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创新

2024-12-01

语文阅读教学创新(13篇)

1.语文阅读教学创新 篇一

新课程下语文阅读教学如何创新

嘉兴市秀城区教研室

王晓红

“新课程动了教师的奶酪了”,“传统型的教师该下岗了”。经过新课程的通识培训后,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议论,其中担忧和困惑多于满腔热忱和殷切盼望。许多老师在新课程面前觉得茫然,课到底该怎样上,才符合新课程的要求呢?这种茫然揭示了一个问题——教师怎样将更新了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理念和行为之间必须架设一座桥梁,而这座桥梁需要教师自己来架设,也只能是在自身不断地领会、内化和实践、反思中构建起来。阅读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改革的“瓶颈”,经过几年的改革,正在逐步改变“少慢差费”的低效局面,那么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如何加快语文阅读教学改革的步伐,使新课程下的教学创新突破“瓶颈”?笔者建议不妨把以下三种策略,作为架设“桥梁”的材料。

一、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创新的生长点。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搞)中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不仅扩大了阅读教学内容的外延,还提高了阅读教学过程的新方法。这种现代课程理念,打破了传统课程下,阅读教学模式单

一、教学过程程式化的框架。但我们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新课程下的课就应该每一节课都要进行师生对话、生生交流、小组讨论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如果这样岂不是又成了一种固定的模式了。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有许多弊病,但也不是一无是处,我们应该注意继承和发展,创新不是抛弃传统、隔断历史,而是对传统弱点的一种合理扬弃,是继往开来。人们经常用“满堂灌”来批评传统的阅读教学,但也有“灌”得十分精彩的,我听过一节《大堰河我的保姆》的优质课,执教老师在课上没有提一个问题,而是用诗一般优美的语言,饱满的情感,深情的朗读打动学生的心,当他最后一遍朗读课文时,学生含着眼泪跟着读,声音由杂乱变为整齐,由小声压抑变为大声激越,整堂课在听课老师热烈掌声中结束,他的“灌”不是强迫的,而是把准了文本情感的脉搏,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体验、引发了学生的情感,他们的交流是情感的流动,是人性的共鸣。这种体现语文以丰富人性的阅读教学课,无论它的形式多么传统,都是符合新课程要求的,我们反对的是用冷漠的知识分析、肢解完整的文本感情,压抑学生的个性和潜能。《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所以,人文精神的弘扬是我们阅读教学继续和创新的生长点。阅读教学的精神贯注、文化熏陶是影响终身的。我们注重的是“神似”,而不是“形似”。这个神就是语文精神中丰富的人性。

二、运用多元解读法,寻找阅读教学创新的增长点。

新课程的理论支柱之一就是多元智能理论,我们的阅读教学,无论是在教学目标、内容上,还是在教法和学法上都应该是多元的。首先,对文本内容的解读是多元的,因为“读者是作品的最后完成者”,我们应当鼓励学生“见仁见智”地从文章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特殊感悟,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合理的假设推理,甚至是想象。例如:我在教授《雷雨》时,引导学生对周朴园从阶级性、人性和社会性等的不同角度去进行评价,在涉及到个人情感时,允许保留他们对周朴园的不同看法。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也应该是多元的,我们不光要多角度地理解文本意义,同时要结合自己的教学个性和学习个性来探索不同的阅读课型,例如,诵读、品读、析读、探读、研读等课型,也可以打破这些课型的“常式”,根据具体的学情来设计课型的“变式”,例如:新教材中《散步》一课,既可以上成诵读课,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和亲情的咏叹,也可以上成探读课,让学生捕捉词语传达的语言信息,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脉络,同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亲情的理解。课堂教学是生存的,阅读教学是师生对于文本的一种心智活动。文本原体不可能机械地原封不动地传递给学生,要通过师生双方互相融合、互为扬弃、互动发展来完成,阅读教学活动是一种生命活动,它的内容与形式都是丰富多彩的,把握了这一点,才是找到了语文阅读教学创新的增长点。

三、回归生活,寻找阅读教学创新的伸展点。

语文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新课程标准建议: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风情、国内外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这就要求我们打破“以本为本”的教科书垄断地位,对于课本和教参,我们除了使用它以外,还要学会建设它,甚至也可以批判它,我们还应该把自身的语文素养(包括对人生和作品的特殊感悟)融入阅读教学中,来引导学生步入文学殿堂,在教学过程中获得一种独立、自我有别于他人的阅读体验。例如:我在教舒婷的《致橡树》时,给学生提供了《双桅船》、《神女峰》和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我愿意„„》等诗歌材料,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与《双桅船》相比,感悟女性的独立精神。与《神女峰》相比,感悟反叛和批判精神,与《我愿意„„》相比,感悟无私的崇高精神。这样的拓展除了教师的阅读经验、人生感悟外,还可以是学生的,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调动他们的阅读情绪,经常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环境和各种媒体收集材料,在教学中形成师生和生生之间的共享共进。同时,也要打破传统阅读教学的空间概念,延伸阅读的空间,阅读是一种生命活动,生活有多广阔,阅读的空间就应该有多广,语文课堂应该向社会生活延伸,可以通过一些古文化寻源活动、调查访谈活动等拓展学生的阅读面,在学会读文本的同时,也学会读人,读社会,读生活。语文教学要给学生思想、个性以充分自由的发展空间。

新课程下语文阅读教学在目标、内容、过程、方法、评价等一系列的变化,不是突然的和外在强加的,而是阅读教学本身特点所固有的,也是这几年教学改革的经验不断积淀成果以后,由量到质的一次飞跃,我们不应该觉得茫然和不知所措。生活的多样化,人性的多面性和学科综合性,为我们的阅读教学提供了创新的广阔的天地,当你在不断地探索中找到了创新的基点时,面对新课程你就可以潇洒地说:“谁也动不了我的奶酪。”

2.语文阅读教学创新 篇二

首先, 情感交流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强化环节。语文阅读教学离不开情感交流, 当然是与文章的意蕴结合在一起, 通过阅读, 情感得到碰撞, 师生情感产生共鸣, 通过这样的阅读更有利于文章内涵的升华, 理解得更透彻。在教学改革中, 愉快教育、互动教育、角色教育等其实都是以情感为主线, 把文章的内涵融入这条主线, 提升了教育效果。

其次, 培养阅读兴趣,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根据学生的特点, 我认为应首先考虑的问题是怎样让学生入门。要入门, 先得有兴趣, 有了兴趣, 他们才会自觉地参与阅读, 也才会在阅读中受到启发, 阅读教学才能收到良效。怎样培养兴趣呢?教师可概括介绍中外名著, 特别是我国四大名著, 人物繁多, 角色变化大, 且各具特色, 再加上形象生动的语言, 能增加学生阅读的兴趣。再者, 巧妙设置情境, 也能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以多种多样的方法进行情景切入,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来呈现文章中的情境, 同时以音乐、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 这样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视听觉, 进而提升兴趣。培养学生阅读积累的良好习惯, 因为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两者相辅相成, 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所以,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积累语文知识的良好习惯。若语文阅读能力得不到很好的提高,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教学中语文教师应重点放在基础知识上, 还要指导学生长期不断收集课内外词汇,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并持之以恒地做好这个工作, 这样就会使学生开阔知识面, 提高教学效率。做读书笔纪要从简单的做起, 如先写批注作评价等, 进而学会写读后感。此外, 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做读书笔记对提高阅读效率的重要性。

最后, 优化阅读教学教法, 提高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主动性。教学实践中, 要根据文章的题材特点、学生年龄特点和性格特点, 设计一定的教学环节让他们参与课堂教学。如教学《皇帝的新装》《变色龙》这类适合学生表演的课文时, 可以让学生把文章改编成剧本或电影的模式, 然后由他们组成演出队伍, 精心排练, 教师做好组织工作和后勤服务, 把主动权给学生, 通过表演、观看, 学生对课文中的情节、人物有了更深的理解。把阅读、思考、讨论和训练有机结合起来, 增强教育的效果。

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创新 篇三

一、语文阅读教学的地位

语文学习的重要目的,是使学生学会阅读和使用祖国的语言。对学生而言,书既是益友,又是良师,可以使学生的各项素质完善与发展,所以,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可想而知。而现代教育学家普遍认为,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人才是具有和谐共融的智商和情商、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综合型人才,而阅读教学是可以起到这种作用的。

二、语文阅读教学创新的尝试

一句话,就是要改变传统的阅读教学思维与方法,变教师的“满堂灌”“透彻分析”为适当指导,稍微点拨,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实现学生的自主阅读。

1.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阅读热情

(1)活用现有教材。教材的许多篇目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迫切需要进行取舍。对于教材的课文,不一定要篇篇具学,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哪些作品应该删去,哪些作品只需作一般阅读,哪些作品应该重点研读,最后老师与学生共同商定。对于宜重点研读的课文,也不必拘泥于以往教参或别人对作品的定论,而应以学生为主,启发学生反复阅读和品味。

(2)提供更宽泛的阅读材料。未来社会是高度信息化的社会,阅读教学仅以课本为单一的教学内容是不够的。教师可以放下课本,把学生带出教室,把阅览室、图书馆作为教室。把古今中外的图书都变成学生的语文课本,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让学生在书的海洋里去徜徉,去远航。

2.寻找课外的阅读材料,指点阅读方法

(1)阅读材料在内容上应由易而难,循序渐进。不一定要求学生一上图书馆就得啃大“骨头”,刚开始阅读时可以选择一些短小而又有哲理的文章;当学生有了一定的语言感悟能力时,再向他们推荐一些古今中外著名的短篇小说、散文等作为阅读材料;最后再向他们推荐难懂的,或一些语言比较含蓄、意境比较深远的名家作品。

(2)阅读方法以讨论为主,自主思考。学生对所读的书籍应当会形成自己的看法,千人千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以定期或不定期举办某本书,或某类书的研讨会,研讨会的主角是学生自己,让学生把在读书中所得到的感悟发表出来。

3.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巩固阅读效果

鼓励学生读书,就要让学生在读书中发现自我,并鼓励他们有独到的见解,增强他们的自主欣赏能力和鉴别能力。

(1)课堂上,激励学生突破教参,训练创新思维。为了训练学生自主的欣赏能力与鉴别能力,教师教学时,首先要有意识地避开各种教参的现成结论,而突出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体会,自主讨论过程。(2)课堂外,鼓励学生感悟作品,形成独特意见。方法有多种,其中讨论法对学生具有特别的作用,因为辩可使思维明晰,可以综合人人的不同意见,从而更容易看见新的思想火花。

4.选择多样的阅读途径,进行自主阅读实践

(1)开展各种课内语文活动。配合语文课本及课外阅读内容,我们可以在校内、班内举办各种各样的语文活动,完全由学生自主完成,锻炼学生的能力。

(2)开展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开放的社会,开放的课堂,学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而是时刻与社会接触,教师应给学生一双“慧眼”,让学生去体会社会生活的真善美,去鄙弃社会生活的假恶丑,去同情去关爱,去憎恶去批判,把社会作为第二课堂。

4.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创新阅读的方式 篇四

创新阅读自主的方式

“自主探究性阅读”是指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树立自主性、探究性的学习态度和创新精神,通过能动的创造性学习活动,发挥自身优势、自主获得知识和创造的本领,实现自主性发展,使自身素质得以优化。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如何跳出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学生“要我学”的陈旧被动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语文阅读学习中充分体验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培养自主探究性阅读兴趣,充分开展自主探究性的阅读教学,是初中许多语文教师普遍关注的一个话题,下面我就传统语文阅读教学实践谈谈看法和认识。

一、自主探究,激发兴趣

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大都注重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给学生自主的空间很狭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兴趣作为一种自觉的动机和认识倾向,对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具有定向、推动和激励作用。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当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时,就会乐意学习,并表现出高度集中的注意和敏锐的感知。托尔斯泰曾经指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要营造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要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课堂上应听不到指责声,感受不到压抑感。哪怕学生得出的是不正确的结论,教师都应满腔热情地予以引导和纠正,切忌生硬否定甚至讽刺,以免泯灭学生积极探究的热情。比如学习《月亮上的足迹》时,课前可以设计一项开放性的预习作业——“走近月球”:(1)关于月亮的传统故事你知道哪些?(2)有关月亮的成语、对联、诗词名句你知道多少?(3)月球上的环境和我们地球一样吗?它上面究竟有些什么?(4)人类什么时候首次登上月球,我们国家的登月计划叫什么?(5)你认为人类该如何开发利用月球?这些问题的设计,给了学生查找资料、合作交流的机会。课堂上,学生在自主阅读时,就有了探究兴趣,就能达到既立足于文本又跳出文本,进行迁移性、发散性的多角度的探究的阅读效果。

二、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情境是吸引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教学手段,情景对人有直接的刺激作用,利用情景教学,往往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里驰骋想象,更好地感受和理解文章。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在愉快、和谐的情境中,人的智力能得到有效发挥,其个性心理特征也能得到充分展示。优美的散文、古诗可配以乐器、图画,说明文设置电子课件,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反复读课文,悟出作者的情感,陶冶情操,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学习课文《贝多芬》可以让学生聆听《命运交响曲》,领悟“命运在敲门”的韵味;学习《安塞腰鼓》一文时,通过多媒体让学生置身于黄土高原鼓声震天的场景中,学生内心因擂鼓那冲劲和节奏鲜明的隆隆鼓声而兴奋,为安塞腰鼓而深深震撼。恰当运用多媒体,可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学生对课文的感知程度,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学习愉悦感。

三、比较阅读,提高鉴赏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通常可以运用比较阅读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如,朱自清的《背影》、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可让学生从这三篇文中找出共性,体会“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语言都很优美。学生通过比较得出:叙事性的散文是通过事件直接抒发感情的,抒情性散文是通过象征意义的手法表达感情的,哲理性散文语言意味深长,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当学生掌握了这些不同特点以后,再从课外寻找相关散文阅读进行比较。

此外,我还将相同或相近主旨不同作者的文章进行比较,如:杜甫《春望》与张岱《湖心亭看雪》,同样是“悲”,杜甫表现出的是一种忧国忧民的悲悯情怀,而张岱更多的是面对历史走向的无奈。还可将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进行比较,如:鲁迅,教材中收录的鲁迅作品计有:小说《社戏》、《孔乙己》,散文《藤野先生》,等。这几篇作品,体裁不一,主题各异,从中我们可以解读出一个多面的鲁迅形象。学生通过比较阅读可以对文风有更深入的了解,对这位文学大师的人品有所了解,进一步提高学生鉴赏和品味语言的能力。有时,还可以将中外同种体裁的不同文章进行比较。

四、开展课外活动,培养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是一种以理解为核心的思维训练,思维的工具是语言,思维离不开语言,因此思维训练必须和语言训练结合起来。开展一些语文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语文活动中得到更充分的发展。新的语文标准强调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那么,怎样开展语文课外活动呢?

1.扩大阅读量。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利用各种机会,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创办图书角、剪贴材料、故事会、朗诵会、读书笔记展览、读书报告会等,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交流。还应要求学生做读书笔记,把读书的感受写下来,并摘录精彩的词句。

2.注重独立性。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教师只有提供给学生个人活动的机会,如采访、出黑板报、自编手抄报、自编童话故事书等,才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独立性,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独立实践能力。

3.培养兴趣。教师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语文兴趣小组,如读报小组、读书小组、评论小组、创作小组等,通过对文艺作品的阅读评论,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发表见解;通过学习创作,培养学生的创作兴趣和创作能力。

5.语文阅读教学创新 篇五

创新语文阅读方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作者/祁旺旺

学习语文最重要的是提高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悟、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应着力强化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主动积极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说明阅读在整个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我们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怎样阅读,阅读什么书籍,怎样汲取书中有用的信息,是我们语文教师共同的责任。所以,我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使用以下的方法,来提高语文阅读教学。

一、“投其所好”,诱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学生是否对阅读感兴趣,怎样使学生喜欢阅读,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给学生提供是否适合阅读的材料,因此“投其所好”,选择适合学生层次特点的阅读材料显得十分重要。我们认为学生喜欢读什么就让学生读什么,但是所阅读的书籍必须是健康书籍,是大众化的书籍,对青少年学生有教育有启发的书籍。教师应该尽量多地为学生创造语文阅读的机会及环境,给学生提供难度适当的任务,可以让学生办一些板报或手抄报,仿照正规报纸模式,让学生把校园内所见所闻写出来,也可以用幽默的句式写出来,先让学生杂乱无章地写,教师只在检查报纸或板报内容是否健康。这样的话,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先不管内容的完美程度。这样,先激起学生写作的兴趣,学生有了写作的欲望,才可以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阅读兴趣产生之后,再引导学生阅读一些饶有兴趣的文章、故事和一些滑稽的阅读材料,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熟读文本,培养阅读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这就说明我们要把阅读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培养阅读的语感上面。常言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这里我们强调只有喜欢阅读,而且阅读越多的话,就会产生对语言的语感,语感需要长期地大量地阅读才会产生,所以我们不能急于求成,一下子养成阅读的语感,语感实际上是一种直觉,而这一种直觉体现的是学生对语言积累的多少、学生本能的大小,还有思想品格、审美情趣、文学修养以及生活交际能力等多种因素所综合能力的一种体现。而这些因素也正是我们教学生平时要养成的语文素质。学生语感的产生就是阅读能力的体现。在一般意义上,阅读越多,语感越强,但并非都如此。有一个学生文章都可以非常熟练地背诵下来,但对词语的理解显得很困难。阅读要放在特定的条件下阅读,词义的产生在特定的条件下有特定的意义,不能一概而论。这个学生只是死记硬背了个别词的意思,所以尽管背诵很多,但能力一般。丰富的语文知识是学生阅读和产生语感的基础,我们培养学生语感首先就要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在做大量的.阅读中才会产生语感。语文知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用来学习语言,体会语感。语言是用来表情达意的。文字的背后具有丰富的意象、情感或理念。阅读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自觉不自觉的大量阅读行为,要不断积累知识,做到大量阅读,良好的语感能力就会慢慢地产生,所以我们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慢慢地引导学生并且让他们具备良好的语感能力,我们任重道远。

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使阅读教学灵活多样

阅读教学和其他教学一样,都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是指在阅读中体现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阅读,不是以往教学中学生被动地学习,现在要教会学生怎样阅读,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材料,只能供学生阅读参考,也不能受教师所提供的材料的局限,而是让学生主动地找材料,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会体现出来。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我们要在教学中把主题体现出来,阅读的是学生,不是教师,就要全权下放,把一切阅读权交给学生,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在学生阅读时不要急于求成,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阅读,充分地了解材料中的所有信息,也可以进行小组合作阅读,节约时间,发挥合作精神,达到材料共享和成果共享。这样不但阅读效果可佳,而且培养了合作探究的意识。 其次,教师也不能一点儿不管,也可以提高一些能让学生直接读懂的材料。例如,在学习《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时,教师可以提供关于《狼牙山五壮士》一文的有关影视资料,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也可以比较直观地让学生理解该文,可以节约时间,也能准确地阅读理解文章。知道五壮士跳崖的历史背景和体会他们勇敢的精神,还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学生在音乐、视频和情感中作了立体的学习,可谓效果非同一般。再次,要在课堂中融洽师生关系,要客观认真地听取学生的观点,让学生在课堂中敢说而且要爱说,课堂气氛要活跃,要对学生正确的结果给予积极地肯定,多一些鼓励的语言,学生就可以在和谐的氛围中积极的学习,创造性地学习,最终可以达到积极的阅读效果。

总之,要提高阅读的效果,就要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好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在乐读中阅读,在好读中提高阅读质量。和谐阅读,畅所欲言,让语文课堂教学活跃起来,提高阅读能力,也会提高写作能力,最终会提高整体语文水平。

6.阅读教学培养创新思维探索 篇六

在阅读教学中激活学生思维,渗透创新意识,让学生向智慧和人格宝塔尖迈进,成为未来社会的新人是知识经济时代赋予教育的责任。我们必须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个渠道,尊重儿童文化,引导学生参与,体验教学过程,拓展创新领域,让学生不仅学会学习,更尝到创新的乐趣,并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

一、尊重儿童文化,培养创新品质

教育是一种文化行为,学生自身也有其文化特征。教育要真正在学生身上达到预期的效果,就不能无视和抵制学生文化,而应该从学生的生存形态的角度出发,从学生的生活世界的角度出发,转化原有的知识形态,以学生化了的语言和行为施加影响。因此,尊重儿童文化,关爱学生的灵性在语文教学中有其独特的作用,它是养成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源泉。在培养孩子创新品质方面,我认为应注意孩子们这几方面天性。

1、尊重个性,激发童趣——保护好奇心

爱因斯坦说过,他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好奇心使人类的创造性想象不断地展翅高翔,不断地促使人们对未知的东西进行探索。事实上,许多创造发明就是从那些不起眼、有时为平常人所不屑一顾的好奇心起步的。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儿童的天性,是创造个性的具体表现。我们应倍加爱护和引导,在课堂上不断地给学生创造机会,创造情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各种不同体裁的文章。我们应该运用各种手段来培养他的好奇心。如提供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做一做实验,从而科学地理解教材;在学习了说明文后,让学生看着说明书动手操练一下。这样,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把学生带入一个新的“情景”,使之在好奇心的驱使下饶有兴趣地学习。小学生年龄小,好胜心、表现欲强,因此,对故事性和情景性强的课文,可以让学生进行表演,在表演中创新。另外,我们还可以用游戏、竞赛等方法来激励学生的好奇心。

2、注重激励,维护童真——树立自信

信心是创造性思维的保证。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经常怀疑自己的人是很难成功的。相反,所有的创造者、发明家、有成就者,一般都是自信心较强的人。儿童是最纯朴的,也最认真,所谓“童真可师”,这种纯朴和认真,正是创新的科学精神的根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帮助学生树立进取心和自信心。使学生在自信心的鼓舞下,不断探索、创新。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当老师喊起一个学生回答问题时,如果学生一时回答不出来,便马上要他坐下,另让别的学生回答。这样做就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教师换一

种方法:“大家先不要着急,把发言的机会留给这位同学好吗?我想他一定能够回答得出来!”老师的信任极大地增强了这个学生的自信心。有一次我请一位学生读课文。有一个句子他一连读了三遍都没读正确,把其中一个“破”字丢掉了。同学们笑了,他却莫名其妙。我说:“由于你太紧张了,丢了一个‘破’字。再来一遍。第四遍万一读不好也不要紧,因为还有第五遍。”这位同学听力认真把句子看了看,又读了一遍。者一遍读得既正确,又流利,声音还响亮。这时,我又说:“请你介绍介绍你取得成功的经验好不好?”这位同学腼腆地说:“把字看准,多读几遍,就会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明明该批评,在于老师的课里却变成了表扬。这个细节真是耐人寻味。其实,对学生来说,老师肯定的微笑、轻轻地扶摸都可能是对他最大的鼓舞。

3、砥砺思维,还原童心——积累创造思维

创造期望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突出表现,它是人类思维之树上的一朵绮丽的花蕾,在创造活动中起着“强心剂”的作用,愿望一旦成为驱使人们行动的力量,就会形成一定的动机。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创造期望的不断积累,不断强化,时刻注意捕捉创造期望的出现。特别要注意抓住契机给孩子们钻研求知、标新立异的机会,使学生意识和体验到自己能够选用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教师要经常启发学生:“你认为课文怎样写就更合理了?”“你能想出更精美的词语进行描述吗?”“你能想出比老师更好的学习方法吗?”“你再想一想,也许会想出更好的办法来。”„„正是这些时候往往能碰撞出学生的智慧火花。

例如学习《狐狸和乌鸦》一课,有的学生说:“我喜欢狐狸,因为狐狸很聪明。”学习《美丽的孔雀》一课后,有个学生提出:“美丽的孔雀都是骄傲的吗?”在学生的心目中,孔雀是美丽、善良的象征,他们并不都是骄傲的。学习《小猴子下山》,有的学生说:“我认为小猴子在追求更好的东西,这一点是对的。”这些认识显然与课文的本意不一致,但确确实实是学生的感受,而且有合理的因素,含蕴着创造意识。对这样的独特感受,我们尤其要尊重、呵护。允许学生保留意见。

二、开展问题教学,激发学生创新欲望

俗话说得好:“不学不成,不问不知”,学起源于问,学总是和问紧紧相连的。我们让学生学会做学问,就是首先学会问。所谓教学,说到底,就是师生共同探讨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如果学会了如何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那么,教师的“教”就取得了成果。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或质疑是很少见的。主要原是缺乏引发学生主动提问的情景。因此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创设情景,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去探索,去发现。

1、注重学“问”,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虽然,人有好问的天性,但主动积极的问题意识、善于提问的能力和勇于挑战权威的精神仍需要或者说主要靠后天培养。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为此,教师要积极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勇于探索,赞赏奇异思想,允许出错,给学生创造广阔的驰骋想象的空间。只有这样,才能使其充满“?”,创新能力才能水到渠成,呼之欲出。

例如自学课本后,让学生提问,“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有什么意见可以提出来”。“你对课文中哪些地方感兴趣?”教师讲解后和全课结束前,都可让学生提问,“这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你认为这篇课文哪些地方写得好,哪些地方令你感动?为什么?”开始,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比较简单,也可能比较幼稚。教师千万不能讽刺嘲笑。要耐心听取和解答学生的问题,有些问题可以大家讨论,由学生自己回答。

2、“问题教学”,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问题教学”是指教师针对儿童在生活、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和提出的问题,帮助他们分析,寻求假设,进行实验,以求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提供有价值的问题,开放学生的头脑,让学生“伏下来想一想”、“眼睛闭起来想一想”等,使学生养成“静思”、“独思”的好习惯。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学完《司马光》这篇课文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还有什么办法能救掉进缸里的小朋友?可让学生充分地想象,允许学生设计出不同的办法——大家都伸手去拉;找树枝伸下去让掉进缸里的小朋友拉住树枝,众小朋友再一起拖;甚至说一起把缸推倒等。只要理由充分,想象合理,就要给予充分肯定,也鼓励有争论。接着,可安排一些“难题”让学生想一想,如:家里炒菜时油锅突然燃起来了怎么办?一不小心把乒乓球踩凹了怎么办?热闹的大街上和父母走散了怎么办?让学生进一步明白遇事不慌张,要积极动脑自己想办法解决的道理。这些问题,要求学生从不同的侧面去考虑问题,拓展了思维的空间。

3、让学生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

在问题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在课堂上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多做几种设想,使学生的思路更加开阔。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启发学生学有所思,让学生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更有创造性。

如在教《狼和小羊》时,当学生谈到狼向小羊扑去,小羊被狼吃掉了。教师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从这一框子跳出来,想象当时的情景。启发学生进行多向思维,寻求不同的结果。学生思维之门被打开,呈现多元态势。在学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逆着作者的思路想一想:“假如小女孩没有死,结果会怎样?”„„让学生带着疑问这把钥匙开启一扇扇的智慧之门

实践证明,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学“问”,不但提高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探索问题的积极性。使学生由一个被动者变为主动探索者,充分挖掘学生学习的潜力。

三、打破界限,拓展学生的创造领域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传统的小语教学许多方面表现出封闭性,把教材看成“唯一”,在一定程度上障碍了学生创新力的培养,创新的小语教学要从封闭走向开放,开放学生的教材,开放学生的课堂,使课堂教学与课外读写活动沟通,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课堂教学与其它学科沟通,相互沟通,相互促进;课堂教学与火热的校外生活相沟通,拓展学生的创造领域

1、打破培养目标的界限

语文教学的目标分为知、情、意、行四个方面。一般来说,教师在教学中完成了这四个目标,就是一堂比较成功的课。但是,我们培养的是活生生的人,是塑造人,发展人。这就要求我们打破培养目标的界限,创造性地发展学生的多种学习能力。如《落花生》这一课,学生在课文学习中了解到花生的许多特点:易种易活,味美价廉,可以榨油,藏而不露等,还懂得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但老师不能满足于学生这些内容的获得。我们启发学生运用查资料、交流探讨、联系生活实际等手段,去了解花生别的许多好处:果实含有营养,人称“长生果”,红衣可以治病,壳可以制成工业用板等;还了解到生活中有许多像花生这样的事物或人,他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受到尊敬;并通过摘研究卡片、仿写作文、写读书感想等形式展现自己的研究成果。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局限于对课文内容及思想内涵的理解,拓宽了知识获得的渠道,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创造的实质是变异求新。教材内容仅仅是客观世界某一方面的反映。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生对这一个方面的理解,而因引导他们触类旁通地去认识其他相关的事物。教师要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由此及彼,由个别到一般,变异地认识事物。如在教《拔苗助长》,通过对拔禾苗形象的理解,学生认识到做事如果急于求成就会弄巧成拙。但我没有因此而满足,而应引导学生将视线由书本扩展到生活实

际,寻找生活中类似拔苗助长的种种事例,学生纷纷联想到:--我巴望刚插的月季花早点开花,就多给它浇水,结果花被淹死了;--姐姐想把白衬衫洗得更白,就多擦肥皂,结果衬衫反而变黄了;--小丽想让钢笔下水流畅些,就用小刀分笔尖,结果钢笔淋墨水了„„接着,教师又引导学生思考:他们的愿望有没有错?为什么好的愿望却没有好的结果?--学生认识到这是他们的做法错了。为什么不应该这样做?怎样做他们的愿望才能实现呢?通过讨论分析,学生逐步从中认识到: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有一个过程,有一定规律,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先分析研究,然后按客观规律办事。这样通过刺激相关的现象,学生的思维活动面便不再囿于课文内容本身,而由书本到生活,由个别现象到一般哲理,从而训练了学生的变异性地思考问题、由此及彼地认识事物的思维方法。

2、打破书本界限和生活界限

教学内容是为教学目标、培养目标服务的,只要是有利于目标达成的教学内容都可以选择。苏霍母林斯基曾经指出:“不要让学校的大门把儿童的意识跟周围的世界隔绝开来,这一点是多么重要。我竭尽努力,使在童年时期的所有年份里,都让周围世界、自然界不断地以鲜明的形象、画面、知觉和表象来滋养学生的意识„„”在教学一篇课文以前,我们不妨让学生亲自去感受一下生活,获得丰富的感性生活。如《小蝌蚪找妈妈》、《落叶》、《海上日出》等课文,在课前带领学生去观察蝌蚪、落叶,登山或临海观日出。教学与生活相联系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趣味。在这方面,西方国家的一些做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比如美国小学的阅读课有一种作业是让学生写“研究报告”。三年级写青蛙,教师要求学生在家养几只小蝌蚪,天天观察它们的生长情况,记下它们的变化,然后根据自己的观察日记写出上述过程。五六年级学生研究的课题有《论第二次世界大战》、《我怎样看人类文化》、《到太空去旅游》、《美国的篮球运动》等。学生们查资料、读参考书、走访调查,最后以学生生动想翔实的资料写出个人的研究报告。尽管任务繁重,但学生们乐此不疲,兴味盎然,这些创造性的作业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同时增加了学生的文化积淀,丰富知识背景。

7.探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新之路 篇七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

1. 教师没有及时评价与指导, 忽视学生独特的见解

就目前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情况看, 学生能够进行自主阅读的机会非常少。对于学生毫无感情的阅读, 教师并没有及时地进行评价及指导, 导致大部分学生丧失了对语文阅读的兴趣。另外, 当学生在课堂中提出自己对于课文的独特见解的时候, 大部分教师视而不见, 或者是以“与答案不符”进行评价, 然后就依照答案进行一板一眼的单一教学, 这也是造成学生对于阅读失去兴趣和热情的原因之一。

2.教师的教学修养较为低下

不少教师长期受到传统观念和陈旧教学理念的影响, 把掌握语文知识视为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 把语文课本的教学视为语文教学的全部, 严重的甚至还混淆了学习语文和研究语文两者的区别, 在教学过程中一味地追求语文讲深、讲透, 忽视了学生自身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针对实际的教学情况, 校方应自觉并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培训或教育, 建立阅读教学创新教育理念, 调整语文阅读教学改革的方向。

二、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创新

1.朗读训练

阅读, 最重要的是读。在让学生进行自由朗读的时候, 教师要注意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 并加以多方的指导, 适当的时候还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能够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阅读, 可以放飞学生的心灵, 主动让学生学会思考, 久而久之, 即可促进学生的阅读能力大大提高。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把握好各阶段的学生的学习状况, 做到有目的性地进行教学。对于低年级的学生, 可以让他们在阅读中识字、认字, 以学习普通话为主要目标, 务求在阅读的时候能够发音正确且流利有感情;而对于中年级的学生, 则可以开始让他们自由阅读, 并开展讨论, 进行交流, 课余时间则可以多写读后感, 积累语言, 培养良好的语感;对于高年级的学生, 则需要要求学生在阅读中同时进行思考, 学会欣赏课文, 拓展阅读视野。

2.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

笔者认为, 语文教学工作应该富有人文性, 其中, 语文阅读教学必须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 以学生的发展为主要目标。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凸显学生这个主体, 不仅要按照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工作的准备和开展, 极大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 还需要对每位学生的语文知识、人文素养以及综合素质多加留意, 力求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3.师生间进行互动交流

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 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 生生之间进行合作, 共同解决问题。讨论完成后, 每组可派代表上台进行汇报, 而其他小组也可提出问题, 让全班同学讨论, 务求达到交流的目的。当教师发现有学生对于课文的句子意思理解不透的时候, 可适当地提出合适的建议,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然后再让学生认真地阅读, 在读中感悟。同时, 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也需要熟读课文, 并向学生表达出自己对于课文的感悟, 这样才能够成功地构建和学生进行交流和互动的桥梁。

总而言之, 我国正开展着教育改革, 那么传统的教育制度也应随之改变。想要学生们主动地、积极地、不断地学习、学好语文, 首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想问题, 再根据他们的性格特点探索出一套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 这样不仅有利于创新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 更有利于教书育人。

参考文献

[1]孙传峰.多媒体使语文教学更精彩[J].新课程 (小学) , 2010 (07) .

8.创新理念 优化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篇八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许多教师的阅读教学工作呈现出高投入低产出的状况,教学成效提高不快,主要缘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应试模式仍为主要教学形式

在许多教师的语文阅读教学中,还是以应试目标作为唯一的指导方向,应试知识点成为阅读教学的全部,学生的能力与情感被放置脑后。在这种理念指引下,阅读教学成为支离破碎的知识点教学,学生按照分段、归纳了解中心的方式,对一篇优美的文章进行肢解式分析,将其细化为一个个知识点,无法从整体意境上去感悟。

2.单向被动阅读教学成效低下

部分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还是按照自己讲解为主的方式进行,认为教师的义务是将所有知识点讲解完毕,学生的任务是听取教师讲解,这样陈旧的教学理念导致学生在阅读学习中处于被动地位,没有能够主动积极地参与进去,学习动力没有能够得到有效激发,自主能力培养相对薄弱。

3.写作能力迁移效果未能显现

阅读教学是写作能力的重要前提,教师在阅读分析中,要指导学生掌握教材的写作技巧,尤其是掌握选题立意、间架结构、材料组织、修辞手法的运用等方面的内容,并将其有效迁移到作文写作之中。部分教师人为地将阅读教学与语文教学割裂开来,阅读教学中没有渗透写作技巧的指导,导致阅读教学中本应能够巩固掌握的写作技巧成为了忽略的角落,与作文教学之间没有形成有效互动。

4.阅读时间空间未能得到保障

除了抓好课堂阅读指导之外,教师还要发挥抛砖引玉的作用,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技巧有效运用到课后阅读之中。但是部分教师忽视了学生课外阅读作用的发挥,初中生面临着中考的压力,学习较为紧张,校园生活节奏较快,没有专门的时间用于阅读活动,学生也无法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增加文学积累,制约了阅读学习成效的提高。

另外,一些教师在阅读分析教学中,往往注重知识性目标的完成,忽视能力与情感目标的实现,尤其是对于学生的思想教育重视程度不足,或是简单停留于口号式的表达,对学生的引导流于形式,深度和渗透力都较为有限。

二、对优化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建议

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面临着很多困境,这与教师的理念创新不足有关,作为新时期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始终坚持创新为指导,全面深刻地分析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时俱进地优化与改进,促进阅读教学成效提升。

1.以素质教育理念取代应试教育理念

素质教育理念要求初中语文教学活动注重学生能力培养,促进综合素养提升。教师应当以素质教育理念替代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让学生掌握知识点,而且要能够在学习中感悟文章的写作手法技巧,体会文章的思想情感,在思想能力知识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三维目标。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够给予学生更加全面、完整的阅读教学,让学生能够尽情地遨游文学的海洋,提升阅读鉴赏以及创作能力。

2.以师生互动教学取代单向被动教学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参与空间和平台,不能再以教师单向讲解的方式主宰整个教学活动。让学生参与到阅读分析之中,要设计探究题,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分析的方式,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问题的答案,加深对文章内容、意境、情感、思想的感悟,只有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探究活动之中,语文阅读教学才能够更为互动、有效,才能够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强化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许多教师的语文教学实践也验证了这样的效果,师生之间开展有效的互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对于优化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以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作用较为明显,是提升教学成效的重要途径。

3.以联系作文写作取代狭隘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中,学生掌握的写作技巧正是开展作文写作的良好基础。因此,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渗透写作方法技巧指导,让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感悟文章的间架结构,鉴赏文章写作技巧、手法特色,并将其与自身的写作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进行思考,可以通过续写结尾、仿写文章等形式,让学生将阅读教学所得有效迁移到作文写作训练之中,学以致用,提高掌握效果。许多学生在谈及自己作文写作技巧的时候,除了谈及课外阅读感悟方面的影响之外,在语文阅读学习中的收获也是重要的方面,教师应当强化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之间的联系,充分提升阅读教学对作文教学的促进作用。

4.以课内课外联动取代单纯课堂教学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的45分钟,还要进行课内外相结合。课后的拓展练习,能够有效突破课堂教学时间、空间的限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拟定课外阅读计划,将预期阅读量分解到各个不同的时间段,并且规定阅读的范围、内容,可以通过推荐青少年优秀读物的篇目供学生进行选择,让课外阅读增加丰富的文学积累,既补充了课内阅读量不足的弊端,同时也能够将课内阅读中所掌握的浏览、详读、精读等不同阅读手法、分析方法运用并得到巩固。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课外读写活动来深化阅读教学成效,让学生在多读多写之中掌握技巧,熟能生巧。

5.以情感思想渗透取代纯粹字面理解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走出知识点分析讲解的狭隘阅读教学模式,要让思想情感教育渗透其中。在教学中,教师应当通过重点字词、典型场景的分析,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进行感悟,在学生的生活实际、学习实际与教材内容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让学生的情感得到有效激发,内心产生强烈共鸣,在感同身受的思想与情境之中,加深对文章思想意境的感悟。

综上所述,在初中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反思和改进之处仍有许多,最为重要的是,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创新为动力,立足教学工作实际,注重理念创新优化,全面提升阅读教学成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9.语文阅读教学创新 篇九

课堂有效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思维,培养学生阅读感悟理解能力和想像能力,养成边读边想不断探索的好习惯。正如西方学者德加默曾说:“提问得好即教得好。”我是一位在一线从事语文教学多年的老师,对此,我深表赞成,特别是对小学语文低年级课堂有效提问有几点思考:

一、低年级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基础

低年级的学生对什么都十分好奇,脑子里好像装着十万个为什么,有问不完的稀奇古怪的问题,有时老师正讲得津津有味时,他脑子里突然蹦出一个问题,打断你的讲课,兴趣盎然地问了出来;有时你讲这,他问那;下课了,他们围着老师刨根问底,问个不停。这时,老师千万不要烦学生,要有耐心,倾听学生的问题,饶有兴趣的和学生讨论解答。老师要保护学生可贵的求知欲,好奇心,探究问题的兴趣,创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气氛,让学生敢问,想问,这是低年级进行课堂有效提问的基础。

二、低年级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来源

1、来自于课前精心设计

有效提问是教师在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认知水平、以及教材的理解和确定的教学目标、方法而设计的。

2、来自于课堂生成

学生在课堂的积极有效的学习中,边读边想时提出的问题;或者是在师生互动学习讨论中,生成的问题,老师要善于抓住这些问题,变为课堂的有效提问。

教师设计和课堂生成的这些有效提问,往往会一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拨动他们思维的琴弦,激活学生的思维。如,我在上小学语文第二册园地的一篇短文时,课前设计问题:这个未来机器有哪些妙用?学生带着问题阅读短文,大脑是种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下,不断思考着,表达着自己的观点。有人回答,有人补充,积极参与,进入角色,有人情不自禁地小声说:“除了书上有的,我还想让未来机器有更多的妙用。”我马上抓住这个有价值的问题抛给同学们,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那个小声说的学生这时挺高兴地和其他学生踊跃发言,这个神奇的机器还可以让人起死回生,暴雨时吸进水,干旱时喷出来抗旱,火灾时吸进火,又马上有人质疑,火和水吸在一起会打架吗?老师借势问:“那你怎么设计让他不打架呢?”有学生马上回答:“设计两层——”课堂上,一年级的学生天真,求知欲强,师问,生答,生问,生答,质疑,问难,回答,补充,由于我课前设计有效地问题,又能机智地抓住课堂生成地有效问题,真是酣畅淋漓地理解了短文,这个过程是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过程,更是学生自主发展的过程。

三、如何设计低年级语文课堂有效提问呢?

1、换位思考

实际教学中有些问题对学生来说是“非自主的”,但那是教师在备课时没有进行角色

换位,仍然以教师这一成人的感受去设计问题而造成的。备课时,教师应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化身,站在学生的角色地位上,用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法去洞察学生的学习心理,理解他们的情感、愿望,设计出最有效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迸射出智慧的火花。

2、巧设悬念

根据文本,学习的目标,把握文章的脉络,巧设悬念,展开学习的思路,一下把学生 的思路集中在本课的学习任务上。如,我在教学 语文第三册《黄山奇石》时,课一开始我就设下悬念:“石头是我们见过的普普通通的东西,可黄山的石头却很神奇,你想知道黄山的这些石头到底神奇在哪里吗?”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老师调动起来,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在随后的图文结合中,在合作探究的学习中,紧紧围绕着者课开始的悬念,深深地体会到黄山奇石的神奇,学生纷纷想像并描述“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的神奇模样。在整个课堂上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都特别浓厚,围绕着老师巧设的悬念,展开学习,理解课文内容,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3、层层剥笋

教师可根据课文的主要内容,像层层剥笋一样巧设探究性问题,激发和维持学生主动

探究学习的兴趣,随着老师积极思考,理解课文内容,完成学习任务。如,我在教学小学第三册语文苏轼的诗《赠刘景文.》时,师问:诗的第一句描写深秋景色特征有,荷花、菊花都开败了,但菊花还有傲霜枝,作者在这里赞美了菊花残枝的什么精神?生答:赞美菊花残枝傲霜斗寒的精神,师接着问:为什么作者又写道:“一年好景君须记,”要记住的是什么美景?学生读诗后知道:“正是橙黄橘绿时,”师又问:这行诗把深秋的景色点缀得色彩斑斓,富有生气,那么作者要赞美的是深秋的什么?生答:赞美深秋是收获的季节。师追问:苏轼把这样的诗送给刘景文,能给好朋友什么美感和精神力量?生:感受到深秋丰收的美景,傲霜斗寒的气概,师总结:诗人一反悲秋的调子,在这首诗中赞美了深秋富有生气,是收获的季节,还有菊花残枝傲霜斗寒的气概,这就是伟大的诗人苏轼。教师通过这种层层剥笋的提问,让学生理解了诗意和诗人的感情。教师设计的这种层层剥笋的问题时,要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提问突出知识的重难点,要有层次和前后衔接,相互呼应。

4、拓展想像

学完课文,教师朝深处拓展,让学生展开想象,激起学生深入学习的的趣味,培养学

生丰富的想象力,如,我上第二册《棉花姑娘》一课,在课尾,我提问:棉花姑娘会怎么感谢七星瓢虫呢?学生纷纷展开大胆的想像力,有个孩子作出了有趣的回答:“棉花姑娘会用棉花做成被子送给七星瓢虫让他冬天盖,好暖和暖和。”我给予了学生及时有效的评价:“你真懂事,是个心怀感恩的好孩子。”孩子听了,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想像创新的能力,又教育了学生做人要知道感恩。

10.语文阅读教学反思 篇十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课堂

语文教学既要“语”,也要“文”。那么,我们的语文课怎样才能突出“语”和“文”,关键是教师的“教什么”“怎么教”,这又决定着语文课堂的“品质”和“灵魂”。下面,以《轮椅上的霍金》为例,谈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追求语文阅读的本体回归,构建自主高效的阅读课堂的几点体会。

一、抓住题眼,注重导读

文题是文章的主题的高度浓缩,而文题的中心词——“题眼”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起“纲举目张”之作用。因此,对于文眼的挖掘应画龙点睛。

(一)通过“题眼”,明确课文写的什么

阅读教学,不是教学生认认字、组组词、读通顺课文的简单阅读,而是让学生明确一篇文章写的是什么、怎么写、受到什么感悟、得到什么启示等。而题眼的分析和把握,就可以让学生明确文章的主题是什么,即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如《轮椅上的霍金》这个文题,让学生反复读题目,分析这个文题的词组结构:“轮椅上的+霍金”显然是个偏正结构,中心词是霍金,霍金是个怎样的人?修饰成分“轮椅上的”,定位了霍金是个离不开轮椅的人。再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进行各种各样的猜想:霍金是个什么样的人……这样,促使学生迫不及待进入阅读状态。

(二)故事导读,引发阅读兴趣

故事导入是阅读教学的主要方法之一。小学生喜欢故事,故事可以把他们带进阅读的情境中。《轮椅上的霍金》教学导入,在引导学生分析文题“轮椅上的”时,和学生一起讨论自己知道的“轮椅上的”名人轶事,让学生说说他们心目中的特殊的“英雄”。教师也可以用多媒体呈现张海迪的生活情境的图片,和学生一起聊聊张海迪:她就是张海迪,从小学就高位截瘫,但她克服了重重困难,战胜了病魔……古今中外,身残志不残、敢于挑战而创造奇迹的人也很多,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和学习这样一位奇人,他的`名字是“霍金”,他的事迹和精神会更让你感到惊讶——世界上竟会有这样的人、这样的事,让人不敢相信,但就是事实。那么,霍金到底有什么特殊之处,你想了解霍金吗?请打开课本,阅读《轮椅上的霍金》,阅读后,你会收获颇丰……这样,由故事引入,引导学生阅读的欲望,为悦读埋下伏笔。

二、有效引读,注重内容的把握

(一)借助于插图,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轮椅上的霍金》中有一幅霍金的生活情景的插图,借助于这个插图,或者教师用多媒体呈现出更多的轮椅上的霍金的生活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片和插图,从整体上概括描写一下霍金的形象,谈谈自己的感受。毋庸置疑,在学生没有读课文之前,对霍金不了解的前提下,学生眼中的霍金是病态的、“丑”的,尤其是对于霍金的龇牙咧嘴、面部扭曲等,更会引起学生们的兴致,甚至有:这个人怎么长这个样、有这样的人会是怎样的奇人、会有怎样的“奇事”的疑团,从而,更加促使他们产生阅读的兴趣和欲望。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阅读一般情况下,先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以浏览的方式,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高度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把握文章主题的能力。此时,教师提出问题,如读课文,课文写了霍金的哪些事?而使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有效把握课文内容——一写霍金的辉煌成就、二写霍金的悲惨命运、三写霍金的探索精神和顽强的生命力、四写霍金的精神和人格力量震撼了大众。在学生初读课文后,让学生再说一说课文中是如何评价霍金的,把霍金称为什么?再快速浏览一遍课文,完成填空练习,如:霍金是一个,是一个(),是一个(),是一个(),是一个()。学生完成之后,教师再简单对霍金进行评价,对文章的主题进行简单揭示,这样,学生通过读——思——练,纵观全文,把握中心。

三、读、思、悟结合,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

(一)多样化阅读,促使学生悦读

阅读的方法很多,常说的有扫读、精读、推断读,构建互动课堂,阅读方法还有赛读、表演读等。对于《轮椅上的霍金》的朗读,就可以让学生采用表演读的方式,促使他们走进文本中的人物,用心灵和主人公对话。如女记住采访霍金的一段,可以让学生两人一组,一个扮演女记者,向“霍金”提出问题,一个扮演霍金,和女记者“对话”,体会女记者提问时的心情,以及“霍金”的内心表现,从而更加了解霍金。

(二)品读,领悟文本真谛

教师提出对课文理解方面的问题,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体会和领悟文本真谛。如命运让霍金失去了什么?在女记者、一般人眼里,认为霍金失去了什么?女记者提问后,为什么现场鸦雀无声?等的问题,促使学生真正走进阅读文章中,不再局限于读通的层面,实现阅读教学的“人文性”和“教育性”的双重功能。

(三)以写促读,实现读写结合

传统教学,割裂读和写的关系,使语文教学呈现块块教学趋势,而新课标明确规定“读写结合”,因此,在对学生进行了各种形式的训练后,引导学生写作训练,也是提升语文素养的主要方法。如“以轮椅上的霍金,我想对您说”为题,写一段话,显然,这个写作任务相当于读后感,通过写作,使学生再次走进文本,与霍金对话,与霍金进行心灵的沟通。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阅读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学生语文素养、语文综合能力的高与低,阅读教学,应通过任务的设计、问题的提出,促使学生动起来,引导学生真正把握文章中心,思想得到升华,情感受到熏陶,语文阅读教学的课改之路,就在我们自己脚下,改革阅读教学势在必行。

11.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新 篇十一

关键字: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方法创新

作为小学语文老师,为了能够更好地提高小学生的语文阅读学习能力,首先应该在明确阅读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对学生们在阅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善和指导,对症下药才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本文根据目前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如何改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以下几点方法浅谈。

一、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

在阅读教学中,重在能够让学生正确真切地体会作者情感目标,只有正确理解作者情感目标,才能在此基础上完成教学训练以及让小学生的阅读各项能力。在阅读教学中,老师要善于培养小学生的想象能力。一方面,想象力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注意力容易不集中。因此,帮助学生发挥想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另一方面,学生在发挥想象的同时更能够接近作者情感,比如,当作者描写景物时,老师们让学生们根据阅读中的语句描绘画出一幅图像,在绘画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参与能力以及思考还有想象能力,这有利于学生们更好地走进作者的思想中去。因此,老师要多引导和鼓励小学生在阅读课堂中发挥想象。比如,通过绘画的方式,通过观察阅读配图的方式。老师还可以给课堂多增加一些创新元素,比如,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发挥想象。老师可以把阅读中出现的事物用多媒体展现出来,比如,用PPT或者是音频、视频等,这样的方式都能够帮助学生发挥想象,有利于学生们在想象过程中更好地理解阅读文章的内涵,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们的阅读水平和理解能力。

二、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

对于小学生来说,小学阅读课堂是他们学习基础知识,积累阅读技巧的重要时期。哲学上说量变促成质变。为了从本质上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作为小学语文老师,应该有义务引导学生们拓展阅读的视野。比如,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老师应该在每节课结束之后,给学生们分配一定的学习任务,类似于当天学习内容的阅读练习,或者是一些与阅读中知识相辅相成的阅读内容。作为老师还应该积极引导学生们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在平时课堂教学中,老师要给学生们抽出特定的时间进行阅读,每周的阅读课,老师应该尽量安排在每周的相同时间,这有利于学生们在同一时间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学生自主的阅读教学课中,老师可以给学生们安排特定的时间让学生们互相交流自己所阅读的作品和内容,让小学生们在阅读的时候将自己觉得有用的内容摘抄下来进行知识积累。同学之间的互相交流不仅能够增加学生们的视野,提高学生们对不同阅读作品类型的兴趣,还有利于学生从小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另外,作为老师,也要适时地给学生们推荐一些有利于提高阅读的课外读物。以上这些阅读教学方法的创新,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们的阅读水平,拓展学生的视野。

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建和谐课堂环境

对于小学生来说,良好和谐的课堂环境更有利于学生们在课堂上积极思考和投入。作为小学语文老师,应该努力为学生们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努力与学生们建立师生友谊。举个例子,在阅读课堂上,老师可以让学生们分角色阅读课文,这样有利于学生们投入情节,提高课堂的活跃性;老师还要在阅读课中对学生们的进步予以表扬,这样有利于学生们增强学习自信和兴趣;老师要多与学生们进行交流和沟通,多了解学生的想法,走进学生的生活,试着与学生打成一片。我们在很多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可以发现,很多学生上课不听讲很多时候是因为课堂没有活力和吸引力以及对于老师的生疏。所以说,作为老师,要做走近学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提高小学生们的阅读能力和水平。

四、避免题海战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在阅读教学中,很多老师在阅读课结束之后会让学生们完成相应的阅读练习。还有老师会在阅读课结束之后给学生们分布一定的额外练习甚至给学生布置超负荷的习题。这些现象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对阅读教学产生反感的情绪。因此,作为小学阅读老师一定要明确不能实行题海战术,这只会消耗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耐力。另外,在习题的布置与讲解过程中,老师不要照搬答案只根据答案进行完成练习,还要在做题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多问一些为什么,多补充一些问题,这样的阅读教学方法才能够不仅达到检验阅读理解的目的,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培养阅读习惯和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每当完成一定数量的教学,老师一定要进行及时地讲解,否则练习只会变成没有作用和效率的练习,错误没有得到改正,学生下次遇到还是会错。老师还可以让学生们之间互相帮助,对所完成的阅读内容进行互相提问。比如,老师把学生们分成两个小组,在深入分析一片阅读文章之后,老师可以让学生们以所在队伍为单位进行互相提问,如果能够答对对方小组的问题,则可以为自己所在的小组加分;如果回答错误,则提问的小组加分。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更好地检验学生们的回答问题能力,还有利于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们更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阅读文章。同时,也让教学课堂更有活力。

总而言之,小学阅读教学效率的提高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离不开广大小学语文老师在以往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不断改善提高,不仅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也要注重对学生量的积累以及阅读技巧和能力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提高小学生们的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

参考文献:

12.语文阅读教学创新 篇十二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的新课题。设想的策略是“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作为一名工作在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 我就“加强语文阅读教学, 培养创新能力”问题, 谈些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一、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必须形成发展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 因为创造性活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与众不同, 有创造力的人在心理上必须有“自由”、感到“安全”, 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民主的关系, 使学生自由地学、思、疑、问。在开放性的课堂教学模式中,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只有确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才能为培养创新能力作好切实的铺垫。《语文课程标准》中特别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作为课堂组织者, 教师要以人为本, 要把自己作为普通的一员置身于学生中, 与学生和平相处, 这样师生感情上会更融洽, 心理上会更沟通, 学生就能激发创新的兴趣。

二、营造开放性教学氛围, 诱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进行开放性阅读, 教师首先必须扭转“一言堂”、“满堂灌”的旧习, 优化课堂教学气氛, 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愉悦的学习环境, 诱发他们的创新欲望, 使学生“亲其师, 信其道, 乐其学”。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放下架子, 作为学生的“大朋友”参与课堂学习活动, 事事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教师可以用激励性的语言, 如“谁最棒?”“谁的答案更好?”“谁能把老师问倒了?”……只有这种言论自由, 才能使课堂成为“百家争鸣”的场所, 也只有激励学生敢于想他人之未想, 做他人之未做, 敢于标新立异, 学生的创造欲望才能激发起来。

三、采用多样化的阅读教学手段和方法, 开发学生创造潜能

采取多样化阅读教学手段和方法是开放性阅读教学的重要特征。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 (1) 内容的选择贴近儿童生活。例如对于低年级的儿童, 在内容的选择上, 可选那些浅显的童话、寓言、童谣、古诗等。 (2) 形式多样化。比如读一读、演一演、画一画、唱一唱等。比如教学童话故事《丑小鸭》时, 我让几名学生戴上头饰, 分别扮演不同角色, 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进行表演。在表演过程中, 学生切身体会到丑小鸭成为白天鹅的过程, 懂得命运其实没有轨道, 关键在于要有对美好境界、美好理想的追求。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让学生聆听美妙的声音, 欣赏美丽的画面, 使阅读成为赏心悦目的享受, 成为学生自我表现的舞台, 这样, 学生就能迸发出耀眼的创造火花。

四、采取多样化鼓励性评价, 突出学生个性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对学生阅读水平的评价要避免单一化, 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法。

1. 自我评价法

引导学生对自己的阅读水平进行自我考查, 思考自己在对文本的理解方面, 哪些值得肯定, 哪些需要修改, 使学生客观地认识自我。

2. 同伴互评法

鼓励学生对同伴在阅读教学中的行为、态度和学习状况发表意见, 培养学生初步的民主批评和自我批评意识。

3. 成果展览法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 每个学生以各种形式, 如展示阅读经验, 申述对某一作品的评价, 等等, 从而体验成就感。

五、引导学生求异思维, 培养学生创新品格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适时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活动, 努力为学生提供“再创造”活动的条件和机会, 合理安排质疑时机。如教学《司马光》时,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孩子掉入水缸后, 一般人会怎样救?这些方法司马光为什么不用?他用的是什么方法?这样做有什么好处?通过教学, 学生打破习惯性思维定势, 以全新的方法解决问题, 这样就能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六、开展语文课外活动, 培养阅读能力, 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除了课堂教学, 教师还需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 为学生提供创新的平台, 才能使学生活跃思想, 自由地、有选择地吸收知识。

1. 课外阅读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 利用各种机会, 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如古诗词赏析、创办图书角、故事会、读书笔记展览、读书报告会等, 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交流。

2. 个人活动

为适应新形势下教育教学的要求, 只有教师提供给学生个人活动的各种机会, 如采访、出黑板报、创编手抄报、自编童话故事等, 才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 兴趣小组活动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情况, 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语文兴趣小组, 如读报小组、评论小组、创作小组等,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评论, 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强化语文阅读教学,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程, 这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循序渐进, 持之以恒。只有用创新理念指导语文教学, 才能推进语文教学改革, 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

参考文献

[1]郭福根.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王锦萍.课程教学方法.小学语文.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2005.

13.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篇十三

阅读是语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培养学生的文字能力,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之中阅读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高中的语文学习之中,阅读训练不仅是提升学生的汉语阅读能力,也是通过阅读的积淀实现情感表达、思想传达方面的提高。在高中阶段的语文阅读训练之中,教师需要结合课程大纲的安排进行阅读题材和文本的设置,结合语文教材实现阅读教学的最大效果,也因此,在进行高中的语文阅读教学探究时,也需要结合教材进行探讨。

1、体会文字的音韵美

汉字作为全世界最为特殊的语言文字符号,具有独特的表音、表意相结合的特质,这赋予了汉字形象生动的字符的同时也使得汉语具有独特的音韵美感,这在中国的古诗词、现代诗歌之中都有体现,优秀的外国诗歌也能够通过出色的翻译工作传达出诗歌的美感。在中国的语文教学之中,诗歌体裁作为音韵美的最佳载体,长期以来都是语文教学和学习的重要对象,诗歌作品广泛分布于从小学到大学各个阶段的语文教育之中。

在高中阶段的语文教材中,选取了难度较大、篇幅较长的诗歌作品来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这其中既包括了闻一多的《发现》、艾青的《北方》和舒婷的《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等出色的现代诗,也包括了作为中国诗歌个人创作源头的《离骚》。其中的《离骚》难度特别高,虽然仅是以节选的形式选入高中课本,但是《离骚》的创作时间久远,诗歌语言与现代口语变化较大,且选用楚地方言创作带来了很多生僻的词汇和表达,这都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困难。也因此,在进行《离骚》等难度较大的古诗教学时,教师应该尤为重视其中音韵美的传达,以汉语的音韵美感吸引学生的兴趣,以播放朗诵视频、组织学生进行分段落的诗歌朗诵的形式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感。

2、体会文章蕴含的情感

文以载道,文以传情。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能够流传一时,还能够传诵千古,这得益于文字之中盛载的真挚感情。在进行语文阅读训练的过程中,对于字里行间氤氲的感情的领悟和理解是学习的重要部分,同时,学习教材文本中传达情绪和思想的高超技巧也是语文学习的本来要求。在高中语文教材之中有着大量在传情达意方面尤为出色的作品,其激烈真挚的感情、中正平和的表达以及细腻入微的阐述是流传时最为打动人的。

例如选入高中语文课本的《指南录后序》和《五人墓碑记》。前者是文天祥在国破家亡的紧要关头,秉持着毁家纾难的理想,对自己的人生特别是国难时颠沛流离的轨迹所做的总结和回顾,以一种坦然而又心酸的笔调书写了国家破灭的悲剧和个人在动荡时代苦难,既充溢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爱与眷恋,也抒发了自己国破家亡的特殊心境。考虑到宋元鼎革之际对特殊时代背景,教师在进行文章教授的过程之中需要特别补充一些相关背景的介绍,帮助学生从当时人民死伤惨重、颠沛流离的时代背景之中去理解文天祥寄予文字的感情。后者是对明末党争黑暗政治的记录,以五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行为讴歌了黑暗重压下仍然闪烁的人性闪光,以普通人所做的不普通事为切入点,作者对黑暗政治的满腔悲愤和对悲壮牺牲的痛苦无奈溢于言表。同样,教师在将《五人墓碑记》的情感表达作为教授重点时,也需要结合明末的政治黑暗格局来进行讲解,以当时阉党、东林党的血腥斗争来帮助学生理解文字情感。

3、结合时事进行阅读训练 对语文阅读的训练不仅应该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经历,教师还需要结合当下的时代环境进行解读。在《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中,作者陈炎探讨了东西方文化在文化方面的冲突和融合,特别是双方的文化资源在整合和利用中的矛盾和不同。对于这一类教材之中的文字,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之中应该尤为突出语文阅读与当下结合、与实时结合的特质,在教学之中突出时代性和新颖性,不仅仅局限于教材本身,还需要对其背后的相关问题进行更为深入和有据可依的探讨。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打开国门之后的东西方文化差异就已经成为了学术界和传媒关注的重点,这在千禧年达到了顶峰,其背后蕴含的初开国门之后中国人对国外的新奇、向往、好奇和关注是这类文字所共有的。在当下的语境之中,伴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提高,东西方文化的关系已不再是改革开放之初的格局,国人的自信心给予了中国文化更好的表达途径,也提供了看待西方文化更为冷静客观的态度。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把握机会,不仅局限于教材本身,还应该联系当下留学热、电影之中的中国热等特殊现象,鼓励学生挑选相关文章进行阅读和分享。不仅是时文共赏析,积淀的文学作品之中也具有现代内涵,可以结合当下时事进行新的解读。《奥林匹克精神》是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的著名演讲词,其中重点阐述了蕴涵着公正、和平、拼搏等优秀人类品质的奥林匹克精神,而这在当今中国应该激起新的反响。作为奥运的举办国之一,中国人对于奥运精神应该有着独到的见解,对于北京奥运之后中国体育的发展和国人精神面貌的改变应该有着独有理解,而这也可以纳入语文阅读训练之中,鼓励学生在课后交流相关文章的同时努力表达自己的见解,提供独到的视角。

结语:

上一篇:池州医院党委工作要点下一篇:教代会学校工会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