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岗村论文

2024-10-15

小岗村论文(8篇)

1.小岗村论文 篇一

观小岗村之后感

十月最后一个星期六,我们专业所有人前往小岗,去体会拥有独特印记的小岗精神。也确实是这样子,小岗是复杂的,让我难以摸清这个“举国名村”的背后精神面貌。刚下车,是雄伟大气的大门,走进去,是带有零星分布的粪便的水泥路,是亭台香榭惹人注目的小岗村村委会;在往里走,是乏善可陈的门价不菲的按手印处小茅屋,是占地庞大耗费巨资而空置一边的农民培训点,的是方圆二十多公里观者必来的大包干纪念馆,是孤独肃穆门可罗雀的沈浩同志墓。

这是我所见到的小岗,它呈现给我的果然就是——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浅尝辄止,原地绕圈不前,粉黛落尽。在我和好友峰赶往沈浩墓地的时候,有一位修路的小岗村民嫌我们指了路,我们十分感激他的热情;然而我们瞻仰他的遗容回来,这位村民拦住我们,说了一句:“他(沈浩)那里还好吧?”我当时就愣住了,不知该如何回答,到现在为止,我依然还有些耿耿于怀。小岗好吗?小岗真的好吗?虽然我已经观看了那么多地方,但我真不知道。

纪念馆里的解说员和我们说,靠着时任安徽省省委书记万里的大胆支持,小岗村开始了包产到队,包产到组,包产到户。“大包干”是对包干到户的一种象征性的称谓,即“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18位村民按下红手印,是没有别的办法,只有隐瞒,瞒不过时,互相约定好了后事和托孤,以防不测。于是,在1978年11月24日,当小岗村18 户农民“趁着夜色,走进那座破败的农家茅屋时,他们没有想到,这个普通的冬日夜晚,其实正是中国农村改革的黎明。”小岗村被上上下下公认为“中国改革第一 村”。可以说,中国没有一座村庄,会像小岗这样导致乌托邦式人民公社的彻底解体,并从根本上孕育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动员起13亿中国人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从大包干纪念馆出来,大家相继来到了沈浩纪念馆。提到小岗村,也就不得不提他,他让多年停滞不前的小岗慢慢开始了改变的步伐。他放弃回城工作的机会,成为全省唯一连任两届的下派干部;6年时间,他没能尽孝90多岁的老母,还把本可以在省城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女儿送到了萧县老家就读;6年时间,节假日他很少回家,就连过年他也是和小岗人一起度过;6年时间,他将刚刚来时全村人均收入只有2000元,低于全县平均水平,村集体欠债3万元,人心涣散的村,转变成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600元,村容村貌发生巨大变化的新村,用奋斗改变了小岗“一夜越过温饱线,二十年没跨过富裕坎”的状况。沈浩在小岗村住下来了,一住就是几年。处处为村里谋规划、办实事,大年三十还泡在村里,几年来一直租住在村民家中。当我看到沈浩同志用过的笔记本,书桌,拖鞋等遗物时,这着实让我感动。虽然说他是因公醉酒猝死,但他真真正正的让小岗人得到了那么多实实在在的利益,这是难能可贵的。

为了得到更多的关于小岗的别后故事,回来之后我上网找了一篇陈桂棣、春桃夫妇合著出版的《小岗村的故事》。严宏昌和严俊昌是里面写的最多的两个人物。作为当年包干的带头人,严宏昌绝对是一个头脑灵光,精于算计的优秀理性经济人,假如他生活在浙江、广东,也许早摇身成为如日在天的民营企业 家,家产万贯。在回村开始筹备包产到户之前,严宏昌已经在外承包工程,我所了解的许多身价上亿、几十亿的绍兴建筑老板,都是像严宏昌那样从小工苦力,从 泥匠清包活做起,甚至大部分人都不如他起步早,不如他在同时候的承包业绩大。事到如今,他还守着土地过着普通日子,他还要像所有的农民一样,为了养老金和 医疗保险的空荡而忧虑哀伤。

1980年,他想到了建轮窑厂作为小岗村的集体企业,生产队长严俊昌和部分村民不同意冒险,即便他保证 个人垫资并承担一切风险,每年向队里上交20万。1984年,他自费去温州考察,被当地的富裕震惊了,取经回来后办塑料制品厂,只第一次出货,就挣回两倍 的成本价格,结果是县里来人责备他搞个人主义资本主义,及后儿子得病医疗,生产机器被人为破坏,遂终止。领导说,“不能因为这样一个工厂,闹得上上下下都 以为小岗出了问题。”之后又从事过短暂的粮食贩运,大赚一笔。随后在家开办养鸭场,供应南京与合肥的庞大烤鸭需求,马上又被上面来人叫停,原因是污染了环 境,群众意见很大。1991年,他去上海,在媒体的包围下风光无限,并与上海的政府和风云企业家宋富豪洽谈生意,招商引资到村里,结局是上海从资金、技术 上支持的养猪场首先被县里抢走了,之后又县里又野蛮将合作项目取而代之成一言堂。没有气馁的严宏昌与上海、福建方面合作开办了三家私人股份制工厂,经营正 盛时被县里强行接管走,上面的人说:“你是在我们管辖之内,我们收你的企业,还能有错吗?我不管你有什么权利,那也都是共产党给的;难道你就不接受共产党 的领导吗?”彻底失去自由的工厂很快就倒闭了。到此时,严宏昌的私人创业历史,差不多曲终人散了。

严宏昌的灵活、精干,还显现在往 上跑关系找人,从县城一路到中央,多次进出中南海,一个手眼通天的草民,我知道这是迫不得已,上级领导的几句批示决定了一个项目、一场事业的兴衰,对权力 的依赖,亦是饮鸩止渴。但作为无权者的严宏昌,还能有什么办法呢。严宏昌,他在一次次着手兴办和引进村办企业,又一次次厂房被炸弹炸碎、被县市抢走之后,仍然鼓起勇气,宁可贴钱,也要外出拉项目。严宏昌的最大优点是在失败与重来之间的百折不挠和坚忍不拔,最大的败笔是孤军奋战。当他的锋芒盖过时任村长的小哥严俊昌,他们的关系破裂了,他孤独了,他的改革之路中多了许多人为制造的、可以避免的困难。

政府作为市场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和管理者,本身禁止参加具体游戏过程,由市场来追求效率创造效益,政府只需要兼顾到社会公平便可将触角延伸戛然 而止了。即便是享誉全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只是一件可怜卑微的半成品,它只是还给了农民在泥土里自由播种的权力,并没有确立私有产权。所以中国经济改 革的首要是确立产权保护,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契约神圣不可侵犯,小岗村从商失败的一切悲剧,只是一个简单的理由,当地主管部门对公司法熟视无睹,企业 法人处处受制直到被没收一切。在一个成熟的宪政国家里,这样的问题只要上诉到法庭,都能获胜,失败的概率比彩票中五百万还小。

关于严俊昌,有件事情得讲一讲。在小岗,清扫路面的活以前都是严老自己做的,原因是村委会无钱支付清洁工人的工资,而严老又不忍心“脏乱差”出现在辉煌的社会主义大道上,于是就和几个老人充当起义务工来。他也曾向记者直言,他们是“一步跨越温饱线,二十年没进富贵门” 小岗村表面的浮华,与大邱庄、南街村、华西村不同,后者只是几个内里精装修的铁笼,个人完全失去了自由,住得再怎么富丽堂皇、舒适惬意,也是 没有尊严的生活,何况村里会随时收去异端者的一切所有,包括与他人整齐一致漂亮的房屋。相比起耕种,外出打工是摆脱贫穷的一条大众化操作路径,小岗村的劳动力们重复着与其它村一样的故事。小岗村里没有企业家,鲜有 高收入者,平均富裕度远远及不上上述三个村庄,仅与内陆大多数村庄差不多的半斤八两。

在我看来,相比沿海地区的富庶农村,小岗村是不幸的;但比起内陆的其它农村,小岗村是幸运的,这得益自它的政治资本。在很多时候,小岗村已经 不仅仅是小岗村人的村子,它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象征,被授予了不能承受的政治含义之重,几届国家领导人屡屡进村视察讲话,作为纪念和继承改革开发的姿态。它已经成为改革开发历史的形象工程,必须被精心呵护,所以上级行政拨款而来的工程将村子修建得漂漂亮亮,康庄大道,在形象工程或者真如便民工程的实体施工 修建改扩建下,一一实现了。越到后来,政府拨款越多,农民的生活固然是改善,但这光鲜漂亮的特殊政策,仅囿于一村一地,缘于小岗村的特殊招牌。在农 业哺工业的时代,只有工才能致富。与自然经济相比,工业化、城镇化才能拉动消费。只是,外出打工赚钱的农民的幸福,与在家种田赚钱的农民的幸福,哪一种更 幸福呢?当然,这是一个不成立的比较,因为,目前在中国种田根本不赚钱。我渐渐发现,“大包干”只是小岗村的开始,它 解决的只是小岗人的温饱问题,村办企业才能将小岗人引向致富之路。

希望小岗在风雨兼程的探索中,能有更多的小岗村人投入到村办企业的潮流中去,而不仅仅依靠外来的有形无质的政治资本,形成一股崭新的风潮,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2.小岗村论文 篇二

——农民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创造力。历史上很多变革,都源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小岗村从“大集体”到“包产到户”这个小动作,改变了小岗村乃至中国的大命运。农村的情况,农民最清楚,也最有发言权。我们抓农业农村工作,要充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特别是农村改革,改什么、怎么改,多听农民的意见。在改革过程中,要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实践,允许试错,任何改革,只要不触“底线”、不越“边线”、不破“红线”就行,在实践中找路子、找方法、找答案。改革对不对,让农民评判,用事实说话。改对了,就推行;失败了,改过来就是。

——解决农村的问题,政策要对路。1978年之前,小岗村没有一家人吃过饱饭,1959年到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全村饿死了67人,绝了6户人家;包产到户之后,还是那些人,还是那些地,仅仅一年时间,打谷场上一片金黄,1979年粮食总产量高达66吨,相当于全队从1966年到1970年5年粮食产量的总和。这个变化告诉我们,农民动不动,是真动还是假动,关键看办法对不对头、政策对不对路。改革开放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在“三农”工作上是下了功夫的,粮食连年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社会安稳。但是,形势在不断变化,农村在不断变化,农民的思想也在不断变化,我们不能躺在过去的改革成果上睡大觉,要有新的思路、新的举措、新的政策适应这个变化。这是全面深化农村改革需要思考、研究和解决的重大问题。

—-农村要有个好的带头人。小岗村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有个好支书,有理想,有抱负,敢想敢干,敢于担当。中国农村的情况很复杂,农民千家万户,农地零散细碎,如何提高农业的效率,如何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如何把农民发动起来、组织起来,就需要这样的带头人。在农村改革发展进程中,要更加重视基层组织特别是村级组织建设,坚持能人治村,把那些想干事、能干事、也能干成事的人选出来,给舞台、给政策、给荣誉。继续推行大学生村官制度,鼓励优秀毕业生扎根农村,为农业农村发展源源不断地注入新鲜血液。充分发挥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作用,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

——必须牢牢坚持走群众路线。村支书起草的《保证书》原本只有前两条,第三条是村民自发要求加上去的。事实证明,农民群众最朴素、也最真实,只要你心中装着他们,他们的心中就一定装着你。我们党在革命战争年代节节取胜,靠的是群众路线,赢得了亿万群众的支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的历史时期,这个法宝依然管用,不能变、不能丢。我们每个共产党员和政府公职人员都要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始终如一地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同呼吸、共命运,不断凝聚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强大力量。

3.寻找西部“小岗村” 篇三

2008年11月11日,“顶云经验”30周年纪念大会在贵州省关岭自治县顶云乡举行。30多年前,顶云乡陶家寨人偷偷搞起的土地承包,吹响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前奏曲。

其实,如果放眼整个西部地区,就会发现更多像顶云乡这样与安徽小岗村一起推动中国农村改革的先行者,而且,这样的先行者在农村改革发展的不同阶段都会出现。

地下状态的包干到户

“不如包干到户!”1977年,陈高宗出任顶云乡陶家寨生产队队长两年后,他的脑子里开始不断盘旋着这个念头。

1975年,前任队长撂挑子不干了,陈高宗被大家推选为队长。他思考了几天,向村民提出了三个要求:一是把生产队分成三个组;二是把土地分为三大块,队里的15头耕牛也按组进行分配;三是只管新账不管老账。

当时的状况是,农业生产一直上不去,大家吃不饱饭。急于想改变现状的村民答应了陈高宗的要求,全村30多户185人分成三个作业组,按组从事生产。一年下来,打的粮食明显比过去多了。

“过去分的粮食,只够全家吃半年的,包产到组后,粮食一年还吃不完,能剩1000多斤。”陈高宗回忆说。

但是,陈高宗并不满足于包产到组,觉得如果能包干到户,生产效率肯定会更高。但是,他也很清楚这一做法的风险,包干到户是要被“割尾巴”的。

“1977年初,春耕生产前,我与队里分别担任保管员和组长的5个村民一起,到村子背后一个叫灯盏窝的小山上秘密商量,讨论了一天,觉得只有单干才有出路。”陈高宗当即拍板,说干就干。他们用石头作标记,把土地分到了户。为了不被发现,栽秧,打田时大家一起干;秋收时先将粮食抬到集体仓库里,晚上没人时再由村民往各自家里搬。

那一年的地下秘密试验回报颇丰,陶家寨生产队粮食产量翻了两倍多,人均吃粮从原来每年不到100公斤增加到250多公斤,人均收入从原来的几十元增至200多元。

陈高宗的地下实验后来还是被卢泽江发现了。卢泽江当时是以关岭县春耕生产,农业学大寨工作队队员的身份进驻顶云公社的。

“当时只准农民经营土地,若经营其他任何东西,便被视为走资本主义道路,农民手脚受到严重束缚,吃粮水平年人均仅200到300斤,全公社缺粮面高达80%以上。”卢泽江回忆当时的情况时说道。

陶家寨村民的试验给了卢泽江启示。在与几个生产队队长开会商量后,他大胆作出试行“定产到组,超产奖励”的作业组生产责任制,在全公社28个生产队中选取了16个生产队进行试验。那一年,刚好赶上年景不好,夏收作物遭遇冰雹,秋季作物遭遇水涝,但是,16个生产队却依然个个增产,平均产量比上年增加了三成。

如今已经81岁的时任关岭县委书记的李新全说,“顶云没搞责任制之前,有一个叫吴正刚的小队干部给我写信,述说百姓的艰难生活,强烈要求搞包产到户,我没有立即回信,而是进行了调查,发现现实情况比信上说的还要严重,社会主义好,不能让老百姓吃不饱。担着巨大的风险,没有经过班子研究,我默认了顶云的做法。”

从陶家寨的地下试验,到顶云乡的部分复制,再到县级领导的默许,“顶云经验”不经意间承担了中国农村改革先行者的角色。

邓天元的1976年

无独有偶,顶云的故事在四川也同样发生了。

九龙坡村是四川蓬溪县群利镇(当年叫群利公社)的一个边远山村,与南充、武胜以及现在的重庆合川相邻。大集体时代,这个村子是当地有名的“叫花村”,每个全劳力一年只能分得160斤带有水气的毛谷子,只能维持几个月的生计。实在饿得不行了,不少人就举家外出行乞。有个生产队30多户,在外乞讨的就有20来户。

当邓天元被从别的公社调往群利公社任党委书记时,他是不情愿的。“群利是个穷地方,谁都不愿去那里当干部。上级决定让我去那里任职时,我不仅坚持不去,还为此流过眼泪。”

最终,邓天元还是去了。他当时并没有想到,此次赴任,竟然拉开了四川土地改革的序幕。

1976年秋天的一个晚上,邓天元找来几个大队及生产队的干部,讨论如何将农业生产搞上去。讨论了一晚上,最后的结论是,“不如把田地分给农民算了”。不过,谨慎的邓天元决定还是先从分边角田开始,选两个生产队做试点。

在秘密召开了20多次群众大会之后,作为试点的九龙坡村一队和五队村民,率先分得了一些田边地角。分得田地的农民为掩人耳目,白天基本上都参加集体劳动,自己的田地晚上才耕种。有风声透出去后,为应付检查,村上甚至派老人、小孩站岗放哨,发现有人来检查便发出信号,分散劳动的村民迅速凑到一起干活。

分地的做法很快收到成效。分地第二年,农民个人的收成是集体的4倍,农民们第一次有了属于自己的余粮,1977年,群利公社将三类田也分给农民自己耕种。第二年,“包产到户”覆盖了整个群利公社。

1979年,全国大旱。在7月的一次县级会议上,时任蓬溪县委书记的周裕德向参会干部问计,邓天元没多讲他偷偷搞承包,只是邀请参会的人,“去我们那里看看就知道办法了。”会后,大家前往群利公社参观考察,发现包产到户确实让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好了起来。

至此,邓天元在群利的试验,算是得到了县上的肯定。

不久,中央派出工作组来到群利。“工作组一下来就要求我们立即收回土地,我们口头答应,但就是不执行。”邓天元说。工作组走进农民家里,主人都会端上热茶,煮醪糟鸡蛋,中午还留他们吃腊肉,嘴里一个劲地说“包产到户”如何如何好。带队的农林部曾处长私下对邓天元说:“你们公社给我留下三个印象,一是干部群众团结一心,二是老百姓生活好了、热情好客,三是生产面貌好。”

工作组离开前,将省委、地委,县委领导召集到一起,在群利开了个现场会。至此,群利“包产到户”试验正式浮出水面,并在四川全面推广。

改革试验区的“邛崃模式”

对中国农村改革来说,“小岗村”已经成为先行者的一个符号。在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不同阶段,总有一些地方像安徽小岗村一样,扮演着这种先行者的角色。

在刚刚经历了地震考验的四川,新的先行者已经出现。

今年8月,都江堰鹤鸣村的岳艳群领取了“四证两卡”。四证包括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证,房屋所有权证,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林权证,两卡指的是耕地保护卡和养老保险卡。

岳艳群将自家6亩左右的土地流转给了都江堰一位投资者,在当地搞无公害蔬菜基地种植,合同租期是19年,土地收益按每亩850公斤大米的当年市价

计算,每5年递增50斤大米。

将土地流转出去后,岳艳群的新身份是蔬菜基地的工人,每月能有几百元的收入。“以前自己耕作,收入也只是现在的一半。”岳艳群说。

为了保护耕地,鹤鸣村村民每人都持有一份耕地保护合同。遵守合同的村民,将得到一笔耕保基金,这笔钱打在耕保基金卡上,满60岁就可以提取。60岁前,可以用这笔钱参加农民养老保险。

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都市在今年年初推出了2008“一号文件”——《关于加强耕地保护进一步改革完善农村土地和房屋产权制度的意见》,其中的重点内容就是农村土地确权以及流转。按计划先在都江堰,温江,双流,大邑等4个区市县试点。截至9月底,成都已经有10多万户完成了确权。

在此之前,成都土地改革已经探索出一种成功的模式——“邛崃模式”。

2005年12月,邛崃市羊安镇汤营村506户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成立了汤营农业有限责任公司,入股土地达1060亩。

据村支书胡贵全介绍,汤营公司的发展模式为: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村集体以土地整理新增的部分耕地入股,邛崃市兴农投资公司投入100万元股金成立汤营农业有限责任公司,规模经营土地,发展现代农业。公司经营利润一半留作再生产资金,另一半作为分红资金(兴农公司占50%股份,其余股东占50%股份)。资料显示,2007年度,汤营公司在种植业经营方面共收入480余万元,实现利润83.1万元,入股农户每亩土地现金分红155元。

村民付鸣远是公司股东之一,他的收入构成也因此变得“复杂”起来:在公司蔬菜基地打工,一个月领取750元工资;土地入股后每亩一年可得保底收入黄谷800斤,照0.88元一斤算,家里4亩5分地,大约可得3100多元;公司年底分红还有一笔收入。和以前自己种地相比,收入多了五、六千元。

当地政府为了推动此项改革,以国有资产向银行抵押100万元作为风险资金,投入到汤营公司,这笔投资不参与公司分红,仅作为扶持农村集体经济的启动资金。等到公司发展成熟后,政府再原价回购100万元的股份。

2006年3月14日,四川省第一家市级农村土地承包流转服务中心在成都成立,农村土地流转由以往的“个人行为”变为政府指导。

随着成都成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当地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加快。今年4月,成都市农村产权流转担保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这家公司由成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以及成都市17家区(市)县农业投资公司共同组建,前者拥有担保公司60%股权。有关人士指出,作为首个为农村产权进行担保的公司,其担保范围的创新之处在于,“过去不能用于抵押担保融资的宅基地,农村房屋,土地承包经营权等农村生产生活要素将被一一盘活”。业界人士也认为,这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又一重大创新。

顶云人的新探索

与四川农地流转改革同时进行的是顶云人的新探索。

一家一户种地,解决的也只是吃饱饭的问题。前些年,贵州省关岭自治县农村绝大多数青壮年劳动力选择了外出打工。针对土地抛荒现象,2005年以来,关岭自治县大力推进土地“规模经营”。以农民自愿、民主讨论、民主决策为原则,让有经营头脑的种植大户对农民土地进行公开、公平承包。

顶云乡目前外出务工的劳动力多达7000多人,占全乡总人口的将近三分之一。从2004年到2006年,顶云乡进行了“打包经营”的新尝试,三年间分别集中农户土地100亩,200亩和300亩,分别选择种植大户或科技能手进行“打包经营”种植西红柿。农户从承包经营者手中收取土地租金,同时还可以到经营者那里打工挣钱。

2007年,顶云乡加大力度推动“打包经营”模式,乡里从财政扶贫资金等多个渠道筹资100万元,对凡是在全乡规划连片范围内规模种植的农户,每亩补助500元的种子或物资。同时,由乡政府,多蔬菜协会及所在地村委会协调解决好水,电,路的使用及培训种植技术等问题。乡上还规定,每亩土地经营权出让金一年500元,有能力经营自己承包地的农户,同样享受乡政府每亩地500元的物资或种子补助政策。

朱定美是顶云乡石板村的农民,她家出租3亩多地,除了1800元的土地租金收入外,她还在自家地里为承租方打工。一季番茄,辣椒种植下来,朱定美个人工资近5000元。土地出租后,她的丈夫外出打工,去年全家收入在3万元以上。

黄兴林在平寨村种植了33亩番茄,去年,番茄最高亩产5000多公斤,最低3000多公斤,均价每公斤2元左右。每亩土地除了支付土地租金500元,工资1200元,农药及种子和肥料1800元后,黄兴林每亩地种植一季番茄,纯收入在4200元左右。

顶云乡推出的“打包经营”政策,吸引了邻近县,乡和外出打工的本乡40多名种植能手承包了土地,目前全乡以西红柿为主的蔬菜产业种植已达5400亩。而在关岭自治县的花江镇、八德乡、关索镇、坡贡镇等13个乡镇,租地经营的种植能手已有600多名,种植面积达到3万余亩,先后建成了断桥早菜基地、新铺西瓜基地,板贵花椒基地,坡贡生姜基地,永宁秋淡季蔬菜基地,花江蚕桑种植基地等120多个规模种植基地。

4.小岗村之游论文 篇四

摘要:一段小岗村之旅,所见所闻,畅游历史的足迹,体会当年改革第一村的新变化,学习老一辈当年“敢为天下先“的冒险精神。三十年前,十八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冒着极大的风险,立下生死状,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了红手印,创造了“小岗精神”,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从此,贫穷的小岗村开始焕然一新,出现了新的面貌。小岗村的新变化不能止步于前,在新的政策、新的方案的支持下,小岗村将迎来它的另一个新天地。关键词:红手印

沈浩

问题

发展

引言:周日小岗村之行。记得刚到时,便看到了“凤阳县小岗村“五个大字,走进去,看到的是小岗村的村民正忙着建新楼,大家干得是热火朝天。看到当年的茅草屋,就是在这里,当年十八位农民按下了红手印,也是在那里,改变了小岗村的命运。葡萄藤蔓在此季节已凋零,但大片的葡萄园是不是也意味着小岗村正在走出自己的特色。大包干纪念馆,里面呈现着小岗村的昨天和今天,正门的红手印图片正是向人们展示了小岗村农民的“敢干敢想敢为天下先”的小岗精神,大幅老一辈照片不禁让我们仰望、敬佩,这里的一切正是小岗村30年的缩影。接下来,我们来到了沈浩同志的墓地,虽只是一个小村官,但他的事迹却是令人敬佩,是怎样的决心让他努力拼搏为小岗,又是怎样的情怀让小岗人民挽留他。

一、小岗村的介绍

小岗村由两个自然庄组成,位于凤阳县东部,隶属小溪河镇,距京沪铁路5公里,距省道307线7公里,距明光、临淮两个淮河航运码头均20公里。1978年冬,小岗村18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冒险在土地承包责任书按下鲜红手印,实施了“大包干”。这一“按”竟成了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份宣言,它改变了中国农村发展史,掀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自强不息的小岗人创造出了小岗村精神,那就是“自力更生的奋发图强精神,实事求是的和谐求真精神,敢为人先的突破创新精神”。小岗村也由普普通通的小村庄一跃而为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

二、小岗村的昨天与今天

1、改革之前的小岗村

1978年以前,已经实行了20多年的人民公社制度把全国农民牢牢地拴在土地上,“大锅饭”的弊端毕现无疑,农业效率的低下到了让农民无法生存的地步。小岗村像全中国千千万万的村落一样只是安安静静坐落于安凤阳县的一个小村庄,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也一样守着祖辈留下的田地辛勤的劳作,不断的编制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梦想。不同的是小岗村是远近闻名的“三靠村”—“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每年秋收后几乎家家外出讨饭。1978年的安徽,从春季就出现了旱情,全省夏粮大减产。小岗村的农民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被逼到了包产到户的这一条路上。

2、红手印下的“生死契约”

这年11月24日晚上,在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的一间破草屋里,18个衣衫老旧、面色饥黄的农民,借助一盏昏暗的煤油灯,面对一张契约,一个个神情紧张地按下血红的指印,并人人发誓:宁愿坐牢杀头,也要分田到户搞包干。这份后来存于中国革命博物馆的大包干契约,被认为是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枪”出人意料的是竟十分灵验,第二年小岗村就实现了大丰收,第一次向国家交了公粮,还了贷款。在当时的安徽省委书记万里的强力主持下,小岗村的大包干经验一夜之间在安徽全境遍地推广。此后,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命名的中国农村改革迅速蔓延全国,给中国农村带来了举世公认的变化。

3、改革之后小岗村的发展

(一)包产到户,包产到组。包产到户,包产到组,在一定的程度上让农民对于自己的土地有了使用权,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包产到户,包产到组伊始,当年小岗村的粮食产量就超过了前二十年的总和。

曾对小岗所取得的成就作了深刻研究的专家王郁昭,在其所著《尊重农民的选择》中说,包产到户,包产到组体现了小岗村的人民已经得到了相应的土地使用的权利,这在全国都是进步的。1978年以后,包产到户,迅速在全国推广。当“大包干”在整个中国掀起了热潮时,我们的小岗村开始了“第二次创业”,实行土地出租流转,调整产业结构。随着有效的土地出租流转规模扩大(目前达到60%),出租流转集中起来的土地用于发展蘑菇、花卉、葡萄规模种植及家禽养殖等,极大促进了土地合理使用,产业结构渐趋合理。

(二)城乡结合。以前的小岗村只是一个小小的村庄,当今天把其周边的其余两个村并入其名下时,小岗村已经具有一个镇的规模了。小岗村农村向城镇转变的同时,也改变了小岗村发展方式。近几年,在沈浩同志的带领下,小岗村引进了一批投资者,如有名的GLG高科技园区,就在小岗村落户,建成后一年产值将达到60亿。小岗村通过加快现代农业的建设,促进生产发展、农民增收,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同时实施一批农业重点工程建设,促进发展方式的改变。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实施“凤还巢”和人才工程,利用在外务工经商的80多名“第二代小岗人”的人才、技术、信息和资金优势,大力推行现代农业。目前,全村95%以上农户都种植了葡萄,总面积达600亩,人均葡萄年收入超2000元;2006年,3名大学生被优惠政策吸引到小岗村,通过从农民手中租地尝试种植大棚双孢菇,当年建35棚,占地28亩,2007年发展到179棚,占地150亩。在龙头企业带动下,养殖业迅速发展,计划养殖种鸡150万只,以龙虾为主的水产养殖面积已达200多亩。

以“纪念馆”带动旅游业。小岗村“大包干”纪念馆自2005年6月建成以来,已累计接待游客50000多人,实现门票收入100多万元。去年小岗村被省旅游局和省农委确定为滁州市唯一一个农家乐旅游示范村,还被列为省市县青少年教育基地。该县把小岗村旅游列入旅游发展规划,与县内的皇陵、皇城、韭山洞等景点连线、捆绑推介。

着力办好工业园,实现小岗村跨越发展。2004年初,组件成立小岗村现代农业有限责任公司,打开了小岗村工业经济发展之门。小岗村大学生创业园、外来人员创业园等均初具规模。近年来,第二代小岗人通过招商引资先后办起了小岗面业、钢构厂、装饰材料厂、节能电器公司等工业企业。

二、问题

小岗村的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我们还必须看到,小岗村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旅游业的产业链、产业层次的建设、绿色生态以及产品销售和人才合作等问题。

旅游相关产业的建设。在小岗村发展绿色生态旅游的同时,小岗村自身的发展不足。作为一个将旅游业列入项目发展之一的地方,与旅游业相关的餐饮业和服务行业的落后可能会导致小岗的声誉受到损害,而旅游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也将会大大的降低,这是很不利于小岗村旅游业发展的。同时作为一个极具知名度的地方,小岗村除了自己的政治特色和有着改革开放第一村的称号之外,没有任何特色产业,这就难以实现旅游业的大发展。旅游相关产业的建设滞后,未能使资源优势真正转化成商品优势和经济优势。在全国都奔向小岗学习调

研时候,小岗村的旅游相关产业必须尽快发展。

产业层次的建设。小岗村产业发展基本上还是呈现出以农业尤其是种植业为主体、二、三产业比重很小的结构特征,总体产出功能不高,经济效益低下。特别是饮食服务业、商品零售业等第三产业仍处于落后状态,信息咨询、技术服务、文教卫生、金融保险等高层次的行业比重偏低。缺乏支柱产业,二、三产业发展落后,势必制约小岗村的发展。

保护环境。当一个个投资者在小岗驻扎下来的时候,很多的人是欣慰的。这将给小岗带来不可估量的变化,可是在工业飞速发展的同时,环境保护必须同时进行,这将会给小岗村的绿色旅游带来冲击。所以在建设工业园区的同时,小岗的环境保护不可忽视。

市场网络。当前,小岗村市场特色不明显,为农服务、为主导产业服务的功能不完善。其中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都不到位,资源和产品输出渠道不畅;工业主导产品市场规模小,销售乏力,产品外销的售后服务水平不高。生产要素市场刚刚起步,缺乏强有力的经纪人队伍。小岗村大多企业是处于独闯独干状态,“沟通信息、整合资源、团结互助、合作发展”的服务理念欠缺。这将给小岗村农负产品的输出造成极大困扰。

四、原因

(一)建设用地供需矛盾,限制了小岗村城镇化的进程。当全国耕地锐减的今天,小岗村虽然实行土地流转,可是大规模的土地用于建设工业园区和发展其余产业,这给小岗村的人民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导致许多的农民开始担心没有经济来源。可见,小岗村城镇化的土地利用已成为新农村建设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城镇建设用地结构不尽合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工业用地等生产性用地普遍偏大。而且许多小岗村的土地在流转出去后并没有全部投入使用,这给农民造成了浪费土地的误解,导致极大部分的农民对于流转出去的土地造成了质疑的态度,这也间接的导致小岗村的和旅游业相关产业的建筑不能顺利的完成,土地使用已经给小岗村的发展造成了困扰。

(二)资金不足,这是许多城镇发展所必须面临的一个问题,小岗村也不例外。当国家财政给予的发展资金不足时,资金流无法供给其发展时,引进的投资者极有可能放弃投资或者延缓投资,这将给小岗村的整体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三)以GLG高科技园区为代表的工业园区,因其处于小岗村,其聚集力相对于其他外界企业来说要薄弱很多。因为相对的独立,在小岗村他的竞争力和抗风险的能力比起外界的企业也要薄弱很多。正是因为小的竞争力导致企业发展并不一定良好,这极有可能在小岗村销售产品时,遇到极大的阻力。

(四)科技创新水平低,创业领头的人才不多。随着小岗村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推进,小岗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显现出人才的需求。当前,小岗村掌握现代科学技术,懂生产、会管理的开拓型的青年人才贫乏,虽然近两年有大批大中专毕业生选调下乡,但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对小岗村的建设是杯水车薪。另外由于小岗村的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的限制,留住人的机制不够健全,现有人才常有流失。因此,要制订优惠政策,吸引鼓励各类大专院校毕业生、科研人员深入农村一线,为小岗村的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

五、发展对策

A、中国改革博物馆和中国改革系列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带动农家乐和农业产品的销售.B、发展具有农业特色的工业化产品,经济的翻身时中国农村目前最大的瓶颈和实金石,只有在农村的土地上发展好与农业有关联的工业,才是中国农村走向富裕和繁盛的根本,纯农业的发展只能带来生活好,不能带来繁盛和富裕。这个也是发达国家如日本、美国、以色列等国成功的经验。

C、村级区域定位做:合肥的后花园,南京的农业田,长三角的农业生活体验地。三个定位决定了小岗村品牌的发展后劲和发展空间,独居一隅滞涨不如融入江河奔流。

D、小岗村打响“小岗村”自身的品牌和小岗村农业产业品牌如:小岗村的大黑豆、大吉梨、绿豆、黄豆、花生、水稻、小麦、高粱等农产品,以及猪、牛、羊、鸡、鸭等

农副产品养殖业的发展,在土地上精耕细作,种植有机农作物和发展绿色生态养殖的基础上,用品牌来包装,赋予每一个原产地于小岗村农业产品的文化内涵,用品牌来带动附加值的增加,增加农民的收入,带动农民种地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E、结合当地特色发展具有当地区域特色工业化产品,带动农村人口由农民向农民工人的转型.F、加强现有农村行政区域划分,带动具有农业特色小城镇建设,在农村环境、农村医疗、农村现代化生活水平方面做出特色和亮点,让中国农民真正的笑起来,真正的幸福起来,在安徽,在全国带来示范效应,带来小岗村品牌附加值的提升和小岗村品牌美誉度的不断传播。

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小岗村,位于凤阳县东部25公里处,距南洛高速凤阳出口15公里。享有“中国十大名村”、“安徽省历史文化名村”、“安徽省农家乐旅游示范点”等称号。

大包干纪念馆——十八位农民按红手印雕塑

小岗村在凤阳县委、县政府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在有关部门的协助下,凤阳县文化旅游局、凤阳县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精心策划、量身打造,大力发展小岗村红色旅游景区建设。目前,小岗村已开发形成的旅游项目有:大包干纪念馆、当年农家、村文化广场、葡萄采摘园、蘑菇大棚和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等景点。

大包干纪念馆: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包括展览室、报告厅、门厅、餐厅和相关辅助设施。展览馆共分溯源、抉择、巨变、崛起、关爱等五大部分,全面介绍了大包干发生、发展的历程。馆名是原全国人大委员长万里同志题写的大包干纪念馆。

当年农家:人生就是一段记忆。当年农家,以保存完好的茅草房、瓦房、厨房、猪圈、牛棚、茅厕等组成的农家院落为载体,通过生产、生活用具等实物展示,再现了上世纪60-80年代生产、生活场景,使人们穿越时空,收藏时间,留住记忆。

葡萄园:小岗村葡萄科技示范园占地600亩。种植藤稔、夏黑等优质葡萄品种,纯绿色食品,可提供采摘服务。每年8月份举办葡萄节。

村文化广场:包括雕塑、广场、紫藤长廊、邓塘、生态停车场,占地15600平方米,是村民休闲、娱乐和举办大型活动的场所。

蘑菇大棚(大学生创业园):首先是由3名安徽科技学院大学生到小岗村创业,而后吸引了众多大学生来到这里种植双孢菇。2007年,发展到179棚、占地150亩,现已成为大学生创业园基地。

沈浩,男,党支部原第一书记,1963年出生于安徽省萧县圣泉乡孙秦庄行政村,2009年11月6日去世。铜陵 院(原铜陵财专)84届会计专业毕业,为安徽省财政厅派驻小岗村的选派干部,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在小岗村村民中享有很高的声誉。2004年到小岗村工作以来一直为小岗村的发展兢兢业业,先后为村里修了公路、为散居的二十六户村民集中盖了住宅楼并在村里成立了大包干纪念馆。[7]

沈浩在小岗村住下来了,一住就是几年。处处为村里谋规划、办实事,大年三十还泡在村里,几年来一直租住在村民家中。

2006年底,沈浩在小岗村任职三年届满,村民强烈要求把沈浩留下来,二十多年前集体按下手印的故事再次在小岗村发生。村民派了十个代表,按下手印到安徽省组织部、财政厅要求沈浩留在小岗村,再带领他们干三年。

办工业、兴商贸、科学种田,以市场经济的头脑发展种植、养殖和高效农业„„六年来,沈浩为带领着小岗村做了太多的事。农家乐生态游促进小岗村振兴发展,“大包干”纪念馆每年接待各地游客万余人次„„

5.沈浩:我在小岗村当书记 篇五

时间:2009年11月09日

来源:《时事报告》

作者: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党委书记 沈浩

编者按:11月6日晨,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传来噩耗,小岗村村支书沈浩意外去世。惊闻这个消息,《时事报告》编辑部上下都很震惊。去年11月17日,“时事报告厅”曾把沈浩书记请到中国农业大学,为现场400多名大学生讲述了他在小岗村的故事。报告会上,沈浩书记谈到小岗村未来发展的目标时说:“到2012年,小岗村人均收入要突破1万元,可用财力要达到1000万,我们的农工业总产值要达到10个亿。”这个目标尚未实现,沈浩书记却突然过世了。

报载,小岗村村民对沈浩的突然离世都十分悲痛和惋惜,大包干带头人关友江说:“我们失去了一位好干部、贴心人,他的心里一直装着我们小岗,他是为我们小岗村的发展累死的,他真是当代焦裕禄!”去年的报告会上,我们感受最多也是沈浩书记对小岗村的责任和深情——他当天上午到的北京,下午在农大做完报告,当晚便又风尘仆仆地赶回了小岗村。同样,当天报告会上,沈浩书记谈及自己在小岗村当书记5年工作的点点滴滴,语言朴实无华,在场的同学们却听得泪光盈盈。我们在此再将沈浩书记当天的报告全文登发出来,以纪念这位“新小岗村”曾经的领路人。

我是安徽省的第二批选派干部,2004年2月从安徽省财政厅被选派到小岗村任党支部书记,在小岗村工作已经有5年了。第二批选派干部任期在2007年快结束时,小岗村的村民又摁下了手印找到财政厅,找到省委组织部,要求我留下来。后来,在6000名选派干部当中,我是唯一的一个留下来的,作为第三批选派干部连任至今。

下面我介绍一下小岗村。小岗村是安徽省凤阳县小溪河镇的一个行政村,凤阳县大家都知道,这里出过朱元璋皇帝。小岗村地处淮河的南岸,它离最近的县城也有将近40公里,很偏僻,是几个县交界的地方。当年摁手印的时候小岗村还是一个小生产队,只有20户人家,其中还有2户是单身汉。后来到了1993年,因为小岗村有名气了,就和另外一个生产队合并成一个行政村。到今年年初还是一个不足500人,有1800亩耕地的小行政村。今年3月,小岗村又进行了调整,这也是农村改革的一部分,把小岗村和另外两个行政村合并了。合并后的小岗村是一个有850户,将近4000人,有1000亩耕地的大行政村。发展的空间大了,任务也更艰巨了。

“大包干”让小岗村一年跨过“温饱线”,但为何20年没过“富裕坎”?

小岗村在30年前是一个什么状况?家家以要饭为生!就是现在的村委会副主任,当年大包干的带头人之一,也曾经和老婆孩子一起去要过饭,他说,那时候要到了干粮,回来才能吃一顿热乎的,要不到,连过年都没饭吃。吃粮要靠返销,花钱要靠贷款,生产要靠救济,生活非常困难,家家户户都出门要饭,还发生过饿死人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饿死也是死,不如拼一下,大家就合计,把田分了,把地种好才能够有饭吃,结果他们就把地分了。到了1979年的春天,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了一次大丰收。有人就提出来,能不能让我们多干几年?当时的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万里说了这么一句话:“老百姓有饭吃,能增产,就是最大的政治。”结果下面也就没什么杂音了,这样就干起来了。当年不但给国家还了过去的贷款,而且还交了公粮,自己还吃不了。1979年年底,小岗村就过了一个很肥的春节,没有一户要饭的,敲锣打鼓,唱歌欢庆,这叫“一年越过了温饱线”。

但是,随之而后的20多年里小岗村又停步了。可能同学们会问,小岗村是中国改革第一村,因为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农村改革就是从小岗村开始的。这么一个村应该让它带头富起来啊?也不然。我举个例子,很多学生在读高一时成绩很好,到高二也不错,到高三考大学时就没有考好。小岗村摁了手印,做了一个举动,被定义为改革第一村,应该是比较富,我原来也这样想。虽然我是安徽人,又在省财政厅工作,但是我以前没有去过小岗村,我去了以后的感觉跟大家一样——这个村怎么能是这样呢?后来我在那儿工作了以后,我觉得小岗村不富裕有它的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

客观原因就是交通不便地处偏远,虽靠近淮河但十年九旱,又是一个典型的分水岭地貌,生产基础条件非常差。一家人有20亩或者是多一点的土地分散在30个地块、40个甚至是50个地块,并且地块的形状和土质还不一样。小岗村村民就是在这种客观原因下依靠种地生存,而且还是用简单、粗放的种植方式,怎么能够富裕?很困难。第二个就是农民的综合素质主要是文化水平还非常低,小岗人摁手印时,就两三个人是小学文化,只有一个人是文化水平最高的,是初中文化。到了第二代人,能吃饱就感觉是达到了最大的理想,也有点小钱花了,对于上学还是不够重视。第二代人真正读大学的还是很少的。这样对信息的接受能力肯定很弱,市场开发能力就不要谈了。第二代人中也有想创业、想致富的,知道种地不行了,想搞一点别的,但资本从哪里来?没有原始资本,经济基础薄弱。贷款的话,在农村贷款是很困难的。第三个原因就是主观上的,当时摁手印的时候是冒着生死的危险,“如不成干部杀头、坐牢也安心”,这句话实际上是有托孤的气氛在里面。现在他的愿望满足了,能吃饱饭了,用一句话说就是“小富即安”。可那叫什么富?根本不叫富。还有就是,小岗村出名后,又跟一定的利益结合在一起了,村里可能就会因此闹一些纠纷,不团结,影响了村里的发展。但是最主要的还是缺少一个好班子。在我们国家,小到家庭,大到国家,我们都认

为一个好的领导班子、领头人非常重要。但是小岗村多少年来没有这么一个班子。种种原因致使小岗村在20多年里发展很慢。

沈浩初到小岗村,六问小岗村,并组织村民进行思想大讨论——我们落后的原因是什么?我们想不想好?想好的话怎么加快发展?

我2004年到小岗村,给我的感觉是,这里还不如人家一般的村子富裕,这种状况实在不行。我做的第一件事是调查研究。在我之前有很多的工作班子到那里去,都是干半年就干不下去了。老百姓对我们是怀疑的:我们小岗村人都搞不好小岗村,你们怎么可能搞好?村民们对小岗村的前景是迷茫的,没什么信心。我了解了情况以后首先开展了一次思想大讨论,首先从转变观念入手。我出了几个题目:小岗村是怎么出名的?出名以后人家是怎么看小岗村的?社会上的评价对我们有没有帮助?我们后来又落后了,落后的原因是什么?我们想不想好?想好的话怎么加快发展的步伐?一系列的问题,从村干部会议到党员会议一直到村民代表会议、村民大会,我们都在讨论这些问题。我带队参观学习,到华西村、到大寨、到红旗渠,回来的路上我在河南登封招待所开座谈会,让我们的党员代表、村干部分析,看看人家再看看我们自己,差距在哪里,下一步应该怎么做。大家都说,很惭愧,我们虽然有名,是穷出名了,人家那个出名是真地干出来的。他们当时感觉到,回去一定要团结,要好好地做。这个讨论、学习就产生了很大的效应。

回村以后我又做了一件实事,为了树立在村民当中的威信,我决定把村里的路修一修,当时小岗村的沥青路大概只有一公里,其他的都是土路,很破旧。我争取到了50万元的资金,当时规定是要工程招标的,开始也招标了,结果最多的要76万才包这个工程,少的也是60多万。而且,我是财政厅下来的,我知道这几年国家的支农支出是增加了,但真正让老百姓受益的还不多,资金跑冒滴漏的现象还是有的。当时有个别的村干部提出来要承包这个工程,我坚决反对。我没有招标,提出来组织老百姓自己干。我们制订了资金分配机制,租来了机械,让老百姓都参与进来。我亲自带着队伍干了三天,制订了质量和进度标准,比如,一天一个班组能修70米,修70米之内,我给你7块钱1米,你修到70米以上,我就给你9块钱1米。之后我就是不去,这个路的质量也有保证了。大家都说这个路是我们祖祖辈辈要走的,大家一定要保证质量。有一天晚上,人都走了,机械也弄走了,但有一包水泥没有用掉,撒落在路面上,当时只剩下几个村干部,我就带头用手捧,给弄干净了。这事传出去后,大家都说,这个书记是来为我们办实事的,虽然人家是从省里来的。最后,大家比我还积极,机械也都会用了,结果我们保质保量地修了路,才花了23万块钱。路修好以后,我们就开了一个全村表彰会和总结会,因为20多年来没有这样集体干活了,这样一干,增加了大家的团结意识、互助意识,凝聚了力量。另外,干自家的活还可以拿到工资,又学到了劳动技能,大家都很感谢我,这一下我在小岗村的威信就树立起来了。

通过引进人才,规模生产,发展现代农业,大力开发旅游业,如今,小岗村的人均收入从2004年的2300元增加到6000元。但沈浩认为,小岗村最大的变化是思想观念的变化。

后来我们根据小岗村的现状提出了“三步走”振兴小岗村,那就是发展现代农业,开发旅游业,招商引资办工业。

现代农业怎么发展?土地就是这样的土地,人还是这样的人,观念是有些转变了,老百姓也想种先进的东西,但不知道种什么,种什么不知道怎么管理,管理好了又不知道到哪里去卖,这都是一系列的问题。我们就想通过引进大学生,引进先进技术来带动村民。我们引进安徽科技学院的大学生来种双孢菇,当时有五六个同学到小岗村来考察,到现在真正留下来的只有一个女学生,叫苗娟,她

现在已经是凤阳县的团支部书记了。2007年,又来了十几名大学生,包括南京农业大学的,襄樊的、河北的都过来了,还有更多的农民加入进来,搞了一个创业基地。大学生不光是带来了技术,最主要的是给我们带来了一种观念,实际上也是一种精神,感染了我们的村民。村民们会想:人家一个女孩子家,一个小男孩到了这个地方,这么艰苦,能做这些事情,我们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为什么不能做?一下子就把小岗村一潭死水搅活了。

大学生不光是带来了先进技术,而且以大学生为主体还成立了合作社。去年生产双孢菇还是单搞单干,比如收购稻草,他家是收5分钱1斤,我为了抢稻草,我就给6分钱1斤,这样搞,生产成本老是控制不住。今年,大学生成立了合作社,统一用工,统一购原料,统一销售,成本大大地降低了,这就是大学生起的作用。另外听说大学生到小岗村创业,有一家安徽的工厂一下子赞助了300万元资金,在小岗村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基地服务中心。我说这些就是想告诉大家,农村才渴望人才了,太需要大学生了。

现在讲一下开发旅游业,我们盖了一个大包干纪念馆,依托这个我们开展了红色旅游,另外大学生创业基地、葡萄示范园也都是值得参观的地方。我们提出的口号是小岗村应该是处处是看点,点点是风景,现在正在做4A级的旅游区。我们的“农家乐”红红火火。胡锦涛总书记在我们一个大包干创始人家里座谈吃饭后,现在这家的“农家乐”排队都坐不上,一天都是七八桌十几桌的饭,旅游业潜力非常大。总书记视察后,一个多月的时间内有三万多人走进小岗村,跟农民搞互动,吃住在农家,所以旅游业正在红红火火地发展起来。

还有就是招商引资办工业,这是小岗村人的梦想,也是一个发展规律,每一个地方都是无工不富。我们利用小岗村这块金字招牌招商引资办工业,现在工业刚起步,我们有了小岗面粉厂、小岗钢构厂,还有小岗村人在外面打拼了多年回

来办的公司。小岗村在外面打工的人纷纷地回来创业,叫作“凤还巢”,这个非常好。

我们小岗村的生产这几年有了很好的发展,我也是起到了引导的作用。另外,我特别注重从每一个环节中提高村民的素质。为什么我们要积极地推广“农家乐”旅游?主要是家里来客人了,卫生环境就要搞好,原来两口子吵架、骂人,客人来了就会不好意思再吵了。包括我们村的文化生活,我们成立了妇女协会、老年协会,一方面是丰富他们的生活,最主要的还是提升素质。

通过方方面面的事情,我在这几年里也得到了老百姓的认可,要不然老百姓也不会摁手印把我留下来。最让我感动的一幕就是今年的大年三十,我要回家过年,早晨起床一开门,有一个妇女站在我门口,她说老奶奶要请我吃饭,她说的老奶奶已经80多岁了。老奶奶请她的孙媳妇在家里做了很丰盛的饭,她说,我请你吃饭你不要害怕,我不找你要钱也不找你麻烦,只觉得你在这里干得太不容易了,你给我们带来了那么大的变化,我请你吃顿年饭表达一下我80多岁的老人对你的心意。当时我听了之后很感动,端起了酒杯我就喝了一满杯。结果村里的老百姓都来了,有的拿来腊肉,有的拿来鸡蛋、苹果,让我带回家,这种情形下,我有再多的苦也荡然无存了。我说这些的意思就是,你只要真心地对待农民,为他们去办事情,他们就会接纳你。

这几年通过党的好政策,通过社会各界的帮助,通过小岗村人的努力,小岗村有了很大的变化。村民的收入这几年是一年一个台阶。2004年的时候人均年收入才2300多块钱,到现在人均已达到6000块钱,我们安徽省平均是3400块钱的水平。我们的村容村貌有了很大的改善,农民家里的电器跟城里人是一样的,手机是人手一个,有的家里还买了小轿车。

小岗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它太农村了,它是广大农村的缩影,它所发生的每一点进步确实也不易。当然,国家近几年在财政上有很大的支持,那都是基础建设投入,基础设施现在也基本完善了,有一家医院,有一所设施完善的小学,接下来还要设乡镇的银行,还有农贸市场,等等。最大的变化,我可以骄傲地给同学们报告的是,通过我们的努力,小岗村这几年最大的变化是思想观念的变化,这一点是不容易的。小岗村人现在对未来充满了自信,并且积极地投身和参与,与我刚开始去的时候相比,思想观念的变化太大了,现在说话都是谈发展,谈怎么赚钱,讲和谐,讲团结。还有就是我们的村领导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增强了,这也是加快发展的最根本原因。包括村里的三个大学生村官,也在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借着胡锦涛总书记走访小岗村的机遇,小岗村描绘出新的发展蓝图。

今年9月30日,没有想到胡锦涛总书记能够走进小岗村。1998年,江泽民总书记走进了小岗村,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胡总书记又走进了小岗村,可见党中央和全社会对我们小岗村是多么地厚爱。这对于小岗村来说更是一种发展的最好最大的机遇。现在,小岗村人已经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总书记也给我们提出了殷切的希望,希望把生产能够搞得更好一些,农民的文化生活搞得更丰富一些,村庄搞得更整洁一些,也祝愿我们的生活一天更比一天好。

结合总书记的讲话,我们又对小岗村进行了重新定位。第一,小岗村要成为现代农业的示范村,我们需要更多的人才、更多的企业家走进小岗村发展现代农业,带动农民致富。第二个就是小岗村要成为城乡一体化的新农村,我们是一个普通的农村,现在在做这方面的创新和实验。第三个,小岗村要成为致富创新的实验村。小岗村改革在先,成为了典范,应该继续弘扬敢为人先的精神,在制度方面要创新,继续创新,这也是上级部门对我们的要求和信任。

最后就是建设全面小康的新农村。根据发展的形势,结合小岗村的实际,也是实实在在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给小岗村定了一个保守的目标:到2012年,小岗村人均收入要突破1万元,可用财力要达到1000万,我们的农工业总产值要达到10个亿。我相信有党的好政策,各级政府的关怀,社会各界的帮助和关注,小岗人坚持继续弘扬“大包干”的创新精神,这个目标应该是可以实现的。小岗村应该有一个好的发展,因为小岗村不仅仅是小岗村人的小岗村,也不仅仅是安徽的,它是中国的乃至是世界的。因为有很多的国外媒体,包括国外想了解中国农村的,首先想到的就是小岗村。

“大学生到农村,你要融合农民,但你不能被农民融合掉,你要当农民,你还要‘跳出’农民”。

同学们肯定会问,你在那个地方工作难不难?我是省财政厅的,我到农村去,别的不说,上厕所都遇到困难,你说难不难?我那么好的工作,我年龄也不小了,我在小岗村工作不止一次地流泪,你说难不难?这个村太有名了,别的村做一些事情可能很正常,小岗村一做就会引起很大的关注。小岗村人搞分田单干是敢为人先,实际上这里面再仔细地想一想,我有时也琢磨,分田单干实际上是一种不团结的表现形式,它要是团结就不会分了;但是它也透着一种团结,你要说它不团结又分不成,偷偷摸摸干的,有一户举报了就干不成了,这也说明小岗村内部的情况比较复杂。另外,小岗村中央关注、省里关注,县里更直接地引导,再加上镇的管理,从行政上是这么一揽子下来,还有社会、媒体等各方面的关注,新闻单位说这里是一个焦点,我就处在这个焦点上,你说难不难?但是我相信你只要真心为老百姓办事,老百姓拥护你,你就可以大胆地往前走,当然你不能乱来,可以创新,但不能违法。

我说这些话的意思就是告诉大家,将来你们中可能会有一些大学生村官,如果有这样的经历,对你人生意义的是很大的。但是到农村不光是一腔热血,你面对的问题有很多,农民的素质需要我们去影响、提高。要融合他们,但是不能让他们把我融合掉,我要当农民,还得要“跳出”农民做好引导的工作。我家里面也有90岁的老母亲,我有一个女儿正在上高中,因为我长期不在家,女儿的学业也受到了影响。但是,今年9月30日,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小岗村,在和总书记握手的那一刻,我所有的辛酸都荡然无存了,剩下的只有幸福感。这几年让我在小岗村当书记是组织对我的信任,因为小岗村不是一般的村,这是很不平凡的经历,这几年的磨炼对我的人生价值是一个提升,对我的人生也是一个极大的丰富。

最后,我有一个祝愿,就是毛主席他老人家说的,农村是个广阔天地,在那里可以大有作为。现在的“三农”事业需要更多的人才来为它服务,为它创造,我真心地希望在座的学子有一大批人能为“三农”做出更多、更大、更好的贡献,为我们的新农村建设添砖加瓦,谢谢大家!

提问:沈书记您好,在听您作报告的时候我非常感动,我知道您在那个环境下会遇到种种困难。您在小岗村克服困难的动力是什么?

沈浩:我不说大道理,在小岗村这几年我的人生观和我的思想觉悟都在改变和提高。举一个例子,我原来在机关的时候也跟很多同事一样想当个处长,当厅长,工资再增加一点。但是你到了农村之后跟农民打交道,发现他们的幸福感很强,70多岁了还在地里干活,咱们一个月的收入相当于他一年的收入,但他们觉得很幸福,这个给我的启发也很大。

另外,从当官来说,有的乡镇书记也是大学生,干了一辈子最大的理想是回到县里,能当个科技干部当个局长就不错了,人家也是兢兢业业地在基层做工作。

我是一个选派干部,我是从省里选派过去的,说白了,我本身也没有什么后顾之忧。小岗村是不一样的村,我能在那里,首先是组织对我的信任,另外还有小岗村人对我的期盼,大多数的老百姓都还是支持我,帮助我,关怀我的,我应该要好好干。

小岗村不仅仅是小岗村人的,它成了中国农村的窗口。我作为一名党员、一个国家干部,又是选派干部,本身有这种(带头建设好小岗村)责任和义务。我也考虑过、退缩过,但是我最终怀着积极地态度坚持到了现在。如果不是一种积极地态度,一种责任感的话,你说我图什么?其实,明年的这个时候,第三批选派干部的任期就结束了,但总书记的到来对小岗村来说是最大的发展机遇。这个机遇也是有时间限制的,你要不重视起来肯定就会错过。其实我也可以糊弄你(指小岗村),给你修修学校,打个井,修条路,你们也会说我好,不会有任何矛盾。但是我不能这样做,我必须要抓住小岗村这个难得的机遇谋发展。能做多少算多少,我今天是上午到这里来的,晚上马上坐车要赶回小岗村。我觉得做人要有一种责任感。

提问:沈书记您好,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合作社在小岗村的发展情况和一些成功的经验,谢谢。

沈浩:讲到合作社我一再强调的是,大家要吃饱穿暖,30年前一定要分田单干;要建设美丽富裕的家园,30年后一定要合作。中央电视台的“我们”栏目走进小岗村时,我当时讲我们现在一定要合作。农民还是一盘散沙的话,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那是很困难的,终究要依靠有组织的、农民自愿合作的形式,而且要靠村干部引导。小岗村有葡萄合作社、蔬菜合作社、双孢菇合作社。比如双孢菇合作社跟没有建合作社时相比,经济效益凸显,成本大大降低,产量也增加了,另外市场的话语权更大了。现在是多家收购商到小岗村来争相收购,过去

是他家卖1块钱1斤,我为了卖出去我就卖9毛钱,这样一来就降低了收入。说实话,农民是最讲实惠的,他尝到了甜头不由自主地就会加入合作社。我们还想成立农民资金合作社,每家有一点钱合在一起就可以做事情,然后带领大家致富。合作社的建立不仅仅是在经济上有效益,更主要的是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诚信、互助,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容。我们从政策上对这个工作非常重视,积极引导,充分发挥合作社的作用。

现在最困难的是什么?缺乏这方面的人,也就是说合作社的领军人。我不是贬低我们的农民,农民有朴实、勤劳、吃苦、大方等很优良的品格,也有自私、狭隘、嫉妒、相互不服气等不好的东西。已经分了30年了都习惯了那种分的理念,单干的话,一块有规模的土地要涉及到几十户人家,他种小麦,他种玉米,他种花生,七零八落的,就是种同一种东西,比如说水稻,种的品种也不一样,打农药的时候,隔壁的看到他打药了明天也去打药了,而且加大剂量。现在就是这种状况。我们要是合作呢?适度规模的地块要是种小麦就统一种一个品种,管理上可以统一管理,比如要打农药了,让一个人牵头,把这几十户统一起来,委托一个人来打药,控制好剂量,然后卖的时候还能够卖个好价钱。还可以统一收割,现在的小田块,60块钱一亩,人家收割机还不给你收。合在一起的话,首先劳动量降低了,第二是成本降低了,药钱、种子钱、技术服务包括收割费等成本都降低了,产品质量和产量却提高了,而且还可以卖个好价钱,所以一定要合作。搞新农村建设,生产要发展,首先要把农民组织起来,走合作的道路。

提问:沈书记您好,我来自农村,您在去小岗村之前是干财政方面的工作,您刚才也说过向农村拨款的时候,即使是招标,钱到了农民手中还是会减少一部分,假如您现在再回到财政厅,怎么减少涉农支出“跑冒滴漏”的现象?

6.赴凤阳小岗村实地考察教学活动 篇六

2012年4月8日,滁州学院53名同学赴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参观学习。实地感受那种勇于改革创新并对全国农村改革带来深远影响的“小岗村精神”,学习和弘扬沈浩同志的先进事迹,深刻领会沈浩同志的优秀品质和崇高精神。

首先,参观了小岗村大包干纪念馆,聆听了讲解员对小岗村30年来的发展历程的详细介绍。1978年,小岗村18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冒着极大的风险立下生死状。在“大包干”协议上按下了鲜红的红手印,创造了“敢为天下先的小岗精神”,掀起了中国农村改革开放的序幕。“大包干”纪念馆则通过《抉择》、《追梦》、《关爱》三个展区和大型群雕《十八颗红手印》以及实物展台、展柜等,真实的再现了当年“大包干”从酝酿到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

参观完“大包干”纪念馆,回望入口处按着红手印的“包产到户”契约,不禁深受触动:“18位农民以托孤形式签下的生死契约让我想到,这种‘敢为天下先’的改革创新精神是我们学生需要着重培养的,敢想、敢干、敢为人先的大包干精神永不过时。” 正是凭着这种精神,小岗人解决了温饱,也是凭着这种精神,沈浩带领小岗村人,走出了“一年越过温饱线,20年没过富裕坎”的困境。带着崇敬,大家来到了沈浩同志的墓地。由于正在新建,队员们并未停留太久,只是庄严的注目,一些队员默默地留下了热泪。

接着,我们来到了沈浩同志先进事迹陈列室。进入陈列室首先映入眼帘的14个鲜红的大字“群众拥护你,这是对你最大的褒奖”。这是胡锦涛对沈浩同志说的话。是的,简单的语言却是对他最大的肯定。虽早已学习过沈浩同志的先进事迹,但今天实地参观他的住所,队员们还是感动得流下眼泪。陈列室内沈浩同志生前工作、生活的照片以及实物真实的向我们展现了沈浩同志那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沈浩同志可谓是“带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沈浩同志两任村官,六载离家,总是和农民面对面,肩并肩,从群众最关心,最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入手,干实事,赢民心。门上那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对联道出了他为民服务的精神,他因此受到村民的拥护和爱戴,这是无声的褒奖。紧接着,队员们观看了纪录片。短短的18分钟,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看到动情处,大家留下了泪水。为这位好干部感到自豪与骄傲。沈浩同志生前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勤勤恳恳、忘我工作,做出了出色的成绩,赢得了广大干部群众的信任和拥护。通过认真观看沈浩同志纪录片,大家一致认为,沈浩以自己的实际行为切实履行科学发展观,扎根基层为民做实事、做好事,是当之无愧的楷模。参观结束后,走在沈浩生前主张修建的快速通道上,摩托车、小轿车不时疾驰而过,新民房、大企业等不断跳入眼帘。“去年,实现固定资产投入2.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700元。”听到如此解说,大家感叹道,30多年前“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三靠村”只能在纪念馆才能见到了。

短暂的小岗之行,大家感触颇深。纷纷表示,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要切实发扬“小刚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解放思想,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同时,要以沈浩同志为榜样,学习他的无私奉献,严于律己,舍己为公的高尚品德。

文学与传媒学院

7.30年“小岗”改革仍在路上 篇七

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 也是小岗村“大包干”30周年。弹指一挥间, 30年过去了, 一个强盛伟大的中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1978年, 历经10年“文革”浩劫后的共和国, 百废待兴。这年夏天, 一场关于实践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在中华大地上广泛传播着。紧接着1978年冬,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在这次会议上, 果断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 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 标志着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也就是在这一年的冬天, 曾经“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三靠村”, 每年秋收后几乎家家外出讨饭的安徽风阳小岗村18位农民在生产队长严俊昌带领下冒着被监禁的危险, 按下18颗鲜红的手印, 签订了分田单干的秘密协议书, 掀开了以承包制为基础的中国农村改革开放的序幕。与吃大锅饭的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所有制相比, 土地承包制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地还是那些地, 人还是那些人, 但粮食产量却大幅度地增长, 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 而且粮食及整个农产品的供应还出现了剩余, 乃至于在一段时间内还出现了卖粮难、卖猪难的状况。承包制在中国农村取得的巨大成功, 不仅有力地回击了西方人“谁来养活中国”预言 (我们时常骄傲地宣称, 我们用世界7%的耕地解决了占世界25%的人口的吃饭问题, 这是一个了不起成就) , 而且为中国进行全面的经济体制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制度基础和物质基础, 也被后来进行的城市经济改革所借鉴。今天, 不管我们以什么样的方式来纪念改革开放30年的时候, 我们都不能不提到小岗村, 不能不提到那18户勇敢的农民和那份分田单干的秘密协议书。因为, 30年前的改革步伐正是从小岗村、从那份分田单干的秘密协议起步的, 无论我们怎样褒奖和评价小岗村曾经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所做出的贡献都不为过。

二、小岗村的迷茫———重走集体合作道路

承包制除了解决了吃饭问题之外, 另一个重大作用就是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勤劳智慧的中国农民在广大农村土地上大胆地搞企业, 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不仅为剩余劳动力找到了新的就业岗位, 而且还解决了农民的用钱问题。但遗憾的是, 在解决了温饱和经历了乡镇企业的短暂辉煌之后, 农村的发展遇到了新的问题, 粮食生产已经没有多大的潜能可挖;因为技术装备落后、产品竞争力不强、布局太过分散不能形成规模效应、资源浪费大和环境污染严重等先天性不足, 乡镇企业走向了衰落, 农民的收入增长缓慢甚至停滞不前。随着时间的推移, 随着整个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化, 城市经济的发展后来居上并取得了辉煌成就, 相比而言, 农村发展落后了, 城乡差距越来越大了。除了华西村、南街村等为数不多的农村地区真正富裕起来外, 包括小岗村在内的广大农村地区现在还停留在“温饱”水平上, 还有一些农村特别是一些远离城市的山区农村甚至连温饱都还没有完全解决。就连作为引发中国变革的发轫之地, 小岗村纵向相比翻天覆地, 但横向相比差距仍然很大。

与所有人一样, 小岗村的农民也想富裕, 他们在努力, 也在思考和迷茫。“原来分那一亩二分地, 现在只能管温饱, 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 留下的老弱病残也照料不好, 家里的地不是荒废着, 就是廉价转给了那些私人老板。村民想干什么也不成, 被自己那一亩二分地束缚住了腿脚, 迈不开步子”, 当年摁下红手印的18农民之一, 如今不仅是小岗村村民委员会主任同时也是小岗村大包干纪念馆的副董事长关友江说。于是, 在2007年召开的村民大会上, 村委会决定, 以每年每亩500元的价格, 将农民的土地反租过来, 统一平整, 进行招商, 引进资金和项目后办厂, 村里人还可以进厂打工, 也可以获得额外的收入。村里想得很清楚, 个体式的农耕作业只能吃饱肚子, 不可能走向富裕。要发展, 必须走集体合地之路。种种迹象显示, 在“分田到户”30年后, 小岗村走向集体合作的脉络越来越清晰。

小岗村今后的路究竟在何方?是继续走“大包干”的道路且决不动摇, 还是放弃单干并向南街村学习, 重走“合作社”道路?如果说“大包干”的路走不下去了, 改走南街村“合作社”的路又行得通吗?即便是南街村和华西村模式被小岗村克隆成功了, 在广大的其他农村地区也就能够克隆成功吗?“像华西、南街这样的明星村, 应该是农村城市化的榜样, 而不是农村建设的榜样。农村建设是要解决以农业为主的区域如何改变落后面貌的问题。让中国每一个村都办起相当规模的工厂是不可能的事情, 经济规律决定了工业集中到城市和其周边地带。经济成长的最高阶段是剩下少数农民搞农业, 让农业成为城市的一个食品生产‘车间’, 而不是把农村变成工厂。少数几个村庄富裕起来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搞土地大包干, 而是因为他们的工业发展了才允许他们对农业进行补贴, 把集体耕作方式坚持下来。集体耕作的方式使他们能有计划地利用土地搞工业开发, 而不是这种方式更有利于提高农业经营效益” (党国英《华西还是南街谁是安徽小岗村的榜样?》) 。

在广大的中国农村, 不管是东部发达地区还是西部欠发达地区, 除了城市周边的一些郊区农村真正富裕起来之外, 绝大多数农村特别是那些远离城市的传统农村地区的情况跟小岗村的情况大致相同。所不同的是, 其他的乡村还远没有小岗村那样幸运, 除了勤劳的和丰富的劳动力之外, 既没有什么其他的优势, 而且还少了小岗村的名气。如果他们既学不了华西村和南街村, 而承包制的路也走不下去了, 那他们的出路又在哪里?

三、“小岗”的未来———改革还需继续

土地承包制改革其成功和伟大之处, 就在于不仅充分尊重了当时中国农村经济的基本生产关系特征, 而且与当时整个社会经济的大环境是相适应的, 因此承包制不仅在农村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而且还为当时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发挥了重大的示范和推动作用。令人遗憾的是, 经过30年的发展, 中国城市经济改革在经历了短暂的承包经营阶段之后就转向了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多元化发展道路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事实证明承包制在城市经济改革过程中并不成功) , 而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却依然进展缓慢, 农村经济改革依然还停留在原点, 一个似乎不可超越的原点———这么多年来, 我们一直在“土地承包制”上打圈转, 似乎“土地承包制”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始终没有突破。

对于中国这样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来说, 各个地方的实际情况存在着较大的差别, 比如东部农村与西部农村、城郊农村与边远农村、平原地区与山区农村的情况肯定不一样, 不管是承包制还是“公司+农户”模式、土地股份合作社、土地租赁制、永佃制及土地私有制等等, 谁也不应该武断地说哪一个模式是最好的, 它必定能适合所有的地方。我们的政策应当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不同的土地资源禀赋, 积极支持和鼓励各地区探索多种多样的、适宜于当地实际情况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方案和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用邓小平的话来讲就是“发展是硬道理”、“不管黑猫白猫, 抓住老鼠就是好猫”。不管什么样的土地制度和经济模式, 只要是农民愿意的, 哪怕就是土地私有制, 都应该允许他们大胆地尝试。城市经济的发展允许多种所有制共存, 没有任何一个地方只有一种所有制形式、一种发展模式, 为什么在农村就只能有一种所有制形式、一种发展模式而不能“百花齐放”呢?如果对在全国范围一下子放开并打破土地承包制的束缚存在着担心的话, 完全可以选择一部分地方先搞, 就像当年选择深圳等几个特区作为改革开放的实验田一样, 选择少数几个地区哪怕是一个省、几个县、几个乡或者几个村作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实验特区, 放手进行各种土地制度的实践。应该说, 国家批准在重庆和成都建设城乡统筹实验区是进行三农政策改革的难得机遇, 但愿重庆市和成都市能在三农政策特别是土地政策上解放思想、大胆探索, 杀出一条血路, 为全国提供可借鉴的经验。我们期盼着又一批新的“小岗村”、“小岗乡”、“小岗县”———一个完全不同的“小岗”模式的诞生!

可以肯定, 这样做一定会引起许多人的反对, 因为多年来他们一直都在担心, 如果农民选择了土地私有制, 其结果将会导致一部分农民卖掉土地从而失去所谓的保障和退路, 也将会有一部分人会通过购买和兼并他人的土地而成为大庄园主、农场主或地主。不管是有人失去土地还是有人成为地主都没有什么可怕的, 这些担心完全是多余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土地向第二产业尤其是向第三产业转移这是大势所趋, 部分农民甚至相当多的农民失去土地是注定的, 这也正是减少农民、提高城市化水平的必然结果。为什么我们一方面鼓励农民进城, 而另一方面又怕农民失去土地?这难道不是一种自相矛盾的想法?在城市里我们不但不怕出现资本家, 而且还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积极鼓励和大力支持其发展———越大越好, 那我们有什么理由要害怕在农村出现地主呢?从某种意义上讲, 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之所以存在今天这样大的差距且越来越大, 正是因为在城市发展壮大了资本家 (民营经济、私有经济) 的时候, 在农村却没能产生地主, 这是非常让人遗憾的。我们应当记住, 发展经济学家德尔博格曾经说过:“给农民以土地的所有权, 他们会把沙漠变成绿洲;如果让农民以租赁的方式来经营土地, 他们又会把绿洲变成沙漠”。周其仁教授也说过, “我们国家真正缺的并不是土地本身, 而是有效利用土地资源的制度”。

四、结束语

在纪念“小岗”诞生30周年的时候, 在我们为国家30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而骄傲和自豪的时候, 我们更应当思考:为什么农村经济发展缓慢?我国农业的未来怎么发展?这或许才是我们纪念“小岗”的最大价值。

小岗模式曾经为中国农村改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它不仅解决了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 而且为整个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开启了序幕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无论怎样褒奖其历史作用都不为过!但是, 30年过去了, 社会经济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今天我们所面临的一些新问题比如劳动力转移问题、城市化问题、土地流转问题、土地抛荒问题、粮食危机问题等等, 已不是一个小岗模式和承包制就能够完全解决得了的。时间在变, 社会经济大背景在变, 一切都在变, 唯有继续解放思想, 敢于创新, 才有出路———对小岗来说是这样, 对于中国农业和整个中国来说同样是这样。改革没有终点, 小岗还在路上, 我们都在路上!

摘要: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时候, 我们不能不谈到小岗村。在一次又一次地为小岗送上各种赞美语言的时候, 我们也应看到小岗人的迷茫。是继续走“大包干”的道路决不动摇, 还是放弃单干重走“合作社”道路?是学习华西村和南街村将小岗村也变成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村庄, 还是鼓励农民抛弃土地进城成为市民?时间在变, 社会经济大背景在变, 小岗村和承包制也必须与时俱进。变, 是唯一的希望;解放思想, 永远没有终点。

关键词:小岗,土地制度,解放思想,改革

参考文献

[1]、方伟阳, 章玉政.小岗村重走集体合作之路[N].扬子晚报, 2008-03-25.

[2]、李秉龙, 何秋红.中国猪肉价格短期波动及其原因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 2007 (10) .

[3]、虞华.猪肉价格为何高位继续大涨[J].中国物价, 2007 (7) .

[4]、陈锡文.稳定家庭承包经营体制不能动摇[N].中国经济时报, 2003-03-04.

[5]、赵晓.启动第三次土地革命正当其时[N].中国新闻周刊, 2008-01-07.

8.小岗村的新焦虑 篇八

2月底的一天,在小岗美好乡村示范村建设指挥部办公室里见到《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时,该部常务副指挥长、凤阳县委副书记吴军说的第一句话是,“一下午开了三个会,现在脑子还是蒙的。”在他身后,挂满了整整一面墙的工程计划表,从“建设环村林带”到“加快制定承办第十三届全国村长论坛方案”,内容多达32项,大干快上的急切心情跃然纸上。

2012年底,安徽省和凤阳县帮助小岗村制订了这些规划,从中也不难看出学习南街村办工业、大寨搞旅游等其他明星村的影子。但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小岗村前所未有的土地流转力度。

目前,全村五分之一的连片耕地已经流转给到村办企业,剩下大部分的耕地也被纳入各种园区规划。35年前,分田到户的冒险尝试,让小岗村民尝到了自由支配土地的甜头。今天,土地集中的改革,将许给他们怎样一个未来?

名村富梦

对于小岗村干部们来说,如何让流转集中的土地创造更多的财富,是一个大问题。

2012年,在每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华西村创造的产值是13亿元,南街村是6亿元,而小岗村只有数百万元。

大包干带头人之一、曾经担任小岗生产队队长的严金昌也是一脸无奈。最近几年,小岗村一直都是安徽省内外的援建对象。村部门口的水泥路,是1996年张家港长江村与小岗村结为友谊村时,对方出资援建。长江村村长第一次来小岗时说了句话:“富裕起来的地方不能忘记了小岗。”这句话对严金昌的触动很大。

小岗因地势较高,存不住水,农业灌溉用水还得靠上游十多公里外的水库。由于京沪铁路穿越小岗村,以前小岗村村民要绕远20多公里,才能达到307省道。以前也有人过来投资考察,但是一看这里缺水少路,离开后也就没了下文。

前几年,小岗村曾注册了与小岗、大包干有关的商标,但直到现在也没有做出一个像样的产品。凤阳街头售卖的小岗牌豆类饮料、大包干白酒,竟然都是其他乡镇生产的。

同为明星村,以“大寨”品牌注册的企业达到13家,以“大寨”冠名的产品有10大类30多种。在一些合资公司,大寨村仅以大寨品牌,就能占据整个公司25%的股份,坐收分红。

小岗也想过学大寨搞旅游。小岗村前第一书记沈浩在世时,在凤阳县旅游局的帮助下,小岗村建起来了大包干纪念馆、重现当年农家原貌。在沈浩的劝说下,村里一度开起了10家农家乐,这也是小岗村半个世纪来的首批饭馆。县里的旅行社也把小岗纳入凤阳旅游菜单中,一车车拉来团体客人。2010年,有近80万游客来小岗村观光。

但是,小岗人发现,大部分游客就是吃顿饭,然后在友谊大道走个来回,就走了。大包干纪念馆,因为是教育基地,不能收门票,这块目前还没有形成收入。葡萄园采摘,只有8、9两个月可以对游客开放,季节性很强。如今,最初的10家饭馆,只剩下3家还在开门营业。

35年后再集中

走华西村、南街村那样的集体经济之路,小岗村已经错失时机。当下,小岗村可以撬动的最大资源,除了小岗的招牌,就是土地。从沈浩到丁俊,小岗村两任第一书记,所推动的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实则为经营土地做准备。

严金昌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沈浩的思路是,扩大现有土地规模。沈浩的这一动议得到上级批准。2008年初,凤阳县决定把临近的严岗、石马两村并入小岗村,全村耕地面积陡增至1.9万多亩,整村面积也扩大到15平方公里。

在严金昌看来,如果这些争来的土地,后来的招商引资也将面临土地紧张的困境。而接替沈浩出任小岗党委第一书记的丁俊,则完成了另外一个大工程——土地确权。

在过去的2012年,小岗全村1.9万亩耕地基本完成了确权。如果不确权,大规模的流转就没有保障,招商引资也无从谈起。201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制订的全国范围的农地确权时间表为5年。小岗村村委会主任关友江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小岗村之所以在一年内就完成了土地确权的工作,最关键的因素是,上级树立小岗村典型的决心。

在来自省市县三级政府人财物的支持下,从土地航拍到实地丈量,再到一家一户上门做工作,在全国都是大难题的土地确权,小岗村迎刃而解。

土地确权的同时,小岗村还完成了建村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土地流转,总面积达4300亩,占全村总耕地面积的五分之一以上,涉及13个村民小组、329个农户。

为了减少工作阻力,小岗村采取较高的补偿标准,补偿费用直接与中籼稻的国家收购价挂钩,以每亩每年700斤为标准,依据当年国家中籼稻的收购价格,折算成钱数补给村民。而在国内其他地区,大部分都是按400到500斤的标准进行补偿。

此外,原有土地上的各种国家粮食补贴,仍旧归村民所有。如此算来,每亩土地,村民拿到手的补偿费大概在1000元,比起自己种地收入要多出300到400元。算过这笔账后,大部分村民同意把土地流转给村里。

土地生意经

与华西村地处寸土寸金的苏南不同,小岗村所在的凤阳县,原本就是一个穷地方,其土地并不金贵。如何让土地升值,一些城市架桥修路、园林绿化——这些后来被归纳总结为经营城市的经验,也陆陆续续地被小岗村学过来。

改革大道,这条连接小岗村和307省道的快速路,2008年建成通车,其建设标准比307省道高出一截。村里的主干道——友谊大道也重新翻修铺设沥青。水的问题也解决了。通往水库的水渠前两年被裁弯取直,水库放水一天就流能到小岗,村民家里也通了自来水。城市里才有的污水处理厂,小岗村也在招标建设中。在小岗村的核心区,友谊大道附近,则被规划成一个以旅游观光为主的区域。现有的“景点”,目前都在扩建或重修中。

变化最大的还数友谊大道,现在临街的地方,都统一盖起了灰瓦白墙的仿古建筑,这里将是商店、饭馆、超市、旅游纪念品商店所在地。

伴随着一系列基础设施的陆续建成,在过去四五年,小岗村征地的价格已经上涨近10倍。严金昌回忆说,当初他家的地被征用盖大包干纪念馆时,每亩地征收的补偿价格不过三四千元。去年底,大包干新馆征地,每亩的补偿价格已经上涨到了3万多元。

未来两三年,小岗村对本村流转出的土地,有两个大规划,一个是4300亩高标准农田,这里被规划为建设现代化农业的示范区;另外一个是以工业为主的小岗农产品深加工园区,占地面积将近5平方公里,相当于三分之一个小岗村面积的大小,目前正在进行园区道路施工图的审查。

小岗村其他的土地,则被县里纳入更大的一个规划中。

2012年,凤阳县委托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多家机构联合制订的《小岗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则更为雄心勃勃,集中规划了小岗村和周边的小溪河镇等四个镇近500多平方公里的连片土地,其目标是将之建成国家级的现代农业示范区。按照规划,在示范区内,不仅有高标准农田,还有农产品深加工区,物流园。

上一篇:有关小学五年级爱国作文200字下一篇:如果不能到永远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