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教育要回归生活

2024-09-12

品德教育要回归生活(13篇)

1.品德教育要回归生活 篇一

品德培养回归生活教育论文

杜威认为“离开了参与社会生活,学校就没有道德目标,也没有什么目的”。就是说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个生活中,没有脱离社会的道德,更没有脱离生活的道德,同样社会道德和个人品德的提高和发展也只有通过人的生活去改变。小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就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综合发展的教育,它强调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由此,我们的教学活动要从儿童的实际生活出发,将教育目标与学生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思想品德教育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为增进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要特别强调实践和体验,让学生在充分感知和体验的基础上,提升对社会的的关心,发展对现实生活的基本认识,进而形成积极的社会态度和社会责任感。而小学生的生活经验较少,知识面也窄,思维能力、辨别能力和分析能力较差。针对这一现象,在教学中我们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从学生身边常见的事物入手,帮助学生认识生活,培养品质。如在《我们的家园》这一教学活动中,主要采用先让学生观察,说一说我的家,以家中人物为中心,按照家中有谁,他们长得什么样子?做什么工作的?在家里有什么样的分工?引导儿童认识到每个家庭成员都在为家做着贡献,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动手做一做,画一画家庭成员的样子,写一写家庭成员的特点,加深对家庭成员的了解,感悟温暖的亲情,无形之中也让学生体会到父母的辛苦,增强了学生对父母的热爱和感恩之情。

二、重视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在生活中学习

儿童的品德形成源于他们对外界环境的感受、认知、体验和感悟。因此,我在教学活动中特别注重挖掘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对生活的感受,促使他们在自身的经验和体验中学习,如在《和风儿一起》这一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感受风,观察一下有风的现象。如飘动的红旗,微风中花儿在点头,柳树枝条在风中摇摆,尽管风是看不到摸不着的东西,却感受到了风的存在,在教师的指导下,真实感受体验风的特征,以及风带给大自然的美丽,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运用亲身的经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根据对风的观察,想一想怎样可以产生风,小组交流讨论怎样制造风,学生发言热烈,口吹、扇扇、快跑等形式可以产生风,通过风车转动,人们可以利用风为人类造福,让学生感受到风不光能给人类作出贡献,也会给人类造成危害,这样循环的教学,学生学习起来就容易了。开放、流动的课堂,也使学生感觉到这就是自己的`生活,而不是在上课,一切是那么真实、亲切、新奇,充分点燃学生热情参与的火花。

三、创设积极向上的生活情景让学生体验感悟

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受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的影响,其中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少儿时期由于认知、经验等方面的限制,对一些社会行为、社会现象和社会事物的认识往往出现片面、模糊,甚至错误的看法,儿童只有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才能不断的发展和提高。教师在教学中应创设有意义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促进他们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的发展。如在《诚实是金》这一教学活动中,我设计了这么一个环节:即兴让同学们来演《醒醒吧,小刚》这个小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即兴表演,先进行角色分工,分别扮演小刚、小刚的同学、家长和老师。这一教学形式既满足了学生好动的特性,又在活动中进一步体会到了诚实的重要性。

因此,思想道德教育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和具体的教学内容,依据儿童的现实生活,为他们搭建生活平台,在课堂上创设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活动,引入生活之水,使学生的认知在现实生活中得到提升,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品德教育要回归生活 篇二

一、我们的创想, 拓宽教学资源

一张合家欢的照片, 可以回忆起浓浓的亲情;解读自己的名字, 可以体会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一段真实的体验, 给人以心灵

江的促动, 更可以成为品德教育的桥梁。

苏案例一:学生的一段对话, 带给了我许常多的思考, 孩子们的消费经历中, 并不一定州都是快乐的。浮华、奢侈的追求, 不应该成●为一种流行。

小结合《逛商场》探究式留白:买东西时燕有哪些学问?我开展“周末小当家———超市

购物”活动, 随个别同学进行现场拍摄, 将他们购物时有趣的典型的场景展现在了全班同学面前, 以此作为贯穿本课的教材。相似的体验活动, 真实地再现。这一课时的教学, 我仅围绕一个探究性的留白, “课前体验———课上体验———课后践行”, 将孩子们的购物经验系统化、条理化, 发掘出了孩子巨大的潜力。

利用教材留白, 我们可以有重点地将孩子的现实生活作为品德课堂的素材, 并成为课堂活动的主题, 架起沟通桥梁。

二、袒露心声, 孩子们也能创造教材

留白, 有利于对话, 它能让儿童表现而不再是倾听, 成为对话参与者;留白处又是儿童对话的文本, 它能引导儿童自己去选择, 自己作出判断, 自己去操作、创造教材。

案例二:《我想要我能要》, 一个容易沉沦为说教的话题, 然而, 由孩子们创编的教材, 却以生活剧的方式, 改变了这一切。同学们讨论的, 不是应不应该的问题, 而是自己对于购买板鞋的看法。重复消费、理性消费、体谅父母等问题好似春雨, “润物细无声”中体现教育的真谛。

孩子们创编的教材, 教育了他人, 更点醒了自己, 架起了沟通心灵的桥梁。

三、家校合力, 在小队活动中收获喜悦

创设心灵沟通和碰撞的平台, 使心与心在这里得以相遇。

案例三:《我们的合作》, 为了让孩子们体验合作的快乐, 假期中, 我将班级学生分为各小队, 充分挖掘家校资源, 组织了丰富多彩的小队活动。孩子们一次次的活动中, 学会了策划、懂得了各展所长, 更在争吵中慢慢学会了谦让与理解, 懂得了合作的真谛!

我们要让学生过一种健康、安全、积极愉快、有爱心有责任心、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 那么我们的课堂首先就应当是这样的。充分发挥留白的作用, 让课堂充满“童趣”和“童乐”。

宽。理解力的加深, 乐感也会逐步得到丰富, 而这正是一个

演奏者音乐灵魂的升华。如背奏是单簧管演奏技能中很重要学习的思维活动中重要的环节之一。的一部分单簧管背奏, 是单簧管是单簧管何学习者及单簧管独奏演员必须掌握的演奏技巧。当然, 在一提是初学者及单簧管独奏表演者些国际性的管弦乐表演中并不需。要背奏。本文涉及的对象高牢固的记忆是背谱的基础要。单簧管背谱有以下几种记。忆方法记忆的:苏清晰和牢固非常重江单

一、“定式”记忆法徐簧

通过大量的练习, 人们可以达到一种“定式”记忆状态, 州管听过的陌生乐曲这是将肌体作为记, 忆的主要依据经过无数次反复。聆听会由生疏变为熟练譬如我们平时面对从未, ●孙演由有意识变为无意识的状态手指在按键上建立了稳定的“, 暂时神经联系单簧管演奏时”的, 最终形成一肌肉动作和慧慧奏种演奏时的“动力定式”。这种状态是在背奏中自然产生的, 中对我们平时的背奏有一定的积是长期反复训练所达到的效果, 极意义所以又, 但是在整个过程叫做“自然背谱”。中它, 的准确性是关键, 一旦某个键按错了, 那么整个记忆的“链条”背的“卡壳就会中断”现, 象和演奏中的“脱节加上考试或演奏时紧”现象张等因。素, 会容易形成记忆奏

二、“谱形”记忆法能

背谱犹如小学生背诵一样, 有些人有着非凡的记忆力, 力

拿过书本, 眼睛一扫, 像用照相机拍照般神奇就能背出书上的内容, 有许多演奏家都能够把乐谱上所记载的一切记在脑中, 能把乐谱“默写”出来, 能在演奏时看到乐谱上的一切, 甚至会“看到”谱子是如何一页一页翻过去的。这种记忆方法是背谱的基础之一。这也是一种特殊的才能, 但是可以

通过经常加强读谱的练习, 累积读谱从而提高背谱能力。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例子, 我们的管乐老师, 一个乐谱给他扫视几遍他便能背出内容进而指导我们演奏。他说“我经常在行走的时候唱谱, 不论新旧, 旧的会像放电影般放一遍, 新的则要多背, 一旦在脑中形成, 就会像刻唱片一样, 随时都可以拿出来用……”这种记忆方法离开乐器本身, 直接读谱, 把谱中的信息看在眼里, 记在心上, 建立起自己的内心听觉, 想象乐曲的音响效果, 它是以乐谱的形象作为记忆的重要依据, 被称为“谱形”记忆法。

三、“听觉”记忆法

又叫“音响”记忆法,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 “听觉”记忆是整个乐曲建立在听觉方面的记忆。只要你心中想着音乐, 就可以帮助手随之做出正确的演奏动作。让我们通过一个例子来看一下“听觉”记忆法的神奇作用。音乐神童莫扎“特有一次旅行到了罗马, 听说在罗马教会里演唱的圣咏‘求主垂怜’是天籁之音, 但教会不允许抄录乐谱流传到民间, 也就没有人在教会之外听过这部作品, 而莫扎特听完一遍之后回到旅馆, 就靠着他的听觉记忆把有九个声部的整部圣咏完完全全地默写了下来。

四、“位置”记忆法

这种记忆方法在钢琴演奏中也常常用到, 但在单簧管演奏中也同样适用。演奏单簧管既要用脑子记谱, 同时手和手指的触觉和位置也可以加强记忆力, 这是将手指在按键上的位置作为记忆的主要依据。按键时, 手和手指的状态加上用力的情形, 以及手指间的间隔等感觉, 都可用入背谱的记忆中。

3.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 篇三

一、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教学的起点

教学不能满足于间接的经验和虚拟的沟通,因为知识的建构有赖于既有知识和直接经验的支撑。而品德教育要将静态的文本转化为学生的体验活动,或者组织模拟活动,引导学生在主体的亲历性活动中,真实而具体地感受生活、参与生活和创造生活,在熟知里发现新知。如果不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起点,就会成为空洞的说教,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在这种情况下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是不折不扣地在岸上通过动作教学生游泳。鲁洁教授说过:“儿童在自己能够理解、体验、也用到的生活中,才能构成自身的生命活动,才能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回归生活意味着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为出发点,但并不是让课堂成为学生生活的简单翻版,这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经验和水平,尽可能缩短教学与学生生活世界的距离。

例如,教学五年级《大米的来历》一课时,由于现在的小学生受各种条件的制约和限制,没办法去实地考查这样一个生产过程。于是我在课堂上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的一种农作物的生长过程,这样,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教学的起点,让学生不再感到陌生,反而倍感亲近,学生说得多了,思维也开阔了。这时,我顺势把我课前精心剪辑的4分钟的稻谷生产过程视频资料播放给学生看,然后讨论稻谷生产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这此困难如何克服等问题,立刻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

二、让教学面对学生生活中的真实问题

鲁宾斯坦在《心理发展的原则与方法》一书中说过,“教育的主要方面恰恰在于使人同生活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各个方面向他们提出对他们有意义的、富有吸引力的任务。因而被他看做自己的、必须亲自解决的任务,这比什么都重要。”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我们应将教学过程变成学生自己学习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例如,在教学《我的兴趣和特长》一课时,我先把班上几名学生平时画画、跳舞、唱歌的照片做成课件,让这几位学生说说自己做这些事时的心情和感受,再让其他学生说说自己的爱好,面对自己生活的真实场景,有的学生讲自己的爱好时神采飞扬,感染了班级中的大部分学生,学生也希望发展自己的兴趣,使其成为一门特长,课堂气氛一下子进入了高潮。这时我话头一转,告诉学生一些不良爱好,把这些真实地再现在课堂上,学生面对生活中自己身边最熟悉的人的不同表现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确定了自己的行动方向,使课堂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三、要模拟真实,在回归生活中唤起学生的情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可以在各种活动中实现。

(一)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与文本对话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中编排的内容都是以生活为基础的,都源自于学生的生活,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法达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让学生与文本相互融合,让文本中的情境形象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参与其中,唤起他们已有的经验和体验,根据自己的认识水平进行评判,培养学生的换位观、对话观、分享观、生态观等,使学生在自我参与中接受教育,培养能力。

例如,教学《我们的班规》一课时,我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平时学生的课间表现,事先在学生不知情的情况下,摄制了几个学生课间活动的片段。然后让学生根据课本内容进行表演。学生表演得入情入境,再加上前面的视频,学生的触动较大。这样的角色扮演与文本有机融合,不仅使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不知不觉提高了认识,受到了教育,而且还为师生、生生对话搭建了舞台。表演结束后,学生对班级班规的作用和意义,如何遵守班规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感悟。

(二)让学生在自我展示中体验自我

人的品德基于自我意识的发展,积极地自我认同,是健康人格的基础。学生品德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渐进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在立足课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模拟”生活,让课堂成为学生自我活动,自我展示的舞台,让学生的情感和需要得到充分的尊重和释放,让品德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

例如,在教学《遵守交通规则》一课时,我让学生在课前认真观察大街上的红绿灯,上课时,学生在课堂内模拟汇报人们过斑马线和红绿灯的场景,让学生体验行人和司机的角色,培养学生的换位观、双赢观和分享观,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如何遵守交通规则,怎样才是真正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为以及为什么要遵守交通规则。

四、将课堂教学延伸至现实生活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能将课程的实施只限定在课堂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要善于将教学活动延伸到学生的家庭与社会生活中,努力寻找课程内容与家庭生活问题,社会生活的结合点,搭建课程教学与家庭、社会生活的桥梁。教师要联系课堂内的生活与课堂外的生活,最大限度地、立体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并通过活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生活经验。

例如,教学《保护环境》一课时,课前我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学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城区学生,一部分为农村学生。我让学生对自己生活的环境进行调查。城区学生发现居民街道垃圾成堆,污水橫流,有许多下水井口被堵,剩菜剩饭和塑料袋成为垃圾的主要来源。农村学生发现他们生活的环境污染也特别严重,家庭做饭生火时冒出的滚滚浓烟,村民都把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倒在河沿上或村头,河水中不时可以看到死猪、死狗等正在腐烂的动物尸体和许多的塑料、人们穿过的破衣烂衫,河水污秽不堪,散发着臭味等。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现状,还大自然以绿色呢?我再次让学生实地考察,掌握第一手资料,看看都有哪些垃圾,人们为什么会把垃圾倒入河流中,还有哪些污染源,想想有没有治理我们生活环境污染的办法,并让学生自由组合设计出治理生活环境污染的实施方案。在后来的交流活动中,学生设计出了许多治理方案,如设置宣传窗口,发宣传单,向上级部门反映等。正是在这富含生活性的情境引导下,学生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始终树立一种“源于生活、通过生活,为了生活”和“回归生活”的观念,既要让学生走进生活的现实中,又要让学生在现实的生活中成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教学的起点,让教学面对学生生活中的真实问题,通过模拟真实,在回归生活中唤起学生的情感,将课堂教学延伸至学生的现实生活之中,使我们的品德教学能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回归生活,实现品德教育的生活化。

4.品德教育要回归生活 篇四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学生经验的获得,知识的来源,观念的确立更多的来源于社会生活。社会上各种群体截然不同的利益观,价值观,人际关系的是与非,大众传播内容的善恶与美丑,都不可避免的对学生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然而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众多学科中学生最不喜欢的科目之一,也是学生认为实用性最差的科目之一,学生上思想品德课有着“无可奈何”的感觉。本人曾对初中学生进行了进一步的抽样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76%的学生认为思想品德课最大的问题在于远离学生的生活世界,73%的学生认为思想品德课是“说教课”,“枯燥”,“抽象”,学习思想品德课就是读条条,背条条。63%的学生怀疑思想品德课的真理性和真实性。久而久之,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产生了逆反心理,也不会用课堂的观点、立场、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这种状况将会大大降低思想品德课的地位,弱化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

杜威曾指出:“从别人那里得来的知识也许能使人产生某种行动„„但这种知识不能培养个人的主动性和使他终于他人的信念。”因此,如何让学生喜欢上思想品德课,并能真正认识到思想品德课的价值所在,我认为最关键的一点是思想品德课教学要做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这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也体现了思想品德课的课程性质,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紧紧抓住“生活”这一主题,让生活走进思想品德课堂,将思想品德课堂引向生活。突出学生主体作用,注重学生个体的情感需要,激励学生去生活,体验,经历,敢于开拓生活视野和生活内涵,在追求美好生活中提升生活的境界,培养个人的良好品德,获得良好的自身发展。让思想品德课贴进生活,回归生活,让学生明白“生活和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陶行知)。”生活化趋势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也是各国德育发展的趋势。

明确了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后,那么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该怎样在教学过程中去实施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具体的做法和体会,抛砖引玉,并请不吝赐教。

一、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身边的事例。

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是:德育生活化,生活是最好的教材,生活中的每时每刻,每人每事都具有教育意义,生活处处是课堂。我们要做到尽力挖掘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围绕学生生活实际中的问题,引导学生对他所面对的世界进行不断的感悟和理解,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5.品德教育要回归生活 篇五

家长教育孩子要摆正自己的角色

在生活中,有些家长在教育自己的孩子的时候,老是喜欢按照自己的天性喜好来教育自己的孩子,老是认为自己的教育方式是正确的。、

所以,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老是板着脸色,非常严厉的教育自己的孩子,其实这样是很容易就让孩子跟自己的父母产生距离感的。其实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家长最好是要把孩子当做自己的伙伴朋友,让孩子平等的与自己交谈沟通。

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家长一定要摆正自己的角色,让自己心平气和的和自己的孩子沟通。这样这样,孩子才会听进父母的话,才会让孩子健康的成长。

鼓励孩子多加锻炼模仿能力

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有些家长当发现自己的孩子老是拆玩具的时候,就很严厉的斥责自己的孩子,其实这样做是不对的。

我们要知道,当孩子喜欢拆玩具的时候,这是一件好事的。说明孩子是一个比较聪明的小孩,这时候家长就要引导自己的孩子了。比如可以这样对孩子说:“宝宝,你真棒!既然宝宝你可以把玩具拆了,那么应该也可以把玩具组装起来了,看你的小伙伴已经把玩具组装起来,你可以看看,相信你是可以的。”

家长这样教育自己的孩子的时候,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更加的有信心去组装自己的玩具了。

不要无视幼儿的智力和发展的需要

很多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还小,智力方面应该没有那么快就发展。往往容易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忽视孩子的发展。

比如说当小孩子在练习说话的时候,孩子老是哼哼唧唧的跟你说,那么这时候你就不要敷衍自己的孩子,一定要认真仔细的跟自己的孩子说话,引导孩子。只有这样才能锻炼发展孩子的智力。

所以在生活中,家长一定不要忽视幼儿的智力和发展的需要,一定要正确引导孩子的智力发展。

有侧重培养孩子各方面的兴趣

有些家长往往认为自己的孩子还小,兴趣爱好这方面的培养不急。其实家长的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的。

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各方面的兴趣爱好。比如说培养孩子画画、唱歌、弹琴等。也可以让孩子参加一些文艺节目比赛等等。但是我们也要知道,每一个孩子的.天性是不一样的,那么他们的兴趣爱好也会是不同的。

所以在培养孩子兴趣爱好的时候,一定要有所侧重点,不让让孩子什么都学。

不要用吓唬的方式来教育孩子

在日常生活中有这样的一类家长在教育自己的孩子的时候,有些时候孩子不听话的时候,老是喜欢用吓唬的方式来教育自己的孩子。这种教育方式是错误的。

比如说当自己的孩子不睡觉的时候,家长总是吓唬自己的孩子:你还不睡觉,等下灰太狼就会来叼走你了。这样会给孩子的心里造成阴影的,让孩子变得越来越胆小的。

其实作为家长我们要知道,教育孩子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一定不要用吓唬的方式来教育自己的孩子,而是要用正确的方式来引导自己的孩子,教育自己的孩子。

结束语:

作为家长,我们要知道。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就像一棵独立长大的树一样,如果全世界的每一棵树都长得一样的话,那么这个世界上就没有光辉而言了。

要知道,孩子他们都有自己的天性,都有自己的优势劣势。如果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老是从自己的天性爱好出发的话,那么就会很容易就将孩子的优势看成是缺点,老是想方设法来纠正自己孩子,这是错误的教育方式。

6.二年级品德与生活教育随笔 篇六

一、教学设计要因地制宜、贴近学生生活 记得去年我到渠坝去上课,当时,我上的是二年级下册的《我和动物交朋友》,这一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更多的动物,了解动物对人类的作用,懂得善待动物,保护动物,和动物交朋友。课前,我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动物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准备在课堂上介绍,让学生认识更多的动物。这时,我忽然想到一个问题,农村学生的资料来源有限,收集的结果可想而知。于是,我把这个准备工作改为了解自己身边有些什么动物,它们能为我们做些什么。从身边的动物说起,由近及远,由此及彼,才能真正达到开阔学生思路的目的。至于让学生认识更多动物,则另想办法。

二、如何克服因教学设施带来的困难 同样是我在渠坝上课,教研室的老师考虑到,我区有很多农村小学,那些地方的教学条件相对落后一些,为了使教学达到真正的研究目的,于是要求我们上课的老师不使用现代教学手段。可是,我们平时的教研课可以说从来没有离开过多媒体,总觉得多媒体能为我们的教学增色不少。当时,我想,如果能用多媒体该多好呀,我可以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展示许许多多他们很少见到或从没见到过的动物;还可以把课本上“长颈鹿妈妈的诉说”这个故事扫描下来,老师再根据画面绘声绘色地把故事讲给学生听,学生一定受到感动;还可以把最后的三幅图扫描下来,让学生辨别图上的孩子对待动物的方法对不对,让学生从根本上明白动物和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我们应该怎样和动物相处。 但是,这一切都是空想,我只能面对现实,调整自己的思路,根据具体情况设计教学方法。我四处寻找动物图片,结果不理想。我忽然想到我班有好多学生在学习绘画,我为什么不把他们发动起来呢?我给这些学生讲明我的想法,得到了学生的响应,于是,我让他们分别画了我需要的动物。很快,一张张精美的画来到了我的手中,我真是无比惊喜。而关于“长颈鹿妈妈的.诉说”这个故事,就只好让学生看着书,老师讲故事。课文最后的辨别图上小朋友对待动物的方法对不对,仍然可以依靠书本进行。

7.品德教育要回归生活 篇七

知识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获得的认识与经验的总和。然而, 课堂里学到的知识是僵硬的, 再加上思想品德学科知识的理论性与逻辑性较强, 学生往往觉得学习思想品德知识枯燥乏味, 对做相关的作业也没有兴趣。设计构建知识型的生活化作业可使学生通过亲身生活实践, 在生活实践中建构知识, 从而达到强化教学知识的目标。

如: 在教学“走进 法律”时, 我设计了如下的生活化作业:

题目: 身边的交通法规

作业内容: 1通过实地调查, 画出较为常见的交通标志。2通过查找资料、询问等方式注明所画交通标志的含义。

作业形式: 交通标志图及其含义。

效果分析: 从上交的作业上看, 学生能较熟练地了解身边多种多样的交通标志, 并能准确地理解其中的含义。这说明, 学生不仅对写作业的兴趣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而且也增强了他们的交通安全意识, 加深其对交规意义的理解。

2. 感受生活, 设计培养能力型的生活化作业

能力是人的智能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人的素质形成的基础。培养能力型的生活化作业, 是针对现实社会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而设计的, 这些问题的答案不是教师预设的, 而是学生在生活化作业中, 通过思考、分析得出来的, 是学生能力的行为结果。

如: 在教学“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中, 我设计了如下的生活化作业:

题目: 家乡环境保护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

作业内容: 当地环境状况; 如何造成的; 解决策略等。

作业形式: 小报告、小论文。

效果分析: 一个学生在作业报告中这样描述: “星期六, 我去了学校附近的小河, 发现河水污染现象比较严重。沿着小河找到了好几处污染源, 有工厂的污水排放, 有饭店的污水排放, 有居民生活污水的排放……我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 1有些企业不能自觉的保护环境, 随意排放未经处理的污水。2社会上有些人环境保护的意识还不强, 只顾自己赚钱, 不去主动地保护环境。我们要加强环境保护的宣传和教育, 让大家都能来主动保护环境, 健康生活。”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 通过生活化作业, 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而且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学生能对社会现象进行分析与思考并提出较为理性的合理化建议。

3. 领悟生活, 设计体验情感型的生活化作业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态度上的体验。体验情感型的生活化作业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促使他们对家庭、社会、学习、生活产生积极的情感、科学的态度以及浓厚的社会责任意识。

如: 在教学“难 报三春晖” 中, 我设计了如下的生活化作业:

题目: 父母对我们的爱

作业内容: 利用双休日, 让学生尝试着为全家打扫一次卫生, 为全家洗一次衣服, 为父母梳一次头或洗一次脚。

作业形式: 组织好课堂交流发言稿。

效果分析: 在课上, 很多学生都谈了自己的收获。一位学生深有感触地说, “我原先一直以为洗洗衣服、拖拖地是很简单、很容易的事, 但是通过双休日的经历才发现, 原来做家务也这么累, 我以后要尽可能做到自己的事自己干, 减轻妈妈的负担。”这样的作业贴近学生生活, 不仅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了有关孝亲敬长的知识, 也学到了课堂上无法学到的生活经验, 培养了他们吃苦耐劳、珍惜劳动成果、注重家庭亲情、尊重他人等品质, 还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强了责任感, 体现了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

4. 享受生活, 设计合作创新型的生活化作业

合作创新, 是当今时代对人才提出的一个基本要求。这类作业的完成需要学生之间的全力合作, 这就对学生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学生间既要有分工, 又要有合作, 大家彼此信任, 互帮互助, 在合作中促进交流, 在交流中学会创新。通过设计合作创新型的生活化作业, 促进学生优势互补, 充分展示自我。

如: 在教学“创 建新集体” 中, 我设计了如下的生活化作业:

题目: 我为班级添一笔———为新班级设计一个有意义的班徽

作业内容: 以6人小组为单位, 合作设计班徽。

作业形式: 班徽作品及含义说明。

效果分析: 学生对这种图形设计类作业的参与热情很高, 每个小组的成员在各自组长的带领下, 积极地进行分工合作。最终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 交出了较完美的班徽作品。可以说合作是情感交流, 合作是互相学习, 合作是思维碰撞, 合作也是潜能发挥。这样的作业有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各项能力。

8.回归生活与品德教育的实效性 篇八

一、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究,使生活成为重要的教育素材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往往只重视知识的传承,教师采取“告知”的方式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学习内容固定、学习方式单一,忽视学生个性,忽视学生自己的认知、体验和感悟。因此,教师的教学行为不应把大量的时间放在组织教案和讲解上,而应为学生提供各种资源,引导学生自己探究学习的方向,让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

1.课前开展实践活动,充实课堂教学

一节成功的“品德与社会”课,课前大量的准备必不可少。围绕课堂教学内容,课前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可缩短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距离,为课堂教学积累直观的感性材料,以便学生在课堂上比较容易地感悟,理解教学内容,激发道德情感,提高道德认识。如教学“家乡的故事——(家乡变化可真大)”一课时,课前可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调查、访问等形式搜集以下材料:一是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巨大变化以及建设成就等事例,也可以让学生搜集十年前济南的资料及图片,和十年后的资料图片进行对比;二是比较自己的家庭及左邻右舍的家用电器拥有量与十年前的不同;三是以调查表的形式比较爸爸的童年和自己的童年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差别。如果在这几方面有照片的对比,学生的体验会更真实。让学生带着调查来的真实材料,在课堂上汇报,学生在实际生活的感受中领悟、体会家乡的变化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水到渠成,实践活动的开展可谓恰到好处。

2.课堂上避虚求实,激发学生的情感

课程和教材回归生活也就是要回归真实。把实实在在的生活展现给儿童,即我们的生活中有快乐也有烦恼;有美好也有丑恶;有成功也有挫折。例如在讲授“垃圾从哪里来”一课时,教师可以出示以下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拍到的一些乱丢垃圾的情景:校园门口垃圾遍地、公园变成垃圾山、街道污水横流、垃圾不放入垃圾箱……通过一系列的图片让学生对乱丢垃圾这一不道德行为产生厌恶及痛恨,使学生在真实的心灵撞击中树立正确的观念,激起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课后开展实践活动,深化课堂教学

道德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反复训练、螺旋上升的过程,单靠某一课的教学就想达到目的是不切实际的。课内留存大量实践空白,让学生课后操作延伸,巩固深化教学内容。如“画画家庭树”中的“小调查”,调查一下家庭成员的简况,绘一幅画;教学“我是家中小成员”,让学生用巧手把自己的家打扮得更漂亮;“画画我的家”留了整页空白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利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探索实践。这些实践活动,由于受时间或条件的限制,在课堂上是完不成的,必须放到课后去操作实践。这样,通过课后实践活动,巩固深化所学内容,促进优良行为、优良习惯的养成,使课堂教学与课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形成教育合力,效果明显。

二、教学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从生活中体验、实践并感悟

1.重视德育的实效性,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

如何加强德育与生活的联系,加强德育的实效性是我们在教学中十分注重的问题。学生的学习越是处在真实的情境中,越是能够拉近学习与生活的距离。而我们的教学力求使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在实际调查、访问、体验、研究活动中得以实现。如在“大家都是好朋友——(同学之间)”主题中,针对有些学生自信心不足或以自我为中心的状况,设计“寻找同伴的优点”活动,让学生说说同伴有哪些优点,学生在寻找优点的过程中认识到每个人身上都有长处,学会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种道德体验是在实际活动中形成的,是自身的真实感受,不是生硬的灌输和说教;是内化为生命精神的素质,不是外在的要求。

2.从实践活动中体验意义

陶行知先生的“做中学”大有学问,人格只有在活动中、情境中才能培育。我们的教学必须倡导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去认识,不搞“纯而又纯”的教育。

例如,在讲授“一次卖报的体验”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去调查、访问一下卖报人,了解怎样才能卖得更快的一些技巧等等,学生交流调查访问的结果,全体学生总结经验,最后组织学生去卖报,让学生把自己调查到的卖报经验付诸生活实践。

3.从生活中感悟

要让每个学生都直接参与到活动中,亲身体会,亲身感悟,所学的品德知识才能得到巩固、深化。

例如,讲授“环境好,我快乐”一课,教师先以三幅反映环境问题的图片为范例,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充分引导学生讨论:除了这些污染,还有哪些环境问题?然后教师让学生把分组调查到的资料展示出来,使学生亲身感受家乡污染的现状,教师再配以语言描述,从而使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感悟“环境糟,我烦恼;环境好,我快乐!”

三、让学生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

品德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必须以生活为基础,使学生的教育教学更贴近生活,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愉快生活打下良好基础。如,我校有一位女生被车撞倒受伤严重,住院需大量医疗费,而她的家庭生活很困难,难以短时间内凑足费用。我就抓住这一事件,结合《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有爱心地生活”的教学内容,开展全校性实践活动——“心系同学”捐款活动。学生纷纷献出自己的爱心,为这位学生的家长解决了一部分困难。只要我们教师做有心人,结合生活实际,及时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就能提高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实效性,使学生的道德情感在现实生活实际中得到升华。

9.品德教育要回归生活 篇九

大学生有哪些重要的道德素质要培养?

【摘 要】我国是一个有着优良道德文化的文明古国,以“礼仪之邦”而闻名于世,我国人民素来就十分重视培养个人道德、提升个人修养,大学生作为中华民族的精英代表,更应当走在时代的前端,培养个人修养。因此,道德教育作为大学思想教育的基础课程,在大学教育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且意义深远。当前,学校德育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使其具有较高的道德操守和良好的道德风貌是当前高校德育的重要任务。对当今大学生而言,有哪些重要的道德素质要培养呢?我认为,最重要道德素质有四点,分别是思想道德、职业道德、恋爱道德、网络道德。因此,高等院校道德教育应从这四方面着

手,将大学生培养成高道德人才。

【关键词】道德;大学生;培养

一 思想道德

所谓思想道德就是指一个人的政治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等一系列内容,是一个人的思想以及心理所形成的准则。大学时代是一个人思想最活跃的时候,他们求新,想法多,而当今精神文化复杂多样,这会造成大学生迷失自我,在成长中形成不良的思想道德,是非不分,黑白颠倒,追求利益,并且滋生很多消极因素,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这时候,如不对大学生及时做出引导和教育,那后果肯定不堪设想。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主流是健康且积极向上的,大学生们努力学习新知识、新科技,热情满满准备将来贡献社会,回报祖国。但是,其中也存在着一些思想道德缺失现象,比如,责任感缺失,自我意识明显,基本道德素养差,做事功利化等等。

当今社会一直有一个吵得沸沸扬扬的事情,同时也是一个问题,就是老奶奶摔倒了,到底要不要扶起来。记得小时候造句的时候经常会写:老奶奶摔倒了,我连忙去把她扶起来。但是随着2006在南京发生了一件事情后,扶老奶奶成了一件大学生畏惧的事情。06年早晨,彭宇看到老太太摔倒后将其扶起,却被反

咬为撞人者,老太告到法院索赔13多万元。这样的事情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是一个巨大的冲击,这可能会改变一部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对他们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有一些大学生见到老奶奶摔倒后便无动于衷,冷漠的走开了,错过了救援的最佳时间。一个大学生人情如此冷漠,真叫人心寒。从前,我们都主张向雷锋、焦裕禄等榜样人物学习,但是现在这只成为了一句空头白话。试问当今大学生还有多少人以雷锋同志为自己的偶像?所以,大学生应在大学时期培养自己的思想道德,自觉抵制不良思想入侵,保持自己的做人原则。

在政治方面,大学生要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大学生是国家的下一代,是民族的希望,热爱祖国是每一个人所必须具备的思想道德,但是很多大学生都无法理解爱国的真正内涵,每天睡觉前唱国歌就是爱国吗?上街游行,砸毁他人的私有财产就是爱国吗?当然不是的。爱国是源于你内心的,不是看你每天做了什么,真正的爱国是理性的,不是冲动的。在生活方面,大学生应从心里想着多为他人着想,有些大学生在捐款时不惜大把掏钱,而目的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在大会上得到表扬,当他们在没有认识的人的时候,面对捐款箱却把自己的钱攥得紧紧的,这样的行为也是缺乏思想道德,真正的为他人是从心里发出的。

如今,网络盛行,消息传得比风还快,很多腐朽的思想道德很快就会在大学中流传开来,影响大学生的道德建设,使他们产生怀疑,甚至改变自己。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在这样的社会中,更要对于思想道德的修养进行检讨工作,在检讨中认识,在认识中学习,不断追求高尚人格,完善自身。同时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以及人生观和价值观,将来为国家建设出力。

二 职业道德

现在的就业市场对当今毕业的大学生有很多不满,有些大学生进入企业后,常常会表现出对工作环境、同事和老板的种种不好的情绪,而且责任心不强,能力不够但却总认为自己受到埋没,而因此给同事和老板形成了一种不好的印象。有的大学生工作时不能专心,吃着碗里的望着锅里的,当遇到一个工作待遇更好的时,就会毫不犹豫的跳槽,给原来的单位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举一个发生在大学生身上的例子:某餐厅老板招聘了几个大学生给自己洗碗,要求每个碗必须洗5

次,一开始,大家都认真工作,每个碗都洗的很干净,但是随着时间过去,他们发现洗2次就已经很干净了,于是逐渐偷工减料,到最后洗1次就不洗了,终于有一天被老板发现,全部都被辞退了。这就体现出大学生所缺乏的职业道德。这些人不仅错失了应有的机会,而且损害了大学生的就业信誉。因此,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建设,意义不仅仅是一种空谈,对大学生以后的就业发展有着很大的意义。

所谓职业道德,是指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并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的综合,是行业范围内的特殊道德要求。现在,很多大学生认为自己现在还没有上岗,关于培养职业道德的问题离我们还很遥远,等到了工作岗位,再慢慢学习也不迟。这种想法当然是不对的。职业道德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就像你不是生来就会写字一样,得学习和培养。因此,我觉得只有在校期间培养和维持自身的职业道德,将来走入社会才更容易被接受,才能更自觉的在工作岗位保持良好的职业道德,给企业、给自己带来巨大的收益。

尤其是作为师范生的我们,遵守职业道德就更加重要了,因为我们所影响的是祖国的未来。在电影《看起来很美》中,李老师虽然是在家长眼中是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但是在真正的教育工作中却缺乏职业道德,平时对学生就有偏见,压抑学生个性,心胸狭隘,甚至联合同学进行孤立行为,但是当面对局长和家长时,却笑脸相迎,马上变成一位善解人意的优秀教师,时阴时晴,严重缺乏教师道德。不仅电影中,在当今社会缺乏职业道德的教师仍存在,有在地震来临之际只顾自己逃生弃学生的生死于不顾还振振有词的“范跑跑”;有在讲台上当看客,眼睁睁的看着学生在课堂之上打架,一不劝说二不制止三不报警,直到闹出人命的“杨不管”。这些人的行为都是缺乏教师职业道德的表现,如果教师都像“范跑跑”,“杨不管”那样,那么我们教育出来的下一代将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如果人人都崇尚自私,没有职业道德,缺失责任感和勇于为社会现身的精神,那将会是一幕真正意义上的悲剧。各行各业皆如此,如果行行都缺乏职业道德,那真的是民族的悲哀了。

因此,对大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是很重要、也是当务之急的一件事情,我们不能只把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习上,当一个学生成绩很高,专业知识丰富,技术以及创新水平都很高时,若是他的职业道德素质不好,那么将来他进了企业也必

将给企业带来损失。复旦校长杨玉良曾说:“如果学校教育只注重知识,不重视德性培养,那么培养的人越有知识,越可能成为社会的祸害。”①由此可见,现在的大学生的职业道德发展是多么重要,而且一些重点高校也在加大职业道德建设的力度。

良好的职业道德,不仅可以让人们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而且可以促进社会生活的稳定发展。目前,我国正在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职业道德建设面临着新的挑战和许多新的问题。尽管如此,职业道德修养对于个人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现在的社会需要高素质劳动者,而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更应身先士卒,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水平,向更高的职业道德水准迈进,为国家建设出一份力。

三 恋爱道德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恋爱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了,而且,很大一部分同学早在高中的时候就对爱情产生过很多美好的向往 和憧憬,但是这种朦胧的情感还未萌芽就被学习、老师、父母等的压力扼杀在了摇篮之中,只能将其放在心底的小角落中。但是,当他们进入大学以后,生活环境相对宽松和自由,这种懵懂的情感就会迅速发芽,不久便如猛然冲开了闸门的洪水一般四处弥漫了,青春的激情使大学生充满了对于爱情的向往与追求,希望了解异性和被异性了解。

大学生对待爱情都有自己的看法,如果能理智地对待爱情,并且能较好的处理爱情与其它各个方面的关系,那就是很好的一件事情;但是如果不能很好的对待爱情,并且做出什么缺乏理性的行为,那可能会影响两个人的一生。对于学校来说,在大学生谈恋爱问题上,学校既不能一味压制干涉,也不能过于放纵,不闻不问。因此,学校应该在大学期间用正确的办法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加强学生恋爱道德的教育。

现在有些大学生恋爱还存在很多不利的影响。有些同学对待爱情并不认真,还存在着与其年纪不相符的功利主义的私念,恋爱中的投机取巧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是极为不利的;有些同学会在恋爱的时候产生攀比心理,甚至做出一些违法校规的事情,尤其其中一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在恋爱期间还要高消费,① 张小燕.复旦校长:无道德的学生越有知识越祸害社会[N].北京:人民日报,2010-9-20(9)

不仅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了很多困扰,也给家人造成了很大的经济负担,而且有时候还会旷课、上课交头接耳等,做出很多违反校纪的事情;还有些同学在失恋以后无法调整自己的心理,对爱情、对人生失去信心,引发了巨大的心理问题。因为,这段时间,大学生心理还未真正成熟,一时间不能接受这些苦难与挫折,可能会做出偏激的行为,给自己、家人、学校都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当然,还有一些大学生对“性”有很多错误认识,不仅损害了当事人的利益,而且破坏了爱情的圣洁,给校园文化环境以及大学生健康发展带来了很多不利。

因此,大学生加强自身恋爱道德是一件当务之急的事情。作为学校,首先,应当积极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教育大学生增强恋爱的道德责任感。而高校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要积极主动与大家交流,化被动为主动。还可以邀请专家定期开展专题讲座等。其次,还要开展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主动深入学生群体,为他们的恋爱提供咨询,并在他们遇到挫折后进行正确引导,以免误入歧途。还可以开设恋爱专栏,或者创建校园报刊,发放给同学,为学生提供恋爱心理方面的咨询机会和条件。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大学生性健康教育,开设性健康教育课程,纠正大学生们在恋爱与性问题上存在的错误认识,学会自爱也学会爱人。而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更要自觉,积极响应以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心理进行交往,用道德理智来控制自己的感情,与他们进行健康交往举止得体、行为有度。慎重选择恋爱时机,以纯洁的动机、高尚的情操、文明的行为审慎对待自己的爱情,用学业的目标去引导爱情的航向。

大学生恋爱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关注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道德是高校工作的重点之一,大学生若能拥有正确的恋爱观,这将对他们认识自我、丰富人生、促进发展、共同成长带来积极影响。爱情在大学校园中一直是一道美丽风景线,但是这要在树立正确恋爱道德的基础上。因此,对于在大学生中出现的恋爱现象,我们要正确对待,积极引导。拥有正确的恋爱观,合理恋爱,才能让自己的大学生活因爱情而锦上添花。

四 网络道德

当今社会,网络以它特有的优势和发展速度,成为了大学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逐渐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但是,它在给大学生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在索取我们所珍贵的东西,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任何一项科学技术都是一把

“双刃剑”,同学们可以利用网络进行学习,也有不少大学生因整日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而荒废学业,甚至做出缺失道德的行为,影响着自身的身心健康的同时也给学校、社会带来严重危害。面对这来袭的网络热潮,大学生应当培养良好的网络道德,使用绿色网络,清醒头脑,提升自我道德素养。

大学生沉迷网络,放弃学业的案例已经屡见不鲜了,有的学生因为过分投入而染上“网络毒瘾”,上网亢奋,下网倦怠,导致身体素质直线下降,还有同学为了拿钱上网吧甚至不惜做出伤害家人的行为。同时,利用网络弄虚作假的情况也数不胜数,现在很多同学都不愿意自己写论文了,当老师布置作业后,大部分同学都是到网上搜索拷贝来就敷衍了事,还有一些同学连自己的毕业论文,参赛论文都是到网上下载拼凑起来的,完全丧失了学术精神。而且当今网络道德缺失的情况十分严重,黑客的攻击、黄色信息的传播、虚假广告泛滥,很多人在网络上散布电子谣言,宣扬反动、迷信、色情、暴力等。由于天然的隐蔽性,互联网成为一些犯罪分子欺骗大学生的一种工具,正如人们所说“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只狼。”

因此,大学生培养自身网络道德素养是很重要的事情。作为当今大学生的我们应当自觉遵守网络规范,首先我们不能利用网络去做损害他人利益的事情,比如欺骗他人、窥探或泄露他人隐私、诽谤或恶语中伤他人、侵害他人知识产权、干扰他人计算机等。也不要在网络上浏览并发布黄色、暴力、不真实信息,对于他人的不道德行为,我们要通过正确的方法加以制止,不要让自己也成为其中一员;其次,我们要正确利用网络资源,比如与亲朋好友相互交流沟通;了解国内外的新闻、最新动态。同时也可以在网上认识很多良师益友,通过网络课程,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利用网络资源,查看资料,提高自身的学习。而作为高校,首先,应当关注网络、正确引导学生网络心理并且制定网络规范、约束学生网络行为,还可以开设网络讲座,通过主动引导的方式,使同学们自觉形成意识,学校还可开设电脑学习,教授大学生网络运用,是同学们深刻认识网络的正确运用方法,切忌不闻不问;其次,学校应当丰富大学生课外活动,开设兴趣小组,举办竞赛活动,开发同学们的潜能,将时间多用于有益的事情上,也可以使他们利用电脑资料查询有用的资料。还有,对于已经有网瘾的同学,学校也不能放弃,要

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多加关心和劝道,让班委和班主任多观察身边同学,若发现应及时对他们采取措施,而不是任由发展到不可挽回的地步。

网络就像一座蕴含宝藏的森林,充满未知之数却令人向往,但是里面也充满诱惑和凶险,因此,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不能辜负学校、父母以及国家对我们的信任和寄予在我们身上的希望。在学校期间,要培养自己的网络道德,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利用好网络,并在网络上得到最大的收益,并且也能给他人带来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利人利己。

五 总结

康德曾经说过:“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他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赞叹和敬畏就会越来越历久弥新,一是我们头顶浩瀚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则。”②而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更不能在道德方面有所懈怠了,因为这不仅仅只关系到我们的未来,而且关系到民族的发展。即将踏上社会的我们应该在思想道德、职业道德、恋爱道德、网络道德上为自己把好关。思想道德的建设是大学生的道德基础,是大学生道德涵养的具体体现,只有拥有高尚的思想道德,才能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能肩负着人民的重托、历史的责任;职业道德关乎到我们进入工作岗位后能否真正发挥我们的作用和技能,给自己以及单位带来收益,拓宽我们的发展之路;恋爱道德也是关系到我们的一生的,如果大学生能找到一位优秀伴侣,两人共同勉励,创造美好未来的话,那么就会创造双倍价值,但是如果我们处理不好,那将会自毁前程,甚至还会损害我们的生命;网络道德是我们必须遵守的,网络具是有双面性的特点,如果利用的好的话,那它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都会带来很大的收获,但是如果处理不好,深陷其中不能自拔,那么所带来的灾难是无法预计的。总之,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拓展学校德育内涵,把具体道德教育纳入进来,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水平。这既不是应时之举,更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

参考文献:

10.让数学源于生活,回归生活 篇十

内容摘要: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必须扎根于生活,并且应用于生活。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把生活和数学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学习数学,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即数学学习就是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

关键词:数学教学

生活

体验

“为了每个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为了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为了每个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这就是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也是数学教学的根本目标。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的学习不能把学生与其生活割裂开来,而是使学生与其生活有机融合起来的有效途径。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必须扎根于生活,并且应用于生活。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的学习应该从生活出发,从周围事物的具体形象中感知,使学生真正认识数学知识,学习数学知识,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因此,数学教学要与生活紧密联系,教师要创造一切条件,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特点,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引导学生把数学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之中。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这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很不利的。新修订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这就要求数学教学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 和意义的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一)、借助“生活经验”,让学生感悟数学。

抽象的数学知识都能在生活中找到活生生的原型,小学生尽管年纪小,但在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我们必须让学生从生活的具体事例、现象中认识数学知识,使学生感悟数学,如“用数学”这一课我联系生活实际,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是这节课的教学片段:

师:小朋友,谁愿意做个自我介绍呀? 生1:我叫小丽,今年7岁,读一年级。

生2:我叫小明,今年7岁,读一(A)班,我家在绿茵华庭采风居第三层,E301号。师:你真细心观察身边的事物。

师:通过刚才几位同学的介绍,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他们都讲了7、1、5。生2:我发现他们的回答中都有数。生3:我发现我们说话时常常都有数。师:很好!谁还想介绍一下我们班的情况呢? 生1:我们班有46个同学。生2:我发现我们教室有4把风扇。生3:教室有2块黑板,4扇窗。

师:通过刚才的介绍,你又有什么发现呢? 生1:我发现我们班也有数。

生2:我发现我们身边很多事物也有数字。

师:对!数学就在我们周围,利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可以帮我们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用数学”。

教师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成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生活知识。先让学生从自我介绍中发现,在我们日常谈话中常常离不开数。学生的思维开始活跃起来,就像学生2的回答:“我叫小明,今年7岁,读一(A)班,我家在绿茵华庭采风居E301号。”他想到了自己家的门牌号也和数学有关系。这个发现给了我一个意外的惊喜,这个学生思维很敏捷,而且平时也很注意观察身边的事物。我及时地表扬了他,从而激励其他小朋友向他学习。学生一开始只是把这些数作为基数理解,表示几个物体,后来逐步拓宽到表示序数,如第几号、第几层、表示特定的号码等等。这些精彩的例子都来自于学生平时生活中看到的、用到的、想到的,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的。这样的教学一方面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对数学逐渐产生亲切感,从而喜欢上数学。同时,在与生活经验紧密结合的基础上增强数感。另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学习新知识做了较好的铺垫,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二)创设“生活情境” 让学生自主探索数学。

既然数学源于生活,那么我们的数学教学就应联系生活、贴近生活,为学生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意境,提出有关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这样才能拉近学生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距离,使之产生亲切感,诱发学生的内在知识潜能,使他们主动地动手、动脑、动口、想办法来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及成果,以达到对自我生活、心理需要的一种满足,获得一种成功的喜悦感。

如在讲授《比多少》的新课内容之前,教师可先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感知多和少的概念。再设置这样的问题:“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在我们身边找一找有哪些数量可以用多或少来描述的呢?请在小组内讨论。”学生兴奋地开始寻找。

生1:我发现听课的老师比我班的同学少很多。生2:我发现教室的日光灯比风扇多。生3:我发现课桌比讲台多很多。

生4:老师,我知道我们班有28个男孩、26个女孩,所以男孩比女孩多。

师:这人数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5:我刚才数出来的。

师:嗯,也是一个好方法,很能干。„„

师:小朋友观察得真仔细,今天我们来学习“比多少”。比较多少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性活动,它包含了丰富的过程性学习目标。教师在教学时应提供具体有趣的素材,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思考,使学生获得对比较多少的体验。这节课教师利用现场环境,从学生身边的事例中,创设了与学生生活实际接近的学习情境,贴近他们实际的生活素材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习中,学生在小组里交流时觉得有东西讲,比较起多少来实实在在。接着引入新课,为新知做铺垫。既复习了旧知,又灵活运用了现实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课堂与生活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每一个学生都是富有个性、极具潜力的思维主体,关键是我们教学能否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畅所欲言,活跃学生的思维。

(三)、挖掘教材“生活资源”,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生活是数学问题永不枯竭的源泉。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也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现行教材在编写中特别注意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现实世界中的问题,从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引入新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努力为学生提供了诸如处处可见的生动、活泼、主动的“生活中的数学”的学习材料与环境。因此,教师要在充分学习、利用、挖掘教材资源的基础上,让学生密切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交流汇报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实实在在的数学”;教学时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通过社会调查,数据收集、整理,帮助学生形成数学问题,积累生活经验。

如,学习“分类”之前,先让学生到社会中去调查,生活中什么地方有分类这个数学问题,它们又是怎样分的。学生们调查后汇报:“超市中有分类,生活用品放一起,食品放一起,学习用品一起„„”“书店也有分类,工具书放一起,儿童书放一起„„”学生们从生活中学会了按一定的标准分类。这时请同学运用学到的分类方法,将自己的书包整理一下,看看怎样分类整理。学生马上将从生活中学到的分类方法运用到整理书包上,有的按学科内容不同分,有的按书本不同性质分,有的按书本大小不同分。总之,方法不一,但都能将自己的书包由原来的无序整理为有序。然后布置学生回家运用分类的方法帮妈妈整理房间,从而检查分类方法及生活能力的掌握情况。通过这些教学活动,学生不但进一步巩固了分类的知识,同时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从观察中发现生活中存在的一些数学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经验来认识、解决有关的数学问题,让他们感到身边处处有数学、使数学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四)、回归“生活实践”,让学生活学活用。

《新课标》明确指出: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这就要求我们教者在教学中,要善于从生活中挖掘数学问题,使枯燥的数学问题生活化,要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数学课堂,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去,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购物活动”这节课,我借助“小小商店”这一学生熟悉的场景,运用“现场模拟、角色扮演”这一生动有趣的活动形式进行教学,一方面加深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进一步掌握人民币的换算及计算方法,另一方面可认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上课前,我先把教室创设成一个小小商店的情景,在具备现实生活的情境后,我提出问题:“小朋友,今天我们的教室漂亮吗?像哪里?”生兴奋地说:“超市。”师:“下面,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小小商店进行购物活动,看看大家是否能正确使用人民币购买商品,你们想去吗?” 让学生联想到去商场购物的情境,这时学生的情绪高涨,求知欲旺盛,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再以逛商场为题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运用“角色扮演”进行模拟购物的活动体验,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计算、买自己想买的东西,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购物活动中尝试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解、运用和发展数学,进一步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提高了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知识来源生活,运用于生活,让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因此,教师要帮助和引导学生架设数学与生活的桥梁,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 6 起来,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目标,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体验、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反过来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达到数学与生活融于一体的境界。

参考文选:

1、《国家数学课程标准》

2、陆书环 傅海伦著 《数学教学论》 2004科学出版社出版。

3、《小学数学教师》

4、《新课程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小学数学卷

11.品德教育要回归生活 篇十一

《思想品德课》课程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目标的课程,旨在引导学生“学会生活”,形成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创新的科学精神。

目前,思想品德课教学效益低下,最终应归结为知与行的严重脱节。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然而一个重要的原因恐怕是先行德育的“理想化”,过于注重“未来”,而忽视了“现在”(即现实生活),从而使思想品德课脱离了生活实际,进入困境。笔者认为让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才会有知行和谐统一的可能,才会使思想品德课成为学生喜欢的一门生活课程。那如何使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呢?

一、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会生活

过去的思想品德课由于受学科性质的制约,原大纲是以树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来设置,教育學生以故事为载体,以正面教育为基本方式,过分强调品德教育的认知要求,过分地关注教材,而忽视了低段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而《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不是从划一的品德教育角度来确定教学内容,而是从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三个方面,围绕学生个人生活中的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四大板块,从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道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四个目标上构建教学内容。

生活是人的生命的存在形式。生活作为人的生命世界,不同于观念世界。培养“热爱生活”的学生,实质上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生命意识,让他们从小懂得珍爱生命,积极愉快地生活,有应付挑战的勇气,养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开朗进取的个性品质。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研究如何引导学生怎样从一个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21世纪的现代社会非常注重合作和交流,而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合作和交往意识很差。所以对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应尽快地让他们适应新的校园生活。

二、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创新、求知

新课程教材注重问题的探索性,题材丰富多彩,信息的呈现方式多样,有可选择性,解决问题的策略多元化,答案也不是唯一的。这一切都在于使学生尽快地形成探索性学习方式,发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可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各种校外的资源,让学生动手进行调查,或组织学生到社会中学习、实践,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扩展兴趣,发展实践能力。

三、引导学生学会尽生活的义务、享用生活的权利

在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潮中,我们应该构建起这样的认识,德育必须根植于火热的现实生活,创造新生活,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真正意义上的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思想品德真正内化为学生作为“人”的品质修养。

思想品德教育对“生活世界”的回归,有着深远的意义。一方面,有利于发挥学生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强调学生的经验在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展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其次,有利于克服思想品德教育过于知识化的倾向,增强情感等非理性因素在教育过程中的比例,避免教育过程的教条化灌输和技术化、标准化的评价方式。再次,有利于扩大思想品德教育的渠道,挖掘生活本身所具有的思想品德教育功能,增强思想品德教育与生活的内在关联。这三个方面恰恰是当前思想品德教育所欠缺的。

四、学科的系统教学与生活的随机教育相结合

思想品德课课,先有系统性知识教学是不够的,学校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生活事件随时发生,因此,教师要注意把握时机,抓住教育的切入点、结合点,针对学生的思想和具体表现找准时机,然后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有目的地渗透,使学生随时随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从而促进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的统一,生活与发展的统一。

12.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回归生活策略 篇十二

关键词:思想品德,回归生活,导入,案例,活动探究,总结,实践

“教育回归生活”是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模拟、再现和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经历“参与—体验—感悟”的过程,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在合作与分享中丰富自己的经验,满足自我成长的需要。

一、导入回归生活策略

思想品德课的新课导入,犹如一部 电影的序 幕,一篇文章的开头,如果引人入胜、富有情趣,就能使学生主动进入教师所设计的情境之中,并很快地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应特别注意从生活实例中引出话题,满足学生内心的需要,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学习中。

二、案例教学回归生活策略

在课堂上开展案例教学时,应针对不 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内容来选择案例,所选案例应贴近社会,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师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列举与所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案例,将整节课的教学内容、知识要点渗透到案例中,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掌握教材内容。

如在教学《健康的网络交往》一课时,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网络的利;网络的弊;如何正确 利用网络。在教学以上内容时,如果对众多生动形象的事例处理不当,只会让学 生沉浸在 听故事的 热闹气氛 中。为此,教师可以调整教学思路,选用一个生活中的案例,并在案例中穿插三个知识点。例如小李因上网多次旷课,甚至夜不归宿,为了筹集玩网络游戏的费用盗取他人财物,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教学时,可以引导 学生想象:小李上网时可能会做什么?上网除了玩游戏外还可以做什么?小李为什么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 路?你认为我们该怎样正确使用网络?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通过一系列的问题,使学生的思路变得清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网络,教师在课堂中引用有关网络的案例,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活动探究回归生活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几个 生活情境,一步步引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事例。教师通过学生遇到的、正在思考的或 能引起兴 趣的生活 事件,引发学生 的思考、感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领悟教材内容。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展各种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活动,如讨论、辩论、小品表演、情景模拟等,有利于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 在法律常识的教学中,教师先跟学生强调,法律允许做的才能去做,法律不允许做的坚决不做。学生通过对日常生活中所碰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明确了法律的重要性。显然这样做有利于能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使学生懂得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此外教师也可在课堂上进行现场法庭模拟,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课堂总结回归生活策略

课堂总结,就是完成一堂课的教学 任务后,教师或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进行归纳总结,使之升华的教学过程。成功的课堂总结,可以使课堂教学锦 上添花、余味无穷。然而许多教师常用的总结模式(如请学生谈谈这节课有哪些收获等),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达不到预设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等教学设备列举生活中鲜活的实例,并根据案例提出相应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通过回答问题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这样,既自然地总结了该节课的教学内容,又使学生很好地巩固了所学知识。

五、课后实践回归生活策略

课后,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生活化 的实践活 动,使课堂延伸至课外,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教学《难报三春晖》一课时,可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做一天父母,亲身体验父母的艰辛,更好地实现该节课的情感价值观目标。这样既体现了思想品德课走出课堂、回归生活的理念,又让学生感悟了人生的意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13.品德教育要回归生活 篇十三

一、走进生活, 在生活中体验

走进生活就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引领学生进入创设的生活化情境, 创造条件让学生去体验某种事实, 体验某一过程, 体验某种结论。要想“把生活引入课堂”, 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就要有意识地寻找与课本知识有联系的、学生熟悉的场景和生活事例, 从而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感受其情, 感悟其理。

波利亚说过:“教材给予我们的只是一个话题。”这个“话题”需要教师去创造、加工。在课前,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多做调查, 听听学生在说什么, 看看他们在做什么, 想想他们有什么困惑。教师还应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了解学生的生活体验, 以便在教学中创设各种生活情境让学生回归熟悉的生活, 为直奔学习主题“铺路搭桥”。

例如, 在讲《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这部分内容时, 我在课前让学生进行了“日子越过越好”的主题调查, 并制定了相关调查表, 让学生请教家长或亲戚朋友, 了解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人们生活条件发生的变化。当课上学生展示调查结果, 一组组真实的数据展现在学生面前时, 学生的感触是很深的。又如, 在讲《科学发展观》这部分内容时, 我先给学生出示了“5·12汶川大地震”时一幅幅全力抢救受困人员的动人场景的图片, 然后设问:在抗震救灾中为什么党和政府反复强调“救人是重中之重”?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热情高涨, 通过回忆多媒体提供的场景, 身临其境地体验出“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这一重点知识。

二、参与生活, 在生活中感受

陆游曾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就告诉我们, 教师千言万语的说教比不上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获得的点滴感受。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 参与生活是为了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使这种知识在运用中得以巩固并转化的一种能力。

陶行知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由此可知, 教育必须植根于生活的土壤才不至于成为“无源之水”。生活中处处有素材, 教师应善于捕捉, 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 在生活中发展个性和能力, 体验获取知识的愉悦与成就感, 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例如, 在讲授完《我和父母》这一课后, 我布置了“给父母写一封信”和“帮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务事”这两项课后作业, 并让学生在完成后进行交流、谈感受。通过这样的参与活动, 使教学主题得到了升华。又如, 在讲授“实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这一热点问题时, 我设置了“校园环境调查”这样一个小活动。活动设置了“本班教室环境状况”“校园内的卫生死角情况”“学生宿舍环境状况”“学校食堂环境状况”“校园内绿地面积与比例情况”“校园内污水排放、处理情况”等方面的调查。学生统计好调查数据后, 将结果公布在学校宣传栏上, 并号召全校师生为改进、保护校园环境献计献策。在汇总所有材料后, 学生代表向学校相关部门提出建议, 并向全校发起保护校园环境的倡议。这项活动很好地体现了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有机统一。

三、感悟生活, 在生活中拓展

传统思想品德课教学, 过于强调教材内容的系统传授, 侧重知识点的讲解, 学生感觉很枯燥。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科书应是“活的, 真的, 动的, 用的”, 而不是“死的, 假的, 静的, 读的”。教材中的语言文字只是一种抽象的符号, 没有生命, 没有情感, 但它来源于生活, 字里行间往往传递着生活的气息, 渗透着生活的情感。因此, 教师的教学内容不应拘泥于教材, 要对教材进行“二次”创造, 包括对教学内容的改造、充实和重组。此外, 教师还要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外的教学资源, 有针对性地增添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社会现象和事例, 切实增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针对性和时代感。

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每一课时, 都有它的学习主题, 学生学后, 总会有所感悟, 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 必然会引发某些触动。我在每一节课教学的最后总要留出几分钟时间让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来谈谈自己的感悟与收获, 这样的小结能帮助学生进一步升华道德认识, 使课堂更具生活气息。“生活和教育是一个东西, 不是两个东西。”因此, 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将触角伸向广阔的大课堂, 让学生在课前或课后走进社会, 亲身体验生活, 通过开展社会调查、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参加社会访谈等形式, 将书本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从而使学生学会观察自然、观察社会, 并从中感悟生活。

例如, 在讲授《师生情谊》这一课时, 我以一首学生熟悉的歌曲《老师, 您好》再现生活中师生生活的种种场面。当MTV中掠过的一幅幅学生熟悉的生活画面时, 学生已不知不觉地进入课堂教学环节中。接着, 我出示了自己收集的名人尊师的相关资料, 并启发学生回忆自己为教师做过什么, 进而分小组让学生扮演教师的角色。通过体验活动, 学生明白了教师为教育付出的艰辛, 感受到教师理应受到尊敬。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因此, 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整合教育资源, 密切结合学生生活实际, 借助现代教育技术, 让课堂充满生活、充满趣味、充满激情。我们相信, 构建生活化的课堂, 一定会使思想品德课焕发出更多生命的活力, 留下一个个更加精彩的镜头。

参考文献

[1]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2011 (3) .

上一篇:特殊教育学校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的几点心得下一篇:思想教育活动规律在心理咨询中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