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初探

2024-08-04

中学历史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初探(精选8篇)

1.中学历史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初探 篇一

一、当前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不足

由于起步较晚,在当前我国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还存在诸多不足,笔者其进行了归纳总结,总体呈以下趋势。

首先,脱离中学生思维与中学教育实际。通常在历史教育当中存在这样一种观点,认为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是要求广大学生对各类历史现象、人物与事件形成系统而全面的见解与看法,对以往结论不断进行发展与拓展,甚至出现全面否定、突破传统结论。在这种思想指导之下,由于学生自身思维能力所限,很难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严重挫伤了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积极性。从本质上来讲,它的原因就在于将历史普及对象转变为了专业研究者,因而与学生思维发展的渐进式过程极不相符,抹杀了学生思维的层次性。笔者认为,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重点就在于提高学生对问题理解的能力、获取见解的途径与方式。由于历史课程涉及层面庞杂,隐含理论深邃,因而容易导致许多学生很难对历史课程产生独特的穿透力与理解力,与前人相比,难以望其项背。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要综合学生能力基础与历史知识,因材施材,总的来讲,任何行之有效的方法均不可脱离学生自身的客观实际。

其次,重演绎与推理思维模式,对于兴趣教学有所忽视。皮亚杰曾说,所有智力工作的开展都依赖于兴趣。因此,兴趣是发展能力的首要条件也是求知前提。然而与此相反,它常常在历史教学的过程当中被忽视,教师更愿意将注意力集中在强化思维训练层面之上。教师遵循严密逻辑层层深入,学生长期处于推理、综合这样格式化的套路之上,会严重损害自身思维的发散性与积极性,从而制约思维能动性的发挥,导致知识结构失衡,不利于学生构建完整知识系统,阻碍学生视野的拓宽。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的这句名言揭示了这一道理。

再次,空洞说教、脱离现实,缺少一定的时代感。在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把当前社会敏感与热点问题与之结合,而对于某些难以处理的问题,广大教师经常采取回避策略,因而很容易将学生思维限制在以往模式当中,偏离经世致用整体方向,不能用现有知识解答当前问题,无法以史之鉴,阐述今世。相关调查表明,初中生具有很强的求知欲,他们关注,且更热衷于将现实与之结合获取新知。因此,广大中学教育工作者要抓住这一现象,融古穿今,方能不断提高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二、提高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具体教学手段

笔者认为,提高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方式有很多,但总体而言,离不开以下几个部分。

首先,启发学生自身用联系的眼光看待历史问题。任何事物都具有一定的联系性,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因而必须用联系的眼光看待所有问题。因而,在进行历史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该全面而具体地剖析与之相联的各方因素,并将此类事件总结为一条线,方便学生理解性记忆。比如,关于西安事变,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会提倡和平解决方针?教师可以引导學生分析当时的社会形势与历史背景,基于此项基础,就不难推断出中国共产党从大局出发的整体思想。经过一系列的分析过程,学生可对“西安事变”有更为深层次的认识。

其次,开放课堂问题设置模式,拓宽学生思维空间。初中课堂上,采用开放性的提问模式可以不断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突破传统思维限制。比如让学生用自己特定的思维评价与分析历史事件、人物与现象,并在此过程当中得出结论。实行此种模式,有助于改变传统被动接受知识的现象,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除此之外,还可在课堂上根据书本的难点与重点,实施小组讨论,比如“五四运动的具体意义”等问题。当然,我们可基于现实问题进行分析,比如:“我们应该怎样评价斯大林,他为现在俄罗斯的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结合当前社会环境,分析美国南北战争所带来的具体影响。”等等。

最后,增强本土历史资源与课程的联系性。通常来讲,对于本土化历史学生都会有所涉猎,兴趣也会较为深厚。因此,广大中学历史教师要加大对这个层面的运用力度。当然,这对于教师自身也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教师必须主动了解本土名人、古迹与发展的线索,并对这些历史信息进行科学引用。这不仅可以促使学生主动了解当地历史,而且可以丰富教学内容。

最后,在历史教学的过程当中提高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它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根据时代发展与学生内在需求出发,不断进行一系列的发掘与探索,方能找出与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相一致的途径与方法。碍于各方所限,本文对某些问题的阐述与认识尚不完善,某些观点还有待商榷,在今后的教育历程当中,希望能够不断得到完善与升华,从而真正实现提高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预想目标。

总之,历史教学的培养目标是历史学系的过程中能同时开发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尤其是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和积极实践,是对中学历史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

2.中学历史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初探 篇二

那么, 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下面笔者谈几点体会。

一、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随时诱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积极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和更多的机会。教师是“导演”, 学生是“演员”, 师生之间, 学生之间要经常交流看法, 发表见解, 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有利于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意识的产生。如初中历史教学在讲到焚书坑儒时, 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扩散思维, “每个历史问题从不同角度看都可以作出不同的评价, 对焚书坑儒也可以作出不同的评价。请你们想一想, 到底可以做出哪些评价?”通过讨论, 结果有三种答案, 观点甲认为秦始皇如此做, 对我国古代文化起到摧残的作用, 使人们的思想得到嵌制;观点乙认为秦朝刚刚统一中国, 为巩固其政权杀一些持不同意见的儒生, 尽管有错, 但是同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稳定相比那真是小巫见大巫;观点丙认为在中国古代史中有许多比焚书坑儒更大的毁灭古文化的事不提, 着重提此事是故意使人对秦始皇有一种偏见。这三种意见到底谁对谁错呢?我看只有留给历史专家来解决, 不过, 重要的是调动了大家的学习兴趣, 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活跃了学习气氛。

二、把启发式教学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陶行知先生指出:“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解放了空间, 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 扩大认识的眼界, 以发挥其内在之创造力。”笼中之鸟是不能高飞的。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不断给学生创造思维的时机, 针对每一节的教学内容, 把它转化为一个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师生共同一个个地探讨解决。例如, 在讲“戊戌政变”时, 可以提出以下相互联系的问题: (1) 变法令颁布后, 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反映如何? (再现再认) (2) 光绪帝为何要支持变法 (集中思维) 他有左右时局的能力吗? (综合分析) (3) 袁世凯在政变中扮演什么角色? (再现再认) 如果没有袁世凯出卖维新派, 变法是否会失败? (创造性思维) (4) 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集中思维) 学生在教师递进式的设疑启发下, 认真阅读课文, 积极思考, 思维十分活跃, 得出正确的结论。

三、以思维训练作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创造性思维是极其复杂的心理现象, 它是在最高水平上实现的多种思维形式, “协调活动的综合性的思维”, 它是建立在聚合、发散思维有效激发的基础上的, “只有发散度高, 集中性好, 创造性思维的水平才会高。”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有意识对学生进行多种思维训练。

1. 发散思维

创造性思维在思维方式的特征上是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的统一, 它巧妙地结合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 从而使某种新设想脱颖而出, 但它更偏向于发散思维, 因此对学生思维训练要以发散思维训练为主。如讲到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 指出袁世凯复辟、张勋复辟、溥仪复辟、英国的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 教师从中点拨, 使学生的思维在更广的天地发展。

2. 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是创造思维的一种形式, 培养学生直觉思维的方法是:鼓励学生大胆猜测, 大胆假设, 展开合理想象, 即兴回答问题。如中国近代史《时局图》注释说:图中肠代表德国。有人质疑认为“肠”应为蛇。因为图中除日本用太阳代表以外, 其余皆为动物熊、蛙、鹰、虎等;这些动物多是凶猛的, 相比之下肠则显得软弱无力, 而蛇具有“凶猛”“狡诈”“毒辣”的本性, 则能充分显示德国强占我国山东的凶恶本质。

3. 逆向思维

即“反过来想一想”。人们思考问题时, 通常只注重已有的联系, 习惯于沿着合乎习惯的传统方向正向“顺推”。如果注重换个角度看问题, 即“倒过来”思考的逆向思维方式, 往往会产生一种新的见解或突破性效果。如中学历史讲到孔子在教育上的成就时, 教师总要介绍孔子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 有学生提问:“三千弟子只有七十二个有成就, 不足四分之一, 对孔子的教育成就是否值得怀疑?”且不说这些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否正确, 但这种敢于向“定论”提出质疑的逆向思维品质应值得肯定。

四、史料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

在历史教学中适当运用一些史料知识有助于学生理解历史, 认识历史, 发展思维能力和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如讲到火药、罗盘针、印刷术时, 不妨补充马克思、鲁迅的两段话。马克思的话:“火药、罗盘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级炸得粉碎, 罗盘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 而印刷术却变成了新教的工具, 变成科学复兴手段, 变成制造精神发展的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推动力。”鲁迅的话:“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 中国却用它做炮竹敬神, 外国用罗盘针航海, 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在这里马克思指出了三大发明在近代欧洲发挥的重大作用, 而鲁迅这段话形象深刻地揭示了本民族的劣根性。由中西对比, 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三大发明在近代东西方不同的遭遇, 对近代西方崛起强大而中国落后挨打的原因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思考。教师不失时机地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想, 这样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研究和运用创造性思维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效果、展示学生思维个性有着重要意义。因此, 作为中学历史教育工作者, 我们应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作为中学历史教学的灵魂和核心, 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创造型人才。

摘要:教师应在历史课堂教学中, 通过创造性思维训练、史料教学等方法, 改变历史教学现状,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课堂效果, 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创造型人才。

关键词:课堂氛围,启发式教学,思维训练,史料教学

参考文献

[1]况平和.让学生从学习重负中解放出来——沙塔洛夫教学法评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6.

3.中学历史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初探 篇三

一、善于启疑

例如在教学《“五四”风雷》一节时,学生急于知道的是“五四”运动的过程,尤其是对火烧赵家楼、痛打章宗祥的故事感兴趣。而实际上,“五四”运动是在十分复杂的历史背景下爆发的,这部分的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发展创造性思维的极好材料。为此,我注意培养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究的愿望。首先,我引导大家了解我国参加协约国方面作战的史实,让学生明白,中国也算是个战胜国。然后,又让学生叙述在“巴黎和会”上中国领土被重新瓜分的辛酸历史,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提出了如下疑问:“在巴黎和会上,中国是战胜国,但为什么《凡尔赛条约》在关于中国问题的处理上使中国受到战败国的待遇?”从而取得很好的启疑效果。

二、学会质疑

例如,在讲“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时,我重点交代当时林彪选为党的副主席,并在党章中规定为毛泽东的接班人,按照逻辑推理,学生自然会提出:“既然是毛泽东的法定接班人,为什么还要迫不及待地‘抢班’夺权呢?”引导学生探索原因、主动认识历史背景。这种提问的质量较高,有利于开启思维机器,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形成。

三、善于解疑

例如,在《西安事变》一节教学中,有学生提出:张学良是北洋军阀张作霖之子,又是蒋介石的重要将领,怎么会发动西安事变?这个问题是这一节的难点之一,为此,我除了引导学生看书、找出课文中给出的依据之外,还做了两项工作:其一是引导学生回忆电视剧《少帅传奇》和电影《西安事变》中的有关内容,如他的部下被我军俘虏释放见到张学良的片断,又如西安事变发生前夕,张学良会见为纪念“一二·九”运动一周年而举行示威游行的西安学生的场面;其二是补充了有关史实,如蒋介石给张学良、杨虎城两条“出路”:要么出战陕北;要么移师福建、安徽等地。通过形象直观的影视和具体详实的史料,要求学生归纳出这样几个要素:一是张学良具有一定的爱国基础。这主要通过张作霖被日本人炸死,“九·一八”事变以后张学良执行蒋介石“不抵抗”命令退入关内,大片国土沦入敌手,从而被人民骂为“不抵抗将军”的所谓“国恨家仇”得到说明。这是重要内因,即主观条件。二是我党竭诚抗日的主张为张学良所接受。1936年4月 6 日张学良在延安与周恩来的会谈中,得知我党的抗日主张后,对他走上联共逼蒋抗日的道路具有重要意义。可见,我党的竭诚态度是张学良对蒋介石实行“兵谏”的重要客观条件,即主要外因之一。三是蒋介石排除异已的政策把张学良逼上了绝路。蒋介石亲赴西安督战,逼迫张学良、杨虎城选择他的所谓出路。其实这两条所谓出路全是死路。若进攻红军,将再遭惨败;移师福建、安徽,将被蒋介石各个击破。这一铲除异已的奸险策略,把张学良、杨虎城逼上“梁山”,事变爆发乃成必然之势。这是又一个重要客观条件,即主要外因之一。以上这些分析与张学良本人在事隔半个多世纪后,首次公开接受日本记者采访中,关于西安事变起因的回答,完全一致。通过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对比分析,触及到历史问题的本质,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机智,培养了创造才能,使学生逐步学会从内因和外因、主观和客观等多层面角度的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四、不断存疑

例如,在教学《 鸦片战争》时,对鸦片战争为什么会失败的根本原因,大可不必过早解开。鸦片战争虽然是一个完整的历史事件,但从中国近代史上来看,却只是开端,因而又具有连续性,应当通过以后对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学习,逐步悟出连战连败的根本原因。还有些问题,一时不须解答清楚、也无法解答得完美的,也可以存疑。在《“五四”风雷》一节中,有学生提出:“五四”运动迫使北洋军阀政府释放被捕学生,撤销了曹汝霖、陆宗舆、章宗样的职务,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不是取得了彻底的胜利吗?为什么却说是反帝反封建取得了初步的胜利呢?这个问题质量较高,学生暂时还不明白“五四运动的胜利”和“反帝反封建的胜利”两者的联系和区别,可以存疑。待讲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一节时,明确指出:“从此中国结束了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中国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在这时引导学生回忆整个革命过程,与前面的“初步”照应起来,不仅能够使这一问题得到圆满解决,还使整个教学过程有机联系起来。

4.中学历史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初探 篇四

1.形象思维的概念与意义

1.1形象思维的概念。

形象思维是指学生眼球所看到的事物进入大脑,通过大脑的加工使得抽象的信息变为有画面感的形象的信息。而物理形象思维则是学生对物理公式或者结论这些枯燥的信息变为有图像过程或者形象化的信息,从而使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

1.2形象思维的研究背景。

早在古希腊时期哲学家阿波罗阿斯对形象思维就有所利用。德国莱布尼茨于17世纪相继提出形象认识的理论。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时代的转变,世界各国也开始重视形象思维的培养。放眼中国,我国大约在20世纪30年代引入形象思维的观念,在中国知网以“形象思维”为关键词检索,就有两百多万条检索结果,以“中学物理”及“形象思维”进行检索,共有674条结果,可见在中国,形象思维的培养已经深受各界人士的关注。

1.3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的意义。

首先,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能够帮助学生提高物理学习兴趣。枯燥乏味的物理理论会使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度降低,好的形象思维能力能够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具体的画面,使得枯燥的理论变成动态的,学生能够对物理产生兴趣。其次,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能够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物理知识。形象化的物理理论在学生的.脑海中,能够使学生理解物理理论的动态推导过程,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最后,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个人发展。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能够使学生开拓思维,养成跳跃性的思考方式,对学生今后的个人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中学物理教学中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的现状

2.1教师不够重视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过度地重视学生物理理论的学习,关注学生物理的考试分数,而忽略了学生物理能力的培养,极少通过模型、动态视频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有些教师甚至对形象思维不了解,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2.2实验课程开展较少。

物理实验能够使抽象的物理更加具象,将物理的推导关系演练出来,使学生能够了解物理结论的推导过程,在脑海中产生物理知识的动态印象,对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学校对物理实验课程的开展数量较少,实验设备也不够齐全,使得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重要措施难以进行。2.3物理教育体制未完善。我国对物理教学缺乏完善的教学体制,对教师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也缺少评估体制和政策的支持,导致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缺乏积极性。完善物理教学体制,标准评估体制,出台相关的政策给予支持,能够使得教师及学生更加注重形象思维能力,教师能够尽快改变教学方法,采取多样性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进行培养,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能够获得创新思维,在其今后的个人发展中表现出优异的成绩。

3.中学物理教学中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的措施

3.1开展物理实验课程。

物理实验能够直观地将物理知识展现给学生,对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了解形象思维与物理实验的关联性,重视物理实验的开展,增设物理实验课程,配备相关的物理实验设施,为物理实验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使得物理实验课程能够很好的进行。同时教师重视物理实验课程的开展,充分利用好物理实验课的时间,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3.2创设情境。

在物理课程中,教师根据教材设置情境,使得学生在物理课程中发散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脑海中产生画面感,宜于他们形象思维的培养。教师也可以展示相应的模型,将形象的物理展现在他们眼中,不仅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形象思维的培养也有重要作用。

3.3完善物理教育体制。

完善的物理教育体制,出台相关的政策支持教师对学生形象思维的培养,使教师在教学中能够积极创新教学方式。学校出台相应的形象思维能力评估,能够调动教师以及学生积极性和能动性,同样也能提高教师对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重视,帮助学生朝更好的方向发展。

结论

本文围绕物理教育的相关背景,对形象思维以及中学生物理形象思维培养的现状进行研究以并给予了一定的措施。形象思维是学生掌握物理理论知识,提高物理学习能力所需具备的一项重要能力,它能够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物理知识,发散思维,提高物理学习兴趣,在中学物理教育中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对物理教育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参考文献:

[1]韩旺春.中学物理多媒体教学的探讨[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04).

[2]薛永红,石雷先.中学物理美育刍议[J].教育实践与研究,(06).

[3]尹振芹.如何培养中学物理的学习能力[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03).

5.中学历史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初探 篇五

摘要:在高中历史课程教学过程里,通过三种方法来提升学生在批判性方面的思维能力:收集教学文献;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魅力。

关键词:历史事件个性素质批判性思维求真务实

批判性思维指的就是有意识自主地按一定规则和运用逻辑标准,从非常规的视觉角度对日常客观生活、知识文化或信念理论进行反省性的思考学习,对其所特有的性质、价值意义、精确水平和真实感做出独立的一个判别,并提出具有建设性意义建议的具体思维步骤。

一、通过对多样性史料的全面收集来提升学生在历史批判性方面的思维能力

文献史料作为历史研究的一个中介媒体,无疑是揭示历史真相的关键根据。因此,对史料的收集方法是学生必须知道的,收集能力也是学生必须培养的。历史事实一直是复杂的和多样繁杂的,这就要让学生收集的史料尽量从多视角、多角度去寻找,这样做才能全方位地了解到真实的历史,拓宽同学们观察历史事实的视野,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举一例子,人教版高中选修历史中的《戊戌政变》这一课堂内容,教科书重点强调了戊戌变法最终失败的外因,可是对变法实质存在的缺陷基本没有提及。本文主要绕着维新派跟封建顽固传统势力间的战斗来描述戊戌变法这一改革。大多数学生在读完这篇课文之后会觉得戊戌变法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有以慈禧为首的那群封建恶势力的存在、干涉。学生如果在根本不了解中学历史教学背景下,就会迅速形成表面知识教学内容的共识。这种做法会使得学生对于问题思索简单化,会使得问题的分析能力得不到培养、提升。事实上,历史现象的内在成因才是最本质最基础的要点。由此可见,老师要让学生学会从多角度多方位去集全历史教材资料,尤其针对变法改革自身和维新派相关个性素质性史料,从而更好地更清楚地认知变法的实质价值和真实的失败因素。

二、通过适当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来提升学生在历史批判性方面的思维能力想要提升学生在历史知识上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老师应该要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要敢问敢想,要不怕权威的力量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自主得出答案,培养思维脑力。老师在历史教学过程里要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潜力,指领高中学生进行独立地思考,让学生组成团队阅读历史教材,加以讨论,要开展一系列与历史基础知识有关的训练活动,让学生积极地进行思考、加以分析,进一步有效地诱导学生用批判性思维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历史课程教学实践过程里,要想方设法地通过各种活动来鼓励自己的学生学会多方位思考,并突破常规,勇于创新,寻求最快捷最有效的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里面,学生在批判性上的思维能力会得到飞跃进步。

教师最好要对学生所持有的不同观点和对问题的不同看法都要保持一种尊重之意,要乐于倾听学会倾听学生的问题和答案,哪怕只是很幼稚的看法。

在历史教学课程里,老师要尽最大可能地用自己的热情去鼓励学生,并对他们做出恰当、合理的评价,只有这样做就能更好地激发出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意识潜力,最大程度上促进学生充分发挥出其聪明才智,让他们勇于另辟蹊径,学会标新立异,学会如何问问题,潜移默化地培养起他们在思维创新上的能力,让他们从多角度,全面性地思考问题,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老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可以引用一些事例:就比如说假如爱因斯坦不会怀疑的话,就不会勇敢冲破牛顿所提出的绝对时空论,并提出相对论的论点。在不同程度上优化了学生在历史批判性方面的思维能力,从而将逻辑性理论知识和学生对批判性的激情感染力有机融合。

三、通过培养学生的独立个性来提升学生在历史批判性方面的思维能力

教育的本质意义就是对每位学生的人格能力进行教育培养,进一步提升学生在知识上的全面性教学文化内涵。历史课程是教育事业里的重要构成之一。由此可见,历史文化教育就要重点培养每位学生的人格素质,使之健康、全面。批判性历史思维文化是根据自己所获取的经验跟真正的学识重新去审视课本上的观念是否合理,是否真实,是否符合逻辑思维,然后去探寻此概念的真理意义,并进行论证,这样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

求真务实在历史课程教学过程里占着第至关重要的地位。这就要求老教师在历史课堂上想办法去引导学生冷静分析事实真相,客观推理逻辑性问题。就比如说:在之前传统的历史课教学环境下,始终因为受到传统观点的束缚,就导致大多数学生对中国古代制度的认知方面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偏颇,通常会认为古代中国所实行的君主立宪制是非常落后的、是非常封建的。怎样更好地看待古代文明知识,最好的方法就是让每一位学生都要有独立思考的学习力,也要创建独立的人格魅力,这样做才可以帮学生在独立思维上提供源源不断的内驱动力。

四、结语

其实批判性思维就是一种思维能力视角,也就是一般意义上的知识教育理论的规定范畴,它应用于不同的学科知识里所呈现出来的具体形态也不尽相同,而且还在每门学科教学过程里化成异常独特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由此可见,想要把批判性思维熟练运用到高中历史课程里,就要立足在历史思维内容基础上,由方法论的表层最先出发,不断地去发掘历史课程里潜在的批判性模式思维因子,并积极培养学生在历史批判性方面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郭家勇.关注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提升[J].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07)

[2]杨颖东.提倡批判性思维建设新型教学文化[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02)

[3]章少红.批判性思维――风行美国的新教育法[J].世界知识,1986,(10)

6.作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六

摘 要:写作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但是现实中学生的写作水平不容乐观,存在着题材狭窄,言之无物、立意陈旧,缺乏深度、用语失当,词汇贫乏、结构紊乱,条理不清等问题。要想让学生作文水平真正有所提高,就要对学生进行写作思维的训练,这是从本质上解决学生写作水平提高困难的有效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巧设问题层层推进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另辟角度变向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激励探索调动想象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这三个方面入手。优化教学的训练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关键词:写作教学;思维训练;初中语文

语文教育专家叶圣陶说:“写作能力是学生一辈子要受用的一种能力,是他们安身立命、求得生存发展的一种能力。”[1]但很大一部分中学生的作文状况令人担优,具体表现在:

①题材陈旧,言之无物。试以话题作文《倾听》为例,两个班级中竟然有三分之二的学生写父母如何关心我、朋友如何关心我、老师如何教育我,都是些老生常谈的事例,许多学生从小学三年级到初中,一直使用着几个典型的素材:坐公交车给爷爷奶奶让座;下雨天给爸爸或妈妈共用一把雨伞,到家后发现自己没被雨淋湿,而爸爸或妈妈被淋湿了;晚上生病,妈妈送我上医院,一觉醒来,已是第二天早晨,妈妈趴在床头睡着了,我发现了妈妈鬓角的白发;等等。这些素材在学生作文中可谓屡见不鲜。这些现象的出现绝非偶然,说明学生在写作时的视域是相当狭窄的,题材选择的眼光停留在有限的那么几个事例上,根本没有、或者也不会下功夫去深思精拣。

②立意肤浅,缺乏深度。以作文题“跑的体验”为例,这是一份出得比较好的作文题,出题者给出了“无论身体上的还是心灵上的,但跑的体验是不尽相同的”的提示语。但是,占相当大比例的学生仅仅是写自己参与或观看的一场跑步比赛,只会写身体意义上的跑而不能上升到心灵体悟的层次。这说明他们的思想认识、认知世界和抒写自我的思维层次还相当肤浅,从而导致作文水平仅仅停留在对事物现象层面的简单描述上。

这些事实作为一种客观存在,不容回避地摆在了教师的面前,而学生作文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归根结底还是语文教师“教”出了问题,因为学生是老师“教”出来的。但怎么去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思维发展心理学》中指出:“人类思维的发生与发展,既有共性或一般性,又有个性或特殊性,作为思维的个性,即思维品质的研究,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智力的提高。思维品质的研究,涉及思维发展与高级神经类型的关系,涉及智力差异的鉴别,涉及思维的培养途径,能使思维的研究向纵深发展。”由此可见,中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和优化,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在写作教学中,只有对学生进行系统性、序列性和针对性训练,才能对症下药,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度。

1巧设问题层层推进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思维的严谨性表现为思维过程服从于严格的逻辑规则[3]。审题时周全严密,立意时准确集中,表达时精确无误。??作前,对具体的作文题目进行思考时,要能够抓住问题的本质深人细致地加以分析,思维不跑不漏;在写作过程中,要能够不断地进行自我反馈与调控,防止思维旁逸斜出;作文后,要能够总结出本次写作的应对方法和该类题目的规律,使思维不蔓不枝。试以下面的作文题为例: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在人生的旅途上,我们每天都有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大自然中的一座奇峰,园林中的一片月色;生活中的一次邂逅,友人的一番倾诉„„这一切,都可以触发我们的写作欲望。请你从自然或生活中,捕捉人、事、景、物,以“自然或生活是一本打开的书”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4]

这是一道写作要求很宽泛、写作范围很宽广、立意要求比较高的典型的提示类话题作文题。因此,笔者在指导写作时,设置了这么几组问题,交由学生讨论解决:

①话题“自然或生活是一本打开的书”中,“自然”和“生活”所指的对象和范围各是什么?②“自然或生活”包罗万象,写作时是不是都要写进去?“书”所指代的范围极其宽泛,显得很“虚”,该怎么办?经过热烈讨论后,师生明确了写作这一类作文题的模式和方法。

首先,要抓住提示,弄清内涵。本题中,根据提示语,“自然”和“生活”不外乎“景”、“物”和“人”、“事”,同时考虑到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无非六字提掣“人、事、景、物、情、理”,故“书”的概念也很明了,即后二字“情”与“理”。这样一来,命题意图就很清楚了,借“人、事、景、物”来抒“情”说“理”。这就破译了话题,降低了写作难度,打开了写作思路。

其次,要化面为点,化虚为实。“自然”或“生活”是一个涵盖面很广的概念。自然之中,物类繁盛,不胜枚举。对此,我们一定要善于选择那最有代表性和典型性、最能触发自己感想的人、事、物、景,小口径切人。“打开的书”所代表的哲理,也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一定要将其落实,具体到很细的一项一条一点上,才会使人有实在感,否则很可能会雾里看花,虚无缥缈。

2另辟角度变向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它集中表现为能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及时改变观察和理解的角度,不固执己见,不拘泥于陈旧的方法,从而揭示本质联系,机智地解决问题。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总结了这么几种培养思维品质灵活性的方法。

1、从“以偏概全”处切入。有些传统观点为了强调的需要,往往把话说得比较绝对,难免以偏概全。我们可以抓住其片面性,提出求异观点。如“近墨者黑”只道出了意志薄弱者的必然性,但对于那些颇具自我约束力的意志坚强者来说,这条规律就不适应了,于是就有了“近墨者未必黑”的新论。还有“有志者事竟成”,事业有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志仅是其中一个方面,天下立志者多多,但真正成就事业的又有几个?于是有人断言“有志者事未必成”。

2、在前提不明上下笔。有些格言,因要凝炼,往往对语言作了高度的浓缩,由此,也就带来了前提不明的弊端。写求异型的文章正可以此为突破口发出新论。如“知足常乐”这条成语对在哪些方面知足才能“常乐”,并未作明确限定,如果是在金钱、权力、享受等生活方面“知足”那是可取的,如果是在求知、事业等方面“知足”,那只会使人颓废而无法“常乐”。于是有人重新设定前提,提出了“知不足常乐”的观点。如“言者无罪”这个成语主要是鼓励人们大胆发表意见,但从字面上看,“言”的内涵并未确定,“言”既可以是诚言、净言,也可是胡言、妄言,若是后者又岂能无罪?因此,我们提醒人们言者未必无罪。再说“理解万岁”,这是新时期人们渴望理解、渴望沟通的心声,但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事都能得到所有人的理解,由于职业不同、兴趣不同、认识不同,大家对同一件事的看法不可能完全相同,什么事都要他人理解,什么事都要等到他人理解后才去做,这是不现实的。鉴于此,有人对“理解万岁”作了反思,劝告那些渴望理解的人们,只要坚信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是正确的,即使暂时不被理解也无怨无悔。

7.中学历史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初探 篇七

人是独立的个体, 一个人所散发出的外在美, 绝不是容貌的美, 而是他具有好的人文精神, 从而形成好的内在品质, 让人感觉与众不同, 这也体现了人文精神的价值, 有好的人文素养也必然会有好的历史文化素养。当代高中生肩负着重要的使命, 中国的发展和振兴在不久的将来将交由这个优秀群体。国家的希望与命运都跟他们息息相关的, 所以, 他们的素养如何是极其重要的。所以, 重视高中教育是必须的, 他们影响未来的科学与科技, 高中教育有着重要的地位。但唯一的缺点就是人文素养教育没有得到该有的重视, 往往加倍重视科技教育, 将科技教育作为主旋律, 从而使人文素养教育沦为微不足道的陪衬, 这样才是最不可取的, 高中生的文化基础受到极大影响与削弱, 导致学生对于文化遗产不感兴趣, 知之甚少, 缺乏对民族文化底蕴和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了解, 没有高中生该具备的文化素养与情操, 特别是在这还不够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下, 导致高中生人文素养和悠久历史的知晓率逐渐呈滑坡趋势。

二、通过历史教学来培养高中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1.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不同

教学者需要把握人文教育的特点, 让人文教育收到好的成效, 体现出高中生该有的素养。在特点上, 科学教育跟人文教育在本质上存在着不同。自然知识的传授是属于科学教育的, 人文素养是人文教育的教育, 人文教育的教育不能等同于科学教育的方式方法与态度, 更不能把“人文素养”理解成“人文知识”的教育。只有用精神来感化精神才能得到升华, 精神的创生只能是精神来完成。所以, 在教学中不能忽略课堂氛围。关于人文思想, 教学者和学生的心灵交流以及精神的契合都是最需要注重的, 这是教学者在教学中必须要考虑的。

2.人文教育思维模式与科学教育思维模式的不同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有着不同的思维模式。所以, 在教学中, 教师要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激发, 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 并且最为重要的是, 学生要全身心地去体验和思考掌握古代的人文知识与文化, 将自己的心放逐, 让心在古代的阳光下奔跑, 体会古代的一切, 让自己的心不断地融入、融合、契合、同化, 将那些人文精神看作自己的精神品格, 将价值观、人生观赋予新魂, 体现更好、更高层次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所以, 不能仅仅只做一个接纳者。

3.学科素养的重要性

在这多元文化、民主法制进程中, 中国经济文化有了很大的变化。但现阶段我国的教育方式却跟不上时代的脚步, 只注重于教学内容, 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这阻碍了学生良好性格的培养, 学生只会死读书, 对社会缺乏认知与适应社会的能力, 所以我国教学方式的转变是当下最为紧迫的事。学校要转变旧的理念与方式, 培养新一代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培养现在社会所需要的新型人才, 提高国家综合实力与国际竞争力。在全国高中新课程标准的普及下, 新课标要求学生全方位发展。近几年, 高考模式有所改变, 要求学生不仅掌握历史基本知识, 还要对社会发展规律进行探索, 更加注重学生的学科素养与人文主义思想意识的培养。

4.高考真题模式分析

命题开始从多方面着手, 一方面考查了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 另一方面还考查了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这提醒着教学者, 教学模式的转变与多元化教学, 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是势在必行的。例如, 2014年的高考真题, 给出了三个材料, 这三个材料都独具匠心, 很有特点, 三个材料都具有代表性, 涉及面广, 没有局限于一个时代, 纵观这么多年的高考真题, 这种题型属首创。这不仅拓宽了学生在历史方面的视野, 还弥补了以前真题的不足之处, 与当代社会环境紧密结合, 不仅仅是历史, 更是生活、素养、教育的综合体。所以, 学生应该让自己全方位发展, 了解更多的历史文化知识, 培养自己的历史人文素养。学生在解析高考文综历史题时, 有的偏离主题, 不利用所给材料或者具体的史实对题目进行解析, 而且所给的论证没有说服力。这些都充分地体现了学生只是在“死读书, 读死书”, 做不到全方位地考虑问题, 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其实, 解析这类历史题目时, 学生应紧扣所评论的人物与观点, 结合材料, 运用中外史实, 全方位、多角度地论证。逻辑性要强, 要给出充分的论证, 切记答案的结尾要再一次重申自己的观点, 要收尾有力, 将之前的那些论证进行整合。最后再提一个反面观点, 这样全方位地看问题, 才能使自己的观点得到全面、有效的论证。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策略

1.加强高中历史经典文化教育

当代的人们极易急躁、心理失衡, 这与飞速发展的物质文明和社会经济密切相关。人们的这种精神失落和心理失衡的现象, 常常出现在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生活中。经调查, 对于我国的优秀文化, 高中生却是知之甚少的, 他们被洋节日和洋东西所俘虏, 比如, 麦当劳、德克士、情人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 或者时不时说几句洋文, 就觉得自己了不起, 觉得自己很时髦, 谈亚里士多德比老子、墨子多出不知多少倍。因此, 加强高中生历史经典文化教育迫在眉睫。

2.将历史作为必修课, 人文素养类作为选修课

在这种多学科迅速发展的状态下, 社会要求高中生全面发展。所以, 历史课应文理课兼修, 这样我国的优秀文化与文学遗产才能得到更好的传承, 使学生得到更多的了解。教学中, 可同时开设多门关于人文素养的课程;做出很好的规划, 要照顾到学生的兴趣与爱好, 但也要有一定的压力与要求。

3.加强教学者的师德教育

以善良、公平公正、有责任感作为历史教师师德的主要核心。教学者要给学生关心与爱, 这是教学者善良的体现。历史教师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不仅仅传授者、领导者、维护者等是教学者所扮演的, 更有家长代理人的角色扮演。所以, 耐心、亲切、仁慈等特点都是学生所希望的, 但这都是善良的人所具备的。如果教学者没有善良的本质, 那么即使你知识多么渊博, 学生也不会信赖与喜爱, 所以, 善良是完成教学活动的核心。

中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当今社会中, 高中生须全方位地发展, 才能不被淘汰。因此, 高中生应通文史, 修炼历史人文素养, 培养有品位的健全人格, 做有深度有高层次素养的新一代青少年。

参考文献

8.中学历史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初探 篇八

摘 要:就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进行详细探究,希望此次理论研究对高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加强有所裨益。

关键词:高中历史;思维能力;培养

处在当前的教育改革阶段,对高中历史教学模式进行转变,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就比较重要。在这一背景下,对高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着实质性意义。下面就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优化策略进行探究。

1.高中历史教学对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有着积极作用,当前的教育改革背景下,要能充分重视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从策略实施层面来看,首先要重视对学生思维多样化的培养,对高中的历史教学要能够在深度上有所加深。如果未能使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得到有效培养,就要指导学生对历史概念加强理解,并对历史史实进行综合性的概括,指出其本质。

2.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要结合学生实际进行培养,对学生求异性的思维能力培养给予充分重视。这是逆向的创造性思维,在特征上主要是采用不同常规角度及方法观察分析客观事物所形成的思维。对这一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打破陈旧的思维模式,解放学生的思想。

例如,在十月革命的内容讲述过程中,教材上的讲述是成功的无产阶级革命,学生就提问:當前的俄罗斯不是回到资本主义制度,这是不是说明十月革命没有对俄国的命运有所改变。这一问题比较偏激,但对一些学生的观点也是有所包含,这也说明了学生敢于质疑,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质疑精神进行鼓励,并要积极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这样才能对实际问题进行思考。

3.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可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思维能力在讨论中得到培养。教师在学生讨论历史问题的时候要能够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看待问题,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以积极有效的培养。教师还要对历史材料进行应用,使学生提出问题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有效加强,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全面培养。

总而言之,高中历史是学生在高考压力下重要的学习科目,所以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知识,还要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使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得以有效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才是成功的教育,教师在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当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所以教师自身的专业技能以及素养要达到相应的标准,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

上一篇:如果人类没有了理想下一篇:幽默的数学老师小学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