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与反思的教学策略(精选14篇)
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与反思的教学策略 篇一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 肖振南
一、课题的提出: ● 课题核心概念:
小学课堂有效性提问: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在实践中不少教师尚未掌握必要的有效提问策略,在选择与使用时常常会出现偏差,并因而影响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本文拟在分析有效提问基本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实践中的典型案例,提出有效提问的策略。
● 存在问题分析:
提问作为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已经有很长的历史。近年来随着教学问题逐渐聚焦于真实的课堂,提问受到很大的关注。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有效性差的问题显得相当突出。不重视创设问题情境,缺少置疑和认知冲突的激发;忽视对问题的精心设计和组织;随心所欲地提问;问题欠思考力或太过玄奥;提问的技巧、时机掌握不够好;课堂教学中严重存在低效提问、无效提问的现象,甚至出现不良提问和失误提问等等;严重的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通过研究,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对课堂提问有效性的价值认识,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效率提高。
2、通过课堂教学评议、研究课观摩、教学展示、教学案例分析、课堂教学诊断等途径,提高教师的数学课堂提问设计及应用能力。
3、通过对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的调查分析,结合典型教学案例的研究,探索出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提问的策略,形成一套具有指导意义的有效提问的设计方法、技巧及策略。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有效性数学问题情境的研究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而创造潜能往往就在排疑解难的过程中被激发出来。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和探索;有探索才会有创新,才会有发展。“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列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不协调——探思——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不协调”必须要有设疑,把需要解决的课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的知识基础之中,在他们心理上制造一种悬念,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那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就可以激起学生的认识兴趣和求知欲。因此,我们课题组对有效问题情境的研究是促进教师提问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教师数学课堂提问方法技巧以及策略的研究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也是数学的魅力所在,是教学活动中,师生交流的双边互动过程,亦是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的教学基本环节。课堂提问设计的恰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及创新意识的培养。一个经过精心设计,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全班学生的思维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寻味,甚至波澜起伏的动人之曲。所以我们旨在通过教师数学课堂提问方法技巧以及策略的研究提高教师们的提问艺术。
四、有效提问的策略
面对教学内容,教师该如何将其转化成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问题呢?笔者以为,教师首先提问时还要兼顾问题的广泛性和指向性,提问既要符合学生的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生活经验,又要紧紧指向预定的教学目标;其次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选择能引起学生学习的提问,引起学生的思考,引起学生的探索;第三教师提问还要注意避免一些问题,确保提问的有效性。最后,还应适时、适度地使用探询性问题,用于澄清学生的回答,激发新信息,或重新调整回答,使之朝更有成效的方向扩展。
1、选择能引起学生学习的提问
面对相同的问题情景,提出的问题不同,教学效果肯定不同。所以教师提问时,必须需要考虑提问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1)提问要激起学生对学习材料的思考
课堂提问要难易适中,教师要把握好课堂提问的度,以激起学生对学习材料的思考。如教学“直线”时,根据学生认知领域中有“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不同层次行为,对于直线概念也有相应的以下不同提问方式:
1你知道什么是直线吗?
2以下这些线条中,哪些是曲线?哪些是直线?
3可以在这两点之间画一条直线吗?
4下面的图画中,哪幅图表示一条直线?
5不用尺子你怎样画出一条直线?
6你会画直线吗?你能说说画直线的步骤吗?
不同提问方式,引起学生思考层次也不同,教学时如何把握呢?我们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实际情况采用相应提问方式,引起学生不同层次的思考,一般来说前3种类型提问方式常用于直接教学模式,后3种类型提问常用于接间教学模式。
(2)提问要给学生留有探索的空间 探索是数学的生命,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所提的问题,要能引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如在北师大版数学第四册内容为“平行四边形”的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初步认知“平行四边形有4条边、4个角及什么是对边、什么是对角”的知识后,就组织学生开展一个“搭一搭”的数学活动,当学生搭好“平行四边形”,教师组织评议后,作如下引导:
师:你觉得搭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生1:我觉得搭成功的关键是:先搭一个长方形,再拉一拉。生2:我认为是选4根对边相等的小棒。
„„
上述教学中教师以“你觉得搭成功的关键是什么?”这一问题作为导向,激发学生的思考,给予学生思考探索的空间大,这样的提问无疑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同时巧妙地认知了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的特征。
2、提问要兼顾广泛性和指向性
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要“大气”,不能太小,那种答案显而易见,一问一答的问题要尽量减少。“大问题”首先要是一个具有现实性的、有意义、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其次“大问题”也必须是指向明确的,它的提出要依据本节课的教学要求,针对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符合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如教学“时间和数学
(一)”(北师大版第五册),在这节课里,教师创设了一个“每当周六、周日的时候,只要爸爸休息或妈妈休息,他们就会带飞飞出去玩,这不12月份到了”的教学情境,情境呈现后学生情绪高涨。然后,教师提出“飞飞会想些什么呢?”的问题,提问一经提出马上引发了学生的思考与讨论。一方面这个问题有一定的复杂性,它是一个包含了很多小问题的大问题,这个大问题一般要利用一定的数学知识或方法,经历一个过程来解决,因而具有了很强的挑战性。另一方面这个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较易在学生中产生共鸣,问题直指要寻找共同的休息日这一教学活动,因而具有一定的指向性。
再如:教学“平均数应用题”教师在引入学习时用多媒体出示游泳池,并说明游泳池的平均水深1.40米。
教师:你去游泳,安全吗? 学生:安全,可以在浅水区。学生:安全,可以,带救生圈。教师追问:真的安全吗? 学生:安全,可以叫家长陪同。
„„
教师只好出示游泳池的剖面图:最深处1.6米,是浅处1.2米,中间1.4米。
教师:1.4米是怎样算出来的,是什么意思?
很显然教师提出的“你去游泳,安全吗?”这个问题,目的是想让学生理解平均数,问题虽然有一定的开放性,学生也有很大生成空间,但是这个问题缺乏明显的数学指向性,难以引起学生数学的思考。笔者认为当出示主题图后,可以提出一个具有定向性特点的问题——“有一冒失鬼,一看平均水深1.4米,自己身高1.42米,马上往水里跳,你们认为这样安全吗?”估计学生就会顺着问题指示的方向,理解平均水深的含义。
3、根据学习进程,适时使用探询性问题
探询性问题是在学生对问题有一个回答以后接着追问一个问题,提出探询性问题对教师具有较高的挑战性,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目标和环节目标的把握上非常清晰和恰当,只有做到心中有教学目标,才能及时追问或补问。
(1)使用探询性问题澄清对知识的理解,在快节奏的活跃课堂里,那些简短而含糊的回答有可能会掩饰部分正确的答案,或者,虽然答案是正确的,但理由是错误的。当你不能确定在一个正确的回答背后,意味着有多大程度的理解时,应使用探询性问题来加以澄清。如教学“9的减法”,教师出示情景:“9个气球,飞走了5个”,你能用算式表示吗?学生提出“9-5=4”,教师这时可以追问:“这个算式表示什么?”这样你就有可能听到“9表示气球的总个数,5表示飞走的个数,求出来的4表示剩下气球的个数。”通过追问加深了学生对减法算式意义的理解。
(2)使用探询性问题诱发新的学习信息,在得到一个至少是部分正确的或是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理解的回答之后,使用探询性问题可以诱发新的学习信息。如教学“十几减9(8)”,课的开始部分:学生提出问题后,问学生15-9你会算吗?
学生:15-9=6
因为10-9=1
1+5=6 学生:15-9=6
因为15-5=10
10-4=6 学生:15-9=6
因为 15-10=5
5+1=6
但是对后续学习有帮助的想加算减的方法在课堂中没有生成,这时教师可以补问“能不能把它转化成我们以前学习的加法来计算呢?”然后由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学生马上会说:“因为6+9=15,所以15-9=6”。通过补问,诱出了新的学习信息,使课堂显得更丰富多彩。
(3)使用探询性问题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向,使讨论转向新的方向,为后续学习问题设定新的情境。如教学“分数大小比较”学生明白同分母分数如何比较大小之后,教师提出“现在有没有同学要说说其他分数的大小比较”,随着问题的提出学生思维方向马上发生转变,进而自然地进入另一个知识点——分子相同的分数大小比较的建构阶段。
4、有效提问要注意避免的问题
(1)使用的问题太复杂,语意模棱两可。
(2)教师只接受所期待的答案,对于超出你认为是恰当范围之外的答案,你会拒之门外,其实这里隐藏着不可预约的精彩。
(3)提问时心中无教学目标,不能肯定自已为什么要问这样的问题。(4)自己提出的问题,自己作出回答。
(5)把提问作为惩罚学生的一种手段。
总之,对待课堂提问,要求教师心中有学生、有目标、有策略。只有心中有学生,才能创设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良好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只有心中有目标,才能“粗中有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只有心中有策略,才能“长袖善舞”,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罗增儒,李文铭,《数学教学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张奠宙,李士,《数学教育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徐斌艳,《数学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李玉琪:《数学教育概论》,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11月 陆书环,《数学教育学概论》,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97年
2.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与反思的教学策略 篇二
关键词:课堂提问,准确性,启发性,关键处,正确评价
国外一位教育家说过:“中小学教师若不谙熟发问技术, 他的教学是不易成功的。”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启发式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 有效而恰当的提问是师生思想认识和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 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发动机, 是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调动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的重要教学手段, 是教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有效途径。提问对于培养学生的注意品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活跃学生的思维和课堂气氛, 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 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要达到这一目的, 教师的提问就要讲究科学性和艺术性。
一、课堂提问语言要准确
教师提问的语言是传达信息、刺激学生思维的主要工具。数学语言要严谨、简洁, 形成符号化, 教师的提问语言既要顾及数学这种特点, 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用语言表述问题要准确、精练, 不能含糊不清, 避免言语的随意性、间断性。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时, 指着相加的两个分数提问:这两个分数有什么特点?有的学生回答:都是真分数, 有的学生回答:分子都是1。学生的回答没有达到教师提问预设的意图, 耽误了时间, 教师非常着急, 这显然是教师提问不明确造成的。如果是这样提问: (1) 这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吗?分数不同能直接相加吗?为什么不能直接相加? (因为分的份数不同, 每份大小不同) (2) 每份大小不同就是什么不同? (分母单位不同) (3) 分母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 那怎么办? (变成分母单位相同的分数) (4) 你有什么办法使分数的单位相同吗? (通分) 以上一步一步提问, 既明确又问在关键处, 有助于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通分的算理, 并能使学生顺利准确地概括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所以教师提问的内容、要求、范围要准确, 这是保证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前提。
二、课堂提问要有启发性
学生课堂上是否积极动脑思考, 对问题是否感兴趣, 与教师所提问题有密切关系。教师要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 提出既具有思考性和深刻性, 又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如我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组织学生直观操作, 将自己手上的八个圆平均分一分, 把得到的一份举起来。我设疑:一问:想一想你得到的这一份, 可以用什么分数来表示? (有的学生举起1个, 有的2个, 有的4个) 二问:为什么都是一份, 有的学生举起的是1个, 而有的举起的是2个、4个呢?这是怎么一回事?谁来介绍一下你是怎么分的?三问:同样八个圆, 都是平均分, 都取了其中的一份, 得到圆的个数却不相同, 所表示的分数也不一样, 这是什么原因呢?在这堂课上, 我设计了一个个具有启发性的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操作, 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对八个圆进行平均分, 所得到的一份 (圆的个数) 和所对应的分数各不相同, 让学生在分与取实践中带着教师的提问探究, 学生对分数的意义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三、课堂提问要问在知识关键处
要想问在知识关键处, 就要选问点, 所谓问点, 就是讲授教材时提出问题的切入点。问点应选在知识的重点和关键之处, 像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转化处, 以及容易产生矛盾或疑难的地方。如教师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可设疑:一问:, 括
号内填什么数等号两边的分数才相等呢?让学生探究。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不可能马上说出正确答案, 于是急于想找到一种新方法来解决这一新问题。这时教师及时转入正题:要解决这类问题, 必须先学习新知识。教师接着出示大小相同的、带有阴影部分的三张长方形纸片, 分别是, 二问:三张长方形纸片中阴影部分三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相等) , 怎样表示?三问:与分子与分母之间各有什么关系? (2是1的2倍、4是2的2倍) 与呢? (4是1的4倍, 8是2的4倍) , 如果把的分子和分母都乘以8 (扩大8倍) , 新分数与原分数还相等吗? (通过折叠第三张纸片证明相等) 四问:由此你得出什么规律?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乘以相同的数, 分数的大小不变) 由于几个问题都选在新旧知识的过渡处、转化处, 所以通过几个问题, 很自然地导入了分数的基本性质, 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课堂提问要正确评价, 注意鼓励性
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与反思的教学策略 篇三
关键词:小学教育;数学教学;课堂提问;问题与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开动学生的大脑,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提高课堂效率。现在,小学数学教学越来越重视课堂提问这一环节,学生成为主体,老师让学生回答问题,这种方式我们是支持的。但是,除此之外,小学数学课堂提问也存在许多问题,如果不加以及时纠正,可能不利于教育更好地发展。因此,我们应该深入研究和反思,争取让课堂提问这一环节在教学中真正发挥其作用。
一、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意义
1.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正处于学生学习数学的入门阶段。因此,培养对数学的学习热情是很重要的。而课堂提问可以使他们慢慢对数学产生兴趣,回答对问题会使他们有自信心,这也正符合小学生的心理。
2.提供参与机会
课堂提问应该是师生互动的过程,不单单是老师教,学生听。因而,让他们回答问题,便是给予了他们参与课堂的机会。
3.反馈课堂信息
通过课堂上的提问,老师可以从中获取到一些课堂信息,可以知道哪个学生在哪一环节比较薄弱,全班学生普遍不懂的知识,有利于教师更好地、有针对性地授课,有利于学生数学成绩的提高。
4.增强自助学习能力
提问如果成为课堂重要的一部分,学生就会养成习惯。在课前预习,查阅资料,自己运算,这就会大大地增强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小学数学课堂提问中存在的不足
1.提问过于频繁
课堂上老师频繁地提问,有时也会影响或耽误正常课堂教学的进行。
2.提问对象存在针对性
老师提问的对象会存在针对性,一般都是一些好学生,要不就是特别爱回答问题的学生或者学困生。这种提问方式其实是不利于整个班级学生的学习的,会形成成绩两极分化。
3.提问的问题不合理
课堂上老师有时提问的问题是不合理的,这会影响小学生正常的身心发展。
笔者分析了课堂提问的意义以及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善这些问题的措施,希望可以有一些建设性的建议,以供学者参考。
参考文献:
陈华彬,梁玲.小学科学教育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01.
4.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与反思的教学策略 篇四
【摘 要】问题的设计与提问对于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要有效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做到问题设计有效,即提问要有启发性、发散性、开放性和趣味性;同时要注重提问的策略,应选择适当时机提问、利用问题矛盾提问、创设良好情景提问、抓住问题核心提问。
【关键词】小学数学 有效性 问题设计 提问策略 实践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现代教育家叶澜教授认为:“每个学生都以完整的生命个体状态存在于课堂生活中,教师要有捕捉课堂信息的能力,课堂上,要关注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研究学生。”她还指出:“让学生快乐地、努力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不断让学生思考,不断感受到挑战。”我认为,有效的课堂提问就是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积极思考、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探讨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
然而近几年来,我在数学课堂听课中发现,我们教师的提问作用发挥的远远不够,起不到提问的效果,主要表现为:设计的提问没有启发性,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以至于学生缺少了学习的内动力;设计的提问没有发散性,不能激起学生的创造思维,以至于学生加剧了思维的单一性;设计的提问没有开放性,不能激活学生的学习氛围,以至于学生缺少了探究的空间;设计的提问没有趣味性,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至于学生减弱了学习的积极性。纵观以上的问题,导致我们的数学课堂看似热闹,其实学生没有学到什么,还会使学生养成浅尝辄止的不良习惯,与新课程“以生为本”的理念相差甚远。作为一线数学教师的我,该如何科学地、有效地设计提问并在课堂中适时的提出问题,使学生乐于接受的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呢?下面,我来阐述近几年的实践探索:
二、我的实践
我认为,学生的思维由问题开始,由问题而进行思考,由思考而提出问题,学生的创新思维就是从教师的提问中产生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精心设计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足够的探索空间,并根据学习进程及时追问或补问,竭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从而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高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内容。
(一)设计提问的有效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提出了全新的理念:“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而数学课堂提问就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一个过程。因此,数学课堂提问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结果,所以,我非常重视提问的设计,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1.设计的提问要有启发性。启发性是数学课堂提问的灵魂,如果缺少启发性的提问是蹩脚的提问。因此,课堂中所设计问题要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使他们受到有力的思维训练。要把教材知识点本身的矛盾与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矛盾当作提问设计的突破口,让学生不但了解是“什么”,而且能发现“为什么”。
比如,我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体积总复习》一课,拓展部分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出示一个魔方,请问同学拿掉魔方的任意一块,魔方的表面积有何变化?通过讨论,有的学生认为魔方的表面积没有变化;有的学生认为魔方的表面积增加了;还有的学生认为魔方的表面积减少了;有的同学还在沉思中。我在肯定各位同学的发言后,精心设计了以下带有启发性问题:
(1)拿掉魔方的哪一块,它的表面积没有变化?
(2)拿掉魔方的哪一块,它的表面积增加了?会增加了几个面?
(3)拿掉魔方的任意一块,它的表面积会减少吗?
通过这些有序的启发和提问,使学生非常轻松地解决了前两个问题,即:拿掉魔方8个顶点上的这一块,它的表面积没有变化;拿掉魔方12条棱上的这一块,它的表面积增加了2个面;拿掉魔方6个面上的这一块,它的表面积增加了4个面;通过观察,问题3最终也顺利解决,拿掉魔方的任意一块,它的表面积不可能会减少。
以上案例告诉我,设计带有启发性的问题,有助于学生思维的步步推进,更要引导学生能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一步一步解决,这样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切实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设计的提问要有发散性。发散型思维属于创造思维,教师若能在教学中提出激发学生发散思维的问题,可引导学生纵横联想所学知识,以沟通不同部分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对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和探索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如在《平行四边形的复习》一课中,我设计了这样的几个问题:
(1)在平行四边形中,能作一条直线将其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吗?
学生1:只要画出它的一条对角线所在的直线即可。
学生2:也可以过平行四边形一组对边中点作直线。
学生3:只要过对角线的交点任意画一条直线都可以。
(2)对于长方形、菱形、正方形,是否也有类似的画法?为什么?
多数学生的答案是肯定的,原因是这些图形是一个共同点特点:都是中心对称图形。
(3)你能否用两条直线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分割成四个部分,使含有一对顶角的两个部分面积相等?
(4)对于问题3,满足条件的直线有多少组?从中你发现有什么规律?
通过这样的提问,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高涨,回答问题争先恐后,并且通过合作交流共同提高,让学生用自己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在不断地成功与失败中享受学数学的乐趣,也体验到探索发现的乐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3.设计的提问要有开放性。开放性提问,指思路较为广阔、深刻,答案不是唯
一、封闭的提问。在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或解决数学问题时,教师精心设计一两个开放性提问,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智力、能力,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与牢固掌握知识,都大有裨益。
如我在教学《平面图形面积的总复习》一课时,设计了这么一个情景:岳阳街道乐都路有一块土地准备拍卖,请有意者于2009年7月10日到岳阳街道办事处第一会议室参加竞拍!
此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要拍卖这块土地,你最关心的是这块土地的哪些信息?通过我这么一提问,学生的积极性马上调动起来了。学生的回答涉及到好多方面:大小(面积)、形状、价格等,但最关心的是价格。
看到学生兴趣盎然,我及时追问:你们最关心的是价格,要知道这块土地是多少价格,我们必须先要解决什么问题?由此引出了土地的大小(面积)和形状展开复习,构建知识网络,形成体系。
从以上案例中可知,由于我在解决数学问题处精心设计了一两个开放性提问,不仅激发了学生从多角度考虑问题的兴趣,而且激活了学生学习的氛围。
4.设计的提问要有趣味性。趣味性是指把数学问题镶嵌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教师必须从教材和学生心理特点出发,引人入胜地、步步深入地提出富有趣味性的问题,用科学、艺术、生动的语言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小学数学课堂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乏趣味性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有意识地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创造生动活泼的情境,从而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积极思考。同时,教师还要吃透教材,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趣味性。在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中,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价值,掌握数学知识和方法。
如我在执教《圆的认识》时,讲完新课后,巩固新知时运用多媒体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一场赛车比赛,第一辆的车轮是正方形的,第二辆车的车轮是圆形的,第三辆车的车轮是三角形的。它们同时、同地、同向出发。
这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谁先到达终点呢?”看似简单的问题,通过我的提问,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马上调动起来,经过小组交流讨论,学生们一致认为,车轮是圆形的这辆车最先到达终点。以上案例告诉我,在教学中,能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富有趣味性的问题,不仅能唤起学生已有经验并展开联想,引人入深,扣人心弦,而且也能使学生积极投身到问题解决的情境之中,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时效性。
(二)提问策略的有效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数学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手段。如果教师在课堂适时向学生提出有价值的、能激起学生思维活动的问题,往往比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更重要。正所谓有效的提问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学生沉浸在思考的涟漪之中;又如柳暗花明又一村,让学生在探索顿悟中感受思考的乐趣。
因此,在课堂提问时,我们教师应选择适当时机提问、应利用问题矛盾提问、应创设良好情景提问、应抓住问题核心提问。
1.选择适当时机提问。实践表明,虽然一节课中提问次数没有定数,但准确把握好提问的时机却非常重要。课堂提问如果问得过早,学生思路跟不上而感到突然,问得过晚,就如同“马后炮”起不了作用。
因此教师要善于观察颜色,注意学生的表情和反馈信息,及时地提出问题。若能在恰当的时机提恰当的问题,能调动学生情绪,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思维质量,增强教学效果。
如:我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当学生分别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初步感受到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长方形)面积的一半时,我设计了这么几个问题:
(1)要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两个三角形必须要有什么特点?
(2)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原来三角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3)原来每个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4)那谁知道三角形的面积怎样计算了吗?
(5)老师不明白,三角形的面积为什么要用三角形的“底×高”,“底×高”有表示什么呢?为什么又要“除以2”?
由于我这样一系列的适时提问,学生对三角形面积的推导过程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促进了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利用问题矛盾提问。作为教师要善于把教学内容本身的矛盾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矛盾作为设计提问的突破口,启发学生去探究“为什么”,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向深化。
如我在教学《乘法分配律的运用》一课时,根据学生以前学习的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简便算法,我出示了“125×24=”这一题,要求学生观察数据的特征,进行简便计算。当学生完成后,我提问到:谁来说说“125×24=”这道题目是如何进行简便计算的?其中有位学生回答道:因为题目中有一个因数是“125”,所以只要用拆数法把另一个因数“24”拆成“8×3”的积,再通过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通过反馈,全班同学都同意这位学生的观点。顺着该生的回答,我又提出:那么是不是只要两个因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是“125”,就可以把另一个因数拆成“8×几”的形式进行简便运算呢?通过我这样一问,学生间的意见开始不同起来,有的学生认为一定是如此;有的学生则对这样的结论产生了怀疑。就在学生对结论举棋不定时,我将“24”这个数中的两个数字调换了一下位置,得到了“125×42=”这道题。我连忙问道:现在这道题,能否用刚才的方法进行简便计算?通过我这一问,把学生的思维兴趣推向的高潮,不仅使学生能清楚明白的掌握知识,而且通过思考、讨论、分析,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创设良好情境提问。我认为,创设问题情境就是要抓住数学重点,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起到诱发学生认知冲突,引发思考的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创设“心求通而未得”的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而情境创设方法多种多样,但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是一能激发兴趣,启迪学生思维;二要紧扣数学内容,突出数学本质;三要节省时间,讲究教学效率。另外,问题情境的创设还必需建立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之上。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开放思维,大胆交流,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智。
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我先出示一幅汽车图片让学生找出图片中各种几何图形,通过比较分类让学生初步感知圆是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后,进而创设了一个让学生徒手画圆的活动情境。当学生怎么画都画不圆的困惑情境下,我提出了“为什么画出的圆不标准?”“怎样才能画出一个标准圆呢?”进而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选择工具(有圆规、线、直尺等)创造性地去圆,学生在画中慢慢体验到画圆的要领,再通过交流各自的感悟得出圆一些特征。以上徒手画圆的活动情境创设虽然简单,但通过我的提问,不仅起到了启思激兴的作用,同时又紧扣数学主题,省时高效。
4.抓住问题核心提问。在教学中,我认为抓住知识的核心提问,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突破难点,针对学生认知模糊、易疏漏的地方,抓住关键词设计问题,帮助学生将片面的、孤立的和形面上学的认识转化为全面的、辩证的认知结构。
在教学《分解质因数》一课中,是教学生运用短除法对一个合数进行分解质因数。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自学课本练习,理解分解的过程、步骤、方法,然后集体反馈。在反馈时,我问道:在分解质因数时,用一个数去除时,应该用什么数去除?为什么?其中学生回答:必须用一个质数去除,否则到最后就不是几个质因数连成的形式了。我又追问:那又必须除到什么时候为止?生答:除到质数为止。这时我就做了一次课堂小结:你说得真清楚,这两点正是用短除法进行分解质因数的关键所在。
在这节课中,我正是抓住了分解质因数容易错误的地方,设计了这么两个问题,通过提问,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刺激的程度和方式远远超过了一般的讲解。通过学生的回答,我又及时小结,这时的学生已经能够知道分解质因数的整个步骤,并掌握了其方法。在课堂中,通过这样的提问,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就进入了一个更深的层次。
三、收获与反思
加强课堂有效提问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通过几年的实践、探索,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
1.加强课堂有效提问,不仅增强了学生回答问题的信心,做任何事的劲头也更足了,而且在正确把握问题等方面也有相应的提高,更可喜的是,班级中基础较差、学习信心不足的几位学生已在课堂中能看到他们高举的小手,脸上不时显露出自信的微笑,家长也感到非常高兴。
2.加强课堂有效提问,改变了学生以往遇到问题的恐惧心理,他们不再对课堂提出的问题有害怕心理,在课堂中能够积极主动地想办法去寻求最佳的答案,采用多种途径去辨析答案的真伪;同时也能积极从文本中发现存在的问题,能积极地提出一些有实效性的问题。
3.加强课堂有效提问,促进了学生自身素质与能力的提高,强化了课堂问题意识的培养。在数学学科教学的同时,发挥学生的特长,做到优劣互补,在游戏、讨论、自我陈述、展示和生活情境陶冶等活动的实践过程中,学生的兴趣得到了很好的激发,从而对学习数学产生信心和勇气。
5.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与反思的教学策略 篇五
一、提出问题
1、课改在农村地区深入开展
随着课改在我县深入开展,对课改理念的理解也深刻了,在课改中,倡导自主探索、实践体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和接受性学习的有机结合,重视培养在学习过程中创设学习情景、开拓实践环节、通过多中途径进行合作学习,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生活和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能力。
2、目前存在的问题
(1)在目前的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由于班级人数众多,仍然大量存在着这样的现象:以老师的讲为主,讲得越细越好,以教师和个别优秀学生的活动和思维,代替着大多数学生的活动和思维,导致大多数学生习惯于被动的听,机械大量的练习,这样的教学对学生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阻碍,也违背了课改的新观念,更不适应现代社会所需人才的要求。因此,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2)目前师生互动中存在的问题
a 流于形式,忽视实质
我们有些老师对“师生互动”学习的实质理解不够,对互动学习的目的、动机、运用范围和过程没有认真的分析,认为一堂课中没有师生互动就不能体现新课改的精神,因此,随意的分小组,讨论一下就可以了。这样的学习有互动学习之名,却无互动学习之实,理解只是流于形式罢了。
b 互动过多,缺乏兴趣
有的教师认为,为了体现新课改的理念,一堂课中师生互动越多越好,夸大的互动的作用,殊不知,师生互动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并不是一种万能的学习方式。它缺乏了目的性;没有把握好培养学习和接受学习的平衡。
c 目标不明,缺乏引导
互动学习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之间有序进行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方式视学生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充满活力。但在目前的教学中,有些教师过多的突出学生“自主”,完全放手让学生去做,结果缺乏方向性适得其反。(3)目前农村小学的状况
随着课改的深入,大家多在研究师生互动,但是由于教师所面对的个体或群体的不同,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的不同,所采用的策略也不同。列如:由于生活的环境不同,城区的孩子思维活跃,眼见开阔。农村的孩子胆子较小,发言不够积极。因此更加要提供机会让学生们互动起来,缩小与市区学生之间的差距。又如:市区采用小班化教学,一般20人到30人。而农村小学采用大班教学,一般40人到60人。所以外面所研究的互动策略对我们农村小学不一定能适用,只有借鉴适用的方法和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进行师生互动,才能扎扎实实的渗透课改理念,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二、师生互动问题解决的策略
(一)充分的课前预设是师生互动的基础
师生互动学习作为当今一种重要的学习形式,几乎在每堂课中都采用,因为有效的小组互动、全班互动、师生互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自主探究,也有利于师生间情感交流,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大有益处。
1预设好互动小组
互动学习是通过学生间合作交往互动来达成目标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性格和成绩的差异合理安排合作伙伴。小组人数一般4人为宜,每组推选一名责任心强、组织协调力强的人担任组长,但如果出现问题教师应及时调整。
2预设好互动内容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预设好互动内容,因为并不是每一个内容都可以互动的列如:在教学单位之间的换算时,以教师演示为主,使学生通过教师的直观演示知道单位之间的进率。因此,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设计好互动形式,才能真正的提高互动的有效性。
3预设好互动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内容的不同和学生的年龄的特点应该选用不同的方法,提高互动学习的有效性。如对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教师要把它分解成若干小问题或列出讨论提纲,让学生讨论和交流,有些几何知识可以为学生提供实物、模型、图片、教具,让学生在观察、比较、操作中进行互动学习,也可以自学课本后,小组交流心得。
(二)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是互动的条件
新课标中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要达到这要求,最关键的问题是正确理解新课程的理念。教师应引导更多的学生参与活动与交流,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讨论,多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让学生成为演员,教师成为导演,从而构建和谐课堂,使数学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过程。
(1)转变教师角色,师生平等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观念,转变角色,由一个教导者转化为合作者。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首先力争营造一个平等、合作、民主的课堂氛围,放弃容易造成师生对话障碍的三尺讲台,和学生换一下角色,坐下来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交流,甚至让学生主动上台做老师。在“辩论赛”和“有多种解法或想法”时就可用这种方式。教师可设计让学生上台当老师,讲解解题思路。教师自己则可坐在学生的座位上适时进行组织和引导。如:“×老师,你能将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听吗?”“×老师讲的话,大家听明白了吗?”“如果不明白,谁愿意再当老师到台上讲解?”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俨然一位有经验的小老师,讲得头头是道,甚至用学具演示,到黑板上板演,以期让台下的学生更理解自己说的意思。通过和学生换角色,课堂气氛更融洽了,学生的学习更投入了,学习的效果也最好了。
2、营造民主氛围,愉悦互动
新课标倡导师生民主关系,让每个学生在民主的氛围中都得到尊重。有发言权,积极进取,进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一开始教师在多媒体上演示一个五官不正的人头像引入,学生看了哈哈大笑。
师:笑什么?
生:这个人太难看了。
生:世界上没有这样的人。
生:老师,你画错了,应该把眼睛、鼻子调整一下。
学生纷纷说出可笑之处。
师:如果让你调整一下,你会怎样调整?为什么这样调整?
揭示:对称
接着教师出示一幅只画了一半的图,让学生画出另一半,看谁的方法好。让学生交流和体会“对称”是对折后完全重合,从而揭示“对称图形”的概念。让学生在宽松民主的学习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亲身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三)创设情景,是师生互动的平台
1、课始创设情境,引发参与兴趣。
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想使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地点燃学生心灵上的兴趣之火 ”。兴趣是小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他们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利用小学生好奇、好胜的特点,借助于直观形象,讲故事,做游戏等系列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要善于抓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兴趣点”,让它成为师生展开有效互动所必须的动力。
(1)创设故事情境,引发兴趣。
故事是儿童喜闻乐见的他们对此很感兴趣。故事导入,容易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教师以故事引入: 师:“ 美丽的花果山上,猴王在分桃,一只小猴分到3只桃,很不高兴的说“大王能否多给一点。”“ 那好,给你30只,去分给10只小猴。” 小猴又说:“大王还有很多桃子,再多给一点吧!”猴王想了想说:“好吧,给你300只桃子,去分给100只小猴,好吗?”“300只,好啊,好啊。”小猴高高兴兴的领了桃子走了,猴王也笑了。
师:“同学们,猴王为什么笑呢?小猴分的结果又怎样?
学生兴趣盎然,各自发表不同的意见。通过故事导入:新颖、自然,能立刻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产生强烈的求知欲,积极投身到讨论中。
(2)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从生产和生活中选取一些与教学相关,生动形象的实例,能使课本上的知识具体化,使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亲切感,从而很快地把学生的思想集中在教学内容上。因此,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从学生体验的和容易理解的现实问题入手,让学生在熟悉的事物和具体情境中理解数学知识的含义,主动构建自己的数学知识结构。
如在讲《平均数问题》一课时,从学生身边事着手,上课一开始:
师:“同学们,我们学校每年都举行小松鼠踢跳比赛,下个月又要开始了,同学们课间都在练习,下面我们来踢毽子比赛好吗?”课堂一下活跃起来,学生们争先恐吓的要来表演,这时通过商量男女生各选2名进行10秒比赛,结果男生共踢28只,女生共踢23只,老师宣布男生获胜,女生有点泄气。
师:“我也来参加比赛.。”学生非常高兴,帮老师数,最后老师把她踢的14只加在女生处,再次宣布女生获胜,这时男生集体抗议说:“不公平”老师及时提问:“那该怎么办怎样才能公平?”
这时学生自动的组成小组讨论,然后同学之间争论辩驳,得出用平均数来解决,由此来引入新课。因为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全班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中。课堂上全体参与,师生互动,学习热情高涨,很快了解了怎样求平均数问题。
(3)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兴趣。
如在教“有余数的除法”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互动的学习过程
师:小朋友们喜欢做游戏对吗?那我们先来做一个猜一猜的游戏。请你猜一猜:卡片上的数字最大能填几?(多媒体课件演示)()×7<36()×8<60()×5<49()×6<23
师:小朋友们猜的又快又准!那我们再来做一个摆一摆的游戏吧。
学生兴趣浓厚,积极参与。因为“猜一猜”的游戏活动不仅活跃了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使学生对:“有余数的除法”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样的互动才是真正有效的活动。课中创设条件,提供参与的机会。新课改中提出:“重视学生的学习经历和经验”,“关注学生体验、感悟和实践的过程”。学生学习数学的„知‟只有通过自身的操作和主动参与的„做‟才能是有效的,因此要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首先要提供给学生参与的机会,让学生有参与的时间和空间。
列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时
师:老师给每一个小组提供了一些材料和工具,有c㎡的小正方形纸片,还有直尺。每一个同学的手里有一张硬纸板,上面有大大小小的长方形,请你任选二种,选择合适的学习材料和工具,自己想办法求出它们的面积。
学生先独立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并给予指导,等学生操作完后,引导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交流的内容包括:自己选择的图形,采用的方法,记录的数据。然后根据每一个人的不同方法,仔细观察,从中你发现什么?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操作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认知的需要。
3、创设先试情景,贯穿全课
由于班级人数众多,不可能每节课给学生小组互动,老师对每个学生进行指导,但互动是需要的,它可以从多方面进行,我创设了先试情景,就是在教学新知识时,让学生在掌握了旧知识的基础上,每一个人独立尝试新知识,教师在下面巡视,把不同的方法让学生在黑板上演示,然后逐个讨论对在那里,错在那里?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的“整
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时
师:3×6=()
生:齐声说18
师:同学们都回答的很好,下面王老师有个问题想请大家解决180÷3=()
请几位同学上来板演,其他的同学在本子上试一试,如有不同意见的请上来演示。
生:我认为林宁的是对的,因为3个60是180
师:那180÷30=()
学生独立尝试,不同意见板演 180÷30=6 180÷30=60
生:我同意扬辉的,因为6个30是180 ,所以180÷30=6
生:我不同意张廷之的,180÷30=60是错的,因为60个30不是180而是 1800
生:我是这样想的180和30都划去一个0,就变成18÷3=6
师:同学说的真好,那1800÷300=()
18000÷3000=()
1800÷30=()
学生在独立尝试后,通过生生之间的讨论,师生之间的点评掌握了新知。
4、设置障碍激起互动 教学要重视学生的参与,教师首先必须要从数学结论的教学转变为数学过程的学习,把数学每一个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充分展示学生,让他们知道的来龙去脉,就要改变学习方式,在教学时适当的设置障碍,激起学生互动的欲望,在互动中解决知识难点。列如: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利用有的学生已知道锐角三角形有三个锐角,直角三角形有一个直角,钝角三角形有一个钝角的基础上设疑:
师:为什么直角三角形只有一个直角,我也想有三个直角可以吗?
生:不可以的,我昨天看书的,书上说有一个。
师:可是锐角三角形有三个,所以直角三角形也要有三个。
生:老师你错了,直角只有一个
师:那你怎么证明我是错的生:我们可以用画画来证明
师:好啊,那请你们每一个人都来画画
生:三个直角不能组成一个三角形
生:老师我想起来了,妈妈说过三角形的三个角的和是180度,如果三个角是直角的话,就是270度,就不对了
师:李欣宜真棒,三角形的三个角的和是180度她都知道了,那你用什么方法证明三角形的和是180度呢?
生:剪一个三角形,把它的三个角撕下拼成一个平角就是180度
师:表扬。我们能不能象李欣宜一样动手试一下 ……
(四)、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功能
在二期课改中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但教师还是起主导作用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成为脚手架,为学生充分掌握知识作好铺垫,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冽如在教学《灯市》一课时(两、三步计算应用题)。
1创设元宵闹灯会的生活情景,根据情景提出不同的问题:
师:城隍庙的花灯可真多呀!小兔欢欢情不自禁地发出感叹,他边看边说:“亭子灯有36盏,筒形灯比亭子灯的2倍多10盏。盒子灯比亭子灯的2倍少10盏。”(出示课件)你们能说说欢欢看到了哪些灯吗?你能根据这些条件提出些什么问题呢?
生1筒形灯有几盏?
生2盒子灯有几盏?
生3筒形灯和盒子灯共有几盏? 生4筒形灯比盒子灯多几盏?
生5筒形灯比亭子灯多几盏?
生6亭子灯比盒子灯少几盏? 生7这三种灯共有几盏?………
2、根据不同的问题由简单到难的解决 师:怎样求筒形灯有几盏呢?
师:怎样求筒形灯和盒子灯共有几盏呢? ……
三 师生互动的反思
1、教学效率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班级人数众多,互动时如果要照顾到全班,那么时间花费的太多,教学任务就无法完成,这样也就无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放”与“收”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时,如何把握好“放”与“收”的关系,一直捆饶着我,“放”的多了,学生就没有了方向,失去了互动的目的。“收”的太紧吧,体现不了互动的实效。
3、评价的问题
在目前的评价中,一般都以:“你真棒”,“你们小组真团结”,“表扬,xxx向你学习”等鼓励方式,时间长了学生有点麻木,造成评价方法的单一,感情的不真挚。
6.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与反思的教学策略 篇六
一、改变课堂提问的方式
1.增强课堂提问的针对性在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要紧扣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定向思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潜在意识,使问题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不能漫无目的地提问。因为,针对性强的课堂提问能一问中的,抓住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口;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完善学生的智能结构;能有效交流师生的思想感情,及时反馈教与学的信息,发挥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教学作用;能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学‘‘初步认识分数”时,为了使学生认识几分之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是教学的重难点,在帮助学生理解几分之一的具体含义、建立初步的分数概念时这样问:出示_个月饼让小红和小明分着吃,两人都很谦让,你们说他们怎样分才公平?生:平均分。演示平均分成两块。师:怎样才知道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了两块?再演示把两个半块恢复成一个饼再平均分,小红和小明每人得了半块月饼的过程。师问:这半个月饼是几份中的几份?(闪烁半个月饼)我们就说它是这块月饼的二分之一,用+表示;另外半个月饼是多少呢?(闪烁另外半个月饼。)生:也是这块月饼的。师:你是怎样想的?生:这半块月饼是两份中的一份。师:从刚才的研究中我们发现了什么?生:把_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都是它的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_。这样-系列的提问,帮助学生加深了对“平均分’、“几分之的理解,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只有引导学生抓住关键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思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2.增强课堂提问的层次性
在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要根据教材教学的需要,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及疑点设计提问,不能为问而问,使课堂提问由浅入深,有明确的价值指向。如在复习归类复习直线、线段、射线时,抓住学生易混概念,可设计如下问题,帮助学生掌握概念。
直线比射线长吗?由于直线是把线段向两端无限延长得到的,射线是把线段向一端无限延长得到的,所以有的学生就错误地认为直线比射线长。实际上,由于它们是无限延长的,无法度量,所以就无法比较长短了。
(1)角的两边画得越长,角的度数越大吗?角的大小是由角的两边叉开的程度决定的,叉开的程度越大,角的度数越大,叉开的程度越小,角的度数越小,与角的两边画得长短无关。
(2)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是垂线吗?“垂线”是一个不能独立存在的数学概念。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其中_条直线叫另_条直线的垂线,不能孤立地说哪条直线是垂线。
(3)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吗?看两条直线是否平行,必须是在同_平面内。如果不是在同_平面内,即使两条直线不相交,也不是平行线,正确的说法是:在同_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
(4)连接两点之间的线段就是两点之间的距离吗?线段属于‘‘形”,距离属于‘‘量”,这种说法错在把形和量等同起来了。正确的概念是:连接两点之间的线段的长就是两点之间的距离。
(5)平角是_条直线,周角是一条射线吗?根据角的定义,每个角都有两条边,只不过是平角的两条边成_条直线,不能说‘‘平角是一条直线”“而周角是两条边重合成一条射线,不能说周角是一条射线”。
1.增强课堂提问的灵活性
在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要在_节课的不同阶段,随学生思维的紧张强度的不同,采用不同方式进行提问。如在上课初期,学生的思维处在由平静趋向活跃的状态,这时应多提一些回忆性的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他们参与讨论问题的意识;当学生思维处在高度活跃时,应多提些说明性和评价性问题,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新知识。不同时间不同形式的提问对学生思维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对同一提问内容学习前的提问与学习后的提问,学生思维与记忆的范围也会有大小之别。为此,要求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一定要灵活多样,要随着教学进程的不断深入随机应变,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要多设预案,鼓励学生积极探索。
例如,在教学‘‘复习乘法的分配律”时,有学生提出有没有“除法分配律”,对这个问题学生一片哗然,当即展开争论。有的说老师只教过乘法分配律,哪有除法分配律?也有的说乘法有这样的性质,说不定除法也有这样的性质,学生争论一番后,都把眼光投向了老师,希望老师给个说法。对于这个学生非常感兴趣的问题,何不让学生自己去探究_番呢?老师趁机说:“对于除法分配律,老师一时也说不清,还是请同学们去验证这个猜想吧!”学生们自由组合了探究小组,对这个问题展开探究。在巡视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发现,学生已经列举了大量的实例进行了证明,
这个猜想是正确的,学生的探究过程也是十分有效的。
在该例中教师巧妙地将问题“推让”给了学生,让学生通过思、辩的形式进行“自解”,最终完成了知识的重组与共享。最后,教师对学生的猜想进行了表扬,对学生的探究精神、探究效果进行肯定,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适时地“难得糊涂回,让教学陡增几分精彩。
二、要给学生“想”的时间
根据专家研究,在每个问题对学生提出之后,至少要等待38钟,这样做有许多好处:学生可以回答较多内容;有更多的学生能够主动而又恰当地回答问题;可以减少卡壳的现象;可以增强学生的信心;能够减少以教师为中心的现象;学生可以列举更多的论据;学生能够提出更多的问题;能够增加学生回答的多样性;能够增强相互之间的影响。
课堂提问学生有了‘‘想”的时间,就会有‘‘想”的因素积极参与掌握知识与能力的培养。但连珠炮式的提问,以及所提的那些学生不动脑筋就可以脱口而出的问题,不可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思维活动。老师简单地提问,学生肤浅地答问,你来我往充斥课堂“想”就被挤掉了。老师的提问必须以学生的思为出发点和归宿,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应设计在让学生“跳一跳摸到”的水平上。既要考虑学生现有水平,又要顾及经思考可以达到的水平,这样就把“想”这一因素作为提问设计的核心问题来看待了。只有在课堂上留给学生适当的时间思考“想”就可望落实到位。
例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为了使学生理解算理,可提出下列问题:整数加减法为什么要相同数位对齐?小数加减为什么要小数点对齐?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为什么分子可以直接相加减?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为什么分子不可以直接相加减?这样的问题,沟通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使新旧知识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采用小组交流,较好地给予了学生‘‘想”的时间和“说”的机会。
‘‘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想的王国。”(苏霍姆林斯基语)课堂尤其要变为积极思考的王国。在课堂中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想”,同时“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赞科夫语)我们何乐而不为呢?所以,提问后很重要的环节要让学生“想”。
三、要把握时机,问在恰当处
课堂提问既是_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科学把握提问的时机,才能体现课堂提问的价值所在。
1.抓兴趣点提问
所谓兴趣点,就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促进学生理解的知识点。由此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激发、调动学生学习的情绪。
2.抓疑难点提问
问在学生研究目标不明确、思维受阻的时候。学生学习的疑难点也是教学的重点,抓住疑难点提问,就是要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3.抓发散点提问
‘‘数学是创造性的艺术”(保罗?哈尔莫斯语)。而创造能力的培养要在求同思维培养的基础上,重视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的训练,让学生尽量提出多种设想,充分假设,沿不同的方向自由地探索和寻找解决问题的各种答案,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我评价。例如: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丰富学生的数学体验,对学生的数学建构无疑是有着积极意义的。一题多解,就是“求异”,即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突破原有的知识圈和原有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找更多更新的可能的方法。通过一题多解的讨论,启发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去观察思考问题,多问几个“你是怎么想的?”、“还可以怎样想?”,让多种信息互相交流,开拓学生的思路,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
4.抓住空白点提问
所谓“空白”点是指在教材中,对某些内容故意不写,或写得很略,在叙述描写上留有余地,制造“空白”。这些‘‘空白”为学生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和思考的余地。教学时如能抓住‘‘空白”点,巧妙地设问就能使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进行新知的探索,把“空白”补充出来,加深理解。抓住‘‘空白”点提问,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寻找答案,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有的教师是先让学生用面积单位直接去量平行四边形,当然很难量,教师问:能不能想个办法,使它变得好量呢?这段时间,学生带着问题各自操作,教室里很安静。几分钟后,学生们才纷纷举手回答:有的学生说,可将平行四边形一边的“直角三角形”剪下拼到另_边去变成长方形就好量了;有的学生干脆提出将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后,不必再用面积单位去量,用长方形面积公式(长改为底,宽改为高),就能求出它的面积。学生在操作这一段‘‘空白”里,既巩固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又能动地调节与新知不相适应的学习方法,最终获得新知。在这段‘‘空白”里,学生充分地参与操作,原有知识得到巩固,新学知识得到理解,探索能力又得到培养。
7.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教学策略研究 篇七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教学策略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提出一个问题, 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从这句话我们可以很容易理解课堂提问的重要性。合理的提问内容,不仅可以影响到相关章节的连接,更会影响到学生在课堂之上的听课兴趣, 引导学生在充满好奇心的环境下进行积极的思考。但是如果没有对提出的问题进行适应性的设置,就很容易让学生陷入死板的思维方式, 不利于学生在未来数学学习之路上培养举一反三能力。所以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问题设置十分重要。
一、课堂提问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随着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传统的老师一人独大的课堂形式已经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以学生为课堂主体,而老师是教学参与者与引导者。这样就能够实现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充分满足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欲,让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在此阶段小学数学教师应该重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设置,让每一个问题都能够发挥其功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增加与学生互动的时间。如,老师在进行数学课堂讲授时,将课本上每一个重要的知识点都用几个相应的重点问题过渡, 让学生根据问题的设置思路再进行自我分析、自我思考,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另外,设置的问题应该包括很多种类型。如,在课堂氛围沉闷或者学生产生疲倦感时,就应该采用趣味性的问题调动学生。愉悦的环境下学生的听课效率会有很大的提升,与此同时,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也会更加和谐。所以,这样的环境下更容易得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成果,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教学成效的好坏也不仅仅是老师的问题设置,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升也是一个关键点。我们不难想象,若是学生将小学数学当做一个难题,遇到数学就愁眉苦脸,那么怎么可能将数学学好? 所以,老师应该根据不同的课堂情景、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进行问题的设置, 尽最大可能提升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 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更好地掌握数学,从数学中获得快乐。
二、当前课堂提问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课程改革已经在各个中小学实施, 新的教学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但是在落实上还是有一些问题。笔者根据实地调查与资料收集,发现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教学中依旧存着一些问题,阻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成效的提升。
1.提问的问题比较单一,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是很多老师身上的通病,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老师在进行问题的设置时,只会参考课本例题,而很多学生都是在进行了课堂预习之后再进行课堂学习的, 所以这样的问题设置对于学生来讲毫无神秘感,因为答案就在课本上,并不利于学生积极思考学生在被动的提问中进行数学知识的盲目接受, 这对于学生的成长之路并没有积极影响。
2.课堂提问的问题没有针对性
由于老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的单一问题, 致使学生不能够从问题中发现更多的数学奥妙, 而从另一方面来讲这样的课堂提问的问题设置忽视了我们进行问题设置要考虑的针对性。很多老师往往按照课本例题或者是课本概念进行问题设置, 这样的方式并不能够让每一个问题有针对性地对学生不明白的地方进行引导。
三、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策略
一个高效的问题设置能够大大提升学生在课堂的参与度,启发学生能够从课本的表象更深理解知识内涵, 做到举一反三。所以,恰当的问题设置至关重要。笔者在此就对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问题设置进行简要分析。
1.注意问题设置的针对性
针对性,就是针对问题的难点,用设置相关问题的方式进行方法的引导,让学生能够通过这样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解决难点,实现课堂内容的快速消化,举一反三。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还没有建立完整的数学思维,所以,若是缺乏针对性的提问很有可能产生答非所问的情况。
2.注意问题的趣味性
很多情况需要老师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进行课堂氛围的调动。比如,通过数字谜语、脑筋急转弯等等方式,让学生的听课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课堂的授课效率也会更高。作为老师,我们应该为学生营造充满热情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在高昂的兴致中学会新知识,获得新技能,建立完善的数学思维。
8.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教学策略 篇八
【关键词】小学数学 提问
随着数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越来越被广大教师普遍重视,并已成为广大教师积极采用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设计并应用到位的数学课堂提问,有利于调动全体学生投入自我探索,有利于师生间、生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尤其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应不断探索与实践,优化课堂提问,注重提问方式方法的运用,在数学课堂提问的设计、实施上探寻策略。
一、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主要特征及类型
1.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主要特征
对于小学的数学课堂提问而言,不仅是有课堂提问的特征,还要能够反映小学数学的学科特征,其中最为主要的特征就是问题的设置有着很强的层次性,这一特点的显示主要就是对小学数学思维特点的程度进行的反映。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内容是由教学的内容直接决定的,所以能够将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氛围分为低层次认知提问和高层次认知提问,其中在低层次认知提问方面主要就是知识层次的提问和理解层次的提问一会应用层次的提问。
2.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类型
按照提问的信息交流方式进行对其加以分类,能够分为泛指式提问以及反诘式提问和特指式提问等。还有就是根据老师的发问方式以及作用进行分类,能够将其分为选择式提问和查考式提问等,按照课堂的提问具体方式能够分为直问以及曲问,快问以及慢问等提问类型。总之,针对多种的提问方式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要能够遵循实际情况加以实施,这样才能够达到提问的真正效果。
二、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教学所存在的问题
缺少问题意识。因为年龄经验的局限,小学生很难对于自身疑点提出准确问题,导致绝大多数学生缺少问题意识,对于疑难点问题主动性不足。甚至还会因为教师的资历水平关系,课堂问题往往质量参差不齐。长此以往,课堂提问对于教学的启发作用不足,学生对于问题的认识不能达到教学所需效果,课堂提问所带来的作用也会大大缩减。缺乏课堂积极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互动式教学对于学生吸引力不足,其原因还是学生缺乏课堂积极性。学生往往会因为自身知识的局限性拒绝回答问题或因心态的不成熟而抵触参与到课堂互动中。班内无法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自然导致课堂提问效果不显著。学科思维不足。培养学生形成举一反三的数学思维,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重点。然而实际情况是,学生往往对于教材上的理论知识很熟练,却难以将理论知识联系实际来灵活解决实际问题。这既是学生缺乏主动思考能力导致,更是教师教学过程欠缺思维方式的培养、只注重机械性解题模式导致的。
三、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教学的具体策略
1、要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课堂提问是具有一定的目的性的,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应针对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及思维发展特点,以课前设定的教学目标为基础,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教师不能仅仅是为了问而去提问学生,应该问到关键处,问在核心点上,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
2、要有创造性地提出问题。教师所提问题应具有一定的启发性,把握好提问的难易程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为前提,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索、主动思考,并寻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需要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尽量使问题显得新颖一点,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而不是把思维仅仅局限在某一固定答案上。
3、要根据学生的分层进行提问。小学生本身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根据学生的分层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对于学习较差的学生提出一些基本的问题,让他们稍加思考就能回答正确,让学生尝到成功的滋味,从而激发回答的欲望。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提出一些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使他们层层突破,从而在整体上提高教学效率。
.4、教师提问还应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及广泛性。教师在提问过程中应紧密联系实际,增强问题的实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回答热情。同时,在提问时教师应从学生整体出发,尤其要注意那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应多给他们回答问题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教师的重视,从而敢于回答,并努力回答完善。
四、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要为学生提供运用高水平的思维和推理的机会,发展学生认知水平
数学课堂提问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创设一些高级认知水平的问题,正确地引导学生解决,有效地帮助学生提升认知水平。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所提问题,绝大多数属低级认知水平问题,严重缺失高级认知水平,尤其是创造性思维的问题。即教师提出的问题多属于知道和理解层次,而较少使用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的问题,导致学生的认知活动在低层次水平上徘徊不前,直接影响高水平认知能力的发展,制约了学生思维成果的大小,还严重妨碍了他们获得独特而丰富的数学学习体验。因此,要尽可能提认知层次高的问题,以期引发学生积极、广泛和有深度的数学思维活动。例如,在学习“可能性”的时候,有这样一道习题:每次箱子里应放什么球?(1)随意拿一个,不可能是红球;(2)随意拿一个,一定是红球;这时学生对于这个问题答案无非是放几个黄球和白球,或是只装几个黄球,只装几个白球。若是教师在此时就认为回答完毕进入下一个环节的话就会失去好的提问时機,这时教师应适时的增加一个问题:“随意拿一个,可能是红球应怎么放就可以了呢?”这样一个高级认知水平的问题,能引导学生从现象总结出问题的本质,学会独立的思考,扩展问题,从而掌握学习的技能。
9.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与反思的教学策略 篇九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各种新的教学理念不断冲击着教育、教师。“动态生成”这个新名词也频频出现。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在面向“ 21 世纪的新基础教育”报告集中强调教育活动的“动态生成性”,教学过程是生动可变的。课堂的活力来自学生动态的发展,教师必须紧紧抓住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因素,使之成为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催化剂。具体到数学学科,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身为数学教师,有必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吸收各学科教学的精华,构建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新课堂教学结构,用动态生成的观念,赋予数学学习生命的活力。
二、解读“动态生成”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所谓“动态生成”,主要指:
(一)教学是动态生成的
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下及今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的最基本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师对职业的感受、态度、专业水平的发展和生命价值的体现。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尽管教师也很想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主学习,但由于受教学活动计划性、预设性的影响,学生的思维与活动总是被限制在教案的束缚中。动态生成的教学不再是教师主宰,学生跟着走,而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过程,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展现课堂教学的真实性。课堂是师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本来就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只是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把课堂教学当作一种理想状态来设计,不允许出现任何偏差。动态生成式教学追求真实自然,敢于“暴露”意料之外的情况,课堂再现的是师生“原汁原味”的生活情景。
(二)课程是动态生成的
课程不再是既定的、高高在上的“圣经”,对于教材和教学任务来说,教师和学生不再处于一种被动地位,教师由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而成为“自己的课程”之创造者。所谓
“自己的课程”,是指教师在兼顾课程共性的前提下而自主设计、选择、开发、实施和评价的个性化课程。这种不同程度的个性化课程,是判断教师创造精神和创造才能优劣强弱的最重要标志。它包括:
(1)就既定课程内容而言,教师要对教科书作出适当的“裁剪”,取舍多寡、增删与否,均要依据该校、该班、该生的实际情况而作出相宜的安排,切忌盲目照搬学科专家的方案而忽视特定的教学情境和活生生的具体的“人”。尤其要百般珍视“童心世界”的课程资源价值,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化选择出发去拓深、拓宽课程的内涵和外延。
(2)就课程的动态性建构而言,教师要以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主动建构与社会、世界和日常生活的广泛联系。诸如让报刊、影视、广播、网络、演讲、辩论、广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全球事件等素材性课程资源进入教学流程。
(3)就课程具体实施而言,教师要努力改善和优化教学流程,使课程进展充溢创造性的生机和活力。英国著名课程理论家劳伦斯·斯滕豪斯教授在论及人文学科课程实施时,认为应遵循以下五条程序原则:课堂上应提出有争议的问题,教师应秉持中立准则,教学的主要方式应是讨论而不是讲授,教师要保护不同观点,并对课程学习的质量和标准承担责任。这五条原则的精髓,可以营养日益走向开放性、生成性和创造性的课程。
用“动态生成”的观点指导数学教学,关键的问题是要“树立课堂教学应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过程的新观念”,并且要在营造优质“动态”上下工夫。“动态”不优化,无论是新的教学状态,还是新知识、新智慧、新激情都无法“生成”。
三、案例与反思
(一)生成,需宽容氛围,用心呵护
【案例1】教学求“最大公约数”一课,在学生已基本上掌握了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我安排了以下一组习题,进行巩固练习。
求下列各组数的最大公约数。
36和54 6和12
24和36 18和63
反馈时,发现傅成斌等少数学生做错。在了解傅成斌做错的原因时,同桌抢着插嘴道:“成斌说,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太麻烦,只要把两个数相减,所得的差就是它们的最大公约数。” 话音刚落,全班学生一阵哄笑。我及时制止,并请成斌具体
介绍一下想法。他涨红着脸说:“从36和 54、6和12、24和36的最大公约数中,我发现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是18、6、12,正好分别是每组数中两个数的差。所以,我在求18和63的最大公约数时,直接把63减去18,结果却错了。”这一番解释,使我突然想到了用“辗转相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方法。“成斌的想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在数学上还有一种求最大公约数的方法,叫做辗转相除法。”随后,我简单介绍了一下如何用辗转相除法来求最大公约数。“如果同学们感兴趣,课后还可以继续研究。我提议,我们为成斌这种细心观察、大胆猜想的精神而鼓掌。”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反思】课堂上的意外是每位教师都会遇到的。我想,让意外生成精彩的关键在于教师要有一颗宽容的心,要学会倾听不同的声音,要用心呵护学生的每一个创新的萌芽。如果我们习惯于用一个标准去要求学生,只会把学生的创造扼杀在萌芽状态,那我们的课堂永远只能是一种声音。案例中教师如果不用宽容的态度来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让他在学生的哄笑声中坐下,不仅不会生成“辗转相除法”这一知识点,拓宽学生的视野,而且更严重的是扼杀了学生探究意识。
(二)生成,需敏锐捕捉,善待意外
在教学过程中,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课堂总是在动态中生成。学生是灵动的生命体,在丰富而又千变万化的课堂教学情境中,常会有许多预料不到的现象产生。面对这些生成性的教学资源,如何及时捕捉,让它成为教育教学的契机,而不是夜空中一颗美丽的流星?
【案例2】一位教师在教学长(正)方体的特征时,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小棒和一些橡皮泥搭一个长方体、一个正方体。有些小组搭出了“漂亮”的长方体、正方体,可是有的小组搭出的长方体、正方体就是不像样,还有的小组就连一个完整的长方体也搭不成。这简直出乎教师的意料。可他还是对学生说:大家搭的真认真,因为时间有限,有的小组还没搭好,有的小组还没搭出最佳的长(正)方体,相信大家课后一定能搭得很好。下面请大家仔细观察老师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已搭好的可观察自己搭的),说说长方体有哪些特征?正方体呢?
【反思】教学过程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常常会出现一些我们无法预见的教学情境。这些意外中或许就蕴含着某些有价值的教学资源。从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课堂教学的进程完全按教师所设想的流程进行。当学生搭的结果出乎教师预先的设计时,只被老师的一句“大家搭的真认真,相信大家课后一定能搭得很好”给搪塞了。接着让学生仔细观察老师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特征。这样的教学,只能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机
械,流于形式,缺乏生气和乐趣!如果教师不拘泥于预设的教案,能敏锐地捕捉到“搭不好长(正)方体”这一即时生成的教学资源,展开教学,一起来找找“搭不好”的原因,有的是小棒不够,有的是小棒的长短不一……,通过分析原因使学生认识长(正)方体的特征。给学生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也使我们的教学才能在动态生成中峰回路转,更趋完善。教师要不断增强自己的课程资源意识,抓住课堂中这些不期而遇的资源,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因为“意外”而更显精彩!
(三)生成,需创设时空,适度拓展
【案例3】我在上《圆的认识》这一课时,刚讲解完圆心、半径、直径的概念,用字母O来表示圆心、r表示半径、d表示直径,这时有一个学生举手提问:“老师,我们学的英文字母有26个,为什么一定要用O来表示圆心,r来表示半径,d来表示直径,而不用另外的字母呢?”对呀,我一愣,这个问题我怎么没想过,教了这么多年圆的认识,我也没问过个为什么,总认为这是规定的。这里面是不是有原因呢?我首先表扬了这个同学肯动脑筋,会提问题,然后坦率地对学生说:“老师也没考虑过这个问题,也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吧,我们一起上网来查一下,向电脑老师请教一下。” 呵,真是不查不知道,一查大长知识,原来O的意思是“圆形物,零……”,r是radius的首字母,意思是“半径、车轮上的辐条……”,d是diamdter的首字母,意思是“直径、对径……”
【反思】虽然上网查找花了一点时间,以致预设的内容没上完,但是我还是庆幸自己没有把学生的这个问题搁置了,而是给放大处理,使学生知道了原来r、d是英语单词的首字母,明确了它们的写法、读法、含义,增长了知识,也从中了解到人类文化的共通、融合和巧妙之处,获益非浅。如“r”不但表示“圆的半径”,也表示“车轮的辐条”,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圆的半径=车轮的辐条”,多么自然、贴切、形象、生动!人类拥有共同的地球,文化渊源大同小异,知识体系也是通融共生。因此,在当今“网络世界”、“地球村”的意识形态背景中,数学教学放眼世界,交流东西文化,使学生形成广泛汲取信息的意识。
新的理念必然导致旧有教学行为的根本变革,“动态生成”一词已成为广大教师和教研人员的“口头禅”和所追求的行为目标。但教师也不能因此走入误区,为求“生成”而“迷失”了文本,为求“生成”而“迷失”了目标,为“生成”而“生成”,不顾实际,不顾价值,一味地听之任之,把课堂从原来的生成“禁区”极端地变成所谓“生成””的“特区”,使一些生成性问题成为教学有害的“问题”,成为教学沉重的“包袱”,成为教学无形的“伤疤”。当我们与扑面而来的“生成”之风不期而遇时,不妨多一点冷静,多一点理性,以“学
10.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与反思的教学策略 篇十
马艳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是面向教学系统,解决教与学的问题,为促进学生学习和成长而设计的一套系统过程。小学数学优化教学设计是一门科学,必须遵循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依据课程内容、学生特征和环境条件,运用教与学的原理,策划师生学习互动活动,设计出有效解决数学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一、优化教学内容设计 批准教学设计的基本点
优化教学内容,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对教材进行整合、开发、创新处理,以分散教材的难度,减缓知识的坡度,使教学内容更趋于合理,让教材的教育教学功能得到充分体现,切实提高教学效率。.处理好四维目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结合数学教育的特点,确立了“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维目标。体现了数学教学不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应用技能,体会数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加深对数学的了解,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2.设计好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方向。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还包括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对目标的不同理解会形成不同的教学设计,从而形成不同水平的课堂教学。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时,要紧紧围绕“三维教学目标”,即“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来设计教学内容。在设计中要做到重“知识”,也要重“技能”;重“过程”也要重“方法”;还要重“情感、态度、价值观”,注意“三维教学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组织好教学内容。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一种依据,是学生从事数学活动、实现学习目标的重要资源。教材内容是一个静止的知识库,与学生接受知识的动态过程不可能完全吻合。有效地组织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的一项重要工作。设计前教者要分析教材的编写特点,领会编者的意图,把握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注意知识的呈现顺序,即先出现什么,再出现什么。要分析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在设计相应的练习时,要加强练习题的针对性、有层次性,真正达到知识的形成、巩固与应用的目的。所以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大胆取舍教材内容,可打破章节顺序,进行有选择的、科学的再创造、再加工,合理优化教材结构。
二、优化学生学习方式 找准教学设计的关键点
教学目标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选择。教师要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的学习方法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究”,逐步改变教师讲、学生听、不停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1.动手实践。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用外显的动作来驱动内在的思维活动,从中感悟、理解知识的形成,体会数学学习的方法与过程。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结合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恰当地运用直观操作,师生互动,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2.自主探究。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探究性学习应成为课堂教学实施创新学习的重点。对于教材中那些后继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就应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本来就应是主动地构建知识的过程。创设有效的探索场,是学生进行有效探索的前提和保证,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开发,要勇于创新,在吃透教材、吃透学生的情况下,不断创设行之有效的探索场。当然,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在不同教学阶段创设不同的探索场,给教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事实证明,经常创设不同的探索场,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合作交流。当今时代科学研究的主要方式是集体研究,通常组建研究小组,按一定的方案,合作有序地研究并最终达到研究的目的。合作学习体现了教学活动中各动态因素的多边互动,尤其是生生互动,对于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学设计中要合理设计合作交流活动,当学生自己独立解决某个问题遇到困难,需要他人帮助时,主要在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处,在知识易混淆处,在概念、公式、规律的探索与归纳的过程中,而且要对合作交流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加以预测与估计,为它们预设好通道,预留足时间,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优化课堂教学流程批准教学设计的着力点
教无定法,但要得法。任何新知的教学都要通过一定的教学程序来实现。教学程序应体现所教知识的特点,并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显然,教学程序应有一定的规律性和科学性。因此,要提高教学效率,必须优化教学程序,可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设计。
弹性化的教学设计。叶澜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课的动态生成,要求教学方案的设计应“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个体,致力于主体”,重在大环节的策划上,让过程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弹性,为学生参与留出足够的时间与空间,改变过去课堂活动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围着老师转的格局,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造条件。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大胆质疑,让师生在互动中实现智慧的碰撞、情感的交融和心灵的沟通,使课堂成为一个有丰富内涵的个性舞台。
开放式的教学设计。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摒弃单调、生硬的一面。组织开放性教学,教师要把握好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供学生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积极地为学生创设开放的学习氛围,让每个学生在探索中成长。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与反思的教学策略 篇十一
模式。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提问
课堂教学时间是非常有限的,那么,怎样利用有效的时间更好地完成课堂教学呢?课堂提问便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互相沟通,互相了解的桥梁。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提问,了解学生的需求,从而抓住教学的重点,更有效地对学生进行讲解和辅导。学生也可以通过提问,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善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更直接地获得自己所需的知识。根据实际工作经验,就小学教学课堂教学中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
一、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1.要有目的性的提问
在课堂上,教师的提问一定是有目的性,是为了对学生了解教学知识的一种重要引导。每一个问题的提出都是要经过深思熟虑的,以便于能够更直接有效地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有效地提问,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同时,作为教师能够准确的地掌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是不是了解某种数学方法或是其中的数学理念。如果答错了,也可以从中了解到学生在某段学习过程中及某个知识点上存在的某种问题。物给所需,才能更好更快捷地帮助学生解决知识点不足等问题。
2.要有针对性的提问
针对教学内容的难点、重点、侧重点,指出关键性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确切的提
问,太简单、太难的数学问题都不会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不同的学生,知识水平也会不同,因此教师也要因材施教,对问题的建设也要因人而异。
3.要有启发性的提问
要想培养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思考和探索能力,使问题变得更有效,那么一定要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启发作用。教师在提问的时候,最好带有情境感,给学生建立悬念感,引起学生的注意,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从好奇心开始,达到对知识的认知目的。通过教师恰当地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潜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像在除法中,“13÷3”,那么就会出现小数循环的现象,这时,提问“要求保留两位小数,那么怎么取舍呢?”学生就会产生对这个问题的疑问,在心里有种期待感,这也是对知识渴望的内在需求,开始积极主动地探索并投入到知识中去。
二、有效提问的运用
有效提问也就是教师依据课堂的教科内容与目标,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轻松的学习氛围,营造出问题情境,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发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巧妙地与学生反问相结合,提高教学效果。
准确地把握好提出问题的难易程度。课堂提问无非是在三个部分,即已知部分、最近发展部分和未知部分。而课堂提问不应该只是在已知、未知这两个部分,也就是说不应该太易、也不应该太难。太简单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讲,不能引起他们的重视和兴趣,提出的问题发挥不到作用点上,浪费课堂时间;太难的问题,可能会对学生心理造成打击,失去信心,产生反感情绪,提问也失去了价值。发展才是硬道理。以发展为目的。教学应挖掘学生的发展潜力,在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基础上让学生在认知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发展。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知识的基础点、发展部分为基础进行有效提问。这种情况下学生才能建立认知的结构模式巩固并发展。有效问题得到良好运用和发挥,才能使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不断提高。
课堂提问是一种科学,也是一种艺术。在数学课堂中,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桥梁,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方法。巧妙的提问能够唤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对学习的兴趣,对未知的探索精神。小学数学教育也关系到小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学生要从小抓起,养成良好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对以后的发展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小学生要有善于发现问题、善于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态度。让学生把学习当做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这样,课堂教育才能更好地展开。
参考文献:
[1]陈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探析[J].学科探究:小学教学,2011(5).
[2]罗红彦.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J].民主课堂,2012(4).
12.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与反思的教学策略 篇十二
一、目前我国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教学特征论述
(一 )整 体 、综合性
实际教学实践流程中,无论教学模式、组织形式等元素都是课堂提问教学策略的必要支撑媒介,其在教学活动中紧密衔接,所以,课堂提问策略系统构建需要稳定具体的需求条件格式,对已经构成的策略因素实施细致考虑,进而结合实际方案加以校验.
(二 )层 次性
单位班级中学生心理、思维能力都不尽相同,但是总体来看存在层次性分布特征,其间针对不同层次学生提供对应引导措施,才能顺利贯彻标准化教育效果.
(三 )针 对性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策略本就应该依据不同阶段规范目标、内容格式以及任务要求加以细心调试,同时教师也应时刻地关注学生实际回应效率,将适宜的媒体资源、教学组织模式系统融合,稳固教学活动顺利布置效率,维持既定目标延展成就. 一旦阶段化教学目标与对象产生变化, 那么策略也应适应地作出灵活调试.
二、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教学策略要素解析
(一 )依照小学数学课程结构设计问题
小学数学创新课改方案已经明确规范单位课节的教学重点内容,需要所有学生在掌握具体内容期间,稳定思维条理性与稳定性,同时为学生自行解答问题提供坚实适应基础.必要时提供问题形式对比研究, 辅助学生清晰明辨是非,及时指出失误现象. 如在教学最大公约数或者是最小公倍数期间,可以列表比较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方式,透过认知模糊特征设置对应问题,提高学生思维严谨、精确程度. 须知盲点大多数情况下是不容易引起关注的,包括质数、合数教学环节中,一旦说学生已经掌握相关概念时,教师就应该顺势进行测验指导,判断是质数或是合数,相对地轻松抠出学生容易忽视的盲点现象,确保个体思维系统化拓展步伐.
(二 )适当尊重学生基础认知规律
结合循序渐进规律进行问题设置,本身属于一项有效地信息组织模式,尤其在课堂整体角度观察,教师有必要依据教学内容整体规范要求以及学生认知状态,制定梯度排列形式问题样板. 提问环节中, 教师须透过不同层次学生设置对应问题,如基础题是为了完善整体教学实效,而对待成绩较差学生,要适当降低难度,经过认真复习与思考回答问题,建立应有的自信,稳定长久学习兴趣. 经过设问,帮助学生发挥良好的性格,减少消极心理滋生.
(三 )做好课堂问题评价工作
首先全面精确学生回答正确性,判断这类结果主要在教师倾听期间进行,特别是小学数学教师,必须不断强化自身科学观念基础,毕竟数学学科特殊性显著,问题答案足够精确, 不可因为任何原因而采取放纵处理. 大多数状况下教师进行理答活动时存在两方面功能, 包括诊断与鼓励行为等.教师只有精确诊断学生答案,才能顺利采取富有针对性的方式予以鼓励. 另外, 鼓励性评价相对地能够更好地维护个体自尊心, 稳定问题回答积极态度. 实际上目前学生个性化差异效果显著,个体思维创新应该获得一种平等、信任待遇,使得师生和谐关系更加清晰. 在此条件下, 学生才能尽量发表独特见解并展示个性特征; 对待任何存在理解困境的学生,教师要在生活细节上给予帮助,包括行为错误产生原因等都要完整延展,用心鼓励其进行修正,为日后不同数学知识吸纳奠定深刻适应基础.
另一方面,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的认知能力是进行学习的基础,而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还处于起步发展的阶段,教师应该能预见学生这样的能力,设计好提问用语. 首先, 提问用语要贴近儿童的语言. 学生对教师的提问进行有序解答的过程可以视为获取、加工和运用信息的过程. 学生能不能对教师的提问布置有效的思考前提就是他是否明白这句话的意思. 课堂上, 教师的语言尽量少用脱离儿童语言环境的词语或字眼,本人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100以内的不进位加》过程中就曾遭遇过学生不理解的尴尬.
结语
13.小学数学《位置与方向》教学反思 篇十三
1.学生通过课前了解有关定向运动方面的知识,知道定向运动是根据地图指示,选择最佳路线,达到目的地的一项运动。参加比赛的运动员要具备借助地图的指示和识别方向的能力,也是一项智力和体力并存的一项运动。可以丰富学生的视野,拓展知识面,了解数学课本之外的一些知识,学生非常感兴趣。
2.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不仅知道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还知道要确定物体的位置所要具备的四个要素:观测点、方向、角度、距离。这对于后面学习在平面图上标出校园内各建筑物的位置打下良好的基础。
不足之处:
1.习题的处理上,个别学生出现不会用量角器量角度的现象,不知道0刻度线与哪条坐标轴对齐《位置与方向》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再教设计:
1.要侧重于对量角器放置问题的解决,真正让学生明白东偏北就是把量角器的0刻度线与东对齐,从东向北数30°,也就是从0刻度线向北数出30°。
14.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与反思的教学策略 篇十四
随着课改的深入,人们已不再是乱花渐入迷人眼。教育者们更近一步认识到教育的真正实质是为人的发展服务。课堂上教师的一切活动都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包括为了提高教育教学效率而设计的各种有效提问。我们既要注意研究教师对课堂问题的精心设计,即提问的次数,提问的内容,提问的方式等等,还要留心来自于学生的发问,利用这些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力,理解力和善于发问的能力。
一,提问的次数要得当
教师的提问要抓住点,例如:趣味点、深入点、困惑点、空白点等处将问题设计得精而准,不能在一堂课上频频发问,以多取胜,更不能问过算数,问题要有准确性、针对性和思维性。如果将真问题和假问题一股脑的堆给学生,一堂课几乎被问题囊括,那么学生的大脑处于疲劳状态,就会产生倦怠感,思维反倒处于麻木状态,不利于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二、提问的内容要精心设计
随着把培养思维、开发智力做为教育目标以来,课堂提问优化设计已经做为一门专门的教学艺术,受到教育专家和广大教师的重视,善教者,必善问。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已经成为每个优秀教师的必备技能。
1、围绕教学目的设计提问。
语文教学要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作为实现语文教学整体目标手段之一的课堂提问应该能使学生激起情趣,理解内容,发展智力,受到教育。问题设计要从整体目标出发,考虑到语文教学的整体效应。如教学《你们想错了》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你们想错了’中的‘你们’指的是谁?他们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说他们这样想是‘错了’?”这几个问题的提出,促使学生全面阅读,把课文中的内容连贯起来思索,从而理解方志敏的好品质,体会出文章的中心,达到教学目的。
(1)、提问的内容要有思维价值
如果所设计的问题过于简单,仅停留在简单的是非选择上,学生的思维能力便难以得到提高。因此,精心设计具有思维价值的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培养其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那些精于设问之道的名师
常常能独具眼力,在易被常人忽视之处,捕捉到具有较大思维价值的问点。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执教《凡卡》一文时,围绕凡卡的信爷爷能否收到这个中心,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凡卡的信爷爷能不能收到?为什么?联系爷爷的处境想一想,即使爷爷收到凡卡的信,能不能改变凡卡的处境?为什么?这又说明了什么?这样的问题显然具有较大的思维价值,它们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2)、提问要明确具体
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因此提的问题只有明确具体,才能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如,有一位教师在执教《穷人》一文时,先问学生:“对课文用‘穷人’作题目你们有什么想法?”学生的回答是:“因为桑娜是穷人,所以用‘穷人’作题目。”“因为桑娜收养的是穷人的孩子,所以课文题目叫《穷人》。”显然,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存在困惑。于是,教师接着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这篇课文着重写的是桑娜,为什么不用‘桑娜’为题,而是用‘穷人’呢?谁能从课文描写的人物和事件中去仔细想一想,找到答案呢?”这样的问点明确具体,学生经过思考后有所悟:“课文描写了三个人物,他们都是穷人。”“课文叙述的事情都发生在穷人之间。”在此基础上,教师又进一步追问:“作者描写这些穷人,叙述穷人之间发生的事,为的是什么?”此时,学生恍然大悟:“为了歌颂穷人的高尚品质。”
2、提问要立足于重点,突破难点。
课堂提问不在多而在于精,关键是我们教师应抓住文章的重点,突破难点。例如文章深邃意境中写到的情节往往是作者情感愿望寄托的载体,应设计问题重点研究。再如有些文章的关键句,往往是文章和思想有机组成,在教学中可在这样的地方涉及提问,使学生掌握内容,明确思想。如教学《长城》一课时我针对关键句“这样气魄雄伟的万里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设计提问”“什么是奇迹,为什么说长城在历史上是一个奇迹?”学生通过读文、讨论联系上下文分析理解了长城高大坚固不但是一个奇迹,在没有吊车、起重机的情况下,就靠无数肩膀无数只手修建成了万里长城,它凝结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更是一个奇迹。如此读、思、议,学生不仅了解了万里长城,更会油然而生一种民族自豪感,教学重难点也就突破了。其实,难和易往往是相对而立的,也是因
人而异。只要能根据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其难也易了。
3、结语留疑
就是在结束授课时提出问题,为学习新知识作好铺垫。这也是我们经常用的,最后的问题起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地见疑(发现问题)、质疑(提出问题)和布疑(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提出来了,学生急欲知道究竟,教师却不要着急,甚至有时还预示着多种答案,使学生暂时处于莫衷一是的境地,直到问题解决了,学生才放下这颗心,但教师又来一问„„就这样,在设疑和释疑的矛盾运动中讲完一堂课.有时临下课再提一个问题,以起到“且听下回分解”的作用。听这样的课,简直就是一种艺术享受。
总之,课堂上的问题设计一定要为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学习搭建平台,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要吃透教材,了解学生,这样才能有的放矢,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更生动,更为学生所喜爱。
课堂提问不仅仅是教师的特权,还是孩子们探索知识的有效手段。我们在不断研究教师提问的策略之余,还要关注学生的质疑为课堂带来的生机。后者属于课堂生成,却是课堂的精彩组成,是教师有效提问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所以教师不仅要善于激疑,而且要积极提倡学生直接参与提问设计,鼓励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学生向教师提问比老师提问学生更有意义,对学生的思维发展作用更大。学生在学习中疑问的多少,正是他们思维能力强弱和探索程度高低的标志。这正是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手段之一,也是实现师生角色互换的途径之一,1、立足于自我困惑。
学习过程中,学生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惑,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提出。它是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极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学习《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时,学生提出:(1)课文主要写的并不是爬山虎,为何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呢?(2)让我十五岁那个夏天富有生命和活力,仿佛夏天变长了。是什么意思?(3)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是什么意思?(4)作者为何两次描写满墙的爬山虎?
2、钟情于千千情结。
情感总是与认知相互交织在一起,学习过程中,学生总会产生一定的情感体验,或是喜悦,或是悲伤,或是痛恨„„教师应善于捕捉契机,引导学生抒怀。如学习《我的战友邱少云》时,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心潮澎湃,有的说:“我十分激动!”有的说:“我悲痛万分!”有的说:“我惭愧极了!”有的说:“我无比痛恨!”我紧接着有引导:“你的情感是如何产生的呢?”学生又投入了积极的思考之中。
“构建有效的的课堂,提高教学效率”离不开教师的教学艺术,提问策略,也离不开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新课程强调引导学生建立新的学习方式,即积极主动学习,独立而富有个性地学习,在探究中学习。这就要求学生敢于创新,敢于辩论,把辩论放到与学习同等重要的位置。所以引导学生质疑,大胆提出问题,就会使学生的的思维迅速发展,为学生形成终生学习的能力奠定基础。如果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能够由衷的欣赏,与学生一起诚意的探讨,就会像一味催化剂,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反应,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逐渐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最终使学生成为有自主学习能力的人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与反思的教学策略】推荐阅读: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策略设计10-13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情境创设策略01-04
浅谈小学数学复习课的教学策略与艺术12-22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策略研究》课题上半年研究总结06-20
《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与策略》06-20
浅谈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设计策略12-26
浅谈小学低段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设计08-10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策略09-11
小学数学《图形与位置和复习》优秀教学反思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