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四边形的认识》教案(精选10篇)
1.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四边形的认识》教案 篇一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毫米、分米的认识》教
案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21至24页
教材分析:
(一)分析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本单元中,、将要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这些长度单位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二)分析教材的编排意图
1、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提供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
2、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长度单位,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
3、重视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教学重点:
体验 1 毫米、1 分米的实际长度,形成正确表象
教学难点:
1、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2、能够根据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和计算。
策略方法:
通过学生观察、讨论、实际操作等突破重点,通过学生小组交流、汇报、动手操作,计算等突破难点。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米与厘米,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在生活中常遇到测量问题,学生经常用到学生尺,也有用尺子进行测量的经历,在教学时,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他们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测量,要注意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相结合,动手操作与认真思考相结合,在测量中,学生可能对毫米的测量更难掌握一些,可让学生多操作,单位换算和计算也要加强。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测量,使学生明确毫米、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 1毫米、1 分米的长度单位。
2、通过观察,使学生知道毫米与厘米、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在操作和交流中,使学生学会用毫米、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培养学生估测的意识,提高学生估测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复习旧知。
(1)师生一起回忆,曾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米、厘米)。
(2)请同学们以厘米为单位,分别测量曲别针、铅笔的长度。
(3)集体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测量的。
2、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根据掌握的知识,估计一下我们的数学书的长、宽、厚各是多少?老师板书学生估计的结果。提出问题: “究竟数学书的长、宽、厚各是多少?谁估计的结果更接近准确数据呢?”请同学分成小组对数学书的长、宽、厚进行实际测量。
二、探究新知
1、认识毫米。
(1)分组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和厚。
(2)组织全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对测量结果进行交流。
数学书长:不到 21 厘米,差 2 个小格。宽:不到 15 厘米,差 2 个小格。厚:不到 1 厘米,只有 6 个小格。
提出问题:要想精确地表示出测量结果,而测量的长度又不足整厘米时怎么办呢?
引出毫米:当测量结果不是整厘米时,我们可以用毫米表示。位于厘米间的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 1 毫米。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2、学习1 厘米10 毫米。
请同学们拿出直尺,从直尺上选定 1 厘米的长度,数数在 1 厘米的长度里有几个小格。每个小格的长度有什么特点?(长度相等)通过观察和数格从中得出,把 1 厘米平均分成 10 份,每份就是 1 个小格,长是 1 毫米。1 厘米10 毫米。
老师板书:1 厘米10 毫米
3、深刻感悟 1 毫米的长度,形成直观现象。
(1)说一说,在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长、宽或厚约是 1 毫米?然后动手量一量看你说的对不对。(硬币、超市会员卡、钥匙等)
(2)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品通常是以毫米为单位计算的?
(3)说一说,数学书的长、宽和厚各是多少厘米多少毫米?
(4)猜一猜,学生尺的厚度是几毫米?然后同桌同学合作验证猜得对不对。
三、巩固练习
1、第 3 页做一做
2、第 5 页练习一第 1、2 题及第 3 题的前 2 题。
四、课堂小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2.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四边形的认识》教案 篇二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P34-36 教学目标:
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够从多种图形中辨认出四边形。
2、通过找、涂、分、围的活动,使学生建立四边形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重、难点:区分、辨认四边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课件出示校园情境图。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参观聪聪和明明的校园。(欣赏,体现图中的图形)
师:生活中藏着这么多的图形!在这些图形中,有些图形是我们已经认识的,也有一些我们还不熟悉,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来认识四边形。(板书课题:四边形)
二、探究新课
1、找出四边形,探究四边形的特征
(1)师:请小朋友们先动脑想一想,你觉得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谁来说一说。
师:小朋友们说得都很有道理,下面我们就一起到图形王国找一找吧。
出示教材35页图
师:把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找出来,在图形的下方打勾。
把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涂上颜色(课本35页)1***43781113 师:哪些图形是四边形?谁来说说看。
生:2号、5号、6号、8号、11号、12号、14号。
师:大家都觉得这些是四边形,那1号为什么不是四边形呢?(有5条边,四边形应该是4条边。)(板书:有4条边)所以3号只有3条边,也不是四边形。那7号呢?7号也有四条边啊,你们为什么不选它呢?(7号有一条边是弯的,四边形的边应该是直直的。)(补充板书:直的)所以你们觉得四边形不仅要有4条边,这4条边还要是直的。恩,说得很有道理。那9号呢?9号有4条直的边,为什么它不是四边形?(9号在四个角落都是圆的,应该是角才对。)也就是说,四边形还要有4个角!(板书:有4个角)那看看13号,它为什么不是?(是长方体,不是形)哦,原来它是长方体啊,就好像老师手中这个粉笔盒,它就是一个长方体。不过,这个长方体里面有没有四边形呢?你能找到几个四边形?(6个。)看来长方体的每个面都是四边形,这么多四边形合起来还是不是四边形呢?(不是)
(2)小猴走迷宫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四边形,老师希望你们可以应用今天学习的新知识来帮助其他小朋友。有只小猴子,它肚子饿了,想要去摘桃吃,可是他必须要经过一座迷宫才能顺利摘到桃子。可是,它实在饿极了,没力气思考了,你们能帮帮它吗?
师:让我们看看要怎么样才能过这个迷宫呢?(经过的路必须是四边形)小朋友们,你们能帮助小猴摘到桃子吗?赶紧试试看。
(3)小结
师:刚刚我们找出来的都是四边形,四边形都有4条直的边,有4个角,但是为什么它们的形状都不一样呢?
(它们边的长短不同,角的大小也不同)
师:也就是说四边形的形状和它的边的长短、角的大小有关!
2、分类
师:刚刚我们已经认识了四边形,老师这里还有一些四边形,它们都长得不太一样。请你任选两个四边形,根据四边形的特征,仔细观察它们的边和角,比一比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主要让学生说出直角和对边相等)
出示以下图形
1 6
师:现在有没有对你手中的四边形更加了解了呢?那你能不能按照刚刚我们找出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把这些四边形分分类呢?同桌两人合作一起分一分,并且说一说你为什么这样分。
师:谁来和大家说一说,你们是怎么分的?
生1:1号、3号、5号分一类;2号、4号、6号分一类。因为1、3、5号的四边形的4个角都是直角。
生2:1、2、3、4、5号分一类,6号自己一类。因为1、2、3、4、5号都有两组对边相等,6号只有一组对边相等。
生3:我们把1、5号分一类,因为它们两组对边都相等,而且4个角都是直角;把3、4号分一类,因为它们4条边都相等;2号自己一类,6号也自己一类。
师:还有没有其他分法?
师:今天啊,我们不仅认识了四边形,还根据四边形边的特点、角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真不错!其实四边形是不是只有这几种啊?(不是)是的,四边形还有很多很多,小朋友们想不想自己也来动手围一围四边形呢?(想)好,那就请小朋友上台在钉子板上围出你喜欢的四边形。
三、总结
1、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2、说说生活中的四边形
3.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三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并理解只有“平均分”才能产生分数。
2、正确认识和读、写几分之一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
3、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
4、会直观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认识几分之一的分数。
难点:知道平均分才能用分数表示,会直观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每人准备同样大小的圆形纸、长方形纸,绳子,水彩笔。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情景导入
二、研究二分之一
三、导入其它的几分之一
四、练习
五、比较大小
六、拓展
1、(课件动画展示)星期天,小红和小明去郊外野餐,看看他们准备了什么好吃的?(课件出示4个苹果、2瓶矿泉水、1个蛋糕)如果你是他俩,你打算怎么分这些食品呢?(结合学生口答,老师出示:2个苹果
1瓶矿泉水
半个蛋糕)
这三个结果中哪个结果比较特别?
“半个”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吗?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像这样的数,它们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分数。(板书:分数)
1、那么什么是分数呢?
(边说边课件动画演示切蛋糕)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这一份就是它的(老师指着左半个蛋糕,在蛋糕上出示分数)。老师指着另一半蛋糕问:那这一份呢?(学生回答后,动画出示分数)也就是每份是它的。就是分数。
说说是怎么得来的?(指名说,老师小结,并课件出示文字,再互相说说,并结合口答板书)
2、在我们桌上有一些纸片和绳子,你能找到它们的吗?
你是怎么得到的?
归纳:不管怎样,只要把一样物体平均分成2份分,每份就是它的。
3、刚才小朋友们找到了,在这些图形中,哪些图形的涂色部分能用来表示。
最后一个图形的涂色部分你觉得是几分之一?你怎么想的?
你觉得还可有哪些分数?(指名学生口答并板书出分数)
今天所学的分数有共同的地方,谁发现了?小组里讨论。(指名说)
1表示什么?横线下的数又表示什么呢?
像、、......这些分数都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请大家自学P100。
交流,结合回答板书:......分子
......分数线
......分母
我们认识了分数,那下面的图形你能用分数表示吗?(书本P101第1题)
最后一幅变为
同样涂色部分,为什么分数变了?
1、刚才我们折出了圆的,你还能折出圆形纸的几分之一?
和你的同桌折的要不一样,并把一份涂上颜色,说说你是是折的。
2、同桌比较涂色部分谁大谁小?分数谁大谁小?
(师选二分之一和十六分之一比)
3、看这张圆形纸(师出示八分之一),你认为贴在哪里好?为什么?
4、(师选四分之一,不给学生看到)四分之一你认为放在哪里好?为什么?
拿出圆形纸,验证。
(课件)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途中吃吃西瓜的故事,思考:四分之一与六分之一到底谁吃的更多?
4.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四边形的认识》教案 篇四
——马关县格洒小学
袁艾娇
教学内容
课本第91、92页 教学目标
1.会认、读、写小数,初步感知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
2.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小数的现实意义,懂得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3.培养主动探索的意识和合作交流的能力,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重点、难点
会读、写小数,懂得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小数
1、玩游戏猜价格。2、出示文具标价牌
书包:23元
文具盒:15元
圆珠笔:2.40元 铅笔:0.7元
橡皮:0.75元
日记本:3.6元(1)、区别整数与小数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文具的标价,你能不能把这些文具标价中的数分成两类?怎样分?
(2)反馈交流,引出小数
a、左边的这组数是我们以前学习过的整数,右边这组数有一个什么特点?
b、像右边这样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小数。其中这个小圆点我们把它叫做小数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小数王国去认识小数。小数是怎么来的呢?
一、认识小数
1、设置疑问:对于小数,你了解多少?
2、根据学生的回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试读小数 a、根据已有经验试读 b、方法小结。
{ 读小数的时候,整数部分按照整数部分读法来读,(整数部分是0的读作“零”),小数点读作“点”,小数部分顺次读出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2)试写小数。
a、请写一个你最喜欢的小数
b、方法小结,强调小数点的位置。别看小数点小小的,圆圆的,它的作用可大了,它的左边是整数部分,它的右边是小数部分,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中间偏下的位置就是小数点的家了。
c、再写出上面的其它小数。(3)找找生活中的小数
a、生活中你还在哪儿见过小数?(学生自由发挥交流)b、小结: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看来大家平时真是善于观察,其实生活中小数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老师也找到了一些小数,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c、课件出示生活中的小数,指名读,齐读。3、认识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意义
(1)引入:同学们可真了不起!自己学会了读、写小数!那,这些商品又表示几元几角呢?
(2)独立完成课本92页的做一做。(3)反馈汇报,理解意义。a、课件出示表格,指名回答。
b、理解意义:你知道小数点左边的数表示什么意思吗?(几元)小数点右边第一个数表示什么意思呢?(几角)小数点右边第二个数表示(几分)。
(4)举例加深理解。4、自主探究例1
(1)课件出示例1插图:说说他们在干什么?(2)自学例1要求: a、自由阅读,读懂例题1。
b、独立思考:160厘米=()米。c、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3)反馈交流 演示评价(4)联系实际,加深理解
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测量自己的身高,现在你能用刚才学的知识,把它换为用米作单位吗?
一、实践应用、拓展练习第一关:猜谜语,我能行。
师说动物名称,学生猜测后阅读相关资料。第二关:我会填。
1、做一做中的练习。2、7厘米=()分米
5元3分=()元
0.8元=()角
8.4米=()米()分米 第三关:配钥匙 第四关:我创意,我做主
用0、3、5这三个数字和小数点组成小数,看谁写得多!
二、总结延伸
1、时间过得可真快,不知不觉我们这节课就要结束了,在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呢?
5.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四边形的认识》教案 篇五
1、让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2、让学生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进率,并进行简单的计算和估计。
3、建立毫米、分米、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建立吨的质量观念,知道千克和吨之间的进率;能够进行时间和质量的简单计算和估计。
4、让学生初步认识简单分数的含义,懂得简单分数的大小比较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时、分、秒”
1、结合实例说说时、分、秒在实际生活中的用法。
(1)一节课的时间是40(),课间一般休息10(),再加上()分钟就是1小时。
(2)眨一下眼大约是1(),呼吸一次约需3()。
(3)时针从数字2走到数字5是()时,分针呢?
2、时间的计算。
(1)3时=()分4分=()秒
(2)一列火车7:52停靠站台,8:05驶出,在站台停留()分钟。
3、完成教科书第122页的第9题。
二、复习长度单位和吨
1、说一说你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分别用手势比划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有多长。
2、举例说说身边常见物体(或常用到的单位)的长度。
3、进率换算。
(1)1厘米=()毫米1分米=()厘米
1千米=()米1吨=()千克
(2)完成教科书第122页的第10题。
三、复习四边形
1、完成教科书第121页的第7题。
(1)、先让学生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
(2)、归纳整理,使学生知道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联系和区别。
(3)、任选一个图形说说什么是周长,并估算出它的周长。
2、完成教科书第122页的第8题。
先引导学生找一找哪些线段属于周长,并用铅笔描一描,再计算出各自的周长,在全班交流订正。
四、复习分数的初步认识
1、完成教科书第123页的第11题。
(1)数一数,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了几个小正方形。
(2)涂一个小正方形,并说说占整个图形的几分之几。
(3)涂两个小正方形,并说说占整个图形的几分之几?有几种分数表示方法?你是怎么想的?
结合题目引导学生理解分数的含义。
(4)让学生接着涂完,填在书上,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如何计算。
五、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二十六的第7—11题。
第7题,先引导学生看图观察,彩带的长度与哪些数据有关,待学生理解题意后,再让学生独立解答。
第8题,先让学生从情境中提炼信息,叙述提意,然后解答交流。
6.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四边形的认识》教案 篇六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万以内的加、减法”和“有余数的除法”,并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估算能力。
2.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的整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
重点:万以内的加、减法的复习;有余数的除法的复习。难点:系统地整理出万以内的加减法竖式计算该注意的地方;熟练地计算连续进位的加法和连续退位的减法;利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具体问题。
三、教学过程:
(一).万以内的加、减法的复习展示:
师:时间过的真快,我们已经把这本厚厚的数学书快学完了。同学们还记得你自己都学了些什么吗?
生根据课本目录会回答不同的内容。
师:学了那么多知识,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第二单元的知识。是什么呢? 生:万以内的加、减法
师:老师这里有几道题要来考考大家,看大家有没有信心接受老师的挑战呢? ⑴ 出示例题1题目:用竖式计算计算下列各题
175+162= 310-207= 259+148= 985-423= 325+464= 806-774= 师:老师先请同学来说说如果让你来完成你会怎么做? 多种回答:①口算
②竖式计算(引导竖式计算的注意点并及时板书)
师:三(1)班有三位同学已经把前面的三题做好了,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做的怎么样?
出示错题:175+62=795 310-207=113 259+148= 1 7 5 3 1 0 2 5 9 + 6 26 □ 7 + 1 4 □ 9 0 7 2 4 1 1 0 3 1 ②
科技书 故事书 连环画 原有 674 907 715 借出 253 416 378 还回 137 245 169 现有
要求独立思考后完成在课本上。题②理解借出又还回。
(二).有余数的除法的复习展示
师:刚才大家一起回忆了加减法题,老师又给大家带来了口算题。⑷ 出示口算题 25+10= 36+ 21= 50+50= 69-48= 86-54= 46-20= 6×7= 60×7= 80×3= 54÷9= 36÷6= 38÷8= 师:同学们先观察一下上面的口算题有什么特点?
生:第一行是加法题,第二行是减法题,第三行是乘法题,第四行是除法题。师:原来这里的口算加减乘除都有了。口算题老师相信肯定难不倒大家的,不过现在老师有个问题需要大家来解决。假如老师要请一个同学做2题,那老师需要请几位同学来做啊?
生:一共有12题口算,每人做2题,12÷2=6(人)所以需要6人来做。开小火车的形式每个同学做两题,检查是不是需要6人。
师:看来这个问题也难不倒大家,确实是需要6人来完成。他是用什么方法把问题解决的? 生:除法。
师:上面的口算第四行中,大家找一下哪题挺特殊的? 生:38÷8=4……6,因为它有余数。
师:对,现在我们不光会表内除法还会做有余数的除法了。那你们对有余数的除法还知道些什么?
生:在竖式计算时商要写在被除数的个位上。
余数一定比除数小。⑸ 出示例题3 26÷3=□……□ 35除以4,商,余。
要求独立完成。
⑹ 解决具体问题(区分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出示例题4:妈妈买了38个纽扣,每件衣服钉5个,可以钉几件?还剩几个纽扣留作备用?
要求:先与同桌讨论,然后独立完成。
师组织交流:说一说你是怎么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生:有38个纽扣,每件衣服钉5个,38里有7个5还多3,所以38÷5=7(件)……3(个).就是说可以钉7件衣服还有3个纽扣留作备用。重点讲解商的单位是“件”,余数的单位是“个”。⑺ 练习
练习二十六第3、4题。
要求独立思考后认真完成,两位同学板演。
(三)、课时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回忆了加减法和有余数的除法,大家还会把它们给忘了吗?
四、板书设计
总复习(1)
1万以内的、加减法 2有余数的除法
竖式计算时数位对齐 竖式计算时商要对着被除数的个位写 从个位算起
余数﹤除数 满十进一(不够减向前一位借1)验算
五、作业设计 1.竖式计算,带△的要验算
310-52= 545+98= △387+143= △900-389= 48÷8= 67÷9= 2.估一估,连一连
289+90 682-79 420-308 624+128
603 802 379 112 3.三(2)班一共有50本课外书,把这些书平均分给8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本?还剩几本?如果要平均分给9个小朋友,最少需要增加几本?
(2)多位数乘一位数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全单元所学知识进行回忆整理,使学生体验分类总结、归纳整理的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计算方法,加深学生对其计算方法的理解。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教学设计:
一、分类整理
1、学生自由出题。请全班同学每人出一道多位数乘一位数的题,分排(或分组)全写在黑板上。[说明:每一位孩子都要出题、做题,突出了“面向全体”参与性强。]
2、计算。算出每题结果并板书。可由第二排学生做第一排学生出的题,其他依次类推。
3、分类。师:黑板上这么多题,咱们把它分分类,整理一下,好吗?可以先在小组内商量商量。[说明:让学生在自己分类的过程中学习归纳、整理,同时也锻炼孩子们观察、分析的能力。]
4、小组汇报分类结果,并简要说明为什么这样分类。可能的分类有:
①多位数乘一位数口算(整
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估算)
笔算(不进位;进位;有0的乘法)
②多位数乘一位数: 口算、估算、笔算
5、总结注意事项:这些都是我们学过的知识,在做这些题目时,你有什么想要提醒大家的吗?
[说明:引导学生总结注意事项,培养概括、归纳的能力。让学生自己提醒自己,比单纯的总结归纳效果要好。] 可能会这样提醒:我想提醒大家,做估算时要把两位数看成整十数、把三位数看成整百数来计算。我要提醒大家注意是:在做“末尾有零”的乘法时,可以用简便算法来计算。[说明:使学生体会到,只需要知道大略结果的可选择估算;能够口算的尽量用口算,只有自己不会口算,又需要知道准确结果的才用笔算。]
二、发展练习
1、出示课本第89页上的三道题及小精灵的提问:“你会选择合适的算法吗?”
2、组织学生讨论:各题应选择什么样的算法?并说明选择理由。
3、学生汇报并解答。
4、师小结:学习知识很重要,可学会运用知识更重要。你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吗?
三、“用数学”小组活动
1、谈话明确任务要求:新的一年快要到了,希望小学准备为敬老院的老人们购买一些礼物。敬老院里有9位老人,分别住在3个房间里。几位老师到“爱心小屋”去选礼物,不知道买什么好。你愿意帮助他们吗?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出示“爱心小屋”展示图。“都有哪些物品?价钱是多少?”“你准备为住在3个房间里的9位老人们买些什么?你能不能根据你买的东西提一个有关多位数乘一位数的数学问题?”(将学生们提出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可能的提问:买三台VCD需要用多少钱?买9束鲜花大约需要多少钱?…… 根据同学们提问题的情况,适当给予评价。然后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
[说明:重视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到所学数学知识是有用的、有价值的,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活动要求:
a、四人商量,选定1—2人问题,由小组长执笔进行记录。b、讨论解决这一问题用哪种算法最合适。c、列式解答。推出一名发言人准备向大家汇报。
2、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可能汇报的情况有:我们想为老人们每人买一把舒服的椅子。我们提的问题是:买9把椅子大约需要多少钱?算式是……
我们想为老人们买3台电暖器,分别放在3个房间里。问题是:买3台电暖器需要多少钱?带1000元钱够不够?算式是„„
4、检查黑板上提出的问题是否都解决完了,如果没有解决的,再集体讨论解决。
5、由学生评选出最佳小组,发小红旗。[说明:关注学生情感,使学生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四、教师小结:
1、今天的活动你喜欢吗?
2、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收获:如果希望小学准备用2000元左右的资金来办这件事,怎样做更合适?
(3)四边形复习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121-122页四边形 教学目标:
1、会判断四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区别和联系。
2、能正确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并学会初步的运用。
3、懂得“学无止境”的道理,激发他们对后继相关知识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
一、引入:
二、展开:(这节课我们要来复习有关图形的知识,刚才这些图形,全部分解后,出示上题中所有的图形,)分类板书(引导立体图形平面图形)平面图形--四边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
三、回顾、整理:
1、我们学习过四边形,四边形有什么特征?(四条边、四个角)
2、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四条边和四个角有什么异同点(板书)根据边和角的特点,小结三个图形之间的联系(可让学生举例说明)
3、画一画
根据上面说的特点,在点子图中画一个平行四边形、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
4、说一说
出示点子图中画的平行四边行、正方形和长方形,像这样的长方形、正方形在我们教室里很多,平形四边形较少,但他在生活利用它的特性,用处很大,在哪里用到?长方形和正方形还能知道它们的什么?
5、什么是周长,(板书: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
6、小结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1)点子图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一样吗?(2)要算周长首先要知道什么?(标出各边的长)(3)学生口算算周长的算式
7、根据这个方法求出刚才画在点子图上的两个图形的周长。(做完后同桌互改)
四、实践提炼
1、求老师长方形手机的周长:
(1)出示老师的手机,估计长方形的周长,怎么估计的,(引导先估计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2)要准确求应怎么办,师量出长和宽的厘米数,学生计算
(3)把这个手机翻开求周长(有什么方法)
2、出示一长A4纸,介绍A4纸的长和宽,怎样在这张A4纸中折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学生拿生上的练习纸折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求出这个正方形的周长,(电脑也出示这长A4纸的长和宽
3、剩下长方形的周长
4、求剩下的长方形中还可能剪几个最大的正方形,(引导学生用有余数的除法进行解答)
五、小结
(4)时间单位、长度单位、质量单位的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全面复习已经学过的时间单位、长度单位、质量单位,充分体现知识的全面性、完整性,构建系统的知识网络,同时结合实例让学生体会这些单位的大小和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教学目标:建立时、分、秒时间观念,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的长度观念,吨和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它们的进率,并进行简单的计算和估计。教学过程:
一、重建知识结构
出示一系列不完整的动物知识,让学生感受到计量单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导入:同学们都喜欢动物吗?动物世界有许许多多很奇妙的东西,请看!①驼鸟是世界上最大的鸟,它不能飞,但奔跑迅速,一步可迈出8()。②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动物蓝鲸,体重相当于35头大象的重量,光它的一条舌头就重约3()。
③刺猬熟睡时,几乎不呼吸,把它扔到水里,过30()的时间再捞上来,它仍然睡着,一个冬眠期能睡200多()。
2、看完这些不完整的信息,你们有什么想法?(补充完整)。
3、小结并揭题:所有的量都可以用一定的单位来计量,这节课我们一起整理和复习已经学过的时间单位、长度单位、质量单位。
二、突出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本节课复习的概念多、涉及的面广,给知识的系统整理带来一定的难度。
1、整理:①我们学过的时间单位、长度单位、质量单位分别有哪些?
②怎样整理?
③对刚才的内容,有什么想法吗?
2、感受大小
①这些时间单位哪个最大,哪个最小?长度单位、质量单位呢?说说什么时候用时间单位?什么时候用长度单位?什么时候用质量单位? ②分别感受1个单位的大小。
③找一找,生活中1个单位大小的实例。
④强化:(估计、估测)
1小时、1分钟、1秒钟你能分别做些什么?
什么东西的长度约是1千米、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 什么东西的重量约是1吨、1千克、1克?
3、进率 ①填写: 时—→分—→秒
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吨—→千克—→克
②强化记忆:如妙用左手五个手指“直观法”巧记长度单位间的进率。③单位换算
3千米=()米
2分米=()厘米
8000m=()千米
40毫米=()厘米
5000千克=()吨
2小时=()分
4吨=()千克
7分=()秒
4、应用
①填写合适的单位名称或数。
我的身高是15(),体重是15()茶杯的高是10(),书本的厚约()厘米 汽车的速度是每小时70()
大象的体重约()吨,小明大约每天睡10()
②计算:3千米-200米=()米
7000千克+5000千克=()吨
2分-20秒=()秒 ③书本作业
④选几个单位名称,让学生写数学短文。
三、探究生活问题
1、目测指定实物的长度、重量?
2、说说时间单位的应用?
四、全课总结:这节课我们复习了时间单位、长度单位、质量单位,并熟记了它们之间的进率。
(5)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学生进一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较熟练地比较几分之一及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2、能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3、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意识。教学过程:
一、复习梳理
1、这节课我们复习“分数的初步认识”,这学期我们学会了分数的哪些知识? : 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
读、写分数、比较大小、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2、这些知识中哪些你有点忘记或者还有问题的?
二、基本练习
1、看图说一说能否用分数表示,能的说出分数。
2、抽取其中一个分数说一说各部分名称。
3、比较大小
问:你能比较题1中哪两个分数的大小?(生自由比较)问:你是怎样比较这些分数的大小的? 练习:从小到大排一排
①2/10 8/10 6/10 ②1/5 1/10 1/7 ③1/8 3/8 1/16
4、加减法
1/4+2/4= 8/10-1/10= 2/5+3/5= 1-8/10= 1/8+3/8+2/8= 8/9-2/9-5/9= 说一说:计算这些分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练一练:数学书126页第9题、第10题。
5、解决问题
①把一张纸平均分成5份,用这样的1份做幸运星,3份做花,做幸运星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做花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一共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做幸运星比做花少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②小明倒了一杯水,第一次喝了这杯水的十分之二,第二次喝了这杯水的十分之五,还剩这杯水的几分之几没喝?
三、拓展练习
1、完成123页第12、11题
指导第11题
先问:你觉得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分数? 练习并校对
可能有学生用不同方法表示8分之4,教师可问:这几个分数的大小是怎样的?
2、说出涂色部分占整个图形的几分之几。①(见小黑板)②完成123页动脑筋
3、爬山坡比赛
7.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四边形的认识》教案 篇七
《认识克》教案
教学目标
1、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初步建立克很轻的质量观念。
2.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3.指导学生进行简单的估测,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克的质量观念,会进行克与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
建立克的质量观念,会进行克与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
课前准备
教师:两袋共重1千克的盐、2分、1角、1元的硬币、羽毛、尺子、小型电子秤。学生:硬币(2分、1角和1元)、橡皮筋、树叶、水果等。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物品的质量单位千克,称出了1千克的大米(出示:1千克大米)你能说出一粒大米重多少吗?对于很轻的东西,用千克来作它的单位合不合适呢?
二、新授
(一)认识克
1.称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来作单位,用字母g表示(板书:克g)2.认识小型电子秤。
(1)介绍小型电子秤的使用方法。
1克到底有多重?我们可以先通过小型电子秤称出来。大家看这就是小型电子秤,使用非常简单,我们只要将要称的物体放在托盘上,电子显示屏就会显示出物体的重量。(2)用电子秤称不同面值的硬币。
分别称出2分、1角、1元硬币重量。再让学生分别用手掂一掂,初步感知“克”。(二)体验克
1.教师:1克很轻,大约是一枚2分钱重,那么黄豆大家见过吧!你感觉黄豆大不大?重量怎么样?那你估计下几粒黄豆的重量是1克? 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确定一个较为满意的答案,派出一名代表到讲台上称一称,看看是否接近1克。
2.用手掂一掂:1克黄豆、一枚硬币、一根羽毛、一片树叶、一把尺子。比一比哪些物品比1克重?哪些物品比1克轻?
3.“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哪些物比1克轻?生活中在哪些地方要用到“克”这个单位?举例说明。4.估一估
一本数学本大约有多少克?先让学生掂一掂,估计出数值,然后用电子秤称一称看看估得准不准。然后再让学生估一估文具盒的重量。(数学书约300克)
三、练习1.想想做做1(1)观察包装袋,说说下面物品有多重。说说你是从哪里知道的?(2)你还见过哪些物品是用克作单位的?有多少克?
师巡视,使用“学乐师生”拍照,收集学生典型成果,一会交流时展示。2.想想做做2 先出示一个桔子,让学生估一估大约是多少克?一个哈密瓜呢?然后再让学生完成。提高训练 3.想想做做6 活动:“称一杯水的重量”
(1)观察“想想做做”第6题图,说一说“杯里的水有多少克?(2)说一说:如果要称出一杯水有多重,该如何称的?(3)全班交流:
三、总结
用“千克”和“克”说一句话或讲一个小故事
四、作业
教材34页练习五2、5题
五、板书
认识克
克(称比较轻的物品)
用字母g表示
8.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四边形的认识》教案 篇八
导学过程
一、回忆一下我们已经学过哪些图形?把填出来。
()
二、主题图引入。
1、仔细观察课本34页,同桌相互回答:这是什么地方?你看到了什么?
()
2、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许多图形。都有哪些图形?
()
三、探究新知。
1、教学例1。(认识四边形)
(1)下面的图形中,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就把它涂上颜色。
学生涂完后汇报,并说说理由。
()
(2)小组内讨论。
你发现四边形有什么特点?
都有()条直的边,()个角。
(3)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的。
2、教学例2。(给四边形分类)
(1)把你涂上颜色的四边形进行分类。(学生独立操作)
(2)还有不同的分法吗?(小组交流)
按角来分,可分为()和();按边来分,可以分为()和();按是否是对称图形来分,可以分为()和()。
三、巩固应用。
9.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四边形的认识》教案 篇九
韩平
课题:倒数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P24页中的例
1、例2,完成练习六中的部分练习题。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研究、类推等数学活动,理解倒数的意义,总结出求倒数的方法;通过互助活动,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与人交流的习惯;通过自行设计方案,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理解倒数的含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
把下列各数改写成分数。(1)6 =(2)1.75 =(3)=(4)(4)0.4 =
二、新授:
1、先计算,再观察,看看有什么规律。
3871511× = 1
×=1
5×= 1
×12= 1 831575122、引导学生寻找规律。
生:它们的积都得1。
师:再观察观察,说说为什么都得1?
生:分子分母交换位置
3、揭示课题,出示概念。
师:像这种乘积是1的两个数还有很多对。两个数之间的这种关系叫做……(生:倒数)师:准确的说,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4、试着找一下,下面哪两个数互为倒数?
5、引导学生归纳求倒数的方法:
求一个数(零除外)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6、特殊数:0和1(引导学生辩论0有没有倒数,1有没有倒数,是多少?)0 没有倒数。理由:第一、因为0作分母没有意义。第二、0 ×(任何数)≠1 1有没有倒数?有异议。有人认为:1的倒数是1。反对方:把1的倒数当成是1,不具有概念中的“两个数”的特征。
7、及时进行基本练习
8、专项训练,透彻理解概念。
三、课堂练习
1、练习六3题:下面的说法对不对?为什么?
2、练习六4题:将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用线连起来。
3、拓展练习。
10.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四边形的认识》教案 篇十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认识平行四边形,在小组合作中掌握将平行四边形面积转化求长方形的面积思想方法,知道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并进行简单的运用。
能力目标:通过动手操作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以前学过的能求面积的图形,学会自己独立推到求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
情感目标:在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中体验转化思想,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学习重点:
体验将平行四边形面积转化为长方形的思想方法 学习难点:
理解求平行四边形面积推导过程 学习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有哪些?(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圆形、平行四边形)
2、你会计算哪些图形的面积?(长方形=长×宽、正方形=边长×边长)
3、请依据下面的数据计算长方形的面积。(课件4)(1)长:10cm 宽:5cm(2)长:22cm 宽:4cm(3)长12.5cm 宽:8cm
3、这是什么图形?什么叫平行四边形?它有什么特征?找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课件5)
二、情境引入
同学们,喜欢喜羊羊的动画片吗?据说羊村的牧草越来越少,村长决定把草地分给各个羊自己管理和食用。美羊羊分到的是一块长方形地,喜羊羊分到的是一块平行四边形地,它们认为自己的草地更少,争了起来。同学们,你们想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吗?你们准备怎样解决?
三、自主探究
1.出示长方形、平行四边形。
你们知道这个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谁大谁小呢?(你很会猜想,在数学学习中我们不仅需要大胆的猜想,还需要去验证我们的猜想)
怎样来比较出他们的大小?(要计算出它们的面积)
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在研究长方形的面积时,用到了什么方法?(数格子的方法)
同样的,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们也可以用数格子的方法,请大家在方格纸上数一数,平行四边形、长方形的面积各是多少呢?一个方格代表1m,不满一格按半格计算。
2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各是多少?你是怎样数的?你发现了什么?(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都是24m,长方形的面积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长方形的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
数方格的方法似乎有点麻烦,不数方格,能不能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
三、合作交流
我们有这样的经验:在研究一个不知道的新问题时,我们可以把它转化成以前学过的知识,利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今天要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们是不是可以借助这个经验把它转化成学过的图形?
请同学们根据前面的经验,以小组为单位,借助你们手中的平行四边形纸,可以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看看能不能找到转化前后图形间的联系,并把你找到的联系在纸上写一写,让别人一眼就能看出你是如何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
小组交流:
谁愿意说说你们是怎么想的?
方法1:先沿高剪开,把三角形向右平移,再拼成长方形。
方法2:先沿高剪开(没有经过定点的高),分成两个梯形,在把梯形向右平移,拼成长方形。追问:为什么你们都是沿高剪开?能不能用其他的方式?(只有沿高剪开,才能将平行四边形拼成我们学过的长方形)
观察原来的平行四边形和拼成后的长方形,你发现他们之间有哪些等量关系?(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长方形的长相等,平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宽相等)
怎么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追问:为什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以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长方形的面积相等,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长方形的长相等,平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宽相等,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如果用S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用a表示平行四边形的底,用h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可以写成:
S=ah
总结:我们是如何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
我们都是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把它分成了两部分,然后通过平移把平行四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长方形的长相等,平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宽相等,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以高。
四、拓展运用
1、例一:平行四边形花坛的底是6m,高是4m,它的面积是多少?
S=ah =6×4 =24(m)
2、巩固练习
练习十五的第一题
3、计算下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
正解:S=ah =3×1.6 =4.8cm
错解:S=ah =3×2.4 =7.2cm
出示两种解法,你赞同哪一种,为什么?你会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相对应)
3.用木条做成一个长方形框,长18cm,宽15cm,它的周长和面积各是多少?如果把它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周长和面积有变化吗? 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四边形的认识》教案】推荐阅读: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四边形的认识06-29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扇形的认识》教案07-16
年、月、日的认识(人教版三年级教案设计)09-23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寒假作业08-27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教材分析01-13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书12-21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音乐教案06-14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09-11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教案09-14