺术的专业课程。这是以课程设置为实质的专业知识结构调整。对于一名立志成为现代旅游规划师的学生而言,假如要把三大专业及其近邻边缘学科知识都浓缩于一身,在四五年内,他应当如何把握如此广泛的知识呢?
笔者认为,可以把知识获取的渠道方式分解为三种:一是通过看书、听讲座、思考学到的,比如治理学、游憩行为理论
品牌识别研究
汤弼君
摘要: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面对不断严重的产品同质化,本文认为企业需要加强自身的品牌建设,做好品牌识别,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产品在众多同质化的产品中被消费者辨别出来。而设计特征元素作为品牌识别最重要的介质和手段,为了在新产品开发中,保持品牌设计风格,达到品牌识别的目的,需要对设计特征元素进行研究。为此,本文又提出了用DFA法进行设计特征元素的分析和提取。
关键词:品牌识别DFA DNA设计特征元素
当今市场,产品的生命周期大大缩短,更新速度也大大加快。在此背景下,企业如何使其品牌下的产品保持很好的连续性?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产品同质化程度大大加深,消费者再也不满足千篇一律的产品了,个性化需求凸显,越来越要求参与到产品的设计中去,产品的定制时代即将到来。那么,企业如何在越来越体现消费者意志的产品上体现品牌的价值?本文认为企业只有牢牢地将品牌识别的思想融入到新产品的设计开发中,企业才会在高速的运转中始终把握住自己。
一、品牌识别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有这样的经历,看到别人拿的一款手机,我们会从产品的外观上感觉到这款手机是诺基亚的或是三星的。这种现象是偶然,还是其中暗藏玄机呢?
从工业设计的角度讲,同一品牌家族系列的产品在外观造型设计上都有显著特征,从而使人们一眼就能看出这个是哪个品牌的产品。比如:庞蒂亚克和宝马,它们易于识别和区别点在于它们的分离格栅。在一些产品中,这种有特色的典型特征主要是为了树立品牌形象。但是复杂的产品,比如说计算机,它们依然有家族性的操作符号:顾客会使用A产品,它就会很容易地操作B产品。设计者们倾向于去谈论公司和产品的“遗传密码”或者“DNA”,这些与品牌识别的思想是一致的。
苹果电脑前设计总监伯纳认为,若能将特有的企业文化“DNA”因子应用于各项产品设计,才是最好的设计,才会形成强有力的竞争力。在国外,一些国际著名企业像沃尔沃汽车、奔驰汽车、丹麦B&O公司、诺基亚、摩托罗拉、索尼电子、意大利Alessi等大公司总是很关注产品的风格变化,并积极地在进行企业的设计DNA研究。为的就是使新产品在开发过程中,在不断创新的同时也保持一定的继承性,以便消费者进行识别,等;二是必须动手实践才能得到的,比如景观规划设计;三是并非靠学校书本,而是通过社会实践、靠阅历、经历去逐步积累起来的。这三方面的比重不同,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也就大不一样。与一般旅游治理专业的教学相比,旅游规划方向的学生培养所要求的这三个方面的比重需要一个大的调整,根据教学研究与实践,对于4年制(或5年制)旅游规划专业方向的教学,笔者认为三方面的比重控制在2∶6∶1为好。
总之,培养什么样的旅游规划人才,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专业知识,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这些都直接关系着中国旅游规划学科专业的发展壮大,关系着学科专业的“定型”。
5. 结论
实现中国旅游规划学科专业方向的定性、定位、定型和定向,中国旅游界首先需要相应的人为转变:(1)观念的三个转变:a.从以六要素为核心的传统旅游观转向以旅游—景观—从而保持忠诚度。
在国内,海尔、联想、海信、长虹、中兴通讯等大型企业也开始重视企业设计的DNA,以增强企业的品牌文化特质,让设计作为提高产品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长虹公司还聘请了曾一手打造韩国三星工业设计体系的美国工业设计大师高登·布鲁斯担当设计顾问,理顺长虹的设计DNA。
由此可知,我们那种常有的经历并非偶然,而是那些诸如诺基亚、三星等公司的早有安排,他们有意识地在产品的开发过程中保持一定的延续性和一致性,以便于自己品牌的识别。
二、品牌设计特征元素的提取方法
那些著名的品牌都有其连续性的设计特征元素,这些正是品牌识别的重要手段和途径。那如何从品牌众多的产品中分析提取出设计特征元素以便运用到新产品的开发中呢?本文采用了Design Format Analysis(DFA)法。其具体的步骤如下:
1. 首先根据品牌的核心价值,选择一系列在品牌的产品中出现过的的设计特征。
2. 选择有代表性的产品
3. 建立如图1所示的类似矩阵。
4. 然后对不同的产品和特征进行分析打分,得分分为三个层次即:
强,弱和无。如果产品对应的某个特征强,得分为2;生态三位一体的现代旅游观,确立现代旅游规划在旅游治理中的先导作用和地位;b.从传统的“旅游”观念转变为现代的“游憩”观念;c.广义理解“旅游治理(Tourism Management)”中的“治理(Management)”;(2)学科专业教育的转变:加强以旅游规划为专业核心的中国“旅游规划专业”教育;(3)体制转变:实施中国旅游规划师注册制度,确立该专业方向及从业人员专业实践的责任与权力。
参考文献
[1]马勇,李玺,李娟文著.旅游规划和开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2]马勇,周霄.WTO与中国旅游产业发展新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年.
8.如何做好城市旅游规划 篇八
在以信息大爆炸、知识大爆炸为特征的大时代背景下,旅游规划确实面临很大的困难。
第一,信息时代使我们的客户——旅游规划的委托方(如旅游局)越来越成熟、高明。原因有三:其一,旅游局之间的互访、交流深度增加,主管领导的出国考察频度增加,甲方的感性认识不断加深,甲方更加关注实操和规划深度;其二,互联网有力推动了新规划理论、新理念的传播,加快了委托方之间的方案交流、经验总结,使其理论水平不断提高,视野不断开阔,在无形中提高了对规划成果的期望值;其三,信息时代也使规划公司们(乙方,规划的受托方)趋于透明化,使委托方对其技术实力、人员结构一清二楚,从而能在招标、商务谈判、成果把握方面保持主动地位。
第二,信息时代使旅游规划公司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表象有二:其一,互联网使信息查询、资料索取变得更容易的同时,也促使同行之间的信息趋于对称、知识结构走向趋同,从而在无形中结束了以往那种单纯靠资料垄断、信息垄断包打天下的时代。其二,规划公司的透明化加速了同业人员的快速流动,计算机的普及更为方案之间的拷贝、抄袭提供了便利,并直接引发了一个现实问题:方案趋同。如果对同行们近3年的所有方案做一个简单的比较分析,可能会发现,其内容的近似程度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
第三,在信息壁垒消除的同时,旅游规划行业正在走向市场化。其现实背景是:客户在成熟、进步,客户视野正不断开阔,客户鉴别力、期望值正不断提高;同行正不断强大,同业竞争日趋激烈。市场提出了一个现实问题:我们如何从容应对竞争、并让客户高度认可?
其实,客户的回答已经很明确、到位。早在2004年,在笔者核心参与的《宁波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宁波市局领导就做了含蓄回答:“宁波规划的难度在于:我们既很关注理论高度,也更加注重现实可操作性,关注现实抓手”。
“大连规划很难做。因为我们已经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市领导期望的是国际水准的一流规划。我们在关注前瞻性的同时,更加关注细节、关注亮点项目,尤其是要明确告诉我们近、中、远期要做什么、怎么做,要解决我们最关心的焦点问题……”,2005年,在笔者负责的大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大连市领导、旅游局领导提出了更加具象、清晰、明确的要求。换言之,委托方对中国旅游规划界提出了明确挑战:委托方期望一个战略清晰、策略明确、可操性强的,能同时涵盖宏观、中观、微观层面的高水平规划。这个规划既要立意高、视野宽、分析透、能清晰指出区域旅游战略发展方向,同时还要能指导现实,指导旅游“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工作,实现方案与现实的对接;既要完成通则所要求的规定动作,也要通过设计新的自选动作,加强具体项目策划含量,对重大亮点项目提出深度思考,有效解决传统规划“墙上挂、案头放、中看不中用”的问题。
在承担了大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后,我们很快明确了围绕“以构建与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相匹配的国际旅游目的地”的技术路线:①立足未来,科学判断大连在辽宁、东三省、环渤黄区域的战略地位;从大连市综合发展高度客观判断旅游业在大连产业体系中的角色;②从自然、历史人文、资源、市场、综合区位、社会经济、区域竞合、国际视角比较分析等多层面客观评估其成就与问题、机遇与挑战,综合评价其发展阶段及发展潜力;③结合国家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重大战略、“大大连”发展战略,客观判断大连旅游业在新时期的历史使命;④从多角度判断大连旅游未来的客源市场;⑤在上述基础上,结合对各涉旅部门的调研,明确大连市旅游发展的定位、目标、战略与发展思路;⑥根据总体目标和旅游资源综合禀赋特征,结合对现状与大势的分析,综合考虑地形地貌、城市发展脉络、城市总规、交通大格局、产业布局、游客的主要进出路径、旅游业发展现状等现实要素,从城市空间结构和经济社会发展特征出发,按照资源——市场双重导向原则合理进行旅游业发展战略布局,并进一步明确各片区的特色、定位、分期发展目标、重点支撑区块,并对重点区块进行进一步细化;⑦进一步明确空间动态拓展轴向,通过空间动态拓展轴向协调各片区有机融合、互动发展;⑧通过几张牌从战略层面统领大连旅游产品体系,形成几条便于营销包装的主题产品线;进一步制定以旅游目的地整体营销——景区营销——产品营销3个层面为支撑的营销;结合城市规划,制定城市旅游规划,全面提升大连;⑨围绕目标战略,制定支持与保障体系规划;⑩进一步制定“十一五”5年行动计划(并突出龙头亮点项目)以明确“十一五”期间旅游规划的具体方向;并对市委市领导最关注的焦点问题,进行针对性解答。
在上述技术路线指导下,我们进行了大量的现场调研与访谈,经过1年的努力,在大连市局及各涉旅部门的密切协作下,项目终于得以完成。2005年12月31日在大连举行的《大连市2006—2020年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终稿评审会议上,评审组一致同意《总规》通过评审,并给予高度评价:评委指出:“本规划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本规划很有思路,新意,而且很规范、通畅、精致。”
9.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大纲 篇九
一、掌握职业生涯发展规律,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
1.如何引导员工对“好工作”的合理认知;
钱多 事少 离家近? / 待遇优厚 压力适中 环境优良?
锻炼最大 实现人生价值?
2.运用职业生涯发展规律规划发展、辅导员工持续成长;
如何认识职业发展之路险象环生,更加充满机遇;
盘点职业必备要素引导员工重视内职业生涯成长;
案例分析:蚯蚓与齐瓦勃的发展之路对员工发展辅导的价值。
二、职场快速进步方法,统一员工行为,提高工作绩效;
1.引领下属篇:如何准备工作 / 如何接受工作 / 如何汇报工作 / 如何请示工作;
2.管理艺术篇:发现错误如何做 / 批评帮助如何做 / 看到成绩如何做 / 欣赏鼓励如何做; 训练活动:把握管理的基础之一(白色行为数据)。。。
课程目标:
1.掌握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理念、方法,助力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2.学习把握职业必备5项素质,探索岗位应具备的观念、知识、技能、心理等要素;
3.运用职业生涯发展规律辅导员工职业发展,在行业和企业中沉淀,稳定成长;
10.规划设计实习大纲(新) 篇十
(五年级适用)
课程名称:规划设计实习课程编号:2060356 课程性质:(必修)开课学院:建筑学院 适用专业:城市规划
一、实习周数、学分:
实习周数:
学分:4
二、实习目的
规划设计实习是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环节。本课程是在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课程学习全面完成的基础上,通过规划院的实习实践,培养学生深入社会实际,全面实践规划设计理论的全面知识,向社会实践学习协调和综合处理城市问题的规划方法。
三、实习具体要求
由学生自己联系规划院或规划局实习单位,在实习期间必须具体参加一项或多项实习单位所进行的实际规划设计项目或规划管理工作,通过实践,培养学生认识、分析、研究城市问题的能力。
四、实习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
遵守规划设计实习单位的全部安排。
五、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标准
提交所参与完成的规划设计实习项目的图纸,由规划设计实习单位出具实习鉴定和按百分制的成绩评定。
六、参考资料
1、《城市规划设计资料集1-11分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全国注册城市规划师执业资格考试参考用书
大纲制订人:陈
天
11.公众参与旅游规划的思考 篇十一
[摘要]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方法研究分析了居民、实际消费者、潜在消费者3个公众群体对于香港大澳生态旅游发展规划成果方案的支持意愿、了解程度以及焦点问题等方面的后期评价,进而探讨了其与大澳生态旅游发展规划公众参与工作实施的因果关系,认为合理的参与时限、专业人员的作用、主体多元化、持续动态参与对于提升公众参与规划的实际效果具有现实的作用。
[关键词]公众参与;规划;生态旅游;香港;大澳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9)07—0066—05
1问题的提出
随着公众力量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地位提升,公众参与被列为西方城市规划工作的重要内容,1960年代以来,德国、英国、美国、法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纷纷建立了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制度,成为城市规划进一步发展的动力。1980年代末,公众参与理念被引入我国城市规划学界,引发了学者的广泛兴趣,甘景林(2000)、李小敏(2005)、聂康才、周学红(2005)、王登嵘(2006)、郝娟(2007)、郭红莲、王玉华等(2007)分别从国外经验、现实障碍、规划民主、制度体系、运行机制等角度对公众参与城市规划进行了理论上的研究归纳;规划技术人员也在实际工作当中对公众参与进行了积极的实践,田力男(2000)、周丽亚、林展(2000)、冯现学(2003)、吴荔珍(2005)、纪锋(2005)、王学海(2005)还借助青岛、深圳、南昌、泉州、昆明等实例对我国公众参与城市规划进行了现实的探讨总结,公众参与对于城市规划作为公共政策的权威性、公正性与合法性的有力维护和根本保障已经得到业界的普遍认同与接受。
随着旅游规划工作的广泛开展,公众参与理念也得到了高度的关注。薛莹(2001)指出现阶段局限于政府、专家、开发单位之间的旅游规划是一种游离于社会和公众之外的由专家规划、专家论证、专家评审、政府决策所构成的“精英规划系统”,实施公众参与有望解决这种封闭式旅游规划方式所带来的规划偏差。杨兴柱、陆林(2006)综合国内外居民参与研究成果进一步提出了传统型、行政主导推动型、公众政府共同参与型、公众全过程主导参与型四种旅游规划公众参与模式。胡洋(2005)、刘德云(2008)分别探讨了公众参与理念在庐山风景名胜区、金门金湖镇相关旅游规划中的实际应用。
作为国际化现代大都市,香港的规划制度体系发展较为成熟,公众参与已经成为各项规划的必备工作。大澳是香港重要的城郊生态旅游目的地,1998年香港规划署组织了以生态旅游发展为核心规划内容的《重整大澳发展研究》,其间,多次进行公众咨询,于2001年形成最终规划技术成果。但直至2007年部分规划项目已经建设完成的情况下,仍有为数不少的公众对《重整大澳发展研究》提出意见,甚至还有大澳社区居民组织表达反对意见,公众参与规划的实际效果并不尽如人意。由此,本文针对这一问题对相关公众群体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研究分析公众对于《重整大澳发展研究》规划方案的评价感知及缘由,以期对国内公众参与旅游规划形成一定的借鉴与启示,同时也是针对国内后续公众意见跟踪调查研究相对缺失现实情况的有益探索。
2研究案例概况
大澳地处香港市郊大屿山西端,濒临伶仃洋,以体现渔乡民宅典型特色的水上棚屋闻名,被誉为香港现存最古老的渔村。除了棚屋之外,大量极具历史价值的人文设施和滨海水乡的多样化自然资源组合都折射出悠久而独特的渔村文化,使得大澳成为香港现代都市当中罕见的生态旅游特色地区,对城市居民产生了巨大的旅游吸引。笔者进行的相关调查显示,大澳的游客当中81.5%是香港市民,并且在市民对香港最具代表性的生态旅游目的地感知排序当中,大澳位于第三位,仅次于香港湿地公园和米埔自然保护区,真实反映出大澳在香港生态旅游市场中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作为记载香港早期历史的古老渔村,大澳的发展一直得到特区政府的高度关注。1998年规划署委托香港环境资源管理顾问有限公司进行有关重整大澳的研究,旨在利用渔村的生态特色,提升大澳对游客的吸引力,从而推动区内的经济发展,实现社区的持续发展以及文化遗产和自然环境的保护。其间,规划人员采取了召开公开会议、举行以专家和主管部门为主的专业代表会议、规划方案公开展示、民意调查等多种方式组织实施公众参与,征求对规划方案的评论意见,最终于2001年完成《重整大澳发展研究》规划技术成果。
《重整大澳发展研究》高度关注大澳生态旅游发展,强调将大澳发展成为生态旅游区,因此规划本质上属于生态旅游规划类型。规划方案在保留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资源、照顾当地社区需要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过兴建码头、广场、长廊、河堤、民俗博物馆、商业设施及度假营地等提供多元化旅游体验的策略思路,以形成对更多游客尤其是外地游客的旅游吸引。《重整大澳发展研究》甚至预测大澳年均游客接待量将增至大约45万-60万人次,显示出对于大澳生态旅游发展的巨大信心。
3相关群体调查分析
3.1调查方法界定
考虑到公众参与要求覆盖尽可能广泛的利益相关群体,本文的问卷调查对象设计为大澳居民、实际旅游者、一般市民(潜在旅游者)3个群体,于2007年8月期间在大澳以及市区相关地点以街头抽样或入户调查的方式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再以问卷调查结果为依据进行后续分析研究。
整个调查工作分为3项进行:在市区对作为潜在旅游者群体的一般市民进行街头抽样问卷调查,收回调查问卷120份,其中有效问卷115份,有效率达到95.8%;在大澳对实际旅游者进行街头抽样问卷调查,收回调查问卷120份,其中有效问卷110份,有效率达到91.7%;以入户调查方式对大澳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共调查81户居民,收回调查问卷81份,其中有效问卷80份,有效率达到98.8%。调查问卷内容围绕有关大澳的同一问题针对3个群体进行互动设计,既能突出各自群体的特征,又通过对同一问题的横向比较强化全面性,从而保证了本文结论的客观合理。
3.2调查结果分析
3.2.1支持意愿
表2显示,大多数受访对象都表现出对于规划的高度支持,其根本原因在于公众与政府在宏观利益诉求上是一致的。作为国际知名的现代大都市,香港的城市生活质量一直面临着城市化的压力,居民对于生活品质尤其是生态环境的关注与政府建设生态人居城市的努力在总体利益上是完全相符的。调查当中,87.5%的大澳居民支持大澳全面发展旅游业;95.45%的实地游客认为大澳适合发展成为香港主要的生态旅游景点;96.52%的一般市民则支持大澳发展生态旅游,从而使得作为城市发展公共政策的技术规划能够获得较高的公众支持。
当然,也有部分受访对象持不支持的态度,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同样也是利益诉求,即部分公众由于在微观利益诉求上与政府存在差异而导致不支持,其中尤以大澳居民群体中的35%为最高比例。这是因为居民与大澳发展的利益相关最为密切,其利益诉求与政府规划的重叠部分最多,非常容易产生不一致,从而导致较高的不支持率;而一般市民与实地游客仅仅作为短时消费者,利益诉求重叠部分较少,所以不支持的比例较低。
3.2.2了解程度
通常来说,公众参与规划的效果与其对规划的了解程度之间存在着正相关的联系,了解规划的公众越多,公众参与的实效就越显著。从表3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受访细分群体均有超过50%的对象对于规划方案有所了解,显示出前期公众咨询的实际效果;但也有相当数量的受访对象并不了解规划,说明《重整大澳发展研究》的公众参与程度仍然存在一定局限,这也是导致前文所提到的部分公众群体表达反对意见的原因之一。
从表4《重整大澳发展研究》的公众参与组织工作中可以发现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在2000年3—4月规划策略方案公众咨询过程中,核心会议时间都仅仅限于1天,明显影响了公众群体对于专业技术性较强的规划方案的了解。另一方面,公众参与的主要群体大多是区议会、环保团体、旅游人士甚至建筑师学会等组织,对于普通公众的覆盖相对有限,也直接影响了公众群体的了解程度。可以说,公众参与时限较短、公众覆盖范围有限是限制公众了解程度的主要因素。
3.2.3问题感知
由于大澳定位于香港郊野生态旅游的发展重点,《重整大澳发展研究》规划方案更多地强调了旅游内容的多元化、旅游商业设施的建设,但居民与游客的认知却明显不同:连接外部的交通设施成为最需迫切解决的首要问题,仅有11.25%的受访居民选择了旅游设施;27.27%的受访游客认为缺乏咨询中心、指示牌等旅游公共设施,17.27%的受访游客认为缺乏住宿设施,没有游客认为游览内容单一。
因此,虽然公众群体与政府在大澳发展生态旅游的总体定位上具有一致性,但两者在具体发展问题的认识上却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实质上就是微观利益诉求差异的表现。政府力图通过规划实现大澳的再次发展,其利益目标更多表现为经济性;而公众群体则关注于基础设施,其利益目标集中体现了公益性,33.75%的大澳居民将生态环境保护列为首要解决问题更是公益性的典型代表。由此可见,公众参与《重整大澳发展研究》规划的实际效果在部分方面并不理想,其原因与前文所提到的公众参与期限较短、公众覆盖面相对有限直接相关,也受到规划技术人员对于公众意见认同与采纳程度的影响。
3.2.4设施建设
通过问卷调查和人员访谈得知,公众与政府微观利益诉求差异的焦点集中于旅游住宿设施的建设上。现阶段大澳的住宿设施较少,游客往往当天往返市区,从而导致停留时间过短、消费水平不高的问题,《重整大澳发展研究》规划方案中提出建设青年旅舍、度假营,将旧警署翻新改造为酒店,力图通过增加旅游住宿设施来扭转这一局面。虽然设施建设利用的是废弃用地并且规模不大,但是45%的大澳居民、68.18%的实地游客还是表现出强烈反对,究其原因主要是两者对于旅游住宿设施的负面影响有着自身的认知。作为利益相关程度最高的群体,大澳居民认为潜在负面影响主要集中于过度商业化、环境污染威胁以及社区生活干扰等方面;而实地游客从生态旅游体验质量的角度出发,也认为旅游住宿设施的建设会影响渔村风格面貌、产生环境污染、导致过度商业化,两者的认知有着高度的一致。
不同利益相关群体往往从自身利益角度对问题进行认知考虑,可以清楚地看出,在大澳旅游住宿设施建设的问题上,公众与政府有着不同的认知,这一差异没有通过公众参与得到解决,直接导致了后续公众的强烈反对,甚至影响到规划方案的实施。
4启示与思考
公众参与规划由于涉及众多利益相关群体,其复杂性、多面性十分显著,组织实施工作面临着较高的要求,上述问题的调查分析对我国公众参与旅游规划的组织实施工作可以形成以下启示:
4.1合理设置参与时限
公众参与规划的效果首先取决于公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组织实施工作应当尽可能地为每一个民众提供广泛的参与机会。公众对于规划的了解往往需要一个时间过程,因此公众参与时限的设置显得尤为重要。公众群体对于《重整大澳发展研究》了解程度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由于技术成果的公众咨询尤其是咨询会议的时间过短,从而降低了公众广泛参与的机会。旅游规划所涉及的利益群体往往更为广泛,更应当合理设置公众参与的时限,为公众提供一个尽可能长的时间段去全面了解规划工作以及技术方案,只有了解得越多,公众参与规划的积极性才可能越高,规划方案才能更合理。
4.2注重专业人员解读
必须认识到,规划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技术工作,非专业人士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许多公众往往由于不能读懂技术方案而无法发表意见,从而形成了限制公众参与规划的技术门槛。在与大澳发展利益相关程度最高的居民群体中不了解《重整大澳发展研究》规划方案的竟有41.25%,其主要原因就是当地居民尤其是老人没有能力理解规划方案。实际上,专业人员面向公众进行规划方案解读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美国的社区改造中心、深圳的顾问规划师、广州的助村规划师都是比较成功的实例。旅游规划涉及的技术要素较多,注重专业人员的解读对于提升公众参与规划的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4.3参与群体的多元化
由于规划往往涉及诸多利益群体,而公众参与规划的根本目的就是协调平衡各个群体的利益诉求,从而寻求一个兼顾各方利益的合理方案,因此公众参与实际上是一种典型的“多边”参与模式,参与群体表现出多元参与者的特征。另外,各种不同属性的专业规划也可能涉及不同的利益群体,从而进一步增加了参与群体多元化的可能。因此,组织实施公众参与必须考虑尽可能广泛的多元群体参与,这是组织实施工作需要高度重视的环节。
4.4全过程的参与理念
规划是一项涉及多方面因素的技术工作,外界因素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到规划的功能效用,因此规划本质上是一个动态的技术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公众参与也应该是动态持续的过程,因为外界环境条件的改变必然会引起公众认知的变化,如果不能及时地反映到规划方案当中,就有可能影响到规划的客观合理性。颜丽杰、王国恩(2002)专门论述了在规划实施与监督过程中的公众参与,《重整大澳发展研究》如果能在后期采纳公众意见,相信也不会出现目前的局面。因此,旅游规划应当确立全过程的公众参与理念,规划工作前期、中期、后期都采取适当的形式公众参与,确保规划的客观合理。
5结语
与国外比较,我国公众参与规划的理论与实践虽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但总体上还处于发展阶段,部分学者甚至认为我国的公众参与相当有限,多属于阿斯特恩(Amstein)阶梯理论中的“象征性参与”,香港大澳生态旅游发展规划案例所带来的启示对于我国公众参与规划的实际工作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实际上,鉴于《重整大澳发展研究》所引发的公众意见,香港规划署已经十分慎重地延缓了规划方案的实施并加强和改善了公众参与的组织实施工作:2004年年底香港规划署编制了《大屿山发展概念计划》,综合公众意见重新提出“翻新大澳景观”计划;2007年6月,香港土木工程拓展署委托顾问公司进行改善大澳面貌工程可行性研究,面向当地社区、关注团体进行了更为详尽的公众咨询②,这种对待规划的严谨态度、针对性的调整方式值得规划业界学习。
[参考文献]
[1]孙施文,殷悦,西方城市规划中公众参与的理论基础及其发展
[J],国外城市规划,2004,19(1):15—20,
[2]赵秀敏,葛坚,城市公共空间规划与设计中的公众参与问题
[J],城市规划,2004,28(I):69—72,
[3]甘景林,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问题[J],城市发展研究,2000,7
(4):59—60,
[4]李小敏,城市规划及旧城更新中的公众参与[J],城市问题,
2005,(3):46—50,
[5]聂康才,周学红,城市规划民主与公众参与[J],城市问题,
2005。(4):17—19,
[6]王登嵘建立以社区为核心的规划公众参与体系[J],规划师,
2006,22(5):68—72,
[7]郝娟解析我国推进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障碍及成因[J],城
市发展研究,2007,14(5):9—12,
[8]郭红莲,王玉华,侯云先,城市规划公众参与系统结构及运行
机制[J],城市问题,2007,(10):71—75,
[9]田力男,公众参与的探索——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宣传引发
的思考[J],城市规划,2000,24(1):50—51,
[10]周丽亚,林展,深圳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J],规划师,2000,
16(5):66~69
[11]冯现学,对公众参与制度化的探索——深圳市龙岗区“顾问规
划师制度”的构建[J],城市规划,2003,27(2):68—71,
[12]吴荔珍对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思考[J],规划师,2005,21
(11):24—27
[13]纪锋,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探索——以泉州市为例[J],规划
师,2005,21(11):20—23,
[14]王学海,昆明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成功实践[J]规划师,
2005,21(5):55—57,
[15]郭建,孙惠莲,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伦理意蕴[J]城市规划,
2007,31(7):56—61,
[16]薛莹,旅游规划应提倡公众参与[N],中国旅游报,2001—08—
10,
[17]杨兴柱,陆林,王群,旅游规划公众参与的核心内容初步研究
[J],人文地理,2006,21(4):62—67,
[18]胡洋,庐山风景名胜区相关社会问题整合规划方法初探[D]
硕士学位论文,2005,
[19]刘德云,参与型旅游小镇规划模式研究——以金门金胡镇为
例[J],旅游学刊,2008,23(9):73—79,
[20]孙施文,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J],国外城市规划,2002,
(2):1—14,
[21]程遥,超越“工具理性”——试析大众传媒条件下城市规划公
众参与[J],城市规划,2007,31(11):57—63,
[22]颜丽杰,王国恩,城市规划行政的制约机制——公众参与[J],
规划师,2002,18(9):57—59,
[23]周江评,孙明洁,城市、城市规划与公众参与:一次始于概念的
探索[J],规划师,2005,2l(11),8-11
[24]邵诏亚,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理性选择[J],规划师,2006,22
(6):77—79,
[25]陈平,城市规划公众参与应实现“四个转变”[J]理论探索,
2007,(1):120—122,
【旅游总体规划大纲】推荐阅读:
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09-26
中国西部兰花生态园旅游总体规划方案08-20
婺源国家乡村旅游度假实验区总体规划09-24
常熟市虞山尚湖旅游区发展总体旅游策划10-02
第五届邗江乡村旅游节总体方案01-10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大纲(暂行)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编制要求(暂行)07-02
旅游英语复习大纲09-23
旅游资源教学大纲10-12
明清旅游古镇规划10-10
旅游规划设计目录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