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共12篇)
1.各民族的传统节日 篇一
中国各民族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
一、传统节日
◇1.泼水节
傣族的新年称为“泼水节”,时间为傣历六月(清明节前后)举行,一般为3-4天。节日清晨,人们穿着盛装,采摘鲜花到佛寺供奉,听佛经,中午挑来清水为佛像洗尘,礼毕拥出大街小巷,用象征吉祥的清水互相泼撒嬉戏,以示祝福。其间举行划龙舟比赛、跳象脚舞和孔雀舞,放升高,节日气氛达到高潮,青年男女则进行丢包活动,谈情说爱,选择配偶。
2.三月街
是大理白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也是云南省和全国少有的规模最大的物资交流盛会。据史料记载,三月街始于唐代,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最初带有浓厚的佛教庙会色彩,后来逐渐发展成交易货物的集市,而且规模越来越大,内容也更丰富,除集市经贸外,还有唱大本曲、打霸王鞭等传统文艺活动和赛马、赛龙舟、射箭、田径等民族体育表演或竞赛。
◇3.火把节
彝、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民族共同的传统节日,通常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其中以彝族和白族的火把节最为隆重,最具代表性。到了火把节之夜,村 1
村寨寨都要竖起一个高丈余的大火把,各家的小火把放在大火把周围,以示团结齐心。人们穿上节日盛装,围着火把唱歌跳舞。高潮时,人们还要举着熊熊燃烧的火把,绕住房和田边地头巡游,边走边唱,并发出阵阵宏亮的歌声的吼声;火把相连,形成条条火龙,蔚为壮观。火把节期间的白天,人们将参加摔跤、赛马、斗牛、爬杆等活动和比赛。
4.踩花山
苗族盛大的传统佳节,一般是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二至初七,节日期间,能歌善舞的苗族人民身着鲜艳的节日盛装,涌入固定坝坡上,由村寨有威望的人将五彩花杆插好,进行跳舞、跳狮子、斗牛等活动,活动的优胜者将爬到花杆顶上取下奖品(一个猪头和两瓶好酒),此时场中锣鼓喧天,人们为爬杆英雄欢呼雀跃。
5.目脑纵歌节
是景颇族盛大的传统节日,“目脑纵歌”译意为“大伙跳舞”,盛大的目脑纵歌一般安排在农历正月中旬以后的几天,选双日为吉,并有相对固定的广场举行活动。典礼开始,鼓乐齐鸣,景颇族和其他民族同胞互赠鸡蛋、米酒等礼物,向来宾敬献用芭蕉叶包的紫糯包,接着由两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头戴美丽的孔雀羽帽领舞,各族同胞也跟着一起翩翩起舞,人们兴高彩烈,喜气洋洋,队伍中不时发出“哦啦!”
2“哦啦!”的欢呼声。舞场上“巴扎”劲吹,锣鼓喧天,雄浑而壮阔的舞步声震群山。
6.播种节
佤族的传统节日,节日一般在佤历“气艾月”(农历二月)举行。届时,村村寨寨都将房屋修整一新,剽牛一头,将牛肉分给家家户户祭祀祖先,然后人们身着盛装,带上农具和食物到田间地头,长者唱撒谷调,男子打坑,女了点播。
7.赛马会
五月端午的赛马会是中甸藏族人民纪念格萨尔大王的盛会,是藏历新年,是高原一年之中最热闹的日子,每逢这一天,人们扶老携幼,争相前往舞凤山赛马场观看赛马,100多匹赛马将表演精彩纷呈的马术、马技;晚上各民族一起在大街上点燃篝火,跳舞狂欢。
二、风俗习惯
云南少数民族众多,各民族的历史传统、民族感情和共同心理素质又各具特色,同时,受社会经济发展、所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的制约,而形成了多种多样的风俗习惯。
1.对歌
是云南许多少数民族青年传统的恋爱方式,也是节日的庆贺方式。如苗族的“游方”、瑶族的“唱风流”、布依族的“浪哨”“赶表”、拉祜族、哈尼族、白族的唱调子、藏族的唱山歌等,都是少数民族青年男女通过对歌交流感情,3寻觅情侣,选择配偶。对歌内容根据当地流行的词曲,视环境和对象临时编出对歌内容,歌声抑扬顿挫,对答妙趣横生。
2.哭婚
是壮、彝、哈尼、藏等民族的婚姻风俗,一般在婚礼前几天或婚礼当天进行,由新娘的母亲及家属中的女眷陪伴新娘哭,表现新娘对少女时代生活逝离的悲伤、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报答、对家人离别的眷恋,也有对婚姻不满的控诉。
3.抢亲
云南的彝、傣、白、阿昌、傈僳、景颇、瑶等民族都有抢婚习俗,通常是在男女自由恋爱婚姻受到阻拦的情况下发生。事先得到女方的默许,由男方缴约伙伴佯作抢亲或约伙伴抢走暗中选好的姑娘,姑娘既使愿意,也必须佯作反抗,大喊大叫。
4.丢包
每年泼水节时,傣族男女青年身着节日盛装,相对排成两行,女方把花包掷向中意的小伙,如果男方有意,就装作不接花包,愉快认输,把礼物赠给姑娘,双双离场去倾诉衷肠。丢包时穿插有歌舞、野餐等活动。
5. 阿夏婚
云南宁蒗摩梭人旧时婚俗,“阿夏”系摩梭语,为“朋友”之意,男女双方不称夫妻而称“阿夏”,只要男女双方情投意合,交换信物之后即可偶居。其中走访婚最为奇特,4走访婚是夜里男到女家望门访宿,次日黎明回到自己家中,不同吃不同劳动,无家庭经济联系,所生子女属女方,男女双方都可与其他人有同样的关系,这种婚姻是一种母系社会制的残余。
6.剽牛庆丰收
独龙族庆丰收的祭祀节日。每年秋季选择一天作为庆丰收日,剽牛仪式在村寨广场举行,由家族长主持,将牛拴在广场的木柱上,由一位青年妇女把一串珠琏挂到牛角上,经过短暂的仪式后,由一位姑娘将麻织物披到牛背上,最后由一位父母双全的男青年将锋利的竹矛剽入牛心脏,众人欢跃而上,开膛割肉。随后人们欢呼跳跃,跳起欢乐的锅庄舞,共庆佳节。
7.踩月亮
是苗族青年交友婚恋习俗,又称走寨,每当月明之夜,小伙子们三五成群弹着月琴,吹着洞箫到村村寨寨去寻找中意的姑娘,吹拉弹唱,嬉笑娱乐,通过“踩月亮”彼此了解,建立友谊,甚至相恋而盟誓终身。
8.树叶信
在景颇、傈僳族中流行过的“实物信”,利用树叶表达感情,传递信息,每种树叶都代表不同的含义。如男子用两片嫩叶加上蜂蜜等物,表达对女子的喜爱;女方有意则回赠草烟、芦子等,如表示拒绝则把两片树叶翻成背靠背送还给 5
男方。住地相距较远的亲人如收到一条二指宽的剥皮牛肉就知道家中有人亡故等等。
2.各民族新年 篇二
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除了汉族和傣族,其他少数民族的新年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满族——大年三十,家家竖起六米多高的灯笼杆,从初一到十六,天天红灯高挂。年三十包饺子,讲究褶子多为好,子时煮饺子。春节前还要举行跳马、跳骆驼等比赛。
侗族——春节期间盛行一种“打侗年”(又叫芦笙会)的活动。活动一般是由两个村庄共同商定在广场上举行芦笙歌舞比赛。两个村庄的观众伴随着乐曲,翩翩起舞,尽情欢乐。
藏族——除夕那天,人们穿上艳丽服装,戴着奇形怪状的假面具,用唢呐、海螺、大鼓奏乐,举行隆重而又盛大的“跳神会”。小伙子们狂舞高歌,表示除旧迎新,驱邪降福。到了新年早晨,妇女们便去背“吉祥水”,预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壮族——年三十晚上,家家的火塘要燃起大火,终 夜 不 熄 ,叫 做 “迎新火”。民间习惯包粽子过春节。节日期间还要组织丰富多彩的民族文体活动庆祝,唱“采茶”、舞狮龙 、跳打扁担舞、闹锣、打陀螺、赛球、演地方戏等。
3.各民族、地区过春节的风俗 篇三
老北京过春节的风俗,过年从腊月初八就开始了,约定俗成的日程安排为: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麦子,二十六割肉,二十七写对子,二十八贴窗花,二十九蒸馒首,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三叩首(指拜年),初二接财神。
腊月二十三是祭灶的日子,也就是送灶神上天报告这一家的善恶,然后在除夕夜里迎回来。在这一天晚上一更时,由家里的男人主祭,女人是绝对不许参加的。将家中原有的灶神(俗称灶王爷)供祀在案上,以关东糖、糖瓜、南糖、清水一碗、草料一碟作为供品,点上香之后,念过“好话多说,不好话少说”的祷词,然后用关东糖在灶口上抹一抹,表示将灶王爷的口粘住了,为的不让它报告本宅所作的恶事,干脆让它免开尊口,这也是中国人对付神灵的智慧。等到香燃尽之后,主祭人将钱粮草料一同焚化(那草料是为灶王爷所乘的马预备的),再把凉水泼在地上,祭灶的仪式就算完成了。关东糖是棍状的,十分坚硬,当年真是从关东贩运来的。糖瓜是把糖做成甜瓜、倭瓜的样子,中间是空心的。南糖原产于南方,用花生、芝麻加糖做成条、块状。
腊月二十四是扫房的日子,即卫生大扫除。将房屋、家具、各种器物用品都清扫擦拭干净,所用的扫帚、毛掸子,簸箕都得是新的,许多人家还要用白纸糊房糊窗户,贴上新的窗花。
过年时的食品、用品统称为年货,包括米面酒菜水果鸡鸭鱼肉、年画、春联、门神像,还有年糕、元宵,还有爆竹、麻秸、柏枝、挂钱、佛花、蜜供、花灯,种类非常多,无法一一列举。
从腊月二十五起,人们就开始蒸馒头、买肉、杀鸡,做成各种菜肴。在除夕之前,人人都要洗澡,即使是平时最脏最不讲卫生的人在这几天里也要到澡堂里洗上一个热水澡,据说可以除去一年的晦气。
腊月三十也称为“除夕”,这一天夜里要举行祭祖仪式,一般人家在堂屋正面墙上挂祖宗的影像,下设供桌,摆上香炉、蜡扦和供品。汉族人祭祖的供品是大碗的鱼肉。南方籍的人家就要更讲究了,要用八碗大菜,中间设火锅,并为各灵位设杯箸。满族旗人祭祖用的供品是核桃酥、芙蓉糕、苹果、蜜供。除夕夜和正月初一还要供素饽饽(即饺子)。在除夕之夜全家人要依次向祖宗影像前烧香叩头。王公贵族之家的祭祖仪式在专设的家祠内举行,场面十分盛大。《红楼梦》中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就描绘了祭祖的具体情景。
除夕日后半夜还要“接神”,即迎回灶神,在四更时分,将素馅饺子摆上供桌,首先由一家之长拈香行礼,然后家人依次行礼,香燃尽后焚钱粮,在院中拜喜神、财神、贵神,供品有蜜供、红月饼以及用豆腐、面筋、粉条做成的素菜。
除夕这天家人要向长辈亲友辞岁,即向长辈行叩谒礼。新婚不久的姑爷要到岳父母家辞岁,否则就是不恭。除夕夜的晚饭也称“团圆饭”。全家人欢聚一堂,辞旧迎新,其乐融融,年夜饭桌上的菜肴也十分丰盛。北京人更有在除夕夜包饺子,在子时新年旧年更替之际吃“更岁饺子”的风俗。有的人家还在饺子里暗藏铜钱,吃到这个饺子的人在来年会大吉大利除夕夜里全家人都不睡觉,或饮酒,或放鞭炮,或者贴春联、贴门神、立桃符、挂钱,或从事各种娱乐活动,称之为“守岁”。除夕夜里人们要在庭院中燃烧松柏枝,称为“驱岁”,有驱逐鬼祟的用意,还要在院内遍撒芝麻秸,人走在上面发出“劈劈啪啪”的响声,称为“踩岁”。在除夕夜或正月初长辈要给晚辈一些钱,称为“压岁钱”,据说是为了压住新的一岁,叫小孩安全度过,也有人说“压岁”就是“压祟”的意思,总之都是希望孩子在新的一年里不生病遭灾,能健康成长。
除夕夜子时,北京城内爆竹大作,各家各户还要烧香,迎接诸神下界。爆竹在古代是驱逐鬼祟时用的。用纸裹上火药做成,点燃药捻后发出巨响,另外还有各种烟火,能放出五光十色的各种花样,有盒子、花盆、水浇莲、葡萄架等许多名目。
正月初一天亮之后,亲朋好友就开始拜年。晚辈给长辈拜年,或者是平辈中年幼者给年长者拜年,都是三叩首。汉人在叩头前后还要作揖。一般平辈的朋友或邻居则是拱手作揖,互相说“恭喜发财”,“万事如意”等吉利话。乡下在叩头时还要说:“X伯(叔、兄等),给您叩头啦!”长辈则坐在椅子上受礼。拜年从正月初一开始,可以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以后,称之为“拜晚年”。
正月初一全城的店铺都关门停业,要到正月初六甚至到正月十五以后才开业。戏园子在正月初一要举行开台仪式。首先要击鼓鸣金,称之为“打通”,打过三通鼓之后上来四个手持金鞭的灵官在台上跳舞,称之为“跳灵官”,然后是“跳加官”、“跳财神”。随后戏班子的管事把“万事亨通,开市大吉”的红条幅交给戏园子的堂头,堂头再把两个红包交给管事,作为给跳加官的演员的赏钱。最后堂头高喊“开戏喽”,才开始新一年中的第一出戏的演出。
。正月初二早晨各家各户都要祭财神,在财神像前摆设供桌、供品,全家人依次叩头,放鞭炮祭祀之后,将财神像放在院内的松柏枝、芝麻秸上点燃。当年还有在初二到广安门外五显财神庙烧香叩头,买几个纸元宝带回家的风俗,称为“借元宝”。
从初一到初五各家都不能用生米面做饭,而是吃除夕日之前做好的熟食。妇女从初一到初四,不能出门,称为“忌门”,也不能做针线活,不能动刀剪。初五的早晨各家各户要放鞭炮,据说可以崩跑穷鬼迎来福星。到了初五这天妇女可以出门,做饭,称之为“破五”。
正月初六各家店铺下板开门营业,称为“开市”,正月初七是“人胜节”,正月初八为顺星日,从正月十三到正月十七日,是灯节,而正月十五是“上元节”,这几天内,无论是住宅、店铺,还是寺庙、街道前都悬挂着各式各样的花灯,吸引着全北京城的男女老少走上街头观赏花灯,花灯有扎制成各种人物和动物的,也有以三国、水浒、红楼梦等文艺作品中的人物故事为内容的,还有些花灯上写着谜语,也就是灯谜。此外还有一种冰灯,是用水放在容器中,然后放在户外,结成冰,再把冰块中间尚未结冰的水放出来,在中空的冰壳内点上蜡烛就做成了一盏冰灯。大型的冰灯是以许多冰块堆砌雕刻而成的,可以表现各种人物、故事。
少数民族过春节
在我国,春节也是各少数民族人民的风俗节日。各族人民按照自已的习俗,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具有各自浓厚的民族独特风采。
藏族 除夕那天,人们穿上艳丽服装,戴着奇形怪状的假面具,用唢呐、海螺、大鼓奏乐,奉行隆重而又盛大的“跳神会”。小伙子们狂舞高歌,表示除旧迎新,驱邪降福。到了新年早晨,妇女们便去背“吉祥水”,预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彝族 彝族同胞根据彝历选定年节。有的与当地汉族同过春节。有的地区彝族同胞,在门前树立青松,用松针铺地,表示免灾消祸。还有的地区,在节日里杀猪宰羊,吃坨坨肉,人们互相拜访,互赠肉类和馍馍。大年初一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挑水回家。他们将一碗水和昨天的水比重量,如新年的水重,就意味着今年雨水充足。
壮族 分布在广西、贵州、云南、广东等地区的壮族同胞,与汉族同时过春节。除夕晚上,要做好节日那天所吃的米饭,称为“压年饭”,有的地区群众称为“吃立节”,壮语为“过晚年”的意思。它预兆来年农业丰收。有的还包制有一尺多长,五六斤重的烷粑,人口少的一家人一顿还吃不完哩!大年初一清早,天还没亮人们就起床,穿上新衣服,燃放爆竹迎新,妇女们都争着到河边或井旁“汲新水”,开始新的一年沸腾的生活。
布依族 除夕之夜全家人通宵达旦地在水塘边守岁。天一亮,姑娘们便争先恐后地打水。谁最先挑回第一担水,谁就是最勤劳、最幸福的姑娘。
满族 满族分“红、黄、蓝、白”四旗人。春节时,红旗人在门上贴红挂旗,黄旗人在门上贴黄挂旗,蓝旗人在门上贴蓝挂旗,白旗人在门上贴白挂旗。这些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
侗族 贵州、湖南一带的侗族同胞,春节期间盛行一种“打侗年”(又叫芦笙会)的群众活动。这种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只不过比“团拜”显得更加欢乐、热烈。这种活动一般是由两个村庄共同商定举办的。两队在广场上正式举行芦笙歌舞比赛。这时两个村庄的观众,伴随着乐曲,翩翩起舞,尽情地欢乐。
白族 云南白族同胞过年时,有一种叫“放高升”的庆祝活动。所谓“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节里装上火药,点燃以后可以把整个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升”。有的地区的白族同胞与苗、壮族一样,从春节到元宵节,都在进行“抛绣球”活动。凡接不住绣球的,要赠给对方纪念品,多次失球而又赎不回纪念品的人,就是表示愿允爱情了。
土家族 春节期间,土家族人民要举行隆重的摆手舞会。摆手舞会是土家族比较流行的一种古老舞蹈,包括狩猎、军事、农事、宴会等70多个舞蹈动作,节奏鲜明,动作优美,舞姿朴实,情调健康,不用道具,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生活气息。
4.祖国统一是各民族的最高利益 篇四
尊敬的老师,各位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祖国统一是各
民族的最高利益。
追求祖国统一,热爱和平,团结互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我们已经意识到,分裂会给各族人民的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破坏,给人民生活带来空前的灾难。追求祖国统一与和平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古代春秋战国,天下大乱,生灵涂炭;近代军阀割据混战,民不聊生,哀鸿遍野。以中国共产党为中流砥柱的中华儿女,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光明的新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指导下,认真践行“三个代表”,构建“和谐”社会,以德治国,政治协商,让少数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让人民当家作主。始终如一珍视民族团结,相互尊重各民族和宗教习惯。表现出“天下一家,与人为善”的博大情怀;表现出了中国共产党人所特有的亲和力、感召力和凝聚力。
从遥远的古代起,我国各族人民就在实践中逐步建立了紧密的经济、政治、文化联系,各民族在共创中华过程中的贡献,主要通过族体上的相互吸纳、对中国边疆的共同开拓、经济上的开发和相互促进、对中国历史传统文化的丰富和发展体现出来;在近代历史上,边疆地区的各少数民族更是在反对侵略、保卫中华中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各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中国革命的各历史阶段都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华民族精神,正是随着我国各民族共创中华伟大事业的发展深入而日益发展和逐渐形成的,是中国各民族共创中华的伟大实践在各民族精神生活中的集中反映。
中华民族精神是由中国56个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渗透在其血脉、贯穿其悠久历史、熔铸在灿烂文化及光荣革命传统之中的性格特征和意志品质,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爱国团结、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博大宽和、兼容并蓄、勤奋睿智、刚健有为、坚忍不拔等等,都是贯穿民族精神的基本精神,主要集中体现为以下几方面:
首先,中华民族精神表现为各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我国各民族都无限热爱自己的家园,向往与自己有千丝万缕联系的中原地区。历史上,各民族所反映出的对中原地区的向心力,经过各族人民长期对中原地区以及广大边疆地区的共同开发、建设和保卫,形成了中华民
族的爱国主义精神。正是在这种精神支撑下,我国历史上虽然有多次分裂,但统一始终是主流。特别是在近代历史上,虽有帝国主义列强的政治挑唆、物资利诱、武力威胁,但各民族人民始终坚守边疆,最终粉碎了帝国主义分裂中国的无数次阴谋,维护了祖国的统一。在长期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中,爱国主义精神是我国各民族深入人心的民族意识,是各民族共同建立和保卫祖国的强大动力。
其次,中华民族精神还表现为各民族追求祖国统一的团结互助精神。我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出现过相当长的大统一时期,也有不短的时期处于地方政权割据分裂状态。分裂给各族人民的经济发展造成很大破坏,给人民生活带来很大灾难。因此,追求团结统一和共同发展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出现了孔孟大一统思想,这种思想以华夏的统一为核心。到十六国南北朝时,少数民族的一些统治者,也提出过统一的思想,并为实现统一进行了不懈努力。此后,在中国历史上,特别是在分裂时期,不管其动因是什么,许多民族的统治者都以统一中华为己任,以建立统一的中华政权为最大的光荣。众所周知,除了汉族建立过统一的中华政权外,蒙古族、满族等少数民族也建立过长时期统一的政权。以中华统一为正常,以分裂为异常,已成为各民族的共识,这种共识为中华民族大一统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中华民族历来还十分珍视民族团结,相互尊重各兄弟民族的风俗习惯,而且主张平等地对待其他民族,尤其是弱小民族,并与之和睦相处。早在先秦,思想家就提出了“亲仁善邻,国之宝也”的思想,反映了中华先民希望天下太平、同其他民族友好相处的愿望,表现出天下一家、与人为善的博大情怀。这种追求和平的风范,表明了中华民族对民族、国家利益的独特态度,即民族、国家整体利益的获得和维护只能建立在各兄弟民族之间的携手共进和各民族之间和睦相处的基础上,主张以道德为教化之本,以治理好自己的家园为前提,并在此基础上感化其他民族和国家,以达到“协和万邦”。这种态度使中华民族大家庭里各兄弟民族始终保持着持久的亲和力、感召力。
再次,中华民族精神还表现为各民族自强不息、共同发展的精神。中华各民族勤劳勇敢,吃苦耐劳,聪明智慧,具有广纳博取、热爱生活、不甘落后、善于创新的可贵品质。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国各民族在广阔的土地上,不管生存条件多么艰苦,都能以顽强的精神辛勤劳动,努力开拓,不断进取,各民族都创造出了自己独特的绚丽
多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这种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在千百年各民族的共同生活中交织汇流并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象征,成为中国在历史上长期保持领先地位的根本原因。近代以来,为了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落后状况,中国各族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奋发图强,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这些都是中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精神的体现。自强不息揭示了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动力来源。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动力来自她的成员对国富民强的不懈努力,来自对民族自立、自尊、自强的强烈渴望,来自对至善理想和人生价值的执著追求。就民族、国家的发展而言,在民族兴旺发达、繁荣向上时期,人们总是怀着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在外敌入侵、民族危亡的关头,自强不息的精神激励人们顽强地反对侵略;就个人的人生价值而言,自强不息表现为仁人志士在强暴面前坚持正义,宁死不屈,在人生遭遇挫折时则奋发图强,为理想不懈奋斗。
需要强调的是,中华民族精神要素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它有一个逐渐积累、不断发展,最终形成并为人们所认识的过程。在中国古代,由于统治阶级的民族压迫、民族歧视和民族仇视政策,影响了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认识。但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各民族之间存在着密切交往和内在联系,中华民族精神的基础和各种因素,实际上通过各种不同形式出现和存在。自19世纪中叶中国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中国资产阶级的产生以及世界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促进了中国各民族的觉醒,各民族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精神开始强烈表现出来,各民族爱国志士在民族精神的激励下,为了救亡图存,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推动民主革命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以马克思主义科学民族观为指导,以实现各民族一律平等、进步、共存共荣为奋斗目标。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历程中,由于党的民族理论的科学性和党的领导的正确性,各民族在共创中华过程中形成的中华民族精神,得到进一步升华、提炼,给中华民族精神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增添了新的内容,诸如长征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新时期创业精神等等,都是中华民族精神在特定时代、特定时期、特定条件下的新体现、新亮点,并成为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建设祖国的凝聚力量。
总之,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扎根于中华大地丰厚的文化和历史的沃
5.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胜利前进 篇五
——热烈祝贺国务院第五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召开
喜报传人间,花香满乾坤。在普天同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国务院第五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
中华大地数千年波澜壮阔的历史,中华民族数千年自强不息的奋斗,留给当代中国人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56个勤劳勇敢智慧的民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这是我国各民族共同的宝贵财富,各民族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辽阔的中国国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发展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一部上下五千年的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诞育、发展、交融,合力形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建设统一多民族伟大祖国的历史。
60年前新中国的诞生,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纪元,翻开了中华民族关系发展的历史新篇章。回首60年,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历程波澜壮阔、成就举世瞩目、经验弥足珍贵。60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把民族工作作为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工作,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民族工作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大力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我国少数民族的面貌、民族地区的面貌、民族关系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民族大团结的政治基础、物质基础、思想基础、群众基础、制度基础日益深厚牢固,为我们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战胜国内外各种困难和风险挑战、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基本保障。60年的实践启示我们,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坚持党的民族政策不动摇,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不动摇,坚持维护祖国统一不动摇。归结到一点,就是必须坚持一切从我国民族问题实际出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事实雄辩地证明,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实践是成功的,我国各族人民大团结是牢不可破的,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完全正确的。对这些实践证明正确的行之有效的政策和制度,必须坚定不移坚持并不断加以完善。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我国发展既面临难得的机遇,也面临重大的挑战。我们要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就必须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继续把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推向前进。我们各民族团结进步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只有切实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对伟大祖国的自豪感,使56个民族拧成一股绳,才能不断形成实现国家兴旺发达、人民幸福安康的强大力量,不断形成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强大力量,不断形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强大力量。为此,必须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扎扎实实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工作,奋力开创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局面。
要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紧紧围绕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进步的主线,团结和凝聚全国各族人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要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我国民族问题实际,既坚持和发扬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成功做法,又根据新形势新任务推进制度创新、工作创新、方法创新,突出群众性、实践性、时代性,增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感召力、亲和力、影响力。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积极性,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把民族团结教育纳入公民道德教育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培育有利于民族团结进步的公民道德准则和社会文明风尚,形成促团结、保稳定、增和谐的强大合力。要认真组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和表彰活动,善于发现典型、总结典型、弘扬典型,使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的先进事迹广为人知、深入人心,充分发挥各类先进典型作用,用群众身边的人和事教育群众,带动各族群众积极参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要大力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人才,建设一支政治上跟党走、群众中有威望、工作上有实绩的高素质少数民族干部人才队伍,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供强大的组织人才支撑。要进一步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完善民族工作体制机制,建立健全民族工作责任制,加强民族工作部门建设,推进民族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提高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提供根本保证。总之,要通过全党全国不懈努力,努力使民族工作更加有效、民族关系更加和谐、民族团结更加巩固,形成促进祖国繁荣昌盛、维护祖国统一安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磅礴伟力。
6.各民族的传统节日 篇六
关键词:竹类资源;木引镇
中图分类号:S2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21X(2014)03-0019-06
一、引言
木引镇隶属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罗甸县。该镇东与罗甸县交砚乡隔潆江相望,南与罗甸县纳坪乡和逢亭镇接壤,西与安顺市下属紫云县宗地乡、大营乡毗邻,北与惠水县董王乡为邻,全镇总面积约175平方公里。本镇居民由苗族、汉族、布依族构成,三个民族人数大致各占1/3。全境处于亚热带季风区气候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终年温暖,无霜期超过330天。
生态环境在未遭到人为破坏前,该镇属于典型的藤乔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藤蔓类和丛生类植物在生态系统中占有很高的比例,竹类植物恰好是该生态系统中的标志性植物之一。20世纪以来由于遭到了人为的损坏,当地的生态系统已经退变为喀斯特石漠化灾变区,石山坡面上的植被毁损严重,导致基岩和砾石的大面积暴露,裸露的基岩和砾石在强烈的日照下,会引发气温的攀升和地表脱水,这就严重的阻碍了原有生态系统的自然恢复,而且即使是人工植树种草,也因为同样的原因难以存活,而这正是学术界将喀斯特石漠化灾变比喻为“土地癌症”的原因所在。
该镇各族乡民对自己所处环境的认识与理解,与局外人很不相同,他们认为只需要有计划的按照不同竹种的习性,因地制宜的种植与利用本土的竹类资源,局外人望而生畏的石漠化灾变就可以得到有效的治理。他们的这种信心和勇气,植根于他们对本土竹类资源的认知与利用之中。
二、高山村竹类资源的认知与利用
木引镇的竹类资源极其丰富,包括的竹类物种众多,经过笔者访谈、取证后发现,当地乡民一致认定本镇有白竹、吊竹、楠竹、苦竹、甜竹、弯竹、刺竹、枪竹、藤竹、四方竹、毛金竹、黑金竹等12个竹种。其中白竹和吊竹在境内的分布面最广,数量最多,使用价值也最高;苦竹、甜竹、楠竹、弯竹、刺竹其次,毛金竹、藤竹、方竹随后,黑金竹数量最少,应用也不普遍。
对竹类资源的利用价值,此前已有不少学人做过了精深的研究,其成果对本文具有多重的参考价值。但具体到木引镇的竹类资源而言,竹类资源的利用价值理应作多层次的认识和理解。一方面,竹类产品可以提供食品和建材,还具有观赏价值;另一方面,在木引镇这样的喀斯特石漠化灾变区培育竹类资源,还可以为灾变救治发挥积极的生态作用;最后是,竹类资源在当地还具有重要的饲料价值,对发展山羊养殖、竹鼠的驯化饲养也能提供巨大的经济价值。对竹类资源的利用能够区分3种类型去加以认识和理解,显然是当地各族居民特有的本土认知成果。
笔者在2014年7月24日对该镇高山村乡民进行了深度访谈。高山村是木引镇的一个汉族村,整个村子降雨量较大,所以在这个村庄里还有少量稻田,不像其他山地村寨那样几乎没有稻田,但该村也像其他村寨同样没有地表河流,属于中度石漠化灾变区。在访谈过程中村民朱应章告诉笔者,高山村境内的竹种有白竹、苦竹、吊竹、弯竹、黑金竹、毛金竹等6个竹种。他向笔者介绍道:“弯竹最容易与其他竹种进行区分,竹竿大约能长到手臂那么粗,弯竹的竹梢向下弯曲,不是枪竹那样笔直向上生长。弯竹的生长样态像快要倒下的树木那样,总是倾斜弯曲状向周围伸展,因而光凭长相就知道它是弯竹,此外弯竹叶子的正面和背面,以及枝条上都长有许多绒毛,而且弯竹的绒毛比四方竹的绒毛坚硬刺手。”他指着一家乡民房舍后方斜坡背阴处的一丛高大的竹林向笔者介绍道:“这就是弯竹。”笔者随着他所指方向望去,果如其然,弯竹就像被大风吹倒的树木一样呈现为各自向不同的方向倾斜伸展。走进一看,弯竹竹丛的每一根竹竿都是从基部呈丛状向外伸展,其竹枝和竹叶上都长有长约2 mm的褐红色绒毛。用手触摸后,这些绒毛便硬如仙人球小刺一样刺进手中。直到这时候,笔者才领悟到,各族乡民之所以将这个竹种称为“弯竹”,不仅是因为竹梢弯曲向下,关键是因为这个竹种的竹竿基部不像其他竹种那样竹节呈圆柱形,而是呈不规则的弧形。每个竹节之间长短弯曲度各不相同,其竹节间外形膨大向气球那样外鼓,以至于竹竿的基部几乎可以向任何一个方向弯曲生长。称它们为“弯竹”就这点而言,确实做到了名副其实。
朱应章继续补充道:“在我们村,弯竹的用途不算大,大多数情况下仅是食用其竹笋,或者用来编织背篼。而且要种活弯竹很不容易,因为弯竹的根都是从石缝里长出来的,所以挖掘竹鞭用作繁殖的母竹,需要耗费很大的劳动力。”弯竹丛的每一根竹竿都是从石灰石的岩缝中长出,每一根竹竿的基部无疑不转了几个弯,绕开了岩石之后才转为笔直向外生长。事后笔者查阅相关资料,并咨询了专家后才知道,弯竹的这种生物属性恰好是适应特定石山环境的产物,这就意味着木引镇的弯竹之所以生长如此普遍,其实与当地的喀斯特地质结构密切相关,弯竹恰好是这种特殊地质结构下的优势物种。不过高山村的居民都是汉族居民,在历史上,他们定居木引镇的历史时间并不长,对石漠化灾变的危害理解不深,对石漠化灾变救治也缺乏成熟的经验,因而朱应章和该村乡民们对弯竹的利用价值评价并不高。关键原因在于,他们是将竹类植物作为固定农耕的副业资源去认知的结果,他们所理解的利用价值,显然仅止于提供工艺品原料的直接利用价值而言。在这一点上,他们与本镇兴隆村苗族居民的理解很不相同。
参观完弯竹,朱应章又带着笔者去辨识了黑金竹与毛金竹,这两类竹种都比较喜欢生长在潮湿的地方,他们大都生长在居民房屋前后的斜坡处。斜坡处由于得到了地下水的滋润,到处都长满了青苔。这两类竹种的区别在于毛金竹需要生长在向阳的地方,黑金竹喜欢生长在背阴处。当地老乡伲,区别黑金竹与毛金竹最主要的标志是根据它们竹竿表面的竹垢娅区分。黑金竹竹竿表面的竹垢呈黑色,毛金竹竹竿表面的竹垢呈白色。毛金竹、黑金竹、四方竹这三个竹种的高度和直径都相差不大,高约4-5 m,竹竿直径约3-5 cm左右。四方竹长在半山腰上,其标志性的特征是竹竿的横断面呈四方形,不过,四方竹在高山村极为罕见,但在该镇的兴隆村却极为常见。
nlc202309040813
三、兴隆村竹类资源的认知与利用
带着强烈的好奇感,笔者接着对兴隆村又进行了为期3天的深度访谈。兴隆村是一个典型的苗族村寨,也是木引镇石漠化灾变最严重的行政村,整个村庄由于地表极度缺水而常年依靠降水来维持生计,因而兴隆村是该镇完全没有稻田的行政村。兴隆村村支书黄元付、村民黄光吉成为了笔者的重点访谈对象,黄光吉不仅对竹类资源颇为熟悉,还精通竹制品的编制。在他的带领下。笔者对四方竹进行了辨识,所谓四方竹,其取名的依据在于,这个竹种的竹竿横断面接近于方形,这与其他竹种的横断面呈圆形很不相同。兴隆村的苗族乡民对四方竹情有独钟,他们培育的四方竹目的是为了宗教祭祀所用,不管是什么样的祭祀,都要使用四方竹作祭品,或者盛酒的酒杯,这似乎告诉我们,四方竹是当地石化山地的特有物种之一。
细究四方竹的生长环境与形态特征,同样可以看出当地特有的喀斯特石山环境的影响和作用。四方竹的生长环境与弯竹相似。但与弯竹不同的是,其竹竿呈笔直生长状态,这是因为四方竹大多数都植根于土层深厚的溶蚀坑中,由于受到地形与水分的影响,所以四方竹最大只能长至与黑金竹、毛金竹大小一般,而且通常都是与弯竹相伴生。四方竹的整个竹竿上也长满了绒毛,这儿的竹种大都长有绒毛,据专家分析,它们的这一生物属性也是植物适应石山环境的产物。因为长出这种厚厚的绒毛,或者竹垢,可以规避当地强烈的热辐射,确保这些竹子能够在恶劣的石漠化灾变下顺利生长。而该村的苗族乡民也一再证实,竹竿不长绒毛或者竹垢的其他竹种,如苦竹和甜竹在该村就很难种活,勉强种活后也生长不旺。他们的本土认知与科学家的研究结论几乎同出一辙。
兴隆村最多的竹种并非是四方竹和白竹,而是藤竹和弯竹。而且当地乡民对这两种竹种的认知,远远超过了高山村的汉族乡民。藤竹,顾名思义,这个竹种的竹竿长得像藤蔓类植物那样,大都生长在山坡坡顶向阳之处,其生长速度比一般的灌木类植物要快。黄光吉指着山腰约靠近山顶处的一大片向下垂吊着的藤蔓介绍说:“那就是藤竹。”笔者望去,整个山坡上大都垂吊着藤竹,覆盖了大半个山坡。和它的名称一样,藤竹的竹竿又细又长,下垂的竹竿甚至可以随风摇摆。而且不止竹竿和枝条纤细,竹叶也又小又窄,但却生长得极为茂密,一个竹节上长出的竹叶最多时可以多达100多片,这是其他任何一种竹子都不可能呈现的长相。放眼望去,在没有藤竹覆盖的另一边是光秃秃的石质山坡,在阳光的照射下反射出耀眼的强光,刺得眼睛发疼。而在藤竹覆盖的山坡区域内,则是一遍绿油油的景象。黄光吉告诉笔者:“别看藤竹细小,它可是我们这个村庄的至宝,许多植物在它的阴蔽范围内,都可以顺利的发芽生根。如果藤竹不先生长出来,将岩石盖住,无论栽种其他什么植物都难以存活。”弯竹也是如此,只有先种活弯竹,其他的东西才好种活,黄光吉这一番解释事出有因,使笔者不由得猛然想起,三年前,吉首大学与贵州省农科院现代农业研究所在该镇建立了石漠化灾变区生态恢复实验基地,还引进了外资支持当地的生态恢复,而兴隆村乡民选中的项目恰好是大规模种植弯竹和藤竹。而今,他们所栽种的弯竹和藤竹全部存活,而且发了新笋,原先几乎寸草不生的石山,如今也出现了连片的翠绿。看到这样的景象,与其说科研人员做出了突出贡献,倒不如说当地乡民对竹类资源的认知,获得了用武之地。面对满坡刚刚种活不久的弯竹丛,对比几天前从高山村朱应章口中所获知的信息,笔者感到万分惊诧。高山村到兴隆村两地的直线距离不到8公里,要种的又是同一种弯竹。然而高山村乡民认为弯竹不好种。种活后用处又不太大。而兴隆村的乡民却说,要改变石漠化景观,先得栽种弯竹和藤竹,而且他们一下子就种活了上千丛,二者的差异是如此之大,令人简直难以置信。但眼前的事实却不得不让笔者相信黄光吉的解释,黄光吉说:“种弯竹并不难,只需要将新发的竹笋连同基部的一小片老根一并劈下,就可以作为母竹去种植。要节在于,劈下的老根和竹笋不能马上下种,要等到砍口收水,砍口已经干缩后才能下种,种早了会导致烂根。”该村能够一下子种活那么多的弯竹,显然是按照他的要节操作的结果。相比之下,朱应章的想法或者说汉族乡民的想法,则似乎过分小心了一些,他们也许是套用土层深厚地带的竹种种植办法去繁殖弯竹,也许是认定不带竹鞭种竹就不能存活。而偏巧弯竹不会长出长长的竹鞭,而且竹根都是夹在石缝中,要挖出较大的竹鞭,当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看来两村乡民对弯竹生物属性的理解,确有不同,而苗族乡民的理解,对石山区而言,更具适用价值罢了。而这样的适用价值恰好会对当地生态恢复发挥重大作用。
当笔者问及乡民下一步的打算时,大多数村民告诉笔者,他们准备利用这些弯竹和藤竹进行规模性的山羊饲养和竹鼠的驯养。该村乡民的认知与高山村乡民的认知很不相同,他们看重的是生态恢复价值和发展畜牧业的饲料供给价值。这既是当地环境治理的急需,又是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认知依赖。看来,对竹类资源的认知并非凭空而来,而是长期经验的积累和社会经济需要的产物,各有各的用途和价值,并不存在优劣之分。与汉族和苗族乡民对竹类资源的认知不同,布依族乡民也有他们的特长和需求。
笔者在兴隆村进行访谈时,还亲自见识到了用藤竹编制的墙体,这个墙体是用许多完整的藤竹条编制而成,每根藤竹条长约12 m,直径约1~2 cm。村民黄光吉告诉笔者,藤竹的竹竿太细不能用来编织背篼,竹笋又瘦又苦,根本不能食用。因而在兴隆村,乡民常常用藤竹拿来喂养山羊和驯养竹鼠所用,然而藤竹的生长长势要比其他灌木类植物要快,加之当地还未形成规模性的山羊与竹鼠的饲养,村民们只能用柴刀把过长的藤竹砍断。该村村支书黄元付告诉笔者,吉首大学与贵州省农科院现代农业研究所合作引进的大规模种植弯竹和藤竹项目如今已经颇见成效,一旦后期跟进山羊与竹鼠的饲养,石山上的弯竹和藤竹就不再需要人工去砍伐它,而是放养山羊任其自由采食这两类竹种过长的部分。这样做一方面满足了山羊的饲料来源,另一方面减轻了人工去砍伐藤竹的劳动力,再一方面也避免了弯竹和藤竹开花后死亡这一物理现象。黄元付的这一认识还在笔者后来对其他乡民访谈中得到了应证。当前,从事生态恢复,不少人只关心种植,对管护不经意,更是不允许利用。听了兴隆村乡民的这些解释后,笔者深深的感受到,生态恢复确实需要做到利用与维护的辩证统一。光种不管,光管不用,看来不是一种有效的生态恢复思路。
nlc202309040813
四、速进村竹类资源的认知与利用
在木引镇布依族乡民居住的速进村里,笔者看到的是令一种景象。乡民的房前屋后都长满了竹林,这些竹林都是由极其高大的竹种构成。从山顶往下看去,整个村寨都被高大的竹林所掩盖,只微微露出了屋脊的一角。该村地处濛江河畔,水源丰富,地势平坦,土层深厚,这样的自然背景最适合高大竹种的生长,主要竹种是楠竹和刺竹。这两类竹种在该镇的其他村寨里十分罕见,这两类竹种通常能长到15 m以上,基部的直径可达12-14 cm。在速进村,几乎看不到石漠化灾变的踪影,但是仍然可以从楠竹与刺竹林中,看出某些喀斯特山区的痕迹,因为该村的楠竹林和刺竹林也往往以裸露的基岩相伴,破碎的砾石在竹林中也偶尔可以捡到。不过单就竹林外观着眼,笔者似乎感到自己是置身于江南水乡之中,而不是出在边远的喀斯特山区之中。
由于该村乡民的屋舍都是沿河两岸修建,当夏天来临时,天气炎热而潮湿,这严重影响了当地乡民的生活。可是楠竹和刺竹,由于形态高大,用这两种竹种编织成的墙体在夏天能够通风透气、遮阴消暑,人居环境依然凉爽宜人。看来,村边的楠竹林和刺竹林显然是布依族乡民有意识建构的景观群落。其对竹种的认知与利用方式,又与汉族、苗族各不相同,与此同时,在速进村,楠竹和刺竹还是民居的主要建筑材料。不仅如此,由于水源丰富,楠竹与刺竹的生长极其旺盛,这两类竹种的竹笋也成为了该村主要的菜肴来源。该村村民袁庆介绍说:“楠竹笋的食用期为每年的3-6月,而刺竹笋的食用期为每年的5-8月。”由此可见,这两类竹种的竹笋几乎涵盖了该村半年的蔬菜来源,如果在加上苦竹、甜竹和吊竹、枪竹等竹种的竹笋相错位匹配,再加上腌制保鲜工艺的利用,该村的布依族村民往往自毫的说:“在我们村,天天可以吃到新鲜的竹笋,天天可以换着花样吃不同的竹笋。”竹笋对该村乡民的生活而言,显然具有难以替代的食材价值。
五、小结
通过这3个村寨的访谈,不难发现,无论是汉族村寨、苗族村寨,还是布依族村寨,虽然都是隶属于木引镇,但是对于该镇丰富多样的竹种资源却是各有所见。在汉族乡民居住的高山村,属于喀斯特石漠化中度灾变带,而该村的汉族乡民对于弯竹价值的认知体现在这类竹种的直接利用上,忽略了弯竹的生态恢复价值和发展畜牧业的饲料供给价值。在布依族乡民居住的速进村,由于水源充足,喀斯特石漠化对该村乡民的生活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而该村的乡民对于竹类资源认知则是体现在建材与食用价值上。但是对于深受喀斯特石漠化灾变困扰的苗族村寨兴隆村来说,苗族乡民对于弯竹与藤竹的认知,则更看重的是这两类竹种的生态恢复价值与发展畜牧业的饲料供给价值。我们且暂不讨论这三种认知孰对孰错,但是如果把这三种认知进行结合,不仅是对木引镇整个地理环境的特写,也反映了该镇各民族对各种竹类资源的本土认知也不相同。因而正确的做法,应当是他们各尽所能,各得其用,才是一种理想的本土知识发掘利用思路。对资源的利用而言,木引镇因其独特的地理因素,在其境内生长着各种竹类资源,当地村民对于不同的竹类不仅有着丰富的本土化认知,在对这些竹种的利用上也是各显神通。无论是从生产生活用具制作上,还是从其建材使用上,都显现出了物尽其用的特点。由此看来,在本土生态知识的发掘和利用中,要真正做到物尽其用,显然并不是一件轻易可以做好的事情。对自然与生态系统缺乏全局的把握,对各民族互有区别的知识与技术,缺乏精准的把握,要做到物尽其用,显然会碰到重重困难。人们将资源利用定义为民族文化的内核,看来确实能切中人与自然关系的要害,木引镇的调查则是为这种理念提供一个鲜活的事例。见表1
7.各民族中西餐礼仪 篇七
也就是说,西餐口味、吃法与中餐是有着很大区别。不是人人都爱吃西餐。只是偶尔光临西餐厅人,大多是为消费情调。不信问你身边人:曾经有两个大男人相约去吃西餐吗?
西餐总是让人联想到烛光、钢琴、红酒、牛扒、沙律、忌廉汤和醇香咖啡、WAITER或WAITRESS微笑……初初热爱西餐人,也许热爱并不是如我们平常热爱中餐一样,热爱食物色香味,而热爱仅仅因为牛扒和沙律是“西餐”,热爱是西餐感觉,那种能深深触动心灵感觉。
告诉你吧,当你下班之后会一个人走向西餐厅,一个人去品尝牛扒、沙律,当你觉得在餐桌上想等待是牛扒而不人,当你会悄悄地咽口水,肚子会咕咕地叫,CONGRATULATIONS!你很不幸地、正式地爱上西餐。烛光、钢琴、微笑原来只不过是一些无关紧要陪衬!
8.三月三各民族习俗一览 篇八
我国在魏晋以后,汉族时兴的上巳节就是三月三了,一直沿袭下来。 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每到三月三,各地会举办拜轩辕活动,这些年郑州新郑每年都会举办拜轩辕祭祖大典。“三月三,荠菜煮鸡蛋”也是不少地方的习俗。
农历三月三还是我国多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在广西,壮族有对歌谈情、抢花炮、抛绣球、吃五色糯米饭等习俗。
三月三是瑶族的“干巴节”,每年到了这一天,贵州、湖南、云南等地的瑶族都会休息一天,年长的喝酒、娱乐,青年男女则相约到野外对歌、踏青、谈情说爱。
三月三还是侗族的“播种节”、“讨葱节”、“花炮节”,云南、湖南、贵族等地的侗族在这一天会举行斗牛、斗马、对歌、踩堂、抢花炮等活动。
三月三由来
1、“三三”的由来可以追溯到伏羲。伏羲和他的妹妹女娲揉土造人,繁衍后代。在豫东地区,伏羲被誉为“人类祖先”,太昊陵古庙建在伏羲都城淮阳。农历2月2日至3月3日,太昊陵庙会举行。他们相信男人和女人,在南方旅行,在北方旅行,在陵园聚集,崇拜祖先。
2、农历三月三,还是传说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的日子。有一首北京竹枝词是这样描述蟠桃宫庙会盛况的:“三月初三春正长,蟠桃宫里看烧香;沿河一带风微起,十丈红尘匝地 ”。
传说西王母是中国西部原始部落的护神。她有两大法宝:一是吃长生不老药,二是吃长寿桃——扁桃。传说中的嫦娥,就是从丈夫后羿手中偷走仙丹,飞向月宫的人。从那时起,在一些奇怪的小说中,西方的太后被描述为长寿之神。
三月三美食
9.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篇九
在2007年出台的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中,新增加了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同时将春节放假的起始时间调整为除夕至正月初六,从而增强了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影响力,这对于改变现在的一些孩子只知道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的“洋节日”,却不知道端午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的现象,有极大帮助。
我们中华民族有许多传统节日,它们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血脉,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情感。每个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都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每个传统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独特情趣和深广的群众基础。下面就是中华民族一些有代表性的传统节日。
一、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给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草木凋零,百草不生;“年”一走,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如何才能使“年”离开呢?需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是烘托热闹场面的一种方式。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二、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也称元夕、元夜、上元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个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同庆佳节。
三、寒食节
寒食节是中国农历清明节前一天。古人从这一天起,三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寒食节起源于古代的钻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节不同,用不同的树木钻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后,就要换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们生火,这是当时的一件大事。寒食节的习俗,有上坟、郊游、荡秋千、拔河等。其中的上坟之俗,是很古老的。中国以前的春祭都在寒食节,直到后来才改在清明节。韩国受中国影响很大,仍然保留着在寒食节进行春祭的传统。
四、清明节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它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此时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时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地,有的地方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又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在二十四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它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五、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中国民间三大节日之一。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等。端午中的“端”是开始、起初的意思,“午”是农历地支纪月五月的称呼,在古代,“五”与“午”既音同又通用,因此五月初五就叫做端午。
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戴艾蒿、带香包、驱五毒、饮雄黄酒、挂长命锁等习俗。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说法不一。民间流传较广的说法是为了纪念古代伟大爱国诗人屈原,他于五月初五投江而死。
六、七夕节
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
七夕节源于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的牛郎织女的故事。传说在七夕,抬头可以看到牛郎织女在银河相会,在瓜果架下可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妇女们在当天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
七、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称为中秋节。从农历上来讲,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中秋节又叫做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节又称团圆节。中秋节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如赏月、吃月饼等,寄托了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八、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重九节、老人节。
重阳节,起源于战国时代。古人将天地万物归为阴阳两类,阴代表黑暗,阳则代表光明、活力。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九是奇数,因此属阳,九月初九,日月逢九,二阳相重,故称“重阳”。
重阳佳节活动极为丰富,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放风筝、吃重阳糕、插茱萸等。也有一些地方的群众利用重阳节登山的机会,祭扫祖墓,纪念先人。1989年,我国将重阳节定为老人节,老人们在这一天或赏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锻炼体魄,给夕阳晚景增添了无限乐趣。
九、腊八节
农历的十二月初八是腊八节,“腊”即“腊月”的意思。在我国古代,“腊”本是一种祭礼,称“大腊”。在商代,人们每年用猎获的禽兽举行春、夏、秋、冬四次大祀,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其中冬祀的规模最大,也最隆重。后来将冬祀称为“腊祭”。因此人们便把十二月称为“腊月”,将举行冬祭的这天称为“腊日”。腊日当时并不固定在哪一天,直到南北朝时,才将农历十二月初八固定为“腊八节”,传说佛祖释迦牟尼于这天成道。为了纪念释迦牟尼,北宋东京(今开封)各大寺庙都在这天举行浴佛会,做七宝五味粥,这种粥叫腊八粥,又叫佛粥。后来民间也做腊八粥,甚至朝廷也做腊八粥,以赠百官。喝腊八粥遂成为腊八节最普遍的风俗。
十、除夕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布新,即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故除夕的活动都以除旧布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10.中国各节日活动口号 篇十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把我市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港口大都市而努力奋斗。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确保先进性教育活动成为群众的满意工程。
汁越浓,爱愈浓!国庆必饮!
十一交好运,大礼奖不停。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
欢乐在华联,情浓意更浓。
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和谐。
母性的伟大不在于理智,而在于那种直觉的感情。
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认真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特价服装,只限五天,只限国庆!
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
向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致敬。
迎端午,赛龙舟,人人当好东道主!
新的带回家,满意传万家。
花好人更好,月圆人团圆。
十一乐翻天,购物休闲两不误。
11.各民族的传统节日 篇十一
一、教学目标
通过对本框题的学习,识记我国宪法对公民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义务的规定,破坏国家统一、损害民族关系、危害国家安全都要负法律责任。并能列举事例表明必须依法同破坏国家统一、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做斗争。从而提高对维护民族团结和损害民族团结的言行的分辨能力。最终明确法律规定的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培养爱国情操,增强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维护国家统一包括的内容,青少年在维护民族团结方面应怎样做。难点:从法律规定到爱国情操的升华。
二、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前面我们共同了解了公民在政治生活中的权利,它们是什么? 生:选举的权利、政治自由、批评建议权
师:很好,作为社会中的一员,谁都希望自己多享有一些权利,从而更好地实现自己的利益,但我们应该明白,要想更充分地享有权利,就必须自觉履行义务。那么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我国公民肩负着怎样的政治义务呢?今天我们就给大家介绍一个,请同学们拿出你预习时总结的“知识框架结构图”,小组内互查并交流。
活动:教师巡视,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并解答学生在预习中的问题。学生互相检查、交流“知识框架结构图”。教师点评学生预习情况,出示自己做的课件—“知识框架结构图”,引入课题: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的团结。
说明:把预习作为一个重要环节,通过“知识框架结构图”的绘制,引导学生自学,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也可以合作交流,上课听讲就更有针对性。一上课老师就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并适时点拨,表扬做的好的同学,激发学生预习的积极性,为课堂留出更多的时间去拓展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2、畅所欲言、初步阐示教材知识
师:通过预习同学们一定有很多收获,请大家各抒己见,说说自己的收获,与同学们分享一下,每位同学说一个方面。活动:
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找宪法的规定,包括对维护国家统一义务的规定,对维护各民族团结义务的规定,每个义务包括的内容及青少年应如何做。(学生踊跃回答问题,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对某些灵活性知识还能拿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师:对学生所讲问题进行点拨,对概括不太准确的加以纠正,纠正时老师尽量先不说正确答案,而是引导学生们自己得出正确答案。对于有独到见解的要给予表扬。
说明:设计此环节的目的主要是让每位同学都对教材知识有一个初步了解,互相弥补在预习中的漏洞。避免对教材知识了解不全、不到现象,同时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为答好材料分析题打好基础。
3、师生共同探讨、解决疑问
师:同学们能说出几个中国历史上值得中国人自豪的辉煌时期吗? 生:秦朝、唐朝、元朝、明朝、清朝都有过。师:历史上的盛世时期有共同的地方吗? 生:有,都处在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阶段。师:(引出正题)所以宪法规定每个公民都有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那么维护国家统一的义务表现在那些方面呢?
生:维护国家主权不被侵犯、维护国家领土完整、维护国家政权统一。师:在旧中国,中国人尝尽了主权被侵犯、内政被干涉的痛苦,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什么结果?大家分小组讨论一下。
活动: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并有目的地参加讨论,然后每组选个代表发言,教师进行总结。
说明:设计本环节是让学生通过中国的屈辱史总结出一个结论,那就是要想维护国家主权,就必须使自己的祖国强大起来。从而意识到作为一个中国公民肩负的历史使命,树立远大理想,刻苦学习,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师:一个国家在行使和保护主权的时候有没有空间限制呢? 生:有。
师:这个空间指的是什么? 生:国家的领土。
师:中国的领土包括哪些? 生:领陆、领海、领空。
活动: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课件——中国领土包括的范围,让同学们更加明确中国领土所包括的领陆、领海、领空的具体范围。
师:为什么我们在维护国家统一时要强调维护国家领土完整?
说明:此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一时难以回答,为此教师需要加以引导。教师出示课件——时局图(中国被西方列强瓜分图)并提问,一步步引出结论——列强行为使中国论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失去了领土的完整,主权遭到了侵犯,最终国家统一被破坏。学生对老师所提问题就豁然开朗了。
师:同学们画一下我国的行政区域图,看谁画的比较准确。
活动:学生动手绘图,教师巡视指导,最后出示课件——中国行政区域图。师:看图上与福建省遥遥相望的是我国哪个省? 生:台湾。
师:你知道台湾的历史吗?请讨论一下。
说明:同学们对这个问题比较熟悉,讨论比较热烈,气氛活跃。然后各组选出一名代表发言,明确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神圣领土的一部分。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爱国情感。
师:你知道我国有多少个民族吗? 生:56个。
师:你能说出十个少数民族的名称吗?(学生回答)
师:谁能表演一个少数民族的舞蹈或演唱一首少数民族歌曲? 活动:由学生推荐会跳舞、唱歌的同学并为大家表演。
说明:设计此活动的目的是活跃课堂气氛,增长学生的民族知识,增加对少数民族的了解。
师:从宪法规定中可以看出我国的民族关系是什么样的? 生:平等、团结、互助关系。
师:在校学生应以实际行动自觉维护各民族团结的义务、国家统一的义务,否则怎么样? 生: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公民的法定义务,破坏国家统一、损害民族关系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4、拓展应用
师:出示课件——2005年3月14日9时23分,随着2896名全国人大代表共同按下表决器的赞成键,以反对分裂、促进统一为主旨的法律,以无人反对的表决结果,在万众瞩目中诞生,它是什么法?
生:《反分裂国家法》。
师:出示课件——全国各族人民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共同心愿,由此拥有了强有力的法律防线,祖国和平统一的光明前景以及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也将籍由这道防线而获得最大程度的尊重和保障,中国政府正以什么方式促成两岸统一?
生:“一国两制”
师:同学们分组讨论一下,你对解决台湾问题的认识。
活动:同学们分组讨论并写出提纲,教师巡回参与学生讨论。
学生自由发言,通过发言加深对台湾问题的认识,最后由教师出示课件回答这个问题。
说明:本环节主要是通过对台湾问题的讨论研究,进一步明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神圣领土的一部分,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继香港、澳门之后,按照一国两制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进一步巩固教材知识,立志肩负起维护国家主权不受侵犯、国家领土完整、政权统一的历史责任,坚决同陈水扁等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不是一个中国的言行作斗争。
5、重视“知识结构图”,推荐作业 师: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活动:再次出示课件——本节知识结构图,并找学生根据图上内容总结概括本课所学知识,用演讲的形式出现。
生:这节课我们知道了公民在政治生活中的一项义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维护国家统一,二是维护各民族团结。在维护国家统一方面公民要自觉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政权统一,用实际行动促进海峡两岸早日统一,最终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在维护民族团结方面,要尊重各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共同维护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
师:课下完成本课作业
利用多媒体出示作业题:公民在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方面应做些什么? 预习指导:预习公民政治义务第二项——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独立设计“知识结构图”优化本框“结构图”
12.各民族的传统节日 篇十二
【关键词】民族传统管理;少数民族;地方行政管理;影响
一、前言
近年来,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少数民族享有了规定的自治权利,使得政治生活兼顾统一与自治双重属性。少数民族人民不仅生活在统一政治体制下,且在一定程度上享有本民族的政治生活。作为统一的行政管理,势必会受到民族传统管理的影响。因此加强对民族传统管理对民族地方行政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是国家均衡发展的必然要求,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国家内部统一性,增强国家综合实力。
二、民族传统管理概述
民族传统管理是在漫长的历史中逐渐积累下来的,是少数民族人民认同的管理模式。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思想根深蒂固
我国多数少数民族在很大程度上保留着原始民主政治元素,与原始公社所有制存在较大的相似之处,如民主议事选举等都是具体表现形式。经过了民主改革后,他们逐渐参与到国家政治生活当中,但是民主政治却保留下来,成为本民族不可磨灭的管理模式,进而影响到民族政治生活。如按照血统为原则划分的登记制度依旧存在并被执行,存在较为明显的种姓性质。
(二)政教合一体制
我国少数民族普遍拥有属于自己的信仰,不同的民族信仰也存在差别,如巫教、萨满教等。宗教生活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会形成多元的格局,并对少数民族的政治生活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如藏族、傣族等地区采取政教合一的政治制度,二者之间相互重合,无论是世俗、还是宗教都集中在宗教上层,且宗教的道德会支配全民族的思想,过于极端化。
(三)习惯法
我国几乎所有少数民族当中都具有自己的习惯法体系,但不同民族中,习惯法势力大小存在一定差别。某些情况下,国家法律实施会在少数民族地区大打折扣。究其根本是受到习惯法的影响。民族传统管理模式的形成与少数民族发展历史存在非常密切的联系,因此我们不能够略过传统管理开展地方行政管理,务必要考虑该方面因素,以免引发更多矛盾。
三、民族传统管理对民族地方行政管理的影响分析
民族传统管理建立在少数民族文化、意识形态等多元因素基础之上,在多年发展中,对少数民族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影响。因此我们需要深入看待民族传统管理对地方行政管理产生的影响。
(一)阻碍国家政治一体化
少数民族传统政治因素的存在难以达成共识和统一,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我国少数民族政治生活具有封闭性、落后性等特点,形成了较为独立的政治体系,而这一政治体系势必是少数民族首先认同的体制。长此以往,势必会对国家权威产生消极影响。因此民族习惯法、宗教教义排斥国家宪法等现象成为必然。在少数民族政治生活里,民族自然、宗教等领袖号召力远远大于党和国家。所以民族传统管理对于民族地方行政管理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受到全球一体化的影响,这些传统因素极易被分裂势力利用。
(二)民族矛盾增加
从根本上来说,民族传统政治生活具有较强的地域、宗教及宗族色彩,使得民族之间在观念、习俗等方面均存在很大差别,进而引发了不同民族间、统一民族的不同支系间出现了很多矛盾、冲突。矛盾愈演愈烈,最终形成了程度更深的民族、宗教及宗族隔阂。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针对这些问题采取了诸多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矛盾。但是这些矛盾具有较长的历史,加之客观物质条件等因素的影响,矛盾很难在短时间内得以完全消除,无形中增加了地方行政管理工作难度。如果在日常工作中出现失误,不能够及时解决,势必会进一步恶化民族关系,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谐。可见,民族传统政治管理存在的弊端延长了国家统一进程。
(三)影响民主政治建设
众所周知,民主政治是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也是人们参与政治活动表达自身诉求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民主政治是政治发展的根本目标,也是解决社会各类矛盾的有效手段。在政治生活中,我们将民主政治建设纳入到国家建设的重中之重,以此来了解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同时兼顾公民之间、群体之间的利益,最终形成和谐的社会氛围。但是少数民族传统政治发展过程中,遗留了一些心理积淀,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疏离、逃避政治,习惯被动等。正因这些传统特点、非参与特点的政治,导致少数民族民主政治发展非常快,缺乏较为积极的思想驱动力,进而影响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持续开展。综上来看,少数民族传统政治管理中存在很多消极因素,对我国地方行政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民族不和谐问题,需要从上述细节入手,逐一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在行政管理上真正意义上达成共识,才能够实现统一。
除此之外,少数民族政治管理具有强烈的民族性,由于不同民族生活方式、語言文字等不尽相同,使得政治管理中会各具特色,且宗教观念长期存在在少数民族生活中。如果处理不好,会出现适得其反的结果。
四、基于民族传统政治管理,民族地方行政管理优化策略
民族传统政治管理已然存在,我们不能够视而不见,而是要以一种辩证地态度看待问题,正确认识民族传统政治管理对地方行政管理产生的影响,从细节处着手,将二者有机整合到一起,逐渐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地方行政自治道路。根据上文笔者的分析,对于民族地方行政管理的优化,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一)完善自治与政治体制
自治制度作为党和国家根据我国少数民族特点而制定的一项体制,为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等事业发展带来了诸多帮助。但是时代在发展,改革开放程度的深化,使得制度中的很多内容及细节之处都无法满足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需求,存在较为明显的之后性。因此我们需要努力完善自治制度,加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将经济、政治等体制在改革过程中,逐渐协调好各方因素,达到动态平衡状态。同时,民族自治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自身是由多元素构成。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对于自治制度的改革应强调综合性,充分考虑经济、政治及教育等多项因素,开展配套改革。历史实践证明,机构设置与政府职能在提高民族自治方面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基于此,加强行政改革,应当促使民族自治地方行政管理结构的层次、部门之间更加透明、清晰,逐渐构建沟通和交流通道,互相配合和帮助,形成一个整体。
(二)统一战线政策
前文所述,受到传统政治管理的影响,少数民族中从原始社会延续至今的一些政策依旧影响着少数民族人民。面对新的社会发展形势,我们应积极、努力整合少数民族上层爱国人士,建立一套统一战线政策,适当增加投入,培养并选拔出一些优秀的干部,促使其能够在工作中与日常生活中渗透更多统一的思想、观念,消除少数民族政治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错误、分离的想法。新时期下,少数民族中的爱国人士已经是国家现代化建设不可获取的力量。他们在工作中,为国家、为民族地区发展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在此过程中,吸引更多爱国人士参与到行政管理,能够真正意义上实现少数民族管理目标,为祖国统一、社会稳定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树立新观念
要想促使民族地方行政管理改革取得更好的成效,在改革中,应遵循科学、法制及现代化等原则。而遵循上述原则的前提和基础是人们思想、观念的调整。观念是人们行为的主要驱动力。从观念层面上来说,民族自治行政管理人员要解放思想,从根本上克服工作中的随意性,彻底消除故步自封、墨守成规的意识,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此外,还需要在管理思想、设备及手段等方面进行创新,不断提高行政管理有效性。
(四)提高行政人员素质
行政人员是行政管理的核心,面对复杂的少数民族情况,提升行政人员综合素质非常必要,如思维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行政人员具备上述素质,在实践工作中,能够借助自身超前思维吸取公众的诉求,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发展目标,并将方案落实到实处,以此来推进地方发展,缩小与发达地区之间的距离,实现协调发展目标。一般而言,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领导可以由中央选派,将先进的行政理念带入到少数民族地区,改革工作作风等,从根本上提高行政工作效率及质量,为少数民族人民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与此同时,还需要加大对领导的培训力度,定期安排他们到高校等进行培训,增强行政领导决策能力,让少数民族人民能够真正感受到来自党和国家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长此以往,在少数民族地方会形成学习型组织,每个人都树立终身学习理念,逐渐消除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构建和谐、统一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避免分裂分子趁虚而入。
五、结论
根据上文所述,民族传统管理延续至今,对地方行政管理工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不利于我国社会和谐社会建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改革需要不断完善,才能够促进民族自治、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朝着科学、现代方向发展,并在思想、观念上加以转变。同时,少数民族政治管理还需要与当前行政管理体制相契合,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找到最佳契合点,促使体制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发挥积极作用,指导民族地方行政管理工作顺利开展,加快政治一体化进程。
参考文献
[1]乌云高娃.民族自治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实施过程中非正式制度的影响分析[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1):49-54.
[2]罗丽梅.论民族自治地区行政管理的特点及改革——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为例[J].红河学院学报,2012,(03):42-45.
[3]马月.民族自治地方行政文化的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J].学理论,2012,(32):32-33.
[4]赵婧.浅谈民族自治地方行政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东方企业文化,2015,(21):347+349.
[5]刘强.提高民族地方政府行政管理能力的意义与路径分析——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为例[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1,(05):50-54.
[6]张焰,朱梦菊.少数民族自治地区行政管理特殊性分析及对策——以墨江哈尼族自治县为例[J].中国市场,2014,(42):185-188+190.
[7]冉瑞燕.論影响民族自治地方政府执行力的因素与对策[J].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13,(01):53-57.
[8]朱伦.关于民族自治的历史考察与理论思考——为促进现代国家和公民社会条件下的民族政治理性化而作[J].民族研究,2009,(06):4-23+107.
【各民族的传统节日】推荐阅读:
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传统节日互动发展的研究11-06
传统文化的民族性12-12
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06-17
民族传统节日作文500字11-12
传统文化民族精神09-23
中国传统民族乐器11-25
继承传统美德 弘扬民族精神12-09
弘扬民族传统传承文化精髓作文07-24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小故事10-21
第十一讲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中国文化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