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大力推进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精选12篇)
1.我市大力推进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篇一
我市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近年来,我市把培育建设创新型企业作为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带动区域科技进步的重要抓手,不断探索发展模式,落实工作措施,完善推进机制,促进试点企业加快科学发展,提升科技实力,增强示范效应,创新型企业培育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至目前,全市共创建郑州市以上创新型(试点)企业11家,其中省级创新型企业1家(郑州安耐克实业有限公司),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1家(郑州豫兴耐火材料有限公司),郑州市级创新型试点企业9家,分别是郑州东方企业集团有限公司,郑州安耐克实业有限公司,河南省前卫实业有限公司,郑州豫密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郑州华威齿轮有限公司,河南省华昌高新技术有限公司,河南省新密市青屏耐火材料有限责任公司,郑州豫兴耐火材料有限公司,郑州金鑫机械制造有限公司。通过试点工作的开展,引导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突破了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大幅度提升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培育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知名品牌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具有示范性的创新型企业。
高新科
2011年9月19日
2.我市大力推进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篇二
(1) 农业设施装备水平全国领先。天津市近年来先后实施设施农业“4412”工程和提升工程, 建成了4万公顷高标准设施农业、22个现代农业园区、155个畜牧和水产养殖园区;提升改造1.03万公顷种植业设施、89个养殖园区。目前, 设施蔬菜播种面积占全市蔬菜播种面积近70%, 以滨海新区为主的水产工厂化养殖规模占全国总量的1/6。农机装备水平持续提高, 全市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比“十一五”末提高5个百分点, 位于全国前列。
(2) 农业科技支撑能力全国领先。天津市现代种业、生物农业等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 形成了杂交粳稻、黄瓜、花椰菜、生猪、肉羊等优势品种。农民培训规模进一步加大, 农业实用技术、农业职业技能、学历教育、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新型职业农民等培训累计超过50万人次。加快农业科技园区建设, 国家级实验室入驻东丽区滨海国际花卉科技园区。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4%, 高于全国近10个百分点。
(3) 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全国领先。天津市实施“放心农产品”基地建设, 建成“放心菜”生产基地2.84万公顷, 提升改造“放心肉鸡”生产基地204个, 无公害蔬菜、畜禽和水产品比例分别达到90%、78%和65%以上。农产品综合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9.4%以上, 农药、肥料、兽药等农资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 多次受到农业部的通报表扬。静海区去年的农产品综合抽检率达到99%以上, 被农业部认定为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
(4) 重大动植物疫情防控水平全国领先。进一步强化人畜共患病防治、疫病净化、卫生监督执法工作。启动实施了H7N9禽流感剔除计划等免疫工作, 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密度始终保持100%, 免疫抗体合格率保持80%以上, 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得到有效遏制。林业、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扎实开展, 美国白蛾、东亚飞蝗等有害生物危害得到有效防控。
3.我国护理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篇三
卫生部高度重视护理事业的发展,近年来,通过颁布实施《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贯彻落实《护士条例》,加强护理人才培养,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建设活动等一系列措施,促进护理事业的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一、“十一五”时期护士队伍数量大幅度增加 根据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数据,截至2010年底,全国注册护士总数为204.8万人,比2005年增长了70万,增长了52%,“十一五”时期是我国护士数量增长最快的时期。每千人口护士数从2005年的1.06提高到2010年的1.52。医院的医护比由2005年的1:0.97提高到2010年的1:1.16。公立医院中,三级医院医护比达到1:1.36,二级医院达到1:1.12,可以看出,医院医护比例倒置现象得到扭转。今年,卫生部发布的《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对进一步发展护士队伍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
二、护士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2010年注册护士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51.3%,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8.8%,中专学历的护士占46%。与2005年相比,大专及以上护士的比例提高19.7个百分点,中专护士的比例下降了14.4个百分点,护士队伍已经从以中专为主转向中专、大专、本科多层次方向发展,护士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同时,2005年以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按照卫生部的要求,对重症监护(ICU)、急诊急救、血液净化、肿瘤、器官移植等专科领域的护士进行专科规范化培训,使护士队伍的专业技术能力得到加强。
三、护理理念、工作内涵、专业技术和服务领域得到一定发展
现代医学模式和新的健康观念对护理理念产生了深刻影响,丰富了护理工作内涵。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理念,以保障病人安全和诊疗效果为目标,满足病人身心健康需求已成为临床护理工作发展的方向,护士的工作内涵包括了对患者的专业照顾、协助治疗、健康指导、心理支持等多个方面。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和高新技术在诊疗工作中的运用,临床护理专业技术水平显著提高,护士在急危重症、疑难症患者的救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需求,护理服务不断向家庭、社区延伸,并在老年护理、临终关怀等领域发挥作用。
四、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取得显著成效
2010年1月,卫生部在全国卫生系统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要求医院要做到:一是保证临床一线护士的配置,增加护士直接护理患者的时间。二是改革临床护理患者的服务模式,安排每个责任护士负责一定数量的患者,即每个患者都有责任护士对其负责。三是责任护士要按照《护士条例》和《护士守则》的规定,履行对患者的专业照顾、病情观察、治疗处置、心理护理、健康指导等各项护理任务,为患者提供全程、全面、专业的整体护理服务。四是医院要加强科学管理,完善薪酬分配,建立激励机制,采取有效措施稳定临床护士队伍,充分调动广大护士的工作积极性。
一年多来,全国卫生系统积极行动,把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作为公立医院改革一项重要的惠民利民措施。通过努力,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医院和病房收到了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
一是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卫生部委托中国医院协会近期对全国77所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医院进行了病人出院后的电话回访,总体满意度得分平均为88.97分(满分100分),其中30所医院满意度得分达到90分以上;患者对护士技术的满意度、对护士责任心的满意度、对护士提供帮助及时性的满意度以及对护士服务态度的满意度都分别超过了9.2分(满分10分)。患者的满意是对护理服务质量最好的评价。开展优质护理的医院、病房受到的表扬信、锦旗也明显增多,反映出优质护理服务得到了患者的欢迎和好评。
二是患者自聘护工比例降低。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医院和病房,患者陪护率明显下降,特别是聘请一对一护工的比例明显降低。北京市所有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医院和病房,自聘护工比例下降了30-50%,减轻了患者的经济和社会负担,病房秩序明显好转,为患者创造了良好的休养环境。
三是护士责任感明显提升。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改革了临床护理模式,使责任护士对其分管患者负责,要求责任护士详细掌握病情,了解诊疗计划,及时沟通信息,明确护理要点,配合完成各项诊疗工作,这种工作模式提高了护士的责任感,也更密切了护士和患者的关系。
截至2011年3月底,全国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已经在所有三级医院开展优质护理,共有1309所三级医院和3765所二级医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三级医院中,516所医院优质护理服务覆盖50%以上的病房,其中有部分医院已经在全部病房推行优质护理服务。在全国范围内,优质护理服务的覆盖面不断扩大。经各地考核和复核,卫生部和总后卫生部确定并公布了在2010年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中的优秀医院76所、优秀病房361个、优秀个人694名,并提出表扬。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2011年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安排,卫生部制定下发了2011年推广优质护理服务的工作方案。2011年的工作目标是:全国所有三级医院必须全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至少50%的三级医院优质护理服务覆盖50%以上的病房,其余50%的三级医院达到30%以上的病房开展优质护理服务;40%的地市级二级医院和20%的县级二级医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争取到2011年底,全国至少有200所三级医院优质护理服务覆盖80%以上的病房。
4.吉首市农民工再就业取得显著成效 篇四
吉首市高度重视农民工工作,围绕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改善农民工就业和生活环境,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受国际金融危机、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的影响,农民工再就业问题显现。
一、农民工就业现状
1、农民工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吉首市现有乡村总人口13.3万人,乡村劳动力为8万人。据市劳动保障服务中心提供,截止10月底止,吉首市已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人数3.45万人,其中转移广东地区就业人数1.03万人,省外其它地区就业人数1万人,省内地区就业人数1.42万人,其中,本地就业0.7万人;农民工返乡人数0.34万人,其中,从省外返乡的人数占60.4%,省内返乡的人数占34.6%,返乡创业的人数占5%。转移的农民工大多受教育程度偏低,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88.5%,初中(含中专)文化程度占9%,大专学历仅占
2.5%。
2、农民工就业大多从事体力劳动,从事脑力劳动的相对较少。由于大多数农民工受教育程度不高,起点低,目前从事的主要职业大多集中在宾馆、餐饮、超市、茶座、建筑、产品加工、制造业等行业。
3、农民工的求职主要靠亲朋好友。许多农民工在外出务工前并没有联系好工作,进城后,一般经城里的亲戚、朋友或已在城里定居的老乡介绍找到工作。通过劳务市场,招聘会,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找到工作的只是少部分。
二、主要问题
1、农民工权益维护问题。一是职业安全感问题。劳动合同签订率低下,用工单位随意裁员,特别是民营中小型企业,随意解除农民工的劳动关系,农民工就业处于“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尴尬境地。二是社会保障问题。大多数单位基本不为农民工购买社会保险或者只购买一种养老保险。再者因农民工自身的法律意识淡薄导致绝大多数农民工在务工时未签订劳动合同,甚至有些农民工认为签订劳动合同会对他们起到束缚作用。三是自身利益维权问题。进城务工农民工一般都是求职心切,只要有用人单位愿意招工,便会不顾一切的盲目答应,即使自身利益受到侵害,为保住得来不易的工作,也不会、不愿意与老板发生冲突。据吉首市劳动监察大队反映,农民工自身利益受到侵害后大多是在不准备在原工作地点做事后,才来报案,报案后常常是缺乏劳动合同、欠条等有力证据,造成“空口无凭”的尴尬局面。
2、农民工普遍存在自我发展意识不强。农民工文化素质普遍较底,思想落后,行为保守,很容易满足,特别是务工经商的理念不强,缺乏远见和开拓意识。“多得不如现得,现得不如就得”的观念深入人心,致使大多数农民工只注重眼前利益,对自身发展缺乏长远考虑。很多农民工推荐就业时最关心的是企业的底薪,对企业管理、知名度、发展规划漠不关心,更没有考虑自己今后的发展。他们只关心工作强度,不注重工种的技术含量,尽管反复对其宣传培训的意义、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等等,但仍然激不起他们参加培训的热情。
3、农民工创业缺乏技术、资金。部分农民工返乡创业主要从事畜牧养殖,其积蓄也只能进行先期投入,若要发展壮大,面临资金困难。同时在选择创业项目时,没有进行有效地可行性分析,往往仅凭个人感觉,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创业成功率偏低。有的创业起步后,因缺乏科学的管理、经营经验,抵御市场和自然风险能力弱,企业难以做大做强。
三、对策与建议
吉首市应紧紧围绕保发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这一主线,继续落实农民工各项就业政策,充分发挥农民工就业专项资金效益,充分利用失业保险基金节余,稳定就业岗位,提升农民工就业及再就业能力、创业能力。
1、统一认识,科学制定长效解决办法。随时准备好解决返乡农民工再就业问题,事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事关社会和谐稳定。继续制定并出台促进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的各项扶持和优惠政策。根据返乡农民工的实际情况,预测今后几年吉首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趋势,制定出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实施方案。
2、广泛宣传,加强农民工对机关法律的认知,增强农民工自我权益保护意识。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组织力量到农民工人流、信息流比较集中的公共场所,如职业介绍机构、劳务市场、车站、超市、广场等,经常性开展农民工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3、强化培训,提高农民工就业、创业能力。加强农民工培训工作,由劳动保障部门会同财政、农业、扶贫等部门,按照统一制定培训计划、统一认定培训机构、统一出台培训标准、统一培训补贴标准、统一开展技能鉴定、统一检查考核验收“六统一”的原则,统筹安排并组织实施涉及农民工的培训项目。同时组织企业开展“订单式”培训,解决返乡人员无技术就业难、企业用工难的“两难”问题。同时,劳动保障部门将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大力开展在岗农民工技能培训。
4、完善制度,加强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外出务工和返乡创业双向流动机制,一方面要让外出务工人员“出得去、稳得住、有收入”,另一方面又让他们“回得来、创得开、干得好”。依托基层劳动保障事务所,搞好就业职业指导,强化对辖区内返乡农民工的就业指导和跟踪服务,引导和鼓励返乡人员就业创业。在国家统一部署下,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原则,开展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将在吉首市转移就业的未参加医疗保险的农民工纳入医疗保险范围,积极抓好农民工创业环境建设与建立合理的银行贷款机制,鼓励和扶持返乡农民工就近就地创业,同时将未参加工伤保险的农民工全部纳入工伤保险,与输入地劳动保障部门相互协调,保障农民工工伤保险权益。
5.我市大力推进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篇五
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我省农业科技工作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视、支持下,经过广大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奉献和勤奋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一大批先进适用技术在农业生产上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
作 者:安徽省农业委员会 作者单位: 刊 名:安徽科技 英文刊名:ANHUI SCIENCE & TECHNOLOGY 年,卷(期):2001 “”(11) 分类号: 关键词:6.我市大力推进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篇六
2003年耒阳市被授予“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市 (县) ”;2012年以来, 该市以“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复核验收为契机, 以“国医馆”建设为抓手, 强化“国医馆”业务用房、设备设施和人才队伍建设, 中医药服务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实现了医疗机构增收、群众减负的双赢, 其做法与经验得到上级的充分肯定和群众的高度赞扬。
一、“国医馆”建设前的基本情况
在“国医馆”建设前, 耒阳市中医药事业发展面临三大困境:一是中医药人才不足且整体素质较低。耒阳市共有中医执业医师113名, 中医助理执业医师90名, 中医医生占全市所有医生的比例仅为14.9%;具有高级职称的中医医生24名, 具有中级职称的中医医生48名, 具有初级职称的中医医生113名, 初级职称的中医医生占大多数;第一学历为本科的中医医生有9名, 第一学历为大专的中医医生有56名, 第一学历为中专的中医医生有97名, 第一学历为中专者占绝大多数。部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由于缺乏中医医生, 中医诊室和中药房形同虚设, 有的干脆不设中医诊室和中药房。
二是中医设备设施严重不足。除耒阳市中医院和耒阳市人民医院外, 绝大部分医疗机构没有四类中医基本设备 (艾条、银针、火罐、刮痧板) , 更谈不上牵引床、熏蒸机等大件中医设备。
三是中医“西化”倾向严重。作为全市中医药工作龙头的耒阳市中医院, 12个临床科室中仅有1个纯中医科室;部分中医医生追求立竿见影的疗效, 同时又考虑到收入的差距, 弃中从西。
二、“国医馆”建设的主要做法
耒阳市把“国医馆”作为一张弘扬中医药文化特色的“名片”来精心打造, 从科室规划设计、医疗设备配置到人员调配, 都周密安排、反复比对、优中选优, 中医药特色优势得到凸显。
(一) 配齐“国医馆”功能科室, 优化中医服务环境。
按照“抓龙头、畅枢纽、夯网底”的思路, 加强“国医馆”业务用房建设和功能分区布局。在抓龙头上, 支持市中医院按照三级中医医院标准新建业务用房, 组建中医科室, 建设中医药综合服务区。在畅枢纽上, 针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科室布局不合理的现象, 组织专业人士对全市所有医疗机构中医科室重新进行规划, 整体区域规划和单体装修设计力求古典化、精品化、个性化。目前, 耒阳市所有乡镇卫生院都建起了独具特色的“国医馆”, 形成了相对独立的中医药综合服务区, 中药房、中医临床诊室、中药煎药室、中医病房一应俱全。在“夯网底”方面, 着重加强村卫生室中药房建设, 运用中医适宜技术开展基本诊疗服务。
(二) 完善“国医馆”辅助设备, 改善中医硬件条件。
为了改变中医辅助设备落后的局面, 耒阳市坚持自力更生、争取外援的方针, 大力推动中医设备更新换代。一方面, 积极争取外援。经多方努力, 中国初保基金会向耒阳市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捐赠中医经络康健仪、微波治疗仪等中医诊疗设备700多台件, 总价值超过800万元。另一方面, 自筹资金添置中医设备。为了调动各单位采购中医辅助设备的积极性, 耒阳市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购置中医辅助设备的单位按设备价值的30%实行资金扶持。在资金激励下, 乡镇卫生院新购置了电脑牵引床、光波治疗仪、电针治疗仪、熏蒸床、中药雾化吸入器等30多种中医设备, 总价值近150万元, 极大地夯实了中医药服务硬件的基础。
(三) 配强“国医馆”人才队伍, 提升中医服务能力。
耒阳市采取公开招聘、双向选聘、积极返聘等多种方式, 盘活中医药人力资源。先后面向社会公开招聘16名中医师, 通过人才“绿色通道”引进68名应届高校中医本科生, 返聘32名颇有声望的离退休老中医, 满足了全市中医药事业发展人才需求。尤其值得一提的是, 针对高素质人才引进难、留住难的问题, 耒阳市开辟了人才引进“绿色通道”, 凡是重点医学院校应届本科及本科以上毕业生, 符合用人单位岗位需求的, 并与医疗机构达成就业意向的, 市编办优先入编, 人社部门优先办理工资、职称等手续, 市卫生局和用人单位协助解决住房、配偶调动等事项, 在聚集中医人才、确保中医人才队伍稳定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 提升“国医馆”服务质量, 彰显中医服务优势。
为了从根本上促进中医药稳步、持久发展, 耒阳市从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鼓励中医药参与公共卫生服务、推进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等多个方面, 丰富中医药服务内涵, 夯实中医药服务载体, 大大提升了中医药综合服务能力。具体做法是:
1. 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
耒阳市借助中医院人才资源优势, 把市中医院打造成中医药适宜技术师资培训基地, 每年定期开展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培训。通过层层培训和临床带教, 全市基层临床类别医师和乡村医生均掌握了常用的中医药适宜技术, 一大批颇负盛名的中医药特色科室相继涌现。
2. 鼓励中医药全面参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开展中医药健康宣教和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试点。依托乡镇卫生院公卫办, 深入开展居民健康档案中医体质辨识和中医健康管理, 并且对高血压、糖尿病和慢性支气管炎等3种慢性病进行中医健康干预;运用“治未病”理论和方法全面参与孕产妇、慢性病、老年人、0~6岁儿童健康管理。目前, 耒阳市中医药参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已达80%以上, 全市居民中医药常识知晓率达98%。
3. 鼓励中医药技术创新。
根据本地疾病谱, 整合中医药技术优势, 加大常见病、多发病以及慢性病的中医药攻关力度, 获取多项中医药技术成果。人民医院“抗多动症胶囊”获国家专利;中医院“超微粒中药降糖1号治疗糖尿病临床与实验研究”被评为湖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湖南省中医药科技二等奖;“超微粒中药 (降纤1号膏) 外用治疗肝硬化”被评为湖南省中医药科技三等奖、衡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三、“国医馆”建设的显著成效
“国医馆”的陆续建成使用, 使耒阳市中医药事业进入了加速发展的新阶段,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 医疗机构得到长足发展。
我们随机对10个建成并投入使用“国医馆”的乡镇卫生院进行了抽样调查, 并与去年同期进行统计比较, 结果如下:
(单位:元)
从上表不难发现, 虽然乡镇卫生院“国医馆”建设前后, 门诊、住院人次增长不显著, 但中医药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由1/5上升到1/3以上, 中医药业务总收入和月均收入出现了成倍增长的趋势。
(二) 人民群众得到实惠。
1、明显减轻了群众的费用负担。
较之西医药, 中医服务项目收费更低, 中药价格更便宜, 给群众带来了许多实惠。据测算, 2013年1月~5月耒阳市乡镇卫生院中医治疗人均费用约22元/次, 仅为去年同期西医人均次均费用的35%。仅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一项, 直接为群众节省医疗费用达20万元以上。
2、明显提高了群众的防病能力。
耒阳市把居民健康档案中医体质辨识和中医健康管理作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 年初有工作部署, 每半年开展一次工作考核, 考核结果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下拨直接挂钩, 群众的防病意识和能力也进一步得到了增强。
四、“国医馆”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剖析“国医馆”建设举措, 探究耒阳市中医药快速发展的原因, 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一) 领导重视是前提。
一直以来, 耒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 2003年成立了由市长挂帅的全市中医工作领导小组, 在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申请“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复核后, 又成立了以市长任组长的迎接“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复核验收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 研究解决全市中医药发展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另外, 卫生系统上下一心, 齐心协力, 扎实工作, 也是中医药工作能够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无论是局领导还是基层医疗机构负责人, 都把发展中医药事业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 卫生局从全市抽调一批中医行家里手成立中医药专家督导组和技术指导组, 采取循环督导的方式, 指导各医疗机构落实中医药工作任务。
(二) 加大投入是保障。
2010年至2012年, 耒阳市卫生事业总投入分别是11698.79万元、14858.95万元、17850.5万元, 其中投入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经费是2339.76万元、2971.79万元、3570.1万元, 中医药经费占全市卫生总经费的比例达到20%, 年增长在21%以上, 这为中医药事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尤其是2013年, 耒阳市在增加中医药预算经费的基础上, 扶持和鼓励医疗机构自主采购中医药设备。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采购的中医药设施设备, 按其采购价的30%“以奖代补”, 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在利好政策的激励下, 各医疗机构采购中医设备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一批现代化高端中医设备进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填补了中医硬件缺失的空白, 为全市中医药工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 培育人才是根本。
耒阳市把提高中医药人员整体素质作为振兴中医药事业的着力点, 三管齐下:
一是不拘一格“选”人才。根据实际需要, 打破身份、地域等限制, 建立了定期面向社会公开招考中医医生的长效机制。对特殊中医人才特事特办, 开辟“绿色通道”, 简化引进手续, 给予优惠政策, 使高素质中医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二是广辟途径“育”人才。“走出去”:每年安排卫生科教经费, 对外出进修、学历提高、学术交流医务人员实行“以奖代补”。2012年, 奖励7名医生外出进修学习, 9名医生取得大专以上学历, 51名医生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 累计奖励经费11.3万元。“请进来”:近年来共邀请省内外中医专家来耒阳进行学术交流和讲座6次, 推动了全市中医药诊疗技术的发展。“严训练”:每年定期开展中医药人员全员轮训, 先后举办3期中医药适宜技术师资培训班, 通过层层培训, 中医药人员培训率达到100%;先后开展多轮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和临床应用指南培训, 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和乡村医生培训率达100%, 考试合格率达100%。
7.我市大力推进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篇七
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的建议
中共***市委、市政府围绕全市农业和农村发展先后出台并实施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如城乡等值化发展、绿化攻坚、新农居改造、农业标准化和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等,使我市的农村经济和农村改革取得了长足发展,全市农业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快速发展时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的关键时期。如何巩固发展农村三十年改革发展的成果,快速提升我市农业发展水平,促进全市农村经济再上新台阶,建设生态农业产业化正是应时之举。
一、建设我市生态农业产业化需要破解的难题
随着长期发展的粗放型的传统农业和工业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化肥、农药等超量施入农田,虽然提高了产量和效益,但也造成了有毒物质的长期积累,这些有毒物质进入作物和畜禽体内,最终损害的是人体健康。当前,一些集中建设的畜牧小区粪便的污染环境比比皆是,超量施入农田的化肥和农药不仅浪费严重,而且随着水土流失造成负氧化和氮超标,工业废弃物造成土壤的重金属超标,严重影响着粮菜瓜果品质,并造成环境的污染,由于多数农民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农业市场化水平和农产品商品化率低、效益低、污染率高,农民增收困难已经成为制约我市农业发展的瓶颈。表现在:
(一)人地矛盾日益突出。2008年,全市人均土地1845平方米,人均耕地794平方米,分别比全国和全省人均少5462平方米、206.7平方米和740平方米、140平方米,人地矛盾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将难以逆转。
(二)水资源短缺。据最近完成的农业资源更新调查表明,***市年人均水资源量为333立方米,为严重缺水地区,全市平均水年缺水约4.49亿立方米,偏枯水年缺水7.67亿立方米,由于地表水不足,致使浅层地下水超采和严重超采面积达4817平方公里,深层地下水超采和严重超采区域面积达2497平方公里。水资源短缺与污染严重已为我市经济发展和城乡居民生活亮起了红灯。
(三)自然灾害与生态环境仍有严重隐患。干旱、风灾、冰雹、霜冻等,是对我市农业生产危害较大的自然灾害,常年受灾面积约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28%。每年仍有大约3亿立方米工业和生活污水直排入河;26万多吨工业固体肥料不治而弃。全市每年施用1万多吨农药、38万吨化肥和6000吨农膜,破坏了土壤结构,污染了水域环境。大型畜禽养殖场周围由于地下水污染严重,附近不少农村居民靠购买纯净水度日。乐亭县是我市果菜生产大县,也是农药、化肥施用大县,该县农村居民诊断不清病因和病种死人的事件时有发生。生态环境质量制约着“健康***、幸福人民”行动。
(四)资源利用率、产出率低且浪费惊人。在资源紧缺的同
时,由于观念、设施、技术方法而引发的资源浪费现象却非常惊人,全市施入农田中的化肥利用率不足30%,城镇自来水管网漏失率大于15%,农用土地资源的单位面积产出率和投资回报率低。
(五)财政资金投入严重不足。2009年,***市财政预算安排支农资金16.04亿元,比2008年增加2.23亿元。我国《农业法》规定,当年财政支农资金的增长比例要高于当年一般财政收入的增长比例,但从实际情况看,***市从2005年到2008年间的财政收入年递增率为21.5%,而支农资金的年增长速度却只为16%左右,财政支农资金总量严重不足。以上所有这些都迫切需要加快***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
二、我市实施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的有利条件
(一)地貌类型多样,资源禀赋优越。***市地质古老,地貌复杂且类型多样,为经济、生产的多样化提供了广阔空间。北部低山丘陵,山场广阔,林果、矿产、建材资源十分丰富,以板栗、苹果为主的林果业发展迅速,具有独特品质的燕山板栗享誉中外,已成为支撑山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
(二)区位优势明显,交通条件便利。我市地处京津唐三角地带,位于海路运输相衔接的环渤海西岸,是连接关内外的咽喉和走廊。铁路有京山、京秦、大秦三条干线横贯全境,并有滦港、唐遵、迁曹等多条铁路支线,是全国铁路网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正在建设的京秦客运专线和规划建设的京唐城际铁路、蒙冀铁路,将使***未来的物流和出行更加便捷。
(三)经济基础优越,扶持实力雄厚。***市工业历史悠久,基础坚实,反哺农业的实力雄厚。全市已形成煤炭、钢铁、电力、建材、机械和装备制造、化工、陶瓷、纺织、造纸等十大支柱产业。
三、加快推进我市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制定规划,整体推进。要尽快制定切实可行的全市生态农业建设规划并纳入政府整体规划和计划之中。要本着适宜我市的区位优势、地理优势、开发优势、市场优势、环境优势和产权优势等,本着整体、协调、生态、优质、高效、循环、再生的原则尽快制定全市生态农业产业化规划。谋划***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规划一定要遵循下列原则:建设生态农业产业化强市与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协调统一原则;坚持正确处理当前利益与长远效益原则;遵循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环境治理保护并重原则和努力实现经济、生态、社会综合效益最佳生态效益优先原则;把生态农业建设与当前科学发展示范区建设紧密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与农产品产业基地建设相结合;与生态旅游观光建设相结合;特别要与小城镇建设新农居改造紧密结合。
(二)依靠科技,模式引导。通过科技创新,生态典型培育,打造一批生态建设模式,尽快筛选一批适宜我市生态农业产业化的技术推广模式,根据各县(市)区的区位资源分别推广特色经济产业化模式,如:郊区休闲观光农业模式;农--牧--渔复合循环产业生态工程模式;种--养--沼--加的生态村产业发展模式;
种--养--加绿色食品规模化加工模式;南部沿海和北部山区度假生态产业模式;园林养殖立体农业模式;庭院经济模式等等。可以采用开发上述模式,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壮大服务产业,并以此转移一大部分农村劳动力,使农民从种植养殖业、农业观光旅游和三产的服务业中获得更多的收入。要充分挖掘沿海资源、美景田园资源、农村民俗文化和历史文化资源。
(三)落实政策,实惠于农。继续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通过宏观财政手段制定有关投资、税收、价格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建立有效的资金投入和筹措机制。鼓励有利于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活动,对采取施用有机肥、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等措施保育农田的农户给予适当的补贴。引导农民搜集、利用农村生产和生活废弃物,实现循环农业。要实施设施农业扩展工程,全面扩大设施果菜、花卉、无土栽培、工厂化育苗等设施农业,积极发展节能、节水、节肥、节地、节农药和生物防治的节约性农业生产。实施农业生产改善工程,加强农田水利、道路和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扩大测土配方施肥和沃土工程项目,实施荒地、废弃地和闲置地的复垦工程;实施龙企提升和食品加工壮大工程、农业品牌创造工程、土地流转加速工程、农民专业合作规范工程和新型农民培训工程等,从全方位着手,加速我市生态农业产业化。
(四)资金扶持,强力推进。加大对生态农业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本级财政要把其列入预算,并按照国家的相关政策真正
8.我市大力推进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篇八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13日 15:00
来源:《求是》期号:2005.6作者:翟虎渠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继2004年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后,今年又作为“中央1号文件”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明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切实抓紧抓好。
一、农业的持续发展面临诸多重大挑战
2004年,党中央、国务院在宏观调控中注重加强农业,通过“两减免、三补贴”、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严格保护耕地等一系列重大利农政策的出台,以及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农村“六小”工程、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等中央各有关部门具体支农行动的实施,有效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全年粮食总产量4695亿公斤,比2003年增产388亿公斤,扭转了1999年以来粮食产量连续5年下降的局面。粮食单产和当年粮食增产量均创历史最高水平;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36元,实际增长6.8%,是1997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农村改革迈出了重大步伐,农村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展。
2004年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好形势,对稳定国民经济全局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2004年的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都带有恢复性质,基础还不牢固。粮食供需仍有200亿公斤以上的缺口,品种结构和区域平衡的矛盾仍很突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没有显著缩小,仍然高达3.21∶1左右;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并没有明显提高,农业投入不足的状况并没有改变。考虑到气候条件和市场条件等不确定性因素,2005年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很大。从未来较长一个时期来看,在我国农业生产和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较为低下的基础上,在人口、资源与环境的三重压力与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双重约束下,农业发展还面临着在短期内难以解决的诸多重大问题的挑战。
一是粮食安全。根据普遍的推测,2030年前后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我国必须具备6.4亿吨左右的粮食生产能力,粮食播种面积在保持15亿亩的基础上,粮食单产必须由目前的300公斤左右大幅度提高到430公斤左右的水平,比现在单产提高43%,每年至少要增加1.6个百分点,任务十分艰巨。
二是农业生态环境。我国人多地少水少,人均耕地和淡水资源分别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和1/4,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率仅为30%—40%,化肥当年利用率仅为30%—35%;全国耕地的78.5%属于中低产田,38.7%被侵蚀,36.3%干旱缺水,26.2%耕层浅薄,10.9%渍涝盐碱化,土壤污染正在成为日益严重的问题;草原退化速度每年高达2000多万亩。
三是农业病虫害。目前全国新发生或国外传入的疫病较多,猪、鸡、牛、羊的死亡率较高。禽流感、非典型肺炎等重大动物疫病以及人畜共患病严重威胁着畜产品及全社会公共卫生安全;近年来,至少有400多种外来生物入侵我国,最具威胁的多达50余种;蝗虫、锈病等传统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每年造成的损失仍然巨大。
四是农产品质量。植物性农产品的农药、重金属、化肥污染,动物性农产品的抗生素、激素残留等,都是非常突出的问题。全国相当比例的粮食、畜产品和蔬菜都存在一定程度的质量安全问题。
五是农产品竞争力。入世后,我国农产品出口阻力和进口压力显著增大,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正在被国外技术密集型产品的优势抵消,甚至出现快速失去原有市场份额的趋势。2004年前三个季度农产品贸易逆差达54.2亿美元,而2003年同期顺差5.0亿美元。
上述诸多问题,将在长期或较长时期内制约我国农业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制约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的增强,制约农民尤其是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的增加,进而影响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二、科技进步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支撑
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的有机结合。面对我国农业发展所依赖的耕地、水等农业自然资源的刚性制约,面对我国众多人口对粮食及其
他农产品的巨大需求,面对农业效益不高、农产品竞争力不强、农民增收缺乏后劲的客观现实,在政策和投入发挥其最大效益之后,要从根本上持续提高我国农业的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实现农业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协调全面发展的目标,归根到底要依靠科技进步。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的研究结果,在农业GDP增长的贡献中,每一元投入,教育、道路、通讯、灌溉、电力的回报分别为3.71、2.12、1.91、1.88、0.54元,而科技的回报高达9.59元;在对粮食生产能力的贡献中,每一元投入,灌溉、教育、道路、通讯、电力的回报分别为5.56、2.02、1.95、1.84、1.37元,科技的回报则高达4.41元,仅次于灌溉。另外,对2004年粮食增产因素的分析显示,粮食总产量增长中,政策贡献为8.6%,价格贡献为34.2%,气候贡献为27.0%,而科技贡献为30.2%。
正是由于科技进步对解决农业问题具有根本性作用,今年中央1号文件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强调把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把推进科技进步作为提高农业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的支撑条件,并落实在提高耕地质量、加强农田水利和生态建设、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诸多措施中。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大良种良法的推广力度,优先扶持优质高产、节本增效的组装集成与配套技术开发,加大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治。二是积极发展节粮型畜牧业,提高规模化、集约化饲养水平。加快建立安全优质高效的饲料生产体系,加快建设重大动物疫病监测预警、动物疾病预防控制、兽药质量监察和残留控制、动物防疫技术支撑等系统。三是加大土壤肥力调查和监测工作力度,尽快建立全国耕地质量动态监测和预警系统,发展保护性耕作,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推行有机肥综合利用与无害化处理。四是建设特色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筛选、繁育优良品种,把传统生产方式与现代技术结合起来,提升特色农产品的品质和生产水平。五是推进节水灌溉示范和旱作农业示范,科学规划、稳步推进退耕还林工作,切实搞好防沙治沙工程,加快实施退牧还草工程,搞好重点流域的水土保持和重点区域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六是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继续推进农村沼气建设,积极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新型洁净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七是加强农产品检验检测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进出
境检验检疫装备和检测技术水平,增强防范和处理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的能力,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推进农业标准化等。
三、努力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实践证明,科技进步是解决农业问题的根本出路。没有强大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重大原始创新突破,没有一大批先进实用重大科技成果的大面积推广应用,就不可能真正提高我国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的持续增长、农民的持续增收和农村的持续发展。而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科技含量,构建我国农业科技进步的长效机制,关键是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首先,要大幅度增加农业科研投入。总体来看,全社会农业科研投入增长缓慢、总量不足,政府对农业科研的投资强度偏低是农业科研投入中的主要问题。在1988年至1999年间,我国农业科研政府投资强度年平均增长率为负2.47%,投资强度平均为0.193%。1997年后有所增加,2002年达到0.339%,但2003年又下降到0.312%,还不到1981—1985年期间世界平均水平(0.76%)的一半,也明显低于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0.35%)。因此,要大幅度增加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加快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业科研投入体系,形成稳定的投入增长机制。国家的科技投入要不断提高用于农业科研的比重,有关重大科技项目和攻关计划要较大幅度增加农业科研投资规模。尽快使我国农业科研投资强度提高到1%,力争到2010年达到90年代中期1.5%左右的世界平均水平,到2020年左右达到2%,使农业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相协调。为配合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建议改革国家对农业科研项目的支持方式,建立科研经费竞争性获取和定向稳定性支持相结合的科研投入机制,将公益类农业科研涉及的基础性工作、重大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重要应用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等课题,定向委托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区域中心和国家农业科技试验站承担,并由中央财政单列预算,专项管理。
其次,抓紧建立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可由三个层次构成。一是要以国家农业科研机构为主体,通过包括国家、部门重点实验室在内的科技资源的整合优化、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制度创新,建成国
家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主要功能是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农业、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根据全国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以知识创新为主体、以原始创新为重点,负责全局性、方向性、战略性农业科学知识创新、高新技术开发和重大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工作。二是要以具有明显优势的省级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为主体,整合区域内国家、部门、地方农业科技力量及科技资源,依据全国农业综合一级区划,通过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制度创新,建立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区域中心。主要功能是紧紧围绕区域优势农产品尤其是粮食生产布局、农业生产与加工技术体系建设、农业综合开发与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等重大问题,以技术创新为主体,重大关键技术系统集成为重点,负责区域内重大农业技术创新和农业知识创新工作。三是与国家基地创新能力建设和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建设相配套,以科研实力较强、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省、地级农业科研机构为主体,依据全国农业综合二级区划和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建设50个左右综合性、300个左右专业性的农业科研试验站。这些试验站上与国家基地和区域性科研中心、下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相衔接,负责区域内重大科技成果的转化,直接服务于当地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发展。在现有管理运行体制的基础上,通过共建、协作和优化的方式,完成全国农业科技宏观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农业科研机构布局的调整,形成中央和地方政府两级管理、分工负责,以中央政府统筹为主的新体制。
第三,加强农业科研基础建设。我国农业科研基础条件差,投入严重不足。至2003年底,全国农业科研机构科研设备总值仅17.35亿元,全国农业科研机构基建投资实际完成额仅为5.55亿元,比2002年减少0.4%。为此,要根据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框架,结合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通过现有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国家实验室、工程中心、野外台站建设等专项经费渠道,配套部门实验室、农作物改良中心、质检中心建设等经费投入,建设科技基础设施、实验基地、野外台站、信息服务中心、网络科技环境等,以增量激活存量,整合各区域及全国农业科技资源,建设能满足各区域及全国农业科技创新要求的农业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要专门制定“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规划”,由国家和地方共同投入专项资金,对口扶持国家创新中心、各区域创新中心和试验站的建设。
第四,加快建设国家农业科研高级人才培养基地。农业科研高级人才不足,已成为制约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全国农业科研机构具有大学以上学历人员3万人,仅占职工总数的1/3;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科技人员仅占农业科技人员总数的7.9%。与此同时人才流失严重,2003年,全国农业科研机构减少人员4806人,是新增人员的1.7倍,除了离退休人员外,人才流失占较大比例。对此,要结合国家基地和区域性的农业科研中心建设,尤其是国家基地的创新能力建设,不仅使国家基地和区域中心出成果,同时还要出人才,既要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提供科技支撑,还要通过农业科研活动,为我国培养高素质的农业科研人才队伍。与此同时,要充分发挥国家基地和区域中心农业科研资源的利用效率,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的教学资源优势,扩大培养农业科研博士和硕士研究生。
9.我市大力推进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篇九
九三学社杭州市委员会
去年杭州市委、市政府为了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调整经济结构,出台了《关于实施“服务业优先”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首次将科技服务业列为我市现代服务业的十大产业之一。科技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制造业的重要科技支撑。它一方面将知识、技术通过研发与技术转移活动转化为社会科技服务行业,成为现代服务业中具有高端、高效、高附加值特征的重要产业;另一方面科技服务业作为生产性服务业中最典型的行业,能为制造业产业增值、能级提升以及提高竞争力提供科技支撑,对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具有强大的引领带动作用。因此我们认为,在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过程中,有必要把科技服务业放在突出重要的地位,予以重点扶持和发展。
从目前来看,杭州市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已具有一定的条件。一是我市作为省会城市,科技和人才资源相对丰富,为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资源条件;二是我市制造业较为发达,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对科技服务的社会需求较大,为科技服务业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三是自2005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加大了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科技服务业发展开始提速。据初步统计,目前我市已有科技服务业企业951家,2009年前三季度科技服务业实现增加值64.09亿元,同比增长23.0 %,高于GDP增速14.5个百分点,高于服务业增加值增速9.2个百分点。2009年我市技术转让、技术开发、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的成交额已达到41.73亿元,比2006年增长23.32%。
一、我市科技服务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势头良好,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科技服务业的发展与我市产业转型升级、结构优化调整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对现代服务业发展、制造业提升的带动和支撑作用还不明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产业总量偏低。从目前我市现代服务业十大产业来看,科技服务业无论从产业规模还是增加值来看,都是比较低的。2009年前三季度科技服务业实现增加值64.09亿元,只占现代服务业总增加值的3.14%,在十大产业中排名第七。产业成熟度不高,规模总量偏低,这有历史的原因,也是当前发展科技服务业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产业发展不平衡。由于区位条件的关系,科技服务业在中心市区集聚度比较高,而在县(市)地区相当薄弱。在目前951家科技服务业企业中,有840家分布在杭州城区,占企业总数88.32%。同时在科技服务业内,行业分布也不均衡。现有的科技服务业企业中相当部分是从事高新技术产
品制造的公司,而从事科技研发、技术转移、技术推广、技术评估、技术交易等专业性的机构十分缺乏,此类机构数量目前不到科技服务业企业总数的10%。
3、企业规模偏小。我市科技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其他产业如金融、软件、房地产、商贸、旅游等相比,企业规模偏小,具有较大规模和竞争力的企业集团不多。在目前我市科技服务业中税收超千万元的不到10家。尤其是科技服务业中的重点行业,如研究和试验发展业中的各类科研院所在我市为数不多,科技交流和推广服务业中的工程技术中心、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科技信息服务、高新技术创业、科技评估、科技咨询、技术贸易等机构不仅数量少,而且规模也相当小。
4、中高端人才短缺。随着我市产业结构调整速度加快,对科技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但由于科技服务业中高端人才短缺,不仅影响了自身的发展,而且对制造业的带动和支撑作用也难以显现。在2008年举行的“浙江—上海高层次人才洽谈会”上,我市共推出近5000个岗位,其中高级工程师、高级研发经理、首席设计师、工程师、技术开发(研究)等涉及科技服务业的岗位超过1500个,占总岗位数的30%,这从一个侧面反映科技服务业对中高端人才的需求程度。
二、大力发展我市科技服务业的建议
根据市委、市政府“服务业优先”的发展战略,我们要加大贯彻落实《关于实施“服务业优先”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力度,在现代服务业发展中,要把科技服务业放到突出的位置,针对目前科技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加快发展。对此我们建议:
1、加紧制定我市科技服务业发展规划。科技服务业作为一个产业是2009年首次形成的,产业成形晚,成熟度不高。从目前来看,我市科技服务业作为一个产业,其行业及企业如何科学界定,战略目标、总体思路如何制定,重点发展那些行业,采取什么样的发展措施,以及科技服务业如何专业化分工,与制造业如何良性互动等等,还缺乏系统的研究,没有明晰的规划。没有纲领性的规划,很难指导科技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我们建议,在对科技服务业现状调查和“十二五”发展研究的基础上,加快制定我市科技服务业中长远发展规划。规划要统筹兼顾,既要立足于当前的产业基础,又要具有“十二五”发展的前瞻性,并将科技服务业纳入我市的“十二五”规划。
2、切实制定推出杭州科技服务业发展意见。我市现代服务业十大产业其产业特点各有不同,科技服务业也有其自身发展的要求和条件。如何加快我市科技服务业发展,我们认为从目前状况来看,政府强力推动,营造良好政策环境是十分必要的。政府有关职能部门有必要根据市委、市政府文件精神,制定出台我市科技服务业发展意见,结合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要
求条件以及我市的实际情况,对以往出台的相关科技政策和产业政策进行认真梳理、完善和补充,尽快形成扶持和发展科技服务业的政策体系,在财政支持、税收优惠、行业进入、融资、用地、服务采购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3、加大对科技服务业的财政投入。鉴于目前我市科技服务业产业基础薄弱,科技服务能力不强的状况,政府应加大对科技服务业的投入。我们建议,在市本级财政及各区、县(市)财政中设立科技服务业专项资金,主要用于:一是资助当前亟需重点发展的,但自身发展能力较弱的科技服务机构,如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科技信息服务、高新技术创业、科技评估、科技咨询、技术贸易、科技中介等机构;二是扶持整合资源,兼并重组,做大做强,打造有品牌的科技服务优势机构;三是补助从事服务中小企业或者先进制造业的公益性科技服务机构;四是奖励对我市科技服务业发展有突出贡献的科技服务工作者和机构。通过加大财政投入,积极调动社会资源参与科技服务业发展。
4、加速培育科技服务业骨干机构。我市科技服务业“量低个小”,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要求难以适应,尤其是具有一定规模、科技专业服务能力较强、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骨干机构很少。因此在培育和发展新兴科技服务行业和机构的同时,要花力气,通过资源整合、兼并重组、招商引进等途径,大力培育科技服务业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引导科技服务业机构做大做强,向集团化、规模化发展,为科技服务业发展发挥支撑作用。对隶属于政府各部门,从事科技服务的事业单位要加大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力度,增强其自我发展功能,使其向科技服务专业化、社会化和市场化方向发展。
5、积极发展科技服务业聚集基地。通过规划布局、政策引导和必要的财政支持等形式,积极发展科技服务业聚集基地。要抓住我市建设产业大平台的契机,在滨江科技城、下沙科技城、钱江科技城、临安省科创基地等科技城的建设中,加大科技招商力度,大力引进国内外的科技资源,创建各类科研院所、技术工程中心、研发中心、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等,形成支撑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聚集效应。同时结合楼宇经济,重点发展科技咨询、科技评估、科技中介等科技服务机构,集聚科技服务要素,强化辐射效应。各县(市)可围绕本地工业功能区提升的要求,建立相应的研发中心、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技术咨询中心等科技服务机构,增强县(市)一级的科技服务聚集度。
6、加强科技服务业人才伍建设。针对科技服务业中高端管理和专业人才缺乏的现状,大力推进科技服务业人才队伍的集群建设。要通过人才招聘、业务联盟等方式,广揽国内外业务素质高、创新意识强、活动能力大的科技服务业管理和专业人才,以带动、支撑和引领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同时要对现有科技服务业机构的管理和专业人才要开展制度化的得专业培
训,提高其管理和业务水平。要依托在杭高等院校,设立有关科技服务业的专业课程,扩大科技服务业高质量从业人员的渠道。
10.我市大力推进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篇十
沂源县人民政府
近年来,沂源县坚持把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载体,强化政策扶持,加强示范引导,规范管理经营,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有效提升了农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水平。目前,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了290个,涵盖了种植、养殖、信息、技术、销售等多个行业,带动农户3.61万户,建设了100处有机核心区基地、100处标准化生产基地、80处村级标准化养殖基地、10处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12处都市农业示范园区,带动发展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15万亩、标准化生产基地60万亩,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010年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715元,同比增长18.5%,我县被山东省人民政府评为“全省农业产业化先进县”。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管理服务,规范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一是加强领导,规范运作。专门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实行专人负责,具体指导、协调、调度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工作,积极为合作社发展创造条件、出谋划策,从多方面推动、扶持、引导合作社健康发展。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切实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指导,通过帮助其完善章程、建立健全内部机构、管理制度,初步建立起了比
较规范的运行机制,确保了合作社规范运行。二是加大扶持,增强后劲。出台奖励扶持政策,对合作社的发展、品牌认证、市场开拓、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奖励扶持,近三年发放各类奖励扶持资金达到600多万元。同时,把扶持合作社发展列为信贷支农的重点之一,在贷款计划上给予倾斜,对合作社发展所需资金优先解决。三是培育典型,示范引导。积极开展市、县级示范社创建活动,培育了一批规模大、运营好、带动能力强的示范社,“以示范促规范,抓规范促发展”,目前,全县市级示范社达到了6家,县级示范社达到了40家,带动了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发展。四是优化环境,强化服务。全面落实中央、省、市各级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各项政策措施,认真研究土地留转等合作社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及时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强化信息网络建设,建立了合作社信息网络平台,积极为合作社提供信息服务;实施创业培训工程,分期分批对合作社管理人员和农村基层干部,重点加强合作社经济管理知识培训,进一步提高了他们的经营管理水平,壮大了自我发展实力。
二、立足基础优势,创新组织模式,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多元化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必须立足于本地的资源优势和特色产业。沂源县是林果大县,林果面积70万亩,年产各类果品10亿公斤,是全国果品生产百强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近70%来自林果业,林果业已成为沂源覆盖面最广、影响力最大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立足基础和实际,近年来,我县创新组织模式,加强扶持引导,突出抓好果业合作社发展,目前全县果业合作社达
到144家,占总全县合作社总数50%,以果业合作社为主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呈现出了多元化发展趋势。一是龙头企业带动型。鼓励引导有实力、有市场、有品牌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牵头建立专业合作社,充分利用企业连接基地和市场的功能优势,发挥合作社的桥梁纽带作用,结成紧密的产供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的生产体系。目前,全县有35家果品龙头企业都注册了自己的合作社,带动发展果品专业合作社65个,实现了多方共赢。二是农村能人创办型。引导和支持有条件的农村能人和专业大户,发挥他们的管理经验及资金、技术、销售等优势进行带动,联络若干专业农户,每户投资入股,组成了紧密型的合作社。这是我县合作社的主要类型,占合作社总数的60%以上。三是村“两委”引领型。发挥村“两委”信息广、带动能力强的优势,鼓励引导村“两委”干部牵头领办或创办合作社,增强了专业合作社助农民增收能力。如,中庄镇富家庄村两委干部领办的着力果业合作社,入社会员达300多户,实现户年均增收1万元以上。
三、围绕打造亮点特色,充分发挥合作社作用,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坚持把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作为推进富民强县的重要战略举措来抓,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按照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的要求,突出发挥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体作用,创新工作思路,科学规划指导,完善体制机制,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推进了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一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按照我县农业发展实际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要求,科学制定发展规划,重点规划建设南部果品、东部蔬菜、北部中
药材、西部畜禽和西南部杂粮五大有机农产品生产区,形成了“南果、北药、东菜、西畜”生产格局。二是完善政策,健全机制。制定了《关于振兴四大产业加快有机品牌农业发展奖励办法》,加大县财政对示范区建设的投入力度。同时把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列入全县重点工作,建立健全领导机制、工作推进机制、监督考核机制,确保示范区建设顺利推进。三是整合资源,加大投入。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围绕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确定实施了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苹果产业项目等29个农业项目,累计投入资金达到5亿元以上,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提供了项目抓手和资金保障。同时积极引导合作社参与产业振兴计划,引导工商资本投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目前已有近50家合作社(企业)参与到产业振兴中,投入资金达到4650多万元。四是规范农村土地流转,促进示范区建设。指导各镇建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建立土地承包经营仲裁和纠纷调处机构,做好土地确权、登记和经营权证换发补发工作,依法推进农村土地合理流转,通过合作社承接、租用、大户转接、农户互换等形式,完成土地流转面积5.17万亩,有力促进了土地规模经营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四、实施“品牌惠农”战略,加快发展有机品牌农业,促进农民增收
注重发挥好农民专业合作社上联企业和市场,下联分散农户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大力实施现代农业示范区示范带动工程,加快发展以有机品牌农业为主的现代农业,加强农产品品牌创建和市场化运作,不断提升农产品品牌价值,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一是推行标准化生产。推行 “合作社+基地+农户”生产
经营模式,大力推广绿色有机标准化生产技术,制定了21个主导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操作规程,其中沂源有机苹果生产标准被确定为山东省地方标准。我县有机苹果标准化示范区被确定为“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我县被国家苹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授予“优质苹果生产基地”称号,我县创建的红富士苹果生产基地被国家农业部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授予“全国有机农业(红富士苹果)示范基地”称号。二是加强品牌培育。坚持市场化品牌运作,积极引导合作社,开展“三品一标”认证。目前,我县“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达到80个,有机食品认证达到60个,培育了“奥运果”、“全运果”、“世博果”、“全国两会用果”等特色农产品品牌,“沂源苹果”品牌价值名列“2010年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百强”第31位。沂源农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高。三是拓展销售渠道。鼓励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拓展销售渠道,在国内大中城市设立直销点60余处,在银座、家乐福、大润发等国内外知名超市建立专柜100余处,提高了我县品牌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带动我县农产品增值30%以上。
11.我市大力推进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篇十一
开展春季农资市场专项检查成效显著
为服务“三农”保春耕,促进农业增产、增收,***工商、质检、农业等部门根据县委县政府关于“抗大旱、保春耕、夺丰收”的总体工作部署,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春季农资市场专项检查行动。这次专项行动,重点对辖区大小化肥、种子、农药、农机具经营户进行摸底调查,按一户一档进行监管。积极引导经营者建立健全自律机制和内部管理制度,从源头上治理和规范农资经营行为。清理规范经营资格,实现对辖区市场主体准入行为、交易行为、退出行为的全过程监管。
一是结合企业年检和个体工商户验照把好市场准入关,严厉查处无照经营和超范围经营。对取得经营资格的要求亮照经营,规范经营,诚信经营,确保农资经营主体合法、规范。对农资生产经营主体实行信用分类和动态监管,建立健全专门的“经济户口”档案,做到对农资企业底数清、数据实、情况明。二是全面落实各项监管制度,把好农资产品交易关。在指导和督促检查农资生产、经营者建立健全“两帐、两票、一卡、一书”和购销合同备案、种子留样备查等商品准入制度的同时,严格实行不合格农资商品下架制度。对在这次市场专项检查中发现或查获的以次充好、掺杂使假、假冒或仿冒他人产品商标、名称、包装、装潢、厂名、厂址的,伪造、涂改产品生产单位名称、地址、有效期和 1
有关质量标准等各类假冒伪劣农资,采取撤柜、公告召回等措施,责令退出市场,及时销除不安全隐患。三是按照省、市工商局统一安排,及时将5个种子品种,5个化肥品种送检,全部合格。通过此次专项检查,确保了我县春季农资市场秩序井然有序。这次春季农资市场专项检查行动共出动执法人员125人(次)、执法车辆19台(次)、检查农资经营户125户(次),查处违法违章案件12件,罚没款1.6万元,案值金额达8.5万元。
12.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 篇十二
第二次调度会召开
为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1010工程”建设,7月8日,市“1010工程”领导小组召开了全市农业产业化“1010工程”建设第二次调度会,商讨解决农业产业化“1010工程”推进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市政协主席黄国钧出席会议并讲话,市委常委、农工部部长张荣生主持会议。市政协副主席陈文华、欧阳长城、侯硕,市政协秘书长江立明出席调度会。
会上,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地税局等11个帮扶部门汇报了江西恩达家纺公司、市金土地公司、市科农公司、江西信诚纺织公司、艾格菲公司、市百乐公司、市天欣源公司、市润合公司、江西珊娜公司和喜耕田公司等10家龙头企业发展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和措施。涉及龙头企业困难和问题的县区及相关部门做了表态发言,10家龙头企业代表均对会议所取得的效果表示满意,认为会议开得及时,将对企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认真听取了大家的发言后,黄国钧在讲话中说,要进一步强化对农业产业化“1010工程”的认识。市委、市政府对“1010工程”非常重视,决定由政协领导来挂点帮扶,市“1010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明确了11个部门进行跟踪帮扶,其中喜耕田公司由两个部门共同帮扶。做好这项工作对做大做强我市龙头企业,做大农业产业规模,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全面提升我市农村经济发展水平都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需要。二是农民增收致富的需要。三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需要。四是转变机关作风的需要。
黄国钧在讲话中指出,要从切实解决问题入手,加大农业产业化“1010”工程工作力度。帮扶部门、企业都谈了许多问题,这些都是目前急需要解决的问题。各级各部门要按照表态情况,回到单位后,一是要向单位主要领导汇报,二是要认真负责地把问题落实到位。同时,企业要加强管理,加大项目投入。一是要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二是要加项目投入力度;挂点领导、各帮扶部门工作队要积极主动帮扶;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做好协调服务。黄国钧在讲话中强调,“1010工程”工作任务繁重,这就要求全市各挂点领导、帮扶部门、成员单位要切实负起责任,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把市委、市政府交给的任务圆满完成。一是要强化督导考核。二是要加强宣传。三是要严肃工作纪律。
【我市大力推进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推荐阅读:
我市脱贫攻坚工作成效显著08-19
大力加强文化建设推进发展06-16
大力弘扬优良作风着力推进工作落实07-23
大力弘扬雷锋精神 深入推进青年志愿服务08-27
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服务业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