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

2024-07-09

教育资源(精选8篇)

1.教育资源 篇一

加大教育投入力度,优化教育资源

石门小学 高钰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对于基础教育经费投入也不断加大,呈现着逐年增长的良好趋势,特别是近几年,国家推行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为广大农村学生免除学杂费,并为贫困学生补助生活费,还拿出专项资金用于学校危害改造,合格学校建设,标准化建设等,都为农村学校的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但我们清醒的看到,农村教育经费不足的压力依然很大,其投入与实际需求还相差甚远,同时现行的投入机制也存在一定的缺陷。

首先,从农村的教育现状分析。

1、办学条件艰苦落后,教师年龄老年化。

近些年来,农村基础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制改革后,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大投入,使农村基础教育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是现实的种种原因, 导致农村学校基础差,办学条件艰苦落后。再者农村学校的教师70%是55岁以上的老年教师,这些教师教育理念落后,业务能力也跟不上现在形势的需求,又面临退休,所以工作上按步就班,还有些学校缺教师,只有请临时代课教师,其责任心可想而知。这样导致农村学校的学生挤到城中的学校,城中学校学生过剩,农村学校生源不足,学校日常运转经费困难。

2、师资建设不配套,整体教学水平不高。

农村学校所处的地理、交通、经济及社会生活环境相对较差,地方财政用于补充基础教育的经济实力极为有限,教师的工作环境、生活条件、福利待遇相对较差,缺乏吸引和挽留优秀教师安心农村教育工作的实力和条件,导致教师数量不够、整体实力不强、教学水平偏低、教学效率不高的被动局面长期难以缓解,给农村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种了下“先天不足、后补不力”的严重苦果。

3、农村教师待遇差,学校难以形成竞争激励机制。

教师的收入低,负担重。特别是农村教师的收入与城市和其他行业不同,他们没有外水(其他收入),没有绩效奖、也没有其它补贴,甚至也没有城市教师所享受的请客送礼。他们的吃、喝、拉、撒、住、行等一切费用都要从工资中支出。他们上有老,下有小,正是需要用钱的时期。多数教师没有享受到住房改革带来的优惠政策,而现在的学校也没有教工宿舍,教师无处安身,只能举债购房,每月偿还一定债务后,所剩难以维持生计,常年在贫困线上挣扎。试想,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能安心工作吗?

同时为了减轻农民负担,国家实行免收学杂费后,学校没有造血功能。所以学校的费用很紧,拿不出钱来奖勤罚懒。干好干坏、干多干少一个样。作为农村寄宿制学校,只要有学生在校,就要有教师上班,包括上早晚自习、一日三餐、夜间查寝等。其实非工作时间上班也不只是学校,比如医院等有很多单位。但教师在非工作时间上班没有加班费,没有补助或补助很少。自然教师就不愿在非工作时间上班,所以只能排班,作为工作,教师不能不接受,但要提高积极性,那就难了。

奖勤不行,罚懒也难。为了保护教师的合法权益,现在的工资都是打在教师个人帐户上,教师违了纪,工作不努力,成绩不好,如果学校拿不出钱奖勤激优,自然也罚不了懒惩不了劣。或者学校能拿的钱很少,那就会出现“我宁可不要,落个逍遥自在”的情况。

职称的评聘合一和分配制度的不合理。教师一旦进了中高级职称,则万事无忧。他因为进了中高级职称,所以再也不想评先,工作不愿多做,教研教改不愿参加,不愿帮助他人,不想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但每月高级职称的工资将会到帐,他还需要追求吗?甚至有些中高级教师已经离开了教学一线。国家优厚的待遇没有得到优质的工作回报。繁重的工作都落在低收入教师身上,这些教师心理当然不平衡。每次调资都会与职称挂钩,职称越高,涨幅越大,使教师群体中的贫富差距日益扩大。于是就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在一个学校里,事情做得少,工资反而高。这种分配制度的不合理严重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

4、教育思想保守,育人观念落后,农村学生的整体素质差。

广大农村由于传统的小农经济意识严重束缚着农民群众对子女的教育培养观念,广大农民群众对我国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和社会发展趋势认识不清,对未来社会人才素质的较高要求了解不多,因此产生了对子女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缺乏正确的理想教育与行为导向,对孩子们全面发展缺乏必要的信念支持和监督引导,造成大多数农村中小学生缺乏学习自信心,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持续学习的决心。这样一来,学校教育在缺乏家长的理解与支持、社会的重视与认可等多方面不利因素的桎梏中,没有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仅仅依靠学校单方面的努力往往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广大农村由于大量的劳动力输出,许多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由此产生的家庭教育环境的严重缺失,导致孩子们的心理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孤独感、自卑感、失落感长期困扰着他们,促使其人格发展走向极端,大多数留守儿童行为古怪、表现固执、纪律涣散。现阶段的留守儿童,综合素质较差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过早地离开父母,使他们的家庭及亲情教育出现了空白,过于溺爱的祖辈没有及时对他们的成长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帮助;二是父母本身的原因——外出打工挣钱,成为他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但他们却没有真正意识到,只有学习文化知识和掌握科学技术才能彻底摆脱贫困;三是由于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多数是祖辈,他们中间有许多是文盲或半文盲,对留守儿童在思想上遇到的困惑得不到应有的帮助、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得不到及时的解决。

由于家庭经济收入的极度悬殊,部分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往往对孩子的教育要重视得多,不惜一切代价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城市学校去接受优良教育,这本无可厚非;可是另一方面,很多城市学校凭借优越的办学条件和经济实力,纷纷前往农村学校,采取各种手段争抢农村优秀生源,在农村学校大部分的尖子生、特长生都被城市学校挖走后,农村学校所招收的学生大多综合素质较差。主要表现在学习目标不明确,思想品质较差,学习成绩参差不齐,纪律意识差,行为表现不良,情绪波动大等多方面。这样就给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和常规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其次、加大教育的投入,优化教育资源的措施。

1、各级政府加强重视,加大投入,狠抓农村学校基础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各级政府部门要把工作重心转向农村薄弱学校的治理,使农村薄弱学校能够获得比城镇学校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源补充,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加快发展步伐。同时学校应大力解放思想,开辟多种渠道筹措办学资金;首先,要挖掘内部潜力,精打细算,节约开支;其次,要解放思想,广泛开辟资金来源,主动联系骨干企业、社会团体、知名人士,动员他们积极支持农村教育事业,帮助农村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再次,发挥教育主管部门的调控作用,整合教育资源,努力实现强弱联合,充分利用重点学校、知名学校的辐射作用,以帮助和带动农村薄弱学校快速发展。

2、努力提高教师待遇。

学校不是赢利单位,学校的发展靠政府,教师的工资待遇也靠政府,在现有的体制下要提到教育质量就应提高教师待遇,加大绩效工资的投入并落到实处,政府也应及时研究和落实相关政策,出台规范性文件,将农村教师工资发放作出统一规定,尽量缩小地区之间和行业之间的差别,建立贫困地区教师待遇的公正保障体系,监督各级地方财政及时兑现广大农村教师的津补贴和提高福利待遇水平,使年轻教师、骨干教师愿意留在农村任教。同时,大力提高农村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形成良好的教育风气,尽可能提高农村教师的政治待遇和社会待遇。针对农村教师经济收入低、住房条件差的客观现实,建议政府设立农村教师住房补助基金,帮助农村教师解决住房困难、家属就业、子女入学、看病就医等关键问题,以调动全体农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让他们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和教研教改工作中去,努力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培养大批符合新农村建设要求的合格人才,为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3、特别关注对农村教师的教育问题,建立正常的教师流动机制。

为所有的学校创造尽可能平等的物质条件,并不能说农村的教育问题得到了解决。如果有了先进的教育教学设施,换来的还是传统模式下的应试教育的题海战术,还仍然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死读书,以机械教学取代师生间的多方面交流,甚至还存在体罚、羞辱学生的现象,则只会距现代化的教育教学目标越来越远。因而对教师的教育问题应落到实处。通过提高教师工资待遇的方法鼓励优秀人才任教,把好教师的进口关,同时可以采取为其提供免费培训的优惠政策来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工作。教师的流动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但从较差的学校流动到较好的学校,从农村学校流动到县城学校,致使农村优秀教师大幅度涌向县城。建议:教师的调动、考调必须要有在农村学校工作的经历,且在农村工作满5年及以上,并为农村学校的教育做出较大的贡献。

总之,农村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是具有普遍性,要想彻底扭转被动局面、改变落后面貌,促进教育发展,必须引起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各级政府应根据各自的责任和财力,大幅度增加财政预算,积极调整配套资金支出结构比例,真正站在“科教兴国”的高度,认真贯彻“保证教育优先发展和适度超前”的方针,千方百计确保农村基础教育阶段学校的“吃饭、运转、发展”等方面的需求,花大力气从“加大教育投入、狠抓基础建设、改善办学条件、优化育人环境、加强师资建设、提高教师待遇、转变教育观念、健全考评体系、提高教学水平”等多方面着手,优化农村中小学的资源配置,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和优化育人环境,才能为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2.教育资源 篇二

关键词:教育学,教育技术学,教育环境,教育资源,教育媒体

在教育文献中, 人们常见教育环境、教育资源、教育媒体等概念术语。尤其在教育技术学的文献中, 这三个概念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但却常常被交互使用, 存在一定程度的模糊性和随意性。作为一个迅速发展的学科, 不断出现新的名词概念是必然现象。同时, 规范和界定这些名词概念也是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故本文分别从教育学和教育技术学的角度, 对这三个概念关系给予分析。

一、从教育学的角度看

“教育环境”是指与教育这个中心有关、一切可以运用于教育教学或对教育教学产生影响的物质条件、自然条件、社会条件等, 是教育活动一旦产生就被抛入其中的一种文化氛围。从宏观上看, 它包括教育活动赖以存在的社会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文化环境, 从微观上讲, 它又包括为具体教育活动展开所创设的种种条件[1]。“教育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资源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被教师和学生利用的一切人力与非人力资源, 主要包括信息、资源、设备、人员和场所等。狭义上的教学资源指资料、设备和场所。而“教育媒体”就是在教育活动中用来存储、呈现、传递信息的工具, 它可分为传统教育媒体和现代教育媒体。

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 这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教育环境包含教育媒体和教育资源, 而教育资源又包含教育媒体, 也就是说教育环境、教育资源和教育媒体的范围依次递减 (如图1所示) 。

(1) 教学资源包括教育媒体。从对教育资源的界定可知, 教学资源是指一切可以运用于教育教学的物质条件、自然条件、社会条件等, 是可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的客观存在。教育媒体是教育信息的载体或加工、传递教育信息的工具, 明显的, 教育媒体属于运用于教育教学的物质条件。可见, 教育媒体是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教育媒体和教学资源密不可分, 将不同的教育媒体综合运用于教学之中, 对教师和学习者来说, 它们就成了教学资源。因此, 如果说教育媒体反映了教学材料的客观属性、技术属性, 那么, 教学资源则侧重于教学材料的实用属性, 即教学材料是干什么用的, 为谁用的。

(2) 教育环境包括教育资源和教育媒体。根据定义可知教育环境是围绕着主体并对主体产生某些影响的所有外界事物。因此, 不管是教育资源还是教育媒体, 它们都是围绕于学习者周围的, 都不外乎精神方面的和物质方面的, 因此, 他们都包含于教育环境的范围之中。

二、从教育技术学的角度看

若从教育技术学的角度看, 教育环境、教育资源和教育媒体三个概念就有了新的特定含义, 与教育学的角度就有所不同了。

教育技术学所说的教育环境, 实际上称之为现代教育技术环境。现代教育技术环境是指以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为指导, 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 以学生如何学好知识, 增强能力, 提高素质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教育环境。[2]在学校中主要包括校园计算机网络系统、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系统、数字电视教学系统、数字语音学习系统、电子阅览室等。与一般意义上的教育环境相比, 现代教育技术环境更加注重的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的物质层面的教育环境, 即我们关注的是教育学角度下教育环境的一个方面。

而教育技术学所指的“教育资源”主要是“教育信息资源”。教育信息资源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而产生的, 它是指信息内容、材料和信息渠道, 既包括教育信息内容, 也包括了信息的载体, 还包括了信息的表现形式, 是信息及其载体的综合。教育信息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信息资源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现代生活中的信息资源, 指师生在所处的现实生活中遇到的自然和社会的事物、现象;二是由各种印刷材料所提供的信息资源, 包括教科书、参考书、报刊、杂志, 等等;三是各种视听材料和多媒体、数字化的教育信息资源。狭义的教育信息资源是指以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为技术特征的教育信息资源来源, 即广义教育信息资源的第三部分。正是由于多媒体技术把教育信息以数字化方式存储、处理, 以多媒体方式呈现, 以超文本结构连接;网络技术又将教育信息进行大规模、集成化的传播和交流, 因而, 此类教育信息资源就显得格外重要起来。[3]而教育技术学的研究重点就是以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为技术特征的教育信息资源, 主要是对狭义的教育信息资源进行开发。

教育媒体, 可分为传统教育媒体和现代教育媒体。教育技术学则重点放在“现代教育媒体”, 它是指教育中应用的现代视听工具、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等媒体和技术, 是以电子技术和数字技术为特征的信息工具。值得说明的是媒体具有复合性的特点, 任何媒体都是由硬件设备和软件材料两部分组成的, 即由设备和载有信息的材料复合而成。仅有硬件设备而无相关的软件材料就不能算是真正的媒体。因此, 现代教育媒体不但包括基于电子、光学、机械等技术的视听媒体, 基于电子、数字技术的互动媒体和技术, 而且包括载有教育信息的相关软件材料等。现代教育媒体是一个具有时代性的概念, 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 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对教育教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从教育技术学角度来看, 通常所说的教育媒体即特指现代教育媒体。依据前述的含义, 即现代教育技术环境, 现代教育信息资源、现代教育媒体的含义, 三者之间的关系就有了新的界定。

现代教育技术环境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的物质层面的教育环境, 在学校里基本上是指六室 (普通电教室、多媒体综合电教室、计算机室、微型电教室、语言实验室、电子阅览室) 和三大系统 (广播系统、闭路电视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 , 这些都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4], 而现代教育媒体是指教育中应用的现代视听工具、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等硬件设备和相关的软件材料。换句话说, 现代教育媒体既包括了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中的内容也包括了相关的软件材料。因此, 不难看出, 现代教育媒体的范围要大于现代教育技术环境。

教育信息资源不仅仅指存在于教育活动中的教育信息内容, 而且包括在教育活动中用来呈现和传递教育信息的载体材料等, 如影视材料、课件和网络等, 也就是说教育信息资源包含两部分内容, 即教育信息及教育信息的物化载体或表现形式。目前, 教育信息资源的物化载体或表现形式有:试听教材 (如幻灯片、电影片、电视录像带、录音带、光盘等) 、计算机课件、网络课程和教育网站等。从这个角度来说, 现代教育媒体包含了教育信息资源中呈现和传递教育信息的载体材料, 但却没有包含教育活动中的教育信息内容, 因此, 现代教育媒体和教育信息资源是部分交叉的关系。

由此, 我们可以总结出, 现代教育媒体包含了现代教育技术环境, 而现代教育媒体和教育信息资源在内容上是部分交叉的关系, 如图2所示。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在教育学中, 教育环境范围最大, 教育资源次之, 教育媒体最小。在教育技术学中, 虽然现代教育技术环境、教育信息资源、现代教育媒体在范围上有所缩小, 但是在名称及其内容上都更加具有教育技术的学科特色, 因此本文认为不会出现一者取代另一者的情况, 并且每个内容都需要学者们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范玉秋.教育环境的哲学思考[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 (5) :124-126.

[2]张明.论现代教育技术环境的创设[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0, 28 (2) :282-284.

[3]李康.教育技术学概论-基本理论的探索[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5.

3.教育资源 篇三

关键词:城市化;农村;城市;教育资源稀缺

一、农村教育资源闲置现象和原因

(一)农村教育资源闲置现象

1.农村教育资源闲置现象的普遍性

《201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3年全国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6.63万所,比上年减少1.55万所,其中,小学减少1.51万所,初中减少412所。同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农村留守儿童共2126.75万人,比上一年减少144.32万人。其中农村中小学校减少数占总减少数的81.3%,不难看出,由于农村学校数量减少,留下大量未有效利用的农村教育资源,由此带来的农村教育资源闲置问题应当受到政府和社会重视。

根据21世纪教育研究院2013年发布的《中国农村教育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因农村学校大量向城镇和县城集中,导致出现“城满、乡弱、村空”局面,其直接后果是在城区出现超大班额和巨型学校,在许多地方,学生人数达五六千人的小学已不在少数。

2.安徽省农村教育资源闲置现象严重

以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为例,从近两年来看,2014年比2013年安徽省有484所农村中小学闲置,校舍闲置总面积达到了27865平米,农村“空校”数量递增现象明显。见下表:

从安徽省长丰县近10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生均校舍面积观察分析,农村生均校舍面积2004到2013年都稳步增长,根据《普通农村中小学校建设标准》的相关数据得出,生均使用面积在4.5平米较合适,而安徽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生均校舍面积都在10平米左右,呈增长态势,像该问题在安徽省其它地区也存在。

(二)引起农村教育资源闲置的原因

随着城市化快速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劳务需求吸引了一大部分农村人口进城务工,而土地政策的改变使该问题加剧,更多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入,农村教师特别是优秀的农村教师选择远走农村,前往城市发展。这加剧农村教育资源闲置问题的严重程度。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学生与老师流失情况严重。

从安徽省看,农村学生与教师在数量上比10年前减少了64.7%,其中有43.2%的减少量是在近5年内发生的,这说明安徽省农村师生数量在下降且速度增快。我们再以安徽省阜阳界首市为例进行阐述。见下表:

从上表和折线图可得,2005到2013年,界首市中小学教师数量有明显降低趋势,教师数量减少对学校、对学生都是一种损失,对当地教育可持续发展有一定程度冲击,同时,也导致教育资源闲置。

在教师不断流失的同时,界首的中小学生数量也在减少,中学从2005年的50224人降到2013年的29673人,小学从2005年的68572人降到2013年的47880人,降幅较大,而因在建或已建学校的存在性,造成大量教育资源闲置。对此我们汇总了农村学生流失的几个要因:城市教育资源优越性,家长认为城市教育更有利于子女全面发展及今后的成长;父母进城务工,孩子可能会随之一起进城上学。

上述可见,界首市学生和老师数量的递减,侧面反映了教育人才的流失,而人才流失会导致一系列问题,如教育资源闲置。

2.农村教育投入力度不及城市

从教育投入角度来看,安徽省近几年加大了对城乡义务教育阶段的投入力度,但是如何在城市与乡村之间分配该笔资金成了值得人们深思的一个问题。以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为例,从祁门县的近八年的教育投入上得到启发,见下表:

上表反映了黄山市祁门县教育投入情况,从表中可见,政府对城镇和农村教育的投入差距明显,城镇教育投入超过农村教育投入,在此情况下,农村教育人才的流失不可避免,希望政府能在城镇和农村之间保持平衡。

3.家长绝对的“城优乡劣”陈旧思想——家长真实的声音

我们在界首市,长丰县及祁门县三地各随机抽取100人做调查,当调研团队了解农村家长将孩子放在城市读书的最主要原因时,得到一组数据,汇总数据显示76.4%的调查者认为农村学校如果与城市学校教育差距不大时,更愿意将子女留在农村; 15.7%的调查者将农村教育不如城市教育作为更希望子女留在城市读书的最主要原因。通过数据可见,家长的“城优乡劣”的陈旧思想间接加剧了农村教育资源闲置。

二、城市教育资源稀缺的表现和原因

(一)城市教育资源稀缺的表现

农村教育资源闲置问题如上所述,现在我们阐述下城市教育资源稀缺问题。同样以安徽省长丰县为例,如下表所示:

通过上表观察,安徽省长丰县城市义务教育阶段生均校舍面积在2004年到2013年保持稳定态势,维持在6平米左右,将其与《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中的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筑面积指标表中的生均面积9平米左右比较,城市教育资源是稀缺的。而这种情况在全国各地都存在。

(二)城市教育资源稀缺的原因

城市教育资源稀缺的绝大多数原因与农村城市教育资源闲置原因相一致,正因农村学生流向城市,导致城市学生激增,而造成城市教育资源短缺情况;正因农村教育环境与城市教育环境的较大差距,才使得更多农村学生和教师涌向城市,而使城市教育资源稀缺;正因农村孩子家长 “城优乡劣”的陈旧思想,把孩子送往城市读书,城市学生人数增加,而使城市教育资源相对缺乏。

三、解决城乡教育资源矛盾的建议

经上述可得以下几个主要结论:政府教育资金投入不够,机制不完善,方向不明确;义务教育实施存在问题,具有强制性的义务教育在很多地方并没有被落实;农村与城市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公平公正(办学设施、条件及投入资金);教育观念陈旧,用过去的方式来教育现在的学生,是落后的表现;教育人才流失,尤其在农村,学生和老师都存在这方面问题。

(一)建设新型农村社区

在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中,让农民主动到社区购房建房,交出原来的旧宅用于复耕,整合周边的学校教育资源,建立一所规模适度,设施齐全,教师资源优良的学校,吸引农村甚至是城市的孩子前来读书。实现社区化之后,农民不远离土地,子女集中享受城市化的教育生活环境。我国目前属于发展中国家,人口基数大,教育需求同样巨大,政府做出努力的同时,还须发动社会力量,让社会来替政府分担一些压力。

(二)真正落实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的实施是具有强制性的,政府应当健全义务教育机制,加强法制法规建设。尤其是农村以及偏远地区,要加大对义务教育的宣传,要让每个家庭认识到义务教育的重要性,要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完成义务教育,从而减少教育资源的闲置。

(三)城市化发展应考虑农村与城市教育的协调发展

城市化的进程日益加快,政府应将教育问题放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位置,要确保在进行新农村建设时,教育问题能够解决,不可顾此失彼,为了完成新农村建设,而忽略了教育问题;另一方面,城市和农村的教育程度差距过大,政府应当努力营造一个相对公平的教育环境,避免教师和学生的流失,造成农村教育资源的闲置和城市教育资源的稀缺。

(四)加大宣传力度,改变村民陈旧思维

我国的教育观念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总是停留在书本知识的层面上,这是一个新世纪,我国的教育重点应当有所转移,不仅停留在知识层面,还应涉及到素质教育,只有全民的素质得到提升,政府在实施相关工作时会顺利,进而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我国的教育方式都是效仿,教育本就是为了科技创新服务,但教育的本身更需创新,作为政府,这个问题应该被考虑在内。

(五)农村与城市教育投入相协调,重点照顾农村教育

政府在提高城市教育资源的同时,还应考虑城市与农村教育资源的协调发展问题,当下,城市教育资源与农村教育资源严重不平衡,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是最根本解决农村学生流失的方法;另外,须关注外来进城务工人员及其子女这个特殊群体,与当地学校联系,或政府投入资金专门设立务工子女班级,也可建设希望小学,初中等,专门面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招生。

(六)针对农村教师学生流失情况的对策

用高待遇弥补不平衡,改善农村教师的工作环境。

在今年3月11日全国政协记者会上,政协委员俞敏洪提出,为促进城乡教育公平,让农村教师留在农村,他们的工资应比城市教师高20%-30%。 1993—2002年,国民经济行业共划分为16个,中小学教育行业工资数年位于第10~14位;2003年后,国民经济行业新划分为19个,中小学教师行业工资数年位于第10~16位。

而目前,我国城市教师的工资水平普遍高于农村教师,由此,农村教师的收入水平与其他行业相比则更低。2013年,华中师范大学雷万鹏教授的调研显示,超过3/4的农村教学点教师年收入低于3万元。因此政府在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力度的同时,也应根据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适度的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

1.教育投入要有针对性

政府应明确当下农村教育资源闲置现象严重,监督各级政府“校安办”等有关部门,在投资建设学校前,应进行实地调查,在不影响教育活动正常开展的前提下,节约开销,将资金用在增加农村教师福利上。

2.政府可采取农村教师专项培养制度

允诺教师在农村任教一定时间,可回城市任教,以使更多教师向农村流入。此外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城市教师下乡支教,在相近或同一区域的教师人才相互交流教学经验,建立完善的绩效考评制度以应对当下农村教师考核制度的不规范问题,使农村教育质量整体提高,而形成人才吸引良好局面。

3.农村教育质量提上去才是根本所在

设置多门学科,使农村教育内容更全面,有利于学生未来发展,更增强农村教育机构信誉,从而逐渐增多生源。此外学校是教育的载体,校领导班子则是学校教育的风向标,政府要提高农村教育,从校领导班子抓起是重要方面,政府应当建立完善的学校考评机制,并定期走访农村学校视察教学工作的实施,定期要求学校上交工作计划和总结。领导监督,学校重视,农村学校教育质量将稳步提高,而形成良好示范效应,缓解该矛盾。

参考文献

[1]葛海燕 李海桐 刘春燕《城乡教育一体化的研究》[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3,(4);

[2]江芳 《安徽农村小学生源流失现象的调查——以长丰县为例》[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3,(8);

[3]杜春林《浅析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空校”现象的成因和对策》[J],《学理论》,2012,(25);

[4]李明珍 《城镇化背景下农村中学教师流动问题研究》[D]. 中央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14.

[5]白林 陈亮 刘姝君 王菲菲 王恒志《“后撤点并校”时代农村学校生源持续减少现象调查》,2015;

[6]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官网(http://www.moa.gov.cn/);

4.教育资源 篇四

凸现学校教育特色

素质教育的宗旨是让全体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是让学生在有益活动中体验和领悟做人道理,是让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氛围中锻炼自己,从而展现自己的优秀品格和高尚的情操,学校作为学生受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场所,义不容辞地要精心安排好学生的每一项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活动。怎样安排好学生的有益活动,开发和利用好人文课程资源,激励学生不断发展呢?这是当前学校教育工作者最为关注的热点问题。如果活动安排恰当,不仅可以促进课程之间的整合,还能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给予学生广阔的发展空间。丰富的生活素材,同时还能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点,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支撑点,教师教育学生所采用方法的着力点。

我校选择集邮作为学生实践活动课程和校园文化建设、学生品行教育的切入点,其依据在于:集邮活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它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集邮实践活动,可增强学生学习知识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也增添学校老师与学生交往的新内容。因此,集邮活动在我校教师工作中己达成了统一认识,形成了学校办学特色的一大亮点,归结其近几年的集邮特色,主要由以下几点:

一、着力推进“三个深入”

1、让集邮活动深入校园。

学校自开办集邮活动以来,聘请了松江区集邮协会徐进等老师来校作指导性讲座,邀请了区政协老干部集邮爱好者来校与校内学生开展集邮忘年交活动,邀请市青少年集邮协会专家莅临指导,谋划校园集邮教育策略。学校的广大教师和学生在观看了许多集邮宣传品,听取了集邮活动爱好者的感受后,认识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师生对集邮逐渐产生了兴趣,参与集邮活动开始积极起来,原本一些教师认为集邮活动会影响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顾虑被打消了,集邮活动也由此拉开了序幕。再加上校园内一年一度的集邮特色活动,给学校老师和学生课余生活注入了新鲜血液。现在校园内每块墙面上、宣传栏里呈现的是师生在集邮活动创造出的优秀作品,这些活动更增添了师生集邮兴趣,激励着师生不断地创作热情,集邮活动越演越烈,学校的集邮活动也真正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大亮点,成为一个宣传学校教育特色的最佳窗口,成为一个展示师生创作能力的成功舞台。

2、让集邮深入课堂。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校园集邮活动只有与教学紧密结合,才能持续健康发展。学校开展集邮活动必须为教学服务,必须为学生学习服务,必须为学生良好品行形成服务。我校老师近几年在集邮活动中,抓住邮品的特点,抓住邮票反映的知识面,所涉及到的人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通过授课计划,把直接与学校现行教材知识相关的教学内容融合起来,让邮票作为形象直观的教具进行“邮票”教学。如讲到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课文时,由老师和学生收藏的《民族英雄-岳飞》、《郑成功收复台湾》邮票,向同学展示出来,把邮票知识渗透到课文中去,引起学生们的极大兴趣。这既活跃了课程的学习气氛,又有助于课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现在我校把与课文相关的邮票制作成多媒体投影片,让老师在教学中选择相关邮票进行讲解课文内容。老师讲解时能做到图文并茂、清晰醒目、生动形象,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觉,情景交融之兴趣,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提高了教学质量,也增强了集邮兴趣,特别在当今二期课改中,利用邮票特征,拓展校本教学内容,拓宽校本教学手段,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们认为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在教学上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要求

进行教学,低年级是认识邮票的启蒙教育;中年级是让学生了解一些邮票的相关知识;高年级是利用邮票进行一些主题探究活动,从邮票的探究中学习一些知识,从而达到课本教材的延伸。如:俞老师就是利用集邮知识拓展学生兴趣爱好,陶冶情操的主题探究课,老师利用邮票图案上的植物,拓展学生的语文说话能力;赵老师利用纪念邮票,让同学了解历史,了解中国,增强爱国之情,真正使邮票功能显现与教学之中。

3、让集邮深入校本教材。

这一步我校虽起步较早,还在不断地摸索之中。因为二期课改中明确规定:学生实践活动课程必须与学生中活密切相关,要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间的内在联系上认识,必须有一段时间体验过程,必须有一段验证过程。虽然学校领导和老师在编辑校本活动类教材时,充分考虑到学校内外的传统课程资源和优势,也充分考虑到学校开展校园集邮教书育人的教学实际,同时也兼顾到集邮本身是一种文化,它同文学、音乐、美术等同属专业文化范畴,是一项陶冶情操、增长知识、拓展视野的高雅。文明的文化活动。可能我们水平有限,工作实践经验有限,未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是有一点我们可以自豪骄做,我们自编了一套能符合学中学习兴趣和特长发展学习所需要的教材。我们的集邮活动会在二期课改的教育理念引领下,将逐步系统、规范、健康地发展下去。

二、着力实现“五个整合”

1、集邮与现行课程资源开发的有机整合。

上海市二期课改提出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几年下来我校的集邮活动不仅在老师当中形成了共识,同时积累了大量的活动资料和活动经验,而且在学牛和家长而前也得到认可,它的活动价值越来越被显示出来。它能引导学生亲自主动参与活动,体验活动。学生在多方面的信息刺激下,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身临其境,在愉悦中接受新知识,培养新能力。因此我校立足于本校实际,立足于师生及活动的可操作性,有机地把二期课改的教材内容与集邮知识整合起来,形成特有的校本教材,供师生使用。

2、集邮与研究性学习有机整合。

研究性学习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造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创造能力。多年来,我校把“亲近邮票”作为研究的主课题,确立了“集邮与少先队活动相结合”、“集邮与学生科技活动相联姻”等一系列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们主动参与探究,提出了很多新颖独特的想法和观点。同时学生在收集整理信息过程中也学到了教材上学不到的知识,拓展了学习思路,提高了学习质量。

3、集邮与传统美德有机整合。

每逢“三八”妇女节、“建军节”、“儿童节”等一系列重大节日,学校根据集邮特点,开展“六个一”活动,如“三八”妇女节来临时,把“六个一”活动引入实处,即:给妈妈写一封信、为妈妈制作一张贺卡、寻找一枚巾帼英雄的邮票、讲述一个与邮票图案相关的女英雄故事,绘制一枚“妈妈你好”的个性化邮票图案、展示一次与女英雄相关的邮品小型展。在活动中着重体现传统美德教育,把邮票上所反映的思想内涵与教育有机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

4、集邮与校园文化相整合。

营造校园集邮文化特色是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大特色,凡校园内可装点的宣传品,大部分都是出门学生在集邮活动创造出来的优秀作品,如绿茵场上的运动图案邮票设计、校园长廊上的集邮小报、校门前的生肖邮票图案设计、大厅内的五十六个民族图卡创作,都围绕看一个主题-邮品,都突出一个特色-集邮艺术特色,都体现一种精神-民族精神,都呈现一种才能-学生创造能力。

另外集邮小活动室,集邮沙龙小组、集邮电脑小报等一系列宣传场所、宣传作品都把激励学生放在首位,给人的第一个感觉是:这所学校的学生活动特色是-集邮。

5、集邮与学校教育科研的有机整合。

没有一个学校在没有素材的情况下去搞教育科研,我校也无例外,然而要老师围绕教材上的内容,撰写德育活动方案,撰写教学案例,总结教学经验,往往从电脑网络上摘抄的较多。自从学校开展集邮特色活动以后,教师们要写的内容就多起来了:“集邮,少先队员施展才华的舞台”、“集邮,教师活动安排的有效载体”、“集邮,师生交往的最佳的话题”等都是老师通过集邮活动后撰写出来的经验文章。

另外,学校在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时,利用集邮,让家长和学生开展亲子活动,许多活动案例与活动方案由此而诞生,为家长开展家庭教育另僻了一条新的途径,学校的科研工作有了新的飞跃,新的内涵。

总之,我们体会到集邮进校园是一项一举多得的有益活动,以集邮作为学生教育活动载体,给学校带来的最佳教育效应、给学校办学思路注入了新的活力、新的教育内容,同时为学校赢得了社会效应。我们将继续把集邮活动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切入点,深入开展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和利用,让集邮这一奇葩的的花朵开得更娇艳,开得更迷人。邮香溢满园

抚州市邮政局巧打 “教育牌”,突出抚州“才子之乡”的地方特色,积极开发校园集邮市场,效果显著。截止7月底,全市完成集邮收入855.7万元,同比增长85.8%,超额完成全年任务。其中,校园集邮业务更是亮点不断,6月份,再次为东华理工大学制作纪念邮册2000册。精心育沃土

运筹帷幄才能制胜千里。抚州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抓住这一特点,抚州市局将集邮业务发展目标定位在校园市场,突出文化品牌、发挥集邮特色、拓展市场空间。

在抚州市集邮公司的指导下,东华理工大学、临川一中、抚州二中、南城一中等校园集邮的组织建设卓有成效。早在1995年,东华理工大学等高校开设了《集邮公共选修课》,富有人文色彩和高雅文化情趣的集邮课吸引了莘莘学子选修该门课程。南城一中建立了“全国青少年集邮活动示范基地”。今年上半年,抚州市集邮协会联合数所学校举办了4次集邮展览,展出了青少年集邮类、专题类和“现代集邮”类邮集21部,参观者达5000余人次。

在“寓教于邮、寓教于乐”的活动中,抚州市校园集邮氛围浓烈,多年的学习熏陶,学生集邮的审美水平也逐渐由“学集邮”向“评集邮”、“编邮集,出成果”转变。2007年“和谐校园”集邮展览在东华理工大学展出,盛况空前,每位会员都和一位同学“结对子”,邀请他们参观邮展,同时带动了邮品销售,“生肖类、革命历史题材类”的邮品深受学生欢迎,当日营业额逾万元。2007年7月,在“香港回归十周年”集邮书画联展上,一位大学生集邮者留言:“集邮不择时,无迟早,得一缘、有益一世;有集邮为伴,是机缘,是运气,是福气。” 巧借抚州“才子之乡”的教育品牌和不断完善基层的集邮网络,使该局校园集邮市场越来越广阔。真心护市场

服务是邮政企业的永恒主题,只有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才能赢得用户的青睐,才能拥有自己的市场。抚州市邮政局始终坚持“诚信赢得客户、服务创造价值”的江西邮政的服务观,进一步完善和提高服务质量,以满足校园市场对集邮业务的需求。

今年初,临川三中团委李老师和校邮协秘书长两人都要到外地学习半月之久,但该校预订的新邮,师生们都希望能及时拿到,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让校邮协感到为难。他们找到市集邮公司,集邮公司当时表示把邮票送上门,此举受到师生称赞。江西省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党委希望用2006年册为奖品表彰学校的先进集体和个人,但又不知邮政部门能否及时供货。在联系中,市集邮公司经理表示:保质保量供货,并派车将163本集邮年册一次送货上门,解决了学校的后顾之忧。

今年3 月,抚州市集邮公司抓住“东华理工大学”升格授牌的机会,主动与该校联系,市局领导亲自率营销人员上门服务,向校方推荐制作精美邮品作为学校授牌纪念品,以提高学校知名度,宣传“理工”好形象。由于资金问题,校方领导在开发上存在一些顾虑,但该局营销人员抱着“公关要迎难而上,机会要自己把握”的念头,只要有一线希望,就做百分之百的努力。他们一方面积极完善、充实邮品内容,力图制作出精美有加、特色鲜明的邮品,另一方面与邮协密切联系,采取有力措施将各项服务承诺一一 兑现。良好的服务终于促成了这笔业务大单,校方同意使用邮品作为学校授牌纪念品,并于6月签下制作协议。

在开展邮票个性化服务业务中,抚州邮政部门实行“专人专责、定点定项”,先后为东华理工大学、临川二中、十中、田家炳中学等十余所学校推出了全方位的服务举措,实行项目策划、图案设计,打印校稿、供需见面、送品上门等“一体化”服务措施。6月份,在为临川田家炳中学制作个性化邮票中,营销人员不厌其烦,登门拜访,认真听取了用户的意见,对个性化邮票上的“副票”图案,三易其稿,多次完善,直到用户满意。由于开发出来的邮品精美亮丽、典雅大方,受到客户的信任和好评。

优良的服务,使抚州邮政部门与客户建立起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也为今后业务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以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的成立为标志的新时期集邮事业,20年来得到长足的发展。无论从整体水平上看,还是从集邮研究、参与人数、市场发展以及集邮活动等诸方面来衡量,在中国集邮史上都是空前的。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这20年来的集邮发展是极不稳定的,甚至在看似繁荣的表层下蕴藏着危机。如持续10年、愈演愈烈的新邮打折,邮票印量增增减减的恶性循环,国家屡屡出台利好政策不见起色以及集邮队伍日见萎缩等等,无不表现出当前中国集邮形势的严峻。不久前,《中国集邮报》头版头条曾刊文,发出了“救救集邮”的呼吁。作为一名有责任的集邮爱好者,当我们随声附和高喊“将集邮进行到底”的同时,更应该从深层次上追根求源,思考一下集邮如何走出困境,实现持续、稳定发展。笔者以为,走向农村天地宽,实施集邮工作的战略转移,积极开展农村集邮活动,把更多的农民群众吸引到集邮队伍中来,不仅是当务之急,更是长远之计。

一、农村集邮是中国集邮事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从目前的现状看,农民中集邮爱好者有多少?手头尚未有权威的确切的统计数字。有人撰文说农村集邮人数“估计不过百万”,尽管本想说明数量之少,但从一些基层邮协了解的情况看,其估计缺乏根据,且远远高于客规实际,显然不足取。《集邮》几年前曾刊登一篇题为《集邮群体状况初探》的调查,提供的集邮者职业分布情况为:工人、服务人员占12%,事业单位干部占26%,企业单位干部占37%,教师、科技人员占21%,医务人员占3%,其他职业者占1%。农民未单列出,大概在1%的“其他职业者”之中。其间农民能占多少份额,与整个集邮队伍言之则微乎其微了。集邮界比较公认的说法是,当今中国的集邮是城市集邮,农村集邮从整体上看尚未起步,是一块有待开发的“处女地”。分析其中的原因,关键在于对农村集邮缺乏足够的认识,尤其开展农村集邮对集邮事业本身的意义认识不到位。

首先,开展农村集邮,是集邮事业进一步普及和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这是中国国情所决定的。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80%以上的人口在农村。在我们国家,一项没有10亿农民参与的事业总是不完美的。如全国农民运动会、农民艺术节、农民书画大展等,都是以农民为主题的全国性活动,吸引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参与,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人才,对促进国家体育、艺术事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集邮活动的普及状况,是一个国家集邮事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而要抓普及,眼光仅仅局限于城市是远远不够的,农村才是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10亿农民,假如集邮者发展到1%,就是1000万。何况,1%的比例不仅低于目前全国集邮者占总人口的比例,更远远低于其他国家集邮普及的水平。只要重视起来,措施跟上,并非是高不可攀的目标。因此,中国集邮队伍里不能没有农民军。

其次,开展农村集邮,是解决邮票打折、拉动需求的有效手段。库存积压、邮票打折、邮市疲软,是我国集邮界 10多年来一直努力解决而未能解决的难题。决策层一再在“量”上做文章,如减少印量、增发“短腿邮品”,结果仍不见成效。实际上这种以利益驱动的手段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发展壮大集邮队伍、拉动需求才是治本之举。试想一下,2000 余万人的台湾省,新邮发行量尚达200一一250万,大陆地区现在千把万的新邮印量能算大吗?所以,如果农村集邮活动开展起来,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到集邮队伍中来,对集邮票品的需求自然增大,邮票打折、邮市忽冷忽热的问题或许能迎刃而解。

第三,开展农村集邮,是发掘和抢救民间珍贵邮品的重要途径。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从古代邮驿到现代邮政经历了数千年,发行邮票也有百余年的历史。乡村民间,散落有大批的各历史时期的珍贵邮品和宝贵的邮政史料。远至区票、史前封,近到“一片红”、“金猴”实寄封,在民间发现的事例不胜枚举。至于解放战争、建国初期的票、封、片、简,现尚有相当一部分藏于老红军、老干部、老复转军人及其子女手中。由于一些人不懂集邮,不了解这些邮品的价值,或虽知珍贵但不知造如何妥善保管,致使其毁失或品相残缺破损。如果把农村集邮活动开展起来,在农民中普及集邮知识,就能把这些珍贵邮品抢救出来。这是中国集邮的宝贵财富,无论于集邮研究还是编组邮集,共价值难以估量。

二、加快发展农村集邮的条件已初步成熟 集邮是一项高雅的业余文化活动,不仅需要一定的文化知识,而且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和时间投入。这对于面广量大的农民而言,引导他们集邮应当说有一定的难度。但是,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集邮大发展的有利条件也日益显现出来。

一是农民的经济收入逐年增加。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农民的生活条件大为改善,经济收入逐年提高。以笔者所在的丰县为例,2000年农民人均收入为 3130元,与1990年的587元相比增加了近5倍。随着经济收入的提高,农民用于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及其服务方面的消费也逐年增加,2000年达到226.07元,是1990年的9倍。这说明,广大农民在解决温饱、逐步实现小康之后,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日趋迫切。需要说明的是,丰县尚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县份,苏南等沿海发达地区农民收入、文化消费水平更高。农民手中有钱,买邮票就有了基础。如积极加以引导,在农村开展集邮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二是农民的文化素质有了明显提高。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农民文化程度普遍提高。笔者曾做过一次调查,在百户农民家庭劳动力中,初中文化程度为177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为30人,小学程度40人,不识字或识字很少者仅1人。其中,占83%的初、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者多为青壮年农民,这是发展、壮大农村集邮队伍的潜力所在。

三是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现在的农民,不再是以往“脚踏黄土背朝天”的庄稼汉,从业结构由单一的种植养殖向多元化发展。据笔者调查,丰县现有农村劳动力为47.76万人,从事种植业经营者为36.37万人,从事工业、建筑、商贸、餐饮服务等非农业者10.39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近30%。这部分农民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经风雨、见世面,思想活跃,观念更新快,易于接受新事物,一旦对集邮的意义、作用有所认识,就会有相当一部分人加入到集邮队伍中来。

四是发展农村集邮具备了前所未有的好的环境。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文明一起抓,全社会形成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强大舆论范围。不久前,江泽民总书记在“5·31”讲话中对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了最新论述,精神文明建设的位置将越来起重要。集邮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文化活动相比较易于普及,集邮文化的独有魅力、集邮的储财保值功能可吸引男女老少参与。

三、积极探索发展农村集邮的有效途径

农村集邮前景广阔。但是,要真正让美丽的邮花开遍希望的田野,任重而道远。从现阶段来看,必须切实从农村和农民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探讨起步之路,研究快速发展之策。第一,强化宣传,让农村干部群众认识集邮。集邮要进农村,进农门,首先要使农村工作者、农民群众认识集邮,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开展集邮活动的意义和集邮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思想到位,才能工作到位,积极参与,密切配合,大力支持。目前集邮宣传上这一块明显薄弱,在 2001年全国邮政宣传优秀作品评选中,获奖的52篇没有一篇是有关农村集邮的。这说明农村集邮宣传作品或确实少,或确实质量不高,或评选机构对此类作品重视不够。今后,就需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从全国范围讲,集邮、邮政专业报刊要调整思路,加大农村集邮的宣传力度,不仅在版面上加大信息量,而且要不定期推出专栏、专版,突出宣传开展农村集邮的好经验、好做法以及集邮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取得的成效。基层邮政部门、集邮协会要充分利用当地报纸、电视、电台等公众媒体,普及集邮知识,宣传农村集邮的重要意义、作用,及时把开展集邮活动的典型事例推向社会。

第二,转交观念,实现集邮工作的重点转移。农村集邮事关集邮事业全局。上下必须形成共识,采取得力措施,尽快使农村集邮这条短腿长起来,强起来。一是抓健全组织。要依托乡镇邮政、文化部门建立农民集邮协会,有章程,有场所,有活动,使之成为乡镇农民集邮活动中心。二是抓票品倾斜。引导农民集邮,首先要保证能方便地买到邮票。乡镇邮政支局要有集邮柜台,不仅有发行期内的新邮,还要有往年的邮票和其他邮品,尽量满足集邮爱好者的不同需求。此外,国家邮政部门每年都要回收、销毁大量的库存纪念、特种邮票,可否盖销一部分,免费赠送或低价销售给农民,吸引更多的农民加入集邮行列。三是抓邮展引导。邮展是吸引邮迷、普及邮识的最佳载体。但组织农民邮展,不要囿于国际评审规则,可简单化,低标准,以利于农民参与。如有些地方举行的一框邮展、节俭类邮展等,简单易行,便于在农村普及。每隔几年,可举办一次全国性的农民集邮展览,检阅农民集邮水平,推出一批高层次的农民集邮家,推动农村集邮整体水平的提高。四是抓农村集邮的研究。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集邮能否开展、如何开展,目前尚属探索阶段。有关部门应作为重点课题加以研究,总结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集邮理论体系,于中国集邮事业功莫大焉。

第三,循序渐进,选准农村集邮发展的突破口。就现实而言,在全国广大农村普遍开展集邮活动显然不足取。要立足县情、镇情、村情,结合地方实际,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对那些经济条件较好、集邮活动有一定基础的镇、村,可先行一步,重点扶持,取得经验后向其他镇、村推广。在农村,发展集邮爱好者也有个循序渐进的问题。要选准目标,对那些镇村干部以及种养大户、个体老板、私营业主等高收入群体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先把他们吸引到集邮队伍中来,由他们影响和带动周围的群众。第四,借台唱戏,扩大集邮活动在社会上的影响。在农村开展集邮活动,确实面临不少困难,不仅要有经费投入,要有场地,而且还要有人参加。借鉴各地争办邮票首发式的经验,人家“邮票搭台唱经贸戏”,反其道而行之,借他人舞台唱集邮戏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如,有关部门组织开展“三下乡”活动,积极争取集邮下乡。集邮也是文化,工作跟上就能靠得上。再如,每年各地都要举办一些重大活动,如苹果节、龙虾节以及以当地名人为内容的文化节,而且多由政府主办,规模空前,影响广泛。要充分利用这样的机会,主动参与,将相关内容的邮展列入活动的整体计划,将为之开发的特色邮品打进礼品、纪念品,为活动增添浓厚的邮文化色彩。这样,既能服务地方建设,又扩大了集邮在社会上的影响。

农村呼唤集邮,集邮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向农村延伸。农村集邮快速发展之日,就是中国集邮事业繁荣之时。我们期待着这一天的早日到来

学校开展集邮活动,有先天的优势。邮资票品原本就是教化载体,特别适用于教育;它还有直观生动的表现形式,对青少年有吸引力;从教育内容整合的角度来看,邮资票品可以作为教育工作者同步实施德育、智育、美育,还包括一部分体育(意志力、注意力、敏捷性等)的育人载体;青少年有交往的需求渴望,集邮是建立友谊的桥梁„„

但合理不等于可行,关键是找准契合点。“校园集邮课程化”的设想,如果指的是常规课程,似乎好高骛远,但对于将来初、高中和现在大学的选修课,有进入开设范围的条件;课外活动中集邮居其一,应该是集邮进校园的主流形式;特长培养,虽然涉及的人比较少,但它是校园集邮的“形象工程”,作为榜样有巨大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因此,选修课、课外活动和特长培养就是校园集邮工作的切入点。

具体怎么切入,需要在认真调研、通盘考虑之后,实施一揽子计划。但在这之前,切不可忽略做一些前期的准备工作。

注重协调校方

协会要与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充分沟通,随时注意听取意见,在与他们的密切合作中,一起做好组织落实工作。只有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得到他们的支持,才能有效化解矛盾和困难,形成良好的秩序,保证集邮进校园的正常开展。目前要着重注意两个具体问题。

一是据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管理者反映,现在学校工作头绪多,什么工作都不能说不重要,各项工作都要求到位地抓,忽略哪一块的工作都是不行的。而在原有的教育、教学格局中,根本没有“集邮”这一块,提出“集邮为素质教育服务”,依据是什么,效果会如何,要给予客观的、有说服力的阐释。

二是学校都在给学生“减负”,但对什么是“负担”,缺乏准确一致的认识,甚至有许多学校的领导和老师把集邮进校园当作新的学生“负担”。这是一个现在无法回避今后也将长期存在的问题,必须积极应对,作好有关人的思想工作。也可以典型引路,通过胜于雄辩的事实来说话,以孩子们的亲身感受来生动说明集邮并不是“负担”。

重视巩固成果

除了继续在青少年中酌情变通开展集邮的成人活动三大项———邮展、讲座、知识竞赛外,也要坚持已被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好形式,如夏令营、演讲会、一框邮展等。集邮夏令营应纳入制度化管理,形成一种惯例,年年都搞,让热爱集邮的孩子们年年有盼头,次次有收获。“一框邮展”简单易行,应该扩大它的规模,在大城市举办校展、区展,城镇和农村可在学校及其年级、教学班搞与主题队会结合的“一框邮展”。

积极探索创新

开展集邮活动不能固守定型化项目,要以创新的精神探索新的实施途径。

在寒假举办集邮周。集邮基本上是一项室内活动,冬季寒冷能在户外开展的青少年活动项目很少,在这时举办集邮周活动,是因时制宜的好举措。孩子们的压岁钱,不论自主性大小,一般都会有所“出路”,年节前后的集邮周也是因势利导的好举措。

构建青少年集邮工作体系。集邮校外辅导员对推动青少年集邮工作有重要作用,应重视整合这支队伍,完善“青少年集邮工作委员会———总辅导员———辅导员”的工作体系,使之发挥整体效能,逐步创建独特高效的工作体制。

发挥集邮的辅教作用。集邮也可以走进课堂,成为辅助教学的手段。比如在小学低年级的方法是,集邮协会无偿提供邮票放大图,让孩子们看图作文,由于目前看图作文课的材料不多,此举会受到老师的欢迎。

妥善用好传媒

当前青少年对传媒接触频率、忠实程度都比较高,通过大众传播媒介的特定专版、时段或公众媒体,在青少年中推广集邮,是发展集邮事业的战略选择。笔者浏览香港报章就看到过不止一个连载的豆腐块集邮专栏。约请邮学家和集邮名笔撰文,点滴浸润,积少成多,功期十年,不是奢望。

解决费用问题

5.整合教育资源——徐亮 篇五

2011-05-26 08:32市教育局办公室大 中 小

2010年7月13日—14日,中央召开的新世纪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就推进未来十年教育科学发展提出了许多重要论述;2010年7月底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对我国未来十年的教育改革与发展作出了全面规划和部署,开启了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历史征程。这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在新世纪第一个十年发出的最强音,更是我国基础教育承前启后、获得更大发展空间的大好机遇。在这样大好而又关键的时刻,安庆市的教育特别是城区基础教育如何抓住机遇,顺势而上,促进发展,确保我市基础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在全省的领先地位,将显得尤为重要。

应该说,进入新世纪特别是近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高度重视下,我市教育部门及社会各界,本着“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创造性地利用国家政策和社会各方面的良好资源,迎难而上,锐意进取,使安庆市基础教育在学校硬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规范化管理、素质教育、质量提高和均衡发展等方面,均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得到了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充分肯定,赢得了广大市民的普遍赞誉。然而,就安徽省目前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情况看,皖北地区迅速崛起;皖南地区实现教研联动,教育质量正在迎头赶上;合肥市区教育改革措施频出,充分显示出省城教育改革的决心和信心。相比之下,我市的高中办学水 1

平以及高考质量近些年没有明显提高,这让市区的广大教育工作者倍感焦虑。

办人民满意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促使我们不得不认真思考:安庆城区的教育要迎头赶上,出路在哪里?切入点又在何处?新世纪教育工作会议和《规划纲要》给了我们鲜明的答案:“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深化安庆基础教育的体制机制改革,以促进城区教育的均衡发展为重点,以科学合理配置城区高中学校教育资源为切入点,最大限度地调动学校、教师、学生和广大家长的积极性,探索区域内全面提高高中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的新方法、新模式,进一步满足安庆人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应当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理性而有正确的选择。

目前,我市城区有五所省级示范高中,学生数占城区中学生数的40%,承担着实现高考各项指标的主要任务。但是,由于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尚没有形成共同发展、共同提高的理想合力。为此,我们认为:

第一,进一步合理配置高中教师资源。结合国家相关政策,根据安庆教育改革和发展实际,探索建立优秀师资在城区高中学校之间的合理流动机制,包括流动的对象、流动的比例、流动的形式、流动的年限、教师评价等方面的内容,促使教师在流动中感受教育的价值,体会教育工作的本质,激发自我成长的激情。事实上,教师绩效工资的实行和城区示范高中办学条件的进一步改善,已经为城区高中优秀教师的流动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实行这一改革,对于学校来说,会带来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和教师教学方法的改变,激发学校师生进一步追求发展的活力,更有利于学校办学境界的提升;对于教师来说,异校交流,定期流动,可以进一步实现校际之间教师的相互影响、共同提高,更加持久地保持教师对教育的新鲜感和敬畏感,克服他们的职业倦怠,在新学校谋求新的发展,发挥他们在学科教学和研究上的引领作用。同时,不同教师的授课风格能够开阔学生的眼界,也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创新精神的培育。

第二,进一步合理调配优质生源。由于政策、历史和对人才培养要求等方面的习惯因素,安庆城区多年来高中招生录取的固有模式一直没有改变,从而导致即使是省级示范高中之间的录取分数线也有很大差异。但是,随着安庆城区教育均衡发展的步伐加快,示范高中之间办学水平、办学条件的差距逐步缩小,每所学校都各自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如安庆一中在培养拔尖人才方面的优势、安庆二中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安庆七中在体育特长人才培养上的卓越成就、石化一中科学严谨的学校管理模式和学生思想教育方面的品牌建设、田家炳中学的“三苦”精神塑造等,都在安庆基础教育领域里发挥了应有的示范作用。在此形势下,进一步加大教育科学发展的宣传力度,实行优质高中优秀教师的流动机制,并广泛征求社会、学生、家长意见,合理形成一个既能满足拔尖人才培养又能让更多孩子健康成长、使优质资源更优质、发展中的学校更好发展的城区示范高中联合招生方案,使安庆城区省级示范高中能站在比较公平的教育起点上,形成更加规范有序的合理竞争氛围,充分调动学校、教师、学生的积极性和

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激活教育资源,最终实现办学质量和高考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高中的需求,实现新时期国家对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这对安庆教育的整体发展乃至对安庆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都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第三,进一步搭建教科研平台。应当说,安庆近年来高中学校办学水平提高不明显,一个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队伍没有得到持续有效的培养和更新,教师观念难以转变,教师课堂教学经验重复,教师的教学思路和要求没有能适应新课程和新高考的要求。新的课程改革强调同伴互助,资源共享。实行有效的改革后,城区高中学校在进一步优化师资和生源配置后,就具备了教科研互动的基础,建立城区教科研共同体将变得更加容易,在实现五校合作、区域联动的基础上,引领其他学校在教育、教学、教研上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6.教育资源 篇六

摘要:信息技术和教育改革的发展,使数字化教育在现代小学教育中的地位逐步提升。如何高效的利用数字化教育资源已成为当今小学教育热点。现代小学教育应基于数字化教育资源,为小学教育提供理论基础,提升现代小学教育质量,加快数字化教育设施建设的步伐。

关键词:数字化;教育资源;小学教育

随着科技不断的融入生活,现代化信息技术对当今小学教育事业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现代小学教育也从传统的课堂教学逐渐转向课堂教学加网络课堂的方式,2000年我国开始实施“校校通”,以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学习的有效结合以及实时沟通。[1]但因为数字化教育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应用,政府大量的资金投入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回应,造成了资源浪费现象。[2]因此,如何合理有效的利用数字化教育资源,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增加教学形式,提高师生教育以及学习的兴趣,发挥各自的优点及特长,有利于激发小学生的探索创造能力,对现代小学教育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概念及类型

(一)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概念

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没有明确的概念,有人认为数字化教育资源是通过信息技术处理的多媒体材料,[3]也有人认为其不仅是数字化素材,也是交流和认知的工具,[4]或是各类现代化教育信息资源的整合。[5]综合以上概念,笔者认为数字化教育资源是以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为载体,形成的非物质化信息,如:多媒体课件、网络视频以及交流平台等,都可称为数字化教育资源。

(二)数字化教育资源的类型

《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将数字化教育资源分为媒体素材、试题、试卷、课件、案例、文献资料、网络课程、常见问题解答和资源目录索引九类。但依据其性质主要可分为预制型素材资料和实时性交流平台两大类。

1.预制型素材资料

预制型素材资料资料是指提前制作好,可供人们直接下载观看学习的资料,如媒体素材、试题试卷等,人们可在网上自行下载,学习或练习,批改练习结果以及观看相关学习资料。该类型的学习素材主要有量多、学习时间自由的`特点,人们可自己调整学习时间段,同时网络中学习资源丰富,人们可获得大量相关讯息,重组碎片时间,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以及时间利用率。但对于自制能力差的学生约束能力较低,也无法有针对性的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2.在线学习交流平台

在线学习交流平台是由相关老师在线指导,针对不同学生的问题给出回答与指导。该类型的教育资源受时间限制,无法自由选择学习时间,但能够实时有效的将老师、学生、家长联系起来,及时了解学生在家里或者在学校的不同问题,对症下药,有利于根据学生的特点激发不同学生的兴趣。

二、数字化教育资源使用现状

(一)有效利用的资源形式较为单一

大多数学校的多媒体教学形式都是以PPT上课为主,多为文本、图片等资料,将教科书上的内容搬至PPT中,配以图片,没能更好的利用信息资源,活动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有的PPT教学与传统的讲义板书讲课差别不是很大,造成资源利用不完全的现象明显。

(二)教师使用数字化资源教学的能力良莠不齐

各学校教师团体年龄差距都较大,新进的年轻教师对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使用更为明显,而老教师已习惯传统教学形式,不能较快的适应适应信息技术的变化。很多老教师甚至不会制作PPT,更不会使用网络教学,以及数字图书馆资源。而较为年轻的老师使用这些资源的效率更高,信息也更与时俱进。

(三)各学校资源配备之间差距较大

现代小学教育资源差异明显较大,城区小学与农村小学之间的教育资源配备具有明显的差别,虽然现代教育要求每所学校都配有联网多媒体教育资源,但城区小学资源明显更丰富,包括数字图书馆,学校之间精品课程共享网络平台,以及各种视频音频资源。而许多偏远农村不仅师资力量不强,学校数字化资源配备也明显不及城区小学。

三、数字化教育资源在小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一)主观原因:学校对数字化技术过于依赖或

过于忽视以及学科教师自身的应用能力不足一方面,部分学校充分意识到数字化教育在未来教育中的地位,大力发展数字化教育,重视数字化教育资源,忽视其他却陷入了“唯技术主义”的误区。一切以数字化技术为中心,忽略了人的主体地位。技术是死的,人是活的,技术应为人而服务。数字化技术应该是在以人的主导下进行,为真正提高教学质量与水平而进行建设。而有的学校对数字化教育重视程度不够,过于依赖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寄希望于传统的“粉笔与黑板”模式,虽有数字化资源,例如多媒体等,却不知利用,以致资源空置,得不到妥善的处理。另一方面,部分学科教师自身知识结构老化及自身应用能力有所欠缺,对数字化教育资源利用的理念还未转变过来,不知数字化教育的特点与优势所在,盲目利用或拒绝,无法真正利用数字化教育资源,无法发挥其真正价值。

(二)客观原因:数字化教育总体尚处于发展阶段

近三十年来经济的腾飞带动了国家各个层面的发展,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教育也因此来到了我们面前。一、二线城市的教育资源相对而言比较丰富,因而数字化教育水平相对较高。而三线城市及乡村小学的教育资源相对较匮乏,因而数字化资源配置也较差。虽然近年来国家在大力推广数字化教育,但由于年限不长,我国数字化教育尚处于发展阶段,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正式化、规范化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及评价体系,各个地区各所小学各自为政、自行其道,没有专门的学科数字化教育网站,数字化教育设施也参差不齐,数字化教育资源也没有形成良好的共享渠道,做了很多的无用之功,数字化资源利用效率偏低。总体而言,数字化教育虽然起步晚,但发展快,有巨大的提升空间。

四、应用策略研究

(一)摆正数字化教育在教学中的位置

小学学校应该从管理层面上摆正数字化教育的位置,不应过分重视或忽视数字化资源。数字化教育应该是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参与教学,一切为提高教学质量。所以,能否有效使用数字化资源可以作为教学工作评估的一个方面,同时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加强学科教师利用数字化资源的效率,增加硬件设施的投入资金,建设校园网络。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与数字化教育模式良好地结合,方能使全方面地提升小学教育质量与水平。

(二)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及数字化资源共享渠道

数字化教育不应该停留在表面层次上,而应深入到深层次里面,不应停留在理论研究之中而忽视应用。我们应该以实际需求为出发点,以国家教育部门的政策为主体,联合学校及一些社会相关的力量,例如校企等,建立和完善数字化教育资源课程及评价体系,分学科建设不同的专题网站,分学科搭建相关的交流平台。同时建立数字化教育资源库及完善资源共享渠道,使师生能够更方便、更有效地利用数字化教育资源,定时更新和整理数字化教育库,深层次整合数字化资源,避免重复建设,避免形成分散的“信息孤岛”。在地区甚至国家层面上进行信息交流及资源共享,在教育主管部门的引导下,建立优质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库及共享渠道,尽可能降低数字化教育的成本,提高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三)转变学科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建立优秀的师资队伍推进数字化教育

数字化教育是新生事物,而新事物被接受是需要一定过程的。部分教师由于自身知识结构老化,对新事物产生了抗拒心理,仍依赖于传统的“粉笔与黑板”模式,这很显然是不符合新时代新时期对教育工作者的要求的。所以,教师应该转变自身的思想理念去对待新生事物,同时提高自身对信息时代的认知,充分认识到数字化教育作为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是必不可少的,是符合时代进步的潮流的,积极学习新技能,将数字化技术与自身的教育理论相结合,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四)师生携手共赢

数字化教育过程不应以教师为主导,同时也不能以学生为主导,而应是两者共同合作,携手共赢的过程。不可否认的是,学生的学习质量高低是衡量教学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在传统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的知识很大一部分都是被动地接受,被动地理解,而在现代数字化教育下则不然,教师在数字化教育下能够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并进行积极互动,使教学水平在互动中得到提升,使师生情谊在互动中得到升华。

五、结语

有效地利用数字化教育资源,能够改善小学教育模式,适应时代的发展,增加小学教育趣味性,同样可以加深小学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基于改善现代小学教育的模式的理念上提出数字化教育资源应用策略,使学校认识到数字化教育在现代教育中的位置,建立系统完善的课程与评价体系,同时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与学生一起提升教学质量,激发小学生的探索创造能力,对现代小学教育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杜兴义.关于中小学“校校通”工程的思考[J].开放教育研究,2001(06):42-45.

[2]徐鸣.基于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小学课堂教学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

[3]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J].电化教育研究,2001(08).

[4]何克抗.中央电教馆组编.教育技术培训课程(教学人员初级)[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7.教育资源 篇七

1. 学校的文化资源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课程教学引导学生把握其审美和道德意义,使学生逐步了解和喜爱学校的优秀文化,进而培养他们热爱乡土、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操,激发他们为建设家乡、建设祖国做贡献的志向。

2. 校园文化资源是思想品德课程的重要补充

合理开发和利用学校传统文化资源,对优化思想品德的课程结构,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效果具有积极的意义。用身边具体可感的校园文化资源优化教学内容和过程,既可丰富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与探究能力。

3. 校园文化课程资源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和吸引力

一是亲切而具体可感。校园文化课程资源贴近学生生活环境;二是实践性和操作性强。面对既熟悉而又从未深究的校园文化,学生可去观察、考察、调查、体验、访问,操作起来既经济又简便易行。灵活、有效地利用学生身边的地域文化资源,可为学生提供更为实际、更为真实的学习情境,将书本知识与学生生活、社会实际有机地整合起来,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校园文化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的实践策略

校园文化资源为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素材,而要使校园文化资源成功转化,达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就必须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具体而言,就是要构建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与校园文化三者之间有机统一、互相促进的教学模式。

1. 加强课堂教学,丰富教学内容

把校园文化资源教育纳入常规教学与课堂管理教学。将校园文化资源引入课堂、纳入教学内容,可以充实现有学校思想品德课的课程结构体系。

利用校园文化墙呈现“多彩教育”,引领学生快乐成长,就是很理想的教学方式。如,把我们家乡酒泉历史带进课堂,学生有亲近感,能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怀。酒泉又名肃州,位于我国西北部的甘肃省河西走廊中段偏西处。东经98度15分至99度30分,北纬39度至40度之间,东接高台县,西与嘉峪关为邻,南依祁连山,北以夹山与金塔县分界。酒泉市,中华古今两“飞天”诞生地。地处河西走廊西端古丝绸之路黄金地段,南屏祁连山,北枕巴丹吉林沙漠,黑河、疏勒河、哈尔腾河三大水系贯穿全境。汉武帝派张骞联络乌孙,再派霍去病击败匈奴,自公元前121年起,先后设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立阳关玉门关,酒泉始成名郡。1949年10月,新中国设酒泉专区,2002年,改为酒泉市。酒泉以敦煌艺术著称天下,以神州航天闻名于世界。

可以在思想品德课的各个课题的教育教学中贯穿校园文化资源的有关内容,安排专题讲座。还可以借鉴已经编写好的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资源辅导读物,帮助学生了解家乡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英勇奋斗的历史,并从中吸取精神的力量。例如:“宁可少活20年,拼命拿下大油田”的铁人精神,“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为核心的甘肃陇原精神,还可以借鉴已经编写好的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资源辅导读物,帮助学生了解家乡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英勇奋斗的历史,并从中吸取精神的力量,如《肃州史记》《丝路情》等。

2. 注重实践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把有关教学内容实践化,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行为和实践能力。

开展各种课间体艺实践竞赛活动,使学生体验成功。例如,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艺术“2+1(两项体育技能、一项艺术才能)项目”活动,激发学生潜能,发展多元智能。

我校课间体艺综合实践活动分大课间活动和小课间活动,活动团队主要包括:“天籁”合唱团、文艺(舞蹈、歌曲、相声、小品、课本剧)演唱队、体育(球类)特长班、韵律操(广场舞)、武术体操队、美术(绘画、书法、手工)兴趣小组、中华经典吟唱班、小作家协会、故事会(含演讲、影视主题教育)、棋艺兴趣小组、科技创新大赛培训班、电脑作品制作特长班等12个社团。学校定期举行师生书画展、艺术节、运动会、演讲会、才艺展示、四小作品展等各种竞赛活动,体操队参加学校“体育节”大型(千人)团体操、扇子舞表演,参与评选“艺术之星”“运动之星”“小小发明家”等。

还可以通过其他形式的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可以开展辩论赛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到敬老院帮助老人,培养学生关爱社会、孝亲敬长的情感,让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助人为乐;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培养学生热爱国家、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培育自己的社会责任感,立志报效祖国;组织社会调查、捐款、法制宣传等活动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素养。

3. 强化校园文化,注入活力资源

把校园文化资源纳入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体系,坚持用学校文化资源所承载的思想品德教育文化来充实校园的文化建设,营造校园思想品德教育的氛围,通过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加强对中学生的思想教育。

利用学校楼道墙壁、门窗、楼梯、走廊、校墙和路牌灯箱等视觉空间进行艺术文化的熏陶,教育效果极佳。例如:公寓楼关于生活习惯、珍惜时间、互助互爱的走廊宣传画和以展示学生才艺和个性为主的宿舍靓化;场地文化的“绿化”,有效地解决了有场地无运动的尴尬形势,不论是课堂,还是课间,学生好动的天性有了发挥的空间;厅馆文化关于餐厅勤俭节约、文明礼貌、爱惜粮食的宣传牌、电子屏、视频广播;景观文化的长廊、环境靓化、建筑装饰、校园雕塑等。

8.教育资源 篇八

一、社会教育资源运用到法制教育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

1. 社会教育资源运用意识淡薄

在对成长中的学生开展法制教育的时候,很多情况都是将学校教育资源和家庭教育资源考虑在先,并没有在意到社会教育资源能够在法制教育过程中发挥效能。简单来讲,当前法制教育工作忽视了社会教育资源的效能。具体来讲,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社会教育资源的运用,需要消耗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去实现联系,存在一定的难度,不利于集中开发和管理;其二,社会教育资源与学校教育资源之间存在很多的区别,学校缺乏这种教育资源配置的能力和素质,难以切实的将其效能发挥出来。

2. 社会教育资源运用素质不高

社会教育资源在法制教育方式创新方面的效能是不一样的,资源更加多样,行为主体更加广泛,牵涉面更加多,要保证社会教育资源与其他教育资源之间的融合,还需要专业化的教育资源管理人员。而当前社会教育资源运用经验不足,法制教育方式创新还存在很多限制,仅仅依靠学校的组织和规划,在缺乏社会教育资源配合的背景下,也难以保证社会教育资源能够切实的发挥其效能。在社会教育资源融入法制教育方式创新的过程中,由于沟通的不畅,造成实际的教育效果不佳,也是常常会出现的事情。

3. 缺乏社会教育资源的运用氛围

之所以说在法制教育方式创新的过程中,社会教育资源运用氛围比较缺乏,是因为:其一,社会教育资源难于找到有效的途径实现与学校资源,家庭资源之间的沟通,难以达到相互协作的局面,也就难以保证社会教育资源能够发挥其效能;其二,社会教育资源缺乏积极性去参与到法制教育创新实践中去,往往也难以保证其教育资源最大效能的实现;其三,社会教育资源在法制教育中的运用经验缺乏,在开展的过程中没有对应的参照,由此很容易出现混乱的局面。

二、社会教育资源运用到法制教育中的实现途径

吸收社会教育资源,创新法制教育方式,需要尊重社会教育资源的特点,总结和归纳当前法制教育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在此基础上探析社会教育资源运用到法制教育中的实现途径,是当前需要积极面对的问题。

1. 注重挖掘法制部门中的教育资源

我国法制部门众多,担负着法制教育的责任和义务,是我国法制教育中社会教育资源的主力军。为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法制部门教育资源的挖掘,积极做好与相关法制部门之间的沟通,以发挥其在法制宣传教育中的专业效能。具体来讲,我们可以尝试着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邀请辖区内派出所所长担任学校的法制校长,并且对于法制校长的权利和义务进行明确,形成学校与法制单位之间对口,定期或者不定期开展法制教育宣传活动;学校应该积极与法制宣传部门实现信息交流,一旦法制宣传部门开展社会法制宣传活动,应该及时告知学校,鼓励学校的学生参与到实际的宣传活动中去,以实现学生法制观念的提升。如在市区组织的法制宣传月活动中,鼓励学生参与进去。

2. 开展多样化的法制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教育资源的生活性特点,注定了法制教育方式应该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和进步。为此我们应该尝试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其一,以《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为依据,积极开展多样化的宣传活动,鼓励学生参与进去,使得自身的维权意识得以不断提升;其二,积极利用少年维权岗,红领巾监督岗的契机,对于校园附近的小商小贩进行清理和规范,以保证有着良好的法制教育环境;其三,以消防法律法规为依据,积极开展全校的消防预警演习工作,以使得学生的消防意识得以提升;其四,开展法庭进校园活动,将当地审判机关的一些简单的审判活动迁移到学校进行,让学生亲身感受法制的权威。

3. 积极利用互联网资源去进行夯实

当代社会资源中,互联网资源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此,在法制教育实践中,为提升实效,我们应考虑对互联网资源的利用。具体来讲,应该积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充分重视网络的作用。尤其在当前网络是当前社会迅速便捷的媒体,利用网络资源开展法制教育,不仅仅可以保证法律教育的自由心,还可以保证课堂法制教育效率和质量的提高;建设法制教育网络精品课程,以视频图片文字的方式展现实际的法律案件,由此使得学生能够更加清晰的了解到法律的内容;建设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体系,实现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层次的法制教育课程共享,以便学生可以更加自由的选择,更加深入的学习和探讨;充分运用既有新闻和影视教育资源,尤其是国内外法制宣传教育,英模先进事迹,法律纷争解决办法等新闻报道,电影电视资料,由此形成资料集合,在公众场合或者网络上实现播放,使得法制教育效果能够得到最佳体现。

4. 融合社会教育资源与学校教育资源

上述内容提及到社会教育资源与学校教育资源在融合的过程中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为此,我们应该积极采取对应的措施进行改善:针对不同性质教育资源主体积极性不足的问题,应该积极开展教育培训活动,使得各项教育主体参与其中,使得其高度重视法制教育方式创新的必要性;结合社会教育资源和学校教育资源的特点,找到两者之间的切合点,由此建立长期有效的教育资源合作体制;总结和归纳社会教育资源和学校教育资源融合过程中的缺陷和不足,查缺补漏,为下一次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打下夯实的基础。

上一篇:童年忆事美文下一篇:抗击新型冠状肺炎励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