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初、高中地理教学协调研究(精选10篇)
1.新课程下初、高中地理教学协调研究 篇一
高中地理新课程有效教学研究报告
【摘要】有效教学,是当下的热点话题,是新课程改革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本结题报告分析了当下地理课堂存在的普遍问题,通过理论研究结合课堂实践提出了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教师以“促进教师的有效教学”的理念为课题的基本原则,发掘、预设并生成有效教学的操作点,构建以“有效教学”为主导的教学体系。
【关键词】有效教学、地理课堂、新课程、策略
一、课题背景及界定
(一)课题背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有效教学已成为我们的热点问题,引起了广大教师的高度关注。目前,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学生学的很苦,教师教得很苦,但大多数情况下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学效益差”的现象,不少学生依赖老师,被动地接受性学习,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大部分教师课堂以讲授为主,占用时间过多,学生在课堂上很少有机会通过自己地活动与实践获得知识与发展。这样造成了大量地“高分低能”的学生,大大降低了有效教学的效度。
为推进素质教育的真正实施和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切实提高教学效率,地理科目以“地理有效性教学”立题,我们以此为契机开展了有关地理有效性研究的活动。
(二)课题的界定
1、“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的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2、课堂有效教学: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如下三重含义:一是有效果,即对教学活动结果与教学预期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二是有效率,是对投入的教学资源与教学获得的收益之间量化关系的评价,教学效率=教学产出(效果)/教学投入*100%,因为时间是最重要的教学投资,所以也可以用“教学效益=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100%”这个公式来计算;三是有效益,指教学目标与特定的社会及个人的教育需求是否吻合以及吻合程度的评价,“是否吻合”是教学效益质的规定,“吻合程度”是对教学效益量的把握。
2.新课程下初、高中地理教学协调研究 篇二
一、深入学习新课改理念,领会新课程理念的精神
新课程改革是为了贯彻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而开展的新一轮高中课程教育教学革新,其宗旨是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全日制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规定普通高中英语课程的性质和理念,即“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在加强对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同时,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这就为高中的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高中英语教师必须领会这一新的精神,进行有效的初、高中英语教学衔接,为进一步实施高中英语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深入学习初中英语课程标准,了解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
初中英语课程标准规定:“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由此不难看出,高中的学习要求明显高于初中的学习要求,然而,进入高中的学生未必完全达到了初中英语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要求。因此,深入学习初中英语课程标准,了解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对于做好初、高中英语的教学衔接工作非常重要,它是做好这一工作的基础。
三、认真研究学生,做好心理疏导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工作
由于学生刚从初中升入高中,一方面还沉浸在升学的喜悦中,另一方面也还沉迷于初中阶段的学习和生活。就内容而言,高中英语与初中英语有着明显的差异:高中英语的词汇量较初中阶段大大增加,所学文章的长度及容量大大增强;高中阶段的语法项目、功能话题也明显增多。基于这些突如其来的变化,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会有诸多的不适应,这也是不可避免的。这就要求我们高中教师在教学时特别注重对学生的心理疏导,缓解其心理压力,使其能够轻装上阵,对高中阶段的英语学习树立起足够的信心同时也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其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主动去学习、有效地学习。具体为:指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做好课前笔记的习惯,学会自主学习。同时,也要指导他们学会合作学习,注重与老师和同学的交流,学会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懂得如何获得帮助的方法等,这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四、认真研究初中英语教材,注重初、高中英语教学内容的衔接
(一)引导学生复习语音知识,交给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
高一开学初期,利用三到四课时的时间来引导学生对英语国际音标、读音规则、音节划分及单词重音等知识的复习。由于高一新生来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在英语发音方面难免会有不够准确的地方,适时给发音不够准确的学生做纠音方面的工作必不可少。这样可以让他们掌握正确的发音,为进一步学习英语扫除听说的障碍。通过对语音知识的复习,让学生进一步明确语音知识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并自觉运用语音知识来进行高中英语词汇的学习。
(二)引导学生复习语法知识,为高中学习指引方向
我们都知道,初中英语语法知识可以说算得上是英语语法的一个入门,高中英语语法的学习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通过比较初中英语课程标准关于语法的五级目标描述和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关于语法的六级目标描述,就知道高中英语语法是初中英语语法的延伸和提高,只有通过对初中英语语法的复习,才能让学生有效地进行高中阶段英语语法的学习。
(三)指导学生词汇的学习,扩展其词汇学习的能力
结合语音知识、语法知识的复习,指导学生运用语音知识来加强英语词汇的识记,并鼓励他们利用语法知识自己创设适合的语境对词汇加以运用,同时利用构词法、联想法等手段来进行词汇的扩展学习。
(四)引导学生合作学习,逐步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
英语是一门工具性语言,对它的学习少不了与人的合作,单兵作战是出不了效果的。因此需要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精神,与人合作,形成自己的有效的学习策略,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初、高中英语教学衔接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以上仅是个人粗浅的认识,以期能抛砖引玉同时也希望能得到专家们的指正
参考文献
[1]http://jysx.snnu.edu.cn/show.aspx?id=207&cid=2.初中英语课程标准.
3.新课程下初、高中地理教学协调研究 篇三
关键词:初、高中英语教学衔接困难解决策略
经过两三个月的适应期,高一年级的新生,一方面基本适应了新环境,开始了紧张有序的高中生活,同时对高中阶段英语的学习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体验;另一方面也遇到了一些困难:英语成绩下滑,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大量词汇记不住,语法知识不理解,阅读理解能力不足,学习习惯差等。
针对高一新生在英语学习中出现的困难,教师应及时给予恰当的指导,帮助学生度过迷茫期,尽快步入英语学习的正常轨道。笔者拟从初、高中英语教学衔接的角度,以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理念为指导,对其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做一探索,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高一新生英语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一)对高中阶段英语学科的特点认识不清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部分中考英语成绩不错的学生在高中阶段并没有取得满意的成绩,他们抱怨道:“我也认真学习了,好像比初中还用功,为什么成绩反而下降了呢?”原因是,这些学生仍沿用初中的一些学习方法,但这些方法已不能再满足高中学习的需要了。这是由于对初、高中英语学习的差异和高中阶段英语学科的特点认识不清造成的。
由于初中属于义务教育,受学生年龄特征等限制,在能力方面要求较低,这就决定了中考英语试题大部分是知识型的,能力型的较少。初中的考查,尤其是基础知识的考查,还是以课本为依据。这种考查形式使学生把精力多放在对课本的死记硬背、考前的临时突击上。这与高中注重平时的积累,注重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非常不同。如果学生升入高中后仍然延续原有的学习方法和思维定势,过多依赖老师,掌握知识以机械记忆的方法为主,这样成绩当然不会很理想。
(二)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过分依赖老师,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只重视课堂40分钟教师引导下的学习,不知道预习——听课(做笔记)——巩固(复习和积累)是一个整体的学习过程;不知道上课如何记笔记,如何自主高效地完成大量的“软指标”作业;没有语言积累的习惯等。
(三)词汇掌握不牢
单词记不住,背了就忘,主要是平时接触英语少,一词多义不了解,读音不准。有的学生还是死记字母,一个单词拆成几个字母去记,英文意思与中文意思联系不起来。此外。对一些基本的构词法不太熟悉和重视。即使背过了部分单词,因阅读量太少(按《英语课程标准》,高中毕业生的阅读量除教材外应累计达到36万词以上,大部分学生远远没达到这个标准),复现率太低,也不能真正掌握。
(四)阅读量有限。阅读技能和策略匮乏。阅读能力不足
主要表现在:一方面,由于学生掌握的词汇量太少,过不了语言关。另一方面,阅读方法不科学——习惯于指读、笔读、回读、出声朗读等阅读方法;或过分重视每个生词的词义,忽略文章的篇章处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或阅读速度太慢,难以根据语境中的提示和构词法猜测词意,无法准确把握文章中的主要事实和中心思想;不能根据上下文全面掌握文章的主旨和段落大意,难以达到《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要求。
二、初、高中衔接的解决策略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试验)指出:高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学生在义务教学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要达到这个总目标,就必须首先解决初、高中英语教学的衔接问题。解决策略主要有:
(一)明确高中英语学科要求和特点
高中英语的词汇量在加大,语法知识在加深、拓宽;对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听力的要求也在提高。此外高中试题重在考查对语境、语意的理解和体会,要求学生有较好的英语表达和用英语思考的能力。高中英语课程的目标以义务教育一至五级的目标为基础,共有四个级别(六至九级)的目标要求。其中七级(五个模块)是高中阶段必须达到的级别(学业水平测试)要求,八级(八个模块)和九级(11个模块)是为愿意进一步提高英语综合语言能力的高中生设制的目标。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合发展的基础上。《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共列出语法项目24大项,词汇3500个单-词,其中不包括词组和短语,高中毕业生的阅读量除教材外应累计达到36万词以上。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懂得自主学习
高一学生聪明伶俐,但缺乏较好的学习习惯和持之以恒的坚持精神。为此,教师有必要采取相应措施,耐心地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培养学生做好课前准备的习惯
教师可提前3-5分钟进入教室,要求学生准备上课必需的课本、笔记本等,并朗读、识记上节知识中的重难点。习惯的养成需要时间。经过1-2个月的坚持,多数学生能养成做好课前准备的习惯。
2.培养学生做课堂笔记的习惯
语言知识目标八级的词汇目标描述为“学会使用3300个左右的单词和400-5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高中英语课容量大,知识点多、杂且需要反复记忆、复习和巩固,仅凭课堂上的印象远远达不到对知识完全掌握,灵活运用的要求。此外遗忘规律也表明做好课堂笔记的必要性。因此应要求学生准备一个笔记本,记录课堂上的知识要点,以便课后及时复习和巩固。在习惯养成阶段,教师可全批几次笔记本,要求笔记记录规范,纠正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不断规范笔记本的使用。
3.培养学生查阅工具书的习惯
进入高中阶段,对词汇量的要求大大提高。学生在遇到生词时,往往存在着对教师过分依赖的心理,总希望教师直接告知该词是什么意思,该如何用,几乎不自己动手查阅词典或其它工具书,这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就英语学科而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一个好方法就是要求学生遇到生词时查词典而不是直接求助于教师。在英汉双解词典中英文解释及汉语注释和例句的帮助下,学生不仅知道了生词的意思还能了解其用法,同时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会得到发展。
4.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
高中课容量大,知识点的复现率不高。因此,学生应通过自主学习,如多做练习,多进行课外阅读,增加知识点的出现率来帮助自己掌握繁多的知识点。另外,教师在课堂上教授的阅读技巧、听力技巧和写作技巧也得通过不断地练习才能被学生很好地掌握。
(三)加强词汇学习方法指导
语言学家威尔金斯(Wilkins)说:“Without vo-eabulary,nothing can be conveyed。”义务教育英语课
程标准对五级词汇的目标要求描述:“四、要学会使用1500-2000个单词和200-3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即要求初中学生在毕业时应当学习和掌握2000个左右的单词。《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语言知识目标八级的词汇目标描述为“学会使用3300个左右的单词和400-5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词汇量大增是影响高一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和动力的一大因素,因此加强词汇学习方法的指导很有必要。词汇的掌握包括读音、词性、词义、词性和用法的掌握。
1.读音
自然规范的语音是掌握词汇读音的关键。经过课堂上的互动交流,教师能发现学生在语音上存在的问题。针对发音不准的问题,教师可带领学生重温26个字母的发音,20个元音及28个辅音的读法,纠正错误发音并进一步强化正确发音。掌握了基本的读音规则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把握单词的字母组合,通过音标逐步拼读拼写单词,注意重音读法的指导。
2.词性
高中词汇表中的单词往往不只有一个词性,同一单词既可充当名词又可充当动词。如puzzle,词性为名词时意为“谜,难题”;词性为动词时意为“(使)迷惑,(使)为难”。同一动词既可为及物动词又可为不及物动词。词性的不同关系到用法的差异。如approve当“赞同,同意”讲时为不及物动词,用法为approve of sb,/sth,当“批准,通过”讲时为及物动词,用法为approve sth。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意识到高中词汇的特征,避免以偏概全。
3.词义
高中词汇的另一特征是一词多义,考查灵活。因此全面掌握词义是掌握此类词汇的关键。
如2009年高考福建卷完形填空第5l小题:
The——is tening the stories in a way ehil-dren can hear
A.troubleB.giftC.factD.trick
该题正答率很低,原因是学生只知道trick有“恶作剧,诡计”之意,却完全忽略了trick还有“窍门,秘诀”之意。再如observe不仅有“观察,观测”之意,还有“遵守(法律,法规),庆祝(节假日)”之意,后者往往是学生掌握的薄弱环节。
4.词形
掌握词汇还要注意词形的变化,尤其是不规则动词的过去式和过去分词的形式。如wear—wore—worn。此外,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构词法记忆单词,或尝试通过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背诵单词,使学生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四)加强阅读方法指导
1.掌握一定的英语文化背景知识
背景知识在阅读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阅读时若缺乏相关的背景知识,阅读就会很困难;反之,阅读就会变得简单。背景知识越丰富,阅读理解题做得就越好。特定的文化产生了各具特色的语言背景。把英语作为外语来学习的学生除具备一定的英美历史和语言文学知识外,还要了解和熟悉一些讲英语的国家的生活习惯、文化背景、风土人情与生活方式等,为提高阅读质量打下基础。
2.改掉不良的阅读习惯
在英语阅读过程中,有些不良的阅读习惯必须改掉。如:用手指、笔、尺子等指着单词进行阅读,这样会影响阅读速度,还容易忽略文章的信息内容;“出声读”也是一种不良的阅读习惯,有专家研究发现,默读速度是出声读速度的两倍。“出声读”不仅影响了阅读速度,更不利于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信息。
4.新课程下初、高中地理教学协调研究 篇四
● 高金章 陈俊江
一、课题的提出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确定了必修课的同时,设置了选修课。“开设选修课是为了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对必修课的内容有所延伸、补充、拓展或提高。”这样就“有利于构建多层次的语文课程体系,有利于为学生的自主选择提供可能,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有个性地发展。”开设选修课的目的,是为了“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不同兴趣、不同表现和不同学习需要”,促进每个学生健康发展,突出“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要求”(《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选修课不同于必修课:教学目标,突出学生个性化发展;教学内容,具有选择性,是对必修内容的“延伸、补充、拓展或提高”;教学手段,具有灵活性和多变性。由此可见,个性化和差异性是选修课的重要特征。这些特征,也决定着选修课课堂模式应该具有特殊性。1.选修课的特殊性决定了选修课课堂模式的特殊性
(1)自我体验性阅读
阅读内容的可选择性,势必突出阅读过程的“自主”地位;阅读“自主”地位的加强,势必会强化阅读的“自我”体验;阅读过程“自我”的上升,必然会带来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以使学生的阅读个性得以张扬。自主阅读和个性阅读才会引出真情体验、个性体验,才会激发阅读的兴趣,使学生的阅读健康持续地发展。自我体验性阅读,应成为所有老师的共识,也应该成为所有学生的追求;自我体验性阅读,应该成为构成选修课课堂新模式的基础。
(2)自主研究性学习
阅读方法的自由,阅读兴趣的增强,势必促进学生自主研究性学习的深入。从研究的形式来看,往往会由个体的研究性学习,转变为兴趣趋同的学习小组。从研究的内容来看,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往往会得到激发,作品的多元性解读会得以产生,通过诵读来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精神的陶冶。从研究的方法来看,学生可能已不满足于手中已有的文本资料,他们可能会采用多种手段,自行从书刊、网上搜集有关资料,以帮助自己对作品进行理解。从研究结果的表达形式来看,阅读欣赏的报告会、讨论会将成为重要的形式,以交流阅读欣赏的心得体会,朗诵和表演的需求,使诗歌的诵读和戏剧的表演有可能会成为课堂交流的重要形式。因此,引导学生自主性阅读,提供自由表达的空间,应成为选修课的着眼点和出发点。选修课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就在于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阅读潜能,并提供可能的表达空间。
(3)自由创新性写作阅读内容的广泛性,文学作品形式的多样性,势必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促动自由写作、创造性地写作这根弦。“自由”,就是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就是不满足别人所表达的内容,勇敢写出属于自己“这一个”的理解和感情体验;就是不满足于已有的写作形式,在作品的形式上敢于触碰,有所创新。基于强烈的创作欲望,学生会积极地进行写作,也会自由地组成文学社团,甚至自出文学小报。老师应该因势利导,主动引导学生,从学校和社区生熟悉的人物入手,尝试写作散文、小说,或写作浅显的新闻与传记,或写一些新闻评述、综述,传记性小故事等等。要积极推荐优秀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作文竞赛活动,并把优秀的习作推荐给报纸杂志给予发表,进一步激发他们自由写作的兴趣。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写作,是选修课课堂模式的重要内容。
2.选修课程课堂新范式的研究,是我校语文老师的共同需要和迫切任务
追求选修课课堂教学的新范式,才能不断适应时代的要求。新的时代,新的教学内容,新的教学标准,催生课堂新范式的诞生。但是,新课程标准颁布以来,不少教师仍然是“旧瓶装旧酒”,或改换门庭“旧瓶装新酒”。教学内容改变了,教学思维没有变,教学方法没有变,说到底是教学思想没有变。对选修课程课堂新范式的研究,可以作为一个新的平台,借以促进教师观念的转变。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手段的创新,教学对象的全新,只有成为教师的共识,才能勇敢
立于改革的潮头,而不被时代所抛弃,始终站在教学科研的最前沿。内容决定形式,标准决定目标,方法决定效果。只有努力追求选修课课堂新范式,才有可能达到课堂效率的最大化。
追求选修课课堂教学的新范式,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教师业务能力的发展,是教师不断进步的表现,也是自身价值的体现。而课堂模式的创新,是教师业务能力提升的外化,更是教师人生目标的外化。要追求课堂模式的创新,就要不断地去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摒弃落后的教学理念,就要不断地去研究新的课程标准,不断研究别人已有的教学成果、教学经验,从而不断研究自己的教学方式,不断改变自己的教学模式,才能不断创新,不断上进。
追求选修课课堂教学的新范式,更是我校提高教学质量的迫切任务。随着我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教师队伍的逐渐增大,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就成了摆在学校领导和所有老师面前的重要课题。课堂是提升教学质量的主阵地,新的教学模式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手段。本课题组研究的课题“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课堂新范式的研究”,其着眼点就是在促进教师的不断学习和研究,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促进选修课课堂模式的转变,提高教学的质量,以达到学校做大我做强的目的。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推动了高中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发展,也为选修课的理论研究和课堂模式的探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研究高中语文选修课课堂的新模式,其目的和意义有三个:
1.力图通过课题的研究,转变教师的教学思想,培养教师的服务意识、发展意识、质量意识和研究意识,变“师本”为“生本”,倡导民主科学精神;引导学生冲破藩篱,敢于探索,善于研究;努力探索促进当代中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新模式、新方法和新途径。
2.以“生本”思想,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使他们由被动地学习向主动地学习转变,学会自主学习,学会主动学习,学会合作学习,直至学会学习;力图通过老师的指导和经验传授,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意识,终身学习的能力,敢于创新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使学生持续发展成为可能。
3.从课堂形式来说,力求通过对选修课课堂教学理论的研究,促进教师的发展和学生学习观念的转变,通过对大量的课堂实验进行研究和总结,就如何进行自我感受、自我品味、自我体验的阅读,如何进行主动学习、研究性学习,如何进行自由创新性写作等方面的内容,探索选修课课堂教学的新范式,力求构建不同于高中语文必修课的课堂教学的新范式,促进师生互动,教学相长,进而全面提升老师和学生民主意识和创新意识,实现基础教育的快速发展。
三、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以及国内外同一领域的研究现状 1.理念依据
(1)新课程标准理论。
新课程标准对高中语文课程的目标作了如下描述:“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开设选修课,有利于构建多层次的语文课程体系,有利于为学生的自主选择提供可能,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有个性地发展。”
这些描述,是针对整个高中语文的,也是针对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它至少包含以下几点要求:①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②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探究、创新能力;③形成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④为学生终生学习和个性发展打好基础。⑤构建多层次的语文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可以看出,创新性、人文性、基础性和系统性是其基本特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不同兴趣、不同表现和不同学习需要。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要求,采用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和评价方法。
(2)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目标不是从外部由他人设定,而是形成于学习过程的内部,由学习者自己设定。研究性学习主要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并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它着力于学生的学,目标指向学生的创新能力、问题意识、合作意识以及关注人类发展的意识和责任感的培养。强调学习的探究性、主体性、交互性、过程性、开放性等体现现代学习的特点方面存在共同的基础。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独立探究,发
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本,凸现学生的学,通过让学习者主动参与、主动探索去获得知识。
(3)人本学习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自发的、有目的、有选择的学习过程。强调学习方法的学习和掌握,强调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和经验,强调主动地学习,最好的学习是如何学会学习;学习的内容应该是学习者认为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并有兴趣的知识和经验;要营造学习的氛围,运用确当的方法,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坚持以学生为中心。2.国内外同一领域的研究现状
自20世纪初开始,世界范围内兴起了课程选修制(elective system)。课程选修制已成为现代基础教育的重要支柱,正确处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之间的关系也成为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
台湾地区从上世纪的60年代开始就在高中能够设置选修课,但当时国文科无选修课,3年均为必修。80年代以来,国文科中分出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选设:国学概要、应用文、书法、文法与修辞四科。1995年,台湾进行第四次国民中学课程标准修订,国文科仍有必修、选修之分,但选修课统一改为“国文”,编三册教材,每学年一册,学习内容主要分为各文体文学作品和应用文,每周教学时数为1-2节,与前次相比,必修门类与总课时有所减少。
香港受英国教育体制影响,课程设置灵活性较大,课程多元化特征明显,但语文课程相对保守,所有高中都把中国语文和英国语文列为必修科目;仿效英国而设大学预科性质的“第六学级”(Sixth Form),学校一直都开设较多的选修科目,1993年开始,可供选修的高级程度和高级补充程度科目中,属于语文类的有中国文学、英国文学、中国语文及文化、英语运用等选修科目。2005年后的高中课程,正在向多元化和专门化的学习单元的方向发展,在原来的基础上,增设汉字和书法、文学创作、文化专题、影视评赏等供学生选修。
自选修课程创设以来,世界各国在基础教育阶段的选修课程设置由于各自文化价值取向的不同而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一些教育集权制国家(如法国、日本、俄罗斯等)由于长期加强了中小学必修课的建设,而忽视选修课的建设,因此这些国家的中小学课程改革呈现出加强选修课程的趋势。选修课程设计和相应的学校课程资源开发在芬兰、美国、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一直代表着课程研究和课程开发的主流传统,体现着课程的主流价值观。由于学校在课程开发上具有较大的自主性,课程资源开发研究上基本上是以地方、学校为本位进行的,比较关注校本课程(School-Based Curriculum)的研究和开发,比较重视学校和教师的参与,课程开发的有关知识的构建注重决策、方法、模型、模式、程序、评估等操作性知识。
以上通过对各国高中母语选修课程设置的考察,可以归纳出如下几个特点:
一是语文作为一门掌握本国语言文字、提高国民素质和传承民族文化的课程,被世界各国政府列为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并给予充分的政策和课时保证。
二是高中母语课程必修与选修兼顾,实行灵活的选课制度已经成世界各国普遍的做法。
三是大部分国家的语文选修课都由地方和学校自行确定,中央政府只作宏观的政策规定(英、美是突出代表)
四是绝大部分国家的高中语文选修课实行学分制,必修学分一般高于选修学分(德国、以色列为代表)
在我国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一经推出,便引起了教育理论工作者和众多一线教师的关注。但对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设计方案、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思考与有效探索却较少,特别是对选修课程课堂教学新范式的研究,只是部分涉及,还没有进行系统的研究。本课题拟对此进行研究,进行系统的探索和实验。目前,这个研究具有一定的开拓意义。
四、本课题研究的概念界定
1.高中语文:有别于初中语文的要求,有别于初中语文的阅读范围、深度和方法。在2003年发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高中语文课程性质作了这样的界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本课题的研究将基本遵循这一界定,在开展选修课程的新范式研究时,既引导学生汲取人文的精华,更注重引导学生提高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2.选修课程:新课程标准确立了语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同时兼顾的方针,为选修课程的开设奠定了基础,也为新课堂范式的研究提供了可能。但是,我们发现选修课开设几年以来,很多老师的教学理念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选修课的课堂模式和必修课的课堂模式也没有较大的区别。缺乏创新意识,缺少研究精神,课堂效果不佳,有悖于选修课程设置的初衷。我们设想,对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课堂新范式作一些探讨和研究,力求构建选修课程课堂教学的新模式。我们研究的理论基础,源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精神:
(1)着眼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重视体验性阅读,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2)着眼于学生自主性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能力和方法,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3)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4)按照课程目标,根据本校的课程资源和学生的需求,有选择地开设选修课,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灵活实施,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课堂新范式的研究。
3.课堂教学:是课内教学,不是课外阅读;探索选修课的课堂的特征和教学的基本原则,总结选修课的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总结其基本规律。
4.范式 :即模式,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模式;新范式,即有别于必修课的课堂模式,能够体现自主体验、自由表达和自由写作相结合的模式,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选修课程的新模式。这种新范式主要体现在一下几点:
(1)自我体验性阅读;
(2)自主研究性学习;
(3)自由创新性写作。
基于以上的理论界定和设想,我们将在选修课的理论和实践方面作出我们自己的探索和研究,包括对选修课程的内容进行一些必要的取舍,对选修课的新范式进行一些大胆的探讨和设置等等,总结出一些新的模式来,以求选得活,上得好,有特色,有活力。5.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课堂教学新范式研究: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课堂教学新范式研究,就是对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课堂教学可能出现的模式及其理论进行探索和研究。具体地说:
一是进行“自我体验性阅读”的研究。“自我”是指阅读的个体性、趋异性、独特性;“自我体验性阅读”即指学生个性阅读,有不同于别人的感受、思考、体验;力图探索学生共同阅读、不同体验的理论、方法和途径,包括研究阅读的理论,进行阅读的指导,以及阅读成果的表达与评价等等,要通过研究总结并把它们付诸实践,使学生读出个性,读出属于学生自己的体验、感受,并由学生自己作出恰如其分的表述。
二是进行“自主研究性学习”的研究。包括怎样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怎样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成功,享受快乐,得到阅读的快感,增强阅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怎样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进行自主研究性学习,进行自发式探讨;并对学生自主研究性学习从理论和方法上进行总结和提升。
三是进行“自由创新性写作”的研究。力求打通阅读和写作的屏障,把选修课的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在阅读中,获得写作的新材料新感悟,不断取得写作的源头活水,给学生的写作注入新的活力;在写作中,如何拓宽思维,培养想像力,运用新方法;如何进行自由地表达、创新性表达,道人所未道,写人所未写;并在怎样进行创新性写作的理论上有所总结,有所创新。
五、本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1.研究目标
力求通过对选修课课堂理论的研究,通过对大量的课堂实验进行研究和总结,就如何进行自我感受、自我品味、自我体验的阅读,如何进行主动学习、研究性学习,如何进行自由创新性写作等方面的内容,总结出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课堂的新模式,以推进选修课积极健康地向前发展。
2.研究内容
(1)“自我体验性阅读,自主研究性学习、自由创新性写作”范式的教学理论与心理学依
据研究;
(2)“自我体验性阅读,自主研究性学习、自由创新性写作”范式的教学实施研究;
(3)“自我体验性阅读,自主研究性学习、自由创新性写作”范式对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研究;
(4)“自我体验性阅读,自主研究性学习、自由创新性写作”范式对教师教学要求的研究;
(5)“自我体验性阅读,自主研究性学习、自由创新性写作”范式的教学效果认定及评价研究。
六、本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拟以“行动研究”为主,兼用文献研究法、综合调查法、分析归纳法、经验总结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图书馆和网上查询各种与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课堂模式的相关各种资料,深入研究并尽自己最大限度地把握与本课题相联的教育教学原理和理论,提升研究的理论层次。
2.综合调查法。综合运用各种调查方法和手段,有计划、分阶段地展开课堂教学效益的调查研究,全面了解当前高中语文选修课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征求良好的课堂教学策略。
3.分析归纳法。将调查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分析,并对相关结果进行整合,从中发现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
4.课堂研究法。研究丰富的课堂教学现象、思想和方式,重点对课堂设置、课堂模式进行探讨和研究。
七、研究过程
本课题研究过程确定为两年。具体步骤如下:
1.前期准备和初步研究阶段(2009年下半年-2010年7月)
对课题进行论证、申报和立项;课题组核心成员对课题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明确课题组核心成员的研究方向;对课题进行初步研究。
2.中期研究阶段(2010年9月-2011年底)
总结初步研究阶段的进展情况和各人的经验,进一步调优各个核心成员的研究方向,完成相关研究论文。
3.全面总结和结题推广阶段(2012年1月-2012年6月)
各课题组核心成员继续进行后续研究,撰写论文和课堂研究案例;并上报省市教研室,请求进行结题论证。
八、预期研究成果 1.阶段性研究成果
(1)初期研究阶段
①《选修课的关键在“选”》-高金章;
②《选修课理论研究和课堂模式》高金章、李仁甫;
③ 《选修课课堂案例》或论文(自主研究性学习)——廖海燕、成维和顾向阳;《选修课课堂案例》或论文(自主体验性阅读)——周文锋、肖如宏和还立金;《选修课课堂案例》或论文(自由创新性写作)——刘红、李仁甫和刘俊杰。
④撰写开题报告—高金章、陈俊江。(2010年6月之前完成)
(2)中期研究阶段
①《自主研究性学习—选修课课堂新范式研究之一》—廖海燕、成维和顾向阳;《自主体验性阅读—选修课课堂新范式研究之二》—周文锋、肖如宏和还立金;《自由创新性写作—选修课课堂新范式研究之三》—刘红、李仁甫和刘俊杰;
② 撰写中期评估报告—高金章、陈俊江。(2011年底完成)2.最终研究成果
①《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课堂新范式的研究》结题报告。(2012年5月)
②《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课堂新范式的研究?材料汇编》(2012年5月)
③《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课堂新范式的研究?典型案例汇编》(包括课堂实录和光盘)(2012年5月)
(本课题为江苏省中小学第八期教学研究重点课题)
5.新课程下初、高中地理教学协调研究 篇五
——以“合作探究”为核心的“
3、5二十字”教学策略
内容提要:《化学“
3、5二十字”教学策略》是为进一步落实新课程标准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和高中化学教学特点,确立的以“学会学习”为主旨,以“合作探究”为核心的教学策略。“3”即落实“三维目标”:落实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育目标;落实过程与方法教育目标;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目标。“5”即坚持“五个贯穿始终:情感教育贯穿始终;文化育人贯穿始终;探究体验贯穿始终;展示交流贯穿始终;习惯养成贯穿始终。“二十字”即二十字教学环节:定向自学、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精讲归纳、反馈提高。本教改旨在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本教学策略适合当今社会的发展对教育教学的要求。
本教改的背景及意义:
从社会的发展来看,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学习是人们求生存的必备技能。教育的根本意义和价值即在于培养学生健康向上、主动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格,在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新一轮课改的核心,是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然而,现实的教育却不容乐观,教育的功能大多仅仅停留在传承人类已有的科学文化知识,更多地体现在习得和模仿那些被证明为唯一正确的答案和最好的处理方式,并将这些答案与方式运用于日后的生活。它更多地是单
一、封闭的思维方式,仅追求知识存储的量。学生只是知识信息的接受器,处在一种被动接受的学习地位上,重复和再现所学知识和技能。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做法还窒息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受到压抑,个性发展无从谈起,素质和能力都得不到更好的发展和提高。而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正使世界变成一个不确定的变化的世界,它要求人们用一种开放的、多元的、主动的思维方式来应对这一变幻的世界。
从我市的实际情况看,近年来我们化学学科积极地参加教科研活动,教育教学改革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发展仍不平衡,传统的教学模式仍然有较大的市场。在部分老师身上仍然存在以下现象:重教法轻学法、重提问轻思维、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发展。学生的学习存有两个极端:一是厌学;二是大部分学生学习用功,埋头做题,起早贪黑,效率极低。在这些现实问题的督促下,我们不得不进一步去探讨去完善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有效的学习途径。
本教改的理论依据:
任何一种课堂教学模式的确立,都必须依据正确的理论作先导。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这说明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起着引导作用,学生整个人(包括情感和理智)的自我发起的学习,是最持久最深刻的个体行为,而学生的主动学习,主动探究是主体参与的最重要行为。老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供适合学生积极主动、自主探究的学习条件,创设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氛围,并注重挖掘学生自身对学习的渴望和潜能,建立起一套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导学机制,体现主体参与意识,落实主体地位。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应是主动发现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创设适合学生学习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而且要让学生“知其所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他们能根据教学目标有计划、有选择地观察现象、动手实践、思考问题。从初中到高中,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越来越强,他们喜欢讨论、探究问题发生的来龙去脉,搞明白事物发展的前因后果。同时,心理学研究还表明,尽管中学生思维有较大的发展,但分析判断能力还不完全成熟,不能放任自流,因此还需要教师的有力指导,要让学生充分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暴露思维缺陷,反馈存在的问题,然后在老师的引导和帮助下解决学生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能力。
课堂教学模式及操作: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课型主要有新授课、复习课和讲评课三种。“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实际教学中要根据不同课型的特点灵活运用二十字教学策略,并有所侧重。
课型一:新授课
化学新授课主要有概念理论新授课 和元素化合物新授课两类。
1.概念理论新授课
基本模式:“定向自学—问题探究—展示交流—精讲归纳—巩固训练”。
高中化学知识中属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内容很多,有的形成了独立的单元,如物质的分类、物质的量、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反应原理(选修4)、物质结构与性质(选修3)等等;有的穿插在元素化合物知识中,如有机化学中的烃、苯的同系物、醇、酚、醛、羧酸、酯等概念。因此,概念理论新授课这种课型非常普遍。在进行概念理论新授课的教学时 应主要采用“定向自学—问题探究—展示交流—精讲归纳—巩固训练”的教学模式。
定向自学:指在老师的指导下,为完成既定的学习目标,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内容或其它材料)、观察(实物或图片、模型)、实验等多种方式进行自学,使学生亲身体验思考的过程,主动尝试解决问题并获取新知识。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的活动固然是主要的,但绝不能淡化教师的作用。为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选择恰当的方式;要控制合理的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要加强对学生的自学指导(如让学生用双色笔标出重点和难点等),要加强辅导,在巡视中留心学生的疑点,使后续的讲解更有针对性。
问题探究:“问题是思考的起点”,问题探究的前提是创设高质量的问题情景,围绕某一概念或理论精心创设问题或问题组,创设的问题要具体明确、贴近学生的实际,要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要有启发性、充分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要具有可操作性、能调动学生全员参与,切忌“假、大、空”。问题探究的形式可灵活多样:或问题组或图片或投影或实验或材料等等。关键是激活学生思维,真正让学生大脑动起来。
如《苯的同系物》概念的学习可提供如下问题:
① 苯的同系物的结构特点是什么?
② 苯的同系物与芳香烃、芳香族化合物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③ 苯的同系物的通式是什么?符合这一通式的是否都是苯的同系物?
④ 列举一些有机物的结构简式让学生判断是否是苯的同系物。
展示交流:定向自学和问题探究之后,教师不要急于进行讲解,要放手组织学生、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交流的平台,通过同位商量、分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将自己的思路、观点和认识以及学习中遇到的疑问呈现在同学面前。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展示交流的目的不仅仅在于知识与技能层次,更在于落实新课程所确立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要通过展示交流,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展示自我,敢于并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学会欣赏,欣赏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培养团队精神,团结协作,在团体的互动中互相借鉴,取长补短,互帮互学,相互促进。教师在巡回指导中要注意捕捉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提高后续讲解的针对性。
精讲归纳:所谓精讲,就是讲学生所需。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一是适时启发点拨,释疑解难;二是抓住要害,讲深讲透。归纳是精讲的延伸、巩固与深化。
巩固训练:以小结、练习等形式检查落实学生对概念理论的掌握情况。
2.元素化合物新授课
基本模式:“定向自学—实验探究—展示交流—精讲归纳—巩固训练”
元素化合物部分描述性知识较多,适合学生自学,在此基础上还要精心设计针对性强和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进行讨论以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深化、规纳总结、迁移应用。
在进行元素化合物知识特别是化学性质的教学时,要特别突出以实验探究为核心的教学策略。既要重视教材中现有的实验,也要根据教学内容补充一些针对性实验,既要重视教师对实验的演示,更要创造条件,尽量让学生多做实验。实验探究的方式主要有:
(1)先实验后探究
如铜与硫酸反应的探究可进行如下设计
①把铜片分别加入盛有浓、稀硫酸的试管中,让学生观察现象、得出结论。
②对两试管同时加热再观察现象、再得出结论。
③对铜和浓硫酸的反应通过溶液颜色的变化和把气体通入品红溶液的实验,让学生进一步探究该反应的产物。
(2)先探究后实验
如溴乙烷中溴元素的检验可进行以下探究然后实验验证。①溴乙烷是否是电解质?将其加入水能否电离出Br?②如何将溴元素转化成Br-?
③请设计实验方案检验溴元素的存在。
(3)边实验边探究
6.新课程下初、高中地理教学协调研究 篇六
内容摘要:地理模型制作是高中新课程提出的活动要求,学生以往做得比较少。现在通过本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习惯“动手做”,在制作的过程中,充分理解所学的知识,并且学会运用。活动的时候,需要教师正确的指导,而且要制定一个评价标准,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功感,增强自信心。
关键词:高中新课程地理模型探讨
如今的新课程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都很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引导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充分发展。在西方国家的中小学也流行在学习中加强动手操作。高中新课程地理必修1教材里增多了这样的实验操作教学,学生通过动手制作加深了影象以及对知识的理解,这样的教学方法是值得我们教师去探讨的。在一年的高中新课程教学中,关于地理模型制作教学方面我作了一些探究。
一、动手制作,激发兴趣
动手制作活动是通过对某一知识的学习之后,学生动手制作某一地理模型、仪器、标本或专题地图,以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与应用。例如利用一个小玩具球制作地球仪、用泡沫制作等高线模型、制作黄赤交角模型等,学生动手制作的过程既是一个受脑并用、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过程,也是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过程。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有一个制作三圈环流的模型活动,要求用不同颜色的硬纸条表示上升或下沉的气流,该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三圈环流的过程,从而能分析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我所教的班级都有布置这个活动,要求学生按四人一组课外进行,按时上交作品,并且要写出制作过程。第一个班没有交齐,多数学生反映不会做,想不出来气流该如何运动,而交上来的作品中合乎要求的寥寥无几。看到这种情况,我改变了一下方法,利用自习课的时间向学生交代清楚制作的设计思路和要求,还特别强调了其中关键性的步骤和制作标准。有些小组能力弱一些,我就参与进去,和他们一起讨论,一起动手做。第二次交上来的作品好了很多,也都能清楚地讲出制作过程,模型做出来之后对他们理解三圈环流有很大的帮助。
二、地理模型制作教学实施时应注意的问题
1.体现主体
要充分体现学生在该活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求学生自觉参与活动,大力挖掘自身的潜能,在不断获取新知的过程中超越自我,展现自我。不过也不能任由学生自由活动,教师应适当地引导和指导他们,但不能干预他们,左右学生的想法。
2.重视过程
正如研究性学习,地理活动教学关注学生的活动过程而并非活动结果。诸如思维方式的展开、知识的整理与综合等,都是在过程中体现出来。重视过程也就是重视知识的应用、重视体验,在活动中使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自信心、进取心得到自我认识与教育,意志、毅力、气质等方面得到提高与升华。
3.给予评价,鼓励创新
首先对学生完成的模型进行检查验收,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然后在班内展示较好的作品并保存,这样能对学生产生很大的鼓舞。对于学生在制作时提出的设想,教师应当给予鼓励,哪怕他的观点不是很合理,都不可以否定。我指导学生时就发现,平时成绩好的学生基本上是循规蹈矩的做,速度不快,成绩差的一些学生反而动手能力很强,而且时不时提出
一、两个独特的观点,设计出来的形状也比较好看。通过这次的模型制作,我深刻体会到:决不能以考试成绩来判断学生的能力高低。很多问题并没有标准答案,就让学生尽情发挥吧,有创新才有突破。
三、制定合理的评价表,提升学生自我调控的学习能力
7.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篇七
一、研究学生怎么学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进行地理教学的依据, 研究学生是教学研究的另一条“翼”。从哪些方面研究学生呢?
(1) 对学生进入学习的准备状态进行研究。美国著名教育家奥苏伯尔有句名言:“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 我将会说, 影响学习的唯一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了解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教学中常见的就是教学设计时的“学情分析”。学情分析要对学生学习新内容的准备状态进行分析, 旨在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状态, 包括学生的地理预备知识和技能基础, 学生已有的经验, 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认知水平及态度, 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动机、对学习的期望等。以此明确可能的教学起点, 防止教学目标过低或超过学生学习需求。还要考虑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
学生的预备知识和技能基础是指学生学习新知识所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和掌握新能力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这个研究就是对学生的地理预备知识和技能基础作出了比较具体的分析。
(2) 分析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生活体验也是学情分析的内容。学生的已有经验是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 通过多种渠道如电影、电视、电脑网络、报刊杂志以及参观旅游等日常生活学习中积累的相关地理知识和技能储备;学生的生活体验是在实际生活中, 接触到的现象和事件给自己带来的体验性的经验。
学生的认知基础与教师的主观感觉是有距离的。虽然教师每天都和学生打交道, 但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思维方法基础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基础与我们成人的主观感觉是不一样的, 现代媒体传播途径的多样化, 学生从课外获取的知识的增长不可忽视。此外, 有时我们对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与地理课相关的知识也并不了解, 这都需要在教学设计时通过进行有计划的学生调研获得。教师对学生的分析、研究, 即可针对全班学生的总体情况, 也可对个别学生做特殊的分析, 其基本方法有自然观察法、谈话法、测验法。
(3) 研究不同知识类型的认知过程, 通过认知规律确定教学策略。按照心理学, 地理学习有不同类型, 不同类型的学习有不同的过程和条件, 地理教学就是为促进学生内在学习过程的发生创造外部条件, 所以, 教师只有按照学生不同学习类型的学习规律, 依据学习心理理论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教学, 才能把学科知识体系有效转化为适合学生心理逻辑的教学行为。
地理教学内容按一般知识体系进行分类, 有地理事实、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技能等。有人按照知识的性质分为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 还有人把地理基础知识按认识性质划分为地理事实性知识和地理概念性知识。对我们来说, 要掌握一些学习心理学, 认识地理学习的不同类型以及学习过程, 来作为教学的依据分析。
二、研究怎么教
(1) 宏观上是现代中学地理教学体现新课程理念的一般或基本策略。老师们在教学中可以提炼自己风格和个性特征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如我在教学上提出的现代地理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是:教学氛围愉悦化、教学起点问题化、教学内容图像化、教学过程活动化、教学小结结构化等策略。
8.新课程下初、高中地理教学协调研究 篇八
研究方法
本课题属于应用研究的范畴,课题研究以行动研究法为主,同时综合运用文献法、观察法、个案分析法、经验总结法。课题研究在实践中进行,同时通过学习研究提升实践。帮助教师通过对教学的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改进和重建自己的化学教育生活。
(1)行动研究法:实验教师作为研究者,着重在自然状态下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作现场研究,不以事前想好的理论或强加的结构来限制研究者,从事实本身寻找其意义。通过行动研究法不断发现问题,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探索实施有效教学的操作策略,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2)文献资料法:学习有效教学的理论,以正确的理论来指导实践;跟踪当前教育发展趋势,了解我国当前教育现状,了解本课题研究的发展动向,吸纳成功的经验,为我所用。
(3)观察法:观察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从而获取相关信息,促进和改进教学策略。
(4)个案分析法:选取典型课例、典型实验对象进行研究。对收集到的各种个案进行细心的整理和分析,作出合理判断进一步提出建议。拟采用重点、抽样和个案调查相结合的办法调查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学生化学学习品质的发展情况。
(5)经验总结法:教师通过学习、实验、总结教学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形成高中化学的教学策略和模式,修改、补充和完善操作措施,力争使研究水平上升到一定理论高度。及时总结实验经验和教训,并形成教学论文、教学案例和研究报告。
研究思路 在三明一中、三明二中、三明九中,采用课堂观察、教师教学策略问卷调查和学生学习策略问卷调查两种方法,调查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兴趣、态度、策略与效果,掌握教学活动的基本状况,对教学有效性进行分析,重点分析教学无效或低效的原因,写出“高中化学新课程有效教学问题与对策的调查报告”,据调查结果,制定有效教学策略研究的具体方案;运用文献研究法,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教学实践、研讨、改进、总结,初步构建高中化学新课程有效教学的策略框架;采取行动研究法,从自身教学实际问题和教师发展需求出发,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发展需求,在行动中研究、制定、验证并不断修改完善高中化学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的分析框架,形成有效教学的“一般标准”和“最优标准”;选取典型课例、典型实验对象进行案例研究,观察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进行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从而获取相关信息,对教学作出定性和定量的分析,促进和改进教学策略;为了营造“实践反思、伙伴合作、专业引领”的课题研研氛围,课题研究成为上课、说课、评课的主线,即上一节与课题有关联的探究课,说与课题关联的教学设计思路和策略,围绕课题的达成度进行群体的评课,形成高中化学学科“三个子课题”策略体系,为提高三明市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和促进高中化学教师的发展提供建议。
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从2008年5月开始至2010年8月结束,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8年5月——2008年8月)准备阶段。
1.文献搜集整理,学习、掌握有关教育教学理论,转变教学观念,树立有效教学观。对教师现有课堂教学策略进行分析,学习借鉴已有经验与相关理论,提出课题研究的思路与构想,整理课题申报相关资料,完成课题申报、立项。
2.完成课题研究方案的设计,建立课题组。
3.制定研究方案及研究计划,培训研究人员,建立课题研究基地校,做好实验准备。
第二阶段:(2008年9月——2010年4月)实验阶段。
1.通过反复论证、征求意见,形成完整的课题研究方案,并根据研究内容进行分解,确定研究子课题,明确研究教师分工,展开课题研究。
2.组织实验人员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并深入实践研究。定期召开研究主题会、研究课例会、课题研究沙龙,讨论汇报研究进展情况,随时调整研究步骤和方法。及时记录、收集数据等资料,不断小结。不断完善课题研究步骤和方案。
3.按上述研究方案在每一学期制订课题研究方案,实事求是地开展课题研究。对课题研究计划进行检查,实施中期评估,定期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4.对研究对象进行观测、收集、整理有关资料,开展案例分析、教学设计、撰写经验小论文活动。
第三阶段:(2010年4月——2010年8月)总结阶段 1.整理课题过程材料有关资料,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编辑论文、课例集、教师成长个案集、个人教学档案集、备课集、教法学法设计集等,推广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提炼和实验成果的综合评估。
3.撰写结题报告、研究报告,提交课题组鉴定、验收。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天时——高中新课程实施以来,市区高中学校都不同程度地改善了学校内部教学评价功能,推动了学校提高办学水平,形成办学特色,构建学校文化;广大教师不同程度地更新了教育观念,改善了课堂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对于新课程中进一步改善了课堂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的研究已形成热潮。
地利——三明一中、三明二中、三明九中,均是一级达标中学,三所中学目前进一步落实了教科研工作的先导地位,教学科研蔚然成风,基于“模块”下的课堂教学的优化和学生学习方法的优化正成为教科研的重点。三所中学位于市区,对于开展本课题研究有着“地理”意义。
课题申报单位——市教科所,领导、教科室老师均具有丰富课题管理、指导能力,本课题实施研究过程中,随时能得到他们的技术支持。
人和——本课题组是一个“素质好、水平高、功底厚、能力强”的科研集体 本课题主要研究人员学术背景良好,研究经验丰富,组成结构合理。其中大多具有中学高级职称,省特级教师1人,市学科带头人2人(亦是教育硕士),年龄结构也比较均衡。
本课题的参与者在教学研究、教育科研管理、化学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丰富,许多成员曾参与多项课题研究,对于本课题研究,热情高,能保证各阶段和最终成果的完成,保证课题健康进行。
课题经费来源:市教科所提供部分经费,用于加强课题管理。实验校也将大力支持本课题研究,提供子课题部分经费,实现双赢目标。
通过培训,化学教师对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开展化学课题研究,有了初步了解,相信这次培训对于我市通过课题研究促进高中化学教学研究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化学课题研究
的 实施策略 文/曹智华
所谓化学课题研究,是指教师或学生提出化学问题,通过调查、探究、讨论、分析等活动,获得对于某一问题的认识过程。它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为核心,让学生把化学问题当作课题或专题进行科学、系统、深入地研究,使学生从中获得科学知识、科学方法,态度情感和意志品质等全方位体验的活动。
在这一研究过程中,从课题的选择和设计,到课题探究的中间过程,最后到课题的完成,均要以学生为主体来进行,力求通过学生亲身地选题、实验、思考、总结等活动,完成对某一问题的认识,从中获得新知。教师在课题解决的过程中,是引路人,是助手,是协从,而不再是神圣的“先知先觉”者。选择的研究课题可大可小;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可长可短;可在课堂上由师生共同探讨进行,也可在课外由学生自己完成;结题报告可以是论文、图表,也可以是小制作、小发明等等,形式不拘一格,只要能充分体现学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性。
课题研究作为问题解决的方式之一,在创造性教育日益得到重视的今天,已经得到广大有志于教学改革的有识之士的广泛研究,有关课题研究的方法及模式的论文纷纷发表,特别是有些一线的教师已经在课题研究方面作出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可以说课题研究方兴未艾。上述情况的产生,主要是因为课题研究本身有着其独特的生长点: 1.课题研究的这种方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能满足中学生的心理需求:中学生的自我意识逐年增强,他们喜欢表现自己,不愿服从他人的指使,渴望独立,追求自尊。而课题研究恰好强调的是学生活动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希望参与活动的个体都能表现出各自的个性。教学实践也证明,学生普遍喜欢课题研究这样的具有互动性和开放性的学习方式。
3.课题研究反映了学生学习的价值取向。中学生的内心深处渴望学习,渴望有一个比较好的学习方法;他们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希望对每一个他不懂得的问题探个究竟。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不能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这一需求,以至于产生厌学情绪。课题研究活动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4.课题研究,由于不受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因此能够十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特别是能够激发学生钻研的兴趣和动手的欲望,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培养。它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
5.课题研究能够让所有参与活动的学生,生动地体会到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提出问题→进行假设或猜测→寻求各种解决问题的途径→归纳小结→得出结论;体会科学方法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从而树立“过程比结果重要,方法比结论重要”的学习理念。
6.课题研究可能要遭遇挫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要经受考验。因此,课题探究的活动过程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让学生学会互相关心,团结协作;逐步培养学生自我调控的能力。等等。
如果按照课题研究的活动方式进行分类,我们认为,化学课题研究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实验探索类 2. 实验验证类 3. 动手制作类 4. 现状调查类 5. 专题信息类
6. 情景模拟类,等等。
在多年的教学实际中,我们曾经在氧气、水、氢气、二氧化碳、溶液、卤素、硫化氢、碱金属、铁、原电池等章节的课堂教学中尝试过课题研究的方式;在课外小组活动中也曾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课题研究活动,师生都感到受益匪浅。现在就把我们的作法和实践后的体会进行总结,供老师们研究参考的同时,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使这一问题的研究不断地得到深入和发展。
一 选择研究课题的策略 课题即问题,是教师和学生在日常教与学的活动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是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也可能是学生或教师在生活中发现或遇到的可能与所学内容关系不大的问题。因此,所选定的课题必然具有以下的两个特征:首先,就是课题来源于学生的学习需求。因为学生是教育对象,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的声音代表着学生自己的学习实际,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价值取向,反映了学生学习中所存在的问题,所以,依据这一原则所确定的课题才会吸引学生,才有研究的价值。其次,选择研究课题和开展课题研究活动,还必须依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师的教学水平。否则,设计再好的课题也无法开展下去。我们认为,选择研究课题,以下的策略可供借鉴: 1.钻研教材,挖掘研究课题
现行的教材看似浅显易懂,但内容高度概括,知识前后联系复杂,教材涉及的教学内容中蕴涵着许多化学问题,若在教材的基础上选择这些化学问题作为研究课题,就应该认真钻研教材,才能寻找并挖掘出有利于学生积极学习,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的研究课题。钻研教材不仅仅是要熟悉教材、熟悉大纲,熟练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而且要悟出教材编写体系的思路,熟知化学学科科学思维的方法,以及化学问题研究的基本模式;既要注意知识学习的阶段性,又要运用新视角,不局一格,将前后知识联系起来,能够自如的驾驭知识和教材。
2.激励学生发现并敢于提出研究课题 研究课题不能只由教师给学生提出,高明的教师往往善于将提出问题的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且能够大胆地提出来,供大家研究。其实,学生中存在好多有价值的问题,只是由于种种原因,他们不敢或不愿提出来,这就要求老师做有心人,不仅要善于积累学生的问题,而且要善于激励学生把自己遇到的问题说出来。例如:在初中化学第一章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的学习中,出现了催化剂的概念。为了将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讲清楚,给学生留下深刻地印象,我们用以下的步骤做了这个演示实验,其实验记录见表1所示。
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给出了催化剂的概念,并反复强调了催化剂“在反应前后其质量和化学性质并没有改变,只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度”这一要点。我自以为这样的设计会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没想到下课以后,就有学生对“催化剂”提出了这样两个问题:(1)为什么催化剂的质量和化学性质没有改变?(2)催化剂倒底参加不参加化学反应?显然,学生提出的这两个问题就是很好的研究课题。于是我便鼓励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并将学生分为两组进行实验设计(每组3人)。在学生提问的启发下,师生共同提出了一个研究课题(详见案例)。再比如:有一名刚上初三的女生,她从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教材全一册课本的趣味实验中,看到“晴雨花”的实验,觉得很有趣,老在想这个纸花为什么会变色呢?并在课后询问老师,想做做这个实验。她利用中午时间到实验室做了该实验,并将纸花挂在窗户外边晾晒。但是,直到下午上课时间纸花就是不变色,情急之下将纸花带回了教室,放在了自己的位子里。第二天,该学生在老师的办公桌上放了一份实验报告,详细记录了她们实验的过程,并对变色现象做了解释。教师的鼓励和支持使该学生提出并完成了一个研究课题。3.学习交流,搜集研究课题 随着化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创造性教育已经由以往理念性的炒作转变为实际操作手段和策略的研究,一些好的教学改革经验和活动课程设计方案见诸于各类教育期刊或互联网上。通过学习和交流,我们可以借鉴他人的教学成果,搜集整理成研究课题,再结合自己、学生以及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课题研究。从99年至今,我们从《化学教育》、《化学教学》等杂志以及一些化学网站上搜集了大量的研究素材,根据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它们充实到课堂教学或活动课中,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4.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研究课题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生活问题或社会问题与化学学习相关,我们可以把这些问题积累起来,然后设计成一个研究课题。例如:利用生活中的塑料制品,在学习了启普发生器的工作原理之后,激励学生用生活中易得的塑料制品或其它器具,来制作简易启普发生器。等等。篇幅所限,高中教材其它章节不再一一列出。
二 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的策略
研究课题的完成,离不开学生的主动参与,同样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特别是在第一次进行课题研究的时候。通过教师有意识的指导,不仅能够教给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科学精神,而且能够使学生少走弯路,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但是,教师的指导一定要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基础上进行,注意不能代替学生进行研究;指导要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进行;教师的指导要富有启发性。另外,教师要研究学生在哪些方面需要指导;指导些什么。着眼于学生长远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建议教师的指导抓住以下两个方面: 1. 注意教给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 课题研究无论是在课堂教学中,还是进行课外活动,都应该将这一方面放在首位。一般来说,当师生共同确定好研究课题以后,教师要和学生商讨、设计研究方案,此时,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意课题研究要有一个整体思路,即:(1)制定明确的研究目标;(2)分析问题解决的方法;
(3)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付诸实践;(4)总结汇报研究成果。
有必要的话,还要制订详尽的研究计划,包括小组的划分,各成员的职责,课题研究的进程计划,完成课题所需的时间以及研究结果的汇报形式等等。2. 注意指导学生参与的方法
课题研究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不可能由某一个学生完成,而是以小组为单元来进行的。而要想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必须要让每个小组成员真正参与其中,每个人都是课题完成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要有主人翁的意识。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我们的学生不太会合作,或者说合作意识比较淡漠,究其原因,就是不会参与。因此,教师要在这方面加以指导。
(1)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应当说,无论何种形式、何种目的的教学活动,学生都参与其中,问题并不在于学生是否参与,而在于学生如何参与。如果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题研究中来,主动参与研究目标的确定,共同查找资料提出问题,分析思考问题,与老师、同学热情交流、沟通,共同探讨问题,那么他对问题的理解就会和小组的其他人员一样,是深刻的,全面的,他就对问题抱有浓厚的兴趣,会自觉地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问题解决的整个过程中去。因此,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要自始至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多鼓励少指责。给每一位成员都要分配具体的任务,使其明确承担一定的责任,这样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2)让学生参与到课题研究的各个环节,参与到活动的全过程 只有让学生参与到课题研究的各个环节,参与到活动的全过程,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主动参与。传统的教学活动学生也有参与,但参与的不是教学的全过程,往往是其中的个别环节,而且往往是在教师讲完了以后才参与,这样,教与学很容易脱节,势必造成学生被动地接受问题的答案,而他们的问题意识、创造思维就会受到抑制。(3)让全体学生全员参与 无论什么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都应体现这一原则。因为,教育要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负责,要面向每一个学生。教师在指导活动中,对好学生和成绩落后的学生要一视同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其实,应该特别注意鼓励那些成绩和能力落后的学生,激励他们进步。(4)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参与
没有教师指导的参与就可能出现混乱局面。教师在指导时要注意合理搭配,优化组合,不能任由学生自愿组合。
三 课题研究案例分析
本案例真实记录了我校2001届初三学生在学习《空气 氧》一章时所做的一次研究课题的情况。从中可以体会到,作为刚上初三的学生,如何从他们所想的问题中提炼研究课题;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研究。课题名称:
从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残渣中回收二氧化锰 并用其在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中作催化剂
(一)课题的选取与实验计划
在初三化学的第一章中,关于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有这样一个文字表达式:
高锰酸钾 —→ 锰酸钾 + 二氧化锰 + 氧气 由此我们联想到,是否可以从用高锰酸钾制氧得到的废渣中回收二氧化锰,而它还可以在用氯酸钾制氧的实验中起催化作用,于是我们设计了以下的实验:
(1)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制完后,把残渣倒入烧杯中,然后加入20毫升水,用玻璃棒搅拌,必要时可用酒精灯微热。
(2)做一个过滤器。把烧杯内的溶液过滤,并小心地用水冲洗滤纸上的黑色沉积物。(3)用玻璃棒把滤纸上的沉积物转移到蒸发皿内,然后加热。待蒸发皿产生的水蒸气较少时即停止加热,利用蒸发皿的余热把黑色物质——二氧化锰蒸干。
(4)称出与制得的二氧化锰同等质量的实验室原有的二氧化锰,再称同等质量的氯酸钾与两份二氧化锰分别加热,看看制氧的速度是否一样。
(5)也可以在同时测一下不经二氧化锰催化的氯酸钾的制氧速度。
(二)课题研究过程 1.课题小组成员:
初三(7)班 李怡寒 王秋雯 朱 宜 2.实验预习
(1)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2KMnO4 —→ K2MnO4 + MnO2 + O2↑
用此方法制取氧气后的残渣中含有锰酸钾和二氧化锰。
(2)可利用溶解、过滤、蒸发的方法将上述残渣中的二氧化锰分离出来:
①把高锰酸钾制氧后的残渣倒入烧杯中,然后加适量的水,用玻璃棒搅拌,必要时可用酒精灯微热。
②做一个过滤器。把烧杯内的溶液过滤,然后,小心地用水冲洗滤纸上的黑色沉积物。③用玻璃棒把滤纸上的沉积物转移到蒸发皿内,然后加热。待蒸发皿内产生的水蒸气较少时即停止加热,利用蒸发皿的余热把黑色物质——二氧化锰蒸干。3.实验过程和记录:(1)实验目的
①从实验的废弃物中回收有用的化学药品。②加深对催化剂概念的认识和理解。(2)实验用品:
仪器:烧杯、玻璃棒、漏斗、铁架台(铁圈)、酒精灯、蒸发皿、天平、量筒、试管、试管夹 药品:氯酸钾、二氧化锰、其它: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后的残渣一包、滤纸、种类相同的纸。(3)实验记录:2000年10月6日 第一次:
我们称取了2克高锰酸钾制氧取得的残渣(这次做出的残渣不太纯),残渣颜色为黑色,残渣中有锰酸钾和二氧化锰。将其倒入烧杯中,然后加适量的水,用玻璃棒搅拌,使其溶解,溶解后得到的溶液大部分为墨绿色液体,而在烧杯壁上有少许紫红色液体(未分解完全的高锰酸钾的溶液)。残渣在水中仅有一部分溶解,其中二氧化锰未溶解。
做一个过滤器。把烧杯内的溶液及未溶物质过滤,滤液颜色为墨绿色,滤液中含有锰酸钾还有少量未分解的高锰酸钾,滤纸上的沉积物颜色为紫红色(可能为高锰酸钾)和棕黄色,沉积物是二氧化锰。残渣中锰酸钾溶于水,二氧化锰不溶于水。然后,小心地用水冲洗滤纸上的沉积物,使流失在滤纸上的二氧化锰尽量少。用玻璃棒把滤纸上的沉积物转移到蒸发皿内,加热蒸发。待蒸发皿内产生的水蒸气较少时即停止加热,利用蒸发皿的余热把蒸发皿内的物质蒸干。得到的固体物质是棕黄色的,为二氧化锰,质量0.8克,是原高锰酸钾的40%。
问题1:为什么我们制得的二氧化锰与正常的二氧化锰的颜色不同呢? 问题2:为什么我们制得的二氧化锰与正常的二氧化锰的密度也不同呢? 问题3:我们制得的二氧化锰中是不是还含有什么物质呢?是什么呢? 我们又称取了三份2.4克的氯酸钾,一份不与二氧化锰混合,一份与制得的0.8克二氧化锰混合,一份与实验室原有的0.8克二氧化锰混合,给它们分别加热,得到以下数据: 不与二氧化锰混合的氯酸钾,试管口出现氧气需393秒; 与制得的二氧化锰混合,试管口出现氧气需49秒;
与实验室原有的二氧化锰混合,试管口出现氧气需34秒;
总结:这次实验用的高锰酸钾制氧所剩残渣不够纯,因此,回收的二氧化锰的催化制氧速度与原二氧化锰差距较大。以后的实验中应注意,另外还应注意:残渣溶液的颜色和制得的二氧化锰的颜色倒底是什么。但却切身体会到了催化剂的威力。第二次:
我们称取了1克高锰酸钾制氧取得的残渣,这次做出的残渣比较纯,残渣颜色为黑色,残渣中有锰酸钾和二氧化锰。将其倒入烧杯中,然后加适量的水,用玻璃棒搅拌,使其溶解,溶解后得到的溶液大部分为墨绿色液体,而在烧杯壁上的紫红色液体变少了,但还有。残渣在水中仅有一部分溶解,其中二氧化锰未溶解。
问题4:这次已经注意让残渣更纯净了,为什么还会有紫红色液体出现?
猜想1:附着在烧杯壁上的少许紫红色溶液会不会是因锰酸钾溶液和二氧化锰受热,而引起的氧化还原反应呢?
(后经我们查书得知锰酸钾在中性溶液或酸性溶液中会迅速歧化得到高锰酸钾和二氧化锰,这也许会影响得到的二氧化锰的质量。)做一个过滤器。把烧杯内的溶液及未溶物质过滤,滤液颜色为墨绿色,滤液中含有锰酸钾和很少量未分解的高锰酸钾,滤纸上的沉积物颜色为棕黄色,沉积物是二氧化锰。残渣中锰酸钾溶于水,二氧化锰不溶于水。然后,小心地用水冲洗滤纸上的沉积物,使流失在滤纸上的二氧化锰尽量少。
用玻璃棒把滤纸上的沉积物转移到蒸发皿内,加热蒸发。待蒸发皿内产生的水蒸气较少时即停止加热,利用蒸发皿的余热把蒸发皿内的物质蒸干。得到的固体物质是深棕色的,是二氧化锰,质量0.3克。是原高锰酸钾的30%。我们又称取了三份0.9克的氯酸钾,一份不与二氧化锰混合,一份与制得的0.3克二氧化锰混合,一份与实验室原有的0.3克二氧化锰混合,给它们分别加热,得到以下数据: 不与二氧化锰混合的氯酸钾,试管口出现氧气需222秒; 与制得的二氧化锰混合,试管口出现氧气需35秒;与实验室原有的二氧化锰混合,试管口出现氧气需31秒;
附: 经如下计算,从高锰酸钾制氧的残渣中提取出的二氧化锰的质量应为原高锰酸钾质量的27.5%。(根据原子量的计算)
2KMnO4 —→ K2MnO4 + MnO2 + O2 ↑ 式量:MnO2 = 55+16x2 =87 2KMnO4 = 2(39+55+16x4)= 316 87/316 = 27.5%(近似值)
我们提取出的二氧化锰与此值很接近,证明我们回收的二氧化锰还比较纯净。
9.新课程下初、高中地理教学协调研究 篇九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对写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九级语言技能目标--写作能力的描述如下:1. 能用英文书写摘要、报告、通知和公务信涵等;2. 能比较详细和生动地用英语描述情景、态度或情感;3. 能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评述他人的观点,文体恰当,用词准确;4. 能在写作中恰当地处理引用的资料及他人的原话;5. 能填写各种表格,写个人简历和申请书,用语基本正确、得当;6. 能做简单的笔头翻译;7. 能在以上写作过程中做到文字通顺,格式正确。对学生的作文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评价:内容要点、语言使用效果、结构和连贯性、格式和语域以及与目标读者的交流。
目前,写作在高考中占有相当比重,写作得分是学生成绩拉开距离的重要项目。学生在写作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如内容不全,词不达意,主谓不一致,中文式英语,时态混淆,拼写错误,句式单一等。而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往往是这样的模式: “给出题目,提出要求,让学生在课内或课外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篇作文,之后上交给教师批改。教师花大量的时间批改,而学生的写作水平不见长进,收效甚微。这样的训练模式,往往使学生写作相当被动,缺乏积极主动性和写作的热情,同时使广大教师任务繁重,埋头批改于学生作文的语法和词汇等细节性错误,形成了“学生听到写作心烦,教师见到习作头痛”的现象。在写作的评价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在传统教学中,评价只有教师来实施,作文的评价模式(终结性评价)单一,而且往往只是教师评价学生。这使评价少了民主性多了独断性,少了全面性多了片面性,使一部分学生丧失了写作的兴趣和信心。而缺乏有梯度的训练,使得学生虽然写的多,却不见长进。
要转变这种现状的出路在于革新。新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理念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自主学习指的是一种主动的、建构性的学习过程。通过自主学习,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获得深层次的体验,进而促进学生的发展。自主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不仅能使学生在学校教育阶段受益匪浅,而且能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自主学习的引入,将优化写作学习过程。而对自我的写作能力评价,会使学生更了解自己的写作现状,从而明白努力的方向,更加主动地投入到提高自身写作能力的教学活动当中。
合作学习要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合作学习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实验证明,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开发和利用了教学中的人力资源,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当中,而小组成员间的相互帮助和同伴评价会更有利于学习的提高。所谓同伴评价,实际是合作学习的一种形式。它是格式塔学派创始人考夫卡(Kafka ,k)提出的“群体动力理论,”它包括二种形式:同位反馈(peer response)和同伴评审(peer editing).同伴反馈运用于写作过程的初始和中期阶段,即学生先相互讨论,分析题意,概括要点,接着学生进行独立写作。之后,再讨论,修改的过程。这个时候,重点是放在文章的构思和文意上。反复讨论后,再进行同伴评审阶段,即让学生以批评的眼光审阅自己及他人的作品,此时的重点应在用词和表达上。
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在写作中的运用将会极大促进学生写作的能力。另外探究学习也是值得提倡的学习方式。和接受性学习相比,探索性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所以在新课程标准下的写作要求更高。
在培养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评价是我们必须关注的问题。长期以来,教师只注重评价学生学习的结果而不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新课程必须实现评价过程与评价结果相结合,重视学生的自主能力,积极参与写作,从而培养学生的写作思想与能力。
正如造房子需要设计图纸。而写作评价(the evaluation of writing)也要设计合理的结构与框架。也就是说要有评价理论模式。评价理论主要是阐述根据教学目的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行为变化进行比较,并利用作业测量判断教学质量的高低,获取反馈信息,为调整教学过程和教学决策提供依据。写作理论评价就是在写作的过程中,运用理论评价模式对学生的写作进行评判,它的目的是让学生提高写作技能,提高学生写作水平,从而达到提高外语成绩的能力。写作评价理论模式的建立将为外语教育工作者在英语写作教学方面提供一个方向。但写作评价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兴趣与能力水平,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探究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写作过程,积极从事各种探究活动,并形成一套写作技能,所以根据写作的评价理论模式与探究的特点,要求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方式多样化,而且要对学生的写作结果进行公正、准确的评价,不应凭主观印象。
1934年,美国泰勒提出了评价概念和模式。他指出:教育评价的历程是一种测定教育目标在课程和教育方案中究竟被实现多少的历程。评价方法不再局限于笔试,而扩展到观察记录、问卷、访谈、活动记录、收集作品等。测试范围不再局限于智力方面,而涉及了学生内隐的情感和思想方面。1966年斯塔弗宾提出了使整个评价领域为之震惊的CIPP模式。他认为评价是一种划定(delineating)、获取(obtaining)、报告(reporting)、应用(applying) 叙述性与判断性信息的过程。对评价对象加以评估的层面包括:目标、设计、实施和影响,这四个层面分别由背景(context) 输入(input) 过程(process) 结果(product) 评价加以评估,简称为CIPP 模式。“形成性评价”的概念是由斯克里文在其《评价方法论》(1967)中首先提出来的。所谓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evaluation)就是通过诊断教育方案或计划、教育过程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为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提供反馈信息,以提高实践中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质量的评价。形成性评价的引入有利于英语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有利于学生英语能力的全面提高和健全健康人格的形成,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的教育评价起步较晚。1984年我国加入“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1990年,《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的颁布,标志着我国教育评价的理论和实践工作走向规范化。随着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教育界掀起了研究和开展评价的热潮。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中评价的单一化是较突出的问题。这使得评价不全面,而且未能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因此,评价就不能很好地起到推进学习的作用。
所以,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模式,如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着重评价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激励学生的学习态度,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英语教学要鼓励学生通过积极尝试、自我探究、自我发现和主动实践等学习方式,形成具有高中生特点的英语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由知识传授者转而成为学习的促进者。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主体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实行学习方式的变革,正在成为新时期高中英语教学的主流。
我校系浙江省三级重点中学,面对新课改形势,为能使我校外语教学继续保持一贯的优势并有所突破,我们进行了学生英语学习现状调查,结果显示:我校学生英语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意识普遍较差。特别是写作方面,问题更多。因此,寻求一种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的高中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模式,全面提升英语教育质量,是我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符合新课改精神的要求
有鉴于此,我们尝试把评价引进到英语写作教学中。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恰当运用形成性评价,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入手,制订协作自主学习和合作能力培养方案,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同时通过建立学生档案袋portfolio,使学生对其学习行为、学习过程和阶段性或任务型学习成果进行自我评价,就能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写作自主学习的能力,取得优质高效的教学效果。
同时,通过分层评价,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的喜悦。分层评价模式的建立,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将起极大的推动作用。渐进式的写作训练模式和评价的结合使学生明白自己的弱势,经过训练,稳步提高写作能力。而合作学习中同伴互评和小组互评,有助于促进师生之间的理解,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命性,有助于学生的合作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竞争意识,增进友谊,培养亲社会行为。通过评价,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调整学习策略,发展学生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使我校英语教育质量得到全面提升。同时,课题研究可为为数众多的同类兄弟学校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其应用前景是很广阔的。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课题研究的目标:通过实验与研究,探索出一种具有针对性、实效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符合课程改革精神,具有浦江二中特色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通过写作课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有效促进我校学生英语写作自主学习能力和小组的合作精神的形成和提高,从而提升我校英语教育质量。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为:
1.进行高中学生写作的学习情况研究,建立学生学习档案袋,运用档案袋评价。在传统的评价中,测试或考试对学生而言具有相当的神秘性,从标准的制定、试题的选择直到分数的评判,学生完全被隔离在外,学生没有权利参加这些活动,只有被动地等待老师的评价与检测。档案袋评价与此截然不同。由于要考察的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取得的成就,学生成为选择档案袋内容的一个决策者,从而拥有了判断自己质量和进步的机会。学生对评价拥有了一定的参与权,这样就不会因为惧怕评价而排斥对自己的评价了。档案袋里放有:问卷调查,自我评价,阶段性自我评价(月评价,学期评价等),阶段性同伴评价,进步卡,阶段性预期目标,自认为最优秀的作品。其中评价分为写作能力与写作习惯评价两个方面。
2、写作教学分层评价体系研究 将实验班的学生按照写作能力的不同分为A、B、C三等,设计不同要求的评价的表格,以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兴趣。随着写作能力的提高,逐渐过渡到较高层次的评价要求(设立“进步卡”),直至最终的评价标准:高考评分标准。但在阶段性评价中,特别是学期统一考试中,采取同一评价体系。两者得完美结合。
3、写作教学评价与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运用各评价表格自行对照,有意识地在平常写作中追求较高质量的作品。找出自己写作中的薄弱环节,做有针对性地训练。
4、写作教学评价与小组合作学习能力培养教学模式实验研究 小组合作学习在写作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拿到任务后,小组成员进行讨论,拟定写作的初步方案:如哪些内容要点、可能用到的短语和句型、时态、要避免的错误等,各自写成之后,参照评价表格相互批改,指出文中优美之处,互相学习。归纳多错之处,作好记录和评价,讨论解决方案。各小组对写作能力和写作习惯作互评,评选优秀学习小组等。
5、单句翻译等各种形式和各类体裁文章的渐进式评价模式实验研究 在该研究中,针对学生常出现的写作错误,采用集体备课,编制各类与课文相关或写作中常用的单句翻译(简单句、复合句、一句多译、常用模仿句等),单句改错,连词成句,连句成文等各种形式以训练和提高学生写作基本功。在训练过程中,假如有学生不能完全掌握,评价不满意,则可以自行申请所需材料,强化巩固,直到评价过关。各类体裁的书面表达训练由简到难,循序渐进。设置各评价表格让学生有参照的标准。
四)、课题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课题研究的思路是:认真研究和思考现今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对运用评价培养学生写作学习能力教学模式进行探究,结合新课程理念,边研究边实验,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写作教学模式,积极稳妥地开展较大规模的实验研究。在适当的时候,邀请有关专家学者来校指导帮助,力争能推出全县、乃至全市公开展示课。
课题研究方法:观察,记笔记,测验,问卷调查,访谈,对比实验研究。采用定量和定性分析法,对参试学生在统测中的学习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真实有效的研究成果。
五)、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研究报告、研究论文、写作训练教材,各类写作教学的评价表格,学生档案袋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研究时间为9月-10月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8月-年10月)
本阶段主要工作是:
1.成立研究小组,开展课题论证
2.撰写研究方案,培训相关人员
3. 提交立项申请
4.举行开题报告会
5.进行小样本实验研究
第二阶段: 实验阶段(2006年10月-205月)
本阶段主要工作是:
1.进行对照班级实验研究
2.各专项研究按计划开展研究。
3.课题组做好协调、统筹工作
4.收集、整理、分析各种研究资料
5.作好阶段总结,提交中期结题报告
第三阶段: 结题阶段(年7月-2007年10月)
1.撰写研究报告、研究论文
2.归纳研究成果,编印成果专辑
3.提交结题申请
七)、课题研究人员的分工
王玉艳 负责写作教学课评价模式研究设计。负责课题研究与实施的策划、安排,人员培训。负责撰写研究方案、开题、结题报告和研究报告、成果总结。
曾 兴 高中英语写作各类文章体裁评价模式体系研究
鲁 静 写作教学中学生学习常规研究,建立学生学习档案,定量分析。
郑悦倩 写作教学中评价与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课堂教学模式实验研究
楼迎红 不同写作层次学生不同的评价模式探究
钟红英 写作教学中单句翻译等能力评价模式研究
郑欢婷 英语写作教学评价与小组合作能力培养课堂教学模式设计研究
为使课题有序进行,特聘请以下专家为研究顾问:
八)、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课题组参研人员均为学校中青年教学骨干,均有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多有发表科研论文,因此,该课题组组成人员完全有能力进行该课题的实验与研究。
该课题负责人和主要成员周工作量均不超过10课时,每周的双休日,一年拥有寒假和暑假,加之学校大力支持教育科研,会根据情况调整参研者的工作时间。该课题负责人和主要成员的研究时间绝对是有保证的。
学校在办公室配备了电脑,为多渠道、全方位的学习和研究活动提供了优良的环境和条件。
主要参考文献
1.Holec H. Autonomy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M/. Oxford:Pergamon Press, 1981.
2.Gardner D and Miller L.. Estabilishing Self-Access: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M/.Cambridge:CUP,.
3.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尹世寅 赵艳华 《新课程:中学英语课堂教学如何改革与创新》四川大学出版社
5、杨九俊《教学评价方法与设计》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
6、丁朝蓬《高中新课程评价》天津 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5
7、广东省教育厅教研室 《普通高中新课程评价指导》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8、梁平《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9.庞维国. 《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0.郑金洲 《自主学习》福州,/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11.肖飞.<学习自主性及如何培养语言学习自主性>/J/北京:外语界,(6)。(
12.罗少茜.《英语课堂教学形成性评价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13.龚亚夫、罗少茜《英语教学评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14、Popham, W.J.《促进教学的课堂评价》. /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15.吴立岗 《教学的原理模式和活动》/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
16.杨开城 《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论》/M/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17.裴新宁 《面向学习者的教学设计》 /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10.新课程下初、高中地理教学协调研究 篇十
一、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课堂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
1. 统一、和谐的评价指导思想尚未形成
教育者都希望有效实施课堂教学评价, 然而, 在实际测评中往往会因对评价目的的错误理解, 导致评价指导思想的偏颇。
(1) 评价重鉴定轻提高
现行课堂教学评价往往是给教师进行等级评定。虽然可以为管理者对教师作出聘任、提升、增薪等决策提供证据, 但是, 由于它忽视教师心理与生理的反应, 忽视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 因此, 很难得到教师的认可和支持。所以, 在促进师生发展和改进教学方面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
(2) 评价重结果轻过程
课堂教学评价中, 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较为普遍, 这种以预设的教育目标为基准, 对被评价者达到目标的程度, 即最终取得的成绩进行的评价, 忽视了学生、教师的情感, 忽视了师生在教与学过程中的行为。因此, 它很难对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成效之间的相关因素作出正确的分析, 也就难以实现改进教学效果的目的。
2. 评价体系与新课程实施不相适应
我国的中小学课堂评价体系在很大程度上是因袭传统, 以自身的经验为基础, 而且长期借鉴学习领域的有关研究成果改进评价实践, 或简单地套用国外理论, 食洋不化, 难以与新课程的实施相适应。评价体系的不协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忽视评价的具体功能
不同的学科课程和教学内容对教学评价的指标建立有不同的要求。数学、物理相对抽象, 政治理论性强, 化学比较强调实践。不同的课程所用的评价指标体系相同, 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不仅抹杀了学科的特点, 导致评价的信度降低, 而且用相同的评价表去评价不同学科的教师, 即使分数一样, 也很难反映教师的教学质量, 使评价的效度大打折扣。
(2) 阻碍大胆的创新尝试
新课程实施以来, 大量实践性、研究性课程涌现出来。对此, 教师在不断地适应、调整, 并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实施, 形成了许多新的课型。在这个探索和试验过程中, 出现不尽人意、需要改进的地方是很正常的。在面对评价时, 教师是承担着很大风险的。若不考虑这些因素, 一味地用统一的标准进行评价, 将大大挫伤教师的创新热情, 不利于教师的全面发展。
(3) 指标体系过于空泛
很多学校的评价表都是沿用已有的、或借用其他学校的, 并没有根据自己学校的特点进行相关的修改。另外, 评价指标体系中有的项目显得空泛, 难以准确评定打分, 过多的定性描述, 如“为人师表”、“治学严谨”、“锐意改革”等主观成分, 给评价者的打分或教师的整改都可能造成理解上的偏差。指标体系应该尽可能地具体化和数量化, 对于空泛的项目或者用更加细化的项目去代替, 或者索性取消[1]。
(4) 不利于个性的发展
对比新课程的理念, 我们的课堂教学评价依然局限于关注知识的掌握, 很少关注是否促进其兴趣、爱好、意志等个性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评价的过于“客观化”, 也很难反映教师的个性化教学;评价的“刻板性”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挥, 很难体现“人情味”。这是新时期的培养目标——保证学生全面、均衡、富有个性地发展的软肋。
3. 评价的可操作性程度不高
当前, 在各高中大都试行了课堂教学评价, 但是, 评价大都不容易规范操作。首先, 进行评价, 要有一个评价目标结构, 这一结构可以由多级目标构成, 内在联系清晰准确。但是, 评价时可参考的往往只有一级目标, 实施难度很大。其次, 评价指标模糊、烦琐, 用不可测量的目标术语表述, 也削弱了课堂教学评价的可操作性, 造成评价结论的不一致。再次, 评价方法和工具的局限也大大限制了评价的操作[2]。
二、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
1.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1) 发展性原则
评价的作用在于促进发展, 而不是区分学生的优劣。评价应以尊重被评对象为前提, 评价主体要参与学校教育活动, 并注重主体间的沟通。在进行定量评价时, 要注重考察对概念的理解、思想方法的掌握、思考的深度, 以及建模的能力等。在定性评价时应采用激励性语言全面客观地表述真实情况和改进的建议。此外, 还要注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评价中的应用。总之, 评价应从多角度、全方位进行, 努力使每一个被评者都能得到成功的体验, 有效促进他们的发展。
(2) 全面性原则
制约课堂教学的因素很多, 如教学内容、教师、学生、环境等, 这些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因此, 在进行评价时, 必须从实际出发, 将主观与客观、主导因素和次要因素相区别, 综合考虑各个因素, 科学制定较为具体全面的标准 (既包含学习结果的评价, 又包含能力技能、情感态度、思想道德等过程评价) 。同时, 在评价过程中, 要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和反应, 真正实现客观地评价。
(3) 明确性原则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 (实验稿) 》在教学目的、教学标准、教学内容上提出的依据也是学科课堂教学评价的依据。评价要遵循的明确性原则, 就是根据学科教学的要求和教学的目的要求, 明确评价的目的和要求。只有这样, 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 明确的目的和要求要在教学活动之前让所有的参与者都了解和掌握, 这样才能使评价公正、公平。
(4) 指导性原则
课堂教学评价作为促进教学相长的一种手段, 其最终的目的是通过反馈, 对教育教学进行指导, 以提升教育教学的效率。指导是评价的继续和发展, 是将评价进行整合提炼, 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进而对课堂教学的实施指引方向, 而后再次对课堂教学评价, 形成指导——评价——指导的良性循环结构, 实现教学、反思、改进的不断发展。
2. 高中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评价标准和指标权重
中学课堂教学的评价是一个综合的、多因素、多准则的复杂问题。本研究根据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 结合本人对当前高中课堂教学评价的认识, 把课堂教学的主要因素和基本影响因素归结为两大方面、七个因素共计26个评价指标。具体包括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两大方面。借助于数学模型将相应的指标量化, 实现评价操作的简便、快捷。
高中课堂教学评价体系见表1。
(1) 属于教师的主要影响因素解释
A1: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是指一种教学思想、教育观念, 是认定和追求的目标、原则和方法。具体可以包括因材施教、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等方面。
A2:教学素养。教学素养是教师在长期的特定环境——课堂教学中, 对教学过程拥有的体验与思维模式, 及通过不断实践、反思而形成的修养。具体包括教学时间掌控、技术能力、教材的掌握程度、教学目标、教学情境、专业知识的掌握、课堂组织等方面。
A3:教学艺术。教学艺术是教师为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在遵循教学规律和美学规律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创设各种教学情境, 优化教学实践活动的能力素养和行为[3]。主要有教学思路、教学语言、学法指导、教学互动等方面。
A4: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由创新意图、愿望和动机等对创新活动有重大影响的各种精神因素构成的一种稳定的精神状态, 是人们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出发点和内驱力, 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想象与创造性行为的基础。这里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创新行为, 包括教学风格、理论与实践结合、生成新资源等。
(2) 影响学生的主要因素解释
B1:学习常规。学习常规是指学生在正常情况下, 在长期学习实践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有效的学习准则和行为规范。主要有学习方法、课堂积累等方面。
B2:课堂氛围。课堂氛围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之间围绕着教学工作而形成的动态环境。它反映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关系状态。主要包括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课堂交流的充分程度、上课的自我求知欲等。
B3:学习效果。学习效果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 学习知识、技能, 形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状况, 也是指学习知识、技能、形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状况在所处环境、群体中的次位情况[4]。主要包括认知、情感、技能与创新、审美情趣等方面。
(3) 权重的计算方法
由于各层的因素对课堂教学质量的影响有着不同的作用, 故而需要对各指标赋予具体的权重。通常有专家赋值法、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和期望值优化法等赋予权重的方法。本文将运用德尔菲法给主导因素权重进行赋值。由于层次分析法是将专家的经验与数学方法结合起来, 在建立矩阵过程中直接使用两两比较法, 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不确定因素的影响[5], 故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二三级指标的权重。利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得到各层指标权重为:
W={0.65, 0.35};W1={0.302, 0.301, 0.234, 0.163};
W11={0.648, 0.230, 0.122};
W12={0.113, 0.216, 0.153, 0.145, 0.122, 0.153, 0.098};
W13={0.328, 0.215, 0.203, 0.254};
W14={0.286, 0.436, 0.278};
W2={0.202, 0.344, 0.454};W21={0.435, 0.565};
W22={0.348, 0.330, 0.322};
W23={0.328, 0.215, 0.203, 0.254}。
其中W向量为一级评价指标的权重, W1、W2向量为二级指标对一级指标的权重, Wij (i=1, 2;j=1……4) 为三级指标对二级指标的权重, 且所有的随机一致性指标CR=CI/RI, 都有CR<0.1。
三、反思
1. 评价体系的评价课型较单一
在课堂教学中, 教学目的和内容的不同存在着不同的课型。对于不同的课型应该有不同的评价标准, 而本研究的评价体系主要是针对新授课而言, 对其他课型如复习课、展示课、研究课等的适用范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在应用时一些指标和模块也要作相应的调整。针对不同的课堂教学类型制定不同的评价维度和标准是本研究进一步需要考虑的。
2. 评价标准体系的适用性还有待于进一步检验
本研究是在研究大量文献和一线教学人员参与中形成的, 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对研究的借鉴作用也很大。但是, 教育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参与其中又产生作用的还包括学生家长、社会舆论等因素。在课堂教学评价中如何聆听他们的声音、考虑他们的意见, 这都需要我们认真关注和研究。此外, 由于时间和条件的限制, 评价体系标准只在小范围内使用和反馈, 因此, 很难保证十分全面, 只能说本研究在宏观上可以保证科学性和合理性。
3. 评价标准体系还缺乏课例指导
评价的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寻找到最有效、最合理的教学方式。虽然教学无定法, 但是好的教学课例不仅能够帮助教师成长, 也能够帮助教师真正成为教学的管理者和评价者。并且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还可以针对学校和学生的自身特点, 创造性地使用课例, 形成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对于适合本研究的支撑课例并没有涉及, 好的课例将是学校研究课堂教学评价的一个重要支撑。
总之, 随着课程改革实施的深入, 高中课堂教学评价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工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评价指标体系越来越科学合理、简化明了,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课堂教学评价研究这个过程, 也必将随着教学理论、评价理论的发展而发展。我们也必将坚持不懈地去探索和努力。
参考文献
[1]蓝锐彬, 戴杨.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探索.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6 (4) .
[2]周立栋.数学课堂教学评价应有的价值取向.江苏教育, 2005 (11) .
[3]何庄, 王德清.关于教学艺术概念的理论反思.教学与管理, 2007 (3) .
[4]孙玉香.对教师教学情感与学生学习效果的分析与思考.辽宁教育研究, 2003 (11) .
【新课程下初、高中地理教学协调研究】推荐阅读:
新课程高中语文小说课堂教学的探索08-16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探讨11-02
新课程视野下高中思想政治有效教学探讨11-19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生物的有效教学12-05
新课程标准下普通高中数学教学模式的探索08-12
高中新课程实验08-09
高中新课程学习07-15
高中新课程培训心得12-11
高中历史新课程远程研修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