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第一节 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024-06-15

第三章 第一节 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10篇)

1.第三章 第一节 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篇一

自然资源概况导学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其主要类型;

2、了解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可拓展性等特征;

3、了解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和人均量之间的矛盾;

4、通过阅读矿产分布等图,了解自然资源分布的规律性和不均匀性;

5、学会应用图、资料等归纳和总结地理事物。

6、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树立正确的资源观

二、教学过程:

一、什么是自然资源

1、概念 :存在于自然界的、能为人类提供福利的物质与能量。完成活动P54,“闪电”和“小麦”是否自然资源?

(“闪电虽存在于自然界,但在目前科技条件下,人类不能直接加以利用。“小麦”当然对人类有用,但不是从自然界直接获得的,而是经过人类培育和加工而成的,所以也不是自然资源。)

2、主要类型:气候资源 水资源 土地资源 生物资源 矿产资源海洋资源 思考提问:上述六种资源哪些是可再生资源?为什么?

二、自然资源的特征

1、自然资源的范围是不断变化的

人类的文明进步,不断加深了对自然资源的利用。

2、自然资源数量巨大,但又是有限的

特征:我国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不足。主要原因:我国人口众多。

3、自然资源质量存在着地区外差异 了解:①“贫铁矿”和“富铁矿” ②草场的牧草:茂盛多汁→低矮、稀疏

4、自然资源地区分布不均

指导学生阅读3-3中国主要石油和天然气分布图;3-4中国主要煤矿分布图;3-5中国主要金属矿产分布图。

引导学生通过读图分析中国的矿产资源的概况、矿产资源的分布,总结自然资源分布的规律性和不均匀性。

自然资源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不均衡性。1.矿产资源

(1)能源矿产:煤、石油、天然气等。(2)金属矿产:

黑色金属(铁、锰等);

有色金属(铜、铅、锌等)

(3)非金属矿产:金刚石、石膏等。2太阳辐射 ②我国的石油天然气资源主要分布在新疆地区和东北华北地区。煤矿主要分布在黄河流蜮和东北地区。

5、自然资源的状况处在不断地变化之中。

三、当堂训练题

1、资源资源的含义是:

2、自然资源的分类:

3、自然资源的特征是:

4、请问闪电是自然资源吗?

四、课堂小结

保护自然资源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我们应该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珍惜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五、当堂达标题

1、资源资源的含义是:

2、自然资源的分类:

3、自然资源的特征是:

4、请问自然资源的内容是否一成不变?

5、说明我国自然资源分布的不均匀 教后反思

2.第三章 第一节 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篇二

高一必修Ⅰ地理

高一必修Ⅰ地理

E Tuo Ke QianQi Middle School E Tuo Ke QianQi Middle School

第三单元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一节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备课时间:2011-2-25 主备人:马增光

课型:问题生成与解决课 上课时间:2011-3-2 审核:地理组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各自然地理要素(尤其是生物要素)对地理环境的作用,了解地球生物进化的一般序列。

②了解生物进化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③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尝试利用有感性认识的实例,认识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关系,评价其得失,并提出协调人地关系的途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利用生物演化与环境变迁的材料,养成质疑和探究精神。②通过人类活动与环境关系的学习,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可持续发展观。

【学习重点】理解人类作为自然地理环境中非常特殊的要素在自然地理环境变化中所起的作用。【学习难点】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

第一课时

一.学习启动(5′)

在各组学科长的带领下读课文,熟悉课本内容,完成67页活动的作业。在熟悉课文的过程中,针对不理解的名词,通过查字典进行解决,并写下来。

有必胜信念的人才能成为战场上的胜利者。共4页第1页

孢子植物:靠产生离开母体就能形成新个体的细胞体来繁殖的植物(藻类、地衣等)被子植物: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裹。

裸子植物:种子外面没有果皮包裹(松、杉等)。

二.小组合作(20′)

1、结合右图以及课本内容简要描述生物进化的过程以及在进化的过程当中周围环境与生物的关系。

生物进化 由简单到复杂,由海生到陆生,由低级到高级,最原始的植物

进行光合作用改变了原始的大气环境,使得空气当中的含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升,而二氧化碳含量则有了大幅度的下降,有利于有氧生物的大量生长和繁殖,为有氧生物的进化提供了非常有利的物质基础。新孕育的有氧生物又为生物进化的快速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生物和环境二者相互作用,相互推进,共同促进了生物界的演化。

有必胜信念的人才能成为战场上的胜利者。

共4页第2页 鄂 托 克 前 旗 中 学 鄂 托 克 前 旗 中 学

高一必修Ⅰ地理

高一必修Ⅰ地理

E Tuo Ke QianQi Middle School E Tuo Ke QianQi Middle School

第二课时

2、恐龙灭绝之谜

恐龙是生活在距今大约2亿3500万年至6500万年前的、能以后肢支撑身体直立行走的的一类动物,支配全球陆地生态系统超过1亿6千万年之久。大部分恐龙已经灭绝,但是恐龙的后代——鸟类存活下来,并繁衍至今。恐龙最早出现在约2亿4千万年前的三叠纪,灭亡于约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所发生的中生代末白垩纪生物大灭绝事件。恐龙最终灭绝于6300万年前的新生代第三纪古新世。

恐龙是所有陆生爬行动物中体格最大的一类,很适宜生活在沼泽地带和浅水湖里,那时的空气温暖而潮湿,食物也很容易找到。所以恐龙在地球上统治了一亿多年的时间,但不知什么原因,它们在6500万年前很短的一段时间内突然灭绝了,今天人们看到的只是那时留下的大批恐龙化石。

在我们的地球上,曾经有很多生物种类出现后又消失了,这是一个生物演化史中的必然阶段。但是像恐龙这样一个庞大的占统治地位的家族,为什么会突然之间就从地球上消失了,在6500万年前白垩纪结束的时候,究竟发生了什么,使得恐龙和另外一大批生物统统死去,科学家们对此一直争论不休。有的说是地球在那个时候发生了地质上的造山运动,因为平地上长出许多高山来,沼泽便减少了,气候也变得不那么湿润温暖了。恐龙的呼吸器官不能适应干冷干热的空气,而且一到冬天,恐龙的食物也没有了,所以就走上了绝路。有的说是超新星爆发引起地球气候发生强烈变化,温度骤然升高后又降得很低的缘故。还有的说是恐龙吃了大量的有花植物,这些花中有很多毒素,恐龙又食量很大,所以中毒而死。证据是那个时候开始出现了有花植物。还有人别出心裁地说,是因为恐龙这种巨大的动物因吃的太多且不断放屁,向空中释放大量的甲烷气体。由于它们数量太多,生存时间又长,所以破坏了地球的臭氧层造成毁灭性气候。甚至还有人说是外星人跑到地球来猎取的结果,因为它们觉得恐龙肉特别好吃。证据是他们在北极发现的恐龙骨胳化石有像被激光切割的痕迹。有的科学家还认为,是由于海面下降,新的陆地出来了,有的恐龙有迁移的习惯,去了其他地方,不适应那里的环境,最终灭绝。但是,普遍被大家认可的是陨石撞击说。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课本资料谈一谈你对恐龙灭绝的看法。

本题主要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要形成对一个问题要从多方面去思考的意识,初步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资料叙述有科学性,符合逻辑即可。

有必胜信念的人才能成为战场上的胜利者。共4页第3页

3、人类从原始人发展进化至今,经历了几百万年的时间;从

人类诞生至今,我们周围的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谈一谈在这一过程当中,人们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化过程?对我们现代社会的发展有何借鉴意义?

由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至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现代社会),人类对自然的影响力逐步增强。

人类已经越来越深刻的影响到地球的环境,人类应该就此深刻反省,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地球产生的影响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正面的我们应该加强,负面的我们应该加以改正,我相信大家都知道,我们人类从诞生之日起到现在,人类对自然的影响更多的是负面,包括现在。因此我们应该努力减弱我们人类对地球环境的影响,让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还我们一个美好家园。

三.组间交流与点评(10′)

【教与学反思】

本节课是新课改以来我讲的第一堂课,使用了导学案并开始尝试让学生担当课堂的主角,发挥学生的主管能动性。这堂课是我请苏春莲老师和我共同合作完成的,课堂效果好于预期,在这里感谢苏老师的帮助。这节课也有很多的不足,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学生们刚开始不知道如何去讨论,讨论的目的是什么,就这个问题我觉得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我的问题设置和问题的提问方式不适合学生现阶段的知识储备,以后应在这方面多下功夫。二是学生在遇到此类问题没有掌握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个需要我在以后的教学工作当中多加指导和培训。第二个大的方面是问题设置的过大,可回答的方面过多,反而让学生无所适从。因此,在以后的导学案设置过程中我和同组的其他教师要进行反复斟酌,将某一个大问题,分成几个小的问题,按顺序串在一起,利于学生解答。提高课堂效率

有必胜信念的人才能成为战场上的胜利者。

3.第三章 第一节 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篇三

1、从学生熟知的热点话题入手,创设良好的学习开端。

2、引导学生从生物圈是统一整体的高度分析资料,得出结论。

3、运用新旧知识的迁移,突破难点。

4、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让学生认识到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本节课的引入一开始感觉不太理想,后来听过同行的课后给了我一定的启示。于是我在后来的教学中及时的进行了调整,即没有单纯的从一句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入手,而是先让学生了解《寂静的春天》,引出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这个题目。这种引课的方式既生动又自然,即和前面的知识相联系,又顺利的展开新课,感觉效果非常好。因此我感觉经常思考,联系实际去引课、讲课,非常有必要。

在进行资料分析时,除了书上的例子,学生还举出不少平时阅读或看电视了解的事例,能够运用学到的知识解释这些事例,本节课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运用视频资料介绍作用,效果非常好,给孩子们以耳目一新之感。

4.第三章 第一节 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篇四

建筑防火检查

第三章

防火防烟分区检查

学习要求

掌握防火防烟分区检查的主要内容和方法,根据消防法律法规,运用相关消防技术和标准规范,辨识和分析防火分区与防烟分区划分,防火墙、防火门(窗)、防火卷帘、防火阀和防火隔间设置等方面存在的隐患,解决防火防烟分隔设施的消防安全技术问题,开展防火分区和防烟分区设施的检查。

第一节

防火分区

建筑内防火分区的划分:一方面通过耐火性能较好的楼板及窗间墙(含窗槛墙),在建筑物的垂直方向对每个楼层进行防火分隔;另一方面利用防火墙或防火门、防火卷帘等防火分隔物将各楼层在水平方向分隔出防火区域,可以有效地把火势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减少火灾损失,同时可以为人员安全疏散、消防扑救提供有利的条件。

一、防火分区的划分

(一)检查内容

1、防火分区面积

1)工业建筑检查时,根据火灾危险性类别、建筑物耐火等级、建筑层数等因素确定每个防火分区的最大允许建筑面积;如在同一座库房或同一个防火隔间内储存数种火灾危险性不同的物品,其库房或隔间的最大允许建筑面积,按其中火灾危险性最大的物品确定。

2)民用建筑检查时,根据建筑物耐火等级、建筑高度或层数、使用性质等确定每个防火分区的最大允许建筑面积;当裙房与高层建筑主体之前设置防火墙时,裙房的防火分区可按单、多层建筑的要求确定。

当建筑内设置商场、展览厅、汽车库等功能时,需注意其防火分区的建筑面积是否符合其特殊要求,如室内有车道且防火分区的最大允许建筑面积按常规汽车库要求减少35%。

3)人防工程检查时,对于溜冰馆的冰场、游泳馆的游泳池、射击馆的靶道区、保龄球馆的球道区等,其面积可不计人溜冰馆、游泳馆、射击馆、保龄球馆的防火分区面积;水泵房、污水泵房、水库、厕所、盥洗间等无可燃烧的房间面积可不计人防火分区的面积;避难走道不划分防火分区。

4)建筑内设置自动扶梯、敞开楼梯、传送带、中庭等开口部位时,其防火分区的建筑面积应将上下相连通的建筑面积叠加计算;同样,对于敞开式、错层式、斜楼板式的汽车库,其上下连通层的防火分区面积也需要叠加计算。

2、防火分隔完整性

防火分隔设施分为固定不可活动式和活动可启闭式两大类,主要包括防火墙、防火卷帘、防火门(窗)、防火阀、排烟防火阀等。

1)对防火分区间代替防火墙分隔的防火卷帘,检查是否采用以背火面温升作耐火极限判定条件,如不以背火面温升作耐火极限判定条件,其卷帘两侧应设置独立的闭式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保护,系统喷水延续时间不小于3h。

2)对设在变形缝处附近的防火门,应检查其是否设置在楼层较多的一侧,且门开启后不得跨越变形缝。

3)对建筑内的隔墙,包括房间隔墙和疏散走道两侧的隔墙,应检查其是否从楼地面基层隔断砌至顶板底面基层。

(二)检查方法

对于功能复杂的建筑工程,检查时要注意涵盖不同使用功能的楼层,其中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等人员密集场所必须检查。防火分区建筑面积测量值的允许正偏差不得大于规定值的5%。

二、建筑内的中庭

(一)检查内容

1、防火分隔措施

中庭与周围连通空间的防火分隔措施有多种,当采用防火隔墙时,耐火极限不得低于1.00h;当采用防火玻璃时,防火玻璃与其固定部件整体的耐火极限不得低于1.00h,如果防火玻璃采用c类时,还应检查是否设置闭式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保护;当采用防火卷帘时,耐火极限不得低于3.00h;同时,与中庭相连通的门、窗,均为火灾时能自行关闭的甲级防火门、窗。

2、消防设施的设置

主要检查中庭排烟设施,如为高层建筑,还应检查中庭回廊的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设置。

3、中庭的使用功能

中庭内不得布置任何经营性商业设施、可燃物和用于人员通行外的其他用途。

4、与中庭连通部位的装修材料

建筑内上下层相连通的中庭,其连通部位的顶棚、墙面装修材料燃烧等级应为A级,其他部位可采用不低于B1级的装修材料。

(二)检查方法

实地查看中庭及相通部位的使用功能,对照隐蔽工程施工记录、防火门(窗)、防火卷帘的产品质量合格证明文件、符合国家市场准人要求的检验报告等资料,查验防火门、防火卷帘的选型和设置。

四、电梯井和管道井等竖向井道

(一)检查内容

1、竖向井道设置 主要检查要求:

1)建筑的电缆井、管道井、排(气)烟道、垃圾道等竖向井道,均须分别独立设置。井壁耐火极限不低于1.00h,井壁上的检查门为丙级防火门。

2)高层建筑内的垃圾道排气口应直接开向室外。垃圾斗应设在垃圾道前室内,该前室的门为丙级防火门。垃圾斗采用不燃烧材料制作,并能自行关闭。

3)电梯井独立设置。井内严禁敷设可燃气体和甲、乙、丙类液体管道,并不得敷设与电梯无关的考电缆、电线等。井壁除开设电梯门、安全逃生门和通气孔洞外,不开设其他洞口。电梯门的耐火极限不低于1.00h,并同时符合相关完整性和隔热性要求。

2、缝隙、孔洞的封堵 主要检查要求:

1)电缆井、管道井与房间、走道等相连通的孔隙,必须采用防火封堵材料封堵。2)电缆井、管道井在每层楼板处必须采用不低于楼板耐火极限的不燃烧体或防火封堵材料封堵。

(二)检查方法

实地对照隐蔽工程施工记录、防火门产品质量证明文件、防火封堵产品燃烧性能证明文件等资料,查验防火门、防火封堵材料选型和防火封堵的密实性。

五、建筑外(幕)墙

(一)检查内容

1、楼板外沿墙体的设置

建筑幕墙在每层楼板外沿设置的墙体,耐火极限不低于1.00h、高度不低于1.2m,可以是不燃性实体墙或防火玻璃墙;当室内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时,该部分墙体的高度不应小于0.8m。对于设置双层幕墙的建筑,当外墙体耐火极限低于1.00h时,幕墙中靠室内一侧的幕墙耐火极限不得低于1.00h,可开启外窗应采用乙级防火窗或耐火极限不低于1.00h的C类防火窗。

2、每层缝隙的封堵

幕墙与周边防火分隔构件之间的缝隙、与楼板或者隔墙外沿之间的缝隙、与相邻的实体墙洞口之间的缝隙等的填充材料会存在受震动和温差影响易脱落、开裂等问题,所以幕墙与每层楼板、隔墙处的缝隙,必须采用具有一定弹性和防火性能的材料填塞密实。这种材料可以是不燃材料,也可以是具有一定耐火性能的难燃材料。

3、消防救援口的设置 位于消防车登高操作场地一侧的建筑幕墙,应同时参照本篇第二章第三节检查消防救援口的设置。

(二)检查方法

核查防火窗、内填充材料、防火封堵材料等产品质量证明文件及燃烧性能检测报告与消防设计文件的一致性;测量楼板外沿墙体的高度时,高度测量值的允许负偏差不得大于规定值的5%。

六、变形缝

伸缩缝、沉降缝、抗震缝。

(一)检查内容

1、变形缝的材质

变形缝的构造基层、表面装饰层的必须为不燃烧材料。

2、管道的敷设

变形缝内不得敷设电缆、可燃气体管道和甲、乙、丙类液体管道。必须穿过时,应检查在穿过处是否加设不燃材料制作的套管或采取其他防变形措施,并采用防火封堵材料对其进行封堵。当通风、空气调节系统的风管穿越防火分隔处的变形缝时,应检查其两侧是否设置公称动作温度为70℃的防火阀。

(二)检查方法

重点查看跨越防火分区的变形缝和伸缩缝。必要时,可以打开变形缝表面装饰层进行检查。

例题1:防火分隔检查中,对防火分区间代替防火墙分隔的防火卷帘,如不以背火面温升作为耐火极限判定条件,其卷帘两侧需要设置独立的闭式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保护,系统喷水延续时间不小于_______h。

A、1 B、2 C、3 D、4 答案:C 解析:对防火分区间代替防火墙分隔的防火卷帘,检查是否采用以背火面温升作耐火极限判定条件,如不以背火面温升作耐火极限判定条件,其卷帘两侧应设置独立的闭式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保护,系统喷水延续时间不小于3h。

例题2:电梯井要求独立设置。井内严禁敷设可燃气体和甲、乙、丙类液体管道,并不得敷设与电梯无关的电缆、电线等。井壁除开设电梯门、安全逃生门和通气孔洞外,不开设其他洞口。电梯层门的耐火极限不低于_______h,并同时符合相关完整性和隔热性要求。

A、1 B、2 C、3 D、4 答案:A 解析:电梯井独立设置。井内严禁敷设可燃气体和甲、乙、丙类液体管道,并不得敷设与电梯无关的考电缆、电线等。井壁除开设电梯门、安全逃生门和通气孔洞外,不开设其他洞口。电梯门的耐火极限不低于1.00h,并同时符合相关完整性和隔热性要求。

例题3:建筑幕墙是由金属构件和玻璃板等组成的建筑物外围护结构。对不设窗间墙的玻璃幕墙,应在每层楼板外沿,设置耐火极限不低于1.0h高度不低于1.2m的不燃性实体墙或防火玻璃墙;当室内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时,该部分墙体的高度不应小于_______m。

A、0.6 B、0.8 C、1.0 D、1.2 答案:B 解析:建筑幕墙在每层楼板外沿设置的墙体,耐火极限不低于1.00h、高度不低于1.2m,可以是不燃性实体墙或防火玻璃墙;当室内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时,该部分墙体的高度不应小于0.8m。

例题4:建筑内上下层相连通的中庭,其连通部位的顶棚、墙面装修材料燃烧等级应为_______级。

5.第三章 第一节 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篇五

工程材料-2

(三)预拌混凝土

运输

在采用商品混凝土时要考虑混凝土的经济运距,一般以15~20km为宜,运输时间一般不宜超过1h。

常规品

常规品代号A

特制品

特制品代号B,包括的混凝土种类有高强混凝土、自密实混凝土、纤维混凝土、轻骨料混凝土和重混凝土。

运输量核算

①计算单位为m3;预拌混凝土体积应由运输车实际装载的混凝土拌和物质量除以混凝土拌和物的表观密度求得(一辆运输车实际装载量可由用于该车混凝土中全部原材料的质量之和求得,或可由运输车卸料前后的重量差求得)。

②如需要以工程实际量(不扣除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所占体积)进行复核时,其误差应不超过±2%。

(四)特种混凝土

1.高性能混凝土,简称HPC

定义

采用常规材料和工艺生产,具有混凝土结构所要求的各项力学性能,具有高耐久性、高工作性和高体积稳定性的混凝土。

适用

这种混凝土特别适用于高层建筑、桥梁以及暴露在严酷环境中的建筑物。

(1)

高性能混凝土特性

1)自密实性好

高性能混凝土的用水量较低、流动性好、抗离析性高,具有较优异的填充性。因此,配合比恰当的大流动性高性能混凝土有较好的自密实性。

2)体积稳定性好

具有高弹性模量、低收缩与徐变、低温度变形。

采用高弹性模量、高强度的粗集料并降低混凝土中水泥浆体的含量,选用合理的配合比配制的高性能混凝土干缩值低。

3)强度高

高性能混凝土的早期强度发展较快,而后期强度的增长率却低于普通强度混凝土。

4)水化热低

由于高性能混凝土的水灰比较低,会较早的终止水化反应。

5)收缩量小

强度越高总收缩量越小。

但高性能混凝土的早期收缩率,随着早期强度的提高而增大。相对湿度和环境温度仍然是影响高性能混凝土收缩性能的两个主要因素。

6)徐变少

高性能混凝土的徐变变形显著低于普通混凝土,高性能混凝土的徐变总量(基本徐变与干燥徐变之和)有显著减少。

7)耐久性好

具有较高的抗冻性、密实性和抗渗性,其抗化学腐蚀性能显著优于普通强度混凝土。

8)耐高温(火)差

高性能混凝土高温下会爆裂,剥落。加入有机纤维后,高温下溶解挥发,混凝土内压力释放,故能改善耐高温性能

(2)制备高性能混凝土的技术途径。

1)配合比:

单方高性能混凝土用水量不宜大于l75kg/m3。胶凝材料总量宜为450~600kg/m3,其中矿物微细粉用量不宜超过胶凝材料总量的30%。水胶比不宜大于0.38。砂率宜为37%~44%。

2)材料要求

水泥

选用优质的、符合要求的水泥和粗细集料。水泥应选用不低于42.5MPa的硅酸盐水泥或普硅酸盐水泥。水泥中C3A含量应不大于8%,细度控制在10%以内,碱含量小于0.8%,氯离子含量小于0.1%。

石子

高性能混凝土应选择级配良好的石灰岩、花岗岩、辉绿岩等碎石,岩石的抗压强度与混凝土的抗压强度等级之比不低于1.5,其压碎值应小于10%,粗骨料中针片状颗粒含量应小于5%,最大粒径宜小于或等于25mm,宜采用10—25mm及5—10mm两级粗骨料配合。

沙子

细骨料应选用处于级配区的中粗河砂,砂的细度模数要求为2.6~3.7。

外加剂

选用高效减水剂,并对混凝土及钢筋无害。

选用微细粉

选用具有一定潜在活性或者火山灰活性的矿物掺和料,如硅粉、粉煤灰、磨细矿渣粉及复合微细粉等等

3)改善混凝土的施工工艺。

①水泥裹砂混凝土搅拌工艺。

细骨材、水泥、微细粉投入加少量水(搅拌约0.5min)→粗骨料投入(搅拌约0.5min)→加入拌和用水(搅拌约1min)→加入减水剂(搅拌约0.5min)→出料。

②采用超声波振动或高频振动密实。采用振动频率≥2万次/min的高频振动器。

③对浇筑成型的新拌混凝土进行真空吸水。

④在真空吸水的同时,最好采用适当的机械振动从而促使新拌混凝土的“液化”而降低脱水阻力,有利于同相颗粒位置的调整,有利于气泡的排出。

2.高强混凝土

主要依靠高效减水剂,或同时外加活性矿物掺和料,硬化后强度等级不低于C60的混凝土。

(1)高强混凝土的特点。

1)优点

①高强混凝土可减少结构断面,降低钢筋用量,增加房屋使用面积和有效空间,减轻地基负荷;

②高强混凝土致密坚硬,其抗渗性、抗冻性、耐蚀性、抗冲击性等诸方面性能均优于普通混凝土;

③对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构件,高强混凝土由于刚度大、变形小,故可以施加更大的预应力和更早地施加预应力,以及减少因徐变而导致的预应力损失。

2)缺点

①高强混凝土容易受到施工各环节中环境条件的影响,所以对其施工过程的质量管理水平要求高;

②高强混凝土的延性比普通混凝土差。

(2)高强混凝土的物理力学性能。

1)抗压性能

更接近匀质材料,使得高强混凝土的抗压性能更好

2)早期与后期强度

早期强度发展较快,特别是加入高效减水剂促进水化,早期强度更高,早期强度高的后期增长较小,掺高效减水剂的混凝土后期强度增长幅度要低于没有掺减水剂的混凝土。

3)抗拉强度

混凝土的抗拉强度虽然随着抗压强度的提高而提高,但它们之间的比值却随着强度的增加而降低。

4)收缩

高强混凝土的初期收缩大,但最终收缩量与普通混凝土大体相同,用活性矿物掺和料代替部分水泥还可进一步减小混凝土的收缩。

5)耐久性

明显优于普通混凝土,尤其是外加矿物掺和料的高强度混凝土。

(3)对高强混凝土组成材料的要求。

1)应选用质量稳定的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

2)粗骨料应采用连续级配,其最大公称粒径不应大于25.Omm。

3)细骨料的细度模数2.6~3.O,含泥量不大于2.0%。

4)高强度混凝土的水泥用量不应大于550kg/m3。

【2011】高强混凝土组成材料应满足的要求是()。

A.水泥等级不低于32.5R

B.宜用粉煤灰硅酸盐水泥

C.水泥用量不小于500kg/m3

D.水泥用量不大于550kg/m3

【答案】D

【解析】A、B错误,应选用质量稳定的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C错误,D正确,高强度混凝土的水泥用量不应大于550kg/m3。

3.轻骨料混凝土(干表观密度小于1950kg/m3的混凝土)

(1)

分类

按干表观密度及用途分:保温轻骨料混凝土,干表观密度等级小于或等于0.8t/m3;结构保温轻骨料混凝土,干表观密度等级为0.8~1.4t/m3;结构轻骨料混凝土,干表观密度等级为1.4~2.Ot/m3。

(2)物理力学性质

轻骨料本身强度较低,结构多孔,表面粗糙,具有较高吸水率,故轻骨料混凝土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受轻骨料性能的制约。

耐久性:因轻骨料混凝土中的水泥水化充分,毛细孔少,与同强度等级的普通混凝土相比,耐久性明显改善,如抗渗等级可达SD25、抗冻等级可达D150。

轻骨料混凝土的弹性模量比普通混凝土低20%~50%,保温隔热性能较好,导热系数相当于烧结普通砖的导热系数

4.多孔混凝土

(1)加气混凝土

材质

硅质材料(砂、粉煤灰及含硅尾矿等)和钙质材料(石灰、水泥)制成的轻质多孔硅酸盐制品。因其掺加发气剂(铝粉)经发气后含有大量均匀而细小的气孔,故名加气混凝土。

分类

加气混凝土按用途可分为非承重砌块、承重砌块、保温块、墙板与屋面板五种。

优点

1)质轻。与木质差不多,能浮于水。

2)保温、隔声。

3)抗震、耐久。

4)具有一定的强度和可加工性

(2)泡沫混凝土

凡在配制好的含有胶凝物质的料浆中加入泡沫而形成多孔的坯体,并经养护形成的多孔混凝土,称为泡沫混凝土。泡沫的形成可以通过化学发泡剂发泡,压缩空气弥散及天然沸石粉吸附空气(载气)等方法来完成。松香皂发泡剂是目前最常用的发泡剂。

充气型泡沫混凝土

压缩空气弥散形成气泡制得的泡沫混凝土可称为充气型泡沫混凝土

载气型泡沫混凝土

天然沸石吸附空气形成气泡制得的混凝土可称为载气型泡沫混凝土

泡沫混凝土的应用范围及有关注意事项与加气混凝土基本相同,但强度低,所以只能作为围护材料和隔热保温材料。

(3)大孔混凝土

大孔混凝土指无细骨料的混凝土,对水泥浆体量加以控制,水泥浆体只作为粗集料之间的胶结料而没有多余的料浆对粗集料之间的孔隙进行填充,粗集料之间的孔隙就成为混凝土的大孔。大孔混凝土的孔隙率和孔尺寸与粗集料的粒径与级配有关。级配越均匀,即级配越少;孔越多,孔隙率也就越高。孔径尺寸从理论上说应接近粗集料的粒径。

分类

普通无砂大孔混凝土

用碎石、卵石、重矿渣等配制而成轻骨料大孔混凝土

轻骨料大孔混凝土则是用陶粒、浮石、碎砖、煤渣等配制而成。

有时为了提高大孔混凝土的强度,也可掺入少量细骨料,这种混凝土称为少砂混凝土。

配比

大孔混凝土的表观密度取决于所选用的集料表观密度、粒径和级配。

特点

大孔混凝土的表观密度低,强度低,导热系数小,抗冻性优良,收缩较小,适用

大孔混凝土适用于制作墙体小型空心砌块、砖和各种板材,也可用于现浇墙体。普通大孔混凝土还可制成滤水管、滤水板等,广泛用于市政工程。

5.防水混凝土

(1)防水混凝土又叫抗渗混凝土,防水混凝土的抗渗性能不得小于P6,结构混凝土抗渗等级是根据其工程埋置深度来确定的。设计抗渗等级有P6、P8、Pl0、P12。

(2)技术途径

(1)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

1)调整混凝土的配合比提高密实度。减小水灰比,降低孔隙率,减少渗水通道。适当提高水泥用量、砂率和灰砂比,改善骨料颗粒级配。

2)掺入化学外加剂提高密实度。减水剂、三乙醇胺早强剂或氯化铁防水剂均可提高密实度,增加抗渗性。氯化铁防水剂可与水泥水化产物中的Ca(OH)2生成不溶于水的胶体,填塞孔隙,从而配制出高密度、高抗渗的防水混凝土。

3)使用膨胀水泥(或掺用膨胀剂)提高混凝土密实度,提高抗渗性。

(2)改善混凝土内部孔隙结构。

在混凝土中掺入适量引气剂或引气减水剂,可以形成大量封闭微小气泡,这些气泡相互独立,既不渗水,又使水路变得曲折、细小、分散,可显著提高混凝土的抗渗性。

防水混凝土施工技术要求较高,施工中应尽量少留或不留施工缝,必须留施工缝时需设止水带。

6.碾压混凝土

碾压混凝土是由级配良好的骨料、较低的水泥用量和用水量、较多的混合材料(往往加入适量的缓凝剂、减水剂或引气剂)制成的超干硬性混凝土拌和物,经振动碾压等工艺达到高密度、高强度的混凝土,是道路工程、机场工程和水利工程中性能好、成本低的新型混凝土材料。

(1)对碾压混凝土组成材料的要求。

1)骨料

①最大粒径以20mm为宜,当碾压混凝土分两层摊铺时,其下层集料最大粒径采用40mm。

②应使用较大的砂率,必要时应多种骨料掺配使用。

2)混合料

常加入缓凝剂;减水剂;为改善混凝土的抗渗性和抗冻性可引气剂。

3)水泥

①当混合材料掺量较高时宜选用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硅酸盐水泥,以便混凝土尽早获得强度;

②当不用混合材料或用量很少时,宜选用矿渣水泥、火山灰水泥或粉煤灰水泥,使混凝土取得良好的耐久性。

(2)

碾压混凝土的特点

1)内部结构密实、强度高。

2)干缩性小、耐久性好。3)节约水泥、水化热低。

【2006】碾压混凝土的主要特点是()。

A.水泥用量小

B.和易性好

C.水化热高

D.干缩性大

【答案】A

【解析】碾压混凝土的特点为:1)内部结构密实、强度高。

2)干缩性小、耐久性好。3)节约水泥、水化热低。

7.纤维混凝土

品种

有高弹性模量纤维(如钢纤维、碳纤维、玻璃纤维等)和低弹性模量纤维(如尼龙纤维、聚丙烯纤维)两类。

作用

(1)很好地控制混凝土的非结构性裂缝。

(2)对混凝土具有微观补强的作用。

(3)利用纤维束减少塑性裂缝和混凝土的渗透性。

(4)增强混凝土的抗磨损能力。

(5)静载试验表明纤维混凝土可替代焊接钢丝网。

(6)增加混凝土的抗破损能力。

(7)增加混凝土的抗冲击能力。

8.聚合物混凝土

聚合物混凝土是由有机聚合物、无机胶凝材料、集料有效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新型混凝土材料的总称。克服了普通混凝土抗拉强度低、脆性大、易开裂、耐化学腐蚀性差等缺点,扩大了混凝土的使用范围

分类

聚合物浸渍混凝土、聚合物水泥混凝土和聚合物胶结混凝土(树脂混凝土)三类。

聚合物浸渍混凝土

可作为高效能结构材料应用于特种工程,例如腐蚀介质中的管、桩、柱、地面砖、海洋构筑物和路面、桥面板,以及水利工程中对抗冲、耐磨、抗冻要求高的部位。也可应用于现场修补构筑物的表面和缺陷,以提高其使用性能。

聚合物水泥混凝土

可应用于现场灌筑构筑物、路面及桥面修补,混凝土储罐的耐蚀面层,新老混凝土的黏结以及其他特殊用途的预制品。

聚合物胶结混凝土

6.第一节 动物的运动 篇六

1、 说明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

2、 说出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3、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认同动物的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难点: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

三、课前准备 大屏幕投影、电脑、去毛的鸡翅、解剖盘、镊子、解剖剪、解剖刀和猪的关节、关节模式图及投影片。

四、课时分配 一课时

五、--

7.第三章 第一节 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篇七

濯港中学

冯登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我国地势的主要特征;

2.分析我国地势对气候、水利和交通等方面的影响。过程与方法

使用读图和资料分析的方法,去发现地理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地势是一种资源,能为人类提供便利,培养综合分析资源的整体意识。【重点与难点】

1.地势的主要特征;

2.读图分析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有一首词这样写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怎样从地理的地势角度来理解“大江东去”?有的同学会回答可能是因为地势西高东低。这种说法对吗?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探讨一下我国的地势。

二、新课学习

(一)中国的地势特征

1.地势的概念: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称为地势。2.地势的特征

读图,自西向东,海拔高度如何变化?(越来越低)

地图中表示不同海拔高度的颜色是否有明显的地域变化?(有)深色集中在哪里?浅色又集中在哪里?(深色在西部,浅色在东部)根据颜色明显的区域变化,可以把中国地势大致分为几部分?(三部分)

每部分的海拔大约是多少?(第一部分:4000米以上;第二部分:1000米~2000米;第三部分:500米以下。)

这种高低地势,就像阶梯一样分布着。因此,我们可以得出我国地势的特征是: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阅读小卡片:(多媒体展示)

拓展延伸:我国陆地海拔最高和最低的地方(多媒体展示)3.三级阶梯的名称、位置、地形 活动:读图

参照图册在图中绘出地势三级阶梯的大致界线。(如图)在图中相应位置标出三级阶梯的名称。(海拔最高的为第一级阶梯,其次为第二级阶梯,最低的为第三级阶梯)(如图)

从我国地势的第三级阶梯继续向东,自然延伸到海洋中的部分,是大陆架。

每一级阶梯的地形以什么为主?(第一级阶梯:高原、山地;第二级阶梯:高原、盆地;第三级阶梯:平原、丘陵。)

想一想:图A和图B,哪一幅图所显示的是我国地势的特点?(见多媒体)我的解释:我国地势不但西高东低,而且呈阶梯状分布。4.地势对气候、水利和交通的影响(1)地势对气候的影响

西高东低有利于暖湿的海洋风向内陆推进,形成降水;东高西低则会阻碍暖湿的海洋风向内陆推进。

(2)地势对水利的影响

读图,说说我国大型水电站的分布特点。(阶梯交界处)

这些地方为什么能建大型水电站?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水流湍急,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拓展延伸:(多媒体展示)(3)地势对交通的影响 向东流的大河流沟通了我国东西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经济联系。拓展延伸:黄金水道——长江(多媒体展示)(4)地势对经济的影响

东部地势低平、人口稠密、农业条件好、交通便利,这些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活动:探索

这条河为什么叫倒淌河? 视频:倒淌河成因

三、课堂练习

1.下图中,能准确反映我国地势特征的是(B)

2.读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A阶梯的主要地形是高原和山地,B阶梯的主要地形是高原和盆地。

(2)我国地势的总特征是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这种分布对气候的影响是有利于海洋上暖湿的气流深入内陆,形成降水。

四、课堂小结

我们学了什么?(我国地势特征及其对气候、水利和交通的影响)

五、作业布置

1.教材65页复习题1。

2.我国地势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3.我国地势对气候、水利和交通有什么影响? 【板书设计】

中国的地势与地形(第1课时)

(一)中国的地势特征 地势的概念 地势的特征

8.第三章 第一节 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篇八

一、运动与静止》

1、歌词“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中,竹排江中游是以 为参照物的,“青山两岸走” 是以_ 为参照物的。

2、“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青山相对出”是以 为参照物的,“孤帆一片日边来”是以 为参照物的。

3、诗句“满眼**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是以 为参照物;“仔细看山山不动”是以 __________为参照物;“是船行”是以 为参照物。

4、“不疑行船动,唯看远树来”中“远树来”是以

5、毛泽东诗词中有“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以 为参照物。

6、月亮在云朵中穿行。7、乌云遮住了太阳。

8、小明乘车回家,小明看到窗外的树木、房屋在往后退,9、乘电梯上楼,透过电梯房的玻璃看到楼房在向下降,这是以

10、小明同学乘坐在运动的翻滚车中时,感觉地面上的人和建筑物都在旋转,取的参照物是_______________。

11、在一个无风的上午,体育课上老师组织百米竞赛,他选择的参照物是__________。

12、甲乙两辆汽车同向、同速行驶。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甲车是是_______ 的;如果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是_______ _是_______ _的。

13、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一位法国飞行员在一次空战中,发现座舱里有一只“昆虫”在蠕动,他顺手抓来一看,竟然是一颗子弹,不禁出了身冷汗,力呢?

14、坐在甲列车内的旅客看到窗外的树木向东移动,列车正在向 行驶。

旅客从车窗看乙列车,却觉得乙列车好像停在那里一样,参照物的,乙列车正在向 行驶,并且乙车行驶速度跟甲车相比迎面又驶来一丙列车,旅客感觉丙列车飞驰而过,为什么?

15、甲乙两辆汽车都向东行驶,且乙车行驶速度比甲车快,如果以甲车为参照物,是向_______ 运动的;如果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是向

16、在南北方向的平直公路上,有甲乙丙三辆汽车,甲车上的人看到乙车匀速向南,乙车上的人看到路旁的建筑匀速向南,丙车上的人看到甲车匀速向北。

为参照物。,其中“坐地日行八万里” 这是以 为参照物。为参照物。这时他选张军同学跑步时感到风迎面扑来,___的,乙车的;如果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试说子弹为什么变得毫无杀伤他是以 为参照物的,他是以________ ___________。

乙车_______运动的。

试分析这三辆车相对于

是甲为

地面的运动状况。

17、刮着南风,甲乙丙三人骑车都由南向北行驶。甲说:“我感觉不到一点风。” 乙说:“我是顺风行驶。” 丙说:“我是逆风行驶。” 为什么三个人感觉不一样?

18、观察烟和小旗的方向判断:

9.第三章 第一节 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篇九

http://

教学建议

【天气及其影响】

1.这一部分的教学有两种方案可供选择。其一,先通过阅读图3.1理解天气,然后通过活动理解“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其二,先通过活动理解“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然后通过阅读图3.1理解天气。

2.天气的教学主要应抓住“怎样描述天气”和“天气的特点”,不要求了解严格的天气概念。正确描述天气,既能加深对天气概念的理解,又是一项基本技能。在阅读图3.1时,要把视野放开,引导学生从更多的方面认识天气。第一,图中只表现了晴、风、冷三种状况,相应地要补充阴、雨(可扩大到雪、雹等降水形式)、热三种状况。第二,在“阴晴、风雨、冷热”之外,还应补充其他天气状况,如雾、扬尘等。第三,可及时让学生描述上课时教室外的天气状况。

天气特点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举例说明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短时间”,可从某一时刻、一天、几天等不同的时间尺度举例说明。某一时刻如“现在正在下雨”,一天如“今天很闷热”,几天如“这几天阴雨连绵”。第二是同一时刻不同地方的天气不同,如“东边日出西边雨”、“十里不同天”等。第三是同一地方不同时刻的天气有变化,如夏天暴雨前后的天气变化、冬天寒潮前后的天气变化等。

3.活动中材料A说明了天气与交通的关系,材料B说明了天气与生活的关系,材料C说明了天气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材料D说明了天气与军事的关系。其他方面可让学生补充,如天气与工业生产、工程建设、商业活动、旅游活动、休闲娱乐等的关系。

学生补充资料(图3.2E),可在前一节课后安排,由学生在课外搜集。

活动最后要求学生写篇小短文,可在课堂上写,也可在课后写;应引导学生围绕“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这一主题,综合写也可,就某一方面展开写也可。

【明天的天气怎么样】

1.在各种媒体的天气预报中,以电视天气预报最引人注意,并且,了解电视天气预报也是本部分教学的重点,因此,“明天的天气怎么样?”的教学,建议按下面的顺序进行:电视天气预报(活动1~3题)──其他媒体的天气预报(图3.4和活动第4题)──归纳天气预报的作用和主要内容──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图3.3)。

2.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一般先出现卫星云图,因此活动先从认识卫星云图开始。教学由此开始,也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动第1题主要通过引导学生读图3.5完成。因为学生还没有具体的区域知识,读此图过程中,只要求学生能按图示解释,分清陆地和海洋,并在图上指出哪些地方可能是晴天、阴天或雨天:无云的地方可能是晴天;有亮白色云的地方可能有雨;有灰白色云的地方可能是阴天。

活动的第2题是为第3题做准备,在让学生熟悉常用的天气符号后,介绍了用天气符号表示天气变化的方法。题中天气符号所表示的天气变化情况依次是:晴转阴;小雨转中雨。

活动第3题通过模拟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的形式,使学生熟悉天气符号,看懂城市天气预报图。教学时可把图中所示的13个城市分成6组,每组分别找1~2位学生播报。每组播报后,再找1~2位学生(未参加播报的)评判。

3.在了解了电视天气预报后,可引导学生思考:还可以从哪些渠道获得天气预报?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读图3.4了解报纸上的天气预报;看活动第4题了解从互联网上可获得天气预报和气象知识。活动第4题可作为选学内容,由学生课外选做。

4.引导学生综合报纸和电视天气预报内容,归纳出一般情况下“天气预报要说明一日内阴晴、风、气温和降水的情况”。然后,再结合图3.4中箭头拉出的框解,使学生了解阴晴、风、气温和降水等概念。在熟悉了天气预报内容和有关知识后,学生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思考“为什

用心 爱心 专心

121号编辑

么要进行天气预报?”(天气预报可让人们及早做好准备,充分利用有利的天气,避免和预防不利天气的危害。)

5.最后,让学生读图3.3概括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观测—接收数据—处理资料、制图—分析判断—做出预报。对图中涉及的设备和具体技术性问题,不必细究。

在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中,需要制作和分析天气图。由此,引导学生看“阅读材料”,使学生对天气图的起源和作用有所了解。

【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

1.图3.9的教学,主要是使学生根据污染指数判断各城市的空气质量状况,进而比较各城市空气质量的优劣(这一日)。如有可能,老师可摘录前一天中央电视台主要城市空气质量日报中一些城市的空气污染指数,让学生判断其空气质量状况。对于有关概念,如空气质量、空气污染指数、首要污染物等,不要求学生掌握;对于各城市空气质量差别的原因,也不必细究。

2.活动部分涉及农业生产、交通、生活、居住等四方面与空气质量的关系,要求学生就其中一个方面谈自己的看法。四个问题都是开放式的,可引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教学时切忌以某一标准要求所有的学生,而应注意保护每个学生探讨问题的积极性;同时,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产生污染物污染空气,使空气质量下降,反过来又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为此,人类应该控制生产和生活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以创造美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

用心 爱心 专心

10.初三化学第三章第一节教学计划 篇十

第一节 第二课时 溶于水的吸放热情况 乳化作用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物质溶解过程中通常伴随能量变化。

2、认识乳化作用和乳化剂。

3、理解洗洁精和汽油洗油污的不同原理 教学重点:乳化作用 教学过程:

(知识回顾):

1、定义

2、溶液特征及含义

3、物质溶解于水的微观过程

4、判断是否为溶液并判断溶质和溶剂

①碘酒、医用酒精、白酒、硝酸钾溶液、硫酸铜溶液、

②澄清石灰水、豆油的汽油溶液、花生油的丙酮溶液、

③冰水、面粉水、泥水、油水

(思考):泥水、油水是否为溶液,为什么?久置后会出现什么现象? (点拨):

一、溶液与浊液的对比:

溶液

浊液

乳浊液

悬浊液 分散于水中物质的溶解性 溶

不溶

不溶

分散于水中物质的状态

固、液、气

分散于水中的粒子 分子或者离子

固体小颗粒

小液滴

振荡后现象 澄清透明 浑浊,液滴分散 浑浊,固体悬浮 久置后现象 均一、稳定

不稳定,分层上浮

不稳定,沉降

应用

举例:

1、乳浊液:油水、牛奶 2、悬浊液:泥水、面粉水 二、乳化作用、乳化剂: 1、乳化作用:形成乳浊液

2、乳化剂:像洗衣粉、洗涤剂、肥皂等含有表面活性剂的物质 ※与汽油洗去油污的原理不同! 三、物质溶于水常伴能量的变化: P65实验探究:

(实验设计):注意控制变量,学生讨论决定 (实验步骤): 1、2、

(实验记录): 水的温度T1 氢氧化钠溶液的温度T2 T2-T1

水的`温度t1 硝酸铵溶液的温度t2 t2-t1

(实验结论):

1、溶于水吸热的物质:硝酸铵

上一篇:年报下一篇:社会不能承受之重-高考与生命“碰撞”引激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