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岁孩子的教育金该怎么办

2024-06-11

9岁孩子的教育金该怎么办(精选11篇)

1.9岁孩子的教育金该怎么办 篇一

3-7岁孩子该怎样教育

3岁:培养创造力

孩子的创造力萌芽发生在他3岁时,他们的创造力就来源于好奇心和活泼好动的特质。遇到合适的环境或者机会一定要适时的启发孩子,这样才能让孩子的创造潜能发挥到最大。

可以让孩子去画画、去揉泥巴、种种花草、养养小动物,并给予他鼓励;也可以给他讲故事时故意不讲结尾,让他自己来编;还可以把杂志上好玩的图片剪下来,让他根据图画自己编故事等,这些都是培养孩子创造力的好方法,有助于孩子积极思考,进而开发他的想象力。

4岁:注重语言表达力

语言,是4岁孩子的最爱之一,他突然变得非常爱说话。请不要去嘲笑孩子在语言使用上的错误,否则孩子会因为害怕说错而感到焦虑,甚至会出现结巴或者干脆不肯说话的问题。你可以用正确的说法重述一遍他的话,但是,请一定不要特意强调孩子的错处。

4岁也是一个爱问问题的年龄。他们有着无穷无尽的“为什么”,一部分是为了渴望知道新的东西;一部分是为了好玩;还有一部分则是表达抗拒不从的意思。当然最主要还是用来求知的`,所以请尽量满足他们。

5岁:亲子关系最融洽

5岁孩子能控制自己的行为,而且量力而行,与人相处和谐亲密。这个阶段格外爱恋妈妈,最喜欢做的事就是让妈妈开心,妈妈的话对他来说就是金科玉律,来自妈妈的赞扬和肯定,对他来说非常重要。

但是5岁孩子认为妈妈肯定和自己心连心,经常会误以为妈妈应该知道他的所思所想。因此跟妈妈说话的时候,常常没有把该说的话全都说出来,然后又生妈妈的气,因为妈妈居然没有一下子听明白他想要说什么。因此做妈妈的脑筋要转得足够快才行哦。

6岁:内心矛盾最突出

可能是母子之间纠葛最多的年龄,5岁的时候,妈妈是他整个世界的中心;到了6岁时,他世界的中心则变成了他自己。孩子在寻找他的中心点,随着他越来越成熟和独立,他就越发想打破旧的平衡,建立属于他自己的独立王国。

一方面喜爱妈妈、需要妈妈;另一方面,他又渴望自己能够独立起来,因此常常又会推开妈妈。所以偶尔会有叛逆和争吵,这就需要妈妈有足够的耐心和自己的孩子进行沟通。

7岁:抽象思维开始发展

7岁的孩子往往认为自己是整个世界的中心,而且认为任何会动的东西都是有生命的东西。他也会把有些事情的发生理解成跟他的意愿有关,他甚至还相信物体和自然现象都会跟人一样有情绪,有思维。

抽象思维的发展,使孩子既可以看到物体之间的相同之处,也可以看出它们的不同之处。他能明白容器形状的改变并不会造成量的改变,也开始理解数量的意义。这段时间可以适当的启发锻炼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

2.9岁孩子的教育金该怎么办 篇二

概念和名称的歧义, 归根到底, 是由于传统文化内容的繁复多样造成的。因为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从中撷取其一并冠以一个相对恰切的名号, 进而开展一种教育活动也是可行的。我们关注的问题是, 从教育的角度, 尤其是中小学教育的角度看, 传统文化的内容体系最好是什么样的?它们各自有着怎样的意义和价值?

传统文化有哪些内容?如何分类?从不同的角度出发, 有不同的方法。比如, 有学者将传统文化分为规范性文化、非规范性文化、半规范性文化。所谓的规范性文化, 是以儒家经典为经, 以历代官修史志为纬, 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广泛吸收了道、法、玄、佛诸家学说而形成的经史文化, 它是中国传统社会具有最高权威的规范性文化;而普遍存在于一般民众中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人际关系、信仰追求、日常心理、风俗习惯等, 则是非规范性文化;介于两者之间、雅俗程度不一的大量文学艺术作品, 如“四大名著”, 对经史文化呈半游离状态的各种文化教育、宗教娱乐活动等, 则是半规范性文化。也有的学者, 将传统文化分为正统的儒家文化和世俗的民间文化。显然, 这两种分类, 都是从社会层级上分的。从教育的角度看, 也有人将传统文化分为国学经典教育、礼仪修身教育、文学艺术教育、节庆民俗教育、传统技艺教育, 等等。分类要坚持的起码逻辑, 一是要标准前后一致, 首尾一贯, 不能一事一议, 不能中道改易;二是要包举齐全, 不能有逸出这个分类体系之外的内容。根据这样的原则, 作为教育内容的传统文化, 我们认为可以分为经典文本、文化知识、技艺技能三大类。

中国传统文化之经典文本

正如一位学者所言, 经典是一个民族的根基所在, 魂魄所系, 它承载着这个民族的文化基因, 守护着这个民族的历史传统, 一个民族的活力与资源、常理与常道、未来与希望都蕴藏其中。作为传统文化的经典文本,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国学经典, 就是我们祖宗中那些伟大心灵留下的伟大的书, 是我们先民中那些智慧头脑的结晶, 是指我们民族历史上那些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 是为我们的民族文化奠基性的著作, 是塑造我们民族的性格和气质的著作, 是对我们民族语言和思想具有示以准绳、匡其趋向意义的著作, 是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其有效性不限于一时一地、历久弥新、具有超越时代生命力的著作。

接受经典教育的过程, 是一个与人类历史上伟大心灵沟通的过程, 是和人类历史上最智慧的头脑对话的过程, 也是一个接受一个心灵启示、感受其襟怀、浸濡其思想、分享其智慧的过程。通过阅读经典, 我们就能了解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之中, 都遭遇了怎样的挑战, 面临了怎样的难题, 我们又是凭借什么资源, 根据什么样的原则和方法, 成功地应对了这种挑战, 化解了这样的难题, 取得了怎样的成果。经典教育在功利泛滥的时代, 致力于培养高贵的气质, 呼唤摆脱实用主义的桎梏, 冲破名利场的喧嚣、浮躁和表浅, 追求那些深邃的、最基本的、永恒的价值。显然, 只有这样的教育, 才能唤起人类自身的优异和卓越感。

什么是国学经典?是狭义的儒家经典?是所有重要的古典文本?还是一切历史文献?是一个富有包容性的体系?还是一个独占性、排他性的体系?也就是说, 几乎没有人不认可国学经典是传统文化的内容, 而且是核心内容。其实, 经典不应该定格过高, 不能由“四书五经”所独占, 更不是只有那些自命为“经”的著作才是。它应该是一个包容、发展的体系, 举凡在历史上有一定的影响、在今天依然具有生命力的历史文本, 都可以看作是国学经典。但是, 并不是所有的国学经典, 都可以作为普通中小学学生的学习内容, 更不意味着这些经典可以在各个学段学习。在内容的选择上, 既要考虑教育的传统, 也要照顾现今的需要;既要考虑这些经典内在的逻辑, 更要照顾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

具体来说, 在小学阶段, 应该以传统启蒙教材和古典诗词作为主要学习内容。在小学低年级 , 可以以《弟 子规》《小儿语》《朱子治家格言》等为主, 以养成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为目标;在小学高年级, 则以《千字文》《声律启蒙》《幼学琼林》等为主, 以掌握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感受祖国语言的优雅和精致、增强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为目标。在初中学段, 可以选读四书和诸子, 让学生体味经典所具有的跨越时代的生命力, 从而热爱经典, 热爱经典诵读。在高中学段, 可以选读五经与历代文学作品中的名篇, 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丰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 感悟并了解传统的审美精神、审美理想、审美情趣等, 从而认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增进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

通过国学经典教育, 可以走进我们的历史, 体认我们的传统, 亲近我们的祖先。接受经典教育的过程, 就是感受、体味、掌握并逐渐能灵活应用优雅和精致的祖国语言的过程, 就是把自己生命的根须, 扎植于传统文化丰厚土壤的过程, 是把自己从一个自然的、生物学意义上的中国人, 变成一个自觉的、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的过程。说到底, 经典是我们和自己传统之间的一座桥梁, 是我们和自己悠远历史之间的一根纽带。缺乏经典教育, 我们就无法找到回归自己精神家园的路, 只能是一个文化上无家可归的流浪儿。

经典教育当然会产生现实的功效, 而且种种功效可以说不胜枚举。比如, 诵读国学经典, 不仅能掌握并自由应用汉语这种优雅、精致的语言, 而且在高声朗读或密咏恬吟中, 能感受经典中的气势和气韵, 体味经典中独特的节奏, 这本质上是一个养气的过程。在养成了“浩然之气”后, 作文就会字字千钧, 气势磅礴, 笔下风雷, 气韵生动。同时, 国学经典往往具有厚重的伦理色彩, 关系世道人心, 阐明性学治法。接受国学经典教育, 长期受其熏染, 可以一定程度地改变一个人的性格和气质, 增进道德信念, 升华道德情操, 优化道德行为, 而且还能由此及彼, 由远及近, 一定程度地改良社会风气, 阻止社会道德的滑坡, 疗治社会失序的乱象。

现代社会高度分化, 离心力很强。由众多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的职业、不同年龄的男男女女组成的国家或民族, 如果没有共同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和精神信仰, 这个社会或国家就没有粘合剂, 没有凝聚力, 没有共同的立足之基。国学经典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 就是要让生活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个共同体中的人, 不仅有一个共同的知识体系, 而且有一个共同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和精神信仰。稍纵即逝的现在, 不过是历史发展链条中的一环, 是历史的现实性呈现。我们与其说是生活在现在, 不如说是生活在不断行进的历史过程之中。如果没有一个共同的历史和过去, 那么这个共同体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根基。接受国学经典教育的过程, 就是一个人自觉走进“文化”的过程, 通过经典文本的阅读和古典文化的熏染, 改变性格和气质, 最终成为一个既有知识又有文化的现代中国人。

中国传统文化之文化知识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是我们的先民在认识客观世界包括人类自身的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果, 大到各种社会政治制度, 小到一个概念, 都属于文化知识的范畴。前者如科举制度、封建制度、三省六部制等, 后者如华夏、九州、中国、炎黄子孙等。过去人们的日常生活, 包括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各种问题, 也是文化知识的重要内容。物质层面的如衣食住行, 精神层面的如人伦关系、社会阶层、宗教信仰、生老病死, 等等。

有关文化知识的分类, 更是大相径庭。王力先生主编过一部流传很广、影响极大的《古代汉语》, 在每个单元都有“古汉语通论”。第三册的“古汉语通论”的四个单元, 都是“古代文化常识”。其中包括天文、历法、乐律, 地理、职官、科举, 姓名、礼俗、宗法, 宫室、车马、饮食、衣饰、什物等14个方面。台湾学者王尔敏先生, 致力于民间传统世俗文化生活的研究, 他的《明清时代庶民文化生活》一书, 依次介绍了民间多神信仰、日常生活节奏、饮食医药与养生益寿法、日常礼仪规矩、应世规矩与关禁契约、玄理术数之信从、游乐才艺和风月调教8个方面的内容。

实际上, 这些内容, 在传统的教育中也普遍存在。著名的启蒙教材《幼学琼林》, 就设置有天文、地舆、岁时、朝廷、武职、祖孙父子、兄弟、夫妇、叔侄、师生、朋友宾主、婚姻、妇女、外戚、老幼寿诞、身体、衣服、人事、饮食、公室、器用、珍宝、贫富、疾病死丧、文事、科第、制作、技艺、讼狱、释道鬼神、鸟兽、花木等32个类目, 这可以说是古代读书人知识结构的一个缩影, 传统的知识类型在这里都可以找到。

有一部名叫《万宝全书》的书, 是明清时期庶民日常用书, 虽然不是高文典册, 但重在实用, 深受缺知识、少文化大众的喜爱, 所以流行于民间, 自明代以来, 各种版本不下60种。清嘉庆十三年的刊本《增补万宝全书》中, 就分为天文、地理、人纪、养生、诸夷、民用、诗对、种子、杂览、侑觞、相法、农桑、八谱、仙术、笑谈、武备、数命、琴学、宅经、书柬、算法、堪舆、清律、爵禄、劝谕、祛病、时令、画谱、字法、牛马、状法、解梦32类。明清时期平民的文化生活是怎样的, 他们的知识世界如何, 他们关注什么, 他们受到什么知识的影响, 这类日用类书提供了最直接的答案。

这些文化知识对于生活在传统社会的人来说, 往往是生活之所必需, 是一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 或者是通过进学读书, 或者是通过他人耳提面命, 或者是在生活实践中耳濡目染, 必然要学会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变化, 这些传统知识中的很多内容, 已经不再成为中国人必备的知识了, 成为了只有在历史文献中才能看到的内容, 在历史博物馆中才能目睹的情景。但要了解我们先民的生活, 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 了解我们的祖先为什么那么想、那么做, 就必须了解他们的知识结构、人际关系、情感世界和崇奉信仰, 一句话, 必须了解他们的生活与精神世界。

传统当然不是凝固的, 所以人类历史上有众多破除旧的传统、同时建构一种更加适宜、更富有想象力的新传统的努力。但是, 传统作为人类代代相传的行事方式, 是从过去延传到现在的事物。在《论传统》的作者希尔斯看来, 至少要持续三代人才能成为传统。传统文化知识也是如此, 虽然古人对天地、四时和人事的认识, 一部分已经成为陈迹, 但也有不少内容至今仍是中国人生活的一部分, 并且为中国人所特有。比如关于中国、华夏、九州、炎黄子孙等的称谓, 民间日用的知识如二十四节气、十二生肖、六十甲子、传统节日, 等等, 这些内容既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习惯, 也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选择的模式, 是构成中国文化的重要部分。如果说, 学习那些在现实生活中已经不见踪影的文化知识, 主要是为了了解我们的祖先的话, 那么, 学习这些在现实生活中还有一定影响的知识, 则是为了认清我们自己。通过检视我们身上的文化基因, 可以看清我们的知识结构和精神世界, 受到了传统怎样的影响, 我们的血管里流淌着先民怎样的血液, 我们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

此外, 学习和掌握传统文化知识, 还有一个直接的功效, 这就是能够了解历史文献中的专有名词和典章制度, 对于我们读懂古文、理解作者的意思会有极大的帮助。如果我们对这些茫然不知, 我们面对古文献就会如同天书一样。传统文化知识不仅对我们读懂古文、理解古人的社会生活有帮助, 而且对于我们搞清楚今天生活中很多事物的来龙去脉也大有裨益。特别是这一部分内容中, 有很多地方与中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关联, 十分切近, 学习这些知识, 会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中国传统文化之技艺技能

技艺指富于技巧性的武艺、手艺、工艺或艺术等, 而技能则可以看作是拥有特定技艺的能力或才能。就是说, 技艺特指某种技巧, 而技能是通过长时间反复演练后习得和掌握该技巧的能力。二者既有联系, 也有区别。比如, 剪纸、抖空竹、下围棋、说相声是一门技艺, 而擅长剪纸、能抖空竹、会下围棋、能说相声则是技能。

传统的技艺和技能, 至为繁多, 难以一一举列。如果以从事的主体而论, 就有儿童和成人的区别, 男人和女人的不同, 庶民和士人的差异。以宗旨目的而论, 有的在于表现技巧, 满足心性, 纯为娱乐;有的制陶纺织、印染刺绣、冶炼铸造、炮制中药, 纯为实用。儿童的技艺技能主要是户外空旷处的娱乐游戏, 如抓子儿、抽陀螺、打蝶螺、放空钟、踢毽子、跳百索、摸瞎鱼、撇泥钱、风鸢戏;成人的技艺技能则偏向于室内的博弈竞技和斗智游戏, 包括围棋、象棋、弹棋、骨牌、马吊牌、麻将牌、掷钱等。男人的技艺技能多表现在龙舟竞赛、蹴鞠、骑马射箭、舞刀弄枪、徒手对搏等方面, 女士则集中在绣荷包、荡秋千、猜枚儿、抓 (石) 子儿、弹珠儿、跳绳儿、捉迷藏等上面。

在传统社会, 除了书法、绘画、围棋之外的其他技艺技能, 要么被认为是玩物丧志, 要么被视为奇技淫巧, 从来没有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这些技艺技能的学习, 主要是在社会上, 也有的是在家庭中, 通过民间娱乐的形式你我传习, 或者以师傅带徒弟的形式传承。

传统技艺技能极富中国特色, 体现了中国的智慧, 典型地反映了中国人的性格气质和生活情趣。比如, 围棋就是一种智慧的游戏:松下林间, 庭前室内, 两人一壶清茶, 对弈纹坪, 眼前只有一盘棋, 一切纷争, 种种烦恼, 都被抛却在脑后。正如叶朗、朱良志在他们合著的《中国文化读本》中所说的:“围棋不是确立一个对手, 而是请来一位同好。围棋的‘好局’是与对方一道完成的, 一递一着的落子, 与其说是在竞争, 倒不如说在共同修建一座美妙的大厦。……围棋是与一位‘同好’来交流心灵, 来共同创造一个‘好局’, 最终共同生存, 达到心灵愉悦。这是中国人的围棋之道, 也是中国人的竞争之道。”通过传统技能技艺的学习, 不仅能够娱乐心性、激发兴趣、宣泄情感、强壮筋骨, 不仅能使广大学生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 增进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提高传统文化的素养, 而且能切实理解先民的用心, 感受古人的情志, 体味传统文化的精髓。

有必要指出的是, 我们所说的传统文化教育, 主要不是传统文化的问题, 而归根到底是教育的问题。传统文化本身虽然是古代社会、传统时代的文化, 但是传统文化教育则是当代社会的教育, 是当代中国教育体系的一部分。传统文化教育本质上是为了让生活在当代的青少年, 能够更好地继承传统文化, 进而在文化上找到归属, 在精神上变得丰富, 在思想上获得一种根基。这也就是说, 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虽然来自过去, 但对象却在当代, 是生活在当代社会的青少年, 从所要实现的目标来说, 则更是要面向未来。所以, 与传统文化是在过去形成、经由现在、而通向未来正好相反, 传统文化教育则是将未来作为出发点和根本, 经由现在的选择和过滤而指向过去的。

3.孩子做错事不认错该怎么教育 篇三

1、以平常心看待孩子的问题:有时候孩子不愿意承认错误,很大程度上是害怕受到惩罚,这是孩子通过之前的体验总结出来的。家长的气愤、责怪、唠叨、抱怨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会让孩子通过各种途径掩饰错误。因此,家长要以平常心对待,在此基础上,通过引导、教育、沟通等方式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2、心平气和地与孩子沟通:通过全神贯注地聆听孩子的讲话,家长可以全面了解事情的经过,了解孩子是如何思考的.,进而判断孩子是不是做错了事情。如果是孩子错了,家长要和孩子好好谈谈,可以和孩子一起思考如何对事情进行补救。

3、保护孩子的自尊心:有些孩子不愿意承认错误,是害怕更多的人知道,担心大家笑话自己。作为家长,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处理,以避免对孩子的自尊心造成伤害。

4、对孩子主动承认错误的行为进行表扬:对年幼的孩子来说,弄脏了玩具、把杯子里的水撒到了地上等,都会引起孩子的紧张。当孩子主动告诉父母自己这些行为时,家长可以这么说:“谢谢你告诉我这件事情,可见你是不小心才弄脏玩具的。妈妈希望你下次可以小心点,好吗?”如此的对话,既可以减轻孩子的内疚感,也可以提醒孩子下次可以怎么做更好。

4.3-4岁孩子该看什么书(图) 篇四

您或许会很好奇,那些大字不认几个的3、4岁孩子,他们都是怎么看书的?其实,如果父母亲从孩子呀呀学语时,就经常和他们一起共读图画书,您就会三、四岁的幼儿对文字系统事实上已经具备了相当多的知识。例如:

模仿与应用书中学来的新字词:经常和幼儿共读图画书,还可以促进他们对口语的理解和表达,他们不但会模仿共读中所学来的新字眼与复杂的句法,更会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的尝试与应用。

听音辨识的能力更加敏锐:若父母经常童谣、儿歌等具韵律的图书给幼儿听,幼儿对于“语音”的.知觉会更为敏锐,例如他们可以指认出童谣中押韵的字音,也会在喃喃自语的游戏中自己创作押韵的语句。

由于书本里蕴含着相当多样化的内容,3~4岁的幼儿大都很喜欢听故事,对书和阅读也充满了好奇心,因此,父母可以抓住此阶段孩子的发展特色,以及自己平时对孩子的观察,为孩子挑选出符合孩子兴趣的好书。只不过,3~4岁孩子在身心发展上具有相当的独特性,因此,该如何从孩子的发展特征为考量,为他们量身订做最适合的阅读内容呢?

1.故事情节是孩子可以理解的内容

此阶段的幼儿开始进入团体生活,生活经验顿然开展,认知学习的渴望也随之增加,在阅读过程虽然还只是停留在对字面意义的理解,但他们对故事情节的进展,观察可是越来越敏锐了。因此,家长可以尝试提供稍微复杂的故事书给孩子,间接的,也能增进孩子在认知上的进步。只不过,要提醒父母在为孩子挑故事书时,避免书的内容超过孩子的理解程度;同时,故事的结局最好是明确、有条理的,当故事结局是模糊或模棱两可的图书则较适合年纪稍长的孩子。

2.可以激发孩子想像力的图画书

三岁以后的孩子随着认知能力的提升,想象力也开始起飞;此时充满创意的图画书,最能投其所好了。因此,父母不妨挑选一些幻想类的图画书,引发幼儿想象的空间。然而,此阶段的孩子也会出现一些情绪化的行为表现,如:怕黑。因此,也可以选择与孩子情绪经验有关的图画书,和孩子一起读,这也是帮孩子处理情绪问题的一种方式。

3.可增加同理心的社会情绪类童书

随着动作、表达、认知能力的增长,三岁左右的孩子已能展现更多的利他行为。因此,和孩子一起读读社会情绪类的图画书,除了帮他更认识自己的情绪外,当孩子进入幼稚园,更能敏锐的同理其他小朋友的情绪感受、具备了良好人际互动的技巧。这让孩子有良好人际的能力,可都是从阅读经验养成的呢!

★ 宝宝睡前故事0-3岁

★ 1-3岁宝宝补钙营养套餐

★ 一岁宝宝自我介绍范文

★ 刚出生宝宝自我介绍

★ 幼儿园宝宝自我介绍

★ 2-3岁宝宝早教课程教案

★ 5岁宝宝的自我介绍范文

★ 三岁宝宝如何学会自我介绍

★ 睡前故事0-2岁

5.孩子考试失利家长该怎么办 篇五

好学生是学校的精英、教师的宠儿、家长的骄傲,然而,整天处于激烈竞争中的好学生承受的压力往往大于其他学生,这些压力有些是来自家庭、学校,但更多的是来自学生本身。因为他们自尊心非常强,给自己定了很高的目标,一旦达不到,就担心让别人失望,被人瞧不起,以至于偶尔的一两次考试失误,就会使他们惶恐不安,情绪低落,自信心消失,甚至对自己的能力全盘否定。

那么,身为家长,如何帮助孩子走出考试失利所带来的心理阴影呢?就此,记者采访了市区数所高中有经验的教师,综合建议如下:

一、家长要端正心态,降低期望值。有不少家长把成绩好坏当作家庭是否和谐的晴雨表,孩子考得好就把孩子捧上天,考得不好就斥责埋怨,前后态度落差太大,孩子难以接受,容易导致心理失衡。因此,家长面对孩子的成绩要有一颗平常心,“成人”远比“成绩”重要,淡化成绩,让孩子快乐成长永远是第一位的。

二、帮助孩子改变不合理的认知。一些好学生存在着明显的不合理认知,比如有的孩子过去经常考第一名,他就认为自己必须考第一,这样就给自己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我必须考第一”“我必须考清华”,这些都是把事情绝对化的不合理观念;如果变成“我希望考第一”、“我想考清华”,就会减轻心理压力。

三、帮助孩子分析考试失利的原因。成功必有经验,失败肯定有原因。有时候,失败的经验比成功的喜悦更加宝贵。在孩子心情低落的日子里,家长不但要鼓励他们,还要帮助他们找出考试失利的原因,考试没发挥好也罢,作题时出现原则性错误也罢,即便是先前没有重视考试也行,家长都要平和地接受,但是要叮嘱孩子,不要绊倒在同一块石头上,要总结失败的教训,迎头赶上。

四、提高孩子心理耐挫力。“不经历风雨,怎么能见彩虹?”让孩子提高耐挫力,积极应对挫折,与孩子一起共同面对。教给孩子一些化解不良情绪的方法,如写日记、听歌、打球,还可以和孩子谈谈心,带孩子去户外散散步,减轻心理压力,提高孩子心理健康水平。

6.孩子特别不自信该怎么办呢? 篇六

很多家长都面临着一个问题,孩子缺乏自信心,不敢表现自我,没有十足的把握,还没有做就说不会,这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不同孩子缺乏信心的表现也是有所不同的,所以及时发现孩子的异常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有些孩子性格比较内向害羞,他们害怕在人前展示自己,害怕自己的弱点被别人看到。针对这种类型的孩子,赞美和表扬是最好的方法。日本教育学家铃木镇一说,“有了天才的感觉,你会成为天才;有了英雄的感觉,你会成为英雄。”对于这样的孩子,父母和老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找到所有可以肯定孩子的机会去表扬孩子。尤其是在人多的时候,这样的赞美肯定能在孩子的心灵种下自信的种子。

除去孩子自身的性格原因,有些父母对孩子从小要求过高,当孩子达不到自己期望的时候,父母对孩子流露出“你很笨”、“没用”的信息。有时候这些负面的信息并不一定是通过语言传达的,父母失望的眼神,嫌弃的口吻都会让幼小的孩子产生挫败感,从而变得不自信。还有些父母,非常喜欢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做比较,也许从家长的角度出发,认为是在给自己的孩子树立一个榜样和努力的目标,但事实上,这样做不仅难以起到一种激励的作用,还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上进心,甚至影响孩子对父母的信任度。生活在别人阴影下的孩子,哪里会有自信可言呢?

所以要建立孩子的自信心,父母要多观察孩子,了解孩子。她的优点是什么,长处在哪里?尽可能地让孩子有机会发挥所长。孩子小的时候,对自己的评价其实是来源于他人。父母作为跟孩子最亲近的人,如果能发现她的闪光点并且予以肯定,无疑是对孩子最大的鼓励。再者,父母也要反省一下自己平时的教育方法。当看到孩子有不足的地方时,不要急于批评指正,不妨以聊天的方式引导孩子讨论问题所在,通过协商的语气来对话,共同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

7.家长该怎么应对孩子的欺骗心理? 篇七

01

一位9岁女孩的妈妈,在孩子期末考试前夕,焦虑地问:“刷了不少育儿文章,知道要克制情绪,不能冲孩子发火,可她发现我不那么严厉了,写作业也应付差事。最近她竟敢模仿我的签字,上交给老师。又狠批了她一顿。真纠结,该怎么办呢?”

听着倾诉,我感受到她满满的爱意,和更多的急虑,像想打但又克制的空手拳打向半空,又砸在心窝,得不到释放。

“你是担心孩子自我松懈吗?”

“这种放松的管教方式,会不会适得其反啊?”

听到她理解的方式为“放松”,我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了。

很多文章在网络盛行,譬如教家长情绪要舒缓,和孩子好好沟通。

关键问题在于,家长如果只是学了几个小妙招、小技巧,就像是头疼医头、脚痛医脚,治标不治本。

如果只看到孩子的不良行为,却未关注真正的原因,虽然按捺了火气,就像表面平和的火山,但积压多了的情绪一旦被触发,压抑的不满就会集中释放。

这位妈妈发现“放松”方式不管用,思维容易重新回到命令、发火的老路。命令会立竿见影,孩子畏惧,还让妈妈找到“这才管用”的满足感,澎湃的母爱仿佛得到瞬间回应。

但这种效果的本质在于,孩子表面上服从了,被威严震慑了,但内心是不情愿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阿德勒认为,孩子是社会人,生活在真实的环境中,内心尤其渴求尊重。

真正的“尊重”意味着建立平等对话、交流的基础,而不是依靠发脾气去驱使,让孩子加深恐惧感。

02

回归重点,如何帮助孩子建立自我驱动的学习观?共同致力于解决问题,才是关键。

首先,为孩子的心理环境提供正面支持,而不是压迫。

很多妈妈一提学习眉头紧锁,仿佛孩子不改正习惯,世界都会崩塌。妈妈忽略了孩子的心理感应能力,其实孩子瞬间就敏锐捕捉到大人情绪的磁场。

双方角色成了猫和老鼠,而不是同一阵营。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很多妈妈陷入思维定式,觉得不立刻改正自己仿佛也不是称职的妈妈,像扑火队员一样急于纠正,却忽略了两点:一是好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二是行为背后有深层的原因。

其次,找出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逻辑。

心理学领域的情绪ABC理论可以供家长们学习参考。

理论提出者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认为,情绪的产生有一个ABC的过程。A是诱发事件,B是人们在遇到事件后产生的信念,即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情绪和行为后果。

孩子的欺骗反应,是他依据肉眼观察,加上还未发育成熟的思维,做出主观判断后的回应。

孩子的作业没有认真写完,这是诱发事件A;B是他的信念,基于一直以来他观察家长的情绪经验,认定被发现肯定被猛批。于是导致了C,即偷偷模仿签名逃避的行为。

惩罚和威吓带来的后果之一,就是“偷偷摸摸”地去做。模仿签字就是典型的一种反应。孩子的行为是心理冰山之上看到的部分,对于冰山下隐藏的动机,家长还不了解就开始批评,会适得其反。

学科学习太困难?注意力容易分散?玩游戏的时间太长了?

孩子年龄小,家长才是耐心去挖掘真正原因的首选。可惜,很多家长把爱的力量使错了方向,停留在表面的指责,陷入恶性循环。

接下来,和孩子一起制定阶段目标,致力于寻找解决方案。

美国资深教育学家简尼尔森建议家长持有“温和而坚定”的态度。

温和是尊重孩子的人格,不滥用家长的权威发火惩罚,“坚定”指的是家长要遵循的规则,即制定好的规则去维护管理。

具体分析原因,如果是偶尔拖延,可以共同制定时间表,譬如晚上6点写,中间休息一会,循序渐进;如果学科学习吃力,可以针对性补习。好习惯的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

03

有位妈妈遇到了同样挑战后,通过调整自己的思维模式,不但和孩子沟通地更加顺畅,还悟出了教育的本质。

“孩子最近好像长大了,作业能在不催促下完成了。作为家长必须要耐心等待,之前是我心太急了。

我问自己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完成作业吗?

不,是我对作业的过多关注,导致双方精神紧张。”

希望更多的家长,可以像这位妈妈说的,“由具体的事情转变成沟通做人做事的态度、原则,感到孩子正在快速成长,父母也要跟上成长的步伐。放松自我,温和地站在孩子身边。”

应试教育的重压之下,很多家长焦躁不安,这时候或许需要停下来,问一下自己教育的初心了。

通过邀请孩子讨论思考,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单纯盯着作业更为重要。

8.孩子5岁智力落后怎么办 篇八

首先带怀疑是智力发育迟缓的孩子到保健部门去做正式的智力测验,大夫会判断其属于哪能个等级(轻度落后、中度落后等)、在哪些方面比较好,哪些方面比较差,而且也会给你一些教育建议。对这类儿童,教育、训练会有效果,医疗可能效果不大,最好送孩子到专门训练的幼儿园或机构去,那里有专业老师对他进行教育,进步会很大。

促进宝宝智力发育方法一:看一看:“万紫千红”

做“万紫千红”时,父母问孩子:“紫罗兰在哪里?”孩子就要从公园的花卉中找出紫罗兰,或问“红玫瑰在哪里?”孩子就要找出红玫瑰,路上的一草一木,公园里的一树一鸟,都可以作为寻找的对象。

促进宝宝智力发育方法二:听一听:“自然之声”

在室外,孩子接触自然界声音的机会大增,父母可以告诉孩子注意听某种声音,例如草中的啁啾声,让他知道“这是蟋蟀的鸣叫声”。自然界的声音千变万化,动物的鸣叫声,山溪的流水声,风声和雷声,都是做听觉刺激的好教材。

促进宝宝智力发育方法三:摸一摸:“触物猜名”

在室外游玩时,自然会遇见许多材料、形状、大小都有极大差距的东西,父母可以利用这些东西来促进孩子的触觉发育。

9.孩子不怎么长高该怎么办 篇九

1、了解孩子的生长生理与运动的规律

脊柱的发育和长骨的发育最为重要。在宝宝出生后的第一年,脊柱的增长快于四肢。宝宝的动作发育应与脊柱的发育相适应,即宝宝2~3个月会抬头,6~7个月能独坐, 8~9个月会爬,10~11个月能站立,12~16个月能走路。如果没到相应的月龄,宝宝不宜过早地学坐、学站,以免引起脊柱的过度屈曲,这也将影响其身高。

2、长骨的发育

长骨即肢体长骨,分骨干、骨骺和干骺端三个部分。在宝宝的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骨的生长在长骨两端骨骺的骨化中心和软骨板内不断进行,从而使骨的长度逐渐增长,身高也随之增长。

3、掌握不同年龄选择不同的运动

1岁以内的宝宝:应该以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相结合。主动运动即帮助宝宝进行一些抬头、爬行、翻身的练习。被动运动则是父母给宝宝做一些婴儿操、按摩抚触,这也有利于小宝宝的生长发育。

10.孩子们闹别扭了,家长该怎么办 篇十

早上,一位家长怒气冲冲地来到幼儿园,说孩子的腿被某某小朋友踢伤了,要“教育教育肇事者”,被老师制止了。由于身心特点,幼儿之间频繁地发生冲突是不可避免的。问题在于我们如何对待孩子之间的冲突。

什么情况下,孩子们之间容易发生冲突

●活泼好动的天性,由打打闹闹发展而来的冲突。

●合理利益受到侵犯。

●愿望没被满足,发泄内心的不满情绪。

●自尊心受到伤害。

●没有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相互之间产生误会。

家长心态面面观

激愤型家长(婷婷妈妈):

在户外活动场地,婷婷和一群小朋友正玩得高兴呢,突然婷婷哭了,原来婷婷被旁边的华华撞倒了。看着号啕大哭的女儿,婷婷妈妈激愤异常,她对着老师和华华大吼,并一定要老师惩罚华华这个爱闹事的坏孩子。华华吓坏了,他怯怯地看着婷婷妈妈,而婷婷哭得更响了。

妈妈的观点:无端的打闹常常造成伤害,家长和老师一定要惩罚那些爱闯祸的孩子。

分析:这种心态的家长由于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往往会用粗暴的方法处理问题,这样做很容易使孩子丧失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凡事依赖父母的心理(号啕大哭),变得不合群和孤僻胆小。

温馨提示:孩子在一起玩耍时发生矛盾总是难免的,家长应尽量少插手干预,要静观事态的发展,然后进行开导,从而让孩子学会明辨是非,学习理解他人的感受,正确处理同伴关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顺其自然型家长(田田爸爸):

田田这几天不想去幼儿园了,因为京京经常欺负他。昨天,京京抢了他的玩具,今天,京京又推倒了他还没搭好的积木。回家的时候,田田哭了。可是爸爸说:“就这点事啊,没关系的,小孩子之间总是要打打闹闹的。”

爸爸的观点:争吵打闹是孩子成长过程的必要阶段,家长不必过多干涉,只要教育他们不要过度就可以了。

分析:这种心态的家长看似宽容大度,实际上是不负责任。对于尚无是非判断能力的孩子来说这无异于放任自流。有的孩子可能在冲突中因找到胜利的快感而肆无忌惮,有的孩子则在冲突中感受到压力而逃避上幼儿园。

温馨提示:“胜利”的孩子在打闹中获得畸形的快感,家长和老师如不及时引导并加以纠正,很容易使孩子滋生霸道情绪从而难以管教。而对于被欺负的孩子而言,这种态度会使他们变得胆小怕事。因此当您发现孩子不愿意上幼儿园时,应该仔细询问是不是由同伴冲突引起的,当得到肯定答复时家长不要在表情上大起大落,而要面带微笑地说:“哦,原来这样,那你认为该怎么办呢?"启发孩子自己面对问题,并教会孩子如何处理这类问题。

谦让型家长(文文妈妈):

文文今天一直不高兴。因为妈妈不同意他买那个转得飞快的陀螺。来到幼儿园,文文还是闷闷不乐,不一会儿,就有小朋友向老师报告,说文文和青青打架了。

妈妈的观点:打闹是不对的,一定要让孩子道歉认错。

分析:这类家长下结论显得过于武断,不明是非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再次交往的积极性,应该了解整个事情的经过,做出比较客观的处理,这样才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温馨提示:家长在送孩子去幼儿园时应尽量让孩子拥有一个好心情。孩子在没有满足自己的愿望,情绪不好的情况下,往往会把自己的情绪发泄在别处,与同伴发生冲突。对于陀螺,妈妈可以说明不买的原因,或者给文文设定一个努力的目标,等文文达到目标后再买。

鼓励型家长(牛牛爸爸):

在讲小红帽的故事时,老师告诉小朋友,不能随便给陌生人开门。牛牛说:“客人来了不开门没礼貌。”妞妞说:“万一客人是大灰狼呢?不听老师的话让大灰狼吃了你!”“吃了也比没礼貌强,没礼貌就没人喜欢你!”“你坏!”自尊心极强的妞妞大哭起来……

爸爸的观点:无闹不成趣。争吵打闹是孩子童年记忆中最有趣的东西。尤其是争论是非观点,争论可以使人明理嘛!

分析:这种心态的家长片面看待“争吵打闹”给予幼儿发展的积极性影响。他只知道“争论可以使人明理”的`道理,却不懂得应教育孩子在争论的同时善于听取别人的见解;当别人的见解正确时就应该接受。就刚才妞妞的观点来说,不无道理。日常生活中是有许多事情得根据具体情况作出相应的决定。

温馨提示:“争吵打闹”过了头就不有趣了,在孩子打闹的时候,家长要适时地帮助孩子对事情进行客观的分析,帮助孩子自己面对、自己决断,从而增强孩子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纵容型家长(青青爸爸):

青青是个比较霸道的孩子,在家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宠着他,可到了幼儿园,小朋友都不让他。今天一来到幼儿园,青青又发现图书角那本自己爱看的科学图画书被中中拿去看了,青青一把抓过图书,两个人就扭在了一起。

爸爸的观点:当今社会竞争如此激烈,经常打闹的孩子竞争能力强,社会适应度高,家长不应过度管教。

分析:这类家长在认识上存在明显的误区。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更应教育孩子学会合作,凡事要与人商量。

温馨提示:家长的宠爱往往让孩子产生霸道、自私的行为,过分宠爱对孩子的成长有百害而无一利。

家长如何从孩子间的冲突中挖掘积极因素

●培养孩子与人共处的能力

学龄前儿童的思维发展水平正处于“自我中心”阶段,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大多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来考虑问题,不善于认同和接纳他人的意见,就像案例中的牛牛只认同自己的见解,对别人的观点不屑一顾。加强与群体共处的情商教育有利于孩子接受别人。有时,孩子间的“争吵打闹”恰恰为孩子提供了与人相处的契机,家长适时的教育可以使孩子既获得友谊,又得到快乐。

●提高孩子处理问题的能力

家长最好问清事情的原委,启发他们辨明是非后自己去解决问题。像案例中的婷婷哭了,家长首先应做的是问清孩子哭闹的原因,让孩子学会自己解决问题,从而使孩子明辨是非,学会处理和解决问题,增长与他人相处的经验和技能。

●教孩子学会理解、接纳他人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主张:“以儿童教育儿童,以儿童感化儿童”,就是指儿童在交往过程中互相影响、互相教育。案例中的牛牛如果能倾听对方的意见,不仅不会和小朋友发生冲突,还能从中学到“老师的话要听,遇到特殊情况还应灵活变通的道理”。所以家长应该多观察孩子们的交往行为,了解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启发孩子设身处地去理解对方的行为、接纳对方的意见,最终相互谅解、握手言和。

●教孩子学会管理并控制自己的情绪

情绪作为情商的核心,对于孩子来讲既是造成争吵打闹的关键因素,更是决定将来是否成材的重要因素。案例中的文文由于没有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去幼儿园就与同伴发生了打闹现象。因此家长一定要教会孩子管理并控制自己的情绪。

●激励孩子,让孩子充满自信

争吵打闹给孩子带来的情感是复杂的,有时是开怀大笑,有时是泪水涟涟,不管孩子产生哪种情绪,家长都要及时从该事件中总结出对孩子成长有利的积极方面加以激励,让孩子从不同的角度找到自信,健康快乐地度过充满“打闹”情趣的童年生活。作者: 刘素敏 苑素梅 余东闵

11.7岁孩子结巴怎么办 篇十一

一,要去除孩子的紧张的情绪,由于孩子的因为怕生人或者是看到许多的人不认识,或者是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等,都会产生紧张的情绪,所以作为家长一定要减少孩子的紧张的情绪。

二,作为孩子的父母,对孩子的口吃非常的着急,没有一个平常的心态,总是想马上让孩子的口吃马上改掉,但是只会让孩子非常的紧张,所以父母应当不着急,心平气和的跟孩子一起努力。

三,作为孩子的父母应当多带孩子去公众场合或者是人多的地方,或者是经常带孩子去邻居或者是其他的家里玩,让他多与人交往,多多的说话,多多的锻炼自己,这样就会慢慢好起来。

四、对于孩子的口吃,作为父母不赞成领着孩子去大人们或者大一些的孩子们去的“口吃矫正学校”,那样就会很容易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口吃。

上一篇:跌落爱河的女生秀恩爱的个性签名摘抄下一篇:体育部2011年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