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磁极的相互作用》教学设计(精选10篇)
1.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磁极的相互作用》教学设计 篇一
我们的身体教学设计
科学探究:准确提出与科学有关的问题;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所提出的问题作假设性解释;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在活动中提高观察能力,比较、分析能力,学会设计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根据需要,从更多渠道查阅有关资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对自己的身体提出问题,培养想知道、爱提问的习惯,愿意合作交流;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珍爱生命。
科学知识:正确说出人体的各部分组成及其作用,能在自己身上指出主要的骨、肌肉、关节,并简单说出它们的作用,综合认识人体的主要内脏器官,分析身体各部分结构与功能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骨骼模型、人体内脏器官模型、人体轮廓图、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我们先来欣赏一组照片,大家仔细观察照片上的人做了哪些具体的动作?(出示学生军训汇报表演的照片,同学们仔细观察。)同学们观察的非常仔细,谁愿意把你观察到的与大家分享? 学生交流。
是呀,我们可以这样自如地完成各种不同的动作,是因为我们身体的各部分能够密切配合协调工作,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进入第4课的学习《我们的身体》。
二、引导学习,实践探究。
(一)初步观察,基本了解:我们身体由哪几部分组成?
请同学们观察你、我和周围同学的身体,想一想,我们的身体可以分为哪几部分?
同学们边指边认:头、脖子、胳膊、腿等。
师生总结:从外形上看,我们的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部分。
(二)猜想体验,深入探究:我们身体的内部有什么? 1.交流探究身体的方法。
要研究我们身份析内部有什么,光靠眼睛是看不到的,你有哪些好方法交流给大家?
学生交流:摸、按、捏等。
提示:我们可以按时怎样的顺序来观察研究?
小结:现在,我们就用看一看、摸一摸、捏一捏、按一按的方法,按从上到下、由外到内的顺序来观察研究我们的身体。
2.初步探究身体的表面和内部的骨骼肌肉。我们先来看看身体的表面是什么?
教师引领学生一起做:身体表面是光滑的皮肤,皮肤上还有细细的毫毛。再摸一摸,皮肤的下面是什么?摸一摸,有什么感觉?按一按再松手,会怎样?
皮肤下面是肌肉,肌肉软软的,有弹性。
再摸一摸,肌肉的里面是什么?你觉得它是什么样的? 肌肉里面是骨头,硬硬的,比较长。
小结:我们全身的骨头相互连接成一副骨架,这副骨架叫做骨骼。3.学生自主探究身体内部的骨骼和肌肉。
现在请大家继续利用我们刚才的方法,探究我们身体内部的肌肉和骨骼,把你的发现画在人体轮廓图上,可以从肌肉和骨骼中任选一种来探究,把你探究到的都画出来。
学生边探究边在轮廓图上画出肌肉和骨骼。学生交流:骨骼、肌肉
(三)拓展探究,广泛了解:身体器官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我们再来观察手、眼、耳、鼻、舌、牙等器官,研究它们的结构和功能之间有什么联系。
仔细观察这些器官有哪些特点,这些特点让它具有怎样的功能?任选两种器官进行观察,把你的发现填写在课本P20的表格里。
学生观察探究,填写表格,请几个同学到白板上填写。交流:
手:有5个手指,手指较长且长度不等,这样可以更灵活地拿取各种东西。眼:人有左右两只眼睛,里面有眼球,中间有瞳孔,可以让我们看清周围的物体。
耳:有左右两只耳朵,外面有耳廓,能听到四面八方的声音。鼻:有两个鼻孔,并且向下,里面有鼻毛,可以阻挡灰尘进入。
舌:舌头类似于椭圆形,比较软,能灵活地转动,可以搅拌吃进去的食物。牙:牙齿有上下两排,数量很多,排列整齐,可以咬碎食物,充分咀嚼。小结:我们身体的各个器官都是与它的功能相适应的。
三、体验活动,延展提升。学生做几个体验小活动:(1)试着用一条腿做下蹲运动。
(2)试着用一只手系鞋带。(3)试着闭上一只眼睛走直线。你觉得怎么样?想跟大家说点什么? 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
小结:人体是一台复杂的机器,身体的各个部分和器官各负其责,相互密切配合,保持高度的协调性,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假如身体的某一部分或某一器官出现了问题,就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非常大的影响,你有这方面的体验吗?
学生交流:有一次,一不小心把脚崴了,好几天不能正常走路,非常地不方便。
调查:残疾人是怎样生活的?试着帮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板书设计:
4.我们的身体 头、颈、躯干、四肢 皮肤、肌肉、骨骼、关节
2.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磁极的相互作用》教学设计 篇二
《地球自转与昼夜变化》教学设计
钟山区大河镇裕民学校:付应辉
大象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第六单元
第二课《地球自转与昼夜变化》 大河镇裕民学校:付应辉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亲历猜想、实验探究等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知道地球在自西向东自转,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现象就会不断地交替出现。
2、了解昼夜交替对动植物的影响,强化学生区别“什么是假设,什么是事实”的能力。
3、培养学生大胆想象和重证据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探究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形成的。
三、教学准备:
1、三球仪1个,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教师谈话: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随着太阳的东升西落,地球上会出现什么现象呢?昼夜变化与地球自转有什么联系呢?这就是我们今天一起探讨的科学问题。
(板书课题):
地球自转与昼夜变化
(二)、探究新知:
1、教师谈话:昼夜变化与地球自转有什么联系呢?那同学们先来猜一猜,地球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那谁的猜想是正确的呢? 我们一起去看视频。
2、学生观看视频回答问题:
(1)、地球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2)、地球的运动方向是什么?
板书:地球每时每刻都在自西向东自转。
(3)、教师谈话:地球每时每刻都在自西向东自转,那地球自转与昼夜变化到底有什么联系呢?我们用下面的模拟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
3、实验与探讨:
(1)、教师介绍实验器材:三球仪。
(2)、实验注意事项:(课件)
在三球仪上确定一个固定点(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昼夜交替观察的起始点。
自西向东转动三球仪时,要保持匀速。
(3)、实验方法与步骤:
打开三球仪上的小电珠,自西向东转动三球仪。看一看,地球仪的那部分被照亮,那部分没有被照亮。
(4)、教师演示实验:
(5)、通过实验讨论完成以下问题。(课件)
●在地球上被太阳照到的地方是明亮的还是黑暗的,没有被太阳照到的地方呢?
●在“地球”上被“太阳”照亮的地方是什么天?没有被“太阳”照亮的地方呢?
●昼夜每出现一次也就是地球自转一周。那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什么条件下是白天?在什么条件下是黑夜?在什么条件下,白天与黑夜就会交替出现?
(6)、学生交流、讨论归纳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形成的?
地球每时每刻都在自转,我们每天看到太阳东升西落的现象,实际上是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的结果。自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天,大约24小时。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对着太阳的那面是白天,背着太阳的那面是黑夜。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现象就会不停地交替出现。
(三)拓展活动
1、昼夜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有哪些?(看课件)
2、引导学生课后探究动植物受昼夜影响的情况,激发他们探究科学的兴趣。
3、对学生进行学科渗透教育:
多样的生物共同组成了我们这个可爱的世界。
爱护环境,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就是保护我们美丽的家园。
四、小结:同学们,今天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1、观察身边生物由于昼夜的交替导致不同的生活习性,并与他人交流。
2、从身边做起,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尽自己的一份力。
3、阅读科学家为科学研究而奋斗的故事。
六、板书设计:
地球自转与昼夜变化
地球每时每刻都在自西向东自转,自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天。
3.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磁极的相互作用》教学设计 篇三
设计意图:
《跷跷板》一课是青岛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常见的力》的第三课。“游戏”是孩子们童年生活的一部分,而“跷跷板”这一活动更是孩子们乐于参与的。教材从引导学生回顾玩跷跷板时的发现入手,引领学生提出问题,进而利用杠杆尺“想办法找平衡”。使学生在动手中寻找杠杆平衡的规律。
探究怎样才能让天平和杠杆保持平衡; 教学目标:
1、能用观察、体验和已有知识经验对杠杆尺平衡作出假设性解释;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平衡规律。
2、学会在游戏中合作交流,善于提出和发现问题;关心人们运用杠杆原理的技术成果,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3、知道杠杆平衡的条件,了解天平的主要构造,了解生活中的平衡现象。教学准备:
1、杠杆尺、钩码、蜡烛、火柴等。
2、有关平衡现象的图片、制作简易天平的材料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观看资料-玩跷跷板 师:看过这段资料后,你们有什么发现吗?有哪些不同的地
1哈哈1如果是大人和小孩能一起玩跷跷板吗?
2、学生交流汇报。
3、师: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跷跷板平衡的秘密。(板书:跷跷板)
(二)制定计划,实验探究
1、师:请看,这是一个特殊的跷跷板,它叫杠杆尺,这是底座、竖杆、平衡尺,仔细观察杠杆尺,大家有什么发现?从中间往左数是第1格、第2格、第3格、第4格,从中间往右数是第1格、第2格、第3格、第4格,左边第一格和右边第一格到中间的距离是一样的,那么左边第4格和右边第4格到中间的距离也是一样。这是钩码,它可以挂到杠杆尺上。我在左边第一格挂1个钩码,有什么现象发生?(左边沉下去了)看到这里,你有什么想法?你想怎样做?其他同学的想法和他一样吗?好,你来试一试,如果成功了,给他点掌声好不好(鼓掌),现在我把他的方法记录在杠杆尺图上,贴到黑板上。
2、师:刚才,我们演示的只是一种玩法,要想研究平衡的秘密,仅靠一种玩法是不行的,需要大量的玩法,你们还想怎样玩,使杠杆尺平衡呢?
学生自由发言,如实验中要做好记录,教师予以鼓励。
3、师:同学们使杠杆尺平衡的方法可真不少!下面让我们按自己的想法使
桌上的杠杆尺平衡,注意两点要求:一是小组要分工,要有操作员、记录员、汇报员、问题员,问题员可以随时提问题,让操做员讲一讲为什么能平衡?二是平衡了的杠杆尺可以放到一边,别乱动。开始做吧。
(师巡回指导,督促学生做好记录,问是怎么想的,为什么平衡?两边比较,两边挂一样多钩码会怎样,两边不一样多时会怎样?)
4、师:同学们找到这么多平衡的方法,真了不起,下面让我们以自己喜欢的方法交流一下,可以拿着平衡了的杠杆尺作介绍,可以展示你的杠杆尺图,谁的玩法有趣,我们就把它贴在黑板上。
(学生在实物投影前介绍,教师提问“你怎么想的?”“一边一个还可以怎样挂”“大家看他画得对不对,谁画这种玩法的图了?”“有没有一边挂两个的吗?”“谁能给他提问题,谁来补充一下?”等,适当进行鼓励性评价,如“你的想法真奇妙,还有别的挂法吗?”“你的挂法还挺复杂呢?有没有用很少的钩码让它平衡的?”)让我们用实验来探究一下杠杆在什么条件下平衡?L1L2杠杆oF2F1平衡螺母
5、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这6幅平衡图,你们有什么发现?你们觉得哪些杠杆尺的平衡很相像?(学生汇报)师板书:一样多(重)一样长(格),平衡;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平衡。
6、师:如果一样多,不一样长能不能平衡?(可以演示一下)
(师生讨论分析第二类为什么能平衡?总结出挂的多的一边离中间近,挂得少的一边离中间远;重的一边离中间近,轻的一
边
离
中
间
远。)
提问: 你的实验结论与你的假设一致吗?你的结论是什么?总之,杠杆的平衡条件是F1·L1=F2·L2这是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原理。
(三)联系生活,知识应用
师:同学们,平衡现象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你们了解多少?
学生自由交流,如人们利用平衡现象发明了秤、天平、体重计;挑水时扁担放到肩部中间;起重机吊起重物而不倒;走钢丝的杂技演员做动作时要保持平衡等。
杠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四)自由活动:玩“蜡烛跷跷板”,并说出其中的道理。
(五)总结评价,拓展活动
1、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哪个同学表现最好?你觉得自己表现怎么样?除了你们小组之外,还有哪个小组表现最好,你们觉得老师今天表现怎样?
2、师:这节课同学们探究了有关平衡规律方面的知识,你打算用它来干什么?
(学生交流。)
4.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磁极的相互作用》教学设计 篇四
一、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一个学期的科学课学习,部分学生已经具备基本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勤于操作,课堂纪律严明,能够在课堂上全身心地进行探究。同时,在进行着观察、提问、假说、预言、调查、解释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时,都能以小组合作为必要前提,所以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也得到了预期的增强。
但是还是有问题存在的: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所以本学期在提高活动效率和养成作业习惯上尚需努力。
本学期学生将种凤仙花和养蚕宝宝,根据我自己的教学经验,学生们对具体的亲历过程兴趣浓,但不善于阶段性的小结或整理,能参与写科学日记的学生非常少,导致课堂上交流反思提升的效率不高,课内外探究活动不能很好地结合起来。所以要通过写语文日记或周记的方式来促进孩子们对活动过程进行及时的整理反思,同时着力于提高日记的科学含量,即如何进行观察记录、如何采集数据分析数据、如何进行科学的提问及资料搜索等。教材分析
二.教材整体概述
本册内容由“植物的生长变化”“动物的生命周期”“温度与水的变化”“磁铁”四个单元组成。每个教学单元都有7个课题,这7个课题即是学习的内容。一般来说,每个教学内容为一个课时,本学期上课时间为18周,共计36课时,教学时间十分紧张。特别要注意的是,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第二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内容需要配合气温和实际生长情况进行教学,所以把第三单元“温度与水的变化”、第四单元“磁铁”的教学内容与前面两个单元进行穿插教学,并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的调整。
2.单元简析
(1)“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将引领学生在种植风仙花的过程中,观察绿色开花植物的生长发育历程,发现其生长变化的规律,知道绿色开花植物的生长都要经历“种子萌发”“幼苗生长”营养生长”“开花结果”这样的生命周期。同时伴随着生长过程,指导学生研究植物主要器官一根、茎、叶的功能,初步认识植物体都有维持其生存的结构、结构与功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2)“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将指导学生亲历养蚕的过程,了解蚕的一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的生命周期,并以蚕的生命周期为例,从常见动物的生命过程中,以及从人体特点的观察中,认识动物和人的生命周期。
(3)“温度与水的变化”单元,将以水为例,引导学生探究热量和物质状态变化之间的关系。通过观察水的固、液和气三态,研究水在融化、结冰、蒸发和凝结等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帮助他们初步认识物质是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是与外界条件密切相关的。同时,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自然界物质“循环”的概念。
(4)“磁铁”单元将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安排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引领学生认识磁铁具有磁性、磁铁两极磁力最强、磁铁能指南北、磁铁具有异极相吸和同极相斥等性质。并通过做一个指南针和学习用指南针确定方向等方向,了解磁铁的应用。
三、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教材设计了大量的探究性活动,希望学生对每一个科学概念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已有认识、探究所获得的事实和逻辑思维加工的基础之上。同时希望学生在具体概念的基础上能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概括,获得概念性理解。
2.过程与方法
本册重点培养学生以下方面的能力:想办法解决一些简单科学问题的能力;进行持续、细致、有联系的两两对比观察的能力;多次重复,进行简单对比实验的能力;综合运用观察和实验所得证据,经过思维加工并尝试进行解释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学习中,希望学生能认识到,将观察和实验结果用于科学讨论和解释,更具说服力;探究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因此有必要重复实验;运用工具会帮助我们更精确地获得事实。显然,对证据的重视,理性的思考,大胆的质疑,是科学态度的重要标志,也是本册教科书中发展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重要内容。
四、具体教学方法和措施
1.了解学生对所学科学主题的初始想法,特别是一些概念理解过程中出现的想法。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的思维变化,才能做出正确的教学判断,并避免客观事实与学生的想象混淆。
2.指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和描述。教科书中涉及了大量的观察、比较活动,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观察对象在属性、结构、功能、关系等方面的特点,是学生建构科学概念的重要认识基础。
3.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教科书中给出了各单元相应的记录表,并提示学生用文字、数据、简笔画、气泡图、网状图和柱形图等进行记录。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客观的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并随时提示他们将自己的记录与小组同学的记录进行比较、修正,教师每周对学生的记录进行督促和检查。
4.引导学生用准确、恰当的词汇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活动中需要学生进行描述的内容很多,有些甚至是实验过程的描述,这种描述能够帮助学生提高科学思维能力,教学中应耐心引导。
5.指导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尤其要重视学生在观察实验过程中,从证据、表格、图形获得的一些科学信息,并引导他们合理地使用这些信息做出科学解释。
五、教学设计进度表
周次 起止日期 教学内容
一 3.6-3.9 一1植物新生命的开始;一2种植我们的植物
二 3.12-3.16 一2种植我们的植物三1温度和温度计;
三 3.19-3.23 三2测量水的温度;三3水结冰了;
四 3.26-3.30 一3我们先看到了根; 三4冰融化了
五 4.2-4.6 三5水珠从哪里来;三6水和水蒸气
六 4.9-4.13 三7水的三态变化;一4种子变成了幼苗
七 4.16-4.20 四1我们知道的磁铁;四2磁铁有磁性
八 4.23-4.27 二1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一5茎越长越高;
九 4.30-5.4 五一劳动节作机动调整
十 5.7-5.11 四3磁铁的两极;四4磁极的相互作用
十一 5.14-5.18 二2蚕的生长变化;四5磁力大小会变化吗
十二 5.21-5.25 四6指南针;四7做一个指南针
十三 5.28-6.1 二3蚕变了新模样;二6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
二4蛹变成了什么,二5蚕的生命周期;
十四 6.4-6.8 一6开花了,结果了;
十五 6.11-6.15 二7我们的生命周期;第二单元复习和测验 十六 6.18-6.22 一7我们的大丰收;第一单元复习和测验
总复习;期末考试
5.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磁极的相互作用》教学设计 篇五
课型:实验课 教学目标:
1、能做控制变量的探究影子形成的实验,并作实验记录;能将观察到的现象用语言或图画描述其形态特征。
2、尊重通过实验获得的科学证据;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将太阳与影子的知识科学的应用于生活实际。
3、知道影子产生的条件;知道太阳每天在天空中运动的模式;认识一天中外难度和影子的变化与太阳的运动关系;能利用太阳辨认方向。教学重难点:了解太阳和影子的关系,发现太阳和影子的不按化规律。教学准备:手电筒、铅笔等 教学方法:观察、实验、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谜语:人人有个好朋友,乌黑身子乌黑头,太阳光下伴你走,一到黑处就分手。(谜底:影子)
2、学生猜谜。
3、讨论:你怎么知道谜底是影子的?关于影子你还知道哪些?
4、学生交流对影子的了解。
二、探究活动
1、做影子游戏发现产生影子的条件。
(1)教师先做几个手影,让学生描述影子的样子,激发学生做手影游戏的兴趣。
(2)学生自由做手影游戏。
(3)利用透明与不透明的卡通图片或小动物玩具做影子游戏,引导学生发现:透明的物体没有影子。
(4)在游戏中,关闭光源,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即没有光就不产生影子。(5)引导学生分析物体产生影子的原因。(6)小结:产生影子有两个条件:光、不透明的物体。
2、实验探究太阳与影子的关系
(1)学生交流:一天中,阳光下同一物体的影子的长短方向是怎样变化的?
展示交流学生课前的观察记录。对观察结果进行小结。
(2)设计实验,验证太阳与影子的关系。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实验,教师深入各组参与指导。
汇报交流实验结果:铅笔影子的变化与手电筒的位置密切相关。影子与手电筒光的方向相反,当手电筒的光斜射铅笔时,前臂的影子比较长,光线较暗;当手电筒的光直射铅笔时,前臂的影子比较短,光线较强。
(3)学生活动:根据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描述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利用太阳辨认方向。
三、自由活动
1、讨论:太阳位置的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2、学生自由发言,列举实例,充分发表意见。
3、教师适当出示相关图片资料,进一步说明太阳对人类生活的意义。
四、拓展活动
课下查阅资料,了解古代人是怎样利用影子来计时间的。
6.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磁极的相互作用》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蚂蚁》是青岛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动物王国”教学单元里的第一课。本单元是在三年级上册学生认识了身边常见动物,给动物简单分类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观察动物,并能用合适的方式表述观察结果;对动物进行科学分类,了解常见不同类型动物的特征,扩大学生对生命世界的认识范围。蚂蚁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动物,因此就是借助对蚂蚁特征的探究,归纳昆虫类的共同特征。通过探究,进一步培养学生用简单工具进行细致观察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情感,感受蚂蚁种类的多样性。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能用简单的工具对动物进行比较细致地观察,并能用图或文字表达;能尝试用归纳的方法对观察到的现象作合理的解释;能制作简易的昆虫模型。
情感态度价值观:珍爱生命;培养学生长时间观察、探究的兴趣和能力。科学知识:认识常见的动物类型----昆虫;知道昆虫的共同特征。教学重点:能自己总结出昆虫的共同特征,并能判断是否是昆虫。
教学准备:放大镜、羽毛、泡沫塑料、牙签、竹叶或草叶、课件、观察记录表;学生搜集关于蚂蚁的知识。
教学过程:
课前游戏:找朋友。(渗透共同特征)。
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玩一个找朋友的游戏好吗?想成为老师的朋友吗?要成为老师的朋友可不容易,要同时符合三个条件才行,我们来看一下:(课件出示要求:第一条:和我一样(穿没穿)的同学。
第二条:和我一样是(短长)头发的同学。第三条:和我一样是(男生女生)的同学。师:你们想来试一下吗? 学生游戏:多组。
第一条:和我一样(戴没戴红领巾)的同学。第二条:和我一样(穿没穿校服)的同学。第三条:和我一样是(单眼皮双眼皮)的同学。
第一条:和我一样(穿没穿运动鞋)的同学。第二条:和我一样是(男生女生)的同学。第三条:和我一样(戴不戴手表)的同学。第一条:和我一样是(短长)头发的同学。第二条:和我一样同桌(是不是男生)的同学。第三条:和我一样(扎不扎头发)的同学。
刚才我们几位同学都找到了自己的好朋友,但这只是一个游戏,在实际的生活中,我们全班同学都应该互相是好朋友,因为我们是一个团结的集体。在中国,我们全国人民都应该是互敬互爱的一家人。在全世界,我们所有的华人华侨也是团结一起的一家人,你们看过08年奥运火炬在世界传递吗?,我们看到每到一个城市,都会有大量的华人华侨高举五星红旗在热烈欢迎祥云火炬。因为我们都是炎黄子孙,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就是我们的共同特征。
师:游戏就做到这里,下面请大家坐好,我们上课。
一、猜谜语,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这里有一个谜语,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件出示谜语:身体虽不大,力气可不小,有时搬粮食,有时挖地道,团结又互助,勇敢又勤劳。)
师:看来同学们对蚂蚁并不陌生,这句话主要是说了蚂蚁的生活习性,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19课、《蚂蚁》。(板书课题:
19、蚂蚁)
二、探究新知。
师:老师让同学们回家搜集有关蚂蚁的资料,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学生汇报自己搜集到的有关蚂蚁的知识。教师适时评价。
师:老师还布置大家回去捉蚂蚁进行观察,完成任务了吗?你们在观察的时候遇到困难了吗?哪位同学来说一下?
学生汇报,师生交流
教师提供观察工具,玻璃培养皿和放大镜。
教师介绍放大镜的使用方法:使用的时候要用手握住放大镜的手柄,调整至合适大小为止,不能用手直接去触摸放大镜的镜片。
教师交待观察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课件出示:蚂蚁的身体可以分为几部分?每部分是什么?各有什么特点?把观察到的身体特点记录在观察表里,也可以画下来。
1、小组观察。
师:每个小组选3只蚂蚁,分工合作。
学生分小组观察,师巡视指导。
2、汇报交流。
师:哪个小组派代表到前面来汇报一下你们的观察结果。(学生汇报的可以是共性的,也可以是某一只特有的)。师课件展示:蚂蚁的身体结构图。
师:蚂蚁的身体分为三部分,这是头部,这是胸部,这是腹部。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
3、再次观察。
通过观察蚂蚁发现蚂蚁的身体结构特征后,再次观察不同蚂蚁,寻找共同特征。(课件出示几种蚂蚁,红蚁、行军蚁、蜜罐蚁。)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蚂蚁认真观察,一会找同学汇报。(师板画蚂蚁身体简笔画)
4、汇报总结。蚂蚁的共同特征。师:在黑板简笔画并填空:
5、介绍蚂蚁基本资料
蚂蚁是一起居住的属于社会性昆虫,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资料。
(课件出示蚂蚁基本资料,蚂蚁洞穴图片,蚂蚁的种类。下面配文字)
6、师:我们知道了蚂蚁身体的共同特征,那么,你还知道哪些小动物的身体结构和蚂蚁类似呢?
同学即兴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带领学生讨论交流。最后通过亲自观察来验证大家的猜测。根据学生说的师点课件展示:
课件准备大量动物图片:蝴蝶、蝎子、蜘蛛、青蛙、蜜蜂、蝗虫。师:请你认真观察,谁来说一下它的身体结构和蚂蚁相似吗? 师:这些和蚂蚁身体结构相似的动物我们把它归为一类。
师:课件出示:像蚂蚁、蜜蜂、蝴蝶、螳螂这样: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的小动物都属于昆虫。
师:指黑板,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这也是昆虫的共同特征。
8、师生共同总结昆虫的共同特征。
(昆虫是最早出现在地球上的动物,早在4亿年前就出现在地球上了。昆虫还是自然界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动物)。
三、巩固训练: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昆虫的特征。现在会判断那些动物是昆虫了吗?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张习题纸,请同学认真观察,小组讨论,看哪个小组判断又快又对。
学生汇报结果,然后一同看大屏幕总结。
课件出示:出示图片,先说理由,再点结果,再介绍。
为什么说它不是昆虫:因为昆虫有三对足,蜘蛛有四对,所以蜘蛛不是昆虫。没有触角(训练过程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充分理解特征的内涵。)为什么说它是昆虫:因为昆虫-----,蝗虫-----,所以它是昆虫。
四、制作昆虫模型。
请你用手中的橡皮泥或泡沫也根据昆虫的特点制作一个模型?制作之前要想好你要做那种昆虫的模型,这种昆虫有什么特点?想好再动手。
学生制作,教师巡视。展示表扬。
五、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快乐吗? 师:有那些收获?
师:同学们这节课都很快乐,小蚂蚁为我们今天的学习可是立了大功,但是过了这么长时间它们都想家了,下课以后不要忘了把它送回家,让它回到自己的家中快乐成长。
六、活动拓展。
7.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磁极的相互作用》教学设计 篇七
冀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光的传播》教案PPT课件教学设计反思 第三单元
光
单元概述:本单元以学生生活中最常见、离不开的光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精心设计的探究活动,使学生知道有些物体是能发光的,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同物体会发生不同的现象;光在直线传播遇到镜子,镜子能够改变光的传播路线;光是有颜色的,太阳光是由7种颜色的色光组成的。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培养学生探究客观事物本质的兴趣和能力,同时引导学生体验光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7光的传播 科学探究目标:
1、能根据课本提供的标准对发光物体进行分类。
2、能够对问题的答案提出自己的猜想。
3、能设计实验证实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4、能从多个方面证实最初实验结果的正确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愿意与小组同学一起研究光是怎样传播的。科学知识目标:
能说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SEST目标:
1、能举例说明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光。
2、能举例说明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如何利用光沿直线传播的性质。
教学准备:尺子、剪刀、固定纸板的橡皮泥、手电筒、蜡烛、火柴、塑料管 课时安排:2课时
知识点 课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对教材另作处理的理由 天然光源
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光的传播
一、教学引入
我们的生活不能没有光。有了光,我们才能看到五彩缤纷的世界。
二、活动一:寻找光源 搜集发光的物体 学生想像
知识点 课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对教材另作处理的理由
人造光 源PPT课件下载地址:http:///
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光的传播
1、出示图片 提问:还有哪些物体能发光?
2、试着把能发光的物体分类
3、总结:天然光源 人造光源
三、活动二:我看见了光
1、哪幅图的做法能使手电筒的光通过硬纸板的孔照射到墙上?
2、布置学生实验
给学生准备:尺子、剪刀、固定纸板的橡皮泥、手电筒、蜡烛、火柴、塑料管。
提示:每块板之间最好相距15厘米左右 参照书中图做实验,看看猜想的正确吗?
太阳、火、闪电等为天然光源;电灯、手电筒、蜡烛等为人造光源。学生猜想
学生小组合作实验
多次实验,边实验边记录,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书中。让学生认识许多物体都能反光,对反光物体进行简单分类
能从多个方面证实最初实验结果的正确性
8.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磁极的相互作用》教学设计 篇八
公绪兰老师执教的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蚂蚁》是一节观察课,本节课的观察重点是让学生动手观察蚂蚁的身体结构,从而让学生理解昆虫的共同特征。公老师的这节课突出了小学科学课以“探究——体验”为核心,目的在于使学生养成细致观察的好习惯。在公老师的课堂中我感受到公老师准备相当充分,不仅“备”教材,更“备”学生。教学中,公老师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较多的运用激励语言和评价。如:你真棒、你是善于观察生活的孩子、你知道的真多等等,调动了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带动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同时公老师 还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自己动手用放大镜观察蚂蚁的特征,并总结出蚂蚁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从而让学生理解昆虫的共同特征。
总之,听了公老师的课让我受益匪浅,我感受到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要从学生角度备好每一节课,不断的学习和反思。作为年轻教师的我,要不断的学习,特别科学学科更要研究学科特点,要以课标和策略为依据,加强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喜欢上科学学科。
百度文库
9.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磁极的相互作用》教学设计 篇九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为重点充分反映我国小学自然学科改革的成果,并积极融入世界科学教育改革的精华。
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纲要,在落实知识点的同时更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的培养。转变原来“掌握多少科学知识”的复习教学观念为“收获多少信息与方法”教学观念,并以是否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为评价复习效率的指标。
二、复习内容和重点
这个学期的教材包含四个单元,分别是《植物的生长变化》、《动物的生命周期》、《温度与水的变化》和《磁铁》,因此,首先要复习教材1—4单元的基本知识点,帮助学生能把零散的知识点进行梳理、整合,形成比较完整的的知识网络。此外,再进行综合练习,让学生能熟悉并能熟练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
复习重点:
1、掌握科学的知识,建立科学的概念。
2、回忆、熟练、掌握各知识点。
3、熟悉科学试卷的题型。
三、复习目标
因为复习课所学的知识内容都是学生已经学过的,在某种程度上对学生来说缺乏像新授课那样的新鲜感。但由于学生原先在各节课里获得知识是零散的,因此,只是整理自然就成了复习课教学的核心之一。而不同学生已有的知识认构是由差异的,他们对知识的建构的方式也是千差万别的。通过自主学习,彰显学生的主体性,在这个过程当中引导学生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梳理、整合,沟通内在的联系,让学生亲历知识复习的过程。通过比较、辨析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网络,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活动的体验。
四、复习时间
第一阶段单元复习
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1课时
第二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1课时
第三单元《温度与水的变化》1课时
第四单元《磁铁》1课时
第二阶段综合练习2课时
查漏补缺1课时
五、复习方法措施
(一)认真复习《课堂作业本》、《学习与评价》。
(二)至少认真翻阅科学书两次以上,记住其中的实验(所用材料、实验方法、实验现象、实验结论),还有书中出现的结论性的句子。
(三)熟悉各单元知识点:
10.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磁极的相互作用》教学设计 篇十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磁铁能吸引铁制的物体,这种性质叫磁性。
2、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铁。
过程与方法:
1、用实验方法研究磁铁能吸引什么,不能吸引什么。
2、根据材料设计实验,研究磁铁隔着纸片、布片、木片、塑料片等能不能吸铁,体会随着条件的变化,磁铁隔物吸铁的本领是如何变化的。
3、用磁铁识别物体是不是铁材料制作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认真实验,获取证据,用证据来检验推测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认识到磁铁具有吸引铁制品的性质。
【教学难点】
知道并理解用磁铁可以辨别出不易辨认的铁制品。
【教学准备】
1、学生自己准备:1角的硬币一枚。
2、为小组探究准备:磁铁、铁制回形针、铁钉、铁夹子、铁珠子、铝片、铜导线、木片、纸片、布片、塑料片<量角器>、橡皮筋、玻璃珠和一支铁芯塑壳的笔(既作为记录员记录实验现象用,又用作检验制成物品的不同材料),记录单两张。
3、为演示实验准备:磁铁做成的“验钞机”、两种1元的钢币、一枚5角的铜币和一枚钢芯镀黄铜5角硬币、一支铁芯塑壳的笔。
4、为板书准备:一块磁性黑板或铁皮板、4粒小磁铁、两张写有概念的纸条。
【教学过程】
一、课前设疑
大家好,上课之前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见过检验钞票真假的验钞机吗?(见过)
那你见过检验硬币真假的验钞机吗?(没有)
今天老师就带来了一个(拿出用纸包着的磁铁)。
课前老师要求大家都准备了一枚一角的硬币,都带来了吗?如果你的一角硬币放在老师验钞机的侧面不会掉下,那就是真的;如果放手后硬币掉下了,那你的钱就是假的了。谁愿意来试试?(由于一角硬币有三种版本,先前发行的两种都为铝币,后来发行的一种为钢币,所以在磁铁作成的“验钞机”上的表现为有的能被吸引,有的却不能被吸引)
这些硬币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呢?老师的验钞机到底有什么奥秘呢?在进行了今天的科学探究后我们就能够找到答案了。
[设计意图]这一段引入最好在课前进行,因为所花的时间一般会在5分钟左右,比较适合公开课的课前谈话。游戏性质的活动不仅能激起学生的兴趣,融洽师生之间的关系,更能紧扣学习内容,在不自觉中进入课堂教学。激趣——设疑——探究——释疑的过程,让学生的科学探究过程紧凑而又自然流畅,使课前的引入成为了课堂教学的伏笔和铺垫。
二、新课教学
第一部分——磁铁能吸引什么物体
我们都知道,今天我们要来研究的对象是磁铁(板书)。
磁铁能吸引一些物体,那你觉得磁铁到底能吸引什么呢?为什么你会这么认为?(学生猜测)
这些物体能被磁铁吸引吗?(实物照片:铁制回形针、铁钉、铁夹子、铁珠子、铝片、铜导线、木片、纸片、布片、塑料片<量角器>、橡皮筋、玻璃珠)
[设计意图]看似杂乱的材料,其实是有结构甚至是有“预谋”的。其中木片、纸片、布片和塑料片的出示,能为下一个实验提供便利,使材料更有序和有效,使探究更严谨和流畅。
我们的判断正确吗?为了检验我们的判断是否正确,我们可以怎么办?(做实验)
老师已经给大家准备了一份材料和一张实验记录单,你们觉得要做实验还缺什么器材?(磁铁)磁铁就在组长桌子抽屉的下面。器材中的铁钉、铜片和铝片比较锋利,请注意安全(课件出示温馨提示)。我们实验开始!„„
教师巡视、指导(特别是共同特点的归纳)„„
音乐响起,学生把器材交给组长保管并停止实验,进行交流汇报(引导学生进行概括——磁铁能吸引铁制的物体)。
科学家们把磁铁能吸引铁的性质叫磁性。现在老师把这条科学概念贴到这块铁板上,咱们现学现用,利用磁铁的磁性来帮助我们做事情。(将连有磁铁的纸条,利用磁铁的磁性固定到铁板上)
[设计意图]把学生探究后得出的科学概念,以纸条的形式用磁铁固定到铁制的黑板上,不仅是对学生的一种肯定,以另外一种形式让他们在心里默念一遍磁铁能吸引铁的特性,更在无形中告诉学生利用科学知识,指导和帮助生活实践的重要意义。
第二部分——磁铁能隔着物体吸铁吗
通过实验,我们已经知道了磁铁具有磁性,能吸引铁制的物体。那如果老师在磁铁与铁制的物体之间放上不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比如说纸片、木头等,磁铁还能吸引他们吗?(否定学生的回答,引起他们的思考与分析。如:学生说磁铁隔着纸片能吸铁,老师就问:如果是一叠纸片呢?如果学生认为磁铁隔着木头不能吸铁,就问:如果是一片薄木片呢?)
[设计意图]学生都有玩磁铁的经验,对于磁铁隔物吸铁的特点也有所了解。通过教师的否定与反问,激起学生的发散思维,为下面的实验设计奠定基础。
那磁铁隔着一些物体到底能不能吸铁呢?(引导学生归纳:隔着少就能吸,隔着多就不能吸)
看来凭我们这样想像是不能解决问题了,还得依靠什么?(做实验)
根据我们每个小组已经有的材料,谁来设计一下做这个实验的方法?(引导学生根据上面的两个问题来设计实验的方案,首先确定能不能吸,然后探究能吸多少,最后可以更进一步研究什么时候刚好不能吸。)
实验器材怎么解决?
[设计意图]什么状况下磁铁能隔物吸铁和什么状况下不能,是在明确地引导学生设计两种状态下的磁铁隔物吸铁实验,深入的探究不仅能为以后对磁铁的研究推波助澜,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和设计实验的合理性。其次,由于提供的纸片、布片、木片或塑料片的数量不够,所以帮助学生解决许多纸片——利用课本;许多布片——利用衣服;许多木片——利用桌子和许多塑料片——向不用塑料片的小组借用等实际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样的设计,不仅能让实验顺利开展,更向学生传达了一种利用身边事物研究科学和小组间资源共享的大合作意识。)
很好,大家都想得很周到。老师在课前也做了实验,并写了实验记录,如果我们在实验时碰到困难,可以参考参考。(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由于我的《把科学探究与语文写作进行整合》的课题正在实施之中,以词句来表达难以用表格反映清楚的实验结果,对学
生的写作有一定的帮助。由于是三年级学生,为降低学生组织语句的难度和节约时间,所以出示了探究的范例,对探究和写作都能起到有效的指导。
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发实验记录单,并适时指导„„
音乐响起,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汇报后小结:从我们的实验可以知道,磁铁隔着纸片、木片、布片、塑料片都能吸铁。那我们是不是可以这么说:磁铁隔着所有物体都能吸铁呢?(不能)
为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实验的不完全性,引出磁铁隔铁片吸铁的复杂性的知识,强调“一些”的含义,得出“磁铁能隔着一些物体吸铁”的概念)
下面老师就用磁铁的这一个特点把这条概念固定到铁板上。(拿起“验钞机”吸在铁板上,把写有概念的纸条夹在中间。)
[设计意图]第一、引起学生的质疑——“验钞机”怎么可以吸在铁板上呢?——验钞机是假的,它是磁铁。从而回应课前检验硬币真假的环节,也自然地引出了下个环节的教学。第二、用磁铁隔物吸铁的特点来固定本条概念,是对科学知识的合理利用,与上一条概念的展示方法有着异曲同工的效果。)
第三部分——利用磁铁检验铁制品
其实老师的验钞机是假的,同学们的钱才是真的。验钞机的真实身份是条形磁铁。那为什么有的一角硬币能被磁铁吸引,而有的却不能呢?(从磁铁能吸铁的性质,引导学生认识到一角硬币的不同材质)
看来老师用磁铁做的验钞机不能检验钱币的真假,却能检验什么?(检验物体是否是用铁做成的)
[设计意图]对“验钞机”真实身份的揭示和对硬币真假的澄清,使学生体会到知识的重要性,同时也是对课前游戏的回应,并自然衔接用磁铁检验铁制品的教学环节。
下面我们再来检验一下这些硬币(不同版本的5角和1元硬币各2个,分别放到实物投影上)。当磁铁靠近的时候,硬币能否被吸引?学生先猜测,教师用磁铁验证。
跟我们的判断一致吗?这说明什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适时告知硬币的制作材料,引导学生认识到:不同版本的5角和1元的硬币是用不同的材料做成的;磁铁有磁性;磁铁能隔着一些物体吸铁;磁铁能检验该物体是否为铁制品;仅凭我们的感觉去判断事物很容易出错,应该借助工具„„)
教师用磁铁吸起一支铁芯塑壳的笔,问:这支笔是铁做的吗?(如果学生的回答是肯定的,就问全部是铁做成的吗?如果是否定的,则问那为什么能被磁铁吸引呢?引导学生重温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铁的概念和许多物体都是由多种材料组成的生活常识)
把用磁铁来识别铁制品的验证活动安排在最后,是因为生活中一些物品的制作成分是复杂的,仅凭磁铁能吸铁的一条概念是不能够解释所有磁铁吸引一些物体的现象的,对表面覆盖着其他材料的铁制品的鉴别,需要有磁铁能隔物吸铁的概念作为理论的支撑。所以此时设计的教学环节,是对已学的两条概念的巩固和运用,更是学以致用,用理论指导实践的拓展和发挥。
三、拓展训练
生活中有许多的东西会欺骗大家的眼睛,借助磁铁能帮助我们检验该物品是否有铁制品的组成,但不是所有的东西我们都适合用磁铁去检验,比如说手表、电脑、照相机等精密的仪器,磁铁的磁性会影响他们的工作环境的,所以只有学会科学的知识,借助有效的工具并合理运用,才能帮助我们的生活,给我们带来方便。现在老师想考考大家,如果你有一个1元的硬币掉进了水里,你打算怎么把他捞起来?如果磁铁不能碰到硬币,你觉得你行吗?下课后我们可以做个模拟实验试一试。
[设计意图]把磁铁能隔水吸铁的实验放到课后,不仅是因为该实验对于学生来说已经有了生活经验,更是因为课堂的容积是有限的,提供有序的材料,进行有序的探究,提升学生的素养,提高课堂的效率才是最为重要的。过多的实验和器材,必然会扰乱课堂秩序和学生的思维。所以我觉得把这个实验位移到课外,是可行的,而且是高效的。
四、课堂小结
知识就是力量。我们今天学到了什么知识呢?这些知识又能帮助我们干什么呢?
五、结束寄语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磁极的相互作用》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肌肉》的教学反思08-23
小学科学三年级和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11-19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06-29
冀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工作总结07-21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师下册教学计划12-11
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工作总结01-21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学工作总结07-10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11-08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学期教学工作总结11-03
科学三年级下册教学计划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